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峰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僧慧藏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2—605 【介绍】: 隋僧。赵郡平棘人,俗姓郝。年十一出家,登具前即通讲《涅槃经》。继习律学,终习诸经论,穷性体义,以华严为归。北齐后主武成间,诏于太极殿讲《华严经》,时以为荣。北周时返俗。隋时仍为僧。文帝开皇七年,诏征入京,谒帝于内殿,为时六大德之一。卒于长安空观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赵国平棘郝氏子也。年十一出家。讲涅槃即如法。既具戒品。而研究毗尼。久之受智论十地华严般若等经论。年四十欲疏华严。然未易笔削。于是遁居鹊山。涧饮木食。谢绝尘累。以精思其义。而仰希圣證。为决所惑。忽夜闻空中有声云。是是。齐武成请于太极殿开阐。盛极一时。周废教。因亦屏迹。隋初仍事薙染。化行东川。开皇七年。诏六大德。俱赴京师谒见。于承明殿。敷扬微奥。允恊上心。礼待殊渥。诏住空观寺。沙门智稳僧朗法彦等。请弘金刚般若论。藏标异新理。统结辞义。言无浮汎。禀益之徒。皆崇敬焉。大业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以疾卒。寿八十四。弟子奉遗命。陈尸林麓掩骼。修塔于终南山。沙门明则制文勒碑。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慧藏。
姓郝氏。
赵国平棘人。
十一出家即流听视。
未登冠具屡讲涅槃。
剖折深奇符契文旨。
及律仪圆备更业毗尼。
行等明珠解逾前达。
未听智论十地华严般若等经论博见之举人谁肯推。
但深穷性体义难抑伏。
皆仰谢高断罕不师焉。
年登不惑乃潜于鹊山。
木食泉浆澄心玄奥。
研详虽广而以华严为本宗。
洞尽幽微未测邪正。
仰托圣助希示是非。
登即夜降灵感。
空中声言是是。
既闻斯告因撰义疏。
躬自传扬。
絓预学流普皆餐揖。
齐主武成降书邀请。
于太极殿开阐华严。
法侣云繁士族咸集。
时共荣之。
为大观之盛也。
自尔专弘此部。
传习弥布。
属周毁经道。
刬迹人间。
迁息烟霞保护承网。
隋初开法即预出家。
讲散幽旨归途开悟。
化自东川风行草偃。
行成达义德以诱仁。
冰玉方心松筠等质。
故法雨常流仁风普扇。
致使道俗庆其来苏。
蒙心重其开奖。
开皇七年。
文帝承敬德音远遣徵请。
蒲轮既降无爽纶言。
藏乘机立教利见大人。
杖锡京辈仍即谒帝承明。
亟陈奥旨。
凡所陶诱允副天心。
即六大德之一也。
有敕加之殊礼。
故二纪之内四时不坠。
后以般若释论群唱者。
多至于契赏皆无与尚。
时有沙门智稳僧朗法彦等。
并京室德望神慧峰起。
祖承旧习希奉新文乃请开讲金刚般若论。
藏气截云霞。
智隆时烈。
将欲救拯焚溺。
即而演之。
于时年属秋方。
思力虚廓。
但控举纲致。
标异新理。
统结词义。
言无浮汎。
故禀益之徒恐其声止。
皆崇而敬焉。
以大业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遘疾卒于空观寺。
春秋八十有四。
临终诚心旷济。
累属露骸。
弟子奉谨遗诀。
陈尸林麓。
掩骸修塔。
树于终南山至相寺之前焉。
立铭表德镌于塔。
后沙门明则为制碑文。
见之别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2—约696 【介绍】: 唐僧。郑州荥泽人,俗姓孟,梵名娑罗笈多。年十四,于泛水等慈寺出家。后往相州林虑诸寺,寻师访道。曾至安州,从大猷习大乘诸经;至襄州,从善导修净土业;至安州,从秀公习律。武则天垂拱间,南下广州,授徒讲律。永昌元年,与义净等附舶渡海,至室利佛逝国,译经数载。长寿三年归广州,未历三载即病卒。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苾刍贞固律师者。
梵名娑罗笈多(译为贞固)即郑地荥川人也。
俗姓孟。
粤以驱乌之岁。
早蕴慈门。
总角之秋。
栖心慧苑。
年甫十四遂丁荼蓼。
眷流俗之难保。
知法门之可尚。
爰兴正念企步胜场。
遂于泛水等慈寺远法师处。
申侍席之业。
意存教网便诵大经。
经三两岁师遂沦化。
后往相州林虑诸寺寻师访道。
欲致想禅扃。
自念教检未窥难辩真伪。
即往东魏听览唯识。
复往安州大猷禅师处习学方等。
数旬未隔即妙相现前。
复往荆州历诸山寺。
求善知识希觅未闻。
复往襄州遇善导禅师受弥陀胜行。
当尔之时。
交望弃索诃之秽土。
即欲趣安养之芳林。
覆思独善伤大士行。
唯识所变何非净方。
遂往岘山恢觉寺澄禅师处。
创蒙半字之训渐通完器之言。
禅师则沈研律典。
荷世尊五德之重寄。
𨏦轹经论。
当末代四依之住持。
定潋波深。
濯八解而流派。
慧峰岳峻。
耸六度而疏岩。
五尘无杂。
九恼非惊。
外跨四流内澄三定。
法俗钦望推为导首。
特蒙纶旨召入神都。
在魏国东寺。
居多闻之数。
固师年馀二十。
即于禅师足下而进圆具。
才经一载总涉律纲。
覆向安州秀律师处三载。
端心读宣律师文抄。
可谓问绝邬波离。
贯五篇之表里。
受谐毗舍女。
洞七聚之幽关。
律云。
五岁得游方。
未至岁而早契。
十年离依止。
不届年而预合。
其秀律师即蜀郡兴律师之上足。
既进圆具仍居蜀川。
于和尚处学律四载。
后往长安宣律师处。
为依止之客。
投心乳器。
若饮鹅之善识精粗。
竭智水瓶。
等欢喜之妙持先后经十六年不离函丈。
研穷诸部淘鍊数家。
将首律师疏以为宗本。
然后去三阳之八水。
复向黄州报所生地。
次往安州大兴律教。
诸王刺史咸共遵承。
故律云若有律师处与我身不殊。
居十力寺。
年七十馀。
方始寂化。
戒行清素耳目详知。
嗟乎代有其人栋梁佛日。
蝉联靡绝继踵相承。
实谓汉珠荆玉。
虽别川而俱媚。
桂枝兰叶。
纵异节而同芳。
固师既得律典斯通。
更披经论。
又复诵法华维摩向一千遍。
心心常续念念恒持。
三业相驱四仪无废。
覆往襄州在和上处。
重听苏呾罗披寻对法藏。
颇通蕴处薄捡衣珠。
化城是息终期宝渚。
遂乃濯足襄水顾步庐山。
仰上德之清尘。
住东林而散志。
有意欲向师子洲顶礼佛牙观诸圣迹。
以垂拱之岁移锡桂林适化游方。
渐之清远峡谷。
同缘赴感。
后届番禺广府。
法徒请开律典。
时属大唐圣主天下普置三师。
欲令佛日再明法舟长汎。
既而威仪者律也。
固亦众所钦情。
三藏道场讲毗柰耶教。
经乎九夏。
爰竟七篇。
善教法徒汎诱时俗。
于时制旨寺恭阇梨。
每于讲席亲自提奖。
可谓恂恂善诱弘济忘倦。
阇梨则童真出家高行贞节。
年馀七十。
而恒敬五篇。
有福之人可逢上智。
实乃禅池淼漫引法海而通波。
思岭崔嵬耸慧岳而腾峭。
深明幻本巧悟心源。
虽闲诸法体空。
而利物之用盛集构有为之福业。
作无上之津梁。
而屡写藏经常营众食。
实亦众所知识应物感生。
劝悟诸人共敦律教。
固师既法侣言散还向峡山。
冀托松林之下。
用毕幽栖之志。
蒙谦寺主等特见宾迎寺主。
乃道冠生知体含仁恕。
供承四海靡倦三朝。
屈己申他卑辞是务。
固师意欲息想山门。
有怀营构倾廊通直道脱阶正邪基。
曲制山池。
希流八解之清润。
傍开坛界。
冀阐七聚之芳规。
复欲于戒坛后面造一禅龛立方等道场修法华三昧。
功虽未就而情已决然。
布萨轨仪已绍纲目。
又每叹曰。
前不遭释父。
后未遇慈尊。
末代时中如何起行。
既沈吟于空有之际。
复踯躅于多师之门矣。
净于佛逝江口升舶附书凭信广州。
见求墨纸抄写梵经。
并雇手直。
于时商人风便举帆高张。
遂被载来求住无路。
是知业能装饰非人所图。
遂以永昌元年七月二十日达于广府。
与诸法俗重得相见。
于时在制旨寺处众嗟曰。
本行西国有望流通。
回住海南经本尚阙。
所将三藏五十馀万颂。
并在佛逝终须覆往。
既而年馀五十。
重越沧波。
隙驷不留身城难保。
朝露溘至何所嘱焉。
经典既是要门。
谁能共往收取。
随译随受须得其人。
众佥告曰。
去斯不远有僧贞固。
久探律教早蕴精诚。
傥得其人斯为善伴。
亦既才闻此告髣髴雅合求心。
于是裁封山扃薄陈行李。
固乃启封暂观。
即有同行之念。
譬乎聊城一发下三将之雄心。
雪山小偈牵大隐之深志。
遂乃喜辞幽涧欢去松林。
攘臂石门之前。
褰衣制旨之内。
始倾一盖合襟情于抚尘。
既投五体。
契虚怀于曩日。
虽则平生未面而实冥符宿心。
共在良宵颇论行事。
固乃答曰。
道欲合不介而自亲。
时将至求抑而不可。
谨即共弘三藏助烛千灯者欤。
于是重往峡山。
与谦寺主等言别。
寺主乃照机而作。
曾不留连。
见述所怀咸助随喜。
己阙无念他济是心。
并为资装令无少乏。
及广府法俗悉赠资粮。
即以其年十一月一日附商舶去番禺。
望占波而陵帆。
指佛逝以长驱。
作含生之梯橙。
为欲海之舟舻。
庆有怀于从志。
庶无废于长途。
固师年四十矣。
赞曰。
智者植业。
禀自先因。
童年洁想。
唯福是亲。
情求胜己。
意仗明仁。
非馨香于事利。
固宝爱于贤珍(其一)受持妙典。
贞明固意。
大善敦心。
小瑕兴畏。
有怀脱屣。
无望荣贵。
若住𤚐之毛尾弗亏。
等游蜂之色香靡费(其二)孤辞荥泽。
只步汉阴哲人务本。
律教是寻。
既知网领。
更进幽深。
致远怀于觉树。
遂仗藜于桂林(其三)怡神峡谷。
匠物广川。
既而追旧闻于东夏。
复欲请新教以南遄。
希扬布于未布。
冀流传于未传。
庆斯人之壮志。
能为物而身捐(其四)为我良伴。
其届金洲。
能坚梵行。
善友之由。
船车递济。
手足相求。
傥得契传灯之一望。
亦是不惭生于百秋(其五)既至佛逝宿心是契。
得听未闻之法。
还观不睹之例。
随译随受。
详检通滞。
新见新知。
巧明开制。
博识多智。
每励朝闻之心。
恭俭勤怀。
无忧夕死之计。
恐众多而事挠。
且逐静而兼济。
纵一焰之随风。
庶十登而罔翳(其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6 【介绍】: 宋僧。福州人,俗姓郑,字密庵。自幼聪颖,出家为僧。不惮游行,遍参知识。嗣天童昙华禅师。住蒋山、华藏,禅侣萃集,恒逾千众。未几诏住径山、灵隐,晚居太白。
全宋诗
释咸杰(一一一八~一一八六),号密庵,俗姓郑,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出家后遍参知识。初谒应庵,蒙印可。后分座说法于吴门万寿、四明天童。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出世衢州乌巨山乾明禅院,次迁大中祥符寺、蒋山太平兴国寺、常州褒忠显报华藏寺。淳熙四年(一一七七),诏住径山兴圣万寿寺,召对选德殿。七年,迁灵隐寺。十一年,归老于明州天童景德寺。十三年卒,年九十九。为南岳下十七世,天童昙华禅师法嗣。有《密庵咸杰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宋葛必撰《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咸杰诗,以辑自《语录》卷上者编为卷一,以见于《语录》卷下者编为卷二。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六七九
咸杰(?——一一七六),字密庵,福州(治今福建福州)郑氏子。博通内外,能文善书。壮龄出家,参昙华禅师得法,历主乌巨、祥符、蒋山等刹。后诏住径山,迁灵隐,晚住育王。淳熙三年寂。见《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咸杰字密庵。
福州郑氏子也。
其母梦庐山老僧入舍遂举师。
自幼颖异过人。
及壮剃发进具遍参知识。
最后谒应庵华和尚于衢州明果庵。
一日问曰。
如何是正法眼。
答曰。
破沙盆。
应庵颔之。
说偈曰。
大彻投机句。
当阳廓顶门。
相从今四载。
徵诘洞无痕。
虽未付衣钵。
气宇吞乾坤。
却把正法眼。
唤作破沙盆。
后出住衢州乌巨庵。
次迁祥符蒋山华藏。
未几奉诏主径山及灵隐。
上堂牛头横说竖说。
不知有向上关棙子。
有般漆桶汉东西不辩南北不分。
如何是向上关棙子何异开眼尿床。
我有一转语。
不在向上向下。
千手大悲摸索不著。
老僧今日布施大众去也。
良久曰。
达磨大师无当门齿。
上堂卓拄杖曰。
迷时秖迷这个。
复卓一下曰。
悟时秖悟这个。
迷悟两忘。
粪扫堆头重添搕𢶍。
莫有东涌西没全机独脱处道得一句底。
么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
掷拄杖曰。
三十年后又举。
峰和尚示众云。
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
二十年后无老婆心。
僧门。
如何是和尚有老婆心。
曰。
问凡答凡问圣答圣。
僧又问。
如何是和尚无老婆心。
曰。
问凡不答凡问圣不答圣。
师曰。
我当时若见他恁么说。
好向他道。
尔若自瞥地去。
自然不落这圣凡窠臼也。
又举婆子烧庵话毕师曰。
这个公案丛林中多有拈提者。
老僧今日裂破面皮。
不免对众纳败阙一上。
定要诸方检点明白。
乃召众曰。
这婆子住处深稳水泄不通。
偏向枯木上糁花。
寒岩中发焰。
这僧孤身迥迥惯入洪波。
等閒坐断泼天潮头。
到底自无涓滴。
仔细检点。
将来敲枷打锁则不无。
若谓佛法二人俱未梦见在。
今老僧与么提持毕竟意归何处。
良久曰。
一把柳丝收不得。
和烟搭在玉栏干。
上堂卓拄杖曰。
尽大地唤作一句子担枷带锁。
不唤作一句子业识茫茫。
两头俱透脱。
得了净裸裸赤洒洒。
不可把达磨一宗扫地而尽。
所以云门大师道。
尽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
犹是转句不见一法。
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全提在。
师曰。
剑去久矣。
方乃刻舟。
拈拄杖卓一卓下座。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禅师名咸杰。号密庵。其先福州世族也。姓郑氏。母梦庐山皓鬓头陀入室而生。生之夕。境内皆闻天乐。不知何祥。其亲亦秘之。师幼颖悟。气宇深沉。事亲以孝闻。亲有贤行。勖之远游。遂得度受具。不结侣。不备衾。寒暑一衲。遍扣诸方。诸方敬之。晚依应庵。屡遭诃詈。不假一词。默师默契其机。一日应庵晚参垂问。如何是正法眼。师遽趋对曰。破砂盆。应庵颔之。命入侍。大拥众心。及辞归省亲。应庵送以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相从今四载。徵诘洞无痕。虽未付钵袋。气宇吞乾坤。却把正法眼。唤作破砂盆。此行将省觐。切忌便跺跟。吾有末后句。待归要尔遵。师闽还。应庵乃上堂。举师分座曰。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手血。临济老瞎驴。至今犹未瞥。须弥顶上浪拍天。大洋海水无一滴。伟哉本色人。顶门亚三只辨龙蛇。百草头擒虎兕。一毫力穿大地人鼻孔。坐断衲僧摇舌。虽然犹未拨动向上一窍在。且作么生是向上一窍。问取堂中首座杰。未几开化衢之乌巨。其节概大类应庵。应接浑如妙喜。一时厌饫丛林者。皆起而归之。秘阁张镃。矢向宗风。改宅为慧云寺。请师据室。师怜其正信。示以赵州无字。镃得旨。及师应祥符蒋山。历华藏双径。而镃皆随侍。又迁灵隐。床历无所容。乃举破庵先。分座接纳焉。师尝被召入禁庭。或留宿内观堂。天子屡欲加赠。师屡以疾辞。教授严康朝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理固然也。况良时莫再。圣主难逢。法兄每用藏六之机。不顾从上县丝之脉。朝不取也。师曰。汝之所见。本为通论。但弘道设教也以时。当此际。京畿宫观。金碧交辉。古德高风。杳不闻矣。而躁进孟浪之病。庶几老成持重者。有以振之。且华亭渡西山隐。独非兼济天下乎哉。力请退休平江。淳熙甲辰春。天童使至。师告众曰。去年八月间。得旨与安閒。摆脱水云性。纵步到阳山。元宅诸子弟。忻然力追攀。庵居三个月。开怀宇宙宽。忽接四明信。来书意盘桓。天童虚法席。使君语犹端。迢迢遣耑使。不问路行难。山僧临晚景。不敢自相瞒。搥鼓乐与行。四众亦忻欢。先师未了底。应是起波澜。敢问大众。如何是先师未了底。一回饮水一回咽。临济德山俱汗颜。入寺以应庵遗规结制。升座曰。数十年前旧公案。今日拈来重剖判。任是铁眼与铜睛。也须曳入红炉煅。众中忽有个不受瞒底出来道。尽大地是个红炉。也煅某甲不破。只向他道。也知你在鬼窟里作活计。淳熙丙午。无病示寂。塔于寺东。其嗣法者。破庵先等一十二人。而澄照自镜。复住天童。 赞曰。应庵廓虎丘之风。时出入其庭者济济耳。以其废钩绳而取曲直。故窃讳之。及密庵开化。山不束岳。海不束涛。岂非过师之智。自与齐眉共躅者异欤。不然。则临济宗风何能西咸四七。而东登二三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咸杰,字密庵,福州郑氏子也。其母梦庐山老僧入舍,遂举。杰自幼颖异过人,及壮剃发,进具,遍参知识。最后谒应庵华于衢州明果庵。一日,问曰:“如何是正法眼?”答曰:“破沙盆。”应庵颔之,说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相从今四载,徵结洞无痕。虽未付衣钵,气宇吞乾坤。郤把正法眼,唤作破沙盆。”后出住衢州乌巨庵,次迁祥符蒋山华藏。未几,诏主径山及灵隐。上堂:“牛头横说竖说,不知有向上关棙子。有般漆桶汉,东西不辨,南北不分,如何是向上关棙子?何异开眼尿床。我有一转语,不在向上向下,千手大悲摸索不著,老僧今日布施大众去矣。”良久曰:“达摩大师无当门齿。”上堂,卓柱杖曰:“迷时秪悟这个。”复卓一下曰:“悟时秪悟这个,迷悟两忘,粪扫堆头,重添搕𢶍,莫有东涌西没,全机独脱处,道得一句底么?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掷柱杖曰:“三十年后。”又举“金峰示众曰: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无老婆心。僧门:如何是有老婆心?峰曰:问凡答凡,问圣答圣。僧又问:如何是无老婆心?峰曰:问凡不答凡,问圣不答圣。”杰曰:“我当时若见他恁么说,好向他道:你若自瞥地去,自然不落这圣凡窠臼也。”又举婆子烧庵话毕,杰曰:“这个公案丛林中多有拈提者,老僧今日裂破面皮,不免对众纳败阙一上,定要诸方检点明白。”乃召众曰:“这婆子住处深隐,水泄不通,遍向枯木上糁花,寒岩中发燄。这僧孤身迥迥,惯入洪波,等閒坐断泼天潮头,到底自无涓滴。仔细检点,将来敲枷打锁则不无,若谓佛法,二人俱未梦见。今老僧与么提持,毕竟意归何处?”良久曰:“一把柳丝收不得,和烟搭在玉栏杆。”上堂卓拄杖曰:“尽大地唤作一句子,担枷带锁。不唤作一句子,业识茫茫。两头俱透脱得了,净裸裸,赤洒洒,不可把达摩一宗扫地而尽,所以云门大师道尽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法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全提。”良久曰:“剑去久矣,方乃刻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