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宝彖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释慧韶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丹阳之田里。其先颖川陈氏也。幼养于兄。以友悌称。年十二。出家禀戒。游京扬。听庄严旻公释成论。仅再讲。即尽记忆通畅。因谓同学慧峰曰。吾如是。将非其所开之义浅欤。抑其善教然欤。遂更依藏法师于开善。钻仰日至。后依龙光绰法师。贫无以得论本。众共斥不许住。时方严寒。独一帔。因鬻之以资写论。久之武陵王填巴蜀。邀与俱。训徒龙渊寺。尝讲罢。坐房中。见神人青袷服。致敬曰。法师幸常此弘道。当相拥卫也。先苦气疾。每思虑辄发。至是顿愈。法席推为成都盛。凡学者有失。皆自罚。性不骑乘。间赴贵家请。值雨潦泥淖。必策杖戴笠往。天监七年。忽染微恙。医者以猪脂药进。拒不服。而礼佛诵经。颜色怡悦如常时。候问者以为喜。乃告曰。吾兹无处不痛。政若败车行路。常患摧折。但自强耳。顷之卒于寺之摩诃堂。是年七月三日也。春秋五十四。既卒。民有应始丰者。梦被摄。至阎王所。闻趣迎韶法师。及至。王降阶。合掌顶礼。还坐殿上。画文书。作大政字。俄法师飞腾去。安浦寺尼梦。送法师等五百僧。登七宝梯。到天宫殿。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慧韶。
姓陈氏。
本颖川太丘之后。
避乱居于丹阳之田里焉。
性恬虚寡嗜欲。
沈毅少言。
童幼早孤依兄而长。
悌友之至闻于闾阎。
十二厌世出家。
具戒便游京杨。
听庄严旻公讲释成论。
才得两遍记注略尽。
谓同学慧峰曰。
吾沐道日少便知旨趣。
斯何故耶。
将非所闻义浅。
为是善教使然乎。
乃试听开善藏法师讲。
遂觉理与言玄。
便尽心钻仰。
当夕感梦。
往开善寺采得李子数斛。
撮欲啖之先得枝叶。
觉而悟曰。
吾正应从学必践深极矣。
寻尔藏公迁化。
有龙光寺绰公继踵传业。
便回听焉。
既阙论本制不许住。
惟有一帔又属严冬。
便撤之用充写论。
忍寒连噤。
方得预听文义。
兼善独见之明卓高众表。
辩灭谛为本有。
用粗细而折心。
时以为穿凿有神思也。
梁武陵王出镇庸蜀。
闻彼多参义学。
必须硕解弘望。
方可开宣。
众议荐举皆不合意。
王曰。
忆往年法集有伧僧韶法师者。
乃堪此选耳。
若得同行。
想能振起边服。
便邀之至蜀。
于诸寺讲论开道如川流。
当于龙渊寺披讲将讫。
静坐房中感见一神。
青衣帢服致敬曰。
愿法师常在此弘法。
当相拥卫。
言讫而隐。
遂接席数遍。
清悟繁结。
昔在杨都尝苦气疾。
缀虑恒动。
及至蜀讲众病皆除。
识者以为寺神之所护矣。
于时成都法席恒并置三四。
法鼓齐振竞敞玄门。
而韶听徒济济莫斯为盛。
又率诸听侣。
讽诵涅槃大品。
人各一卷合而成部。
年恒数集伦次诵之。
如有谬忘及讲听眠失者。
皆代受罚。
对众谢曰。
斯则训导不明耳。
故身令奖物。
其勤至若此。
武陵布政于蜀。
每述大乘及三藏等论。
沙门宝彖保该智空等。
并后进峰岫。
参预撰集。
勒卷既成。
王赐钱十万。
即于龙渊寺分赡学徒频教令掌僧都。
苦辞不受。
性不乘骑。
虽贵胜请讲逢值泥雨。
辄自策杖戴笠。
履芒屩而赴会焉。
少而斋洁不涉珍羞。
后遇时患药杂䐗脂。
拒而不服。
非时浆饮故绝生常。
候病者仰观。
颜色怡悦礼诵不替。
当似微差。
乃告曰。
吾今无处不痛。
如坏车行路常欲摧折。
但自强耳。
恨所营尊像未就。
吾将去矣。
遗属道俗凭为庄严。
便洗浴剃发剪爪礼拜嗽口。
坐于龙渊寺摩诃堂中。
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四。
即天监七年七月三日也。
时成都民应始丰者。
因病气绝而心上温。
五日方醒云。
被摄至阎王所。
闻处分云。
迎韶法师。
须臾便至。
王下殿合掌顶礼更无言说。
惟画文书作大政之字。
韶便出外。
坐于旷路树下。
见一少童以漆柳箕擎生袈裟令韶著之。
有数十僧来迎。
丰惟识智慈二禅师。
幡花列道腾飞而去。
又当终夕有安浦寺尼。
久病闷绝。
及后醒云。
送韶法师及五百僧。
登七宝梯。
到天宫殿讲堂中。
其地如水精。
床席华整。
亦有麈尾几案。
莲华满地。
韶就座谈说。
少时便起。
送别者。
令归。
其生灭冥祥感见类此。
释植相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郝。梓潼涪人。初为巴西郡吏。尝以太守郑贞命。奉献京师。普通初。上方隆尚佛乘。塔庙庄严侈于甲弟。僧尼贵拟王公。相慕之。遂出家。及还蜀。妻子皆薙落。大同中。相进脩加精厉。一食常坐。毕命不渝。时南武都。有法爱道人。以祝术。为世所宗。相往观之。是夕见一物。伟衣冠前至。相不为动。物寻举相所坐绳床。高四五尺许。即隐去。斯须复来举床。仅动一角去。斯须复来前立。如初。相终不动。顷焉忽见其面于屋上梁栋。有摧裂声甚大。相略不动。物遽礼拜求忏悔。明日相语爱曰。汝其舍去邪法则善。相生长边鄙。而音吐凡陋。后往益府讲肆听习。而众加侮诮。相一弗以介意。尝因行役。寄宿道士馆。道士素闻其名。恐其诱己徒属而弗礼焉。夜既分。虎群号相所卧处。诸道士通夕不能安。黎明从之求受戒。又见钓弘农水侧者。喻之使毋杀。其人意殊慢。相即唾水中。忽有大蛇昂首。四顾趋钓者。钓者忏悔。遂师事之为弟子。未几聚徒青城山。梁王萧撝尤致钦重。一日谓弟子曰。吾无胜业以生净土。然而三涂之苦。天堂之乐。亦非所生也。无已则仍生此土。以教化汝等。汝等其努力行道哉。跏趺而逝。寿三十有四。于是獠民聚观叹异。兴起则效。而夷俗为变。先是相建柏林寺于绵城之西。手植梧桐一株于堂下。极为繁茂。至是无故衰落。维那晨起击钟。失响。上座僧起谓人曰。此必有大凶。遽逃避。既而讣至。寺去青城四百馀里。而感应如此。岂可以常情测哉。梁之季。道香僧朗。并神异。兹不具录。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植相。
姓郝氏。
梓橦涪人。
当任巴西郡吏。
太守郑贞。
令相赍献物下杨都。
见梁祖王公崇敬三宝。
便愿出家。
及还上蜀。
决誓家属。
并其妻子既同相志。
一时剪落。
自出家后。
梁大同中专习苦行。
一食常坐正心佛理。
以命自期。
时南武都。
今孝水县。
有法爱道人。
高衒道术。
相往观之。
爱于夕中。
自以咒力现一大神。
身著衣冠容相瑰伟。
来举绳床离地四五尺。
相便诵戒。
神即驰去。
斯须复来举床(仅动一角如前)复去。
俄尔又来在相前立。
相正意贞白初无微动。
寻尔复去。
于屋头现面。
舍栋破裂。
其声甚大。
相亦无惧。
神见不动便来礼拜求哀忏谢。
至旦语爱曰。
汝所重者。
此是邪术非正法也。
可舍之。
相后往益听讲。
以生在边鄙玄颇涉俗。
虽遭轻诮。
亡怀在道都不忤意。
又因行路寄宿道馆。
道士有素闻相名。
恐化徒属。
拒不延之。
其夜群虎绕院相吼。
道士等通夕不安。
及明追之。
从受菩萨戒焉。
又曾行弘农。
水侧见人垂钓。
相劝止之。
不从其言。
即唾水中。
忽有大蛇擎头四顾来趣。
钓者因即归命投相出家。
时梁道渐衰。
而涪土军动。
彖法师分飞异域。
入静林山。
相入青城山。
聚徒集业。
梁王萧撝。
素相钦重。
供给獠民以为营理。
未暇经始便感重疾。
知命不救。
谓弟子曰。
常愿生净土。
而无胜业。
虽不生三途。
亦不生天堂。
还生涪土作沙门也。
汝等努力行道。
方与吾会。
加坐俨然奄便迁化。
时年四十有四。
其山四面獠民。
见其坐亡皆来叹异。
礼拜供养改俗行善。
弟子衔命露尸松下。
初相置足于绵州城西柏林寺。
院成就于堂头植梧桐一株。
极为繁茂。
忽以四月十五日。
无故叶落。
又维那此日打钟。
初不发声。
大小疑怪不测所以。
上坐僧超谓有大变。
执锡逃避。
须臾信报。
相已终卒。
树枯钟噎。
表其迁化之晨也。
此寺去青城四百馀里。
而潜运之感。
殆非人谋。
梁初又有道香僧朗。
并有神异。
其迹略同。
志公之类矣。
神僧传·卷第四
释植相。姓郝氏。梓潼涪人。尝任巴西郡吏。太守郑贞令相赍献物。下扬都见梁祖王公崇敬佛教。便愿出家。乃还蜀决誓。家属并其妻子。既同相志一时剪落。自出家后专习苦行一食常坐。正心佛理以命自期。时南武郡有法爱道人。高衒道术相往观之。爱于夕中自以咒力现一大神。身著衣冠容相瑰伟。来举绳床离地四五尺。便诵戒神即驰去。斯须复来举床。仅动一角如前复去。俄尔又来在相前立。相正意贞白初无微动。寻尔复去于屋头现。面舍栋破裂其声甚大。相亦无惧神见不动。便来礼拜求哀忏悔。至旦语爱曰。汝所重者此是邪术。非正法也。可舍之相因行路寄宿道馆。道士有素。闻相名。恐化徒属拒不延之。其夜群虎绕院相吼。道士等通夕不安。及明追之从受菩萨戒焉。又曾行弘农水侧。见人垂钓相劝止之。不从其言。即唾水中。忽有大蛇擎头四顾。来趣钓者。因即归命。投相出家。后因梁末军乱。入青城山聚徒集业。未暇经始。适便迁化。初相置足于绵州城西柏林寺。院宇成就。于堂头植梧桐一株。极为繁茂。夏月忽无故叶落。又维那旦打钟初不发声。大小疑怪不测所以。上座僧谓有大变执锡逃避。须臾信报。相已终。乃知树枯钟噎表其迁化之晨也。弟子㘅命露尸松下焉。
僧晃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绵州涪城南昌冯氏子。
躯干颀硕。
貌气雄毅。
学博材敏。
幼负乡里誉。
尝梦手持日月。
坐太虚中。
自视光采晃然。
因即以立名焉。
苦求父母出家。
父母恐其逸去。
夜系两足屋柱上。
忽自解。
乃叹曰。
志之所在。
天地鬼神从之。
况他物哉。
父母感悟。
使依彖法师受业。
夙夜匪懈。
卒通大小乘学。
会梁末周初。
法复淆滥。
晃独操守。
非类弗亲。
登坛之后。
偏攻十诵。
周保定间。
进习僧祇。
又禀心法于昙相禅师。
及开禅师等。
既而遐迩颂德。
声达天朝矣。
武皇帝诏于明德殿法集。
授职本州三藏。
有隋启祚。
仍以僧正。
匡御本州。
益部钦风。
前后州主。
皆授戒香。
开皇十五年。
别置头陀众于所住之振响寺。
以导堕窳。
仁寿后。
率寺众转藏经。
周而复始。
供给䞋施。
一出檀越。
武德初终于所住。
春秋八十五。
方其将终之际。
莲池竭。
慈竹凋。
蔷薇冬时盛华。
识者以为荣枯两瑞。
必有生灭之徵焉。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兴福篇第九
释僧晃。
姓冯氏。
绵州涪城南昌人。
形长八尺。
颜貌都伟。
威容整肃。
动中规矩。
而鹰眼虎身鹅行象步。
声气雄亮志略宏远。
纲维法任有柱石焉。
故使岷巴领袖咸所推仰。
昔年在志学。
文才博达。
时共声誉。
尝梦手擎日月太虚中坐。
便晃然厌俗。
欣慕出家。
私即立名为僧晃也。
父母未之许。
拘械两足牢系屋柱。
决意已绝誓心无改。
不移旦夕锁自然解。
乃叹曰。
夫志之所及也。
山岳以之转。
江河以之绝。
城台以之崩。
瀛海以之竭。
日月为之潜光。
须弥为之崩颓。
星辰为之改度。
嘉树为之藏摧。
况复金木之与桎梏。
奚足以语哉。
二亲顾其冥感。
任从道化。
彖法师出家受业。
学通大小夙夜匪懈。
会梁末周初佛法淆滥。
行多浮略迂诞毗尼。
晃具戒未闻。
而超然异表。
少能精苦性自矜持。
卒非师友所成立也。
众皆挹其神宇。
密相高尚。
及升坛之后。
偏攻十诵。
数年劬劳朗鉴精熟。
研微造尽彬郁可崇。
周保定后更业长安。
进学僧祇讨其幽旨。
有难必究是滞能通。
又于昙相禅师禀受心法。
观道圆净由此弥开。
又于开禅师方等行道。
洞入时伦无与相映。
自此罕得而传者。
由多营福业劳事有为。
是以隐坠世不称也。
既而遐迩讽德。
声闻天庭。
武帝下敕。
延于明德殿。
言议开阐弥遂圣心。
乃授本州三藏。
大隋启祚面委僧正。
匡御本邑。
而刚决方正赏罚严平。
绵益钦风贵贱攸奉。
前后州主十有馀人。
皆授戒香断恶行善。
开皇十五年。
又于寺中置头陀众。
僧事蠲免以引堕者。
仁寿以后。
重率寺众共转藏经。
周而复始初不断绝。
供给䞋锡一出俗缘。
皆晃指授。
故福报所至如泉不穷。
僧业茂盛方类推举。
以武德冬初。
终于所住之振向寺。
春秋八十五矣。
初未终前。
佛堂莲华池自然枯竭。
池侧慈竹无故彫死。
寺内蔷薇非时发花晔如夏月。
众以荣枯两瑞不无生灭之怀德异常伦故。
感应之所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