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宝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京兆人。住日严寺。其为梵呗。能却嚩弄响。使声发喉中而唇舌不动。与人并立。非素所识者。诚莫之推捡也。自文皇逮炀帝。虽法事之隆一致。而呗学则有家风之异。不相推许。至于常。则推心丧胆。称善而已。众有欲效之者。率莫能及。晚入东都。玄感之叛。强常为主齐。会玄感败走。匿关陕间。或谓其尝非斥国家。诏捕得械送东都。至莎栅。客止之曰。毋往且见戮。常谢曰。宿债可逃邪。竟就死。年四十馀 又有道英神爽者。道英喉颡伟壮。词气雄远。若夫数万众中。犹能以音吐高出。兴善殿基阔十亩。窗棂门扇。高大厚重。不易动摇。英引众绕旋。馀响所至。皆为震撼。 爽工游嚩。联绵曲折。奢促惬心。并居兴善寺 贞观中。豫州照机寺昙宝禅师者。辟谷练形。戒行无玷。年六十许。帝讲观音经开导士俗。而韵调欢亮。特异凡伦。每静夜。于寺塔基上赞礼。其语言文字周三十里。闻者历历可辨。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
释慧常。
京兆人。
以梵呗之工。
住日严寺。
尤能却啭哢响飞扬。
长引滔滔清流不竭。
然其声发喉中。
唇口不动。
与人并立推检莫知。
自非素识方明其作。
时隋文兴法。
炀帝倍隆。
四海辐凑同归帝室。
至于梵导赞叙各重家风闻常一梵飒然倾耳。
皆推心丧胆。
如饥渴焉。
佥曰。
若此声梵。
有心闻之何得不善也。
众虽效学风骨时参。
至于用与牵挽。
皆不及矣。
晚入东都。
枭感作乱。
斋梵总任咸共委常。
及平殄后复还关壤。
时有僣帝曰。
逆贼建福。
言涉国家并可收之。
因即募觅。
常被固送。
行次莎[打-丁+册]。
逃贼留曰。
往必被戮。
可于此止。
常曰。
债负久作。
终须偿了。
遂至东都。
果如言焉。
年四十馀矣。
时京师兴善有道英神爽者。
亦以声梵驰名。
道英喉颡伟壮词气雄远。
大众一聚其数万馀声调棱棱高超众外。
兴善大殿铺基十亩。
棂扇高大非卒摇鼓。
及英引众绕旋行次窗门。
声聒冲击皆为动振。
神爽唱梵弥工长引。
游啭联绵周流内外。
临机赊捉惬洽众心。
贞观年中。
豫州治下照机寺昙宝禅师者。
断谷练形戒行无点。
年六十许。
常讲观音导引士俗。
而声调超挺特异人伦。
寺有塔基。
至于静夜于上赞礼。
声响飞冲周三十里。
四远所闻无不惊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713 【介绍】: 或作净义。唐僧。齐州人,一说幽州范阳人。俗姓张,名文明。幼即遍询名师,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高宗咸亨二年冬自海道赴天竺。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武周證圣元年还至洛阳,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后在长安、洛阳主持译事,自武周久视至睿宗景云中,计译成经、律、论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5—713 一作净义,误。俗姓张,名文明,齐州(今山东济南)人,一说范阳(今北京)人。年十四出家,广学经论。高宗咸亨二年(671),由广州取海路前往印度,遍参佛教圣迹,在那烂陀寺从宝师子等著名大德学习多年。武后證圣元年(695)携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回国后,即在洛阳、长安专主译事,共译出经律论凡61部。其译文偏于直译,精切谨严,然稍欠顺畅。玄宗先天二年(713)卒。《宋高僧传》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九有传。《全唐诗》存诗6首,其中“标心之梵宇”一首系误收玄逵之诗,另卷七八六无名氏诗卷存其《题取经诗》1首。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义净字文明。俗姓张氏。范阳人。年十五出家。咸亨二年至番禺。附海舶经二十五年。游三十馀国。以武后證圣元年赍梵本经还河洛。敕住佛授寺。先天二年卒。年七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字文明。范阳张氏子也。髫龀谢俗。有志西游。弱冠登具。愈励前操。咸亨二年。春秋三十又七矣。结友数十人。将登舶。皆退散无复与俱。净因孤迈。阅二十五年。历三十馀国。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得经律论梵夹。仅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像一铺。舍利三百粒。后躬于上东门外。迎劳备至。诸刹饬幡盖华香拥导。诏以所赍。悉安置佛授记寺。仍就翻译。初偕。实叉难陀出华严经。久视庚子后。居福先寺。又居长安西明寺。乃专译金光明最胜王。能断金刚般若。弥勒成佛。一字祝王。庄严王陀罗尼。长爪梵志等经。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摄。等掌中。取因假设。六门教授等论。龙树劝诫颂。凡二十部。后为亲制圣教序。中宗神龙元年。驻跸洛阳。诏居内道场。及大福先寺。又出经祝四部。上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躬御西门。以新译宣示诸官。二年诏置翻经馆于京师大荐福寺。净从驾归。遂居之。三年诏入内坐夏。 上之在房陵也。尝祷药师。诏译本愿经于大佛光殿二卷。上躬笔受。睿宗唐隆元年。出浴像功德经。毗柰耶杂事。二众戒经。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吐火罗沙门达磨末磨。中印土沙门拔弩證梵义。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居士东印土首领伊舍罗證梵本。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土李释迦度梵语。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證义。玄伞。智积。笔受。居士东印土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脩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润文。左仆射韦钜源右仆射苏瑰监护。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景云二年。复于大荐福寺。出积赞如来功德神祝等经。太常卿薛崇嗣监护。净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总出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撰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诸部中。犍度跋渠之类。约七十八卷。然尤工律部。训徒无少倦。漉囊涤秽异常。学者遍京洛。先天二年。卒世寿七十九。法腊五十九。塔京洛龙门北之高冈。
宋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义净。
字文明。
姓张氏。
范阳人也。
髫龀之时辞亲落发。
遍询名匠广探群籍。
内外闲习今古博通。
年十有五便萌其志。
欲游西域。
仰法显之雅操。
慕玄奘之高风。
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
弱冠登具。
愈坚贞志。
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
方遂发足。
初至番禺得同志数十人。
及将登舶馀皆退罢。
净奋励孤行备历艰险。
所至之境皆洞言音。
凡遇酋长俱加礼重。
鹫峰鸡足咸遂周游。
鹿苑祇林并皆瞻瞩。
诸有圣迹毕得追寻。
经二十五年历三十馀国。
以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
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真容一铺。
舍利三百粒。
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
诸寺缁伍具幡盖歌乐前导。
敕于佛授记寺安置焉。
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华严经。
久视之后乃自专译。
起庚子岁至长安癸卯。
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
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咒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
尼陀那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等。
掌中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及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北印度沙门阿你真那證梵文义。
沙门波崙复礼慧表智积等笔受證文。
沙门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等證义。
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监护。
缮写进呈。
天后制圣教序令标经首。
暨和帝神龙元年乙巳。
于东洛内道场。
译孔雀王经。
又于大福先寺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一切庄严王经四部。
沙门盘度读梵文。
沙门玄伞笔受。
沙门大仪證文。
沙门胜庄利贞證义。
兵部侍郎崔湜给事中庐粲润文正字。
秘书监驸马都尉杨慎交监护。
帝深崇释典。
特抽睿思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又御洛阳西门宣示群官新翻之经。
二年净随驾归雍京。
置翻经院于大荐福寺居之。
三年诏入内。
与同翻经沙门九旬坐夏。
帝以昔居房部幽厄无归。
祈念药师遂蒙降祉。
荷兹往泽重阐鸿猷。
因命法徒更重传译于大佛光殿。
二卷成文曰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经。
帝御法筵手自笔受。
睿宗永隆元年庚戌。
于大荐福寺出浴像功德经毗柰耶杂事二众戒经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末磨。
中印度沙门拔弩證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
居士东印度首领伊舍罗證梵本。
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度李释迦度颇多语梵本。
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證义。
玄伞智积笔受。
居士东印度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
修文馆大学士李峤。
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次文润色。
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
景云二年辛亥。
复于大荐福寺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等经。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
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律中犍度跋渠之类。
盖梵音有楚夏耳。
约七十八卷。
净虽遍翻三藏。
而偏攻律部。
译缀之暇。
曲授学徒。
凡所行事皆尚急护。
漉囊涤秽特异常伦。
学侣传行遍于京洛。
美哉。
亦遗法之盛事也。
先天二年卒。
春秋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葬事官供。
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
而逼泥曰。
然其传度经律与奘师抗衡。
比其著述净多文。
性传密咒最尽其妙。
二三合声尔时方晓矣。
今塔在洛京龙门北之高冈焉。
系曰。
译之言易也。
谓以所有易所无也。
譬诸枳橘焉。
由易土而殖。
橘化为枳。
枳橘之呼虽殊。
而辛芳𠏉叶无异。
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
即东夏之杨柳。
名虽不同树体是一。
自汉至今皇宋。
翻译之人多矣。
晋魏之际。
唯西竺人来止称尼拘耳。
此方参译之士。
因西僧指杨柳。
始体言意。
其后东僧往彼。
识尼拘是东夏之柳。
两土方言一时洞了焉。
唯西唯东。
二类之人未为尽善。
东僧往西学尽梵书。
解尽佛意始可称善。
传译者。
宋齐已还不无去彼回者。
若入境观风必闻其政者。
奘师法师为得其实。
此二师者两全通达。
其犹见玺文知是天子之书可信也。
周礼象胥氏。
通夷狄之言。
净之才智。
可谓释门之象胥也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2—710 【介绍】: 唐僧。于阗人。善大小乘,旁通异学。武则天时征至京,译《文殊授记》等经。以母老归国。中宗景龙中再征至京,未遑翻译,遘疾而卒。
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实义难陀。于阗国人。武后證圣元年至长安。住大遍空寺。四年归于阗。景龙二年重入中国。景云元年卒于大荐福寺。年五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一云施乞叉难陀。华言学喜。葱岭北于遁人也。善大小乘。旁通异学。 武后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发使于阗。访求梵本。并请译人。而叉与梵夹俱至。證圣元年乙未。诏南印土沙门菩提流志。沙门义净同译于东都大遍空寺。后沙门复礼法藏等。从佛授记寺。圣历二年。成八十卷。后躬制序文。以冠其首。久视间。出大乘入楞伽经。又出文殊授记经于京师清禅。及东都佛授记寺。前后总出经十九部。长安四年。上书祈归省母。诏御史霍嗣光送景龙二年中。宗诏至京。上亲迎于开远门外居大荐福寺。会疾卒。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也。春秋五十九。诏依外国葬礼。焚于开远门外。古然灯台。其舌不俱烬。诏哥舒道元送归其国。而所焚之地。犹起塔。号华严三藏塔焉。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实叉难陀。
一云施乞叉难陀。
华言学喜。
葱岭北于阗人也。
智度恢旷风格不群。
善大小乘旁通异学。
天后明扬佛日崇重大乘。
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
远闻于阗有斯梵本。
发使求访并请译人。
叉与经夹同臻帝阙。
以證圣元年乙未。
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翻译。
天后亲临法座焕发序文。
自运仙毫首题名品。
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沙门义净同宣梵本。
后付沙门复礼法藏等。
于佛授记寺译成八十卷。
圣历二年功毕。
至久视庚子驾幸颍川三阳宫诏叉译大乘入楞伽经。
天后复制序焉。
又于京师清禅寺及东都佛授记寺。
译文殊授记等经。
前后总出一十九部沙门波崙玄轨等笔受。
沙门复礼等缀文。
沙门法宝恒景等證义。
太子中舍贾膺福监护。
长安四年。
叉以母氏衰老思归慰觐。
表书再上方俞敕御史霍嗣光送至于阗。
暨和帝龙兴有敕再徵。
景龙二年达于京辇。
帝屈万乘之尊。
亲迎于开远门外。
倾都缁侣备幡幢导引。
仍饰青象令乘之入城。
敕于大荐福寺安置。
未遑翻译。
遘疾弥留以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
右胁累足而终。
春秋五十九岁。
有诏听依外国法葬。
十一月十二日于开远门外古然灯台焚之。
薪尽火灭其舌犹存。
十二月二十三日。
门人悲智敕使哥舒道元。
送其馀骸及斯灵舌还归于阗。
起塔供养。
后人复于茶毗之所起七层塔。
土俗号为华严三藏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