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方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僧昙询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99 【介绍】: 隋僧。河东人。俗姓杨。年二十二,于白鹿山北霖落泉寺出家。受戒后,专修心学,习禅定。后住怀州柏尖山寺,独处静院,十年不出,颇有异迹。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出弘农华阴杨氏。后迁河东。年二十二。游白鹿山北之霖落泉寺。乐其静邃。遂依昙准禅师而薙染焉。既受具。习诵法华。时僧稠禅师。方领徒苍谷。路极脩阻。询念欲展礼。则抵冒荆棘。披跨沙砾。拔缘登陟。不由蹊径。直望其地。以为行表。往来质问。志存正观。虽困艰难。不愆进业。每云与其失道而幸通。宁若合道而穷耳。俄复徙居鹿土谷。泉枯重溢。鹿麋驯扰。学者相庆。或盗畦蔬而遭群蜂所螫者。一身肿痛垂死。询为治之。获瘳。尝独行值二虎斗。询以锡杖分而翳之曰。同居林薮。计无大乖。幸各散去。一日有致礼于前者曰。某赵人也。顷因病死。而阎王谓以罪当就狱。赖昙询禅师请命。故尔放还。且某于禅师。素昧平生。而过蒙恩泽如此。敢不拜谢。询尝一定七日。虎穴于房弗恤也。以故庭芜径秽。鸟兽与俱。而声光所被。河朔悦服。杖策裹粮。户屦满矣。开皇间。诏仪同三司元寿以玺书。致诚敬送香供。十九年卒于柏尖山寺。寿八十五。夏五十五。初示疾。感神光香气之异。有飞禽白颈赤身。绕院哀唳。渐近堂陛。至于几席。狎附人物无所畏。及瞑即悲叫苦甚。血沸眼中。旋转空虚。投地而逝。云昏雾惨。林涧摧塞。山中衰相不可殚记。弟子静林等。以唐武德五年十二月。阇维。遗质建塔立碑。沙门明则述铭。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昙询。杨氏。弘农华阴人。后迁宅于河东郡焉。弱年乐道久滞樊笼。年二十二。方舍俗事远访岩隐。游至白鹿山北霖落泉寺。逢昙准禅师而蒙剃发。又经一载进受具戒。谨摄自修宗禀心学。而专志决烈。同侣先之圆备戒律。又诵法华。初夏既登还师定业。承僧稠据于苍谷。遂往问津。稠亦定山郢匠前传所叙。询以声光所被。遥相揖敬。住既异林精融理极。思展言造每因致隔。但为路罕人踪岗饶野兽。栖幽既久性不狎尘。来往质疑未由樵径。直望苍谷以为行表。荆棘砂砾披跨不难。岩壑幽阻攀缘登陟。志存正观也。故不以邪道自通。又以旁垂利道。由曲前而通滞。吾今标指虽艰。必直进以程业。用斯徵意随境附心不亦善乎。每云。与其失道而幸通。宁合道不幸而穷耳。故履践重阻不难涂穷。后经三夏移住鹿土谷修禅。属枯泉重出麚麋绕院。故得美水驯兽日济道邻。从学之徒相庆兹瑞。时因请法暂往云门。值径阴雾昏便成失道。赖山神示路方会本途。此乃化感幽冥神明翊卫。时有盗者来窃蔬菜。将欲出园乃为群蜂所螫。询闻来救。慈心将治得全馀命。尝有赵人远至殷勤致礼陈云。因病死苏故蒙恩泽。往见阎王诘问。罪当就狱。赖有昙询禅师。来为请命。王因放免。生来未委。访寻方究。又山行值二虎相斗。累时不歇。询乃执锡分之。以身为翳。语云。同居林薮计无大乖。幸各分路。虎低头受命。便饮气而散。屡逢熊虎交诤。事略同此。而或廓居榛梗。唯询一踪入鸟不乱兽见如偶。斯又阴德感物显用成仁。何以嘉焉。每入禅定七日为期。白虎入房仍为窟宅。独处静院不出十年。自有禅踪斯人罕拟。自尔化流河朔盛阐禅门。杖策裹粮鳞归雾结。隋文重其德音致诚虔敬。敕仪同三司元寿。亲送玺书。兼以香供。以开皇末年风疾忽增。卒于柏尖山寺。春秋八十五。五十夏矣。初遘疾弥留。忽有神光照烛香风拂扇。又感异鸟。白颈赤身绕院空飞声唳哀切。气至大渐。鸟住堂基自然狎附不畏人物。或在房门至于卧席。悲叫逾甚血沸眼中。既尔往化。鸟便飞出外空旋转奄然翔逝。又感猛虎绕院悲吼两宵云昏三日天地结惨。又加山崩石坠林摧涧塞。惊发人畜栖遑失据。其哀感灵祥未可殚记。后以武德五年十二月。弟子静林道慧方等。乃阇毗馀质建塔立碑。沙门明则为文。见于别集。
神僧传·卷第五
释昙询。
姓杨氏。
弘农华阴人。
后迁宅于河东郡焉。
年二十二方舍俗事远访岩隐。
游至白鹿山北林落泉寺逢昙淮禅师而蒙剃发。
后经三夏移住鹿土谷修禅。
属枯泉重出鹿糜绕院。
故得美水驯兽日济道邻。
从学之徒相庆兹瑞。
时因请法暂往云门。
值径阴雾昏便成失道。
赖山神示路方会本途。
时有盗来窃蔬菜将欲出园。
乃为群蜂所螫(音拭)询闻来救。
慈心将治得全馀命。
尝有赵人远至慇勤致礼陈云。
因病死复苏。
得见阎王诘问罪当就狱。
赖有昙询禅师来为请命。
王因放免特来礼谢。
又山行值二虎相斗累时不歇。
询乃执锡分之以身为翳。
语云。
同居林薮计为大乖。
幸各分路。
虎低头受命。
便饮气而散。
屡逢态虎交诤事略同此。
而或廓居榛梗。
唯询一踪入鸟不乱兽见如偶。
每入禅定七日为期。
白虎入房仍为窟宅。
独虎静院不出十年。
自有禅踪斯人罕拟。
初遘疾弥留。
忽有神光照烛香风拂扇。
又感异鸟白颈赤身。
绕院空飞声唳哀切。
气至大渐鸟住堂基。
自后狎附不畏人物。
或在房门至于卧席。
悲叫逾甚血沸眼中。
既尔往化。
鸟便飞出外空旋转奄然翔逝。
又感猛虎绕院悲吼两宵云昏三日天地结惨。
又加山崩石坠林摧涧塞。
惊发人畜栖遑失据。
其哀感灵祥未可殚记。
后以武德五年十二月。
弟子静休道愿慧方等乃阇毗馀质建塔立碑焉。
僧慧弼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9 【介绍】: 南朝陈僧。常州宜兴人,俗姓蒋。幼聪颖,时许为王佐才。陈初,于惠殿寺出家,习《成实论》。文帝时,游诸讲肆,精通玄极。宣帝时,敕住长城报德寺,讲《涅槃》、《法华》等经,风动一时。寻诏入京。后归住常州安国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生常州宜兴之蒋氏。
祖玄略。
父元晛。
季父元举。
皆有名位。
弼幼神爽。
见者嗟异焉。
永定二年。
陈室龙兴。
武帝躬纡衮冕。
为剪周罗。
诏上方给三衣什物。
仍师事慧殿寺领法师。
领盖东南僧望也。
始从之受成实。
弱冠依宝梁明上弘新实天宫晃公。
敷心论。
遂精研力究。
而六足八犍。
四真五聚。
若指诸掌。
天嘉元年。
乃去小务大。
学四论于绍隆哲公。
阅数旬该贯玄极。
然慧解沈郁。
词吐抑扬。
而名声益重矣。
太建十年。
诏居长城报德寺。
讲涅槃法华。
瓶锡盈堂。
簪裾满席。
禀戒承归者如市。
属哲公垂灭。
遣使招之。
付以曲几麈尾经书等。
以托后事。
江南内附。
因归乡里。
缮治陈武所营安国寺而老焉。
真观法师为制寺碑。
文载别录。
开皇十九年正月疾。
三月十五日奄尔而化。
春秋六十有二矣。
窆华阳山。
弟子慧方立碑。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慧弼。
姓蒋氏。
常州义兴人也。
祖玄略以忠孝登朝。
父元贶以才华待诏。
咸佩印绶并奏弦歌。
季父元举陈世公功。
庭列鼓钟路横骖驷。
车马之客填阶。
琴啸之宾盈席。
见弼青襟之年神爽。
咸异嗟曰。
此子若逢凤德。
终为王佐之才。
既挺龙颐。
必有封侯之应。
弼情存出俗。
因而答曰。
无为之贵可以娱情。
有待之烦徒劳人耳。
于即蔬素迁迟便思脱躧。
陈武龙飞大兴元福。
永定二年。
躬行衮冕为剪周罗。
三衣什物一时通给。
乃伏业于惠殿寺领法师为弟子。
领东南竹箭震泽风声。
王族望僧涂香是属。
弼亲承雅训听受成实。
年登弱冠握锥淮海。
值宝梁明上盛弘新实。
天宫晃公又敷心论。
遂穷神追讨务尽教源。
所以六足八揵四真五聚。
明若指掌罔或有遗。
天嘉元年游诸讲肆。
旁求俊烈备见百梁。
悟茅茨之陋。
频涉三休。
恨土阶之鄙。
乃去小从大徙辙旧章。
听绍隆哲公弘持四论。
才经一悟功倍常徒。
研味数旬精通玄极。
是知大智本行。
与日月而齐明。
名称普闻。
将风云而共远。
然其神思沈郁词吐抑扬。
剪万古之盘根。
朗百年之闇室。
浙左饮德更甚江东。
太建十年。
下敕于长城报德寺。
讲涅槃法华。
瓶锡盈堂簪裾满席。
质疑请道接踵成林。
禀戒承归排肩如市。
莫不谓百步之香草或千年之圣人。
爰至哲公将乎大渐。
仍遣使者召还京室。
鸾几麈尾经书义疏。
预是讲仪一皆付嘱。
欲令法轮不断佛种相仍。
弼顶受遗令时满六年。
敷演论经各盈十遍。
传授之美复见伊人。
隋师伐罪陈运受终。
思报地恩言旋故里。
安国寺者陈武所营。
基趾仍存房庑彫坏。
弼蒙犯霜露振锡扬烟。
广率良朋愿言修理。
故得寺宇光华门房俨丽。
故真观法师制寺碑曰。
花塼锦石更累平阶。
夏藻秋莲还庄竦塔。
月临月殿。
粉壁照于金波。
云映云台。
画梁承于玉叶是也。
至于经像缮修钟磬镕范。
其为法利胡可胜言。
以开皇十九年正月。
忽抱气疾便觉弥留。
至三月半午时从化。
春秋六十有三。
窆于华阳之山。
学士慧方陪随岁久。
义解钩深。
堪任传灯。
咸以付嘱。
乃立碑于寺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志求大乘。
尽讲诵夜。
未尝睡瞑。
麟德元年。
玄奘三藏示灭于京兆北坊之玉华宫。
慧方于大慈恩寺夜绕佛堂行道三鼓矣。
见白虹四道南北贯东井下。
映塔院。
慧念以为传记所载。
昔世尊涅槃白虹十二道。
贯太微。
今其数虽减。
世尊三分之二。
然非圣人莫足当之。
其无乃玉华法师遽如许耶。
诘且以其事白众。
众未之信。
却后九日。
讣闻因大叹服。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明慧。不知何许人也。简默恭己约志蠲明。耐乎寒馁誓求大乘。精进之铠介躬。睡眠之魔退迹。是以初中后夜念诵经行。时玄奘三藏在京兆北坊部玉华宫翻大般若经毕。麟德元年示灭。其夜子时慧旋绕佛堂。忽见北方有白虹四道从北亘南横跨东并直势贯慈恩塔院历历分明。慧心怪焉。即自念曰。昔如来灭度。白虹十二道。从西贯于太微。于是有双林之灭。今有此相将非玉华法师有无常事邪。申旦向众述其所见。众咸怪之。至九日凶问至京。正符所见。慧弥增笃励。老而无懈。未知终所。
释智威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0 【介绍】: 唐僧。处州缙云人。俗姓蒋。家世业儒,年十八出家,投天台山国清寺章安为师。受具足戒。高宗上元元年,居轩辕炼丹山法华寺传教,号“法华尊者”。昼讲夜禅,手写藏典,习禅者三百,听讲者七百余。以法传慧威,时称智威为大威,慧威为小威。富有辞藻,有《桃岩寺碑》、《头陀寺碑》。为天台宗六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缙云蒋氏子。少出家千轩辕黄帝鍊丹山。未几。负笈往依灌顶禅师于沃州石城寺。受天台止观之学。然才藻富丽。作桃岩寺头陀寺二碑。为文人所传诵。识者以为徐陵后身云。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智威。
姓蒋氏。
缙云人也。
颖脱尘蒙心游物表。
少事师于轩辕氏鍊丹山。
闻天台宗教盛。
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
亲灌顶禅师求请心要。
既而得一融道体二居宗。
慧方均寂照相半。
虽云自了急在利他。
天与多能富有辞藻。
著桃岩寺碑与头陀寺碑。
气度相表。
后以法眼付授慧威焉。
时传威是徐陵后身。
其利智雄才断可知矣。
又释慧威。
姓留氏。
东阳人也。
总角之年露其旧习。
抉开爱网。
径入空门。
不滞一方仍参三益。
闻缙云大威禅师盛行禅法。
裹足造焉。
刻志忘劳睹威墙奥。
一日千里罔不推称。
至有成业时谓小威。
然其乐静居山罕交人事。
指教门人不少。
杰出者左溪玄朗矣威常修止观匪弃光阴。
说与行而并驰。
语将默而齐贯。
落落然汪汪然。
人无得名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心道(一○五八~一一二九),俗姓徐,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住常德府文殊寺。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佛鉴慧勤禅师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二。《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十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8—1129 【介绍】: 名或作正导。宋僧。眉州丹棱人,俗姓徐氏。年三十得度,至成都习唯识。出游江淮,抵舒州太平参佛鉴得悟,命分座接纳。开法天宁。徽宗宣和初居常德文殊寺。高宗建炎三年为钟相义军所杀。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心道眉州徐氏子也。年三十得度。诣成都习唯识。自以为至。同舍僧诘之曰。三界惟心万法唯识。今目前万象纵然。心识安在。道茫然。遂出关周流江淮。既抵舒州太平闻佛鉴夜参举赵州柏树子话。至觉铁嘴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因大疑提撕既久。一夕豁然。即趋丈室拟叙所悟。鉴见便闭却门。道曰。和尚莫瞒某甲。鉴曰。十方无壁落。何不入门来。道即拳破窗纸。佛鉴即开门。搊住云。道道。道即以两手捧鉴头作口啐而出呈偈曰。赵州有个柏树话。禅客相传遍天下。多是摘叶与寻枝。不能直下根源会。觉公说道无此语。正是恶言当面骂。禅人若具通方眼。好向此中辨真假。鉴然之。襄守请开法天宁擢大别文殊。宋宣和改元诏改僧为德士。因上堂曰。祖意西来事今朝特地新。昔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鹤氅披银褐头包蕉叶巾。林泉无事客两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毗卢遮那顶戴宝冠。为显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鹤氅。且要俯顺时宜。一人既尔众人亦然。大家成立丛林。喜得群仙聚会。共酌迷仙酬同唱步虚词。或看灵宝度人经。或说长生不死药。琴弹月下指端发太古之音。棋布轩前妙著出神机之外。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秖如不进不退一句又作么生。道直饶羽化三清路。终是轮回一幻身。二年九月诏下复僧。上堂曰。不挂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颇相宜。一年半内间思想大抵兴衰各有时。我佛如来预谶法之有难。教中明载无不委知。较量年代正在于兹。魔得其便惑乱正宗。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删削经文。铙钹停音钵盂添足。多般矫诈欺罔圣君。赖我圣明不忘付嘱不废其教。特赐宸章仍许僧尼重新披剃。实谓寒灰再焰枯木重荣。迷仙酎变为甘露琼浆。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放下银木简拈起尼师坛。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不审秖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敢问大众旧时人是一个是两个。良久曰秋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建炎三年春示众举临济入灭嘱三圣因缘。道曰。正法眼藏瞎驴灭。临济何曾有此说。今古时人皆妄传。不信但看后三月。至闰三月有贼叛。众请师南奔。道曰。学道所以了生死。何避之有。贼至。道曰。速杀我以快汝心。贼即举槊残之。白乳上出。贼骇引席覆之而去。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讳心道。眉州丹棱徐氏子。出家。三十得度。游成都从师。受唯识论。研覃者十年。自以为至。一日同门者诘之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今目前森然。心识安布。师茫然不知所对。尽弃所学去。而之襄阳。依谷隐显禅师参扣者又十年。亦自以为至。周流江淮间。抵舒州太平。夜听佛鉴勤禅师小参举赵州庭柏话。至觉铁觜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大疑之。又尽弃其所学。专以禅寂为事。一夕料理前语。豁如梦觉。亟趋丈室。勤望而可之。即分半座。命以法施来者。政和二年。襄阳守游定夫以礼致师。开法天宁万寿。迁大别山。宣和初。徙鼎州文殊。会有诏。更释氏名。上堂曰。祖意西来事。今朝特地新。昔时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鹤氅披银褐。头包蕉叶巾。林泉无事客。两度受君恩。所以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且道即今是什么时节。毗卢遮那顶戴花冠。为显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鹤氅。且要俯循时仪。一人既尔。众人亦然。大家成立丛林。喜得群仙。聚会共酌。迷仙酎同。唱步虚词。或看灵宝度人经。或说长生不死乐。琴弹月下。指端发太古之音。棋布轩前。妙著出神机之外。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且道不进不退又作么生。直饶羽化三清路。终是轮回一幻身。越明年。有旨复僧。上堂曰。不挂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颇相宜。一年半内闲思想。大抵兴衰各有时。我佛预谶。法当有难。较量年代。适在此时。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𠜂削教乘。铙钹停音。钵盂添足。赖我皇帝陛下圣德钦明。不忘佛嘱。迩乃特颁明诏。赐僧尼重新削发。实谓寒灰再焰。枯木重荣。不离俗形而作僧形。不出魔界而入佛界。重鸣法鼓。再整颓纲。迷仙酎化为甘露琼浆。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放下银木简。拈起尼师坛。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问讯。只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且道旧时人与今时人。是一是二。良久云。春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年道教灰。师于偈颂。尤为精粹。衲子雅传之。其赵州勘婆因缘颂曰。三月春光上国游。祥云瑞气𤨏龙楼。亲从宣德门前过。更问行人觅汴州。疏山咸通已前法身因缘颂曰。咸通已后咸通前。法身向上法身边。一对枯桩门外立。千古万古摩青天。法身该一切。莫向净瓶边。若不同床睡。焉知被底穿。建炎三年春。颂临济入灭嘱三圣正法眼因缘。示其徒曰。正法眼藏瞎驴灭。临济何曾有是说。今古时人皆忘传。不信但看后三月。时逆贼钟相作难。其徒欲奉师南奔者。师曰。学道所以了生死也。何死之避。以是春三月三日。遇害。寿七十有二。臈四十二。塔于文殊之五髺峰。师之接物机用。得大自在。虽老且病。退处东堂。有问道者。卧而与之言。曾无勌色。三坐道场皆小刹。老屋数楹。仅芘风雨。土炉纸帐。四壁萧然。处之裕如也。其徒不过数十辈。然皆一时祖室楝干者。以故师之名称焯焯。为佛鉴克家子云。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眉州徐氏子也。年三十得度。诣成都习唯识自以为至。同舍僧诘之曰。三界惟心。万法唯识。今目前万象枞然。心识安在。道茫然。遂出关。周流江淮。既抵舒州太平。闻佛鉴夜参。举赵州柏树子话。至觉铁嘴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因大疑。提撕既久。一旦豁然。即趋丈室。拟叙所悟。鉴见便闭却门。道曰和尚莫瞒某甲。鉴曰十方无壁落。何不入门来。道即拳破窗纸。佛鉴即开门搊住云。道道。道即以两手棒鉴头。作口啐而出。呈偈曰。赵州有个柏树话。禅客相传遍天下。多是摘叶与寻枝。不能直下根源会。觉公说道无此语。正是恶言当面骂。禅人若具通方眼。好向此中辨真假。鉴然之。宋宣和改元。诏改僧为德士。因开法天宁。上堂曰。祖意西来事。今朝特地新。昔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鹤氅披银褐。头包蕉叶巾。林泉无事客。两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毗卢遮那。顶戴宝冠。为显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鹤氅。且要俯顺时宜。一人既尔。众人亦然。大家成立丛林。喜得群仙聚会。共酌迷仙酎。同唱步虚词。或看灵宝度人经。或说长生不死药。琴弹月下。指端发太古之音。棋布轩前。妙著出神机之外。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祇如不进不退一句。又作么生道。直饶羽化三清路。终是轮回一幻身。二年九月。诏下复僧。上堂曰。不挂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颇相宜。一年半内閒思想。太抵兴衰。各有时。我佛如来预谶。法之有难。较量年代。正在于兹。魔得其便。惑乱正宗。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删削经文。铙钹停音。钵盂添足。多般矫诈。赖我圣明。不忘付嘱。不废其教。特赐宸章。仍许僧尼重新披剃。寔谓寒灰再𦦨。枯木重荣。迷仙酎。变为甘露琼浆。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放下银木简。拈起尼师坛。昨朝稽首。今日和南祇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敢问大众。旧时人。是一个。是两个。良久曰。秋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建炎三年春示众。举临济入灭。嘱三圣因缘。道曰。正法眼藏瞎驴灭。临济何曾有此说。今古时人皆妄传。不信但看后三月。至闰三月有贼叛。众请师南奔。道曰。学道所以了生死。何避之有。贼至道曰。速杀我以快汝心。贼即举槊残之。白乳上出。贼骇。引席覆之而去。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正导。生徐氏。年三十得度。诣成都习唯识。自以为至。同舍诘之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今目前万象摐然。心识安在。师茫然不知对。遂出关周流江淮。抵舒之太平。闻佛凿夜参。举赵州柏树子话。至觉铁嘴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因大疑。提撕既久。一夕豁然。即趋丈室。儗叙所悟。鉴见来便闭门。师曰。和尚莫谩某甲。鉴云。十方无壁落。何不入门来。师以拳擉破窗纸。鉴即开门。搊住云。道道。师以两手捧鉴头。作口啐而出。遂呈偈。鉴深然之。每对客称赏。命分座接纳。襄守请开法天宁。未几。擢大别之文殊。适宣和诏下。改僧为德士。师上堂曰。祖意西来事。今朝特地新。昔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鹤氅披银褐。头包蕉叶巾。林泉无事客。两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毗卢遮𨚗。顶戴宝冠。为显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鹤氅。且要俛顺时宜。一人既尔。众人亦然。大家成立。丛林喜得。群仙聚会。共酌迷仙酎。同唱步虚词。或看灵宝度人经。或说长生不死药。琴弹月下。指端发太古之音。棋布轩前。妙著出神机之外。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秪如不进不退一句。又作么生道。直饶羽化三清路。终是轮回一幻身。二年九月。复僧上堂曰。不挂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颇相宜。一年半内闲思想。大底兴衰各有时。我佛如来预谶法之有难。教中明载无不委知。较量年代正在于兹。魔得其便。惑乱正宗。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删削经文。铙钹停音钵盂添足。多般矫诈欺罔圣君。赖我皇帝陛下圣德圣明。不忘付嘱不废其教。特赐宸章颁行天下。仍许僧尼重新披削。实谓寒灰再𦦨枯木重𦯕。不离俗形而作僧形。不出魔界而入佛界。重鸣法鼓再整颓纲。迷仙酎变为甘露琼浆。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放下银木简。拈起尼师坛。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不审。祇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敢问大众旧时人。是一个是两个。良久曰。秋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年道教灰。建炎三年春。示众举临济入灭因缘。师曰。正法眼藏瞎驴灭。临济何曾有是说。今古之人皆妄传。不信但看后三月。至闰三月。钟相叛于澧阳。贼势既盛。弟子欲举师南奔。师不可曰。学道所以了生死。何避之。有贼至。师曰。速见杀以快汝心。贼举槊残之。血皆白乳。贼骇。引席覆之而去。张无垢。跋其法语曰。夫爱生恶死人之常情。惟至人悟其本不生。虽生而无所爱。达其未尝灭。虽死而无所畏。故能临死生祸患之际。而不移其所守。师其人乎。以师道德节义。足以教化丛林。垂范后世。师名正导。眉州丹棱人。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禅师名心道。
眉州人也。
生徐氏。
性刚毅。
矜气节。
施德于人。
使人不知。
赴人之厄。
如救己溺。
然厌世法。
布衲芒鞋。
出入古招提。
意趣纯一。
苦行头陀也。
以三十岁出家。
自恨其晚。
习教参禅。
寒暑衣不解带。
遂为佛鉴勤禅师之长子。
襄守慕其节操。
请主天宁。
解包之日。
一拂临轩。
龙象不啻子来。
后迁常德之文殊寺。
宋道君皇帝。
宣和初。
尚方术。
敕改僧为德士。
天下禅林刹竿易号。
一时我诸老宿皆结舌而遁。
惟道公与祖镜英禅师受诏。
英仍住太梅。
道仍住文殊。
人讥之。
道束发加冠。
升座曰。
祖意西来事。
今朝特地新。
昔为比丘相。
今作老君形。
鹤氅披银褐。
头包蕉叶巾。
林泉无事客。
两度受君恩。
所以道。
欲识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
毗卢遮那顶戴宝冠。
为显真中有俗。
文殊老叟身披鹤氅。
且要俯顺时宜。
一人既尔。
众人亦然。
大家成立丛林。
喜得群仙聚会。
共酌迷仙酎。
同唱步虚词。
或看灵宝度人经。
或说长生不死药。
琴弹月下。
指端发太古之音。
棋布轩前。
妙著出神仙之外。
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
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
祇如不进不退一句。
又作么生道。
直饶羽化三清路。
终是轮回一幻身。
英公则恣笔注老子。
以进道君。
道君嘉悦。
命颁道藏流行。
乃赐英冠佩坛诰。
人复讥二公为佞。
次年复僧。
道公升座曰。
不挂田衣著羽衣。
老君形貌颇相宜。
一年半内閒思想。
大抵兴衰各有时。
我佛如来预谶法之有难。
教中明载。
无不委知。
较量年代。
正在于兹。
体得其便。
惑乱正宗。
僧改俗形。
佛更名字。
妄生邪解。
删削经文。
铙钹停音。
钵盂添足。
多般矫诈。
欺罔圣君。
赖我皇帝陛下圣德圣明。
不忘付嘱。
不废其教。
特赐宸章。
颁行天下。
仍许僧尼重新披剃。
实谓寒灰再𦦨。
枯木重荣。
不离俗形而作僧形。
不出魔界而入佛界。
重鸣法鼓。
再整颓纲。
迷仙酬变为甘露琼浆。
步虚词番作还乡曲子。
放下银木简。
拈起尼师坛。
昨朝稽手擎拳。
今日和南不审。
秖改旧时相。
不改旧时人。
敢问大众。
旧时人是一个两个。
良久曰。
秋风也解嫌狼藉。
吹尽当年道教灰。
英公独不改服。
仍冠佩逍遥。
山居大梅。
人益讥之。
道闻而叹曰。
大梅老真不忝云门之裔也。
后果于南宋绍兴间。
击鼓集众。
捐冠佩象简于地。
乃露顶披伽黎。
拈拄杖说妙法竟。
掷下拄杖。
敛目而逝(英嗣九峰韶。
为云门六世)道居文殊既久。
时南北烽燹竞发。
宇内丛社率苟简安众而已。
道独不然。
有以翰墨随身。
常嗔诃之。
或问其故。
道叹曰。
嗟乎取舍情存。
是非斗乱。
行未一尺。
说便一丈。
不足取信于天下。
使血气之属。
偷心不息者。
皆此辈也。
而握造化之柄。
能辞其责乎。
言讫潸然。
建炎三年春。
示众曰。
正法眼藏瞎驴灭。
临济何曾有是说。
今古时人皆妄传。
不信但看后三月。
至闰三月。
贼钟相叛。
其徒请南避之。
道叱曰。
学道所以了生死。
何避哉。
贼至。
道端坐木榻。
若不知。
贼疑举槊残之。
血皆白乳。
贼众大骇。
引席覆之。
及靖火化。
颜不少异。
香烟如云。
门人慧方
闻道婴难。
则隐于潭州。
不肯应世。
其继文殊席者。
乃思业也。
业世为屠宰。
因戮猪忽彻心源。
弃刀走文殊呈偈曰。
昨日夜叉心。
今朝菩萨面。
菩萨与夜叉。
不隔一条线。
道公笑曰。
你正杀猪时。
见个甚么。
业作鼓刀势。
公颔之。
赞曰。
戈矢播广长之音。
枭獍说殊胜之法。
处违常顺。
履险常安。
道公得之矣。
公词华闳放。
望盖天下。
不许参徒驰骋翰墨。
盖亦三折股。
而知医者。
乃云。
学道所以了生死。
岂虚言哉。
又与大梅脱印同文。
所谓其利断金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心道,眉州徐氏子也。年三十得度,诣成都习《唯识》,了悟万有,證澈真如,以为佛法尽在是矣。同舍僧诘之曰:“三界惟心,万法唯识。今目前万象纷纭,心识安在?”道茫然。遂出游江淮间,既抵舒州太平,闻佛鉴,夜参,举“赵州柏树子”话,至觉铁嘴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因大疑,提撕既久,一夕豁然,即趋丈室,拟叙所悟,鉴见便闭门。道曰:“何事瞒人?”鉴曰:“十方无壁落,何不入门来?”道拳破纸窗,佛鉴即开门,搊住云:“道!道!”道即以两手捧鉴头,作口啐而出,呈偈曰:“赵州有个柏树话,禅客相传遍天下。多是摘叶与寻枝,不能直向根源会。觉公说道无此语,正是恶言当面骂。禅人若具通方眼,好向此中辨真假。”鉴然之。襄守请开法天宁,擢大别文殊。宋宣和改元,诏改僧为德士,因上堂曰:“祖意西来事,今朝特地新。昔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鹤氅披银褐,头包蕉叶巾。林泉无事客,两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毗卢遮那顶戴宝冠,为显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鹤氅,且要俯顺时宜。一人既尔,众人亦然。大家成立丛林,喜得群仙聚会,共酌迷仙酎,同唱步虚词。或看《灵宝度人经》,或说长生不死药。琴弹月下,指端发太古之音,棋布轩前,妙著出神机之外。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秪如不进不退一句,又作么生?道:直饶羽化三清路,终是轮回一幻身。”二年九月,诏下复僧,上堂曰:“不挂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颇相宜。一年半内闲 思想,大抵兴衰各有时。我佛如来,预谶法之有难,教中明载,无不委知。较量年代,正在于兹,魔得其便,惑乱正宗,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删削经文,饶钹停音,钵盂添足,多般矫诈,欺罔圣君。赖我圣明,不忘付嘱,不废其教,特赐宸章,仍许僧尼,重新披剃。实谓寒灰再燄,枯木重荣。迷仙酎变为甘露琼浆,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放下银木简,拈起尼师坛。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不审。秪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敢问大众:旧时人,是一、是二?”良久曰:“秋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建炎三年春,示众,举临济入灭,嘱三圣因缘,乃曰:“正法眼藏瞎驴灭,临济何曾有此说。今古时人皆妄传,不信但看汝三月。”至闰三月,有贼叛,众请避之,道曰:“学道所以了生死,何避之有?”贼至,道曰:“速杀我,以快汝心。”贼即举槊残之,白乳上出,贼骇,引席覆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