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栗培初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释广真 朝代: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大师广真者。
字吹万。
西蜀僰道宜宾人。
姓李氏。
父祖世籍婆罗门。
师生惟慕事佛。
得法于月明和尚。
万历戊午年。
说法于潇湘之湖东禅院。
次迁忠州聚云。
夔州宝峰。
及云来兴龙。
巴台诸刹。
阐扬大慧宗风。
崇祯己卯七月三十日。
唱灭于本山。
嗣法门人曰。
慧机。
慧芝。
慧丽等。
依法阇维。
阇维时。
遍地荷香袭人。
烟至松羃。
结为五彩。
火后收舍利三百馀颗。
复得黄金锁子骨三茎。
当门二齿。
变为紫色。
建塔于三目山之阳。
属四川观察使田华国。
为塔上之铭。
署师为大慧十四世之孙。
懒庵鼎需禅师之裔。
盖。
大慧初开法于洋屿庵。
时需得法为第十三位。
今灯谱。
载大慧下法嗣。
共九十四人。
讹列需为第三十五位。
需既得旨。
韬光于福唐山水之间。
及大慧从梅阳生还时。
始开法于西禅。
入室之子。
仅得安永。
南雅。
志清。
安分四人。
分于元至正间。
庵居剑门。
志清。
住天王。
南雅。
住龙翔。
安永说法于鼓山。
是为鼓山永。
永付悟明法坚二人。
坚。
住承天。
明。
住净慈。
纂修联灯会要。
座下衲子虽众。
独以大法嘱太原苦口益。
益付筏渡慈。
当益慈之时。
约在明之中。
叶丛林先德物故。
禅门死于绳规。
凡我行道之士。
无不藉赖。
中贵给劄住持慈公辈。
或不忍视。
而恬退于山边水边。
保任乃事随方接纳一个。
半个尚以笃实。
承继祖宗命脉。
慈。
得一言显。
显。
付小庵密。
密。
出二仰钦。
钦。
出无念有。
已上俱有语录机缘。
有。
付荆山宝。
宝。
付铁牛远。
远。
付月明池。
此三代。
惟述相见之语。
并付嘱之偈。
月明池公。
以源流大法。
付与真公大师。
至师崛起中兴。
光显大慧之宗。
师初出世楚之湖南潇湘小院。
衲子。
相传上堂示众入室机缘。
丛林识者。
惊为大慧再来。
崇祯辛未腊八日。
布金檀越内卿田素庵。
诸师居忠州聚云禅院。
拈香毕。
竖拂云。
从上古人。
只为者个东西。
颟顸了许多英雄豪杰。
赚陷了许多高人达士。
抛撒了许多油盐酱醋。
今日老僧。
不徇人情。
向汝诸人道破。
只要汝等于日用二六时中。
行住坐卧处。
穿衣吃饭处。
运水搬柴处承当。
若承当得来。
英雄豪杰。
也颟顸他不得。
高人达士。
也赚陷他不得。
油盐酱醋。
也抛撒他不得。
且问。
大众如何是者个东西参。
东吴有居士刘墨仙。
久游玄墓之门。
持圣恩问道录访师。
论及杨岐九峰之语。
师徵云。
正恁么时。
杨岐在。
前九峰在前。
仙良久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师便喝。
仙云。
者一喝。
是前是后。
师翘一足。
仙礼拜。
玄墓汉月藏禅师书至。
师以为千里同风。
即挝鼓升堂。
说妙法语。
语见聚云全录。
命维那。
对众宣读其书。
曰。
大慧禅师。
说尽人间禅病。
四百年内。
望之如渴人求井。
不料一枝埋没。
向三峡锦江之上。
前得来书。
语录已见作略过人。
第未得从容谈三月于水流石上。
为恨不浅。
兹闻已返峡中。
略伸四问。
万乞答。
我更欲禅师起已坠之禅于今日。
令后辈。
重见天日于座下。
断不令山野遗恨耳。
书尾复致四问。
曰。
正睡著时与死了烧了。
心之与性。
牙齿打不著。
须向者里希取大用始得。
如何是此处底大用。
师答云。
宁向太阳妆罗刹。
不来黑暗扮睹音。
二问。
沿流不止。
绝却真照。
照不到处。
如河是吹毛用了急须磨。
且道。
磨个甚么。
师答折脚铛里淡黄齑。
三问。
明处既已脱却心性。
切莫在离心性处躲跟。
除此二途。
如何相见。
师答。
才过驴胎。
又闯马腹。
四问。
近世野狐。
都说心性禅。
不知姓张姓李。
请禅师代答一转语。
贵图天下衲僧脱却腥臭。
师答夺者老贼头。
拄杖拗折。
莫言不道。
已而师于回书之尾。
亦致四问。
以问汉师。
作相问。
用水一碗贮米七粒。
架茅草十字在上。
请道是甚么义。
二问□□沩仰九十六种圆相。
收尽六义问。
有个收在那一义。
三问。
古人道。
八角磨盘空里走。
不知是空走磨。
磨走空。
四问。
老鼠吞大象。
虾蟆口咬著。
吞不入。
拖不出。
苍头老儿跳一步。
请下一转语。
汉师或有答斯未载焉。
师之说法。
垂机勘辨。
约类如此。
有正录十卷。
广录三十种。
共六十六卷。
属水部尚书郎熊汝学。
捐俸刊行。
板存忠州治平禅院。
系法孙灯来编次。
来住高峰。
铁壁慧机之子也。
赞曰。
真师既出世于万历之间。
我禅门正当肇兴之时。
至天崇间诸方有大名称者。
俱有书问交通往来。
未见一言表出大慧宗系之名。
何也。
无乃各阐己宗为急务。
未暇轻重之耶。
然亦是吴越燕赵众生鲜福。
未获沾师法雨耳。
康熙丙寅冬。
余为天童封龛佛事。
经四明。
过寿昌禅林访旧。
遇师之玄孙统公别庵禅师。
始悉真师三代全录。
不得不为之传。
补入僧宝。
否则阙典之责。
其在余乎。
(有正录三卷。
并师下三世语录若干卷。
属四川向化侯谭养元捐俸梓板。
附嘉兴楞严藏流通。)。
张颐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吴人,字养正。
善医术,以保养元气为主,处方多用参术,常有效。
中年以瞽废。

人物简介

全台诗
丘逢甲(1864~1912),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又号蛰庵、仲阏;乙未内渡后自署仓海君、南武山人、海东遗民、痛哭生。清淡水厅铜罗湾(今苗栗铜锣)人。十四岁取中秀才,丁日昌赠以「东宁才子」之印;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次年(1889)取中三甲第九十六名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不久,以亲老告归,先后担任宏文、罗山、崇文书院主讲,兼任《台湾通志》总局采访工作。甲午战败,割台议起,丘氏上书请愿,反对割让,与台湾官绅共组台湾民主国,并担任义军统领,督办团练,以「抗倭守土」号召抗日。日军抵台不久,继民主国总统唐景崧之后,避难广东镇平祖籍。西渡后致力于兴学教育,曾担任韩山、东山、景韩书院主讲,创潮汕第一所新式教育机构:岭东同文学堂,开新学风气之先。又曾担任广东咨议局副议长,军政府教育部长等。1912年病逝于镇平,临终遗言须向南葬,以示不忘台湾。 丘逢甲乙未(1895)之前诗作,多见于《柏庄诗草》,计古近体诗约二百五十首。内渡后诗作以《岭云海日楼诗钞》为主,乃丘逢甲病逝后,由其四弟瑞甲、五弟兆甲按年编次,得十三卷,凡千馀首。兹以陈炎正编《柏庄诗草》〖此诗稿由陈炎正于1978年购得,又抄录丘逢甲少作后,集为《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与《柏庄诗草》原稿影本合并出版。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出版《岭云海日楼诗钞》〖台湾省文献会本依据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的《岭云海日楼诗钞》(含《选外集》)加标点编印,于1994年出版,内容较为完整,故据以为底本。 〗为底本,并参照王国璠编《柏庄诗草》〖王国璠据《柏庄诗草》原稿影本整理作注,另将《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中的诗歌分出,题为「仓海先生集外集」,并入该书。1980年由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出版。 〗(简称王本)、丘瑞甲、丘兆甲编,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邹本)〖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内附丘瑞甲补辑《选外集》,1937年由广州中山大学出版部出版,台湾大学图书馆、台湾文献馆典藏。 〗、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徽本)〖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校,《岭云海日楼诗钞》,1984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诗作十三卷、《选外集》、《选外集补遗》、《柏庄诗草》、《罗浮游草附录》等。 〗、黄志平、丘晨波编《丘逢甲集》〖黄志平、丘晨波主编的《丘逢甲集》,2001年由长沙岳麓书社出版。为目前最新的丘逢甲全集,按时间排序,但未区分选外集、补遗等。〗,并增补光绪己亥(1899)岭南宝经阁刊刻的《金城唱和集》,以及《诗畸》、《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师友风义录》、《台湾诗乘》、《三六九小报》、《诗报》、《台湾诗醇》、《东宁击钵吟后集》、《台湾诗海》等辑录编校。
词学图录
丘逢甲(1864-1912) 字仙根,号蛰仙、仲阏、仓海。台湾苗栗县人。光绪十五年进士。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维基百科
丘逢甲(1864年12月26日—1912年2月25日),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晚号仓海君,一作沧海君,清朝官员、诗人和教育家,台湾府淡水厅铜锣湾(今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客家人,祖籍广东嘉应府镇平县(今梅州市蕉岭县)。
光绪十五年进士,曾参与台湾民主国抗日运动,擅长诗文,有《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
因父亲丘龙章受聘讲授汉文,丘逢甲于同治三年(1864年)在福建省台湾府淡水厅后垄堡铜锣湾(今台湾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出生。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丘逢甲至燕京赴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工部虞衡司主事。
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师做官,以「亲老需侍」为由返台,受台湾望族,原籍漳州的筱云吕氏(今称神冈吕家)礼聘讲授汉文。
其兄丘先甲也因办理乡勇团练、开垦土地等因素,举家迁往台中。
丘逢甲曾到台中「衡文书院」任主讲,后又于台南和嘉义举办新式学堂。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奉旨督办团练。
次年,清军战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呈文,反对割台。
条约生效后,丘逢甲倡立民主国,率绅民奉旗、玺及总统印,献于巡抚唐景崧,并声援义军反抗。
5月23日,唐景崧发表《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
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成立,年号“永清”,唐景崧出任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李秉瑞为军务大臣,丘逢甲为义勇军统领。
唐景崧驻守台北,丘逢甲奉命驻兵南崁策应。
5月29日,日军登台,进佔基隆,守军不敌。
6月4日,总统唐景崧弃职,乘德商轮船逃往厦门。
丘逢甲见局势不可为,便返回台中,携家眷内渡广东嘉应州。
离台前有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传颂一时。
丘逢甲内渡唐山后,先后主讲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并与三弟树甲共同成立岭东同文学堂。
光绪三十年(1904年)赴广州,任广东学务公所参议。
三十二年(1906年),任广州府中学堂监督,三十四年(1908年),被推为广东教育总会会长。
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咨议局成立,丘逢甲当选议员,既而被推举为副议长。
丘逢甲积极支持姚雨平、邹鲁等人的反清革命活动。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响应,广东宣布独立,推胡汉民为都督。
丘逢甲被选为代表,选举孙文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民国元年(1912年),丘逢甲因积劳成疾,请假南返。
2月25日,卒于广东镇平员山里门第,遗言「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丘逢甲出殡时,“执绋而哭者数千人”,有挽联曰:“忆当年,祸水滔天,空拼九死余生,双手难支新建国;病今日,大星坠地,只剩二三遗老,背面同哭故将军。

正面评价

丘逢甲少年得志,却弃官返台从事教育工作;乙未割台时,他首倡独立抗日;内渡大陆后则献身推广新式教育,为国家培养元气。
终其一生始终对国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
丘逢甲的诗文曾获得诸多学者高度的评价:钱仲联曾评其《岭云海日楼诗钞》曰「七律一种,开满劲弓,吹裂铁笛,真成义军旧将之诗。
」柳亚子谓「时流竟说黄公度,英气终输仓海君,战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
」梁启超则誉为「诗界革命钜子」、「天下健者」

负面评价

反割台运动期间,丘逢甲虽首先刺血上书,反对割台,尔后却提前内渡,其前后言行不一,后人颇有微词。
连雅堂在《台湾通史》便作总评为「成败论人,吾所不喜,独惜其为吴汤兴、徐骧所笑尔。
」 丘氏内渡之际,传闻其贪污,挟带十万两白银之巨额公款而行;但因无实据,亦有持不同意见者,其贪污之事,迄今尚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