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道英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孙氏。
丹阳人。
八岁事英禅师出家。
入茅山听明法师三论。
又依东安研究其指。
年二十三。
从高丽实公及实亡。
印公入蜀。
而法席凋替。
有陈失御乃反初服。
三年而后能自拔。
避地千馀姚梁安寺领沙弥十辈。
开法华三论。
相续不辍。
贞观元年。
归乡里以华严涅槃。
弘导四众。
二年会稽都督田公以礼迎。
还住一音寺。
胜会所集七十馀州义学沙门。
二千计。
尼众三百。
士俗莫能纪。
十九年徙住静林寺展华严经席。
夏六月方升座。
入文有黄金色蛇。
吐五色光。
长七尺许。
上悬屋梁下直敏顶讲罢乃隐。
未几复解制于一音。
夜见二赤衣人致礼曰。
法师功德难量。
盍往他方教化乎。
今故从东方来迎。
八月之望。
连三日大冥。
莫辨昏旦。
逝之日则二十三日也。
又大明夜如昼。
春秋七十六。
将葬塔表发光景。
地震异香四闻。
神僧传·卷第六
释法敏姓孙氏。
丹阳人也。
八岁出家事英禅师为弟子。
入茅山听明法师三论悟其宗旨。
贞观元年出还丹阳讲华严涅槃。
二年越州田都督追还一音寺相续法轮。
于时众集。
义学沙门七十馀州八百馀人。
当境僧千二百人。
尼众三百。
士俗之集不可复纪。
至十九年会稽士俗请住静林讲华严经。
至六月末正讲。
有蛇悬半身在敏项上。
长七尺许。
作黄金色吐五色光。
终讲方隐。
至夏讫还一音寺。
夜有赤衣二人礼敏曰。
法师讲四部大经功德难量。
须往他方教化。
故从东方来迎法师。
弟子数十人同见此相。
至八月十七日。
尔前三日三夜无故闇冥。
恰至二十三日将逝。
忽放大光夜明如日。
因尔迁化。
春秋六十有七。
身长七尺六寸。
停丧七日塔表放光。
地为震动异香不灭。
莫不怪叹。
道俗庄严。
送于隆安山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京兆人。住日严寺。其为梵呗。能却嚩弄响。使声发喉中而唇舌不动。与人并立。非素所识者。诚莫之推捡也。自文皇逮炀帝。虽法事之隆一致。而呗学则有家风之异。不相推许。至于常。则推心丧胆。称善而已。众有欲效之者。率莫能及。晚入东都。玄感之叛。强常为主齐。会玄感败走。匿关陕间。或谓其尝非斥国家。诏捕得械送东都。至莎栅。客止之曰。毋往且见戮。常谢曰。宿债可逃邪。竟就死。年四十馀 又有道英神爽者。道英喉颡伟壮。词气雄远。若夫数万众中。犹能以音吐高出。兴善殿基阔十亩。窗棂门扇。高大厚重。不易动摇。英引众绕旋。馀响所至。皆为震撼。 爽工游嚩。联绵曲折。奢促惬心。并居兴善寺 贞观中。豫州照机寺昙宝禅师者。辟谷练形。戒行无玷。年六十许。帝讲观音经开导士俗。而韵调欢亮。特异凡伦。每静夜。于寺塔基上赞礼。其语言文字周三十里。闻者历历可辨。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
释慧常。
京兆人。
以梵呗之工。
住日严寺。
尤能却啭哢响飞扬。
长引滔滔清流不竭。
然其声发喉中。
唇口不动。
与人并立推检莫知。
自非素识方明其作。
时隋文兴法。
炀帝倍隆。
四海辐凑同归帝室。
至于梵导赞叙各重家风闻常一梵飒然倾耳。
皆推心丧胆。
如饥渴焉。
佥曰。
若此声梵。
有心闻之何得不善也。
众虽效学风骨时参。
至于用与牵挽。
皆不及矣。
晚入东都。
枭感作乱。
斋梵总任咸共委常。
及平殄后复还关壤。
时有僣帝曰。
逆贼建福。
言涉国家并可收之。
因即募觅。
常被固送。
行次莎[打-丁+册]。
逃贼留曰。
往必被戮。
可于此止。
常曰。
债负久作。
终须偿了。
遂至东都。
果如言焉。
年四十馀矣。
时京师兴善有道英神爽者。
亦以声梵驰名。
道英喉颡伟壮词气雄远。
大众一聚其数万馀声调棱棱高超众外。
兴善大殿铺基十亩。
棂扇高大非卒摇鼓。
引众绕旋行次窗门。
声聒冲击皆为动振。
神爽唱梵弥工长引。
游啭联绵周流内外。
临机赊捉惬洽众心。
贞观年中。
豫州治下照机寺昙宝禅师者。
断谷练形戒行无点。
年六十许。
常讲观音导引士俗。
而声调超挺特异人伦。
寺有塔基。
至于静夜于上赞礼。
声响飞冲周三十里。
四远所闻无不惊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0—? 【介绍】: 唐僧。荆州江陵人,梵名般若提婆。早年潜心读书,涉猎百氏,有志于功名。后慕佛出家,住荆州等界寺。师吉藏门入慧英,习《法华经》。后参游诸方,遍谒名德。从合浦泛海西行,初至室利佛逝国,历末罗瑜洲、羯荼国,抵师子洲,参礼佛牙。寻北行,至诃利鸡罗国。一年后,至东印度,入那烂陀寺,研习群经。译《阿笈摩经》,附归唐。武则天垂拱元年,送别义净。欲从北印度归唐,卒于途。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无行。乾封中荆州等界寺沙门。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无行禅师者。
荆州江陵人也。
梵名般若提婆(唐云慧天)叶性虚融禀质温雅。
意存仁德志重烟霞。
而竹马之年。
投足石渠之署。
暨乎弱冠。
有怀金马之门。
颇已渔猎百氏流睇三经。
州望推奇乡曲排俊。
于时则绚彩霞开。
镜三江而挺秀。
芳思泉涌。
灌七泽而流津。
然宿因感会今果现前。
希慕法门有窥玄苑。
幸遇五人之度。
爰居等界道场。
既而创染谛门初沾法侣。
事大福田寺慧英法师为邬波驮耶(唐云亲教师和上者讹也)斯乃吉藏法师之上足。
可谓蝉联硕德。
固乃世不乏贤。
于是标心般若栖志禅居。
屏弃人间往来山水。
每因谈玄讲肆击阐微言。
虽年在后生而望逾先进。
及乎受具同坛乃二十馀人。
诵戒契心再辰便了。
咸称上首馀莫能加。
次隐幽岩诵法华妙典。
不盈一月七轴言终。
乃叹曰。
夫寻筌者意在得鱼。
求言者本希趣理。
宜可访名匠镜心神启定门断烦惑。
遂乃杖锡九江移步三越。
游衡岳处金陵。
逸想嵩华长吟少室。
濯足八水举袂三川。
求善知识即其志也。
或携定门而北上。
猎智者禅匠之精微。
麾戒巘而东归。
究道宣律师之淳粹。
听新旧经论。
讨古今仪则。
洋洋焉波澜。
万顷嶷嶷也。
崖岸千寻。
与智弘为伴。
东风汎舶一月到室利佛逝国。
国王厚礼特异常伦。
布金华散金粟。
四事供养。
五对呈心。
见从大唐天子处来倍加钦上。
后乘王舶经十五日达末罗瑜洲。
又十五日到羯荼国。
至冬末转舶西行。
经三十日到那伽钵亶那。
从此泛海二日到师子洲。
观礼佛牙。
从师子州复东北泛舶一月到诃利鸡罗国。
此国乃是东天之东界也。
即赡部州之地也。
停在一年。
渐之东印度。
恒与智弘相随。
此去那烂陀途有百驿。
既停息已便之大觉。
蒙国安置入寺俱为主人。
西国主人稍难得也。
若其得主则众事皆同如也。
为客但食而已。
禅师后向那烂陀。
听瑜伽习中观。
研味俱舍探求律典复往羝罗荼寺。
去斯两驿。
彼有法匠善解因明。
屡在芳筵习陈那法称之作。
莫不渐入玄关颇开幽键。
每唯杖锡乞食全躯。
少欲自居情超物外。
曾因闲隙译出阿笈摩经。
述如来涅槃之事。
略为三卷。
已附归唐。
是一切有部律中所出。
论其进不乃与会宁所译同矣。
行禅师既言欲居西国。
复道有意神州。
疑取北天归乎故里。
净来日从那烂陀相送。
东行六驿各怀生别之恨。
俱希重会之心业也。
茫茫流泗交袂矣。
春秋五十六。
又禅师禀性好尚钦礼。
每以觉树初绿。
观洗沐于龙池。
竹苑新黄。
奉折华于鹫岭(此二时者春中也。
皆是大节会。
无问远近。
道俗咸观。
洗菩提树也。
又鹫峰山此时有华大如手许。
实同金色。
人皆折以上呈。
当此之时。
弥覆山野名春女华也)曾于一时与行禅师同游鹫岭。
瞻奉既讫遐眺乡关无任殷忧。
净乃聊述所怀云尔 杂言。
观化祇山顶。
流睇古王城。
万载池犹洁。
千年苑尚清。
髣髴影坚路。
摧残广胁𡺡。
七宝仙台亡旧迹。
四彩天华绝雨声声。
华远。
自恨生何晚。
既伤火宅眩中门。
还嗟宝渚迷长坂。
步陟平郊望。
心游七海上。
扰扰三界溺邪津。
浑浑万品亡真匠。
唯有能仁独圆悟。
廓尘静浪开玄路。
创逢饥命弃身城。
更为求人崩意树(施也)持囊毕契戒珠净(戒也)被甲要心忍衣固(忍也)三祇不倦陵二车。
一足忘劳超九数(勤也)定潋江清沐久结(定也)智釰霜凝斩新雾(慧也)无边大劫无不修。
六时悯生遵六度。
度有流化功收。
金河示灭归常住。
鸡林权唱演功周。
圣徒往传馀响。
龙宫秘典海中探。
石室真言山处仰。
流教在兹辰。
传芳代有人。
沙河雪岭迷朝径。
巨海鸿崖乱夜津。
入万死。
求一生。
投针偶穴非同喻。
束马悬车岂等程。
不徇今身乐。
无祈后代荣。
誓舍危躯追胜义。
咸希毕契传灯情。
劳歌勿复陈。
延眺旦周巡东。
睇女峦留二迹。
西驰鹿苑去三轮。
北睨舍城池尚在。
南睎尊岭穴犹尊。
五峰秀。
百池分。
粲粲鲜华明四曜。
辉辉道树镜三春。
扬锡指山阿。
携步上祇陀。
既睹如来叠衣石。
复观天授迸馀峨。
伫灵镇凝思遍生河。
金华逸掌仪前奉芳盖。
陵虚殿后过。
旋绕经行砌。
目想如神契。
回斯少福润津梁。
共会龙华舍尘翳。
在西国王舍城怀旧之作(一三五七九言)。
游。
愁。
赤县远。
丹思抽。
鹫岭寒风驶。
龙河激水流。
既喜朝闻日复日。
不觉颓年秋更秋。
已毕祇山本愿诚难遇。
终望持经振锡往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