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普瑞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完,住安州应城寿宁寺。
为南岳下十四世,褒亲瑞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普济者,姓杨氏,姚安人。
曾与净妙澄同开水目山,山旧无泉,普济以杖卓之,泉随涌出,人呼卓锡泉云。
澄本滇池高氏子,世辅大理段氏,袭爵国公。
因读《楞严》至“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处有省,竟叩支凝,获大解悟,即从剃染,后开水目山。
段氏为建刹,乃赠“净妙”之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智本(一○三五~一一○七),筠州高安(今属江西)人,俗姓郭。
年十九试经为僧,二十受具足戒,师法华瑞禅师,留十年。
后住潭州云盖山。
乃南岳下十三世,白云端禅师法嗣。
徽宗大观元年卒,年七十三。
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九、宋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二九《夹山第十五代本禅师塔铭》。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本。筠高安郭氏子。生五岁大饥。有贵客过门。见其气骨。留万钱与其父母。欲携去。祖母刘。适从旁舍归。顾见怒曰。儿生之夕。吾梦天雨华。吾家吉兆也。宁饥死不以与人。推钱还之。既长大。游报恩寺。闻僧说出家因缘。愿为门弟子。刘氏喜曰。此吾志也。年十九试经为僧。明年受具足戒。即往游方。时云居舜老夫。开先暹道者。法席冠于庐山。师往来二老之间。久之。闻法华端禅师者。深为法窟。气压丛林。师往谒之。遂留十年。名声远闻。舒州太守李公端臣。请说法于龙门。辞去之日。端领众送之。师马逸而先。顾端曰。当仁不让。端笑谓大众曰。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骄。其父子法喜游戏。多类此。未几。解院还庐山。时曾丞相。由翰林学士。出领长沙。以礼延居南岳之法轮。学者争宗向之。迁居南台。又迁道林。迁云益。迁石霜。凡十三年。道大显著。劝请皆一时名公卿。师既老矣。而湖北运使陈公举。必欲以夹山致师。师亦不辞。忻然曳杖而去。人登问之。师曰。系情去留。岂道人事。湖南湖北。真一梦境耳。何优劣避就之耶。以大观元年上元夕。沐浴更衣端坐。终于夹山。阅世七十有三。僧腊五十有二。阇维。齿骨数珠不坏。葬于乐普庵之西。师性真率。不事事。胆气盖于流辈。作为偈语。肆笔而成。亦一时禅林之秀者。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如(一○八○~一一四六),俗姓胡,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
依护国瑞禅师,祝发登具。
备参浙右诸宗匠。
晚至龙门寺,悟法于清远禅师。
住南康军云居寺,为南岳下十五世,清远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十六年卒,年六十七。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僧宝正续传》卷五、《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名法如。
台州临海胡氏子。
依护国瑞禅师
祝发受具。
遍参两浙宗匠。
闻佛眼禅师居龙门道价甚重。
不远千里造焉。
以力参所得。
质之佛眼曰。
此皆学解。
非究竟事。
欲了生死。
当求妙悟。
师骇然谛信其语。
居一日命为典座。
师固辞。
以道业未办。
佛眼勉之曰。
姑就职。
是中大有人。
为汝说法。
未几晨兴开厨门。
望见圣僧。
豁然有省。
入见佛眼曰。
遮里还见圣僧么。
师于其前。
问讯叉手立。
佛眼肯首曰。
向汝道。
大有人。
为汝说法。
又尝问曰。
天台石桥夜来倒了也。
师遽捉住佛眼。
佛眼曰。
作么。
师曰。
又道石桥倒。
佛眼深可之。
后造圜悟禅师室。
问。
汝只参佛眼。
为复别见人来。
师曰。
亦曾见一人来。
曰。
是什么人。
师以手指𮌎曰法如。
圜悟曰。
汝所见只一星许。
师曰。
已是多也。
高庵悟禅师与圜悟。
相继主云居。
皆推师为第一座分席。
接衲学者亲之。
建炎初。
上蓝虚席。
洪帅胡直孺命出世。
唱佛眼之道。
未几虏骑传城。
隐于白水庵。
会云居烬于劫火。
绍兴初。
四易主者。
皆以艰难遁去。
漕使曾公纡乃以属师。
繇是宗风大振。
师识量冲廓。
机变如神。
见者靡不詟伏。
至于说法莅众。
辞气粹温。
旌礼贤者。
奄有古尊宿之体。
阅十馀年。
幻出宝坊。
靖深壮丽。
冠绝江表。
师益谦损。
不自以为功。
识者以此高之。
且以为弘觉再来也。
十六年三月十五日。
示疾。
升座别众又十日。
沐浴更衣。
手写法偈。
端坐而化。
世寿六十七。
僧腊四十二。
火灭得舍利。
合灵骨瘗于三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