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萧衍

相关人物:共 273 位
共 273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天息灾。
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
太平兴国中。
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
至京师。
时梵德前后叠来。
各献梵筴。
集置甚富。
上。
方锐意翻传。
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
为译主。
诏于太平兴国寺西。
建译经传法院。
以须之。
先是。
有梵德法天者。
中天竺国人。
妙解五明。
深入三藏。
初至蒲津。
与通梵学沙门法进。
译无量经七佛赞。
守臣表上之。
上览之大悦曰。
胜事成矣。
与天息灾施护同召见。
问佛法大意。
对扬称旨。
赐紫方袍。
并居传法院。
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
法天传教大师。
施护显教大师。
令先以所将梵本。
各译一经。
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
笔受缀文。
光禄卿杨说。
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
殿直刘素监护。
所须受用。
悉从官给。
三师述译经仪式上之。
且请。
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
前代不避。
若变文回护。
恐妨经旨。
诏答。
佛经用字。
宜从正文。
庙讳御名。
不须回避。
未一月新译经成。
天息灾上圣佛母经。
法天上吉祥持世经。
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
诏两街。
选义学沙门百人。
详定经义。
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
译场久废。
传译至艰。
三师。
即持梵文先翻梵义。
以华文證之。
曜众乃服。
上览新经。
示宰臣曰。
佛氏之教。
有裨政理。
普利群生。
达者自悟渊源。
愚者妄生诬谤。
朕于此道。
微识其宗。
凡为君正心无私。
即自利行。
行一善以安天下。
即利他行。
梁武舍身为奴。
此小乘偏见。
非后代所宜法也。
车驾幸译经院。
赐坐慰劳。
增什物给童子。
悉出禁中所藏梵本。
令其翻译。
复选梵学沙门。
为笔受。
义学沙门十人。
为證义。
自是每岁诞节。
必献新经。
皆召坐赐斋。
以经付藏颁行。
适西国有进大乘祝藏经。
诏法天详定。
天奏。
此经是于阗书体。
非是梵文。
况其中无请问人。
及听法众。
前后六十五处。
文义不正。
帝召天谕曰。
使邪伪得行。
非所以崇佛教也。
宜焚弃此本。
以绝后惑。
下诏曰。
朕方隆教法。
用福邦家。
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
时新经陆续以进上如次披览。
谓宰臣曰。
天息灾等。
妙得翻译之体。
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试光禄卿。
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
法天改名法贤。
并月给酥酪钱有差。
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
用冠新译之首。
中云。
法师天息灾等。
常持四忍。
早悟三空。
翻贝叶之真诠。
续人天之圣教。
芳猷重启。
偶运当时。
润五声于文章。
畅四始于风律。
堂堂容止。
穆穆辉华。
旷劫而昏蛰重明。
玄门昭显。
轨范而宏光妙法。
净界腾音。
及真宗即位。
礼部侍郎陈恕。
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
上不听。
且制序文。
命置先帝序后。
从法贤请也。
咸平三年八月。
天息灾示寂。
谥慧辩。
敕有司具礼祭葬。
次年法贤亡。
谥玄觉。
礼视慧辩。
施护先逝。
三师遭逢圣世。
首隆译场。
续狮弦之响。
发空谷之音。
阐宣之功。
无忝前哲矣。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天息灾者,中天竺惹兰陀难国密林寺僧也。宋太平兴国五年二月,与施护西来,止于汴京,时法天蚤至,方译《大乘庄严宝王经》,太宗为制《大宋新译三藏圣教序》,诏普度天下童男为僧,使习梵书,复敕设译经传法院于东京太平兴国之西,如唐故事,以宰辅为译经润文使。息灾译经十馀部,中有《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二十卷,二十有八品,又《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四卷:佛在舍卫国,有无量菩萨及八部男女集,从大地狱出大光明遍照园中,见大庄严,除盖障菩萨请问因缘,佛为说圣观自在菩萨历劫救苦之事,及说所住种种三昧之名,又说身毛诸孔希有功德,普贤菩萨十二年不得边际云云。词义明晓。施护译《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语意简括,皆依次呈览。宋自太宗尊崇梵典,译经设官,前后所翻新来一切经律都九十馀部。真宗为制《继圣教序》,护与息灾皆承锡三藏朝奉大夫光禄卿,并号传法大师。而息灾更得紫方袍之赐。咸平三年八月,息灾示寂,谥曰慧辨法师,敕有司具礼送终。宠恤并优。施护者,乌埙曩国人,其国属北印度,故称北印度僧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出家居京师佛寺。时游终南山水间。每劝众成辨善务。虽至老。未尝懈。开元之季。梦人教以手巾袈裟各五百事施回向寺。寤则备其物如数。而后遍询回向所在无有也。忽有一僧谓秀曰。我知回向处。君兹俱赍所施物。与名香一斤。以从我则回向可得矣。于是秀许诺。行二日始觉。其地极深僻夐绝。复进见碾石一具。横道侧。秀念以为此非迹辙所能到。而顾有磨硙等器。则去人居不远矣。乃出所持香。焚碾石上。礼拜哀祷再三。自午达暮谷中昏雾四塞。咫尺不相睹。顷之明霁遥见崖半金碧辉映。微识其榜曰。回向之寺。所偕之僧。旁赞之努力。竟造而钟磬镫烛。影灭声沈矣。诘且侍者引谒堂上和尚白来意。和尚使历诸房散所施而所散之施。且四百九十九事。所历之房亦尔然。其人皆在无他往者。次至一房则尘网暗户牖。俄有老僧。谓秀曰。此固汝主唐天子房也。共住时颇进修。而性嗜乐音。终以犯律堕凡境。可惜也。遂拈壁上玉尺八。予秀曰。此亦汝主。在日常所御者。第今以汝所施手巾袈裟并遗之。则犹足以旌山中不忘意。且以趣其蚤来归也。秀后果见上。上即取玉尺八。吹之宛然宿习。
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法秀者未详何许人也。
居于京寺游游咸镐之间。
以劝率众缘多成善务。
至老未尝休懈。
开元末梦人云。
将手巾袈裟各五百条。
可于回向寺中布施。
觉后问左右。
并云无回向寺。
及募人制造巾衣。
又遍询老旧僧俗。
莫有此伽蓝否。
时有一僧。
形质魁梧人都不识。
报云。
我知回向寺处。
问要何所须并人伴等。
答曰。
但赍所施物名香一斤即可矣。
遂依言授物。
与秀偕行。
其僧径入终南山。
约行二日至极深峻。
初无所睹复进程见碾石一具。
惊曰。
此人迹不到何有此物。
乃于其上焚所赍香。
再三致礼。
哀诉从午至夕谷中雾气弥浸。
咫尺不辨。
逡巡开霁。
当半崖间有朱门纷壁绿牖琁题。
刹飞天矫之幡。
楼直觚棱之影。
少选见一寺分明云际。
三门而悬巨榜曰回向寺。
秀与僧喜甚。
攀陟遂到。
时已黄昏。
而闻钟磬唱萨之声。
门者诘其所从。
迟回引入见一老僧。
慰问再三倡言曰。
唐皇帝万福否。
处分令别僧相随历房散手巾袈裟。
唯馀一分。
指一房空榻。
无人有衣服坐席。
似有所适者。
既而却见老僧。
若纲任之首。
曰其往外者当已来矣。
其僧与秀复欲至彼授手巾等。
一房但空榻者。
亦无人也。
又具言之。
者僧笑令坐。
顾彼房内取尺八来。
至乃玉尺八也。
老僧曰。
汝见彼胡僧否。
曰见已。
曰此是将来权代汝主者。
京师当乱人死无数。
此胡名磨灭王。
其一室是汝主房也。
汝主在寺以爱吹尺八。
罚在人间。
此常所吹者也。
今限将满。
即却来矣。
明日遣就斋。
斋讫曰。
汝当回可将此尺八并袈裟手巾与汝主自收也。
秀礼拜而还。
童子送出。
才数十步云雾四合。
则不复见寺矣。
乃持手巾袈裟玉尺八进上玄宗。
召见具述本末。
帝大感悦凝神久之。
取笛吹之宛是先所御者。
后数年果有禄山之祸。
秀所见胡僧即禄山也。
秀感其所遇精进倍切。
不知所终。
世传终南山圣寺又有回向也。
系曰。
梁武遣送袈裟入海上山。
法秀诣回向寺燕师命使寻竹林圣寺。
此三缘者名殊而事一。
莫是互相改作同截鹤续凫否。
通曰。
圣人之作。
犹门内造车门外合辙。
虽千万里之远事亦符合者。
盖无异路。
故如樵子观仙棋烂柯。
非止王质。
有多人遇棋且姓名不同为烂斧柯者不一。
今送衣入圣寺。
多者亦如此也。
神僧传·卷第七
释法秀者。未详何许人也。居于京师。游于咸镐之间。以劝率众缘多成善务。至老未尝休懈。开元末明皇尝梦人云。将手巾五百条袈裟五百领。于回向寺布施。及觉问左右。并云无。乃遣募缁徒道高者令寻访。秀出应召曰。某知回向寺处。问要几人。曰但得赍持所物及名香一斤即可矣。遂授之。秀径入终南行两日。至极深峻处都无所见。忽遇一碾石。惊曰。此人不到何有此物。乃于其上焚所携香。礼祝哀祈自午至夕。良久谷中雾起咫尺不辨。近来渐散。当半崖有朱柱粉壁。玲珑如画。少顷转分明。见一寺若在云间。三门巨额谛视之。乃回向也。喜甚攀陟遂到。时已黄昏闻钟磬及礼佛之声。门者诘其所从来。遂引入见一老僧曰。唐皇帝万福。令语人相随。历房散手巾等。唯馀一分。一房但空榻无人。有一衣服坐席。似有所适者。遂却见老僧。僧曰。更往当已来矣。秀复至欲授手巾等。一房但空榻者亦无人矣。又具言之。僧笑令坐。顾侍者曰。彼房取尺八来。至乃玉尺八也。僧曰。汝见彼胡僧否。曰见。僧曰。此是权代汝主者。国内当乱。人死无数。此名磨灭王。其一室是汝主房也。汝主在寺以爱吹尺八谪在人间。此常吹者也。今限亦满。即却归矣。明日遣就斋。斋讫曰。汝当回可将此尺八付汝主。并袈裟手巾令自收。秀膜拜而回。童子送出才数步。又云雾四合。及散则复不见寺矣。乃持手巾袈裟尺八等进于玄宗。及召见具述本末。玄宗大感悦。持以吹之。宛是先所御者。后十馀年遂有禄山之祸。所见胡僧即禄山也。秀感所遇精进倍切不知所终。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居于京寺。游咸镐间。以劝率众缘为务。开元末。梦人云。将手巾袈裟。各五百条。可于𢌞向寺中布施。觉后问左右。并云无回向寺。及募人制造巾衣。又遍询老旧僧俗。莫有此伽蓝否。时有一僧。形质魁梧。人都不识。报云。我知回向寺处。问何所须。答曰。但赍所施物。名香一觔即可矣。遂依言授物。与秀偕行。其僧径入终南山。约行二日。至极深峻。初无所睹。复进程。见碾石一具。惊曰。此人迹不到。何有此物。乃于其上。焚所赍香。再三至礼哀诉。从午至夕。谷中雾气弥浸。咫尺不辨。逡巡开霁。当半崖间。有朱门粉壁。绿牖琁题。见一寺分明云际。三门悬巨榜。曰回向寺。秀与僧喜甚。攀陟遂到。时已黄昏。闻钟磬唱萨之声。门者诘其所从。迟回引入。见一老僧。慰问再三。倡言曰。唐皇帝万福否。处分令别僧相随。历房散手巾袈裟。唯馀一分。指一房空榻无人。有衣服坐席。似有所适者。既而却见老僧。若纲任之首。曰其往外者当已来矣。其僧与秀。复欲至彼。授手巾等。一房但空榻者。亦无人也。又具言之。老僧笑令坐顾彼房内。取尺八来。至乃玉尺八也。老僧曰。汝见彼番僧否。曰见已。曰此是将来权代汝主者。京师当乱。人死无数。此僧。名磨灭王。其一室。是汝主房也。汝主在寺。以爱吹尺八。罚在人间。此常所吹者也。今限将满。即却来矣。明日遣就斋。斋讫。曰汝当回。可将此尺八。并袈裟手巾。与汝主自收也。秀礼拜而还。童子送出。才数十步。云雾四合。不复见寺。乃持手巾袈裟。玉尺八。进上。玄宗召见。具述本末。帝大感悦。凝神久之。取笛吹之。宛是先所御者。后数年。果有禄山之祸。秀所见番僧。即禄山也。秀感其所遇。精进倍切。不知所终。世传终南山圣寺。又有回向寺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天息灾。
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
太平兴国中。
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
至京师。
时梵德前后叠来。
各献梵筴。
集置甚富。
上。
方锐意翻传。
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
为译主。
诏于太平兴国寺西。
建译经传法院。
以须之。
先是。
有梵德法天者。
中天竺国人。
妙解五明。
深入三藏。
初至蒲津。
与通梵学沙门法进。
译无量经七佛赞。
守臣表上之。
上览之大悦曰。
胜事成矣。
与天息灾施护同召见。
问佛法大意。
对扬称旨。
赐紫方袍。
并居传法院。
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
法天传教大师。
施护显教大师。
令先以所将梵本。
各译一经。
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
笔受缀文。
光禄卿杨说。
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
殿直刘素监护。
所须受用。
悉从官给。
三师述译经仪式上之。
且请。
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
前代不避。
若变文回护。
恐妨经旨。
诏答。
佛经用字。
宜从正文。
庙讳御名。
不须回避。
未一月新译经成。
天息灾上圣佛母经。
法天上吉祥持世经。
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
诏两街。
选义学沙门百人。
详定经义。
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
译场久废。
传译至艰。
三师。
即持梵文先翻梵义。
以华文證之。
曜众乃服。
上览新经。
示宰臣曰。
佛氏之教。
有裨政理。
普利群生。
达者自悟渊源。
愚者妄生诬谤。
朕于此道。
微识其宗。
凡为君正心无私。
即自利行。
行一善以安天下。
即利他行。
梁武舍身为奴。
此小乘偏见。
非后代所宜法也。
车驾幸译经院。
赐坐慰劳。
增什物给童子。
悉出禁中所藏梵本。
令其翻译。
复选梵学沙门。
为笔受。
义学沙门十人。
为證义。
自是每岁诞节。
必献新经。
皆召坐赐斋。
以经付藏颁行。
适西国有进大乘祝藏经。
诏法天详定。
天奏。
此经是于阗书体。
非是梵文。
况其中无请问人。
及听法众。
前后六十五处。
文义不正。
帝召天谕曰。
使邪伪得行。
非所以崇佛教也。
宜焚弃此本。
以绝后惑。
下诏曰。
朕方隆教法。
用福邦家。
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
时新经陆续以进上如次披览。
谓宰臣曰。
天息灾等。
妙得翻译之体。
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试光禄卿。
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
法天改名法贤。
并月给酥酪钱有差。
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
用冠新译之首。
中云。
法师天息灾等。
常持四忍。
早悟三空。
翻贝叶之真诠。
续人天之圣教。
芳猷重启。
偶运当时。
润五声于文章。
畅四始于风律。
堂堂容止。
穆穆辉华。
旷劫而昏蛰重明。
玄门昭显。
轨范而宏光妙法。
净界腾音。
及真宗即位。
礼部侍郎陈恕。
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
上不听。
且制序文。
命置先帝序后。
从法贤请也。
咸平三年八月。
天息灾示寂。
谥慧辩。
敕有司具礼祭葬。
次年法贤亡。
谥玄觉。
礼视慧辩。
施护先逝。
三师遭逢圣世。
首隆译场。
续狮弦之响。
发空谷之音。
阐宣之功。
无忝前哲矣。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含光。
不知何许人也。
幼觉嚣尘驰求简静。
开元中见不空三藏颇高时望。
乃依附焉。
及不空劫回西域光亦影随。
匪惮艰危思寻圣迹。
去时泛舶海中遇巨鱼望舟有吞噬之意两遭黑风天吴异物之怪。
既从恬静俄抵师子国。
属尊贤阿阇梨建大悲胎藏坛。
许光并慧𧦬同受五部灌顶法。
天宝六载回京。
不空译经。
乃当参议华梵。
属师卒后。
代宗重光如见不空。
敕委往五台山修功德。
时天台宗学湛然。
解了禅观深得智者膏腴。
尝与江淮僧四十馀人入清凉境界。
湛然与光相见。
问西域传法之事。
光云。
有一国僧体解空宗。
问及智者教法。
梵僧云。
曾闻此教定邪正晓偏圆明止观。
功推第一。
再三嘱光。
或因缘重至。
为翻唐为梵附来。
某愿受持。
屡屡掘手叮嘱。
详其南印土多行龙树宗见。
故有此愿流布也。
光不知其终。
系曰。
未闻中华演述佛教倒传西域。
有诸乎。
通曰。
梁武世吐谷浑夸吕可汗使来。
求佛像及经论十四条。
帝与所撰涅槃般若金光明等经疏一百三卷付之。
原其使者必通华言既达音字。
到后以彼土言译华成胡。
方令通会。
彼亦有僧。
必展转传译从青海西达葱岭北诸国。
不久均行五竺更无疑矣。
故车师有毛诗论语孝经。
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
虽习读之皆为胡语是也。
又唐西域。
求易道经。
诏僧道译唐为梵。
二教争菩提为道。
纷拿不已。
中辍。
设能翻传到彼。
见此方玄赜之典籍。
岂不美欤。
又夫西域者佛法之根𠏉也。
东夏者传来之枝叶也。
世所知者知枝叶不知根𠏉。
而不知枝叶殖土亦根生𠏉长矣。
尼拘律陀树是也。
盖东人之敏利何以知耶。
秦人好略。
验其言少而解多也。
西域之人淳朴。
何以知乎。
天竺好繁。
證其言重而后悟也。
由是观之。
西域之人利在乎念性。
东人利在乎解性也。
如无相空教出乎龙树。
智者演之令西域之仰慕。
如中道教生乎弥勒。
慈恩解之疑西域之罕及。
将知以前二宗殖于智者慈恩之土中枝叶也。
入土别生根𠏉明矣。
善栽接者见而不识。
闻而可爱也。
又如合浦之珠北土之人得之结步摇而饰冠佩。
南海之人见而不识。
闻而可爱也。
蚕妇之丝。
巧匠之家。
得之绣衣裳而成黼黻。
縿抽之妪见而不识。
闻而可爱也。
懿乎。
智者慈恩。
西域之师焉得不宗仰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8—514 【介绍】: 或作保志、宝志。
世称宝公或志公。
南朝僧。
金城人。
俗姓朱。
少出家于京师道林寺,师事沙门僧俭,修习禅业。
宋明帝泰始中,出入钟山,往来都邑。
好作预言,语如谶记,当时帝王士庶皆视为神僧而信奉之。
齐武帝迎入华林园,梁武帝准其出入禁内。
全梁文·卷七十一
宝志一作保志,俗姓朱,金城人,宋泰始中年已五六十,俗呼为志公。齐永明中迎入华林园,寻住东宫后堂,天监十三年卒,葬钟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测之人也。
宋元嘉中。
金陵人朱氏妇于上巳日。
闻儿啼鹰巢中。
梯树得之。
养以为子。
方面莹彻如镜。
手足皆鸟爪。
七岁去。
依钟山大沙门僧俭。
为童子。
长而落发。
脩习禅观。
坐必阅旬浃。
久之。
忽无定居。
多来往皖山剑领之下。
发而徒跣。
著锦袍。
饮啖同流俗。
恒以剪刀。
及镜缣帛等。
负之柱杖而。
趋经聚落。
儿童哗逐之。
或微索酒。
或累日不食。
尝从食鲙者。
求鲙。
食者与而心非之。
即吐水中皆成生鱼游去。
时时题诗。
初不可解。
后皆有验。
建元间。
异迹甚著。
丞相高嵩为武帝言之。
以礼自皖山。
迎至都下。
馆于陈征虏家。
辄自剺其面。
出十二首。
观世音相。
慈严妙丽。
倾都观叹。
后帝忿其惑众。
收付建康狱。
而游行市里。
不少变。
然在狱中者自若也。
一夕使吏取门外所食物。
且则文惠太子竟陵王以金钵盛饭。
满两舆送供。
至建康令吕文显以事启帝。
诏迎至禁中。
俄有诏屏除后宫。
为家人𡩷。
吏亦以例出公。
已而犹见公于景阳山上。
引比丘七辈行道。
帝怒使推验失所在。
吏曰。
公出久矣。
今在省中。
吏就视之。
则身如涂墨者。
帝闻而大惊。
陈显达镇江州殷齐之以大司马从行。
往辞公公。
引纸画鸦授之。
曰缓急可用也。
显达叛。
齐之遁去。
显达遣骑追之。
将及。
齐之窘甚。
时晚景嚑黑。
树林阴翳。
无所见群鸦噪其上。
因念公前日所授画。
意即匿其处以免。
鄱阳忠烈王饭公于私弟。
去则置荆枝于门上。
俄诏王领荆州。
卫尉胡谐病。
以书邀屈。
语尤切。
公题其书尾曰。
明屈翌日果尸出。
僧法正欲以衣施而求之龙光罽宾两寺。
皆无有。
曰夜宿此黎明去矣。
厉侯伯。
公所厚善者。
又求之其家。
侯伯曰。
公昨就吾家行道倦。
今卧未兴。
求者视之。
笑而起。
公在花林园。
忽重著三布帽。
然亦不知何自得也。
俄而武帝崩。
文慧太子豫章文献王相继薨。
而齐亦自此季矣。
灵味寺沙门宝亮。
欲施公衲帔。
未及有言。
公辄自来持帔去。
仲熊尝问己仕所至。
直解杖头左索。
掷予之。
仲熊后。
果至尚书左丞。
永明中。
馆东宫后堂。
旦暮每出入诸门无他。
末年忽褰衣疾走。
以避云。
门有血污人。
逮西昌害郁林先令。
载尸寄故阉人徐龙驹家。
其犊车所过颈血涂。
户限皆满。
建武中。
明帝害诸生高士。
江泌忧之。
南康王子琳访公祸福。
公以香炉举覆其灰曰。
都尽都尽。
后皆如其语。
徐陵儿时。
父𢹂诣公。
公拊之曰。
天上石麒麟也。
屯骑桑偃谋不轨。
公见之戟手。
诟曰。
若欲斮头穴胸邪。
偃汗下不敢仰视。
梁受禅。
武帝以前朝过于禁锢。
至是诏释之。
尝问曰。
弟子烦惑未除。
何以治之。
答曰十二。
又问。
十二之旨。
曰在书字时节刻满中。
又问。
何时得净心脩习。
曰安乐禁。
又问年祚远近曰。
元嘉元嘉。
欣然。
以为享祚倍宋文之年。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
而雨不降。
志谓左右曰。
吾病不差。
就官乞活。
傥不奏白。
官应得祸。
即上启愿于华光殿。
讲胜鬘经请雨。
即命沙门法云讲之。
终夕而雪。
志又以刀横水盂上。
良久雨。
初繁刑。
公假以神力。
令见高祖受极苦于地下。
自是省刑。
诏画工张僧繇写公像。
藏禁中僧繇下笔辄不自定。
扣头哀恳。
公笑曰。
毗婆尸佛蚤留心。
直至如今不得妙。
偶同公临江。
纵望。
有物溯流而上。
公举杖引之。
随杖至。
盖紫旃檀也。
诏供奉官俞绍雕公像。
顷刻而成。
神情如生。
大悦。
置内庭。
为子孙世世福。
时法云寺云光师讲经。
天为雨华。
意其證圣。
夜于含光殿。
焚疏请约志云光傅大士四老斋。
翌日。
云光不至。
公尝听法云讲法华。
至假使黑风。
问风果有否。
曰世谛故有。
第一义谛故无。
公曰。
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邪。
法云默然。
公则自为主客。
辨难锋出。
一座莫有解者。
尝从容。
问国祚有流难否。
公指其喉视之。
侯景之乱。
尤追绎其言焉。
有僧一曰石头。
浮杯来谒
方与客棋。
吟曰杀之。
棋罢问。
僧所在。
侍卫奏适蒙旨。
已杀之矣。
嗟悼。
以问公。
公曰。
陛下前身蚯蚓也。
僧尝为锄草者。
误 杀蚯蚓。
今偿债耳。
天监十三年。
公移花林园像置所居房。
闻之曰。
大师将去我耶。
是岁十二月忽命。
奏丝竹彻昼夜。
至六日终于兴皇寺临亡然一烛。
付后閤舍人吴庆以闻。
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嘱我乎。
昔与公临钟山之定林指前独龙冈阜曰。
此为阴宅。
则永其后。
曰。
谁当得之。
志曰先行者得。
至是以金十二万。
易其地。
以葬焉。
皇女永康公主薨。
尽施其妆奁。
建浮图五层于其上。
且冠以无价宝珠云。
仍建开善精舍敕陆倕制铭干冢内。
王筠勒碑于寺门。
处处传其遗像焉。
毕工。
上幸其寺。
公忽见于云间。
万众欢呼。
声震山谷。
敕谥广济大师。
公显迹之始。
可五六十许。
及终亦不老。
有徐栖道者。
年九十三。
自言是公外舅弟少公四岁计其亡时。
盖九十七矣。
神僧传·卷第四
释宝志。
本姓朱氏。
金城人。
初朱氏妇闻儿啼鹰巢中。
梯树得之。
举以为子。
七岁依钟山僧俭出家修习禅业。
往来皖山剑水之下。
面方而莹彻如镜。
手足皆鸟爪。
止江东道林寺。
至宋大始初忽如僻异。
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
执一锡杖。
杖头挂剪刀及镜。
或挂一两匹帛。
齐建元中稍见异迹。
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与人言始若难晓。
后皆效验。
时或赋诗言如谶记。
江东士庶皆共事之。
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
既旦人见其入市。
还检狱中志犹在焉。
志语狱吏。
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
汝可取之。
既而齐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
并送食饷志。
果如其言。
建康令吕文显以事闻。
武帝即迎入宫居之后堂。
一时屏除内宴。
志亦随众出。
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
帝怒遣推检其所閤。
吏启云。
志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时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
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
并云昨宿且去。
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
伯云。
志昨在此行道。
旦眠未觉。
使还以告献。
方知其身分三处宿焉。
志常盛冬袒行。
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
未及发言。
忽来引衲而去。
后假齐武帝神力。
使见高帝于地下常受锥刀之苦。
帝自是永废锥刀。
武帝又常于华林园召志。
志忽著三重布帽以见。
俄而武帝崩。
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继而薨。
永明中常住东宫后堂。
一日平明从门出入。
忽云。
门上血污衣褰衣走过。
及郁林见害车载出。
此帝颈血流于门限。
齐卫尉胡谐疾病请志。
志注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谐亡。
载尸还宅。
志曰。
明日尸出也。
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镇江州辞志。
志画纸作树。
树上有乌。
语云。
急时可登此。
后显达逆节。
留齐之镇州。
及败齐之叛入庐山。
追骑将及。
齐之见林中有一树。
树上有乌如志所画。
悟而登之。
乌竟不飞。
追者见乌谓无人而返。
卒以见免。
齐屯骑桑偃将欲谋反。
往诣志。
志遥见而走。
大呼云。
围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
后又旬事发。
偃叛走朱方。
为人所得。
果斫头破腹。
梁鄱阳忠烈王尝屈志至第。
忽令觅荆子甚急。
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
少时王出为荆州刺史。
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
志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
梁武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均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焦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
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陋一至于此。
自今行来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志自是多出入禁中。
尝于台城对梁武帝吃鲙。
昭明诸王子皆侍侧。
食讫武帝曰。
朕不知味二十馀年矣。
师何为尔。
志公乃吐出小鱼依依鳞尾。
武帝深异之。
如今秣陵尚有鲙残鱼也。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而未降雨。
志忽上启云。
志病不差就官乞活。
若不启白官应得鞭杖。
愿于华光殿讲胜鬘经晴雨。
梁武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竟夜便大雨。
志又云。
须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
高下皆足。
舒州灊山最寄绝。
而山麓尤胜。
志公与白鹤道人皆欲之天监六年二人俱白武帝
以二人皆具灵通。
俾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
道人云。
某以鹤止处为记。
志云。
某以卓锡处为记。
已而鹤先飞去。
至麓将止。
忽闻空中锡飞声。
志公之锡遂卓于山麓。
而鹤惊止他所。
道人不怿。
然以前言不可食。
遂各以所识筑室焉。
有陈征虏者。
举家事志甚笃。
志尝为其见真形。
光相如菩萨像焉。
志知名显奇四十馀载。
士女供事者不可胜数。
然好用小便濯发。
俗僧闇有讥笑者。
志亦知众僧多不断酒肉讥之者。
饮酒食猪肚。
志勃然谓曰。
汝笑我以溺洗头。
汝何为食盛粪袋。
讥者惧而惭服。
晋安王萧纲初生日。
梁武遣使问志。
志合掌云。
皇子诞育幸甚。
然冤家亦生。
于后推寻历数与侯景同年月日而生也。
会稽临海寺有大德。
常闻杨州都下有志公语言颠狂放纵自在。
僧云。
必是狐狸之魅也。
愿向都下觅猎犬以逐之。
于是轻船入海。
趋浦口欲西上。
忽大风所飘。
意谓东南六七日。
始到一岛中望见金装浮图千云秀出。
遂寻径而往至一寺。
院宇精丽花卉芳菲。
有五六僧皆可年三十。
美容色并著真绯袈裟。
倚杖于门树下言语。
僧云。
欲向都下为风飘荡。
不知上人此处知何州国。
今四望环海。
恐本乡不可复见。
答曰。
必欲向扬州即时便到。
今附书到钟山寺西行南头第二房觅黄头付之。
僧因闭目坐船。
风声定开眼。
如言奄至西岸。
入浦数十里至都。
径往钟山寺访问。
都无字黄头者。
僧具说委曲报云。
西行南头第二房。
乃风病道人。
志公虽言配在此寺。
常在都下聚乐处。
百日不一度来。
房空无人也。
问答之间不觉志公。
已在寺厨上乘醉索食。
人以斋过日晚未与。
间便奋身恶骂寺僧。
试遣沙弥绕厨侧漫呼黄头。
志公忽曰。
阿谁唤我。
即逐沙弥来到僧处。
谓曰。
汝许将猎狗捉我。
何为空来。
僧知是非常人。
顶礼忏悔。
授书与之。
志公看书云。
方丈道人唤我。
不久当亦自还。
志公遂屈指云。
某月日去。
便不复共。
此僧语众。
但记某月日。
至天监十三年冬。
于台后堂谓人曰。
菩萨将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尸骸香软形貌熙悦。
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閤舍人吴庆。
庆即启闻。
梁武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属我乎。
因厚加殡送。
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仍于墓所立开善寺敕陆倕制铭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门。
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释保志。本姓朱。金城人。少出家止京师道林寺。师事沙门僧俭为和上修习禅业。至宋太始初忽如僻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执一锡杖。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齐建元中稍见异迹。数日不食亦无饥容。与人言语始若难晓后皆效验。时或赋诗言如谶记。京土士庶皆共事之。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明旦人见其入市。还检狱中志犹在焉。志语狱吏。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汝可取之。既而齐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饷志。果如其言。建康令吕文显以事闻武帝帝即迎入居之后堂。一时屏除内宴。志亦随众出。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帝怒遣推检失所在。问吏启云。志久出在省。方以墨涂其身。时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并云。昨宿旦去。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伯云。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觉。使还以告献。方知其分身三处宿焉。志常盛冬祖行。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未及发言。志忽来引纳而去。又时就人求生鱼鲙。人为办觅。致饱乃去。还视盆中鱼游活如故。志后假武帝神力。见高帝于地下。常受锥刀之苦。帝自是永废锥刀。齐卫尉胡谐病请志。志往疏云明屈。明日竟不往。是日谐亡。载尸还宅。志云。明屈者明日尸出也。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镇江州辞志。志画纸作一树。树上有乌。语云。急时可登此。后显达逆。即留齐之镇州。及败齐之叛入庐山。追骑将及。齐之见林中有一树。树上有乌。如志所画。悟而登之。乌竟不飞。追者见乌谓无人而反。卒以见免。齐屯骑桑偃将欲谋反。往诣志。志遥见而走。大呼云。围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后未旬事发。偃叛往朱方。为人所得。果斫头破腹。梁鄱阳忠烈王尝屈志来第。会忽令觅荆子甚急。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少时王便出为荆州刺史。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志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及今上龙兴甚见崇礼。先是齐时多禁志出入。今上即位下诏曰。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狭一至于此。自今行道来往随意出入勿得复禁。志自是多出入禁内。天监五年冬旱。雩祭备至而未降雨。志忽上启云。志病不差就官乞治。若不启百官应得鞭杖。愿于华光殿讲胜鬘请雨。上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讲竟夜便大雪。志又云。须一盆水加刀其上。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上尝问志云。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答云。十二识者。以为十二因缘。治惑药也。又问十二之旨。答云。旨在书字时节刻漏中。识者以为书之在十二时中。又问。弟子何时得静心修习。答云。安乐禁。识者以为禁者止也。至安乐时乃止耳。后法云于华林寺讲法华。至假使黑风。志忽问风之有无。答云。世谛故有。第一义则无也。志往复三四番。便笑云。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难可解。其辞旨隐没类皆如此。有陈御虏者。举家事志甚笃。志尝为其现真形。光相如菩萨像焉。志知名显奇四十馀载。士女恭事者数不可称。至天监十三年冬。于台后堂谓人曰。菩萨将去。未及旬日无疾而终。尸骸香软形貌熙悦。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阁舍人吴庆。庆即启闻。上叹曰。大师不复留矣。烛者将以后事属我乎。因厚加殡送葬于钟山独龙之阜。仍于墓所立开善精舍。敕陆倕制铭辞于冢内。王筠勒碑文于寺门。传其遗像处处存焉。初志显迹之始。年可五六十许。而终亦不老。人咸莫测其年。有徐捷道者。居于京师九日台北。自言是志外舅弟。小志四年。计志亡时应年九十七矣。时梁初蜀中又有道香僧朗。亦并有神力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8—506 【介绍】: 南朝梁女僧。
安定乌氏人。
本姓梁。
年十二求出家,父母未许,至二十九岁方听之。
住禅林寺,严遵律范,为梁武帝所重。
后以年高,召见时听乘舆入内殿。
比丘尼传·卷第四
净秀本姓梁。安定乌氏人也。祖畴征虏司马父粲之龙川县都乡侯。净秀幼而聪睿好行慈仁。七岁自然持斋。家中请僧转涅槃经。闻断鱼肉即便蔬食。不敢令二亲知。若得鲑鳝密自弃之。从外国沙门普练咨受五戒。精勤奉持不曾违犯。礼拜读诵昼夜不休。年十二便求出家。父母禁之。及手能书常自写经。所有资财唯充功德不营俗好。不衣锦绣不著粉黛。如此推迁。至十九方得听许。为青园寺首尼弟子。事师竭诚犹惧弗及。三业勤修夙夜匪懈。僧使众役每居其首。跋涉勤劬触事关涉善神敬护常在左右。时有马先生。世呼神人也。见秀记言。此尼当生兜率。尝三人同于佛殿内坐。忽闻空中声状如牛吼。二人惊怖。唯秀淡然。还房取烛始登阶。复闻空中语曰。诸尼避路秀禅师归。他日又与数人于禅房中坐。一尼鼾眠睡中。见有一人头柱殿。语曰。勿惊秀尼。后时与诸尼同坐。一尼暂起。还见一人。抵掌止之曰。莫挠秀尼。进止俯仰必遵律范。欲请曜法师讲十诵律。但有钱一千忧事不办。夜梦见鸦鹊鸲鹆子各乘轩车大小称形。同声唱言。我当助秀尼讲。及至经营有七十檀越争设妙供。后又请法颖律师重讲十诵。开题之日澡罐中水自然香馥。其日就坐更无馀伴。起惧犯独以咨律师。律师答言。不犯。秀观诸尼未尽如法。乃叹曰。洪徽未远灵绪稍隤。自非正己焉能导物。即行摩那埵以自悔首。合众见之悉共相率。退思补过惭愧忏谢。宋元嘉七年外国沙门求那跋摩至都。律范清高。秀更从受戒。而青园徒众悟解不同思立别住。外严法禁内安禅默。庶微称己心。宋南昌公主及黄修仪。以大明七年八月。共施宜知地以立精舍。秀麻衣藿食。躬执泥瓦夙夜尽勤。制龛造像无所不备。同住十馀人皆以禅定为业。泰始三年明帝敕以寺从其所集宜名禅林。秀手写众经。别立经台置在于堂内。娑伽罗龙王二兄弟。现迹弥日示其拥护。知识往来无不见者。每奉请圣僧果食之上必有异迹。又尝七日供养礼忏讫摄心澍想。即见二胡僧举手共语。一称弥呿罗。一称毗祛罗。所著袈裟色如熟桑椹。秀即以泥染衣色令如所见。他日又请阿耨达池五百罗汉。复请罽宾国五百罗汉。又请京邑大德二旬大会。第二日又见一胡僧。合众疑之。因即借问。云从罽宾来至已一年。使守门者密加觇视。多人共见从宋林门出。始行十馀步奄忽不见。又曾浴圣僧内外寂静。唯有牺杓之声。其诸瑞异皆类此也。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厚相礼待供施无废。年耆力弱不复能行。梁天监三年敕见听乘舆至内殿。五年六月十七日。苦心闷不复饮食。彭城寺慧令法师六月十九日梦见一柱殿严丽非常。谓是兜率天宫。见净秀在其中。令即嘱之。得生好处勿忘将接。秀曰。法师兄是大丈夫。弘通经教自应居胜地。令闻秀病往看之述梦中事。至七月十三日小间。自梦见幡盖乐器在佛殿西。二十二日请相识僧会别。二十七日告诸弟子。我升兜率天。言绝而卒。年八十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5—516 【介绍】: 南朝梁东莞莒人,字长逊。
初仕宋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号为神明。
历巴东、建平二郡太守,布恩惠之化,威信大著。
入齐,为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梁武帝天监六年,为零陵太守。
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
以老征为光禄大夫。
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武帝笑曰:“朕当使卿智,不使卿力。”
全梁文·卷四十
谦字长逊,东莞莒人,宋元嘉中,豫州刺史赵伯符引为左军行参军,历江夏王义恭大司马太宰二府参军,出为句容令。泰始初,建安王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迁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还为抚军中兵参军。元徽初,迁越骑校尉征北司马府主簿,进左军将军。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塘令。永明初,为冠军长史、江夏太守,免,为中散大夫。明帝将废立,出为南中郎司马。入梁,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徵拜光禄大夫,天监十五年卒,年九十二。
夏侯详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4—507 【介绍】: 南朝梁谯郡谯人,字叔业。
年十六居父丧,庐墓,有三足雀集于庐,众以为异。
初仕宋、齐。
后应萧衍起事,为中领军,南郡太守,参与军国大事。
迁侍中,尚书右仆射。
梁武帝天监元年封宁都县侯。
三年出为湘州刺史。
在州四年,为吏民所称。
六年征为尚书左仆射,金紫光禄大夫,道病卒。
谥景。
全梁文·卷四十
详字叔业,谯郡人。仕宋为郡主簿。太始中,除新汲令,转治中从事史,迁别驾,出为征虏长史义阳太守。齐建武末历游击将军南新蔡太守,迁西中郎司马、新兴太守。梁台建,以为中领军,加散骑常侍、南郡太守,迁侍中尚书右仆射。梁受禅,封宁都县侯,授右光禄大夫,改封丰城县公,加特进,迁车骑将军、湘州刺史,徵为侍中、尚书右仆射、金紫光禄大夫,未至,卒,年七十四,赠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景。
范述曾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1—509 【介绍】: 南朝梁吴郡钱唐人,字子玄,一字颖彦。
幼好学,受《五经》。
起家为宋晋熙王国侍郎。
宋末,为萧道成(齐高帝)孙萧长懋师友。
齐世,迁太子步兵校尉。
为人謇谔,多所谏争。
齐明帝立,为永嘉太守,为政不尚威猛。
所辖横阳县山谷险峻,避役者逃聚,讨捕不能止。
述曾开示恩信,编户属籍二百余家。
入梁,武帝下诏褒美,拜太中大夫。
有《易·文言注》。
全梁文·卷四十
述曾字子玄,吴郡钱唐人。仕宋为晋熙王国侍郎。入齐,至南郡王国郎中令,迁尚书主客郎、太子步兵校尉,带开阳令,拜中散大夫。明帝即位,除游击将军,出为永嘉太守。东昏时以中散大夫致仕。梁受禅,授太中大夫。天监八年卒,年七十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颍川人。
父庾佩玉为长沙内史,宋顺帝升明中被诛,时沙弥始生。
年五岁,不肯服采衣,终身布衣蔬食。
起家临川王国左常侍。
嫡母刘氏疾,沙弥晨昏侍侧,衣不解带,以身先试针灸。
及母亡,昼夜号恸。
举纯孝,梁武帝召见,补歙令。
迁邵陵王参军,随府会稽。
终于长城令。
共 273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