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智凝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42 【介绍】: 隋唐时僧。邓州南阳人,俗姓张。年七岁,日诵千言,时人以为奇。后出家,专寻经论。隋炀帝大业初召入禅定道场。唐太宗贞观中召居宏福寺,以善讲博通誉满天下。有《中论》、《唯识》等章疏行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俗姓张。
世居渚宫之南阳。
自梁氏失守。
遂入关为冯翊人。
七岁。
读书日诵千言。
十岁虽未薙落而数以升座。
覆述维摩仁王二经。
获誉于时。
隋开皇初。
诏苏威度僧三千人。
且先试所业辩年最小而所习淹稔主司善之。
遂获免众试类得出家。
受具后。
智凝法师寻讨经论。
累阅寒暑。
大业间。
居禅定道场。
武德之元。
出关弘化蒲虞陕虢间。
尝于芮城开摄论。
听者骈拥。
檀越使帐幔其上以容空露。
已而道士致问。
辩曰。
正法自明。
邪风故翳。
道士益欲进。
忽风起。
帐幔缠结。
冠褐。
尘盆塞口鼻。
馀人皆莫觉。
卒大笑散去。
贞观间。
置翻经馆。
诏徙弘福寺。
證义道岳法师阐俱舍论因辍己讲而听之。
随出钞三百馀纸。
十三年六月十三日。
卒于所住寺。
时方亢旱。
炎曦隆赫。
停龛二旬颜貌明润。
逮葬而雨率土。
欢抃。
寿七十五。
著摄论中边唯识思尘佛性无性等。
章疏并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僧辩。
俗姓张。
南阳人也。
渚宫陷没入关住于冯翊焉。
年甫七岁日诵千言。
时以奇之。
声于乡壤。
十岁欣仰道法思欲出家。
局以公宪。
未蒙剃落。
乃听维摩仁王二经。
文义俱收。
升座覆述。
宣吐教理有称于时。
先学大德相顾曰。
吾等没后不足忧也。
此人出家绍隆遗法矣。
开皇初年。
敕遣苏威。
简取三千人用充度限。
辩年幼小最在末行。
轻其行业召令口诵。
言词清啭章句契断。
神明朗正。
见者属目。
由是大蒙嗟赏。
馀并不试。
同得出家。
受具已后专寻经论。
时有智凝法师
学望京华德隆岳表。
辩从问知津乃经累载。
承席覆述允合同伦。
遂使旁疏异解曲有正量。
识者佥悟击其大节。
大业初岁。
召入大禅定道场。
众复屯之欣其开解。
武德之始。
步出关东蒲虞陕虢。
大弘法化。
四远驰造倍胜初闻。
尝处芮城将开摄论。
露缦而听。
李释同奔序王将了。
黄巾致问酬答乃竟。
终诵前关。
辩曰。
正法自明邪风致翳。
虽重广诵不异前通。
黄巾高问转增愚叟谓其义壮。
忽旋风勃起径趣李宗。
缦倒掩抑身首烦扰。
冠帻交横衣发紊乱。
风至僧伦怗然自灭。
大众笑异其相。
一时便散。
明旦入文。
𧹞然莫集。
辩虽乘此胜。
而言色不改。
时共服其异度也。
贞观翻经被徵證义。
弘福寺立又召居之。
虽屡处以英华而情不存得丧。
约时讲说不替寒温。
异学名宾皆欣预席。
故使海之内外僧杂华夷不远万里承风参谒。
俱舍一论振古未开。
道岳法师命章搆释。
辩正讲论废而听之。
随闻出钞三百馀纸。
或闻初开法肆或中途少闲。
但有法坐无论胜负。
咸预位席横经而听。
斯渴法之。
深良未俦矣。
而谦让知。
足不重荣势。
名满天下。
公卿咸委。
而不识其形也。
皆来觅之。
辩如常威仪不变其节。
任其来去曾无迎送。
时侪伦诸德。
以此怀尚而不能行也。
以贞观十六年六月十三日卒于弘福寺。
春秋七十有五。
于时炎曦赫盛停尸二旬。
而相等生存形色不变。
迄至于葬日亦不腐朽。
于时亢旱积久埃尘涨天。
明当将送夜降微雨。
故得幢盖引列。
俱得升济。
七众导从不疲形苦。
殡于郊西龙首之原。
凿土为龛处之。
于内门通行路。
道俗同观。
至今四年鲜明如在。
自辩置怀慈济。
爱法为功。
路见贫苦不简人畜。
皆尽其身命济其危厄。
讲听之务惟其恒习。
其摄论中边唯识思尘佛性无论。
并具出章疏在世流布。
释道积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出河东安邑相里氏。
其居家名子材。
年二十。
遇洪湛律师。
乃为剃落。
而遁迹双岩。
以求其志。
复研心学于法朗禅师。
影不出山者。
三阅寒暑。
既而叹曰。
幽證固难。
圣教须究。
开皇十三年。
就远行寺普兴法师。
禀涅槃。
十八年。
造京师宝昌寺明及法师。
咨十地论。
又依辨才智凝法师
习摄大乘论。
仁寿三年。
听采地持于并州武德寺沙门法棱所。
四年七月。
杨谅反。
遂与同侣素杰诸师。
南旋乡里。
弘阐涅槃摄论诸部。
齿邻知命。
则偏事地持。
曰是戒勖之极。
心法之要也。
故德资皂白。
道洽朱蓝。
然于尼众。
独不引顾。
每谓其徒曰。
女诚戒垢。
圣典所诃。
佛度出家。
减损正法。
闻名尚尔污心。
面对岂云无染。
且教贵清显。
不参非滥。
俗重远嫌。
君子攸奉。
余虽不逮。
请遵其度。
则其洁己高蹈之风。
可想见矣。
先是沙门宝澄。
当隋之初。
于普救寺。
创营百尺弥勒大像。
始举事。
澄遽告逝。
耆艾请积继之。
仅十稔而雕籹之工毕。
道俗相与庆贺。
初积既受请。
夜梦。
崖旁二师子。
于大像侧。
连吐明珠不绝。
寤而念曰。
师子以表法流无畏。
明珠以表财施无穷。
吾事其成乎。
即命图其梦。
张之像前。
寺处蒲坂之阳。
尤为一方形胜。
像又殊特。
诚古今天下之伟观。
而积弊衣蔬食。
剿志劬形。
以成就之。
可谓勤矣。
故仆射裴玄真。
刺史杜楚容。
皆馈香致敬。
赠衣求法。
隋之季。
河东通守尧君素。
议沙门守城。
以禦外敌。
令曰。
敢谏者斩。
积奋曰。
吾辈抗迹尘外。
而世欲以卒伍辱之。
可哉。
于是偕道逊神素进曰。
公亦闻人有不畏死者乎。
夫死而有益。
虽死无畏。
弟恐无益而徒死尔。
且昔者汉高尊四皓。
而天下安。
文侯重干木。
而魏国治。
今道人务德义。
疏利名。
其于四皓干木。
亦庶几矣。
而尊重之礼。
不见得于公。
顾将拘系。
以从军役。
则公之去汉高文侯远甚。
而识者有以窥公也。
公其图之。
君素以积心气之壮。
释不问。
后君素竟为郡人薛宗所害。
积以贞观十年九月十日。
终于所住。
初积将终。
曾无所苦。
告门人曰。
吾今年七十五。
其死必矣。
门人曰。
师才六十九耳。
诚能七十五。
则犹有六年在。
何遽辞耶。
积曰。
死生数也。
数岂实法哉。
亦假乎语言名字而已。
吾昔日隶籍之时。
刺史增吾六年。
自今计之。
则吾寿当尽。
不三日果卒。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兴福篇第九
释道积。
河东安邑人也。
俗姓相里。
名子材。
既莅玄门更名道积。
其先盖郑大夫子产之苗裔矣。
昔子产生而执拳。
启手观之。
文成相里。
其后因而氏焉。
父宣恢廓有大志。
好学该富。
宗尚严君。
积早习丘坟。
神气爽烈。
年二十将欲出家。
未知所适。
乃遇律师洪湛。
见而异之。
即为剃落。
晦迹双岩。
又依法朗禅师希求心学。
绝影三载不出山门。
然为幽證自难圣教须涉。
开皇十三年。
辞师擐钵周行采义。
路经沧冀就远行寺普兴法师。
寻学涅槃庆所未闻。
乃经四载情通三事。
为门学所推。
至十八年入于京室。
供宝昌寺明及法师咨习地论。
又依辩才智凝法师摄大乘论。
于十义熏习六分转依无尘惟识。
一期明悟。
仁寿二年。
又往并州武德寺沙门法棱所。
听采地持。
故得十法三持毕源斯尽。
四年七月。
杨谅作乱。
遂与同侣素杰诸师。
南旋蒲坂。
既达乡壤法化大行。
先讲涅槃后敷摄论。
并诸异部往往宣传。
及知命将邻。
偏弘地持。
以为诫勖之极。
特是开心之要论也。
故成匠道俗并润朱蓝。
结宗慈训远近通洽。
而深护烦恼重慎讥疑。
尼众归依初不引顾。
每谓徒属曰。
女为戒垢。
圣典常言。
佛度出家损减正法。
尚以闻名污心。
况复面对无染。
且道贵清显。
不参非滥。
俗重远嫌。
君子攸奉。
余虽不逮请遵其度。
由此受戒教授没齿未登。
参谒咨请不听入室。
斯则骨梗洁己。
清贞高蹈。
河东英俊莫与同风。
先是沙门宝澄。
隋初于普救寺创营大像百丈。
万工才登其一。
不卒此愿而澄早逝。
乡邑耆艾请积继之。
乃惟大造之未成也。
且引七贵而崇树之。
修建十年彫庄都了。
道俗庆赖欣喜相并。
初积受请之夕。
寝梦崖傍见二师子。
于大像侧连吐明珠相续不绝。
既觉惟曰。
狩王自在。
则表法流无滞。
宝珠自涌。
又喻财施不穷。
冥运潜开。
功成斯在。
即命工匠。
图梦所见于弥勒大像前。
今犹存焉。
其寺蒲坂之阳。
高爽华博。
东临州里南望河山。
像设三层岩廊四合。
上坊下院赫奕相临。
园硙田蔬周环俯就。
小而成大。
咸积之功。
撝空树有。
皆积之力。
而弊衣菲食轻财重命。
普救殷赡追静归闲。
为而不恃即处幽隐。
天怀抗志顿绝人世。
不令而众自严。
不出而物自往。
仆射裴玄真宠居上宰。
钦其令问频赠香衣。
刺史杜楚客。
知人之重。
造展求法。
其感动柔靡。
皆此类也。
往经隋季拥闭河东通守尧君素。
镇守荒城偏师肆暴。
时人莫敢窃视也。
欲议诸沙门登城守固。
敢谏者斩。
玄素同忧无能忤者。
积愤叹内发不顾形命。
谓诸属曰。
时乃盛衰法无隆替。
天之未丧斯文在斯。
且沙门尘外之宾。
迹类高世。
何得执戈擐甲为禦侮之卒乎。
遂引沙门道逊神素。
历阶厉色而谏曰。
贫道闻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怖之。
今视死若生。
但惧不得其死。
死而有益是所甘心。
计城之存亡。
公之略也。
世之否泰。
公之运也。
岂五三虚怯而能济乎。
昔者汉钦四皓。
天下隆平。
魏重干木。
举国大治。
今欲拘系以从军役。
反天常以会灵祇。
恐纳不祥之兆耳。
敢布腹心愿深图之。
无宜空肆一朝自倾。
于后为天下笑也公若索头与头。
仍为本愿。
必纵以残生逼充步甲者。
则不知生为何生。
死为何死。
积陈此语傍为寒心。
素初闻谏重积词气。
但张目直视曰。
异哉斯人也。
何乃心气若斯之壮耶。
因舍而不问。
果诣积陈忏。
尧素以杀戮无度骋其毒心。
加又举意轻陵。
虽当时获寝。
而祸作其兆。
卒为城人薛宗所害。
自积立性刚果志决不回。
遇逢瞋忿动为鱼肉。
既出家后。
诃责本缘。
挫拉无情。
转增和忍。
岁登耳顺。
此行弥隆。
习与性成。
斯言不爽。
以贞观十年九月十七日。
终于本寺。
春秋六十有九。
初积云疾的无所苦。
自知即世告门人曰。
吾今七十有五。
吾卒今年矣。
其徒曰。
师六十九矣。
何遽辞耶。
告曰。
死生法尔。
吾不惧也。
且老僧将年七十。
刺史貌吾增为六岁。
故其命在旦夕。
宜深剋励视吾所行。
又曰。
经不云乎。
世实危脆无牢强者。
去终三日钟不发声。
逝后如旧。
众咸哀叹。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河东安邑人。
姓相。
其先郑大夫子产之苗裔。
积早习丘坟。
神气爽烈。
至年二十。
遇律师洪湛。
见而异之。
即为剃落。
晦迹双岩。
又依法朗禅师。
希求心学。
绝影三载。
开皇十三年。
辞师擐钵。
周行采义。
路经沧海。
冀就远行寺普兴法师。
寻学涅槃。
乃经四载。
清通三事。
至十八年。
入于京室。
依宝昌寺明及法师。
咨习地论。
又依智凝法师
摄大乘论。
于十义。
熏习六分。
仁寿三年。
又往并州武德寺法棱所。
听采地持。
故得十法三持。
四年七月。
杨谅作乱。
遂与同侣素杰诸师。
南旋蒲坂。
既达乡壤。
法化大行。
先讲涅槃。
后敷摄论。
先是沙门宝澄。
隋初于普救寺。
创营大像百尺。
万工才登其一。
不卒此愿。
而澄早逝。
乡邑耆艾。
请积继之。
受请之夕。
𥨊梦崖傍。
见二师子于大像侧。
连吐明珠。
相续不绝。
既觉惟曰。
兽王自在。
则表法流无滞。
宝珠自涌。
又喻财施不穷。
冥运潜开。
功成斯在。
其寺蒲坂之阳。
嵩高华博。
东临州里。
南望河山。
像设三层。
岩廊四合。
上坊下院。
赫奕相临。
园硙田蔬。
周环俯就。
而弊衣蔬食。
轻财重命。
普救殷赡。
追静归闲。
经隋季拥闭。
海东通守尧君素。
镇守荒城。
偏师肆暴。
欲议诸沙门登城守固。
敢谏者斩。
缁素同忧。
积愤叹内发。
不顾形命。
谓诸属曰。
时乃盛衰。
法无隆替。
沙门尘外之宾。
迹类高世。
何得执戈擐甲。
为禦侮之卒乎。
遂引沙门道逊神素。
历阶厉色而谏曰。
贫道闻。
人不畏死。
不可以死怖之。
今视死若生。
但惧不得其死。
死而有益。
是所甘心。
计城之存亡。
公之略也。
世之否泰。
公之运也。
岂五三虚怯而能济乎。
昔者汉钦四皓。
天下隆平。
魏重干木。
举国大治。
今欲拘系以从军役。
反天常以会灵祗。
恐纳不祥之兆耳。
公若索头。
与头。
仍为本愿。
必纵以残生。
逼充步甲者。
则不知生为何生。
死为何死。
积陈此语。
傍为寒心。
素初闻谏。
重积词气。
但张目直视曰。
异哉斯人也。
何乃心气若斯之壮耶。
因舍而不问。
果诣积陈忏。
尧素以杀戮无度。
骋其毒心。
兼又举意轻陵。
卒为城人薛宗所害。
积以贞观十年九月十七日。
终于本寺。
春秋六十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