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伦

相关人物:共 17 位
共 17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42 【介绍】: 隋唐时僧。邓州南阳人,俗姓张。年七岁,日诵千言,时人以为奇。后出家,专寻经论。隋炀帝大业初召入禅定道场。唐太宗贞观中召居宏福寺,以善讲博通誉满天下。有《中论》、《唯识》等章疏行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俗姓张。世居渚宫之南阳。自梁氏失守。遂入关为冯翊人。七岁。读书日诵千言。十岁虽未薙落而数以升座。覆述维摩仁王二经。获誉于时。隋开皇初。诏苏威度僧三千人。且先试所业辩年最小而所习淹稔主司善之。遂获免众试类得出家。受具后。从智凝法师寻讨经论。累阅寒暑。大业间。居禅定道场。武德之元。出关弘化蒲虞陕虢间。尝于芮城开摄论。听者骈拥。檀越使帐幔其上以容空露。已而道士致问。辩曰。正法自明。邪风故翳。道士益欲进。忽风起。帐幔缠结。冠褐。尘盆塞口鼻。馀人皆莫觉。卒大笑散去。贞观间。置翻经馆。诏徙弘福寺。證义道岳法师阐俱舍论因辍己讲而听之。随出钞三百馀纸。十三年六月十三日。卒于所住寺。时方亢旱。炎曦隆赫。停龛二旬颜貌明润。逮葬而雨率土。欢抃。寿七十五。著摄论中边唯识思尘佛性无性等。章疏并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僧辩。
俗姓张。
南阳人也。
渚宫陷没入关住于冯翊焉。
年甫七岁日诵千言。
时以奇之。
声于乡壤。
十岁欣仰道法思欲出家。
局以公宪。
未蒙剃落。
乃听维摩仁王二经。
文义俱收。
升座覆述。
宣吐教理有称于时。
先学大德相顾曰。
吾等没后不足忧也。
此人出家绍隆遗法矣。
开皇初年。
敕遣苏威。
简取三千人用充度限。
辩年幼小最在末行。
轻其行业召令口诵。
言词清啭章句契断。
神明朗正。
见者属目。
由是大蒙嗟赏。
馀并不试。
同得出家。
受具已后专寻经论。
时有智凝法师。
学望京华德隆岳表。
辩从问知津乃经累载。
承席覆述允合同伦。
遂使旁疏异解曲有正量。
识者佥悟击其大节。
大业初岁。
召入大禅定道场。
众复屯之欣其开解。
武德之始。
步出关东蒲虞陕虢。
大弘法化。
四远驰造倍胜初闻。
尝处芮城将开摄论。
露缦而听。
李释同奔序王将了。
黄巾致问酬答乃竟。
终诵前关。
辩曰。
正法自明邪风致翳。
虽重广诵不异前通。
黄巾高问转增愚叟谓其义壮。
忽旋风勃起径趣李宗。
缦倒掩抑身首烦扰。
冠帻交横衣发紊乱。
风至僧伦怗然自灭。
大众笑异其相。
一时便散。
明旦入文。
𧹞然莫集。
辩虽乘此胜。
而言色不改。
时共服其异度也。
贞观翻经被徵證义。
弘福寺立又召居之。
虽屡处以英华而情不存得丧。
约时讲说不替寒温。
异学名宾皆欣预席。
故使海之内外僧杂华夷不远万里承风参谒。
俱舍一论振古未开。
道岳法师命章搆释。
辩正讲论废而听之。
随闻出钞三百馀纸。
或闻初开法肆或中途少闲。
但有法坐无论胜负。
咸预位席横经而听。
斯渴法之。
深良未俦矣。
而谦让知。
足不重荣势。
名满天下。
公卿咸委。
而不识其形也。
皆来觅之。
辩如常威仪不变其节。
任其来去曾无迎送。
时侪伦诸德。
以此怀尚而不能行也。
以贞观十六年六月十三日卒于弘福寺。
春秋七十有五。
于时炎曦赫盛停尸二旬。
而相等生存形色不变。
迄至于葬日亦不腐朽。
于时亢旱积久埃尘涨天。
明当将送夜降微雨。
故得幢盖引列。
俱得升济。
七众导从不疲形苦。
殡于郊西龙首之原。
凿土为龛处之。
于内门通行路。
道俗同观。
至今四年鲜明如在。
自辩置怀慈济。
爱法为功。
路见贫苦不简人畜。
皆尽其身命济其危厄。
讲听之务惟其恒习。
其摄论中边唯识思尘佛性无论。
并具出章疏在世流布。
释慧琎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吴氏。杨州江都人。七岁依荣法师出家。每从荣游履。未尝敢离。侍立夜深。辄席地卧荣床下。听采摄论。即能讲说。时辈大加嗟赏。仁寿中。荣被诏入住禅定。𢹂琎俱。及受具。专精律部。禀涉遵首二师阐演。各二十馀遍。故于摄论律部。尤造微达奥。人以为寄大乘而弘行范。有未易以企及者。大业之季。四郊多垒。司竹群盗鼓行而前。莫之与抗。禅定诸宿。以琎智谋勇力可任。乃于昆池一庄。设楼橹防拟。一旦盗大至。旌旗亘十里。琎因尽屏战具。备治肴膳。躬诣营中。延致凶党。使饱啖酣饮乃已。盗相谓曰。此健道人何可负也。仅取其牛十头而去。行至中道。复以还琎。贞观初。任云华寺上座。未几。徵为普光寺纲维。八年冬卒。寿五十馀。若夫满德善智真懿敬道者。又皆琎之同学也。慕义相朋。多沦物故。悲夫。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释慧琎。
姓吴。
杨州江都人也。
母怀之时。
即祛嗜欲。
辛腥俗味眇然不顾。
识者以为儿之所致。
同身子矣。
及年七岁心慕缁徒。
道见沙门寻而忘返。
亲欣其信仰也。
遂放依荣法师而出家焉。
孝谨天然罔由师训。
随从奉敬初无乖越。
每从荣游履诸寺。
一无敢出离。
便于荣所卧床下席地而伏。
斯例非一。
听荣摄论大悟时伦。
即而讲说。
嗟赏者众。
谈吐清雅妙会物情。
于仁寿年中。
从荣被召入于禅定。
及具戒后专精律仪。
听遵律师讲凡二十遍。
又听首律师数亦相及。
谦弱成治竖论不言。
讲扬摄论方敷律相。
时以其寄大乘而弘行范也。
大业末历郊垒多虞。
禅定一众雅推琎善能御敌。
乃总集诸处人畜。
普在昆池一庄。
多设战楼用以防拟。
琎独号令莫敢当锋。
时司竹群贼鼓行郊野。
所至摧殄无抗拒者。
兵临庄次。
意在诛荡。
琎登楼一望。
但见张旗十里。
乃收束弓刀反缚奴仆。
大设肴膳广开仓廪。
身先入阵劳问军主。
引至庄中命令就坐。
既见盛设相与开颜。
各执琎手。
健道人也。
饱啖而旋。
惟取牛十头拟劳军士。
牵至中道琎复从乞。
以衔前顾皆用还之。
所以义宁之初通庄并溃。
惟有禅定如旧无损。
即深明机要善达开遮。
一人而已。
加又偏工巧性无施不可。
或庄严彩饰。
或丹青轮奂。
或裁缝服玩。
或驱策人物。
众兼四百通用推贤。
至于诵说戒经。
清音流靡。
由来怠堕者闻琎说戒皆来坐听。
竦耳峻坐畏其声止。
贞观之初任云花寺上座。
常弘摄论化开律部。
晚又下令徵入普光。
纲理僧伦大小清穆。
以八年冬终于此寺。
春秋五十馀矣。
时又有沙门满德善智真懿敬道者。
同琎所学慕义朋从。
德慧悟天开谈说弘畅。
智博解深奥情欣护法。
懿导说有功化行多阻。
道抱素自资性存经史。
多从物故。
懿独存焉扬敷京辇。
僧世瑜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3—645 【介绍】: 隋唐时僧。
台州人。
俗姓陈。
隋炀帝大业中于绵州震响寺伦法师所出家。
唐太宗贞观初,梦有四龙入心眼,觉,遂悟《三论》宗旨。
后住绵州大施寺。
卒时,跏坐手执炉,刺史刘德威作龛坐之,三年不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台州陈氏子。少孤以佣保自活。旋弃去。遂远从绵州震响寺伦法师出家。时则隋之大业十二年也。一食常坐。头陀自持。未几徙居利州之籍住寺。后入益州绵竹县响应山尤久。其山深僻夐绝人烟。独赖四猿时供果蓏。尝有信士。母丘生。负粮以馈。及还于山半。见二客貌甚青色。各持莲华蔗芋云。以献禅师。然不知何从来也。六时行道鸟兽为徒。三年之中所食。仅尽米一石七升。始汲一泉。俄而二泉又出其下。清甘可爱。贞观初。偶梦四龙入心目中。自尔默会三论宗旨。遂依灵睿法师于绵之大施寺。是正其义。寻而覆述。皆契疏钞。忽造崇乐寺。谓其友曰。我且游方矣。其友喻以道无不在安用游方。乃还大施寺。则人初不知其坐逝于房中也。俄觉房出香气。或随香气。入房见之。并将三金钱于坐处。然犹执香炉云。时盖十九年四月八日也。春秋六十三。刺史刘德威作龛奉全身其内。历三年貌如生。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世瑜。姓陈氏。住始州。父母早亡。佣作取济。身形伟壮。长八尺三寸。希向佛理无由自达。大业十二年。往绵州震响寺伦法师所出家。一食头陀勤苦相续。又往利州入籍住寺。后入益州绵竹县响应山。独住多年。四猿供给山果等食。有信士母家生者。负粮来送惊讶深山。常烧熏陆沈水香等。既还山半路见两人形甚青色状貌希世。负莲华蔗芋而上。云我供给禅师去也。然其山居三年之中。食米一石七斗。六时行道以猿鸣为候。初惟一泉后有三泉又出流下。贞观元年。梦有四龙来入心眼。既觉大悟三论宗旨。遂往灵睿法师讲下。所闻词理宛若旧寻。即而覆述。便往绵州住大施寺。至十九年四月八日往崇乐寺。言话欲游方去。或有喻曰。只此寺者是诸方也。因还大施本房。香气满室。坐处之地涌三金钱。合众寻香从瑜房而出。乃见加坐手尚执炉。刺史刘德威庆所未闻。作龛坐之。三年不倒。春秋六十三矣。
神僧传·卷第六
释世瑜。姓陈氏。住台州。大业十二年往绵州震响寺伦法师所出家。一食头陀勤苦相续。又往利州入籍住寺。后入益州绵竹县响应山独住多年。四猿供给山果等食。有信士母家生者。负粮来送。惊讶深山常烧薰陆沈水香等。既还山半路见两人。形甚青色状貌希世。各负莲华蔗芋而上。云我供给禅师去也。然其山居三年之中食米一石七升。六时行道以猿鸟为侣。初唯一泉。后有三泉流出于下。贞观元年梦有四龙来入心眼。既觉大悟三论宗旨。遂往灵睿法师讲下。所闻词理宛若旧寻。便往绵州住大施寺。至十有九年四月八日。往崇乐寺言语欲游方去。或有喻曰。只此寺者是诸方也。因还大施本房香气满室。坐处之地涌三金钱。合众寻香从瑜房而出。乃见加坐手尚执炉奄然而逝。春秋六十三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四
海云。贞观时沙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始𢹂弟子守节。游五台。历揽圣迹。遂于南台之侧。峰峦峭拔。林谷深僻之地。居焉。其刻厉清苦。人所不堪。而相从者。舍节之外。殆不可复得。节。高力士子。生长富贵中。而能如此。其操行何如哉。云尝语节曰。吾闻上都有卧轮禅师者。虽云隐晦。而实阐扬曹溪六祖心印。汝往依之。毋自滞。久之轮告节曰。汝师入灭。当趣归。后节遂踵云化风。 或曰。云盖普贤化身。与文殊相宾主。而节亦未容以凡陋测也。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海云。
未详氏族乡里。
来游圣迹。
始于南台侧选峭绝峰峦幽僻林谷而特居之。
其刻苦玩道俭而难遵。
从其游者寡而无众。
迨其入灭。
门人守节淘洒舍利。
起塔焉。
昔传云是普贤菩萨应身也。
门人守节即高力士之子也。
从师墨俭。
有进无退。
云示之曰。
上都有卧伦禅师者。
虽云隐晦而实阐扬六祖印持。
一时难测。
化导之方若尸鸠之七子均养也。
汝急去从之。
及见扣击未几。
告云。
汝师海云入灭已。
节禀听斯言荼蓼情苦。
遂奔赴如其言矣。
乃继武接迹盛化相耒。
迨将示灭。
愁云郁结鬼神悲号。
有塔存焉。
系曰。
海云是普贤应身非耶。
通曰。
菩萨下化弗拘定相。
应以比丘即现说法。
若然何乱文殊境使主伴不分乎。
通曰。
若如所问凡夫分矣。
圣人岂以我所求乎。
僧法冲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陇西成纪人,俗姓李,字孝敦。初与房玄龄友善,官鹰扬郎将。母丧,读《涅槃经》,顿生道心,遂出家。一生游道为务,栖泊无定。玄龄为宰相,以书召之,不从。卒年七十九。有《楞伽私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字孝敦。姓李氏。陇西成纪人。祖考历仕魏齐。而冲则兖产也。幼俊颖。傲岸时俗。弱冠已与仆射房玄龄相善。玄龄尝谓之曰。丈夫于少壮时。位不登五品者。便宜弃去禄位。以优逸自处。冲年二十四岁。任鹰扬郎捋。遭母忧。读涅槃经。至居处迫迮之文。遂发心出家。听讲涅槃三十馀过。复听安州皓法师讲大品三论棱伽。于是入武都山。以平日所得于文字语言者。而躬行之。年三十。游冀州。贞观初。诏私度者处死。时僧避难峄阳山中。资给窘乏。冲誓不顾身。即剃落。走州县。告急守宰曰。但施粮饷。终获福祐。诸守宰嘉其烈亮。而周济之。乃两分其僧。各置米十斛许。其一四十馀人而食之。经年米尝不减。其一五六十人食。仅两日。米已告竭。冲曰。无足怪者。盖所学有大小。所脩有勤堕。则所感宜不同如此。久之避难而至者。日以增益。复值雨潦。莫之归宿。山有大岩。虎狼所栖托也。冲竟造。而告语使去。果去不旋踵。当是时。冲虽身营众务。仍依哲匠。探讨华严。如常时。及难释。再往安州皓法师。已入灭矣。 道士蔡于晃。方以闲习内外典籍自负。而吾徒之往来者。过相辅赞。一日道俗盛集。俾于晃升座。开佛经。冲以其外道。而力沮之。识者谓冲识。末世护法菩萨。俄以棱伽奥义久废。所在求访。无恤夷险。始慧可禅师。以达磨之传。南天竺一乘宗旨。盛习此经。故其后裔。如皓法师者。尤加勖励。冲即依禀。屡蒙击节。自尔阐演三十馀过。后学赖以启悟者。殆莫殚纪今叙师承。使将来有所考据云。达磨禅师出慧可慧。育二师。育师受道。不务言说。可师出粲师。慧师。盛师。那老师。端师。长藏师。真法师。玉法师(已上并讲演。无著述)。又出善老师(钞四卷)。丰师(疏五卷)。明师(疏五卷)。胡明师(疏五卷)。远承可师者。有大聪师(疏五卷)。道荫师(钞四卷)。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宠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十卷)。不承可师。自依摄论者。迁师(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棱伽疏十卷)。旷法师。弘智师(召住京师西明。身亡法绝)。明禅师后。伽法师。宝瑜师。宝迎师。道茔师(并传镫扬化)。冲公。专以棱伽命家。前后敷弘。殆二百过。当其说时。曾未涉文。而通变适缘。寄势陶诱。莫不曲当。异师学者苦请出义。乃告曰。义者见之言说。则已粗矣。况在纸上者乎。是谓粗中之粗。事难一向。作疏五卷。题为私记。以示不敢公于天下也。 然冲周行东川。不任官贯。频有度次。高让不受。年将知命。有诏兖州度人。抑令入度。隶州部法集寺。虽名与公贯。而独以玩弄泉石。抚接遗逸为心。房公位居台辅。作书招之。冲题书背曰。我于三界无所须。卿至三槐位亦极。公屡招不赴。惟以弘法自任。席筵甫展。冠盖鼎来。中书杜正伦。亲厕下陈。共评玄义。弘福润法师。初未相识。曰何处老大德。答曰。兖州老小僧也。问何为远至。答闻此间知一乘者少。故欲以一乘教网。漉信地鱼龙耳。润曰。斯则大心开士也。偶行至大兴善寺。万年令郑钦泰。于寺打人。冲止之曰。公勿于此打人。钦泰曰。打人罪。我自当。冲曰。罪不自当使谁当耶。然国家立寺。本欲安宁社稷。唯善行之。公今于寺打人。岂名为国祈福哉。钦泰礼谢。 又三藏玄奘。不许人讲旧所翻经。冲曰。君依旧经出家。若不许弘旧经者。君可还俗。更依新翻经出家。方许君此意。奘闻遂止。噫何可及哉。仆射于志宁谓。冲寔法界头陀僧。未易以名实拘也。其言得之。 显庆间。还兖。至今麟德。年七十九。后不知所终。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法冲。
字孝敦。
姓李氏。
陇西成纪人。
父祖历仕魏齐故。
又生于兖部。
冲幼而秀异傲岸时俗。
弱冠与仆射房玄龄善。
相谓曰。
丈夫年不登五品者。
则共不仕。
为逸人矣。
冲年二十四。
果为鹰扬郎将。
遭母忧读涅槃经。
见居家迫迮之文。
遂发出家心。
听涅槃三十馀遍。
又至安州皓法师下。
听大品三论楞伽经。
即入武都山修业。
年三十行至冀州。
贞观初年。
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
冲誓亡身便即剃落。
时峄阳山多有逃僧避难资给告穷。
便造诣州宰曰。
如有死事冲身当之。
但施道粮。
终获福祐。
守宰等嘉其烈亮。
昌网周济。
乃分僧两处。
各置米仓可十斛许。
一所徒众四十馀人纯学大乘并修禅业。
经年食米如本不减。
一所有五六十人才经两日。
食米便尽。
由不修禅兼作外学。
冲告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
白毫之惠耳。
盖利由道感。
还供道众。
行殊道业理固屡空。
于时逃难转多。
复弊霖雨。
无处投止。
山有大岩。
猛兽所居。
冲往诣岩穴。
告曰。
今穷客相投可见容不。
虎乃相携而去。
遂咸依之。
仍听华严等经及难解。
重至安州。
有道士蔡子晃者。
闲习内外款狎僧伦
道俗盛集僧寺。
乃令晃开佛经。
冲曰。
汝形同外道。
邪述缠怀。
苟讲佛经终归名利。
我道俗无名要惟释子身既在此毕不得行。
早可识机无悔于后。
晃闻默然逡巡而退。
尔时大众叹曰。
护法菩萨斯其人哉。
冲以楞伽奥典沈沦日久。
所在追访无惮夷险。
会可师后裔盛习此经。
即依师学。
屡击大节。
便舍徒众任冲转教。
即相续讲三十馀遍。
又遇可师亲传授者。
依南天竺一乘宗讲之。
又得百遍。
其经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
慧观法师笔受。
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
专唯念惠不在话言。
于后达磨禅师传之南北。
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
后行中原。
惠可禅师创得纲纽。
魏境文学多不齿之。
领宗得意者时能启悟。
今以人代转远纰缪后学。
可公别传略以详之。
今叙师承以为承嗣。
所学历然有据。
达磨禅师后。
有惠可惠育二人。
育师受道心行口未曾说。
可禅师后。
粲禅师。
惠禅师。
盛禅师。
那老师。
端禅师。
长藏师。
真法师玉法师(已上并口说玄理不出文记)可师后。
善师(出抄四卷)丰禅师(出疏五卷)明禅师(出疏五卷)胡明师(出疏五卷)远承可师后大聪师(出疏五卷)道荫师(抄四卷)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宠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十卷)不承可师自依摄论者。
迁禅师(出疏四卷)尚德律师(出入楞伽疏十卷)那老师后。
实禅师。
惠禅师。
旷法师。
弘智师(名住京师西明身亡法绝)明禅师后。
伽法师。
宝瑜师。
宝迎师。
道莹师(并次第传灯于今扬化)冲公自从经术。
专以楞伽命家。
前后敷弘将二百遍。
须便为引。
曾未涉文。
而通变适缘。
寄势陶诱。
得意如一。
随言便异。
师学者苦请出义。
乃告曰。
义者。
道理也。
言说已粗。
况舒在纸粗中之粗矣。
事不获已作疏五卷。
题为私记。
今盛行之。
初冲周行东川。
不任官贯。
频有度次。
高让不受。
年将知命有敕度人。
兖州度抑令入度。
隶州部法集寺虽名预公贯而栖泉石抚接遗逸为心房公位居台辅。
作书召入。
冲得题背曰。
我于三界无所须。
卿至三槐位亦极。
公又重延。
不守恒度。
翻翔都邑。
即弘大法晟动英髦。
冠盖云蒸叹未曾有。
中书杜正伦。
亲位法席。
详评玄义。
弘福润法师初未相识。
曰何处老大德。
答兖州老小僧耳。
又问何为远至。
答曰。
闻此少一乘。
欲宣一乘教网漉信地鱼龙故至。
润曰。
斯实大心开士也。
因行至大兴善寺。
万年令郑钦泰。
于寺打人。
冲止之曰。
公勿于寺打人。
泰曰。
打人罪我自当。
冲曰。
道不自当可遣他受。
然国家立寺。
本欲安宁社稷。
唯善行之。
公今于寺打人。
岂名为国祈福。
泰即礼谢。
又三藏玄奘不许讲旧所翻经。
冲曰。
君依旧经出家。
若不许弘旧经者。
君可还俗。
更依新翻经出家。
方许君此意。
奘闻遂止。
斯亦命代弘经护法强禦之士。
不可及也。
然冲一生游道为务。
曾无栖泊。
仆射于志宁曰。
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
不可名实拘之。
显庆年言旋东夏。
至今麟德年七十九矣。
神僧传·卷第六
释法冲。字孝敦。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幼而秀异傲岸时俗。年二十四遂发心出家。听涅槃三十馀遍。又至安州皓法师下听大品三论楞伽经。即入武都山修业。年三十行至冀州。贞观初年下敕有私度者处以极刑。冲誓亡身便即剃落。时峄阳山多有逃僧避难。资给告穷。便造诣州宰曰。如有死事冲身当之。但施道粮终获福祐。守宰等嘉其烈亮膏网周济。乃分僧两处各置米仓。可十斛许。一所徒众四十馀人。纯学大乘并修禅业。经年食米如本不减。一所五十六人才经两日。食米便尽。由不修禅兼修外学。冲曰。不足怪也。能行道者白毫之惠耳。时逃难转多无处投止。山有虎穴。冲诣告曰。今穷客相投可见容否。虎乃相携而去。及难解冲乃随处弘法。冲虽广宣经术专以楞伽命家。中书杜正伦每咨禀之。时三岁玄奘不许讲旧翻经。冲曰。君依旧经出家。若不许弘旧经者。君请还俗。更依新翻经。方许君此意。奘闻遂止。师亦命代弘经护法。强禦之士不可及也。仆射于志宁曰。此法师乃法界头陀僧也。不可名实拘之。
僧智实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1—638 【介绍】: 唐僧。雍州万年人,俗姓邵。年十一出家,住大总持寺,精习诸经论。高祖武德间,预宏义宫法集,以年幼居下座,发言清卓,惊绝前闻。七年,诏以千僧充军伍,智实上书非之。高祖怒,付法枷禁,寻令还俗,而兵役亦停。太宗贞观初,诏检校佛戒,智实复驰书言其事,诏许依旧出家。十一年,诏以道士在僧尼上,智实复上表反对。太宗不从,将其杖责而死。
全唐文·卷九百三
智实俗姓邵氏。雍州万年人。年十一出家京师大总持寺。武德七年。薛举东逼。僧法雅奏请京师翘勇僧千人充军伍。实致书止之。雅不从。实乃殴雅。事闻。敕令还俗。后雅被诛。复敕出家。卒年三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邵氏。雍州万年人。儿时恢诡超异。与群童戏。发言必涉佛乘。眉间白毫。可长数寸。光映颏颡。十一岁出家。住大总持寺。听涅槃摄论俱舍毗昙等义。皆领其微奥。武德四年。初平王世充。上居秦邸。教旨远召。慧乘道宗辩相大法师。并京邑诸德二十馀人。法集弘义宫。实年十三。处末座。上令对论。而言辞清卓。惊施前闻。馀无敢继响者。上及诸王叹曰。此小师俊烈。异日必能绍隆三宝矣。沙门吉藏谓之曰。子有瑞相。当蹑迹能仁。恨吾老且死。不及见耳。 七年突厥犯豳州。京师戒严。僧法雅者。蚤以佞媚。幸于高祖。高祖予之妻妾。而奴畜之。至是请择京寺之僧骁悍者千人。别为一军。使己将之以禦敌。实年二十一。察知雅之举事。诚怀异图。祸败之来。为大法累。乃致书于雅曰。与子同生像季。共属陵迟。悲六道之纷然。悯四生之未悟。子每游凤阙。恒遇龙颜。理应洒甘露于帝心。荫慈云于含识。何起善星之悖见。鼓调达之恶风。令善响没于当时。丑声扬于后世。岂不以朝含安忍。省纳刍荛。恣此愚情。述斯顽见。且自多罗既断。终不更生。析石已分。义无还合。急持衣钵。早出伽蓝。使清浊异流。兰艾殊臭。则朝廷息于讥论。梵志寂于谤声。定水噎而更通。慧灯晦而还照。毋终自蔽。幸悉此言。 雅得书逾怒。科督糇粮器械益急。剋日将发。实宣言于众曰。雅将构逆。坏大法轮。诚为魔事。因大哭。千僧同时俱哭。声震原野。闻者悲之。实遂前击雅数拳。雅走匿。遽以事闻。诏付法推劾。实无惧色。后以仆射萧瑀奏。释其罪。放令还俗。其千僧亦停罢。各复所住寺。 贞观元年。诏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检校佛法。实惧雅犹滥清众。致书于杜公曰。沈俗僧智实白。实怀橘之岁。涉清信之名。采李之年。叨息慈之位。虽浅智褊能。然敢希先达。窃见化度寺僧法雅。积善因于曩世。受福果于今生。如安上之游秦。似远公之入晋。理应守护鹅之行。持结草之心。思报皇王之恩。奉酬覆载之德。顾以支提净院。恒为宰杀之坊。精舍禅林。镇作妻拿之室。脱千僧之服。四悔兴动地之悲。谤七佛之经万国怀诉天之怨。自汉明感梦。摩腾入洛以来。如是之僧。未之闻也。皇帝受禅。抚育万方。叹使王道惟清。法界无秽。公策名奉节。许道亡身。除甘蔗之灾。拔空腹之树。使禅林郁映。慧华扶疏。茂实嘉声。震于邦国。宁能忍斯邪佞。仍捧钵于祇桓。弃我贞廉。绝游踪于塔庙。龙门深浚。奉见无由。天陛高悬。登对何日。惟公监同水镜。智察幽微。仰愿拯惊。翼于深笼。济涸鳞于穷辙。轻尔于陈。但增悚惧。伦以闻。诏曰。智实曩以暴悖得罪先帝。自还俗以来。而戒行弗亏。守道愈笃。其令出家如故。雅后竟以狂捐诛。 十一年。驾幸洛。诏以道士女道士。凡斋供行立之地。悉处僧尼之上。实闻之。因与大德法常。进表谏。其略曰。国家以本系出自柱史。故推尊祖之心。以尊其教。然不知今之道士。乃三张之流。寔非老子之裔也。若使位在僧尼之上者。诚恐真伪混淆。有损国化。谨录道经。及汉魏诸史。佛先道后之事于前。伏冀天慈。曲垂听览。 上遣中书侍郎岑文本。宣诏曰。明诏久行。不伏者赐杖。遂各杖之放还。寻遁迹于渭阳之三原。信慕之士。日云拥。未几。感气疾垂亟。命弟子四人。舁其床。归所住大总持寺诀别曰。实以虚薄。妄厕僧俦。脩短有命。夫复何恨。但以教法下衰。人根浅劣。用以慨然。比梦阿私陀仙见语云。自尔生生常得出家。想非徒言也。顷之乃瞑。即二年之正月也。寿三十有八。葬南郊僧墓中。 沙门普应。姿性明爽。有材略。通涅槃摄论。方傅奕肆谗毁。群僧坐视。莫之用力。应乃入太史局。召奕对论。凡所问。奕不能答。但云。秃丁妖语。谁复叙接。应曰。自古圣贤崇尚。而卿独侮慢。非妖孽而何。退而著破邪论二卷。背负籧篨。诣朝堂经进。且剩治藁本。委之翰馆郎署。使达上听。以售其说。苟遇奕。则牵挽遮邀。折以正理。奕素无学。至是辄杜口而已。 其师法行。尤刚断。房居日常自课不少怠。见废塔坏祠。必加缉理。武德初。所在诸刹。尤未复行开接待。以济往来者。老幼归美焉。并隶大总持寺。故兹得以附见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护法下
释智实。
俗姓邵氏。
雍州万年人也。
童稚儿丛谲诡超异。
预有谈论必以佛理为言先。
十一出家。
住大总持寺。
听叙玄奥。
登共器之。
随以小缘而能通畅宏远。
自涅槃摄论俱舍毗昙。
皆镜其深义开其关钥。
兼以思力坚明才气雄雅。
武德之岁初平郑国。
三大法师慧乘道宗辩相等。
西赴京师。
主上时为秦王威明寓内志奉释门。
乃请前三德并京邑。
能论之士二十馀僧。
在弘义宫。
通霄法集。
实年十三。
最居下座。
上命令对论。
发言清卓惊绝前闻。
新至诸僧无敢继响。
上及诸王异声同叹曰。
此小师最俊烈。
后必绍隆三宝矣。
实眉间白毫可数寸。
光映颜颡。
沙门吉藏。
摩其顶捋其毫曰。
子有异相。
当蹑迹能仁。
恨吾老矣。
不见成德。
武德七年。
猃狁孔炽屡举烽爟。
前届北地官军相拒。
有僧法雅。
夙昔见知。
武皇通重给其妻媵任其愆溢。
僧众惘然无敢陈者。
奏请京寺骁捍千僧用充军伍。
有敕可之。
雅即通聚简练别立团队。
既迫王威寂无抗拒。
实时年二十有一。
深究雅怀恐兴异度。
事或彰陈必累大法。
乃致书于雅曰。
与子同生像季。
共属陵迟。
悲六道之纷然。
悯四生之未悟。
子每游凤阙。
恒遇龙颜。
理应洒甘露于帝心。
荫慈云于含识。
何乃起善星之勃见。
鼓调达之恶心。
令善响没于当时。
丑迹扬于后代。
岂不以朝含安忍省纳刍荛。
恣此愚情述斯顽见。
嗟乎可悲寔伤其类。
且自多罗既断。
终不更生。
折石已分义无还合。
急持衣钵早出伽蓝。
使清浊异流兰艾殊别。
使群臣息于讥论。
梵志寂于谤声。
定水噎而更通。
慧灯晦而还照。
此言至矣。
想见如流。
雅得书逾怒。
科督转切。
备办军器。
剋日将发。
实腾入其众。
大哭述斯乖逆。
坏大法轮。
即是魔事。
预是千僧同时号叫。
听者寒心下泪。
实遂擒撮法雅殴击数拳告云。
我今降魔。
使邪正有据。
雅以事闻帝云。
此道人大粗。
付法推刻。
即被枷禁。
初无怖色。
将欲加罪。
仆射萧瑀等奏。
称精进有闻。
敕乃罢令还俗。
所选千人并停复寺。
实虽处俗壤。
而兵役得停。
欣泰其心曾无憾结。
贞观元年。
敕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
捡挍佛法清肃非滥。
实恐法雅犹乘先计滥及清徒。
乃致书于使曰。
沈俗僧智实白。
实怀橘之岁。
陟清信之名。
采李之年。
染息慈之位。
虽浅智褊能。
然感希先达。
窃见化度寺僧法雅。
善因曩世受果今生。
如安上之游秦。
似远公之入晋。
理应守护鹅之行持结草之心。
思报皇王之恩奉酬覆载之德。
乃于支提静院。
恒为宰杀之坊。
精舍林中。
镇作妻孥之室。
脱千僧之服。
四海怆动地之悲。
谤七佛之经。
万国嗟诉天之怨。
自汉明感梦摩滕入洛已来。
无数名人颇曾闻也。
皇帝受禅抚育万方。
欲使王道惟清法海无秽。
公策名奉节。
许道亡身。
除甘蔗之灾。
拔空腹之树。
使禅林郁映慧苑扶疏。
茂实嘉声振于邦国。
宁可忍斯邪佞。
仍捧钵于祇桓。
弃我贞廉。
绝经行于灵塔。
龙门深浚奉见无由。
天意高悬流问何日。
惟公鉴同水镜。
智察幽微。
仰愿拯惊翼于华箱。
济涸鳞于穷辙。
轻以忓陈。
但增悚惧。
后法雅竟以狂狷被诛。
伦以事闻。
乃下敕云。
智实往经论告法雅。
预知粗勃。
自还俗已来。
又不亏戒行。
宜依旧出家。
因返寺房综括前业。
捃讨幽致有誉京室。
十一年。
驾往洛州。
下诏云。
老君垂范。
义在清虚。
释迦贻则。
理存因果。
求其教也汲引之迹殊涂。
求其宗也弘益之风齐致。
然大道之行。
肇于遂古。
源出无名之始。
事高有形之外。
迈两仪而运行。
包万物而亭育。
故能经邦致治。
反朴还淳。
至如佛教之兴基于西域。
逮于后汉方被中土。
神变之理多方。
报应之缘匪一。
洎乎近世崇信滋深。
人冀当年之福。
家惧来生之祸。
由是滞俗者闻玄宗而大笑。
好异者望真谛而争归。
始波涌于闾里。
终风靡于朝廷。
遂使殊俗之异郁为众妙之先。
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
流遁忘返于兹累代。
今鼎祚克昌。
既凭上德之庆。
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
宜有解张阐兹玄化。
自今已后。
斋供行立至于称谓。
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
庶敦反本之俗。
畅于九有。
贻诸万叶。
时京邑僧徒各陈极谏。
语在别纪。
实惟像运湮沈开明是属。
乃携大德法常等十人。
随驾至阙。
上表曰。
法常等言。
法常等。
年迫桑榆。
始逢太平之世。
貌同蒲柳。
方值圣明之君。
窃闻父有诤子君有诤臣。
法常等。
虽预出家。
仍在臣子之例。
有犯无隐。
敢不陈之。
伏见诏书。
国家本系出自柱下。
尊祖之风形于前典。
颁吾天下无德而称。
令道士等处僧之上奉以周施。
岂敢拒诏。
寻老君垂范。
治国治家。
所佩服章亦无改异。
不立观宇不领门徒。
处柱下以真全。
隐龙德而养性。
智者见之谓之智。
愚者见之谓之愚。
非鲁司寇莫之能识。
今之道士不遵其法。
所著衣服并是黄巾之馀。
本非老君之裔。
行三张之秽术。
弃五千之妙门。
反同张禹漫行章句。
从汉魏已来。
常以鬼道化于浮俗。
妄托老君之后。
实是左道之苗。
若位在僧之上诚恐真伪同流有损国化。
如不陈奏。
何以表臣子之情。
谨录道经及汉魏诸史佛先道后之事。
如前伏愿。
天慈曲垂听览。
敕遣中书侍郎岑文本。
宣敕语僧等。
明诏久行。
不伏者与杖。
诸大德等。
咸思命难。
饮气吞声。
实乃勇身。
先见口云。
不伏此理。
万刃之下甘心受罪。
遂杖之放还。
抱思旋京晦迹华邑。
处于渭阳之三原焉。
信心之侣敬奉如云。
情计莫因。
遂感气疾。
知命非久。
欲与故人相别。
而生不骑乘。
乃令弟子四人各执床角舆至本寺。
精爽不杂。
召诸知友执手诀云。
实以虚薄妄厕僧俦。
一期既至知复何述。
但恨此身虚死未曾为法。
以为慨然。
近梦阿私陀仙见及云。
常得出家。
想非徒说。
少时卒于大总持寺。
春秋三十有八。
即贞观十二年正月也。
实自生能不入市廛。
不执钱宝。
不求利涉。
三衣瓶钵常不离身。
虽当日往还。
而始无辄离。
志行严肃殊有轨度。
摄诱多方。
故四远道俗逃放之僧。
多依附之。
亲侍沙门七人。
皆供承有叙。
通共嘉焉。
总持故塔修奉者希。
实香灯供养以为己业。
病转就笃。
渧水不通已经旬日。
侍人非时进浆。
实曰。
大圣垂诫其可欺乎。
吾见临终犯戒者多矣。
岂使累劫之诚而陷于一咽者哉。
遂闭气而止。
又问以终事。
答云。
譬如弯弓放矢。
随处即落。
观于山水未有亲疏之心。
任时量处省事为要乃葬南郊僧墓中。
斯亦达性之一方矣。
终后三原信士。
方三十馀里皆为立灵庙。
夜别四五百人。
聚临如丧厥亲。
迄于百日众方分散。
初总持寺有僧普应者。
亦烈亮之士也。
通涅槃摄论。
有涯略之致。
以傅奕上事群僧蒙然无敢谏者。
应乃入秘书太史局公集。
郎监命奕对论。
无言酬赏但云。
秃丁妖语不劳叙接。
应曰。
妖孽之作有国同诛。
如何贤圣俱崇。
卿独侮慢。
奕不答。
应退造破邪论两卷。
皆负籧篨径诣朝堂。
以陈所述。
时执事者以圣上开治通谏。
刍荛虽纳奕表未将。
理当不为程达。
应乃多写论本。
日往朝省。
卿相郎暑鼓言奕表。
牵挽奕手与谈正理。
素本浅学。
假词于人。
杜口不对。
斯亦彭享强捍。
僧杰不可抑也。
应之所师法行者。
亦贞素之僧也。
俱住总持。
众首之最。
立操孤拔与物不群。
每日六时常立参像。
自问自答入进殿中。
乃至劳遣应声如在。
精悫特立众难加焉。
故又目之为高行也。
行见塔庙必加治护。
饰以朱粉摇动物敬。
京寺诸殿有未画者。
皆图绘之铭其相氏。
即胜光褒义等寺是也。
武德之始。
犹未有年。
诸寺饥馁烟火不续。
总持名胜。
普应为先。
结会僧伦誓开粮路。
人料一勺主客咸然。
时来投者日恒仅百。
夙少欣欣曾不告倦。
而行微念起厌怠怀。
即悔告人大开鬼业。
如何自累惜他食乎。
每旦出门延顿客旅。
欢笑先言顾问将接。
多办钵履安处布置。
乃达时丰初不休舍。
后住楚国讲遗教论。
以毕终矣。
释庄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呆庵庄禅师。台州人也。住持径山。学者云合。说法酬机。迅若奔雷。有呆庵语录。湮没无传。记籍但载其答儒一编。意深而远。语宏以肆。轰轰然。诚宗门之伟人也。或以儒释内外之辩问者曰。昔宋儒晦翁曰。释所谓心上做工夫。本不是。程子曰。释氏之学。于敬以直内。则有之矣。义以方外。则未之有也。故滞固者入于枯稿。疏通者归于恣肆。此佛教所以隘也。吾儒则不然。率性而已。斯理也圣人于易备言之。二翁之说何如。师曰。不然。教有内外不同。故造理有浅深之异。求之于内。心性是也。求之于外。学解是也。故心通则万法俱融。着相则目前自昧。呜呼外求之失。斯为甚矣。今儒学之弊。浮华者。固以辞章为事。纯实者。亦不过以文义为宗。其实心学则皆罔然也。宋之真儒。深知其病。又知吾心工夫为有本。是当教本抑末。以斥其言语文字之非。可也。而复以心上工夫不是。何自为矛盾欤。本既不是。何谓却胜儒者乎。此其不能穷心学之理。于吾佛之道。深自惑乱。而不能取决也。观伊川之言。亦然。夫既悯吾道为有内无外矣。果能以道为本。得本何忧于末哉。继言枯稿恣肆。又悯吾道之隘。是未见其大者矣。既曰。佛有觉之理。为敬以直内。复言要之亦不是。皆反覆自惑之言耳。岂真知此理者哉。若率性之说。亦不出吾心上工夫。必取證于易。易乃心上之妙理。先儒不明本心之体。遂不明良知良能之所自出。谓有气而后有知。乃推性命之源于气。推性为气中之理。以性循理为道。故随事随物以明理。不知天地人物形气。皆生于觉性之中。而吾之本心妙明遍照。已在思虑未发之时。若有得于此。即时中之义也。失此不能少存于内。徒追求于事物之末。谓之义以方外。岂有是哉。取證于易者。易言至神至圣。皆指不可测不可知之地。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以无思无为无感通之本。则易所證。固非外矣。夫了悟之地。非学解所能到。悟则谓之内。解则谓之外。则内教外教。所以不同也。儒者专用力于外。凡知解所不及者。不复穷究。故不知允执厥中之道。天理流行之处。皆在思虑不起。物欲净尽之时。践履虽专。终不入圣人之域矣。盖因疑佛氏之迹。为无父无君。遂不究尽其说。使孔圣之道不明。乃成毁佛之过也。惜哉。师将化忽云。难难。二八娇娘上高山。老僧扶不得。言讫而寂。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禅师普庄者。
字敬中。
台之仙居袁氏子也。
家人见梵僧入舍而生。
三岁。
解跏趺。
喜学梵音。
九岁而梵呗皆有律度。
其族爱而呼之。
曰佛童。
年十三。
从季父子鄞。
依天童左庵良禅师。
为沙弥。
左庵亦爱之。
仍呼曰佛童。
久之秉戒。
参禅不悟。
适了堂一禅师。
自紫箨山来天宁。
庄童时。
素闻其名。
私喜曰。
此吾故山善知识也。
趋谒之。
而得道焉。
归省左庵。
左庵卒。
了堂来居天童。
会恕中愠禅师。
应诏退休于翠山。
了堂命庄。
为翠山使。
庄与愠语。
愠大奇之曰。
天童法兄。
得人如此。
不负紫箨先和尚矣。
庄向以呆庵自称。
汇杂稿为呆庵集。
呈愠。
愠读之。
大喜曰。
吾侄。
当有大名于当世。
惜吾老耳。
然兰以幽而香。
松以曲而寿。
惟吾侄勉之。
乃引长偈为赠。
偈曰。
烛龙吐火烧虚空。
处处江河尽枯竭。
方士神僧世已无。
谁倒天瓢洗炎热。
柴门日高关未抽。
岂为一口生閒愁。
南村北村青稻死。
上田下田黄埃流。
竹外忽然闻剥啄。
侄也何为到林壑。
油黄卷子手持来。
玉润珠辉见新作。
载舒载读心眼开。
便如饮我甘露杯。
老怀从此顿苏豁。
末运不畏宗纲颓。
我有一句须听取。
无智人前莫轻举。
山前石虎咬烟菟。
吒沙猎颔九条尾。
洪武十年。
有敕天下僧伦
演心经楞伽金刚三经。
庄与性原禅师。
提纲于金山大会。
次年至金陵。
馆天界。
位望最尊者满庵辈。
庄与辨论。
机穷底蕴。
学士周公维修。
时亦在坐。
乃问三禅师曰。
儒有儒师。
禅有禅师。
经有经师。
一切百工伎艺。
俱有所师。
何是无师智。
庄答曰。
七情五欲。
修骇曰。
如是则无师之智。
非极则也(一本云。
安称极则)。
庄舒右脚曰。
山僧自到京。
跛却一只脚。
满庵笑曰。
须是者呆汉始得。
又明年。
领江西抚州之北禅寺。
历元以来。
禅道多兴吴越。
而西江马祖百丈之威仪。
大都弛废。
庄至北禅。
勃然中兴。
如多宝塔幢从空涌出。
复怜云居荒久。
携数十禅徒。
结茅于旧址。
叠柴为床。
庄登座。
示众曰。
昨日开荒地。
请诸人。
刬去荆棘。
除去瓦砾。
本来基址。
已见分明。
只有中间树子。
无人拔得。
山僧今日未免别行方便。
利刀剪去繁枝叶。
钝钁深锄邪倒根。
实地工夫成一片。
住山鈯斧了无痕。
于是。
云居殿阁堂庑。
而幻出焉。
衲子闻风。
如归。
时称天下云居。
洪武十四年秋。
高帝制碑于庐山。
有手诏。
命庄主其事。
灵瑞多种。
荡眩山川。
草疏复命。
帝甚悦之。
庄暮年奉诏主持径山。
竺元之风。
复振东南。
尝问僧曰。
近奉公文。
务要打点。
僧曰。
学人不是奸细。
曰。
也须勘过。
僧曰。
和尚莫得倚势欺人。
庄展手曰。
把将公验来。
僧拟议。
庄便掌之。
又尝厉声曰。
尽十方世界。
是毗卢心印。
且道。
印纽落在甚么人手里。
有僧拟进对。
庄曰。
且去别时来。
庄有敏裁。
无宿事。
所遇不忘。
虽万众蹁跹。
一目了然。
且好提奖。
人有小善。
庄每誉之竟日。
丛林因称曰。
呆庵舌风掩叶。
永乐改元。
庄年五十八。
命挝鼓告寂。
适江右二道者至。
庄挽其归方丈。
相叙甚驩。
坐谈夜半。
庄精神倍胜。
二道者。
相视叹曰。
此事甚难。
不可得而拟议。
庄曰。
难难。
万种千般。
不拟议亦瞒顸。
青天霹雳。
平地波澜。
无说是真说。
它观非正观。
沉沦枉经巨劫。
契悟秖在毫端。
莫教坐却含元殿。
逢人只管觅长安。
一曰。
此事甚易。
但自不能承当耳。
庄又曰。
易易。
多方一致。
绝承当。
忘此喻。
耀古腾今。
经天纬地。
知有亦无知。
利它还自利。
明明般若真乘。
念念尘劳杂事。
拔却多年若瓠根。
释迦不受然灯记。
适晨钟动。
庄怡然化去。
阇维。
烟𦦨所至。
悉得舍利。
更有素珠不坏。
塔于凌霄峰之阳。
赞曰。
余观历祖代兴法道者。
其风骨必凛然特异。
呆庵。
既出了堂之门。
遂将折拄杖。
拨动湖海英灵。
向乌有之云居幻出。
莫大梵场。
名歆天子。
德被含灵。
僧中之龙。
不谬矣。
然及时说法。
乃上池之水也。
共 17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