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密行

相关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66—1456 【介绍】: 明僧。太原人,俗姓吴,字独芳。幼孤,事母孝,母没后出家,戒行卓越。永乐中诏选注大明三藏法数,校大藏经典,既成,辞还归山卒。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洪莲。
字独芳。
山西太原吴氏子。
赋性严敏。
孩提时已若成人。
出家饶益寺。
二十具戒。
见休云。
蒙印可。
授以信衣。
入天龙洞结足。
刺十指血书。
写五大部经。
又于名仙洞。
立曼怛啰座。
设𦦨口食。
赈济幽类者三年。
晋王闻之。
延致问道。
奉衣馔。
请住鸿祐寺。
自是声德遐播。
永乐中。
奉旨。
笺注大明三藏法数。
较勘藏经。
又命入香殿。
与进法主。
问答楞严大旨。
又命于海印寺。
较写三藏。
前后从事。
皆得圣心。
继承仁宣二庙恩眷。
除僧录司右讲经。
正统七年。
转左讲经。
以年老。
上谢事之请。
遂免师朝参。
职事如故。
至景泰七年七月四日。
端坐书偈而逝。
上闻悲悼。
命礼官致祭。
赠净梵翊教禅师。
寿九十一。
僧腊七十一。
茶毗得舍利百颗。
敕归西山万佛寺。
造塔安厝。
师资貌魁特。
襟度豁如。
议论磊落。
一出于正。
解行兼全。
以身任道。
故得列圣。
礼遇殷至。
景泰四年。
日本僧入贡。
其僧。
本国大禅伯也。
少所与可。
独服膺于师。
偕来者。
各有所问。
言人人殊。
师应答如流。
皆得所请。
叹未曾有而退。
其辩才服人。
又如此。
聊述应迹粗槩。
以备传。
其潜德密行
与證悟所及。
可想见于语言之外也。
释学蕴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学蕴知空者,亦参无住,而受法于开峰,密行者也。
蕴本洱海王氏子,年十四入寂光寺剃度,初从大力、野愚、彻庸及西蜀了凡诸宿参究,虽并承其教,而于万法归一之旨四五年间疑情不释,后听亮如讲《法华》诸经,参不是心䛡又十馀年,苦无入处,建玉霖轩闭关习静,礼《万佛名经》至三卷南无二字,忽心身脱落,内外圆明如一轮皎月,即说偈曰:“虚空是佛身,我本世间人。
我性与空合,非佛亦非人。
”随参无住,即首肯之,欲付以法,俄而辞去。
明桂藩之至滇也,命晋王李定国平楚雄永昌叛军。
凯旋时,学蕴遇于道中,因止。
晋王至鸡山,请免山中徭役,晋王允之。
复随至昆明,表贡山果,明帝嘉之,赐敕寂光为护国兴明之寺。
鼎革后,入九台把茅三载,而大方广法席,巍然起于万山密箐中。
开峰老人神契百城之外,忽命僧持卷至山,蕴欣受之。
由是,开法领众常数百人。
忽一日,属诸门人曰:“三日后我当灭度,天降微雨,即其时也。
”至期果雨,众集,有侍僧问曰:“和尚向来说禅说教,呵佛呵祖,正恁么时作么生?
”蕴震威一喝,捋须于口,绕殿三匝复座,翘一足而寂。
寿七十七,僧行六十五,著有《语录》及《草堂集》。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六
释实定,字闻学。
姓张氏,上海人也。
少喜趺坐,长有出世志。
年二十馀,父母俱丧,入天台山薙发,万年寺受戒。
于湖州万寿寺初入堂,见“心空及第”额,不觉自失,至夜闻引礼唱“罪从心起将心忏”,一时念虑俱清,期满,入侍寮见《六祖坛经》阅之,如获故物。
寻至馀杭圣因寺参澹如,看一归何处有省,及考工次问一归何处,应声曰:“南高峰顶浪滔天。
”问:“如何是此境界?
”定无语,乃重加策发,行住无间。
已而复入天台,上腾空殡,云雾四塞,忽见日轮涌出,身心廓然。
自此动静二相,截然不生,回视古德,差别机缘,洞无隔碍,及再见澹如,遂为印可,传法为上首。
后澹如主天目禅原寺,定随侍数载。
澹如既寂,乾隆十八年,定乃继主天目。
二十一年退居蒙堂,已而历主绍兴之吉祥,江阴之香山,寻至姑苏居灵岩山下华藏庵,又时入城住文星阁,居士彭际清从受菩萨优婆塞戒。
尝言“达本之人,功未齐于诸圣,得生净土,果行方圆。
”故晚岁提倡念佛法门。
著净土诗百八首,言诸佛法身含裹十方世界。
居常称心而谈,随机赴感,如泉原涌地,高下平满,睛云映空,卷舒无迹,闻其妙旨,罔不鬯怿,以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三日,说偈而寂。
有“莲华池上见弥陀”之句,示得所归也。
定于有为佛事未尝措意,而治业资生具有条理,众颇讶之,及闻末后脱去,始知其生平密行不可测度。
然读净土诗,诚足信矣。
中峰正令,频唱弥陀;楚石宗风,遍扬净土。
显唯心之妙谛,證不退之真修,以今视昔,宁有异焉。
彼掠影宗门,拨无因果者,观其去来,可以自反矣。
所著语录、颂偈、诗集,共十卷。
世寿六十七,僧腊四十四。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静明尊者,名真定。
姓诸氏,越人。
少孤贫,无所依。
为人质直,寡言语。
过钱塘,佣于戴居士交吾家,积赀十五年,交吾谓之曰:“汝物足以昏配成家业矣。
”真定不答,谓人曰:“戴翁劝吾成家,何为?
吾意欲出家,但不遇明师耳。
”一日见无尘,欣然自庆,曰:“是吾师矣。
”瓣香归礼,无麈示以一切捐舍,苦行念佛,求生净土。
尝慕《华严》、《法华》诸经,不能展诵。
无尘云:“不能口诵,当以身诵。
精勤礼拜,能所性空,即身心诵经也。
”因空所有,造像斋僧,施姜茗以利行者,躬亲樵汲二十馀年。
已而入山结茆,一心礼念,日夜无间,恒伐薪易米,供诸静室。
时云栖创筑,值大雪,真定负米送之,往还百馀里,旦去暮归,不沾粒水。
莲师叹曰:“大菩萨来送供,众中恐难消受。
”真定曰:“富贵赠百斛,此一粥之需,何足言?
”莲师曰:“苦行得米,冲雪担来,胜富贵百斛多矣。
”开荒种蔬,不问僧俗,悉施与之。
有盗其树者,引避不及,仓卒坠树,真定反抚慰之,负所伐树。
至其家,且曰:“欲用薪木,可告我,当为致之。
”万历戊子,大饥疫,民死载道,真定痛如骨肉。
有过其门者,推食与之。
尝拾金五两,坐守十日,无问者。
乃益已金,为之诵经施食,以祐失金者。
生平所蓄,尽助善缘。
隐德密行,人所罕知。
身无完布,伏腊一衲,弟子或虑其寒,则曰:“吾画寒掘地,夜寒拜经,唯苦汗出,宁畏泠邪?
”年七十二,忽有微疾,延至洞中。
有客送夹纩,不肯受,苦劝乃披之,已而笑曰:“可见世人喜穿绵,比衲衣之暖不同。
”病愈。
问众曰:“今日何日?
”曰:“十二月四日。
”曰:“明日午时,我将
”至夜半唤人扶起,面西而坐。
问:“何时?
”曰:“子时。
”“五日也,我去矣。
”众徒曰:“师既言午时,何不如期?
”曰:“我龛与柴俱在江干,转回三四十里,天寒雨雪往返不及,未得入龛,恐累汝耳。
”俄而高声诵佛,佛声渐微而化。
真定积薪三载,遗命荼毗,经十日火灭,牙齿、顶骨、手足、指节,悉皆不坏,色如车渠。
塔于庵前山顶,弟子如嵩为理安重开山祖,自有传。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本融。
陕西郿县人。
薙染。
参怀庆松谷和尚。
又参隐庵于大佛山。
大千主少林。
师预其众。
一钵随身。
不扰尝住。
千异之。
付以帕不受。
住达磨洞。
四十馀年。
万历丁亥。
抵京师。
住龙华寺山门。
风雨炎寒自若。
又居积善寺。
廊房长老。
见师勤苦蚤夜不息。
特为造一龛。
请居之。
继开十方院奉师。
接云水凡十有三年。
信施云委。
而因果之间。
毫无差错。
最后住世刹海。
随缘接众。
持妙法华经为尝课。
密行甚至。
生平胁不至席。
食不过午。
不饭于尝住。
持钵乞村市间。
如已得食则钵内向。
未得食钵外向。
人以是觇知师食否。
而分卫之。
每饭食讫。
即嚼杨枝。
掩关趺坐。
或未受斋。
亦从汲处乞一杯。
涤齿入户坐。
必不破午食。
檀越或设供施金。
必一众均被乃许。
否即坚拒弗受。
人请诵经。
师曰。
吾堂中大德。
不谙讽诵。
有就寺饭僧者。
付赀过。
即日营办米盐蔬果。
设不移时。
作务以身先众。
食饮旨菲。
随其所有不强为。
生平绝不以修造烦人。
曰。
劳生旅泊。
住则随缘。
去则忘矣。
何事华美。
以累身心耶。
慈圣。
尝为诸大僧设斋。
每僧衬五金一疋绢旃檀满觔。
师坚不肯赴。
中贵人不得已舁至院。
师乃与众同餐。
万历壬寅初腊。
师示微疾。
侍御萧公问之。
师竖一指。
即日午。
端坐而逝。
茶毗。
顶骨如芡实大。
烟入地处。
掘之皆得舍利。
初。
张刘二内监。
共舍住宅。
为世刹海。
师住此食指尝逾千。
当是时。
曹郎郭家珍。
王玄谟。
萧丁泰。
鲍应鳌。
给舍段然。
俱钦师道风。
敬仰尊重。
段公尝诣师。
师曰。
居士坐久饥。
当煮面作供。
段曰。
久向老师。
大面特来。
尝尝滋味。
师厉声曰。
面许你吃。
却恐你吞吐不下。
段为之吐舌。
其门风高峻如此。
京师人。
称师三藏师。
多应是其号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3 【介绍】: 明僧。滁州全椒人,字澄印,俗姓蔡。十二岁出家。万历中,在五台山为李太后主持祈储道场,李太后为造寺于崂山。后坐“私造寺院”戍雷阳,遇赦归。人称憨山大师。有《楞伽笔记》。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澄印,全椒蔡氏子,出家应天报恩寺,寻入五台栖牢山,坐事,戍雷阳,终于曹溪,有憨山梦游东游诸集。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金陵全椒蔡氏子。母感异梦而生。年十二礼京之报恩西林师薙发。十九受具。听讲华严十玄门。至海印森罗常住处有得。遂游方。与妙峰为友。初参遍融乞指示。融默然直视以接之。寻阅肇论。至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犹在耶。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忽悟。乃曰。今日始知鼻孔向下。时妙峰见之喜曰。何所得耶。师曰。夜来两个铁牛斗入水中去也。至今绝消息。峰笑曰。且喜有住山本钱。又参笑岩。岩问。你从何处来。曰南方。岩曰。记得来时路否。曰一过便休。岩曰。子却来处分明。师便礼拜。住东海牢山。闻望籍甚。皇太后李。特礼殷重焉。后遭无妄之谤。假道士奏论于神宗皇帝。朝中宰辅。多深惜。师遂蒙圣旨衿察。坐以私创寺院。遣戌雷州。至韶阳礼祖。偈曰。曹溪滴水自灵源。流入沧溟浪拍天。多少鱼龙争变化。源头一脉尚冷然。越十有一年丙午。皇长孙生。恩赦免戌。复留曹溪。往来端州。九载始还僧服。丙辰冬。过江右之双径。为达大师秉炬。缁索骈集。山谷为之喧动。后抵匡山。韶阳郡守。力请居曹溪。师曰。曹溪是吾昔日所欲修缉也。遂杖锡遄行。度岭。吟曰。五云一望入南安。万叠千洄六六滩。行到水穷山尽处。梅花无数岭头看。越明年癸亥。忽告众曰。缘与时违。化将焉托。一期事毕。吾将归矣。索浴更衣端坐而逝。塔全身于韶之南华寺。南二里天子岗。迎归匡山。历二十馀载。地湿虫蚁。半蚀其龛。请归曹溪。途中弟子辈。因龛缝睹师。状貌如生。发爪俱长。以金漆其身。造寺供养。称肉祖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六
释德清,字澄印,晚号憨山。
姓蔡氏,全椒人也。
父彦高,母洪氏。
梦大士携童子入门,抱之遂娠。
及诞,白胞重裹,生性颖异。
方七岁,叔父死,陈尸于床,便问“死从何处去?
”及见人举子,又问:“生从何处来?
”若已抱生死去来之疑者。
九岁能诵《普门品》。
才及舞勺,辞亲入江宁报恩寺,依西林染剃。
内江赵文肃公摩其顶曰:“儿他日人天师也。
”逾年受《法华》,四月而成诵。
遂以次讲习,通贯内外典籍。
年十九,祝发受戒具于无极,听讲《华严玄谭》,至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
从云谷结禅于天界寺,发愤参究。
疽发于背,祷于伽蓝神,愿诵《华严》十部,乞假三月以毕禅期。
祷已熟寐,晨起而病良已。
三月之中恍在梦中,出行市上俨如禅坐。
嘉靖丙寅,寺燬于火,有司以本寺官住,头首执事下司法者十五人。
寺为皇室造建,所费皆出内帑,事干重典,法当论死。
僧众惧逃,独清奔走法庭看点。
盐菜饘粥,荷担往来,多方调护,设法解救,竟从末减,坐罚囚粮。
先是西林临化,抚清嘱众曰:“我身后,寺事无大小,立我像前,听此儿主张,庶几可保无虞。
”由是一寺僧众,皆服其知人。
然清与雪浪恩誓志兴复,相与畜德俟时。
远出参方,大德檀越 ,庶或旦夕遇之。
故尝听讲天界,厕溷清除,了无人迹。
每早起见后院脩洁,意主东净者非常人也。
访之,一黄面病僧,目光射激,遂与定参访之约,质明则已行矣。
清以江南习气柔暖,宜入苦寒之地以自摩厉,遂飘然北迈。
天大雪,乞食广陵市中,曰:“一钵足轻万钟矣。
”抵京师,妙峰衣褐来访,须发毵毵如河朔估客,望其眸子,相视哑然。
参编融,融无语,唯张目直视。
又参笑岩,岩问:“何方来?
记得来时路否?
”曰:“一过便休。
”岩曰:“子却来处分明。
”游盘山至千像峰石室,见不语僧,遂相与樵汲度夏,时明万历元年癸酉也。
明年偕妙峰结冬蒲坂,阅《物不迁论》至“梵志自幼出家,白首而归,邻人曰‘昔人犹在耶?
’志曰‘吾似昔人,非昔人也。
’”遂豁然省悟,顿了“旋岚掩 岳”之旨,作偈曰:“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方知鼻孔向下。
”峰一见,遽问何所得。
清曰:“夜来见河中两铁牛,相斗入水去,至今绝消息。
”峰曰:“且喜有住山钱矣。
”遇牛山法光禅师,坐参请益,法光发音如天鼓,清深契之。
清游五台,居北台之龙门,老屋数椽,在万山冰雪中。
春夏之交,流澌冲击,静中如万马驰骤之声,以问妙峰。
峰举古人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證观音圆通语。
清然之。
日寻缘溪横彴,危坐其上。
初则水声苑然,久之,忽然忘身世,众籁阒寂,水声不复聒耳。
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光明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见其中。
既觉身心湛然了不可得,因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
翻身触破大虚空,万象森罗徒起灭。
”游雁门,兵使胡君请赋诗,甫搆思,诗句逼凑喉嗌,从前记诵见闻一瞬见前,浑身是口,不能尽吐。
清默念此法光所谓禅病也,唯睡熟可以消之。
拥衲跏趺,一坐五昼夜,胡君撼之不动。
鸣磬数声,乃出定。
默坐却观,知出入动息,住山行脚,皆梦中事,其乐无以喻也。
还山,刺血书《华严经》。
点笔念佛,不废应对。
口诵手书,历然分明。
邻僧异之,众相诘难,已皆赞叹而去。
尝梦登弥勒楼阁,闻说法曰:“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
依识染,依智净。
染有生死,净无诸佛。
”自此,识智之分,了然心目。
清尝与妙峰,登建祈储道场于五台,光宗既应期而生,清遂远遁东海之牢山。
慈圣命龙华寺僧瑞庵,行求得之,遣使再徵不能致,赐内帑三千金。
复固辞,使者不敢复命。
清曰:“古有矫诏赈饥之事,山东岁凶,以此广圣慈于饥民,不亦可乎?
”使者持赈籍还报,慈圣感叹,率阖宫布金造寺,赐额曰:“海印”。
因诣京谢恩,为报恩寺请藏,遂奉命赍送。
寺塔有光,照曜累夕。
迎经之日,光如浮桥北度,经在光中行也。
清还,以报恩本末具奏,曰:“愿日减膳羞百金,十年工可举也。
”慈圣许之。
而黄冠之难作。
清住山十三年,方便说法,东海弥离车地,咸向三宝。
而黄冠以侵占道院,飞章诬奏,有旨逮赴诏狱。
先是,慈圣崇信佛乘,敕使四出。
中人谗搆,动以烦费为言,上弗问也。
而其语颇闻于外庭,所司遂欲中清以法,因以株连慈圣左右,并按前后施舍帑金以数十万计。
拷掠备至,清一无所言。
已乃从容仰对曰:“公等欲诬服,易耳。
狱成,将置圣母何地?
公所按数十万,在县官锱铢耳。
主上纯孝,度不以锱铢故,伤圣母心。
狱成之后,惧无以谢圣母,公穷竟此狱,将安归乎?
”主者舌吐不能收,乃具狱。
上所列惟赈饥三千金,有内库籍可考,慈圣及上皆大喜。
然犹坐私造寺院,遣戍雷州,非上意也。
达观真可闻之,将走都门,为之申救。
遇于江上,清曰:“君命也,其可违乎!
”为作《逐客说》而别。
清度五岭,入曹溪,抵五羊,赭衣见粤帅,就编伍于雷州。
岁大疫,死者相枕籍,率众掩薶,作广荐法会,大雨平地三尺,疠气立解。
参政周君鼎石,率学子来叩击,举“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发问。
清曰:“此圣人示指人,要悟不属生死一着耳。
”周君击节叹赏。
粤之文秀冯昌历辈,闻风来归。
清搆禅室于壁垒,间说《法华》,至宝塔示见娑婆华藏涌见目前,开悟者甚众。
居粤五年,乃克住锡曹溪,归侵田,斥僦舍、屠门、酒肆,蔚为宝坊。
缁白分集,摄折互用。
大鉴之道,勃然中兴。
盖丙午始遇赦,癸丑至衡阳。
游南岳,礼八十八祖道影。
甲寅夏,至湖东。
慈圣上宾,诏至,恸哭,披剃返僧服。
又二年,念达观法门生死之谊,赴葬于双径,为作荼毗佛事。
箴吴越禅人之病,作担版歌。
吊莲池宏于云栖,发挥其密行以示学者。
自吴门返庐山,结庵五乳峰下,效远公六时刻漏,专脩净业。
示人偈曰:“但观一句弥陀佛,念念心中尝不断。
若能念念最分明,即与弥陀亲见面。
只想净土在目前,日用头头无缺欠。
佛土全收一句中,便是往生异方便。
只在了了分明时,不可更起差别见。
”居四年,复往曹溪。
以天启三年癸亥十月十一日,妙峰登也,清示寂。
曹溪水忽涸,百鸟哀鸣,夜有光烛天。
三日入龛,面色如生,须发皆长,鼻端微汗,手足如绵。
世寿七十八,僧腊五十九。
所著有《楞伽笔记》、《华严纲要》、《楞严悬镜》、《法华击节》、《楞岩法华通义》,《起信唯识解》,及《观老庄影响论》、《道德经解》、《大学中庸直指》、《春秋左氏心法》、《梦游集》各若干卷,于世。
清身体魁梧,气宇轩朗,所至及物利生,如日暄雨润,加被而人不知。
山东再饥,清尽发其囷,亲泛舟至辽东,运籴以赈,旁山之民咸免捐瘠。
税使与粤帅有隙,嗾使市民以白艚作难,群噪围帅府,清缓颊谕税使解园,不动声色。
会城以宁珠船千艘罢采不归,剽掠海上,而开矿之役,绎骚尤甚。
采使谒曹溪,清以佛法摄受,徐为言开采利害,由是珠船罢采,不入海,而矿额令有司岁解。
制府戴公遗书谢曰:“吾今乃知佛祖慈悲之广大也。
”尝言居北台时,大雪高于屋,昏夜可鉴毛发。
坚坐待尽,身心莹然。
迟明,塔院僧穴雪以入,相携雪洞中里许,乃出。
当诏狱拷治时,忽入禅定,榜箠刺爇,若陷木石。
逾年在雷阳,闻侍者趣呼,逮系毒楚卒发,几无完肤,此《楞伽笔记》所由作也。
前后得度弟子甚众,从之于狱,职纳橐饘者,福善也。
始终依于粤者,善与、通炯、超逸、通岸也。
归肉身于五乳,留爪发于曹溪,为之塔铭者,弟子皖舒吴应宾、常熟钱谦益也。
为之传与碑记者,会稽陆梦龙也。
为述灵龛还曹溪供奉始末者,刘起相也。
俱详《梦游集》。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觉淳,字古风,姓宋氏,新城人也。
父钦,母张氏。
生性恬澹,不茹荤酒,儿时好趺坐,颇厌嬉逐。
及长,不治生产,即善观空,修离欲行,天然颖悟,每集诸善男子作般若圆觉法会,淳为之长。
年二十七,弃家远游,如京师,登堂受白衣戒,宝藏成师开法于王城,淳往参谒,有所感契,即从披剃,执弟子业,居最下版,虽执爨负薪,未尝不以身先。
坚苦三载,始受具足,从守心无碍听《华严》、《圆觉》、《楞严》诸经,于“四大分离,妄身何处”之语,有所领契,自尔随处建立华严圆觉道场,岁无虚日。
王城感化,若迦维改观,洋洋中外,如此者十馀年。
明嘉靖辛酉,司礼监黄锦锦衣焦重修普安寺,迎淳居之,几二十载。
淳唯据丈室,不事干请,延一江、大千、止庵诸法师弘天台、贤首两宗。
隆庆壬申,宫中始崇佛道,就普安建吉祥道场,淳主坛筵,精诚感格,恩渥颁隆,斋馈尽从中出。
神宗初元,两宫圣母为社稷祈福,凡建斋堂,多就淳所,尝赐千佛锦袈裟。
万历丙子,建大慈寿寺成,即迁淳为住持,命度沙弥一人为弟子,及敕校续入大藏,淳首领之。
凡所弘阐,无不称旨。
居常接纳四众,但举《圆觉》“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之偈,及《楞严》如幻三昧,或拈提古人向上公案,以警发之。
暇则行住坐卧,每咄咄作私语,见闻即之,改容举,莫识其为密行者。
生平所,不离当处,而大播宗风,竟莫究其涯涘。
一夕,召诸弟子,告以微疾,端坐三日,熙然集众,念佛随声,寂然而逝,时万历九年辛巳四月十有七日也。
寿七十有一,腊四十有奇,得度弟子十五人。
本在为钦依僧录善世领大慈寿住持,奉葬于寺后,圣母悼之,赐金建塔,而憨山为之铭焉。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蒙润字玉冈。
嘉禾之海盐人。
姓顾。
父敏隐君子也。
母孙氏实古源清法师之甥女。
母娠及诞俱感异梦。
润年十四依古源于郡之白莲。
方礼伽蓝神土偶皆仆。
一众惊异。
古源授经辄成诵。
遂命从祥公祝发进具。
古源见其锐敏授以天台止观金刚錍十不二门诸书。
即能了大意。
会古源归寂乃事竹堂传法师以卒其业。
因苦学婴奇疾。
修请观音忏七七日。
既获灵应疾愈。
而心倍明利。
遂得分座于南竺演福。
湛堂澄公来莅其席。
润居第一座。
无何出世主海盐之当湖德藏。
夏讲法华。
众尝千指屠酤。
为之易业。
瑞应之迹不可胜纪。
迁演福宗风益振。
六年退院事。
高卧于龙井风篁岭之白莲庵。
专修念佛三昧。
依者日众。
宣政院以下竺法席强起之。
寺方灾。
惟普贤殿岿然荆棘瓦砾中。
因慨然谓众曰。
兹寺成于慈云。
今殿尚存则祖师之愿力有在矣。
乃为次第葺治而新之。
昕夕演说无倦率众修法华三昧。
感普贤放光现诸瑞相。
居三䆊。
一日呼门弟子实法明策等示止观安心之旨。
已而告曰。
吾生缘殆尽兹惟其时骤称佛号数百声。
泊然而化。
润生平力修昼夜无怠。
尝修常行三昧。
以九十日为期者七。
修法华金光明大悲净土。
以七七日者不可以期数。
故其潜德密行密證者有未易浅窥之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玉冈。嘉禾之海盐人。姓顾。父敏。隐君子也。母孙氏。古源清法师之甥女。娠及诞。俱感异梦。润年十四。依古源于郡之白莲。方礼伽蓝神。土偶皆仆。一众惊异。古源命从祥公祝发进具。源授以天台止观。金刚錍十不二门诸书。即能了大意。会古源归寂。乃事竹堂传法师。因苦学婴奇疾。修请观音忏。七七日。既获灵应。疾愈而心倍明利。湛堂澄公来莅南竺。润居第一座。无何出世。主海盐之当湖德藏。夏讲法华。众常千指。屠酤为之易业。迁演福。宗风益振。六年退院事。高卧于龙井风篁岭之白莲庵。以下竺寺方灾。惟普贤殿。岿然荆棘瓦砾中。因慨然谓众曰。兹寺成于慈云。今殿尚存。则祖师之愿力有在矣。乃为次第葺治而新之。听夕演说无倦。率众修法华三昧。感普贤放光。现诸瑞相。居三䆊。一日呼门弟子实法明策等。示止观安心之旨。已而告曰。吾生缘殆尽。兹惟其时。骤称佛号数百声。泊然而化。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蒙润,字玉冈,海监人。
姓顾氏,父敏,隐君子也。
母孙氏,实古源清之甥女。
母娠及诞,俱感异梦。
润年十四,依古源于嘉禾白莲,方礼伽蓝神,土偶皆仆,一众惊异。
古源授经辄成诵,遂命从祥公祝发进具。
古源见其锐敏,授以《天台止观》、《金刚錍》、《十不二门》诸书,即能了大意。
会古源归寂,乃事竹堂传以卒业。
因苦学婴奇疾,修忏七七,既获灵应,疾愈而心倍明利,遂得分座于南竺演福。
湛堂澄公来莅其席,润居首座。
无何,出世主海盐之当湖德藏。
夏讲《法华》,众尝千指,屠酤为之易业,瑞应之迹不可胜纪。
迁演福,宗风益振,六年退院事,高卧于龙井风篁岭之白莲庵,专修念佛三昧,依者日众。
宣政院以下竺法席强起之,寺方灾,惟普贤殿岿然荆棘瓦砾中,因慨然谓众曰:“兹寺成于慈云,今殿尚存,则祖师之愿力有在矣。
”乃为次第葺而新之。
昕夕演说无倦,率众修《法华三昧》,感普贤放光现诸瑞相。
居三祀,一日呼门弟子实法、明策等示止观安心之旨,已而告之曰:“吾生缘殆尽,兹惟其时。
”骤称佛号数百声,泊然而化。
润生平力修,画夜无怠,尝脩常行三昧,以九十日为期者七,修法华、金光明、大悲、净土,以七七日者不可以期数,故其潜德密行密證者,有未易浅窥之也。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蒙润,字玉冈。姓顾氏,海盐人也。年十四,弃家依古源于白莲。尝礼护伽蓝神,土偶辄仆,若答拜然,左右皆惊。源授以经,应口成诵,命礼一祥祝发。寻进具,从源受天台家《金刚錍》、《十不二门》诸书。会源入灭,遂师事竹堂,传以卒其业。因苦学婴奇疾,修《观音忏》,既获灵应,疾愈,而心倍明。南天竺之演福湛堂澄命居首席,凡所阐扬,词鬯旨显。匑匑老宿,咸推服焉。出主当湖德藏,讲《法华经》,听者日千馀人。迁主演福,宗风益振。居六载,退归白莲。誓不出山,修念佛三昧,依之者益众。行宣政院强起,主下天竺。时寺新燬,惟普贤殿岿然荆棘瓦砾中,因慨然曰:“兹寺成于慈云,一殿尚存,则祖师愿力有在。”乃首加葺治,次第搆诸堂舍。然不以经度程督之劳废教事,昼夜演说无倦色,率同志修法华三昧,感见瑞光。居三年,复迁主净慈。以涉世将迎,乖其素志,复归白莲老焉。临终之夕,呼弟子荣,示止观之法,且告之曰:“吾生缘殆尽。”兹惟其时,骤称阿弥陀佛数百声,泊然而逝。至正二年十二月六日也,寿六十八,腊五十四。荼毗得舍利无数,塔于风篁岭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杜圣,赵人,师事董伽。
雅致幽间,密行深异。
伽亦赵人,生于鹤巢,董氏抚之,遂蒙其姓,既改僧服,犹以为号,示不忘也。
幼慕禅宗,感观世音法施,得省面目,常持大悲咒。
明洪武间,游南都,太祖召对,赐藏,并敕建法藏寺。
圣既相依,尽传其咒。
时有虎伤人,乞圣咒之,虎果潜去,民乃安居。
后游燕都,成祖召对,复赐大藏,南归。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四十
字雪峤,宁波人。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鄞县朱氏子。二十九岁出家。行脚无有人处。后访秦望山妙祯山主。主举他心僧因缘。一僧参曰。那里来。僧曰天竺来。他心曰。我闻有三天竺。你那一竺来。速道速道。师自是疑情顿发。次日曳杖至石头上高提曰。那一竺来。速道速道。忽前后际断。返天台。抬头见古云门三字。大悟。途中作偈曰。一上天台云更深。脚根踏断草鞋绳。比丘五百无踪影。见得他时打断筋。因入双髻。诛茅。次参云栖龙池。出世日。拈香供云门匡真偃禅师。后东塔开堂。又供龙池。示疾书偈曰。小儿曹。生死路上须逍遥。皎月冰霜晓。吃杯茶。坐脱去了。塔全身于云门。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圆信。
京兆之房山人。
薙发白云山。
礼大僧德敬为师。
往来上方红螺之间二十馀年。
行脚所至。
为武林淮安六安终南。
每住辄数载。
以嘉靖庚申。
至太岳驻锡虎耳岩穴。
而哮者争避匿去。
倚石为屋。
稍稍剪夷其积。
圜瓢数十馀。
踞石沿涧。
出入幽花美箭之中者。
累累如笠。
岩上莲池二。
阔可二丈。
旱岁不竭。
蓬室三方广当身。
所得一缕一粲。
尽以供十方游衲。
行之数年。
遂成丛林。
倾震旦。
士女号呼悲啼。
而至者不至虎耳岩。
犹未跻岳也。
至岩不头面顶礼者。
自以为悭缘。
必痛哭去。
否则谨伺岩扉外。
经数日得一见。
则喜过望。
以故。
虎耳岩之名。
遍天下。
计贤士大夫之辙以日至尚方之赐。
掖庭之供。
以月至。
自嘉隆以来。
耆宿之著闻。
未有若师者也。
然师务为密行
不以解显。
应机之言。
多依孝敬。
抚摩煦煦。
犹乳母之于骄子。
金钱涌而至。
拒不纳。
有赠糈者。
付尝住作供。
四十馀年。
影不出山。
趺坐一龛中。
如朽株。
虽利根之士好为奇谈。
诡学者睹其颜。
莫不肃然增敬。
师夏腊最高。
逆其生。
当在宣成间。
诸徒属。
试以腊叩。
不答。
尝简其箧。
得旧𦇧衣。
忽云。
此武皇帝七年。
王城中施食。
所得衣也。
叩之。
复不答。
后终于山慈圣出藏金。
为师治塔焉。
严蓬头者。
襄人。
日诵弥陀佛数万声。
性高洁。
施赀尝累千金。
挥之如尘土。
踪迹甚异。
人不得而凡圣之。
亦绝世奇人。
不二之流也。
明河曰。
或云。
不二。
姓徐。
世为襄善门。
徐生长。
不二送出家。
挈妻入五台山修
不二寻觅父母累年。
得于冰雪堆中见不二。
大怒曰。
不肖子。
何故远远奔来。
汝以我为父母。
我已出家。
以我为知识。
我未悟道。
大丈夫出世。
孤峰绝顶。
一间草屋。
了办自已不暇。
尚当为生死爱情所使。
至于此乎。
速去。
无落吾事。
不二遂南还。
居虎耳岩。
为世大知识。
虽不二灵根夙种。
固有自来。
而开发之助。
亦繇父母。
团圞一门。
又出襄地。
或自庞家人再出。
不可知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雪峤圆信禅师者。四明人。姓朱氏。出龙池传禅师之门。首住径山。终于会稽云门。诸方服其神骏。推尊之曰信公。高怀无我。至性不羁。笑骂自繇。人天罔测。卸胜劣之戈甲。劈今古之藩篱。纵饶一问十答。而紫罗帐里。不撒真珠。假使未闻先悟。而千丈岩门。尤遭点额。大有伤弓之鸟。见形高飞。所以短贩之徒。望风栗足。故虽独据胡床。不啻冲霄野鹤。以至屡迁名刹。仍然本色山翁也。公生九岁。闻弥陀经。即知有出世法。于是。读书常诺诺。而罢之。然词语绝尘。风仪潇洒。犹王谢之玉壶冰映。又爱与方客游。游必领益。年二十九。竟去家矣遂。访妙祯禅宿。于秦望峰下。祯举古激之。公反覆研究。连七日不知寝食。忽仆于石。前后际断。如日轮迸空。天地一色。冲口得偈。势不自禁。欲往天台寻印證者。度若耶溪。忽翘首。见古云门三字。得大休歇。乃曰。一上天台云更深。脚跟踏断草鞋。绳比丘五百无踪迹。见得他时打断筋。遂别策。入双髻峰萝龛石室。灰世忘缘。间发新声。豪吟达旦。而刀斧无痕。诸方景焉时有云栖高弟闻谷者。雅相敬善。一日谷行脚回。举幻有传和尚相见机缘。且称传公葆重。有类明教嵩。枯淡过于馀杭政。其接人真西河狮子也。公乃三诣龙池。契其机。与悟修二禅师。为雁行焉。后悟主天童。修主磬山。公独庵居。垂三十载。黄公端伯。余公大成。请就径山祖庭。升座拈提临济宗旨。端伯还西江。于崇祯庚辰。以庐山开先寺迎公。诸山宿衲俱集。公一以胎风簸雨之舌。振其拈花落草之机。或不耐公笑詈而去。或经公指唤。而心旷神怡。公忽拽杖还旧隐。众惊遮挽之。不可。时往来衲子。传天童规制宏壮。条令斩新。乃至运瓦搬石。伺杵负薪。无不彻底为人。公独骂之。逮天童讣至。公又恸之。侍僧曰。大师昔何骂。今何恸也。公良久。抚膝而起曰。咦。我掌宁独鸣乎。遂躬至天童。书挽章而奠之。词曰。同出龙池入路长。吴兴分袂过钱塘。多年挂锡玲珑石。今已藏身寂寞乡。云面揭开红日。眼山眉愁断白花。香离离一片苦心事。且道何人在影堂。北还。又入龙池。于传公塔前。拈香曰。桐棺山下养龙池。步入凉风觅我师。当户娑罗空腹树。迎阶芳草昔人眉。追思滴血曾留偈。会写传灯嗣法诗。今日塔前成九顿。流源千载继孙儿。耆旧乃请示众。公曰。我昔第三度登龙池。先师曰。你草鞋犹未脱也。我道。何处见草鞋来。先师微笑而止。我即呈偈曰。数载龙池三度登。重重问话舌生冰草鞋分付虎狼去。双髻峰头一个僧。又思。当初在山阴。看云门语录。得他的力。又在云栖。亦有机录。岂可忘却。所以云门云栖一齐拈香供养。诸方便道径山遥嗣云门。径山以为不然。瓜有根树有叶。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岂可孤负禹门先师。断断无此理也。然宗门事。把住也繇我。放行也繇我。有时作宾。有时作主。有时宾主齐彰。有时宾主双忘。此乃临济家机用。人天莫测。庸人岂得知也。还双径。禾城道俗。以东塔禅林。坚致于公。公为笑留。名缁贵素。日绕枝藜。公眼幻青白。众益心惊。晚住云门。公年七十有六矣。机用益峻。精神益劲。尝自号曰青狮翁。或称语风老人。又曰迦那尊者。每携童子山游。人见访。或打觔斗。人拟议。叱退之。雏禅窃论公弗恤也。顺治丁亥中秋。谓弟子曰。古人立化的也有了。坐亡的也有了。至倚杖倒卓都有了。毕竟老人。怎生去好。语讫大笑。书片纸曰小儿曹生死。路上须逍遥。皎月冰霜。晓吃杯茶。坐脱去了。乃入寝室。憨卧数日。忽起坐。索茶而啜。连唱雪花飞之句。擎杯脱去。世龄七十七。瘗全身于云门。庚子朝廷。慕之赐帑全五百。并委书弘觉忞禅师。而新公之塔。又临公顶相于宫中。而事焉。公居开先时。弘觉为西堂。洎嗣天童。而公独钟爱之。故弘觉禅师。以犹子。纪公千秋之纲目。甚详也。 赞曰。整齐法运。临渊履冰。爰师笃慎其心也。蠡测者谓。师蹶弛自了则优。为人则寡。盖明之中叶。少室宗风。循规蹈矩。如喑若聋。非师濯之以清泉。激之以霜钟。则天方梦梦耳。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四
释圆信,字雪峤。姓朱氏,鄞人也。年二十九,始为僧进具。欲往天台访寻知识印證,忽举头见古云门三字,豁然大悟。遂返缚茅双髻峰,复以偈谒云栖,更参龙池,室中机契。万历间迁径山,复住庐山,尝作《净土诗》,自叙云:“甲子秋,游黄山,直上危峰绝顶,若升忉利,忽空中人语:‘比丘久隐,时当弘法,众生差异,善调伏之。’”知净土百咏,成于黄海光明顶也。崇祯八年,中丞余大成、司理黄端伯访信径山,即请开法。丁亥八月二十六日示疾,书偈端坐,索茶,饮半盏而寂。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