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宗

相关人物:共 17 位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释法悯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不知何许人。有讲学。居江夏五层寺。沙门僧昌造塔。江陵刺史谢晦欲坏之。悯往谏晦。晦不从。乃隐迹长沙岳麓。终身不出。晦载酒肉至寺。严鼓振威。斩斫形像。俄而云雾暗天。风尘四起。晦惊惧而走。后以叛逆诛灭。悯著显验论。以明因果。并解大道地经。殁于山中。寿八十。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法悯。
北人。
弱年慕道笃志经籍。
十八出家。
便游践州国观风味道。
波若数论及诸经律皆所游刃。
后憩江夏郡五层寺。
时沙门僧昌于江陵城内立塔。
刺史谢晦欲坏之。
悯闻故往谏晦。
晦意不止。
悯于是隐迹于长沙麓山。
终身不出。
晦乃率仪至寺厚赐酒肉。
严鼓振威。
斩斫形像。
俄而云雾暗天风尘四起。
晦惊惧而走。
后以叛逆诛灭。
队人丁法成史僧双见身癞病。
馀多犯法而死。
悯乃著显验论以明因果。
并注大道地经。
后卒于山中。
春秋八十有三。
弟子僧道立碑颂德。
时始兴郡灵化寺有比丘僧宗
亦博涉经论。
著法性觉性二论云。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南齐
智胜。
本姓徐。
长安人也。
寓居会稽于其三世。
六岁而随王母出都游瓦官寺。
见招提整峻宝饰严华。
潸然泣涕。
仍祈剪落。
王母问之具述此意。
谓其幼稚而未许之也。
宋季多难四民失业。
时事纷纭奄冉积载。
年将二十方得出家住建福寺。
独行无伦绝尘难范。
听受大涅槃经一闻能持。
后研律藏功不再受。
总持之誉佥然改目。
自制数十卷义疏。
辞约而旨远。
义隐而理妙。
逢涅不淄遇磨不磷。
大明中有一男子。
诡期抱梁欲规不逊。
胜剋意渊深雅操壁立。
正色告众。
众录付官。
守戒清净如护明珠。
时庄严寺昙斌法师弟子僧宗玄趣。
共直佛殿慢藏致盗。
乃失菩萨璎珞及七宝澡罐斌衣钵之外室如悬磬。
无以为备。
忧慨辍讲。
闭房三日。
胜宣告四部旬月备办。
德感化行皆类此也。
齐文惠帝闻风雅相接召。
每延入宫讲说众经。
司徒竟陵文宣王倍崇敬焉。
胜志贞南金心皎比雪。
裁箴尼众实允物望。
令旨仍使为寺主阖众爱敬如奉严尊。
从定林寺僧远法师受菩萨戒。
座侧常置香炉。
胜乃捻香。
远止之曰。
不取火已信宿矣。
所置之香遂氛氲流烟。
咸叹其肃恭表应若斯也。
永明中作圣僧斋摄心祈想。
忽闻空中弹指合掌侧听。
胜居寺三十年。
未尝赴斋会游践贵。
胜每重闲静处系念思惟。
故流芳不远。
文惠帝特加供俸。
日月充盈。
缔搆房宇。
阖寺崇华。
胜舍衣钵为宋齐七帝造摄山寺石像。
永明十年寝疾。
忽见金车玉宇悉来迎接。
到四月五日告诸弟子曰。
吾今逝矣。
弟子皆泣。
乃披衣出胸。
胸有草书佛字。
字体鲜白色相明润。
八日正中而卒也。
年六十六。
葬于钟山。
文帝给其汤药。
凶事所须并宜官备也。
释净行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四
净行。
即净渊尼第五妹也。
幼而神理清秀远识遒赡。
爽烈有志分风调举止每辄不群。
少经与大袜令郭洽妻臧氏相识。
洽欲害其妻言泄于路。
行请兄谏洽。
洽不从之。
行密语臧氏。
臧氏不信。
行执手恸泣。
于是而反。
后一二日洽果害之。
及年十七从法施尼出家住竹园寺。
学成实毗昙涅槃华严。
每见事端已达旨趣。
探究渊赜博辩无穷。
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厚加资给。
僧宗宝亮二法师雅相赏异。
及请讲说听众数百人。
官第尼寺法事连续。
当时先达无能屈者。
竟陵王后区品学众欲撰僧录。
莫可与行为辈。
后有尼聪朗特达。
博辩若神。
行特亲狎之。
众亦以为后来之秀。
可学为俦也。
行晚节好禅观菜食精苦。
皇帝闻之雅相叹赏。
年六十六。
天监八年而卒。
葬于钟山。
僧慧超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6 【介绍】: 南朝梁僧。赵郡阳平人,本姓廉。八岁从沙门惠通出家,广采经部,外听诸大德讲座,能研习其深义。又善俳谐,工草隶,并能占相。梁武帝时为僧正。相传尝聚徒讲菩提心义,大力善神咸来受法。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廉姓。
其先赵郡阳平人。
避难于钟离之朝歌。
遂占籍焉。
八岁依临菑县建安寺慧通出家。
通颛朴无业术。
超祇顺罔怠。
尤勤听学。
虽风雨泥淖弗辞。
尝有胡僧。
见之嗟异曰。
不为五众师。
则为八州牧。
后南游住南涧寺。
僧宗授涅槃等经。
自是宿德名匠。
多所阅历。
而偏以无量寿命家。
吏部谢籥称之曰。
君子哉若人也。
梁初诏授僧正。
天子给传诏羊车局足健步仪仗等。
以褒宠之。
且谓波若之义。
真谛所
偏令化导。
故咨质锋起。
辨若悬河。
先尝聚徒。
讲菩提心义于都治。
夜见大力善神。
形甚都丽。
谓当异日率集同缘来听。
至是倏然满座容貌瑰异。
竟席便散。
莫有识者。
其感应如此。
然性好山水。
凡所至人觉。
翼从弥数里。
及见则超独杖屦而已。
猎者因为止息。
天监中。
诏受菩萨戒。
又请于慧轮殿讲净名经。
上躬听览。
普通七年五月十六日。
迁神于寺房。
寿腊史不载。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慧超。
姓廉氏。
赵郡阳平人。
中原丧乱。
避难于钟离之朝哥县焉。
初生之夕神光照室。
幼而简静寡欲。
已有成人之符也。
八岁出家。
从临番县建安寺沙门慧通。
通素无业术立行专朴。
超直心祇顺奉敬无怠。
而外听诸讲勤精学业。
时遇风雨艰辛泥路拥塞。
不以为辞。
尝寓坐有胡僧。
盖不测之人也。
一见嗟异曰。
斯人若不为五众之杰。
则为八州刺史。
兼叙神光之瑞。
如符契焉。
遂广采经部及以数论。
并尽其深义。
朗若贯珠。
名僧胜集稠人广坐。
纷纶飞伏雍容摸揩。
故早为皂白挹其高轨。
后南游江左住南涧寺。
僧宗见而善之。
受略槃等经。
开柘条绪略通幽致。
历阅众师多所参涉。
偏以无量寿命家。
吏部谢籥每称之曰。
君子哉若人也。
又善用俳谐。
尤能草隶兼习朱许。
又工占相。
齐历告终。
梁祚伊始。
超现疾新林情存拯溺。
信次之间声驰日下。
寻有别敕乃授僧正。
戒德内修威仪外洁。
凡在缁侣咸禀成训。
天子给传诏羊车局足健步衣服等供。
自声教所被。
五部宪章咸禀风则。
帝以般若之义真谛所
偏令化导故。
咨质锋起悬辩若流。
又经聚徒都治讲菩提心义。
论谈之暇夜分未寝。
忽见大力善神形甚都丽。
既而言曰。
当率集同缘。
共来餐受。
不言姓字。
于此告辞。
及就讲之辰倏然满坐。
容貌瑰异莫有识者。
竟席便散。
其感迹徵异为若此也。
加以性好山水亟果幽寻。
而翼从之声闻于数里。
山人怪视唯见超身。
射猎之徒莫不自息。
天监年中帝请为家僧。
礼问殊积。
初戒典东流。
人各传受。
所见偏执。
妙法犹漏。
皇明御宇掇采群经。
圆坛更造文义斯搆。
事类因果于此载明。
有诏令超受菩萨戒。
恭惟顶礼如法勤修。
上复斋居宣室。
梦其勤行戒品。
面申赞悦。
时共延美。
而超鸣谦蹈礼好静笃学。
从之游处未觌愠喜之仪。
加以形过八尺腰带十围。
雍容高步当时誉显。
帝又请于惠轮殿讲净名经。
上临听览。
未启庄严寺。
园接连南涧。
因搆起重房。
若鳞相及。
飞阁穹隆高笼云雾。
通碧池以养鱼莲。
构青山。
以栖羽族。
列植竹果四面成阴。
木禽石兽交横入出。
又罗列童侍雅胜王侯。
剖决众情。
一时高望。
在位二十馀年。
晚以陵谷互迁世相难恃。
因自解免闭房养素。
以普通七年五月十六日。
迁神于寺房。
行路殒涕学徒奔赴。
凡厥丧事出皆天府。
门人追思德泽乃为立碑。
湘东王绎。
陈郡谢几卿。
各为制文俱镌墓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529 【介绍】: 南朝梁僧。义兴阳羡人,俗姓周。晋周处七世孙。七岁出家,齐武帝永明中,僧柔讲经于道林寺,法云咨决累日,词旨激扬,众所叹异。梁武帝天监中敕为光宅寺主。后奉诏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普通六年为大僧正。创立僧制。撰有《成实论义疏》。与智藏、僧旻并称梁代三大法师。
全梁文·卷七十四
法云俗姓周,义兴阳羡人,住庄严寺。天监中为光禅寺大僧正,终大通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义兴阳羡周氏。
晋平西将军处之七世孙。
母吴。
方娩见云气满室。
因以名之。
七岁师事僧成玄趣宝亮。
出家。
住庄严寺。
年十三受业于太昌寺僧宗庄严寺僧达而宝亮。
每自以为不及。
齐永明中。
僧柔。
东归开讲于道林寺。
云处小床于前。
咨决累日。
由是显名。
尤与同寺僧旻游。
采摭经论。
覆述文义。
摩有间隙。
每行路思义。
辄过所造。
观长乐寺法调盛会。
出而叹曰。
震旦天子之都。
人物如此。
可谓法座空矣。
年三十。
建武四年。
夏初于妙音寺开法华维摩二经。
东莞徐孝嗣。
每见云公俊发。
自顾缺然。
居母忧。
毁瘠过礼。
僧旻。
以为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贤者企及。
况佛训有存则报答生恩。
以奉颜仪。
没则启发菩提。
以导神识。
苟循私爱。
返累至亲。
堕于恶道。
惟智者。
能以方便力。
治制之。
则善趣生矣。
云乃割哀情。
进饮食。
永元初。
赴毗陵之请。
道俗倾向。
京城毕集。
及梁高天监二年。
诏诸名德。
各撰成实义疏。
云合经论。
撰四十科。
为四十二卷。
七年制注大品。
朝贵请云讲演。
从之。
又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
后世遵行。
皇太子请十僧。
入玄圃。
讲道谈文。
凡经雨夏。
云居上首。
中书即顺阳范轸。
著神灭论诏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文多不载。
天监末。
复建一寺于秣陵县。
同下里。
以报施主之恩。
诚得爽垲之趣。
即禅冈之西山也。
又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
且以身外嚫施之物。
舍入华林园光华殿。
设千僧大会。
而云亦遘疾矣。
普通六年。
诏为大僧正。
帝幸同泰寺开大涅槃。
设千僧会。
广集诸寺知事。
及学行名僧羯磨。
诏许乘舆上殿。
凭几听讲。
由是疾笃。
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
享年六十有三。
诏葬定林寺侧。
云尤研精法华。
尝于一寺讲散。
忽天华状如雪飞而下。
神僧宝志。
呼云为大林法师。
每来云所。
辄留信宿。
或言请法师狮子吼。
即为部析。
志便弹指赞曰。
善哉微妙微妙。
仪同陈郡袁昂家。
有供养僧。
学云法华。
日夜发愿必欲似之。
梦僧告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解此经可率敌邪。
又夷陵县渔人。
于网中。
得泥洹四相品经一卷。
末题云。
宋元徽二年。
王宝胜敬造。
奉光宅寺法云法师。
时云年昉十岁。
名未远布。
寺无光宅而此云者。
竟不可测。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法云。
姓周氏。
宜兴阳羡人。
晋平西将军处之七世也。
母吴氏。
初产在草。
见云气满室。
因以名之。
七岁出家。
更名法云。
从师住庄严寺。
为僧成玄趣宝亮弟子。
而俊朗英秀卓绝时世。
年十三始就受业。
大昌僧宗庄严僧达。
甚相称赞。
宝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将必当栋梁大法矣。
齐永明中。
僧柔东归。
于道林寺发讲。
云咨决累日。
词旨激扬。
众所叹异。
年小坐远声闻难叙。
命置小床处之于前共尽往复。
由是显名。
与同寺僧旻。
等年腊齐名誉。
历采众师且经且论四时游听寒暑不辍。
或讲前讲末初夜后夜覆述文义。
间隙游习于路思义。
辄不自觉行过所造。
其勤励专至类皆如此。
曾观长乐寺法调讲论。
出而顾曰。
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
动静威仪勿易为也。
前后法师或有词无义。
或有义无词。
或俱有词义而过无威仪。
今日法坐俱已阙矣。
皆由习学不优未应讲也。
及年登三十。
建武四年夏。
初于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
序正条源群分名类。
学徒海凑四众盈堂。
佥谓理因言尽纸卷空存。
及至为宾。
构击纵横比类纷鲠。
机辩若疾风。
应变如行雨。
当其锋者罕不心务。
宾主咨嗟朋僚胥悦。
时人呼为作幻法师矣。
讲经之妙独步当时。
齐中书周颙。
琅琊王融。
彭城刘绘。
东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贵。
并投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
见云公俊发自顾缺然。
而性灵诚孝劳于色养。
及居母忧毁瘠过礼。
累日不食殆不胜丧。
僧旻谓曰。
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贤者企及。
且毁不灭性尚出儒宗。
况佛有至言。
欲报生恩。
近则时奉颜仪使物生悦。
远则启发菩提以道神识。
又云。
恩爱重贼不可宽放。
宽放此者及所亲爱堕于恶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
则惠兼存没入诸善趣矣。
宜思远理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于细近耶。
云乃割裂哀情微进饮粥。
永元元年。
曾受毗陵郡请。
道俗倾家异端必集。
弘振风猷道被京城。
鼓舞知归巾褐识反。
及梁氏高临甚相钦礼。
天监二年。
敕使长召出入诸殿。
影响弘通之端。
囋扬利益之渐。
皇高亟延义集。
未曾不敕令云先入后下诏令。
时诸名德各撰成实义疏。
云乃经论合撰。
有四十科为四十二卷。
俄寻究了。
又敕于寺三遍敷讲。
广请义学充诸堂宇。
敕给传诏。
车牛吏力皆备足焉。
至七年制注大品。
朝贵请云讲之。
辞疾不赴。
帝云。
弟子既当今日之位。
法师是后来名德。
流通无寄。
不可不自力为讲也。
因从之。
寻又下诏礼为家僧。
资给优厚。
敕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雅为后则。
皇太子留情内外。
选请十僧入于玄圃。
经于两夏不止讲经。
而亦悬谈文外。
云居上首偏加供施。
自从王侯逮于荣贵莫不钦敬。
至于吉凶庆吊不避寒暑。
时人颇谓之游侠。
而动必弘法。
不以此言关怀。
中书郎顺阳范轸。
著神灭论。
群僚未详其理。
先以奏闻。
有敕令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云乃遍与朝士书论之。
文采虽异而理义伦通。
又与少傅沈约书曰。
主上令答神灭论。
今遣相呈。
夫神妙寂寥。
可知而不可说。
义经丘而未晓。
理涉旦而犹昏。
至人凝照。
有本袭道。
赴机垂审。
臣下旨训周密。
孝享之祀既彰。
桀怀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复阐。
纣缀波崙之情。
预非草木。
谁不歔欷。
同挹风猷。
共加弘赞也。
约答曰。
神本不灭深所伏膺。
神灭之谈良用骇惕。
近约法师。
殿内亦蒙敕答一本。
欢受顶戴寻览忘疲。
岂徒伏斯外道可以永离众魔。
孔释兼弘于是乎在。
实不刊之弘旨。
百代之舟航。
弟子亦即彼论微厝疑覈。
比展具以呈也。
云以天监末年。
欲报施主之恩。
于秣陵县同下里中造寺一所。
敕以法师建造。
可仍以法师为名。
即禅岗之西山也。
郊郭内地实为爽垲。
结宇孤岩北面城市。
怀涧隐岭。
穷人野之致。
终日论谈曾无休废。
天监将末。
扶南国献经三部。
敕云译之。
详决梁梵。
皆理明意显。
状若亲承。
帝抄诸方等经。
撰受菩萨法。
构等觉道场。
请草堂寺慧约法师以为智者。
躬受大戒以自庄严。
自兹厥后。
王侯朝士法俗倾都。
或有年腊过于智者。
皆望风奄附启受戒法。
云曰。
戒终是一先已同禀。
今重受者诚非所异。
有若趣时。
于是固执。
帝累劝奖每加说喻。
答曰。
当先发愿。
若得相应然后从受。
云欲发起。
中表菩提之心。
舍己身外嚫施之物。
通启于华林园光华殿设千僧大会。
分此诸物为五种功德。
上帝随喜警梵从时。
锵金候旭百和𭾍氲。
众妓繁会观者倾城莫不称叹。
普通六年敕为大僧正。
于同泰寺设千僧会。
广集诸寺知事。
及学行名僧。
羯磨拜授置位羽仪。
众皆见所未闻。
得未曾有。
尔后虽遘疾时序。
而讲说无废。
及于扶接登座。
弊剧乃止。
至御幸同泰开大涅槃。
敕许乘舆上殿凭几听讲。
及遭父忧由是疾笃至于大渐。
以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
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二宫悲惜为之流恸。
敕给东园秘器。
凡百丧事皆从王府。
下敕令葬定林寺侧。
太子中庶琅琊王筠。
为作铭志。
弟子周长胤等。
有犹子之慕。
创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东王萧绎各为制文。
初云年在息慈雅尚经术。
于妙法华研精累思。
品酌理义始末照览。
乃往幽岩独讲斯典。
竖石为人松叶为拂。
自唱自导兼通难解。
所以垂名梁代诚绩有闻。
而文疏稠叠前后繁映。
致依讲诵有阻恒功。
尝于一寺讲散此经。
忽感天华状如飞雪。
满空而下延于堂内。
升空不坠讫讲方去。
有保志神僧。
道超方外。
罕有得其情者。
与云互相敬爱。
呼为大林法师。
每来云所辄停住信宿。
尝言。
欲解师子吼。
请法师为说。
即为剖析。
志便弹指赞曰。
善哉微妙微妙矣。
仪同陈郡袁昂云。
有常供养僧学云法华。
日夜发愿望得慧解等之。
忽梦有异僧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讲此经。
那可卒敌也。
每于讲次有送钱物乞诵经者。
多获徵应。
及得善梦如别记述。
夷陵县渔人。
于网中得经一卷。
是泥洹四法品。
末题云。
宋元徽二年。
王宝胜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师。
以事勘校。
时云年始十岁。
名未远布寺无光宅。
而此品正则。
初云弘法次断鱼肉。
验今意行颇用相符。
其有机神变化。
人莫敢竞其类者。
云得此告弥深弘演云尔。
僧旻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527 【介绍】: 南朝梁僧。吴郡富春人,俗姓孙。七岁出家,居虎丘西山寺。力学不怠,志操冠群辈。后居扬都庄严寺。自齐迄梁,登座讲说逾二十年。梁武帝天监初与诸僧于上定林寺抄一切经论。著有《论疏杂集》、《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尤以《成实论义疏》著名。与智藏、法云合称梁代三大法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孙氏。
世居吴之富春。
三国有吴之后也。
幼孤。
七岁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师事僧回。
从受五经义。
宋吏部郎吴郡张辩。
尝谓之曰。
沙弥何姓。
家何处。
旻曰。
贫道姓释。
家此山。
辩异之。
特进张绪。
见而叹曰。
松柏虽小。
已有凌云之气。
年十三。
随回出都。
住白马寺年十六。
回亡。
移住庄严寺。
师事昙景。
与同寺法云神冈法关。
夕则合帔而卧。
昼则假衣而行。
往返咨询。
柔次远亮四师。
大明经律论指。
振发拥滞。
虽命世硕学。
无所是非。
齐文慧帝。
竟陵王。
深加贵敬。
尚书令王俭。
尝延僧宗
讲涅槃经。
旻所扣问。
辄摧衄。
俭曰昔姚兴于逍遥园。
使竺道生。
难道融义。
往复百翻言义俱切。
众服其英秀。
今旻法师过之远矣。
文宣帝请柔次二师。
讲成实论。
旻于末席。
有所议论。
辞旨清新。
宏邈。
听者倾属。
次师乃放麈尾叹曰。
老夫受业彭城精思五聚。
有十五番。
诚为难窟。
每恨不逢勍敌。
自至金陵五年。
始见竭于今日矣。
待为思之。
晚讲当答。
及晚裁复数交。
辞义遂拥。
次师动容。
顾四座曰。
后生可畏。
永明十年。
始二十六岁。
讲成实论于兴福寺。
先辈后进。
道俗交会。
不远万里。
呜呼盛哉。
晋宋来学者。
务高谈大语。
以相誇罩。
而旻谦让。
恬静若不能言。
晋安太守彭城刘业谓旻曰。
师于经论该博。
何以立义多儒。
答曰贫道谨依经文。
文玄则玄。
文儒则儒。
不知其他也。
竟陵王世子昭胄出守会稽。
或邀旻往征虏亭饯之。
旻曰吾与相识于讲席间耳。
然未尝修诣。
闻其得郡便往。
意所不欲。
众由是亦罢。
永元初。
诏僧局。
请僧三十人。
入华林园夏讲。
僧正拟旻法主。
旻却之。
或问其故。
答曰。
此徒外润。
不能内益。
由是誉传遐迩。
琅琊王仲宝吴郡张思光。
学冠当时。
并投分纳交。
申以缟滞。
齐乱避地入东。
逮梁天监五年。
诏僧正慧超。
到房请。
与法宠法云。
汝南周舍等。
入华林园道义。
六年制注般若经。
请京城五大法师于五寺。
首讲。
以旻道居其右。
深其悦可。
又诏于慧轮殿。
讲胜鬘经。
帝躬临听。
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协等。
三十人。
同抄定林寺一切经论。
以类相从成。
八十卷。
皆取旻考正来上。
十一年。
感风疾。
诏吴郡太守张充吴兴太守谢览给。
舟仗资粮津发至都。
晋陵太守蔡撙出门候之。
叹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监末。
诏庄严寺。
建八座法轮。
讲者五僧。
以年腊相次。
旻最处后。
而徒众剧繁。
庄严讲堂。
宋世祖所立者。
其高广𮞅[〦/柔]。
非他处比。
是日至不能容。
诏听停讲五十日。
益辟窗牗。
进床五十张。
犹云迫隘。
桄程为之摧折云。
讲十地经于简静寺。
先为筑堂五间。
以增其旧。
至日悉满。
尤薄于势要。
吴郡陆倕一日造房。
旻称疾不见。
倕欣然曰。
此诚弟子所望也。
时吴兴太守萧昂过山展礼。
山主智迁以告旻。
旻曰。
吾山薮病夫。
无事见贵二千石。
昔戴颙隐居北岭。
宋江夏王诣之。
颙高卧牗下。
不与相见。
吾虽德薄。
请附于戴公。
及萧至。
旻从后门遁去。
其年。
皇太子亦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致礼赠物。
大通五年。
诏还都。
徙居开善寺。
于路旧疾。
增剧八年二月一日卒。
寿六十一诏。
以其月六日。
窆钟山之开善。
初旻乐禅默。
乃依所立义。
获入定。
问诸禅师。
皆曰门户虽殊。
造寂则一。
每开讲先使众于坐定后为舍灵转经曰。
道安故事也。
时灵根寺道超。
勤学。
每祷佛。
愿如旻。
忽梦。
人曰。
僧旻法师。
毗婆尸佛时。
已能讲说。
君始发心。
岂可遽及耶。
但自加功。
当得开解。
旻造弥勒像。
朝夕礼谒。
梦像遣化。
送菩提树。
曰菩提者。
梁言道场树也。
弟子颇宣其言。
旻止之。
著述殆百馀卷。
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僧旻。
姓孙氏。
家于吴郡之富春。
有吴开国大皇帝其先也。
幼孤养能言而乐道。
七岁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为僧回弟子。
从回受五经。
一闻能记。
精神洞出标群独秀。
每与同辈言谑及诸典礼。
未尝不慨慨然欲为己任。
宋吏部郎吴郡张辩谓之曰。
沙弥何姓家在何处。
旻曰。
贫道姓释。
家于此山。
辩甚异之。
特进张绪见而叹曰。
松柏虽小已有陵云之气。
由是显誉。
年十三随回出都住白马寺。
寺僧多以转读唱导为业。
旻风韵清远了不厝意。
年十六而回亡。
哀容俯仰率由自至。
丧礼毕移住庄严师仰昙景。
景久居寺任。
雅有风轨。
大小和从。
寺给僧足。
旻安贫好学。
与同寺法云禅岗法开。
禀学柔次达亮四公经论。
夕则合帔而卧。
昼则假衣而行。
往返咨询不避炎雪。
其精力笃课如此。
大明数论究统经律。
原始要终望表知里。
内鉴诸己旁启同志。
前疑往结靡不冰泮。
虽命世硕学有是非之辩。
旻居中振发曾无拥滞。
光绪既著风猷弘远。
齐文惠帝竟陵王子良。
深相贵敬请遗连接。
尚书令王俭。
延请僧宗讲涅槃经。
旻扣问联环言皆摧敌。
俭曰。
昔竺道生入长安。
姚兴于逍遥园见之。
使难道融义。
往复百翻言无不切。
众皆睹其风神服其英秀。
今此旻法师超悟天体。
性极照穷言必典诣。
能使前无横阵。
便是过之远矣。
文宣尝请柔次二法师。
于普弘寺共讲成实。
大致通胜冠盖成阴。
旻于末席论议。
词旨清新致言宏邈。
往复神应听者倾属。
次公乃放麈尾而叹曰。
老子受业于彭城。
精思此之五聚。
有十五番以为难窟。
每恨不逢勍敌。
必欲研尽。
自至金陵累年始见竭于今日矣。
且试思之晚讲当答。
及晚上讲裁复数交词义遂拥。
次公动容顾四坐曰。
后生可畏。
斯言信矣。
年二十六。
永明十年始于兴福寺讲成实论。
先辈法师高视当世排竞下筵。
其会如市山栖邑寺莫不掩扉毕集。
衣冠士子四衢辐凑。
坐皆重膝不谓为迮。
言虽竟日无起疲倦。
皆仰之如日月矣。
希风慕德者不远万里相造。
自晋宋相承凡论议者。
多高谈大语竞相誇罩。
及旻为师范。
棱落秀上机变如神。
言气典正。
座无洪声之侣。
重又性多谦让。
未常以理胜加人。
处众澄眸如入禅定。
其为道俗所推如此。
时人称曰。
折剖磐隐通古无例。
条贯始终受者易悟。
庶方荡诸异论大同正法矣。
于是名振日下。
听众千馀。
孜孜善诱曾无告倦。
晋安太守彭城刘业。
尝谓旻曰。
法师经论通博。
何以立义多儒。
答曰。
宋世贵道生。
开顿悟以通经。
齐时重僧柔。
影毗昙以讲论。
贫道谨依经文。
文玄则玄。
文儒则儒耳。
时竟陵王世子萧照胄。
出守会稽。
要旻共往。
征虏别之。
旻曰。
吾止讲席。
相识未尝修诣。
承其得郡。
便狼狈远别。
意所不欲。
众因是亦止。
永元元年。
敕僧局请三十僧。
入华林园夏讲。
僧正拟旻为法主。
旻止之。
或曰何故。
答曰。
此乃内润法师。
不能外益学士。
非谓讲者。
由是誉传遐迩名动京师。
琅琊王仲宝。
吴人张思光。
学冠当时清贞独绝。
并投分请交申以缟带。
年立之后频事开解蔚为宗匠。
九部五时若指诸掌。
玄理伏难坦然夷易。
故缁素结辙华俗邀延往复屯萃矣。
时有令闻夙成负先来之风。
耆年素望怀新旧之耻。
设伏者比肩翘关者间出。
旻随方领会。
弘量有馀。
皆衔璧舆榇响然风靡者一人而已。
值齐历横流道属昏诐。
时宠小人世嫉君子。
因避地徐部。
仍受请入吴。
法轮继转胜幢屡建。
皆随根获润有声南北。
皇梁膺运乃翻然自远言从帝则。
以天监五年游于都辇。
天下礼接下筵亟深眷悦。
敕僧正慧超衔诏至房。
欲屈与法宠法云汝南周舍等。
时入华林园讲论道义。
自兹已后优位日隆。
六年制注般若经。
以通大训。
朝贵皆思弘厥典。
又请京邑五大法师。
于五寺首讲。
以旻道居其右。
乃眷帝情深见悦可。
因请为家僧。
四事供给。
又敕于慧轮殿讲胜鬘经。
帝自临听。
仍选才学道俗释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协等三十人。
同集上定林寺。
抄一切经论以类相从。
凡八十卷。
皆令取衷于旻。
十一年春忽感风疾后虽小间。
心犹忘误言语迟蹇。
旻曰。
自登座讲说已二十年。
如见此病例无平复。
讲事尽矣。
乃修饰房内隔立道场日夜礼忏。
后吴郡太守张充。
吴兴太守谢览。
各遣僚左至都表上延请。
有敕给船仗资粮发遣。
二郡迎候舟楫满川。
京师学士云随雾合。
中途守宰莫不郊迎。
晋陵太守蔡撙。
出侯门迎之叹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监末年。
下敕于庄严寺。
建八座法轮。
讲者五僧以年腊相次。
旻最处后。
众徒弥盛。
庄严讲堂。
宋世祖所立。
栾栌增映延袤遐远。
至于是日不容听众。
执事启闻。
有敕听停讲五日。
悉移窗户四出檐霤。
又进给床五十张。
犹为迫迮。
桄桯摧折日有十数。
得人之盛皆此类焉。
旻因舍什物嚫施拟立大堂。
虑未周用付库生长传付后僧。
又于简静寺讲十地经。
堂宇先有五间。
虑有迫迮又于堂前权起五间。
合而为一。
及至就讲寺内悉满。
斯感化之来殆非意矣。
少与齐人张融谢眺友善。
天下才学通人莫不致礼。
虽居重名不嘉荣势。
闲处一室简通豪右。
众人多恨之。
唯吴郡陆倕。
博学自居。
名位通显早崇礼敬。
旻亦密相器重。
时为太子中庶。
傧从到房。
旻称疾不见。
倕欣然曰。
此诚弟子所望也。
人皆推倕之爱名德也。
弥重旻之不趣于世。
暨普通之后。
先疾连发弥怀退静。
夜还虎丘人无知者。
时萧昂出守吴兴。
欲过山展礼。
山主智迁先知以告旻。
旻曰。
吾山薮病人。
无事见贵二千石。
昔戴颙隐居北岭。
宋江夏王入山诣之。
高卧牖下不与相见。
吾虽德薄请附戴公之事矣。
及萧至旻从后门而遁。
其年皇太子。
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衔命致礼。
赠以几杖炉奁褥席麈尾拂扇等。
五年下敕延还移住开善。
使所在备礼发遣。
不得循常以稽天望。
于路增剧未堪止寺。
权停庄严因遂弥留以至大渐。
良医上药备于寺内。
中使参侯相望驰道。
以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
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一。
天子悲惜储君嗟惋。
敕以其月六日。
窆于钟山之开善墓所。
丧事大小随由备办。
隐士陈留阮孝绪。
为著墓志。
弟子智学慧庆等。
建立三碑。
其二碑。
皇太子湘东王。
并为制文树于墓侧。
徵士何胤。
著文立于本寺。
初旻尝乐于禅默。
乃依所立义试遍安心。
旬日之间遂得入定。
问诸禅师皆云。
门户虽殊造寂不异。
又尝于讲日谓众曰。
昔弥天释道安。
每讲于定坐后。
常使都讲等为含灵转经三契。
此事久废。
既是前修胜业。
欲屈大众各诵观世音经一遍。
于是合坐欣然远近相习。
尔后道俗舍物乞讲前诵经。
由此始也。
时有灵根寺道超比丘。
勤学自励。
愿明解如旻。
梦有人言。
僧旻法师毗婆尸佛。
已能讲说。
君始修习。
云何可等。
但自加功。
不患不达。
随分得解。
后大领悟。
旻尝造弥勒佛并诸供具。
朝夕礼谒。
乃梦见弥勒佛遣化菩萨送菩提树与之。
菩萨曰。
菩提树者。
梁言道场树也。
弟子颇宣其言。
旻闻而勖之曰。
礼有六梦。
正梦唯一。
乃是好恶之先徵。
故周立占梦之官。
后代废之。
正以俗人浇薄亟多假托。
吾前所梦乃心想耳。
汝勿传之。
以庄严寺门及诸墙宇古制不工。
又吴虎丘山西寺朽坏日久。
并加缮改事尽弘丽。
旻所造经像全不封附。
须者便给。
放生布施未尝倦废。
弟子咨曰。
和上所修功德诚多。
未始建大斋会。
恐福事未圆。
旻曰。
大斋乃有一时发起之益。
吾寡乏人力难得尽理。
又且米菜酱酢樵水汤灰践踰浇炙。
信伤害微虫岂有数量。
虑有此事故不敢为也。
始复求寄王官官府有势之家。
使役虽多弥难尽意。
近识观之藉此开悟。
智者窥人有求名之诮。
要请法俗侵星早到。
若不专至有乖素心。
若现斯言犹涉讥笑。
故吾不为也。
旻美言笑善举止。
吐纳膏油自生顾眄风飙满室。
凡所施为不为名利。
勤注教勖形于言晤。
先人后己常若不及。
常有馀师言弟子不恭者。
旻呼与相见为设饮食。
方便诱喻遂成善士。
生无左道卜筮。
不妄同惑凡人。
又不假托奇怪以诳近识。
贵人君子皆景慕焉。
营居负贩者亦望风而畏敬。
闻其名者伪夫正鄙夫立。
所著论疏杂集。
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
百有馀卷流世。
昙无最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武安人。俗姓董。通经论,善言辩。住洛都融觉寺。孝明帝正光元年,召昙无最与道士姜斌对论,无最胜伏之。后不测其终。有《大乘义章》。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董氏。武安人。深入禅那。坚持律部。玄儒之道。尤所该贯。尝于邯郸崇尊寺。拥徒说戒。至布萨日。依位行筹。及计其数。乃馀六十。人少而筹多。私切怪之。既而廉知皆圣贤降集也。后诏住洛阳融觉寺。寺即清河文献王怿所建。栋宇之盛。亘三里。最善华严涅槃。弘敷之际。缁素盈席。天竺沙门菩提流支。读最所著大乘义章。必弹指唱善。翻为梵文。寄传大夏。每见则礼之。谓为东土菩萨。 正光初。帝加元服。大赦天下。会释李二教于殿上斋食讫。帝以佛与老子出世先后。遣侍中刘滕宣诏问。时清通观道士姜斌对曰。据开天经。以为老子西入化胡成佛。以佛为侍者。若是而言。则同时明矣。最因质之曰。老子于周。正当何王而生。复于何年西入。斌曰。老子于周定王三年九月十四日生。简王四年。为守藏吏。敬王元年。与崤关令尹喜西入。此固可以考者。最曰。然则佛生于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入灭于穆王五十三年二月十五日。计距老子之生。三百四十五年。迄其死。盖百三十年。悬绝如此。同时之说无乃谬乎。斌曰。此于书奚所据。最曰。据周书异记汉本内传。斌又曰。孔子中国之圣人也。于事物宜无所不知。于纪载宜无所不及。今求佛之迹。而无所著见。抑岂孔子亦有所未尽欤。最曰。孔子以三备十经致群类。而佛之出处。具中备。仁者管窥。又焉能以识之哉。于是诏中书令元乂斥退姜斌。中书侍郎魏收。尚书郎祖莹。就观取开天经。辩验来历。太尉萧综。太傅李寔。卫尉许伯桃。吏部尚书邢栾。散骑常侍温子升。百七十人。奏云。老子止著五千言。馀无所作。臣等议。道士姜斌罪当惑众。诏加斌极刑。以三藏法师菩提流支之谏。遂贷死徙马邑。最后莫知其终。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护法上
释昙无最。
姓董氏。
武安人也。
灵悟洞微餐寝玄秘。
少禀道化名垂朝野。
为三宝之良将。
即像法之金汤。
讽诵经论坚持律部。
偏爱禅那心虚静谧。
时行汲引咸所推宗。
兼博贯玄儒尤明论道。
故使七众望尘奄有繁闹。
最厌世情重将捐四部。
行施奖诲多以戒禁为先。
丞动物机信用云布。
曾于邯郸崇尊寺说戒。
徒众千馀。
并是常随门学。
至四月三十日布萨行筹依位授受。
常计之外乃长六十。
最居坐端深怪其异。
既无外众通夕怀疑。
明旦重推。
有人见从邯郸城西而来者。
并异伦大德。
衣服正帖翔步闲雅。
亦有见从鼓山东面而来。
或于中路逢者皆云。
往赴崇尊听僧说戒。
如是数般节级勘其年齿相扶人数多少洽满六十焉。
故知道会圣心。
是幽灵遐降。
竹林群隐明非妄承。
最德洽释宗屡当时望。
后敕住洛都融觉寺。
寺即清河文献怿所立。
廊宇充溢周于三里。
最善弘敷导。
妙达涅槃华严。
僧徒千人常业无怠。
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见而礼之。
号为东土菩萨。
尝读最之所撰大乘义章。
每弹指唱善。
翻为梵字。
寄传大夏。
彼方读者皆东向礼之为圣人矣。
然其常以弘法为任。
元魏正光元年。
明帝加朝服大赦。
请释李两宗上殿。
斋讫侍中刘腾宣敕。
请诸法师等。
与道士论义。
时清道馆道士姜斌。
与最对论。
帝问。
佛与老子同时不。
姜斌曰。
老子西入化胡。
佛时以为侍者。
文出老子开天经。
据此明是同时。
最问曰。
老子周何王而生。
何年西入。
斌曰。
当周定王三年。
在楚国陈郡苦县厉乡曲人里。
九月十四日夜生。
简王四年为守藏吏。
敬王元年八十五。
见周德陵迟。
遂与散关令尹喜。
西入化胡。
约斯明矣。
最曰。
佛当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
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灭度。
计入涅槃经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
老子方生。
生已年八十五。
至敬王元年凡经四百三十年。
乃与尹喜西遁。
此乃年载悬殊。
无乃谬乎。
斌曰。
若如来言出何文纪。
最曰。
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
并有明文。
斌曰。
孔子制法圣人。
当时于佛迥无文志何耶。
最曰。
孔氏三备卜经。
佛之文言出在中备。
仁者识同管窥览不弘远。
何能自达。
帝遣尚书令元又宣敕。
道士姜斌论无旨。
宜令下席。
又议。
开天经是谁所说。
中书侍郎魏收。
尚书郎祖莹。
就观取经。
大尉萧综太傅李寔。
卫尉许伯桃。
吏部尚书邢栾。
散骑常侍温子升等。
一百七十人。
读讫奏云。
老子止著五千文。
馀无言说。
臣等所议。
姜斌罪当惑众。
帝时加斌极刑。
西国三藏法师菩提留支苦谏。
乃止配徒马邑。
最学优程举继乎魏史。
藉甚腾声移肆通国。
遂使达儒朝士降阶设敬接足归依。
佛法中兴惟其开务。
后不测其终。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董。武安人。少禀道化。名垂朝野。讽诵经论。坚持律部。偏爱禅那。心虚静谧。时行汲引。咸所推宗。兼博贯玄儒。尤明论道。最厌世情重。将捐四部。行施奖诲。多以戒禁为先。曾于邯郸崇尊寺说戒。徒众千馀。并是常随门学。至四月三十日。布萨行筹。依位授受。常计之外。增长六十。最居座端。深怪其异。既无外众。通夕怀疑。明旦重推。有人见从邯郸城西而来者。并异伦大德。衣服正怙。翔步闲雅。亦有见从鼓山东面而来。或于中路逢者。皆云往赴崇尊。听僧说戒。如是数般节级。勘其年齿相扶。人数多少。恰满六十。是幽灵遐降也。后敕住洛都融觉寺。廊宇充溢。周于三里。最善弘敷导。妙达涅槃华严。僧徒千人。常业无怠。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见而礼之。号为东土菩萨。尝读最之所撰大乘义章。每弹指唱善。翻为梵字。寄传大夏。彼方读者。皆东向礼之为圣人。然其常以弘法为任。元魏正光元年。明帝加朝服大赦。请释李两宗上殿。斋讫。侍中刘滕宣敕。请诸法师等。与道士论义。时清通观道士姜斌。与最对论。帝问佛与老子同时不。姜斌曰。老子西入化胡成佛。佛以为侍者。文出老子开天经。据此明是同时。最问曰。老子同何王而生。何年西入。斌曰。当周定王三年。在楚国陈州苦县厉乡曲人里。九月十四日夜生。蕳王四年为守藏吏。敬王元年。年八十五。见周德陵迟。遂与散关令尹喜。西入化胡。约斯明矣。最曰。佛当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昭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灭度。计入涅槃。经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生已年八十五。至敬王元年。凡经四百三十年。乃与尹喜西遁。此乃年载悬殊。无乃谬乎。斌曰。若如来言。出何文纪。最曰。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并有明文。斌曰。孔子制法。圣人当明。于佛迥无文志何耶。最曰。孔氏三备十经。佛之文言。出在中备。仁者识同管窥。览不弘远。何能自达。帝遗尚书令元又宣敕。道士姜斌。论无宗旨。宜令下席。又议开天经。是谁所说。中书侍郎魏收。尚书郎祖莹。就观取经。太尉肖综。太傅李实。卫尉许伯桃。吏部尚书邢栾。散骑常侍温子升等。一百七十人。读讫奏云。老子止著五千文。馀无言说。臣等所议。姜斌罪当惑众。帝时加斌极刑。西国三藏法师。菩提留支。苦谏乃止。配徒马邑。最学优魏史。籍甚腾声。遂使达儒朝士。降阶设敬。接足归依。佛法中兴。惟其开务。后不测其终。
竺法真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全齐文·卷二十六
法真住湘宫寺。
(见《梁高僧传》八,附《僧宗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9—569 【介绍】: 即拘那罗陀。南朝陈时僧。西天竺优禅尼国人。以通三藏知名,特精世亲法相唯识之学。历游诸国。梁武帝太清二年至建康,帝深加敬礼,将事传译。会侯景乱起,潜行南归,随方传译不辍。法相唯识之学乃传中国。后入南海卒。译有《摄大乘论》、《唯识论》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亲依。
或云波罗末陀。
华言真谛。
西天竺优禅尼国人。
梁武皇帝盛昌三宝大同中直后张汜等。
送扶南贡使返国。
且使请求名德三藏。
彼国乃以谛应诏。
而并赍至大乘论诸杂华经等。
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达南海。
大清二年八月。
届京师。
帝顶礼于宝云殿。
即欲传翻。
属寇羯凭陵弗果谛亦漫游东土。
檀越富春。
令陆元哲。
招延。
与沙门宝琼等二十馀人。
翻十七地论。
昉五卷。
太宝三年。
侯景徵还供养。
元帝启祚。
止金陵正观寺偕愿禅师等二十馀人。
翻金光明经。
后随方传译。
靡宁厥止。
心欲汎舶往楞伽脩国。
道俗结誓留之。
遂停南越。
重覈所翻。
文帝天嘉四年。
杨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
钦渴新闻。
远承芳问。
谛感其意。
乃为翻摄大乘等论。
旋至梁安。
将返西国。
而业风飘舶。
还广州。
刺史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与沙门慧恺等。
翻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
穆公薨。
世子纥为檀越。
仍事传译。
然其神思通幽。
非世所测。
尝居绝岛。
纥往候之。
波涛𭰔涌。
未即渡。
谛望见。
因敷坐具水上。
跏坐。
绝流达岸。
而坐具略不沾。
湿或折荷叶乘之。
不少倾侧。
至光太二年六月。
入南海北山。
将捐身命。
慧恺闻之。
辍讲奔赴。
刺史稽颡请留。
群众遮挽。
三日乃已。
因是迎致王园寺。
议还建邺。
会有忌者。
沮于上。
乃止。
大建元年。
正月十一日。
遘疾迁化。
年七十有一。
所译经论。
僧宗法准等。
奉还匡山。
谛虽广出众经。
摄论。
故随处翻传。
亲流疏解。
后疏则僧宗所释也。
宗恺则穷括教源。
诠题义旨。
每面扬阐。
情理无伏。
谛一日喟然长叹。
而谓恺曰。
君等实副参传。
而遇非其时。
则奈何。
恺泣数行下。
因跪启曰。
法被中国。
群生垢重。
致是扰攘。
必何时而可定耶。
谛指西北。
且曰。
此方有大大国。
非久当盛弘吾教。
但恨君等不及睹耳。
呜呼其亦有待于今日乎。
谛自梁武之末。
陈宣之初。
二十三载。
所出经传记。
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于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那首华言高空。
以魏元象中。
于邺城司徒公孙腾第。
出僧伽吒经三部七卷。
沙门僧昉笔受。
属齐受禅。
南抵金陵。
大同间。
译大乘顶王经一部。
梁武诏那。
总监外国诸使。
大清二年。
遇于阗沙门求那跋陀。
华言德贤。
赍胜天王般若梵本至。
那从祈请得之。
适丁侯景之乱。
未暇翻传。
陈天嘉乙酉岁。
始译于江州兴业寺沙门智昕笔受。
续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初
拘那罗陀。
陈言亲依。
或云波罗末陀。
译云真谛。
并梵文之名字也。
本西天竺优禅尼国人焉。
景行澄明器宇清肃。
风神爽拔悠然自远。
群藏广部罔不厝怀。
艺术异能偏素谙练。
虽遵融佛理。
而以通道知名。
远涉艰关无惮夷险。
历游诸国。
随机利见。
梁武皇帝。
德加四域盛唱三宝。
大同中。
敕直后张泛等。
送扶南献使返国。
仍请名德三藏大乘诸论杂华经等。
真谛远闻行化仪轨圣贤。
搜选名匠惠益民品。
彼国乃屈真谛并赍经论。
恭膺帝旨。
既素蓄在心涣然闻命。
以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达于南海。
沿路所经。
乃停两载。
以太清二年闰八月。
始届京邑。
武皇面申顶礼。
于宝云殿竭诚供养。
谛欲传翻经教不羡秦时。
更出新文有逾齐日。
属道销梁季寇羯凭陵。
法为时崩不果宣述。
乃步入东土。
又往富春令陆元哲。
创奉问津将事传译。
招延英秀沙门宝琼等二十馀人。
翻十七地论。
适得五卷。
而国难未静。
侧附通传。
至天保三年。
为侯景请。
还在台供养。
于斯时也。
兵饥相接。
法几颓焉。
会元帝启祚承圣清夷。
乃止于金陵正观寺。
与愿禅师等二十馀人。
翻金光明经。
三年二月。
还返豫章。
又往新吴始兴。
后隋萧太保。
度岭至于南康。
并随方翻译。
栖遑靡托。
逮陈武永定二年七月。
还返豫章。
又止临川晋安诸郡。
真谛虽传经论。
道缺情离本意不申。
更观机壤。
遂欲汎舶往楞伽修国。
道俗虔请结誓留之。
不免物议遂停南越。
便与前梁旧齿。
重覆所翻。
其有文旨乖竞者。
皆镕冶成范始末伦通。
至文帝天嘉四年。
扬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
并建业标领。
钦闻新教。
故使远浮江表亲承劳问。
谛欣其来意。
乃为翻摄大乘等论。
首尾两载覆疏旨。
而飘寓投委无心宁寄。
又汎小舶至梁安郡。
更装大舶欲返西国。
学徒追逐相续留连。
太守王方奢。
述众元情重申邀请。
谛又且修人事。
权止海隅。
伺旅束装未思安堵。
至三年九月。
发自梁安汎舶西引。
业风赋命飘还广州。
十二月中上南海岸。
刺史欧阳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请翻新文。
谛顾此业缘。
西还无措乃对沙门慧恺等。
翻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
后穆公薨没。
世子纥重为檀越。
开传经论。
时又许焉。
而神思幽通量非情测。
尝居别所四绝水洲。
纥往造之。
岭峻涛涌未敢淩犯。
谛乃铺舒坐具。
在于水上加坐其内如乘舟焉。
浮波达岸。
既登接对而坐具不湿。
依常敷置。
有时或以荷叶。
拓水乘之而度。
如斯神异其例甚众。
至光太二年六月。
谛厌世浮杂情弊形骸。
未若佩理资神早生胜壤。
遂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
时智恺正讲俱舍。
闻告驰往。
道俗奔赴相继山川。
刺史又遣使人。
伺卫防遏。
躬自稽颡致留三日。
方纡本情。
因尔迎还止于王园寺。
时宗恺诸僧。
欲延还建业。
会杨辇硕望。
恐夺时荣乃奏曰。
岭表所译众部。
多明无尘唯识。
言乖治术有蔽国风。
不隶诸华可流荒服。
帝然之。
故南海新文有藏陈世。
以太建元年遘疾。
少时遗诀。
严正勖示因果。
书传累纸。
其文付弟子智休。
至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
时年七十有一。
明日于潮亭焚身起塔。
十三日僧宗法准等。
各赍经论还返匡山。
自谛来东夏。
虽广出众经。
摄论。
故讨寻教旨者。
通览所译。
则彼此相发绮缋辅显。
故随处翻传亲注疏解。
依心胜相。
后疏并是僧宗所陈。
躬对本师重为释旨。
增减或异大义无亏。
宗公别著行状。
广行于世。
且谛之梁时逢丧乱。
感竭运终道津静济。
流离弘化随方卷行。
至于部帙或分译人时别。
今总历二代共通数之。
故始梁武之末。
至陈宣即位。
凡二十三载。
所出经论记传。
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微附华饰盛显隋唐。
见曹毗别历及唐贞观内典录。
馀有未译梵本书并多罗树叶。
凡有二百四十甲。
若依陈纸翻之。
则列二万馀卷。
今见译讫。
止是数甲之文。
并在广州制旨王园两寺。
是知法宝弘博。
定在中天。
识量玼琐。
诚归东夏。
何以明之。
见译藏经减三千卷。
生便弃掷习学全希。
用此量情情可知矣。
初谛传度摄论。
宗恺归心。
穷括教源铨题义旨。
游心既久怀敞相承。
谛又面对阐扬情理无伏。
一日气属严冬。
衣服单疏。
忍噤通霄门人侧席。
恺等终夜静立奉侍。
咨询言久情諠有时眠寐。
恺密以衣被覆之。
谛潜觉知。
便曳之于地。
其节俭知足如此。
恺如先奉侍。
逾久逾亲。
谛以他日便喟然愤气冲口者三。
恺问其故。
答曰。
君等款诚正法实副参传。
但恨弘法非时。
有阻来意耳。
恺闻之如噎。
良久声泪俱发。
跪而启曰。
大法绝尘远通赤县。
群生无感可遂埋耶。
谛以手指西北曰。
此方有大国。
非近非远。
吾等没后当盛弘之。
但不睹其兴。
以为太息耳。
即验往隔。
今统敷扬有宗。
传者以为神用不同。
妄生异执。
惟识不识其识不无慨然。
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
陈言高空。
游化东魏。
生知俊朗体悟幽微。
专学佛经尤精义理。
洞晓音韵兼善方言。
译僧伽吒经等三部七卷。
以魏元象年中。
于邺城司徒公孙腾第出。
沙门僧昉笔受。
属齐受魏禅。
蕃客任情。
那请还乡。
事流博观。
承金陵弘法道声远肃。
以梁武大同年辞齐南度。
既达彼国仍被留住。
因译大乘顶王经一部。
有敕令那总监外国往还使命。
至太清二年。
忽遇于阗僧求那跋陀。
陈言德贤。
赍胜天王般若梵本。
那因期请乞愿弘通。
嘉其雅操豁然授与。
那得保持用为希遇。
属侯景作乱。
未暇翻传。
携负东西讽持供养。
至陈天嘉乙酉之岁。
始于江州兴业寺译之。
沙门智昕笔受陈文。
凡六十日。
覆疏陶练勘阅俱了。
江州刺史黄法𣰰为檀越。
僧正释惠恭等监掌。
具经后序。
那后不知所终。
时又有扶南国僧须菩提。
陈言善吉。
于扬都城内至敬寺。
为陈主译大乘宝云经八卷。
与梁世曼陀罗所出七卷者同。
少有差耳。
并见隋代三宝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9—599 【介绍】: 南朝陈僧。丹阳人,俗姓陶。专攻律学,住扬都奉诚寺。陈宣帝时敕受大律都,僧尼从之受戒者达三千余众。著有《律义疏》、《羯磨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姓陶氏。
丹阳人。
母齐中书阮韬女。
文始在娠。
梦梵僧以松枝授之曰。
与汝子男。
为麈尾。
及生。
骨气视他有异。
年十五。
师宝田寺沙门智成。
受具之后。
即依奉诚僧辩。
学十诵。
复归大明彖公下。
通练诸部。
梁大同七年。
诏于光业寺。
首开律藏。
以灵味瓦棺等寺奏请也。
时陈郡殷钧为檀越。
听众二百。
成规肃然。
属梁季。
祸难荐作。
乃避地闽中。
僧宗法准皆执卷请益。
真谛三藏亦同止晋安。
故讲译交会。
而法门增气矣。
屠沽变业。
渔猎革心。
内众资身之具。
于是备焉。
逮陈氏有国。
徒侣益进。
宣帝尝用兵淮淝。
诏僧尼餫饟。
以纾民力。
文因谏曰。
君子以礼义为国。
而役及出世逃俗之士。
岂礼义哉。
且启敌人觊觎之心。
陛下今日宁欲以效宇文之酷乎。
宇文之废灭三宝。
是自废灭也。
祚促禄穷。
行当见之。
乃停罢前诏。
尚书令济阳江总尤忻慕。
阅旬日辄造房访道。
隋兴宪章颓弛。
仍赖文以振励云。
玺书为褒勉。
前后州将皆尊仰。
年德。
脩敬罔怠。
柱国武山公郭衍。
每躬𢹂妻子。
诣寺斋会。
请敷畅。
负笈来受。
动盈千数。
开皇十九年。
二月二十日。
终。
于所住寺。
寿九十一。
窆寺之南山东垄。
直辩律师墓。
平生讲十诵。
八十五遍。
大小乘戒心羯磨等。
二十馀遍。
金光遗教等。
各有差。
著律义疏十二卷。
羯磨疏四卷。
菩萨戒疏两卷。
弟子得戒者。
三千馀人。
得法者则道志法成为拔萃。
昔文梦。
钓海获二大鱼。
心独异之。
以询建初琼上人。
琼曰斯吉兆也。
后必有二龙。
传公业者。
志才解优美。
太尉晋王礼敬之。
待为家僧。
仁寿间。
慧日道场释法论。
为文树碑。
以表其墓。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释智文。
姓陶。
丹阳人。
母齐中书完韬女也。
怀文之始梦睹梵僧。
把松枝而授曰。
尔后诞男与为麈尾。
及文生也卓异恒伦。
志学之年依宝田智成。
以为师傅。
既受具后专讲玄津。
以戒足分为五乘。
律检开成七众。
岂止通衢生死。
亦乃组辔道场。
义须先精方符佛意。
值奉诚僧辩。
威德冠众解行高物。
传业之盛独步江表。
推其领袖则大明彖公。
文初依辩学。
后归彖下。
十诵诸部罔弗通练。
以梁大同七年。
灵味凡官诸寺启敕。
请文于光业寺。
首开律藏。
陈郡殷均为之檀越。
故使相趋常听二百许人。
属梁末祸难。
乃避地于闽下。
复光岭表。
僧宗法准。
知名后进。
皆执卷请益。
又与真谛同止晋安。
故得讲译都会交映法门。
边俗信心于斯风革。
酒家毁其柞器。
渔者焚其罟网。
僧尼什物于是备焉。
有陈驭宇江海廓清。
讲授门徒弥繁梁季。
宣帝命旅剋有准淝。
一战不功千金日丧。
转输运力遂倩众僧。
文深护正法不惧严诛。
乃格词曰。
圣上诚异宇文废灭三宝。
君子为国必在礼义。
岂宜以胜福田为胥下之役。
非止延敌轻汉。
亦恐致罪尤深。
有敕许焉。
事即停寝。
尔后凡所详奏莫非允惬。
理众摈罚咸符时要。
尚书令济阳江总。
𡺍道造房无爽旬月。
是知学而有禄德必有邻。
法位宜升众望悦矣。
大隋革运别降纶言。
既屏僧司宪章律府。
大军之后荆棘攸生。
十滥六群滋彰江表。
文又案法澄剪。
寻得无声深。
可谓少壮免白发之妖。
稊莠绝青田之秽矣。
前后州将。
甫及下车。
皆尊仰年德罕不修敬。
柱国武山公郭衍。
祇敬倍常。
躬携妻子到寺檀舍。
盛设法斋请敷律题。
抑扬剖析有克壮之姿。
听侣千馀罔不嗟服。
以开皇十九年二月二十日。
迁于住寺。
春秋九十有一。
即窆寺之南山东垄。
与辩律师墓相望。
自文之据道也器宇刚物风范肃人。
戒品圆净处断明白。
然剖折章句词省义富。
众家修撰罕有能出其右者。
又金陵军火遗烬莫留。
乃誓志葺治惟新旧趾。
讲十诵八十五遍。
大小乘戒心羯磨等二十馀遍。
金光遗教等各有差焉。
著律义疏十二卷。
羯磨疏四卷。
菩萨戒疏两卷。
学门传贵以为口实。
僧尼从受戒者三千馀人。
学士分讲者。
则宝定慧峙慧巘智升慧觉等。
惟道志法成。
双美竹箭拥徒建业。
文昔梦泛舟海钓获二大鱼。
心甚异之。
及于东安寺讲。
麈尾才振两峰俱落。
深怪其事。
以询建初琼上。
乃曰。
斯告之先见。
必有二龙传公讲者。
其言果矣。
志名解最优。
大尉晋王。
家僧礼待。
以仁寿之岁。
志为树碑内。
慧日道场释法论为文。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