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卑摩罗叉

相关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释窥冲 朝代: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窥冲法师者。
交州人。
即明远室洒也。
梵名质呾啰提婆。
与明远同舶而汎南海。
到师子洲。
向西印度。
见玄照师。
共诣中土。
其人禀性聪睿善诵梵经。
所在至处恒编演唱之。
首礼菩提树。
到王舍城遘疾竹园。
淹留而卒。
年三十许。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河朔人。
善诵五天禁祝。
悲愿济物。
虽捐躯命。
弗恤也。
尝行林野间。
见一狐。
方于古冢内。
戴髑髅。
服草莽。
婉然靓妆美妇人也。
薄暮独立驿道傍。
会少年车从至。
因问。
妇人何为者。
妇人泣曰。
妾家易水。
父母嫁妾绛之张氏。
未几而夫死。
舅姑老而很。
妾身无所依托。
父母虽存。
念道远。
莫之归省。
是故徘徊于此。
而思以自尽也。
少年惊遽。
下车跪曰。
我易水军也。
今方以出戍。
受代以归。
夫人诚有意。
幸得以乡曲。
奉衔辔则足矣。
复奚至于自尽哉。
妇人喜谢再三。
将就车。
玄呵止之。
振锡祝语。
妇人忽复狐形。
前伏不能去。
徐视之死矣。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志玄者。河朔人也。攻五天禁咒。身衣枲麻布耳。行历州邑不居城市寺宇。唯宿郊野林薄。玄有意寻访名迹。至绛州夜泊墓林中。其夜月色如昼。见一狐从林下将髑髅置之于首。摇之落者不顾。不落者戴之。更取艿草随叶遮蔽其身。逡巡成一娇娆女子。浑身服素练立于道左。微闻东北上有鞍马行声。女子哀泣悲不自胜。少选乘马郎遇之。下马问之曰。娘子野外深更号咷何至于此耶。女子掩泪绐之曰。贱妾家在易水。前年为父母娉与此土张氏为妇。不幸夫婿去载夭亡。家事沦薄无所依给。二亲堂上岂知妾如此孤苦乎。有一于此痛割心腑。不觉哀而恸矣。妾思归宁。其可得乎。郎君何怪问之。乘马郎曰。将谓娘子哀怨别事。若愿还乡。某是易定军行。为差使回还易水。娘子可乘其粗乘。女子乃收泪感谢。方欲攀踏次。玄从墓林出曰。君子此女子非人也。狐化也。彼曰。僧家岂以此相诬莫别欲图之乎。玄曰。君不信可小住。吾当与君变女子本形。玄乃振锡诵胡语数声。其女子还为狐走。而髑髅草蔽其身。乘马郎叩头悔过。非师之救几随妖死。玄凡救物行慈皆此类也。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河朔人。攻五天禁咒。身衣枲麻布。行历州邑。不居城市寺宇。唯宿郊野林薄。玄有意寻访名迹。至绛州夜泊墓林中。其夜月色如昼。见一狐从林下。将髑髅置之于首。摇不落者戴之。更取艿草随叶。遮蔽其身。逡巡成一娇娆女子。浑身服素练。立于道左。微闻东北上。有鞍马行声。女子哀泣。悲不自胜。少选。乘马郎遇之。下马问曰。娘子野外深更号咷。何至于此耶。女子掩泪绐之曰。贱妾家在易水。前年为父母娉与此土张氏为妇。不幸夫婿去载夭亡。家事沦薄。无所依给。二亲堂上。不知妾如此孤苦。痛割心腑。不觉哀动。妾思归宁。又不可得。乘马郎曰。将谓娘子哀怨别事。若愿还乡。某是易定军行为差使回还易水。娘子可乘其粗乘。女子乃收泪感谢方欲攀踏次。玄从墓林出曰。君子此女子非人也。狐化也。彼曰。僧家岂以此相诬。莫别欲图之乎。玄曰。君不信。可小住。吾当与君变女子本形。玄乃振锡。诵胡语数声其女子还为狐走。而髑髅草敝其身。乘马郎叩头悔过。非师之救。几随妖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34—416 【介绍】: 东晋僧。雁门楼烦人,俗姓贾。幼好学,博综六经,尤善老庄。年二十一,师从道安,精般若性空之学。晋孝武帝太元六年入庐山,结庐讲学。又建莲社,倡弥陀净土法门,卜居三十余年,足不出山。后人尊为净土宗初祖。撰有《沙门不敬王者论》等。
全晋文
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人。慕容隽时师事道安,后随道安奔襄阳。孝武初,襄阳陷,移居庐山,江州刺史桓伊为起东林寺,至义熙十二年卒,年八十三。有集十二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贾氏。雁门楼烦人也。年十二。随其舅令狐君。学于许洛间。博极群书。得老庄之要。风鉴朗拔。在诸生中。龙章凤姿。照映鱼鸟。既冠。将渡江与范宣子俱隐。值中原乱。兵戈塞路。闻道安在太行恒山寺讲般若。遂与弟慧持俱造之。一面归敬。愿落发。就弟子之列。以终业焉。既受具。以大法为己任。年二十四即就讲说。秦建元九年。襄阳平安公为朱序所得。因决别。南抵荆州。止上明寺。欲游罗浮。泊舟浔阳。见匡山爱之。庐于山阴。以杖卓地曰。有泉当住。泉忽涌。因定居焉。常诵经泉上。有龙出听。因号龙泉寺。沙门慧永住西林。恨所居逼侧。不能多容。而请太守桓伊。为立东林寺。古传有佛影在月氏国那竭城南。古石室中。去流沙。一万五千八百馀里。欲往瞻礼。恨骨不能飞。有西域道士。为远画之壁间。远著铭五章。能疏其妙。陶侃镇广州。有渔得阿育王所铸文殊像于海中。送寒溪寺。寺主僧珍径夏口。梦寺火而像不坏。驰归果然。侃以其威灵。及移镇。使人迎之。十辈不能举。既而登舟又没。终不能得。及远创寺既成。而像自至。盖其诚感然也。故时人为之谣曰。陶维剑雄。像以神标。云翔泥宿。一何遥遥。可以诚致。难以力招。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张士民季硕等十八人。从远游。乃于无量寿象前。使刘遗民著文。立誓期生西方。殷仲堪如荆州。过山中临北涧。听远讲易叹曰。识尽精微。不受拟度。世间安有此等人品乎。俳佪终日而罢。卢循初据江州。尝诣远。远少与循父嘏善。见循欣然。道旧。有谏者曰。循返逆。公与厚。祸斯至矣。远曰。我佛法中。情无取舍。岂不知为识者所察。非吾所惧也。及武帝讨循。屯桑尾。有以远交循为言。武帝曰。远公世外人。其可以是量之哉。遣使送敬。且饭僧。闻罗什入关。遣书通好。献比量衣裁。使登高座。为著之。并漉器皆珍贶。什答书。其略曰。经言。末后东方有护法菩萨。勖哉仁者。善弘其事。有偈曰。既以舍染乐。心得善摄不。若得不驰散。深入实相否。必竟空相中。其心无所乐。若悦禅智慧。是法性无照。虚诳等无实。亦非停心住。仁者所得法。幸愿示其要。远又以书答其偈曰。本端竟何从。起灭有无际。一微涉动境。成此颓山势。惑相更相乘。触理自生滞。因缘虽无主。开途非一世。时无悟宗匠。谁将握玄契。来问尚悠悠。相与期卒岁。初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但云寿令长远而已。远曰。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哉。乃著法性论曰。至极则以不变为性。得性为体极为宗。罗什见论曰。边国人未见经。便暗与理合。岂不妙哉。秦王姚兴致书。饷远龟兹细缕杂变像。以伸款敬。又姚嵩献珠像。并释论云。大智论新记。龙胜所作。法师当冠以序。昭示万世。此邦道士。同所钦闻也。远以书辞不敏。文多不载。然恨大论文多。钞其要。为二十卷。桓玄讨殷仲堪。军经山北。邀远出虎溪。远称疾不出。玄自入山。左右谏玄。勿复拜。及见远。不觉致敬。玄问。不敢毁伤。何以剪削。远答以立身行道。当自有意。岂以剪发文身。让季历而非泰伯乎。玄出山。谓左右曰。实生所未见也。玄后以震主之威。苦欲致之。而远坚卧不动。俄而玄欲沙汰僧众。且谓。唯匡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例。于是远以书抵玄。其词皆阳纵而阴夺之。成帝幼冲。庾冰用事。以沙门应敬王者。而尚书何充。仆射褚翌诸葛恢等。奏议不应。众议同何充等。门下观望駮议纷然。玄在姑熟。以书问远当不。且曰。此一代大事。不可令朝廷失体也。得八座书。今以似君。君其件件详论不敬之意。以释其疑。便当行之。远答书。其略曰。伽黎非朝宗之服。钵具非廊庙之器。会玄篡位。下书曰。佛法宏大。所不能测。昔推奉主之情。故兴其敬。今事既在己。宜尽谦礼。诸道人勿复致礼也。远乃著沙门不敬王者论。凡五首。妙尽物情。玄西奔。安帝自江陵还京师。辅国何无忌。劝远候迎。远称疾不行。帝遣使劳问。远脩书叙悃诚。帝佳之。谢灵运恃才气出人上。见远悠然意消。远卜居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游履。以虎溪为限。以晋义熙十二年八月初。示疾。至六日困笃。大德耆宿。请饮豉酒。不许。又请饮米汁。不许。又请以蜜水为浆。乃命律师捡卷。未见而终。寿八十三。遗命露骸松下。弟子不忍收葬。浔阳太守阮保。于山西岭。凿圹开𡑞。有文集十卷。
神僧传·卷第二
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楼烦人也。弱而好书。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故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性度弘伟风鉴朗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年二十一欲渡江东就范宣子共契。值石虎已死中原𡨥乱南路阻塞。志不获从。时沙门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赞像法声甚著闻。远遂往归之。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后闻安讲般若经。豁然而悟。便与弟慧持投簪落䰂(音采)委命受业。既入乎道厉然不群。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思讽持以夜续昼。贫旅无资缊纩常阙。而昆弟恪恭终始不懈。有沙门昙翼。每给以灯烛之费。安公闻而喜曰。道士诚知人矣。年二十四便就讲说。尝有客听讲难实相义。往复移时弥增疑昧。远乃引庄子义为连类。于惑者晓然。是后安公特听慧远不废俗书。安有弟子法遇昙徵。皆风才照灼志业清敏。并推服焉。后随安公南游樊沔。伪秦建元九年。秦将符平。𡨥并襄阳。道安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乃分遣徒众各随所之。皆被诲约。远不蒙一言。远乃跪曰。独无训勖惧非人例。安曰。如汝者岂复相忧。远于是与弟子数十人。南适荆州住上明寺。后欲往罗浮山。及届浔阳见庐峰清净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此处去水本远。远乃以杖叩地曰。若此中可得栖立。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流涌出浚矣成溪。其后少时浔阳亢旱。远诣池侧读海龙王经。忽有巨蛇从池上空。须臾大雨。遂以有年。因号精舍为龙泉寺焉。陶侃经镇广州。有渔人于海中见神光。每夕艳发经旬弥盛。怪以白侃侃往详视。乃是阿育王像。即接归以送武昌寒溪寺。寺主僧珍尝往夏口。夜梦寺遭火。而此像屋独有龙神围绕。珍觉驰还寺。寺既焚尽。唯像屋存焉。侃后移镇。以像有威灵遣使迎接。数十人舆之至水。及上船船又覆没。使者惧而反之竟不能获。及远创寺既成祈心奉谓乃飘然自轻。往还无梗于是率众行道。昏晓不绝。释迦馀化于斯复兴。自远卜居庐阜三十馀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以晋义熙十二年八月初卒。春秋八十三。
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三
释慧远。
本姓贾氏。
雁门娄烦人也。
弱而好书圭璋秀发。
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
故少为诸生。
博综六经尤善庄老。
性度弘博风鉴朗拔。
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
年二十一欲渡江东就范宣子共契嘉遁。
值石虎已死中原寇乱南路阻塞。
志不获从。
时沙门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赞像法。
声甚著闻。
远遂往归之。
一面尽敬。
以为真吾师也。
后闻安讲波若经。
豁然而悟。
乃叹曰。
儒道九流皆糠秕耳。
便与弟慧持。
投簪落彩。
委命受业。
既入乎道厉然不群。
常欲总摄纲维。
以大法为己任。
精思讽持以夜续昼。
贫旅无资缊纩常阙。
而昆弟恪恭终始不懈。
有沙门昙翼。
每给以灯烛之费。
安公闻而喜曰。
道士诚知人矣。
远藉慧解于前因。
发胜心于旷劫。
故能神明英越机鉴遐深。
安公常叹曰。
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
年二十四便就讲说。
尝有客听讲难实相义。
往复移时弥增疑昧。
远乃引庄子义为连类。
于是惑者晓然。
是后安公特听慧远不废俗书。
安有弟子法遇昙徽皆风才照灼志业清敏并推伏焉。
后随安公南游樊河。
伪秦建元九年。
秦将符丕寇斥襄阳。
道安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
乃分张徒众各随所之。
临路诸长德皆被诲约。
远不蒙一言。
远乃跪曰。
独无训勖惧非人例。
安曰。
如公者岂复相忧。
远于是与弟子数十人。
南适荆州住上明寺。
后欲往罗浮山。
及届浔阳。
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
始住龙泉精舍。
此处去水大远。
远乃以杖扣地曰。
若此中可得栖立当使朽壤抽泉。
言毕清流涌出。
后卒成溪。
其后少时浔阳亢旱。
远诣池侧读海龙王经。
忽有巨蛇从池上空。
须臾大雨。
岁以有年。
因号精舍为龙泉寺焉。
时有沙门慧永。
居在西林与远同门。
旧好遂要远同止。
永谓刺史桓伊曰。
远公方当弘道。
今徒属已广而来者方多。
贫道所栖褊狭不足相处。
如何。
桓乃为远复于山东更立房殿。
即东林是也。
远创造精舍洞尽山美。
却负香炉之峰。
傍带瀑布之壑。
仍石垒基即松栽构。
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置禅林。
森树烟凝石筵苔合。
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
远闻。
天竺有佛影。
是佛昔化毒龙所留之影。
在北天竺月氏国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
经道取流沙。
西一万五千八百五十里。
每欣感交怀志欲瞻睹。
会有西域道士叙其光相。
远乃背山临流营筑龛室。
妙算画工淡彩图写。
色疑积空望似烟雾。
晖相炳暧。
若隐而显。
远乃著铭曰。
廓矣大像。
理玄无名。
体神入化。
落影离形。
回晖层岩。
凝映虚亭。
在阴不昧。
处闇逾明。
婉步蝉蜕。
朝宗百灵。
应不同方。
迹绝杳冥(其一)。
茫茫荒宇。
靡劝靡奖。
淡虚写容。
拂空传像。
相具体微。
冲姿自朗。
白毫吐曜。
昏夜中爽。
感彻乃应。
扣诚发响。
留音停岫。
津悟冥赏。
抚之有会。
功弗由曩(其二)。
旋踵忘敬。
罔虑罔识。
三光掩晖。
万像一色。
庭宇幽蔼。
归途莫测。
悟之以靖。
开之以力。
慧风虽遐。
维尘攸息。
匪圣玄览。
孰扇其极(其三)。
希音远流。
乃眷东顾。
欣风慕道。
仰规玄度。
妙尽毫端。
运微轻素。
托䌽虚凝。
殆映霄雾。
迹以像真。
理深其趣。
奇兴开衿。
祥风引路。
清气回轩。
昏交未曙。
髣髴神容。
依稀钦遇(其四)。
铭之图之。
曷营曷求。
神之听之。
鉴尔所修。
庶兹尘轨。
映彼玄流。
漱情灵沼。
饮和至柔。
照虚应简。
智落乃周。
深怀冥托。
宵想神游。
毕命一对。
长谢百忧(其五)又昔浔阳陶侃经镇广州。
有渔人于海中见神光每夕艳发。
经旬弥盛。
怪以白侃。
侃往详视乃是阿育王像。
即接归以送武昌寒溪寺。
寺主僧珍尝往夏口夜梦寺遭火而此像屋独有龙神围绕。
珍觉驰还寺。
寺既焚尽唯像屋存焉。
侃后移镇。
以像有威灵遣使迎接。
数十人举之至水及上船。
船又覆没。
使者惧而反之。
竟不能获。
侃幼出雄武素薄信情。
故荆楚之间为之谣曰。
陶惟剑雄。
像以神标。
云翔泥宿。
邈何遥遥。
可以诚致。
难以力招。
及远创寺既成。
祈心奉请。
乃飘然自轻。
往还无梗。
方知远之神感證在风谚矣。
于是率众行道昏晓不绝。
释迦馀化于斯复兴。
既而谨律息心之士。
绝尘清信之宾。
并不期而至。
望风遥集。
彭城刘遗民。
豫章雷次宗。
雁门周续之。
新蔡毕颖之。
南阳宗炳张菜民张季硕等。
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
远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
建斋立誓。
共期西方。
乃令刘遗民著其文曰。
惟岁在摄提秋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
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宿怀特发。
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
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
率以香华敬廌而誓焉。
惟斯一会之众。
夫缘化之理既明。
则三世之传显矣。
迁感之数既符。
则善恶之报必矣。
推交臂之潜沦。
悟无常之期切。
审三报之相催。
知险趣之难拔。
此其同志诸贤。
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者也。
盖神者可以感涉。
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
则幽路咫尺。
苟求之无主。
则眇茫河津。
今幸以不谋而佥心西境。
叩篇开信亮情天发。
乃机象通于寝梦。
欣欢百于子来。
于是云图表晖。
影侔神造。
功由理谐。
事非人运。
兹实天启其诚。
冥运来萃者矣。
可不剋心重精叠思以凝其虑哉。
然其景绩参差功德不一。
虽晨祈云同夕归攸隔。
即我师友之眷良可悲矣。
是以慨焉胥命整衿法堂。
等施一心亭怀幽极。
誓兹同人俱游绝域。
其有惊出绝伦首登神界。
则无独善于云峤。
忘兼全于幽谷。
先进之与后升。
勉思策征之道然复妙觐大仪。
启心贞照。
识以悟新。
形由化革。
藉芙蓉于中流。
荫琼柯以咏言。
飘云衣于八极。
泛香风以穷年。
体忘安而弥穆心超乐以自怡。
临三涂而缅谢。
傲天宫而长辞。
绍众灵以继轨。
指太息以为期。
究兹道也。
岂不弘哉。
远神韵严肃容止方棱。
凡预瞻睹莫不心形战慄。
曾有沙门持竹如意欲以奉献。
入山信宿竟不敢陈。
窃留席隅默然而去。
有慧义法师。
强正少惮将欲造山谓远弟子慧宝曰。
诸君庸才望风推服。
今试观我如何。
至山值远讲法华。
每欲难问。
辄心悸汗流竟不敢语。
出谓慧宝曰。
此公定可讶。
其伏物盖众如此。
殷仲堪之荆州。
过山展敬。
与远共临北涧论易体。
移景不勌。
见而叹曰。
识信深明实难为庶。
司徒王谧护军王默等。
并钦慕风德遥致师敬。
谧修书曰。
年始四十而衰同耳顺远答曰。
古人不爱尺璧而重寸阴。
观其所存似不在长年耳。
檀越既履顺而游性。
乘佛理以御心。
因此而推复何羡于遐龄。
聊想斯理久已得之。
为复酬来信耳。
卢脩初下据江州城。
入山诣远。
远少与脩父瑕同为书生。
及见脩欢然道旧。
因朝夕音问。
僧有谏远者曰。
脩为国寇。
与之交厚得不疑乎。
远曰。
我佛法中情无取舍。
岂不为识者所察。
此不足惧。
及宋武追讨卢脩设帐桑尾。
左右曰。
远公素王庐山与脩交厚。
宋武曰。
远公世表之人。
必无彼此。
乃遣使赍书致敬。
并遗钱米。
于是远近方服其明见。
初经流江东多有未备。
禅法无闻。
律藏残阙。
远慨其道缺。
乃令弟子法净法领等远寻众经踰越沙雪。
旷岁方反。
皆获梵本得以传译。
昔安法师在关。
请昙摩难提出阿毗昙心。
其人未善晋言颇多疑滞。
后有罽宾沙门僧伽提婆。
博识众典。
以晋太元十六年来至浔阳。
远请重译阿毗昙心及三法度论。
于是二学乃兴。
并制序标宗贻于学者。
孜孜为道务在弘法。
每逢西域一宾辄恳恻咨访。
闻罗什入关。
即遣书通好曰。
释慧远顿首。
去岁得姚左军书。
具承德问。
仁者曩绝殊域。
越自外境。
于时音译未交。
闻风而悦。
但江湖难冥。
以形乖为叹耳。
顷知承否通之会。
怀宝来游至止。
有问则一日九驰。
徒情欣雅味。
而无由造尽。
寓目望途固已增其劳伫。
每欣大法宣流三方同遇。
虽运钟其末。
而趣均在昔。
诚未能扣津妙门感彻遗灵。
至于虚衿遗契。
亦无日不怀。
夫旃檀移植则异物同熏。
摩尼吐曜则众珍自积。
是惟教合之道。
犹虚往实归。
况宗一无像而应不以情者乎。
是故负荷大法者。
必以无报为心。
会友以仁者使功不自己。
若令法轮不停轸于八正之路三宝不辍音于将尽之期。
则满愿不专美于绝代。
龙树岂独善于前踪。
今往比量衣裁。
愿登高座为著之。
并天漉之器此既法物。
聊以示怀。
什答书曰。
鸠摩罗耆婆和南。
既未言面又文辞殊隔。
导心之路不通。
得意之缘圮绝。
传驿来况粗承风德。
比复如何必备闻一途可以蔽百。
经言。
末后东方当有护法菩萨勖哉仁者善弘其事。
夫财有五备。
福戒博闻辩才深智。
兼之者道隆。
未具者疑滞。
仁者备之矣。
所以寄心通好。
因译传意。
岂其能尽。
粗酬来意耳。
损所致比量衣裁。
欲令登法座时著。
当如来意。
但人不称物。
以为愧耳。
今往常所用鍮石双口澡灌。
可备法物之数也。
并遗偈一章曰。
既已舍染乐。
心得善摄不。
若得不驰散。
深入实相不。
毕竟空相中。
其心无所乐。
若悦禅智慧。
是法性无照。
虚诳等无实。
亦非停心处。
仁者所得法。
幸愿示其要。
远重与什书曰。
日有凉气比复何如。
去月法识道人至。
闻君欲还本国。
情以怅然。
先闻君方当大出诸经。
故来欲便相咨求。
若此传不虚众恨可言。
今辄。
略问数十条事。
冀有馀暇一二为释。
此虽非经中之大难。
欲取决于君耳。
并报偈一章曰。
本端竟何从。
起灭有无际。
一微涉动境。
成此颓山势。
惑想更相乘。
触理自生滞。
因缘虽无主开途非一世。
时无悟宗匠。
谁将握玄契。
来问尚悠悠。
相与期暮岁。
后有弗若多罗。
来适关中诵出十诵梵本。
罗什译为晋文。
三分始二而多罗弃世。
远常慨其未备。
及闻昙。
摩流支入秦复善诵此部。
乃遣弟子昙邕致书祈请令于关中更出馀分。
故十诵一部具足无阙。
晋地获本相传至今。
葱外妙典关中胜说。
所以来集兹土者。
远之力也。
外国众僧咸称汉地有大乘道士。
每至烧香礼拜。
辄东向稽首献心庐岳。
其神理之迹。
故未可测也。
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
但言寿命长远而已。
远乃叹曰。
佛是至极。
至极则无变。
无变之理。
岂有穷耶。
因著法性论曰。
至极以不变为性。
得性以体极为宗。
罗什见论而叹曰。
边国人未有经。
便闇与理合。
岂不妙哉。
秦主姚兴钦德风名叹其才思。
致书慇勤。
信饷连接。
赠以龟兹国细缕杂变像。
以申款心。
又令姚嵩献其珠像。
释论新出。
兴送论并遗书曰。
大智论新译讫。
此既龙树所作。
又是方等旨归。
宜为一序以申作者之意。
然此诸道士。
咸相推谢无敢动手。
法师可为作序以贻后之学者。
远答书云。
欲令作大智论序以申作者之意。
贫道闻怀大非小褚所容。
汲深非短绠所测。
披省之日有愧高命。
又体羸多疾触事有废。
不复属意。
已来其日亦久。
缘来告之重。
辄粗缀所怀。
至于研究之美。
当复期诸明德。
其名高远固如此。
远常谓。
大智论文句繁广初学难寻。
乃抄其要文。
撰为二十卷。
序致渊雅使夫学者息过半之功矣。
后桓玄征殷仲堪。
军经庐山。
要远出虎溪。
远称疾不堪。
玄自入山。
左右谓玄曰。
昔毁仲堪入山礼远。
愿公勿敬之。
玄答何有此理。
仲堪本死人耳。
及至见远不觉致敬。
玄问不敢毁伤。
何以剪削。
远答云。
立身行道玄称善。
所怀问难不敢复言。
乃说征讨之意。
远不答。
玄又问。
何以见愿。
远云。
愿檀越安隐使彼亦无他。
玄出山谓左右曰。
实乃生所未见。
玄后以震主之威苦相延致。
乃贻书骋说劝令登仕。
远答辞坚正确乎不拔。
志踰丹石终莫能回。
俄而玄欲沙汰众僧。
教僚属曰。
沙门有能申述经诰畅说义理。
或禁行修整足以宣寄大化。
其有违于此者悉皆罢遣。
唯庐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简之例。
远与玄书曰。
佛教凌迟秽杂日久。
每一寻至慨愤盈怀。
常恐运出非意沦湑将及。
窃见清澄诸道人教实应其本心。
夫泾以渭分则清浊殊势。
枉以直正则不仁自远。
此命既行必一理斯得。
然后令饰伪者绝假通之路。
怀真者无负俗之嫌。
道世交兴三宝复隆矣因广立条制。
玄从之。
昔成帝幼冲庾冰辅正。
以为沙门应敬王者。
尚书令何充仆射褚昱诸葛惔等奏。
不应敬礼。
官议悉同。
充等门下承冰旨为駮。
同异粉然竟莫能定。
及玄在姑熟欲令尽敬。
乃与远书曰。
沙门不敬王者既是情所未了。
于理又是所未喻。
一代大事不可令其体不允。
近八座书。
今以呈君。
君可述所以不敬意也。
此便当行之。
事一二令详。
尽想必有以释其所疑耳。
远答书曰。
夫称沙门者何耶。
谓能发矇俗之幽昏。
启化表之玄路。
方将以兼忘之道与天下同往。
使希高者挹其遗风漱流者味其馀津。
若然虽大业未就。
观其超步之迹。
所悟固已弘矣。
又袈裟非朝宗之服。
钵盂非廊庙之器。
沙门尘外之人。
不应致敬王者。
玄虽苟执先志耻即外从。
而睹远辞旨趑趄未决。
有顷玄篡位。
即下书曰。
佛法宏大所不能测。
推奉主之情。
故兴其敬。
今事既在己。
宜尽谦光。
诸道人勿复致礼也。
远乃著沙门不敬王者论。
凡有五篇。
一曰在家。
谓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民。
情未变俗迹同方内。
故有天属之爱奉主之礼。
礼敬有本。
遂因之以成教。
二曰。
出家。
谓出家者。
能遁世以求其志。
变俗以达其道。
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
遁世则宜高尚其迹。
大德故能拯溺俗于沈流。
拔玄根于重劫。
远通三乘之津。
近开人天之路。
如令一夫全德。
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
虽不处王侯之位。
固已协契皇极在宥生民矣。
是故内乖天属之重。
而不逆其孝。
外阙奉主之恭。
而不失其敬也。
三曰。
求宗不顺化谓反本。
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
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
不以情累其生则其生可灭。
不以生累其神则其神可冥。
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
故沙门虽抗礼万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
而沾其惠者也。
四曰。
体极不兼应。
谓如来之与周孔。
发致虽殊潜相影响。
出处咸异终期必同。
故虽曰道殊所归一也。
不兼应者。
物不能兼受也。
五曰。
形尽神不灭。
谓识神驰骛随行东西也。
此是论之大意。
自是沙门得全方外之迹矣。
及桓玄西奔。
晋安帝自江陵旋于京师。
辅国何无忌劝远候觐。
远称疾不行。
帝遣使劳问。
远修书曰。
释慧远顿首。
阳月和暖。
愿御膳顺宜。
贫道先婴重疾。
年衰益甚。
狠蒙慈诏曲垂光慰。
感惧之深。
实百于怀。
幸遇庆会而形不自运。
此情此慨良无以喻。
诏答。
阳中感怀知所患未佳其情耿耿。
去月发江陵。
在道多诸恶。
情迟兼常。
本冀经过相见。
法师既养素山林。
又所患未痊。
邈无复因增其叹恨。
陈郡谢灵运负才傲俗少所推崇。
及一相见肃然心服。
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
夫预学徒莫不依拟。
时远讲丧服经。
雷次宗宗炳等。
并执卷承旨。
次宗后别著义疏。
首称雷氏。
宗炳因寄书嘲之曰。
昔与足下共于释和上间面受此义。
今便题卷首称雷氏乎。
其化兼道俗斯类非一。
自远卜居庐阜。
三十馀年影不出山。
迹不入俗。
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焉。
以晋义熙十二年八月初动散。
至六日困笃。
大德耆年皆稽颡请饮豉酒。
不许。
又请饮米汁不许。
又请以蜜和水为浆。
乃命律师令披卷寻文得饮与不。
卷未半而终。
春秋八十三矣。
门徒号恸若丧考妣。
道俗奔赴毂继肩随。
远以凡夫之情难割。
乃制七日展哀。
遗命使露骸松下。
既而弟子收葬。
浔阳太守阮保。
于山西岭凿圹开隧。
谢灵运为造碑文铭其遗德。
南阳宗炳又立碑寺门。
初远善属文章辞气清雅。
席上谈吐精义简要。
加以容仪端整风彩洒落。
故图像于寺遐迩式瞻。
所著论序铭赞诗书。
集为十卷五十馀篇。
见重于世。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贾。
雁门楼烦人。
年十三。
随令狐氏游学许洛。
少为诸生。
博综六经。
尤善庄老。
时沙门释道安。
立寺于太行恒山。
弘赞像法。
远往归之。
一日闻安讲般若经。
豁然而悟。
乃叹曰。
儒道九流。
皆糠秕耳。
便与弟慧持。
投簪落𩭄。
委命受业。
以大法为己任。
精思讽持。
以夜续昼。
贫旅无资。
缊纩常阙。
而昆弟恪恭。
终始不懈。
有沙门昙翼。
每给以灯烛之费。
安公闻而喜曰。
道士诚知人矣。
复曰使道流东国。
其在远乎。
年二十四。
便就讲说。
尝有客听讲。
难实相义。
往复移时。
弥增疑昧。
远乃引庄子义为连类。
惑者晓然。
是后与弟子数十人。
南适荆州。
往上明寺。
后欲往罗浮山。
乃届浔阳。
见庐峰清静。
足以息心。
始住龙泉精舍。
此处去水本远。
达乃以杖扣地曰。
若此中可得栖止。
当使朽壤抽泉。
言毕清流涌出成溪。
后浔阳亢旱。
远诣池侧。
读海龙王经。
忽有巨蛇从池上空。
须臾大雨。
岁以有年。
因号精舍。
为龙泉寺焉。
远创造精舍。
洞尽山美。
却负香炉之峰。
傍带瀑布之壑。
仍石叠基。
即松栽搆。
清泉环阶。
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置禅林。
森树烟凝。
石径苔合。
凡在瞻履。
皆神清而气肃焉。
远闻天竺有佛影。
是佛昔化毒龙所留之影。
在那竭呵城南。
古仙人石室中。
每欣感交怀。
志欲瞻睹。
会有西域道士。
叙其光相。
远乃背山临流。
营筑龛室。
妙算画工。
淡彩图写。
色疑即空。
望似烟雾。
远乃著铭曰。
廓矣太象。
理玄无名。
体神人化。
落影离形。
回晖层岩。
凝映虚亭。
在阴不昧。
处闇愈明婉步蝉脱。
朝宗百灵。
应不同方。
迹绝而冥。
又昔浔阳陶侃镇广州。
有渔人于海中。
见神光每夕艳发。
经旬弥盛。
怪以白侃。
侃往详视。
乃是阿育王像。
即接归。
以送武昌寒溪寺。
侃后移镇。
以像有威灵。
遣使迎接。
数十人舆之。
至水上船。
船覆没。
使者惧而反之。
侃幼出雄武。
素薄信情。
故荆楚为之谣曰。
可以诚致。
难以力招。
及远创寺既成。
祈心奉请。
乃飘然无梗。
于是率众行道。
昏晓不绝。
望风遥集。
彭城刘遗民。
豫章雷次宗。
雁门周续之。
新蔡毕颖之。
南阳宗炳。
张莱民。
张季硕等。
并弃世荣。
依远游止。
远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
建斋立誓。
共期西方。
殷仲堪之荆州。
过山展敬。
与远共临北涧。
论易体要。
移景不勌。
司徒王谥。
护军王默等。
并钦慕风德。
遥致师敬。
谥修书曰。
年始四十。
而衰同耳顺。
远答曰。
古人不爱尺璧。
而重寸阴。
观其所存。
似不在长年耳。
卢循初下据江州城。
入山诣远。
远少与循父嘏。
同为书生。
及见循。
欢然道旧。
因朝夕音介。
僧有谏远者曰。
循为国寇。
与之交厚。
得不疑乎。
远曰。
我佛法中。
情无取舍。
岂不为识者所察。
及宋武追讨卢循。
设帐桑尾。
左右曰。
远公素主庐山。
与循交厚。
宋武曰。
远公世表之人。
必无彼此。
乃遣使赍书致敬。
并遗钱米。
于是远近服其明见。
初经流江东。
多有未备。
禅法无闻。
律藏残阙。
远令弟子法净。
法领等。
远寻众经。
踰越沙雪。
旷岁方反。
皆获梵本。
得以传译。
有罽宾沙门僧伽提婆。
博识众典。
以晋太元十六年。
来至浔阳。
远请重译阿毗昙心。
及三法度论。
于是二学乃兴。
每逢西域一宾。
辄恳恻咨访。
闻罗什入关。
即遣书通好。
什答书。
并遗偈曰。
既已舍染乐。
心得善摄不。
若得不驰散。
深入实相不。
毕竟空相中。
其心无所乐。
若悦禅智慧。
是法性无照。
虚诳等无实。
亦非停心处。
仁者所得法。
幸愿示其要。
远重与什书并报偈曰。
本端竟何从。
起灭有无际。
一微涉动境。
成此颓山势。
惑相更相乘。
触理自生滞。
因缘虽无主。
开途非一世。
时无悟宗匠。
谁将握玄契。
末问尚悠悠。
相与期暮岁。
后有弗若多罗。
来适关中。
诵出十诵梵本。
罗什译为晋文。
三分始二。
而多罗弃世。
远常慨其未备。
及闻昙摩流支入秦。
善诵此部。
乃遣弟子昙邕。
致书祈请。
令于关中更出馀分。
故十诵一部。
具足无阙。
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
但言寿命长远而已。
远乃叹曰。
佛是至极则无变。
无变之理。
岂有穷耶。
因著法性论曰。
至极以不变为性。
得性以体极为宗。
罗什见论而叹曰。
边国人未有经。
便闇与理合。
岂不妙哉。
秦主姚兴钦佩名德。
致书慇勤。
信饷连接。
赠以龟兹国细缕杂变像。
以伸款心。
又令姚嵩献其珠像。
释论新出。
兴送论并遗书曰。
大智论新译讫。
此既龙树所作。
又是方等旨归。
宜为一序。
以伸作者之意。
远序之。
桓玄征殷仲堪。
军经庐山。
要远出虎溪。
远称疾不堪。
玄自入山。
见远不觉致敬。
玄问。
不敢毁伤。
何以剪削。
远答云。
立身行道。
玄称善。
所怀问难。
不敢复言。
乃说征讨之意。
远不答。
玄又问何以见愿。
远云愿檀越安隐。
使彼亦复无他。
玄出山谓左右曰。
实乃所生未见。
玄后以震主之威。
苦相延致。
远答辞坚正。
确乎不拔。
俄而玄欲沙汰众僧。
唯庐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简之例。
远与玄书曰。
佛教陵迟。
秽杂日久。
每一寻至。
慨愤盈怌。
窃见清澄诸道人教。
实应其本心。
然令饰伪者绝假通之路。
怌真者无负俗之嫌。
道世交兴。
三宝复隆矣。
因广玄条制。
玄从之。
有顷。
玄篡位。
即下书曰。
佛法宏大。
所不能测。
诸道人勿复致礼。
远乃著沙门不敬王者论。
凡有五篇。
及桓玄西奔。
晋安帝。
自江陵旋于京师。
辅国何无忌。
劝远候迎。
远称疾不行。
帝遣使劳问。
以晋义熙十二年。
八月初。
动散。
至六日困笃。
大德耆年。
皆稽颡请饮豉酒。
不许。
又请饮米汁。
不许。
又请以蜜和水为浆。
乃命律师令披卷寻文。
得饮与不。
卷未半而终。
春秋八十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43或344—413 【介绍】: 即拘摩罗耆婆、鸠摩罗什婆。意为“童寿”。十六国时高僧,龟兹人,祖籍天竺。七岁随母出家。九岁以后,游学罽宾、月氏、疏勒等国,学小乘、大乘,精研《中论》、《十二门论》等,誉满西域。二十岁还龟兹。前秦苻坚建元十八年,吕光破龟兹,得罗什,遂滞留凉州十八年,得通汉文。后凉灭,入长安,为后秦姚兴国师。兴辟逍遥园译场,罗什为译主。前后八年,据《大唐内典录》载,共译佛经98部,425卷。著名弟子有僧肇、僧睿、道生、道融,世称“什门四圣”。大乘部之《妙法莲华经》、《大方等大集经》、《维摩诘经》、《中论》、《百论》、《大智度论》等,均出其手,译文典丽而不失原意。现存著作有《大乘大义章》。
全晋文
鸠摩罗什,一作句摩罗耆婆,天竺人。为吕光所获,历事吕纂吕隆,至后秦弘始中迎入关,卒于长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童寿。
天竺人也。
世为相国。
大父达多有重名。
父炎将嗣相位。
避之出家。
东度葱岭。
龟兹王闻其名。
郊迎之。
尊以为国师。
王有妹年二十。
才敏绝人。
诸国交聘不许。
及见炎逼以妻之。
生二子。
其一罗什。
其一则弗沙提婆。
始什之妊也。
其母慧解倍常。
闻雀黎大寺多名僧。
有得道者。
呼女伴往听法。
忽通天竺语。
难问锋出。
有达么瞿沙者。
见曰。
是必孕智子。
为说舍利弗在胎时事。
什生七岁。
母因野行。
见冢骨。
从炎乞出家。
炎不可。
因不食六日。
气如缕。
乃许之。
遂与什俱落发。
母以专精禅观。
获初果。
什诵经日千偈。
偈三十二字。
凡三万二千言。
义亦自通。
龟兹人方加礼事。
母辄携什避去。
游诸国。
什九岁。
渡新头河。
至罽宾。
师事异僧槃头达多。
受杂藏中长两阿含。
凡四百万言。
达多奇之。
什自是声称达王。
王集异道。
立论相攻难。
异道慢什年小。
不为备。
什乘隙折困之。
异道愧伏。
王设上供。
差大僧营视。
惟恐其去。
年十二。
母携还龟兹。
而诸国交聘以好爵。
悉不应。
已又携至月氏。
北山尊者见之。
谓其母曰。
此沙弥使三十五岁。
毗尼无玷者。
度人如优波鞠多。
不尔正一俊法师耳。
至沙勒。
顶戴佛钵。
私念钵大而轻如此耶。
即重不胜。
失声下之。
母问其故。
曰儿心分别。
故钵轻重耳。
遂留沙勒一年。
博览五明诸论。
及阴阳星算。
皆妙达其要。
沙门喜见劝王请什开法。
曰。
当有二益。
国中比丘。
耻不及之。
而加精进。
龟兹王必以为尊什。
是敬己也。
来脩旧好。
王然之。
于是会道俗如其劝。
什真率忽绳墨。
或者疑之。
时有莎车王子须利耶跋陀。
参军王子须耶利苏摩兄弟。
皆弃国位为沙门。
苏摩尤才辩。
尝为什说阿耨达经。
以阴界诸入。
皆空无相。
怪而问曰。
此经乃坏破诸法至是耶。
因共研覈大小乘。
移时。
而什悟。
叹曰。
吾昔于小乘。
如以鍮石为金。
遂受中百二论。
十二门观等。
温宿国龟兹之北境也。
有异道。
立义击鼓。
求论辩。
什适随母在焉。
卒挫衄之。
自是名重葱左。
居龟兹。
广说诸经。
学徒自诸国来者云委。
尼阿竭耶末帝。
王女也。
博观群经。
已證二果。
闻法欣跃。
更请开演。
什益分别诸法本空。
阴界假名非实等法义。
听者晓悟。
年二十。
即王宫。
卑摩罗叉受戒。
学十诵律。
顷之母谓龟兹王白纯曰。
汝国寻衰柰何。
谓什曰。
方等深教不可思议。
传至东土。
惟尔之力。
但于汝无利。
惜哉。
什曰。
必使大化流传。
虽苦无所恨。
母以为然。
寻往天竺。
进登三果。
什独留止国之新寺。
后于寺侧。
得放光经。
而文字隐蔽。
不可读。
什心知其魔。
不为动。
既而可读耳。
闻空中语曰。
智人何用此书。
什曰小魔敢尔。
留二年。
益习大乘经论。
龟兹王为张金座锦耨。
使坐以说法。
什以其师盘头达多未悟大乘。
请往化导。
俄其师至。
什为先说德女问经。
盖以其多明因缘空假。
而昔与师俱所不信者。
师谓什曰。
汝于大乘见何异相。
而遽尚之。
什曰。
大乘深妙。
有法皆空。
非小乘滞相偏局可拟也。
师曰。
汝言一切皆空。
甚可畏也。
汝亦知舍有爱空之患乎。
昔有狂人。
使工绩缕。
工已极其细好矣。
狂人犹以为未。
工指空曰。
此缕也。
狂人曰。
我何不见。
工曰缕细。
我良工且不见。
况他人乎。
狂人喜厚饷之。
汝之空法正类此也。
什曰。
小乘执有。
大是颠倒。
如人病目。
见空中华。
以为实有。
坐以待果。
要人共尝。
其不为明目者所笑乎。
于是达多悟。
礼什为师。
西域诸国。
咸伏什神异。
其说法时。
诸王皆长跪坐侧。
令什践而升座焉。
苻坚闻之。
久有迎什意。
建元十二年。
丁丑正月。
太史奏云。
有星现外国分野。
当有大智人入辅中国。
坚曰。
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
将非此耶。
乃遣骁骑将军吕光等。
率兵七万。
西伐龟兹。
谓光曰。
若获罗什即驰驿送之。
光军未至。
什谓龟兹王曰。
当有勍敌。
从日下来。
宜恭承之。
勿抗其锋。
王不纳。
发兵拒光。
大为光所破。
遂获什。
光见其齿少易之。
强妻以龟兹王女。
什不可。
光曰。
道士岂复非气血生耶。
尚何辞。
乃饮以醇酒。
闭之密室。
光还中路屯师山下。
什曰。
宜从屯陇上。
光不纳。
夜果大雨潦起。
水深数丈。
死者数千人。
光异之。
光欲留王西国。
什曰。
推运揆数。
此不宜留。
前有福地可居。
还至凉州。
闻苻坚已为姚苌所害。
于是窃号河右。
属姑臧。
一日大风。
什曰。
不祥之风。
当有奸叛。
然不劳而自定。
俄有叛者。
寻皆殄灭。
沮渠蒙逊。
先推建康太守段业为主。
光遣子纂。
率众讨之。
时论以业乌合。
纂有威声。
势必全克。
光以访什。
答曰。
此行未见其利。
纂果败于合黎。
会郭黁起兵。
纂军轻骑还。
又为黁败。
仅以身免。
中书监张资病。
光博营救疗。
外国道人罗叉云。
能瘥资病。
光喜络赐不赀。
什知叉诳诈。
告资曰。
叉不能为。
徒烦费耳。
冥运虽隐。
可以术试之。
乃以五色丝作绳。
结之烧为灰末。
投水中。
灰若出水还成绳者。
病不可愈。
灰浮为绳自若。
未几资亡。
光亦寻卒。
子绍袭位。
纂杀之自立。
有猪生子三首。
黑龙升井中。
蟠卧殿前。
比旦失之。
纂以为瑞。
号殿为龙翔。
俄又升于当阳宫门。
又改为龙兴门。
什曰。
比日潜龙出游。
豕妖呈异。
龙者阴类。
出入以时。
今屡见灾也。
是必下人有谋者。
宜克己脩德。
以答天戒。
纂不纳。
竟为从弟超所杀。
什在凉州积年。
吕光父子。
既不弘道。
故蕴其深解。
无所宣化。
姚兴遣姚硕德。
西破吕隆。
迎至为国师。
初延入西明阁逍遥园。
译出众经。
多所暗诵。
又览旧经纰缪。
与沙门僧睿僧肇等八百馀人。
传受其旨。
更出经论。
凡三百馀卷。
僧睿才识高明。
常随什传写。
什每为睿言。
西方辞体。
特重文制。
其宫商体韵。
以入管弦为善。
凡觐王见佛。
必有赞德。
经中偈颂。
皆其式也。
但翻梵为秦。
失其蔚藻。
虽得大意。
殊乖文体。
正如嚼饭饲人。
非徒无味。
乃令人呕哕也。
什尝以颂赠法和云。
心山育明德。
流薰万由延。
哀鸾孤桐上。
清音彻九天。
凡十偈。
词喻皆尔。
雅好大乘。
志在敷演。
常叹曰。
吾著笔大乘阿毗昙。
非迦旃延比也。
无深识者。
因悽然而止。
著实相论二卷。
注维摩经。
皆肆笔成文。
无所窜定。
兴奉之若神。
尝讲经于草堂寺。
兴及朝臣大德沙门千馀人。
肃容观听。
兴曰。
法师才明超悟。
海内无双。
何可使法少种嗣哉。
遂以妓女十辈。
逼令受之。
什亦曰。
定中常见小儿登吾肩。
欲障也。
自是不住僧坊。
别立廨舍。
诸僧或欲效之。
什乃聚针于钵谓曰。
若能食此乃可耳。
因举匕进针如常食。
卑摩罗叉律师。
什受律师也。
至则欣迎尽礼。
卑摩未知被逼事。
问曰。
汝于汉地有大缘。
受法者几何人。
什曰。
经律未备。
新经皆什所传。
三千馀人。
相从授法。
但什以业重障深。
于律有缺。
不能深弘耳。
杯渡比丘在彭城。
闻什在长安。
叹曰。
吾与此子。
戏别三百馀年。
相见杳然未期。
迟有遇于来世耳。
什未终夕。
日觉四大不愈。
乃口出三番神咒。
令外国弟子诵之。
以自救。
未及致力。
转觉危殆。
于是力疾。
别众曰。
因法相遇。
殊未尽心。
方复后世。
自以暗昧。
谬充传译。
所出经论。
唯十诵律。
未及删烦。
若义契佛心。
焚身之日。
舌不焦坏。
遂终于逍遥园。
伪秦弘始十一年八月十二日。
晋义熙五年也。
阇维果舌存焉。
晋书有传。
神僧传·卷第二
鸠摩罗什。此云童寿。天竺人也。善经律论化行于西域。及东游龟兹(音丘慈)龟兹王为造金师子座以处之。时符坚僣号关中。有外国前部王及龟兹王弟。并来朝坚。坚引见。二王说坚云。西域多产珍奇。请兵往定以求内附。至竖建元十三年正月。太史奏云。有星见外国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将非此耶。即遣使求之。至十八年九月。坚遣骁将吕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临发坚饯光于建章。谓曰。夫帝王应天而治。以子爱苍生为本。岂贪其地而伐之。正以怀道之人故也。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剋龟兹即驰驿送什。光军未至。什谓龟兹王白纯曰。国运衰矣。当有勍敌从东方来。宜恭承之勿抗其锋。纯不从而战。光遂破龟兹杀纯。立纯弟震为主。光既获什载与俱还。中路置军于山下。将士已休。什曰不可。在此必见狼狈。宜徙军陇上。光不纳。是夜果大雨洪潦暴起水深数丈。死者数千。光始密而异之。什谓光曰。此凶亡之地不宜淹留。推迁揆数应速言归。中路必有福土可居。光从之。至凉州闻符坚已为姚苌所害。光三军缟素大临城南。于是窃号关外年称大安。大安二年正月姑臧大风。什曰。不祥之风当有奸叛。然不劳自定也。俄而梁谦彭晃相继而反。寻亦殄灭。至光龙飞二年。张掖临松卢水胡沮渠男成及弟蒙逊反。推建康太守叚业为主。遣庶子秦州刺史太原公纂。率众五万讨之。时论谓业等乌合。纂有威声势必全剋。光以访什。什曰。观察此行未见其利。既而纂败绩于合黎。俄又郭黁(奴昆切)作乱。纂委大军轻还。为黁所败仅以身免。光中书监张资文翰温雅。光甚器之。资病光广求救疗。有外国道人罗叉云。能差资疾。光喜给赐甚重。什知叉诳诈。告资曰。叉不能为徒烦费耳。冥运虽隐可以事试也。乃以五色丝作绳。结之烧为灰末投水中。灰若出水还成绳者。病不可愈。须臾灰聚浮出复绳本形。既叉治无效。少日资亡。顷之光又卒。子绍袭位。数日光庶子纂杀绍自立。称元咸宁。咸宁二年有猪生子。一身三头。龙出东厢井中到殿前蟠卧。比旦失之纂。以为美瑞。号大殿为龙翔殿。俄而有黑龙升于当阳九宫门。号为龙兴门。仔奏曰。比日潜龙出游豕妖表异。龙者阴类。出入有时。而今屡见则为灾生。必有下人谋上之变。宜剋己修德以答天戒。纂不纳。与什博戏。杀棋曰。斮胡奴头。什曰。不能斮胡奴头。胡奴将斮人头。此言有旨。而纂终不悟。光弟保有子名超。超小字胡奴。后果杀纂斩首。立其兄隆为主。时人方验什之言也。什停凉积年。吕光父子既不弘道教。故蕴其深解无所宣化。符坚已亡竟不相见。及姚苌僣有关中。亦挹其高名虚心要请。吕以什智计多解。恐为姚谋不许东入。及苌卒子兴袭位。复遣敦请。弘始三年三月。有树连理生于庙庭。逍遥园葱变为茞。以为美瑞。谓智人应入至五月兴遣陇西公硕德西伐吕隆。隆军大破。至九月隆上表归降。方得迎什入关。以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至长安。兴待以国师之礼。甚见优宠。初杯度比丘在彭城。闻什在长安乃叹曰。吾与此子戏别三百馀年。杳然未期。迟有遇于来生耳。什未终少日。觉四大不宁。乃口出三番神咒。令外国弟子诵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转觉危殆。于是力疾与众僧告别曰。因法相遇殊未尽心。方复后世恻怆何言。自以闇昧谬充传译。凡所出经。论三百馀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繁。存其本旨必无差失。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以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长安。是岁晋义熙五年也。即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薪灭形碎惟舌不灰尔。
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
鸠摩罗什。
此云童寿。
天竺人也。
家世国相。
什祖父达多。
倜傥不群名重于国。
父鸠摩炎。
聪明有懿节。
将嗣相位。
乃辞避出家。
东度葱岭。
龟兹王闻其弃荣甚敬慕之。
自出郊迎请为国师。
王有妹年始二十识悟明敏过目必能。
一闻则诵。
且体有赤黡法生智子。
诸国娉之并不肯行。
及见摩炎心欲当之。
乃逼以妻焉。
既而怀什。
什在胎时。
其母自觉。
神悟超解有倍常日。
闻雀梨大寺名德既多。
又有得道之僧。
即与王族贵女德行诸尼。
弥日设供请斋听法。
什母忽自通天竺语。
难问之辞必穷渊致。
众咸叹之。
有罗汉达摩瞿沙曰。
此必怀智子。
为说舍利弗在胎之證。
及什生之后还忘前言。
顷之什母乐欲出家。
夫未之许。
遂更产一男名弗沙提婆。
后因出城游观见冢间枯骨异处纵横。
于是深惟苦本定誓出家。
若不落发不咽饮食。
至六日夜气力绵乏疑不达旦。
夫乃惧而许焉。
以未剃发故犹不尝进。
即敕人除发。
乃下饮食。
次旦受戒仍乐禅法。
专精匪懈学得初果。
什年七岁亦俱出家。
从师受经日诵千偈。
偈有三十二字。
凡三万二千言。
诵毗昙既过。
师授其义。
即自通达。
无幽不畅。
时龟兹国人以其母王妹利养甚多。
乃携什避之。
什年九岁。
随母渡辛头河至罽宾。
遇名德法师槃头达多。
即罽宾王之从弟也。
渊粹有大量。
才明博识独步当时。
三藏九部莫不该练。
从旦至中手写千偈。
从中至暮亦诵千偈。
名播诸国远近师之。
什至即崇以师礼。
从受杂藏中长二含凡四百万言。
达多每称什神俊。
遂声彻于王。
王即请入宫。
集外道论师共相攻难。
言气始交。
外道轻其年幼言颇不逊。
什乘隙而挫之。
外道折伏愧惋无言。
王益敬异。
日给鹅腊一双粳米面各三斗酥六升。
此外国之上供也。
所住寺僧乃差大僧五人沙弥十人营视扫洒。
有若弟子。
其见尊崇如此。
至年十二。
其母携还龟兹。
诸国皆聘以重爵。
什并不顾。
时什母将什至月氏北山。
有一罗汉见而异之。
谓其母曰。
常当守护。
此沙弥若至三十五不破戒者。
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
与优波掘多无异。
若戒不全无能为也。
正可才明携诣法师而已。
什进到沙勒国顶戴佛钵。
心自念言。
钵形甚大何其轻耶。
即重不可胜。
失声下之。
母问其故。
答云。
儿心有分别故钵有轻重耳。
遂停沙勒一年。
其冬诵阿毗昙。
于十门修智诸品无所咨受。
而备达其妙。
又于六足诸问无所滞碍。
沙勒国有三藏沙门名喜见。
谓其王曰此沙弥不可轻。
王宜请令初开法门。
凡有二益。
一国内沙门耻其不逮必见勉强。
二龟兹王必谓什出我国。
而彼尊之是尊我也。
必来交好。
王许焉。
即设大会请什升座说转法轮经。
龟兹王果遣重使酬其亲好。
什以说法之暇。
乃寻访外道经书。
善学围陀含多论。
多明文辞制作问答等事。
又博览四围陀典及五明诸论。
阴阳星算莫不必尽。
妙达吉凶言若符契。
为性率达不厉小检。
修行者颇共疑之。
然什自得于心未尝介意。
时有莎车王子参军王子兄弟二人。
委国请从而为沙门。
兄字须利耶跋陀。
弟字须利耶苏摩。
苏摩才伎绝伦专以大乘为化。
其兄及诸学者皆共师焉。
什亦宗而奉之。
亲好弥至。
苏摩后为什说阿耨达经。
什闻阴界诸入皆空无相。
怪而问曰。
此经更有何义而皆破坏诸法。
答曰。
眼等诸法非真实有。
什既执有眼根。
彼据因成无实。
于是研覈大小往复移时。
什方知理有所归。
遂专务方等。
乃叹曰。
吾昔学小乘如人不识金以鍮石为妙。
因广求义要受诵中百二论及十二门等。
顷之随母进到温宿国。
即龟兹之北界。
时温宿有一道士。
神辩英秀振名诸国。
手击王鼓而自誓言。
论胜我者斩首谢之。
什既至以二义相检。
即迷闷自失稽首归依。
于是声满葱左誉宣河外。
龟兹王躬往温宿。
迎什还国。
广说诸经。
四远宗仰莫之能抗。
时王子为尼。
字阿竭耶末帝。
博览群经特深禅要。
云已證二果闻法喜踊。
乃更设大集请开方等经奥。
什为推辩诸法皆空无我分别阴界假名非实。
时会听者莫不悲感追悼恨悟之晚矣。
至年二十受戒于王宫。
卑摩罗叉学十诵律。
有顷什母辞往天竺。
谓龟兹王白纯曰。
汝国寻衰吾其去矣。
行至天竺进登三果。
什母临去谓什曰。
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
传之东土唯尔之力。
但于自身无利。
其可如何。
什曰。
大士之道利彼忘躯。
若必使大化流传。
能洗悟矇俗。
虽复身当炉镬苦而无恨。
于是留住龟兹止于新寺。
后于寺侧故宫中。
初得放光经。
始就披读。
魔来蔽文唯见空牒。
什知魔所为。
誓心踰固。
魔去字显。
仍习诵之。
复闻空中声曰。
汝是智人何用读此。
什曰。
汝是小魔宜时速去。
我心如地不可转也。
停住二年。
广诵大乘经论洞其秘奥。
龟兹王为造金师子座。
以大秦锦褥铺之。
令什升而说法。
什曰。
家师犹未悟大乘欲躬往仰化。
不得停此。
俄而大师盘头达多不远而至。
王曰。
大师何能远顾。
达多曰。
一闻弟子所悟非常。
二闻大王弘赞佛道。
故冒涉艰危远奔神国。
什得师至欣遂本怀。
为说德女问经。
多明因缘空假。
昔与师俱所不信。
故先说也。
师谓什曰。
汝于大乘见何异相而欲尚之。
什曰。
大乘深净明有法皆空。
小乘偏局多诸漏失。
师曰汝说一切皆空甚可畏也。
安舍有法而爱空乎。
如昔狂人令绩师绩线极令细好。
绩师加意细若微尘。
狂人犹恨其粗。
绩师大怒乃指空示曰。
此是细缕。
狂人曰。
何以不见。
师曰。
此缕极细。
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
况他人耶。
狂人大喜以付织师。
师亦效焉皆蒙上赏而实无物。
汝之空法亦由此也。
什乃连类而陈之。
往复苦至经一月馀日。
方乃信服。
师叹曰。
师不能达反启其志。
验于今矣。
于是礼什为师。
言和上是我大乘师。
我是和上小乘师矣。
西域诸国咸伏什神俊。
每年讲说诸王皆长跪座侧。
令什践而登焉。
其见重如此。
什既道流西域名被东川。
时符坚僣号关中。
有外国前部王及龟兹王弟。
并来朝坚。
坚引见二王说坚云。
西域多产珍奇。
请兵往定以求内附。
至符坚建元十三年岁次丁丑正月。
太史奏云。
有星见于外国分野。
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
坚曰。
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
襄阳有沙门释道安。
将非此耶。
即遣使求之。
至十七年二月。
善善王前部王等。
又说坚请兵西伐。
十八年九月坚遣骁骑将军吕光陵江将军姜飞。
将前部王及车师王等。
率兵七万。
西伐龟兹及乌耆诸国。
临发坚饯光于建章宫。
谓光曰。
夫帝王应天而治。
以子爱苍生为本。
岂贪其地而伐之乎。
正以怀道之人故也。
朕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
为后学之宗。
朕甚思之。
贤哲者国之大宝。
若剋龟兹即驰驿送什。
光军未至。
什谓龟兹王白纯曰。
国运衰矣。
当有勍敌。
日下人从东方来。
宜恭承之勿抗其锋。
纯不从而战。
光遂破龟兹杀纯。
立纯弟震为主。
光既获什未测其智量。
见年齿尚少。
乃凡人戏之。
强妻以龟兹王女。
什距而不受辞甚苦到。
光曰。
道士之操不踰先父。
何可固辞。
乃饮以醇酒。
同闭密室。
什被逼既至遂𮓪其节。
或令骑牛及乘恶马欲使堕落。
什常怀忍辱曾无异色。
光惭愧而止光还中路置军于山下。
将士已休。
什曰。
不可在此。
必见狼狈。
宜徙军陇上。
光不纳。
至夜果大雨洪潦暴起。
水深数丈。
死者数千。
光始密而异之。
什谓光曰。
此凶亡之地不宜淹留。
推运揆数应速言归。
中路必有福地可居。
光从之。
至凉州闻符坚已为姚苌所害。
光三军缟素大临城南。
于是窃号关外称年太安。
太安元年正月姑臧大风。
什曰。
不祥之风当有奸叛。
然不劳自定也。
俄而梁谦彭晃相系而叛。
寻皆殄灭。
至光龙飞二年。
张掖临松卢水胡沮渠男成及从弟蒙逊反。
推建康太守段业为主。
光遣庶子秦州刺史太原公纂。
率众五万讨之。
时论谓业等乌合。
纂有威声势必全剋。
光以访什。
什曰。
观察此行未见其利。
既而纂败绩于合梨。
俄又郭馨作乱。
纂委大军轻还。
复为馨所败仅以身免。
光中书监张资文翰温雅。
光甚器之。
资病。
光博营救疗。
有外国道人罗叉。
云能差资疾。
光喜给赐甚重。
什知叉诳诈。
告资曰。
叉不能为益徒烦费耳。
冥运虽隐可以事试也。
乃以五色系作绳。
结之烧为灰末投水中。
灰若出水还成绳者。
病不可愈。
须臾灰聚浮出复绳本形。
既而又治无效。
少日资亡。
顷之光又卒。
子绍袭位。
数日光庶子纂杀绍自立。
称元咸宁。
咸宁二年有猪生子。
一身三头。
龙出东厢井中到殿前蟠卧。
比旦失之。
纂以为美瑞。
号大殿为龙翔殿。
俄而有黑龙升于当阳九宫门。
纂改九宫门为龙兴门。
什奏曰。
皆潜龙出游豕妖表异。
龙者阴类出入有时。
而今屡见则为灾眚。
必有下人谋上之变。
宜剋棋修德以答天戒。
纂不纳。
与什博戏。
杀棋曰。
斫胡奴头。
什曰。
不能斫胡奴头。
胡奴将斫人头。
此言有旨。
而纂终不悟。
光弟保有子名超。
超小字胡奴。
后果杀纂斩首。
立其兄隆为主。
时人方验什之言也。
什停凉积年。
吕光父子既不弘道。
故蕴其深解无所宣化。
符坚已亡竟不相见。
及姚苌僣有关中。
亦挹其高名虚心要请。
诸吕以什智计多解。
恐为姚谋不许东入。
及苌卒子兴袭位。
复遣敦请。
兴弘始三年三月。
有树连理生于广庭。
逍遥园葱变为茝。
以为美瑞。
谓智人应入。
至五月兴遣陇西公硕德西伐吕隆。
隆军大破。
至九月隆上表归降。
方得迎什入关。
以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至于长安。
兴待以国师之礼。
甚见优宠。
晤言相对则淹留终日。
研微造尽则穷年忘勌。
自大法东被始于汉明。
涉历魏晋经论渐多。
而支竺所出多滞文格义。
兴少达崇三宝锐志讲集。
什既至止。
仍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
什既率多谙诵无不究尽。
转能汉言音译流便。
既览旧经义多纰僻。
皆由先度失旨不与梵本相应。
于是兴使沙门增䂮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馀人咨受什旨。
更令出大品。
什持梵本兴执旧经以相雠校。
其新文异旧者义皆圆通。
众心悏伏莫不欣赞。
兴以佛道冲邃其行唯善。
信为出苦之良津御世之洪则。
故托意九经游心十二。
乃著通三世论以勖示因果。
王公已下并钦赞厥风。
大将军常山公显左军将军安城侯嵩并笃信缘业。
屡请什于长安大寺讲说新经。
续出小品金刚波若十住法华维摩思益首楞严持世佛藏菩萨藏遗教菩提无行呵欲自在王因缘观小无量寿新贤劫禅经禅法要禅要解弥勒成佛弥勒下生十诵律十诵戒本菩萨戒本释论成实十住中百十二门论凡三百馀卷。
并畅显神源挥发幽致。
于时四方义士万里必集。
盛业久大于今咸仰。
龙光释道生。
慧解入微玄搆文外。
每恐言舛入关请决。
庐山释慧远学贯群经栋梁遗化。
而时去圣久远疑义莫决。
乃封以咨什语见远传。
初沙门僧睿才识高明。
常随什传写。
什每为睿论西方辞体商略同异云。
天竺国俗甚重文制。
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
凡觐国王必有赞德。
见佛之仪。
以歌叹为贵。
经中偈颂皆其式也。
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
虽得大意殊隔文体。
有似嚼饭与人。
非徒失味。
乃令呕哕也。
什尝作颂赠沙门法和云。
心山育明德。
流薰万由延。
哀鸾孤桐上。
清音彻九天。
凡为十偈辞喻皆尔。
什雅好大乘志存敷广。
常叹曰。
吾若著笔作大乘阿毗昙。
非迦旃延子比也。
今在秦地深识者寡。
折翮于此将何所论。
乃悽然而止。
唯为姚兴著实相论二卷。
并注维摩。
出言成章无所删改。
辞喻婉约莫非玄奥。
什为人神情朗彻傲岸出群。
应机领会鲜有伦匹者笃。
性仁厚汎爱为心。
虚己善诱终日无勌。
姚主常谓什曰。
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
若一旦后世。
何可使法种无嗣。
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
自尔以来不住僧坊。
别立廨舍供给丰盈。
每至讲说常先自说。
譬喻如臭泥中生莲花。
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
初什在龟兹从卑摩罗叉律师受律。
卑摩后入关中。
什闻至欣然师敬尽礼。
卑摩未知被逼之事。
因问什曰。
汝于汉地大有重缘。
受法弟子可有几人。
什答云。
汉境经律未备。
新经及诸论等。
多是什所传出。
三千徒众皆从什受法。
但什累业障深。
故不受师教耳。
又杯渡比丘在彭城。
闻什在长安。
乃叹曰。
吾与此子戏别三百馀年。
杳然未期。
迟有遇于来生耳。
什未终日。
少觉四大不愈。
乃口出三番神咒令外国弟子诵之以自救。
未及致力转觉危殆。
于是力疾与众僧告别曰。
因法相遇殊未尽伊心。
方复后世恻怆何言。
自以闇昧谬充传译。
凡所出经论三百馀卷。
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烦。
存其本旨必无差失。
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
今于众前发诚实誓。
若所传无谬者。
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
以伪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
卒于长安。
是岁晋义熙。
五年也。
即于逍遥园依外国法以火焚尸。
薪灭形碎唯舌不灰。
后外国沙门来云。
罗什所谙十不出一。
初什一名鸠摩罗耆婆。
外国制名多以父母为本。
什父鸠摩炎。
母字耆婆。
故兼取为名。
然什死年月诸记不同。
或云弘始七年。
或云八年。
或云十一年。
寻七与十一字或讹误。
而译经录传中犹有一年者。
恐雷同三家无以正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此云童寿。天竺人也。家世国相。什既道流西域。名被东国。时苻坚僭号关中。有外国前部王。及龟兹王弟。并来朝坚。坚于正殿引见二王。因说坚云。西域多产珍奇。乃请兵往定。以求内附。至苻坚建元十三年正月。太史奏云。有星见外国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襄阳有沙门道安。将非此耶。即遣使求之。十八年九月。坚遣骁骑将军吕光。陵江将军姜飞等。将前部王。及车师王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及乌耆诸国。临发。坚饯光于建章宫。谓光曰。夫帝王应天而治。以子爱苍生为本。岂贪其地而伐之。正以怀道之人故也。朕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尅龟兹。即驰驿送什。光军未到。什对龟兹王白纯曰。国运衰矣。当有勍敌日下。宜恭承之。勿抗其锋。钝不从而战。光遂破龟兹。杀纯立纯弟震为主。光既获什。未测其智量。见年齿尚少。乃凡人戏之。强妻以龟兹王女。什拒而不受。辞甚苦到。乃饮以醇酒。不亏其节。或令骑牛。及乘恶马。欲使堕落。什曾无异色。光惭愧而止。光还中路。置军于山下。将士已休。什曰。不可在此。必见狼狈。宜徙军陇上。光不纳。至夜果大雨。洪潦暴起。水深数丈。死者数千。光始异之。什谓光曰。此凶亡之地。不宜淹留。归中路。必有福地可居。光从之。至凉州。闻苻坚已为姚苌所害。光三军缟素。大临城南。于是窃号关外。称年太安。顷之。光卒。子绍袭位。光庶子纂杀绍自立。光弟保有子名超。杀纂斩首。立其兄隆为主。什停凉积年。苌闻高名。虚心要请。诸吕以什智计多解。恐为姚谋。不许东入。及苌卒。子兴袭位。复遣敦请。兴弘始三年三月有树连理。生于庙庭。逍遥园。葱变为𦶜。以为美瑞。谓智人应入。至五月。兴遣陇西公硕德。西伐吕隆。隆军大破。至九月。隆上表归降。方得迎什入关。以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至于长安。兴待以国师之礼。甚见优宠。晤言相对。则淹留终日。研微造尽。则穷年忘勌。自大法东被。始于汉明。涉历魏晋。经论渐多。兴少崇三宝。锐志讲集。什既至止。仍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尽转汉言。音译流便。渐览旧经。义多纰缪皆由先译失旨。不与梵本相应。于是兴使沙门僧䂮。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馀人。咨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持梵本。兴执旧经以相雠校。文义圆通。众心惬伏。兴以佛道冲𨗉。乃著通三世论。以勖示因果。王公已下。并钦赞厥风。续出小品。金刚般若。十住。法华。维摩。思益。首楞严。持世。佛藏。菩萨藏。遗教。菩提。无行。呵欲。自在王。因缘观。小无量寿。新贤劫。禅经。禅法要。禅要解。弥勒成佛。弥勒下生。十诵律。十诵戒本。菩萨戒本。成寔。十住。中百十二门。诸论。凡三百卷。

人物简介

全晋文
慧持,慧远弟,年十八为僧,与兄俱师事道安,后随道安之襄阳。襄阳陷,随兄之庐山。隆安初入蜀,义熙八年卒,年七十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慧远之弟也。冲默有远量。长八尺。风神俊爽。年十四。读书日倍同学。年十八出家。与远俱师事安公。精究经论。在庐山三千僧。推以为冠。其姑为尼。名道仪。自江夏观化都下。持送之。止东安寺。卫军王珣因赏识。珣既请西域沙门僧伽罗叉。出中阿含经。持为详定。后还山。豫章太守范宁。请讲法华毗昙。于是珣以书问宁。远持兄弟孰愈。宁答曰。诚今日之二难也。王曰。然观其兄。则足以见其弟矣。又恶得而优劣哉。罗什致书。愿结为友。持欲游蛾眉。远留之不可。曰人生爱聚。若独喜离何如。持曰。出家当以西方为期耳。径去不顾。时桓玄殷仲堪在荆州。持无停意。止蜀之龙渊精舍。大弘佛法。刺史毛璩。雅相倾挹。道俗争追崇之。有谯纵者。攻杀毛璩。据蜀自王。纵有从子道福。凶悖尤甚。将兵入持所居。众惊溃。持方盥漱。神色无忤。道福至旁。持弹指漉水。淡然自若。福愧汗下。出谓人曰。大人故与众异也。以义熙八年卒。将终谓弟子曰。经言。戒如平地。众善由生。若行住坐卧。宜自谨。经籍在东间者。以付道泓。在西间者。付昙兰。遂殁。寿七十六。
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三
释慧持者。
慧远之弟也。
冲默有远量。
年十四学读书。
一日所得当他一旬。
善文史巧才制。
年十八出家。
与兄共伏事道安法师。
遍学众经游刃三藏。
及安在襄阳遣远东下。
持亦俱行。
初憩荆州上明寺。
后适庐山。
皆随远共止。
持形长八尺风神俊爽。
常蹑革屣纳衣半胫。
庐山徒属莫匪英秀。
往反三千皆以持为称首。
持有姑为尼名道仪。
住在江夏。
仪闻京师盛于佛法。
欲下观化。
持乃送姑至都止于东安寺。
晋卫军琅琊王珣深相器重。
时有西域沙门僧伽罗叉。
善诵四含。
珣请出中阿含经。
持乃校阅文言搜括详定。
后还山。
少时豫章太守范宁请讲法华毗昙。
于是四方云聚千里遥集。
王珣与范宁书云。
远公持公孰愈。
范答书云。
诚为贤兄弟也。
王重书曰。
但令如兄诚未易有。
况复弟贤耶。
兖州刺史琅琊王恭。
致书于沙门僧检曰。
远持兄弟至德何如。
检答曰。
远持兄弟也。
绰绰焉信有道风矣。
罗什在关遥相钦敬。
致书通好。
结为善友。
持后闻成都地沃民丰。
志往传化兼欲观瞩峨嵋振锡岷岫。
乃以晋隆安三年辞远入蜀。
远苦留不止。
远叹曰。
人生爱聚汝乃乐离如何。
持亦悲曰。
若滞情爱聚者本不应出家。
今既割欲求道。
正以西方为期耳。
于是兄弟收泪悯默而别。
行达荆州。
刺史殷仲堪礼遇欣重。
时桓玄亦在彼。
玄虽涉学功疏而一往神出。
见持有邻几独绝尤叹。
是今古无比大欲结欢。
持既疑其为人。
遂弃而不纳。
殷桓二人苦欲留之。
持益无停意。
临去与玄书曰。
本欲栖病峨嵋之屾观化流沙之表。
不能负其发足之怀。
便束装首路。
玄得书惆怅。
知其不可止。
遂乃到蜀。
止龙渊精舍。
大弘佛法。
井络四方慕德成侣。
刺史毛璩雅相崇挹。
时有沙门慧岩僧恭。
先在岷蜀人情倾盖。
及持至止皆望风推服。
有升持堂者皆号登龙门。
恭公幼有才思为蜀郡僧正。
岩公内外多解素为毛璩所重。
后蜀人谯纵因锋镝之机攻杀毛璩。
割据蜀土自号成都王。
乃集僧设会逼请岩公。
岩不得已而赴。
璩既宿昔檀越一旦伤破。
睹事增悲痛形颜色。
遂为谯纵所忌。
因而被害。
举邑纷扰白黑危惧。
持避难憩陴县中寺。
纵有从子道福。
凶悖尤甚。
将兵往陴有所讨戮。
还过入寺人马浴血。
众僧大怖一时惊走。
持在房前盥洗神色无忤。
道福直至持边。
持弹指漉水淡然自若。
福愧悔流汗。
出寺门谓左右曰。
大人故与众异。
后境内清怗还止龙渊寺。
讲说斋忏老而愈笃。
以晋义熙八年卒于寺中。
春秋七十有六。
临终遗命务勖律仪。
谓弟子曰。
经言。
戒如平地众善由生。
汝行住坐卧宜其谨哉。
以东间经籍付弟子道泓在西间法典嘱弟子昙兰。
泓业行清敏。
兰神悟天发。
并系轨师踪焉。
竺法纯 朝代: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竺法纯。
未详何许人。
少出家止山阴显义寺。
苦行有德。
善诵古维摩经。
晋元兴中为寺上兰渚买故屋。
暮还于湖中。
遇风而船小。
纯唯一心凭观世音口诵不辍。
俄见一大流船乘之获免。
至岸访船无主。
须臾不见。
道俗咸叹神感。
后不知所终。
昙摩耶舍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法明。
罽宾国人。
少好学。
年十四为弗若多罗所知。
既长标致特高。
该通经律。
有异能解。
尝习禅观。
时以比浮头婆驮。
孤行山泽。
往往冲虎。
每坐树下。
叹曰。
年已三十。
乃未得果。
何其懈哉。
至忘寝食。
以精苦悔先罪。
乃梦。
博叉天王劝以游方观道。
不当自善。
曰道可致。
不可求也。
然以非分强求。
虽死无所获。
乃游诸国。
以隆安中。
至广州白沙寺。
善诵毗婆沙律。
时号大毗婆沙。
年已八十五。
弟子八十五人。
有女子张氏字晋明。
清净自活。
从耶舍咨授道要。
乃为说佛生缘起。
并译出差摩经一卷。
义熙中。
至长安。
姚兴为前席。
与天竺沙门昙摩屈多友善。
秦弘始九年。
共译舍利弗阿毗昙。
至十六年乃竟。
凡二十二卷。
后如江陵止新寺。
大弘禅要。
学者至三百馀人。
道俗初疑其慢。
及见之莫不倾伏。
往往定中多见殊祥。
人传以为證果矣。
元嘉中辞还西域。
弟子法度善梵语。
佐耶舍译经。
度天竺婆勒子也。
勒贾于广州。
而生度于南康。
名金迦。
长而出家。
获今名。
而不知者。
以度为南康人也。
度自其师西归。
乃执异见。
学小乘禁方等法。
谓无十方佛。
性礼释迦。
食用铜钵。
不置别器。
令诸尼相从。
而行悔罪。
止伏地相向而已。
尼法弘普明皆受其法。
而诸尼多宗习之云。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昙摩耶舍。
此云法明。
罽宾人。
少而好学。
年十四为弗若多罗所知。
长而气干高爽雅有神慧。
该览经律明悟出群。
陶思八禅游心七觉。
时人方之浮头婆驮。
孤行山泽不避豺虎。
独处思念动移宵日。
尝于树下每自剋责。
年将三十尚未得果。
何其懈哉。
于是累日不寝不食。
专精苦到以悔先罪。
乃梦见博叉天王。
语之曰。
沙门当观方弘化旷济为怀。
何守小节独善而已。
道假众缘复须时熟。
非分强求死而无證。
觉自思惟欲游方授道。
既而踰历名邦履践郡国。
以晋隆安中初达广州住白沙寺。
耶舍善诵毗婆沙律。
人咸号为大毗婆沙。
时年已八十五。
徒众八十五人。
时有清信女张普明咨受佛法。
耶舍为说佛生缘起。
并为译出差摩经一卷。
至义熙中来入长安。
时姚兴僣号甚崇佛法。
耶舍既至深加礼异。
会有天竺沙门昙摩掘多来入关中。
同气相求宛然若旧。
因共耶舍译舍利弗阿毗昙。
以伪秦弘始九年初书梵书文。
至十六年翻译方竟。
凡二十二卷。
伪太子姚泓亲管理味。
沙门道标为之作序。
耶舍后南游江陵。
止于辛寺大弘禅法。
其有味靖之宾披榛而至者三百馀人。
凡士庶造者。
虽先无信心见皆敬悦。
自说有一师一弟子。
修业并得罗汉。
传者失其名。
又尝于外门闭户坐禅。
忽有五六沙门来入其室。
又时见沙门飞来树端者。
往往非一。
常交接神明而俯同矇俗。
虽道迹未彰。
时人咸谓已阶圣果。
至宋元嘉中辞还西域。
不知所终。
耶舍有弟子法度。
善梵汉之言常为译语。
度本竺婆勒子。
勒久停广州往来求利。
中途于南康生男。
仍名南康。
长名金迦。
入道名法度。
度初为耶舍弟子承受经法。
耶舍既还外国。
度便独执矫异规以摄物。
乃言。
专学小乘禁读方等。
唯礼释迦。
无十方佛。
食用铜钵无别应器。
又令诸尼相捉而行悔罪之日但伏地相向。
唯宋故丹阳尹颜瑗女法弘尼。
交州刺史张牧女普明尼。
初受其法。
今都下宣业弘光诸尼习其遗风。
东土尼众亦时传其法。
亡名僧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善诵华严经。
然放旷不拘细行。
上元中。
遇洛中广爱寺律师于荣阳逆旅。
从主人。
购酒肉相劳苦。
律师大诟怒之。
其僧饮啖自若。
不为意。
薄暮求水漱盥。
遂趺坐床上以
始发题则有金色光明两道。
自其僧口角出。
律师遂愧污。
竟就卧。
顷之觉经声愈宏畅。
而光明遍庭宇。
于是律师起候之。
且四帙矣。
及五帙。
天欲曙。
其光渐收。
而其僧亦假寐。
如禅定。
且则律师具威仪。
泣拜忏悔。
然终莫能识其僧何人也。
畺良耶舍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时称。
西域人。
气刚大。
无嗜好。
善诵阿毗昙。
该通群经。
而专以禅观法授人。
元嘉元年。
至建邺。
为大祖文皇所敬。
依止钟山道林精舍。
沙门宝公崇其禅法。
译药王药上观无量寿佛经。
僧含笔受。
以此二经。
为转障秘术。
净土密因。
故沈吟研味。
兴于叹咏。
平昌孟顗出守会稽。
要之不去。
后移止江陵。
十九年入蜀弘道。
俄还江陵而卒。
寿六十有二。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畺良耶舍。
此云时称。
西域人。
性刚直寡嗜欲。
善诵阿毗昙博涉律部。
其馀诸经多所该综。
虽三藏兼明而以禅门专业。
每一游观或七日不起。
常以三昧正受传化诸国。
以元嘉之初远冒沙河萃于京邑。
太祖文皇深加叹异。
初止钟山道林精舍。
沙门宝志崇其禅法。
沙门僧含请译药王药上观及无量寿观。
含即笔受。
以此二经是转障之秘术净土之洪因故沈吟嗟味流通宋国。
平昌孟顗承风钦敬。
资给丰厚。
顗出守会稽固请不去。
后移憩江陵。
元嘉十九年西游岷蜀。
处处弘道禅学成群。
后还卒于江陵。
春秋六十矣。
时又有天竺沙门僧伽达多僧伽罗多等。
并禅学深明。
来游宋境。
达多尝在山中坐禅。
日时将迫。
念欲虚斋。
乃有群鸟衔果飞来授之。
达多思惟。
猕猴奉蜜佛亦受而食之。
今飞鸟授食何为不可。
于是受而进之。
元嘉十八年夏受临川康王请。
于广陵结居。
后终于建业。
僧伽罗多。
此云众济。
以宋景平之末来至京师。
乞食人间宴坐林下。
养素幽闲不涉当世。
以元嘉十年卜居钟阜之阳。
剪棘开榛造立精舍。
即宋熙寺是也。
释慧猷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江右人。
史失其氏。
少为沙门。
精律学。
性刚方。
师西国卑摩罗叉
深达十诵。
以讲授为陕西学者之宗。
有十诵义八卷。
高僧传·卷第十一 明律
释慧猷。
江左人。
少出家止江陵辛寺。
幼而蔬食履操至性方直。
及具戒已后专精律禁。
时有西国律师卑摩罗叉
来适江陵大弘律藏。
猷从之受业。
沈思积时。
乃大明十诵讲说相续。
陕西律师莫不宗之。
后卒于江陵。
著十诵义疏八卷。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