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参灵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休静 西山大禅师 字玄应。
又号清虚堂。
俗姓崔氏。
完山人。
名汝信。
父箕子殿参奉世昌。
母金氏。
有异梦。
生师于庚辰年。
廿一投崇仁长老落发。
从一禅和尚受戒。
卅一中禅科。
选至禅教两宗判事。
己丑之狱。
被诬逮狱。
宣庙即命释之。
曰赐御画御诗。
仍许还山。
壬辰之乱。
师杖釰赴行在。
宣朝命授八道都总摄。
师率门徒。
分僧与天兵助援。
进战斩馘甚夥。
乃扈驾还都。
请还旧栖。
宣庙许之。
赐号曰国一都大禅师。
禅教都总摄。
扶宗拊教普济登阶尊者。
甲辰于妙香圆寂庵坐化。
年八十五。
禅腊六十五。
所著禅家龟鉴。
禅教释云水坛。
三家一指各一卷。
清虚堂集八卷。
刊行。
笔迹疏劲有致云。
享于妙香酬忠祠。
密阳表忠祠。
𪯩仡进曰。
世出世法。
外内不相反。
自昔空门耆宿。
鲜有寘力王事者。
吾师以穷衲子。
一言而受知圣祖。
蒙宸翰之穷。
及倭难之作。
卒能奋羲。
聚众恊助天讨克䝺。
恢复之烈。
名闻华夷。
夫吾师之心。
何尝有所作也。
随缘应迹。
功用卓然。
心寘乎空有。
而事光乎忠义。
敢藉是以固请。
母金氏。
娠师有异梦。
生三岁。
忽有老叟来曰。
委访少沙门耳。
遂提儿咒数声。
摩其顶曰。
宜名以云鹤。
言讫出门。
不知所之。
儿时嬉戏。
必以佛事。
稍长风神颖秀。
出语惊人。
为州牧所爱。
称以奇童。
十岁表怗恃伶仃无所依。
州牧携至京。
就学于泮齐。
屡试辄屈。
郁郁不得意。
遂南游入头流。
穷岩洞之胜。
遍阅内典。
忽有出世之志。
辞诀同伴。
有诗云。
汲水归来忽回首。
青山无数白云中。
遂投崇仁长老落发。
从一禅和尚受戒。
时嘉靖庚子。
师年二十一岁矣。
参灵观大师。
得印可。
后因游行村落。
闻午鸡忽然有省。
叹曰。
宁作一生痴呆汉。
不欲做铅椠阿师。
拈笔题落叶曰。
发白心未白。
古人曾漏泄。
今听一声鸡。
犬夫能事毕。
自是云游关东诸名山。
偶入京师。
赴禅科中选。
升至禅教两宗判事。
无何拂衣入枫岳。
作三梦吟。
一禅师临灭有谶云。
单衣有债。
木人争青。
不是无胫。
来自南溟。
会师自某至。
为祷舍利。
应赫然。
师虽藏踪晦彩。
而道誉益隆虚骄我慢之徒。
望风心醉。
争就北面。
己丑逆狱起。
为妖僧所诬。
被逮。
对狱明畅。
宣庙素闻其名。
即命释之。
引见。
赐御制一色。
及御画墨竹障子。
师立进诗谢恩。
上益称赏。
厚赍还山。
壬辰之乱。
宣庙西幸。
师出山诣行在上谒。
上曰。
国有大难。
山人其能自安乎。
师挥涕对愿效死。
上嘉之。
命授入道禅教都总摄。
师分命诸上足。
紏众义徒。
于是惟政起关东。
处英起湖南。
与权公慄合兵。
鏖战于幸州。
师自率门徒一千五百人。
随天兵进克平壤。
天朝经略宋应昌。
提督李如松。
及三协总兵以下诸将佐。
闻师名争送帖致敬。
或赠诗称美。
辞礼甚虔。
京城既复。
上将旋轸。
师率徒数百。
扈驾还都。
请于上曰。
臣老且死。
愿以兵事属弟子惟政等。
乞骸骨归。
上嘉其志许之。
因赐号。
将示寂于圆寂庵。
是日肩舆冲雪。
遍访诸山近庵。
拜佛说法。
还方丈颒盥。
兴威仪焚香佛前。
或笔自题画像曰。
八十年前渠是我。
八十年后我是渠。
又寄书诀惟政处英二门人讫。
趺坐就化。
世寿八十五。
禅腊六十五异香满室。
累日乃歇。
阇维得骨一片。
舍利三粒。
就普贤安心寺。
建窣堵波。
惟政自休等。
又捧顶骨一片。
来枫岳。
得舍利数颗。
窆于榆岵寺之北冈。
师少从观得法。
而宗风之振。
近代无弟子千馀人。
知名者七十馀。
其能领袖后学。
为一方宗主者。
不下四五人。
可谓盛矣。
晚节通脱自在。
皮相之流。
或疑其越戒。
识者不以为病焉偈爽朗多警语。
笔迹疏劲有致云。
状之所述。
如是亦备矣。
噫。
师之幻身。
既而化为灰尘矣。
其未幻者。
未尝随而变灭。
一片之石。
数纸之文。
何足为师不朽计。
虽然。
尊其道则不忍泯其迹。
而欲永其传于来世。
此固其徒用心之勤。
亦世教之所宜许也。
庄周有言曰。
莫足为也。
而不可不为。
其是之谓欤(并张维拼碑)。
休静。
善书与诗。
为丛林所宗。
其游金刚山诗曰。
舞月跃仙千丈桧。
隔林清瑟一声滩(芝峰游说)。
今世僧人中。
有惟政。
颇解禅家学。
有声于缁流。
且善诗。
自号清虚子。
尝在香山。
有一绝云。
万国都城如蚁垤。
千家豪士若醢鸡。
一窗明月清虚枕。
无限松风韵不齐。
有高蹈物外俯视尘寰之意。
亦一时意会作也(西厓集)。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六
释实裕,字谷声,庐江人也。
年六岁,读书苦不上口,祷于大士前,归而展卷,若宿习。
年十八,怙恃俱失,投师出家。
明年游学湖州龙华寺,日中为众收粮仆仆尘市,夜则就佛镫前读《法华经》,久之成诵,每下山辄诵一通,还亦如之。
尝与同寮僧偕行,裕以诵经故,行稍却,前行僧为虎所衔,裕徐行且诵,弗知也。
已而参龙华止谷,昼夜策发,身心顿空。
又依理安迦陵参赵州无字,闻香版声有省,因举示迦陵。
迦陵问:“赵州因甚道个无?
”裕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后诣大雄山参灵鹅,深相契许,付以衣拂。
遍游名山,始还馀杭,上皋亭山顶。
居人冯氏为筑孤舟庵,以栖焉。
幽处深山,息心禅诵,日夕礼华严,未尝就枕席者,凡三十六年。
当两足跪处深陷寸许,绕室经行处亦履迹宛然。
有马氏子负米蔬至山,其徒他出,从门外闻讽诵声窥之。
裕方绕佛,朗朗讽巳,便坐,声息俱无。
马氏子念久立,日且暮,不如自外启扃入。
又为浙米具炊治蔬与裕饭,饭已,马氏子去。
其徒归见馀食,问“所从来?
”裕曰:“适为我治僎者,非汝耶,又谁邪?
”既而其徒至马氏家,乃知昨所供食者马氏子也。
其徒尝采菌与裕共食,中毒呕逆,裕竟无恙,居常见人采。
尝䛡寒喧,詾以宗教,无所不贯,尤精《宗镜录》。
崇福寺延主方丈坚郤之,年七十六示疾说偈,曰:“生也如是,死也如是,死生去来如是。
”如是趺坐而寂,当七十初度,远近集者数百人,就裕授五戒者,三十馀人,其善教及物如是。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超方,字独超,姓沈氏,武进人。
母氏徐,怀素履絜,义训惟谨,故超方生而岐凝,举止端详,居恒跌坐,不异老僧。
年二十,从大莲克闲芟染,圆具华山见月。
后入资福参灵机,愤志大事,胸次了然,犹以未尽阃奥,继往径山坐枯木禅三年。
时,天笠在镇江竹林以书招之,笠有大名,慎许可,独见超方如合水乳,便受付属为临济三十三世,出主金坛东禅、武陵南涧、临安东天目山阴宝寿。
康熙三十八年,诏住京都柏林,逾年辞归,赐金经衣钵。
世宗方在藩邸,分府城东,企其清妙,尝与往还谭论法要,甚相契合。
归后六年,以康熙庚寅嘉平月八日示寂,寿六十八,腊四十八,宪庙闻之,不胜嗟悼。
明年辛卯,遣官建塔,且镌铭焉,篆额书丹皆出宸翰,文具《山志》,骨藏于山阴宝寿山。
超方高颡深目,虎视鹤行,平居寡言笑,钳锤森严,不以辞色假人,诸方老宿见者莫不悚慄。
历数大刹,四方衲子云蒸辐辏。
所著《语录》一卷,宪庙为之序,其略曰:“原夫道昉鹫山,法开鹿野。
伽林书贝,义学于是敷条,师座拈花,禅宗为之发颖。
然而,自周及汉,大乘仅显夫新头,由魏迄梁,妙谛未传于震旦。
自海州遥洎,嵩室弘开,揭净体之光明,示无心之元寂。
于是智镫续耀,朗月连辉。
法信六传,至临济而门庭益广,派流千别,惟滹沱之瓶钵堪珍。
自唐以来,于今转盛。
独超方禅师者,幼钟福慧,长涉文华。
厌世网之沈迷,慷慨别父,缘夙因之深厚,勇决寻师。
珠毓难生,席设何尝著胁,墙遮慧可,雪来都至埋腰。
恒因苦以悟空,遂离尘而證道。
高提祖印,明湖之草木增荣,远振宗风,赤县之人天引领。
共迎桑宿,来主柏林。
暮鼓朝钟,数百众之军持翕集;擎拳竖拂,三千界之道信争来。
变定水于迷津,回岐途为觉路。
积成公案,录自支那。
现教外之圆通,脱人间之撰迷。
精求弁简,愿属制文。
余忝列藩维,沃叨宸眷。
拱薇坦以北陌,适兰若为南邻。
数以诗礼之馀间,来与菩提之胜会。
恒河比貌,警语频承。
吾岫闻经,梵音罕谱。
潜符冥冥,颇量测以靡涯,崇委殷殷,欲迁言而不得。
懵个中之宾主,赘门外之言诠。
玉带镇山,何妨一笑,金栖在望,伫喻三禅。
”又著《净土格言》一卷,并行于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七
释衍绍,字祇园。
姓佘氏,铜陵人。
幼攻帖拈,少为名诸生。
省世无常,誓愿祝发,礼九华天台山真如庵洪度得度,受戒歙县黄山云谷寺介庵。
乾隆二十三年冬,参灵谷玉潜得法。
助理院事十载,接主祖席。
四十五年春,翠华幸寺,恩赏白金,以崇优奖。
谷十九载,率众勤修。
年逾六旬,退休别室,专修净土,闭关二十年。
嘉庆癸酉二月十日无疾而逝,世寿八十有二,有语录、诗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