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金兴光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一千
忠信。
新罗王兴光从弟。
开元中留宿卫。
授左领军卫员外将军。
二十二年受代上表。
释圆光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朴氏。辰韩新罗人。家世业儒。年二十五。杭溟渤北造金陵以究其学。有陈之世。号称文章极盛。故得时从缙绅先生之流。考正经史。会庄严旻公弟子讲。一听染神。回视孔教若秕糠。然。乃奏乞入道诏许之。落发禀具之后。游历横肆。研成实涅槃惟谨。晚脩定业于吴之虎丘山。禅侣云臻。遂有终焉之志。或居山下请一出弘演。辞不可勉。为开导四众。惬心自尔。名誉益振海陬。领表。负橐相逐隋氏奄有天下兵入扬都。光被虏将加刑戮。主将遥见火及塔寺。就视之则光缚置塔下初无火也。异而释其缚。开皇九年。来京师。因举唱摄论众盈座席。俄而其国之王金氏频上表。愿于归本国。诏慰劳遣之。既至老幼。欣快如佛下生。衣服药食并其后宫至营。不使佐助。欲以专福也。入内得乘舆侍以弟子。贞观四年。疾经七日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寿九十有九。丧给羽仪以王礼。葬于郊外。弟子圆安嗣其徽猷。遍揽之馀。复戾止京寺。特进萧瑀。奏请住其所。造蓝田之津梁寺。其述光平生尤详云。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圆光。
俗姓朴。
本住三韩。
卞韩马韩辰韩。
光即辰韩新罗人也。
家世海东祖习绵远。
而神器恢廓爱染篇章。
挍猎玄儒讨雠子史。
文华腾翥于韩服。
博赡犹愧于中原。
遂割略亲朋发愤溟渤。
年二十五。
乘舶造于金陵。
有陈之世号称文国。
故得咨考先疑询猷了义。
初听庄严旻公弟子讲。
素沾世典谓理穷神。
及闻释宗反同腐芥。
虚寻名教实惧生涯。
乃上启陈主请归道法。
有敕许焉。
既爰初落采即禀具戒。
游历讲肆具尽嘉谋。
领牒微言不谢光景。
故得成实涅槃蕴括心府。
三藏数论偏所披寻。
末又投吴之虎丘山。
念定相沿无忘觉观。
息心之众云结林泉。
并以综涉四含功流八定明善易拟筒直难亏。
深副夙心遂有终焉之虑。
于即顿绝人事盘游圣踪。
摄想青霄缅谢终古。
时有信士宅居山下。
请光出讲固辞不许。
苦事邀延。
遂从其志。
创通成论末讲般若。
皆思解俊彻嘉问飞移。
兼糅以绚采织综词义。
听者欣欣会其心府。
从此因循旧章开化成任。
每法轮一动。
辄倾注江湖。
虽是异域通传。
而沐道顿除嫌郤。
故名望横流播于岭表。
披榛负橐而至者相接如鳞。
会隋后御宇威加南国。
历穷其数军入杨都。
遂被乱兵将加刑戮。
有大主将望见寺塔火烧。
走赴救之了无火状。
但见光在塔前被缚将杀。
既怪其异即解而放之。
斯临危达感如此也。
光学通吴越。
便欲观化周秦。
开皇九年来游帝宇。
值佛法初会摄论肇兴。
奉佩文言振绩徽绪。
又驰慧解宣誉京皋。
绩业既成道东须继。
本国远闻上启频请。
有敕厚加劳问放归桑梓。
光往还累纪老幼相欣。
新罗王金氏。
面申虔敬仰若圣人。
光性在虚闲。
情多汎爱。
言常含笑愠结不形。
而笺表启书往还国命。
并出自胸襟。
一隅倾奉皆委以治方。
询之道化。
事异锦衣请同观国。
乘机敷训垂范于今。
年齿既高乘舆入内。
衣服药食并王手自营不许佐助。
用希专福。
其感敬为此类也。
将终之前。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
兼济民斯为说。
徵祥被于海曲。
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觉不悆。
经于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中。
春秋九十有九。
即唐贞观四年也。
当终之时。
寺东北虚中音乐满空异香充院。
道俗悲庆知其灵感。
遂葬于郊外。
国给羽仪。
葬具同于王礼。
后有俗人儿胎死者。
彼土谚云。
当于有福人墓埋之。
种胤不绝。
乃私瘗于坟侧。
当日震此胎尸掷于茔外由此不怀。
敬者率崇仰焉。
有弟子圆安。
神志机颖性希历览。
慕仰幽求遂北趣九都。
东观不耐又西燕魏。
后展帝京备通方俗。
寻诸经论跨轹大纲。
洞清纤旨晚归心学。
高轨光尘。
初住京寺。
以道素有闻。
特进萧瑀。
奏请住于蓝田所造津梁寺。
四事供给无替六时矣。
安尝叙光云。
本国王染患。
医治不损。
请光入宫。
别省安置。
夜别二时为说深法。
受戒忏悔。
王大信奉。
一时初夜王见光首。
金色晃然有象日轮随身而至。
王后宫女同共睹之。
由是重发胜心。
克留疾所。
不久遂差。
光于卞韩马韩之间。
盛通正法。
每岁再讲匠成后学。
䞋施之资并充营寺。
馀惟衣𭽽而已。
海东高僧传·卷第二
释圆光。俗姓薜氏。或云朴。新罗王京人。年十三落发为僧(续高僧传云入唐刹削)神器恢廓。惠解超伦。校涉玄儒。爱染篇章。逸想高迈。厌居情闹。三十归隐三岐山影不出洞。有一比丘。来止近地。作兰若修道。师夜坐诵念。有神呼曰。善哉凡修行者虽众。无出法师右者。今彼比丘径修咒术。但恼汝净念碍我行路。而无所得。每当经历。几发恶心。请师诱令移去。若不□住从。当有患矣。明旦师往告彼僧曰。可移居逃害。不然将有不利。对曰。至行魔之所妨。何忧妖鬼言乎。是夕其神来讯。彼答。师恐其怒也。谬曰未委耳。何敢不听。神曰吾己俱知其情。且可默住而见之。至夜声动如雷。黎明往视之。有山颓于兰若压焉。神来證曰。吾生几千年。威变最壮。此何足怪。因谕曰。今师虽有自利。而阙利他。何不入中朝得法波及后徒。师曰。学道于中华固所愿也。海陆迥阻。不能自达。于是神祥诱西游之事。乃以真平王十二年春三月。遂入陈游历讲肆。领牒微言。传禀成实。涅槃。三藏数论。便投吴之虎丘。摄想青霄。因信士请。遂讲成实。企仰请益。相接如鳞。会隋兵入杨都。主将望见塔火。将救之。秖见师被缚在塔前。若无告状。异而释之。开皇间摄论肇兴。奉佩文言。宣誉京皋。绩业既精。道东须继。本朝上启。有敕放还。真平二十二年庚申。随朝聘使奈麻诸父大舍横川还国。俄见海中异人出拜请曰。愿师为我创寺常讲真诠。令弟子得胜报也。师颔之。师往来累稔。老幼相忻。王亦面申虔敬。仰若能仁。遂到三岐山旧居。午夜彼神来问往返如何。谢曰。赖尔恩护凡百适愿。神曰。吾固不离扶拥。且师与海龙结创寺约。其龙今亦偕来。师问之曰。何处为可。神曰。于彼云门小当有群鹊啄地。即其处也。诘朝师与神龙偕归。果见其地。即崛地有石塔存焉。便创伽蓝。额曰云门而住之。神又不舍冥卫。一日神报曰。吾大期不久。愿受菩萨戒。为长往之资。师乃授讫。因结世世相度之誓。又谓曰神之形可得见乎。曰。师可迟明望东方。有大臂贯云接天。神曰。师见予臂乎。虽有此神。未免无常。当于某日死于某地。请来诀别。师趁期往见。一秃黑狸吱吱而毙。即其神也。西海龙女常随听讲。适有大旱。师曰汝幸雨境内。对曰。上帝不许。我若谩雨。必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师曰。吾力能免矣。俄而南山朝隮。崇朝而雨。时天雷震即欲罚之。龙告急。师匿龙于讲床下讲经。天使来告曰。予受上帝命师为逋逃者。主萃不得成命奈何。师指庭中梨木曰。彼变为此树。汝当击之。遂震梨而去。龙乃出谢礼。以其木代已受罚。引手抚之。其树即苏。真平王三十年。王患句高丽屡侵封疆。欲请隋兵以征敌国。命师修乞师表。师曰。求自存而灭他。非沙门之行也。然贫道在大王之土地。费大王之衣食。敢不唯命是从。乃述以闻。师性虚闲。情多汎爱。言常含笑。愠结不形。为笺表启书。并出自胸襟。举国倾奉。委以治方。乘机敷化。垂范后代。三十五年皇龙寺设百座会。邀集福田讲经。师为上首。常侨居加悉寺讲演真诠。沙梁部。贵山。帚顶。诣门抠衣告曰。俗士颛蒙无所知识。愿赐一言。为终身之诫。师曰有菩萨戒。其别有十。若等为人臣子。恐不能行。今有世俗五戒。一曰事君以忠。二曰奉亲以孝。三曰交友以信。四曰临战不退。五曰杀生有择。若等行之无忽。贵山曰。他则既受命矣。但不晓杀生有择。师曰。春夏月及六斋日不杀。是择时也。不杀使畜。谓牛马鸡犬。不杀细物。谓肉不足一脔。是择物也。过此虽□所□。但不求多杀。此可谓世俗之善戒。贵山等守而勿堕。后国王染患。医治不□。请师说法。入宫安置。或讲或说。王诚心信奉。初夜见师首领。金色如日轮。宫人共睹。王疾立效。法腊既高。乘舆入内。衣服药石。并是王手自营用希专福。衬施之资舍充营寺。惟馀衣钵以此盛宣正法。诱掖道俗。将终之际。王亲执慰。嘱累遗法兼济斯民。为说徵详。建福五十八年。不豫经七日。遗诫清切。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东北虚中音乐盈空。异香充院。合国悲庆。葬具羽仪同于王礼。春秋九十九。即贞观四年也。后有儿胎死者。闻谚传埋于有德人墓侧。子孙不绝。乃私瘗之。即日震。胎尸掷于茔外。三岐山浮屠至今存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朴。
本住三韩。
秦韩辰韩马韩。
光即辰韩新罗人也。
家世海东。
而神器恢廓。
校猎玄儒。
讨雠子史。
年二十五。
乘舶造于金陵。
及闻释宗。
乃上启陈主。
请归道法。
有敕许焉。
既爰落䰂。
即禀具戒。
游历讲肆。
得成实涅槃。
蕴括心府。
三藏数论。
遍所披寻。
末又投吴之虎丘山。
息心之众。
云结林泉。
并综涉四含。
功流八定。
深副夙心。
遂有终焉之虑。
于即顿绝人事。
槃游圣踪。
时有信士。
宅居山下。
请光出讲。
创通成论。
未讲般若。
皆思解俊彻。
听者欣欣会其心府。
名望横流。
播于岭表。
披榛负橐而至者。
相接如鳞。
会隋后御宸。
威加南国。
遂被乱兵。
将加刑戮。
有大主将。
望见寺塔火烧。
走赴救之。
了无火状。
但见光在塔前。
被缚将杀。
既怪其异。
即解而放之。
光学通吴越。
使欲观化周秦。
开皇九年。
来游帝宇。
值佛法初会。
摄论肇兴。
奉佩大言。
振续徽绪。
本国远闻。
上启频请。
有敕厚加劳问。
放归桑梓。
光往还累纪。
老幼相欣。
新罗王金氏。
面申虔敬。
仰若圣人。
光年齿既高。
乘舆入内。
衣服药食。
并王后自营。
不许佐助。
用希专福。
将终之前。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
兼济民斯。
为说徵祥。
被于海曲。
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觉不愈。
经于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中。
春秋九十有九。
僧法常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7—645 【介绍】: 唐僧。白水人,俗姓张。少习儒业,颇知梗概。年十九,从昙延法师学。太宗贞观中,召居普光寺,寻兼知空观寺上座。时听讲者众,四方而至,后皆为法匠。有《摄论义疏》、《玄章》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张氏。
南阳白水人也。
高祖隆。
仕魏之河北。
子孙因占籍焉。
少业儒。
性厌烦杂。
年十九。
投昙延法师祝发。
即学涅槃。
而随以讲说。
听者叹异。
延尝三摩其顶曰。
子当住持佛法矣。
年二十二。
摄论初兴。
常以师门。
多守旧章。
鲜获奇致。
于是历游秦齐赵魏。
尽覈成实毗昙华严地论之旨。
积劳五年。
而后出疏于上京以决群疑。
隋齐王暕。
以时望。
召升高座。
自是俦侣四臻。
敷唱相续。
大业间。
诏居禅定道场。
陶治尤盛。
国朝遐迩晏清。
化风腾播。
贞观译经。
资以證义。
且诏常知翻译任。
普光寺成。
诏居之。
未几。
诏为皇太子。
授菩萨戒。
九年诏为中宫戒师。
兼补空观寺上座。
新罗王金慈藏。
弃位入道。
航海求见。
从受菩萨戒以归。
十四年。
僧有误陷宪网者。
有司以闻。
诏集京寺诸德于玄武门。
普加责让。
于是常上殿奏曰。
僧等蒙荷恩惠。
得预法门。
不能严奉律科。
致有上闻天听。
特由常等。
寡于训诲。
不胜愧耻。
遂引涅槃付嘱之语。
上然之。
因诏宥大理狱囚。
又赐食而退。
后以上惑于姓所自来。
诏李位释上。
屡疏争之。
不听。
俄发疾。
终于所住寺。
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也。
寿七十九。
七月二日。
葬南郊高阳之原。
弟子德逊等立碑。
宗正卿李伯药制文。
惟常慈忍进脩。
每感祯瑞。
神王冠服皆素。
拥部从旋绕。
堂壁所画乐天。
一时起舞。
观音菩萨。
身相瑰琦。
佩服缨络。
从外入户。
上住空中。
良久而灭。
普贤菩萨。
从东方来。
去地五六丈。
光夺曙彩。
是岂可诞妄哉。
吁异矣。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法常。
俗姓张氏。
南阳白水人也。
高祖隆仕魏因移于河北郡焉。
少践儒林颇知梗概。
而厌其諠杂情欣出家。
奉戒自守不郡非类。
霜怀标举为众所推。
年十九。
投昙延法师。
登蒙剃落既预听限。
大阐宏猷。
学不逾岁。
即讲涅槃。
道俗听者咸奇理趣。
自尔专亲侍奉晓夕咨谋。
每击幽致。
延欣其情理深当。
乃摩顶曰。
观子所涉。
必住持正法矣。
于即研精覃思无释寸阴。
时年二十二。
摄论初兴。
随闻新法仰其弘义。
于时论门初辟。
师学多途。
封守旧章鲜能回觉。
常乃博听众锋校其铦锐。
秦齐赵魏靡不周行。
时积五年钻覈名理。
至于成实毗昙华严地论。
博考同异皆为轨辙。
末旋踵上京慨兹异叙。
随讲出疏示显群迷。
隋齐王暕。
召结时望盛演释经。
登预法座敷陈至理。
词义弘远罕得其门。
佥共美之嘉叹。
成俗遂有。
胥徒归凑。
相续依承。
四时讲解以为恒任。
大业之始荣唱转高。
爰下敕旨入大禅定。
相寻讲肆成济极多。
唐运初兴遐迩清晏。
四远投造增倍于前。
每席传灯播扬非一。
贞观之译證义所资。
下敕徵召恒知翻任。
后造普光宏壮华敞。
又召居之。
衣服供给四时随改。
又下敕令为皇储受菩萨戒。
礼敬之极众所倾心。
贞观九年。
又奉敕召。
入为皇后戒师。
因即敕补兼知空观寺上座。
抚接客旧妙识物心。
弘导法化长镇不绝。
前后预听者数千。
东蕃西鄙难可胜述。
及学成返国皆为法匠。
传通正教于今转盛。
新罗王子金慈藏。
轻忽贵位弃俗出家。
远闻虔仰思睹言令。
遂架山航海远造京师。
乃于船中梦瞩颜色。
及睹形状宛若梦中。
悲涕交流欣其会遇。
因从受菩萨戒。
尽礼事焉。
十四年。
有僧犯过。
下敕普责京寺。
大德纲维因集于玄武门。
召常上殿。
论及僧过。
常曰。
僧等蒙荷恩惠得预法门。
不能躬奉教网。
致有上闻天听。
特由常等寡于训诲。
耻愧难陈。
遂引涅槃付属之旨。
上然之。
因宥大理狱囚百有馀人。
又延设供。
食讫而退。
及李道居先。
不胜此位。
率僧邀驾随顿表上。
既不蒙遂。
因染馀疾。
的无痛所右胁而终于住寺。
春秋七十有九。
即贞观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也。
至七月二日。
葬于南郊高阳之原。
时炎景陵天游尘翳日。
逮至发引之前。
夜降微雨。
及于明旦。
天地清朗云雾四除。
纤尘不飞道路无拥。
京寺僧侣门人子弟等。
各建脩幢三十馀车。
前后威仪四十馀里。
信心士女执素幡花列侍左右。
乃盈数万。
卿相傧从。
佥以荣之。
初常涉诣义门妙崇行解。
故众所推。
美归于摄论。
而志之所尚慕涅槃。
恒欲披讲未之欣悟。
遂依众请专弘此论。
陶冶理味精贯匈怀。
依时赴讲全无读诵。
才有馀暇课业行道。
六时自励片无违缺。
有大神王冠服皆素。
率其部从随其旋绕。
道俗时见。
密以高之。
又曾宵夜至佛堂中。
壁画乐天一时起舞。
后于中夜又在佛堂。
观音菩萨从外入户上住空中。
身相瑰奇佩服璎珞。
晃发希有良久便灭。
后经五年。
天将欲曙。
又感普贤菩萨从东而来。
去地五六丈许。
常之专精。
徵应为如此也。
故立志清峻逾久逾剧。
所获法利多造经像。
但务奇妙不言其价。
岁建檀会终尽京师。
悲敬两田无遮供养。
自所服用粗弊而已。
讲扬别供一不受之。
还布众中持操无改。
著摄论义疏八卷玄章五卷。
涅槃维摩胜鬘等。
各垂疏记。
广行于世。
弟子德逊等。
为立碑于普光之门。
宗正卿李百药为文。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张。
南阳白水人。
高祖隆仕魏。
因移于河北郡焉。
少践儒林。
情欣田家。
年十九。
投昙延法师剃落。
学不逾岁。
即讲涅槃。
道俗听者。
咸奇理趣。
年二十二。
摄论初兴。
随闻新法。
秦齐赵魏。
靡不周行。
时积五年钻覈名理。
至于成寔毗昙华严地论。
博考同异。
皆为轨辙。
隋齐王暕。
召结时望。
盛演释经。
常预法座。
敷陈至理。
词义弘远。
佥共美之。
大业之始。
荣唱转高。
爰下敕旨。
入大禅定。
相寻讲肆。
成济极多。
唐运初兴。
遐迩清晏。
四远投造。
增倍于前。
贞观之译。
證义所资。
下敕徵召。
恒知翻任。
后造普光。
宏壮华敞。
又召居之。
衣服供给。
四时随改。
文下敕令为皇储受菩萨戒。
礼敬之极。
众所倾心。
贞观九年。
又奉敕召。
入为皇后戒师。
因即敕补兼知空观寺上座。
弘导法化。
前后预听者数千。
及学成返国。
新罗王子金慈藏。
轻忽贵位。
弃俗出家。
远闻虔仰。
思睹言令。
遂架山航海。
远造京师。
乃于船中梦想颜色。
及睹形状。
宛若梦中。
悲涕交流。
欣其会遇。
因从受菩萨戒。
尽礼事焉。
十四年。
有僧犯过。
下敕普责京寺大德纲维。
因集于玄武门。
召常上殿。
论及僧过。
常曰。
僧等蒙荷恩惠。
得预法门。
不能躬奉教纲。
致有上闻天听。
特由常等。
寡于训诲。
耻愧难陈。
遂引涅槃付嘱之旨。
上然之。
因宥大理狱囚百有馀人。
又延设供。
食讫而退。
因染馀疾。
右胁而终于住寺。
春秋七十有九。
乃贞观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
七月二日。
葬于南郊高阳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