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人物:
僧思有
相关人物:
共 6 位
。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重到惠山
(798年)
唐 ·
李绅
七言律诗
再到石泉寺内,
有禅师
鉴玄影堂,在寺南峰下。顷年与此僧同在惠山十年,鉴玄在寿春相访,因追旧欢。
碧峰依旧松筠老,重得经过已白头。
俱是海天黄叶信,两逢霜节菊花秋。
望中白鹤怜归翼,行处青苔恨昔游。
还向窗间
(一作竹窗)
名姓下,数行添记别离愁
(万首绝句分为二首)
。
杭州还乡和尚唱
(钱氏时,
有和尚
在街市唱此,人因名为还乡和尚,问之,每云:“明年大家都去。”钱氏果纳地去归汴云。)
唐 ·
不详
七言绝句
还乡寂寂杳无踪,不挂征帆水陆通。
蹋得故乡回地稳,更无南北与西东。
失调名
其一
出家赞文十首
唐 ·
敦煌曲子
舍利佛国难为。
吾本出家之时。
舍却耶娘恩爱,惟
有和尚阇梨
。
按:敦煌歌辞总编卷四(○五八九)
送缘
有禅师
与雷处士入武夷山
(874年)
五代 ·
贯休
五言律诗
师与雷居士,寻山道入闽。
应将熊耳印,别授武夷君。
崖𥕕仙棺出,江垠毒草分。
他年相觅在,莫苦入深云。
宣州新兴寺碑铭
唐 ·
卢肇
四言诗
至哉。邃古已来。天之永锡正命者。其惟帝唐乎。圣祖神宗。光启土宇。垂亿万祀。克承休嘉。莫不以礼乐先兆人。以慈俭任天下。仁居惠往。营魄离者。而其施犹存。揭浅厉深。心迹泯者。而厥功亦在。常善救人。常善救物。非至德谁能普行之。故鬼神受祉。黎元乐康。宝祚延洪。率由此道也。于是表大觉为灵根。与偫生共有。叩真空而不坏。惟圣者独知。非崇夫金轮氏之教。则焉得穷理尽性。齐万法于物我哉。是以沉善恶于洗妄之泉。擢枝茎乎植性之囿。尝令学者。崇饰精庐。显有堂皇。亦如庠序。郡国分理。必付元臣。将俾偫生。罔不开悟。且夫斯干秩秩。止在周邦。灵宫彤彤。唯居鲁国。曷有列刹映乎霄颢。飞甍丽乎阳光。瞻彼玉毫。俨然金地。翚轩雕皖。岫耸云攒。遍于州郡。若斯之美与。若夫宣城新兴寺者。会昌四年既毁。大中二祀。故相国太尉裴公之所立也。公讳休。字公美。河东闻喜人。代济文德。洎公弥大。擢进士甲科。登直言制首。未三十。由拾遗迁殿内。鸿名伟望。迭处清雄。入奉丝纶。出省风俗。拜春官则齐驱骥騄。视民部则克阜生齿。至于调入王府。货出水衡。洎陟台司。亦劳厥事。凡三拜廉察。五授节旄。孙先生有愧知兵。山巨源当惭视史。揆路既长乎百辟。荆门复平乎水土。公降由辛未。归以甲申。为唐硕臣。作佛大士。光珉显竹。此不复书。所至之邦。必兴修净行。大中二年拜宣城。常与名缁会难。有设疑以试公者曰。三界虚妄。偫生颠倒。可有修行。能解缠缚。孰为智慧。可化凡愚。胡为乎公之区区。徒自挠耳。公曰噫嘻。珠玉在椟。启之则见其珍。圣贤有门。行之则践其阈。分涂而往。惟善恶焉。善恶如东西耳。趣之不已。则至其所焉。在乎推心于不染。驭马于无涂也。如是三界信真实。偫生非颠倒。但学者不能窒欲攘贪。遗名去利。弗舍有漏。而思住无为耳。然舍之自我。取不由人。非用智慧。解彼缠缚。如此则了无一物。以挠吾真也。他日。门人有谓公曰。敢问三界之言未立。人不知修行。不知因果。畏阴骘者不为之多。介景福者不为之少。理乱增损。系乎其时。洎斯教也。行乎诸华。愚人畏罪以损其恶。贤者望福以增其善。增之不已。则至今当尽善矣。损之不已。亦至今宜无恶矣。何昏迷暴虐。无减于秦汉之前。福慧聪明。不增于魏晋之后。归之者殊涂辐凑。立之者万法云兴。稽诸天不见其文。求诸古莫有其法。号为大圣。作天人师。是宜使吾人尽升觉路。不宜使蚩蚩庶类。由古迄今。若斯之迷者也。设使像法至今未行。将尽堕恶道。为鬼为蜮乎。夫法未始有。今而有之。希圣之徒。可存而知之也。其由之之固。庸非溺乎。公笑谓之曰。大昭肇启。法不齐备。圣人继作。代天为工。结绳画卦。质文滋变。一圣立。一法生。天道人事。显若符契。夫燧人氏之未为火也。则天无火星。人无火食。龟无火兆。物无火灾必矣。少昊氏之未理金也。则天亦无金星。人亦无金用。龟亦无金兆。物亦无金灾必矣。及圣人攻木出火。锻石取金。于是乎精芒主宰。腾变上下。则知世法时事。随圣而立。佛圣人也。考精神之原。穷性命之表。作大方便。护于偫生。偫生受之而不知。盖由天道运行。物以生茂。皆谓自已。孰知其然也。于是问者廓然。自得佛味。武宗时毁寺。而宣之新兴。故有崇基广厦。文甓雕甍。鞠为土梗。唯乔柯灌木。森耸涧澞。祥烟翠霭。交覆岩麓耳。及宣宗诏许立寺。宣之四人相鼓以力。请先立之于宣郛。公独不许。遂命苾刍上首元敬谓之曰。吾闻之新兴寺。大历初
有禅师
巨伟。南宗之上士也。与北宗昭禅师论大慧纲明实相际于此。始作此山道场。后有浩禅师作草堂于道场西北。其旁有藻律师居之。律师去世。门人立塔院。贞元中。巨伟之门人灵翘始请于太守。合三院而为寺。彼皆智慧杰出。亲启山林。今之立寺。无以易此也。议定。郡东故有妙觉寺。寺虽毁而杉桧多大十围。一旦有二龙斗谷中。拔大树三十二。视之皆殿宇之材也。公叹曰。将立寺而龙拔巨树。天其有意乎。遂用之。于是霜斤沐楹。玉砂莹础。上下其响。音中桑林。不期年而云攒四荣。风摇宝铎。蟉拿六扇。月照金铺。胜纪一源。缭墙百雉。缮修多罗为摄受。置无尽藏为庄严。䆗窱幽邃。轮奂博敞。盖江南之首出也。初奉诏隶僧三十人。今其存者大半。搆殿立门。有轩有庑。则律师元敬法华道延首其事。编经立藏。不遗句偈。则维摩从省禅门真会著其功。善集檀施。备修房廊。学于三时。旁窥六义。则金刚清越服其勤。而法华遂言涅槃明则洎法林超度。皆以禅学为宗。律师道随。宜春人。幼植净行。得泥丸妙旨。一日。以披文相质之事。造余于新安。余既许之。道随复言。继二十人者皆苦修持。能遗物累。则有应元友恭道幽仁宝怀贲从俭惟恭文明师回师宗思静常政文畅宏畅契蒙景先法进惟勤志宏元操。与前辈又为三十人矣。而太尉所立。有殿内千佛。有地藏院。有上方石盆院。又以俸钱入膏腴之墅。为地藏香火。定中之谋。始于太尉。太尉作之。门人述之。有作有述。谁曰不然。乃为铭曰。
奕奕新兴,敬亭南麓。
钜构崇基,峥嵘煜煜。
伊昔既毁,神愁鬼毒。
洎将再营,天人合福。
赩有逴龙,其怒则触。
助作栋楹,拔此巨木。
雨运风移,腾川跨陆。
神怪戮力,老幼同心。
蚨翼飞货,龙鳞布金。
揭立赫奕,化成嵚崟。
玉础
方丈,花台百寻。
日明香刹,云生宝林。
太尉裴公,耸其学者。
宏以戒光,甘露披洒。
示厥有为,取彼难舍。
必有精灵,扶持大厦。
小儒刻石,有惭史野。
永言歌之,庶近风雅。
漳州三平大师碑铭
唐 ·
王讽
四言诗
得菩提一乘。嗣达摩正统。志其修證。俾人知方。则
有大师
法名义中。俗姓杨氏。为高陵人。因父仕闽。生于福唐县。年十四。宋州律师元用剃发。二十七具戒。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禅那。大师幼悟法印。不汨幻机。日损薰结。元超冥观。先依百岩怀晖大师。历奉西堂百丈石䂮。后依大颠大师。宝历初到漳州。州有三平山。因芟薙住持。敞为招提。学人不远荒服请法者。常有三百馀人。示以俗谛。勉其如幻解脱。示以真空。显非秘密度门。虚往实归。皆悦义味。知性无量。于无量中。以习气所拘。推为性分。知智无异。于无异中。以随生所系。推为业智。以此演教。證可知也。大师一日病背疽。闭户七日不通问。洎出。疽已溃矣。无何。门人以母丧闻。又闭户七日不食饮。武宗皇帝简并佛刹。冠带僧徒。大师至于三平深岩。至宣宗皇帝稍复佛法。有巡礼僧常肇惟建等二十人。刺史故太子郑少师薰俾蒇其事。旬岁内寺宇一新。因旧额标曰开元。于戏。知物不终完。成之以裨教。知像不尽法。约之以表微。晦其用而不知其方。本乎迹而不知其常。咸通十三年十一月六日。宴坐示灭。享年九十一。僧腊六十五。讽自吏部侍郎以旁累谪守漳浦。至止二日访之。但和容瞪目。久而无言。徵其意。备得行止事实。相见无间然也。问曰。周易经历三圣。皆合天旨神道。注之者以至虚而善应。则以道为称。以不思而元览。则以神为名。达理者也。经云隐而显。不言而喻。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后之通儒。有何疑也。异日又访之。适有刑狱。因语及。师曰。孝之至也。无所不善。有其迹乃匹夫之令节。法之至也。莫得而私。一其政则国之彝典。其于适道适权又如此。言讫颔之。不复更言。今亡矣夫。强拟诸形容。因为铭曰。
观迹知證,语默明焉。
观證知教,权实形焉。
体用如一,曷以言宣。
太素浩然,吾师亦然。
观其定容,见其正性。
不阅外尘,朗然内净。
智圆则神,理通则圣。
师能得之,随顺无竞。
吾之行止,师何以知。
得性之分,识时之机。
达心大师,邈不可追。
咏亡
有禅师
山斋养猕猴
北宋 ·
释智圆
七言绝句
闲庭树树果垂霜,听法犹怜入草堂。
异类岂能知礼节,每来相对坐禅床。
云庵和尚赞三首
其二
北宋 ·
释德洪
槁容而毳衣,殆不逾于中人。
而于祖道颠危之秋,勃然而中兴。
知我亦何幸,自幼及壮。
出入其户庭,俯仰其藩篱。
而其道德之精华,未能略窥其毫微。
譬如戴天履地于终日,而其高明深厚所不能知。
惟闻孔子之殁一百年而生孟子,释迦之寂二千岁而
有禅师
。
拜手稽首,堂堂乎三界之依者耶。
按:《石门文字禅》卷一九。又见《雪庵真净禅师语录》附录。
送丹霞
(诗集下
有禅师
二字)
宋 ·
邓肃
山压浓阴势欲颓,阿香推车振不开。
君来论诗风四起,挽出羲和照九垓。
别君
(诗集作居)
八年惊电扫,霜髭已失童颜好。
逝者姑
(诗集作任)
从造物流,吾人一笑初不老。
明朝飞锡过平津,浩歌归耕陇上云。
岩窦不应藏一滴,要须化作无边春。
题澹岩
宋 ·
朱正一
七言律诗
秦曾羽客驻真跧,
唐有禅翁
嗣结缘。
石窦宏深开洞府,天门明显逗风烟。
香山耸迹停危壁,怪木盘根长绝巅。
千古灵踪谁可问,踟蹰瞻想不知还
(清刘方璿嘉庆《零陵县志》卷一六)
。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