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宝渊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广铸,字钟山,未详所出族里。
元至大中,敕主玉泉。
禅藻蕴藉,翔声士林。
会好事者,欲毁唐贤题碣。
铸请于有司,移之寺𠊓,自撰跋语。
其略云:“玉泉覆船,盖神龙宅也。
自智者大师开山,二神护法。
高僧硕德,继续提倡,遂为楚汉丛林之首。
殿堂楼阁,岁时增修。
方丈而上,悬崖峭然。
亭观相望,曰楞伽峰,曰慈云,曰山月,曰松风,曰惺惺,曰彼岸,曰翠寒。
亭危径曲,折迥隔尘。
凡巨栋飞甍,修篁古木,参差于烟云杳蔼间,得唐代名公曲江诸贤题咏,而覆船之名,增重于昔。
逮宋真宗景德初元,颁赐田庄二所。
越四十馀载,至庆历八年,荆门太守谢侯,与悟空禅师撰录唐贤题咏八篇。
大理评事张公为之序,镵石于郡亭。
至大辛亥,又历二百六十馀年矣。
近岁泉上碑刻,率皆散失,而此碣亦为好事者取去。
深虑玑珠锦绣,久即漫灭,负前人之盛心。
因请于郡侯杜公,迎载而归。
荡拭尘垢,表而出之,以补山中之缺文云尔。
”皇庆元年,入都朝觐。
亲聆天语,锡号“佛光慧日普照永福大师”,并赐紫衣、金杯、甘露。
有敕护归,都城法侣,思议功德,止严首倡,赋诗祖饯。
硕德名儒,依韵赓和,累轴盈篇。
荆门太守杜公,州判李公,邑令达鲁花赤那怀,劝之立石,以彰宠惠。
首座宝渊,字古源,道行高卓,词翰清超。
为之作记,详具别集。
是秋,复命惠溥取寺中田土四至遗迹碑文汇奏呈览,特蒙俞允,照勘明白,给付搭牒,勒碣于寺。
溥好清修,而勇于护法,极其苦心。
同志,宣之出世,皆屡诏不行。
后坐化于寺,溥则隐于翠寒绝顶以终。
(释广铸)铸住山五十馀年,事理双融,性修一贯。
尝与自智、福明、白善、明见辈举扬向上,不落言诠。
而维持像教,则使至悟、宗元、至福、至荣诸子,各阐厥力,一时宗门鼎盛,海内贤宿,闻风戾止。
有若能仁寺宝渊,由建康而至。
南源寺绍中,由江西而至。
径山寺虚谷,由浙江而至。
而僧录司福资又来自徽州。
相与讲肄经论,研晰秋豪。
居常千僧环绕,四众倾心。
法会之盛,远追梁隋,近接唐宋。
故能作卫道之干城,泯无形之外侮。
以至正元年八月望日中夜而寂,寿九十四,腊七十二,塔于罗汉山麓。
铸示疾时,奏请广铭继领院事。
先是延祐间,黄门伏氏妙善舍宅为寺,赐额“永福”,命铭主之。
及至玉泉学徒日众,铭造大镬三,以营日膳。
会元季荒乱,寺众散逸。
铭携幼弟广鏔,匿于深山。
草衣木食,卒老于是。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谢一夔,古源(今乔乐乡前泽花园)人,生于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卒于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8年)。
天顺四年进士,明英宗钦点状元,曾出任翰林学士、礼部右侍郎、工部尚书等职。
其一生著述颇丰,修《英宗实录》、《宋元通鉴纲目》、《续资治通鉴纲目》等史书,并着有《谢文庄公集》、《力余福》等,还曾为明宪宗、孝宗父子的老师,是明代中叶一位颇具声名的大臣、学者。
在安义县乔乐乡前泽村发现一块汉白玉墓碑。
经清洗后考证为明代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一甲进士、状元谢一夔墓碑。
此汉白玉墓碑高240厘米、宽100厘米、厚20厘米,顶端为双龙戏珠浮雕,上刻“敕葬太子少保翰林学士状元谥文庄”及“天运乙酉岁仲春月”等文字。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蒙润字玉冈。
嘉禾之海盐人。
姓顾。
父敏隐君子也。
母孙氏实古源清法师之甥女。
母娠及诞俱感异梦。
润年十四依古源于郡之白莲。
方礼伽蓝神土偶皆仆。
一众惊异。
古源授经辄成诵。
遂命从祥公祝发进具。
古源见其锐敏授以天台止观金刚錍十不二门诸书。
即能了大意。
古源归寂乃事竹堂传法师以卒其业。
因苦学婴奇疾。
修请观音忏七七日。
既获灵应疾愈。
而心倍明利。
遂得分座于南竺演福。
湛堂澄公来莅其席。
润居第一座。
无何出世主海盐之当湖德藏。
夏讲法华。
众尝千指屠酤。
为之易业。
瑞应之迹不可胜纪。
迁演福宗风益振。
六年退院事。
高卧于龙井风篁岭之白莲庵。
专修念佛三昧。
依者日众。
宣政院以下竺法席强起之。
寺方灾。
惟普贤殿岿然荆棘瓦砾中。
因慨然谓众曰。
兹寺成于慈云。
今殿尚存则祖师之愿力有在矣。
乃为次第葺治而新之。
昕夕演说无倦率众修法华三昧。
感普贤放光现诸瑞相。
居三䆊。
一日呼门弟子实法明策等示止观安心之旨。
已而告曰。
吾生缘殆尽兹惟其时骤称佛号数百声。
泊然而化。
润生平力修昼夜无怠。
尝修常行三昧。
以九十日为期者七。
修法华金光明大悲净土。
以七七日者不可以期数。
故其潜德密行密證者有未易浅窥之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玉冈。
嘉禾之海盐人。
姓顾。
父敏。
隐君子也。
母孙氏。
古源清法师之甥女。
娠及诞。
俱感异梦。
润年十四。
依古源于郡之白莲。
方礼伽蓝神。
土偶皆仆。
一众惊异。
古源命从祥公祝发进具。
源授以天台止观。
金刚錍十不二门诸书。
即能了大意。
古源归寂。
乃事竹堂传法师。
因苦学婴奇疾。
修请观音忏。
七七日。
既获灵应。
疾愈而心倍明利。
湛堂澄公来莅南竺。
润居第一座。
无何出世。
主海盐之当湖德藏。
夏讲法华。
众常千指。
屠酤为之易业。
迁演福。
宗风益振。
六年退院事。
高卧于龙井风篁岭之白莲庵。
以下竺寺方灾。
惟普贤殿。
岿然荆棘瓦砾中。
因慨然谓众曰。
兹寺成于慈云。
今殿尚存。
则祖师之愿力有在矣。
乃为次第葺治而新之。
听夕演说无倦。
率众修法华三昧。
感普贤放光。
现诸瑞相。
居三䆊。
一日呼门弟子实法明策等。
示止观安心之旨。
已而告曰。
吾生缘殆尽。
兹惟其时。
骤称佛号数百声。
泊然而化。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蒙润,字玉冈,海监人。
姓顾氏,父敏,隐君子也。
母孙氏,实古源清之甥女。
母娠及诞,俱感异梦。
润年十四,依古源于嘉禾白莲,方礼伽蓝神,土偶皆仆,一众惊异。
古源授经辄成诵,遂命从祥公祝发进具。
古源见其锐敏,授以《天台止观》、《金刚錍》、《十不二门》诸书,即能了大意。
古源归寂,乃事竹堂传以卒业。
因苦学婴奇疾,修忏七七,既获灵应,疾愈而心倍明利,遂得分座于南竺演福。
湛堂澄公来莅其席,润居首座。
无何,出世主海盐之当湖德藏。
夏讲《法华》,众尝千指,屠酤为之易业,瑞应之迹不可胜纪。
迁演福,宗风益振,六年退院事,高卧于龙井风篁岭之白莲庵,专修念佛三昧,依者日众。
宣政院以下竺法席强起之,寺方灾,惟普贤殿岿然荆棘瓦砾中,因慨然谓众曰:“兹寺成于慈云,今殿尚存,则祖师之愿力有在矣。
”乃为次第葺而新之。
昕夕演说无倦,率众修《法华三昧》,感普贤放光现诸瑞相。
居三祀,一日呼门弟子实法、明策等示止观安心之旨,已而告之曰:“吾生缘殆尽,兹惟其时。
”骤称佛号数百声,泊然而化。
润生平力修,画夜无怠,尝脩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者七,修法华、金光明、大悲、净土,以七七日者不可以期数,故其潜德密行密證者,有未易浅窥之也。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蒙润,字玉冈。姓顾氏,海盐人也。年十四,弃家依古源于白莲。尝礼护伽蓝神,土偶辄仆,若答拜然,左右皆惊。源授以经,应口成诵,命礼一祥祝发。寻进具,从源受天台家《金刚錍》、《十不二门》诸书。会源入灭,遂师事竹堂,传以卒其业。因苦学婴奇疾,修《观音忏》,既获灵应,疾愈,而心倍明。南天竺之演福湛堂澄命居首席,凡所阐扬,词鬯旨显。匑匑老宿,咸推服焉。出主当湖德藏,讲《法华经》,听者日千馀人。迁主演福,宗风益振。居六载,退归白莲。誓不出山,修念佛三昧,依之者益众。行宣政院强起,主下天竺。时寺新燬,惟普贤殿岿然荆棘瓦砾中,因慨然曰:“兹寺成于慈云,一殿尚存,则祖师愿力有在。”乃首加葺治,次第搆诸堂舍。然不以经度程督之劳废教事,昼夜演说无倦色,率同志修法华三昧,感见瑞光。居三年,复迁主净慈。以涉世将迎,乖其素志,复归白莲老焉。临终之夕,呼弟子荣,示止观之法,且告之曰:“吾生缘殆尽。”兹惟其时,骤称阿弥陀佛数百声,泊然而逝。至正二年十二月六日也,寿六十八,腊五十四。荼毗得舍利无数,塔于风篁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