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顺道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释亡名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一
释亡名。
句高丽人也。
志道依仁。
守真据德。
人不知而不愠。
考钟于内。
在邦必闻。
霈然有馀。
厥闻旁驰。
晋支遁法师贻书云。
上座竺法深。
中州刘公之弟子。
体性贞峙。
道俗纶综。
往在京邑。
维持法纲。
内外具瞻。
弘道之匠也。
遁公中朝重望。
其所与寄声交好。
必宏材巨擘。
而况外国之士。
非其胜人。
宁有若斯之报耶。
且佛教既从晋行乎海东。
则宋齐之间。
应有豪杰之辈与时则奋。
而无载籍。
悲夫。
然彼宋人朱灵期(或作虚)使自高丽。
还失济于洲上得杯渡之钵。
又齐时高丽未达佛生之事。
问高僧法上。
上以周昭之瑞为答。
则高人烈士。
西笑于中国。
䛦取纲要者固不少矣。
时无良史罗缕厥绪为恨耳。
赞曰。
古者三韩鼎峙。
开国称王。
彼佛声光蔑有其兆。
及感应道交。
贤德聿来。
以赴机叩。
易曰。
感而遂通。
天下之故。
顺道有之矣。
始予躬诣所谓兴国兴福。
因有缀文记事之志。
无缘以发之。
今谬承景命。
乃以顺道为传首云(此赞当在顺道传下)。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一
释阿道。
或云本天竺人。
或云从吴来。
或云自高句丽入魏。
后归新罗。
未知孰是。
风仪特异。
神变左奇。
恒以行化为任。
每当开讲。
天雨妙花。
始新罗讷祇王时。
有黑胡子者。
从句高丽至一善郡。
宣化有缘。
郡人毛礼。
家中作窟室安置。
于是梁遣使赐衣著香物。
君臣不知香名及与所用。
乃遣中使赍香遍问中外。
胡子见之称其名目曰。
焚此则香气芬馥。
所以达诚于神灵。
所谓神圣不过三宝。
一曰佛陀。
二曰达摩。
三曰僧伽。
若烧此发愿。
必有灵应。
时王女病革。
王使胡子焚香表誓。
厥疾寻愈。
王甚喜。
酬赠尤厚。
胡子出见毛礼。
以所得物赠之。
报其德焉。
因语曰。
吾有所归请辞。
俄而不知所去。
及毗处王时。
有阿道和尚。
与侍者三人。
亦来止毛礼家。
仪表似胡子。
住数年无疾而化。
其侍者三人留住读诵经律。
往往有信受奉行者焉。
然按古记。
梁大通元年三月十一日。
阿道来至一善郡。
天地震动。
师左执金环锡杖。
右擎玉钵应器。
身著霞衲。
口诵花诠初到信士毛礼家。
礼出见惊愕而言曰。
曩者高丽僧正方来入我国。
君臣怪为不祥。
议而杀之。
又有灭垢玭从彼复来。
杀戮如前。
汝尚何求而来耶。
宜速入门。
莫令邻人得见。
引置密室。
修供不怠。
适有吴使以五香献原宗王。
王不知所用。
遍询国中。
使者至问法师。
师曰以火烧而供佛也。
其后偕至京师。
王令法师见使。
使礼拜曰。
此边国高僧何不远。
而王因此知佛僧可敬。
敕许斑行。
又按高得相诗史。
曰梁氏遣使曰。
元表送沈檀及经像。
不知所为。
咨四野。
阿道逢时指法。
相注云。
阿道再遭斩害。
神通不死。
隐毛礼家。
则梁吴之使莫辨其详。
又阿道之迹多同黑胡子。
何哉。
然自永平至大通丁未。
凡四百十馀年。
句高丽兴法已百五十馀年。
而百济已行一百四十馀年矣。
若按朴寅亮殊异传。
云。
师父魏人崛摩。
母曰高道宁。
高丽人也。
崛摩奉使高丽。
私通还魏。
道宁因有身诞焉。
师生五稔有异相。
母谓曰。
偏𧙖之子。
莫若为僧。
师依教。
即于是日剃发。
十六入魏。
觐省崛摩。
遂投玄彰和尚。
受业十九年。
归宁于母。
母谕曰。
此国机缘未熟。
难行佛法。
惟彼新罗今虽无声教。
尔后三十馀月有护法明王御宇。
大兴佛事。
又其国京师有七法住之处。
一曰金桥天镜林(今与轮寺)。
二曰三川岐(今永兴寺)。
三曰龙宫南(今皇龙寺)。
四曰龙宫北(今芬皇寺)。
五曰神游林(今天王寺)。
六曰沙川尾(今灵妙寺)。
七曰婿请田(今昙严寺)。
此等佛法不灭前劫时伽蓝墟也。
汝当归彼土。
初传玄旨。
为浮屠始祖。
不亦美乎。
师既承命子之声。
出疆而来寓新罗王阙西里(今严庄寺是也)时当味邹王即位二年癸未矣。
师请行竺教。
以前所不见为怪。
至有将杀之者。
故退隐于续村毛禄家。
今善州也。
逃害三年。
成国宫主病疾不愈。
遣使四方。
求能治者。
师应募赴阙。
为疗其患。
王大悦问其所欲。
师请曰。
但创寺于天镜林。
吾愿足矣。
王许之。
然世质民顽。
不能归向。
乃以白屋为寺。
后七年始有欲为僧者。
来依受法。
毛禄之妹名史侍。
亦投为尼。
乃于三川岐立寺曰永兴。
以依住焉。
味雏王崩后。
嗣王亦不敬浮屠。
将欲废之。
师还续村。
自作墓入其内。
闭户示灭。
因此圣教不行于斯卢。
厥后二百馀年。
原宗果兴像教。
皆如道宁所言。
自味雏至法兴凡十一王矣。
阿道出现年代前却如是其差舛。
并是古文不可取舍。
然若当味雏时。
已有弘宣之益。
则与顺道同时明矣。
以其中废而至梁大通乃兴耳。
故并出黑胡子元表等。
叙而观焉。
赞曰。
自像教东渐。
信毁交腾。
权舆光阐。
代有其人。
若阿道。
黑胡子。
皆以无相之法身。
隐现自在或先或后。
似同异。
若捕风搏影。
不可执迹而定也。
但其先试可而后启行。
始逃害而终成功。
则秦之利方。
汉之摩腾。
亦无以加焉。
易曰。
藏器待时。
阿道之谓矣。

人物简介

维基
曾大有(1466年—1523年),字世亨,号麟陂,湖广黄州府麻城县人。
弘治己酉举人,癸丑进士。
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湖广乡试第一名举人。
弘治六年(1493年)癸丑科会试第五十三名,三甲一百二十名进士。
授定远县知县,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月实授四川道监察御史,寻以举荐致仕户部尚书周景、总督两广军务右都御史刘大夏出任吏部尚书,以不循制度,辄预铨衡,逮下锦衣卫狱,科道申救,赎杖还职。
十五年(1502年)任河东巡盐御史,上疏组织人力从涑水河上游闻喜县开始整治河道,以保护下游盐池。
正德元年(1506年)巡按南直隶苏松常镇等府,二年十月魏国公徐辅与无锡县民邹塾等及妙相院僧争田,徐辅贿赂刘瑾,派遣户部左侍郎王佐同大理寺右少卿王鼎等人勘查,遂兴大狱,大有等人被锦衣卫官校械系至京,送镇抚司鞫问,被革职除名。
刘瑾败,正德五年(1510年)恢复官职,起用为山东兖州府知府。
正德七年(1512年)九月升山西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校,丁忧归。
服阕,十二年十月复除山东副使、整饬曹州兵备,正德十四年三月升四川布政司右参政,升江西按察使。
嘉靖元年冬(1523年初),入觐,顺道回乡,见其子曾熄行事乖张,因此闷闷不乐,并因此得疾。
嘉靖二年(1523年)三月卒,数日后,升江西左布政使之命下,闻者惜之。
匡兰兆 朝代:清初

人物简介

维基
匡兰兆(?
—1653年),字楚畹,号沣江。
山东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
清朝初年政治人物。
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科举人,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进士,任贵州道试监察御史,次年巡按直隶、漕运。
实授贵州道监察御史。
顺治六年(1649年),任浙江巡按御史。
顺治十年(1653年),匡兰兆巡按期满,回京述职,顺道回乡。
八月二十七日,总兵海时行叛乱,胁迫匡兰兆屈从,匡兰兆与父亲匡如槚破口骂贼遇害。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五
罗大佑,字谷臣,江西德化人。同治辛未进士,历官台湾知府。有《粟园诗钞》。
全台诗
罗大佑(?
~1888),号谷臣,江西德化(今江西省九江县)人,清同治十年(1871)进士。
以知县即用,签掣福建。
因政声卓著,人称「罗青天」。
曾先后任永安、晋江知县。
光绪十三年(1887)春,台湾巡抚刘铭传檄调至台,委署台南府篆,顺道清丈彰化、嘉义二县清赋事。
时逢彰化不靖,南北道路多阻,罗大佑奉宪筹辨城防,以道理劝谕善良百姓,以严格法律收摄顽强人民,郡城因此得以安定。
光绪十四年(1888)二月,郡试,抱病校士;四月,卒于任上。
罗氏工诗,在台公馀,常与台湾道唐景崧及府城文人于府署内斐廷诗酒酬酢。
病逝后,门人林仲良将其遗稿辑为《栗园诗钞》,刊于福州,计古今体诗一百五十八首。
唐景崧在该书之跋文中谓其诗:「取法甚正,书味盎然,古体尤规矩准绳。
一切空疏者、嚣张者,涂择碎金零粉而无生气者,皆未足以语此。
盖学人之诗,寝馈于唐宋诸大家也深矣!
」民国七十一年(1982)侄孙罗其濡蒐集罗氏遗著,经黄典权、李国梁校对后,由台南市文献委员会刊印。
兹据此为底本,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
维基
罗大佑(1846年—1889年),清朝官员,号谷臣,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人。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赴福建以知县即用,历任建安、惠安、永安、晋江、闽县等知县。罗大佑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接替程起鹗,于台湾担任台南府知府。管辖约今台湾南部之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市全境及高雄市部份区域。该区域面积约为4500平方公里,也是当时台湾岛之汉人集中地所在之一。翌年,卒于任。清追赠太仆寺正卿。当地人民感其德,专建八角纪念亭一座,名“罗公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