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点点师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释僧弼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十四
僧弼,吴人,义熙中京师法师,元嘉中终彭城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吴人。史亡其氏。善仪止。与沙门昙干。同依罗什受业。有讲学。什称之。使预参译。后游历名邦。或请弼为寺主。辞以自非定慧兼足。无以镇立风猷。后南居楚郢。大化江表。河西王沮渠蒙逊。闻其名。遣使衬遗。时入都讲。既于彭城寺。文帝尤加器重。元嘉九年没。寿七十八。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僧弼。本吴人。性度虚简仪止方直。少与龙光昙干同游长安。从什受学。爱日惜力靖有深思。什加赏特深使颁预参译。后游历名邦备瞻风化。时有请弼为寺主。弼曰。至道不弘淳风日缅。自非定慧兼足。无以镇立风猷。且当随缘致益。何得独善一寺。后南居楚郢十有馀年训诱经戒。大化江表河西王沮渠蒙逊远挹风名。遣使通敬䞋遗相续。后下都止彭城寺。文皇器重每延讲说。宋元嘉十九年卒。春秋七十有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9—429 【介绍】: 即佛驮跋陀。意译觉贤。东晋末南朝宋初僧人。北天竺迦维罗卫人。幼丧父母,年十七出家,以禅律驰名。游学罽宾,受业于大禅师佛陀斯那。东晋安帝义熙四年,与沙门智严共至长安,大弘禅业,从者甚众。与鸠摩罗什友善,每有疑义,常共咨决。终因宗派不同,为罗什门下谤黩,逼离关中,南走庐山,与慧远相见。八年至江陵,为刘裕所敬重,俱归扬都,止道场寺。译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十余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觉贤。迦维罗卫人。甘露饭王裔也。大父达磨提婆。此云法天。旅游北天竺。因家焉。父达摩脩耶利。此云法日。与母俱蚤世。跋陀养于舅氏三岁矣。其从祖有鸠婆利者。爱其慧敏。度为沙弥。年十七。受业禅师佛大光。既登具。益精经律。僧伽达多久与同学。而识其神俊。然所造诣则未之知也。游罽宾国。坐密室中跋陀遽来。问何自。曰。暂往兜率致敬弥勒。语卒不复见。达知其已證圣矣。秦沙门智严至罽宾。请跋陀宣授禅法于东土。许之。于是历六国。至交趾既附舶。望见海岛指以语众欲游焉。舟人以风顺不肯留。俄而转风。舶至岛下。众咸以为神。于是一舟听其进止。有顷欲发。跋陀又止之。发者果覆没。忽中夜呼众欲急发。众方寐不应。跋陀乃自整帆独发旋。贼掠馀舶。至青州。闻什在长安。往从之。什倒屣门迎大悦。恨相得之晚。议论多发。药谓什曰。公所释未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什曰。吾年运已往。学者妄相粉饰。公雷同为高。可乎。秦太子泓延至东宫。对什论法。问曰。法云何空。答曰。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色常空。又问。既以极微破色。空。复云何破一微。答曰。诸师或破析一微。我意不尔。又问。微是常耶。答曰。以一微故众微空。以众微故一微空。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皆谓跋陀所计。微尘是常。他日更请。跋陀曰。法不自生。缘会故生。缘一微故有众微。微无自性。则是空矣。宁当言破一微乎。 秦既崇向出入宫阙者三千馀僧。贤静退颓然而已。偶谓弟子曰。昨见天竺五舶俱发。众闻为显异。而贤有弟子。自言得阿含果。有以飞语闻者。祸起不测。众多遁去。贤不以为意。僧䂮道恒曰。佛犹不听说己所得法。五舶之说。何所穷诘。又弟子诳惑。互生异同。于律有违。理不同止。贤笑。与慧观等四十馀人渡江。姚兴惊。诟䂮等。即遣使追之。不可。遂至匡山。沙门慧远。迎待甚勤敬。遣门人昙邕。致书关中。解其摈事。又请出译禅数诸经。五舶果至。游江陵。道化益盛。施者奔走焉。跋陀不受。持一钵行乞而已。宋武帝为太尉。讨刘毅。在江陵。陈郡袁豹。为长史随府。跋陀尝从豹乞。未餍辞退。豹曰意似未足。跋陀曰。檀越施心有限耳。豹呼左右益饭。饭果尽。豹大惭。即问慧观而知其为人。竟启太尉。请相见。邀与俱止京师。道场寺沙门支法领。于于阗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未有宣译。内史孟顗。右军褚叔度。讲跋陀译之。沙门法显。游西域得僧祗律。请跋陀译。语在显传。跋陀译观佛三昧经六卷。泥洹及脩行方便等论十五部。一百十七卷。元嘉六年没。寿七十二。
神僧传·卷第二
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本姓释氏。迦维罗卫人。甘露饭王之苗裔也。幼丧父母从祖鸠婆利。闻其聪敏兼悼其孤露。乃迎还度为沙弥。至年十七。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众皆一月贤一日诵毕。其师叹曰。贤一日敌三十夫也。及受具戒修业精勤。博学群经多所通达。少以禅律驰名。常与同学僧迦达多。共游罽宾同处积载。达多虽服其才明。而未测其人也。后于密室闭户坐禅。忽见贤来。惊问何来。答云。暂至兜率致敬弥勒。言讫便隐。达多知是圣人。未测深浅。后屡见贤神变。乃敬心祈问。方知得不还果。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会有秦沙门智严。西至罽宾睹法众清净。乃慨然东顾曰。我诸同辈斯有道志。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即咨询国众孰能流化东土。佥云。佛驮跋陀。其人也。严既要请苦至。贤遂悯而许焉。于是舍众辞师。裹粮东逝。步骤三载绵历寒暑。既度葱岭。路经六国。国主矜其远化。并倾怀资奉。至交阯乃附舶循海而行。经一岛下。贤以手指山曰。可止于此。舶主曰。客行惜日调风难遇。不可停也。行二百馀里。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众人方悟其神。咸师事之听其进止。后遇便风同侣皆发。贤曰。不可动。舶主乃止。既而有先发者。一时覆败。后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无肯从者。贤自起收缆。唯一舶独发。俄尔贼至。留者悉被抄害。顷之至青州东莱郡。闻鸠摩罗什在长安。即往从之。什大忻悦。共论法相振发玄微。多所悟益。时秦主姚兴专志佛法。供养三千馀僧。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唯贤守静不与众同。后语弟子云。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既而弟子传告外人。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僧道恒等谓曰。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宜可时去勿得停留。贤曰。我身若流萍去留甚易。但恨怀抱未伸。以为慨然耳。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馀人。俱发神志。从容初无异色识真之众咸共叹惜。道俗送者千有馀人。姚兴闻去怅怏。乃谓道恒曰。佛贤沙门挟道来游欲宣遗教。缄言未吐良用深慨。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因敕令追之。贤谓使曰。诚知恩旨无预闻命。于是率侣宵征。南指庐岳。沙门释慧远久服风名。闻至欣喜倾盖若旧。远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若悬记五舶止说在同意。亦于律无犯。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远乃请出禅数诸经。贤志在游化居无求安。停山岁许。复西适江陵。遇外国舶主。既而讯访。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倾境士庶竞来礼事。其有奉施悉皆不受。持钵分卫不问豪贱。时陈郡袁豹为宋武帝太尉长史。宋武南讨刘毅。豹随府届于江陵。贤将弟子慧观诣豹乞食。豹素不敬信。待之甚薄。未饱辞退。豹曰。似未足且复少留。贤曰。檀越施心有限。故令所设已罄。豹即呼左右益饭。饭果尽。豹大惭愧。既而问慧观曰。此沙门何如人。观曰。德量高远非凡所测。豹深叹异以启太尉。太尉请与相见甚崇敬之。资供备至。俄而太尉还都。请与俱归安止道场寺。以元嘉六年卒。春秋七十有一。
名僧传抄
(或云浮头婆驮。梁言觉贤)。北天竺人也。九岁失父母。为外家所养。年十七出家。师令诵经。五人同业。四人一月。敌其一日。博览经律。精力过人。笃好禅思。遇境斯得。雅游九次。妙入八解。同学僧伽达多。心相赏遇。同游罽宾。达多闭室安禅。先自念言曰。无得觉我者也。有顷忽见觉贤对倚弹指。达多问曰。何从得入。答曰。向往兜率。见子意云无得觉我。故相观耳。达多方悟。非凡夫人焉。苦从谓问。乃云得阿那含也。
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
佛驮跋陀罗。
此云觉贤。
本姓释氏。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祖父达摩提婆。
此云法天。
尝商旅于北天竺。
因而居焉。
父达摩修耶利。
此云法日。
少亡。
贤三岁孤与母居。
五岁复丧母为外氏所养。
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
兼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
贤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贤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与同学僧伽达多共游罽宾。
同处积载。
达多虽伏其才明。
而未测其人也。
后于密室闭户坐禅忽见贤来惊问何来。
答云。
暂至兜率致敬弥勒。
言讫便隐。
达多知是圣人未测深浅。
后屡见贤神变乃敬心祈问。
方知得不还果。
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
会有秦沙门智严。
西至罽宾。
睹法众清胜。
乃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斯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
即咨讯国众。
孰能流化东土。
佥云有佛驮跋陀者。
出生天竺那呵利城。
族姓相承世遵道学。
其童龀出家已通解经论。
少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
先时亦在罽宾。
乃谓严曰。
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驮跋陀其人也。
严既要请苦至。
贤遂悯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路经六国。
国主矜其远化。
并倾心资奉。
至交趾乃附舶。
循海而行经一岛下。
贤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
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
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同侣皆发。
贤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贤自起收缆。
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闻鸠摩罗什在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欣悦。
共论法相振发玄微多所悟益。
因谓什曰。
君所释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
什曰。
吾年老故尔。
何必能称美谈。
什每有疑义必共咨决。
时秦太子泓欲闻贤说法。
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
罗什与贤数番往复。
什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虽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空。
复云何破微。
答曰。
群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谓不尔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故众微空。
以众微故一微空。
时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
道俗咸谓贤之所计微尘是常。
馀日长安学僧复请更释。
贤曰。
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
缘一微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则为空矣。
宁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
此是问答之大意也。
秦主姚兴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馀僧。
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
唯贤守静不与众同。
后语弟子云。
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
既而弟子传告外人。
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
又贤在长安大弘禅业。
四方乐靖者并闻风而至。
但染学有浅深。
得法有浓淡。
浇伪之徒因而诡滑。
有一弟子。
因少观行。
自言。
得阿那含果。
贤未即检问。
遂致流言大被谤读。
将有不测之祸。
于是徒众或藏名潜去。
或踰墙夜走。
半日之中众散殆尽。
贤乃夷然不以介意。
时旧僧僧䂮道恒等谓贤曰。
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
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
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
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
宜可时去勿得停留。
贤曰。
我身若流萍。
去留甚易。
但恨怀抱未申。
以为慨然耳。
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馀人俱发。
神志从容初无异色。
识真之众咸共欢惜。
白黑送者千有馀人。
姚兴闻去怅恨。
乃谓道恒曰。
佛贤沙门协道来游欲宣遗教。
缄言未吐良用深慨。
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
因敕令追之。
贤报使曰。
诚知恩旨无预闻命。
于是率侣宵征。
南指庐岳。
沙门释慧远久服风名。
闻至欣喜若旧。
远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
若悬记五舶止说在同意。
亦于律无犯。
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
远乃请出禅数诸经。
贤志在游化居无求安。
停止岁许。
复西适江陵。
遇外国舶至。
既而讯访。
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
倾境士庶竞来礼事。
其有奉遗悉皆不受。
持钵分卫不问豪贱。
时陈郡袁豹为宋武帝太尉长史。
宋武南讨刘毅随府届于江陵。
贤将弟子慧观诣豹乞食。
豹素不敬信。
待之甚薄。
未饱辞退。
豹曰。
似未足。
且复小留。
贤曰。
檀越施心有限。
故令所设已罄。
豹即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豹大惭愧。
既而问慧观曰。
此沙门何如人。
观曰德量高邈非凡所测。
豹深叹异以启太尉。
太尉请与相见甚崇敬之。
资供备至。
俄而太尉还都。
便请俱归安止道场寺。
贤仪范率素不同华俗。
而志韵清远雅有渊致。
师法师僧弼与沙门宝林书曰。
斗场禅师甚有大心。
便是天竺王何风流人也。
其见称如此先是沙门支法领。
于于阗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
未有宣译。
至义熙十四年。
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即请贤为译匠。
乃手执梵文。
共沙门法业。
慧严等百有馀人。
于道场译出。
诠定文旨。
会通华戎。
妙得经意。
故道场寺犹有华严堂焉。
又沙门法显。
于西域所得僧祇律梵本。
复请贤译为晋文。
语在显传。
其先后所出观佛三昧海六卷。
泥洹及修行方便论等。
凡一十五部。
一百十有七卷为究其幽旨妙尽文意。
贤以元嘉六年卒。
春秋七十有一矣。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此云觉贤。迦维罗卫人。甘露饭王之苗裔也。父少亡。贤孤与母居。五岁复丧母。为外氏所养。从祖鸠婆利。闻其聪敏。悼其孤露。乃迎还度为沙弥。至年十七。与同学数人。习诵为业。众皆一月。贤一日诵毕。其师叹曰。贤一日敌三十夫也。及受具戒。修业精勤。博学群经。多所通达。少以禅律驰名。常欲游方弘化。会有秦沙门知严。西至罽宾。慨然东顾曰。我诸同辈有道志。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即咨询国众。孰能流化东土。佥曰。有佛驮跋陀者。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严要请苦至。贤遂悯而许焉。于是舍众辞师。裹粮东逝。步骤三载。绵历寒暑。既度葱岭。路经六国。国王矜其远化。并倾资。奉至交趾。乃附舟海行。经一岛下。贤以手指山曰。可止于此。舶主曰。客行惜日。调风难遇。不可停也。行二百馀里。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众人方悟其神。咸师事之。听其进止。后遇便风。同侣皆发。贤曰。不可动。舶主乃止。既而有先发者。一时覆败。后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无肯从者。贤自起收缆。唯一舶独发。俄尔贼至。留者悉被抄害。顷之至青州东莱郡。闻鸠摩罗什在长安。即往从之。什大欣悦。共论法相。振发占微。多所悟益。秦太子泓。欲闻贤说法。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罗什与贤。数番往复什问曰。法云何空。答曰。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唯色常空。又问。既以极微破色空。复云何破一微。答曰。群师或破析一微。我意谓不尔。又问。微是常耶。答曰。以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时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馀日长安学僧。复请更释。贤曰。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缘一微。故有众微。微无自性。则为空故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秦主姚兴。专志佛法。供养三千馀僧。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唯贤守静。不与众同。义熙十四年。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请贤为译匠。手执华严梵文。共沙门法业。慧义。慧严等。百有馀人。于道场译出诠定。文旨会通。妙得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