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玄畅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释慧琼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慧琼者。
本姓钟。
广州人也。
履道高洁不味鱼肉。
年垂八十志业弥勤。
常衣刍麻不服绵纩纲纪寺舍兼行讲说。
本经住广陵南安寺。
元嘉十八年。
宋江夏王世子母王氏以地施琼。
琼修立为寺。
号曰南外永安寺。
至二十二年兰陵萧承之为起外国塔。
琼以元嘉十五年。
又造菩提寺。
堂殿坊宇皆悉严丽。
因移住之。
以南安施沙门慧智
琼以元嘉二十年。
随孟顗之会稽。
至破纲卒。
敕弟子云。
吾死后不须埋藏。
可借人剥裂身体以饲众生。
至于终尽不忍屠割。
乃造句容县举著山中。
欲使鸟兽自就啖之。
经十馀日。
俨然如故。
颜色不异。
令使村人以米散尸边。
鸟食远处米尽。
近尸之粒皆存。
弟子慧朗在都闻之。
奔驰奉迎。
还葬高座寺前堈。
坟上起塔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生冯翊万年魏氏。
其母𡨥本邪见。
而女兄特信。
为母祈生无异见子。
以奉大法。
起门户。
𡨥忽梦梵僧散华空中孕。
而生高。
香光连旦夕。
因名灵育。
里闾敬之。
别名世高。
年十二求出家。
父母以其尚少难之。
一日有书生。
欲归隐中常山者。
过宿高家。
父母以高托之。
是夕见父老之祖饯者纷然。
明日皆复至其家。
乃悟以为畴昔之来者。
盖神所迎也。
高留书生处两日。
既得师。
因易名玄高而薙落焉。
年十五。
问道要于石羊寺之浮驮跋陀禅师。
顷之遽有悟入。
跋陀不敢以师礼见。
旋居麦积山。
善邻居之高行沙门昙弘。
时昙无毗。
自西北至凉。
妙于禅观。
高又亲之旬日。
毗辄反问未决之义。
及毗西归。
有妖比丘忌高。
谗于河南王世子曼曰。
今聚徒将为国害。
曼信而欲杀之。
其父河南王不许。
摈高于河北。
高既至。
居林阳堂山。
山盖地仙宅也。
夜闻钟磬声。
高门弟子百馀辈。
有玄绍者。
尝指地出水给众。
如绍者又十一人。
昙弘尤见礼于河南王弘。
间谓王曰。
高希世之瑞也。
王何以𢷤之。
贫道殊为王惜之也。
王迎高。
高将赴命出山。
草木辄摧。
偃石塞路。
不得行。
高曰。
吾志在弘道。
而自滞岩穴。
于尔鬼神亦无益也。
路乃可进。
王郊迎以为国师。
游梁土。
沮渠蒙逊礼敬特甚。
门弟子僧印自谓已得阿罗汉。
高假以神力。
使于定中。
闻十方无尽世界诸佛所说之法不同。
印于一夏。
寻其所见不尽。
愧惧忏悔。
时魏拓拔焘据平城。
每侵凉境。
焘舅阳平王社。
请高同归魏都。
太子拓拔晃师事之。
晃尝被谗。
焘疑之。
晃以语高。
高为作金光明忏。
焘乃梦其先祖让焘。
不当以谗疑太子。
焘既觉。
以梦语群臣。
臣下皆称太子无过。
待之如初。
下书将让位。
且使太子典国。
朝士庶民。
称臣上书如表。
但以白纸为别焉。
崔皓𡨥谦之者。
皆焘宠臣。
惧晃纂承不利于己。
乃谓曰。
太子前实有谋。
但结玄高。
以道术。
致先帝恐陛下耳。
若不诛高。
必为大害。
焘大怒。
敕收高杀之。
才四十三岁。
元嘉二十一年也。
时梁土沙门慧崇同被害。
弟子玄畅。
时在云中。
忽见一人来曰。
君师可痛。
以马借之。
日驰六百里。
至魏都未晡泣曰。
和尚神力当为我起。
于是高开目瞪视。
谓诸弟子曰。
大法应化。
随缘盛衰。
盛衰在迹。
理恒湛然。
但惜汝等行如我耳。
玄畅南度得无他。
汝等死后法当更兴。
善自脩心。
无令中悔。
言讫即化。
沙门法达号呼曰。
圣人去世我何用生。
应声见高云中。
达顶礼乞救。
高曰。
不忘一切。
宁独君耶。
达问曰。
和尚与崇公。
并生何所。
曰我愿生恶趣。
救护众生。
崇已生安养矣。
达曰和尚已升何地。
高曰。
吾弟子中有知之者。
达访弟子。
皆曰得忍菩萨。
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
释玄高。
姓魏。
本名灵育。
冯翊万年人也。
母寇氏本信外道。
始适魏氏首孕一女。
即高之长姊。
生便信佛。
乃为母祈愿。
愿门无异见得奉大法。
母以伪秦弘始三年。
梦见梵僧散华满室。
觉便怀胎。
至四年二月八日生男。
家内忽有异香。
及光明照壁。
迄且乃息。
母以儿生瑞兆。
因名灵育。
时人重之。
复称世高。
年十二辞亲入山。
久之未许。
异日有一书生寓高家宿。
云欲入中常山隐。
父母即以高凭之。
是夕咸见村人共相祖送。
明旦村人尽来候高。
父母云。
昨已相送今复觅耶。
村人云。
都不知行。
岂容已送。
父母方悟昨之迎送乃神人也。
高初到山便欲出家。
山僧未许。
云父母不听法不得度。
高于是暂还家启求入道。
经涉两旬方卒先志。
既背俗乖世。
改名玄高。
聪敏生知学不加思。
至年十五已为山僧说法。
受戒已后专精禅律。
闻关中有浮驮跋陀禅师在石羊寺弘法。
高往师之。
旬日之中妙通禅法。
跋陀叹曰。
善哉佛子。
乃能深悟如此。
于是卑颜推逊不受师礼。
高乃杖策西秦隐居麦𧂐山。
山学百馀人。
崇其义训禀其禅道。
时有长安沙门释昙弘。
秦地高僧隐在此山。
与高相会。
以同业友善。
时乞佛炽槃跨有陇西西接凉土。
有外国禅师昙无毗。
来入其国。
领徒立众训以禅道。
然三昧正受既深且妙。
陇右之僧禀承盖寡。
高乃欲以己率众。
即从毗受法。
旬日之中毗乃反启其志。
时河南有二僧。
虽形为沙门而权侔伪相。
恣情乖律颇忌学僧。
昙无毗既西返舍夷。
二僧乃向河南王世子曼谗构玄高。
云蓄聚徒众将为国灾。
曼信谗便欲加害。
其父不许。
乃摈高往河北林阳堂山。
山古老相传云。
是群仙所宅。
高徒众三百。
往居山舍。
神情自若禅慧弥新。
忠诚冥感多有灵异。
磬既不击而鸣。
香亦自然有气。
应真仙士往往来游。
猛兽驯伏蝗毒除害。
高学徒之中游刃六门者百有馀人。
有玄绍者。
秦州陇西人。
学究诸禅神力自在。
手指出水供高洗漱。
其水香净倍异于常。
每得非世华香以献三宝。
灵异如绍者又十一人。
绍后入堂术山蝉蜕而逝。
昔长安昙弘法师。
迁流岷蜀道洽成都。
河南王藉其高名遣使迎接。
弘既闻高被摈。
誓欲申其清白。
乃不顾栈道之难。
冒险从命。
既达河南。
宾主仪毕。
便谓王曰。
既深鉴远识何以信谗弃贤。
贫道所以不远数千里。
正欲献此一白。
王及太子𧹞然愧悔。
即遣使诣高。
卑辞逊谢请高还邑。
高既广济为怀。
忘忿赴命。
始欲出山。
山中草木摧折崩石塞路。
高咒愿曰。
吾誓志弘道。
岂得滞方。
乃风息路开。
渐还到国。
王及臣民近道候迎。
内外敬奉崇为国师。
河南化毕进游凉土。
沮渠蒙逊深相敬事集会英宾发高胜解。
时西海有樊僧印。
亦从高受学。
志狭量褊得少为足。
便谓已得罗汉顿尽禅门。
高乃密以神力令印于定中备见十方无极世界诸佛所说法门不同。
印于一夏寻其所见永不能尽。
方知定水无底大生愧惧。
时魏虏拓跋焘僣据平城。
军侵凉境。
焘舅阳平王社请高同还伪都。
既达平城。
大流禅化。
伪太子拓跋晃。
事高为师。
晃一时被谗为父所疑。
乃告高曰。
空罗抂苦何由得脱。
高令作金光明斋七日恳忏。
焘乃梦见其祖及父。
皆执剑烈威。
问汝何故信谗言抂疑太子。
焘惊觉大集群臣告以所梦。
诸臣咸言。
太子无过。
实如皇灵降诰。
焘于太子无复疑焉。
盖高诚感之力也。
焘因下书曰。
朕承祖宗重光之绪。
思阐洪基恢隆万代。
武功虽昭而文教未畅。
非所以崇太平之治也。
今者域内安逸百姓富昌。
宜定制度为万世之法。
夫阴阳有往复四时有代序。
授子任贤安全相付。
所以休息疲劳式固长久。
古今不易之令典也。
朕诸功臣勤劳日久。
当致仕归第雍容高爵颐神养寿论道陈谟而已。
不须复亲有司苦剧之职。
其令皇太子副理万机总统百揆。
更举良贤以备列职。
择人授任而黜陟之。
故孔子曰。
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
于是朝士庶民皆称臣于太子。
上书如表。
以白纸为别。
时崔皓寇天师先得宠于焘。
恐晃纂承之日夺其威柄。
乃谮云。
太子前事实有谋心。
但结高公道术故令先帝降梦。
如此物论事迹稍形。
若不诛除。
必为巨害。
焘遂纳之。
勃然大怒。
即敕收高。
高先时尝密语弟子云。
佛法应衰。
吾与崇公首当其祸乎。
于时闻者莫不慨然。
时有凉州沙门释慧崇。
是伪魏尚书韩万德之门师。
既德次于高。
亦被疑阻。
至伪太平五年九月。
高与崇公俱被幽絷。
其月十五日就祸卒于平城之东隅。
春秋四十有三。
是岁宋元嘉二十一年也。
当尔之夕门人莫知。
是夜三更忽见光绕高先所住处塔三匝还入禅窟中。
因闻光中有声云。
吾已逝矣。
诸弟子方知已化。
哀号痛绝。
既而迎尸于城南旷野。
沐浴迁殡。
兼营理崇公别在异处。
一都道俗无不嗟骇。
弟子玄畅时在云中。
去魏都六百里。
旦忽见一人告云以变。
仍给六百里马。
于是扬鞭而返。
晚间至都。
见师已亡。
悲恸断绝。
因与同学共泣曰。
法今既灭颇复兴不如脱更兴。
请和上起坐。
和上德匪常人。
必当照之矣。
言毕高两眼稍开。
光色还悦。
体通汗出。
其汗香甚。
须臾起坐谓弟子曰。
大法应化随缘盛衰。
盛衰在迹理恒湛然。
但念汝等不久复应如我耳。
唯有玄畅当得南度。
汝等死后法当更兴。
善自修心无令中悔。
言已便卧而绝也。
明日迁柩欲阇维之。
国制不许。
于是营坟即窆。
道俗悲哀号泣望断。
有沙门法达。
为伪国僧正。
钦高日久未获受业。
忽闻怛化。
因而哭曰。
圣人去世当复何依。
累日不食。
常呼高上圣人自在。
何能不一现。
应声见高飞空而至。
达顶礼求哀愿见救护。
高曰。
君业重难救。
当可如何。
自今以后依方等苦悔当得轻受。
达曰。
脱得苦报愿见矜救。
高曰。
不忘一切宁独在君。
达又曰。
法师与崇公并生何处。
高曰。
吾愿生恶世救护众生。
即已还生阎浮。
崇公常祈安养。
已果心矣。
达又问。
不审法师已阶何地。
高曰。
我诸弟子自有知者。
言讫奄然不见。
达密访高诸弟子。
咸云。
是得忍菩萨。
至伪太平七年拓跋焘果毁灭佛法。
悉如高言。
时河西国沮渠茂虔。
时有沙门昙曜。
亦以禅业见称。
伪太傅张潭伏膺师礼。
僧慧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皇甫氏。
安定朝那人。
移居襄阳。
世为衣冠。
少师事荆州竹林昙顺。
年二十五。
讲涅槃法华十住净名杂心等。
又善庄老。
每说释不用都讲。
吐词如云。
高士宗炳刘虬张畅等。
皆事之。
齐高祖下诏曰。
荆州僧主。
风韵高简。
恊道辅世。
有功于国。
年运已往。
特听肩舆赴都。
人聚观以为荣。
玄畅俱被知遇。
称黑衣二杰。
永明四年没。
寿七十九。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僧慧。
姓皇甫。
本安定朝那人。
高士谧之苗裔。
先人避难寓居襄阳。
世为冠族。
慧少出家。
止荆州竹林寺事昙顺为师。
顺庐山慧远弟子。
素有高誉。
慧伏膺以后专心义学。
至年二十五能讲涅槃法华十住净名杂心等。
性强记不烦都讲。
而文句辩折宣畅如流。
又善庄老为西学所师。
与高士南阳宗炳刘虬等。
并皆友善。
炳每叹曰。
西夏法轮不绝者其在慧公乎。
吴国张畅经游西土。
乃造慧而请交焉。
齐初敕为荆州僧主。
风韵秀然协道匡世。
补益之功有誉遐迩。
年衰常乘舆赴讲。
观者号为秃头官家。
玄畅同时。
时谓黑衣二杰。
齐永明四年卒。
春秋七十有九。
后有释慧敞者。
亦志素贞正。
代慧为僧主。
续有功效焉。
慧弟子僧岫。
亦以学显。
力精致血疾而终。
释法期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生向氏。
蜀郡𮠁人也。
幼孤。
事兄以悌称里闾。
年十四出家得度。
从智猛禅师受法。
与灵期寺沙门法林。
共习禅观。
皆获證。
后从玄畅
游至江陵。
而十住观门。
所得已九。
惟师子奋迅三昧未尽。
叹曰。
吾西涉流沙。
北抵幽漠。
或探禹穴。
登衡霍。
所阅胜侣多矣。
独子有禅支分。
竟没于长沙寺。
神光异香。
薰照近远。
寿六十二。
时蜀龙华沙门道果。
亦以禅观著称。
名与期并。
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
释法期。
姓向。
蜀都陴人。
早丧二亲事兄如父。
十四出家。
从智猛咨受禅业。
与灵期寺法林同共习观。
猛所谙知皆已證得。
后遇玄畅复从进业。
下江陵。
期亦随从。
十住观门所得已九。
有师子奋迅三昧。
唯此未尽。
叹曰。
吾自西至流沙。
北履幽漠。
东探禹穴。
南尽衡罗。
唯见此一子特有禅分。
后卒于长沙寺。
春秋六十有二。
神光映尸体更香洁。
时属龙华寺又有释道果者。
亦以禅业显焉。
僧慧绪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1—500 【介绍】: 南朝齐女僧。高平人,俗姓闾丘。为人高率方直,略无回避。年十八出家。初住荆州三层寺。豫章王萧嶷还都,邀至京师,为造福田寺,常召入府讲经。齐武帝时又为建集善寺。
比丘尼传·南齐
慧绪。
本姓周。
闾丘高平人也。
为人高率疏远。
见之如丈夫不似妇人。
发言吐论甚自方直。
略无所回避。
七岁便蔬食持斋志节勇猛。
十八出家住荆州三层寺。
戒业具足道俗所美。
时江陵有隐尼。
西土德望。
见绪而异之。
遂忘年契意相携行道。
尝同居一夏。
共习般舟。
心形勤苦昼夜不息。
沈攸之为刺史普沙简僧尼。
绪乃避难下都。
及沈破败后复还西。
齐太尉大司马豫章王萧嶷。
以宋升明末出镇荆陕。
知其有道行迎请入内。
备尽四事。
时有玄畅禅师
从蜀下荆。
绪就受禅法究极精妙。
每称其宿习不浅。
绪既善解禅行兼菜蔬励节。
豫章王妃及内眷属。
敬信甚深从受禅法。
每有䞋施。
受已随散。
不尝储畜意。
志高远都。
不以生业关怀萧。
王要共还都。
为起精舍在第东田之东。
名曰福田寺。
常入第行道。
永明九年自称忽忽苦病亦无正恶。
唯不复肯食。
颜貌憔悴苦求还寺。
还寺即平愈。
旬日中辄复请入。
入转如前。
咸不知所以。
俄而王薨祸故相续。
武皇帝以东田郊迥更起集善寺。
悉移诸尼还集善。
而以福田寺别安外国道人阿梨。
第中还复供养善读诵咒。
绪自移集善寺以后。
足不复入第者数年。
时内外既敬重此尼。
每劝其暂至后第内。
竺夫人欲建禅斋。
遣信先咨请。
尼云甚善。
贫道年恶。
此叚实愿一入第与诸夫娘别。
既入斋。
斋竟自索纸笔作诗曰。
世人或不知。
呼我作老周。
忽请作七日。
禅斋不得休(后复有十字道别今忘之)作诗竟言笑接人。
了不异常日高傲也。
因具叙离云。
此叚出寺方为永别。
年老无复能入第理。
时体中甚康健。
出寺月馀。
便云病。
乃无有异于恒少日而卒也。
是永元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卒。
时年六十九周舍为立序赞。
又有德盛尼。
德合志同为法眷属。
行道习观亲承音旨也。
释法献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徐氏。西海延水人也。少随其舅至梁州。因去家为沙门。研究经律。有闻于时。止钟山定林寺。闻猛公西游。愿慕效之。即自巴蜀出河南。经芮芮国。到于阗。欲度葱岭。会栈道绝。不可往。乃还。获佛牙一枝。舍利十五粒。观世音灭罪神咒。提婆达多品文。至龟兹又得金槌鍱像。献负像佛牙舍利至京师。谨事之。凡二十五年。人无知者。文宣太子。忽梦见之。诣献所居。求瞻礼。乃出以示。有记云。本在乌缠国。自乌缠入芮芮。自芮芮至汉上。于是琅琊王肃王融吴国张融张绻。沙门慧令智藏皆师事献。 永明中。诏与长干寺沙门玄畅。为国僧主。每对上称名而不坐。 一日中兴寺沙门僧钟。见上于乾弘殿。称贫道。帝讶之。以问尚书王俭曰。前辈沙门与帝王语。何所称。预正殿。还得坐否。俭对曰。汉魏佛法。未大兴盛。传记无载者。元魏稍盛。而沙门多称贫道。且得与坐。而称贫道至今。帝曰畅献二公。道行如此。犹称名。况其馀者。朕以为称名可也。献以建武末没。寿七十五。初定林寺建阁。以奉佛牙。普通三年正月。夜有杖而扣门者数人。称临川王殿下来。急欲升阁。收叛奴。寺司惶怖发钥。纵其所为。遂失佛牙。
高僧传·卷第十三 兴福
释法献。
姓徐。
西海延水人。
先随舅至梁州乃出家。
至元嘉十六年。
方下京师止定林上寺。
博通经律志业强捍。
善能匡拯众许修葺寺宇。
先闻猛公西游备瞩灵异。
乃誓欲忘身往观圣迹。
以宋元徽三年发踵金陵。
西游巴蜀。
路出河南。
道经芮芮。
既到于阗欲度葱岭值栈道断绝。
遂于于阗而反。
获佛牙一枚舍利十五身并观世音灭罪咒及调达品。
又得龟兹国金锤鍱像。
于是而还。
其经途危阻见其别记。
佛牙本在乌缠国。
自乌缠来芮芮。
自芮芮来梁土。
献赍牙还京。
五十有五载。
密自礼事馀无知者。
至文宣感梦。
方传道俗。
献律行精纯德为物范。
琅琊王肃王融吴国张融张绻沙门慧令智藏等。
并投身接足崇其诫训。
献以永明之中。
被敕与长干玄畅同为僧主。
分任南北两岸。
本秦州人。
亦律禁清白。
文惠太子奉为戒师。
献后被敕三吴使妙简二众。
亦东行重申受戒之法。
与献二僧皆少习律检不竞当世。
与武帝共语。
每称名而不坐。
后中兴僧钟。
于乾和殿见帝。
帝问钟如宜。
钟答。
贫道比苦气。
帝嫌之。
乃问尚书王俭。
先辈沙门与帝王共语。
何所称正殿坐不。
俭答。
汉魏佛法未兴。
不见其记传。
自伪国稍盛。
皆称贫道亦预坐。
及晋初亦然。
中代有庾冰桓玄等。
皆欲使沙门尽敬。
朝议纷纭事皆休寝。
宋之中朝亦颇令致礼。
而寻竟不行。
自尔迄今多预坐而称贫道。
帝曰。
献二僧道业如此。
尚自称名。
况复馀者。
挹拜则太甚。
称名亦无嫌。
自尔沙门皆称名于帝王。
献始也。
以建武初亡。
春秋七十有五。
献以建武末年卒。
同窆于钟山之阳。
献弟子僧祐为造碑墓侧。
丹阳尹吴兴沈约制文。
献于西域所得佛牙及像。
皆在上定林寺。
牙以普通三年正月。
忽有数人并执仗。
初夜扣门称。
临川殿下奴叛。
有人告云。
在佛牙阁上。
请开阁检视。
寺司即随语开阁。
主师至佛牙座前开函取牙。
作礼三拜。
以锦手巾盛牙。
绕山东而去。
至今竟不测所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9—618 【介绍】: 隋唐时僧。河东人,俗姓任。师事道逊、神素等。住蒲州仁寿寺。道行纯正。有《三不为篇》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89—618 俗姓任,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少家贫,受学之年从道𢙏出家,研习《方等》诸经。后从栖岩寺神素听讲《大智度论》,频时咨问。神素此后累居僧任,辍其讲席,海顺遂有意于禅定之学。尝欲从沙门道杰学止观,会疾未果。海顺苦心为学,志行检朴,与沙门行友为同道交。高祖武德元年(618)卒于蒲州仁寿寺。《续高僧传》卷一五有传,并录其《三不为篇》诗3首,已收入《全唐诗》。
全隋文·卷三十五
海顺俗姓任,河东蒲坂人,住仁寿寺。
全唐文·卷九百三
海顺俗姓任氏。河东蒲坂人。少依沙门道逊出家。武德元年卒。年三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任氏。河东蒲坂人。幼孤。事母孝。年当志学。始从沙门道逊出家。诵习勤敏可爱。登具后。持守高洁。尤勇务定业。乃以为三轮之中。口过特甚。因缄默不言。却扫蓬扉匡坐而已。时栖岩寺沙门。神素性嗜幽栖。学专大论。顺荷帙而咨参焉。然其徒颇众。钻仰尤多。及顺上请意其微有厌色。退而叹曰。昔陈亢问一得三。今亦得二矣。素曰何谓也。曰一则见忤容。二则闻妙义。素惭。尝从容言于素。曰顺也旷劫深尤不逢贤圣。周旋五趣。莫能自免。致生兹秽土。对此凡缘未能出有欲河。登无为岸。将不由心驹失辔而晦沈坑掐者乎。因涕泣濡襟。又曰每念二轮交辙息驾。何由六道长驱。思归无路。所赖生得为人启期亡忧于贫贱。出家弘道僧度不易于公侯。顺今兼之。一何可庆。且以大冥之室。仰属传镫。虽不面奉如来。而幸遇法师耳。不量短梗。辄揆深源。愿即赐以明珠投之浑浪。则一生有获千载无恨也。素曰敬闻君子之志矣。素后累更僧任竟罢法席。未几。又致书沙门道杰以穷禅理。杰有答俱不录。且作三不为篇。其一曰。我欲偃武脩文。身死名存。研石通道。祈井流泉君肝在内。我身处边。荆轲拔剑。毛遂捧盘。不为则已。为则不然。将恐两虎共斗势不俱全。永绝今好长存来怨。是以反迹荒径。息影柴门。其二曰。我欲刺股。锥刃悬头。屋梁书临雪。彩牒映萤光。一朝鹏举万里。鸾翔纵任才辨游说。君王高车反邑。衣锦还乡。将恐鸟残以羽兰折。由芳笼餐讵贵钩饵。难尝。是以高巢林薮深穴池塘。其三曰。我欲衒才鬻德。入市趋朝。四众瞻仰。三槐附交。标形引势。身达名超。箱盈绮服。厨富甘肴。讽扬泫管。美咏歌谣。将恐尘栖弱草露宿危条无过日且靡越风朝。是以还伤乐浅惟知苦遥。其格言彝训不能尽述。武德元年八月十五日。卒于所住寺。春秋三十。先是沙门行友与顺厚善。顺每垂戒勖而友作息心论以对。沙门慧本尝约顺遁去。而不果。故顺言及则兹然其悦义敦旧如此。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海顺。
姓任氏。
河东蒲坂人。
容貌方伟音韶圆亮。
长面目少髭髯。
仪服不群于众有异。
少处寒素生于田野。
早丧慈父与母孤居。
孝爱之情靡由师傅。
廉直之性独拔怀抱。
每恨家贫无资受业。
故年在志学尚未有闻。
乃慷慨辞亲。
脱落求道出家。
依于沙门道逊。
道光玄胄名扇儒宗。
具见后传。
顺躬事学礼昼夜诵经。
初无暂替。
文不再览日殆三千。
岁登具受履操逾远志业尤勇。
念守所持誓无点累。
仍以威仪粗著身过可防。
语笑易为口非难护。
乃因他患缄默不言。
却扫蓬扉事心而已。
方以学行之始慧解为先。
遂阅讨众经伏膺玄宰。
方等诸部咸禀厥师。
皆探赜研几贵言领意。
有栖岩寺沙门神素者。
性好幽栖尤专二论。
顺远承寄调思扣冲关。
乃荷帙登峰咨参讲肆。
徒属既众钻仰殊多。
有所询求但举纲要。
顺频时属请微以为繁。
虽愠色不形。
而劳心可验。
顺逡巡退席曰。
昔陈亢问一得三。
今者请一蒙二。
亦何遽乎。
曰何谓耶。
答曰。
一则见忤。
一则闻义。
素既悟其所述。
因斯自革。
于是无疑不断。
有滞必申。
至于杂心隐括备在婆沙。
研精专一始终该统。
或下山分卫。
而执卷披文。
或企足接明假照寻读。
莫不洞开枢要妙鉴幽原。
顺尝以馀席言于素曰。
海顺旷劫深尤不逢贤圣。
周旋五趣莫能自免。
致生兹秽土对此凡缘。
未能出有欲河登无为岸。
将不由心驹失辔而晦沈坑塪者乎。
因涕泣𣽈襟。
歔欷哽塞。
又曰。
每念二轮交辙。
息驾何门。
六道长驱。
思归无路。
言及斯事载怀惶悚。
且生得为人。
启期亡忧于贫贱。
出家弘道。
僧度不易于公侯。
顺今兼之。
一何可庆。
又以。
大冥之室仰属传灯。
虽不面奉如来。
而幸遇法师耳。
不量短绠辄揆深源。
愿得赐以明珠投之浑浪。
如此则一生有获。
千载无恨也。
遂即言笑如常容仪自若。
素曰。
敢闻君子志矣。
恐不副雅怀。
素后累居僧任。
果停讲席。
顺以法轮罕遇。
遂欣禅味。
有沙门道杰者。
颖秀定慧。
希慕风景。
乃致书曰。
敢稽首大师门下。
每欲理静摄心山泉毕志。
但以无明大夜非慧炬不辉故。
栖寄法筵听览玄旨。
至于人物聚集。
颇劳低仰。
况乃大限百年小期一念。
傥从风烛前路奚凭。
所以策驽骀之疲。
想千里之远。
定门玄妙辄希辄入。
逆其不逮益用盘桓。
伏愿开含养之怀。
退人以礼。
杰得书美其锐情玄畅也。
乃报曰。
促路非骐骥之逸辔。
灌木岂是鸾凤之栖息。
故当引水而沐枯鱼。
戢翼而朋寡鹤耳。
脱其不尔。
幸无略光阴。
顺得书会疾。
遂不果行。
而为人高简雅素。
自归清众绝交氓俗。
尝有说种性高尚祖祢荣贵者。
以誇于顺。
顺莞尔而笑曰。
我释种馀晖。
法王之子。
尚须谦让自下不敢傲诞欺人。
岂期庸庸之徒翻欲恃鬼陵物。
遂振手而去。
故趋时之士。
皆不及其门。
反俗之宾颇入其室。
而道行纯洁性好追踪。
曾刺血洒尘供养舍利。
兼以血和墨书七佛戒经。
剋己研心类皆如此。
尝寻付法藏传说。
如来涅槃法付承继。
迄于师子罽宾嘱累。
斯书词事既显若亲面焉。
因斯悽感涕零如雨。
曰恨不及彼圣人拔兹沈俗也。
又常于宵分归命三尊。
同住邻居无得闻者。
或解纳覆彼寒夫。
或减食而充喂者。
志好活愉无求知足。
有赠衣帛者。
终不以介意。
曾纵容曰。
自任则乐。
而未曾制物从我。
随物则苦。
而未曾以我违物。
且鸟不栖渊鱼不巢树。
未必解随和让之道。
而各得其所宜者。
亦犹我不夺物荣物不妨我辱矣。
又作三不为篇。
其一曰。
我欲偃文修武身死名存。
研石通道祈井流泉。
君旴在内我身处边。
荆轲拔剑毛遂捧盘。
不为则已为则不然。
将恐两虎共斗势不俱全。
永存今好长纵来怨。
是以反迹荒径息景柴门。
其二曰。
我欲刺股锉刀悬头屋梁。
书临雪采牒映萤光。
一朝鹏举万里鸾翔。
纵任才辩游说君王。
高车反邑衣锦还乡。
将恐鸟残以羽。
兰折由芳。
笼餐讵贵。
钩饵难尝。
是以高巢林薮深穴池塘。
其三曰。
我欲衒才鬻德入市趋朝。
四众瞻仰三槐附交。
标形引势身达名超。
箱盈绮服厕富甘肴。
飘扬弦管咏美歌谣。
将恐尘栖弱草露宿危条。
无过日旦靡越风朝。
是以还伤乐浅非惟苦遥。
顺神晤骇群出言成录。
著集数卷。
于时真法陵迟俗尚谀谄。
讷言敏行者为愚。
巧词令色者为智。
廉洁正性众或致讥。
故顺履贞直之心。
居危不乱涅而不缁。
可谓怀素风焉。
有沙门行友者。
志行严正才慧英悟。
与顺素交。
因疾参候。
顺曰。
先民有言。
曰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三覆斯言一何可信。
世人强求知解。
而不欲修行。
每思此言良用悽咽。
吾谓夷烦殄惑。
岂直专在说经。
以法度人。
何必要登高座。
授非其器。
则虚失其功。
学不当机。
则坐生自恼。
友遂制息心论以对之。
文甚宏冠。
顺曰。
观弟此作。
理如未尽。
友曰。
息心之论应有数篇。
谓显观述宗释疑成义。
但以理玄词密非当世之所闻故。
容与于灵津。
戢鳞而未进。
慨时哉之不遇。
始绝弦于此耳。
顺乃重说遗教。
悲叹无已。
先有沙门慧本者。
逸亮高世僧也。
思与顺结山林之操。
会顺方学问未暇允之。
本独谢时世。
罔测所往。
后每思之。
言辄凄泫曰。
本公若乘龙之游濯足云表。
吾虽攀恋自恨萦身嚣俗。
升沈相异徒为悲矣。
且忘怀去来者。
朝市亦江湖。
眷情生死者。
幽栖犹桎梏。
苟其性之不失。
不无居而不安。
其得志慕情为如此也。
于时卧病连稔。
自知不痊。
遗文累纸呈诸师友。
而形同骨立精爽逾健。
旁问后事。
顺曰。
患身为秽器。
暂舍欣然。
鱼鸟无偏水陆何简。
然顾惟老母宿缘业重。
今想不得亲别矣。
若弃骸馀处。
傥来无所见。
有致煎恼。
但死不伤生。
古言可录。
顺虽不孝。
岂敢以身害母耶。
既报不自由。
可侧柩相待。
遂令逊法师说法。
领悟欣然。
须臾卒于住寺。
春秋三十。
即唐武德元年八月十五日也。
沙门行友著己知沙门传。
致序其事。
友今被召弘福。
充翻译之选。
建名时俗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6—667 【介绍】: 唐僧。润州丹徒人,一说湖州长城人,俗姓钱。高祖武德中,依智首法师习律。后入终南山,居白泉寺,与处士孙思邈结交。世称为“南山律师”,遂为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创始人。长安西明寺初就,诏充上座。敕与玄奘法师译经,负责润文。懿宗时,追谥澄照。著述甚多,有《集古今佛道论衡》、《广弘明集》、《续高僧传》、《大唐贞观内典录》、《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等。
全唐文·卷九百九
道宣俗姓钱氏。丹徒人。一云长城人。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父申。陈吏部尚书。九岁依智頵律师出家。年十六从智首律师受具。隋大业中。西明寺初就。诏充上座。龙朔中住京兆崇义寺。乾封二年卒。年七十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钱氏。丹徒人。一云长城人。广陵太守让之后。考申陈吏部尚书。母梦月贯怀而娠。又梦梵僧语之曰。汝所娠者。即梁之僧祐。僧祐即南齐之僧护也。宜从出家。崇树释教。九岁能文辞。十五岁习诸经律。十六岁出家。依智頵律师。受业日严寺。弱冠感舍利现宝函中。隋大业间。从智首律师受具。武德中。仍习律焉。才听一过。即欲脩禅。頵师呵曰。夫适遐自迩。因微知章。脩舍有时。功愿须满。未宜遽去律也。久之乃始习定慧于终南山之仙掌谷。所居乏美饮。或过而指其地曰。此可以井。凿之。仅深尺馀。而水足用。后因寺之。而号以白泉。俄徙崇义精舍。又徙丰德寺。尝独坐。神人告曰。清官村故净业寺地也。构而居之。可以成道。又筑辟而徙焉。贞观中。隐于沁部之云室山中。在终南时。群龙化为男女之形。以礼谒。沙弥或顾盻。起妄念者。龙怒将攫搏之。寻悔吐毒井中。及去戒宣。且勿汲。乃封闭至今云。时处士孙思邈。与宣游林下密甚。会天早。西域僧请于朝。结坛祈雨昆明池上。昆明池水。日缩数尺。宣夜方行道。忽有老人。状颇仓卒。前拜曰。弟子昆明池龙也。无雨盖天数。初非弟子所敢为。今胡僧将取弟子所守之宝。而欺天子以祈雨。是使弟子。命在旦夕。惟和尚慈悲加护。宣曰。胡僧虽贪。而杀吾类也。岂相扼哉。孙先生仁者。汝往求救。庶几其怜汝而救矣。老人扣思邈。如宣指。思邈曰。吾闻昆明池龙宫。有神方三十首。能以予我。当汝救也。老人曰。此帝命不许辄传。事急矣。固何所吝。顷之方至。思邈谓老人曰。汝还无惧。自尔池水大涨。竟数日溢岸。 若其他有送异华。而久不变香色者。有送季孟梨柰果。而味异世间者。有送物一包曰棘林香者。至于筑坛。而长眉之僧谈论。足跌而年少之士扶持。传祇桓图经。致佛牙舍利。天童左右给侍。天人往来议论。其显化冥感可思议哉。西明寺成。充上座。与三藏奘公翻译。例送舍利。建塔扶风无忧王寺。皆奉诏。撰法门文记。广弘明集。续高僧传。三宝录。羯磨戒疏。行事钞。义钞等。二百二十馀卷。乾封二年十月三日。安坐而化。寿七十二。腊五十二。窆于坛谷石室。宣平生三衣皆苧。一食唯菽。杖锡以行。敷具而坐。三果梵僧赞曰。自佛灭后。像法住世。行毗尼者。唯师一人而已。咸通十年。诏谥澄照。塔号净光。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道宣。
姓钱氏。
丹徒人也。
一云长城人。
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
洎太史令乐之。
撰天文集占一百卷。
考讳申。
府君陈吏部尚书。
皆高矩令猷周仁全行。
盛德百代君子万年。
母娠而梦月贯其怀。
复梦梵僧语曰。
汝所妊者即梁朝僧祐律师。
祐则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也。
宜从出家崇树释教云。
凡十二月在胎。
四月八日降诞。
九岁能赋。
十五厌俗诵习诸经。
依智頵律师受业。
洎十六落发。
所谓除结非欲染衣。
便隶日严道场。
弱冠极力护持专精。
克念感舍利现于宝函。
隋大业年中从智首律师受具。
武德中依首习律。
才听一遍方议修禅。
頵师呵曰。
夫适遐自迩因微知章。
修舍有时功愿须满。
未宜即去律也。
抑令听二十遍。
已乃坐山林行定慧。
晦迹于终南仿掌之谷。
所居乏水。
神人指之穿地尺馀。
其泉迸涌。
时号为白泉寺。
猛兽驯伏每有所依。
名华芬芳奇草蔓延。
随末徙崇义精舍。
载迁丰德寺。
尝因独坐。
护法神告曰。
彼清官村故净业寺。
地当宝势道可习成。
闻斯卜焉。
焚功德香行般舟定。
时有群龙礼谒。
若男若女化为人形。
沙弥散心顾盻邪视。
龙赫然发怒将搏攫之。
寻追悔吐毒井中。
具陈而去。
宣乃令封闭。
人或潜开往往烟上。
审其神变或送异华一奁。
形似枣华大如榆荚。
香气馝馟数载宛然。
又供奇果季孟梨柰。
然其味甘其色洁。
非人间所遇也。
门徒尝欲举阴事。
先是潜通。
以定观根随病与药。
皆此类者。
有处士孙思邈。
尝隐终南山与宣相接。
结林下之交。
每一往来议论终夕。
时天旱。
有西域僧于昆明池结坛祈雨。
诏有司备香灯供具。
凡七日池水日涨数尺。
有老人夜诣宣求救。
颇形仓卒之状。
曰弟子即昆明池龙也。
时之无雨乃天意也。
非由弟子。
今胡僧取利于弟子。
而欺天子言祈雨。
命在旦夕。
乞和尚法力加护。
宣曰。
吾无能救尔。
尔可急求孙先生。
老人至思邈石室冤诉再三云。
宣律师示我故敢相投也。
邈曰。
我知昆明池龙宫有仙方三十首。
能示余余乃救尔。
老人曰。
此方上界不许辄传。
今事急矣。
固何所吝。
少选捧方而至。
邈曰。
尔速还无惧胡僧也。
自是池水大涨数日溢岸。
胡僧术将尽矣。
无能为也。
及西明寺初就。
诏宣充上座。
三藏奘师至止。
诏与翻译。
又送真身往扶风无忧王寺。
遇敕令僧拜等上启朝宰。
护法又如此者。
撰法门文记广弘明集续高僧传三宝录羯磨戒疏行事钞义钞等二百二十馀卷。
三衣皆纻一食唯菽。
行则杖策坐不倚床。
蚤虱从游居然除受。
土木自得固己亡身。
尝筑一坛。
俄有长眉僧谈道知者。
其实宾头卢也。
复三果梵僧礼坛。
赞曰。
自佛灭后像法住世兴发毗尼唯师一人也。
乾封二年春冥感天人来谈律相。
言钞文轻重仪中舛误。
皆译之过非师之咎。
请师改正。
故今所行著述多是重修本是也。
又有天人云。
曾撰祇洹图经。
计人间纸帛一百许卷。
宣苦告口占。
一一抄记上下二卷。
又口传偈颂号付嘱仪。
十卷是也。
贞观中曾隐沁部云室山。
人睹天童给侍左右。
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
熟顾视之乃少年也。
宣遽问。
何人中夜在此。
少年曰。
某非常人。
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
护法之故拥护和尚。
时之久矣宣曰。
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
太子威神自在。
西域有可作佛事者。
愿为致之。
太子曰。
某有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犹舍。
敢不奉献。
俄授于宣。
宣保录供养焉。
复次庭除有一天来礼谒。
谓宣曰。
律师当生睹史天宫。
持物一苞云。
是棘林香。
尔后十旬安坐而化。
则乾封二年十月三日也。
春秋七十二。
僧腊五十二。
累门人窆于坛谷石室。
其后树塔三所。
高宗下诏令崇饰图写宣之真。
相匠韩伯通塑缋之。
盖追仰道风也。
宣从登戒坛及当泥曰。
其间受法传教弟子可千百人。
其亲度曰大慈律师。
授法者文纲等。
其天人付授佛牙。
密令文纲掌护持去崇圣寺东塔。
大和初丞相韦公处厚。
建塔于西廊焉。
宣之持律声振竺乾。
宣之编修美流天下。
是故无畏三藏到东夏朝谒。
帝问自远而来得无劳乎。
欲于何方休息。
三藏奏曰。
在天竺时常闻西明寺宣律师秉持第一。
愿往依止焉。
敕允之。
宣持禁竖牢扪虱以绵纸裹投于地。
三藏曰。
扑有情于地之声也。
凡诸密行或制或遮良可知矣。
至代宗大历二年敕此寺三纲。
如闻彼寺有大德道宣律师。
传授得释迦佛牙及肉舍利。
宜即诣右银台门进来。
朕要观礼。
至十一年十月敕每年内中出香一合。
送西明寺故道宣律师堂。
为国焚之祷祝。
至懿宗咸通十年。
左右街僧令霄玄畅等上表乞追赠。
其年十月敕谥曰澄照。
塔曰净光。
先所居久在终南。
故号南山律宗焉。
天宝元载灵昌太守李邕。
会昌元年工部郎中严厚本各为碑颂德云。
系曰。
律宗犯即问心。
心有虚实故。
如未得道。
起覆想说则宜犯重矣。
若实有天龙来至我所而云。
犯重招谤还婆罗汉同也。
宣屡屡有天之使者。
或送佛牙或充给使。
非宣自述也。
如遣龙去孙先生所。
岂自言邪。
至于乾封之际。
天神合沓或写祇洹图经付嘱仪等。
且非寓言于鬼物乎。
君不见十诵律中诸比丘尚扬言。
目连犯妄。
佛言。
目连随心想说无罪。
佛世犹尔。
像季嫉贤斯何足怪也。
又无畏非开元中者。
贞观显庆已来莫别有无畏否。
神僧传·卷第六
释道宣。姓钱氏。丹徒人也。初母妊而梦月贯其怀。复梦梵僧语云。汝所妊者即梁朝僧祐律师。祐则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也。宜从出家。既弱冠极力护持专精克念。感舍利现于宝函。乃晦迹于终南仿掌之谷。所居之水神人指之。穿地尺馀其泉迸涌。时号为白泉寺。猛兽驯伏每有所依。名花芬芳奇草蔓延。隋末迁丰德寺。尝因独坐。护法神告曰。彼清官村故净业寺。地当宝势道可习成。闻斯卜焉。焚功德香行般若舟定。时有群龙礼谒。若男若女化为人形。沙弥散心顾盻邪视。龙赫然发怒将搏攫之。寻追悔吐毒井中。具陈而去。宣乃令封闭。人或潜开往往烟上。审其神变或送异花一奁。形似枣花大如榆荚。香气馝(蒲必切)馞(蒲骨切)数载宛然。又供奇果李杏梨柰。然其味甘其色洁非人间所遇也。门徒尝欲举阴事。先是潜通。以定观根随病与药。皆此类也。宣尝筑一坛。俄有长眉僧谈知道者。复三果梵僧礼坛。赞曰。自佛灭后像法住世兴发唯师一人也。乾封二年春冥感天人来谈律相。言钞文轻重仪中舛误皆译之过非师之罪。请师改正。故今所行著述多是重修本是也。又有天人云。曾撰祇洹图经。计人间纸帛一百许卷是也。贞观中曾隐沁部云室山。人睹天童给侍左右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趺前阶有物扶持履空无害。熟顾视之乃少年也。宣遽问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之久矣。宣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为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宝掌虽久头目犹舍。敢不奉献。俄授于宣。宣保銶供养焉。复次庭除有一天来礼谒。谓宣曰。律师当生睹史天宫持物一包云。是棘林香。尔后十旬安坐而化。乾封二年十月三日也。春秋七十二。僧腊五十二。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钱。丹徒人。其先出自广陵太守让之后。盛德百代。母娠而梦月贯怀。复梦梵僧语曰。汝所妊者。即梁朝僧祐律师。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也。宜从出家。四月八日降诞。九岁能赋十五厌俗。诵习诸经。依智頵律师受业。十六落发。日严道场。专精克念。感舍利现于宝函。隋大业年中。从智首律师受具。习律才听一遍。方议修禅。頵师呵曰。夫适遐自迩。因微知章。修舍有时。功愿须满。未宜即去律也。抑令听二十遍已。乃坐山林行定慧。晦迹于终南仿掌之谷。所居乏水。神人指之。穿地尺馀。其泉迸涌。时号为白泉寺。猛兽驯伏。每有所依。名华芬芳。奇草蔓延。隋末徙崇义精舍。载迁丰德寺。尝因独坐。护法神告曰。彼清宫村。故净业寺地。道可习成。闻斯卜焉。焚功德香。行般舟定。时有群龙礼谒。若男若女。化为人形。沙弥散心。顾盻邪视。龙赫然发怒。将搏攫之。寻追悔。吐毒井中。宣知封闭。人或潜开。往往烟上。审其神变。或送异华一奁。形似枣华。大如榆荚。香气馝馟。又供奇果。梨柰。味甘色洁。非人间所遇也。有处士孙思邈。常隐于终南山。与宣相接。结林下之交。每一往来。议论终夕。时天旱。有西域僧。于昆明池。结坛祈雨。诏有司备香灯供具。凡七日。池水日涨数尺。有老人夜诣宣求救。颇形仓卒之状。曰弟子。即昆明池龙也。时之无雨。乃天意也。非由弟子。今西僧取利于弟子。而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法力加护。宣曰。吾无能救尔。尔可急求孙先生。老人至思邈石室。冤诉再三。云宣律师示我。故敢相投也。邈曰。我知昆明池龙宫。有仙方三十首。示余。余乃救尔。老人曰。此方上界。不许辄传。今事急矣。固何所吝。少选。捧方而至。邈曰。尔速还。无惧番僧也。自是池水大涨。数日溢岸。西僧术尽。及西明寺初就。诏宣充上座。三藏奘师至止。诏与翻译。贞观中。于西明寺行道。足跌。前有物扶持。履空无害。熟视之。乃少年也。宣遽问。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也。护法之故。拥护久矣。宣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为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宝掌。俄授于宣。宣保录供养焉。复次庭除。有一天来。礼谒。谓宣曰。律师当生睹史天宫。持物一苞。云是棘林香。后十旬安坐而化。门人窆于坛谷石室。其后树塔三所。高宗下诏。令饰图写宣之(宣著续高僧传)。
释昙璀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生吴郡顾氏。稚岁入道。淹通经论。晚年事牛头山融大师。衲衣空林。多历寒暑。时广陵觉禅师。建邺如法师。皆名德宿匠。杖锡来仪。虚而往实而归。其所至可量哉。天后以玺书徵入朝且诏栖霞约法师敦劝。璀固辞。因葺宇于钟山之竹林。以老焉。天授三年二月六日卒。先卒之七日。已端然入于三昧矣。春秋六十二。既阇维。敛遗骸建塔。门弟子僧感僧頵刻石纪事。以垂永久。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昙璀。
俗姓顾氏。
吴郡人也。
肇国著姓其来弥光。
丞相有佐命之勋。
尚书有挺济之誉。
衣冠鼎胄。
太岳峻岱峰之高。
令问徽猷。
江汉为南国之纪。
星象降精灵祇效祉。
德备胎教香符梦徵。
玄圭应上圣之祥。
神宝蓄河汾之气。
特受异准生而不凡。
襁褓之日而童蒙来求。
佩觿之时而忘身殉道。
和敏而纯素。
温恭而克明。
神器夙昭清风渐扇。
遂勉节出尘栖心物表。
金经秘藏一日万言。
不逾岁叙而大经淹通。
遂于晚年缅怀宗匠。
始事牛头山融大师。
融醇懿瑰雄。
东夏之达磨欤。
梵幢宝柱大海津。
梁目以上根。
乃诲之。
曰色声为无生之鸩毒。
受想是至人之坑阱。
致远多泥。
子不务乎。
璀默而审之。
直辔独上餐甘露味饮蒲萄浆。
犹金翅不食异类帝释无共鬼居。
乃晦迹钟山断其漏习。
养金刚定趣大能位。
纳衣空林多历年所。
时淮南导首广陵觉禅师。
江左名德建业如法师。
咸杖锡方来降心义体。
握珠怀宝虚往实归。
则天皇母临朝龚行佛事。
高其道业周勤诏书。
时栖霞约法师梵门之秀杰。
躬以敦劝朝天抗诏。
皇明恐未然也。
璀曰。
岐伯辞帝舜之师。
干木谢文侯之命。
玄畅以善论而抗宋主。
惠远不下山而傲齐后。
彼何人哉。
由是遁北𭚖。
踰东冈。
考槃云冥。
后止于竹林之隩。
葺宇簋缶而告老焉。
既而绍列圣之鸿徽。
继前贤之能事。
翼亮皇梵保宁天人。
俄端然入定七日而灭。
春秋六十二。
是岁天授三年二月六日也。
翌日依天竺法火化遗骸。
收灰建塔。
士庶含酸悉皆号恸。
门弟子僧感僧頵等。
刻石纪事奉全师礼。
正议大夫使持节润州刺史汝南郡升。
向风遐想悦而久之。
褒德尚贤赞成厥美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贾氏。范阳人。唐丞相魏国公耽之裔孙。年十五。即于悯忠寺。礼贞涉为师。而落发焉。既圆具足。乃南游。咨扣心要。自唐季都汴。天下之人。率以为归。故律之戾止。士大夫莫不宗仰。因营构夷门山中。以阐所学。诏以纪年。扁其寺曰开宝。命服徽号。荣宠多矣。而律视之蔑如也。乾德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召门人垂训而终。春秋八十一。法腊六十二。太平兴国五年三月。迁舆。葬于北部鵔鸃之原。进士贾守廉。铭其塔。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师律。
茫阳人也。
姓贾氏。
大丞相魏国公耽之后。
唐书有传。
律弱龀端谨不与群童斗伎。
裁十五岁于悯中寺落发。
礼贞涉为师。
严肃垂勖所履不出边幅之外。
涉默异之曰。
不可屈身下位而抑其名节乎。
成比丘已可去游方。
律奉训南逝得其禅要。
回锡故乡。
时梁世迨大周朝。
其间帝王重臣率皆宗仰。
居于夷门山旧封禅也。
营构乎殿宇圣仪。
丰厨秘藏供僧饶羡。
约勒后生别院翕如罔违彝宪。
朝廷以紫衣徽号用旌厥德。
律视之蔑如也。
一日谓弟子庶几曰。
吾无愿不报厥龄欲颓。
汝宜知之。
勿俗情而悲悼也。
乾德二祀正月二十三日而终。
春秋八十一法腊六十二。
太平兴国五年三月。
改葬于北部浚仪之原。
进士贾守廉为塔铭焉。
论曰。
佛出于世经译于时。
大要在乎果因。
所推归乎罪福。
罪也者下三涂之阶陛也。
福也者上诸圣之阶陛也。
阶陛是同上下有异耳。
此命章曰兴福者。
乃欲利他焉。
如秤低昂如室明暗。
则知二事必不同时。
又类薰莸不同器而藏。
尧桀不同国而治也。
凡夫气分唯说罪多。
圣者品流但闻福厚。
顺性故易造。
逆意故难修。
修有多门行有众路。
大约望檀波罗蜜多令度无极也。
始则人天福行。
施食与浆桥梁义井。
次则轮王行中下品善。
上品十善者则梵天福行也。
一造偷婆。
二补修故寺。
三请佛转法轮。
次则二乘净福行。
同三品善止自利功强耳。
次究尽位福行。
乃成二严。
庄严相。
好从三轮无碍见万法体空。
获利殊多尽未来际。
夫如是福之广矣大矣。
乃知圣者为福则易尔。
何耶。
纯净之故也。
凡夫则反是易薰染之故也。
是以佛亦为穿针之福。
知福不宜厌焉。
目连然燎迦叶蹋泥。
无尽意贡璎珞宝珠。
沓婆罗分僧卧具。
伊皆大人有作圣者权方。
欲其因罪不厌除福不厌取。
矧以教传岭外法布中原年所弥深行持渐薄。
内众修福就彼持门。
先哲息愆行其忏法矣。
夫修理忏也淡虑观心。
心无所生生无所住。
当尔之时顺违无相则罪灭福生之地也。
若行事忏也心凭胜境。
境引心增。
念念相资绵绵不断。
礼则五轮投地。
悔则七聚首心。
或期瑞而證知。
乃见罪灭之相也。
昔者齐太宰作净住法。
梁武帝忏六根门。
澄照略成住法图。
真观广作慈悲忏。
至乎会昌年内。
玄畅大师请修加一万五千佛名经。
是以两京礼经则口唱低头。
檛磬一声谓之小礼。
自淮以南民间唯礼梁武忏以为佛事。
或数僧呗𠽋歌赞相高。
谓之禳忏法也。
其有江表行水忏法者。
悔其滥费过度之愆。
此人伪造非真法也。
又有敩古人逐字礼华严法华经。
以为礼无漏法藏也。
由此有四众之徒于字上安南无字下安佛。
诚叨滥也。
有倡言曰。
但务生善唯期灭罪。
何判为非邪。
通曰。
翻译之后传行已来。
若天上之恒星。
如人形之定相。
或别占一座便曰客星。
或新起肉隆乃为胼赘者耳。
君不见春秋夏五邪。
郑杜诸家岂不能添月字乎。
盖畏圣人之言。
成不刊之典。
不敢加字矣。
夫子曰。
吾犹及史之阙文。
将知佛教还可加减否。
如慧严重译泥洹经加之品目。
忽梦神人怒责声色颇厉。
曰涅槃尊经何敢辄尔轻加斟酌。
是知兴福不如避罪。
斯言允矣。
今则不勤课励靡事增修。
因搜颖脱之数员。
责显盂安之三宝。
就今有作何代无人。
或京兆开乎海池。
或终南建乎兰若。
铸大悲之铜像。
造相国之伽蓝。
或代病利人。
或护生掘土。
铸钟感瑞。
立刹参云。
刻像繁多。
修台浩博。
披榛平田之梵宇。
脱样阿育之浮图。
刊石为经鸠财立藏。
或治病于井络。
或化人于鄜畤。
如斯人也入殊邦之乡导。
合二姓之良媒。
日月伏根照洞庭之幽暗。
乾坤玄凿开混沌之窍端。
所行博哉。
续运长矣。
公羊子有之曰。
是上之行乎下也。
诗云。
尔之教矣。
民胥效矣。
愿吾徒望上而学之。
令仁祠圣像无坠于地者也。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