人物:李祉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全台诗
王香禅(?
~?
),名梦痴,本名罔市,号留仙,台北艋舺人。
原系台北永乐座著名艺旦,貌美多姿,能唱京戏,称为「正音」。
曾从大稻埕赵一山学诗,所作情景浓至,造语清新。
又从连横游,诗艺益进。
嫁与台南举人罗秀惠,已而仳离,遁入空门,法名香禅。
未几还俗,改嫁新竹谢介石,婚后同赴上海,转居吉林、天津、北京等地。
九一八事变起,日寇窃据东北,谢介石任伪满州国要职,王香禅因夫妻感情不睦,留居天津。
抗战胜利后,谢介石因汉奸罪被捕入狱,王香禅与子女仍留居天津。
大陆陷共后,其事迹无闻〖参考国家图书馆编印《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2年12月。〗。
  王香禅存诗二首,见连横《剑花室诗集》,今据以移录。
(吴福助撰)

人物简介

维基
李恩绎(1776年-1846年),字巽甫, 号东云,内务府汉军正白旗人。
清朝官员,庶吉士出身,籍直隶省永平府滦州。
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登二甲进士。
嘉庆十四年,授翰林院编修。
历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山东运河兵备道,长芦盐运使;道光十三年广东按察使,十五年陕西按察使,十六年江西布政使署理江西巡抚,兼署广东布政史(任期内于1836年曾赴澳门查看)。
道光十七年十月三十,由江西布政使调任广西布政使。
道光十九年六月十六(1839年7月26日),因病解任。
任《钦定全唐文》提调官。
著有《读易备解》、《古韵备考》、《东云未焚草》、《东云鄙言》、《佃芸诗草》(据《永平府志:艺文志》卷四十八)。
“东云先生最深于易,有《读易述知》一篇”(载符茵森《寄心庵诗话》)。
李恩绎之墓在北京昌平县崔村镇八家村。
据2010年记载,墓已无存,幸存的“李公神道碑”现由昌平文委保存。
孙儿李祜 (道光进士)作《皇清例授通奉大夫貤封朝议大夫原任江西广西布政使显考东云府君行述》(北京国家图书馆藏)。
家族一门在清代共出十二位文科进士(参见李祉)。
胞弟翰林李恩庆,道光朝书画鉴藏名家。

人物简介

维基
李恩庆(1799年 - 1864年),字季云(一作寄云),号集园,别署李季子,又号三盘老民,斋名爱吾庐,内务府汉军正白旗人,籍直隶省永平府滦州。
清朝官员,进士出身,书画鉴藏名家,善画山水。
嘉庆丙子科举人,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科二甲第二名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历官河南道、陕西道监察御史、礼科掌印给事中、甘肃甘凉道兼署甘肃按察使、甘肃布政使、广东盐运使、两淮盐运使。
道光十七年丁酉科湖北乡试副考官。
退休后,隐居于盘山下石佛村,筑园于宅之西,起鸟尽云间之楼(载刘声木《苌楚斋随笔》)。
李恩庆是当时京畿之地鉴藏书画的名家。
家中富藏书籍、碑帖、书画、古器物。
被归为书画收藏界的“三李”(李恩庆、李东、李佐贤)。
精于鉴赏,且工书画。
恩庆"尝与大兴刘宽夫(名位坦)及心泉和尚(松筠庵主持,时名书画僧)相往还。
一经诸公品题,若士之登龙门者”(据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两次题跋于(传唐代阎立本所画)《历代帝王图》(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拟归隐,戴熙为画《平谷山庄图》卷,曾国藩作诗《为李寄云题平谷山庄图》(载《曾国藩全集》14)。
善画山水(载李放《八旗画录》),其墓地在顺天府蓟州平谷县(今平谷区),曾三作《平谷山庄图》(原皇家静寄山庄,又名盘山行宫),合为一卷,张穆 (清朝)(号石舟)题诗跋《李寄云侍御平谷山庄图》(载杨钟羲《雪桥诗话》卷11)。
著有《爱吾庐书画记》,前集四卷,共著录二百八件;今仅存卷三,明人四十一件,卷四国朝七十六件,共一百一十七件(据容庚《历代著录画目续编》)。
另有《爱吾庐书画闻见录》、《爱吾庐书画题跋》。
曾作画《摹黄鹤山人听雨楼图卷》,进士何绍基赠诗《题李寄云侍御摹黄鹤山人听雨楼图卷》,有“诗心到处能听雨,画里凭虚自作楼”句(载《何绍基诗文集》、《东洲草堂诗钞》卷8)。
师从嘉庆十三年(1808年)戊辰科进士陈官俊,而陈官俊之子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陈介祺又受业于李恩庆,李恩庆与陈介祺在书画收藏中时有往来。
李恩庆曾收藏元代赵孟頫行书节录《道德经》手卷,李恩庆在其跋语中讲到贾客持此卷先求售于陈介祺,当时双方皆以为是伪品,未成交,遂被李恩庆购得,鉴定为真迹,后陈官俊、陈介祺均题跋。
家族一门在清代共出十二位文科进士(参见李祉)。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六
朱培源,字怡云,新阳人。
同治癸酉拔贡,官靖江训导。
有《介石山房遗集》。

人物简介

维基
刘廷琛(1867年—1932年6月),字幼云,号潜楼,江西德化(今属九江)人。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张勋复辟的主要推手之一。
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举。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进士。
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简放山西学政。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刘廷琛随慈禧太后、光绪帝逃到西安,不久乞假归省,在庐山山麓筑“介石山房”,于山房内闭门读书。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国史馆协修、功臣馆纂修。
光绪三十年(1904年),充会试同考官。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任陕西提学使。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授学部右参议。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授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学部副大臣。
宣统元年(1909年)设经筵,刘廷琛随班进讲。
中华民国成立后,刘廷琛寓居青岛。
1917年前后,他往来于徐州、南京,曾与张勋密谋复辟。
张勋复辟短暂成功后,被任命为议政大臣。
复辟失败,刘廷琛隐居青岛。
满洲国成立后,郑孝胥曾派人迎刘廷琛前往,被刘廷琛拒绝。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6月,刘廷琛在青岛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