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镜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竺佛调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天竺人也。师事佛图澄。为人少缘饰。住山寺积年。有男子亡其姓。从调受道。其妻病亟。移舍寺外疗治之。弟家居颇以为忧。且见调从外来。弟因致兄嫂问。调曰。卿兄如常疾者。亦觉渐愈已。而弟继往谢和尚屈临。其兄惊曰。老师岂尝且出妄也。兄弟争不已以。问调。调笑而不答。调裹糗糒独行深山中。动经年岁逮还。糗糒常有馀。或随以行。天暮大雪。辄宿虎窟中。或者骸惧。久之尅日告逝。民聚观。调曰。山河天地皆变灭。而况人乎。而得久长。但能专心清净屏除三毒。形数虽乖。其会必同。言讫即以帔蒙头。端坐而化。后教年弟子八人。入西山。俄见调立崖上。衣服鲜。明气宇雄放。八人作礼曰。和尚固无恙乎。调笑首颔之。即失所在。归而开视其冢。唯履在。
神僧传·卷第一
竺佛调者。未详氏族。事佛图澄为师。住常山寺积年。业尚纯朴不表饰言。时咸以此高之。常山有奉法者。兄弟二人居去寺百里。兄妇疾笃。载出寺侧以近医药。兄既奉调为师。朝昼常在寺中咨询行道。异日调忽往其家。弟具问嫂所苦共审兄安否。调曰。病者粗可卿兄如常。调去后弟亦策马继往。言及调旦来。兄惊曰。和尚旦初不出寺。汝何容见。兄弟争以问调。调笑而不答。咸共异焉。调或独入深山一年半岁。赍乾饭数斗。还恒有馀。有人尝随调山行数十里。天暮大雪下。调入石穴虎窟中宿。虎还共卧窟前。调谓虎曰。我夺汝处有愧如何。虎乃弭耳下山。从者骇惧。调后自剋将亡之日。远近皆至。悉与语曰。天地长久尚有崩坏。岂况人物而求永存。若能荡除三垢专心真净。形数虽乖而神会必同契。众咸流涕固请。调曰。死生命也其可请乎。调乃还房端坐。以衣蒙头奄然而卒。后数年调白衣弟子八人。入西山伐木。忽见调在高岩上。衣服鲜明姿仪畅悦。皆惊喜作礼。和尚尚在耶。调曰。吾常在耳。具问知旧可否。良久乃去。八人便舍事还家。向诸同法者说。众无以验之。共发冢开棺不复见尸。唯衣履在焉。
高僧传·卷第九 神异上
竺佛调者。
未详氏族。
或云天竺人。
事佛图澄为师。
住常山寺积年。
业尚纯朴不表饰言。
时咸以此高之。
常山有奉法者兄弟二人。
居去寺百里。
兄妇疾笃。
载至寺侧以近医药。
兄既奉调为师。
朝昼常在寺中咨询行道。
异日调忽往其家。
弟具问嫂所苦。
并审兄安否。
调曰。
病者粗可卿兄如常。
调去后弟亦策马继往。
言及调旦来。
兄惊曰。
和上旦初不出寺。
汝何容见。
兄弟争以问调。
调笑而不答。
咸共异焉。
调或独入山。
一年半岁赍乾饭数升。
还恒有馀。
有人尝随调山行数十里。
天暮大雪。
调入石穴虎窟中宿。
虎还共卧窟前。
调谓虎曰。
我夺汝处有愧如何。
虎乃弭耳下山。
从者骇惧。
调后自剋亡日。
远近皆至。
悉与语曰。
天地长久尚有崩坏。
岂况人物而求永存。
若能荡除三垢专心真净。
形数虽乖而必同。
契众咸流涕固请。
调曰。
死生命也。
其可请乎。
调乃还房端坐。
以衣蒙头奄然而卒。
后数年调白衣弟子八人入西山伐木。
忽见调在高岩上。
衣服鲜明姿仪畅悦。
皆惊喜作礼。
和上尚在耶。
调曰。
吾常在耳。
具问知旧可否。
良久乃去。
八人便舍事还家。
向诸同法者说。
众无以验之。
共发冢开棺不复见尸。
唯衣履在焉。
有记云。
此竺佛调译出法镜经及十慧等。
案释道安经录云。
汉灵帝光和中有沙门严佛调。
共安玄都尉译出法镜经及十慧等。
语在译经传。
而此中佛调乃东晋中代。
时人见名字是同便谓为一谬矣。
僧法宠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1—524 【介绍】: 南朝梁僧。南阳人,俗姓冯。十八岁出家,住光兴寺,从昙斌法师学经教。梁武帝天监中敕命住宣武寺。帝重其戒行,不呼名而称上座法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冯姓。海盐人。其先居南阳之冠军。少负出俗志。二亲弗许。固请之。乃曰。婚而后任意。年十八为纳室。始半载即弃去。隶光兴寺落发。出都居兴皇寺。从道猛昙齐。学成实论。日夜勤至。吴郡张融。遗周颙书曰。古人犹留儿女以承族统。法宠师绝尘如弃涕唾。若斯之志。大矣远矣。后从长乐寺僧周。学杂心毗昙。庄严寺昙斌历德众部。采玄析奥。风神秀举。齐竟陵王子良。尝于西邸义集。事委冶城智秀。秀谓宠曰。当此应对。卿何如我。答曰。先悦后拒。我不及卿。诠名定实。卿不及我。秀有惭色。年三十八。会正胜寺法愿。善樊许术。谓宠四十当死。宠亦自览镜。见面有黑气。于是尽货其衣钵。以其资。并市香灯。归光兴房。杜门礼忏。昼忘食息。夕不寝寐。迄四十年。岁暮之夕。忽两耳肿痛。愈加惕厉。忏达四更。闻外有声曰。君死业已尽。遽开门都无所见。明日视之。则黑气消灭。而耳后之寿骨隆起。天监七年。诏为僧正。徙居宣武寺。寺故名天保。上为宣武王脩福。诏缮饬以待宠。普通四年。感风疾。看经礼拜不废。五年三月十六日终。春秋七十四。葬定林寺 时智果。管氏吴人。亦居海盐光兴寺。僧淑。居剡县公车寺。并善诸经部。史不详述。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法宠。
姓冯氏。
南阳冠军人。
后遭世难寓居海盐。
少有绝俗之志。
二亲爱而弗许。
执志固请。
乃曰。
须待为汝婚竟随意所欲。
十八纳妻。
经始半年。
舍家服道住光兴寺。
成办法式习学威仪。
其后出都住兴皇寺。
又从道猛昙济学成实论。
二公雅相叹赏。
日夜辛勤不以寒暑动意。
吴郡张融与周颙书曰。
古人遗放故留儿女。
法宠法师绝尘如弃唾。
若斯之志大矣远矣。
又从长乐寺僧周学。
通杂心及法胜毗昙。
又从庄严昙斌历听众经。
探玄析奥妙尽深极。
高难所指罕不倒戈。
昔吐蕴藉风神秀举。
齐竟陵王子良。
甚加礼遇。
尝于西邸义集选诸名学。
事委治城智秀。
而竞者尤多。
秀谓宠曰。
当此应对卿何如我。
答曰。
先悦后拒我不及卿。
诠名定赏卿不及我。
秀有惭色。
年三十八。
正胜寺法愿道人善通樊许之术。
谓宠曰。
君年满四十当死。
无可避处。
唯有祈诚诸佛忏悔先愆。
跳脱或可冀耳。
宠因引镜验之。
见面有黑气。
于是货卖衣钵资馀。
并市香供。
飞舟东逝。
直至海盐居在光兴。
闭房礼忏杜绝人物。
昼忘食息夜不解衣。
迄年四十。
岁暮之夕忽觉两耳肿痛。
弥生怖懅。
其夜忏礼已达四更。
闻户外有人言曰。
君死业已尽。
遽即开户都无所见。
明晨借问佥言黑气都除。
两耳乃是生骨。
斯实忏荡之基。
功不虚也。
末又从东夏慧基听其讲导。
言论往复旬日之间。
文疑理滞反启其志。
又鼓棹西归住道林寺。
开宇临涧敞轩映水。
解帙寻经每自惆怅而不能已。
及东昏在位。
多请游于北山。
因而移寓天保寺。
天监七年齐隆寺法镜徂殁。
僧正惠超启宠镇之。
敕曰。
法宠法师造次举动不逾律仪。
不侠性欲不事形势。
慈仁恺悌雅有君子之风。
匡政寺庙信得其人矣。
上每义集以礼致之。
略其年腊敕常居坐首。
不呼其名号为上座法师。
请为家僧。
敕施车牛人力衣服饮食。
四时不绝。
寺本陜小。
帝为宣武王修福。
下敕王人缮改张饰以待宠焉。
因立名为宣武寺也。
门徒敦厚常百许人。
普通四年忽感风疾不能执捉。
舒经格上昼夜不休。
赴诸法事坐舆讲说。
未疾礼佛常以百拜为限。
后不能起居。
犹于床上依时百过俯仰虔敬。
所忏所愿与本无异。
后疾甚中使参候相望于道。
以普通五年三月十六日卒。
春秋七十四。
皇上伤悼道俗悲恋。
敕葬定林寺墓。
一切凶事天府供给。
舍人主书监视讫事。
复有沙门智果。
管氏。
吴人。
住海盐光兴寺。
清直平简善诸经术。
又剡县公车寺沙门僧淑。
捃采众师并为己任。
随问随答思虑周广。
虽有徵覈而未尽其要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7—635 【介绍】: 唐僧。祖籍安定,后徙漳滨。俗姓皇甫。幼年出家于相州云门寺,二十二岁受具足戒。隋文帝时,于长安大禅定道场讲律。唐贞观八年,为太穆皇后建弘福寺于长安,智首为上座。有《五部区分钞》、《四分律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出安定皇甫氏。晋玄晏先生裔孙也。后徙漳滨。因世居之。初依相之云门寺稠公上足智旻禅师出家。旻以为戒诚定慧之本。首方童稚。使先服习。既而其母亦于官寺薙落。名法施。八敬五仪。尼众推重。然首虽割爱。尚尔钟情。欲其夙与法流。盛沾道味。乃启于旻。授以具足。首寻周访师表。寔难其人。如是三载。始遂素心。时则年二十有二矣。虽尝冥感所證。终未易知。又祈祷于古佛塔前。佛现摩顶。而后益信不疑。自尔教成行备。会贯部文道洪之席。同侣七百。锋颖如林。至于研辞覈义。亢厥宗猷。则首无与让。故未至立年。频升高座。灵裕法师。释门之雄伯也。提携缁属。亲预末筵。学者荣之。 隋兴文皇为文穆后造大禅定道场于京师。以荐冥福。诏起旻师等。而首侍入关。止禅定。每敷弘之暇。考定三藏众经辞指。著五部区分钞三十一卷。况秦中专奉僧祇。洪遵律师。创开四分。兹则标宗控会。涣然大通。负笈之宾。日填堂宇。遵亦赞相。以成其美。 大业初。诏住大禅定道场。俄而抽撤馀资。树双塔于云门故墟。以表出家受戒之地。贞观初。天竺三藏主翻译事。诏證律义。八年诏充弘福寺上座。盖高宗在东宫。而皇后穆氏薨背。故建兹寺。以慰圣善之思。尤欲致首。以严其纪纲云。九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宿疾加剧而卒。寿六十九。讣闻。皇上哀悼。诏丧事所须。有司务令周备。仍赐葬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仆射房玄龄。詹事杜正伦。皆受戒弟子。共勒碑以播芳烈。许敬宗撰文。首终始开讲。仅百遍。抑固其勤于弘演如此。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释智首。
姓皇甫氏。
其源即安定玄晏先生之后也。
家世丘园素居物表。
随官流寓徙宅漳滨。
而幼抱贞亮夙标雄杰。
髫年离俗驰誉乡邦。
初投相州云门寺智旻而出家焉。
旻亦禅府龙骧心学翘望。
即稠公之神足也。
以首岁居学稚且略禁科。
权示五门拥其三业。
而神慧所指不慕下流。
览属遗教戒为师本。
定慧众善自此而繁。
义理相符敢违先诰。
所以每值律徒潜声咨问。
随闻弘范如说修行。
由是五众分騼。
莫不就而请谒。
俄而母氏辞世。
复入道门。
名为法施。
住于官寺。
深修八敬遵重五仪。
志欲预有。
制门誓愿奉而承则。
然尼众在道。
染附情深戒约是投。
率多轻毁。
而施割爱从道履正栖心。
威服尼流声高魏土。
自玄化东被未有斯踪。
以首膝下相亲素钟华望。
施欲早服道味濡沫戒宗。
乃启旻授其具足。
而未之许也。
便内惟正检外讯侪章。
恭附遵修缉谐伦伍。
旻察其仪轨默而识之。
知其风骨坚深乃许其受戒。
首以缘成之法事假明贤。
恐薄坠行门便有沦道器。
乃周访郑卫盛德胜人。
不累年期必邀登讣。
时过三载方遂素怀。
二十有二方禀大戒。
虽从师授而得否未知。
乃于古佛塔前请祈显證。
蒙降佛摩顶身心安泰。
方知感戒有实。
自尔旦夕咨访挺出恒标。
虽教所未闻。
而行仪先备。
及寻律部多会其文。
明若夙知更陶神府。
其有事义乖滞者。
皆汰浍相融冥逾合契。
后听道洪律席。
同侣七百锋颖如林。
至于寻文比义。
自言迥拔。
及玄思励勇通冠群宗。
刚正严明风飙遗绪者。
莫尚于首矣。
故未至立年频开律府。
懿德敏行咸共器之。
灵裕法师道振雄伯范超伦等。
亲管缁属预在下筵。
时共美之重增荣观。
会隋高造寺远召禅宗。
将欲广振律诠流晖帝壤。
若不附定通戒。
行学无归。
遂随师入关止于禅定。
解既冥通声光三辅。
初达天邑具览篇章便更博观。
新解润以前闻。
有识悟其玄规。
更开讲肆既副本愿。
登即然之。
每日处众敷弘。
馀时却扫寻阅。
于是三藏众经四年考定。
其有词旨与律相关者。
并对疏条会其前失。
自律部东阐六百许年。
传度归戒多迷体相。
五部混而未分。
二见纷其交杂。
海内受戒。
并诵法正之文。
至于行护。
随相多委师资相袭。
缓急任其去取。
轻重互而裁断。
首乃衔慨披栝往往发蒙。
商略古今具陈人世。
著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
所谓高墉崇映天网遐张。
再敞殊文统疏异术。
群律见翻四百馀卷因循讲解。
由来一乱。
今并括其同异。
定其废立。
本疏云师所撰。
今缵两倍过之。
故得诸部方驾于唐衢。
七众周睇于贞观者。
首之力矣。
但关中专尚素奉僧祇。
洪遵律师创开四分。
而兼经通诲。
道俗奔随。
至于传文律仪盖蔑如也。
首乃播此幽求便即对开两设。
沈文伏义。
亘通古而未弘。
硕难巨疑。
抑众师之不解。
皆标宗控会。
释然大观。
是由理思淹融。
故能统详决矣。
使夫持律之宾日填堂宇。
遵亦亲于法座命众师之。
相成之道不忘。
弘赞之功靡替。
遂得知归秦土。
莫不宗猷法镜
始于随文末纪。
终于大渐之前。
三十馀载独步京辇无敢抗衡敷演所被成匠非一所以见迹行徒知名唐世者。
皆是首之汲引。
寔由匡弼之功。
而复每升法宇规诫学徒。
微涉滥非者为停讲坐。
或有堕学者皆召而诲喻。
闻者垂泣无不惩革。
大业之始。
又追住大禅定道场。
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
供事转厚弥所遗削。
顾以道穆帝里化移关表旧土凋丧流神靡依。
乃抽撤什物百有馀段。
于相州云门故墟。
今名光严山寺。
于出家受戒二所双建两塔。
蓥以珠宝饰以丹青。
为列代之仪表。
亦行学之资据。
各铭景行树于塔右。
贞观元年。
有天竺三藏大赍梵本拟译唐文。
乃诏所司搜扬英达。
佥议所及遂处翻传。
其有义涉律宗。
皆咨而取正。
至于八年。
上以圣善早丧远感难陈虽化满天下而罔极之情未展。
奉为太穆皇后。
于宫城之西造弘福寺。
广延德望咸萃其中。
恐侥倖时誉妄登位席。
以首道素严正不滥邀延。
百辟上闻。
召为弘福上座即总纲任采擢僧伦。
其有预在徵迎。
莫不咨而趣舍。
使夫众侣云会等嗅如兰不肃成规流芳不绝。
自爰初开讲誓穷百遍。
必得果心夕死可矣。
始于漳表终至渭滨。
随方陶诱恰穷本愿。
庆本所念未几而终。
详诸物议可为知命以贞观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宿疹再加。
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九。
皇上哀悼。
下敕令百司供给。
丧事所须务令周备。
自隋至唐。
僧无国葬。
创开摸揩。
时共重之。
仆射房玄龄。
詹事杜正伦。
并诸公卿。
并亲尽哀诉崇戒范也。
至二十九日。
装办方具。
时惟炎夏而尸不腐臭。
众共嗟之。
斯持戒力也。
诸寺门学竞引素幢充诸街巷。
官给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
县夫三百筑土坟之。
种柏千株于今茂矣。
慕义门学共立高碑。
勒于弘福寺门。
许敬宗为文。
初律师弘化终始有闻。
博见之举通古罕例。
自讲士交竞救习昔传。
雠勘群宗多乖名实。
非夫积因往世。
故得情启天乘。
数百年来收宗始定。
兼勤于听说重于行事。
随务造仪皆施箴艾。
每于晦望说戒先具法物。
花香交饰蓥发堂中。
预在听徒合掌跪坐一众兢竦。
终于前事说欲陈净偏所诫期。
每讲出罪濯诸沈累。
故持律之士多往参焉。
自终世后此事便绝。
余尝处末座向经十载具观盛化。
不觉谓之。
生常初未之钦遇也。
乃发愤关表具觌异徒。
溢目者希将还京辅。
忽承即世行相自崩。
返望当时有逾天岸。
呜呼可悲之深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9 【介绍】: 五代时僧。福州人。初于本州南涧寺出家。二十四岁时,谒安国弘瑫而悟法。后住福州林阳山瑞峰院。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69 福州(今属福建)人。初于本州南涧寺出家。24岁,谒安国弘瑫而得法。后住福州林阳山瑞峰院。《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志端(八九二~九六九),俗姓俞,福州(今属福建)人。受业于南涧寺。住福州林阳山瑞峰院。宋太祖开宝二年卒(《禅林僧宝传》卷一○),年七十八。《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
禅师名志端。
福州俞氏子。
受业于南涧寺。
年二十四。
谒安国弘瑫禅师。
有僧问。
万象之中。
如何独露身。
瑫举一指。
其僧惘然而退。
端忽契悟。
至夜启瑫曰。
今日见和尚一指。
乃知和尚用处。
瑫曰。
汝见何道理。
端亦举一指。
瑫笑令去。
寻住林阳。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曰木马走似烟。
石人趁不及。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曰竹箸一文一双。
有僧夜至方丈。
端以衲蒙首。
僧忽搴衲。
问谁。
僧曰某乙。
端曰泉州沙糖。
舶上槟榔。
僧不解。
端瞠目。
曰会么。
曰不会。
曰汝若会即廓清五蕴。
吞尽十方。
又谓门弟子曰。
佛法无许多般。
但凡圣一真。
犹存见隔。
见存即凡。
情忘即佛。
教中谓之称性缘起。
则俯仰进止。
屈申谦敬。
无一法可转变。
有生住异灭相。
况我祖师门下。
合作何理论。
开宝元年八月作偈曰。
来年二月二。
与汝暂相弃。
爇灰散长江。
勿占檀那地。
道俗皆写记之。
越明年正月二十八日。
郡人竟入山。
二月一日。
太守亦至。
从官驺史侦伺。
信宿如市。
二日饭罢。
端升座叙行脚本末。
辞众。
有长老应圆者。
出众问曰。
云愁雾惨。
大众呜咽。
未当告别。
愿赐一言。
端垂一足。
进曰。
法镜不临于此土。
宝月又照于何方。
端曰。
非汝境界。
曰恁么。
则沤生沤灭。
还归水。
师去师来。
是本常。
端作嘘声。
复与数僧酬答罢。
归方丈。
至亥时问众曰。
世尊灭度时节是何日。
对曰二月十五日子时。
端曰吾今日子前。
于是泊然而化。
阅世七十八。
坐六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