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通醉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明,住邢州(今河北邢台)开元寺。
为青原下十一世,报本兰禅师法嗣。
后归里,多嗜酒呼卢,每大醉,唱柳永词数阕,日以为常。
如是者十馀年,咸谓醉和尚
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原肇。
通州靖海潘氏子。
母朱氏。
邑之利和寺妙观。
其诸父也。
携之出家。
事瑜伽教师。
六七岁即能诗。
脱口可诵。
未尝见其执卷习学。
既为僧。
嗜酒肉。
无日不醉饱。
酣呼叫啸。
呕哕狼籍。
寺众恶之。
后忽显神异。
人莫之测。
尝就江洗酒瓮。
翻里作表。
瓮软如面。
有时大醉过市。
吟云。
麦浪青于水浪。
梨花白似梅花。
咏之不已。
一卖净蛳翁。
质师曰。
醉和尚
只好两句。
下韵来不得也。
师忽以手约其颈曰。
好送醉僧归寺。
一看江月还家。
殿中塑佛。
质而未金。
寺主儗募之。
师曰。
无事募。
我明日为佛上金。
但不欲人见。
众相顾而笑。
次日天未明。
宿酲方剧。
忽起排闼入殿。
攀座而上。
脚踏佛肩。
手按佛头。
引项而哇之。
其物淋然而下。
殿主见之。
仓皇报寺主。
众集开殿门。
师叹曰。
来何早也。
遂下行。
且骂曰。
贼贼。
自是不复还寺矣。
视之唾所及处。
皆成真金。
止于佛胸而已。
众始知师圣人也。
后见径山浙翁琰禅师。
以师根器警敏。
欲大激发。
未容其参堂。
见即喝出。
且问曰。
泗州大圣。
为甚么在扬州出现。
师曰。
今日又在杭州撞着。
翁又喝。
久之。
大悟。
弹指一下云。
吽吽遂入室。
掌书记。
翁既寂。
师因继席。
值歉馀。
逋券山积。
僧残屋老。
未几。
楼阁矗霄。
云衲踵至。
不减翁全盛时。
师自渡江而南。
无复故态。
实经诸禅老磨琢。
故收敛精光。
行止谨密。
若与前隔世者。
其题喝石岩诗云。
皓首来迎宴坐师。
山灵易地致俱胝。
要知弘法回天力。
但看精诚裂石时。
盖托古以自见耳。
将寂。
嘱其徒曰。
为吾附一穴于东涧。
见生死不忘奉师之意。
东涧。
翁葬处也。
周元懋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1—1650 【介绍】: 明末清初浙江鄞县人,字柱础,别字德林。
明末知思南府,以母忧未赴。
南明鲁王建国时,破家输饷。
后削发入灌顶山,终日狂饮,称醉和尚
释本襄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释本襄,字半生,姓张氏,阆人也。
幼而孱弱,长复多病,父母许度为僧,其病寻瘥。
年十二,舍入给孤寺。
一夕,闻人言今日已过,再无今日。
不觉悲感交集,悟世无常。
年十九,从应时法师受具,听讲《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疑不能明,夜分入室,请问其旨。
应曰:“既无眼耳鼻舌身意,还有口么?
要汝自信自悟始得。
”由是,举步忘形,胸中如结。
会明季丧乱,寇噪蜀境,避入秦中,因至徽州访素寻玄,偶闻汉中丈雪门庭孤峻,岁在己丑径往参之。
夜行护法堂前,撞倒磬架,碎磬作声,疑情廊然,乃呈偈曰:“蓦直行将去,虚空撞脚跟,磬破原是铁,冤家聚头生。
”丈肯之,因授杖拂,付以偈曰:“龟毛拂有腾龙势,兔角杖支南斗云。
山水悉归布袋裹,昆明池上日方昕。
”康熙甲辰复自蜀入滇,庚戌重修青门,大弘佛法。
四月九日示疾,乃集众曰:“我有一偈当问汝等——生亦何苦,寂亦何乐,苦乐两忘,是甚活泼?
”众无语,襄一喝,垂手而逝,茶毗得坚固子,为人分供,顶骨复见五彩,塔于筇竹之巅。
襄凡九坐道场,五刹结制,寿五十九,僧腊四十。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三
懒石聆禅者,姓张氏,蜀人,亦得法于丈雪者也。
母赵氏夜梦吞月,觉而生子。
幼岁剃染,受戒于象崖,复参破山,后于丈雪道旨契合,遂授记莂。
康熙初至滇,主商山斗光寺,阐法数年,复归蜀授法自觉云。
溪声圆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四
释通醉)得法弟子佛冕网、溪声圆。
其最著者圆,于兵火流离之际,鹑衣垢面,意欲建寺不果,遂作《破衲歌》以自警,歌曰:“看这破衲个,破得大络索。
斤两刚七斤,多少人不觉。
泥猪癞狗要且嫌,跛鳖盲龟被伊缚。
雨也打不湿,风也吹不着。
披自尘沙浩劫前,绽则千补与百缀。
无贵贱,与人拈弄,有剪尺,与人裁度。
从来不晒晾,东掷西抛,一向不洗浣,汗污气浊。
东土衲子礼三拜,寒温入髓,西天尊者立微笑,摆他不脱。
分明盖覆赤肉团,无位真人尽包裹。
山野一生多快活,全凭此领破衲个。
”后徙武平,寂于壬寅冬,塔昭觉佛果之左。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十一
释通朗,字明照。
姓杨氏,崇宁人。
母季氏,梦僧追虎入室,惊觉而娩,心异之。
幼时随母入法忍寺,见尊者挖心出佛像,指问何人。
母告曰:“心中有佛故。
”对曰:“儿心亦然。
”稍长,即思出尘,礼普照寺普荣披剃。
道光癸卯,赴昭觉,道公见而器之,付正法眼藏。
备历执事,调护水利,报效输将,弗殚艰险,几二十年,愿力甚钜。
其职西堂时,已建成都准提阁殿宇。
同治癸酉夏,继主昭觉,勤俭自持,清偿积逋,为数巨万。
甲戌以后,重葺天王殿、五岳宫,修治北路官道塔院,彩绘庄严,足人信仰。
戊寅翻刻《释迦谱》,以宣佛果。
一时名公巨乡皆为莲社。
制府丁公稚璜,尝相过从,若有夙契,偶至方丈,问曰:“此为丈室,和尚又在何处?
”朗曰:“制府今在何处?
”相视辗然,又问:“坐禅如何?
”朗曰:“随时而坐。
”曰:“坐时如何?
”曰:“前有龙眼桥,后有威凤山,中间方丈室。
”复以拂子一拂,云:“不即不离,若即若离。
”丁公曰:“真善知识也。
”嗟叹者久之,为奏颁“龙象神通”题额赠之,以表异焉。
廉访如公,亦深于禅宗者,闻丁公言,造寺咨厥要旨,且问:“如何是究竟法?
”朗曰:“得安乐时即安乐。
”如公笑曰:“恁般安乐?
”朗曰:“廉访自能分晓。
”如公不禁怃然曰:“昨与丁公言,深得禅中三昧,殆不虚也。
”乃携手上经楼,问:“此楼创自何人?
”曰:“康熙时修自丈雪
”曰:“可重建矣。
”朗曰:“早有斯志,但力未足耳。
”公举一茎草建梵刹竟之旨,朗曰:“释谛须实地。
”公首肯,助银三千两成之。
一日自云:“佛诞之后,即吾归期。
”时光绪乙酉四月十七日丑时,大众闻佛声西去,寿六十五,腊五十八,得戒弟子千馀人,得法者二十四人。
朗性刚直,操行坚决,智慧皆从阅𠪾中出,人目为“伏虎再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