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行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4—578 【介绍】: 北周僧。荥阳人,俗姓郑。初习经史,为郑氏子弟冠。后游观寺见地狱图有所悟,立志出家,从瓦棺寺和禅师受戒。又从景法师习《大智度论》。后入陕复从天竺僧亲学十载,乃隐居终南山。时武帝用道士张宾言,欲废佛法。静蔼诣阙论诤,帝不纳,遂携门人入终南,依岩据险处造寺二十七所,使逃逸僧众居之。悲大法凋零,自剸而死。撰有《三宝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郑氏。荣阳人。少习经史。为书生。诸郑之魁岸者。咸赏异之。尝偕其党游僧舍。观地狱图变相。叹曰。此业报之必然者也。欲免斯酷。其惟般若乎。遂辞二亲。依和禅师于瓦棺寺薙落。年十七。受具戒。俄听景法师大智度论一闻神悟。世无足以惬其意者。乃摈影嵩岳。究寻论指其中百十二门等四。论极为用心。徙白鹿山勘正黄老庄慧之说。时东西魏方用兵。关塞之沮。非忘生死者。莫或往来。蔼以欲见西竺异僧。直抵咸阳宿留十年。遁居终南山避世峰。以求其志。善类影从。卒成丛社。地素乏水。适见虎跑于前。就以掘之。甘洌觱沸。今之虎跑泉是也。蔼每以前之四论。敷导来学。其规模端恪。必取绳床安坐。四众致敬。而后披释令喻。有未喻者。重述勿辞。且自讼曰。予昔以厌法慢法故。生兹末世。不值佛时。况敢小纵汝辈情欲哉。沙门智藏尝负米造山。见树之横枝碍行路。因折去之。蔼召而责其损生物。斥不共住。又昙𮞅道安者。玄门之二杰也。亦以教体之争。求辨于蔼。而伏其部决。遂相与跪而请曰。大师解达天监。应出世利生。今独善其身。韬德泉石。未睹其可。会武帝惑道士张宾卫元嵩之赞。必欲废灭释教。建德三年。蔼诣阙上疏。谏不听。寻与门人四十馀辈。入山造寺二七所。以待诸僧之逃逸者。复著三宝集二十卷。弘赞大乘。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诡以他事。使侍者慧宣下山曰。明日当早归。先是蔼别处一岩。幽夐绝人迹。而人亦不敢辄造。明日慧宣归见。蔼骨坐盘石上。肉条缕满。布其前。肠悬树枝。如蛇蜕。五藏皆外见。手足头面筋肉刳尽。心虽已割。而犹以两掌捧持。独坚完可爱。略无血。白乳凝渍。草木失颜色。春秋四十有五矣。乃即其地。累石而窆焉。慧痛山颓之莫仰。悲梁坏之无依。爰述芳猷。树碑塔。所兹并录其遗偈。以贻永久。其文曰。诸有缘者。在家出家。若男若女。皆悉好住。于佛法中。莫生退转。若退转者。即失善利。吾以三因缘。舍此身命。一见身多过。二不能护法。三欲速见佛。辄同古圣。列偈叙之。无益之身。恶烦人功。解形穷石。散体岩松。天人脩罗。山神树神。有求道者。观我舍身。愿令众生。见我骸骨。烦恼大船。皆为覆没。愿令众生。闻我舍命。天耳成就。菩提究竟。愿令众生。忆念我时。具足念力。多闻总持。此身无乐。毒蛇之箧。四大围绕。百病交涉。又名苦聚。老病死薮。身心热恼。多诸过咎。此身无我。以不自在。无实横计。凡夫所宰。久远迷惑。妄倒所使。丧失善根。畜生同死。弃舍百千。血乳成海。骨积泰山。当来兼倍。未曾为利。虚受勤苦。众生无益。于法无补。忍痛舍施。功用无边。誓不退转。出离四渊。舍此秽形。愿生净土。一念华开。弥陀佛所。速见十方。诸佛贤圣。长辞三途。正道决定。报得五通。自在飞行。宝树餐法。證大无生。法身自在。不断三有。殄除魔道。护法为首。十地满足。神化无方。德备四圣。号称法王。此偈得于崖隒石壁间。后题云。初欲以血书。而血忽变白色。私意其魔业致然。遂易之以墨。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护法上
释静蔼。
姓郑氏。
荣阳人也。
夙标俗誉。
以温润知名。
而神器夷简卓然物表。
甫为书生博志经史。
诸郑魁岸者咸赏异之谓兴吾宗党其此儿矣。
与同伍游寺。
观地狱图变顾诸生曰。
异哉。
审业理之必然。
谁有免斯酷者。
便强违切谏。
二亲不能夺志。
郑宗固留。
蔼决烈爱缚。
情分若石。
遂独往百官寺。
依和禅师而出家。
时年十七。
具戒已后承仰律仪。
护持明练时所戴重。
又从景法师听大智度论。
一闻神悟谓敞重幽。
更习先解便知滥述。
周行齐境顾问知津。
讲席论堂亟陈往复词令详雅理趣清新。
皆略无承导。
终于世累。
乃抚心曰。
余生年不幸。
会五浊交乱。
失于物议得在可鄙。
进退惟谷高蹈可乎。
遂心口相吊摈影嵩岳。
寻括经论用忘寤寐。
然于大智中百十二门等四论。
最为投心所崇。
馀则旁缵异宗。
成其通照。
言必藻缋珠连。
书亦草行相贯。
高为世重罕不华之。
后自悟曰绮文爽理华寔乱真。
岂流宕忘返不思惩艾乎。
自尔誓而断之。
惟以释道东骛并味前闻。
恐涉邪津悔于晚学。
又入白鹿山。
逖观黄老。
广摄受之途。
庄惠诡驳标寓言之论。
未之尚也。
闻有天竺梵僧硕学高行世之不测西达咸阳。
蔼求道情猛欣所闻见。
私度关塞载离寒暑。
既至渭阴。
未及洗足。
即申谒敬。
昔闻今见。
见累于闻。
大鼓徒扬。
资访无指。
乃潜形伦伍陶甄旧解。
芜没逊遁知我者希。
掩抑十年。
达穷通之数。
体因缘之理。
附节终南有终焉之志。
烟霞风月用祛亡反。
峰名避世依而味静。
惟一绳床廓无庵屋。
露火调食绝诸所营。
召彼疠徒诲示至理。
令其致供日就啖之。
虽属脓溃横流。
对泣而无厌恶。
由是息心之众。
往结林中。
授以义方郁为学市。
山本无水须便饮涧。
尝于昏夕学人侍立。
忽降虎来前掊地而去。
及明观之渐见润湿。
乃使洮淈飞泉通注。
从是遂省下涧。
须便挹酌。
今锡谷避世堡虎掊泉是也。
蔼立身严恪达解超伦。
据林引众讲前四论。
意之所传乐相弘利。
其说法之规。
尊而乃演。
必令学侣袒立合掌慇勤郑重经时方遂。
乃敕取绳床。
周绕安设致敬坐讫。
蔼徐取论文。
手自指摘。
一偈一句披释取悟。
顾问听者所解云何。
令其得意方进后偈。
旁有未喻者更重述之。
每日垂讲此法。
无怠。
常自陈曰。
余厌法慢法。
生不值佛世。
纵闻遗教心无信奉。
恒怀怏怏。
终须练此身心。
有时试纵惟欲。
诚心造恶。
有时摄念。
惟愿假修相善。
如此不名安身。
如此不名清心。
故约己制他。
诚非正检。
然末世根缘多相似耳。
必厌烦屈者须住。
不辞具仪者离此。
其开蒙敦励。
皆此类也。
有沙门智藏者。
身相雄勇智达有名。
负粮二石造山问道。
因见横枝格树。
戏自称身。
遇为蔼见。
初不呵止。
三日已后方召责云。
腹中他食何得辄戏。
如此自养。
名为两足狗也。
藏衔泣谢过。
终不再纳。
遂遣出山。
沙门昙延道安者。
世号玄门二杰。
当时顶盖名德相胜。
及论教体纷诤由生。
咨蔼取决。
让谢良久方为开散。
两情通悦不觉致礼。
各呜一足跪而启曰。
大师解达天鉴。
应处世摄导。
今则独善其身。
丧德泉石。
未见其可。
蔼曰。
道贵行用不即在言。
余观时进退。
故且隐居求志耳。
尔后事故入城。
还归林野。
属周武之世。
道士张宾。
谲诈罔上冒增荣宠。
潜进李氏欲废释宗。
既纵倖紫宸蝇飞黄屋。
与前僧卫元嵩唇齿相副。
帝精悟朗鉴内烈外温。
召僧入内七霄礼忏。
欲亲睹僣犯冀申殿黜。
时既密知各加恳到。
帝亦七夕同僧不眠。
为僧赞呗并诸法事。
经声七啭莫不清靡。
事讫设会。
公陈本意。
有猛法师者。
气调高拔。
躬抗帝旨。
言颇激切。
众恐祸及其身。
帝但述怀曾无𧹞退。
蔼闻之叹曰。
朱紫杂糅狂哲交侵至矣。
可使五众流离四民倒惑哉。
又曰。
餐周之粟饮周之水。
食椹怀音宁无酬德。
又为佛弟子。
岂可见此沦湑坐此形骸晏然自静。
宁大造于像末。
分俎醢于盗蹠耳。
径诣阙上表理诉。
引见登殿。
举手唱言曰。
来意有二。
所谓报三宝慈恩。
酬檀越厚德。
援引经论子史传记。
谈叙正义。
据證显然。
然旦至午。
言无不诣。
明不可灭之理。
交言支任抗对如流。
梗词厉色铿然无挠。
百僚近臣代之战慄。
而神气自若不阻素风。
帝虽惬其词理。
而灭毁之情已决。
既不纳谏又不见遣。
蔼又进曰。
释李邪正人法混并。
即可事求未烦圣虑。
陛下必情无私隐泾渭须分。
请索油镬。
殿庭取两宗人法俱煮之。
不害者立可知矣。
帝怯其言乃遣引出。
时宜州沙门道积者。
次又出谏。
俱不用言。
乃与同友七人。
于弥勒像前礼忏七日。
既不食已一时同逝。
蔼知大法必灭不胜其虐。
乃携其门人三十有馀入终南山。
东西造二十七寺。
依岩附险。
使逃逸之僧得存深信。
及法灭之后。
帝遂破前代关东西数百年来官私佛法。
扫地并尽。
融刮圣容焚烧经典。
禹贡八州见成寺庙出四十千。
并赐王公充为第宅。
三方释子减三百万。
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三宝福财其赀无数簿录入官。
登即赏费分散荡尽。
初于建德三年五月行虐关中。
其祸既毕。
至六月十五日罢朝。
有金城公任氏部。
于所治府与诸左右彷徉天望。
忽见五六段物飞腾虚空在于鸟路。
大者上摩青霄。
大如十斛囷许。
渐渐微没。
自馀数段小复低下。
其色黄白。
卷舒空际类幡无脚尔日天清气静纤尘不动。
但增炎曦而已。
因往冬官府道经圆土。
北见重墙上有黄书横拖棘上。
及往取之乃是摩诃般若经第十九卷。
问其所由。
答云。
从天而下飞扬坠此。
于时三宝初灭刑法严峻。
略示连席之官。
乃藏诸衣袖。
还缄箧笥。
属隋兴运转牧冀州。
爰命所部从事赵绚。
叙之曰。
有清信大士。
具官。
身婴俗累。
恕崇法理。
精感明灵神化斯应。
遂使群经腾翥。
等扶摇之上升。
只卷飘返。
若丹乌之下降。
其去也明恶世之不居。
其来也知善人之可集。
应瑞乎如彼。
圣著乎如此。
我皇出震乘乾更张琴瑟。
亲临九服躬总八荒。
知三宝之可崇。
体四生之不固。
遂颁海内修净伽蓝。
是使像法氤氲同诸舍卫。
僧尼隐轸还类提河。
特以此经像明灵著。
自非积善焉能致斯。
敢事旌表传芳后叶。
初武帝知蔼志烈。
欣欲见之。
乃敕三卫二十馀人。
巡山访觅毡衣道人。
朕将位以上卿共治天下。
蔼居山幽隐追踪不获。
后于太一山锡谷潜遁。
睹大法沦废道俗无依。
身被执缠无力毗赞。
告弟子曰。
吾无益于世。
即事舍身。
故先相告。
众初不许。
慕从闻法。
便开览大小诸乘。
撰三宝集二十卷。
假兴宾主会遣疑情。
抑扬飞伏广罗文义。
弘赞大乘光扬像代。
并录见事指掌可寻。
冀藏诸岩洞。
庶后代之再兴耳。
自蔼入法行大慈门。
缯纩皮革一无践服。
惟履毳布终于报尽。
后厌身情迫独据别岩。
敕侍者下山。
明当早至。
蔼加坐盘石留一内衣。
自条身肉。
段段布于石上。
引肠挂于松枝。
五藏都皆外见。
自馀筋肉手足头面。
剐折都尽。
并惟骨现。
以刀割心捧之而卒。
侍人心惊通夜失寐。
明晨走赴。
犹见合掌捧心。
身面西向加坐如初。
所伤馀骸一无遗血。
但见白乳滂流凝于石上。
遂累石封外。
就而殓焉。
即周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也。
春秋四十有五。
弟子等有闻当世。
具诸别传亲侍沙门慧宣者。
内外博通奇有志力。
痛山颓之莫仰。
悲梁坏之无依。
爰述芳猷树碑塔所。
后有访道思贤者。
入山礼敬循诸崖险。
乃见蔼书遗偈在于石壁。
题云。
初欲血书。
本意不谓变为白色。
即是魔业不遂。
所以墨书其文。
曰诸有缘者。
在家出家若男若女。
皆悉好住于佛法中莫生退转。
若退转者即失善利。
吾以三因缘舍此身命。
一见身多过。
二不能护法。
三欲速见佛辄同古圣。
列偈叙之。
无益之身  恶烦人功  解形穷石 散体岩松  天人修罗  山神树神 有求道者  观我舍身  愿令众生 见我骸骨  烦恼大船  皆为覆没 愿令众生  闻我舍命  天耳成就 菩提究竟  愿令众生  忆念我时 具足念力  多闻总持  此报一罢 四大彫零  泉林径绝  岩室无声 普施禽兽  乃至蜫虫  食肉饮血 善根内充  愿我未来  速成善逝 身心自在  要相拔济  此身不净 底下屎囊  九孔常流  如漏堤塘 此身可恶  不可瞻观  薄皮裹血 垢污涂漫  此身臭秽  犹如死狗 六六合成  不从花有  观此臭身 无常所囚  进退无免  会遭蚁蝼 此身难保  有命必输  狐狼所啖 终成虫蛆  天人男女  好丑贵贱 死火所烧  暂见如电  死法侵人 怨中之怨  吾以为雠  誓断根源 此身无乐  毒蛇之箧  四大围绕 百病交涉  有名苦聚  老病死薮 身心热恼  多诸过咎  此身无我 以不自在  无实横计  凡夫所宰 久远迷惑  妄倒所使  丧失善根 畜生同死  弃舍百千  血乳成海 骨积大山  当来兼倍  未曾为利 虚受勤苦  众生无益  于法无补 忍痛舍施  功用无边  誓不退转 出离四渊  舍此秽形  愿生净土 一念花开  弥陀佛所  速见十方 诸佛贤圣  长辞三途  正道决定 报得五通  自在飞行  宝树餐法 證大无生  法身自在  不断三有 殄除魔道  护法为首  十地满足 神化无方  德备四胜  号称法王 愿舍此身已  早令身自在 法身自在已  在在诸趣中 随有利益处  护法救众生 又复业应尽  有为法皆然 三界皆无常  时来不自在 他杀及自死  终归如是处 智者所不乐  应当如是思 众缘既运奏  业尽于今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河东虞乡人,俗姓梁。年十三,初听《涅槃经》,即通文旨。及长,广读各经,义解益深,德行兼善,为海内名僧所重。太宗贞观八年,召住弘福寺。有《涅槃经》、《摄大乘论》等义疏。
全唐文·卷九百四
灵润。俗姓梁氏。河东虞乡人。隋仁寿中出家太岳灵岩寺。贞观八年住京师宏福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俗姓梁。
河东虞乡人也。
家十兄弟。
皆同产。
其间三者愿入道。
父曰。
但习诵观音经。
苟先忆持则听。
润执卷从旦至午。
即忆持。
不少忘。
遂获落发。
依灵粲法师住兴善寺。
年十三禀涅槃。
年十五。
登座。
如宿齿。
仁寿间。
诏其师粲。
送舍利于怀州造塔。
而润徒行相随。
乞食自给。
悉辞去官费。
议者韪其持守。
过泰山。
从灵岩寺副师。
习般舟定。
于时同志五百人。
独润于行坐无替。
顷之受摄论于道奘法师。
仍事奘师。
为和尚。
而登具焉。
年二十三。
反锡京邑。
会智念法师。
方弘小论。
又抠衣轮下。
有辨相法师者。
学兼小大。
于净影寺造摄论疏五卷。
门人五百。
其能竖义者二百。
相与徵诘。
而润始造之。
奋发奇论。
一座叹伏。
行法师尤钦挹。
大业初忽属风疾。
后虽勿药而虚幻之相愈益厌。
卜终南之北。
澧鄠之间。
玉山之下逝。
将与沙门空藏慧琎智信智光等。
游于丛祠野冢。
鬼魅群号族啸之地。
以终其身。
大业十年。
诏入鸿胪馆。
教授三韩僧。
并于所居寺。
翻译经本。
季年。
四海横溃。
有司禁僧。
毋外出。
于是归隐兴善寺之西院。
自课迄三年。
迁蓝田之感化寺。
偕慧定禅师。
沙门志超等。
一食燕嘿。
终十五载。
时岁荐饥。
宾侣过从。
菽麦共餐。
法会之盛。
虽灵粲师亦歆羡焉。
唐兴诏任兴善住持事。
润以素所托迹。
不敢辞。
贞观八年。
诏迁弘福寺。
就翻译。
仍职證义。
此其大略也。
若其间患难困苦。
皆适有天幸。
不至狼狈。
岂非其善缘所感。
阴相之力耶。
尝以护法罪流欢州。
诏安置洛东。
道俗趋向如初。
疏报京邑。
门人云云仆射房玄龄见之叹曰。
词理恳款。
有其名者。
必有其实。
信哉。
讲涅槃七十馀遍。
摄大乘论三十馀遍。
维摩胜鬘起信等论。
不算。
皆有义疏世。
其义疏如摄论之黎耶。
真俗无相无生观等。
特异诸说。
弟子净元嗣。
沙门智衍。
其族侄也。
幼承教勖。
善涅槃摄论住蓝田之法池寺。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灵润。俗姓梁。河东虞乡人也。家世衣冠乡闾望族。而风格弘毅统拟大方。少践清猷长承馀烈。故能正行伦据不肃而成。昆季十人秀美时誉。中间三者齐慕出家。父告子曰。但诵观音。先度即当许也。润执卷便诵。一坐不起。从旦至中。文言遂彻。便预公度。依止灵粲法师住兴善寺。粲有正行备于别传。年十三。初听涅槃妙通文旨。将及志学销会前闻括悟新理。便登讲座宣释教意。部分科宗英秀诸僧。咸欣其德。加又钦重行禁。动静惟安。不妄游从常资规矩。所以兴善大德海内名僧。咸相顾而言曰。此沙弥发踪能尔堪住持矣。于后深心至道通赡群师。预在见闻包蕴神府。当即斧藻人法圭璋解行。皆统其本支该其成败。仁寿感瑞怀州造塔。有敕令往。官供驿乘随师东赴。乞食徒行独无受给。既达河内。道俗服其精通敬其行范。所有归戒并从于润。当即名厉河北誉满京师。闻泰岳灵岩寺僧德肃清四方是则。乃杖策寻焉。既睹副师遂从咨训。乃习般舟行定。无替晨昏初经三七情事略疲。自斯已后顿忘眠倦。身心精励遂经夏末。于时同侣五百馀人。各奉行之互相敦励。至于解坐同行无几。惟润独节秀出情事莫移。皆不谋同词敬称徽绩。时父任青州益都令。外祖吴超任怀州怀令。堂祖吴同任齐州山荐令。姨夫侯援任曹州金乡令。并润之宗族内外亲姻。虽经还讲肆游其所部。事逾行路一无过造。及生缘背丧。或有悲慕邀延者。润情若风传。不往登践。斯割爱从道。皆此类也。有道奘法师。擅名海岱讲摄大乘。又往寻焉。时未具戒早飞声采。周流法席文义圆通。问难深微称传元宰。预是同席心共揖之。既承师有本。即奉奘以为和上。大戒已后方诣律司。十地诸经略观文体。年二十三还返京室。值志念法师正弘小论。将欲博观智海。预在听徒。有辩相法师。学兼大小声闻于天。摄论初兴盛其麟角。在净影寺创演宗门。造疏五卷。即登敷述京华。听众五百馀僧。竖义之者数登二百。润初从关表创预讲筵。祖习异闻遂奋奇论。一座惊异侧目嘉之。登有辩行法师。机论难拟处众高谢而敬惮焉。虽则负誉帝京。而神气自得。或讥毁达其耳者。曾若不闻。以道镇心情无喜怒。末法攸寄诚可嘉焉。大业初岁风疾暴增。后复本心更精新业。又恐报倾旦夕不守本怀。讲导世流往还烦杂。遂脱略人事厌俗归闲。遂往南山之北西极澧鄠东渐玉山。依寒林头陀为业。时与沙门空藏慧琎智信智光等。京邑贞干同修出离。既处丛塳。鬼神斯恼。或被推荡偃仆。或扬声震叫者。润独体其空寂宴坐如空。诸被娆者皆来依附。或于深林旷野狼虎行处。试心安止都无有畏。当遵此务尽报传持。属大业末年不许僧出。遂亏此行。乃还兴善托于西院。独静资业一食入净。常讲涅槃众经。有慧定禅师等。归依受业相率修课。不出院宇经于三年。结侣渐多行清动众。时僧粲法师。一寺顶盖。锐辩无前抗衡京国。乃率诸翘望五十馀僧。来至法会详其神略。人并投问玄隐之义。润领宗酬答位判泠然。咸共欣赏妙符经旨。尔后誉传光价。众聚相从。既懿业内传。将流法味。大业十年。被召入鸿胪教授三韩。并在本寺翻新经本。并宗辖有承不亏风采。会隋氏乱伦道光难缉。乃隐潜于蓝田之化感寺。首尾一十五载。足不垂世。离经专业。众请便讲以示未闻。春秋入定还遵静操。沙门志超。抗节禅府。闻风造展。遂等宿交。相师念定欣从语默。时天步饥馁道俗同沾。化感一寺独延宾侣。磨谷为饭菽麦等均。昼夜策勤弘道为任。故四方慕义归者云屯。周赡精粗无乖僧法。共餐菜果遂达有年。斯诚至德冥符。兼济有日矣。润以化洽外流道声载路。兴善本寺敬奉芳尘。上陈敕使请充寺任。便不守专志。就而维之。贞观八年敕造弘福。复被徵召。即现翻译證义须明。众所详准又当斯任。至于词理有碍。格言正之。同伦糺位。斯人最上。京邑释门寔惟僧杰。初润隋末在兴善院感魔相娆。定志不移。冥致善神捉去。经宿告曰。昨日魔子依法严绳。深知累重自感而死。若此徵应其量难纪。武德七年时住化感。寺主智信为人所告。敕使围寺大显威权。润曰。山居行道心不负物。贤圣所知计非所告使人逾怒。忽有大风雷震。山崩树折。吹其巾帽坐席。飘落异处。人众丧胆遂求悔过。润曰。檀越有福能感幽灵。斯之祥徵昔来未有。使者深愧释然事解。贞观年中与诸法侣登山游观。野烧四合众并奔散。惟润安行如常顾陟。语诸属曰。心外无火火实自心。谓火可逃无由免火。及火至。润熸馀自敛。据事以量。知人难矣。后住弘福。有僧因事奉敕还俗。复经恩荡情愿出家。大德连名同举得度。上闻天听。下敕深责投诸南裔。驩州行道。于时诸僧创别帝里无非恸绝。润独安然容仪自若。顾曰。三界往还由来恒理。敕令修道何有悲泣。拂衣东举忻然而趣。道俗闻见莫不叹服。寻尔敕追洛东安置。化行郑魏负帙排筵。弘阐涅槃十有馀遍。奥义泉飞惠流河洛。乃报京邑门人疏曰。吾今东行略有三益。一酬往谴。二顺厌生。三成大行。吾有宿累蒙天慈责。今得见酬则业累转灭。惟加心悦何所忧也。愚夫痴爱随处兴著。正智不尔。厌不重生。夫净秽两境同号大空。凡圣有情咸惟觉性。觉空平等何所著也。自度度人俱利之道。举人出家依道利物。愿在三有普济四生常无退转。三益如是汝等宜知。各调诤根业与善而住。吾无虑矣。仆射房玄龄遇之。称叹累息曰。大德树言词理俱至。名实之副诚所望也。不久敕追还住弘福。居宗扬化。涅槃正义惟此一人。然其爰初入道。奉节不亏持操摄仪。魁质雄雅形器八尺。动静温和挺超联类。十三离俗更不重临。二亲既崩弟兄哀诉。情守自若曾无动容。但为修冥福设会千僧。再度尽京。施悲田食而已。至于世情得丧浮艳彫华。既不附心口亦无述。时俗往还直知叙对。皆绝供给随言将遣。前后所讲涅槃七十馀遍。摄大乘论三十馀遍。并各造义疏一十三卷玄章三卷。自馀维摩胜鬘起信论等。随缘便讲各有疏部。而玄义备通颇异恒执。至如摄论黎耶。义该真俗。真即无念性净诸位不改。俗即不守一性通具诸义。转依已后真谛义边即成法身。俗谛义边成应化体。如未转依作果报体。据于真性无灭义矣。俗谛自相有灭不灭。以体从能染分义灭分能异体虑知不灭。及资粮章中。众师并谓。有三重观。无相无生及无性性也。润揣文寻旨无第三重也。故论文上下惟有两重。舍得如文。第一前七处舍外尘邪执。得意言分别。第八处内舍唯识想得真法界。前观无相舍外尘想。后观无生舍唯识想。第二刹那即入初地。故无第三。筌约三性说三无性。观据遣执惟有两重。至如本识三相自相受熏。依他性中说有总别三灭。又四涅槃离合义异。两处三种熏习体无有别。诸如此等有异诸师。存废之旨陈具章疏。弟子净元。神睿卓越。博要之举振绩京畿。讲释经论亟经载纪。铨辩名理响逸学门。加以性爱林泉捐诸名利。弊衣粗食谈玄为本。元以润之立义。建志寻求。转解传风被于当世。有僧法御。道定人也。梦见净元。两手极大执印凭案。若有所通。寤以告之。正披此义。即因而遂广。乃成王路矣。沙门智衍。即润之犹子也。幼携入道勖以教宗。承明词义深有会击。讲摄论涅槃。近住蓝田之法池寺。统律成匠亟动时誉。然有法以来。师资传道其宗罕接。惟润之绪。继美前修亚迹安远。斯尘难济。见于今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