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贤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5 首
贤和
作规矩。
小大安存如子母。
欲无口业免人嫌。
儿大钥匙分付与。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六(一三○八)
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誇荐。
老天只恁忒心偏,贤和愚无分辨。
折挫英雄,消磨良善,越聪明越运蹇。
志高如鲁连,德高如闵蹇,依本分只落的人轻贱。
寿佚名 现当代 · 成惕轩
对联
半山文卓,双井诗雄,落落辈流稀,摛藻凤城无与匹;
东县春回,南州人寿,翩翩腰脚健,看花鸠杖不须扶。
注:《楚望楼联语笺注(娄希安)》:半山:江西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
双井:黄庭坚家乡,此处指江西黄庭坚。
辈流:指流辈,同辈。出自《北史·李贤传》 附李穆:“(穆)长子惇,……惇于辈流中特被引接。”
摛藻:铺张辞藻。
凤城: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吹箫引凤,凤皇降于京城,故曰丹凤城。后因称京都为凤城。
东县:东县、南州也应是以郡望代指人物。《三国志》中严干、李义皆冯翊东县人。待考。
南州:泛指南方地区。 《楚辞》屈原《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另为州名。唐武德二年,初置南州,宋皇佑五年改南川县,治隆阳县,即今重庆市綦江县。或指江西南州高士徐稚(徐孺子)。上联切江西,此处疑同。
笺:清代谢元福题半山寺联:
墩本吾家,胜迹从来称太傅;
宅由我造,半山莫更让荆公。
挽吴厅长兆棠 现当代 · 成惕轩
对联
岁运今在辰,不道龙蛇成恶谶;
年华甫周甲,遽嗟骐骥辍修涂。
注:《楚望楼联语笺注(娄希安)》:吴兆棠(1905——1964),安徽休宁人,国民党政员。毕业于同济大学,先后留学日本、德国,获博士学位。历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教务组组长兼中央大学教授、三青团中央干事会干事、教育部督学、中等教育司司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赴台湾,历任政治大学训导长、教育研究所主任、台湾省教育厅厅长等。1964年7月在台北病逝。
岁运今在辰,不道龙蛇成恶谶:《后汉书·郑玄传》:“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当命终,有顷寝疾。”李贤注:“北齐刘昼《高才不遇传》论玄曰‘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玄以谶合之’,盖谓此也。”指人去世。
周甲:指满六十年。干支纪年一甲子为六十年,故称。
漫浪阁辞(1099年) 北宋 · 晁补之
南康刘羲仲壮舆,志操文义,蚤知名于士大夫。年四十矣,而学问亦苦,盖不欲一日弃其力于无用也。筑屋庐山其先人之居,自号曰漫浪翁,意以比元结,从仕与物皆不得已也。豫章黄庭坚鲁直曰:壮舆未至于翁,行己立志,不可谓漫浪者。颍川晁补之无咎以为知言。壮舆曰:请极其义。补之曰:唯。其词曰:
沛高皇之受嬴兮,刘别子曰楚元。
羌好诗而说义兮,敬设醴于穆生。
戊始怠而穆去兮,申白笑而钳市。
富传孙而失国兮,派辟彊之支子。
爰清净而少欲兮,以身悟乎霍光。
蹇孙向之洽闻兮,至耆老而弥良。
曰众贤和于朝兮,万物和于野。
粤百世而能调兮,民胥来而凤下。
惟刘有后于楚兮,千岁发夫道原。
流其芳以益远兮,伟壮舆之不愆。
原惟博而好直兮,向异世而复起。
舆惟进而未已兮,载向学亦不坠。
彼元结之信修兮,羌何为此漫浪也。
将履中而晦外兮,其德固天之放也。
惟漫浪之为言兮,匪正则之嘉名。
岂其惩屈之死忠兮,欲猗移以保生。
结当易之一爻兮,幽人履而正吉。
舆方壮而恶画兮,弃尔辅欲谁赖。
吾语子漫浪之可兮,遗物往其庶几。
苟畏人而群于人兮,拭唾面其犹殆。
朝骋望乎紫霄兮,夕归次乎左蠡。
五老兮在上,星子兮在下。
垂瀑介于高丘兮,洞深林而北靡。
飞梁亘于三峡兮,倏异景而殊世。
青松屋兮桂宇,辛夷房兮梅户。
兰糗兮菊粻,荪体荐兮肴若芳。
云驷兮霓辀,岁将晏兮谁与游。
烟为衣兮水为佩,君谁须兮林之际。
吾以漫为旌兮,建彼太虚之上也。
吾以浪为乘兮,周彼八荒之外也。
羾万里而不逢人兮,御谒我以宜止。
晻轰轰而旷汹汹兮,羌何以辩乎明晦。
弥高出于千仞兮,群凤过而北南。
弥幽径于雷室兮,列缺惊而后先。
求佺侨而不得兮,咸勃窣其在下。
乃山泽之臞兮,夫何足以跂而望我。
茫吾不知其所如兮,黔嬴告我以何舍。
出无阴兮入无阳,旋丹崖兮匝大荒。
忽临睨夫故居兮,群梯危之蜂户。
伛白叟之扶童兮,迎谓我以良苦。
返吾稼兮复吾樵,山■(山悤)(山悤)兮江滔滔。
舆先人之善俗兮,虽百世犹未改。
彼鲁衰而龂龂兮,吾老稚以知耻。
匪礼失而求野兮,民固化于不恌。
舆克家而好常兮,庸谨行以毋慠。
怀向原之遗直兮,念尔祖而履薄。
陈洪范之九畴兮,叙三统与七略。
以为博而弗考兮,蹇无用而束阁。
纷舆世之多贤兮,匪曲全而好修。
惟仁宅与义路兮,羌可居而必由。
结信贤而自晦兮,忘其同物以迷世。
凫与波而上下兮,夫固非驹之所喜。
乱曰:接舆诡而悟圣兮,匪沮溺亦楚狂。
圣与言而莫顾兮,人以为知乎大方。
既不足用吾中兮,吾将从回宪之所臧。
按:《鸡肋集》卷三。又见《三刘家集》卷六七,《四续古文奇赏》卷一,《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