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竺佛朔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支楼迦谶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本月氏人。性姿纯敏。以严净毗尼著称。志弘大法。灵帝时至洛阳。光和中平之间。译般若道行首楞严等经。又译阿阇世王宝积等十馀部。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支楼迦谶。
亦直云支谶。
本月支人。
操行纯深性度开敏。
禀持法戒以精勤著称。
讽诵群经志存宣法。
汉灵帝时游于雒阳以光和中平之间。
传译梵文。
出般若道行般舟首楞严等三经。
又有阿阇世王宝积等十馀部经。
岁久无录。
安公校定古今。
精寻文体云。
似谶所出。
凡此诸经皆审得本旨了不加饰。
可谓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
后不知所终。
时有天竺沙门竺佛朔
亦以汉灵之时。
赍道行经。
来适雒阳。
即转梵为汉。
译人时滞虽有失旨。
然弃文存质深得经意。
朔又以光和二年。
于雒阳出般舟三昧。
谶为传言。
河南雒阳孟福张莲笔受。
时又有优婆塞安玄。
安息国人。
性贞白。
深沈有理致。
博诵群经多所通习。
亦以汉灵之末。
游贾雒阳。
以功号曰骑都尉。
性虚靖温恭。
常以法事为己任。
渐解汉言。
志宣经典。
常与沙门讲论道义。
世所谓都尉者也。
玄与沙门严佛调共出法镜经。
玄口译梵文。
佛调笔受。
理得音正尽经微旨。
郢匠之美见述后代。
调本临淮人。
绮年颖悟。
敏而好学。
世称安侯都尉佛调三人传译。
号为难继。
调又撰十慧。
亦传于世。
安公称佛调出经。
省而不烦。
全本巧妙。
又有沙门支曜。
康巨。
康孟详等。
并以汉灵献之间有慧学之誉。
驰于京雒。
曜译成具定意小本起等。
巨译问地狱事经。
并言直理旨不加润饰。
孟详译中本起及修行本起。
先是沙门昙果。
于迦维罗卫国得梵本。
孟详共竺大力译为汉文。
安公云。
孟详所出。
奕奕流便足腾玄趣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颖川人。
有气节。
弃家嘿自穷经。
竺佛朔所译道行经。
恨文简古弗尽佛意。
甘露五年。
如雍西渡流沙。
至于阗。
得旁行书正本。
遣弟子不如檀。
此言法饶。
送洛阳方发。
有小乘学者。
白王曰。
不当使婆罗门书入汉地。
恐乱正典以聋盲其人。
王入其语留之。
士行乞火其经以验邪正。
遂投经火中。
火灭而经自若。
国人大神之。
乃得。
行至陈留仓垣水南寺。
有天竺优婆塞竺叔简。
道士无罗叉。
同译。
为放光般若。
皮牒故本。
今在豫章大安寺。
行殁于于阗。
寿八十。
阇维身不散。
祝曰。
若真得道。
法当毁败。
应声而散。
收骨为窣堵波。
神僧传·卷第一
朱士行。颖川人。少出家专务经典。尝讲道行经觉文意隐僻。遂誓志远求大本。西至于阗得梵书正本。将归洛阳。其国学众。乃白王云。汉地沙门欲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若不禁之恐聋盲汉地。王即不听赍经。士行深怀痛心。乃求烧经为證。王许焉。于是积薪殿前以焚之。临火誓曰。若大法应流汉地经当不然。如其无护命也。言已投经火中。火即为灭不损一字。大众骇服咸称其神感。遂得送至中国。后士行终于阗。年八十。阇维之薪尽火灭尸犹能全。众咸惊异。乃咒曰。若真得道法当毁败。应声碎散。因敛骨起塔焉。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朱士行。
颍川人。
志业方直劝沮不能移其操。
少怀远悟脱落尘俗。
出家已后专务经典。
昔汉灵之时竺佛朔译出道行经。
即小品之旧本也。
文句简略意义未周。
士行尝于洛阳讲道行经。
觉文章隐质诸未尽善。
每叹曰。
此经大乘之要。
而译理不尽。
誓志捐身远求大本。
遂以魏甘露五年发迹雍州。
西渡流沙既至于阗。
果得梵书正本凡九十章。
遣弟子不如檀。
此言法饶。
送经梵本还归洛阳。
未发之顷于阗诸小乘学众遂以白王云。
汉地沙门欲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
王为地主。
若不禁之将断大法聋盲汉地王之咎也。
王即不听赍经。
士行深怀痛心。
乃求烧经为證。
王即许焉。
于是积薪殿前以火焚之。
士行临火誓曰。
若大法应流汉地经当不然。
如其无护命也如何。
言已投经火中。
火即为灭不损一字。
皮牒如本。
大众骇服咸称其神感。
遂得送至陈留仓恒水南寺。
时河南居士竺叔兰。
本天竺人。
父世避难居于河南。
兰少好游猎。
后经暂死备见业果。
因改励专精深崇正法博究众音。
善于梵汉之语。
又有无罗叉比丘。
西域道士。
稽古多学乃手执梵本。
叔兰译为晋文。
称为放光波若。
皮牒故本今在豫章。
至太安二年。
支孝龙就叔兰一时写五部校为定本。
时未有品目。
旧本十四匹缣令写为二十卷。
士行遂终于于阗。
春秋八十。
依西方法阇维之。
薪尽火灭。
尸犹能全。
众咸惊异。
乃咒曰。
若真得道法当毁败。
应声碎散。
因敛骨起塔焉。
后弟子法益从彼国来。
亲传此事。
故孙绰正像论云。
士行散形于于阗。
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