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方犹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二
如本,字南询,嘉兴白莲寺僧。善书。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如本,字妙圆。
万历时与妙光慧禅师同游黄山,止于佛岭,把茅葺亭,设姜施茗,弘其愿力,相与胼胝,百具更新,遂成胜地。
慧为歙岩王氏子,本则遗其氏里。
尝自述《佛岭纪事》一篇,略云:“万历甲辰,自浙之虎跑来游黄山,至歙西潜口之上五里曰‘佛岭’。
前后十里间,悄无人烟,岭头有亭,额曰‘佛岭云亭’。
时当炎夏,行人苦渴,因与道侣雪樵,行头蛇(陀)行,煮水以赡行旅,就亭右诛茅,为蔽风雨计。
忽于荒草中见一断碣,苔藓㳽漫,大半剥蚀,然隐隐可辨,于唐有志满,于宋有云林,具见林传,而亭亦于淳祐甲辰为汪桢珉所建,工费壮固。
自宋至元,废兴不常。
明洪武甲子,亭将圯,众为修治,有僧栎庵居之。
正德丙寅,里人汪以辅氏,又为更新,盖佛岭之名,由来旧矣。
本既爱其叠峰排空,中通一线,松声涧响,云影山光,鸟鸣喈喈,掩映其间,诚佳境也。
爰与道友定居焉,此可见本之志愿矣。
又亭之北麓有水,一泓乳汁,涔涔出石骨中,白拟流酥,清同法鉴者,雪照泉也。
泉以石为腹,泉心清彻,可鉴毛发,偶立久之,凉气沁人,不待洗涤,尘垢自消。
慧初辟地时,疏凿成池,用以济行旅饥渴。
因给庵僧食饮,至今赖之。
”本尝参憨山清,清有《示妙圆禅者》,偈曰:“湛湛青莲花,居泥而不染。
明明出世心,雪在玻瓈盏。
”足状其禅心澈悟,功候圆成。
故寂时,辞众偈云:“打破虚空,如风扫叶。
天外山青,岭头日白。
”正岩豁堂《雪霁寄妙圆老宿》有“寄言久卧寒岩柏,共拂高枝仰太阳”之句。
岩康熙中始寂,本盖有高年者。
又谢彦章《赠妙光上人》诗,叙曰:“十年前为作《募修石路疏》,今路已成,经楼佛阁,亦复焕然。
观其愿力,可谓无负厥功。
”其诗云:“四十年如一日过,入泥入水意如何。
从他觉路光明殿,不比山僧愿力多。
”可见本与慧开拓之勤。
林玄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林玄,字玄之,号福爱,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福建乡试举人,就任昌平教谕,天启元年聘考秦中,多得名士。
二年(1622年)壬戌科成进士。
授四川富顺知县,县田赋、徭役、邮传种种害民,玄至,不顾谤讪,力清诸弊,以不能曲事上官,改顺天教授,转国子监助教,晋户部主事,监兑江西。
漕事以辨,屏绝一切舆挽之馈。
既还部,以郎中榷饷山海关,禁却例羡,吏不得索一钱。
崇祯五年(1632年)擢知彰德府,次年降大理寺副,迁寺正,转工部郎中,降宁波通判,尝摄郡符,宽和为政,事务便民,民共歌之。
秩满三年,卒于官。
著有《梵声室文集》,佥事王思任为之序,都宪刘宗周状其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桐城人,字肃之,号坦庵。明崇祯元年进士,官少詹事。清顺治间荐补翰林学士,以江南科场案事谪戍宁古塔,捐资赎还,改号苏翁。卒年七十左右。有《宁古塔志》、《方詹事集》。
清诗别裁集
字坦庵,江南桐城人。崇祯戊辰进士。国朝官少詹事,兼翰林学士。著有《塞外》、《归国》二集。○宫詹寝食少陵,评点杜诗,分授学者,谓诗必从杜入,方有真性情;修饰辞华,不能登大雅之堂也。今读其诗,一如论诗之旨。
维基
方拱乾(1596年—1666年—方拱乾),名若策,字肃之,号坦庵,直隶桐城县人。
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诗人、学者。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夏四月初三日出生。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应天乡试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官至少詹事。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农民军入京,明亡。
当时,方拱乾同多数大臣被关押,“以美婢四名贿赂贼将罗姓”,得以逃脱南归。
顺治九年,以江督马国柱推荐,起补弘文院学士,不久升任詹事府少詹事。
顺治十四年(1657年),以“南闱科场案”获罪,其五子方章钺因与主考官方犹“联宗”而中举人,皇帝令刑部将方章钺“速拿来京,严行详审”,后与章钺发配宁古塔,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家属认修京师前门城楼工程,依《大清会典事例》得以赎罪,十月赦还,将别之际,在壁上题下〈书茅屋壁〉一诗,“莫言万里无人境,兀兀三年认作家。”。
康熙元年(1662年)回到江南故土,流寓扬州荷阴客舍,以卖画为生。
同年,因“衰年性健忘,似多漏轶记”,手写《绝域纪略》。
康熙五年(1666年)卒。
有六子六女。
阴应节 朝代:清初

人物简介

维基
阴应节,山西洪洞县人。
清初政治人物。
顺治三年(1646年)三甲第二百八十三名进士。
累官工科给事中。
顺治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阴应节受刘正宗的指使,奏参江南主考官方犹,因“方姓”联宗之故,“联宗有素,乃乘机滋弊”,竟取少詹事方拱乾之子方章钺为举人,史称“丁酉江南乡试案”。

人物简介

解脱纪行录·序
川江之险甲天下,闻者色变,比于谭虎劳人。
墨客诗状其险者夥矣。
然诗而不记,记而不详。
老坡之游石钟,所以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同年笠庵金君,天下之壮士也。
年二十,许宰黔中。
往时充神京铅运使,出峡江以解脱纪行。
记经而诗纬之,累然成帙。
盖其学赡,故援据。
详其才雄,故论断确。
伟哉笠庵,使挟其所有出入侍从,备天子顾问,行秘书,岂足道哉。
抑余所以奇笠庵不在此。
夫赡于学,学人也。
雄于才,才人也。
天下之大,具笠庵之才之学者,宜皆可以为笠庵之记与诗。
然前乎笠庵者。
固未尝为笠庵之所为,而必待笠庵今日之自为者何欤。
今夫乘舟于囿,荡而变色,地非甚险而尔者,胆弱故也。
今使履厚寸之木,簸漾于惊湍飞涝中,而又风师怒号于其上。
猛兽奇鬼,嵯岈逼伺于其旁。
危矶怪碣,探头露臂,齧噬横梗于其下。
当此之时,虽子建之才,公干之学,亦必魂駴目昡,瑟缩于一叶之中,扃口戢手而莫敢动。
而笠庵独申申然,如如然,搔首捋髭,濡墨引褚而叙之,而歌之,而考證辩驳之,而诙谐嘲笑之。
千里之遥,三月之久,无虚日,无虚地。
是则笠庵之奇,不奇于其才之雄。
学之赡,而奇于其胆之壮也。
夫惟有如是之胆,然后能为如是之记与诗。
则是笠庵之才,信非才人之才,而壮士之才;笠庵之学,信非学人之学而壮士之学也。
昔谢叠山论文曰放胆,刘青田相人曰胆怯。
胆之于人大矣。
小用之于为文,为有胆之文,然后大用之于为吏,为有胆之吏。
为有胆之文,故可以朝百赋而郁怒,暮千诗而紧遒。
坦然出没于三千悬水之中,而身不濡、目不瞬,是如卵之胆也,非难之难者也。
为有胆之吏,则必能言人之所不敢言,为人之所不敢为,屹然山立于万麋倾角之会,而利不动,威不惕,是一身之胆也,难之难者也。
今笠庵之为吏也,一如其为文,而且有大过乎其为文者。
则是笠庵之心无挂碍,故无恐怖。
放此四大,还于一如。
夫亦安往而不如老坡之解脱也者。
区区出峡之解脱,其亦小矣。
虽然吾黔之服官者,率不免于是役。
则斯编也,一切众生方将倚为苦海之航、迷津之筏。
其庶几涉川而嬉,免于擿埴索途之苦矣,于解脱乎何有。
辛亥嘉平望日,山右年愚弟孙希元序。
解脱纪行录·跋
笠庵旧从予游,性潇洒,诗文亦如之。后登贤书,宰贵之珍。州上官识其能,奉使入京,出其诗文相质,乃道经巴峡时作也。夫黔险在陆,蜀险在水,舟车往来,如行荆棘中,未易摆脱。生乃一一收之吟韵,而又未尝沾沾山水间,视髯苏峨眉名坡之义,适有合焉。余系官京师,无由周走天下,阅是集,既喜山川名胜如在目,而尤喜其胸次浩落,异乎俗吏之为也。傥谓乘险蹑虚,解脱自喜,则又非敬慎居官之道,斯亦浅之乎测笠庵已。友生石鹏翥手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无彼,字高岸。
姓陈氏,清泉人也。
身干雄伟,胸怀磊落,有古豪士风,曾以军功授蓝翎千总。
发逆平定,还乡省亲,闻衡阳罗汉寺法空成说法有省,乃叹曰:“世相无常,荣名非宝,吾当于兹披精进铠,除烦恼贼矣。
”成因为剃染,命从东林律师圆具,后佐恒志开法岐山紫云。
无彼持律精苦,常以杜多行自励,闻九疑岩谷幽邃,携杖孤往,道过东安麒麟观,因留习定,士民向其梵行,争营净宇,衲子从者如云,遂成丛林。
晚年专修净业,入太华山缚茅以居,而檀施所集,轮奂斯崇,戒定薰修,蛇虎驯伏,其慈心密行,感物若是。
未几,邑人迎还麒麟阁,开阐毗尼,四众从之乞戒者,凡百有七十馀人。
寂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世寿七十有七,僧腊三十有五。
弟子遵其遗命,奉龛归太华建塔。
释敬安状其道行,以昭来许。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六
释大定,字密源,姓邓氏,黄陂人也。
父学浩,母蔡氏,雷雨中见宝塔涌见其前,感而有身。
故生有自来,幼而素食,有志遗尘,及严慈见背,诣随州仁圣寺礼本分剃度,同参大千知为道器,时善诱之。
定为沙弥,即精进猛勇,胁不沾席。
咸丰五年,定年三十二,从襄阳净信寺映川圆具。
遭逢寇乱,三为贼虏,皆因缘得脱。
避兵年馀,居徙无常。
入蜀至宝光寺,参妙香不契。
乃遍历终南、五台、九华、普陀,维扬之高旻,毗陵之天宁,皆定问道处。
最后至金山见观心慧,令参念佛是谁有省。
定本名大顶,观问名时,聆音未悉,误为大定,乃曰:“一定多少时?
”对曰:“不堕诸数。
”观笑曰:“可谓大定矣。
”自是始更名大定,久之命为领釉。
同治甲戌,观示寂。
时定已还鄂,居归元寺,迎之还山。
初不言住持事,既至丈室,首座惟请继席,竖辞不允。
惟偕众僧环跪不起,定不得已,许之。
然性枯淡,居二年即退。
仍禅诵不倦,虽老不假给侍,躬自缝浣,或略失威仪,即跪佛前痛自责励,学者为之感泣。
室中惟一禅床,常坐一日如弹指顷,尚言恐有走漏,愧古人多矣,其真诣如此。
光绪癸卯年已八十,众讲开期弘法,登坛乞戒者五百馀人,极一时法会之盛。
丙午七月,偶患疾,延医视之。
定笑曰:“我本无病,奚用药为?
”犹兀坐自若。
高居士者,本五戒弟子,辞之他往。
定曰:“勿去,恐汝回时不及见。
”或以为戏言。
至八月三日,有请益者,初不之答,哀恳再三,乃厉声曰: “汝真欲参禅,祗须到底毋懈,若中道而返,前功尽弃。
”言词痛切,闻者堕泪。
明日五鼓,呼侍者扶起,端坐至日午,头稍低侧。
或呼曰:“老宿平时脊梁如铁,今何乃尔?
”定闻,即举头,泊然而寂。
清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四日也。
寿八十三,腊五十有五,坐五十二夏。
茶毗火灭,远见其面目如常,俨然入定。
近视则薪尽无馀,获舍利无数,塔于五峰山之阳。
生平教人真参实悟,不贵口头利滑,偶拈古人论说,皆得其要。
尝游普陀,与一座主论“二六时中,安身立命”之处。
喟然叹曰:“真妄相待,纵饶證真,亦是对待边事,岂究竟耶?
”闻者感服。
弟子慈本,状其行事,乞释敬安为之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