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大师广真者。字吹万。西蜀僰道宜宾人。姓李氏。父祖世籍婆罗门。师生惟慕事佛。得法于月明和尚。万历戊午年。说法于潇湘之湖东禅院。次迁忠州聚云。夔州宝峰。及云来兴龙。巴台诸刹。阐扬大慧宗风。崇祯己卯七月三十日。唱灭于本山。嗣法门人曰。慧机。慧芝。慧丽等。依法阇维。阇维时。遍地荷香袭人。烟至松羃。结为五彩。火后收舍利三百馀颗。复得黄金锁子骨三茎。当门二齿。变为紫色。建塔于三目山之阳。属四川观察使田华国。为塔上之铭。署师为大慧十四世之孙。懒庵鼎需禅师之裔。盖。大慧初开法于洋屿庵。时需得法为第十三位。今灯谱。载大慧下法嗣。共九十四人。讹列需为第三十五位。需既得旨。韬光于福唐山水之间。及大慧从梅阳生还时。始开法于西禅。入室之子。仅得安永。南雅。志清。安分四人。分于元至正间。庵居剑门。志清。住天王。南雅。住龙翔。安永说法于鼓山。是为鼓山永。永付悟明法坚二人。坚。住承天。明。住净慈。纂修联灯会要。座下衲子虽众。独以大法嘱太原苦口益。益付筏渡慈。当益慈之时。约在明之中。叶丛林先德物故。禅门死于绳规。凡我行道之士。无不藉赖。中贵给劄住持慈公辈。或不忍视。而恬退于山边水边。保任乃事随方接纳一个。半个尚以笃实。承继祖宗命脉。慈。得一言显。显。付小庵密。密。出二仰钦。钦。出无念有。已上俱有语录机缘。有。付荆山宝。宝。付铁牛远。远。付月明池。此三代。惟述相见之语。并付嘱之偈。月明池公。以源流大法。付与真公大师。至师崛起中兴。光显大慧之宗。师初出世楚之湖南潇湘小院。衲子。相传上堂示众入室机缘。丛林识者。惊为大慧再来。崇祯辛未腊八日。布金檀越内卿田素庵。诸师居忠州聚云禅院。拈香毕。竖拂云。从上古人。只为者个东西。颟顸了许多英雄豪杰。赚陷了许多高人达士。抛撒了许多油盐酱醋。今日老僧。不徇人情。向汝诸人道破。只要汝等于日用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处。穿衣吃饭处。运水搬柴处承当。若承当得来。英雄豪杰。也颟顸他不得。高人达士。也赚陷他不得。油盐酱醋。也抛撒他不得。且问。大众如何是者个东西参。东吴有居士刘墨仙。久游玄墓之门。持圣恩问道录访师。论及杨岐九峰之语。师徵云。正恁么时。杨岐在。前九峰在前。仙良久云。和尚又作么生。师便喝。仙云。者一喝。是前是后。师翘一足。仙礼拜。玄墓汉月藏禅师书至。师以为千里同风。即挝鼓升堂。说妙法语。语见聚云全录。命维那。对众宣读其书。曰。大慧禅师。说尽人间禅病。四百年内。望之如渴人求井。不料一枝埋没。向三峡锦江之上。前得来书。语录已见作略过人。第未得从容谈三月于水流石上。为恨不浅。兹闻已返峡中。略伸四问。万乞答。我更欲禅师起已坠之禅于今日。令后辈。重见天日于座下。断不令山野遗恨耳。书尾复致四问。曰。正睡著时与死了烧了。心之与性。牙齿打不著。须向者里希取大用始得。如何是此处底大用。师答云。宁向太阳妆罗刹。不来黑暗扮睹音。二问。沿流不止。绝却真照。照不到处。如河是吹毛用了急须磨。且道。磨个甚么。师答折脚铛里淡黄齑。三问。明处既已脱却心性。切莫在离心性处躲跟。除此二途。如何相见。师答。才过驴胎。又闯马腹。四问。近世野狐。都说心性禅。不知姓张姓李。请禅师代答一转语。贵图天下衲僧脱却腥臭。师答夺者老贼头。拄杖拗折。莫言不道。已而师于回书之尾。亦致四问。以问汉师。作相问。用水一碗贮米七粒。架茅草十字在上。请道是甚么义。二问□□沩仰九十六种圆相。收尽六义问。有个收在那一义。三问。古人道。八角磨盘空里走。不知是空走磨。磨走空。四问。老鼠吞大象。虾蟆口咬著。吞不入。拖不出。苍头老儿跳一步。请下一转语。汉师或有答斯未载焉。师之说法。垂机勘辨。约类如此。有正录十卷。广录三十种。共六十六卷。属水部尚书郎熊汝学。捐俸刊行。板存忠州治平禅院。系法孙灯来编次。来住高峰。铁壁慧机之子也。赞曰。真师既出世于万历之间。我禅门正当肇兴之时。至天崇间诸方有大名称者。俱有书问交通往来。未见一言表出大慧宗系之名。何也。无乃各阐己宗为急务。未暇轻重之耶。然亦是吴越燕赵众生鲜福。未获沾师法雨耳。康熙丙寅冬。余为天童封龛佛事。经四明。过寿昌禅林访旧。遇师之玄孙统公别庵禅师。始悉真师三代全录。不得不为之传。补入僧宝。否则阙典之责。其在余乎。(有正录三卷。并师下三世语录若干卷。属四川向化侯谭养元捐俸梓板。附嘉兴楞严藏流通。)。
人物简介
丘逢甲(1864~1912),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又号蛰庵、仲阏;乙未内渡后自署仓海君、南武山人、海东遗民、痛哭生。清淡水厅铜罗湾(今苗栗铜锣)人。十四岁取中秀才,丁日昌赠以「东宁才子」之印;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次年(1889)取中三甲第九十六名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不久,以亲老告归,先后担任宏文、罗山、崇文书院主讲,兼任《台湾通志》总局采访工作。甲午战败,割台议起,丘氏上书请愿,反对割让,与台湾官绅共组台湾民主国,并担任义军统领,督办团练,以「抗倭守土」号召抗日。日军抵台不久,继民主国总统唐景崧之后,避难广东镇平祖籍。西渡后致力于兴学教育,曾担任韩山、东山、景韩书院主讲,创潮汕第一所新式教育机构:岭东同文学堂,开新学风气之先。又曾担任广东咨议局副议长,军政府教育部长等。1912年病逝于镇平,临终遗言须向南葬,以示不忘台湾。 丘逢甲乙未(1895)之前诗作,多见于《柏庄诗草》,计古近体诗约二百五十首。内渡后诗作以《岭云海日楼诗钞》为主,乃丘逢甲病逝后,由其四弟瑞甲、五弟兆甲按年编次,得十三卷,凡千馀首。兹以陈炎正编《柏庄诗草》〖此诗稿由陈炎正于1978年购得,又抄录丘逢甲少作后,集为《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与《柏庄诗草》原稿影本合并出版。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出版《岭云海日楼诗钞》〖台湾省文献会本依据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的《岭云海日楼诗钞》(含《选外集》)加标点编印,于1994年出版,内容较为完整,故据以为底本。 〗为底本,并参照王国璠编《柏庄诗草》〖王国璠据《柏庄诗草》原稿影本整理作注,另将《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中的诗歌分出,题为「仓海先生集外集」,并入该书。1980年由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出版。 〗(简称王本)、丘瑞甲、丘兆甲编,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邹本)〖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内附丘瑞甲补辑《选外集》,1937年由广州中山大学出版部出版,台湾大学图书馆、台湾文献馆典藏。 〗、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徽本)〖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校,《岭云海日楼诗钞》,1984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诗作十三卷、《选外集》、《选外集补遗》、《柏庄诗草》、《罗浮游草附录》等。 〗、黄志平、丘晨波编《丘逢甲集》〖黄志平、丘晨波主编的《丘逢甲集》,2001年由长沙岳麓书社出版。为目前最新的丘逢甲全集,按时间排序,但未区分选外集、补遗等。〗,并增补光绪己亥(1899)岭南宝经阁刊刻的《金城唱和集》,以及《诗畸》、《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师友风义录》、《台湾诗乘》、《三六九小报》、《诗报》、《台湾诗醇》、《东宁击钵吟后集》、《台湾诗海》等辑录编校。词学图录
丘逢甲(1864-1912) 字仙根,号蛰仙、仲阏、仓海。台湾苗栗县人。光绪十五年进士。有《岭云海日楼诗钞》。维基百科
丘逢甲(1864年12月26日—1912年2月25日),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晚号仓海君,一作沧海君,清朝官员、诗人和教育家,台湾府淡水厅铜锣湾(今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客家人,祖籍广东嘉应府镇平县(今梅州市蕉岭县)。光绪十五年进士,曾参与台湾民主国抗日运动,擅长诗文,有《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因父亲丘龙章受聘讲授汉文,丘逢甲于同治三年(1864年)在福建省台湾府淡水厅后垄堡铜锣湾(今台湾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出生。光绪十五年(1889年),丘逢甲至燕京赴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工部虞衡司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师做官,以「亲老需侍」为由返台,受台湾望族,原籍漳州的筱云吕氏(今称神冈吕家)礼聘讲授汉文。其兄丘先甲也因办理乡勇团练、开垦土地等因素,举家迁往台中。丘逢甲曾到台中「衡文书院」任主讲,后又于台南和嘉义举办新式学堂。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奉旨督办团练。次年,清军战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呈文,反对割台。条约生效后,丘逢甲倡立民主国,率绅民奉旗、玺及总统印,献于巡抚唐景崧,并声援义军反抗。5月23日,唐景崧发表《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成立,年号“永清”,唐景崧出任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李秉瑞为军务大臣,丘逢甲为义勇军统领。唐景崧驻守台北,丘逢甲奉命驻兵南崁策应。5月29日,日军登台,进佔基隆,守军不敌。6月4日,总统唐景崧弃职,乘德商轮船逃往厦门。丘逢甲见局势不可为,便返回台中,携家眷内渡广东嘉应州。离台前有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传颂一时。丘逢甲内渡唐山后,先后主讲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并与三弟树甲共同成立岭东同文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赴广州,任广东学务公所参议。三十二年(1906年),任广州府中学堂监督,三十四年(1908年),被推为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咨议局成立,丘逢甲当选议员,既而被推举为副议长。丘逢甲积极支持姚雨平、邹鲁等人的反清革命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响应,广东宣布独立,推胡汉民为都督。丘逢甲被选为代表,选举孙文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民国元年(1912年),丘逢甲因积劳成疾,请假南返。2月25日,卒于广东镇平员山里门第,遗言「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丘逢甲出殡时,“执绋而哭者数千人”,有挽联曰:“忆当年,祸水滔天,空拼九死余生,双手难支新建国;病今日,大星坠地,只剩二三遗老,背面同哭故将军。”正面评价
丘逢甲少年得志,却弃官返台从事教育工作;乙未割台时,他首倡独立抗日;内渡大陆后则献身推广新式教育,为国家培养元气。终其一生始终对国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