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林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4—366 【介绍】: 东晋僧。河东林虑人,或曰陈留人,字道林,世称“林公”、“支公”。俗姓关。少任心独往,尝于馀杭山沉思道行。年二十五出家。游京师,为当时名士所激赏。后隐郯,居𧖰山,与王羲之、谢安等游。晋哀帝曾请其赴京都建康讲《道行般若经》。善草隶,好作诗。又好养鹰马,自云“爱其神骏”。善谈玄理,注《庄子·逍遥游》,有见解。著《即色游玄论》,主张“即色是空”,创般若学即色义。今有辑本《支遁集》。
全晋文
遁字道林,姓关,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年二十五为僧,居吴之支山,后居剡之沃州。哀帝征讲于东安寺,寻归,太和初卒。有集十三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字道林。出关氏。陈留人。或曰林虑人。少有爽气。神悟天纵。初至京师。太原王濛见之曰。造微之功。当不减辅嗣耳。陈群殷融尝念卫玠神情。后进无能继者。及见遁。叹息以为重见若人。家世事佛。隐居馀杭。年二十五为沙门。讲说句读脱略。为守文者所陋。谢安闻之曰。如九方歅相马。略其玄黄。取俊逸耳。王洽刘惔毁浩许询郤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彦伯。皆一时名士。与遁为方外交。尝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周曰。夫以适性为逍遥。是不然。且桀蹠以残害为性。岂亦逍遥乎。于是注逍遥篇。学者宗之。东还支山寺。晚欲入剡中。谢安守吴兴。以书抵遁曰。思君日积比辰尤甚。知欲还剡自治。为之怅然。人生如寄耳。自顷风流得意事。殆磨灭都尽。唯终日戚戚。迟君一来相尉耳。山县闲静。差可养痾。计不减剡。而医药易致。幸副积想也。王羲之在会稽。闻遁名。未之信。曰见之乃定。及遁还剡。路由稽山。羲之诣遁。惊其风度曰。逍遥篇尚记之乎。遁为作数千言。粲然天就。披露理窟。羲之首肯之。延住灵嘉寺。欲日夕见之。久之入沃洲小岭。建精舍。讲授众千指。晚移石城山栖光寺。木食涧饮。注安般四禅诸经。并著即色游玄论。圣不辨知论。道行旨归。学道式等。追踪马鸣龙胜。至山阴。讲维摩。许询为都讲。遁通一义。众意询不能难。询设一难。又意遁不能通。而宾主之辨。相寻无穷。听者多自言得遁旨。诘之辄失。哀帝请讲般若。朝野悦伏。王濛极精思。作数百语诣遁。遁曰。与君别久。而君语了不长。何也。濛惭叹曰。绛钵之王也。郤超问谢安。遁谈何如嵇中散。安曰。嵇努力裁得半耳。又问何如殷浩。安曰。亹亹请辨。恐当抗行。超拔渊源。浩有惭德。郤超与亲旧书曰。林公神理所通。玄拔独悟。数百年来。绍隆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遁留京师三年。上书乞归山林。诏可之。资给发遣。事事丰厚。一时名流。并饯离于征虏亭。蔡子叔前至。近遁而坐。谢安石后至。值蔡暂起。安移就其处。蔡还合其褥举谢掷地。谢不以介意。其为时贤所慕如此。遂收迹剡山。人有遗马者。受之。有讥之者。遁曰。吾爱其神俊。聊复畜之耳。有饷鹤者曰。尔冲天之物。宁当为人耳目玩乎。遂放之。遁幼与师论物类。谓用鸡卵不足为杀。师不能屈。师亡。忽见形。投卵于地。㲉破。雏行。遁由是感悟。蔬食终身。尝经馀姚坞。信宿不去。或问其意。曰谢安石相从于此。未尝不移旬。今触情是愁耳。乃移坞中。太和元年闰四月四日殁。寿五十三。葬坞中。戴逵过其墓曰。德音未远。拱木已繁。计神理不俱。气运尽耳。有同学法处者。精义入神。先遁亡。遁叹曰。匠石废斤于郢人。伯牙绝弦于钟子。吾质亡矣。作悼章成。放笔而化。文集十卷。时东土。复有竺法仰。亦以慧解致闻。为王坦之所重。亡后见形诣王。勖以行业。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支遁。
字道林。
本姓关氏。
陈留人。
或云河东林虑人。
幼有神理聪明秀彻。
初至京师。
太原王濛甚重之曰。
造微之功不减辅嗣。
陈郡殷融尝与卫玠交。
谓其神情俊彻后进莫有继之者。
及见遁叹息以为重见若人。
家世事佛。
早悟非常之理。
隐居馀杭山。
深思道行之品。
委曲慧印之经。
卓焉独拔得自天心。
年二十五出家。
每至讲肆善标宗会。
而章句或有所遗。
时为守文者所陋。
谢安闻而善之曰。
此乃九方堙之相马也。
略其玄黄而取其骏逸。
王洽刘恢殷浩许询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彦伯等。
并一代名流。
皆著尘外之狎。
遁尝在白马寺。
与刘系之等。
谈庄子逍遥篇云。
各适性以为逍遥。
遁曰。
不然。
夫桀蹠以残害为性。
若适性为得者。
从亦逍遥矣。
于是退而注逍遥篇。
群儒旧学莫不叹服。
后还吴立支山寺。
晚欲入剡。
谢安为吴兴与遁书曰。
思君日积计辰倾迟。
知欲还剡自治。
甚以怅然。
人生如寄耳。
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
终日戚戚触事惆怅。
唯迟君来以晤言消之。
一日当千载耳。
此多山县闲静差可养疾。
事不异剡而医药不同。
必思此缘副其积想也。
王羲之时在会稽。
素闻遁名未之信。
谓人曰。
一往之气何足言。
后遁既还剡经由于郡。
王故诣遁观其风力。
既至。
王谓遁曰。
逍遥篇可得闻乎。
遁乃作数千言。
标揭新理才藻惊绝。
王遂披衿解带。
流连不能已。
仍请住灵嘉寺。
意存相近。
俄又投迹剡山。
于沃洲小岭立寺行道。
僧众百馀常随禀学。
时或有堕者遁乃著座右铭。
以勖之曰。
勤之勤之。
至道非弥。
奚为淹滞。
弱丧神奇。
茫茫三界。
眇眇长羁。
烦劳外凑。
冥心内驰殉赴钦渴。
缅邈忘疲。
人生一世。
涓若露垂。
我身非我。
云云谁施。
达人怀德。
知安必危。
寂寥清举。
濯累禅池。
谨守明禁。
雅玩玄规。
绥心神道。
抗志无为。
寮朗三蔽。
融冶六疵。
空同五阴。
豁虚四支。
非指喻指。
绝而莫离。
妙觉既陈。
又玄其知。
婉转平任。
与物推移。
过此以往。
勿思勿议。
敦之觉父志在婴儿。
时论以遁才堪经赞。
而洁己拔俗有违兼济之道。
遁乃作释矇论。
晚移石城山。
又立栖光寺。
宴坐山门游心禅苑。
木喰涧饮浪志无生。
乃注安般四禅诸经及即色游玄论圣不辩知论道行旨归学道诫等。
追踪马鸣蹑影龙树。
义应法本不违实相。
晚出山阴讲维摩经。
遁为法师。
许询为都讲。
遁通一义。
众人咸谓询无以厝难。
询设一难。
亦谓遁不复能通。
如此至竟两家不竭。
凡在听者咸谓审得遁旨。
回令自说得两三反便乱。
至晋哀帝即位。
频遣两使徵请出都。
止东安寺讲道行波若。
白黑钦崇朝野悦服。
太原王濛。
宿构精理。
撰其才词往诣遁作数百语。
自谓遁莫能抗。
遁乃徐曰。
贫道与君别来多年。
君语了不长进。
濛惭而退焉。
乃叹曰。
实缁钵之王何也。
郤超问谢安。
林公谈何如嵇中散。
安曰。
嵇努力裁得去耳。
又问何如殷浩。
安曰亹亹论辩恐殷制支。
超拔直上渊源。
浩实有惭德。
郤超后与亲友书云。
林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
实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
遁淹留京师涉将三载。
乃还东山。
上书告辞曰。
遁顿首言。
敢以不才希风世表。
未能鞭后用愆灵化。
盖沙门之义法出佛圣。
彫纯反朴绝欲归宗。
游虚玄之肆。
守内圣之则。
佩五戒之贞。
毗外王之化。
谐无声之乐。
以自得为和。
笃慈爱之孝。
蠕动无伤。
衔抚恤之哀。
永悼不仁。
秉未兆之顺。
远防宿命。
挹无位之节。
履亢不悔。
是以哲王御南面之重。
莫不钦其风尚安其逸轨探其顺心略其形敬。
故令历代弥新矣。
陛下天钟圣德雅尚不勌。
道游灵模日昃忘御可谓钟鼓晨极声振天下。
清风既邵莫不。
幸甚。
上愿陛下齐龄二仪弘敷至化。
去陈信之妖诬寻丘祷之弘议。
绝小涂之致泥。
奋宏辔于夷路。
若然者太山不淫季氏之旅得一以成灵。
王者非圆丘而不禋。
得一以永贞。
若使贞灵各一人神相忘。
君君而下无亲举。
神神而咒不加灵。
玄德交被民荷冥祐。
恢恢六合。
成吉祥之宅。
洋洋大晋。
为元亨之宇。
常无为而万物归宗。
执大象而天下自往。
国典刑杀则有司存焉。
若生而非惠则赏者自得。
戮而非怒则罚者自刑。
弘公器以厌神意。
提铨衡以极冥量。
所谓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贫道野逸东山与世异荣。
菜蔬长阜漱流清壑。
褴缕毕世绝窥皇阶。
不悟乾光曲曜猥被蓬荜。
频奉明诏使诣上京。
进退惟谷不知所厝。
自到天道屡蒙引见。
优以宾礼策以微言。
每愧才不拔滞理无拘新。
不足对扬玄模允塞视听。
踧踖侍人流汗位席。
曩四翁赴汉于木蕃魏。
皆出处有时默语适会。
今德非昔人。
动静乖哀。
游魂禁省。
鼓言帝侧。
将困非据何能有为。
且岁月僶俛感若斯之叹。
况复同志索居综习辽落。
延首东顾孰能无怀。
上愿陛下时蒙放遣归之薄。
以鸟养鸟所荷为优。
谨露板以闻申其愚管。
裹粮望路伏待慈诏。
诏即许焉资给发遣事事丰厚。
一时名流并饯离于征虏蔡子叔前至近遁而坐。
谢万石后至值蔡暂起。
谢便移就其处。
蔡还合褥举谢掷地。
谢不以介意。
其为时贤所慕如此。
既而收迹剡山毕命林泽。
人尝有遗遁马者。
遁爱而养之。
时或有讥之者。
遁曰。
爱其神骏聊复畜耳。
后有饷鹤者。
遁谓鹤曰。
尔冲天之物。
宁为耳目之玩乎遂放之。
遁幼时尝与师共论物类。
谓鸡卵生用未足为杀。
师不能屈。
师寻亡。
忽见形投卵于地。
㲉破雏行。
顷之俱灭。
遁乃感悟。
由是蔬食终身。
遁先经馀姚坞山中住。
至于名辰犹还坞中。
或问其意。
答云。
谢安在昔数来见辄移旬日。
今触情举目莫不兴想。
后病甚。
移还坞中。
以晋太和元年闰四月四日终于所住。
春秋五十有三。
即窆于坞中。
厥冢存焉。
或云终剡。
未详。
郤超为之序传袁宏为之铭赞。
周昙宝为之作诔。
孙绰道贤论以遁方向子期。
论云。
支遁向秀雅尚庄老。
二子异时风好玄同矣。
又喻道论云。
支道林者。
识清体顺而不对于物。
玄道冲济与神情同任。
此远流之所以归宗。
悠悠者所以未悟也。
后高士戴逵行经遁墓。
乃叹曰。
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繁。
冀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耳。
遁有同学法虔。
精理入神先遁亡。
遁叹曰。
昔匠石废斥于郢人。
牙生辍弦于钟子。
推己求人良不虚矣宝契既潜发言莫赏。
中心蕴结余其亡矣。
乃著切悟章。
临亡成之。
落笔而卒。
凡遁所著文翰。
集有十卷。
盛行于世。
时东土复有竺法仰者。
慧解致闻。
为王坦之所重。
亡后犹见形。
诣王勖以行业焉。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混丘 无极老人 宝鉴国师 字丘乙。
旧名清玢。
俗姓金氏。
赠佥议评理弘富之子。
清风郡人。
忠宪王辛亥生。
以九山选。
首登上七科。
弃去徒普觉学。
忠烈王下批至大禅师。
德陵即政。
特授两街都僧统。
加大师。
子册命师为鉴智王师。
两王同枢衣请益。
因命住莹源寺。
至理二年。
移锡于松林寺。
年七十三。
僧夏六十三。
赠谥塔曰妙应。
有语录两卷。
歌颂杂著二卷。
新编水陆仪文二卷。
重编指颂事苑三十卷。
近世有大比丘。
推明佛祖之道。
以开学曰普觉国尊。
其徒盖数百千人。
而能钻坚挹深。
妙契啐啄者。
惟宝鉴国师为然。
幼与群儿戏。
聚瓦石为塔庙。
休则面壁。
若有思念。
形貌端严。
性又慈祥。
故亲戚目为小弥陀。
十岁投无为寺禅师天镜祝发。
以九山选。
首登上七科。
弃去。
从普觉学。
自诡非睹阃奥不止。
始普觉梦一僧来。
自谓五祖演。
诘朝师往谒。
心独怪之。
及是叹其敏而勤。
语众曰。
吾梦有徵矣。
洎嗣席开堂。
其师众规绳。
讲若画一。
而雍容闲雅过之。
德陵谢位。
处永安宫。
屡遣中使。
舆而致之。
从容谈道。
或至日暮。
于是谂国王。
以祖宗旧例。
册命师为悟佛心宗解行圆满鉴智王师。
两王抠衣。
前古未有。
数年乞退。
许之。
命住莹源寺。
寺本禅院。
元贞中为智者宗所有。
以师故始复其旧焉。
盥浴说法别众。
其略曰。
荆棘林中下脚。
干戈丛里藏身。
今日路头果在何处。
白云断处是青山。
行人更在青山外。
既乃还方丈。
据床而逝。
师况厚寡言。
学无不窥。
为诗文富赡。
行丛林门中。
吴蒙山异禅师。
尝作无极说。
附海舶以寄之。
师默领其意。
自号无极老人。
臣闻。
佛氏喜言福智修己。
而物应者也。
缺一于二。
不足以自立。
宁能信于人乎。
师凡七增秩。
六锡号。
九历名蓝。
再住内院。
为一国释林之首。
受两王函丈之礼。
人无异论。
咸谓之宜。
非所谓福智二严者。
畴克如是哉。
其撰词刻石。
传示后世。
臣可以无愧矣(并李齐贤撰碑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绵州人,俗姓雍,自号真歇。年十八,试《法华经》得度,住成都大慈寺习经论。嗣丹霞淳禅师。后抵长芦,谒见祖照,一语投契,命为侍者。高宗建炎末,徙温州龙翔寺。计九坐道场,四膺诏命。卒谥悟空禅师。
全宋诗
释清了(一○八八~一一五一),号真歇,俗姓雍,左绵安昌(今四川安县东北)人。十一岁依圣果寺清俊出家,业《法华经》,十八岁得度,住成都大慈。后投邓州丹霞山子淳禅师,悟道。北游五台,已而至开封,禅讲名席俱扣摭之。沿汴水抵长芦,为祖照道和禅师延为侍者。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祖照病,命为第一座。五年夏,开堂嗣法。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退院。四年,为雁荡之游,客天封寺,受福唐雪峰请,入院。绍兴五年(一一三五),退居东庵。六年,主四明阿育王山广利寺。七年,诏住蒋山。八年,主温州龙翔、兴庆二院。十五年,住临安径山。二十年,归真州长芦。二十一年,诏主崇先显孝禅院,十月卒,年六十四。谥悟空禅师。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宋德初等编《真歇清了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附宋正觉撰《崇先真歇了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清了诗,以见于《真歇清了禅师语录》卷上《真州长芦了和尚劫外录》者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八四
清了(一○九○——一一五一),俗姓雍,绵州(治今四川绵阳)人,自号真歇。年十一出家,又七年试《法华》得度,寻弃亲而力禅。出川造丹霞寺,依淳禅师得悟。历游名刹,遂嗣长芦祖照,先后主雪峰、育王、龙翔、兴庆、径山诸寺,病归长芦。慈宁太后自金还,建崇先显孝寺,诏清了为开山第一世。绍兴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二。敕谥悟空禅师。有《真歇清了禅师语录》二卷,今存。见《崇先真歇清了禅师塔铭》(《语录》附录),《嘉泰普灯录》卷九,《补续高僧传》卷九,《释氏疑年录》卷六。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清了。
号真歇。
蜀左绵安昌雍氏子。
儿时抱入寺。
见佛喜动颜色。
十一岁依圣果清俊道人出家。
又七年试法华得度。
登讲场习经论。
能会大意。
寻弃而力禅。
傲然挟拄杖以行。
途次道俗遮留。
皆掉首不顾曰。
鹍鹏时节可草草耶。
出川径造丹霞淳禅师。
霞问。
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师拟进语。
霞与一掌。
师豁然开悟。
翊日。
霞为上堂当众。
诘其證诣。
犹珠影随。
如谷响答。
盖洞彻源底也。
后游五台。
之京师。
浮汴抵长芦。
谒祖照。
祖照座下。
龙象万指。
其中多英俊。
师至。
一语投机。
延为侍者。
未几。
举首座。
分座说法。
一众大惊。
宣和二年。
照以病退院。
法座无主。
夜梦人告曰。
代师者蜀僧也。
既窹疑之曰。
佛果耶。
佛眼耶。
竟虚席二年。
及经制使陈公至。
儗补处乃首座也。
即受请登座。
为淳和尚烧香。
照病中叹曰。
梦固云尔。
吾求之远也。
照迁化。
师执丧尽礼。
时江潮损田。
秋虚无穫。
众遂绝粮。
师躬行乞食。
施者闻而风至。
供亿山积。
不知所从。
日挝鼓升堂。
诲人无倦。
大扇宗风。
建炎二年。
退院绝钱塘。
过梅岭礼大士迹。
海滨渔户七百馀家。
闻师至。
皆毁网弃所业。
其化物如此。
天台守。
三以国清致。
不赴而赴雪峰。
既被旨。
迁明之育王。
又迁温之龙翔兴庆二院。
乞就闲。
不许。
移住临安径山。
留五年。
病归长芦。
慈宁太后还自金。
建崇先显孝寺于皋亭之麓。
诏师为开山第一世。
以疾辞。
不可辞。
遂入院。
冒暑而行。
患益甚。
犹升座说法。
太后亲临。
垂箔倾听。
出内帑修水陆大会。
师疾弗瘳。
中使络绎候问。
师从容称谢。
须臾呼首座曰。
吾今行矣。
于是瞑目。
跏趺而逝。
慈宁宫。
降香赐祭。
卜寺西桃花坞。
建塔以瘗全身。
送者万人。
痛心陨涕。
皆有祖花彫零。
禅林寒瘁之叹。
敕谥悟空禅师。
静照之塔。
师仪相颀长。
眉目疏秀。
神宇静深。
量容机活。
道无前而逊无后有。
无外而虚无中。
故人从其化。
不自知也。
圭竹庵。
初住雁宕能仁。
法缘未熟。
师时在江心。
特过江迎归方丈。
大展九拜。
以诱温人。
由是翕然归敬。
任大法。
不以门户封沟。
诚为祖域英标。
僧林杰出也。
明河曰。
真歇拜竹庵。
与照觉迎罗汉。
但知弘道。
不知为我。
古人道德忠厚之至。
此风绝响矣。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真歇禅师。讳清了。蜀之左绵安昌雍氏子也。生有慧根。眉目疏秀。神宇静深。见佛则欣恋不舍。年十一。依圣果寺俊僧受业。又七岁试法华经得度。具戒听讲。玄解经论。以为言说终非究竟。出峡直抵沔汉。扣丹霞子淳禅师。淳问。如何是空劫时自己。师拟对。淳掌之。师契旨。翌日淳上堂曰。日照孤峰翠。月临溪水寒。祖师玄妙诀。莫向寸心安。师趋进曰。今日瞒某甲不得也。曰。试举看。师良久。淳曰。将谓你瞥地。师便出。辄北游五台京汴。南抵仪真。谒长芦祖照。一语契合。命为侍者。踰载分座。照常以老疾拟闲退。梦人告曰。蜀僧可代。照未决。蜀僧为谁。至宣和壬寅。照病笃。恍省前谶。蜀僧即了首座也。乃嘱经使陈公。请了继席。长芦开法。以香酬丹霞淳。语曰。我于丹霞先师一掌下。伎俩俱尽。觅个开口处不可得。如今有恁么快活不彻底汉么。若无。衔铁负鞍。各自著便。于是洞宗大振。禅流如归。亦多照公逊席之力也。及照殁。师以父礼行丧事。亦宜矣。师居七载。建炎二年戊申。南游普陀。以沤和机。引导海山。七百馀家皆弃网业。庚戌应天台国清寺。寻受闽之雪峰。绍兴五年丙寅。奉旨补明州育王寺。育王院务旷贩。不易承理。因递代逋负几二十万贯。咸为师忧。而师居未几间。偿旧逋负十有八九矣。戊午诏迁蒋山。疾辞不赴。明年朝旨以温之龙翔兴庆二院。合一禅林。诏师主之。僧集如云。斋粥不继。朝以法田千亩赐之。又诏主双径。慈宁太后建崇先寺居师。赐金襕银绢法物。隆渥殊甚。师以为可作归休计。上堂。转功就位。是向去底人。玉韫荆山贵。转位就功。是却来底人。红炉片雪春。功位俱转。通身不滞。撒手无依。石女夜登机。密室无人扫。正恁么时。绝气息一句。作么生相委。良久云。归根风堕叶。照尽月潭空。寻示疾。中使问候。师从容叙谢。乃呼首座曰。吾行矣。跏趺瞑目而逝。时绍兴二十二年壬申十月朔日也。越世六十有二。坐四十五夏。凡七处说法。五承紫泥之诏。得度弟子四百。嗣法者宗珏等三十馀人。所编语录二集若干卷。行世。其语曰。穷微丧本。体妙失宗。一句截流。玄渊及尽。是以金针密处。不露光芒。玉线通时。潜舒异彩。虽然如是。犹是交互双明。且道巧拙不到。作么生相委。良久云。云萝秀处青阴合。岩树高低翠锁深。师之语句精妙。约类如此。僧问。不落风彩还许转身也无。师曰。石女行处不同功。曰向上事作么生。师曰。妙在一沤前。岂容千圣眼。僧礼拜。师曰。秖恐不恁么。师一日入厨看煮面次。忽桶疧脱。众皆失声曰。可惜许。师曰。桶底脱自合欢喜。因甚烦恼。曰和尚即得。师曰。灼然可惜许一桶面。临机勘辨。约类如此。 赞曰。师初于丹霞掌下。洞彻根源。便乃遨游南北衡抗。时机不无离师太早之讥。殊未知真龙不借涓滴。而能霖霈九天。岂与点额钝鳞同日量论哉。况师夙承弘愿。以英伟之操。深明的旨。宜请假观方。非分外也。不期际长芦推代之风云。卒尔广泽。宜矣。故曰。得时而动。则功成百世。其师之谓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7—593 【介绍】: 一作僧可。东魏僧。俗姓姬,虎牢人。博览群书,尤精玄理。出家后,精研三藏。年四十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于嵩洛,从学六载,亲受衣钵为东土禅宗第二祖。后于邺都大弘禅法,弟子中传其衣钵者为三祖僧璨。
全北齐文·卷十
慧可一名僧可,俗姓姬,虎牢人,初名神光,久居伊洛,事达摩于少林,得法传衣,是为二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武牢人也。姓姬氏。父寂尝以无子祷于佛。一夕感异光照室。其母因而怀妊。及娩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光。幼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后览佛书。若超然自有所得者。素好游。不事家人产业。即抵洛阳龙门之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受具于永穆寺。浮沈讲肆。遍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二。返香山终日宴坐。阅八载。于寂嘿中。见神人。谓曰。汝将南受果位尚滞于此。可乎。翌日觉头痛如刺。其师欲召善医者治之。空中忽有声曰。此易骨耳。非常痛也。可遂以见神事白师。师视其顶。即五骨峣然。如五峰秀出。因曰。吉祥相也。吾闻达磨大士南居少林。汝宜趣往而师事之。必有所證。此神所赞也。可受教造少室。晨夕参承。达磨每面壁端坐。无所诲。可自念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顾我何人。而敢易邪。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可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达磨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可悲泪曰。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磨曰。诸佛无上妙道。自非旷劫精勤。能行难行。能忍难忍。而欲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冀有所得。不可也。可闻诲。潜取刀断左臂。置师前。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身。汝今断臂吾前。以求佛慧。可也。遂与易名。曰慧可。可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磨曰。诸佛法印。此心是也。岂从人得哉。可曰。我心未安。乞师与安。磨曰。将心来。与汝安。可曰。觅心了不可得。磨曰。我与汝安心竟。后磨以衣钵付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此衣钵所以表信也。至吾灭后二百年。衣钵不传。法周沙界。潜符密證者。亦何可数哉。可既得弟子僧璨。乃复付以达磨衣钵。而说偈曰。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且谓。汝善护持。吾有宿累。今当偿之。隋开皇十二年。遂往邺都管城正救寺。谈无上道。听者云会。先是辨和法师者。讲涅槃经。学徒悉引去。和不胜忿。遂谗于邑令。加以非罪。可怡然委顺而终。年一百七塔磁州淦阳县唐德宗追谥大祖禅师。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僧可。
一名慧可。
俗姓姬氏。
虎牢人。
外览坟素内通藏典。
末怀道京辇默观时尚。
独蕴大照解悟绝群。
虽成道非新。
而物贵师受。
一时令望咸共非之。
但权道无谋显会非远。
自结斯要谁能系之。
年登四十。
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游化嵩洛。
可怀宝知道一见悦之。
奉以为师。
毕命承旨。
从学六载精究一乘。
理事兼融苦乐无滞。
而解非方便慧出神心。
可乃就境陶研净秽埏埴方知。
力用坚固不为缘陵。
达摩灭化洛滨。
可亦埋形河涘。
而昔怀嘉誉传檄邦畿。
使夫道俗来仪请从师范。
可乃奋其奇辩呈其心要。
故得言满天下意非建立。
玄籍遐览未始经心。
后以天平之初。
北就新邺盛开秘苑。
滞文之徒是非纷举。
时有道恒禅师。
先有定学王宗邺下。
徒侣千计。
承可说法情事无寄。
谓是魔语。
乃遣众中通明者。
来殄可门。
既至闻法泰然心服。
悲感盈怀无心返告。
恒又重唤亦不闻命。
相从多使皆无返者。
他日遇恒。
恒曰。
我用尔许功夫开汝眼目。
何因致此诸使。
答曰。
眼本自正。
因师故邪耳。
恒遂深恨谤恼于可。
货赇俗府非理屠害。
初无一恨几其至死。
恒众庆快。
遂使了本者绝学浮华。
谤黩者操刀自拟。
始悟一音所演。
欣怖交怀。
海迹蹄滢浅深斯在。
可乃纵容顺俗。
时惠清猷乍托吟谣。
或因情事澄汰恒抱写割烦芜。
故正道远而难希。
封滞近而易结。
斯有由矣。
遂流离邺卫亟展寒温。
道竟幽而且玄。
故末绪卒无荣嗣有向居士者。
幽遁林野木食。
于天保之初道味相师。
致书通好曰。
影由形起响逐声来。
弄影劳形。
不知形之是影。
扬声止响。
不识声是响根。
除烦恼而求涅槃者。
喻去形而觅影。
离众生而求佛喻默声而寻响。
故迷悟一途愚智非别。
无名作名。
因其名则是非生矣。
无理作理。
因其理则诤论起矣。
幻化非真谁是谁非。
虚妄无实何空何有。
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
未及造谈聊伸此意。
想为答之。
可命笔述意曰。
说此真法皆如实。
与真幽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
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
当知万法即皆如。
悯此二见之徒辈。
申词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
何须更觅彼无馀。
其发言入理未加铅墨。
时或缵之。
乃成部类。
具如别卷。
时复有化公彦公和禅师等。
各通冠玄奥。
吐言清迥托事寄怀。
闻诸口实。
而人世非远碑记罕闻。
微言不传清德谁序。
深可痛矣。
时有林法师。
在邺盛讲胜鬘并制文义。
每讲人聚乃选通三部经者。
得七百人。
预在其席。
及周灭法与可同学共护经像。
初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
我观汉地惟有此经。
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可专附玄理如前所陈。
遭贼斫臂。
以法御心不觉痛苦。
火烧斫处血断帛裹乞食如故。
曾不告人。
又被贼斫其臂。
叫号通夕。
可为治裹乞食供
怪可手不便怒之。
可曰。
饼食在前何不自裹。
曰。
我无臂也。
可不知耶。
可曰。
我亦无臂。
复何可怒。
因相委问方知有功。
故世云无臂矣。
每可说法竟曰。
此经四世之后变成名相。
一何可悲。
有那禅师者。
俗姓马氏。
年二十一居东海讲礼易。
行学四百南至相州遇可说法。
乃与学士十人出家受道。
诸门人于相州东设斋辞别哭声动邑。
那自出俗。
手不执笔及俗书。
惟服一衣一𭽽。
一坐一食以可常行。
兼奉头陀。
故其所往不参邑落。
有慧满者。
荥阳人。
姓张。
旧住相州隆化寺。
遇那说法便受其道专务无著。
一衣一食但畜二针。
冬则乞补。
夏便通舍覆赤而已。
自述一生无有怯怖。
身无蚤虱睡而不梦。
住无再宿。
到寺则破柴造履。
常行乞食。
贞观十六年。
于洛州南会善寺侧宿柏墓中。
遇雪深三尺。
其旦入寺见昙旷法师。
怪所从来。
满曰。
法友来耶。
遣寻坐处。
四边五尺许雪自积聚不可测也。
故其闻有括访诸僧逃隐。
满便持衣𭽽周行聚落无可滞碍。
随施随散索尔虚闲。
有请宿斋者。
告云。
天下无人方受尔请。
故满每说法云。
诸佛说心。
令知心相是虚妄法。
今乃重加心相。
深违佛意。
又增论议殊乖大理。
故使那满等师常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
随说随行不爽遗委。
后于洛陶中无疾坐化。
年可七十。
斯徒并可之宗系。
故可别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