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成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徐氏。其先东莞胄族。避晋乱。徙东莱惤县。亮年十二。从青州道明师为沙门。明义学。高于世。亮精勤有日新之功。及受具。欲留以报训育。明谓曰。沙门异俗。以宣通为理。岂可留滞爱网。使吾道不东乎。亮感悟。游京师。止中兴寺。袁粲见而异之。与明书。其略曰。频见亮公非常人也。比日闻所未闻。不觉岁之将暮。然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车。璧在邯郸。秦王请以华国。天下之宝。宜与天下共之。非复上人所得专也。自是名益著。亲亡。路阻不能归。因屏居却扫。竟陵文宣王躬临。亮不得已而应王请。结菩萨四部因缘。复移灵味寺。讲学盛于京邑。弟子三十人。亮英气逼人。词锋错逸。或有蔽于理者。亮释之莫不涣然。天监八年。上诏著涅槃义疏十万馀言。上为之序。后十月卒于灵味寺。寿六十六。葬于钟山之南。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宝亮。
本姓徐氏。
其先东莞胄族。
晋败避地于东莱弦县。
亮年十二出家。
师青州道明法师。
明亦义学之僧。
名高当世。
亮就业专精一闻无失。
及具戒之后。
便欲观方弘化。
每惟训育有本。
未能远绝缘累。
明谓曰。
沙门去俗以宣通为理。
岂可拘此爱网使吾道不东乎。
亮感悟。
因此客游。
年二十一至京师居中兴寺。
袁粲一见而异之。
粲后与明书曰。
频见亮公非常人也。
比日闻所未闻。
不觉岁之将暮。
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车。
璧在邯郸秦王请以华国。
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
非复上人之贵州所宜专也。
自是学名稍盛。
及本亲丧亡路阻不得还北。
因屏居禅思杜讲说绝人事。
齐竟陵文宣王。
躬自到居请为法匠。
亮不得已而赴。
文宣接足恭礼结菩提四部因缘。
后移憩灵味寺。
于是续讲众经盛于京邑。
讲大涅槃凡八十四遍。
成实论十四遍。
胜鬘四十二遍。
维摩二十遍。
其大小品十遍。
法华十地优婆塞戒无量寿首楞严遗教弥勒下生等亦皆近十遍。
黑白弟子三千馀人。
咨禀门徒常盈数百。
亮为人神情爽岸俊气雄逸。
及开章命句锋辩纵横。
其有问论者或豫蕴重关。
及亮之披解便觉宗旨。
涣然忘其素蓄。
今上龙兴尊崇正道。
以亮德居时望。
亟延谈说。
亮任率性直。
每言辄称贫道。
上虽意有间然而挹其神出。
天监八年初敕亮撰涅槃义疏十馀万言。
上为之序曰。
非言无以寄言。
言即无言之累。
累言则可以息言。
言息则诸见竞起。
所以如来乘本愿以托生。
现慈力以应化。
离文字以设教。
忘心相以通道。
欲使珉玉异价泾渭分流。
制六师而止四倒。
反八邪而归一味。
折世智之角。
杜异人之口。
导求珠之心。
开观象之目。
救焚灼于火宅。
拯沈溺于浪海。
故法雨降而燋种受荣。
慧日升而长夜蒙晓发迦叶之悱愤。
吐真实之诚言。
虽复二施等于前。
五大陈于后。
三十四问参差异辩。
方便劝引各随意答。
举要论经不出两途。
佛性开其本有之源。
涅槃明其归极之宗。
非因非果。
不起不作。
义高万善。
事绝百非。
空空不能测其真际。
玄玄不能穷其妙门。
自非德均平等心合无生。
金墙玉室岂易入哉。
有青州沙门释宝亮者。
气调爽拔。
神用俊举。
少贞苦节。
长安法忍。
耆年愈笃。
倪齿不衰流通先觉。
孜孜如也。
后进晚生。
莫不依仰。
以天监八年五月八日。
乃敕亮撰大涅槃义疏。
以九月二十日讫。
光表微言。
赞扬正道。
连环既解。
疑网云除。
条流明悉。
可得略言。
朕从容暇日。
将欲览焉。
聊书数行。
以为记莂云尔亮福德招感供施累积。
性不蓄金。
皆敬营福业。
身殁之后房无留财。
以天监八年十月四日卒于灵味寺。
春秋六十有六。
葬钟山之南。
立碑墓所。
陈郡周兴嗣广陵高爽。
并为制文。
刻于两面。
弟子法云等。
又立碑寺内。
文宣图其形像于普弘寺焉。
时高座寺僧成
旷野寺僧宝亦并齐代法匠。
宝又善三玄。
为贵游所重。
释慧韶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丹阳之田里。
其先颖川陈氏也。
幼养于兄。
以友悌称。
年十二。
出家禀戒。
游京扬。
听庄严旻公释成论。
仅再讲。
即尽记忆通畅。
因谓同学慧峰曰。
吾如是。
将非其所开之义浅欤。
抑其善教然欤。
遂更依藏法师于开善。
钻仰日至。
后依龙光绰法师。
贫无以得论本。
众共斥不许住。
时方严寒。
独一帔。
因鬻之以资写论。
久之武陵王填巴蜀。
邀与俱。
训徒龙渊寺。
尝讲罢。
坐房中。
见神人青袷服。
致敬曰。
法师幸常此弘道。
当相拥卫也。
先苦气疾。
每思虑辄发。
至是顿愈。
法席推为成都盛。
凡学者有失。
皆自罚。
性不骑乘。
间赴贵家请。
值雨潦泥淖。
必策杖戴笠往。
天监七年。
忽染微恙。
医者以猪脂药进。
拒不服。
而礼佛诵经。
颜色怡悦如常时。
候问者以为喜。
乃告曰。
吾兹无处不痛。
政若败车行路。
常患摧折。
但自强耳。
顷之卒于寺之摩诃堂。
是年七月三日也。
春秋五十四。
既卒。
民有应始丰者。
梦被摄。
至阎王所。
闻趣迎韶法师。
及至。
王降阶。
合掌顶礼。
还坐殿上。
画文书。
作大政字。
俄法师飞腾去。
安浦寺尼梦。
送法师等五百僧。
登七宝梯。
到天宫殿。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慧韶。姓陈氏。本颖川太丘之后。避乱居于丹阳之田里焉。性恬虚寡嗜欲。沈毅少言。童幼早孤依兄而长。悌友之至闻于闾阎。十二厌世出家。具戒便游京杨。听庄严旻公讲释成论。才得两遍记注略尽。谓同学慧峰曰。吾沐道日少便知旨趣。斯何故耶。将非所闻义浅。为是善教使然乎。乃试听开善藏法师讲。遂觉理与言玄。便尽心钻仰。当夕感梦。往开善寺采得李子数斛。撮欲啖之先得枝叶。觉而悟曰。吾正应从学必践深极矣。寻尔藏公迁化。有龙光寺绰公继踵传业。便回听焉。既阙论本制不许住。惟有一帔又属严冬。便撤之用充写论。忍寒连噤。方得预听文义。兼善独见之明卓高众表。辩灭谛为本有。用粗细而折心。时以为穿凿有神思也。梁武陵王出镇庸蜀。闻彼多参义学。必须硕解弘望。方可开宣。众议荐举皆不合意。王曰。忆往年法集有伧僧韶法师者。乃堪此选耳。若得同行。想能振起边服。便邀之至蜀。于诸寺讲论开道如川流。当于龙渊寺披讲将讫。静坐房中感见一神。青衣帢服致敬曰。愿法师常在此弘法。当相拥卫。言讫而隐。遂接席数遍。清悟繁结。昔在杨都尝苦气疾。缀虑恒动。及至蜀讲众病皆除。识者以为寺神之所护矣。于时成都法席恒并置三四。法鼓齐振竞敞玄门。而韶听徒济济莫斯为盛。又率诸听侣。讽诵涅槃大品。人各一卷合而成部。年恒数集伦次诵之。如有谬忘及讲听眠失者。皆代受罚。对众谢曰。斯则训导不明耳。故身令奖物。其勤至若此。武陵布政于蜀。每述大乘及三藏等论。沙门宝彖保该智空等。并后进峰岫。参预撰集。勒卷既成。王赐钱十万。即于龙渊寺分赡学徒频教令掌僧都。苦辞不受。性不乘骑。虽贵胜请讲逢值泥雨。辄自策杖戴笠。履芒屩而赴会焉。少而斋洁不涉珍羞。后遇时患药杂䐗脂。拒而不服。非时浆饮故绝生常。候病者仰观。颜色怡悦礼诵不替。当似微差。乃告曰。吾今无处不痛。如坏车行路常欲摧折。但自强耳。恨所营尊像未就。吾将去矣。遗属道俗凭为庄严。便洗浴剃发剪爪礼拜嗽口。坐于龙渊寺摩诃堂中。奄然而卒。春秋五十有四。即天监七年七月三日也。时成都民应始丰者。因病气绝而心上温。五日方醒云。被摄至阎王所。闻处分云。迎韶法师。须臾便至。王下殿合掌顶礼更无言说。惟画文书作大政之字。韶便出外。坐于旷路树下。见一少童以漆柳箕擎生袈裟令韶著之。有数十僧来迎。丰惟识智慈二禅师。幡花列道腾飞而去。又当终夕有安浦寺尼。久病闷绝。及后醒云。送韶法师及五百僧。登七宝梯。到天宫殿讲堂中。其地如水精。床席华整。亦有麈尾几案。莲华满地。韶就座谈说。少时便起。送别者。令归。其生灭冥祥感见类此。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六
释祖真,字容光,系出尹氏。
其母梦白莲入口,寤而生。
五岁随母入圆通寺,见佛像森严,问何因而得,母告以为僧修行可成正觉。
真即请曰:“儿愿作僧成佛。
”母甚异之。
年十九入水目山落发,遍参广印禅师、悬岩头陀、金山长老、淮峰和尚,得其法要。
归居水目,会岁大旱,真筑九龙台祷雨,诵咒方始,甘霖立霈,田禾萎者复起,枯者复荣,民赖以生。
道光丙午春,忽告其徒曰:“吾将归矣。
”如期坐化,塔于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