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大光

相关人物:共 16 位
共 1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法护。
其先月氏人。
姓支氏。
后家燉煌。
八岁弃家师事沙门竺高座。
日诵万言。
性纯粹苦行笃学。
武帝时。
京师寺像虽崇丽。
而方等深经未至。
护慨然随师游历西域诸国。
凡三十六种。
异言异书。
皆精研无遗。
遂东归。
自燉煌至长安。
随轩译写。
为晋文。
如贤劫法华光赞等百六十五部。
以行世。
法被中华。
护力也。
护山居每漱涧中。
樵者秽涧侧。
涧为涸。
护叹曰。
人之无德。
致清泉不流。
苟无以给。
正当移去耳。
俄泉流如故。
后立寺于长安青门外。
声称甚远。
众常千人。
惠帝西奔开中扰乱。
护与弟子东下。
至渑池而殁。
寿八十八。
世号燉煌菩萨。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竺昙摩罗刹。
此云法护。
其先月支人。
本姓支氏。
世居燉煌郡。
年八岁出家。
事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
诵经日万言。
过目则能。
天性纯懿操行精苦。
笃志好学。
万里寻师。
是以博览六经游心七籍。
虽世务毁誉。
未尝介抱。
是时晋武之世。
寺庙图像虽崇京邑。
而方等深经蕴在葱外。
护乃慨然发愤。
志弘大道。
遂随师至西域。
游历诸国。
外国异言三十六种。
书亦如之。
护皆遍学。
贯综诂训。
音义字体。
无不备识。
遂大赍梵经。
还归中夏。
自燉煌至长安。
沿路传译写为晋文。
所获览即正法华光赞等一百六十五部。
孜孜所务。
唯以弘通为业。
终身写译劳不告勌。
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
护之力也。
护以晋武之末。
隐居深山。
山有清涧。
恒取澡漱。
后有采薪者。
秽其水侧俄顷而燥。
护乃徘徊叹曰。
人之无德。
遂使清泉辍流。
水若永竭。
真无以自给。
正当移去耳。
言讫而泉涌满涧。
其幽诚所感如此。
故支遁为之像赞云。
护公澄寂。
道德渊美。
微吟穷谷。
枯泉漱水。
邈矣护公。
天挺弘懿。
濯足流沙。
领拔玄致。
后立寺于长安青门外。
精勤行道。
于是德化遐布。
声盖四远。
僧徒数千咸所宗事。
及晋惠西奔关中扰乱百姓流移。
护与门徒避地。
东下至渑池。
遘疾而卒。
春秋七十有八。
后孙绰制道贤论。
以天竺七僧。
方竹林七贤。
以护匹山巨源。
论云。
护公德居物宗。
巨源位登论道。
二公风德高远足为流辈矣。
其见美后代如此。
时有清信士聂承远。
明解有才笃志务法。
护公出经多参正文句。
超日明经初译。
颇多烦重。
承远删正得今行二卷。
其所详定类皆如此。
承远有子道真。
亦善梵学。
此君父子比辞雅便。
无累于古。
又有竺法首陈士伦孙伯虎虞世雅等。
皆共承护旨执笔详校。
安公云。
护公所出。
若审得此公手目。
纲领必正。
凡所译经虽不辩妙婉显。
而宏达欣畅。
特善无生。
依慧不文。
朴则近本。
其见称若此。
护世居燉煌。
而化道周给。
时人咸谓燉煌菩萨也。
释惟忠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生成都之童氏。幼事大光山道愿禅师出家。既而游嵩岳。见神会禅师。而决择焉。乃复观览圣迹。于江之左。有山僻邃。妍秀可爱。遂营茅舍。而安禅其间。盖其地旧多龙蛇。瘴烟疠雾。白昼冥晦。樵牧者。往往犯之立死。虽有国医。无所施其技。自忠之来。近远宁谧。闻空中声云。承法师力。今得解脱矣。建中三年入灭。寿七十八。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惟忠。
姓童氏。
成都府人也。
幼从业于大光山道愿禅师。
神骥伏枥虽止也。
发蹄则超忽千里焉。
游嵩岳见神会禅师折疑沈默。
处于大方观览圣迹。
见黄龙山郁翠而奇异。
乃营茅舍。
其穷溪极谷而多毒龙。
喷气濛濛山民犯者多如中瘴焉。
医工寡效。
忠初不知。
独居禅寂涧饮木食。
其怪物皆卷而怀矣。
山民无害。
或闻空中声云。
得师居此民之多幸。
令我解脱也。
乡人因号是山为伏龙。
言忠弭伏鳞虫之长。
故此名焉。
以建中三年入灭。
报龄七十八。
其年九月迁塔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性高洁。
有志行。
居京师。
与丞相第五琦善。
每夜坐室中。
辄屏左右。
撤镫烛。
寂然达旦。
人莫知其所为也。
或窥之。
见云气华彩。
从玉口出。
默若有所忆诵者。
且尝谓沙门大光曰。
凡诵佛经。
必使其声高放清越。
则诸天鬼神倾听。
以降福祐。
此不易之道也。
及终方大暑。
而尸久停驻。
不小萎变。
琦哭甚哀。
因以香乳灌玉口中。
随有光自口出。
磅礴四照。
益以为异。
时年九十许。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抱玉者。
行业高奇人事罕接。
每言来事如目击焉。
见释子大光
而诲之曰。
汝诵经宜高揭法音彻诸天倾听。
必得神人辅翼。
后皆符其记莂。
京邑归信千计。
每夕独处一室阖扉撤烛。
尝有僧于门隙间窥其所以。
见玉口中出庆云。
华彩可爱。
后年可九十许而终。
终时方大暑而尸无萎败。
宰臣第五琦与玉相善。
及终临丧颇哀。
琦以香乳灌其口。
随有祥光自口而出。
晃然四照。
琦愈奇之。
琦乾元二年十月贬忠州刺史。
宝应初入为太子宾客。
至京尹玉皆预言。
荣贵轗𨎺相半。
皆如其言。
刻意归信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4—825 【介绍】: 唐僧。唐州人,俗姓闻。少嗜经籍,不乐仕进。年近四十始出家,得法于神秀法嗣。后至寿州三峰山,结茅而居,凡十年,远近为之叹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唐州闻氏子。
年近不惑。
始获礼州之明月山大光院沙门惠文。
而薙落焉。
既受具。
观方问道。
无所不历。
晚于洛得北秀宗指。
即入寿之三峰山。
结茅以居。
而学者麇至。
有野人每来。
辄能化作佛仙菩萨罗汉之形。
或放神
或呈异响。
如是十年。
后忽寂然。
树因告众曰。
野人以许多伎俩。
务欲眩惑。
只消老僧不见不闻。
伊伎俩有尽而吾不见不闻无尽。
宝历初示疾而终。
寿九十二。
明年正月。
塔葬其全身焉。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道树。
姓闻氏。
唐州人也。
少以辩智沈静虚豁。
耽嗜经籍曾无少懈。
其为人也贞固足以干事。
隐括足以矫时。
偶遇僧敦喻。
遂誓出尘。
自慨年近不惑求法淹迟。
礼本部明月山大光院惠文为授业。
登即剃染。
二年受具。
乃观方向道。
天台南岳无所不游。
后回东洛遇秀宗裔如芙蓉开通达安静。
至寿州三峰结茅而居。
常有野人服色朴素言谈异常。
于言笑之外化作佛形仙形菩萨罗汉。
或放神或呈声响。
如是涉一十年。
学侣睹之不测端绪。
后皆寂尔。
树告众曰。
野人作多色伎俩眩惑于人。
只消老僧不见不闻。
伊伎俩有穷。
吾不见不闻无尽。
所谓作伪心劳而日拙。
其自知之。
卷羞怀拙而去追无眹迹矣。
树于宝历初年示疾而终。
报龄九十二。
明年正月迁塔焉。
系曰。
大钧播物物类纷错。
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
谓之化谓之幻。
知幻化之不异生也。
始穷幻化矣。
吾与汝俱幻也推之于实则幻化或虚置之于虚则幻化时实。
实虚理齐。
不自我之先后欤。
体道无心物我均矣。
故佛言。
凡所见相唯所见心。
又云。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树师有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2—986 【介绍】: 宋僧。苏州常熟人,俗姓路,字修己。年十三投破山兴福寺出家。后唐明宗长兴中住昆山慧聚寺,学南山律。后汉初,从钱塘慈光院志因法师学,通达《法华》、《光明经》、《止观论》。尝以天台宗经义残缺,因寻绎十妙之始终,研核五重之旨趣,讲《大玄义》、《文句》、《止观》二十余周,使法华大旨复传。有《玄义》、《文句》、《止观》、《金光明》、《金錍论科》总三十五帖。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晤恩。
字修己。
姑苏常熟人也。
姓路。
母张氏尝梦梵僧入其家而妊焉。
及稚孺见沙门相必起迎迟。
年十三闻诵弥陀经。
遂求出家。
亲党饶爱再三沮之。
乃投破山兴福寺受训。
后唐长兴中受满分戒。
登往昆山慧聚寺学南山律。
晋天福初从槜李皓端师听习经论。
悬解之性天然。
时辈辄难抗敌。
后微闻天台三观六即之说。
冥符意解。
汉开运中造钱唐慈光院志因师。
讲贯弥年通达法华光明经止观论。
咸洞玄微。
寻施覆述。
出弟子相次角立。
雍熙三年八月朔日。
恩于中夜睹白光自井而出明灭不恒。
谓门人曰。
吾报龄极于此矣。
乃绝粒禁言一心念佛。
次梦拥纳沙门执金垆焚香三绕其室。
自言祖师灌顶来此相迎。
汝当去矣。
梦觉呼弟子至。
犹闻异香。
至二十五日为弟子说止观旨归及观心义。
辰时端坐面西而化。
享年七十五。
僧腊五十五。
其夜院僧有兴文偃等。
皆闻空中丝竹嘹亮。
而无鼗鼓且多铃铎。
渐久渐远依稀西去。
迨九月九日依西域法焚获舍利青白。
圆粒无算。
恩平时谨重一食。
不离衣钵不畜财宝。
卧必右胁坐必加趺。
弟子辈设堂居亦同今之禅室。
立制严峻日别亲视。
明相方许净人施粥。
曾有晚饮薯蓣汤者。
即时摈出黉堂。
每一布萨。
则潸洒不止。
盖思其大集满洲之言耳。
偏诲人以弥陀净业救生死事。
受教得生感祥可见者往往有之。
凡与人言不问贤不肖。
悉示以一乘圆意。
或怪不逗机者。
乃曰。
与作毒鼓之缘耳。
不喜杂交游。
不好言世俗事。
虽大人豪族。
未尝辄问名居。
况迂趋其门乎。
先是天台宗教会昌毁废文义残缺。
谈妙之辞没名不显。
恩寻绎十妙之始终。
研覈五重之旨趣。
讲大玄义文句止观二十馀周。
解行兼明目足双运。
使法华大旨全美流于代者。
恩之力也。
又慊昔人科节与荆溪记不相符顺。
因著玄义文句止观金光明金[镙-糸+拱]论科总三十五帖。
见行于世。
吁河汉中有鱼溯流而上者何。
潜泳有所取故。
恩公不宽乘戒。
而出弟子十有七人。
求解而行行耳。
释唔恩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脩巳。
姑苏常熟人。
姓路母张氏尝梦。
梵僧入其舍。
而娠。
孩提中见沙门必迎拜。
年十三。
闻诵弥陀经有所感寤。
因求出家。
亲党挽留之。
不可获。
披落于破山之兴福寺。
唐长兴中。
受具足戒。
寻究南山律部于昆山慧聚寺。
晋天福初。
从𢹂李皓端师听习。
骏颍出流辈。
汉开运间。
依钱唐慈光院志因师。
受天台三观六即之说。
穷覈法华光明经。
止观论等义。
已而复述。
有青蓝冰水之誉。
雍熙三年八月朔。
中夜睹白光自井出。
明灭不恒。
顾谓其徒曰。
吾报尽矣。
自是绝粒禁语专志念佛。
梦祖师灌顶。
拥纳执金炉焚香。
三绕其室。
曰吾来迎汝。
及觉犹闻香气馥然。
二十五日召弟子。
为说止观大要。
面西端坐而化。
寿七十三。
腊五十五。
阇维获舍利。
圆莹无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987 【介绍】: 名或作义寂。宋僧。温州永嘉人,字常照,俗姓胡。幼年出家,初入开元伽蓝,后往天台山研寻止观。时天台宗智者大师教迹,经安史之乱、会昌法难,焚毁殆尽。寂嘱人从日本国购取教典。由是博闻多识,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经。许王钱氏在浙时累请开演,赐号净光大师并紫方袍。后兴螺溪道场,四方僧侣云集学法。天台智者一脉,六代传法湛然之后,二百余岁,赖其中兴,后人尊为天台宗十五祖。有《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常照。
姓胡氏。
温之永嘉人。
方在娠。
母顿厌荤血。
及娩。
蒙紫胞。
堕蓐不呱泣。
成童竟辞俗。
为开元寺息慈师授法华经期月能暗诵。
耆宿叹美之。
既登具戒。
复往读南山律于会稽。
乃造天台。
研究止观。
先是智者遗文。
远则安史兵残。
近则会昌焚毁。
零编断简。
教迹几熄。
寂尝于金华古藏中。
得净名疏因复有意于鸠集。
以全其旧。
时通玄韶公以禅学为两浙忠懿王钱氏俶师。
一日偶阅永嘉真觉集。
有曰。
同居四住。
此处为齐。
忠懿问。
此何等语。
韶答以为教家语。
吾禅者不知也。
且使召寂问其义。
寂至。
因得以前意。
请于忠懿而为遣使。
弊于海国。
以致其书焉。
天台一宗至于今赖之。
太平兴国五年。
诏天下僧尼。
试经业。
寂引弟子。
自螺溪趋州治试。
且先安置于州治之寺楼上。
楼迫大山。
夜梦刹柱陷入地。
独心恶之。
且雨甚亟。
迁处西偏。
而山颓楼压矣。
海门灵石。
昔智者冬居道场也。
地属黄岩。
众请寂乘舟泛海。
讲金光明流水长者品。
放生。
以为常法。
寺像为一新。
上闻诏遣高品卫绍钦。
入山重建寿昌寺。
为所在官僚授菩萨戒。
雍熙初。
又授戒于永安县之光明寺。
会尊像隳弛。
偶于腹中。
获唐咸通六年。
沙门希皎。
所发愿辞。
观者知于寂有宿契。
四年赴临海缙云永嘉东阳诸邑请。
九月至自缙云。
十月寝疾千寺之方丈。
十一月四日。
垂诫嘱后事。
奄尔而化。
寿六十九。
腊五十。
初寂尝寓四明之育王寺。
梦登国清上方。
有宝庄严幢座在焉。
题曰。
文殊台。
前限拒马不可入。
俄而观音菩萨。
手却拒马。
从中出接。
顿觉己与菩萨身合。
自是胜气日增。
而进于才辩矣。
法华光明净名梵网等经。
止观金錍等论。
法界还源等观。
玄义禅源诠永嘉集等。
各数遍。
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
各数卷。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义寂。字常照。姓胡氏。温州永嘉人也。母妊娠公白不喜荤血。生乃首蒙紫帽而诞焉。幼启二亲坚求去俗。旋入开元伽蓝。师授法华经期月而彻。寺之耆老称叹希有。受具已往会稽学南山钞。既通律义。乃造天台山研寻止观。其所易解犹河南一遍照也。先是智者教迹远则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毁。零编断简本折枝摧。传者何凭。端正甚学。寂思鸠集也。适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而已。后款告韶禅师。嘱人泛舟于日本国购获仅足。由是博闻多识。微寂此宗学者几握半珠为家宝欤。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训。今许王钱氏在两浙日。累请开演。私署净光大师并紫方袍。辞让不却受而不称。及兴螺溪道场。四方学侣雾拥云屯。太平兴国五年朝廷条贯缁伍经业。寂从山入州治寺。寺东楼安置。楼近大山。夜梦刹柱陷没于地。意颇恶之。自徙于西偏僧房。其夜春雨甚山崩楼圮。人咸谓寂先见同修报得之眼焉。因受黄岩邑人请。乘舟泛江放生讲流水长者品。至海门灵石。是智者冬居道场也。劝人修寺塑像。入缘者繁沓。今上遣高品卫绍钦入山重建寿昌寺也。诸官同命受菩萨戒。雍熙初永安县请于光明寺受戒。古殿像隳腹中获发愿辞。即唐咸通六年沙门希皎施戒。劝七乡人装塑尊像。愿舍报为男子。童真出家常布褐传法利乐众生云。观者皆意寂之前身也。四年临海缙云永康东阳诸邑请其施戒。九月寂至自太末。十月寝疾本院方丈。十一月四日嘱诫门人不许哭泣。祭奠应缘俗礼者非吾弟子也。即窆于方丈树小塔焉。享年六十九。法腊五十矣。四方传法弟子见星而舍者数百人。寂平素讲法华经并玄义共二十许座。光明净名梵网等经。止观金[镙-糸+拱]等论。法界还源等观禅源诠永嘉集各数遍。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数卷。自智者捐世。六代传法湛然师之后。二百馀龄寂受遗寄。最克负荷。其如炎蒸讲贯而无汗之沾洽。曾不久听而胜解佛乘。每一谈扬则摐金玉应召羽商和。彼九旬说妙相去几何。又尝寓四明育王寺。梦登国清寺。上方有宝庄严幢座。题曰文殊台。设枑梐阑隔。求入无由。俄睹观音菩萨从堂徐出以手攘却行马低迂相接。斯须觉已与观音身泯合不分。因而惊寤。自是之来乐说无尽矣。或曰。入普门智乘利物悲。上合佛觉證无上故。下合众生凡同体故。开则群灵混成一法。得是心者非观音而谁欤。是以讲谈也。施戒也。自瓯越之乡迨三天子障。民多咈戾俗尚畋猎受寂之训也咸食椹革音。说法之功所谓善建。由是堂室间可见者。曰澄彧。曰宝翔。曰义通。及乎台之民庶曾受戒法迎真相。来州治开元寺祭飨。皆缟素哀泣。天为之变惨。其慈摄之所感。知州郑公元龟为诗悲悼焉。 论曰。玄默垂文圣人俯察。河雒之流有告。图书之法作程。禹受斯符乃为经纬。本六十馀字。训第表明号洪范。以开章得彝伦而逌叙帝王之法粲然可观。祖述之家翕尔宗此。我之佛道可弗然耶。教自西传若龟马之文乍辩。声由此盛如夏商之美惟扬。及其讲训相资签笺互出。因分异辙各竞颛门。施巧智之莫京。致慧心之悬合。宜乎。得正信者必开正眼。见正道者必事正修。倒本前因则以决择为主。原夫能诠之教喻图书也。所诠之理喻训第也。经容纬入。纬变经存。令表显之名言从体义之相杂。唯识佥推于护法成即司南。婆沙奄有于馀师说同衍字。良以各迷己见皆未极成。正不正之说恢张。玄又玄之谈崛起。大抵无名相法作名相说。非如色法影质易寻。名色交加喜生迷竞。又以言存一意义止一途。随情取舍之时未为允当。随转理门之处盖涉无文。加复教有弛张意关详略。讨寻者非英明而莫悟。承领者非行位而那知。在人亡书以教为折中。故论中以四种徵理。理则难隐。一观待。二作用。三法尔。四證成。用斯道理义岂惑乎。譬如甲氏背人而去。有二三子相问曰。彼去者谁耶。一云乙也。一云丙也。此俱未是。彼有识人云甲也。回面视之是甲非乙。由其不识遂有多名。识者一呼应声而至。亲得自体不涉异缘。故曰精义无二也。因义生解解必虚通。除其执情令生正解断其迷执。执情断故所执便遣。既能生解则断障。二重断染。依他清净。依他圆成。故得二胜果焉。不然者认相似法堕恶取空。曳曲木于稠林。泛胶舟于苦海。又不可胜道也。瑜伽论中契经体有二。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也。夫以能化之教已翻。所诠之理难悟。苟非宿慧安喻经心。宿慧当多世之熏方能生起。经心乃大雄之意。岂易寻求。谚所谓老见事长。佛已三祇之扬历。多言或中。法从诸圣之同宣。岂得以夏虫共论其凌澌。井鱼互谈其渤澥。此诚不可也。必须近佛菩萨。善慧法师四无碍居游戏之中。八辩音演自他之利。秖如天亲大士。将世尊之一言。中道圆宗成诸法之五位。如龙带涓滴而起为雨望苗稼而施。又同命包作纬于春秋凿度为资于大易。此皆善其通变能其揣摩。以利根而教钝根。以正见而诱邪见。都称为摩诃般特伽也。西域蒲塞冶家子以为裘。此方俊才鬻乳人而加水。成裘则易。以日见而留心。免水则难以传来而隔手。昔以讲人论法造疏寻宗。用成实法数之名。补大乘阙员之义。其有解法名目随人见知。未融六释之端。何暇三隅之反。至若黎邪是报非报化人有心无心。和合怖数之徒。闻熏灭不灭等。百有馀科。并三藏四含之盘根。大小两宗之钤键。先贤之所不决。令哲之所共疑。但谓阙如所知成障。及乎奘师西复梵本东传。富瑜伽之宝林开唯识之渊府。摩诃衍足杀三摩明。名数均著作之家。立破定是非之量。深山大泽必生龙蛇。有大乘基为其高足。不缘宿习多见生知。谓之义天。则明星有烂。谓之理窟。则善闭无关。堂堂合周髀之仪。轧轧应昆崙之轴。有经皆讲。无疏不成。权奇百本之名。控压四人之圣。复次光也宝也测乎沼乎。章句之学颇长。释签之理何富。世茂珠林迈编图纪璟附量度于鲸海。尚缀文荣于玉华。究三论极乎瑗康。穷方等归乎楷景。观公撰集华严命章。解相入之连环。且无难色。通绝行之断阁。故立易功。法藏从性海而游。智升自名流而出。伟欤。一行所作通神。实僧相之法王。乃人形之菩萨。忠氤琳甫贲秀诜真。俱参译判经。尽开荒辟土。于烁宗密。美乎湛然。悟达全才彻公令范。可以副人之求备哉。馀诸上士擅美殊方。落落英翘互有长短。矧以佛之说经。申经者论。经由论显。论待疏通。疏总义章。义从师述。况以隔罗縠者见犹未尽。大遍知者知方得全。射侯之矢易疏。诊脉之求难中。若非亲證亲说得自体之分明。载驱戴驰妄他求之晻暧。如摄异门。分差别之相难知。故智论中。吾灭度后所有撰集者皆为论藏摄也俱作导师指迷人之归路。悉衔明烛照暗室之绩工。动戒足以行之入定门而安矣。盖缠克断智慧成功。咸从。生死之河尽度涅槃之岸。此始可与言从闻且思思至而修證大圆寂者。过此以往未知执名滞义。问欲何为。故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既有所用则舍筌蹄而直造佛地。此则深于其道者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天息灾。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人也。太平兴国中。与乌填曩国三藏施护。至京师。时梵德前后叠来。各献梵筴。集置甚富。上。方锐意翻传。思欲得西来华梵淹贯器业隆善者。为译主。诏于太平兴国寺西。建译经传法院。以须之。先是。有梵德法天者。中天竺国人。妙解五明。深入三藏。初至蒲津。与通梵学沙门法进。译无量经七佛赞。守臣表上之。上览之大悦曰。胜事成矣。与天息灾施护同召见。问佛法大意。对扬称旨。赐紫方袍。并居传法院。赐师号天息灾明教大师。法天传教大师。施护显教大师。令先以所将梵本。各译一经。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笔受缀文。光禄卿杨说。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直刘素监护。所须受用。悉从官给。三师述译经仪式上之。且请。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前代不避。若变文回护。恐妨经旨。诏答。佛经用字。宜从正文。庙讳御名。不须回避。未一月新译经成。天息灾上圣佛母经。法天上吉祥持世经。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诏两街。选义学沙门百人。详定经义。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译场久废。传译至艰。三师。即持梵文先翻梵义。以华文證之。曜众乃服。上览新经。示宰臣曰。佛氏之教。有裨政理。普利群生。达者自悟渊源。愚者妄生诬谤。朕于此道。微识其宗。凡为君正心无私。即自利行。行一善以安天下。即利他行。如梁武舍身为奴。此小乘偏见。非后代所宜法也。车驾幸译经院。赐坐慰劳。增什物给童子。悉出禁中所藏梵本。令其翻译。复选梵学沙门。为笔受。义学沙门十人。为證义。自是每岁诞节。必献新经。皆召坐赐斋。以经付藏颁行。适西国有进大乘祝藏经。诏法天详定。天奏。此经是于阗书体。非是梵文。况其中无请问人。及听法众。前后六十五处。文义不正。帝召天谕曰。使邪伪得行。非所以崇佛教也。宜焚弃此本。以绝后惑。下诏曰。朕方隆教法。用福邦家。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时新经陆续以进上如次披览。谓宰臣曰。天息灾等。妙得翻译之体。诏除天息灾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法天施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法天改名法贤。并月给酥酪钱有差。上亲制三藏圣教序以赐之。用冠新译之首。中云。法师天息灾等。常持四忍。早悟三空。翻贝叶之真诠。续人天之圣教。芳猷重启。偶运当时。润五声于文章。畅四始于风律。堂堂容止。穆穆辉华。旷劫而昏蛰重明。玄门昭显。轨范而宏光妙法。净界腾音。及真宗即位。礼部侍郎陈恕。以译院久费供亿为言。上不听。且制序文。命置先帝序后。从法贤请也。咸平三年八月。天息灾示寂。谥慧辩。敕有司具礼祭葬。次年法贤亡。谥玄觉。礼视慧辩。施护先逝。三师遭逢圣世。首隆译场。续狮弦之响。发空谷之音。阐宣之功。无忝前哲矣。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天息灾者,中天竺惹兰陀难国密林寺僧也。
宋太平兴国五年二月,与施护西来,止于汴京,时法天蚤至,方译《大乘庄严宝王经》,太宗为制《大宋新译三藏圣教序》,诏普度天下童男为僧,使习梵书,复敕设译经传法院于东京太平兴国之西,如唐故事,以宰辅为译经润文使。
息灾译经十馀部,中有《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二十卷,二十有八品,又《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四卷:佛在舍卫国,有无量菩萨及八部男女集,从大地狱出大光明遍照园中,见大庄严,除盖障菩萨请问因缘,佛为说圣观自在菩萨历劫救苦之事,及说所住种种三昧之名,又说身毛诸孔希有功德,普贤菩萨十二年不得边际云云。
词义明晓。
施护译《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语意简括,皆依次呈览。
宋自太宗尊崇梵典,译经设官,前后所翻新来一切经律都九十馀部。
真宗为制《继圣教序》,护与息灾皆承锡三藏朝奉大夫光禄卿,并号传法大师。
而息灾更得紫方袍之赐。
咸平三年八月,息灾示寂,谥曰慧辨法师,敕有司具礼送终。
宠恤并优。
施护者,乌埙曩国人,其国属北印度,故称北印度僧也。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九八九
继忠(一○一二——一○八二),俗姓丘,字法臣,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八岁得度,师事广智,甚为契之。永嘉士庶请居开元寺东阁,迁妙果、慧安寺,退隐江心。再出主西湖法明院。元丰五年十月卒,年七十一。忠服膺四明知礼之学,屡与山外诸师争辩。著有《四明仁岳异说丛书》七卷(存)、《扶宗集》五十卷,世因称扶宗尊者。见《水心文集》卷一二,《补续高僧传》卷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释门正统》卷六。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继忠。
字法臣。
永嘉丘氏子。
父母求嗣佛祠。
同梦一僧授以好子云。
螺溪尊者。
寄汝养之。
母娠。
即厌荤血。
幼见佛像必致敬。
八岁得度。
即诣南湖。
依广智学。
劳苦得疾。
乃行请观音三昧。
感大士放光以水灌顶。
其疾即愈。
既而洞悟教观。
广智深契之。
时令代讲。
雪窦显禅师。
见而叹曰。
四明之道。
为有传矣。
永嘉士庶。
请居开元东阁。
迁妙果。
慧安退隐。
江心嗣。
又出主西湖法明。
学者骤集。
有欲革大其居者。
师曰。
施者方受其福。
吾忍毁之乎。
每岁正月上八。
于郡中授菩萨戒。
行放生事。
士庶尝至数万人。
每誓于众曰。
入吾道场。
而皈命三宝者。
纵未得道愿。
生生世世。
不失人身。
正见出家。
求无上道。
法华光明弥陀观音三昧。
日不虚过。
诵咒救疾。
神应莫测。
每入市。
坐者避席。
行者避路。
举首加敬。
称为戒师。
元丰五年十月八日。
沐浴更衣。
坐脱。
人见赤光炤澈空表。
鸟雀悲鸣。
三日不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继忠,字法臣,姓邱氏,永嘉人也。父母求嗣佛寺,夜梦一僧授以子曰:“螺溪尊者,寄汝养之。”及有孕,即厌腥血,故生而端详,性好清洁,虽在髫年,每睹佛像,必致敬礼。八岁入开元,蒙恩得度,即诣南湖,依广智学,劳苦得疾,乃行请观音三昧,见大士放光,以水灌顶,其疾即愈。既而洞悟教观,无所凝滞,广智深器之。时令代讲,雪窦显禅师见而叹曰:“四明之道,为有传矣。”永嘉士夫请居开元东阁,迁妙果慧安。退隐江心,研精禅观。出主西湖法明,学者骤集。有欲革大其居者,忠曰:“施者方受其福,吾忍毁之乎。”每岁正月上八,于郡中受菩萨戒,行放生事,士庶尝至数万人。每誓于众曰:“入吾道场而归命三宝者,纵未得道,愿生生世世不失人身,正见出家求无上道。”行法华、光明、弥陀、观音三昧,日不虚度,诵咒救疾,神应莫测。每入市,坐者避席,行者避路,举首加敬,称为戒师。杭州大旱,郡守范公仲淹命忠祷于湖,甘雨随应。宋元丰五年十月八日,沐浴更衣,集众说法,结印坐亡。人见赤光彻照空表,净社全教梦金甲士告曰:“今夜得道人入灭。”庆恩希妙梦神人告曰: “忠法师已生兜率。”忠久行施食,后虽有继,乌雀悲鸣,三日不下。葬于瑞鹿山,传法者及百人。著《扶宗集》五十卷,《十谏》、《指迷》、《抉膜》、《十门析难》及《十义》诸书,用昭四明,独得祖道之正。赵清献公汴为之赞曰:“教明圆通,听众依响。以心传心,以真破妄。真兮谓何?有相非相。如水中月,如鉴中象。”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灵炤。
生兰溪卢氏。
幼失恃怙。
向兄求出家。
兄难之曰。
使藤系汝俱碎。
可从汝意。
师忻然入林。
取藤成束。
置兄前。
曰果容入道。
用此系我。
俱碎无恨。
兄不能夺。
遂入宝慧寺。
誓去枕席。
香灯礼诵。
未期月。
诵通法华光明。
具戒后。
往依净觉于吴兴。
一家户牖。
无不通达。
初主吴山解空。
继迁景德。
熙宁中。
徙云间超果。
自元丰以来。
于每岁春首。
结净业社七日期。
预者二万人。
念佛获验。
不可纪录。
尝梦三圣仪相。
前跪作礼曰。
灵炤一生。
诵大乘经。
期生安养。
为果愿否。
观音指曰。
净土不远。
有愿即生。
又诵经。
深夜忽梦普贤示身。
遂造其像。
诵经万部。
以严净报。
元丰五年冬。
卧疾。
谓侍者曰。
吾安养之期已至。
遂面西累足而化。
阇维异香袭人。
舍利流迸。
结塔院东南隅。
共 1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