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善权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一名僧仙。西域康居国人。少业贾。泛两舶往来吴蜀江海间。致赀货。直钜万缗。时僧达禅师。居梓州新城之牛头山。仙偶造焉。达则为说法曰。夫生死轮转。爱必有离。身且如尔。而况外物乎。又尝扣达房。达不应。因窥其户。独见水盈室内。识者以为达入水观故然。于是仙大领寤。即沈两舶。谢遣妻子。薙落于灌口山之竹林寺。对众自誓曰。苟非得道。终不出山。益遁夐绝地。结宇习定。每定必四五日乃出。因能言未来事。皆验无小爽。明日客至。夜先具告其数。神异䆮以著闻。梁始兴王澹镇蜀。待以师礼。携至陕。天监十六年。游青溪山。将驻锡焉。先是道士李学祖等。占之以事营建。仙至辄芟垦。道士屡诃止弗为听。而所辟仅容绳床许。无何火发。而道士望见之。相顾以为且烬仙。趋视之。仙则危坐烈焰中自若也。由是知其获火光三昧者。虽道士亦从而推敬矣。后道场之成。多其力焉。澹以冥感。造四天王于梁泰寺。凡六齐日。则设供会众。仙往赴。而五色光明。出四王顶。流耀近远。所执香炉不待火爇。而烟气自腾。州刺史鄱阳王恢。躬受教戒。太尉陆法和。微时即慕向侍左右。给薪水二十年。客稍慢悔仙则曰。此三台贵公。可詈辱耶。偶卧疾。或见缥衣童子持药。出青溪水中跪进之。疾良已。寻归蜀。盖留陕者二十有八年矣。至则蜀民如见父母。会大旱。托之祈雨。仙徐以杖扣龙湫曰。何嗜睡如此。雨霶霈不旋踵。民率歌舞其德复时为请者。扪肘腋。应念获舍利。隋混一。蜀王秀命召之不至。怒以兵诣。势殊可畏。仙闻之。著僧伽梨。念佛以俟。而天气倏变。云雾晦冥。雹雪飘洒。溪涧湍涌坏行路。士卒沮莫进。王惧而悔过。乃霁。及见仙礼敬听法。迎住成都之众净寺。开皇中。仍归山寺。其将归。山灵前为扫除道路。既归。有客僧。宿房中。亟起之曳出。已而屋倾压。呜呼其悲济可量耶。年百馀岁而灭。葬山中。俗至今以仙阇梨呼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道仙。
一名僧仙。
本康居国人。
以游贾为业。
往来吴蜀。
江海上下集积珠宝。
故其所获赀货乃满两船。
时或计者云。
直钱数十万贯。
既瑰宝填委。
贪附弥深。
惟恨不多。
取验吞海。
行贾达于梓州新城郡牛头山。
值僧达禅师说法曰。
生死长久无爱不离。
自身尚尔况复财物。
仙初闻之。
欣勇内发。
深思惟曰。
吾在生多贪。
志慕积聚。
向闻正法。
此说极乎。
若失若离要必当尔。
不如沈宝江中出家离著。
索然无扰岂不乐哉。
即沈一船深江之中。
又欲更沈。
众共止之。
令修福业。
仙曰。
终为纷扰。
劳苦自他。
即又沈之。
便辞妻子。
又见达房凝水滉瀁。
知入水定信心更重。
投灌口山竹林寺而出家焉。
初落发日对众誓曰。
不得道者终不出山。
即迥绝人踪结宇岩曲。
禅学之侣相次屯焉。
每览经卷。
始开见佛在其处。
无不哽咽。
我何不值但见遗文。
而仙挺卓不群。
野栖禽狩。
或有造问学方者。
皆答对善权冥符正则。
自初入定。
一坐则以四五日为恒。
唯客到其门。
潜然即觉。
起共接语。
若无人往端坐静室寂若虚空。
有时预告。
明当有客至。
或及百千。
皆如其说曾无缺长。
梁始兴王澹。
褰帷三蜀礼以师敬。
携至陕服沮曲。
以天监十六年。
至青溪山。
有终焉志也。
便薙草止客绳床。
于时道馆崇敞巾褐纷盛。
屡相呵斥甚寄忧心焉。
仙乃宴如曾无屑意。
一夕道士忽见东岗火发。
恐野火焚害仙也。
各执水器来救。
见仙方坐大火猛焰洞然。
咸叹火光神德。
道士李学祖等。
舍田造像。
寺塔欻成。
远近归信十室而九。
州刺史鄱阳王恢。
躬礼受法。
天监末。
始兴王冥感。
于梁泰寺造四天王。
每六斋辰常设净供。
仙后赴会。
四王顶上放五色光。
仙所执炉自然烟发。
太尉陆法和。
昔微贱日。
数载在山。
供仙给使。
僧有肆责者。
仙曰。
此乃三台贵公。
何缘骂辱。
时不测其后贵也。
和果遂升衮服。
仙或劳疾。
见缥衣童子从青溪水出碗盛妙药跪而进服。
无几便愈。
居山二十八年。
复游井络。
化道大行时遭酷旱。
百姓请祈。
仙即往龙穴。
以杖扣门数曰。
众生忧苦。
何为嗜睡如此。
语已登即玄云四合大雨滂注。
民赖斯泽。
咸来祷赛钦若天神。
有须舍利即为祈请。
应念即至如其所须。
隋蜀王秀。
作镇岷络。
有闻王者。
寻遣追召。
全不承命。
王勃然动色。
亲领兵仗往彼擒之。
必若固踪可即加刃。
仙闻兵至都无畏惧。
索僧伽梨。
被已端坐念佛。
王达山足。
忽云雨杂流雹雪崩下。
水涌满川藏军无计。
事既窘迫。
乃遥归忏礼。
因又天明雨霁。
山路清夷得至仙所。
王躬尽敬。
便为说法。
重发信心。
乃邀还成都之静众寺。
厚礼崇仰。
举郭恭敬。
号为仙阇梨焉。
开皇年中返于山寺。
道路自净山神前扫。
一夜客僧止房。
仙往曳出。
房因即倒。
年百馀岁端坐而卒。
仍葬彼山。
益州今犹有木景白叠尚存。
云是圣人仙。
阇梨许。
神僧传·卷第五
释道仙。
一名僧仙。
本康居国人。
初以游贾为业。
后值僧达禅师为其说法。
遂沈宝船于江。
辞妻子投灌口竹林寺而出家焉。
初落发日对众誓曰。
不得道者不出此山。
即迥绝人踪结宇岩曲。
禅学之侣相次屯焉。
每览经卷始开见佛在某处无不哽咽。
我何不值但见遗文。
而仙挺卓不群野栖禽兽。
或有造问学方者。
皆答善权冥符正则。
自初入定一坐则以四五日为恒。
准客到其门。
潜然即觉起共接晤。
若无人往端坐静室。
寂若虚空。
有时预告明当有客至。
或及百千皆如其说。
曾无欠长。
梁始兴王澹褰帷三蜀。
礼以师敬携至陕。
于时道馆崇敞巾褐纷盛。
属相呵斥甚寄忧心焉。
仙乃晏如曾无所屑。
一夕道士忽见东冈火发恐野火焚害仙也。
各执水器来救。
见仙方坐大火中猛焰洞然。
咸叹火光神德。
道士李学祖等。
舍田造像寺塔欻成。
远近归信十室而九。
州刺史鄱阳王恢躬礼受法。
天监末始兴王冥感。
于梁泰寺造四天王像。
每六斋晨常设净供。
仙后赴会。
四王顶上放五色光。
仙所执炉自然焰发。
太尉陆法和昔微贱日。
数载在山供仙给使。
僧有肆责者。
仙曰。
此乃三台贵公何缘辱骂。
时不测其后贵也。
和果遂升衮服。
仙或劳疾见缥衣童子从青溪水出碗盛妙药跪而进服。
无几便愈。
居山二十八年。
复游井络化道大行。
时遭酷旱百姓请祈。
仙即往龙穴以杖叩门。
数曰。
众生何为嗜睡如此。
语已登即玄云四合大雨滂注。
民赖斯泽。
咸来祷赛。
钦若天神。
有须舍利即为祈请。
应念即至如其所须。
隋蜀王秀作镇岷络有闻王者。
寻遣追召全不承命。
王勃然动色。
亲领兵仗往彼擒之。
必若固纵可即加刃。
仙闻兵至都无畏惧。
索僧伽黎披衣端坐念佛。
王达山足忽云雨杂流雹雪崩下。
水涌满川藏车无计。
事既窘迫乃遥归忏礼。
因又天明雨霁山路清夷得至仙所。
王躬尽敬便为说法重发信心。
乃邀还成都之静众寺。
厚礼崇仰举国恭敬。
号为仙阇梨焉。
开皇年中返于山寺。
道路自净山神前扫。
年百馀岁端坐而卒。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瀛州人。
初听涅槃于邺下。
后南游江表。
避周氏之祸。
有机算。
善权变。
且北僧在陈。
多乖风俗。
而最略无违忤。
谈者交誉之。
隋室龙兴。
即观光辇邑。
住光明寺。
仁寿中。
诏送舍利于荆州大兴国寺。
龙潜道场置塔焉。
所以报旧恩也。
帝微时。
尝遇沙门相结纳云。
先是道场前。
步廊自崩。
缮治求就。
至是商度基址。
广狭适衷。
后又送吉州发蒙寺。
其所睹瑞徵。
皆具别记。
久之卒于所住寺。
续高僧传·卷第十 义解篇六
释慧最。瀛州人也。初听涅槃游学邺下。因闻即讲曾未经遍。而言议纶综绰尔舒闲。故为同席诸贤之所叹仰。周灭齐日南奔江表。复习慧门颇通馀论。且自北僧在陈。多乖时俗。惟最机权内动。不坠风流。多为南方周旋胶漆。隋室定天中原安泰。便观化辇掖参听异闻。后住光明。时传雅导而好居静退。非贤不友。神志宏标气调高远。不妄受辱必清瑕累。其立志也如此。仁寿年中。敕遣送舍利于荆州大兴国寺龙潜道场。昔者隋高作相。因过此寺遇一沙门深相结纳。当时器重不测其言。及龙飞之后追忆旧旨。下诏徵之。其身已逝。敕乃营其住寺。彫其旧房。故有兴国龙潜之美号也。并出自纶言。帝之别意。又道场前面步廊自崩。僧欲治护。控引未就。及舍利既至。将安塔基。巡行显敞。惟斯坏处商度广狭恰衷塔形。有识者云。豫毁其廊用待安塔。及四月八日。舍利院内忽然雾起。斋后便歇。日光朗照。有云如盖正处塔空。仍下细雨不湿馀处。又感凫鹤众鸟塔上飞旋。又见云间紫色状如花炬。又雨天花如雪纷纷而下。竟不至地。后又送舍利于吉州发蒙寺。掘深八尺。获豫章板一条古塼六枚银瓶二口。得舍利一枚。浮水顺转。又得一宝。体含九采。人不识之。具以闻奏。寺有瑞像。宋大明五年。寺僧法均。梦见金容希世。梵音清远。因行达于三曲江。见像深潭光浮水上。与太守周湛等接出。计有千斤而轻同数两。身长六尺四寸。金铜所成。后长沙郡送光趺达都。文帝敕遣还安像所。宛然符合。总高九尺馀。佛衣缘下有梵书十馀字。人初不识。后有西僧。读云。此迦维罗卫国育王第四女所造也。忽尔失去。乃在此耶。梁天监末。屡放光明照于一室。武帝将请入京。因事遂止。大同七年佛身流汗。其年刘敬宣为贼烧郡。及寺并尽。惟佛堂不及。至于十年像又通汗。湘东王乃迎至江陵祈福放光。十二年还返发蒙至寺。放光三日乃止。陈天嘉六年更加庄饰。故世传其灵异。处处模写。最躬事顶礼图于光明。而骨气雄干。诚为调御之相。今时所轻略故也。后卒于住寺。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邓,建州邵武县(今福建邵武)人。生卒年不详。禅宗僧侣,约生活于中唐。尝谒马祖道一、石头希迁,与南泉普愿论道,终为马祖法嗣。后至五台山金刚窟前示灭。《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二一、《景德传灯录》卷八均有传。诸书录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邓。建之邵武人。姿性若狂。騃而刚毅。有执不可或挠。既纳具。初见马祖未有所得。再往石头亦不契。终嗣马祖。则其所得可知矣。峰在石头时。问云。如何得合道去。头云。我亦不合道。峰云。毕竟如何。头云。汝不合道来。得多少时耶。峰无语。一日石头刬草次。峰叉手傍立。头掷刬子。向峰前。刬一株草。峰云。和尚只刬得者个。不刬得那个。头提起刬子。峰接得乃作刬势。头云。汝只刬得那个。不刬得者个。峰云。者里是甚么所在。说者个那个。峰一日推土车次。祖展足坐路上。峰云。请师收足。祖云。已展不缩。峰云。已进不退。乃推车过。祖归法堂。手执斧子云。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峰便出于祖前引颈。祖乃置斧子。峰到南泉。与众僧参次。泉指净瓶云。铜瓶是境。不得动著境。与老僧。将瓶中水来。峰便拈净瓶于泉面前泻水云。何曾动著。泉便休。到沩山。于上座头。解放衣钵。沩山闻到。先具威仪。下堂看师叔。峰见山来。便作睡势。山归方丈。峰发去。少间山问侍者。师叔在否。者云已去也。山云。去时有什么言语。者云无言语。山云莫道无语。其声如雷。元和中游五台。道出淮西。吴元济方以蔡城。抗王师。久相持未决胜负。峰云我知所以息其暴厉者。乃掷锡空际。飞步过之。两军之士。皆仰望叹服。慈让之心。油然以生。善恶逆顺之理顿判。元济之缚。蔡城之破。诚不待李愬之谋也。遍阅灵迹。乃复倒植于金刚窟中。以示灭焉。观其履天戴地。衣裾裤褶。无所垂褪。而肢体不露。众欲舁举。则坚莫之动。后其女弟之为尼者至。而咄之曰。兄生慢法律。死犹惑乱世俗耶。徐抵之仆。噫异矣。遂阇维。塔舍利其地。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隐峰。
俗姓邓氏。
建州邵武人也。
稚岁憨狂不侚父母之命。
出家纳法后往观方。
见池阳南泉禅师令取澡罐。
提举相应为愿公所许焉。
终认嗣马禅师耳。
峰元和中言游五台山。
路出淮西。
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
峰曰。
我去解其杀戮。
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
介两军阵过。
战士各观僧飞腾。
不觉抽戈匣刃焉。
既而游遍灵迹。
忽于金刚窟前倒立而死。
亭亭然其直如植。
时议灵穴之前当舁就爇。
屹定如山并力不动。
远近瞻睹惊叹希奇。
峰有妹为尼。
入五台瞋目咄之曰。
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
死且荧惑于人。
时众已知。
妹虽骨肉岂敢携贰。
请从恒度。
以手轻攘偾然而仆。
遂荼毗之收舍利入塔。
号邓隐峰。
遗一颂云。
独弦琴子为君弹。
松柏长青不怯寒。
金矿相和性自别。
任向君前试取看。
系曰。
僵尸累足于事一同。
立逝坐亡为修三昧。
此者头支厚载履蹈青冥。
逆恒理以难知谅。
是人而不测若斯倒置。
振古一人。
其妹尼之攘也若屈平为女𡡓之骂焉。
如幻之功善权大矣。
或曰。
淮西之役唐书胡弗载隐峰飞锡解阵邪。
通曰。
小说所传或得其实。
是故春秋一经。
五家作传可得同乎。
又汉州开化寺释亡名。
先因入寺见瑞应交现。
遂誓舍身剋苦为期。
忽于殿中焚香次。
俄睹地屋皆为琉璃色。
有菩萨乘五色云。
下庭中曰。
汝极坚至必当得道。
吾求證汝。
亡名叩头礼拜。
斯须不见。
寺僧至云。
学院内皆变琉璃色。
叹嗟不已。
其僧复勤节行焉。
又邓州有僧亡名。
年且衰朽游行穰邓州间。
日食二雉鸠。
僧俗共非之。
老僧终无避回。
尝馔羞之次有贫士求餐。
分其二足与之食。
食讫老僧盥漱双鸠从口而出。
一则能行。
一则匍匐在地贫士惊怪亦吐其饭其鸠二足复全。
其僧实不食此禽。
自尔众人崇重号曰南阳雉鸠和尚也。
有叹之曰。
昔青城山香阇黎饮酒啖肴。
然后吐出鸡羊肉。
皆化作本形。
飞鸣而入坑穴中同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隐峰。俗姓邓氏。建州邵武人也。稚岁憨狂不徇父母之命。出家纳法。元和中言游五台山。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峰曰。我去解其杀戮。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介两军阵过。战士各观僧飞腾。不觉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灵迹。忽于金刚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时议灵穴之前当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动。远近瞻睹惊叹希奇。峰有妹为尼。入五台嗔目咄之曰。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死且荧惑于人。时众已知。妹虽骨肉岂敢携贰。请从恒度。以手轻攘偾然而倒。遂茶毗之收舍利入塔。号邓隐峰。遗一颂云。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人物简介

全唐诗补逸
李蠙字懿川,宣宗朝历官仓部、考功员外,咸通元年迁谏议大夫。
(此据《全唐文》卷七八八李蠙小传。
按《图书集成》一一七册《方舆汇编职方典》七○九卷《常州府部》宜兴县善权洞条有「唐司空李蠙少肄业山中」之语,姑附志于此。
全唐诗》无李蠙诗)
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八
蠙字懿川。宣宗朝历官仓部考功员外。咸通元年迁谏议大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福州长溪人。节操精苦,时称头陀。初参雪峰义存,转游五岳及南北名刹,遍访名师。昭宗光化中入南岳,马殷奏请赐紫。住持报慈东藏,署号宝闻大师。卒于南岳。撰《续宝林传》、《南岳高僧传》,皆不存。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一说永泰(今属福建)人。唐代僧人。节操精苦,时谓“头陀”。初参雪峰义存,转游五岳及南北丛林,遍访名师。昭宗光化中入南岳,楚王马殷奏请赐紫,住持报慈东藏,署号宝闻大师。卒于南岳。撰有《续宝林传》4卷、《南岳高僧传》。《祖堂集》卷一一、《宋高僧传》卷一七、《景德传灯录》卷一九有传,后二书存诗偈4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福州长溪人。操行精苦。奉养尤俭素。人以头陀称之。登雪峰即领指。无底滞。乾化中。住岳之慈报寺。一日诣三生藏。见灯镜光影涉入。叹曰。先达圣人具不思议智慧方便。而使华严法界。主伴互融之指。昭示目前。又岂区区世间小巧。所能为哉。后有于道观中。设此器者。劲作颂五章非之。续宝林传南岳高僧传。皆劲笔。开平中楚王马氏奏赐紫衣。号宝闻大师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惟劲。福州长溪人也。节操精苦奉养栖约。破纳拥身衣无缯纩。号头陀焉。初参雪峰便探渊府。乾化中入岳住报慈东藏。亦号三生藏。中见法藏禅师鉴灯。顿了如是广大法界重重帝网之门因叹曰。先达圣人具此不思议智慧方便。非小智之所能。又岳道观中亦设此灯。往因废教时窃移入仙坛也。有游岳才人达士留题颇多。劲乃叹曰。卢橘夏熟宁期植在于神都。舜韶齐闻不觉顿忘于肉味。嗟其无识不究本端。盗王氏之青毡以为旧物。认岭南之孔雀以作家禽。后世安知。于今区别。乃作五字颂。颂五章。览者知其理事相融灯有所属。属在乎互相涉入光影含容显华严性悔。主伴交光非道家之器用也。楚王马氏奏赐紫署宝闻大师。梁开平中也。劲续宝林传盖录贞元已后禅门祖祖相继源脉者也。别著南岳高僧传。未知卷数。亦一代禅宗达士文采可观。后终于岳中也。 系曰。物涉疑似难辄区分。劲公志鉴灯若遗物重获归家也。后之人必不敢攘物归家也。故曰。前事不忘后世之元龟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宝闻大师惟劲。
福州人也。
素持苦行。
不衣缯纩。
惟坏衲度寒暑。
时谓头陀焉。
初参雪峰。
深入渊奥。
复问法玄沙之席。
心印符会。
一日谓鉴上座曰。
闻汝注楞严经。
是否。
曰不敢。
师曰。
二文殊如何注。
曰请师鉴。
师乃扬袂而去。
唐光化中。
入南岳。
住三生藏。
藏中有镜灯一座。
华严第三祖贤首大师所制也。
师睹之。
顿悟广大法界重重帝网之门。
佛佛罗光之像。
因叹曰。
此先哲奇功。
非具不思议善权之智。
何以创焉。
乃著五字颂五章。
览者悟理事相融。
后终南岳。
师著述。
有宝林传四卷。
纪贞元后。
禅门继踵源流。
又制七言觉地颂。
广明诸教缘起。
又著南岳高僧传。
皆流传于世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四
释行珍,号天竺,姓陈氏,上海人。
少聪颖多能,尝从人贸迁,舟行遇盗,投之水中,为渔者所救得苏,因求出世,脱离尘扰,礼无海学薙染。
时年十八,参箬庵于南涧,示以未生前话,长跽请益,箬庵拊掌者三,珍才起立,即喝出,愕焉失措,疑不去心。
年二十,圆具于瑞光,侍古南扫塔天童,因阻兵不能归,寄迹显圣,坐不语禅,念大事未明,愤郁致疾。
一夕气绝,众僧讽经,有一僧抚其胸曰:“速往西方去。
”珍忽苏,瞿然顾视曰:“此身是何所在?
”众皆惊悚。
病愈还涧,箬庵随命侍香夹山,于赵州勘台山婆子䛡下,顿彻古今公案源委,呈偈机缘,载在语录。
箬庵印以偈云:“吹毛不犯当头令,出窟金猊果俊哉。
”又称于众曰:“珍虽年少,悟处确实,法门令器。
”珍闻之,痛自鞭策。
箬庵命掌书记,始垂记莂。
复诘高峰六问,珍一一著语,箬庵解颐,自题其像授之。
已而结茅昼眉泉。
及箬庵寂,奔丧建塔,更栖蕲州大潜。
戊戌冬,出主菩提寺,三载迁德章。
丁未夏,应洸禅之请,继席南涧。
弘觉禅师为法派尊宿,每以古德应庵相拟,而念湖州道场为最初祖庭,宜兴之。
龙池为天童磬山两宗所自出,邮书劝驾,皆以为非珍不克胜任。
珍既至,重饬旧规,彻夜禅堂,策励勇猛,宗风一振,善权龙池。
伊迩甲寅之难,乐安禅师塔燬于火,珍从灰烬中负灵骨归。
迄难定,复造窣堵拟于旧制。
无何,銮辂南巡,驻跸夹山。
珍雍容晋接,庭柏奏对,天颜大悦,宠赍有加。
将寂之日,法雨泉岩石崩裂,林竹枯瘁。
生平九坐道场,说法十二会,开堂三十七年,前后四住理安,道风孤迈,学子非谋道真切痛念生死者不敢登其堂。
所至随机接引,辨才无碍,自奉甚薄,一衲补缀终身。
至若南涧,则殿宇寮舍,焕然一新。
得法弟子三十人,南北称大宗师者,强半出其门。
寿七十一,腊五十三,祥符令遂安毛际可为撰塔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