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天伦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元熙。字晦机。豫章唐氏子。世业儒。西山明觉院明公。乃师族叔父。聚宗族子弟教世典。师与兄元龄。俱习进士业。元龄既登第。师遂从明公祝发焉。将游方。其母私具白金为装。师谓财足以丧志。善言辞之。不持一钱以行。闻物初观禅师。阐化玉几。往依之。初与语惊异。留侍左右。久之。谒东叟颖于南屏。命掌记。至元间。总统杨琏真珈。奉旨。取育王舍利。亲诣师。求记述舍利始末。因招以俱。师稚不欲行。善言辞曰。我有老母。兵后存亡不可知。遂归江西。则元龄。先以临江通制。从文丞相起兵死。独母在堂。师奉之以孝闻。元贞二年。始出世百丈。居十二载。法席振兴。至大初。应净慈请入寺日。行省官属。俯伏致迎。师发扬宗旨。四方英衲。一时辐辏。结制日。为众上堂。以手作结布袋势云。南山今日结布袋口了也。汝等诸人。各各于中。身心安居平等性智。忽有个冲开碧落。撞倒须弥底。莫道结子不坚密。良久云。缦天网子百千重。说法脱略窠臼类如此。居七载。迁径山。已而杖策归南屏。百丈大仰之徒。闻师退閒。争来迎致。师辞不获已。遂返仰山。又三年而终。寿八十二。葬于金鸡石下。其弟子在杭者。分爪发塔于净慈西隐。师嗣物初。初嗣北涧。涧则佛照之子。法脉渊源有自故。师身后之思。在学人为益深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禅师姓唐氏。
豫章人也。
称元熙者。
西山明觉院得度之名也。
晦机者。
其师物初观和尚所赠之字也。
号佛智者。
御制也。
临江通判从文丞相靖难死国。
唐元龄者。
熙之胞兄也。
庐山一山万禅师者。
熙之益友也。
大中大夫广智全悟释教宗主。
笑隐大䜣禅师者。
乃熙嗣法弟子也。
熙为人事亲以孝。
事师以诚。
昆仲之间以义。
道友之间以直。
训诲门弟。
则严且慈。
熙尝与一山万行脚。
万不耐丛林。
好讥诸方。
熙每抑之。
且曰。
明眼衲子出言为丛林。
轻重岂可易乎。
物初观公时居玉几。
公为浙人。
每操乡音。
昼夜批削学者。
学者畏其口不敢近。
熙强万上谒观公。
观与熙语大惊。
默计曰。
浇漓末世有此人也。
又指万问熙曰。
此老为谁。
熙对曰。
乃元熙同行某甲也。
观素闻万名。
故深爱熙。
得友之正。
乃留夏。
朝夕警诲。
熙辄深入玄奥。
久之出住百丈。
万嗣东叟住庐山开先寺。
两山法席大振。
衲子络绎西江。
诉禅人尝掌开先内记。
请益参究。
达旦不卧。
万每示之。
诉不领。
万曰。
百丈熙堂头当能了子大事。
亟行勿迟。
但勿可言从开先来。
诉谒百丈。
熙问曰。
何来。
对曰。
庐山。
曰。
曾见万聱头否。
诉不语。
熙指曰。
果遭渠卖弄矣。
䜣悚然莫知所以。
熙居百丈十二载。
迁净慈七载。
迁双径。
居双径。
未久退隐南山之阳。
江右丛林闻熙退閒。
争启请之不已。
熙领仰山。
仰山久废之馀。
熙至。
衲子不厌枯淡。
从之者数百辈。
其堂庑朽败不堪。
主事僧历请充修造。
熙历止不许。
一夜雷雨暴作。
方丈后壁忽崩塌。
熙移绳床。
就侍者房而卧。
明晨命以草苫之。
有富人入山见熙。
坐草壁边说法。
而禅者悠悠自若。
富人乃大异。
发意坚请新之。
仰山遂成精舍。
延祐六年秋。
仲手字别所知。
复作偈别众而逝。
时侍僧有失常度。
语话声高。
熙复张目正色曰。
敢以吾死而堕吾规耶。
摈逐之。
已而瞑目长往。
世寿八十二。
僧夏六十三。
熙四为住持。
以策发为急务。
然机不易施。
施必中节。
尝以百丈野狐话。
问诉书记。
诉拟对熙喝之。
诉即悟旨。
又举太原孚闻角悟道因缘。
示常道者曰。
卢生入沧海。
太史游名山。
从此杨州城外路。
令严不许早开关。
常亦悟旨。
(常号梅屋。
著佛祖通载行世。
)又以西湖山水问伦上人。
伦曰。
通身无影像。
步步绝行踪。
熙厉声曰。
未在。
更道。
伦亦悟旨(伦号仲方
后住保宁)。
熙晚年久不上堂。
四众坚请之。
熙乃曰。
云门道。
个普字尽大地。
人不柰何。
殊不知云门四棱著地。
当时若与震威一喝。
待此老恶发。
徐徐打个问讯道。
莫怪触忤。
好非但救取此老。
亦能振起云门纲宗。
虽然口是祸门。
有数禅者。
座下省发而去。
释明德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明德。号孤峰。十五为僧。谒竺西坦公。公问何来。曰金鹅来。又问金鹅山高多少。师曰无见其顶。竺西斥之。一日举世尊拈花因缘。师闻之。忽有省。又谒净慈晦机熙公。公问什么人恁么来。师云胡张三黑李四。又谒双林明极俊公。竺田霖公。群疑冰释。洪武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坐逝。世寿七十九。僧腊六十二。火之。顶骨不坏。舍利累累出灰烬中。有四会语录行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明德。号孤峰。明之昌国朱氏子。其父有成。母黄氏。父与普陀山僧玠公交。玠闻鸡声入道。凡说法。必鼓翅为鸡号。玠亡已久。母梦玠来托宿。觉而有娠。历十四月而生。不好戏弄。每跏趺端坐。十七为大僧。慨然有求道之志。首谒竺西坦公于天童。复见晦机熙公于净慈。二老首肯之。而师弗自是也。繇是。益自策厉。以必證为期。抵双林。见明极俊公。一见之顷。埙篪恊应。命司藏钥。会日本遣使。迎明极为国师。师送至海滨。而竺田霖公。亦自雪窦至。见师气貌不凡。延归山中。以第一座处之。自是群疑顿释。且邀仲芳伦公。结庵于桃花坞。相与激扬。暇则翻阅华严经。足不踰户限者凡五载。名称日闻。竺田叹曰。人天眼目。俨然犹在。行宣政院。请住松江之东禅。然香以嗣竺田。不忘所證也。再迁集庆之保宁。一坐十五夏。煅炼来学。曲尽善巧。有馀力则为之兴废补坏。细大不遗。令誉益彰。一时名荐绅。莫不愿与师交。三迁湖之道场。阅二年。会净慈虚席。行省丞相康里公固。迎师主之。当元季戎马纷纭。国事已不可为矣。逮入圣朝。师以耄年谢归道场竹林庵。一日示微疾。戒其徒。勿令四众衣麻哭泣。索觚书偈而逝。寿七十九也。茶毗。顶骨不坏。舍利累累。出灰烬中。塔于东冈。学士宋景濂。为之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明德,字孤峰,姓朱氏,昌国人。
父有成,与补陀怛洛迦山玠公交,玠闻鸡声入道,凡说法必鼓两腋为鸡鸣。
玠亡已久,母梦玠来托宿而生。
儿时,每跏趺端坐不动。
天童慧明者,明德族诸父也,见而诃之曰:童子不习诗书,痴坐将焉求!
德曰:欲学坐禅,求作佛耳。
慧明奇之,挟至鄞县金鹅院。
年十七,诣五台受具足戒。
杖锡而出,首谒竺西坦于天童。
一日举世尊拈花语,德于众中,闻之若有省,作偈以呈,西颔之,而德弗自是也。
复扣晦机熙于净慈,已而竺田霖延归灵隐,处以首座。
田上堂举隐山泥牛入海语,谆谆诱掖,音声如雷,德不觉庆快,群疑顿释,因以偈呈田,田叹曰:“天人眼目,俨然犹在。
”自是提唱宗风,称性而说。
且邀仲方伦,结庵于桃花坞,相与激扬。
时则检阅《华严》,足不踰户限者,五历春秋,禅教双融,闻誉远鬯。
行宣政院请主松江之东禅,迁集庆之保宁。
元顺帝时,授以“圆明定慧”之号,并金襕法衣。
大司徒楚国文公欧阳玄圭赋诗远寄,且为作《内外录》序,一时公卿莫不愿与之交。
三迁湖之道场,阅二年,会净慈虚席,先是,悦堂颜主净慈,树大法幢。
四主名山,东禅万寿,南屏双径,俱有建施,名闻京国,玺书再下,拜赐金襕。
说法四会,有录行世,宗景濂为之序。
主席之盛,颇难为继。
是时,浙江行省康里公谓净慈居五山之一,非明德不可,固请主之。
但元季戎马纷纭,林柯不静。
逮至明初,尊崇佛法,稍事安辑,而明德以耄年谢归道场竹林庵。
一夕示疾,索笔写颂,泊然入灭。
时洪武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也,寿七十九,腊六十二,塔于东冈。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仲羲,字物先,浙东僧也,为仲芳伦禅师弟子。
洪武九年,被召住蒋山梁志公塔寺。
以寺近宫阙,王气攸聚,紫云黄雾,昕夕拥护。
非惟僧徒,食息靡安,圣迹神灵,均未妥善,且佛法以方便为先,如得近地改建,诚至幸也。
明祖许之,始择地于朱湖洞南,功将就绪,有言其地湫隘,非京刹所宜。
羲复以闻,有旨令舍旧图新,大其规制,可容千僧。
太师李善长相度地形,择于独龙冈东麓,西踞朱湖洞五里而近,回峦复阜,左右相向,方山在其南,俨然祇树之境。
羲以图进,太祖答曰:“以此奉志公为宜。
”遂以十四年九月中作大殿,其前东曰“大悲”,西曰“经藏”。
食堂在东,库院附焉。
禅堂在西,方丈近焉,后为演法之堂,志公塔则树于堂之阴。
其崇五级,附以殿宇,以备礼诵,左右为屋以栖僧。
翼以两庑,其壁则绘诸佛梵像,神 师之迹。
屏以重门,缭以周垣,其他规制,无有不具。
踰年告成,赐额曰“灵谷禅寺”。
羲实为开基之祖。
是年授右阐教,敕曰:“入定于大千界里,谈经于不二门中。
解脱为空,清虚成性。
久留心于佛教,独潜迹于禅林。
去就维时,是非不染尔。
仲羲,居山禅伯,对月诗宗。
抱不堕之慈悲,乐无穷之清净。
乃命阐教之职,用副僧录之司。
尚宜深究佛书,详穷禅教。
条分本末,缕析始终。
俾诸僧皆悟静中之禅,而无教外之失。
今特授尔僧录司右阐教,往钦于训,宜懋尔功。
”复赐紫,开堂。
风徽远畅,宗法攸寄。
其寺碑则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奉敕撰,具见《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