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布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僧保恭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3—622 【介绍】: 隋唐时僧。青州人,俗姓崔。年十一出家,精邃经旨。隋文帝仁寿中征为禅定道场主,清肃有闻。唐高祖武德中,举十大德统摄僧尼,高祖独以保恭任之,遂居诸大德之右。
全隋文·卷三十五
保恭,开皇中住蒋州栖霞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崔氏。
青州人。
晋永嘉南渡。
居建邺。
父超道。
本州刺史。
恭年十一。
炅法师使诵观音经。
初夜一时即能覆诵。
遂许出家。
会炅逝去。
顷之梦。
两蛇从炅足出。
入恭足。
而觉。
自尔神志异常日。
即依开善彻法师。
听成实论。
而彻以义疏。
使习复之。
其文如蝇头。
一领八纸。
曾无遗忘。
同学五百。
莫不推伏。
既受具。
禀定业于慧晓禅师。
又问成实疑沮于高昌嵩公。
因从究地持十地。
不逾年。
大义洞明。
而前疑冰释。
乃约地持以制行。
而专讲法华。
陈至德初。
摄山慧布归自北邺。
相邀造栖霞寺。
以弘禅宗。
亡诱掖加谨。
隋仁寿末。
献后崩。
诏入京。
为禅定道场主纲正僧任。
齐王暕。
乞授戒。
施衣五百领。
皆分散无所畜。
国初避地蓝田之悟真寺。
武德二年。
诏仍旧僧任。
改禅定。
为大庄严寺。
且举十大德统摄。
当时犹顾望。
未遽应。
诏高祖使趣起恭而诸公稍进。
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卒于大庄严寺。
寿八十。
葬于京郊之西南。
秘书监萧德言铭。
其碑。
初恭尝山行。
直过虎所踞地。
无少惧色。
杨玄感之乱。
或诬恭预其谋。
方升座竖义。
而兵刃突入捕逮。
众惊骇欲散。
恭徐曰。
自省无他。
俟讲罢。
当就辨也。
其度量如此。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 义解篇七
释保恭。
姓崔。
青州人也。
晋永嘉南迁止于建业。
父超道本州刺史。
十一投炅法师。
将欲试其神采。
乃以观音诵之。
初夜一时须臾便度。
自谓闻之如经月顷。
即度出家。
会炅亡没。
梦见两蛇从师脚出入恭脚中。
忽尔惊觉。
自觉心志弘雅身相安怗。
便往开善彻法师所听采成论。
义疏极细状如蝇头。
一领八纸不遗一字。
众齐五百莫不推先。
受具已后随惠晓禅师综习定业。
深明观行频蒙印可。
又听成实谓有馀悟。
反求所明翻成疑阻。
即以问诸讲匠皆无通者。
逢高昌嵩公开扬地持十地。
因从受学。
不逾年稔大义皆明。
于前疑中。
又削其半。
乃行依地持偏讲法华。
控引宗归。
得其奥旨。
陈至德初。
摄山慧布
北邺初还欲开禅府。
苦相邀请建立清徒。
恭揖慧声便之此任。
树立纲位引接禅宗。
故得栖霞一寺道风不坠至今称之咏歌不绝。
恭又从听采三论善会玄言。
于前诸疑都并消释。
之亡委以徒众。
既承付属率诱如初。
而德素尊严见者皆惮。
整理僧务功在护持。
仁寿末年献后崩背。
帝造佛寺综御须人。
佥委声实以状闻奏。
下敕徵入为禅定道场主。
纲正僧网清肃有闻。
迄于隋代常莅斯任。
隋齐王暕。
奉其道德礼以为师。
既受戒已施衣五百领。
一无所受乃从馀散。
唐运初兴归心泉石。
遂避官于蓝田悟真寺。
栖息林岫将事终焉。
而御众摄持声光帝里。
武德二年。
下敕召还依旧检校。
仍改禅定为大庄严。
及举十德统摄僧尼。
京辇诸僧慑惮威严遂不登及。
高祖闻之曰。
恭禅师志行清澄可为纲统。
朕独举之。
既位斯任诸无与对。
遂居大德之右。
专当剖断。
平恕衷诣众无怨焉。
以武德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卒于大庄严寺。
春秋八十。
初恭弱年入道志力兼常。
不以利倾不以威动。
敦肃严毅深有大猷。
曾经山行虎伏前道。
从边直过情无顾及。
大业中年枭感起逆。
僧有竞者言与同谋。
于时正在堂中登坐竖义。
兵卫奄至围绕阶庭。
合众惊惶将散其席。
恭曰。
自省无事。
待论议讫当自辩之。
从容谈叙都无异色。
斯例甚众。
略陈一二。
由兹风问陈隋唐代。
三国天子之所隆焉。
葬于京郊之西南。
其碑唐秘书监萧德言制文。
释慧觉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其先太原晋阳孙氏。
江右丧乱。
徙居丹阳之秣陵。
方觉之娠也。
时志公适至。
谓其家当出神童。
俄而觉生。
八岁入道。
即依兴皇朗法师学既而叹曰。
是岂足以澄神入慧哉。
尝闻摄山泉石佳胜。
诚息心之地也。
乃抠衣往从慧布法师
请开大智度论。
以餐服幽微。
陈晋安王伯恭。
刺史湘州。
并要一众。
南游弘化。
吏部尚书毛喜。
护军将军孙玚。
并鞠躬顶礼。
左卫将军傅縡。
通内外学。
平居慎许可。
每见觉则心形俱肃。
谈论为倾倒。
随平江表下令。
一州惟留二寺。
馀从屏废。
觉闻惧焉。
于是百舍扣阍。
天听斯允。
炀帝在蕃邸。
出镇淮甸。
复赐书。
请住慧日寺。
及正位青宫。
令旨使知江都宝台经藏事。
大业二年从驾入京。
感疾于路。
三月二十二日。
至泗州宿预县卒。
春秋五十三。
其年五月十三日。
还窆干江阳县之茱萸里。
其碑则秘书诏诰舍人虞世南制序文。
金紫光禄大夫内史侍郎虞世基制铭。
门人智果立。
续高僧传·卷第十二 义解篇八
释慧觉。
姓孙氏。
其先太原晋阳人也。
江右丧乱。
迁居丹阳之秣陵焉。
觉之在孕。
梁代志公不测人也。
游宅徘徊顾而言曰。
此处当出神童。
俄而载诞。
有若符契。
幼而风神特达气调不群。
虽则青襟。
便有奇心远识。
于五荫六尘。
深知泡电。
誓求离俗。
二亲弗能违也。
年八岁出家研精法相。
其初伏业。
即兴皇朗法师也。
学门拥盛咸畅玄风。
入室之徒莫非人杰。
觉禀承宏论备观幽旨。
领略津会镌求幽赜。
骋驰众妙得自匈襟。
宗匠加赏相击称为法器。
加以游心九部备观数论。
诡说异门并寻枝叶。
既而叹曰。
枪榆岂冲天之举。
小道乖适远之津。
聊以忘忧非吾徒也。
夫澄神入慧莫尚五门。
摄山泉石致美息心胜地。
乃抠衣独往止于栖霞寺焉。
慧布法师
空解第一。
深明方等。
或有未悟韫椟于怀。
伫知音者及见欣然便即开授。
又以大智度论江左少弘。
备宗绪将陈请说。
乃垂覃思申畅幽微。
布公披襟叹美。
即命开讲。
于是旧文新意两以通之。
远近餐服闻所未闻。
释论广兴于斯盛矣。
陈晋安王伯恭为湘州刺史。
深加礼异并请讲众。
南行弘演。
吏部尚书毛喜。
护军将军孙玚。
并鞠躬顶礼虔仰殊常。
左卫将军傅縡。
学通内外气调甚高。
缁素之间无所推敬。
每见觉来必心形俱肃。
剧谈高论流连无已。
天爵服人皆如此类。
隋朝剋定江表宪令惟新。
一州之内止置佛寺二所。
数外伽蓝皆从屏废。
觉惧金刚之地沦毁者多。
乃百舍兼行上闻天听。
有敕霈然从其所请。
启沃神衿弘护像法信有力焉。
炀帝昔居藩屏化牧淮甸。
钦伫胜人义踰仄席。
乃赐书曰。
法师安善。
凉暑惟宜。
承栖迟龟山之域。
阐扬龙树之旨。
其义端雄辩。
独演畅于稽阴。
谈柄微言。
偏引级于镜水。
弟子钦风籍甚味道尤深。
今于城内建慧日道场。
延屈龙象大弘佛事盛转法轮。
上人名称普闻众所知识。
今遣迎候。
迟能光拂也。
于即贲然来仪。
膺此嘉命。
法济上人者。
灵智难思。
于永福道场请开大论。
主上亲临法席称善久之。
后止白塔恒事敷说。
大品涅槃华严四论等二十馀部。
遍数甚多。
学徒满席。
法轮之盛莫是过也。
先是江都旧邸立宝台经藏。
五时妙典大备于斯。
及践位东朝。
令旨允属掌知藏事。
佥曰得人。
大业二年从驾入京于路见疾。
而神色怡然法言无废。
及至将渐明悟如常。
咸见金刚大神前后围绕外国梵僧烧香供养。
初有智觉禅师。
爰感灵应。
乃见觉名题于金录。
固其所得位地义量难测。
至三月二十二日。
迁化于泗州之宿预县。
春秋五十有三。
惟觉美词令善容止。
身长八尺风表绝伦。
摄𪗋升堂俯仰可则。
觌其威仪莫不改容易观。
寓目忘倦。
至于吐纳玄言宣扬妙义。
雄辩清论云飞泉涌。
真可谓日月入怀风飙满室。
虽复褊志滞情。
亦顿忘鄙吝。
然其芝兰所化。
陶诱之功日就月将。
固亦弘矣。
兼通外典妙善尺牍。
属词染翰造次可观。
折简所至皆为模楷。
加以风度淹远雅量弘深。
谈绝是非心夷彼我。
峻矣重仞人莫之窥。
信施相积随用檀舍。
二翼之外纤芥罔畜。
止有论文谈疏。
盈于几箧而已。
岂非拔俗之奇才通方之正士也。
有诏丧事所须随由备办。
恩礼周给务从优厚。
并具舟楫。
王人将送。
其年五月十三日。
还窆于江阳县之茱萸里。
传业学士数甚滋多。
门人智果。
禀承遗训情深追远。
乃与同学纪诸景行碑于寺门。
秘书诏诰舍人虞世南为文。
金紫光禄大夫内史侍郎虞世基为铭。
见于别集。
释慧璿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董。
少出家襄阳。
周废大教。
乃南走陈。
从丹阳茅山明法师。
听三论。
又究四论大品涅槃等于栖霞悬布法师
晚住安州大林寺。
受圆法师释论。
既而反乡里。
住光福寺。
会乱避城中。
总管卢公。
请于官仓。
讲华严经集玄侣。
一千五百馀人。
贼因解围去。
国家受命住龙泉寺。
仍弘演三论大经不少怠。
贞观二十三年。
众请开涅槃经。
四月八日夜。
或告之曰。
法师不久。
当生西方。
七月十四日。
张盂兰盆经席。
敷阐。
才竟。
忽敛手曰。
生常信施。
自今虽一毫皆以资给十方众僧。
反穷犹乞人。
诸异道等。
遂就座卒。
春秋七十九。
惟璿资性虚静。
行己接物。
忠恕喜奖。
借后进仁薰义炙。
诚一代之模范也。
善谈笑庄老子史。
尤通畅故蒋记二邸。
每延之辕门而问道焉。
尝病光福去水远。
意且他徙。
寻有紫袍神人。
长丈许。
挽留之。
因谓大乘利益。
世间不可胜。
既若须水者易耳。
当自往剑南慈母山大泉邀致龙王矣。
顷之大风从西南来。
雷雨骤注。
稍霁寺北出泉甘美。
香冽。
后迁龙泉。
泉亦竭。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慧璿。
姓董氏。
少出家在襄州。
周灭法后南往陈朝。
入茅山听明师三论。
又入栖霞听悬布法师四论大品涅槃等。
晚于安州大林寺听圆法师释论。
凡所游刃并契幽极。
又返乡梓住光福寺。
会乱入城。
卢总管等请在官舍讲华严经。
僧徒拥聚千五百人。
既属贼围各怀翘敬。
不久退散深惟法力。
唐运斯泰又住龙泉。
三论大经镇常弘阐。
兼达庄老史子谈笑动人。
公私荣达参问繁结。
蒋纪诸王互临襄部。
躬申敬奉坐镇如初。
王出门顾曰。
迎送不行。
佛法之望也。
由此声誉又逸汉南。
贞观二十三年。
讲涅槃经。
四月八日夜。
山神告曰。
法师疾作房宇。
不久当生西方。
至七月十四日讲盂兰盆经竟。
敛手曰。
生常信施今须通散。
一毫以上舍入十方众僧及穷独乞人并诸异道。
言已而终于法座矣。
春秋七十有九。
惟璿立性虚静不言人非。
宾客相投欣若朋友。
面常含笑慈育在怀。
涉猎玄儒通冠文釆。
襄荆士素咸倾仰之。
闻其长往无不堕泪。
初住光福寺。
居山顶引汲为劳。
将移他寺夜见神人。
身长一丈衣以紫袍。
顶礼璿曰。
奉请住此常讲大乘。
勿以小乘为虑。
其小乘者亦如高山无水不能利人。
大乘经者犹如大海。
自止此山多佛出世。
一人读诵讲说大乘。
能令所住珍宝光明眷属荣胜饮食丰饶。
若有小乘前事并失。
惟愿弘持勿孤所望法师须水。
此易得耳。
来月八日定当得之。
自往剑南慈母山大泉。
请一龙王去也。
言已不见。
恰至来期七日初夜。
大风卒起从西南来。
雷震雨注。
在寺北汉高庙下佛堂后百步许。
通夜相续至明方住。
惟见清泉香而且美。
合众同幸。
及亡龙泉渐便乾竭。
据斯以言亦感通之奇致矣。
神僧传·卷第六
释慧璿。
姓董氏。
少出家在襄川。
周灭法后南往陈朝入茅山听明师三论。
又入栖霞听悬布法师四论大品涅槃等。
晚往安州大林寺听圆法师释论。
凡所游刃并契幽极。
又返乡梓住光福寺居山顶。
以引汲为劳将移他寺。
夜见神人身长一丈。
衣以紫袍。
顶礼璿曰。
奉请住此常讲大乘。
勿以小乘为虑。
其小乘者。
亦如高山无水不能利人。
大乘经者犹如大海。
此山多佛出世。
一人读诵讲说大乘。
能令所住珍宝光明眷属荣胜饮食丰饶。
若有小乘前事并失。
惟愿弘持勿孤所望。
法师须水此易得耳。
来月八日定当得之。
自往剑南慈母山大泉请一龙王去也。
言已不见。
恰至来月七日初夜。
大风卒起。
从西南来。
雷震雨注。
在寺北汉高庙下佛堂后百步许。
通夜相续至明方住。
惟见清泉。
香而且美。
合众同幸。
及止龙泉渐便乾竭。
贞观二十三年讲涅槃经。
四月八日夜山神告曰。
法师疾作房宇不久当生西方。
至七月十四日讲盂兰盆经竟敛手曰。
生常信施今须通散。
一毫已上舍入十方众僧及穷独乞人并诸异道。
言已。
而终于法座矣。
春秋七十有九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1后 【介绍】: 唐僧。常州晋陵人。俗姓薛。少出家,初于苏州从师习大品《华严》。后周流吴越三十余年,终住东阳金华山法幢寺。高宗时,奉敕至长安大慈恩寺,助玄奘译经。显庆间多次奉诏至内殿,与道士辩论。后住洛阳净土寺。卒年五十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俗姓薛,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少时出家。初于苏州从师习大品《华严》。后周流吴越30余年,终住东阳金华山法幢寺。高宗时,奉敕至长安大慈恩寺,助玄奘译经。显庆年间,多次奉诏至内殿与道士辩论。后住洛阳净土寺。高宗龙朔元年(661)后病卒,卒年51岁。《续高僧传》卷一八有传。《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收录义褒与道士嘲谑诗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其诗。
全唐诗续补遗
义褒,俗姓薛,常州晋陵人。初住苏州明法师所,又往婺州缙云山旷法师所,次住东阳金华山法幢寺。显庆三年至长安,参预佛道论辩。后住京师慈恩寺。龙朔元年后卒,年五十一。诗三首。(《全唐诗》无义褒诗,传参《续高僧传》卷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出常州晋陵薛氏。初从苏州永定寺小明法师。禀华严大品。明即兴皇朗公嗣也。旷法师居缙云山永安寺。辞往从之。旷当陈朝盛集。已称宿匠。故其三经四论。江表推让。而褒竭诚探讨。且三十馀年。后徙金华法幢寺。弘道摩怠。会慈恩寺玄奘法师。申请后聘。有司以其名闻。诏入京师。奘师每兴谈论。叹其该博。而诋斥晚生。以为耽迷名体。莫知玄照。于是就慈恩顿开十遍。然后门位诸公。信有空双遣。药病齐亡之不诬也。且谓论固释经。经难论易。悼流俗之相反。故在座。朝唱圣经。暮明贤论。 显庆三年冬。既雩无雪。内设道场祈祷。诏褒与东明观道士李荣论义。荣先立本际义。褒问曰。义标本际。为道本于际。为际本于道邪。答曰。互得。问如是则道本于际。际为道本。亦可际本于道。道为际原耶。答亦通。又问。若使道将本际互得以通。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答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又问。若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亦可道本于本际。本际不本道。荣不能报。因谑曰。汝既唤我作先生。汝便是我弟子。褒曰。刍荛嘲谑。尘黩天听。然虽无言不詶。顾礼何如。我佛弟子。由来师佛。汝称先生。则先天地生。其师道祖。尚有何说。荣忸怩下座。诏褒立义。即立大智度义。李徒妄加难诘。摧若拉朽。天子欣然。既而诸寺交请。开法华净名。中百经论。莫不允诺。龙朔元年。随驾上东都。频入宫禁论义。每于净土阐扬。久之遘疾。卒于净土。寿五十一。诏送柩反金华旧住。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义褒。
姓薛。
常州晋陵人。
盖齐相孟尝君之后。
吴名臣综莹之胤也。
天体高远履性明朗。
出家已后游谈在务。
周流会计统御法筵。
初从苏州永定寺小明法师禀学华严大品。
其即有陈兴皇朗公之后嗣也。
专经强对。
亦当时之僧杰矣。
褒优柔教义。
屡启请之谈。
将事通览。
辞往缙云山婺州永安寺旷法师所。
旷在陈朝。
兴皇盛集。
时当法选亟动神几。
法主既崩遍流视听。
长干禅众栖霞布公
并具式瞻亲沾馀令。
所以四经三论江表高推。
褒敬竭义筵纵思披择。
诸方后锐将事别轮。
旷亦劝褒行传灯礼。
乃从之。
传经述论三十馀年。
光问五湖驰名三辅。
每以大乘至教元出渭阴。
中原播荡乃兴扬越嗟乎淳味不无流靡。
后住东阳金华法幢寺。
弘道不倦。
终日坐忘会。
慈恩申请搜扬髦彦。
京邑承风以事闻奏。
下敕徵延。
便符昔愿。
即而入朝。
时翻经三藏玄奘法师。
盛处权衡。
当阳弘演。
承思远问用写繁芜。
亦既至止共许幽致。
乃诘大乘经论。
无所不通。
唐朝后学多尚名体。
耽迷成性胶柱守株。
如何解网以开玄照。
请所学宗顿讲十遍。
勒诸门位并往归依。
时在慈恩创开宏旨。
有空双遣药病齐亡。
乃有负气盱衡傲然乱举。
褒为提纫解玦疏刷神㦗。
责以三开徵研五句。
详括文义统略悟迷。
经难论易。
悼时俗之反昏。
论释深经。
诲今闻之异昔。
所以每日在座前唱圣经。
半讲已后方明贤论。
于时英彦皆预席端。
叹其竦拔之神奇。
伏其辩给之铦利。
宰辅冠盖倾仰德音。
留连言晤写送无绝。
显庆三年冬雩祈雪候。
内设福场敕召入宫。
令与东明观道士论义。
有道士李荣。
立本际义。
褒问曰。
既义标本际。
为道本于际。
为际本于道邪。
答曰互得。
又问。
道本于际际为道本。
亦可际本于道道为际原。
答亦通。
又并曰。
若使道将本际互得相反。
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
答曰。
道法自然。
自然不法道。
又并若道法于自然。
自然不法道。
亦可道本于本际本际不本道。
荣既被难不能报。
浪嘲云。
既唤我为先生。
汝便成我弟子。
褒曰。
对圣言论申明邪正用简帝心。
刍荛嘲谑尘黩天听。
虽然无言不酬。
聊以相答。
我为佛之弟子。
由以事佛为师。
汝既称为先生。
即应先道而生。
汝则。
斯为道祖。
于时忸怩无对。
便下座。
又令褒竖义。
便立大智度义李徒虽难随言即遣。
于时天子欣然内宫嗟赏。
李荣不胜其愤曰。
如此解义。
何须远从吴来。
褒答曰。
三吴之地本出英贤。
横目狗身旧无人物。
尔后诸寺连讲。
多以法华净名中百经论等以开时俗。
龙朔元年驾往东都。
别召追往。
频入宫禁。
义论横驰。
乃于净土讲解经论。
七众载驱群公毕至。
英声逾盛。
不久遘疾卒于净土。
春秋五十有一。
道俗悲凉恨法门之早掩。
皇上悼伤久之。
遂敕送柩。
返金华山旧寺。
赙赠之荣光闻远近。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薛。常州晋陵人。齐相孟尝君之后。吴名臣综莹之胤也天体高远。履性明朗。出家已后。游谈在务。周流会稽统御法筵。初从苏州永定寺。小明法师。禀学华严大品。辞往缙云山婺州永安寺旷法师所。传经述论。三十馀年。驰名三辅。后住东阳金华法幢寺。弘道不倦。京邑承风。以事闻奏。下敕徵延。便即入朝。时翻经三藏玄奘法师。时在慈恩。创开宏旨。有空双遣。药病齐亡。乃负气盰衡。傲然乱举。褒为提纽解决。疏刷神襟。责以三关。徵研五句。详括文义。统略悟迷。于时英彦皆预席端。叹其疏拔之神奇。伏其辨洽之铦利。宰辅冠盖。倾仰德音。留连言晤。写送无绝。显庆三年冬。雩祈雪候。内设福场。敕召入宫。令与东明观道士论义。有道士李荣立本际义。褒问曰。既义标本际。为道本于际。为际本于道耶。答曰互得。又问。道本于际。际为道本。亦可际本于道。道为际原。答亦通。又曰。若使道将本际。互得相反。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答曰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又曰。若道法自然。自然不法道。亦可道本于本际。本际不本道。荣既被难。不能报。便下座。天子欣然。内宫嗟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西河平遥人。玄奘弟子。玄奘新翻诸经论,宗哲就之学,备穷经典,于玄奘门下号为“得意哲”。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西河平遥人也。稚岁天资聪颖。既寻师范。属三藏奘公。方翻经论哲从之。时历周星。学穷诸典。其淹贯该博。于奘门下。号得意。启后又谓之为法江哲。哲曰。为谢诸人。毋为此目殊。不知法海近在乎太原也。所指者。盖浮丘云。尝著义例沼法师以其佛位三事喻中。三点三目。强分上下。胜劣配属。太成巧诬。噫是岂知哲哉。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宗哲。
西河平遥人也。
稚岁而有奇相聪颖天资。
既寻师范砥节饰躬。
属玄奘三藏新翻诸经论。
哲就其门请益无替。
凡几周星。
备穷诸典。
若指于掌。
于奘门下号为得意哲犹隋慧布之题目焉。
后因讲唱厥义日新。
时谓之为法江。
哲曰。
为吾谢此品藻焉。
殊不知法海在乎大原矣。
所指者盖浮丘为沧溟也。
哲悯学者不达其意。
而师悖哉。
乃著义例。
寰海之内莫不企羡。
其如说佛位三事喻中。
沼法师言。
三点三目强分上下。
胜劣配属太成巧诬。
哲云。
三事俱得。
然无名师品量。
退而省之。
哲其得矣。
号之得意。
岂虚也乎。
沼师所以成馀师之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