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显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2 首
岁丁巳开成纪年之明年。有具寿沙门曰令检。自上京抵洛师。以缥囊盛三藏遗文传记。访余柴门于行修里。且曰。闻夫子斧藻偫言旧矣。讵直专声于班马。能不为释氏董狐耶。抑岂不闻贞观初慈恩三藏之事乎。敢矢厥来旨云。三藏事迹载国史及慈恩传。今塔在长安城南三十里。初高宗塔于白鹿原。后徙于此。中宗制影赞。谥大遍觉。肃宗赐塔额曰兴教。因为兴教寺。寺在少陵原之阳。年岁寖远。塔无主。寺无僧。荒凉残委。游者伤目。长庆初。有衲衣僧昙景始葺之。大和二年。安国寺三教谈论大德内供奉赐紫义林。修三藏忌斋于寺。斋众方食。见塔上有光。圆如覆镜。道俗异之。林乃上闻。乃与两街三学人共修身塔。兼砻一石于塔。至三年修毕。林乃化遗言于门人令检曰。尔必求文士铭之。检泣奉遗教。直以铭为请。非法允之冢嫡。谁何至此乎。轲三让不可。乃略而铭之。三藏讳元奘。俗陈姓。河南缑氏人。曾父钦。后魏上党太守。祖康。北齐国子博士。父惠英。长八尺。美须眉。魁岸沈厚。号通儒。时人方汉郭林宗。有子四人。奘其季也。年十三。依兄捷出家于洛。属隋季失御。乃从高祖神尧于晋阳。俄又入蜀。学摄论毗昙于基暹二法师。武德五年。受具于成都。精究篇聚。又学成实于赵州深。学俱舍于长安岳。于是西经前来者。无不贯综矣。初中国学者。多以实相性空。通贯偫说。俾彖象蹄笱。往往失鱼兔于得意之路。至于星罗棋布。五法三性。析秋毫以矢名相。界地生汇。各有攸处。曾未暇也。大遍觉乃兴言曰。佛理圆极。片言支说。未足师决。固是经来未尽。吾当求所未闻。俾跛眇儿视履。必使解行如函盖。始可为具人矣。且法显智严何人也。犹能孤游天竺。而我安能坐致耶。初三藏之生。母氏梦法师白衣西去。母曰何去。曰求法。贞观三年。忽梦海中苏迷卢山遽凌波而入。乃见石莲波外承足山。险不可上。试踊身腾踔。飒然飙举。升中四望。廓澈无际。觉而自占曰。我西行决矣。至凉州。都督李大亮防禁特切。逼法师还京。法师乃宵遁。渡瓠芦河。出玉门。经莫贺延碛。艰难险阻。仆而复起者。何止百十耶。自尔涉流沙。次伊吾。高昌王曲文泰遣贵臣以驼马迓法师于白力城。王与太妃及统师大臣等尊以师礼。王亲跪于座侧。俾法师蹑肩而上。资赠甚厚。送至叶护可汗衙。又以廿四封书。通屈支等廿四国。献花缯五百疋于可汗。称法师是奴弟。欲求大法于婆罗门国。愿可汗怜师如怜奴。其所历诸国。为其王礼重。多此类也。自尔支提梵刹神奇灵迹。往往而有。法师皆沥诚尽敬。耳目所得。孕成多闻。与夫世称博物者。何相万耶。详载如传。惟至中印度𨚗烂陁寺。寺遣下座廿人明详仪注者引参正法藏。即戒贤法师也。既入谒。肘膝著地。舐足已。然后起。法藏讯所从来。曰自支𨚗。欲依师学瑜伽论。法藏闻则涕泗曰。解我三年前梦金人之说。伫尔久矣。遂馆于幼日王院觉贤房第四重阁。日供担步罗果一百廿枚。大人米等称是。其尊敬如此。法师既名流五印。三学之士。仰之如天。故大乘师号法师为摩诃天。小乘师号解脱天。乃白大法藏请留之。法师曰。师等岂不欲支𨚗之人开佛慧眼耶。不数日。东印度王拘摩迎法师。戒日王闻法师在拘摩处。遣使谓拘摩曰。急送支𨚗僧来。拘摩曰。我头可得。僧不可得。戒日神武雄勇。名震诸国。乃怒曰。尔言头可得。可将头来。拘摩惧。乃严象军二万。船三万。与法师同溯殑伽河。筑行宫于河北。拘摩自迎戒日于河南。戒日曰。支𨚗僧何不来。拘摩曰。大王可屈就。王既见法师。接足尽敬。且曰。弟子闻支𨚗国有秦王破阵乐。乃问秦王是何人。法师盛谈太宗应天顺人事。王曰。不如此。何以为支𨚗主。因令法师出制恶见论。然小乘外道。未即推伏。请于曲女城集五印沙门婆罗门等。兼十八国王。观支𨚗法师之论。凡十八日。无敢当其锋者。戒日知法师无留意。厚以象马橐装饯法师。又以素謺印书使达官送法师。所经诸国。令兵卫达汉境。法师却次于阗。因高昌商胡入朝。附表奏自西域还。太宗特降天使迎劳。仍制于阗等道送法师。令燉煌迎于流沙。鄯部迎于沮沫。时帝在洛阳。敕西京留守梁国公元龄备有司迎待。是日宿于漕上。十九年春正月景子。留守自漕奉迎于都亭。有司颁诸寺帐舆花幡。送经于宏福。翌日。大会于朱雀街之南。陈列法师于西域所得经像舍利等。其梵文凡五百廿夹。六百五十七部。以廿马负而至。自朱雀至宏福十馀里。倾都士女。夹道鳞次。若人非人。曾不知几俱𦙁矣。壬辰。法师谒文武圣皇帝于洛阳宫。二月己亥。对于仪鸾殿。因广问雪岭已西诸国风俗。法师皆备陈所历。若指诸掌。太宗大悦。谓赵公无忌曰。昔符坚称道安为神器。今法师出之更远。时帝将征辽。法师请于嵩之少林翻译。太宗曰。师西去后。朕为穆太后于西京造宏福寺。寺有禅院。可就翻译。三月己巳。徙宏福。夏五月丁卯。法师方开贝叶。廿年秋七月。法师进新译经论。仍请制经序。并进奉敕撰西域记十二卷。太宗美法师风仪。又有公辅才。俾法师裼缁褐袭金紫。法师因以五义褒扬圣德。乞不夺其志。遂问瑜伽十七地义。太宗谓侍臣曰。朕观佛经。犹噡天望海。法师能于异域得是深法。非惟法师愿力。亦朕与公等宿殖所会。及三藏圣教序成。神笔自写。太宗居庆福殿。百寮陪位。坐法师。命宏文馆学士上官仪对偫寮读之。廿二年夏六月。天皇大帝居春宫。又制述圣记及菩萨藏经后序。太宗因问功德何最。法师对以度人。自隋季天下祠宇残毁。缁伍殆绝。太宗自此敕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宏福寺度五十人。戊申。皇太子宣令。请法师为慈恩上座。仍造翻经院。备仪礼自宏福迎法师。太宗与皇太子后宫等。于安福门执香炉。目而送之。至寺门。敕赵公英中书令褚引入。于殿内奏九部乐破阵舞。及百戏于庭而还。廿三年夏四月。法师随驾于翠微宫。谈赏终日。太宗前席攘袂曰。恨相逢已晚。翌日。太宗崩于含风殿。高宗即位。法师还慈恩。专务翻译。永徽三年春三月。法师于寺端门之阳造石浮图。高宗恐功大难成。令改用砖塔。有七级。凡一百八十尺。层层中心。皆有舍利。冬十月。中宫方妊。请法师加祐。既诞。神光满院。则中宗孝和皇帝也。请号为佛光王。受三归。服袈裟。度七人。请法师为王剃发。及满月。法师进金字般若心经及道具等。显庆二年春二月。驾幸洛阳。法师与佛光王发于驾前。既到馆。于积翠宫终译发智婆沙。法师早丧所天。因扈从还访故里。得张氏姊。问茔垄已平矣。乃捧遗柩改葬于西原。高宗敕所司公给。备丧礼。尽饰终之道。洛下道俗赴者万馀人。释氏荣之。三年正月。驾还西京。敕法师徙居西明寺。高宗以法师先朝所重。礼敬弥厚。中使旁午。朝臣慰问及锡赉无虚日。法师随得随散。中国重于般若。前代虽翻译犹未备。众请译焉。法师以功大恐难就。乃请于玉华宫翻译。四年十月。法师如玉华。馆于肃成院。五年春正月一日。始翻梵本。总廿万偈。法师汲汲然常恐不得卒业。每厉译徒。必当人百其心。至龙朔三年方绝笔。法师翻般若后。精力刓耗。谓门人曰。吾所事毕矣。吾瞑目后。可以蘧蒢为亲身物。门人雨泣。且曰。和上何遽发此言。法师曰。吾知之矣。麟德元年春正月八日。门人元觉梦一大浮图倒。法师曰。此吾灭度之兆。遂命嘉尚法师具录所翻经纶。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卅八卷。又造俱𦙁画像弥勒像各一千帧。又造素像十俱𦙁供养悲敬上油各万人。烧百千灯。赎数万生。乃与寺众辞。三称慈尊。愿生内眷。至二月五日夜。弟子光等问云。和上决定得生弥勒内众否。颔云得生。俄而去。春秋六十九矣。初高宗闻法师疾作。御医相望于道。及坊州奏至。帝哀恸。为之罢朝三日。敕坊州刺史窦师伦令官给葬事。又敕宜听京城僧尼送至塔所。门人奉柩于慈恩翻经堂。道俗奔赴者日盈千万。以四月十四日葬于浐东。京畿五百里内。送者百馀万人。至总章二年四月八日。有敕徙于樊川北原。伤圣情也。法师长七尺。眉目若画。直视不顾。端严若神。自大教东流。翻译之盛。未有如法师者。虽滕兰澄什康会竺护之流。无等级以寄言。其彬彬郁郁。已布唐梵新经矣。自示疾至于升神。奇应不可殚纪。盖莫详位次。非上地其孰能如此乎。又曰。
三藏之生,本乘愿来。
入自圣胎,出于凤堆。
大业之季,龙潜于并。
孺子谒帝,与兄偕行。
神尧奇之,善果度之。
不为人臣,必为人师。
师法未足,自洛徂蜀。
学无常师,鸟必择木。
迹穷夷夏,更讨身毒。
寺入烂陁,师遇尸罗。
王逢戒日,论得瑜伽。
瑜伽师地,藏教泉府。
猬●98A7名数,玺抽圣绪。
我握其枢,赤幡仍竖。
名高曲女,归我真主。
主当文皇,臣当蔡梁。
天下贞观,佛氏以光。
光光三藏,是护是付。
付得其人,经纶彬彬。
梵语华言,胡汉相宣。
台臣笔受,御膝前席。
积翠飞花,恩光奕奕。
太宗序教,天皇述圣。
扬于王庭,百辟流咏。
三藏慰喜,灵祇介祉。
蔑彼滕什,曾无此事。
我功成矣,我名遂矣。
脱屣玉华,升神睹史。
发棺开殓,天香馥馥。
地位殊分,神人是卜。
中南地高,樊川气清。
修塔者谁,林公是营。
门人令捡,实尸其事。
铭勒塔旁,捡真法子。
东洲有鸿儒,犹龙飞难囿。
道通今古界,学必天人究。
两间诞异才,此殆由天授。
忆昔方龆龄,敢补封神漏(一)
经史日泳涵,诗文夜诵觏。
心摩韩夫子,正气浩然凑(二)
面命有尊人,度与金针绣。
乾嘉乃家学,考据早精透。
奇筠得时雨,春来自嘉茂。
十六咏优昙,逸云出深岫。
一时惊耆老,和章纷纷就。
自兹露头角,高鸣开凤噣。
十八续艺文(三),学林拔新秀。
条理似串珠,妙解如醇酎。
古瀛二千年,著述几遍覆。
至今七十载,家邦称鸿构。
亦尝耽道典,减食致清瘦。
服膺因是子,静坐气弥宙。
名画力揣摩,传神蜕雕镂。
人物擅白描,山水极疏袤。
走笔如登巘,移形变状候。
运书喜重拙,求与汉魏簉(四)
尺幅铺战阵,五龙绞成戊(五)
力欲透纸背,势将吞宇窦。
当其未冠时,道艺久枕漱。
俯仰天啸楼,万卷杂然糅。
今古任纵横,不知昏与昼。
学如大海潮,百川聚其沤。
过目即铭心,捷手比飞狖。
陈思夸七步,对之亦惊仆。
贾生称俊才,相望应惭陋。
内美既如此,修能亦云富。
骐骥日长成,蹑风更驰走。
丈夫志四海,一隅岂能宥(六)
纂修通志馆(七),卞璧初得售。
方志聚千种,历览如神佑。
楚辞考地理(八),何惮时论诟。
譬把隋侯珠,缒幽出深甃。
世人多不识,往往惊怐愗。
公起抉其微,论破千年旧。
书斋味正酣,不意战伐又。
倭奴日猖獗,华夏横狂兽。
辗转流千里,何地能逃寇。
行行到瑶山,境穷乃自救。
相从有诸生,仰之如哺鷇。
研杜身感同,吟哦力更奏(九)
世乱惯风霜,此心何曾贸。
亦尝有高贤,因病得邂逅。
誉虎(十)万卷书,适足埋颈脰。
岫庐撰辞典(一一),赖公发蒙瞀。
视野愈推拓,学力如奔溜。
归来纂潮志,廿册事立复(一二)
持之较前朝,孰能出其右。
鼎革赴香江,若有神明胄。
儒贾方继仁,如兰同其臭。
稻粱久抛荒,生计赖之副(一三)
故国莼园中,榛莽飞鼪鼬。
企首怅海天,极目修眉皱。
虽憺乡国杳,幸免牛蛇斗。
国中诸文士,廿载似惊雊。
唯公得地利,八方来辐辏。
日欧诸胜流,雅会频且骤(一四)
说乎来远朋,三益更相佑。
从容遨四洲,甲骨观卜灸。
飞笺证楚简,引经释古籀。
但喜开埠头,不遑身长逗。
力垦学原荒,后人易耕耨。
校笺想尔注,异国来争购。
探赜敦煌曲,观者唯䛠譳(一五)
目录作南车,驾轻自其幼。
十年考词籍,疏源以正谬。
绝学成一家,非同彼饤饾。
亦尝考古迹,穿穴复临柩。
壁画溯史前,排比如登豆(一六)
考辨惊神鬼,献舞起百兽。
亦尝究梵学,亲证探灵鹫。
法显与玄奘,瞠然惊落后。
佛国遍履迹,飙轮不暂留。
堂庑广且深,中西相婚媾。
更喜获知己,戴氏(一七)笑携袖。
品赏黑湖幽,凭吊法王狩。
峻调通灵处,掷诗立百首。
诵之陶然醉,佳酿自蒸馏。
九能罗难尽,大美不胜收。
溯河必穷源,张弓必满彀。
汗流王与陈(一八),学亦如薪槱(一九)
巨奖获儒莲(二十),元贞不待繇(二一)
述作凌江山,声华传于姤(二二)
旦暮几契心,千秋希一遘。
在地为岱岳,在天为列宿。
天地参化育,英灵一身厩(二三)
葆此冰雪心,澄澄比莹琇。
理胜涤玄览,沛然立中溜(二四)
何物令公喜,松鹤差可狃(二五)
逍遥神自足,巍峨德乃懋(二六)
花甲定重周,善摄通营腠。
愿煮海作酒,持之为公侑。
愿公金石躯,刚健能无疚。
余则三沐熏,朝暮为公咒。
嗟此仰止心,万语不足僦(二七)
祝此一瓣香,虽微亦能嗅。
弹冠奏百谣,长揖来献侑。
注:(一)公七龄撰《后封神榜》。
(二)《玉篇•水部》:“凑,聚也。”
(三)公年十八续成其尊人饶锷先生之《潮州艺文志》。
(四)《玉篇•辵部》:“簉,齐也。”
(五)《说文》:“戊,中宫也,象六甲五龙相拘绞也。”
(六)宥通囿。
(七)公年十九入广东通志馆,为纂修。
(八)公著《楚辞地理考》与钱穆辩难。
(九)奏,《说文》云:“进”。
(十)公助叶恭绰编《全清词钞》,遍览其藏书。
(一一)公助王云五编《中山大辞典》。
(一二)复,事毕。《榖梁传•文公八年》:“未复而曰复,不专君命也。”
(一三)副,助也。
(一四)骤,屡次。《广雅•释诂三》:“骤。数也。”
(一五)〈言豆}譳,不能言也。
(一六)登豆,《诗•生民》:“于豆于登。”《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瓦豆谓之登。”昌黎《南山诗》:“或揭若登豆。”徐震评释:“或如登豆分立。”
(一七)戴密微,法国汉学家。
(一八)王与陈,王国维、陈寅恪。钱仲联谓公“返视观堂、寒柳以上诸家,譬如积薪,后来居上。”(固庵文录序)
(一九)薪槱,《诗》云:“薪之槱之。”毛传:“积也。”
(二十)公曾获法国法兰西学院儒莲汉学奖。
(二一)繇,《广韵•宥韵》:“繇,卜兆辞也。”引申为占卜。
(二二)姤,通后。《后汉书•鲁恭传》:“按易五月姤用事。”李贤注:“本多作后,古字通。”
(二三)厩,本义为马舍,引申为聚集。
(二四)中溜,《释名》:“中央曰中溜。”
(二五)《尔雅•释言》:“狃,狎也。”
(二六)懋,盛大。《书•大禹谟》:“予懋乃德。”
(二七)僦,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