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月潭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吴简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吴江人,字仲廉,号月潭居士
顺帝至正中就乡试不利,遂杜门力学。
以荐授郡学训导,升绍兴路学录。
明洪武初召至京,授昆山主簿,以疾辞归,优游林泉。
为诗文温厚古雅。
卒年八十二。
有《论语提要》、《守约斋集》等。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示真性源 参禅须要信得彻。有主宰。提撕话头。默默参究。于一切处无著无依。逆顺境界到手。便为蓦直行去。不起分别。不见有逆顺。不见有境界。盖为大解脱中不存一法也。洞然了悟。直下承当。更进一步。了却向上一著。虚彻灵明。如金刚王宝剑。万物曷敢婴其锋。更说甚么世法佛法。烦恼菩提。透顶透底。举体全真。是为逸格之人也。 示圆鉴堂 念佛一门。捷径修行之要也。识破此身不实。世间虚妄。是生死根。惟净土可归。念佛可恃。紧念慢念。高声低声。总无拘碍。但令身心闲淡。默念不忘。静闹闲忙。一而无二。忽然触境遇缘。打著转身一句。始知寂光净土不离此处。阿弥陀佛不越自心。虽然如是。若乃将心求悟。反成障碍。佛性是自然之物。不属心思意解。若见恁么说。你便执个无心。又成大病。但以信心为本。一切杂念都不随之。如是行去。总然不悟。没后亦生净土。阶级进修。无有退转。优昙和尚令提云念佛者是谁。或云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谓是摄心念佛。参究念佛。汝今不必用此等法。只用平常念去。 示肄南宗 赵州无字。未悟之时。如银山铁壁。今日也无无。明日也无无。一朝水到渠成。始知铁壁银山元非别物。只贵退步休心。切切要明生死大事。不可呆蠢蠢念个无字虚延岁月。亦不可推详计较义理曲会。但于时中愤愤然要明这个无字。忽尔一朝悬崖撒手。打个翻身。方见孤明历历。如是现成。到此不可耽著味著。还有脑后一槌极是难透。你但恁么参去。 举世尊初生 朕兆才彰成露布。复指乾坤行七步。只要群生正眼开。落尽眉毛浑不顾。 举如人上树 百丑千拙齐露出。明眼衲僧见不得。断人命脉只斯须。香严老子贼贼贼。 答诚敬堂 向上一著者。悟彻之后。结角罗纹。杀著一锤。所谓末后一句也。言语说不到。只用活机手段调治而至。百丈再参马祖。马祖正用此机。临济再参黄檗。黄檗亦用此机。临济打洛浦亦此机也。后于夹山棒下方始瞥地。兴化打克宾亦此机也。真净和尚颂曰。丈夫当断不自断。兴化为人彻底汉。日后从他眼自开。棒了罚钱赶出院。此颂甚对机。汝今公案未明。如何明得此一著子。夙有灵根者。公案亦甚易明。不见临济凡问佛法。便被黄檗殴打。十分切当。后得大愚一句打发。洞明黄檗机用。假如今日汝问我向上一著。我亦不用摇唇动舌。只用殴打。再问再打。汝被我打得荒了。无计可施。无理可说。不得意中。忽然猛省。亦未可知。我虽不施棒喝。汝但恁么承当去看。 示道禅人 参禅一著。是超生死脱轮回之关棙子。岂可小识小见而能拟议耶。此是三世诸佛捷径度人之大法。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也。自从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独悟深旨。次第传来。度人无限。非语言文字而能教诲。惟在具大手段。大善知识。生机活法点悟而已。昔因风吹幡动。一僧言风动。一僧言幡动。六祖云。非风幡动。是汝心动。二僧皆得省悟。呜呼。二僧言是风动。是幡动。皆是凡心。六祖言非风动。非幡动。便悟佛心。汝今且去穷究非风幡动。是汝心动。如是参去。忽然省悟。自知果然非风幡动。是我心动也。那时却来回报。然后为汝敲磕末后一句。 自制塔铭 生事死葬。祭之以礼。孔子之教也。死而火化。安葬骨塔。释迦之教也。古今依教。莫不皆然。余生姑苏洞庭鼋山陈氏。父字显宗。号月潭处士。母金氏。余讳景隆。字祖庭。号空谷。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永乐壬辰。从弁山白莲懒云和尚受学参禅。湖海禅伯古拙和尚辈莫不参扣。虽以家居。参究不替。庚子岁。许令出家。从虎丘先师石庵和尚收为行童。洪熙乙巳。给牒为僧。宣德二年。从杭昭庆守宗师得具戒。六年。先师膺荐住持杭之灵隐。遂同至矣。七年。往天目山礼高峰塔。憩锡一载。剋苦参究。忽有省会。懒云和尚时在海昌净妙。遂造之。剖露心法。懒云大喜。九年。灵隐先师圆寂矣。阇维。敛骨葬于本山。造骨塔。并塔院。奉祀有年。今老且病。死日在迩。思无馀地以葬遗骨。遂承佃钱塘县尉司上扇第二图修吉山下沈敬元佃官地一段为坟地。葬骨塔。盖坟屋居之。待尽馀年。名其屋曰正传塔院。呜呼。生死一梦。骨塔奚为。盖表佛法流芳。灵踪不断。即幻明真。以致佛祖命脉源远流长矣。幻身虽灭。佛性不迁。后之来者。见窣堵崚嶒。峰峦苍翠。鸟鸣乔木。泉潟幽岩。不驰外境。不执内心。尽忘爱恶。陶然泰和。始知法界为身。虚空为口。万象为舌。昼夜说禅。未常间歇。于此见得明。透得彻。如醉复醒。廓然领悟。便见佛祖不曾涅槃。老僧不曾圆寂。大圆镜中觌面相见。西来祖意两手分付。如古师嗣云门。青师嗣太阳。无前后。无去来。大千沙界。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懒云和尚。是景隆受业师之受业师。景隆心法受印可于懒云。即南极安禅师也。得临济正传二十世。师上溯天真。则无极源雪岩钦。前后嗣法亦无定规。前嗣后者。阿难嗣迦叶。后嗣前者。兴化嗣临济。理贯古今。诣实为至。铭曰。 廓周法界。空荡无涯。群灵升坠。恒无已时。佛祖垂应。为导为师。夙膺微幸。直斯化仪。不善弘道。随力所宜。卒于武林。骨窆山崖。窣堵奠安。山同寿期。以幻归幻。有为无为。成住坏空。斯道恒夷。正统九年春。景隆五十二岁著。 示徒参禅 禅宗厥旨。是转迷成悟之要道也。是明心见性之妙诀也。是超凡入圣之关棙也。自宋末至于今日。师法不逮。参徒根器亦为下劣。变坏妙诀。死法传流。无绳自缚。本是活人。缚作死汉。做作规矩。提死话头。执倚偏邪。无由开悟。嗟夫。灵山会上别传心法。超出功用。大解脱法门也。要在妙悟。岂局规模。老僧今日不用提话头。不用参公案。先要识破此身。空花幻影。不越百年。安可溺于世情。埋没灵明觉性。随逐妄缘。汩没生死。六道循环。不能超出。既知此患。尽情放下。更不留心。惟令默自思惟。我今思善思恶怕热怕寒知饥知渴者心也。因有幻身。此心存活。死了烧了。何处安身。只思此二句。其馀言语。知得便了。不须记忆。但于行住坐卧静闹閒忙苦乐逆顺一切时中。唯自思惟死了烧了何处安身。忽然识得。自会做人。自知入道。至于此时。方参公案。切须稳重穷究末后一句。方到牢关。始为了事人也。涵养此道。如百炼精金更无变色。还垂方便接引后人。是为报佛恩德。 答问 明本源曰。永明大师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是则二法兼行耶。兼行。则古人谓之脚踏两边船。必陷中间也。湖海弟兄浩浩商量。是非蜂起。乞师指决。去我碍膺。答曰。永明大师出此言时。无人反覆扣问。历代祖师在世。亦无人反覆扣问。故无辨明也。学人疑似之心蕴之于怀。未常发问。懡㦬含糊。迨今五百年矣。子发此问。大哉问也。惜乎景隆虚度光阴七十四年。道德智眼皆所不逮。安能答此言乎。强答之。恐不契佛祖之心。反罹罪咎。然有问无答。亦非道也。勉赴来意。随力言之。子当裁择。执守参禅。提个话头。自谓守静工夫。更无别事。念佛往生。寅夕礼诵。皆所不行。此谓有禅无净土也。此等参禅亦非正气。是为守死话头。不异土木瓦石。坐此病者十有八九。莫之能救。禅是活意。如水上葫芦。捺著便转。活鱍鱍地。故云参祖师活意。不参死句。如此参禅。不轻念佛往生之道。寅夕礼诵亦所遵行。左之右之无不是道。雪峰作典座。杨岐作监寺。籍身劳动。内力参禅。永明参韶国师之禅。大弘念佛之道。所谓内圆而外方。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此谓有禅有净土也。辄以俚言免塞子问。别访高明以求的意。 示坐关安清二上人 大藏经中。传灯录里。教人修行者。皆言亲近明师。时时闻法。或念佛。或数息。或尸观。或居阿阑若。闲淡性情。剋求妙悟。自从拈花示众。迦叶妙悟教外别传禅学厥旨。二祖觅心不得而得安心。南岳禅师参六祖。祖曰。什么物。与么来。岳大悟。乃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疏山闻沩山曰。有句无句。如藤倚树。疏山卖布单作路费。三千里外直造沩山。扣问树倒藤枯。句归何处。沩山大笑而已。疏山不契。发愤而去。行到明招。言及于此。明招曰。却使沩山笑转新。疏山大悟。大慧亦问树倒藤枯。句归何处。圆悟答云。相随来也。大慧亦悟。有僧问一老宿。百尺竿头如何进步。宿云。恶。其僧大悟。雪峰三登投子。九到洞山。古人坐立不安。切切求悟。岂肯死坐关房。守株度日。唐有大梅。宋有和庵主。闲静馀情。养道而已。唐宋之时。皆无坐关之说。元时生出计较。设个关房。安坐待悟。至今仿效也。汝既如是精进用心。切切求悟。聊为庶几。岂可安坐关房。现成衣食。自在过时。而况张道伴。李道伴。张施主。李施主。常来相望。各入关房。闲话半日。岂是真正修行纯净工夫剋时求悟也。灵源居昭默堂。高峰坐死关。皆悟道之后养道者也。不似今人茫然而坐。古人不舍分寸光阴。不废剪爪之工。舍身命而求妙悟也。今恐虚消信施。空丧光阴。带果招因。难以逃避。由是老僧如是苦口。若契汝心。留为警觉。或不契心。付之水火。 又 来书说许多言语。皆欲辨明。且夫义学中人。读书经。教文义。玄义岂不过汝百倍。尚不能一一辨明。不能窥测禅宗公案。汝欲辩明。何异入海算沙。禅宗厥旨。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昔有僧问石头和尚曰。如何是禅。答云碌砖。如何是道。答云木头。禅是如是之处悟将出来。思惟之心安在何处。一悟之后。万法皆明。何待辨论。大慧和尚颂十智同真公案云。兔角龟毛眼里栽。铁山当面势崔嵬。东西南北无门入。旷劫无明当下灰。禅宗悟境界如是而已。通此消息。令汝会意。前者见汝多于人事。故写书来。令汝自省。又恐汝独执于坐。困在昏钝。故写几段古人用心切近悟处。令汝学他用心。昔晦堂和尚参云峰悦禅师。日日挨拶。日日不悟。峰曰。你且去参黄龙南禅师。到彼挨拶数日亦不悟。复回云峰。峰已迁化。复回黄龙。途中遇雪。阻于一寺。无师参扣。便看传灯录。偶然揭开。看见僧问多福。如何是多福一丛竹。福云。一茎两茎斜。僧云不会。福云。三茎四茎曲。晦堂大悟。觉华严参圆悟。日日挨拶。日日不悟。圆悟令看罗山语录亦不悟。发愤出门。行到一寺。忽然大悟。古人如是坐立不安。磨心擦腹。挨拶出来。岂是安然自在。守待自悟。观汝来书。知汝不会参禅。不闻真正开发。只是江湖中碌碌然之开发也。良可惜哉。老僧寄书。令汝师于古人。莫师今人。老僧于永乐年间十九岁时。遇见信心铭證道歌。一看之后。超然省会。从此发心。力求出家。参见南极老和尚。古拙老和尚。金陵湖广两淅之间做知识者。一一往见。所有开发。皆不中意。我自主张。只用传灯中上古祖师机用开发。用心参究。所以今日得这些小见识儿也。忝与上古相合。不与今时雷同。我期望汝成个法器。不可平常过了。汝今抖擞精神。自著精彩。参个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返究自己。力要省会是归何处。拌舍此身。默做迟钝工夫。一生用心去。终有悟日。此是没奈何处用此痛切之心也。古人则不然。有云我坐在这里等你悟去。我立在这里等你悟去。如是容易。岂不快哉。古人用心苦切。一团精彩悟将出来。不是拘缚身体。呆呆兀坐。昏茫过日。此上所言多说禅病。脱得禅病。庶可悟道。古云。千魔万难转惺惺。直须精进切心。庶有悟日。 袾宏曰。诸师多教人参念佛是谁。惟师云不必用此等法。随病制方。逗机施教。二各有旨。不可是此非彼。
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讳景隆。
字祖庭。
号空谷。
姑苏洞庭鼋山陈氏子。
月潭居士
母金氏。
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
为童时不茹荤。
趺坐若禅定。
永乐壬辰。
从弁山白莲懒云和尚受学参禅。
虽家居。
而湖海禅伯如古拙和尚辈靡不参谒。
庚子出家虎丘。
宣德二年诣杭州昭庆受戒。
遂依师住灵隐七年。
往天目礼祖塔。
憩锡一载。
刻苦参究。
忽有省。
因造懒云剖露。
云印可之。
懒云。
临济下二十四世也。
师所著有空谷集三十卷。
心宗洞达。
机辨峻拔。
儒释通贯。
事理交融。
大理卿吴公志之。
师存年五十二时。
自作塔铭于武林西湖之修吉山。
院名正传。
有正传十景之咏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