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慧忠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西域人。结侣东游,遇玄奘得度。玄宗开元中住京兆大安国寺。时有韦玎请废释道二教,玄宗将从之,利涉抗言力争,事遂罢。后徙南阳龙兴寺。有《立法幢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本西域天竺人,婆罗门种姓。早年结侣欲游中国,途遇玄奘,遂同来长安。通群经众论,为奘门贤哲,深得中宗及朝中显贵礼遇。玄宗开元中,曾在大安国寺宣讲《华严经》,尝与韦玎内殿辩论,赋诗相讥。晚年谪居汉东,寻移南阳龙兴寺。《续高僧传》卷一七有传。《全唐诗》存诗1首。另《敦煌掇琐》中存其诗偈4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西域人。
婆罗门种姓也。
蚤年结侣。
捋游震旦。
会玄奘三藏。
方东反。
遇诸金梭岭。
而获师事焉。
遂为奘门高弟。
宏放冲达。
中宗尤器重之。
朝野士贵。
莫不愿交。
开元中。
讲华严于安国寺。
四众奔拥。
无容膝地。
檀施云委。
而忮求者颇侧目。
时有大理评事总校韦打。
上言。
释道二教。
蠹政久矣。
臣乞与较所学。
若果优长。
则国家存之。
何不可者。
诏三教各选百人。
集内殿辨论。
定其胜负。
于是玎先升高座。
唱所问难。
道士叶静能。
沙门思明。
皆屈挫。
涉次升座。
辞指注射。
往复数百千转。
而端绪条畅。
彼常不足。
而此常有馀。
旁观为之骇汗。
涉乃从容问玎曰。
子先升座。
岂非主耶。
然则主人何姓。
以儒则姓孔。
以道则姓李。
以佛则姓释。
如是则子其姓孔矣。
玎曰。
姓韦。
涉即于座长哦曰。
我之佛法是无为。
何故今朝得有韦。
无韦始得三数载。
不知此复是何韦。
待卫百僚。
闻之悚然。
上因忆韦后事。
遽变色曰。
玎是庶人族。
辄敢轻蔑祖教。
淩𨏦释门哉。
玎惧下殿。
俯伏待罪。
叩头言。
臣非庶人族属。
上怒终不解。
诏贬象州。
赐涉号明教大师。
助钱帛。
造明教寺以彰其能。
后以小罪。
谪居汉东。
徙南阳龙兴寺。
慧忠国师以山野进见。
涉识之曰。
汝将来当以道德。
为天子模范。
勉之。
非吾辈敢比也。
且遗之衣物。
其藻监类此。
著立法幢论一卷行世。
大历中。
西明寺翻经沙门圆照。
为作传成十卷。
则其美言懿行之富。
可知。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利涉者。本西域人也。即大梵婆罗门之种姓。夙龄疆志机警溢伦。宗党之中推其达法。欲游震旦结侣东征。至金梭岭遇玄奘三藏。行次相逢礼求奘度。既而群经众论凿窍通幽。特尔远尘归乎正道。非奘难其移转矣奘门贤哲辐凑。涉季孟于光宝之间。其为人也犹帛高座之放旷。中宗最加钦重。朝廷卿相感义与游。开元中于安国寺讲华严经。四众赴堂。迟则无容膝之位矣。檀施繁炽利动人心。有颖阳人韦玎。垂拱中中第。调选河中府文学。迁大理评事秘校。见涉讲筵币帛堆积。就乞选粮所获未厌。表请释道二教定其胜负。言释道蠹政可除玄宗诏三教各选一百人。都集内殿。韦玎先陟高座。挫叶静能及空门思明。例皆辞屈。涉次登座解疑释结。临敌有馀。与韦往返百数千言。条绪交乱相次抗之。棼丝自理正直有归。涉重问韦曰。子先登席可非主耶。未审主人何姓。玎曰。姓韦。涉将韦字为韵揭调长吟。偈词曰。我之佛法是无为。何故今朝得有为。无韦始得三数载。不知此复是何韦。涉之吟作百官悚然。帝果忆何韦之事。凛然变色曰。玎是庶人宗族敢尔轻懱朕玄元祖教。及凌𨏦释门。玎下殿俯伏待罪。叩头言。臣非庶人之属。涉贵其钳利口以解疏狂。奏曰。玎是关外之人。非玄贞之族类。敕贬象州百姓。赐涉钱绢助造明教寺。加号明教焉。二教重熙涉之力也。因著立法幢论一卷。公卿间有言曰。涉公是韦掾之膏盲也。涉曰。此举也矢在弦上不得不发。自此京城无不改观。言谈讲者以涉为最焉。晚节遭其谴谪汉东。寻属宽宥移徙南阳龙兴寺。时惠忠国师知重涉名。聊款关相谒曰。纳衣小僧向前某被门徒朝要连坐于此。适观师当有贵气。可作高道国德。勿同吾也。乃开箧提衣物令忠师曳娄。由此襄邓之人皆惊涉如此悬记。忠师道声又光阐焉。盖涉望重之故也。上元二年诏忠师入供养。肃宗时入宫起居。太上皇乃引忠见上皇曰。此人何如利涉。则知涉才业优长帝王器重。复多著述。大历中西明寺翻经沙门圆照撰涉传成一十卷。足知言行之多也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4—793 【介绍】: 唐僧。昆山人,俗姓朱。年二十八赴京师,路遇鹤林玄素禅师,遂从而习牛头禅法。后居临安径山,参学者众。代宗大历三年,召至长安,问法要,赐号“国一”。宰相崔涣、裴度等皆师事之。后辞归,卒谥大觉。世称“牛头六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6—794 【介绍】: 或作道钦。唐僧。昆山人,俗姓朱。师从玄素禅师,修习牛头禅法。后住余杭径山,结庐独处。代宗大历中诏至京师,赐号国一禅师,后辞归。卒谥大觉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朱氏。吴郡昆山人。家世业儒。母管。梦。折莲华系之衣带。觉而有孕。及生性温雅。与详儿戏。辄为佛事。长从校横。不勤师傅。年二十八。将趋试京师。道由丹徒。谒素禅师于鹤林。素谓之曰。子能从吾游乎。即躬为剃落。顾语其徒法鉴曰。此子异日大兴吾宗在。既受具。遂将南询。以博其趣向。祈教诫于素。素曰。乘流而行。遇径即止。至临安有山焉。樵者以为此天目之径路也。因次素言。禅坐石上不他往。一日有老翁。拜于前曰。我龙也。渊居此山久矣。自师之来。天人拥卫。威德炽盛。吾宫殿眷属。皆不能安。师诚有意教化者。愿舍为道场。语具别录。前临海令吴贞。又以别屿归之。自尔来学之士众矣。大历三年二月。诏曰。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德性冰霜。净行林野。朕虚心瞻企。渴仰悬悬。有感必通。国亦大庆。愿和尚远降中天。尽朕归向。不违愿力。应物现形。今遣内侍黄凤。宣旨特到诏迎。速副朕心。春暄。师得安否。遣此不多及。敕令本州供送。凡到州县。开净院安置。官吏不许谒见。疲师心力。弟子不算多少。听其随侍。上见之郑重。咨问法要。供施勤至。司徒杨绾叹曰。此真方外高士也。手诏赐号国一。当是时执弟子礼者。相国崔涣晋公裴度第五琦陈少游等。既还山。贞元五年。玺书宣劳。所赐尤丰缛。六年州牧治龙兴之净院。请下山。以便省候。八年示微疾。说法而逝。报龄七十九。法腊五十。谥大觉。弟子实相常觉等。奉全身塔葬于龙兴之净院。刺史王颜撰碑文。有慧崇者。亦其手度弟子也。事具别传。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钦。吴郡昆山人。姓朱氏。世服儒业。年二十八。即贡于礼部。道由丹徒。遇鹤林玄素禅师。得指入道之要。遂出家。大悟宗旨。久之辞去。素曰。汝乘流而行。遇径即止。师至临安东北山下。问途于樵者。曰。此径山也。师自东北而登。涉重冈。西至高峰北岩中。据石床而坐。俄有老人素衣拜于前曰。我龙也。自师至此。吾属五百皆不安居。当挈归天目。愿以此地为立锡之所。言讫不见。北峰之阳有草庵可居。盖龙所造也。大历三年。代宗诏至阙下。礼遇有加。一日在内廷。帝至起立。帝曰。师何以起。师曰。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帝悦。赐号国一。逾年辞归杭州。即其庵所建寺。是为开山始祖。示寂后。谥号大觉。 赞曰。 代有觉士  出于文儒  宴坐双径  龙骧厥居 珠渊鳞屋  化为精庐  国之一号  帝赐不诬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法钦。
俗姓朱氏。
吴郡昆山人也。
门地儒雅祖考皆达玄儒。
而傲睨林薮不仕。
钦托孕母管氏忽梦莲华生于庭际。
因折一房系于衣裳。
既而觉已便恶荤膻。
及迄诞弥岁在于髻辫。
则好为佛事。
立性温柔雅好高尚。
服勤经史便从乡举。
年二十有八俶装赴京师路由丹徒。
因遇鹤林素禅师。
默识玄鉴知有异操。
乃谓之曰。
观子神府温粹几乎生知。
若能出家必会如来知见。
钦闻悟识本心。
素乃躬为剃发。
谓门人法鉴曰。
此子异日大兴吾教与人为师。
寻登坛纳戒。
鍊行安禅。
领径直之一言。
越周旋之三学。
自此辞素南征。
素曰。
汝乘流而行逢径即止。
后到临安。
视东北之高峦。
乃天目之分径。
偶问樵子。
言是径山。
遂谋挂锡于此。
见苫盖覆罝网屑近而宴居介然而坐。
时雨雪方霁旁无烟火。
猎者至将取其物。
颇甚惊异叹嗟。
皆焚网折弓而知止杀焉。
下山募人营小室请居之。
近山居前。
临海令吴贞舍别墅以资之。
自兹盛化参学者众。
代宗睿武皇帝大历三年戊申岁二月下诏曰。
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
德性冰霜净行林野。
朕虚心瞻企渴仰悬悬。
有感必通国亦大庆。
愿和尚远降中天尽朕归向。
不违愿力应物见形。
今遣内侍黄凤宣旨。
特到诏迎速副朕心。
春暄师得安否。
遣此不多及。
敕令本州供送。
凡到州县开净院安置。
官吏不许谒见疲师心力。
弟子不算多少听其随侍。
帝见郑重咨问法要。
供施勤至。
司徒杨绾笃情道枢行出人表。
一见钦于众。
退而叹曰。
此实方外之高士也。
难得而名焉。
帝累赐以缣缯陈设御馔。
皆拒而不受。
止布衣蔬食。
悉令弟子分卫。
唯用陶器行。
少欲知足无以俦比。
帝闻之更加仰重。
谓南阳忠禅师曰。
欲锡钦一名。
手诏赐号国一焉。
德宗贞元五年遣使赍玺书宣劳并庆赐丰厚。
钦之在京及回浙。
令仆公王节制州邑。
名贤执弟子礼者。
相国崔涣裴晋公度第五琦陈少游等。
自淮而南妇人礼乞。
号皆目之为功德山焉。
六年州牧王颜请出州治龙兴寺净院安置。
婉避韩滉之废毁山房也。
八年壬申十二月示疾。
说法而长逝。
报龄七十九。
法腊五十。
德宗赐谥曰大觉。
所度弟子崇惠禅师。
次大禄山颜禅师。
参学范阳杏山悟禅师。
次清阳广敷禅师。
于时奉葬礼者。
弟子实相常觉等。
以全身起塔于龙兴净院。
初钦在山猛兽鸷鸟驯狎。
有白兔二跪于杖屦之间。
又尝养一鸡不食生类。
随之若影不游他所。
及其入长安长鸣三日而绝。
今鸡冢在山之椒。
钦形貌魁岸身裁七尺骨法奇异。
今塔中塑师之貌凭几犹生焉。
杭之钱氏为国。
当天复壬戌中叛徒许思作乱。
兵士杂宣城之卒发此塔。
谓其中有宝货。
见二瓮上下合藏肉形全在而发长覆面。
兵士合瓮而去。
刺史王颜撰碑述德。
比部郎中崔元翰湖州刺史崔玄亮故相李吉甫丘丹。
各有碑碣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生丹阳王氏。初于牛头山慧忠禅师处。有寤省。大历元年隐居池州之南泉山。后游襄汉。客寄慈恩寺。元和初。相国燕公镇汉南。延致问道。为大造伽蓝于凤林关外。以接来学。其施予供养繁厚。说法才二年而卒。春秋七十三。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又唐襄州慈恩寺释道坚。
姓王氏。
丹阳人也。
初发心于牛头山慧忠禅祖。
大历元年栖隐池州南泉山。
后诣襄汉泊慈恩寺。
元和初载相国燕公镇于汉南。
深相钦重。
问道周勤。
施供繁沓。
遂于凤林关外造寺请居。
二年示灭。
春秋七十三云。
释惠涉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会稽谢氏子。
晋大傅安裔孙。
大历初。
于金陵庄严寺。
遇牛头山忠禅师
语合许入室。
悉倾法蕴。
谢世。
踵武化风。
如是迄五十年。
长庆二年终。
寿八十二。
门弟子惟宴等。
建塔寺之西北。
勒铭纪德。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诗僧。
幼出家,代宗大历初至杭州华严寺,师华严宗僧人守真。
归越州开元寺后,又从昙一学《四分律》。
大历八年(773)至南阳从慧忠习禅观。
大历、贞元间以能诗闻名于江南,与诗人皎然齐名,时称会稽二清。
与当时诗人交往频繁。
晚年住襄州辨觉寺,约卒于宪宗元和间。
宋高僧传》卷十五有传,另参《唐才子传》卷三。
其诗多送别赠答及行旅抒怀之作。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清江,生卒年不详,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大历初出家,从杭州灵隐山天竺寺守直求法,又曾居越州云门寺。后北游,曾至汴州,返越。建中中复北游,至陕州。晚年居襄州辨觉寺,卒。刘言史有诗哭之。工诗,与严维、卢纶等友善,又与清昼(皎然)齐名,时谓之“会稽二清”。《全唐诗》存诗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会稽人。未详氏族。少即抗志物外。沮于父母之爱。故久而从落染焉。师事昙一律主。讽诵通利。识者以为释门千里驹也。俄从守直律师。于浙阳天竺坛登具。仍依一公。习南山律钞。且研究相疏。皆通畅无遗憾。善辞章。或赋咏。辄擅誉一时。性褊躁。虽尊长犹掁触不已。一公每优容之。后竟去。莫之遮挽。既游历迄。无所遇。乃悔归。拜一公曰。前念无知。后心有悟。望和尚大慈。施与欢喜。一公悯其诚。遂为师资如初。大历八年。江于汝濆以乡曲。见南阳忠国师。尝。有所传授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清江。会稽人也。不详氏族。幼悟幻泡身拘羁鞅。因入精舍便恋空门。父母沮劝建乎难拔。礼昙一律主为亲教师。讽诵经法寓目俱通。长者品量之曰。释门千里驹也。于浙阳天竺戒坛求法。与同学清源从守直和尚下为弟子。还听习一公相疏并南山律钞。间岁精义入神举皆通畅。而善篇章。儒家笔语体高辞典。又擅一隅之美。时少伦儗。其褊懆之性不与人类。尝于一公少因不足。亦有舍和尚之讥。由是游方服勤。凡云律筵无不预者。自责己曰。天下行半少有如我本师者。还会稽。一公犹老。当其僧大集时。击木唱某再投和尚摄受。时一公诟骂。江雨泪而忏悔曰。前念无知后心有悟。望和尚大慈施与欢喜。苟不许收则越人不可以强售章甫也。一公悯其数四求哀。乃曰。为汝含垢。遂为师资如初。江有禅观之学。大历八年于汝濆遇忠国师。因弟子说自。忠曰。此律师是和尚乡人。乃欣然相会寻往南阳。再谒国师密传心要焉。 系曰。江尝为七夕诗。或谓之四背中一背也。通曰。诗人兴咏用意不伦。慧休怨别。陆机牵牛星。屈原湘夫人。岂为色邪。皆当时寓言兴类而已。若然者言火则焚口。说食则疗饥也矣。江之舍师后乃扬师之美。反权合道也。实为此诗警世无常引令入佛智焉。其故何也。详江遇忠国师大明玄理无以域中小乘法拘之哉。

作品评论

因话录
贞元、元和以来,越州有清江、清昼,婺州有乾俊、乾辅,时谓之“会稽二清”、“东阳二乾”、
《宋僧传•清江传》
(清江)还,听飞一公相疏并南山律钞,间岁精义入神,举皆通畅,而善篇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30 【介绍】: 唐僧。
长安人,俗姓长孙。
善属文,能诗,工草书。
雅耽经史,尤乐佛书。
出家从牛头山慧忠,后居天台山佛窟岩,传其道者号为佛窟学。
有《无生等义》及诗文等。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遗则。
俗氏长孙。
京兆长安人也。
祖冽鄂州司马。
考利涉隐居金陵。
则弱不杂俗。
恬恬终日而无所营。
始从张怀瓘学草书。
独尽笔妙。
雅耽经史尤乐佛书。
以为得吾心。
一朝捐家业从牛头山慧忠
忠所谓牛头六祖也。
始天竺达磨以释氏心要至。
传其道者有曹溪能嵩山秀。
学能者谓之南宗学。
学秀者谓之北宗学。
而信祖又以其道传慧融。
融得之居牛头山。
弟子以传授。
由是达磨心法有牛头学。
则既传忠之道。
精观久之。
以为天地无物也。
我无物也。
虽无物未尝无物也。
此则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死生哉。
至人以是能独照。
能为万物主。
吾知之矣。
遂南游天台至佛窟岩盖薜荔荐落叶而尸居。
饮山流饭木实而充虚。
虎豹以为宾。
麋鹿以为徒。
兀然如枯。
其后剫木者见之转相告。
有慕其道者曰。
道者未有弟子。
相率为筑室。
图佛安僧。
蔚为精舍焉。
故元和已来传则道者。
又自以为佛窟学。
佛窟之号自则始也。
一坐四十年。
大官名侯赍书问讯檀舍。
则未尝有报谢。
礼拜者未尝而作起。
时岁在庚戌。
季夏十有三日。
召弟子曰。
汝其勉之。
至十五日夜遂坐殁。
是夜山下人闻若山崩。
旦望之则䌽云翔泊于岩上。
父老皆泣曰。
师死矣。
已而视之果然。
凡则二十岁为僧腊。
五十有八而终。
善属文。
始授道于钟山。
序集融祖师文三卷。
为宝志释题二十四章。
南游傅大士遗风序。
又无生等义。
凡所著述辞理粲然。
其他歌诗数十篇皆行于世。
则元居瀑布泉西佛窟本院建龛塔。
会昌中例毁之。
其院为道门所有。
后开元寺僧正法光。
于咸通乙酉岁。
遂徙碑于今所。
河南尹韩又伪碑文。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长孙。京兆长安人。则弱不杂俗。恬恬终日。而无所营。始从张怀瓘学草书。独尽笔妙。雅耽经史。犹乐佛书。一朝捐家业。从牛头山六祖慧忠。传忠之道。精观久之。以为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遂南游天台。至佛窟岩。盖薜荔荐落叶。而尸居。饮山流。饭木实。而充虚。虎豹以为宾。麋鹿以为徒。兀然如枯。其后剫木者见之。转相告。有慕道者曰。道者未有子弟。相率为筑室。图佛安僧。蔚为精舍。元和已来。传则道者。又自以为佛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