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福登

相关人物:共 29 位
共 2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2—682 【介绍】: 唐僧。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京兆长安人,俗姓尉迟,字洪道。十七岁出家,为玄奘弟子。受瑜伽唯识宗,又从学因明学。著论凡百部,时号“百本论师”、“百部疏主”。性豪侈,出必三车,亦号“三车法师”。从玄奘译经于慈恩寺之翻经院,勤著述,后人呼为慈恩法师,后尊为法相显理宗。有《成唯识论述记》、《因明入正理论疏》、《弥勒上生经疏》、《法华经疏》等。
全唐诗续补遗
窥基,姓尉迟,字洪道,长安人。玄奘弟子。入慈恩寺随师译经,著作甚多。世称慈恩大师。永淳元年卒,年五十一。诗一首。(《全唐诗》无窥基诗,传据《宋高僧传》卷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字洪道。姓尉迟氏。裔出拓拔魏之尉迟部。今为京兆人。祖罗迦。隋代州西镇将。考宗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其鄂国公恭则诸父也。母裴氏梦吞月轮而孕。及生与群儿异。其自序云。九岁丁内艰。渐疏浮俗。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师事玄奘法师。学五天竺语。始住广福寺。寻迁大慈恩寺。明敏绝人。其犍度跋渠。过目即忆。年二十五。诏入译馆。时奘师方译唯识论。诏基与昉尚光寺。同职润色。基慨然请独任其责。奘许之。而辞其佗。于是随译随疏。旦夕讲说。即欲流通。而西明寺测法师者。俊快才也。赂阍者窥瞰得之。乃于其寺鸣犍稚。集僧开演。基闻之而惭。奘勉之曰。测公未达因明。那足弘演。遂为披究陈那三枝纵横立破述义命章等指。而基进矣。且尝谓之曰。瑜伽五性宗法。惟汝知之。后登太行。历五台。夜宿西河古佛宇中。梦身居半岩。觉无量人唱苦恼声。旋陟层峰。皆琉璃色。尽见诸国仰望一城。城中有声曰。住住。咄。基公未合至此。顷之。二天童自城出。问曰。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答曰。我闻其声。不见其形也。童子投与之剑曰。汝剖腹当见矣。基剖之。有光二道出腹中。辉映山下无数受苦之人。童子入城。持纸二轴及笔。委之而去。且尤未决其梦。是夕寺光发藏中。探之得弥勒上生经。始寤前梦。必慈氏俾之造疏耳。援毫之次。得舍利。如含挑如黄梁粒。相连而陨。皆红润可爱者无数。初奘公之发西竺也。从尼犍子卜之。曰吉。弟子生矣。则知奘公之业。而基承之。夫岂其偶然哉。自博陵出法华大疏以扬化。而归京师。常与翻译。旧人律师宣公往来。宣公者不测人也。每日中则诸天送供。一日基往。送供者久不至。基去乃至。宣问之。答曰。适以大乘菩萨在。善神翼卫者多。我曹无路而入。故迟耳。永淳元年壬午十一月十三日。以疾卒于慈恩寺翻经馆。寿五十一。葬樊村。祔三藏奘法师之莹。基平生造弥勒像。日对其像。诵菩萨戒一遍。复于五台。琢玉石文殊菩萨像。书金字般若经。生则体发光明。烂然不可正视。死而迁塔。则见齿四十根。如玉。不小坏。噫异哉。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窥基。
字洪道。
姓尉迟氏。
京兆长安人也。
尉迟之先与后魏同起。
号尉迟部。
如中华之诸侯国。
入华则以部为姓也。
魏平东将军说。
六代孙孟都生罗迦。
为隋代州西镇将。
乃基祖焉。
考讳宗。
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
其鄂国公德则诸父也。
唐书有传。
基母裴氏。
梦掌月轮吞之。
寤而有孕。
及乎盈月诞。
弥与群儿弗类。
数方诵习神晤精爽。
奘师始因陌上见其眉秀目朗举措疏略曰将家之种不谬也哉。
脱或因缘。
相扣度为弟子。
则吾法有寄矣。
复念在印度时计回程次。
就尼犍子边。
占得卦甚吉。
师但东归哲资生矣。
遂造北门将军微讽之出家。
父曰。
伊类粗悍那胜教诏。
奘曰。
此之器度非将军不生。
非某不识。
父虽然诺。
基亦强拒。
激勉再三。
拜以从命。
奋然抗声曰。
听我三事方誓出家。
不断情欲荤血过中食也。
奘先以欲勾牵。
后今入佛智。
佯而肯焉。
行驾累载前之所欲。
故关辅语曰三车和尚。
即贞观二十二年也。
一基自序云。
九岁丁艰渐疏浮俗。
若然者三车之说。
乃厚诬也。
至年十七遂预缁林。
及乎入法。
奉敕为奘师弟子。
始住广福寺。
寻奉别敕选聪慧颖脱者。
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师学五竺语。
解纷开结统综条然。
闻见者无不叹伏。
凡百犍度跋渠。
一览无差。
宁劳再忆。
年二十五应诏译经。
讲通大小乘教三十馀本。
创意留心勤勤著述。
盖切问而近思。
其则不远矣。
造疏计可百本。
奘所译唯识论。
初与昉尚光四人同受润色执笔捡文纂义。
数朝之后基求退焉。
奘问之。
对曰。
夕梦金容晨趋白马。
虽得法门之糟粕。
然失玄源之醇粹。
某不愿立功于参糅。
若意成一本。
受责则有所归。
奘遂许之。
以理遣三贤独委于基。
此乃量材授任也。
时随受撰录所闻。
讲周疏毕。
无何西明寺测法师亦俊朗之器。
于唯识论讲场得计于阍者赂之以金。
潜隐厥形。
听寻联缀亦疏通论旨。
犹数座方毕测于西明寺鸣椎集僧称讲此论。
基闻之惭居其后不胜怅怏。
奘勉之曰。
测公虽造疏未达因明。
遂为讲陈那之论。
基大善三支。
纵横立破述义命章。
前无与比。
又云。
请奘师唯为己讲瑜伽论。
还被测公同前盗听先讲。
奘曰。
五性宗法唯汝流通。
他人则否。
后躬游五台山登太行。
至西河古佛宇中宿。
梦身在半山岩下有无量人唱苦声。
冥昧之间初不忍闻。
徙步陟彼层峰。
皆琉璃色。
尽见诸国土。
仰望一城。
城中有声曰。
住住。
咄基公未合到此。
斯须二天童自城出。
问曰。
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
答曰。
我闻声而不见形。
童子遂投与剑一镡曰。
剖腹当见矣。
基自剖之。
腹开有光两道晖映山下。
见无数人受其极苦。
时童子入城持纸二轴及笔投之。
捧得而去。
及旦惊异未已。
过信夜寺中有光。
久而不灭。
寻视之数轴发光者。
探之得弥勒上生经。
乃忆前梦必慈氏令我造疏通畅厥理耳。
遂援毫次。
笔锋有舍利二七粒而陨。
如吴含桃许大。
红色可爱。
次零然而下者。
状如黄梁粟粒。
一云。
行至太原传法。
三车自随。
前乘经论箱帙。
中乘自御。
后乘家妓女仆食馔。
于路间遇一老父。
问乘何人。
对曰。
家属。
父曰。
知法甚精。
携家属偕。
恐不称教基闻之顿悔前非。
翛然独往。
老父则文殊菩萨也。
此亦卮语矣。
随奘在玉华宫。
参译之际三车何处安置乎。
基随处化徒。
获益者众。
东行博陵有请讲法华经。
遂造大疏焉。
及归本寺恒与翻译旧人往还。
屡谒宣律师。
宣每有诸天王使者执事。
或冥告杂务。
尔日基去方来。
宣怪其迟暮。
对曰。
适者大乘菩萨在此。
善神翼从者多。
我曹神通为他所制。
故尔。
以永淳元年壬午示疾。
至十一月十三日。
长往于慈恩寺翻经院。
春秋五十一。
法腊无闻。
葬于樊村北渠。
祔三藏奘师茔陇焉。
弟子哀恸。
馀外执绋。
会葬黑白之众盈于山谷。
基生常勇进造弥勒像。
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
愿生兜率。
求其志也。
乃发通身光瑞。
烂然可观。
复于五台造玉石文殊菩萨像。
写金字般若经毕。
亦发神光焉。
弟子相继取基为折中。
视之如奘在焉。
太和四年庚戌七月癸酉。
迁塔于平原。
大安国寺沙门令俭检校塔亭。
徙棺见基齿。
有四十根不断玉如。
众弹指言。
是佛之一相焉。
凡今天下佛寺图形。
号曰百本疏主真高宗大帝制赞。
一云玄宗。
然基魁梧堂堂。
有桓赳之气。
而慈济之心。
诲人不倦。
自天然也。
其符彩则项负玉枕。
面部宏伟交手十指若印契焉。
名讳上字多出没不同者。
为以慈恩传中云。
奘师龙朔三年于玉华宫译大般若经终笔。
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令大乘基奉表奏闻。
请御制序。
至十二月七日。
通事舍人冯义宣。
由此云。
灵基开元录为窥基。
或言乘基非也。
彼曰大乘基。
盖慧立彦悰。
不全斥故云大乘基。
如言不听泰耳。
犹谨遣大乘光奉表同也。
今海内呼慈恩法师焉。
系曰。
性相义门至唐方见大备也。
奘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
基乃守文述作之宗。
唯祖与宗百世不除之祀也。
盖功德被物。
广矣。
大矣。
奘苟无基则何祖张其学乎。
开天下人眼目乎。
二师立功与言。
俱不朽也。
然则基也。
鄂公犹子。
奘师门生。
所谓将家来为法将。
千载一人而已。
故书有之。
厥父菑厥子乃肯播。
矧能肯穫。
其百本疏主之谓欤。
神僧传·卷第六
释窥基。
字洪道。
姓尉迟氏。
京兆长安人也。
初基之生母裴氏。
梦掌月轮吞之。
寤而有孕。
及乎盈月弥。
与群儿弗类。
数方诵习神晤精爽。
至年十七遂预缁林。
及乎入法奉敕为奘弟子。
始住广福寺。
寻奉敕选聪慧颖脱者。
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师学诸佛法。
后游五台山登太行。
至西河古佛宇中宿。
梦身在半山岩下有无量人唱苦声。
冥昧之间初不忍闻。
徒步陟彼层峰。
皆琉璃色。
尽见诸国土仰望一城。
城中有声曰。
住住咄。
基公未合到此。
斯须二天童自城出。
问曰。
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
答曰。
我闻声而不见形。
童子遂投与一剑曰。
剖腹当见矣。
基自剖之。
腹开有光两道晖映山下。
见无数人受苦。
时童子入城持纸二及笔投捧而去。
基极惊异。
明日于寺中得弥勒上生经。
以为弥勒化现。
欲开广之。
遂援毫而授。
笔端舍利累累而下。
尝造玉文殊像及金写大般若经。
皆获瑞应。
初宣律师以弘律感天厨供馔。
每薄基三车之玩不甚为礼。
基尝访宣。
其日过午。
而天馔不至。
及基辞去天神乃降。
宣责以后时。
天神曰。
适见大乘菩萨在此。
翊卫严甚。
故无自而入。
宣闻之大惊。
于是遐迩增敬焉。
先是奘公亲搜西域戒贤瑜伽师地论惟识宗。
而师尽领其妙。
世谓之慈恩教。
以永淳元年十一月十三日卒于慈恩寺翻经院。
春秋五十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9—888 【介绍】: 唐僧。
闽人,俗姓张。
投开元寺出家。
后诣五台山登戒,学相部律。
住上都,学《净名经》。
后住芙蓉山,谒黄檗山禅师,问答虽多,机宜顿了。
僖宗乾符中,昌化令徐正元召住千顷山慈云院,训示僧徒之外,惟以禅定为事。
昭宗闻其道化,赐以鹿胎衣。
有《般若经品颂偈》、《破邪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闽之张氏子也。幼事昙蔼师于郡之开元寺。逮冠岁乃薙落。俄受具五台。而趋逍。以究律部。寻游京师。习净名经等。因叹曰。顿渐之指。悬绝如此。去依芙蓉山。无所契證。寻谒运禅师于黄檗。获记莂焉。会昌间。诏废教。即遁居林谷间。大中初。诏复教。裴公休以相国出尹宛陵。邀致黄檗于府治。以便询访。南侍檗左右惟谨。未几。辞入浙。挂锡姑苏之报恩寺。一室禅坐。阅二十馀载。足未尝踰阈。乾符四年。太守周慎嗣承其风。请说法宝林寺。俄徙支硎山。以其静僻。而悦从之也。五年杭州昌化令徐正元。紫溪镇将饶京。以千顷山慈云院尤幽夐迎。处方丈中。训徒之外。但燕嘿而已。然化被吴越。光启三年。元帅钱公镠。造山供施。且表闻其德于上。诏赐紫衣一领。鹿胎衣五事。文德六年二月。忽双虹贯堂室。二鹿入寺。法堂梁折。五月疾。召众别。床上稍垂足引臂。如起行状。遽寂。世寿七十。僧腊五十六。塔全身于院西隅。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楚南。
闽人也。
俗姓张氏。
爰在髫龄冥然跪于父母前诉志出家。
投开元寺昙蔼师而受训焉。
当授经法目所经睹辄诵于口。
执巾侍盥洒扫应对。
颇能谨愿。
迨乎冠岁乃落发焉。
五台登戒。
就赵郡学相部律。
往上都学净名经。
一律一经略通宗旨。
则知顿机不甘为渐教缚。
遂往芙蓉山。
根性未发。
谒黄檗山禅师。
问答虽多机宜顿了。
倏值武宗废教。
南遂深窜林谷。
大中兴教出遇升平。
相裴公休出抚宛陵。
请黄檗出山。
南随侍由此。
便诣姑苏报恩寺专行禅定。
足不踰阈仅二十馀载。
乾符四年苏州太守周慎嗣。
向风请住宝林院。
又请居支硎山。
至五年昌化县令徐正元。
与紫溪戍将饶京。
同召住千顷慈云院。
训示禅徒之外。
唯俨然在定逾月。
或浃旬。
光启三年前两浙武肃王钱氏。
请下山供施。
昭宗闻其道化赐其鹿胎衣五事。
别赍紫衣。
文德六年二月忽双虹贯堂室。
二鹿蹶然入寺。
法堂梁折至五月辞众。
后于禅床垂两足伸二臂于膝。
奄然而卒。
春秋七十。
僧腊五十六。
迁塔于院西隅。
大顺二年壬子岁二月。
宣州孙儒寇钱唐之封略。
兵士发塔见南全身不散爪发俱长。
悔罪而去。
南公平昔著般若经品颂偈一卷破邪论一卷。
以枝梧异宗外敌见贵于时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0—934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范阳房山人。俗姓马,号文智大师。遍览百家子史,尤长于近体律诗。年十九于五台山受戒。唐昭宗乾宁中进诗,赐紫袈裟。后唐明宗时住持洛京长寿寺。有《三山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0—934 俗姓马,范阳(今北京西南)人。12岁出家为僧,后至五台山受戒,又至太原习《法华经》。昭宗景福中,至河池讲因明,李洞赠其诗三篇。后住长安大庄严寺。乾宁三年(896)应制内殿,赐紫。后归幽州,依刘仁恭。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避乱至定州,住开元寺。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迁住洛阳长寿寺净土院,赐号文智大师。《宋高僧传》卷七有传。可止长于近体诗,所作《赠樊川长老》,流传一时。有诗350首,编为《三山集》,已佚。《全唐诗》存诗9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马氏。
范阳高丘人。
年十二。
悯忠寺法贞律师。
见之。
从其父母乞。
为弟子。
年十五。
以息慈。
往真定听学。
时大华严寺仁楚法师。
善因明论。
止执卷座下三遍。
即领悟。
众推许焉。
老宿维摩和尚。
问楚门人之秀拔者。
楚曰。
幽州沙弥其人也。
维摩遂质。
以胜军北量。
辞莫能屈。
因请就恒阳阐化。
缁素悦服。
年十九。
五台登具戒。
感文殊放光烛身。
已而归宁乡里。
旦日行道。
以报地恩。
年二十三。
游并部。
益进法华百法等义。
景福中。
以因明论。
于长安大庄严寺。
一唱数载。
乾宁三年。
贡诗。
昭宗皇帝诏赐紫衣。
仍应制内殿。
未几。
刘仁恭以止为本道所管。
上表乞放还。
然其父之与师皆物故。
而母独无姜。
止于是致母其所居房。
行诵青龙疏。
乞食以供晨夕。
如是三载。
无倦色。
时晋阳李氏。
遣兵出飞狐围燕。
城中谷贵。
持钵所得。
不足济。
忽巨蟒出其房。
矫首顾视。
如喜状。
同院居晓。
博物释子也。
谓止曰。
吾闻蛇目不瞬。
今瞬其龙乎。
止遽焚香祷之曰。
傥获檀越。
以营甘旨。
则神龙所加被多矣。
居数日。
燕帅之子。
制胜司徒者。
召以供养。
俄而燕破。
上避乱中山。
节度使王处直。
素钦渴其誉。
请安置开元寺。
月给禄有经。
天成三年。
王师复中山。
招讨使王宴休。
以丞相冯道书。
迎止至洛。
为河南尹秦王从荣所留。
奏赐文智大师号。
住持长寿净土院。
应顺元年。
正月二十二日。
示微疾。
称念阿弥陀佛而逝。
寿七十五。
腊五十六。
茶毗。
塔遗骨于龙门山广化寺之东南隅。
止风神峭拔。
节操孤峻。
读书于所业外。
孔李典籍。
莫不该综。
制作尤长于律诗。
在长安睹逍遥园芜漫不治念曰岂姚秦独能为童寿翻译地乎。
卒奏重脩焉。
赐额草堂寺。
其在洛诵金刚经。
虽䢇极弗废。
平生游处。
多终南崆峒间。
有三山诗集。
盛行于世。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可止。姓马氏范阳大房山高丘人也。年甫十二迥有出俗之心。依悯忠寺法贞律师。年十五为息慈。辞师往真定习学经论。时大华严寺有仁楚法师讲因明论。止执卷服膺三遍。精义入神众推俊迈。有老宿维摩和尚者。释门之奇士也。问楚师曰。门人秀拔孰者为先。曰有幽州沙弥者。温故知新厉精弗懈。于是求见。遂质问胜军比量。随难应变辞不可屈。维摩曰。后生可畏。契经所谓虽小不可欺也。遂率力请止开讲恒阳。缁素无不钦羡焉。迨十九岁抵五台山求戒。于受前方便感文殊灵光烛身已而归宁父母及师。于寺敷演。二十三往并部。习法华经百法论。景福年中至河池。有请讲因明。后于长安大庄严寺化徒数载。乾宁三年进诗昭宗。赐紫袈裟。应制内殿。本道刘仁恭者。据有北门控扼蕃汉。闻止之名移书召归故乡。其父与师相次物故。母犹在堂。止持盂乞食以供甘旨。行诵青龙疏三载。文彻忽有巨蟒见于房。矫首顾视似有所告。时同院僧居晓博物释子也。且曰。蛇则目睛不瞬。今其动乎。得非龙也。止焚香祝之曰。贫道念青龙疏营斋养母。苟实龙神轸念。希值一檀越。居数日。燕师家子曰制胜司徒。召申供养。时庄宗遣兵出飞狐以围之。历乎年载百谷勇贵。止顿释忧惧。未几燕陷。刘氏父子俘归晋阳。止避乱中山。节度使王处直素钦名誉。请于开元寺安置。逐月供俸。止著顿渐教义钞一卷见行于代。天成三年戊子王师问罪定州陷焉。招讨使王晏休得瀛王冯道书令寻止。既见以车马送至洛京。河南尹秦王从荣优礼待之。奏署大师号文智焉。于长寿净土院住持。应顺元年甲午正月二十二日忽微疾作。召弟子助吾往生念弥陀佛。奄然而化。俗年七十五。僧腊五十六。闰正月二日茶毗收遗骨。至清泰二年四月八日建塔于龙门山广化寺之东南隅。止风神峭拔戒节孤高。百家子史经目无遗该博之外尤所长者近体声律诗也。有赠樊川长老诗。流传人口。在定州日中山与太原互相疑贰诸侯兼并。王令方欲继好息民。因命僧斋于庆云寺。会有献白鹊者。王曰。燕人诗客试为咏题。止即席而成。后句云。不知谁会喃喃语。必向王前报太平。王欣然。诗人李洞者。风骨僻异。慕贾阆仙之模式。景福中在河池相遇。赠止三篇。时宰相孙公渥赵公凤马公裔孙窦学士梦徵符侍郎蒙李侍郎详。皆唱予和汝。埙篪韵谐。止顷在长安。讲罢游终南山逍遥园。是姚秦什法师译经之地。年代寖深鞠为茂草。且曰。吾为释子忍不兴乎。奏昭宗乞重修。帝允仍旧赐草堂寺额。后请樊川净休禅伯。聚徒谈玄矣。及在洛也讲外长诵金刚经不知纪极。昔多居终南山崆峒山。故有三山集诗三百五十篇。盛行于时。弟子修文修智修行微见师之道焉。
释善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妙峰善禅师。
刘氏子。
世居彭城。
后徙吴兴。
年十三落发。
其师教以经论。
一览辄了大意。
久而弃之。
时佛炤唱道鄮山。
师往参焉。
于风幡话下悟旨。
佛炤可以偈曰。
今日与君通一线。
斩钉截铁起吾宗。
自是辩慧泉涌。
然不以是自足。
入武康庐妙高峰。
壁坐十年。
身隐而名彰。
学者尊之。
妙峰禅师
出世于台之慧因鸿福万年诸刹。
退居皋亭刘寺者。
又十馀年。
其徒推迫不已。
复领明之瑞岩。
苏之万寿。
常之华藏。
次至灵隐。
灵隐。
密迩于阙。
轮蹄凑集。
师掩户若不闻。
一无所将迎。
公卿贵人。
或见之。
寒温而已。
会天童虚席。
时郑清之秉钧轴。
谓非师莫宜居。
因勉师行。
师答曰。
老僧年耄矣。
尚夜行不休乎。
郑公高之。
师善于诱掖后进。
未尝厉声色。
然一经指授。
无不心融神化。
充然有得。
相传。
师住灵隐时。
夜坐方丈。
为四鬼舁出入。
此与洞山宝事相类。
得道人。
时或有是。
不欲章异以惑修。
故讳而不言。
中峰所谓当时赖遇妙峰
若王老师。
又作修行无力会也。
将示寂。
澡身趺坐。
书偈云。
来也如是。
去也如是。
来去一如。
清风万里。
遂逝。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八
禅师了万者。
号一山。
临川人也。
其先金氏。
为江右显族。
万生貌瘠。
而秀气格精厉。
八岁指挥群小。
肃若朝堂。
又八岁好学。
以淹博著声。
每叹孟轲氏未达性理。
同辈惊其狂。
万曰。
圣贤亦犹人也。
何无是非眼目乎。
乃毅然求佛为师竟。
于金溪常乐院弃发。
是夕芝产户枢。
院主卜之。
得乾之九五。
占者曰。
刚健中正圣徵也。
当为法王。
万遂游方。
遍见名宿。
得旨于东叟颖。
住后尝谓及门者曰。
我当时初参偃。
溪闻尊宿。
闻以为我齿牙超迈。
每同商略古今间。
谓我曰。
子姿质铦利。
山僧实不及子。
但有一著。
若识得。
山僧在子脚底。
我虽不测弃去。
未尝不珍味其语。
又见灵隐荆叟珏禅师。
亦蒙隆遇。
珏曰。
近日法社凄凉。
鲜合中道。
太过者生易。
不及者生疲。
疲病庶几可振。
易病难医。
何也。
佛祖境界非世聪之可测度。
彼时虽铭。
其说不能当下庆快。
如是展转。
所历非一。
大抵遮前护后。
遂乃拨妄求真。
及到南屏。
惟吾师东叟颖和尚。
能捋下铁面。
当众以如意指我曰。
万书记文彩灿烂。
应酬时机。
则不无管取涅槃堂里一字也用。
不著彼时。
我心识俱丧。
乃强曰。
何也。
吾师曰。
别人根钝。
不得利子。
则根利不能钝。
我对曰。
岂无方便。
师曰。
又恁么去也。
自此启口说不出。
举笔写不出。
一日偶经神祠。
见纸钱灰旋风飞起。
尽亡所执。
吾师遂以妙峰师翁禅板如意。
交付于我。
我今日举著大似。
一回吃水。
一回咽矣。
妙峰名之善妙喜之嗣也。
万为人鲠直。
少含蓄好。
樊励后学。
见有小善可录。
必展转发明。
人亦不敢伪。
或有过。
则曰。
人非圣贤。
孰能免焉。
改之为贵人。
亦不敢饰。
至若事关法化。
知见差讹。
则切直千馀言犹不已。
当时以此惮而怀之。
初住天台之寒岩寺。
三年移仙居之紫箨山。
大阐法化。
有僧问曰。
紫箨山庭如锦绣。
是谁按拍画图中。
万曰。
深沙休努眼。
僧顾左右曰。
道甚么。
曰。
碧水浪吞钩。
僧曰。
将谓歌谣风日煖。
元来鼓角阵云深。
曰。
八千子弟归何处。
消瘦秋空一笛霜。
僧曰。
恁么则山河无意属英雄也。
曰。
摘杨花。
僧次日复进曰。
昨日公案未圆。
乞师再垂方便。
万曰。
分付直岁不得。
普请曰。
古老头巾真难共语。
万掷下拄杖。
僧出大叫曰。
紫箨老汉今日方始瞥地。
万便休。
十载迁疏山。
疏山旧例。
住持须通刺当道。
万辄不可曰。
孔席不煖。
墨突不黔。
诚各行其志也。
况我圆顶之夫。
何天不可翱翔。
乃为三间古院。
委曲权门。
是则法化未弘。
僧风先扫地矣。
当道议不合。
万留偈法堂。
飘然而去。
偈曰。
叠叠韶华一杖藜。
白云到处有山栖。
等閒爱种蟠桃核。
不把春红赚马蹄。
江淮总统闻万高标。
会诸山于灵隐。
直指堂议。
以开先迎万。
或度其厌丛林不肯来。
有耆宿曰。
万公必来也。
彼虽起居萧洒。
然瞿瞿以法门纲目为任。
若致之以诚。
即十字街头肩栲栳养閒汉。
彼亦欣乐。
况开先为山林之胜。
且便于衲子。
公岂木强人乎。
公必来也。
万果携数禅衲。
惠然而来。
有偈曰。
刹竿扶起本无心。
教外金襕影自深。
肯著三三前后力。
波涛陆地起龙吟。
于是开先鼎新。
英俊大聚。
扣问之外。
从未只字。
干及豪贵。
其时道俗蒙万示语。
如获珙璧。
笑隐来参。
万审其机缘。
指往百丈。
为晦机嗣。
无我之风。
海内仰之。
又十载住东瓯江心寺。
少不适意。
又弃去。
寺众数百泣挽随。
至冯公岭不从。
万尝曰。
古人因学道。
以立丛林。
事事随缘。
法法周备。
为住持者。
观会中或有一个半个。
实心务本。
则当不顾安危。
竭力支撑。
虽社庙神坛。
亦可居而不愧。
今人计丛林以学道。
或三百五百。
不顾日逐。
何所用心。
但云。
头头合辙。
物物圆融。
乃崇尚土木。
鹭伺豪家。
然后窃虚器传子孙。
与蚖蛇恋窟。
明无少异。
毫厘既差。
千里悬隔。
良可悲夫。
晚年匡庐月涧明公。
迎万归东溪。
万翩然命棹曰。
满望春江兴不违。
一波才动万波随。
烟岚调拍如相委。
何待芳心托子规。
月涧殁。
开先之众复请万。
万力却之曰。
我住持三十载。
而法化寥寥。
更何所望。
而不休乎。
且精神非壮盛之时也。
诸公不复言。
皇庆壬子。
十一月二十六日。
示疾。
越七日。
命浴更衣。
据室危坐。
书诀众语。
俨然而化。
阇维。
收五色舍利。
大如菽。
不可计。
目睛齿牙顶骨不坏。
时改建豫章乌遮塔。
江西行省丞相干赤命以旧藏释尊舍利奉于中。
遣使分一山万禅师目睛舍利。
以宝匣秘之。
陪葬焉。
馀舍利塔东溪。
赞曰。
名位虚器也。
道德实迹也。
据虚器而核实迹。
则失矣。
余观万公平生。
住持独持大体。
熙于实迹不以名位自累。
少不合辄。
弃去。
此其节概。
大过于人。
应庵曰。
衲僧当著草鞋住院。
良有以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又不语僧者,不知何许人,亦无由得其名字姓系。
常居盘山峰顶石岩中,灰头土面,厄坐如枯人。
有谒者,略不一顾,或叩之再三,终不语,因以不语名之。
憨山德清游盘山时,入岩礼请,屹不为动,问之不语,清知非常人,相与对坐,直视默然,寂寂无声。
久之,僧从定起,煮茶唯取一瓯自饮,清亦取一瓯自酌而饮,饮后,歛茶具枯坐如故,清亦端坐。
又久之,起炊饭,饭 ,取一碗一匙自食,清亦取具同食,食后复坐如故,清亦如之。
夜中僧出岩外经行,清亦随之,足音或东西相应。
明日,清知饮时饮、食时食,僧同饮啜如故,入夜经行亦复如是,忽焉七日,终未一语,然已契其恳至,相喻言外。
居久之,僧起问清曰:“仁者何来?
”清曰:“南方来。
”曰:“来此何为?
”曰:“访隐者。
”僧曰:“隐者面目不过尔尔。
”清曰:“入门早已勘破,欲得一语以窥其究竟。
”僧乃笑曰:“余住此三十年,今日始遇一道侣,愿小留。
”清亦安之,不复言去。
清一夜经行,忽然顶门一声,轰如乍雷,山河大地身心世界豁然顿空,其境非寻常目前可喻,约五寸香许,渐觉有身心,渐觉脚下实地,渐见山河大地,一切境相还复如故,身心轻快不可言喻,举足如风,迅归严中。
僧乃问曰:“今夜经行何其久耶?
”清举所得境相相告,僧曰:“此色阴境耳,非是本有。
我住此三十馀年,非阴雨风雪,夜夜经行,此境但不著,则不被他昧郤本有。
”清深肯其说,即礼谢就坐,同居月馀。
妙峰登遣使寻至岩中,始兴辞而去。
归以语其所知,犹自叹曰:“此路边境界。
”盖不语僧,犹不语也。
今无可传已。
新续高僧传四集 岩修署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遗身篇第七之一
释普照,未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氏。
初梁武帝时,有释宝志者,屡见神异,卓锡斯山,故旧有志公庵。
明嘉靖时,圯废已久,荆榛丛杂,狼虎窟之,人不敢近。
照乃审迹寻址,燔其林莽,搆庐而居,纂修其绪。
虎犹群聚,高据洞穴。
照断臂祭之,虎乃散去。
人谓诚心所感,自是游迹复通,志公之业,赖以弗湮。
至万历间,其徒明律复张拓之。
妙峰液铜为殿,卜吉山中。
明律以庵基山场田亩,悉献之。
而宝华山之名始著。
释圆珑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圆珑,字大觉,姓郑氏,武林人也。
往来无极讲席间,与雪浪度门相友善,而绍觉承执弟子礼唯谨,各侍一母,称两睦州。
时寄寓土桥民庐,因奉母也。
有古松英者,兄弟同出家净慈,珑日与英语,夜宿英寮如家,唱和挥洒,墙壁几遍,自谓寒山拾得,人莫之许。
所寄庐地仅方丈,而集海内名士,座为之满。
梵筴止一度一架,取读之,恍入龙藏,入无量法门矣。
自题栗主于案,欲以谢客,客至且疑且悲,低回久之,渐入其寝,突遇珑乃相视莞然。
尝读《宗镜》有省,与其徒承手录百卷,示邻居士虞长孺曰:“吾得扫除宗镜堂,为寿师役,足可无憾,来时虚空包法界,去时法界包虚空耳。
”逝时喃喃二语不绝,时《宗镜》唯梵本,妙峰福灯阅之而悟,因劝藩王刻其书于秦,而珑始传写于吴,吴中士人多喜读之。
妙峰亦驻锡南屏,与筠泉莲为友,皆远嗣永明寿云。
有真界,字幻居者,槜李人,亦来吴中,栖止南屏松寿堂,注解《金刚经》,视古今百家注无当旨者,独会祖意而为之注,直指人心而不袭旧语。
盖六祖、中峰于此顿悟,非直注则经属于论矣。
注成,六梦居士序之,去隐西溪,无何端坐而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性专,字守庵。
姓张氏,昆山人。
早岁薙发,遍访知识,谒妙峰受戒,预法华讲席,闻声领悟。
誓行头陀,行十二时中,唯诵《法华》,深入禅定。
尝于空中见西方宝池,成琉璃色,深广无际,以白妙峰
妙曰:“此观行初成之相,不生取著,是善境界。
”专遂深秘不言。
石城有百尺弥勒像,嘉靖间,经兵燹金蚀,专为新之,又构石殿与像,称感见瑞光,夜明如日。
二十三年秋,延传灯法师讲小本《弥阿经》,有请易《弥勒上生经》者。
专曰:“不然,吾闻弥陀与弥勒,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将使众同悟本性弥陀,即本性弥勒。
先游莲华净土,然后预龙华胜会耳。
”嘉靖二十五年仲冬,示寂前数日,衣褶中生灵芝一本,大于拳,色红白。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五
释真语,字默庵。
姓李氏,宾川人也。
生有善性,幼喜事佛。
明嘉靖癸丑,礼师正宗薙发,创止止庵。
真语初不识字,及授经论,礼诵《华严》,日夜不辍,七易寒暑,慧性顿开,口诵心惟,便通妙义。
后李中溪请弘法崇圣寺,遂跻讲席。
化道既广,归来日众,因于白崖建遍照寺。
又于洱海创般若寺、万松庵,以处徒侣。
著有《观世音经注》行世。
万历十七年,慈圣太后遣妙峰赍藏供鸡足山,赐真语紫衣。
坐化时,寿七十五,塔于万松深处。
共 2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