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類聚

虹霓 
  
歲時
正月十五三月三日七月十五 
元正晦日五月五日九月九日 
人日寒食七月七日 
內典
內典       
楊州青州兗州雍州幽州交州 
冀州荊州徐州豫州益州并州  
河南郡京兆郡宣城郡會稽郡   
華山太行山北邙山燕然山虎丘山石鼓山岷山
崑崙山衡山荊山天台山羅浮山蒜山石門山會稽諸山
嵩高山廬山鍾山首陽山九疑山石帆山太平山交廣諸山
水總載潮濤
四瀆谿 
符命
符命       
帝王
帝王總載帝女媧氏帝舜有虞氏漢文帝漢和帝晉康帝齊武帝陳宣帝
天皇氏炎帝神農氏帝禹夏后氏漢景帝魏武帝晉穆帝齊明帝 
地皇氏黃帝軒轅氏殷成湯漢武帝魏文帝晉簡文帝梁武帝 
人皇氏少昊金天氏周文王漢昭帝吳大帝晉孝武帝梁元帝 
有巢氏顓頊高陽氏周武王漢宣帝晉武帝宋武帝北齊文宣帝 
燧人氏帝嚳高辛氏周成王後漢光武帝晉元帝宋孝武帝陳武帝 
太昊庖犧氏帝堯陶唐氏漢高帝漢明帝晉成帝齊高帝陳文帝 
后妃
后妃       
儲宮
儲宮太子妃公主     
美婦人友悌贈答哀傷傭保
賢婦人交友閨情隱逸
老人絕交嘲戲寵幸 
言語公平言志遊俠 
謳謠品藻行旅報德 
質文遊覽報讐 
髑髏鑒誡盟會 
性命懷舊 
宗廟學校籍田燕會 
祭祀明堂釋奠社稷封禪婚姻冢墓 
郊丘辟雍巡狩朝會親蠶  
論樂琵琶  
箜篌筍簴  
職官
職官總載太傅司空吏部尚書給事太僕太子詹事令長
諸王太保儀同尚書中書令廷尉太子中庶子 
相國祭酒特進吏部郎中書侍郎鴻臚太子舍人 
丞相博士錄尚書侍中驃騎將軍司農刺史 
冢宰大司馬尚書令黃門侍郎太常將作 
太尉司徒僕射散騎常侍衛尉光祿大夫太守 
封爵
封爵總載親戚封功臣封遜讓封外戚封婦人封尊賢繼絕封 
治政
論政善政赦宥錫命薦舉奉使  
刑法
刑法       
雜文
經典總載讀書集序連珠
談講史傳書記 
將帥戰伐      
軍器
   
匕首   
居處
居處總載 
殿宅舍道路 
  
產業
田獵  
   
衣冠
衣冠玦珮衣裳裙襦   
貂蟬巾帽    
儀飾
黃鉞鼓吹相風刻漏   
服飾
麈尾火籠
屏風薦蓆如意香鑪梳枇
胡牀步搖 
舟車
      
食物
酪蘇   
    
雜器物
   
    
巧藝
彈棋摴蒲四維  
圍棋投壺藏鉤象戲  
方術
養生卜筮相術   
靈異
仙道魂魄    
烽燧庭燎薪炭灰
藥香草
兔絲芣苡芸香薔薇 
空青女蘿署預蘼蕪藿香 
芍藥款冬菖蒲鬱金鹿蔥愼火 
百合天門冬杜若迷迭蜀葵卷施 
芙蕖  
菜蔬  
  
寶玉
馬瑙車渠 
琉璃玳瑁  
百穀
   
    
布帛
  
林檎燕薁木瓜檳榔甘蔗
櫻桃甘藷杜梨荔支
石榴沙棠蒟子益智 
枳椇楊梅 
胡桃枇杷蒲萄芭蕉 
木蘭并閭 
楊柳豫章茱萸靈壽夫栘 
無患女貞 
朱樹長生若木黃蓮 
君子木槿合歡梔子 
 
白鶴孔雀鴛鴦
黃鵠鸚鵡反舌鵁鶄
玄鵠青鳥山雞倉庚鸂鶒精衛
鷦鷯白鷺翡翠
啄木鷿鵜服鳥
狌狌
騊駼駱駝獼猴
鹿果然
鱗介
烏賊  
蛤蜊石劫  
蟲豸
蛺蝶蝙蝠蟋蟀螳蜋
蜉蝣螢火叩頭蟲尺蠖蜘蛛 蛸 
祥瑞
祥瑞木芝白鹿白狼 
慶雲比翼比肩  
甘露  
木連理鳳皇騶虞  
災異
祈雨 

  • 周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 又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 又曰:天行健。
  • 尚書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
  • 又曰: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將天威。
  • 禮記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日月星辰繫焉。萬物覆焉。
  • 論語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 老子曰:天得一以清。
  • 春秋繁露曰:天有十端。天地陰陽水土金木火人。凡十端。天亦喜(○太平御覽一喜上有有字。)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 爾雅曰:穹蒼。蒼天也。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
  • 春秋元命苞曰:天不足西北。陽極於九。故天周九九八十一萬里。
  • 渾天儀曰:天如雞子。天大地小。天表裏有水。地(○開元占經一。太平御覽二。地上有天字。)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天轉如車轂之運。
  • 黃帝素問曰:積陽為天。故天者清陽也。
  • 莊子曰: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 申子曰:天道無私。是以恆正。天常正。是以清明。
  • 文子曰:高莫高於天。下莫下於澤。天高澤下。聖人法之。
  • 太玄曰:有九天。一為中天。二為羨天。三為從天。四為更天。五為睟天。六為廓天。七為咸天。八為沈天。九為成天。
  • 又曰:天以不見為玄。
  • 皇覽記(○太平御覽二作皇覽冢墓記。)曰:好道者。言黃帝乘龍升雲。登朝霞。上至列闕。倒影經過天宮
  • 禮統曰: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
  • 廣雅曰:太初。氣之始也。清濁未分。太始。形之始也。清者為精。濁者為形。太素。質之始也。已有素朴而未散也。二氣相接。剖判分離。輕清者為天。
  • 呂氏春秋曰:天有九野。何謂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皓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曰陽天。
  • 列子曰:杞國有人。憂天崩墜。身無所寄。廢於寢食。又有憂彼之憂者。曉之曰:天積氣耳。無處無氣。奈何而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也。曉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曜者。正復使墜。亦不能有中傷。
  • 說苑曰:齊桓公問管仲。王者何所貴。對曰:貴天。桓公仰觀天。管仲曰:所謂之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
  • 白虎通曰:天者身也。天之為言鎮也。居高理下。為人鎮也。男女惣名為人。天地所以無惣名何。天圓地方。不相類也。天左旋。地右周。猶君臣陰陽相對向也。
  • 張衡靈憲曰:太素之前。幽清寂寞。不可為象。惟虛惟無。蓋道之根也。道根既建。由無生有。太素始萌。萌而示兆。斯謂龐洪。蓋道之幹也。道幹既育。萬物成體。於是剛柔始分。清濁異位。天成於外而體陽。故圓以動。斯謂天元。道之實也。天有元位。
  • 徐整三五曆紀曰: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 蜀志曰:吳使張溫來聘。溫問秦密曰:天有頭乎。密曰:有之。溫曰:在何方。密曰:詩云。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溫曰:天有耳乎。密曰:天處高而聽卑。詩云。鶴鳴九皋。聲聞于天。若其無耳。何以聽之。溫曰:天有足乎。密曰:詩云。天步艱難。若其無足。何以步之。溫曰:天有姓乎。密曰:姓劉。何以然。曰:其子姓劉。以此知之。
  • 楚辭天問曰:圖(○天問作圜。初學記一。太平御覽二作圓。)則九重。孰營度之。八柱何當。東南何虧。(言天有八山為柱。皆何當值。東南不足。誰虧缺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 晉傳言(○初學記一作傅玄。)兩儀詩曰:兩儀始分。元氣上清。列宿垂象。六位時成。日月西邁。流景東征。悠悠萬物。殊品齊名。聖人憂世。實念群生。
  • 又天行篇曰:天行一何健。日月無高蹤。百川赴陽谷。三辰因泰蒙。
  • 又歌曰:天時泰兮昭以陽。清風起兮景雲翔。仰觀兮辰象。日月兮運周。俯視兮河海。百川兮東流。
  • 晉成公綏天地賦曰:天地至神。難以一言定稱。故體而言之。則曰兩儀。假而言之。則曰乾坤。氣而言之。則曰陰陽。性而言之。則曰柔剛。色而言之。則曰玄黃。名而言之。則曰天地。若乃懸象成文。列宿有章。三辰燭燿。五緯重光。眾星回而環極。招搖運而指方。白虎時據於參代。(○馮校本作井。初學記一作昴。)青龍垂尾於氐房。玄龜匿首於女虛。朱鳥奮翼於星張。帝皇正坐於紫宮。輔臣列位於文昌。垣屏絡驛而珠連。三台差池而鴈行。軒轅華布而曲列。攝提鼎峙而相望。
  • 晉郭璞釋天地圖贊曰:祭地肆瘞。郊天致煙。氣升太一。精淪九泉。至敬不文。明德惟鮮。
  • 宋顏延之請立渾天儀表曰:張衡創物。蔡邕造論。戎夏相襲。世重其術。臣昔奉使入關。值大軍旋旆。渾儀在路。肆觀奇祕。絕代異寶。旋及王府。考諸前志。誠應夙聞。尚書。琁璣玉衡。以齊七政。崔瑗所謂數術窮天地。制作侔造化。經志所云。圖憲所本。故體度不渝。精測尚矣。則七晷運變。無匪康時。九代貞觀。不絕司曆。臣夙懷末意。懼于非任。今忝惟職統。敢昧死以聞。

  • 易曰:日月麗乎天。
  • 又曰:離為日。
  • 又曰: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 毛詩曰:日居月諸。胡迭而微。
  • 禮記曰:玄端而朝日於東門之外。
  • 左氏傳曰: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
  • 五經通義曰:日中有三足烏。
  • 春秋內事曰:日者陽德之母。
  • 白虎通曰:日行遲。月行疾者何。君舒臣勞也。日月所以懸著何。助天行化。昭明下地也。日月徑千里。
  • 風俗通曰:成帝問劉向。俗說文帝被徵。後期。不得立。日為再中。
  • 爾雅曰: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岠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東至日所出為太平。西至日所入為太蒙。
  • 廣雅曰:日名朱明。一名耀靈。一名東君。一名大明。亦名陽烏。
  • 說文曰:日。實也。太陽之精。字從口一。象形也。
  • 又曰:初出為旭。(○初學記一。太平御覽三作纂要曰:日初出曰旭。)
  • 日昕曰晞。日溫曰煦。日在午曰亭午。在未曰昳。日晚曰旰。日將落曰薄暮。日西落。光反照於東。謂之反景。在上曰反景。在下曰倒景。煦。日溫也。皓。日晝貌也。暉。日光也。旰。日晚也。翌。日明也。曉。日白也。
  • 易坤靈圖曰:至德之明。日月若連璧。
  • 京房易傳曰:日月大光。天下和平。上下俱昌。延年益壽。長世無極。
  • 禮斗威儀曰:政理太平。則時日五色。
  • 漢書曰:文帝時。新垣平言。臣候日再中。居頃之。日卻復中。乃更以十七年為元年。
  • 列子曰: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去人近。日中時遠也。一兒曰:我以為日初出時遠。而日中時近。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其中。纔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兒笑曰:孰謂汝多知乎。
  • 賈誼書曰:湯曰:學聖王之道。譬其如日。靜居而獨思。譬其若火。夫人舍學聖王之道。而靜居獨思。譬其去日之明於庭。而就火之光於室也。然可以小見。不可以大知。
  • 應劭漢官儀曰:太山東南。名曰日觀。日觀者。雞鳴時見日。
  • 論衡曰:儒者論日旦出扶桑。暮入細柳。扶桑。東方之地。細柳。西方之地。
  • 家語曰: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拳。赤如日。(事具草部。)
  • 帝王世紀曰:周文王夢日月著其身。
  • 瑞應圖曰:日月揚光者。人君之象也。君不假臣下之權。則日月揚光。
  • 山海經曰:猗天山。蘇門山。日月所出。
  • 又曰:大荒之中。暘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九日居下(○原作上。據馮校本改。)枝。一日居上(○原作下。據馮校本改。)枝。皆載烏。
  • 又曰:有女子。名曰羲和。浴日於甘泉。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
  • 淮南子曰: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燋枯。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烏皆死。墮羽翼。
  • 又曰:若木在建木西。有十日。華照下地。
  • 又曰:日出于暘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謂晨明。登于扶桑之上。爰始將行。是謂朏明。至于曲阿。是謂朝明。臨于曾泉。是謂蚤食。次于桑野。是謂晏食。臻于衡陽。是謂禺中。對于昆吾。是謂正中。靡于鳥次。(西南曰大壑。)是謂小遷。至于悲谷。是謂晡時。迴于女紀。是謂大遷。經于泉隅。是謂高舂。頓于連石。是謂下舂。至于悲泉。爰息其烏。(○初學記一。太平御覽三作六螭。淮南子天文篇作其馬。)是謂懸車。薄于虞泉。是謂黃昏。淪于蒙谷。是謂定昏。
  • 又曰: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反三舍。
  • 又曰: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
  • 又曰:日中有踆烏。(踆。趾也。謂三足烏也。)河圖協光篇曰:積精為日。
  • 皇甫謐年曆曰:日者眾陽之宗。陽精外發。故日以晝明。名曰曜靈。
  • 楚辭曰:曒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檻。楯也。)
  • 又曰:角宿未旦。曜靈安藏。(角。東方星也。曜靈。日也。言東方未旦之時。藏其精光也。)
  • 又天問曰:羿焉畢日。烏焉解羽。
  • 又招魂曰:十日並出。流金鑠石。
  • 魏劉楨詩曰:仰視白日光。皎皎高且懸。兼燭八紘內。物類無頗偏。
  • 晉張載詩曰:白日隨天迴。暾暾圓如規。踊躍湯谷中。上登扶桑枝。
  • 又詩曰:十日出湯谷。弭節馳萬里。經天曜四海。倏忽潛濛汜。
  • 晉傅玄詩曰:湯谷發清曜。九日棲高枝。願得並天御。六龍齊玉羈。
  • 梁李鏡遠詩曰:始臨東岳觀。俄昇若木枝。萍實詎儔彩。合扇且慚規。北林耿初曜。員窗鑒早曦。照庭餘雪盡。映簷溜滴垂。徘徊匝花樹。煜爚滿春池。柳陰裁靡靡。簾影復離離。曾泉豈停舍。桑榆忽在斯。迴戈安得中。長繩不可羈。沖情愛景落。清宴惜光馳。溫暉徒己荷。深心竊自知。
  • 梁劉孝綽詠日應令詩曰:弭節馳湯谷。照曜出扶桑。園葵一何幸。傾葉奉離光。
  • 後漢李尤九曲歌曰:年歲晚暮時已斜。安得力士翻日車。
  • 晉傅玄日昇歌詠曰:東光昇朝暘。羲和初攬轡。六龍並騰驤。逸景何晃晃。旭日照萬方。皇德配天地。神明(○原訛盟。據馮校本改。)鑒幽荒。
  • 又三光篇曰:三光垂象表。天地有晷度。聲和音響應。形立影自附。素日抱玄烏。明月懷靈兔。
  • 晉郭璞十日贊曰:十日並出。草木焦枯。羿乃控弦。仰落陽烏。可為洞感。天人懸符。

  • 釋名曰:月。闕也。滿則缺也。晦。灰也。月(○釋名一作火。)死為灰。月光盡似之也。朔。蘇也。月死復蘇生也。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張弓弦也。望。月滿之名也。日月遙相望者也。
  • 廣雅曰:夜光謂之月。
  • 山海經曰:大荒之中。有方山。日月所出入也。
  • 五經通義曰: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係陽也。
  • 文選。月上軒而飛光。
  • 乾鑿度曰: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體就。穴鼻始明。(穴。決也。決鼻。兔也。)
  • (○原訛尹。據馮校本改。)子曰:使星司夜。月司時。猶使雞司晨也。
  • 尚書大傳曰:晦而月見西方謂之眺。(眺。條也。條健。行疾貌也。)朔而月見東方謂之側匿。(側匿猶縮懦也。行遲貌也。)
  • 禮記曰:月者三日成魄。三月而成時。
  • 史記天官書曰:月行中道。安寧和平。
  • 又曰:太陰之精上為日。(○據開元占經十一作月。)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精也。
  • 禮含文嘉曰:君致尊而制命。則日月貞明。
  • 春秋孔演圖曰:仁義之道。日月循緯。
  • 漢書曰:元后母李氏。夢月入其懷而生后。
  • 禮斗威儀曰:政太平則月圓而多輝。政升平則月清而明。
  • 張衡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蜍兔。
  • 又曰:姮娥奔月。是為蟾蜍。淮南子曰:月。天之使也。積陰之寒氣。大者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
  • 又曰:月者陰之宗。是以月毀而魚腦減。
  • 又曰: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奔月宮。姮娥。羿妻也。服藥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又曰:畫隨灰而月暈闕。(以蘆灰隨暈環。闕其一面。則月暈亦闕於上也。)
  • 又曰: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方諸。陰燧大蛤也。熟摩拭令熱。以向月。則水生。銅盤受之。下水數石也。)
  • 呂氏春秋曰:月群陰之本。月望則蚌蛤實。群陰盈。月晦則蚌蛤虛。群陰揫。夫月形于天。而群陰化為川。
  • 又曰:月纏二十八宿。
  • 文子曰: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 京房易飛候曰:正月有偃月。必有嘉王。
  • 皇甫謐年曆曰:月群陰之宗。光內日影以霄曜。名曰夜光。
  • 物理論曰:京房說。月與星至陰也。有形無光。日照之乃光。如以鏡照日。而有影見。
  • 舊曆說曰:日猶火也。月猶水也。火則施光。水則含影。故朏生於向日。魄生於背日。當日則光盈。近日則明滅。
  • 楚辭曰: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維何。顧兔在腹。
  • 又曰:何泛濫之浮雲。欻擁蔽於明月。思耿耿而願見。然陰曀而不達。
  • 傅咸擬天問曰:月中何有。白兔擣藥。興福降祉。
  • 晉陸機詩曰: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餘煇。攬之不盈手。
  • 宋孝武帝齋中望月詩曰:褰幕蕩暄氣。入夜漸流清。微微風始發。曖曖月初明。思因往物深。悲以歸雲盈。
  • 宋鮑照翫月詩曰:蛾眉蔽珠櫳。玉鉤隔瑣窗。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夜移衡漢落。徘徊帷幌中。
  • 齊虞羲詠秋月詩曰:影麗高臺端。光入長門殿。初生似玉鉤。裁滿如團扇。泛濫浮陰來。金波時不見。儻遇賞心者。照之西園宴。
  • 梁簡文帝望月詩曰:流輝入畫堂。初照上梅梁。形同七子鏡。影類九秋霜。桂花那不落。團扇與誰裝。空聞北窗彈。未舉西園觴。
  • 又望月詩曰:今夜月光來。正上相思臺。可憐無遠近。光照悉徘徊。
  • 梁孝元帝望江中月影詩曰:澄江涵皓月。水影若浮天。風來如可泛。流急不成圓。秦鉤斷復接。和璧碎還聯。裂紈依岸草。斜桂逐行船。即此春江上。無俟百枝然。
  • 梁邵陵王蕭綸詠新月詩曰:霜氛含月彩。靄靄下南樓。霧濃光若晝。雲駛影疑流。梁沈約詠月詩曰:月華臨靜夜。夜靜滅氛埃。方暉竟戶入。圓影隙中來。高樓切思婦。西園遊上才。網軒映珠綴。應門照綠苔。洞房殊未曉。清光信悠哉。
  • 梁何遜望初月詩曰:初宿長淮上。破鏡出雲明。今夕千餘里。雙蛾映水生。的的與沙淨。艷艷逐波輕。
  • 梁庾肩吾和徐主簿望月詩曰:樓上徘徊月。窗中愁思人。照雪光偏冷。臨花色轉春。星流時入暈。桂長欲侵輪。願以重光曲。承君歌扇塵。
  • 又望月詩曰:桂殿月偏來。留光引上才。園隨漢東蚌。暈逐淮南灰。渡河光不濕。移輪轍巨開。此夜臨清景。還承終宴杯。
  • 梁蕭子範望秋月詩曰:河漢東西陰。清光此夜出。入帳華珠被。斜筵照寶瑟。霜慘庭上蘭。風鳴簷下橘。獨見傷心者。孤燈坐幽室。
  • 梁虞騫視月詩曰:清夜未云疲。珠簾聊可發。泠泠玉潭水。映見蛾眉月。靡靡露方垂。暉暉光稍沒。佳人復千里。餘影徒揮忽。
  • 梁劉瑗在縣中庭看月詩曰:移榻坐庭陰。初弦時復臨。侍兒能勸酒。貴客解彈琴。柏葉生鬟內。桃花出髻心。月光移數尺。方知夜已深。
  • 梁劉孝綽望月有所思詩曰:秋月始纖纖。微光垂步簷。曈曨入床簟。髣彿鑑窗簾。簾螢隱光息。簾蟲映光織。玉羊東北上。金虎西南昃。長門隔清夜。高堂蒙容色。如何當此時。懷情滿胸臆。
  • 又林下映月詩曰:明明三五月。垂影當高樹。攢柯半玉蟾。裛葉彰金兔。茲林有夜坐。嘯歌無與晤。側光聊可書。含毫且成賦。
  • 又望月詩曰:輪光缺不半。扇影出將圓。流光照漭瀁。波動映淪漣。
  • 梁鮑泉江上望月詩曰:客行鉤始懸。此夜月將弦。川澄光尚動。流駛影難圓。蒼蒼隨遠色。瀁瀁逐漪漣。無因轉還汎。迴首眷前賢。
  • 周王褒詠月贈人詩曰:月色當秋夜。斜暉映薄帷。上弦如半璧。初魄似蛾眉。渡雲光忽駛。中天影更遲。高陽懷許掾。對此益相思。
  • 隋江總賦得三五明月滿詩曰:三五兔輝成。浮雲冷復輕。隻輪非戰反。團扇少歌聲。雲前來往色。水上動搖明。況復高樓照。何嗟攬不盈。
  • 宋周祗月賦曰:二氣理化。精者能鏡。陽得一以朗旦。月代終而夕映。其狀也。氣融潔而照遠。質明潤而貞虛。弱不廢照。清不激汙。
  • 宋謝靈運怨曉月賦曰:臥洞房兮當何悅。滅華燭兮弄曉月。昨三五兮既滿。今二八兮將缺。浮雲褰兮收泛灔。明舒照兮殊皎潔。墀除兮鏡鑑。房櫳兮澄澈。
  • 宋謝莊月賦曰:陳王初喪應劉。端憂多暇。悄焉疚懷。弗怡中夜。于時斜漢左界。北陸南躔。白露曖空。素月流天。沉吟齊章。慇懃陳篇。抽毫進牘。以命仲宣。仲宣跪而稱曰:臣聞日以陽德。月以陰靈。擅扶光於東沼。嗣若英於西溟。引玄兔於帝臺。集素娥於后庭。若夫氣霽地表。雲歛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菊散芳於山椒。鴈流哀於江瀨。升清質之悠悠。降澄暉之靄靄。列宿掩縟。長河韜映。柔祇雪凝。圓靈水鏡。連觀霜縞。周除冰淨。歌曰: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臨風歎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
  • 梁沈約八詠。望秋月曰:秋月明如練。照曜三爵臺。徘徊九華殿。九華玳瑁梁。華榱與璧璫。以茲雕麗色。持照明月光。凝華入黼帳。清暉懸洞房。先過飛鷰戶。卻映班姬床。湛秀質兮似規。委清光兮如素。照愁軒之蓬髮。影金階之輕步。居人臨此笑以歌。別客對之傷旦暮。經衰圃。映寒叢。凝清夜。帶秋風。隨庭雪以偕素。與池荷而共紅。照玉墀之皎皎。含霜靄之濛濛。隱巖崖而半隔。出帷幌而纔通。散朱庭之奕奕。入青瑣而玲瓏。

  • 說文曰:萬物之精。上為列星。
  • 尚書考靈曜曰:五星若編珠。旋璣中星星調。則風雨時。
  • 春秋說題辭曰:星之為言精也。陽之榮也。陽精為日。日分為星。故其字日生為星。
  • 尚書洪範曰:庶民為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月之從星。則以風雨。(月經于箕則多風。離于畢則多雨也。)
  • 周禮曰: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日月星辰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
  • 左氏傳曰: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明也。夜中。星隕如雨。與雨偕也。
  • 春秋運斗樞曰:北斗七星。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機。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摽。摽合為斗。居陰布陽。故稱北。
  • 尚書中候曰:帝堯即政。景星出翼。
  • 禮稽命徵曰:作樂制禮。得天心。則景星見。
  • 春秋元命苞曰:嘉置弧北指一大星為老人星。治平則見。見則王壽。常以秋分。候之南郊。
  • 論語讖。仲尼曰:吾聞堯率舜等遊首山。觀河渚。有五老飛為流星。上入昴。
  • 莊子曰: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
  • 尸子曰:自井中視星。所見不過數星。自丘上以望。則見始出也。非明益也。勢使然也。私心。井中也。公心。丘上也。
  • 呂氏春秋曰:宋景公時。熒惑在心。公召子韋問焉。子韋曰:禍當君。雖然。可移於宰相。公曰:宰相所與治國家也。曰:移於民。公曰:民死。寡人將誰為君。曰:可移於歲。公曰:歲饑民餓必死。為人后而殺其民。誰以我為君乎。子韋曰: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賞君。熒惑必徙三舍。行(○呂氏春秋制樂行上有舍字。)七星。星當一年。君延年二十一矣。熒惑果徙三舍。
  • 列仙傳曰:東方朔。楚人也。後賣藥五湖。知其歲星焉。
  • 史記曰:天曜而景星見。景星。德星也。其狀無常。常出有道之國。
  • 漢書曰:五星不失行。則年穀豐昌。
  • 又曰: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安寧。歌舞以行。不見災疾。五穀蕃昌。
  • 魏志曰:桓帝時。有黃星見於楚宋之分。後五十年而公破袁紹之應。(事具帝王部。)
  • 會稽典錄曰:嚴遵字子陵。與世祖俱受業長安。建武五年。下詔徵遵。設樂陽明殿。命宴會。暮留宿。遵以足荷上。其夜客星犯天子宿。明旦。太史以聞。上曰:此無異也。昨夜與嚴子陵俱臥耳。
  • 孫氏瑞應圖曰:景星者。大星也。狀如半月。生於晦朔。助月為明。王者不敢私人則見。
  • 又曰:王者承天。則老人星臨其國。
  • 李郃傳曰:公好天文之術。和帝遣使者觀風俗。有二使向益州。夏月。郃露坐。問二人曰:君發京師。寧知二使何時發。二人驚問曰:何以知之。公指星曰:有二使星來向益部。
  • 續晉陽春秋曰:桓玄庶母馬氏。本袁真之妓也。與同列薛氏郭氏夏夜同出。月下有銅瓮。水在其側。見一流星墮瓮中。驚喜共視。星如二寸火珠。於水底冏然明淨。乃相謂曰:此吉祥也。當誰應之。於是薛郭更以瓢杓接取。並不得。馬最後取。星正入瓢中。便飲之。既而若有感焉。俄而懷玄。玄雖篡位不終。而數年之中。榮貴極矣。
  • 異苑曰:陳仲弓從諸子姪造荀季和父子。于時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內有賢人聚。
  • 晉傅玄眾星詩曰:朗月並眾星。日出擅其明。冬寒地為裂。春和草木榮。陽德雖普濟。非陰亦不成。
  • 又詩曰:東方大明星。光景照千里。少年捨家遊。思心晝夜起。
  • 北齊邢子(○原訛于。據馮校本改。)才賀老人星詩曰:瑞動星光照。化穆月輪重。庶徵符祉籙。將以贊時邕。
  • 晉郭璞星圖贊曰:茫茫地理。粲爛天文。四靈垂象。萬類群分。眇觀六沴。咎徵惟君。
  • 晉傅玄賀老人星表曰:老人星見。揮景光明。聖主壽延。享祚元吉。自天之祐。莫不抃舞。
  • 又賀老人星表曰:老人星見。體色光明。嘉占元吉。弘無量之祐。隆克昌之祚。普天同慶。率土含(○原作會。據馮校本改。)歡。
  • 晉卞壼賀老人星表曰:陛下聖德應乾。嘉瑞屢臻。玄象垂耀。老人啟徵。萬壽無疆。
  • 晉王述慶老人星表曰:老人星見。光色明朗。玄象暉煥。表爾休祥。率土民庶。慶賴罔極。北齊邢子才賀老人星表曰:冥貺未已。靈應猶臻。以某夜老人星見。達旦揚光。經旬未滅。雖三星共色。五老同遊。擬之於此。故無與匹。自非玄風感極。聖敬迴天。何能使休徵祕祉。相尋而至。故以朝夕相趍。史無停筆。

  • 歸藏曰:有白雲出自蒼梧。入于大梁。
  • 周易曰:雲從龍。
  • 又曰: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 又曰:坎為雲。毛詩曰:英英白雲。露彼菅茅。
  • 又曰:薈兮蔚兮。南山朝躋。(薈蔚。雲興也。)
  • 左氏傳。郯子曰:黃帝以雲紀官。故為雲師而雲名。
  • 又曰:凡分至啟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
  • 易通卦驗曰:冬至初陽。雲出箕。如樹木之狀。立春青陽。雲出房。如積冰。春分正陽。雲出張。如白鵠。穀雨太陽。雲出張。如車蓋。立夏初陰。雲出觜。赤如珠。夏至少陰。雲如水波。寒露正陰。雲如冠纓。霜降大陰。雲出。上如羊。下如磻石。
  • 禮統曰:雲者。運氣。布恩普也。
  • 周禮曰: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凶水旱。降豐荒之祲。(二至二分觀雲色。青為䖝。白為喪。赤為兵荒。黑為水。黃為豐)
  • 禮記曰: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 東方朔傳曰:凡占長吏不(○太平御覽八作東。)耕。當視天。有黃雲來覆車。五穀大熟。
  • 河圖曰:崑崙山五色雲氣。
  • 京房易飛候曰:視四方常有大雲。五色具。其下賢人隱。青雲潤澤蔽雲(○開元占經九十四。太平御覽八作日。)在西北。為舉賢良。
  • 尚書大傳曰:於時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雲。帝舜乃唱之曰:卿雲爛兮。禮縵縵兮。日月光華。旦或旦兮。
  • 又曰:五岳皆觸石而出雲。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雨。
  • 春秋孔演圖曰:黃帝之將興。黃雲升於堂。文命之候。玄龍御雲。天命於湯。白雲入房。(事具祥瑞部。)
  • 孝經援神契曰:天子孝。天龍負圖。地龜出土。天孽消滅。景雲出游。(事具祥瑞部。)
  • 史記曰: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郁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事具祥瑞部。)
  • 漢書曰:高祖在碭山。上常有雲氣。
  • 又曰:武帝封禪。晝有白雲入封中。(事具祥瑞部。)
  • 漢武帝故事曰:上禪肅然。白雲為蓋。
  • 又曰:宣帝祠甘泉。紫雲從西北來。散於殿前。(事具祥瑞部。)
  • 呂氏春秋曰:山雲草莽。水雲魚鱗。旱雲煙火。雨雲水氣。無不比類其所生以示人。
  • 孫氏瑞應圖曰:景雲者。太平之應也。一曰:非氣非煙。五色紛縕。謂之慶雲。(事具祥瑞部。)
  • 魏志曰:文帝生於沛國譙郡。時有雲氣青色。而圓如車蓋。當其上終日。望氣者以為至貴之證。非人臣之氣。
  • 莊子曰:廣成子謂黃帝曰:汝治天下。雲氣不待簇(○馮校本作族。)而雨。
  • 又曰:華封人謂堯曰:夫聖人鶉居而鷇食。天下有道。與物皆昌。乘彼白雲。至于帝鄉。(事具人部聖篇。)
  • 孟子曰:油然作雲。沛然下雨。
  • 帝王世紀曰:堯母慶都。生而神異。常有黃雲覆其上。(事具帝王部堯篇。)
  • 搜神記曰:薊子訓到洛。見公卿數十處。後數十處皆有雲起。(事具神仙部。)
  • 兵書曰:韓雲如布。趙雲如牛。楚雲如日。宋雲如車。魯雲如馬。衛雲如犬。周雲如輪。秦雲如行人。魏雲如鼠。齊雲如絳衣。越雲如龍。蜀雲如囷。
  • 楚辭曰:雲霏霏而承宇。
  • 又曰:青雲衣兮白霓裳。
  • 又曰:冠青雲之崔嵬。
  • 魏文帝浮雲詩曰: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忽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
  • 魏劉楨詩曰:玄雲起高岳。終朝彌八方。
  • 晉傅玄詩曰:白雲翩翩翔天庭。流景髣彿非君形。白雲飄飄。捨我高翔。青雲徘徊。為我愁腸。
  • 梁簡文帝詠雲詩曰:浮雲舒五色。馬腦映霜天。玉葉散秋影。金風飄紫煙。
  • 梁沈約和王中書白雲詩曰:白雲自帝鄉。氛氳屢迴沒。蔽虧崑山樹。含吐瑤臺月。秋風西北起。飄我過城闕。城闕已參差。白雲復離離。皎潔在天漢。倒影入華池。將過丹丘野。時至碧林垂。九重迎飛鷰。萬里送翔螭。梁吳均詠雲詩曰:飄飄上碧虛。藹藹隱青林。氛氳如有意。縈鬱詎無心。
  • 又詠雲詩曰:白雲蒼梧來。過拂章華臺。逢河散復卷。經風合且開。
  • 楚荀況雲賦曰:有物於此。居則同靜。致下則動。其高以鉅。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大齊天地。德厚堯禹。精微於毫毛。充盈于天宇。冬日作寒。夏日作暑。
  • 晉陸機浮雲賦曰:有輕虛之艷象。無實體之真形。原厥本初。浮沉混并。六律籥應。八風時邁。玄陰觸石。甘澤雱霈。勢不崇朝。露彼無外。若層臺高觀。重樓疊閣。或如鐘首之鬱律。乍似寒門之寥廓。金柯分。玉葉散。綠翹明。巖英煥。鸞翔鳳翥。鴻驚鶴奮。鯨鯢泝波。鮫鱷衝遁。朱絲亂紀。羅褂失領。飛仙凌虛。隨風遊騁。有若芙蓉群披。蕣華惣會。車渠繞理。馬腦縟文。
  • 又白雲賦曰:攄神景於八幽。合洪化乎煙熅。充宇宙以播象。協元氣而齊勳。發憤靈石。擢性洪流。興曜曾泉。升跡融丘。盈八紘以餘憤。雖彌天其未泄。豈假期於遷晷。邁崇朝而倏忽。紅橤發而菡萏。金翹援而含葩。神收鬼化。弼性違序。鳥殊類而比栖。獸異跡而同處。蛟引翳而並潛。龍攀鴻而雙舉。鸞舞角以軒罷。鷙企翮而延佇。長城曲蜿。采閣相扶。聳瑤臺之截嶭。構瓊闥之離婁。雄虹矯而垂天。翠鳥軒而扶日。
  • 晉成公綏雲賦曰:於是玄氣仰散。歸雲四旋。冰消瓦離。弈弈翩翩。去則滅軌以無跡。來則幽闇以杳冥。舒則彌綸覆四海。卷則消液入無形。或狎獵鱗次。參差交錯。上捷業以梁倚。下壘峗而相薄。狀崴嵬其不安。吁可畏而欲落。或粲爛綺藻。若畫若規。繁縟成文。一績一離。(○績。初學記一作續。)或繡文錦章。依微要妙。綿邈凌虛。輕翔浮漂。
  • 晉楊乂(○原訛入。據馮校本改。)雲賦曰:天地定位。淳和肇分。剛柔初降。陰陽煙熅。於是山澤通氣。華岱興雲。則縹緲翩綿。鬱若升煙。蹇槃縈以詰屈兮。若虯龍之蟠蜿。嶷岐岐以岳立兮。狀有似乎列仙。東西絡繹。南北油裔。隨風徘徊。流行菴藹。豁兮仰披。杳兮四會。凝寒冰於朱夏。飛素雪於玄冥。灑膏液於天漢。騰鴻泉於泰清。乾坤以之交泰。品物以之流形。江海以之深滿。川谷以之豐盈。毛羽以之光澤。草木以之葩榮。萌芽以之挺殖。苗秀以之積成。始於觸石而出。膚寸而征。終於霑濡六合。浸潤群生。蕩滌塵穢。含吐嘉祥。施暢凱風。惠加春陽。擬神化於后土。與三曜兮齊光。
  • 魏陳王曹植吹雲贊曰:天地變化。是生神物。吹雲吐潤。浮氣蓊鬱。

  • 爾雅曰:四氣和為通正。謂之景風。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谷風。北風謂之涼風。西風謂之泰風。
  • 尚書曰:休徵。曰聖。時風若。(若。順也。君能通理。則曰風順時也。)
  • 又曰:周公居東二年。天大風。禾盡偃。大木斯拔。王啟金縢之書。迎周公。天乃返風。禾盡起。
  • 左氏傳曰:六鶂退飛過宋都。風也。
  • 老子曰:飄風不終朝。毛詩曰:習習谷風。以陰以雨。
  • 又曰:終風且曀。(終日而風為終風。)
  • 又曰:凱風自南。吹彼棘心。(南風謂之凱風。)
  • 又曰:冬日烈烈。飄風發發。
  • 禮記曰:立冬之日。東風解凍。
  • 禮稽命徵曰:出號令。合民心。則祥風至。
  •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八方。則祥風至。
  • 尚書大傳曰:舜將禪禹。八風脩通。
  • 又曰:成王時。越裳重譯而來朝。曰:久矣天之無烈風迅雨。意中國有聖人乎。
  • 莊子曰:列子御風而行。泠然。旬有五日而後反。
  • 國語曰:海鳥爰居。止於魯國東門之外。三日。展禽曰:今其有災乎。是歲也。海多大風。
  • 荊州星占曰:箕星一名舌。動則大風至。
  • 風俗通曰:飛廉。風伯也。風師。箕星也。
  • 管公明傳曰:公明言樹上已有少女微風。其雨應至矣。(事具雨部。)
  • 周生列子曰:夫獦葉之風。不應八節。
  • 風土記曰:六月則有東南長風。俗名黃雀。長風時。海魚變為黃雀。因為名也。
  • 括地圖曰:奇肱氏能為飛車。從風遠行。湯時。西風吹奇肱車至於豫州。湯破其車。不以示民。十年。西風至。乃復使作車。遣歸。去玉門四萬里。
  • 論衡曰:儒者論太平瑞應。皆言五日一風。風不鳴條。
  • 述征記曰:長安宮南有靈臺。有相風銅烏。或云。此烏遇千里風。乃動。
  • 神仙傳曰:葛玄行。遇神廟。乘車不下。須臾。有大風逐玄。埃塵漲天。玄大怒曰:小邪敢爾。即舉手指風。風便止。
  • 劉欣期交州記曰:風母。出九德縣。似猿。見人若慚。屈頸。打殺。得風還活。
  • 風俗通曰:風或清明來久長。不搖樹本枝葉。離地二三丈者。此有龍德在其下。風或清。不及地二三尺者。此君子之風。
  • 楚辭曰:光風轉蕙汎崇蘭。(事具草部。)
  • 又曰: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 十洲記曰:炎州。在南海中。上有風生獸。似豹。青色。狀如狸。以鐵椎鍛其頭。數十下乃死。張其口向風。須臾而起。
  • 晉庾闡江都遇風詩曰:天吳踊靈壑。將駕奔冥霄。飛廉振折木。流景登扶搖。洪川佇宿浪。躍水迎晨潮。仰眄蹙玄雲。俯聽聒悲飆。
  • 梁簡文帝詠風詩曰:飄颻散芳勢。汎漾下蓬萊。傳涼入鏤檻。發氣滿瑤臺。委禾周邦偃。飛鶂宋都迴。亟搖故葉落。屢蕩新花開。暫舞驚鳧去。時送橤香來。已拂巫山雨。何用卷寒灰。
  • 梁孝元帝詠風詩曰:樓上起朝粧。風花下砌傍。入鏡先飄粉。翻衫好染香。度舞飛長袖。傳歌共繞梁。欲因吹少女。還捋拂大王。
  • 梁劉孝綽詠風詩曰:嫋嫋秋聲。習習春吹。鳴茲玉樹。煥此銅池。羅帷自舉。袖衿乃披。慚非楚侍。濫賦雄雌。
  • 梁王臺卿詠風詩曰:侵望不可識。去來非有情。乍見珠簾卷。時覺洞房清。暫拂蘭池上。瀲淡玉塵生。一辨雄雌異。還惡庶人輕。
  • 梁何遜詠風詩曰:可聞不可見。能重復能輕。鏡前飄落粉。琴上響餘聲。
  • 梁庾肩吾詠風詩曰:宋地鶂飛初。湘川鷰起餘。掃壇聊動竹。吹薤欲成書。蒼梧洞猶在。合浦樹應疏。陽烏一轉翅。千里定非虛。
  • 梁賀文摽詠春風詩曰:排簾動輕幔。汎水拂垂楊。本持飄落橤。翻送舞衣香。
  • 陳祖孫登詠風詩曰:颻颺楚王宮。徘徊繞竹叢。帶葉俱吟樹。將花共舞空。飄香雙袖裏。亂曲五絃中。試上高臺聽。悲響定無窮。
  • 楚宋玉風賦曰:楚襄王遊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與庶人共者耶。宋玉對曰: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於太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故其清涼雄風。則飄舉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宮。徘徊於桂椒之間。翱翔於激水之上。獵蕙草。離秦衡。概新夷。被稊楊。北上玉堂。經于洞房。故其風清清泠泠。愈病析酲。發明耳目。寧體便人。此所謂大王之雄風也。夫塕然起於窮巷之間。動沙塸。吹死灰。此所謂庶人之雌風也。
  • 後漢趙壹迅風賦曰:惟巽卦之為體。吐坤(○原作神。據馮校本改。)氣而成風。纖微無所不入。廣大無所不充。經營八荒之外。宛轉毫毛之中。察本莫見其始。揆末莫睹其終。啾啾颼颼。吟嘯相求。阿那徘徊。聲若歌謳。摶之不可得。繫之不可留。
  • 晉李充風賦曰:尋之不見其終。迎之莫知其來。四方為之易位。八維為之輪迴。遊聚則天地為一。消散則六合洞開。
  • 晉陸沖風賦曰:爰太玄之遐始。惟浮沉之剖分。詳乾坤之至德。莫風氣之獨尊。配無形於大象。化萬品于煙熅。釋凝潤於黃壤。降霈澤於蒼元。生無常域。潛無定棲。擢昧聚發。尋虛散歸。肆六合以騁邁。括毫毛而徘徊。引沉性於未萌。挫登形於已就。宣剛柔之流化。導四氣之靈候。若乃祝融司節。炎精赫弈。歛朱脣而長嘯。承音響而來薄。猥煽熠以盈扉。洌纏綿以結幕。九域蕩搖。區宇揮霍。
  • 晉湛方生風賦曰:有氣曰風。出自幽冥。蕭然而起。寂爾而停。雖宇宙之宏遠。倏俄頃而屢經。同神功於不疾。等至道於無情。胡馬感而增思。風母殞而復生。啟慘冬之潛蟄。達青春之勾萌。因嚴霜以厲威。順和澤以開榮。故君德喻其靡草。風人假以為名。及其猛勢將奮。屯雲結陰。洪氣鬱彿。殷雷發音。勃然鼓作。拂高陵深。天無澄景。嶺無停林。六鶂為之退飛。萬竅為之哀吟。亦有飄泠之氣。不疾不徐。飀飀微扇。舋舋清舒。王喬以之控鵠。列子以之乘虛。若乃春惠始和。重褐初釋。遨步蘭皋。遊眄平陌。響詠空嶺。朗吟竹柏。穆開林以流惠。疏神襟以清滌。軒濠梁之逸興。暢方外之冥適。
  • 晉江逌風賦曰:惟渾成之既載兮。統天地以資始。網宇宙以結羅兮。洞萬形而通紀。莫適柔健。靡測陰陽。於音罔徵。在體無方。假姿眾象。借韻宮商。若颸厲狂震。觸物怒號。卷揚江海。迴拔陵崤。巨鶂迸懾以退翼。爰居喪宿而遐逃。
  • 晉王凝之風賦曰:起玄朔之重雲。驅東極之洪濤。越四溟而蓬勃。經五嶺而蕭條。其鼓水也。無川不涉。靡流不往。溟海天迴。江湖雲蕩。
  • 齊王融擬風賦曰:奄兮日采之既移。忽兮群景之將馳。靡輕筠之碧業。泛曾松之翠枝。總高羽而蕭瑟。韻珠露之參差。此烈士之英風。長寥亮其如斯。
  • 齊謝朓擬風賦曰:開翠帷之影藹。響行珮之輕鳴。揚淮南之妙舞。發齊后之妍聲。子雲寂寞。叔夜高張。煙霞洞色。苓荑結芳。斯則幽人之風也。梁沈約擬風賦曰:若夫搖玉樹。響金扉。拂九層之羽蓋。轉八鳳之珠旂。時卷瑤臺翠帳。乍動佚女輕衣。此蓋羽客之仙風也。
  • 又八詠曰:臨春風。春風起春樹。遊絲曖如網。落花雰似霧。先汎天津池。還過細柳枝。蝶逢飛搖漾。鷰值羽參差。揚桂旆。動芝蓋。開燕裾。吹趙帶。趙帶飛參差。燕裾合復離。容儀已照灼。春風復迴薄。氛氳桃李花。青跗含素萼。既為風所開。復為風所落。搖綠蔕。扤紫莖。舞春雪。雜流鶯。迎行雨於高唐。送歸鴻於碣石。拂明鏡之冬塵。解羅衣之秋襞。既鏗鏘以動珮。又氛氳而流射。始搖盪以入閨。終徘徊而緣隙。明珠簾於繡戶。散芳塵於綺席。佳人不在茲。春風為誰惜。

  • 毛詩曰:北風其涼。雨雪其雱。
  • 又曰:今我來斯。雨雪霏霏。
  • 又曰:上天同雲。雨雪雰雰。
  • 又曰:雨雪瀌瀌。見晛日消。(晛。日氣也。)
  • 左氏傳曰:楚子次于乾谿。雨雪。王皮冠。秦復陶。(秦所遺羽衣也。)翠被豹舄。執鞭以出。
  • 山海經曰:由首之山。小威之山。空桑之山。並冬夏有雪。
  • 金匱曰:武王伐紂。都洛邑未成。陰寒。大雪深丈餘。甲子旦。不知何五大夫。乘馬車。從兩騎。止門外。王使太師尚父謝賓。幸臨之。尚父使人持一器粥出。進五車兩騎。軍(○太平御覽十二作畢。)使者具以告。尚父曰:五車兩騎。四海之神與河伯雨師耳。尚父各以其名進之。五神皆驚。相視而嘆。
  • 穆天子傳曰:雨雪。天子獵于鈃山之西阿。
  • 又曰:北風雨雪。天子遊黃臺之丘。騖於苹澤。日中大寒。北風雨雪。有凍人。天子作黃竹詩。(事具文部。)
  • 晏子春秋曰:景公時。雨雪三日。公被狐白之裘。晏子入。公曰:怪哉。雨雪三日不寒。晏子曰:古之賢君。飽而知人饑。溫而知人寒。公曰:善。出裘發粟。以與饑寒者。
  • 王孫子曰:昔衛君重裘累茵而坐。見路有負薪而哭之者。問曰:何故也。對曰:雪下衣薄。是以哭之。於是衛君懼。見於顏色。曰:為君而不知民。孰以我為君。於是開府金。出倉粟。以賑貧窮。
  • 史記曰:東郭先生。衣弊。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無下。足盡踐地。(事具人部。)
  • 漢書蘇武傳曰:單于幽武。置大窖中。絕不與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漢武內傳曰:西王母云。仙之上藥。有玄霜絳雪。
  • 琴操曰:曾子耕太山之下。天雨雪。凍。旬日不得歸。思其父母。作梁山歌。
  • 論衡曰:雲霧。雨之徵也。夏則為露。冬則為霜。溫則為雨。寒則為雪。雨露凍凝者。皆由地發。不從天降。
  • 孟子曰:滕文公卒。葬有日矣。天大雨雪。甚。至牛目。群臣請弛期。太子不許。惠子諫曰:昔王季葬渦山之尾。欒水齧其墓。見棺前和。文王曰:先君欲見群臣百姓矣。乃出為帳。三日後葬。今先王欲小留而撫社稷。故使雪甚。弛期而更為。曰:此文王之義也。
  • 氾勝之書曰:取雪汁以漬原蠶矢。漬之五六日。釋。因摩之。雜穀種。使稼能早。故謂雪五穀之精也。
  • 秦子曰:今欲馳光日下。顯白雪中。不可得已。
  • 晉諸公贊曰:東羸王滕(○本書八十三引異苑作東瀛王騰。太平御覽十二引晉書作東瀛公騰。)於常山屯營。時大積雪。常山門前方數丈融液。滕怪而掘之。得玉馬。高尺餘。
  • 錄異傳曰:漢時大雪。積地丈餘。洛陽令身出按行。見民家皆除雪出。至袁安門。無有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見安僵臥。問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餓。不宜干人。令以為賢。舉為孝廉。
  • 皇甫謐高士傳曰:焦先(○原訛光。據本書六十四引改。下同。)野火燒其廬。先因露寢。遭大雪至。先袒臥不移。人以為死。就視如故。(事具居處部廬篇。)
  • 世說曰: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散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 語林曰:王子猷居山陰。大雪夜。眠覺。開室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徬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溪。即便夜乘輕舩就戴。經宿方至。既造門。不前便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 楚辭招魂曰:魂兮來歸。北方不可以止。增冰峨峨。飛雪千里。又曰:霰雪紛其無垠。
  • 又曰:霰雪霏霏。糅其增加。
  • 又曰:霰雪紛紛而薄木。
  • 又曰:桂棹兮蘭枻。斲冰兮積雪。
  • 釋名曰:雪。綏也。水下遇寒而凝。綏綏然下也。
  • 韓詩外傳曰: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雪花曰霙。雪雲曰同雲。
  • 西京雜記曰:太平之代。雪不封條。凌弭毒害而已。自上而下曰雨雪。(○此七字。初學記二引作詩傳。當另作一條。)
  • 左傳曰:平地尺為大雪。雪有七尺雪。(○此五字亦見初學記二。引春秋考異郵為注。疑本為古左氏傳說。與公羊說同。)
  • 崔鴻北涼錄曰:先酒泉南有銅鍦(○初學記二。太平御覽二作駝。)出。言虜犯者大雨雪。沮渠蒙遜遣工取之。得銅萬斤。
  • 毛詩曰:蜉蝣掘閱。麻衣如雪。
  • 班婕妤怨歌行曰: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
  • 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清介。交遊不雜。(○本條初學記二。御覽十二引作宋齊語。此脫書名。)
  • 宋玉曰:陽春白雪。國中屬和者。不過十人。
  • 莊子曰:藐姑射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
  • 洛神賦曰: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
  • 宋鮑照詠雪詩曰:胡風吹朔雪。千里度龍山。集君瑤臺裏。飛舞兩楹前。
  • 齊虞羲望雪詩曰:歲杪雲晝昏。玄池冰夜結。遠風金河起。吹我玉山雪。
  • 梁簡文帝雪朝詩曰:同雲凝暮序。嚴陰屯廣隰。落梅飛四注。翻霙舞三襲。實斷望如連。恆分似相及。已觀池影亂。復視簾珠濕。
  • 又詠雪詩曰:晚霰飛銀礫。浮雲暗未開。入池消不積。因風隨復來。思婦流黃素。溫姬玉鏡臺。看花言可折。定自非春梅。
  • 又詠雪顛倒使韻曰:鹽飛亂蝶舞。花落飄粉匳。
  • 梁沈約詠餘雪詩曰:陰庭覆素芷。南階褰綠葹。玉臺新落構。青山已半虧。
  • 梁任昉同謝朏花雪詩曰:土膏候年動。積雪表辰暮。散葩似浮玉。飛英若總素。東序皆白珩。西浥盡翔鷺。山經陋蜜榮。騷人貶瓊樹。
  • 梁丘遲望雪詩曰:氛氳發紫漢。雜沓被朱城。倏忽銀臺構。俄頃玉樹生。綿綿九軌合。昭昭四區明。
  • 梁裴子野上朝值雪詩曰:沐雪款千門。櫛風朝萬戶。集霰渝丹黻。流雲飄繡柱。滴瀝垂土膏。闌干懸石乳。
  • 又詠雪詩曰:飄颻千里雪。倏忽度龍沙。從雲合且散。因風卷復斜。拂草如連蝶。落樹似飛花。若贈離居者。折以代瑤華。
  • 梁吳均詠雪詩曰:微風搖庭樹。細雪下簾隙。縈空如霧轉。凝階似花積。不見楊柳春。徒看桂枝白。
  • 又詠雪詩曰:雪逐春風來。過集巫山野。瀾漫雖可愛。翻揚(○原訛陽。據馮校本改。)詎堪把。問君何所思。昔日同心者。坐須風雪霽。相期雒城下。
  • 梁何遜詠雪詩曰:凝階似月夜。拂樹曉疑春。蕭散忽如盡。徘徊已復新。若逐微風起。誰言非玉塵。
  • 梁劉孝綽對雪詩曰:桂華殊皎皎。柳絮亦霏霏。詎比咸池曲。飄颻千里飛。恥均班女扇。羞灑曹人衣。浮光亂粉壁。積照朗彤闈。
  • 梁庾肩吾詠花雪詩曰:瑞雪墜堯年。因風入綺錢。飛花灑庭樹。凝瑛結井泉。寒光晦八極。同雲暗九天。已飄黃竹路。共慶白渠田。
  • 陳徐陵詠雪詩曰:瓊林玄圃葉。桂樹日南華。豈若天庭瑞。輕雪帶風斜。三農喜盈尺。六出舞崇花。明朝闕門外。應見海神車。
  • 晉孫楚雪賦曰:堯九載以山栖兮。湯請禱於桑林。罔二聖以濟世兮。孰繁衍以迄今。嗟亢陽之踰時兮。情反側以寑興。豐隆灑雪。交錯翻紛。膏澤偃液。普潤中田。肅肅三麥。實獲豐年。
  • 晉李顒雪賦曰:何時雪之嘉澤。亦應變而俱凝。隨同雲而下降。固霑渥之所興。
  • 宋謝惠連雪賦曰:歲將暮。時既昏。寒風積。愁雲繁。梁王不悅。遊於兔園。俄而微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風於衛詩。詠南山於周雅。相如於是避席而起。逡巡而揖曰:臣聞。雪宮建於東國。雪山峙於西域。岐昌發詠於來思。姬滿申歌於黃竹。曹風以麻衣比色。楚謠以幽蘭儷曲。盈尺則呈瑞於豐年。袤丈則表沴於陰德。連氛累藹。揜日韜霞。霙淅瀝而先集。雪紛糅而遂多。其為狀也。散漫交錯。氛氳蕭索。藹藹浮浮。瀌瀌奕奕。連翩飛灑。徘徊委積。始緣甍而冒棟。終開簾而入隙。既因方而為珪。亦遇圓而成璧。眄隰則萬頃同縞。瞻山則千巖俱白。於是臺如重璧。逵似連璐。庭列瑤階。林挺瓊樹。若乃積素未虧。白日朝鮮。爛兮若燭龍銜曜照崑山。及其流滴垂冰。緣霤承隅。粲兮若馮夷剖蚌列明珠。亂曰:白羽雖白。質已輕兮。白玉雖白。空守貞兮。未若茲雪。因時興滅。玄陰凝。不昧其潔。太陽曜。不固其節。節豈我名。潔豈我貞。憑雲升降。從風飄零。值物賦象。任地列形。素因遇立。污隨染成。縱心皓然。何慮何營。
  • 周劉璠雪賦曰:天地否閉。凝而成雪。應乎玄冬之晨。在於冱寒之節。蒼雲暮同。嚴風曉別。散亂徘徊。雰霏皎潔。違朝陽之曜煦。就凌陰之慘冽。混二儀而並色。覆萬有而皆空。既奪朱而成素。實矯異而為同。始飄颻而稍落。遂紛糅而無窮。曉攝光而映淨。夜合影而通曨。似北荒之明月。比西崑之閬風。
  • 宋謝莊雜言詠雪曰:火洲滅。日壑清。龍關沙蒸。河徼雲驚。晷未沉而井閟。宇方霾而海溟。始葐蒀以蕤轉。終徘徊而煙曳。狀素鏡之晨光。寫金波之夜晰。
  • 晉庾肅之雪贊曰:百籟哀吟。廣莫長揮。霰雨馺灑。皓雪其霏。輕質飄颻。與風迴散。望之凝映。浩若天漢。即之皎潔。色踰玉粲。
  • 晉羊孚雪贊曰:資清以化。乘氣以霏。遇象能鮮。即潔成暉。
  • 宋謝惠連雪贊曰:氣遍霜繁。年豐雪積。彼厲我和。爾素子白。其德懿矣。玩之庭隙。權陋瑤臺。暫踐盈尺。
  • 梁沈約雪贊曰:火競乃上炎。陰矯亦下潤。獨有凝雨姿。貞晼而無殉。排雲寧自高。晞光本非恡。委谷不辭深。因巖豈知峻。潔貌雖同賞。英心共誰振。

  • 爾雅曰:暴雨謂之凍。小雨謂之霢霂。久雨謂之霪。霪謂之霖。
  • 管子曰:春秋祭(○太平御覽十作發。)五政。一曰:論幼孤。赦有罪。二曰:賦爵列。授祿位。三曰:修溝洫。復亡人。四曰:治封疆。正阡陌。五曰:無殺麑꠰。無絕華萼。五政苟時。春雨乃來。
  • 尸子曰:神農氏治天下。欲雨則雨。五日為行雨。旬為穀雨。旬五日為時雨。正四時之制。萬物咸利。故謂之神。
  • 東觀漢記曰:沛獻王輔。善京氏易。永平五年。少雨。上御雲臺卦。自以周易林占之。其繇曰:蟻封穴戶。大雨將至。以問輔。輔曰:蹇。艮下坎上。艮為山。坎為水。山出雲為雨。蟻穴居。時(○初學記二。御覽十作知。)雨將至。故以蟻為興居。(○居字初學記。御覽無。)
  • 黃子發相雨(○原訛與。據馮校本改。)書曰:常戊申日。候日欲入時。日上有觀雲。不問大小。視四方黑者大雨。青者小雨。
  • 戰國策曰:魏文侯與虞人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曰: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事具獵部。)
  • 楚辭曰:雷填填兮雨冥冥。令飄風兮先駈。使凍雨兮灑塵。
  • 尚書大傳曰:天之無烈風淫雨。意中國有聖人乎。(淫雨謂之霖。)
  • 河圖帝通紀曰:雨者。天地之施也。
  • 曾子曰:天地之氣和則雨。
  • 山海經曰: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 尚書洪範。休徵。曰肅時雨若。(君仁敬則時雨從之。)
  • 毛詩曰:有渰萋萋。興雲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又曰:月離于畢。俾滂沱矣。
  • 左氏傳。衛大旱。卜有事於山川。不吉。甯莊子曰:昔周饑。剋殷而年豐。今邢無道。諸侯無伯。天其或者欲使衛討邢乎。從之。師興而雨。
  • 家語曰:齊有一足之鳥。飛公朝。下于殿前。舒翅而跳。齊侯遣使訪孔子。孔子曰:此鳥名商羊。昔童兒有屈其一腳。振訊兩臂而跳。且謠曰:天將大雨。商羊鼓舞。今齊有之。其應至。將有水為災。
  • 老子曰:驟雨不終日。
  • 春秋說題辭曰:一歲三十六雨。天地之氣宣。十日小雨。應天文。十五日大雨。以斗運也。
  • 山海經曰:羽山其上多雨。而符陽之山多怪雨。雲風之所出也。
  • 莊子曰:時雨降矣。而猶浸灌。不亦勞乎。
  • 又曰:宋景公時。大旱三年。卜之。以人祠乃雨。公下堂頓首曰:吾所以求雨。將自當之。言未卒。天下大雨方千里者何。德於天而惠於民也。
  • 六韜曰:文(○說苑十三作武王事。)王問散宜生。卜伐殷。吉乎。曰:不吉。鑽龜。龜不兆。數蓍。蓍不交而如折。將行之日。雨。輜重車至軫。行之日。幟折為三。散宜生曰:此凶。四不祥。不可舉事。太公進曰:是非子之所知也。祖行之日。雨輜重車至軫。是洗濯甲兵也。
  • 鹽鐵論曰:周公太平之時。雨不破塊。旬而一雨。必以夜。
  • 列仙傳曰: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事具仙部。)
  • 謝承後漢書曰:百里嵩為徐州刺史。境遭旱。嵩行部。傳車所經。甘雨輒至。(事具職官部刺史篇。)
  • 管輅別傳曰:輅過清河太守。時天旱。輅曰:今夕當雨。樹中已有少女微風。樹間又有陰鳥和鳴。又少男風起。眾鳥亂翔。其應至矣。須臾。風雲興。玄氣四合。大雨注傾。
  • 風俗通曰:玄冥。雨師也。
  • 論衡曰:道至天者。祥風起。甘雨降。雨霽而陰曀者。謂之甘雨。
  • 風土記曰:六月有大雨。名濯枝雨。
  • 益部耆舊傳曰:趙瑤為閬中令。遭旱。請雨於靈星。應時大雨。
  • 楚國先賢傳曰:樊英忽謂學者曰:成都市火甚盛。因含水西向漱之。後有從蜀郡來者。云是日大火。須臾大雨。火遂滅。(事具火部。)
  • 魏陳王曹植喜雨詩曰:天覆何彌廣。苞育此群生。棄之必憔悴。惠之則滋榮。慶雲從北來。鬱述西南征。時雨中夜降。長雷周我庭。嘉種獲膏壤。登秋畢有成。
  • 魏阮瑀詩曰:苦雨滋玄冬。引日彌且長。丹墀自殲殪。深樹猶沾裳。客行易感悴。我心摧已傷。登臺望江沔。陽侯沛洋洋。
  • 晉張載霖雨詩曰:霖雨餘旬朔。濛昧日夜墜。何以解愁懷。置酒招親類。悲歌結流風。逸響迴秋氣。
  • 晉張協苦雨詩曰:黑蜧躍重川。商羊舞野庭。飛廉應南箕。豐隆迎號屏。雲根臨八極。雨足灑四溟。霖瀝過二旬。散漫亞九齡。階下伏泉踴。堂上水苔生。尺燼重尋桂。紅粒貴瑤瓊。
  • 又雜詩曰:金風扇素節。丹霞啟陰期。騰雲似涌煙。密雨如散絲。寒花發黃彩。秋草含綠滋。
  • 又雜詩曰:朝霞迎白日。丹氣臨陽谷。翳翳結繁雲。森森散雨足。
  • 晉傅玄詩曰:徂暑未一旬。重陽翳朝霞。厥初月離畢。積日遂滂沱。屯雲結不解。長溜周四阿。霖雨如倒井。黃潦起洪波。湍深激牆隅。門庭若決河。炊爨不復舉。灶中生蛙蝦。
  • 宋謝莊喜雨詩曰:鵝起知風舞。礎潤識雲流。洌泉承夜湛。零雨望晨浮。合穎行盛茂。分穗方盈疇。
  • 宋謝惠連喜雨詩曰:朱明振炎氣。溽暑扇溫飆。羨彼明月輝。離畢經中宵。思此西郊雲。既雨盈崇朝。上天愍憔悴。商羊自吟謠。
  • 宋鮑照喜雨詩曰:營社達群陰。屯宮掩積陽。族雲飛泉室。震風沉羽鄉。升雰浹地維。傾潤瀉天潢。彌木抽翠條。炎卉耀朱芳。關市欣九賦。京廩開萬箱。
  • 又苦雨詩曰:連陰積澆灌。滂沱下霖亂。沉雲日夕昏。驟雨淫朝旦。蹊濘走獸希。枝寒鳥飛晏。密霧冥下溪。聚雲屯高岸。
  • 齊謝朓觀雨詩曰:朔風吹飛雨。蕭條江上來。既灑百常觀。復集九成臺。空濛如薄霧。散漫似輕埃。
  • 梁簡文帝賦得入階雨詩曰:細雨階前入。灑砌復沾帷。漬花枝覺重。濕鳥翻飛遲。儻令斜日照。併欲似遊絲。
  • 梁孝元帝詠細雨詩曰:風輕不動葉。雨細未沾衣。入樓如霧上。拂馬似塵飛。
  • 梁劉苞望夕雨詩曰:崇朝遘行雨。薄晚屯密雲。緣階起素沫。竟水散圓文。河柳低未舉。山桃落已芬。清樽久不薦。淹流遂待君。
  • 梁虞蹇(○疑作騫。)擬雨詩曰:清風送涼氣。薄暮蕩炎氛。虹照漣漪水。電出嵯峨雲。落暉散長足。細雨織斜文。
  • 梁劉孝綽秋雨臥疾詩曰:賈君徭役少。潘生民務稀。及此同多暇。高臥掩重闈。寂寂榆桑晚。滂沱曀不晞。電隙時光帳。風簾乍扣扉。
  • 梁劉孝威和皇太子春林晚雨詩曰:雲樹交為密。雨日共成虹。電舒長男氣。枝搖少女風。葉珠垂滴水。檐繩下溜空。蝶濡飛不颺。花沾色更紅。明離信養德。能事畢春宮。誰堪偶鳳吹。唯有浮丘公。又望雨詩曰:清陰蕩暄濁。飛雨入階廊。瞻空亂無緒。望霤耿成行。交枝含晚潤。雜葉帶新光。浮芥離還聚。沿漚滅復張。浴禽飄落毳。亂荇散餘香。寄言楚臺客。雄風詎獨涼。
  • 梁庾肩吾從駕喜雨詩曰:西岳浮樽桂。東皇事浴闌。赦詔還京兆。歸神出灌壇。濕風含洒氣。陰雲助麥寒。典農欣受職。治粟喜當官。復此隨車雨。民知天可安。
  • 梁朱超對雨詩曰:當夏苦炎埃。習靜對花臺。落照依山盡。浮涼帶雨來。重雲吐飛電。高棟響行雷。灑樹輕花發。滴沼細萍開。泛沫榮階草。奔流起砌苔。
  • 北齊劉逖對雨有懷詩曰:重輪宵犯畢。行雨旦浮空。細落疑含霧。斜飛覺帶風。濕槐仍足綠。沾桃更上紅。無由似玄豹。縱意坐山中。
  • 周庾信和趙王喜雨詩曰:玄霓臨日谷。封蟻對雲臺。投地欲起電。倚柱稍驚雷。白沙如濕粉。蓮花類玉杯。驚鳥灑翼度。濕鴈斷行來。浮橋七星起。高堰六門開。厥田終上上。原野自莓莓。
  • 又喜雨詩曰:離光初繞電。震氣始乘雷。雲逐魚鱗起。渠隨龍骨開。崩沙雜水去。臥樹擁槎來。嘉苗雙合穎。熟稻再含胎。
  • 又對雨詩曰:繁雲猶暗嶺。積雨未開庭。階含侵角路。鑊滿溜疏萍。濕楊生細椹。爛草變初螢。徒勞看蟻封。無事祀靈星。
  • 陳陰鏗閑居對雨詩曰:四溟飛旦雨。三徑絕來遊。震位雷聲發。離宮電影浮。山雲遙似帶。庭葉近成舟。茅簷下亂滴。石竇引環流。寄言一高士。如何麥不收。
  • 又詩曰:蘋藻降靈祗。聰明諒在斯。觸石朝雲起。從星夜月離。八川奔巨壑。萬頃溢澄陂。綠野含膏潤。青山帶濯枝。嘉禾方合穎。秀麥已分岐。寄語紛綸學。持竿詎必知。
  • 魏文帝愁霖賦曰:脂余車而秣馬。將言旋乎鄴都。玄雲黯其四塞。雨濛濛而襲予。塗漸洳以沉滯。潦淫衍而橫湍。豈在余之憚勞。哀行旅之艱難。仰皇天而太息。悲白日之不暘。思若木以照路。假龍燭之末光。
  • 魏陳王曹植愁霖賦曰:迎朔風而爰邁兮。雨微微而逮行。悼朝陽之隱曜兮。怨北辰之潛精。車結轍以盤桓兮。馬躑躅以悲鳴。攀扶桑而仰觀兮。假九日於天皇。瞻沉雲之泱漭兮。哀吾願之不將。
  • 又愁霖賦曰:夫何季秋之淫雨兮。既彌日而成霖。瞻玄雲之晻晻兮。聽長霤之淋淋。中宵夜而歎息。起飾帶而撫琴。
  • 魏應瑒愁霖賦曰:聽屯雷之恆音兮。聞左右之歎聲。情慘憒而含欷兮。起披衣而遊庭。三辰幽而重關。蒼曜隱而無形。雲曖曖而周馳。雨濛濛而霧零。排房帳而北入。振蓋服之沾衣。還空床而寢息。夢白日之餘暉。惕中ꥶ而不效兮。意悽悷而增悲。
  • 晉潘尼苦雨賦曰:氣觸石而結蒸兮。雲膚合而仰浮。雨紛射而下注兮。潦波湧而橫流。豈信宿之云多。乃踰月而成霖。瞻中塘之浩汗。聽長霤之涔涔。始蒙瀎而徐墜。終滂霈而難禁。悲列宿之匿景。悼太陽之幽沉。雲暫披而驟合。雨乍息而亟零。旦漎漎以達暮。夜淋淋以極明。黿鼉遊於門闥。蛙蝦嬉乎中庭。懼二源之并合。畏黔首之為魚。處者含瘁於窮巷。行者歎息於長衢。
  • 晉陸雲愁霖賦曰:在朱明之季月。反極陽之重陰。興介丘之膚寸。墜崩雲之洪沉。谷風扇而攸遠。苦雨播而成淫。天泱漭以懷慘。民嚬蹙而愁霖。於是天地發揮。陰陽交激。萬物混而同汲。玄黃浩而無質。雷憑虛以振庭。電凌牖而曜室。霤鼎沸以駿奔。潦風馳而競疾。豈南山之暴躋。將溟海之暫溢。毒其雨之未晞。悲夏日之方永。瞻大晨以積息。仰天衢而引領。
  • 晉傅咸患雨賦曰:夫何遠寓之多懷。患淫雨之有經。自流火以迄今。歷九旬而無寧。庶太清之垂曜。睹日月之光明。雲乍披而旋合。霤暫輟而復零。將收雷之要月。棄嘉穀於已成。前渴焉而不降。後患之而弗晴。惟二儀之神化。奚水旱之有并。湯亢陽於七載兮。堯洪汎乎九齡。天道且猶若茲。況人事之不平。
  • 又喜雨賦曰:於是祀(○當作祝。)融熾景。羲和警轡。亢陽火憤。野無生類。悠悠億兆。同茲慘悴。伊我皇之仁德兮。配燾育於二儀。屢刻躬而勤政兮。廣請禱於靈祗。孰謂天高。其聽不遼。孰謂神遠。厥應孔昭。潔齊致虔。于茲三朝。陰鬱怫而騰起。陽菴薆而自消。飛廉扇谷風之翼翼。靈嶽興慶雲之飄颻。遂乃重陰四會。溟邈無垠。方中降雨。亙夜迄今。生我百穀。粒我蒸民。昔洪水滔天於唐堯之朝。亢旱為災於殷湯之世。下民其咨。莫能俾乂。歷稔九七。僅免斯害。猶以疇咨為美談。躬禱為勳代。
  • 晉成公綏陰霖賦曰:百川泛濫。潢潦橫流。沉灶生鼃。中庭運舟。
  • 又時雨賦曰:兩儀協合。二氣煙熅。洪川起波。名山興雲。
  • 宋傅亮喜雨賦曰:惟二儀之順動。數有積而時偏。墊襄陵於唐籍。慼雲漢於周篇。匪叔葉之或遘。在盛王其固然。伊元嘉之初載。肇休明於此年。懿玉燭之方熙。慍積陽之獨愆。涸涼泉於井谷。委嘉穎於中田。嗟我皇之翼翼。悵臨朝而輟娛。踵沖謙於禹湯。協至誠於在余。且東作之未晏。庶雨露之夙濡。遵懸子徙廛。尤魯侯之焚巫。祗桑林之六禱。修季宰之再雩。誠在幽其必貫。感何遠而不孚。聆晨鸛於高垤。候宵畢於天隅。發曾雲於觸石。晦重陽於八區。春霆殷以遠響。興雨霈而載塗。灑豐浸於中疇。覃餘潤於嘉蔬。殷嗇人於菑畝。衍將繁於中衢。嗣良頌於多稔。兆嘉夢於樵漁。矧具(○原訛其。據馮校本改。)臣之逢運。又均休而等虞。陶曲成於暮稔。金歸駕於董疏。
  • 梁張纘秋雨賦曰:霢霂興乎爽節。膚寸起於曾岑。乃娛情而脫體。猶冬陽與夏陰。褰南帷以寓目。敞北戶而披衿。商律戒於茲辰。涼雨感而已作。甘泉集而溟溟。油雲興而漠漠。溫飆革於早暮。炎涼改於今昨。乍斜檐而上階。或從風而灑幕。周小庭而密下。泫高枝而疏落。淥池泛澹。員波儵爍。低昂弱篠。葳蕤叢薄。

  • 說文曰:霽。雨止也。
  • 魏略曰:延康元年。大霖雨五十餘日。魏有天下。乃霽。將受大祚之應也。
  • 晉中興書曰:咸和四年。陰霖五十餘日。蘇峻滅後乃霽。
  • 長沙耆舊傳曰:文虔字仲孺。時霖雨廢民業。太守憂色。虔補戶曹掾。虔奉教齋戒。在社三日。夜夢見白頭翁謂曰:爾來何遲。虔具白所夢。太守曰:昔禹夢繡衣男子。稱滄水使者。禹知水脈當通。若掾此夢。將可比也。明日。果大霽。
  • 扶南傳曰:金陣(○原作障。據馮校本改。)國。入四月便雨。六月乃止。少有晴日。
  • 晉嵇含悅晴詩曰:勁風歸巽林。玄雲起重基。朝霞炙瓊樹。夕景映玉芝。翔鳳晞輕翮。應龍曝纖鬐。百穀偃而立。大木顛復持。
  • 宋謝瞻答康樂秋霽詩曰:夕霽風氣涼。閑房有餘清。開軒滅華燭。月露皓已盈。
  • 梁簡文帝開霽詩曰:景落商飆靖。煙開四郊謐。偃蹇暮山虹。游揚下峰日。水文城上動。城樓水中出。竟徵共治功。空臥淮陽秩。
  • 梁王筠夕霽詩曰:連山卷族雲。長林息眾籟。密樹含綠滋。遙峰凝翠靄。物華方入賞。跋予心期會。
  • 周庾信初晴詩曰:濕花飛未遠。陰雲歛尚低。鷰(○原訛鸞。據馮校本改。)燥還為石。龍殘便是泥。
  • 魏文帝喜霽賦曰:乃命駕而言歸。啟吉日而北巡。厭群萌之至願。感上下之明神。密雲興之坱北。(○當作圠。)甘雨降以灑塵。既灑塵而為塗。惟平路之未晞。激清風以漂潦。發皎日之陽暉。振余策而長驅。忽臨食而忘饑。
  • 魏陳王曹植喜霽賦曰:禹身誓於陽旰。(○當從淮南子脩務篇作盱。)卒錫圭而告成。湯感旱於殷時。造桑林而敷誠。動玉輞而雲披。鳴鸞鈴而日陽。指北極以為期。吾將倍道以兼行。
  • 晉陸雲喜霽賦曰:靖屏翳之洪隧。戢太山之觸石。凌風絕而謐寧。歸雲反而徽霍。改望舒之離畢。曜六龍於紫閣。於是朱明啟候。凱風來南。復火正之權司兮。默后土於重陰。夷中原之多潦兮。反高岸於嵩岑。萎禾竦而振穎兮。偃木竪而為林。陰陽交泰。萬物方遒。炎神送暑。素靈迎秋。四時逝而代謝。大火忽其西流。年冉冉其易頹。時靡靡而難留。
  • 宋孝武帝祈晴文曰:幽明失序。就陰則滯。連雲霖淫。注而不替。潤既違時。澤而非惠。幸輟霖而吐景。權停風而歛翳。昭鸞輅於天郊。光龍旂於田際。耒耨得施。黍稷獲藝。增高廩於嘉年。登十千於茲歲。

  • 易曰: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 又曰:震為雷。動萬物者。莫疾於雷。
  • 禮記曰:仲春之月。日夜分。雷乃發聲。仲秋之月。雷乃收聲。
  • 大戴禮夏小正曰:正月。雉震鳴鴝。鼓其翼也。正月必雷。雷不正聞。唯雉聞。
  • 毛詩曰:殷其雷。在南山之陽。
  • 又曰:虺虺其雷。
  • 左傳曰:藏冰以時。則雷出不震。棄冰不用。則雷不發而震。
  • 尚書中候曰:秦穆公出狩。天震大雷。下有火。化為白雀。銜丹書。集公車。(事具祥瑞部。)
  • 史記曰:高祖母曰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時雷電冥晦。(事具帝王部。)
  • 山海經曰:翔次之山。有鳥名橐ꥷ。服其毛羽。令人不畏雷也。
  • 淮南子曰:陰陽相薄。感而為雷。
  • 焦贛易林曰:白日揚光。雷車避藏。雲雨不下。各自正鄉。
  • 物理論曰:積風成雷。
  • 易曰:雷風相薄。
  • 洪範五行傳曰:夫雷。人君象也。入能除害。出能興利。
  • 河圖帝紀通曰:雷。天地之鼓也。
  • 又曰:黃帝以雷精起。
  • 鶡冠子曰:夫耳之主聰。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原訛頭。據馮校本改。)塞耳。不聞雷霆。
  • 論衡曰:圖畫之功。(○初學記一。太平御覽十三作工。)圖雷之狀。畾畾如連鼓形。又圖一人若力士。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椎之。
  • 晉陽秋曰:王褒母。性畏雷。及母死。每雷震。輒就墓側啟曰:褒在此。褒在此。
  • 盛弘之荊州記曰:胡(○水經注二十九作湖。)陽縣。春秋蓼國。樊重之邑也。重母畏雷。為石室避之。悉以文石為階砌。今猶存。
  • 王韶孝子傳曰:竺彌父生時畏雷。每至天陰。輒至墓。伏墳悲哭。有白兔在其左右。
  • 華陽國志曰:曹公從容謂先主曰: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會雷大震。先主曰:聖人言。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致此。公亦悔失言。
  • 雷於天地為長子。以其萬物為出入也。雷二月出地百八十日。雷出則萬物出。八月入地百八十日。雷入則萬物入。入則除害。出則興利。人君之象也。(○本條初學記一引於郎顗上書下。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二。太平御覽十三作洪範五行傳。此脫書名。)
  • 孟奧北征記曰:凌雲臺東南角一百步。有白石室。名為避雷室。
  • 續搜神記曰:義興人姓周。永和中。出都。日暮。道邊有一新草小屋。有一女出門。望見周。曰:日已暮。周求寄宿。向一更中。聞外有小兒喚阿香。官喚汝推雷車。女子乃辭去。明朝視宿處。乃見一新冢。
  • 爾雅曰:疾雷謂之霆。
  • 穀梁傳曰:陰陽相薄。感而為雷。激而為霆。五經通義曰:震與霆。皆霹靂也。公羊注曰:雷疾而甚者為震。震與霆。皆謂霹靂也。雷謂電之先。(○初學記一作電謂之雷光也。)
  • 易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穀草木皆甲坼。
  • 山海經曰:飛魚如豚。赤文無羽。食之辟兵。不畏雷也。
  • 淮南子曰:叢輕折軸。眾呼成雷。庶女叫天而雷下擊。景公臺損。支體傷折。海水大出。
  • 漢書(○太平御覽十三作續漢書。)曰:桓帝建和二年。六月乙卯。雷震憲陵寢屋。是梁太后聽兄冀枉誅喬也。
  • 蔡順母平生畏雷。(○本條初學記一。太平御覽十三作周斐汝南先賢傳。此脫書名。)自亡後。每有雷。順輒還(○初學記。御覽作環。)冢泣曰:順在此。
  • 論衡曰:雷霆迅疾。擊折樹木。壞敗屋室。時犯殺人。俗以為天取龍。其犯殺人。謂之有陰過。
  • 雜兵書曰:雷電霹靂。破軍內若樹木屋舍。急徙去。吉也。雷電風所從來。不可逆而伐。宜慎之。
  • 論語讖曰:雷震百里。聲相附近。宋均注曰:雷動百里。故因以為言也。雷聲謂諸侯之政教所至。相附近也。
  • 說文曰:雷霆餘聲鈐鈐。(○太平御覽十三作鈴鈴。)所以挺出萬物也。
  • 晉傅玄雜言詩曰:雷隱隱。感妾心。傾耳清聽非車音。
  • 又曰:童女掣電策。童男挽雷車。
  • 又驚雷歌曰:驚雷奮兮震萬里。威陵宇宙兮動四海。六合不維兮誰能理。
  • 晉李顒雷賦曰:伊有陽之肇化兮。陶萬殊於天壤。結鬱蒸而成雷兮。鼓訇稜之逸響。若乃駭氣奔激。震響交搏。濆淪隱轔。崩騰磊落。來無轍跡。去無阡陌。君子恐懼而修省。聖人因象以制作。

  • 毛詩曰:燁燁震電。
  • 易曰:離為電。
  • 又曰:雷電噬嗑。
  • 月令曰:仲春始電。
  • 晉書曰:王戎視日不昡。目爛爛若巖下電。
  • 山海經曰:列缺。電名。
  • 莊子曰:陰氣伏於黃泉。陽氣上通於天。陰陽分爭故為電。玉女投壺。天為之笑則電。(○此十字。本書十七引作神異經。此脫書名。當另作一條。)
  • 河圖握拒起曰:大電繞樞星。炤郊野。感符寶而生黃帝。(事具符命部。)
  • 淮南子曰:電以為鞭策。(電。激氣也。)
  • 甘泉賦曰:電倏閃於牆藩。
  • 晉顧凱之雷電賦曰:太極紛綸。元氣澄練。陰陽相薄。為雷為電。是以宣尼敬威忽變。夫其聲無定響。光不恆照。砰訇輪轉。儵閃羅曜。若乃太陰下淪。少陽初升。蟄蟲將啟。動靈先應。殷殷徐振。不激不憑。林鍾統節。褥暑煙熅。星月不朗。衣床若焚。爾乃清風前颯。蕩濁流塵。豐隆破響。列缺開雲。當時倦容。廓焉精新。豈直驚安竦寐。乃以暢精悟神。天怒將凌。赤電先發。窺巖四照。映流雙絕。雷電赫以驚衡。山海磕其崩裂。

  • 爾雅曰:地氣發。天不應。曰霧。霧謂之晦。
  • 帝王世紀曰:黃帝時。天大霧三日。帝遊洛川之上。見大魚。殺三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
  • 黃帝玄女之宮戰法曰:黃帝與蚩尤對。力戰九不勝。黃帝歸於太山。三日三夜。天霧冥冥。有一婦人。人首鳥形。黃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婦人曰:吾所謂玄女者。子欲何問。黃帝曰:小子欲萬戰萬勝。萬隱萬匿。首當何從起。
  • 曾子曰:陰陽之氣亂則霧。
  • 龍魚河圖曰:山冬天霧十日已上不除者。山崩之候。
  • 地鏡圖曰:古之王者。行遊諸侯。其所居國。國必有三日浸。變而為日中之霧。
  • 陳留風俗傳曰:雍丘縣有祠。名曰夏后公祠。神井能致霧。
  • 漢武帝內傳曰:東方朔乘雲飛去。仰望。大霧覆之。不知所在。
  • 東觀漢記曰:馬援謂官屬曰:吾在浪泊西里烏(○東觀漢記作摀。)閒虜未滅之時。下潦上霧。毒氣薰蒸。仰視烏鳶。跕跕墮水中。
  • 謝承後漢書曰:河南張楷。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時關西人裴優。亦能作三里霧。自以不如楷。往從學之。楷避不肯見。
  • 英雄記曰:曹公赤壁之役。行至雲夢大澤中。遇大霧。迷失道。
  • 魏略曰:劉雄鳴每出行。雲霧中識道不迷惑。時人因謂能為雲霧。
  • 望氣經曰:六月三日有霧。歲熟。
  • 博物志曰:王肅(○太平御覽十五作爾。)張衡馬均。昔俱冒霧行。一人無恙。一人病。一人死。問其故。無恙者云。我飲酒。病者飽食。死者空腹。
  • 王隱晉書曰:樂廣為尚書郎。尚書令衛瓘見奇之。命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鏡。每見。令人瑩然。若披雲霧睹青天。
  • 神仙傳曰:欒巴為尚書。忽一旦天大霧。對坐不相見。失巴所在。尋問之。云其日還成都。親故別。時亦風雨晦冥。
  • 袁山松宜都山川記曰:郡西北有丹山。天晴。嶺忽有霧起。迴轉如煙。不過再朝。雨必降。
  • 梁孝元帝詠霧詩曰:三晨生遠霧。五里暗城闉。從風疑細雨。映日似遊塵。乍若飛煙散。時如佳氣新。
  • 又詩曰:曉霧晦階前。垂珠帶葉邊。五里浮長隰。三晨暗遠天。旁通似佳氣。卻望若非煙。疏簾還復密。斷棟更疑連。還思逢樂廣。能令雲霧褰。
  • 梁伏挺行舟值早霧詩曰:水霧雜山煙。冥冥見曉天。聽猿方忖岫。聞瀨始知川。漁人惑隩浦。行舟迷泝沿。日中氛靄盡。空水共澄鮮。
  • 周王褒詠霧應詔詩曰:七條開早陌。五里闇朝氛。帶樓疑海氣。含蓋似浮雲。方從河水上。預奉綠圖文。

  • 禮記月令曰:季春之月。虹始見。孟冬之月。虹藏不見。
  • 釋名曰:虹。陽氣之動。虹。攻也。純陽攻陰氣也。又曰:夫人陰陽不合。婚姻錯亂。淫風流行。男女互相奔隨之時。此則氣盛。故以其盛時合之也。
  • 說文曰: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陰氣也。
  • 毛詩曰:螮蝀在東。莫之敢指。一名挈貳。(○按挈貳見爾雅釋天。此有脫文。)
  • 河圖稽曜鉤曰:鎮星散為虹蜺。春秋運斗樞。樞星散為虹蜺。
  • 尚書考靈曜鄭玄注曰:日旁氣白者為虹。
  • 莊子曰:陽炙陰為虹。
  • 黃帝占軍訣曰:攻城。有虹從外南方入飲城中者。從虹攻之勝。白虹繞城不匝。從虹所在乃擊。
  • 蔡邕月令章句曰:虹。螮蝀也。陰陽交接之氣。著於形色者也。雄曰虹。雌曰蜺。蜺常依陰雲而晝見於日衝。無雲不見。大陰亦不見。率以日西見於東方。故詩云。螮蝀在於東。蜺常在於旁。四時常有之。唯雄虹見藏有月。
  • 戰國策曰:唐睢謂秦王曰:聶政刺韓樏。白虹貫日。
  • 列士傳曰:荊軻為燕太子謀刺秦王。白虹貫日。
  • 異苑曰:古者有夫妻。荒年菜食而死。俱化成青絳。故俗呼美人虹。
  • 又曰:晉陵薛願。義熙初。有虹飲其釜澳。噏響便竭。願輦酒灌之。隨投隨涸。便吐金滿器。於是災弊日祛。而豐富歲臻。
  • 楚辭天問曰:白蜺嬰茀。胡為此堂。(蜺。雲之有色。似龍。茀。白雲萎蛇者也。)
  • 又曰:虹蜺紛其朝覆兮。夕淫淫而霖雨。
  • 梁江淹赤虹賦曰:俄而赤蜺電出。蚴虯神驤。曖昧以變。依稀不常。非虛非實。乍滅乍光。赩赫山頂。照燎水陽。雖圖緯之有載。曠世識之未逢。既咨嗟而躑躅。聊周流而從容。餘形可覽。殘色未去。曜萎蕤而在草。映青蔥而結樹。霞晃朗而下飛。日通籠而上度。
  • 董思恭詠虹詩曰:春暮萍生早。日落雨飛餘。橫彩分長漢。倒色媚青渠。梁前朝影出。橋上晚光舒。願逐旌旗轉。飄飄侍直廬。
  • 蘇味道詠虹詩曰:紆餘帶星渚。窈窕架天潯。空因壯士見。還共美人沈。逸勢含良玉。神光藻瑞金。獨留長劍彩。終負昔賢心。

  • 爾雅曰:春為青陽。一曰發生。
  • 尚書曰: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 禮記月令曰: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鴈來。乃擇元辰。天子躬耕帝籍。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仲春之月。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是月也。玄鳥至之日。祀于高禖。季春之月。桐始華。虹始見。萍始生。舟牧覆舟。五覆五反。天子始乘舟。布德行惠。鳴鳩拂其羽。戴勝降于桑。
  • 周禮曰:仲春詔后。率外內命婦。始蠶于北郊。帥六宮之夫人。生穜稑之種而獻之于王。
  • 釋名曰:春之為言蠢也。物蠢而生。
  • 尸子曰:春為忠。東方為春。春。動也。是故鳥獸孕寧。草木華生。萬物咸遂。忠之至。
  • 尚書大傳曰:東方者。動方也。物之動也。何以謂之春。春。出也。物之出。故謂東方春也。
  • 周官曰:羅氏。仲春羅春鳥。獻鳩。以養老也。
  • 易緯通卦驗曰:震。東方也。主春分。日出青氣。出直震。此正氣出也。氣出右。萬物半死。氣出左。蛟龍出。震氣不至。則歲中少雷。萬物華而不實。人民疾熱。應在其衝。
  • 又曰:立春條風至。雉雊。雞乳。冰解。楊柳津。春分明庶風至。雷雨行。桃李華。
  • 毛詩曰:春日載陽。有鳴倉庚。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迨及公子同歸。
  • 尚書緯曰:東方春。龍房位。其規仁。好生不賊。
  • 莊子曰: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夫春與秋。豈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
  • 孝經緯曰:周天七衡六間。曰立春。後十五日。斗指寅。為雨水。後十五日。斗指甲。為驚蟄。後十五日。斗指卯。為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後十五日。斗指辰。為穀雨。
  • 論語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 老子曰:眾人熙熙。若享大牢。如登春臺。
  • 淮南子曰:春女悲。秋士哀。知物化矣。
  • 又曰: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養百穀禽獸草木。(女夷。主春夏長養之神。)
  • 又曰:孟春之月。東宮御女青色。衣青采。鼓琴瑟。
  • 說苑曰:管仲曰:吾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 京房占曰:春當退貪殘。進柔良。恤幼孤。賑不足。求隱士。則萬物應節而生。隨氣而長。所謂春令也。
  • 又曰:正月建寅。律為太蔟。雞雉孳尾。招搖生聚。少陽解凍。其氣溫柔。逆之則寒。
  • 白虎通曰:嫁娶以春何也。春天地交通。物始生。陰陽交接之時也。
  • 臨海異物志曰:鶗鴃。一名田鵑。春三月鳴。晝夜不止。音聲自呼。俗言取梅子。塗其口兩邊皆赤。上天自言乞思。(○太平御覽十九作恩。)至當麥(○御覽作陸。)子熟。鳴乃止耳。
  • 漢書曰: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
  • 東觀漢記曰:梁鴻將之會稽。作詩曰:維季春兮華色。麥含金兮方秀。
  • 續漢禮儀志曰:立春之日。京都百官。皆衣青衣。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
  • 又曰:立春之日。下寬大書曰:方春東作。敬始慎微。罪殊死。且勿案驗。皆須麥秋。退貪殘。進柔良。
  • 博物志曰:宋國有田夫。常衣黂縕以過冬。暨春東作。自暴於日。不知天下之有廣廈隩室。綿纊狐貉。顧其妻曰:負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獻吾君。將有賞。
  • 楚辭曰:獻歲發春兮。汨吾南征。菉蘋齊葉兮白芷生。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
  • 又曰:開春發(○楚辭九章發下有歲字。)兮。白日出之悠悠。吾且蕩志而愉樂兮。遵江夏以娛憂。
  • 又曰: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 又曰:青春受謝白日昭。春氣奮發萬物遽。
  • 晉陸機詩曰:節運同可悲。莫若春氣甚。和風未及燠。遺涼清且凜。
  • 晉張協雜詩曰:大昊啟東節。春郊禮青祗。鷹化日夜分。雷動寒暑離。飛澤洗冬條。浮飆解春澌。采虹纓高雲。文虯鳴陰池。沖氣扇九垠。蒼生衍四垂。時至萬實成。化周天地移。
  • 晉郭璞詩曰:青陽暢和氣。谷風穆以溫。英茞曄林薈。昆蟲咸啟門。高臺臨迅流。四坐列王孫。羽蓋停雲陰。翠鬱映玉樽。晉顧凱之神情詩曰: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寒松。(摘句。)
  • 梁簡文帝春日想上林詩曰:春風本自奇。楊柳最相宜。柳葉恆著地。楊花好上吹。處處春心動。常惜光陰移。西京董賢館。南宛習都(○按據襄陽記。當作郁。)池。行間魚共樂。桃上鳥相窺。香車雲母幰。駃馬黃金羈。
  • 又晚春時詩曰:紫蘭葉初滿。嬌鶯弄不稀。石蹲還似獸。蘿長更勝衣。水凍文鰩聚。山瞑雅鳥飛。渚蒲變新節。巖桐長舊圍。風花落未已。山齋開夜扉。
  • 又春日看梅詩曰:昨日看梅樹。新花已自生。今旦聞春鳥。何啻兩三聲。凍解池開淥。雲穿天半晴。遊心不應動。為此欲逢迎。
  • 又晚日後堂詩曰:幔陰通碧砌。日影度城隅。岸柳垂長葉。窗桃落細跗。花留蛺蝶粉。竹翳蜻蜓珠。賞心無與共。染翰獨踟躕。
  • 又春日詩曰:花開幾千葉。水覆數重衣。蝶颺縈空舞。鷰作同心飛。歌妖弄曲罷。鄭女挾琴歸。
  • 又春日詩曰:年還樂應滿。春歸思復生。桃含可憐紫。柳發斷腸情。落花隨鷰入。遊絲帶蝶驚。邯鄲歌管地。見許欲留情。
  • 梁元帝春日詩曰:春還春節美。春日春風過。春心日日異。春情處處多。處處春芳動。日日春禽變。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見。不見懷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結。春結詎能申。欲道春園趣。復憶春時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獨念春花落。還似昔春時。
  • 梁沈約詠春初詩曰:扶道覓陽春。相將共攜手。草色猶自腓。林中都未有。無事逐梅花。空交信楊柳。且復歸去來。含情寄杯酒。
  • 又春詠曰:楊柳亂如絲。綺羅不自持。春草復黃綠。客心傷此時。青苔已結洧。碧水復盈淇。日華照趙瑟。風心動燕姬。襟中萬行淚。故是一相思。
  • 梁吳筠(○按當作均。後同。)春詩曰:春從何處來。拂水復驚梅。雲彰青瑣闥。風吹承露臺。美人隔千里。羅帷閉不開。無由得共語。空對相思杯。
  • 梁王僧孺寄鄉友詩曰:旅心已多恨。春至尚離群。翠枝結斜影。綠水散圓文。戲魚兩相顧。遊鳥半藏雲。何時不憫默。是日最思君。
  • 又春思絕句詩曰:雪罷枝即青。冰開水便綠。復聞黃鳥聲。全作相思曲。
  • 梁蕭子範春望古意詩曰:光景斜漢宮。橫梁照采虹。春情寄柳色。鳥語出梅中。氛氳閨裏思。逶迤水上風。落花徒入戶。何解妾床空。
  • 梁王筠春日詩曰:金堤草非舊。玉池泉已新。風生似羊(○原訛牛。據馮校本改。)角。雲上若魚鱗。幽閨多怨思。停織坐嬌春。芳華既零落。方作向隅人。
  • 梁蕭瑱春日貽劉孝綽詩曰:澗水初流碧。山櫻早發紅。新禽爭弄響。落橤亂從風。拂筵多軟幹。映戶悉花叢。誰云相去遠。垂柳對高桐。
  • 梁庾肩吾詩曰:桃紅柳絮白。照日復隨風。影出朱城外。香歸青殿中。水映寄生竹。山橫半死桐。頒文知渥重。搦札愧才空。
  • 梁鮑泉奉和湘東王春日詩曰:新鷰始新歸。新蝶復新飛。新花滿新樹。新月麗新輝。新光新氣早。新望新盈抱。新水新綠浮。新禽新聽好。新景自新還。新葉復新攀。新枝雖可結。新愁詎解顏。新思獨氛氳。新知不可聞。新扇如新月。新蓋學新雲。新落連珠淚。新點石榴裙。
  • 梁聞人蒨春日詩曰:高臺動春色。清池映日華。綠葵向光轉。翠柳逐風斜。林有鳴心鳥。園多奪目花。相與咸知節。歎子獨離家。
  • 周庾信詠春詩曰:昨夜鳥聲春。驚鳴動四鄰。今朝梅樹下。定有詠花人。流星浮酒泛。粟瑱繞杯脣。何勞一片雨。喚作陽臺神。
  • 又曰:逍遙遊桂苑。寂絕想桃源。狹石分花逕。長橋映水門。管聲驚百鳥。人衣香一園。定知歡未足。橫琴坐樹根。
  • 陳徐陵詩曰:岸煙起暮色。岸水帶斜暉。逕狹橫枝度。簾搖驚鷰飛。落花承步履。流澗寫行衣。何殊九芝蓋。薄暮洞庭歸。
  • 隋江總山庭春詩曰:洗沐唯五日。棲遲在一丘。古楂橫近澗。危石聳前洲。峰綠開河柳。池紅照海榴。野花寧待晦。山蟲詎識秋。人生復能幾。夜燭非長遊。
  • 晉傅玄陽春賦曰:虛心定乎昏中。龍星正乎春辰。嘉勾芒之統時。宣太皞之威神。素冰解而泰液洽。玄獺祭而鴈北征。幽蟄蠢動。萬物樂生。依依楊柳。翩翩浮萍。桃之夭夭。灼灼其榮。繁華燁而燿野。煒芬葩而揚英。鵲營巢於高樹。鷰銜泥於廣庭。睹戴勝之止桑。聆布穀之晨鳴。習習谷風。洋洋綠泉。丹霞橫景。文虹竟天。
  • 晉湛方生懷春賦曰:夫榮彫之感人。猶色象之在鏡。事隨化而遷迴。心無主而虛映。眄秋林而情悲。遊春澤而心恧。雖四時之平分。何陽節之清淑。日婉孌以舒和。氣有仁而無肅。雷發嚮於南山。雨漸澤於四溟。啟潛蟄於九泉。收靈蛇於天庭。修虹煥綠以東冏。幽澗泮冰而流清。鴻飄翮於歸風。鷰銜泥而來征。鷙鳥感仁而革性。鶗鴃乘化而變聲。麥芃芃而含秀。桑藹藹而敷榮。
  • 周庾信春賦曰:宜春苑中春已歸。披香殿裏作春衣。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河陽一縣併是花。金谷從來滿園樹。一叢香草足礙人。數尺遊絲即橫路。苔始綠而藏魚。麥纔青而覆雉。吹簫弄玉之臺。鳴珮陵波之水。移戚里之家富。入新豐而酒美。石榴聊泛。蒲桃醱醅。芙蓉玉碗。蓮子金杯。新芽竹笋。細核楊梅。綠珠捧琴至。文君送酒來。玉管初調。鳴絃暫撫。陽春綠水之曲。對鳳迴鸞之舞。更炙笙簧。還移箏柱。月入歌扇。花承節鼓。協律都尉。射雉中郎。停車小苑。連騎長楊。金鞍始被。柘月新張。拂塵看馬埒。分朋入射堂。馬是天池之龍種。帶乃荊山之玉梁。艷錦安天鹿。新綾織鳳皇。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邊多解神。樹下流杯客。沙頭度水人。鏤薄窄衫袖。穿珠帖領巾。百丈山頭日欲斜。三晡未醉莫還家。池中水影懸勝鏡。屋裏衣香不如花。
  • 晉夏侯湛春可樂曰:春可樂兮。樂東作之良時。嘉新田之啟萊。悅中疇之發菑。桑冉冉以奮條。麥遂遂以揚秀。澤苗翳渚。原卉耀阜。春可樂兮。樂崇陸之可娛。登夷岡以迴眺。超矯駕乎山嵎。綴雜華以為蓋。集繁蕤以飾裳。散風衣之馥氣。納戢懷之潛芳。鸚交交以弄音。翠翾翾以輕翔。招君子以偕樂。攜淑人以微行。晉王廙春可樂曰:春可樂兮。樂孟月之初陽。冰泮渙以微流。土冒橛而解剛。野暄卉以揮綠。山蔥蒨以發蒼。
  • 晉李顒悲四時曰:悲春日兮。悲陽澤之方宣。建靈威以延蟄。叩東震而響天。布和氣之煙熅。舒朗景之淑鮮。雲興滋於秀石。飆鳴柯於崇山。平皋眇莽。中林蔥青。野馬飛澗。晨虹垂旌。陽鷰南徂。陰鴈北征。素華浩浩。丹秀熒熒。

  • 爾雅曰:夏為朱明。一曰長嬴。
  • 尸子曰:夏為樂。南方為夏。夏。興也。南。任也。是故萬物莫不任興。蕃殖充盈。樂之至也。
  • 尚書曰:申命羲叔。宅南交。日永星火。以正仲夏。鳥獸希革。
  • 周書時訓曰:夏至之日。鹿角解。蜩始鳴。大暑之日。腐草化為螢。
  • 禮記曰:孟夏月。盛德在火。天子迎夏於南郊。還反。行賞。封諸侯。慶賜遂行。靡草死。麥秋至。斷薄刑。決小罪。仲夏之月。天子羞以含桃。先薦寢廟。日長至。陰陽爭。君子處必掩身。無躁。蟬始鳴。木槿榮。可以居高明。可以遠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處臺榭。季夏之月。溫風始至。蟋蟀居壁。鷹乃學習。腐草化為螢。
  • 又曰:南方者夏。夏之為言假也。養之長之。假之仁也。
  • 尚書考靈耀曰:火星為夏期。專陽相(○御覽二十一相下有助字。)同精感符。
  • 易通卦驗曰:離。南方也。主夏。日中赤氣出。直離。此正氣。出右。萬物半死。氣出左。赤地千里。
  • 詩含神霧曰:曹。地處季夏之位。土地勁急。音中徵。其聲清以急。
  • 太公金匱曰:紂嘗以六月獵於西土。發民逐禽。民諫曰:今六月。天務覆施。地務長養。今盛夏發民逐禽。而元元懸於野。君踐一日之苗。而民百日不食。天子失道。後必無福。紂以為妖言而誅之。後數月。天暴風雨。發屋折樹。
  • 皇覽逸禮曰:夏則衣赤衣。佩赤玉。乘赤輅。駕赤龍。載赤旗。以迎夏於南郊。其祭。先黍與雞。居明堂正廟。啟南戶。
  • 孝經緯。周天七衡六間。曰穀雨。後十五日。斗指戊。東南維。為立夏。後十五日。斗指己。以為小滿。
  • 管子曰:夏至而麥熟。天子祀太宗。其盛以麥。穀之始也。
  • 淮南子曰:孟夏之月。南宮御女。赤色赤衣。吹竽笙。
  • 又曰: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繫之。仰天而哭。夏五月。為之下霜。
  • 又陽氣為火。陰氣為水。水勝故夏至溫。火勝故冬至𤍜。八尺之表。景修尺五寸。景修則陰氣勝。短則陽氣勝。陰氣勝則為水。陽氣勝則為旱。
  • 文子曰:政失於夏。熒惑逆行。夏政不失。降雨時。
  • 續漢書律曆志曰:日行南陸謂之夏。
  • 蔡邕獨斷曰:夏至陰氣始起。麋鹿解角。故寢兵鼓。身欲寧。志欲靜。故不聽事。
  • 續漢禮儀志曰:夏至日。浚井改水。冬至日。鑽燧改火。
  • 五經通義曰:夏至陰始動。未達。故寢兵鼓。不設政事。所以助養陰氣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后不省方。以此助之。
  • 楚辭曰:滔滔孟夏。草木莽莽。
  • 又曰:收恢台之盛夏。
  • 晉郭璞詩曰:羲和聘丹衢。朱明赫其猛。融風拂晨霄。陽精一何冏。閑宇靜無娛。端坐愁日永。
  • 晉李顒詩曰:炎光燦南溟。溽暑融三夏。黮䨴重雲蔭。砰稜震雷吒。
  • 宋顏延之夏夜呈從兄散騎詩曰:炎天方埃鬱。暑晏闋塵紛。獨靜闕隅座。臨堂對星分。側聽風薄木。遙睇月開雲。夜蟬當夏急。陰蟲先秋聞。歲候初過半。荃蕙豈久芬。
  • 齊謝朓出下館詩曰:麥候始清和。涼雨銷炎燠。紅蓮搖弱荇。丹藤繞新竹。物色盈懷抱。方駕娛耳目。
  • 梁蕭子範夏夜獨坐詩曰:節序值徂炎。茲宵在三伏。馮軒佇涼氣。中筵倦煩燠。寂漠對空窗。清疏臨夜竹。蟲音亂階草。螢光繞庭木。簾月渡斜輝。風花起餘馥。一傷年志罷。長嗟逝波速。
  • 晉傅玄述夏賦曰:四月惟夏。運臻正陽。和氣穆而扇物。麥含露而飛芒。清徵泛於琴瑟。朱鳥感於炎荒。鹿解角於中野。草木蔚其條長。
  • 梁江淹四時賦曰:至如(○如字據馮校本補。)炎雲峰起。芳樹未移。皋蘭生阪。朱荷出池。憶上國之綺樹。想金陵之蕙枝。
  • 晉李顒悲四時賦曰:悲炎節之赫羲。覽祝融之御轡。遊井耀兮南離。睎辰凱之長吹。蔭綠柳之楊枝。雲鬱律以泉涌。雨淋澡而方簁。奮駭霆之奔磕。舒驚電之橫摛。

  • 爾雅曰:秋為白藏。一曰收成。
  • 禮記曰: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仲秋之月。鴻鴈來。玄鳥歸。群鳥養羞。季秋之月。鴻鴈來賓。雀入大水為蛤。菊有黃花。豺乃祭獸。
  • 尸子曰:秋為禮。西方為秋。秋。肅也。萬物莫不禮肅。敬之至也。
  • 毛詩曰:秋日凄凄。百草具腓。
  • 又曰: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 春秋考異郵曰:立秋趣織鳴。
  • 尚書曰: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
  • 周書時訓曰:立秋之日。涼風至。後五日。白露降。後五日。寒蜩鳴。涼風不至。國無嚴政。白露不降。民多欬病。寒蜩不鳴。人臣力爭。白露之日。鴻鴈來。後五日。玄鳥歸。後五日。群鳥養羞。鴻鴈不來。遠人背叛。玄鳥不歸。室家離散。群鳥不羞。臣下驕慢。秋分之日。雷乃始收。後五日。蟄蟲坯戶。後五日。水始涸。雷乃不收。諸侯淫汰。蟄蟲不坯。民靡有賴。水不始涸。介蟲為害。
  • 周官曰:司裘。掌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仲秋獻良裘。季秋獻功裘。
  • 又曰:籥章。掌仲秋擊土鼓。籥豳詩。以迎寒。
  • 皇覽逸禮曰:秋則衣白衣。佩白玉。乘白輅。駕白駱。載白旗。以迎秋于西郊。
  • 詩含神霧曰:秦。地處仲秋之位。男懦弱。女高膫。白色秀身。音中商。其言舌舉而仰。聲清以揚。
  • 文子曰:日月欲明。浮雲蓋之。叢蘭欲修。秋風敗之。
  • 淮南子曰:孟秋之月。西宮御女白色。衣白采。撞白鍾。其兵鉞。其畜狗。八月官尉。其樹柘。九月官候。其樹槐。
  • 漢書曰:孫寶(○原訛實。據本書九十一卷鷹篇引改。)為京兆尹。以立秋日。署侯文為東部督郵。入見。敕曰:今鷹隼始擊。當從天氣。取姦惡。以成嚴霜之誅。掾部其有人乎。
  • 尚書考靈耀曰:虛星為秋候。昴為冬期。陰氣相佐。德乃不邪。子助母收。母合子符。(虛星。北方宿也。昴星。西方宿也。陰稱母也。)
  • 續漢禮儀志曰:立秋之日。白郊畢。始揚武。斬牲於郊東門。以薦陵廟。其儀。乘輿御戎輅。白馬朱鬣。騁。執弩射牲。牡(○續漢志作牲。)以鹿麛。太宰令謁者各一人。載獲車。馳駟送陵廟。還宮。遣使者齎束帛。以賜武官。肆兵。習戰陣之儀。斬牲之禮。名曰貙劉。
  • 世說曰: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蓴菜羹鱸魚鱠。曰:人生貴適志耳。何能從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之為見機而作。
  • 楚辭九懷曰:秋風兮蕭蕭。舒芳兮振條。
  • 又曰: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穴寥兮天高而氣清。寂慘兮收潦而水清。
  • 又曰: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 又曰: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凜秋。白露既下降百草兮。淹離被此梧楸。
  • 又曰: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嚴霜。
  • 淮南子曰:春女悲。秋士哀。知物化矣。
  • 風土記曰:鳴鶴戒露。白鶴也。此鳥性儆。至八月。白露降。即高鳴相儆。
  • 晉左思雜詩曰:秋風何烈烈。白露為朝霜。柔條旦夕勁。綠葉日夜黃。明月出雲崖。皎皎流素光。披軒臨前庭。嗷嗷晨鴈翔。
  • 晉孫綽詩曰:蕭瑟仲秋月。飆唳風雲高。山居感時變。遠客興長謠。疏林積涼風。虛岫結凝霄。湛露灑庭林。密葉辭榮條。撫葉悲先落。攀松羨後凋。
  • 晉江逌詩曰:祝融解炎轡。蓐收起涼駕。高風催節變。凝露督物化。長林悲素秋。茂草思朱夏。鳴鴈薄雲嶺。蟋蟀吟深榭。寒蟬向夕號。驚飆激中夜。
  • 宋孝武初秋詩曰:夏盡炎氣微。火息涼風生。綠草未傾色。白露已盈庭。遠視秋雲發。近聽寒蟬鳴。運移矜物化。川上感余情。
  • 又秋夜詩曰:局景薄西隅。升月照東垂。肅肅風盈幙。泫泫露傾枝。側聞飛壺急。坐見河宿移。睹辰念節變。感物矜乖離。
  • 宋謝惠連懷秋詩曰:平生無志意。少小嬰憂患。如何乘(○馮校本作辛。)苦心。矧復值秋晏。皎皎天月明。弈弈河宿爛。蕭瑟含風蟬。寥唳度雲鴈。寒商動清閨。孤燈曖幽幔。耿介繁慮積。展轉長宵半。夷陰難豫謀。倚伏昧前筭。未知古人心。且從性所玩。賓至可命觴。朋來當染翰。頹魄不再圓。傾羲無兩旦。金石終銷毀。丹青蹔彫煥。各勉玄髮歡。無貽白首歎。
  • 宋南平王劉鑠歌詩曰:昊天清且高。秋氣發初涼。白露下微津。明月流素光。凝煙泛城闕。凄風入軒房。朱華先零落。綠草就芸黃。纖羅還笥篋。輕紈改衣裳。
  • 宋鮑照秋日詩曰:枯枝葉易零。疲客心易驚。今茲亦何早。已聞絡緯鳴。迴風滅且起。卷蓬息復征。悽悽簟上寒。慄慄帳裏清。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榮。白楊方蕭瑟。長歎從此生。
  • 宋湯惠休歌詩曰:秋風嫋嫋入曲房。羅帳含月思心傷。蟋蟀夜鳴斷人腸。長夜思君心飛揚。他人相思君相忘。錦衾瑤席為誰芳。
  • 又歌思引曰:秋寒依依風過河。白露蕭蕭洞庭波。思君末光光已滅。眇眇悲望如思何。
  • 梁簡文帝秋詩曰:羽翣晨猶動。珠汗晝恆揮。秋風忽嫋嫋。向夕引涼歸。浮陰即染浪。清氣始乘衣。卷幌通河色。開窗引月暉。晚花欄下照。疏螢簟上飛。直置猶如此。何況送將歸。
  • 又秋夜詩曰:高秋渡函谷。墜露下芳枝。綠潭倒雲氣。青山銜月規。花心風上轉。葉影樹中危。外遊獨千里。夕歎誰共知。
  • 又秋夜詩曰:螢飛夜的的。蟲思夕喓喓。輕露沾懸井。浮煙入綺寮。檐重月沒早。樹密風聲饒。池蓮翻罷葉。霜篠生寒條。端坐彌茲漏。離憂積此宵。
  • 又秋晚詩曰:浮雲出西嶺。落日下西江。促陰橫隱壁。長暉斜度窗。亂霞圓綠水。細葉影飛釭。
  • 梁蕭曄奉和詩曰:副君乘暇景。臨秋坐北宮。杏梁照初月。蓮池引夕風。清暉洞澡井。流香入綺籠。鵲聲時徙樹。螢光乍滅空。涼氛散簟席。露色變林叢。
  • 梁范雲贈俊公道人詩曰:秋蓬飄秋甸。寒藻泛寒池。風條振風嚮。霜葉斷霜枝。幸及清江滿。無使明月虧。月虧君不來。相期竟悠哉。
  • 梁沈約秋夜詩曰:月落宵向分。紫煙鬱氛氳。曀曀螢入霧。離離鴈出雲。巴童闇理瑟。漢女夜縫裙。新知樂如是。久要詎相聞。
  • 梁庾肩吾奉和便省餘秋詩曰:前對金精坡。傍臨圓水池。照影礙浮葉。看山通迴枝。鴈行連霧盡。雨足帶雲移。
  • 梁吳筠秋念詩曰:團團珠暉轉。炤炤漢陰移。箕風入桂露。璧月滿瑤池。樹青草未落。蟬涼葉已危。還深長夜想。顧憶臨邛卮。芳杜果蕪沒。纓帶欲何為。
  • 梁鮑泉秋日詩曰:露色已成霜。梧楸欲半黃。鷰去櫩恆靜。蓮寒池不香。夕烏飛向月。餘蚊聚逐光。旅情恆自苦。秋夜漸應長。
  • 晉潘岳秋興賦序曰:晉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以太尉掾寓直于散騎之省。高閣連雲。陽景罕曜。珥蟬冕而襲紈綺之士。此焉遊處。僕野人也。偃息不過茆屋茂林之下。談話不過農夫田父之客。攝官承乏。猥廁朝列。夙興晏寢。匪遑底寧。譬猶池魚籠鳥。而有江湖山藪之思。於是染翰操紙。慨然而賦。于時秋也。以秋興命篇。四運忽其代序。萬物紛以迴薄。覽華蒔之時育。察盛衰之所託。(○原訛記。據馮校本改。)感冬索以春敷。嗟夏茂而秋落。雖末事之榮悴。伊人情之美惡。嗟秋日之可哀。良無愁而不盡。野有歸鷰。隰有翔隼。遊氛朝興。槁葉夕殞。於是乃屏輕箑。釋纖絺。藉莞蒻。御袷衣。庭樹槭以灑落。勁風戾而吹帷。蟬嘒嘒。以寒吟。鴈飄飄而南飛。天晃朗而彌高。日悠陽而浸微。何微陽之短晷。覺涼夜之方永。月朣朧以含光。露凄清以凝冷。熠燿粲於階闥。蟋蟀鳴於軒屏。聽離鴻之晨吟。望流火之餘景。宵耿介而不寐。獨展轉於華省。悟歲時之遒盡兮。慨俛首而自省。班鬢彪以承弁兮。素髮颯以垂領。且歛衽以歸來兮。忽投紱以高厲。耕東皋之沃壤。輸黍稷之餘稅。逍遙乎山川之阿。放曠乎人間之世。優哉遊哉。聊以卒歲。晉盧諶感運賦曰:朱明送夏。白藏迎秋。微涼漸屆。溽暑日收。氣瀲瀲而浸冷。霜微微而日華。翠葉紛以朝落。朱華慘以夕捐。
  • 晉江逌述歸賦曰:時運逝其何速。素秋奄以告季。虛柳中於昏日。羲和宿于房位。微寒凄其薄人。凝霜粲兮朝墜。林飄飄以灑葉。隰芒芒而摧穟。菊發華於高丘。鴈辭北以南蒞。
  • 宋袁淑秋晴賦曰:是月也。聲晷合。朝夜分。霆收耀。虹戢文。炎都褰埃。旻寓滌氛。(○原訛氣。據馮校本改。)曳悲泉之凝霧。轉絕垠之嚴雲。
  • 宋沈勃秋羇賦曰:於時朱雲弛辰。金祗御歲。菊圖縟於園沼。橘倒飾於池例。草改貌而傾蕡。林伐狀而搖蔕。潭瀲氣而威荷。露危光而嚴蕙。
  • 梁簡文帝秋興賦曰:秋何興而不盡。興何秋而不傷。傷二情之本背。更同來而匪方。復有登山望別。臨水送歸。洞庭之葉初下。塞外之草前衰。攸征人與行子。必承臉而霑衣。紛吾閑居有怡。優遊多暇。乃息書幌之勞。以命北園之駕。爾乃從玩池曲。遷坐林間。淹留而蔭丹岫。徘徊而搴木蘭。為興未已。升彼懸崖。臨風長想。馮高俯窺。察游魚之息澗。憐驚禽之換枝。聽夜籤之響殿。聞懸魚之扣扉。將據梧於芳杜。欲留連而不歸。
  • 又臨秋賦曰:火歇兮秋氣生。風起兮秋潦清。覽時興而自得。聊飛轡而娛情。遵二條之廣路。背九仞之高城。爾乃登長阪。息余驥。攬筆舒情。沉吟屬思。草色雜而香同。樹影齊而花異。遙峰迢遰。縈沙斷絕。雲出山而相似。水含天而難別。
  • 梁江淹四時賦曰:及夫秋風一至。白露團團。明月生波。營(○本集作螢。)光迎寒。眷庭中之梧楸。念機上之羅紈。
  • 晉夏侯湛秋可哀曰:秋可哀兮。哀秋日之蕭條。火迴景以西流。天既清而氣高。壤含素霜。山結玄霄。月延路以增夜。日遷行以收暉。屏絺𥿭於笥匣。納綸縞以授衣。秋可哀兮。哀新物之陳蕪。綢篠朔以歛稀。密葉摵以隕疏。鴈擢翼於太清。鷰蟠形乎榛墟。秋可哀兮。哀良夜之遙長。月翳翳以隱雲。時籠籠以投光。映前軒之疏幌。炤後帷之閑房。拊輕衾而不寐。臨虛檻而褰裳。感時邁以興思。情愴愴以含傷。
  • 又秋夕哀曰:秋夕兮遙長。哀心兮永傷。結帷兮中宇。屣履兮閑房。聽蟋蟀之潛鳴。睹遊鴈之雲翔。尋修廡之飛檐。覽明月之流光。木蕭蕭以被風。階縞縞以受霜。玉機兮環轉。四運兮驟遷。銜恤兮迄今。忽將兮涉年。日往兮哀深。歲暮兮思繁。
  • 晉湛方生秋夜詩(○馮校本作清。)曰:悲九秋之為節。物凋悴而無榮。嶺頹鮮而殞綠。木傾柯而落英。履代謝以惆悵。睹搖落而興情。信皋壤而感人。樂未畢而哀生。秋夜清兮。何秋夕之轉長。夜悠悠而難極。月曒曒而停光。播商氣以清溫。扇高風以革涼。水激波以成漣。露凝結而為霜。凡有生而必凋。情何感而不傷。苟靈符之未虛。孰茲戀之可忘。何天懸之難釋。思假暢之冥方。拂塵衿於玄風。散近滯於老莊。攬逍遙之宏維。總齊物之大綱。同天地於一指。等大山於毫芒。萬慮一時頓渫。情累豁焉都忘。物我泯然而同體。豈復壽夭於彭殤。
  • 宋謝琨秋夜長曰:秋夜長兮。雖欣長而悼速。送晨暉於西嶺。迎夕景於東谷。夜既分而氣高。風入林而傷綠。鷰翩翩以辭宇。鴈邕邕而南屬。
  • 宋蘇彥秋夜長曰:晨暉電流以西逝。閑宵漫漫其未央。牛女隔河以延佇。列宿雙景以相望。輕雲飄霏以籠朗。素月披曜而舒光。時禽鳴於庭柳。節蟲吟於戶堂。零葉紛其交萃。落英颯以散芳。睹遷化之遒邁。悲榮枯之靡常。貞松隆冬以擢秀。金菊吐翹以凌霜。
  • 宋何瑾悲秋夜曰:欣莫欣兮春日。悲莫悲兮秋夜。伊之秋夜可悲。增沉懷於遠情。歎授衣於豳詩。感蕭瑟於宋生。天廖廓兮高褰。氣凄肅兮厲清。鷰泝陰兮歸飛。鴈懷陽兮寒鳴。霜凝條兮漼漼。露霤葉兮泠泠。
  • 宋伏系之秋懷曰:於是景宇肅澄。風高木歛。凄氣夕衰。零露晨湛。澤收潤而草枯。葉驟墜而庭掩。鴈偕來以希陽。鷰遊逝而投險。豈微物之足懷。傷頹齡之告漸。

  • 爾雅曰:冬為玄英。一曰安寧。
  • 禮記曰: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虹藏不見。仲冬之月。冰益壯。地始坼。鶡鳥不鳴。虎始交。荔挺出。丘蚓結。麋角解。水泉動。日短至。季冬之月。鴈北向。鵲始巢。雉雊雞乳。日窮于次。月窮于紀。星迴于天。
  • 尚書大傳曰:北方者。物之伏方也。何以謂之冬。冬。中也。物方藏於中也。故曰北方冬也。
  • 尚書曰: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 周書時訓曰:小寒之日。鴈北鄉。又五日。鵲始巢。又五日。雉始雊。鴈不北鄉。民不懷生。鵲不始巢。國不安寧。雉不始雊。國乃大水。大寒之日。雞始乳。又五日。鷙鳥厲疾。又五日。水澤腹堅。雞不乳。淫女亂男。鷙鳥不厲。國不除兵。水澤不腹堅。言乃不從。
  • 逸禮曰:冬則衣黑衣。佩玄玉。乘玄輅。駕鐵驪。載玄旂。以迎冬于北郊。其祭先豕。居明堂後廟。啟北戶。
  • 毛詩曰:冬日烈烈。飄風發發。
  • 易緯通卦驗曰:冬至之日。見雲送迎。從下鄉來。歲美。民人和。不疾疫。無雲送迎。德薄。歲惡。故其雲赤者旱。黑者水。白者為兵。黃者有土功。諸從日氣送迎。此其傚也。
  • 又曰:立冬不周風至。水始冰。薺麥生。鷰雀入水為蛤。
  • 太公金匱曰:夏桀之時。以十月發民。鑿山穿陵。通於河。民諫曰:孟冬鑿山穿陵。是泄天氣。發地之藏。天子失道。後必有敗。桀殺之。期年。岑山崩為大澤。湯率諸侯伐之。
  • 京房占曰:春冬乾王。不周風用事。人君當興邊兵。治城郭。行刑。斷獄訟。繕宮殿。
  • 漢書曰: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從者。所以省費燎火。同巧拙而合習俗也。
  • 魏略曰:董遇好學。人從學者。遇不肯教。云。當先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曰:當以三餘。冬者歲之餘。雨者晴之餘。夜者日之餘。
  • 五經通義曰:冬至陽氣萌。陰陽交精。始成萬物。氣微在下。不可動泄。
  • 桓譚新論曰: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病緩急。猶不敢犯。為介之推故也。
  • 續漢禮儀志曰:立冬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皁。迎氣黑郊。
  • 晉張華冬初歲小會詩曰:日月不留。四氣迴周。節慶代序。萬國同休。庶尹群后。奉壽升朝。我有嘉禮。式宴百寮。
  • 又雜詩曰:晷度隨天運。四時互相承。東壁正昏中。涸陰寒節升。繁霜隆當夕。悲風中夜興。朱火青無光。蘭膏坐未凝。重衾無暖氣。挾纊如懷冰。
  • 晉陳新塗妻李氏冬至詩曰:靈象尋數迴。四氣平運散。陰律鼓微陽。大明啟修旦。感與時來興。心隨逝化歎。式宴集中堂。賓客盈朝館。
  • 晉曹毗詠冬詩曰:綿邈冬夕永。凜厲寒氣升。離葉向晨落。長風振條興。夜靜輕嚮起。天清月暉澄。寒水盈渠結。素霜竟櫩凝。今載忽已暮。來紀奄復仍。
  • 宋謝靈運歲暮詩曰:殷憂不能寐。苦此夜難穨。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運往無淹物。逝年覺易催。
  • 又彭城宮中直感歲暮詩曰:草草眷徂物。契契矜歲蟬。楚艷起行戚。吳趨絕歸懽。修帶緩舊裳。素鬢改朱顏。晚暮非獨已。鳴鶗歇春蘭。
  • 宋鮑照冬至詩曰:景移風度改。日至晷迴換。眇眇負霜鶴。皎皎帶雲鴈。長河結瓓玕。層水如玉岸。
  • 又冬日詩曰:嚴風亂山起。白日欲還次。重霧蔽窮天。夕陰晦寒地。瀚海有歸潮。衰容不還穉。令君且安歌。無念老將至。
  • 謝靈運(○馮校本作謝惠蓮(連)。)詠冬詩曰:七宿乘運曜。三星與時滅。履霜冰彌堅。積寒風愈切。繁雲起重陰。迴飆流輕雪。園林粲斐皓。庭除秀皎潔。墀瑣有凝汗。達衢無通轍。
  • 梁簡文帝大同十年十月戊寅詩曰:喧塵是時息。靜坐對重巒。冬深柳條落。雪後桂枝殘。星明霧色盡。天白鴈行單。雲飛乍想閣。冰結遠疑紈。晚橘隱重屏。枯藤帶迴竿。荻陰連水氣。山峰染月寒。
  • 又玄圃寒夕詩曰:洞門扉未掩。金壺漏已催。曛煙生澗曲。暗色起林隈。雪花無有蔕。冰鏡不安臺。階楊始倒插。浦桂半新栽。陳根委落蕙。細橤發香梅。鴈去銜蘆上。猿戲繞枝來。
  • 又大同十一月庚戌詩曰:茲園植藝積。山谷久紆威。直興轉多緒。真事亦因依。是節嚴冬暮。寒雲掩落暉。遠聞風瑟瑟。亂視雪霏霏。浪起川難渡。林深人至稀。山禽背逕走。野鳥歷塘飛。
  • 梁庾肩吾歲盡詩曰:歲序已云殫。春心不自安。聊開柏葉酒。試奠五辛盤。金薄圖神鷰。朱泥印鬼丸。梅花應可折。倩為雪中看。
  • 北齊邢子才冬日傷志詩曰:昔時墮遊士。任性少矜裁。朝馳馬腦勒。夕銜熊耳杯。折花贈淇水。撫瑟望叢臺。繁華夙昔改。衰病一時來。重以三冬月。愁雲聚復開。天高日色淺。林勁鳥鳴哀。終風激簷宇。餘雪滿條枚。遨遊昔宛洛。踟躕今草萊。時事方去矣。撫己獨懷哉。
  • 周王褒和殷廷尉歲暮詩曰:歲晚悲窮律。他鄉念索居。寂寞灰心盡。摧殘生意餘。產空交道絕。財殫密親疏。空悲趙壹賦。還著虞卿書。
  • 晉陸機感時賦曰:悲夫。冬之為氣。亦何憯懍以蕭索。天悠悠其彌高。霧鬱鬱而四幕。夜綿邈其難終。日晼晚而易落。伊夫時之方慘。曷萬物之能歡。猿長嘯於林杪。鳥高鳴於雲端。矧余情之含瘁。恆睹物而增酸。歷四時以迭感。悲此歲之已寒。撫傷懷以嗚咽。望永路而汍瀾。
  • 梁江淹四時賦曰:至於冬陰北邊。永夜不曉。平蕪際海。千里飛鳥。何嘗不夢帝城之阡陌。故鄉之臺沼。
  • 晉陸雲歲暮賦曰:顓頊御時。玄冥統官。淪重陽於潛戶兮。嚴積陰於司寒。堅冰涸於川底兮。白雪隕於雲端。時凜戾其可悲兮。氣蕭索以傷心。悽風愴其鳴條。落葉翻而灑林。獸藏丘而絕跡兮。鳥攀木而棲音。山振枯於層嶺兮。人懷慘於重襟。
  • 梁蕭子雲歲暮直廬賦曰:日躔女度。歲華云暮。衡輕炭燥。權重泉涸。藏玄武於大陰。蟄螣蛇於高霧。日臨圭而易落。晷中杙而南傃。凝寒氣於廣庭。洞層陰於端庫。風餮切而晚作。雲滄浪而晦景。霰的皪於彤庭。霙葳蕤於丹屏。韜罘罳之飛棟。沒屠蘇之高影。始飄舞於圓池。終停華於方井。
  • 晉傅玄大寒賦曰:五行倏而竟騖兮。四節紛而電逝。諒暑往寒來。十二月而成歲。日月會於析木兮。重陰凄而增肅。彩虹藏於虛廓兮。鱗介潛而長伏。若乃天地凜冽。庶極氣否。嚴霜夜結。悲風晝起。飛雪山積。蕭條萬里。百川明而不流兮。冰凍合於四海。扶木憔悴於湯谷。若華零落於濛汜。

  • 尚書曰: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 列子曰: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 孔叢子曰:邯鄲民以正月旦獻爵於趙王。而綴以五采。王大悅。東觀漢記曰:戴憑為侍中。正旦朝賀。帝令群臣說經義。不通者奪其席。憑遂重五十餘席。(事具講論篇。)漢書曰:鮑宣字子都。哀帝時。正旦日蝕。宣上書諫曰: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養黎民。父虧明。母震動。子訛言。今日蝕三陽始。小民正月朔旦。尚惡敗器物。況日虧缺乎。
  • 漢雜事曰:正月朝賀。三公奉璧上殿。嚮御坐北面。太常使贊曰:皇帝為君興。三公伏。皇帝坐。乃前進璧。
  • 典略曰:明帝使博士馬均。作司南車。水轉百戲。正月朝。造巨獸魚龍蔓延。弄馬倒騎。備如漢西京故事。
  • 魏略曰:正始元年。商風大起數十日。發屋折樹。動太極殿東閣。正旦大會。又甚。傾床案。曹休將誅之徵也。
  • 王渾集曰:詔問明正旦會。四方計吏入見。臨朝當何所宜。渾奏。舊正會計吏軒下。中書令宣詔。問方土所宜。士人賢才。隱伏未達。風俗好尚。禮教之宜。勤農務本。以盡墾殖之利。刑獄清理。無枉濫之失。郡守長吏。勤心治政。為民興利除害。訓化之績。授以紙筆。意陳聞見。以明聖旨垂心四遠。
  • 晉咸康起居注曰:十二月庚子。詔曰:正會日。百寮增祿。賜醽酒。人二升。
  • 世說曰:元帝正會。引丞相王導登御床。王公固辭。中宗引之彌苦。文獻曰:使太陽與萬物同暉。臣下何以仰瞻。帝乃止。
  • 鄧德明南康記曰:昔有盧耽。仕州為治中。少學仙術。善解飛騰。每夕。輒凌虛歸家。曉則還州。嘗元會至晚。不及朝列。化為白鵠。至閣前。徊翔欲下。威儀以帚擲之。得一隻履。耽驚還就列。內外左右。莫不駭異。時步騭為廣州刺史。意甚惡之。便以狀列聞。遂至誅滅。
  • 裴玄新語曰:正朝。縣官殺羊。懸其頭於門。又磔雞以副之。俗說以厭癘氣。玄以問河南伏君。伏君曰:是土氣上升。草木萌動。羊齧百草。雞啄五穀。故殺之以助生氣。
  • 魏陳思王曹植元會詩曰:初歲元祚。吉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衣裳鮮潔。黼黻玄黃。珍膳雜遝。充溢圓方。俯視文軒。仰瞻華梁。願保茲善。千載為常。歡笑盡娛。樂哉未央。皇室榮貴。壽考無疆。
  • 晉荀勗正大會行禮歌詩曰:於皇元首。群生資始。履端大享。敬御福祉。肆覲群后。爰及卿士。欽順時財。允也天子。
  • 又曰:明明天子。臨下有赫。四表宅心。惠浹荒貊。柔遠能邇。孔淑不逆。來格祁祁。邦家是若。
  • 又曰:光光邦家。天篤其祜。丕顯喆命。顧予三祖。世德作求。奄有九土。思我皇度。彝倫攸序。
  • 晉曹毗正朝詩曰:靈春散初澤。棼熅青陽舒。佳袍忽已故。今載奄復初。軟節暢宇宙。和風被八區。
  • 晉劉和妻王氏正朝詩曰:稔冉冥機運。迅矣四節經。太簇應玄律。青陽兆初正。
  • 晉傅克妻辛氏元正詩曰: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
  • 晉荀勗正會公王上壽酒歌曰:踐元辰。延顯融。獻羽觴。祈令終。我皇壽而隆。我皇茂而嵩。本枝奮百世。休祚鍾聖躬。
  • 晉傅玄朝會賦曰:考夏后之遺訓。綜殷周之典制。採秦漢之舊儀。肇元正之嘉會。於是先期戒事。眾發允敕。萬國咸享。各以其職。翼翼京邑。巍巍紫極。前三朝之夜中。庭燎晃以舒光。華燈若乎火樹。熾百枝之煌煌。俯而察之。如亢燭龍而炤玄方。仰而觀焉。若披丹霞而鑒九陽。
  • 晉劉臻妻正旦獻椒花頌曰:遊穹周迴。三朝肇建。青陽散暉。澄景載煥。美哉靈葩。爰采爰獻。聖容映之。永壽於萬。

  • 荊楚歲時記曰: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翦綵為人。或鏤金薄帖屏風上。忽(○太平御覽三十作亦。)戴之。像人入新年。形容改新。
  • 董勛問禮俗曰: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 賈充典戒曰:人日造華勝相遺。像瑞圖金勝之形。又像西王母戴勝也。
  • 劉臻妻陳氏進見儀曰:正月七日。上人勝於人。
  • 隋陽休之人日登高侍宴詩曰:廣殿麗年輝。上林起春色。風生拂雕輦。雲迴浮綺翼。
  • 薛道衡人日思歸詩曰:入春纔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鴈後。思發在花前。
  • 李充登安仁峰銘曰:正月七日。厥日惟人。策我良駟。陟彼安仁。

正月十五返回目錄
  • 玉燭寶典曰:正月十五日。作膏。(○太平御覽三十膏下有粥字。)以祠門戶。
  • 荊楚歲時記曰:風俗望日。以楊枝插門。隨楊枝所指而祭。其夕。迎紫姑神以卜。
  • 史記曰:漢家以望日祀太一。從昏時到明。今夜遊觀燈是其遺跡。(○今夜游以下九字。初學記四。太平御覽三十作注文。)
  • 西域記曰:摩竭阤國。正月十五日。僧俗雲集。觀佛舍利。放光雨花。
  • 涅槃經曰:如來闍維訖。收舍利罌。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樂。繞城步步燃燈十二里。
  • 蘇味道望日夜遊詩曰: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惜夜。玉漏莫相催。
  • 崔液夜遊詩曰: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 又曰:神燈佛火百輪張。刻像圖形七寶裝。影裏如聞金口說。空中似散玉毫光。
  • 又曰:金勒銀鞍控紫騮。玉輪朱幰駕青牛。驂驔始散東城曲。倏忽還逢南陌頭。

  • 荊楚歲時記曰:元日至月晦。並為酺聚飲食。每月皆有晦朔。正月初年。時俗重以為節。
  • 玉燭寶典曰:元日至月晦。人並為酺食。士女悉湔裳斟酒於水湄。以為度厄。
  • 帝王世紀曰:堯有草夾階而生。每月朔生一莢。月半則生十五莢。自十六日一莢落。至月晦而盡。月小則餘一莢。厭而不落。以為瑞草。名為蓂莢。一名曆莢。
  • 太宗皇帝月晦詩曰:晦魄移中律。凝暄起麗城。罩雲朝蓋上。穿露曉珠呈。笑樹花分色。啼枝鳥合聲。披襟歡眺望。極目暢春晴。
  • 北齊魏收晦日汎舟應詔詩曰:裊裊春枝弱。關關新鳥呼。棹唱忽逶迤。菱歌時顧慕。睿賞芳日色。宴言忘日暮。游豫慰人心。照臨康國步。
  • 後魏盧元明晦日汎舟應詔詩曰:輕灰吹上管。落蓂飄下蔕。遲遲春色華。晼晼年光麗。

  • 周禮曰:司烜氏。仲春以木鐸脩火禁于國中。為季春將出火也。
  • 荊楚歲時記曰: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
  • 周斐先賢傳曰:太原舊俗。云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莫敢煙爨。
  • 陸翽鄴中記曰:并州俗。冬至後百五日。為介子推斷火。冷食三日。作乾粥。今之糗是也。
  • 又曰:寒食三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麥為酪。擣杏仁。煮作粥。
  • 范曄後漢書曰:周舉遷并州刺史。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舉移書於子推廟云。春中寒食一月。老小不堪。今則三日而已。
  • 古今藝術圖曰: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以習輕趫者。
  • 李崇嗣寒食詩曰: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燃。
  • 宋之問途中寒食詩曰: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 沈佺期嶺表寒食詩曰:嶺外逢寒食。春來不見餳。洛中新甲子。明日是清明。
  • 魏武帝明罰令曰:聞太原上黨西河鴈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介子推。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

三月三日返回目錄
  • 應劭風俗通曰:按周禮。女巫掌歲時以祓除疾病。禊者潔也。故於水上盥潔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
  • 韓詩曰:三月桃花水之時。鄭國之俗。三月上巳。於溱洧兩水之上。執蘭招魂續魄。拂除不祥。
  • 漢書曰:太后春幸蠶館。率皇后列侯夫人桑。遵灞水而祓除。
  • 續漢書禮儀志曰:三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自洗濯。祓除宿垢。為太潔。
  • 魏志曰:袁紹三月上巳。大會賓徒於薄落津。聞魏郡兵及黑山賊于毒等數萬人。共覆鄴城。殺守。坐中客家在鄴者。皆憂怖失色。或起而立。紹容貌自若。不改常度。
  • 竹林七賢論曰:王濟嘗解禊洛水。明日。或問王曰:昨遊有何語議。濟曰:張華善說史漢。裴逸民敘前言往行。袞袞可聽。(事具談論部。)
  • 夏仲御別傳曰:仲御詣洛。到三月三日。洛中公王以下。莫不方軌連軫。並至南浮橋邊禊。男則朱服耀路。女則錦綺粲爛。仲御時在船中。曝所市藥。雖見此輩。穩坐不搖。賈公望見之。深奇其節。願相與語。此人有心膽。有似冀缺。走問船中安坐者為誰。仲御不應。重問。徐乃答曰:會稽北海間民夏仲御。
  • 晉中興書曰:玉導謂從兄敦曰:王仁德未著。而名位猶輕。兄威名日已振。宜有以共相匡舉。會三月三日。中宗出禊。乘肩輦。敦導並騎從。紀瞻使人覘之。既聞敦導騎從。乃大驚。自出拜於道左。中宗從容謂導曰:卿吾之蕭何也。
  • 續搜神記曰:盧充獵。見獐。便射中之。隨逐不覺遠。忽見一里門。如府舍。問鈴下。鈴下對曰:崔少府也。進見少府。少府語充曰:尊府君為索小女婚。故相迎耳。三日畢。車送充至家。母問。具狀以對。與崔別後四年。充三月三日臨水戲。遙見水傍有犢車。充往開車戶。見崔女與三歲男共載。情意如初。抱男兒還充。又與金鋺別。
  • 雜五行書曰:欲知蠶善惡。常以三月三日。天陰而無日。不見雨。蠶大善。
  • 續齊諧記曰:晉武帝問尚書郎摯虞曰:三日曲水。其義何指。答曰:漢章帝時。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俱亡。一村以為怪。乃相攜之水濱盥洗。遂因水以汎觴。曲水之義起於此。帝曰:若如所談。便非好事。尚書郎束皙曰:仲治小生。不足以知此。臣請說其始。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汎酒。故逸詩云。羽觴隨波。又秦昭王三日置酒河曲。見有金人出。奉水心劍曰:令君制有西夏。及秦霸諸侯。乃因此處立為曲水祠。二漢相緣。皆為盛集。帝曰:善。賜金五十斤。左遷仲治為陽城令。
  • 晉張華三月三日後園會詩曰:暮春元日。陽氣清明。祁祁甘雨。膏澤流盈。習習祥風。啟滯導生。禽鳥逸豫。桑麻滋榮。纖條被綠。翠華含英。於皇我后。欽若昊乾。順時省物。言觀中園。讌及群辟。乃命乃延。合樂華池。祓濯清川。汎彼龍舟。泝遊渚源。
  • 又上巳篇曰:仁風導和氣。勾芒御昊春。姑洗應時月。元巳啟良辰。密雲蔭朝日。零雨灑微塵。飛軒遊九野。置酒會眾賓。
  • 晉潘尼三日洛水作詩曰:晷運無窮已。時逝焉可追。斗酒足為歡。臨川胡獨悲。暮春春服成。百草敷英蕤。聊為三日遊。方駕結龍旂。廊廟多豪俊。都邑有豔姿。朱軒蔭蘭皋。翠幕映洛湄。臨岸濯素手。涉水搴輕衣。沉鉤出比目。舉弋落雙飛。羽觴乘波進。素卯隨流歸。
  • 晉王濟平吳後三月三日華林園詩曰:蠢爾長蛇。荐食江汜。我皇神武。汎舟萬里。迅雷電邁。弗及掩耳。思樂華林。薄采其蘭。皇居偉則。芳園巨觀。仁以山悅。水為智歡。清池流爵。祕樂通玄。物以時序。情以化宣。
  • 晉閭丘沖三月三日應詔詩曰:暮春之月。春服既成。升陽土潤。冰渙川盈。餘萌達壤。嘉木敷榮。后皇宣遊。既宴且寧。光光華輦。詵詵從臣。微風扇穢。朝露翳塵。上蔭丹幄。下藉文茵。臨川浥盥。濯故潔新。俯鏡清流。仰睇天津。藹藹華林。嚴嚴景陽。業業峻宇。奕奕飛梁。垂蔭倒景。若沉若翔。浩浩白水。汎汎龍舟。皇在靈沼。百辟同遊。擊櫂清歌。鼓枻行酬。聞樂咸和。具醉斯柔。在昔帝虞。德被遐荒。干戚在庭。苗民來王。今我哲后。古聖齊芳。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元首既明。股肱惟良。樂酒今日。君子惟康。
  • 晉王讚三月三日詩曰:招搖啟運。寒暑代新。亹亹不舍。如彼行雲。猗猗季月。穆穆和春。皇儲降止。宴及嘉賓。嘉賓伊何。具惟姻族。如彼葛藟。衍于樛木。郁郁近侍。巖巖台嶽。庶寮鱗次。以崇天祿。如彼崑山。列此琚玉。巍巍天階。亦降列宿。右載元首。左光儲副。大祚無窮。天地為壽。晉陸機詩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遊黃河。
  • 晉阮脩上巳會詩曰:三春之季。歲惟嘉時。靈雨既零。風以散之。英華扇耀。翔鳥群嬉。澄澄綠水。澹澹其波。脩岸逶迤。長川相過。聊且逍遙。其樂如何。坐此脩筵。臨彼素流。嘉肴既設。舉爵獻酬。彈箏弄琴。新聲上浮。水有七德。智者所娛。清瀨瀺灂。菱葭芬敷。沉此芳鉤。引彼潛魚。委ꆅ芳美。君子戒諸。
  • 晉孫綽三月三日詩曰:姑洗斡運。首陽穆闡。嘉卉萋萋。溫風煖煖。言滌長瀨。聊以遊眼。縹ꥸ渶流。綠柳蔭阪。羽從風飄。鱗隨浪轉。
  • 晉庾闡三月三日詩曰:心結湘川渚。目散沖霄外。清泉吐翠流。綠醽漂素瀨。悠想眄長川。輕瀾眇如帶。
  • 又三月三日臨曲水詩曰:暮春濯清巳。遊鱗泳一壑。高泉吐東岑。洄瀾自淨澩。臨川疊曲流。豐林映綠薄。輕舟沉飛觴。鼓枻觀魚躍。
  • 宋顏延之三日侍遊曲阿後湖詩曰:虞風載帝狩。夏諺頌王遊。春方動宸駕。望幸傾五州。山祗蹕嶠路。水若驚滄流。神御出瑤軫。天儀降藻舟。萬軸胤行衛。千翼泛飛浮。雕雲麗琁蓋。祥飆被采斿。江南進荊艷。河徼獻趙謳。
  • 又詔宴曲水詩曰:道隱未形。治彰既亂。帝跡懸衡。皇流共貫。惟王創物。永錫洪筭。仁固開周。義高登漢。祚融世哲。葉光列聖。太上正位。天臨海鏡。帝體麗明。儀辰作貳。居彼東朝。金昭玉粹。德有潤身。體不諐器。開榮灑澤。舒虹爍電。伊思鎬飲。每懷洛宴。郊餞有疆。君舉有禮。幕帳蘭甸。畫流高陛。分庭薦樂。析波浮醴。豫同夏諺。事兼出濟。
  • 又三月三日詔宴西池詩曰:河岳曜圖。聖時利見。於赫有皇。升中納禪。載貞其恆。載通其變。大哉人文。至矣天睠。昭哉儲德。靈慶攸繁。明兩紫宸。景物乾元。帝宗菴藹。惟城惟蕃。袞衣善職。彤弓受言。飾館春宮。稅鑣青輅。長筵逶迤。浮觴沿泝。
  • 宋謝靈運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詩曰:詳觀記牒。鴻荒莫傳。降及雲鳥。曰聖則天。虞承唐命。周襲商艱。江之永矣。皇心惟眷。矧乃暮春。時物芳衍。濫觴逶迤。周流蘭殿。禮備朝容。樂闋夕宴。
  • 宋謝惠連三月三日曲水集詩曰:四時著平分。三春稟融爍。遲遲和景婉。夭夭園桃灼。攜朋斯郊野。昧旦辭廛郭。斐雲興翠嶺。芳飆起華薄。解轡偃崇丘。藉草繞迴壑。際渚羅時蔌。託波汎輕爵。
  • 齊謝朓為皇太子侍華光殿曲水宴詩曰:傍求遂古。逖聽鴻名。大寶曰位。得一為貞。朱綈協祉。綠字摛英。升配同貫。進讓殊聲。大橫將屬。會昌已命。國步中阻。震居膺慶。璽劍克傳。龜玉增映。玄塞北靡。丹徼南極。浮毳駕風。非泳非陟。西京藹藹。東都濟濟。秋祓濯流。春禊浮醴。初吉云獻。上除方啟。昔駕陽穎。今歡雲陛。嘉樂舊矣。芳宴在斯。載留神矚。有睟天儀。龍精已映。威仰未移。葉依黃鳥。花落春池。高宴弘敞。禁林稠密。青隥崛起。丹樓間出。翠葆隨風。金戈動日。惆悵清管。徘徊輕佾。灞滻入筵。河淇流阼。媧(○本集作海。)若來往。觴肴沿泝。歡飫有終。清光欲暮。輕軺迴首。華組徐步。
  • 又為人作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詩曰:神理內寂。機象外融。遺情汾水。垂冕鴻宮。樹以司牧。匪我求蒙。徒勤日用。誰器玄功。當宁日昃。求衣未明。抵璧焚翠。銷劍隳城。九疇式序。三辟載清。麗景則春。儀方在震。重聖積厚。金式瓊潤。祓穢河浦。張樂春疇。既停龍駕。亦汎鳧舟。初鸚命曉。朝華開夜。飾陛導源。迴伊流灞。閒館巖敞。長廊水架。金觴搖蕩。玉俎推移。筵浮水豹。席擾雲螭。歡茲廣宴。穆是天儀。
  • 梁簡文帝三日侍宴林光殿曲水詩曰:芳年留帝賞。應物動天襟。挾苑連金陣。分衢度羽林。帷宮對廣掖。層殿邇高岑。風旗爭曳影。亭皋共生陰。林花初墮蔕。池荷欲吐心。
  • 又三日率爾成詩曰:芳年多美色。麗景復妍遙。握蘭唯是旦。採艾亦今朝。迴沙溜碧水。曲岫散桃夭。綺花非一種。風絲亂百條。雲起相思觀。日照飛虹橋。繁華炫姝色。燕趙豔妍妖。金鞍汗血馬。寶髻珊瑚翹。蘭聲起縠袖。蓮錦束瓊腰。相看隱綠榭。見人還自嬌。玉桂鳴羅薦。渠碗泛迴潮。洛濱非拾羽。滿握詎貽椒。
  • 又三日侍皇太子曲水宴詩曰:震德協靈。年芳節淑。濯伊臨灞。蕩心愉目。驤騎晨野。摐金曉陸。蕙氣卷旌。神飆擎轂。曾岑偃蹇。聳觀岧嶢。煙生翠幕。日照綺寮。銀華晨散。金芝暮搖。綠水動葉。丹距映條。顧惟菲薄。徒承恩裕。藝學未優。聲績不樹。豈辨河書。寧摛淮賦。徒偶群龍。終慚並馭。
  • 又曲水聯句詩曰:春色明上巳。桃花落繞溝。波迴卮不進。綸下鉤時留。(臣導。)絳水時迴岸。花觴轉更周。陳肴渡玉俎。垂餌下銀鉤。(王卿。)迴川入帳殿。列俎間芳洲。漢艾凌波出。江楓拂岸游。(庾肩吾。)王生迴水碓。蔡嫗蕩輕舟。岸燭斜臨水。波光上映樓。(殿下。)
  • 梁沈約三日侍鳳光殿曲水宴詩曰:光遲蕙敏。氣婉椒臺。皇心愛矣。帝曰遊哉。玉鸞徐騖。翠鳳輕迴。別殿廣臨。離宮洞啟。川祗奉壽。河宗相禮。清洛漸筵。長伊流陛。洄盪嘉羞。搖漾芳醴。輕歌易繞。弱舞難持。素雲留管。玄鶴停絲。引思為歲。歲亦陽止。叨服賁身。身亦昌止。徒勤丹漆。終愧文梓。
  • 又上巳華光殿詩曰:於維盛世即軒媯。朝酆宴鎬復在斯。朝光灼爍映蘭池。春風婉轉入細枝。時鸚顧暮聲合離。輕波微動漾羽卮。河宗海若生蛟螭。浮梁徑度跨迴漪。朱顏始洽景將移。安得壯士駐奔曦。
  • 又侍林光殿曲水宴詩曰:宴鎬鏘玉鑾。遊汾舉仙軷。榮光泛采旄。脩風動芝蓋。淑氣婉登辰。天行聳雲旆。帳殿臨春蘌。帷宮繞芳薈。漸席周羽觴。分墀引迴瀨。穆穆寶化昇。濟濟皇陛泰。將御遺風軫。遠侍瑤臺會。
  • 又三日率爾成篇詩曰:麗日屬元巳。年芳具在斯。開花已匝樹。流鸚復滿枝。洛陽繁華子。長安輕薄兒。東出千金堰。西臨鴈鶩陂。遊絲映空轉。高楊拂地垂。綠幘文照曜。紫鷰光陸離。清辰戲伊水。薄暮宿蘭池。象筵鳴寶瑟。金缾汎羽卮。寧憶春蠶起。日暮桑欲萎。
  • 梁劉孝綽三日侍華光殿曲水宴詩曰:薰祓三陽暮。濯禊元巳初。皇心腃樂飲。帳殿臨春渠。豫遊高夏諺。凱樂盛周居。復以禁林日。丰茸花樹舒。羽觴環階轉。清瀾傍席疏。妍歌已嘹亮。妙舞復紆餘。九成變絲竹。百戲起龍魚。
  • 又三日侍安成王曲水宴詩曰:匯澤良孔殷。分區屏中縣。躡跨兼流采。矜唯邇封甸。吾王奄酆畢。折圭承羽傳。不資魯俗移。何待齊風變。東山富遊士。北土無遺彥。一言白璧輕。片善黃金賤。餘辰屬上巳。清祓追前諺。持此陽瀨遊。復展城隅宴。芳洲亙千里。遠近風光扇。方歡厚德重。誰言薄遊倦。
  • 梁劉孝威侍宴樂遊林光殿曲水詩曰:蒸哉軒頊。赫矣堯心。女媧補石。重華棄金。湯羅禹扇。羲瑟農琴。皇乎備矣。受命君臨。試舟五反。和樂九成。鉤楯祕戲。協律新聲。丹盃水激。絳采坯榮。天吳還往。海若逢迎。又三日侍皇太子宴詩曰:二龍巡夏代。八駿馭周朝。豫遊光帝則。樂飲盛民謠。皇儲遵洛禊。濫觴追灞橋。掌祓開神蘌。司馬動鑾鑣。周旗交彩毦。晉鼓雜清簫。旌宮臨廣隰。藻衛爍巖椒。蘭樽沿曲折。靈若泝迴潮。
  • 梁庾肩吾三日侍蘭亭曲水宴詩曰:榮星依夜動。鑾駕忽朝遊。旌門臨苑樹。相風生鳳樓。春生露泥泥。天覆雲油油。桃花舒玉澗。柳葉暗金溝。禊川分曲洛。帳殿掩芳洲。湧躍赬魚出。參差絳棗浮。百戲俱臨水。千鍾共逐流。
  • 北齊邢子才三日華林園公宴詩曰:迴鑾自樂野。弭蓋屬瑤池。五丞接光景。七友樹風儀。芳春時欲遽。覽物惜將移。新萍已冒沼。餘花尚滿枝。草滋徑蕪沒。林長山蔽虧。方筵羅玉俎。激水漾金卮。歌聲斷且續。舞袖合還離。
  • 隋盧思道上巳禊飲詩曰:山泉好風景。城市猒囂塵。聊持一罇酒。共尋千里春。餘光下幽桂。夕吹舞青蘋。何言出關後。重有入林人。
  • 後漢杜篤祓禊賦曰:王侯公主。暨乎富商。用事伊雒。帷幔玄黃。於是旨酒嘉肴。方丈盈前。浮棗絳水。酹酒醲川。若乃窈窕淑女。美媵豔姝。戴翡翠。珥明珠。曳離褂。立水涯。微風掩壒。纖穀(○全後漢文二十八作縠。)低徊。蘭蘇盻蠁。感動情魂。若乃隱逸未用。鴻生俊儒。冠高冕。曳長裾。坐沙渚。談詩書。詠伊呂。歌唐虞。
  • 晉成公綏洛禊賦曰:考吉日。簡良辰。祓除解禊。同會洛濱。妖童媛女。嬉游河曲。或振纖手。或濯素足。臨清流。坐沙場。列罍樽。飛羽觴。
  • 晉張協洛禊賦曰:夫何三春之令月。嘉天氣之氤氳。和風穆以布暢。百卉曄而敷芬。川流清泠以汪濊。原隰蔥翠以龍鱗。游魚瀺灂於淥波。玄鳥鼓翼於高雲。美節慶之動物。悅群生之樂欣。故新服之既成。將禊除於水濱。於是縉紳先生。嘯儔命友。攜朋接黨。冠童八九。主希孔墨。賓慕顏柳。臨涯詠吟。濯足揮手。乃至都人士女。弈弈祁祁。車駕岬嵑。充溢中逵。粉葩翕習。緣阿被湄。振袖坐風。接衽成幃。若夫權戚之家。豪侈之族。采騎齊鑣。華輪方轂。青蓋雲浮。參差相屬。集乎長洲之浦。曜乎洛川之曲。遂乃停輿蕙渚。稅駕蘭田。朱幔虹舒。翠幕蜺連。羅樽列爵。周以長筵。於是布椒醑。薦柔嘉。祈休吉。蠲百痾。漱清源以滌穢兮。攬綠藻之纖柯。浮素卯(○太平御覽八十五作卵。)以蔽水。灑玄醪於中河。
  • 晉褚爽禊賦曰:伊暮春之令月。將解禊於通川。淩元巳之清晨。溯微風之泠然。川迴瀾以澄映。嶺插崿以霏煙。輕霞舒於翠崖。白雲映乎青天。
  • 晉夏侯湛禊賦曰:羨暮春之嘉辰。美靈氣之和柔。結方軌之奏路。敷令節而宣遊。爾乃鈴鳴擢翠。旗垂繁纓。微雲乘軒。清風卷旌。飛輪焱起。良馬電驚。車駕鱗萃。男女霧會。服煥羅縠。翠翳連蓋。榮香丸於素襟。結九齡乎時外。粲爛虺韡。混曄發越。若乎朝春挺葩。夕霞抱月。爾乃臨清流。背綠柯。雲幕高接。丹組四羅。
  • 晉阮瞻上巳會賦曰:臨清川而嘉讌。聊假日以遊娛。蔭朝雲而為蓋。託茂樹以為廬。好脩林之蓊鬱。樂草莽之扶疏。列四筵而設席。祈吉祥於斯塗。酌羽觴而交酬。獻遐壽之無疆。同歡情而悅豫。欣斯樂之愷慷。發中懷而弦歌。託情志於宮商。
  • 梁蕭子範家園三日賦曰:春亦暮止。田家上巳。時將磔於九門。節方郊於七里。扇習習之和風。照遲遲之華晷。飛玄翮之土鷰。奪丹胸之山雉。聊結新而濯故。式東流之前軌。居免上漏。樹非榛栗。既無擇於爽塏。曾不訪於凶吉。右瞻則青溪千仞。北睹則龍盤秀出。與歲月而荒茫。同林藪之蕪密。懽茲嘉月。悅此時良。庭散花橤。傍插筠篁。灑玄醪於沼沚。浮絳棗於泱泱。觀翠輪之出沒。戲青舸之低昂。
  • 周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曰:于時玄鳥司曆。蒼龍馭行。羔獻冰開。桐華萍合。皇帝幸於華林之園。千乘雷動。萬騎雲屯。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與春旗一色。乃命群臣。陳大射之禮。騶虞九節。狸首七章。於是選朱汗之馬。校黃金之埒。紅陽飛鵲。紫鷰陸沈。唐成公之驌驦。海西侯之千里。莫不飲羽銜竿。吟猿落鴈。鍾鼓振地。埃塵漲天。綵則錦市俱移。錢則銅山合徙。實天下之至樂。景福之歡欣者也。歲次昭陽。月在大梁。其日上巳。其時少陽。春吏司職。青祗效祥。徵萬騎於平樂。開千門於建章。皇帝翊四校於仙園。迴六龍於天苑。華蓋平飛。風烏細轉。帷宮宿設。帳殿開筵。傍臨細柳。斜界宜年。河漘薙草。渭口澆泉。塴雲五色。的暈重圓。陽管既調。春絃實撫。玉律調鍾。金錞節鼓。於是咀銜拉鐵。逐日追風。並試長秋之埒。俱下蘭池之宮。鳴鞭則汙赭。入埒則塵紅。變三驅而畫鹿。登百尺而懸熊。禮正六耦。詩歌九節。弓如明月對堋。馬似浮雲向埒。鴈失群而行斷。猿求林而路絕。乃有六郡雄才。五陵高選。新迴馬邑之兵。始罷龍城之戰。尚帶流星。猶乘奔電。始聽鼓而唱籌。即移竿而摽箭。熊耳刻杯。浮雲畫罍。水衡之錢山積。織室之錦霞開。司筵賞至。酒正杯來。既而日下澤宮。筵闌相圃。悵從蹕之留歡。眷迴鑾之餘武。
  • 晉王羲之三日蘭亭詩序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足樂也。
  • 晉孫綽三日蘭亭詩序曰: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談。非以停之則清。混之則濁耶。情因所習而遷移。物觸所遇而興感。故振轡於朝市。則充屈之心生。閑步於林野。則遼落之志興。仰瞻羲唐。邈已遠矣。近詠臺尚。顧深增懷。為復於曖昧之中。思縈拂之道。屢借山水。以化其鬱結。永一日之足。當百年之溢。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澗之濱。高嶺千尋。長湖萬頃。隆屈澄汪之勢。可為壯矣。乃席芳草。鏡清流。覽卉木。觀魚鳥。具物同榮。資生咸暢。於是和以醇醪。齊以達觀。泱然兀矣。焉復覺鵬鷃之二物哉。
  • 宋顏延之三日曲水詩序曰:夫方策既載。皇王之跡已殊。鐘石畢陳。舞詠之情不一。雖淵流遂往。詳略異聞。然其宅天衷。立民極。莫不崇尚其道。神明其位。拓世貽統。固萬葉而為量者也。有宋函夏。帝圖弘遠。高祖以聖武定鼎。規同造物。皇上以叡文承曆。景屬宸居。隆周之卜既永。宗漢之兆在焉。正體毓德於少陽。上宰宣哲於元輔。晷緯昭應。山瀆效靈。五方雜遝。四隩來暨。赬莖素毳并柯共穗之瑞。史不絕書。棧山航海逾沙軼漠之貢。府無虛月。日躔胃維。月軌青陸。皇祗發生之始。后王布和之辰。思對上靈之心。以惠庶萌之願。加以二王于邁。出餞戒吉。有詔掌故。爰命司曆。獻陳洛飲之禮。具上巳之儀。南除輦道。北清禁林。左關巖隥。右梁潮源。略亭皋。跨芝廛。苑大液。懷曾山。松石峻峗。蔥翠陰煙。游泳之所攢萃。翔驟之所往還。閱水環階。引池分席。春官聯事。蒼靈奉塗。然後升祕駕。胤緹騎。撫玉鑾。發流吹。以降于行所。禮也。龍文飾轡。青翰侍御。華裔殷至。觀聽騖集。揚袂風山。舉袖陰澤。靚粧藻野。袨服縟川。故以隱賑外區。煥衍都內者矣。上膺萬壽。下禔百福。布筵稟和。闔堂依德。情盤景遽。歡洽日斜。悵釣臺之未臨。慨酆宮之不懸。方且排鳳闕以高遊。開爵園而廣宴。並命在位。展詩發志。則夫誦美有章。陳信無愧者歟。
  • 齊王融三日曲水詩序曰:臣聞出豫為象。鈞天之樂張焉。時乘既位。御氣之駕翔焉。是以得一奉宸。逍遙襄城之域。體元則大。悵望姑射之阿。然窅眇寂寥。其獨適者也。至如夏后兩龍。載驅璿臺之上。穆王八駿。如舞瑤水之陰。亦有饗云。固不與萬民共也。我大齊之握機創曆。誕命建家。接禮貳宮。考庸太室。昭華之珍既徙。延喜之玉攸歸。革宋受天。保生萬國。度邑靜鹿丘之歎。遷鼎息大坰之慚。駿發開其遠祥。定爾固其洪業。皇帝體膺上聖。運鍾下武。冠五行之秀氣。邁三代之英風。昭章雲漢。暉麗日月。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飱。懼負重於春冰。懷御奔於秋駕。儲后睿哲在躬。妙善居質。內積和順。外發英華。斧藻至德。琢磨令範。若夫族茂麟趾。宗固磐石。跨蹍昌姬。韜軼炎漢。元宰比肩於尚父。中鉉繼踵乎周南。分陝流勿剪之歡。來仕允克施之譽。本枝之盛如此。稽古之政如彼。故免群生於湯火。納百姓於休和。引鏡皆明目。臨池無洗耳。沉冥之怨既缺。薖軸之疾已消。讒莠蔑聞。攘爭揜息。稀鳴桴於砥路。鞠茂草於圓扉。侮食來王。左言入侍。一尉候於西東。合車書於南北。偃革辭軒。銷金罷刃。天瑞降。地符升。澤馬來。器車出。江海呈象。龜龍載文。功既成矣。世既貞矣。信可以優遊暇豫。作樂崇德者歟。于時青鳥司開。條風發歲。粵斯上巳。惟暮之春。禊飲之日在茲。風舞之情咸蕩。載懷平圃。乃睠芳林。芳林園者。福地奧區之湊。丹陵若水之舊。殷殷均乎姚澤。膴膴尚於周原。飛觀神行。虛簷雲搆。離房乍設。層樓間起。負朝陽而抗殿。跨靈沼而浮榮。鏡文虹於綺疏。浸蘭泉於玉砌。幽幽叢薄。秩秩斯干。新萍泛沚。華桐發岫。雜夭采於柔荑。亂嚶聲於錦羽。禁軒承幸。清宮俟宴。緹帷宿置。帟幕宵懸。既而滅宿登(○文選四十六作澄。)霞。登光辨色。徐鑾警節。鳴鐘暢音。七萃連鑣。九斿齊軌。爾乃迴輿駐早。(○文選作罕。)岳鎮川渟。睟容有穆。賓儀式序。授几肆筵。因流波而成次。蕙肴芳醴。任激水而推移。葆佾陳階。金匏在席。戚奏翹舞。籥動邠詩。召鳴鳥于𡹮山。追伶倫於嶰谷。清歌有闋。羽觴無筭。上陳景福之賜。下獻南山之壽。信凱宴於在藻。知和樂於食苹。
  • 梁簡文帝三日曲水詩序曰:竊以周城洛邑。自流水以禊除。晉集華林。同文軌而高宴。莫不禮具義舉。沓矩重規。昭動神明。雍熙鍾石者也。皇太子生知上德。英明在躬。智湛靈珠。辯均河注。騰茂實於三善。振嘉聲於八區。是節也。上巳屬辰。餘萌達壤。倉庚應律。女夷司候。爾乃分階樹羽。疏泉泛爵。蘭觴沿泝。蕙肴來往。賓儀式序。盛德有容。吹發孫枝。聲流嶰谷。舞豔七盤。歌新六變。遊雲駐綵。仙鶴來儀。都人野老。雲集霧會。結軫方衢。飛軒照日。

五月五日返回目錄
  • 琴操曰:介子綏割其腓股。以啖重耳。重耳復國。子綏獨無所得。綏甚怨恨。乃作龍蛇之歌以感之。終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國語云介子推。)
  • 續漢禮儀志曰: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
  • 風土記曰:仲夏端五。烹鶩(○原訛騖。據馮校本改。)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葉裹黏米煮熟。謂之角黍。
  • 續齊諧記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采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固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 崔寔四民月令曰:五月五日。取蟾蜍。可合惡疽瘡。取東行螻蛄。治婦難產。
  • 會稽典錄曰:女子曹娥者。會稽上虞人。父能絃歌為巫。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泝濤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緣江號哭。晝夜不絕聲。七日。遂投江而死。
  • 抱朴子。蟾蜍萬歲者。頭上有角。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五月五日午時取之。陰乾百日。以其足畫地。即為流水。
  • 又曰:或問辟五兵之道。答曰: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著心前。
  • 風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綵絲繫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溫。亦因屈原。
  • 又曰:五月五日續命縷。俗說以益人命。
  • 夏小正曰:此日蓄採眾藥。以蠲除毒氣。
  • 荊楚記曰:荊楚人。以五月五日並蹋百草。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 又曰:屈原以是日死於汨羅。人傷其死。所以並將舟楫以拯之。今之競渡。是其遺跡。
  • 大戴禮曰: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
  • 楚辭曰:浴蘭湯兮沐芳華。
  • 梁王筠五日望採拾詩曰:長絲表良節。金縷應嘉辰。結蘆同楚客。採艾異詩人。折花競鮮彩。拭露染芳津。含嬌起斜眄。歛笑動微嚬。獻璫依洛浦。懷珮似江濱。

七月七日返回目錄
  • 列仙傳曰:陶安公者。六安鑄冶師行火者。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冶與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龍。(事具仙部。)
  • 又曰:王子喬見柏長(○初學記四。太平御覽三十一作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頭。至時。乘白鶴在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
  • 漢書曰:武帝七月七日。生於漪蘭殿。
  • 漢武故事曰:七月七日。上於承華殿齋。正中。忽有一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來也。有頃王母至。(事具鳥部。)
  • 崔寔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曝經書。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於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咸懷私願。或云。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氣。如地河之波。輝輝有光曜五色。以此為徵應。見者便拜乞願。三年乃得。
  • 竹林七賢論曰:阮咸。字仲容。籍兄子也。諸阮前世皆儒學。內足於財。唯籍一生。尚道棄事。好酒而貧。舊俗。七月七日。法當曬衣。諸阮庭中爛然。莫非綈錦。咸時總角。乃竪長竿。摽大布犢鼻於庭中。曰:未能免俗。聊復爾爾。(○原訛耳。據馮校本改。)
  • 世說曰:郝隆。七月七日。見鄰人皆曝曬衣物。隆乃仰臥出腹。云晒書。
  • 續齊諧記曰:桂陽城武丁。有仙道。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諸仙悉還宮。弟問曰:織女何事渡河。答曰:織女暫詣牽牛。世人至今云織女嫁牽牛也。
  • 古詩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詎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 晉潘尼七月七日侍皇太子宴玄圃園詩曰:商風初授。辰火微流。朱明送夏。少昊迎秋。嘉木茂園。芳草被疇。於時我后。以豫以遊。
  • 晉李充七月七日詩曰:朗月垂玄景。洪漢截皓蒼。牽牛難牽牧。織女守空襄。河廣尚可越。怨此漢無梁。
  • 晉蘇彥七月七日詠織女詩曰:織女思北沚。牽牛歎南陽。時來嘉慶集。整駕巾玉箱。瓊珮垂藻蕤。霧裾結雲裳。釋轡紫微庭。解ꥹ碧琳堂。歡讌未及究。晨暉照扶桑。悵悵一宵促。遲遲別日長。
  • 宋孝武七夕詩曰:白日傾晚照。絃月升(○原訛外。據馮校本改。)初光。炫炫葉露滿。肅肅庭風揚。瞻言媚天漢。幽期濟河梁。服箱從奔軺。紈綺闕成章。解帶遽迴軫。誰云秋夜長。愛聚雙情款。念離兩心傷。
  • 宋南平王劉鑠七夕詠牛女詩曰:秋動清風扇。火移炎氣歇。廣簷含夜陰。高軒通夕月。安步巡芳林。傾望極雲闕。組幕縈漢陳。龍駕凌霄發。沉情未申寫。飛光已飄忽。來對眇難期。今歡自茲沒。
  • 宋謝惠連七夕詠牛女詩曰:落日隱簷楹。升月照簾櫳。團團滿葉露。淅淅振條風。蹀足循廣除。瞬目矖曾穹。雲漢有靈匹。彌年闕相從。遐川阻昵愛。脩渚曠清容。弄杼不成藻。聳轡騖前蹤。昔離秋已兩。今聚夕無雙。傾河易迴斡。款顏難久悰。沃若靈駕旋。寂寥雲幄空。留情顧華寢。遙心逐奔龍。
  • 宋王僧達七夕月下詩曰:遠山歛氛祲。廣庭揚月波。氣往風集隙。秋還露泫柯。節氣既已孱。中宵振綺羅。來歡詎終夕。收淚泣分河。
  • 宋顏延之為織女贈牽牛詩曰:婺女儷經星。姮娥棲飛月。慚無二媛靈。託身侍天闕。閶闔殊未暉。咸池豈沐髮。漢陰不夕張。長河為誰越。雖有促宴期。方須涼風發。
  • 宋謝靈運七夕詠牛女詩曰:火逝首秋節。明經弦月夕。月弦光照戶。秋首風入隙。陵風步曾岑。憑雲肆遙脈。徙倚西北庭。竦踴東南覿。紈綺無報章。河漢有駿軛。
  • 宋謝莊七夕夜詠牛女應制詩曰:輟機起春暮。停箱動秋衿。琁居照漢右。芝駕肅河陰。容裔泛星道。逶迤濟煙潯。陸離迎宵佩。倏爍望昏簪。俱傾環氣怨。共歇浹年心。珠殿釭未沫。瑤庭露已深。夕清豈淹拂。絃輝無人臨。
  • 梁武帝七夕詩曰:白露月下圓。秋風枝上鮮。瑤臺含碧霧。羅幕生紫煙。妙會非綺節。佳期乃涼年。玉壺承夜急。蘭膏依曉煎。昔悲漢難越。今傷河易旋。怨咽雙念斷。悽悼兩情懸。
  • 梁簡文帝七夕穿針詩曰:憐從帳裏出。相見夜窗開。針欹疑月暗。縷散恨風來。
  • 梁柳惲七夕穿針詩曰:代馬秋不歸。緇紈無復緒。迎寒理夜縫。映月抽纖縷。清露下羅衣。秋風吹玉柱。流景對秋夕。餘光欲難駐。
  • 梁劉遵七夕穿針詩曰: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向光抽一縷。舉袖弄雙針。
  • 梁劉孝威七夕穿針詩曰:縷亂恐風來。衫輕羞指現。故穿雙眼針。時縫合歡扇。
  • 梁沈約織女贈牽牛詩曰:紅粧與明鏡。二物本相親。用持施點畫。不照離居人。往秋雖一照。一照還復塵。塵生不復拂。蓬首對河津。冬夜寒如是。寧遽道陽春。初商匆(○初學記四作忽。)云至。暫得奉衣巾。施●(○初學記作衿。)誠已故。每聚忽如新。
  • 梁王筠代牽牛答織女詩曰:新知與生別。由來儻相值。如何寸心中。一霄懷兩事。歡娛未繾綣。倏忽成離異。終日遙相望。秪益生愁思。猶憶今春悲。尚有故年淚。忽遇長河轉。獨喜涼飆至。奔情翊鳳軫。精阿警龍轡。
  • 梁范雲望織女詩曰:盈盈一水邊。夜夜空自憐。不辭精衛苦。河流未可填。寸情百重結。一心萬處懸。願作雙青鳥。共舒明鏡前。
  • 梁劉孝威詠織女詩曰:金鈿已照耀。白日未蹉跎。欲待黃昏至。含嬌渡淺河。
  • 梁何遜七夕詩曰:仙車駐七驤。鳳駕出天潢。月映九微火。風吹百和香。來歡蹔巧笑。還淚已啼粧。別離不得語。河漢漸湯湯。
  • 梁庾肩吾七夕詩曰:玉匣卷懸衣。高樓開夜扉。姮娥隨月落。織女逐星移。離前忿促夜。別後對空機。倩語雕陵鵲。填河未可飛。
  • 又奉使江州舩中七夕詩曰:九江逢七夕。初弦值早秋。天河來映水。織女欲攀舟。漢使俱為客。星槎共逐流。莫言相送浦。不及穿針樓。
  • 北齊邢子才七夕詩曰:盈盈河水側。朝朝長歎息。不恡漸衰苦。波流詎可測。秋期忽云至。停梭理容色。束衿未解帶。迴鑾已霑軾。不見眼中人。誰堪機上織。願逐青鳥去。蹔因希羽翼。
  • 隋江總七夕詩曰:漢曲天榆冷。河邊月桂秋。婉孌期今夜。飄颻渡淺流。輪隨月宿轉。路逐綵雲浮。橫波翻瀉淚。束素反緘愁。此時機杼息。獨向紅粧羞。
  • 杜審言七夕詩曰:白露含明月。青雲斷絳河。天街七襄轉。關道二神過。襦服鏘環珮。香筵拂綺羅。年年今夜盡。機杼別情多。
  • 隋王眘七夕詩曰:天河橫欲曉。鳳駕儼應飛。落月移粧鏡。浮雲動別衣。懽逐今宵盡。愁隨還路歸。猶將宿昔淚。更上去年機。
  • 隋張文恭七夕詩曰:鳳律驚秋氣。龍梭靜夜機。星橋百枝動。雲路七香飛。映月回雕扇。凌霞曳綺衣。含情向華幄。流態入重闈。懽餘夕漏盡。怨結曉驂歸。誰念分河漢。還憶兩心違。
  • 隋庾信七夕賦曰:兔月先上。羊燈次安。睹牛星之曜景。視織女之闌干。於是秦娥麗妾。趙豔佳人。窈窕名鷰。逶迤姓秦。嫌朝粧之半故。怜晚拭之全新。此時併捨房櫳。共往庭中。縷條緊而貫矩。針鼻細而穿矩。(○初學記四作空。)
  • 南齊謝朓七夕賦曰:金祗司姖。火曜方流。素鍾當御。夷則鳴秋。朱光既夕。涼雲始浮。盈多靈(○初學記四作夕露。)之藹藹。升夜月之悠悠。步廣庭而延膝。(○初學記作睞。)屬天媛而淹留。嗟斯靈之淑景。招好仇於服箱。厭(○初學記作靨。)白玉而為飾。霏丹霞而為裳。迴龍駕之容裔。亂鳳管之凄鏘。軾帝車而捐玦。凌天津而上翔。悵漢渚之夕漲。欣河廣之既梁。臨瑤席而宴語。綿含睇而蛾揚。嗟蘭夜(○初學記作闌夜。)而難永。泣會促而怨長。撫鳴琴而脩浩。浣安歌而自傷。歌曰:月殿清兮桂醑酬。雲幄靜兮香風浮。龍鑣蹀兮玉鑾整。睠星河兮不可留。

七月十五返回目錄
  • 荊楚歲時記曰: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寺院。
  • 盂蘭盆經云。有七葉功德。並幡花歌鼓果食送之。蓋由此。
  • 又曰:目連比丘。見其亡母生餓鬼中。即以鉢盛飯。往餉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連大叫。馳還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力所奈何。當須十方眾僧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當為七代父母現在父母厄難中者。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佛敕眾僧。皆為施主呪願。七代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是時。目連母得脫一劫餓鬼之苦。目連白佛。未來世佛弟子行孝順者。亦應奉盂蘭盆為爾可否。佛言大善。故後代人因此廣為華飾。乃至刻木割竹。飴䗶剪綵。模花果之形。極工妙之巧。
  • 道經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人間。分別善惡。諸天聖眾。普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傳錄。餓鬼囚徒。一時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獻於玉京山。採諸花果。珍奇異物。幢幡寶蓋。清膳飲食。獻諸聖眾。道士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俱飽滿。免於眾苦。得還人中。
  • 楊炯盂蘭盆賦曰:渾元告秋。羲和奏曉。太陰望兮圓魄皎。閶闔開兮涼風嫋。四海澄兮百川皛。陰陽肅兮天地窅。掃離宮。清重閣。設皇邸。張翠幕。鸞飛鳳翔。晱陽倏爍。雲舒霞布。翕赫冥(○初學記四作ꡃ。)霍。陳法供。飾盂蘭。壯神功之妙物。何造化之多端。青蓮吐而非夏。赬果搖而不寒。銅鐵鉛錫。璆琳琅玕。映以甘泉之玉樹。冠以承露之金盤。憲章三極。儀形萬類。上廖廓兮法天。下安貞兮象地。殫怪力。窮神異。少君王子。掣曳兮若束。(○初學記四作來。)玉女瑤姬。翩僊兮不至。鳴鷫鸘與鸑鷟。舞鶤雞與翡翠。毒龍怒兮赫然。狂象奔兮沉醉。怖魍魎。潛魑魅。离婁明目。不足見其精微。匠石洗心。不足徵其奧祕。夫其遠也。天台璨起。繞之以赤霞。夫其近也。削成孤峙。覆之以蓮花。晃兮瑤臺之帝室。赩兮金闕之仙家。其高也上諸天於大梵。其廣也遍諸法於恆沙。上可以薦元府(○初學記四。太平御覽三十二作符。)於七廟。下可以納群動於三車。(○原訛軍。據馮校本改。)

九月九日返回目錄
  • 風土記曰: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頭。言辟除惡氣而禦初寒。
  • 續晉陽秋曰: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 續齊諧記曰: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飲菊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飲菊酒。婦人帶茱萸囊是也。
  • 孟嘉傳曰:嘉為桓溫參軍。既和而正。溫甚重之。九月九日。溫遊龍山。參僚畢集。時佐吏並著戎服。有風至。吹嘉帽墮落。溫謂左右及賓客勿言。以觀其舉止。
  • 臨海記曰:郡北四十步。有湖山。山甚平正。可容數百人坐。民俗極重。每九日菊酒之辰。讌會於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
  • 宋謝瞻九日從宋公戲馬臺詩曰:風至授寒服。霜降休百工。巢幕無留鷰。遵渚有來鴻。輕霞冠秋日。迅商薄清穹。聖心眷嘉節。鳴鑾戾行宮。四筵霑芳醴。中堂起絲桐。扶光迫西汜。歡餘宴有窮。
  • (○原訛來。據馮校本改。)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送孔令詩曰:季秋朔邊苦。旅鴈違霜雪。凄凄陽卉腓。皎皎寒潭潔。良辰感聖心。雲旗興暮節。鳴葭戾朱宮。蘭卮獻時哲。歸客逐海隅。脫冠謝朝列。河流有急瀾。浮驂無緩轍。
  • 齊竟陵王蕭子良九日侍宴詩曰:月殿風轉。層臺氣寒。高雲歛色。遙露已團。式詔司警。言戾秋巒。輕觴時薦。落英可餐。
  • 齊王儉侍皇太子九日玄圃宴詩曰:明明儲后。沖默其量。徘徊禮樂。優遊風尚。微言外融。幾神內王。就日齊暉。儀雲等望。本茂條榮。源澄流潔。漢稱間平。周云魯衛。咨我藩華。方軌前軼。秋日在房。鴻鴈來翔。寥寥清景。靄靄微霜。草木搖落。幽蘭獨芳。眷言淄苑。尚想濠梁。既暢旨酒。亦飽徽猷。有來斯悅。無遠不柔。
  • 梁簡文帝九日侍皇太子樂遊苑詩曰:離光麗景。神英春裕。副極儀天。金鏘玉度。監撫昭明。善物宣布。惠潤崐瓊。澤熙垂露。秋晨精曜。駕動宮闈。露點金節。霜沉玉璣。玄戈側影。(○原脫。據馮校本補。)翠羽翻暉。庭迴鶴蓋。水照犀衣。蘭羞薦俎。竹酒澄芬。千音寫鳳。百戲承雲。紫鷰躍武。赤兔越空。橫飛鳥箭。半轉蛇弓。
  • 又九日賦韻詩曰:是節協陽數。高秋氣已精。簷芝逐月啟。帷風依夜清。遠燭承歌黛。斜橋聞履聲。梁塵下未息。共愛賞心并。
  • 梁沈約為臨川王九日侍太子宴詩曰:涼風比起。高鴈南翻。葉浮楚水。草折梁園。淒清霜野。惆悵晨鶤。雲輕寒樹。日麗秋原。三金廣設。六羽高陳。寒英始獻。涼酎初醇。靡靡神襟。鏘鏘群彥。思媚儲猷。洽和奉宴。恩暢蘭席。歡同桂殿。景遽樂推。臨風以眷。麗景天枝。位非德舉。任伍辰階。祚均河楚。負岳未勝。瞻雲難侶。望古興惕。心焉載佇。
  • 又九日侍宴樂遊苑詩曰:憑玉宅海。端扆御天。上流飛壑。靜震騰川。凝神貫極。摛道漏泉。西裘委衽。南風在弦。暮芝始綠。年桂初丹。上林葉下。滄池水寒。霜霑玉樹。鴈動輕瀾。停蹕玉陛。徙衛琁墀。琱箱鳳綵。羽蓋鸞姿。虹旌迢遰。翠華葳蕤。禮弘灞汭。義高洛湄。
  • 梁丘遲九日侍宴樂遊苑詩曰:朱明已謝。蓐收司禮。爰理秋祓。備揚旌棨。奉璋峨峨。金貂濟濟。上林弘敞。離宮非一。綵殿迴風。丹樓映日。隨珠甲帳。屯衛周悉。睟容徐動。天儀澄謐。雲物游颺。光景高麗。枯葉未落。寒花委砌。絲桐激舞。楚雅閑慧。參差繁響。殷勤流詣。
  • 梁任昉九日侍宴樂遊苑詩曰:帝德峻韶夏。王功書頌平。共貫沿五勝。獨道邁三英。我皇撫歸運。時乘信告成。一唱革鍾石。再撫被絲笙。黃草歸雒木。梯山廌玉榮。時來濁河變。瑞起溫洛清。物色動宸眷。民豫降皇情。
  • 梁劉苞九日侍宴樂遊苑正陽堂詩曰:六郡良家子。幽并遊俠兒。立乘爭飲羽。倒騎競紛馳。鳴珂飾華毦。金鞍映玉羈。膳羞殫海陸。和齊眠秋宜。雲飛雅琴奏。風起洞簫吹。曲終高宴罷。景落樹陰移。微薄承嘉惠。飲德良不貲。取效績無紀。感恩心自知。
  • 梁王脩己九日詩曰:霜威始落翠。寒氣初入堂。隨珠爛似燭。懸黎疑夜光。舞步因絃折。歌聲隨袂揚。夜深聞漏緩。簷虛覺唱長。
  • 梁劉孝威九日酌菊花酒詩曰:露花疑始摘。羅衣似適熏。餘杯度不取。欲持嬌使君。
  • 梁何遜為西豐侯九日侍宴樂。遊苑詩曰:皇德無與讓。重規襲帝勛。垂衣化比屋。卷領慎為君。翾飛悅有道。卉木荷平分。宸襟動時豫。歲序屬涼氛。城霞旦晃朗。槐霧曉氤氳。鸞和馳八襲。鳳駕啟千群。羽觴歌湛露。佾舞奏承雲。禁林終宴晚。華池物色曛。疏樹翻高葉。寒流聚細文。梁庾肩吾侍讌九日詩曰:轍跡光周頌。巡遊減夏功。鉤陳萬騎轉。閶闔九門通。秋暉逐行漏。朔氣繞相風。獻壽重陽節。迴鸞上苑中。疏山開輦道。閒樹出離宮。玉醴吹花菊。銀床落井桐。飲羽山西射。浮雲冀(○初學記四作冀。)
  • 北驄。塵飛金埒滿。葉破柳條空。
  • 周王褒九日從駕詩曰:黃山獵地廣。青門官路長。律改三秋節。氣應九鍾霜。曙影初分地。暗色始成光。交旆長秋阪。緹幕杏間堂。射馬垂雙帶。豐貂佩兩璜。苑寒梨樹紫。山秋菊葉黃。終慚屬車對。空假侍中郎。
  • 宋傅亮九月九日登陵。囂館賦曰:歲九旻之暮月。肅晨駕而北逝。度迴壑以停轅。凌孤館而遠憩。何物慘而節哀。又雲悠而風厲。悴綠蘩於寒渚。隕豐灌於荒澨。玩中原之芬菊。惜蘭圃之彫蕙。旌竹柏之勁心。謝梧楸之零脆。爾乃流眄平隰。落日還皋。于感具盈。在物周騷。聆離鶤之悽響。沂鳴林之瀏颷。彼遊子之苦傷。每寤歎於我勞。矧集悲而鍾苦。疚寸心其如忉。眇天末以遙瞪。怨故鄉之阻遼。
  • 魏文帝與鍾繇書曰: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是月律中無射。言群木庶草。無有射而生。至於芳菊。紛然獨榮。非夫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將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

  • (○按本篇據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五祖篇。當作祖。今篇目作社。及條內各社字。疑均後人臆改(詳各條下。)正月祖祭。禮始漢代。見續漢書禮儀志注。通典四十四。)
  • 風俗通曰:謹按禮傳。共工之子曰脩。好遠遊。舟車所至。足跡所達。靡不窮覽。故祀以為社(○風俗通八。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五作祖。)神。
  • 毛詩曰:韓侯出祖。出宿于屠。顯甫餞之。清酒百壺。其肴惟何。炰鱉鮮魚。其蔌惟何。惟筍及蒲。其贈惟何。乘馬路車。
  • 左傳昭上曰:楚靈王成章華之臺。願與諸侯樂(○左傳昭七年作落。)之。蒍啟疆來召公。公將往。夢襄公社。(○左傳昭七年作祖。下同。)梓慎曰:君不果行。襄公之適楚也。夢周公社而行。今襄公實社。君不行。子服惠伯曰:行。先君未嘗適楚。故周公祖道之。襄公適楚矣。而社以道。君不行何之。三月。公如楚。
  • 魏志曰:王脩年七歲。喪母。母以社(○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五作祖。下同。)日亡。來歲鄰里社。脩感念母悲哀。其鄰里聞之。為之罷社。
  • 武陵先賢傳。潘京為州辟。進謁。值社會。因得見。次及。探得不孝。刺史問曰:辟士為不孝耶。京舉板答曰:今為忠臣。不得復為孝子。其機辯如此。
  • 魏臺訪議曰:帝問何用未社(○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五作祖。下同。)丑臘。王肅對曰:魏。土也。土畏木。丑之明日便寅。寅。木也。故以丑臘。土成於未。故於歲始未社也。
  • 晉潘尼皇太子社(○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五作祖。下準此。)詩曰:太簇協青陽。履端發歲首。孟月涉初旬。吉日惟上酉。我后邇天休。設社祈遐耇。
  • 晉嵇含社(○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五。初學記十三作祖。下同。)賦序曰:社之在於世尚矣。自天子至於庶人。莫不咸用。有漢卜日丙午。魏氏釋(○初學記十三作擇。)用丁未。至於大晉。則社孟月之酉日。各因其行運。三代固有不同。雖共奉社。而莫議社之所由興也。說文云。祈請道神為(○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五。初學記十三作謂。)之社。有事於道者。吉凶偕名。
  • 祭文 後漢蔡邕祝社(○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五作祖。)文曰:元正令午。時惟嘉良。乾坤交泰。太蔟運陽。乃祀社靈。以祈福祥。
  • 晉應碩祝社(○按文云吉酉辰良。據嵇含賦。晉祖日用酉。是亦當作祖。下準此。)文曰:元首肇建。吉酉辰良。五政敷惠。四教初揚。萬類資新。英穎擢章。谷風滌穢。日和時光。命于嘉賓。宴茲社箱。敬響社君。休祚是將。嘉肴綺錯。白茅薦恭。有肉如墀。有酒如江。社君既眷。祇肅威容。

  • 曆忌釋曰:伏者何也。金氣伏藏之日也。四時代謝。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於立秋。以金代火。金畏於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也。
  • 漢書曰:東方朔。伏日詔賜諸侍郎肉。朔獨不待詔。拔劍割肉。懷之而去。(事具肉部。)
  • 典略曰:光祿劉松北鎮。而袁紹夜酣酒。以盛夏三伏之際。晝夜與松飲酒。至於無知。云以避一時之暑。故河北(○明本作朔。)避暑飲。
  • 世說曰:郤嘉賓三伏之日詣謝公。炎暑熏赫。雖復當風交扇。猶沾汗流離。謝著故絹衣。食熱白粥。晏然無異。
  • 風俗通曰:戶律。漢中巴蜀廣漢。自擇伏日。俗說。漢中巴蜀廣漢。正(○太平御覽三十八作土。)地溫暑。草木蚤生晚枯。氣異中國。夷狄畜之。故令自擇伏日也。
  • 晉程曉詩曰:平生三伏時。道路無行車。閉門避暑臥。出入不相過。今世㮈襶子。觸熱到人家。主人聞客來。嚬噈奈此何。搖扇胛中疼。流汗正滂沱。傳誡語高明。熱行宜見訶。
  • 晉潘岳懷縣詩。南陸迎脩景。朱明。送未垂。初伏啟新節。隆暑方赫羲。朝想慶雲興。夕遲白日移。揮汗辭中宇。登城臨清池。涼風自遠集。輕衿隨風吹。靈圃曜華果。通衢列高椅。

  • 說文。溽。濕暑也。
  • 山海經曰:壽麻之國。爰有大暑。不可以往。
  • 禮記月令曰:季夏之月。土潤溽暑。
  • 毛詩曰:旱既太甚。蘊隆蟲蟲。赫赫炎炎。云我無所。
  • 管子曰:善為國者。使農寒耕而熱耘。
  • 楚辭云。魂兮歸來。東方不可以託。十日代出。流金鑠石。
  • 淮南子曰:南方之極。自北戶之界。至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
  • 神異經曰:北方曾冰萬里。厚百丈。有磎鼠在冰下土中。其形如鼠。食冰草木根。肉重萬斤。可以作脯。食之已熱。(事見肉部。)
  • 京房易飛候曰:有雲大如車蓋十餘。此陽水之氣。必暑。有暍者。
  • 漢書西域傳曰:𦋺賓國。道歷大小頭痛之山。赤土身熱之阪。令人熱無色。頭痛歐吐。
  • 桓子新論曰:元帝被病。廣求方士。漢中逸人王仲都者。詔問所能為。對曰:但能忍寒暑耳。因為待詔。至夏大暑日。使暴坐。又環以十爐火。不言熱而身汗不出。
  • 五經通義曰:冬至陽動於下。推陰而上之。故寒於上。夏至陰動於下。推陽而之上。故大熱於上。
  • (○太平御覽三十四易上有故字。與上連。作一條。)曰: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日在牽牛則寒。在東井則暑。牽牛水(○御覽作外。)宿。遠人。故寒。東井內宿。近人。故溫也。
  • 括地圖曰:天毒國最大暑熱。夏草木皆乾死。民善沒水。以避日入時暑。常入寒泉之下。
  • 抱朴子。洪從祖仙公。每大醉及夏天盛熱。輒入深水底。入日乃出者。正以能閉氣胎息故耳。
  • 又曰:或問不熱之道。或服玄冰丸飛雪散。王仲都等用此方也。
  • 語林曰:劉真長見王公。王公了不與語。時大熱。以腹熨石局。
  • 晉傅玄詩曰:朱明運將極。溽暑晝夜興。裁動四支廢。舉身若山陵。珠汗洽玉體。呼吸氣鬱蒸。塵垢自成泥。素粉隨手凝。
  • 梁簡文帝苦熱詩曰:六龍騖不息。三伏啟炎陽。寑興煩几案。俯仰倦幃床。滂沱汗似鑠。微靡風如湯。洄池愧生浪。蘭殿非含霜。細簾時半卷。輕幌乍橫張。雲斜花影沒。日落荷心香。願見洪崖井。詎憐河朔觴。
  • 梁任昉苦熱詩曰:旭旦煙雲卷。烈景入東軒。傾光望轉蕙。斜日照西垣。既卷蕉梧葉。復傾葵藿根。重簟無冷氣。挾石似懷溫。霢霂類珠綴。喘哧狀雷奔。
  • 梁何遜苦熱詩曰:昔聞草木燋。今睹沙石爛。曀曀風逾靜。曈曈日漸旰。習靜悶衣襟。讀書煩几案。臥思清露浥。坐待高星燦。蝙蝠戶中飛。蠛蠓窗間亂。實無河朔飲。空有臨淄汗。
  • 梁王筠苦暑詩曰:日阪散朱雰。天隅斂青靄。飛燄煥南陸。炎津通北瀨。繁星聚若珠。密雲屯似蓋。月至每開衿。風過時解帶。
  • 梁劉孝威苦暑詩曰:暮日苦炎溽。遷坐接階廊。月麗姮娥影。星含織女光。栖禽動夜竹。流螢出闇牆。香盤糅鮮粉。雕壺承玉漿。白羽徒棰握。淥水自周堂。弱紈猶覺重。纖絺尚少涼。弄風思漢朔。戲雨憶吳王。玄水術難驗。赤道漏猶長。誰能更吹律。還令黍谷涼。
  • 梁簡文帝納涼詩曰:斜日晚駸駸。池塘生半陰。避暑高梧側。輕風時入襟。落花還就影。驚蟬乍失林。游魚吹水沫。神蔡上荷心。翠竹垂秋采。丹棗映疏砧。無勞夜遊曲。寄此託微吟。
  • 又晚景納涼詩曰:日移涼氣散。懷抱信悠哉。珠簾影空卷。桂戶向池開。鳥栖星欲見。河淨月應來。橫階入細笋。蔽地濕輕苔。草化飛為火。蚊聲合似雷。於茲靜聞見。自此歇氛埃。
  • 又玄圃納涼詩曰:登山想劍閣。逗浦憶辰陽。飛流如凍雨。夜月似秋霜。螢翻競晚熱。蟲思引秋涼。鳴波如礙石。闇草別蘭香。
  • 梁孝元帝納涼詩曰:高舂斜日下。佳氣滿欄楹。池紅早花落。水淥晚苔生。星稀月稍上。雲開河尚橫。白鳥翻帷暗。丹螢入帳明。珠綦趨北閤。玳席徙南榮。金鋪掩夕扇。玉壺傳夜聲。
  • 梁劉孝威奉和逐涼詩曰:鍾鳴夜未央。避暑起徬徨。長河似曳素。明星若散璫。倚巖欣石冷。臨池愛水涼。月纖張敞畫。荷妖韓壽香。對此遊清夜。何勞娛洞房。
  • 又奉和晚日詩曰:虯簷挂珠箔。虹梁卷霧綃。迷迭涵香長。芙蓉逐浪搖。飛輪搏羽扇。翻車引落潮。甘泉推激水。迎風慚遠飆。寄言王待詔。因聲張子僑。吾君安已樂。無勞誦洞簫。
  • 梁劉緩奉和納涼詩曰:清氣流暄濁。非關狹室中。當由小堂上。自有大王風。蟭螟動蘭室。神飆起桂叢。披襟深睿賞。曲巷何由同。
  • 梁庾肩吾奉和山子納涼詩曰:北園涼風早。步輦暫逍遙。避日交長扇。迎風列短簫。山帶彈琴曲。桐橫栖鳳條。懸門開溜水。錦石鎮浮橋。黑米生菰葑。青花出稻苗。無因學仙藻。雲氣徒飄颻。
  • 陳徐陵內園逐涼詩曰:昔有北山北。今余東海東。納涼高樹下。直坐落花中。狹徑長無跡。茅齋本自空。提琴就竹篠。酌酒勸梧桐。
  • 魏繁欽暑賦曰:暑景方徂。時惟六月。大火飄光。炎氣酷烈。翕翕盛熱。蒸我層軒。溫風淟涊。動靜增煩。雖託陰宮。罔所避旃。粉扇靡救。宴戲渺歡。庶望秋節。慰我愁歎。魏陳王曹植大暑賦曰:炎帝掌節。祝融司方。羲和按轡。南崔(○本集作雀。)舞衡。蛇折鱗於靈窟。龍解角於皓蒼。遂乃溫風赫戲。草木垂幹。山坼海沸。沙融礫爛。飛魚躍渚。潛黿浮岸。鳥張翼而近栖。獸交游而雲散。于時黎庶徙倚。綦布葉分。機女絕綜。農夫釋耘。背暑者不群而齊跡。向陰者不會而成群。於是大人遷居宅幽。緩神育靈。雲屋重構。閑房肅清。寒泉涌流。玄木奮榮。積素冰於幽館。氣飛結而為霜。奏白雪於琴瑟。朔風感而增涼。
  • 魏劉楨大暑賦曰:其為暑也。羲和總駕發扶木。太陽為輿達炎燭。靈威參垂步朱轂。赫赫炎炎。烈烈暉暉。若熾燎之附體。又溫泉而沉肌。獸喘氣於玄景。鳥戢翼於高危。農畯捉鐏而去疇。織女釋杼而下機。溫風至而增熱。歊悒慴而無依。披襟領而長嘯。冀微風之來思。
  • 魏王粲大暑賦曰:惟林鍾之季月。重陽積而上昇。喜潤土之溽暑。扇溫風而至興。獸狼望以倚喘。鳥垂翼而弗翔。遠昆吾之中景。天地翕其同光。征夫瘼於原野。處者困于門堂。患衽席之焚灼。譬烘燎之在床。起屏營而東西。欲避之而無方。仰庭槐而嘯風。風既至而如湯。於是帝后順時。幸九峻之陰岡。託甘泉之清野。御華殿於林光。潛廣室之邃宇。激寒流於下堂。重屋百層。垂陰千廡。九闥洞開。周帷高舉。堅冰常奠。寒饌代敘。
  • 晉夏侯湛大暑賦曰:若乃三伏相仍。徂暑肜肜。上無纖雲。下無微風。扶桑赩其增憤。天氣曄其南升。爾乃土墳地坼。谷枯川竭。寒泉潛沸。冰井騰沫。洪液蒸於單簟兮。珠汗霑乎絺葛。溫風翕其至兮。若灑湯於玉質。沃新水以達夕。振輕箑以終日。
  • 晉卞伯玉大暑賦曰:惟祝融之司運。赫溽暑之方隆。日貞躍於鶉首。律遷度於林鍾。溫風翕以辰至。星火爛以昏中。氣滔滔而方盛。晷永路而難終。流風兮莫繼。朱煙兮四纏。鬱邑兮中房。展轉兮長筵。體沸灼兮如燎。汗流爛兮珠連。
  • 晉傅咸感涼賦曰:踐朱明之中月。暑鬱隆以肇興。赫融融以彌熾。乃沸海而焦陵。獸竄伏於幽林兮。鳥垂翼而弗升。汗珠隕於玉體兮。粉附身而沾凝。於是景雲晨敷。曜靈潛光。陰氣聿升。凱風載揚。忽輕箑於坐隅兮。思暖服于蘭房。

  • 左傳曰:楚莊王圍蕭。申公巫臣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撫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
  • 穆天子傳曰:庚寅北風雪。天子寒。日中大寒。有凍人。天子作黃竹詩。(事具雪部。)
  • 晏子曰:景公起大臺。歲寒。役之凍餒者鄉有焉。公延晏子坐。飲酒樂。晏子歌曰:庶民之凍。我若之何。奉上靡弊。我若之何。歌終。喟然流涕。公止之曰:子殆為大臺之役夫。寡人將罷。
  • 尸子曰:雨雪。楚莊王披裘當戶曰:我猶寒。彼百姓賓客甚矣。乃使巡國中。求百姓賓客之無居宿絕糧者賑之。國人大悅。
  • 戰國策曰:田單為齊相。過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不能。坐沙中。乃解裘衣之。襄王曰:單之厚施。欲取我國乎。有貫珠者聞之。曰:不如因以為己善。乃下令曰:寡人憂民之寒。而單解裘衣人。稱寡人之意。於是閭里相與語曰:田單之愛人。乃王之教也。
  • 呂氏春秋曰:衛靈公天寒鑿池。苑春曰:天寒。恐傷民。公曰:寒哉。春曰:君衣狐裘。坐熊席。四陬有火。是以不寒。民衣弊不補。履決不苴。君則不寒。民則寒矣。公曰善。命罷役。
  • 又曰:戎夷違齊如魯。天大寒。而後與門弟子宿於郭外。寒逾甚。謂弟子曰:子與我衣。我活。我與子衣。子活。我國士也。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按本條見呂氏春秋長利篇。此有脫文。)惡能與國士衣哉。戎夷笑曰:道不濟夫。解衣與弟子。夜坐而死。
  • 漢書曰:上聞韓王信降匈奴。上自將擊之。連戰乘勝逐北。至樓煩。會天寒。卒士墮指者十二三。鍾離意別傳曰:嚴遵昔與光武俱為諸生。暮夜宿息。二人寒。不得寑臥。更相謂曰:後日豪貴。憶此勿相忘。別後數年。光武有天下。徵遵不至。
  • 東觀漢記曰:王朗起兵。上自薊東南馳。夜至蕪蔞亭。時天寒烈。眾皆飢疲。馮異上豆粥。明旦。上謂諸將曰:昨日得公孫豆粥。飢寒俱解。
  • 葛仙公別傳曰:公與客談語。時天大寒。仙公謂客曰:居貧。不能人人得爐火。請作一大火。共致煖者。仙公因吐氣。火赫然從口中出。須臾大滿屋。客皆熱脫衣矣。
  • 梁裴子野寒夜賦曰:何四序之平分。處脩冬而多慮。眷搖落兮遒盡。悲荏苒其云除。日晼晚而易潛。夜悠長而難曙。既而庭流皓月。階被凝霜。風吹衣而懍懍。氣空積而蒼蒼。襲重裘兮弗燠。熾朱火兮無光。門蕭條兮晝閴。巷寂寞兮無人。疏三逕以負汲。結二耦而為賓。晉夏侯湛寒苦謠曰:惟玄冬之初夜。天慘懍以降寒。霜皚皚以被庭。冰溏瀩於井幹。草槭槭以疏葉。木蕭蕭以零殘。松隕葉於翠條。竹摧柯於綠竿。
  • 陳王曹植表曰:臣聞寒者不貪尺玉而思短褐。飢者不願千金而美一餐。夫千金尺玉至貴。而不若一餐短褐者。物有所急也。

  • 風俗通曰:禮傳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改曰臈。臈者臘也。因臘取獸。祭先祖也。漢火行。衰於戌。故此日臘也。
  • 漢舊儀曰:臘者報諸鬼神。古聖賢有功於民者也。
  • 蔡邕獨斷曰:臘者歲終大祭。縱吏民宴飲。非但迎氣。故但送不迎。
  • 禮記曰: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為蜡。蜡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
  • 又曰:子貢觀於蜡。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蜡之祭。勞農以休息之。言民勤稼嗇。有百日之勞。今日飲酒燕樂。君之恩澤也。非爾所知。其義大也。)
  • 周禮曰:國祭蜡則龡豳頌。擊土鼓。以息老物。
  • 左傳曰:晉侯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弗聽。以其族行。曰:虞不臘也。
  • 列女傳曰:魯之母師者。魯九子之寡母也。臘日。休家作者。歲祀禮事畢。悉召諸子。謂曰:婦人之義。非有大故。不出夫家。然吾父母家多幼稚。歲時禮不理。吾從汝謁。往監之。諸子皆稽首唯諾。又召諸婦。曰: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制之行。少繫於父母。長繫於夫。老繫於子。今諸子許我歸私家。雖踰婦禮。願與少子俱。以備婦人出入之制。諸婦其慎房戶之守。吾夕而反。於是使少子僕而歸。
  • 謝承後漢書曰:沛國陳咸。為廷尉監。王莽篡位。還家。杜門不出。莽改易漢法令及臘日。咸常言。我先祖何知王氏臘乎。
  • 風俗通曰:菟髕。俗說。臘正祖食。得菟髕者。名之曰幸。賞以寒酒。幸善祥。令人吉利也。
  • 鄭玄別傳曰:玄年十二。隨母還家。正臘宴會。同列十數人。皆美服盛飾。語言閑通。玄獨漠然如不及。父母私督數。乃曰:此非我志。不在所願。
  • 陳留志曰:范喬。邑人臘。多盜斫其樹。人有告。喬佯弗聞。邑人愧而歸之。喬曰:鄉臘日取此。欲與父母相歡娛耳。
  • 會稽典錄曰:陳脩。烏傷人。家貧為吏。常步檐上下。恆食乾糒。每至正臘。僵仆不起。同僚飲食。請不肯往。其志操如此。
  • 世說曰:王朗中年。以識度推華歆。歆蜡日嘗集子姪宴飲。王朗亦學之。有人向張茂先稱此事。茂先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玄遠。
  • 晉博士張亮議曰:臘。接也。祭宜在新。故交接也。俗謂之臘之明日為初歲。秦漢以來有賀。此皆古之遺語也。
  • 史記曰:秦惠文公十二年。初臘。始皇三十一年。更名臘曰嘉平。
  • 東觀漢記曰:甄宇。北海人。建武中。青州從事徵拜博士。每臘。詔賜博士羊。人一頭。羊有大小肥瘦。時博士祭酒議。欲殺羊。稱分其肉。宇曰:不可。又欲投鉤。宇復恥之。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
  • 袁山松後漢書曰:韓卓。字子助。陳留人。臘日。奴竊食祭其先人。卓義其心。即曰免之。
  • 華陽國志曰:王長文。元康初。試守江源令。縣收得盜馬賊及發賊。長文引前誘慰。時遇臘晦。皆遣歸家。獄先有繫囚。亦遣之。謂曰:教化不厚。使汝等如此。長文過也。蜡節慶祚。歸就汝上下。善相歡樂。過節來還。當為汝思他理。群吏惶懅爭請。不許。尋有赦令。無不感思。所宥人誓不為惡。曰:不敢負王君也。
  • 搜神記曰:宣帝時。陰子方者。當臘日晨炊。而灶君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以後。暴至巨富。故後常以臘日祠灶。(事具灶部。)
  • 養生要曰:十二月臘夜。令人持椒臥井旁。無與人言。內椒井中。除溫病。
  • 晉裴秀大蜡詩曰:日躔星紀。大呂司晨。玄象改次。庶眾更新。歲事告成。八蜡報勤。告成伊何。年豐物阜。豐禋孝祀。介茲萬祜。報勤伊何。農功是歸。穆穆我后。務茲蒸黎。宣力菑畝。沾體暴肌。飲饗清祀。四方來綏。充仞郊甸。鱗集京師。交錯貿遷。紛葩相追。反袂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貨如山。率土同歡。和氣來臻。祥風協順。降祉自天。方隅清謐。嘉祚日延。與民優遊。享壽萬年。
  • 晉江偉答賀蜡詩曰:正元二年冬臘。家君在陳郡。余別在國舍。不得集會。弟廣平作詩以貽余。余因答之曰:蜡節之會。廓焉獨處。晨風朝興。思我慈父。我心懷戀。運首延佇。
  • 宋張望蜡除詩曰:玄靈告稔謝。青龍駕拂軫。鮮冰迎流結。凝霤垂簷霣。人欣八蜡暢。詎知歲聿盡。
  • 晉嵇含娛蜡賦序曰:玄象運而寒暑交。節會至而萬物遷。天地之化。固以不停。況於人道之不變乎。是以百年憂喜相參。能達要終之數。悟生生之宜者。百世不過(○明本作週。)其人。大蜡之夕。雖天下同有。攜金蘭以齊馨利。貴得意以遣榮勢。孰我尚哉。

  • 爾雅曰:律謂之分。
  • 尚書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內五言。汝聽。
  • 又曰: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 周官曰:太師。掌六律六呂。文以五聲。播以八音。教六詩。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
  • 禮記曰:正月律中太蔟。二月律中夾鍾。三月律中沽洗。四月律中仲呂。五月律中蕤賓。六月律中林鍾。七月律中夷則。八月律中南呂。九月律中無射。十月律中應鍾。十一月律中黃鍾。十二月律中大呂。
  • 周禮注曰:律呂相生者。三分益一。下生者三分減一。黃鍾律長九寸。下生林鍾。六月律也。
  • 左氏傳曰: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遲速。高下出入。周流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
  • 孟子曰: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 呂氏春秋曰:昔黃帝命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陰。取竹之谿谷以生空竅厚均者。斷兩節間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十二筒。聽鳳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故曰黃鍾之宮。律之本也。
  • 淮南子曰:夔合六律。調五音。通八風。
  • 漢書曰:至治之世。天地之氣。合以生風。天地之風氣。定十二律。
  • 又曰:漢家言律曆者。本張蒼。蒼好書。無所不觀。無所不通。而尤究律曆。
  • 又曰:京房本姓李。推律。自定為京氏。
  • 劉向別錄曰:鄒子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穀。鄒子居之。吹律而溫氣至。今名黍谷。(事具地部谷篇。)
  • 論衡曰:孔子吹律。自知殷苗裔。
  • 楊泉物理論曰:聽清濁五聲之和。然後制為鍾律。取弘農宜陽縣金門山竹為管。
  • 晉諸公讚曰:世祖時。以荀勗所造律。得周時玉律。以校正同。荀勗奏曰:中所出御府銅管律二十五具。其三具與杜夔左延年法同。
  • 周王褒上新定鍾表曰:萬物生象。始乎筭數。天道運行。基乎步術。量有輕重。平以權衡。音有清濁。協乎律呂。是以周發聽聲。候春冬之生殺。師曠吹律。知晉楚之衰亡。數始黃鍾。琯終仲呂。還宮變徵。參天兩地。三分損益。累黍相乘。四時發斂。忽微斯測。皇帝治曆明時。推元受命。八音七始之奏。五聲六律之和。斟酌繁簡。分析節度。推之以升斛。正之以權衡。稽之以古今。覈之以經傳。
  • 周庾信為晉陽公上玉律表曰:臣聞三才既立。君臣之道已陳。六位時成。禮樂之功斯正。故以協和日月。測度陰陽。悅豫兆民。儀形萬國者也。伏見敕旨。刊正音律。平章曆象。奏黃鍾而歌大呂。變孤竹而舞雲門。莫不器取疏通。聲從安樂。四分既明。三微是定。是以聞鍾於洛浦。即辨聲乖。聽鐸於邯鄲。先知響韻。二分二至。行於司曆之官。九變九成。被於和樂之職。足以動天地。感鬼神。化被風俗。平分寒暑。豈直吟嘯谿谷。迴翔鸞鳳而已哉。是知零陵廟前徒尋舜管。始平城下空論周天。臣聞上制其禮。下習其儀。君定其法。臣行其事。謹造玉律一具。并玉秤尺斗合等。始得成功。至於分粟累黍。量茲數籥。實以仰稟聖規。參詳神思。所冀節移陰管。無勞河內之灰。氣動陽鍾。不待金門之竹。而琬琰事輕。般倕慮淺。不足展采成均。增輝度量。

  • 世本曰:容成作曆。
  • 尚書曰:迺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又曰:協用五紀。其五曰曆數。
  • 尸子曰:造曆數者。羲和子也。
  • 漢書曰:曆數之起尚矣。傳述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其後三苗亂德。二官咸廢。而閏餘乖次。孟陬殄滅。攝提失方。
  • 又曰:使校曆淳于陵渠。復覆太初曆。晦朔弦望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若連珠。
  • 又曰:曆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故聖王必正曆。以探知五星日月之會。凶阨之患。其術皆出焉。此聖人知命之術也。
  • 續漢書曰:昔者聖人之作曆也。觀璿璣之運。三光之作。道之發斂。景之長短。斗綱所建。青龍所躔。參伍以變。錯綜其數。而制術焉。
  • 益部耆舊傳曰:巴郡落下閎。漢武帝時。改顓頊曆。更作太初曆。曰:後八百歲。此曆差一日。當有聖人定之。
  • 楊泉物理論曰:疇昔神農始治農功。正節氣。審寒溫。以為早晚之期。故立曆日。
  • 風土記曰:自黃帝顓頊。下達三王。治曆十有一家。考課損益。各有變衰。非天運之錯。考察意異故也。
  • 王隱晉書曰:張載弟前烏程令名冗。(○太平御覽十六作亢。又亢下有依字。)蔡邕注明堂令中台要解。又綴諸說曆數而為曆贊。荀崧見贊。異之。云信該羅曆表義矣。
  • 梁簡文帝謝賜新曆表曰:五司告肇。萬壽載光。琯協璧輪。慶休寶曆。班和布政。懸闕徇道。或弘敬授之典。載闡浹辰之教。又謝賜新曆表曰:璿籥環璣。鳳司肇律。觀斗辯氣。玉琯移春。萬福惟新。剋固天保。
  • 梁沈約謝賜新曆表曰:竊惟觀斗辯日。馭生為本。審時分地。稼政莫先。何則。勝殺無舛。拘忌之理難忽。珠璧有徵。禮節之原攸序。
  • 梁王僧孺謝賜曆表曰:竊以龍馭不爽。靡見侵薄。鳳職是司。曾無昃眺。璧聯珠粲。輪映階平。義實明時。事惟均政。固以先天候其餘始。執杓驗其平分。九瀛仰化。萬宇依朔。
  • 梁庾肩吾謝曆日啟曰:凌渠所奏。弦望既符。鄧平之言。錙銖皆合。登臺視朔。睹雲物之必書。拂管移灰。識權衡之有度。初開卷始。暫謂春留。未覽篇終。便傷冬及。徘徊厚渥。比日為年。

  • 後漢書曰:明帝夢金人。長丈餘。頭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丈六尺。而黃金色。帝於是遣(○後漢書一百十八西域傳。遣下有使字。)天竺。問佛道法。遂於國中圖畫形象焉。
  • 續漢書曰:天竺國。一名身毒。在大月氏東南。修浮圖佛道以成俗。不殺伐。
  • 釋道安西域志曰:波羅奈斯國。佛轉法輪處。在此國也。
  • 又曰須剌國。有五百沙彌真人寺。望晦日。寺前有方青石。大人來下石上。
  • 又曰摩訶賴國。有阿耨達山。王舍城在山東南角。竹園精舍在城西。又有佛浴所。六年苦行處。
  • 支僧載外國事曰:和訶條國。在大海之中。地方二萬里。國有大山。山有石井。井中生千葉白蓮花。井邊青石上有四佛足跡。合有八跡。月六齋日。彌勒菩薩。與諸天神。禮佛跡竟。便飛去。浮圖講堂皆七寶。國王長者。常作金樹銀花。銀樹金花。供養佛。
  • 又曰:維那國。去舍衛國五十由旬。由旬者晉言四十里。維摩詰家在城內。基井尚存。
  • 又曰:迦維羅越國。今屬播黎越國。猶有優婆塞。姓釋。可二十餘家。是白靜王之苗裔。昔太子生時。有二龍王。一吐冷水。一吐暖水。今有池。尚一冷一暖。
  • 又曰:鳩留佛姓迦葉。生那訶維國。
  • 又曰:彌勒佛當生波羅奈國。在迦維羅越南。
  • 又曰:罽賓國在舍衛之西。國王民人。悉奉佛。道人及沙門。到冬。未中前飲少酒。過中不復飯。
  • 又曰:佛在拘私那竭國般泥洹。欲泥洹時。自然有寶床從地出。有八萬四千國王。爭將佛歸。神妙天人曰:佛應就此土。那竭王乃作金棺●(○太平御覽七百九十七作柟。)檀車。送喪佛。(○御覽作佛喪。)積薪不燒自燃。王將舍利歸宮。八萬四千國。興兵爭舍利。婆羅門分之。用金升量舍利。得八斛四㪷。諸國各得。還立浮圖。
  • 宋元嘉起居注曰:阿羅單國王毗沙跋摩。遣使云。諸佛世尊。常樂安隱。處雪山陰。雪水流注。百川洋溢。以味清淨。周迴屈曲。從趣大海。一切眾生。咸得受用。
  • 又曰:師子王國。遣使奉獻。詔答云。此小乘經甚少。彼國所有。皆可寫送。
  • 扶南記曰:頓遜國。屬扶南。西出海中。國主名崑崙。有天竺胡五百家。兩佛圖婆羅門千餘人。頓遜人敬奉其道。以香花自洗。精進不捨晝夜。香有區撥摩花。冬夏不衰。日載數千車貨之。燥更香好。
  • 南州異物志曰:天竺國地方三萬里。佛道所上。其國王城郭宮室。皆雕文刻鏤。
  • 秦鳩摩羅什法師十喻詩曰:十喻以喻空。空必待此喻。借言以會意。意盡無會處。既得出長羅。住此無所住。若能映斯照。萬象無來去。
  • 宋謝靈運石壁立招提精舍詩曰:四城有頓躓。三世無極已。浮歡昧眼前。沉照貫終始。壯齡緩前期。頹年迫暮齒。揮霍夢幻頃。飄忽風電起。良緣迨未謝。時逝不可俟。敬擬靈鷲山。尚想祇洹軌。絕溜飛庭前。高林映窗裏。禪室栖空觀。講宇折(○本集作析。)妙理。
  • 又過瞿溪石室飯僧詩曰:清霄颺浮煙。空林響法鼓。庶乘四等觀。永拔三界苦。
  • 宋謝莊八月侍華林曜靈殿八關齋詩曰:玉桴乘夕遠。金枝終夜舒。澄淳玄化闡。希微寂理孚。梁武帝十喻幻詩曰:揮霍變三有。恍惚隨六塵。蘭園種五果。雕案出八珍。對見不可信。熟視事非真。空生四岳想。徒勞七識神。著幻是幻者。知幻非幻人。
  • 又如炎詩曰:亂念矚長原。例見望遙炯。逶迤似江漢。汎濫若滄溟。金波揚素沬。銀浪翻綠萍。遠思如可取。近至了無形。熱緣熱惚逼。渴愛渴心生。
  • 又靈空詩曰:物情異所異。世心同所同。狀如薪遇火。亦似草行風。迷惑三界裏。顛倒六趣中。五愛性洞遠。十相法靈沖。皆從妄所妄。無非空對空。
  • 又乾闥婆詩曰:靈海自已極。滄流去無邊。蜃蛤生異氣。闥婆鬱中天。青城接丹霄。金樓帶紫煙。皆從望見起。非是物理然。因彼凡俗喻。此中玄中玄。
  • 又夢詩曰:甘寢隨四坐。蓋睡依五眾。違從競分諍。美惡相戲弄。出家為上首。入仕作梁棟。色已非真實。聞見皆靈洞。長眼出長夜。大覺和大夢。
  • 又會三教詩曰:少時學周孔。弱冠窮六經。中復觀道書。有名與無名。妙術鏤金版。真言隱上清。密行貴陰德。顯證表長齡。晚年開釋卷。猶日映眾星。苦集始覺知。因果乃方明。示教唯平等。至理歸無生。
  • 又遊鍾山大愛敬寺詩曰:才性之方便。智力非善權。歎逝比愆稔。交臂乃奢年。從流既難及。溺喪謂不然。三苦恆追隨。五毒自燒燃。貪癡養憂畏。熱惱坐燋煎。道心理歸終。信首故宜先。駕言追善友。迴與尋勝緣。面勢周大地。縈帶極長川。稜層疊嶂遠。邐迤磴道懸。朝日照花林。光風起香山。瑟居超七淨。梵住踰八禪。始得展身敬。方乃遠心虔。菩提聖種子。十萬良福田。正趣果上果。歸依天中天。以我初覺意。貽爾後來賢。
  • 又和太子懺悔詩曰:玉泉漏向盡。金門光未成。繚繞聞天樂。周流揚梵聲。蘭湯浴身垢。懺悔淨心靈。萎草獲再鮮。落華蒙重榮。
  • 梁簡文帝十空如幻詩曰:漢安設大響。周穆置高臺。三里生雲霧。瞬息起冰雷。空持生識縛。徒用長心災。慧人恆棄捨。庸識屢邅迴。六塵俱不實。三界信悠哉。
  • 又水月詩曰:圓輪既照水。初生亦映流。溶溶如漬璧。的的似沉鉤。非關顧兔沒。豈是桂枝浮。空令誰雅識。還用喜騰猴。萬累若消蕩。一相何更求。
  • 又如響詩曰:疊嶂迥參差。連峰鬱相拒。遠聞如句味。遙應成言語。竟無五聲實。誰謂八音所。空或顛倒群。徒迷塵縛侶。愍哉火宅中。茲心良可去。
  • 又如夢詩曰:秘駕良難辨。司夢並成虛。未驗周為蝶。安知人作魚。空聞延壽賦。徒勞岐伯書。潛令六識擾。安能二惑除。當須耳應滿。然後會真如。
  • 又如影詩曰:朝光照皎皎。夕漏轉駸駸。晝花斜色去。夜樹有輕陰。並能興眼入。俱持動惑心。息形影方止。逐物慮恆侵。若悟假名淺。方知實相深。
  • 又鏡象詩曰:精金宛成器。懸鏡在高堂。後挂七龍網。前發四珠光。迥望疑垂月。傍瞻譬璧璫。仁壽含萬類。淮南辯四鄉。終歸一忘有。何關至道場。
  • 又蒙豫懺悔詩曰:皇情矜幻俗。聖德愍重昏。制書開攝受。絲綸廣慧門。時英滿君囿。法侶盛天園。俱消五道縛。共蕩四生冤。三循祛愛馬。六念靜心猿。庭深仗采豔。地寂伎聲喧。上風吹法鼓。垂齡鳴晝軒。新梅含未發。落桂聚還翻。早燈藏石磴。寒潮浸水門。一期蒙誘善。方願遣籠樊。
  • 又往虎窟山寺詩曰:細松斜繞徑。峻嶺半藏天。古樹無枝葉。荒郊多野煙。分花出黃鳥。桂石下新泉。蓊鬱均雙樹。清靈類八禪。栖神紫臺上。縱意白雲邊。徒然嗟小藥。何由齊大年。
  • 又侍講詩曰:物善渥深慈。監撫宣王事。英邁八解心。高超七花意。
  • 又旦出興業寺講詩曰:沐芳肅朝帶。駕言祗淨宮。羽旗承去影。鐃吹雜還風。吳戈憂服箭。驥馬綠沉弓。水照柳初碧。煙含桃半紅。見鶴徒知謬。察象理難同。方知惡四辯。奚用語三空。
  • 又和會三教詩曰:聚沫多緣假。摽空非色香。漢君雖啟夢。晉后徒降祥。玄機昔未辯。洞鑒資我皇。
  • 又夜望浮圖上相輪絕句詩曰:光中辯垂帶。霧裏見飛鸞。定用方諸水。持添承露盤。
  • 又望同泰寺浮圖詩曰:遙看官佛圖。帶璧復垂珠。燭銀踰漢汝。寶鐸邁昆吾。日起光芒散。風吟宮徵殊。露落盤恆滿。桐生鳳不雛。飛幡雜晚虹。(音絳。)晝鳥狎晨鳧。梵世臨空下。應真蔽景趨。帝馬咸千轡。天衣使六銖。意樂開長表。多寶現金軀。能令苦海渡。復使慢山踰。頭能周四忍。長當出五居。
  • 梁元帝和劉尚書侍講五明集詩曰:汲引留宸鑒。舟航動睿情。法王惟一法。無生信不生。日宮佳氣滿。月殿善風清。綺錢敞西觀。緹幔卷南榮。
  • 梁昭明太子玄圃講詩曰:試欲遊寶山。庶攸信根立。雖娛慧有三。終寡聞知十。
  • 鍾山解講詩曰:輪動文學乘。笳鳴賓從靜。瞰出嵒隱光。月落林餘影。情理既已詳。玄言亦兼逞。
  • 東齋聽講詩曰:庶茲祛八倒。冀此遣六塵。良思大車道。方願寶舡津。既餐甘露旨。方欲書諸紳。
  • 又參講席將訖詩曰:八水潤焦牙。三明啟群目。寶鐸且參差。名香晚芬郁。輻捨六龍驚。微祛二鼠蹙。意樹發空花。心蓮吐輕馥。
  • 又同大僧正講詩曰:放光聞鷲岳。金牒秘香城。窮原絕有際。雜照歸無名。若人聆至寂。寄說表真冥。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驚。今聞大林聚。淨土接承明。掖影連高塔。法鼓亂嚴更。雷聲芳樹長。月出地芝生。已生法味樂。復悅玄言清。何因動飛轡。暫使塵勞輕。
  • 又開善寺法會詩曰:茲地信開寂。清曠唯道場。玉樹琉璃水。羽帳鬱金床。紫柱珊瑚地。神幢明月璫。牽蘿下石磴。攀桂陟松梁。澗斜日欲隱。煙生樓半藏。千祀終何邁。百代歸我皇。神功照不極。睿鏡湛無方。法輪明智日。慧海度慈航。塵根夕未洗。希霑垂露光。
  • 梁宣帝奉迎舍利詩曰:釋迦稱散體。多寶號金軀。白玉誠非比。黃金良莫踰。變見絕言象。端異乃冥符。靈知雖隱顯。妙色豈榮枯。唯當千劫後。方成無價珠。
  • 梁沈約八關齋詩曰:因戒倦輪飄。習障從塵染。四衢道難闢。八正扉猶掩。得理未易期。失路方知險。迷塗既已復。豁悟非無漸。
  • 又四城門詩曰:六龍既驚軫。二鼠復馳光。衰齡難慎輔。暮質易凋傷。又和王衛軍解講詩曰:妙輪輟往駕。寶樹未開音。甘露為誰演。得二摽道心。眇眇玄塗曠。高義總成林。七花屏塵相。八解濯芳襟。
  • 梁庾肩吾和太子重雲殿受戒詩曰:皇明執東曜。帝扆居北辰。小乘開治道。大覺拯蒼民。殊塗同義路。分流合智津。傳香引上德。列伎進名臣。連閣翻如畫。圖雲更似真。鏡山銜殿影。梅梁落梵塵。苑桂恆留雪。天花不待春。萬年逢瑞應。千生值法身。天衣初拂石。豆火欲然薪。重善終無報。輕毛庶有因。
  • 又詠同泰寺浮圖詩曰:望園臨奈苑。王城對鄴宮。還從飛閣內。遙見崛山中。天衣疑拂石。鳳翅欲凌空。雲甍猶帶雨。蓮井不生桐。盤承雲表露。鈴搖天上風。月出琛含水。天晴幡帶虹。周星疑更落。漢夢似今通。我后懷初照。不與伊川同。方應捧馬出。永得離塵蒙。
  • 梁劉孝綽和昭明太子鍾山解講詩曰:御鶴翔伊水。攀馬出王田。停鑾對寶坐。辯論說人天。淹塵資海適。照暗仰燈燃。法明一已散。笳劍儼將旋。
  • 梁劉孝儀和昭明太子鍾山解講詩曰:詔樂臨東序。時駕出西園。雖窮禮遊盛。終為塵俗喧。豈如弘七覺。揚鸞啟四門。夜氣清簫管。曉陣爍郊原。山風亂采毦。初景麗文轅。林開前騎騁。遙曲羽旄屯。煙壁浮青翠。石瀨響飛奔。迴輿下重閣。降道訪真源。談空匹泉涌。綴藻邁彌繁。輕生逢遇誤。並作輦龍鵷。
  • 梁釋慧令和受戒詩曰:泬寥秋氣爽。搖落寒林疏。風散飛廉雀。浪動昆明魚。是日何為盛。證戒奉皇儲。願陪升自在。神通任卷舒。
  • 梁王筠和太子懺悔詩曰:習惡歸禮懺。有過稱能改。聖德及群生。唱說信兼採。翹心蕩十惡。邈誠銷五罪。三縛解智門。六塵清法海。超然故無著。逍遙新有待。
  • 梁王臺卿和望同泰寺浮圖詩曰:朝光正晃朗。涌塔標千丈。儀鳳異靈鳥。金盤代仙掌。積栱承雕桷。高簷挂珠網。寶地若池沙。風鈴如樹響。刻削生千變。丹青圖萬象。煙霞時出沒。神仙乍來往。晨霧半層生。飛幡接雲上。
  • 周庾信和同泰寺浮圖詩曰:岧岧陵太清。照殿比東京。長影臨雙闕。高層出九城。栱積行雲礙。幡搖度鳥驚。鳳飛如始泊。蓮合似初生。輪重對月滿。鐸韻擬鸞聲。晝水流全住。圖雲色半輕。露晚盤猶滴。珠朝火更明。雖連博望苑。還接銀沙城。天香下桂殿。仙梵入伊笙。庶聞八解樂。方遣六塵情。
  • 又詠闡弘二教詩曰:五明教已設。三元法復開。魚出(○本集作山。)將鶴嶺。清梵兩邊來。香煙聚成塔。花雨積為臺。空心論佛性。真氣辯仙才。
  • 又登雲居寺塔詩曰:重巒千仞塔。危隥九層臺。跗下雲峰出。窗前風洞開。躡嶺鍾聲度。中天梵響來。
  • 陳陰鏗開善寺詩曰:鷲嶺春光遍。王城野望通。登臨情不極。蕭散趣無窮。鸚隨入戶樹。花逐下山風。棟裏歸雲白。窗外落暉紅。古石何年臥。枯樹幾春空。淹留惜未及。幽桂有芳叢。
  • 又遊巴陵空寺詩曰:日宮朝絕磬。月殿夕無扉。網交雙樹葉。輪斷七燈輝。香盡奩猶馥。幡塵畫漸微。借問將何見。風氣動天衣。
  • 陳張正見陪衡陽王遊耆闍寺詩曰:甘棠聽訟罷。福宇試登臨。兔苑移飛蓋。王城列玳簪。階荒猶累玉。地古尚填金。龍橋丹桂偃。鷲嶺白雲深。秋窗被旅葛。夏戶響山禽。清風吹麥壟。細雨濯梅林。
  • 宋謝靈運無量壽佛頌曰:法藏長王宮。懷道出國城。願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淨士一何妙。來者皆清英。頹年欲安寄。乘化好晨征。
  • 齊王融淨住子歸信門頌曰:生浮命舛。識罔情違。業雲結影。慧日潛暉。委蛇循途。極夜無歸。登山小魯。汎海難沂。參珉見璧。辯礫知璣。迷甘未遠。匪正何依。
  • 又懺悔三業門頌曰:樂田生滅。患以身全。業資意造。事假言筌。利名相倚。榮辱茲纏。燕驥匪躡。銅鍇徒鐫。惑端風緒。愛境旌懸。不勤一至。何階四禪。
  • 又出家善門頌曰:澡身浴德。晦跡埋名。將安寶地。誰留化城。道場曠謐。禪逕閑清。風飄弗響。震輒徒聲。嘯傲焉慮。脫落何營。長捐有結。永寘無生。
  • 又在家善門頌曰:處塵貴不染。被褐重懷珠。美玉耀幽石。曾蘭挺叢芻。四民亦為之。三界豈能渝。諒茲親愛沫。寧以財利拘。煩流捨智寶。榛路坦夷衢。萬品竟何匹。烈火樹紅趺。
  • 又法門頌曰:出不自戶將何由。行不以法欲焉修。之燕入楚待騣足。淩河越海寄輕舟。通明洞燭煥曾景。深凝廣潤湛川流。翼善開賢敷教義。昭蒙啟惑滌煩憂。功成弗有居無著。淡然無執與化遊。
  • 梁簡文帝大法頌曰:若夫眇夢華胥。怡然如射。服齊宮於玄扈。想至理於汾陽。輕九鼎於褰裳。視萬乘如脫屣。斯蓋示至公之要道。未臻於出世也。至於藏金玉於川岫。棄琴瑟於大壑。卑宮菲食。茨堂土階。彤車非巧。麤裘靡飾。斯蓋示物以儉。亦未偕於出世也。解網放禽。穿泉掩胔。起泣辜之澤。行扇暍之慈。推溝之念。有如不足。納隍之心。無忘宿寤。善所以示。物以為仁。亦未偕乎出世也。甘泉啟太一之壇。嵩山置奉高之邑。碣石刻羨門之誓。不夜作交門之歌。斯蓋止愛久齡。事存諸己。篤而為論。彌有未弘。豈若燃智慧之炬。照生死之闇。出五陰之聚。升六度之舟。浮眾得之海。踐不至之岸。驅彼眾生。同躋仁壽。引茲具縛。俱入大乘。九有傾心。十方草靡。
  • 玄圃園講頌曰:七辯懸流。雙因俱啟。情遊彼岸。理愜祇園。于時藏秋仲節。麗景好晨。氣含金扇。霜浮玉管。鳥弄●於瓊音。樹藏蕤於妙葉。液水穿流。蓬山寫狀。風生月殿。日照槐煙。辭曰:析論冥空。玄幾入道。密宇清幽。重關相藻。日映金雲。風搖銀草。
  • 宋謝靈運聚幻贊曰:幻工作同異。誰復謂非真。一從遊物過。既往亦何陳。謬者疑久近。遠者皆自賓。勿起離合情。會無百代人。
  • 又聚沫泡合贊曰:水性本無泡。激流遂聚沫。即異成貌狀。消散歸虛壑。君子識根本。安事勞與奪。愚俗駭變化。橫復生欣怛。
  • 又影響合贊曰:影響順聲色。資物故生理。一旦揮霍去。何因得象似。群有靡不然。昧漠乎自已。四色尚無本。八微欲安恃。
  • 隋江總香贊曰:海岸相傳。香流大千。不吹自轉。將銷更燃。縈空雜霧。散迥飛煙。還符戒品。薰修福田。
  • 又花贊曰:池中寶花。葉覆金沙。逆風氣亂。映水光斜。散由天女。賣乃王家。若生心樹。願結因牙。
  • 又燈贊曰:寶燈夜開。影遍花臺。煙抽細燄。燼落輕灰。珠慚色並。月恥光來。一明暗室。若遣塵埃。
  • 又幡贊曰:金幡化成。搖蕩相明。留無定影。散乃俱輕。光分紺殿。采挂香城。恆知自轉。福與之生。
  • 梁元帝荊州長沙寺阿育王像碑曰:蓋聞琁璣玉衡。穹昊所以紀物。金版玉文。淳精所以播氣。何則。咸秩社首。義盡於寰中。鑄鼎馮翊。未窮於系表。況復道冠萬靈。理超千聖。智周十地。行圓四等。變海成蘇。移山入芥。鉢鋒廣說。藕絲見道。惠音八種。面門五色。組鉢生華。入青樓而吐曜。金床照采。出紫殿而相輝。纔度蓮河。即處天冠之寺。始遊羅衛。便居堅固之林。斯蓋俯應閻浮。未臻常樂。降情誘接。豈窮妄相。若乃境無引汲。智生淺深。明同一體。惑起十重。七地初刃。方稱變易。三達後心。因窮智種。然俱冥四德。脫屣雙林。示表金棺。現焚檀槨。浩浩焉不可知已。卻望五津。距青蓮之洞。傍臨三峽。帶明月之流。
  • 梁劉孝儀雍州金像寺無量壽佛像碑曰:昔堯乃則天。莫能名其聖。丘纔譬日。無德稱其道。況復欲宣五品。將歎三法。固使迦葉恥其無智。龍樹羞其非辯。猶聞獻蓋長者。頌以七言。無學比丘。陳其百句。至有九輩性生。一身補處。塵洗玉池。神聞金葉。樹聲繁會。趙簡於是未聞。地寶焜煌。周穆之所不見。昔者出城石轉。還林現疾。夢樹既沉。梵花獨反。猶有香杖疊衣。紅爪紺髮。可得崇以妙利。顯用珍函。彼彌阤感化殊攝。日輪照曜。月面從容。毫散珠輝。脣開果色。似含微笑。俱注目於瞻仰。如出軟言。咸傾耳於諦聽。像復以其夕。出住寺門。始則映顯巖間。猶對鷲山之禮。末又徘徊閫外。似救毗城之疾。空中生樹。豈曰難思。火內披蓮。未為多有。銘曰:奄有淨國。實應多祉。葉產梵童。花開釋子。玉蓮交映。銀荷遞起。伊尹慚桑。伯陽羞李。
  • 梁劉勰剡縣石城寺彌勒石像碑銘曰:夫道源虛寂。冥機通其感。神理幽深。玄德司其契。是以四海將寧。先入感鳳之寶。九河方導。已致應龍之畫。況種智圓照。等覺遍知。揚萬化於大千。摛億形於法界。其靈起攝誘之權。影現戲遊之力。可勝言者哉。自優曇發華。而金姿誕應。娑羅變葉。而塔像代興。月喻論其跡隱。鏡象譬其常照。律師應法似流。宣化如渴。楊舲游水。馳錫禹山。於是捫虛梯漢。構立棧道。狀奇肱之飛車。類似叟之懸閣。體高圖範。冠采虹蜺。推鑿響於霞上。剖石灑於雲表。信命世之壯觀。曠代之鴻作也。青艧與丹粟競采。白金共紫銑爭輝。梵王四鶴。徘徊而不去。帝釋千馬。躑躅而忘歸。
  • 寺碑 齊王巾頭阤寺碑銘曰:蓋聞抱(○文選五十九作挹。)朝夕之池者。無以測其淺深。仰蒼蒼之色者。不足知其遠近。況視聽之外。若存若亡。
  • 梁簡文帝善覺寺碑銘曰:蓋聞在天成象。倬彼雲漢。在地成形。嵩高惟岳。蒼蒼斡運。靈槎猶且去來。巖巖峻極。巫咸可以升降。穆貴嬪宿植遠因。已於恆沙佛所。經受記●。有綠(○全梁文十四作緣。)娑婆。降跡斯土。行邁英皇。德降華附。河南望浮雲之瑞。新野表升天之祥。光前絕後。建茲福地。乃於建康之太清里。建善覺寺焉。大通元年。龍集己酉。有令使立碑文。未獲構撰。居諸不息。寒暑推移。軒曜夙傾。前星次掩。歲在諏訾。始得補輟。何言之陋。何事之隆。竊等仲由。空悲負粟之哽。復異桓良。終無維山之日。永言纏纂。獨咽丹心。銘曰:效彼毗城。建斯福舍。四柱浮懸。九城靈架。重欒交峙。迴廊逢迓。掩映花臺。崔嵬蘭榭。陽燧暉朝。青蓮開夜。
  • 又神山寺碑序曰:天地始終。愆長不極。劫數沙塵。寂寥誰辯。雖鐵界銅圍。如影如約。補石擎金。隨生焰滅。獨有鷲岳靈境。淨土不燒。螺髻金質。聲聞難睹。故髮塔喜園。流名天上。耆山鵠苑。布跡人中。自非莊嚴妙土。吉祥福地。何以標茲淨域。置此伽藍。皇太子殿下。幾圓上聖。智周物外。澄明離日。照影春星。長歌安勝。表察書之獨見。馳道迴車。鶩班輪而不絕。
  • 梁簡文帝慈覺寺碑序曰:竊以易表含貞。記稱厚載。龍星啟曜。璧月儀天。是以河外黃雲。沙傍崩鹿。故能發緯伊緒。重闡劉系。亦有觀津美於西漢。扶風盛彼東京。未若樊污(○疑當作沔。)之邦。宛葉之境。休祥茂祉。獨繁前跡。莊姬流譽之所。烈后業興之地。南陽稱其何氏。新野猶曰鄧家。逖彼遐蹤。復履今慶。貴嬪金聲早振。淑範增徽。才實母師。行為女楷。窮茲四德。洞彼六經。溫明內湛。慈慧天發。君綴慶琁枝。聯休紫漢。幸得諐無負斧。任重束蕃。實以契闊言提。綢繆善誘。事其從居。義深則盼。而叨恩作牧。釁結幽祗。一訣椒慈。長違寶幄。風枝弗靜。陟屺何期。祗奉儲訓。謬茲刊撰。夫道長業大。遺範事隆。嗟油素之可捐。懼故老之難述。
  • 又相宮寺碑曰:真人西滅。洎羅漢東遊。五明盛士。並宣北門之教。四姓小臣。稍罷南宮之學。超洙泗之濟濟。比舍衛之洋洋。是以高簷三丈。乃為祀神之舍。連閣四周。並非中宮之宅。雪山忍辱之草。天宮阤樹之花。四照芬吐。五衢異色。能令枎解說法。果出妙衣。鹿苑豈殊。祇林何遠。皇太子蕭緯。自昔蕃邸。便結善緣。雖銀藏蓋寡。金地多闕。有慚四事。久立五根。泗川出鼎。尚刻之罘之石。崏峨作鎮。猶銘劍壁之山。矧伊福界。寧無鐫刻。銘曰:洛陽白馬。帝釋天冠。開基紫陌。峻極雲端。實惟爽塏。棲心之地。譬若靜土。長為佛事。銀鋪曜色。玉礎金光。塔如仙掌。樓疑鳳皇。珠生月魄。鍾應秋霜。鳥依交露。幡承杏梁。窗舒意橤。室度心香。天琴夜下。紺馬朝翔。生滅可度。離苦獲常。相續有盡。歸乎道場。
  • 又梁元帝善覺寺碑曰:金盤上疏。非求承露。玉寫前臨。寧資潤礎。飛軒絳屏。若丹氣之為霞。綺井綠錢。如青雲之入呂。寶繩交映。無慚紫紺之宮。花臺照日。有跡白林之地。銘曰:聿遵勝業。代彼天工。四園枝翠。八水池紅。花疑鳳翼。殿若龍宮。銀城映沼。金齡響風。露臺含月。珠幡拂空。
  • 又鍾山飛流寺碑曰:清梵夜聞。風傳百常之觀。寶鈴朝響。聲揚千秋之宮。同符上隴。望長安之城闕。有類偃師。瞻洛陽之臺殿。瞰連甍而如綺。雜卉木而成帷。銘曰:雲聚峰高。風清鍾徹。月如秋扇。花疑春雪。極目千里。平原●●。
  • 又曠野寺碑曰:雲楣膠葛。桂棟陰峰。刻虯龍於洞房。倒蓮花於綺井。月殿朗而相暉。雪宮穆以華壯。䡾䡾琁題。虹梁生於暮雨。嶫嶫銀牓。飛觀入乎雲中。銘曰:圓璫旦暉。方諸夜朗。金盤曜色。寶鈴成響。
  • 又郢州晉安寺碑銘曰:鳳皇之嶺。芊綿映色。蓮花之洞。照曜增輝。山云。黃鶴。疑聞天之夜響。城稱卻月。似輕雲之霄蔽。銘曰:虹梁紫柱。螭桷丹牆。綺井飛棟。華榱壁璫。應龍若動。威鳳疑翔。玉霄潤。金池夕光。朱城卻梲。紫陌潛通。塹柳朝綠。江暉暝紅。落霞將暮。鮮雲夕布。峰下陽烏。林生陰兔。分珮隔浦。皇檣隱霧。俱聽法鍾。同觀寶聚。
  • 又楊州梁安寺碑序曰:竊以陽之有宗者。莫擬於靈烏。夜之有光者。孰踰於陰兔。故以日門見羲和之色。月殿望奔娥之象。而合璧迢●。丈尺猶且莫量。朗鏡悠遠。積空之所不筭。復有紫川青龍之水。卻月朝霞之山。白珪玄璧。餞瑤池之上。銀闕金宮。出瀛洲之下。空臺四柱。隨仙衣而俱颺。寶塹三重。映瑞園而涵影。旃檀散馥。無復圓覺之風。地涌神龕。皆成多寶之塔。
  • 又攝山栖霞寺碑曰:金池無底。已通實塹之側。玉樹生風。傍臨綵舡之上。七重欄楯。七寶蓮花。通風承露。含香映日。銘曰:苔依翠屋。樹隱丹楹。澗浮山影。山傳澗聲。風來露歇。日度霞輕。三災不毀。得一而貞。
  • 又歸來寺碑曰:幡影颺於絳臺。梵聲依於應塔。三相不留。蕭蠶終壞。八苦遐長。燈蛾未已。銘曰:鈴隨風振。盤依露泫。丹桂無枝。朱楊自翦。九苑萌枯。三昧葉卷。疏樹搖落。翻流清淺。
  • 梁沈約法王寺碑曰:昔周師集於孟津。漢兵至于垓下。翦商肇乎茲地。殪楚由乎斯域。慧雲匪由觸石。法雨起乎悲心。驅之仁壽。度之彼岸。濟方割於有頃。撲既燎於無邊。陸旗風靡。水陣雲披。縈山為堞。失其九天之險。負疑為隍。曾無一葦之閡。昏師反接。偽牧泥首。掬指則河舟尚虛。委甲則熊嶺非峻。乃按兵江漢。誓眾商郊。因斯而運斗樞。自茲而廓天步。業隆放夏。功高伐殷。濟橫流而臣九服。握乾網而子萬姓。眷言四海。莫不來王。此惟余宅。寧止西顧。臨朝夕之濬池。帶長洲之茂苑。藉離宮於漢舊。因林光於秦餘。迴廊敞匝。複殿重起。連房極睇。周堵如雲。銘曰:往卻將謝。災難孔多。炎炎烈火。淼淼洪波。聚為丘岳。散成江河。俗緣浮詭。真諦遐長。匪因希向。曷寄舟梁。標功顯德。事歸道場。祁祁法眾。同茲無我。振錫經行。祇林宴坐。或斯寂滅。或念薪火。惆悵三明。徘徊四果。
  • 梁陸倕天光寺碑曰:法雲旦聚。則浸潤被乎重沙。慧日晨登。則暉光燭於有頃。皇帝乃把神珠。握靈鏡。擊天鼓。橦地鍾。驅日月之師。勒星辰之陣。九流外籍。五明內典。鳥策餘文。龍宮遺教。莫不神遊房奧。跡遍門牆。思洞希微。言窮名象。珉陛凌虛。瓊籬鬱起。可使龍城愧飾。鴈塔慚珍。日宇奪暉。月宮掩麗。昔者姬水壽丘。載紀山川之目。丹陵負夏。僅傳鄉黨之名。歌酒故邑。賜覆窮乎身世。壎箎舊里。高會止於當年。銘曰:被物如露。偃民猶草。解髻傳珠。抽衣受寶。化違宅火。功超河岸。捨我神居。興茲靈館。八襲豐殿。四柱高廊。並陳金璧。旁建玉廂。蹤橫雜樹。閒廁眾芳。
  • 梁王筠開善寺碑曰:妙門關鍵。闢之者既難。法海波瀾。游之者未易。是以軒稱俊聖。堯曰欽明。韶護有美善之風。文武致時雍之業。地平天成。惟事即世。移風易俗。匪止今身。至如訪道峒山。乘風獨遠。疑神汾水。杳(○原訛肯。據馮校本改。)然自喪。或宗仰黃老之淡。景慕神仙之術。斯蓋不度群生。事局諸己。篤而為論。道有未弘。薰風遹露。散馥流甘。璧月珠星。聯華颺葉。脩幡繞於雲根。和鈴響於天外。玉池動而揚文。寶樹搖而成樂。銘曰:亭亭功漢。耿介凌煙。層甍霞聳。飛棟星懸。
  • 梁張綰龍樓寺碑曰:蓋聞井魚之不識巨海。夏蟲之不見冬冰。故知局於泥甃者。未測滄溟之浩汗。篤於一時者。寧信寒暑之推移。何異乎玩即世而弗悟於生死之流。耽假樂而迷於真覺之觀。銘曰:識相裁萌。無明重蔽。五住次起。四生無際。苦海倒流。業風橫厲。彼岸何遠。津航絕濟。輕毛易轉。花水難留。寔逢象正。悟彼生修。照曜真法。逍遙寶舟。占彼勝地。胥宇攸宅。遙川縈帶。峻矩盤桓。霞生蓮堞。風起長瀾。冬室停燠。夏臺增寒。
  • 周王褒善行寺碑曰:蓋聞在天成象。群星仰於北辰。在地成形。百川起於東海。是知璿璣盈縮。並運天樞。江漢所宗。爭環地軸。塵沙日月。同渤澥之輪迴。百億鑯圍。等閻浮之數量。章亥步驟。豈盡世界之邊。隸首忽微。寧窮卻海之筭。●牛桷力。方十行之偕梯。●馬渡河。譬三乘之等級。定水壞須彌之山。智炬燃金剛之際。敬表六和。現沙門之進止。衣乘四寸。示聲聞之律儀。至於千疊火然。鵠林變色。四禪災起。鴿影傳輝。羽林出使。漢開濯龍之祀。桑門傳譯。晉處洛陽之拜。
  • 京師突厥寺碑曰:夫六合之內。存乎方冊。四天之下。聞諸象教。百億閻浮。塵沙筭而不盡。三千日月。世界數而無邊。至於周星夕隕。漢宮宵夢。身高梵世。力減須彌。應現十方。分身百佛。上極天中。下窮地際。轉法輪於稔國。留妙象於罽賓。至于善見神通。瓶沙瑞相。波斯鑄金。優填雕木。莫不歸依等覺。迴向佛乘。棄形骸而入道。捨國城而離俗。突厥大伊尼溫木汗。夏后餘基。惟天所置。威加窮髮。兵歷無革。小大當戶。左右賢王。麟膠角觸之弓。鷲羽射鵰之箭。跨蔥嶺之酋豪。靡不從化。踰天山之君長。咸皆賓屬。人敦信契。國寶親鄰。太祖文皇帝。道被寰中。化覃無外。提群品於萬福。濟蒼生於六道。大冢宰晉國公。功高夤亮。位隆光輔。命司空而度地。監匠人而置臬。帶三條之逸陌。面九市之通鄽。圖木緹錦。雕楹礱密。香隨微雨。自麗風塵。幡雜天花。常調絲竹。四禪大患。淨界無毀。六珠芬盡。法身常住。銘曰:七華妙覺。三空勝境。意樹已彫。心猿斯靜。靈城偃色。空衣滅影。索隱窮源。振衣提領。
  • 陳徐陵齊國宋司徒寺碑曰:無色之外。方為化城。非想之中。猶稱火宅。若夫眾生無盡。世界無窮。芬若披蓮。遠如散墨。善才童子。南行未窺。目連沙門。北游不見。一一剎土。皆由業緣。萬萬僧祇。終非常樂。天宮蹇產。猶傾四大之風。魔殿崔嵬。終懼三災之火。朱樓寶塔。輝煥爭華。既義暢中土。道流遐域。顯默同歸。華夷俱慕。自梲石瀨流。始終一概。恬智交養。三十餘年。春秋八十三。古人云。道存人亡。法師之謂。凡我門徒。感風徽之緬邈。傷諮悟之永滅。敢以淺見。揚德金石。銘曰:九流依真。三乘歸佛。道往絕跡。慈還接物。孰是發蒙。昭我慧日。攝亂以定。闢邪以律。秦皇雄感。蔽理通情。王孫遍解。遠死滯生。夫子之悟。萬劫獨明。寒暑遞易。悲欣皋壤。秋蓬四轉。春鴻五響。孤松獨秀。德音長往。節有推遷。情無遺想。
  • 梁元帝莊嚴寺僧旻法師碑曰:夫宏才妙物。雲液之所降生。獨振孤標。倫類之所遠絕。是故隨光燭魏。非折水之恆珍。和璧入秦。豈潤山之常寶。僧旻法師。蓋天地之淳精。宇宙之瑰器。本姓孫氏。有吳開國大皇帝其先也。法師道藹二儀。德充四海。含春夏之生長。抱日月之貞明。辭旨清新。置言閑遠。千門萬戶。必臻其奧。九部五時。若指諸掌。坦然夷易。豁爾洞開。故緇素結轍。華戎延道。晨風之鬱北林。龍魚之趣深澤。哲人云逝。指南誰屬。銘曰:永離百非。聞之寂滅。苟云未樹。共歸今轍。方墳結構。伽藍罷設。朱火一潛。青松長列。
  • 又光宅寺大僧正法師碑曰:昂昂千里。孰辯騏麟之蹤。汪汪萬傾。誰測波瀾之際。望之若披雲霧。睹之如觀日月。至乃耆年宿望。蓄思構疑。懸鍾無盡。短兵有倦。猶若分旦望景。履冰待日。莫不傾河注燭。虛往實歸。皇帝革命受圖。補天紉地。轉金輪於忍土。策紺馬於閻浮。逸融方超。圖南輟軌。豈直盡茲相府。署彼義年。方當高步仙階。永編金牒。繁霜凝而且委。松風淒而暮來。悲馬鳴之不反。望龍樹而心哀。銘曰:澄月夜虧。清氛且卷。曾巒遠岸。蒼江傍緬。
  • 梁王筠國師草堂寺智者約法師碑曰:結宇山椒。疏壤幽岫。蓄雲泄雨。靄映房櫳。浴日涵星。飜光池沼。震居暇豫。留思幽微。研精經藏。探求法寶。香城實相之談。金河常樂之說。究竟微妙。洞達幽玄。掖庭為道心之宮。華林構重雲之殿。師子之座。高廣於燈王。聽法之筵。眾多於方丈。開寶函之奧典。闡金字之微言。顯證一乘。宣揚三慧。辯才無閡。遊戲神通。莫不皆悟無生。咸知妄想。隨類得解。俱會真如。銘曰:形在江湖。心超祇鷲。思協風雲。量包宇宙。軒瞰蒼波。窗承翠嶺。須枕煙露。掔持光景。
  • 梁沈約比丘尼僧敬法師碑曰:立言道往。標情妙覺。置想依空。練心成學。縕日悠長。疏年緬邈。風遷電改。斯理莫違。神有殊適。形無異歸。臨泉結慟。有愴徂暉。松飆轉蓋。山雨披衣。載刊貞軌。永播餘徽。
  • 梁王僧孺栖玄寺雲法師碑銘曰:眇眇大家。茫茫真樸。多淪愛有。莫辯塵濁。猗歟息心。言高理邈。居之匪絢。得之靡學。刻情幾種。厲想玄覺。且說且定。以披以握。來遵北渚。至依西岳。西岳峨峨。北渚迴波。庭棲弱羽。簷挂輕蘿。甘麄衣惡。棄厚安薄。滅意囂湫。寄心寥廓。
  • 陳徐陵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曰:自脩禪遠豁。絕粒長齋。非服流霞。若食朝沆。姜原所履。天步可以為儔。河流大屐。神足宜其相比。夫以連城之寶。照廡之珍。野老怪而相捐。工人迷而不識。昔漢皇受道。欒大不臣。魏祖優賢。楊叟如客。河上之老。輕舉臨於孝文。臺下之人。高尚加於光武。五胡內贔。蒼鵝之兆未萌。四海橫流。夷羊之牧匪見。滴海未盡其辭。懸河不窮其義。伯陽之德貞。桓紀於瀨鄉。仲尼之道高。碑書於魯縣。亦有揚雄弟子。鄭玄門人。俱述清猷。載刊玄石。銘曰:來儀上國。抗禮承明。妙辯無相。深言不生。撞鍾比說。擊鼓慚英。樂論天口。誰其與京。乍見仙掌。爰標神足。色豔浮檀。香踰詹匐。噭噭門人。承師若親。寧焚軟疊。弗燎香薪。合窟為定。方墳以墟。須彌巨海。變炭揚塵。淨土無壞。靈儀自真。何時踊塔。復睹令身。
  • 隋江總明慶寺尚禪師碑銘曰:百世之上。百世之下。含章隱璞。明真照假。空行已無。希音和寡。不有耆德。誰其繼者。朗月靈懸。高風獨寫。
  • 又建初寺瓊法師碑曰:夫智慧精進。皆曰第一。妙德淨名。並稱不二。若乃斡五欲之泥。解六情之網。禦寶車之跡。面香城之路。荷持像法。汲引人倫。惟此法師。心力備矣。東山北山之部。貫花散花之句。並編柳成簡。題蒲就業。學非全朔。無待冬書。師夢尹儒。自知秋駕。銘曰:屑屑人世。茫茫大千。欲流心火。意樹身田。老驚靈籥。孔惜逝川。三空莫辯。二諦何詮。佛日初昭。慈雲不偏。秋露寂滅。莫繫悠然。
  • 寺碑 後魏溫子昇寒陵山寺碑序曰:昔晉文尊周。績宣於踐土。齊桓霸世。威著於邵陵。並道冠諸侯。勳高天下。衣裳會同之所。兵車交合之處。寂寞銷沉。荒涼磨滅。言談者空知其名。遙遇者不識其地。然則樹銅表跡。刊石記功。有道存焉。可不尚與。永安之季。數鍾百六。天災流行。人倫交喪。爾朱氏既絕。彼天網。斷茲地紐。祿去王室。政出私門。銅馬競馳。金虎亂噬。九嬰暴起。十日並出。破璧毀珪。人物既盡。頭會箕斂。杼柚其空。大丞相渤海王。命世作宰。惟機成務。標格千刃。崖岸萬里。運鼎阿於襟抱。納山岳於胸懷。擁玄雲以上騰。負青天而高引。鍾鼓嘈囋。上聞於天。旌旗繽紛。下盤於地。壯士懍以爭先。義夫憤而競起。兵接刃於斯場。車錯轂於此地。轟轟隱隱。若轉石之墜高崖。硠硠磕磕。如激水之投深谷。俄而霧卷雲除。冰離葉散。靡旗蔽日。亂轍滿野。楚師之敗於柏舉。新兵之退自昆陽。以此方之。未可同日。既考茲沃壤。建此精廬。砥石礪金。瑩珠琢玉。經始等於佛功。制作同於造化。息心是歸。淨行攸處。神異畢臻。靈仙總萃。鳴玉鑾以來遊。帶霓裳而至止。翔鳳紛已相嚾。飛龍蜿而俱躍。雖復高天銷於猛炭。大地淪於積水。固以傳之不朽。終亦記此無忘。
  • 又印山寺碑曰:自結繩運往。觀象代興。禮樂相因。詩書閒出。喻是非於一指。論道德於二篇。九流之義遂開。百家之言並作。皆以賦命有遭隨。攝養致夭壽。愛惠起於吉凶。情偽動於利害。雖改張羅之呪。未易釁鍾之牲。因果之業未申。感應之途猶蔽。是以脩短有命。子夏論之而未詳。報施在天。史遷言之而未悟。大丞相渤海王。膺岳瀆之靈。感辰象之氣。直置與蘭桂齊芳。自然共珪璋比絜。加以體備百行。智周萬象。道兼語嘿。思極天人。固以兆云非虎。自懷公輔之德。世稱臥龍。實在王佐之器。道足以濟天下。行足以通神明。表立人之上才。含廣途之大量。永安之末。時各異謀。蜂蠆有毒。豺狼反噬。彀弩臨城。抽戈犯蹕。世道交喪。海水群飛。既而蒼龍入隱。白虎出見。命世有期。匡時作宰。拯沉溺以援手。涉波瀾而濡足。懸曒日於胸懷。起大風於衿袖。動之以仁義。行之以忠貞。附之者影從。應之者響起。
  • 又大覺寺碑曰:維天地開闢。陰陽轉運。明則有日月。幽則有鬼神。初地遼遠。末路悠長。自始及終。從凡至聖。積骨成山。祗劫莫數。垂衣拂石。恆河難計。及冠日示夢。蒙羅見謁。應世降神。感物開化。顏如滿月。心若盈泉。體道獨悟。含靈自曉。居三殿以長想。出四門而永慮。聲色莫之留。榮位不能屈。道成樹下。光屬天上。變化靡窮。神通無及。置須彌於葶藶。納世界於微塵。闢慈悲之門。開仁壽之路。殛煩惱於三塗。濟苦難於五濁。非但化及天龍。教被人鬼。固亦福霑行鴈。道洽遊魚。但群生無感。獨尊罷應。雜色照爛。諸山搖動。布金沙而弗受。建寶蓋而未留。遂上微妙之臺。永升智慧之殿。而天人慕德。像法興靈。圖影西山。承光東壁。主上乃據地圖。攬天鏡。乘六龍。朝萬國。牢籠宇宙。襟帶江山。道濟橫流。德昌頹曆。四門穆穆。百僚師師。乘法舡以徑度。駕天輪而高舉。神功寶業。既被無邊。鴻名懋實。方在不朽。祗掌措言。雖不盡意。執筆書事。其能已乎。
  • 又定國寺碑序曰:蓋兩儀交運。萬物並生。始自苦空。終於常樂。而緣障未開。業塵猶擁。漂淪慾海。顛墜邪山。雖復光華並於日月。術數窮於天地。有扶危定傾之力。為濟世夷難之功。登塗山而未歸。遊建木而不反。並馳於苦樂之境。皆入於生死之門。幽隱長夜。未睹山北之燭。沉迷遠路。詎見司南之機。昔日先民。雖云善誘。尚習蓋纏。未能解脫。至如八卦成象。示之以吉凶。百藥為醫。導之以利害。衣食有業。民免飢寒之憂。水土既平。人無墊溺之患。斯誠事周於世用。功濟於生民。不論過去之因緣。詎辯未來之果報。惟無上大覺。獨悟玄機。應現託生。方便開教。聖靈之至。無復等級。威神之力。不可思議。動三乘之駕。汎八解之流。引諸子於火宅。渡群生於海岸。自一音輟響。雙樹潛神。智慧雖徂。象法猶在。光照金盤。言留石室。遍諸世界。咸用歸仰。
  • 梁王僧孺中寺碑曰:夫玉律追天。故躔次之期不變。緹室候景。則發斂之氣罔踰。是以忘言種覺。絕累於後心。寄像聲形。啟機於前教。兼真假之雙燭。均空有而兩忘。蘊三明而過十地。圓萬行而包四等。道周百億。化起大千。獎導群有。滋濡萬類。是用發廣大心。吐微妙理。將同商主。取喻醫王。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固以濯之慈水。銷以慧刀。永言六趣。用均一子。中寺者。晉太元五年。會稽王司馬道子之所立也。斜出旗亭。事非湫隘。傍超壁水。望異狹斜。天監十五年。上座僧慈等。更楑日禘架。赫然霞立。信以填金可埒。引繩斯擬。寫妙金樓。模麗瓊闕。岧嶢偃蹇。故三休而可至。窱周流。方中宿而斯盡。萬楹百栱。合沓相持。繡梲王題。分光爭映。燭龍夭矯。將舉復宛。威鳳鏗鏘。如鳴更戢。旁攀鏤檻。斜登鈿砌。煜爚金鋪。玲瓏綺欂。無風自響。不拂而淨。●●肅肅。信息心之勝地。穆穆愔愔。固忘想之嘉所。銘曰:玄黃雖弭。權輿未測。生滅相輪。成壞不極。篋蛇爭赴。藤鼠無息。情塵莫捨。心火方赫。是用三明。寔開五力。湛寂無方。示現多所。踟躕吉樹。殷勤禪渚。斯道誰匡。蒸哉我王。施踰寶鉢。供等檀床。蕭宮改構。梵宇方壯。階飛瑞采。地起泥香。日流閃爍。風度清鏘。道踰厥極。固與天長。
  • 梁任孝恭多寶寺碑銘曰:寶傳茲日。法像斯時。瞻風候景。石陛開基。準繩秋子。取則迦夷。業隆千載。道盛一期。上當星紀。下接蓮峰。還瞻朱閣。卻背青松。朝雲曖曖。夕霧溶溶。階通獸跡。徑有禽蹤。衣移峻岳。錫叩飛泉。土木綈錦。玉石雕鐫。寶階雲構。綺壁霞鮮。蓮舒藻井。芰繞蘭椽。法堂每諠。禪室恆靜。藏韜仙說。臺含佛影。葉下秋林。煙生春嶺。
  • 梁劉孝綽栖隱寺碑曰:開方便門。示真實相。置甘露室。遵甘露津。苦語軟言。隨方弘訓。俯心降跡。逐物重輕。中枝小葉。各隨業根。愍其四流五結。有來而不散。八慢九邪。一淪而莫曉。如彼醫王。等之藥樹。去聖茲遠。思聖茲深。誠敬所先。是歸龕廟。自妙法東注。寶化西漸。公卿貴仕。賢哲偉人。莫不嚴事招提。歸仰慧覺。欲使法燈永傳。勝因長久。銘曰:給孤焚蕩。善勝崩淪。堂堂宗匠。克紹慧因。地雖舊域。其宇惟新。召棠且思。羊碑猶泣。況我仁祠。義踰生立。遺愛伊何。形于南邑。亦有庶民。經始攸急。珠殿連雲。金層輝景。衢交達巷。門臨樹屏。五居推妙。三空愧靜。銘施柱側。記法窟前。孰云千載。餘跡方傳。敢宣重說。敬勤雕鐫。芬域未滅。斯文在旃。
  • 北齊邢子才景明寺碑曰:九土殊方。四生舛類。昏識異受。脩短共時。德表生民。不救太山之朽壤。義同列辟。豈濟欒水之淪胥。漂鹵倒戈之勢。浮江架海之力。孰不曠息相催。飛馳共盡。泡沫不足成喻。風電詎可為言。而皆遷延愛欲。馳逐生死。眷彼深塵。迷茲大夜。坐積薪於火宅。負沉石於苦海。結習靡倦。憂畏延長。身世其猶夢想。榮名譬諸幻化。未能照彼因緣。體茲空假。袪洗累惑。擯落塵埃。苦器易彫。危城難久。自發跡有生。會道無上。劫代緬邈。朕跡遐長。草木不能況。塵沙莫之比。及日晷停流。星光輟運。香雨旁注。甘露上懸。降靈迦衛。擁跡忍土。智出須彌。德踰大地。道尊世上。義重天中。銘曰:大道何名。至功不器。理有罔適。法無殊致。能自託生。降體凡位。士覺如遠。一念斯至。德尊三界。神感四天。川流自斷。火室不燃。衣生寶樹。座踊芳蓮。智固有極。道暢無邊。
  • 又并州寺碑曰:夫至道密微。無跡可睹。神功感應。有理斯存。雖慧日已照。而大夜莫曉。香雨時流。而深塵未息。曠劫悠緬。歷代遐長。眇眇世羅。無能免其一目。汎汎慾網。孰敢解其三面。自大教遷流。行於中土。希向之士。煙踊波屬。洹沙未足為言。積塵所不能喻。皆去出沒生死之河。浮沉愛育之海。未有矯然獨悟。脫落身名。望彼岸而攸往。汎寶舡而利涉。
  • 陳徐陵孝義寺碑曰:臣聞道階八地。猶見后妃。願生千佛。無匪賢聖。汲引之義雖同。隨機之感非一。至如媯汭有禮。皇源所以前興。周女斯歸。陳宗所以流慶。大矣哉。神基帝系。淑聖重光者也。慈訓太后。德佐初九。道暉上六。居天上天中之極。處大任大姒之尊。蘋藻之化斯深。葛覃之風彌遠。皇帝膺茲上聖。契彼援神。愛敬在乎一人。德教形乎四海。是以明星皎皎。流半月之光。甘露團團。灑如飴之味。嘉禾自秀。浪井恆清。天降徵祥。日聞書府。自大明紹運。神武應期。至道傍通。無思不格。戊己校尉。西關玉門。伏波將軍。南表銅柱。方使三千世界。百億須彌。同望飛輪。共稟玄德。元嘉三年正月二十一日詔旨。仰惟聖德。方被兆民。乃敕有司。改東成里為孝義里。昔岱山徙號。重華著其受終。德水移名。秦人表其嘉運。豈若盡在輿地。書茲里門。仰述天經。光臨父母。臣陵稽首。乃作銘曰:願此良因。宜資貴親。三乘並策。四梵為賓。紺殿安坐。蓮花養神。燈前禮佛。地後邊身。並濟含識。咸歸至真。國家隆盛。同響遐慶。謹勒豐碑。陳其舞詠。
  • 隋江總大莊嚴寺碑曰:蓋聞僧伽水濱。波斯創以禪地。醍醐山頂。舍那肇其梵域。此乃往劫之勝因。上方之妙範。於是俯察地勢。懸之以水。仰惟星極。揆之以日。百堵咸作。千坊洞啟。前望則紅塵四合。見三市之盈虛。後睇則紫閣九重。連雙闕之聳峭。加以園習歡喜。水成功德。池溢甘露。不因玉掌。樹搖音樂。無待金奏。薰鑪夜爇。遙來海岸之香。法鼓晨讙。非動泗濱之石。擢金莖表。跨八萬之俱成。界道銀繩。面四衢而拓製。廁壁綴珠。凌丹霞而結宇。雕光鏤采。望紫極而開軒。俯看驚電。影徹琉璃之道。遙拖宛虹。光遍水精之域。層楹刻桶。(○疑當作桷。)風伯走而未升。靈橑飛甍。雨師攀而不逮。銘曰:灼爍金莖。崔嵬銀表。翔鶤仰翥。威鳳靈矯。木密聯綿。香泥繚繞。日圖檐外。荷披棟杪。翠落陰虯。珠填陽鳥。高僧累萃。碩學滋多。弘宣方等。博綜圍阤。皆傷寸晷。並悟尺波。式旌鏤碣。無待雕戈。●年剎土。比數洹河。
  • 放生碑 梁元帝荊州放生亭碑曰:魚從流水。本在桃花之源。龍處大林。恆捻浮雲之路。豈謂陵陽垂鉤。失雲失水。莊子懸竿。吞鉤吞餌。雖復玄龜夜夢。終見取於宋王。朱鷺晨飛。尚張羅於漢后。譬如黃雀伺蟬。不知隨彈應至。青鸇逐兔。詎識杠鼎方前。北海之餐鸚鵡。未始非人。西王之使傳信。誰云賤鳥。故知魚鳥一觀。俱在好生。欲使金床之鴈。更及衡陽之侶。雪山之鹿。不充食苹之宴。
  • 眾食碑 陳徐陵長干寺眾食碑曰:昔炎皇肇訓。稷正脩官。信矣民天之言。誠哉國寶之義。自非道登正覺。安住於大般涅槃。行在真空。深入於無為般若。則菩薩應化。咸同色身。諸佛淨土。皆為揣食。證常住者。爰訖乳糜。補尊位者。猶假香飯。亦有三心未滅。七反餘生。應會天宮。就齋龍海。況復纔居地轉。或憩珠庭。固以皆種仙禾。並資靈粟者矣。法師常願以智慧火。燒煩惱薪。普施眾生。同餐甘露。況復安居自恣。碩學高年。或次第於王城。猶栖遑於貧里。迦留乞䴵。苦用神通。須提請飯。致貽詞貴。於是思營眾業。願造坊厨。庶使應供之僧。皆同自然之食。升堂濟濟。無勞四輩之類。高廩峨峨。恆有千食之備。其外鐵市銅街。青樓紫陌。辛家黑白之里。甲第王侯之門。莫不供施相高。資儲轉眾。法師善巧方便。漚和舍羅。教授滋生。隨年增長。假使桑林不雨。瓠水揚波。猶厭稻粱。永無飢乏。加以五鹽具足。七菜芳軟。䴵類天廚。果同香樹。羹鼎之大。殷王未逢。●鑊之深。齊都非擬。昆吾在次。皆鳴鷲嶺之鍾。暘谷初升。同洗龍池之鉢。
  • 梁簡文帝釋迦文佛像銘曰:至矣調御。行備智周。滿月為面。青蓮在眸。
  • 又彌阤佛像銘曰:玉蓮水開。銀花樹落。惟聖降神。拯彼沉漠。
  • 又維衛佛像銘曰:灼灼金容。巍巍滿月。永被人天。常留花窟。
  • 又式佛像銘曰:影生千葉。花成四柱。塔象單留。龕童雙舞。
  • 又迦葉佛像銘曰:慧雨自垂。仁風永扇。照曜白毫。半容月面。惡因有滅。善燈無變。
  • 又釋迦文佛像銘曰:心珠可瑩。智流方普。永變身田。長無沙鹵。
  • 梁安寺釋迦文佛像銘曰:帝為知仰。皆規面象。敬模螺髮。式圖輪掌。信根有五。覺枝云七。仰福靈祇。上生兜率。
  • 吳郡石像銘曰:七盤員鼓。先奏盛唐之歌。百味椒漿。屢上東皇之曲。于時微風送棹。淑景浮波。雲舒蓋而未移。浪開華而不噴。
  • 梁元帝梁安寺剎下銘曰:阿閣峞●。洞房窱。似靈光之金扇。類景福之銀鋪。垂琬琰之文璫。飾琅玕之仙寶。神童戾止。亟連翩於威鳳。薩埵來遊。屢徘徊於紺馬。有識之所虔仰。無著之所招提。觀慧樓而下拜。望天街而興善。辭曰:塵沙無始。造色無先。飛蛾不息。縈蠶自纏。篋蛇未斷。藤鼠方緣。苦流長汎。愛火恆燃。髻珠孰曉。懷寶詎宣。挺茲靈覺。時惟天仙。真籍表聖。化乳稱權。寶剎千道。高翻四懸。鳳樓含日。龍臺吐煙。紫山翠羽。紅水青蓮。雪宮月殿。晨暉夜圓。宵長梵響。風遠鍾傳。仙衣有拂。靈剎無遷。
  • 梁沈約光宅寺剎下銘曰:聖心留愛閑素。遷負南郭。義等去酆。事均從鎬。及克濟橫流。膺斯寶運。命帝閽以廣闢。即太微而為宇。既等漢高。留連於豐沛。亦同光武。眷戀於南陽。所以永留聖跡。垂之不朽。皇帝乃啟閶闔。造舟淮涘。接神飆而動驂。越浮梁而徑度。芝蓋容與。翠華葳蕤。下輦停蹕。躬展誠敬。辭曰:八紘悠闊。九有荒茫。靈聖底止。咸表厥祥。壽丘靉靉。電繞樞光。周原膴膴。五緯入房。自茲遐敻。名在處亡。安知若水。莫辨窮桑。自天攸縱。於惟我皇。即基昔兆。為世舟航。重簷累構。迥剎高驤。土為淨國。地即金剛。
  • 瑞石像銘曰:素毫月舉。騰光於梵室。妙趾神行。布武於椒殿。
  • 梁劉孝儀平等剎下銘曰:香薪已燎。花疊盡然。頻果絕其軟言。綿毫收其廣照。紺鉢遺采。託慕所依。紅爪餘暉。申悲是寄。因使金表爭構。玉剎競脩。豈止天界飾其四園。龍宮陳其七寶。樹似菴林。峰疑鷲色。孕吐仙霧。涌瀨靈泉。燕室緣雲。精廬切製。漢兼秘殿。宋美御房。羲和假道於罘●。翔鸞迴翼於飛棟。建章厭勝。未及雕礱。甘泉避暑。豈窮輪奐。檻綴玫瑰。階填粟玉。絡以如意。飾用沉檀。火齊勝明。燭銀颺采。釋梵奪其身光。日車貶其輪照。辭曰:惟茲寶塔。妙跡可傳。盤稱鄴境。樓美湆川。雙龍虛繞。九鳳徒懸。豈如神剎。耿介凌煙。珠含魄月。幡垂淨天。寶鐸夜響。銀地朝鮮。檐棲迥霧。砌卷香蓮。翻●下梵。墜鶴歸仙。恆沙擾擾。世界綿綿。踐茲勝影。祛彼蓋纏。
  • 陳虞荔梁同泰寺剎下銘曰:戒香芬馥。氣勝懷蘭。智劍陸離。威逾交軋。敞慧日於重雲。淩法流於巨海。嚴此三駕。用拔畏塗。漾彼六舟。拯諸淪溺。但以一人入道。波旬之宮已震。十地弘心。毒龍之災競起。重欒布護。積栱崚嶒。神仙岳岳。俯雕檻於霞外。寶鐸鏘鏘。韻釣天於雲表。雷雨杳冥而未半。扶桑光朏而先明。迨亭峻極。特立千刃。灼爍崢嶸。光鏡八表。若日殿之燭大空。似星宮之構辰極。辭曰:層臺複陸。廣殿穹崇。塗金鈿玉。映日疏風。
  • 陳徐陵四元(○全陳文十作。)畏寺剎下銘曰:皇帝升乾行於九五。闢世界於三千。神人開錦石之山。小國獻栴檀之柱。乃命將作。脩成梵宮。複殿重軒。凌霄負漢。慈訓宮朝文母。(○句有脫文。)協道方祇。鍾愛東平。更踰燕后。若夫外家問訊。遙疑緣構。(○疑當作綠褠。)御者衣服。曾無綵繡。咸傾寶飾。用構支提。僧若檀林。寺同祗苑。辭曰:寶蓋王子。金輪託生。皇家茂戚。抑有齊名。業水餘潤。災風所驚。徒悲馬角。孰獻雞鳴。柰苑初築。菴園重成。金臺日麗。玉殿雲平。梵眾朝禮。天歌夜清。蜂疑畫壁。雀避雕楹。福履斯大。皇基永禎。眾生不盡。寶剎無傾。
  • 又報德寺剎下銘曰:昔者明王大孝。感動神祇。助月致景星之祥。非煙流慶雲之色。然而嚴敬之道。惟事盡於配天。明發之懷。誠不過於饗帝。豈如以梵宮之樂。資乎廟堂。淨土之因。歸於圓寢。雖復青雲譙郡之境。碧泉舂陵之鄉。上幼懷凝重。未曾遊陟。年將志學。即事登庸。宣力淮潯。屬有嘉夢。其夢也。畢陌弘敝。橋山屈盤。氣象靈長。風煙騰溥。使隊雙表。其高百尋。左則青龍蟠蜿。右則白虎蹲踞。軒轅之駕。譬婉婉而多慚。吳王之墳。狀耽耽而非擬。有人指其地云。此是國陵。自爾迄永定初。其間二十有餘年。至歲紀頻移。崇塋乃作。觀其山川形勢。王相徵圖。瞻拜高巒。宛如前夢。大矣哉。孝悌之至。通於神明者歟。銘曰:壯矣金表。傍依壖垣。高連綵霓。極睇翔鶤。梵妓宵唱。雲花晝飜。三心斷縛。六道除怨。趙夢天樂。秦遊帝閽。王靈在上。巨勝奚論。福被群品。俱排大昏。皇家七百。於萬維孫。
  • 陳江總懷安寺剎下銘曰:四聰睿后。萬行了因。運光玉鏡。道茂金輪。爰構靈剎。地跡重闉。迎風雲表。承露天津。飛甍𡽱ꅶ。累棟嶙峋。護持七眾。警衛百神。籌銷草木。劫盡沙塵。支提永固。福業恆新。變易東海。長久北辰。
  • 鍾銘曰:鳧氏之匠。狃陽之銅。圖欒鑄鑮。刻獸鐫蟲。聲飛雪裏。韻切脣中。遙符玉律。遠雜金風。朝驚鷲嶺。夜動龍宮。冀憑慧業。冥感神功。百非洗蕩。萬善招通。長如五淨。永證三空。
  • 鍾銘曰:篆間鎔刻。欒上雕鐫。聲齊法鼓。響逸鳴楗。舟移巨壑。火壞初禪。
  • 優填像銘曰:如花譬象。若火疑龍。毫光此遇。法相今逢。眸雲齒雪。月貌金容。大仙下降。避席為恭。
  • 北齊邢子才文襄王帝金象銘曰:妙形難象。至理希詮。形之所及。理亦在焉。悟茲空假。勞此蓋纏。式圖往秘。用結來緣。丹青並飾。金玉同鐫。神儀內瑩。寶相外宣。圓光照耀。映被無邊。靈應盻響。感發大千。鍾福旒纊。其永如天。歸慶怙恃。壽等南山。凡厥親類。宜其永年。歸誠妙覺。標志上玄。託銘斯在。曠劫方傳。
  • 獻武皇帝寺銘曰:惟睿作聖。有縱自天。匡國庇民。再造區夏。功高伊呂。道邁桓文。雖住止域中。而神遊方外。影響妙法。咫尺天人。曉夜自分。不勞雞鶴之助。六時靡惑。非待壺箭之功。永寄將來。傳之不朽。辭曰:用分行坐。以敦戒行。苦罪祈福。傲很成敬。萬國咸亨。一人有慶。方傳自久。是用成詠。
  • 墓志 梁簡文帝同泰寺故功德正智寂師墓志銘曰:峰頹朽壤。波逝江潭。山川若此。人何以堪。亦生亦滅。如壑如舟。千齡俱盡。萬古誰留。惟茲大士。才敏學優。幼捐蹈火。早去吞鉤。法雷能響。懸河必詶。辯才可匹。妙德難儔。
  • 宋姬寺慧念法師墓志銘曰:電逝生危。舟沉道滅。石折亡儒。星開殞哲。是曰人龍。亦號僧象。慧氣素昭。英賢夙上。善渡愛河。能褰欲網。如彼高山。法徒斯仰。如彼澄波。不測深廣。
  • 甘露鼓寺敬脫法師墓志銘曰:岌岌緣假。昏昏大夢。六塵遠飛。四流長控。猗嗟大士。慧舟法棟。早擅人龍。夙摽威鳳。善堂間構。燈王布席。辯河流水。辭峰積石。寂寥兩樹。悠漫三泉。神明何託。暗石空傳。
  • 湘宮寺智蒨法師墓志銘曰:嗟爾名德。超然有暉。五塵夙離。三脩九依。戒珠靡缺。忍鎧無違。智燈含影。慧駕馳騑。若韜山金。如苞海寶。德邁西河。聲踰東道。伊昔傾蓋。于彼朱方。不期而遇。襄水之陽。掩此方墳。悠哉泉下。鬱鬱翠微。遼遼平野。薪盡火滅。歸真息假。
  • 淨居寺法昂墓志銘曰:篠簜含聳。蘭蓀表質。甘露已凝。智泉斯溢。頃轡中衢。息棹脩渚。隙陋白駒。藤緣黑鼠。同志酸傷。交朋哀楚。
  • 梁邵陵王楊州僧正智寂法師墓志銘曰:緣城虛假。欲海漂深。三相難久。八風易侵。寔惟上德。為龍為光。凝情內瑩。神采外揚。微言折角。精義解頤。有同商主。譬彼名醫。妙法方永。慧水停滋。五通軫慕。四眾增悲。
  • 梁陸倕誌法師墓誌銘曰:法師自說姓朱。名保誌。其生緣桑梓。莫能知之。齊故特進吳人張緒。興皇寺僧釋法義。並見法師於宋太始初。出入鍾山。往來都邑。年可五六十歲。未知其異也。齊宋之交。稍顯靈跡。被髮徒跣。負杖挾鏡。或徵索酒肴。或數日不食。豫言未兆。懸識他心。一時之中。分身數處。天監十三年。即化於華林園之佛堂。先是忽移寺之金剛像。出置戶外。語僧眾云。菩薩當去。爾後旬日。無疾而殞。沉舟之痛。有切皇心。殯葬資須。事豐供厚。望方墳而隕涕。瞻白帳而拊心。爰詔有司。式刊景行。辭曰:欲化毗城。金粟降靈。猗歟大士。權跡帝京。緒冑莫詳。邑居罕見。譬彼涌出。猶如空現。哀茲景像。愍此風電。將導舟梁。假我方便。形煩心寂。外荒內辯。觀往測來。睹微知顯。動足墟立。發言風偃。業窮難詔。因謝弗援。慧雲晝歇。慈燈夜昏。
  • 梁簡文帝上大法頌表曰:臣聞至理隆而德音闡。成功臻而頌聲作。天上天下。妙覺之理獨圓。三千大千。無緣之慈普被。慧舟匪隔。法力無根。澤雨無偏。心田受潤。具以九圍共溺。並識歸涯。萬國均夢。一日俱曉。
  • 齊王融謝竟陵王示法制啟曰:翔慧燭於昏塗。灑法水於塵路。至夫澄心洗累之規。莊情束影之制。解網出界之訓。滅惑淨照之旨。固已行首霜威。字端風厲。信可以糟滓五書。糠芬百氏。升罩聃周。筲竽尼旦。所謂窺七澤而狹潢汙。登太山而小天下。
  • 法門頌啟曰:伏以迦文啟聖。道冠百靈。常住置言。理高萬乘。神儀挺發。非望雲就日所追。睿識獨尊。豈生明弱言能企。鹿苑金輪。弘汲引以濟俗。鶴林雙樹。顯究竟以開氓。惜乎祇園滅影。鷲岳淪光。微辭既遙。大義如綴。自不宣遊十地。擁接九區。豈有導覺水之塞源。拯法雲於落仞。明公覽四諦之必空。悟三業之暫有。應務屈己。則仁兼旦奭。隨方申道。則慧一淨名。驅率土於福林。入蒼黔於正術。
  • 梁昭明太子謝敕銅造善覺寺塔露盤啟曰:燥濕無變。九布見奇。寒暑是宜。六律成用。況復神龍負子。光斯極妙。金鳥銜帶。飾慈高表。函谷恥其詠歌。臨淄惡其祥應。陽燧含影。還避日輪。甘露入盤。足稱天酒。
  • 梁簡文帝敕聽從舍利入殿禮拜啟曰:臣緯啟。不生羽翼。無假神通。身升淨土。高排閶闔。足踐蓮花。方茲非喻。行躡寶梯。比斯未重。
  • 答同泰寺立剎啟曰:竊以寶塔天飛。神龕地踊。豈惟昔代。復見茲辰。嘉彼百靈。欣斯十善。雖復紫煙旦聚。比此未儔。朱光夜上。方今知陋。
  • 東宮上掘得慈覺寺鍾啟曰:竊以白亭舊室。絕顯禎祥之氣。闕里故堂。暫聞鍾石之響。猶復存諸良史。汗彼篆素。豈如杏梁遺飾。迴成紺殿。椒墀昔處。仍構寶階。啟彝鍾於殊里。記靈文於福地。雖魏廟出璽。魯祠現璧。固以推茲孝感。惡此禎契。將郭令鄙其開金。羊田陋其產玉。豈宜季武庭樹。愧韓起之譽。蜀相宅基。慚孝安之碣。伏惟覽啟增思。撫瑞深悲。慟切視奩。哀踰封篋。
  • 梁元帝謝敕送齊王瑞像還啟曰:臣聞非晦非明。法身凝寂。有感有見。渴仰赴幾。伏惟陛下。百姓為心。宜觀種覺。十方皆見。普照王畿。將使化行南國。乃睠西顧。江水安流。大川利涉。鮮雲靉靆。暫掩晨離。甘雨霏微。猶藏宿霧。高明可仰。與天花而俱落。清梵騰空。雜塤箎以相韻。頂禮最勝。敬謁法王。瞻彼堵牆。不足為喻。立處針鋒。弗云易擬。臣身持淨戒。心抃法流。接足道周。膜拜路左。得未曾有。喜躍充遍。
  • 梁邵陵王答皇太子示大法頌啟曰:茲鋒鬱壯。妙辯縱橫。慧捨雨雪。智包三藏。故五時之說既陳。七處之禮斯聚。㭊般若之妙源。顯無生之真諦。心注八流。意含五忍。能使六地震動。四花普雨。折木蓋鱗。開羅散翮。香鳥步花。馴遊於雲圃。瑞雀飛環。翔舞於風前。高門洞啟。不因銅馬之飾。寶殿霞開。寧假鳳皇之瑞。雖復長卿壯辭。曾何足數。子雲妙句。比此蔑如。梁沈約上錢隨喜光宅寺啟曰:伏惟中陽故里。舂陵舊居。夷漫滌蕩。曾無遺築。若使人教早流。法尊二代。開塔白水。樹剎枌榆。可以傳美垂跡。迄今不朽。
  • 送育王像并上錢燭等啟曰:竊以無名無色。理絕應感。不身即身。猶觀願力。惟願燈明道成。長為八喜之侶。菩提無上。永廁千子之蹤。
  • 臨終勸加篤信啟曰:抱疾彌留。迄今未化。形神欲離。窮楚盡毒。據刀坐劍。比此為輕。仰惟深入法門。厲茲苦節。內矜外恕。寔本天懷。伏願復留聖心。重加推廣。微臣臨塗。無復遺恨。雖慚也善。庶等哀鳴。
  • 謝齊竟陵王示華嚴瓔珞啟曰:竊以六詩雨散。百氏雲興。或事止褒刺。或義單小辯。莫不雕風煙之氣狀。流日月之英華。明公該玄體妙。凝神宙表。廕法雲於六合。揚慧日於九天。因果悟其初心。菩提證其後業。陟無生之遠岸。汎正水之安流。爰建三遠十號之尊。崇四辯八聲之妙。極法身與金剛齊固。常住與至理俱存。
  • 梁武帝小。(○高僧傳八作寶。)亮法師涅槃疏序曰:非言無以寄。言即無言之累。累言則可以息言。言息則諸見競起。所以如來。乘本願以託生。現慈力以應化。離文字以設教。忘心相以通道。欲使珉玉累價。涇渭分流。佛性開其本有之源。涅槃明其歸極之宗。非因非果。不起不作。
  • 梁元帝法寶聯璧序曰:竊以觀乎天文。日月所以貞麗。觀乎人文。藻火所以昭發。況復玉毫朗照。出天人之表。金牒解空。生文章之外。雖境智宜焉。言語斯絕。詩歌作焉。可略談矣。粵乃書稱湯語。篇陳夢說。昔則王畿居毫。今則帝業惟揚。功施天下。我之自出。
  • 梁沈約內典序曰:尚矣哉。群生之始也。義隱三藏之外。事非二乘所窺。自並識同奔。隨緣受業。人天異軌。翾動殊貫。苦樂翻回。愚智相襲。莫不火宅輪鶩。人壽飆遷。以寸陰之短晷。馳永劫之延路。情靈起伏。萬緒千名。能仁權跡四門。既非悟道之始。假滅雙樹。寧有薪盡之實。而天人瞻慕。髣彿興情。範金琢玉。圖容寫狀。靈姿炫日。寶剎凌雲。或設鬼神之功。或資體腦之力。製非人匠。寶以合成。莫不龍章八彩。瓊華九包。墳典丘素。域中之史策。本起下生。方外之紀傳。統而為言。未始或異也。而經記繁廣。條流舛散。一事始末。衰(○疑當作袠。)異卷分。或辭義離斷。或文字片出。甫涉後條。已昧前覽。尋源討流。未知攸適。雖精理瑩心。止乎句偈。而觸物未悟。學致迷惑。是故曲辯情靈。栖心妙典。伏膺空有之說。博綜兼忘之書。該括群流。集成茲典。事以例分。義隨理合。論功約廣。尚於斯矣。
  • 梁簡文帝與廣信侯書曰:伏承淨名法席。親承金口。辭珍鹿苑。理愜鷲山。微妙密藏。於斯既隆。莊嚴道場。自茲彌闡。豈止心燈夜執。亦乃意絮晨飛。每憶華林勝集。亦叨末位。終朝竟夜。沐浴妙言。至於席罷日餘。退休旁省。攜手登臨。兼展談笑。仰望九層。俯窺百尺。金池動月。玉樹含風。當於此時。足稱法樂。
  • 答湘東王和受試詩書曰:時有效謝康樂裴鴻臚文者。亦頗有惑焉。謝故巧不可階。裴亦質不宜慕。玉暉金銑。及(○梁書四十九庾肩吾傳作反。)為拙目所蚩。巴人下俚。更合郢中之聽。陽春高而不和。妙聲絕而不尋。竟不精討錙銖。挍量文質。有異巧拙。終媿醜妍。是以握瑜懷玉之士。入鄭邦而知退。章甫翠履之人。望閩鄉而歎息。

  • 神農書曰:湛濁為地。
  • 黃帝素問曰:積陰為地。故地者濁陰也。
  • 蔡邕月令章句曰:總丘陵原隰阪險曰地。
  • 春秋元命苞曰:地者易也。言養物懷任。交易變化。含吐應節。故其立字。土力於乙者為地。
  • 河圖括地象曰:地廣東西二萬八千。南北二萬六千。有君長之州。州有九。阻中土之文德。及而不治。
  • 山海經曰:帝令竪亥。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五億十萬九千八百八步。竪亥左手把筭。右手指青丘北。
  • 孝經援神契曰:計九州之別壤。山陵之大。川澤所注。萊沮所生。鳥獸所聚。九百一十一萬八千二十四頃。磽埆不墾者千五百萬二千頃。
  • 易曰: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 又曰:在地成形。
  • 又曰:坤。地也。
  • 禮記曰:孟冬之月。地始凍。仲春之月。地始坼。
  • 又曰:今夫地。一撮土之少。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而萬物載焉。
  • 周官曰:大司徒。掌天下土地之圖。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辯五地之物。
  • 樂聲儀曰:下元者。地氣也。為始萬物。生育長養。蓋藏之主也。
  • 春秋元命苞曰:地所以右轉者。氣濁精少。含陰而起遲。故轉右迎天。佐其道。
  • 爾雅曰:東至泰遠。西至邠國。南至濮鉛。北至祝栗。謂之四極。孤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 老子曰:地得一以寧。地無以寧將恐發。
  • 墨子曰:禽子問天與地孰仁。墨子曰:翟以地為仁。太山之上。則封禪焉。培塿之側。則生松柏。下生黍苗莞蒲。水生黿鼉龜魚。民衣焉食焉。家焉死焉。地終不責德焉。故翟以地為仁。
  • 孔子家語曰:子夏曰:商聞山書曰:地東西為緯。南北為經。山為積德。川為積形。高者為生。下者為死。丘陵為牝。谿谷為牡。
  • 梁昭明太子謝敕賚地圖啟曰:漢氏輿地。形茲未擬。晉世方丈。比此非妙。疋之長樂。唯畫古賢。儔之未央。止圖將帥。未有洞該八藪。混觀六合。域中天外。指掌可求。地角河源。戶庭不出。豈問千秋。自識烏桓之地。脫逢莊武。方著博物之書。
  • 晉裴秀禹貢九州地域圖論曰:圖書之設。由來尚矣。自古垂象立制而賴其用。三代置其官。使掌其職。暨漢祖屠咸陽。丞相蕭何盡收秦之圖籍。今祕書既無古今之地圖。又無蕭何所得秦圖書。唯有漢氏所畫輿地及諸雜圖。各不設分率。又不考正准望。亦不備載名山大川。其所載列。雖有粗形。皆不精審。不可依據。或稱外荒迂誕之言。不合事實。於義無取。今制地圖之體有六。一曰分率。所以辯廣輪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六者各因地而制形。所以校夷險之故也。有圖象而無分率。則無以審遠近之差。有分率而無准望。雖得之於一隅。必失之於他方。雖有准望。而無道里。則施於山海絕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無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失准望之正。故必以此六者參而考之。然後遠近之實。定於分率。彼此之實。定於准望。徑路之實。定於道里。度數之實。定於高下方邪迂直之筭。故雖有峻山巨海之隔。絕域殊方之迥。登降詭曲之因。皆可得舉而定者。准望之法既正。則曲直遠近。無所隱其形也。

  • 爾雅曰: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
  • 說文曰:野。郊外也。
  • 山海經曰:大樂之野。夏后啟於此舞九代馬。(事具獸部馬篇。)
  • 又曰:都廣之野。后稷葬焉。爰有黍稷。百穀自生。鸞自歌。鳳自舞。靈壽寶華。草木所聚。
  • 尚書曰:大野既豬。東原底平。
  • 毛詩曰: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婚姻之故。言就爾居。
  • 左傳曰:辛有適伊川。見被髮祭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
  • 又曰:晉文公過衛。出於五鹿。乞食於野人。野人與之塊。公子欲鞭之。子犯曰:天賜也。稽首受而載之。
  • 又曰:裨諶能謀於野。於野則獲。謀於國則否。鄭國有難。子產載以如野。謀四國之事。
  • 穆天子傳曰:曠原之野。飛鳥之所解羽。
  • 莊子曰:黃帝將見大隗于具茨之山。方明為御。昌宇參乘。至於襄城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塗。適遇牧馬童子。乃問塗焉。(事具帝王部。)
  • 又曰:北門成問黃帝曰: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吾始聞之而懼。後聞之而怠。卒聞之而惑。蕩蕩默默。乃不自得。
  • 楚辭曰:獨不見鸞鳳之高翔于大皇之野。循四極而迴周。見盛德而下。
  • 韓詩外傳曰:孔子出遊少原之野。有婦人哭甚哀。問之。婦人曰:向刈蓍薪。亡吾簪。是以哀也。非傷亡簪。不忘故也。(事具草部。)
  • 帝王世紀曰:炎帝(○史記五帝本紀索隱引作黃帝。)戮蚩尤於中冀。(○索隱作冀。)
  • 名其地曰絕轡之野。
  • 幽明錄曰:桓溫北征姚襄。在伊水上。許遜曰:不見得襄。而有大功。見襄走入太玄中。問曰:太玄是何等也。答曰:南為丹野。北為太玄。必西北走也。果如言。
  • 晉郭璞都廣之野贊曰:都廣之野。珍怪所聚。爰有羔穀。鸞歌鳳舞。后稷託終。樂哉斯土。

  • 周官曰:司關掌國貨之節。以聯門市。凡貨不出於關。舉其貨。罰其人。國凶札則無關門之征。
  • 禮記曰:仲夏之月。關市無索。
  • 又曰:古者關譏而不征。
  • 蔡邕月令章句曰:關在境。所以察出禦入。
  • 左傳曰:臧文仲不仁者三。廢六關。
  • 孟子曰:古之為關也。將以御暴也。今之為關也。將以為暴也。
  • 燕丹子曰:燕丹去秦。夜到關。關門未開。丹為雞鳴。眾雞皆鳴。遂得逃歸。
  • 史記曰:秦昭王囚孟嘗君。孟嘗君變姓名。夜半至函谷關。關法。雞鳴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居下坐者。能為雞鳴。於是群雞皆鳴。遂出關。
  • 戰國策曰:中山與燕趙為王。齊閉關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萬乘之國也。中山千乘國也。何侔名於我乎。
  • 楚漢春秋曰:沛公西入武關。居於灞上。遣將軍閉函谷關。無內項王。項王大將亞父至關。不得入。怒曰:沛公欲反耶。即令家發薪一束。欲燒關門。關門乃開。
  • 列仙傳曰:關令尹喜。周大夫也。善內學。老子西遊。先見其氣。知真人當過。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與俱之流沙。(事具仙部。)
  • 漢書曰:秦王子嬰。誅滅趙高。遣將將兵距嶢關。沛公欲擊之。張良曰:秦尚強。未可輕。願先遣人益張旗幟於山上。為疑兵。使酈食其陸賈往說秦將。啗以利。秦將果欲連和。因而攻之。
  • 又曰:景帝四年春。復置諸關。用傳出入。
  • 又曰:武帝三年冬。徙函谷於新安。
  • 又曰:終軍初從濟南嘗詣博士。入關。關吏與軍繻。軍問以此何為。吏曰:為復傳還。當以合符。軍曰: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傳還。棄繻去。後軍為謁者。使行郡國。建節東出關。關吏識之。曰:此使者乃前棄繻生也。
  • 東觀漢記曰:隗囂將王元謂囂曰: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
  • 又曰:郭丹初之長安。從宛人陳洮買入關符。以入函谷關。既入。封符乞人。曰:不乘使者車不出關。丹自從入關後。不歸家十二年。後奉使乃出關。竟如本心。
  • 又曰:李恂餉遺無所受。處新安關下。拾橡實為食。
  • 吳越春秋曰:伍子胥與太子建子勝俱奔吳。夜行晝伏。出到昭關。關吏欲執之。胥因詐曰:上之所以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將告子欲取之。關吏因舍焉。
  • 吳書。陸凱奏曰:臣愚以西陵國之關首。宜重其備。備重則敵不敢輕。輕備則為敵所侮。
  • 何禎集曰:以正始六年。為弘農太守。表省崤關曰:易稱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孟軻云。古者關譏而不征。關險之設。所由尚矣。
  • 段國沙州記曰:龍涸北四十里。有白馬關。關甚嶮峻。使十人固險。雖萬夫亦不能前。
  • 陳周弘正入武關詩曰:武關設地險。遊客好邅迴。將軍天上落。童子棄繻來。揮汗成雲雨。車馬漾塵埃。雞鳴不可信。未曉莫先開。
  • 後漢李尤函谷關賦曰:爾迺周覽以汎觀。歷眾關以遊目。惟迂闊之顯麗。羌莫盛乎函谷。施雕礱以作好。建峻敞之堅重。殊中外以隔別。翼巍巍之高崇。命尉臣以執鑰。統群類之所從。嚴固守之猛厲。操戈鉞而普聰。蕃鎮造而惕息。侯伯過而震惶。惟函谷之初設險。前有姬之苗流。睢背魏而西逝。託衾衣以免搜。大漢承獘以建德。革厥舊而運脩。准令宜以就制。因茲勢。以立基。蓋可以詐非司邪。栝執喉咽。季末荒戍。墮闕有年。天閔群黎。命我聖君。稽符皇乾。孔適河文。中興再受。二祖同勳。永平承緒。欽明奉循。上羅三關。下列九門。
  • 後漢李尤函谷關銘曰:函谷險要。襟帶喉咽。尹從李老。留作二篇。孟嘗離秦。奔騖東征。夜造稽疑。譎以雞鳴。范睢將入。自盛以囊。元鼎革移。錯之新安。舍彼西阻。東即高原。長墉重閣。閑固不踰。簡易易從。與乾合符。

  • 爾雅曰:山脊曰岡。
  • 毛詩曰:陟彼高岡。我馬玄黃。
  • 地理志曰:秦望氣者云。東南有天子氣。使赭衣徒鑿雲陽縣北岡。改名曲阿。
  • 又曰:天門零陽縣有半石崗。崗上有石。名仙人樓。
  • 山謙之丹陽記曰:句容縣東三十里。有龍崗。崗頂有龍沸潭。周十三丈。聞人聲。水便沸動。常日則不動。
  • 劉楨京口記曰:城北四十餘里。有小崗。高二丈許。有人鼻形。著崗西頭。有口在上。而鼻在下。方圓數尺。狀如燋土。古老相傳。因名下鼻。今無復鼻。厥口猶在。
  • 王韶之始興記曰:郡西南有芙蓉崗。高若玉山。鄰枕郊郭。可四十餘里。
  • 又曰:含洭縣白鹿城南。有白鹿崗。晉咸和中。縣令張魴。有德惠。白鹿群遊崗上。因以為名。
  • 雷次宗豫章記曰:洪井西有鸞崗。舊說。洪崖先生乘鸞所憩之處也。
  • 顧徵廣州記曰:四會縣有金崗。行人往往見金於崗側。
  • 裴氏廣州記曰:城北有馬鞍崗。秦時。瞻氣者言南方有天子氣。始皇發民鑿破北崗。地中出血。鑿處猶在。增城縣有雲母岡。日出。照之晃曜。
  • 武昌記曰:城北有岡。高數丈。名為鳳闕。其處顯敞勝闕。以望川澤。多所遠瞻。吳黃龍元年。有鳳皇集此岡。故謂之鳳闕。鳳闕南十里。有金牛岡。古老相傳云。有金牛出此岡。岡今半崩。坑深數丈。牛踐堈邊。遺跡尚存。
  • 王孚安城(○太平御覽十作成。)記曰:萍鄉西津里南五里山。名玉女岡。天氣當雨。水輒先涌出。石開而有五色玄黃。百姓謂之玉女披衣。
  • 鄧德明南康記曰:陳蕃墓有青龍岡。土人傳云。昔見一物。龍形而通身純青。數出此岡頂。故因以為名青龍也。
  • 又曰:贛縣有馬脊岡。其形如馬脊。故以為名也。
  • 衡山記曰:衡山有曾青岡。出曾青。可合仙藥。有靈壽岡。多靈壽木。
  • 圖墓書曰:冢前左右有小岡如投筭。相連數里。名為導引岡。葬之出富貴。
  • 又曰:經言葬遇沉岡。遠至二十年。皆絕世無後。葬遇浮岡。隨世沉浮。著土必安。終無災厄。葬遇飛岡。弈世富貴。亦出神仙。
  • 宋謝靈運入華子岡麻原第三谷詩曰:南州實炎德。桂樹凌寒山。銅陵映碧澗。石磴寫紅泉。既枉隱淪客。亦栖肥遁賢。遂登群峰首。邈若勝雲煙。羽人絕髣彿。丹丘徒空荃。圖牒復磨滅。碑板誰聞傳。莫辨百代後。安知千載前。且申獨往意。乘月弄潺湲。
  • 宋傅亮登龍岡賦曰:靜潛處以永念。聊駕言以寫憂。蒙旭露而夙軫。稅余轡於龍丘。南臨平隰。西際荒疇。比宇連甍。幽榛四周。眺江都之廣澨。究川陸之迴脩。羨翔羽之嬉林。樂綠蘋之在流。乘清漪以汎濫。翳稠枚而命仇。信遂生之有所。何怵迫於人尤。

  • 晉中興書徵祥(○原訛拜。據馮校本改。按何法盛晉中興書有徵祥說。下傅字衍。)傅說曰:咸和四年。廬山西大巖崩。俄而郭默害江州刺史。伏誅。
  • 尋陽記曰:赤山崖峻壁上多靈巖。生仙菜。村人恆採之也。
  • 嵩高山記曰:少室山大巖中。有一石室。云有自然經書。自然飲食。室前有一石柱。象承露盤。上有石脂。滴滴流下。服之一合。壽與天地同畢。
  • 盛弘之荊州記曰:平樂縣有山。臨水。巖間有兩目。如人眼。極大。瞳子白黑分明。名為目巖。
  • 又曰:始興機山東。有兩巖相向。如鴟尾。石室數十所。經過皆聞有金石絲竹之聲。
  • 鄭緝之東陽記曰:北山有春草巖根竹巖仙姥巖間不生蔓草。盡出龍鬚。尤多藥物。
  • 梁丘遲夜發密巖口詩曰:弭棹纔假寐。擊汰已爭先。敞朗朝霞澈。驚明曉魄懸。方尋仰危石。百丈窺重泉。叢枝上點點。崩溜下填填。

  • 續漢書曰:虞詡為武都太守。下辯東三十里。有峽。中有大石。鄣塞水流。春夏輒濆溢。敗壞城郭。詡使人燒石。以水灌之。石皆罅裂。因鑴去。遂無沉溺之害。
  • 庾仲雍荊州記曰:巴楚有明月峽廣德峽東突峽。今謂之巫峽秭歸峽歸鄉峽。
  • 袁山松宜都記曰:自西陵泝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峽口。其山行周迴隱映。如絕復通。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也。
  • 鄧德明南康記曰:雩都峽去縣百里。兩邊傍江。江廣三十餘丈。高嶺稠疊。連巖石峙。其水常自激涌。奔轉如輪。春夏洪潦。經過阻絕。
  • 王韶之始興記曰:梁鮮二水口下流。有滇陽峽。長二十餘里。山嶺紆鬱。叢流曲勃。中宿縣有貞女峽。峽西岸水際。有石。如人形。狀似女子。是曰貞女。父老相傳。秦世有女數人。取螺於此。遇風雨晝昏。而一女化為此石。
  • 梁蕭子範建安城門峽賦曰:原夫城門之所都。迺設險於閩區。艱難過於身勢。襟要甚於飛狐。長湍一流而沸涌。曾山兩判而盤紆。對巘雙分。干宵帶雲。怪石隨波而隱見。枯槎橫出而不群。顧瞻左右。重巒接阜。其間如礪。其絕如斗。千乘馳輪。匹夫可守。巃崧呀呷。蹙浪楊華。鴈門飲羽。西施浣沙。瑰詭豐隆。質狀不同。班黃糅采。玄紫潛通。水奔湍其如電。聲疾烈其如風。樹低柯而翠鬱。潭隱日而青空。
  • 隋江總貞女峽賦曰:倦辛苦於嶺表。遂沉淪於海外。跡飄颻於轉蓬。情繚繞於懸旆。駭茲峽之珍怪。佇奇峰而矖矚。或邐迤而四成。乍嶵ꥺ而五曲。含照曜之燭銀。渧潺湲之膏玉。山蒼蒼以墜葉。樹索索而搖枝。澄碧源之見底。聳翠壁以臨危。

  • 物理論曰:土精為石。
  • 尚書曰:青州。厥貢鉛松怪石。
  • 周官曰:大司寇。以嘉石平罷民。有罪者坐諸嘉石。以肺石達窮民。凡煢獨老幼。欲復於上而未達者。立於肺石。(注曰:嘉石。文石也。肺石。赤石也。)
  • 毛詩曰: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 穆天子傳曰:天子升于采石之山。於是取采石焉。鑄以成器。于黑水之上。
  • 尸子曰:昔者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踐東宮。履乘石。祀明堂。假為天子七年。(乘石。王所登上車之石也。)
  • 列子曰:天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鍊五色之石。以補其闕。
  • 隋巢子曰:禹產於崐石。啟生於石。(王韶之云。啟生而母化為石。)
  • 呂氏春秋曰:石可破也。不可奪其堅。
  • 史記曰:王翦(○原訛剪。據馮校本改。下同。)代李信擊荊。荊兵數挑戰。終不出。久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超距。翦曰:士卒可用矣。
  • 又曰:張良見老人出一編書。曰:讀是則為王者師。後十二年。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也。良後果得黃石。寶而祠之。及死。并葬黃石。伏臘祠之。
  • 韓詩外傳曰:楚熊渠子夜行。見寑石。以為伏虎。彎弓而射之。沒金飲羽。下視。知其石也。因復射之。矢摧無跡。(漢書載李廣。亦如之。)
  • 十洲記曰:流洲。在西海中。上多積石。名為昆吾石。冶其成鐵。作劍。光明照洞。如水精狀。割玉物。如切泥土焉。
  • 闞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於梧臺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寶。周客聞而觀焉。主人齋七日。端冕玄服以發寶。革匱十重。緹巾十襲。客見之。掩口而笑曰:此特燕石也。其與瓦甓不殊。
  • 應劭漢官儀曰:馬伯弟登太山。見石二枚。其一是武帝時石。用五車載不能上。因置山下為屋。號曰五車石。其一是紀號石。刻文字。紀功德。立壇上。
  • 博物志曰:桃林。在弘農湖城縣休牛之山。有石焉。曰帝臺之椹也。五色而文。狀如鶉卵。
  • 神仙傳曰:白石生者。恆煮白石為糧。就白石山居。故號白石先生。
  • 遊名山志曰:芙蓉渚有聳石。頭如初生芙蓉。色皆青白。
  • 三齊略記曰:始皇作石塘。欲過海看日出處。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輒鞭之。皆流血。至今悉赤。陽城山石盡起立。嶷嶷東傾。狀如相隨行。(事具神篇。)
  • 王韶之南康記曰:湘源有長瀨。其傍石。或像人形。或似牛羊。其土人名人形者為令史。
  • 鄧德明南康記曰:雩都縣有金雞石。
  • 武昌記曰:盤龍石。舊傳云。有龍盤於此石。積日方去。
  • 庾仲雍荊州記曰:歸鄉縣有屈原宅。女須廟。擣衣石。猶存。
  • 荊州圖副曰:宜都有石穴。穴有二石。相去一丈。俗云。其一為陽石。其一為陰石。水旱為災。鞭陽石則雨。鞭陰石則晴。
  • 異苑曰:永康王曠井上有一洗石。時見赤氣。後有二胡人寄宿。忽求買之。曠怪所以。未及度錢。子婦孫氏。睹二黃鳥鬥於石上。疾往掩取。變成黃金。胡人不知。索市愈急。既得撞破。石內空段。有二鳥處。
  • 幽明錄曰:宜都建平二郡之界。有倚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對。俗謂二郡督郵爭界於此。
  • 又曰:宮亭湖邊傍山閒。有石數枚。形圓若鏡。明可以鑑人。謂之石鏡。
  • 陳陰鏗詠石詩曰:天漢支機罷。仙嶺博棋餘。零陵舊是鷰。昆池本學魚。雲移蓮勢出。苔駮錦文疏。還當穀城下。別自解兵書。
  • 陳周弘正詠石鯨應詔詩曰:石鯨何壯麗。獨在天池陰。騫鰭類橫海。半出似浮深。吞航本無日。吐浪亦難尋。聖帝遊靈沼。能懷躍藻心。
  • 陳張正見石賦曰:連山蔽虧。巨石嶔崎。上興雲而蔚薈。下激水而推移。舒丹霞於九折。混白露於三危。鎮方城於濮水。固天闕於湯池。開五嶽之靈圖。集九老之仙都。韜神弓於射的。產利劍於昆吾。魚躍湘鄉之水。鴈浮平固之湖。嶞山鵲之金印。碎驪龍之寶珠。奄藹披衣。氤氳翠微。精衛取而填海。天孫用以支機。隨西王而不落。傍東武而俱飛。
  • 晉郭璞磁石贊曰:磁石吸鐵。琥珀取芥。氣有潛通。數亦冥會。物之相感。出乎意外。

  • 山海經曰:黑水之南。有玄蛇。食塵。大人之國。有大青蛇。頭方。食塵。
  • 禮記曰:為長者糞之禮。必加帚於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塵不及長者。
  • 又曰:前有塵埃。則載鳴鳶。
  • 毛詩曰:無將大車。維塵冥冥。
  • 左傳曰:晉楚戰于城濮。狐毛設二旆而退之。欒枝使輿曳柴而偽遁。(曳柴起塵。作眾走。)
  • 老子曰:和其光。同其塵。
  • 莊子曰: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者也。
  • 楚辭曰: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塵埃哉。淮南子曰: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 謝承後漢書曰:范丹。字史雲。所居單陋。有時絕糧。閭里歌之曰:甑中生塵范史雲也。
  • 應璩與曹公牋曰:昔漢光武與戴子高。有撫塵之好。
  • 蔡邕勸學曰:蚓無爪牙。軟弱不便。穿穴洞地。食塵飲泉。
  • 博物志曰:徐州人謂塵土為蓬塊。吳人謂塵土為埃坱。
  • 李康遊山序曰:蓋人生天地之閒也。若流電之過戶牖。輕塵之拪弱草。
  • 郭子曰:庾公名位漸重。足傾王公。時庾亮在石頭。王公在城。忽風起揚塵。王公以扇拂之曰:元規塵污人。(元規。庾亮字。王公。王導也。)
  • 晉傅玄飛塵篇曰:飛塵穢清流。朝雲蔽日光。秋蘭豈不芬。鮑肆亂其芳。河決潰金堤。一手不能障。
  • 梁簡文帝詠梁塵詩曰:依帷翠濛重。帶日聚輕紅。定為歌聲起。非關團扇風。
  • 梁徐摛賦得簾塵詩曰:朝逐珠胎卷。夜傍玉鉤垂。恆交羅袖拂。不分秋風吹。

  • 春秋說題辭曰:州之言殊也。合同類。異其界也。
  • 說文曰: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名曰州。一曰:州。疇也。疇其土而生之也。
  • 物理論曰:九州變易交錯不同。禹貢有梁州。無并州。周官有并州。無梁州。爾雅有營州。無青州。漢興。武帝開拓三方。立十三州。通并梁之數。而增交益焉。
  • 風俗通曰:周禮。五黨為州。州。疇也。州有長。使之相周足也。
  • 河圖括地象曰: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
  • 尚書大傳曰:古之處師。八家(○太平御覽一百五十七家下有而為鄰三字。)三鄰而為明。(○御覽作朋。下同。)三明而為里。五里而為邑。十邑而為都。十都而為師。州十有二師焉。
  • 張衡靈憲圖曰:崑崙東南。有赤縣之州。風雨有時。寒暑有節。苟非此土。南則多暑。北則多寒。東則多陰。故聖王不處焉。
  • 史記曰:鄒衍著書云。中國於天下。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赤縣。赤縣內自有九州。禹之敘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州者有九。乃謂九州也。有神(○初學記八。太平御覽一百五十七作裨。)海環之。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是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

  • 爾雅曰:兩河間曰冀州。
  • 周官曰:河內曰冀州。其山鎮曰霍山。其澤藪曰楊紆。其川漳。其浸汾潞。其利松柏。
  • 春秋元命苞曰:昴畢閒為天街。散為冀州。分為趙國。立為常山。
  • 淮南子曰: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於是女媧殺黑龍。以祭冀州。(事具帝王部。)
  • 釋名曰:冀州。取地以為名也。其地有險有易。帝王所都。亂則冀治。弱則冀強。荒則冀豐也。
  • 漢班彪冀州賦曰:夫何事於冀州。聊託公以遊居。歷九州而觀風。亦哲人之所娛。望常山之峨峨。登北岳而高遊。建封壇於岱宗。瘞玄玉於此丘。遍五岳與四瀆。觀滄海以周流。
  • 漢楊雄冀州箴曰:洋洋冀州。鴻原大陸。嶽陽是都。島夷皮服。潺湲河流。表以碣石。三后攸降。列為侯伯。隆周之末。趙魏是宅。冀土麋沸。炫沄如湯。更盛更衰。載從載橫。漢興定制。改列藩王。故治不忘亂。安不忘危。牧臣司冀。敢告在階。

  • 尚書禹貢。淮海惟楊州。厥貢瑤琨篠簜。厥苞橘柚。
  • 周官曰:東南曰楊州。其山鎮曰會稽。其澤藪曰具區。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錫竹箭。
  • 春秋元命苞曰:牽牛流為楊州。分為越國。立為楊山。
  • 續漢書曰:張禹拜楊州刺史。當濟江行部。土人皆以江有子胥之神。難於濟涉。禹厲聲云。子胥若其有靈。知吾志在理察枉訟。豈危我哉。令鼓楫而過。歷行部邑吏民希見者。人懷喜悅。
  • 益部耆舊傳云。嚴遵為楊州刺史。行部。聞道傍女子哭聲不哀。問所哭者誰。對云。夫遭燒死。遵敕吏舁尸到。與語訖。語吏云。死人自道不燒死。攝女。令人守尸。云當有(○太平御覽二百五十八作有物。此脫。)往。吏白有蠅聚頭所。遵令披視。得鐵錐貫頂。考問。淫殺夫。
  • 漢楊雄楊州箴曰:天矯楊州。江漢之滸。彭蠡既瀦。陽鳥攸處。橘柚羽貝。瑤琨篠簜。閩越北垠。沅湘攸往。翩彼昭王。南征不旋。人咸躓於垤。莫躓於山。太伯遜位。其吳紹類。夫差一誤。太伯無祚。周室不匡。勾踐入霸。當周之隆。越裳重譯。春秋之末。侯甸叛逆。元首不可不思。股肱不可不慈。堯崇屢省。舜盛欽謀。牧臣司楊。敢告執籌。

  • 尚書禹貢曰:荊及衡陽惟荊州。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杶幹栝柏。礪砥砮丹。惟箘簬楛。苞匭菁茅。厥篚玄纁璣組。九江納錫大龜。
  • 釋名曰:荊州。取名於荊山也。荊。警也。警南蠻數為寇逆。其民有道後服。無道先強。常警備之也。
  • 春秋元命苞曰:軫星散為荊州。分為楚國。荊之為言強也。陽盛物堅。其氣急悍也。
  • 元康地記曰:荊州於古。蠻服之地也。秦滅楚。置郡縣。漢武分為交州。至魏晉而荊州所部郡國二十。
  • 周官曰: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其澤藪曰雲夢。其川江漢。其浸潁湛。其利丹銀齒角。
  • 沈約宋書曰:朱脩之為荊州刺史。百城士民贈貺。一毫無所受。去鎮之日。秋毫無犯。計在州以來。內外燃油。及私牛馬食費。以私錢六十萬裨之。
  • 漢楊雄荊州箴曰:杳杳巫山。在荊之陽。江漢朝宗。其流湯湯。雲夢塗泥。包匭菁茅。金玉砥礪。象齒元龜。貢篚百物。世世以饒。戰戰慄慄。至桀荒溢。我在帝位。若天有日。不順庶國。孰敢余奪。亦有成湯。果秉其鉞。放之南巢。號之以桀。南巢茫茫。多楚與荊。風飄以悍。氣銳以剛。有道後服。無道先強。世雖安平。無敢逸豫。牧臣司荊。敢告執御。

  • 尚書禹貢曰:海岱惟青州。厥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
  • 春秋元命苞曰:虛危之精。流為青州。分為齊國。立為萊山。
  • 太康地記曰:青州。東方少陽。其色青。其氣清。歲之首。事之始也。故以為名。周之建國。表齊東海。居於青州。故吳季札觀樂于魯。聞齊之詩。云泱泱乎大國之風也。其表東海者乎。
  • 周官曰: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其澤藪曰望諸。其川淮泗。其浸沂沐。(○周禮職方氏作沭。)其利蒲魚。
  • 王隱晉書云。苟晞為青州刺史。役煩賦重。民不堪命。日斬十人。流血成川。號云屠伯。
  • 漢楊雄青州箴曰:茫茫青州。海岱是極。鹽鐵之地。鉛松怪石。群水攸歸。萊夷作牧。貢篚以時。莫怠莫違。昔在文武。封呂於齊。厥土塗泥。在丘之營。五侯九伯。是討是征。馬殆其銜。御失其度。周室荒亂。小白以霸。諸侯雖服。復尊京師。小白既沒。周卒陵遲。嗟茲天王。附命下土。失其法度。喪其文武。牧臣司青。敢告執矩。

  • 尚書禹貢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厥貢惟土五色。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暨魚。厥篚玄纖縞。
  • 春秋元命苞曰:天弓星。主司弓弩。流為徐州。別為魯國。徐之為言舒也。言陰牧內安詳也
  • 漢楊雄徐州箴曰:海岱伊淮。東海是渚。豫州之土。邑于蕃宇。大野既豬。有羽有蒙。孤桐蠙珠。泗沂攸同。降周任姜。鎮于琅瑘。姜氏絕苗。田氏攸都。事猶細微。不慮不圖。禍如丘山。本在萌牙。牧臣司徐。敢告僕夫。

  • 尚書禹貢曰:濟河惟兗州。厥貢漆絲。厥篚織文。浮于濟漯。達于河。
  • 春秋元命苞曰:五星流為兗州。兗之言端也。言隄精端。故其氣纖殺。分為鄭國。
  • 周官曰:河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其澤藪曰大野。其川河沛。其浸盧維。其利蒲魚。
  • 漢楊雄兗州箴曰:悠悠濟河。兗州之宇。九河既導。雷夏攸處。草繇木條。漆絲絺紵。濟漯既通。降丘宅土。成湯五徙。卒都于亳。盤庚北度。牧野是宅。箕子歔欷。厥居為墟。牧臣司兗。敢告執書。

  • 尚書禹貢曰:荊河惟豫州。厥貢漆枲絺紵。厥篚纖纊。錫貢磬錯。浮于洛。達于河。
  • 春秋元命苞曰:鉤鈐星。別為豫州。豫之為言序也。言陰陽分布。各得處也。
  • 周官曰: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其澤藪曰圃田。其川滎洛。其浸波溠。其利林漆絲枲。
  • 漢楊雄豫州箴曰:郁郁荊河。伊洛是經。滎嶓枲漆。惟用攸成。田田相拏。廬廬相距。夏殷不都。成周攸處。豫野所居。爰在鶉墟。四隩咸宅。宇內莫如。毋曰我大。莫或余敗。毋曰我強。靡克余亡。王𧹞為極。實絕周祀。牧臣司豫。敢告柱史。

  • 尚書禹貢曰:黑水西河惟雍州。厥貢惟球琳琅玕。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
  • 春秋元命苞曰:東井鬼星。散為雍州。分為秦國。東距殽阪。西有漢中。南含高山。北阻居庸。得東井動深之萌。其氣險也。
  • 春秋文燿鉤曰:華岐以北。龍門積石。南至三危之野。雍州。屬魁星。
  • 太康地記曰:雍州兼得梁州之地。西北之位。陽所不及。陰氣雍閼。故取名焉。
  • 周官曰: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曰(○曰字衍。)岳山。其澤藪曰弦蒲。其川涇汭。其浸洛。其利玉石。
  • 漢楊雄雍州箴曰:黑水西河。橫截崑崙。邪指閶闔。盡為雍垠。上侵積石。下礙龍門。蓋安不忘危。盛不諱衰。牧臣司雍。敢告贅衣。

  • 春秋元命苞曰:觜參流為益州。益之言隘也。謂物類並決。其氣急切決列也。
  • 楊雄蜀本紀曰:蜀始王曰蠶叢。次曰伯雍。次曰魚鳧。
  • 又曰:武都人有女。蜀王納以為妃。疾卒。葬於成都。作石鏡一枚。以表其墓。
  • 十三州志曰:蜀王杜宇。自號望帝。
  • 左思蜀都賦曰:外負銅梁宕渠。內函要害膏腴。
  • 漢楊雄益州箴曰:巖巖岷山。古曰梁州。華陽西極。黑水南流。秦作無道。三方潰叛。義兵征暴。遂國于漢。拓開疆宇。恢梁之野。列為十二。光羨虞夏。牧臣司梁。是職是圖。經營盛衰。敢告士夫。

  • 周官曰: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其澤藪曰貕養。其川河沛。(○周禮職方氏作泲。)其浸菑時。其利魚鹽。
  • 春秋元命苞曰: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幽之為言窈也。言風出入窈冥。敏勁易曉。故其氣躁急。
  • 釋名曰: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
  • 漢楊雄幽州箴曰:蕩蕩平川。惟冀之別。伊昔唐虞。實為平陸。周末荐臻。迫于獯鬻。六國擅權。燕趙本都。東限穢㹮。羨及東湖。(○初學記八作胡。)彊秦北排。蒙公城疆。大漢初定。分狄之荒。元戎屢征。如風之騰。義兵涉漠。偃我邊萌。既定且康。復古虞唐。盛不可不圖。衰不可不忘。隄潰蟻穴。器漏藏亡。牧臣司幽。敢告侍旁。

  • 春秋元命苞曰:營室流為并州。分為衛國之鎮。立為明山。并之為言誠也。精舍交并。其氣勇抗誠信也。
  • 太康地記曰:并州不以衛水為號。又不以恆山為名。而云并者。蓋以其在兩谷之閒乎。韓魏趙謂之三晉。即并冀二州。是其地也。
  • 周官曰: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恆山。其澤藪曰昭餘祁。其川虖池嘔夷。其浸漆(○周禮職方氏作淶。)易。其利布帛。
  • 漢楊雄并州箴曰:雍別朔方。河水悠悠。北辟獯鬻。南界涇流。盡茲朔土。正真(○初學記八作直。)幽方。自昔何為。莫敢不來貢。莫敢不來王。周穆遐征。犬戎不享。爰藐伊意。侵玩上國。宣王命將。攘之涇北。宗幽罔識。日用爽蹉。既不俎豆。又不干戈。犬戎作難。斃于驪阿。太上曜德。其次曜兵。德兵俱顛。靡不悴荒。牧臣司并。敢告執綱。

  • 苗恭交廣記曰:漢武帝元鼎中。開拓土境。北開朔方。南置交阯刺史。建安二年。南陽張津為刺史。交阯太守土燮表言。伏見十二州皆稱曰州。而交獨為交阯刺史。何天恩不平乎。若普天之下。可為十二州者。獨不可為十三州。詔報聽許。拜津交州牧。加以九錫。彤弓彤矢。禮樂征伐。威震南夏。與中州方伯齊同。自津始也。
  • 太康地記曰:交州本屬楊州。取交阯以為名。虞之南極也。周有天下。越裳氏慕聖人之德。重九譯。貢白雉。秦滅六國。南開百越。置桂林象郡。以趙他為龍川令。因秦之末。自擅南裔。漢高革命。加以王爵。始變椎髻。襲冠冕焉。
  • 漢楊雄交州箴曰:交州荒裔。水與天際。越裳是南。荒國之外。爰自開闢。不羈不絆。周公攝祚。白雉是獻。昭王陵遲。周室是亂。越裳絕貢。荊楚逆叛。大漢受命。中國兼該。南海之宇。聖武是恢。稍稍受羈。遂臻黃支。抗海三萬。來牽其犀。盛不可不憂。隆不可不懼。泉竭中虛。池竭瀨乾。牧臣司交。敢告執憲。

  • 風俗通曰:周制。天子方千里。分為縣。縣有四郡。故左氏傳曰: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至秦始皇。初置三十六郡。以監縣。
  • 應劭漢官曰:秦用李斯議。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列國。陳魯齊吳是也。或以舊名。長沙丹陽是也。或以山陵。太山山陽是也。或以川源。西河河東也。或以所出。金城城下有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樹生庭中。鴈門鴈之所育是也。
  • 苗恭十四州記曰:秦兼天下。始皇二十六年。廢五等之爵。立郡縣之官。以公國為大郡。侯伯為小郡。大郡曰守。小郡曰尉。郡之言君也。今之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為元首。邑以載民。故取名於君。而謂之郡也。
  • 後漢劉騊駼郡太守箴曰:有嬴駈除。焚典紀舊。蕩滅蕃畿。罷侯置守。秦發閭左。陳涉奮威。楚築乾谿。靈王不歸。征遐由近。可不肅祗。守臣司境。敢告執機。

河南郡返回目錄
  • 應劭漢官云。河南尹。所治周地。秦兼天下。置三川守。河雒伊也。漢更名河南。孝武皇帝。增云太守。世祖中興。徙都雒陽。改號為尹。尹。正也。
  • 謝承後漢書曰:華山松。為河南尹。優賢養民。興教崇化。至其剪治強宗。威烈不虧。遂見譖毀。
  • 又曰:羊陟。遷河南尹。下車。計日受俸。嘗食乾飯茹菜。禁斷豪右囑託。書疏不與交通。斷理冤徒。進用善士。節操者旌表異行。
  • 魏志云。司馬芝為河南尹。抑強撫弱。私請不行。芝為教與群下曰:蓋君能設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聞也。夫設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聞。吏之禍也。君劣於上。吏禍於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
  • 傅子曰:傅嘏為河南尹。治以德教為本。然持法有恆。簡而不可犯。見理識情。獄訟不任檟楚而得其實。不為小惠。有所薦達。及有大益於民。皆隱其端跡。若不由己。
  • 又曰:樂廣為河南尹。郡中前廳。多怪病。後人皆於廊下督郵傳中治事。無敢在廳事者。唯廣處之。白日戶自閉。二子凱橫等懾怖。廣使掘墻孔。得狸乃絕。
  • 後漢崔駰河南尹箴曰:茫茫天區。畫冀為京。商邑翼翼。四方是營。唐虞商周。河洛是居。成王郟鄏。以處鶉墟。諸夏勁強。是從是橫。徹我墻屋。而師尹不匡。霸奪其權。宗器以分。圖籍遷齊。九鼎入秦。

京兆郡返回目錄
  • 漢書曰:趙廣漢為京兆尹。以和顏接士。事善。推功歸之下。曰:某掾屬所為。非二千石所及。吏皆輸寫心腹。無所隱匿。
  • 又曰:張敞守京兆尹。尹自趙廣漢誅後。皆不稱職。京師寑廢。長安市偷盜尤多。百賈苦之。敞既視事。求問長安偷盜首長數人。居皆溫厚。出從僮僕。閭里以為長者。敞皆召。既見責問。因貸其罪。乃署吏。令致諸偷以自贖。為置酒。小偷皆來賀之。飲醉。偷長陰以赭汙其衣裾。吏坐門閱。赭汙者輒收之。一日捕得數百人。由是枹鼓希鳴。市無偷盜。
  • 又曰:王駿為京兆尹。成帝欲大用之。故試以政事。先是京兆有趙廣漢張敞王遵王章王駿。皆有名。京師稱曰:前有趙張。後有三王。
  • 後漢蔡邕京兆尹樊陵碑曰:於顯哲尹。誕德孔彰。膺帝休命。謂篤不忘。爰納忠式。規悟聖皇。欽崇園邑。大孝允光。九命車服。昭示采章。軒軺四牡。承祀蒸嘗。多士時貢。繇役永息。進路孔夷。民清險棘。同體諸舊。兆萌蒙福。惠垂無疆。守以罔極。

宣城郡返回目錄
  • 陶氏家傳云。陶汪。晉咸康中為宣城內史。君從父猷。先為之。君到郡。乃招隱逸。廣開學舍。以此教民。民有向方者。則辟為掾吏。百姓歌之曰:人當勤學得主簿。誰使為之陶明府。
  • 晉中興書曰:桓彝少孤。家貧。而性度高豁。不以簞瓢屑意。年在弱冠。便有知人之鑒。為宣城太守。百姓懷之。
  • 沈約宋書曰:羊玄保為黃門郎。善弈棋。棋品第三。太祖亦好弈。數蒙引見。嘉其溫謹。與太祖賭郡。戲勝。以補宣城太守。
  • 齊謝朓始之宣城郡詩曰:簪髮逢嘉惠。教義承君子。心跡苦未并。憂歡將十祀。幸霑雲雨慶。方轡參多士。振鷺徒追飛。群龍難隸齒。烹鮮止貪競。共理屬廉恥。伊余昧損益。何用祗千里。解劍北宮朝。息駕南川涘。寧希廣平詠。聊慕華陰市。
  • 又宣城郡內登望詩曰:借問下車日。匪直望舒圓。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山積稜(○文選三十作陵。)陽阻。溪流春穀泉。威紆距遙甸。巉喦帶遠天。切切陰風暮。桑柘起寒煙。悵望心已極。敞怳魂屢遷。結髮倦為侶。平生早事邊。誰規鼎食盛。寧要狐白鮮。方棄汝南詔。(○文選作諾。)言稅遼東田。

會稽郡返回目錄
  • 司馬彪續漢書曰:任延拜會稽南部都尉。時年十九。迎吏見其少。皆驚。會稽多名士。延到官。皆聘請高行俊乂。警(○後漢書六十六作敬。)待師友之禮。及掾吏貧乏。輒分俸祿。以賑給之。
  • 晉中興書曰:諸葛恢為會稽太守。臨行。上為置酒。謂之曰:會稽。晉之關中。足食足兵。在於太守。以君有涖任之方。是以相屈。四方分崩。當匡振否運。治之所先。君為言之。恢陳謝。因對曰:今天下喪亂之餘。風俗凌遲。宜尊五美。屏四惡。進忠實之士。退浮華之黨。中宗深納之。
  • 又曰:王彪之為鎮軍將軍會稽內史。加散騎常侍。居郡八年。豪強歛跡。亡戶出者三萬餘口。
  • 又曰:王述作會稽太守。外白請諱。答曰:惟祖惟考。四海所知。過此無所復諱。
  • 齊謝朓為王敬則謝會稽太守啟曰:臣本布衣。不謀遠大。折衝之勤不舉。燮理之義何階。常恐覆餗是貽。咎徵斯應。陛下繼曆勝統。日月重光。得以桓珪羇服。拜奉歲時。視濯獻牲。鞠躬郊廟。而鴻恩妄假。復授龜符。玉節邁於雙璜。表東侔於四履。臨邊三事。既謝張溫。穎川再撫。亦慚黃霸。

  • 春秋說題辭曰:山之為言宣也。含澤布氣。調五神也。
  • 國語曰:禹封九山。山者土之聚也。
  • 論語曰:仁者樂山。
  • 春秋元命苞曰:山者氣之包含。所(○太平御覽三十八所下有以字。)含精藏雲。故觸石布山。
  • 爾雅曰: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
  • 又曰:山大而高曰崧。山小而高曰岑。多草木曰屺。無草木曰岵。石戴土謂之崔嵬。土戴石為砠。
  • 禮記曰:夫山。一拳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
  • 史記曰:黃帝東至于海。登丸山。西至于崆峒。登雞頭。南至熊湘。北逐獯鬻。合符金(○明本作崟。當作釜。金係釜之壞體。)山。
  • 蜀王本紀曰:天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獻(○太平御覽八百八十八作徙。)山。秦王獻美女與蜀王。蜀王遣五丁迎女。見一大蛇入山穴中。五丁并引蛇。山崩。秦五女皆上山。化為石。
  • 河圖曰:武關山為地門。上為天高星。主囹圄。岐山在崑崙東南。為地乳。上為天糜星。汶山之地為井絡。帝以會昌。神以建福。上為天井。
  • 呂氏春秋曰:何謂九山。會稽太山王屋首陽山太華歧山太行羊腸孟門。
  • 漢名臣奏曰:漢得陰山。匈奴長老過之。未嘗不哭。
  • 地鏡曰:入名山。必先齋五十日。牽白犬。抱白雞。以鹽一勝。(○太平御覽三十八作升。)山神大喜。芝草異藥寶玉為出。未到山百步。呼曰林林央央。此山王名。知之卻百邪。
  • 袁山松宜都記曰:郡西北陸行四十里。有丹山。山閒時有赤氣。籠蓋林嶺如丹色。因以名山。
  • 又曰:自西陵東北陸行百二十里。有方山。其嶺四方。素崖如壁。天清朗時。有黃影似人像。山上有神祠場。特生一竹。茂好。其摽垂場中。場中有塵埃。則風起動此竹。拂去如洒掃者。
  • 盛弘之荊州記曰:宜都西陵峽中。有黃牛山。江湍紆迴。途經信宿。猶望見之。行者語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日三暮。黃牛如故。
  • 又曰:桂陽郡西南五十里。有萬歲山。有石室鍾乳。山上悉生靈壽木。
  • 又曰:武陵舞陽縣。有淳于白雉二山。在寧州武陵二界畔。絕壑之半。有一石雉。遠望首尾。可長二丈。申足翔翼。若虛中翻飛。頸綴著石。
  • 又曰:衡山有三峰極秀。一峰名紫蓋。
  • 又曰:宜都夷道縣西南九十里。有望州山。四面壁立。登此見一州內。東有涌泉。欲雨。輒有赤氣。故名丹水。
  • 又曰:宜都宜昌縣三峽七百里。兩岸連山。略無絕處。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
  • 荊南圖制(○當作副。本卷石篇引書有荊州圖副。)曰:宜都夷陵縣東六十里。南岸有荊門山。北有虎牙。二山相對。虎牙有石壁。其文黃赤。又似虎牙形。荊門山上合下空。有若門象。
  • 又曰:鄧城西七里。有作樂山。諸葛亮常登此山。為梁甫吟。
  • 又曰:襄陽郡中廬縣西百三十里。有馬穴山。傍有一地道。云漢時有馬出其中。(事具馬部。)
  • 又曰:宜都夷陵縣西八十里。有高筐山。古老相傳。堯時大水。此山不沒。如筐篚。因以為名。
  • 又曰:巴東昆陽縣東南十里。有柏枝山。有石泉。口方數丈。中有魚。
  • 又曰:宜都夷道縣北。有女觀山。昔有思婦。登山絕望。懷思而死。葬之山頂。山遂枯悴。因以名山。
  • 庾仲雍湘中記曰:桂陽郴縣東北五里。有馬嶺山。高六百餘丈。蘇躭所栖遊處。因而得仙。後有見躭乘白馬。還此山中。世因名為馬嶺。
  • 晏子春秋曰:齊景公召群臣問曰:天不雨久矣。民有飢色。吾卜祟在高山廣澤。寡人欲祠靈山。可乎。晏子曰:夫靈山。因以石為身。以草木為毛髮。天久不雨。髮將焦。身將熱。獨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 淮南子曰:牛蹄之涔。無尺之鯉。頹府之山。無丈之材。所以然者何也。皆其營守狹小。而不能容巨大。
  • 韓詩外傳曰:仁者何以樂山。山者萬物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萬物殖焉。飛鳥集焉。走獸休焉。吐生萬物而不私焉。出雲導風。天地以成。國家以寧。此仁者所以樂山。
  • 張璠漢記曰:梁冀聚土築山。十里九阪。以象二崤。窮極工巧。積金玉明珠。充牣其中。
  • 相冢書曰:青烏子稱。山望之如卻月形。或如覆舟。葬之出富貴。山望之如雞栖。葬之滅門。山有重疊。望之如鼓吹樓。葬之連州二千石。
  • 遊名山志曰:玉溜山。一名地肺山。一名浮山。
  • 魏志曰:明帝鏨太行山之石英。採穀城之文石。起景陽山於芳林園。
  • 王韶之始興記曰:郡東有玉山。草木滋茂。泉石澄潤。
  • 鄧德明南康記曰:平固縣覆笥山。上有笥。貯玉牒記。故山因笥為名焉。
  • 晉庾闡登楚山詩曰:拂駕升西嶺。寓目臨浚波。想望七德耀。詠此九功歌。龍駟釋陽林。朝服集三河。迴首盼宇宙。一無濟邦家。
  • 晉王凝之妻謝氏詩曰:峨峨東岳高。秀極沖清天。巖中閒虛宇。寂漠幽以玄。非工復非匠。雲搆發自然。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
  • 宋孝武遊覆舟山詩曰:束髮好怡衍。弱冠頗流薄。素想終勿傾。聿來果丘壑。曾峰亙天維。曠渚綿地絡。逢皋列神苑。遭壇樹仙閣。松墱含青暉。荷源煜彤爍。川界泳遊鱗。巖庭響鳴鶴。
  • 又登作樂山詩曰:脩路軫孤轡。竦石頓飛轅。遂登千尋首。表裏望丘原。屯煙擾風穴。積水漏雲根。漢潦吐新波。楚山帶舊苑。壤草淩故國。拱木秀頹垣。目極情無屆。客思空已繁。
  • 又登魯山詩曰:解帆憩通渚。息徒憑椒丘。粵值風景和。升高從遠眸。紀ꥻ窮西路。湘夢極南流。杳哉漢陰水。浩焉江界脩。宋謝靈運往北山經湖中詩曰:石橫水分流。林密蹊絕蹤。初篁笣綠籜。新蒲合紫茸。海鷗戲春岸。天雞弄和風。
  • 宋宗炳登白鳥山詩曰:我徂白鳥山。因名感昔擬。仰升數百仞。俯覽眇千里。杲杲群木分。岌岌眾巒起。
  • 又登半石山詩曰:清晨陟阻崖。氣志洞蕭灑。嶰谷崩地幽。窮石凌天委。長松列竦肅。萬樹巉巖詭。上施神農蘿。下凝堯時髓。
  • 齊謝朓和王著作登八公山詩曰:東限瑯瑘臺。西距孟諸陸。阡眠起雜樹。檀欒陰脩竹。日隱瀾疑空。雲聚岫如複。出沒眺樓雉。遠近送春目。
  • 又遊敬亭山詩曰:茲山亙百里。合沓與雲齊。上干蔽白日。下屬帶迴溪。交藤荒且蔓。樛枝聳復低。獨鶴方朝唳。飢鼯此夜啼。泄雲已漫漫。多雨亦淒淒。
  • 梁沈約遊金華山詩曰:遠策追夙心。靈山協久要。天倪臨紫闕。地道通丹竅。未乘琴高鯉。且縱嚴陵釣。若蒙羽駕迎。得奉金書召。高馳入閶闔。方睹靈妃笑。
  • 又留真人東山還詩曰:連峰竟無已。積翠遠微微。寥戾野風急。芸黃秋草肥。我來歲云暮。於此悵懷歸。霜雪方共下。寧止露霑衣。待余兩歧秀。去去掩柴扉。
  • 梁范雲登三山詩曰:仄逕崩且危。叢巖竦復垂。石藤多卷節。水樹饒蟠枝。海中昔自重。江上今如斯。
  • 梁江淹歷山詩曰:愁生白露日。思起秋風年。竊悲杜蘅暮。攬涕即空山。落葉下楚水。別鶴噪吳田。嶂氣陰不極。日色半虧天。酒至情蕭瑟。憑罇還憫然。
  • 又遊黃檗山詩曰:長望竟何極。閩雲連越邊。南州饒奇怪。赤縣多靈仙。金峰各虧日。銅石共臨天。陽岫沼鸞來。陰谿噴龍泉。雞鳴丹壁上。猿嘯青崖閒。
  • 梁任昉奉和登影陽山詩曰:物色感神遊。升高悵有閱。南望銅駝街。北走長楸埒。別澗苑滄溟。疏山駕瀛碣。奔鯨吐華浪。司南動輕枻。日下重門照。雲關九華澈。觀閣隆舊恩。奉圖愧前哲。
  • 梁庾肩吾遊甑山詩曰:去子平已久。餘風今復追。未必遊春草。王孫自不歸。寒雲閒石起。秋葉下山飛。
  • 周王褒明慶寺石壁詩曰:夏水懸臺際。秋泉帶雨餘。石生銘字長。山久谷神虛。
  • 又雲居寺高頂詩曰:中峰雲已合。絕頂日猶晴。邑居隨望近。風煙對眼生。
  • 周庾信陪駕幸終南山詩曰:玉山乘四載。瑤池宴八龍。黿橋浮少海。鵠蓋上中峰。飛狐橫塞路。白馬當河衝。水奠三川后。山封五樹松。長虹雙瀑布。圓闕兩芙蓉。戍樓鳴夕鼓。山寺響晨鍾。新蒲節轉促。短笋籜猶重。樹宿含櫻鳥。花留釀蜜蜂。迎風下列缺。釃酒召昌容。且欣陪北上。方欲待東封。
  • 陳張正見賦得山卦名詩曰:蓬萊遁羽客。巖穴轉蒙籠。雲歸仙井暗。霧解石橋通。影帶臨峰鶴。形隨雜雨風。尋師不失路。咸欲馭飛鴻。
  • 魏劉楨黎陽山賦曰:自魏都而南邁。迄洪川以朅休。想王旅之旌旄。望南路之遐脩。御輕駕而西徂。過舊塢之高區。爾乃踰峻嶺。超連罡。一登九息。遂臻其陽。南蔭黃河。左覆金城。青壇承祀。高碑頌靈。珍木駢羅。奮華揚榮。雲興風起。蕭瑟清泠。延首南望。顧瞻舊鄉。桑梓增敬。慘切懷傷。河源汩其東遊。陽鳥飄而南翔。睹眾物之集華。退欣欣而樂康。
  • 晉潘岳登虎牢山賦曰:辭京輦兮遙邁。將遠遊兮東夏。朝發軔兮帝墉。夕結軌兮中野。憑脩阪兮停車。臨寒泉兮飲馬。眷故鄉之遼隔。思紆軫以鬱陶。步玉趾以升降。淩汜水而登虎牢。覽河洛之二川。眺成平之雙皋。崇嶺驫以崔崒。幽谷豁以窙寥。路逶迤以迫隘。林廓落以蕭條。爾乃仰蔭嘉木。俯藉芳卉。青煙鬱其相望。棟宇懍以鱗萃。彼登山而臨水。因先喆之所哀。矧去鄉而離家。邈長辭而遠乖。望歸雲以歎息。腸一日而九迴。良勞者之詠事。爰寄言以表懷。
  • 晉郭璞巫咸山賦曰:蓋巫咸者。實以鴻術。為帝堯醫。生為上公。死為貴神。豈封斯山。而因以名之乎。伊巫咸之名山。崛孤停而嵥峙。體岑峭以隆頹。冠崇嶺以峻起。配華霍以助鎮。致靈潤乎百里。爾乃寒泉懸涌。浚湍流帶。林薄叢蘢。幽蔚隱藹。八風之所歸起。遊鳥之所喧會。潛瑕石。楊蘭茞。迴翔鵷集。淩鷮鷦翳。禽鳥拪陽以晨鳴。熊虎窟陰而夕●。
  • 梁江淹江上之山賦曰:桂青蘿兮萬仞。竪丹石兮百重。百重兮嵒崿。如斲兮如削。波潮兮吐納。ꥼ岸兮積沓。見紅草之交生。眺碧樹之四合。草自然而千華。樹無情而百色。嗟世道之異茲。牽憂患而來逼。
  • 梁吳均八公山賦曰:峻極之山。蓄聖表仙。南參差而望越。北邐迤而懷燕。爾其盤桓基固。含陽藏霧。絕壁嶮㠊。層巖迴互。桂皎月而常團。雲望空而自布。袖以華閬。帶以潛淮。文星亂石。藻日流階。若夫神基巨鎮。卓犖荊河。箕風畢雨。育嶺生峨。高岑直兮蔽景。脩阪出兮架天。似迎雲而就日。若從漢而迴山。露泫葉而原淨。花照磯而岫鮮。促嶂萬尋。平崖億絕。上被紫而煙生。傍帶花而來雪。維英王兮好仙。會八公兮小山。駕飛龍兮翩翩。高馳翔兮沖天。
  • 陳張正見山賦曰:何神山之峻美。諒苞結之所成。東垂曰泰。南服稱衡。西戎所擅。北狄摽名。於是堯值洪流。滔天襄陵。禹敷水土。奠高槎木。眾川既導。群岳自脩。潛通四瀆。鎮壓九川。森羅辰象。吐吸雲霧。深不可測。遠不可步。於廓靈山。長為作固。爾其為狀也。則武當太和。武功太白。崑崙五門。扶寧三石。峰高一萬。峭峙三百。登而眺之。則千里無極。俯而臨之。則萬仞難測。映白鶴而同高。混青天而共色。
  • 晉潘尼西(○北堂書鈔一百四十一。一百五十七。初學記二十四作惡。)道賦曰:異山河之岨阨。倦關谷之盤紆。車低佪於潛軌。馬侘傺於險塗。狗肘還勾。羊角互戾。葂窟連投。十數億計。石子之澗。坎埳之穴。支體為之危竦。形骸為之疲曳。此亦行者之艱難。羈旅之困斃。若其名阪。則羊羹八特。成皋黃馬。迴波激浪。飛沙飄瓦。馬則頓躓狼傍。虺頹玄黃。牛則體疲力竭。損食喪膚。尳蹄穿領。摩髖脫軀。
  • 晉夏侯湛山路吟曰:夙駕兮待明。陟山路兮遐征。冒晨朝兮入大谷。道逶迤兮嵐氣清。攬轡兮抑馬。踟躕兮曠野。曠野꥽兮遼落。崇岳兮嵬崿。丘陵兮連離。卉木兮交錯。淥水兮長流。驚濤兮拂石。
  • 宋謝莊山夜憂曰:庭光盡。山明歸。流風乘軒卷。明月緣河飛。澗鳥鳴兮夜蟬清。橘露靡兮蕙煙輕。凌別浦兮值泉躍。經喬林兮遇猿驚。南皋別鶴佇行漢。東鄰孤管入青天。沉痾白髮共急日。朝露過隙詎賒年。年去兮髮不還。金膏玉液豈留顏。迴舲拓繩戶。收棹掩荊關。
  • 晉庾肅之山贊曰:懸巖杳翳。神明攸居。官府風雲。懷吐川渠。崑閬天竦。五岳雲停。飛峰紫蔚。辰秀太清。
  • 晉戴逵山贊曰:蔚矣名山。亭亭洪秀。並基二儀。嶢嶕雲搆。嵯峨積岨。寥籠虛岫。輕霞仰拂。神泉旁漱。曰仁奚樂。希靜此壽。
  • 晉郭璞炎山贊曰:木含陽氣。精搆則燃。焚之無盡。是生火山。理見乎微。其妙在傳。
  • 晉張載劍閣銘曰:巖巖梁山。積石峨峨。遠屬荊衡。近綴岷嶓。南通邛僰。北達褒斜。狹過彭碣。高踰嵩華。惟蜀之門。作固作鎮。是曰劍閣。壁立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世濁則逆。道清斯順。閉由往漢。開自有晉。秦得百二。并吞諸侯。齊得十二。田生獻籌。矧茲狹隘。土之外區。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非親勿居。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見屈吳起。興實在德。險亦難恃。洞庭孟門。二國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憑阻作昏。渺不敗績。公孫既滅。劉氏銜璧。覆車遺軌。罔或重跡。勒銘山阿。敢告梁益。
  • 晉湛方生靈秀山銘曰:巖巖靈秀。積岨幽重。傍嶺關岫。乘標挺峰。桂柏參幹。芝菊亂叢。翠雲夕映。爽氣晨蒙。籠籠疏林。穆穆閑房。幽室冬暄。清蔭夏涼。神木奇生。靈草貞香。雲鮮其色。風飄其芳。可以養性。可以拪翔。長生久視。何必仙鄉。
  • 梁簡文帝行雨山銘曰:巖畔途遠。阿曲路深。猶云息馭。尚且抽琴。茲峰獨擅。嶔崎千變。卻繞畫房。前臨寶殿。玉岫開華。紫水迴斜。谿閒聚葉。澗裏縈沙。月映成水。人來當花。藤結如帷。磧起成基。芸香馥逕。石鏡臨墀。
  • 又明月山銘曰:迢遞峰長。威紆岳聚。既正書門。兼同天柱。非競小山。寧論大庾。豈學土龍。詎須石鼓。緅色斜臨。霞文橫竪。
  • 梁孝元帝東宮後堂仙室山銘曰:太華削成。本擅奇聲。峰如雪委。嶺若蓮生。雲除紫蓋。霞通赤城。金壇是籙。玉記題名。鳳依桐樹。鶴聽琴聲。殿接南箕。橋連北斗。秋河徙帶。春禽銜綬。朱鳥安窗。青龍作牖。
  • 梁庾肩吾東宮玉帳山銘曰:玉帳寥廓。崑山抵鵲。總葉成帳。連枝起幕。玉橤難徙。金花不落。隱士彈琴。仙人看博。巖留故鼎。灶聚新荊。煮石初爛。燒丹欲成。桑田屢盡。海水頻傾。長聞鳳曲。永聽簫聲。
  • 周庾信梁東宮行雨山銘曰:山名行雨。地異陽臺。春人無數。神女羞來。翠幔朝開。新粧旦起。樹入床前。山來鏡裏。草色衫同。花紅面似。開年寒盡。正月春遊。天絲劇藕。蝶粉多塵。橫藤礙路。垂柳低人。誰論洛水。一箇河神。
  • 陳徐陵後堂望美人山銘曰:高堂礙雨。洛浦無洲。何處相望。山邊一樓。峰因五婦。石是三侯。險逾地肺。危鄰天柱。禁苑斜通。春人恆聚。樹裏聞歌。枝中見舞。恰對粧臺。諸窗併開。遙看已識。試喚便迴。豈如織女。非秋不來。
  • 梁簡文帝神山碑銘曰:關號天井。山稱地雌。碧雞金馬。越瀆梁池。懷靈縕德。孕寶含奇。此亦神岫。英名遠摛。昔有鷲窟。不燒淨土。邁彼高蹤。搆茲法宇。引葉成帷。即樹為柱。石砌危橫。崖階斜竪。
  • 梁元帝玄圃牛渚磯碑曰:竊以增城九重。仙林八樹。未有船如鳴鶴。時度宓妃。橋似牽牛。能分織女。丹鳳為群。紫柱成迾。清風韻響。即代歌仙。桂影浮池。仍為月浦。璧月朝暉。金樓啟扉。畫船向浦。錦纜牽磯。花飛拂袖。荷香入衣。山林朝市。併覺忘歸。
  • 宋謝靈運名山序曰:夫衣食人生之所資。山水性分之所適。世識多云。歡足本在華堂。枕巖嗽流者。之(○初學記五作乏。)於大志。故保其枯槁。余謂不然。君子有愛物之情。有救物之能。橫流之獘。非才不理。故時有屈己以濟彼。豈以名利之場。賢於清曠之域邪。語萬乘則鼎湖有縱轡。論儲貳則嵩山有絕控。又陶朱高揖越相。留侯願辭漢傅。推此而言。可以明矣。
  • 梁吳均與施從事書曰:故鄣縣東三十五里。有青山。絕壁干天。孤峰入漢。緣(○全梁文六十作綠。)嶂百重。青川萬轉。歸飛之鳥。千翼競來。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為霜。春蘿被逕。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信足蕩累頤物。悟衷散賞。
  • 又與朱元思書曰: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漂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峰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鸚鸚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崑崙山返回目錄
  • 河圖曰:崑崙之墟。五城十二樓。河水出焉。
  • 龍魚河圖曰:崑崙山。天中柱也。
  • 大荒西經曰: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尾。
  • 爾雅曰:西北之美者。有崑崙之墟。璆琳琅玕焉。
  • 穆天子傳曰:天子遂宿于崑崙之阿。赤水之陽。吉日辛酉。天子升于崑崙之丘。以觀黃帝之宮。紀年曰:周穆王十七年。西征至崑崙丘。見西王母。王母止之。
  • 神異經曰:崑崙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圓周如削。銅柱下有迴屋焉。辟方百丈。(事具仙部。)
  • 史記曰:禹本紀。言河出崑崙。崑崙甚高。三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醴泉華池。自張騫使大夏之後。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
  • 水經曰:崑崙墟在西北。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其高萬一千里。河水出其東北陬。
  • 博物志曰:崑崙從廣萬一千里。神物之所生。聖人神仙之所集。五色雲氣。五色之流水。其泉東南流入中國。名為河也。
  • 葛仙公傳曰:崑崙。一曰玄圃。一曰積石瑤房。一曰閬風臺。一曰華蓋。一曰天柱。皆仙人所居也。
  • 搜神記曰:崑崙之山。地首也。是惟帝之下都。故其外絕以弱水之深。又環以炎火之山。山上有鳥獸草木。皆生育滋茂於炎火之中。故有火澣布。非此山之皮枲。則其鳥獸之毛也。
  • 晉郭璞崑崙丘贊曰:崑崙月精。水之靈府。惟帝下都。西羌之宇。嵥然中峙。號曰天柱。

嵩高山返回目錄
  • 山海經曰:太室之中山。其上有木焉。葉狀如災而赤理。而名曰指。服者不垢。
  • 毛詩曰:崧高惟嶽。峻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
  • 列仙傳曰:王子喬。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鳴。遊伊雒閒。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
  • 漢武帝內傳曰:武帝夜夢與李少君俱上嵩高山。上半道。有繡衣使者。乘龍持節。從雲中下。言太一君召。覺。即告近臣曰:如朕夢。少君將舍朕去矣。
  • 劉根別傳曰:根棄世學道。入中岳嵩山石室中。崢嶸上。東南下五十丈。北人冬夏不衣。身毛皆長一二尺。顏狀如年十五時。
  • 仙經云。嵩高山東南大巖下石孔。方圓一丈。西方北入五六里。有大室。高三十餘丈。周圓三百步。自然明燭。相見如日月無異。中有十六仙人。云月光童子。常在天台。時亦往來此中。人非有道。不得望見。
  • 戴延之西征記曰:嵩高山。巖中也。東謂太室。西謂少室。相去七十里。嵩高。總名也。
  • 世記(○初學記五。太平御覽三九作劉義慶世說。按亦見幽明錄。(古小說鉤沉謂唐宋類書引幽明錄。時亦題世說。是也。))曰:嵩高山北有大穴。莫測其深。百姓歲時每遊觀其上。晉初。嘗有一人誤墮穴中。同輩冀其儻不死。乃投食於穴中。墜者得之。為尋穴而行。計可十許日。忽曠然見明。又有草屋。中有二人。對坐圍碁。局下有一杯白飲。墜者告以飢渴。碁者曰:可飲此。墜者飲之。氣力十倍。半年許。乃出于蜀中。歸洛下。問張華。華曰:此仙館大夫。所飲者玉漿也。
  • 俗說曰:傅亮北征。在黃河中。垂至洛。遙見嵩高山。于時同從客在坐。問傅曰:潘安仁懷舊賦云。前瞻太室。傍眺嵩丘。嵩丘太室。故是一山。何以言傍眺。傅曰:有嵩丘山。去太室七十里。此是書寫誤耳。
  • 晉郭璞太室山贊曰:嵩惟岳宗。華岱恆衡。氣通元漠。神洞幽明。嵬然中立。眾山之英。

  • 爾雅曰:華山為西岳。
  • 西山經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
  • 晏子曰:君子若華山然。松柏既多矣。望之盡日不知厭。
  • 列仙傳曰:脩羊公者。魏人。止華陰山石室中。中有石榻。常臥其上。石盡陷穿。
  • 又曰:呼子先者。漢中關下卜師。壽百餘歲。臨去。呼酒家嫗。令急裝。便有仙人。持二茅狗來至。子先持一與酒嫗。因各騎之。乃龍也。上華陰山。常於山大呼。言子先酒母在此。
  • 華山記曰:華山高巖四合。重嶺秀起。上有石池。北有石鼓。父老相傳云。嘗有聞其鳴者。
  • 述征記曰:華山對河東首陽山。黃河流于二山之閒。云本一山。巨靈所開。今睹手跡於華岳。而腳跡在首陽山下。
  • 晉郭璞華山贊曰:華岳靈峻。削成四方。爰有神女。是挹玉漿。其誰遊之。龍駕雲裳。
  • 晉傅玄華岳銘序曰:易稱法象莫大乎天地。天以高明崇顯。而岳配焉。地以廣厚為基。而嶽體焉。若夫太華之為鎮也。五岳列位而存其首。三條分方而處其中。故能參兩儀以比德。協和氣之絪縕。故雲行與雨施。興雷風以動物。是以古先歷代聖帝明王。莫不燔柴加牲。尊而祀焉。於虞書。則西巡狩至于西岳。而親祭焉。於禮。則大司馬掌其分域。而大宗伯典其禮祀也。
  • 後漢張昶西嶽華山堂闕碑序曰:易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然山莫尊於岳。澤莫盛於瀆。岳有五而華處其一。瀆有四而河在其數。其靈也至矣。人主廢興。必有其應。故岱山石立。中宗繼統。太華授璧。秦胡絕緒。白魚入舟。姬武建業。寶珪出水。子朝喪位。布五方則處其西。列三條則居其中。世宗又經集靈之宮於其下。想松喬之儔。是遊是憩。郡國方士。自遠而至者。充巖塞崖。鄉邑巫覡。宗祝乎其中者。亦盈谷溢磎。咸有浮飄之志。愉悅之色。必雲霄之路可升而越。果繁昌之福可降而致也。故殖財之寶。黃玉自出。令德之珍。卿相是毓。匪惟嵩高。降生申甫。斯亦有焉。

  • 周官曰:荊州之鎮山曰衡山。
  • 湘中記曰:衡山九疑。皆有舜廟。遙望衡山。如陣雲。沿湘千里。九向九背。乃不復見。
  • 又曰:南陽劉道人。嘗遊衡山。行數十里。有絕谷。不得前。遙望見三石囷。二囷閉。一囷開。盛弘之荊州記曰:衡山有三峰極秀。一峰名芙蓉峰。最為竦桀。自非清霽素朝。不可望見。峰上有泉飛派。如一幅絹。分映青林。直注山下。
  • 異苑曰:湘東姚祖。太元末為郡吏。經衡山。望巖下有數年少。並執筆作書。祖謂是行侶休息。乃枉道過之。未至百許步。少年相與翻然飛颺。
  • 晉庾闡詩曰:北眺衡山首。南睨五嶺末。寂坐挹虛恬。運目情四豁。翔亂凌九宵。陸鱗困濡沫。既體江湖悠。安識南溟闊。

  • 山海經曰:廬山名有二。一曰天子都。二曰天子鄣。
  • 伏滔遊廬山序曰:廬山者。江陽之名嶽。其大形也。背岷流。面彭蠡。蟠根所據。亙數百里。重嶺桀嶂。仰插雲日。俯瞰川湖之流焉。
  • 遠法師廬山記曰: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秀起。遊氣籠其上。則棼氳若煙。
  • 神仙傳曰:董奉還豫章。廬山下居。在山閒。了不佃作。為人治病。亦不取錢物。使病愈者。種杏五株。
  • 張野廬山記曰:廬山。天將雨。則有白雲。或冠峰巖。或亙中嶺。俗謂之山帶。不出三日必雨。
  • 周景式廬山記曰:匡俗。周威(○太平御覽四十一引張僧鑒尋陽記作武。)王時。生而神靈。廬於此山。世稱廬君。故山取號焉。
  • 又曰:登廬山。望九江。以觀禹之跡。其茲峰乎。東南隱諸嶺。不得駢矚。自廬山人跡所暨。迥望處無復出此者。又甚高峻。每雨。其下成潦。而上猶皎日。峰頭有大盤石。可坐數百人。
  • 宋謝靈運登廬山絕頂望諸嶠詩曰:積峽忽復啟。平塗俄已閉。巒隴有合沓。往來無蹤轍。晝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 宋鮑昭(○按當作照。後同。)登廬山詩曰:懸裝亂水區。旅薄次山楹。千巖狀岨積。萬壑勢迴縈。巃嵷高昔貌。紛亂襲前名。洞澗窺地脈。竦樹隱天經。松磴上迷密。雲竇下縱橫。陰冰實夏結。炎樹信冬榮。
  • 又登廬山望石門詩曰:明發振雲冠。升嶠遠栖趾。高峰隔半天。長崖斷千里。雞鳴青澗中。猿嘯白雲裏。瑤波逐穴開。霞石觸峰起。迴互非一形。參差悉相似。
  • 梁江淹登廬山香鑪峰詩曰:絳氣下縈薄。白雲上杳冥。中坐瞰蜿虹。俛伏視流星。日落長沙渚。曾陰萬里生。藉蘭素多意。臨風默含情。
  • 宋支曇諦廬山賦曰:昔哉壯麗。峻極氤氳。包靈奇以藏器。蘊絕峰乎青雲。景澄則巖岫開鏡。風生則芳林流芬。嶺奇故神明鱗萃。路絕故人跡自分。嚴清升山於玄崖。世高垂化於䢼亭。應真陵雲以踞峰。眇忽翳景而入冥。咸豫聞其清塵。妙無得之稱名也。若其南面巍崛。北背ꢃ蔕。懸霤分流以飛湍。七嶺重㟽而疊勢。映以竹柏。蔚以檉松。縈以三湖。帶以九江。嗟四物之蕭森。爽獨秀於玄冬。美二流之潺湲。津百川之所衝。峭門百尋。峻闕千仞。香鑪吐雲以像煙。甘泉涌霤而先潤。
  • 梁元帝廬山碑序曰:夫日月麗天。皇穹所以貞觀。川岳帶地。后土所以惟寧。廬山者。亦南國之德鎮。雖林石異勢。而雲霞共色。長風夜作。則萬流俱響。晨鼯曉吟。則百嶺齊應。東瞻洪井。識曳帛之在茲。西望石梁。見指寶之可拾。誠復慕類易悲。山中難久。攀蘿結桂。多見淹留。

太行山返回目錄
  • 山海經曰:太行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下有碧玉。
  • 穆天子傳曰:天子命駕八駿之乘。赤驥之駟。南征翔行。逕絕翟道。升于太行。南濟于河。
  • 墨子曰:墨子請耕桂嶺子(○墨子耕柱篇作墨子怒耕柱子。嶺字衍。(疑類聚據本怒作請。請嶺音近。故致衍。若作怒。則音相距遠矣。請問也。見國語吳語注。呂氏春秋首時注。))曰:將上太行。駕驥與牛。子將誰驅。曰:將驅驥。以驥足貴(○耕柱篇及太平御覽四十作責。)也。
  • 尸子曰:龍門。魚之難也。太行。牛之難也。以德報怨。人之難也。
  • 戰國策曰:范睢說秦王曰:舉兵攻滎陽。則成皋之路不通。北塹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兵不下。王舉兵而攻滎陽。則其國斷為三。
  • 神仙傳曰:王烈入太行山。忽聞山東北雷聲。往視。見山上破數百丈。石中有一孔。徑尺。中有青泥流出。烈取摶之。隨手堅凝。氣味如粳米飲。
  • 晉袁宏從征行方山頭詩曰:峨峨太行。凌虛抗勢。天嶺交氣。窈然無際。澄流入神。玄谷應契。四象悟心。幽人來憩。

  • 山海經曰:荊山。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
  • 河圖括地象曰:荊山為地雌。上為軒轅星。
  • 韓子曰:卞和得玉於楚山中。獻厲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刖其左足。和抱其璞。哭於荊山之下。三日。泣盡繼之以血。(事具玉門。)
  • 水經曰:荊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
  • 晉桓玄登荊山詩曰:理不孤湛。影比有津。曾是名嶽。明秀超鄰。器拪荒外。命契響神。我之懷矣。巾駕飛輪。
  • 梁江淹望荊山詩曰:奉詔至江漢。始知楚塞長。南關繞桐柏。西岳出魯陽。寒郊無留影。秋日懸清光。悲風繞重林。雲霞肅川漲。歲晏君如何。零淚染衣裳。

  • 徐爰釋門(○太平御覽四十一作問。)略曰:建康北十餘里。有鍾山。舊名金山。漢末。金陵尉蔣子文。討賊戰亡。靈發於山。因立蔣侯祠。故世號曰蔣山。
  • 庾闡楊都賦注曰:建康宮北十里。有蔣山。輿地圖謂之鍾山。元皇帝未渡江之年。望氣者云。蔣山上有紫雲。時時晨見。
  • 山謙之丹陽記曰:京師南北。並有連嶺。而蔣山獨隆崛峻異。其形象龍。實楊都之鎮也。孫權葬山南。因山為名。號曰蔣陵。
  • 沈約宋書曰:蕭思話領左衛。嘗從太祖登鍾山北嶺。石上彈琴。因賜以銀鍾酒。(事具琴部。)
  • 梁沈約遊鍾山詩曰:靈山紀地德。地險資岳靈。終南表秦館。少室邇王城。北阜何其峻。林薄杳蔥青。發地多奇嶺。干雲非一狀。合沓共隱天。參差分相望。鬱律搆丹巘。崚嶒起青嶂。即事既多美。臨眺殊復奇。南矚儲胥觀。西望昆明池。山中咸可悅。賞逐四時移。春光發隴首。秋風生桂枝。多值息心侶。結架山之足。八解鳴澗流。四禪隱巖曲。
  • 梁虞騫登鍾山下峰望詩曰:冠者五六人。攜手巖之際。散意百仞端。極目千里睇。疊岫乍昏明。浮雲時卷閉。遙看野樹短。遠望樵人細。

北邙山返回目錄
  • 魏志曰:明帝即位。欲平北芒。令登臺觀見孟津。廷尉辛毗諫曰:天地之性。高高下下。今而反之。既非其理。加以損費人功。民不堪役。且若九河盛溢。洪水為害。而丘陵皆夷。何以禦之。帝乃止。
  • 朱超石與兄書曰:登北芒遠眺。眾美都盡。光武墳邊杏甚美。今奉送核。
  • 魏劉伶北芒客舍詩曰:泱漭望舒隱。黮黤玄夜陰。寒雞思天曙。擁翅吹長音。蚊蚋歸豐草。枯葉散蕭林。陳醴發悴顏。巴歈暢真心。縕被終不曉。斯歎信難任。何以除斯歎。付之與瑟琴。長笛響中夕。聞此消胸衿。
  • 晉張協登北芒賦曰:陟巒丘之●●。升逶迤之脩岅。迴余車於峻嶺。聊送目於四遠。靈岳鬱以造天。連崗巖以蹇產。伊洛混而東流。帝居赫以崇顯。山川汨其常弓。萬物化而代轉。何天地之難窮。悼人生之危淺。歎白日之西頹兮。哀世路之多蹇。於是徘徊絕嶺。踟躕步趾。前瞻狼山。卻闚大岯。東眺虎牢。西睨熊耳。邪亙天際。旁極萬里。莽眩眼以芒昧。諒群形之難紀。臨千仞而俯看。似遊身于雲霓。撫長風以延佇。想凌天而舉翮。瞻冠蓋之悠悠。睹商旅之接枙。爾乃地勢窊隆。丘墟陂阤。墳隴㟪疊。基布星羅。松林摻映以攢列。玄木搜寥而振柯。壯漢氏之所營。望五陵之嵬峨。喪亂起而啟壤。僮竪登而作歌。

天台山返回目錄
  • 名山略記曰:天台山在剡縣。即是眾聖所降。葛仙公山也。
  • 異苑曰:會稽天台山。雖非遐遠。自非忘生忘形。不能躋也。
  • 幽明錄曰:漢帝永平五年。剡縣劉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度山。出一大溪。溪邊有二女子。姿質妙絕。遂留半年。懷土思求歸。既出。親舊零落。邑屋改異。無復相識。訊問得七世孫。
  • 孔靈符會稽記曰:赤城山內。則有天台靈岳。玉室璿臺。
  • 晉孫綽遊天台山賦序曰:天台山者。蓋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皆玄聖之所遊化。靈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所以不列於五岳。闕載於常典者。豈不以其所立冥奧。其路幽迥。或倒景於重溟。或匿峰於千嶺。始經魑魅之塗。卒踐無人之境。舉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理無隱而不彰。啟二奇以示兆。赤城霞起而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

首陽山返回目錄
  • 毛詩曰:采苓采苓。首陽之巔。
  • 論語曰: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
  • 史記。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讓國逃去。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遂餓死首陽山。(事具讓部。)
  • 魏阮籍詩曰:步出上東門。遙望首陽岑。下有採薇士。上有嘉樹林。
  • 漢杜篤首陽山賦曰:嗟首陽之孤嶺。形勢窟其槃曲。面河源而抗巖隴。塠隈而相屬。長松落落。卉木蒙蒙。青羅落漠而上覆。穴溜滴瀝而下通。高岫帶乎巖側。洞房隱於雲中。忽吾睹兮二老。時採薇以從容。於是乎。乃訊其所求。問其所脩。州域鄉黨。親戚疋儔。何務何樂。而並茲遊矣。其二老乃答余曰:吾殷之遺民也。厥胤孤竹。作蕃北湄。少名叔齊。長曰伯夷。聞西伯昌之善꥾。(○明本作教。)育年艾於胡耇。遂相攜而隨之。冀寄命乎餘壽。而天命之不常。伊事變而無方。昌伏事而畢命。子忽遘其不祥。乃興師於牧野。遂干戈以伐商。乃棄之而來遊。擔(○明本作誓。)不步於其鄉。余閉口而不食。並卒命於山傍。

燕然山返回目錄
  • 漢書匈奴傳曰:貳師引兵還。至燕然山。單于知漢軍勞倦。自將五萬騎遮擊。貳師軍大亂敗。貳師降單于。
  • 後漢班固燕然山銘曰: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絳天。遂陵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舋鼓。血尸逐以染鍔。然後四校橫徂。星流彗掃。蕭條萬里。野無遺寇。於是城滅區殫。反旆而旋。鑠王師兮征荒裔。勦凶虐兮截海外。敻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羅浮山返回目錄
  • 茅君內傳曰:大天之內。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羅浮山之洞。周迴五百里。名曰朱明曜真之天。
  • 袁彥伯羅浮山疏曰:遙望石樓直上。當十餘里許。石樓之於山頂。十分之一耳。去縣三十里。便見山基。至所登處。當百里許。山皆平敞極目。
  • 羅浮山記曰:羅浮者。蓋總稱焉。羅。羅山也。浮。浮山也。二山合體。謂之羅浮。在增城博羅二縣之境。舊說。羅浮高三千丈。有七十石室。七十二長溪。神明神禽。玉樹朱草。
  • 宋王叔之遊羅浮山詩曰:菴藹靈岳。開景神封。綿界盤趾。中天舉峰。孤樓側挺。增岫迴重。風雲秀體。卉木媚容。
  • 宋謝靈運羅浮山賦曰:客夜夢見延陵茅山。在京之東南。明旦得洞經。所載羅浮山事云。茅山是洞庭口。南通羅浮。正與夢中意相會。遂感而作羅浮山賦曰:若乃茅公之說。神化是悉。數非億度。道單悒憰。(古冗切。○冗當作穴。見廣韻屑韻。)洞四有九。此惟其七。潛夜引輝。幽境朗日。故曰朱明之陽宮。耀真之陰室。洞穴之寶衢。海靈之雲術。伊離情之易結。諒沉念之羅浮。發潛夢於永夜。若愬波而乘桴。越扶嶼之緬漲。上增龍之合流。鼓蘭枻以水宿。杖桂策以山遊。

九疑山返回目錄
  • 山海經曰: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川。其中有九疑山焉。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
  • 楚辭九歌曰:九疑紛兮並近。(○九歌作迎。)
  • 淮南子曰: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多。
  • 漢書曰:武帝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疑。(事具巡狩部。)
  • 湘中記曰:九疑山。在營道縣。九山相似。行者疑惑。故名九疑。
  • 名山略記曰:九疑山。漢末有張禮正。魏時有治明期。南遊九疑。禮正服黃精。明期服澤寫柏實。後俱適西城君。受虹景方。兼以守一。內外洞澈。東華迎而乘雲升天。
  • 庾闡採藥詩曰:採藥靈山㟽。結駕登九疑。懸巖漏石髓。芳谷挺丹芝。泠泠雲珠落。漼漼玉蜜滋。鮮景染冰顏。妙氣翼冥期。
  • 漢蔡邕九疑山碑曰:巖巖九疑。峻極于天。觸石膚合。興播建雲。時風嘉雨。浸潤下民。芒芒南土。實賴厥勛。逮于虞舜。聖德光明。克諧頑傲。以孝蒸蒸。師錫帝世。堯而授徵。受終文祖。琁璣是承。太階以平。人以有終。遂葬九疑。解體而升。登此崔嵬。託靈神仙。

虎丘山返回目錄
  • 虎丘山銘曰:晉司徒東亭獻公王珣撰。云武丘山先名海涌山。
  • 吳越春秋曰:闔廬死。葬於國西北。名虎丘。穿土為川。積壤為丘。發五都之士十萬人。共治千里。使象摙土。冢池四周。水深丈餘。槨三重。傾水銀為池。池廣六十步。黃金珠玉為鳧鴈。扁諸之劍魚腸三千在焉。葬之已三日。金精上楊。為白虎據墳。故曰虎丘。
  • 王珣虎丘記曰:山大勢四面周嶺。南則是山逕。兩面壁立。交林上合。蹊路下通。升降窈窕。亦不卒至。
  • 張正見從永陽王遊虎丘山詩曰:滄波壯鬱島。洛邑鎮崇芒。未若茲山麗。岧嶢擅水鄉。地靈侔少室。塗艱像太行。重巖摽虎據。九曲峻羊腸。溜深澗無底。風幽谷自涼。寶沉餘玉氣。劍隱絕星光。白雲多異影。丹桂有藂香。遠看銀臺竦。洞塔耀山莊。瑞草生金地。天花照石梁。
  • 晉顧愷之虎丘山序曰:吳城西北。有虎丘山者。含真藏古。體虛窮玄。隱嶙陵堆之中。望形不出常阜。至乃嵒崿。絕於華峰。
  • 陳顧野王虎丘山序曰:夫少室作鎮。以峻極而摽奇。太華神掌。以削成而稱貴。若茲山者。高不摡雲。深無藏影。卑非培塿。淺異棘林。秀壁數尋。被杜蘭與苔蘚。椿枝十仞。挂藤葛與懸蘿。曲澗潺湲。脩篁蔭映。路若絕而復通。石將頹而更綴。抑巨麗之名山。信大吳之勝壤。若乃九功六義之興。依永和聲之製。志由興作。情以詞宣。形言諧於韶夏。成文暢於鐘律。由來尚矣。未有登高能賦。而韜斐麗之章。入谷忘歸。而忽鏗鏘之節。故總轡齊鑣。競雕蟲於山水。雲合霧集。爭歌頌於林泉。于時風清邃谷。景麗脩巒。蘭佩堪紉。胡繩可索。林花翻灑。乍飃颺於蘭皋。山禽囀響。時弄聲於喬木。班草班荊。坐磻石之上。濯纓濯足。就滄浪之水。傾縹瓷而酌旨酒。剪綠葉而賦新詩。肅爾若與三逕齊蹤。鎗然似共九成偕韻。盛矣哉。聊述時事。寄之翰墨。
  • 陳張種與沈炯書曰:虎丘山者。吳岳之神秀者也。雖復峻極異於九天。隱磷殊於太一。衿帶城傍。獨超眾嶺。控繞川澤。顧絕群岑。若其峰崖刻削。窮造化之瑰詭。絕澗杳冥。若鬼神之髣彿。珍木靈草。茂瓊枝與碧葉。飛禽走獸。必負義而膺仁。是以曆代高賢。輕舉栖託。梵臺雲起。寶剎星懸。自非玉牒開祥。金精蘊耀。豈其神怪。若此者乎。
  • 陳沈炯答書曰:若乃三江五湖。洞庭巨麗。寫長洲之茂苑。登九曲之層臺。山高水深。雲蒸霧吐。其中之秀異者。實虎丘之靈阜焉。冬桂夏柏。長蘿脩竹。靈源祕洞。轉側超絕。遠澗深崖。交羅戶穴。

  • 劉楨京口記曰:蒜山無峰嶺。北懸臨江中。魏文帝南望而致歌。(○太平御覽四十六作嘆。)
  • 山謙之南徐州記曰:蒜山北江中。有伏牛山。
  • 宋顏延之侍遊蒜山詩曰:睿思纏故里。巡駕匝舊坰。陟峰騰輦路。尋雲抗瑤薨。(○文選二十二作甍。)春江壯風濤。蘭野茂荑英。宣遊弘下濟。窮遠凝聖情。
  • 宋謝莊侍宴蒜山詩曰:龍旌拂紆景。鳳蓋起流雲。轉蕙方因委。層華正氛氳。煙竟山郊遠。霧罷江天分。調石飛延露。裁金起承雲。

石帆山返回目錄
  • 盛弘之荊州記曰:武陵舞陽縣。有石帆山。若數百幅帆。
  • 謝靈運遊名山志曰:破石溪南二百餘里。又有石帆。脩廣與破石等度。質色亦同。傳云。古有人以破石之半為石帆。故名彼為石帆。此名破石。
  • 宋鮑昭石帆銘曰:應龍剖流。息石橫波。下潀地軸。上獦星羅。牽湘引漢。欱蠡吞沱。西歷岷。北寫淮河。渺淼泓藹。積廣連深。淪天測際。亙海窮陰。雲旌未起。風柯不吟。崩濤山逐。鬱浪雷沉。穆戎遂留。昭御不還。徒悲猿鶴。空駕滄煙。

石鼓山返回目錄
  • 臨海記曰:郡西白鶴山。有石鼓石搥。世云石鼓鳴則土地寇亂。隆安初。此鼓屢鳴。果有孫恩之賊。
  • 舊說。鄴西北有石鼓。懸著山旁。鳴則有軍兵動。零陵永正鄉。有鳴石二所。其一狀如鼓。俗名石鼓。泉陵縣有石鼓。舊聞數十里。今無聲。
  • 王韶之南康記曰:寧都溪之西。有一山。狀如鼓。相傳謂之石鼓。去縣三里。壁立百餘丈。赫然似朝霞初暉。異於凡石。
  • 盛弘之荊州記曰:建平郡南陵縣有石鼓。南有五龍山。山峰嶕嶢。淩雲濟竦。狀若龍形。故因為名。
  • 晉庾闡觀石鼓詩曰:命駕觀奇逸。徑鶩造靈山。朝濟清溪岸。夕憩五龍泉。鳴石含潛響。雷駭震九天。妙化非不有。莫知神自然。翔霄拂翠嶺。緣澗漱巖閒。手藻春泉潔。目翫陽葩鮮。

石門山返回目錄
  • 遠法師廬山記曰:西南有石門山。其形似雙闕。壁立千餘仞。而瀑布流焉。
  • 周景式廬山記曰:石門山在康皇東北八十餘里。是一山之大谷。有澗水。亦名石門澗。吐源浚遠。為眾泉之宗。每夏霖秋潦。轉石發樹。聲動數十里。
  • 劉楨京口記曰:石門。二山頭相對。高二十餘丈。廣六十餘步。謂為石門。行道所經。
  • 謝靈運名山志曰:石門山。兩巖閒微有門形。故以為稱。瀑布飛瀉。丹翠交曜。
  • 宋謝靈運登石門最高頂詩曰:晨策尋絕壁。夕宿在山棲。疏峰抗高館。對嶺臨迴溪。長林羅戶穴。積石擁基階。連巖覺路塞。密竹使逕迷。來人忘新術。去子惑故蹊。聒聒夕流駛。噭噭夜猿啼。沉冥豈別理。守道自不攜。心契九秋幹。目翫三春荑。惜無同懷客。共登青雲梯。
  • 又石門巖上宿詩曰:朝搴苑中蘭。畏彼霜下歇。暝還雲際宿。弄此石上月。鳥鳴識夜棲。木落知風發。異音同致聽。殊響俱清越。美人竟不來。陽阿徒晞髮。
  • 梁吳筠(○按當作均。後同。)與顧章書曰:僕去月謝病。還覔薜蘿。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雲。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山谷所資。於斯已辦。仁智所樂。豈徒語哉。

太平山返回目錄
  • 孔皋(○延祐四明志七作曄。又太平御覽四十七引孔書皆作曄。後同。)會稽記曰:餘姚縣南百里。有太平山。山形似繖。四角各生一種木。木不雜糅。三陽之辰。華卉代發。
  • 孔靈符會稽記曰:餘姚江源出太平山。東至浹江口入海。
  • 齊孔稚珪遊太平山詩曰:石險天貌分。林交日容缺。陰澗落春榮。寒巖留夏雪。
  • 晉孫綽太平山銘曰:隗峨太平。峻踰華霍。秀嶺樊縕。奇峰挺崿。上干翠霞。下籠丹壑。有士冥遊。默往奇託。肅形枯林。映心幽漠。亦既覯止。渙焉融滯。懸棟翠微。飛宇雲際。重巒蹇產。迴溪縈帶。被以青松。灑以素瀨。流風佇芳。翔雲停藹。

  • 尚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為沱。
  • 河圖曰:岷山之地為井絡。帝以會昌。神以建福。上為天井。
  • 晉郭璞岷山贊曰:岷山之精。上絡東井。始出一勺。終致淼溟。作紀南夏。天清地靜。

會稽諸山返回目錄
  • 吳越春秋曰:范蠡作城訖。怪山自至。怪山者。琅耶東武海中山也。一夕自來。百姓怪之。故曰怪山。
  • 孔子家語曰:禹會諸侯於塗山。防風氏後至。禹戮之。其骨專車。
  • 越絕書曰:雞山豕山者。勾踐以畜雞豕。將伐吳。以食死士。
  • 孔皋會稽記。永興縣東北九十里。有余山。傳曰:是塗山。案越書。禹娶於塗山。塗山去山陰五十里。撿其里數。似其處也。
  • 又縣東南十八里。有射的山。遠望的的如射侯。謂之射的。射的之西。有石室。壁方二丈。謂之射堂。傳云。羽客之所遊憩。土人常以此占穀食貴賤。射的明則米賤。闇則貴。喭曰:射的白。㪷一百。射的玄。㪷一千。
  • 又曰:縣東北六十里。有土城山。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先教習於土城山。山邊有石。云是西施瀚(○太平御覽四十七作澣。)沙石。
  • 又曰:東有秦望山。昔秦始皇登此。使李斯勒石。其碑見在。
  • 孔靈符會稽山記曰:會稽山南。有宛委山。其上有石。俗呼石匱。壁立干雲。有懸度之險。升者累梯。然後至焉。昔禹治洪水。厥功未就。乃躋於此山。發石匱。得金簡玉字。以知山河體勢。於是疏導百川。各盡其宜。
  • 又曰:射的山西南水中。有白鶴。常為仙人取箭。曾刮壤尋索。遂成此山也。
  • 晉王彪之登會稽刻石山詩曰:隆山嵳峨。崇巒嶕嶢。傍覿滄洲。仰拂玄霄。文命遠會。風淳道遼。秦皇遐巡。邁茲英豪。宅靈基阿。銘跡峻嶠。青陽曜景。時和氣淳。脩嶺增鮮。長松挺新。飛鴻振羽。騰龍躍鱗。
  • 晉郭璞會稽山贊曰:禹徂會稽。爰朝群臣。不虔是討。乃戮長人。玉匱表夏。玄石勒秦。

交廣諸山返回目錄
  • 顧微廣州記曰:南海增城縣。有白水山。有瀑布。懸注百許丈。
  • 又曰:南海始昌縣。有一石。望之似牛向江。名曰牛鼻山。縣西有夫盧山。高入雲霄。世傳云。上有湖水。至甲戌日。輒聞山上有鼓角笳簫鳴響。又曰:南海四會縣。有金崗山。行人往往見金人見形崗側。
  • 又曰:東莞寶安縣。有參里山。傳云。曾參純孝。其所居山林。後以為名。
  • 又曰:鬱林郡北。有大山。其高隱天。上有池。有石牛在池下。民常祀之。歲旱。百姓殺牛祈雨。以牛血和泥。厚泥石牛背。祠畢。天雨洪注。洗石牛背泥盡而後晴。
  • 劉欣期交州記曰:浮石山。海中而峙。高數十丈。浮在水上。
  • 又曰:有一山。神功刻鏤。若射堋。去石堂口百步。夜常聞射聲。
  • 裴氏廣州記曰:蒼梧彰平縣。有石膏山。望之皎若霜雪。
  • 宋謝靈運嶺表賦曰:若乃長山欵跨。外內乖隔。下無伏流。上無夷跡。麇兔望崗而旋歸。鴻鴈睹峰而反翮。既陟麓而踐阪。遂升降於山畔。顧後路之傾巘。眺前磴之絕岸。看朝雲之抱岫。聽夕流之注澗。羅石棋布。怪譎橫越。非山非阜。如樓如闕。斑采類繡。明白若月。蘿蔓絕攀。苔衣流滑。

水總載返回目錄
  • 易說卦曰:坎為水。潤萬物者。莫潤於水。
  • 尚書曰: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 穀梁傳曰:水北為陽。水南為陰。
  • 左傳。汙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 左傳曰:共工氏以水紀官。故為水師而水名。
  • 說文。浦。水濱也。
  • 禮記曰:水曰清滌。
  • 又曰: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鮫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 毛詩曰:楊之水。不流束薪。
  • 穆天子傳曰:天子飲于溽水之上。
  • 尚書大傳曰:非水無以准萬里之平。非水無以通道任重也。
  • 韓詩外傳曰: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小。似有智者。重而下。似有禮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鄣防而清。似知命者。歷險致遠。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國家以寧。萬事以平。此智者所以樂於水也。
  • 又曰:夏不數浴。非愛水也。冬不數煬。非愛火也。
  • 論語曰:智者樂水。
  • 又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文子曰:混混之水濁。可以濯吾足。青青之水清。可以濯吾纓。(事具離騷。云滄浪之水。)又曰:水之性欲清。沙石穢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
  • 晏子曰:景公問廉政何如。對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其濁無不塗。其清無不洒。
  • 墨子曰:古語曰: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凶。
  • 尸子曰:凡水。其方折者有玉。其圓折者有珠。清水有黃金。(淮南子亦云。事具珠玉部。)
  • 孟子曰: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 又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惡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 莊子曰:水靜則明。濁則混。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
  • 又曰: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涘涯之閒。不辨牛馬。於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在己。
  • 又曰:夫水。積也不厚。則負其大舟也無力。
  • 淮南子曰:往古之時。九州裂。水浩漾而不息。於是女媧積蘆灰以止淫水。(事具帝王部。)
  • 又曰:土地各以類生人。是故清水音小。濁水音大。湍水人輕。遲水人重。
  • 山海經曰:剡山有獸焉。名曰合窳。見則天下大水。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帝臺之漿水也。
  • 玄中記曰:天下之多者水焉。浮天載地。高下無不至。萬物無不潤。
  • 博物志曰:有八流水出名山。渭出鳥鼠。漾出嶓冢。洛出熊耳。潁出少室。汝出燕泉。泗出陪尾。淄出月台。沂出太山。
  • 永嘉郡記曰:有柘林水。(出建安吳興縣。)有梧桐水。(有兩源。一出松陽。)有桃支水。(出東陽長山縣。)
  • 湘中記曰:湘水至清。雖深五六丈。見底了了。石子如樗蒲矢。五色鮮明。白沙如霜雪。赤岸如朝霞。
  • 抱朴子曰:左慈以氣禁水。水為逆流一二丈。禁水著中庭露之。大寒不冰。
  • 華陽國志曰:朱倉。少受學於蜀郡。豆屑飲水以諷誦。同業等憐其貧。給米肉。終不受。
  • 搜神記曰:漢末。零陵太守有女。悅門下書佐。使婢取盥手水飲之而有娠。既而生子。至能行。太守抱兒。使求其父。兒直上書佐膝。書佐推之。兒仆地為水。
  • 車潁秦書曰:王猛攻鄴。慕容評距猛。而恆賣水與軍人。眾思為亂。猛因得破之。
  • 續述征記曰:梁鄒城西。有籠水。云齊孝婦誠感神明。涌泉發於室內。潛以績籠覆之。由是無負汲之勞。及家人疑之。時其出而搜其室。試發此籠。而泉遂濆涌。流漂居宇。故名曰籠水。
  • 陳祖孫登詠水詩曰:龍川紫闕映。珠浦碧沙沉。岸闊蓮香遠。流清雲影深。風潭如拂鏡。山溜似調琴。請君看皎潔。知有淡然心。
  • 魏文帝濟川賦曰:臨濟川之層淮。覽洪波之容裔。濞騰楊以相薄。激長風而亟逝。漫浩汗而難測。眇不睹其垠際。於是龜龍神嬉。鴻鸞群翔。鱗介霍驛。載止載行。俯唼菁藻。仰餐若芳。永號長吟。延首相望。美玉昭晰以曜煇。明珠灼灼而流光。於是遊覽既猒。日亦西傾。朱旗電曜。擊鼓雷鳴。長驅風厲。悠爾北征。思魏都以偃息。託華屋而遨遊。酌玄清于金罍。騰羽觴以獻酬。
  • 又臨渦賦曰:建安(○初學記九。又二十二。太平御覽三百五十九下有十字。此脫。)八年。經東國。遵渦水。相佯乎樹下。駐馬書鞭。作臨渦之賦曰:蔭高樹兮臨曲渦。微風起兮水增波。魚頡頏兮鳥逶迤。雌雄鳴兮聲相和。蓱藻生兮散莖柯。春木繁兮發丹華。
  • 晉應貞臨丹賦曰:陟綿岡之迢邈。臨窈谷之濬遐。覽丹源之冽泉。眷懸流之清波。漱玄瀨而漾沚。順黃崖而蕩博。激重巖之絕根。拂崇丘之飛崿。然後陰渠洞出。陽澮旁開。倏熠高鶩。皓暚長懷。盤溢鬱沒。雲轉飆迴。屏側為之飛隕。壁岸為之陂隤。列以青林。蔭以綠枝。檉松蓊茸於其側。楊柳婀娜乎其下。則(○則上有脫文。)高溜承崖。懸泉屬嶺。別流分注。冰瑩玉靜。清波引鏡。形無遁影。
  • 晉左九嬪涪漚賦曰:覽庶類之肇化。何涪漚之獨靈。稟陰精以運景。因落雨而結形。不係根於獨立。故假物以資生。體珠光之皎皎。若凝霜之初成。色鮮熠以熒熒。似融露之將渟。亡不長消。存不久寄。其成不欲難。其敗亦以易也。
  • 晉顧凱之水贊曰:湛湛若凝。開神以質。乘風檀瀾。妙齊得一。
  • 晉庾肅之水贊曰:湛湛涵淥。清瀾澄濬。妙質柔明。雲深夜潤。
  • 晉殷仲堪水贊曰:大象無形。氣以分麄。淡淡沖津。質有雖虛。清瀾可瀨。明激弗渝。孰能懷之。汎然靡拘。
  • 晉孔甯子水贊曰:澄鑒無虛。積之成川。湍飛瑩谷。激石泠然。
  • 晉郭璞釋水贊曰:川瀆綺錯。渙瀾流帶。潛潤旁通。經營華外。殊出同歸。混之東會。
  • 又弱水贊曰:弱出崑山。鴻毛是沉。北淪流沙。南映火林。惟水之奇。莫測其深。

  • 尚書曰:江漢朝宗于海。
  • 山海經曰:無皋之山。南望幼海。(郭璞注曰:即少海水。)
  • 又曰:發鳩之山。有鳥名曰精衛。是炎帝之女。往遊于東海。溺而不反。是故精衛常取西山之木石。以填東海。
  • 又曰:大荒中有山。名曰天臺。海水之入焉。
  • 老子曰: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為百谷王。
  • 淮南子曰:海不讓水。積以成其大。
  • 謝承後漢書曰:汝南陳茂。嘗為交阯別駕。刺史周敞。涉海遇風。舡欲覆沒。茂拔劍呵罵水神。風即止息。
  • 博物志曰:舊說。天河與海通。近世有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楂來過。甚大。往反不失期。此人乃多糧。乘楂去。忽忽不覺晝夜。奄至一處。有城郭屋舍。望室中。多見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此人問此為何處。答曰:問嚴君平。此人還。問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牛斗。即此人乎。
  • 王隱晉書曰:慕容晃上言曰:臣躬征平郭。遠假陛下之威。將士竭命。精誠感靈。海為結冰。凌行海中三百餘里。臣自立國。及問諸故老。初無海水冰凍之歲。
  • 神仙傳曰:麻姑謂王方平曰:自接侍以來。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乃淺於往者略半也。豈復為陵乎。
  • 論語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也與。
  • 莊子曰: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厚。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常試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 又曰:窮髮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名曰鯤。化而為鳥。名曰鵬。(事具鳥部。)
  • 又曰:東海之鱉。謂埳井之鼃曰:夫海。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涯不減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又曰:海水三歲一周。流波相薄。故地動。
  • 韓詩外傳曰:成王時。有越裳氏。重三譯而朝。曰:吾受命國之黃髮曰:久矣。天之不迅風雨。海之不波溢也。三年於茲矣。意者中國有聖人乎。盍往朝之。
  • 十洲記曰:扶桑在碧海之中。地一面萬里。太帝之宮。太真東王君所治處。
  • 玄中記曰:天下之強者。東海之惡燋焉。水灌而不已。惡燋者。山名也。在東海南方三萬里。海水灌水而即消。
  • 博物志曰:漢使驃騎將軍霍去病。北伐單于。至瀚海而還。
  • 周景式孝子傳曰:管寧避地遼東。經海遇風。船人危懼。皆叩頭悔過。寧思諐。念向曾如廁不冠。即便稽首。風亦尋靜。
  • 西域傳曰:蒲昌海一名鹽澤。
  • 宋謝靈運遊赤石進帆海詩曰: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陰霞屢興沒。周覽倦瀛壖。況乃凌窮髮。川后時安流。天吳靜不發。揚帆採石華。挂席拾海月。
  • 齊謝朓望海詩曰:滄波不可望。望極與天平。往往孤山映。處處春雲生。差池遠鴈沒。颯沓群鳧驚。
  • 梁劉孝標登郁洲山望海詩曰:滄潦聯霄岫。曾嶺鬱巑崱。下盤鹽海底。上轉靈烏翼。滇꥿非可辯。鴻溶信難測。輕塵久弭飛。驚浪終不息。雲錦曜石嶼。羅綾文水色。
  • 北齊祖孝徵望海詩曰:登高臨巨壑。不知千萬里。雲島相接連。風潮無極已。時看遠鴻度。乍見驚鷗起。無待送將歸。自然傷客子。
  • 後漢班叔皮覽海賦曰:余有事於淮浦。覽滄海之茫茫。悟仲尼之乘桴。聊從容而遂行。馳鴻瀨以縹鶩。翼飛風而迴翔。顧百川之分流。煥爛漫以成章。風波薄其●●。邈浩浩以湯湯。指日月以為表。索方瀛與壺梁。曜金璆以為闕。次玉石而為堂。蓂芝列於階路。涌醴漸於中唐。朱紫彩爛。明珠夜光。松喬坐於東序。王母處於西箱。命韓眾與歧伯。講神篇而校靈章。願結旅而自託。因離世而高遊。騁飛龍之驂駕。歷八極而迴周。遂竦節而響應。忽輕舉以神浮。遵霓霧之掩蕩。登雲塗以凌厲。乘虛風而體景。超太清以增逝。麾天閽以啟路。闢閶闔而望余。通王謁於紫宮。拜太一而受符。
  • 魏王粲遊海賦曰:乘菌桂之方舟。浮大江而遙逝。翼驚風而長驅。集會稽而一睨。登陰隅以東望。覽滄海之體勢。吐星出日。天與水際。其深不測。其廣無臬。章亥所不極。盧敖所不屆。懷珍藏寶。神隱怪匿。或無氣而能行。或含血而不食。或有葉而無根。或能飛而無翼。鳥則爰居孔鵠。翡翠鷫鸘。繽紛往來。沉浮翱翔。魚則橫尾曲頭。方目偃頟。大者若山陵。小者重鈞石。乃有賁蛟大貝。明月夜光。蠵ꦀ玳瑁。金質黑章。若夫長洲別島。旗布星峙。高或萬尋。近或千里。桂林藂乎其上。珊瑚周乎其趾。群犀代角。巨象解齒。黃金碧玉。名不可紀。
  • 魏文帝滄海賦曰:美百川之獨宗。壯滄海之威神。經扶桑而遐逝。跨天崖而託身。驚濤暴駭。騰踊澎湃。鏗訇隱鄰。涌沸凌邁。於是黿鼉漸離。泛濫淫遊。鴻鸞孔鵠。哀鳴相求。楊鱗濯翼。載沉載浮。仰唼芳芝。俛漱清流。巨魚橫奔。厥勢吞舟。爾乃釣大貝。採明珠。搴懸黎。收武夫。窺大麓之潛林。睹搖木之羅生。上蹇產以交錯。下來風之泠泠。振綠葉以葳蕤。吐分葩而揚榮。
  • 晉木玄虛海賦曰:昔在帝媯臣唐之世。洪濤瀾汗。萬里無際。江河既導。萬穴俱流。掎拔五嶽。竭涸九州。於廓靈海。長為委輸。(去聲。)其為怪。則乃浟湙(音亦。)瀲灔。浮天(○原訛大。據文選十二改。)無岸。波如連山。乍合乍散。噓吸百川。洗滌淮漢。若乃霾翳潛消。莫振莫竦。輕塵不飛。纖羅不動。猶尚呀呷。餘波獨涌。若乃邊荒速告。王命急宣。飛迅鼓楫。泛海凌山。於是候勁風。揭百尺。維長梢。挂帆席。望濤遠決。冏然鳥逝。一越三千。不終朝而濟所屆。若乃負穢臨深。虛誓愆祈。則有海童邀路。馬銜當蹊。天吳乍見而髣彿。罔象暫曉而閃屍。爾其大量也。則南澰朱崖。北洗天墟。東演析木。西薄青徐。經綸瀴溟。萬萬有餘。吐雲霓。含龍魚。隱鯤鱗。潛雲居。其垠則有天琛水怪。鮫人之室。瑕石詭暉。鱗甲異質。繁綵揚華。萬色隱鮮。陽冰不治。(○文選十二作冶。)陰火潛燃。其魚則橫海之鯨。突杌孤遊。茹鱗甲。吞龍舟。若其毛翼產鷇。剖卵成禽。鳧雛離ꤾ。鶴子淋滲。群飛侶浴。戲廣浮深。且其為器也。苞乾之奧。括坤之區。唯神是宅。亦祇是廬。何奇不有。何怪不儲。茫茫積流。含形內虛。曠哉坎德。卑以自居。
  • 晉潘岳滄海賦曰:徒觀其狀也。則湯湯蕩蕩。瀾漫形沉。流沫千里。懸水萬丈。測之莫量其深。望之不見其廣。無遠不集。靡幽不通。群谿俱息。萬流來同。含三河而納四瀆。朝五湖而夕九江。陰霖則興雲降雨。陽霽則吐霞曜日。煮水而鹽成。剖蚌而珠出。其中有蓬萊名嶽。青丘奇山。阜陵別島。㟪瑰其閒。其山則ꅮ崔嵬崒。嵯峨隆屈。披滄流以特起。擢崇基而秀出。其魚則有吞舟鯨鯢。●鱡龍鬚。蜂目豺口。狸班雉軀。怪體異名。不可勝圖。其蟲獸則素蛟丹虯。元龜靈鼉。脩黿巨鱉。紫貝螣蛇。玄螭蚴虯。赤龍焚蘊。遷體改角。推舊納新。舉扶搖以抗翼。泛陽侯以濯鱗。其禽鳥則鶠鴻鷫鸘。駕(○當作鴐。)鵝鵁鶄。朱背煒燁。縹翠蔥青。詳察浪波之來往。遍聽奔激之音響。力勢之所迴薄。潤澤之所彌廣。普天之極大。橫率土而莫兩。
  • 晉庾闡海賦曰:昔禹啟龍門。群山既鑿。高明澄氣而清浮。厚載勢廣而盤礡。灌注百川。控清引濁。始乎濫觴。委輸大壑。若夫長風鼓怒。涌浪碎磕。颺波於萬里之閒。漂沫於扶桑之外。於是百川輻湊。四瀆橫通。迴䫻泱漭。聳散穹隆。映曉雲而色暗。照落景而俱紅。驚浪嶢峨。眇漫瀄汩。灙漭潺湲。浮天沃日。鯨鯢蘊而乍見。伏螭涌而競遊。靈鼉朱鱉。出沒爭浮。螣龍掣水。巨鱗吞舟。
  • 晉孫綽望海賦曰:五湖同浸。九江叢溉。抱河含濟。吞淮納泗。南控沅湘。西引涇渭。洲渚迢遞以疏屬。島嶼綿邈以牢羅。殖嵬崔之碣石。搆穹隆之䍧柯。玄奧之府。重刃之房。鱗彙萬殊。甲產無方。包隨珠。銜夜光。玳瑁熠爍以泳游。腳蠵煥爛以映漲。靈貝含素而表紫。蠳螺絡舟而帶緗。青甲芬颷以微扇。玄木杳眇以舒芳。其卉木則綠苔石髮。蔓以流綿。紫莖菎綜。解以被渚。華組依波而錦披。翠綸扇風而繡舉。長鯨嶽立以截浪。虭䱜揚鬐以排流。巨鼇贔屭以冠山。烏鱯呼噏以吞舟。鵬為羽桀。鯤稱介豪。翼遮半天。背負重霄。舉翰則宇宙生風。抗鱗則四瀆起濤。考萬川以周覽。亮天池之綜緯。彌綸八荒。亙帶九地。昏明注之而不溢。尾閭洩之而不匱。
  • 齊張融海賦曰:爾其海之狀也。則窮區沒渚。萬里藏岸。控會河濟。朝總江漢。湍轉則日月似驚。浪動則星河如覆。展轉從橫。揚珠起玉。峰勢崇高。岫形參錯。或如前而未進。乍非遷而已卻。卻瞻無後。向望何前。長尋高眺。唯水與天。若乃山橫蹙浪。風倒摧波。磊若驚山碣嶺以竦石。鬱若飛煙奔雲以振柯。連瑤光而交彩。接玉繩以通華。爾其奇名出錄。詭物無書。高岸乳鳥。橫閞產魚。腳蠵玳瑁。綺貝繡螺。玄珠互采。(○原訛牙米。據馮校本及明本改。)綠紫相華。

  • 山海經曰:崑崙山。河水出焉。
  • 又曰:陽紆之山。河出其中。陵門之山。河出其中。
  • 毛詩曰:新臺。刺衛宣公也。納伋之妻。作新臺于河上而要之。國人惡之。而作是詩也。新臺有泚。河水濔濔。
  • 又曰: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 左傳曰:周詩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 又曰:楚昭王有疾。卜河為祟。大夫請祭。王曰:江漢沮漳。楚之望也。河非所獲罪。遂弗祭。
  • 穀梁傳曰: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晉君召伯尊。伯尊過。遇輦者問焉。輦者曰:君親素縞師。群臣哭之。既而祠焉。伯尊至。君問之。伯尊如其言。而河流矣。(左傳云伯宗。)
  • 孝經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應天漢。
  • 呂氏春秋曰: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河出孟門。大溢逆流。名曰洪水。禹乃決流疏河。為彭澧之漳。(○呂氏春秋愛類篇作障。)所活者千八百國。此禹之功也。
  • 史記曰:元光中。河決於瓠子。於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則還臨決河。沉白馬玉璧於河。令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填決河。而取淇園之竹以為揵。天子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乃作瓠子之歌。
  • 又曰:秦滅六國。自以獲水德之瑞。更名河曰德水。
  • 韓詩外傳曰:申徒狄非其世。將自投於河。崔嘉聞而止之曰:聖仁之人。民之父母也。今為濡足。不救溺人。可乎。申徒曰:昔桀殺龍逢。紂殺比干。而亡天下。吳殺子胥。陳殺泄冶。而滅其國。非無聖智。不用故也。遂負石而沉於河。
  • 淮南子。河以逶蛇故能遠。
  • 又曰:河水九折注海而流不絕者。有崑崙之輸也。
  • 物理論曰:河色黃赤。眾川之流。蓋濁之也。百里一小曲。千里一大曲一直。
  • 爾雅曰:水自河出為雍。
  • 河出崑崙墟。色白。
  • 山海經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南流。
  • 莊子曰:河潤九里。澤及三族。
  • 楚辭曰:與汝遊兮九河。衝風起兮水揚波。
  • 梁范雲度黃河詩曰:河流迅且濁。湯湯不可陵。檜楫難為榜。松舟纔自勝。空亭偃舊木。荒疇餘故塍。不睹行人跡。但見狐兔興。寄言河上老。此水何當澄。
  • 晉成公綏大河賦曰:覽百川之弘壯。莫尚美於黃河。發崑崙之峻極。出積石之嵯峨。
  • 魏應瑒靈河賦曰:咨靈川之遐原。于崑崙之神丘。衝積石之重險。披山麓而溢浮。涉津路之峻泉。播九道乎中州。汾鴻踊而騰鶩。恆亹亹而徂征。肇乘高而迅逝。陽侯沛而振驚。有漢中葉。金隄隤而瓠子傾。興萬乘而親務。董群后而來營。下淇園之豐篠。投玉璧而沉星。若夫長杉峻檟。茂栝芬橿。扶流灌列。映水蔭防。隆條動而暢清風。白日顯而曜殊光。
  • 宋鮑昭河清頌曰:夫四皇六帝。樹聲長世。大寶也。澤浸群生。國富刑清。鴻德也。制禮裁樂。淳風遷俗。文教也。誅箠羯黠。束顙象闕。武功也。鳴鳥躍魚。滌穢河渠。至祥也。大寶鴻德。文教武功。其崇如此。幽明同贊。神祇與能。厥應如彼。唯天為大。堯實則之。抑又聞之。勢之所覃者淺。則美之所傳者近。道之所感者深。則慶之所流者遠。聖命難諶。皇歷攸歸。謀從筮協。神與民推。黃旗西映。紫蓋東暉。納瑞璃玉。升政衡璣。污彼四瀆。媚此雙川。伏靈遙紀。閟貺遐年。澄波崑丘。鏡流蔥山。
  • 後漢李尤河銘曰:洋洋河水。赴宗于海。經自中州。龍圖所在。昔周武諸侯。會于孟津。魚入王舟。乃往剋殷。大漢承緒。懷附遐鄰。邦事來濟。各貢厥珍。

  • 尚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為沱。
  • 又曰:三江既入。震澤底定。
  • 春秋元命苞曰:牛女為江潮。江潮者。所以開神潤化。故其氣湍急。
  • 孫卿子曰: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在昔江出於汶山。其始出。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方舟。不避風。不可涉也。非唯下流水耶。今汝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汝乎。
  • 列女傳曰:楚昭王貞姜。齊女也。昭王出遊。留夫人漸臺。江水大至。使使者迎夫人。忘持符。夫人不肯出。使者還取符。未及。臺已壞。流水而死。(事具人部賢婦人篇。)
  • 又曰:廣漢姜詩妻。事姑至孝。姑好飲江水。水去家七里。妻常雞鳴泝流而汲。而風雪。不時得水。詩責遣之。妻寄鄰家。紡績給與。詩聞追還。舍側立有涌泉出。味如江水。
  • 謝承後漢書曰:吳郡王閎。渡錢塘江。遭風。船欲覆。閎拔劍斫水。罵五(○太平御覽六十作伍。)子胥。水息得濟。
  • 吳志曰:魏文帝出廣陵。望大江曰:彼有人焉。未可圖也。乃還。
  • 吳錄曰:書云。三江既入。震澤底定。震澤。吳西南太湖也。
  • 又曰:步騭表言。此降人說。北多作布囊。欲以盛沙塞大江。吳主見呂岱。說。騭言北欲以沙囊塞江。每讀其表。輒獨失笑。此江自開闢以來。寧可以囊塞之乎。
  • 梁沈約泛永康江詩曰:長枝萌紫葉。清源泛綠苔。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來。臨睨信永矣。望美曖悠哉。寄言幽閨妾。羅袖勿空裁。
  • 又渡新安江貽京邑遊好詩曰:眷言訪舟客。茲川信可珍。洞澈隨深淺。皎鏡無冬春。千仞寫高樹。百丈見遊鱗。紛吾隔囂滓。寧可濯衣巾。願以潺湲末。霑君衣上塵。
  • 梁任昉濟浙江詩曰:昧旦乘輕風。江湖忽來往。或與歸波送。乍逐飜流上。近涯無睱目。遠峰更興想。綠樹懸宿根。丹崖頹久壤。
  • 又嚴陵瀨詩曰:群峰此峻極。參差百重嶂。清淺既漣漪。激石復奔壯。神物徒有造。終然莫能仗。
  • 梁劉孝綽和太子落日望水詩曰:川平落日迥。落照滿川漲。復此淪坡池。泒引別沮漳。耿耿流長脈。熠熠動輕光。臨泛自多美。況乃還故鄉。榜人夜理楫。棹女闇成粧。欲待春江曙。爭塗向洛陽。
  • 梁王臺卿臨滄波詩曰:高軒臨不測。清江窮廣深。天邊生岸影。水上結雲陰。風來白華起。潮滿黃沙沉。
  • 又泛江詩曰:春江下白帝。畫舸向黃牛。錦纜迴沙磧。蘭橈避荻洲。濕花隨水泛。空巢逐樹流。岸社多喬木。山城足迥樓。
  • 陳陰鏗晚出新亭詩曰:大江一浩蕩。離悲足幾重。潮落猶如蓋。雲昏不作峰。遠戍唯聞鼓。寒山但見松。九十方稱半。歸途詎有蹤。
  • 東晉郭璞江賦曰:咨五才之並用。寔水德之靈長。惟岷山之導江。初發源於濫觴。總括漢泗。兼包淮湘。并吞沅澧。汲引沮漳。源二分於崌崍。流九泒乎潯陽。鼓洪濤於赤岸。淪餘波於柴桑。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滈汗六州之域。經營炎景之外。呼吸萬里。吐納靈潮。自然往復。或夕或朝。若乃巴東之峽。夏后疏鑿。絕岸萬丈。璧立霞駮。碧沙潰沱而往來。巨石硉矹以前卻。魚則江豚海狶。叔鮪王鱣。䱻●●●。鮫鰩●鰱。爾其水物怪錯。則有王珧海月。土肉石華。瑣蛣腹蟹。水母目蝦。紫蚖如渠。洪蚶專車。瓊ꦁ晞曜以瑩珠。石●應節而揚葩。若乃龍鯉一角。奇鶬九頭。有鱉三足。有龜六眸。赬蟞肺躍而吐璣。文魮磬鳴以孕璆。ꄤ馬騰波以噓蹀。水兕雷咆乎陽侯。雹布餘糧。星離沙鏡。青綸競糾。縟組爭映。石帆蒙籠以蓋嶼。蓱實時出而漂泳。其下則金礦丹礫。雲精燭銀。鳴石列乎陽渚。浮磬肆乎陰濱。其羽族則有晨鵠天雞。鴢鷔鷗鸌。千類萬聲。自相諠聒。繁蔚芳蘺。隱藹水松。涯灌芊萰。潛薈蔥蘢。爰有包山洞庭。巴陵地道。潛達傍通。幽岫窈窕。金精玉英瑱其裏。瑤珠怪石綷其表。海童之所巡遊。琴高之所靈矯。冰夷倚浪以傲睨。江妃含嚬而矊眇。若乃宙宇澄寂。八風不翔。舟子於是搦櫂。涉人於是檥榜。漂飛雲。運艅艎。舳艫相屬。萬里連檣。泝迴沿流。或漁或商。長風颹以增扇。廣莫●(音麗。)而氣整。徐而不ꦂ。疾而不猛。鼓帆迅越。ꦃ漲截浻。倏忽數百。千里俄頃。於是蘆人漁人。擯落江山。衣則羽褐。食惟蔬鱻。或揮輪於懸碕。或中瀨而橫旋。忽忘夕而宵歸。詠采蔆以叩舷。及其譎變儵怳。符祥非一。動應無方。感事而出。經紀天地。錯綜人術。妙不可盡之於言。事不可窮之於筆。
  • 晉庾闡涉江賦曰:發中州之曲泫。背石頭之巖岨。溯晨風而遙邁。乘濤波而容與。於是時也。夕日將昏。天吳駭奔。陽侯漂海。若泛江豚。爾乃雲霧勃起。風流溷淆。排巖拒瀨。觸石興濤。澎湃洗渒。鬱怒咆哮。迴連波以岳墜。壑后土而川窅。總百川之殊勢。集朝宗乎滄浪。注天波於析木。瀲東極乎扶桑。體含弘而彌泰。道謙尊而逾光。齊山海以比量。冠百谷而稱王。此則水之勢也。且夫山川瑰怪。水物含靈。鱗千其族。羽萬其名。毛群詭觀。倮類殊形。明月晞光以夕耀。金沙逐波而吐瑛。撫楫中流。汨徂西土。過乎歷陽之津。迄乎橫江之浦。若乃越三江之下口。眇濡須以逕渡。邈天險之遐勢。歷習坎之重固。川瀆泓澄以含景。山水●●(○原訛盟。據馮校本改。)而鱗布。
  • 晉曹毗涉江賦曰:迄趙屯。歷彭川。脩岸靡靡。莞葦芊芊。紫蓮被翠波而抗英。碧椹乘天岸而星懸。百籟夕奏。山精夜燃。狂飆蕭瑟以洞駭。洪濤突兀而橫峙。爾乃江狶彭濞。夜火煇煥。凌錯吐飆。駭鯨噴瀾。采蜂於是汎波。文魚於是登岸。
  • 晉夏侯湛江上泛歌曰:悠悠兮遠征。倏倏兮暨南荊。南荊兮臨長江。臨江河兮討不庭。江水兮浩浩。長流兮萬里。洪浪兮雲轉。陽侯兮奔起。驚翼兮垂天。鯨魚兮岳跱。蘪蕪紛兮被皋陸。脩竹鬱兮翳崖趾。望江之南兮遨目桂林。桂林蓊鬱兮鶤雞揚音。凌波兮願濟。舟楫不具兮江水深沈。嗟迴盻於北夏。何歸軫之難尋。

  • 尚書禹貢曰:道淮自桐柏。
  • 毛詩曰: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 水經曰:淮水出南陽平氏縣昭稽山。東北過桐柏山。
  • 山海經曰:淮水出餘山。山在朝陽義鄉西。入海。
  • 魏文帝浮淮賦曰:建安十四年。師自譙東征。大興水軍。泛舟萬艘。雖孝武舳艫千里。殆不過也。泝淮水而南邁。泛洪潭之皇波。仰巖崗之隆阻。經東山之曲阿。於是驚風泛。涌波駭。眾帆張。群櫂起。爭先逐進。莫過(○疑涉下適字衍。)適相待。
  • 魏王粲浮淮賦曰:從王師以南征。浮淮水而遐逝。背渦浦之曲流。望馬丘之高澨。於是迅風興。濤波動。長瀨潭渨。滂沛豬溶。

  • 山海經曰:嶓冢之山。漢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江。
  • 尚書禹貢曰:嶓冢道漾。東流為漢。
  • 毛詩曰:漢廣。德廣所及也。文王之化。被乎南國。美化行於江漢之域。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 左氏傳曰:屈完謂齊桓公曰: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
  • 梁簡文帝玩漢水詩曰:雜色崑崙水。泓澄龍首渠。豈若茲川麗。清流疾且徐。離離細磧淨。藹藹樹陰疏。石衣隨溜卷。水芝扶浪舒。連翩寫去楫。鏡澈倒遙墟。聊持點纓上。於是察川魚。
  • 後漢蔡邕漢津賦曰:夫何大川之浩浩。披厚土以載形。納陽谷之所吐。兼漢沔之殊名。總畎澮之群液。演西土之陰精。過曼山以左迴。遊襄陽而南縈。於是遊目騁觀。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隴坻。下接江湖。導財運貨。懋遷有無。既乃風焱蕭瑟。勃焉並興。陽侯沛以奔騖。洪濤涌以沸騰。願乘流以上下。窮滄浪乎三澨。觀固宗之形兆。看洞庭之交會。

  • 山海經曰:洛水出洛西山。東北注河。入成皋之西。
  • 易曰:河出圖。雒出書。聖人則之。
  • 尚書曰:道洛自熊耳。東北會於澗瀍。
  • 國語曰:靈王二十二年。穀洛龍鬥。將毀宮室。王欲壅之。太子晉曰:夫山。土之聚也。藪。物之歸也。川。氣之導也。澤。水之鍾也。夫水聚於高。歸於下。今吾執政。無乃實所僻。而禍夫二川之神。王卒壅之。王室大亂。
  • 淮南子曰:雒水輕利宜禾。
  • 謝承後漢書曰:沛國陳宣。建武十年。雒水出。造天津城門。或欲築塞之。宣諫曰:昔王尊正身。金堤水退。況聖人耶。言未絕而水去。
  • 漢官典職曰:德陽殿。周遊容萬人。自偃師去宮四十五里。激洛水於殿下。
  • 太宗皇帝臨洛水詩曰:春蒐馳駿骨。總轡俯長河。霞處流縈錦。風前瀁卷羅。水花翻照樹。隄蘭倒插波。豈必汾陰曲。秋雲發棹歌。
  • 蘇味道和受圖溫洛詩曰:綠綺膺河檢。青壇俯洛濱。天旋俄制蹕。孝享屬嚴禋。陟配光三祖。懷柔洎百神。霧開中道日。雪斂屬車塵。預奉咸英奏。長歌億萬春。
  • 李嶠和拜洛詩曰:七萃鑾輿動。千年瑞檢開。文如龜貝出。圖似鳳銜來。殷薦三神享。明祠萬國陪。周旗黃鳥集。漢幄紫雲迴。日暮鉤陳轉。清歌上帝臺。
  • 牛鳳及和受圖溫洛詩曰:八神承玉輦。六羽驚瑤溪。戒道伊川北。通旌澗水西。御圖開洛匱。刻石與天齊。瑞日波中上。仙禽霧裏低。微臣矯弱翮。抃舞接鸞鷖。
  • 魏曹子建洛神賦曰:余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凌景山。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睹一麗人。于巖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彼何人斯。若斯之豔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虙妃。君王所見。無乃是乎。余告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髣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於是忽焉縱體。以游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採湍瀨之玄芝。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爾乃眾靈雜遝。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游女。體迅飛鳧。飄忽若神。淩波微步。羅襪生塵。於是屏翳收風。川后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鑾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

  • 山海經曰:東海之外有大壑。
  • 列子曰: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實惟無底之谷。
  • 莊子曰:諄芒東之大壑。遇苑風於東海濱。苑風曰:子將之大壑奚為。夫壑之為物。注焉而不滿。取焉而不竭。又曰: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 離騷曰:降望大壑。
  • 梁簡文帝大壑賦曰:渤海之東。不知幾億。大壑在焉。其深無極。悠悠既湊。滔滔不息。觀其浸受。壯其吞匿。歷詳眾水。異導殊名。江出濯錦。漢吐珠瑛。海逢時而不涌。河遇聖而知清。嗟乎。使夫懷山之水積。天漢之流駛。彭潛與渭濕俱臻。四瀆與九河同至。余乃知巨壑之難滿。尾閭之為異。

  • 爾雅曰: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
  • 桓譚新論曰:四瀆之源。最高而長。從高注下。其流激浚。故為平地災害。
  • 博物志曰:四瀆。濟出王屋山。其江河淮所出。已具別卷。
  • 周王褒四瀆祠碑銘曰:靈祠岳立。貝關雲浮。寂寥詭怪。髣髣神遊。姬嬴分國。河渭合流。桃花春水。靈草孤洲。潼鄉河曲。汾陰睺壤。亂流不度。龍門難上。河魚送迎。江妃來往。水開通跡。山臨高掌。智以藏往。神以知來。榮光離合。雲氣徘徊。水仙遺操。津吏餘杯。波息川后。浪靖澹臺。

  • 廣雅曰:陽侯濤。大波也。
  • 吳越春秋曰:吳王賜子胥劍。遂伏劍而死。吳王乃取子胥之尸。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江海。子胥因隨流揚波。成濤激岸。隨潮來往。
  • 論衡曰:儒書言。吳王夫差殺伍子胥。煮之於鑊。盛以囊。投之於江。子胥恚恨。臨水為濤。溺殺人。夫言吳王殺伍子胥投之於江。實也。言其恨恚。臨水為濤者。虛也。衛葅子路而漢烹彭越。子胥勇猛。不過子路彭越。然二士不能發怒於鼎鑊之中。子胥亦然。自先入鼎鑊。後乃入江。在鑊之時。其神豈怯。而勇於江水哉。何其怒氣前後不相副也。
  • 博物志曰:東海中有牛魚。其形如牛。剝其皮懸之。潮水至則毛起。潮去則伏。
  • 晉蘇彥於西陵觀濤詩曰:洪濤奔逸勢。駭浪駕丘山。訇隱振宇宙。漰磕津雲連。
  • 梁徐昉賦得觀濤詩曰:雲容雜浪起。楚水漫吳流。漸看遙樹沒。稍見遠天浮。漁人迷舊浦。海鳥失前洲。不測滄溟曠。輕鱗幸自游。
  • 晉顧愷之觀濤賦曰:臨浙江以北眷。壯滄海之宏流。水無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既藏珍而納景。且激波而揚濤。其中則有珊瑚明月。石帆瑤瑛。彫鱗采介。特種奇名。崩巒填壑。傾堆漸隅。岑有積螺。嶺有懸魚。謨茲濤之為體。亦崇廣而宏浚。形無常而參神。斯必來以知信。勢剛凌以周威。質柔弱以協順。
  • 晉曹毗觀濤賦曰:伊山水之遼迥。何秋月之淒清。瞻滄津之騰起。觀雲濤之來征。爾其勢也。發源溟池。迴衝天井。灑拂倉漢。遙櫟星景。伍子結誓於陰府。洪湍應期而來騁。汩如八風俱臻。隗若崑崙抗嶺。
  • 晉伏滔望濤賦曰:若夫金祇理轡。素月告望。宏濤於是鬱起。重流於是電驤。起沙渟而迅邁。觸橫門而剋壯。灌江津而砰磕。鼓赤岸而激揚。鬱律煙騰。隗兀連崗。重疊巘而天竦。洄湍澼而起漲。

  • 爾雅曰:泉一見一否為瀸。濫泉正出。正出。涌出也。沃泉懸出。懸。下出也。汎泉仄出。仄出。旁出也。
  • 論語撰考讖曰:水名盜泉。仲尼不嗽。
  • 呂氏春秋曰:太公釣於滋泉。
  • 淮南子曰:崑崙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
  • 東觀漢記曰:耿恭為校尉。居疏勒。匈奴來攻。城中穿井十五丈無水。恭曰:聞二師將軍。拔佩刀刺山。而飛泉出。今漢德神靈。豈有窮乎。乃正衣服。向井拜。為吏請禱。有頃。井泉濆出。
  • 應劭漢官儀曰:酒泉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曰酒泉。
  • 吳郡錄曰:始興有始興山。山出溫泉。
  • 天門零縣有溫泉。丹陽江乘縣有湯山。出溫泉。二所可以治(○太平御覽七十一作瀹。)雞。
  • 廣志曰:溫泉。西者在新豐。北者在廣平。有美泉出。溉種。出穀香美。在汲郡。新成縣有泠泉。水冷如冰。在湖縣有鹽泉。煮則為鹽。有醴泉。用之愈疾。
  • 晉安帝紀曰:吳隱之性廉操。為廣州刺史。界有一水。謂之貪泉。古老云。飲此水者。廉士皆貪。隱之始踐境。先至水所。酌而飲之。因賦詩以言志。若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清操逾厲。
  • 宣城記曰:臨城縣南四十里。有蓋山。百許步有姑舒(○文選注四十三。初學記八。太平御覽七十作舒姑。此倒。)泉。昔有舒女。與其父析薪於此泉。女因坐。牽挽不動。乃還告家。比還。唯見清泉湛然。女母曰:吾女好音樂。乃作絃歌。泉涌洄流。有朱鯉一雙。令(○文選注作今。御覽同。)人作樂嬉戲。泉故涌出。
  • 漢水記曰:漢水有溫泉。方圓數十步。冬夏常沸涌。望見白氣衝天。能差百病。
  • 江乘地記曰:東南三十五里。有半湯泉。半冷半溫。共同一壑。
  • 盛弘之荊州記曰:新陽縣惠澤中。有溫泉。冬月。未至數里。遙望白氣。浮蒸如煙。上下采映。狀若綺疏。又有車輪雙轅形。世傳昔有玉女乘車。自投此泉。今人時見女子。姿儀光麗。往來倏忽。
  • 又曰:夷道縣句將山下。有三泉。傳云。本無此泉。居者皆苦遠汲。人人多賣水與之。有一女子。孤貧豚縷。無以貿易。有一乞人。衣麄貌醜。瘡痍竟體。村人見之。無不穢惡。唯女子獨加哀矜。割飯飴之。乞人食畢曰:我感嫗行善。欲思相報。為何所須。女答曰:何恩可報。且今所須之物。非君能得。因問所須。女子曰:正願此山下有水可汲。乞人乃取腰中書刀。刺山下三處。即飛泉涌出。因便辭去。忽然不見。
  • 括地圖曰:負丘之山。上有赤泉。飲之不老。神宮有英泉。飲之。眠三百歲乃覺。不知死。
  • 十洲記曰:瀛洲有玉膏。山出泉如酒味。名為玉酒。
  • 北齊劉逖浴湯泉詩曰:驪岫猶懷玉。新豐尚有家。神井堪銷疹。溫泉足蕩邪。紫苔生石岸。黃沫擁金沙。振衣殊未已。飜然停使車。
  • 後漢張衡溫泉賦曰:陽春之月。百草萋萋。余在遠行。願望有懷。遂適驪山。觀溫泉。浴神井。風中巒。壯厥類之獨美。思在化之所原。覽中域之珍。(○初學記七珍下有怪字。此脫。)無斯水之神靈。控湯谷于瀛洲。濯日月乎中營。蔭高山之北延。處幽屏以閒清。於是殊方交涉。駿奔來臻。士女曄其鱗萃。紛雜遝其如絪。
  • 晉傅咸神泉賦序曰:余所居庭前。有涌泉。在夏則冷。涉冬而溫。溫則水物冬生。冷則冰可以過。每夏遊之。不知歲之有暑耳。惟茲神泉。厥理難原。在冬則溫。既夏而寒。混混洋洋。載清載瀾。遂乃坻以文石。樹之柳杞。密葉雲覆。重蔭蔽沚。氣泠泠以含涼。風肅肅而恆起。于時朱明紀運。旭日馳光。鬱鬱隆暑。赫赫太陽。盥(○全晉文五十一作盥。)玉體於素波。身淒焉而自清。不知天時之有暑。忽謂繁霜之隕庭。逮至旻秋既逝。司寒騁節。六合蕭條。嚴風凜冽。河洛輟流。太陰凝結。彼溰溰而含凍。此灼灼而含熱。綠竹猗猗。荇藻青青。是託斯茂。是殖斯榮。
  • 周王褒溫湯碑曰:原夫二儀開闢。雷風以之通響。五材運行。水火因而並用。炎上作苦。既麗純陽之德。潤下作鹹。且協凝陰之度。至於遷陵熱溪。沉魚涌浪。炎洲燒地。穴鼠含煙。火井飛泉。垂天遠扇。焦源沸水。衝流迸集。甘川浴日。跳波邁椒丘之野。湯谷揚濤。激水疾龍門之箭。故以地伏流黃。神泉愈疾云云。其銘曰:挺此溫谷。驪岳之陰。白礬上徹。丹沙下沉。華清駐老。飛流瑩心。谷神不死。川德愈深。
  • 周庾信溫湯碑曰:咸池浴日。先應綠甲之圖。砥柱浮天。始受玄夷之命。仁則滌蕩埃氛。義則激揚清濁。勇則負山餘力。弱則鴻毛不勝。仲春則榆莢同流。三月則桃花共下。其色變者。流為五雲之漿。其味美者。結為三危之露。煙青於銅浦。色白於鉛溪。非神鼎而長沸。異龍池而獨涌。洒胃湔腸。興羸起瘠。秦皇餘石。仍為鴈齒之階。漢武舊陶。即用魚鱗之瓦。山閒湧水。實表忠誠。室內江流。彌彰純孝。豈若醴泉消疾。聞乎建武之朝。神水蠲痾。在乎咸康之世。嵩岳三仙之館。不孤擅於天池。華陰百丈之泉。豈獨高於蓮井。

  • 說文曰:湖。大陂也。楊州浸有五湖。水澤所仰以溉灌也。
  • 越絕書曰:大湖周三萬六千頃。
  • 神異經曰:北方荒外有石湖。其水冰。
  • 淮南子曰:夫歷陽之都。一夕反而為湖。歷陽。淮南國名。昔有老嫗。常行仁義。有兩書生過之。謂曰:此國當沒為湖。視東城門閫有血。便走上山。勿反顧也。自爾。此嫗數往視門閫。吏問之。姥對如其言。暮。門吏殺雞。以血塗門。明日。嫗早往視。門血。便走上山。國沒為湖。
  • 風俗通曰:越滅吳。范蠡乘舟於五湖。
  • 語林曰:褚公與孫綽遊曲阿後湖。狂風忽起。舫欲傾。諸公已醉。乃曰:此舫人皆無可以招天譴者。唯有興公多塵滓。正當以厭天欲耳。便欲捉擲水中。孫遽無計。唯大啼曰:季野。卿念我。
  • 述異記曰:桓沖為江州刺史。乃遣人周行廬山。冀睹靈異。既陟崇巘。有一湖。匝生桑樹。有大群白鵝。湖中有敗艑赤鱗魚。
  • 劉道真錢塘記曰:明聖湖在縣南。去縣三里。父老相傳。湖有金牛。
  • 鄭緝之東陽記曰:北山有湖。故老相傳云。其下有居民曰徐公者。常登嶺至此處。見湖水湛然。有二人共博於湖間。自稱赤松子安期先生。有一壺酒。因酌以飲徐公。徐公醉而寐其側。比醒。不復見二人。而宿草攢蔓其上。家人以為死也。喪服三年。服竟。徐公方反。今其處猶為徐公湖。
  • 裴氏廣州記曰:廬山頂有湖。廣數頃。有楊梅山桃。止得於上飽噉。不得持去。
  • 秦州記曰:武都山前有湖。冬夏無增減。義熙初。有白龍於此湖升天。
  • 鄧德明南康記曰:平固縣覆笥山上。有太湖。周數十里。靈果異物。皆不可識。又有石鴈。浮在湖中。每至秋天。石鴈飛鳴。如候時也。
  • 風土記曰:陽羨縣東。有太湖。中有包山。山下有洞穴。潛行地中。云無所不通。謂之洞庭地脈也。
  • 荊山記曰:巴陵南有青草湖。周迴百里。日月出沒其中。湖南有青草山。故因為名。
  • 晉李顒涉湖詩曰:旋經義興境。弭棹石蘭渚。震澤為何在。今唯大湖浦。圓徑縈五百。眇目緬無睹。高天淼若岸。長津雜如縷。
  • 宋孝武濟曲阿後湖詩曰:宵登毗陵路。旦過雲陽郛。平湖曠津濟。菰渚迭明蕪。和風翼歸采。夕氛晦山嵎。驚瀾飜魚藻。赬霞照桑榆。
  • 宋謝靈運石壁還湖中作詩曰: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忘歸。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芰荷迭映曖。蒲稗相因依。披拂趍南逕。愉悅偃東扉。
  • 宋謝惠連汎南湖至石帆詩曰:軌息陸塗初。枻鼓川路始。漣漪繁波漾。參差層峰跱。蕭疏野趣生。逶迤白雲起。登陟苦跋涉。䁹盼樂心耳。即翫翫有竭。在興興無已。
  • 梁元帝泛蕪湖詩曰:桂潭連菊岸。桃李夾成蹊。石文如濯錦。雲飛似散珪。橈度菱根反。船去荇枝低。颿隨迎雨鷰。鼓逐伺潮雞。
  • 梁范雲治西湖詩曰:史氏導漳水。西門溉河潮。圖始未能悅。克終良可要。擁鍤勸年首。提爵勞春朝。平皋草色嫩。通林鳥聲嬌。已集故池鶩。行蒔新田苗。何吁畚築苦。方驩魚稻饒。
  • 陳陰鏗渡青草湖詩曰:洞庭春溜滿。平湖錦帆張。源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近。江連巫峽長。帶天澄迥碧。映日動浮光。行舟逗遠樹。渡鳥息危檣。滔滔不可測。一𥯤詎能航。
  • 陳劉刪汎宮亭湖詩曰:迴艫乘泒水。舉帆逐分風。滉瀁疑無際。飄揚似度空。檣烏排鳥路。船影沒河宮。孤石滄波裏。匡山苦霧中。寄言千金子。安知萬里蓬。
  • 吳楊泉五湖賦曰:乃天地之玄源。陰陽之所徂。上值箕斗之精。與雲漢乎同模。受三方之灌溉。為百川之巨都。居楊州之大澤。苞吳越之具區。南與長江分體。東與巨海合流。太陰之所毖。玄靈之所遊。追湖水而往還。通蓬萊與瀛洲。爾乃詳觀其廣深之所極。延袤之規方。邈乎浩浩。漫乎洋洋。西合乎濛汜。東苞乎扶桑。日月於是出入。與天漢乎相望。左有苞山。連以醴瀆。岝頟崔嵬。穹窮紆曲。右有平原廣澤。蔓延旁薄。原隰陂阪。各有條格。茹蘆菼薍。隱軫肴錯。衝風之所去。零雨之所薄。

  • 毛詩曰: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 史記曰:高祖母曰劉媼。常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事具帝王部中。)
  • 淮南子曰:譬若同陂而溉田。其愛水均也。
  • 續漢書曰:郭泰入汝南。交黃叔度。至南州。先過袁奉高。不宿而去。從叔度。累日。或以問泰。泰曰:袁奉高之器。譬諸軌濫。雖清而易挹也。叔度之器。汪汪若萬頃之陂。澄之而不清。混之而不濁。不可量也。
  • 魏略曰:明帝出次摩陂。有龍見於井中。帝出觀。因改摩陂為龍陂。
  • 漢宮殿疏曰:鴈鶩陂。蓋地六頃。承昆明池下流。
  • 抱朴子曰:葛仙公每飲酒醉。常入家門前陂水中臥。竟日乃出。
  • 汝南先賢傳曰:鄭敬去吏。隱居于蟻陂之陽。以漁釣自娛。彈琴詠詩。常方坐於陂側。
  • 襄陽耆舊記曰:宜城縣東北角。有熨斗陂。
  • 魏文帝於玄武陂作詩曰:兄弟共行遊。驅車出西城。野田廣開闢。川渠互相經。黍稷何鬱鬱。流波激悲聲。菱芡覆綠水。芙蓉發丹榮。柳垂重蔭綠。向我池邊生。乘渚望長洲。群鳥讙譁鳴。萍藻泛濫浮。澹澹隨風傾。
  • 晉張載洪池陂銘曰:開源東注。出自城池。魚鱉熾殖。水鳥盈涯。菱藕狎獦。秔稻連畦。漸臺中起。列館參差。惟水泱泱。厥大難訾。

  • 毛詩曰:東門之池。可以漚麻。
  • 又曰: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沼。池也。)六韜曰:殷君喜為酒池。迴船糟丘。穆天子傳曰:天子西征。至于玄池。天子三日休于玄池之上。乃奏廣樂而歸。是曰樂池。
  • 又曰: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事具樂部。)
  • 韓詩外傳曰:齊景公出弋昭華之池也。
  • 漢書曰:賈山奏事吳王曰:吳有諸侯之位。而實富於天子。游曲臺。臨上路。不如朝夕之池。深壁高壘。副以闕城。不如長江之固。江淮之險。
  • 又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象神山也。
  • 魏志曰:黃初三年。穿靈芝池。
  • 逸士傳曰:堯讓天子於許由。許由逃。巢父聞之。而洗耳於池。
  • 顧子曰:與子華遊東池。子華曰:水有四德。池為一焉。沐浴群生。澤流萬世。仁也。揚清激濁。滌蕩塵穢。義也。弱而難勝。勇也。導江疏河。變盈流謙。智也。顧子曰:我得女於池上矣。
  • 華陽國志曰:滇池縣有澤水。周迴二百里。所出深廣。下流淺狹。似如倒流。故俗曰滇池。長老傳言。池中有神馬。與家馬交。則生駿駒。世稱滇池駒。日行五百里。
  • 襄陽記曰:峴山南。習郁大魚池。依范蠡養魚法。種楸芙蓉菱芡。山季倫每臨此池。輒大醉而歸。恆曰:比我高陽池也。城中小兒歌之曰:山公何所往。來至高陽池。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
  • 王羲之書云。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寡人躭之若是。未必後之。(事具藝部書篇。)
  • 續述征記曰:大梁西南七十里尉氏縣。有蓬池。
  • 梁州記曰:明月池南二里。有七女池。
  • 魏文帝芙蓉池詩曰:乘輦夜行遨。逍遙步西園。雙渠相灌溉。嘉木繞通川。卑枝拂羽蓋。脩條摩蒼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遨遊快心意。保己終百年。
  • 魏陳王曹植詩曰:逍遙芙蓉池。翩翩戲輕舟。南陽栖雙鵠。北柳有鳴鳩。
  • 梁武帝首夏泛天池詩曰:薄遊朱明節。泛漾天淵池。舟楫互容與。藻蘋相推移。碧沚紅菡萏。白沙青漣漪。新枝拂舊石。殘花落故池。葉軟風易出。草密路難披。
  • 梁簡文帝山池詩曰:日暮芙蓉水。聊登鳴鶴舟。飛艫飾羽毦。長幔覆緹紬。停輿依柳息。住蓋影空留。古樹橫臨沼。新藤上挂樓。魚游向闇集。戲鳥逗楂流。
  • 梁庾肩吾山池應令詩曰:閬苑秋光暮。金塘牧潦清。荷低芝蓋出。浪湧鷰舟輕。逆湍留棹唱。帶谷聚笳聲。岸竹交臨浦。山桐迥出城。水逐雲峰闇。寒隨殿影生。
  • 梁王臺卿山池詩曰:歷覽周仁智。登臨歡豫多。穿渠引金谷。闢道出銅駝。長橋時跨水。曲閣乍臨波。巖風生竹樹。池香出芰荷。石幽銜細草。林末度橫柯。
  • 梁鮑至山池詩曰:望園光景暮。林觀歇雰埃。荷疏不礙楫。石淺好縈苔。風花逐榜轉。山路向橋開。樹交樓影沒。岸暗水光來。
  • 後魏溫子升春日臨池詩曰:光風動春樹。丹霞起暮陰。嵯峨映連璧。飄颻下散金。徒自臨濠渚。空復撫鳴琴。莫知流水曲。誰辯游魚心。
  • 周庾信奉和山池詩曰:樂官多暇豫。望苑蹔迴輿。鳴笳陵絕限。飛蓋歷通渠。桂亭花未落。桐門葉半疏。荷風驚浴鳥。橋影聚行魚。日落含山氣。雲歸帶雨餘。
  • 又晚讌昆明池詩曰:春餘足光景。趙李舊經過。上林棗腰細。新豐酒泛多。小船行釣里。新盤待摘荷。蘭皋徒稅駕。何處有凌波。
  • 又奉和初濬池成清晨臨泛詩曰:千金高堰合。百頃浚源開。飜逢積草浪。更識昆明灰。虎嘯風還急。雞鳴潮即來。時看青雀舫。遙逐貴舟迴。
  • 周王褒玄圃濬池詩曰:長洲春水滿。臨汎廣川中。石壁如明鏡。飛橋類飲虹。垂楊夾浦綠。新桃緣逕紅。對樓還泊岸。迎波蹔守風。漁舟釣欲滿。蓮房採半空。於茲臨北闕。非復坐墻東。
  • 又山池落日詩曰:竹館掩荊扉。池光晦晚暉。孤舟隱荷出。輕棹染苔歸。浴禽時侶竄。驚羽忽單飛。
  • 陳徐陵山池應令詩曰:畫舸圖仙獸。飛艎挂采斿。榜人事金槳。釣女飾銀鉤。細萍時帶楫。低荷乍入舟。猿啼知谷晚。蟬噎覺山秋。
  • 又奉和山池詩曰:羅浮無定所。鬱島屢遷移。不覺因風雨。何時入後池。樓臺非一勢。臨翫自多奇。雲生對戶石。猿挂入櫩枝。
  • 陳陰鏗經豐城劍池詩曰:清池自湛淡。神劍久遷移。無復連星氣。空餘似月池。夾篠澄深淥。含風結細漪。唯有蓮華萼。還想匣中雌。
  • 隋江總秋日昆明池詩曰:玄沼蕭條望。遊人意緒多。終南雲影落。渭北雨聲過。蟬噪金堤柳。鷺飲石鯨波。珠來照似月。織處寫成河。詎知臨水歎。非復採蓮歌。
  • 隋薛道衡遊昆明池詩曰:霸陵因靜退。靈沼暫徘徊。新船木蘭楫。舊宇豫樟材。荷心宜露泣。竹徑重風來。魚潛疑刻石。沙闇似沉灰。
  • 晉張載濛汜池賦曰:麗華池之湛淡。開重壤以停源。激通渠於千金。承瀍洛之長川。挹洪流之汪濊。包素瀨之寒泉。既乃北通醴泉。東入紫宮。左面九市。右帶閬風。周墉建乎其表。洋波迴乎其中。幽瀆傍集。潛流獨注。仰承河漢。吐納雲霧。緣以采石。殖以嘉樹。水禽育而萬品。珍魚產而無數。蒼苔汎濫。脩條垂幹。綠葉覆水。玄蔭珍岸。紅蓮煒而秀出。繁葩赩以煥爛。遊龍躍翼而上征。翔鳳因儀而下觀。想白日之納光。睹洪暉之皓旰。於是天子乘玉輦。時遨遊。排金門。出千秋。造綠池。鏡清流。翳華蓋以逍遙。攬魚釣之所收。纎緒挂而鱣鮪來。芳餌沉而鰋鯉浮。豐夥踰於巨壑。信可樂以忘憂。
  • 晉郭璞鹽池賦曰:水潤下以作鹹。莫斯鹽之最靈。傍峻岳以發源。池茫爾而海渟。嗟玄液之潛洞。羌莫知其所生。狀委蛇其若漢。流漫漫以漭漭。吁鑿鑿以粲粲。色皓然而雪朗。揚赤波之煥爛。光旰旰以晃晃。隆陽映而不燋。洪涔沃而不長。磊崔𡸮碓。鍔剡棋方。玉潤膏津。雪白凌岡。粲如散璽。煥若布璋。爛然漢明。晃爾霞赤。望之絳承。即之雪積。翠塗內映。赬液外羃。動而愈生。損而茲益。若乃煎海鑠泉。或凍或漉。所贍不過一鄉。所營不過鍾斛。飴戎見珍於西鄰。火井擅奇乎巴濮。豈若茲池之所產。帶神邑之名岳。吸靈潤於河汾。總膏液乎澮涑。
  • 宋謝莊悅曲池賦曰:北山兮黛柏。南江兮赬石。赬岸兮若虹。黛樹兮如畫。暮雲兮十重。朝霞兮千尺。步東池兮夜未久。臥西窗兮月向山。引一息於魂內。擾百緒於眼前。
  • 隋江總芳林園天淵池銘曰:歲次執徐。月維大呂。爰命梓匠。廣脩畚鍤。摽置舊趾。開浚昔基。東西彌望。雲霧之所澄蕩。南北紆縈。虹霓之所引曜。曉川漾璧。似日御之在河宿。夜浪浮金。疑月輪之馳水府。前瞰萬雉。列榭參差。卻拒三襲。危巒聳峭。瑰鳥異禽。自學歌舞。神木靈卉。不知搖落。但叔皮覽海。序螭蛟之泛濫。吉甫臨舟。美檉松之蓊茸。尚復著在吟詠。緘彼緹緗。況我君門。盛事未紀。謬頒待詔。謹製銘云。石溝溜密。蘭渚潮平。九華閣道。百丈層盈。液搖殿色。殿寫波明。
  • 晉江逌諫鑿北池表曰:伏承當鑿北池及立閣道。雖湫阨陋小。用功甚微。又役不擾民。賦不及外。至簡至約。誠不可加。然於愚懷。實有眷眷。

  • 爾雅曰:水注川曰谿。山瀆無所通曰谿。
  • 管子曰:桓公北征孤竹。至卑耳之谿。(事具武部。)
  • 俗說曰:郗僧施青溪中汎。到一曲之處。輒作詩一篇。謝益壽見詩笑曰:青谿之曲。復何窮盡。
  • 武昌記曰:樊山東有小谿。夏時懷袖恆有寒氣。故謂之寒谿。
  • 裴氏廣州記曰:管谿周圓丈餘。水極沸涌。如猛火煎油聲。荊州記曰:酈縣北五十里。有菊谿。源出縣西北五十里石澗山。東南流。會專水。兩岸多甘菊。
  • 盛弘之荊州記曰:桂陽郡西南宿山。水出注大谿。號曰橫谿。水甚深。冬夏不乾。俗謂之貪泉。飲者輒冒於財賄。
  • 梁任昉泛長谿詩曰:徇祿聚歸糧。依隱謝羇勒。絕物甘離群。長懷忽去國。長谿水東舍。震區窮水域。道遇垂綸叟。聊訪問津惑。弭楫申九言。無為累牽纆。長泛滄浪水。平明至曛黑。
  • 又落日汎舟東谿詩曰:黝黝桑柘繁。芃芃麻麥盛。交柯谿易陰。反景澄餘映。吾生雖有待。樂天庶知命。不學梁甫吟。唯識滄浪詠。田荒我有役。秩滿余謝病。
  • 宋謝靈運長谿賦曰:潭結綠而澄清。瀨揚白而戴華。飛急聲之瑟汩。散輕文之漣羅。始鏡底以如玉。終積岸而成沙。

  • 爾雅曰:水注谿曰谷。
  • 毛詩曰: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
  • 又曰: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事具鳥部。)
  • 又曰:皎皎白駒。在彼空谷。
  • 老子曰:谷得一以盈。谷無以盈。將恐竭。
  • 韓子曰:昔齊桓公入山。問父老。此為何谷。答曰:臣舊畜牛生犢。以子買駒。少年謂牛不生駒。遂持而去。傍鄰謂臣愚。遂名為愚公谷。(說苑又載。事具人部諷篇。)
  • 韓詩外傳曰:孔子南遊適楚。至於阿谷之隧。有處子佩璜而浣者。孔子抽觴以授子貢曰:以觀其辭。
  • 劉向別錄曰:方士傳言。鄒衍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穀。鄒子居之。吹律而溫氣至。而穀生。今名黍谷。
  • 漢武故事曰:上微時行至柏谷。舍於逆旅。逆旅翁罵之。因從乞漿。翁曰:正有溺。無漿也。
  • 博物志曰:夏桀之時。為長夜宮於深谷之中。男女雜處。三旬不出聽政。其後大風揚沙。一夕填此谷。
  • 周景式廬山記曰:石門是一大谷。谷中有脩林萬頃。偉木千尋。日月之光罕照焉。
  • 戴延之西征記曰:梓澤。去洛城六十里。梓澤。金谷也。中朝賢達所集。賦詩猶存。是石崇居處。
  • 晉胡濟湹谷賦曰:嘉高崗之崇峻兮。臨玄谷以遠覽。仰高丘之崔嵬兮。望清川之澹澹。爾乃陟重險。涉榛薄。倚春木。臨幽壑。深谷豁以窈藹。高峰鬱而岝崿。

  • 釋名曰:澗。間也。言在兩山間也。
  • 說文曰:澗。山夾水也。從水間聲也。
  • 爾雅曰:山夾水曰澗。
  • 韓宣(○字衍。)
  • 子曰:董安于為趙上地守。行右阜山。見深澗峭如墻。深百仞。問其鄉左右曰:人嘗有入此乎。曰:無有。有嬰兒狂聾人入此乎。曰:無有。有牛馬犬入此乎。曰:無有。安于歎曰:吾能治矣。使吾法之無改。猶入澗之必死。則民莫之犯也。
  • 漢書曰:沛公與項籍臨廣武澗而語。數籍以十罪。
  • 石崇金谷序曰:余有別廬。在河南界金谷澗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樹眾果竹木草藥之屬。
  • 異苑曰:苻堅為慕容沖所襲。堅馳騧馬。墯而落澗。追兵幾及。計無由出。馬即踟躕臨澗。垂控與堅。堅不能及。馬又跪而授焉。堅授(○太平御覽六十九作攀。)之。得登岸而走。
  • 梁劉孝威賦得曲澗詩曰:澗流急易轉。溪竹闇難開。近樓俄已失。前州忽復迴。石岸生寒癬。沉根漬水苔。菱舟失道去。歸鳧迷逕來。
  • 宋徐諼華林北澗詩曰:總長潭兮括遠源。下沉溜兮起輕泉。迴溪浚兮曲沼阻。衝波激兮瀨淺淺。貫九谷兮積靈芝。飛清濤兮潔澄連。

  • 說文曰:浦。水濱也。
  • 風土記曰:大水小口別通為浦。
  • 楚詞曰:出漵浦而邅迴。
  • 又曰:望美人兮南浦。
  • 述征記曰:興浦。舊魏步道。吳揭水灌之。今絕道為浦。
  • 顧微廣州記曰:溪浦口。有蒲母。養龍。裂斷其尾。因呼龍掘。人時見之。則土境大豐而利涉也。
  • 劉楨京口記曰:縣城東南大路。過長堽五里。得屠兒浦者。昔諸屠兒居此小浦。因以為名也。
  • 伏滔北征記曰:廣陵西一里水名公路浦。袁術自九江東奔袁譚於下邳。由此浦渡。因名也。
  • 梁簡文帝入漵浦詩曰:泛水入迴塘。空枝度日光。竹垂懸掃浪。鳧疑遠避檣。
  • 梁丘遲旦發漁浦潭詩曰:魚潭霧已開。赤亭風未颺。櫂歌發中流。鳴鞞響沓嶂。村童忽相聚。野老時一望。詭怪石異象。危絕峰殊狀。森森荒樹齊。淅淅寒沙漲。藤垂島異陟。崖傾嶼難傍。
  • 宋王弘廣陵前浦開表曰:伏聞廣陵前浦。榛蕪歷久。近復開除。清源虛邃。含明內鑒。瑞以數致。象以類應。夫如是者。鸞響鳳儀。可停屬而須矣。

  • 史記曰: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無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閒。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抵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閒。然渠成。亦秦之利也。卒使就渠。渠就而用注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秦以富強。因命曰鄭國渠。
  • 漢書曰:張掖郡有千金渠。
  • 地理書曰:滎陽有浪蕩渠。
  • 後漢蔡邕京兆樊惠渠頌曰:洪範八政。一曰食。周禮十職。一曰農。生民之本。於是乎出。豐殖財用。於是乎在。陽陵縣東。厥地汙泥。嘉穀不殖。光和五年。京兆尹樊君。勤恤民隱。乃命立新渠。曩之毒田。化為甘壤。相與謳談。斐然成章。謂之樊惠渠。其歌曰:我有長流。莫或閼之。我有溝澮。莫有達之。田疇斥鹵。莫脩莫治。飢饉困瘁。莫恤莫思。

  • 盛弘之荊州記曰:隨郡北界。有九井。相傳神農既育。九井自穿。又云。浚一井。則眾井水皆動。
  • 又曰:江陵縣東北十里天井臺。東臨天井。井周迴二里許。中有潛室。人時見之。輒有兵寇。
  • 戴延之西征記曰:太極殿上有金井金博山。鹿盧交龍。負山於井上。有金師子。在龍下。
  • 潯陽記曰:盆城。灌嬰所築。孫權經此城。自摽井地。令人掘之。正得故井。銘云潁陰侯所開。云三百年當塞。塞後不滿百年。當為應運者所開。權欣悅。以為己瑞。井甚深大。江中風浪。此井輒動。常當之。
  • 嵩高山記曰:少室山有雲母井。
  • 異物志曰:廬陵城中有一井。中有二色水。半青半黃。黃者灰汁。取作糜粥。皆作金色。土人名灰汁為金。因名為金井。
  • 異苑曰:句容縣有延陵季子廟。廟前井及瀆。恆自涌沸。故曰沸井。于今猶然。
  • 又曰:臨邛有火井。漢室之隆。則炎赫彌熾。暨桓靈之際。火勢漸微。諸葛亮一瞰而更盛。
  • 梁范雲詠井詩曰:乃鑒長林曲。有浚廣庭前。即源以為浪。因方自成圓。兼冬積溫水。疊暑必寒泉。不甘未應竭。既涸斷來翾。
  • 又悲故井詩曰:因舊未嘗改。緣甘故先竭。歷稔久無禽。一朝見開渫。泌泉既斯涌。短綆將安設。
  • 晉郭璞井賦曰:益作井。龍登天。鑿后土。洞黃泉。潛源存溱。潏潏涓涓。爾乃冠玉檻。甃鱗錯。鼓鹿盧。揮勁索。飛輕袪之繽紛。手爭鶩而互弱。長縲委蛇以曾縈。瑤甕龍騰而灑激。乃回澄以靜映。狀冏然而鏡灼。挹之不損。停之不溢。莫察其源。動而愈出。信潤下而德施。壯邑移以不改。獨星陳於丘墟兮。越百代而猶在。守虛靜以玄澹兮。不東流而注海。
  • 晉孫楚井賦曰:苦行潦之滓濁。靡清流以自娛。乃喟爾而有感。率鄰左之數夫。脈厥土以興作。登甘醴於玄虛。渴人來翔。行旅是賴。輟耕息肩。不期而會。沉黃李。浮朱柰。雜狸首之班如。飛清塵以洮汰。枕玄石以盥嗽。喜遨怡以緩帶。
  • 晉江逌井賦曰:穿重壤之十仞兮。搆玉甃之百節。營之不日。既汲既渫。潛流炤炤。寒泉冽冽。挹之不損。滀之不充。納而不處其有。興而不匱其豐。先王借象以辯義。君子擬淡以自綏。神龍來蟠以育鱗。列仙一嗽而雲飛。
  • 晉卞敬宗溝井贊曰:爰有邃井。冽彼下泉。引流重壤。合耀青天。蘊甘澄潔。湛爾終年。圖象懷惻。寄旨嘉荃。
  • 後漢李尤井銘曰:井之所尚。寒泉冽清。法律取象。不概自平。多取不損。少汲不盈。執憲若斯。何有邪傾。

  • 易坤卦曰: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至。陰始凝也。
  • 毛詩曰: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
  • 又曰: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二日。夏之十二月。三日。夏之正月。鑿。取冰。沖沖。聲貌。凌陰。冰室也。漢書曰:晁錯上書曰:夫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
  • 孫盛雜語曰:王祥字休徵。性至孝。後母苛虐。欲危害祥。祥色養無怠。盛寒之月。後母曰:吾思生魚。祥脫衣。將剖冰求之。有少處冰解。下有魚出。因以奉養。
  • 楚詞曰:魂兮歸來。北方不可以止。增冰峨峨。飛雪千里。
  • 鄧析書曰:明君之御民。若乘奔而無轡。履冰而負重也。
  • 孫卿子曰:冰生於水而寒於水。
  • 淮南子曰:見一葉之落。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諭遠也。
  • 左傳曰: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覿而出之。其藏冰也。深山窮谷。固陰冱寒。於是乎取之。
  • 老子曰:渙若冰將釋。
  • 史記曰:周紀曰:姜嫄為帝嚳元妃。出里。見巨人跡而履之。身動如孕。暮而生子。以為不祥。棄於冰之上。鳥以翼覆薦之。
  • 論衡曰:夫𤓉一炬火。爨一鑊水。終日不熱也。倚一尺冰。置庖廚中。終夜不寒也。何則。微小之感。不能動大也。今鄒衍之歎。不過如一炬尺冰。而皇天巨大。不徒鑊水庖廚也。一夫仰歎。天為降霜。何天之易感。霜之易降也。
  • 吳越春秋曰:越王念吳。欲復怨。非一旦也。苦思勞心。夜以接日。冬寒則抱冰。夏熱則握火。愁心苦志。懸膽於戶。出入嘗之。不絕於口。
  • 魏子曰:危殆之國。治不益之民。是猶薄冰當白日。聚毛過猛火也。
  • 博物志曰: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有火出。
  • 束皙集曰:君聞薄冰凝池。非登廟之寶。零露垂林。非綴冕之飾。必將採素璧於層山。探圓珠於重泉也。
  • 晉顧凱之冰賦曰:激厲風而貞質。仰和景而融暉。清流離之光徹。邈雲英之巍巍。爾乃連綿絡幕。乍結乍無。義剛有折。照壺則虛。託形超象。比朗玄珠。若乃上結薄映。下鏡長泉。靈葩隨流。含馨楊鮮。
  • 晉庾倏(○按當作儵。)冰井賦曰:嘉陰陽之博施。美天地之廣宣。萬物雜而無越。不易類以相干。或專陽負暑。或固陰冱寒。塗雖殊而同歸。信協德而俱延。於是孟冬之月。群陰畢升。霜雪紛其交淪。流波結而成凌。啟南墉之重隩。將卻熱以藏冰。納遠宮之邃宇。靜幽淡以清徵。抱堅精之玄素。發川靈而長凝。於是寒往暑來。四時代序。帝將攘患。炎災是禦。爾乃攜我同類。援我蒸徒。將涉寒藪。害氣是除。攀靈艦而增舉。爰自託於城隅。仰瞻重搆。俯臨陰穴。凄清驚冷。觱發栗烈。餘寒嚴悴。凄若霜雪。
  • 梁沈約謝敕賜冰啟曰:竊惟司寒輟響。眇自前代。凌室曠官。歷茲永久。聖功闡物。逸典備甄。窮深既採。園池靡用。有籍羔秬。無災霜雹。

  • 說文曰:津。水渡也。濮。小津也。
  • 論語曰: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孔丘。曰:是知津矣。
  • 列女傳曰:趙簡子南擊楚。津吏醉臥。不能渡。簡子召。欲殺之。津吏女子。持楫而前曰:妾父聞君東渡不測之水。恐風波之起。故禱九江三淮之神。不勝巫祝杯酌餘瀝。醉至於此。妾願以鄙軀易父之死。簡子將渡。少一人。乃備員持楫。遂與渡。中流。發激棹之歌。簡子悅。以為夫人。
  • 續漢志曰:河東大陽縣。有茅津。北屈縣。有採桑津。
  • 後漢李尤孟津銘曰:洋洋河水。赴宗于海。經自中州。龍圖所在。黃函白神。赤符以信。昔有周武。集會孟津。魚入王舟。乃往克殷。

  • 說文曰:橋。水梁也。東楚謂橋為圯。
  • 紀年曰:周穆王三十七年。伐楚。大起九師。至于九江。比黿鼉為梁。
  • 燕丹子曰:燕太子丹質於秦。秦王遇之無禮。乃求歸。秦王為機發之橋。欲以陷丹。丹過之無虞。戰國策曰:豫讓欲為智伯報讎。趙襄子當出。伏於橋下。至橋馬驚。曰:必是豫讓也。求之果是。
  • 史記曰:秦昭王四十九年。初作河橋。
  • 又曰:文帝行出中渭。有一人從橋下走出。乘轝馬驚。使騎捕之。屬廷尉。廷尉張釋之治問。曰:縣人來。聞蹕。匿橋下。見車騎即走耳。張廷尉奏。一人犯蹕。當罰金。(漢書亦云。事具官職部。)
  • 黃圖曰:秦始皇兼天下。都咸陽。端門四達。以則紫宮。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論衡曰:高麗國有侍婢。自云有氣如雞子。來下我。故有身。後生子。曰東明。東明善射。王恐害其國。欲殺之。東明走至掩水。以弓擊水。魚鱉浮而為橋梁。(事載魏略。亦具鱗介部。)
  • 蘇子曰:微生與婦人期。不來。水至。抱梁柱而死。(或作尾生。)
  • 王隱晉書曰:杜豫啟建河橋于富平津。眾論以為周所都。經聖賢而不作者。必不可作故也。豫曰:昔造舟為梁。則河橋之謂也。遂作橋成。上從百官臨會。舉杯勸豫曰:非君橋不立也。豫答詔曰:非陛下之明。臣亦不獲奉成聖制也。眾咸稱善。
  • 梁簡文帝賦得橋詩曰:浮梁既衝嶮。通波信可陵。乘空寫渭石。跨岸擬河冰。斜闌隱濁霧。布影入清澠。方知歌淥水。無待榜蒼鷹。
  • 又詠壞橋詩曰:虹飛亙林際。星度斷山隅。斜梁懸水跡。畫柱脫輕朱。
  • 又石橋詩曰:惠子臨濠上。秦王見海神。寫虹便欲飲。圖星逼似真。
  • 梁蕭若靜石橋詩曰:連延過絕澗。迢遞跨長津。已數逢仙客。兼曾度獦人。
  • 梁徐摛壞橋詩曰:匝攔生闇蘚。覆板沒魚衣。岸曲斜梁岨。何時香步歸。
  • 周庾信看治渭橋詩曰:大夫參下位。司職渭之陽。富平移鐵鎖。甘泉運石梁。跨虹連絕岸。浮黿續斷航。春洲鸚鵡色。流水桃花香。
  • 周王褒和治渭橋詩曰:東流仰天漢。南度似牽牛。長堤通角道。飛梁跨造舟。使者開金堰。太守擁河流。廣陵候濤水。荊峽望陽侯。波生從故舶。沙漲涌新洲。天星識辯對。撿玉應沉鉤。
  • 陳陰鏗賦得度岸橋詩曰:畫橋長且曲。傍嶮復憑流。寫虹晴尚飲。圖星晝不收。跨波連斷岸。接路上危樓。欄高荷不及。池清影自浮。何必橫南渡。方復似牽牛。
  • 太宗文皇帝賦得浮橋詩曰:曲岸非千里。橋斜異七星。蹔低逢輦度。還高值浪驚。水搖文鷁動。纜轉錦花縈。遠近隨輪影。輕重應人行。
  • 梁庾肩吾石橋詩曰:秦王金作柱。漢帝玉為欄。仙人飛往易。道士出歸難。
  • 張文琮賦橋詩曰:造舟浮渭日。鞭石表秦初。星文遙瀉漢。虹勢尚凌虛。已授文成履。空題武騎書。別有臨濠上。棲偃獨觀魚。
  • 後周宗羈登渭橋詩曰:仲山朝飲馬。還坐渭橋中。南瞻臨別館。北望盡離宮。四面衣裾合。三條冠蓋通。蘭香想和季。雲起憶成公。圯上相知早。雞鳴幸共同。

  • 春秋潛潭巴曰:里社鳴。此里有聖人。其呴則百姓歸之。(社。里之君也。鳴則教令行。唯聖人能之。呴。鳴之怒也。)
  • 春秋合誠圖曰:堯母慶都。出觀三河。奄然陰風。赤龍與慶都合。生堯。
  • 河圖曰:湯母扶都。見白氣貫月。意感而生湯。
  • 春秋元命苞曰:殷紂之時。五星聚於房。房者蒼神之精。周據而興。(周起於房。而五星聚之。得天下之祥。)
  • 尚書中候曰:季秋。赤雀銜丹書。入酆。止于昌戶。昌拜稽首。受最(最。要者也。)曰:姬昌蒼帝子。
  • 又曰:呂尚釣磻谿。得玉璜。刻曰:姬受命。呂佐旌。(旌。理也。)
  • 呂氏春秋曰:周文王時。見大赤鳥銜書。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氣勝。故其色上赤。
  • 尚書中候曰:武王發渡于孟津。中流。白魚躍入王船。王俯取魚。長三尺。有文王字。
  • 史記曰:帝嚳少妃有娀氏女簡狄。以春分玄鳥至之日。祀于高禖。有玄鳥遺其卵。簡狄吞之。孕。生契。為殷始祖。
  • 又曰:帝高陽氏元妃姜嫄。見大人之跡。履之。歆然若感。而生后稷。棄之寒冰之上。鳥翼覆之。又棄之隘巷。羊牛乳之。又棄之平林之上。人收養之。為周始祖。
  • 又曰:高祖母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往視。見蛟龍於上。已而有娠。遂生高祖。
  • 又曰:高祖被酒。夜經酆西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高祖乃前。拔劍斬蛇。蛇分為兩。道開。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問之。嫗曰:吾子白帝子。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因忽不見。
  • 漢書曰:高祖元年。冬十月。五星聚于東井。從歲星也。(東井。秦分野。漢以義取天下之應也。)
  • 又曰:孝昭帝時。太山萊蕪山南。洶洶有數千人聲。民視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三十八圍。入地深八尺。三石為足。石立後。有白烏數千集其旁。宣帝中興之瑞也。
  • 又曰:昭帝時。上林柳樹斷。臥地。一朝起立。生枝葉。有蟲食其葉。成文字。曰:公孫病已立。
  • 又曰:昌邑王問社。有枯樹復生枝葉。眭孟以為木下民象。當有廢改之象。公孫氏從民間受命為天子者。後宣帝立。帝本名病已。
  • 隋巢子曰:昔三苗大亂。天命夏禹於玄宮。有大神。人面鳥身。降而福之。司祿益富而國家實。司命益年而民不犮。四方歸之。禹乃克三苗。而神民不違。
  • 墨子曰:夏桀時。天乃命湯於驪宮。有神來告曰:夏德大亂。往攻之。予必使汝大戡之。
  • 又商王紂時。周武王見三神曰:予既沉漬殷紂于酒德矣。汝往攻之。予必使汝大戡之。
  • 東觀漢記曰:光武帝夜生時。有赤光。室中盡明。皇考異之。使卜者王長卜之。長曰:此善事。不可言。是歲有嘉禾生。一莖九穗。長大於凡禾。縣界大豐熟。因名上曰秀。
  • 又曰:光武從邯鄲避王郎兵。至呼沱河。導吏還言。河水流澌。無船。不可濟。左右皆惶。畏為王郎所及。上命王霸前往視之。實然。霸念還言驚眾。雖不可渡。且臨水止。尚可為阻。即白曰:冰堅可渡。士眾大喜。上大笑曰:果妄言也。叱至河。流澌冰合可履。彊以囊盛沙。布冰上。乃渡。渡未畢。而數車冰陷也。
  • 琴操曰:魯哀公十四年。西狩。薪者獲麟。擊之。傷其左足。將以示孔子。孔子道與相逢見。俛而泣。抱麟曰:爾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仰視其人。龍顏日角。夫子奉麟之口。須臾吐三卷圖。一為赤伏。劉季興為王。二為周滅。夫子將終。三為漢制造。作孝經。夫子還謂子夏曰:新主將起。其人如得麟者。
  • 帝王世紀曰:燧人之世。有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庖犧氏於成紀也。
  • 又曰:神龍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
  • 又曰: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月。生黃帝於壽丘。
  • 又曰:黃帝時。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夢接之。意感。生少昊。
  • 又曰:陶唐之世。握登見大虹。意感。生舜於姚墟。
  • 又曰:脩巳山行。見流星貫昴。意感慄然。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
  • 又曰:漢昭靈后名含始。遊浴池。有玉雞銜赤珠出。刻曰玉英。吞此者王。含始吞之。生高祖。
  • 魏氏春秋曰:明帝青龍三年。張掖郡刪丹縣金山玄川溢。涌寶石負圖。狀象靈龜。立于川西。有石馬七。其一仙人騎之。其一羈絆之。其五有形而不善成。有玉匣。開蓋於前。上有玉字。玉玦二。玉璜一。又有騏驎在東。鳳皇在南。白虎在西。犧牛在北。馬自中布列南方。有字曰:大討曹。金但取之。此司馬氏革運之徵。
  • 魏志曰:桓帝時。有黃星見於楚宋之分。遼東殷馗。善天文。言後五十歲。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至是凡五十年。而太祖破袁紹。天下莫敵矣。
  • 吳錄曰:孫堅墓上數有光。如雲氣五色。上屬天。下蔓延數里。父老相謂曰:此非凡氣。孫氏其興乎。
  • 吳書曰:孫堅母懷妊。夢腸繞吳昌門。孫策母懷策。夢月入懷。懷孫權。夢日入懷。晉中興書。中宗元皇帝初誕。有神光之異。一室盡明。所藉藳如始刈。
  • 豫章記曰:松陽門內有大梓樹。大四十五圍。舉樹盡枯死。永嘉中。一旦忽更榮茂。太興中。元皇帝果繼大業。庾仲初楊都賦所云。瘣木薈于豫章。郭璞南郊賦云。弊梓擢秀于祖邑也。宣帝祖為豫章太守。故云祖邑也。
  • 臧榮緒晉書曰:王廙為鄱陽太守。有枯樟樹更生。王敦表勸進中宗曰:皓獸應瑞而來臻。樟樹久枯而更榮。
  • 孫盛晉陽秋曰:秦始皇時。望氣者言。五百年後。金陵之地。有天子氣。於是改金陵曰秣陵。塹北山。以絕其勢。秦政東遊以猒之。後五百二十六年。而中宗即位於江南。
  • 又曰:太安中。歲鎮辰太白四星。聚於牛女之間。後中宗即位於楊州也。
  • 武昌記曰:孫權獦於樊山。見一姥。問獦何得。答曰:止得一豹。姥曰:何不堅(○太平御覽六百八十作竪。)其尾。忽然不見。因為立樊姥廟。
  • 徐爰宋書曰:武帝夜生。有神光之異。室內盡明。是夕。甘露降于墓樹。
  • 又。高祖舉目瞻睞。常見二龍在焉。始尚微小。及貴。龍形漸長。光色轉明。左右侍者。亦數見徵異。
  • 宋書曰:高祖既登祚。謂群臣曰:朕始望不至此。眾人咸撰辭。欲盛稱功德。王弘率爾對曰:所謂天命。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眾皆以為知言。
  • 漢司馬相如封禪文曰:伊上古之初肇。自昊穹之生民。歷選列辟。以迄于秦。率邇者踵武。逖聽者風聲。紛綸葳蕤。湮滅而不稱者。不可勝數也。繼昭夏。崇號謚。略可道者。七十有二君。書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因斯以談。君莫盛於唐堯。臣莫賢於后稷。后稷創業於唐堯。公劉發跡於西戎。文王改制。大行厥成。故軌跡夷易。易遵也。湛恩庬鴻。易豐也。憲度著明。易則也。垂統理順。易繼也。是以業隆於襁褓。而崇冠于二后。未有殊尤絕跡。可考於今者也。然猶躡梁父。登泰山。建顯號。施尊名。大漢之德。烽(音蜂。)涌源泉。沕潏曼羨。旁魄四塞。雲布霧散。上暢九垓。下泝八埏。昆蟲凱澤。迴首面內。然後囿騶虞之珍群。儌麇鹿之怪獸。導一莖六穗於庖。犧雙觡共皋之獸。招翠黃乘龍於沼。欽哉符瑞臻茲。猶以為德薄。不敢道封禪。蓋周躍魚隕航。休之以燎。此之為符也。以登介丘。不亦恧乎。進讓之道。何其爽與。於是大司馬進曰:陛下仁育群生。義征不譓。德侔往初。功無與二。意者泰山梁父。設壇場望幸。蓋上帝垂恩儲祉。將以慶成。陛下謙讓而弗發也。契三神之歡。缺王道之儀。群臣恧焉。夫脩德以錫符。奉符以行事。不為進越也。故聖王不替。而脩禮地祗。謁款天神。勒功中嶽。以章至尊。皇皇哉斯事。天下之壯觀。王者之丕業。不可貶也。願陛下全之。俾萬世得激清流。揚微波。飛英聲。騰茂實。前聖之所以永保鴻名。而常為稱首者用此。宜命掌故。悉奏其儀而覽焉。於是天子沛然改容曰:俞乎。朕其誠哉。乃遷思迴慮。總公卿之儀。詢封禪之事。詩大澤之博。演符瑞之富。遂作頌曰:自我天覆。雲之油油。甘露時雨。厥壤可遊。滋液滲漉。何生不育。嘉穀六穗。我穡曷蓄。匪唯雨之。又潤澤之。匪唯遍之。我汜布護之。名山顯位。望君之來。君乎君乎。侯不邁哉。般般之獸。樂我君囿。白質黑章。其儀可嘉。旼旼穆穆。君子之態。蓋聞其聲。今親其來。厥途靡從。天瑞之徵。茲爾於舜。虞氏以興。濯濯之麟。遊彼靈畤。孟冬十月。君徂郊祀。馳我君輿。帝以享祉。宛宛黃龍。興德而升。正陽顯見。覺悟黎蒸。於傳載之。云受命所乘。依類託宇。喻以封巒。披藝觀之。天人之際已交。上下相發。允答聖王之德。兢兢翼翼。故曰:於興必慮衰。安必思危。是以湯武至尊嚴。不失肅祗。舜在假典。顧省闕遺。此之謂也。
  • 漢楊雄劇秦美新曰:上罔顯於羲皇。中莫盛於唐虞。邇靡著於成周。仲尼不遭用。春秋因斯發言。神明所祚。兆民所託。罔不云道德仁義禮智。獨秦崛起西戎。因襄文宣靈之僭跡。基孝公。茂惠文。奮昭莊。至政。破從擅衡。并吞六國。遂稱乎皇帝。盛從鞅儀韋斯之邪政。馳鶩起翦恬賁之用兵。滅滅古文。刮語燒書。弛禮崩樂。塗民耳目。遂流唐漂虞。滌殷蕩周。𤓉除仲尼之篇籍。自勒功業。改制度軌量。咸稽之於秦紀。是以耆儒碩老。抱其書而永遯。禮官博士。卷其舌而不談。二世而亡。何其劇歟。帝王之道。兢兢乎不可離已。夫能貞而明之者窮祥瑞。困而昧之者極妭愆。故若古者稱堯舜。威侮者陷桀紂。況盡訊掃前聖數千載功業。專用己之私。而能享祜者哉。會漢祖龍騰酆沛。奮迅宛葉。自武關。與項戮力咸陽。創業蜀漢。發跡三秦。克項山東。而帝天下。擿秦政慘酷尤煩者。應時蠲始。儒林刑辟歷紀圖典之用稍增焉。秦餘制度。項氏爵號。雖違古而猶襲之。是以帝典闕而不補。王綱弛而未張。逮至大新受命。上帝還資。后土顧懷。玄符靈契。雲動風偃。震聲日景。炎光飛響。盈塞天泉之間。乃奉若天命。窮寵極崇。與天剖神符。地合靈契。創億兆。規萬世。卓哉煌煌。真天子之表也。若夫白鳩丹烏。素魚斷蛇。方斯薎矣。是以發祕府。覽書林。遙集乎文雅之囿。翱翔乎禮樂之場。胤殷周之失業。紹唐虞之絕風。懿律嘉量。金科玉條。煥爛照耀。靡不宣臻。振鷺之聲充庭。鴻鸞之黨漸階。俾前聖之緒。布濩流衍而不韞韥。郁郁乎煥哉。天人之事盛矣。鬼神之望充塞。紹少典之苗。著黃虞之裔。帝典闕者已補。王綱弛者既張。炳炳煒煒。豈不懿哉。而述前典。巡四民。迄四岳。增封太山。廣禪梁甫。斯受命者之典業也。崇嶽渟海通瀆之神。咸設壇場。望受命之臻焉。海外遐方。信延頸企踵。回回內嚮。喁喁如也。帝者雖勤讓。惡可以已乎。宜命賢哲。作典引一篇。以示來人。摛之罔極。令萬世常戴巍巍。履栗栗。嗅馨香。含甘實。鏡純粹之至精。聆清和之正聲。則百工伊凝。庶績越熙。荷天衢。提地釐。斯天下之上則已。庶可試哉。
  • 魏傅遐皇初頌云。尋盛德以降應。著顯符于方臻。積嘉祚以待期。儲鴻施於真人。昔九代之革命。咸受天之休祥。匪至德其焉昭。匪至仁其焉章。懿大魏之聖后。固上天之所興。應靈運以承統。排閶闔以龍升。攄皇象以闡化。順帝則以播音。遵陽春以行施。揆四時以立信。運聰明以舉善。宣柔惠以養人。於赫我后。邁德如神。化不期月。令不浹辰。於是天地休豫。靈祗歡欣。嘉瑞雲集。四靈允臻。甘露霄零於宮庭。醴泉冬涌於中原。白雉素烏。丹芝朱魚。鱗集群萃。不可勝書。信應天之美瑞。受命之靈符也。然後覽公卿之讜議。詢百僚之典謨。天子乃登彫輦。戴羽蓋。佩玉鏘鏘。鑾聲噦噦。拜上皇。告受位。兆休祚。導神氣。於是建皇初之上元。發曠盪之明詔。眚災肆赦。盪滌瑕穢。崇設九賓。溥延公卿。嘉羞千品。俎豆充庭。金石具懸。鍾鼓畢作。歌九功。舞八佾。鴻澤普。皇恩洽。民欲得。神望塞。
  • 後漢傅幹王命敘曰:昔在唐虞之禪。列于帝典。殷周之代。敘于詩書。天之歷數。昭焉著明。周篤后稷公劉。積德行仁。至乎文武。遂成王業。雖五德殊運。或禪或征。其變化應天。與時消息。其道一也。故雖有威力。非天命不授。雖有運命。非功烈不章。自我高祖。襲唐之統。受命龍興。討秦滅項。光有萬國。世祖攘亂。奄復帝宇。人鬼協謀。徵祥煥然。皆順乎天而應乎人也。然則帝王之起。必有天命瑞應自然之符。明統顯祚豐懿之業。加以茂德成功。賢智之助。而後君臨兆民。為神明所保祐。永世所尊崇。未見運敘無紀次。勳澤不加於民。而可力爭覬覦神器者也。豪桀見二祖無尺地之階。為專智力。乘釁而起。不知天祚聖哲。帝王自有真也。哀哉。非徒闇於將來。又不考之於既往矣。自開闢已來。姦雄妄動。不識天命。勇如蚩尤。強如共工。威如夷羿。然皆從分橫裂。為天下戒。又況淺智小才。勇不足畏。強不足憚。未有成資。而敢失順。視不軌之事也哉。夫行潦之流。不致江海之深。丘垤之資。不成太山之高。魚鱉之類。不希雲龍之軌。一官之守。不經天人之變。當王莽之末。英雄四起。而鄧禹耿弇。識世祖之福祚。贏糧閒行。進其策謀。遂荷胥附之任。享佐命之寵。張玄慕蘇秦蒯通之業。周旋囂述。西說竇融。言未及終。而梁統已誅之矣。禹弇見命祚之兆。其福如彼。張玄蔽逆順之理。其禍如此。審斯二事。趣舍之分明矣。且世祖之興有四。一曰帝皇之正統。二曰形相多異表。三曰體文而知武。四曰履信而好士。加之以聰明獨斷。達於事機。發策如神應。視遠如見近。偏旅首進。摧莽軍百萬之眾。單師獨征。平河北萬里之功。識鄧隆之將敗。知劉興之必死。然猶乾乾日昃。博采訓咨。拔吳漢於小尹。擢馬武於行伍。寵功臣以兼國之爵。顯卓茂以非次之位。言語政事文學之士。咸盡其材。致之宰相。權勇畢力於征伐。搢紳悉心於左右。此其所以成大業也。高祖方娠。有雲龍之表。其始入秦。五星同軌。以旅于東井。在天之符也。世祖之徵符。其詳可聞也。其初育則靈光鑒于室隩。嘉禾滋于邑壤。其望舊廬。有火光之異。其渡呼沱。有河合之應。西門君惠。先識其諱。強華獻符。千里同驗。劉歆改名而隕其身。王長錯卦而見吉兆。故王遵謂之天授。非人力也。覽廢興之運會。觀徵瑞之攸祚。審天應之萌兆。察人物之所附。念功成而道退。無非次而妄據。後之人。誠能昭然遠覽。曠然深悟。收莽述之闇惑。忠鄧耿之弘慮。好謀而要成。臨事而知懼。距張玄之邪說。思在三之明數。則福祿衍於無窮。亦世不失其通路矣。
  • 後漢班彪王命論曰:昔在帝堯之禪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舜亦以命禹。既于稷契。咸佐唐虞。光濟四海。弈世載德。至于湯武。而有天下。雖其遭遇異時。禪代不同。至于應天順民。其揆一焉。是故劉氏承堯之祚。氏族之世。著于春秋。唐據火德而紹之。始起沛澤。則神母夜號。以彰赤帝之符。由是言之。帝王之祚。必有明聖顯懿之德。豐功厚利積累之業。然後精誠通於神明。流澤加於生民。故能為鬼神所福嚮。天下所歸往。未見運世無本。功德不紀。而得倔起在此位者也。世俗見高祖興於布衣。不達其故。以為適遭暴亂。得奮其劍。遊說之士。至比天下於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悲夫。此世之所以多亂臣賊子者也。若然者。豈徒闇於天道哉。又不睹之於人事矣。夫餓饉流隸。飢寒道路。思有短褐之襲。擔石之蓄。所願不過一金。終於轉死溝壑。何則。貧窮亦有命也。況乎天子之貴。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處哉。故雖遭罹厄會。竊其權柄。勇如信布。強如梁藉。成如王莽。然卒潤鑊伏鑕。烹醢分裂。又況么麼不及數子。而欲闇于天位者乎。是故駑蹇之乘。不騁千里之塗。鷰雀之儔。不奮六翮之用。楶梲之材。不荷棟梁之任。斗筲之子。不執帝王之重。易曰:鼎折足。覆公餗。不勝其任也。當秦之末。豪傑並起。共推陳嬰而王之。嬰母止之曰:自吾為子家婦。而世貧賤。今卒富貴。不祥。不如以兵屬人。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禍有所歸。嬰從其言。而陳氏以寧。王陵為漢將。而母獲於楚。有漢使來。陵母見之。謂曰:願告吾子。漢王長者。必得天下。子謹事之。無有二心。遂對漢使。伏劍而死。以固勉之。夫以疋婦之明。猶能推事理之致。探禍福之幾。而況大丈夫之事乎。是故窮達有命。吉凶由人。嬰母知廢。陵母知興。此二者帝王之分決矣。蓋在高祖。其興也有五。一曰帝堯之苗裔。二曰體貌多奇異。三曰神武有徵應。四曰寬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加之以信誠。好謀達於聽受。見善如不及。用人如用己。從諫如順流。趍時如嚮起。當食吐哺。納子房之策。拔足揮洗。揖酈生之說。寤戍卒之言。斷懷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膚之愛。舉韓信於行陣。收陳平於亡命。英雄陳力。群策畢舉。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業也。若乃靈瑞符應。又可略聞矣。是以王武感物而折契。呂公睹形而進女。秦皇東遊以厭其氣。呂后望雲而知所處。始受命則白蛇分。西入關則五星聚。故淮陰留侯。謂之天授。非人力也。歷古今之得失。驗行事之成敗。取舍不猒斯位。符瑞不周斯度。而苟昧權利。越次妄據。外不量力。內不知命。則必喪保家之主。殀天年之壽。遇折足之凶。伏斧鉞之誅。英雄誠知覺寤。收陵嬰之明分。絕信布之覬覦。拒逐鹿之瞽說。審神器之有授。貪不可冀。無為二母之所笑。則福祚流于子孫。天祿其永終矣。
  • 魏陳王曹植魏德論曰:元氣否塞。玄黃憤薄。星辰亂逆。陰陽舛錯。四海鼎沸。蕭條沙漠。武皇之興也。以道淩殘。義氣風發。神戈退指。則妭雰順制。靈弧雲舉。則朝揚播越。唯我聖后。神武蓋天。威光佐掃。辰彗北(○韻補二作比。)彎。首尾爭擊。氣齊率然。乃電北。(○曹集詮評云句有脫文。)席卷千里。隱乎若崩嶽。旰乎若潰海。慍彼蠻夏。蠢爾弗恭。脂我蕭斧。簡武鍊鋒。星陳而天運。振耀乎南封。荊人風靡。交益影從。軍蘊餘勢。襲利乘權。蕩鬼區於白水。摛矯制乎遐川。仰屬目于條支。晞弱水之潺湲。薄張騫於大夏。笑驃騎於祁連。其化之也如神。其養之也如春。柔遠能邇。誰敢不賓。憲度增飾。日耀月光。跡存乎建安。道隆乎延康。於是漢氏歸義。顧音孔昭。顯禪天位。布唐放堯。上猶謙謙弗納也。發不世之明詔。薄皇居而弗泰。蹈北人之清節。美石戶之高介。義貫金石。神明以興。神祗致祥。乾靈效祐。於是群公卿士。功臣列辟。率爾而進曰:昔文王三分居二。以服事殷。非能之而弗欲。蓋欲之而弗能。況天網不禁。皇綱圮紐。侯民非復漢萌。尺土非復漢有。故武皇創跡於前。陛下光美於後。蓋所謂勳成於彼。位定於此者也。將使斯民。播秬鬯。殖靈芝。鋤六穟。挹醴滋。遂乃凱風迴迴。甘露匝時。農夫詠於田壟。織婦吟而綜絲。黃吻之齓。含哺而怡。鮐背之老。擊壤而嬉。古雖稱乎赫胥。曷若斯之大治乎。于時上富於春秋。聖德汪濊。奇志妙思。神鑒靈察。方將審御陰陽。增耀日月。極禎祥於遐奧。飛仁風以樹惠。既遊精萬機。探幽洞深。逍遙六藝。兼覽儒林。抗思乎文藻之場囿。容與乎道術之彊畔。超天路而高峙。階清雲以妙觀。將參跡於三皇。豈徒論功於大漢。天地位矣。九域清矣。皇化四達。帝猷成矣。明哉元首。股肱貞矣。禮樂既作。興頌聲矣。固將封泰山。禪梁甫。歷名川以祈福。周五方之靈宇。越八九於往素。踵帝皇之靈矩。流餘祚於黎蒸。鍾元吉乎聖主。
  • 典引 後漢班固典引曰:陶唐舍胤而禪有虞。(○文選四十八重有虞二字。)亦命夏后。稷契熙載。越成湯武。股肱既周。天乃歸功元首。將授漢劉。俾其承三季之荒末。值亢龍之災孽。懸象闇而恆文乖。彝倫斁而舊章缺。高光二聖。辰居其域。赫赫聖漢。巍巍唐基。泝測其源。乃先孕虞育夏。甄殷陶周。然後宣二祖之重光。襲四宗之緝熙。神靈日照。光被六幽。仁風翔于海表。威靈行乎鬼區。盛哉皇家帝世。德臣列辟。功君百王。榮鏡宇宙。渙楊寓內。是以來儀集羽族於觀魏。肉角馴毛宗於外囿。擾緇文皓質於郊。升黃輝采鱗於沼。甘露宵零於豐草。三足騫翥於茂樹。若乃嘉穀靈草。奇獸神禽。應圖合謀。窮祥極瑞者。朝夕坰牧。日月邦畿。卓犖方州。羨溢乎要荒。昔周姬有素雉朱烏玄秬黃𪍓(莫侯。)之事耳。君臣動色。左右相趍。濟濟翼翼。峨峨如也。啟恭館之金縢。御東序之秘寶。是時聖上固已垂精游神。苞舉藝文。屢訪群儒。俞咨故老。與之斟酌道德之淵源。餚覈仁義之林藪。以望元符之臻焉。將伻萬嗣。揚洪暉。奮景炎。扇遺風。播芳烈。久而逾新。用而不竭。汪汪乎丕天之大律。其疇能亙之哉。唐哉皇哉。皇哉唐哉。
  • 魏邯鄲淳上受命述曰:伊上天闡載。自民主肇建。歷聽風聲。陶唐為盛。虞夏受終。殷周革命。有禪而帝。有代而王。禪代雖殊。大小繇同。於是以漢歷在魏。赤運歸黃也。是故大魏之業。皇耀震霆。肅清宇內。萬邦有截。師義翼漢。奉禮不越。飭躬戮力。茂亮弘烈。樹深根以厚基。播醇澤以釀味。含光而弗耀。戢翼而弗發。將俟聖嗣。是遂是達。聖嗣承統。爰宣重光。陳錫裕下。民悅無彊。三神宜釐。四靈順方。元龜介玉。應龍粹黃。若云魏德。據茲以昌。爾乃鳴玉陟壇。三搢以俟。既受休命。龍旋鳳峙。煌煌厥暉。穆穆容止。臨下有赫。允也天子。既踐帝位。納璽要紱。太常司燎。升炮告類。珪璋峨峨。髦士棣棣。蹌蹌聖躬。御策以蒞。巍巍乎崇功。顯顯乎德容。信帝者之壯業。天休之所鍾也。于時天地交和。日月光精。氛祲不作。風塵弭清。凡在壇場之位。舉目乎廣庭。莫不君臣和德。咸玉色而金聲。屢省萬機。訪謀老成。治詠儒墨。納策公卿。昧旦孜孜。夕惕乾乾。務在諧萬國。敘彝倫。而折不若。懷遠人。混六合之風。納于仁壽之門。刑錯靡試。偃伯靡軍。然後乃勒功岱嶽。升中上玄。斯固我皇之大摹。思心之所存也。
  • 隋李德林天命論曰:有娀玄鳥。商以興焉。姜嫄巨跡。周以興焉。邑姜夢帝。隋以興焉。古今三代。靈命如一。天下之重。不可妄據。軒初四帝。周餘六王。藉勢因基。自取而不得也。孟軻稱仲尼之德。過於堯舜。著述成帝者之事。弟子備王佐之才。墨不代蒼。泣麟歎鳳。恓恓汲汲。雖聖達而莫許也。蚩尤則黃神抗衡。共工則黑帝勍敵。項羽誅秦摧漢。宰神州。角逐爭驅。盡威力而無就也。其餘欻起妖妄。何足數乎。若使四凶執八元之誡。三監懷九臣之志。韓信彭越。深明帝子之符。孫述隗囂。妙識真人之出。尉迥同謳歌之類。王謙比獄訟之民。福祿蟬聯。胡可窮也。而違天逆物。獲罪人神。嗚呼。此前事之大戒矣。誅夷烹醢。歷代共尤。僭逆凶邪。時煩獄吏。其不戒慎何哉。蓋積惡既成。心自絕於善道。物類相感。理必至於誅戮。天奪其魄。鬼惡其盈。故也。大帝聰明。群臣正直。耳目監於率土。賞罰參於國朝。輔助一人。覆育兆庶。豈有食人之祿。受人之榮。苞藏禍心。不殲盡者也。必當執法未處其罪。司命已除其藉。自古明哲。慮遠防微。位尊而心愈下。祿厚而志彌約。納寵思之以懼。道高守之以恭。克念於此。則奸回不至。謙光滿覆。義在知幾。吉凶由人。妖不自作。夙沙則主雖愚蔽。民盡知歸。有苗則始為跋扈。終而大服。漢南諸國。見一面以從殷。河西將軍。率五郡而臣漢。故能招信順之助。保太山之安也
  • 魏邯鄲淳上受命述表曰:臣聞雅頌作於盛德。典謨興於茂功。德盛功茂。傳序弗忘。是故竹帛以載之。金石以聲之。垂諸來世。萬載彌光。陛下以聖德應期。龍飛在位。其有天下也。恭己以受天子之籍。無為而四海順風。若乃天地顯應。休徵祥瑞。以表聖德者。不可勝載。鑠乎煥顯。真神明之所以祚。命世之令主也。凡自能言之類。莫不謳歎於野。執筆之徒。咸竭文思。獻詩上頌。臣抱疾伏蓐。作書一篇。欲謂之頌。則不能雍容盛懿。列伸玄妙。欲謂之賦。又不能敷演洪烈。光揚緝熙。故思竭愚。稱受命述。

帝王總載返回目錄
  • 尚書刑德放曰:帝者。天號也。王者。人稱也。天有五帝以立名。人有三王以正度。天子。爵稱也。皇者。煌煌也。
  • 春秋演孔圖曰:正氣為帝。閒氣為臣。秀氣為人。
  • 禮斗威儀曰:帝者得其根核。王者得其英華。霸者得其附枝。故帝道不行。不能王。王道不行。不能霸。霸道不行。不能守其身。
  • 管子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謀得兵勝者霸。
  • 呂氏春秋曰: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人也。能養天之所生而為天子。
  • 春秋考耀文曰:王者往也。神所輸向。人所樂歸。
  • 春秋繁露曰:德俟天地者稱皇帝。天祐而子之。號稱天子。
  • 董子曰:古之人造文字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連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才而參之。非王者其孰能當是。故王者必法天。以大仁覆育萬物。既化而生之。又養而成之。
  • 韓詩外傳曰:君者何。曰群也。敢群天下萬物而除其害者謂之君。
  • 白虎通曰:帝王者。號也。號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號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劣也。
  • 又曰:接上稱天子者。明以爵事天也。接下稱帝王者。明位號天下至尊之稱。
  • 漢雜事曰:古者天子稱皇。其次稱王。秦承百王之末。為漢驅除。自以德兼三皇五帝。故并為號。
  • 帝王世紀曰:孔子稱天子之德。感天地。洞八方。是以化合神者稱皇。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
  • 蔡邕獨斷曰:上者尊位所在也。太史令司馬遷記事。當言帝。則依違之。但言上。不敢泄(○獨斷作渫。下同。)瀆者尊號。言尊尊之義也。乘輿出於律文。曰敢盜乘輿服御物。謂天子所服食者也。天子至尊。不敢泄瀆言之。故託於乘輿也。天子以天下為家。不以京師宮室為常處。當乘輿以天下。故謂之車駕。天子自謂行在所。今雖在京師。言在行所也。巡狩天下。所奏事處皆為宮。在長安則曰長安宮。在泰山則曰泰山宮。唯當時所在。
  • 禮記曰:天子者。與天地參。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並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其在朝廷。則道仁聖禮義之序。燕處則聽雅頌之音。行步則有環珮之聲。升車則有鸞和之音。居處有禮。進退有度。百官得其宜。萬事得其序。
  • 六韜曰:王者之道。如龍之首。高居遠望。深視而審聽。神其形而散其精。若天高而不可極。若川深而不可測。故可怒而不怒。臣乃為虎。可殺而不殺。大賊乃發。兵勢不行。敵國乃強。
  • 管子曰:黃帝立明堂之議。上觀於賢也。堯有衢室之問。下聽於民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諫鼓於朝。而備訊也。湯有總街之廷。觀民非也。武王有靈臺之宮。賢者進也。此古聖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止也。
  • 尸子曰:孔子曰:商汝知君之為君乎。子夏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孔子曰:商知之矣。莊子曰: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
  • 又曰:昔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軒轅氏尊盧氏伏羲氏。當是時也。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若此時則至治也。
  • 孫卿子曰:人主者。守至約而詳。事至狹(○荀子王霸篇作佚。)而功。(○王霸篇作功。)垂衣裳。不下簟席之上。而海內之民。莫不願得以為帝王。
  • 呂氏春秋曰:五帝先道而後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德而後事。故事莫功焉。五伯先事而後兵。故兵莫強焉。
  • 韓子曰:明王制其臣下者。二柄而已矣。二者。刑。德也。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
  • 淮南子曰:帝者體太一。王者法陰陽。霸者則四時。君者用六律。體太一者。牢籠天地。彈壓山川。含吐陰陽。申洩四時。紀綱八極。經緯六合。覆露照導。普汜而無私。翾飛蠕動。莫不仰德而生。法陰陽。承天地之和。形萬類之體。含氣化物。以成形類。則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與有節。出入有時。開闔張斂。不失其序。喜怒剛柔。不雜其理。用六律者。生之與殺也。賞之與罰也。予之與奪也。非此無道。
  • 又曰: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智慮。以天下之力動。是故號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聞。百官脩通。群臣輻湊。喜不以賞賜。怒不以罪誅。
  • 潛夫論曰:太古之時。兆黎初載。未有上下。而自順序。天未事焉。君未設焉。末後矯處。或相凌虐。為萌巨害。於是天命聖人。使司牧之。勿令失性。四海蒙利。草木被德。恭儉奉戴。謂之天子。
  • 晉潘尼乘輿箴曰:皇極肇建。兩儀既分。彝倫未序。萬邦糾紛。國事明主。家奉嚴君。各有攸尊。德用不勤。煌煌四海。藹藹萬乘。匪賢焉倚。匪哲焉憑。左輔右弼。前疑後承。一日萬機。業業兢兢。夫出其言善。則千里是應。而莫余違。亦喪邦有徵。辛作琁室。而夏興瑤臺。糟丘酒池。象箸玉杯。叔世道衰。末俗化淺。躭樂逸遊。荒淫沉湎。不式古訓。而好是佞辯。不遵正路。而覆車是踐。滅敗之效。載在前典。匪唯凌夷。厥世用殄。故曰:樹君如之何。將民是司牧。視之猶傷。知其寒燠。故能撫之斯柔。而敦之斯睦。無遠不懷。靡思不服。夫豈厭縱一人。而玩其耳目。內迷聲色。外荒馳逐。不修政事。而終於顛覆。
  • 漢賈誼過秦論曰: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卷席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脩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賢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重士。約從連橫。兼韓魏燕楚宋衛中山之眾。嘗以什倍之地。百萬之師。仰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遁逃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天下諸侯已困矣。及至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係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始皇既沒。餘威振于殊俗。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山東豪俊。蜂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契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 魏王粲難鍾荀太平論曰:聖莫盛於堯。而洪水方割。丹朱淫虐。四族凶佞矣。帝舜因之。而三苗畔戾矣。禹又因而防風為戮矣。此三聖古之所大稱也。繼踵相承。且二百年。而刑罰未嘗一世而乏也。然則此三聖能平。(○明本作乎。)三聖(○聖下疑脫不字。)能平。則何世能致之乎。孔子稱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不移者丹朱四凶三苗之謂也。當紂之世。殷罔不小大好草竊姦宄。周公遷殷頑民于洛邑。其下愚之人。必有之矣。周公之於三聖。不能踰也。三聖有所不化矣。有所不移矣。周公之不能化殷之頑民。所可知也。苟不可移。必或犯罪。罪而弗刑。是失所也。犯而刑之。刑不可錯矣。孟軻有言。盡信書。不如無書。有大而言之者。刑錯之屬也。豈億兆之民。歷數十年。而無一人犯罪。一物失所哉。謂之無者。盡信書之謂也。
  • 魏曹冏六代論曰:昔者夏殷周。歷世數十。而秦二世而亡。何則。三代之君。與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憂。秦王獨制其民。故傾危而莫救。先王獨知(○文選五十二作知獨。)治之不能久也。故與人共治之。知獨守之不能固也。故與人共守之。兼親疏而兩用。參同異而並立。是以輕重足以相鎮。親疏足以相衛。兼并路塞。逆節不生。及其衰也。桓文率禮。包茅不貢。齊師伐楚。宋不城周。晉戮其宰。王綱弛而復張。諸侯傲而復肅。二霸之後。浸以陵遲。吳楚憑江。負固方城。雖心希九鼎。而畏迫宗姬。姦情散於胸懷。逆謀消於唇吻。斯豈非信重親戚。任用賢能。枝葉碩茂。本根賴之。至於王赧。降為庶人。猶枝幹相持。得居虛位。海內無主。四十餘年。秦據勢勝之地。騁譎詐之術。征伐關東。蠶食九國。至於始皇。乃定天位。曠日若彼。用力若此。非深根固蔕。不拔之道乎。漢祖奮三尺之劍。騁烏合之眾。五年之中。而成帝業。自開闢已來。其興功立勳。未有若漢之易者也。夫伐深根者難為功。摧枯朽者易為力。理勢然也。漢鑒秦之失。封植子弟。及諸呂擅權。圖危劉氏。而天下所以不傾動。百姓所以不易心者。徒以東牟朱虛。受命於內。齊代吳。楚。作衛於外。向使高祖踵亡秦之法。忽先王之制。則天下以傳。非劉氏有也。大魏之興。觀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長策。睹前車之傾覆。而不改其轍跡。子弟王空虛之地。君臣使民之失。(○文選五十二作君有不使之民。魏志二十注引同。本句當有脫訛。明本臣作亡。亦未盡恰。)宗室竄於閭閻。不聞邦國之政。權均疋夫。勢齊凡庶。內無深根不拔之固。外無盤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為萬世之業也。
  • 晉陸機辨亡論曰:昔漢氏失御。姦臣竊命。禍基京畿。毒遍宇內。皇綱弛紊。王室遂卑。於是群雄蜂駭。義兵四合。吳武烈皇帝。慷慨下國。電發荊南。權略紛紜。忠勇伯世。威稜則夷羿震盪。兵交則醜虜授馘。遂掃清宗祊。蒸禋皇祖。于時雲興之將帶州。飆起之師跨邑。雖兵以義合。同盟戮力。然皆包藏禍心。阻兵怙亂。或師無謀律。喪威稔寇。忠規武節。未有如此其著者也。武烈既沒。長沙桓王。逸才命世。弱冠秀發。招擾(○馮校本同。明本及文選五十三作攬。)遺老。與之述業。神兵東驅。奮寡犯眾。攻無堅城之將。戰無交鋒之虜。誅叛柔服。而江外底定。飭法脩師。則威德翕赫。將北伐諸華。誅鉏干紀。旋皇輿於夷庚。反帝座于紫闥。挾天子以令諸侯。清天步而歸舊物。戎車既次。群凶側目。大業未就。中世而殞。用集我大皇帝。以奇蹤襲於逸軌。叡心因乎令圖。從政咨於故實。播憲稽乎遺風。而加之以篤固。申之以節儉。疇咨俊茂。好謀善斷。束帛旅於丘園。旌命交乎塗巷。故豪彥尋聲而響湊。志士希光而景鶩。異人輻湊。猛士如林。謀無遺諝。舉不失策。故遂割據山川。跨制荊吳。而與天下爭衡矣。故魏人請好。漢氏乞盟。遂躋天號。鼎峙而立。於是講八代之禮。蒐三王之樂。告類上帝。拱揖群后。虎臣毅卒。循江而守。長棘勁鎩。望飆而奮。庶尹盡規於上。四民展業于下。化協殊裔。風衍遐圻。乃俾一介行人。撫巡外域。巨象逸駿。擾於外閑。明珠瑋寶。曜於內府。珍瑰重跡而至。奇玩應響而赴。輶軒騁於南荒。衝輣息於朔野。齊民免干戈之患。戎馬無晨服之虞。而帝業固矣。爰及末葉。群公既喪。然後黔首有瓦解之志。皇家有土崩之釁。歷命應化而微。王師躡運而發。卒散於陣。民奔于邑。城池無蕃籬之固。山川無溝阜之勢。軍未浹辰。而社稷夷矣。雖忠臣發憤。烈士死節。將奚救哉。夫曹劉之將。非一世所選。向時人(○人字文選無。)之師。無曩日之眾。戰守之道。抑有前符。險阻之利。俄然未改。而成敗貿理。古今詭趣。何哉。彼此之化殊。授任之才異也。
  • 又辨亡論下曰:昔三方之王。魏人據中夏。漢氏有岷益。吳制荊楊而掩交廣。曹氏雖功濟諸華。虐亦深矣。其民怨。劉翁因險飾智。功已薄矣。其俗陋。夫吳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聰明睿達。懿度深遠矣。其求賢如弗及。卹民如稚子。接士盡盛德之容。親仁罄丹府之愛。拔呂蒙於戎行。擢潘濬於係虜。推誠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權之我逼。地方幾萬里。帶甲將百萬。其野沃。其民練。其器利。其財豐。東負滄海。西阻險塞。長江制其區宇。峻山帶其封域。國家之利。未巨有弘於茲者矣。借使中才守之以道。善人御之有術。敦率遺典。勤民謹政。脩定策。守常險。則可以長世永年。未有危亡之患。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玄曰:亂不極則治不形。言帝王之因天時也。古人有言曰:天時不如地利。易曰:王侯設險。以守其國。言為國之恃險也。又曰:地利不如人和。在德不在險。言守險之由人也。吳之興也。參而由焉。孫卿所謂合其參者也。及其亡也。恃險而已。又孫卿所謂捨其參者也。夫四州之萌。非無眾也。大江之南。非乏俊也。山川之險。易守也。勁利之器。易用也。先政之策。易循也。功不興而禍遘。何哉。所以用之者失也。故先王達經國之長規。審存亡之至數。謙己以安百姓。敦惠以致人和。寬沖以誘俊人之謀。慈和以結士民之愛。是以其安也。則黎元與之同慶。及其危也。則兆庶與之同患。安與眾同慶。則危不可得也。危與下共患。則其難不足恤也。夫然故能保其社稷。而固其土宇。麥秀無悲殷之思。黍離無愍周之感矣。
  • 晉干寶晉紀總論曰:昔高祖宣皇帝。以雄才碩量。應運而仕。至於百姓與能。大象始搆矣。世宗承基。太祖繼業。始當非常之禮。終受備物之錫。至于世祖。遂享皇極。正位居體。聿脩祖宗之志。思輯戰國之苦。腹心不同。公卿異議。而獨納羊祜之策。至于咸寧之末。遂排群議而杖王杜之決。汎舟三峽。介馬桂陽。役不二時。江湖來同。掩唐虞之舊域。班正朔於八荒。太康之中。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牛馬被野。餘糧栖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雖大平未洽。亦百代一時矣。二十餘年。而河洛為墟。戎羯稱制。二帝失尊。山陵無所。何哉。樹立失權。託付非才。四維不張。而苟且之政多也。夫天下之大器也。器大者不可以小道理。勢重者不可以爭競擾。古先哲王。知其然也。是以扞其大患。而不有其功。禦其大災。而不尸其利。是以感而應之。悅而歸之。如晨風之鬱北林。魚龍之趨淵澤也。然後設禮文以理之。斷刑罰以威之。故眾悅其教。而安其俗。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廉恥篤於家閭。邪僻消於胸懷。又況可奮臂大呼。聚之以干紀作亂之事乎。加之朝寡醇德之士。鄉乏不二之老。風俗淫僻。趣向失所。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談者以虛薄為辨。而賤名檢。當官者以望空為高。而笑勤恪。劉頌屢言治道。傅咸每糾邪正。皆謂之俗吏。若夫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山甫夙夜匪懈者。蓋共嗤黜。以為灰塵。而相詬病矣。由是毀譽亂於善惡之實。情慝奔於貨欲之塗。選者為人擇官。官者為身擇利。其婦女莊櫛織紝。皆取成於婢僕。未嘗知女功絲枲之業。中饋酒食之事也。故皆不恥淫佚之過。不拘妒忌之惡。有殺戮妾媵。有黷亂上下。父兄不之罪。天下莫之非。又況責之闡四教於古。脩貞順於今。以輔佐君子者哉。禮法刑政。於此大壞。如室之斯搆。而去其鑿契。如水斯積。而決其隄防。如火斯畜。而離其薪燎也。國將亡。本必先顛。其此之謂乎。

天皇氏返回目錄
  • 項峻始學篇曰:天地立。有天皇十三頭。號曰天靈。治萬八千歲。
  • 洞冥記曰:一姓十三人也。
  • 徐整三五曆紀云。歲起攝提。元氣肇。有神靈一人。有十三頭。號天皇。
  • 春秋緯曰: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九州。長天下也。
  • 遁甲開山圖曰:天皇被跡。在柱州崑崙山下。

地皇氏返回目錄
  • 項峻始學篇曰:地皇十一頭。治八千歲。
  • 帝系譜曰:地皇治一萬八千歲。以火德王。
  • 遁甲開山圖曰:地皇興於熊耳龍門山。

人皇氏返回目錄
  • 項峻始學篇曰:人皇九頭。兄弟各三百歲。依山川土地之勢財。度為九州。各居其一方。因是而區別。榮氏曰:人皇兄弟九人。生於刑馬山。身九色。

有巢氏返回目錄
  • 項峻始學篇曰:上古皆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皇甫謐以為有巢在女媧之後。
  • 遁甲開山圖曰:石樓山在琅瑘。昔有巢氏治此山南。

燧人氏返回目錄
  • 尚書大傳曰:燧人為燧皇。以火紀官。
  • 禮含文嘉曰:燧人始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遂天之意。故為燧人。

太昊庖犧氏返回目錄
  • 易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結繩而為網罟。以畋以漁。蓋取諸離。
  • 禮含文嘉曰:伏羲德洽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龜書。伏羲乃則象作易。
  • 帝王世紀曰:太昊帝庖羲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有聖德。都陳。作瑟三十六絃。
  • 魏陳王曹植庖羲贊曰:木德風姓。八卦創焉。龍瑞名官。法地象天。庖廚祭祀。罟網魚畋。瑟以像時。神德通玄。

帝女媧氏返回目錄
  • 淮南子曰: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猛獸食精民。(精。善也。)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鍊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方極。(鱉。大龜也。)蒼天神。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精民生。背方州。抱圓天。
  • 帝王世紀曰:帝女媧氏。亦風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一曰女希。是為女皇。其末諸侯共工氏。任知刑以強。伯而不王。
  • 魏陳王曹植女媧贊曰:古之國君。造簧作笙。禮物未就。軒轅纂成。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靈。

炎帝神農氏返回目錄
  • 易曰: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楺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 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為耜鉏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以助果蓏實。
  • 春秋命歷序曰:有神人。名石年。蒼色大眉。戴玉理。(玉理。猶玉英。神農也。)
  • 呂氏春秋曰:神農教曰:士有當年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飢矣。女有當年不績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故夫親耕。妻親績。
  • 賈誼書曰:神農以為走禽難以久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察實醎苦之味。教民食穀。
  • 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都陳。作五絃之琴。始教天下種穀。故號神農氏。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箕文諫而殺之。炎帝退而脩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歸炎帝。
  • 魏陳王曹植神農贊曰:少典之胤。火德承木。造為耒耜。導民播穀。正為雅琴。以暢風俗。

黃帝軒轅氏返回目錄
  • 易曰: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乾坤也。
  • 左傳曰:剡子曰:黃帝以雲紀官。故為雲師而雲名。
  • 河圖挺佐輔曰:黃帝脩德立義。天下大治。乃召天老而問焉。余夢見兩龍。挺白圖。以授余於河之都。天老曰:河出龍圖。雒出龜書。紀帝錄。列聖人之姓號。興謀治太平。然後鳳皇處之。今鳳凰以下三百六十日矣。天其受帝圖乎。黃帝乃祓齋七日。至於翠媯之川。大鱸魚折溜而至。乃與天老迎之。五色畢具。魚汎白圖。蘭葉朱文。以授黃帝。名曰錄圖。
  • 龍魚河圖曰:黃帝時。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䥫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仁慈。萬民欲令黃帝行天下事。黃帝仁義。不能禁蚩尤。黃帝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伏。
  • 春秋內事曰:軒轅氏以土德王天下。始有堂廡。高棟深宇。以避風雨。
  • 列子曰:黃帝喜天下之戴己也。養正命。娛耳目。乃喟然歎曰:養一己。治萬物。其患如此。於是放萬機。舍宮寑。退而閒居大庭之館。齋心服形。三月不親政事。晝寑而夢遊於華胥。華胥氏國。不知距齊國幾千里。(齊。中國。)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入水不溺。入火不熱。乘空如履實。寑虛若處床。黃帝既ꥶ。怡然自得。又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幾若華胥國矣。
  • 淮南子曰:黃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輔之。使強不得掩弱。眾不得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歲時熟而不凶。百官正而無私。輔弼公而不阿。道不拾遺。市不預賈。城郭不閉。邑無盜賊。人相讓以財。狗彘吐菽粟於道路。而無忿爭之心。於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穀登熟。虎豹不妄噬。鷙鳥不妄搏。鳳皇翔於庭。麒麟遊於郊。青龍進駕。飛煌伏皂。(飛黃出西方。其狀如狐。背上有角。乘之壽千歲。皂。歷也。)諸北儋耳之國。莫不獻其貢職。(皆北極之夷國。)
  • 史記封禪書曰:黃帝得僊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帝王世紀曰: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生壽丘。長于姬水。龍顏。有聖德。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號。治五氣。設五量。及神農氏衰。黃帝脩德撫民。諸侯咸去神農而歸之。黃帝於是乃擾馴猛獸。與神農氏戰于版泉之野。三戰而克之。又徵諸侯。使力牧神皇直討蚩尤氏。擒之于涿鹿之野。使應龍殺之于凶黎之丘。凡五十二戰。而天下大服。有妃。(○太平御覽七十九妃上有四字。)生二十五子。黃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歲矣。或傳以為仙。或言壽三百歲。葬于上郡陽周之橋山。
  • 抱朴子曰:黃帝生而能言。役使百靈。可謂天授自然體之者。猶復不敢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廣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適東岱而奉中黃。入金谷而諮子心。論導養而質玄素二女。精推步則訪山稽力牧。講占候則詢風后。著體診則受雷岐。審攻戰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姦則記(○抱朴子極言篇記下有白字。)澤之辭。相地理則書青烏之說。救傷殘則綴金冶之術。故能畢記秘要。窮盡道真。遂勒升龍以高濟。與天地乎●極。
  • 晉牽秀黃帝頌曰:邈矣黃軒。應天載靈。通幽遠覽。觀象設形。誕敷厥訓。彝倫攸經。德從風流。化與雲征。皇猷允塞。地平天成。爰登方岳。封禪勒成。紛然鳳舉。龍騰大清。違茲九土。陟彼高冥。民斯攸慕。涕泗沾纓。遐而不墜。式頌德聲。
  • 魏陳王曹植黃帝贊曰:少典之孫。神明聖哲。土德承火。赤帝是滅。服牛乘馬。衣裳是制。氏雲名官。功冠五列。
  • 又黃帝三鼎贊曰:鼎質文精。古之神器。黃帝是鑄。以像太一。能輕能重。知凶識吉。世衰則隱。世和則出。
  • 晉曹毗黃帝贊曰:軒轅應玄期。幼能總百神。體鍊五靈妙。氣含雲露津。摻石曾城岫。鑄鼎荊山濱。豁焉天扉闢。飄然跨騰鱗。儀轡灑長風。褰裳躡紫宸。
  • 周庾信黃帝見廣成畫贊曰:治身紫府。問政青丘。龍湖鼎沒。丹灶珠流。疏雲即雨。落木先秋。至道須極。長生可求。

少昊金天氏返回目錄
  • 左傳曰:郯子曰: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焉。
  • 帝王世紀曰: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降居江水。有聖德。邑于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謂之窮桑。即圖讖所謂白帝朱宣者也。故稱少昊。號金天氏。在位百年而崩。
  • 陳思王曹植少昊贊曰:祖自軒轅。青陽之裔。金德承土。儀鳳帝世。官鳥號名。殊職別系。農正扈氏。各有品制。

顓頊高陽氏返回目錄
  • 史記曰:帝顓頊高陽者。靜深有謀。疏通知事。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濟流沙。東至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 帝王世紀曰: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僕。蜀山氏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金天氏之末。女樞生顓頊於若水。首戴干戈。有聖德。父昌意雖黃帝之嫡。以德劣。降居若水。為諸侯。及顓頊。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平九黎之亂。以水事紀官。南正重司天。以屬神。火(○明本作北。)正黎司地。以屬民。於是民神不雜。萬物有序。始都窮桑。徙商丘。命飛龍效八風之音。作樂五英。以祭上帝。世有材子八人。號八凱。顓頊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一歲。歲在鶉火而崩。葬東郡頓丘廣陽里。
  • 魏曹植帝顓頊贊曰:昌意之子。祖自軒轅。始誅九黎。水德統天。以國為號。風化神宣。威暢八極。靡不祗虔。

帝嚳高辛氏返回目錄
  • 史記曰:帝嚳高辛氏者。黃帝之曾孫也。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不得在位。帝嚳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助。
  • 帝王世紀曰:帝嚳高辛氏。姬姓也。有聖德。年十五而佐顓頊。四十登位。都亳。以人事紀官。故以勾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蓐收為金正。玄冥為水正。后土為土正。是五行之官。分職而治諸侯。於是化被天下。遂作樂六莖。以康帝位。世有材子八人。號曰八元。亦納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台氏女。曰姜嫄。生后稷。次有娀氏女。曰簡翟。生卨。次陳豐氏女。曰慶都。生放勛。次娵訾氏女。曰常儀。生帝摯。嚳在位七十年。年百五歲而崩。葬東郡頓丘廣陽里。
  • 魏陳王曹植帝嚳贊曰: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帝世。無寧天地。神聖靈察。教弭四海。明並日月。

帝堯陶唐氏返回目錄
  • 尚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恊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邕。
  • 論語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 春秋元命苞曰:堯眉八采。是謂通明。歷象日月琁璣玉衡。
  • 尚書中候曰:帝堯即政。榮光出河。休氣四塞。龍馬銜甲。赤文綠色。(龍形像馬。甲所以藏圖也。其文赤而綠。)甲似龜背。五色。有列星之分。斗政之度。帝王錄紀。興亡之數。
  • 大戴禮曰:宰我曰:請問帝堯。孔子曰: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豫。
  • 淮南子曰:人之所以樂為天子者。以其窮耳目之欲。而適躬體之便也。今高臺曾榭。人之所麗也。而堯采●不斲。斥題不枅。(言梁柱相斥距。不著枅櫨。)珍恠奇味。人之所美也。而堯糲梁之飯。藜藿之羹。文錦狐白。人之所好也。而堯布衣掩形。鹿裘禦寒。養生之具厚不加。(○太平御覽八十作不加厚。)(○御覽作而。)增之以大任。重之(○御覽之下有以字。)憂。故舉天下而傳之舜。若釋負然。
  • 帝王世紀曰:帝堯陶唐氏。祁姓也。母慶都。孕十四月而生堯於丹陵。名曰放勛。鳥庭河勝。或從母姓伊氏。年十五而佐帝摯。受封於唐。為諸侯。身長十尺。嘗夢天而上之。故二十而登帝位。都平陽。置敢諫之鼓。命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掌四時方嶽之職。故名曰四嶽也。諸侯有苗氏。處南蠻而不服。堯征而克之于丹水之浦。乃以尹壽許由為師。夔放山川谿谷之音。作樂大章。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五十老人。擊壤於道。觀者歎曰:大哉。帝之德也。老人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於是景星曜於天。甘露降于地。朱草生於郊。鳳皇止於庭。嘉禾孳於畝。澧泉湧於山。焦僥民來貢沒羽。廚中自生肉脯。其薄如翣形。搖鼓自生風。使食物寒而不臰。名曰翣脯。又有草夾階而生。隨月生死。王者以是占日月之數。惟盛德之君。應和而生。故堯有之。名曰蓂莢。始封稷契咎繇。褒進伯禹。納舜于大麓。後年二月。又率群臣。刻璧為書。東沉洛水。言天命當傳舜之意。今中候運衡之篇是也。凡堯即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歲乃殂。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葬于濟陰之成陽西北。是為穀林。堯取富宜氏女。曰女皇。生丹朱。又有庶子九人。皆不肖。故以天下命舜。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及堯三年喪畢。舜踐天子位。
  • 符子曰:堯曰:余坐華殿之上。森然而松生於棟。余立櫺扉之內。霏焉而雲生於牖。雖面雙闕。無異乎崔巍之冠蓬萊。雖背墉槨。無異乎迴巒之縈崑崙。余安知其所以安。
  • 魏陳王曹植帝堯畫贊曰:火德統位。父則高辛。克平共工。萬國同塵。調適陰陽。其惠如春。巍巍成功。配天則神。

帝舜有虞氏返回目錄
  • 尚書舜典曰: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于百揆。百揆時敘。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帝曰:咨爾舜。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三載。汝陟帝位。
  • 禮記曰:子曰:舜其大智也與。好察迩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 又曰:昔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事具樂部。)
  • 論語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 孝經援神契曰:舜龍顏重瞳大口。手握褒。(重童。象電多精光也。大口。象斗星口也。握褒。手中有褒字。喻從勞苦起。受褒飾。致大位也。)
  • 雒書靈准聽曰:有人方面。日衡重華。(日衡。衡有骨表如日者也。)握石推。懷神珠。(推讀曰錘。錘。平輕重者也。握石錘。謂知琁璣玉衡之道也。懷神珠。喻有聖智也。)舜受終。鳳皇儀。黃龍感。朱草生。蓂莢孳。西王母授益地圖。(西王母得益地之圖來獻。)
  • 孟子曰:雞初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初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蹠。盜蹠。)
  • 又曰:堯之於舜。使其子九男事之。妻以二女焉。百年(○孟子萬章作官。)牛羊倉廩備。以養舜於畎畝之中。而後舉加諸上位。
  • 又曰:舜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霈然莫之能禦也。
  • 尸子曰: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堯聞其賢。徵之草茅之中。與之語禮樂而不逆。與之語政至簡而行。與之語道廣大而不窮。於是妻之以媓。媵之以娥。九子事之。而託天下焉。
  • 韓子曰:歷山農者侵畔。舜往耕。期年而耕者讓畔。河濱漁者爭坻。舜往漁。期年而漁者讓長。東夷之陶者苦窳。舜往陶。期年而器以牢。
  • 呂氏春秋曰:舜有子九人。不予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 帝王世紀曰:帝有虞氏。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華。字都君。有聖德。始遷於負夏。販於頓丘。債於傳虛。家本冀州。每徙則百姓歸之。堯於是見舜於貳宮。設饗禮。迭為賓主。南面而問政。堯乃試以五典。遂舉八凱。使佐后土。以揆百事。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舜於是有大功二十。故夢眉長與髮等。堯乃賜舜以昭華之玉。老而命舜代己攝政。舜東巡狩。登南山。觀河渚。受圖書。褒賜群臣。尊任伯禹稷契皋繇。皆益地。有苗氏負固不服。禹請征之。舜曰:我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吾前教由未也。乃脩教三年。執干戚而舞之。有苗請服。立誹謗之木。申命九官十二牧。三載一考績。三載黜陟幽明。禹為司空。功被天下。棄為后稷。播時百穀。契為司徒。敬敷五教。皋繇為士。典刑惟明。倕為共工。莫不致力。益為朕虞。庶物繁植。伯夷為祑宗。三禮不闕。夔為樂正。神人以和。龍為納言。出內惟允。於是俊乂在官。群后德讓。百僚師師。以五采章施于五色為服。以六律五聲八音協治。治用之和。蒸民乃粒。萬邦作乂。庶績咸熙。乃作大韶之樂。簫韶九成。鳳皇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故孔子稱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景星曜於房。群瑞畢致。地出乘黃。舜於是德被天下。薦於天。使禹攝政。有苗氏叛。南征。崩于鳴條。殯以瓦棺。葬於蒼梧九疑山之陽。是為零陵。謂之紀市。在今營道。下有群象為之耕。
  • 魏陳王曹植帝舜贊曰:顓頊氏族。重瞳神聖。克協頑瞽。應唐涖政。除凶舉俊。以齊七政。應曆受禪。顯天之命。
  • 晉夏侯湛虞舜贊曰:有虞愔愔。揖讓鼓琴。垂拱臨民。詠彼南音。世澄道玄。天下混心。思我王度。如玉如金。
  • 晉庾闡虞舜像贊并序曰:夫至道玄妙。非器象所載。靈化潛融。非軌跡所傳。故道資沖樸。則謂之三皇。德被群生。則號稱舜禹。是以先王因其會通。制為准極。功格於天。則配于上帝。法施於民。則載在祀典。然後名教彰於至治。王道煥乎無窮。故茲堂之構也。有自來矣。然樹寢所以栖神。而寢非神之所期。立像所以表德。而像非德之所存。若乃廢其軌景。洞其玄真。雖冥照之鑒獨朗。天下惡乎注其耳目哉。遂乃顯圖靈像。廓其廟壇。俾天光焜於宇宙。南風散乎五絃。豈謂神道之妙。可寄之於有涯哉。蓋亦暢悠悠者之心也。其辭曰:玄像焜燿。萬物含靈。飛龍在天。陽德文明。神道雖寂。務由機生。擁琴高詠。寄和五聲。玄風既暢。妙盡無名。民鑒其朗。孰測窈冥。
  • 周庾信舜干戚畫贊曰:平風變律。擊石來儀。先齊七政。更服三危。朱干獨舞。玉戚空麾。南風一曲。恭己無為。
  • 後魏溫子昇舜廟碑曰:懷山不已。龍門未闢。大道御世。天下為公。感夢長人。明敡仄陋。釐降二女。結友九男。執耜歷山。耕夫所以謝畔。施罟雷澤。漁父於是讓川。亦既登庸。以之納錄。九官咸事。百揆時敘。有大功於當世。集歷數而在躬。受文祖之命。致昭華之玉。班五瑞於群后。禋六宗於上玄。舞干戚而遠夷賓。棄金璧而幽靈應。青雲浮洛。榮光塞河。符瑞必臻。休祥咸萃。以君人之大德。為帝王之稱首。陟方之駕遂往。蒼梧之窆不歸。爰自先民。實存舊廟。既緝葯房。遂鎮瑤席。龍駕帝服。蓋依俙於慕舜。交鼓亙瑟。實髣彿於聞韶。其辭曰:虹氣降靈。姚墟誕聖。樹陰未徙。帝圖已定。乃賓四門。以齊七政。天眷功高。民歸德盛。治既蕩蕩。化亦巍巍。南風在詠。西環有歸。疑山永逝。湘水長違。靈宮肅肅。神館微微。
  • 宋顏延之為張湘州祭虞帝文曰:惟哲化神。繼天作聖。藏器漁陶。致身愛敬。是以二妃嬪德。九子觀命。在麓不迷。御衡以正。唐歷既終。虞道乃光。咨堯授禹。素俎采堂。百齡厭世。萬里陟方。敬詢故老。欽咨聖君。職奉西湘。虔屬南雲。神之聽之。匪酒伊葷。

帝禹夏后氏返回目錄
  • 尚書大禹謨曰: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從舜初授帝政事奉行之。)
  • 論語曰:子曰:禹吾無閒然矣。(孔子推禹功德之大。言不能復間廁其間。)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 禮含文嘉曰:禹卑宮室。垂意於溝洫。百穀用成。神龍至。靈龜服。玉女敬養天賜。
  • 春秋元命苞曰:禹之時。民大樂。其駢三聖相繼。故夏者大也。
  • 左傳曰: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 尚書中候曰:伯禹曰:臣觀河伯。面長人首魚身。出水曰:吾河精也。授臣河圖。
  • 尚書琁璣鈐曰:禹開龍門。導積石。玄圭出。刻曰延喜玉。受德天賜佩。(禹功既成。天出玄圭以賜之。古者以德佩。禹有治水功。故天佩以玄圭。)
  • 呂氏春秋曰:禹南濟乎江。黃龍負舟。(事具祥瑞部。)
  • 淮南子曰:禹沐淫雨。櫛疾風。決江疏河。鑿龍門。闢伊闕。乘四載。隨山刊木。平治水土。定七百國。
  • 又曰:禹為水。以身解於陽旰(○淮南脩務篇作盱。注同。)之河。(解。禱也。陽旰河在秦。)
  • 吳越春秋曰:禹案黃帝中經。見聖人所記曰:在九疑山東南天柱。號曰宛委。承以文玉。覆以盤石。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編以白銀。皆瑑其文。禹乃東巡。登衡山求之。赤繡文衣男子。自稱玄夷倉水使者。來候禹。令齋三月。更求之。禹乃三日齋。登宛委山。取得書。得通水之理。遂周行天下。使益疏記之。名山海經也。
  • 鬻子曰:禹投(○太平御覽八十二作據。)一饋而七起。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於道路也。恐其留吾門也。是以四海之士皆至。禹當朝廷。門可以羅雀。
  • 帝王世紀曰: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於石坳。虎鼻大口。兩耳參漏。首戴鉤鈐。胸有玉斗。足文履巳。故名文命。字高密。身長九尺二寸。長於西羌。西羌夷人也。其父既放。降在疋庶。有聖德。夢目(○太平御覽八十二作自。)洗於河西。四嶽師舉之。舜進之堯。堯命以為司空。繼鮌治水。乃勞身涉勤。不重徑尺之璧。而愛日之寸陰。手足胼胝。故世傳禹病偏枯。足不相過。至今巫稱禹步是也。又納禮賢人。一沐三握髮。一食三起。堯美其績。乃賜姓姒氏。封為夏伯。故謂之伯禹。天下宗之。謂之大禹。年百歲。崩于會稽。因葬會稽山陰縣之南。今山上有禹冢并祠。下有群鳥芸田。
  • 又曰:禹葬。衣衾三領。桐棺三寸。葛以繃之。下不及泉。上不通臰。既葬。收餘壤為壟。若參耕之畝。
  • 符子曰:禹讓天下於奇子。奇子曰:君言佐舜勞矣。鑿山川。通河漢。首無髮。股無毛。故舜也以勞報子。我生而逸。不能為君之勞矣。
  • 魏陳王曹植夏禹贊曰:于嗟夫子。拯世濟民。克卑宮室。致孝鬼神。蔬食薄服。紼冕乃新。厥德不回。其誠可親。亹亹其德。溫溫其仁。尼稱無閒。何德之純。
  • 又曰:禹治水贊曰:嗟夫夏禹。寔勞水功。西鑿龍門。疏河道江。梁歧既闢。九州以同。天賜玄圭。奄有萬邦。
  • 又禹渡河贊曰:禹濟于河。黃龍負船。舟人並懼。禹歎仰天。予受大運。勤功恤民。死亡命也。龍乃弭身。
  • 周庾信渡江贊曰:三江初鑿。九谷新成。風飛鷁涌。水起龍驚。樂天知命。無待憂生。危舟遂靜。亂楫還平。

殷成湯返回目錄
  • 春秋元命苞曰:湯臂四肘。是謂神肘。
  • 尚書琁璣鈐曰:湯受金符帝籙。白狼銜鉤入殷朝。
  • 尚書中候曰:天乙在亳。諸鄰國襁負歸德。東觀乎雒。降三分璧。黃魚雙躍。出濟于壇。化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福。伐桀克。
  • 尚書湯誓曰: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于鳴條之野。
  • 春秋元命苞曰:湯之時。其民大樂。其救之於患害。故樂名大護。護者救也。一云。扶都感白氣而生湯。
  • 周書曰:湯放桀而歸於亳。三千諸侯大會。湯取天子之壐。置之於天子之座左。復而再拜。從諸侯之位。湯曰:此天子之位。有道者可以處之矣。夫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宜處之。湯以此三讓。三千諸侯。莫敢即位。然後湯即天子之位。
  • 孟子曰:湯居亳。與葛伯為鄰。葛伯不祀。湯使人問。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犧牲。湯遺之牛羊。葛伯得而食之。又不祀。湯又問之。曰:無以供粢盛。湯使亳民為之耕。老弱饋食。葛伯率眾要其酒肉黍稷者。遮而奪之。不以饔授者則殺之。有一童子。以黍肉餉。殺而奪焉。湯乃興師伐葛伯。天下聞之。皆曰:非富天下也。為疋夫疋婦報讎也。
  • 呂氏春秋曰:成湯之時。有穀生於庭。昏生。至旦而大合拱。史請卜其故。湯退卜者曰:吾聞祥者福之先也。見祥而為不善。則福不至。妖者禍之先也。見妖而為善。則禍不至。於是早朝晏退。問疾弔喪。務鎮撫百姓。三日而穀亡。尚書大傳曰:夏人飲酒。醉者持不醉者。不醉者持醉者。相和而歌曰:盍歸于亳。盍歸于亳上。亳亦大矣。故伊尹退而閑居。深聽樂聲。(思其故也。是時伊尹仕桀。)更曰:覺兮較兮。吾大命格兮。(覺兮謂先知者。較兮謂直道者也。格。至也。吾。語桀也。)去不善而就善。何樂兮。伊尹入告于桀曰:大命之亡有日矣。桀啞笑曰:天之有日。猶吾之有民也。日亡。吾亦亡矣。是以伊尹遂去夏適湯。
  • 說苑曰:湯欲伐桀。伊尹請且乏貢職。以觀夏動。桀怒。起九夷之師。伊尹曰:未可。彼尚能起九夷之師。是罪在我也。湯乃謝請服。入貢職。明年。又乏貢職。桀起九夷之師。九夷之師不起。伊尹曰:可矣。湯乃興師伐桀。殘之。遷於南巢。
  • 帝王世紀曰:成湯一名帝乙。豐下銳上。倨身而揚聲。長九尺。有聖德。諸侯有不義者。湯從而征之。誅其君。弔其民。天下咸悅。故東征則西夷怨。南征則北狄怨。曰:奚為而後我。凡二十七征而德施於諸侯。出見羅者。方祝曰:從天下者。從地出者。四方來者。皆入吾羅。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能為此哉。乃命解其三面。而置其一面。更教之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漢南諸侯聞之。咸曰:湯之德至矣。澤及禽獸。況於人乎。一時歸者三十六國。及夏桀無道。辠諫者。湯使人哭之。桀囚湯使於夏臺。而後釋之。諸侯由是咸叛桀附湯。同日貢職者五百國。三年而天下咸服。湯自伐桀後。大旱七年。殷史卜曰:當以人禱。湯曰:吾所為請雨者民也。若必以人禱。吾請自當。遂齋戒。剪髮斷爪。以己為牲。禱於桑林之社。言未已而大雨。方數千里。湯踐天子位十三年。年百歲而崩。
  • 魏陳王曹植殷湯贊曰:殷湯伐夏。諸侯振仰。放桀鳴條。南面以王。桑林之禱。炎災克償。伊尹佐治。可謂賢相。
  • 又湯禱桑林贊曰:惟殷之世。炎旱七年。湯禱桑林。祈福于天。剪髮離爪。自以為牲。皇靈感應。時雨以零。
  • 周庾信湯解網贊曰:連珠兩起。合玉雙沉。穀為祥樹。桑成樂林。三方落網。一面驅禽。德以行政。仁乎用心。

周文王返回目錄
  • 春秋元命苞曰:文王四乳。是謂含良。蓋法酒旗。布恩舒明。(酒者乳也。能乳天下。布恩之謂也。)
  • 周書曰:文王在鎬。召太子發曰:我身老矣。吾語汝。我所保與我所守。傳之子孫。吾厚德而廣惠。不為驕侈。不為泰靡。童牛不服。童馬不馳。土不失其宜。萬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時。以成萬材。萬材已成。牧以為人。天下利之而勿德。是謂大仁。
  • 墨子曰:赤鳥銜珪。降周之歧社。曰:命周文王伐殷。
  • 韓子曰:昔文王請入雒西地赤壤之國方千里。以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說。仲尼曰:大哉文王。輕千乘之國。而請解炮烙之刑。
  • 韓詩外傳曰:昔周文王寑疾五日而地動。東西南北。不出四郊。有司請曰:臣聞地之動為人主也。今者君王寑疾五日而地動。四面不出國郊。群臣皆恐。曰:請移之。文王曰:奈何其移之也。對曰:興事動眾。以增國城。其可移之。文王曰:夫天之見妖。以伐有罪。我必有罪。故天以罰我也。今又專興事動眾。以增國城。是重吾罪也。不可。請改行重善移之。其可以免乎。於是遂謹其禮祑皮革。以交諸侯。飾其辭令幣帛。以出禮俊士。頒其爵列等級田疇。以賞群臣。行無幾何而疾止。
  • 琴操曰:受命者。謂文王受天命而王。文王以紂時為歧侯。躬脩道德。執行仁義。百姓附親。是時。紂為無道。刳胎斮涉。廢壞仁人。天統易運。諸侯瓦解。皆歸文王。其後有鳳皇銜書於文王之郊。文王曰:殷帝無道。虐亂天下。皇命已移。不得復久。乃作鳳皇之歌。其章曰:翼翼翔翔。彼鸞皇兮。銜書來遊。以命昌兮。瞻天案圖。殷將亡兮。蒼蒼昊天。始有萌兮。神連精合。謀於房兮。
  • 又曰:文王備修道德。百姓親附。文王有二子。周公武王。皆聖。是時。崇侯虎與文王列為諸侯。德不及文王。常嫉妒之。乃譖文王於紂曰:西伯昌聖人也。長子發中子旦皆聖人也。三聖合謀。君其慮之。乃囚文王於羑里。將欲殺之。於是文王四臣散宜生等。周流海內。經歷豐土。得美女二人。水中大貝。白馬朱鬣。以獻於紂。陳於中庭。紂立出西伯。文王在羑里時。演易八卦以六十四。作鬱厄之辭。困於石。據于蒺藜。乃申憤以作歌曰:殷道溷溷。浸濁煩兮。朱紫相合。不別分兮。迷亂聲色。信讒言兮。炎炎之虐。使我愆兮。幽閉牢阱。由其言兮。遘我四人。憂勤勤兮。
  • 論衡曰:文王飲酒千鍾。孔子百觚。言聖人能以德持酒也。如一坐千鍾百觚。此酒徒。非聖人也。
  • 帝王世紀曰:文王昌。龍顏虎肩。身長十尺。胸有四乳。敬老慈幼。晏朝不食。以延四方之士。是以大ꦄ閎夭散宜生南宮适之屬咸至。是為四臣。文王雖在諸侯之位。襲父為西伯。紂既囚文王。文王之長子曰伯邑考。質于殷。為紂御。紂烹以為羹。賜文王。曰:聖人當不食其子羹。文王得而食之。紂曰:誰謂西伯聖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
  • 魏陳王曹植文王贊曰:於赫聖德。寔惟文王。三分有二。猶復事商。化加虞芮。傍暨四方。王業克昭。武嗣遂光。
  • 又文王赤雀贊曰:西伯積德。天命攸顧。赤雀銜書。爰集昌戶。瑞為天使。和氣所致。嗟爾後王。昌期而至。周庾信文王見呂尚贊曰:言歸養老。垂釣西川。岸止盤石。溪唯小船。風雨未感。意氣怡然。有此相望。于今幾年。

周武王返回目錄
  • 尚書中候曰:太子發。以紂存三仁。雖即位。不稱王。(三仁。箕子比干微子。)
  • 樂稽耀嘉曰:武王承命興師。誅于商。萬國咸喜。軍渡孟津。前歌後舞。克殷之後。民乃大安。家給人足。酌酒鬱搖。(鬱搖。喜貌。)
  • 史記曰:武王脩文王業。東觀兵孟津。為文王木主。載以居中軍。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遂興師。渡于河。時諸侯不期而會孟津者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武王曰:未可也。乃還師。居二年。聞紂昏亂滋甚。殺比干。囚箕子。太師疵少師彊微子。抱其祭器而奔周。於是武王乃渡孟津。伐紂。紂師皆倒干戈以戰。紂軍潰畔。紂死。
  • 帝王世紀曰:武王見暍人。王自左擁而右扇之。紂政彌亂。殷太史向摯。載其圖書而歸周。王以告于諸侯。四年。起師而東。至商郊牧野。乃作木檐。(○帝王世紀作牧誓。)王韈係解。五人御於前。莫肯為王係韈。皆曰:臣所以事君王。非為係韈也。王乃釋旄鉞而係之。與紂戰。紂師敗績。禽費仲惡來。紂赴于京。自燔于宣室而死。二嬖妾與妲己亦自殺。乃以大白髦麾諸侯入殷商都。百姓咸待于郊。王使告曰:上天降休。商人皆拜。王亦答拜。以兵入。造紂及妲己尸。王親射之。三發。然後下車。以劍擊之。周公為司徒。使以黃鉞斬紂頭。懸于大白之旗。召公為司空。又使以玄鉞斬妲己頸。縣之小白旗。置旌於商容之廬。命召公釋箕子之囚。賜貝千朋。命原公釋百姓之囚。歸琁臺之珠玉。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巨橋之粟。以賑貧民。命南宮伯達史逸。遷九鼎于洛邑。命閎夭封比干之墓。命宗祝饗祀于軍。微子膠鬲。皆委質為臣。殷人咸喜曰:王之於人也。死猶封其墓。況其生者乎。王之於賢仁也。亡者猶表其廬。況其存者乎。王之於財也。聚者猶散之。況其復藉者乎。王之於色也。在者猶歸其父母。況復徵之乎。
  • 魏陳王曹植周武王贊曰:桓桓武王。繼世滅殷。咸任尚父。且作商臣。功加四海。救世濟民。天下宗周。萬國是賓。

周成王返回目錄
  • 春秋元命苞曰: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
  • 賈誼書曰:周成王問鬻子曰:寡人聞聖人在上位。使民富且壽。若夫富則可為也。若夫壽則在天乎。鬻子對曰:夫聖王在上位。天下無軍兵之事。故諸侯不私相攻。而民不私相鬥也。則民得盡一生矣。聖王在上。則君積於德化。而積於用力。故婦人為其所衣。丈夫為其所食。則民無凍餓。已得二生矣。聖人在上。則君積於仁。吏積於愛。民積於順。則刑罰廢而無夭遏之誅。民則得三生矣。聖王在上。則使人有時。而用之有節。則民無厲疾。民得四生矣。
  • 史記曰:成王少。周公攝行政。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周公奉成王命。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啟代殷後。國於宋。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理均。
  • 帝王世紀曰:成王元年。周公為冢宰。攝政。王年少。未能治事。故號曰孺子。八年。春正月朔。王始躬政事。以周公為太師。封伯禽于魯。父子並命。周公拜於前。魯公拜於後。王以周公有勳勞於天下。故加魯以四等之上。兼二十四附庸。地方七百里。既營都洛邑。復居酆鎬。淮夷徐戎及ꦅ叛。王乃大搜於岐陽。東伐淮夷。
  • 魏陳王曹植周成王贊曰:成王繼武。賢聖保傅。年雖幼稚。岐嶷有素。初疑周公。終焉克寤。旦奭佐治。遂至刑錯。
  • 又周公贊曰:成王即位。年尚幼稚。周公居攝。四海慕利。罰叛柔服。祥應仍至。誦長反政。達天忠義。
  • 周庾信成王刻桐葉封虞叔贊曰:虞叔百里。居河之汾。帝刻桐葉。天書掌文。禮以成德。樂以歌勳。天子無戲。唐其有君。

漢高帝返回目錄
  • 河圖提劉曰:帝季。日角戴勝。斗胸龜背龍股。長七尺八寸。明聖寬仁。好任主軫。
  • 春秋孔演圖曰:其人日角龍顏。姓卯金。含仁義。
  • 史記曰:高祖諱邦。字季。沛豐邑中陽里人。為人隆准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寬仁愛人。意豁如也。為泗上亭長。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飲。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留飲。酒讎數倍。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敬重之。呂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願季自愛。臣有息女。願為箕帚妾。女即呂后也。生孝惠帝魯元公主。有一老父過。請飲。老父相呂后曰:夫人天下貴人也。令相兩子。見孝惠帝。曰:夫人所以貴者。乃此男。魯元公主亦皆貴。老父已去。高祖從旁舍來。呂后具言。高祖乃追及老父。老父曰:向見者夫人兒子。皆似君相。君相貴不可言。及高祖貴。遂不知老父去處。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於驪山。到豐西澤中亭。止飲。夜皆解縱所送徒。高祖夜經澤中。前有大白蛇當徑。高祖拔劍斬之。(事具符命部。)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高祖隱於芒碭山澤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呂后。呂后曰:季所在山居。上常有雲氣。故往常得季。高祖興諸侯兵。共擊項羽。項羽敗而走。使騎將灌嬰追殺羽東城。正月。諸侯尊漢王為皇帝。
  • 又曰: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東。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 漢書曰:漢承堯運。德祚已盛。斷蛇著符。旗幟尚赤。協于火德。自然之應。得天統矣。
  • 論衡曰:項羽與高祖俱起。威力輕重。未有所定。高祖誅羽。難於斬鐵也。武王伐紂。易於摧木也。然則漢力勝周多矣。湯武伐桀紂。一敵也。高祖誅秦殺項羽。兼勝二家。力倍湯武。五代之起。皆有因緣。力易為也。高祖從亭長。提三尺劍。取天下。光武由白水。奮威武。帝海內。無尺土所因。一位所乘。直奉天命。推勳自然。此則起高於川汙。為深於丘山也。
  • 荀悅漢紀論曰:高祖開建大業。統畢元功。度量規矩。不可尚矣。天下初定。庶事草創。故韶夏之音。天下未聞焉。
  • 帝王世紀曰:禮稱至道以王。義道以霸。觀高祖之取天下也。遭秦暴亂。不階尺土之資。不摧將相之柄。發跡泗亭。奮其智謀。銜勒英雄。鞭驅天下。或以德致。或以義成。事以權斷。順逆不常。霸王之道雜焉。是以居帝王之位。而無一定之制。三代之美。固難及矣。
  • 後漢班固高祖紀述曰:皇矣漢祖。纂堯之緒。實天生德。聰明神武。秦人不綱。網漏于楚。爰茲發跡。斷蛇奮旅。神母告符。朱旗乃舉。粵蹈秦郊。嬰來稽首。革命創制。三章是紀。應天順民。五星同晷。項氏叛換。黜我巴漢。西土宅心。戰士憤怨。乘釁而運。席卷三秦。割據河山。保此懷民。股肱蕭曹。社稷是經。爪牙信布。腹心良平。恭行天罰。赫赫明明。
  • 魏陳王曹植漢高皇帝贊曰:屯雲斬蛇。靈母告祥。朱旗既抗。九野披攘。禽嬰克羽。掃滅英雄。承機帝世。功著武湯。
  • 晉傅玄漢高祖畫贊曰:赫赫漢祖。受命龍興。五星協象。神母告徵。討秦滅項。如日之升。超從側陋。光據萬乘。
  • 周庾信漢高祖置酒沛宮畫贊曰:遊子思舊。來歸沛宮。還迎故老。更召歌童。雖欣入沛。方念移豐。酒酣自舞。先歌大風。
  • 後漢班固高祖泗水亭碑曰:皇皇炎漢。兆自沛豐。乾降著符。精感赤龍。承魁流裔。襲唐末風。寸木尺土。無竢斯亭。建號宣基。維以沛公。楊威斬蛇。金精摧傷。涉關凌灞。受爵漢中。勒兵陳東。剟禽三秦。陳張畫策。蕭勃翼終。出爵褒賢。列土封功。炎火之德。彌光以明。源清流潔。本盛末弘。序將八十。贊述股肱。休勳顯祚。永永無彊。於皇舊亭。留嗣是承。天之福祐。萬年是興。
  • 後漢孔融周武王漢高祖論曰:武王從后稷以來。至其身。相承積五十世。俱有魚鳥之瑞。至高祖一身修德。瑞有四。呂公望形而薦女。呂后見雲知其處。白蛇分。神武哭。西入關。五星聚。又武王伐紂。斬而刺之。高祖入秦。赦子嬰而遺之。是寬裕又不如高祖也。
  • 魏高貴鄉公少康漢高祖論曰:上問荀顗等曰:有夏既衰。后相殄滅。少康收輯夏眾。復禹之績。高祖拔起壟畝。芟夷秦項。考其功德。誰宜為先。顗等曰:造之與因。難易不同。少康功德雖美。猶為中興。與漢世祖同流可也。至如高祖。臣等以為優。上曰:少康生於滅亡之後。降為諸侯之隸。能布其德而兆有其謀。卒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非至德弘仁。豈濟斯勳。漢祖因土崩之勢。收一時之權。為人子則數危其親。為人君則因賢相。為人父則不能衛子。身歿之後。社稷幾傾。若與少康易地而處。或未能復大禹之績也。推此言之。宜高夏康而下漢祖矣。

漢文帝返回目錄
  • 史記曰:孝文皇帝。初立為代王。都中都。高后崩。呂產等欲為亂。以危劉氏。大臣共誅之。使人迎代王。代王問左右郎中令張武。張武等議。願大王稱疾以無往。觀其變。中尉宋昌進曰:群臣議皆非也。今高帝子。獨淮南王與大王。大王又長。賢聖仁孝。聞於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迺命宋昌參乘。張武等六人乘傳。詣長安。馳入代邸。代王西鄉讓者再。遂即天子位。
  • 又曰:孝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常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帝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幃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朴。先與匈奴和親。匈奴背約入盜。然令邊備守。不得發兵深入。惡煩苦百姓。群臣如袁盎等。稱說雖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張武受賂遺金錢。覺。上常發御府金錢賜之。以愧其心。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
  • 又曰:孔子言必世而後仁。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
  • 漢書曰:孝文皇帝諱恆。高帝中子也。母曰薄皇后。
  • 又曰:文帝斷獄四百。幾致刑措。
  • 又曰:武帝問東方朔曰:吾欲化民。豈有道乎。朔對曰:願近述孝文皇帝之時。當世耆老。皆聞見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綈。足履革。以韋帶劍。莞蒲為席。集上書囊為殿帷。
  • 後漢班固文帝述曰:太宗穆穆。允恭玄默。化民以躬。師下以德。農不共貢。罪不收帑。宮不新館。陵不崇墓。我德如風。民應如草。國富刑清。登我漢道。
  • 魏陳王曹植漢文帝贊曰:孝文即位。愛物檢身。驕吳撫越。匈奴和親。納諫赦罪。以德讓民。殆至刑錯。萬國化淳。

漢景帝返回目錄
  • 史記曰:漢興。孝文施德。天下懷安。至孝景。不復憂異姓。而晁錯刻削諸侯。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鄉。以諸侯大盛。而錯為之不以漸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諸侯以弱。卒以安漢。安危之幾。豈不以謀哉。
  • 漢書曰:孝景帝諱啟。文帝大子也。母曰竇皇后。
  • 又曰:孔子稱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獘。網密文峻。而姦宄不勝。漢興。拂除煩苛。與民休息。至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漢言文景。美矣。
  • 後漢班固景帝述曰:孝景蒞政。諸侯方命。剋伐七國。王室以定。非怠非荒。務在農桑。著于甲令。民用寧康。
  • 魏陳王曹植漢景帝贊曰:景帝明德。繼文之則。肅清王室。克滅七國。省役薄賦。百姓殷昌。風移俗易。齊美成康。

漢武帝返回目錄
  • 漢書曰:孝武皇帝諱徹。景帝中子也。元封元年。行自雲陽。北歷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登單于臺。臨北河。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千餘里。威震匈奴。還。登封泰山。又自潯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舳艫千里。又登之罦。(東來(漢書武紀注作萊。)有之罦山祠。)浮大海。山稱萬歲。
  • 又曰: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于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民。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曆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祀百神。號令文章。煥焉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 荀悅漢紀曰:武皇帝恢萬世業。內脩文學。外曜武威。延天下之士。濟濟盈朝。興事創制。無所不施。先王之風。粲然存矣。然猶好其文。未盡其實。發其始。不克其終。奢侈無限。窮兵極武。百姓空竭。萬民罷弊。當此之時。天下騷然。海內聊。而孝文之業衰矣。
  • 劉歆七略曰: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孫弘。廣開獻書之路。百年之間。書積如丘山。故外則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則有延閣廣內祕室之府。
  • 桓子新論曰:漢武帝材質高妙。有崇先廣統之規。故即位而開發大志。考合古今。模獲前聖故事。建正朔。定制度。招選俊傑。奮揚威怒。武義四加。所征者服。興起六藝。廣進儒術。自開闢以來。唯漢家最為盛焉。故顯為世宗。可謂卓爾絕世之主矣。然上多過差。既欲斥境廣土。又乃貪利爭物之無益者。聞西夷大宛國有名馬。即大發軍兵。攻取歷年。士眾多死。但得數十疋耳。又歌兒衛子夫。因幸愛重。乃陰求陳皇后過惡而廢退之。即立子夫。更其男為太子。後聽邪臣之譖。衛后以憂死。太子出走滅亡。不知其處。信其巫蠱。多徵會邪僻。求不急之方。大起宮室。內竭府軍。(○太平御覽八十八作庫。)外罷天下。百姓之死亡。不可勝數。此可謂通而蔽者也。
  • 典論曰:孝武承四世之遺業。遇中國之殷阜。府庫餘金錢。倉廩畜腐粟。因此有意乎滅匈奴。而得清邊境矣。故即位之初。從王恢之畫。設馬邑之謀。自元光以迄征和。四五十載之間。征匈奴四十餘舉。盛餘(○二字御覽八十八引無。此有偽脫。)踰廣漢。絕梓嶺。封狼居。禪姑幕。梁北河。觀兵潮(○御覽八十八作瀚。)海。刈單于之旗。剿閼氏之首。探符離之窟。掃五王之庭。納休屠昆耶之附。獲祭天金人之寶。斬名王以千數。馘酋虜以萬計。既窮追其散亡。又摧破其積聚。虜不暇於救死扶傷。疲困於孕重墮殞。元封初。躬執武節。告以天子自將。懼以兩越之誅。彼時號為威震匈奴矣。
  • 後漢班固武帝述曰:世宗曄曄。思弘祖業。疇咨熙載。髦俊並作。厥作伊何。百蠻是攘。恢我疆宇。薄于四荒。武功既抗。亦迪斯文。憲章六學。統一聖真。封禪郊祀。祭旅百神。協律改王。饗茲永年。
  • 魏陳王曹植漢武帝贊曰:世宗光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蠻。恢拓土疆。簡定律曆。辨脩舊章。封天禪土。功越百王。
  • 周庾信漢武帝聚書贊曰:獻書路廣。藏書府開。秦儒出谷。漢簡吹灰。芝泥印上。玉匣封來。坐觀風俗。不出蘭臺。

漢昭帝返回目錄
  • 漢書曰:昭皇帝諱弗。武帝子也。母曰趙婕妤。本以有奇異得幸。(婕妤有奇。謂手指不申。及有奇氣。)及生帝。亦奇異。(十四月乃生。)
  • 又曰:昔周成以孺子繼統。而有管蔡四國流言之變。孝昭幼年即位。亦有燕蓋上官逆謀之亂。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時以成名。大矣哉。承孝武奢侈餘獘。師旅之後。海內虛秏。戶口減半。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至始元元鳳之間。匈奴和親。百姓充實。舉賢良文學。問民所疾苦。議鹽鐵而罷榷酤。尊號曰昭。不亦宜乎。
  • 後漢班固昭帝述曰:孝昭幼沖。冢宰推忠。燕蓋譸張。實叡實聰。罪人斯得。邦家和同。
  • 魏文帝周成漢昭論曰:或方周成王於漢昭帝。僉高成而下昭。余以為周成王體上聖之休氣。稟賢妣之貽誨。周召為保傅。呂尚為太師。口能言則行人稱辭。足能履則相者導儀。目厭威容之美。耳飽仁義之聲。所謂沉漬玄流。而沐浴清風者矣。猶有咎悔。聆二叔之謗。使周公東遷。皇天赫怒。顯明厥咎。猶啟諸金縢。稽諸國史。然後乃悟。不亮周公之聖德。而信金縢之教言。豈不暗哉。夫孝昭父非武王。母非邑姜。養惟蓋主。相則桀光。體不承聖。化不胎育。保無仁孝之質。佐無隆平之治。所謂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然而德與性成。行與體并。年在二七。早智夙達。發燕書之詐。亮霍光之誠。豈將有啟金縢。信國史。而後乃寤哉。使夫昭成均年而立。易世而化。 貿臣而治。換樂而歌。則漢不獨少。周不獨多也。
  • 魏丁儀周成漢昭論曰:成王昭帝。俱以襁褓之幼。託於冢宰。流言讒興。此其艱險相似者也。夫以發金縢然後垂泣。與計日力便覺詐書。明之遲速。既有差矣。且叔父兄子。非相嫌之處。異姓君臣。非相信之地。霍光罹人謗而不出。周公賴天變而得入。推此數者。齊本而論末。計重而況輕。漢昭之優周成甚明者也。成王秀而獲實。其美在終。昭帝苗而未秀。其得在始。必不得已而論二主。余與夫始者。

漢宣帝返回目錄
  • 漢書曰:孝宣皇帝諱詢。字次卿。武帝曾孫。戾太子孫也。太子納史良娣。生皇孫。皇孫納王夫人。生皇帝。號曰皇曾孫。生數月。遭巫蠱事。太子良娣皇孫王夫人皆遇害。曾孫坐繫郡邸獄。邴吉為廷尉監。治巫蠱。憐曾孫之無辜。使女徒乳養。私給衣食。至後。望氣者言長安獄有天子氣。上遣使皆殺之。內者令郭欀。(○漢書宣紀。太平御覽八十九作穰。)夜至郡邸獄。吉拒閉不得入。曾孫賴吉得全。因遭赦。高才好學。然亦喜遊俠。鬥雞走馬。具知閭里奸邪。吏治得失。時會朝請。舍長安尚冠里。身足下有毛。臥居數有光耀。昭帝崩。無嗣。霍光徵昌邑王賀。賀淫亂廢。光奏遣宗正德至尚冠里舍洗沐。賜御府。(○太平御覽八十九府下有衣字。)太僕以軨轕車奉迎曾孫。就齊宗正府。封為陽武侯。群臣上璽綬。即皇帝位。
  • 又曰:宣帝始立。謁見高廟。大將軍光參乘。上內嚴憚之。若芒刺在背。後張安世代光參乘。天子從容肆意。甚安。
  • 又曰:孝宣之治。信賞必罰。綜覈名實。政事文學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間。鮮能及之者。亦足以知吏稱其職。民安其業也。遭值匈奴乖亂。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單于慕義。稽首稱蕃。功光宗祖。業垂後嗣。可謂中興。侔德殷宗周宣矣。
  • 荀悅漢紀曰:孝宣任法審刑。綜覈名實。聽斷精明。事業修理。下無隱情。是以功光前世。號為中宗。然不甚用儒術。是以德化不能純備。
  • 後漢班固宣帝述曰:中宗明明。寅用刑名。時舉博納。聽斷惟精。柔遠能邇。煇燿威靈。龍荒漠朔。莫不來庭。丕顯祖烈。尚於有成。

後漢光武帝返回目錄
  • 東觀漢記曰:世祖光武皇帝。高祖九世孫。出自長沙定王。定王生舂陵節侯。舂陵本在零陵郡。節侯孫孝侯。以土地下濕。元帝時。求封南陽蔡陽白水鄉。因故國名曰舂陵。上隆准日角。大口。美鬚眉。身長七尺三寸。仁智明達。多權略。樂施愛人。在家重慎畏事。勤於稼穡。兄伯升。好俠。笑上事田作。比之高祖兄仲。上歸舊廬。望見廬南有火光。以為人持火。呼之。光遂赫然屬天。有頃不見。上異之。初伯升之起也。諸家子弟皆亡逃自匿。曰:伯升殺我。及聞上至。絳衣大冠。乃驚。以為獨伯升如此。謹厚者亦為之。
  • 又曰:王莽遣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將兵來征。莽欲盛威武。王齊則(○三字有訛脫。太平御覽九十作以振山東。至驅六字。)虎豹犀象。奇偉猛獸。以長人巨無霸為壘校尉。秦漢以來師出。未嘗有也。時漢兵八九千人。二公兵以五六十萬。到。遂環昆陽城作營。且圍之數百重。有流星墜尋營。營中正晝有雲氣。如壞山直下營而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上選精兵三千人與戰。大破之。殺司徒王尋。赴水溺死者以萬數。滍水為之不流。更始以上為大司馬。遣之河北。安集百姓。破邯鄲。誅王郎。入宮收文書。尋得吏民謗毀上言可擊者數千章。上會諸將燒之。曰:令反側子自安也。更始遣使者立上為蕭王。又擊破銅馬。受降適畢。賊亦兩心。上敕降賊各歸勒兵待。上輕騎入。按行賊營。賊曰: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由是皆自安。
  • 又曰:諸將請上尊號。初王莽時。上與伯叔及姉婿鄧晨攘人蔡少公坐語。少公道讖言劉秀當為天子。或曰是國師劉子駿也。上戲曰:何用知僕非也。坐者皆大笑。時傳聞赤伏符。不見文章軍中所。上未信。到鄗。上所與長安同舍諸生強華。自長安奉赤伏符詣鄗。與上會。群臣復伏固。(○御覽固下有請字。)乃命有司設壇鄗之千秋亭。六月。即皇帝位。
  • 袁宏漢紀曰:南頓令欽。生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
  • 帝王世紀曰:春秋興(○太平御覽九十作稱。)夏少康之起。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若漢之策命世祖。不階成旅之資。平暴反正。遂建中興。夏少康同美矣。
  • 續漢書曰:昔羿寒浞篡夏數十年。少康生為牧人。能修德復夏。厥勳大矣。然尚有虞思及靡有鬲內外之助。至於光武。承王莽之篡。起自疋庶。一民尺土。靡有憑焉。發跡於昆陽。以數千屠百萬。非膽智之至。孰能堪之。討賊平亂。克復漢業。號稱中興。雖初興者無以加之矣。中國既定。柔遠以德。愛慎人命。下及至賤。武功既抗。文德術修。(○武功以下。太平御覽九十作武功既備。抗文德。脩經術。此有訛倒。)勳績弘矣。
  • 薛瑩漢紀曰:王莽之際。天下雲亂。英雄並發。其跨州據郡。僭制者多矣。人皆有冀於非望。然考其聰明仁勇。自無光武儔也。加以寬博容納。計慮如神。是以任光竇融。望風景附。馬援一見。睹顏識奇。故能以十數年閒。掃除群凶。清復海內。豈非天人之所輔贊哉。古者師不內御。而光武命將。皆授以方略。使奉圖而進。其有違失。無不折傷。意豈文史之過乎。不然。雖聖人其猶病諸。
  • 袁山松後漢書曰:前漢自成哀已下。天地縱橫。巨猾竊命。劉氏舊澤猶存。而瞻烏之望殆絕。世祖以眇眇之胤。起白水之濱。身屈無妄之力。位舉群賢並列。(○御覽九十作位與群豎並列。此有訛文。)于時懷璽者十餘。建旗者數百。高才者居南面。疾足者為王公。茫茫九州。瓜分臠切。湣湣蒼生。塵消鼎沸。我扇之以仁風。驅之以大威。雪霜被而茨棘枯。橫網振而逆鱗掃。群材畢湊。人鬼與能。數年之間。廓清四海。雖曰中興。與夫始創業者。庸有異乎。誠哉馬生之言。固已寥廓大度。同符高祖。又等太宗之仁。兼孝宣之明。一人之體。其殆于周。故能享有神器。據乎萬乘之上矣。
  • 後漢蔡邑光武濟陽宮碑曰:王室中微。哀平短祚。姦臣王莽。偷有神器。十有八年。罪盈惡熟。天人致誅。帝乃龍見白水。淵躍昆滍。破前隊之眾。殄二公之師。收兵略地。經營河朔。於是群公諸將。據河洛之文。協符瑞之徵。僉曰歷數在帝。踐祚允宜。乃以建武元年六月。即位于鄗縣之陽。五成之陌。祀漢配天。罔失舊物。享國三十有三年。方內乂安。蠻夷率服。巡狩太山。禪梁父。皇代之遐跡。帝者之上儀。罔不畢舉。道德餘慶。延于無窮。先民有言曰:樂樂其所自生。而禮不忘其本。是以虞稱媯汭。姬美周原。皇天乃眷。神宮實始于此。厥路藐哉。所謂神麗顯融。越不可尚。小臣河尹瑋。來在濟陽。顧見神宮。追惟桑梓褒述之義。用敢作頌。其辭曰:赫赫炎天。爰曜其暉。篤生聖皇。貳漢之微。稽度虔則。誕育靈姿。黃㜸作慝。篡握天機。帝赫斯怒。爰整其師。應期潛見。扶陽而飛。禍亂克定。群凶殄夷。匡復帝載。萬國以綏。巡于四岳。展義省方。登封降禪。升于中皇。爰茲初基。天命孔彰。子子孫孫。保之無疆。
  • 魏陳王曹植漢二祖優劣論曰:客有問余曰:夫漢二帝。高祖光武。俱為受命撥亂之君。此時事之難易。論其人之優劣。孰者為先。余應之曰:昔漢之初興。高祖因暴秦而起。遂誅強楚。先(○太平御覽四百四十七作光。)有天下。功齊湯武。業流後嗣。誠帝王之元勳。人君之盛事也。然而名不繼德。行不純道。身沒之後。崩亡之際。果令凶婦肆酖酷之心。嬖妾被人豕之刑。亡趙幽囚。禍殃骨肉。諸呂專權。社稷幾移。凡此諸事。豈非高祖寡計淺慮以致。然彼之雄才大略。俶儻之節。信當世至豪健壯傑士也。又其梟將畫臣。皆古今之鮮有。歷世之希睹。彼能任其才而用之。聽其言而察之。故兼天下。有帝位。流巨勳而遺元功也。世祖體乾靈之休德。稟貞和之純精。通黃中之妙理。韜亞聖之懿才。其為德也。聰達而多識。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樂施而愛人。值陽九無妄之世。遭炎光厄會之運。殷爾雷發。赫然神舉。用武略以攘暴。興義兵以掃殘。神光前驅。威風先逝。軍未出於南京。莽已斃于西都。夫其盪滌凶穢。勦除醜類。若順迅風而縱烈火。曬白日而掃朝雲也。爾乃廟勝而後動眾。計定而後行師。故攻無不陷之壘。戰無奔北之卒。是以群下欣欣。歸心聖德。宣仁以和眾。邁德以來遠。故竇融聞聲而影附。馬援一見而歎息。股肱有濟濟之美。元首有穆穆之容。敦睦九族。有唐虞之稱。高尚純朴有羲皇之素。謙虛納下。有吐握之勞。留心庶事。有日昃之勤。乃規弘跡而造皇極。創帝道而立德基。是以計功則業殊。比隆則事異。旌德則靡愆。言行則無穢。量力則勢微。論輔則力劣。卒能握乾圖之休徵。應五百之顯期。立不刊之遐跡。建不朽之元功。金石播其休烈。詩書載其勳懿。故曰光武其優也。

漢明帝返回目錄
  • 東觀漢記曰:孝明皇帝。世祖中子也。母光烈皇后。初讓尊位為貴人。故帝年十二。以皇子立為東海公。三歲。進爵為王。幼而聰明叡智。容貌壯麗。世祖異焉。數問以政議。應對敏達。謨慮甚深。溫恭好學。敬愛師傅。所以承事兄弟。親密九族。內外周洽。世祖愈珍上德。以為宜承先序。詔廢郭皇后。立陰貴人以為皇后。上以東海王立為皇太子。治尚書。備師法。兼通四經。略舉大義。博觀群書。以助術學。
  • 又曰:建武四年。皇子陽生。豐下銳上。顏赤色。有似堯。上以赤色。名之曰陽。年十三。通春秋。上循其頸曰:吳季子。袁山松後漢書曰:皇帝諱陽。一名莊。字子麗。
  • 華嶠後漢書曰:世祖既以吏事自嬰。明帝尤任文法。總攬威柄。權不借下。值天下初定。四民樂業。戶口滋殖。中興以來。追蹤宣帝。以鍾離意之廉淳。諫爭懇懇。常以寬和為首。以此推之。難得而言也。
  • 薛瑩漢紀曰:明帝自在儲宮。而聰允之德著矣。及臨萬機。以身率禮。恭奉遺業。一以貫之。雖夏啟周成。繼體持統。無以加焉。是以海內乂安。四夷賓服。斷獄希少。有治平之風。號曰顯宗。不亦宜乎。
  • 范曄後漢書曰: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達。外內無倖曲之私。在上無矜大之色。斷獄得情。號居前世十二。故後之言事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然而鍾離意宋均之徒。常以察惠為言。夫豈弘仁之度未優乎。
  • 晉傅玄漢明帝贊曰:肅矣孝明。杖法任刑。勤綜萬機。察下以情。未弘道治。用致太平。專信俗儒。非禮之經。
  • 漢傅毅明帝誄曰:惟此永平。其德不回。恢廓鴻績。遐方是懷。明明肅肅。四國順威。赫赫盛漢。功德巍巍。躬履聖德。以臨萬國。仁風弘惠。雲布雨集。武伏蚩尤。文騰孔墨。下制九州。上係皇極。豐美中世。垂華億載。冠堯佩舜。踐履五代。三雍既洽。帝道繼備。七經宣暢。孔業淑著。明德慎罰。尊上師傅。薄刑厚賞。惠慈仁恕。明並日月。無有偏照。譬如北辰。與天同曜。發號施令。萬國震懼。庠序設陳。禮樂宣布。琁璣所建。靡不奄有。貢篚納賦。如歸父母。正朔永昌。冠帶儋耳。四方共貫。八極同軌。

漢和帝返回目錄
  • 東觀漢記曰:孝和皇帝。章帝中子也。上自歧嶷。至於總角。孝順聰明。寬和仁孝。帝由是深珍之。以為宜承天位。年四歲。立為太子。初治尚書。遂兼覽書傳。好古樂道。無所不照。上以五經義異。書傳意殊。親幸東觀。覽書林。閱篇藉。朝無寵族。惠澤沾濡。外憂庶績。內勤經藝。自左右近臣。皆誦詩書。德教在寬。仁恕並洽。是以黎元寧康。萬國協和。符瑞八十餘品。帝讓而不宣。故靡得而紀。
  • 帝王世紀曰:孝和之嗣世。正身履道。以奉大業。賓禮耆艾。動式舊典。宮無嬪嬙鄭衛之燕。囿無般樂遊畋之豫。躬履至德。虛靜自損。是以屢獲豐年。遠近承風。
  • 范曄後漢書曰:自中興以後。逮于永元。雖頗有施張。而俱存不擾。是以齊民歲增。闢土世廣。偏師出塞。則漢(○後漢書和紀作漠。)北地空。都護西指。則通驛四萬。豈其道遠三代。術長前世。將服叛懷來。自有數也。
  • 後漢蘇順和帝誄曰:天王徂登。率土奄傷。如何昊穹。奪我聖皇。恩德累代。乃作銘章。其辭曰:恭惟大行。配天建德。陶元二化。風流萬國。立我蒸民。宜此儀則。厥初生民。三五作剛。載藉之盛。著於虞唐。恭惟大行。爰同其光。自昔何為。欽明允塞。恭惟大行。天覆地載。無為而治。冠斯往代。往代崎嶇。諸夏擅命。爰茲發號。民樂其政。奄有萬國。民臣咸祑。大孝備矣。閟宮有侐。由昔姜嫄。祖妣之室。本枝百世。神契惟一。彌留不豫。道揚末命。勞謙有終。實惟其性。衣不制新。犀玉遠屏。履和而行。威稜上古。洪澤滂流。茂化沾溥。不憗少留。民斯何怙。歔欷成雲。泣涕成雨。昊天不弔。喪我慈父。
  • 後漢崔瑗和帝誄曰:玄景寑曜。雲物見徵。馮相考妖。遂當帝躬。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如喪考妣。擗踴號吟。大遂既啟。乃徂玄宮。永背神器。升遐皇穹。長夜冥冥。曷云其窮。

魏武帝返回目錄
  • 魏志曰: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諱操。字孟德。漢相曹參之後也。時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養子嵩。嗣父。嵩官至太尉。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唯梁國喬玄南陽何顒。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初。桓帝時。有黃星見於楚宋之分。遼東殷馗善天文。言後五十歲。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也。至是凡五十年。而公破袁紹。天下莫敵矣。
  • 魏陳王曹植武帝誄曰:於惟我王。承運之衰。神武震發。群雄殄夷。拯民于下。登帝太微。德美旦奭。功越彭韋。九德光備。萬國作師。寑疾不興。聖體長歸。華夏飲淚。黎庶含悲。神翳功顯。身沉名飛。敢揚聖德。表之素旗。乃作誄曰:於穆我王。冑稷胤周。賢聖是紹。元懿允休。先侯佐漢。實惟平陽。功成績著。德昭二皇。民以寧一。興詠有章。我王承統。天姿時生。年在志學。謀過老成。奮臂舊邦。翻身上京。表與我王。兵交若神。張陳背誓。傲帝虐民。擁徒百萬。虎視朔濱。我王赫怒。戎車列陳。武卒虓闞。如雷如震。攙搶北掃。舉不浹辰。紹遂奔北。河朔是賓。振旅京室。帝嘉厥庸。乃位承相。總攝三公。光受上爵。臨君魏邦。九錫昭備。大路火龍。玄監靈蔡。探幽洞微。下無偽情。姦不容非。敦儉尚古。不玩珠玉。以身先下。民以純樸。聖性嚴毅。平修清一。唯善是嘉。靡疏靡昵。怒過雷霆。喜踰春日。萬國肅虔。望風震慄。既總庶政。兼覽儒林。躬著雅頌。被之瑟琴。茫茫四海。我王康之。微微漢嗣。我王匡之。群桀扇動。我王服之。喁喁黎庶。我王育之。光有天下。萬國作君。虔奉本朝。德美周文。以寬克眾。每征必舉。四夷賓服。功踰聖武。翼帝王世。神武鷹揚。左鉞右旄。威淩伊呂。年踰耳順。體愉志肅。●●庶事。氣過方叔。宜並南嶽。君國無窮。如何不弔。禍鍾聖躬。棄離臣子。背世長終。兆民號咷。仰愬上穹。既以約終。令節不衰。既即梓宮。躬御綴衣。璽不存身。唯紼是荷。明器無飾。陶素是嘉。既次西陵。幽閨啟路。群臣奉迎。我王安厝。窈窈玄宇。三光不入。潛闥一扃。尊靈永蟄。聖上臨穴。哀號靡及。群臣陪臨。佇立以泣。去此昭昭。於彼冥冥。永棄兆民。下君百靈。千代萬葉。曷時復形。
  • 策文 魏文帝為武帝策文曰:痛神曜之幽潛。哀鼎俎之虛置。舒皇德而詠思。遂腷臆以蒞事。矧乃小子。夙遭不造。焭焭在疚。嗚呼皇考。產我曷晚。棄我曷早。群臣子輔。奪我哀願。猥抑奔墓。俯就權變。卜塟既從。大隧既通。漫漫長夜。窈窈玄宮。有晦無明。曷有所窮。鹵簿既整。三官駢羅。前驅建旗。方相執戈。棄此宮庭。陟彼山阿。

魏文帝返回目錄
  • 魏志曰:文皇帝諱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為五官中郎將。嗣丞相為魏太子。太祖崩。繼位為丞相魏王。延康元年。受禪于漢為帝。初。帝自許昌南征。諸軍兵並進。孫權臨江拒守。帝幸廣陵收(○太平御覽九十三作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
  • 江表傳曰:魏文帝出廣陵。欲伐吳。臨大江歎曰:吳據洪流。且多糧糓。魏雖武騎千隊。無所用之。乃還。
  • 吳錄曰:魏文帝至廣陵。臨江觀兵。見波濤洶涌。歎曰:此固天之所以隔北也。遂歸。
  • 魏陳王曹植文帝誄曰:天震地駭。崩山隕霜。陽精薄景。五緯錯行。哀殊喪考。思慕過唐。擗踴郊野。仰愬穹蒼。考諸先紀。尋之哲言。生若浮寄。德貴長傳。朝聞夕逝。死志所存。皇雖殪沒。天祿永延。何以述德。表之素旃。何以詠功。宣之管絃。乃作誄曰:元光幽昧。道究運遷。乾迴曆數。簡聖授賢。乃眷大行。屬以黎元。龍飛踐祚。合契上玄。五行定紀。改號革年。明明赫赫。授命自天。風偃物化。德以禮宣。詳惟聖質。岐嶷幼齡。研機六典。學不過庭。潛心無內。抗志高明。才秀藻朗。如玉如瑩。聽察無響。視睹未形。其剛如金。其勁如瓊。如冰之潔。如砥之平。爵功無重。戮違無輕。心鏡萬機。鑒照下情。宅土之中。率民以漸。道義是圖。弗營厥險。六合通同。齊契共檢。導下以純。民由樸儉。紼冕崇麗。衡紞惟新。尊肅禮容。瞻之若神。方牧妙舉。欽於恤民。虎將荷節。鎮彼四鄰。朱旗所勦。九壤披震。疇克不若。孰敢不臣。懸旌海表。萬里無塵。回回凱風。祁祁甘雨。稼惟歲豐。登我稷黍。家佩惠君。戶蒙慈父。在位七載。九功仍舉。將承太和。絕跡三五。宜作物師。長為神主。壽終金石。等筭東父。如何奄忽。摧身后土。俾我焭焭。靡瞻靡顧。嗟嗟皇穹。胡寧忍予。明鑒吉凶。體達存亡。深垂典制。申之嗣皇。聖上虔奉。是順是將。乃啟玄宇。基于首陽。擬跡穀林。追堯纂唐。合山同阪。不樹不疆。塗車芻靈。珠玉靡藏。百神警侍。賓于幽堂。於是侯大隧之致功。陳元辰之叔禎。潛華體於梓宮。憑正殿以居靈。悼晏駕之既俟。感容車之速征。浮飛魂於輕霄。就黃墟以藏形。背三光之昭晰。歸窀穸之冥冥。嗟一往之不返。痛閟闥之長扃。
  • 魏陳王曹植慶文帝受禪章曰:陛下以聖德龍飛。順天革命。允答神符。誕作民主。乃祖先后。積德累仁。世濟其美。以暨于先王。王勤恤民隱。劬勞戮力。以除其害。經營四方。不遑啟處。是用隆茲福慶。光啟于魏。陛下承統。纘戎前緒。克廣德音。綏靜內外。紹先周之舊跡。襲文武之懿德。保大定功。海內為一。豈不休哉。又慶文帝受禪上禮章曰:陛下以明聖之德。受天顯命。良辰即祚。以臨天下。洪化宣流。洋溢宇內。是以溥天率土。莫不承風欣慶。執贄奔走。奉賀闕下。況臣親體至戚。懷歡踴躍。
  • 魏文帝讓授禪表曰:臣聞堯禪重華。舉其克諧之德。舜授文命。采其齊聖之美。猶下咨四岳。上觀琁璣。今臣德非虞夏。行非二后。而承曆數之詔。應選授之命。內自揆撫。無德以稱。且許由疋夫。猶拒帝位。善卷布衣。而逆虞詔。臣雖鄙蔽。敢忘守節。
  • 魏辛毗等勸進表曰:古先聖王。所以受天命而不辭者。誠急於答皇天之意。副四海之望。不得已也。
  • 魏桓階等勸進表曰:臣等以為天命不可稽。神器不可黷。昔周武中流有白魚之應。不待濟而大號以建。舜受禪大麓。桑陰未移。而已陟帝位。所以祗承天命者。若此之速也。故無固讓之義。不以守節為貴。必信於神靈。而符合於天地也。

吳大帝返回目錄
  • 吳志曰:孫權。字仲謀。漢以孫策遠修貢職。遣使者劉琬加錫命。琬語人曰: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唯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又最壽。策薨。以事授權。
  • 江表傳曰:堅為下邳丞時。權生。方頤大口。目有精光。堅異之。以為貴象。及堅亡。策起事江東。權常隨從。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
  • 吳曆曰:曹公出濡須。權數挑戰。乃自乘舡。從濡口而入。公見舟舡器仗。徒伍整肅。喟然歎曰:生子當如孫權為。劉景升子。若豚犬耳。
  • 吳志。孫權屈伸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英奇。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鼎峙之業。性嫌忌。果於殺戮。既於末年。彌以滋甚。至于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以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哉。其後葉淩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 晉陸機吳大帝誄曰:我皇明明。固天寔生。體和二合。以察三精。濯暉育慶。懷詳載榮。率性而和。因心則靈。厥靈伊何。克聖克仁。茂對四象。克配乾坤。齊明日月。考祥鬼神。誕自幼沖。叡哲宿照。甄化無形。探景絕曜。巍巍聖姿。文武既俊。有覺德徽。兆民欣順。將熙景命。經營九圍。登跡岱宗。班瑞舊圻。上玄匪惠。早零聖暉。神廬既考。史臣獻貞。龍輴啟殯。宵載紫庭。辰旒飛藻。凶旗舉銘。崇華熠爍。翠蓋繁纓。千乘結駟。萬騎重營。簫鼓振響。和鑾流聲。動軫閶闔。永背承明。顯步萬官。幽驅百靈。隨化太素。即宮杳冥。億兆同慕。泣血如零。

晉武帝返回目錄
  • 王隱晉書曰:世祖武皇帝。文帝太子也。文帝初開晉國。立為世子。拜撫軍大將軍。嗣相國文帝崩。魏帝命上為相國晉王。十一月。受禪于魏。有獻雉頭裘者。上曰:異服奇伎。典制所禁也。宜於殿前燒裘。上與羊祜張華謀伐吳。朝士莫知也。潛乃籌量虛實。為戰備。孫皓面縛輿櫬降。有司奏。晉德隆茂。光被四表。吳會既平。六合為一。宜勒封岳。以彰聖德。詔曰:此盛德之事。所宜未議。
  • 帝譜曰:世祖武皇帝。諱炎。字安世。
  • 晉潘岳世祖武皇帝誄曰:粵若稽古帝皇。誕受休命。作我晉室。赫赫文皇。配天並日。大行龍飛。創制改物。沉恩汪濊。流澤洋溢。上齊七政。下綏萬邦。四門穆穆。五典克從。惟清緝熙。於變時雍。愛盡事親。教加百姓。于喪過哀。在祭餘敬。后蠶冕服。躬籍粢盛。六代畢奏。九功咸詠。行敦醇樸。思貫玄妙。蒞政端位。臨朝光曜。冑子入學。辟雍宗禮。國老恂恂。貴遊濟濟。莫孝匪子。莫悌匪弟。化自外明。訓法以禮。獷彼吳楚。稱亂三代。世歷五偽。年幾百載。邊垂虔劉。王化阻閡。羽檄星馳。鉦鼓日戒。帝御群師。奉辭奮旅。腹心庭爭。爪牙疑沮。天監獨照。聖策乃舉。朝服濟江。止戈曜武。野無交兵。役不淹月。僭號歸命。稽顙晉闕。邪界蠻流。傍納百越。表閭旌善。德音爰發。虞人獻箴。周書垂誥。酒懼其彝。獸戒其冒。于我大行。縱心所好。動不踰矩。性與道奧。厭厭酣飲。樂不辨顏。桓桓振旅。田無遊盤。我德如風。民應如蘭。靡不夙夜。無敢宴安。務農望歲。時或不稔。小心翼翼。恤民以甚。御坐不怡。撤膳振廩。西流垂精。南金仰施。詠言孝思。天經地義。問誰贊事。英彥髦士。問誰翼侍。博物君子。潛明神鑒。從眾屈己。道濟群生。為而不恃。先天弗違。後天降時。萬物熙熙。懷而慕思。顒顒搢紳。不謀同辭。巖巖岱宗。想望翠旗。恭惟大行。功成不居。議寑封禪。心栖沖虛。策告不足。太平有餘。七十二君。方之蔑如。思樂天德。等壽嵩華。如何寢疾。背世登遐。遷幸梓宮。孤我邦家。龜筮既襲。吉日惟良。永指太極。寧神峻陽。群后擗踴。長訣轀輬。聖靈斯顧。豈伊不傷。家無遠邇。邦靡小大。四海供職。同軌畢會。茫茫原野。亭亭素蓋。縞輅解駕。白虎弭旆。龍輴即定。玄闥載扃。如天斯崩。如地斯傾。哀哀庶寮。焭焭自愍。彼蒼者天。胡寧斯忍。聖君不返。我獨旋軫。
  • 哀策文 晉張華武帝哀策文曰:感大饗之無虧。哀罇俎之虛設。叩龍輴以長叫。痛靈暉之潛逝。其辭曰:欽惟皇考。體道之真。德侔乾坤。齊曜三辰。應期登禪。協于天人。上虔郊祀。下惠兆民。憲章唐虞。允得其津。搜揚仄陋。故老是賓。百揆時序。盛業日新。恩從雲翔。威猶霆震。江海靜波。岷岳無塵。四夷率服。莫不來臣。肅慎奉貢。越裳效珍。化此弊俗。歸之至淳。昔在上聖。咸享百年。哀哀皇考。用不是臻。遘厲彌侵。景命殞顛。舍此昭晰。即彼幽玄。仰瞻靡怙。廓若無天。終制尚儉。率由典度。華幕弗陳。器必陶素。不封不樹。所在惟固。貽法來世。是則是慕。大隧既啟。吉日將征。鍾鼓雷震。白虎抗旌。龍螭驤首。良駟悲鳴。倡者振鐸。挽夫齊聲。背此崇殿。將適下庭。玄宮窈窕。修夜冥冥。光燈永戢。幽闥長扃。仰訴皇穹。零淚屏營。云誰能忍。寄之我情。結心墳隴。永憑聖靈。
  • 晉干寶晉武革命論曰:帝王之興。必俟天命。苟或代謝。非人事也。文質異時。興建不同。故古之有天下者。柏皇栗陸以前。為而不有。應而不求。執大象也。羲黃世及。以一民也。堯舜內禪。體文德也。漢魏外禪。順大名也。湯武革命。應天人也。高光爭伐。定功業也。各因其運。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古者敬其事。則命以始。今帝王受命。而用其終。豈人事乎。其天意乎。

晉元帝返回目錄
  • 晉中興書曰:中宗元皇帝。諱睿。字景文。世祖咸寧二年。生于洛陽。初誕有神光之異。一室盡明。所藉藳。如始刈。及長。白豪生日角之左。眼有精曜。唯侍中譙國嵇紹。少而異之。謂其友曰:琅瑘王毛骨非常。殆非人臣之相。惠帝幸臨漳。中宗從駕。是時中宗叔父東安王繇。為成都王穎所害。懼禍及。謀出奔。其夜月明。禁衛甚嚴。不能得去。有頃。天暴風雨晦暝。徼者四散。中宗間得脫。及遷鎮建鄴。以顧榮為軍司馬。禮接名豪。設官分職。隱恤士庶。百姓歸心焉。初性好酒。王導深以為誡。乃命左右進觴。躬引覆之。自是不復飲也。愍帝為胡賊劉粲所沒。中宗素服出次。舉哀三日。於是百僚稱上尊號。帝固讓。百僚又固請。中宗慨然流涕曰:吾本琅瑘王。諸賢見逼不已。乃呼私奴命駕。將反國。群臣不敢復逼。乃求依魏晉故事。為晉王。許之。愍帝崩于平陽。百僚更上尊號。是日即皇帝位。
  • 晉陽秋曰:太安中。童謠曰: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永嘉大亂。王室淪覆。唯琅瑘西陽汝南南頓彭城五王獲濟。至是中宗登祚。先是五鐸見于晉陵。靈數玄感。若合符契。
  • 策文 晉郭璞元皇帝哀策文曰:永惟殿宇之廓寂。悲彝奠之莫歆。感鸞輅之晏駕。哀袞裘之委衿。痛聖躬之遐往。長淪景於太陰。乃作策曰:王之不極。百六作艱。鴞集瓊林。鯨躍神淵。懷愍失據。海覆岳巔。蠢蠢六合。罔不倒懸。靈慶有底。見龍在田。誰其極哉。我后先天。大人承運。重明繼作。撫征淮海。駿命再廓。仁風旁靡。神化潛鑠。處沖思挹。居簡行約。聖敬日邁。玄心逾漠。用物與能。總攬群略。林無滯才。山無遺錯。恩靡不懷。化靡不被。茫茫海域。款塞慕義。萬里同塵。罔匪王隸。熙熙遺黎。莫知其寄。括終宇宙。混同天地。曰功永年。曰德慶隆。奈何氛厲。奄集聖躬。大業未恢。皇齡未中。天憯其景。崑頹其崇。焭焭小子。藐藐孤沖。靡天何戴。靡地何憑。恍惚極慕。若存若終。蔑焉無聞。廓焉長寂。聆音靡晞。瞻顏失覿。窮號曷訴。叩心誰告。何悲之哀。何痛之酷。嗚呼我皇。逢天之戚。嗚呼哀哉。眇然升遐。即安玄室。煌煌火龍。赫赫朱韠。終焉永潛。曷其有出。明訓長絕。小子何述。望阜增欷。臨崩慟慄。哀兼陟方。痛過遏密。靈爽安之。反真復質。永合元漠。終始得一。
  • 晉元帝答劉琨等令曰:今方岳牧伯之任。股肱腹心之臣。萬邦之內。九服之外。咸見翼戴。以隆天威。是用辭不獲已。而居王位。尋覽所陳。弘旨優遠。孤方當匡復帝祚。豈可猥居極位。昔有夏克復。賴靡艾之勳。周宣中興。由申邵之佐。二公鎮御幽朔。忠以衛上。建功極難。實憑遠略。夷難雪恥。於是乎在。
  • 晉劉琨勸進元帝表曰:否泰之運。古今迭有。宗子有明德。曷常不由多難以隆中興。故獫狁殘周。以啟宣王。巨猾竊漢。乃發光武。陛下天授至德。聰明神武。勞謙恭己。卑以自牧。體伯禽經營之誠。行公旦吐握之事。上崇勤王之義。下垂庇民之量。收羅俊乂。任賢以能。綏爰陝東。化流無外。戎狄荒服。請事率職。重譯納貢。不遠萬里。功高德邵。遐邇歸心。況陛下道邁大宗。勳莫與二。且以親以賢。義實兼之。是以琨敢緣天文人事徵祥之應。昧死上事。以奉尊號。願陛下無常心。以群心為心。忘其身。以萬物為公。則宗廟蒸嘗。不替於今。逆虜逋寇。一討而滅。無負於天下。無愧於七后矣。
  • 又表曰:臣聞台宿在天。實承辰極。股肱雖卑。同體元首。臣負乘前朝。過充三吏。國之崇替。有與憂喜。臣聞德合兩儀者。固以四海為公。智周萬物者。不以一身為私。舜禹揖讓。以陟帝位。湯武征伐。以濟時難。彼四王者。遘會不同。登受有異。至夫外己存物。憂世遺躬。其致一也。期於愛民治國。應變合道。以為天下利而已矣。況宗廟是陛下之宗廟。百姓是大晉之百姓耶。陛下若忽七廟之重。距天人之心。絕而不繼。困而不拯。則宗廟不歆其禋祀。群生無所措其手足矣。況臣班具臣之列。荷累世之恩。上懷國家之統。俯絕烏鳥之情者哉。昔伍員發怒。手撻平王之墓。灌夫慷慨。身搴吳濞之旗。皆能宣其臣節。攄其私忿。戮尸斬將。存亡罔恨。臣誠無若人之才。實有此人之憤。苟得上憑天威。展其微效。雖隕九泉。猶以明白。
  • 又表曰:陛下之躬執謙光。允恭克讓。俛從吏議。示總萬機。布曠蕩之詔。開自新之路。海隅漸惠。朔南暨聲。有生之倫。咸被嘉慶。陛下量包宇宙。明侔三辰。靈祇稽應。華戎同戴。加以王室中微。邦基將絕。遺民元元。屬命陛下。陛下以德則無所與讓。言事固所負荷。誠宜遺小禮。存大務。援據圖錄。居正宸極。上副祖宗之心。下一兆庶之望。臣聞必也正名。前聖大之。春秋傳曰:名以出信。名苟不正。則事有不從。信苟不立。則禮義或愆。乃載籍之明誡。開塞之所由也。
  • 又表曰:臣聞天生蒸民。樹之以君。所以對越天地。司牧黎元。聖帝明王。鑒其若此。知天地不可以無饗。故屈其身以奉之。知黎元不可以無主。故不得已而臨之。社稷時難。則戚蕃定其傾。郊廟或替。則宗哲纂其祀。所以弘振遐風。式固萬世。自元康已來。艱禍繁興。永嘉之際。氛厲彌昏。宸極失御。登遐醜裔。國家之危。有若綴旒。天不悔禍。大災荐臻。國未亡難。寇害尋興。逆胡劉曜。縱逸西都。主上幽刼。復沉虜庭。神器流離。再辱荒逆。臣每覽史籍。觀之前載。厄運之極。古今未有。在食土之毛。含氣之類。莫不叩心絕氣。行號巷哭。況臣荷寵二世。位廁鼎司。承問震惶。精爽飛越。臣聞昏明迭用。否泰相濟。天命無改。曆數有歸。或多難以固邦國。或隱憂以啟聖明。是以齊有無知之禍。而小白為五伯之長。晉有驪姬之難。而重耳以主諸侯。陛下玄德通於神明。聖姿合於兩儀。應命世之期。紹千載之運。符瑞之表。天人有徵。中興之肇。圖讖垂典。自京畿殞喪。九服崩離。陛下撫寧江左。奄有舊吳。柔服以德。伐叛以刑。抗明威以懾不類。杖大順以肅宇內。純化既敷。則率土宅心。義風既暢。則遐方企踵。昔少康之隆。夏訓以為美談。宣王之興。周詩以為休詠。況茂勳格于皇天。清暉光于四海。蒼生顒顒。莫不欣戴。聲教所加。願為臣妾者哉。且宣皇之胤。唯有陛下。億兆攸歸。曾無與二。天祚大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陛下而誰。是以邇無異言。遠無異望。謳歌者無不吟詠徽猷。獄訟者無不思于聖德。天地之際既交。華裔之情允合。一角之獸。連理之木。以為休徵者。蓋有百數。冠帶之倫。要荒之眾。不謀而同辭者。動以萬計。是以臣等敢考天地之心。因函夏之趣。昧死上尊號。願陛下存舜禹至公之情。狹巢由矯抗之節。以社稷為務。不以小行為先。以黔首為憂。不以克讓為事。上以慰宗廟乃顧之懷。下以釋普天頓首之望。臣聞尊位不可久虛。萬機不可久曠。虛之一日。則尊位以殆。曠之浹辰。則萬機以亂。陛下雖欲逡巡。其若宗廟何。其若百姓何。

晉成帝返回目錄
  • 晉中興書曰:顯宗成皇帝。諱衍。字世根。肅祖長子也。即位後。蘇峻及祖約。阻兵作逆。詔庾亮卞壼距之。戰于青谿。壼等敗績。壼死之。亮奔江州。共陶偘溫嶠。率眾下討峻。臨陣斬之。
  • 策文 晉成帝哀策文(闕撰人姓名。)曰:宸極寥廓。聖靈遐之。哀備物之虛在。痛永往之無期。乃命史官。述德寄辭。其辭曰:五德代興。素靈啟曜。離光疊暉。三辰重照。明明我皇。含貞挺妙。玄秀夙達。履德罔違。鳳栖遐邈。神宇凝夷。文明外潤。仁簡內綏。舉無遺中。鑒無幽微。韻隆汾陽。道侔垂拱。靜恭清穆。冥功日用。亹亹神軌。固天攸縱。爰在陽九。皇綱中替。姦豎肆逆。牢羅失衛。升降艱難。協應神契。靈祚既保。顯揚天命。雰霧朝晞。兩儀開鏡。訓諮阿衡。虛己納正。九功潛流。七德將表。方振宏羅。稜威電掃。芟蕩神衢。一我王道。昊天不弔。降茲大悔。天傾其儀。地覆其載。大業未究。神爽遷背。哀貫三靈。痛流萬代。爰初不豫。大漸在躬。啟手歸全。神氣夷沖。凝哉達識。體正履終。羇龍既襲。玉容斯幽。澄醪虛設。觴爵靡酬。墳牘莫啟。聖跡誰修。冥冥我皇。神焉何遊。撫膺遐叫。迸涕交流。三筮告期。將歸陵墟。陛殞羽翼。庭納龍輿。玉輪動運。錫鸞鳴衢。銘旆徘徊。六驥踟躕。輕雲蔭軌。流風翼車。哀哀同軌。嗺嗺輓夫。長號永慕。泣涕漣洳。大塊獨運。終歸其始。我后永往。寧神千祀。悠悠上天。焭焭惟己。眇然靡憑。廓焉無恃。目範令儀。徽音在耳。

晉康帝返回目錄
  • 晉中興書曰:康皇帝。諱岳。字世同。成皇帝崩。上即位。憂哀不忍言政。一委中書監庾冰。
  • 策文 晉康帝哀策文(闕撰人姓名。)曰:感廣廈之空寂。悲俎奠之虛陳。痛皇神之邈遠。哀靈景之長泯。仰瞻宸極。俯憑鸞軒。五情摧裂。號慟煩冤。遂命國史。述德銘勳。事以言顯。功以名存。其辭曰:招拒降靈。篤生我皇。歧嶷妙哲。幼有珪璋。含真發曜。蘭風載芳。厥初肇建。宗國是胤。祗承師友。執心淑慎。徽猷愷悌。金質玉潤。固天所啟。應茲靈運。入繼皇祚。龍騰鳳迅。因假任物。惟精委順。穆穆我皇。風流凝廣。聰鑒遐照。思心內朗。應變無方。從善如響。矩儀可慮。法物可象。覆燾群生。靡物不養。如何一旦。神遊靈爽。仰攀擗踴。觸物咸想。卜吉有期。將即玄冥。太常既建。千乘列庭。皓皓輿服。翩翩素旌。笳簫寥咧。輓夫齊聲。六驥躊躇。蕭蕭悲鳴。是用增哀。雨泣霑纓。痛貫五內。哀切三情。道隆名貴。德享彌光。灼灼皇猷。終然允臧。垂美兆祀。芳風休揚。

晉穆帝返回目錄
  • 晉中興書曰:孝宗穆皇帝。諱聃。字彭子。康帝子也。崩時年十九。
  • 策文 晉穆帝哀策文(闕撰人姓名。)曰:欽明文思。允恭克讓。忽若布衣。忘其矜尚。體有示無。德充神王。冕旒兩楹。委政元輔。內倚公旦。外仗尚父。郁哉惟文。赫斯惟武。西廓岷河。北清伊渚。園陵聿修。舊京式敘。方振長慧。風掃天宇。休牛歸馬。卷旗臥鼓。俾我蒸民。擊壤容與。昊天不弔。奄背率土。哀同遏密。痛方創鉅。日月不居。神道之幽。三辰吉良。五謀同休。祖載華庭。晏駕崇丘。俯執饋奠。仰攀龍輈。岌岌黼翣。飄飄素斿。感想平昔。人懷崩抽。號聲如震。灑涕成流。

晉簡文帝返回目錄
  • 晉中興書曰:太宗簡文帝。諱昱。字道方。中宗少子也。
  • 晉陽秋曰:桓溫始以雄盛入輔。係以廢立。帝雖登祚。內不自安。初。熒惑入太微。尋廢海西公。至是熒惑猶在太微。帝惡之。謂郤超曰:命之修短。大所不計。故無復往日事耶。超云。大司馬溫。方內固社稷。外布經略。非常之事。臣以百口保之。超假還東。帝謂之曰:致意尊公。家國之事。遂至於此。由吾不能以道匡樹。思患豫防。媿歎之深。言何能喻。又誦庾闡詩云。士痛朝危。臣哀主辱。泣下沾衣。漣如相續。
  • 續晉陽秋曰:帝弱而惠異。中宗深器焉。及長。美風姿。好清言。舉心端詳。器服簡素。與劉惔王蒙等為布衣之遊。
  • 策文 晉簡文帝哀策文(闕撰人姓名。)曰:同軌畢至。內外成列。素旗宿懸。轀輬首轍。執祖行於前殿。奉靈輿而遷逝。悲神宇之長違。痛聖儀之幽翳。攀龍輴以孺慕。撫素膺以泣血。爰命史臣。敘述聖德。揚徽音於飛旌。寫哀心于翰墨。乃作策曰:淳曜發暉。皇曆攸應。聖祖啟運。哲王遐承。蒸哉元后。光我中興。天基徙搆。朝陽再升。皇矣聖考。合一履中。道心玄玄。文明內融。湛湛神儀。穆穆靈風。望之凝秀。即之深沖。爰在初齡。至性自然。水鏡一世。堂室重玄。愔愔素庭。翳若丘園。遂阿王室。婉跡經綸。時有汙隆。道無屈伸。如彼平流。泯矣其津。大過之時。皇德不競。天人革心。謳歌徒詠。時惟伊霍。輔運以政。欽若昊天。祗此明命。龍飛九五。饗茲萬國。居宗舉契。允恭玄默。綢繆哲輔。虛己仗德。天明方曜。離暉翳朗。玄化誰陶。蒼生曷仰。四運忽其遙邁。日月飄以飛沉。將寧神於玄宇。遷玉輅於中林。背華殿之昭晰。即幽隧之重深。奉神櫬以永訣。邈終天而莫尋。神恍惚其若寄。泣橫墜以流襟。

晉孝武帝返回目錄
  • 晉中興書曰:烈宗孝武皇帝。諱昌明。中宗第三子也。
  • 策文 晉王珣孝武帝哀策曰:同軌畢至。百司胥亞。法物夕陳。轀輬夙駕。親執饋奠。長號永夜。懼鼓刻之遄盡。哀良辰之莫借。悲宮宇之寥廓。痛聖儀之幽化。夫至德無名。固理絕稱喟。然祝史陳辭。亦臣子所貴。寄窮情於翰墨。庶遺塵之髣彿。其辭曰:惟皇作極。五德迭胤。康實復夏。武亦隆晉。亹亹太宗。希夷其韻。鏡之者玄。撫之者順。於穆皇考。嗣徽絕軌。前聖後哲。契合一揆。心去其伐。行遺其美。廢華任誠。捨筌存旨。惟深通志。群方咸秩。惟幾成務。能事斯畢。未若我皇。至則不疾。恢恢天網。疏而莫失。居有以虛。宰多以少。簡則可從。易則不擾。信及豚魚。澤被億兆。湛然司契。坐一八表。園陵既衛。威靈赫赫。子來既構。寢廟弈弈。武曰止戈。戎不極役。文教聿脩。有恥且格。跡有遠邇。感無高深。道之所被。改色革音。皓獸馴苑。素羽栖林。殊柯通理。異蔕同根。方融玄液。陶鑄斯民。雲韶候奏。比屋思淳。積祐莫應。天罰奄臻。太山頹搆。洪瀆竭津。何殃之甚。何酷之殷。自罹旻凶。二氣代變。霜繁廣除。風迴高殿。帷幙空張。肴俎虛薦。極聽無聞。詳視罔見。人神道殊。吉凶有禮。龜筮參謀。埏隧告啟。史臣考吉。警者在陛。攀援忪忪。惟兄及弟。龍輿肅以引邁。前騼紛以抗旒。城闕儼以整列。馳道亙以通脩。感平昔之所幸。豈斯路之復由。輓哀唱以翼衡。駟悲鳴而顧輈。違華宇之晰晰。即永夜之悠悠。奉靈櫬而長訣。緬終天而莫收。訴穹蒼以叫踊。洞五內其若抽。儻性命之可贖。甘人百於山丘。茫茫大運。靡始不終。哲王遺世。貴在道融。昭哉我皇。萬代流風。良史式述。德音永隆。

宋武帝返回目錄
  • 徐爰宋書曰:武皇帝。彭城縣綏興里人。夜生有神光之異。室內盡明。是夕。甘露降于墓樹。少嘗遊下邳。遇一沙門于逆旅舍。沙門言及中原多故。因云江表尋復喪亂。能拯之者。其唯君乎。其意甚切至。初高祖患手創。積年未瘳。沙門因出懷中黃散一裹留之。沙門既去。高祖追而望之。倏忽不見。以散治創。一傅而愈。餘散寶錄之。每被金創。輒用有驗。高祖舉目瞻睞。常見二龍在焉。始尚微小。及貴。龍形漸長。光色轉明。左右侍者。亦數見徵異。晉陵人韋藪。少以占相為事。其言多驗。嘗相高祖曰:君當位至方伯。久之又曰:君相轉進。貴不可言。唯願富貴無相忘。高祖北征。至洛陽。常有紫雲見於軍上。
  • 沈約宋書曰:帝諱裕。字德輿。小字寄奴。初為冠軍孫(○宋書武帝紀孫下有無終二字。)司馬。桓玄篡帝位。遷天子於潯陽。桓修入朝。高祖從至京邑。玄見高祖。語司徒王謐曰:昨見劉裕。風骨不恆。蓋人傑也。上清簡寡欲。嚴整有法度。未嘗視珠玉輿馬之飾。後庭無絲竹之音。寧州嘗獻琥珀枕。光色甚麗。將北征。以琥珀治金創。上大悅。命擣碎。分賦諸將。平關中。得姚興從女。有盛寵。以之廢事。謝晦諫。即時遣出。宋臺建。有司奏東西堂施局腳床。銀塗釘。上不許。使用直腳。釘用鐵。孝武帝大明中。壞上所居陰室。其處起玉燭殿。與群臣觀之。床頭有土障壁。上挂葛燈籠麻蠅拂。侍中袁顗。盛稱上儉素之德。故能光有天下。克成大業者焉。
  • 宋謝靈運武帝誄曰:九有同悲。四海等哀。矧伊下臣。思戀徘徊。敢遵前典。式述聖徽。乃作誄曰:舜潛歷巖。高晦泗渚。龍德而隱。風積乃舉。皇之遁世。屯難方阻。眷此區寰。閔爾淪胥。太元之季。權戚攜薄。隆安之初。主相蒙弱。嶽牧糾虔。朝庭紛錯。妖橫乘隙。蛟噴鯨躍。既擾奧區。遂斥帝廛。亂離斯瘼。不後不先。寔賴明哲。授手康旃。紀度迴薄。餘分成閏。舊晉中微。偽楚籍釁。躡彼潛機。整此英陣。推亡必朽。固存斯振。盧循負險。肆慝遐嶺。殄我江豫。迫我臺省。民既搖蕩。國將遷鼎。乘騶歸轅。式固皇境。弘危濟險。弭難釋殆。虎騎鶩隰。舟師漲海。傾穴尋窠。窮幽測昧。昔去洛汭。息肩江沚。世更十君。年踰百祀。國絕興復。家成桑梓。荒默莫恤。頹國誰恥。夏典載禹。九道是行。商誥述湯。兼攻是并。勤彼周流。協此經營。杖鉞伐鼓。赫赫明明。乃敕眾師。竟執戎昭。誨以三略。惠以六弢。雲撤周京。席卷秦郊。復禮前塋。雪愧舊朝。既清西關。將旋東道。中憩徐豫。兼應燕趙。業盛曩代。惠侔大造。澤及四海。功格八表。悠悠聲教。綿綿川陸。北獻氈裘。南貢金竹。髽首冠弁。穿匈斂服。寒穴欣日。巢栖玩屋。匪惟遐譚。靈物偕就。孰是人事。自天所祐。甘露芝草。祥雲瑞宿。嘉禾連木。素鳥皓獸。昔之所感。謳頌同音。今之所應。幽顯一心。宋充虞德。晉猶唐欽。曰總八紘。于茲三齡四維開張。九流昭明。敦儉務素。欽賢愛萌。制規作訓。闡校修經。禮樂已甄。雲雨未弘。將陟井陘。薄掃白登。北朔渴望。飛旌衡輣。東岱靈遲。玉牒金縢。天地不仁。蒼生寡福。已荷一遇。棄我何速。梁顛太頹。甘殞以贖。同軌畢至。率土咸哀。殊方均服。欒欒素縗。灑淚成雨。響叫如雷。史臣考卜。高山開基。貞龜無遠。遷靈有期。嗣皇擗摽。群后崩悲。孰云不戚。痛百在茲。惟祖之夕。流火始變。秋月未永。飛漏急箭。鳴簫哀噭。金觴虛奠。列駕長隧。發輦華殿。華殿既謝。長隧是幸。雙蓋躊躕。六閑引領。攀援容貌。眷戀俄頃。哀哀百僚。長辭含鯁。奉教百朝。執鞭王始。從履五牧。年歷十祀。天光下濟。謬蒙眷齒。愧微刀筆。頗預遊止。垂幕侍講。接筵餐理。脩曙朗夕。登臺泛沼。匪月匪日。無晏無早。如何一旦。緬邈穹昊。徽容未遠。聖靈超然。收淚即路。含戚何言。風霜蕭瑟。山海蒼茫。地苦情矜。節速心傷。孰是幽哀。實戀我皇。情思如環。萱蘇豈忘。
  • 宋顏延之武帝謚議曰:以為聖哲同風。功美殊稱。蓋出乎道者無方。故刑于物者不一。伏惟道塞人神。信通期運。愛敬所稟。因心則遠。英粹之照。正性自天。體苞潛躍。慮周卷舒。龍德在陰。雖艱貞而不悶。因時而惕。故有來其必亨。在晉之季。皇塗荐阻。攙搶干紀。璇璣失馭。天鑒靈武。民屬聖明。不假十室之資。不籍百乘之賦。首義馳風。一鼓靜亂。滌除太階。消殞薄蝕。斯亮登庸之基。經綸之始者也。內難雖弭。外圖未輯。河華海岱。負固相望。荊濮燕亳。侯服交侵。眷言帝畿。思康王路。戎不稱駕。遺珉即序。斥候之所末羈。亭徼之所不譯。莫不飾誠請罪。款塞來賓。故能洒掃中嶽。致廟九山。神道會昌。寶命既集。損之而益。後身愈先。既而儀形帝載。揖讓天歷。改玉乎文祖。班瑞于神宗。貫革寢機。文武搢笏。故辰居兩楹。坐一八表。國訓成均之學。家沾撫辜之仁。大美配天。必終之以儉德。道固萬葉。猶申之以話言。允所謂教思無窮。樹之長世。取高上代。顧邈前王矣。

宋孝武帝返回目錄
  • 沈約宋書曰:帝諱駿。字休龍。小字道民。文帝第三子也。元凶殺逆。舉義兵。克定京邑。乃踐帝位。年三十五。崩。在位八年。
  • 策文 宋謝莊孝武帝哀策文曰:應門洞望。馳道南除。菆塗已撤。鬱鬯將虛。哀子嗣皇帝。擗摽池綍。周遑旌軫。攀七緯之崩淪。慟三靈之徂盡。百神慕而行雲沉。萬國哀而素霜霣。衣冠緬邈。弓劍不追。敢緝謳頌。髣彿希夷。其辭曰:樞電皇根。月瑤國緒。胤裔丹陵。蟬聯華渚。二后在天。大行纂武。克睿克聖。重規襲矩。昭昭金式。明明玉溫。望雲其遠。就日其尊。雨零露湛。冬暖春暄。聲芳納麓。道昭賓門。上德無稱。至功不器。怊悵四始。優遊六位。綴響蘭深。緝言瓊祕。悠哉梁踐。眇焉汾肆。敬業開宇。離經作翰。鴻起荊河。鸞遊楚漢。泗濱霑明。江區承奐。陝左清郊。棠陰虛館。地維不紐。乾綱弛機。羲庭薄蝕。紫路流飛。泣血泒涘。顧瞻川沂。孝貫樞極。義震寰圍。誓鉞皇郊。詔師牧甸。七景締華。五雲卷煽。雪怨園邑。掃恥瀛縣。啟聖宸居。集寶龍見。王室多故。國步方蹇。淮濟裂冠。江荊毀冕。東楚亂常。西華汨典。動筭揮圖。爰戡爰剪。浹宙斯澄。綿區咸鏡。修風曉逸。德星夕映。溽露飛甘。舒雲結慶。禎被動植。信泊(○疑當作洎。)翔泳。缺禮克宣。墜章必搆。方堂饗極。圓流肆冑。南聳郊宮。北清靈囿。瑤軒春藉。翠華冬狩。經緯窮文。克定盡武。鄗上呈祥。介丘載佇。在盈念冗。成功弗處。榮鏡中世。弈前古。睿業初遠。鴻化方亭。丹雲承日。素景媵星。玉几去襲。綴衣在庭。辭重陽之昭昭。降大夜之冥冥。氣貿炎涼。史詔龜筮。文物空嚴。鑾和虛衛。動蜃輅之逶遲。顧壁羽之容裔。出國門。分天地。向幽途。異身世。龍旌鬱而青槐遠。驚葭亂而白楊翳。觀初霜之變條。聽秋風之下蔕。橋山緪雲。穀林虧日。輦道結寒。松庭盡密。芝蓋迫軨。上驤眷轡。萬寓肅其北●。靈阿閴其深隘。南維有時傾。離光不常鏡。騰英聲與茂實。方流華於舞詠。

齊高帝返回目錄
  • 齊書曰:高帝諱道成。字紹伯。蘭陵人。受禪于宋。在位四年。
  • 哀策文 齊王儉高帝哀策文曰:降階執禮。泣血纒心。感客臺之罷御。哀恭館之不臨。仰神儀而邈絕。視區物而悽陰。俾茲良史。敬修舊則。敢圖鴻規。式揚至德。其辭曰:靈源遙裔。肇惟商丘。聖功寧夏。賢識歸周。我皇踵武。超冠前猷。英風允迪。德音孔修。月准敷仁。日精表孝。則地均和。體天合照。外弘三至。內隆七教。水祚將傾。乾維晦象。韋弁長襲。鼓磬屬響。聲化已淪。政刑遂往。國圖靡緝。民規載爽。康世以德。撥亂資武。威以雷霆。潤以風雨。六術允昭。四義克舉。自東徂北。遐方即序。功被河濟。化隆江漢。帝謩仰式。王維佇幹。改步藩屏。來登翼贊。綢繆總章。因循陽館。昔在保衡。君違斯正。爰茲博陸。亦鑒靈命。放昏以忠。登明資敬。義煥金石。功昭舞詠。蠢爾荊漢。悖亂人經。謀連樞禁。兵接神坰。禦宄以德。禦奸以刑。獻捷宗寢。飲至王庭。政教雲行。徽猷天造。山鑑紫琁。苑茂朱草。玉檢騰暉。金繩薦寶。天鏡既穆。地維既肅。遐邇一體。表裏禔福。乃眷斯民。昧旦杼軸。興文偃武。纘禹舊服。所尚惟簡。所保惟賢。居尊彌約。無善不延。膠庠載緝。風軌克宣。上洞清儀。下達玄泉。聽覽閑日。應物餘景。怡慮以文。棲心以靜。鴻章晨映。徽言夕永。跡庇區服。情深箕穎。萬宇餐和。百神受職。梁甫欣儀。云亭望式。輔德伊何。奄捐民極。嵩岳長傾。宸暉斯昃。機照惟寂。達鑒靡傷。慎終敬始。知微知章。立言垂範。玉潤金相。瞻仰遺式。哀結流霜。旋玉軑之曒鏡。動雲旗之逶迤。振哀笳於八極。響清蹕於咸池。顧應掖而稍遠。視機衡而長離。風遲遲而懷暮。日憯憯其若垂。感衣冠於喬岳。追弓劍之在斯。悼丁年之薄祐。訴窮心於兩儀。
  • 梁江淹齊高帝讓禪表曰:陛下遠視唐虞永揖之典。近摹漢魏高謝之禮。既鑒金水昏明之數。又協雲雷興替之徵。若乃與能之交。禪錫之會。豈伊虛薄。所可遵擬。昔傅巖佐商。祑終上公。磻溪翼周。名極列伯。臣才非半古。功愧逮聖。獄訟不往。謳歌寧歸。河乏馬圖之寶。天無乘龍之錫。伏願陛下遺舜禹之心。俾臣守巢由之節。則道曜日月。澤浸飛泳。

齊武帝返回目錄
  • 齊書曰:武帝諱績。字宣遠。在位十一年。
  • 梁沈約齊武帝謚議曰:臣聞天德平分。而四時之名或異。聖功一揆。而皇王之稱不同。蓋跡因隨事。名由義立。堯臣禹佐。咸率茲典。伏惟盡寂窮微。含神獨照。德茂始裳之主。道冠初耜之君。含精靈於五緯。駕貞明於三象。初九勿用。英氣凌雲。負揭日月。抑揚霄漢。龍姿鳳采。煥若麗天。登庸在試。盛績雲舉。雖屈景潢汙。降情尺木。而拯世濟民。浚發懷抱。昔成湯百家。仁被比屋。文王十里。化先寡妻。前聖後賢。重規沓矩。震雄圖於九江。播靈威於夏汭。旌旆未麾。鯨鯢自殞。弗勞羌僰之長。無待六事之人。義等伐謀。功高善陣。建有國之符。成定鼎之業。會朝清明。事資於牧野。受命作周。非止於西伯。視瞻寢門。孝德光備。守器宗祧。元良載遠。嗣大寶以君百辟。敷景化以致隆平。守在四夷。威行海內。囹圄寂寞。禮讓交興。八柄馭下。九官咸事。臨朝凝默。尊嚴若神。風行日烜。無思不暢。至仁與造化爭流。靈威與雷霆齊軌。上貫蒼昊。下洞深泉。春無凄風。夏無苦雨。時若罔愆。多稔如積。三革不累。五刃不砥。庠塾大啟。儒雅雲集。訓閱得宜。蒐狩有序。丹徼青丘之野。跂踵反戶之民。浮深駕阻。迴首革面。北夷畏力。獻琛內款。不藉終軍之使。無假絕漠之威。嘉祥霧合。祕瑞泉涌。史不輟文。簡無虛日。方當垂七曜之旗。駕八龍之乘。望禮中嶽。肆覲群后。造化不仁。穆卜愆應。慕切遺弓。哀同遏密。晦朔不居。殯宮將啟。勤茲大名。宜盡徽極。

齊明帝返回目錄
  • 齊書曰:明帝諱鸞。字景栖。在位五年。
  • 哀策 梁沈約齊明帝哀策文曰:龍菆既撤。備物已陳。殯宮無夜。夕燎終晨。號環輬幄。攀摽應路。容衛弗改。軒檻如故。望東川而不追。仰昊天而自訴。列聖同軌。謚法樹聲。爰詔掌牘。式播遺英。其辭曰:五曜在天。遞作民主。赫矣帝高。蒸哉嗣武。多難固業。隱憂啟聖。時惟我皇。功符受命。爰始濡足。坐運機深。鵬逝風舉。龍動雲陰。之郢南泝。即豫西臨。體茲大德。懷此小心。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納于百揆。百揆肅肅。德浸堇荼。仁被比屋。何遠何邇。無思不服。嗣君喪道。不式典謨。神器業業。事等瞻烏。民懷奧主。后來其蘇。皇天眷命。授以籙圖。臨朝凝睟。昧旦丕顯。斟酌前王。擇其令典。不言斯應。不行斯踐。路臺靡營。離宮弗宴。眷言膠塾。弘啟上庠。軌儀四代。祖述三王。德暉內動。英華外揚。禮行罇俎。義及幽荒。仰庶天德。降年永久。北極齊光。南山獻壽。滄溟奄竭。嵩岱皆朽。沵非昊穹。惟余之咎。攀龍詎幾。大隧方玄。猒世崇陛。即宮下泉。殯階已遽。素幕高褰。端闈洞啟。蜃紼徐前。背朱闕以南轉。乘翠龍而東度。經原野之荒涼。屬西成之云暮。伐金鼓以清道。揚悲笳而啟路。極厚地而不追。終蒼天而永慕。蒼梧晦遠。眘徽不泯。紀事寂寞。龜書可循。哲王違世。克播遺塵。猗歟萬古。暉光日新。
  • 謚策 齊謝朓明皇帝謚策文曰:仰惟早棄萬邦。聖列方遠。式遵帝世。俾鬯鴻猷。咸以為無名以化。則言繫莫宣其道。有來斯應。則影響庶圖其功。所以永言配命。寄心宗極。光昭令德。允樹風聲。伏惟合信四時。齊光日月。創保大於登庸。通機神於受命。因時以惕。藉九萬而輕舉。天保既定。運四海而高臨。及開物成務。重維國紐。風行草偃。化往如神。左賢右戚。內樂外禮。輯五材以教民。申三驅而在宥。用能盛德殷薦。美善斯畢。皇矣之業既孚。蒸哉之道咸備。景化方遠。猒世在天。龜筮告期。遠日無改。仰則前王。俯詢百辟。累德稱睿。允極鴻名。
  • 梁沈約齊明帝謚議曰:臣聞君德靡二。辟王之名不一。聖功無爽。堯禹之稱或殊。兼以拯世寧亂。致平未必同道。崇墠增祧。嘉號不可相襲。伏惟自天誕睿。英聖在躬。皇矣之符夙著。蒸哉之謠早集。賓門納揆。天平地成。自南自北。無思不韙。任屬負圖。導揚末命。值嗣主狂凶。人倫道盡。宗社阽危。瞻烏靡託。國難立長。亂極治刑。四海樂推。三靈以眷。東向而讓天下。功高代入。流涕而膺寶位。如就重負。日昃劬勞。躬親庶事。撫辜納隍之念。義同於罪己。振民厚下之情無廢於終食。聰明神武。逖聽邇聞。萬目備張。紘綱靡漏。御轡不迷。寧藉聽於襄野。大川可濟。不待備於舟楫。崢嶸之下。澤靡不懷。寥廓之上。明無不燭。包以宇宙。潤以風雨。霜露所交。人跡所至。百姓仰之而不知其始。萬物用之而罔識其終。上庠廢業。忽焉已久。三載弗為。淪弛將及。臨朝引領。思隆雅訓。貴遊胥萃。俊造成群。方將驅世反本。既仁且壽。告成東嶽。高宴汾陽。造化不仁。猒世云及。放勛之慕不追。負鄉之思空遠。殯宮將撤。輴軫難留。英聲茂實。於是乎在。
  • 梁任昉齊明帝謚議曰:以為窮神之跡。無繼於成名。教思所宗。言歸於有稱。是以則天為大。義盡於翼善。武功受命。理貫於斯文。伏惟功高五讓。道冠三極。愛敬始於揚名。孝饗終乎嚴配。寥廓大度。誕君人之符。閨庭小節。應軌物之訓。歷試允諧。納揆時序。貽厥之寄。義均負圖。榱棟惟新。壓焉將及。於是承制宣德。定策公卿。登嗣后於西鍾。反獨夫於侯服。既而主幼時艱。仍離屯蹇。應當璧之祥。注息肩之願。立德以長。紹開中興。擬度天行。取則乾健。日昃罷朝。幽枉必達。官曹寂寞。圄犴空虛。虎門肆義。大足協律。巖廊有搢紳之談。鄉塾無橫議之士。既富而教。弘此孝治。遂使家無蕩子。野有栖畝。寘天下於掌握。覽八荒於戶牖。寵微金穴之家。恩絕椒風之館。天應民和。祥符摠暨。故能上變雲物。下漏深泉。若乃青丘丹陵之國。黃銀紫玉之瑞。幽符遠萃。詢德報功。方將馳道日觀。清宮鳴澤。為而不恃。高揖成功。百川所以朝宗。參辰於焉取正。豈所謂中衢均奠。懸衡共軌者歟。
  • 齊謝朓為百官勸進齊明帝表曰:臣聞時乘在御。必待先天之業。神化為皇。乃協應期之運。況復湯孫有緒。纂堯惟德。舊邦佇新。復禹歸祉。大齊之權輿寶曆。孕育前古。昭假四海。克酬三靈。而嗣命疾威。蕃鄙叛換。委裘御宇。彝鼎如忽。陛下文思體道。徇齊作聖。剪應龍於冀州。戮長蛇於沮水。榮光之瑞昭迴。延喜之寶潤色。天睠爰發。人謀咸贊。伏願陛下。仰答靈祇。弘宣景命。誕受多方。奄宅萬國。
  • 梁沈約賀齊明帝登祚啟曰:竊惟皇源浚遠。帝寶連暉。基深慶厚。道貫萬葉。而鬱林凶德早樹。行悖人經。逖聽之所未書。宗廟之殆如綴。百靈聳動。九服迴遑。結后來之望。思庇民之主。日月以冀。遐邇翹心。伏惟陛下。大聖在躬。君德夙表。龍章日綵。煥若麗天。納麓賓門。道風遐被。睿化神行。無思不洽。獄訟允歸。天人戴仰。屈飛龍之眇轡。紆汾陽之遠情。運堯心以臨億兆。敷舜烈以膺寶命。雖中宗之興殷道。宣后之隆漢德。異世同符。千載一揆。刑措之業方遠。隆平之基在焉。率土含欣。懷生戴賴。況臣早蒙覆潤。夙荷恩靈。踊躍外畿。心不勝慶。謹緝民和。式流星澤。塗歌里抃。戴懷鳧藻。

梁武帝返回目錄
  • 梁書曰:武帝諱衍。字叔達。蘭陵人。受禪于齊。在位四十九年。
  • 梁元帝高祖武皇帝謚議曰:臣聞翼善傳聖曰堯。仁聖盛明曰舜。受禪成功曰禹。除虐去殘曰湯。謚者行之跡。號者功之表。雖賤不誄貴。卑不誄尊。而彰乎名者。盛德之嘉號也。被於物者。治定之實錄也。斯所以聲明煥乎鍾石。昭晰備於絃管者焉。伏惟天縱欽明。惟睿作聖。功超三五。聲踰七十。仰之彌高。就之彌遠。載潛載躍。乃武乃文。先是木運告終。群后改屬。●維●搆。地紐如崩。祧祀阽危。公卿旰食。九牧有淪胥之悲。八表興橫流之歎。乃凝威黑水。表瑞丹陵。雲合景從。表裏禔福。受終文祖。允恭克讓。知黔首不可以無歸。蒼生不可以無主。降汾陽之遠志。不得已而臨之。於是類帝禋宗。革命創制。禘郊式展。殷薦斯潔。臨茲大寶。化與和氣俱宣。扇此王風。政與秋霜並肅。言懸日月。功格區宇。不以紫宸為貴。不以黃屋為尊。政謐刑措。民殷國阜。虹旌式卷。堡燧載清。胥象相因。環楛無曠。天衢亭泰。王道升平。南海候風。東溟奉賮。膏露凝枝。慶雲觸石。山開蒼璧。地出玄珪。驃騎把鉞。則休屠款塞。太尉抗旌。則名王蹶角。聲教所漸。浹靈蛇之都。威令所行。通燭龍之外。開庠建序。布濩於成均。正俗移風。氛氳於司樂。虛納十亂。引諒直之規。廣闢四門。弘招賢之德。青衿知擊壤之性。黃髮恣鼓腹之歡。加以鑽味微言。研精至道。文終所牧之典。史倚所讀之書。無輟萬機。日且千遍。馳郁郁之聲。表●●之德。允所謂皇哉君哉。日用而不知者矣。方旦告成岱嶽。鏤升中之玉簡。昭事梁甫。祕社首之金繩。而文王明夷。事侔往冊。黃帝橋山。痛深前典。萬有淪傷。三辰掩曜。人祇軫慕。山海含悲。慟切陟方。哀深遏密。煩冤荼毒。貫切心髓。風樹不靜。陟岵何期。思所以欽若九功。仰稽七德。
  • 梁沈約武帝踐祚後與諸州郡敕曰:欽惟遂古。爰及近代。雖禪代異時。而成功一揆。豈惟靜民寧亂。實由符運總集。故能啟業垂統。光宅區夏。齊氏遘茲昏詖。斯亡奄及。民命蠢蠢。倒懸非喻。朕大懼四海舟覆。二象雲傾。億兆與崑崗並燎。搢紳與蘊崇共日。永言悽悼。發憤經營。推鋒投袂。電擊風掃。藉上天之靈。因熊羆之用。德未半古。功侔前烈。齊氏既欽若虞夏。高揖萬邦。兼以冥符先著。樂推攸在。幽顯宅心。辭不獲命。猥以虛寡。君臨萬國。川壑之懷。寤寐盈慮。方欲昧旦丕顯。日昃忘勞。思與賢能。康濟世道。卿擁旄萬里。共治是寄。當求民瘼。留念獄市。威斷以御強猾。仁惠以撫貧孤。使遠近幽深。咸得其所。方虛位欽能。懸爵佇效。勿令漢代璽書。獨行於自古。晉世班條。靡用於茲日。想加克勉。副其側席。
  • 梁任昉齊宣德皇后臨朝答梁王令曰:承固茲謙揖。未膺大典。敬復雅旨。良有憮然。夫至寂難原。言象所絕。教思有律。感通斯在。所以異人者神明。同人者用舍。王誕茲上睿。對越天行。德冠二儀。化周群動。生民以來。一人而已。但達節弘道。每濡跡於中庸。神照惟幾。不抑心於鑽仰。范宣既讓。其下取則。況聖圖睿範。歌思是歸。廉約雖弘。慶賞遂替。誠賢者悅義。長難進之風。不肖者矜功。沮竭力之效。勸沮之間。所差已遠。王何得不暫紆雅尚。允答天人。使朕夜艾以安。早朝有預。今遣率茲百辟。申薦誠款。萬致一塗。煩言可略。
  • 又敦勸梁王令曰:夫功在不賞。故庸勳之典蓋闕。施侔造物。則謝德之塗已冥。要不得不強為之名。使銓宰有寄。王實天生德。齊聖廣淵。重搆參辰。而九星仰止。不易日月。而二儀貞觀。在昔晦明。隱鱗戢翼。博通群籍。而讓齒乎一卷之師。劍氣凌雲。而屈跡於萬夫之下。辯析天口。而似不能言。文擅彫龍。而成輒削藁。爰在弱冠。首膺弓旌。客遊梁朝。聲華藉甚。隆昌季年。勤王始著。建武惟新。締搆斯在。功隆賞薄。嘉庸莫疇。一馬之田。介山之志愈厲。六百之祑。大樹之號斯存。及擁旄司部。代馬不敢南牧。推轂樊鄧。胡塵罕嘗夕起。惟彼狡童。窮凶極虐。衣冠泯絕。禮樂崩喪。既而鞠旅誓眾。言謀王室。白羽一麾。黃馬底定。甲既鱗下。車亦瓦裂。致天之屆。拱揖群后。豐功厚利。無得而稱。是以祥光摠至。休氣四塞。五老遊河。飛星入昴。元功茂勳。若斯之盛。而地狹乎四履。勢卑乎九伯。帝有惡焉。輶軒萃止。今遣率茲百辟。人致其誠。庶匪席之旨。不遠而復。
  • 重敦勸梁王令曰:朕聞疋夫好仁。義在磨踵。君子行道。達斯兼濟。未有盡器窮神。蘊徽章乎天植。高奠中樽。睹傾罍而弗拯。惟王德冠往初。功無與二。四時等契。兩曜齊明。擬度天行。取則乾健。而運距艱季。道極百王。援義而起。一戎大定。羅山革草。罔不率從。用使商庭產ꦆ。周闕樹梓。傾宮既散。鹿臺靡蓄。盛德大業。巍巍若此。日者亭歧之號。爰發帝言。殊物備禮。率由寡昧。雖復雲竿載路。清蹕啟行。昭德報功。未臻其極。而高揖天休。遠存克讓。俾予未亡。興慚日昃。今遣率茲百辟。人致誠請。庶有感睿心。霈然降志。
  • 梁任昉為百辟勸進。梁王牋曰:伏承嘉命佇策。明公逡巡盛禮。斯實謙尊之旨。未窮遠大之致。何者。嗣君棄常。自絕宗社。國命民生。剪為仇讎。折棟崩榱。壓焉自及。卿士懷脯斮之痛。黔首懼比屋之誅。明公亮格天之功。拯水火之切。稱踵日月。重綴參辰。反龜玉於塗泥。濟斯民於坑岸。使夫疋婦童兒。羞言伊呂。鄉校里塾。恥談五霸。位卑乎阿衡。地狹於曲阜。明公宜祗奉天人。允膺大禮。無使後予之歌。同彼胥怨。兼濟之仁。翻為獨善。又牋曰:近以朝命蘊崇。冒奏丹誠。奉披還令。未蒙虛受。搢紳顒顒。深所未達。蓋聞受金於府。通人之弘致。高蹈海隅。疋夫之小節。是以履乘石而周公不以為疑。增玉璜而太公不以為讓。況世哲繼軌。先德在民。經綸草昧。歎深微管。加以朱方之役。荊河是依。班師振旅。大造王室。雖復累跡救宋。重眡存楚。居今觀古。曾何足云。而惑甚盜鍾。功疑不賞。皇天后土。不勝其酷。是以玉馬駿奔。表微子之去。金版出地。告龍逢之怨。明公據鞍輒哭。厲三軍之志。獨居掩涕。激義士之心。故能使海若登祇。磬圖效祉。山戎孤竹。束馬景從。伐罪弔民。一匡靖亂。匪叨天功。實勤濡足。且明公本自諸生。取樂名教。道風素論。坐鎮雅俗。不習孫吳。搆茲神武。驅盡誅之氓。濟必封之俗。龜玉不毀。誰之功歟。獨為君子。將使伊周何地。某等不達通變。實有愚誠。不任悾款。棘心重謁。伏願特膺典策。式副民望。
  • 梁沈約武帝集序曰:文思安安。欽明所以光宅。日月光華。南風所以興詠。日角之主。出自諸生。銳頂之君。少明古學。漢高宋武。雖闕章句。歌大風以還沛。好清談於暮年。夫成天地之大功。膺樂推之寶運。未或不文武兼資。能事斯畢者也。我皇誕縱自天。生知在御。清明內發。疏通外舉。爰始貴遊。篤志經術。究淹中之雅旨。盡曲臺之奧義。莫不因流極源。披條振藻。若前疑往滯。舊學罕通。而超然直詣。妙拔終古。善發談端。精於持論。置壘難踰。推鋒莫擬。有同成誦。無假含毫。興絕節於高唱。振清辭於蘭畹。至於春風秋月。送別望歸。皇王高宴。心期促賞。莫不超挺睿興。濬發神衷。及登庸歷試。辭翰繁蔚。牋記風動。表議雲飛。彫蟲小藝。無累大道。懷君人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為下奉上。刑於辭旨。雖密奏忠規。遺稿必削。而國謨藩政。存者猶多。逮乎俯應歸運。仰修乾錄。載筆握簡。各有司存。如綸之旨。時或染翰。暨於設虡靈囿。愷樂在鎬。鹿鳴四牡。皇華棠棣之歌。伐木采薇。出車杕杜之讌。皆詠志摛藻。廣命群臣。上與日月爭光。下與鍾石比韻。事同觀海。義等窺天。睹之而不測。遊之而不知者矣。竊唯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君舉必書。無論大小。況乎感而後思。思而後積。積而後滿。滿而後言。若斯而已哉。謹因事立名。隨源編次。

梁元帝返回目錄
  • 梁書曰:元帝諱繹。字世誠。武帝第七子也。嗣位三年。
  • 陳沈炯為群臣勸進梁元帝初表曰:蠢爾羯胡。遂憑天邑。閶闔受白登之辱。象魏致堯城之疑。臣聞喪君有君。春秋之茂典。以德以長。先王之通訓。少康則牧眾撫職。祀夏所以配天。平王則居正東遷。宗周所以卜世。漢光以能補不道。故景歷重昌。中宗以不違群議。故江東可立。天其祚梁。必將有主。軒轅得姓。存者二人。高祖五王。代實居長。功高九有。道濟生民。非奉聖明。誰嗣下武。日月貞明。太陽不可以闕照。天地貞觀。乾道不可以久愓。寶器存乎至重。介石慎於易差。黔首豈可以少選無君。宗祏(○原訛祐。據馮校本改。)豈可以一日無主。
  • 又第二表曰:紫宸曠位。赤縣無主。百靈聳動。萬國迴遑。雖醒醉相扶。同歸景亳。或謳且誦。總赴唐郊。陛下沈首䜎然。讓德不嗣。臣聞星迴日薄。擊雷鞭電者之謂天。岳立川流。吐霧蒸雲者之謂地。包天地之混成。洞陰陽之不測。而以財成萬物者。其在聖人乎。故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黃屋廟堂之下。大非獲己所安。明鏡四衢之罇。蓋由應物取訓。陛下稽古文思。英雄特達。比以周旦。則文王之子。方之放勛。則帝摯之季。千年旦暮。可不在斯。庭闕湮亡。鍾鼎淪覆。嗣膺景業。非陛下而誰。豈可使赤眉更立盆子。隗囂託置高廟。陛下方復從容高讓。用執謙尊。展其矯行偽書。誣罔正朔。見機而作。斷可識矣。不疑何卜。無待蓍龜。日者公卿失馭。禍纏霄極。獯羯憑淩。奸臣互起。師戎伐穎。無處不然。勸乎誅晉。側足皆爾。宗社不墜。繄在聖明。今也何時。而申帝啟之避。凶危若此。方陳太伯之辭。國有具臣。誰敢奉詔。
  • 又第三表曰:日者百司岳牧。仰祈宸鑒。以錫珪之功。既歸有道。當璧之禮。允屬聖明。而優詔謙沖。窅然凝邈。謳歌載馳。是用翹首。楚人固執。燻丹穴以求君。周民樂歸。越歧山而事主。漢王不即位。無以貴功臣。光武止蕭王。豈謂紹宗廟。陛下英威茂略。雄圖武筭。指撝則丹浦不戰。顧眄則阪泉自蕩。地維絕而重紐。天柱傾而更植。縱陛下拂衣而遊廣成。登弇山而去東土。群臣安得仰訴。萬物何所歸仁。況郊祀配天。罍篚禮曠。齋宮清廟。匏竹不陳。豈可久稽眾議。有曠彝典。
  • 陳徐陵勸進梁元帝表曰:臣聞封唐有聖。還承帝嚳之家。居代維賢。終纂高皇之祚。至如金行重作。源出東莞。炎運猶昌。枝分南頓。莫不因時多難。俱繼神宗者也。陛下握符執鉞。將在御天。玉勝珠衡。先章元后。神祇所命。非惟太室之祥。圖書斯歸。何止堯門之瑞。星躔東井。時破崤潼。雷震南陽。初平尋邑。宗王啟霸。非勞武德之侯。清蹕無虞。何事長安之邸。正應揚龍旂以饗帝。御鳳扆以承天。歷數在躬。疇與為讓。豈可逡巡固讓。方求石戶之農。高謝君臨。徒引箕山之客。未知上德之不德。唯見聖人之不仁。

北齊文宣帝返回目錄
  • 北齊書曰:文宣帝諱洋。字子進。受禪于後魏。在位五年。
  • 哀策 北齊邢子才文宣帝哀策文曰:皋路啟扉。輴菆弛殯。八校案部。六卿且引。攀蜃輅而雨泣。仰穹蒼而撫心。悲風發而地駭。愁雲興而景沉。哲王垂範。有訓有則。式奉話言。光敷令德。其辭曰:四象更運。九天代名。通三以王。得一為貞。是應玄德。實啟蒼精。風后之陣。師尚之兵。三奇六合。七變五成。授柯推轂。稟律龔行。野無完陣。邑少堅城。經營四海。劬勞百姓。芝蓋夕臨。羽旄晨映。地不掩瑞。天無愛寶。既丹其雀。又朱其草。莫黑已素。莫赤自皓。百獸斯蹈。五靈載擾。甘露瀼瀼。青龍矯矯。武功已暢。文教未窮。方偃烽候。銷戟藏弓。齊光日月。比祚華嵩。而氛祲日下。星闇虛中。奄捐朝市。長棄華戎。道宣末命。義闡餘風。六繂已散。九旗方卷。見容衛之虛歸。知平生之日遠。同乘雲而永逝。異騎龍之更反。清笳奏兮野風急。金鼓震兮日光晚。千官悲而雨注。萬國哀而露泫。萬事同盡。百慮俱收。劍永去。衣冠自遊。音儀已謝。神教空留。知英聲與至德。當無絕兮千秋。
  • 北齊邢子才文宣帝謚議曰:伏惟聖德光遠。神猷弘大。初自登庸。民譽所集。把尺持刀。成務斯在。百揆載清。四門唯穆。及天眷既屬。人謀所歸。鳥獸遷情。士女革面。敬順天人。拱揖群后。處無上之尊。居域中之大。禮盛樂修。時和歲稔。海內有截。天下泰然。猶憂勞億兆。經營四國。同虞舜之巡省。若軒轅之靡寧。威武紛紜。神功四暢。怨西以東。化南自北。臨瀚海以浴兵。登天山而紲馬。左縈右拂。夷歌成章。方朝百神於太華。受萬國於稽嶺。升中增封。高拱垂衣。而天喪黎庶。奄捐四海。考妣之慕。實被含生。稱天作誄。抑唯恆數。故以名追實。盡物未臻其美。屈道從制。一日可以成名。

陳武帝返回目錄
  • 陳書曰:武帝諱霸先。字興國。吳興長城人。受禪於梁。在位三年。
  • 哀策 陳沈炯武帝哀策文曰:望三靈而摽目。蹐九地而崩心。哭仍几之將撤。慟祖鬯之虛斟。黃屋祲而白日掩。紫極沴而浮雲陰。其辭曰:悠悠媯水。鬱鬱姚墟。惟帝之系。在唐作虞。正卿之後。握此靈符。雕雲布族。祥星結樞。負茲天鏡。來拾遺珠。爰初發跡。斬蛇鞠旅。大定番禺。載戡海渚。承釁而運。席卷中流。王室如燬。乃合諸侯。負鈇誓眾。釋位同謀。俱登涿鹿。實斷蚩尤。道濟一匡。功歸四履。爰總百官。訓于天子。儻來有運。事非獲已。翠龜負字。赤雀銜書。謳歌適夏。禮樂遷虞。負扆正位。升壇受圖。二儀協序。五緯同符。門歌麟趾。室詠騶虞。奉常定日。太卜蠲時。升中備物。方告雍熙。天甘玉露。地秀金芝。休禎未答。靈貺徒欺。吏求穆卜。詔絕良醫。羲躔失御。天街褫蹕。夏采升榮。宮車晏出。洞閨移凶。充庭罷吉。閉窅窅之窮燈。去昭昭之遊日。歸大暮之不暘。降幽宮而長畢。巫咸筮吉。容成戒期。文衛如在。葆鐸相悲。去畢陌而東顧。望橋山而路遲。臣攀龍而尚在。魂過沛而何之。侍低昂之靈纛。奉寂寂之空帷。銅爵沒於脩松。平陵隱於深柏。節ꦇ鼓之哀音。燎爟火於通夕。薤露落而暮田寒。玄霜凝而壟草白。銘功德於旗常。被徽音於鍾石。迴天儀於清廟。祔祖考而來格。播茂實與英聲。鬱氛氳於宗祏。
  • 陳沈炯為百官勸進陳武帝表曰:臣聞春榮秋落。四時所以迭代。金行水流。五德所以互序。昔陶唐告終。有虞氏作。漢魏禪讓。晉宋以之登庸。天有非常之功。有非常之賞。能利天下者。受天下之利。陛下造化之功。日用之德。褰裳去之。物誰仰訴。頃五星夜聚。八風通吹。豐露呈甘。卿雲舒族。白狼遠至。素雉朝飛。天意顯然。靈貺可睹。

陳文帝返回目錄
  • 陳書曰:文帝諱蒨。字子華。嗣位七年。
  • 哀策 陳徐陵文帝哀策文曰:容車曉駕。幄殿晨張。旌帷具列。綍翿成行。擗蜃輅於丹陛。攀龍帷於紫庭。趨過窮於屏闈。拜慟感於明靈。東京飛其瑞露。北陸霣其祥星。乃詔雲臺之史。稽採咸池之曲。協大雅於鳴金。同藏書於群玉。其辭曰:若水傳帝。薰風御民。重光所集。世載于陳。赫矣高祖。悠哉上旻。蟬聯寶冑。暉煥郊禋。我皇誕聖。膺此家慶。道王衢罇。神凝懸鏡。洛書天表。河紀靈命。納揆馳芳。賓門流詠。稽陰克伐。震野勤王。亳道增搆。豳風會昌。言瞻少昊。實杖高陽。駕彼軨轕。清宮未央。歡覃兆庶。德洎遐荒。穆齊高寢。上膳長樂。肅肅承顏。哀哀廌酌。悼園恭儉。章陵謙約。大寶崇名。無聞改作。纂武升歷。遺愛寔繁。三湘九泒。彌氣雲昏。力折天柱。才傾地門。甘泉夜照。細柳朝屯。谷魅山鬼。橫流塞源。赫赫英謩。赳赳雄斷。遍行天討。無遺神算。鬱掃江淮。長驅巴漢。九夷百越。雷隨風渙。北頓昆耶。西戡伊靬。荷負皇極。劬勞庶機。勤民聽政。昃食宵衣。服貴綈皁。風移閫闈。唐山罷奏。濮水韜徽。訪採狂狷。搜敡仄微。世感中孚。民維大畜。外戶無閉。高垣奚築。降情儒雅。凝懷庠塾。御廡為歡。臨雍彌肅。禮兼三代。樂備九成。天資武德。地照文明。墨履斯在。懞巾自清。連珠合璧。曜爽流精。獸舞時豫。禽歌頌平。帝載維遠。王靈維大。候雨占風。荒中海外。憬彼鞮譯。咸承冠帶。是曰君臨。斯為交泰。白環已賮。玄珪克禎。東河佇揖。北狄思征。鉞斧將或。璁珩未鳴。星淫去楚。日沵悲荊。億兆何舋。穹旻遽傾。大禹胼胝。重華腒腊。仰惟勞務。同斯違懌。發夢無徵。昭祈奚益。聽茂陵之鍾鼓。抱喬陽之劍。詎髣彿於宸儀。終纏綿於號擗。三占以吉。四海同奔。列賵天宇。崩號帝閽。千門啟於閶闔。萬乘警於靈轀。槐風悲於輦道。松雨思於郊原。鑾旂動而虛蹕。宿衛靜而空尊。畢陌平夷。流山蟠固。紀無遷市。唐有通樹。經白社之脩塗。迴青門之廣路。思沛邑以東臨。懷周京以西顧。機神不測。性道難稱。充窮靡寄。孺慕奚馮。惟封云之與禪肅。玉牒之與金繩。揚英聲而永久。共日月而俱升。

陳宣帝返回目錄
  • 陳書曰:宣帝諱頊。字紹世。在位十四年。
  • 哀策 隨江總陳宣帝哀策文曰:望蜃綍而攀摽。拜龍菆而慟絕。變五統而凄涼。迴三辰而慘切。感川岳而地維傾。號穹蒼而天柱折。千秋茂德。萬世鴻名。爰詔掌禮。式序英聲。其辭曰:媯水樞宿。姚墟大虹。謳歌承曆。揖讓受終。重規帝緒。踵武王風。名山紀跡。清廟傳功。我后丕承。思弘祖業。蒞政恭己。臨朝凝默。煥爛九功。葳蕤七德。憲章昭著。威靈允塞。爰茲發跡。天步艱難。連華滕衛。比譽應韓。羽儀戚右。軒冕朝端。祈膺當璧。繇顯大橫。延喜授玉。告善飛旌。神器有奉。性道無名。詩頌唐年。樂舞姬日。仁聲汪濊。武義洋溢。理訟總街。凝情衢室。巡望如禮。幽祇咸祑。疆垂叛換。關徼虔劉。治兵丹浦。獲醜青丘。屠釣且拔。管庫方搜。如龍駕鼓。獻雉焚裘。天必呈祥。地寧愛寶。神禽奇獸。嘉穀靈草。屈軼抽階。飛黃伏皂。綺雲舒慶。珠星照老。廣敷丘素。弘啟膠庠。書林吐馥。文囿含鏘。南洽侯衛。北暢遐荒。殷羅自解。周圄無傷。金英掩色。玉床弗豫。天駟摧鑣。王良失御。鑄鼎奚益。綴衣何處。漫漫幽夜。冥冥上仙。長違拜日。天意祈年。寧神卜兆。晏駕迴天。銅驎感泣。銀海埋田。出德陽之廣殿。動繁笳之哀囀。渡洛水之浮橋。望偃師之近縣。背紫陌而未遠。隱黃山而不見。鐸啟挽而依依。馬嘶風而戀戀。平原欲晦。落照將垂。鳳蓋飄而水暗。鸞蹕聳而山危。曳蛇旗之舒卷。間翠野之參差。鳥哀哀而驚曙。松瑟瑟而吟枝。異故鄉之絲竹。非舊宅之塤箎。掃秋葉而無盡。薦春櫻而願知。北邙已謝。西陵何有。遠宿蒼梧。便乖仁壽。聲合韶濩。道宣戶牖。共瀛海而恆流。並嵩華而莫朽。

  • 白虎通曰:天子之配謂之后。后者何也。明海內之小君也。
  • 禮記曰:古者天子立后。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道。故天下內和而家理。婦順不脩。陰事不得。謫見於天。月為之食。月食。則后素服而修六宮之職。蕩天下之陰事。
  • 又曰:舜葬蒼梧。蓋三妃未之從也。(舜納三妃。生九子。娥皇無子。女英生商均。益(禮記檀弓疏作癸。)比生二女。宵明。燭光。舜不告而娶。不立正妃。故唯納三妃焉。)
  • 周官曰:仲春。詔后師(○周禮內宰作帥。下同。)內外命婦。始蠶于北郊。以為祭服。上春。詔王后帥六宮之人。生種而獻之於王。
  • 毛詩曰: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
  • 又曰: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則志在於女功之事。躬儉節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師傅。則可以歸安父母。化天下以婦道也。
  • 又。卷耳。后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詖私謁之心。朝夕思念。至於憂勤者也。
  • 又。樛木。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無疾妒之心焉。(木下曲曰樛。木枝下垂。故葛藟得而蔓之。諭后。妃能下逮眾妾。使得其序。眾妾上附事之也。)
  • 又。螽斯。后妃子孫眾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則子孫眾多也。(凡物有陰陽慾者。無不妒忌。唯螽斯不妒。各得大(明本作天。詩鄭箋作受。)氣而生子。)
  • 又曰:兔罝。后妃之化也。關雎之化行。則莫不好德。賢人眾多也。
  • 又曰:芣苡。后妃之美也。天下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尚書曰:釐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嬪。嫁也。)
  • 尚書大傳。古者后夫人將侍。君前。息燭。至于房中。釋朝服。襲燕服。然後入御于君。雞鳴。太師奏雞鳴于陛。夫人鳴佩玉于房中。告去也。然后應門擊柝。告闢也。
  • 史記曰: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助焉。故易基乾坤。詩首關雎。書敘釐降。春秋譏不親迎。夫妻之際。人道之大倫也。
  • 漢書曰: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皇太后。祖母稱太皇太后。正適稱皇后。妾稱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之號。至武帝。制婕妤娙娥容華充容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儀之號。凡十四等。
  • 又曰:黃帝妃方雷氏。生玄囂。為青陽。妃累祖。生昌意。妃彤魚氏。生夷鼓。妃嫫母。生蒼林。
  • 應劭漢官儀曰:皇后稱椒房。取其實蔓延盈升。以椒塗室。取溫煖。除惡氣也。猶天子朱泥殿上曰丹墀。
  • 漢舊儀曰:皇后婕妤乘輦。餘皆以茵。四人輿以行。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春桑。皆衣青。手採桑。以繅三盆蠒。示群臣妾從。春桑生而皇后親桑。於苑中蠶室。養蠶千箔以上。群臣妾從桑還。獻蠒於館。
  • 又曰:皇帝賜后黃金萬斤。
  • 又曰:皇后食三十縣。曰湯沐邑。
  • 五經要義曰: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后妃群妾。以禮御于君所。女史書其環以進退之。生子月辰。則以金環退之。當御者。著于左手。既御。著于右手。左手陽也。以當就男。故著左手。右手陰也。御而復故。
  • 世本曰:帝嚳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之女。曰姜嫄。生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曰簡狄。生契。次妃陳酆氏慶都。生帝堯。次妃娵訾氏。生帝摯。
  • 論語。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有婦人焉。九人而已。婦人文母也。(○五字當是注文。)
  • 列女傳曰:黃帝妃嫫母。於四妃之班居下。貌甚醜而最賢。心每自退。
  • 又曰:啟母塗山之女者。夏禹之妃。塗山女也。曰女嬌。禹取四日而去治水。啟既生。呱呱而泣。禹三過其門。不入子之。塗山獨明教訓。啟化其德。卒致令名。禹為天子。啟嗣而立。能繼禹之道。
  • 又曰:湯妃有莘之女也。德高而名。(○後漢書一百一十崔琦傳注引作明。)訓正後宮。嬪御有序。伊尹為之媵臣。佐湯致王。
  • 又曰:太姜者。太王之妃。有台氏之女也。賢而有色。生太伯仲雍季歷。化導三子。皆成賢德。太王有事。必諮謀焉。詩曰:爰及姜女。聿來胥宇。此之謂也。
  • 又曰:太任者。王季之妃。摯任之女也。端一誠莊。唯德之行。及其有身也。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口不出放言。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聖。太任教以一。而知其百。卒為周宗。君子謂太任為能胎教。
  • 又曰:太姒者。文王之妃。莘姒之女也。號曰文母。亦思媚太姜。太任旦夕勤勞。以進婦道。文王治外。文母治內。生十子。太姒教誨十子。自少及長。常以正道押持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
  • 帝王世紀曰:武王妃太公之女。曰邑姜。修教于內。生太子誦。
  • 瑣語曰:周宣王夜臥而晏起。后夫人不出於房。姜后既出。乃脫簪珥。待罪於永巷。使其傅母通言於宣王曰:妾之淫心見矣。至使君王失禮而晏起。以見君王之樂色而忘德也。亂之興。從婢子起。敢請罪。王曰:寡人不德。寔自生過。非夫人之罪也。遂復姜后而勤於政事。早朝晏退。卒成中興之名。
  • 續漢書曰:明德皇后馬氏。伏波將軍馬援之女也。后年七歲。幹治家事。敕制僮御。出入計校。一以貫之。年十三。以選入太子宮。接侍同列而承至尊。先人後己。發於至誠。由是見寵。是時後宮未有任育者。常言繼嗣當以時立。薦達左右。惟恐不及。身衣大帛。御者禿裙不緣。諸王親家朝請望。見后裙極麁疏。以為綺。就視乃笑。后曰:此繒染色好。故用之耳。老人知者。無不歎息。性不喜出入遊觀。又不好音樂。上時幸苑囿離宮。以故希從。誦易經。習詩論春秋。略記大義。后志在克己輔上。不以私家干朝庭。兄為虎賁中郎將。兩弟黃門郎。訖永平世不遷。
  • 晉成公綏詩曰:天地不獨立。造化由陰陽。乾坤垂覆載。日月耀重光。治國先家道。立教起閨房。二妃濟有虞。三母隆周王。塗山興大禹。有莘佐成湯。齊晉霸諸侯。皆賴姬與姜。關雎思賢妃。此言安可忘。
  • 又曰:殷湯令妃。有莘之女。仁教內修。度義以處。清謐後宮。九嬪有序。伊尹為媵臣。遂作元輔。
  • 賢明頌曰:於鑠姜后。光配周宣。非義不動。非禮不言。晏起早朝。永巷告愆。王用勤政。萬國以虔。
  • 又晉劉柔妻王氏姜嫄頌曰:英英姜嫄。寔德之純。肇承靈瑞。武敏是遵。誕育歧嶷。毗贊皇綸。播殖之訓。萬葉攸循。
  • 又啟母塗山頌曰:塗山靜居。玄朗悟機。大禹至公。過門不歸。明此道訓。孩胤是綏。仁哲以成。永繫天暉。
  • 魏韋誕皇后親蠶頌曰:于時明庶扇物。鳥帑昏正。躬耕帝藉。邁德班令。嘉柔桑之肇敷。思郊廟之至敬。命皇后以親蠶。俾躬桑于外坰。考時日於巫咸。詔太卜以獻禎。御坤德之大輅。翳翠葆以揚旌。爾乃皇英參乘。塗山奉輿。總姜任於後陳。載樊衛於貳車。千乘隱其雷動。萬騎粲以星敷。啟前路於三官。命蚩尤而清衢。遊青虯於左角。步素螭於右隅。登崇壇而正位。覿休氣於朝陽。步雕輦而下降。手柔條於公桑。嬪妾肅以蒞事。職蠶植而承筐。供副褘之六服。昭孝敬於蒸嘗。盛華禮於中宇。神化馳於八方。乃延群妾。宴賜于前。降至貴以逮下。布愷悌之渥恩。禮儀備序。巾車迴轅。班中黃之禁財。散束帛之戔戔。神澤霈以雨施。洪惠播於無原。同碩慶於生民。發三靈之永歡。苞繁祜於萬國。卷福釐以言旋。美休祚於億載。豈百世之曾玄。
  • 晉左九嬪武帝納皇后頌曰:峨峨華山。峻極太清。巨靈導流。河瀆是經。惟瀆之神。惟岳之靈。鍾于揚族。載育盛明。我后穆穆。應期挺生。含聰體喆。歧嶷夙成。如蘭之茂。如玉之瑩。越在幼沖。休有令名。飛聲八極。翕習紫庭。超任邈姒。比德皇英。京室是嘉。備禮致聘。令月吉辰。百僚奉迎。登位太微。明德日盛。群黎欣戴。函夏同慶。翼翼聖皇。睿哲孔純。愍茲狂戾。闡惠播仁。蠲釁滌穢。與時惟新。霈然洪赦。恩詔遐震。后之踐祚。囹圄虛陳。萬國齊歡。六合同欣。坤神抃舞。天人載悅。興瑞降祥。表精日月。和氣煙熅。三光朗烈。既獲嘉時。尋播甘雪。玄雲掩靄。靈液霏霏。既儲既積。待陽而晞。長享豐年。福祿永綏。
  • 曹植姜嫄簡狄贊曰:嚳卜四妃。子皆為王。帝摯早崩。堯承天綱。玄鳥大跡。殷周美祥。稷契既生。功顯虞唐。
  • 又禹妻贊曰:禹娶塗山。土功是急。聞啟之生。過門不入。女嬌達義。明勳是執。成長聖嗣。天祿以襲。
  • 晉傅玄班婕妤畫贊曰:斌斌婕妤。履正修文。進辭同輦。以禮匡君。納侍顯德。讜對解紛。退身避害。志邈浮雲。
  • 又明德馬皇后贊曰:明德馬后。執貞履素。光崇六行。動遵禮度。作后作母。帝諮厥謀。國賴內訓。家應顯祚。
  • 晉左九嬪虞舜二妃贊曰:妙矣二妃。體靈應符。奉嬪于媯。光有此虞。沅湘示教。靈德永敷。
  • 又周宣王姜后贊曰:昭昭宣王。克復前制。亹亹姜后。乃激乃厲。執心至公。以恢明世。
  • 又納楊后贊曰:清和協極。二儀降靈。啟茲楊族。仁哲誕生。徽音內發。有馥其聲。玄符表運。作合聖明。文定厥祥。考卜惟貞。良辰納幣。三光朗清。元公執摯。嘉禮告成。卿士庶僚。爛其充庭。赫赫華宗。弈世載榮。謙光其尊。在滿戒盈。受茲介福。垂祚億齡。
  • 晉庾闡二妃像贊曰:二妃玄達。含靈體妙。協德坤元。配虞齊耀。明兩既麗。重光作照。有邈其微。神風遐劭。
  • 後漢皇甫規女師箴曰:觀象制教。肇經乾坤。家有王義。室有嚴君。各有定位。陰陽是分。昔在軒轅。陶化正刑。刑于壼闈。以臨百官。煌煌后妃。玄紞是閑。穆穆夫人。爰採潔蘩。師禮莫違。而神罔時怨。關雎首化。萬國承流。實有淑女。允作好逑。唐媛興媯。文武盛周。德音不回。弘濟大繇。咨爾庶妃。鑾路斯邁。戰戰兢兢。厲省鞶帶。漸進不形。變起無外。行難著而易喪。事易失而難退。動若順流。應如發機。奉上惟敬。撫下唯慈。怨豈在明。患生不思。
  • 後漢傅幹皇后箴曰:煌煌四星。著天垂曜。赫赫后妃。是則是效。舜納二女。對揚茂教。正位于內。頑囂輟恭。辛亂妲己。共則情悅。牝雞亂晨。殷祀用絕。孝成寬柔。縱弛紀綱。王擅朝權。趙專椒房。巨猾是緣。竊弄神器。故禍不出所憎。常出所愛。是以在昔明后。日新其化。匪唯訓外。亦訓于內。晉張華女史箴曰:茫茫造化。兩儀始分。散氣流形。既陶既甄。在帝庖羲。肇經天人。爰始夫婦。以及君臣。家道以正。而王猷有倫。婦德尚柔。含章貞一。婉娩淑慎。正位居室。樊姬感莊。不食鮮禽。衛女矯桓。耳忌和音。志厲義高。而二主易心。玄熊攀檻。馮媛趍進。夫豈無畏。知死不愆。班女有辭。割歡同輦。夫豈無懷。防微慮遠。人咸知飾其容。莫知飾其性。性之不飾。或愆禮正。出其言善。千里應之。苟違斯義。同衾以疑。懽不可以瀆。寵不可以專。專實生慢。愛極則遷。致盈必損。理有固然。
  • 晉裴頠女史箴曰:膏不厭鮮。水不厭清。玉不厭潔。蘭不厭馨。爾形信直。影亦不曲。爾聲信清。響亦不濁。綠衣雖多。無貴於色。邪徑雖利。無尚於直。春華雖美。期於秋實。冰璧雖澤。期於見日。浴者振衣。沐者彈冠。人知正服。莫知行端。服美動目。行美動神。天道祐順。常與吉人。
  • 漢楊雄皇后誄曰:沙麓之靈。太陰之精。天生聖姿。豫有祥禎。作合于漢。配元生成。孝順皇姑。聖敬齊莊。內則純備。後烈丕光。肇初配元。天命是將。志在黎元。是勞是勤。寅賓出日。東祑陽谷。鳴鳩拂羽。勝降桑木。蠶于蠒館。躬執筐曲。帥道群妾。咸修蠶族。分蠒理絲。女工是敕。遐邇蒙祉。中外提福。自京逮海。靡不仰德。去此昭昭。就彼冥冥。忽兮不見。超兮西征。既作下宮。不復故庭。
  • 後漢崔瑗竇貴人誄曰:若夫貴人。天地之所留神。造化之所殷懃。華光曜乎日月。才志出乎浮雲。然猶退讓。未嘗專寵。樂慶雲之普覆。悼時雨之不廣。憂國念主。不敢怠遑。嗚呼哀哉。惟以永傷。重曰:積善之家福慶長。修身以壽道之常。聖人之言義不虛。修身獲報效莫疏。令問不忘身猶存。貴人雖沒遺德尊。著于金石垂後昆。
  • 曹植卞太后誄曰:率土噴薄。三光改度。陵頹谷踊。五行互錯。皇室蕭條。羽檄四布。百姓歔欷。嬰兒號慕。若喪考妣。天下縞素。聖者知命。殉道寶名。義之攸在。亦棄厥生。敢揚后德。表之旐旌。光垂罔極。以慰我情。乃作誄曰:我皇之生。坤靈是輔。作合于魏。亦光聖武。篤生帝文。紹虞之緒。龍飛紫宸。奄有九土。詳惟聖善。歧嶷秀出。德配姜嫄。不忝先哲。玄覽萬機。兼才備藝。汎納容眾。含垢藏疾。仰奉諸姑。降接儔列。陰處陽觀。潛明內察。及踐大位。母養萬國。溫溫其仁。不替明德。悼彼邊氓。末遑宴息。恆勞庶事。兢兢翼翼。親桑蠶館。為天下式。樊姬霸楚。書載其庸。武王有亂。孔歎其功。我后齊聖克暢丹聰。不出房闥。心照萬邦。年踰耳順。●●匪倦。珠玉不玩。躬御綈練。日昃忘飢。臨樂勿讌去奢即儉。曠世作顯。慎終如始。蹈和履貞。恭事神祇。昭奉百靈。跼天蹐地。祇畏神明。敬微慎獨。執禮幽冥。虔肅宗廟。蠲薦三牲。降福無疆。祝云其誠。宜享斯祐。蒙祉自天。何圖凶咎。不勉斯年。嘗禱盡禮。有篤無痊。豈命有終。神食其言。遺孤在疚。承諱東藩。擗踴郊畛。灑淚中原。追號皇妣。棄我何遷。昔垂顧復。今何不然。空宮寥廓。棟宇無煙。巡省階塗。髣彿欞軒。仰瞻帷幄。俯察几筵。物不毀故。而人不存。痛莫酷斯。彼蒼者天。遂臻魏都。遊魂舊邑。大隧開塗。靈將斯戢。歎息霧興。揮淚雨集。徘徊輀柩。號咷弗及。神光既幽。佇立以泣。
  • 晉張華章懷皇后誄曰:自天陶靈。必有徵祥。誕在初載。亦曜神光。顯應天祿。聿嬪聖皇。受氣自然。寔聽清和。內含茂質。外發英華。身處宸極。敬恭惟夙。窈窕淑媚。柔順婉穆。宣慈內政。流化太微。六宮變雅。清我壼闈。經綸庶屬。積思萬機。既臻緝熙。玄澤流衍。將翼我后。登封降禪。氛祲告妖。沉結彌留。奄忽升遐。棄世高遊。聖上哀懷。感切悼心。率土縞素。遏密八音。眇眇遊靈。將焉所之。容光幽邁。豈有反期。杳杳新宮。下絕三泉。茫茫陵域。合體中原。委棄暉章。即安太清。
  • 晉左九嬪元皇后楊氏誄曰:昔有莘適殷。姜姒歸周。宣德中閨。徽音永流。樊衛二姬。匡齊翼楚。馬鄧兩妃。亦毗漢主。峨峨元后。光嬪晉宇。伉儷聖皇。比蹤往古。遭命不永。北(○明本作背。)陽即陰。六宮號咷。四海動心。嗟余鄙妾。銜恩特深。追慕三良。甘心自沉。何用存思。不忘德音。何用紀述。記辭翰林。乃作誄曰:惟嶽降神。顯茲禎祥。篤生英媛。休有烈光。和暢春日。操厲秋霜。率由四教。容德匪荒。行周六親。徽音顯揚。皇英佐舜。塗山翼禹。明明我后。與世同矩。云胡不造。丁茲禍殃。寢疾彌留。寤寐不康。祈禱無應。嘗藥無良。有始有終。天地之經。自非三光。誰能不零。存播令德。沒圖丹青。溫溫元后。寔宣慈焉。撫育群生。恩惠滋焉。懸名日月。垂萬春焉。
  • 宋謝莊孝武帝宣貴妃誄曰:律谷罷楫。龍鄉輟曉。照車去魏。聯城辭趙。皇帝痛掖殿之既閴。悼泉塗之已空。巡步檐而臨蕙路。集重陽而望椒風。國軫喪淑之傷。家凝霣妣之怨。敢撰德於旂旒。庶圖芳於鍾萬。其辭曰:玄丘煙熅。瑤臺降芬。高唐泄雨。巫山鬱雲。誕發蘭儀。光啟玉度。望月方娥。瞻星比婺。敏德素里。棲景震軒。處麗絺綌。出懋蘋蘩。脩詩賁道。稱圖昭言。翼訓姚幄。贊軌堯門。展如之華。寔邦之緩。敬勤顯陽。肅恭崇憲。奉榮惟約。承茲以遜。逮下延和。臨朝違怨。祚靈集祉。慶藹迎祥。皇胤璲式。帝女金相。聯附齊穎。接萼均芳。以蕃以牧。燭代暉梁。視朔書氣。觀臺告祲。璁衡藏容。翬翟毀衽。掩采瑤光。收華紫禁。移氣朔兮變羅紈。白霜凝兮歲將闌。庭樹驚兮中睢(○文選五十七作帷。)響。金釭曖兮玉座寒。仰昊天之莫報。怨凱風之徒攀。經建春而右轉。循閶闔而徑度。旌委鬱於飛飛。龍逶遲於步步。鏘楚挽於槐風。唱邊簫於松霧。涉姑射而環迴。望樂池而顧慕。晨轀解鳳。曉蓋俄今。(○文選作金。)山庭寑白。隧露抽陰。重扃閉兮燈以黯。中泉寂兮此夜深。銷神躬於壤末。散靈魄於天浸。
  • 哀策 晉潘岳景獻皇后哀策文曰:於穆先后。儷皇協運。世宗之胤。德博化先。用儉禮峻。任姒隆周。后亦母晉。終溫且惠。其儀淑慎。既慎其儀。克明禮教。撫翼齊蕃。訓成弘操。其慈有威。不舒不暴。乃家乃邦。是則是效。嗟余艱屯。仍遭不造。靡恃惟妣。景命弗保。心之云痛。痛貫穹昊。襲龜筮之良辰。啟幽房之潛邃。整武駕之隆牡。結龍輈之縞駟。望旂常而崩摧。披轀輬以增欷。口嗚咽以失聲。目橫迸以灑淚。邈雨絕於宮闈。長無覿於髣彿。
  • 晉張華元皇后哀策文曰:天地配享。化成兩儀。王假有道。義在伉儷。姜嫄佐嚳。二妃興媯。仰觀古籍。覬亦同規。今胡不然。景命夙虧。我膺曆運。臨統萬方。正位于內。寔在嬪嬙。天作之合。駿發其祥。河嶽降靈。啟祚華陽。弈世豐衍。朱紱斯皇。來翼家邦。憲度是常。緝熙陰教。德聲顯揚。如何不弔。背世隕喪。瑤齊無住。長去蒸嘗。追懷永悼。率土摧傷。陵兆既宅。將遷幽都。宵陳夙駕。元妃其徂。宮闈遏密。階庭永虛。設祖屬紼。告駕啟途。法服翬褕。寄象容車。金輅晻藹。帷裳不舒。千乘動軫。六驥踟躕。銘旌樹表。翣柳雲敷。祁祁同軌。岌岌蒸徒。孰云不懷。哀感萬夫。寧神虞旃。安體玄廬。
  • 宋顏延之元皇后哀策文曰:龍轜纚綍。容翟結驂。皇塗昭曠。神路幽嚴。皇帝親臨祖饋。躬瞻宵載。飾遺儀於組旒。綸徂音乎珩佩。悲黼翣之移御。痛翬褕之重晦。降轝客位。徹奠殯階。乃命史臣。累德述懷。其辭曰:倫昭儷昇。有總有憑。圓精初鑠。方祇始凝。昭哉世族。祥發慶膺。祕儀景冑。圓光玉繩。昌暉在陰。柔明將進。率禮蹈和。稱詩納順。爰自待年。金聲夙振。亦既有行。素章增絢。象服是加。言觀維則。俾我王風。始基嬪德。蕙問川流。芳猷允塞。方江泳漢。再謠南國。伊昔不造。鴻化中微。用集寶命。仰陟天機。釋位公宮。登曜紫闈。欽若皇姑。允迪前徽。孝達寧親。敬行宗祀。進思才淑。傍宗圖史。降音在詠。動容成紀。坤則順成。皇軒潤飭。下節震騰。上清眺側。有來斯雍。無思不極。象物方臻。視祲告沵。太和既融。攸華委世。蘭殿長陰。椒塗弛衛。戒涼在律。杪秋即穸。霜夜流唱。曉月升魄。八神警引。五輅遷跡。噭噭儲嗣。哀哀列辟。灑零玉墀。雨泗丹液。(○文選五十八作掖。)撫存悼亡。感今懷昔。南背國門。北首山園。遙酸紫蓋。眇泣素軒。滅采清都。夷體壽原。邑野淪藹。戎夏悲歡。(○文選作讙。)來方可述。往駕弗援。
  • 齊謝朓敬皇后哀策文曰:翬帟舒阜。玄堂啟扉。俎徹三獻。筵卷六衣。懷蜃衛而延首。想鷖輅而撫心。痛椒塗之先廓。哀長信之莫臨。身隔兩起。時無三辰。旋詔左言。光敷聖善。其辭曰:帝唐遠冑。御龍遙緒。在秦作劉。在漢開楚。肇惟淑聖。克柔克令。清漢表靈。曾沙膺慶。爰定厥祥。徽音允穆。光華沼沚。榮曜中谷。敬始絺綌。教先穜稑。睿問川流。神襟蘭郁。先德韜光。君道方披。輔佐求賢。在謁無陂。顧史弘式。陳詩展義。厚下曰仁。藏往伊智。十亂斯俟。四教罔式。思媚諸姑。貽我嬪則。化自公宮。遠被南國。軒曜懷光。素舒佇德。閔予不祐。慈訓早違。方年沖藐。懷袖靡依。家臻寶業。身嗣昌暉。壽宮寂遠。清廟虛歸。帝遷明命。民神胥悅。乾景外臨。陰儀內缺。空悲故劍。徒嗟金穴。馮相告祲。宸駕長往。貽厥遠圖。末命是獎。懷豐沛之綢繆。背神京之弘敞。陋蒼梧之不從。遵鮒隅以同壞。陳象設於園寑。映輿鍰於松楸。望承明而不入。度清洛而南遊。繼池綍於通軌。接龍帷於造舟。迴塘寂其已慕。東川澹而不流。藉閟宮之遠烈。聞纘女之遐慶。始協德於蘋蘩。終配祇而表命。慕方纏於賜衣。悲日隆於撫鏡。思寒泉之罔極。託彤管於遺詠。
  • 梁任昉王貴嬪哀策文曰:游衣戒節。轜車命服。永去椒華。長辭嘉福。笥緘遺組。筵委塵鞠。將命啟期。寔惟嘉數。珮空響其何節。姆下當(○疑當作堂。)其誰傅。殯宮既毀。祖饋斯撤。爰命史臣。宣美來裔。坤載既厚。內德云助。軒五有弘。姬十斯豫。誕咨邦淑。選自良家。爰登六列。象服委蛇。青絇丹繶。辰衣素紗。肅雍婦職。僉曰俞往。贊景望舒。方娠明兩。心前軌慶。軒中增朗。與栝不愆。朏魄無爽。式陪蠒觀。有事蠶宮。降輿訪道。基我王風。宣禮撤豆。緝樂房中居貴能降。在盈思沖。仁者必壽。彼蒼者穹。如何不淑。萬化齊終。薦車告途。殯穸既辨。黼翣璀以陸離。帷ꦈ紛其舒卷。出桂宮而北徂。經未央以西轉。池紼顧而徐前。服馬嘶而不踐。霜霏微而初被。野空籠而始彫。促虞泉於薤露。撫悲翁於短簫。母以子貴。義弘前哲。申前(○明本作襄。疑當作衰。)齊削以從疑。革麻縓之輕殺。達副君之天至。賦白華之無缺。庶清廟之微微。非壽原之永翳。
  • 謚策 宋謝莊殷貴妃謚策文曰:維年月日。皇帝曰咨故淑儀殷氏。惟爾合徽挺懋。爰光素里。友琴流荇。實華紫掖。奉軒景以柔明發跡。處椒風以婉孌升(○原作外。據馮校本改。)名。幽閑之範。日藹層闈。繁祉之慶。方隆蕃世。而當春掩藻。中波滅源。朕用震悼。傷于厥心。松區已剪。泉冥將遂。宜旌德第行。式衍聲芳。魂而有靈。尚茲寵渥。嗚呼哀哉。
  • 梁沈約梁武帝立內職詔曰:刑于垂訓。周文所以表德。壼闈失序。漢氏所以喪邦。並被諸方策。式昭戒勸。魏晉以來。雖云簡薄。而內職名號。參差不同。在宋太始。位置繁縟。遂設九品。且擬外朝。填委椒掖。徵費無已。自此相仍。踵以成舊。昭陽九華。千門萬戶。朕受命自天。始基七百。思所以立房自邇。貽厥方來。前代職品。所宜因革。外可詳議。務令該允。
  • 陳徐陵陳文帝登祚尊皇太后詔曰:朕以虛薄。才非弘濟。竊守蕃維。常懼盈滿。豈圖蒼昊不弔。國步艱難。皇嗣元良。藐在崤渭。二臣奉迎。川塗靡從。六傳還朝。淹留未日。令國圖無主。家業事隆。上奉父母之嚴規。下逼群公之庭諍。遂以庸質。升纂帝基。對揚大化。彌增號懼。今宜式遵舊則。奉上皇后尊號為皇太后。御慈訓宮。一依前典。若中流靜晏。皇嗣歸來。輒當解紱於箕山之陽。歸老於瑯瑘之國。復子明辟。還承寶圖。若問與夷。無媿園寑。
  • 梁江淹為建平皇(○本集作王。)慶王后正位章曰:伏承以嘉月惠時。膺曜宸正。翬珩昭品。褕組在飾。休遍函夏。譽殷靈昧。伏惟岳曜靜德。式懷謙順。升降圖傳。左右詩史。夙鏡茂資。早摛芳訓。衍教紫庭。麗軌華屋。聲激綺組。風偃家邦。
  • 梁沈約為六宮拜章曰:蓬闈菲質。嘉淑無筭。越自幽衡。登軀宸漢。奉日月之華。侍巾屣之末。何以廁鴛鸞之盛序。奉屬車之清塵。隨江總為陳六宮謝章曰:恭膺禮命。愧集丹縷之顏。拜奉曲私。愁縈翬羽之色。曾宮夜火。伯媛匪驚。楚謝奔濤。貞姜何懼。豈期日月騰影。風雲寫潤。遂復位崇九御。聲高六列。象服增華。丹軿耀采。何以弼佐王風。克柔陰化。兢惶並集。追想流荇之詩。荷據相并。遂失鳴環之節。
  • 魏傅嘏請立貴嬪為皇后表曰:有虞始德。觀化媯汭。夏后創業。啟祚塗山。咸以淑哲。垂文曲頌。伏惟貴嬪。誕秀令族。稟真高冑。應昭明之量。兼聖善之行。金璽未授。而玉瑞先顯。表贊天休。昭隆后祚。貞侔先典。告踰往訓。而猶潛光。未即皇統。進違二儀煙熅之德。退闞懸象兼曜之儀。群僚百辟。所以竦佇陛下欽若天秩。祗贊帝祉。夙崇盛禮。俾君萬國。則六合承風。天下幸甚。
  • 魏陳王曹植上卞太后誄表曰:大行皇太后。資坤元之性。體載物之仁。齊美姜嫄。等德任姒。佐政內朝。惠加四海。草木荷恩。含氣受潤。庶鍾元吉。永膺萬祚。何圖一旦。早棄明朝。背絕臣庶。悲痛靡告。臣聞銘以述德。誄尚及哀。是以冒越諒闇之禮。作誄一篇。知不足讚楊明貴。以展臣蓼莪之思。憂荒情散。不足觀采。
  • 晉左九嬪上元皇后誄表曰:伏惟聖善宣慈。仁洽六宮。含弘光大。德潤四海。妾聞之前志。卑不誄尊。少不誄長。楊雄臣也。而誄漢后。班固子也。而誄其父。皆以述楊景行。顯之竹帛。豈所謂三代不同禮。隨時而作者乎。
  • 後魏溫子昇魏帝納皇后群臣上禮文曰:臣聞軒轅乃神。西陵以之作合。夏后至聖。塗山於是來嬪。伏惟陛下。龍飛纘曆。大明理運。長秋既建。陰教有主。景命無窮。靈基長世。普天之下。莫不欣躍。
  • 隨江總為陳六宮謝表曰:鶴籥晨啟。雀釵曉映。恭承盛典。肅荷徽章。步動雲桂。香飄霧縠。媿纏豔粉。無情拂鏡。愁縈巧黛。息意臨窗。妾聞漢水贈珠。人聞絕世。洛川拾翠。仙處無雙。或有風流行雨。窈窕初日。聲高一笑。價起兩環。乃可桂殿迎春。蘭房侍寵。借班姬之扇。未掩驚羞。假蔡琰之文。寧披悚戴。
  • 宋范曄皇后紀論曰:周禮。后正位宮闈。同體天王。夫人坐論婦禮。九嬪掌教四德。世婦知喪祭賓客。女御序于王之燕寑。順宮分務。(○原訛霧。據馮校本改。)各有典司。女史彤管。記功書過。居有保阿之訓。動有環珮之響。進賢才以輔佐君子。哀窈窕而不淫其色。所以能宣述陰化。脩成內則。秦并天下。多自驕大。官備七國。爵列八品。漢興因循。而婦制莫釐。高祖帷箔不修。孝文衽席無辨。而選納尚簡。飾玩少華。自武元之後。世增淫費。至乃掖庭三千。增級十四。及光武中興。斲彫為朴。六宮稱號。唯后貴人。貴人金印紫綬。又置美人宮人采女三等。明帝事遵先旨。宮教頗修。登建嬪后。必先令德。內無出閫之言。權無私溺之授。可謂矯其弊矣。孝章以下。漸用色授。恩隆好合。遂忘災蠹。自古雖主幼時艱。王家多釁。委成冢宰。未有專任婦人。斷割重器。唯秦芊太后。始攝政事。故穰侯權重於昭王。家富於嬴國。漢仍其謬。知患莫改。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任重道愆。利深禍速。身犯霧露於雲臺之上。家嬰縲絏於圄犴之下。陻滅連踵。傾輈繼路。而赴蹈不息。焦爛為期。終乃凌夷大運。淪亡神寶。詩書所歎。略同一揆。
  • 行狀 梁江淹宋建平王太妃周氏行狀曰:竊聞侯服之譽。非黃冠所敷。玉食之門。寧皁衣所述。諒畏裒虛美於君后。披空名於鼎貴。然昔有漢臣誄行。晉史書德者。亦云實而已焉。太妃誕巽離之正和。函雲露之中氣。凝采髻歲。賁章笄年。若乃彤管女圖之學。纂組綺縞之工。升降虔謙之儀。柔靜嘉順之節。莫不中道若性。不嚴而成。故譽滿帷閫。聲播軒殿。

  • 周易曰:黃離元吉。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 尚書(○太平御覽一百四十六作尚書大傳。下同。)曰:惟四月。太子發上祭于畢。下至於盟津之上。乃告司馬司徒司空。
  • 又曰:太子發升于舟。中流。白魚入于舟。王跪取出。俟以燎。群公咸曰:休哉。
  • 尚書大傳曰:天子太子年十八。曰孟侯。孟侯者。於四方諸侯來朝迎於郊者。問其所不知也。
  • 尚書洪範五行傳曰:心之大星。天皇也。其前星。太子也。後星。庶子也。
  • 禮記曰: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凡入學以齒。
  • 又曰:文王之為世子。朝於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於寑門外。問內竪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內竪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暮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則內竪以告文王。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王季復膳。然後亦復初。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
  • 又曰:國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宰掌具。
  • 又曰: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其齒於學之謂。其一知父子之禮。其二知君臣之義。其三知長幼之節。故學之父子焉君臣焉長幼焉。一人元良。萬國以貞。世子之謂也。
  • 左傳曰: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太子之禮舉之。接以太牢。士負之。士妻食之。公與文姜宗婦命之。
  • 白虎通曰:天子之太子諸侯之世子皆就於外者。尊師重先王之道也。故曲禮曰:禮聞來學。不聞往教也。
  • 賈誼書曰:文王使太公望傅太子發。嗜鮑魚。公不與。曰:鮑魚不登俎。豈有非禮而可養太子哉。
  • 春秋外傳曰:靈王二十二年。穀洛龍鬥。將毀王宮。王欲壅之。太子晉諫曰:晉聞古之長民者。不隳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竭澤。靈王不從。又曰:師曠見太子晉曰:吾聞太子之語。高於太山。願聞一言。太子曰:吾聞太師之來。喜而又懼。汝知人年長短吉凶也。師曠曰:君色赤。君聲清。火色不壽。太子曰:然。卻後三年。吾上賓于帝。汝慎無言。殃將及汝。太子時年十五。後三年而卒。
  • 史記曰:厲王出奔彘。太子靜匿召公之家。國人聞。乃圍之。召公以其子以代太子。太子得脫。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十四年。厲王死。太子靜長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是為宣王也。
  • 又曰:上欲廢太子。立趙王如意。大臣諫爭。未得堅決,張良為畫計曰:顧上不能致者。商山四人。今能無愛金玉。使太子卑辭厚禮。迎此四人。則一助也。於是四人至。侍太子入讌。年皆八十餘。眉鬢皓白。衣冠甚偉。上恠問之。四人各以名對。帝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常避逃我。今何從吾兒遊。四人去。上目送之。指示戚夫人曰: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可動矣。
  • 漢書曰:孝景王皇后。武帝母也。內太子宮。太子幸愛之。生三女一男。男方在身時。王夫人夢日入其懷。以告。太子曰:此貴徵也。未生而文帝崩。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是為武帝。
  • 又曰: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母曰許皇后。宣帝微時。生民間。年二歲。宣帝即位。八歲立為太子。壯大柔仁好儒。
  • 又曰:孝成皇帝。元帝太子。母曰王皇后。元帝在太子宮。生甲觀畫堂。為世嫡皇孫。宣帝愛之。字曰太孫。常置左右。年三歲而宣帝崩。元帝即位。帝為太子。壯好經書。寬博謹慎。初居桂宮。上嘗急召。太子出龍樓門。不敢絕馳道。西至真城門。得絕乃度。還入作室門。上遲之。問其故。以狀對。上大悅。乃著令太子得絕馳道。
  • 東觀漢記曰:建武時。天下墾田不實。詔下州郡檢其事。帝見陳留牘上有書曰:穎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帝詰吏由趣。吏不服。抵言於長安街得之。帝怒。時明帝年十二。在幄後曰:吏受郡敕。當欲以墾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河南南陽不可問。對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田宅踰制。不可為准。帝令詰問。乃首服。如顯宗言。
  • 魏略曰:太祖不時立太子。太子自疑。是時高元呂者。善相人。乃呼問之。對曰:其貴不可言。因問壽幾何。元呂曰:甚壽。至四十。當有小苦。過是無憂。後無幾而立為太子。
  • 魏志曰:明帝。文帝太子。生而愛之。常令在左右。數歲而有歧嶷之姿。武帝異之曰:我基於爾三世矣。每朝讌會同。與近臣並列帷幄。好學多識。特留意法理。
  • 吳志曰:孫登。權長子也。立為太子。選置師傅。詮簡秀士。以為賓友。諸葛恪為左輔。張休為右弼。顧譚為輔正。陳表為翼正。為四友於東宮。號為多士。登鎮武昌。或時獵。當由徑道。常避遠良田。不踐苗稼。至所憩止。又擇空閑之地。不欲煩民。
  • 王隱晉書曰:初。武帝未為世子。文帝問裴秀。人有相否。秀曰:中撫軍立。髮至地。手過于膝。人望既茂。天表如此。非人臣之相。
  • 又曰:愍懷太子名遹。少聰惠。帝愛之。六七歲時。帝夜望火。太子牽上衣裾。使入闇中。上問其故。太子對曰:暮夜倉卒。宜備非常。不當親近火光。令人照見。
  • 世說曰:晉明帝數歲。在元帝處坐。時有人從長安來。帝謂曰:爾言長安日遠。明帝曰:只聞人從長安來。不聞從日邊來。日固宜遠。帝大嗟賞。明日。群僚並集。帝更問。乃答云。日近。帝失色。乃謂曰:何以昨語異。答曰:出門見日。不見長安。眾莫不嗟嘆。
  • 梁劉孝威重光詩曰:重光。儲后宣制義也。赫赫重光。明明二聖。帝作儲述。禮和樂正。中衢置樽。高堂懸鏡。其酌不窮。其明逾盛。德音孔昭。民胥攸詠。明明二聖。赫赫重光。風神灑落。容止汪洋。瞻彼談扇。載抑載揚。何斯天辯。如珪如璋。顏閔函席。游夏升堂。以卿以士。惟公惟王。思媚儲后。顧哉樂康。芃芃黍苗。陰雨膏之。詵詵纓冕。儲王道之。道之以禮。齊之以仁。理則探聖。言則窮神。訓于四國。覃于萬民。
  • 又奉和簡文帝太子詩曰:太子天下本。元良萬國貞。周朝推上嗣。漢世慚重明。前星涵瑞采。洊雷揚遠聲。三善傳樂正。百行紀司成。九流遍已辯。七經咸所精。博聞強子政。高才凌長卿。禮尊逾屈己。德盛益卑情。仙氣貽鍾相。儒道推桓榮。延賢博望苑。視膳長安城。園綺隨金輅。浮丘侍玉笙。智囊前殿笏。端士後垂纓。九仙良所重。四海更東傾。班輸同舉乘。甲觀齊蓬行。(○初學記十作瀛。)
  • 魏卞蘭贊述太子賦曰:超古人之遐跡。崇先聖之弘基。躭八素之祕奧。遵二儀於大猷。正往昔之常弊。定當世之舊儀。稟休和之上性。應五百之運期。著典憲之高論。作敘懽之麗詩。越文章之常檢。揚不學之妙辭。蹈布衣之所難。闡善道而廣之。道無深而不測。術無細而不敷。論古賢以歎息。睹懿德以歡娛。歷精思於訓籍。忽日移而忘劬。雖明略而無上。猶博納以自扶。賓故老以勸俗。諷六經以榮儒。嘉通人之達節。笑俗士之守株。匿天盛之嚴厲。揚愷悌之和舒。惟凡百之詠德。感恩惠之有餘。信清風之休著。非臣下之敢虛。乃作頌曰:明明太子。既叡且聰。博聞強記。聖思無雙。猗之左右。如虎如龍。八俊在側。旁無諛凶。富不忘施。尊而益恭。研精書籍。留思異同。建計立議。廓然發蒙。天下延頸。歌頌德音。聞之於古。見之於今。深不可測。高不可尋。創法萬載。垂此休風。
  • 晉溫嶠侍臣箴曰:勿謂其微。覆簣成高。勿謂其細。巨由纖毫。故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話言如絲。而萬里來享。無以處極。而利在永貞。是以太子之在東宮。均士抗禮。以卑厥情。入學齊齒。言稱先生。不以賢自臧。不以貴為榮。思有虞之蒸蒸。尊周文之翼翼。晨昏靡違。夙興晏息。師傅是瞻。正人在側。屏彼佞諛。納此亮直。故傅敬德義。臣思盡忠。或稽古訓導。惟道之不融。或造膝詭辭。懼咎之蘊崇。惴惴兢兢。思二雅之遺風。鑒乎九三。天祿永終。近臣司規。敢告常從。
  • 周王褒皇太子箴曰:臣聞教化爰始。詠歌不足。政俗既移。風雅斯變。伏惟皇明御宇。功均造物。改文為質。斲雕成素。皇太子洊雷居震。明兩作離。春夏干戈。秋冬羽籥。叔譽慚五稱之對。師曠降四馬之恩。竊以太史官箴。虞書所誡。永樹芳烈。丞相所以垂文。深睹安危。太傅以之陳訓。敢自斯義。獻箴云爾。天生蒸民。司牧斯樹。咸熙庶績。式昭王度。惠民垂統。元良繼體。麗止離暉。惟機天啟。令問令望。聞詩聞禮。從曰撫軍。守曰監國。秋坊通夢。春宮養德。桓榮獻書。荀攸觀則。元子為士。齒卿命秩。朝服寑門。迴車作室。正陽君位。喬枝父道。臣子所崇。忠孝為寶。勿謂居尊。禍福無門。勿謂親賢。王道無偏。無為慮始。無為事先。損之又損。而全之亦全。無往不復。無平不陂。美疹甘言。鮮不為累。則哲惟難。知人未易。居室為善。分陰無棄。亡保其存。危安其位。神聽不惑。天妖斯忌。文昌著於前星。秬鬯由於守器。庶僚司箴。敢告閽寺。
  • 隋戴逵皇太子箴曰:無謂父子無間。江充掘蠱。無謂兄弟無攜。倡優起舞。
  • 晉陸機愍懷太子誄曰:明明皇子。成命既駿。保乂皇家。載生淑胤。茂德克廣。仁姿朗俊。當克無疆。光紹有晉。如何不弔。暴離咎艱。曾是遘愍。匪降自天。肇傾運祚。遂喪華年。嗚呼哀哉。沉雲既祛。日月增暉。靈寵可贈。冤魂難追。舊物東反。靈柩西歸。傷我惠后。寂焉翳滅。銜哀駿奔。凶服就列。追慕徽塵。興言斷絕。敢誄遺風。庶存芳烈。其辭曰:巍巍皇基。弈弈紫微。有命既集。天祿永綏。篤生太子。纂德承茂。平紹大烈。時惟洪冑。奇穎發翹。清藻在秀。誕自幼蒙。逮事武皇。展矣太子。播此瓊芳。允矣聖祖。無言不臧。婉孌乘輿。名裕德昌。龍集庚戌。日月改度。赫赫明明。我皇登祚。厥登伊何。皇統是荷。華紱重采。翠蓋垂葩。鸞旗阿那。玉衡吐和。聿來在宮。體亮而誠。肅雍皇極。思媚紫庭。亦既涉學。遵師盛道。何年之妙。而察之早。讜言必復。乖義則考。惟天有命。太子膺之。惟皇有慶。太子承之。當究遐年。登茲胡耇。緝熙有晉。克搆帝宇。如何晨牝。穢我朝聽。仰索皇家。惟塵明聖。惴惴太子。終溫且敬。銜辭即罪。掩淚祗命。顯加放流。潛肆鴆毒。痛矣太子。乃離斯酷。謂天蓋高。訴哀靡告。鞠躬引分。顧景摧剝。嗚呼哀哉。凡民之喪。有戚有姻。太子之歿。傍無昵親。跼蹐嚴宮。絕命禁闈。幽柩偏寄。孤魂曷歸。嗚呼太子。生冤歿悲。疋夫有怨。尚或殞霜。矧乃太子。萬邦攸望。普天扼腕。率土懷傷。精感六沴。咎徵紫房。爰茲元輔。啟我令圖。王赫斯怒。天誅靡逋。攙搶叱掃。元凶服辜。仁詔引咎。哀策東徂。光復寵祚。紹建藐孤。於時暉服。粲焉畢陳。庭旅舊物。堂有故臣。孰云太子。不見其人。嗚呼哀哉。既濟洛川。靈旆左迴。三軍悽裂。都邑如隤。慨矣寤歎。念我愍懷。
  • 哀策 齊王融皇太子哀策文曰:繡幕啟塗。銅池從殯。葆鐸既行。枚綍且引。皇帝痛粢。盛之闕奉。哀匕鬯之有亡。憫含嗟乎崇正。顧掩欷於承光。式睠元良。永懷人寶。俾茲史策。載餘風道。其辭曰:居辰北極。在日重離。誕惟妙善。克自生知。資神為契。合聖如規。地維缺位。月紀褰期。哀纏晦朔。燧改歲時。饘粥不溢。薑桂無滋。俛終心禮。昌我帝基。思皇下武。纘戎上德。將協人神。永貽家國。用稽嗣典。實弘儲則。庸器改物。徽號崇名。往辭綠蓋。來馭朱纓。旂旗旖旎。鸞纛聲明。守器宣華。訪安永福。上漏驂軒。初晨戒服。慶色伊滿。夤儀載肅。至誠莫感。遐福空辭。氛程月志。祲動年司。素妭犯列。青雲失滋。中楹軫夢。當戶陳詩。楚藥毀方。秦毉反轍。高議虛演。奇文徒說。遠賓上靈。長違昭世。痛結宸慈。哀震華棣。嗚呼哀哉。軒惟高寂。庭帳深陰。鶴關晝掩。鳧燈夜沉。仍襲未改。容饌如臨。曖徽儀而可慕。摽嗣子之純心。嗚呼哀哉。韋弁告期。麻衣請日。辯域展圖。楊龜獻吉。文物充階。具僚在位。摠葭挽之哀淒。視風煙之騷瑟。嗚呼哀哉。飾麾輅而南指。轉旌羽而北徂。車結軫於雕轂。馬緩節於金蘇。寄靈心於萬象。增戀戀於國都。嗚呼哀哉。光徙靡而欲沉。山荒涼而遂晚。城闕緬而何期。平原忽而超遠。情有望而弗追。顧如疑於將反。嗚呼哀哉。
  • 梁王筠昭明太子哀策文曰:蜃輅峨峨。龍驂跼步。羽翿前驅。雲旗北傃。皇帝哀繼明之寑曜。痛嗣德之徂芳。御武帳而悽慟。臨甲觀而增傷。式稽令典。載揚鴻烈。詔撰德於旌旂。求傅徽於舞綴。其辭曰:式載明兩。實惟少陽。儀天比峻。儷景騰光。睿哲膺期。旦暮斯在。識洞機深。量苞瀛海。立德不器。至功弗宰。寬綽居心。溫恭成性。脩襟孝友。率由嚴敬。咸有種德。惠和齊聖。括囊流略。包舉藝文。遍該緗素。殫極丘墳。騰褰充積。儒墨區分。瞻河闡訓。望魯楊芬。雲物告徵。祲沴褰象。星霾恆曜。山頹朽壤。威儀上賓。德音長往。具僚無蔭。諮丞安仰。嗚呼哀哉。首夏司開。麥秋紀節。容衛徒警。菁華萎絕。書幌空張。談筵罷設。虛饋饛饛。孤燈翳翳。嗚呼哀哉。簡辰請日。筮合龜貞。幽埏夙啟。玄宮獻成。武校齊列。文物增明。昔遊漳水。賓從無聲。今歸郊郭。徒御相驚。嗚呼哀哉。背絳闕以遠徂。轥青門而徐轉。顧馳道而詎前。望國都而不踐。淩脩阪之威夷。溯平原之悠緬。驥蹀足以酸嘶。挽悽鏘而流泫。嗚呼哀哉。混哀音於蕭籟。變愁容於天日。雖夏木之森陰。反寒林之蕭瑟。既將反而復疑。如有求而遂失。謂天地其無心。遽永潛於容質。嗚呼哀哉。
  • 梁武帝立皇太子詔曰:非至公無以王天下。非博愛無以臨四海。所以堯禪舜讓。惟德是與。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格于上下。光被四表。今岱宗牢落。天步艱難。淳風猶鬱。黎民未乂。自非克明克哲。允文允武。豈能荷神器之重。嗣龍圖之尊。晉安王綱。德行內敏。威惠外宣。群后歸美。率土宅心。可立綱為皇太子。庶百年勝殘。方流餘慶。畢世後仁。永固洪業。
  • 梁沈約立太子詔曰:朕屬當期運。係跡前王。思所以長世流祚。垂之萬葉。百辟咸以元良之寄。有國莫先。自昔哲后。降及近代。莫不立儲樹嫡。(○初學記十作嫡。)守器承祧。乃旁挹群議。遠惟七百。建茲蒙稚。仰副宗祊。承華肇開。崇基克永。無疆之慶。非獨在余。思霑渥澤。被之遐邇。可賜天下為父後者爵一級。王侯以下。量錫幣帛。
  • 後魏溫子昇魏莊帝生皇太子赦詔曰:有國三善。事屬元良。本枝百世。義鍾繼體。朕應天纂命。握圖受籙。景祚唯新。十年以永。今月吉辰。皇子誕育。彩雲映日。神光照殿。方開博望。將起龍樓。遠近同歡。人神共悅。便可大赦天下。
  • 魏文帝答卞蘭教曰:賦者言事類之所附也。頌者美盛德之形容。故作者不虛其辭。受者必當其實。蘭此豈吾實哉。昔吾丘壽王。一陳寶鼎。何武等徒以歌頌。猶受金帛之賜。蘭事雖不諒。義足壽也。今賜牛一頭。
  • 吳張儼請立太子師傅表曰:昔賈誼為漢文帝陳周成王為太子。以周公為傅。召公為太保。呂望為太師。又立三少。皆上大夫。使與太子居處。左右前後。皆正人也。明禮義以導習之。故能光熙文武。興隆周室。伏惟陛下。命世應期。順乾作主。皇太子以天然之姿。為國上嗣。朝廷以四海未定。國家多事。師傅之官。闕而未備。臣愚以為高祖初基。天下造創。引張良叔孫通。出為師保。入與朝政。宜博采周漢。依舊儀。用將相名官。輔弼太子。於是以熙贊洪業。增暉日月。實為光大也。
  • 魏卞蘭贊述太子表曰:伏惟太子。研精典籍。留思篇章。覽照幽微。才不世出。稟聰叡之絕性。體明達之殊風。慈孝發於自然。仁恕洽於無外。是以武夫懷息。文士歸德。竊見所作典論。及諸賦頌。逸句爛然。沈思泉涌。華藻雲浮。聽之忘味。正使聖人復存。猶稱善不暇。所不能閒也。昔舜以蒸蒸顯其德。周旦不驕成其名。豈因南面之尊以發假。稱鼎足之盛以取譽哉。夫至尊至貴。能令人畏。不能令人譽。故桀不能變龍逢之心。紂不能易三仁之意。懷近服遠。非德無施。今太子博納多容。海渟岳峙。學無常師。唯德所在。思無所思。唯德所親。觀士察人。毫毛無失。望色則知其情。覽始則達其終。遏偽辯於未言。絕讒巧於未形。其所以包羅殊類。鑑觀成敗。德生於性。明出自然。太子所行。晏然休著。皆群下所常吟。誠不復須臣贊揚懿美。褒稱盛行。然後令夜光之璧。顯於金匱。隋侯之珠。彰於韞櫝者也。今相鍾繇。大理王朗。海內英儒。國家柱臣。博物多識。通洽君子。年耆德茂。所更多矣。若游海者難與論水。睹前世者不可為言。然咸歸太子巍巍之美。敘述清風。言之有味。聽者欣欣。忘日之夕。流景燿於無窮。布芳陰於四遠。譬若麟龍發足。群獸追蹤。鸞鳳舉翼。眾鳥隨風。小臣區區。嘉樂無已。竊怡綿綿之屬。忘愚戇之言。謹觸冒上賦一篇。以攄狂狷之思。
  • 宋謝莊慶皇太子元服上至尊表曰:伏惟皇太子殿下。明兩承乾。元良作貳。抗法迂身。英華自遠。樂以脩中。禮以治外。三善克懋。德成教尊。今日昭辰。顯加元服。對靈祇之望。儔上庠之歡。率天罄世。莫不載躍。
  • 又皇太子元服上皇太后表曰:離景承宸。樞光陪極。毓問東華。飛英上序。樂正歌風。司成頌德。清明神鏡。溫文在躬。練日簡辰。顯備元服。懋三王之教。燭少陽之重。
  • 梁簡文帝謝為皇太子表曰:伏見詔書。以臣為皇太子。有命自天。實驚物聽。鴻名盛典。爰萃庸薄。勢舉千鈞。方茲未重。高摶九萬。比此非遙。臣本凡蔽。賓實無取。特以毓慶雲霄。憑暉璿極。鳴玉內侍。指麾外蕃。猶懼不任。尚疑廢職。況復監撫守從。道著前經。恭敬溫文。義彰昔記。震維禮絕。離景事尊。養德北宮。贊業東序。魏平非擬。漢莊靡繼。臣牧拙樊漢。始獲言歸。遂以下才。屬當上嗣。事異定陶之舉。有類膠東之冊。將何以著三善之德。延四皓之遊。屈叔譽之辭。卞(○卞上明本空一字。有脫文。)蘭之頌。
  • 又拜皇太子臨軒竟謝表曰:臣聞團暉麗天。洊雷居震。必資令德。寔建賢明。臣本空薄。器業無取。已慚好儒之志。且乏豐下之姿。叨逢慈獎。事出希世。方將問安寑門。視膳天幄。察陳奏之。(○之下明本空一字。有脫文。)示嚴警之書。出龍樓而祗召。息車馳道。侍鑾輿而巡幸。說經孔庭。足踐閶闔。風雲之勢斯近。飛陵倒景。神仙之舉超然。何以允副元良。和茲守器。逢師曠之褒。值史丹之述。
  • 又上昭明太子集別傳等表曰:若夫正少陽之位。主承祧之則。口實為美。唯稱啟誦。自茲厥後。罕或聞焉。昭明太子。稟仁聖之姿。縱生知之量。孝敬兼極。溫恭在躬。明月西流。幼有文章之敏。羽籥東序。長備元良之德。非假二疏。寧勞四皓。虎賁恧其經學。智囊慚其調護。豈止博望延賓。壽春能賦。問疑棗據。書戒憑陵而已哉。玉折何追。星頹靡續。地尊虢嗣。外陽之術無徵。位比周儲。緱山之駕不反。臣以不肖。妄作明離。出入銅龍。瞻仰故實。思所以揄揚盛軌。宣記德音。謹撰昭明太子別傳文集。請備之延閣。藏諸廣內。未彰茂實。式表洪徽。
  • 梁任昉為皇太子求一日一入朝表曰:臣聞內豎告安。姬昌怡色。鳴雞戒旦。周發冠履。或以涼燠之候。晨昏異宜。膳羞之和。鼎飪殊節。一辰三朝。稱情猶簡。終日承顏。在理斯愜。且長壽之對。撫循無已。馳道未窮。顧懷不輟。豈直下動天至。固亦上結慈衷。自頃半旬乃朝。遂為通制。事踰信次。義乖晨省。一日萬機。不敢三塵御省。每旦改宿。特乞一至寑門。
  • 梁沈約為皇太子謝初表曰:臣實蒙稚。溫文以闕。不閑三善之訓。未習四學之議。唯問安內豎。因心自發。而親膳寑門。未任再至。乃降皇慈。夙膺盛典。貳體宸極。守器宗祧。顧循幼志。如臨冰壑。
  • 梁蕭子範求撰昭明太子集表曰:臣聞姬旦云亡。播禮樂於百代。宣尼既歿。傳雅頌於千祀。夏啟之風。載傳樂野。周晉之跡。止在洛濱。入侍四公。西京見美。長壽一察。東漢流名。魏擊之悟篋衣。事關戰國。孫登之愛田苗。義屬偏霸。各稱小善。靡擅雕蟲。子桓雖詩賦可嘉。規範頓闕。貽譏良史。取誚前載。備而為論。僉奧允歸。自少陽潛位。震方滅采。神儀長往。銅龍毀搆。音顏緬邈。舟壑遷移。若乃緣情體物。繁絃縟錦。縱橫豔思。籠蓋辭林。積練累素。盈車滿笈。金石有銷。斯文方遠。既異陳王之躬撰。又非當陽之自集。臣蟬翼輕身。未從塵露。而班輸嚴駕。永輟騑驂。戀主懷茲。伏深涕慕。冒乞銓次遺藻。勒成卷軸。
  • 梁陸倕為豫章王慶太子出宮表曰:臣聞周固本枝。寔資明兩。漢啟盤石。必係元良。所以闡弘祚鼎。光崇守器。伏惟皇太子。道契生知。照均天縱。不藉審諭之功。無待溫文之輔。而冬書秋記。夙表睿資。春誦夏絃。幼彰神度。雖復直門守令。長壽察微。魏贊多容。漢稱寬博。不足以連輝茂則。疋景令圖。甲觀惟新。桂宮告始。朱班徙次。翠蓋移陰。華裔式瞻。人祇蹈舞。
  • 周王褒為百僚請立皇太子表曰:臣聞洊雷居震。春方應守器之禮。明兩作離。少陽纂重暉之業。是以三善昭德。載祀之祚克隆。一人元良。貞國之基永固。至於軒轅得姓。高陽才子。上嗣佇賢。前星虛位。魯國公臣贇。親居元子。屬當儲貳。具僚仰則。列辟式瞻。臣等參議。請立為皇太子。事隆監撫。教資審諭。問安寑門。視膳天幄。
  • 周庾信慶傳位於皇太子表曰:昔者降居若水。登庸有優劣之殊。來朝櫟陽。繼體有君臣之異。不得與夫天之兩日。一日之再中。並曜聯輝。重明之雙照。同年而語矣。欲令百工相和。先聞揖讓之風。天下無為。早識吾君之子。皇帝藐然姑射。正當乘雲馭龍。問道崆峒。豈復先秋木落。

太子妃返回目錄
  • 漢書曰:漢景薄皇后。孝文薄太后家女也。景帝為太子時。太后為太子取以為妃。
  • 又曰:武帝陳皇后。長公主嫖女也。初武帝得立為太子。公主有力焉。故欲以女納太子。
  • 又曰:武(○太平御覽一百四十九作孝。)成許皇后。平恩侯嘉女也。元帝選配太子。上令中常侍黃門親近者侍送。還白帝。稱太子欣悅。元帝喜。謂左右曰:酌酒賀我。左右皆稱萬歲。
  • 漢武故事曰:初。武帝為太子時。長公主欲以女配帝。時帝尚小。長公主指女問帝曰:得阿嬌好不。帝曰:若得阿嬌。以金屋貯之。主大喜。乃以配帝。是曰陳皇后。阿嬌。后字也。
  • 王隱晉書曰:武帝欲為太子取妃。久而不決。上欲娶衛瓘女。楊后欲娶賈充女。上曰:衛公女有五可。賈公女有五不可。衛家種賢而多子。端正而長白。賈家種妒而少子。醜而短黑。楊后既納寶物。固欲娶賈氏。因乃納之。
  • 又曰:愍懷太子妃。王衍女也。劉曜等入洛。盡將諸后妃去。妃獨拔刀向賊曰:我司徒公女。皇太子妃。死則已。終不為賊婦。賊害之。
  • 晉孝武起居注曰:上臨軒。設懸而不樂。遣兼司空謝琰。納太子妃王氏。賜文武布絹。百官詣上東門上禮。
  • 甲辰儀曰:皇太子妃公主夫人。逢持節使者高車使者。住車相揖。
  • 東宮舊事曰:皇太子妃。給織成袞帶。白玉佩。四望車。羽葆。前後部鼓吹各一部。
  • 又曰:太子納妃。有七綵杯文綺被。長命杯。文綺蔥。
  • 哀策 宋謝莊皇太子妃哀策文曰:楹凝桂酒。庭肅龍轀。風吹國路。雲起郊門。皇帝傷總繸之掩綵。悼副褘之滅華。行光既晏。長河又斜。顧而言曰:琁瑤有毀。郁烈無湮。翦素裁簡。授之史臣。其辭曰:霍岫●天。𤅬流凝漢。祥發桐珪。慶昭金筭。毓景帝出。飛芳戚閈。祕儀施谷。升音集灌。月晷幾望。娣袂維良。釋幃春宮。承篚少陽。五葉衍藻。四訓抽光。葳蕤蕙振。婉孌瓊相。清徽就遠。祲沴方搏。臨華罷翠。當曄收蘭。複殿生響。長廡結寒。節移虛饋。氣變容衣。中庭草薆。階上螢飛。傷榮里第。痛溢朝闈。霜侵燭昧。風密帷凄。驚葭夕轉。龍驂夜嘶。筵既訣兮奠既撤。背青闕兮去神閨。旌掩鬱而還泛。蓋逶遲而顧低。素紼ꦉ維。華軿解馭。山𡑞恆陰。松阿不曙。離天渥兮就銷沉。委白日兮即冥暮。菊有秀兮蘅有芬。德方遠兮聲彌樹。
  • 齊王儉皇太子妃哀策文曰:肇惟初識。芳猷夙就。翩翻禮園。徘徊樂囿。視秋齊明。方春等茂。伊宋之季。天衢荐阻。咨我儲貳。締緝江滸。衛女事齊。樊姬贊楚。美著嬪嗣。徽音踵武。數盈則反。否極斯昌。肅膺靈命。經緯三光。往儀衡館。來式椒堂。紃組咸事。象服有章。八演仰則。六幽望景。悠悠草昧。如何不永。方中委曜。先秋落穎。世有遺塵。庭無餘影。嗚呼哀哉。遵三兆之嘉日。迨九筮之靈期。澄金波而映鑾旆。命飛廉而拂瓊輜。揚清笳於漢表。動嘶挽於雲基。

  • 公羊傳曰:天子嫁女于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
  • 史記曰:李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諸公子。由告歸咸陽。斯置酒于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庭車騎以千數。
  • 漢書曰:周勃下廷尉。吏侵辱之。勃以千金與獄吏。迺書牘背示之曰:以公主為證。公主。孝文女也。勃子勝尚之。故獄吏教引為證。
  • 又曰:宣平侯張敖。尚惠帝姉魯元公主。有女。惠帝既立。呂太后欲為重親。以公主女配帝。又曰:孝武衛皇后。字子夫。為平陽主謳者。武帝即位數年。無子。過平陽主。既飲。謳者進。帝獨說子夫。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還坐甚忻。賜平陽主金千斤。子夫上車。主拊其背曰:行矣。強飯勉之。即貴。願無相忘也。
  • 又曰:烏孫以馬千疋娉漢女。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細君為公主。以妻焉。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侍御數百人。贈送甚盛。烏孫昆莫以為右夫人。公主至其國。自治宮室。歲時再過。昆莫年老。言語不通。公主悲愁。自為作歌。天子聞而憐之。
  • 范曄後漢書曰:制。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號長公主。儀服同蕃王。諸王皆封鄉亭侯。公主儀服同鄉亭侯。
  • 又曰:光武姉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公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圖之。後宋弘被引見。帝令公主坐屏風後。因謂弘曰:喭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顧謂主曰:事不諧矣。
  • 又曰:董宣為洛陽令。湖陽公主蒼頭。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驂乘。宣於夏門亭候之。乃駐車叩馬。以刀畫地大言數主之失。叱奴下車。因格煞之。主即還宮訴帝。帝大怒。召宣。欲箠煞。宣叩頭曰:願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聖德中興。而縱奴煞良民。將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須箠。請得自殺。即以頭擊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黃門持之。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帝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主曰:文叔為白衣時。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門。今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大笑曰:天子不與白衣同。
  • 又曰:竇融長子穆。尚內黃公主。子勳。尚東海王強女比(○後漢書五十三竇融傳作泚。王氏集解云。當作沘。)陽公主。又子固。亦尚世祖女沮陽公主。竇氏一公兩侯三公主。親戚功臣中莫與為比。
  • 又曰:館陶公主為子求郎。明帝不許。而賜錢千萬。謂群臣曰: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苟非其人。則民受其殃。是以難之矣。
  • 魏末傳曰:何晏婦金鄉公主。即晏同母妹。公主賢明。謂其母沛王太妃曰:晏為惡日甚。將不保身。母笑曰:汝得無妒晏耶。俄而晏死。有一男。年五六歲。宣王遣人錄之。晏婦藏其子王宮中。向使者搏頰。乞所活之。使者具以白宣王。宣王亦聞晏婦有先見之言。心常嘉之。且為沛王故。特原不煞。
  • 晉中興書曰:臨海公主。惠帝弟四女。羊皇后所生。初封清河公主。未出適。值永嘉亂。□(○太平御覽一百五十二作傳。)賣長城民錢溫。溫以送女。女遇主甚酷。主自告吳興太守周禮(○按晉書三十一賈后傳。此事在建興中。據晉書五十八周札傳。札時正為吳興內史。禮當是札字之訛。)以聞。於是殺溫及女。適譙國曹統。
  • 臧榮緒晉書曰:賈后二女。宣華女彥。封宣華弘農郡公主。女彥年八歲。聰明歧嶷。便能書學。諷誦詩論。病困。賈后欲議封女以長公主。彥語后曰:我尚小。未及成人。禮不用公主。及薨。謚哀獻皇女。以長公主禮塟送。
  • 列仙傳曰:朱仲。會稽販珠人也。高后時。獻三寸珠。魯元公主私以七百金。從仲求珠。仲獻珠四寸。(事具寶部。)
  • 魏溫子昇常山公主碑曰:啟泰微之層搆。闢閶闔之重扉。據天下以為家。苞率土而光宅。然則昆山西跱。爰有夜光。漢水東流。是生明月。公主稟靈宸極。資和天地。芬芳有性。溫潤成質。自然祕遠。若上元之隔絳河。直置清高。類姮娥之依桂樹。令淑之至。比光明於宵燭。幽閒之盛。匹穠華於桃李。託體宮闈。而執心撝順。婉然左辟。率禮如賓。舉華燭以宵征。動鳴佩而晨去。致肅雍於車乘。成好合於琴瑟。立行潔於清冰。抗志高於黃鵠。停輪表信。闔門示禮。終能成其子姓。貽厥孫謀。而鍾漏相催。日夜不息。川有急流。風無靜樹。奄辭身世。從宓妃於伊洛。遽捐館舍。追帝子於瀟湘。銘曰:龍轡莫援。日車遂往。奄離形神。忽歸丘壤。祖歌薤露。出奏巫山。永厝中野。終掩窮泉。蕭瑟神道。荒涼墓田。松檟徒列。琬琰空傳。
  • 墓誌 宋謝莊豫章長公主墓誌銘曰:稟中樞之照。體星軒之華。肅恭在國。掖庭欽其風。恪勤衡館。庶族仰其德。神葉靈條。爰自帝堯。文信啟魯。肇京于楚。宵燭載照。娥英是從。婉娩絺綌。優柔肅雍。蘅蕙有寶。金碧不居。泉庭一夜。里館長蕪。
  • 齊王融永嘉長公主墓誌銘曰:作儀阿媛。取儷漢妃。相金漏質。穠李慚暉。肅穆婦容。靜恭女德。顧史求箴。披圖問則。慶善郁夷。與仁冥默。宵燧亡明。曉挽已聲。松門嚴闊。泉帳寒清。悠哉白日。鬱彼佳城。
  • 齊謝朓臨海公主墓誌銘曰:長發有祥。瑤臺乃搆。玄鳥歸飛。北音斯奏。聿來徐土。禎符爰授。帝體靈柯。穠華以秀。飾館東魯。言歸景族。有教公宮。無繫車服。既肅簪珥。亦崇湯沐。率禮衡門。降情雲屋。彼月斯望。在釣維緍。瞻須配景。望燭齊神。霾華崑岫。滅采上春。慈纏雲陛。悲動外姻。鬱彼崇芒。睠然城輦。輜翟按轡。龍旒徐轉。
  • 又新安長公主墓誌銘曰:氛氳長發。時惟睿文。誕茲明淑。玉振蘭芬。譽宣女師。德侔高行。肅穆嬪風。優遊閫正。撫事成箴。臨圖作鏡。如何冥默。方春委盛。
  • 魏陳王曹植平原懿公主誄曰:俯振地紀。仰錯天文。悲風激興。霜飆雪雰。凋蘭犮蕙。良幹以泯。於惟懿主。瑛瑤其質。協策應期。含英秀出。岐嶷之姿。寔朗貴。(○初學記十作寔朗寔一。此有脫訛。)生在十旬。察人識物。儀同聖表。聲協音律。驤眉識往。俛瞳知來。求顏必笑。和音則孩。阿保接手。侍御充傍。常在襁抱。不停笫床。專愛一宮。取玩聖皇。何圖奄忽。罹天之殃。魂神遷移。精爽翾翔。號之不應。聽之莫聆。帝用于嗟。嗚呼(○初學記十作咽。)失聲。嗚呼哀哉。憐爾早歿。不逮陰光。改封大郡。惟帝舊疆。建土開家。邑移蕃王。緄珮惟鮮。朱紱斯煌。國號既崇。哀爾孤獨。配爾名子。華宗貴族。爵以列侯。銀艾優渥。成禮于宮。靈轜交轂。生雖異室。歿同山岳。爰構玄宮。玉石交連。朱房皓壁。暠曜電鮮。飾終備衛。法生象存。長埏繕脩。神閨掩扉。二柩並降。雙魂孰依。人誰不歿。憐爾尚微。阿保激摧。聖上傷悲。城闕之詩。以日喻歲。況我愛子。神光長滅。扃關一闔。曷其復晰。
  • 晉潘岳南陽長公主誄曰:昔唐女嬪媯。書敘釐降之美。周姬適齊。詩詠肅雍之歌。漢之新野。以節義垂號千載。伊晉之獻主。以聰明叡智。考終定謚。茲可謂母儀純備。邁蹤古烈者已。惜乎不永。背世湮沉。爰託素旂。式章徽音。主之誕育。既慕洪冑。德之休明。亦固天授。思心婉孌。淑質純茂。母儀不忒。內則靡疚。肇自弱笄。有馥其芬。言告言歸。作合于荀。在貴思降。處逸能勤。上虔諸姑。傍接支嬪。內諧閨閾。外和族姻。終溫且惠。淑慎其身。積善餘慶。啟茲名胤。厲以惠肅。誨以柔順。主實體化。不言而信。二子遵式。匪嚴而峻。於穆獻后。奕代熙盛。重作大司。黎牧火正。國之仁姑。家之慈母。天道輔賢。宜享遐壽。如何短命。曾不華首。寑疾弗興。繁榮摧朽。嗚呼哀哉。容車戒路。祖奠在庭。騑驂躊躇。服馬悲鳴。皇輿親臨。望旗失聲。列辟咸起。灑淚霑纓。嗚呼哀哉。既次墓門。降柩升輴。靈衣從風。素幕生塵。明燎守夜。竦紼俟晨。噭噭遺嗣。焭焭孤臣。號無廢音。涕不輟中。又皇女誄曰:厥初在鞠。玉質華繁。玄髮儵曜。蛾眉連娟。清顱橫流。明眸朗鮮。迎時夙智。望歲能言。亦既免懷。提攜紫庭。聰惠機警。授色應聲。亹亹其進。好曰之經。辭合容止。閑于幼齡。猗猗春蘭。柔條含芳。落英彫矣。從風飄颺。妙妙弱媛。窈窕淑良。孰是人斯。而離斯殃。靈殯既祖。次此暴廬。披覽遺物。徘徊舊居。手澤未改。領膩如初。孤魂遐逝。存亡永殊。嗚呼哀哉。
  • 晉左九嬪萬年公主誄曰:昔滿(○疑當作蒲。)衣早智。周晉夙成。咸以岐嶷。名存典經。猗歟公主。在幼克哲。方德比齒。有邈先烈。何德之盛。而年或闕。何華之繁。而實不結。雨墜風逝。形影長滅。赫赫京室。河洛所經。陰精發曜。降茲淑靈。篤生公主。誕膺休禎。秀生紫微。日暉月明。既睇豔姿。徽音孔昭。盼蒨其媚。婉曼其嬌。寵玩軒陛。如瓊如瑤。雖則弱齒。雙德兼苞。五福所集。聞之先民。積善鍾慶。祜德輔仁。宜終淑美。光暉日新。云何降戾。景命不振。曄曄榮曜。英蕤始芳。何辜于天。猥遇降霜。焭焭稚魂。飄颻遐翔。於戲何辜。痛茲不福。生而何晚。歿而何速。酷矣皇靈。謬哉司祿。嗚呼哀哉。日月載馳。白露凝結。自主薨徂。奄離時節。吉凶乖邈。存亡異制。將遷幽都。潛神永翳。嗚呼公主。魂豈是綏。岌岌靈轜。駿駟騑騑。挽僮齊唱。悲音激摧。士女歔欷。高風增哀。一日不見。採蕭作歌。況我公主。形滅體訛。精靈遷逝。幽此中阿。言思言念。涕淚滂沱。嗚呼哀哉。
  • 宋江斆當尚世祖女表讓婚(○據宋書四十一。孝武王皇后傳。乃劉駿使人為斆作。)曰:伏承詔旨。當以臨海公主降嬪。榮出望表。恩加典外。顧審輶蔽。跪處憂遑。臣寒門悴族。人凡質陋。閭閻有對。本隔天姻。年近將冠。皆已有室。荊釵布裙。足得成禮。自晉氏以來。配尚王姬者。雖累經美冑。亟有名才。至如王敦懾氣。桓溫斂跡。王偃無仲都之質。而祼雪於北階。何瑀闕龍工之姿。而見投於深井。謝莊殆自同於矇瞍。殷仲幾不免於強鋤。制勒甚於僕隸。防閑過於婢妾。行來出入。人理之常。當待賓客。朋從之義。而令掃轍息駕。無窺門之期。廢筵抽席。絕接對之理。非惟交友離異。仍乃兄弟疏闊。姆妳爭媚。相勸以急。尼媼競說。相諂以嚴。其間又有應答問訊。止(○宋書作卜。)巫師母。乃至殘餘飲食。詰辨與誰。衣被故弊。必責顯(○宋書作頭。)領。或進不獲前。或入不聽出。不入則嫌於欲疏。求出則疑於有別意。召必以三更為期。遣必以日出為限。夕不見晚魄。朝不識曙星。至於夜步月而弄琴。晝拱袂而被(○宋書作披。)卷。一生之內。與此乖矣。又聲影表聞。則少婢奔迸。裾袂向席。而醜老藂來。左右整刷。以疑寵見嫌。賓客未冠。以小(○宋書作少。)容致斥。如臣門介。(○宋書作分。)代荷殊榮。足定家聲。便預提拂。青宮美官。或由才升。一切婚戚。咸成恩侵。是以仰冒非宜。披露丹款。非唯上陳一己。規全身願。寔乃廣申諸門。受患之切。若恩詔難降。扱請不申。便當刑膚翦髮。投山竄海。

  • 說文曰:首。頭也。
  • 釋名曰:頭。獨也。體高而獨也。首。始也。
  • 黃帝素問曰:頭者精明之主也。
  • 易說卦曰:乾為首。
  • 毛詩曰:螓首蛾眉。
  • 禮斗威儀曰:君乘火而王。其民銳頭。君乘水而王。其民大頭。
  • 春秋元命苞曰:頭者。神所居。上圓象天。
  • 晏子曰:湯長頭而髯鬢。
  • 史記曰:藺相如為趙使秦。持璧卻立倚柱。謂秦王曰:趙王齋戒五日。使臣奉璧。今大王見臣。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 漢書曰:陳遵長八尺餘。長頭大鼻。容貌甚偉。
  • 帝系譜曰:神農牛首。結繩而治。伏羲人頭蛇身。
  • 嚴尤三將敘曰:趙孝成王曰:誰能當武安君。平原君曰:澠池之會。臣察武安君。小頭而銳。瞳子白黑分明。視瞻不轉。小頭而銳。斷敢行也。目黑白分。見事明也。視瞻不轉。執志強也。可與持久。難與爭鋒。廉頗足以當之。
  • 東觀漢記曰:彭寵與吳漢圍隗囂於西城。敕彭書曰:西城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重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
  • 魏志曰:辰韓國兒生。以石押其頭。欲其扁扁。今辰韓人皆扁頭。
  • 搜神記曰:南方有落(○太平御覽三百六十四落下有頭字。)民。吳時。將軍朱桓一婢。每夜臥後。頭輒飛去。或從狗竇。或從天窗中出入。以耳為翼。將曉復還。數數如此。傍人怪之。夜照視。唯有身無頭。其體微冷。乃蒙之以被。至曉頭還。礙被不得安。再三墮地。而其體氣急疾。若將死者。乃去被。頭復起附。得安。復瞑如常人。
  • 神仙傳曰:曹公捕左慈。數日得之。便斷頭。以白曹公。公大喜曰:果慈頭。定視。是一束茅爾。
  • 洞林曰:郭璞為左尉周恭卜云。君且墮馬傷頭。尉後乘馬行。黃昏。阪下犢車觸馬。馬驚。頭打石上。流血殆死。
  • 秦記曰:符堅祖洪。見堅狀貌。欲令頭堅腹軟。字之曰堅頭。
  • 幽明錄曰:河東賈弼之。義熙中。為瑯瑘府參軍。夜夢有一人。面查疱(防老反。)甚。多鬢大鼻瞯目。請之曰:愛君之貌。欲易頭。可乎。乃於夢中許易。明朝起。自不覺。而人悉驚走藏。云那漢何處來。弼取鏡自看。方知怪異。因還家。家人悉驚。入內。婦女走藏。云那得男子。弼坐自陳說。後能半面笑。兩足手口各捉一筆。俱書。辭意皆美。此為異也。餘並如先。
  • 晉張敏頭責子羽文曰:太原溫長仁。穎川荀景伯。范陽張茂先。上郡劉文生。南陽鄒潤甫。河南鄭冽。(○據下及世說排調篇。當是鄭詡。詡字思淵。淵字壞作冽。又脫思字。)余友有秦生者。雖有姉夫之尊。少而狎之。同時昵好張荀之徒。繼踵登朝。而此賢身處陋巷。屢沽而無善價。為之慨然。又怪諸賢身己既在位。曾無伐木嚶鳴之聲。又違王貢彈冠之義。故因秦生容貌之盛。為頭責之文以戲之。并嘲六子。頭責子羽曰:吾託為子頭。萬有餘日矣。大塊稟我以精。造我以形。我為子蒔髮膚。置鼻耳。安眉鬚。捶牙齒。眸子摛光。雙權隆起。每至出入人間。遨遊市里。行者僻易。坐者竦跽。如此者故我形之足偉也。子冠冕弗戴。金銀弗佩。旨味弗嘗。食粟茹菜。子遇我如讎。我視子如仇。居常不樂。兩者俱憂。何其鄙哉。子欲為仁賢耶。當如皋陶后稷巫咸伊陟。保乂王家。永見封殖。子欲為名高耶。則當如許由子臧卞隨務光。洗耳逃祿。千載流芳。子欲為遊說耶。則當如陳軫蒯通陸生鄧公。轉禍為福。含辭從容。子欲為恬淡耶。則當如老聃之守一。莊周之自逸。廓然離俗。志凌雲日。子欲為隱遯耶。則當如榮期之帶索。漁父之儳灂。棲遲神丘。垂餌巨壑。今子上不希道德。中不效儒墨。塊然窮賤。守此愚惑。察子之情。觀子之志。退不能為處士。進無望乎三事。而徒玩日勞形。習為常人之所喜。對曰:吾以天幸。為子所寄。今子欲使吾為忠耶。則當如子胥屈平。欲使吾為信耶。則當殺身而成名。欲使吾為介節耶。赴水火以全貞。此四者。子之所忌。故吾不敢造意。頭曰:吾欲告𠇍以養性。誨𠇍以優遊。而與蟣蝨同性。不聽我謀。悲哉。俱御人體。而獨為子頭。且擬人其倫。諭子儕偶。子曾不如太原溫顒。穎川荀禹。(○世說作宇。)范陽張華。上郡劉許。南陽鄒湛。河南鄭詡。此數子或謇吃無宮。(○宮下有商字。此脫。)或尪陋希言語。或淹伊多姿態。或驒騱(上阤。下奚。)少智諝。或口如含膠飴。或頭如巾齏杵。而猶以文采可觀。意思詳序。攀龍附鳳。並登天府。豈若夫子。徒令脣口腐爛。手足霑濡哉。居有事之世。而恥為權謀。譬猶鑿地抱甕。難以求富。嗟乎子羽。何異牢檻之熊。深阱之虎。石間餓蟹。灶中之鼠。事力雖多。而見功甚少。宜其蹉跼煎蹙。至老無所希也。

  • 易說卦曰:離為目。
  • 山海經曰:一臂國。為人一目。中其面而居。
  • 毛詩曰:美目盼兮。
  • 左傳曰: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目逆而送之。
  • 又曰:睅其目。皤其腹。(事具謳謠篇。)
  • 春秋孔演圖曰:蒼頡四目。是謂並明。
  • 又舜重瞳子。是謂重明。
  • 孫卿子曰:堯舜三眸子。
  • 孝經援神契曰:伏犧大目。
  •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
  • 胡非子曰:目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見其眥。
  • 莊子曰:溫伯雪適齊。舍於魯。仲尼見之而不言。子路問焉。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
  • 又曰: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夫仁義翻然。乃憒吾心。亂莫大焉。
  •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
  • 慎子曰:離朱之明。察毫末於百步之外。下水尺。不能見淺深。非目不明。其勢難睹也。
  • 尸子曰:使目在足下。則不可以視。楚辭曰:娛光眇視目增波。
  • 又曰:蛾眉曼睩目騰光。
  • 又曰: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 又曰: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
  • 孫卿子曰:厭目而視者。視一以為兩也。
  • 韓子曰:田駟欺鄒君。鄒君將殺之。田駟恐。告惠子。惠子見鄒君曰:有人見君。則䀹其一目。奚如。君曰:我必殺之。惠子曰:瞽䀹兩目。君奚弗殺。駟東欺齊侯。南欺荊王。駟之於欺人瞽也。君奚怨。乃弗殺。
  • 淮南子曰:夫目察秋毫之末。而耳不聞雷霆之音。耳調玉石之聲。而目不見太山之高。何則。小有所志。而大有所忘也。
  • 孔叢子曰:夫子適周。見萇弘。言終退。萇弘語劉文公曰:吾觀仲尼。有聖人之表。其狀河目而隆顙。是黃帝之形貌也。史記曰:吳王賜子胥屬鏤之劍以死。子胥仰天歎曰:抉吾眼。著吳東門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乃自剄。
  • 漢書曰:東方朔上書。臣朔目若懸珠。齒如編貝。
  • 東觀漢記曰:馬援眉目如畫。
  • 鄭玄別傳曰:玄秀眉明目。
  • 竹林七賢論曰:王戎眸子洞徹。視日而眼明不虧。
  • 瀨鄉記曰:老子大目。
  • 梁劉孝綽詠眼詩曰:含嬌ꄑ已合。離怨動還開。欲知密中意。浮光逐笑迴。
  • 宋謝惠連目箴曰:氣之清明。雙眸善識。唯道是視。瞻彼正直。
  • 齊竟陵王蕭子良眼銘曰:惟正是視。玄黃匪惑。非禮不觀。儀形是則。慎爾所覿。無愆斯德。

  • 樊氏相法曰:耳門不容麥。百歲。
  • 相書曰:耳門小。富而恡。
  • 淮南子曰:禹耳三漏。是謂大通。興利除害。決江疏河。
  • 老子曰:五音令人耳聾。
  • 孟子曰:伯夷耳不聽惡聲。
  • 史記曰:韓信使人言於漢王。齊反覆之國。不為假王鎮之。其勢不定。漢王大怒。張良陳平。躡漢王之足。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王乎。因立之。
  • 范曄後漢書曰:珠崖儋耳。其渠帥耳垂肩三寸。
  • 列仙傳曰:務光。夏時人。耳長七寸。陽都女。耳細而長。眾皆言此天人也。
  • 列士傳曰:燕丹使田光往候荊軻。值其醉。唾其耳中。軻覺曰:此出口入耳之言。必大事也。則往見光。
  • 蜀志曰:先主長七尺五寸。垂臂下膝。顧。自見其耳。
  • 英雄記曰:曹公擒呂布。布顧劉備曰:玄德。卿為上坐客。我為降虜。繩縛我急。獨不可一言耶。操曰:縛虎不得不急。曹公欲緩之。備曰:不可。公不見布事丁建陽董太師乎。操憾(○明本作頷。太平御覽三百六十六作領。)之。布目備曰:大耳兒最叵信。
  • 魏書。荀攸年七八歲。父衢曾醉。誤傷攸耳。而攸出入遊戲。常避護。不欲令衢見也。衢後聞之。乃驚。其夙智如此。
  • 抱朴子曰:老君耳長七寸。
  • 瀨鄉記曰:老子耳有三門。
  • 楚辭曰:曾頰倚耳曲眉規。
  • 樊氏相法曰:人耳囷長寸三分。壽百二十歲。一寸。壽百歲。如豆。生即死耳。門前有仙人杖。四理一百歲。三理八十。二理六十。
  • 晉祖台之荀子耳賦曰:夫惡勞而希逸。寔萬物之至誠。何斯耳之不辰。託荀子而宅形。在瘠土而長勤。無須臾之閑寧。預清談而閉塞。開鄙穢而聰明。竭微聽於門閣。採群下之風聲。
  • 齊竟陵王蕭子良耳銘曰:惟耳是聽。仁愛是聞。詳察巧言。離辯異群。無迷邪諂。炫惑莫分。

  • 易說卦曰:兌為口。
  • 禮記曰:數誚無為口容。
  • 又曰:口容止。
  • 又曰:負劍辟咡。詔之則掩口而對。
  • 又曰:趙文子。其言吶吶然。如不出諸其口。
  • 孝經曰:口無擇言。
  • 孝經援神契曰:舜大口。
  • 又曰:孔子海口含海。(○太平御覽三百六十七作澤。)
  • 老子曰:五味令人口爽。
  • 莊子曰:公孫龍問於魏牟曰:吾聞莊子之言。芒焉異之。牟曰:子獨不聞坎井之鼃謂東海之鱉曰:坎井之樂。亦至矣。子奚不來入觀乎。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
  • 史記曰:秦始皇遊於會稽。渡浙江。項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無妄言。誅族矣。
  • 又曰:鄧公見景帝曰:吳王為反數十年矣。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非在錯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復言。
  • 鬼谷子曰:口者機關也。所以開閉情意也。
  • 又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
  • 說苑曰:常樅有疾。老子曰:先生疾甚。無遺教語弟子乎。常樅乃張其口示老子曰:舌存乎。曰:存。豈非以軟耶。齒亡乎。曰:亡。豈非以剛耶。常樅曰:天下事盡矣。
  • 又曰:惡言不過口。苛言不留耳。口者。關也。舌者。機也。出言不審。駟馬不能追也。
  • 漢書曰:漢王擊魏豹。問酈食其曰:魏大將誰也。曰:柏直。漢王曰:是口尚乳臭。
  • 又曰:周昌曰:臣口不能言。心知其不可。
  • 又曰:楊雄口吃。不能戲談。
  • 應劭漢官曰:侍中刁存。年老口臭。帝賜雞舌香。令含之。
  • 杜恕體論曰:束脩之業。其上在於不言。其次莫如寡知也。故諺曰:使口如鼻。至老不失。
  • 養生經曰:軍營之中有甘泉。(軍營。口也。甘泉。唾也。)
  • 養生要尹氏內解曰:口為華池。
  • 相書曰:欲知人多口舌。當視其口如鳥喙。言語皆聚此多舌人也。
  • 相書雜要曰:口大容手。赤如朱丹。貴且壽。
  • 瀨鄉記曰:老子方口。
  • 吳錄曰:孫權方頤大口。目有精光。
  • 宋謝惠連口箴曰:宣納之由。寔伊樞機。唯舌是出。馳駟安追。差𣯛千里。君子慎微。何用口爽。信在甘肥。
  • 晉傅玄口誡曰:勿謂何有。積怨致咎。勿曰不傳。伏流成川。蟻孔潰河。流穴傾山。
  • 齊竟陵王蕭子良口銘曰:惟口是慎。慎乎語笑。三緘是戒。事重周廟。戒之戒之。無貽厥誚。

  • 山海經曰:反舌國。其人反舌。
  • 呂氏春秋曰:善為君者。蠻夷反舌。殊俗異習。皆服德厚也。
  • 莊子曰: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
  • 燕丹子曰:荊軻之燕。太子曰:田先生今無恙乎。軻曰:光臨送軻之時。言太子戒以國事。恥以丈夫而不見信。向軻吞舌而死矣。
  • 史記曰:平原君已定從而歸。至於趙。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 又曰:留侯曰:家世相韓。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讎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之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
  • 又曰:張儀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儀盜璧。共執儀。掠笞數百。不服。釋之。其妻曰:子無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儀張口曰:視吾舌尚在否。妻曰:在也。儀曰:足矣。
  • 說苑曰:韓平子問叔向曰:剛與軟孰堅。對曰:臣年八十矣。齒再墮而舌尚在。
  • 神異經曰:東荒山中。有大石室。東王公居之。長一丈。頭髮皓白。鳥面人形而虎尾。恆與一玉女更投壺。
  • 漢書。蒯通謂韓信曰: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舌。下齊七十城。
  • 英雄記曰:曹操與劉備密言。備泄之於袁紹。紹知操有圖己之意。操自咋其舌流血。以失言戒後世。
  • 搜神記曰:永嘉中有天竺胡人。能斷舌。先吐舌示賓客。然後刀截。血流覆地。乃取置器中。傳示人。取舌還含。有頃如故。
  • 郭子曰:殷仲堪云。三日不讀道德經。覺舌本閒強。
  • 沈約宋書曰:南郭(○宋書作郡。)王義宣。生而舌短澁言。
  • 相書曰:舌如絳赤者。賢人也。
  • 相書雜要曰:吐舌及鼻三公。
  • 梁簡文帝舌賦曰:奚茲先生問於何斯逸士曰:夫三端所貴。三寸著名。故微言傳乎往記。妙說表乎丹青。魯談笑而軍卻。王言詠而瑞隆。陸有千金之富。周為一說之功。復有搆扇之端。讒諛之跡。豔紫凌朱。飛黃妒白。吾將欲廢便辟之交。遠巧佞之友。殄張儀之餘。殲蘇秦之後。粉虞卿之白璧。碎漢王之玉斗。然後浮偽可息。淳風不朽。
  • 晉張韓不用舌論曰:論者以為心氣相驅。因舌而言。卷舌翕氣。安得暢理。余以留意於言。不如留意於不言。徒知無舌之通心。未盡有舌之必通心也。仲尼云。天何言哉。四時行焉。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是謂至精。愈不可聞。樞機之發。主乎榮辱。禍言相尋。召福甚希。喪元滅族。沒有餘哀。三緘告慎。銘在金人。留侯不得已而掉三寸。亦反初服而效神仙。靈龜啟兆於有識。前卻可通於千年。鸚鵡猩猩。鼓弄於籠羅。財無一介之存。普天地之與人物。亦何屑於有言哉。

  • 歸藏啟筮曰:共工人面蛇身。朱髮。
  • 左傳曰:齊侯田于莒。盧蒲嫳見。泣且請曰:余之髮如此種種。余奚能為。(種種。短也。)公曰:吾告二子。子尾欲復之。子雅不可。曰:彼其髮短而心甚長。其或寑處我矣。子雅放盧蒲嫳于北燕。
  • 又曰:昔有仍氏女生。鬒黑(美髮為鬒。)而甚美。光可以鑑。名曰玄妻。樂正后夔取之。
  • 禮斗威儀曰:君乘木而王。為人美髮。
  • 呂氏春秋曰:昔者殷旱五年。湯乃以身禱。剪髮自以為犧。用祈福於上帝。
  • 韓子曰:文公之時。宰人上炙而髮繞之。文公召宰人而誚之。宰人曰:臣有死罪三。援礪砥刀。利猶干將。切肉斷而髮不絕。臣之罪一也。援錐貫臠。而不見髮。臣之罪二也。奉炙鑪炭。肉盡赤紅。炙熟而髮不焦。臣之罪三也。堂下得微有嫉臣者乎。公乃召其下而誚之。果然。乃誅之。
  • 又曰:燕李季好遠出。其妻有士。季至。士在內。妻患之。妾曰:令公子倮而解髮。直出門。吾屬詳不見也。公子從其計。疾走出門。季曰:是何人也。家室皆曰無有。季曰吾見鬼。為之奈何。婦曰:取五姓之水浴之。季曰:諾。乃浴。
  • 家語曰:顏回二十髮白。
  • 史記曰:藺相如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 漢書曰:蘇武留匈奴十九年。始以強壯出。及還。鬢髮盡白。
  • 淮南萬畢術曰:理髮灶前。婦安夫家。
  • 又曰:用麻子中人。桐葉米汁煮之。沐二十日。髮長。
  • 東觀漢記曰:明德后美髮。為四起大髻。但以髮成尚有餘。繞髻三匝。
  • 又曰:和喜皇后。六歲。諸兄持后髮。后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奈何弄人髮乎。
  • 曹瞞傳曰:太祖嘗行經麥中。令卒士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持麥以相付。時太祖馬騰入麥中。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不可殺。請自刑。因援劍割髮以置地。
  • 王隱晉書曰:陶侃為吏。鄱陽孝廉與親友過侃宿。母截髮以供賓。諸客歎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也。
  • 梁何遜白髮詩曰:絲白不難染。蓬生本易扶。唯此星星髮。獨與眾中殊。
  • 晉左思白髮賦曰:星星白髮。生於鬢垂。雖非青蠅。穢我光儀。策名觀國。以此見疵。將拔將鑷。好爵是縻。白髮將拔。惄然自訴。稟命不幸。值君年暮。逼迫秋霜。生而皓素。始覽明鏡。惕然見惡。朝生晝拔。何罪之故。予觀橘柚。一ꦊ一瞱。貴其素華。匪尚綠葉。願戢子之手。攝子之鑷。咨爾白髮。觀世之途。靡不追榮。貴華賤枯。赫赫閶闔。藹藹紫廬。弱冠來仕。童髫獻謨。甘羅乘軫。子奇剖符。英英終賈。高論雲衢。拔白就黑。此自在吾。白髮臨欲拔。瞋目號呼。何我之冤。何子之誤。甘羅自以辯惠見稱。不以髮黑而名著。賈生自以良才見異。不以烏鬢而後舉。聞之先民。國用老成。二老歸周。周道肅清。四皓佐漢。漢德光明。何必去我。然後要榮。咨爾白髮。事故有以。爾之所言。非不有理。曩貴耆耋。今薄舊齒。皤皤榮期。皓首田里。雖有二毛。河清難俟。隨時之變。見歎孔子。髮乃辭盡。誓以固窮。昔臨玉顏。今從飛蓬。髮膚至昵。尚不克終。聊用擬辭。比之國風。
  • 晉稽含白首賦序曰:余年二十七。始有白髮生於左鬢。斯乃衰悴之標證。棄捐之大漸也。蒲衣幼齒。作弼夏后。漢之賈鄧。弱冠從政。獨以垂立之年。白首無聞。壯志衂於蕪塗。忠貞抗於棘路。睹將衰而有川上之感。觀趣舍而抱慷慨之歎。

  • 說文曰:髑髏。頂也。
  • 廣雅曰:顙顱謂之髑髏。
  • 莊子曰:莊子使楚。見空髑髏。擊以馬捶而問曰: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將有凍餒之患而為此乎。語卒。援髑髏。枕而臥。髑髏見夢曰:夫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與天地為春秋。雖南面帝王。樂不能過也。
  • 魏略曰:王忠先因飢噉人。五官將與共從駕出行。過冢(○原訛家。據馮校本改。)間。無何。令取道邊死人髑髏繫著忠馬鞍上。以為戲笑。
  • 盛弘之荊州記曰:長沙蒲圻縣。有呂蒙冢。冢中有一髑髏。極大。蒙形既長偉。疑即蒙髑髏也。
  • 廣州記曰:盧循襲廣州。風火夜發。奔免者數千而已。循除諸燒骨。數得髑髏三萬餘。於江南洲上作大坑塟之。今名共冢。
  • 南州異物志曰:烏滸人。髑髏破之。以飲酒。
  • 續搜神記曰:永嘉五年。張榮為高平戍邏主。時遭曹嶷賊寇亂。人民(○原民字壞。據太平御覽三百七十四補。)皆塢壘自保固。見山中火起。飛埃絕爛(○御覽作爓。)十餘丈。樹顛大焱。響動山谷。久聞人馬鎧甲聲。謂嶷賊上。人皆惶恐。並嚴出。將欲擊之。引騎到山下。無有人。但見碎火來曬人。袍鎧馬毛ꦋ皆燒。於是軍人走還。明日往視山中。無燃火處。唯見髑髏百頭。布散在山中。
  • 後漢張衡髑髏賦曰:張平子將遊目於九野。觀化於八方。顧見髑髏。委於路旁。平子悵然而問之。子將并糧推命。以夭逝乎。本喪此土。流遷來乎。為是上知。為是下愚。答曰:吾宋人也。姓莊名周。遊心方外。不能自修。公子何以問之。對曰:我欲告之於五嶽。禱之於神祇。起子素骨。反子四支。髑髏曰:死為休息。生為役勞。冬之冰凝。何如春冰之消。況我已化。與道逍遙。與陰陽同其流。元氣合其朴。雲漢為川池。星宿為珠玉。雷電為鼓扇。日月為燈燭。合體自然。無情無欲。不行而至。不疾而速。
  • 晉呂安髑髏賦曰:躊躇增愁。言遊舊鄉。惟遇髑髏。在彼路傍。余乃俯仰吒歎。告于昊蒼。此獨何人。命不永長。身銷原野。骨曝大荒。余將殯子時服。與子嚴裝。殮以棺槨。遷彼幽堂。於是髑髏蠢如。精靈感應。若在若無。斐然見形。溫色素膚。昔以無良。行違皇乾。來遊此土。天奪我年。令我全膚消滅。白骨連翩。四支摧藏於草莽。孤魂悲悼乎黃泉。余迺感其苦酸。哂其所說。念爾荼毒。形神斷絕。今宅子后土。以為永列。相與異路。於是便別。
  • 魏陳王曹植髑髏說曰:曹子遊乎陂塘之濱。步乎蓁穢之藪。蕭條潛虛。經幽踐阻。顧見髑髏。塊然獨居。於是伏軾而問之曰:子將結纓首劍。殉國君乎。將被堅執銳。斃三軍乎。將嬰茲固疾。命殞傾乎。將壽終數極。歸幽冥乎。叩遺骸而歎息。哀白骨之無靈。慕嚴周之適楚。儻託夢以通情。於是伻若有來。怳若有存。影見容隱。厲響而言曰:子何國之君子乎。既枉輿駕。愍其枯朽。不惜咳唾之音。慰以苦言。子則辯於辭矣。然未達幽冥之情。識死生之說也。夫死之為言歸也。歸也者。歸於道也。道也者。身以無形為主。故能與化推移。陰陽不能更。四節不能虧。是故洞於纖微之域。通於恍惚之庭。望之不見其象。聽之不聞其聲。挹之不沖。滿之不盈。吹之不凋。噓之不榮。激之不流。凝之不停。寥落冥漠。與道相拘。偃然長寢。樂莫是踰。曹子曰:予將請之上帝。求諸神靈。使司命輟籍。反子骸形。於是髑髏長呻廓眥曰:甚矣。何子之難語也。昔太素氏不仁。無故勞我以形。苦我以生。今也幸變而之死。是反吾真也。何子之好勞。而我之好逸。子則行矣。余將歸於太虛。於是言卒響絕。神光霧除。顧將旋軫。乃命僕夫。拂以玄塵。覆以縞巾。爰將藏彼路濱。壅以丹土。翳以綠榛。夫存亡之異勢。乃宣尼之所陳。何神憑之虛對。云死生之必均。

  • 黃帝素問曰:膽者。中正之官。斷決出焉。
  • 吳越春秋曰:越王欲報怨。懸膽於戶。出入嘗之。(事具水部水篇。)
  • 魏志曰:樂進。字文謙。容貌短小。以膽烈從太祖。
  • 又曰:袁紹在黎陽。將南度。程昱守甄城。太祖欲益其兵。昱不肯。曰:袁紹擁十萬眾。見昱兵少。必輕易不攻。若益昱兵。過則不可。攻之必克。徒兩損其勢。願公無疑。太祖從之。紹聞昱兵少。果不往。太祖曰:程昱之膽。過於賁育。
  • 吳志曰:呂蒙病篤。孫權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對曰:朱然。膽守有餘。愚以為可任。
  • 管輅別傳曰:輅年十五。瑯瑘太守單子春。雅有才度。欲見輅。輅造之。客百餘人。有能言之士。輅謂子春曰:府君名士。加有雄貴之資。輅既年少。膽未堅剛。若欲相觀。懼失精神。請先飲酒三斗。然後而言。子春大喜。酌三斗。獨使飲之。於是輅人人答對。言皆有餘。
  • 劉琨書曰:膽識堅定。臨難無苟免之意。
  • 世說曰:姜維死時見剖。膽大如斗。
  • 魏嵇康明膽論曰:有呂子春者。精義味道。研覈是非。以為人有膽可無明。有明便有膽矣。嵇先生以為明膽殊用。不能相生。論曰:夫元氣陶鑠。眾生稟焉。賦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唯至人。特鍾純美。兼周外內。無不畢備。降此已往。蓋闕如也。或明於見物。或勇於決斷。人情貪廉。各有所止。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兼之者博於物。偏受者守其分。故吾謂明膽異氣。不能相生。明以見事。膽以決斷。專明無膽。雖見不斷。專膽無明。則違理失機。

美婦人返回目錄
  • 方言曰:秦晉之間。美貌謂之娥。美狀為窕。美色為豔。美心為窈。
  • 毛詩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又曰:碩人其頎。衣錦褧衣。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娥眉。
  • 又曰:有美一人。婉如清陽。
  • 左傳曰: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曰:美而豔。
  • 又曰:昔有仍氏生女。黰黑而甚美。光可鑒。名曰玄妻。
  • 禮含文嘉。曰:禹卑宮室。垂意溝洫。則玉女敬養。
  • 穆天子傳曰:赤烏之人甚好。獻二女于天子。以為嬖人。赤烏。美人之地。
  • 韓子曰:魏王遺楚王美女。王甚悅之。
  • 莊子曰:毛嬙驪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潛。鳥見之高飛。
  • 尹文子曰:齊有黃公者。二女皆國色。以其美也。常謙辭毀之為醜惡。醜惡之名遠布。而一國之人無敢娉者。
  • 慎子曰:毛嬙西施。天下之至姣(胡茅反。)也。衣以皮褐倛。(欺既反。)則見者走。易以玄裼。則行者皆止。
  • 楚辭曰:姱容脩態緪洞房。娥眉曼綠目騰光。
  • 又曰:粉白黛黑施芳澤。長袂拂面善留客。
  • 又曰:美人既醉朱顏𨠑。
  • 淮南子曰:曼容皓齒。形姱骨佳。不待傅粉芳澤而美者。西施陽文也。
  • 戰國策曰:張儀曰:鄭周之女。粉白黛黑。非知而見之者以為神。
  • 又曰:司馬喜謂趙王曰:趙。佳麗之所出也。
  • 史記曰:紂囚西伯。而閎夭之徒。以有莘氏美女獻紂。紂大悅。乃放西伯。
  • 又曰:尹夫人邢夫人。同時並幸。武帝有詔。不得相見。尹夫人自請武帝。願見邢夫人。帝令他夫人飾。從者數十人來前。尹夫人見之曰:非邢夫人。帝曰:何以言之。對曰:視其體。形狀不足以當人主。有詔邢夫人。衣故衣。獨身來。尹夫人望見之曰:真是矣。於是乃低頭俛而泣。自痛其不如也。喭曰:美女入室。惡女之仇也。
  • 漢書曰:李延年善歌。侍武帝。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國。佳人不可再得。上歎曰:善。豈有此人乎。平陽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見之。實妙麗善舞。以為夫人。(事具樂部舞篇。)
  • 漢武故事曰:起明光宮。發燕趙美女二千人充之。率取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凡諸宮美人。可有七八十。與上同輦者十六人。員數恆使滿。皆自然美麗。不使粉白黛黑。
  • 東觀漢記曰:初。光武聞陰麗華美。心悅之。歎曰:娶妻當得陰麗華。後為皇后。(事具敘志篇。)
  • 華嶠漢書曰:梁冀妻孫壽。色美。能作愁眉啼粧。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也。
  • 妒記曰:桓大司馬以李勢女為妾。桓妻南郡主。拔刀率數十婢往李所。因欲斫之。見李在窗前梳頭。髮垂委地。姿貌絕麗。乃徐下地結髻。斂手向主曰:國破家亡。無心以至今日。若能見殺。實猶生之年。神色閑正。辭氣悽婉。主乃擲刀前抱之曰:阿子。見汝不能不憐。何況老奴。遂善遇之。
  • 干寶晉紀曰:石崇有妓人曰綠珠。美而工舞。孫秀乃使人求焉。崇方登涼觀。臨清水。婦人侍側使者以告崇。崇出妓妾數十人。皆蘊蘭麝而被羅縠。曰:在所擇。使者曰:君侯服御。麗則麗矣。然本受旨索綠珠。崇勃然曰:綠珠吾所愛重。不可得也。使者還。以告。故秀勸趙王倫殺之。
  • 桓譚新論曰:陳平說單于閼氏。言漢有好麗美女。其容貌天下無雙。急以進單于。單于見此。必大愛之。則閼氏疏矣。
  • 典論曰:司隸馮方女。國色也。袁術登城見。悅之。遂納焉。甚愛幸。諸姬害其寵。殺之。
  • 魏略曰:初袁紹子熙。納甄后。熙出幽州。后留侍姑。及鄴破。紹妻及后。坐堂皇上。紹妻自縛。文帝曰:袁夫人令新婦舉頭。姑乃奉后令仰。帝審視。見其顏色非凡。稱歎之。太祖為迎取焉。
  • 吳志曰:孫權步夫人。以美麗得幸。寵冠後庭。
  • 又曰:周瑜從孫策皖城。得橋公兩女。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俗說曰:宋禕是石崇妓綠珠弟子。有國色。善吹笛。後入晉明帝宮。(事具樂部笛篇。)
  • 鄴中記曰:陳逵妹。才色甚美。髮長七尺。石季龍以為夫人。
  • 古詩曰: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音響一何悲。弦急知柱促。願為雙飛鷰。銜泥巢君屋。
  • 魏陳王曹植詩曰:有美一人。被服纖羅。妖姿豔麗。蓊若春花。紅顏韡曄。雲髻峨峨。彈琴撫節。為我弦歌。清濁齊均。既亮且和。取樂今日。遑恤其他。又雜詩曰: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朝遊江海岸。夕宿瀟湘沚。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俛仰歲將暮。榮曜寧久恃。
  • 又美女篇曰:美女妖且閑。採桑岐路間。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三爵釵。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體。珊瑚閒木難。羅衣何飄颻。輕裾隨風還。顧盻遺光采。長笑氣若蘭。行徒用息駕。休首以忘餐。借問女何居。乃在城南端。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容華暉朝日。誰不希令顏。
  • 魏阮籍詩曰: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纖羅衣。左右佩雙璫。
  • 又詩曰:周鄭天下郊。衛衢當三河。妖冶閑都子。英曜何芬葩。玄髮發朱顏。睇眄有光華。傾城思一顧。遺視來相過。願為三春遊。朝陽忽蹉跎。
  • 又詩曰:二妃遊江濱。逍遙從風翔。交甫懷環珮。婉娩有芬芳。綺靡情歡愛。千歲不相忘。傾城迷下蔡。容華結中腸。感激生憂思。萱草樹蘭房。
  • 晉傅玄詩曰:有女懷芬芳。媞媞步東廂。蛾眉若雙翠。明眸發清陽。丹脣翳皓齒。秀顏若珪璋。令儀希世出。無乃古毛嬙。首戴金步搖。耳繫明月璫。珠環約素腕。翠羽垂鮮光。容華既已豔。志節擬秋霜。
  • 梁簡文帝晚景出行詩曰:細樹含殘影。春閨散晚香。輕花鬢畔墮。微汗粉中光。飛鳧初罷曲。啼鳥忽度行。羞令白日暮。車馬鬱相望。
  • 又詩曰:麗旦與妖嬙。共拂可憐粧。同安鬟裏撥。異作額間黃。羅裾宜細簡。畫屧重高牆。含羞未上砌。微笑出長廊。取花爭寶鑷。攀枝念橤香。但歌聊一曲。鳴絃未肯張。自矜心所愛。三十侍中郎。
  • 又詠內人晝眠詩曰: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攀鉤落倚障。插捩舉琵琶。夢笑開嬌靨。眠鬟壓落花。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紅紗。夫婿恆相伴。莫誤是倡家。
  • 又詠美人看畫詩曰:殿上圖神女。殿裏出佳人。可憐俱是畫。誰能辯寫真。分明淨眉眼。一種細腰身。所可持為異。長有好精神。
  • 梁元帝古意詩曰:妾在成都縣。願作高唐雲。樽中石榴酒。機上蒲萄紋。停梭還斂色。何時勸使君。
  • 梁昭明太子詠照流看落釵詩曰:相隨照淥水。意是重涼風。流搖粧影壞。釵落鬢花空。佳期在何許。徒傷心不同。
  • 又名士悅傾城詩曰:美人稱絕世。麗色譬花叢。經居李城北。來往宋家東。教歌公主第。學舞漢城宮。多遊淇水曲。好在鳳樓中。履高疑上砌。裾開特畏風。袖輕見跳脫。珠摡雜青蟲。垂絲繞帷幔。落日度房櫳。粧窗隔柳色。井水照桃紅。非憐交甫珮。羞使春閨空。
  • 又美人晨粧詩曰:北窗朝向鏡。錦障復斜縈。嬌羞不肯出。猶言粧未成。散黛隨眉廣。煙支逐臉生。試將持出眾。定得向憐名。
  • 梁邵陵王蕭綸見姬人詩曰:春來不復賒。入苑駐行車。比來粧點異。今世撥鬟斜。卻扇承枝影。舒衫受落花。狂夫不妒妾。隨意晚還家。
  • 梁蕭子顯美女篇曰:章丹暫輟舞。巴姬請罷弦。佳人淇洧出。豔趙復傾燕。繁穠既為李。照水亦成蓮。朝酤成都酒。暝數河間錢。餘光幸未惜。蘭膏空自煎。
  • 梁庾肩吾詠美人看畫詩曰:欲知畫能巧。喚取真來映。並出似分身。相看如照鏡。安釵等疏密。著領俱周正。不解平城圍。誰與丹青競。
  • 又詩曰:絳樹及西施。俱是好容儀。非關能結束。本自細腰枝。鏡前難並照。相將映淥池。看粧畏水動。斂袖避風吹。轉手齊裾亂。橫簪歷鬢垂。曲中人未取。誰堪白日移。不分他相識。唯聽使君知。
  • 又南苑看人還詩曰:春花競玉顏。俱折復俱攀。細腰宜窄衣。長釵巧扶鬟。洛橋初度燭。青門欲上關。中人應有望。上客莫前還。
  • 梁徐君蒨初春攜內人行戲詩曰:梳飾多今世。衣著一時新。草短猶通屧。梅香未(○原訛末。據馮校本改。)著人。樹斜牽錦帔。風橫入紅綸。滿酌蘭英酒。對此得娛神。梁劉孝綽愛姬贈主人詩曰:臥久疑粧脫。鏡中私自看。薄黛銷將盡。凝朱半有殘。垂釵繞落鬢。微汗染輕紈。同羞不相難。對笑更成懽。妾心君自解。挂玉且留冠。
  • 又為人贈美人詩曰:巫山薦枕日。洛浦獻珠時。一遇便如此。寧關先有期。幸非使君問。莫作羅敷辭。夜長眠復坐。誰知闇斂眉。欲寄同花燭。為照遙相思。
  • 又詠姬人未肯出詩曰:帷開見釵影。簾動聞釧聲。徘徊定不出。常羞華燭明。
  • 又見鄰舟人投一物眾姬爭之詩曰:河流既浼浼。河鳥復關關。落花浮浦出。飛雉度洲還。是日倡家女。競嬌桃李顏。良人惜美珥。欲以代芳菅。新縑疑故素。盛趙蔑衰班。曳綃爭掩縠。搖珮奮鳴環。客心空振蕩。喬枝不可攀。
  • 又淇上戲蕩子婦詩曰:桑中始弈弈。淇上未湯湯。美人要雜佩。上客誘明璫。日暗人聲靜。微步上蘭房。露葵不待勸。鳴琴無暇張。翠釵挂已落。羅衣拂更香。如何嫁蕩子。春夜守空床。未見青絲騎。徒勞紅粉粧。
  • 梁吳筠(○按當作均。後同。)擬古詩曰:豔裔陽之春。攜手清洛濱。雞鳴上林苑。薄暮小平津。長裾藻白日。廣袖帶芳塵。故交一如此。新知詎憶人。
  • 又古意詩曰:妾家橫塘北。發豔小長安。花釵玉宛轉。珠繩金絡紈。羃䍥懸青鳳。逶迤搖白團。誰能分見此。含恨不相看。
  • 梁王僧孺陳南康新納詩曰:二八人如花。三五月如鏡。開簾一種色。還將兩相映。
  • 梁何思澄南苑逢美人詩曰:洛浦疑迴雪。巫山似旦雲。傾城今始見。傾國昔曾聞。媚眼隨羞合。丹脣逐笑分。風卷蒲萄帶。日照石榴裙。自有狂夫在。空持勞使君。
  • 梁費昶春郊望美人詩曰:芳郊拾翠人。迴袖探芳春。金輝起步搖。紅采發吹綸。陽陽蓋傾日。飄飄馬足塵。薄暮高樓下。當知妾姓秦。
  • 梁劉緩詠傾城人詩曰:不信巫山女。不信洛川神。何關別有物。還是傾城人。經共陳王戲。曾與宋家鄰。未嫁先名玉。來時本姓秦。粉光猶假面。朱色不勝脣。遙望疑花發。聞香知異春。夜夜言嬌盡。日日態還新。已傾荀奉蒨。能迷石季倫。上客徒留目。不見正橫陳。
  • 梁鮑泉落日看還詩曰:妖姬競早春。上苑逐名臣。苔輕變水色。霞濃掩日輪。雕甍斜落景。畫扇拂遊塵。衣香遙已度。衫紅遠更新。誰家蕩舟妾。何處織縑人。
  • 梁徐悱妻劉氏詩曰:花庭麗景斜。蘭牖輕風度。落日更新粧。開簾對芳樹。
  • 又詩曰:東家挺奇麗。南國擅容輝。夜月方神女。朝霞喻洛妃。
  • 梁范靜妻沈戲蕭娘詩曰:明珠翠羽帳。金薄綠綃帷。因風時暫舉。想像見芳姿。清晨插步搖。薄晚解羅衣。託意風流子。佳情肯自私。
  • 陳伏知道詠人娉妾仍逐琴心詩曰:春色轉相催。佳人心自迴。長卿琴已弄。秦嘉書未來。挂冠易分綬。薦枕缺因媒。染香風即度。登垣花正開。貞樓若高下。何如上陽臺。
  • 陳徐陵春情詩曰:風光今旦動。雪色故年殘。薄衣迎新節。當鑪卻晚寒。故香分細煙。石炭擣輕紈。竹葉裁衣帶。梅花奠酒盤。年芳袖裏出。春色黛中安。欲知迷下蔡。先將過上蘭。
  • 隋江總秋日新寵美人應令詩曰:後宮唯聞莫瓊樹。絕世後有宋容華。皆自爭名進女弟。定覺雙飛勝蕩家。願並迎春比翼鷰。長作照日同心花。聞道豔歌時易調。忖許新恩那久要。翠眉未畫自生愁。玉臉含啼還似笑。角枕千嬌薦芬香。若使琴心一曲奏。幽蘭度曲不可終。陽臺夢裏自應通。秋樹相思一枝綠。為插賤妾兩鬟中。
  • 又新入姬人應令詩曰:洛浦流風漾淇水。秦樓初日度陽臺。玉軼輕輪五香散。金燈夜火百光開。非是妖姬渡江日。定言神女隔河來。來時向月別姮娥。別時清吹悲蕭史。數錢拾翠爭佳麗。拂紅點黛何相似。本持纖腰惑楚宮。暫迴舞袖驚吳市。新人羽帳挂流蘇。故人網戶織蜘蛛。梅花柳色春難遍。情來春去在須臾。不用庭中賦綠草。但願思著弄明珠。
  • 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曰:登徒子侍於楚王。短宋玉曰:玉為人體貌閑麗。口多微辭。又性好色。願王勿與出入後宮。王以登徒子之言問宋玉。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臣東家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太白。施朱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然此女登牆闚臣三年。至今未許也。登徒子則不然。其妻蓬頭攣耳。齞脣歷齒。旁行踽僂。又疥且痔。登徒子悅之。使有五子。王熟察之。誰為好色者矣。秦章華大夫在側。因進而稱曰:臣周覽九土。足歷五都。從容鄭衛溱洧之間。是時向春之末。迎夏之陽。鶬鶊喈喈。群女出桑。此郊之姝。華色含光。體美容冶。不待飾粧。於是處子怳若有望而不來。忽若有來而不見。意密體疏。俯仰異觀。含喜微笑。竊視流盻。因遷延而辭避。目欲其顏。心顧其義。揚詩守禮。終不過差。故不足稱也。
  • 漢司馬相如美人賦曰:司馬相如。美麗閑都。遊於梁王。梁王悅之。鄒陽譖之於王曰:相如美則美矣。然服色容冶。妖麗不忠。將欲媚辭取悅。遊王後宮。相如曰:古之避色。孔墨之徒。聞齊饋女而遐逝。望朝歌而迴車。譬猶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見其可欲。何以明不好色乎。若臣者。少長西土。鰥處獨居。室宇遼廓。莫與為娛。臣之東鄰。有一女子。玄髮豐豔。蛾眉皓齒。登垣而望臣。三年於茲矣。臣棄而不許。聞大王之高義。命駕來東。途出鄭衛。道由桑中。朝發溱洧。暮宿上宮。上宮閑館。寂寞重虛。門閤盡掩。曖若神居。芳香芬烈。黼帳高張。有女獨處。婉若在床。臣遂撫弦。為幽蘭之曲。女乃歌曰:獨處室兮廓無依。有美人兮來何遲。玉釵挂臣冠。羅袖拂臣衣。茵褥重陳。角枕橫施。女乃弛其上服。表其中衣。皓體呈露。弱骨豐肌。時來親臣。柔滑如脂。臣脈定於內。心正于懷。翻然高舉。與彼長辭。
  • 後漢張衡定情賦曰:夫何妖女之淑麗。光華豔而秀容。斷當時而呈美。冠朋匹而無雙。歎曰:大火流兮草蟲鳴。繁霜降兮草木零。秋為期兮時已征。思美人兮愁屏營。
  • 後漢蔡邕協初賦曰:其在近也。若神龍采鱗翼將舉。其既遠也。若披雲緣漢見織女。立若碧山亭亭豎。動若翡翠奮其羽。眾色燎照。視之無主。面若明月。輝似朝日。色若蓮葩。肌如凝蜜。
  • 又檢逸賦曰:夫何姝妖之媛女。顏煒燁而含榮。普天壤其無儷。曠千載而特生。余心悅於淑麗。愛獨結而未并。情罔象而無主。意徙倚而左傾。晝騁情以舒愛。夜託夢以交靈。
  • 魏陳琳止欲賦曰:媛哉逸女。在余東濱。色曜春華。豔過碩人。乃遂古其寡儔。固當世之無鄰。允宜國而寧家。實君子之攸嬪。伊余情之是悅。志荒溢而傾移。宵炯炯以不寐。晝舍食而忘飢。歎北風之好我。美攜手之同歸。忽日月之徐邁。庶枯楊之生稊。道攸長而路阻。河廣瀁而無梁。雖企予而欲往。非一葦之可航。展余轡以言歸。含憯瘁而就床。忽假暝其若寐。夢所懽之來征。魂翩翩以遙懷。若交好而通靈。
  • 魏阮瑀止欲賦曰:夫何淑女之佳麗。顏●●以流光。歷千代其無匹。超古今而特章。執妙年之方盛。性聰惠以和良。稟純潔之明節。後申禮以自防。重行義以輕身。志高尚乎貞姜。予情悅其美麗。無須臾而有忘。思桃夭之所宜。願無衣之同裳。懷紆結而不暢兮。魂一夕而九翔。出房戶以躑躅。睹天漢之無津。傷匏瓜之無偶。悲織女之獨勤。還伏枕以求寐。庶通夢而交神。神惚怳而難遇。思交錯以繽紛。遂終夜而靡見。東方旭以既晨。知所思之不得。乃抑情以自信。
  • 魏王粲閑邪賦曰:夫何英媛之麗女。貌洵美而豔逸。橫四海而無仇。超遐世而秀出。發唐棣之春華。當盛年而處室。恨年歲之方暮。哀獨立而無依。情紛挐以交橫。意慘悽而增悲。何性命之奇薄。愛兩絕而俱違。排空房而就衽。將取夢以通靈。目炯炯而不寐。心忉怛而惕驚。
  • 魏應瑒正情賦曰:夫何媛女之殊麗兮。姿溫惠而明哲。應靈和以挺質。體蘭茂而瓊潔。方往載其鮮雙。曜來今而無列。發朝陽之鴻暉。流精睇而傾泄。既榮麗而冠時。援申女而比節。余心嘉夫淑美。願結歡而靡因。承窈窕之芳美。情踊躍乎若人。魂翩翩而夕遊。甘同夢而交神。晝彷徨于路側。宵耿耿而達晨。清風厲於玄序。因飆逝於中唐。聽雲鴈之翰鳴。察列宿之華煇。南星晃而電隕。偏雄肅而特飛。冀騰言以俯音。嗟激迅而難追。傷住禽之無隅。悼流光之不歸。愍伏辰之方逝。哀吾願之多違。步便旋以永思。情憀慄而傷悲。還幽室以假寐。固展轉而不安。神妙妙以潛翔。恆存遊乎所觀。仰崇夏而長息。動哀響而餘歎。氣浮踊而雲館。腸一夕而九煩。
  • 魏陳思王曹植靜思賦曰:夫何美女之嫻妖。紅顏曄而流光。卓特出而無匹。呈才好其莫當。性通暢以聰惠。行孊密而妍詳。蔭高岑以翳日。臨淥水之清流。秋風起於中林。離鳥鳴而相求。愁慘慘以增傷。悲予安能乎淹流。
  • 晉張華永懷賦曰:美淑人之妖豔。因盻睞而傾城。揚綽約之麗姿。懷婉娩之柔情。超六列於往古。邁來今之清英。既惠余以至懽。又結我以同心。交恩好之款固。接情愛之分深。誓中誠於曒日。要執契以斷金。嗟夫。天道幽昧。差錯謬於參差。怨祿運之不遭。雖義結而絕離。執纏綿之篤趣。守德音以終始。邀幸會於有期。冀容華之我俟。儻皇靈之垂仁。長收懽於永已。
  • 梁江淹麗色賦曰:夫絕世獨立者。信東鄰之佳人。既翠眉而瑤質。亦顱瞳而赬脣。灑金花及珠履。颯綺袂與錦紳。色練練而欲奪。光炎炎而若神。非氣象之可譬。焉影響而能陳。故仙藻靈葩。冰華玉儀。其始見也。若紅蓮鏡池。其少進也。如綵雲出崖。五光徘徊。十色陸離。寶過珊瑚同樹。價直瓊草共枝。於是雕臺繡戺。當衢橫術。椒庭承月。碧戶延日。架虯柱之嚴麗。亙虹梁之峻密。錦幔垂而香寂。桂煙起而清謐。女乃曜邯鄲之躧步。媚北里之鳴瑟。若夫紅華舒春。黃鳥飛時。紺蕙初軟。赬蘭始滋。不掔蘅帶。無倚桂旗。摘芳拾橤。涵詠吐辭。笑月出於陳歌。感蔓草於衛詩。氣炎日永。離明火中。堇榮任露。蓮華勝風。後欄丹柰。前軒碧桐。笙歌畹右。琴舞池東。至乃西陸始秋。白道月弦。金波照戶。玉露曖天。氣以濕兮曉未半。星雖流兮夜何央。憶雜佩兮且一念。憐錦衾兮以九傷。於是帳必藍田之寶。席必蒲萄之文。館圖明月。室畫浮雲。言必入媚。動必應規。有光有豔。如合如離。氣柔色靡。神凝骨奇。經秦歷趙。既無其雙。尋楚訪蔡。不覿其容。非天下之至麗。孰能與於此哉。
  • 梁沈約麗人賦曰:有客弱冠未仕。締交戚里。馳騖王室。遨遊許史。歸而稱曰:狹斜才女。銅街麗人。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價。思尚衣巾。芳踰散麝。色茂開蓮。陸離羽珮。雜錯花鈿。響羅衣而不進。隱明燈而未前。中步襜而一息。順長廊而迴歸。池翻荷而納影。風動竹而吹衣。薄暮延佇。宵分乃至。出闇入光。含羞隱媚。垂羅曳錦。鳴瑤動翠。來脫薄粧。去留餘膩。霑粧委露。理鬢清渠。落花入領。微風動裾。

賢婦人返回目錄
  • 毛詩曰:柏舟。共姜自誓也。衛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故作是詩。以絕之也。
  • 列女傳曰:楚昭貞姜。齊侯之女。楚昭王之夫人也。昭王出遊。留夫人漸臺之上而去。王聞江水大至。使使者迎夫人。忘持符。使者至。請夫人出。夫人曰:大王與宮人約。命曰:召宮(○列女傳四。太平御覽四百四十一。宮下有人字。)必以符。今使者不持符。妾不敢從使者而行。妾聞之。貞女之義不犯約。勇者不畏死。守節而已。妾知從使者必生。留必死也。然妾不敢棄約。越義而求生。大水至而死。乃號曰貞姜。
  • 又曰:楚白貞姬者。楚白勝之妻也。白公早死。其妻紡績不嫁。吳王聞其美。使大夫操金百鎰。白璧一雙。以聘焉。因以輜軿三十乘迎之。將以為夫人。夫人辭曰:白公無恙時。妾幸得充後宮。執箕帚。今白公不幸而死。妾願守其墳墓。以終天年。今王賜金璧之聘。夫人之位。非愚妾之所聞也。吳王賢其守節而有義。號曰楚貞姬。
  • 又曰:魯秋胡潔婦者。魯秋胡之妻也。秋胡子既納之。五日而去。宦於陳。五年乃歸。未至家。見路傍有一美婦人。方採桑。秋胡子下車罻日。(○列女傳五。太平御覽四百四十一作謂曰:)若曝獨採桑。吾行道遠。願託桑陰下一食。婦人採桑不輟。秋胡子謂曰:力田不如逢少年。力桑不如見公卿。今吾有金。願與夫人。婦人曰:採桑力作。紡織經織。以供衣食。奉二親。養夫子而已矣。吾不願人之金也。秋胡子還家。奉金遺母。母使人呼其婦。婦乃向採桑婦。婦乃自投於河而死。
  • 又曰:梁寡高行者。梁之寡婦。早寡不嫁。梁貴人爭欲取之。不能得。梁王聞之。使相聘之。高行曰:妾之夫。不幸先犬馬填溝壑。妾宜以身薦棺槨。守養幼孤。不得專意。妾聞婦人之義。一往不改。以全貞信之節。棄義而從利。無以為人。乃援鏡操刀。以割其鼻。曰:妾已刑餘之人。殆可釋矣。王高其節。號曰高行。
  • 又曰:(○太平御覽四百四十引作皇甫謐列女傳。下羅靜。景奇妻。相登妻。劉長卿妻。同。)漢中趙高(○御覽作嵩。)妻者。同郡張氏之女也。字禮脩。姑嚴酷無道。小怒則罵。大怒則罰。禮脩恭承。初無慍色。引過自咎。姑後知之。乃變意。厚加愛敬。後姑疾病。其女來視。臨困。卻女曰:我困矣。絕命當在賢婦之手。婦前抱持乃絕。後郡內遭賊。高死君難。禮脩以碧塗面。亂頭稱痛。懷刀在身。意氣烈決。賊不迫也。叔父矜其年壯。欲更嫁之。禮脩慷慨。至死為誓。
  • 又曰:丹陽羅靜者。廣德羅勤之女也。為同縣朱曠所聘。昏禮未成。勤遇病喪沒。鄰比斷絕。曠觸冒經營。尋復病亡。靜感其義。遂誓不嫁。有楊祚者。多將人眾。自往納幣。靜乃逃竄。祚劫其弟妹。靜懼為祚所害。乃出見之曰:實感朱曠為妾父而死。是以託身亡者。自誓不貳。辛苦之人。願君哀而舍之。如其不然。請守之以死。乃舍之。
  • 又曰:蜀景奇妻者。羅氏之女。字貢羅。奇亡無嗣。貢羅專心供養。父青以許同郡宰詩。貢羅與父書。陳其情志。歷年不歸。後青受遠使。詩白州。告縣。發遣貢羅。貢羅乃由徑道。詣州白訴。言意慷慨。請死不從。州嘉而許焉。
  • 又曰:犍為相登妻者。名度。適登一年而寡。守令吳厚。因入問度。度引刀截髮。縣長吏復遣媒介。度曰:前已斷髮。謂之表心。何悞復有斯言哉。欲取刀割鼻。左右救止。
  • 又曰:沛郡劉長卿妻者。生一男。字玉。玉五歲而長卿卒。懼見謗(○太平御覽四百四十作誘。)嫁。既不歸寧。兄弟時往。防漸遠疑。言不及外。玉年十五死。乃援刀割耳。明己不二。在喪側者。無不感傷。
  • 又曰:(○本條太平御覽三百六十七引。作列女後傳。又與下許昇妻條。同見御覽四百四十引。只作列女傳。當均出皇甫謐書。)吳孫奇妻者。廣陵范慎女。名姬。年十八。配奇一年而奇亡。慎以姬少寡無子。迎還其家。姬不肯歸。迎者以父母命迫之。姬遂操刀。割耳及鼻曰:父迎我者。不過以我年少而色美。今已殘矣。行將焉如。於是迎者空反。
  • 又曰:廣漢廖伯妻者。同郡段氏之女。名紀配。性聰敏。達於詩書。進退閑暇。父母將有所許。紀配曰:梁高行割鼻告誠。以全其節。求生害仁。仁者不為。紀配生見禮義。豈獨使古人擅名哉。作詩三章。以諷父母。乃援刀斷指。
  • 又曰:吳許升妻者。呂氏之女。名榮。升遊誕博戲。不治操行。榮躬勤家業。以養其姑。勸升學問。未嘗不垂淚而言。榮父疾升。呼榮。欲改嫁之。榮曰:命之所遭。義無離貳。終不肯歸。升後感悔。尋師遠學。四年乃歸。遂致名譽。為州所辟。遇劫被害。榮手刃殺升者。以首還祭。
  • 又曰:(○按本條亦見後漢書列女傳。當亦出皇甫謐書。)河南貞義者。樂羊子之妻。羊子出學。貞義截髮賣。以供其費。後羊子得遺金一餅。以與貞義。貞義曰:妾聞君子不以利洿行。羊子慚而棄之。鄰人欲犯貞義而劫其姑。貞義操刀而出。鄰人曰:從者可。不從者殺汝姑。貞義仰天而歎。以刀刎頸而死。太守以大夫禮葬之。號曰貞義。
  • 又曰:(○太平御覽四百四十一引作皇甫謐列女傳。)留子直妻者。漢末擾攘。隨夫之從父。客居豫章。從父與賊交通。郡收族之。妻年少有色。太守客請以為妻。守死不從。以還太守。付吏殺之。臨死顏色不變。口無怨言。郡吏及客憐。更還救請免。既得活。乃自割耳。久之。太守聞其夫在。遂還其妻。
  • 又曰:(○太平御覽五百引作列女後傳。)會稽翟素者。翟氏之女也。受聘。未及配適。遭亂。賊欲犯之。臨之以刃。曰:不從者。今即死矣。素曰:我可得而殺。不可得而辱。賊遂殺素。
  • 晉傅玄秋胡詩曰:秋胡納令室。三日宦他鄉。皎皎潔婦姿。泠泠守空房。嬿娩不終夕。別如參與商。精誠馳萬里。既至兩相忘。行人悅令顏。借息此樹傍。言以逢卿喻。遂下黃金裝。
  • 宋顏延之秋胡詩曰:燕居未及好。良人顧有違。脫巾千里外。結綬登王畿。戒徒在昧旦。左右來相依。蠶月觀時暇。桑野多經過。佳人從所務。窈窕援高柯。傾城誰不顧。弭節停中阿。南金豈不重。聊自意所輕。義心多苦調。密此金玉聲。如何久為別。百行愆諸己。愧彼行露詩。甘之長川涘。
  • 晉左九嬪班婕妤贊曰:恂恂班女。恭讓謙虛。辭輦進賢。辯祝理誣。形圖丹青。名侔樊虞。
  • 又孟軻母贊曰:鄒母善導。三徙成教。鄰止庠序。俎豆是效。斷織激子。廣以墳奧。聰達知禮。敷述聖道。
  • 又狂接輿妻贊曰:接輿高絜。懷道行謠。妻亦冰清。同味玄昭。遺俗榮津。志遠神遼。
  • 又荊武王夫人鄧曼讚曰:天道惡盈。極數則微。邈哉鄧曼。心映禍幾。睹兆歎亡。考德知衰。賢智卓殊。邈哉難追。
  • 又齊杞梁妻贊曰:遭命不改。逢時險屯。夫卒莒場。郊弔不賓。哀崩高城。訴情穹旻。遂赴淄川。託軀清津。
  • 又齊義繼母贊曰:聖教玄化。禮貴信誠。至哉繼母。行合典經。不遺宿諾。義割私情。表德來裔。垂則後生。
  • 又魯敬姜贊曰:邈矣敬姜。含德之英。于行則高。于理斯明。垂訓于宗。厲發奇聲。宣尼三歎。萬代遺馨。
  • 晉滔鈕(○按當作鈕滔。詳下薦環夫人書。)母孫氏公孫夫人序贊曰:夫人姓公孫氏。會稽剡人也。夫人資三靈之淳懿。誕華宗之澄粹。奇朗照於齠齓。四教成於弱笄。慈恩溫恭。行有秋霜之潔。祗心制節。性同青春之和。敦悅憲章。動遵禮規。居室則道齊師氏。有行則德配女儀。禮服有盈。籩豆無闕。猗歟夫人。天姿特挺。行高冰絜。操與霜整。性揚蘭芳。德振玉穎。猗彼瓊林。奇翰有集。展彼碩媛。含德來緝。動與禮遊。靜以義立。
  • 晉張林陳夫人碑曰:夫人姓徐。吳郡嘉興人也。夫人少膺靈粹。誕茲淑貞。聰哲明敏。溫恭柔順。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恭順不隋其心。明烈寔備其體。若夫柔惠清順。中和聖善。婦德既備。母道亦踐。志厲冰玉。厥德靡顯。靡靡其操。翼翼其仁。明景內映。朗節外新。芳徽風邁。淑慎其身。
  • 晉鈕(○原訛鈞。據明本改。按晉書九十六虞潭母孫氏傳。卒謚定夫人。此當是與虞潭母書。鈕滔晉松陽令。見隋書經籍志集部。)滔母與虞定夫人薦環夫人書曰:瓊聞興賢崇德。聖主令典。旌善表操。有邦盛務。伏見族祖吳國亡民富春孫彥妻環。少厲令節。服膺道教。逮適孫氏。恪居婦職。宗姻有聲。奉禮未周。彥母喪殞。喪殞半年。彥奄亡沒。環率禮奉終。抗義明節。傾竭私產。以供葬送。禮服既終。前無立子。家欲改醮。誓而不許。
  • 晉湛方生上貞女解曰:伏見西道縣治下里龍憐。年始弱笄。出適皮氏。未逾半年。婿京殞沒。京兄弟三人。相尋凋落。外靡期功之親。內絕胤嗣之繼。憐貨其父母之資。躬親機杼之勤。數年之間。三喪俱舉。四節蒸嘗。于今不輟。志存匪石之固。行無片言之玷。賢良屢聘。誓而弗許。守節窮居。於今五十餘年矣。詳觀之遺烈。(○句有脫文。)書于記傳者。或毀髮膚之體。以絕求者之望。或自經溝中。苟全不奪之志。雖操存而身亡。行立而形虧。寡能兼全其道。始終若斯者也。憐蓋草萊之婦人耳。生於幽谷之中。長於荒榛之下。目不見尺素之文。耳不聞今古之說。師心率己。蹈茲四德。抑可謂稟靈山岳。自然天知者矣。而彤管未揮。令問不彰。非所以表賢崇善。激揚貞風也。

  • 說文曰:老。考也。七十曰耆。八十曰耊。九十曰●。
  • 釋名曰:九十曰鮐背。或曰黃耇。或曰凍梨。或曰鯢齒。或曰眉壽。
  • 易曰:枯楊生荑。老夫得其女妻。
  • 尚書曰:五福。一曰壽。
  • 禮記曰:百年曰期頤。
  • 又曰: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脩而兼用之。
  • 又曰: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
  • 又曰: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煖。
  • 又曰: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
  • 毛詩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 又曰:酌以大斗。以祈黃耇。黃耇鮐背。以引以翼。
  • 左傳曰:燭之武對鄭伯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事具遊說篇。)
  • 又曰:晉悼大夫(○太平御覽三百八十三作夫人。)食輿人。絳縣人或年長矣。使問之年。曰:臣小人也。不知紀年。臣生之歲。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年(○御覽作季。)於今三之一也。使問諸師曠。曰:七十三矣。
  • 論語讖曰:堯舜遊首山。觀河渚。乃有五老遊河渚。曰:河圖將浮。五老飛為流星。上入昴。
  • 國語曰:昔衛武公年九十有五。警於國曰:苟在朝者。無謂我老耄而舍我也。必恭恪於朝。朝夕以警戒我。聞一二之言。必誦志而納之。以訓導我。
  • 周書曰:文王召太子發曰:嗚呼。我身老矣。吾語汝。我所保與守。守之哉。傳之子孫。(事具帝王部。)
  • 尚書中候曰:齊桓公封禪。謂管仲曰:寡人日暮。仲父年艾。
  • 尸子曰:湯問伊尹曰:壽可為耶。伊尹曰:王欲之則可為。弗欲則不可為也。
  • 孟子曰:伯夷避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
  • 戰國策曰:昔者秦魏為與國。齊楚約攻魏。魏使人求救於秦。冠蓋相望。秦救不出。魏人有唐且者。年九十餘。謂魏王曰:老臣請西說秦。令兵出。可乎。曰:敬諾。遂約車遣之。且說秦王。秦王遂發兵救之。
  • 史記曰:秦始王謂王翦曰:將軍老矣。何怯也。
  • 又曰:武帝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迎申公。至見天子。天子問治亂事。申公時已年八十餘矣。
  • 又曰:伏生。秦博士。孝文欲求治尚書。天下無有。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老不能行。詔晁錯往受之。
  • 韓詩外傳曰:齊桓公見畝丘人曰:叟年幾何。對曰:臣年八十三矣。公曰:美哉壽也。
  • 又曰:楚丘先生。被蓑帶索。見孟嘗君。孟嘗君曰:先生老矣。春秋高矣。多遺忘矣。何以教文。先生曰:惡將我使而老哉。使我投石拔距乎。追車赴馬乎。吾則將死。何暇老哉。將使我深計而遠謀乎。設精神而決嫌疑。吾乃始壯矣。何老之有。
  • 說苑曰:楚文王伐鄭。使王子革子露車。二子出遊。老人載畚從乞焉。不與。搏而奪之畚。
  • 漢書曰:馮唐以老為郎。文帝輦過。問曰:父老何自為郎。
  • 又曰:張蒼口中無齒。飲乳。妻妾以百數。曾孕者不復幸。年百餘歲乃卒。
  • 又曰:張安世薦蘇武明習故事。奉使不辱。宣帝以武著節老臣。令朝朔望。號稱祭酒。
  • 東觀漢記曰:馬援年六十二。請擊五溪蠻。帝愍其老。未許。援曰:臣尚能被甲上馬。帝令試之。援據鞍顧盻。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遂遣援。(事具武部將帥篇。)
  • 續漢書曰:民年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餔之以糜粥。玉杖長九尺。端鳩飾。鳩。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也。
  • 又曰:仲秋祠老人星于國南郊。
  • 神仙傳曰:淮南王安好道術。八公詣門。門者見垂白。不進。八公皆化成童子。色如桃花。門吏白王。王迎之。登思仙之臺。八公還成老人。授之要道。
  • 世說曰:顧悅與簡文同年而早白。簡文問曰:卿何以先老。答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隆冬轉茂。
  • 瀨鄉記曰:老聃計其年紀。時已一百餘。聃無老耄之貌也。
  • 述異記曰:尹雄年九十。左鬢生角。長寸半。
  • 魏應璩詩曰:古有行道人。陌上見三叟。年各百餘歲。相與鋤禾莠。住車問三叟。何以得此壽。
  • 又新詩曰:少壯面目澤。長老顏色麤。麤醜人所惡。拔白自洗蘇。
  • 魏阮瑀詩曰:白髮隨櫛墜。未寒思厚衣。四支易懈倦。行步益疏遲。常恐時歲盡。魂魄忽高飛。自知百年後。堂上生旅葵。晉張載詩曰:氣力漸衰損。鬢髮終以皓。昔為春月華。今為秋日草。
  • 晉陸機詩曰:軟顏收紅橤。玄鬢吐素華。冉冉逝將老。咄咄奈老何。
  • 梁范泰詩曰:在生竟何豫。未云倏已老。華髮飄悴容。苦慮栖懷抱。疇昔少年時。皆以歸大造。
  • 梁簡文帝詩曰:昔類紅蓮草。自玩(○原訛阮。據馮校本改。)淥池邊。今如白華樹。還悲明鏡前。
  • 梁孔燾老詩曰:盛年歌吹日。顧步惜容儀。一朝衰朽至。星星白髮垂。
  • 梁沈約致仕表曰:徒以桑榆無幾。時制行及。不朝之禮。忽在今辰。使反身敝廬。待終窮巷。臣又聞之。懸車散髮。其來舊矣。昔廣德請骸。義在量力。二疏知止。懼貽後悔。數年以來。稍就盡竭。氣力衰耗。不自支持。若蒙天地大恩。造物洪施。拯其隆滿之切。救其害盈之災。譬彼日昃。假榮終朝。踟躕夕景。少觀盛化。宅壤歸泉。自無云幾。祈仁仰澤。事止寸陰。
  • 梁王僧孺為韋雍州致仕表曰:一旦攀附。遂無涯限。排雲矯漢。飛□待翼。陸離蟬組。照灼潘旗。受脤推轂。執珪奉酎。變狹室於高門。改小冠於侯服。況復還周紐其六印。歸齊列其五鼎。常懼輪輕載積。基薄墉高。器覆危傾。人指鬼瞰。老與年并。疾隨衰及。塗遙齒截。漏迫鍾鳴。高舂之景一斜。不周之風忽至。菌蟪夕陰。倏駛無幾。堇蕣朝采。飄零已及。仰朱闕而掩涕。向濛谷而自悲。豈復式瞻拱默。仰接鍾鼓。儻帷蓋未親。東岳稍駐。擊壤鼓腹。其賜猶多。
  • 周王裒為庫狄峙致仕表曰:俛音赴曲。操終則外。傾身舉重。力殫斯斃。何者。日暮途遠。前哲所以告歸。漏盡載馳。昔賢以之知退。陳徐陵為王儀同致仕表曰:尺波歸海。恆歎不居。爝火為薪。猶悲假續。況復星迴日薄。通人有乞老之言。鍾鳴漏盡。前史有夜行之誡。五陵鼎族。家傳軒冕。四姓鄉侯。榮由恩澤。雖虛名靡實。世官非才。年力方彊。雖不能辭退。今三元肇慶。六呂司春。得奉萬壽之盃。豫參百辟之禮。便釋朝衣。謹遵初服。方同孔光之杖。載遊戶庭。廣德之車。方懸私館。
  • 後漢班超上疏曰:蠻夷之俗。畏壯侮老。臣超犬馬齒耄。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棄捐。自以壽終屯部。誠無所恨。但願生入玉門關。不敢望封酒泉郡。
  • 又曰:(○又曰以下。明本無。馮校本云。此一段宋本有之。然辭義實不屬。語亦不可解。今按其文義。蓋賦名實。疑自他篇竄入者。俟考。)其誠無徵名實。賦以言行。具可揚倫。上方委我朝傑。搜材儒門。若取火于燧。求玉于崑。且知人則哲。永矢不諼。詢乎譽則汝察乎德。摭其實則明試以言。夫名。實之賓。實者名立。正先修名以責實。亦徵言而考行。假使賢愚紛糾。是非交競。用捨不雜於薰蕕。妍蚩豈逃乎龜鑑。若疇離祉。馴致其令。則傅說感於殷聰。驩兜迷於堯聖。原夫未分陶璧。尚混齊竽。議沓人口。聲喧路隅。乍好丹以非素。罕惡紫之奪朱。爭笐容於磻木。指徹瑕於瑾瑜。及夫舉直措枉。削繁省蕪。轉衡用心。既不畏於狂絜。取賢□廈。求智又侔於炙輠。信垂拱而仰成。亦奚為而不可。懿其恭樹桃李。假翼鵷鸞。仰春夏而延陰。面挾而遂轉。然後實無所蔽其跡。名無所匿其端。是二物也。坦然可觀。

  • 釋名曰: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語。敘也。敘己所欲說述也。
  • 說文曰:直言曰言。論議曰語。
  • 易曰:君子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
  • 又曰:言行君子之樞機。
  • 毛詩曰:哿矣能言。巧言如流。
  • 又曰:無易由言。
  • 又曰: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 又曰:于時言言。于時語語。
  • 左傳曰:晉叔向適鄭。鬷篾惡。從收器者立於堂下。一言而善。叔向聞之曰:必鬷明也。
  • 又曰:鄭子大叔卒。趙簡子為之臨。甚哀。曰:黃父之會。夫子語我九言。曰:無始亂。無怙富。無恃寵。無違同。無傲禮。無驕能。無復怒。無謀非德。無犯非義。
  • 禮記曰:事君。大言入則望大利。小言入則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祿。不以大言受小祿。
  • 又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
  • 又曰:言不危行。行不危言。
  • 又曰:五方之人。言語不通。
  • 大戴禮曰:黃帝弱而能言。(事具帝王部。)
  • 孝經曰: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 論語曰:定公問。一言可以興邦。有諸。子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一言可以喪邦。有諸。子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
  • 又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 又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繹之為貴。
  • 鄧析書曰:一言而非。駟馬不能追。一言不急。駟馬不能及。故惡言不出口。苛聲不入耳。
  • 尸子曰: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
  • 申子曰:一言正。天下定。一言倚。天下靡。
  • 莊子曰: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與之言哉。
  • 又曰: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
  • 鶡冠子曰:趙武靈王問龐煖曰:寡人聞飛語流傳曰: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 淮南子曰:得萬人之兵。不若聞一言之當。
  • 漢書曰:漢王與項羽臨廣武閒而語。
  • 又曰:太尉周勃迎代王。請閒。宋昌曰:所言公。公之。所言私。王者無私。
  • 又曰:韓信當斬。視滕公曰:不欲就天下乎。而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弗斬。與語大悅之。
  • 孫卿子曰:贈人以言。重於珠玉。傷人以言。甚於劍戟。
  • 吳志曰:張尚。孫皓時為侍郎。以言語辯捷見知。括地圖曰:太極山采華之草。服之通萬里之語。
  • 衛玠別傳曰:太尉王君。見阮千里而問曰:老莊與聖教異。(○太平御覽三百九十異上有同字。)阮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世號阮瞻三語掾。王君見而嘲之曰:一言可以辟。何假於三。阮曰:苟是天下民望。亦可無言而辟。復何假於一。
  • 神仙傳曰:老子生而能言。
  • 梁昭明太子大言詩曰:觀修鯤其若轍鮒。視滄海之如濫觴。經二儀而跼蹐。跨六合以翱翔。
  • 又細言詩曰:坐臥鄰空塵。憑附蟭螟翼。越咫尺而三秋。度毫釐而九息。
  • 梁殷鈞大言應令詩曰:噫氣為風。揮汗成雨。聊灼戴山龜。欲持探遂古。
  • 又細言應令詩曰:汎舟毛滴海。為政蝸牛國。逍遙輕塵上。指辰問南北。
  • 梁王規大言應令詩曰:俯身望日入。下視見星羅。噓八風而為氣。吹四海而揚波。
  • 又細言應令詩曰:針鋒於焉止息。髮杪可以翱翔。蚊眉深而易阻。蟻目曠而難航。
  • 梁王錫大言應令詩曰:欲遊五岳。迫不得申。杖千里之木。鱠橫海之鱗。
  • 又細言應令詩曰:冥冥藹藹。離朱不辯其實。步蝸角而三伏。經針孔而千日。
  • 梁張纘大言應令詩曰:河流既渴。日月俱騰。罝羅微物。動落雲鵬。
  • 又細言應令詩曰:遨遊蟻目辯輕塵。蚊睫成宇蝨如輪。
  • 梁沈約大言應令詩曰:隘此大汎庭。方知九陔局。窮天豈彌指。盡地不容足。
  • 又細言應令詩曰:開館尺捶餘。築榭微塵裹。蝸角列州縣。毫端建朝市。
  • 楚宋玉大言賦曰:楚襄王與唐勒景差宋玉。遊於陽雲之臺。王曰:能為寡人大言者上座。王因稱曰:操是太阿戮一世。流血沖天。車不可以厲。至唐勒曰:壯士難兮絕天維。北斗戾兮太山夷。至宋玉曰: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介倚天外。王曰:未可也。玉曰:并吞四夷。飲枯河海。跂越九州。無所容止。又小言賦曰:楚襄王既登陽雲之觀。命諸大夫景差唐勒宋玉等。並進大言賦。賦卒而宋玉受賞。又曰:有能為小言賦者。賜之雲夢之田。景差曰:戴氛埃兮垂𣿖塵。體輕蚊翼。形微蚤鱗。經由鍼孔。出入羅巾。唐勒曰:折飛糠以為輿。剖粃糟以為舟。憑蜽眥以顧盼。附蠛蠓而遐遊。又曰:館于蠅鬚。宴于毫端。亨虱腦。切蟣肝。會九族而同嚌。猶委餘而不殫。宋玉曰:無內之中。微物潛生。比之無象。言之無名。蒙蒙景滅。昧昧遺形。纖於毳末之微篾。陋於茸毛之方生。視之則眇眇。望之則冥冥。離朱為之歎悶。神明不能察其情。二子之言。磊磊皆不小。何如此之為精。王曰善。賜雲夢之田。
  • 晉傅咸小語賦曰:楚襄王登陽雲之臺。景差唐勒宋玉侍。王曰:能為小語者處上位。景差曰:蔑之子。形難為象。晨登蟻埃。薄暮不上。朝炊半粒。晝復得釀。亨一小虱。飽於鄉黨。唐勒曰:攀蚊髯。附蚋翼。我自謂重彼不極。邂逅有急相切逼。竄於針孔以自匿。宋玉曰:折薜足以為擢。舫粒糠而為舟。將遠遊以遐覽。越蟬溺以橫浮。若涉海之無涯。懼湮沒於洪流。彌數旬而汔濟。陟蟣蟻之崇丘。未升半而九息。何時達乎杪頭。
  • 魏陳暄應詔語賦曰:覈生民之要技。實言語以為前。樞機誠為急務。筆札乃是次焉。擬金人於右階。稱石人於左邊。鄭僑戎服而無媿。張儀舌存而理痊。唯諾唯辯。何者是與。故知于時言言。于時語語。若乃遼城嶮峻。齊陣交加。燕將恐懼。漢帝咄嗟。魯連纔吐數句。酈子直御單車。息十重之縈帶。賢百萬之諠譁。至於蘭臺靜祕。華燭高明。徐斟桂醑。緩奏秦聲。二三朋好。數四才英。既說前言之往行。重睹生死之交情。扼腕抵掌。攘袂盱衡。當斯時也。何者為榮。欲同吃如鄧士載。欲作辯似婁君卿。為守為相並如此。少意少事不成名。
  • 魏王粲反金人贊曰:君子亮直。不柔辟。友賤不恥。誨焉是益。我能發蹤。彼用遠跡。一言之賜。過乎璵璧。末世不敦。義與茲易。而言匪忠。退有其讁。
  • 晉蘇彥語箴曰:孔子曰:余欲無言。又曰:天何言哉。赫胥之世。大庭之治。玄風陶鼓。率直放志。熙熙群動。無欲無事。逮于三季。奔競茲彰。雷動風駭。飛辯雲翔。戰國紛擾。爭霸稱彊。爾乃遊說縱橫。騁技時王。銜刃懷毒。吐膏示芳。利動春露。害重冬霜。四紀若馳。七都翦亡。爰茲末俗。扇風簸颺。先意承旨。原情察鄉。擯爾籩豆。和樂且康。
  • 周太廟金人銘曰:孔子觀周。入后稷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無多事。多言多敗。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行所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不聞。神將伺人。燄燄弗滅。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毫末不札。將尋斧柯。
  • 晉孫楚反金人銘曰:晉太廟有石人焉。大張其口。而書其胸曰:我古之多言人也。無少言。無少事。少言少事。則後生何述焉。夫唯立言。名乃長久。胡為塊然。生鉗其口。凡夫貪財。烈士殉名。盜跖為濁。夷柳為清。鮑肆為臭。蘭圃為馨。莫貴澄清。莫賤滓穢。二者言異。歸於一會。堯懸諫鼓。舜立謗木。聽采風謠。惟日不足。道潤群生。化隆比屋。末葉陵遲。禮教彌衰。承旨則順。忤意則違。時好細腰。宮中皆飢。時悅廣額。下作細眉。逆龍之鱗。必陷斯機。括囊無咎。乃免誅夷。顛覆厥德。可為傷悲。斯可用戒。無妄之時。假說周廟。於言為蚩。是以君子。追而正之。
  • 晉歐陽建言盡意論曰:有雷同君子。問於違眾先生曰:世之論者。以為言不盡意。由來尚矣。至乎通才達識。咸以為然。若夫蔣公之論眸子。鍾傅之言才性。莫不引此為談證。而先生以為不然。何哉。先生曰:夫天不言。而四時行焉。聖人不言。而鑒識存焉。形不待名。而方圓已著。色不俟稱。而黑白以彰。然則名之於物無施者也。言之於理無為者也。而古今務於正名。聖賢不能去言。其故何也。誠以理得於心。非言不暢。物定於彼。非言不辯。言不暢志。則無以相接。名不辯物。則鑒識不顯。鑒識顯而名品殊。言稱接而情志暢。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稱也。欲辯其實。則殊其名。欲宣其志。則立其稱。名逐物而遷。言因理而變。此猶聲發響應。形存影附。不得相與為二。苟其不二。則無不盡。吾故以為盡矣。

  • 爾雅曰:徒歌謂之謠。
  • 毛詩曰: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 左傳曰:宋城。華元為植。巡功。城者謳曰: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于思于思。棄甲復來。
  • 家語曰:孔子相魯。齊人歸女樂。魯君淫荒。孔子遂行。師乙(○太平御覽四百六十五作已。)送孔子曰:吾欲歌。可乎。歌曰:彼婦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人之謁可以死敗。優哉游哉。聊以卒歲。
  • 列子曰:堯微服遊康衢。童兒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事具雜文部詩篇。)
  • 韓子曰:齊桓公飲酒醉。遺其冠。恥之。管仲曰:公不雪之以政。公曰:善。因發倉。賜貧窮。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復遺其冠乎。
  • 呂氏春秋曰:魏襄王使史起為鄴令。引漳水灌田。民大得利。相與歌曰:鄴有聖令為史公。決漳水。灌鄴旁。終古斥鹵生稻粱。
  • 史記曰:曹參為漢相國。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講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
  • 又曰:衛子夫為皇后。弟青貴震天下。天下歌之曰: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
  • 漢書曰:趙中大夫白公奏川渠引涇水。民得其饒。歌之曰: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鍤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事具產業部田篇。)
  • 又曰:馮立為西河上郡。在職公廉。與野王相代。治行相似而多恩。吏民乃歌曰:大馮君。小馮君。兄弟繼踵相因循。聰明聖智惠吏民。政如魯衛德化均。周公康叔猶二君。
  • 東觀漢記曰:張湛為漁陽太守。開田八千餘頃。勸民耕種。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秀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欺。(事具職官部刺史篇。)
  • 又曰:廉範。字叔度。為蜀郡太守。舊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範乃毀削先令。但嚴儲水而已。百姓歌之曰: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堵。昔無一襦。今有五蔥。(事具職官部刺史篇。)
  • 新序曰:延陵季子。以劍帶徐君墓樹。徐人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舊故。脫千金之劍。以帶丘墓。(事具懷舊篇。)
  • 謝承後漢書曰:岑胵遷魏郡大守。人歌之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我有蟊賊。岑君遏之。狗犬不驚。足下生𣯛。含哺鼓腹。焉知凶災。我嘉我生。獨丁斯時。美哉岑君。於戲在茲。
  • 又曰:皇甫嵩。請冀州一年田租。以贍飢民。百姓歌曰:天下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妻失夫。賴得皇甫復汝居。(事具職官部刺史篇。)
  • 又曰:劉騊駼除摐陽長。以病免。吏民思而歌之曰:悒然不樂。思我劉君。何時復來。安此下民。(事具職官部縣令篇。)
  • 又曰:郭賀。字喬卿。為荊州刺史。到官有殊政。百姓歌曰:厥德仁明郭喬卿。忠正朝廷上下平。(事具職官部刺史篇。)
  • 續漢書曰:張霸為會稽郡。越賊歸附。童謠曰:棄我戟。捐我矛。盜賊盡。吏皆休。
  • 又曰:李燮拜京兆。詔發西園錢。君上封事。遂上(○太平御覽四百六十五作止。)不發。吏民愛敬。乃謠曰:我府君。道教舉。恩如春。威如虎。剛不吐。弱不茹。愛如母。訓如父。
  • 吳志曰:周瑜少精意於音樂。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時人謠曰:曲復誤。周郎顧。
  • 吳錄曰:王譚。字世容。為成武令。民服德化。宿惡奔迸。父老歌曰:王世容。治無雙。省徭役。盜賊空。
  • 王隱晉書曰:王祥為本州別駕。時人歌曰:海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
  • 又曰:裴秀年十歲餘。時人謠曰:後進領袖有裴秀。
  • 又曰:諸葛恢。字道明。荀闓。字道明。蔡謨。字道明。有名譽。號曰中興三明。時人歌之曰:京師三明各有名。蔡氏儒雅荀葛清。
  • 續安帝紀曰:司馬休之兄尚。為桓玄所敗。休之奔淮泗。頗得彼之人心。從者為之歌曰:可憐司馬公。作性甚溫良。憶昔水邊戲。使我不能忘。
  • 會稽典錄曰:徐弘。字聖通。為汝陰令。誅鋤姦桀。道不拾遺。民歌之曰:徐聖通。政無雙。平刑罰。姦宄空。
  • 文士傳曰:束晢。太康中大旱。晢乃令邑人躬共請雨。三日水三尺。百姓為之歌曰:束先生。通神明。請天三日甘雨零。我黍以育。我稷以生。何以酬之。報束長生。
  • 殷氏世傳曰:殷褒為滎陽令。廣築學館。會集朋徒。民知禮讓。乃歌曰:滎陽令。有異政。脩立學校人易性。令我子弟恥訟爭。
  • 車頻秦書曰:符堅時。關隴百姓豐樂。民歌之曰:長安大街。兩邊種槐。下走朱輪。上有鸞栖。
  • 趙書曰:劉曜討陳安於隴域。安死。乃謠曰:隴城健兒曰陳安。體幹雖小腹中寬。愛養將士同心肝。(事具軍器槊篇。)
  • 趙書曰:汲桑。六月盛暑。重裘累茵。使人扇。患不清涼。斬扇者。時軍中為之謠曰:士為將軍何可羞。六月重茵被豹裘。不識寒暑斬他頭。
  • 襄陽耆舊記曰:山季倫每臨習池。未曾不大醉而還。恆曰:我高陽池中也。襄陽城中小兒歌之曰:山公何所去。往至高陽池。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時時能騎馬。倒著白接離。舉鞭向葛強。何如并州兒。
  • 世說曰:郤超王珣。並以俊才。為桓大司馬所眷。珣為主簿。超為記室參軍。超為人多鬚。珣形狀短小。時人為之歌曰:髯參軍。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 晉夏侯湛長夜謠曰:日暮兮初晴。天灼灼兮遐清。披雲兮歸山。垂景兮照庭。列宿兮皎皎。星稀兮月明。亭檐隅以逍遙兮。盻大虛以仰觀。望閶闔之昭晰兮。麗紫微之暉煥。
  • 晉湛方生懷歸謠曰:辭衡門兮至歡。懷生離兮苦辛。豈羈旅兮一慨。亦代謝兮感人。四運兮道盡。化新兮歲故。氣慘慘兮凝晨。風悽悽兮薄暮。雨雪兮交紛。重雲兮四布。天地兮一色。六合兮同素。山木兮摧披。津壑兮凝冱。感羈旅兮苦心。懷桑梓兮增慕。胡馬兮戀北。越鳥兮依陽。彼禽獸兮尚然。況君子兮去故鄉。望歸塗兮漫漫。盻江流兮洋洋。思涉路兮莫由。欲越津兮無梁。
  • 陳沈炯獨酌謠曰:獨酌謠。獨酌獨長謠。智者不我顧。愚夫余未要。不愚復不智。誰當余見招。所以成獨酌。一酌傾一瓢。生涯本漫漫。神理暫超超。一酌矜許史。再酌傲松喬。頻煩四五酌。不覺凌丹霄。倏忽厭五鼎。俄然賤九韶。彭殤無異葬。夷跖可同朝。龍蠖非不屈。鵬鷃但逍遙。寄語號呶侶。無乃大塵囂。

  • 說文曰:吟。歎也。
  • 釋名曰:吟。嚴也。其聲本出於憂愁。故聲嚴肅。使聽之悽歎也。
  • 毛詩序曰:吟詠情性。以風其上。
  • 鹽鐵論曰:曾子傍山而吟。山鳥下翔。
  • 東觀漢記曰:梁鴻常閉戶吟詠書記。
  • 魏志曰:管輅隨軍西行。過毌丘儉墓下。倚松樹哀吟。精神不樂。人問其故。輅曰: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誄雖美。無後可守。
  • 陳武別傳曰:陳武。字國本。休屠胡人。常騎驢牧羊。諸家牧豎十數人。或有知歌謠者。武遂學太山梁父吟。幽州馬客吟及行路難之屬。
  • 文士傳曰:李康。清廉有志節。不能和俗。為鄉里豪右所共害。故宦塗不進。作遊山九吟。
  • 蜀志諸葛亮梁父吟曰: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纍纍正相似。問是誰家冢。田強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 晉潘尼逸民吟曰:我顧傲。世自遺。舒志六合。由巢是追。沐浴池洪迅羽衣。陟彼名山。採此芝薇。朝雲靉靆。行露未晞。遊魚群戲。翔鳥雙飛。逍遙博觀。日晏忘歸。嗟哉世士。從我者誰。

  • 雜字解詁曰:嘯。吹聲。
  • 毛詩曰:有女仳離。條其嘯矣遇人之不淑矣。
  • 列女傳曰:魯漆室邑之女。過時未適人。倚柱而嘯。傍人聞之。心莫不為之慘者。鄰婦從之遊曰:何嘯之悲也。子欲嫁乎。吾為子求偶。漆室女曰:吾豈為不嫁之故而悲哉。憂吾君老太子少也。
  • 莊子曰:童子夜嘯。鬼數若齒。
  • 吳越春秋曰:吳王闔閭。將欲伐楚。登臺向南風而嘯。有頃而歎。群臣莫有曉王意者。伍子胥深知王憂。乃薦孫武。善為兵法。人莫知其能。
  • 魏略曰:諸葛亮在荊州遊學。每晨夜。常抱膝長嘯。
  • 竹林七賢論曰:阮籍。性樂酒。善嘯。聲聞數百步。
  • 又曰:籍常箕踞嘯歌。酣放自若。時蘇門山中。忽有真人在焉。籍親往尋。其人擁膝巖巔。遂登嶺從之。箕坐相對。籍乃商略終古以問之。仡然不應。籍因對之長嘯。有間。彼乃齗然笑曰:可更作。籍乃為嘯。意盡。退還半嶺。嶺巔唒然有聲。若數部鼓吹。顧瞻乃向人之嘯也。
  • 孫登別傳曰:孫登。魏末處卭北山中。以石室為宇。編草自覆。阮嗣宗聞登而往造焉。適見苫蓋被髮。端坐巖下鼓琴。嗣宗自下趍之。既坐。莫得與言。嗣宗乃嘲嘈長嘯。與鼓琴音諧會雍雍然。登乃逌爾而笑。因嘯和之。妙響動林壑。(事具樂府部琴篇。)
  • 晉陽秋曰:嵇康見孫登。登對之嘯。時不言。
  • 郭子曰:劉道真少時。善歌嘯。有一老姥。識其非常之人。甚樂其歌嘯。乃殺豚進之。道真食豚不謝。
  • 潯陽記曰:桓宣穆使人尋廬山。見一人謂之曰:君過前嶺。必逢二年少。相隨長嘯。試要問之。若不與言者。可速去。此人過嶺。果見二年少。以袂掩鼻長嘯。狀如惡鼻。呼不與言。
  • 世說曰:晉文王德盛功大。坐席嚴敬。擬於王者。唯阮籍箕踞嘯歌。酣放自若。
  • 又曰:劉越石為胡騎所圍。城中窘迫。劉乘月登樓清嘯。胡賊聞之。皆悽然長歎。
  • 搜神記曰:趙炳嘗臨水。從船人乞渡。船人不許。炳乃張蓋坐其中。長嘯呼風。亂流而濟。
  • 漢晉春秋曰:桓帝幸樊城。百姓莫不觀之。有一老父。獨耕不輟。議郎張溫使問焉。父嘯而不答。
  • 王廙別傳曰:王導與庾亮遊于石頭。會遇廙至。爾日迅風飛帆。廙倚樓而長嘯。神氣甚逸。
  • 神境記曰:滎(○按水經注三十八湘水篇營水逕營陽郡治。孫皓分零陵置。又晉亦有營陽郡。見晉書地理志江州下。是滎當作營。)陽郡西有靈源山。有石髓紫芝。昔者有採藥此山。聞林谷閒有長嘯者。今樵人往往猶聞焉。
  • 異苑曰:尋陽姑石。在江之坻。初桓玄至西下。令人登之。中嶺便聞長嘯。聲甚清澈。至峰。見一人箕踞石上。
  • 夢書曰:夢吹嘯者。欲有求。
  • 晉陸雲詩曰:逍遙近南畔。長嘯作悲歎。
  • 晉郭璞詩曰:綠羅結高林。蒙籠蓋一山。中有冥寂士。靜嘯撫清絃。
  • 晉成公綏嘯賦曰:逸群公子。體奇好異。傲世忘榮。絕棄人事。於是延友生。集同好。精性命之至機。研道德之玄奧。邈跨俗而遺身。乃慷慨而長嘯。發妙聲於丹脣。激哀音於皓齒。響抑揚而潛轉。氣衝鬱而熛起。協黃宮於清角。雜商羽於流徵。飄遊雲於泰清。集長風乎萬里。諒自然之至音。非絲竹之所擬。是故聲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諸身。役心御氣。動脣有曲。發口成音。觸類感物。因歌隨吟。清激切於竽笙。優潤和於瑟琴。列列飆揚。啾啾響作。奏胡馬之長思。向寒風乎北朔。又似鴻鴈之揚鶵。群鳴號乎沙漠。故能因形創聲。隨事造曲。應物無窮。機發響速。乃吟詠而發散。聲繹繹而響連。心滌蕩而無累。志離俗而飄然。
  • 晉殷仲堪將離詠曰:爾乃理轡杖策。或乘或步。行悲歌以諧歡。朗長嘯以啟路。
  • 晉桓玄與袁宜都書論嘯曰:讀卿歌賦。序詠音聲。皆有清味。然以嘯為髣彿有限。不足以致幽旨。將未至耶。夫契神之音。既不俟多贍。而通其致。苟一音足以究清和之極。阮公之言。不動蘇門之聽。而微嘯一鼓。玄默為之解顏。若人之興逸響。惟深也哉。
  • 袁山松答桓南郡書曰:嘯有清浮之美。而無控引之深。歌窮測根之致。用之彌覺其遠。至乎吐辭送意。曲究其奧。豈脣吻之切發。一往之清泠而已哉。若夫阮公之嘯。蘇門之和。蓋感其一奇。何為徵此一至。大疑嘯歌所拘耶。

  • 說文曰:欣。笑喜也。
  • 易曰:同人。先號咷而後笑。
  • 又曰:旅人。先笑而後號咷。
  • 又曰:笑言啞啞。
  • 毛詩曰:終風且暴。顧我則笑。謔浪笑傲。中心是悼。
  • 又曰: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 又曰:載笑載言。
  • 又曰:宴笑語兮。
  • 左傳曰:晉侯使郤克徵會于齊。齊頃公帷婦人。使觀之。郤子登。婦人笑於房。
  • 又曰:晉士彌牟送(○太平御覽三百九十一作逆。)叔孫于箕。叔孫使梁其跮(○御覽作踁。)待于門內。曰:余左顧而欬。乃殺之。右顧而笑。乃止。
  • 穀梁傳曰:季孫行父禿。晉郤克跛。衛孫良夫眇。曹公子首僂。同聘於齊。齊使禿者御禿者。跛者御跛者。僂者御僂者。蕭同叔子處臺而笑之。客不悅。(事具治政部。)
  • 論語曰: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 又曰:子游為武城宰。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 禮斗威儀曰:君桑土而王。其民人好大笑。
  • 樂聲儀曰:人情喜則笑矣。
  • 老子曰: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 晏子曰:齊景公置酒泰山。公四望喟然歎。泣數行。曰:寡人將去此堂國者而死耶。左右泣者三人。晏子搏髀仰天大笑曰:樂哉今之飲也。公怒曰:子笑何也。對曰:臣見怯君一。諛臣三。是以大笑。公慚。
  • 瑣語曰:師曠御晉平公鼓瑟。輟而笑曰:齊君與其嬖人戲。墜於床而傷其臂。平公命人書之曰:某月某日。齊君戲而傷。問之於齊侯。笑曰:然。有之。
  • 楚辭曰: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 又曰:行不群以顛越兮。又眾兆之所咍。
  • 呂氏春秋曰:戎常寇周。幽王擊鼓。諸侯皆至。褒姒大悅而笑。王欲褒姒之笑。數擊鼓而諸侯至。無寇。及真寇至。擊鼓而諸侯不來。遂為戎所滅。
  • 史記曰:孫子試兵。以王寵姬二人。以為軍隊長。三鼓。宮女皆掩口而笑。
  • 又曰:孟嘗君過趙平原君客之。趙人聞孟嘗君賢。出觀之。皆大笑曰:始以薛公為魁梧也。然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
  • 又曰:高祖奉玉卮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
  • 漢書曰:匡衡能解詩。諸儒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事具雜部詩篇。)
  • 蜀志曰:馬忠為人寬濟。有度量。但大笑而已。忿怒不形於色。
  • 晉中興書曰:石勒與李陽相近。陽性剛愎。每爭漚麻池。共相撲打。互有勝負。勒既貴。召陽至。引入。言及平生。酒酣。宣陽肘曰:卿年老。臂中故有力不。頗復與人鬥耶。孤往數得卿拳。卿亦快得孤毒手。因大笑。
  • 又曰:勒治門閤至峻。有醉胡乘馬。徑入府門。勒問門吏馮翥。向走馬入門。為是何人。翥惶遽。誤對忘諱。向有醉胡。乘馬馳來。即已訶問。胡人難與語。非小吏所制。勒笑曰:胡正自難可與言。
  • 蜀記曰:譙周。字允南。體貌素朴。無造次辯論之才。諸葛亮領益州牧。州(○太平御覽三百九十一作周。)為勸學從事。初見。左右皆笑。既出。有司請推笑者。亮曰:孤欲不能忍。況左右乎。
  • 世說曰:張華問陸機曰:雲何以不來。機曰:雲有笑疾。恐公未悉。故未敢。俄而雲詣華。華為人多姿制。又好帛纏鬚。雲見而大笑。不能自已。
  • 又曰:陸雲好笑。嘗著縗幘上舡。水中自見其影。便大笑不已。幾落水。
  • 又曰:桓南郡與道曜講老子。王侍中為主簿。在坐。桓公曰:王主簿可顧名思義。王未有答。且大笑。桓公曰:王思道故能作大家兒笑。
  • 晉孫楚笑賦曰:有度俗之公子。總萬物之細故。心髣彿乎巢由。以得意為至樂。不拘戀乎凡流。會親戚於高宇。結宗盟於綢繆。所以交頸偃仰。推匈指掌。冗洪聲於通谷。順長風以流響。氣參譚以相屬。若將頹而復往。或嚬蹙俛首。狀似悲愁。怫鬱唯轉。呻吟郁伊。或攜手悲嘯。噓天長叫。遲重則如陸沉。輕疾則如水漂。徐疾任其口頰。員合得乎機要。或中路背叛。更相毀賤。傾倚叵我。彫聲迄乎日晏。信天下之笑林。調謔之巨觀也。

  • 尚書曰:睿作聖。
  • 又曰:聖作則。
  • 莊子曰:以德分人謂之聖。
  • 白虎通曰:才稱萬人曰傑。倍傑曰聖。風俗通曰:聖者。聲也。通也。言其聞聲知情。通於天地。條暢萬物也。
  • 家語曰:聖者。德合天地。變通無方也。
  • 易曰: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 禮記曰: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譬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燾。譬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
  • 又曰: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叡智。足以有臨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齋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 毛詩曰:周公攝政。遠則四國流言。近則王不知。周大夫美不失其聖也。
  • 又曰:思齊。文王所以聖也。
  • 大戴禮曰:聖人有國。則日月不食。星辰不孛。
  • 又曰:哀公問曰:何謂聖人。孔子對曰:所謂聖人者。智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測物之情性者也。
  • 論語曰: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 禮記曰:聖人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
  • 家語。國有聖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猶卻步而求及前人也。
  • 六韜曰:聖人與天下之人皆安樂。
  • 又曰:聖人守無窮之府。用無窮之才。天下仰之而治。
  • 管子曰:聖人若天然。無私覆。若地然。無私載也。私者亂天下也。
  • 老子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 文子曰:聖人同死生。愚人亦同死生。聖人之同死生。明於分理也。愚人之同死生。不知利害所在也。
  • 又曰:聖人以仁義為準繩。中繩之謂君子。不中繩之謂小人。
  • 列子曰:龍叔謂文摯曰: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摯即命龍叔背明而立。文摯從後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幾聖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達。今聖智為病者。或由此乎。又曰:商太宰見孔子曰:丘聖者與。答曰:聖則丘何敢。曰:三王聖者與。答曰:三王善任智勇者。聖則丘弗知。曰:五帝聖者與。答曰:五帝善任仁義者。聖則丘弗知。曰:三皇聖者與。答曰:三皇善因時者。聖則丘弗知。商曰:然則孰者為聖。孔子曰:西方聖者。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 又曰:庖犧女媧神農夏后。蛇身人面牛首。此非人之狀。而有大聖之德。(事具帝王部女媧篇。)
  • 孟子曰: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 莊子曰: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者。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吾教之其果為聖人也。
  • 又曰:堯辭封人曰:我以汝為聖人。曰:夫聖人鶉居而鷇食。鳥行而無跡。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閒。千歲厭世。去而上僊。乘彼白雲。至于帝鄉。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
  • 孫卿子曰:神固謂之聖人。聖人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此矣。
  • 又曰: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聖人者天下利器。
  • 淮南子曰:聖人不貴尺璧而重寸陰。故禹之趍時也。履遺而弗取。冠挂而弗顧。
  • 又曰:唯聖人為能知權。言而必信。期而必當。天下之高行也。
  • 又曰:孔子不黔突。墨子不暖席。是故聖人蒙恥辱以干世主者。非以貪祿慕位。欲事天下之利。除萬民之害也。神農憔悴。堯瘦臞。舜微黑。禹胼胝。由此觀之。則聖人之憂勞百姓亦甚矣。
  • 又曰:古者聖人。勞形盡慮。為民興利除害。羸天下之憂。而任海內之事。聖人之憂民。如此其明也。
  • 楊子法言曰:或問孔子之時。諸侯有知孔子聖者與。曰:知之。若知之則曷為不用。曰:不能。曰:知聖而不能用。可得聞乎。曰:用之則棄其所習。逆其所從。彊其所劣。捐其所能。非天下之至。孰能用之。
  • 韓詩外傳曰:辟土殖穀者。后稷也。決江疏河者。禹也。聽獄執中者。皋陶也。然而有聖名者。堯也。
  • 神異經曰:西南大荒中。人身長十丈。其腹圍九丈。踐龜蛇。戴朱鳥。左手憑青龍。右手憑白虎。知河海斗斛。識山石多少。知天下鳥獸言語。識土上人所道。知百穀可食。識草木鹹苦。名曰聖。一曰哲。一名通。一名無不達。
  • 尚書大傳曰:天無別風淮雨。中國有聖人。
  • 姚信士緯曰:聖人高不可極。深不可測。窮神知化。獨見先識。仁若春陽。信若影響。此所稟於天也。
  • 說苑曰:聖人之於百姓也。其猶赤子乎。飢者食之。寒者衣之。將之養之。育之長之。唯恐其不至於大也。
  • 後漢張超尼父頌曰:巖巖孔聖。異世稱傑。量合乾坤。明參日月。德被八荒。名充遐外。終於獲麟。遺歌魯衛。
  • 晉孫楚尼父頌曰:皇矣尼父。聖哲之傑。德比天地。明齊日月。周室陵遲。大道蕪穢。禮樂崩阻。姦雄罔世。乃養門徒。廣延俊乂。垂訓列國。頌聲魯衛。威震夾谷。義厭陳蔡。德之休明。幽而彌泰。超美三代。風馳雲邁。
  • 晉陸機孔子贊曰:孔子叡聖。配天弘道。風扇玄流。思探神寶。明發懷周。興言謨老。靈魄有行。言觀蒼昊。清歌先誡。丹書有造。
  • 晉湛方生孔公贊曰:文王既沒。微言將墜。邈哉孔公。龍見九二。闡化繫象。素王洙泗。發揮中葉。道映周季。
  • 後漢禰衡魯夫子碑曰:受天至精。純粹睿哲。崇高足以長世。寬容足以廣包。幽明足以測神。文藻足以辯物。然而敏學以求之。下問以諏之。虛心以受之。深思以詠之。愍周道之迴遹。悼九疇之乖悖。故發憤忘食。應聘四方。魯以大夫之位。任以國政之權。譬若飛鴻鸞於中庭。騁騏驥於閭巷也。是以期月之頃。五教克諧。移風易俗。邦國肅焉。無思不服。懿文德以紆餘。綴三五之紀綱。流洪耀之休赫。曠萬世而揚光。夫大明以動。天則也。廣大無疆。地德也。六經混成。洪式也。備此三者。聖極也。合吉凶於鬼神。遂殂落於夢寐。是以風烈流行。無所不通。故立石銘勛。以示昭明。辭曰:煌煌上天。篤降若人。邈矣悠哉。千祀一鄰。明德弘監。情性存存。弈弈純嘏。稽憲乾坤。曜彼靈祇。以訓黎元。終日乾乾。配天之行。在險而正。在困而亨。窮達之運。委諸穹蒼。日月則陰。天地不光。聖叡殂崩。大猷不綱。
  • 後漢孔融聖人優劣論曰:荀愔等以為聖人俱受乾坤之醇靈。稟造化之和氣。該百行之高善。備九德之淑懿。極鴻源之深閭。窮品物之情類。曠蕩出於無外。沉微淪於無內。器不是周。不充聖極。荀以為孔子稱大哉堯之為君也。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是為覆蓋眾聖。最優之明文也。孔以堯作天子九十餘年。政化洽於民心。雅頌流於眾聽。是以聲德發聞。遂為稱首。則易所謂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百年然後勝殘去殺。必世而後仁者也。故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堯之為聖也。明其聖與諸聖同。但以人見稱為君爾。
  • 梁沈約辯聖論曰:聖人蓋人中之含明德。盡照精粹凝玄者。或三聖並時。或千載寂蔑。聖人遺情忘己。常以兼濟為念。若不登九五之位。則其道不行。非以黃屋玉璽為尊貴也。文王造周而未集。武王集之而未成。周公雖無王錄。而父兄二聖之烈。不可以終。若夫表以聖功。制禮作樂。則太平之基不著。二聖之美不彰。孔子當無錄之運。值自晦之時。而云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欲以聖德示天下。垂來世。當仲尼在世之時。世人不言為聖人也。伐樹削跡。干七十君而不一值。或以東家丘。或以為喪家犬。若不高歎鳳鳥。稱夢周公。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則當世安知其聖人乎。

  • 毛詩曰:丘中有麻。思賢也。
  • 又曰:南山有臺。樂得賢也。得賢則能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
  • 春秋繁露曰:氣之清者為精。人之清者為賢。治身者以積精為寶。治國者以積賢為道。
  • 尚書曰:所寶惟賢。則邇人安。
  • 又曰:野無遺賢。
  • 論語曰:賢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
  • 又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者也。
  • 又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
  • 又曰:臧文仲其(○太平御覽四百零二其下有竊位者歟四字。此脫。)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 又曰:賢賢易色。
  • 京房易飛候曰:視四方常有大雲。五色具而不雨。其下有聖賢人隱。
  • 家語曰:孔子讀史。至楚復陳。喟然曰:賢哉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非申叔時之忠。弗能見其義。非莊王賢。弗能受其訓。
  • 又曰:哀公問孔子曰:當今之君。孰者最賢。孔子曰:有衛靈公乎。公曰:吾聞其閨門無別。而子賢之何也。對曰:靈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智足以治千乘。靈公任之。有大夫史鰌。以道去衛。而靈公卻舍。琴瑟不御。臣以此賢之。不亦可乎。國語曰:臼季使於冀野。見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賓。歸而進之曰:得賢人。敢以告。文公曰:子何。以知其賢也。對曰:臣見其不忘敬也。使為下軍大夫。
  • 列子曰:治國之難。在於知賢。而不在自賢。
  • 尹文子曰:尹文子見齊宣王。宣王歎國寡賢。尹文子曰:使國悉賢。孰處王下。王曰:國悉不肖。(○太平御覽四百二肖下有可乎尹文子曰國悉不肖十字。此脫。)孰理王朝。王曰:賢與不肖。皆無可乎。文子曰:不然。有賢。有不肖。故王尊於上。臣卑於下。賢賢退不肖。所以有上下也。
  • 申子曰:千里有賢者。是比肩而立也。
  • 孫卿子曰:古之賢人。食則餰鬻不足。衣則短褐不完。然而非禮不進。非義不受。
  • 呂氏春秋曰:公孫枝獻百里奚於繆公。三月。請屬事焉。公曰:買之五羊之皮而屬事。無乃為天下笑乎。枝曰:信賢而任之。君之明也。議賢而下之。臣之忠也。夫誰笑哉。
  • 又曰:賢者遺人以仁。
  • 又曰:得地千里。不如得一賢也。
  • 又曰:魏文侯過段干木之閭而式。其僕曰:君胡式。曰:干木賢者也。吾安敢不式。
  • 韓子曰:晉平公問叔向曰:吾群臣孰賢。對曰:趙武賢。武立如不勝衣。言如不出口。然其所舉者數十人。皆令德也。
  • 黃石公三略曰:傷賢者殃及三世。蔽賢者身當其害。達賢者福流子孫。嫉賢者名不存。
  • 韓詩外傳曰:聖人求賢者以自輔。
  • 又曰:魏文侯問孤卷子曰:父子兄弟臣賢。足恃乎。對曰:父賢不過堯。而丹朱放。子賢不過舜。而瞽瞍拘。兄賢不過舜。而象傲。弟賢不過周公。而管叔誅。臣賢不過湯武。而桀紂伐。君欲治。亦從身始。人何可恃。
  • 物理論曰:賢人為德。體自然也。故語曰:黃金累千。不如一賢。
  • 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曰:夫賢者國家之器用也。所任賢。則趍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則用力少而就效眾。故工人之用鈍器也。勞筋苦骨。終日矻矻。及巧冶鑄干將之樸。清水淬其鋒。越砥斂其鍔。水斷蛟龍。陸剸犀革。使離婁督繩。公輸削墨。雖崇臺五層。延袤百丈而不溷者。工用相得也。故服絺綌之涼者。不苦盛暑之鬱燠。襲狐貉之煖者。不憂至寒之淒滄。何則。有其具者易其備。有賢人君子。亦聖王之所以易海內也。君人者。勤於求賢。而逸於得人。人臣亦然。昔賢者之未遭遇也。圖事揆策。則君不用其謀。陳見悃誠。則上不然其信。進仕不得施效。斥逐又非其諐。是故伊尹勤於鼎俎。太公困於鼓刀。百里自鬻。甯子飯牛。及其遇明君。遭聖主也。運籌合上意。諫爭則見聽。進退得關其忠。任職得行其術。剖符錫壤而光祖考。傳之子孫。以資說士。故世必有聖智之君。而後有賢明之臣。詩曰:思皇多士。生此王國。故世平王聖。俊乂將自至。若堯舜禹湯文武之君。獲稷契皋陶伊尹呂望之臣。明明在朝。穆穆列布。故聖主必待賢臣而弘功業。俊士亦俟明主以顯其德。上下俱欲。歡然交欣。千載一會。論說無疑。翼乎如鴻毛遇順風。沛乎若巨魚縱大壑。其得意如此。則胡禁不止。曷令不行。化溢四表。橫被無窮。遐夷貢獻。萬祥必臻。是以聖王不遍窺望。而視已明。不殫傾耳。而聽已聰。
  • 晉夏侯湛顏子贊曰:知彰知微。體深研機。明象介石。量同聖師。探賾罔滯。在言靡遺。仰諸惟高。瞻之攸希。
  • 又左丘明贊曰:世亂讒勝。君子道憂。丘明達聖。致志春秋。微言逃難。旁行不流。庶幾斯文。希志訓猷。
  • 晉戴逵顏回贊曰:神道天絕。理非語象。不有伊人。誰憐誰仰。際盡一時。照無二朗。契彼玄跡。冥若影響。
  • 晉孫楚顏回贊曰:束身勵行。宗事聖道。鑽仰孜孜。視予猶考。
  • 後漢禰衡顏子碑曰:稟天地之純和。鍾岳瀆之休靈。睿哲之姿。誕自初育。英絕之才。顯乎嬰孩。在束脩之齒。入宣尼之室。德行邁於三千。仁風橫於萬國。知微知章。聞一覺十。用行舍藏。與聖合契。名為四友之冠。寔盡疏附之益。爾乃安陋巷。挹清流。甘簞瓢以充飢。雖屢空而不憂。于時河不出圖。周祚未訖。仲尼無舜禹之功。先生包元凱之烈。其辭曰:亞聖德。蹈高蹤。遊洙泗。肅禮容。備懿體。心彌沖。秀不實。振芳風。配聖饋。圖辟雍。紀德行。昭罔窮。
  • 魏高貴鄉公顏子論曰:心不違仁。行無二過。用行舍藏。與同進退。聽承聖言。罔有不喻。敘之於易。以章殊異。死則悲慟。謂天喪己。所以慇懃至於此者。聖人嘉美良才之效也。設使天假之年。後孔子沒。焉知其不光明聖道。闡揚師業。有卓爾之美乎。百慮之所得。愚者有焉。願後之君子。詳覽之焉爾。

  • 說苑曰:逆命利君謂之忠。
  • 孝經曰: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 左傳曰:晉獻公使荀息傅奚齊。對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其濟君之靈也。不濟則以死繼之。公曰:何謂忠貞。對曰: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
  • 又曰:晉懷公命無從亡人。狐突之子毛及偃。從重耳在秦。弗召。懷公執突曰:子來則免。對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策名委質。貳乃辟也。父教子貳。何以事君。乃殺之。
  • 又曰:楚子滅若敖氏。其孫葴尹克黃使於齊。聞亂。其人曰:不可以入矣。葴尹曰:君。天也。天可逃乎。遂歸復命。自拘司敗。
  • 又曰:季文子卒。無衣帛之妾。無食粟之馬。無藏金玉。無重器備。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於公室也。相三君矣。而無積。可不謂忠乎。
  • 又曰:楚子囊將死。遺言謂子庚曰:必城郢。君子謂子囊忠。將死不忘衛社稷。可不謂忠乎。忠。民之望也。
  • 家語曰:孔子曰:晏子於君為忠臣。於行為恭敏。
  • 晏子曰:梁丘據問晏子曰:子事三君。君不同心。而子俱從焉。仁人固多心乎。對曰: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
  • 韓詩外傳曰:有大忠。有次忠。有下忠。若周公於成王。可謂大忠。管仲於桓公。可謂次忠。子胥於夫差。可謂下忠矣。
  • 又曰:狄人殺衛懿公。盡食其肉。獨舍其肝。弘演使還。哭畢呼天。因自出其肝。內懿公之肝。齊桓公聞之曰:弘演可謂忠矣。
  • 史記曰:項籍圍漢王於滎陽。漢將紀信曰:事已急。請為王。王可間出。紀信乘黃屋左纛。曰:城中食盡。漢王降。楚軍皆呼萬歲。漢王與數十騎出。項王燒殺紀信。
  • 說苑曰:楚莊王立。三年不聽朝。令於國曰:諫者死。蘇從曰:處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祿。愛死不諫。非忠也。乃諫。(事具諫篇。)
  • 又曰:卑身賤體。進賢不解。數稱往古之行事。以厲王意。庶幾有益。以安國家。如此者忠臣也。
  • 漢書曰:非劉氏不王。高祖制詔御史。長沙王吳芮忠。其定著令。
  • 又曰:王莽遣使者。即拜龔勝。以印綬就加勝身。勝輟推不受。曰:吾受漢家厚恩。無以報。豈以一身事二姓哉。語畢。遂不復飲食。積十四日死。
  • 東觀漢記曰:光武指王常謂群臣曰:此家率下江諸將。輔翼漢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是日遷常為漢忠將軍。
  • 續漢記曰:陰識拜特進。極言正議。至與賓客語。不及國事。常慕仲山甫夙夜匪解。
  • 又曰:溫序為護軍校尉。行部至隴西。為隗囂將荀宇等所劫。欲生降序。序大怒。以節撾殺人。賊趍欲殺序。宇止之曰:義士欲死節。賜劍令自裁。序受劍。銜鬚著口中。歎曰:無令鬚汙土。遂伏劍。
  • 謝承後漢書曰:漢安元年。選遣八使。巡行風俗。餘人受命之部。而張綱獨埋輪於洛陽都亭。曰:豺狼當路。安問狐狸。遂奏大將軍梁冀無君之心十五事。皆臣子所切齒者也。
  • 魏志曰:王脩為大農郎中令。時嚴才反攻掖門。脩聞變。將官屬出至宮門。太祖在銅雀臺。望見之曰:彼來者。必王叔治也。相國鍾繇謂脩曰:舊京城有變。九卿各居其府。脩曰:居府雖舊。非赴難之義也。
  • 又曰:典韋拜都尉。太祖引置左右。將親兵數百人。常繞帳。韋性忠至謹重。常晝夜立侍。終日夜宿帳左右。稀歸私寢。蜀志曰:初諸葛亮自表後主。成都有桑八百。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至於臣在外任。隨身衣食。悉仰於官。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嬴財。及卒。如其所言。
  • 周處別傳曰:互(○初學記十七作氐。)賊為亂。以處為建威將軍。以兵五千。受夏侯俊節度。處遂進軍大戰。仰天歎曰:古者良將受命。鑿凶門以出。蓋有進無退。我為大臣。以身殉國。不亦可乎。遂戰死。
  • 梁元帝忠臣傳記(○初學記十七作受。)託篇贊曰:太真英挺。投袂勤王。伯猷蹈節。身殞名揚。嶷嶷景倩。主亡與亡。嗟乎尚矣。惟國之良。
  • 又忠臣傳諫(○原作陳。據本書二十四諫篇引序改。)爭篇贊曰:子政鏗鏗。誠存社稷。朱游折檻。遂其婞直。
  • 又忠臣傳執法篇贊曰:設官分職。咸曰師師。彼己之子。邦之直司。豺狼當路。安問狐狸。昏明有世。直道無時。
  • 梁元帝上忠臣傳表曰:資父事君。寔曰嚴敬。求忠出孝。義兼臣子。是以冬溫夏凊。盡事君之節。進思將美。懷出奉之義。羲軒改物。殷周受命。三能十亂。九棘五臣。靡不夙夜在公。忠為令德。若使縉雲得姓之子。姬昌魯衛之臣。是知理合君親。孝忠一體。性與率由。因心致極。臣連華霄漢。憑暉日月。三握再吐。夙奉紫庭之慈。春詩秋禮。早蒙丹扆之訓。宣帝褒德。麟閣畫充國之形。顯宗念功。雲臺圖仲華之象。
  • 梁王筠答湘東王示忠臣傳牋曰:竊以孝實天經。忠為令德。百行攸先。一心靡或。昔淮南鴻烈。事無的准。沛王通論。義止儒術。東平獲譽為片言。臨淄見稱文辭小道。孰若理冠君親。義兼臣子。謹當宣示遐邇。光揚德音。
  • 梁元帝忠臣傳序曰:夫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因生所以盡孝。因位所以立忠。事君事父。資敬之理寧異。為臣為子。率由之道斯一。忠為令德。竊所景行。且孝子烈女逸民。咸有別傳。至於忠臣。曾無述製。今將發篋陳書。備加論討。
  • 又忠臣傳死節篇序曰:自非識君臣之大體。鑒生死之弘分。何以能滅七尺之軀。殉一顧之感。然平路康衢。從容之道進。危塗險徑。忠貞之節興。登平路者易為功。涉險塗者難為力。從容之用。世不乏人。忠貞之概。時難屢有。

  • 爾雅曰:善事父母曰孝。
  • 孝經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 又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 又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 禮記曰: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 又曰:公明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
  • 又曰: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絕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
  • 又曰:生則敬養。死則敬享。
  • 毛詩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育我。長我畜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惪。昊天罔極。
  • 論語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 又曰: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子游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尸子曰:曾子每讀喪禮。泣下霑襟。常以一夕五起。視衣之厚薄。枕之高卑。
  • 韓詩外傳曰:曾子曰:往而不可還者。親也故孝欲養而親不待。是故椎牛而葬。不如雞豚之逮親存也。初吾為吏。祿不及釜。尚欣欣而喜者。非以為多也。樂其逮親也。既沒之後。吾嘗南遊於楚。得尊官焉。堂高九尺。轉嘗(○初學記十七。太平御覽四百十四作轂。)百乘。然猶北嚮而泣涕者。非為賤也。悲不逮吾親也。故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說苑曰:曾子常有為不中。曾皙怒。援木擊之。曾子有頃乃蘇。退鼓瑟而歌。孔子聞之。告門人曰:參來勿內也。昔舜事瞽瞍。索而使之。未嘗不在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而小箠則受。大箠則走。今曾子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義。不孝孰大乎。
  • 又曰:韓伯瑜有過。其母笞之。泣。母曰:他日未嘗泣。今何泣。對曰:他日得笞。嘗痛。今母之力不能痛。是以泣也。
  • 又曰:閔子騫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復有二子。子騫為其父御車。失轡。父持其手。衣甚單。父則歸。呼其後母兒。持其手。衣甚厚溫。即謂其婦曰:吾所以娶汝。乃為吾子。今汝欺我。去無留。子騫前曰:母在一子單。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故曰:孝哉閔子騫。一言其母還。再言三子溫。
  • 列女傳曰: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采衣。嘗取漿上堂。跌仆。因臥地為小兒啼。或弄烏鳥於親側。
  • 漢書曰:淳于緹縈。齊人淳于意。五女無男。坐事當刑。緹縈最小。涕泣隨父到長安。上書曰:妾父為監。齊中皆稱廉平。今坐事當刑。妾乞沒為官婢。以贖父罪。文帝詔免意罪。并除肉刑。
  • 又曰:文帝母薄太后疾。文帝侍養數年。衣不解帶。親供粢盛。坐罪不及父母。下哀矜之詔。
  • 又曰:金日磾母。教誨兩子。甚有法度。上聞而嘉之。母病死。詔圖畫於甘泉宮。署曰休屠王閼氏。日磾每見畫。常拜之涕泣。
  • 東觀漢記曰:長沙義士古初。父喪未葬。鄰人火起。及初舍下。棺不可移。初冒火伏棺上。俄而火滅。
  • 又曰:趙咨至孝。躬率子孫。耕農為養。盜嘗夜往劫之。咨恐母驚懼。乃先至門迎盜。因請為設食。謝曰:老母八十。疾病須養。居貧。乞置衣糧。妻子餘物無所惜。諸盜皆慚歎。跪曰:所犯無狀。干暴賢者。言畢奔走。
  • 又曰:黃香父為郡五官。貧無奴僕。香躬執勤苦。盡心供養。冬無被蔥。而親極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溫席。
  • 續漢書曰:申徒蟠九歲喪父。孝毀過禮。服除。不進肉十餘年。每忌日。輒三日不食。
  • 郭林宗別傳曰:茅容耕於野。避雨樹下。眾皆夷踞相對。獨容危坐愈恭。林宗行。見而奇之。與言。因請寓宿。既而日夕。容殺雞為饌。林宗謂為己設。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菜蔬供客同飯。林宗起拜曰:卿賢乎我哉。
  • 汝南先賢傳曰:薛苞好學篤行。喪母。以至孝聞。父娶後妻而憎苞。分之令出。苞日夜號泣不能去。至被敺杖。不得已。廬於舍外。旦入而掃。父怒。又逐之。乃廬於里門。昏晨不廢。積歲餘。父母慚而還之。
  • 蜀志曰:先主在樊。率其眾南行。諸葛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以此方寸心。今已失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於此別。遂詣曹公。
  • 吳書曰:顧悌。以孝悌廉正。聞於鄉黨。每得父母書。洒埽整衣服。設几案。舒書其上。拜跪讀之。每句應諾畢。復再拜。父有疾耗之問。臨書垂泣哽噎。父終。水漿不入口五日。孫權為作布衣一襲。強令悌釋服。悌雖以公義自割。猶以為不見父喪。常畫壁作棺象。設神坐於下。每對之哭泣。服未闋而卒。晉中興書曰:吳隱之少有孝行。遭母憂。哀毀過禮。太常韓康伯鄰居。隱之每哭。康伯母輒輟事流淚。悲不自勝。
  • 蕭廣濟孝子傳曰:媯皓父昆。被劾入重。皓年十六。髡頭詣闕。通章不省。皓不飲食。懷石腰中。詣公卿。輒出石置地。叩頭流血覆面。莫不傷懷。遂奏理昆罪。
  • 師覺授孝子傳曰:程曾年七歲。喪母。哀號哭泣。不異成人。祖母憐之。嚼肉食之。覺有味。便吐去。
  • 宗躬孝子傳曰:吳坦之。隱之兄也。母葬夕。設九飯祭。坦之每臨一祭。輒號慟斷絕。至七祭。吐血而死。
  • 又曰:張景胤六歲喪母。母遺物悉散施。唯留一畫扇。每感思。輒開匣流涕。父邵為吳興太守。暴疾報至。天雪水涸。便徒跣上岸。左右捉履靺逐。發都。夜晝三日半至郡。入郭奉諱。氣絕吐血。久乃蘇。
  • 又曰:華寶八歲。義熙中。父從軍。語寶曰:吾還。當營婚冠。值咸陽喪亂。吉凶兩絕。寶年六十。遂不冠娶。舉言流涕。
  • 又曰:何子平事母至孝。為楊州從事。月俸得白米。輒貨市粟麥。人或問之。答曰:尊老在東。不辦常得米。何容獨食白粲。母喪。年將六十。有孺。子之慕。晝夜號叫。暑避清涼。冬不衣絮。
  • 又曰:桑虞喪父。年十四。毀瘠過禮。日食百粒。以糝藜藿。
  • 續搜神記曰:吳猛性至孝。小兒時。在父母邊臥。時夏月。多蚊虻。而終不搖扇。云懼蚊虻去我及父母。父母終。行服墓次。蜀賊縱暴。焚燒邑屋。發掘丘隴。民人迸竄。猛在墓側。號慟不去。賊為之感愴。遂不犯。
  • 荀氏家傳曰:荀顗年踰耳順。而母年九十。色養烝烝。以孝聞。在喪憔悴。貌不可識。若嬰孺之號。哀慟傍人。
  • 魏王粲思親詩曰:穆穆顯妣。德音徽止。思齊先姑。志侔姜姒。躬此勞瘁。鞠予小子。小子之生。遭世罔寧。烈考勤時。從之于征。奄遘不造。隱憂是嬰。咨予靡及。退守祧祊。
  • 晉孫綽表哀詩曰:天地之德曰生。生之所恃者親。親存則歡泰情盡。親亡則哀悴理極。故老萊婆娑於膝下。曾閔泣血於終年。哀悼之思至矣。自然之性篤矣。余以薄祜。夙遭閔凶。越在九齡。嚴考即世。未及志學。過庭無聞。天覆既淪。俯憑坤厚。殖根外氏。賴以成訓。然以不才。不能負荷仁妣。弘母儀之德。邁榮寒之操。雕琢固頑。勉以道義。庶幾砥礪犬馬之報。豈悟一朝。復見孤棄。上天極禍。怨痛莫訴。皆由惡積咎深。不能通感。自丁荼毒。載離寒暑。茵帷塵寂。棟宇寥怳。仰悲軌跡。長自矜悼。不勝哀號。作詩一首。敢冒諒闇之譏。以申罔極之痛。詩曰:茫茫太極。賦授理殊。咨生不辰。仁考夙徂。微微沖弱。眇眇偏孤。叩心昊蒼。痛貫黃墟。肅我以義。鞠我以仁。嚴邁商風。恩洽陽春。昔聞鄒母。勤教善分。懿矣慈妣。曠世齊運。嗟予小子。譬彼土糞。俯愧陋質。仰忝高訓。悠悠玄運。四氣錯序。自我酷痛。載離寒暑。寥寥空堂。寂寂響戶。塵蒙几筵。風生棟宇。感昔有恃。望晨遲顏。婉孌懷袖。極願盡歡。奈何茲妣。歸體幽埏。酷矣痛深。剖髓摧肝。
  • 晉夏侯湛離親詠曰:剖符兮南荊。辭親(○親下明本有了字。當作兮。此脫。)遐征。發軔兮皇京。夕臻兮泉亭。撫首兮內顧。按轡兮安步。仰戀兮後塗。俯歎兮前路。既感物以永思兮。且歸身乎懷抱。苟違親以從利兮。匪曾閔之攸寶。視微榮之瑣瑣兮。知吾志之愈小。獨申愧於一心兮。慚報德之彌少。
  • 魏陳思王曹植懷親賦曰:濟陽南澤。有先帝故營。遂停馬住駕。造斯賦焉。獦平原而南騖。睹先帝之舊營。步壁壘之常制。識旌麾之所停。在官曹之典列。心髣彿於平生。迴驥首而永逝。赴脩塗以尋遠。情眷眷而顧懷。魂須臾而九反。
  • 晉陸機祖德賦曰:咨時文之懿祖。膺降神之靈曜。栖九德以弘道。振風烈以增劭。彼劉公之矯矯。固雲網之逸禽。既憑形以傲物。諒傅翼而栖林。伊我公之秀武。思無幽而弗昶。形鮮烈於懷霜。澤溫惠乎挾纊。牧希世之洪捷。固山谷而為量。西夏坦其無塵。帝命赫而大壯。登具瞻於太階。濯長纓乎天漢。解戎衣以高揖。正端冕而大觀。戢靈武於既曜。恢時文於未煥。騰絕風以逸騖。庶遐蹤于公旦。
  • 又述先賦曰:仰先后之顯烈。懿暉祚之允輯。應遠期於已曠。昭前光於未戢。抱朗節以遐慕。振奇跡而峻立。在虐臣之貪禍。據西山而作違。招長轂於河畔。飲冀馬乎江湄。頓雲網而潛泳。揮神戈而外臨。敵罔隆而弗夷。逆無微而不禽。茂德韡其既休。元勳曄而荐舉。襲袞服於太階。配三台乎其所是。故其生也榮。雖萬物咸被其仁。其亡也哀。雖天網猶失其綱。嬰國命以逝止。亮身沒而吳亡。
  • 又思親賦曰:悲桑梓之悠曠。愧蒸嘗之弗營。指南雲以寄款。望歸風而效誠。年歲俄其聿暮。明星爛而將清。迴飆肅以長赴。零雪紛其下頹。羨纖枝之在榦。悼落葉之去枚。在顧復之遺忘。感明發之所懷。居辭安而厭苦。養引約而摧豐。忘天命之晚慕。願鞠子之速融。兄瓊芳而蕙茂。弟蘭發而玉暉。感瑰姿之晚就。痛慈景之先違。天步悠長。人道短矣。異途同歸。無早晚矣。
  • 晉劉柔妻王氏懷思賦曰:超離親而獨寄。與憂憤而長俱。雖亮分以自勉。曾無聞乎須臾。思遙遙而忡惙。疾結滯乎肌膚。憶昔日之懽侍。奉膝下而怡裕。集同生而從容。常欣泰以逸豫。何運遇之偏否。獨遼隔於脩路。何恆鳥之將分。猶哀鳴以告離。況遊子之眷慕。孰殷思之可靡。於是仲秋蕭索。蓐收西御。寒露宵零。落葉晨布。羨歸鴻之提提。振輕翼而高舉。志眇眇而遠馳。悲離思而嗚咽。彼邁物而推移。何予思之難泄。聊攬翰以寄懷。悵辭鄙而增結。
  • 宋謝靈運孝感賦曰:舉高牆於楊潭。眇投跡於炎州。貫廬江之長路。出彭蠡而南浮。于時月孟節季。歲亦告暨。離鄉眷壤。改時懷氣。戀丘墳而縈心。憶桑梓而零淚。孟積雪而抽筍。王斲冰以鱠鮮。荑葇葉於枯木。起春波於寒川。顧微心之庸褊。謝精靈於昭晰。擁永慕而莫從。曾遐感而靡徹。
  • 梁武帝孝思賦曰:念過隙之倏忽。悲逝川之不停。踐霜露而悽愴。懷燧穀而涕零。仲由念枯魚而永慕。吾丘感風樹而長悲。雖一志而捨生。奉二親而何期。至如獻歲發揮。春日載陽。木散百華。草列眾芳。對樂時而無歡。乃觸目而感傷。朱明啟節。白日朝臨。木低甘果。樹接清陰。不娛悅於懷抱。唯罔極而纏心。寒冰已結。寒條已折。旅鴈鳴而哀哀。朔風鼓而烈烈。無一息而緩念。與四時而長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涼氣入衣。淒風動裳。心無迫而自切。情不觸而獨傷。靈蛇銜珠以酬志。慈烏反哺以報親。在蟲鳥其猶爾。況三才之令人。
  • 後漢蔡邕祖德頌曰:昔文王始受命。武王定禍亂。至于成王。太平乃洽。祥瑞必降。夫豈后德隆漸。浸之所通也。是以易嘉積善有餘慶。詩稱子孫其保之。非特王道然也。賢人君子。脩仁履德者。亦其有焉。昔我烈祖。暨于予考。世載孝友。重以明德。率禮莫違。是以靈祇降之休瑞。兔擾馴以昭其仁。木連理以象其義。斯乃祖禰之遺靈。盛德之所貺也。豈是童蒙孤稚所克任哉。穆穆我祖。世篤其仁。其德克明。惟懿惟醇。宣慈惠和。無競伊人。巖巖我考。蒞之以莊。增崇丕顯。克構其堂。是用祚之。休徵惟光。厥徵伊何。於昭于今。園有甘棠。別榦同心。墳有擾兔。宅我柏林。神不可誣。偽不可加。析薪之業。畏不克荷。矧貪靈貺。以為己華。惟予小子。豈不是欲。于有先功。匪榮伊辱。
  • 晉庾峻祖德頌曰:思文我祖。降茲嶽靈。綿綿之跡。時惟初生。天難忱斯。駿命靡常。世祚中衰。官族消亡。念昔厎績。惟乃舊章。烈祖勤止。其德允荒。漢后不辟。公族剝亂。難起蕭牆。政由豎官。監彼天眚。我不干時。縱德遺寵。顯志遁思。均樂公侯。逸豫無期。烈祖厎戒。營茲垣墉。曾孫篤之。永世攸同。
  • 晉夏侯湛閔子騫贊曰:聖既擬天。賢亦希聖。蒸蒸子騫。立體忠正。干祿辭親。事親盡敬。勉心景跡。擢辭流詠。
  • 梁元帝孝德傳皇王篇贊曰:天子之孝。曰聖與仁。重瞳表德。參漏通神。皇矣高祖。連鑣舜禹。天經地義。重規沓矩。道踰七十。聲超三五。
  • 又孝德傳天性篇贊曰:生之育之。長之畜之。顧我復我。答施何時。欲報之德。不可方思。涓塵之孝。河海之慈。廢書歎息。泣下漣洏。
  • 梁元帝孝德傳序曰:夫天經地義。聖人不加。原始要終。莫踰孝道。能使甘泉自涌。鄰火不焚。地出黃金。天降神女。感通之至。良有可稱。

  • 易曰:君子進德脩業。
  • 又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 尚書曰:惟德動天。無遠不屆。
  • 又曰:皋陶邁種德。德乃降。
  • 左傳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
  • 又曰:故昭令德。以示子孫。
  • 又曰:官之失德。寵賂彰也。
  • 又曰:夫德。儉而有度。
  • 又曰:楚子問鼎大小輕重焉。王孫滿對曰:德之休明。雖小重也。
  • 又曰:德以柔中國。
  • 毛詩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
  • 孝經曰:先王有至德要道。
  • 又曰: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
  • 論語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
  • 又曰:德行顏淵閔子騫。
  • 又曰:有德者不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 又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 又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 文子曰:川廣者魚大。地廣者德厚。
  • 鹽鐵論曰:以道德為城。以仁義為郭。
  • 又曰:以道德為胄。以仁義為劍。
  • 呂氏春秋曰:宋景公時。熒惑在心。公問子韋。對曰:禍在君。可移宰相。公曰:宰相所與治國也。曰:移於民。公曰:民死。誰與為君。曰:移於歲。曰:歲飢。民必死。子韋曰:天處高而聽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賞君。熒惑果徙三舍(已具天部星篇。)
  • 漢書曰:有陰德者。天報以福。
  • 漢雜事曰:太史言。有德星見。當有英才賢德同遊者。詔下諸郡縣問。潁川郡上事曰:有陳太丘父子三人。俱共會社。
  • 東觀漢記曰:張堪為馮翊。見府寺門即下。主簿進曰:位尊德重。不宜自輕。堪曰:禮下公門。何謂輕哉。
  • 荀氏家傳曰:荀彧德行周備。其所規謩。以聖人為度。
  • 海內先賢傳曰:黃憲動則蹈規矩。言則發德音。
  • 晉左九嬪德柔頌曰:邈邈德柔。越天之剛。神以知來。智以藏往。含純溥生。允矣君子。展也大成。執德純粹。岳峻川渟。履行高厲。蕩乎其平。敦興聖道。率正不傾。令問不已。載路厥聲。
  • 又德剛贊曰:溫溫德剛。寔秉道純。履此聖義。體此敦仁。篤物博好。靡疏靡親。九族懷附。邦邑望塵。貴實賤華。尚素安貧。雖在崇高。必若平民。匪道之榮。譬之生民。褒飾之譽。謂之謗身。惟義是存。惟道是遵。
  • 梁元帝全德志序曰:老子言全德歸厚。莊周云全德不刑。呂覽稱全德之人。故以全德創其名也。此志隆(○按隆當作陸。所云寶劍。鼓瑟。公侯踞掌。要荒厥角。皆陸賈事。見史記賈傳。)大夫為首。伊人有學有辯。不天。(○按賈傳云陸生竟以壽終。是天當作夭。)不貧。寶劍在前。鼓瑟從後。連環炙輠。雍容卒歲。駟馬高車。優遊宴喜。既令公侯踞掌。復使要荒蹶角。入室生光。豈非盛矣。若乃河宗九策。事等神鉤。陽雍雙璧。理歸玄感。南陽樊重。高閣連雲。北海公沙。門人成市。咨此八龍。各傳一藝。夾河兩郡。家有萬石。人生行樂。上(○疑當作止。)足為先。但使樽酒不空。坐客恆滿。寧與孟嘗問琴。承睫淚下。中山聽息。悲不自禁。同年而語也。
  • 梁元帝全德志論曰:物我俱忘。無貶廊廟之器。動寂同遣。何累經綸之才。雖坐三槐。不妨家有三徑。接五侯。不妨門垂五柳。但使良園廣宅。面水帶山。饒甘果而足花卉。葆筠篁而玩魚鳥。九月肅霜。時饗田畯。三春捧蠒。乍酬蠶妾。酌升酒而歌南山。烹羔豚而擊西缶。或出或處。並以全身為貴。優之游之。咸以忘懷自逸。若此眾君子。可謂得之矣。

  • 尚書曰:舜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禹拜稽首。讓于稷卨暨皋陶。
  • 周官大司徒職曰: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
  • 禮記曰:君子恭敬樽節退讓以明禮。
  • 又曰:子云。觴酒豆肉。讓而受惡。民猶犯齒。衽席之上。讓而坐下。民猶犯貴。朝庭之位。讓而就賤。民猶犯忠。
  • 又曰: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則民作讓。
  • 又曰:天子有善。讓德於天。諸侯有善。歸諸天子。
  • 左傳曰:宋穆公疾。召大司馬孔父而屬殤公焉。曰:先君舍與夷而立寡人。若棄德不讓。是廢先君之舉也。豈曰能賢。
  • 又曰:齊侯使管夷吾平戎于晉。王使隰朋平戎于晉。王以上卿之禮饗管仲。辭曰:臣賤有司也。有天子之守國高在。若節春秋。來承王命。何以禮焉。陪臣敢辭。王曰:舅氏。余嘉乃勳。應乃懿德。謂督不忘。往踐乃職。管仲受下卿之禮而還。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讓不忘其上。
  • 又曰:讓禮之主也。范宣子讓。其下皆讓。
  • 論語曰:子曰:太伯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 孝經曰: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
  • 家語曰:虞芮二國爭田而訟。連年不決。相謂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質焉。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朝。則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虞芮之君曰:吾儕小人。不可以入君子之朝。(事具產業部田篇。)
  • 周書曰:湯放桀於亳。三千諸侯大會。湯取天子之璽。置之天子之坐。再拜。從諸侯之位。湯曰:此天子之位。有道者可以處之。三讓三千諸侯。諸侯莫敢即位。然後湯即天子之位。
  • 慎子曰:堯讓許由。舜讓善卷。皆辭為天子。而退為疋夫。
  • 列子曰:昔堯舜偽以天下讓許由善卷。而不失天下。伯夷叔齊。實以孤竹讓。而終忘其國。
  • 莊子曰:堯以天下讓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
  • 山海經曰:君子國民。衣冠帶劍。土方千里。多薰華之草。好讓。故為君子國。
  • 史記曰: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亡如荊蠻。文身斷髮。以讓季歷。
  • 又曰:太尉周勃立代王。代王曰:奉高帝宗廟事重。寡人不佞。不足以稱。寡人不敢當。群臣皆伏。固請。代王西向讓者三。南向讓者再。(事具帝王部。)又曰:魯連既說秦軍。秦軍為卻。平原君欲封魯連。魯連辭謝者三。終不肯受。平原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連壽。連歎曰:所貴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而無所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連不忍為也。遂辭而去。終身不復見。(事具隱逸部。)
  • 又曰:董偃與館陶主家兒博戲殿下。主伏檻觀之。偃負財(○太平御覽四百二十三作則。)饒人。勝則有讓。主益奇之。
  • 又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子也。父欲立叔齊。及卒。齊乃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
  • 又曰:吳王諸樊元年。已除喪。讓位季札。季札棄室而耕。乃舍之。(事具隱逸篇。)
  • 漢書曰:金日磾在武帝左右。屬霍光以輔少主。光讓日磾。日磾曰:臣外國人。且使匈奴輕漢。於是遂為光副。
  • 又曰:文帝初立。以陳平為相。太尉周勃。親以兵誅呂氏。功多。平欲讓勃位。迺謝病。文帝恠。平曰:高帝時。勃功不如臣。及誅諸呂。臣功亦不如勃。願以相讓勃。
  • 又曰:韋賢薨。子玄成當為嗣。玄成心知其(○太平御覽四百二十三其下有兄字。)非賢。即陽為病狂。臥便利。妄哭語。既葬。當襲爵。以病狂不應。大鴻臚奏狀。章下丞相御史案驗。玄成素有名聲。士大夫多疑其欲讓爵於兄。丞相御史遂以玄成實不病劾奏之。有詔勿劾。引拜。玄成不得已。受侯爵。(事具封爵部。)
  • 又曰:龔遂為渤海太守。數年。上遣使者徵遂。議曹王生願從太守會。遂引入宮。王生醉。從呼曰:願有所白。遂問其故。王生曰:天子即問君何以治渤海。君不可有所陳。宜曰:皆聖主之德。非小臣之力也。上果問以治狀。遂對如王生言。天子悅其有讓。歎曰:君安得長者之言而稱之。遂因前曰:臣非有知。此乃臣議曹教戒臣也。
  • 東觀漢記曰:承宮遭王莽篡位。天下擾攘。盜賊並起。宮遂避世漢中。建武四年。將妻子之華陰山谷。耕種禾黍。臨熟。人就認之。宮悉推與而去。由是顯名。
  • 又曰:上封朱祐。祐自陳功薄而國大。願受南陽五百戶足矣。上不許。
  • 又曰:竇融。光武時數辭爵位。因上疏曰:臣融年五十三。有一子。年十五。質性頑鈍。臣融朝夕教導以經藝。不得令觀天文。見讖記。誠欲令恭肅畏事。恂恂脩道。不顯其有才能。何況乃當傳以連城廣土。享侯國哉。
  • 又曰:鄧隲。永初元年。封隲等。以定策增三千戶。讓不獲。遂逃避使者。閉關上疏自陳。又曰:歐陽尚書博士缺。上欲用桓榮。榮叩頭讓曰:臣經術淺薄。不如同門生郎中彭宏楊州從事皋弘。帝曰:俞。往汝諧。因拜榮為博士。
  • 又曰:淳于恭以謙儉推讓為節。家有山田橡樹。人有盜取之者。恭助為收拾。載之歸。乃知是恭。其盜還橡。恭不受。人又有盜刈恭禾者。恭見之。念其愧。因伏草中。至去乃起。
  • 續漢書曰:張堪讓先人餘財數百萬與兄子。
  • 謝承後漢書曰:雷義舉茂才。讓於陳重。刺史不聽。義遂佯狂。不應命。鄉里為之語曰: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
  • 魏武令曰: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 魏武帝雜事曰:辭爵逃祿。不以利累名。不以位虧德之謂讓。
  • 魏志曰:太祖署邴原為丞相徵事。崔琰為東曹掾記。讓曰:徵事邴原。議郎張範。皆秉德純壹。志行忠方。清淨足以厲俗。貞固足以幹事。所謂龍翰鳳翼。國之重寶。舉而用之。不仁者遠。
  • 吳志曰:魯肅卒。孫權以嚴畯代肅。畯前後固辭曰:僕素書生。不閑軍事。非才而據。咎悔必至。發言慷慨。至于流涕。權乃聽焉。世嘉其能以實讓。
  • 又曰:薛綜為選曹尚書。固讓顧譚。曰:譚心精體密。貫道達微。才照人物。德服眾望。誠非愚誠所可越先。
  • 又曰:(○太平御覽四百二十四作晉中興書。非吳志。或前有佚條。)郤愔。字方回。拜給事黃門侍郎。愔苦求外出。時吳郡缺。朝讓(○御覽作議。)用愔。愔以資輕而年少。不宜超登大郡。辭讓切至。朝廷嘉之。
  • 江表傳曰:程普頗以年長陵侮周瑜。瑜折節下之。不與計。普後自敬而親重之。乃告人曰:吾與周公瑾交。若飲淳醪。不覺醉時也。
  • 許遜別傳曰:遜年七歲。無父。躬耕負薪以養母。盡孝敬之道。與寡嫂共田桑。推讓好者。自取其荒。不營榮利。母常譴之。如此。當乞食無處居。笑應母曰:但願老母壽耳。
  • 郭翻別傳曰:翻經水。墜刀於水。路人有為取者。翻因與之。路人不取。至於三四。路人固辭。翻曰:爾向不取。我豈能得乎。路人曰:吾若取此物。為天地鬼神所責矣。翻知其終不受。乃沉刀於向所失處。路人悵然。乃復沒為取之。翻於是不逆其意。十倍刀價與之。
  • 符子曰:太伯將讓其國於季歷。謂其傅曰:太王欲以一國之事而以嗣我。我其羞之。吾聞至人也。不君一世。而萬世以之君。不貴一代。而萬代以之貴。吾焉能貴乎一國。而賤乎萬代哉。
  • 梁陸雲(○全梁文五十三作陸雲公。)太伯碑曰:夫至仁至德。垂風垂化。內脩訓範。外陶氓俗。百年之教。淳道載凝。而百年既終。遺愛斯軫。莫不肅虔寑廟。著名金石。貽其後昆。聿遵前典。是以禹堂既毀。增飾丹青。堯碑載焚。重睹刊勒。太伯膺慶二儀。協靈七曜。志輕天下。慈深萬物。脫屣歧周。克讓之風斯舉。端委楊越。衣冠之俗載成。重以仲雍揚波。延陵蹈節。民習敦厚。俗懷忠信。憂深思遠。千載遺風。美哉洋洋。致足觀也。昔蒼洲遁跡。箕山辭位。志守幽優。不越鐏俎。猶以稱首高節。摽名往代。豈若吾君之子。義結民心。獄訟載歸。謳歌屢請。能捨玉輿之貴。永襲皮冠之跡。悠然獨往。信無德而稱焉。吾(○疑當作吳。)啟金車。晉遷紫蓋。寔號帝鄉。爰是天邑。若乃忠人入國。悽愴生悲。殉義希風。懦夫立志。
  • 晉劉寔崇讓論曰:古之聖王之治天下所以貴讓者。欲以出賢才而息爭也。夫人情莫不皆欲己之賢也。故勸令讓賢。以自明賢。豈假讓不(○太平御覽四百二十四作而。)賢哉。故讓道興。賢能之人。不求而自出矣。至公之舉而自立矣。一官缺。擇眾官所讓最多者而用之。審才之道也。在朝之人。相讓於上。草廬之人。咸皆化之。推能讓賢之風。從此生矣。為一國所讓。一國士也。天下所共。則天下才也。推讓之風行。賢與不肖。灼然殊矣。此道之行。在上者無所用其心。故曰:蕩蕩乎堯之為君。莫之能名。言天下自治。不見堯所以治之。故不能名也。又曰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無為而治者。其舜也歟。賢人相讓於朝。大才之人。恆在大官。小人不爭於野。則天下無事矣。以賢才治無事。至治興矣。已抑(○晉書四十一寔傳作仰。)其成。復何所與。故可歌南風之詩。彈五弦之琴也。
  • 晉孫盛周泰伯三讓論曰:孔子曰: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鄭玄以為託採藥而行。一讓也。不奔喪。二讓也。斷髮文身。三讓也。三者之美。皆蔽隱不著。王肅曰:其讓隱。故民無得而稱焉。盛謂玄既失之。而肅亦未為得也。玄之所云。三跡顯然。天下所共見也。何得云隱而未著乎。三跡苟著。則高讓可知。亦復不得云其讓隱也。蓋太伯之出。讓跡已露。不奔喪。故一事耳。斷髮之言。與左傳明文相背。又不經也。然則稱三讓者。其在古公至文王乎。周之王業。顯於亶父。受命於昌。太伯玄覽。棄周太子之位。一讓也。假託遜遁。受不赴喪之譏。潛推大美。二讓也。無胤嗣而不養仲雍之子以為己後。是其深思遠防。令周嫡在昌。天人協從。四海悠悠。無復纖芥疑惑。三讓也。凡此三者。帝王之業。故孔子曰:三以天下讓。言非其常讓。若臧札之倫者也。

  • 爾雅曰:距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丹穴之人智。
  • 易曰:智周萬物。道濟天下。
  • 論語曰:智者樂水。
  • 又曰:智者動。
  • 又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
  • 又曰:若臧武仲之智。
  • 又曰:智者不惑。
  • 禮記曰:舜其大智歟。(事具帝王部。)
  • 周書曰:智與眾同者。非人師也。且成事必在大智。
  • 家語曰:孔子曰:好學則智。
  • 商君書曰:愚者闇於成事。而智者見於未萌。
  • 莊子曰:巧者勞而智者優。
  • 又曰:大智閑閑。小智閒閒。
  • 孫卿子曰:言而當。智也。嘿而當。亦智也。
  • 又曰:是是非非謂之智。
  • 戰國策曰:今六國相伐。適足以強秦。天下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東之愚耶。
  • 淮南子曰:夫聖人之智。固已多矣。愚人之智。固已少矣。
  • 又曰:裨諶出郊而智。
  • 又曰:文公種米。曾子枷羊。猶為智也。
  • 唐子曰:命相在天。才智由人。由人可學致。在天無可冀。
  • 符子曰:堯舜之智。桀紂以為不智。堯舜以為智。惡知堯舜之非桀紂。桀紂之非堯舜乎。
  • 史記曰:樗里子名疾。滑稽多智。秦人號曰智囊。
  • 又曰:陳平智有餘而難獨任。
  • 漢書曰:劉德少脩黃老術。有智略。武帝謂之千里駒。
  • 諸葛亮集曰:曹操智計。殊絕於人。
  • 魏志曰:賈詡自以非太祖舊臣。懼見猜嫌。闔門自守。退無私交。婚嫁不結高門。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
  • 魏略曰:司馬宣王聞諸葛恪死。曰:張敬仲懸論恪。以為必見殺。今果然。張仲之智。為勝恪也。
  • 王隱晉書曰:石季倫少多意智。敏捷有計略。
  • 華陽國志曰:任文公聞武檐石折。曰:噫。方(○太平御覽四百三十二方上有西字。)智者死。吾其應之。遂卒。益部為之謠曰:任文公。智無雙。
  • 楚荀況智賦曰:皇天隆物。以施下民。或厚或薄。常弗齊均。桀紂以亂。湯武以賢。臣愚弗識。願聞其名。曰外勝敵者邪。法禹舜而能弇跡者邪。行為動靜。待之而後適者邪。血氣之精也。志意之榮也。百姓待之而後寧也。天下待之而後平也。明遠純粹而無疵。夫是謂君子之智。

  • 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 又曰:樂天知命而不憂。
  • 毛詩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
  • 又曰:文王受命以作周。
  • 尚書曰:無墜天之降寶命。
  • 又曰:用集大命於厥躬。
  • 又云。天其永我命于茲新邑。
  • 春秋曰:劉子曰: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
  • 禮記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論語。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又曰: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 又曰:五十而知天命。
  • 又曰:道之將行也歟。命也。道之將廢也歟。命也。
  • 楚辭曰:哀時命者。屈原之所作也。
  • 家語曰:魯哀公問於孔子曰:人之命與性何謂。孔子對曰: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
  • 史記曰:孟嘗君五月五日生。其父靜郭君曰:五月子。長至戶則害父。孟嘗君曰:人受命於天。豈受命於戶。
  • 漢書曰:高祖曰:吾起自布衣。提三尺劒。以取天下。豈非命也。(事具軍器部劍篇。)
  • 范曄後漢書曰:藝可學而行。天爵高懸。得之者命也。
  • 晉仲長敖覈性賦曰:趙荀卿著書。言人性之惡。弟子李斯韓非。顧而相謂曰:夫子之言性惡當矣。未詳才之善否何如。願聞其說。荀卿曰:天地之間。兆族羅列。同稟氣質。無有區別。裸蟲三百。人最為劣。爪牙皮毛。不足自衛。唯賴詐偽。迭相嚼齧。總而言之。少堯多桀。但見商鞅。不聞稷契。父子兄弟。殊情異計。君臣朋友。志乖怨結。憐國鄉黨。務相吞噬。臺隸僮豎。唯盜唯竊。面從背違。意與口戾。言如飴蜜。心如蠻厲。未知勝負。便相凌蔑。正路莫踐。競赴邪轍。利害交爭。豈顧憲制。懷仁抱義。祇受其斃。周孔徒勞。名教虛設。蠢爾一概。智不相絕。推此而談。孰癡孰黠。法術之士。能不噤齘。仰則扼腕。俯則攘袂。荀卿之言未終。韓非越席起舞。李斯擊節長歌。其辭曰:形生有極。嗜欲莫限。達鼻耳。開口眼。納眾惡。距群善。方寸地。九折阪。為人作嶮易。俄頃成此蹇。多謝悠悠子。悟之不亦晚。
  • 晉李康運命論曰:夫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故運之所降。必生聖明之君。聖明之君。必有忠賢之臣。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親也。不介而自親。唱之而必和。謀之而必從。得失不能疑其志。讒搆不能離其交。然後得成功也。其所以得然者。豈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神也。成之者運也。張良誦三略之說。以遊於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漢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非張良之拙說於陳項。而巧言於沛公也。然則聖人所以為聖者。蓋在乎樂天知命。故遇之而不怨。居之而不疑。是以聖人處窮達如一也。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故道之將行也。命之將貴也。則伊尹呂尚。興於殷周。百里子房。用於秦漢矣。道之將廢也。豈獨君子恥之而弗為乎。蓋亦知為之而弗得矣。
  • 晉袁准才性論曰:凡萬物生於天地之間。有美有惡。物何故美。清氣之所生也。物何故惡。濁氣之所施也。夫金石絲竹。中天地之氣。黼黻玄黃。應五方之色。有五君子以此得。(○文有脫偽。)曲直者木之性也。曲者中鉤。者繩(○有脫。)輪桷之材也。賢不肖者人之性也。賢者為師。不肖者為資。師資之材也。然則性言其質。才名其用。明矣。
  • 宋何承天達性論曰:夫兩儀既位。帝王參之。宇中莫尊焉。天以陰陽分。地以剛柔用。人以仁義立。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靈。三材同體。相須而成者也。故能稟氣清和。神明特達。情綜古今。智周萬物。妙思窮幽賾。制作侔造化。歸仁與能。是為君長。撫養黎元。助天宣德。日月淑清。四靈來格。祥風協律。玉燭揚暉。酸鹹百品。備其膳羞。絲紵玄黃。供其器服。文以禮度。娛以八音。夫物用儉則易足。易足則力有餘。有餘則情志泰。樂治之心。於是生焉。事簡則不擾。不擾則神明靈。神明靈則謀慮審。濟治之務。於是成焉。故天地以儉素訓民。乾坤以易簡示物。慇懃若此之篤也。安得與夫飛沉喘蠕。並為眾生者。取之有時。用之有道。行火俟風暴。田漁候豺獺祭。所以順天時也。大夫不麛卵。庶人不數罟。行葦作歌。宵魚垂化。所以愛人用也。庖廚不邇。五豝是翼。殷后改祝。孔釣不綱。(○按當作網。)所以明仁道也。
  • 梁劉孝標辨命論曰:臣觀管輅。天才英偉。珪璋特秀。實海內之名傑。而官止少府丞。年終四十八。天之報施。何其寡歟。然則高才而無貴仕。饕餮而居大位。自古所歎焉。獨公明而已哉。故性命之道。窮通之數。夭閼紛綸。莫知其辨。仲任蔽其源。子長闡其惑。至於褐冠甕牖。必以玄天有期。鼎貴高門。則曰唯人所召。蕭遠論其本。而不暢其流。子玄語其流。而未詳其本。嘗言之曰:夫道生萬物。則謂之道。生而無主。謂之自然。自然者。物見其然。不知所以然。同焉皆得。不知所以得。鼓動陶鑄。而不為功。庶類混成。而非其力。蕩乎大乎。萬寶以之化。確乎純乎。一化而不易。化而不易。則謂之命。命也者。自天之命也。定於冥兆。終然不變。鬼神莫可預。聖哲不能謀。觸山之力無以抗。倒日之誠弗能感。短則不可緩之於寸陰。長則不可急之於箭漏。至乃伍員浮尸於江流。三閭沉骸於湘渚。賈大夫沮志於長沙。馮都尉皓髮於郎署。君山鴻漸。鎩羽儀於高雲。敬通鳳起。摧迅翮於風穴。此豈才不足而行有遺哉。近世有沛國劉瓛。瓛弟璡。並一時之秀士也。瓛則關西孔子。通涉六經。循循善誘。服膺儒行。璡則志烈秋霜。心貞琨玉。亭亭高聳。不雜風塵。皆毓德於衡門。並馳聲於天地。而官有微於侍郎。位不登於執戟。相次殂落。宗祀無饗。因斯兩賢以言古。則昔之玉質金相。英髦秀達。擯斥於當年。韞奇才而莫用。候草木以共凋。與麋鹿而同死。膏塗平原。骨填川谷。煙滅而無聞者。豈可勝道哉。故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其斯之謂矣。或者睹湯武之龍躍。謂戡亂在神功。聞孔墨之挺生。謂英睿擅奇響。視韓彭之豹變。謂鷙猛致人爵。見張桓之朱紱。謂明經拾青紫。豈知有力者運之而趍乎。然則君子居正體道。樂天知命。其無可奈何。識其不由智力。逝而不召。來而不拒。生而不喜。死而不戚。不充詘於富貴。不遑遑於所欲。豈有史公董相不遇之文乎。

  • 爾雅曰:善兄弟為友。
  • 尚書曰:惟孝友于兄弟。
  • 毛詩曰:陟彼岡兮。瞻望兄兮。
  • 又曰:棠棣之華。萼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原隰裒矣。兄弟求矣。鶺鴒在原。兄弟急難。
  • 又曰:兄弟既翕。和樂且湛。
  • 又曰:衛宣公之二子。爭相為死。
  • 孝經曰:孝悌之至。通於神明。
  • 禮記曰:兄弟親戚。稱其慈也。寮友稱其悌也。
  • 又曰:兄良弟悌。夫義婦聽。家之肥也。
  • 論語曰:兄弟怡怡如也。
  • 列女傳曰:(○御覽四百十六作宋躬孝子傳。)任延壽之妻。字季兒。有三子。季兒兄季宗。□(○宗下原空一字。太平御覽四百十六作與延壽爭事五字。)延壽與其友殺季宗。後會赦。乃以告季兒。季兒曰:嘻。乃今語我乎。季兒曰:殺夫不義。事兄之讎亦不義。何面目以生。而戴天履地乎。延壽慚。自經。(○按御覽。乃季兒遂自經死。事見列女傳五。此有脫字。)又曰:古師安妻呂君。少寡無子。其兄犯法。君乃泣曰:少遭家不造。兄弟單渺。門宗唯兄存。而復此禍。我有一計。猶足免難。為辭乞代兄命。自經縣門。縣官嘉其義。乃捨之。
  • 又曰:齊宣王時。有人鬥死道者。被一創。齊義二子立其傍。吏問之。兄曰:我煞之。弟曰:非兄。乃我煞之。期年相推不決。召其母。問所欲殺活。母泣對曰:煞少者。相曰:少子人之所愛。欲煞之何也。對曰:少者妾之子。長者前妻之子。子雖痛。謂義何。宣王美其義。皆赦之。
  • 漢書曰:卜式以田蓄為事。有少弟。弟壯。式脫身出。獨取畜羊百餘。田宅財物盡與弟。式牧十餘年。羊致千餘頭。買田宅。而弟盡破其產。又分財與弟者數矣。
  • 又曰:王商父薨。商嗣。推財以分異母諸弟。商無所受。
  • 東觀漢記曰:魏霸為長史。妻子不到官舍。念兄嫂在家勤苦。而獨尊樂。故常服麁。不食魚肉。其子躬耕。與兄弟子同苦樂。鄉里皆慕其化。
  • 又曰:王琳年十餘。喪父母。遭大亂。百姓奔逃。唯琳兄弟獨守家廬。弟季出。遇赤眉賊。將為餔。琳自縛。請先季死。賊矜而放之。
  • 又曰:趙孝。兄弟怡怡。鄉黨歸德。天下亂。人相食。弟禮為賊所得。孝詣賊曰:禮羸瘦。不如孝肥。賊並放之。
  • 續漢書曰:姜肱兄弟二人。皆以孝行著。與弟仲同被臥。慈親相友。及長相愛。不能相離。
  • 吳書曰:劉繇與群弟居。常夜臥早起。妻妾希見其面。
  • 魏陳王曹植贈弟白馬王彪詩曰:謁帝承明廬。逝將歸舊疆。清晨發皇邑。日夕過首陽。伊洛曠且深。欲濟川無梁。汎舟越洪濤。怨彼東路長。脩阪造雲日。我馬玄以黃。鴟梟鳴衡軛。豺狼當路衢。蒼蠅閒白黑。讒巧合親疏。欲還絕無逕。攬轡止踟躕。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太息。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慇懃。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
  • 晉陸機與弟雲詩曰:有命自天。崇替靡常。王師乘運。席卷江湘。俯慚堂構。仰惟先靈。孰云忍愧。寄之我情。昔我斯逝。族有餘榮。今我來思。堂有哀聲。我行其道。鞠為茂草。我履其房。物存人亡。撫膺泣血。灑淚彷徨。
  • 晉陸雲答兄詩曰:昔我昆弟。如鸞如龍。今我友生。凋俊墜雄。華堂傾榱。廣宅頹墉。高門降衡。循庭樹蓬。
  • 宋謝瞻答靈運詩曰:華萼相光飾。嚶鳴悅同饗。親親子敦余。賢賢吾爾賞。此景後鮮暉。云當一日長。萎葉受榮條。涸流好河廣。
  • 梁簡文帝應令詩曰:微軀多幸。接萼嘉運。紫幄承慈。青襟稟訓。傍玉流溫。依蘭染薰。百氏既洽。六義乃摛。辭河瀉潤。高論忘疲。翠幕晨宇。朱花夜池。窗斜八綺。燈懸百支。
  • 梁昭明太子示徐州弟詩曰:宴君晝室。靖眺銅池。三墳既覽。四始兼摛。高宇既清。虛堂復靜。義府載陳。玄言斯逞。
  • 梁劉孝綽與虞弟詩曰:下邑非上郡。徒然想二馮。余慚野王德。爾勗聖鄉風。望望餘塗盡。悽悽良宴終。朝蔬一不共。夜被何由同。
  • 梁劉孝勝冬日家園別陽羨始興詩曰:四鳥怨離群。三荊悅同處。如今腰艾綬。東南各殊舉。且欣棠棣集。彌惜光陰遽。黠吏本須裁。豪民亦難御。願勗千金水。思聞五湖譽。
  • 魏陳王曹植。建安十六年。大軍西討馬超。太子留監國。植時從焉。意有懷戀。遂作離思之賦。在肇秋之嘉月。將曜師而西旗。余抱疾以賓從。扶衡軫而不怡。慮征期之方至。傷無階以告辭。念慈君之光惠。庶沒命而不疑。欲畢力於旌麾。將何心而遠之。願我君之自愛。為皇朝而寶己。水重深而魚悅。林循茂而鳥喜。
  • 又釋思賦曰:家弟出養族父郎中伊。余以兄弟之愛。心有戀然。作此賦以贈之。彼朋友之離別。猶求思乎白駒。況同生之義絕。重背親而為疏。樂鴛鴦之同池。羨比翼之共林。亮根異其何戚。痛別幹之傷心。
  • 晉陸機述思賦曰:情易感於已攬。思難戢於未忘。嗟伊思之且爾。夫何往而弗臧。駭中心於同氣。分戚貌於異方。寒鳥悲而饒音。衰林愁而寡色。嗟余情之屢傷。負大悲之無力。苟彼塗之信險。恐此日之行昃。亮相見之幾何。又離居而別域。觀尺景以傷悲。撫寸心而悽惻。
  • 晉潘岳哭弟文曰:視不見兮聽不聞。逝日遠兮憂彌殷。終皓首兮何時忘。情楚側兮常苦辛。
  • 祭文 宋陶潛祭從弟文曰:曰仁者壽。竊獨信之。如何斯言。獨能見斯。年甫過立。奄與世辭。長歸蒿里。邈無還期。庭樹如故。齊宇廓然。孰云敬遠。何時復旋。
  • 宋顏延之祖祭弟文曰:闔棺窮野。啟殯中荒。靈影夙滅。筵寑虛張。人往運來。自秋徂陽。蕃蘭落色。宿草滋長。孰云不痛。辭家去鄉。爾之于役。爰適茲邑。上秋告來。方春佇立。如何不弔。吉違凶集。六親憧心。姻朋浩泣。我雖載奔。伊何云及。求懷在昔。追亡悼存。惟兄及弟。瞻母望昆。生無榮嬿。沒望歸魂。令龜吉兆。祖櫬東旋。靈轅次路。嚴舟在川。廓然何及。痛矣終天。
  • 梁簡文帝敘南康簡王薨上東宮啟曰:方當逸足長衢。克固蕃屏。而峰摧璧毀。一朝云及。綱兄弟各從王役。東守西撫。常願陪承甲館。同奉畫堂。預得西苑賦文。北場旋食。豈謂不幸。獨隔昭世。異林有悲。飛鳴斯切。伏惟殿下。愛睦思深。常棣天篤。北海云亡。騎傳餘藁。東平告盡。驛問留書。嗚呼此恨。復在茲日。
  • 梁劉孝儀從弟喪上東宮啟曰:亡從弟遵。百行無點。千里立志。同氣三荊之友。假寑十起之慈。皆體之於自然。行之如俛拾。自碣宮陪宴。釣臺從幸。攀附鱗翼。三十餘載。茫昧與善。一旦長辭。劒匿光芒。璧碎符采。躬搖神筆。親動妙思。雖每想南皮。書憶阮瑀。行經北館。歌悼子侯。不足輩此深仁。齊茲舊愛。
  • 吳陸景與兄書曰:向訣不知所言。追惟銜恨。恨結胸懷。懷此戀恨。何時可言。望路則尚近。別已千里。其為思結。纏在心膂。於是離折。路人悲之。況處此戚。兼之懿好。情之感咽。何時可勝。念兄始出。既當勞思。嚴寒向隆。經塗轗軻。既宜保德。為世作資。厚自珍愛。
  • 又與兄書曰:自尋外役。出入三年。緣兄之篤睦。必時存之。寶錄兄書。積之盈笥。不得新命。無以自慰。時輒溫故。以釋其思。有信勿忘數字。每見手跡。如復蹔會。
  • 又答從兄安成王書(○嚴可均全梁文二十二云。類聚載此文於陸景後。案吳時諸陸無封安成王者。當是蕭昺之文(唐諱昺為景。)安成王者蕭秀也。于昺為從兄。)曰:奉告清言溢目。眷逮周委。炎光已盛。願比勝宜。仰承發止。已次新林。引邁務殷。無妨怡賞。三湘奧區。九疑形勝。浮洲動浪。聞眠鷗之舊說。安流洞浦。憶採若之遺風。昔景伯出蕃。高風振古。叔英之部。清約見稱。兄政譽平宣。威和兼濟。加以夏石奇雲。秋江迥月。翰飛紙落。理豐辭賦。賞末興餘。時希逮憶。睽離方遠。川塗脩曠。炎涼方改。願加珍勗。綠字可傳。自雲終閒。心傷淚灑。投筆無宣。
  • 梁元帝答晉安王敘南康簡王薨書曰:南康兄器宇沖貴。風神英挺。魏之中山。徒聞退讓。晉之扶風。雖號師範。用今方昔。若吞夢雲。及尋陽私疾。孝感神明。殆不勝喪。扶而後起。猶冀天道可期。豈謂福善虛說。且分違易久。嘉會難逢。綢繆宮閫。不過紈綺之歲。離群作鎮。動迴星紀之曆。志冀雙鸞之集。遽切四鳥之悲。松茂柏悅。夙昔歡抃。芝焚蕙歎。今用嗚咽。

  • 周易曰:二人同心。其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 又曰: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 毛詩曰:伐木。燕朋友故舊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者也。
  • 又曰:雖有兄弟。不如友生。
  • 又曰: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移于喬木。
  • 又曰: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 又曰:朋友攸攝。攝以威儀。
  • 禮記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
  • 又曰:寡婦之子。非有見焉。弗與為友。
  • 又曰:君子不盡人之歡。以全交也。
  • 又曰: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義同而進。不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 大戴禮曰:與君子遊。苾乎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
  • 孝經曰: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
  • 論語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又曰:朋友數。斯疏矣。
  • 又曰: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 又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事具敘志篇。)
  • 又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 又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 家語曰:行循而名不彰。友之罪也。故君子入則篤行。出則友賢。
  • 莊子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故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
  • 又曰: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
  • 孟子曰:舜見帝。帝館于貳室。迭為賓主。是天子友疋夫也。
  • 列子曰:管夷吾鮑叔牙。二人相友。管仲曰:吾與鮑叔賈。分財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吾有親也。吾嘗為鮑叔謀事。大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不遭時也。知我者鮑叔。生我者父母。
  • 孔藂子曰:昔虢叔閎夭太顛散宜生南宮适五臣同寮比德。贊文武。及虢叔死。四人為服朋友之服。
  • 劉歆新議曰:夫交接者。人道之本始。紀綱之大要。名由之成。事由之立。
  • 又曰:交之於人也。猶脣齒之相濟。
  • 又曰:才非交不用。名非交不發。義非交不立。
  • 譙子曰:夫交之道。猶素之白也。染之以朱則赤。染之以藍則青。
  • 又曰:交得其人。千里同好。固於膠漆。堅於金石。貢公之於王吉。可謂推賢矣。
  • 漢書曰:翟公署門。一貴一賤。交情乃見。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事具職官部廷尉篇。)
  • (○太平御覽四百零六作要。)覽曰:勢利之交。難以經遠。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葉。貫四時而不衰。歷夷險而益固。
  • 謝承後漢書曰:張元伯范巨卿二人友。元伯卒。巨卿夢見元伯死。當葬。曰:卿。子未我忘。當奔葬。巨卿往赴之。(事具夢部。)晉中興書曰:郤超所交。皆一時秀美。雖寒門後進。亦拔而友之。
  • 竹林七賢傳曰:山濤與阮籍嵇康。皆一面契若金蘭。濤語妻曰:吾當年可為交者。唯此二人耳。
  • 世記(○太平御覽四百零九作說。)曰: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巨伯不忍去。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並空。汝何男子。敢獨止此。巨伯曰:有友人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之命。賊知其賢。疾旋軍而還。
  • 魏陳王曹植離友詩曰:鄉人有夏侯威者。少有成人之風。余尚其為人。與之昵好。王師振旅。送余于魏邦。心有眷然。為之隕涕。乃作離友之詩。其辭曰:王旅遊兮背故鄉。彼君子兮篤人綱。媵予行兮歸朔方。馳原隰兮尋舊疆。車載奔兮馬繁驤。涉浮濟兮汎輕航。迄魏都兮息蘭房。展宴好兮惟樂康。
  • 晉郭璞贈溫嶠詩曰:人亦有言。松竹有林。及爾臭味。異苔同岑。言以忘得。交以淡成。同匪伊和。惟我與生。爾神余契。我懷子情。攜手一豁。安知塵冥。
  • 齊謝朓贈友人詩曰:芳洲有杜若。可以贈佳期。望望忽超遠。何由見所思。我行未千里。山川以閒之。離居方歲月。故人不在茲。清風動簾夜。孤月照窗時。安得同攜手。酌酒賦新詩。
  • 梁陸倕贈京邑僚友詩曰:余本水鄉士。閉門江海隅。時逢道世泰。蹇足出高衢。江中寒事早。夜露傷秋草。心屬姑蘇臺。目送邯鄲道。追惟疇昔時。朝府多歡暇。薄暮埃塵靜。飛蓋相追迓。李郭或同舟。潘夏時方駕。娛歡追美景。敷文永清夜。促膝豈異人。戚戚皆姻婭。
  • 梁丘遲思賢賦曰:豈顧問哉。相然信死。斯則結深念於撫翼。跂雄飛而俱起。知我於財利之閒。何足多於鮑子。目擊而道存。至味其如水。未見其人。吾聞其理矣。夫子長之託意。甘執鞭於異世。在慈明之慕義。聊慚馭而追悅。況至德之可師。無兼裘以共弊。有樂安之任子。偉群才而稱傑。備百行之高致。該九流之洪藝。諒可雜而非染。跡每同而常別。墻易入而難窺。關無鍵而有閉。思若神而泉涌。翰如雲而積袂。沉潛於懷抱之閒。蕭散于天人之際。日下愧其未雙。關西慚於上哲。紛吾既有此固陋。荷君子之渥惠。塵非府而分深。葉未移而好結。尋宿草之宴處。歷三紀於茲日。性有同於杞梓。心獲變於丹漆。文何屬而不辯。理何疑而匪質。問不休而鍾扣。答無窮而座謐。
  • 晉夏侯湛管仲像贊曰:堂堂管生。忘存興仁。仁道在己。唯患無身。苞辱遠害。思濟彝倫。心寄鮑子。動成生民。
  • 又鮑叔像贊曰:鮑子愔愔。式昭德音。綢繆敬叔。二人同心。厥芳猶蘭。其堅如金。遙遙景跡。君子攸欽。
  • 宋周秖執友箴曰:四輔揚輝。伐木幽林。撫喬鸞飛。爰逮姬衰。俗遂凋成。交緣利昵。用因偽情。谷風興哀。繁霜夏零。道之未盡。弘焉由人。自室有迴。過門則親。微言綿邈。清談輟響。金雖能照。塵積翳朗。西河感離。口悟投杖。慊慊文侯。友賢好學。英英燕昭。禮郭致樂。推誠歲寒。功摽松竹。落落高札。遼遼莊惠。解帶一愚。道映萬世。人亦有言。貴則易交。利重太山。道輕鴻毛。久而致敬。見之晏平。霜雪既至。勁柏冬青。

  • 毛詩曰:天下俗薄。朋友道絕焉。習習谷風。維風及雨。將恐將懼。惟予與汝。將安將樂。汝轉棄予。
  • 又曰:伐木廢。則朋友缺矣。
  • 漢書曰:張耳陳餘。始居約時。相然信死。豈顧問哉。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勢利之交。古人羞之。
  • 又曰:蕭育少與朱博為友。著聞當世。故長安語曰:蕭朱結綬。王貢彈冠。始育公卿子顯。博尚為杜陵亭長。為育進舉。遂至丞相。與博有隙。
  • 世記曰:王恭王都(○本條見世說識鑒篇。云王恭隨父在會稽。王大()
    (忱)自都來拜墓云云。此有脫訛。)二人素相友善。恭父曰:恐非子之。(○世說之下有友字。)後遂不終。
  • 魏應瑒報龐惠恭書曰:夫蕭艾之歌。發於信宿。子衿之思。起不嗣音。況實三載。能不有懷。雖萱草樹背。皋蘇在側。悒憤不逞。秖以增毒。朝隱之官。賓不往來。喬木之下。曠無休息。抱勞而已。足下剖符南面。振威千里。行人子羽。朝夕相繼。曾不枉咫尺之路。問蓬室之舊。過意賜書。辭不半紙。慰藉輕於繒縞。譏望重於丘山。是角弓之詩。所以為刺也。植鷺羽於宛丘。騁駿足於株林。發明月之輝光。照妖人之窈窕。斯亦所以眩耳目之視聽。亡聲命於知友者也。
  • 晉嵇康與山濤絕交書曰:柳下惠東方朔。達人也。安乎卑位。吾豈敢短之哉。仲尼兼愛。不羞執鞭。子文無欲卿相。而三登令尹。且延陵高子臧之風。長卿慕相如之節。志氣所託。亦不可奪也。吾每讀尚子平臺孝威傳。慨然慕之。想其為人。又縱逸來久。情意傲散。簡與禮相背。嬾與慢相成。而為儕類見寬。不攻其過。故使榮進之心日頹。任實之情轉篤。此由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雖飾以金鑣。饗以嘉肴。愈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又人倫有禮。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臥喜晚起。而當關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釣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動。二不堪也。危坐一時。痺不得搖。性復多虱。把搔無已。而當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書。不喜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几。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欲自勉強。則不能及。四不堪也。不喜弔喪。而人道以此為重。己為未見恕者所怨。至欲見中傷者。雖懼然自責。然不可化。終不能獲咎無譽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當與之共事。或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技。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煩。而官事鞅掌。機務纏其心。世故繁其慮。七不堪也。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人間不止此事。會顯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此甚不可二也。以促中心(○文選四十三心上有小字。)之性。統此九患。不有外難。當有內病。寧可久處人間邪。又聞道士遺言。餌朮黃精。令人益壽。意甚信之。遊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廢。足下見直木必不可以為輪。曲者必不可以為桷。蓋不欲以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不可自見好章甫。強越人以文冕也。今但願守陋巷。教子孫。時時與親舊敘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柸。彈琴一曲。志願畢矣。
  • 後漢朱穆絕交論曰:世之務交遊也。甚矣。不敦于業。不忌于君。犯祀以追之。背公以從之。事替義退。公輕私重。
  • 魏徐幹中論曰:大夫州郡牧守。王事不卹。賓客為務。冠蓋闐門。服膺盈道。殷殷沄沄。俾夜作晝。星言夙駕。送往迎來。停傳常滿。吏卒侍門。炬火夜行。閽寺不關。文書委於官曹。繫囚積於囹圄。為師無以教訓。弟子亦不受業。或身沒他邦而不歸。父母懷焭獨之思。室人抱東山之哀。嗟乎。王教之敗。乃至於此。林宗之時所謂交遊者也。輕位不仕者。則有巢許之高。廢職待客者。則有仲尼之稱。委親遠學者。則有優遊之美。是以各眩其名。而忘天下之亂也。
  • 梁劉孝標廣絕交論曰:若夫組織仁義。琢磨道德。驩其愉樂。恤其凌夷。寄通靈臺之下。遺跡江湖之上。風雨急而不輟其音。霜雪零而不渝其色。斯則賢達之素交。歷萬古而一遇。逮叔世民訛。徂詐飆起。溪谷不能踰其險。鬼神無以究其變。競羽毛之輕。趍錐刀之末。於是素交盡。利交興。天下蚩蚩。鳥驚雷駭。然利交同源。派流則異。較言其略。有五術焉。若其寵均董石。權壓梁竇。彫刻百工。鑪錘萬物。九域聳其風塵。四海疊其燻灼。靡不望影星奔。藉響川騖。約同要離焚妻子。誓殉荊卿湛七(○原作亡。據文選五十五改。)族。是(○原脫。據馮校本補。)曰勢交。其流一也。富均陶白。貲巨程羅。山擅銅陵。家藏金穴。則有窮巷之賓。繩樞之士。冀宵燭之末光。邀潤屋之微澤。銜恩遇。進款誠。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是曰賄交。其流二也。陸大夫宴喜西都。郭有道人倫東國。公卿貴其藉甚。搢紳羨其登仙。加以顩頤蹙頞。涕唾流沫。騁黃馬之劇談。縱碧雞之雄辨。於是有弱冠王孫。綺紈公子。道不挂於通人。聲未遒於雲閣。攀其鱗翼。丐其餘論。附駔驥之髦端。軼歸鴻於碣石。是曰談交。其流三也。陽舒陰慘。生民大情。憂合歡離。品物恆性。故魚以泉涸而煦沫。鳥因將死而鳴哀。同病相憐。綴河上之悲曲。恐懼寘懷。昭谷風之盛典。斯則斷金由於湫隘。刎頸起於苫蓋。是以伍員濯溉於宰嚭。張王撫翼於陳相。是曰窮交。其流四也。馳騖之俗。澆薄之倫。無不操權衡。秉纖纊。衡所以量其輕重。纊所以屬其鼻息。若衡不能舉。纊不能飛。雖顏冉龍翰鳳鶵。曾史蘭薰雪白。視若遊塵。遇如斷梗。莫肯費其半菽。罕有落其一毛。若衡重錙銖。纊微彯撇。雖共工之蒐慝。驩兜之掩義。南荊之跋扈。東陵之巨猾。皆為匍匐委蛇。折支舐痔。金膏翠羽將其意。脂韋便辟導其誠。謀而後動。芒毫寡忒。是曰量交。其流五也。凡斯五交。義均賈鬻。故桓談譬之於闤闠。林回喻之於甘醴。近世有樂安任昉。海內髦傑。早綰銀黃。夙昭民譽。遒文麗藻。方駕曹王。英特俊邁。聯橫許郭。類田文之愛士。同鄭莊之好賢。見一善則盱衡扼腕。遇一才則揚眉抵掌。至顧眄增其倍價。剪拂使其長鳴。彯組雲臺者肩磨。趍走丹墀者疊跡。莫不締恩狎。結綢繆。想莊惠之清塵。庶羊左之徽烈。及瞑目東越。歸骸洛浦。繐帳猶懸。門罕漬酒之彥。墳未宿草。野絕動輪之賓。藐爾諸孤。朝不謀夕。流離大海之南。寄命瘴癘之地。自昔把臂之英。金蘭之友。曾無羊舌下泣之仁。寧慕郈成分宅之德。嗚呼。世路嶮巇。一至於此。太行孟門。豈云嶃絕。是以耿介之士。疾其若斯。裂裳裹足。棄之長騖。獨立高山之頂。驩與麋鹿同群。曒曒然絕其雰濁。誠恥之也。誠畏之也。

  • 尚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
  • 左傳曰:賈季奔狄。宣子使臾駢送其帑。夷之蒐。賈季戮臾駢。臾駢之人欲盡殺賈氏以報焉。臾駢曰:不可。吾聞前志有之曰:敵惠敵怨。不在後嗣。忠之道也。夫子禮於賈季。我以其寵報私怨。無乃不可乎。
  • 又曰: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讎也。將立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也可。於是羊舌職死矣。晉侯曰:孰可以代之。對曰:赤也可。於是使祁午為中軍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謂祁奚能舉善矣。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
  • 禮記曰:昔衛獻公出奔。反國。及郊。將頒邑於從者而後入。柳莊曰:如皆守社稷。則孰執羈靮而從。如皆從。則孰守社稷。君反國而有私也。無乃不可乎。於是弗果頒。
  • 又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三無私。以勞天下。
  • 韓子曰:解狐薦其讎以為相。其讎往拜謝。解狐引弓。迎而射之。
  • 又曰:解狐與荊伯柳為怨。趙簡王問於解狐曰:孰可以為上黨守。對曰:荊伯柳可。趙簡王曰:非子之讎乎。對曰:臣聞忠臣舉賢。不避仇讎。
  • 說苑曰:晉文公問於舅犯。誰可使為西河守者。對曰:虛子羔。曰:子羔非汝之仇歟。曰:君問為守者。非問臣之仇也。子羔見舅犯謝之曰:君幸赦臣之過。薦之於君。得為西河守。舅犯曰:薦子者公也。吾不以私事害公義。子其去矣。顧。吾射子矣。
  • 家語曰:澹臺滅明。為人公正無私。
  • 慎子曰:夫投鉤分財。投策分馬。非以鉤策為均。使得美者不知所以德。得惡者不知所以怨。此所以塞怨望也。故蓍龜所以立公言也。權衡所以立公正也。書契所以立公信也。法制禮籍。所以立公義也。凡立公所以棄私也。
  • 呂氏春秋曰:荊人有遺弓者。弗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得矣。
  • 又曰:昔先聖王之治天下。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有得天下者眾矣。其得之必以公。其失之必以偏。
  • 史記曰:邑中人民俱出獵。任安常分麋鹿雉兔。眾人皆喜。曰:任少卿分則平。
  • 又曰:陳平為社宰。分肉甚均。里父老曰:善陳孺子之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肉矣。
  • 韓詩外傳曰:楚白公之難。有社之善者。辭其母。將死君難。其母曰:棄母死君。可乎。社之善曰:聞事君者。內其祿而外其身。今之所養母者。君之祿也。請往死之。比至朝。三廢車中。其僕曰:子懼。何不反也。社之善曰:懼。吾私也。死君。吾公也。吾聞君子不以私害公。遂死之。
  • 漢書曰:蕭何不與曹參相能。及何病。惠帝自臨視。因問曰: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對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參何如。何頓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 又曰:義縱少時。與張次翁俱攻剽為群盜。縱姉以醫幸王太后。太后問。子有兄弟欲為官者乎。姉曰:有弟無行。不可。太后乃告上。拜縱為中郎。
  • 又曰:朱邑惇篤於故舊。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
  • 東觀漢記曰:耿嵩履清高之節。齓童介然特立。不隨於俗。鄉黨士大夫莫不敬異之。王莽敗。賊盜起。宗族在草中。穀食貴。人民相食。宗家數百。升合分糧。時嵩年十二三。宗人長少。咸共推令主廩給。莫不稱平。
  • 魏武令曰:今壽春漢中長安。先欲使一兒各往詣領之。欲擇慈孝不違。吾今兒亦未知用誰也。雖兒小時見愛。而長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兒子亦不欲有所私。
  • 周生烈曰:天下所以平者。政平也。政所以平者。人平也。人所以平者。心平也。燕書曰:梁琛使秦。琛從兄弈。先在秦為尚書郎。會罷。秦主欲令琛止弈舍。琛語有司曰:昔諸葛亮兄弟各處三國。及其聘集。公朝相見。退無私面。君子之志。余敢忘乎。竟不止。弈數就邸舍。因問東國起居。琛曰:今二方鼎據。兄弟並蒙附寵。論心各有所在。今欲以東國事語君。恐非西國之所欲聞。何以見問。
  • 魏曹羲至公論曰:夫世人所謂掩惡揚善者。君子之大義。保明同好。朋友之至交。斯言之作。蓋閭閻之日談。所以救愛憎之相謗。崇居厚之大分耳。非篤正文至理。折中之公議也。世士不斷其數。而係其言。故善惡不分。以覆過為弘。朋友忽義。以雷同為美。善惡不分。亂實由之。朋友雷同。敗必從焉。談論以當實為清。不以過難為貴。相知者以等分為交。不以雷同為固。是以達者。存其義。不察於交。識其心。不求於言。且在私論。猶行之有節。明處公議。則無所固之矣。凡智者之處世。咸欲興化致治者也。興化致治。不崇公抑割。情以順理。厲清議以督俗。明是非以宣教者。吾未見其功也。清議非臧否不顯。是非非賞罰不明。故臧否不可以遠實。賞罰不可以失中。若乃背清議。違是非。雖堯不能一日以治。審臧否。詳賞罰。故中主可以萬世安。是以君子知私情之難統。至公之易行。故季友鴆兄而不疑。叔向戮弟而不悔。斯二士者。皆前世之通士。晉魯之忠臣也。亦豈無慈愛骨肉之心。愍恤同生之仁哉。夫至公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理之要也。人之用也。昔鯀者。親禹之父也。舜則殛鯀而興禹。禹知舜之殛其父無私。故受命而不辭。舜明禹知己之至公。故用之而無疑。無私者。雖父黜而子不言。況用之於他哉。
  • 晉嵇康釋私論曰:不知冒陰之可以無景。而患景之不匿。不知無惜(○晉書四十九嵇康傳作措。下同。)之可以無患。而恨惜之不巧。豈不哀哉。未有抱偽懷姦。而身立清世。匿非藏情。而信著明君者也。是以君子既有其質。又睹其鑒。貴夫亮達。希而存之。惡夫務愆。棄而遠之。言無苟諱。而行無苟德。不以愛之而苟善。不以惡之而苟非。心無所矜。而情無所繫。體清神正。而是非允當。忠感明於天子。而信篤乎萬民。寄胸懷於八荒。垂坦蕩以永日。斯非賢人君子高行之美異者乎。

  • 家語曰:子貢曰:陳靈公君臣宣淫於朝。泄冶諫而煞之。是與比干同也。可謂仁乎。子曰:比干於紂。親則叔父。官則少師。忠款之心。在於宗廟而已。固以必死爭之。冀身死之後。紂當悔悟。本其情志。在乎仁者也。泄冶位下大夫。無骨肉之親。懷寵不去。以區區之身。欲止一國之淫昏。死而益亡。(○太平御覽四百四十五作益。)可謂懷矣。詩曰:民之多僻。無自立辟。其泄冶之謂也。
  • 又曰:子路曰:澹臺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勝其貌。宰我有文雅之辭。而智不充其辯。孔子曰:相馬以輿。相士以居。弗可廢已。以容取人。則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則失之宰予。
  • 又曰:子夏三年喪畢。見於孔子。與之琴。使之弦。侃侃而樂。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不及。子曰:君子也。閔子三年喪畢。見於孔子。與之琴。使之弦。切切而悲。作而曰:先王制禮。不敢過焉。子曰:君子也。子貢曰:二者殊情。而俱曰君子。賜也惑之。敢問。孔子曰:閔子哀未盡。能斷之以禮。子夏哀已盡。能引之及禮。雖鈞謂之君子。不亦可乎。
  • 孔藂子曰:魏安釐王問子從(○太平御覽四百四十七作順。此避梁諱而未迴改。後同。)曰:馬回梗梗亮直。有大丈夫之節。吾欲以為相。可乎。答曰:亮直之節。臣未明也。王曰:何故。答曰:長目而豕視者。必體方而心圓。每以其法相人。千百不失一。臣見回。非不偉其體幹也。然甚疑其目。王卒用之。三月。果以諂言得罪。
  • 漢書曰:高帝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敬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者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與人功。得地而不與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項羽唯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群臣悅服。
  • 袁山松漢書曰:王允。字子師。世仕州郡。為冠蓋。同郡郭林宗。見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遂與之友善。允仕至司徒。
  • 青州先賢傳曰:京師號曰:陳仲舉。昂昂如千里驥。周孟玉。瀏瀏如松下風。
  • 范曄後漢書曰:許劭嘗到潁川。多長者之遊。唯不詣陳寔。又陳蕃喪妻還葬。鄉人畢至。而劭獨不往。或問其故。劭曰:太丘道廣。廣則難周。仲舉性峻。峻則少通。故不造也。其多所裁量若此。曹操微時。嘗卑辭厚禮。求為已助。劭鄙其人。而不肯對。操乃伺隙脅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操大悅而去。初劭與從兄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
  • 郭泰別傳曰:泰字林宗。少遊汝南。先過袁閬。不宿而退。遂往從黃憲。累日方還。或問林宗。林宗曰:奉高之器。譬諸汎濫。雖清而易挹。叔度汪汪君子。若千萬頃陂。澄之不清。混之不濁。不可量也。
  • 三輔決錄曰:弭生字仲叔。其父賊。故張伯英與李幼才書曰:弭仲叔高德美名。命世之才也。非弭氏小族所當有。新豐瘠土所當出也。
  • 魏志曰:盧欽著書。稱徐邈曰:或問欽。徐公當武帝之時。人以為通人。自在涼州。及還京都。人以為介。何也。欽答曰:往者毛孝先崔季珪用事。貴清素之志。徐公不改其常。故人以為通。比來天下奢靡。轉相放效。而徐公雅尚自若。不與俗同。故前日之通。乃今日之介也。
  • 典略曰:禰衡。建安初。自荊州北遊許都。書一刺懷之。漫滅而無所遇。或問之曰:何不從陳長文司馬伯達乎。衡曰:卿欲使我從屠沽兒輩耶。又問曰:當今復誰可者。衡曰: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又問荀令君趙盪寇。皆足蓋世乎。衡見荀有容儀。趙有腹。乃答曰:文若可借面弔喪。稚長可使監廚請客。其意以為荀但有貌。趙健啖肉也。又曰:趙戩遭三輔亂。客於荊州。荊州牧劉表。以為賓客。是時禰衡來遊京師。詆訾朝士。謂無直事。及南見戩。歎之曰:所謂劒則干將莫耶。木則椅桐梓漆。人則顏冉仲弓也。
  • 姚信士緯曰:周勃之勳。不如霍光。此前史所載。較然可見。而以勃功大於光。意竊不安。何者。勃本高帝大臣。官尊勢顯。眾所歸向。居太尉位。擁兵百萬。既有陳平王陵之力。又有朱虛諸王之援。酈其遊說。以譎諸呂。因眾之心。易以濟事。若霍光者。以倉卒之際。受寄託之任。輔弼幼主。天下晏然。遇燕王上官之亂。誅除凶逆。以靖王室。廢昌邑。立宣帝。任漢家之重。隆中興之祚。參贊伊周。為漢賢相。推驗事效。優劣明矣。
  • 袁子曰:或云。故少府楊阜。豈非忠臣哉。答曰:然可謂直士。忠則吾不知也。夫為人臣。見人主失道。指斥其非。而播揚其惡。可謂直士。未為忠臣。故司馬陳群則不然。其談論終日。未嘗言人主之非。書數十上。而外人不知。君子謂陳群於是乎長者。
  • 郭子曰:庾道季云。藺相如雖千載死人。懍懍恆如有生氣。曹蜍李志雖見在。厭厭如在九泉下。
  • 世說曰:王濬沖裴叔則二人。總角詣鍾士季。須臾去。後客問二童何如。鍾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後二十年。此二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復滯才。(事具職官部吏部尚書篇。)
  • 又曰:嵇中散語趙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風。恨量小狹。趙答曰:尺表能審琁衡之度。寸管能測往復之晷。何必在大。但問識何如耳。
  • 又曰:諸葛瑾。其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于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 又曰:王大將軍稱王夷甫。處眾人之中。如珠玉在瓦石閒。
  • 又曰:世中稱庾文康為豐年玉。庾稚恭為荒年穀。
  • 又曰:魏明帝世。使后弟毛曾。與夏侯太初共坐。時人謂蒹葭倚玉樹。時目夏侯太初。朗如日月入懷。
  • 晉徐藻妻陳氏與妹劉氏書。伏見偉方所作先君誄。其述詠勳德。則仁風靡墜。其言情訴哀。則孝心以敘。自非挺生之才。孰能克隆聿脩若斯者乎。執詠反覆。觸言流淚。感賴交集。悲慰並至。元方偉方。並年少而有盛才。文辭富豔。冠於此世。竊不自量。有疑一言。略陳所懷。庶備起予。先君既體弘仁義。又動則聖檢。奉視極孝。事君盡忠。行己也恭。養民也惠。可謂立德立功。示民軌儀者也。但道長祚短。時乏識真。榮位未登。高志不遂。本不標方外跡也。老莊者。絕聖棄智。渾齊萬物。等貴賤。忘哀樂。非經典所貴。非名教所取。何必輒引以為喻耶。可共詳之。
  • 後漢孔融汝潁優劣論曰:融以為汝南士勝潁川士。陳長文難。融答之曰:汝南戴子高。親止千乘萬騎。與光武皇帝共於道中。潁川士雖抗節。未有頡頏天子者也。汝南許子伯。與其友人。共說世俗將壞。因夜舉聲號哭。潁川雖憂時。未有能哭世者也。汝南府許掾。教太守鄧晨。圖開稻陂數萬頃。累世獲其功。夜有火光之瑞。韓元長雖好地理。未有成功見效。如許掾者也。汝南張元伯。身死之後。見夢范巨卿。潁川士雖有奇異。未有能神而靈者也。汝南應世叔。讀書五行俱下。潁川士雖多聰明。未有能離婁並照者也。汝南李洪。為太尉掾。弟煞人當死。洪自劾詣閤。乞代弟命。便飲酖而死。弟用得全。潁川雖尚節義。未有能煞身成仁如洪者也。汝南翟子威。為東郡太守。始舉義兵。以討王莽。潁川士雖疾惡。未有能破家為國者也。汝南袁公著。為甲科郎。上書欲治梁冀。潁川士雖慕忠讜。未有能投命直言者也。
  • 魏夏侯玄樂毅論曰:夫求古賢之意。宜以大者遠者先之。必迂迴而難通。然後已焉可也。觀樂生報燕惠王之書。其殆庶乎知機。合道以終始者與。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以天下為心者也。夫欲極道德之至量。務以天下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樂生之志。豈其局跡當時。止於兼并而已哉。舉齊之事。所以運其機而動四海也。圍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著於遐邇矣。舉國不謀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也。邁至德以率列國。則幾於湯武之事矣。樂生方恢大綱。以縱二城。收民明信。以待其弊。將使即墨莒人。顧仇其上。願釋干戈。賴我猶親。善守之智。無所施之。然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義也。任窮則從。微子適周之道也。開彌廣之路。以待田單之徒。長容善之風。以申齊之志。我澤如春。下應如草。道光宇宙。智者宅心。然則鄰國傾慕。四海延頸。思戴燕主。仰望風聲。二城必從。則王業隆矣。雖淹留於兩邑。乃所以致速於天下也。不幸之變。勢所不圖。敗於垂成。時運固然。樂生豈不知拔二城之速了哉。顧城拔而業乖也。豈不慮不速之致變哉。顧業乖與變同也。由是觀之。樂生之不屠二城。其亦未可量也。
  • 晉張輔名士優劣論曰:世人見魏武皇帝處有中土。莫不謂勝劉玄德也。余以玄德為勝。夫撥亂之主。先以能收相獲將為本。一身善戰。不足恃也。世人以玄德為呂布所襲。為武帝所走。舉軍東下。而為陸遜所覆。雖曰為呂布所襲。未若武帝為徐榮所敗。失馬被創之危也。玄德還據徐州。形勢未合。在荊州。景叔父子不能用其計。舉州降魏。手下步騎。不滿數千。為武帝大眾所走。未若武帝為呂布北騎所禽。突火之急也。為陸遜所覆。未若武帝為張繡所困。挺身逃遁。以喪二子也。然其忌克。安忍無親。董公仁賈文和。恆以佯愚自免。荀文若楊德祖之徒。多見賊害。行兵三十餘年。無不親征。功臣謀士。曾無列土之封。仁愛不加親戚。惠澤不流百姓。豈若玄德威而有思。勇而有義。寬弘而大略乎。諸葛孔明。達治知變。殆王佐之才。玄德無強盛之勢。而令委質。張飛關羽。皆人傑也。服而使之。夫明闇不相為用。能否不相為使。武帝雖處安強。不為之用也。況在危急之間。勢弱之地乎。若令玄德據有中州。將與周室比隆。豈徒三傑而已哉。
  • 又曰:世人論司馬遷班固。多以固為勝。余以為失。遷敘三千年事。五十萬言。固敘二百年事。八十萬言。固煩省不敵。不如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獎勸。惡足以鑒誡。人道之常。中流小事。無取皆書。不如二也。毀敗晁錯。傷忠臣之道。不如三也。遷既造創。固又因循。難易益不同矣。又遷為蘇秦張儀范睢蔡澤作傳。逞詞流離。亦足以明其大才。此真所以為良史也。
  • 又曰:樂毅諸葛孔明之優劣。互以毅相弱燕。合五國之兵。以破強齊。雪君王之恥。圍城而不急攻。將令道窮而義服。此則仁者之師。莫不謂毅為優。余以五國之兵。共伐一齊。不足為強。大戰濟西。伏尸流血。不足為仁。夫孔明包文武之德。劉玄德以知人之明。屢造其廬。咨以濟世。奇策泉涌。智謀從橫。遂東說孫權。北抗大魏。以乘勝之師。翼佐取蜀。及玄德臨終。禪其大位。在擾攘之際。立童蒙之主。設官分職。班敘眾才。文以寧內。武以折衝。然後布其恩澤於中國之民。其行軍也。路不拾遺。毫毛不犯。勳業垂濟而隕。觀其遺文。謀謨弘遠。雅規恢廓。己有功則讓於下。下有闕則躬自咎。見善則遷。納諫則改。故聲烈震於遐邇也。孟子曰:聞伯夷之風。貪夫廉。余以為睹孔明之忠。姦臣立節矣。殆將與伊呂爭儔。豈徒樂毅為伍哉。

  • 禮記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
  • 又曰:禮有以文為貴者。天子龍卷。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天子之冕。朱綠璪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為貴也。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珪不瑑。大羹不和。大路素而越席。犧尊疏布幂。此以素為貴也。
  • 又曰:壹獻質。三獻文。
  • 左傳曰: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 又曰:昭公如楚。鄭伯勞于師之梁。孟僖子為介。不能相儀。及楚。不能答郊勞。公至自楚。僖子病不能禮。乃講學之。
  • 又曰:齊慶封來聘。叔孫與慶封食。不敬。為賦相鼠。亦不知也。
  • 論語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 又曰: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又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又曰: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鞹。猶犬羊之鞹。
  • 春秋元命包曰:正朔三而改。文質再而復。
  • 莊子曰:夫澹泊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本。道德之質。
  • 漢書曰:周昌敢直言。高帝欲廢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昌廷爭之。上問其說。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上欣然而笑。即罷。
  • 又曰:陸賈少有口辯。高帝為賈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賈每奏一篇。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稱其書曰新語。
  • 又曰:曹參代蕭何為相國。無所變更。壹遵何之約束。日夜飲酒。不事朝政。參子密諫參。參笞之二百。惠帝讓參。參免冠謝曰: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百姓謌之曰:蕭何為法。講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
  • 又曰:張釋之為謁者僕射。文帝登虎圈。問上林尉禽獸簿。盡不能對。虎圈嗇夫從傍代尉對。悉響應無窮。帝詔釋之。拜嗇夫為上林令。釋之前曰:陛下以絳侯周勃何人也。上曰:長者。又問東陽侯張相如何人也。上復曰:長者。釋之曰:此兩人言事。曾不出口。豈效此嗇夫喋喋利口捷急哉。且秦以任刀筆之吏。以亟疾苛察相高。無惻隱之實。是故不聞其過。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而風靡。爭口辯。其(○漢書五十釋之傳其上有亡字。)實。不可不察也。帝乃止。
  • 晉書曰:殷慶元質略有明規。文武可施用也。
  • 魏阮瑀文質論曰:蓋聞日月麗天。可瞻而難附。群物著地。可見而易制。夫遠不可識。文之觀也。近而得察。質之用也。文虛質實。遠疏近密。援之斯至。動之應疾。兩儀通數。固無攸失。若乃陽春敷華。遇衝風而隕落。素葉變秋。既究物而定體。麗物苦偽。醜器多牢。華璧易碎。金鐵難陶。故言多方者。中難處也。術饒津者。要難求也。意弘博者。情難足也。性明察者。下難事也。通士以四奇高人。必有四難之忌。且少言辭者。政不煩也。寡知見者。物不擾也。專一道者。思不散也。混濛薎者。民不備也。質士以四短違人。必有四安之報。故曹參相齊。寄託獄市。欲令姦人有所容立。及為宰相。飲酒而已。故夫安劉氏者周勃。正嫡位者周勃。大臣木強。不至華言。孝文上林苑欲拜嗇夫。釋之前諫。意崇敦朴。自是以降。其為宰相。皆取堅強一學之士。安用奇才。使變典法。
  • 魏應瑒文質論曰:蓋皇穹肇載。陰陽初分。日月運其光。列宿曜其文。百穀麗於土。芳華茂於春。是以聖人合德天地。稟氣淳靈。仰觀象於玄表。俯察式於群形。窮神知化。萬國是經。故否泰易趍。道無攸一。二政代序。有文有質。若乃陶唐建國。成周革命。九官咸乂。濟濟休令。火龍黼黻。暐鞾於廊廟。袞冕旂旒。弈乎朝廷。冠德百王。莫參其政。是以仲尼嘆煥乎之文。從郁郁之盛也。夫質者端一玄靜。儉嗇潛化利用。承清泰。御平業。循軌量。守成法。至乎應天順民。撥亂夷世。摛藻奮權。赫弈丕烈。紀禪協律。禮儀煥別。覽墳丘於皇代。建不刊之洪制。顯宣尼之典教。探微言之所弊。若夫和氏之明璧。輕縠之褂裳。必將遊玩於左右。振飾於宮房。豈爭牢偽之勢。金布之剛乎。且少言辭者。孟僖所以不能答郊勞也。寡智見者。慶氏所以困相鼠也。今子棄五典之文。闇禮智之大。信管望之小。尋老氏之蔽。所謂循軌常趍。未能釋連環之結也。且高帝龍飛豐沛。虎據秦楚。唯德是建。唯賢是與。陸酈摛其文辯。良平奮其權諝。蕭何創其章律。叔孫定其庠序。周樊展其忠毅。韓彭列其威武。明建天下者。非一士之術。營宮廟者非一匠之矩也。逮至高后亂德。損我宗劉。朱虛軫其慮。辟強釋其憂。曲逆規其模。酈友詐其遊。襲據北軍。實賴其疇。冢嗣之不替。誠四老之由也。夫諫則無義以陳。問則服汗沾濡。豈若陳平敏對。叔孫據書。言辨國典。辭定皇居。然後知質者之不足。文者之有餘。

  • 書曰: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機。
  • 易曰:君子乾乾。夕惕若厲。
  • 又曰:天道惡盈而福謙。
  • 尚書曰:帝曰:來。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不自滿假。惟汝賢。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 又曰: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
  • 又曰:玩人喪德。玩物喪志。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犬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獸不育于國。不寶遠物。則遠人格。所寶惟賢。則邇人安。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 又曰:功崇惟志。業廣惟勤。位不期驕。祿不期侈。
  • 又曰: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居寵思危。
  • 又曰:戒慎無虞。罔失法度。
  • 又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
  • 毛詩曰:惴惴小心。如臨于谷。
  • 又曰: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
  • 左傳曰:晉既勝楚。范宣子立於戎馬之前曰:君幼。諸臣不佞。何以及此。天命不于常。有德之謂也。
  • 又曰: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 又曰:臧孫云。季孫之愛我。疾疹也。孟孫之惡我。藥石也。美疹不如惡石。孟孫死。吾亡無日矣。
  • 禮記曰:好田好女者。亡其國。
  • 孝經曰:在上不驕。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
  • 論語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戒之在色。及其壯也。戒之在鬥。及其老也。戒之在得。
  • 又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
  • 太公金匱曰:武王問師尚父曰: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師尚父曰:舜之居民上。矜矜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慄慄如恐不滿。湯之居民上。翼翼乎懼不敢息。
  • 又曰:吾聞道自微而生。禍自微而成。家語曰:孔子去周。而老子送之曰:凡當世之士。聰明深察而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宏大而危者。好發人之惡者也。孔子曰:敬奉教。
  • 又曰:舟非水不行。水入舟沒。民非君不治。民犯上則君危。故君子不可不嚴也。
  • 又曰:顏回謂子路曰:力猛於德而得其死者。鮮矣。子慎諸。
  • 又曰:以富貴而下人。何人不與。富貴而敬愛。何人不親。發言不逆。可謂知言矣。
  • 又曰:曾子曰:狎甚則簡。莊甚則不親。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其勸。莊足以成禮而已矣。
  • 韓詩外傳曰:昔者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湯以殷王。紂以殷亡。故無常安之國。宜治之民。得賢則昌。不肖則亡。夫明鏡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鄙語曰:不知為吏。視已成事。前車覆。後車誡。
  • 又曰:曾子曰:君子有三言。可實(○韓詩外傳二作貫。)而佩也。一曰無內疏而外親。二曰身不善而怨他人。三曰患已至而後呼天。
  • 戰國策曰:昔儀狄作酒而美。進之於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 管子曰:齊桓公與管仲鮑叔牙甯戚四人飲。公曰:何不為寡人壽。鮑叔牙奉杯而起曰:使公無忘在莒。管仲無忘其束縛在魯。甯戚無忘飯牛車下。公避席再拜。
  • 鬻子曰:昔周公使康叔守殷。戒之曰:無煞不辜。寧失有罪。亦有無罪而見誅。無有有功而不賞。慎之。
  • 晏子曰:君子居必擇鄰。遊必就士。可以避患也。
  • 又曰:其文好者身必剝。其角美者身見煞。甘泉必竭。直木必伐。
  • 又曰: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祿益厚者施益博。
  • 又曰:人之將疾。必先不甘粱肉之味。國之將亡。必先惡忠臣之語。
  • 孫卿子曰:孔子對魯哀公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不危焉。
  • 又曰:得師者王。得疑者霸。自為謀莫己若者亡。
  • 又曰:伯禽將歸於魯。周公謂伯禽曰: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智如士。不與士爭智。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吾於天下。亦不賤也。常握髮吐餐。以接天下之士矣。
  • 韓子曰:西門豹性急。佩韋以自緩。董安于心緩。佩帶以自急。故能以有餘補不足。以長續短之謂明主。
  • 淮南子曰:天下有至貴。而非勢位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有至壽。而非千歲。愿恕反性。則貴矣。適情知足。則富矣。明死生之分。則壽矣。
  • 說苑曰:魏武侯浮西河。中流。謂吳起曰:美哉河山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對曰:在德不在險。昔夏桀之君。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不循仁政。湯放之。武侯曰:善。
  • 又曰:有身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
  • 新序曰:齊王聘田巴先生而將問政焉。對曰:政在正身。正身之本。在於群臣。王召臣。臣改制鬋飾。問於妾。奚若。妾愛臣。諛臣曰佼。臣臨淄水而觀。然後自知醜惡也。今齊之臣諛王者眾。王能臨淄水見己之惡。過而自改。斯齊國治矣。
  • 漢書曰:揚惲失官居家。治產業。起室宅。孫會宗戒之曰:為大臣廢退。當闔門惶恐。為可憐之意。不當通賓客。有稱譽也。
  • 東觀漢記曰:馮勤遷司徒。是時三公多見罪退。上欲見令以善自矜。乃因讌見。從容戒之曰:朱浮上不忠於君。下凌轢同列。竟以中傷人臣。放逐受誅。雖追加賞賜。不足以償不訾之身。忠臣孝子之覽照前世以為鏡誡。能盡忠於國。事君無二。則爵賞光乎當世。功名列於不朽。可不勉哉。
  • 又曰:樊宏為人謙慎。常戒其子曰:富貴盈溢。未有能終者。天道惡滿而好謙。前世貴戚。皆明戒也。保身全己。豈不樂哉。
  • 又曰:班超為都護。以任尚代超。尚謂超曰:君在外國三十餘年。而小人猥承君後。宜有以誨之。超曰: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順孫。皆以過罪徙補邊。而蠻夷懷鳥獸之心。難禁易敗。今君性嚴急。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及得下和。宜陽為簡易。寬小過。摠大綱而已。
  • 後漢傅毅迪志詩曰:咨爾庶士。迨時斯勗。日月逾邁。豈云旋復。於赫我祖。顯于殷國。二跡阿衡。克光其則。咨予小子。穢陋靡逮。懼我世烈。於茲以墜。於戲君子。無恆自逸。徂年如流。渺茲暇日。
  • 魏陳王曹植矯志詩曰:芝桂雖芳。難以餌魚。尸位素餐。難以成居。磁石引䥫。於金不連。大朝舉士。愚不聞焉。
  • 又矯志詩曰:抱璧塗乞。無為貴寶。履仁遘福。無為貴道。鴛鶵遠害。不羞卑栖。靈虯避難。不恥汙泥。都蔗雖甘。杖之必折。巧言雖美。用之必滅。濟濟唐朝。萬邦作孚。逢蒙雖巧。必得良弓。賢主雖智。亦待英雄。螳蜋見歎。齊士輕戰。越王軾蛙。國以死獻。道遠知驥。世偽知賢。覆之燾之。順天之矩。澤如凱風。惠如時雨。口為禁闥。舌為發機。門機之闕。(○馮校本作關。)楛矢不追。
  • 魏繁欽遠戍勸戒詩曰:肅將王事。集此揚土。凡我同盟。既文既武。郁郁桓桓。有規有矩。務在和光。同塵共垢。各競其心。為國蕃輔。誾誾衎衎。非法不語。可否相濟。闕則云補。
  • 又雜詩曰:世俗有險易。時運有盛衰。老氏和其光。蘧瑗貴可懷。
  • 魏應璩雜詩曰:細微可不慎。隄潰自蟻隙。腠理早從事。安復勞鍼石。哲人睹未形。愚夫闇明白。曲突不見賓。燋爛為上客。思願獻良規。江海儻不逆。狂言雖寡善。猶有如雞跖。雞跖食不已。齊王為肥澤。
  • 晉張華勵志詩曰:仁道不遐。德輶如羽。求焉斯至。眾鮮克舉。復禮終朝。天下歸仁。若金受礪。若泥在鈞。進德修業。暉光日新。
  • 晉潘安仁家風詩曰:綰髮綰髮。髮亦鬢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專靡有。受之父母。鳴鶴匪和。析薪弗荷。隱憂孔疚。我堂靡搆。義方既訓。家道穎穎。豈敢荒寧。一日三省。
  • 晉嵇紹贈石季倫詩曰:人生稟五常。中和為至德。嗜欲雖不同。成生所不識。仁者安其身。不為外物惑。事故誠多端。未若酒之賊。內以損性命。煩辭傷軌則屢飲致疲怠。清和自否塞。陽堅(○按此用子反事。當作豎。)敗楚軍。長夜傾宗國。詩書著明戒。量體節飲食。遠希彭聃壽。虛心處沖默。茹芝味醴泉。何為昏酒色。
  • 魏文帝戒盈賦序曰:避暑東閤。延賓高會。酒酣樂作。悵然懷盈滿之戒。乃作斯賦。惟應龍之將舉。飛雲降而下征。資物類之相感。信貫微之通靈。何今日之延賓。君子紛其集庭。信臨高而增懼。獨處滿而懷愁。願群士之箴規。博納我以良謀。吳楊泉贊善賦曰:伊善惡之所施。乃禍福之為階。行德安而保身。忘為害而自危。故先民之有作。執溫恭而不虧。云顏冉之遭命。恠禍福之參差。夫二賢之履道。歷千載而見知。身既沒而名存。厥復戚乎何為。夫死生之有命。非神明之所規。故積善之家。厥福惟昌。積惡之門。必有餘殃。是以趙武好善。厥胤以長。三郤好勝。厥身以亡。古人從善如不及。去惡如探湯。恐福德而難值。而禍惡之易當。
  • 晉戴逵申三復贊曰:嗜好深則天機淺。名利集則純白離。如此故識鑒逾昏。驕淫彌汰。心與慎乖。則理與險會。然後役智以御險。履險以逃害。故陰陽寇其內。人力攻其外。陰陽結則金石為之消。人事至則雖智不足賴。若然者。雖翠幄華堂。焉得而康之。列鼎重味。焉得而嘗之。
  • 周庾信周公伯禽贊曰:伯禽居魯。鳴玉來朝。周公問政。治國風謠。北山有梓。南山有橋。禮容雖備。俯仰無驕。
  • 梁武帝凡百箴曰:凡百眾庶。爾其聽之。事無大小。先當熟思。思之不熟。致成反覆。其心不定。不可施令。是曰亂常。是曰敗政。弗止辱身。亦喪厥命。勿恃爾尊。驕慢淫昏。勿謂爾貴。長夜荒醉。日不恆中。月盈則虧。履邪念正。居安思危。莫言爾賤。而不受命。君子小人。本無定性。莫言人微。而以自輕。水清照淨。表直影端。近取諸身。無假遠觀。猗歟哲人。勿謂斯難。
  • 晉潘岳兩階銅人訓曰:言之有臧。託乎多士。言之不臧。絕之由己。無曰莫傳。宣于四海。無曰莫聞。響振萬里。樞機之發。榮辱之徵。怨豈在大。纎介是興。
  • 漢東方朔誡子曰:明者處世。莫尚於中。優哉游哉。與道相從。首陽為拙。柳惠為工。飽食安步。以仕代農。依隱玩世。詭時不逢。是故才盡者身危。好名者得華。有群者累生。孤貴者失和。遺餘者不匱。自盡者無多。聖人之道。一龍一蛇。形見神藏。與物變化。隨時之宜。無有常家。
  • 後漢鄭玄戒子曰:宿業衰落。仍有失誤。年入此歲。而七十矣。於禮可傳家事。今我告爾以老。將閑居以安性。覃思以終業。非拜國君之命。問族親憂患。展敬墳墓。春秋觀省野物。胡常扶杖出門乎。家事大小。汝一承之。求為君子之道。鑽研勿替。敬順威儀。以近有德。顯譽成於僚友。德行立於己志。可不深念耶。
  • 後漢高義方清誡曰:天長而地久。人生則不然。又不養以福。保全其壽年。飲酒病我性。思慮害我神。美色伐我命。利慾亂我真。神明無聊賴。愁毒於眾煩。中年棄我逝。忽若風過山。形氣各分離。一往不復還。上士愍其痛。抗志凌雲煙。滌蕩棄穢累。飄邈任自然。退修清以淨。存吾玄中玄。澄心剪思慮。泰清不受塵。恍惚中有物。希微無形端。智慮赫赫盡。谷神綿綿存。
  • 魏王肅家誡曰:夫酒所以行禮養性命歡樂也。過則為患。不可不慎。是故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先王所以備酒禍也。凡為主人飲客。使有酒色而已。無使至醉。若為人所強。必退席長跪。稱父誡以辭之。敬仲辭君。而況於人乎。為客又不得唱造酒史也。若為人所屬。下坐行酒。隨其多少。犯令行罰。示有酒而已。無使多也。禍變之興。常於此作。所宜深慎。
  • 魏王昶家誡曰:夫立功者有二難。功就而身不退。一難也。退而不靜。務伐其功。二難也。且懷祿之士。躭寵之臣。苟患失之。何所不至。若樂毅帥弱燕之眾。東破強齊。收七十餘城。其功盛矣。知難而退。保身全名。張良杖劍建策。光濟大漢。辭三萬戶封。學養性之道。棄人閒之事。卒無咎悔。何二賢綽綽有餘裕哉。治家亦有患焉。積而不能散。則有鄙恡之累。積而好奢。則離驕上之罪。大者破家。小者辱身。此二患也。
  • 魏荀爽女誡曰:詩云。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明當許嫁。配適君子。竭節從理。昏定晨省。夜臥早起。和顏悅色。事如依恃。正身潔行。稱為順婦。以崇螽斯百葉之祉。婚姻九族。云胡不喜。聖人制禮。以隔陰陽。七歲之男。王母不抱。七歲之女。王父不持。親非父母。不與同車。親非兄弟。不與同筵。非禮不動。非義不行。是故宋伯姬遭火不下堂。知必為災。傅母不來。遂成於灰。春秋書之。以為高也。
  • 魏程曉女典篇曰:丈夫百行。以功補過。婦人四教。以備為成。婦德闕。則仁義廢矣。婦言虧。則辭令慢矣。婦工簡。則織紝荒矣。是以禮有功宮家室之教。詩有牖下蘋藻之奠。然後家道諧允。儀表則見於內。若夫麗色妖容。高才美辭。貌足傾城。言以亂國。此乃蘭形棘心。玉曜瓦質。在邦必危。在家必亡。
  • 晉嵇康家誡曰:人無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有所准行。當量其善者。擬議而後動。若心之所之。則口與心誓。守死無貳。恥躬不逮。期於必濟。若心疲體懈。或牽於外物。或累於內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則議於去就。議於去就。則二心交爭。二心交爭。則向所以見役之情勝矣。或有中道而廢。或有未成而敗。以之守則不固。以之攻則怯弱。與之誓則多違。與之謀則善泄。臨樂則肆情。處逸則極意。故雖榮華熠熠。無結秀之勤。終年之勤。無一日之功。斯君子所以歎息也。若夫申胥之長吟。夷叔之全潔。展季之執信。蘇武之守節。可謂固矣。故以無心守之。安而體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盛者也。
  • 吳姚信誡子曰:古人行善者。非名之務。非人之為。心自甘之。以為己度。嶮易不虧。終始如一。進合神契。退同人道。故神明祐之。眾人尊之。而聲名自顯。榮祿自至。其勢然也。又有內析外同。吐實懷詐。見賢則暫自新。獨居則縱所欲。聞譽則驚自飾。見尤則棄善端。凡失名位。恆多怨人而害善。怨一人則眾人疾之。害一善則眾人怨之。雖欲陷人而進己。不可得也。祗所以自毀耳。顧真偽不可掩。褒貶不可妄。舍偽從實。遺己察人。可以通矣。舍己就人。去否適泰。可以弘矣。貴賤無常。唯人所速。苟善。則疋夫之子。可至王公。苟不善。則王公之子。反為凡庶。可不勉哉。
  • 吳陸景誡盈曰:富貴天下之至榮。位勢人情之所趍。然古之智士。或山藏林竄。忽而不慕。或功成身退。逝若脫屣者。何哉。蓋居高畏其危。處滿懼其盈。富貴榮勢。本非禍始。而多以凶終者。持之失德。守之背道。道德喪而身隨之矣。是以留侯范蠡。棄貴如遺。叔敖蕭何。不宅美地。此皆知盛衰之分。識倚伏之機。故身全名著。與福始卒。自此以來。重臣貴戚。隆盛之族。莫不離患搆禍。鮮以善終。大者破家。小者滅身。唯金張子弟。世履忠篤。故保貴持寵。祚鍾昆嗣。
  • 蜀諸葛亮誡子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悲歎窮慮。將復何及。
  • 晉李充起居誡曰:溫良恭儉。仲尼所以為貴。小心翼翼。文王所以稱美。聖德周達無名。斯亦聖中之目也。中人而有斯行。則亦聖人之一隅矣。而末俗謂守慎為拘愆。退慎為怯弱。不遜以為勇。無禮以為達。異乎吾所聞也。
  • 宋顏延之庭誥曰:若能服溫厚而知穿弊之苦。周明之德也。厭滋旨而識空嗛之急。仁恕之功也。豈與夫比髮膚於草石。方手足於飛走者。同其意哉。罰慎其濫。惠誡其偏。罰濫則無以為罰。惠偏則不如無惠。嫌或疑心。誠亦難分。動容竊斧。束裝盜金。又何足論也。是以前王作典。明慎議獄。而僣濫易意。火含煙而煙妨火。桂懷蠹而蠹殘桂。然火勝則煙滅。蠹壯則桂折。故性明者欲簡。嗜繁者氣昏。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知其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知其臭。與之變矣。唯夫金貞玉粹者。乃能處而不汙其身耳。故曰:丹可滅而不能使無赤。石可毀而不能使無堅。苟丹石之性。必慎浸染之由。
  • 後漢崔瑗座右銘曰: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俗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身而後動。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在涅貴不緇。曖曖內含光。硜硜鄙夫介。悠悠故難量。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 魏卞蘭座右銘曰:重階連棟。必濁汝真。金寶滿室。將亂汝神。厚味來殃。艷色危身。求高反墜。務厚更貧。閉情塞欲。老氏所珍。周廟之銘。仲尼是遵。審慎汝口。戒無失人。從容順時。和光同塵。無謂冥漠。人不汝聞。無謂幽冥。處獨若群。不為福先。不與禍鄰。守玄執素。無亂大倫。常若臨深。終始惟純。
  • 漢劉向誡子書曰:汝有厚德。蒙恩甚厚。將何以報。董生有云。弔者在門。賀者在閭。言有憂則恐懼敬事。敬事則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賀者在門。弔者在閭。言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故弔隨而來。齊頃公之始。藉霸者之餘威。輕侮諸侯。虧跂蹇之容。故被鞌之禍。遁服而亡。所謂賀者在門。弔者在閭也。兵敗師破。人皆弔之。恐懼自新。百姓愛之。諸侯皆歸其所奪邑。所謂弔者在門。賀者在閭。
  • 後漢張奐誡兄子書曰:汝曹薄祐。早失賢父。財單藝盡。今適喘息。聞仲祉輕傲耆老。侮狎同年。極口恣意。當崇長幼。以禮自持。閒燉煌有人來。同聲相道。皆稱叔時寬仁。聞之喜而且悲。喜叔時得美稱。悲汝得惡論。經言孔於鄉黨。恂恂如也。恂恂者。恭謙之貌也。經難知。且自以汝資父為師。汝父寧輕鄉里耶。年少多失。改之為貴。蘧伯玉年五十。見四十九年非。但能改之。不可不思吾言。不自克責。反云張甲謗我。李乙悉我。我無是過。爾亦已矣。
  • 後漢司馬徽誡子書曰:聞汝充役。室如懸磬。何以自辨。論德則吾薄。說居則吾貧。勿以薄而志不壯。貧而行不高也。
  • 後漢馬援誡兄子書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而口不可得言也。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褵。申父母之誡。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公正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之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勅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也。
  • 後漢崔駰與竇憲書曰:駰聞交淺而言深者。愚也。在賤而望貴者。惑也。未信而納忠者。謗也。皆所不宜。而或蹈之者。思效其區區憤盈而不能已也。竊見足下。體淳淑之姿。躬高明之量。意美志厲。有尚賢之風。駰幸得充下館。序後陳。是以竭其拳拳。敢進一言。傳曰:生而富者驕。生而貴者傲。生富貴而能不驕傲者。未之有也。
  • 魏王脩誡子書曰:自汝行之後。恨恨不樂。何者。我實老矣。所恃汝等也。皆不在目前。意遑遑也。人之居世。忽去便過。日月可愛也。故禹不愛尺璧。而愛寸陰。時過不可還。若年大。不可少也。欲汝早之。未必讀書。并學作人。欲令見舉動之宜。觀高人遠節。志在善人。左右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際也。行止與人。務在饒之。言思乃出。行詳乃動。皆用情實。道理違。斯敗矣。父欲令子善。唯不能煞身。其餘無惜也。
  • 晉羊祜誡子書曰: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年九歲。便誨以詩書。然尚猶無鄉人之稱。無清異之名。今之職位。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吾不如先君遠矣。汝等復不如吾。諮度弘偉。恐汝兄弟未之能也。奇異獨達。察汝等將無分也。恭為德首。慎為行基。願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無口許人以財。無傳不經之談。無聽毀譽之語。聞人之過。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後動。若言行無信。身受大謗。自入刑論。豈復惜汝。恥及祖考。思乃父言。纂乃父教。各諷誦之。
  • 晉殷裒書曰:大道也者。易尋而難窮。易知而難行也。故京房之徒。考步吉凶之變。而不能自見其禍。更為姚平所誡。此道之難知也。省爾之才。不及於房。而吾之言過於平矣。昔弗父何三命滋恭。晏平仲久而敬之。曾顏之徒。有若無。實若虛也。況爾析薪之智。欲彈射世俗。身為謗先。怨禍並集。使吾懷朝父之憂。為范武子所嘆。亦非汝之美也。若朝益暮習。先人後己。恂恂如也。則吾聞音而識其曲。食旨而知其甘。永終吾餘年矣。復何恨哉。古人有言。思不出其位。爾其念之。爾其念之。
  • 宋陶潛誡子書曰:少來好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爾有喜。嘗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犧皇上人。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鮑叔敬仲。分財無恡情。歸生伍舉。班荊道舊。遂能以敗為成。因喪立功。他人尚爾。況共父之人哉。
  • 梁簡文帝誡當陽公書曰:汝年時尚幼。所闕者學。可久可大。其唯學歟。所以孔丘言。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若使牆面而立。沐猴而冠。吾所不取。立身之道。與文章異。立身先須謹重。文章且須放蕩。
  • 梁孝元帝與學生書曰:吾聞斲玉為器。諭乎知道。惟山出泉。譬乎從學。是以執射執御。雖聖猶然。為弓為箕。不無以矣。抑又聞曰:漢人流麥。晉人聚螢。安有挾冊讀書。不覺風雨以至。朗月章奏。不知爝火為微。所以然者。良有以夫。可久可大。莫過乎學。求之於己。道在則尊。
  • 梁徐勉與大息山松書曰:家世清廉。故常居貧素。至於產業之事。所未嘗言。中年聊於東田。欲穿池種樹。少寄情賞。又以郊際閑曠。終可為宅。儻獲懸車致仕。實欲歌笑於斯。經營歷年。粗已成立。桃李茂密。桐竹成陰。塍陌交通。渠畎相屬。茅樓迥榭。頗有臨眺之美。孤岑藂薄。不無糾紛之興。雖云人外。城闕密邇。凡為人長。殊復不易。當使中外諧緝。人無閒言。先物後己。然後可貴。老生云。後其身而身先。若能爾者。更招巨利。汝當勉勖。見賢思齊。不宜忽略以棄日也。非徒棄日。乃是棄身。身名美惡。豈不大哉。
  • 梁范縝與王僕射書曰:君侯匡輔聖朝。中夏無虞。既盡美矣。又盡善矣。唐堯非不隆也。門有謗木。虞舜非不盛也。庭懸諫鼓。周公之才也。樂聞譏諫。故明君賢宰。不憚諤諤之言。布衣窮賤之人。咸得獻其狂瞽。先王所以有而勿亡。得而勿失。功傳不朽。名至今者。用此道也。
  • 魏王粲安身論曰:蓋崇德莫盛乎安身。安身莫大乎存政。存政莫重乎無私。無私莫深乎寡欲。是以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行。然則動者。吉凶之端也。語者。榮辱之主也。求者。利病之幾也。行者。安危之決也。故君子不妄動也。必適於道。不徒語也。必經於理。不苟求也。必造於義。不虛行也。必由於正。夫然用能免或擊之凶。厚自天之祐。故身不安則殆。言不順則悖。交不審則惑。行不篤則危。四者存乎中。則患憂接乎外矣。憂患之接。必生於自私。而興於有欲。自私者。不能成其私。有欲者。不能濟其欲。理之至也。
  • 晉袁宏去伐論曰:夫君者。必量才任以授官。參善惡以毀譽。課功過以賞罰者也。苟伐其善。必忘其惡。於是怨責之情。必存乎心。希望之氣。必形乎色。此矜伐之士。自賢之人。所以為薄。而先王甚惡之者也。君子則不然。勞而不伐。施而不德。致恭以存其位。下人不隱其功。處不避汙。官不辭卑。唯懼不任。唯患弗能。故力有餘而智不屈。遠咎悔而行成名立也。

  • 毛詩曰: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
  • 禮記曰:吳侵陳。斬祀殺厲。夫差使行人儀問太宰嚭曰:師必有名。人之稱斯師也。則謂之何。太宰嚭曰:古之侵伐者。不斬祀。不殺厲。不獲二毛。今斯師也殺厲與。其不謂之殺厲之師與。
  • 左傳曰:魏獻子受梗楊人賄。閻沒。汝寬欲諫。待於庭。饋入。召之食。比置三歎。既食。使坐。魏子曰:吾聞唯食忘憂。今置食之閒三歎。何也。同辭而對曰:饋之始至。恐其不足。是以歎。中置自咎曰:豈將軍食之而有不足。是以再嘆。及饋之畢。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厭而已。獻子辭梗楊人。
  • 國語曰:晉平公射鷃。使竪搏之。不得。公怒。將殺之。叔向曰:君必殺之。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以為大甲。所以封于晉。今君嗣唐叔。射鷃不得。是揚吾君之恥。速殺之。無令遠聞。君忸怩。乃赦之。
  • 晏子曰:齊景公樹竹。令吏守之。公出過之。有斬竹者。拘之。將加罪焉。晏子曰:君聞吾先君丁公乎。曰:何如。對曰:丁公伐曲城。勝之。止其財。出其民。有輿死人以出者。公恠之。令視之。則其中有金玉焉。吏請殺其人。丁公曰:以兵攻城。以眾圍財。不仁。且君人者。寬惠慈眾。身不妄誅。令吏舍之。公曰:善。令出斬竹之囚。舍之。
  • 又曰:齊景公所愛馬暴死。景公怒。令刀解養馬者。晏子請數之曰:爾有罪三。公使汝養馬。汝殺之。當死罪一。又殺公之所愛馬。當死罪二。使公以一馬之故殺人。百姓怨吾君。諸侯輕吾國。汝當死罪三。景公喟然曰:舍之。(事具馬部。)
  • 列子曰:晉文公出會。欲伐衛。公子鉏仰而笑之。公問何故笑。對曰:笑臣之鄰人也。臣之鄰人。有送其妻適私家者。道見桑婦。悅而與之言。顧視其妻。亦有招之者。臣竊歎之也。公乃止。(事具木部桑篇。)
  • 呂氏春秋曰:楚莊王立三年。不聽朝。成公賈入諫曰:有鳥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動。不飛不鳴。是何也。王曰:是鳥雖無飛。飛將沖天。雖無鳴。鳴將駭人。賈出矣。不穀知之矣。明日朝。所進者五十人。所退者五十人。群臣大悅。
  • 史記曰:秦二世欲漆其城。優旃曰:善。主上雖無言。臣固將請之。漆城蕩蕩。寇來不可上。易為漆耳。難為蔭室。二世笑而止。
  • 又曰:孫叔敖病將死。屬其子曰:貧困。往見優孟。後其子窮困負薪。逢優孟。與言。孟曰:無遠行。時楚莊王欲以優孟為相。對曰:請與婦人計之。三日後。優孟來。王曰:何如。曰:婦言無為楚相。孫叔敖盡忠以治楚。楚以得霸。今死。其子無立錐之地。必如孫叔敖。不如自殺。王乃召孫叔敖子。以四百戶奉其祀。又曰:東武侯母當養漢武帝。號太乳母。乳母家子孫橫暴。徙邊。乳母嘗辭見郭舍人。為下泣。舍人曰:即入辭去。疾步數還顧。乳母入辭。如其言。疾步數還顧。郭舍人疾言罵之曰:咄。老女子。何不疾行。陛下已壯。寧尚須汝乳而活耶。尚何還顧。於是上憐悲之。乃下詔。無徙乳母。
  • 又曰:田叔相魯。初到。民訟王取其財物百餘人。田叔取渠率二十人。笞各五十。怒之曰:王非若主耶。何敢言若主。魯王聞之。大慚。
  • 韓詩外傳曰:齊景公之時。民有得罪者。公怒。縛置殿下。召左右。支解之。晏子左手持頭。右手磨刀而問曰:古明王聖主。支解人從何支始。景公離席曰:縱之。罪在寡人。
  • 東方朔傳曰:人有煞上林鹿者。武帝下有司煞之。東方朔曰:是人固當死者三。使陛下以鹿之故煞人。一當死也。使天下聞之。皆以陛下為重鹿賤人。二當死也。匈奴即有急。推鹿觸之。三當死也。武帝嘿然。遂赦之。
  • 孔藂子曰:陳惠侯大城。因起陵陽之臺。未終而坐法死者數十人。又執二監吏。將煞之。孔子適陳。聞之。見陳侯。與俱登臺而觀焉。孔子曰:美哉斯臺。自古聖王為城臺。未有不戮一人而致功若此者也。陳侯默。赦所執吏。
  • 新序曰:趙簡子上羊關阪。群臣皆偏裼推車。而唐會擔戟行歌。簡子曰:寡人上阪。群臣推車。會獨行歌。不推車。是會為臣而侮其主。其罪何若。對曰:臣侮主之罪當死。死者身死妻子為戮也。君雖聞為臣侮主之罪。君亦聞為人君而侮其臣者乎。簡子曰:何若為侮其臣者乎。對曰:智者不為謀。辯者不為使。勇者不為鬥。夫智者不為謀。則社稷危。辯者不為使。則指事不通。勇者不為鬥。則邊境侵。三者不使。則君難保。簡子乃罷推車。
  • 又曰:魏文侯與大夫坐。問曰:寡人何如君也。群臣皆曰:君仁君也。次問翟黃。曰:君非仁君也。曰:子何以言之。對曰:君伐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長子。曰以是知君之非仁君也。文侯怒而逐翟黃。翟黃趍而出。次任坐。坐對曰:君仁君也。曰:子何以言之。對曰:臣聞之。其君仁者其臣直。向翟黃之言直。臣是以知君仁君也。文侯曰:善。復召翟黃。
  • 說苑曰:趙簡子舉兵伐齊。有被甲士申護笑。簡子曰:子何笑。對曰:臣乃有宿笑。當桑之時。臣鄰家父與妻俱之田。見桑中女。因追之。不能得。還反。其妻怒而去之。臣笑其曠也。簡子曰:今吾伐國失國。是吾曠也。還師而歸。
  • 又曰:齊桓公逐鹿入谷。見一老公。問是為何谷。對曰:為愚公谷。以臣名之。桓公曰:視公儀狀非愚人。何為以公名之。對曰:臣故畜牸牛生子。大賣之而買駒。少年曰:牛不能生馬。遂持駒去。傍鄰以臣為愚。故名愚公。管仲再拜曰:此夷吾之過也。使堯在上。咎繇為理。安有取駒者乎。
  • 又曰:吳王欲伐荊。舍人少孺子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遊於後園。露沾其衣。王曰:何沾衣如此。對曰:榆上有蟬。高居悲鳴。不知螗蜋在後。螗蜋委身欲取蟬。不知黃雀在其傍。黃雀延頸欲啄螗蜋。而不知彈丸在其下。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利。而不顧其後患也。王曰:善哉。乃罷兵。
  • 蜀志曰:天旱。禁酒釀者。刑吏於人家索得釀具。欲令與作酒者同罰。簡雍從先主遊。見一男子行道。謂先主。彼人欲淫。何以不縛。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曰:彼有淫具。與欲釀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釀者。
  • 世記(○太平御覽八百三十二作說。)曰:桓玄好獵。麏兔騰逸。參佐無不被繫。桓道恭常自帶綿絳繩。著腰中。玄問用此何為。答。玄獵好縛人士。會被縛。手不能堪痛也。玄自此小差。
  • 漢韋孟諷諫詩序曰:孟為元王傅。又傅子夷王。及孫王戊。荒淫不遵道。孟作詩諷諫曰:肅肅我祖。國自豕韋。黼衣朱紱。四牡龍旂。彤弓斯征。撫寧遐荒。總齊群邦。以翼大商。迭彼大彭。勳績惟光。至于有周。歷世會同。王𧹞聽譖。寔絕我邦。悠悠嫚秦。上天不寧。乃睠南顧。授漢于京。乃命厥弟。建侯于楚。俾我小臣。惟傅是輔。兢兢元王。恭儉靜壹。惠此黎民。納彼輔弼。爰及夷王。克奉厥緒。咨命不永。惟王統祀。如何我王。不思守保。不惟履冰。以繼祖考。邦事是廢。逸遊是娛。人馬悠悠。是放是驅。所弘匪德。所親匪俊。唯囿是恢。唯諛是信。嗟嗟我王。漢之睦親。曾不夙夜。以休令聞。
  • 魏應璩百一詩曰:年命在桑榆。東岳與我期。長短有常會。遲速不得辭。斗酒當為樂。無為待來茲。室廣致凝陰。臺高來積陽。奈何季世人。侈靡在宮墻。飾巧無窮極。土木被朱光。徵求傾四海。雅意猶未康。
  • 楚荀況賦曰:天下不治。請陳佹詩。天地易位。四時易鄉。列星隕墜。旦暮晦冥。幽暗登照。日月下藏。公正無私。見謂縱橫。志愛公私。重樓疏堂。道德純備。讒口將將。仁人詘約。敖暴擅強。天下幽險。怨失世殃。龜龍為蝘蜓。鴟梟為鳳皇。比干見剖。孔子拘匡。昭昭乎其智之明也。郁郁乎其遇時不祥也。拂乎其欲禮義之大行也。暗乎天下之晦盲也。琁玉瑤琳。不知佩也。雜布與綿。不知異也。閭娵子奢。莫之媒也。嫫母力父。莫(○荀子賦篇作是。)之喜也。以盲為明。以聾為聰。以危為安。以吉為凶。嗚呼上天。曷惟其同。
  • 楚宋玉諷賦曰:楚襄王時。宋玉休歸。唐勒讒之於王曰:玉為人。身體容冶。內多微辭。出愛主人之女。入事大王。願王疏之。玉休還。王謂玉曰:出愛主人之女。入事寡人。不亦薄乎。玉曰:臣嘗出行。僕飢馬疲。主人之女。翳承日之華。披翠雲之裘。更被白縠之單衫。垂珠步搖。來排臣戶。為臣炊彫胡之飯。烹露葵之羹。以其翡翠之釵。挂臣冠纓。為臣歌曰:歲將暮兮日已寒。中心亂兮勿多言。臣復援琴為秋竹積雪之曲。主人女又為臣歌曰:怵惕心兮徂玉床。橫自陳兮君之傍。君不御兮妾誰怨。日將至兮下黃泉。
  • 又釣賦曰:宋玉與登徒子偕受釣於玄泉。止而並見於楚襄王。登徒子曰:夫玄泉天下之善釣者也。以三尋之竿。八絲之線。以出三尺之魚於數仞之中。可謂無術乎。襄王曰:善。宋玉進曰:今玄泉釣。又焉足為大王言乎。王曰:子所謂善釣者何。玉曰:善釣者。其竿非竹。其綸非絲。其鉤非鍼。其餌非螾也。王曰:願遂聞之。宋玉曰:昔堯舜禹湯之釣也。以聖賢為竿。道德為綸。仁義為鉤。利人為餌。四海為池。萬民為魚。其釣道微也。非聖孰能察之。王曰:釣未可見也。宋玉曰:其釣易見。昔殷湯以七十里。興利除害。天下歸之。其餌可謂芳矣。南面以掌天下。歷載數百。到今不廢。其綸可謂多紉(○古文苑二作紉。)矣。群生浸其澤。民氓畏其罰。其釣可謂善矣。功成而不墜。名立而不改。其竿可謂強矣。夫竿折綸絕。餌墮釣決。魚失。則夏桀。殷紂不通夫釣術也。
  • 晉陸機豪士賦曰:夫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何則。修心以為量者在乎我。因物以成務者繫乎彼。存夫我者。隆殺止乎其域。繫乎物者。豐約唯所遭遇。落葉候微飆以隕。而風之力蓋寡。孟嘗遭雍門以泣。而琴之感以末。何哉。欲隕之葉。無所假烈風。將墜之泣。不足繁哀響也。苟時啟於天。理盡於民。庸夫可以濟聖賢之功。斗筲可以定烈士之業。故曰:才未半古。功已倍之。蓋得之於時勢也。歷觀古今。徼一時之功。而居伊周之位者。有矣。夫我之自我。智士猶嬰其累。物之相物。昆蟲皆有此情。豈識乎功在身外。任出才表者哉。眾心日侈。危機將發。而方偃仰瞪盻。謂足以誇世。笑古人之未工。忘己事之已拙。然後河海之跡。堙為窮流。一匱之釁。積成山岳。豈不謬哉。故聊賦焉。世有豪士兮。遭國顛沛。攝窮運之歸期。當眾通之所會。苟時至而理盡。譬摧枯與振敗。因天地以運動。恆才璅而功大。於是禮極上典。服盡暉崇。儀北辰以葺宇。實蘭室而桂宮。撫玉衡於樞極。運萬物乎掌中。伊天道之剛健。猶時至而必諐。日罔中而弗昃。月何盈而不闕。襲覆車之危軌。笑前乘之未完。若知險而退止。趍歸蕃而自戢。推琁璣以長謝。顧萬邦而高揖。託浮雲以邁志。豈咎愆之能集。擠為山以自隕。歎禍至於何及。
  • 魏陳王曹植令禽惡鳥(○太平御覽九百二十三作貪惡鳥論。)曰:國人有以伯勞生獻者。王召見之。侍臣曰:世同惡伯勞之鳴。敢問何謂也。王曰:昔尹吉甫用後妻之讒。煞孝子伯奇。吉甫後悟。追傷伯奇。出游于田。見鳥鳴于桑。其聲噭然。吉甫動心曰:伯奇乎。鳥乃撫翼。其音尤切。吉甫乃顧曰:伯勞乎。是吾子。栖吾輿。吾(○太平御覽吾上有非字。此脫。)子。飛勿居。鳥尋聲而栖于蓋。吉甫遂射煞後妻以謝之。故俗惡伯勞之鳴。言所鳴之家。必有尸也。此好事者附名為之說。而今普傳惡之。其實否也。伯勞以五月而鳴。應陰氣之動。陰為賊害。蓋賊害之鳥也。其聲鵙鵙然。故俗憎之。若其為人災害。愚民之所信。通人之所略也。鳥鳴之惡自取憎。人言之惡自取滅。不能有累於當世也。而凶人之行弗可易。梟鵙之鳴弗可更者。天性然也。昔荊之梟。將巢於吳。鳩遇之曰:何去荊而巢吳乎。梟曰:荊人惡予之聲。鳩曰:子如不能革子之音。則吳楚之民。不易情也。為子計者。莫若宛頸戢翼。終身勿復鳴也。昔會朝議者。有人問曰:寧有聞梟食其母乎。有答之者曰:嘗聞烏反哺。未聞梟食其母也。問者慚唱不善也。得蟢者莫不馴而放之。為利人也。得蚤者莫不糜之齒牙。為害身也。鳥獸昆蟲。猶以名聲見異。況夫吉士之與凶人乎。

  • 周官曰:保氏掌諫王惡。
  • 禮記曰:為人臣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從。則號泣而隨之。
  • 左傳曰:公將如棠觀魚者。臧僖伯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故春蒐夏苗。狄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皂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將略地焉。遂往陳魚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
  • 又曰:宋華父督以郜大鼎賂公。納於太廟。非禮也。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寘其賂器於太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彰也。郜鼎在廟。彰孰甚焉。
  • 又曰:晉侯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虞虢之謂也。(事具武部戰伐篇。)
  • 又曰:晉師為楚所敗。既歸。荀桓子請死。晉侯欲許之。士貞子諫曰:不可。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煞之。夫其敗也。如日月之食焉。何損於明。晉侯使復其位。
  • 論語曰:事父母幾諫。
  • 逸禮曰:衛史鰌病且死。謂其子曰:我死。治喪於北堂。吾生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是不能正君也。生不能正君者。死不當成禮。死而置尸於北堂。於我足矣。靈公往弔。問其故。其子以父言聞于靈公。公失容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貴之。召彌子瑕而退之。徙喪於堂。成禮而後去。
  • 晏子曰:景公有所愛槐。令吏守之。令犯槐者死。有過而犯之者。君令吏收而拘之。將加罪焉。晏子明日早朝。諫曰:君窮民財力。繁鍾鼓之樂。極宮室之觀。犯槐者死。刑煞不稱。賊民之深者也。君饗國。德行未見於眾。而刑辟著於國。嬰恐其不可以蒞國子民也。公曰:善。罷守槐之役。出犯槐之囚。
  • 又曰:景公為臺。臺成。又欲為鍾。晏子諫曰:君今既已築臺矣。又斂於民而為鍾。則民必哀矣。斂民哀以為樂。不祥。非所以君民也。公乃止。
  • 又曰:景公畋。十有八日而不反。晏子往見公。比至。衣冠盡不正。望遊而馳。公見。逆勞曰:夫子何為遽。國家得無有故乎。晏子對曰:無恙也。雖然。嬰願有復也。國人皆以君安野而不安國。好獸而惡人。無乃不可乎。公於是罷田。即日歸。
  • 呂氏春秋傳曰:越飢。請食於吳。子胥諫曰:不可與也。夫吳之與越。接土鄰境。道易人通。仇讎敵戰之國。非吳喪越。越必喪吳。今將輸之粟。是長吾仇讎。財匱民怨。悔無及也。吳王不從。後吳飢。請食於越。越弗與。及攻之。夫差為禽。
  • 又曰:衛靈公天寒鑿池。苑春諫曰:天寒起役。恐傷民。公曰:天寒乎哉。苑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是以不寒。今民衣弊不補。民則寒矣。公曰:善。令罷役。
  • 王孫子新書曰:楚莊王攻宋。廚有臭肉。罇有敗酒。將軍子重諫曰:今君廚肉臭而不可食。罇酒敗而不可飲。而三軍之士。皆有飢色。欲以勝敵。不亦難乎。莊王曰:善。
  • 又曰:衛靈公坐重華之臺。侍御數百。隨珠照日。羅衣從風。仲叔敖入諫曰:昔桀紂行此而亡。今四境內侵。諸侯加兵。土地日削。百姓乖離。今君內寵。無乃太盛歟。靈公再拜曰:寡人過矣。微子之言。社稷幾傾。於是出宮女之不進者數百人。百姓大悅。
  • 史記曰:趙肅侯遊大陸。出於鹿門。大戊午扣馬曰: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肅侯下車而謝之。
  • 又曰: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 又曰:沛公入秦宮。宮室幃帳重室。狗馬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張良諫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史記留侯世家作謂助桀三字。)為虐也。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沛公乃還軍灞上。
  • 又曰:高帝欲以趙王如意易太子。叔孫通諫曰: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后與陛下攻苦食淡。其可背哉。必欲廢適而立少。臣願先伏誅。以頸血汙地。帝曰:公罷矣。吾特戲耳。叔孫通曰:太子者。天下根本。本壹搖。天下振動。奈何以天下戲。
  • 漢書曰:郅都。景帝時為中郎。敢言直諫。面折大臣於朝。嘗從上入上林。賈姬在廁。野彘入廁。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賈姬。都伏上前曰:一姬死。復一姬進。天下所少。寧賈姬等乎。陛下縱自輕。奈宗廟太后何。上還。彘亦不傷賈姬。太后聞之嘉。賜都金百斤。上亦賜金百斤。
  • 又曰:薛廣德敢直言諫爭。上幸甘泉。因留射獵。廣德上書曰:竊見關東困極。民人流離。陛下日撞亡秦之鍾。聽鄭衛之樂。臣誠悼之。今士卒暴露。從官勞倦。願陛下亟反宮。思與百姓同憂樂。天下幸甚。上即日還。
  • 又曰:梅福上書諫成帝曰:天下之士民。有上書求見者。輒使詣尚書。問其所言諫。可採取者。秩以斗升之祿。賜以一束之帛。若此。則天下之士。發憤懣。吐忠言。嘉謀日聞於上。天下之條貫。國家之表裏。爛然可睹矣。
  • 又曰:哀帝時。杜欽諫曰:臣聞曰:非仁無以廣施。非義無以正身。今漢承周秦之弊。宜抑文尚質。表實去偽。臣竊有所憂。言之拂心逆耳。不言則漸日長禍不細。
  • 說苑曰:楚莊王築層臺。延石千重。延壤百里。諫者七十二人皆死矣。有諸御已入諫莊王曰:昔虞不用宮之奇。而晉并之。曹不用僖負羈。而宋并之。吳不用子胥。而越并之。桀煞關龍逢。而湯得之。紂煞比干。而武王得之。遂趍出。王遽追之曰:吾用子之諫。先日說寡人者。不足動寡人之心。故皆至死。明日出令。有能入諫者。吾與為兄弟。廢層臺。罷民。
  • 又曰:晏子復於景公曰:朝居嚴乎。公曰:朝居嚴則曷害於治國家哉。晏子對曰:朝居嚴則下無言。下無言則上無聞矣。下無言則謂之喑。上無聞則謂之聾。聾喑則非害治國家如何。且合升斗之穀。以滿倉廩。泰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後高也。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
  • 又曰:楚莊王立。三年不聽朝。令於國曰:寡人惡為人臣諫其君者。今寡人有國家。立社稷。有諫即死無赦。蘇縱曰:處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祿。愛死而不諫。則非忠臣也。乃諫莊王。立鍾鼓之閒。王左伏楊姬。右擁成姬曰:吾鍾鼓不暇。何諫之聽。縱曰:臣聞之。好樂者迷。荊國亡無日矣。王曰:善。左執縱手。右抽佩刀。刎鍾鼓之懸。明日授縱為相。
  • 又曰:晉靈公造九層臺。費用千億。謂左右曰:敢有諫者斬。孫息乃諫曰:臣能累十三博棋。加九雞子其上。公曰:吾少學。未嘗見也。子為寡人作之。孫息即以棋子置其下。加九雞子其上。左右慴懼。靈公扶伏。氣息不續。公曰:危哉危哉。孫息曰:臣謂是不危也。復有危此者。公曰:願見之。孫息曰:九層之臺。三年不成。男不得耕。女不得織。國用空虛。戶口減少。吏民叛亡。鄰國謀議將興兵。社稷一滅。君何所望。靈公曰:寡人之過。乃至於此。即壞九層之臺。
  • 漢武帝故事。汲黯諫上曰:陛下愛才樂士。求之無倦。比得一人。勞心苦神。未盡其用。輒已煞之。以有限之士。資無已之誅。陛下欲誰與為治乎。
  • 東觀漢記曰:張堪為光祿大夫。數諫。堪常乘白馬。上每有異政。輒言白馬生且復諫矣。(事具職部光祿篇。)
  • 謝承後漢書曰:陳蕃諫桓帝曰:當今之世。有三空。田野空。朝廷空。倉庫空。是謂三空。加之兵戎未戢。四方離散。是陛下焦心毀顏。坐而待旦之時也。豈宜揚旗曜武。騁心輿馬之觀乎。
  • 汝南先賢傳曰:建武八年。車駕西征隗囂。郭憲諫曰:天下初定。車駕未可以動。憲乃當車。拔佩刀以斷車靷。帝不從。遂上隴。其後潁川兵起。乃迴駕而還。帝嘆曰:恨不用郭憲之言。
  • 魏略曰:太祖欲征吳而雨霖。三軍多不願行。太祖知其然。恐外有諫者。教曰:今雖戒嚴。未知所之。有諫者死。賈逵乃諫。太祖怒。收逵送獄。
  • 魏志。辛毗能直諫。文帝踐祚。為侍中。帝欲徙冀州十萬戶實河南。時連蝗民飢。毗與朝臣俱求見。帝知其欲諫。作色以見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家。其計安出。帝曰:卿謂我徙之非耶。毗曰:誠以為非也。帝曰:吾不與卿共議也。帝起入內。毗隨而引其裾。帝遂奮衣不還。良久乃出曰:卿持我何太急耶。
  • 吳志曰:孫權既為吳王。歡宴之末。自起行酒。虞翻伏地佯醉。不待權去。翻起坐。權於是大怒。手劍欲擊之。侍坐者莫不惶遽。唯大司農劉基起抱權諫曰:大王以三爵後煞善士。雖翻有罪。天下孰知之。且大王以能容賢。故海內望風。今一朝棄之。可乎。翻由是得免。
  • 魏陳王曹植諫伐遼東表曰:臣伏以遼東負岨之國。勢便形固。帶以遼海。今輕軍遠攻。師疲力屈。彼有其備。所謂以逸待勞。以飽制飢者也。以臣觀之。誠未易攻也。若國家攻而必剋。屠襄平之城。懸公孫之首。得其地。不足以償中國之費。虜其民。不足以補三軍之失。是我所獲。不如所喪也。若其不拔。曠日持久。暴師於野。然天時難測。水濕無常。彼我之兵。連於城下。進則有高城深池。無所施其功。退則有歸塗不通。道路瀸洳。東有待釁之吳。西有伺隙之蜀。吳起東南。則荊楊騷動。蜀應西境。則雍涼參分。兵不解於外。民罷困於內。促耕不解其飢。疾蠶不救其寒。夫渴而後穿井。飢而後殖種。可以圖遠。難以應卒也。臣以為當今之務。在於省徭役。薄賦斂。勸農桑。三者既備。然後令伊管之臣。得施其術。孫吳之將。得奮其力。若此則泰平之基。可立而待。康哉之歌。可坐而聞。曾何憂於二敵。何懼於公孫乎。今不恤邦畿之內。而勞神於蠻貊之域。竊為陛下不取也。
  • 齊竟王陵上讜言表曰:臣聞明臺既闢。承雲之歌闡。衢室爰啟。南風之頌流。莫非降道爝煇。紆靈浸澤。陛下凝慶協圖。席昌屬歷。乾臨冬曖。海鏡春亭。選議釣俗。觀風調紀。垂聽革之典。降聆金之訓。用能詩史無輟。工頌有聞。是故置四輔。立七諫。正國度。箴王闕。臣謂當今。宜崇諫司。專事昭塞。職蹈謇諤。績宣王文。則優其寵秩。厚其節禮。庶獻鱻之美。方高聖代。至乃靡衣媮食。曾宇雕墉。商貿浮侈。田萊蕪替。棫樸爽流。摽梅失序。勉民觀俗之宜。設官立事之要。隨闕興規。袞廢能補。如此則壤詠無遠。轅樂可追。
  • 秦李斯上書諫始皇曰: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者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苞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產一焉。而陛下悅之。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而駿馬駃騠。不實外厩。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悅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錦繡之飭。不進於前。而趙女不立於側也。所重者在乎色樂。而所輕者在乎人民。此非所以誇海內也。
  • 漢鄒陽上書諫吳王曰:臣聞蛟龍驤首奮翼。則浮雲出流。霧雨成集。聖王砥節脩德。則遊談之士。歸義思名。今臣盡智畢議。易精極慮。則無國而不可干。飾固陋之心。則何王之門。不可曳裾乎。然臣歷數王之朝。背淮千里而自致者。非惡臣國而樂吳民也。竊高下風之行。尤悅大王之義。故願大王無忽。察聽其至。夫全趙之時。武力鼎士。𥙆服藂臺之下者。一旦成市。不能止幽王之沆患。淮南連山東之俠。死士盈朝。不能還厲王之西也。然則計議不得。雖諸賁不能安其位。亦明矣。今漢據全秦之地。兼六國之眾。大王之所明知也。今夫諂諛之臣。為大王計者。不論骨肉之義。民之輕重。國之大小。以為吳禍。此臣所以為大王患也。夫舉吳兵以訾於漢。譬猶蠅蚋之附群牛。腐肉之齒利劍。鋒接必無矣。
  •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曰:得全者昌。失全者亡。舜無立錐之地。以有天下。禹無十戶之聚。以王諸侯。湯武之土。不過百里。上不絕三光之明。下不傷百姓之心者。有王術也。忠臣不避重誅以直諫。則事無遺策。功流萬世。夫以一縷之任。係千鈞之重。上懸之無極之高。下垂之不測之深。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將絕也。人性有畏其影而惡其跡者。卻背而走。足跡愈多。影愈疾。不知就陰而止。影滅而跡絕。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福生有基。禍生有胎。納其基。絕其胎。禍何自來。夫銖銖而稱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過。磨礱砥礪。不見其損。有時而盡。種樹畜養。不見其益。有時而大。積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時而用。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楚有子玉得臣。晉文為之側席而坐。趙有廉頗馬服。強秦不敢窺兵。昔白起為秦將。南伐郢都。北坑趙括。以纖介之過。賜死杜郵。秦民憐之。莫不隕涕。
  • 漢司馬相如上書諫武帝曰: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捷言慶忌。勇期賁育。臣之愚暗。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今陛下好凌阻險。射猛獸。卒然遇軼材之獸。駭不存之地。犯屬車之清塵。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伎力。不得施用。枯木朽株。盡為難矣。夫輕萬乘之重。不以為安。而樂出萬有一危之塗以為娛。臣竊為陛下不取也。蓋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無形。禍固多藏於隱微。而發於人所忽也。鄙諺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 梁元帝忠臣傳諫爭篇序曰:富貴寵榮。人所不能忘也。刑戮流放。人所不能甘也。而士有冒雷霆。犯顏色。吐一言終。知自投鼎鑊。取離刀鋸。而曾不避者。其故何也。蓋傷茫茫禹跡。毀於一朝。赫赫宗周。滅成禾黍。何者。百世之後。王化漸頹。欽若之信既盡。解網之仁已泯。徒以繼體所及。守器攸歸。出則清警傳路。處則憑玉負扆。事無蹔舛。意有必從。所謂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未嘗知憂。未嘗知懼。況惑裒人之巧笑。迷陽阿之妙舞。重之以刳斮。囚之以逋逃。亦有傾天滅地。汙宮瀦社之罪。拔本塞源。裂冠毀冕之釁。於是策名委質。守死不二之臣。以剛腸疾惡之心。確乎貞一之性。不忍見霜露麋鹿。栖於宮寢。麥穗黍離。被於宗廟。故瀝血抽誠。披胸見款。赴燋爛於危年。甘滅亡於昔日。冀桐宮有返道之明。望夷無不言之恨。而九重懸遠。百雉嚴絕。丹心莫亮。白刃先指。見之者掩目。聞之者傷心。然後鳴條有不收之魂。商郊致白旗之戮。
  • 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曰:非有先生仕於吳。進不能稱往古以廣主意。退不能揚君美以顯其功。吳王恠而問之。先生曰:談何容易。夫談者。有悖於目而拂於耳。謬於心而便於身。或有悅於目。順於耳。快於心。而毀於行者。非有明王聖主。孰能聽之。吳王曰:何為其然也。先生對曰:昔關龍逢深諫於桀。而王子比干直言於紂。此二臣者。直言其失。切諫其邪。將以為君之榮。除主之禍也。今則不然。反以為誹謗君之行。無人臣之禮。戮及先人。為天下笑。故曰:談何容易。故養壽命之士。莫肯進也。遂居深山之閒。積土為室。編蓬為戶。彈琴其中。以詠先王之風。亦可以樂而忘死矣。
  • 漢谷永與王音書曰:夫上德厚則下愛深。下愛深則其謀忠。其言至。昔善將國者不忘危。善養生者不諱死。以忠臣直友。明史良醫。靈蓍信龜。咸得盡忠正言。不蔽兆占。故能遷咎延譽。轉禍為福。

  • 左傳曰:晉侯秦伯圍鄭。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燭之武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夫晉何猒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不闕秦。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悅。
  • 又曰:晉郤缺言於趙宣子曰:日衛不睦。故取其地。今已睦矣。可以歸之。叛而不討。何以示威。服而弗柔。何以示懷。非威非懷。何以示德。無德何以主盟。子為正卿。以主諸侯。而不務德。將若之何。宣子悅之。
  • 又曰:吳伐楚。入郢。申包胥如秦乞師。曰:吳為封豕長蛇。荐食上國。虐始於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猒。若鄰於君。疆埸之患也。逮吳之未定也。君其取分焉。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秦。立依於庭墻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師乃出。
  • 又曰:楚子饗魯昭公于新臺。好以大屈。既而悔之。薳啟強聞之。見公。公語之。拜賀。公曰:何賀。對曰:齊與晉越。欲此久矣。寡君無適與也。敢不賀乎。公懼。乃反之。
  • 戰國策曰:范睢謂秦王曰:大王之國。北有甘泉谷口。南涇渭。右隴蜀。左關阪。戰車千乘。奮卒數百萬。以秦卒之勇。車騎之多。以當諸侯。譬若放韓盧而逐狡兔也。霸王之業可致。今反閉關。不敢窺兵於山東者。是穰侯為秦謀不忠。大王之計有失也。
  • 又曰:秦惠王以女為燕太子婦。燕文公卒。齊王因燕喪。攻取十城。蘇秦說齊王。再拜而賀。迎(○太平御覽四百六十作仰。)而弔。齊王曰:何慶弔相隨之速也。對曰:人之飢所以不食烏喙者。以為雖充腸而與死同患。夫燕雖弱小。強秦之婿也。王利其十城。而與秦為仇。以招天下精兵。此食烏喙之類也。王曰:然則奈何。對曰:王能聽臣。莫如歸燕城。卑辭以謝之。秦知王以己之故歸燕地。必德王。燕無故得十城。燕亦德王。是王棄強仇而立身厚交也。齊王大悅。乃歸燕城。
  • 又曰:秦王謂趙使者諒毅(○戰國策趙策作毅。下同。)曰:趙豹平原君。數欺弄寡人。趙能煞此兩人則可。若不能煞。請率諸侯受命邯鄲城下。諒●曰:趙豹平原君。親寡君之母弟也。猶大王之有葉(○原訛築。據下文改。)陽君涇陽君。大王以孝悌聞於天下。衣服之便於體。膳啗之兼於口。未嘗不分。輿馬衣裘。無非大王之服。今受大王之嚴令。以報弊邑之君。不敢弗行。無乃傷葉陽君之心乎。
  • 又曰:齊欲伐魏。魏使人謂淳于髡曰:齊欲伐魏。能解魏患。唯先生也。弊邑有寶璧二雙。文馬二駟。請致之先生。淳于髡諾。入說齊王曰:楚。齊之仇敵也。魏。齊之與國也。夫伐與國。使仇敵制其餘弊。名醜而實危。為王不取也。齊王曰:善。乃不伐魏。
  • 又曰:趙且伐燕。蘇代謂惠王曰:今者來過川。蚌方出曝。而鷸喙曰(○太平御覽四百六十作而鷸啄其肉。蚌掩鷸啄。鷸曰:(又九百四十一引文略同)此有脫文。)今日不雨。明日不雨。蚌將為脯。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見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交兵。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孰計之。惠王曰:善。乃止。
  • 又曰:昭陽為楚伐魏。移兵而攻齊。陳軫為齊王使。見昭陽曰:今子貴矣。王非置兩令尹也。臣竊為公譬之。可乎。楚有祠者。錫其舍人酒一卮。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足。為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故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畫蛇足者終亡其酒。今公攻魏煞將。得八城。又移師欲攻齊。齊畏公甚。公以是名足矣。冠之上非可重也。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偃。猶為蛇足也。昭陽以為然。解軍而歸。
  • 又曰:衛客事魏王。三年不得見。乃見梧丘先生。許之以百金。先生曰:諾。乃見魏王曰:吾聞秦出兵。未知所之。願王專事秦。無他計。王曰:諾。客趍出。至郭門而反。曰:臣恐王事秦之晚也。夫人於事己者過急。於事人者過緩。今王於事己者緩。安能急於事人。衛客事王。三年不得見。臣以是知王緩也。魏王趍見衛客。
  • 又曰: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曰:夫以韓卒之勇。被堅甲。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云也。夫以韓卒之勁。與王之賢。乃欲事秦。為天下笑。無過此者。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陽成皋。今茲效之。明年又求之。予之則無地以給。不予則棄前功而受後禍。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厭。以有盡之地。而應無已之求。鄙語曰:寧為雞口。不為牛後。今西面交臂而事秦。何異牛後乎。
  • 又曰:秦王與中期爭論而不勝。秦王大怒。中期徐行去。人為中期說秦王曰:此悍人也。中期適遇明君故也。遇桀紂。必殺之矣。王因弗罪。
  • 史記曰:李斯說秦王曰:自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掃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矣。今怠而弗急就。諸侯復強。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弗能并也。秦王聽其計。
  • 又曰:李左車說成安君陳餘曰:臣聞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以下趙。此乘勝而遠鬥。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餽糧。士有飢色。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其勢糧食必在其後。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閒道絕其輜重。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野無所掠。不至十日。兩將之頭。可致麾下。
  • 又曰:酈食其說齊王曰:王知天下所歸乎。齊王曰:天下何歸。曰:歸漢。何以言之。曰:漢王與項王戮力西面擊秦。約先入咸陽者王之。項王負約不與。而王之漢中。又遷煞義帝。漢王聞之。起蜀漢之兵。責煞義帝之罪。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蜀漢之粟。萬船而下。項羽有背約之名。煞義帝之負。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天下之士。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今以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守白馬之津。杜太行之版。距飛狐之口。天下後服者先亡。王疾下漢王。齊國社稷可得而保。不下漢王。危亡可立而待。乃聽酈生。
  • 又曰:高祖使陸生賜尉他印。為南越王。陸生進說他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今反天性。棄冠帶。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禍且及身也。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強於此。漢使一偏將。將十萬眾臨越。則越煞王降漢。如反覆手耳。(事具治政部奉使篇。)
  • 漢書曰:項羽擊陳留外黃。外黃不下。數月乃降。羽悉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詣城東。欲坑之。外黃令舍人兒年十三。往說羽曰:彭越強劫外黃。外黃恐。故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豈有所歸心哉。從此以東。梁地十餘城皆恐。莫肯下矣。羽然其言。
  • 又曰:趙王乃與張耳陳餘。北略地燕界。趙王為燕軍所獲。燕因留之。欲與分地。趙有廝養卒。乃走燕壁問曰:何知臣欲。燕將曰:若欲得王耳。曰:君知張耳陳餘何人也。燕將曰:賢人也。曰:其志何欲。燕將曰:欲得其王耳。趙卒笑曰:君未知兩人所欲也。夫武臣張耳陳餘。杖馬箠下趙數十城。亦各欲南面而王。夫臣之與主。豈可同日道哉。兩人亦欲分趙而王。時未可耳。今兩人名為求王。實欲燕煞之。此兩人分趙而王。夫以一趙尚易燕。況以兩王。右提左挈。而責直義煞王。滅燕易矣。燕以為然。迺歸趙王。
  • 東觀漢記曰:隗囂既立。使聘平陵方望為軍師。望至。說囂曰:足下欲承天順民。輔漢而起。今立者乃在南陽。王莽尚據長安。雖欲以漢為名。其實無所受命。將何以見信於眾。宜急立高廟。稱臣奉祠。所謂神道設教。求助民神者也。囂從其言。又曰:隗囂將王元說囂曰:昔更始西都。四方響應。天下喁喁。謂之太平。一旦壞敗。今南有子陽。北有文伯。江湖海岱。王公十數。而欲牽儒生之說。棄千乘之基。計之不可者也。今天水見富。士馬最強。北取西河。東收三輔。案秦舊跡。表裏山河。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若計不及此。且畜養士馬。據隘自守。曠日持久。以待四方之變。圖王不成。其弊猶足以霸。囂然其計。
  • 又曰:功曹李熊。說公孫述曰: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穀而飽。戰士不下百萬。見利則出兵而略地。無利則堅守而力農。東下漢水。以窺秦地。南順江流。以震荊楊。所謂用天因地。成功之資。今名號未定。志士狐疑。宜即大位。使遠人有所依歸。述遂自立為天子。
  • 又曰:鄧禹聞上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於鄴。禹進曰:三輔假號。往往群聚。皆庸人崛起。志在財幣。非有忠良明智。深慮遠圖。尊主安民者也。明公雖建蕃輔之功。猶恐無所成立。於今之計。莫如攬延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慮天下。不足定也。上大悅。
  • 范曄後漢書曰:袁紹奔冀州。董卓購募紹。伍瓊說卓曰:袁紹不達大體。恐懼出奔。非有他志。今急購之。勢必為變。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必無患矣。卓以為然。
  • 又曰:曹公軍至新野。傅巽說劉琮曰: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以人臣而拒人主。逆道也。以新造之楚。而御中國。必危也。以劉備而敵曹公。不當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師之鋒。必凶之道也。願將軍勿疑。
  • 漢晉春秋曰:鍾會陰懷異圖。姜維見而知其心。乃說之曰:聞君自淮南以來。笇無遺策。今復定蜀。威德震世。民高其功。而主畏其謀。欲以此安歸乎。夫韓信不背於漢。擾攘而見疑於既平。大夫種不從范蠡於五湖。卒伏劍而妄死。彼豈闇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公何不法陶朱。汎舟絕跡。全功保身。登峨眉之嶺。而從赤松遊乎。會曰:為全之道。或未盡於此也。維曰:其他則君智力所能盡。無煩老夫矣。
  • 齊魯仲連與燕將書曰:吾聞之。智者不背時而棄利。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忠廢名滅。後世無稱。非智也。且吾聞效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昔管仲射桓公。中其鉤。篡也。傅公子糾而不死。怯也。束縛桎梏。辱也。三行者。鄉里不通。世主弗臣。使管仲終窘抑而不見。窮年沒壽。不免為辱人。然而管仲并三行之過。據齊國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諸侯。使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昭鄰國。曹沫為魯君將。三戰而喪地千里。使曹沫計不顧後。即不免為敗軍禽將。非勇也。功廢名滅。後世無稱。非智也。去三北之恥。以一劍之任。劫桓公於壇上。顏色不變。而辭氣不悖。三戰之所喪。一朝反之。天下振動。名傳後世。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節。死小恥也。以為煞身絕世。功名不立。非智也。故業與三王爭流。名與天壤相弊也。公其圖之。
  • 漢司馬相如諭難蜀父老書曰:漢興七十有八載。德茂存乎六世。威武紛紜。湛恩汪濊。群生沾濡。洋溢乎方外。於是乃命使西征。隨流而攘。風之所被。罔不披靡。結軌還轅。東嚮將報。至于蜀都。耆老大夫搢紳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儼然造焉。辭畢進曰:蓋聞天子之牧夷狄也。其義羈縻勿絕而已。今罷三郡之士。通夜郎之塗。三年於茲。而功不竟。今又接之以西夷。百姓力屈。恐不能卒業。此亦使者之累也。使者曰: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異也。且夫賢君之踐位也。必將崇論宏議。創業垂統。為萬世規。是以六合之內。八方之外。懷生之倫。靡有不浸潤於澤者。賢君恥之。而夷狄殊俗之國。遼絕異黨之域。舟車不通。人跡罕至。君臣易位。尊卑失序。號泣內嚮而怨曰:蓋聞中國有至仁焉。舉踵思慕。若枯旱之望雨。故乃關沫若。徼䍧柯。鏤靈山。梁孫原。創道德之塗。垂仁義之統。以偃甲兵於此。而息討伐於彼。遐邇一體。中外禔福。不亦康乎。方將增太山之封。鳴和鸞。揚樂頌。上減五。下登三。觀者未睹旨。聽者未聞音。猶鷦鵬已翔乎寥廓之宇。而羅者猶視乎藪澤。於是諸大夫喟然稱曰:允哉漢德。此固鄙人之所願聞也。
  • 後漢朱浮與彭寵書曰:朝廷之於伯通。恩亦厚矣。委以大郡。任以威武。事有柱石之寄。情同子孫之親。匹夫媵母。尚能致命一餐。豈有身帶三綬。職典大邦。而不顧恩義。生心外叛者乎。伯通與吏民語。何以為顏。行步拜起。何以為容。坐臥念之。何以為心。引鏡闚影。何施眉目。惜乎棄休令之嘉名。造鴟梟之逆謀。捐傳世之慶祚。招破敗之重災。生為世笑。死為愚鬼。不亦哀乎。伯通自伐。以為功高天下。往時遼東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河東。見群豕皆白。懷慚而還。若以子之功。論於朝廷。則為遼東豕也。
  • 後漢馮衍說曰:皇帝聖德靈威。龍興鳳舉。率宛葉之效。摧九虎之軍。雷震四海。席卷天下。攘除禍亂。繼高祖之休烈。修文武之絕業。社稷復存。炎精更輝。德冠往初。功無與二。天下因以去亡新。就聖漢。故易以樹恩布德。易於周洽。其猶順驚風而蜚鴻毛。然而諸將鹵掠。至乎逆倫絕理。殺人父子。妻人婦女。燔其室屋。殄盡其財產。冤結失望。無所歸命。今大將軍以明淑之德。秉大使之權。統三軍之政。存撫并州之民。惠愛之誠。加乎百姓。高世之聲。聞乎群士。故其延頸舉踵而望者。非特二(○後漢書五十八馮衍傳作一。)人也。且大將軍之事。豈得在於珪璧束脩而已哉。將定國家之大業。成天地之元功也。昔周宣中興之主。齊桓霸強之君耳。猶有申伯邵虎。夷吾申(○衍傳作吉。)甫。安其疆宇。況乎萬里之漢。明帝復興。而大將軍為之梁棟。此誠不可以忽也。且衍聞之。兵久即力屈。民愁即變生。今邯鄲之賊未滅。真定之際復擾。兵革雲朔。(○衍傳作翔。)百姓震駭。奈何自怠。不為深憂乎。
  • 魏阮瑀為魏武與孫權書曰:每覽古今所由改趣。因緣侵辱。用成大變。若韓信傷心於失楚。彭寵積望於無異。盧綰嫌畏於已隙。英布憂迫於情漏。此事之緣也。孤與將軍。恩如骨肉。而忍絕王命。明棄碩交。不能遠度孤心。近慮事勢。遂齎見薄之決計。秉翻然之成議。常思除棄小事。更申前好。二族俱榮。祚流後嗣。高帝設爵以延田橫。世祖指河而誓朱鮪。君之負累。豈如二子。是以至情。願聞德音。智者之慮。慮於未形。達者所規。規於未兆。是故子胥知姑蘇之有麋鹿。輔果識智伯之為趙禽。穆生謝病以免楚難。鄒陽北遊。不同吳禍。此四士者。豈聖人哉。徒通變思深。以微知著耳。若能內取子布。外擊劉備。以效赤心。用復前好者。則江表之任。長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觀。
  • 晉孫楚為石苞與孫皓書曰:吳之先主。起自荊州。遭時擾攘。播潛江表。劉備震懼。迯跡巴岷。遂依丘陵積石之固。三江五湖。浩汗無涯。假氣遊魂。迄于四紀。二邦合從。東西唱和。卒相扇動。拒捍中國。自謂三分鼎足之勢。可與泰山共相終始。晉王輔相帝室。文武桓桓。獨見之鑒。與眾絕慮。主上欽明。委以萬機。長轡遠御。妙略潛授。偏師同心。上下用力。威稜奮伐。深入其阻。并敵一向。奮其膽氣。小戰江界。成都自潰。曜兵劍閣。而姜維面縛。開地五千。裂郡三十。師不踰時。梁益肅清。使竊號之雄。稽顙絳闕。球琳重錦。充於府庫。夫虢滅虞亡。韓并魏徙。此皆前鑒之驗。後事之師也。方今百寮濟濟。俊乂盈朝。虎臣武將。折衝萬里。國富兵強。六軍精練。思復翰飛。飲馬南海。自頃國家整治器械。修造舟楫。簡習水戰。伐樹北山。則太行木盡。濬決河洛。則百川流通。樓船萬艘。千里相望。自刳木以來。舟車之用。未有如今日之盛者也。驍勇百萬。畜力待時。役不再舉。今日之謂也。
  • 晉劉琨與石勒書曰:將軍誕稟雄姿。勇略自然。大呼於紛擾之中。奮臂於駭亂之際。發跡河朔。席卷兗豫。飲馬江沔。折衝淮漢。自古名將。未足為喻。所以攻城而不有其民。略地而不有其士。聚徒百萬。而莫為己用。翕爾雲合。忽復星散。周流天下。而無容足之地。百戰百勝。而無尺寸之功。將軍豈知然乎。存亡決在得主。成敗要在所附。得主則為義兵。附逆則為賊眾。義兵雖敗。而功業必成。賊眾雖剋。而終殄滅者也。赤眉盛於東海。黃巾連帶三州。張昌李辰。僭逆荊豫。或擁眾百萬。橫逸宇內。所以一旦敗亡。正以兵出無名。聚而為亂。劉聰父子。戎狄凡才。乘釁肆毒。寇虐人神。煞父害弟。偷竊位號。自古及今。豈有聰比而可以王天下者乎。見將軍明鑒灼然。所宜懸了者也。況附聰之弊。漸以彰著。資財不為己用。名位不可得守。有若晨霜秋露。雰霧之氣。雖朝凝而夕消。蹔見而尋沒也。今將軍附賊。而望為民主。不亦難乎。
  • 晉桓玄與劉牢之書曰:今君戰敗則傾宗。戰勝則覆族。以是安歸乎。孰若翻然改圖。唯理是宅。保其富貴。全其勳業。則身與金石等固。名與天壤俱窮。孰與頭足異處。身名俱滅。為天下笑哉。夫明者見於無形。愚夫安於所躭。二者成敗。惟君圖之。
  • 宋謝莊為朝臣與雍州刺史袁顗書曰:夫夷險相因。興革逮數。或殷憂而啟聖明。此既著於聞見。天道輔順。謳歌有奉。高祖之孫。文皇之子。德洞九幽。功貫二曜。匡拯家國。提敏蒼生。若不南面子民。將使神器何主。當誓眾奮戈。剪此朝食。若自延過聽。迷塗未遠。聖上臨物以仁。接下以愛。豈直雍齒先封。乃當射鉤見相矣。
  • 梁簡文帝與魏東荊州刺史李志書曰:卿門世英葉。中州舊族。自金天失馭。帝鼎南遷。衣冠播越。不及俱邁。豈可屈志羶戎。久淪胡壤。今皇師外埽。天鉞四臨。海蕩電飛。雲蒸雨合。所摧所剋。是卿之具聞也。且偽國沸騰。四方幅裂。主虐臣奸。牝雞亂政。若能早識事機。翻歸有道。豈直圖形長樂。刻像鍾鼎。時事易差。相思勉勵。但明月闇投。昔人為誡。鄰蕃贈藥。有可虛懷。密驛輕郵。側望歸簡。
  • 梁邵陵王蕭綸與元帝書曰:先朝聖德治天下。九親維睦。四表無怨。誠為國政。實亦家風。弟弘識遠鑒。無俟傍說。事重情切。不能默已。勞兵損義。虧失多矣。可謂吞冰療寒。揚湯止沸。侯景所以未敢窺兵江外。正為蕃屏盤固。宗鎮強密。若自相魚肉。是謂代景行師。昔廉藺二虎。且猶不鬥。況弟與湘雍。方須協力。惟親惟急。萬倍於斯。同怨同恥。尤甚昔事。豈得各恣目前。不思久遠。安臥積薪。日待焚熾。狂夫尚猶阻之。智者反致其惑。所冀聽識。一聞斯悟。
  • 梁丘遲與陳伯之書曰:將軍勇冠三軍。才為世出。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鶴以高翔。昔因機變化。遭遇明主。立功展事。開國稱孤。朱輪華轂。擁旄萬里。何其壯也。如何一旦為奔亡之虜。聞鳴鏑而股慄。對穹廬以屈膝。又何劣耶。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鸚亂飛。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昔。撫弦登陴。豈不愴恨。所以廉公之思趙將。吳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將軍獨無情哉。

  • 毛詩曰: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 左傳曰:晉人或以廣隊。不能進。楚人惎之。脫扃。少進馬還。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顧曰: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
  • 晏子春秋曰:晏子短小。使楚。楚人為小門於大門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狗門入。王曰:齊無人耶。對曰:齊之臨淄。張袂成帷。揮汗成雨。何為無人。齊使賢者使賢王。不肖者使不肖王。嬰不肖。故使王爾。
  • 又曰:晏子使楚。楚王謂左右曰:晏嬰習辭者也。吾欲傷之。若坐定。縛一人來。及嬰坐。左右縛人。王問何謂者。曰:齊人。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善盜乎。晏子對曰:嬰聞橘生江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水土異也。今此人生於齊不為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為盜耶。王笑曰:寡人反取病焉。
  • 孔藂子曰:平原君與子高飲。強子高酒。曰:昔有遺諺。堯舜千鍾。孔子百觚。子路溘溘。尚飲百榼。古之賢聖。無不能飲也。吾子何辭焉。子高曰:以穿所聞。賢聖以道德燕人。未聞以飲也。平原君曰:即如先生言。則此言何出。子高曰:出於嗜酒者。蓋其勸勵探戲之辭。非實然也。平原君忻然曰:吾弗戲子。無所聞此雅言也。
  • 漢書曰:東方朔自公卿在坐。朔皆傲弄。無所為屈。上以朔口諧辭給。嘗問朔曰:先生視朕何如主也。朔對曰:自唐虞之隆。成康之際。未足以諭當世。臣伏觀陛下功德。陳五帝之上。在三王之右。非若此而已。誠得天下賢士。公卿在位。咸得其人矣。譬若以邵公為丞相。孔丘為御史大夫。太公為將軍。畢公高拾遺於後。卞莊子為衛尉。皋陶為大理。后稷為司農。伊尹為少府。子貢使外國。顏閔為博士。子夏為太常。孫叔敖為諸侯相。子產為郡守。王子慶忌為期門。上乃大笑。
  • 續漢書。邊韶。字孝先。以文學知名。教授數百人。韶口辯。曾晝假臥。弟子嘲之曰:邊孝先。腹便便。嬾讀書。但欲眠。韶潛聞之。應時對曰:邊為姓。先為字。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寐與周公通夢。坐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
  • 魏略曰:丁謐父斐。初隨太祖。太祖以斐鄉里。特饒愛之。太祖征吳。斐隨行。以家牛羸困。私易官牛。坐免官。後太祖啁斐曰:文侯印綬所在。斐知見戲。對曰:以易餅。太祖大笑。謂左右曰:東曹毛掾。數白此家。欲我重治。我非不知清良也。譬如人家有盜狗。而善捕鼠。盜雖有小損。而完我囊貯。遂復斐官如初。
  • 魏略曰:太祖請會。啁王朗曰:飲太祖(○按飲太祖三字。魏志王朗傳注引無。疑本作太祖請會飲。太祖啁王朗曰:此有訛倒。)不能效君。昔在會稽折粳米飯也。朗仰而嘆曰:宜適難值。如朗昔者。未可折而折。如明公今日。可折而不折。
  • 蜀志曰:張裕饒鬢。(○太平御覽四百六十六作鬚。下同。)先主嘲之曰:涿縣特多毛姓。東西南北皆諸毛也。涿令稱曰:諸毛饒涿居乎。裕即答曰:昔有作上黨潞長。遷為涿令者。去官還家。時人與書。欲署潞則失涿。署涿則失潞。乃署曰潞涿君。先主無鬢。故裕云此也。
  • 又曰:蜀遣鄧芝使吳。孫權謂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理。不亦樂乎。芝對曰: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并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則戰爭方始耳。權大笑曰:君之誠款。乃當爾耶。
  • 吳志曰:蜀使張奉使。於孫權前。以姓名啁闞澤。澤不能答。薛綜下行酒。用勸云。蜀者何也。有犬為獨。無犬為蜀。橫目句身。虫入其腹。奉曰:不當復說君吳耶。綜應聲曰:無口為天。有口為吳。君臨萬邦。天子之都。於是眾坐喜笑。而奉無對。
  • 江表傳曰:孫權以鄭泉為郎中。嘗為之言。卿好於眾中面諫。或失禮敬。寧不畏龍鱗乎。對曰:臣聞君明臣直。朝廷上下無諱。實恃洪恩。不畏龍鱗。後侍宴。權乃怖之。命提出有司治罪。泉臨出。屢顧。權呼還。笑曰:卿言不畏龍鱗。何以臨出而顧乎。對曰:實恃恩覆。無憂至死。當出閤。感惟威靈。不能不顧耳。
  • 典略曰:魏文帝嘗賜劉楨郭落帶。其後師死。欲借取以為像。因書啁楨云。夫物因人為貴。故在賤者之手。不御至尊之側。今雖取之。勿嫌其不反也。楨答曰:聞荊山之璞。曜元后之寶。隨侯之珠。燭眾女之好。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豐貂之尾。綴侍臣之幘。此四寶者。伏朽石之下。潛汙泥之中。而揚光千載之上。皆亦未能初接於至尊也。貴者所御。賤者所先也。故夏屋初成。而大匠先立其下。嘉禾始熟。而農夫先嘗其粒。恨楨所帶。無他妙飾。若實殊異。尚可納也。
  • 諸葛恪別傳曰:孫權嘗讌見蜀使費禕。逆敕群臣。使至伏食勿起。至。權為輟食。而群下不起。禕啁之曰:鳳皇來翔。騏驎吐哺。驢騾無知。伏食如故。恪答曰:爰植梧桐。以待鳳皇。有何燕雀。自稱來翔。何不彈射。使還故鄉。王隱晉書曰:武帝問郤詵。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若崐山之片玉。帝笑。侍中奏免詵。詔曰:吾與戲耳。
  • 晉中興書曰:刁彝於桓溫坐。嘲韓博曰:君是韓盧後。博誤曰:卿是韓盧後。溫笑曰:刁以君姓韓。故相問耳。他自刁。那得是韓盧後。博曰:明公未之思耳。短尾者則為刁也。一坐推歎焉。
  • 文士傳曰:棗據嘲沙門干法龍曰:今大晉弘廣。天下為家。何不全髮膚。去袈裟。舍故服。被綺羅。入滄浪。濯清波。隨太陽。耀春華。而獨上違父母之恩。下失夫婦之疋。雖受布施之名。而有乞丐之實乎。
  • 顧愷之家傳曰:愷之見謝萬。因論神仙。謂曰:仙者之乘。或羊或鹿。使君當乘何物耶。使君曰:居家者。遇物斯乘。卿輩即轅中客也。
  • 語林曰:劉道真於河側自牽舡。見一老嫗採旅。(○太平御覽四百六十六作穭。)劉啁之曰:女子何不調機利杼而採旅。(○御覽作穭。)女答曰:丈夫何不跨馬揮鞭而牽舡。
  • 又曰:道真嘗與一人共索袢草中食。見一嫗將二兒過。並青衣。啁之曰:青羊將兩羔。嫗答曰:兩豬共一槽。
  • 又曰:許玄度將弟出都婚。諸人欽遲之。既見。乃甚癡。便欲嘲棄之。玄度為之作賓主相對。真長歎曰:玄度為弟婚。施十重鐵步障。
  • 又曰:鍾雅語祖士言。我汝穎之士利如錐。卿燕代之士鈍如槌。祖曰:以我鈍槌。打爾利錐。鍾曰:自有神錐。不可得打。祖曰:既有神錐。亦有神槌。
  • 又曰:辛恭靜見司馬太傅。問卿何處人。答曰:西人。太傅應聲戲之曰:在西頗見西王母不。恭靜答曰:在西乃不見西王母。過東已見東王公。太傅大愧。
  • 又曰:晉孝武好與虞嘯父飲酒。醉拜不能起。帝呼人扶。虞嘯父答曰:臣位未及扶。醉未及亂。非分之賜。所不敢當。帝美之。敕疏取語。於是為風俗。人相嘲調。輒云好語疏取。
  • 世說曰:庾元規語周伯仁曰:諸人皆以君方樂。周曰:樂毅耶。庾曰:方樂令耳。周曰:何乃刻畫無鹽。以搪突西施耶。
  • 又曰:諸葛瑾為豫州。別駕云。(○按世說排調篇作遣別駕到臺。語云。此有脫文。)小兒知談。卿可與語。別駕喚恪咄咄郎君。恪因嘲之。豫州亂矣。何咄咄之有。答曰:君明臣賢。未聞其亂。恪復云。昔唐堯在上。四凶在下。答曰:豈惟四凶。亦有丹朱。
  • 又曰:鄧艾口吃。語稱艾艾。晉文王戲之曰:卿云艾艾。為是幾艾。鄧答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鳳。
  • 又曰:桓南郡出射。有劉參軍與周參軍同用(○世說排調篇作朋。)賭。垂成。唯少一破。劉謂周曰:卿此起不破。我當相撻。周曰:何至受卿撻。劉曰:伯禽之貴。尚不免撻。而況於卿。
  • 又曰:謝太傅始有東山之志。桓公見藥中有遠志。公問謝。此藥又名小草。何以一物二稱。謝未即答。郝參軍答曰: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謝公殊有愧色。
  • 又曰:司馬太傅齋中坐。天月明淨。歎以為佳。謝景重答曰:意謂不如有微雲點綴。太傅因戲謝曰:卿居心不淨。乃復欲滓穢太清耶。
  • 又曰:荀鳴鶴陸士龍二人。俱會張茂先坐。共語。陸曰:雲閒陸士龍。荀曰:日下荀鳴鶴。陸曰:既開青雲。睹白雉。何不張爾弓。彀爾矢。荀答曰:本謂是雲龍騤騤。乃是山鹿野麋。獸微弩強。是以發遲。
  • 沈約宋書。何承天除著作郎。年時已老。諸佐郎並名家年少。荀伯子嘲之。常呼為妳母。承天曰:卿當云鳳皇將九子。妳母何言耶。
  • 又曰:劉義基封營道侯。凡鄙無識。始興王濬謂義基曰:陸士衡詩曰:營道無烈心。其意若何文義。答曰:下官初不識士衡。何忽見苦。
  • 晉李充嘲友人詩曰:同好齊歡愛。纏綿一何深。子既識我情。我亦知子心。燕婉歷年歲。和樂如瑟琴。良辰不我俱。中闊似商參。爾隔北山陽。我分南川陰。嘉會罔克從。積思安可任。目想妍麗姿。耳存清媚音。修晝興永念。遙夜獨悲吟。逝將尋行役。言別涕沾襟。願示降玉趾。一顧重千金。
  • 答客難 東方朔答客難曰:蘇秦張儀。一當萬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澤及後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術。慕聖主之義。自以為智能海內無雙。則可謂博聞辯智矣。然悉力盡忠。以事聖帝。曠日持久。官不過侍郎。位不登執戟。意者尚有遺行耶。東方先生仰而應曰:蘇秦張儀之時。周室大壞。諸侯不朝。力政爭權。相禽以兵。得士者強。失士者亡。故談說得行焉。身處尊位。今則不然。聖帝流德。天下震慴。諸侯賓服。安於覆盂。動猶運掌。賢不肖何以異哉。尊天之道。順地之理。物無不得其所。故綏之則安。動之則苦。尊之則為將。卑之則為虜。抗之則在青雲之上。抑之則在黃泉之下。雖欲盡節效情。安知前後。使蘇秦張儀與僕並生於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
  • 又漢楊雄解嘲曰:客嘲楊子曰:吾聞上世之士。人綱人紀。析人之圭。儋人之爵。紆青拖紫。朱丹其轂。今吾子幸得遭盛明之世。處不諱之朝。歷金門。上玉堂。有日矣。曾不能畫一奇。出一策。上說人主。下談公卿。顧黜而作太玄五千文。深者入黃泉。高者出蒼天。大者含元氣。纖者入無閒。然位不過侍郎。擢纔給事黃門。楊子笑而應之曰:客徒欲朱丹吾轂。不知一跌將赤吾之族也。往者周網解結。群鹿爭佚。土亡常君。國亡定臣。得士者富。失士者貧。今大漢。左東海。右渠搜。前番禺。後椒塗。散以禮樂。風以詩書。天下之士。雷動而雲合。魚鱗雜襲。咸營于八區。家家自以為稷契。人人自以為皋陶。戴纚垂纓而談者。皆擬於阿衡。五尺童子。羞比晏嬰與夷吾。旦握權則為卿相。夕失勢則為疋夫。譬若江湖之涯。渤澥之島。乘鴈集不為之多。雙鳧飛不為之少。向使上世之士。處乎今也。策非甲科。行非孝廉。舉非方正。又安得金紫。且吾聞之也。攫拏者亡。默默者存。位極者宗危。自守者身全。是以知玄知默。守道之極。爰靜爰清。遊神之廷。惟寂惟寞。守德之宅。世異事變。人道不殊。彼我易時。未知何如。故有造蕭何律於唐虞之世。則謬矣。有作叔孫通儀於夏殷之時。則惑矣。有建婁敬之策於成周之世。則悖矣。有談范蔡之說於金張許史之閒。則狂矣。夫蕭規而曹隨。留侯畫策。陳平出奇。功若泰山。響若塤箎。雖其人贍智哉。亦會其時之可為也。故為可為於可為之時則從。為不可為於不可為之時則凶。
  • 後漢班固賓戲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是以聖哲治之。棲棲遑遑。孔席不煖。墨突不黔。由此言之。取舍者昔人之上務。著作者前烈之餘事耳。今吾子幸遊帝王之世。躬帶紱冕之服。卒不能攄首尾。奮翼鱗。使見之者景駭。聞之者響震。徒枕經籍。紆體衡門。潛神默記。亙以年歲。然而器不賈於當己。用不效於一世。雖馳辯如濤波。摛藻如春華。猶無益於殿最也。主人曰:若賓之言。斯所謂見勢利之華。闇道德之實。守突奧之熒燭。未仰天庭而睹白日也。曩者王塗蕪穢。周失其馭。侯伯方軌。戰國橫騖。當此之時。搦杇磨鈍。鉛刀皆能一斷。商鞅挾三術以讚(○文選四十五作鑽。)孝公。李斯奮。時務而要始皇。彼皆躡風塵之會。履顛沛之勢。朝為榮華。夕而憔悴。福不盈眦。禍溢於世。且功不可以虛成。名不可以偽立。韓設辯而徼君。呂行詐以賈國。說難既酋。(○文選作遒。)其身乃囚。秦貨既貴。厥宗亦墜。方今大漢。洒掃群穢。夷險芟荒。廓帝紘。恢皇綱。基隆於羲農。規廣於黃唐。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涵之如海。養之如春。譬猶草木之殖山林。鳥魚之毓川澤。參天地而施化。豈云人事之厚薄哉。賓曰:若夫鞅斯之倫。既聞命矣。敢問上古之士。處身行道。輔世成名。可述於後者。默而已乎。主人曰:何為其然也。昔者咎繇謨虞。箕子訪周。言通帝王。謀合聖神。殷說夢發於傅巖。周望兆動於渭濱。皆侯命而神交。匪詞言之所信。故能建必然之冊。展無窮之勳也。若乃牙曠清耳於管弦。離婁眇目於豪末。逢蒙絕伎於弧矢。班輸攉巧於斧斤。僕亦不任廁伎於彼列。故密邇自娛於斯文。
  • 後漢崔駰達旨曰:往者楊雄設言。客有難玄之尚白。應以戰國之士。若范蔡鄒衍。垂釁相傾。誑曜諸侯。以干濁世之寵。或人亦有睹我之澹泊。故比方昔問以難余。余略依前訓以報焉。或說己曰:今子韞韥六經。服膺道術。歷世而遊。高談有日。然下不步卿相之庭。上不登王公之門。進不黨於贊己。退不瀆於庸人。獨師友道德。合符曩真。蓋樹喬靡休。獨木不林。隨時之宜。道貴從己。答曰:有是乎。苟欲免吾以世路。不知其跌而失吾之度也。昔堯含威而皋陶謨。高祖嘆而子房慮。禍不散而曹絳奮。結不解而陳平權。及策合道從。克亂弭衝。乃將銘昆吾之冶。勒景襄之鍾。今聖上之育斯民也。樸以皇質。彫以唐文。六合怡怡。比屋為仁。夫君子非不欲仕也。恥夸毗以求舉。非不欲室也。惡登墻而樓處。叫呼衒鬻。懸旌皇表。非隨和之寶也。曝智曜世。固以干祿。非仲尼之道也。
  • 後漢崔寔答譏曰:客有譏夫人之享天爵而應睿哲也。必將振民毓德。弭難濟時。故或階媵以納說。或桎梏而不辭。或擊角以自衒。或養老以待期。及其規合策從。勳績克章。撥亂夷險。九合一匡。聖人大寶。唯斯為光。今子遊精太清。潛思九玄。厲節縹霄。抗志浮雲。口願甘而嘗苦。身樂逸而長勤。志求貴而永卑。情好富而困貧。慕容名而失厚。思慮勞乎形神。答曰:子徒休彼繡衣。不知嘉遁之獨肥也。且麟隱於遐荒。不紆機阱之路。鳳皇翔於寥廓。故節高而可慕。李斯奮激。果失其度。胥種遂功。身乃無處。觀夫人之進趍也。不揣己而干祿。不揆時而要會。或遭否而不遇。或智小而謀大。纖芒豪末。禍亟無外。榮速激電。辱必彌世。故曰:愛餌銜鉤。悔在鸞刀。被文食豢。乃啟其毛。若夫守恬履靜。澹爾無求。沉緍濬壑。栖息高丘。雖無炎炎之樂。亦無灼灼之憂。余竊嘉茲。庶遵厥猷。
  • 後漢蔡邕釋誨曰:務世公子。誨於華顛。胡老曰:今夫子生清穆之世。稟醇和之器。覃思典籍。韞韥六經。安貧樂賤。與世無營。曾不能登天庭。序彝倫。掃六合之穢慝。清宇宙之埃塵。小子惑焉。胡老曰:若公子。所謂睹曖昧之利。而忘昭晰之害。專必成之功。而忽跌蹉之敗者已。於是智者騁詐。辯者馳說。武夫奮略。戰士講說。電駭風馳。霧散雲披。連衡者六印磊落。合從者駢組流離。據巧蹈機。以忘其危。夫花離蔕而萎。條去幹而枯。女冶容而淫。士背道而辜。人毀其滿。神疾其邪。利端始萌。害漸亦牙。貪夫殉財。夸者死權。瞻仰世事。體躁心煩。暝謙盈之效。迷損益之數。騁駑駘於修路。慕麒麟而增驅。卑俯乎外戚之門。乞助乎近貴之譽。願榮未副。從而顛踣。大河盈溢。非一凷所防。帶甲百萬。非一勇所抗。今子責疋夫以清宇宙。庸可以水旱而累堯湯乎。是以君子推微達著。尋端究緒。履霜知冰。踐露知暑。魏陳琳應譏曰:客有譏余者云。聞君子動作周旋。無所苟而已矣。今主君鍾陰陽之美。總賢聖之風。固非世人所能及。遭豺狼肆虐。社稷隕傾。既不能抗節服義。與主存亡。而背枉違難。耀茲武功。徒獨震撲山東。剝落元元。結疑本朝。假拒群姦。使己蒙噂沓之謗。而他人受討賊之勳。捐功棄力。以德取怨。今賤文德而貴武勇。任權譎而背舊章。無乃非至德之純美。而有闕於後人哉。主人曰:是何言也。夫兵之設亦久矣。所以烕不軌而懲淫慝也。夫申鳴違父。樂羊食子。季友鴆兄。周公戮弟。猶忍而行之。王事所不得已也。而況將避讒慝之嫌。棄社稷之難。愛暫勞之民。忘永康之樂。此庸夫猶所不為。何有冠世之士哉。昔洪水滔天。汎濫中國。伯禹躬之。過門而不入。率萬方之民。致力乎溝洫。及至簫韶九成。百獸率舞。垂拱無為。而天下晏如。夫豈前好勤而後媮樂乎。蓋以彼勞求斯逸也。夫世治責人以禮。世亂則考人以功。斯各一時之宜。故有論戰陣之權於清廟之堂者。狂矣。陳俎豆之器於城濮之墟者。則悖矣。是以達人君子。必相時以立功。必揆宜以處事。孝靈既喪。妖官放禍。棟臣殘酷。宮室焚火。主君乃芟凶族。夷惡醜。蕩滌朝姦。清澄守職也。既乃卓為封蛇。幽鴆帝后。強以暴國。非力所討。違而去之宜也。是故天贊人和。無思不至。用能合師百萬。若運諸掌者。義也。今主君以寬弘為宇。仁惠為廬。若地之載。如天之燾。故當其聞管籥之聲。則恐己之病也。見羽旄之美。則懼士之勞也。察稼穡之不時。惟民之匱也。臨臺觀之崇高。則恤役之病也。是以虛心恭己。取人之謨。闢四門。廣諫路。貴讜言。賤巧偽。慮不專行。功不擅美。咨事若不及。求諐恐不聞。用能使賢智者盡其策。勇敢者竭其身。故舉無遺闕。而風烈宿宣也。

  • 尚書曰:詩言志。
  • 禮記。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樂亦至焉。
  • 毛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 論語曰:顏回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弊之而無憾。顏回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 又。子曰: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又曰: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 又。子路曾晢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閒。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 家語。孔子北遊。登于農山之上。子路子貢顏回侍側。孔子四望。喟然而歎曰:於斯致思。無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其志。吾將擇焉。子路進曰:願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鍾鼓之音。上振于天。旌旗繽紛。下蟠于地。由當一隊而敵之。搴旗執馘。唯由能之。使夫二子從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貢曰:賜願使齊楚合戰。兩壘相當。旗鼓相望。埃塵連接。捉刃交兵。賜著縞衣白冠。陳說其間。推論利害。二國釋患。唯賜能之。使夫二子從我焉。夫子曰:辯哉。顏回曰: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類異也。回願得明王聖主而相之。敷其五教。遵之禮樂。使城郭不脩。溝洫不越。鑄兵刃為農器。放牛馬於原藪。室家無怨曠之思。千載無戰鬥之患。則由無所施其勇。而賜無所用其辯矣。夫子懍然曰:美哉德也。不傷財。不害民。不繁辭。則顏氏之子有焉。
  • 孝經鉤命決曰: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以春秋屬商。以孝經屬參。
  • 史記。陳涉嘗與人傭耕。輟耕於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之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乎。涉太息曰:嗟乎。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
  • 漢楊雄自敘曰:雄為人簡易佚宕。默而好深湛之思。清淨無為。少嗜慾。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不修廉隅。以儌名當世。無擔石之儲。晏如也。自有大度。非聖哲之書不好也。非其意。雖富貴不事也。
  • 東觀漢記。初光武適新野。聞陰后美。心悅之。後至長安。見執金吾甚盛。因歎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 後漢書。馬少遊謂其從兄援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澤車。御款段馬。守墳墓。鄉里稱善人。斯可矣。
  • 又。馮衍有大志。不戚戚於貧賤。常慷慨歎曰:衍少事名賢。經歷顯位。懷金垂紫。竭節奉使。不求苟得。常有凌雲之志。三公之貴。千金之富。不得其願。不概於懷。貧而不衰。賤而不恨。年雖疲曳。猶庶幾名賢之風。修道德於幽冥之路。以終身名。為後世法。
  • 又。班超。字仲叔。家貧。傭書以供養。久乃投筆而歎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 又。梁竦。字敬叔。自負其才。鬱鬱不得其意。登山遠望。歎息曰:大丈夫生當封侯。死當廟食。如不然。閑居足以養志。詩書足以自娛。州郡之職。但勞人耳。
  • 又。仲長統。字公理。常欲卜居清曠。以樂其志。曰:濯清水。追涼風。釣游鯉。弋高鴻。不受當世之責。永保性命之期。則可以凌雲霄。出宇宙之外矣。
  • 張璠漢紀。孔融拜太中大夫。雖居家失勢。賓客日滿其門。愛才樂士。常若不足。每歎曰:坐上賓常滿。罇中酒不空。吾無憂矣。
  • 吳書。鄭泉。博學有奇姿。而性嗜酒。閑居。每日願得美酒滿五百斛舡。以四時甘肥置兩頭。反覆沒飲之。憊即住而啖肴膳。酒有升斗減。隨即益之。不亦快乎。
  • 晉中興書。畢卓為吏部郎中。常謂人曰: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柏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 魏陳思王曹植詩曰:慶雲未時興。雲龍潛作魚。神鸞失其儔。還從燕雀居。
  • 晉阮籍詠懷詩曰:天地煙熅。元精代序。清陽曜靈。和氣容與。於赫帝朝。伊衡作輔。才非允文。器非經武。適彼沅湘。託介漁父。優哉遊哉。爰居爰處。
  • 又曰:月明星稀。天高地寒。嘯歌傷懷。獨寤寐言。臨觴拊膺。對食忘餐。世無萱草。令我哀歎。
  • 又曰:河上有丈人。緯蕭棄明珠。甘彼蔾藿食。樂是蓬蒿廬。豈效繽紛子。良馬騁輕輿。朝生衢路傍。夕瘞橫街隅。歌笑不終宴。俛仰復欷歔。鑒茲二三者。憤懣從此舒。
  • 又。幽蘭不可佩。朱草為誰榮。脩竹隱山陰。射干臨增城。
  • 又曰: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臺。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戰士食糟糠。賢者處蒿萊。歌舞曲未終。秦兵復已來。
  • 又曰:木槿榮丘墓。煌煌有光色。白日頹林中。翩翩零路側。蟋蟀吟戶牖。蟪蛄鳴荊棘。蜉蝣願三朝。采采循羽翼。
  • 又。一日復一日。一夕復一晨。容色改平常。精魂自飄淪。臨觴多哀楚。思我故情人。對酒不能言。悽愴懷酸辛。
  • 又曰:鴻鵠相隨飛。隨飛適荒裔。雙翮凌長風。須臾萬里逝。朝餐琅玕實。夕宿丹山際。託身青雲中。網羅不能制。豈與鄉曲士。攜手共言誓。
  • 又曰:鸒鳩飛桑榆。海鳥運天池。豈不識宏大。羽翼不相宜。招搖安可翔。不若栖樹枝。下集蓬蒿間。上遊園囿籬。但爾亦自足。用子為追隨。
  • 又曰: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秋風吹飛藿。零落從此始。繁華有憔悴。堂上生荊杞。
  • 又曰:天馬出西北。由來從東道。春秋非有託。富貴焉常保。清露被皋蘭。凝霜霑野草。
  • 又曰:平生少年時。輕薄好絃歌。西遊咸陽中。趙李相經過。娛樂未終極。白日忽蹉跎。驅馬復來歸。反顧望三河。黃金百鎰盡。資用常苦多。北臨太行道。失路將如何。
  • 又曰:步出上東門。北望首陽岑。下有採薇士。上有嘉樹林。良辰在何許。凝霜霑衣襟。寒風振山岡。玄雲起重陰。鳴鴈飛南征。鶗鴃發哀音。素質遊商聲。悽愴傷我心。
  • 又曰:昔年十四五。志尚好書詩。被褐懷珠玉。顏閔相與期。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岡。萬世同一時。千秋百歲後。榮名安所之。
  • 又曰:徘徊蓬池上。還顧望大梁。淥水揚洪波。曠野渀茫茫。
  • 又曰:寧與燕雀翔。不隨黃鵠飛。黃鵠游四海。中路將安歸。
  • 又曰:北里多奇舞。濮上有微音。輕薄閑遊子。俯仰乍浮沉。焉見王子喬。乘雲翔鄧林。獨有延年術。可用慰我心。
  • 又曰: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朝遊江北岸。夕宿瀟湘沚。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
  • 又曰: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衿。孤鴻號外野。翔鳥歸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晉傅玄雜詩曰:閑夜微風起。明月照高臺。清響呼不應。玄景招不來。廚人進藿茹。有酒不盈杯。安貧福所與。富貴為禍媒。金玉雖高堂。於我賤蒿萊。
  • 晉張翰詩曰:暮春和氣應。白日照園林。青條若總翠。黃花如散金。榮與壯俱去。賤與老相尋。
  • 又。東鄰有一樹。三紀裁可拱。無花復無實。亭亭雲中竦。隙禽不為巢。短翮莫肯任。
  • 又。忽有一飛鳥。五色雜英華。一鳴眾鳥至。再鳴眾鳥羅。長鳴搖羽翼。百鳥互相和。
  • 晉張協詩。瓴甋夸璵璠。魚目笑明月。不見郢中歌。能否居然別。陽春無和者。巴人皆下節。
  • 又曰:此鄉非吾地。此郭非吾城。折衝罇俎間。制勝在兩楹。巧遲不足稱。拙速乃垂名。
  • 宋謝靈運憶山中詩曰:採菱調易急。江南歌不緩。楚人心昔絕。越客腸今斷。斷絕雖殊念。俱為歸慮款。
  • 又詩。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
  • 宋謝惠連詩。夕坐苦多慮。行歌踐閨中。房櫳引傾月。步檐結春風。
  • 宋鮑昭雜詩。十五諷詩書。篇翰靡不通。弱冠參多士。飛步遊春宮。側睹君子論。預見古人風。兩說窮舌端。五車摧筆鋒。羞當白璧貺。恥受聊城功。晚節從世務。乘鄣遠和戎。解珮襲犀渠。卷帙奉盧弓。始願力不及。安知命不終。
  • 齊謝朓冬緒羈懷詩曰:去國懷丘園。入遠滯城闕。寒燈耿宵夢。清鏡悲曉髮。風草不留霜。冰池共如月。
  • 梁江淹效阮公詩曰:歲暮多懷傷。中夕弄清琴。戾戾曙風急。團團明月陰。愁雲出北山。宿鳥驚東林。誰謂人道曠。憂慨自相尋。寧知霜雪後。獨見竹柏心。
  • 又曰:十五學詩書。顏華常美好。不逐世閒人。鬥雞東郊道。富貴如浮雲。金玉不為寶。一旦鶗鴃鳴。嚴霜被勁草。志氣多感失。泣下霑懷抱。
  • 又曰:夕雲映西山。蟋蟀吟桑梓。零落被百草。秋風吹桃李。君子懷苦心。感慨不能止。駕言遠行遊。驅馬清河涘。寒暑更進退。金石有終始。光色俯仰閒。英艷難久恃。
  • 梁吳均詠懷詩曰:僕本報恩人。走馬救東秦。黃龍暗迢遞。青泥寒苦辛。野戰劍鋒盡。攻城才智貧。唯餘一死在。留持贈主人。
  • 又曰:元淑勢位卑。長卿宦情寡。二頃且營田。三錢聊飲馬。懸風白雲上。挂月青山下。心中欲有言。未得忘言者。
  • 周庾信詠懷詩曰:步兵未飲酒。中散未彈琴。蕭索無真氣。昏昏有欲心。涸鮒常思水。驚飛每失林。風雲能變色。松竹且悲喑。由來不得意。何必往長岑。
  • 又曰:無悶無不悶。有待何可待。昏昏如坐霧。漫漫疑行海。千年水未清。一代人先改。昔說東陵侯。唯見瓜園在。
  • 又曰:疇昔國士遇。生平知己恩。直言殊可吐。寧知炭欲吞。一顧重尺璧。千金輕一言。悲傷劉孺子。悽愴史皇孫。無因同武騎。歸守灞陵園。
  • 又曰:周王逢鄭忿。楚后值秦冤。梯衝已鶴列。冀馬忽雲屯。武安檐瓦振。昆陽猛獸奔。流星夕照境。烽火夜燒原。古獄饒冤氣。空亭多枉魂。天道或可問。微子不忍言。
  • 又曰:蕭條亭鄣遠。悽愴風塵多。關門臨白狄。城影入黃河。秋風別蘇武。寒水送荊軻。誰言氣蓋世。晨起帳中歌。
  • 隋顏之推古意詩曰:十五好詩書。二十彈冠仕。楚王賜顏色。出入章華裏。作賦凌屈原。讀書誇左史。數從明月讌。或侍朝雲祀。登山摘紫芝。泛江採綠芷。歌舞未終曲。風塵闇天起。吳師破九龍。秦兵割千里。狐兔穴宗廟。霜露霑朝市。璧入邯鄲宮。劍去襄城水。不獲殉陵墓。獨生良足恥。憫憫思舊都。惻惻懷君子。白髮闚明鏡。憂傷沒余齒。
  • 又曰:寶珠出東國。美玉產南荊。隨侯曜我色。卞氏飛吾聲。已加明稱物。復飾夜光名。驪龍旦夕駭。白虹朝暮生。華彩燭兼乘。價直距連城。常悲黃雀起。每畏靈蛟迎。千刃安可捨。一毀難復營。昔為時所重。今為時所輕。願與濁泥會。思將垢石并。歸真川岳下。抱潤潛其榮。
  • 後漢馮衍顯志賦曰:馮子以大人之德。不碌碌如玉。硌硌如石。風興雲蒸。一龍一蛇。合道翱翔。與時變化。夫豈守一節哉。上隴阪。騰高岡。遊精宇宙。流目八紘。眇然有思凌雲之意。乃作賦自廣。命篇曰顯志云。開歲發春。百卉含英。甲子之朝兮。汨吾西征。發軫新豐兮。徘徊鎬京。凌飛廉而太息。登平陽而懷傷。悲世俗之險阨。哀好惡之無常。棄衡石而意量兮。隨風波而飛揚。陟九嵕而臨嶻嶭。聽涇渭之波聲。歲忽忽而日邁兮。壽冉冉而不與。恥功業之無成兮。赴原野而窮處。陟隴山以踰望。眇然覽於八荒。風波飄其並興兮。情惆悵而增傷。覽天地之幽奧兮。統萬物之維綱。究陰陽之變化兮。昭五德之精光。高吾冠之岌岌兮。長吾珮之洋洋。飲六醴之清液。食五芝之茂英。嘉孔丘之知命兮。大老聃之貴榮玄。德與道其孰能寶。名與身其孰親。
  • 後漢班固幽通賦曰:系高頊之玄冑兮。氏中葉之炳靈。飄凱風而蟬蛻兮。雄朔野以颺聲。皇十紀而鴻漸兮。有羽儀於上京。魂焭焭與神交兮。精誠發於宵寐。夢登山而迴眺兮。覿幽人之髣彿。惟天地之無窮兮。鮮民生之晦在。紛屯邅與蹇連兮。何艱多而智寡。昔衛叔之御昆兮。昆為寇而喪予。管彎弧欲斃讎兮。讎作后而成已。變化故而相詭兮。孰云豫其終始。雍造怨而先賞兮。丁由惠而被戮。栗取弔于由吉兮。王膺慶於所蹙。叛迴穴其若茲兮。北叟頗識其倚伏。宣曹興敗於下夢兮。魯衛名謚於銘謠。妣聆呱而刻石兮。許相理而鞠條。道混成而自然兮。術同源而分流。所貴聖人之至論兮。順天性而斷誼。物有欲而不居兮。亦有惡而不避。三仁殊而一致兮。夷惠異而齊聲。木偃息以藩魏兮。申重蠒而存荊。紀焚躬以衛上兮。皓頤志而弗傾。侯草木之區別兮。苟能實其必榮。要沒世而不朽。乃先民之所程。觀天網之紘覆兮。實匪諶而相訓。謨先聖之大猷兮。亦鄰德而助信。虞韶美而儀鳳兮。孔忘味於千載。素文信而底麟兮。漢賓祚于異代。
  • 魏陳王曹植玄暢賦曰:夫富者非財也。貴者非寶也。或有輕爵祿而重榮聲者。或有受性命以殉功名者。是以孔老異旨。楊墨殊義。聊作斯賦。名曰玄暢。夫何希世之大人。罄天壤而作皇。該仁聖之上義。據神位以統方。補五帝之漏目。綴三代之維綱。僥余生之幸祿。遘九二之嘉祥。上同契於稷𥜽。降合穎於伊望。思薦寶以繼佩。怨和璞之始鐫。思黃鍾以協律。怨伶夔之不存。考所圖之莫合。悵蘊結而延佇。志鵬舉以補天。蹶青雲而奮羽。舍余駟而改駕。任中才之法御。望前軌而致策。顧後乘而安驅。匪逞邁之短修。取全真而保素。弘道德而為宇。築無怨以作蕃。播慈惠以為圃。耕柔順以為田。不媿景而慚魄。信樂天之何欲。逸千載而流聲。超貴黎而度俗。
  • 又幽思賦曰:倚高臺之曲嵎。處幽僻之閑深。望翔雲之悠悠。差朝濟而夕陰。顧秋華之零落。感歲暮而傷心。觀躍魚於南沼。聆鳴鶴乎北林。搦素筆而慷慨。揚大雅之哀吟。仰清風以歎息。寄予思於悲絃。信有心而在遠。重登高以臨川。何余心之煩錯。寧翰墨之能傳。
  • 魏劉楨遂志賦曰:幸遇明后。因志東傾。披此豐草。乃命小生。生之小矣。何茲云當。牧馬于路。役車低昂。愴恨惻切。我獨西行。去峻溪之鴻洞。觀日日於朝陽。釋藂棘之餘刺。踐檟林之柔芳。皦玉粲以曜目。榮日華以舒光。信此山之多靈。何神分之煌煌。聊且遊觀。周歷高岑。仰攀高枝。側身遺陰。磷磷䃹䃹。以廣其心。伊天皇之樹葉。必結根於仁方。梢吳夷於東隅。掣畔臣乎南荊。戢干戈於內庫。我馬縶而不行。揚洪恩於無涯。聽頌聲之洋洋。四宇莫以無為。玄道穆以普將。翼俊乂於上列。退仄陋於下場。襲初服之蕪薉。託蓬蘆以遊翔。豈放言而云爾。乃旦夕之可忘。
  • 魏丁儀厲志賦曰:覽前志而博觀。求余心之所安。雖疲駑而才弱。敢舍力而不攀。懿躬稼之克任。賤善射而隕殘。羨首陽之遺譽。憎千駟之餘訕。宗舍藏之偉節。薄鼎角之自干。嘉法言之令揚。悼說難之喪韓。鑒登險之敗績。顧清道以自閑。瞻亢龍而懼進。退廣志於伐檀。雖德厚而祚卑。猶不忘於盤桓。薰以芬香而自燒。兔亦取斃於豪翰。援大雅以為戒。眺龔勝而自歎。嗟世俗之參差。將未審乎好惡。咸隨情而與議。固真偽以紛錯。穢杯盂之周用。令瑚璉以抗閣。恨騾驢之進庭。屏騏驥於溝壑。疾青蠅之染白。悲小弁之靡託。惡晨婦之蒙厚。痛三代之見薄。惟受性之樸拙。亮未達乎測度。顧鍾子之既沒。牙輟絃而不作。敦三思之彌憤。勤循墻之茲恪。勉夕改以補朝。履日新而悔昨。
  • 魏韋鋋(○按當作誕。)敘志賦曰:胤鴻烈之末流。蒙祖考之餘德。奉過庭之明訓。納微躬於軌則。勉四民之耕耘。遂能辯乎菽麥。自弱冠而立朝。無匡時之異才。每寤寐以歎息。思損己而降階。遭大魏之革命。罔群士於行職。雖固陋之無用。猶收錄而序飾。歷文武於機衡。擁大璫於帝側。隨倫儕以按牒。乃剖符而封殖。顧儀服而增憤。心夕惕以愧恧。蒙聖皇之宏恩。過待罪於卿士。奏朝請於朔望。恭禋享於郊祀。念余年之冉冉。忽一過其如馳。微奇功以佐時。徒曠官其何為。匪遜讓之足殉。信神氣之稍衰。將訴誠於明后。乞骸骨而告歸。晉夏侯惇懷思賦曰:何天地之悠長。悼人生之短淺。思縱慾以求歡。苟抑沉以避免。嗟聖王之制作。所以貴夫善善。信循道以從法。何世路之迍蹇。始絜操以迄今。每適道而靡違。思典言以攝事。弗履過而循非。恆戰戰以矜慄。杜穢釁而防微。斂規節以踐跡。冀天鑒之祐誠。勤恭肅以端厲。常苦心而勞形。桑榆掩其薄沒。既白首而無成。世務多故。吾固甘夫無為。名不足以為尚。空勞穢以自卑。永無事以安神。故幸歿之無知。
  • 晉棗據表志賦曰:據忝職門下。在帷幄之末。與群士斜齊。(○句有訛。全晉文六十七斜作敘。)登玉陛。待日月。久矣。出為冀州刺史。犬馬戀主。既有微情。且志之所存。不能無言。因而賦之曰:過承嘉惠。擢身泰晨。俯躡丹墀。仰承三辰。當樂夏之颽南。蒙朱陽之和仁。接鳴鸞之垂翼。因神虯之光鱗。浮眇末之𡣳質。濟吾身於天津。邈盧敖之所涉。階多士之遺塵。登九垓之虛軌。覿汗漫之威神。情飄飄而凌雲。意髣彿于真人。扶搖薄於懸圃。增城鬱以嵯峨。被羽衣之飛飛。握若蕙之芳華。蹈糾紛之絕軌。攀大椿之疏柯。意翹翹而慕遠。思濯髮於天波。悲落葉之思條。情戀戀於昊倉。懷聖德之弘施。情慘切而內傷。感有莘之媵臣。願致主於陶唐。
  • 晉潘尼懷退賦曰:伊疇昔之懷憤。思天飛以遠跡。望循塗而投軌。溯翔風以理翮。冀雲霧之可憑。希天路之開闢。何時願之多違。奄就羇以服役。困吳阪之峻岨。畏鹽車之嚴筴。嗟遊處之弗遇。奚鬱悒之難任。背宇宙之寥廓。羅網罟之重深。常屏氣以斂跡。焉遊豫以娛心。傅釋板以亮殷。望投竿而相姬。窮獨善以全質。達兼利以濟時。聃安志於柱史。由抗跡於嵩箕。理殊塗而同歸。雖百慮其何思。敢因虛以託談。遂逡巡而造辭。
  • 晉傅咸申懷賦曰:何天施之弘普。廁瓦礫於瓊瑛。備東宮之妙選。奉儲君之聖明。穆穆清禁。濟濟群英。鸞翔鳳集。羽儀上京。芬芳並發。我穢其馨。德音光宣。我累厥聲。豈伊不媿。顧影慚形。雖自百於殞越。懼恩隆而命輕。命既輕而才下。諒無補於明時。塞賢哲之顯路。而塵損之日滋。匪躭榮而忘替。實結戀之有違。忍厚顏於寮類。甘獲戾而受譏。不悟皇恩之彌崇。授大縣乎近畿。畿云近而防遠。情眷眷而含悲。悲則兼懷。憂慮寔深。雍可南面。千載晞心。微微小子。斯之莫任。莫斯之任。求仁在我。將反初服。畢志訓雅。盡烏鳥之至情。竭歡敬於膝下。進抗疏以歸誠。退抽簪而脂車。庶所乞之克從。永收跡於蓬廬。
  • 晉曹攄述志賦曰:慕浮雲以抗操。躭簞食之自娛。羨首陽之皎節。歎南山之高疏。哀夫差之溷惑。詠楚懷之失圖。悲伍員之沉悴。痛屈平之無辜。嘉沮溺之隱約。羨接輿之狂歌。顧大雅之先智。緯明哲之所經。微見機而遂逝。比舍生而親名。道殊塗而同歸。要踰世而並榮。舜拘忤於焚廩。孔怵惕於陳匡。紛迍蹇之若斯。何遭命之可常。情怳惚以回迷。夢乘雲而飛颺。駕麟鳳之靡靡。截龍旂之洋洋。周九州而騁目。登四岳而永望。承聖喆而砥礪。奮羽儀而翱翔。被蘭戺之芳華。帶鍾山之玉英。飾吾冠之岌岌。美吾珮之玲玲。悲盛衰之遞處。情悠悠以紆結。攬萱草以掩淚。曾一歎而九咽。
  • 晉陸機遂志賦曰:昔崔篆作詩。以明道述志。而馮衍又作顯志賦。班固作幽通賦。皆相依倣焉。張衡思玄。蔡邕玄表。張叔哀系。此前世之可得言者也。崔氏簡而有情。顯志壯而泛濫。哀系俗而時靡。玄表雅而微素。思玄精練而何(○集作和。)惠。欲麗前人。而優游清典。漏(○疑當作陋。)幽通矣。班生彬彬。切而不絞。哀而不怨矣。崔蔡沖虛溫敏。雅人之屬也。衍抑揚頓挫。怨之徒也。豈亦窮達異事。而聲為情變乎。余備託作者之末。聊復用心焉。武定鼎于洛汭。胡受瑞於汝墳。繇鳴鳳於百祀。啟敬仲乎方震。苟天光之所炤。豈舜族其必陳。厭禋祀於故墟。饗禴祭于東鄰。禰八葉而松茂。舞九韶乎降神。系姜叟於海曲。表滄流以遠震。仰前蹤之綿邈。豈孤人之能冑。匪世祿之敢懷。傷茲堂之不構。理或睽而後合。道有夷而弗順。傅栖巖而神交。伊荷鼎以自進。蕭綢繆於豐沛。故攀龍而先躍。陳傾覆於楚魏。亦陵霄以自濯。伍被刑而伏劍。魏和戎而擁樂。彼殊塗而並致。此同川而偏溺。禍無景而易逢。福有時而難學。惟萬物之運動。雖紛糾而相襲。隨性類以曲成。故圓行而方立。要信心而委命。援前脩以自呈。擬遺跡於成軌。詠新曲於故聲。任窮達以逝止。亦進仕而退耕。庶斯言之不渝。抱耿介以成名。又懷土賦曰:余去家漸久。懷土彌篤。方思之殷。何物不感。曲街委巷。罔不興詠。水泉草木。咸足悲焉。故述斯賦。背故都之沃衍。適新邑之丘墟。遵黃川以葺宇。被蒼林而卜居。悼孤生之已晏。恨親沒之何速。排虛房而永念。想遺塵其如玉。眇綿邈而莫覯。徒佇立其焉屬。感亡景於存物。惋隤年於拱木。悲顧眄而有餘。思俯仰而自足。留茲情於江介。寄瘁貌於海曲。玩通川以悠想。撫歸塗而躑躅。伊躑躅之徒勤。慘歸途之良難。愍栖鳥於南枝。弔離禽於別山。念庭樹以悟懷。憶路草而解顏。甘堇荼於飴茈。緯蕭艾其如蘭。神何寑而不夢。形何興而不言。
  • 梁元帝玄覽賦曰:歲次旃蒙。月建司空。變蕤賓之呂。扇廣莫之風。蕭子褰帷九水。作牧三宮。乃盱衡而言曰: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唯地為厚。唯王國之。粵羲皇之握鏡。實乃神而乃聖。陳六聯於八則。弘九職於三令。惟天縱於副后。踰啟誦而為首。既論儒而肅成。復斷獄於長壽。爾其湘水之東。即我龜蒙。魏正元而分邑。吳太平而定中。鎮鱗山之崔嵬。傍龍跡而穹隆。將遊目於五湖。夕結覽於姑蘇。臨閶門之跨水。聳重闕而開都。觀泉亭之涌波。窟巍巍而峨峨。張素蓋而縈洲嶼。馳白馬而赴江沱。登舜橋而延首。暇禹井而淹留。御史之床猶在。督護之門不脩。詳夫皇王爰處。本無定所。堯都平陽。舜在冀方。商王居亳。成周卜洛。故知黃旗紫蓋。域中為大。天地之所合。風雲之所會。爰八命而建旟。誠非親而勿居。應鳴鞞於龍角。覆緹幕於熊車。經釣臺而高邁。過鄂渚而西浮。變青門之三襲。為黃塵之一丘。臨章華而留眄。見舊楚之悽涼。試極目乎千里。何春心之可傷。其渚宮也。夾江帶阡。布濩井田。通逵交迸。高門接連。人腰水心之劍。家給火耕之田。爾乃樹之榛栗。椅桐梓漆。三巴黃甘。千戶朱橘。矧高宴於城隅。駐五馬而踟躕。乃有青琴碧玉。絳樹綠珠。西河王豹。東野綿駒。蘭缸夕燃。合璧斜天。照流風之迴雪。映出水之初蓮。奉信珪而入朝。驅駿駟而乘軺。既總司於戍旅。亦兼飾於豐貂。幼墳籍以自娛。迄方今而不渝。雲氣芝英之簡。懸針倒薤之書。擬河獻之留真。希淳于之席珍。臨秋水之至樂。登春臺而目欣。鑿戶牖而長望。混木鴈而兼陳。嗟今來而古往。聊絕筆於獲麟。
  • 又言志賦曰:天文既表。人文可觀。知負扆之來易。信握鏡之云難。差立極而補天。驗璧合而珠連。有庖羲之八索。稱朱襄之五絃。聞夏王之鑄鼎。重農皇之播田。雖車軌之未同。亶彌媿於棟隆。戮封豕於海內。斬長狄於區中。懷宿昔之璵璠。並來遊於菟園。悲元瑜之已逝。歎靈光之獨存。想延賓於北閣。因置酒於南軒。聞鸚鳴而懷友。聽長笛其何言。夙有尚於清靜。叨再入(○原壞作■。疑是駐字。)於鄢郢。東窺文命之穴。南望鴻崖之井。遂撫運而登庸。謬垂旒而卷領。雖有愧於前英。每求衣於未明。召司烜而照夜。觀執珪而滿庭。誠雖休以勿休。寔旨酒之忘憂。絕何楊之妙舞。廢綿駒之善謳。彼知止與知足。復何營而何欲。柱何用於黃金。案寧勞於青玉。爾乃高步北園。用蕩囂煩。桂偃蹇而臨棟。石穹隆而架門。對灌木之脩聳。觀激水之飛奔。澗不風而自響。天無雲而晝昏。聞賓鴻之夜飛。想過沛而霑衣。況登樓而作賦。望懷海而思歸。
  • 漢司馬遷報任安書曰:僕亦嘗廁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議。不以此時。引維綱。盡思慮。今已虧形為埽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僕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也。趨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餘歡。今舉事一不當。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蘖其短。僕誠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李陵一呼勞軍。士卒無不起。張空拳。冒白刃。北嚮爭死敵者。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亦足以曝於天下也。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辭。未能盡明。明主不曉。以為僕沮貳師。而為李陵遊說。遂下於理。奉拳拳之忠。終不自明。交遊莫救視。左右親近不為一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此真少卿所親見。僕行事豈不然乎。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僕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苟活。身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欲以究天地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 漢楊惲報孫會宗書曰:惲家方隆盛時。乘朱輪者五十人。位在列卿。爵為通侯。總領從官。與聞政事。曾不能以此時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已負竊位素餐之責久矣。懷祿貪勢。不能自退。遂遭變故。橫被口語。身幽北闕。妻子滿獄。當此之時。自以夷滅不足以塞責。豈意得全首領。復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聖主之恩。不可勝量。君子游道。樂以忘憂。小人全軀。悅以忘罪。竊自思念。過已久矣。行已虧矣。長為農夫。以沒世矣。是故身奉(○文選四十一作率。)妻子。戮力耕桑。灌田治產。以給公上。不意當復用此為譏議也。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家本秦地。能為秦聲。婦趙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數人。酒後耳熱。仰天撫缶而呼嗚嗚。其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豆一頃。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是日也。拂衣而喜。奮袖低昂。頓足起舞。誠淫荒無度。不知其不可也。惲幸有餘祿。方糴賤販貴。逐什一之利。下流之人。眾毀所歸。不寒而慄。雖雅知憚者。猶隨風而靡。尚何稱譽之有。道不同。不相為謀。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責僕哉。
  • 魏文帝與吳質書曰:季重無恙。塗路雖局。官守有限。願言之懷。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書問致簡。益用增勞。每念昔日南皮之遊。誠不可忘。既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琴閒設。終以博弈。高談娛心。哀箏順耳。馳騁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白日既匿。繼以朗月。同乘共載。以遊後園。輿輪徐動。賓從無聲。清風夜起。悲笳微吟。樂往哀來。愴然傷懷。余顧而言。斯樂難常。足下之徒。咸以為然。今果分別。各在一方。元瑜長逝。化為異物。每一念至。何時可言。方今蕤賓紀時。景風扇物。天意和暖。眾果具繁。時駕而遨。北遵河曲。從者鳴笳以啟路。文學託於後車。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
  • 又曰:昔日遊處。行則連輿。立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頃撰其遺文。都為一集。觀其姓名。已為鬼錄。追思昔遊。猶在心目。而此諸子。化為糞壤。可復道哉。歷覽諸子之文。對之收淚。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年行已長大。所懷萬端。時有所慮。至乃通夕不暝。志意何時復類往昔邪。已成老翁。但未白頭爾。
  • 魏陳王曹植與吳質書曰:前日雖因常調。得為密坐。雖宴飲彌日。其於別遠會稀。不盡其勞積也。若夫觴酌淩波於前。笳簫發音於後。足下鷹揚其體。鳳翔虎視。謂蕭曹不足儔。衛霍不足侔也。左顧右盻。謂若無人。豈若吾子之壯志哉。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當斯之時。願舉太山以為肉。齊東海以為酒。伐雲夢之竹以為笛。斬泗濱之梓以為箏。食若填巨壑。飲若灌漏卮。其樂固難量。豈非大丈夫之樂哉。然日歲不我與。曜靈急節。面有逸景之速。別有參商之闊。思抑六龍之首。頓羲和之轡。折若木之華。閉濛汜之谷。天路高邈。良無由緣。
  • 魏吳質答太子書曰:奉讀手命。追亡慮存。恩哀之隆。形於文墨。日月冉冉。歲不我與。昔侍左右。廁坐眾賢。出有微行之遊。入有管絃之歡。置酒樂飲。賦詩稱壽。自謂可終始相保。並聘材力。效節明主。何意數年之閒。死喪略盡。臣獨何德。以堪久長。徐陳劉應。才學所著。誠如來命。惜其不遂。可謂痛切。凡此數子。於雍容侍從。實其人也。若乃邊境有虞。群下鼎沸。軍書輳至。羽檄交馳。於彼諸賢。非其任矣。往者孝武之世。文章為盛。若東方朔枚皋之徒。不能持論。即阮陳之流也。其唯嚴助壽王。與聞政事。然皆不損其身。善謀於國。卒以敗亡。臣竊恥之。至於司馬長卿。稱疾避事。以著撰為務。則徐生庶幾焉。而今各逝。已為異物。
  • 又答陳思王曹植書曰:信到。奉所惠貺。發函伸紙。是何文采之巨麗。而慰喻之綢繆乎。夫登東岳者。然後知眾山之迤邐也。奉至尊。然後知百里之卑微也。身賤犬馬。德輕鴻毛。至乃歷玄關。排金門。升玉堂。伏櫺檻於前殿。臨曲池而行觴。既威儀虧替。言辭漏泄。雖恃平原養士之懿。愧無毛遂耀穎之才。深蒙薛公折節之禮。而無馮諼三窟之效。屢獲信陵虛左之德。又無侯生可述之美。凡此數者。乃質之所以憤積於胸襟。懷眷而於邑者也。若追前宴。謂之未究。欲傾海為酒。并山為肴。伐竹雲夢。斬梓泗濱。然後極雅意。盡歡情。信公子之壯觀。非鄙人之所庶幾也。若質之志。實在所天。思投印釋黻。朝夕侍坐。鑽仲父之遺訓。覽老氏之要言。對清酤而不酌。抑嘉肴而不享。使西施出帷。嫫母侍側。斯盛德之所蹈。明哲之所保也。若乃近者之觀。實蕩鄙心。秦箏發徽。二八迭奏。塤簫激於華屋。靈鼓動於坐左。耳嘈嘈而無聞。情踊躍於鞍馬。謂可北懾肅慎。使貢其楛矢。南震百越。使獻其白雉。又況權備。夫何足視乎。還治諷集所著。觀省英瑋。實賦頌之宗。作者之師表也。
  • 晉羊祜與從弟書曰:吾以布衣。忝荷重任。每以尸素為愧。大命既隆。唯江南未夷。此人臣之責。是以不量所能。畢力吳會。當憑朝廷之威。賴士大夫之謀。以全克之舉。除萬世之患。年已朽老。既定邊事。當有角巾東路。還歸鄉里。於墳墓側。為容棺之墟。假日視息。思與後生味道。此吾之至願也。以凡才而居重位。何能不懼盈滿以責邪。疏廣吾師也。聖主明恕。當不奪微志爾。
  • 晉劉琨答盧諶書曰:書及詩。備辛酸之苦言。暢經通之遠旨。執玩反覆。不能釋手。慨然以悲。歡然以喜。昔在少壯。未當檢括。遠詠老莊之齊物。近嘉阮生之放曠。怪厚薄何由而生。哀樂何由而至。自頃譸張。困於逆亂。國破家亡。親友凋殘。塊然獨處。愧憤雲集。負杖行吟。則百憂俱至。時復相與。舉觴對膝。破涕為笑。排終身之積慘。求數刻之蹔歡。譬由疾疹彌年。而欲以一丸銷之爾。夫才生於世。而世實須才。和氏之璧。焉得獨曜於郢握。夜光之珠。無緣得玩於隨掌。天下之寶。固當與天下共之。但離索之日。不能不以悵恨爾。
  • 齊謝朏與王儉書曰:夫所貴天下之士者何。其上則閟景山壑。凌氣風霞。次則投緡捨築。鬱為上佐。次則服秦楚而辭其功。振燕魏而逃其賞。凡此數輩。皆英懿之士也。自茲已降。參差萬緒。或跡著明晦。或才兼默語。若桓譚之褰俗。馮衍之忤時。北海之凝峭。中散之峻絕。率以方寸之情。喪不訾之德。蓋無取焉。若相如之愛奇。任偉長之淹粹弘遠。樂廣融通。裴楷夷淡。彼四賢者。並純神絕景。徇物傷意。其慕之而未可以言。但心之所暗。咫尺千里。志之所符。滄洲曖然。揣而論之。寔山河之不肖者也。
  • 梁簡文帝答徐摛書曰:山濤有云。東宮養德而已。但今與古殊。時有監撫之務。竟不能黜邪進善。少助國章。獻可替不。仰裨聖政。以此慚遑。無忘夕惕。驅馳五嶺。在戎十年。險阻艱難。備更之矣。觀夫全軀具臣。刀筆小吏。未嘗識山川之形勢。介冑之勤勞。細民之疾苦。風俗之嗜好。高閣之閒可來。高門之地徒重。玉饌羅前。黃金在握。足訾粟斯。容與自喜。亦復言軒羲以來。一人而已。使人見此。良足長歎。
  • 梁王僧孺與何遜書(○梁書王僧孺傳作何炯。)曰:昔李叟入秦。梁生適越。猶懷恨悵。且或吟謠。況歧路之日。將離嚴網。辭無可憐。罪有不測。所以握手戀戀。離別珍重。弟愛同郭李。淫淫承睫。吾猶抗手分背。羞學婦人。顧實不肖。文質無所抵。蓋困在衣食。迫於飢寒。非有奇才。絕略高談。吐一言可以匡俗振民。動一議可以固邦興國。全璧歸趙。飛矢投燕。偃息藩魏。甘臥安郢。腦日逐。髓月支。擁十萬而橫行。提五千而深入。將能執珪裂壤。功勒景鍾。錦繡為衣。朱丹被轂。斯蓋大丈夫之志。非吾曹之所能及。除舊布新。清晷方旦。抱樂銜圖。訟謳有主。一旦陪武帳。仰文㮰。備聃佚之柱下。充嚴朱之席上。入班九棘。出專千里。未有躡景追風。奔驟之若此者也。蓋基薄牆高。塗遙力躓。司隸懍懍。思得應弦。譬懸廚之獸。如離繳之鳥。將充庖鼎。以餌鷹鸇。雖事異鑽皮。文非次骨。猶復因茲舌杪。成此筆端。上可以投畀北方。次可以論諭左校。幸聖主留善貸之德。紆好生之施。解網祝禽。下車泣罪。所謂還魄斗極。追風奉高。蓋士無賢不肖。在朝見嫉。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外無奔走之友。內乏彊近之視。是以媾市之徒。隨相媒蘖。一朝捐棄。以快怨者之心。吁可悲矣。蓋先貴後賤。古富今貧。李流所以發此哀音。雍門所以扣其悲曲。又迫以嚴秋殺氣。萬物多悲。長夜展轉。百憂俱至。況復露鋪草色。風搖樹影。寒蟲夕叫。含輕重而同悲。秋葉晚傷。雜黃紫而俱墜。悲夫。豈復得與二三士友。抗首接膝。履足差肩。摛綺縠之清文。談希夷之至道。唯吳憑之遇夏馥。范式之值孔嵩。愍其留賃。憐此行乞爾。
  • 又答江琰書曰:猥惠嘉音。用蠲疾首。發函伸紙。朗若披雲。等嶰谷之清音。比洞庭之高曲。辭則美矣。而擬其非倫。譬享海鳥以醇醪嘉膳。栖林狖以崇楹曾栱。苟非其實。立有驚怖。況復以一離訴棄。賓實漼然。豈復能使一笥可輕。八廚斯引。且登清漢。乍棄黃汙。望影析支。爭塗再楫。其或蹲林臥石。籍卉班荊。不過田畯野老。漁父樵客。酌醴焚枯。嗚嗚相勞。羹藜含糗。果然滿腹。寧有幡旗貴客。車馬大賓。獻書盡先賢之德。作頌罄前皇之美。豈不俯拾青紫。坐享大夫。況復詠高梧而賦脩竹。背清淮而遊長范。留東閤以從容。登石室而高視。豈與夫身沒名隕。同年而共毀譽哉。

  • 爾雅曰:征。邁。行也。
  • 易曰:天行健。
  • 又曰:牝馬地類。行地無疆。
  • 又曰:利有攸往。
  • 毛詩曰:周大夫行役。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彷徨而不忍去。
  • 又曰: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 又曰:周公東征。三年而歸。
  • 又曰: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 又曰:我行其野。芃芃其麥。
  • 又曰:惠而好我。攜手同行。
  • 又曰:行道遲遲。中心有違。
  • 尚書曰: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十有一月。北巡狩。至于北岳。
  • 左氏傳曰:不有居者。誰守社稷。不有行者。許扞牧圉。
  • 又曰:先王卜征五年。歲襲其祥。祥習乃行。
  • 又曰:行李之往來。共其資糧屝屨。其可也。
  • 又曰:凡公行。告于宗廟。反行飲至。舍爵策勳焉。禮也。
  • 又曰:君行師從。卿行旅從。
  • 又曰:昔周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
  • 禮記曰:行則有隨。立則有序。行而無隨。則亂於行。
  • 莊子曰:黃帝將見大隗於具茨之山。方明為馭。昌宇參乘。於襄城之野。七聖皆迷。適遇牧馬童子。問塗焉。
  • 又曰:黃帝遊乎赤水之池。登於崑崙之丘。
  • 又曰:適百里者宿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 家語曰:齊人歸女樂。魯君觀之。三日不朝。孔子遂行。
  • 穆天子傳曰:天子北征。絕漳水。西征。賓于王母。天子觴西王母瑤池之上。
  • 史記曰:禹乘四載。隨山刊木。山行乘轝。(○史記夏本紀作■。)泥行乘橇。陸行乘車。水行乘舟。
  • 又曰: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喜與老子俱之流沙之西。
  • 又曰:秦始皇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疑。浮江。下觀丹陽。至錢唐。臨浙江。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傍海。北至琅邪。漢書曰:武帝行幸雍。遂北出蕭關。歷獨鹿鳴澤。自代而還。
  • 又曰:行幸至甘泉宮。賓禮外國客。
  • 又。行幸東海。獲赤鴈。
  • 又。武帝南巡。至盛唐。祀虞帝於九疑。祭天柱山。自尋陽浮江。斬蛟江中。遂北至琅邪。傍海而還。所過名山大川。
  • 又曰:張騫為郎。募使月支。匈奴留之十餘年。騫持漢節不失。西走大宛。抵康居。傳至大月支王。從月支。至大夏。窮河源。廣地萬里。九譯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
  • 古詩曰:驅車遠行役。悠悠涉長道。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
  • 魏文帝詩曰: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佯。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鬱鬱多愁思。綿綿思故鄉。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 又於明津作詩曰:遙遙山上亭。皎皎雲閒星。遠望使心懷。遊子戀所生。驅車出北門。遙望河陽城。
  • 魏陳王曹植雜詩曰:悠悠遠行客。去家千餘里。出亦無所之。入亦無所止。浮雲翳日光。悲風動地起。
  • 又曰:游魚潛淥水。翔鸞薄天飛。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稀。
  • 魏阮瑀詩曰:臨川多悲風。秋日苦清涼。客子易為戚。感此用哀傷。攬衣起躑躅。上觀心與房。三星守故次。明月未收光。雞鳴當何時。朝晨尚未央。還坐長歎息。憂憂安可忘。
  • 又曰:我行自凜秋。季冬乃來歸。置酒高堂上。友朋集光輝。念當復離別。涉路險且夷。思慮益惆悵。淚下霑裳衣。
  • 晉王讚詩曰: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昔往倉庚鳴。今來蟋蟀吟。人情懷舊鄉。客鳥思故林。
  • 晉張協詩曰:述職投邊城。羈束戎旅閒。下車如昨日。望舒三五圓。流波戀舊浦。行雲思故山。
  • 晉陸機赴洛詩曰:總轡登長路。嗚咽辭密親。借問子何為。世網嬰我身。永歎遵北渚。遺思結南津。
  • 又曰:遠遊越山川。山川脩且廣。振策陟崇丘。按轡遵平莽。夕息抱景寐。朝徂銜思往。
  • 又尸鄉亭詩曰:東遊觀鞏洛。逍遙丘墓閒。秋草蔓長柯。寒木入雲煙。發軫有夙晏。息駕無愚賢。
  • 晉湛方生帆入南湖詩曰:彭蠡紀三江。廬岳主眾阜。白沙淨川路。青松蔚巖首。此水何時流。此山何時有。人運互推遷。茲器獨長久。悠悠宇宙中。古今迭先後。
  • 又還都帆詩曰:高岳萬丈峻。長湖千里清。白沙窮年絜。林松冬夏青。水無暫停流。木有千載貞。寤言賦新詩。忽忘羈客情。
  • 晉成公綏詩曰:洋洋熊耳流。巍巍伊闕山。高岡碣崔嵬。雙阜夾長川。素石何磷磷。水禽浮翩翩。遠涉許穎路。顧思邈綿綿。鬱陶懷所親。引領情緬然。
  • 宋陶潛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作詩曰:閑居三十載。遂與塵事冥。詩書敦宿好。園林無俗情。叩枻新秋月。臨流別友生。涼風起將夕。夜景湛虛明。
  • 宋謝靈運入東道路詩曰:整駕辭金門。命旅惟詰朝。懷居顧歸雲。指塗泝行飆。屬值清明節。榮華感和韶。陵隰繁綠杞。墟囿粲紅桃。鷕鷕翬方雊。纖纖麥垂苗。隱軫邑里密。緬邈江海遼。滿目皆古事。心賞貴所高。魯連謝千金。延州權去朝。行路既經見。願言寄吟謠。
  • 又之郡發都詩曰:述職期蘭署。理棹變金素。秋岸沉夕陰。火昊團朝露。辛苦誰為情。遊子值頹暮。生幸休明時。親蒙英達顧。空班趙氏聖。(○文選二十六作璧。)徒乖魏王瓠。從來漸二紀。始得傍歸路。將窮山海跡。永絕賞心悟。
  • 又發石首城詩曰:白珪尚可磨。斯言以為緇。雖抱中孚爻。猶勞貝錦詩。寸心若不亮。微命察如絲。日月垂光景。成貸遂兼茲。出宿薄京畿。晨裝摶曾颸。重經平生別。再與朋知辭。故山日已遠。風波豈還時。遙遙萬里帆。茫茫終何之。欽聖若旦暮。懷賢亦悽其。皎皎明發心。不為歲寒欺。
  • 又七里瀨詩曰:孤客傷逝湍。徒旅苦奔峭。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 又初往新安桐廬口詩曰:感節良已深。懷古亦云思。不有千里棹。孰申百代意。既及冷風善。又即秋水泱。江山共開曠。雲日相照媚。景夕群物清。對玩咸可喜。
  • 又夜發石關亭詩曰:隨山踰千里。浮溪將十夕。鳥歸息舟楫。星闌命行役。亭亭曉月映。泠泠朝露滴。
  • 又彭蠡口詩曰:春晚綠野秀。巖高白雲屯。千念集日夜。萬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鏡。牽葉入松門。
  • 又初發入南城詩曰:弄波不輟手。玩景豈停目。雖未登雲峰。且以歡水宿。
  • 又往臨川郡發石頭城詩曰:越海陵三山。遊湘歷九疑。欽聖若旦暮。懷賢亦悽其。
  • 宋顏延之北使至洛詩曰:振楫發吳州。秣馬陵楚山。塗出梁宋郊。道由周鄭間。前登陽城路。旦夕望三川。伊洛絕津濟。臺館無尺椽。宮階多巢穴。城闕生雲煙。
  • 宋鮑昭還都道中詩曰:昨夜宿南陵。今旦入蘆洲。客行惜日月。崩波不可留。侵星赴早路。畢景逐前儔。發艫眺淮甸。掩泣望荊州。絕目盡平原。時見遠煙浮。
  • 又從臨海王西鎮發新亭詩曰:客行有苦樂。但問客何行。攀龍不待翼。附驥絕塵冥。梁珪分楚牧。羽鷁指全荊。狐兔懷窟志。犬馬戀主情。
  • 又登黃鵠圻詩曰:適郢無東轅。過夏有西浮。三崖隱丹隥。九派引蒼流。淚竹感湘別。荊珠懷漢遊。
  • 又還都在路詩曰:夕聽江上波。遠極千里目。寒煙警窮蹊。爽氣起喬木。
  • 又至竹里詩曰:複澗隱松聲。重崖伏雲色。君子樹令名。細人效命力。不見長波水。清濁俱不息。
  • 又齊劉繪入琵琶峽望積布磯詩曰:江山信多美。此地最為神。以茲峰石麗。重在芳樹春。照爛虹蜺雜。交錯錦繡陳。卻瞻了非向。前觀已復新。翠微上虧景。青莎下拂津。
  • 齊謝朓和劉繪琵琶峽望積布磯詩曰:昔餘侍君子。歷此遊荊漢。山川隔舊賞。朋僚多雨散。惆悵懷昔踐。髣像得殊觀。赬紫共彬駮。雲錦相凌亂。
  • 晚登三山望京邑詩曰: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諠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 又休沐重還道中詩曰:還邛歌賦似。休汝車騎非。霸池不可別。伊川難重違。汀葭稍靡靡。江葉復依依。田鵠遠相叫。沙鳵(○文選二十七作鴇。)忽爭飛。雲端楚山見。林表吳岫微。歲華春有酒。初服偃郊扉。
  • 齊孔稚珪旦發青林曰:孤征越清江。遊子悲路長。二旬倏已滿。三千眇未央。草雜今古色。巖留冬夏霜。寄懷中山舊。舉酒莫相忘。
  • 齊劉瑱上湘度琵琶磯詩曰:茲山挺異萼。孤起秀雲中。陂池激楚浪。紛糾絕宛風。煙峰晦如晝。寒水清若空。頡頏鷗舞白。流亂葉飛紅。
  • 梁簡文帝經琵琶峽詩曰:百嶺相迂蔽。千崖共隱天。橫峰時礙水。斜岸或通川。
  • 梁孝元帝經巴陵行部伍詩曰:涉江望行旅。金鉦閒綵游。水際含天色。虹光入浪浮。柳條恆拂岸。花氣盡燻舟。叢林多故社。單戍有危樓。
  • 梁范雲述行詩曰:振策出燕代。驅車背朔并。翩翩朱蓋轉。蕭蕭良馬鳴。
  • 梁劉孝綽還渡浙江詩曰:季秋弦望後。輕寒朝夕殊。商人泣紈扇。客子夢羅襦。憂方自難遣。況復阻川隅。日暮愁陰合。繞樹噪寒烏。濛漠江煙上。蒼茫沙嶼蕪。解纜辭東越。接舳鶩西徂。懸帆似馳驥。飛棹若驚鳧。言歸遊俠窟。方從冠蓋衢。
  • 又夕逗繁昌浦詩曰:日入江風靜。安波似天流。暮煙生遠路。夕鳥赴前洲。
  • 又月半夜泊鵲尾詩曰:客行三五夜。息棹隱中洲。月光隨浪動。山影逐波流。
  • 梁劉孝儀帆渡吉陽洲詩曰:揚帆乘浪華。噪鼓揚風力。近樹倏而遐。遙山俄已逼。欲比驚龍掣。將頓陽烏翼。客行悲道遠。唯須前路極。
  • 梁劉孝威帆渡吉陽洲詩曰:江潮凌晚急。鉦鼓候晨催。幸息榜人唱。聊望高帆開。聯村倏忽盡。循汀俄頃迴。疑是傍洲退。似覺前山來。將與圖南競。誰云勞泝洄。
  • 梁江洪詩曰:日沒風光靜。遠山深無雲。潮落晚洲出。浪罷沙成文。挾琴上高岸。望月彈明君。去家未千里。斷絕怨離群。梁吳筠酬鮑畿詩曰:振棹出江湄。依依望九疑。欲謁蒼梧帝。過問沅湘姬。折荷縫作蓋。落羽紡成絲。吾行別有意。不為君道之。
  • 又憶費昶詩曰:皎皎日將上。獵獵起微風。山沒清波內。帆在浮雲中。直趣珠星北。斜開碧海東。故人若思我。當念離根蓬。
  • 又使廬陵詩曰:悵然不自悟。端憂坐漠漠。風急鴈毛斷。水堅馬跡落。客子飢寒多。江上衣裝薄。何當報恩罷。驅車還北郭。
  • 梁王僧孺中川長望詩曰:長川杳難即。四望四無極。安流寧可值。憤風方未息。危帆渡中懸。孤光巖下仄。岸際樹難辨。雲中鳥易識。莫恨東復西。誰知迂且直。故鄉相思者。當春受顏色。獨寫千行淚。誰同萬里憶。
  • 梁何遜度連圻詩曰:客子行行倦。年光處處華。石蒲生促節。巖樹落高花。
  • 又還度五洲詩曰:睠言還九派。迴艫出五洲。蕭散煙霞晚。清淒江漢秋。沙汀暮寂寂。蘆岸夕脩脩。
  • 又富陽浦口和朗上人詩曰:客心愁日暮。徙倚空望歸。山煙斂樹色。江水映霞輝。獨鶴凌風逝。雙鳧出浪飛。故鄉千餘里。茲夕寒無衣。
  • 梁虞騫尋沈剡夕至嵊亭詩曰:命楫尋嘉會。信次歷山原。捫天上雲糾。礜石下雷奔。澄潭寫度鳥。空嶺應鳴猿。榜歌唱將夕。商子處方昏。
  • 梁王筠遊望詩曰:晨登黃馬坡。遙望白龍堆。風威盡撩折。路險車輪摧。
  • 梁朱超泊巴陵詩曰:月夜三江靜。雲霧四邊收。淤泥不通挽。寒浦劣客舟。迴風折長草。輕冰斷細流。古村空烈樹。荒戍久無樓。
  • 梁庾肩吾舟中寒望詩曰:日暮敝鳧舟。曾冰合駚流。雪照齊君履。寒入楚王裘。
  • 周王褒始發宿亭詩曰:送人亭上別。被馬櫪中嘶。漠漠村煙起。離離嶺樹齊。落星侵曉沒。殘月半山低。
  • 又和趙王途中詩曰:飄飄映軍幕。出沒望連旗。度雲還翊陣。迴風即送師。峽路沙如月。山峰石似眉。村桃拂紅粉。岸柳被青絲。錦城遙可望。迴鞍念此詩。
  • 周庾信將命使北始渡瓜步江詩曰:校尉始辭國。樓舩欲渡河。輴軒臨磧岸。旌節映江沱。觀濤想帷蓋。爭長憶干戈。雖同燕市泣。猶聽趙津歌。
  • 又入彭城館詩曰:襄君前建國。項氏昔威稜。鶂飛傷楚戰。雞鳴悲漢圍。年代殊氓俗。風雲更盛衰。水流浮磬動。山深喧狄(○本集作翟。)飛。夏餘花欲盡。秋近燕將稀。槐庭垂綠穗。蓮浦落紅衣。
  • 又反命河朔始入武州詩曰:輕車飛逐李。定遠未隨班。受詔祁連反。申威疏勒還。飛蓬損腰帶。秋鬢落容顏。寄言舊相識。知余生入關。
  • 陳陰鏗和傅郎歲暮還湘州詩曰:蒼茫歲欲晚。辛苦客方行。大江靜猶浪。扁舟獨且征。棠枯絳葉盡。蘆凍白花輕。戍人寒不望。沙禽迴未驚。湘波各深淺。空軫念歸情。
  • 又晚泊五洲詩曰:客行逢日暮。結纜晚洲中。戍樓因碪險。村路入江窮。水隨雲渡黑。山帶日歸紅。遙然一柱觀。欲輕千里風。
  • 又夜發詩曰:夜江霧裏闊。新月逈中明。溜郍唯識火。驚鳧但聽聲。勞者時歌榜。愁人數問更。
  • 漢劉歆遂初賦曰:歆好左氏春秋。欲立於學官。時諸儒不聽。歆乃移書太常。責讓深切。為朝廷大臣所非。求出補吏。後徙五原太守。志意不得。經歷故晉之城。感今思古。遂作斯賦。得玄武之嘉兆。守五原之烽燧。馳太行之巖防。入天井之喬關。望亭燧之皦皦。飛旗幟之翩翩。迥百里之無家。路脩遠之綿綿。勒漳塞而固守。奮武靈之精誠。攄趙奢之策慮。威謀完乎金城。
  • 後漢班彪北征賦曰:紛吾去此舊都兮。騑遲遲以歷茲。遂舒節以遠逝兮。指安定以為期。飛雲霧之杳杳。涉積雪之皚皚。遊子悲其故鄉兮。心愴恨以傷懷。攬余涕於邑兮。哀生民之多故。諒時運之所為兮。永伊鬱其誰訴。
  • 後漢曹世叔妻班氏東征賦曰: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隨子乎東征。時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將行。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愴悢而懷悲。明發曙而不寐兮。心遲遲而有違。亂曰:君子之思。必成文兮。盍各言志。慕古人兮。
  • 後漢蔡邕述行賦曰:余有行于京洛。遘淫雨之經時。塗迍邅其蹇連。潦汙滯而為災。聊弘慮以存古。宣幽情而屬詞。行遊目以南望。覽太室之威靈。顧大河于北垠。睹洛汭之始并。率陵阿以登降。赴偃師而精勤。壯田橫之奉首。義二士之夾墳。
  • 魏崔琰述初賦曰:琰性頑口訥。至二十九。粗關書傳。聞北海有鄭徵君者。當世名儒。遂往造焉。道由齊都。而作述初賦曰:有鄭氏之高訓。吾將往乎發矇。洒余髮於蘭池。振余珮於清風。望高密以函征。戾衡門而造止。覿游夏之峨峨。聽大猷之篇記。高洪崖之耿介。羨安期之長生。登川山以永望。臨洞浦之廣溟。左揚波於湯谷。右濯岸于濛汜。運混元以升降。與三光而終始。蓬萊蔚其潛興。瀛壺崛以駢羅。列金臺之蹇產。方玉闕之嵳峨。
  • 晉陸機行思賦曰:背洛浦之遙遙。浮黃川之裔裔。遵河曲以悠遠。觀通流之所會。啟石門而東縈。沿汴渠其如帶。託飄風之習習。冒沉雲之藹藹。商秋肅其發節。玄雲霈而垂陰。涼氣淒其薄體。零雨鬱而下淫。睹川禽之遵渚。看山鳥之歸林。揮清波以濯羽。翳綠葉而弄音。行彌久而情勞。塗愈近而思深。羨品物以獨感。悲綢繆而在心。嗟逝宦之永久。年荏苒而歷茲。越河山而託景。眇四載而遠期。孰歸寧之弗樂。獨抱感而弗怡。
  • 又思歸賦曰:余以元康六年冬。取急歸。而王師外征。職典中兵。與聞軍政。懼兵革未息。宿願有違。懷歸之思。憤而成篇。節運代序。四氣相推。寒風肅殺。白露霑衣。嗟行邁之彌留。感時逝而懷悲。彼離思之在人。恆戚戚而無歡。悲緣情以自誘。憂觸物而生端。晝輟食而發憤。宵假寐而興言。羨歸鴻以矯首。挹谷風而如蘭。歲靡靡而薄暮。心悠悠而增楚。風霏霏而入室。響泠泠而愁序。既遨遊於川沚。亦改駕乎山林。伊我思之沈鬱。愴感物而增深。歎隨風而上逝。涕承纓而下尋。冀王事之暇豫。庶歸寧之有時。候涼風而警策。指孟冬而為期。願靈暉之促景。恆立表以望之。
  • 晉潘岳西征賦曰:歲次玄枵。月旅蕤賓。潘子馮軾西征。自京徂秦。皇鑒揆余之忠誠。俄命余以未(○文選十作末。)班。杖疲(○原字壞。據馮校本補。)人於西夏。攜老幼而入關。余乃越平樂。過街郵。秣馬皋門。稅駕西周。澡孝水而濯纓。嘉善名而在茲。登崤阪之威夷。仰崇領之嵯峨。皋託墳於南陵。文違風於北阿。躡函谷之重阻。看天險之衿帶。跡諸侯之勇怯。筭嬴氏之利害。或開關以延敵。競遁逃而奔竄。發閿鄉而警策。溯黃卷(○文選作巷。)而濟潼。眺華岳之陰崖。覿高掌之遺蹤。倦狹路之迫隘。軌崎嶇以低仰。蹈秦郊而始闢。豁爽塏以宏壯。黃壤千里。沃野彌望。華實芬敷。桑麻滌暢。邪界褒斜。右濱汧隴。寶雞前鳴。甘泉後涌。面終南而背雲陽。跨平原而連嶓冢。九嵕嶻嶭。太(○文選太下有一字。此脫。)巃嵷。吐清風之飂戾。納歸雲之鬱蓊。南有玄灞素滻。湯井溫谷。北有清渭濁涇。蘭池周曲。浸決鄭白之渠。漕引淮海之粟。林茂有鄠之竹。山挺藍田之玉。履犬戎之侵地。疾幽后之詭惑。舉偽烽以沮眾。淫嬖褒以縱慝。軍敗戲水之上。身死驪山之北。異哉秦始皇之為君也。傾天下以厚葬。自開闢而未聞。匠人勞而弗圖。俾生埋以報勤。外罹西楚之禍。內受牧竪之焚。語曰:行無禮必自及。此非效歟。乾坤以有親可久。君子以厚德載物。觀夫漢高之興也。非徒聰明神武。豁達大度而已。乃實慎終追遠。篤誠款愛。澤靡不漸。恩無不逮。率土且猶不遺。而況於鄰里乎。而況於卿士乎。於斯時也。乃摹寫舊豐。制造新邑。故社易置。枌榆遷立。街衢如一。庭宇相襲。渾雞犬而亂放。各識家而競入。籍含怒於鴻門。沛跼蹐而來王。范謀害而弗許。陰授劍以約莊。挺白刃以萬舞。危冬葉之待霜。爾乃階長樂。登未央。汎太液。凌建章。縈馺娑而款駘盪。𨏼枍詣而轢承光。徘徊桂宮。惆悵柏梁。驚雉雊於臺陂。狐兔窟於殿傍。何黍苗之離離。而予思之茫茫。
  • 晉郭璞流寓賦曰:戒雞晨而星發。至猗氏而方曉。觀屋落之隳殘。顧但見乎丘棗。嗟城池之不固。何人物之希少。越南山之高嶺。修焦丘之微路。駭斯徑之峻絕。感王陽而增懼。詰朝發於解池。辰中暨乎河北。思此縣之舊名。蓋曩日之魏國。詠詩人之流歌。信風土之儉刻。背茲邑之逈逝。何險難之多歷。望陝城於南涯。存虢氏之疆埸。實我姓之攸出。邈有懷乎乃跡。陟函谷之高關。壯斯勢之險固。過王城之丘墉。想穀洛之合鬥。惡王靈之壅流。奇子喬之輕舉。遊華輦而永懷。乃凭軾以寓目。思文公之所營。蓋成周之墟域。
  • 晉張載敘行賦曰:歲大荒之孟夏。余將往乎蜀都。脂輕車而秣馬。循路軌以西徂。朝發軔于京宇兮。夕予宿於穀洛。踐有周之舊墟。槐丘荒以寥廓。讚王孫於北門。問九鼎於東郭。寔公旦(○原壞作■。據馮校本補。)之所卜。曷斯水之濆薄。入函谷而長驅。歷新安之鹵阜。行逶迤以登降。陟二崤之重阻。經嶔岑之險巇。想姬文之避雨。出潼關以迴逝。仰華岳之崔嵬。勤大禹之疏導。豁龍門之洞開。舍予車以步趾。玩卉木之璀錯。翳青青之長松。蔭肅肅之高柞。緣阻岑之絕崖。蹈偏梁之懸閣。石壁立以切天。岌𡾋隗其欲落。超陽平而越白水。稍幽薆以迴深。秉重巒之百層。轉木末於九岑。浮雲起於轂下。零雨集於麓林。上昭晰以清陽。下杳冥而晝陰。聞山鳥之晨鳴。聽玄猿之夜吟。雖處者之所樂。嗟寂寞而愁予心。造劍閣之崇關。路盤曲以晻藹。山崢嶸以峻狹。仰青天其如帶。兼習坎之重固。形東隘以要害。豈乾坤之分域。將隔絕乎內外。
  • 晉袁宏東征賦曰:惟吾生於末運。託一葉於鄧林。顧微軀之眇眇。若絕響之遺音。壯公瑾之明達。吐不世之奇策。挫百勝於崇朝。靡雲旗於赤壁。三光一舉而參分。四海指麾而中隔。過武昌以逍遙。登樊山以流盻。訪遺老以證往。乃西鄂之舊縣。曩有吳之初基。升員丘而豹變。爾乃出桑洛。會通川。背彭澤。面長泉。洲渚迢遰。ꦌ岫虛懸。即雲似嶺。望水若天。日月出乎波中。雲霓生於浪閒。嗟我行之彌留。跨晦朔之倏忽。風褰林而蕭瑟。雲出山而逢渤。向孫氏之南面。鑽靈龜以相土。模酆鎬之制度。寫河洛之規矩。經始郛郭。築室葺宇。金城萬雉。崇墉百堵。君臣有章。上下獲敘。所以能三分天下。而有其文武。到吳都以停舟。覽闔閭之餘塵。建脩城以營郭。引通流而發津。遠矣吳德。舊邦惟新。太伯被髮。仲雍文身。言偃以文學遺風。季札以讓國稱仁。高節顯於華夏。端委行乎海濱。
  • 宋謝靈運歸塗賦曰:昔文章之士。多作行旅賦。或欣在觀國。或怵在斥徙。或述職邦邑。或羈役戎陣。事由於外。興不自己。雖高才可推。求懷未愜。今量分告退。反身草澤。經塗履運。用感其心。賦曰:承百世之慶靈。遇千載之優渥。匪康衢之難踐。諒跬步之易局。踐寒暑以推換。眷桑梓以緬邈。褫簪帶於窮城。反巾褐於空谷。果歸期於願言。獲素念於思樂。於是舟人告辦。佇楫在川。觀鳥候風。望景測圓。背海向溪。乘潮傍山。悽悽送歸。愍愍告旋。時旻秋之杪節。天既高而物衰。雲上騰而鴈翔。霜下淪而草腓。捨陰漠之舊浦。去湯(○馮校本作陽。)景之芳蕤。林承風而飄落。水鑒月而含輝。發青田之枉渚。逗白岸之空亭。路威夷而詭狀。山側背而易形。停余舟而淹留。搜縉雲之遺跡。漾百里之清潭。見千仞之孤石。歷古今而長在。經盛衰而不易。
  • 宋鮑昭遊思賦曰:雲遙兮海衝。上潮兮送風。秋水兮架浦。涼煙兮冒虹。暮氣起兮遠岸黑。陽精滅兮天際紅。波汒汒兮無底。山嵾嵾兮萬重。捨堂宇之密親。坐江潭而為客。對蒹葭之遂黃。視零露之方白。鴻晨驚以響湍。泉夜下而鳴石。瞻荊吳之遠山。望邯鄲之長陌。塞風馳兮邊草飛。胡沙起兮鴈揚翮。雖燕越之異心。在禽鳥之同戚。
  • 齊謝朓思歸賦曰:余菲薄以固陋。受恩靈而不訾。拖銀黃之沃若。剖金符之陸離。舟未濟而河廣。途方遙而馬疲。紛吾生之遊薄。彌一紀而歷茲。自下車於江海。涉青春而於是時。ꦍ崇芒而引領。望大夏而長思。離曲街之委陋。猶寤寐而見之。余乃眷言興慕。南眺猶然。將整歸轡。願受一㕓。考幸城之直陌。相洛浦之迴阡。於是楥搖芳槿。門拂長楊。簷桃春發。窗竹夏涼。晨露晞而草馥。微風起而樹香。恆離居而歲月。痛銷落而徒傷。
  • 梁簡文帝述羈賦曰:奉明后之霑渥。將遠述於衡楚。歎雲霞之窅漫。對江山之遙阻。是時孟夏首節。雄風吹甸。晚解纜乎鄉津。涕淫淫其若霰。舟飄飄而轉遠。顧帝都而裁見。遠山碧。暮水紅。日既晏。誰與同。雲嵳峨而出岫。江搖漾而生風。奉璽言而遄邁。改余玉於江隈。遵陽塗而中正。軫悲心其若頹。引領京邑。瞻望弗遠。戀逐雲飛。思隨蓬卷。觀江水之寂寥。願從流而東反。
  • 又阻歸賦曰:觀建國之皇王。選能官於前古。元帝慈而布教。豈齊聖而作輔。伊吾人之固陋。宅璇漢而自通。躡九枝而耀景。總六翮而摶風。屬玄玦之啟異。逢玉弩之相驚。頓天羅於八表。騰雲驅於四溟。發伏鱉之雄氣。耀策馬之高星。地邇朔埸。疆鄰北極。壟樹饒風。胡天少色。上月斜臨。寒松遙直。雲向山而欲斂。鴈疲飛而不息。何愁緒之交加。豈樹萱與折麻。聞繁鉦之韻冰。聽流風之入笳。終知客遊之阻。無解鄉路之賒。
  • 梁江淹待罪江南思北歸賦曰:惟江南兮丘墟。經萬里兮長蕪。帶封狐兮比景。連雄虺兮蒼梧。當青春而離散。方仲秋而遂徂。雲清冷而多緒。風蕭條而無端。猿之吟兮日光迥。狖之啼兮月色寒。況北州之賤士。為炎土之流人。共魍魎而相偶。與蠨蛸而為鄰。秋露下兮點劍。春苔生兮綴衣巾。
  • 梁丘遲還林賦曰:爰自京師。言歸舊嶺。今風古轍。每動寸衷。因事而書。不覺成卷。非謂為文。聊記行途所經云爾。太皞弭節。祝融聳駕。炎鍾汎響。青籥靜吹。丘子稅轅畿路。總舳川湄。裭魂故嶺。結夢舊墀。揆身世而載懷。鏡古今而興辭。驗難停於楊轍。昭易改於墨絲。匪追舉而辯命。豈適尹而問蓍。檐簦無白璧之想。負書靡黑豹之悲。纜解山潮。首顧京澨。仰絳堞之紛迴。與素津之容裔。荃橈往來。芰蓋經過。依俙子陵之釣。髣彿滄浪之歌。出入風霞。游息雲露。階伺禽飛。窗高月渡。踟躕七教。徘徊五禮。永翦帶於關上。長緝巾乎林底。
  • 梁沈約愍塗賦曰:結榜窮渚。思臨長嶼。情依舊越。身經故楚。彼長路之多端。伊客心之無緒。懽因情而易失。悲由心而難拒。此江海之信遼。知余思之方阻。日晻長浦。風掃聯葭。疊雲疑憤。廣水騰華。聽奔沸於洲嶼。望掩曖乎煙沙。依雲邊以知國。極鳥道以瞻家。免悽愴於羈離。亦殷勤於行路。歎余塗之屢蹇。奚前芳之可慕。
  • 梁張纘南征賦曰:歲次娵訾。月惟中呂。余謁帝於承明。將述職於南楚。忽中川而反顧。懷舊鄉而延佇。泝金牛之迅渚。睹靈濤之雄壯。標素嶺乎青壁。葺赬文於翠障。跳巨石以驚湍。批衝巖而駭浪。鏟千尋之峭峰。潀萬流之大壑。隱日月以蔽虧。摶風煙而迴薄。崖映川而晃朗。水騰光以倏爍。下流湍而洊險。上岑崟而將落。於是近睇赭峰。遙瞻鵲岸。島嶼蒼茫。風霜蕭散。值時雨之新晴。觀百川之浩汗。水泓澄以闇夕。山參差而辨旦。忽臨睨於故鄉。眇江天其無畔。獨向風而舒情。搴芳洲而誰玩。於是千流共歸。萬嶺分狀。清江洗潮。平湖夷暢。翻光轉彩。出沒搖漾。岷山嶓冢。悠遠寂寥。青湓赤岸。控汐引潮。界飛流於翠薄。耿長虹於青霄。若夫灌漭川涯。曾潭水府。游泳之所往還。喧鳴之所攢聚。聆寡鶴之偏叫。問孤鴻之慕侶。在客行而多思。獨傷魂而悽楚。
  • 陳沈炯魂歸賦曰:值天地之輻裂。遭日月之雰虹。去父母之邦國。埋形影於胡戎。絕君臣而辭骨肉。蹐厚地而跼蒼穹。抱北思之胡馬。望南飛之夕鴻。泣霑衿而雜露。悲微吟而帶風。履峨峨之層冰。面飀飀之嚴霜。去莫敖之所縊。過臨川之折軸。矧今古之悲涼。並攢心而霑袂。渡狹石之欹危。跨清津之幽咽。鴈虛弓而自殞。猿叫子而腸裂。歷江漢之逶迤。及樊郡之參差。望隆中之大宅。映峴首之沉碑。乃尋析而歷裔。遂經秦而至洛。覺高蹈之清遠。見風雲之倏爍。何武關之狹隘。而漢祖之英雄。山萬重而仰雲霧。水百仞而寫蜿虹。去青泥而踰白鹿。越滻水而至青門。長卿之賦可想。邵平之跡不存。咄嗟驪山之阜。惆悵灞陵之園。訪軹道之長組。拾藍田之璵璠。登未央之北闕。望長樂之基趾。伊太后之所居。築旗亭而成市。槐路鬱以三條。方塗阻而九軌。觀阡陌之遺蹤。實不乖於前史。傍直城而北轉。臨橫門而左起。泊涇泥之混濁。盥渭渚之清波。指咸陽而長望。何李趙之經過。息甘泉而避暑。猶爽塏而清和。至誠可以感鬼。秉信可以祈天。何精殞而魄散。忽魂歸而氣旋。解龍驂而見送。走卻馹於停傳。出向來之大道。及初入之山川。爰繞朝之贈策。報李陵之別篇。淚未悲而自墮。語有噎而無宣。
  • 宋鮑昭與妹書曰:吾自發寒雨。而全行日少。棧石星飯。結荷水宿。以今食時。僅及大雷。塗登千里。日踰一辰。去親為客。如何如何。向因步頓。憑觀川陸。遨神清渚。流睇方曛。東顧三洲之隔。西眺九派之分。闚地門之絕景。望天際之孤雲。南則積山萬狀。爭氣負高。含霞飲景。參差代雄。陵跨長隴。前後相屬。帶天有匝。橫地無窮。東則砥原遠隰。亡端靡際。寒蓬夕卷。古樹雲平。旋風四起。思鳥群歸。靜聽無聞。極視不見。北則陂池潛演。湖澤脈通。栖風之鳥。水化之蟲。以智吞愚。因彊捕小。號噪驚聒。紛牣其中。西則迴江永指。長波吞合。滔滔何窮。漫漫安竭。左右青藹。表裏紫霄。從嶺而西。氣盡金光。半山以下。純為黛色。信可以神居帝郊。鎮控湘漢者也。夕景欲沉。曉露將合。孤鶵寒嘯。遊鴻遠吟。樵蘇一歎。舟子再泫。誠足憂悲。不可說也。

  • 家語曰:孔子北遊。登農山。子路子貢顏回侍。孔子四望。喟然歎曰:二三子各言爾志。
  • 穆天子傳曰:天子遂襲崑崙之丘。遊軒轅之宮。眺望鍾山之嶺。玩帝者之寶。勒石王母之山。紀跡玄圃之上。乃取其嘉木豔草。奇鳥怪獸。玉石珍瑰之器。重膏銀燭之寶。
  • 又曰:天子北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舂山是惟天下之高山也。天子五日觀于舂山之上。
  • 史記曰:始皇三十七年。上會稽山。望于南海。立石刻。頌秦德。還過吳。從江乘渡。傍海上。北至琅邪。
  • 又曰:太史公登會稽山。探禹穴。登姑蘇。望五湖。
  • 莊子曰:莊子與惠子遊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也。莊子曰:子非我。焉知吾不知魚之樂也。
  • 楚辭曰: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發。
  • 又曰:登崑崙兮四望。心飛楊兮浩蕩。日將暮兮悵忘歸。遺極浦兮悟懷。
  • 韓詩外傳曰:齊景公遊於牛山。而北望齊曰:美哉國乎。鬱鬱蓁蓁。
  • 淮南子曰:所謂樂者。遊雲夢。陟高丘。耳聽九韻六莖。口味煎熬芬芳。馳騁夷道。釣射鷫鸘。之謂樂乎。
  • 戰國策曰:昔楚王登彊臺而望崇山。左江右湖。以臨方湟。(○馮校本作淮。)其樂忘死。
  • 說苑曰:齊景公遊海上。樂之。六月不歸。
  • 又曰:楚昭王欲之荊臺遊。司馬子綦進諫曰:荊臺之遊。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南望獵山。下臨方淮。其樂使人遺老而忘死。
  • 新序曰:晉平公遊西河。中流而歎曰:嗟乎。安得賢士。與共此樂乎。
  • 列女傳曰:楚昭王燕遊。蔡姬在左。越姬參乘。王親乘駟以逐。登附莊之臺。以望雲夢之囿。乃顧謂二女曰:樂乎。吾願與子生若此。
  • 世說曰:過江諸人。每暇日。輒相要出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
  • 古詩曰: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驅車策駑馬。遊戲宛與洛。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兩宮遙相望。雙闕百餘尺。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
  • 魏文帝在孟津詩曰:良辰啟初節。高會構歡娛。清歌發妙曲。樂正奏笙竽。曜靈忽西邁。炎燭繼望舒。翊日浮黃河。長驅旋鄴都。
  • 又銅雀園詩曰:朝遊高臺觀。夕宴華池陰。大酋奉甘醪。獸人獻嘉禽。齊倡發東舞。秦箏奏西音。飛鳥翻翔舞。悲鳴集北林。樂極哀情來。憀恨摧肝心。
  • 又於清河作詩曰:方舟戲長水。澹澹自浮沉。絃歌發中流。悲風漂餘音。
  • 魏王粲詩曰: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四望無煙火。但見林與丘。城郭生榛棘。蹊徑無所由。萑蒲竟廣澤。葭葦夾長流。遊客多悲傷。淚下不可收。朝入譙郡界。曠然消人憂。詩人美樂土。雖客猶願留。
  • 又詩曰:日暮遊西園。冀寫憂思情。曲池揚素波。列樹敷丹榮。上有特栖鳥。懷春向我鳴。
  • 又詩曰:吉日簡清時。從君出西園。方軌策良馬。並驅厲中原。北臨清漳渚。西看柏楊山。回翔遊廣囿。逍遙波水閒。
  • 又詩曰:列車息眾駕。相伴綠水湄。幽蘭吐芳烈。芙蓉發紅暉。百鳥何繽翻。振翼群相追。投網引潛鯉。強弩下高飛。白日已西邁。歡樂忽忘歸。
  • 魏陳琳詩曰:高會時不娛。羈客難為心。慇懷從中發。悲感激清音。投觴罷歡坐。逍遙步長林。蕭蕭山谷風。黯黯天路陰。惆悵忘旋反。歔欷涕霑襟。
  • 又詩曰:節運時氣舒。秋風涼且清。閑居心不娛。駕言從友生。翱翔戲長流。逍遙登高城。東望看疇野。迴顧覽園庭。嘉木凋綠葉。芳草纖紅榮。騁哉日月逝。年命將西傾。建功不及時。鍾鼎何所銘。收念還房寑。慷(○原作恍。據馮校本改。)慨詠墳經。庶幾及君在。立德垂功名。晉陸機遨遊出西城詩曰:遨遊出西城。按轡循都邑。逝物隨節改。時風肅且熠。遷化有常然。盛衰自相襲。靡靡年時改。苒苒老已及。行矣勉良圖。使爾脩名立。
  • 晉棗據詩曰:矯足登雲閣。相伴步九華。徙倚憑高山。仰攀桂樹柯。延首觀神州。迴精眄曲阿。芳林挺脩幹。一歲再三花。何以濟不朽。噓吸漱朝霞。重巖吐神●。傾觴挹涌波。恢恢大道閒。人事足為多。
  • 晉張載登成都白菟樓詩曰:重城結曲阿。飛宇起層樓。累棟出雲表。嶢櫱臨太虛。高軒啟朱扉。迴望暢八隅。西瞻岷山嶺。嵳峨似荊巫。蹲鴟蔽地生。原隰殖嘉蔬。雖遇堯湯世。民食恆有餘。鬱鬱小城中。岌岌百族居。街術紛綺錯。高甍夾長衢。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
  • 晉陸沖詩曰:命駕遵長塗。綿邈塗難尋。我行一何艱。山川阻且深。洿澤無夷軌。重巒有曾陰。零雨淹中路。玄雲蔽高岑。俯悼孤行獸。仰歎偏翔禽。空谷回悲響。流風漂哀音。
  • 又詩曰:肆觀野原外。放心希大和。景嶽造天漢。豐林冒重阿。清芬乘風散。豔藻映淥波。
  • 宋江夏王義恭登景陽樓詩曰:丹墀設金屏。瑤榭陳玉床。溫宮冬開燠。清殿夏含霜。弱橤布遐馥。輕葉振遠芳。彌望少無際。肆睇周華疆。象闕對馳道。飛廉矚方塘。邸寺送暉曜。槐柳自成行。通川溢輕艫。長術盈方箱。顧此爝火微。胡顏廁天光。
  • 又彭城戲馬臺集詩曰:騁騖辭南京。弭節憩東楚。懿蕃重遐望。興言集僚侶。于役未云淹。時遷變淳暑。眷戀江水流。迴首獨延佇。
  • 宋袁淑登宣城郡詩曰:悵焉訊舊老。茲前乃楚居。十代闕州記。百祀絕方書。
  • 宋顏延之罷郡還與張湘川登巴陵城樓詩曰:江漢分楚望。衡巫奠南服。三湘淪洞庭。七澤藹荊牧。悽矣自遠風。傷哉千里目。萬古陳往還。百代勞起伏。
  • 又登景陽樓詩曰:風觀要春景。月榭迎秋光。沿波被華若。隨山茂貞芳。
  • 宋鮑昭行樂(○本集作藥。)至城東橋詩曰:迅風首旦發。平路寒飛塵。擾擾遊官子。營營市井民。懷金近從利。撫劍遠辭親。爭知萬里途。各事百年身。
  • 宋謝瞻遊西池詩曰:逍遙越郊肆。願言屢經過。迴阡被陵闕。高臺眺飛霞。惠風蕩繁囿。白雲屯曾阿。褰裳順蘭沚。徙倚引芳柯。美人愆歲月。遲暮獨如何。
  • 宋謝靈運晚出西射堂詩曰:步出西掖門。遙望城西岑。連障疊巘崿。青翠杳深沉。曉霜楓葉丹。夕曛嵐氣陰。節往慼不淺。感來恨已深。羈雌戀舊侶。迷鳥懷故林。含情尚勞愛。如何離賞心。撫鏡華緇賓。(○文選二十二作鬢。)攬帶緩促衿。安排徒空言。幽獨賴鳴琴。
  • 又登池上樓詩曰:殉祿反窮海。臥痾對空林。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徵於今。
  • 又登江中孤嶼詩曰:江南倦歷覽。江北曠周旋。懷新道轉迴。尋異景不延。亂流趨孤嶼。孤嶼媚中川。雲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表靈物莫賞。蘊真誰為傳。
  • 又東山望海詩曰:開春獻初歲。白日出悠悠。蕩志將愉樂。瞰海庶忘憂。策馬步蘭皋。緤控息椒丘。採蕙遵大薄。搴若履長洲。白華縞陽林。紫虈曄春流。非徒不弭忘。覽物情彌遒。萱蘇始無慰。寂寞終可求。
  • 又初往新安至桐廬口詩曰:絺綌雖淒其。授衣尚未至。感節良已深。懷古徒役思。不有千里棹。孰申百代意。遠協尚子心。遙得許生忌。既及冷風善。又即秋水泱。江山共開曠。雲日相照媚。景夕群物清。對玩咸可喜。
  • 宋謝莊遊豫章西山觀洪崖井詩曰:幽願平生積。野好歲月彌。捨簪神區外。整褐靈鄉垂。林遠炎天隔。山深白日虧。遊陰騰鵠嶺。飛清起鳳池。隱曖松霞被。容與澗煙移。將遂丘中性。結駕終在斯。
  • 齊謝朓和徐勉出新林渚詩曰:宛洛佳遨遊。春色滿皇州。結軫青郊路。迴瞰滄江流。日華川上動。風光草際浮。桃李成蹊徑。桑榆蔭道周。
  • 又遊東田詩曰:戚戚苦無悰。攜手共行樂。尋雲陟累榭。隨山望菌閣。遠樹曖芊芊。山煙紛漠漠。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不對芳春酒。還望青山郭。
  • 梁簡文帝仰和衛尉新渝侯巡城口號詩曰:帝景風雨中。層闕煙霞浮。玉署清餘熱。金城含暮秋。水光凌卻敵。槐影帶重樓。
  • 又薄晚逐涼北樓迴望詩曰:平衢望如掌。曾雉曖相連。斷雲留去日。長山減半天。戲鳧乘洑下。漁舟冒浪前。
  • 又大同八年秋九月詩曰:大君重九節。下輦上林中。酒闋嘉宴罷。車騎各西東。時余守西掖。脂車歸北宮。車分獨坐道。扇拂冶城風。落照塹中滿。浮煙槐外通。長樂含初紫。安榴坼晚紅。
  • 又大同九年秋七月詩曰:高樓闢左扇。迴望依蘭橈。晚風䬙颺來。落照參差好。
  • 又登錦壁詩曰:孫生酸棗寺。王子枝江樓。何如登石鏡。因閑猶豫遊。
  • 又應令詩曰:蠡浦急兮川路長。白雲重兮出帝鄉。平原忽兮遠極目。江甸阻兮羈心傷。樹廬岳兮高且峻。瞻泒水兮去泱泱。遠煙生兮含山勢。風散花兮傳馨香。臨清波兮望石鏡。瞻鶴嶺兮睇仙裝。望邦畿兮千里曠。悲遙夜兮九迴腸。顧龍樓兮不可見。徒送目兮淚霑裳。
  • 梁元帝出江陵縣還詩曰:遊魚迎浪上。雊雉向林飛。遠村雲裏出。遙舡天際歸。又詩曰:朝出屠羊縣。夕反仲宣樓。水滿還侵岸。沙盡稍開流。
  • 又登江州百花亭懷荊楚詩曰:目極纔千里。何由望楚津。落花灑行路。垂楊拂砌塵。柳絮飄春雪。荷珠漾水銀。試酌新清酒。遙勸陽臺人。
  • 梁昭明太子示雲麾弟詩曰:白雲飛兮江上阻。北流分兮山風舉。山萬仞兮多高峰。流九派兮饒汪渚。上岧嶢兮乃逼天。下微濛兮後興雨。實覽歷兮此名地。故遨遊兮茲勝所。爾登涉兮一長望。理化顧兮忽憶予。想玉顏兮在目中。徒踟躕兮增延佇。
  • 梁沈約登高望春詩曰:登高眺京洛。街巷何紛紛。迴首望長安。城闕鬱盤桓。齊童躡珠履。趙女楊翠翰。春風搖雜樹。葳蕤綠且丹。寶瑟玫瑰柱。金羈玳瑁鞍。淹留宿下蔡。置酒過上蘭。日出照鈿黛。風過動羅紈。
  • 又秋晨羈怨望海思歸詩曰:分空臨澥霧。披遠望滄流。八桂曖如畫。三桑眇若浮。煙極希丹水。月表望青丘。
  • 梁劉孝威登覆舟山望湖北詩曰:紫川通太液。丹岑聯少華。堂皇更隱映。松灌雜交加。荇浦浮新葉。漁舟繞落花。浴童爭淺岸。漂女擇平沙。極望傷春目。迴車歸狹邪。
  • 又出新林詩曰:芒山眡洛邑。函谷望秦京。遙分承露掌。遠見長安城。故鄉已可識。遊子必勞情。霧罷前村見。風息涌川平。坐觀暮潮落。漸見夕煙生。無由一羽化。徒想風御輕。
  • 梁劉孝標江州還入石頭詩曰:鼓枻浮大川。延睇洛城觀。洛城何鬱鬱。杳與雲霄半。前望蒼龍門。斜瞻白鶴館。槐垂御溝道。柳綴金隄岸。迅馬晨風趨。輕輿流水散。高歌梁塵下。緪瑟荊禽亂。我思江海遊。曾無朝市玩。忽寄靈臺宿。空軫及關歎。仲子入南楚。伯鸞出東漢。何能栖樹枝。取斃王孫彈。
  • 梁蕭子範東亭極望詩曰:晚流稍東急。暝景促西暉。水鳥銜魚望。蓮舟拂芰歸。郊原共超遠。林野雜依菲。從君採蘿葛。寧復想輕肥。
  • 梁蕭子暉應教使客春遊詩曰:上林看草色。河橋望日暉。洛陽城閉晚。金鞍橫路歸。
  • 梁蕭子雲落日郡西齋望海山詩曰:漁舟暮出浦。漢女採蓮歸。夕雲向山合。水鳥望田飛。蟬鳴早秋至。蕙草無芳菲。故隱天山北。夢想日依依。
  • 梁吳筠登鍾山讌集望西靜壇詩曰:客思何以緩。春郊滿初律。高車陸離至。駿騎差池出。寶碗汎蓮花。珍杯食竹實。才勝商山四。文高竹林七。復望子喬壇。金繩蘊綠帙。風雲生屋宇。芝英被仙室。方隨鳳皇去。悠然駕白日。
  • 又迎柳吳興道中詩曰:團團日西靡。客念已蹉跎。長風倒危葉。輕練網寒波。白雲光采麗。青松意氣多。所言飽恩德。忘我北山蘿。
  • 梁庾肩吾登城北望詩曰:誓師屠六郡。登城望九嵏。山沉黃霧裏。地盡黑雲中。霜戈曜壟日。哀笳斷寒風。
  • 又和衛尉新渝侯巡城口號詩曰:維城寄右戚。巡警屬勤王。南瞻通灞岸。北眺指橫芒。入漢飛延閣。臨雲出建章。步逐天津遠。城隨秋夜長。露槐落金氣。風寮上塹涼。
  • 又暮遊山水賦韻得磧應令詩曰:餘春屬清夜。西園恣遊歷。入徑轉金輿。開橋通畫鷁。細藤初上楥。新流漸涵磧。雲峰沒城柳。電影開巖壁。
  • 又和晉安王薄晚逐涼北樓迴望詩曰:向夕紛喧屏。追涼飛觀中。樹隱臨城日。窗含度水風。遙天如接岸。遠帆似凌空。陪文慚宋玉。徒等侍蘭宮。
  • 梁王僧孺落日登高詩曰:憑高且一望。目極不能捨。東北指青門。西南見白社。軫軫河梁上。紛紛渭橋下。爭利亦爭名。驅車復驅馬。寧訪蓬蒿人。誰憐寂寞者。
  • 又至牛渚憶魏少英詩曰:楓林曖似畫。沙岸靜如掃。空籠望玄石。迴斜見危島。綠草閒遊蜂。青葭集輕鴇。徘徊洞初月。侵淫潰春澇。非願歲物華。徒用風光好。
  • 梁王筠和衛新渝侯巡城詩曰:閶闔曖已昏。鉤陳杳將暮。棲鳥城上反。晚雀林中度。閣道趨文昌。禁兵連武庫。銅烏迎早風。金掌承朝露。罘罳分曉色。睥睨生秋霧。
  • 梁劉綏和晚日登樓詩曰:所以登臺榭。正重接煙霞。長虹觸欄斷。歸鳥避空斜。俯巢窺瞑宿。臨樹摘高花。百雉時方晚。九層光尚賒。
  • 梁宗懍和歲道寒望詩曰:旅騎出平原。鉦鐃遍野喧。接里開都邑。連車駐小門。稻車迴故塢。獵馬轉新村。古碑空戴石。山龕未上幡。所言春不至。未有桃花源。
  • 北齊劉逖秋朝野望詩曰:駐車憑險岸。飛蓋歷平湖。菊寒花稍發。蓮秋葉漸枯。向浦低行雁。排空轉噪烏。若將君共賞。何處減城隅。
  • 陳陰鏗和登百花亭懷荊楚詩曰:江陵一柱觀。尋陽千里潮。風煙望似接。川路恨成遙。落花輕未下。飛絲斷易飄。藤長還依格。荷生不避橋。陽臺可憶處。唯有暮將朝。
  • 又登武昌岸望詩曰:遊人試歷覽。舊跡但丘墟。巴水縈非字。楚山斷類書。荒城高仞落。古柳細條疏。湮蕪遂若此。當不為能居。
  • 又和侯司空登樓望鄉詩曰:懷土臨霞觀。思歸想石門。瞻雲望鳥道。對柳憶家園。寒田穫裏靜。野日燒中昏。信美今何益。傷心自有源。
  • 陳張正見遊龍首城詩曰:關外山川闊。城隅塵霧浮。白雲凝絕嶺。滄波間斷洲。四面觀長薄。千里眺平丘。河津無桂樹。樽酒自淹留。
  • 又隨江總秋日登廣州城南樓詩曰:秋城韻晚笛。危榭引清風。遠氣疑埋劍。驚禽似避弓。海樹一邊出。山雲四面通。野火初煙細。新月半輪空。塞外離群鳥。顏鬢早如蓬。徒懷建鄴水。復想洛陽宮。不及孤飛雁。獨在上林中。
  • 後漢班彪遊居賦曰:夫何事於冀州。聊託公以遊居。歷九土而觀風。亦慚人之所虞。遂發軫於京洛。臨孟津而北厲。想尚甫之威虞。號蒼兕而明誓。既中流而歎息。美周武之知性。謀人神以動作。享烏魚之瑞命。瞻淇澳之園林。美綠竹之猗猗。望常山之峨峨。登北岳而高遊。嘉孝武之乾乾。親飾躬於伯姬。建封禪於岱宗。瘞玄玉於此丘。遍五岳與四瀆。觀滄海以周流。鄙臣恨不及事。陪後乘之下僚。今匹馬之獨征。豈斯樂之足娛。且休精於敝邑。聊卒歲以須臾。
  • 魏陳王曹植節遊賦曰:覽宮宇之顯麗。實大人之攸居。建三臺於前處。飄飛陛以凌虛。連雲閣以遠徑。營觀榭於城隅。亢高軒以迥眺。緣雲霓而結疏。仰西岳之崧岑。臨漳滏之清渠。觀靡靡而無終。何眇眇而難殊。亮靈后之所處。非吾人之所廬。於是仲春之月。百卉叢生。萋萋藹藹。翠葉朱莖。竹林青蔥。珍果含榮。凱風發而時鳥讙。微波動而水蟲鳴。感氣運之和潤。樂時澤之有成。遂乃浮素蓋。御驊騮。命友生。攜同儔。誦風人之所歎。遂駕言而出遊。步北園而馳騖。庶翱翔以寫憂。望洪池之滉漾。遂降集乎輕舟。沉浮蟻於金罍。行觴爵於好仇。絲竹發而響厲。悲風激於中流。且容與以盡觀。聊永日而忘愁。嗟羲和之奮策。怨曜靈之無光。念人生之不永。若春日之微霜。諒遺名之可紀。信天命之無常。愈志蕩以淫遊。非經國之大綱。罷曲宴而旋服。遂言歸乎舊房。
  • 又感節賦曰:攜友生而遊觀。盡賓主之所求。登高墉以永望。冀銷日以忘憂。欣陽春之潛潤。樂時澤之惠休。望候雁之翔集。想玄鳥之來遊。嗟征夫之長勤。雖處逸而懷愁。懼天河之一迴。沒我身乎長流。豈吾鄉之足顧。戀祖宗之靈丘。惟人生之忽過。若鑿石之未曜。慕牛山之哀泣。懼平仲之我笑。折若華之翳日。庶朱光之長炤。願寄軀於飛蓬。乘陽風而遠飄。亮吾志之不從。乃拊心以歎息。青雲鬱其西翔。飛鳥翩而上匿。欲縱體而從之。哀予身之無翼。大風隱其四起。揚黃塵之冥冥。野獸驚以求群。草木紛其揚英。見遊魚之涔灂。感流波之悲聲。內紆曲而潛結。心怛惕以中驚。匪榮德之累身。恐年命之早零。慕歸全之明義。庶不忝乎所生。
  • 魏楊脩節遊賦曰:爾乃息偃暇豫。攜手同征。遊乎北園。以娛以逞。欽太皞之統氣。樂乾坤之布靈。誕煙熅之純和。百卉挺而滋生。谷風習以順時。橈百物而有成。行中林以彷徨。玩奇樹之抽英。或素華而雪朗。或紅彩而發赬。綠葉幽蔕。紫柯朱莖。楊柳依依。鍾龍蔚青。紛灼灼以舒葩。芳馥馥以播馨。嗟珍果之叢生。每異類而絕形。稟沖和以固植。信能實而先榮。於是迴旋詳觀。目周意倦。御于方舟。載笑載言。仰泝涼風。俯濯纖腕。極歡欣以從容。乃升車而來反。
  • 晉石崇思歸歎曰:登城隅兮臨長江。極望無涯兮思填胸。魚瀺灂兮鳥繽翻。澤雉遊梟兮戲中園。秋風厲兮鴻雁征。蟋蟀嘈嘈兮晨夜鳴。落葉飄兮枯枝竦。百草零兮覆畦壟。時光逝兮年易盡。感彼歲暮兮悵自愍。廓羈旅兮滯野都。願御北風兮忽歸徂。惟金石兮幽且清。林鬱茂兮芳卉盈。玄泉流兮縈丘阜。閣館蕭寥兮蔭叢柳。吹長笛兮彈五絃。高歌凌雲兮樂餘年。舒篇卷兮與聖談。釋冕投紱兮希彭聃。超逍遙兮絕塵埃。福亦不至兮禍不來。
  • 魏應璩與滿公琰書。徒恨宴樂始酣。白日傾夕。驪駒就駕。意不宣展。追惟耿介。迄于明發。適欲遣書。會承來命。知諸君子。復有漳渠之會。西有伯陽之觀。北有曠野之望。高榭翳朝雲。文禽蔽綠水。沙場夷敞。清風肅穆。是泉臺之樂也。得無流而不反乎。適有事務。須自經營。不獲侍坐。良增悒悒。
  • 又與從弟君冑書曰:閒者北遊。喜歡無量。登芒濟河。曠若發蒙。風伯掃除。雨師洒道。按轡清路。周望山野。亦既至止。酌彼春酒。接武茅茨。棟過大廈。獻寸肴脩。味踰方丈。逍遙陂塘之上。吟詠花柳之下。結春芳以崇珮。折若華以翳日。弋下高雲之鳥。餌出深川之魚。蒲葅贊善。便螺稱妙。何其樂哉。雖仲尼忘味於虞韶。楚人流遯於荊臺。無以過也。班嗣之書。信不虛矣。未還京都。塊然獨處。營宅濱洛。困於囂塵。思樂汶上。發于寤寐。昔伊尹輟耕。郅惲放羊。思致君於有虞。濟蒸民於塗炭。而吾方欲執耒於山陽。沉緡於丹水。知其不如古人遠矣。然山甫不貪天地之樂。曾參不慕晉楚之富。亦其志也。

  • 毛詩曰:出宿于泲。飲餞于禰。
  • 又曰:顯父餞之。清酒百壺。
  • 又曰:燕燕。衛莊姜送歸妾也。
  • 又曰:之子于歸。遠送於野。
  • 又曰:有女仳離。慨其歎矣。
  • 禮記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事具禮部。)
  • 家語曰:孔子去周。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之以財。仁者送之以言。吾雖不能富貴。而竊仁者之號。請送子以言乎。凡當世之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閎大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惡者也。孔子曰:敬授(○初學記十八。太平御覽四百八十九作奉。)教。
  • 楚辭曰:離。別也。騷。愁也。言己放逐離別。中心愁思。
  • 又曰:悲莫悲兮生離別。樂莫樂兮新相知。
  • 又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送將歸。
  • 又曰:超北梁兮永辭。送美人兮南浦。
  • 呂氏春秋曰:吳起。魏武侯送之曰:何以治西河。對曰:以忠信。
  • 吳越春秋曰:勾踐伐吳。乃命國中與之訣。而國人悲哀。皆作離別之聲。
  • 又曰:群臣送勾踐。至於江上。臨水祖道。大夫種為祝。勾踐舉杯垂涕。
  • 孔叢曰:子高遊趙。平原君客有鄒文李節者。與相友善。及將還魯。諸故人訣既畢。文節送行。三宿。臨別。文節流涕交頤。子高徒抗手而已。分背就路。其徒問曰:先生與彼二子善。彼有戀戀之心。未知後會何期。悽愴流涕。而先生厲聲高揖。無乃非親親之謂乎。子高曰:始吾謂二子丈夫爾。乃今知其婦人也。人豈鹿豕也哉。而常群聚乎。
  • 漢書曰:武帝平陽公主家衛子夫。得幸。主因奏子夫送入宮。子夫上車。主拊其背曰:去矣。即貴願無相忘。(事具儲官部公主篇。)
  • 又曰:疏廣與兄子受。並為皇太子師傅。廣謂受曰: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遂上疏乞骸骨。上許之。公卿大夫。故人邑子。遂為設祖道。供帳東都門外。送者車數百兩。辭訣去。及道路觀者。皆曰:賢哉二大夫。或歎息。為之下泣。
  • 又曰:李廣利將兵擊匈奴。丞相為祖道。至渭橋。
  • 又曰:竇皇后弟廣國曰:姊去我西時。與我訣於傳舍中。沐我。
  • 又曰:成帝遣定陶王之國。王辭去。上與相對泣而訣。
  • 東觀漢記曰:陳遵使匈奴。過辭於王丹。丹謂遵曰:俱遭世反覆。唯我二人為天地所遺。今子當之絕域。無以相贈。贈子以不拜。遂揖而別。遵甚喜。
  • 又曰:東平王蒼。與諸王朝京師。月餘還。帝臨送。歸宮悽然懷思。乃遣使手詔諸國曰:辭別之後。獨坐不樂。因就車歸。伏軾而吟。瞻望永懷。實勞我心。誦及採菽。以增歎息。
  • 又曰:肅宗遣諸王歸國。帝特留東平王蒼。賜以祕書列圖。道術祕方。至八月飲酎畢。有司復奏遣蒼。乃許之。手詔賜蒼曰:骨肉與天性。誠不以遠近親疏。然數見顏色。情重昔時。中心戀戀。惻然不能言。於是車駕祖送。流涕而訣。復賜乘輿服御珍寶。鞍馬錢布。以億萬計。
  • 又曰:光武遣馮異討赤眉。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具劍。敕異曰:念自修整。無為郡縣所笑。異頓首受命。
  • 謝承後漢書曰:范丹與王奐親善。奐後為漢陽太守。丹於道候別之。奐曰:行路倉卒。非陳闊之所。可共到前亭宿息。以敘分隔。丹曰:今子遠適千里。會面無期。如其相追。將有慕貴之譏矣。便起告違。拂衣而去。奐瞻望弗及。丹長逝不顧。
  • 吳志曰:魯肅代周瑜。過呂蒙。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應曰:臨時施宜。蒙因為畫五策。肅於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 又曰:劉繇亡於豫章。孫策命太史慈往安撫之。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還。策曰:子義捨我。當復與誰。餞送昌門。把腕別曰:何時能還。答曰:不過六十日。果如期而反。
  • 吳錄曰:孫權祖朱桓。桓奉觴曰:臣當遠去。願一持陛下鬚。無所恨。權憑机前席。桓進捋鬚。
  • 魏志曰:曹休為鎮南將軍。假節都督軍事。車馬臨送。下輿執手而別。
  • 蜀志曰:宗豫聘吳。孫權捉豫手。涕泣而別曰:君每銜命。結二國之好。今君年長。孤亦老矣。恐不復相見。
  • 管輅別傳曰:諸葛樂(○魏志二十九管輅傳作原。)與輅別。戒以二言。卿性樂酒。雖溫克。然不可保。寧當節之。卿有水鏡之才。所見者妙。禍如膏火。不可不慎。
  • 許邁別傳曰:邁好養生。遣妻歸家。東遊。采藥於桐廬山。欲斷穀。以山近人。不得專一。移入臨安。自以無復反。乃改名遠遊。書與婦別。
  • 語林曰:有人詣謝公別。謝公流涕。此人了不悲。既去。左右曰:向客殊自密雲。謝公曰:非徒密雲。乃自旱雷爾。
  • 俗說曰:張敷從彭城還。傅亮下舡與別。張不起。授手著舫戶外。傅遂不執手。熟視張面云。查故是災中不臧者。便去。
  • 世說曰:阮籍嫂嘗歸家。籍相見與別。人或譏之。籍曰:禮豈為我輩設耶。
  • 廣州記曰:尉他築臺。以朝朔望。構起華館。以送陸賈。(事具居處部。)
  • 沈約宋書曰:張敷音儀詳緩。與人別。執手曰:念相聞。餘響久之不絕。
  • 又曰:殷仲文還姑熟。祖送傾朝。桓謙要參軍王弘同行。答曰:餞離送別。必在有情。下官與殷風馬不接。無緣扈從。謙貴其言。
  • 古詩曰: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一天(○文選二十九。初學記十八作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 又古詩曰: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帷。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行客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 古詩曰: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已終老。
  • 古詩曰: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 漢李陵贈蘇武別詩曰:晨風鳴北林。熠燿東南飛。願言所相思。日暮不垂帷。明月照高樓。想見餘光輝。玄鳥夜過庭。髣彿能復飛。褰裳路踟躕。彷徨不能歸。浮雲日千里。安知我心悲。思得瓊樹枝。以解長渴飢。
  • 又贈蘇武別詩曰:良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屏營衢路側。執手野踟躕。仰視浮雲馳。奄忽交相踰。風波一失路。各在一天(○文選二十九作天一。)隅。長當從此別。且復去斯須。欲因晨風發。送子以賤軀。
  • 蘇武詩曰: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辰。昔在常相近。邈若胡與秦。惟念當離別。思情日已新。鹿鳴思野草。可以喻嘉賓。我有一樽酒。欲以贈遠人。願子留斟酌。慰我平生親。
  • 又贈蘇武別詩曰:嘉會難再遇。三載為千秋。臨河濯長纓。念別悵悠悠。望望悲風至。對酒不能酬。行人懷往路。何以慰我愁。獨有盈觴酒。與子結綢繆。
  • 又蘇武詩曰:黃鵠一遠別。千里顧徘徊。胡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何況雙飛龍。羽翼臨當乖。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懷。請為遊子吟。泠泠一何悲。絲竹厲清聲。慷慨有餘哀。長歌正激烈。中心愴以摧。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歸。俛仰內傷心。淚下不可揮。願為雙黃鵠。送子俱遠飛。
  • 又贈蘇武詩曰: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徘徊溪路側。恨恨不能離。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
  • 又贈蘇武別詩曰:陟彼南山隅。送子淇水陽。爾行西南遊。我獨東北翔。轅馬顧悲鳴。五步一彷徨。雙鳧相背飛。相遠日已長。遠望雲中路。想見來珪璋。萬里遙相思。何益心獨傷。隨時愛景曜。願言莫相忘。
  • 又贈蘇武詩曰:爍爍三星列。拳拳月初生。寒涼應節至。蟋蟀夜悲鳴。晨風動喬木。枝葉日夜零。遊子暮歸思。塞耳不能聽。遠望正蕭條。百里無人聲。遠處天一隅。苦困獨伶丁。親人隨風散。瀝滴如流星。願得萱草枝。以解飢渴情。
  • 又贈蘇武別詩曰:鍾子歌南音。仲尼歎歸與。戎馬悲邊鳴。遊子戀故廬。陽鳥歸飛雲。蛟龍樂潛居。人生一世閒。貴與願同俱。身無四凶罪。何為天一隅。與其苦筋力。必欲榮薄軀。不如及清時。策名於天衢。
  • 漢蘇武別李陵詩曰:雙鳧俱北飛。一鳧獨南翔。子當留斯館。我當歸故鄉。一別如秦胡。會見何詎央。愴恨切中懷。不覺淚霑裳。願子長努力。言笑莫相忘。
  • 又別李陵詩曰:征夫懷往路。起視夜何其。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行役在戰場。相見未有期。握手一長歎。淚為生別滋。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 魏文帝代劉勳出妻王氏詩曰:翩翩床前帳。可以蔽光輝。昔將爾同去。今將爾共歸。緘藏篋笥裏。當復何時披。
  • 魏陳王曹植詩曰:門有萬里客。問君何鄉人。褰裳起從之。果得心所親。挽裳對我泣。太息前自陳。本是朔方士。今為吳越民。行行將復行。去去適西秦。
  • 又詩曰:微陰翳陽景。清風飄我衣。游魚潛淥水。翔鳥薄天飛。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歸。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遊子歎黍離。處者歌式微。慷慨對嘉賓。悽愴內傷悲。
  • 又送應氏詩曰:願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親昵並集送。置酒此河陽。山川迥且遠。別促會日長。
  • 又離友詩曰:涼風肅兮白露滋。木感氣兮條葉辭。臨淥水兮登重基。折秋華兮采靈芝。尋永歸兮贈所思。感離隔兮會無期。伊鬱悒兮情不怡。
  • 魏應瑒別詩曰:朝雲浮四海。日暮歸故山。行役懷舊土。悲思不能言。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時旋。
  • 又別詩曰:浩浩長河水。九折東北流。晨夜赴滄海。海流亦何抽。遠適萬里道。歸來未有由。臨河累太息。五內懷傷憂。
  • 魏徐幹為挽舡士與新娶妻別詩曰:與君結新婚。宿昔當別離。涼風動秋草。蟋蟀鳴相隨。蚓蚓寒蟬吟。蟬吟抱枯枝。枯枝時飛揚。身體忽遷移。不悲身體移。當惜歲月馳。月馳無窮極。會合安可知。願為雙黃鵠。悲鳴戲清池。
  • 晉孫楚答弘農故吏民詩曰:昔我先侯。邁德垂化。康哉之詠。寔由良佐。惟余忝辱。弗克負荷。每歷貴邦。仰瞻泰華。追慕先軌。感想哀嗟。詵詵臣故。爰及群士。皓首老成。率彼邑里。闡崇高義。長幼以齒。
  • 又征西官屬送別詩曰:晨風飄岐路。零雨被芳草。傾城遠相送。餞我千里道。乖離即長衢。惆悵盈懷抱。
  • 晉潘岳北芒送別王世冑詩曰:朱鑣既揚。四轡既整。駕言餞行。告離芒嶺。情有遷延。日無餘影。迴轅南翔。心焉北騁。
  • 又金谷集詩曰:王生和鼎實。石子鎮海沂。親友各言邁。中心悵有違。何以敘離思。攜手游郊畿。朝發晉京陽。夕次金谷湄。回谿縈曲阻。峻阪路威夷。淥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玄醴染朱顏。但訴杯行遲。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
  • 晉潘尼送盧弋陽景宣詩曰:楊朱焉所哭。岐路重別離。屈原何傷悲。生離情獨哀。知命雖無憂。倉卒意低迴。歎氣從中發。灑淚隨襟頹。九重不常鍵。閶闔有時開。愧無紵衣獻。貽言取諸懷。
  • 又皇太子集應令詩曰:聖朝命方岳。爪牙思北鄰。皇儲延篤愛。設餞送遠賓。誰應今日宴。具惟廊廟臣。置酒宴猷庭。擊鼓靈沼濱。羽觴飛酃醁。芳饌備奇珍。巴渝二八奏。妙舞鼓鐸振。長袂生迴飄。曲裾揚輕塵。晉王浚從幸洛水餞王公歸國詩曰:聖主應期運。至德敷彝倫。神道垂大教。玄化被無垠。欽若崇古制。建侯屏四鄰。皇輿迴羽蓋。高會洛水濱。臨川講妙藝。縱酒釣潛鱗。八音以迭奏。蘭羞備時珍。古人亦有言。為國不患貧。與蒙廟庭施。幸得廁太鈞。群僚荷恩澤。朱顏感獻春。賦詩盡下情。至感暢人神。長流無舍逝。白日入西津。奉辭慕華輦。侍衛路無因。馳情繫帷幄。乃心戀軌塵。
  • 晉陸機祖道畢雍孫劉邊仲潘正叔詩曰:皇儲延髦俊。多士出幽遐。適遂時來運。與子遊承華。執笏崇賢內。振纓曾城阿。畢劉贊文武。潘生蒞邦家。感別懷遠人。願言歎以嗟。
  • 又於承明作與弟士龍詩曰:牽世纓時網。駕言遠徂征。飲餞豈異族。親戚弟與兄。分塗長林側。揮袂萬始亭。南歸憩永安。北邁頓承明。
  • 又送顧公直詩曰:伐鼓五嶺表。揚聲萬里外。高山向足陵。巨海猶縈帶。
  • 又擬庭中有奇樹詩曰:芳草忽已茂。佳人竟不歸。感物戀所歡。採此當遺誰。
  • 晉王濬祖道應令詩曰:侯誰在矣。東宮詵詵。曰保曰傅。弘道惟新。前疑協衡。顧問翼輪。豈伊張仲。專美前津。煥乎唐德。欽在四鄰。齊軌上葉。永垂清塵。
  • 晉左思贈妹九嬪悼離詩曰:鬱鬱岱清。海瀆所經。陰精以靈。為祥為禎。峨峨令妹。應期誕生。如蘭之秀。如芝之榮。總角岐嶷。齓齠夙成。比德古烈。異世同聲。惟我惟妹。寔惟同生。早喪先妣。恩百常情。女子有行。實遠父兄。骨肉之恩。固有歸寧。何悟離析。隔以天庭。自我不見。于今二齡。穆穆令妹。有德有言。才麗漢班。明朗楚樊。默識若記。下筆成篇。行顯中閨。名播外藩。何以為贈。勉以烈圖。何以為言。申以詩書。相去在近。上下欷歔。含辭滿胸。鬱煩不舒。
  • 晉張華祖道征西應詔詩曰:赫赫大晉。奄有萬方。陶以仁化。曜以天光。二跡陝西。實在我王。內飪玉鉉。外惟鷹揚。四牡揚鑣。玄輅振綏。庶寮群后。餞飲洛湄。感離歎悽。慕德遲遲。
  • 又祖道趙王應詔詩曰:崇選穆穆。利建明德。於顯穆親。時惟我王。稟姿自然。金質玉相。光宅舊趙。作鎮異方。休寵曲錫。備物煥彰。發軔上京。出自天邑。百寮餞行。搢紳具集。軒冕峨峨。冠蓋習習。戀德惟懷。永歎弗及。晉陸雲餞太尉王公還京邑詩曰:聖澤既渥。嘉會愔愔。庭旅鍾鼓。堂有瑟琴。飛轡清暉。扶桑移陰。視景祗慕。揮袂霑襟。戀彼同棲。悲爾異林。我有旨酒。以歌以吟。
  • 又贈兄詩曰:行矣怨路長。惄焉傷別促。指途悲有餘。臨觴歡不足。我若西流水。子如東峙岳。慷慨逝言感。徘徊居情育。安得攜手俱。契闊成騑服。悠遠塗可極。別促怨會長。銜思戀行邁。興言在臨觴。南津有絕濟。北渚河無梁。神往同逝感。形留悲參商。
  • 又左九嬪感離詩曰:自我去膝下。倏忽踰再期。邈邈浸彌遠。拜奉將何時。披省所賜告。尋玩悼離詞。髣彿想容儀。歔欷不自持。何時當奉面。娛目於書詩。何以訴辛苦。告情於文辭。
  • 晉殷仲文送東陽太守詩曰:昔人深誠歎。臨水送將離。如何祖良遊。心事孱在斯。虛亭無留賓。東川緬逶迤。
  • 晉何敬祖洛水祖王公應詔詩曰:穆穆聖皇。體此慈仁。友于之至。通于明神。遊宴綢繆。情戀所親。薄言餞之。于洛之濱。嵩崖巖巖。洪流湯湯。春風動衿。歸雁和鳴。我后饗客。鼓瑟吹笙。舉爵惟別。聞樂傷情。嘉宴既終。白日西歸。群司告旋。鸞輿整綏。我皇重離。頓轡驂騑。臨川永歎。酸涕霑頤。崇恩感物。左右同悲。
  • 宋孝武與廬陵王紹別詩曰:連歲矜離心。今茲幸良集。信宿窮晨暮。開顏披所戢。未盡歡晤懷。已傷岐路及。舳艫引江介。飛旌背爾邑。悄擾徒旅戒。團欒流景入。遲遲分手念。泫泫登路泣。
  • 宋南(○原脫。據馮校本補。)平王代收淚(○原脫。據馮校本補。)就長路詩曰:聳轡高陵曲。揮袂廣川濆。黃塵昏白日。悲風起浮雲。蕭條萬里別。契闊三秋分。時往從朝露。年來驚夕氳。徘徊去芳節。依遲從遠軍。
  • 宋謝靈運相送方山詩曰:祗役出皇邑。指期憩甌越。解纜及流潮。懷舊不能發。折折就衰林。皎皎明秋月。含情易為盈。遇物難可歇。又答謝惠連詩曰:懷人行千里。我勞盈十旬。別時花灼灼。別後葉蓁蓁。
  • 宋謝惠連西陵獻康樂詩曰:哲兄感仳別。相送越埛林。飲餞野亭館。分袂澄湖陰。悽悽留子言。眷眷浮客心。迴塘隱艫枻。遠望絕形音。
  • 又與孔曲阿別詩曰:悽悽乘蘭秋。言餞千里舟。塗屆雲陽邑。邑宰有昔遊。行人雖念路。為爾暫淹留。
  • 又夜集歎乖詩曰:詩人詠踟躕。騷者歌離別。誠哉曩日歡。展矣今夕切。吾生赴遙命。質明即行轍。在貧故宜言。贈子保溫惠。曷用書諸紳。久要亮有誓。
  • 宋顏延之為皇太子侍宴餞衡陽南平二王應詔詩曰:大儀在御。皇聖居貞。旁緝民紀。仰緯天經。物資感變。神以瑞形。川無遁寶。山不閟靈。亦既戒裝。皇心載遠。夕帳亭皋。晨儀禁苑。神行景騖。發自靈閫。對宴感分。瞻秋悼晚。
  • 宋鮑昭詩曰:輕鴻戲江潭。孤雁集洲沚。邂逅兩相親。同念共無已。風雨好東西。一隅頓千里。追憶栖宿時。聲客滿心耳。揚翮不能翔。徘徊煙霧裏。
  • 又送盛侍郎詩曰:北臨出塞道。南望入鄉津。高墉宿寒霧。平野起秋塵。
  • 齊王儉後園餞從兄豫章詩曰:茲夕竟何夕。念別開曾軒。光風轉蘭蕙。流月汎虛園。
  • 齊王融奉辭鎮西應教詩曰:未學謝能筭。高義幸知遊。霤庭參辯奭。梁苑豫才鄒。徘徊歲光晚。搖落江樹秋。風旗縈別浦。霜琯迾遙州。
  • 又蕭諮議西上夜集詩曰:徘徊將所憂。惜別在河梁。衿袖三春隔。江山千里長。寸心無遠近。邊地有風霜。勉哉勤歲暮。敬矣慎容光。山中殊未懌。杜若空自芳。
  • 齊謝朓別王僧孺詩曰:花樹雜為錦。月池皎如練。如何當此時。別離言與宴。非君不見思。所悲思不見。
  • 又與江水曹詩曰:山中上芳月。故人清樽賞。遠山翠百重。迴流映千丈。花枝聚如雪。垂藤散猶網。別後能相思。何差異風壤。
  • 又懷故人詩曰:芳洲有杜若。可以贈佳期。望望忽超遠。何由見所思。我行未千里。山川已間之。離居方歲月。故人不在茲。清風動簾夜。孤月照窗時。安得同攜手。酌酒賦新詩。
  • 又離夜詩曰:玉繩隱高樹。斜漢映曾臺。離堂華燭盡。別幌清琴哀。翻潮尚知限。客思眇難裁。山川不可夢。況乃故人杯。
  • 又將發石頭上烽火樓詩曰:徘徊戀皇邑。躑躅曬曾阿。陵高墀闕近。眺迥風雲多。荊吳阻山岫。江海合瀾波。歸飛無羽翼。其如別離何。
  • 又新亭渚別范雲詩曰:洞庭張樂地。蕭(○文選二十作瀟。)湘帝子遊。雲去蒼梧野。水還江漢流。停驂我悵望。輟棹子夷猶。廣平聽方籍。茂陵方見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離憂。
  • 齊虞義(○按當作羲。)送友人上湘詩曰:濡足送征人。褰裳臨水路。共盈一樽酒。對之愁日暮。漢廣雖容舠。風悲未可渡。佳期難再得。願但論心故。沅水日生波。芳洲行墜露。共知丘壑改。同無金石固。
  • 齊劉繪送別詩曰:春滿方解籜。弱柳向低風。相思將安寄。悵望南飛鴻。
  • 齊張融別詩曰:白雲山上盡。清風松下歇。欲識離人悲。孤臺見明月。
  • 梁簡文帝示晉陵弟詩曰:零雨岐路悲。送歸臨水節。時事雖為舛。離憂等閑別。
  • 又餞臨海太守劉孝儀蜀郡太守劉孝勝詩曰:碣石臨東海。峨眉距西候。兩杜昔夾河。二龍今出守。方無夜犬驚。向息神牛鬥。涼風繞輕幕。麥雨交新溜。念此一銜觴。懷離在惟舊。
  • 又餞廬陵內史王脩應令詩曰:餞行臨上節。開筵命羽觴。迴池瀉飛棟。濃雲垂畫堂。疏槐未合影。反日暫流光。園梅斂新衰。階蕙結初芳。
  • 又餞別詩曰:行樂南北皮。宴餞臨華池。籜解篁開節。花闇鳥迷枝。窗陰隨影度。水色帶風移。徒命銜杯酒。終成憫別離。
  • 又送別詩曰:行行異泝海。依依別路岐。水苔隨纜聚。岸柳拂舟垂。石菌生懸葉。江槎流臥枝。燭盡悲宵去。酒滿惜將離。
  • 又傷離新體詩曰:傷離復傷離。別後情鬱紆。悽悽隱去棹。憫憫愴還途。慼慼意不申。轉顧獨霑襟。前驅經御宿。後騎歷河漘。胡香翼還幰。清笳送後塵。落日斜飛蓋。餘暉承畫輪。柳影長橫路。槐枝深隱人。桂宮夕掩銅龍扉。甲館宵垂雲母幃。朧朧月色上。的的夜螢飛。草香襲余袂。露洒霑人衣。帶堞淩城雲亂聚。排枝度葉鳥爭歸。碗中浮蟻不能酌。琴閒玉徽調別鶴。別鶴千里別離聲。絃調軫急心自驚。試起登南樓。還向華池遊。前時篠生今欲合。近日裁荷尚不抽。猶是銜杯共賞處。今茲對此獨生愁。樓高望曖曖。山川自分態。偃師雖北連。轘轅已南背。遠聽寂無聞。遙瞻目有閡。含毫意不迷。長歎情無賴。
  • 梁昭明春日宴晉熙王詩曰:百六鍾期數。三七厄時中。國難悲如燬。親離歎數窮。藩哲遊沮夢。楊化撫邊戎。幸茲同宴醑。引滿愛樽空。
  • 梁范雲之零陵郡次新亭詩曰:江干遠樹浮。天末孤煙起。江天自如合。煙樹還相似。滄流未可源。高飄去何已。
  • 又別詩曰:洛陽城東西。長作經時別。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
  • 又送沈記室夜別詩曰:桂水澄夜分。桂山清曉雲。秋風兩鄉怨。秋月千里分。寒芝寧共採。霜猿行獨聞。捫蘿意遺我。折桂方思君。
  • 又別詩曰:孤煙起新豐。候雁出雲中。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別君河初滿。思君月屢空。折桂衡山北。摘蘭沅水東。蘭摘心焉寄。桂折意誰通。
  • 梁江淹貽袁常侍詩曰:昔我別楚水。秋月麗秋天。今君客吳阪。春日媚春泉。幽冀生碧草。沅湘含翠煙。鑠鑠霞上景。懵懵雲外山。涉江竟何望。留滯空採蓮。
  • 又臨秋怨別詩曰:四時煎日夜。玉露催紫榮。始懷未及歎。春意秋方驚。涼草散螢色。衰樹斂蟬聲。承君客江潭。先愁鴻雁鳴。吳山饒離袂。楚水多別情。金碧堅不滅。桂華蘭有英。但見一葉落。衰恨方未平。
  • 又擬古雜體詩曰:遠與君別者。乃至雁門關。黃雲蔽千里。遊子何時還。送君如昨日。簷前露已團。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君行在天涯。妾身長別離。願一見顏色。不異瓊樹枝。菟絲及水萍。所寄終不移。
  • 梁宗史(○當作夬。)詩曰:別酒正參差。乖情將陸離。悵焉臨桂苑。愍默瞻華池。輕雲流惠采。時雨亂清漪。眇眇追蘭徑。悠悠結芳枝。眷言終何託。心寄方在斯。
  • 梁蕭琛別詩曰:落日總行轡。薄別在江干。遊客無淹期。長川有急瀾。分手信云易。相思誠獨難。之子兩特達。伊子日盤桓。俟我式微歲。共賞階前蘭。
  • 梁任昉詩曰:離燭有窮輝。別念無終緒。歧言未及申。離白已先舉。揆景衡無阿。臨風長楸渚。浮雲難嗣音。徘徊悵誰與。儻有關外驛。聊訪狎鷗鷺。
  • 梁丘遲侍宴樂遊苑餞徐州刺史應詔詩曰:詰旦闔閭開。馳道聞鳳吹。輕荑承玉輦。細草藉龍騎。風遲山尚響。雨息雲猶漬。巢空初鳥飛。荇亂新魚戲。寔惟北門重。匪親孰為寄。參差別念舉。肅穆恩波被。小臣信多幸。投生豈酬義。
  • 梁沈約侍宴謝朏宅餞東歸應詔詩曰:皇情悵東ꓟ。羽飾拂南躔。夏雲清朝景。秋風揚早蟬。飲和陪下席。論道光上筵。
  • 又侍宴樂遊苑餞徐州刺史應詔詩曰:沃若動龍驂。參差凝鳳管。金塘草未合。玉池泉將滿。
  • 又侍宴樂遊苑餞呂僧珍應詔詩曰:丹浦非樂戰。負重切君臨。我皇蘊至德。忘己用堯心。愍茲區宇內。魚鳥失飛沉。推轂二崤道。揚旆九河陰。超乘盡三屬。選士皆百金。戎主出細柳。餞席樽上林。命師誅後服。授律緩前禽。函轅方解帶。嶢武稍披衿。伐罪芒山曲。弔民伊水潯。將陪告成禮。待此未抽簪。
  • 又別范安(○文選二十安下有成字。此脫。)詩曰:平生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爾同衰暮。非復別離時。勿言一樽酒。明日難共持。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
  • 又送友人別詩曰:君東我亦西。銜悲涕如霰。浮雲一南北。何由展言宴。方作異鄉人。贈子同心扇。遙裔發海鴻。連翩出簷鷰。春秋更去來。參差不相見。
  • 又別謝文學詩曰:漢池水如帶。巫山雲似蓋。一望沮漳水。寧思江海會。以我經寸心。從君千里外。
  • 梁王筠侍宴餞臨川王北伐應詔詩曰:金版韜英。玉牒蘊精。帝德乃武。王威有征。軒習弧矢。夏陳干戚。周騖戎車。漢馳羽檄。我皇俊聖。千年鍾武。德洞十門。威加八柱。金正圮德。水行失道。胡馬南牧。戎徒西保。荐食伊𤁄。整居灃鎬。金闕楊塵。銅臺茂草。命彼膳(○原訛膽。據馮校本改。)夫。爰詔協律。樂武出車。弦操別日。玉饌駢羅。瓊漿泛溢。聖德溫溫。賓儀秩秩。
  • 梁蕭子顯侍宴餞陸倕應令詩曰:儲皇餞離送。廣命傳羽觴。侍遊追西水。閑宴等清漳。新泉已激浪。初卉始含芳。雨罷葉增綠。日斜樹影長。
  • 梁劉孝綽侍宴餞庾於陵應詔詩曰:皇心眷將遠。悵餞靈芝側。是日青春獻。林塘多秀色。芳卉疑綸組。嘉樹以雕飾。遊絲綴鸚領。光風送綺翼。下輦朝既盈。留宴景將昃。高辯競談瑞。奇文爭筆力。伊臣獨無伎。何由奉吹息。
  • 又侍宴餞張惠紹應詔詩曰:滄池誠自廣。蓬山一何峻。麗景花上鮮。油雲葉裏潤。風度餘芳滿。鳥集新條振。餞言班俊造。光私獎輶愆。徒然謬反隅。何以窺重仞。
  • 又應令詩曰:鮮雲積上月。凍雨晦初陽。迴風飄淑氣。落景換新光。竹萌始防露。桂挺已含芳。瑤庭變杜若。玉沼發攢蔣。聖衿惜歧路。曲宴闢蘭堂。
  • 又江津寄劉之遴詩曰:與子如黃鵠。將別復徘徊。經過一柱觀。出入三休臺。共摛雲氣藻。同舉霞文杯。流人每曉遊。禁門恆晚開。欲寄一言別。高駕何由來。
  • 又發建興渚示劉陸二黃門詩曰:扁舟去平樂。還顧極川梁。猶聞棗下吹。尚識杏閒堂。洛橋分曲渚。官寺隱迴塘。客行裁跬步。即事已多傷。況復千餘里。悲心未遽央。
  • 又侍離宴詩曰:軒轅東北望。江漢西南永。羽旗映日移。鐃吹臨風警。令王愍追送。纜舟餞俄頃。掩袂望征雲。銜杯惜餘景。首燕徒有心。局步何由騁。梁吳筠送呂外兵詩曰:白雲浮海際。明月落河濱。送君長歎息。徒使淚霑巾。
  • 又別夏侯故章詩曰:白馬黃金羈。青驪紫絲控。新知關山別。故人河梁送。置此一函書。為余達雲夢。
  • 又酬別詩曰:故人杯酒別。天清明月亮。露下寒葭中。風起秋江上。衣染潺湲泣。棹犯參差浪。匕首直千金。七寶雕華狀。生離何用表。賴此持相餉。
  • 又別王謙詩曰:嚴光不遂世。流轉任飛蓬。欲還天台嶺。不狎甘泉宮。離歌玉絃絕。別酒金卮空。儻遺故人念。僕在東山東。
  • 又贈搖郎詩曰:星漢正參差。佳人不在斯。宿昔暫乖阻。何異遠分離。露染蘼蕪葉。月照芄蘭枝。風光已飄薄。雲采復逶迤。勞夢無人覺。默默心自知。
  • 又贈別詩曰:客子慘無歡。送別江之干。白雲方眇眇。黃鳥尚關關。糾紛巫山石。合沓洞庭瀾。行衣侵曉露。征舠犯夜湍。無因停合浦。見此去珠還。
  • 又贈別詩曰:樹響浹山來。猿聲繞岫急。旅帆風飄揚。行巾露霑濕。深浪闇蒹葭。濃雲沒城邑。不見別離人。獨有相思泣。
  • 又贈別詩曰:君留朱門裏。我至廣江濆。城高望猶見。風多聽不聞。流蘋方繞繞。落葉尚紛紛。無由得共賞。山川閒白雲。
  • 梁何遜與胡興安夜別詩曰:居人行轉軾。客子暫維舟。念此一筵笑。分為兩地愁。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芳抱新離恨。獨守故園秋。又從鎮江州與遊故別詩曰:歷稔共追遊。一旦辭群匹。復如東流水。未有西歸日。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雕室。相悲各罷酒。何時更促膝。
  • 梁庾肩吾侍宴餞湘東王詩曰:陳主從遊士。高宴入承華。並載同連璧。雕文類簡沙。落猿時動樹。墜雪暫搖花。念此離筵促。方愁別路賒。
  • 又侍宴餞湘州刺史張續詩曰:洞庭資善政。層城送遠離。九歌揚妙曲。八桂動芳枝。雨足飛春殿。雲峰入夏池。郢路方遼遠。湘山轉蔽虧。何當好風日。極望長沙垂。
  • 又餞張孝總應令詩曰:層臺臨迴漲。耿耿青煙上。欲送分符人。翻似河隄望。寒雲暗積水。秋雨蒙重嶂。別念動神衿。華文切離貺。慚無寡和曲。空陪郢中唱。
  • 又應令詩曰:江上早寒生。蕭條鐃管清。別筵開帳殿。離舟卷幔城。前山黃葉起。對岸白沙驚。臨渦同極望。竊吹愧才輕。
  • 又侍宴餞東陽太守范子雲詩曰:東部資良守。北宮敦獻酬。新枝漸接樹。故凍欲含流。早花少餘雪。春寒極晚秋。徒嗟白岸遠。空想赤松遊。
  • 又新林送劉之遴詩曰:旆轉黃山路。舟纜白馬津。送輪時合幰。分驂各背塵。常山喜臨代。隴頭悲望秦。欲持漢中策。還以贈征人。
  • 梁朱超道別席中兵詩曰:數年共遊息。一旦各聯翩。莫論行近遠。終是隔山川。長波漫不極。高岫鬱相連。急風亂還鳥。輕寒靜暮蟬。扁舟已入浪。孤帆漸逼天。停車對空渚。長望轉依然。
  • 梁劉顯發新林浦贈同省詩曰:迴首望歸途。山川邈離異。落日懸秋浦。歸鳥飛相次。感物傷我情。惆悵懷親懿。
  • 梁劉孺侍宴餞新安太守蕭幾應令詩曰:芝殿近薄景。畫室寫油雲。玄覽多該洽。聖思究前聞。微密探精義。優游妙典墳。飲餞參多士。言贈賦新文。
  • 梁王僧孺送殷何兩記室詩曰:掩袖出南浦。驅車送上征。飄飄曉雲●。瀁瀁旦潮平。不肖余何惜。無貲是勿輕。儻有還書便。一言訪死生。
  • 梁張纘侍宴餞東陽太守蕭子雲詩曰:仲月發初陽。輕寒帶春序。淥池解餘凍。丹霞霽新雨。良守謁承明。徂舟戒蘭渚。皇儲惜將邁。金樽留宴醑。
  • 周王裒入關故人送別詩曰:百年餘古樹。千里闇黃塵。關山行就近。相看成遠人。
  • 又別裴儀同詩曰:河橋望行旅。長亭送故人。沙飛似軍幕。蓬卷若車輪。邊衣苦霜雪。愁貌損風塵。行路皆兄弟。千里念相親。
  • 又別陸才子詩曰:解纜出南浦。征棹且凌晨。還看分手處。唯餘送別人。中流搖蓋影。邊江落騎塵。平湖開曙日。細柳發新春。滄波不可望。行雲聊共因。
  • 又別王都官詩曰:連翩憫流水。悽愴惜離群。東西御溝水。南北會稽雲。河橋兩隄絕。橫歧數路分。山川遙不見。懷袖遠相聞。
  • 周庾信應令詩曰:望別非新館。開舟即舊灣。浦喧征棹發。亭空送客還。路塵猶向水。征帆獨背關。
  • 又和保法師詩曰:秦關望楚路。灞岸想江潭。幾人應落淚。看君馬向南。
  • 又和侃法師詩曰:客遊經歲月。羈旅故情多。近待衡陽雁。秋分俱度河。
  • 又和侃法師詩曰:迴首河隄望。眷眷嗟離絕。誰言舊國人。到在他鄉別。
  • 又寄王琳詩曰玉關道路遠。金陵信使疏。獨下千行淚。開君萬里書。
  • 又別周弘正(○原訛王。據本集改正。此訛。)詩曰:扶風石橋北。函谷故關前。此中一分手。相逢知幾年。黃鵠一反顧。徘徊戀愴然。自知悲不已。徒勞減瑟絃。
  • 陳周弘正隴頭送征客詩曰:朝霜侵漠草。流沙度隴飛。一聞流水曲。行住兩霑衣。
  • 又答林法師詩曰:客行七十歲。歲暮遠徂征。寒雲結不解。隴水凍無聲。君看日近遠。為忖長安城。
  • 陳徐陵新亭送別應令詩曰:鳳吹臨伊水。時駕出河梁。野燎村田黑。江秋岸荻黃。隔城聞上鼓。迴洲隱去檣。神襟愛遠別。流睇極清漳。
  • 又別毛永嘉詩曰:願子厲清規。歸來振羽儀。嗟余今老病。此別恐長離。白馬君來哭。黃泉我詎知。徒勞脫寶劍。空挂隴頭枝。
  • 陳張正見征虜亭送新安王應令詩曰:鳳吹臨南浦。神駕餞東平。亭迴漳水乘。旆轉洛濱笙。地凍班輪響。風嚴羽蓋輕。燒田雲色暗。古樹雪花明。歧路一迴首。流襟動眷情。又秋日別庾正員詩曰:征途愁轉旆。連騎慘停鑣。朔氣凌疏木。江風送上潮。青雀離帆遠。朱鳶別路遙。唯有當秋月。夜夜上河橋。
  • 陳陰鏗送始興王詩曰:良守別承明。枉道暫逢迎。去帆收錦ꇅ。歸騎指蘭城。紛糾連山暗。潺湲泒水清。桂晚花方白。蓮秋葉始輕。背飛傷客念。臨岐憫聖情。分風不得遠。何由送上征。
  • 又江津送劉光祿不及詩曰:依然臨送渚。長望倚河津。鼓聲隨聽絕。帆勢與雲鄰。泊處空餘鳥。離亭已散人。林寒正下葉。鉤晚欲收綸。如何相背遠。江漢與城闉。
  • 又廣陵岸送北使詩曰:行人引去節。送客艤歸艫。即是觀濤處。仍為郊贈衢。汀洲浪已息。邦江路不紆。亭嘶背櫪馬。檣轉向風烏。海上春雲雜。天際晚帆孤。離舟對零雨。別渚望飛鳧。定知能下淚。非但一楊朱。
  • 隋江總贈洗馬袁朗別詩曰:賈誼登朝日。終軍對奏年。校文升廣內。撫劍入崇賢。奇才殊豔逸。將別愛留聯。驅車命鐃管。拱坐面林泉。池寒稍下雁。木落久無蟬。霧侵山上月。霜開石路煙。高談無與慰。遲爾報華篇。
  • 又別袁昌州詩曰:河梁望隴頭。分手路悠悠。徂年驚若電。別日欲成秋。黃鵠飛飛遠。青山去去愁。不言雲雨散。更似東西流。
  • 又賦得攜手上河梁應詔詩曰:早秋天氣涼。分手關山長。雲愁數處黑。木落幾枝黃。鳥歸猶識路。流去不知鄉。秦川心斷絕。何悟是河梁。
  • 又別袁昌州詩曰:客子歎途窮。此別異西東。關山嗟墜葉。岐路憫征蓬。別鶴聲聲遠。愁雲處處同。
  • 又別賓化侯詩曰:分歧泣世道。念別傷邊秋。斷山時結霧。平海若無流。驚鷺一群起。哀猿數處愁。是日送歸客。為情自可求。
  • 又別永新侯詩曰:送君張掖郡。分悲函谷關。欲知腸斷絕。浮雲去不還。
  • 魏文帝離居賦曰:惟離居之可悲。敦獨處于空床。愁耿耿而不寐。歷冬夜之悠長。驚風厲於閨闥。忽增激於中房。動帷裳之晻曖。彼明燭之無光。
  • 又感離賦曰:建安十六年。上西征。余居守。老母諸弟皆從。不勝思慕。乃作賦曰:秋風動兮天氣涼。居常不快兮中心傷。出北園兮彷徨。望眾慕兮成行。柯條憯兮無色。綠草變兮萎黃。感微霜兮零落。隨風雨兮飛揚。日薄暮兮無悰。思不衰兮愈多。招延佇兮良久。忽踟躕兮忘家。
  • 又永思賦曰:仰北辰而永思。泝悲風以增傷。哀遐路之漫漫。痛長河之無梁。願託乘於浮雲。嗟逝速之難當。
  • 又出婦賦曰:思在昔之恩好。似比翼之相親。惟方今之疏絕。若驚風之吹塵。夫色衰而愛絕。信古今其有之。傷煢獨之無恃。恨胤嗣之不滋。甘沒身而同穴。終百年之長期。信無子而應出。自典禮之常度。悲谷風之不答。怨昔人之忽故。被入門之初服。出登車而就路。遵長塗而南邁。馬躊躇而迴顧。野鳥翩而高飛。愴哀鳴而相慕。撫騑服而展節。即臨沂之舊城。踐麋鹿之曲蹊。聽百鳥之群鳴。情悵恨而顧望。心鬱結其不平。
  • 魏陳王曹植出婦賦曰:以才薄之質陋。奉君子之清塵。承顏色以接意。恐疏賤而不親。悅新昏而忘妾。哀愛惠之中零。遂摧頹而失望。退幽屏於下庭。痛一旦而見棄。心忉怛以悲驚。衣入門之初服。背床室而出征。攀僕御而登車。左右悲而失聲。嗟冤結而無訴。乃愁苦以長窮。恨無愆而見棄。悼君施之不終。
  • 又愍志賦曰:或人有好鄰人之女者。時無良媒。禮不成焉。彼女遂行適人。有言之於余者。余心感焉。乃作賦曰:竊託音於往昔。迄來春之不從。思同遊而無路。情壅隔而靡通。哀莫哀於永絕。悲莫悲於生離。豈良時之難俟。痛余質之日虧。登高樓以臨下。望所歡之攸居。去君子之清宇。歸小人之蓬廬。欲輕飛而從之。迫禮防之我拘。
  • 又歸思賦曰:背故鄉而遷徂。將遙憩乎北濱。經平常之舊居。感荒壞而莫振。城邑寂以空虛。草木穢而荊榛。嗟喬木之無陰。處原野其何為。信樂土之足慕。忽并日而載馳。
  • 魏王粲出婦賦曰:既僥倖兮非望。逢君子兮弘仁。當隆暑兮翕赫。猶蒙眷兮見親。更盛衰兮成敗。思彌固兮日新。竦余身兮敬事。理中饋兮恪勤。君不篤兮終始。樂枯荑兮一時。心搖蕩兮變易。忘舊姻兮棄之。馬已駕兮在門。身當去兮不疑。攬衣帶兮出戶。顧堂室兮長辭。
  • 晉陸機別賦曰:伊公子之可懷。悲永別之局期。悼同居之無樂。曾不踰乎一期。經春秋之寒暑。常戚戚而不怡。登九層而脩觀。超臨遠以相思。
  • 晉傅咸感別賦曰:嘉天地之交泰。美萬物之會通。悅朋友之攸攝。慕管鮑之遐蹤。退以文而會友。欽公子之清塵。信同聲之相應。意未寫而情親。誓雅好之齠齓。分綢繆而日新。蘭蕙含芬。有時而馨。龍驥踠足。有時而征。乾道變化。時惟大明。峨峨睦友。載揚厥聲。降聖宰之旌招。曜羽儀之上京。贊唐虞之嘉運。超飛躍乎太清。佩銀璜於帝側。拖紫艾於天庭。瞻宸極之眇眇。喜吾子之寵榮。無荊玉之夜觀。猥齊景於夜光。敢有觀於斯舉。欣與子而並翔。天啟其願。自忝蘋蘩。幼則同遊。長則同班。同心厥職。其臭如蘭。庶績未凝。聖朝疇咨。顯佐納言。光綜萬機。出順景而為偶。入閴然而無依。步空宇以低徊。想宴笑之餘暉。意躔綿而彌結。淚雨面而霑衣。
  • 梁江淹別賦曰: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況秦吳兮絕國。復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風兮暫起。是以行子腸斷。百感悽惻。風蕭蕭而異響。雲漫漫兮奇色。舟凝滯於水濱。車逶遲於山側。棹容與而記(○文選十六作詎。此訛。)前。馬寒鳴而不息。掩金觴而誰御。橫玉柱而霑軾。居人愁臥。恍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軒而飛光。知離夢之躑躅。意離魂之飛揚。爾乃別雖一緒。事乃萬族。至若龍馬銀鞍。朱軒繡軸。帳飲東都。送客金谷。琴羽張兮簫鼓陳。燕趙歌兮傷美人。珠與玉兮豔暮秋。羅與綺兮嬌上春。造分手而銜涕。感寂寞而傷神。乃有劍客慚恩。少年報士。韓國趙廁。吳宮燕市。驅征馬而不顧。見行塵之時起。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陽。同瓊珮之晨照。共金爐之夕香。君結綬兮千里。惜瑤草之徒芳。慚幽宮之琴瑟。悔臺上之流黃。春闈閟此青苔色。秋帳涵茲明月光。夏簟清兮晝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長。織錦曲兮泣已盡。迴紋詩兮影獨傷。是以別方不定。別理千名。有別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奪神駭。心摧骨驚。
  • 又去故鄉賦曰:日已暮兮。隱吳山之丘墟。北風折兮絳花落。流水嚴兮翠莖流。發桂枝而不是。悵浮雲之離居。乃陵大壑。越蒼川。茫茫積水。●●斷山。窮陰帀海。平蕪帶天。於是泣故關之已虛。傷故國之無際。出汀洲而解冠。入漵浦而捐袂。芳洲之草行欲暮。桂水之波不可渡。絕世獨立兮。報君子之一顧。是時霜翦蕙兮風摧芷。平原晚兮黃霧起。重曰:江南之杜衡兮色已陳。願使黃鵠兮報佳人。橫羽觴而掩望。撫玉琴兮何親。
  • 梁劉孝儀歎別賦曰:在羈旅兮為思。每居常而不樂。意難偕於駘蕩。情易邀於隕穫。愁非和而自來。憂試排而不卻。退求己以自省。慨撫衿而太息。位不俟於一進。髮徒彰於二色。名有似於務耕。學無均於譬織。在初歸之為慶。庶因拙而自收。保私庭之宴喜。共昆弟而嬉遊。校小文於搖筆。比揩式於臨流。止每歡於接膝。行如喜於同輈。忽一去而數千。遂離居而別域。阻同被於當寐。乖共飱於終食。唯憑遠望以代歸。負相思其無力。
  • 梁張纘離別賦曰:太常劉侯。前輩宿達。余在紈綺之歲。固已欽其風矣。及理棹江干。攬涕還望。采蕭之詠。不覺成篇。彼劉侯之矯矯。承世德之清輝。挺荊衡之箘簵。輝江漢之珠璣。昔相知於一定。逾盛衰乎二紀。豈因媒以成親。非彈冠而來仕。分自諧於金石。情冥符乎蘭芷。忘時輩之後先。略相知之年齒。及胥遇於雲閣。又方駕而聯曹。宵擁衾而暗語。晝稅鞅以遊遨。案方前而等食。衣共體而同袍。猶合歡之蠲忿。如來蘇之釋勞。唯吾人之與子兮。諒不言其已召。在百代而奚殊。雖千年而同調。寧風波之所移。豈流俗之能要。非高唱而云擬。逢下士而或笑。隔願言於信次。尚眷眷而興懷。矧雲崖之遠訣。抱離袖而長乖。顧龍門而掩涕。瞻郢路而何偕。在驚禽之屢感。迫徂年之長暮。眺湘沅之分流。遵洞庭之永路。山峻高而易隱。浦邅迴而難泝。猿啾啾而夜吟。鵑騷騷而曉度。撫客子兮其何心。能辭鄉兮別故。共抱荃蕙之遺芳。共(○初學記十八作不。)離披於霜露。
  • 漢李陵與蘇武書曰:子卿名聲冠於圖籍。分義光于二國。形影表於丹青。爵祿傳於王室。家獲無窮之寵。永明白於千載。夫行志志立。求仁得仁。雖遭困厄。死而後已。將何恨哉。陵前提步卒五千。深入匈奴右地三千餘里。雖身降名辱。下計其功。豈不足以免老母之命耶。嗟乎子卿。世事謬矣。功者福主。今為禍先。忠者義本。今為重患。是以彭蠡赴流。屈原沉身。子欲居九夷。此不由感怨之志耶。行矣子卿。恩若一體。分為二朝。悠悠永絕。何可為思。人殊俗異。死生斷絕。何由復達。
  • 漢蘇武報李陵書曰:曩以人乏。奉使方外。至使遐夷作逆。封豕造悖。豺狼出爪。摧辱王命。身幽於無人之處。跡戢於胡塞之地。歃朝露以為飲。茹田鼠以為糧。窮目極望。不見所識。側耳遠聽。不聞人聲。當此之時。生不足甘。死不足惡。所以忍困強存。徒念忠義。雖誘僕以隆爵厚寵。萬金之利。不以滑其慮也。迫以白刃在頸。鈇鑕在喉。不以動其心也。何則。志定於不回。期誓於沒命。幸賴聖明。遠垂拯贖。得使入湯之禽。復假羽毛。刖斷之足。復蒙連續。每念足下。才為世英。器為時出。語曰:夜行被繡。不足為榮。況於家室孤滅。棄在絕域。衣則異制。食味不均。棄損功名。雖尚視息。與亡無異。向使君服節死難。書功竹帛。傳名千代。茅土之封。永在不朽。不亦休哉。嗟乎季卿。事已去矣。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將復何言。所貺重遺。義當順承。本為一體。今為異俗。余歸漢室。子留彼國。臣無境外之交。故不當受。乖離邈矣。相見未期。國別俗殊。死生隔絕。岱馬越鳥。能不依依。謹奉答報。并還所贈。
  • 李陵重報書曰: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休暢。幸甚幸甚。遠託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困窮。獨坐愁苦。終日無睹。但見異類。韋韝毳幙。以御風雨。羶肉酪漿。以充飢渴。舉目言笑。誰與為歡。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聽之不覺淚下。與子別後。邊聲四起。晨坐益復無聊。身負國恩。為世所悲。子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禮義之鄉。入無知之俗。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難刺心以自明。刎頸以見志。顧國家於我已矣。殺身無益。適足增羞。左右之人。見陵如此。為不入耳之歡。來相勸勉。異方之樂。秖令人悲。增忉怛爾。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昔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沫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句踐之讎。報魯國之羞。區區之心。竊慕此爾。足下又云。漢於功臣不薄。子為漢臣。安得不云爾乎。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丁年奉使。皓首而歸。老母終堂。生妻去室。此天下所希聞。古今所未有。聞子之歸。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子尚如此。陵復何望哉。且漢厚誅陵以不死。薄賞子以守節。欲使遠聽之臣。望風馳命。此實難矣。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誰復能屈身稽顙。迴向北闕。使刀筆之吏。弄其文墨耶。嗟乎子卿。夫復何言。相去萬里。人絕路殊。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下生死辭矣。
  • 後漢張奐與延篤書曰:唯別三年。無一日之忘。京師禁急。不敢相聞。豈不懷歸。畏此簡書。年老氣衰。智盡謀索。每有所處。違宜失便。北為兒車所讎。(○按後漢書九十五張奐傳論云。見欺豎子疑本句北當作比。車當作輩。)中為馬循所困。直欲入三泉之下。復鎮之以大石。厄乎此時也。且太陰之地。冰厚三尺。木皮三寸。風寒慘冽。剝脫傷骨。但此自非老憊者所堪。而復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眾難聚集。不可一二言也。聾盲日甚。氣力寢衰。神耶當復相見者。(○句有訛。)從此辭矣。
  • 後漢竇玄。形貌絕異。天子以公主妻之。舊妻與玄書別曰:棄妻斥女敬白竇生。卑賤鄙陋。不如貴人。妾日已遠。彼日已親。何所告訴。仰呼蒼天。悲哉竇生。衣不厭新。人不厭故。悲不可忍。怨不自去。彼獨何人。而居我處。
  • 晉趙景真與嵇茂齊書曰:昔李叟入秦。及關而歎。梁生適越。登岳長謠。夫以嘉遯之舉。猶懷戀恨。況乎不得已者哉。惟別之後。離群獨逝。背榮宴。辭倫好。經迥路。造沙漠。鳴雞戒旦。則飄爾晨征。日薄西山。則馬首靡託。或乃迴飆狂厲。白日寢光。徙倚交錯。陵隰相望。涉澤求蹊。披榛覓路。嘯詠溝渠。良不可度。斯亦行路之艱難。然非吾心之所懼也。又北土之性。難以託根。投人夜光。鮮不案劍。今將植橘柚於玄朔。蔕華藕於脩陵。表龍章於裸壤。奏韶武於聾俗。固難以取貴矣。朝霞啟暉。則身疲於遄征。太陽戢曜。則情劬於夕惕。思躡雲梯。橫奮八極。披艱埽穢。蕩海夷岳。蹴崑崙使西倒。踏泰山令東覆。平滌九區。恢廓宇宙。斯亦吾心之鄙願也。時不我與。垂翼遠逝。鋒鋩靡加。六翮摧屈。自非樂天知命。誰能不憤悒者哉。吾子植根芳苑。擢秀清流。榮曜眩其前。豔色餌其後。良儔交其左。聲名馳其右。翱翔倫黨之間。弄姿房帷之裏。從容顧眄。綽有餘裕。俯仰吟嘯。自以為得志矣。豈能與吾同大丈夫之憂樂哉。去矣嵇生。永離隔矣。煢煢飄寄。臨沙漠矣。悠悠三千。路難涉矣。執手之期。邈無日矣。思心彌結。誰云釋矣。無金玉爾音。而有遐心。身雖胡越。意存斷金。
  • 晉嵇茂齊答趙景真書曰:登山遠望。睹●𡻳以成憤。策杖廣澤。瞻長波以增悲。遊眄春圃。情有秋林之悴。濯足夏流。心懷冬冰之慘。對榮宴而不樂。臨清觴而無歡。今足下琬琰之朴未剖。而求光時之價。騏驥之足未攄。而希絕景之功。心銳而動淺。望速而應遲。故有企佇之懷爾。夫處靜不悶。古人所貴。窮而不濫。君子之美。故顏生居陋。不改其樂。孔父困陳。弦歌不廢。幸吾子思弘遠理。舍道自榮。將與足下交伯成於窮野。結箕山乎蓬屋。侶范生於海濱。儔黃綺於商岳。憑輕雲以絕馳。遊曠蕩以自足。雖不齊足下之所樂。亦吾心之所願也。
  • 梁簡文帝與劉孝綽書曰:執別灞泄。嗣音阻闊。合璧不停。旋灰屢徙。玉霜夜下。旅雁晨飛。想涼燠得宜。時候無爽。既官寺務煩。簿領殷湊。等張釋之條理。同于公之明察。雕龍之才本傳。靈蛇之譽自高。頗得暇逸於篇章。從容於文諷。頃擁旄西邁。載離寒暑。曉河未落。拂桂棹而先征。夕鳥歸林。懸孤帆而未息。足使邊心憤薄。鄉思邅迴。但離闊已久。載勞寤寐。佇聞還驛。以慰相思。
  • 又與蕭臨川書曰:零雨送秋。輕寒迎節。江楓曉落。林葉初黃。登舟已積。殊足勞止。解維金關。定在何日。八區內侍。厭直御史之廬。九棘外府。且息官曹之務。應分竹南川。剖符千里。但黑水初旋。未申十千之飲。桂宮既啟。復乖雙闕之宴。文雅縱橫。即事分阻。清夜西園。眇然未剋。想征艫而結歎。望桂席而霑衿。若使弘農書疏。脫還鄴下。河南口占。儻歸鄉里。必遲青泥之封。且覯朱明之詩。白雲在天。蒼波無極。瞻之岐路。眷慨良深。愛護波潮。敬勗光彩。
  • 梁元帝與蕭挹書曰:闊別清顏。忽焉已久。未復音息。勞望情深。暑氣方隆。恆保清善。握蘭雲閣。解紱龍樓。允膺妙選。良為幸甚。想同僚多士。方駕連曹。雅步南宮。容與自玩。士衡已後。唯在茲日。惟昆與季。文藻相暉。二陸三張。豈獨擅美。比暇日無事。時復含毫。頗有賦詩。別當相簡。但衡巫峻極。漢水悠長。何時把袂。共披心腹。
  • 梁劉孝標答郭峙書曰:聞君子舊矣。但人非豕鹿。轉加蓬逝。波駭雨散。動間山川。故無由交羽觴。薦雜佩。睨浮雲以搔首。臨清風而浩歌。變燧迴星。亦云勞止。
  • 周王裒與周弘讓書曰:嗣宗窮途。楊朱岐路。征蓬長逝。流水不歸。南北殊方。炎涼異節。木皮春厚。桂樹冬榮。攝衛惟宜。動靜多豫。賢兄入關。敬承闊曲。猶依杜陵之水。尚保東陂之田。鏟跡幽蹊。銷聲穹谷。何其愉樂。幸甚幸甚。弟昔因多疾。亟覽九仙之方。晚涉世途。猶懷五岳之舉。頃年事遒盡。容髮衰謝。芸其黃矣。零落無時。還念生涯。繁憂總集。親(○周書四十一王裒傳作視。)陰愒日。類趙孟之徂年。負杖行吟。同劉琨之積慘。河陽北遊。空思鞏洛。灞陵南望。唯見長安。所貴書生之魂。還依舊里。射聲之鬼。無恨他鄉。浮雲在天。邈無由矣。會見之期。長無日矣。援筆攬紙。龍鍾橫集。
  • 陳周弘讓答王裒書曰:甚矣悲哉。此之為別也。雲飛泥沉。金鑠蘭滅。玉音不嗣。瑤華莫因。家兄至自鎬京。致來書於穹谷。故人之跡。有如對面。開題申紙。流臉霑膝。與弟分袂西陝。言反東區。雖保周陂。還依蔣徑。三荊離坼。二仲不歸。麋鹿為曹。更多悲緒。丹經在握。貧病莫諧。芝朮可求。聊因採掇。昔吾壯日。及弟富年。俱值邕熙。並歡衡泌。南風雅操。清觴妙曲。絃琴促坐。無乏夕晨。玉瀝金華。冀獲難老。不虞一旦。飜覆波瀾。吾已愒陰。弟非茂齒。禽尚之契。各在天涯。永念生平。難為胸臆。正當視陰數箭。排愁破涕。人生樂爾。憂戚何為。願愛玉體。珍金相。保期頤。享考黃髮。猶冀蒼雁赬鯉。時傳尺素。清風朗月。但寄相思。搦管操觚。聲淚俱咽。
  • 陳徐陵答尹義尚書曰:別離二國。雲雨十年。心想河陽。言銅爵而無遠。神遊漳水。與金鳳而俱飛。弟留連河北。義等周南。懷此殊才。實可傷歎。吾崦嵫既暮。容鬢凋然。風氣彌留。砭藥無損。追惟疇昔。共備行人。家國安危。賓禮升降。懸壺代哭。俱歷春冬。移管于箕。同茲辛苦。鳴蜩抱樹。亟見藏冰。歸雁銜蘆。多歷寒食。靖言念此。如何可忘。夫以擁腫之木。得免困(○文苑英華六百八十五作因。)於不才。觳觫之牛。自保由於無用。嗟余鄙陋。未有龔生。唯歎吾賢。不同蘧瑗爾。夫推溝拯溺。無切皇衷。逸翮飄鱗。見優機覽。所以降尺一之書。馳輶軒之使。心期與國。必遂還途。寧謂親鄰。更成難請。伊昔梁朝。共奉嘉聘。張茲大帛。處彼高閎。庭奏歌鍾。座延嬌眄。賓客之敘。方於階阼。田獵之禽。同於君膳。正以鄉關阻亂。致爾拘留。家國隆平。義應旋反。韓宣屢至。宰孔頻還。翻爾遲迴。豈云鄰睦。

  • 春秋潛潭巴曰:河水逆流。怨氣盛也。
  • 毛詩序曰: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 又曰:角弓。父兄刺幽王也。不親九族而好讒佞。骨肉相怨。故作是詩也。騂騂角弓。翩其反矣。兄弟婚姻。無胥遠矣。
  • 左傳曰: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 又曰:晉郤至獻楚捷于周。與單襄公語。驟稱其伐。單子語諸大夫曰:溫季其亡乎。位於七人之下。而求掩其上。怨之聚。亂之本也。多怨而階亂。何以在位。夏書曰: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將慎其細也。今而明之。其可乎。
  • 又曰:吳公子札來聘。請觀於周樂。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盛乎。
  • 又曰:子產云。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
  • 又曰:君子之言。信而有徵。故怨遠於身。小人之言。僭而無徵。故怨咎及之。
  • 論語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 又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 管子曰:凡禍亂之所生。生於怨咎。怨咎之所生。在於非理。故曰閑禍在除怨。
  • 楚辭曰:怨靈修(○原作循。據馮校本改。)之浩蕩。終不察夫民心。
  • 淮南子曰:和氏之璧。夏后之璜。揖讓而進之以合歡。夜以投人則為怨。時與不時也。
  • 琴操曰:王昭君者。齊國人也。顏色皎絜。聞於國中。獻於孝元帝。訖不幸納。積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曠。偽不飾其形容。元帝每歷後宮。疏略不過其處。後單于遣使者朝賀。元帝陳設倡樂。乃令後宮粧出。昭君怨恚日久。乃便循飾。善粧盛服。光暉而出。俱列坐。元帝謂使者曰:單于何所願樂。對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備。唯婦人醜陋。不如中國。乃令後宮欲至單于者起。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備在後宮。麤醜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誠願得行。帝大驚悔之。良久太息曰:朕已誤矣。遂以與之。昭君至單于。心思不樂。乃作怨曠思惟歌曰: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于苞桑。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升雲。遊倚曲房。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抑冗。不得頡頏。雖得餧食。心有徊徨。我獨伊何。改往變常。翩翩之鷰。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 續漢書曰:建武三十年三月。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禪泰山。詔書曰:百姓怨氣滿腹。吾誰欺。欺天乎。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 魏阮瑀詩曰:民生受天命。漂若河中塵。雖稱百齡壽。孰能應此身。猶獲嬰凶禍。流離恆苦辛。
  • 宋鮑昭行路難曰:君不見河邊草。冬時枯死春滿道。君不見城上日。今暝沒西山。明朝復更出。今我何時得自然。一滅永罷歸黃泉。人生苦多歡樂少。意氣敷腴在盛年。且願得志數相就。床頭恆有沽酒錢。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委皇天。
  • 又曰:寫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民生亦有命。安能行歎復坐愁。酌酒小自寬。舉杯斷絕歌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 齊謝朓玉階怨詩曰: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長夜縫羅衣。思君此何極。
  • 梁元帝送西歸內人詩曰:秋氣蒼茫結孟津。復送巫山薦枕神。昔時慊慊愁應去。今日勞勞長別人。
  • 梁豫章王蕭綜聽鐘鳴詩曰:歷歷聽鐘鳴。當知在帝城。西樹隱落月。東窗見曉星。霧露朏朏未分明。鳥啼啞啞已流聲。驚客思。動客情。客思鬱從橫。翩翩孤雁何所栖。依依別鶴半夜鳴。今歲行已暮。雨雪向凄凄。飛蓬旦夕起。楊柳尚飜低。氣鬱結。涕滂沱。愁思無所託。強作聽鍾歌。
  • 梁范雲登城怨詩曰:楚妃歌脩竹。漢女奏幽蘭。獨以閨中笑。豈知城上寒。
  • 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曰:應門寂已閉。非復後庭時。況在青春日。萋萋綠草滋。妾身似秋扇。君恩絕履綦。詎憶遊輕輦。從今賤妾辭。
  • 梁吳筠行路難曰:洞庭水上一株桐。經霜觸浪困嚴風。昔時抽心曜白日。今旦怨死黃沙中。洛陽名工見咨嗟。一嗟一剋作琵琶。白璧規心學明月。珊瑚映面作風花。帝王見賞不見忘。提攜把握登建章。掩抑摧藏張女彈。殷勤促柱楚明光。年年月月對君子。遙遙夜夜宿未央。未央婇女棄鳴箎。爭見拂拭生光儀。茱萸錦衣玉作匣。安念昔日枯樹枝。不學衡山南嶺桂。至今千載猶未知。
  • 又曰:青璅門外安石榴。連枝接葉夾御溝。金墉城西合歡樹。垂條照采拂鳳樓。遊俠少年游上路。傾心顛倒想戀慕。摩頂至足買片言。開胸瀝膽取一顧。自言家在趙邯鄲。翩翩舌杪復劍端。青驪白駮的盧馬。金羈綠控紫絲鞶。躞蹀橫行不肯進。夜夜汗血至長安。長安城中諸貴臣。爭貴儒者席上珍。復聞梁王好學問。輕棄劍客如埃塵。吾丘壽王始得意。司馬相如適被申。大才大辯尚如此。何況我輩輕薄人。
  • 又曰:君不見西陵田。從橫十字成陌阡。君不見東郊道。荒涼蕪沒起寒煙。盡是昔日帝王處。歌姬舞女達天曙。今日翩妍少年子。不知華盛落前去。吐心吐意許他人。今旦迴惑生猶豫。山中桂樹自有枝。心中方寸自相知。何言歲月忽若馳。君之情意與我離。還君玳瑁金雀釵。不忍見此便心危。
  • 又曰:君不見長安客舍門。娼家少女名桃根。貧窮夜紡無燈燭。何言一朝奉至尊。至尊離宮百餘處。千門萬戶不知曙。唯聞啞啞城上烏。玉蘭金井牽轆轤。丹梁翠柱飛流蘇。香薪桂火炊彫眾。當年翻覆無常定。薄命為女必已麤。
  • 梁孔翁歸班婕妤怨詩曰:長門與長信。日暮九重空。雷聲聽隱隱。車響絕籠籠。恩光隨妙舞。團扇逐秋風。鉛華誰不見。人意自難同。
  • 梁何思澄班婕妤詩曰:寂寂長信晚。雀聲愁洞房。蜘蛛網高閣。駮蘚被長廊。虛殿簾帷靜。閑階花橤香。愁愁視日暮。還復守空床。
  • 梁施榮泰王昭君詩曰:垂羅下椒閣。舉袖拂胡塵。即即撫心歎。蛾眉誤殺人。
  • 梁徐悱妻劉氏班婕妤怨詩曰:日沒應門閉。愁思百端生。況復昭陽近。風傳歌吹聲。寵移真不恨。讒枉太無情。祗言爭分理。非妒舞腰輕。
  • 梁王叔英妻劉氏王昭君怨詩曰:一生竟何定。萬事良難保。丹青失應圖。匣玉成秋草。相接辭關淚。至今猶未燥。漢使汝南還。慇懃為人道。
  • 梁范靖妻沈氏昭君歎詩曰:早信丹青巧。重賂洛陽師。千金畫雲鬢。百萬寫娥眉。
  • 陳陰鏗班婕妤詩曰:柏梁新寵盛。長信昔恩傾。誰謂詩書巧。飜為歌舞輕。花月分窗進。苔草共階生。憶淚衫前滿。單眠夢裏驚。可惜逢秋扇。何用合歡名。
  • 陳明昭(○樂府詩集二十九作陳昭。按晉諱昭作明。當是陳昭沿舊稱作明君辭。後人誤倒。)君辭曰:跨鞍今永訣。垂涕別親賓。漢地隨行盡。胡關逐望新。郊河壅塞霧。隴日闇沙塵。唯有孤明月。猶能遠送人。
  • 漢董仲舒士不遇賦曰:嗚呼嗟乎。遐哉邈矣。時來曷遲。去之速矣。屈意從人。悲吾族矣。正身俟時。將就木矣。心之憂兮。不期祿矣。遑遑匪寧。祗增辱矣。努力觸藩。徒摧角矣。不出戶庭。庶無過矣。重曰:生不丁三代之盛隆兮。而丁三季之末俗。末俗以辯詐而期通。貞士以耿介而自束。雖日三省於吾身。繇懷進退之唯谷。彼寔繁之有徒。指貞白以為墨。目信嫮而言眇。口信辯而言訥。鬼神不能正人事之變戾。聖賢亦不能開愚夫之違惑。出門則不可與偕同。藏器又蚩其不容。退洗心而內訟。固亦未知其所從。觀上世之清暉。廉士煢煢而靡歸。殷湯有卞隨與務光。周武有伯夷與叔齊。孰若反身於素業。莫隨世俗而輪轉。雖矯情而獲百利。不如復心而歸一善。
  • 漢司馬遷悲士不遇賦曰: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顧影而獨存。恆克己而復禮。懼志行而無聞。諒才韙而世戾。將逮死而長勤。雖有行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陳。何窮達之易惑。信美惡之難分。時悠悠而蕩蕩。將遂屈而不伸。使公於公者。彼我同兮。私於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闊兮。人理顯然。相傾奪兮。好生惡死。才之鄙也。好貴夷賤。哲之亂也。炤炤洞達。胸中豁也。昏昏罔覺。內生毒也。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選。沒世無聞。古人惟恥。朝聞夕死。孰云其否。逆順還周。乍沒乍起。無造福先。無觸禍始。委之自然。終歸一矣。
  • 漢司馬相如陳皇后長門賦曰:願賜問而同進兮。得尚君之玉音。奉虛言而望誠兮。期城南之離宮。循薄具而自設兮。君不肯而幸臨。浮雲鬱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晝陰。雷隱隱而響起兮。聲象君之車音。刻木蘭以為榱兮。飾文杏以為梁。日黃昏而望絕兮。悵獨託於空堂。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於洞房。援雅琴以變調兮。奏愁思之不可長。案流徵以卻轉兮。聲窈妙而復揚。摶芬若以為枕兮。席荃蘭而茞香。忽寢寐而夢想兮。魂若君之在傍。
  • 班婕妤自傷賦曰:承祖考之遺德。荷性命之淑靈。登薄軀於宮闈。充下陳於後庭。蒙聖皇之渥惠。當日月之盛明。揚光烈之翕赫。奉隆寵於增城。既遇幸於非位。竊庶幾乎嘉時。陳女圖而鏡鑑。顧女史而問詩。歷年歲而悼懼。閔蕃華之不滋。白日忽以移光。遂暗漠以昧幽。猶被覆載之厚德。不廢捐於罪尤。奉供養于東宮。託長信之末流。重曰:潛玄宮兮幽以清。應門閉兮禁闈扃。華殿塵兮玉階苔。中庭萋兮綠草生。神眇眇兮密靜處。君不御兮誰為榮。俯視兮丹墀。思君兮履綦。仰視兮雲屋。雙涕兮橫流。顧左右兮和顏。酌羽觴兮銷憂。惟人生兮一世。忽一過兮若浮。
  • 魏丁廙蔡伯喈女賦曰:伊太宗之令女。稟神惠之自然。在華年之二八。披鄧林之曜鮮。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話言。參過庭之明訓。才朗悟而通玄。當三春之嘉月。時將歸於所天。曳丹羅之輕裳。戴金翠之華鈿。美榮曜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於餘年。何大願之不遂。飄微軀於逆邊。行悠悠於日遠。入穹谷之寒山。慚柏舟於千祀。負冤魂於黃泉。我羈虜其如昨。經春秋之十二。忍胡顏之重恥。恐終風之我萃。詠芳草於萬里。想音塵之髣彿。祈精爽於交夢。終寂寞而不至。哀我生之何辜。為神靈之所棄。仰蕣華其已落。臨桑榆之歔欷。入穹廬之祕館。亟踰時而經節。歎殊類之非匹。傷我躬之無悅。脩膚體以深。(○句有脫文。)念蘭澤之空設。佇美目於胡忌。向凱風而泣血。
  • 梁江淹恨賦曰: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於是僕本恨人。心驚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若乃趙王既虜。遷於房陵。薄心動念。昧旦晨興。別豔姬與美女。喪金輿及玉乘。置酒欲飲。悲來填膺。千秋萬歲。為怨難勝。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劍擊柱。弔影慚魂。若夫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搖風忽起。白日西匿。隴雁少飛。岱雲寡色。望君皇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至如敬通見抵。罷歸田里。閉關卻掃。塞門不仕。左對孺人。右顧稚子。脫略公卿。跌宕文史。齎志沒地。長懷無已。若夫中散下獄。神氣激揚。濁醪夕引。素琴晨張。秋日蕭索。浮雲無光。鬱青霞之奇志。入脩夜之不暘。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遷客海上。流戍隴陰。此人但聞悲風汩起。泣下霑衿。亦復含酸茹怨。銷落湮沉。若乃騎疊跡。車屯軌。黃塵匝地。歌吹四起。無不煙斷火絕。閉骨泉裏。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管盡。琴瑟滅兮丘隴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 毛詩曰:無言不詶。
  • 又。周公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鴞焉。
  • 又。吉甫作頌。其詩孔碩。其風肆好。以贈申伯。
  • 晏子曰:曾子將行。晏子送之曰:君子贈人以軒。不如贈人以言。
  • 史記曰:孔子適周。見老子。辭去。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者送人以言。吾竊仁者之號。請送子以言。
  • 孫卿子曰: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勸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聽人以言。樂於鍾鼓琴瑟。
  • 莊子曰: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遠則必忠之以言。
  • 韓子曰:鄭人有遺燕相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而過書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國受書而悅之曰:舉燭者。高明也。舉賢任之。司(○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作國。)以治。
  • 穆天子傳曰:穆王饗西王母于瑤池之上。上賦詩往來。辭義可觀。
  • 漢書曰: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常揖讓之時。必稱詩以喻其志。
  • 又曰:陳遵為河南太守。既至官。常遣從使西。召善書吏十人於前。治私書。謝京師親故。遵憑几。占書數百封。親疏各有意。
  • 文士傳曰:桓驎伯父烏(○太平御覽三百八十五作焉。此訛。)官至太尉。驎年十二。在座。焉告客曰:吾此弟子。知有異才。殊能作詩賦。各(○據御覽。當作客。)乃為詩曰:甘羅十二。楊烏九齡。昔有二子。今則桓生。驎即應聲答曰:邈矣甘羅。超等絕倫。伊彼楊烏。命世稱賢。嗟予憃弱。殊才偉年。仰慚二子。俯媿過言。
  • 漢雜事曰:高彪謁馬融。辭疾不見。彪覆刺與書曰:聞高風為日久矣。故不待介者。造君子之門。冀一見龍光。敘腹心之願。不圖辭之以疾。昔者周公兄父文武。九命作伯。以君華夏。猶握沐吐餐。以接白屋之士。天下歸德。歷載邈矣。今君不能相見。宜哉。融省書大慚。遣人辭謝追請。徑去不還。
  • 先賢行狀曰:杜安入太學。時號曰神童。時貴戚慕安高行。多有與書者。不輒發。以慮後患。常鑿壁藏書。當時皆嘉其慮遠。
  • 會稽典錄曰:陳業少特操。沛國桓儼。當世英俊。避地會稽。聞業高節。欲與相見。終不獲。後儼浮海南入交州。臨去。遺書與業曰:不因行李。以係陰山白樓。曰:從容養高。動靜履直。季世多艱。爰適樂土。聞高風飢渴語言。知乃深隱邈然。終時求仁。斯得勤而無憾。齊蹤古賢。何其優哉。
  • 蜀志曰:馬良使吳。良謂諸葛亮曰:今銜國命。協睦二家。幸為良介於孫將軍。亮曰:君試自為文。良即為草曰:寡君遣掾馬良。通聘繼好。以紹昆吾豕韋之勳。其人吉士。荊楚之令。鮮於造次之華。而有克終之美。願降心有納。以慰將命。權大悅之。
  • 文章敘錄曰:杜摯與毌丘儉鄉里相親。故為詩與儉。求仙人藥一丸。欲以感切儉。求助也。
  • 荀氏家傳曰:荀勗。蜀平之後。遣使通吳。司馬文王。用公所作書與孫皓。皓報命和親。王謂公曰:君前作書。使吳思順。勝十萬之眾也。
  • 楚辭曰:結微情以陳詞兮。矯以遺夫美人。
  • 後漢蔡邕答對元式詩曰:伊余有行。爰戾茲邦。先進博學。同類率從。濟濟群彥。如雲如龍。君子博文。貽我德音。辭之集矣。穆如清風。
  • 又答卜元嗣詩曰:斌斌碩人。貽我以文。辱此休辭。非余所希。敢不酬答。賦誦以歸。
  • 魏王粲贈蔡子篤詩曰:悠悠世路。亂離多阻。濟岱江衡。邈焉異處。風流雲散。一別如雨。
  • 魏徐幹答劉楨詩曰:與子別無幾。所經未一旬。我思一何篤。其愁如三春。雖路在咫尺。難涉如九關。陶陶朱夏別。草木昌且繁。
  • 魏應瑒報趙淑麗詩曰:朝雲不歸。久結成陰。離群猶宿。永思長吟。有鳥孤栖。哀鳴北林。嗟我懷矣。感物傷心。
  • 魏繁欽贈梅公明詩曰:瞻我北園。有條者桑。遘此春景。既茂且長。氤氳吐葉。柔潤有光。黃條蔓衍。青鳥來翔。日月其邁。時不可忘。公子瞻旃。勳名乃彰。
  • 魏程曉贈傅休弈詩曰:煢煢獨夫。寂寂靜處。酒不盈觴。肴不掩俎。厥客伊何。許由巢父。厥醴伊何。玄酒瓠脯。
  • 又贈傅休弈詩曰:三光飛景。玉衡代邁。龍集甲子。四時成歲。權輿授代。徐陳蕩穢。元服初嘉。萬福咸會。赫赫應門。嚴嚴朱闕。群后傷傷。(○明本作摥摥。)庭燎皙皙。
  • 魏邯鄲淳答贈詩曰:我受上命。來隨臨菑。與君子處。曾未盈期。見召本朝。駕言趣期。群子重離。首命于時。餞我路隅。贈我嘉辭。既受德音。敢不答之。余惟薄德。既局且鄙。見養賢侯。於今四祀。既庇西伯。永誓沒齒。今也被命。我在不俟。瞻戀我侯。又慕君子。行道遲遲。體逝情止。豈無好爵。懼不我與。聖主受命。千載一遇。攀龍附鳳。必在初舉。行矣去矣。別易會難。自強不息。人誰獲安。願子大夫。勉匱成山。天休方至。萬福爾臻。
  • 晉張華答何劭詩曰:良朋貽新詩。示我以遊娛。穆如灑清風。煥若春華敷。自昔同寮寀。於今比園墟。衰夕近辱殆。庶幾並懸輿。散髮重陰下。把杖臨清渠。屬耳聽鳴禽。流目玩儵魚。從容養餘日。取樂於桑榆。
  • 又詩曰:駕言歸外庭。放志永棲遲。相伴步園疇。春草鬱鬱滋。榮觀雖盈目。親友莫與偕。悟物增隆思。結戀慕同儕。援翰屬新詩。永歎有餘懷。
  • 又贈摯仲治詩曰:君子有逸志。棲遲於一丘。仰蔭高林茂。俯臨淥水流。恬淡養玄虛。況精研聖猷。
  • 何劭贈張華詩曰:四時更代謝。萬物迭卷舒。暮春忽復來。和風與節俱。俯臨清泉涌。仰觀嘉木敷。在昔同班司。今者並園墟。私願階黃髮。逍遙樂琴書。舉爵茂陰下。攜手共躊躇。奚用遺形骸。忘筌在得魚。
  • 晉潘岳為賈謐贈陸機詩曰:神農更生。軒轅承紀。畫野離彊。爰封眾子。夏殷既襲。宗周繫祀。綿綿瓜瓞。六國互峙。彊秦兼并。吞滅四隅。子嬰面櫬。漢祖應符。靈獻微弱。在涅則渝。三雄鼎足。孫啟南吳。南吳伊何。僭號稱王。大晉統天。仁風遐揚。偽孫銜璧。奉土歸疆。婉婉長離。陵江而翔。長離云誰。咨余陸生。鶴鳴九皋。猶載厥聲。況乃海隅。播名上京。爰應旌招。撫翼紫庭。蕃岳作鎮。輔我京室。旋及桑梓。帝弟作弼。式云國官。清塗攸失。吾子洗然。恬淡自逸。廊廟惟清。俊乂是延。擢應嘉舉。自國而遷。齊轡群龍。光贊納言。優遊省闥。珥筆華軒。昔余與子。繾綣同朝。脩日朗月。攜手逍遙。自我離群。二周于今。雖簡其面。分著情深。子其超矣。實慰我心。發言為詩。望俟好音。欲崇其高。必重其曾。在南稱甘。度北則橙。崇子鋒穎。不騫不崩。
  • 晉陸機答賈謐詩曰:先天創物。景命是膺。降及群后。迭毀迭興。邈矣終古。崇替有徵。在漢之季。皇綱幅裂。雄臣騰騖。義夫赴節。釋位揮戈。言謀王室。王室之亂。靡邦不泯。如彼墜景。曾不可振。乃眷三哲。俾乂斯民。啟土綏難。改物承天。天厭霸德。皇祚告釁。獄訟違魏。謳歌逼晉。陳留歸蕃。我皇登禪。庸崏稽顙。三江改獻。惟公太宰。光翼二祖。誕育洪冑。纂戎于魯。昔我逮茲。時惟下僚。及子棲遲。同林異條。年殊志密。服舛義禂。遊跨三春。情固二秋。祗承皇命。出納無違。往踐蕃朝。來步紫微。升降祕閣。我服載暉。孰云匪懼。仰肅明威。分索則易。攜手實難。念昔良遊。茲焉永歎。公之云感。貽此音翰。蔚彼高藻。如玉如蘭。民之胥好。指狂厲聖。儀形在昔。爭聞子命。
  • 又答潘尼詩曰:於穆同心。如瓊如琳。我東日徂。來餞其琛。彼美潘生。實綜我心。探子玉懷。疇爾惠音。
  • 又贈馮文羆詩曰:嗟我人斯。戢翼江潭。有命集上。翻飛自南。出彼幽谷。及爾同林。雙情交映。遺物識心。
  • 又贈潘尼詩曰:水會於海。雲翔于天。道之所混。孰後孰先。及子雖殊。同升太玄。舍彼玄冕。襲此雲冠。遺情市朝。永志丘園。靜猶幽谷。動若揮蘭。
  • 又贈從兄車騎詩曰:孤獸思故藪。離鳥悲舊林。翩翩遊宦子。辛苦難為心。髣彿谷水陽。婉孌崑山陰。營魄懷茲土。精爽若飛沉。
  • 又贈波丘令馮文羆詩曰:夙駕出東城。送子臨江曲。密席接同志。羽觴飛酃淥。登樓望峻陂。時逝一何速。
  • 又贈紀士詩曰:瓊瑰俟豐價。窈窕不自鬻。有美蛾眉子。惠音清且淑。修嫮協姝麗。華顏婉如玉。
  • 又贈顧彥先詩曰:清夜不能寐。悲風入我軒。立影對孤軀。哀聲應苦言。
  • 晉傅玄答程曉詩曰:弈弈兩儀。昭昭太陽。四氣代升。三朝受祥。濟濟群后。峨峨聖皇。元服肇御。配天垂光。伊周作弼。王室惟康。顒顒兆民。蠢蠢戎羶。率土充庭。萬國奉蕃。皇澤雲行。神化風宣。六合咸熙。遐邇同歡。赫赫明明。天人合和。下罔遺滯。焦朽斯華。矧我良朋。如玉之嘉。穆穆雝雝。興頌作歌。
  • 又答程曉詩曰:羲和運玉衡。招搖賦朔旬。嘉慶形三朝。美德揚初春。聖主加元服。萬國望威神。伊周敷玄化。並世霑天人。洪涯歌山岫。許由嗟水濱。
  • 又傅咸贈褚武良詩曰:爰暨于褚。惟晉之禎。肇振鳳翼。羽儀上京。聿作喉舌。納言紫庭。光贊帝道。敷皇之明。方任之重。實在江揚。乃授旄鉞。宣曜威靈。悠悠遐邁。東夏于征。
  • 又贈建平太守李叔龍詩曰:弘道興化。實在良守。悠悠建平。皇澤未流。朝選於眾。乃子之授。南荊注望。心乎克副。
  • 又贈太尉司馬虞顯機詩曰:帝崇元淑。妙選其屬。命子是佐。增袞之縟。
  • 又贈崔伏二郎詩曰:英妙之選。二生之授。顒顒兩城。歡德之茂。君子所居。九夷非陋。無狹百里。而不垂覆。人之好我。贈我清詩。示我周行。心與道期。誠發自忠。義形於辭。古人辭讜。豈不爾思。
  • 又與尚書同僚詩曰:非望之寵。謬加于己。猥授非據。奄司萬里。煌煌朱軒。服驥參騄。曄曄初延。肅肅臣僕。暉光顯赫。眾目所屬。斯之弗稱。匪榮伊辱。質弱尚甫。受任鷹揚。德非樊仲。王命是將。百城或違。無能有匡。一州之矜。將弛其綱。得意忘言。言在意後。夫惟神交。可以長久。我心之孚。有盈于缶。與子階(○疑當作偕。)老。豈曰執手。出司萬里。牧彼朔濱。服冕乘軒。六轡既均。威風先邁。百城肅震。
  • 又答潘尼詩并序曰:司州秀才潘正叔。識通才高。以文學溫雅為博士。余性直而處清論褒貶之任。作詩以見規。雖褒飾之舉。非所敢聞。而斐粲之辭。良可樂也。答之雖不足以相詶報。所盍各言志也。詩曰:貽我妙文。繁春之榮。匪榮斯尚。乃新其聲。吉甫作頌。有馥其馨。寔由樊仲。其德克明。授此瓦礫。廁彼瑤瓊。貺非其喻。聞寵若驚。
  • 又答欒弘詩并序曰:安樂令欒弘。太傅鉅平侯羊公辟。未就而公薨。後應司州之命。舉秀才。博文通濟之士。余失和於府。當換為護軍司馬。賦詩見贈。答之云爾。鉅平作宰。是貴是欽。弓旌仍招。嘉命胥尋。鸞鳳養儀。戢翼幽林。未附雅調。以和韶音。鉅平遐逝。厲志彌深。肅肅京司。清風裁邁。乃延群彥。龍集鳳會。亦既斯降。萬里有賴。聲發響應。好結傾蓋。
  • 晉潘尼答傅咸詩序曰:司徒左長史傅長虞。會定九品。左長史宜得其才。屈為此職。此職執天下清議。宰割百國。而長虞性直而行。或有不堪。余與之親。作詩以規焉。悠悠群吏。非子不整。嗷嗷眾議。非子不靖。忽荷略紐。握綱提領。矯矯貞臣。惟國之屏。
  • 又贈吳王郎中令陸士衡詩曰:東南之美。曩惟延州。顯允陸生。於今斯疇。振鱗南海。濯翼洪流。婆娑翰林。容與墳丘。玉以瑜潤。隨以光融。乃漸上京。乃儀儲宮。玩爾清藻。味爾芳風。泳之彌廣。揖之彌沖。崑山何有。有瑤有珉。及爾同僚。具惟近臣。予涉素秋。子登青春。媿無老成。廁彼日新。祁祁大邦。惟桑與梓。穆穆伊人。南國之紀。帝曰爾諧。惟王卿士。俯僂從命。奚恤奚喜。
  • 又答陸士衡詩曰:顧茲蓬蔚。廁根蘭陂。膏澤雖均。華不足披。逮春不茂。未秋先萎。子濯鱗翼。我挫羽儀。願言難常。載今載離。昔遊禁闥。祗畏夕惕。今放丘園。縱心夷易。口詠新詩。目玩文跡。予志耕圃。爾勤王役。慚無琬琰。以詶尺璧。
  • 又贈隴西太守張仲治詩曰:二八由唐顯。周以多士隆。群靈感韶運。理翮應翔風。張生拔幽華。蘋蘩登二宮。未幾振朱錦。剖符撫西戎。及子仍同僚。贈言貽爾躬。威刑有時用。唯德可念終。
  • 又贈劉佐詩曰:要言將誰苦。聊以貽友生。念我二三賢。規我無隱情。
  • 又送大將軍掾盧晏詩曰:贈物雖陋薄。識意在忘言。瓊琚尚交好。桃李貴往還。蕭艾苟見納。貽我以芳蘭。
  • 又贈汲郡太守李茂彥詩曰:離索何惆悵。後會未可希。河朔貴相忘。歧路安足悲。
  • 又贈長安令劉正伯詩曰:遊鸞憑太虛。騰鱗託浮霄。過蒙嘉時會。假翼陵扶搖。疲憊充時乏。及余再同寮。並跡侍儲宮。攜手登皇朝。劉侯撫西都。邁績參豹喬。德厚化必深。政明姦自消。萬尋由積匱。千里一步超。爾其騁逸軌。遠塗固可要。
  • 又答楊士安詩曰:逝將辭儲宮。栖遲集南畿。不悞百里賤。徒惜年志衰。躊躇顧城闕。怨戀慕端闈。俊德貽妙詩。敷藻發清徽。媿彼褒崇過。感此歧路悲。
  • 又贈榮陽太守吳子仲詩曰:大晉盛得人。儲宮畜髦士。吳侯降高質。剖符授千里。垂覆豈他鄉。迴光臨桑梓。寮類感歧路。黎庶思知恥。老氏喻小鱗。曹參寄獄市。無謂弊邑陋。覆簣由茲起。
  • 晉張載贈虞顯度詩曰:疇昔協蘭房。繾綣在華年。嘉好結平素。分著寮友前。謂得終遐日。綢繆永周旋。吾子遭不造。遘閔丁憂艱。俾我失良朋。誰與吐話言。一日為三秋。歲況乃三年。離居一何闊。結思如迴川。
  • 晉石崇贈棗腆詩曰:久官無成績。栖遲於徐方。寂寂守空城。悠悠思故鄉。恂恂二三賢。身遠屈龍光。攜手沂泗閒。遂登舞雩堂。文藻譬春華。談話由蘭芳。消憂以觴醴。娛耳以名娼。博弈逞妙思。弓矢威邊疆。
  • 晉司馬彪贈山濤詩曰:苕苕椅梧樹。寄生於南岳。上陵青雲霓。下臨千仞谷。處身自孤危。於何託余足。晉曹攄贈石崇詩曰:涓涓谷中泉。鬱鬱巖下林。泄泄群翟飛。咬咬春鳥吟。野次何索漠。薄暮愁人心。三軍望衡蓋。歎息有餘音。臨肴忘肉味。對酒不能斟。人言重別離。斯情效於今。
  • 晉劉琨贈盧諶詩曰:時光不我與。去乎若雲浮。朱實隕勁風。繁英落素秋。狹路傾華蓋。駭駟摧雙輈。何意百鍊剛。化為繞指柔。
  • 又重贈劉琨詩(○按本詩系劉琨下。則題不當云重贈劉琨。疑當作重贈盧諶。此有訛誤。馮惟訥晉詩紀逕改作盧諶詩。然按詩義。乃劉答盧詩。疑非。)曰:璧由識真顯。龍因慶雲翔。茨棘非所憩。翰飛遊高岡。余音非九韶。何以儀鳳皇。新城非芝圃。曷由殖蘭芳。
  • 晉盧諶答劉琨詩曰:隨寶產漢濱。摛此夜光真。不待卞和顯。自為命世珍。
  • 晉棗腆贈石季倫詩曰:深蒙君子眷。雅顧出群俗。受寶取諸懷。所贈非珠玉。凡我二三子。執手攜玉腕。嘉言從所好。企予結雲漢。望風整輕翮。因虛舉雙翰。朝遊清渠側。日夕登高館。
  • 又答石崇詩曰:昔我不造。備嘗顛沛。后土傾基。皇天隕蓋。少懷蒙昧。長無耿介。遺訓莫聞。出入靡賴。我舅敷命。于彼徐方。載詠陟岵。言念渭陽。乃泝洪流。汎身餘艎。宵寢晨逝。曷路之長。亦既至止。願言以寫。爰有石侯。作鎮東夏。寬以撫戎。從容柔雅。我聞有言。居安思危。位極則遷。勢至必移。上德無欲。貴道不為。妙識先覺。通夢皇羲。竊睹堂奧。欽蹈明規。
  • 晉摯虞答杜育詩曰:越有杜生。既文且哲。龍躍穎豫。有聲彰澈。賴茲三益。如瓊如切。好以義結。友以文會。豈伊在高。分定傾蓋。其人如玉。美彼生芻。鍾鼓匪樂。安用百壺。老夫灌灌。離群索居。懷戀結好。心焉恨如。
  • 晉歐陽建答棗腆詩曰:於鑠我舅。明德塞違。俾扞東藩。在徐之邳。載播其惠。載揚其威。濟寬以猛。方夏以綏。光啟先業。增曜重暉。咨余沖人。艱苦攸離。過庭無聞。頑固匪移。寔賴茲誨。導之軌儀。仰遵嘉訓。俯蹈明規。如葛斯蔓。如樛斯垂。我遘君子。仰之彌高。巖巖其高。即之惟溫。居盈思沖。在貴忘尊。縱酒嘉讌。自明及昏。無幽不妍。靡奧不論。人樂其量。士感其敦。
  • 晉石崇答棗腆詩曰:言念將別。睹物傷情。贈爾話言。要在遺名。唯此遺名。可以全生。
  • 晉。杜育贈摯仲治詩曰:之子于歸。言秣其駒。矧乃斯人。乃邁乃徂。雖非顯甫。餞彼百壺。雖非張仲。將膾河魚。人亦有言。貴在同音。雖曰翻飛。曾未異林。顧戀同枝。增其慨心。望爾不遐。無金玉音。
  • 晉棗據答阮德猷詩曰:有朋顧之。貽我良箴。玩之無斁。終詠斯音。燕鼎在舟。雖重不沉。庶憑嘉謨。高跡可尋。
  • 宋顏延之贈王太常僧達詩曰:玉水記方流。琁源載圓折。蓄寶每希聲。雖祕猶彰澈。聆龍ꊻ九州。聞鳳窺丹穴。歷聽豈多士。唯然覯時哲。舒文廣國華。敷言遠朝烈。德煇灼邦茂。芳風被鄉耋。側同幽人居。郊扉常晝閉。林閭時晏開。亟迴長者轍。庭昏見野陰。山明望松雪。靜惟浹群化。徂生入窮節。豫往誠歡聚。悲來非樂闋。屬美謝繁翰。遙懷具短札。
  • 又直東宮答鄭尚書道子詩曰:皇居體寰極。設險協天功。兩闈阻通軌。對禁阻(○文選二十六作限。)清風。
  • 宋鮑昭贈顧墨曹詩曰:昏明易遠。離會難揆。雲撤泉分。西艫東軌。
  • 宋鮑令暉題書寄行人詩曰:自君之出矣。臨軒不解顏。砧杵夜不發。高門晝恆關。帳中流熠燿。庭前華紫蘭。物枯識節異。鴻來知客寒。
  • 又寄行人詩曰:桂吐兩三枝。蘭開四五葉。是時君不歸。春風徒笑妾。
  • 齊王儉贈徐孝嗣詩曰:婉婉遊龍。載遊載東。靡靡行雲。並躍齊蹤。無類不感。有來斯雍。之子云邁。嗟我莫從。歲云暮止。述職戒行。崇蘭罷秀。孤松獨貞。悲風宵遠。乘雁晨征。撫物遐想。念別書情。
  • 齊徐孝嗣答王儉詩曰:書帷停月。琴袖承飆。結芳幽谷。解珮明椒。去德滋永。懷德滋深。行雲傳想。歸鴻寄音。
  • 又齊王融贈族叔衛軍詩曰:台曜澄華。鉉岳裁峻。經天為象。麗地作鎮。不器其德。有匪斯文。質起瑚璉。才逸卿雲。搖筆泉瀉。動詠霙紛。德馨伊何。如蘭之宣。貞筠抽箭。潤璧懷山。六樂畢該。五禮備貫。七訓是敷。三英有粲。惟旦惟公。惟公惟旦。
  • 齊謝朓夜發新林至京邑詩。贈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望關山近。終知返路長。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引領望京邑。宮雉正相望。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驅車鼎門外。思見昭丘陽。池暉不可接。何況隔兩鄉。風煙有鳥路。江漢限無梁。常恐鷹隼擊。時菊委嚴霜。寄言罻羅者。寥廓已高翔。
  • 又在郡呈沈尚書詩曰:淮陽股肱守。高臥猶在茲。況復南山曲。何異幽棲時。高閤常晝掩。荒階少諍詞。珍簟清夏室。輕扇動涼颸。夏李沉朱實。秋藕折輕絲。良辰竟何許。夙昔夢佳期。坐嘯徒可積。為邦歲已期。
  • 齊陸厥奉答內兄顧希叔詩曰:平原十日飲。中散千里遊。渤海方流滯。宜城誰獻詶。屏居南山下。臨此歲方秋。惜哉時不與。日暮無輕舟。
  • 梁簡文帝贈張纘詩曰:儀表咸推挹。牆仞難窺踐。既富垂帷學。復折波濤辯。綺思曖霞飛。清文煥飆轉。宋旗赫容與。彫棨紛曜煜。波搖白鱧舟。風動蒼鷹舳。九嶷勢參差。江天相蔽虧。三春澧浦葉。九月洞庭枝。洞庭枝褭娜。澧浦葉參差。芬芳與搖落。俱應傷別離。
  • 梁沈約詶謝宣城朓詩曰:王喬飛鳧。東方金馬門。從宦非宦侶。避世非避諠。揆予發皇鑒。短羽屢飛翻。晨趨朝建禮。晚沐臥郊園。賓至下塵榻。憂來命綠樽。昔賢侔時雨。今守馥蘭蓀。神交疲夢寐。路遠隔思存。
  • 又詶孔逷通直懷蓬居詩曰:閶闔既洞啟。龍樓亦高闢。兩宮集鸞步。二闥引通籍。伊邇事清塗。紛吾供賤役。
  • 梁任昉答劉孝綽詩曰:閱水既成瀾。藏舟遂移壑。彼美洛陽子。投我懷秋作。久敬類誠言。吹噓似嘲謔。兼稱夏雲盡。復陳秋樹索。詎慰耋嗟人。徒深老夫託。
  • 梁范雲贈沈左衛詩曰:伊昔霑嘉惠。出入承明宮。遊息萬年下。經過九龍中。越鳥憎北樹。胡馬畏南風。願言反漁蓨。津梁肯見通。
  • 梁劉孝綽答張左西詩曰:相思如三月。相望非兩宮。持此連枝樹。暫作背飛鴻。若人惠思我。摛藻蔚彫蟲。仙掌方晞露。靈烏正轉風。方假排虛翮。相與北山藂。
  • 又贈任中丞詩曰:步出金華省。遙望承明廬。壯哉宛洛地。佳麗實皇居。虹蜺拖飛閣。蘭芷覆清渠。白雲夏峰盡。青槐秋葉疏。但願長閑暇。酌醴焚枯魚。
  • 梁王僧孺贈顧倉曹詩。洛陽十二門。樓闕似西崑。曖曖罘罳下。想望隔畫垣。畫垣向阿閣。栖鳳復栖鴛。五曹均趍奏。六尚等便煩。朝爐何馥馥。夜錦有餘溫。日中驅上駟。驤首遍京宛。晨趍魏公子。夕宿韓王孫。夙昔今何在。生平棄不論。譬如卷葹草。心謝葉空存。誰復三承ꦎ。獨念九飛魂。又秋日愁居答孔主簿詩曰:首夏雲物善。盡暑旦猶清。日華隨水汎。樹影逐風輕。依簾野馬合。當戶昔耶生。物我一無際。人鳥不相驚。儻遇北山北。聊訪法喬卿。
  • 又寄何記室詩曰:思君不得見。望望獨長嗟。夜風入寒水。曉露拂秋花。何由假日御。暫得寄風車。
  • 梁王筠寓直中庶坊贈蕭洗馬詩曰:龍樓實九重。薄寒起殊早。玉階泣清露。銅池結秋潦。霜被守宮槐。風驚護門草。之子擅文華。縱橫富辭藻。舒錦慚光麗。握珠謝奇寶。媿予非工文。何用披懷抱。
  • 又東陽還經嚴陵瀨贈蕭大夫詩曰:子陵徇高尚。超然獨長往。釣石宛如新。故態依可想。
  • 梁裴子野答張貞成皋詩曰:匈奴時未滅。連年被甲兵。明君思將帥。方聽鼓鞞聲。吾生姿逸翮。撫劍起徂征。非徒慕辛李。聊欲逞良平。出車既方軌。絕幕且橫行。豈伊長纓繫。行見黃河清。雖令懦夫勇。念別猶有情。感子盈編贈。握玩以為榮。改予振旅凱。含毫備勒銘。梁蕭子雲贈海法師還甑山詩曰:直心好丘壑。偏悅幽棲人。忽聞甑山旅。萬里自相親。泬寥晚霖霽。重疊晴雲新。秋至蟬鳴柳。風高露起塵。動予憶山思。惆悵惜荷巾。
  • 又寒夜直坊憶袁三公詩曰:滴滴雨鳴階。愔愔茲夜靜。風落宣猷樹。寒凋承光屏。高帷獨曉垂。華燭夜空冷。所思不相見。方知寒漏永。
  • 又東郊望春詶王建安俊晚遊詩曰:金塘綠泉滿。上園梨橤落。蛺蝶戀殘花。黃鸚對妖萼。芳菲滿郊甸。惠氣生蘭薄。子家冠蓋里。我館幽棲郭。綠楊垂長溪。便橋限清洛。相去能幾許。一水終疏索。
  • 梁柳惲贈吳筠詩曰:寒雲晦滄洲。奔潮溢南浦。相思白露亭。永望秋風渚。心知別路長。誰謂若燕楚。關候日遼絕。如何附行旅。願作野飛鳥。飄然自輕舉。
  • 又贈吳筠詩曰:山桃落晚紅。野蕨開初紫。雲日自清明。蘋芷齊靃靡。離念已鬱陶。物華復如此。
  • 又贈吳筠詩曰:遠遊濟伊洛。秣馬度清漳。邯鄲饒美女。豔色含春芳。鼓瑟未成曲。跕屣復翱翔。我本遊客子。情愛在淮陽。知誰新不樂。念舊苦人傷。
  • 又贈吳筠詩曰:秋風度關隴。楚客奏歸音。颯颯避霜葉。離離出塞禽。
  • 梁何遜落日贈范岫詩曰:緣溝綠草蔓。扶援雜花舒。輕煙澹柳色。重霞掩日餘。遙遙長路晚。寂寂行人疏。
  • 又日夕望江贈魚司馬詩曰:湓城帶湓水。湓水縈如帶。日夕望高樓。耿耿青雲外。城中多宴賞。絲竹常繁會。管聲已流悅。絃聲復悽切。歌黛慘如愁。舞腰疑欲絕。仲秋黃葉下。長風正騷屑。早雁出雲歸。故鷰辭簷別。晝悲在異縣。夜夢還洛汭。洛汭何悠悠。起望登西樓。的的帆向浦。團團日隱洲。誰能一羽化。輕舉逐飛浮。
  • 梁吳筠贈周興嗣詩曰:昔賢當路者。聲名振華夏。朱輪玳瑁牛。紫鞚連錢馬。朝花舞風中。夜月窺窗下。想君貴易朋。居然應見捨。
  • 又入蘭臺贈王治書僧孺詩曰:故人楊子雲。校書麟閣下。寂寞少交遊。紛綸富文雅。予本隴西使。寓居洛陽社。相思非不深。行行避驄馬。
  • 又答柳惲詩曰:閑房肅已靜。落月有餘暉。寒蟲隱壁思。秋蛾繞燭飛。絕雲斷更合。離禽去復歸。佳人今何在。迢遞江之沂。一為別鶴弄。千里淚沾衣。
  • 又贈任黃門詩曰:相如體英彥。左右生容暉。已紆漢帝組。復解梁王衣。經過雲母扇。出入千門扉。連洲茂芳社。長山鬱翠微。欲言終未敢。徒然獨依依。
  • 又詶郭臨丞詩曰:聞君立名義。我亦倦晨征。馬在城上蹀。(○原作堞。據馮校本改。)劍自腰中鳴。白日遼川暗。黃塵壟坻驚。願君但銜酒。深知有素誠。
  • 又詶聞人侍郎詩曰:悵然心不樂。萬里向悠悠。陵潮憩枉渚。泊暮遵江州。君住青門上。我發霸陵頭。相思自有處。春風明月樓。
  • 又詣周承不值因贈此詩曰:竹枝任風轉。蘭心逐風卷。青雲葉上團。白露花中泫。聞君入綺疏。聊寄錦中書。一隨平原客。寧憶豫章徐。
  • 又遙贈周承詩曰:巨石亂天崖。雜樹鬱參差。伯魚留蜀郡。長房還葛陂。練練波中月。亭亭雲上枝。高岑蔽人者。無處得相知。
  • 又周承未還重贈詩曰:石渠闃無人。子雲今何在。顧望獨凝憂。銜杯竟誰待。散雪逐吹寒。蓬姿霜雪采。甘泉無竹花。鵷鶵欲還海。
  • 隋江總遇長安使寄裴尚書詩曰:傳聞令(○文苑英華二百四十七作合。此訛。)浦葉。遠向洛陽飛。北風尚嘶馬。南冠獨不歸。去雲目徒送。離琴手自揮。征蓬失處所。春草屢芳菲。太息關山月。風塵客子衣。
  • 梁劭陵王贈言賦曰:張雲麾問望之美。作牧南蕃。維舟江漢。留連飲餞。發邁有期。會面無日。依依別袂。恨恨江干。古人贈別以言。聊為贈言賦曰:昔人有感於知己。深情投分。如斯已矣。相知勢利之閒。實君子之所鄙。靜言神交之際。亦難得而具美。豈直鮮其令終。曾自聞其善始。日踰久而益敬。蓋惟一人者爾。語同志而好合。諒今古之皆然。荀託御而自說。徐因芻而請前。況英聲與茂實。乃絕後而光先。似臨潭而鏡對。若披霧而睹天。欽愛顧之罔己。良佩服之在旃。資淑美之上才。超群雄而獨峻。德既深於萬頃。牆有高乎數仞。思若神而泉涌。文如華而玉振。伊薄軀之固陋。謬攝官於夏汭。知美錦之難裁。處棼絲而易結。幸中途而遘止。仰旌旆之踟躕。似德星之東邁。類祥雲之西徂。亟留連於河渚。或終宴於城隅。賞既延於賓友。懽亦洽於僕夫。嗟灰琯之易逝。慨離袂之云促。惜日車之不駐。恨流影之難續。觀善誘而不倦。餐好音而未足。佇浮雲之可寄。願無比乎金玉。
  • 梁張纘懷音賦并序曰:西平劭陵王。以親賢作蕃夏首。下走叨竊時命。驅傳湘羅。久託下風。素蒙淑顧。及塗經鄢郢。淹泊累旬。君王彈隨珠於千仞。乃貽之以麗則。詩云懷我好音。敢為懷音賦云爾。伊宗周之令望。巡召南而述職。襟帶鄖夏之鄉。宣條江漢之域。服詩書於懷袖。抱仁義於胸臆。總九德以栖身。橫四溟而撫翼。循微躬之末跡。謬馳傳於衡嶷。由洞庭而左轉。指酃醴而為期。仰芳塵於夏汭。路將近而彌滋。棹陵波以遄務。舟望浦而倦遲。自清光之末覯。逾一紀以歷茲。敢憑情於往昔。逢君恩之未遺。陪桂苑之良遊。接蘭臺之高會。既醉酒以飽德。亦傾羞而緩帶。感平原之愛客。傷歧路之難留。戀西園之餘賞。泣南浦之徂舟。結煩言於將贈。情有重乎琳球。顧龍門其不見。過夏首而西浮。申服義之未沫。長寄言於還郵。
  • 梁陸倕感知己賦贈任昉曰:夜申旦而不寐。獨匡坐而怨咨。命僕夫而夙駕。指南館而為期。學窮書府。文究辭林。既耳聞而存口。又目見而登心。似臨淄之借書。類東武之飛翰。軫工遲於長卿。踰巧速於王粲。固乃度平子而越孟堅。何論孔璋而與公幹。或欲涉其涯涘。求其界畔。則浩浩淃淃。彪彪●●。譬長鋏於削中。若龍淵與蜀漢。濟濟冠蓋。祁祁俊逸。有竊風以味道。咸交臂而屈膝。或望路以窺門。罕升堂而入室。彼春蘭及秋菊。尚無絕於眾芳。矧重仁與襲義。信遼遼兮未央。言追意而不逮。辭欲書而復忘。竊仰高而希驥。忽脂車而秣馬。既一顧之我隆。亦東壁之余假。似延州之如舊。同伯喈之倒屣。附蒼蠅於驥尾。託明鏡於朝光。謂虛無而為有。布籍甚於游揚。於是柔條颯其成勁。白露變而為霜。歲忽忽而遒盡。憂與愛兮未忘。聚落莖於虛室。聽羈雀於枯楊。忳鬱悒其誰語。獨撫抱而增傷。託異人以蠲憂。類其文而愈疾。索黃瓊之寄居。造安仁之狹室。車出門其已歡。無論銜杯與促膝。譬鄒子之吟松。故未寒而能慄。徒納壤以作高。陋吞舟而為罔。值墨子之愛兼。逢太丘之道廣。陪九萬以齊征。激三千而同上。識公沙於杵臼。拔孝相於無名。非夫人之為惑。孰云感於余情。指北芒以作誓。期鬱鬱於佳城。
  • 梁任昉答陸倕感知己賦曰:原知己之時義。故相知之信然。乃貪廉之異貫。奈勇怯之相懸。貪在物而成累。怯在我而可甄。既自得於為御。又甘心於執鞭。矧相知其如此。獨攬涕而潺湲。雖有望於己知。更非謂其知己。信偉人之世篤。本侯服於陸卿。緬風流與道素。襲袞衣與繡裳。逮伊人而世載。並三駿而龍光。過龍津而一息。望鳳條而載翔。彼白玉之雖潔。此幽蘭之信芳。思在物之取譬。非升斛而能量。匹方峙於東岳。比凝厲於秋霜。不一飯以忘過。每三錢以投渭。匪蒙袂之敢嗟。豈溝壑之能衣。既蘊籍其有餘。又淡然而無味。得意同乎卷懷。違方似乎仗氣。類平叔而靡雕。似子臺而不朴。冠眾善而胎操。綜群言而名學。折高戴於后臺。異鄒顏乎董幄。探三詩於河閒。訪九師於淮曲。術兼口傳之書。藝廣鏗鏘之樂。時坐睡而懸梁。裁據梧而錐幄。唯忘年之陸子。定一遇於班荊。余獲田蘇之價。爾得海上之名。信落魄而無產。終長勤於短生。飢虛表於徐步。逃責顯於疾行。子比我於叔則。又方余於耀卿。心照情交。流言靡惑。萬類闇求。千里懸渴。言象可廢。筌蹄自默。居非連棟。行待舟車。冬夜不長。夏日靡餘。肴核非餌。絲竹豈娛。我未捨駕。子已迴輿。中飲相顧。悵然動色。邦壤雖殊。離會難測。存異山陽之居。沒非要離之側。以膠投漆中。離婁豈能識。
  • 後漢崔瑗與葛元甫書曰:今遣奉書。錢千為贄。并送許子十卷。貧不及素。但以紙耳。
  • 後漢馬融與竇伯向書曰:孟陵奴來。賜書。見手跡。歡喜何量。次於面也。書雖兩紙。紙八行。行七字。七八五十六字。百一十二言耳。後漢延篤答張奐書曰:惟別三年。夢想言念。何日有違。伯英來。惠書盈四紙。讀之三復。喜不可言。
  • 後漢張奐與陰氏書曰:篤念既密。文章燦爛。名實相副。奉讀周旋。紙弊墨渝。不離于手。
  • 晉庾冰與王羲之書曰:得示。連紙一丈。致辭一千。祗增其歎耳。了無解於往懷。

  • 毛詩曰: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 又。角枕粲兮。錦衾爛兮。予美忘此。誰與獨旦。
  • 又。我徂東山。滔滔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鸛鳴于垤。婦歎于室。
  • 又。采綠。刺怨曠也。幽王之時。多怨曠者。終朝采綠。不盈一匊。予髮曲局。薄言歸沐。終朝采藍。不盈一襜。五日為期。六日不詹。
  • 又。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 又。燕爾新婚。如兄如弟。
  • 又曰: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 又。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悅。
  • 左傳。晉叔向曰:昔賈大夫惡。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
  • 又。晉文公謂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季隗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
  • 說苑曰:齊王起九重之臺。募國中能畫者。賜之錢。有敬君。居常飢寒。其妻妙色。敬君工畫臺。貪賜畫臺去家日久。思憶其妻。像向之而笑。傍人見以白王。王召問之。對曰:有妻如此。去家日久。心常念之。竊畫其像。以慰離心。不悟上聞。
  • (○漢下脫書字。)張敞為婦畫眉。帝知問之。敞曰: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此者。
  • 又。李夫人得幸武帝而卒。上憐憫焉。圖畫其像於甘泉宮。初李夫人病篤。上自臨候之。夫人蒙被謝曰:妾久寢病。形貌毀壞。不可以見帝。上曰:夫人病亦甚。殆將不起。一見我。屬託王及兄弟。豈不快哉。夫人曰:尊官在帝。不在一見。上復言。欲必見之。夫人遂轉面向壁歔欷。上不悅而起。夫人姉妹讓之曰:獨不可一見上。屬託兄弟耶。夫人曰:不見帝者。乃欲深託兄弟也。夫以色事人者。色衰則愛弛。上所戀戀念我。以平生容貌也。今見我毀壞。顏色非昔。必且畏惡我。尚肯思復錄其兄弟哉。
  • 風俗通曰:有張伯偕仲偕兄弟。形貌絕相類。仲偕妻新粧竟。忽見伯偕。乃戲問曰:今日粧飾好不。伯偕應之曰:我伯偕也。妻乃趍避之。須臾。又見伯偕。猶以為仲偕。告云。向大錯誤。伯偕曰:我故伯偕也。
  • 世說曰:王渾妻鍾夫人。每嘗卿渾。渾曰:詎可爾。妻曰:憐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
  • 又曰:荀奉蒨妻曹氏。有豔色。妻常病熱。奉蒨乃出中庭取冷。還。以家(○世說惑溺篇作身。)熨之。妻亡人弔。不哭而神傷。無幾。奉蒨亦卒。
  • 又曰:孫楚妻亡。至祥。仍為詩以悼之。王武子見其文曰:未知文生於情。情生於文。見此使人增伉儷之重。
  • 湘川記曰:舜巡狩蒼梧而崩。三妃不從。思憶舜。以淚染竹。竹盡為班。
  • 古詩曰: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峨峨紅粉粧。纖纖出素手。昔為娼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 又曰:上山採蘪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新人雖云好。未若故人姝。其色似相類。手爪不相如。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持縑將比素。新人不如故。
  • 又曰:蘭若生春陽。涉冬猶盛滋。願言追昔愛。情款感四時。美人在雲端。天路隔無期。
  • 後漢焦仲卿妻劉氏。為姑所遣。時人傷之。作詩曰: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綺。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書詩。十七嫁為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史。守節情不移。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疋。大人故言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有繡腰襦。葳蕤金縷光。紅羅複斗帳。四角垂香囊。交文象牙簟。宛轉素絲繩。鄙賤雖可薄。猶中迎後人。
  • 魏陳王曹植詩曰:攬衣出中閨。逍遙步兩楹。閑房何寂寥。綠草被階庭。空穴自生風。百鳥翩南征。春思安可忘。憂戚與君并。佳人在遠道。妾身單且煢。歡會難再遇。蘭芝不重榮。人皆棄舊愛。君豈若平生。寄松為女蘿。依水如浮萍。身奉衿帶。朝夕不墮傾。儻終顧眄恩。永副我中情。
  • 又曰: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借問歎者誰。云是客子妻。君行踰十年。孤妾常獨栖。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願為西南風。長遊(○文選二十三作逝。)入君懷。君懷時不開。妾心將何依。
  • 又曰:西北有織婦。綺縞何繽紛。明晨秉機杼。日晏不成文。太息終長夜。悲嘯入青雲。妾身守空房。良人從行軍。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孤鳥繞樹翔。噭噭鳴索群。願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
  • 魏徐幹室思詩曰:浮雲何洋洋。願因通我辭。一逝不可歸。嘯歌久踟躕。人離皆復會。我獨無反期。自君之出矣。明鏡開(○玉台新詠一。作暗。疑當作閉。)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 晉潘岳內顧詩曰:靜居懷所歡。登城望四澤。春草鬱青青。桑者何弈弈。芳林振丹榮。淥水激素石。初征冰未泮。忽焉振絺綌。漫漫三千里。迢迢遠行客。馳情戀朱顏。寸陰過盈尺。夜愁極清晨。朝悲終日夕。山川自悠永。願言良不獲。別嶺訴歸期。雲沉不可釋。
  • 晉陸機為陸思遠婦作詩曰:二合兆嘉偶。女子禮有行。潔己入德門。終遠母與兄。如何躭時寵。遊宦忘歸寧。雖為三載婦。顧景媿虛名。歲暮饒悲風。洞房涼且清。拊枕循薄質。非君誰見榮。離君多悲心。寤寐勞人情。敢忘桃李陋。側想瑤與瓊。又擬青青河畔草詩曰:靡靡江離草。熠爍生河側。皎皎彼姝女。婀娜當軒織。粲粲嬌容姿。灼灼美顏色。良人遊不歸。偏栖獨隻翼。空房來悲風。中夜起歎息。
  • 又擬蘭若生春陽詩曰:嘉樹生朝陽。凝想封其條。執心守時信。歲寒終不凋。美人何其曠。的的在雲霄。
  • 晉張華情詩曰:北方有佳人。端坐鼓鳴琴。終晨撫管絃。日夕不成音。憂來結不解。我思存所欽。
  • 又情詩曰:君居北海陽。妾在江南陰。懸貌極脩途。山川阻且深。承懽注隆愛。結分投所欽。銜恩守篤義。萬里託微心。
  • 又詩曰:遊目四野外。逍遙獨延佇。蘭蕙緣清渠。繁華陰淥渚。佳人不在茲。取之欲誰與。巢居知寒風。穴處知陰雨。不曾遠別離。安知慕儔侶。
  • 宋孝武帝擬室(○原訛空。據馮校本改。)思詩曰:自君之出矣。金翠闇無精。思君如日月。迴還晝夜生。宋江夏劉義恭擬詩曰:自君之出矣。笥錦廢不開。思君如清風。曉夜嘗徘徊。
  • 宋顏師伯擬詩曰:自君之出矣。芳帷低不舉。思君如迴雪。流亂無端緒。
  • 齊王融秋胡詩曰:日月共為照。松筠俱以貞。佩紛甘自遠。結鏡待君明。且協金蘭好。方愉琴瑟情。佳人忽千里。空閨積思生。
  • 梁簡文帝詠人棄妾詩曰:昔時嬌玉步。含羞花燭邊。豈言心愛斷。銜啼私自憐。但覺歡成愁。非關醜易妍。獨鵠罷中路。孤鸞死鏡前。
  • 又春宵詩曰:花樹含春藂。羅帳夜長空。風聲隨篠韻。月色與池同。綵牋徒自襞。無信往雲中。
  • 又曉思詩曰:晨禽爭學囀。朝花亂欲開。鑪煙入斗帳。屏風隱鏡臺。紅粧幾盡淚。蕩子何當來。
  • 又冬曉詩曰:冬朝日照梁。含愁下前床。帷褰竹葉帶。鏡轉菱花光。會是無人覺。何用早紅粧。
  • 又秋閨夜思詩曰:非關長信別。詎是良人征。九重忽不見。萬恨滿心生。夕門掩魚鑰。宵床悲畫屏。迴月臨階度。吟蟲繞砌鳴。初霜實細葉。秋風吹亂螢。故粧猶累日。新衣裂(○玉台新詠七作襞。)未成。欲知妾不寐。城外搗砧聲。
  • 又倡樓怨節詩曰:朝日斜來照戶。春鳥爭飛出林。片光片影皆麗。一聲一囀煎心。上林紛紛花落。淇水漠漠苔浮。年馳節流易盡。何為忍意含羞。
  • 又春別詩曰:別觀蒲萄帶實垂。江南荳蔻生連枝。無情無意又如此。有心有恨徒別離。
  • 又詩曰:可憐淮水去來潮。春隄楊柳覆河橋。淚痕未燥詎終朝。行聞玉佩已相要。
  • 又詩曰:桃紅李白若朝粧。羞持憔悴比新芳。不惜暫住君前死。愁無西國更生香。
  • 梁元帝寒閨詩曰:烏鵲夜南飛。良人行未歸。池水浮明月。寒風送搗衣。願織迴文錦。因君寄武威。
  • 又閨怨詩曰:蕩子從遊宦。思妾守房櫳。塵鏡朝朝掩。寒床夜夜空。若非有懽悅。何事久西東。知人相望否。淚盡夢啼中。
  • 又代舊姬有怨詩曰:寧為萬里隔。乍作死生離。那堪眼前見。故愛逐新移。未展春花落。遽被涼風吹。怨黛舒還斂。啼紅拭復垂。誰能巧為賦。黃金妾不貲。
  • 又別詩曰:昆明夜月光如練。上林朝花色如霰。花朝月夜動春心。誰忍相思今不見。
  • 又詩曰:試看機上蛟龍錦。還瞻庭裏合歡枝。映日通風影珠幔。飄花拂葉度金池。不聞離人當重合。唯悲合罷會成離。
  • 又詩曰:門前楊柳亂如絲。直置佳人不自持。適言新作裂紈詩。誰悟今成織素辭。
  • 又詩曰:日暮徙倚渭橋西。正見流月與雲齊。若使月光無近遠。應照離人今暝啼。
  • 又詩曰:別罷花枝不共攀。別後書信不相關。欲覔行人寄消息。衣常潮水暝應還。
  • 又詩曰:三月桃花合面脂。五月新油好煎澤。莫復臨時不寄人。漫道江中無估客。
  • 梁武陵王蕭妃夜夢詩曰:昨夜夢君歸。賤妾下鳴機。極知意氣薄。不著去時衣。故言如夢裏。賴得鴈書飛。
  • 梁范雲擬古詩曰:自君之出矣。羅帳咽秋風。思君如蔓草。連延不可窮。
  • 梁王僧孺為何遜舊姬擬上山采蘼蕪詩曰:出戶望蘭薰。褰簾正逢君。斂容裁一訪。新人詎可聞。新人含笑近。故人含笑隱。妾意在寒松。君心逐朝槿。
  • 又為姬人怨詩曰:自知心裏恨。還向影中羞。迴持昔慊慊。變作今悠悠。還君與妾扇。歸妾與君裘。絃斷猶可續。心去最難留。
  • 又為人傷近而不見詩曰:嬴女鳳皇樓。漢姬柏梁殿。詎過仙將死。音容不可見。獨我一心人。同鄉不異縣。異縣不成隔。同鄉更脈脈。脈脈如牛女。□由(○馮校本上字缺同。下作由。按玉台新詠六。本句作無妨年一語。疑此當作無由寄一語。)寄一語。
  • 又作寵姬詩曰:及君高堂還。值妾妍粧罷。曲房褰錦帳。迴廊步珠屣。玉釵時可挂。羅襦詎難解。再顧連城易。一眄千金買。
  • 又詠姬人詩曰:窈窕守容華。但歌有情曲。轉眄非無以。斜眉幸相屬。不減許飛瓊。多勝劉璧玉。何因送款款。半飲杯中醁。
  • 梁蕭子顯春別詩曰:翻鸚度鷰雙比翼。楊柳千條共一色。但看陌上攜手歸。誰能對此空中憶。又詩曰:幽宮積草自芳菲。黃鳥芳樹情相依。爭風競日常聞響。重花疊葉不通飛。當知此時動妾思。蹔使罷袂拂臣衣。
  • 又詩曰:銜悲攬涕別心知。桃花李色任風吹。本如人心不似樹。何意人別似花離。梁劉緩閨怨詩曰:別後春池異。荷盡欲生冰。箱中翦刀冷。臺上面脂凝。纖腰轉無力。寒衣怨不勝。
  • 又秋閨詩曰:樓上起秋風。絕望秋閨中。燭溜花行滿。香然奩欲空。徒交兩行淚。俱浮粧上紅。
  • 梁吳筠閨怨詩曰:胡笳屢悽斷。征蓬未肯還。妾坐江之介。君戍小長安。相去三千里。參差書信難。四時無人見。誰復重羅紈。
  • 又閨怨詩曰:春草可攬結。妾心正斷絕。綠鬢愁中改。紅顏啼裏滅。非獨淚如珠。亦見珠成血。願為飛鵲鏡。翩翩照離別。
  • 又古意詩曰:賤妾思不堪。採桑渭城南。帶減連枝繡。髮亂鳳皇簪。花舞依長薄。鵝飛愛淥潭。無由報君此。流涕向春蠶。
  • 梁庾肩吾春宵詩曰:征人別來久。年芳復臨牖。燭下夜縫衣。春寒偏著手。願及歸飛鴈。因書向高柳。
  • 又冬曉詩曰:鄰雞聲已傳。愁人競不眠。月光侵曙後。霜明落曉前。縈鬟起照鏡。誰忍槧花鈿。
  • 梁劉孝綽春宵詩曰:春宵猶自長。春心非一傷。月帶園樓影。風飄花樹香。誰能對雙鷰。暝暝守空床。
  • 又冬曉詩曰:冬曉風正寒。偏念客衣單。臨粧罷鉛黛。含淚翦綾紈。寄語龍城下。詎知書信難。
  • 又古意詩曰:燕趙多佳麗。白日照紅粧。蕩子十年別。羅衣雙帶長。春樓怨難守。玉階悲自傷。對此歸飛鷰。銜泥繞曲房。差池入綺幕。上下傍雕梁。故居猶尚爾。故人安可忘。徒然枕枕席。誰與同衣裳。空使蘭膏夜。炯炯對繁霜。
  • 梁何遜閨怨詩曰:曉河沒高棟。斜月半空庭。窗中度落葉。簾外隔飛螢。含情下翠帳。掩涕閉金屏。旨(○玉台新詠五作昔。)期今未反。春草寒復青。思君無轉易。何異北辰星。
  • 又詠倡婦詩曰:曖曖高樓暮。華燭帳前明。羅帷雀釵影。寶瑟鳳鶵聲。夜花枝上發。新月霧中生。誰念當窗牖。相望獨盈盈。
  • 梁費昶長門怨詩曰:向夕千悲起。百恨何嗟及。愁思且歸床。羅襦方掩泣。絳樹搖風軟。黃鳥弄聲急。金屋貯嬌時。不言君不入。
  • 梁劉孝儀閨怨詩曰:本無金屋寵。長作玉階悲。一乖西北麗。寧復城南期。永巷愁無歇。應門閉有時。空勞織素巧。徒為團扇詞。匡床終不共。何由橫自私。
  • 梁劉孝威春宵詩曰:花開人不歸。節暖衣須變。迴釵挂反鐶。拭淚繩春線。今夜月輪圓。胡兵必應戰。
  • 又冬曉詩曰:妾家邊洛城。慣識曉鍾聲。鍾聲猶未盡。漢使報應行。天寒硯水凍。心悲書不成。
  • 梁劉孝先春宵詩曰:夜樓明月弦。露下百花鮮。情多意不設。啼罷未歸眠。燉煌定若遠。一信動經年。
  • 又冬曉詩曰:晨霞影翠帷。思婦織霜絲。經寒牽杼澁。釧冷調梭遲。乍廢倡樓粉。貪赴遠人期。梁王筠閨情詩曰:月出宵將半。星流曉未央。空閨易成響。虛室自生光。嬌羞悅人夢。猶言君在傍。
  • 又向曉閨情詩曰:北斗行欲沒。東方稍已晞。晨雞初下棲。曉露上霑衣。衾裯徒有設。信誓果相違。詎忍開朝鏡。羞恨掩空扉。
  • 又春遊詩曰:藂蘭已飛蝶。楊柳半藏鵶。物色相煎蕩。微步出東家。既同翡翠翼。復如桃李花。欲以千金笑。迴君流水車。
  • 梁陸罩詩曰:自憐斷帶日。偏恨分釵時。留步惜餘影。含意結愁眉。徒知今異昔。空使怨成思。欲以別離意。獨向蘼蕪悲。
  • 梁鮑泉寒閨詩曰:行人消息斷。空閨靜復寒。風急朝機燥。鏡暗晚粧難。從來腰自小。衣帶就中寬。
  • 梁鄧鏗閨怨詩曰:暫別猶添恨。何忍別經時。藂桂頻銷葉。庭樹幾攀枝。君言妾貌改。妾畏君心移。終須一相見。併得兩心知。
  • 又月夜閨中詩曰:閨中日已暮。樓上月初華。樹陰緣砌上。窗影向床斜。開屏寫密書。卷帳照垂花。誰能當此夕。獨處類倡家。梁蕭子暉春宵詩曰:夜夜妾偏栖。百花含露低。蟲聲繞春岸。月色思空閨。倩語長安驛。辛苦寄遼西。又冬曉詩曰:步欄光欲通。曙鳥向西東。燭滅傳餘氣。帷香開曉風。繁花無處盡。還銷寒鏡中。
  • 梁劉邈秋閨詩曰:螢飛綺窗外。妾思霍將軍。燈前量獸錦。簷下織花紋。墜露如輕雨。長河似薄雲。秋還百種事。衣成不暇熏。
  • 梁蕭子雲春思詩曰:春風蕩羅帳。餘花落鏡奩。池荷正卷葉。庭柳復垂簷。竹柏君自改。團扇妾方嫌。詎能憐故素。終為泣新縑。
  • 梁何思澄古意詩曰:故交不可忘。猶如蘭桂芳。新知雖可悅。不異茱萸香。妾有鳳皇曲。非無陌上桑。薦君君不御。抱瑟自悲涼。
  • 梁朱越賦得蕩子行未歸詩曰:坐樓愁出望。息意不思春。無奈園中柳。寒時已報人。捉梳羞理鬢。挑朱懶向唇。何當上路晚。風吹還騎塵。
  • 陳陰鏗南征閨怨詩曰:湘水舊言深。征客理難尋。獨愁無處道。長啼不自禁。作人憎解佩。從來懶聽音。唯當有夜鵲。南飛似妾心。
  • 又秋閨怨詩曰:獨眠雖已慣。秋來只自愁。火籠恆暖腳。行障鎮床頭。眉含黛俱斂。啼將粉共流。誰能無限別。唯守一空樓。
  • 陳李爽山家閨怨詩曰:山中多早梅。荊扉達曙開。竹巾君自折。荷衣誰為裁。行雲無處所。人住在陽臺。
  • 陳張正見山家閨怨詩曰:王孫春好遊。雲鬢不勝愁。離鴻暫罷曲。別路已經秋。山中桂花晚。勿為俗人留。
  • 又賦得佳期競不歸詩曰:良人萬里向河源。倡婦三秋思柳園。路遠寄詩空織錦。宵長夢反欲驚魂。飛蛾屢繞帷前燭。衰草還侵階上玉。銜啼拂鏡不成粧。促柱繁絃還亂曲。時忿年移競不歸。偏憎信急夜縫衣。流螢映月明空帳。疏葉從風入斷機。自對孤鸞向影絕。終無一鴈帶書飛。
  • 陳徐湛賦得班去趙姬升詩曰:班姬與飛燕。俱侍漢王宮。不意恩情歇。偏將衰草同。香飛金輦外。苔上玉階中。今日悲團扇。非是為秋風。
  • 隋江總賦得空閨怨詩曰:蕩妻怨獨守。盧姬傷獨居。瑟上調絃落。機中織素餘。自羞淚無燥。翻覺夢成虛。復嗟長信閤。寂寂往來疏。
  • 又為姬人怨服散詩曰:天寒海水慣相知。空床明月不相宜。庭中芳桂憔悴葉。井上疏桐零落枝。寒燈作花羞夜短。霜鴈多情恆結伴。非為隴水望秦川。直置思君腸自斷。薄命夫婿好神仙。逆愁高飛向紫煙。金丹欲成猶百鍊。玉酒新熟幾千年。妾家邯鄲好輕薄。特忿仙童一丸藥。自悲行處綠苔生。何悟啼多紅粉落。莫輕小婦狎春風。羅襪也得步河宮。雲車欲駕應相待。羽衣未去幸須同。不學蕭史還樓上。會逐姮娥戲月中。
  • 又閨怨詩曰:寂寂青樓大道邊。紛紛白雪綺窗前。池上鴛鴦不獨自。帳中蘇合還空然。屏風有意障明月。鐙火無情照獨眠。遼西水凍春應少。薊北鴻來路幾千。願君關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時妍。
  • 又詩曰:蜘蛛作絲滿帳中。芳草結葉當行路。紅臉脈脈一生啼。黃鳥飛飛有時度。故人雖故昔經新。新人雖新復應故。
  • 梁元帝蕩婦秋思賦曰:蕩子之別十年。倡婦之居自憐。登樓一望。唯見遠樹含煙。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天與水兮相逼。山與雲兮共色。山則蒼蒼入漢。水則涓涓不測。誰復堪見鳥飛。悲鳴隻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況乃倡樓蕩婦。對此傷情。於時露萎庭蕙。霜封階砌。坐視帶長。轉看腰細。重以秋水文波。秋雲似羅。日黯黯而將暮。風騷騷而渡河。妾怨迴文之錦。君思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遠如何。鬢飄蓬而漸亂。心懷愁而轉歎。愁縈翠眉斂。啼多紅粉漫。已矣哉。秋風起兮秋葉飛。春花落兮春日暉。春日遲遲猶可至。客子行行終不歸。
  • 梁江淹倡婦自悲賦曰:日自趙東。來舞漢宮。瑤席金陳。桂枝嬌春。素壁翠樓。明月使秋。歌聲忽散。倡人復愁。君王更衣。露色未晞。侍青鑾以雲徙。夾丹輦以霞飛。願南山之無隙。指壽陵以同歸。俄而綠衣坐奮。白華臥進。屑骨不憐。抵金誰恡。九重以閉。高門自蕪。青苔積兮銀閤澁。網羅生兮玉梯虛。度九冬而廓處。經十秋而分居。傷營魄之已盡。畏松柏之無餘。去柏梁以掩袂。出桂柱而斂眉。視朱殿以再暮。撫嬪華而一疑。
  • 周庾信蕩子賦曰:蕩子辛苦逐征行。直守長城千里城。隴水恆冰合。關山唯明月。況復空床起怨。倡婦生離。紗窗獨掩。羅帳長垂。新箏不弄。長笛羞吹。常年桂苑。昔日蘭閨。羅敷總髮。弄玉初笄。新歌子夜。舊舞前溪。別後關情無復情。離前明鏡不須明。合歡無信寄。迴紋織未成。遊塵滿床不用拂。細草橫階隨意生。前日漢使著章臺。聞道夫婿定應迴。手巾還欲燥。愁眉即剩開。逆想行人至。迎前含笑來。
  • 後漢秦嘉與妻書曰:不能養志。當給郡使。隨俗順時。僶俛當去。知所苦故爾。未有瘳損。想念悒悒。勞心無已。當涉遠路。趨走風塵。非志所慕。慘慘少樂。又計往還。將彌時節。念發同怨。意有遲遲。欲暫相見。有所屬託。今遣車往。想必自力。
  • 秦嘉妻徐淑答書曰:知屈珪璋。應奉歲使。策名王府。觀國之光。雖失高素皓然之業。亦是仲尼執鞭之操也。自初承問。心願東還。迫疾惟宜抱歎而已。日月已盡。行有伴例。想嚴莊已辦。發邁在近。誰謂宋遠。企予望之。室邇人遐。我勞如何。深谷逶迤。而君是涉。高山巖巖。而君是越。斯亦難矣。長路悠悠。而君是踐。冰霜慘烈。而君是履。身非形影。何得動而輒俱。體非比目。何得同而不離。於是詠萱草之喻。以消兩家之恩。割今者之恨。以待將來之歡。今適樂土。優遊京邑。觀王都之壯麗。察天下之珍妙。得無目玩意移。往而不能出耶。
  • 嘉重報妻書曰:車還空反。甚失所望。兼涼遠別。恨恨之情。顧有恨然。閒得此鏡。既明且好。形觀文彩。世所希有。意甚愛之。故以相與。并寶釵一雙。好香四種。素琴一張。常所自彈也。明鏡可以鑒形。寶釵可以耀首。芳香可以馥身。素琴可以娛耳。
  • 妻又報嘉書曰:既惠音令。兼賜諸物。厚顧慇懃。出於非望。鏡有文彩之麗。釵有殊異之觀。芳香既珍。素琴益好。惠異物於鄙陋。割所珍以相賜。非豐恩之厚。孰肯若斯。覽鏡執釵。情想髣彿。操琴詠詩。思心成結。敕以芳香馥身。喻以明鏡鑒形。此言過矣。未獲我心也。昔詩人有飛蓬之感。班婕妤有誰榮之歎。素琴之作。當須君歸。明鏡之鑒。當待君還。未奉光儀。則寶釵不列也。未侍帷帳。則芳香不發也。
  • 梁何遜為衡山侯與婦書曰:昔人遨遊洛汭。會遇陽臺。神仙髣彿。有如今別離。(○離字疑衍。)帳前微笑。涉想猶存。而幄裏餘香。從風且歇。掩屏為疾。引領成勞。鏡想分鸞。琴悲別鶴。心如膏火。獨夜自煎。思等流波。終朝不息。始知萋萋萱草。忘憂之言不實。團團輕扇。合歡之用為虛。路邇人遐。音塵寂絕。一日三秋。不足為喻。聊陳往翰。寧寫款懷。遲枉瓊瑤。慰其杼軸。
  • 周庾信為上黃侯世子與婦書曰:昔仙人道引。尚刻三秋。神女將梳。猶期九日。未有龍飛劍匣。鶴別琴臺。莫不銜怨而心悲。聞猿而下淚。人非新市。何處尋家。別異邯鄲。那應知路。想鏡中看影。當不含啼。欄外將花。居然俱笑。分杯帳裏。卻扇床前。故是不思。何時能憶。當學海神。逐潮風而來往。勿如織女。待填河而相見。
  • 陳伏知道為王寬與婦義安主書。昔魚嶺逢車。芝田息駕。雖見妖婬。終成揮忽。遂使家勝陽臺。為歡非夢。人慚蕭史。相偶成仙。輕扇初開。欣看笑靨。長眉始畫。愁對離粧。猶聞徙佩。顧長廊之未盡。尚分行幰。冀迥陌之難迴。廣攝金屏。莫令愁擁。恆開錦幔。速望人歸。鏡臺新去。應餘落粉。燻爐未徙。定有餘煙。淚滴芳衾。錦花長濕。愁隨玉軫。琴鶴恆驚。已覺錦水丹鱗。素書稀遠。玉山青鳥。仙使難通。綵筆試操。香牋遂滿。行雲可託。夢想還勞。九重千日。詎想倡家。單枕一宵。便如蕩子。當令照影雙來。一鸞羞鏡。勿使窺窻獨坐。恒娥笑人。

  • 左傳曰:申侯有寵於楚文王。文王將死。與之璧。使行。曰:唯我知汝。汝專利而不厭。我死。汝必速行。無適小國。將不容汝焉。既葬。出奔鄭。又寵於厲公。
  • 又曰:公子他有白馬四。宋公嬖向魋。魋欲之。公取而朱其尾鬣。以與之。他怒。使其從奪之。魋懼。將走。公閉門而泣之。目盡腫。
  • 韓子曰:彌子瑕有寵於衛國。衛國法。竊駕君車罪刖。子瑕之母病。其人有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犯刖罪。異日與君遊於果園。食桃而甘。以其餘獻君。君曰:愛我。忘其口。啖寡人。
  • 戰國策曰:楚王游雲夢。結駟千乘。旌旗蔽日。野火之起若雲蜺。兕虎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依輪。而王親扞弓而射之。一發而殪。王仰天而笑曰:樂矣。今日之遊也。寡人萬歲千秋之後。誰與同樂此矣。安陵君纏泣數行而進曰:臣入則侍席。出則陪乘。大王萬歲千秋之後。臣願以身拭黃泉。驅螻蟻。又何得此樂而樂之。大王悅。而封纏為安陵君。
  • 又曰:魏王與龍陽君共舩而釣。龍陽君涕下。王曰:何為泣。曰:為臣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所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臣欲棄前所得魚矣。今以臣之凶惡。而得為王拂枕席。今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趍王。臣亦曩之所得魚也。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魏王於是布令於四境之內曰:敢言美人者滅族。
  • 漢書曰:漢興。佞幸寵臣。高祖時。則有藉孺。孝惠時閎孺。此兩人非有材能。但以婉媚貴幸。與上臥起。公卿皆因門說。故孝惠時。郎侍中皆冠鵔鸃。具帶。傅脂粉。皆閎藉之屬也。
  • 又曰:鄧通為黃頭郎。文帝夢上天。不能。有一黃頭郎推助之。及顧其衣裳。後穿。寐覺而之漸臺。以夢中陰自求推者。見鄧通其衣後穿。夢中所見也。召問甚悅。尊異之。通亦愿謹。不好外交。雖賜洗沐。不欲出。於是文帝賞賜通鉅萬以十數。賜通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
  • 又曰:韓嫣。武帝為膠東王時。與上學相愛。及上為太子。愈益親。嫣善騎射。聰惠。上即位。欲事伐胡。而嫣先習兵。以故益尊貴。賞賜擬鄧通。常與上共臥起。
  • 又曰:李延年歌為變聲。是時欲造樂。令司馬相如等作詩。延年輒承意。弦歌所造詩。為之聲曲。由是為協律都尉。佩二千石印綬。而上與之臥起。其愛幸將韓嫣同。
  • 又曰:金日磾子賞建二人。皆愛幸。為武帝弄兒。常在旁。昭帝時。日磾兩子俱侍中。與昭帝略同年。共臥起。賞為奉車都尉。建為駙馬都尉。
  • 又曰:張放。鴻嘉中。宣(○當作成。)帝欲遵武帝故事。與近臣遊宴。放以公主子。日數得幸。取皇后弟平恩侯許嘉女。上為放供帳。賜甲第。充以乘輿服飾。號為天子取婦。皇后嫁女。兩宮使者。冠蓋不絕。賞賜以千萬。故與上臥起。寵愛殊絕。
  • 又曰:董賢為郎。傳漏正殿下。賢為人美麗。哀帝望見。悅其儀貌。識而問之曰:是舍人董賢耶。因引上與語。拜為黃門郎。由是始幸。賢寵愛日甚。為駙馬都尉。侍中。出則參乘。入御左右。旬月間。賞賜累鉅萬。常與上臥起。常晝寢。偏藉上衣袖。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其受恩至此。
  • 魏志曰:孔挂(○魏志三注作桂。下同。)性便妍。曉博弈蹋鞠。太祖愛之。每在左右。出入隨從。挂察太祖意歡樂。因言吹。(○魏志注作次。)曲有所陳。事多見從。數得賞賜。又多饋遺。挂由此侯服玉食。太祖既愛挂。五官將及諸侯亦皆親之。
  • 又曹毗曹肇傳曰:肇纂(○按本條不見魏志注。肇纂間疑有脫文。)明帝寵愛之。寢止恆同。常與帝戲。睹衣物。有不獲。輒入御帳。服之徑出。其見親寵。類此比也。
  • 俗說曰:桓玄寵丁期。朝賢論事。賓客聚集。恆在背後坐。食畢。便迴盤與之。期雖被寵。而謹約不敢為非。玄臨死之日。期乃以身捍刃。
  • 魏阮籍詩曰:昔日繁華子。安陵與龍陽。夭夭桃李華。灼灼有輝光。悅澤若九春。罄折似秋霜。流眄發姿媚。言笑吐芬芳。攜手等歡愛。宿昔同衾裳。
  • 晉張翰周小史詩曰:翩翩周生。婉孌幼童。年十有五。如日在東。香膚柔澤。素質參紅。團輔圓頤。菡萏芙蓉。爾形既淑。爾服亦鮮。輕車隨風。飛霧流煙。轉側綺靡。顧眄便妍。和顏善笑。美口善言。
  • 梁吳筠詠少年詩曰:董生唯巧笑。子都信美目。百萬市一言。千金買相逐。不道參差菜。誰論窈窕淑。願君捧繡被。來就越人宿。
  • 梁劉遵繁華詩曰:可憐周小童。微笑摘蘭藂。鮮膚勝粉白。ꦏ臉若桃紅。挾彈雕陵下。垂鉤蓮葉東。腕動飄香麝。衣輕任好風。幸承拂枕選。得奉畫堂中。本知傷輕薄。含辭羞自通。翦袖恩雖重。殘桃愛不終。蛾眉詎誰嫉。新姬近入宮。
  • 梁沈約宋書恩幸傳序論曰:夫人君南面。九重奧絕。陪奉朝夕。義隔卿士。階闥之任。宜有司存。既而恩以狎生。信由恩得。無可憚之姿。有易親之色。孝建泰始。主威獨運。空置百司。權不外假。而刑政糾雜。理難遍通。耳目所寄。事歸近習。賞罰之要。是謂國權。出內王命。由其掌握。於是方塗結軌。輻輳同奔。人主謂其身卑位薄。以為權不得重。曾不見鼠憑社貴。狐藉虎威。外無逼主之嫌。內有專用之功。勢傾天下。未之或悟。挾朋樹黨。政以賄成。鈇質創痏。搆於床笫。服冕乘軒。出乎言笑之下。西京許史。蓋不足云。晉朝王石。(○宋書九十四恩倖傳作庾。)未或能及。太宗晚運。屢經盛衰。權倖之徒。慴憚宗戚。欲使幼主孤立。永竊國權。搆造異同。興樹禍隙。帝弟宗王。相繼屠勦。民忘宋德。雖非一塗。寶祚夙傾。實由於此。嗚呼哀哉。

  • 列子曰:虞氏者。梁之富民也。家既充盛。錢金無量。財貨無貲。登高樓。臨大路。設樂陳酒。擊博樓上。俠客相隨而行。樓上博者大笑。鳶飛。適墜其腐鼠而中之。俠客曰:虞氏福樂之日久矣。常有輕易人之志。乃辱我以腐鼠。率徒屬而滅其家。
  • 史記曰:甯成抵罪得脫。乃詐(○原訛許。據馮校本改。)刻傳。出關歸家。稱曰:仕不至二千石。賈不至千萬。安可比人乎。乃貰貸。買陂田千餘頃。役使數千家。數年。產至千金。為任俠。其役民重於郡守。
  • 淮南子曰:北楚有任俠者。其子孫數止之。不聽。縣有賊。大搜其廬。事果發覺。夜驚而走。追及之。其所施德者。皆為之戰。得免。反謂其子曰:汝數止吾俠。今有難。皆賴而身免。汝諫不可用也。
  • 戰國策曰:韓樏嚴遂事於君。二人相害。嚴遂正議直指。舉韓樏之過。拔劍趨之。嚴遂懼誅。亡去。求人可以報韓樏者。至齊。陰交聶政。以意厚之。政母死。既葬除服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之屬。而嚴仲子不遠千里。枉車騎而交臣。舉金為親壽。是深知政也。至濮陽。見嚴仲子曰:前所以不許子者。徒以親在。今親已亡。仲子所欲報者為誰。嚴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韓樏。政遂獨行。仗劍至韓。直入刺樏。樏走而抱哀侯。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亂。
  • 漢書曰:戰國合縱連衡。力政爭彊。繇是列國公子。魏有信陵。趙有平原。齊有孟嘗。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勢。競為遊俠。雞鳴狗吠。無不賓禮。而談者以四豪而稱首。
  • 又曰:季布為任俠。有名。項籍使將兵。數窘漢王。項籍滅。高祖購求布千金。敢匿罪三族。布匿濮陽周氏。乃髡鉗布衣褐。置廣柳車中。并與其家僮數十人。之魯朱家所賣之。朱家心知其季布也。買置田舍。乃之洛陽。見汝陰侯滕公說曰:季布何罪。臣各為其主用職耳。項氏臣豈可盡誅也。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廣也。且以季布之賢。漢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大忌壯士以資敵國。此伍子胥所以鞭荊王之墓也。君何不從容為上言之。滕公心知朱家大俠。意布匿其所。乃許諾。侍閒。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布。
  • 又曰:季布弟季心。氣蓋關中遇人謹恭。為任俠。方數千里。士爭為死。嘗殺人亡吳。從爰絲匿。長事爰絲。弟畜灌夫籍福之屬。少年多待之。籍其名以行。當是時。季布以信聞關中。
  • 又。鄭當時為任俠自喜。孝景時。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驛馬長安諸郊。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明旦。常恐不遍。其知友皆天下有名之士也。
  • 又曰:丞相公孫賀子敬聲。以皇后姊子驕奢。擅用北軍錢千九百萬。發覺下獄。是時詔捕陽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賀自請逐捕安世。以贖敬聲罪。上許之。後果獲安世。安世者。京師大俠也。聞賀欲以贖子。笑曰:丞相禍及宗矣。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辭。斜谷之木。不足為我械。安世從獄中告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及使巫祭祠。當道埋偶人。祝詛有惡言。下有司案驗。賀父子死獄中。
  • 又曰:灌夫。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諛權貴。勢在己右者。必陵之。在左者。愈貧賤。尤益禮敬。稠人廣眾。薦寵下輩。士以此多歸之。
  • 又曰:劇孟。以俠顯。吳楚反時。條侯為太尉。乘傳東。將至河南。得劇孟。喜曰: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劇孟。吾知其無能為已。天下騷動。大將得之。若一敵國。劇孟行大類朱家。及孟母死。自遠方送喪。蓋千乘。及孟死。家無十金之財。
  • 又曰:郭解。河內軹人。任(○太平御覽四百七十三任上有解父以三字。此脫。)俠。孝文時誅死。解為人靜悍。不飲酒。所殺甚眾。以軀借友報仇。自喜為俠。解姊子見殺。解使人微知賊處。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曰:公殺之當。吾兒不直。遂放其賊。諸公聞之。皆多解之義。益附焉。解出入。人皆避。有一人獨箕踞視之。解問其姓名。客欲殺之。解曰:居邑屋不見敬。是吾德不脩也。彼何罪。
  • 又曰:萬章與中書令石顯相善。顯坐專權擅勢。免官故(○漢書九十二游俠傳故上有徙歸二字。此脫。)郡。留其床席器物。直數百萬。欲以與章。章不受。賓客或問其故。章歎曰:章以布衣見哀於石君。石君家破。不能有以安也。受其財物。此為石氏之禍。萬氏反福耶。諸公以是稱之。又曰:婁護。字君卿。是時王氏方盛。賓客盈門。五侯兄弟。爭名其客。各有所厚。唯護盡入其門。咸得其懽心。結士大夫。無所不傾。其交長者。尤見親敬。眾以是服之。與谷永俱為五侯上客。長安號曰:谷子雲之筆札。婁君卿之脣舌。母死。送葬者致車二三千兩。閭里歌之曰:五侯治喪婁君卿。時成都侯商為大司馬衛將軍。欲候護。其主簿諫曰:將軍至尊。不宜入閭巷。商不聽。遂往至護家。久住移時。
  • 魏志曰:楊阿若。後名豐。字伯陽。少遊俠。常以報仇解怨為事。故時人為之號曰:東市相斫楊阿若。西市相斫楊阿若。
  • 晉張華俠曲曰:俠客樂險幽。築室窮山陰。棲遲熊羆穴。容與虎豹林。雄兒任氣候。聲蓋少年場。偕友行報怨。殺人駔市傍。吳刀鳴手中。利劍嚴秋霜。騰起如電激。迴旋如流光。生從命子遊。死聞俠骨香。沒身心不懲。勇氣如四方。
  • 又游俠篇曰:翩翩四公子。濁世稱賢明。食客三千餘。門下稱豪英。遊說朝夕至。辯士自縱橫。孟嘗東出關。濟身由雞鳴。信陵西反魏。秦人開濟彊。趙勝南盟楚。乃與毛遂行。黃歇北適秦。太子還入荊。
  • 宋王僧達依古詩曰:少年好馳俠。旅宦遊關源。既踐經古跡。聊平興亡言。顯軌莫殊轍。幽塗豈異魂。
  • 宋鮑昭擬古詩曰:幽并重騎射。少年好馳逐。氈帶佩雙鞬。象弧插雕服。獸肥春草短。飛鞚越平陸。朝遊鴈門上。暮還樓煩宿。石梁有餘勁。驚雀無全目。
  • 又擬古詩曰:日晏罷朝歸。輿馬塞衢路。宗黨生光華。賓僕遠傾慕。富貴人所欲。道德亦何懼。
  • 梁元帝劉生詩曰:任俠有劉生。然諾重西京。扶風好驚坐。長安恆借名。榴花聊夜飲。竹葉解朝醒。結交李都尉。遨遊佳麗城。
  • 梁吳筠詩曰:結客少年歸。翩翩駿馬肥。報恩殺人竟。賢君賜錦衣。握蘭登建禮。拖玉入含暉。顧看草玄者。功名終自微。
  • 又古意詩曰:西都盛冠蓋。九逵塵霧塞。中有惡少年。伎能專自得。玉鞭蓮花紐。(○原作細。據馮校本改。)金苣流星勒。聊為路傍人。寫鞚長楸北。
  • 梁王僧孺詩曰:青絲控燕馬。紫艾飾吳刀。朝風吹錦帶。落日映珠袍。陸離關右客。照曜出西豪。雖非學詭遇。終是任逢遭。人生會有死。得處如鴻毛。寧能偶雞鶩。寂寂隱蓬蒿。
  • 梁何遜擬輕薄篇曰:城東美少年。重身輕萬億。拓彈隨珠丸。白馬黃金飾。長安九逵上。青槐陰道植。轂擊晨已諠。肩摩暗不息。走狗通西望。牽牛亙南直。相期百戲傍。去來三市側。象床沓繡被。玉盤傳綺食。
  • 周王褒游俠篇曰:京洛出名謳。豪俠競交遊。河南朝四姓。關西謁五侯。鬥雞橫大道。走馬出長楸。桑陰徙將夕。槐路轉淹留。
  • 周庾信詩曰:俠客重連鑣。金鞍被桂條。細塵障路起。驚花亂眼飄。酒醺人半醉。汗濕馬全驕。歸鞍畏日晚。爭路上河橋。
  • 陳沈炯長安少年詩曰:長安好少年。驄馬鐵連錢。陳王裝腦勒。晉后鑄金鞭。步搖如飛鷰。寶劍似舒蓮。去來新市側。遨遊大道邊。
  • 陳陰鏗西遊咸陽中詩曰:上林春色滿。咸陽遊俠多。城斗疑連漢。橋星像跨河。影裏看飛轂。塵前聽遠珂。還家何意晚。無處不經過。
  • 陳楊縉俠客控絕影詩曰:青門小苑物華新。花開鳥弄會芳春。仙掌層臺浮麗日。長楸廣路起紅塵。園中追尋桃李徑。陌上逢迎游俠人。游俠英名馳上國。人馬意氣俱相得。白玉鹿盧秋水劍。青絲宛轉黃金勒。復有魚目並龍文。躡影追風本絕群。影入吳門疑曳練。形來西北似浮雲。寄語幽并馳射客。未肯推名持借君。

  • 毛詩曰: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 又曰:無言不詶。無德不報。
  • 左傳曰:晉魏顆敗秦師于輔氏。獲杜回。秦之力人也。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妾。疾病。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老人曰: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予是以報。
  • 晏子曰:晏子以粟金遺北郭騷。騷辭金受粟。有聞。(○晏子春秋五。太平御覽四百七十九作間。)晏子見疑於景公。出奔。北郭子曰:養及親者。身更其難。遂造公廷曰:晏子天下之賢。去齊。齊國必侵。不若先死。乃自殺。公自追晏子。及郊而反之。
  • 呂氏春秋曰:秦穆公失右服馬。公自往求焉。見野人方食之於歧山之陽。穆公笑曰:食駿馬肉。不飲酒。予恐傷汝也。遂遍飲而去。及一年。為韓原之戰。晉人已環穆公之車。晉梁由靡已扣穆公左驂。嘗食馬肉三百餘人。疾鬥車下。遂大剋晉。反獲晉惠公以歸。
  • 又曰:簡子有兩白䯁。甚愛之。陽城胥渠處。(陽城姓。胥渠名。處猶病也。)廣門之官夜款門而謁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醫教之曰:得白䯁之肝則止。不得則死。請入通。董安于(○原訛盟。據馮校本改。)御於側。簡子殺白䯁取其肝以予陽城胥渠。無何。趙興兵而攻翟。廣門之官七百人皆先登。
  • 戰國策曰:中山君饗都大夫。司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子期怒而走於楚。以伐中山君。中山君亡走。有人挈戈隨其後者。顧謂二人。子奚為。對曰:臣父嘗餓且死。君下壺餐餔臣父。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來死君也。中山君慨然曰: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二人。
  • 史記曰:爰盎為吳相。時有從吏。嘗盜爰盎侍兒。盎知之不泄。遇之如初。人有告從吏。言君知爾與侍者通。乃亡歸。盎驅自追。遂以侍者賜之。復為從吏。及爰盎使吳見守。從吏適為校司馬。守盎。夜引爰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吳王期旦日斬君。盎謝之而去。
  • 又曰:項王使說韓信。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故背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
  • 說苑曰:楚莊王賜群臣酒。日暮燈燭滅。有人引美人衣。美人援絕其冠纓。告王曰:有引妾衣者。妾絕其纓。取持火來。視絕纓者。王曰:今日飲不絕纓者不懽。君臣百官皆絕冠纓。乃出火。居二年。晉與楚戰。有一人常在前。五合五獲首。怪而問之。對曰:臣乃夜絕纓者也。王隱忍不曝而誅。常願肝腦塗地。用頸血湔敵久矣。遂平晉君。(○太平御覽四百七十九作軍。)
  • 漢書曰:張蒼。秦時為御史。有罪亡歸。及沛公略地過陽武。蒼以客從攻南陽。蒼當斬。解衣伏質。身大肥白如瓠。王陵乃言沛公。赦勿斬。以為常山相。蒼德王陵。及貴。父事陵。陵死。蒼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後敢歸家。
  • 又曰:蓋寬饒為衛司馬。躬案行士卒廬室。視其飲食居處。有疾病者。身自撫循臨問。加致醫藥。遇之甚恩。及歲終交代。衛卒數千人。皆叩頭自請。願復更留一年。以報寬饒厚德。宣帝嘉之。以寬饒為太中大夫。
  • 吳越春秋曰:伍子胥伐楚還。過溧陽瀨水之上。長歎息曰:吾常飢。於此乞食。而殺一婦人。將欲報之百金。不知其家。遂投金瀨水之中而去。
  • 三輔決錄曰:高陵龐勃。為郡小吏。東平衡農為書生。窮乏。容(○太平御覽四百七十九作客。)鍜於勃家。勃知其賢。禮待酬直過常。農曰:為馮翊。乃相報。別七八年。累(○御覽作果。)為馮翊。勃為門下書佐。忘之矣。農召問。乃悟。遂舉勃。
  • 魏略曰:楊沛為新鄭長。課民蓄桑椹䝁(○原訛營。據馮校本作䝁)豆。積浸得千餘斛。太祖西迎天子。軍無糧。沛乃進乾椹。後為鄴令。賜其生口十六人。絹五百疋。以報乾椹也。
  • 魏志曰:太祖平幽州。召孫禮司空軍謀掾。初荒亂時。禮與母相失。同郡馬台。求得禮母。禮推家財。盡以與台。
  • 華陽國志曰:曹公察關羽不安。張遼以情問之。羽歎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要當立效報公。公聞而義之。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公使遼羽為先鋒。羽望見良麾。策馬刺於萬眾中。斬其首。盡封其物。稱書告辭。而歸先主。
  • 齊謝朓酬德賦曰:右衛沈侯。眷予以國士。四年。忝役朱方。見贈以詩。詩不云乎。無言不酬。無德不報。故稱之酬德賦云。悲夫四游之代序。六龍騖而不息。輕蓋靡於駿奔。玉衡勞於撫翼。嗟歲晏之渺歡。曾陰默以悽惻。嗟民生之知用。知莫深於在己。彼知己之為深。信懷之其何已。君奉筆於帝儲。我曳裾於皇穆。籍風雲之光景。申遊好於蘭菊。結德言而為佩。帶芳猷而為服。予窘跡以多悔。媿離厄而獨處。君紆組於名邦。貽話言於川渚。爾要戟於戎禁。我拂劍於郎闈。願同車以日夜。誠望昏而掩扉。時遊般以未極。眷落景之徂暉。苦清顏之倏忽。恡歡賞之多違。
  • 漢谷永謝王鳳書曰:永斗筲之材。質薄學朽。將軍悅其狂言。擢之皁衣之吏。廁之賓朋之末。不聽浸潤之譖。不食膚受之愬。雖齊桓晉文。用士篤密。察父哲兄。覆育子弟。誠無以加。昔豫子吞炭壞形。以奉見異。齊容(○漢書八十五。谷永傳作客。)隕首公門。以報恩於(○漢書作施。)智氏孟嘗。猶有死士。何況將軍之門。

  • 禮記曰:父母之讎。不與共戴天。兄弟之讎。不反兵。交遊之讎。不同國。
  • 又曰:居父母之讎。寢苫枕𠙽。不仕。不與共國。遇諸市。不反兵而鬥。
  • 左傳曰:齊高發伐莒。莒子奔紀鄣。初莒有婦人。莒子殺其夫。己為釐婦。託於紀鄣。紡焉。以度而去之。及師至。則投諸外。齊師夜縋而登。莒共公懼。啟西門而齊師入紀。又曰:吳伐越。越王句踐御之。陳于檇李。闔廬傷將指。還卒於陘。夫差使人立於庭。出入必謂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則曰:唯。不敢忘。三年乃報越。
  • 越絕書曰:子胥入吳。闔廬將為之報讎。其後荊將軍伐蔡。使子胥伐荊。十五戰十五勝。子胥操捶。笞平王之墓而數之曰:吾先人無罪。而子殺之。今以此報子。
  • 戰國策曰:豫讓欲為智伯報讎。趙襄子當出。豫讓伏劍橋下。襄子至橋。馬驚。曰:必是讓也。求之。果是。數之曰:子不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子不為報讎。反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何報讎深也。答曰:范中行眾人遇我。我以眾人報之。智伯國士遇我。我以國士報之。襄子曰:為智伯。名既成。寡人赦子。亦已。答曰:君前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臣固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以致報讎之意。乃使使持衣與讓。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死。
  • 史記曰:秦昭王聞魏齊在平原君所。欲為睢報仇。乃為書遺平原君曰:願與君為布衣之交。十日之飲。平原君見昭王。昭王與平原君飲。數日。謂曰:范君之仇在君家。願使入歸取頭來。平原君曰:不在臣所。昭王乃令趙王發卒圍平原君家。魏齊夜亡。
  • 東觀漢記曰:海曲有呂母。其子為縣吏。犯小罪。縣宰殺之。呂母家素豐貲產。乃益釀醇酒。少年來沽者。貰之。視其乏者。輒假衣裝。少年欲相與償之。呂母垂泣曰:縣宰枉殺吾子。欲報怨爾。諸君寧肯哀之乎。少年許諾。遂相聚得數百人。因與呂母入海。自稱將軍。遂破海曲。執縣宰斬之。以其首祭子冢。
  • 又曰:郅惲與董子張友。子張父為鄉人所害。及子張病將終。惲候子張。視惲歔欷不能言。惲曰:吾知子不悲天命。而痛讎不復也。惲即將客遮仇人。取其頭以示子張。子張見而氣絕。
  • 又曰:趙喜少有節操。從兄為人所殺。無子。喜常思欲報之。遂往復仇。而仇家皆疾病。喜以因疾報殺。非仁者心。且釋之而去。顧謂仇曰:爾曹若健。遠相避。後病愈。悉自縛詣喜。喜不與相見。後竟殺之。
  • 吳書曰:甘寧殺陵統父。孫權命不得讎之。嘗於呂蒙舍酒酣。統乃以刀舞。寧起曰:寧能雙戟舞。蒙曰:未若蒙之巧也。因操刀楯。以身分之。
  • 列女傳曰:緱氏女玉。為父報讎。吏執玉。以告外黃令梁配。欲論殺玉。申徒蟠時年十五。進諫曰:玉之節義。足以感無恥之孫。激忍辱之子。不遭明時。尚當表旌廬墓。況在清聽。而不加哀矜。配善其言。乃為減死論。
  • 又曰:龐涓母者。趙氏女。字娥。父為同縣人所殺。而娥兄弟三人。俱時病物故。讎乃喜。以為莫己報。娥乃潛備刀兵。以候讎家十餘年後。遇於都亭。刺殺之。因詣縣自首曰:父仇已報。請就刑。
  • 又曰:衛義姬者。其夫有先人之讎。讎家來報。婿避之。仇家得義姬。問婿所在。乃積薪。燎之。遂不言而燒死。
  • 又曰:穎川公孫氏女河。年十三。怨家報其父。父走得免。河與母俱亡。母先見得。仇人事欲甘心。河馳出。叩頭涕泣曰:老母常有篤疾。安足殘戮以塞忿哉。我是其兒。父母所憐。不如殺我。仇遂殺之。而捨其母。
  • 又京師節女者。本夫有仇。仇家欲報其夫。乃劫其妻父。使要其女中閒。父呼其女而告之計。女念不聽之則殺父。不孝。聽之則殺夫。不義。欲以身當之。曰:諾。因曰:夜在樓上新沐頭東首臥。則是矣。仇家果至。斷其頭持去。明而視之。乃其妻之頭也。仇以為義。遂釋其夫。
  • 會稽典錄。董黯家貧。採薪供養。母甚肥悅。鄰人家富。有子不孝。母甚瘦小。不孝子疾黯母肥。常苦之。黯不報。及母終。負土成墳竟。殺不孝子。置冢前以祭。
  • 晉中興書曰:桓溫父被害時。溫年十五。枕戈泣血經年。乃提刀直進。手刃仇人。
  • 魏文帝詔曰:喪亂以來。兵革縱橫。天下之人。多相殘害者。昔田橫殺酈商之兄。張步害伏湛之子。漢氏二祖。下詔使不得相讎。今兵戎始息。宇內初定。民之存者。非流亡之孤。則鋒刃之餘。當相親愛。養老長幼。自今以後。宿有仇怨者。皆不得相讎。
  • 梁簡文帝甄異張景願復讎教曰:夫理感禽魚。道均荊棘。亦有鄉因行改。江以孝移。張景願自縛到郡。稱其父為韋法所殺。今於公田渚斬法級祭墓訖。束身歸家。昔沂澤撫劍。河南執戟。遠符古義。實足可嘉。防廣刃讎。赦其桎梏之罪。丁蘭雪恥。擢以大夫之位。

  • 周官曰:凡邦國有疑。會同則掌其盟約之載。盟萬民之犯命者。詛其不信者。有獄者則使之盟詛。凡盟詛各以其地域之眾庶。供其牲而致焉。
  • 尚書曰:惟十三年。大會于孟津。王曰: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明聽誓。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宮室臺榭陂池侈服。以殘害于爾萬方百姓。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將天威。大勳未集。肆予小子發。以爾友邦冢君。觀政于商。同力度德。同德度義。受有臣億萬。惟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商罪貫盈。天命誅之。予弗順天。厥罪惟鈞。爾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
  • 又曰:時厥明。王乃大巡六師。明誓眾士。王曰:嗚呼我西土君子。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不敬。自絕于天。結怨于民。斮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作威殺戮。毒痡四海。崇信姦回。放黜師保。屏棄典刑。囚奴正士。郊社不修。宗廟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爾其孜孜奉予一人。恭行天罰。
  • 左傳曰:晉侯獻楚俘于王。王子虎盟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獎王室。無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墜其師。無克祚國。及而玄孫。無有老幼。君子謂是盟也信。
  • 又曰:甯武子與衛人盟于宛濮。曰:天禍衛國。君臣不協。今天誘其衷。使皆降心以相從也。不有居者。誰守社稷。不有行者。誰扞牧圉。不協之故。用昭乞盟于爾大神。自今日以往。行者無保其力。居者無懼其罪。有渝此盟。明神先君。是糾是殛。國人聞此盟而後不貳。
  • 又曰:楚子圍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楚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退三十里而許鄭人平。潘尫入盟。子良出質。
  • 又曰:楚師圍宋。宋人懼。使華元夜入楚師。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弊邑易子而食。析骸而爨。雖然。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子反懼。與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
  • 又曰:諸侯伐鄭。同盟于亳。載書曰:凡我同盟。無蘊年。無壅利。無保姦。無留慝。救災患。恤禍亂。同好惡。獎王室。或簡茲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國之祖。明神殛之。俾失其民。墜命亡氏。踣其國家。
  • 史記曰:吳起東遊。出衛郭門。與其母別。齧指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
  • 漢書曰:高后立諸呂為王。王陵曰:高皇帝刑白馬而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
  • 淮南子曰:胡人彈骨。(胡人之盟約。置酒人頭骨中。飲以相詛也。)越人㓶臂。中國喢盟。所由各異。其於信一也。
  • 晉中興書曰:中宗以祖逖為前鋒都督。徑北渡江。中流誓曰:祖逖不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此江。
  • 又曰:吳主孫權。與蜀盟文曰:天降喪亂。皇綱失涼。逆臣承釁。劫奪國柄。始於董卓。終於曹操。九州輻裂。普天無繼。及操子丕。偷取天位。而叡么麼。尋亦凶逆。昔共工亂蒙。而高辛行師。三苗千度。而虞舜征焉。今日滅叡。擒其徒黨。非漢與吳。將復誰在。建大事。必先盟誓。漢之與吳。雖信由中。然分土列境。宜立盟約。使東西士民。咸共聞知。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同討魏賊。救危恤患。分災共慶。各守分土。無相侵犯。傳之後葉。克終若始。有渝此盟。創禍先亂。俾墜其師。無克祚國。
  • 晉劉琨與段匹磾盟文曰:天不靜晉。難集上邦。四方豪傑。是焉扇動。乃憑陵于諸夏。俾天子播越震蕩。罔有攸底。二虜交侵。區夏將泯。神人乏主。蒼生無歸。百罹備臻。死喪相枕。肌膚潤於鋒鏑。骸骨曝於草莽。千里無煙火之廬。列城有丘曠之邑。茲所以痛心疾首。仰訴皇穹者也。臣琨蒙國寵靈。叨切台岳。臣磾世效忠節。忝荷公輔。大懼醜類。猾夏王旅。殞首喪元。盡其臣禮。古先哲王。貽厥後訓。所以翼戴天子。敦序同好者。莫不臨之以神明。結之盟誓。故齊桓會於邵陵。而群后加恭。晉文盟於踐土。而諸侯茲順。加臣等。介在遐鄙。而與主相去迥遼。是以敢干先典。刑牲歃血。自今日既盟之後。皆盡忠竭節。以翦夷二寇。有加難於琨。磾必救。加難於磾。琨亦如之。繾綣齊契。披布胸懷。書功金石。藏于王府。有渝此盟。亡其宗族。俾墜軍旅。無其遺育。
  • 晉庾闡為郤車騎討蘇峻盟文曰:賊臣祖約蘇峻。不恭天命。不畏王誅。凶戾肆逆。干國之紀。稱兵攻宮。焚掠宗廟。遂乃制脅幼主。有無君之心。大行皇太后。以憂厄崩殂。殘害忠良。禍虐烝民。窮凶極暴。毒流四海。是以率土怨酷。兆庶泣血。咸願奉辭罰罪。以除元惡。今主上幽危。百姓倒懸。忠臣烈士。志在死國。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共翦醜類。殞首喪元。以救社稷。若二寇不梟。無望偷安。當令生者不食今誓。死者無媿黃泉。
  • 晉王羲之為會稽內史。稱疾去郡。於父墓前自誓文曰:羲之不天。夙遭閔凶。遂因人乏。蒙國寵榮。每仰詠老氏周任之誡。常恐斯亡無日。是用寤寐永歎。若墜深谷。止足之分。定於今日。稽顙歸誠。自今之後。敢渝變此心。貪冒苟進。是有無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載也。名教所不得容也。信誓之誠。有如皎日。
  • 陳沈炯為陳武帝與王僧辯盟文曰:侯景戎羯小醜。逆天無狀。背我恩義。破我國家。毒我生民。改移我廟社。誅鋤我郡縣。割裂我宗姻。我高祖靈聖聰明。光宅天下。劬勞兆庶。亭育萬民。哀景以窮見歸。全景將戮之首。授景要害之地。崇景非次之榮。於景何怨。而景長戟彊弩。陵慼朝庭。刳肝斮趾。不厭其快。高祖菜食卑宮。春秋九十。屈意凝威。憤終寇手。大行皇帝。溫嚴恭默。不守鴻名。於景何有。復加忍毒。豈有率土之濱。忍聞此痛。僧辨等。荷相國湘東王泣血銜冤之寄。摩頂至踵之恩。能不瀝膽抽腸。共誅姦逆。協和將帥。同心共契。必誅凶竪。尊奉湘東王。嗣膺鴻業。以主郊祭。若一相欺負。一相違戾。天地宗廟。是譴是詰。

  • 尚書。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
  • 毛詩曰:友賢不棄。不遺故舊。則民德歸厚。
  • 左傳曰:鄭子太叔卒。趙簡子為之臨。甚哀。曰:黃父之會。夫子語我九言。(事具言語篇。)
  • 論語曰: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 漢書曰:高祖過沛。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酒酣。自擊筑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謂沛父兄曰:遊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之後。吾魂魄猶思樂沛。與父老諸母故鄉人。樂飲極歡。道舊故為笑樂。
  • 又曰:朱邑惇篤於故舊。性公平。不可交私。
  • 新序曰:延陵季子使過徐。徐君心欲得其寶劍。弗忍言。季子心許之而未及與。及還而徐君已薨。乃脫寶劍。懸於墓樹。徐人奇之曰:延陵季子。不忘舊故。脫千金之劍挂丘樹。
  • 東觀漢記曰:章帝幸東平。祭東平王墓。云。思其人。到其鄉。其處在。其人亡。
  • 皇甫謐高士傳曰:徐稚仁讓聞於天下。黃瓊辟公府。不詣。及瓊薨。稚負笈徒步三千餘里。到瓊墓致酹。
  • 嵇康高士傳曰:商容有疾。老子問之。容曰:子過故鄉而下車。知之乎。老子曰:非謂不忘故耶。
  • 梁沈約懷舊詩曰:元長秉奇調。弱冠慕前蹤。眷言懷祖武。一簣望成峰。塗難行易跌。命舛志難逢。折風落迅羽。流恨滿青松。(傷王融。)
  • 又詩曰:吏部信才傑。文鋒振音響。調與金石諧。思逐風雲上。豈言陵霜質。忽隨人事往。尺璧爾何冤。一旦同丘壤。(傷謝朓。)
  • 又詩曰:右率馥時譽。秀出冠朋僚。聳茲千仞氣。依此百尋條。蘊藉含文雅。散朗溢風飆。楸檟今已合。容範尚昭昭。(傷庾杲之。)
  • 又詩曰:長史體閑任。坦蕩無外求。持身非詭遇。應物有虛舟。心從朋好盡。形為歡宴留。歡宴未終畢。零落委山丘。(傷王諶。)
  • 又詩曰:東南既擅美。洛陽復稱才。攜手同歡宴。比跡共追陪。事隨短秀落。言歸長夜臺。(傷虞炎。)
  • 又詩曰:少府懷貞節。忘軀濟所奉。吏道勤不息。繁文長自擁。既闕優孟歌。身沒誰為寵。(傷李珪之。)
  • 又詩曰:韋敻識前載。博物備戎華。稅驂止營校。淪跡委泥沙。如知庸聽局。方悟大音賒。(傷韋景猷。)
  • 又詩曰:處和無近累。天然有勝質。蕭索負高情。耿介懷私實。義貴良為重。蘭摧非所恤。一罷平生言。寧知攜手日。(傷劉佩。)
  • 又詩曰:豫州懷風範。綽然摽雅度。處約志不渝。接廣情無忤。頡頏事刀筆。紛綸遞朱素。美志同山河。浮年迫朝露。(傷胡諧之。)
  • 西晉向秀思舊賦曰:予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並有不羈之才。嵇康意遠而疏。呂安心曠而放。其後各以事犯法。嵇博綜技藝。於絲竹特妙。臨當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曰(○文選十六作余。)逝將西邁。經其舊廬。鄰人有吹笛者。發聲寥亮。追想曩昔遊宴之好。感音而歎。故作賦云。將命適於遠京。遂旋返而北徂。濟黃河以汎舟。經山陽之舊居。踐二子之遺跡。歷窮巷之空廬。惟古昔以懷念。心徘徊以躊躇。棟宇存而弗毀。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歎黃犬之長吟。悼嵇生之永辭。顧日影而彈琴。託運遇於際會。寄餘命於寸陰。聽鳴笛之慷慨。妙聲絕而復尋。停駕言而將邁。遂援翰而寫心。
  • 晉潘岳懷舊賦曰:予十二而獲見于父友東武戴侯楊君。遂申之以婚姻。而道元公嗣。亦隆世親之愛。不幸短命。父子凋殞。予尋役于外。不歷嵩丘之山者。九年于茲矣。今而經焉。慨然懷舊。乃作賦曰:仰睎歸雲。俯鏡泉流。前瞻太室。旁眺嵩丘。東武託焉。建塋啟疇。巖巖雙表。列列行楸。予總角而獲見。承戴侯之清塵。名予以國士。眷予以嘉姻。自祖考而隆好。逮二子而世親。歡攜手以偕老。庶報德之有鄰。今九載而一來。空館闃其無人。陳荄被于堂除。舊圃化而為薪。步庭廡以徘徊。流涕泣而霑巾。
  • 周庾信思舊銘曰:歲次攝提。星居鶉首。梁故觀寧侯蕭永卒。嗚呼哀哉。人之戚也。既非金石所移。士之悲也。寧有春秋之異。高臺已傾。稷下有聞琴之泣。壯士一去。燕南有擊筑之悲。項羽之晨起帳中。李陵之徘徊歧路。無假窮秋。于時悲矣。況復魚飛武庫。豫有棄甲之徵。鳥伏狄泉。先見橫流之兆。星紀吳亡。庚辰楚滅。原隰載馳。轘轅長往。甲裳失矣。餘皇棄焉。河流酸棗。杞梓與樗櫟俱沉。海淺蓬萊。魚鱉共蛟龍並盡。燃香複道。詎斂冤魂。載酒屬車。寧消愁氣。芝蘭蕭艾之秋。形殊而並悴。羽毛鱗介之怨。聲異而俱哀。幕府昔開。俊賢翹首。為羈終歲。門人謝焉。及乎東首告辭。西陵長往。山陽車馬。永別郊門。穎川賓客。遙悲松路。嵇叔夜之山廬。尚多楊柳。王子猷之舊徑。唯餘竹林。王孫葬地。方為長樂之宮。列士埋魂。即是將軍之墓。昔嘗歡宴。風月留連。追憶平生。宛然心目。美酒酌焉。猶思建業之水。鳴琴在操。終念華亭之鶴。重為此別。嗚呼甚哉。麟亡星落。月死珠傷。瓶罄罍恥。芝焚蕙歎。所冀鍾沉德水。望出風雲。劍沒豐城。氣連牛斗。潸然思舊。乃作銘云。風雲上慘。舟壑潛移。駸駸霜露。君子先危。紀侯大去。懷王不反。玉樹長埋。風流遂遠。荀卿故縣。慶封餘邑。萬里傷魂。脩門詎入。城連武庫。山枕盧龍。思歸道遠。反葬無從。徒留送鴈。空靡長松。疇昔隆貴。慘舒語嘿。託情嵇琴。風雲相得。有酒如澠。終溫且克。朝陽落鳳。大野傷麟。佳城鬱鬱。流寓于秦。山陽相送。惟餘故人。孀機嫠緯。獨鶴孤鸞。閨深夜靜。風月俱寒。生平已矣。懷故何期。匣中絃斷。鄰人笛悲。昔為幕府。今成德帷。
  • 梁元帝懷舊志序曰:吾自北守琅臺。東探禹穴。觀濤廣陵。面金湯之設險。方舟宛委。眺玉笥之干霄。臨水登山。命儔嘯侶。中年承乏。攝牧神州。戚里英賢。尚冠髦俊。蔭真長之弱柳。觀茂弘之舞鶴。清酒繼進。甘果徐行。長安郡公。為其延譽。扶風長者。刷其羽毛。於是駐伏熊。迴駟。(○全梁文十七駟上有結字。)命鄒湛。召王祥。余顧而言曰:斯樂難常。誠有之矣。日月不居。零露相半。素車白馬。往矣不追。春華秋寶。懷哉何已。獨軫魂交。情深宿草。故備書爵里。陳懷舊焉。

  • 毛詩曰:終風。衛莊姜傷己也。遭州吁之難。傷己不見答於先君。以至困窮。
  • 又曰:我心憂傷。惄焉如擣。
  • 左傳曰:魯襄仲殺公子惡及視。而立宣公。夫人姜氏歸于齊。哭而過市曰:天乎。仲為不道。殺適立庶。市人皆哭。魯人謂之哀姜。
  • 又。晉不哀吾喪。而滅吾同姓。
  • 禮記曰:墟墓之間。未施哀於民而民哀。
  • 又曰:陽門之介夫死。而司城子罕哭之哀。而民說。
  • 又曰: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使子貢問之。對曰:昔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 又曰:知生者弔。知死者傷。
  • 又曰:傷哉貧也。生無以養。死無以為禮。
  • 又曰:孔子過衛。遇舊館人之喪。夫子入哭之。出。使子貢脫驂而賻之。曰:予向者入而哭之。過於一哀而出涕。
  • 論語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又曰: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 家語曰:閔子騫三年喪畢。見於孔子。與之琴。使之絃。切切而悲。孔子曰:君子也。哀未盡。能斷之以禮。(事具品藝篇。)焦贛易林曰:秋風生哀。華落悲心。
  • 說苑曰:鮑叔死。管仲舉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從者曰:非君臣父子也。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士為知己者死。而況為之哀乎。列子曰:燕人生長於楚。及老而還本國。過晉國。同行者誑之。指城曰:此燕國之城。其人愀然變容。指社曰:此君里之社。乃喟然而歎。指舍曰:此君先人之廬。乃潸然而泣。指壟曰:此君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
  • 文子曰:九夷八狄之哭。異聲而皆哀。
  • 吳志曰:呂岱親愛徐源。源性忠壯。好直言。及源死。哭之甚哀。曰:益友不幸。岱復何聞乎。
  • 王隱晉書曰:庾袞兄子孤卒。袞既哀其孤。又痛其成人而未娶。撫柩而號。每哭。聽者皆泣。人不哀其喪。感其哀也。
  • 又曰:阮籍鄰家女。未嫁而死。籍往哭之。甚哀。
  • 俗說曰:阮光祿大兒喪。哀過。遂得失心病。
  • 琴操曰:孔子遊於泰山。見薪者哭甚哀。孔子問之。薪者曰:吾自傷。故哀爾。
  • 沈約宋書曰:世祖與群臣至寵姬殷貴妃墓。謂劉德願曰:卿等哭貴妃若悲者。當加厚賞。德願應聲便號慟。涕泗交橫。上甚悅。以為豫州刺史。上又令羊志哭。志亦嗚咽甚哀。他日有問志者。卿那得此副急淚。志答曰:我爾日自哭亡妾耳。
  • 秦川記曰:隴西郡有隴山。山東人升此而顧瞻者。莫不悲思哀傷。
  • 魏文帝寡婦詩曰:友人阮元瑜早亡。傷其妻子孤寡。為作此詩。霜露紛兮交下。木葉落兮萋萋。候鴈叫兮雲中。歸鷰翩兮徘徊。妾心感兮惆悵。白日急兮西頹。守長夜兮思君。魂一夕兮九乖。悵延佇兮仰視。星月隨兮天迴。徒引領兮入房。竊自憐兮孤栖。願從君兮終沒。愁何可兮久懷。
  • 魏阮瑀七哀詩曰:丁年難再遇。富貴不重來。良時忽一過。身體為土灰。冥冥九泉室。漫漫長夜臺。身盡氣力索。精魂靡所能。嘉肴設不御。旨酒盈觴杯。出壙望故鄉。但見蒿與萊。
  • 又詩曰:臨川多悲風。秋日苦清涼。客子易為戚。感此用哀傷。攬衣久躑躅。上觀心與房。三星守故次。明月未收光。雞鳴當何時。朝晨尚未央。還坐長歎息。憂憂難可忘。
  • 魏王粲七哀詩曰: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遠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追相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南登灞陵岸。迴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 又詩曰:荊蠻非我鄉。何為久滯淫。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山岡有餘映。巖阿增重陰。流波激清響。猴猿臨岸吟。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絲桐感人情。為我發悲音。
  • 晉張載七哀詩曰:秋風吐商氣。蕭瑟掃前林。陽鳥收和響。寒蟬無餘音。朱光馳北陸。浮景想西沈。顧望無所見。唯睹松柏陰。肅肅高桐枝。翩翩孤栖禽。仰聽離鴻鳴。俯聞蜻蛚吟。哀人易感傷。覽物增悲心。
  • 晉潘岳關中詩曰:哀此黎元。無罪無辜。肝腦塗地。白骨交衢。夫行妻寡。父出子孤。俾我晉民。化為狄俘。
  • 又哀詩曰:漼如葉落樹。邈若雨絕天。雨絕有歸雲。葉落何連山。時氣冒崗嶺。長風鼓松柏。堂虛聞鳥聲。室暗如日夕。晝愁奄逮昏。夜思忽終昔。展轉獨悲窮。泣下霑枕席。人居天地間。飄若遠行客。先後詎能幾。誰能獘金石。
  • 又悼亡詩曰: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應秋至。溽暑隨節闌。凜凜涼風升。始覺夏衾單。豈曰無重纊。誰與同歲寒。歲寒無與同。朗月何朧朧。展轉眄枕席。長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塵。室虛來悲風。霑胸安能已。悲懷從中起。寢興目存形。遺音猶在耳。
  • 又悼亡詩曰: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帷屏無髣彿。翰墨有餘跡。流芳未及歇。遺桂猶在壁。悵脫如或存。迴遑忡驚惕。如彼翰林鳥。雙栖一朝隻。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隔。
  • 又思子詩曰:造化甄品物。天命代虛盈。奈何念稚子。懷奇隕幼齡。追想存髣彿。感道傷中情。一往何時還。千載不復生。
  • 宋顏延之除弟服詩曰:徂沒離二秋。淹泣備三冬。往辰緬難紀。來筭忽易窮。升沒奄期晦。洒掃易禮容。縞衣變余體。長逝歸爾躬。
  • 又辭難潮溝詩曰:徘徊眷郊甸。俛仰引單襟。一塗苟不豫。百慮畢來侵。永懷交在昔。有願諐瑟琴。寫言勞者事。將用慰亡簪。
  • 齊謝朓銅爵臺妓詩曰:繐帷飄井幹。尊酒若平生。鬱鬱西陵樹。詎聞歌吹聲。芳襟染淚跡。嬋媛空復情。玉坐猶寂寞。況乃妾身輕。
  • 梁簡文帝傷美人詩曰:昔聞倡女別。蕩子無歸期。今似陳王歎。流風難重思。翠帶留餘結。苔階沒故基。圖形更非是。夢見反成疑。燻鑪含好氣。庭樹吐華滋。香燒日有歇。花落無還時。
  • 梁任昉哭范僕射詩曰:平生禮數絕。式瞻在國禎。一朝萬化盡。猶我故人情。已矣平生事。詠歌盈篋笥。兼復相嘲謔。常與虛舟值。何時見范侯。還涼平生意。
  • 梁沈約蕭丞相弟詣世子車中作詩曰:廉公失權勢。門館有虛盈。貴賤猶如此。況乃曲池平。高車塵未滅。珠履故餘聲。賓階綠錢滿。客位紫苔生。唯當九原上。鬱鬱望佳城。
  • 梁蕭子範入元襄王第詩曰:伏軾窺東苑。收淚下玉橋。昔時方轂處。於今共寂寥。夾池猶裊裊。仙榭尚迢迢。一同西靡柏。徒思芳樹蕭。
  • 梁王筠和蕭子範入元襄王第詩曰:昔入睢陽苑。連步披風雲。今遊故臺處。向望闃無人。皓壁留餘篆。蕙圃有餘芬。行人皆隕涕。何獨孟嘗君。
  • 梁吳筠傷友詩曰:可憐桂樹枝。懷芳君不知。摧折寒山裏。遂死無人窺。
  • 梁何遜行經范僕射故宅詩曰:旅葵應蔓井。荒藤已上扉。寂寂空郊暮。無復車馬歸。瀲灩故池水。蒼茫落日暉。闃寂今如此。行客盡霑衣。
  • 又銅爵臺妓詩曰:秋風木葉落。蕭瑟絃管清。望陵歌對酒。向帳舞空城。寂寂檐宇曠。飄飄帷幔輕。曲終相顧起。日暮松柏聲。
  • 梁劉孝綽銅爵臺妓詩曰:爵臺三五日。歌吹似佳期。定對西陵晚。松風飄素帷。危絃斷更接。心傷於此時。何言留客袂。翻掩望陵悲。
  • 梁庾肩吾亂後經吳郵亭詩曰:郵亭一迴望。風塵千里昏。青袍異春草。白馬即吳門。獯戎鞭伊洛。雜種亂轘轅。輦道同關塞。王城似太原。休明鼎尚重。秉禮國猶存。殷牖爻雖頤賾。堯城吏轉尊。泣血悲東走。橫戈念北奔。方憑七廟略。誓雪五陵冤。人事今如此。天道共誰論。
  • 周庾信傷周處士詩曰:冥漠爾遊岱。悽涼予向秦。雖言異生死。同是不歸人。悵然張仲蔚。悲哉鄭子真。三山猶有鶴。五柳更應春。遂令從渭水。投釣往江濱。
  • 周王褒送觀寧侯葬詩曰:丹旐書空位。素帳設虛樽。楚琴南操絕。韓書舊說存。西靡傷新樹。東陵惜故園。自憐悲谷影。彌念玉關門。餘暉天盡末。夕霧起山根。平原看獨樹。皋亭望列村。寂寥還蓋靖。荒茫歸路昏。挽鐸已流唱。童歌行自喧。眷言千載後。誰將遊九原。
  • 又送劉中書葬詩曰:昔別傷南浦。今悲去北邙。書生空託夢。久客每思鄉。塞近邊雲黑。塵昏野日黃。陵谷俄遷變。松柏易荒涼。題銘無復跡。何處驗龜長。
  • 陳沈炯望郢州城詩曰:魂兮何處反。非死復非仙。坐柯如昨日。石合未淹年。歷陽頓成浦。東海果為田。空憶扶風詠。誰見峴山傳。世變才良改。時移民物遷。悲哉孫驃騎。悠悠哭彼天。
  • 又長安還至方山愴然自傷詩曰:秦軍坑趙卒。遂有一人生。雖還舊鄉里。危心曾未平。淮源比桐柏。方山似削成。猶疑屯虜騎。尚畏值胡兵。空村餘拱木。廢邑有頹城。舊識莫不盡。新知皆異名。百年三萬日。處處此傷情。
  • 陳陰鏗和樊晉陵傷妾詩曰:畫梁朝日盡。芳樹落花辭。忽以千金笑。長作九泉悲。鏡前塵劇粉。機上網多絲。戶餘雙入鷰。床有一空帷。名香不可得。何見反魂時。
  • 陳張正見銅爵臺詩曰:荒涼銅爵晚。搖落墓田通。雲慘當歌日。松吟欲舞風。人疏瑤席冷。曲罷繐帷空。可惜年將淚。俱盡望陵中。
  • 隋江總奉和東宮經故妃舊殿詩曰:故殿看看冷。空階步步悲。猶憶窺窗處。還如解珮時。苔生無意早。鷰入有言遲。若令歸就月。照見不須疑。
  • 又傷顧野王詩曰:獨酌一樽酒。高詠七哀詩。何言蒿里別。非復竹林期。階荒鄭公草。戶闃董生帷。人隨暮槿落。客共晚鸚悲。年髮兩如此。傷心獨幾時。
  • 又和張源傷往詩曰:小婦當鑪夜。夫婿凱師年。正歌千里曲。翻入九重泉。機中未斷素。瑟上本留絃。空帳臨窗掩。孤燈向壁燃。還悲塞壟曙。松短未生煙。
  • 漢武帝李夫人賦曰:飾新宮以延佇。泯不歸乎故鄉。慘鬱鬱其蕪穢。處隱隱而懷傷。釋輿馬於山椒。奄修夜之不陽。秋氣憯以悽戾。桂枝落而消亡。神煢煢以遙思。精浮遊而出彊。託沉陰以曠久。惜繁華之未央。念窮極之不逮。惟要妙而相佯。
  • 後漢蘇順歎懷賦曰:悲終風之隕ꦐ。條枝梢以摧傷。桂敷榮而方盛。遭暮冬之隆霜。華菲菲之將實。中夭零而消亡。童烏濬其明哲。悲何壽之不將。嗟劉生之若茲。奄彌留而永喪。
  • 魏文帝悼夭賦曰:族弟文仲。亡時年十一。母氏傷其夭逝。追悼無已。予以宗族之愛。乃作斯賦。氣紆結以填胸。不知涕之縱橫。時徘徊於舊處。睹靈衣之在床。感遺物之如故。痛爾身之獨亡。愁端坐而無聊。心慼慼而不寧。步廣廈而踟躕。覽萱草於中庭。悲風蕭其夜起。秋氣憯以厲情。仰瞻天而太息。聞別鳥之哀鳴。
  • 又寡婦賦曰:陳留阮元瑜早亡。每感存其遺孤。未嘗不愴然傷心。故作斯賦。惟生民兮艱危。在孤寡兮常悲。人皆處兮歡樂。我獨怨兮無依。撫遺孤兮太息。俛哀傷兮告誰。三辰周兮遞照。寒暑運兮代臻。歷夏日兮苦長。涉秋夜兮漫漫。微霜隕兮集庭。鷰雀飛兮我前。去秋兮就冬。改節兮時寒。水凝兮成冰。雪落兮翻翻。傷薄命兮寡獨。內惆悵兮自憐。
  • 又感物賦曰:喪亂以來。天下城郭丘墟。惟從太僕君宅尚在。南征荊州。還過鄉里。舍焉。乃種諸蔗于中庭。涉夏歷秋。先盛後衰。悟興廢之無常。慨然永歎。乃作斯賦。伊陽春之散節。悟乾坤之交靈。瞻玄雲之蓊鬱。仰沉陰之杳冥。降甘雨之豐霈。垂長溜之泠泠。掘中堂而為圃。植諸蔗于前庭。涉炎夏而既盛。迄凜秋而將衰。豈在斯之獨然。信人物其有之。
  • 魏陳王曹植慰子賦曰:彼凡人之相親。小離別而懷戀。況中殤之愛子。乃千秋而不見。入空室而獨倚。對床帷而切歎。痛人亡而物在。心何忍而復觀。日晼晚而既沒。月代照而舒光。仰列星以至晨。衣霑露而含霜。惟逝者之日遠。愴傷心而絕腸。
  • 魏高貴鄉公傷魂賦曰:王師東征。宗正曹並。以宗室材能。兼侍中從行。到頃得疾。數日亡。意甚傷之。為作此賦。宗臣充于常伯。體材藝而中良。何旻天之不怙。遘暴疾而隕亡。惟厥疾之初發。若常疾之輕微。未經日而況篤。氣惙惙而耗衰。歧鵲騁技而弗救。豈藥石之能追。精魂忽已消散。神眇眇而長違。
  • 魏王粲傷夭賦曰:惟皇天之賦命。實浩蕩而不均。或老終以長世。或昏夭而夙泯。物雖存而人亡。心惆悵而長慕。哀皇天之不惠。抱此哀而何愬。求魂神之形影。羌幽冥而弗迕。淹低徊以想像。心彌結而紆縈。晝忽忽其若昏。夜炯炯而至明。
  • 又思友賦曰:登城隅之高觀。忽臨下以翱翔。行遊目於林中。睹舊人之故場。身既沒而不見。餘跡存而未喪。滄浪浩兮迴流波。水石激兮揚素精。夏木兮結莖。春鳥兮愁鳴。平原兮泱莽。綠草兮羅生。超長路兮逶迤。實舊人兮所經。身既逝兮幽翳。魂眇眇兮藏形。又寡婦賦曰:闔門兮卻掃。幽處兮高堂。提孤孩兮出戶。與之步兮東廂。顧左右兮相怜。意悽愴兮摧傷。觀草木兮敷榮。感傾葉兮落時。人皆懷兮歡豫。我獨感兮不怡。日掩曖兮不昏。朗月皎兮揚暉。坐幽室兮無為。登空床兮下幃。涕流連兮交頸。心憯結兮增悲。
  • 魏丁廙妻寡婦賦曰:惟女子之有行。固歷代之彝倫。辭父母而言歸。奉君子之情塵。如懸蘿之附松。似浮萍之託津。何性命之不造。遭世路之險迍。榮華曄其始茂。所恃奄其徂泯。靜閉門以卻掃。魂孤煢以窮居。刷朱扉以白堊。易玄帳以素幬。含慘悴以何訴。抱弱子以自慰。時翳翳以東陰。日亹亹以西墜。雞斂翼以登棲。雀分散以赴肆。還空床以下帷。拂衾褥以安寐。想逝者之有憑。因宵夜之髣彿。痛存沒之異路。終窈漠而不至。時荏苒而不留。將遷靈以大行。駕龍轜於門側。設祖祭於前廊。彼生離其猶難。矧永絕而不傷。自銜恤而在疚。履冰冬之四節。風蕭蕭而增勁。寒凜凜而彌切。霜悽悽而夜降。水溓溓而晨結。瞻靈宇之空虛。悲屏幌之徒設。仰皇天而歎息。腸一日而九結。惟人生於世上。若馳驥之過櫺。計先後其何幾。亦同歸乎幽冥。
  • 晉陸機歎逝賦曰:昔每聞長老。追計平生同時親故。或曾共遊一途。同宴一室。十年之外。索然已盡。以是思哀。哀可知矣。賦曰:悲夫。川閱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閱人而為世。人冉冉而行暮。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亮造化之若茲。吾安取夫久長。痛靈根之夙隕。怨具爾之多喪。悼堂構之隤瘁。愍城闕之丘荒。親彌懿其已逝。交何戚而不亡。彌年時之詎幾。夫何往而不殘。或冥邈而既盡。或寥廓而僅半。信松茂而柏悅。嗟芝焚而蕙歎。苟性命之弗殊。豈同波而異瀾。年彌往而念廣。塗薄暮而迫迮。顧舊要於遺存。得十一於千百。
  • 又愍思賦曰:予屢抱孔懷之痛。而奄復喪同生姊。銜恤哀傷。一載之間。而喪制便過。故作此賦。以紓慘惻之感。時方至其儵忽。歲既去其晼晚。樂來日之有繼。傷頹年之莫纂。覽萬物以澄念。怨伯姊之已遠。尋遺塵之思長。瞻日月之何短。升降乎階際。顧眄兮屏營。雲承宇兮藹藹。風入室兮泠泠。僕從為我悲。孤鳥為我鳴。
  • 又大暮賦曰:夫死生是失得之大者。故樂莫甚焉。哀莫深焉。使死而有知乎。安知其不如生。如遂無知耶。又何生之足戀。故極言其哀。而終之以達。庶以開夫近俗云。夫何天地之遼闊。而人生之不可久長。日引月而並隕。時惟歲而俱喪。徒假願於須臾。指夕景而為誓。忽呼吸而不振。奄神徂而形獘。於是六親雲起。姻族如林。爭塗掩淚。望門舉音。敷幄席以悠想。陳備物而虞靈。仰寥廓而無見。俯寂寞而無聲。肴饛饛其不毀。酒湛湛而每盈。屯送客於山足。伏埏道而哭之。扃幽戶以大畢。泝玄闕而長辭。歸無塗兮往不反。年彌去兮逝彌遠。彌遠兮日隔。無塗兮曷因。庭樹兮葉落。暮草兮根陳。
  • 晉潘岳悼亡賦曰:伊良嬪之初降。幾二紀以迄茲。遭兩門之不造。備荼毒而嘗之。嬰生艱之至極。又薄命而早終。含芬華之芳列。翩零落而從風。神飄忽而不反。形焉得而久安。襲時服於遺質。表鉛華於餘顏。問筮嬪之何期。宵過分而參闌。詎幾時而見之。目眷戀以相屬。聽諏人之唱籌。來聲叫以連續。聞冬夜之恆長。何此夕之一促。且伉儷之片合。垂明哲乎嘉禮。苟此義之不謬。乃全身之半體。吾聞喪禮之在妻。謂制重而哀輕。既履冰而知寒。吾今信其緣情。夕既昏兮朝既清。延爾族兮臨後庭。入空室兮望靈座。帷飄飄兮燈熒熒。燈熒熒兮如故。帷飄飄兮若存。物未改兮人已化。饋生塵兮酒停樽。春風兮泮冰。初陽兮戒溫。逝搖搖兮浸遠。嗟煢煢兮孤魂。
  • 又寡婦賦曰:樂安任子咸者。予少而歡焉。不幸弱冠而終。其妻又吾姨也。故作斯賦。伊女子之有行。爰奉嬪於高族。承慶雲之光覆。荷君子之恩渥。奉蒸嘗之效順。供洒埽以彌載。榮華曄其始茂。良人忽以損背。愁煩冤其誰告。提孤孩於坐側。時曖曖而向昏。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飛而赴楹。雞登棲而斂翼。歸空館而自憐。撫衾幬以歎息。耳傾想於疇昔。目髣彿乎平素。雖冥冥而罔覿。猶依依以憑附。自仲夏而在疾。踰履霜以踐冰。雪霏霏而驟落。風瀏瀏而夙興。意惚恍以遷越。神一夕而九升。庶浸遠而哀降。情惻惻而彌甚。願假夢以通靈。目炯炯而不寑。夜漫漫以悠悠。寒悽悽以凜凜。氣憤薄以乘胸。涕交橫而流枕。重曰:仰皇天兮歎息。私自憐兮何極。省微躬兮孤弱。顧稚子兮未識。如涉川兮無津。若陵虛兮失翼。
  • 晉王渾妻鍾遐思賦曰:惟仲秋之慘悽。百草萎悴而變衰。鷰翔逝而歸海。蟋蟀鳴而相追。坐虛堂而無寥。嗟我心之多懷。悵遐思而內結。嗟爾姜任。邈不我留。謀民生之未幾。吾何為其多愁。涼風蕭條。露霑我衣。憂來多方。慨然永懷。感飛鳥之反鄉。詠衛女之思歸。於是周遊容與。逍遙彷徨。悲民生之局促。願輕舉之遐翔。
  • 晉劉(○按當作紐。)滔母孫氏悼艱賦曰:伊稟命之不辰。遭天難之靡忱。夙無父之何怙。哀壅瘁以抽心。覽蓼莪之遺詠。詠肥泉之餘音。經四位之代謝。雖積祀而思深。伊三從而有歸。爰奉嬪於他族。仰慈姑之惠和。荷仁澤之陶渥。釋褧服以斬衣。代羅帷以縞布。仰慈尊以飲泣。撫孤景以協慕。遇飛廉之暴骸。觸驚風之所會。扶搖奮而上躋。頹雲下而無際。頓余邑之當春。望峻陵而鬱青。瞻空宇之寥廓。愍宿草之發生。顧南枝以永哀。向北風以飲泣。情無觸而不悲。思無慼而不集。
  • 宋孝武帝擬漢武帝李夫人賦曰:觀周氏之逸篇。覽漢室之遺篆。弔新宮之掩映。嗟璧臺之蕪踐。雖媛德之有載。竟滯悲其何遣。念桂枝之秋霣。惜瑤華之春翦。彤殿閉兮素塵積。翠戺蕪兮紫苔生。寶羅暍兮春幌重。珍簟空兮夏幬局。秋臺惻兮碧煙凝。冬宮冽兮朱火青。流津有終。深心無歇。徙倚雲日。徘徊風月。思玉步於鳳墀。想金聲於鸞●。
  • 宋謝靈運感時賦曰:夫逝物之感。有生所同。頹年致悲。時懼其速。豈能忘懷。乃作斯賦。相物類以迨已。閔交臂之匪賒。揆大耋之或遄。指崦嵫於西河。鑒三命於予躬。怛行年之蹉跎。于鶗鴃之先號。挹芬芳而夙過。微靈芝之頻秀。迫朝露其如何。雖發歎之早晏。諒大暮之同科。
  • 又傷己賦曰:嗟夫。卞賞珍於連城。孫別駿於千里。彼珍駿以貽愛。此陋容其敢擬。丁曠代之渥惠。遭謬眷於君子。眺徂歲之驟經。睹芳春之每始。始春芳而羨物。終歲徂而感己。貌憔悴以衰形。意幽翳而苦心。出衾裯而載坐。闢襜幌以迥臨。望步襜而周流。眺幽閨之清陰。想輕綦之往跡。餐和聲之餘音。播芬煙而不燻。張明鏡而不照。歌白華而絕曲。奏蒲生之促調。
  • 宋顏延之行殣賦曰:嗟我來之云遠。睹行殣於水隅。崩朽棺以掩曠。仰枯顙而枕衢。資沙礫以含實。藉水草之襚儲。撫躬中塗。太息蘭渚。行徘徊於永路。時悄愴於川侶。
  • 宋鮑昭傷逝賦曰:晨登南山。望美中河。露團秋槿。風卷寒蘿。悽愴傷心。悲如之何。盡若窮煙。離若箭弦。如影滅地。猶星殞天。棄華宇於明世。閑金扃於下泉。修堂廡而下降。歷幃戶而升基。志存業而遺緒。身先物而長辭。日月飄而不留。命鯈忽而誰保。髮迎憂而送華。貌先悴而收藻。
  • 梁沈約傷美人賦曰:信美顏其如玉。咀清畦而度曲。思佳人而未來。望餘光而躑躅。拂螭雲之高帳。陳九枝之華燭。虛翡翠之珠被。空合歡之芳褥。言歡愛之可永。庶羅袂之空裁。曾未申其巧笑。忽淪軀於夜臺。伊芳春之仲節。夜猶長而未遽。悵徙倚而不眠。住徘徊於故處。
  • 梁江淹傷友人賦曰:靜然霑衣兮。悲袁友之英秀。系神緒而作氏。胤靈枝而作冑。轢四代而式昌。洎十葉而克茂。友人之生。川岫降明。譬如冬雪。既華既潔。將似秋月。至麗至徹。乃上代而少雙。故叔世而曠絕。弔蕙若之暫芳。慟琬琰之永缺。余幼好於斯人。乃神交於一顧。邈疇年之繾綣。窈生平之遊遇。懷愛重於素璧。結分珍於黃金。捨一世而笑淺。訪古人而求深。固齊術而共徑。豈異袖而同襟。爾凝情於霜柏。我發志於冬桂。帶瑤玉而爭光。握隨珠而比麗。予結誼兮梁門。復從宦兮朱蕃。何人徑之亟阻。而天道之匪存。凋碧玉之神樹。銷紫芝之靈根。承遠書於江澨。結深痛於爾魂。
  • 梁蕭子範傷往賦曰:彼蘭菊之芳茂。及蕖槿之榮色。終於邑乎繁霜。俱飄颻於路側。引輕華之微珍。猶見嗟於有識。況獨立之妍媛。信盈盈而挺植。去倡家而來儀。承君子之宴息。摧麗容而思進。豈蛾眉之肯抑。詠美媵而自箴。歌忠妾而為式。痛妖姿之不留。惜華年之中夭。冀羆祥之永慶。忽從飆而先摽。魂一逝而莫追。夕有長而無曉。惟君侯之惆悵。覽遺物而霑巾。惟半垂而將下。尚仿像而疑真。懷方士之良術。顯有憑而致神。
  • 周庾信哀江南賦曰: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盜移國。金陵瓦解。信年始二毛。即逢喪亂。狼狽流離。至于暮齒。燕河遠別。悲不自勝。楚老相逢。泣將何及。鍾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裁一旅。項羽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豈有百萬義師。一朝卷甲。芟夷斬伐。如草木焉。江淮無涯岸之阻。亭壁無蕃籬之固。將非江表王氣。應終三百年乎。嗚呼。山岳崩頹。既有危亡之運。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悽愴傷心者矣。賦曰:始則王子召戎。姦臣介冑。既官政而離逷。遂師言而泄漏。爾乃傑黠構扇。憑陵畿甸。青袍如草。白馬如練。天子履端廢朝。單于長圍高宴。竟遭夏臺之禍。遂睹堯城之變。遂乃韓分趙裂。鼓臥旗折。失群班馬。迷輸亂轍。猛士嬰城。謀臣卷舌。昆陽之戰象走林。常山之陣蛇奔穴。五郡則兄弟相悲。三州則父子離別。於是桂林顛覆。長洲麋鹿。潰潰沸騰。茫茫慘黷。競動天關。爭迴乾軸。探雀鷇而未飽。待熊蹯而詎熟。乃有車側郭門。筋懸廟屋。鬼同曹社之謀。人有秦庭之哭。西瞻博望。地臨玄圃。月榭風臺。池平樹古。仁壽之鏡徒懸。茂陵之書空聚。中宗之夷凶靜亂。大雪冤恥。去代邸而承基。遷唐郊而纂祀。反舊章於司隸。歸餘風於正始。沉猜則方逞其欲。藏疾則自矜於己。天下之事沒焉。諸侯之心搖矣。既而齊交北絕。秦患西起。況背關而壞楚。異端委而開吳。驅綠林之散卒。拒驪山之叛徒。問諸淫昏之鬼。求諸厭劾之巫。荊門遭廩延之戮。夏口濫逵泉之誅。況以沴氣宵浮。妖精夜殞。赤鳥則終朝夾日。蒼雲則七重圍軫。亡吳之歲既窮。入郢之年斯盡。周含鄭怒。楚結秦怨。有南風之不競。值西鄰之責言。俄而梯衝亂舞。冀馬雲屯。棧秦車於暢轂。沓漢鼓於雷門。雖復楚有七澤。人稱三戶。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熾火兮焚旗。貞風兮害蠱。乃使玉軸揚灰。龍文析柱。下江餘城。長林故營。徒思□(○本集作拑。)馬之秣。未見燒牛之兵。章曼友以轂走。宮之奇以族行。河無小而馬渡。關未曉而雞鳴。忠臣解骨。君子吞聲。章華望祭之所。雲夢偽遊之地。荒谷縊於莫敖。冶甫囚乎群師。(○本集作帥。)硎阱摺拉。鷹鸇●㩌。于時瓦解冰泮風飛雹散。渾然千里。淄沔一亂。雪暗如沙。冰橫如岸。逢赴洛之陸機。見離家之王粲。莫不聞隴水而掩泣。向關山而長歎。
  • 又傷心賦曰:予五福無徵。三靈用譴。至于繼體。多從夭折。二男二女。並得勝衣。金陵喪亂。相守亡沒。苗而不秀。頻有所悲。唯覺傷心。遂以傷心為賦。悲哉秋氣。搖落變衰。魂兮遠矣。何去何依。望思無望。歸來不歸。未達東門之意。空懼西河之譏。在昔金陵。天下喪亂。王室版蕩。生人塗炭。兄弟則五郡分張。父子則三州離散。地鼎沸於袁曹。人豺狼於楚漢。或有擁樹離災。藏衣遭難。未設桑弧。先空柘館。人惟一丘。亭遂千秋。邊韶永恨。孫楚長愁。張壯武之心亡。羊南城之淚流。痛斯傳體。尋茲世載。天道斯慈。人倫此愛。膝下龍摧。掌中珠碎。芝在室而先枯。蘭生庭而早刈。況乃流寓秦川。飄颻播遷。從宦非宦。歸田不田。對玉關而羇旅。坐長河而暮年。以觸目之萬恨。更傷心於九泉。
  • 哀辭 魏陳王曹植金瓠哀辭。予之首女。雖未能言。固以授色知心矣。生十九旬而夭折。乃作此辭曰:在襁褓而撫育。向孩笑而未言。不終年而夭絕。何負罰於皇天。信吾罪之所招。悲弱子之無諐。去父母之懷抱。滅微骸於糞土。天地長久。人生幾時。先後無覺。從爾有期。
  • 又行女哀辭曰:行女生于季秋。而終于首夏。三年之中。二子頻喪。伊上靈之降命。何短修之難裁。或華髮以終年。或懷妊而逢災。感前哀之未闋。復新殃之重來。方朝華而晚敷。比晨露而先晞。感逝者之不追。情忽忽而失度。天蓋高而無階。懷此恨其誰訴。
  • 又仲雍哀辭曰:曹喈。字仲雍。魏太子之中子也。三月生而五月亡。昔后稷之在寒冰。鬥穀之在楚澤。咸依鳥憑虎。而無風塵之災。今之玄第文茵。無寒冰之慘。羅幬綺帳。暖於翔禽之翼。幽房閑宇。密於雲夢之野。慈母良保。仁乎烏菟之情。卒不能延期於期載。離六旬而夭沒。彼孤蘭之眇眇。亮成幹其畢榮。哀綿綿之弱子。早背世而潛形。且四孟之未周。將何願乎一齡。陰雲迴於素蓋。悲風動其扶輪。臨埏闥以歔欷。淚流射而霑巾。
  • 晉陸機吳大司馬六公少女哀辭曰:冉冉晞陽。不遂其茂。曄曄芳華。凋芳落秀。遵堂涉室。髣彿興想。人皆有聲。爾獨無響。
  • 晉潘岳哀永逝辭曰:逝日長兮生年淺。憂患眾兮歡樂渺。悵悵兮遲遲。遵古路兮凶歸。思其人兮已滅。覽餘跡兮未夷。昔同塗兮今異世。憶舊歡兮增新悲。謂原隰兮無畔。謂川流兮無岸。視天日兮蒼茫。面邑里兮蕭散。匪外物兮或改。固歡哀兮情換。歸反哭兮殯宮。聲有止兮哀無終。既顧瞻兮家道。長寄心兮爾躬。
  • 又傷弱子辭曰:予之長安。次于新安千秋亭。而弱子夭。感嬴博之哀。乃傷之曰:奈何兮弱子。邈棄爾兮丘林。還眺兮墳瘞。草莽莽兮木森森。伊遂古之遐冑。逮祖考之永延。咨吾家之不嗣。羌一適之未甄。仰崇堂之遺構。若無津而涉川。葉落永離。覆水不收。赤子何辜。罪我之由。
  • 又金鹿哀辭曰:嗟我金鹿。天資特挺。鬒髮凝膚。蛾眉蠐領。柔情和泰。朗心聰警。嗚呼上天。胡忍我門。良嬪短世。令子夭昏。既披我幹。又翦我根。槐如瘣木。枯荄獨存。捐子中野。遵我歸路。將反如疑。迴首長顧。
  • 又陽城劉氏妹哀辭曰:鳥鳴于桓。烏號于荊。徘徊躑躅。立聞其聲。相彼羽族。矧伊人情。叩心長叫。痛我同生。誕育聖王。發奇稚齒。如彼名駒。昴昴千里。劉氏□(○馮校本云。氏下缺文。)懷寶。未曜隨和。伊予輕弱。弗克負荷。祿微於朝。財匱于家。俾我令妹。勤儉備加。珍羞罕御。器服靡華。撫膺恨毒。逝矣奈何。哀哀母氏。蒸蒸聖慈。震慟擗摽。何痛如之。魂而有靈。豈不慕思。嗟哉往矣。當復何時。
  • 又悲邢生曰:周文公之苗裔。予元舅之洪冑。厲操確其不拔。鄉譽著而日就。妙邦畿而高察。雄州閭以擢秀。茂實暢矣。而休名未衍。其財至貧。其位至賤。而死之日。奔者盈庭。停余車而在郊。撫靈櫬以增悲。瞻轜容而想像。曾無覿乎餘輝。送子兮境垂。永訣兮路歧。一別兮長絕。盡哀兮告離。
  • 又京陵女公子王氏哀辭曰:猗歟公子。季女惟王。生自洪冑。稟茲義方。盼倩粲麗。窈窕淑良。如彼春蘭。吐葩含芳。葩以霜隕。芳以歇盡。彼蒼者天。胡寧斯忍。曾未弱笄。無疾而隕。宮朝震驚。靡人不愍。嗟爾母氏。劬勞撫鞠。恩斯勤斯。是長是育。帷屏媚子。奄離顧復。哀無廢心。涕不輟目。于以祖之。于掖閨庭。于以送之。陵崗崔嵬。僕馬迴眷。旗旐旋飛。夕陽失映。晴鳥忘歸。皎皎宵月。載盈載微。冥冥公子。一往不追。長夜無旦。孤魂曷依。
  • 又為任子咸妻作孤女澤蘭哀辭曰:茫茫造化。爰啟英淑。猗猗澤蘭。應靈誕育。鬚髮蛾眉。巧笑美目。顏耀榮苕。華茂時菊。如金之精。如蘭之馥。淑質彌暢。聰惠日新。朝夕顧復。夙夜盡勤。彼蒼者天。哀此矜人。胡寧不惠。忍予眇身。俾爾嬰孺。微命弗振。俯覽衾襚。仰訴穹旻。弱子在懷。既生不遂。存靡託躬。沒無遺類。耳存遺響。目想餘顏。寢蓆伏枕。摧心剖肝。相彼鳥矣。和鳴嚶嚶。矧伊蘭子。音影冥冥。彷徨丘壟。徙倚墳塋。
  • 又為楊長文作弟仲武哀祝文曰:悠悠上天。我獨何辜。祖考早世。兄弟幼孤。備嘗艱毒。同集蓼荼。父兮生我。過庭靡聞。母兮鞠我。寧一苦辛。日顧日復。我弟我身。並自垂髮。越于成人。濬哲聰朗。純粹溫良。烈烈清風。邦族之望。母氏劬勞。庶爾之報。彼蒼者天。子何不弔。殲我令弟。窮泉是造。無父何怙。無弟何友。煢煢此身。哀哀慈母。煩冤痛毒。撫心思咎。哀爾薄祐。逢家多阻。弱冠未室。盛年絕緒。喪庭寥廓。廬位無主。冥冥長夜。窈窈玄宇。當復何時。見我仲武。于以祔之。于其王父。魂而有靈。神其寧處。
  • 晉孫楚和氏外孫道生哀文曰:嗟爾道生。和氏之寶。玉顏豐下。曜於懷抱。暮春而育。孟冬而夭。二十三旬。奇于五日。方之期頤。百分之一。命之脩短。始則有終。誰能長久。與天無窮。籛翁近千。殤子幼沖。俱反無形。冥昧之中。造化多少。豈獨爾躬。
  • 又和氏外孫小同哀文曰:曄曄蕣華。朝生夕落。爾命方之。猶為淺薄。暫有冥質。尋友冥漠。譬彼蜉蝣。不識晦朔。死尚未知。生亦焉知。爾雖旬月。我未之視。萬物混焉。天地一指。杪末嬰孩。安足稱誄。大人達觀。同之一揆。
  • 又胡母夫人哀辭曰:滔滔汶川。浩浩雲漢。乃眷洪族。裁育英媛。幼挺芳烈。暉光日新。有美其猗。有彪其文。華茂春芳。志厲秋霜。邂逅之遇。遘茲良會。豈惟中饋。義形于外。恆憑賢明。以自休賴。冀享永年。偕老一世。景命伊何。忽然長逝。
  • 梁簡文帝大同哀辭曰:大同予第十子也。生於仲秋。殞於冬末。悲夫夕坐。於是申旦。當以食(○文苑英華九百九十九作食以。)之不甘。客謂予曰:死生常也。夭壽命也。陳蕃所憩之家。久記玄錄之歲。華歆(○原訛欹。據馮校本改。)所間(○英華作聞。)之語。已定北陵之期。上聖所以忘情。賢者所以達節。將何戚焉。予對之曰:觀其明眸豐下。玉色和聲。豈不登髫歲而擬觸藩。反(○英華作及。)紈蔥而仰折李。靈心摧於毫末。慧識挫於跬步。豈不傷哉。乃為辭曰:彼神蔡之靈長。獲萬春之悠緬。有蕣華之灼灼。寄一朝之浮淺。信歡慰之未幾。悼夭零之云及。乃變樂而為悲。遂改笑而成泣。
  • 晉劉臻妻陳氏答舅母書曰:元方春秋始富。德業亦隆。弘道博文。才質兼備。冀志與時暢。榮耀當年。豈意一朝。冥然長往。元方沖幼。過庭莫聞。聖善明訓。業成三徙。亦既冠婚。雙譽允集。庶幾偕老。色養膝下。而殃厲橫流。艱禍仍遘。媛姊傾逝。宗模永絕。姉方玄華。並夭戚年。豈慮豈圖。禍降彌酷。良才夭於始立。崇基殞於一匱。仰痛殄滅。俯悼二弟。斯人斯命。當可奈何。母年踰耳順。備經百罹。一紀之中。四遘至痛。目前廓然。三從靡託。窮悼中發。情馳難處。
  • 梁任昉與沈約書曰:范僕射遂不救疾。范侯淳孝睦友。在家必聞。直道正色。立朝斯著。一金之俸。必遍親倫。鍾庾之秩。散之故舊。佐命興王。心力俱盡。謀猷忠允。諒誠匪躬。破產而字死友之孤。開門而延故人之殯。則惟其常。無得而稱矣。器用車馬。無改平生之憑。素論款對。不易布素之交。若斯人者。豈云易遇。昉將蒞此邦。務在遄速。雖解駕流連。再貽款顧。將乖之際。不忍告別。無益離悲。祗增今恨。永念平生。忽焉疇曩。追尋笑緒。皆成悲端。
  • 又弔樂永世書曰:永世孝友之至。發自天真。皎絜之操。曾非矯飾。意有所固。白刃不移。理有所託。淄澠自辨。餘息惟存。視陰無幾。終始之託。方寄祁侯。豈謂樂生。反先朝露。以理遣滯。鄙識未曉。以事尋悲。哀楚交至。宿草易滋。傷恨不滅。松檟可拱。悲緒無窮。
  • 梁劉孝標追答劉沼書曰:劉侯既有斯難。值予有天倫之職。(○文選四十三作戚。)竟未之致也。尋而此君長逝。化為異物。緒言餘論。蘊而莫傳。或有自其家得而示予者。予悲其音徽未沫。而其人已亡。青簡尚新。而宿草將列。泫然不知涕之無從也。雖隙駟不留。尺波電謝。而秋菊春蘭。英華靡絕。故存其梗概。更詶其旨。若使墨翟之言無爽。宣室之談有徵。冀東平之樹。望咸陽而西靡。蓋山之泉。聞弦歌而赴節。但懸劍空壟。有恨如何。

  • 左傳曰:叔向之母妒。叔虎之母美而不使見。叔向諫。其母曰: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彼美。余懼而生龍蛇以禍汝。我何愛焉。使往侍寢。生叔虎。
  • 毛詩序曰:夫人無妒忌之行。惠及賤妾。進御於君。知其命有貴賤。能盡其心矣。
  • 又曰:不妒忌則子孫眾多矣。
  • 山海經曰:秦室山有木。葉如梨而赤理。其名曰指木。服之不妒。
  • 文子曰: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王惡之。祿厚者怨處之。
  • 漢書曰:武帝陳皇后為妒。別在長門宮。司馬相如作賦。皇后復親幸。
  • 又曰:陳后寵衰。妒甚。令巫祭祀。以迴上意。
  • 又曰:呂氏妒戚夫人。髡鉗赭衣使舂。又斷手足。去目重身。飲瘖藥。名曰人豕。
  • 又曰:廣川王去。嘗有疾。陽城昭信侍疾甚謹。去愛之。立為后。又有幸姬望卿。(○原作鄉。據馮校本改。下同。)為脩孊夫人。主繒帛。昭信譖望卿曰:與我無禮。衣服常鮮我。又傅粉。數南戶窺郎吏。疑有姦。去曰:伺之。益不愛望卿。昭信知去怒。誣言望卿。歷指郎吏臥處。具知其名。去即與昭信從諸姬至望卿室。裸形繫之。令諸姬各持鐵共灼之。望卿自投井而死。昭信出之。椓陰中。割其鼻脣。斷舌。遂解置大鑊中。取桃灰毒藥并煮之。令諸姬觀糜盡。乃止。
  • 馮敬通集曰:敬通有一婢。妻任酷妒之。擊婢無所不至。敬通乃棄遣之。因與婦弟任武達書曰:不去此婦。則家不寧。不去此婦。則家不清。不去此婦。則福不生。不去此婦。則身不榮。不去此婦。則事不成。吾數奇命薄。端相逢遭。
  • 典論曰:上洛都尉王琰。以功封。其妻哭於家。為琰富貴更取妾故也。
  • 魏志曰:馮方女美。袁術納焉。甚寵幸。諸妾害其寵。因共殺而懸之。言其自縊。
  • 又曰:袁紹婦劉氏。甚妒。紹死未殯。寵妾五人。劉盡殺之。又毀其形。其少子尚。又盡滅死妾家焉。
  • 王隱晉書曰:賈充妻郭。產子黎民。三歲。乳母抱向閤。充入。黎民喜勇。(○太平御覽五百二十一作踴。)充惡(○御覽作嗚。)之。郭遙望見。疑充。即鞭乳母殺之。兒思乳母而死。郭又生一男。乳母抱在中庭。充過拈頰。郭又疑。復殺乳母。男又死。
  • 郭子曰:孫秀妻蒯。嘗妒罵秀為貉。秀大不平。遂出不復入。蒯氏請救於武帝。時大赦。帝曰:天下曠蕩。蒯夫人可得從其例否。秀免冠謝。為夫婦如初。
  • 妒記曰:王丞相曹夫人。性甚忌。禁制丞相。不得有侍御。時有妍少。必加誚責。王公不能久堪。乃密營別館。眾妾羅列。男女成行。後元會日。夫人於青疏中觀望。忽見兩三小兒騎羊。皆端正。夫人語婢云。汝出問。此是誰家兒。奇可念。給使不達旨。乃云。此是第四五等諸郎。曹氏驚恚。不能自忍。乃命駕車。將黃門及婢二十人。持食刀。欲自出尋討。王公亦飛轡出門。猶患遲。乃以左手攀車攔。右手提麈尾。以柄打牛。狼狽奔馳。方得先至。蔡司徒聞之。乃謂王曰:朝廷欲加九錫。公知否。王為信。自涼謙志。蔡曰:不聞加餘物。惟聞短轅犢車。長柄麈尾爾。王大羞愧。
  • 又曰:謝太傅劉夫人。不令公有別房。公既深好聲樂。復遂頗欲立妓妾。兄子外生等。微達此旨。共問訊劉夫人。因方便。稱關雎螽斯。有不忌之德。夫人知以諷己。乃問誰撰此詩。答云周公。夫人曰:周公是男子。相為爾。若使周姥撰詩。當無此也。
  • 又曰:京邑有士人婦。大妒忌。於夫小則罵詈。大必捶打。常以長繩繫夫腳。且喚便牽繩。士人密與巫嫗為計。因婦眠。士人入廁。以繩繫羊。士人緣牆走避。婦覺。牽繩而羊至。大驚怪。召問巫。巫曰:娘積惡。先人怪責。故郎君變成羊。若能改悔。乃可祈請。婦因悲號。抱羊慟哭。自咎悔誓。師嫗乃令七日齋。舉家大小悉避於室中。祭鬼神。師祝羊還復本形。婿徐徐還。婦見婿。啼問曰:多日作羊。不乃辛苦耶。婿曰:猶憶噉草不美。腹中痛爾。婦愈悲哀。後復妒忌。婿因伏地作羊鳴。婦驚起徒跣。呼先人為誓。不復敢爾。於此不復妒忌。
  • 又曰:泰元中。有人姓荀。婦庾氏。大妒忌。荀嘗宿行。遂殺二兒。為屋不立齋室。唯有廳事。不作後壁。令在堂上。泠然望見外事。凡無鬚人不得入門。送書之人。若以手近荀手。無不痛打。客若共床坐。亦賓主俱敗。鄰近有年少。徑突前詣荀。接膝共坐。便聞大罵。推求刀杖。荀謂客曰:僕狂婦行。君之所聞。君不去。必誤君事。客曰:僕不畏此。乃前捉荀手。婦便持杖。直前向客。客既大健。又有短杖在衣裏。便與手。老嫗無力。即倒地。客打垂死。荀走叛不敢還。婦密令覔荀。云近遭狂人。非君之過。君便可還。荀然後敢出。婦兄來。就荀共方床臥。而婦不知。便來捉兄頭。拽著地欲殺。方知是兄。慚懼入內。兄稱父命。與杖數百。亦無改悔。
  • 又曰:諸葛元直妻劉氏。大妒忌。恆與元直杖。與杖之法。大罪十。小罪五。然得手摩。不得一一受也。常行杖小重。元直不勝痛。纔得一兩。仍以手摸。婦不(○不下疑有脫文。)誤打指節腫。從此作制。每與杖。輒令兩手各捉ꦑ跗。元直□□□遇見婦捉ꦑ跗欲成衣。謂當與己杖。失色怖。婦曰:不也。捉此自欲成衣耳。乃欣然。
  • 異苑曰:吳興桑乞妻。臨終執乞手云。我死。為當婚否。乞言不忍也。服竟更娶。白日見其死婦。語之云。君先結誓。云何負言。因以刀割其陽道。雖不致死。人性永廢。
  • 俗說。桓溫平蜀後。以李勢女為妾。南郡主甚妒。(已具美婦人也。)
  • 魏陳王曹植詩曰:嗟爾同衾。曾弗是志。寧彼冶容。安此妒忌。
  • 梁張纘妒婦賦曰:惟婦怨之無極。羌于何而弗有。或造端構末。皆莠言之在口。常因情以起恨。每傳聲而妄受。乍隔帳而窺屏。或覘窗而瞰牖。若夫室怒小憾。反目私言。不忍細忿。皆成大冤。閨房之所隱私。床笫之所討論。咸一朝之發洩。滿四海之囂喧。忽有逆其妒鱗。犯其忌制。赴湯蹈火。瞋目攘袂。或棄產而焚家。或投兒而害婿。

  • 周易上繫曰:冶容誨淫。(誨。教也。)
  • 洪範五行傳曰:蜮射人者。生於南方。謂之短狐。故南越多蜮。蜮者。淫女惑亂之所生也。
  • 毛詩曰:鄘柏舟桑中。刺奔也。衛公室亂。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竊妻妾。期於幽遠。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桑中上宮。所期之地。淇。水名也。
  • 又曰:齊雞鳴南山。刺襄公也。鳥獸之行。淫乎其妹。
  • 左傳曰:僖中(○疑當作左傳僖中曰:按本書所引左傳。分卷或與今本不同如僖公昭公。有分卷為上中下者。本條見僖十七年。正值中卷。故云僖中。前卷五社篇引左傳昭上曰:同此。)齊侯好內。多淫。內嬖如夫人者六人。
  • 戰國策曰:秦宣太后愛魏醜。后病。且令曰:我死。必以魏子為殉。庸芮為諫曰:以死為無知。何空以生所愛。葬無知之死。人若有知。先王積怒久。太后救過不暇。何得更殉魏醜。后乃止。
  • 列子曰:鄭公孫穆好色。後庭數十。皆擇稚齒。屏親昵。絕交遊。於後庭以晝足夜。三月一出。意從未愜。
  • 博物志曰:三身國。一頭三身三手。昔容成氏有季子。好淫。白日淫於市。帝放之西南。季子妻馬生子。人身有尾蹄。
  • 漢書曰:五鳳中。濟北王終吉。所愛奴。與八子及諸御妾為姦。終吉與共被席。或晝日使裸伏。犬馬交接。終吉親觀。產子。輒曰:亂不可知。丞相御史奏。終吉位諸侯王。以置八子。秩比六百石。所廣嗣重祖。而終吉禽獸行亂。勃逆人倫。請削四縣。
  • 又曰:許皇后坐執左道。廢處長信(○漢書九十七下作定。)宮。姊孊為龍頟思侯夫人。寡居。淳于長與孊私通。因娶為小妻。許后因孊賂遺。欲求復為婕妤。長受后金錢乘輿服物千餘萬計。為白上。立為左皇后。孊每入長信宮。長與孊書。戲許后。
  • 華嶠後漢書曰:梁冀愛監奴秦宮。官至太倉令。得入妻壽所。壽見宮。屏御者以言事。因通焉。宮威權大震。二千石皆拜謁之。
  • 范曄後漢書曰:赤眉發掘諸陵。取寶貨。汙辱呂后。凡有玉匣者。皆如生。故赤眉多行淫穢。
  • 臧榮緒晉書曰:賈充後妻郭氏。又生二女。少有淫行。年十四五。通於韓壽。充未覺。時外國獻奇香。世祖分與充。充以賜女。充與壽坐。聞其衣香。心疑之。充家嚴峻。牆高丈五。薦以枳棘。周行東北角。有如狸鼠行跡。充潛殺知婢。遂以女妻之。
  • 沈約宋書曰:楚王山陰公主。廢帝姊也。肆情淫縱。以吏部褚淵貌美。請自侍十日。帝許之。淵雖遂旨。以死自固。
  • 列女傳曰:夏姬者。陳大夫徵舒母也。狀美好。老而復壯者三。三為王后。諸侯爭之。莫不迷惑。陳靈公與孔甯儀父皆通焉。或衣其衣。或裝其幡。(幡。蔽膝衣。)以戲於朝。
  • 列異傳曰:漢桓帝馮夫人病亡。靈帝時。有賊盜發冢。七十餘年。顏色如故。但小冷。共姦通之。至鬥爭相殺。竇太后家被誅。欲以馮夫人配食。下邳陳公達議。以貴人雖是先所幸。尸體穢汙。不宜配至尊。乃以竇太后配食。
  • 論衡曰:書云。齊桓公負婦人以朝諸侯。管仲曰:吾君背疽瘡。不得婦人不愈。此虛也。
  • 風俗通曰:平原君讞■譚娶周碧為妻。譚陰陽不屬。令碧與李方張少姦通。冀得其子。
  • 語林曰:劉道真子婦始入門。遣婢(○原作婦。據馮校本作婢。)虔。劉聊之甚苦。婢固不從。劉乃下地叩頭。婢懼而從之。明日語人曰:手推故是神物。一下而婢服淫。
  • 傳曰:衛宣公烝於夷姜。生急子。(姜。公之母。淫上曰蒸。)
  • 晉祁勝與鄔臧。通室易妻。

  • 左傳曰:晉人謀去故絳。諸大夫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盬。魏獻子曰: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郇瑕氏土薄水淺。其惡易覯。覯則民愁。愁則墊隘。於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
  • 又曰:吳公子札來聘。請觀於周樂。為之歌頌。曰:至矣哉。哀而不愁。(知命也。)樂而不荒。(節之以禮。)莊子曰:不知乎人。謂朱愚。知乎則反愁我軀。不仁則害人。仁則反傷吾身。不義則傷彼。義則反愁我己。
  • 吳越春秋曰:越王念吳。欲復讎。愁心苦志。中夜抱柱而哭。承之以嘯。群臣聞之曰:君王何愁心之甚也。夫復讎謀敵。非君王之憂。自臣下之急務也。
  • 史記曰:虞卿著書八篇。號曰虞氏春秋。太史公曰:虞卿非窮愁。不能著書。自見於後世。
  • 後漢書曰:梁冀妻色美。善為妖態。作愁眉。(具美婦人。)
  • 楚辭曰:天問者。屈原所作也。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嗟號日聞。仰天歎息。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奇偉。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洩憤懣。舒寫愁思。又曰:漁父者。屈原所作也。屈原馳逐江湘之閒。憂愁吟歎。而漁父避世隱身。釣魚江濱。欣然自樂。時遇屈原川澤之域。怪而問之。遂相應答。
  • 晉書曰:王丞(○按當作承。下同。參下郭子條。)去官東渡。是時道路寇盜。人懷危懼。丞每過艱險。處之若夷然。雖家人。不見其愁喜之色。
  • 郭子曰:王東海初過江。(王丞(太平御覽四百六十九作承。)字安期。)登琅邪山。歎曰:我由來不愁。今日直欲愁。
  • 後漢張衡四愁詩曰: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從之梁甫艱。側身東望涕霑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何以懷愁心煩勞。
  • 又曰:我所望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霑襟。美人贈我翠琅玕。何以報之雙玉盤。
  • 又曰: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側身西望涕霑裳。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
  • 又曰:我所思兮在鴈門。欲往從之雪紛紛。側身北望涕霑巾。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
  • 晉張載擬四愁詩曰:我所思兮在南巢。欲往從之巫山高。佳人遺我筒中布。何以報之流黃素。
  • 又曰:我所思兮在朔湄。欲往從之白雪霏。佳人遺我雲中翮。何以贈之連城璧。
  • 又曰:我所思兮在隴原。欲往從之隔秦山。佳人遺我雙角端。何以贈之雕玉環。
  • 又曰:我所思兮在營州。欲往從之路阻脩。佳人遺我綠綺琴。何以贈之雙南金。
  • 宋王徽詠愁詩曰:自予抱羈思。眇與日月長。載離非宋遠。誰謂河難航。憂隨積霖密。慨因朗旭彰。負之苦不勝。即之竟無方。如彼引鯤魚。待盡守空梁。天地豈私貧。運至豈固當。既悟非形兆。茲數詎可攘。
  • 梁王僧孺夜愁示諸賓詩曰:簷露滴為珠。池水合如璧。萬行朝淚瀉。千里夜愁積。孤帳閉不開。寒膏盡復益。誰知心眼亂。看朱忽成碧。
  • 又忽不任愁聊示固遠詩曰:去秋客舊吳。今春投故越。淚逐東歸水。心挂西斜月。未應歲貶顏。直以憂殘髮。
  • 梁劉孝綽夜不得眠詩曰:夜長愁反覆。懷抱不能裁。披衣坐惆悵。當戶立徘徊。風音觸樹起。月色度雲來。夏葉依窗落。秋花當戶開。光陰已如此。復持憂自催。
  • 梁劉孝先和兄孝綽夜不得眠詩曰:夜愁眠不安。起望臺南端。葉慘風聲異。樓空月色寒。笙冷調簧數。弦脆上琴難。百年行詎幾。萬慮坐相攢。誰家有明鏡。蹔借照心看。
  • 魏陳王曹植敘愁賦曰:時家二女弟。故漢皇帝聘以為貴人。家母見二弟愁思。故令予作賦曰:嗟妾身之微薄。信未達乎義方。遭母氏之聖善。奉恩化之彌長。迄盛年而始立。脩女職於衣裳。承師保之明訓。誦六列之篇章。觀圖像之遺形。竊庶幾乎皇英。委微軀於帝室。充末列於椒房。荷印紱之令服。非陋才之所望。對床帳而太息。慕二親以增傷。揚羅袖而掩涕。起出戶而彷徨。顧堂宇之舊處。悲一別之異鄉。
  • 又愁思賦曰:四節更王兮秋氣悲。遙思惝怳兮若有遺。原野蕭條兮煙無依。雲高氣靜兮露凝衣。野草變色兮莖葉希。鳴蜩抱木兮鴈南飛。歸室解裳兮步庭前。月光照懷兮星依天。居一世兮芳景遷。松喬難慕兮誰能仙。長短命也兮獨何怨。
  • 又九愁賦曰:嗟離思之難忘。心慘毒而含哀。踐有畿之末境。超引領之徘徊。眷浮雲以太息。願攀登而無階。匪徇榮而愉樂。信舊都之可懷。恨時王之謬聽。受姦枉之虛辭。揚天威以臨下。忽放臣而不疑。登高陵而反顧。心懷愁而荒悴。念先寵之既隆。哀後施之不遂。雖危亡之不豫。亮無遠君之心。刈桂蘭而秣馬。舍予車於西林。願接翼於歸鴻。羌高飛而莫攀。因流景而寄言。嚮一絕而不還。傷時俗之趍險。獨惆悵而長愁。感龍鸞而匿跡。如吾身之不留。竄江介之曠野。獨眇眇而汎舟。思孤客之可悲。愍予身之翩翔。豈天監之孔明。將時運之無常。謂內思而自策。筭乃昔之愆殃。以忠言而見黜。信無負於時王。俗參差而不齊。豈毀譽之可同。競昏瞀以營私。害予身之奉公。共朋黨而妒賢。俾予濟乎長江。嗟大化之移易。悲性命之悠遭。愁慊慊而繼懷。恆慘慘而情挽。曠年載而不迴。長去君乎悠遠。御飛龍之蜿蜿。揚翠霓之華旌。絕氣霄而高騖。飄弭節於天庭。披輕雲而下觀。覽九土之殊形。顧南郢之邦壤。咸蕪穢而倚傾。驂盤桓讓路以悲服。仰御驤以悲鳴。紆予袂而收涕。僕夫感以失聲。履先王之正路。豈淫徑之可遵。知犯君之招咎。恥干媚而求親。顧旋復之無軌。長自棄於遐濱。與麋鹿而為群。宿林藪之葳蓁。野蕭條而極望。曠千里而無人。民生期於必死。何自苦以終身。寧作清水之決泥。不為濁路之飛塵。踐蹊徑之危阻。登岧嶢之高岑。見失群之離獸。覿偏栖之孤禽。懷憤激以切痛。若回刃之在心。愁戚戚其無為。遊綠林而逍遙。臨白水以悲嘯。猿驚聽而失條。亮無怨而棄逐。乃全行之所招。
  • 魏繁欽愁思賦曰:何旻秋之慘悽。處閑夜而懷愁。潛白日於玄陰。翳朗月於重幽。零雨濛其迅集。潢淹汩以橫流。聽峻階之回霤。心沉切以增憂。嗟王事之靡盬。士感時而情悲。願出身以徇役。式簡書以忘歸。時陟岵以旋顧。涕漸纓而鮮晞。聽鳴鶴之哀音。知我行之多違。悵俯仰而自憐。志荒悃而摧威。聊弦歌以厲志。勉奉職於閨闈。
  • 又弭愁賦曰:傷有閑之淑女。採薜荔於朝陽。露素質之皎皎。綰玄髮以流光。結翠葉於珠簪。擢丹華於綠房。點圜的之熒熒。映雙輔而相望。襲遊閑之妓服。褥阿縠之桂裳。紉畹蘭於纓佩。動晻曖以遺芳。既容冶而多好。且妍惠之纖微。顧見予之獨立。知我情之思歸。鳴環瑱以回眄。若欲進而行遲。眷紅顏之曄曄。何的皪之少群。整桂冠而自飾。敷綦藻之華文。從景炎而猗靡。粲綿邈以繽紛。時瞭眇以含笑。收婉媚以愁人。
  • 梁簡文帝序愁賦曰:情無所治。志無所求。不懷傷而忽恨。無驚猜而自愁。玩飛花之入戶。看斜暉之度寮。雖復玉觴浮碗。趙瑟含嬌。未足以袪斯耿。(○句有脫文。)息此長謠。
  • 魏陳王曹植釋愁文曰:予以愁慘。行吟路邊。形容枯悴。憂心如焚。有玄虛先生見而問之曰:子將何疾。以至於斯。答曰:吾所病者愁也。先生曰:愁是何物。而能病子乎。答曰:愁之為物。惟惚惟怳。不召自來。推之弗往。尋之不知其際。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長夜。或群或黨。去來無方。亂我精爽。其來也難進。其去也易追。臨餐困於哽咽。煩冤毒於酸嘶。加之以粉飾不澤。飲之以兼肴不肥。溫之以火石不消。摩之以神膏不稀。受之以巧笑不悅。樂之以絲竹增悲。醫和絕思而無措。先生豈能為我蓍龜乎。先生作色而言曰:予徒辯子之愁形。未知子愁所由生。吾獨為子言其發矣。今大道既隱。子生末季。沉溺流俗。眩惑名位。濯纓彈冠。諮諏榮貴。坐不安席。食不終味。遑遑汲汲。或慘或悴。所鬻者名。所拘者利。良由華薄。凋損正氣。吾將贈子以無為之藥。給子以澹泊之湯。刺子以玄虛之針。灸子以淳朴之方。安子以恢廓之宇。坐子以寂寞之床。使王喬與之(○本集作子。)攜手而游。黃公與子詠歌而行。莊生為子具養神之饌。老聃為子致愛性之方。趣遐路以棲跡。乘輕雲以高翔。於是精駭意散。改心回趣。願納至言。仰崇玄度。眾愁忽然。不辭而去。

  • 說文曰:泣。無聲出涕也。
  • 禮記曰:高子皋執親之喪。泣血三年。未嘗見齒。君子以為難矣。
  • 又曰:弁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者。孔子曰:哀則哀矣。而難為繼矣。
  • 左傳曰: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為館於其宮側。振萬焉。夫人聞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習戎備也。今令尹不尋諸仇讎。而於未亡人之側。不亦異乎。
  • 又曰:叔孫婼聘于宋。宋公與宴。子(○按子上當脫昭字。)飲酒樂。宋公使昭子右坐。語相泣。樂祁左。退而告人曰:今茲君與叔孫。其皆死乎。吾聞之。哀而樂。樂而哀。皆喪心也。何以能久。
  • 國語曰:叔向見司馬侯之子。撫而泣之曰:自其父死也。吾蔑與比而事君也。昔者其父始之。我終之。我始之。夫子終之。
  • 尸子曰:曾子每讀喪禮。泣霑襟。(已具孝篇。)
  • 又曰:費子陽謂子思曰:吾念周室將滅。涕泣不可禁也。子思曰:然。今以一人之身。憂世之不治。而涕泣不禁。是憂河水濁。而以泣清之也。
  • 呂氏春秋曰:吳起治西門之外。王錯譖之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吳起至於岸門。止車而望西河。泣數行而下。
  • 楚漢春秋曰:呂后欲為惠帝高墳。使從未央宮坐而見之。東陽侯垂泣曰:陛下日夜見惠帝冢。悲哀流涕無已。是傷生也。臣竊哀之。太后乃止。
  • 史記曰:箕子過故殷墟。咸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殷民皆流涕。(具麥篇。)
  • 又曰:荊軻與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漸離共荊軻相和而歌於市中。相樂。已而相泣。傍若無人。
  • 又曰:漢高欲自擊陳狶。蒯成侯周緤泣曰:始秦攻破天下。未嘗自行。今上自行。是為無人可使者乎。
  • 又曰:戚姬愛幸。生趙王如意。常從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如意為太子。
  • 又曰:竇皇后兄長君。弟曰廣國。年五歲時。家貧。為人所略。賣之長安。聞竇后新立。廣國上書自陳。后召見。具言其故。后持之而泣。侍御左右。皆伏地泣。
  • 說苑曰:雍門周以琴見孟嘗君。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人悲乎。周曰:夫千秋萬歲之後。高臺既已壞。曲池即以塹。墳墓既已下。嬰兒竪子樵採者。躑躅其足。而歌其上曰:夫以孟嘗君貴尊。乃若是乎。於是孟嘗君泫然涕泣曰:令文立若破國亡邑之人。(具琴篇。)
  • 又曰:聖人於天下也。譬猶一堂之上。令滿堂飲酒。有一人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
  • 又曰:禹出見辜人。問而泣之。左右問其故。禹曰:堯舜之民。皆以堯舜之心為心。今吾為君。百姓皆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
  • 新序曰:周舍事趙簡子。居無幾何。周舍死。後與諸大夫飲酒酣。簡子泣曰: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眾人之唯唯。不如周舍之愕愕。自周舍死。吾未嘗聞吾罪也。吾國幾亡乎。是以垂泣。
  • 漢書曰:高祖破黥布軍還。過沛。置酒沛宮。上慷慨傷懷。泣數行下。(具懷舊篇。)
  • 東觀漢記曰:更始害齊武王。光武飲食語笑如平常。獨居。輒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處。
  • 又曰:來歙蓋延攻公孫述。蜀人大懼。使刺客刺歙。歙未死。馳告蓋延。延見歙。悲哀不能仰視。歙叱曰:欲屬以軍事。而反效兒女子涕泣乎。
  • 論衡曰:昔周人有仕不遇。年老白首。泣涕於途者。或問何為泣乎。對曰:吾仕數不遇。自傷年老失時。是以泣。
  • 又曰:蘇秦張儀。學縱橫之術於鬼谷先生。先生曰:能說我泣出。則能分天皇之地。秦說鬼谷先生。先生泣霑襟。
  • 汝南先賢傳曰:蔡順母畏雷。後母卒。每有震。順輒圜冢泣曰:順在此。
  • 邴原傳曰:原年五六歲。過書舍而泣。師曰:何泣。原曰:孤者易傷感。夫書者皆有父母也。心願其得書。故惻然涕零也。師哀原而為之泣曰:欲之可書。須費也。(○太平御覽六百十一作不之求費也。此有脫文。)
  • 後漢書曰:張奐與張公超書曰:下筆愴恨。泣先言泯。
  • 吳錄曰:孟宗為驃騎朱據軍吏。將母在營。既不得志。又夜雨屋漏。因起涕泣以謝母。母曰:但當勉之。何足泣也。
  • 襄陽耆舊記曰:羊公與鄒閏甫登峴山。垂泣曰: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登此遠望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不可得知。念此令人悲傷。
  • 晉陽秋曰:司馬文王問劉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也。郤正見禪曰:若王後問。宜泣以對。會王復問。禪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眼。王曰:何以似郤正語耶。禪驚視曰:如尊命。

  • 尚書洪範曰:六極。四曰貧。
  • 禮記。子路曰:傷哉貧。生無以為養。死無以為禮。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斂手足形。還葬而無槨。稱其財。之謂禮。
  • 又曰: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篳門圭竇。
  • 論語曰:子曰: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
  • 又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鄭玄曰:縕。絮也。毛詩曰:出自北門。終窶且貧。莫知我艱。
  • 又曰:小東大東。杼柚其空。注曰:謂無貨。唯絲麻。今盡不作也。
  • 家語曰:端木賜結駟連騎。以從原憲。憲居蓬蒿中。并日而食。子貢曰:甚矣子之病也。憲曰:予貧也。非病也。
  • 國語曰:叔向見韓宣子。宣子憂貧。叔向賀之。宣子曰:吾有卿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諸侯親之。戎翟懷之。以正晉國。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脩其德也。是以賀。若不憂德之不脩。而患貨之不足。將弔不暇。何賀之有。
  • 呂悅(○按當作忱。)字林曰:窶。貧空也。
  • 方言曰:南楚人貧。衣被醜敝。謂之須捷。(捷謂俾遲。)或謂之褸裂。(褸。衣壞。具音。)或謂之藍縷。(左傳曰:蓽輅藍縷為貧也。)
  • 晏子曰: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不飽。晏子亦不飽。使者反之。公曰:晏子如此貧乎。使致千金。以奉賓客。
  • 列子曰:凡為名者必廉。廉斯貧。為名者必讓。讓斯賤。莊子曰:原憲處魯。居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戶不完。桑木為樞而甕牖。上漏下濕。匡坐而弦歌。子貢乘大馬。中紺而表素。軒車不容巷。往見原憲。憲杖蔾應門。子貢曰:先生病也。憲應之曰:憲聞無財之謂貧。學而不能行之謂病。今憲貧也。非病也。子貢逡巡而退。有愧色。
  • 又曰:孔子謂顏回曰:家貧居卑。胡不仕乎。對曰:不願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𩜾鬻。郭內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可以自娛。所學夫子者。足以自樂也。回不願仕。夫子愀然變色曰:美哉。
  • 又曰: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河侯曰:我將得邑金。貸子三百金。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顧視車轍。有鮒魚焉。問之曰: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將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焉作色曰:吾得升斗之水為活爾。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枯魚之肆。
  • 又曰:子輿與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輿曰:子桑殆病矣。裹飯而往食之。子桑若歌若哭。鼓琴曰:父母豈欲吾貧哉。天地豈私貧吾哉。求其為之者不得也。
  • 孫卿子曰:子夏貧若懸鶉。人曰:子何不仕。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
  • 又曰:仁義之於人也。譬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貧。至無有者窮。
  • 呂氏春秋曰:世皆以珠玉為寶。寶愈多而民愈貧。失其所寶也。
  • 戰國策曰:齊人有馮煖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 史記曰:魏勃少時。欲求見齊相曹參。家貧。無以自通。乃常獨早夜掃齊相門外。相舍人怪而以為物。而伺之。得勃。勃曰:願見相君無因。故為子掃門。欲求見。於是舍人見勃。曹參因以為舍人。
  • 又曰:東郭先生久待詔公車。貧困飢乏寒。衣敝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無下。足盡以踐地。道中人笑之。
  • 又曰:甘茂亡秦奔齊。逢蘇代。代為齊使於秦。茂曰:臣得罪於秦。懼而逃。無所容跡。臣聞貧人女曰:我無以買燭。而子之燭光有餘。子可分我餘光。無損子之明。今臣困。願以餘光振之。
  • 又曰:楚相孫叔敖死。謂其子曰:我死。汝必貧困。可見優孟。(已具諷篇。)
  • 漢書曰:朱買臣。家貧好書。不治產業。妻求去。買臣笑曰:我五十當貴。今已四十餘。妻曰:如公子等。終當餓死。買臣不能留。即聽之。
  • 又曰:酈食其。好讀書。家貧落魄。無衣食產業。為里監門。然縣中賢豪不敢役。皆為之狂生。
  • 又曰:王章。字仲卿。為諸生。學長安。獨與妻居。病疾無被。臥牛衣中。與妻訣。涕泣。其妻呵怒之曰:仲卿。京師尊貴在朝廷人。誰逾仲卿者。今病疾困厄。不自激昂。乃反涕泣。何鄙也。
  • 謝承後漢書曰:王充。字仲任。少孤。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具雜文部讀書。)
  • 續漢書曰:王苑。字孫仲。安貧。茅屋蓬戶。藜藿不饜。
  • 又曰:范丹。桓帝時。以丹為萊蕪長。不到官。遭黨人禁錮。結草室居。歌之曰:甑中生塵范史雲。釜中生魚范萊蕪。
  • 范曄漢書曰:李元。(○太平御覽四百八十四作充。)字大遜。陳留人。事母至孝。家貧。兄弟六人。同衣出入。
  • 三輔決錄曰:弟(○太平御覽四百八十五作第。)五頡。字子陵。倫小子。洛陽無主人。鄉里無田宅。寄上(○御覽作止。)靈臺中。或十日不炊。
  • 又曰:孫晨。字元公。家貧不仕。生居城中。織箕為業。明詩書。為郡功曹。冬月無被。有藁一束。暮臥中。旦收之。
  • 先賢行狀曰:胡定。字元安。至行絕人。在喪。雉兔遊其庭。時雪霜滿其室。縣令遣戶曹掾。排雪問定。定已絕穀。妻子皆臥在床。令即遣掾。以乾糧就遺之。定乃受半。
  • 魚豢魏書(○太平御覽四百八十四作略。)曰:楊師。(○御覽作沛。)前後宰城守。不以私計介意。故身退之後。家無餘財。蝸牛廬居其中。妻子凍餓。
  • 魏略曰:裴潛每之官。不將妻子。妻子貧乏。織荊芘以自供。群弟之田廬。常步行。家人小大。或并日而食。
  • 楚辭曰:坎壈兮貧士失耳(○楚辭九辯作職。)而志不平。六韜曰:成王問太公。貧富豈有命乎。將理不得其意。太公曰:盜在其室。計之不熟。一盜收種不時。二盜取得無能。三盜養女太多。四盜其(○太平御覽四百八十五作棄。)事就酒。五盜衣服過度。
  • 顏延之庭誥曰:富則盛。貧則病。甚矣。不唯形色麄))黶。或亦神心沮喪。非但交友疏棄。必有家人訟誤。非廣絜深識者。何能不交移其植。故欲蠲憂患。莫若懷古之意。當自同古。見深則憂淺。識遠則患浮。昔有琴歌於編蓬之中。用此道也。
  • 晉張望詩曰:荒墟人跡希。隱僻閭鄰闊。葦籬自朽損。毀屋正寥豁。炎夏無完絺。玄冬無暖褐。四體困寒暑。六時疲飢渴。營生生愈瘁。愁來不可割。
  • 晉江逌詩曰:蓽門不啟扇。環堵蒙蒿榛。空瓢覆壁下。箄上自生塵。出問誰氏子。憊哉一何貧。
  • 宋陶潛貧士詩曰:萬族各有託。孤雲獨無依。曖曖虛中滅。何時見餘暉。
  • 又詩曰: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好爵吾弗營。厚饋吾不酬。一旦壽命盡。蔽覆乃不周。豈不知其極。非道固無憂。
  • 梁朱超詠貧詩曰:觸塗皆可試。惟貧獨未安。窗開兩片月。霜足一重寒。藁))濕鋪床冷。荷脆補衣難。若言為客易。推劍與君彈。
  • 漢楊雄逐貧賦曰:楊子遁世。離俗隱處。左鄰崇山。右接曠野。鄰垣乞兒。終貧且窶。禮薄義敝。相與群聚。惆悵失志。呼貧與語。汝在六極。投棄荒遐。好為庸卒。刑戮是加。匪惟幼稚。嬉戲土沙。亦非近鄰。接屋連家。恩輕毛羽。義薄輕羅。進不由德。退不受呵。久為滯客。其意若何。人皆文繡。余褐不完。人皆稻糧。我獨藜餐。貧無寶玩。何以接歡。宗室之宴。為樂不期。徒行負賃。出處易衣。身服百役。手足胼胝。或耘或耔。霑體露肌。朋友道絕。進官凌遲。厥咎安在。職汝為之。舍汝遠竄。崑崙之巔。爾復我隨。翰飛戾天。舍爾登山。喦穴隱藏。爾復隨我。陟彼高岡。舍爾入海。汎彼柏舟。爾復我隨。載沉載浮。我行爾動。我靜汝休。豈無他人。從我何求。今汝去矣。勿復久留。貧曰唯唯。主人見逐。多言益蚩。心有所懷。願得盡辭。昔我乃祖。宣其明德。克佐帝堯。誓為典則。土階茅茨。匪彫匪飾。爰及季世。縱其昏惑。饕餮之群。貪富苟得。鄙我先人。乃傲乃驕。瑤臺瓊室。華屋崇高。流酒為池。積肉為肴。是用鵠逝。不踐其朝。三省吾身。謂予無諐))。處君之所。福祿如山。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堪寒能暑。少而習焉。寒暑不忒。等壽神仙。桀跖不顧。貪類不干。人皆重閉。子獨露居。人皆怵惕。子獨無虞。言辭既罄。色厲目張。攝齋而興。降階下堂。逝將去汝。適彼首陽。孤竹之子。與我連行。予乃避席。辭謝不直。請不貳過。聞義則服。長與爾居。終無厭極。貧遂不去。與我遊息。
  • 又晉束皙貧家賦曰:余遭家之轗軻。嬰六極之困屯。恆懃身以勞思。丁飢寒之苦辛。無原憲之厚德。有民斯之下貧。有漏狹之草屋。無蔽覆之受塵。唯曲壁之常在。時弛落而壓鎮。食草葉而不飽。常嗛嗛於膳珍。涉孟春之季月。迄仲冬之堅冰。稍煎蹙而窮迫。無衣褐以蔽身。還趨床而無被。手狂攘而妄牽。何夜長之難曉。心咨嗟以怨天。責家至而相敦。乃取東而償西。行乞貸而無處。退顧影以自憐。衒賣葉而難售。遂前至於飢年。煮黃當之草菜。作汪洋之羹饘。釜遲鈍而難沸。薪鬱絀而不然。至日中而不熟。心苦苦而飢懸。丈夫慨於堂上。妻妾嘆於灶閒。悲風噭於左側。小兒啼於右邊。
  • 宋晃道元與天公牋曰:道居在城。南接水墟。草木幽鬱。蚊虻所藏。茅茨陋宇。纔容數床。積汙累燻。體貌萎黃。冬則兩幅之薄被。心有牽黎與敝絮。撤以三股之絲綖。袷以四升之麤布。狹領不掩其巨形。促緣不覆其長度。申腳則足出。攣捲則脊露。
  • 魏應璩與韋仲將書曰:夫以原憲懸罄之居。而值皇天無已之雨。薪芻既盡。舊穀亦傾匱。屠蘇發撤。机榻見謀。進無顏子不改之志。退無楊雄晏然之情。是以懷蹙。良不可堪。人非神仙。須仰衣食。方今體寒心飢。憂在旦夕。而欲東希誅(○疑當作許。)昌治生之物。西望陝縣廚食之祿。誠恐將為牛蹄中魚。卒鮑氏之肆矣。
  • 又與董仲連書曰:穀糴驚踊。告求周鄰。日獲數升。猶復無薪可以熟之。雖孟軻困於梁宋。宣尼飢於陳蔡。無以過此。夫挾管晏之智者。不有廝役之勞。懷陶朱之慮者。不居貧賤之地。出蒙譏於恤護。入見謫於嬪息。忽便邑憤。不知處世之為樂。
  • 又與尚書諸郎書曰:夫秋節涼和。霖雨清閑。正高會之盛時。飲宴之良日也。而陋巷之居。無高密之宇。壁立之室。無旬朔之資。流潦浸於北堂。隙漏霑於衣服。藁))蒸單竭。擔石傾罄。中饋告乏。役者莫興。飯玉炊桂。猶尚優泰。雖欣皇天之降潤。亮水軍之思雨。私懷蹙頞。良不可言。想諸夫子。亦斯困也。夫否泰潛升。蓋由昏明。二三執事。以龍虎之姿。遭風雲之會。方將飛騰閶闔。振翼紫微。運籌帷幄。顯揚豐績。豈久沉滯於下職。契闊於貧悴哉。
  • 後漢蔡邕九惟曰:八惟困乏。憂心殷殷。天之生我。星宿值貧。六極之厄。獨遭斯勤。居處浮𣿖。無以自在。冬日栗栗。上下同雲。無衣無褐。何以自溫。六月徂暑。炎赫來臻。無絺無綌。何以蔽身。無食不飽。永離懽欣。

  • 周禮注。男奴女婢。鄭司農注云。奴。罪隸也。男女同名。
  • 又曰:其奴。男子入于罪隸。女子入于春(○太平御覽五百作舂。)藁。
  • 又曰:奚三百人。注云。今時侍史官奴婢也。
  • 論語曰:箕子為之奴。
  • 左傳曰:斐豹隸也。注曰:犯罪沒為奴。
  • 方言曰:臧甬(音勇。)(○方言。初學記十九作侮。)獲奴婢賤稱也。荊淮海岱之閒。罵奴曰臧。罵婢曰獲。齊之北鄙。燕之南郊。凡民男而婿婢。謂之臧。女而婦奴。謂之獲。亡奴謂之臧。亡婢謂之獲。亡(○疑衍。)皆異方罵奴婢之醜稱也。
  • 風俗通曰:古制本無奴婢。犯事者原之。臧者被罪。沒入為官奴。獲者逃亡。復得為婢。
  • 又曰:南陽龐儉。少失其父。後居廬里。鑿井。得錢千餘萬。行求老蒼頭。使主牛馬耕種。直錢二萬。有賓婚大會。奴在灶下。竊言堂上母。我婦也。婢即具白母。母使儉問。曰:是我翁也。因下堂。抱其頸啼泣。遂為夫婦。儉及子歷二千石刺史七八人。時為之語曰:廬里諸龐。鑿井得銅。買奴得翁。
  • 又曰:將作大匠陳國公孫志節。有蒼頭地餘。年十七。攻書疏。志節為戶曹吏。令地餘歸取物。餘馳車馬亡去。至丹陽。改姓王名斌。字文高。遂留為諸曹吏。志節拜楊州刺史。郡衣冠子弟皆出斌下。乃用之。斌乞屏左右。叩頭涕洟曰:斌即使君地餘也。斌後為蒼梧太守。
  • 史記曰:衛青為侯家人。少時歸。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為兄弟。青常至甘泉居室。有鉗徒相青曰:貴人也。官至封侯。青歎曰:人奴之生。得無笞罵足矣。安望封侯。
  • 又曰:欒布嘗為人所略。賣為奴。賣與燕將臧荼。後為都尉。又曰:齊俗賤奴虜。而刁聞(○太平御覽五百作間。下同。)獨愛貴之。桀黠奴人之所患。唯刁聞收使之。終得其力。
  • 又曰:季布為朱家鉗奴。
  • 又曰:諸呂擅權。陸賈曰:天下安危。注意將相。將相和則士豫附。陳遂結懽太尉。以奴百人遺賈。
  • 又曰:衛將軍舍人。過平陽主家。主令騎奴同席而食。持刀斷席而坐。
  • 漢書曰:武帝時。募民能入奴婢。得以終身復。為郎。增秩。
  • 又曰:王鳳群弟爭為驕侈。奴僮以千數。
  • 又曰:張安世家僮七百人。皆有手技。
  • 又曰:王莽時。匈奴侵寇。乃大虜(○漢書食貨志。初學記十九作募。)囚徒人奴。名者(○志。記作曰:)豬突倅(○志。記作豨。)勇。
  • 又曰:宣帝詔。大司馬光。宿衛忠正。宣德明恩。前後賜奴婢百七十人。
  • 新序曰:昌邑王以側注冠賜師及儒者。後以冠冠奴。龔遂免冠歸之。曰:今以冠冠奴。是奴虜畜惡也。
  • 東觀漢記曰:劉寬簡略。嗜酒。嘗坐客。使蒼頭市酒。大醉而還。對客罵曰畜生。寬遣人視奴。疑必自殺。
  • 又曰:韓卓。臘日奴竊食祭其母。卓義其心。即日免之。
  • 又曰:彭寵奴子密三人等。寵晝臥。密等遂縛寵著床。召其妻入縫纏囊。夜斷寵及妻頭。盛囊中。投世祖。世祖封子密為不義侯。
  • 又曰:鄧弘奴醉。擊長壽亭長。弘見亭長。賞錢五千。異日。奴得復(○東觀漢記八復下有與字。)宮中衛士怒爭。衛士箠奴。弘聞。又與五千。
  • 前秦錄曰:慕容沖進通(○太平御覽五百作逼。此訛。)長安。金城(○御覽作堅登城。此有訛脫。)觀之。大言責沖曰:爾輩群奴。正可牧羊牛。何為送死。沖曰:奴則奴矣。既厄奴苦。欲取爾相代。
  • 蜀志曰:劉琰侈靡。侍婢奴能為聲樂。又教誦靈光殿賦。
  • 三輔決錄曰:平陵孟佗。盡以家財賂張讓監奴。眾奴斬(○太平御覽五百作慚。)焉。時賓客求見讓者。常數百乘。累日不得通焉。他後至。諸奴拜迎。徑將他車獨往入。眾謂他與讓善。爭以珍物賂佗。佗得以賂讓。
  • (○按本條事見宋書七十七沈慶之傳。語上當有脫文。初學記十九引作宋書。)曰:虜據滑。太祖欲北伐。沈慶之固陳不可。丹陽尹徐湛之吏部尚書江湛在座。湛之等難慶之。慶之曰:理國譬如理家。耕當使奴。織當問婢。陛下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何由濟。上笑。曰傳(○按此左傳桓二年文。有脫文。誤連上。當另作條。)士有隸子弟。(以其子弟為僕隸。)
  • 林邑記曰:范文。夷師奴也。以刀斫石障軒盧。(○初學記十九作如斬蘆葦。太平御覽九百三十七作如斬盧。此有脫訛。疑當作以刀斫石障。如斬蘆葦。)後遂為國王。
  • 江表傳曰:谷利。孫權奴。
  • 梁簡文帝答安吉公主餉胡子書曰:方言異俗。極有可觀。山高水遠。宛在其邈。不使去來執轡。媲彼青衣。正當出入燒香。還依丹轂。豈直王濟女奴。獨有羅蔥。方使樂府行胡。羞論歌舞。垂膝新奇。伏增荷抃。
  • 漢王褒僮約曰:蜀郡王褒。以事止冤歸(○初學記十九。太平御覽五百作寡婦。)楊惠舍。有一奴名便了。倩行酤酒。便捍大杖。上冢巔曰:大夫買便了時。但約守家。不約為他家男子酤酒也。褒大怒曰:奴寧欲賣邪。奴復曰:欲使便了。皆當上券。不上券。便了不能為也。褒乃為券曰:百役不得有二言。晨起早掃。飲食洗滌。居當穿臼縛帚。裁盂鑿斗。出入不得騎馬載車。踑坐大怒。下床振頭。垂鉤刈芻。織履作麤。黏雀張鳥。結網捕魚。繳鴈彈鳧。登山射鹿。入水捕龜。後園縱魚。鴈鶩百餘。驅逐鴟烏。持梢牧豬。種薑養羊。長育豚駒。糞除堂廡。食(○初學記食上有餧字。)馬牛。鼓四起坐。夜半益芻。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餔。奴但當飯豆飲水。不得嗜酒。欲美飲(○初學記作飲美。)酒。唯得染脣漬口。不得傾盂覆斗。不得晨出夜入。交關侔(○初學記。御覽作伴。)偶。多取蒲茅。益作繩索。雨墮無所為。當編蔣織薄。植種桃李。梨柿柘桑。三丈一樹。八行(○御覽作尺。)為行。果類相從。蹤橫相當。果熟收斂。不得吮嘗。犬吠當起。驚告鄰里。搶門拄戶。上樓擊柝。持盾曳矛。環落三周。勤心疾作。不得遨遊。奴老力索。種莧織席。事訖欲休。當舂一石。夜半無事。浣衣當白。若有私錢。主急賓客。奴不得有姦私。事事當開(○初學記作關。)白。奴不聽教。當笞一百。讀券文訖。辭窮詐索。仡仡叩頭。兩手自摶。目淚下落。鼻涕長一尺。審如王大夫言。不如早歸黃土陌。丘蚓鑽頟。早知當爾。為王大夫酤酒。真不敢作惡。

  • 管子曰:齊桓公使管仲求甯戚。戚應之浩浩乎。仲不能。婢子問之。仲曰:非婢子所知也。婢子曰:詩有之。浩浩之水。育育之魚。未有家室。我將安居。甯子其欲室乎。仲以其言告桓公。
  • 列女傳曰:周室大夫仕於周。妻淫於鄰。主父還。恐覺之。為毒藥。使婢進上。婢恐殺主父。因僵覆酒。主父怒而笞之。妻因他過。欲殺婢。婢就杖將死而不言。主父弟聞之。復以言告主父。主父乃厚幣嫁之。
  • 漢書曰:傅太后使謁者買諸官婢。賤取之。復取執金吾官婢八人。
  • 東觀漢記曰:劉寬向朝會。裝已訖。婢奉肉羹翻。汙衣。寬神色不異。乃徐語曰:羹爛爾手。
  • 又曰:朱暉為郡督郵。太守阮況當嫁女。欲買暉婢。暉不與。及況卒。暉送金三斤。問其故。暉曰:前不與婢者。以財汙府君。金重送。欲明使君。
  • 謝承後漢書(○太平御覽五百。本條作東觀漢記。)曰:長沙視(○御覽作祝。)良為洛陽令。常侍樊豐妻殺侍婢。置井中。良收其妻殺之。
  • 晉書曰:烈宗之母。本織坊中婢也。形長色黑。宮人謂之崑崙。太宗以大(○原脫。據馮校本補。)計幸之。有身。
  • 語林曰:裴秀母是婢。秀年十八。有令望。而嫡母妒。猶令秀母親下食與眾賓。賓見。並起拜之。答曰:微賤豈宜如此。當為小兒故耳。於是父母乃不敢復役之。
  • 皇甫謐列女後傳曰:會稽翟素。受娉。未及配適。遭賊。欲犯之。臨之以白刃。素曰:我可得而殺。不可得而辱。素婢名青。乞代素。賊遂殺素。復欲犯青。青曰:向欲代素者。恐被恥獲害耳。今素已死。我何以生為。賊復殺之。
  • 搜神記曰:晉杜嘏家葬。而婢誤不得出。十餘年開墓。婢尚生。云其始如眠。有頃漸覺。自謂一再宿。初婢之埋。年十五六。及開冢時。猶十五六。嫁之有子。
  • 又曰:諸葛恪已被誅。其(○太平御覽五百其下有妻字。此脫。)在室。問婢。爾何故血臭。婢忽然起躍。頭至棟。攘臂切齒。
  • 晉中興書曰:祖約為丞相從事中郎。於府內為婢所傷。司直劉隗奏約。患生婢僕。身被傷刑。解職還家。
  • 世說曰:鄭玄家奴婢讀書。玄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須臾。復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訴。逢彼之怒。
  • 又曰:石崇富侈。廁常令婢數十。曳羅縠直之。又曰:崇婢綠珠。天下美色。孫秀求之不與。因誅崇。
  • 又曰:光祖(○世說德行篇作祖光祿。此有脫倒。)少孤貧。至孝。常自炊爨。王北平(○世說作平北。)聞而佳之。乃以二婢餉焉。因取為吏人。人戲之曰:奴賈倍於婢。祖答曰:百里奚亦何必不輕於五羖之皮也。
  • 三輔決錄曰:金禕為郡上計。留在許都。時魏武使長史王必。將兵衛天子於許。禕與必善。見禕有胡婢善射。必常從請之。
  • 後漢蔡邕青衣賦曰:金生沙礫。珠出蚌泥。嘆茲窈窕。生于卑微。玄髮光潤。領如螬蠐。脩長冉冉。碩人其頎。綺繡丹裳。躡蹈絲韋。都冶嫵媚。卓礫多姿。精慧小心。趣事若飛。寒雪翩翻。充庭盈階。停停溝側。噭噭青衣。我思遠逝。爾思來追。明月昭昭。當我戶扉。條風狎獵。吹予床帷。河上逍遙。徙倚庭階。南瞻井柳。仰察斗機。非彼牛女。隔于河維。思爾念爾。惄焉且飢。
  • 後漢張安超譏青衣賦。彼何人斯。悅此豔姿。麗辭美譽。雅詞斐斐。文則可嘉。志鄙意微。鳳兮鳳兮。何德之衰。醴泉可飲。何必洿泥。隋珠彈雀。堂溪刈葵。鴛鶵啄鼠。何異于鴟。歷觀古今。禍福之階。晏嬰潔志。不顧景女。及俊不疑。奉霍不受。見尊不迷。況此隸竪。生女為妾。生男為虜。歲時醊祀。詣其先祖。或於馬廄。廚門灶下。東向長跪。接神觴酒。悉請諸靈。辟邪富主。多乞步少。銅丸鐵柱。績繒累嘉。皆來集聚。臧獲之類。蓋不足數。古之贅婿。尚為塵垢。況明智者。欲作奴父。勤節君子。無當自逸。宜如防水。守之以一。秦繆思褒。故獲終吉。

  • 史記曰:荊軻死。高漸離變姓名。為人傭保。作於宋子。(縣名。)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客擊筑。不能去。徬徨。從者告其主。便擊筑。一坐稱善。
  • 又曰:欒布與彭越為家人。
  • 鶡冠子曰:伊尹酒保。立為世師。

  • 周易曰:遯世無悶。
  • 又曰:天地閉。賢人隱。
  • 又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 又曰:賁于丘園。束帛戔戔。禮記曰: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
  • 又曰:季春之月。聘名士。禮賢者。
  • 論語曰: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 莊子曰: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不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
  • 又曰:刻意尚行。離世異俗。此山谷之士。避世之人也。就藪澤。處間曠。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也。閑暇之所好也。
  • 嵇康高士傳曰:廣成子在崆峒之上。黃帝問曰:吾欲取天地之精。以養萬物。為之奈何。廣成子蹶然而起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千二百歲而形未嘗衰。得吾道者。上為皇。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吾將去汝。入無窮之門。遊無極之野。與日月參光。與天地為常。
  • 又曰:黃帝將見大隗于具茨之山。方明為御。昌宇參乘。黃帝曰:(○本句上有脫文。)異哉。請問天下。小童曰:予少遊六合之外。適有瞀病。有長者教予。乘日之車。遊於襄城之野。今病少損。將復六合之外。為天下者。予奚事焉。夫為天下。亦奚異牧馬哉。去其害馬而已。黃帝再拜。稱天師而還。
  • 又曰:善卷者。舜以天下讓之。卷曰:予立宇宙之中。冬衣皮毛。夏衣絺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天地之閒。何以為天下哉。遂入深山。莫知其所終。又曰:石戶之農。不知何許人。與舜為友。舜以天下讓之。石戶夫負妻攜子以入海。終身不返。
  • 又曰:伯成子高者。唐虞之時為諸侯。至禹。去而耕。禹往趨而問之。子高曰:昔堯治天下。至公無私。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而不勸。罰而不威。德自此衰。刑自此作。夫子盍行乎。無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顧。
  • 又曰:魯連好奇偉倜儻。嘗遊趙。難新垣衍以秦為帝。秦軍為卻。平原君欲封連。連三辭。平原君乃以千金為連壽。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也。即有取之。是商賈之事爾。及燕將守遼(○史記八十三魯仲連傳作聊。)城。田單攻之不能下。連乃為書射城中。遺燕將。燕將見書。泣三日。乃自殺。城降。田單欲爵連。連曰:吾與於富貴而詘於人。寧貧賤輕世而肆意。
  • 又曰:閭丘先生。齊宣王獵於社山。社山父老十三人。相與勞王。王賜父老不租。先生獨不謝。曰:願得壽得富得貴。夫選良吏。平法度。則臣得壽矣。振之以時。則臣得富矣。令少敬長。則臣得貴矣。
  • 又曰:田生菅床茅屋。不肯仕宦。惠帝親自往。不出屋。
  • 又曰:鄭仲虞不仕漢朝。章帝自往。終不肯起。曰:陛下何惜不為上世君。令臣得為偃息之民。天子以尚書祿終其身。世號白衣尚書。
  • 又曰:韓福者。以行義脩絜。漢昭帝時。以德行徵。病不進。元鳳元年。詔賜帛五十匹。遣長吏時以存問。常以八月賜羊酒。不幸死者。賜複衾一。祠以中牢。自是至今為徵士之故事。福終身不仕。卒于家。
  • 又曰班嗣世在京師。家有賜書。內足於財。父黨楊子雲以下。莫不造門。桓君山從借莊子。嗣報曰:今吾子聞仁義之羈絆。係聲名之繮鎖。伏孔氏之軌躅。馳顏閔之極藝。何以大道為自眩也。昔有學步邯鄲者。匍匐而歸耳。其行己持論如此。遂終于家。
  • 又曰:尚長。字子平。禽慶。字子夏。二人相善。慶隱避不仕王莽。長通易老子。安貧樂道。好事者更饋遺。輒受之。自足還餘。如有不取也。舉措必於中和。司空王邑。辟之連年。乃欲薦之於莽。固辭乃止。遂求退。讀易至損益卦。喟然歎曰:吾知富貴不如貧賤。未知存何如亡爾。為子嫁娶畢。勅家事斷之。勿復相關。當如我死矣。是後肆意。與同好遊五岳名山。遂不知所在。
  • 又曰:巢父。堯時隱人。年老。以樹為巢。而寢其上。故人號為巢父。堯之讓許由也。由以告巢父。巢父曰:汝何不隱汝形。藏汝光。非吾友也。乃擊其膺而下之。許由悵然不自得。乃遇清泠之水。洗其耳。拭其目。曰:嚮者聞言。負吾友。遂去。終身不相見。
  • 又曰:許由。字武仲。堯舜皆師之。與齧缺論堯而去。隱乎沛澤之中。堯舜乃致天下而讓焉。曰:十日並出。而爝火不息。其光也不亦難乎。夫子為天子。則天下治。我由尸之。吾自視缺然。許由曰: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吾將為賓乎。乃去。宿於逆旅之家。旦而遺其皮冠。巢父聞由為堯所讓。以為汙。乃臨池水而洗其耳。池主怒曰:何以汙我水。由乃退而遯耕於中岳。穎水之陽。箕山之下。
  • 又曰:壤父者。堯時人。年五十而擊壤於道中。觀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帝何德於我哉。
  • 又曰:子支伯者。舜以天下讓支伯。支伯曰:予適有幽憂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遂不知所之。
  • 又曰:被裘公者。吳人也。延陵季子出遊。見道中遺金。顧而睹之。謂公曰:取彼金。公投鑣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視之卑。吾被裘而負薪。豈取遺金者哉。季子大驚。既謝而問其姓名。曰:吾子皮相之士。何足語姓名哉。
  • 又曰:段干木者。治清節。遊西河。守道不仕。魏文侯就造其門。干木踰牆而避之。文侯以客禮。出過其廬則式。其僕問之。文侯曰:干木不趣勢。隱處窮巷。聲馳千里。敢勿式乎。文侯所以名過齊桓公者。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也。
  • 又曰:莊周少學老子。梁惠王時。為蒙縣漆園吏。以卑賤。不肯仕。楚威王以百金聘周。周方釣於濮水之上。曰:楚有龜。死三千歲矣。今巾笥而藏之於廟堂之上。此龜寧生而掉尾塗中耳。子往矣。吾方掉尾於塗中。後齊宣王又以千金之幣。迎周為相。周曰:子不見郊祭之犧牛乎。衣以文繡。食以芻菽。及其牽入太廟。欲為孤豚。其可得乎。遂終身不仕。
  • 續晉陽秋曰:謝敷隱居會稽山。初月犯少微星。一名處士星。時戴逵名重於敷。時人憂之。俄而敷死。故會稽士人嘲吳人云。吳中高士。求死不得。
  • 世說曰:郤超每聞欲高尚隱退者。輒為辦百萬資。并為造立居宇。在剡。為戴公起宅甚精。戴始往居。與所親書曰:近在剡。如入官舍。又為傅約亦辦百萬。傅隱事差互。故不果述。
  • 又曰:支道林因人就深公買印山。深公曰:未聞巢由買山而隱。
  • 袁淑真隱傳曰:鬼谷先生。不知何許人也。隱居韜智。居鬼谷山。因以為稱。蘇秦張儀師之。遂立功名。先生遺書責之曰:若二君豈不見河邊之樹乎。僕御折其枝。波浪盪其根。上無徑尺之陰。身被數千之痕。此木豈與天地有仇怨。所居然也。子不見嵩岱之松柏。華霍之檀桐乎。上枝干於青雲。下根通於三泉。千秋萬歲。不受斧斤之患。此木豈與天地有骨肉哉。蓋所居然也。
  • 又曰:鶡冠子。或曰楚人。隱居幽山。衣敝履空。以鶡為冠。莫測其名。因服成號。著書言道家。馮諼常師事之。後顯於趙。鶡冠子懼其薦己也。乃與諼絕。
  • 魏阮瑀詩曰:四皓潛南岳。老萊竄河濱。顏回樂陋巷。許由安賤貧。伯夷餓首陽。天下歸其仁。何患處貧苦。但當守明真。
  • 晉張華招隱詩曰:隱士託山林。遁世以保真。連惠亮未遇。雄才屈不申。
  • 又詩曰:栖遲四野外。陸沉背當時。循名奄不著。藏器待無期。羲和策六龍。弭節越崦嵫。盛年俛仰過。忽若振輕絲。
  • 晉張載招隱詩曰:出處雖殊塗。居然有輕易。山林有悔恡。人間實多累。鵷鶵翔穹冥。蒲且不能視。鸛鷺遵皋渚。數為矰所繫。隱顯雖在心。彼我共一地。不見巫山火。芝艾豈相離。去來捐時俗。超然辭世偽。得意在丘中。安事愚與智。
  • 晉張協詩曰:結宇窮嵐曲。耦耕幽藪陰。荒庭寂以閑。山岫峭且深。凄風起東谷。有弇興南岑。雖無箕畢期。膚寸自成霖。澤雉登壟雊。寒猿擁條吟。溪壑無人跡。荒楚鬱蕭森。投禾脩岸垂。時聞樵採音。重棋可擬志。回淵可比心。養真尚無為。道勝貴陸沉。遊思竹素園。寄辭翰墨林。
  • 晉左思招隱詩曰:杖策招隱士。荒塗橫古今。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白雪傍陰崗。丹葩耀陽林。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
  • 又招隱詩曰:經始東山廬。果下自成榛。前有寒泉井。聊可瑩心神。
  • 晉陸機招隱詩曰:駕言尋飛遁。山路鬱盤桓。芳蘭振蕙葉。玉泉涌微瀾。嘉卉獻時服。靈朮進朝餐。朝採南澗蘃。夕息西山足。輕條象雲構。密葉成翠屋。結風佇蘭林。回芳薄秀木。
  • 又詩曰:尋山求逸民。穹谷幽且遐。清泉盪玉渚。文魚躍中波。
  • 晉閭丘沖招隱詩曰:大道曠且夷。蹊路安足尋。經世有險易。隱顯自存心。嗟哉巖岫士。歸來從所欽。
  • 晉王康琚招隱詩曰:登山招隱士。褰裳躡遺蹤。華條當圜室。翠葉代綺窗。
  • 晉辛曠贈皇甫謐詩曰:顒顒朝士。亦孔其依。莫不遲想。載渴載飢。我弓我旄。禮亦無違。企望高岡。來儀來歸。其暉伊何。與帝同心。明明天子。如日之臨。臨照四方。探賾幽深。山無逸民。水無潛龍。爰彼九皋。克量德音。茂哉先生。皇實是欽。
  • 宋謝靈運越嶺行溪詩曰:猿鳴誠知曙。幽谷光未顯。巖下雲方合。花上露猶泫。逶迤傍㟪㠗。迢遰陟陘峴。蘋萍泛深沉。蒲菰冒清淺。企石挹飛泉。攀林摘葉卷。想見山阿人。蘿薜若在眼。
  • 梁武帝逸民詩曰:如壟生木。木有異心。如林鳴鳥。鳥有殊音。如江游魚。魚有浮沉。巖巖山高。湛湛水深。事跡易見。理相難尋。
  • 梁劉孝標始居山營室詩曰:自昔厭諠囂。執志好栖息。嘯歌棄城市。歸來事耕織。鑿戶闚嶕嶢。開軒望嶄崱。激水簷前溜。脩竹堂陰植。香風鳴紫鸚。高梧巢綠翼。泉脈洞沓沓。流波下不極。髣彿玉山隈。響像瑤池側。夜誦神仙記。旦吸雲霞色。將馭六龍輿。行從三鳥食。誰與金門士。撫心論胸臆。
  • 梁范雲答句曲先生詩曰:終朝吐祥霧。薄晚孕奇煙。洞澗生芝草。重崖出醴泉。中有懷真士。被褐守沖玄。石戶栖十祕。金壇謁九仙。乘鵷方履漢。轡鶴上騰天。
  • 梁吳筠詩曰: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簷上飛。雲從窗裏出。
  • 又詩曰:綠竹可充食。女蘿可代裙。山中自有宅。桂樹籠青雲。
  • 又詩曰:具區窮地險。稽山萬里餘。奈何梁隱士。一去無還書。
  • 梁任昉答劉居士詩曰:君子之道。亦有其四。高行絕俗。盛德出類。才同文錦。學非書肆。望之可階。即之難至。輟精天理。躔象少微。人與俗異。道與人違。庭飛熠燿。室滿伊威。行無轍跡。理絕心機。
  • 又答何徵君詩曰:散誕羈鞿外。拘束名教裏。得性千乘同。山林無朝市。勿以耕蠶貴。空笑易農仕。宿昔仰高山。超然絕塵軌。傾(○原脫。據馮校本補。)壺已等藥。命管亦齊□。無為歎獨遊。若終方同止。
  • 又贈徐徵君詩曰:促生悲永路。早交傷晚別。自我隔容徽。於焉徂歲月。情非山河阻。意似河湖悅。東皋有儒素。杳與榮名絕。曾是違賞心。曷用箴余缺。眇焉追平生。塵書廢不閱。信此伊能已。懷抱豈暫輟。何以表相思。貞松擅嚴節。
  • 梁庾肩吾贈周處士詩曰:九丹開石室。三徑沒荒林。仙人翻可見。隱士更難尋。籬下黃花菊。丘中白雪琴。方欣松葉酒。自和遊山吟。
  • 又尋周處士弘讓詩曰:試遂赤松遊。披林對一丘。梨紅大谷晚。桂白小山秋。石鏡菱花發。桐門琴曲愁。泉飛疑度雨。雲積似重樓。王孫若不去。山中定可留。
  • 又賦得嵇叔夜詩曰:山林重明滅。風月臨囂塵。著書惟隱士。談玄止谷神。鴈重翻傷性。蠶寒更養身。廣陵餘故曲。山陽有舊鄰。俗儉寧妨患。才多反累身。寄言山吏部。無以助庖人。
  • 周明帝贈韋居士詩曰:六爻貞遁世。三辰少光微。潁陽去猶遠。滄洲遂不歸。風動秋蘭佩。香飄蓮葉衣。坐石窺仙洞。乘槎下釣磯。嶺松千仞直。巖泉百丈飛。儻能同四隱。來參余萬機。
  • 周王褒贈周處士詩曰:我行無歲月。征馬屢盤桓。崤曲三危阻。關重九折難。猶持漢節使。尚服楚臣冠。巢禽疑上幕。驚羽畏虛彈。飛蓬去不已。客思漸無端。壯志與時歇。生年隨事闌。百齡悲促命。數刻念餘歡。雲生隴坻黑。桑疏薊北寒。鳥道無蹊徑。清溪有波瀾。思君化羽翮。要我鑄金丹。
  • 又和趙王隱士詩曰:鳧鵠均長短。鵰鷃共逍遙。清襟蘊秀氣。虛席滿風飆。斷絃唯續葛。獨酌止傾瓢。菖蒲九重節。桑薪七過燒。
  • 周庾信奉和趙王隱士詩曰:洛陽徵五隱。東都別二賢。雲氣浮函谷。星光集潁川。灞陵採樵路。成都賣卜錢。鹿裘披稍裂。藜床坐欲穿。阮籍唯長嘯。嵇康訝一絃。澗險無平石。
    山深足細泉。低松猶百丈。少鶴已千年。野鳥繁絃囀。山花燄火然。雖無亭長識。終見野人舩。
  • 又窮秋寄隱士詩曰:王倪逢齧缺。桀溺遇長沮。藜床負日臥。麥隴帶經鋤。自然曲木几。無名科斗書。聚花聊飼雀。穿池試養魚。小村治澁路。低田補壞渠。秋水牽沙落。寒藤抱樹疏。空枉平原騎。來過仲蔚廬。
  • 陳周弘正還草堂尋處士弟詩曰:四時易荏苒。百齡倏將半。故老多零落。山僧盡凋散。宿樹倒為查。舊水侵成岸。幽尋屬令弟。依然歸舊館。感物自多傷。況乃春鸚亂。
  • 陳周弘讓無名詩曰:行行訪名岳。處處必留連。遂至一巖裏。灌木上參天。忽見茅茨屋。曖曖有人煙。一士開門出。一士呼我前。相看不道姓。焉知隱與仙。
  • 陳伏知道賦得招隱詩曰:招隱訪仙楹。丘中琴正鳴。桂叢侵石路。桃花隔世情。薄暮安車近。林喧山鳥驚。
  • 陳正見賦得落落窮巷士詩曰:楊雲不邀名。原憲本遺榮。草長三徑合。花發四鄰明。塵隨幽巷靜。嘯逐遠風清。門外無車轍。自可絕公卿。
  • 隋江總夏日還山庭詩曰:獨於幽栖地。山庭暗女蘿。澗漬長低篠。池開半卷荷。野花朝暝落。盤根歲月多。停樽無賞慰。狎鳥自經過。
  • 又春夜山庭詩曰:春夜芳時晚。幽庭野氣深。山疑刻削意。樹接縱橫陰。戶對忘憂草。池驚旅浴禽。樽中良得性。物外知余心。
  • 隋王由禮賦得巖穴無結搆詩曰:巖閒無結搆。谷處極幽尋。葉落秋巢迫。雲生石路深。早梅香野徑。清澗響丘琴。獨有栖遲客。留連芳杜心。
  • 後漢張衡歸田賦曰:遊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鬱茂。百草滋榮。王睢鼓翼。倉庚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於焉逍遙。聊以娛情。于時曜靈俄景。繼以望舒。極盤遊之至樂。雖日夕以忘劬。感老氏之遺誡。且迴駕乎蓬廬。彈五絃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苟縱心於域外。焉知榮辱之所拘。
  • 魏陳王曹植潛志賦曰:潛大道以遊志。希往昔之遐烈。矯貞亮以作矢。當苑囿乎藝窟。驅仁義以為禽。必信中而後發。退隱身以滅跡。進出世而取容。且摧剛而和謀。接處肅以靜恭。亮知榮而守辱。匪天路以焉通。
  • 晉張華歸田賦曰:隨陰陽之開闔。從時宜以卷舒。冬奧處以城邑。春遊放於外廬。歸郟鄏之舊里。託言靜以閑居。育草木之藹蔚。因地勢之丘墟。豐蔬果之林錯。茂桑麻之紛敷。用天道以取資。行藥物以為娛。時逍遙於洛濱。聊相佯以縱意。目白沙與積礫。玩眾卉之同異。揚素波以濯足。泝清瀾以蕩思。低徊住留。栖遲菴藹。存神忽微。遊精域外。藉纖草以為茵。援垂陰以為蓋。瞻高鳥之陵風。臨鯈魚於清瀨。眇萬物而遠觀。脩自然之通會。以退足於一壑。故處否而忘泰。
  • 晉陸機幽人賦曰:世有幽人。漁釣乎玄渚。彈雲冕以辭世。披宵褐而延佇。是以物外莫得窺其奧。舉世不足揚其波。勁秋不能凋其葉。芳春不能發其華。超塵冥以絕緒。豈世網之能加。
  • 又應嘉賦曰:友人有作嘉遁賦與余者。作賦應之。號曰應嘉云。傲世公子。體逸懷遐。意邈澄宵。神夷靜波。仰群軌以遙企。頓駿翮以婆娑。寄沖氣於大象。解心累於世羅。襲三閭之奇服。詠南榮之清歌。濯下泉於浚澗。泝凱風於卷阿。指千秋以厲響。俟寂寞之來和。懷前脩之彷彿。覿幽人乎所過。抱玄景以獨寐。含芳風而寤語。發蘭音以清唱。摻玉懷而喻予。於是葺宇中陵。築室河曲。軌絕千途。而門瞻百族。假妙道以達觀。考賁龜而貞卜。苟形骸之可忘。豈投簪其必谷。方介丘於尺阜。託雲林乎一木。佇鳴條以招風。聆哀音其如玉。窮覽物以盡齒。將弭跡於餘足。
  • 晉陸雲逸民賦曰:富貴者。是人之所欲。而古之逸民。輕天下。細萬物。而欲專一丘之懽。擅一壑之美。豈不以身重於宇宙。而恬貴於芬華哉。天地不易其樂。萬物不干其志。然後可以妙有生之極。固無疆之休。乃為賦曰:世有逸人。栖遲乎一丘。委天形以外心。淡浩然其何求。杖短策而遂往。乃枕石而漱流。靜芬響於詠言。滅絕景於質。(○本集質上有無字。)相荒土以卜居。度山河而考室。曾丘翳薈。穹谷重深。巖木振穎。葛藟垂陰。潛魚泳沚。嚶鳥來吟。仍疏圃於茲薄。即蘭堂於芳林。靡飛飄以赴節。揮天籟以興音。假樂之於神造。詠幽人於鳴琴。
  • 晉孫承嘉遁賦曰:有嘉遁之玄人。含貞光之凱邁。靡薜荔於苑柳。蔭翠葉之雲蓋。揮脩綸於洄瀾。臨崢嶸而式墜。泝清風以長嘯。詠九韶而忘味。若乃御有撫生。應物宅心。曜應春圃。凋葉秋林。振藻陽波。清景玄陰。形猶與以徙靡。神曠寂而難尋。渾無名於域外。和丘中以草音。於是混心齊物。遨翔容與。薄言采薇。收蘿中野。朝觀夷陸。夕步蘭渚。仰弋鳴鴈。俯釣魴鱮。遊無方之內。居無形之域。詠休遁之貞亨。察天心而觀復。委性命於玄芒。任吉凶而靡錄。
  • 宋謝靈運逸民賦曰:于止唯舍唯用。其見也則如遊龍。其潛也則如隱鳳。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有酒則舞。無酒則醒。不明不晦。不昧不類。蕭條秋首。兀我春中。弄琴明月。酌酒和風。御清風以遠路。拂白雲而峻舉。指寰中以為期。望繫外而延佇。
  • 又入道至人賦曰:爰有名外之至人。乃入道而館真。荒聰明以削智。遁支體以逃身。於是卜居千仞。左右窮懸。幽庭虛絕。荒帳成煙。水縱橫以觸石。日參差於雲中。飛英明於對溜。積氤氳而為峰。推天地於一物。橫四海於寸心。超埃塵以貞觀。何落落此胸襟。
  • 又辭祿賦曰:荷賞延之渥恩。在弱齡而覃惠。蒙聖達之眷顧。得乘閑以沉泄。雖鑣羈之有名。恆遊獎而匪滯。解龜紐於城邑。反褐衣於丘窟。判人事於一朝。與世物乎長絕。自牽綴於朱絲。奄二九於斯年。服纓佩於兩宮。執鞭笏於宰蕃。
  • 梁簡文帝玄虛公子賦曰:有玄虛之公子。輕滅喧俗。保此大愚。居榮利而不染。豈聲色而能拘。迴還四始。出入三墳。心溶溶於玄境。意飄飄於白雲。追寂圃而逍遙。任文林而佚宕。忘情於物我之表。縱志於有無之上。不為山而自高。不為海而彌廣。
  • 梁陸倕思田賦曰:歲聿忽其云暮。庭草颯以萎黃。風飀飀以吹隙。燈黯黯而無光。獨展轉而不寐。何增歎而自傷。於是踟躕徙倚。顧景興懷。魂煢煢以至曙。綴予想於田萊。彼五畝其焉在。乃爰洎乎江隈。出郭門而東鶩。入溆浦而南迴。爾乃觀其水陸物產。原隰形便。林藪挺直。丘陵帶面。臨九曲之迴江。對千里之平甸。風去蘋其已開。日登桑而先見。聽啁哳之寒雞。弄差池之春鷰。臨場圃以築館。對櫺軒而鑿池。集游泳於階下。引朝派於堂垂。瞻巨石之前卻。玩激水之推移。雜青莎之靃靡。拂細柳之長枝。感風燭與石火。嗟民生其如寄。苟有胸而無心。必行難而言易。幸少私而寡欲。兼絕仁以棄智。忽學步而學趾。又追飛而厲翅。瞻鹿囿而竊高。仰疆臺而慕義。歷四時於遊水。馳三稔於申臂。望歸流而載懷。情鬱悒其何寘。
  • 宋陶潛歸去來曰: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寔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而輕颺。風飄飄而吹衣。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以遐觀。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農人告余以春將及。有事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而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所。感吾年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得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 梁沈約八詠守山東曰:守山東。山東萬嶺鬱青蔥。兩谿共一瀉。水絜望如空。岸側青莎被。巖間丹桂叢。上瞻既隱軫。下睇亦冥蒙。遠林響咆獸。近樹聒鳴蟲。路出若溪(○原訛然。據馮校本改。)右。澗吐金華東。萬仞倒危石。百丈注懸潀。掣曳寫流電。奔飛似白虹。洞井含清氣。漏穴吐飛風。玉竇膏滴瀝。石室乳空籠。余平生之所愛。欻暮年而此逢。欲一去而不還。恨邦君之未禘。秩滿撫白雲。淹留事芝髓。
  • 晉潘岳許由頌曰:邈哉許公。執真履貞。辭堯天下。抱朴隱形。川停岳峙。澹泊無營。栖遲高山。與世靡爭。虛薄忝任。來宰斯城。愧無惠化。豹產之政。峨峨治所。樂慕景名。登基逍遙。來過暮庭。通於時憲。頃匡不盈。恨無旨酒。奠公之靈。死而不朽。公有其榮。聊述雅美。揚公馨聲。
  • 晉孫綽聘士徐君墓頌曰:晉南昌相太原縣君。白漢故聘士徐君之靈。惟君風軌英邃。德音徽遠。播餐仰芳。流宗播揖。在昔古人有言。聞伯夷之風者。懦夫有立志。仰先生之道。豈無青雲之懷哉。余以不才。忝宰茲邑。遐宗有道。思揖遠風。乃與友人殷浩等。束帶靈墳。奉瞻祠宇。雖玉質幽潛。而目想令儀。雅音永寂。而心存高範。徘徊墟壟。仰眄松林。哀有形之短。(○全晉文六十一短下有化字。)悼令德之長泯。憮然有感。悽焉增傷。夫諷謠生於情託。雅頌興乎所欽。匪於詠述。孰寄斯懷。頌曰:巖巖先生。邁此英風。含真獨暢。心夷體沖。高蹈域表。淑問顯融。昂昂五賢。赫赫八俊。雖曰休明。或嬰險愆。豈若先生。保茲玉潤。超世作範。流光遐振。墳塋壘落。松竹蕭森。薈叢蔚蔚。虛宇愔愔。遊獸戲阿。嚶鳥鳴林。嗟乎徐君。不聞其音。徘徊丘側。悽焉流襟。何以舒蘊。援翰託心。
  • 隋江總莊周畫頌曰:玉絜蒙縣。蘭薰漆園。丹青可久。雅道斯存。夢中化蝶。水外翔鯤。出俗靈府。師心妙門。垂竿自若。重聘忘言。悠哉天地。共是籠樊。
  • 後漢蔡邕焦君贊曰:猗歟焦君。常此玄墨。衡門之下。栖遲偃息。泌之洋洋。樂以忘食。鶴鳴九皋。音亮帝側。乃徵乃用。將受袞職。昊天不弔。賢人遘慝。不惟一志。并此四國。如何穹蒼。不詔斯或。惜哉朝廷。喪茲舊德。恨以學士。將何法則。
  • 魏陳王曹植許由巢父池主贊曰:堯禪許由。巢父是恥。穢其圂聽。臨河洗耳。池主是讓。以水為濁。嗟此三士。清足厲俗。
  • 又卞隨贊曰:湯將伐桀。謀於卞子。既克讓位。隨以為恥。薄於殷世。著自汙己。自投潁水。清風邈矣。
  • 又南山四皓贊曰:嗟爾四皓。避秦隱形。劉項之爭。養志弗營。不應朝聘。保節全貞。應命太子。漢嗣以寧。
  • 晉夏侯湛范蠡贊曰:悠悠范子。求仁在己。進報危國。退弘妙理。身與勳偕。名與身否。逸群遠遊。永齊終始。
  • 又魯仲連贊曰:峨峨先生。有邈其節。流仁憂亂。抗道自絜。隨事抑揚。與時開閉。在幽能泰。處悶惟悅。
  • 又莊周贊曰:邁邁莊周。騰世獨遊。遁時放言。齊物絕尤。垂釣一壑。取戒犧牛。望風寄心。託志清流。
  • 晉孫楚莊周贊曰:莊周曠蕩。高才英俊。本道根貞。歸於大順。妻之不哭。亦何所懽。慢弔鼓缶。放此誕言。殆矯其情。近失自然。
  • 又榮啟期贊曰:榮公溫雅。既怡既懌。濁以徐清。寂然澹泊。援琴自娛。詠此三樂。眉壽無疆。惟德之宅。
  • 又原壤贊曰:壤之輈張。絕滅禮教。實交仲尼。同機合奧。聖以之臧。俗以之笑。獨協區外。孰知其妙。
  • 晉左九嬪巢父惠施贊曰:泱泱長流。沔沔清波。思文巢惠。載詠載歌。垂綸一壑。萬象匪多。神乎暢矣。緬同基阿。
  • 晉庾闡孫登贊曰:靈巖霞蔚。石室鱗構。青松標空。蘭泉吐漏。籠薈可遊。芳津可漱。玄谷蕭寥。鳴琴獨奏。先生體之。寂坐幽岸。凝冰結樸。熙陽靡煥。潛真內全。飛榮外散。凌崖高嘯。希風朗彈。道有冥廢。運有昏消。達隱不巖。玄跡不標。或曰先生。晦德逍遙。嵇子秀達。英風朗烈。道俊薰芳。鮮不玉折。兆動初萌。妙鑒奇絕。翹首丘冥。仰想玄哲。
  • 晉戴逵閑遊贊曰:昔神人在上。輔其天理。知溟海之禽。不以籠樊服養。櫟散之質。不以斧斤致用。故能樹之於廣漢。栖之於江湖。載之以大猷。覆之以玄風。使夫淳朴之心。靜一之性。咸得就山澤。樂閑曠。自此而箕嶺之下。始有閑遊之人焉。降及黃綺。逮于臺尚。莫不有以保其太和。肆其天真者也。且夫巖嶺高則雲霞之氣鮮。林藪深則蕭瑟之音清。其可以藻玄瑩素。疪其皓然者。舍是焉。故雖援世之彥。翼教之傑。放舞雩以發詠。聞乘桴而懍厲。況乎道乖方內。體絕風塵。理揖長謝。歌鳳逡巡。盪八疵於玄流。澄雲崖而頤神者哉。然如山林之客。非徒逃人患。避爭門。諒所以翼順資和。滌除機心。容養淳淑。而自適者爾。凡物莫不以適為得。以足為至。彼閑遊者。奚往而不適。奚待而不足。故蔭映巖流之際。偃息琴書之側。寄心松竹。取樂魚鳥。則澹泊之願。於是畢矣。然奇趣難均。玄契罕遇。終古皆孤栖於一巖。獨玩於一流。苟有情而未忘。有感而無對。則綴斤寢絃之歎。固已幽結於林中。驟感於遐心。為日久矣。我故遂求方外之美。略舉養和之具。為雜贊八首。暢其所託。始欣閑遊之遐逸。終感嘉契之難會。以廣一往之詠。以抒幽人之心云爾。茫茫草昧。綿邈玄世。三極未鼓。天人無際。萬器既判。靈朴乃翳。寔有神宰。忘懷司契。冥外傍通。潛感莫滯。總順巢卨。兼應夷惠。緬矣遐心。超哉絕步。顧揖百王。仰怡泰素。矜其天真。外其囂務。詳觀群品。馳神萬慮。誰能高佚。悠然一悟。
  • 又尚長贊曰:尚叟沖順。庸行昏世。和龍婉約。玄識罔滯。瞻彼崇高。俄為塵翳。亦有同好。潛莊宿契。超超增翥。眇眇偕逝。跡絕青崖。影滅雲際。
  • 晉庾亮翟徵君贊曰:夫所謂至人者。體包傑量。神凝域表。該落萬動。玄心獨融。故能虯驤慶霄。而不紲豢龍之轡。鳳鳴瑤林。而不屈伶倫之籠。豈必欣太清而樂瓊藹哉。顧蹄涔不足以濯神鬚。翳薈不足以翔雲翮。是故藐姑有綽約之廬。箕阜有高嘯之宇。唐勳表於玄庭。夏功忘於虛室。晉徵士南陽翟君。稟逸韻於天陶。含沖氣於特秀。體虛任而委順。恢昭曠而高蹈。先生載營抱一。泊然獨處。神栖飆藹之表。形逸巖澤之隅。雖束帛仍降。軺冕屢招。而弓旌屈於匪石。帝命慚於虛復矣。是以高風振宇宙遠詠冠當時。方將表大庭於絕代。恢玄解以釋紛。仰朝霞而晞翼。陵扶搖以獨翔。景命不延。卒于尋陽之南山。哲人其萎。高軌孰倣。余欽若人之風。常問道於無何之廬。賓想玄珠。主以瞻授。沐道霑淳。固以實而歸矣。自昔之違。于茲七稔。何悟先生。忽焉升遐。感至德之長泯。悼仁風之永翳。標爾其傷。潸然增欷。乃援翰詠跡。以宣來葉。其辭曰:卓哉先生。逸韻遐超。虯盤玉津。鳳戢瓊條。滌耳夏鼎。高揖唐朝。洪崖邈矣。玄跡載劭。淳風沐世。飛芳九霄。
  • 晉方湛(○全晉文一百四十作湛方生。此有訛倒。)北叟贊曰:樂為憂根。禍為福始。數極則旋。往復迭起。世人迷之。橫生欣恥。滔滔北叟。獨亮真理。喪馬弗希。折肱愈喜。淡哉一生。無泰無否。
  • 宋陶潛張長公贊曰:達哉長公。蕭然何事。世路皆同。而我獨異。斂轡朅來。閑養其志。寢跡窮年。誰知斯意。
  • 又周妙珪贊曰:美哉周子。稱疾閑居。寄心清商。恬然自娛。翳翳衡門。洋洋泌流。日玩群書。顧眄寡疇。飲河既足。自外皆休。緬懷千載。託契孤遊。
  • 又魯二儒贊曰:易大隨時。迷變則愚。芬芬若人。特為貞夫。德不百年。汙我詩書。逝焉不顧。被褐幽居。
  • 又夷齊贊曰:二子讓國。相隨海隅。天人革命。絕景窮居。採薇高歌。慨想黃虞。貞風凌俗。爰感懦夫。
  • 又尚長禽慶贊曰:尚子昔薄宦。妻孥共早晚。貧賤與富貴。讀易悟益損。禽生善周遊。周遊日已遠。去矣尋名山。上山豈知反。
  • 宋范泰張長公贊曰:長公秉心。獨逸世表。量物難同。審己彌了。情雖高邃。跡無抗矯。靡當夷惠。孰識多少。
  • 又高鳳贊曰:遐哉玄古。邈矣皇羲。自茲已降。顯默參差。智為世駭。才為物奇。跡出無泯。潛躍俱馳。曖曖若人。孰測其為。戢曜幽壑。採真重崖。沖情莫亮。汙跡示疵。輕俗無際。肆志莫羈。
  • 又吳季子札贊曰:延州高遠。棄國帥誠。優遊大邑。觀風上京。仁懷邦壤。道暢聖明。鑒徹昔代。樂察未形。嬴博遠死。解劍在生。夫子戾止。爰詔作名。
  • 齊王儉竟陵王山居贊曰:升堂踐室。金暉玉朗。亹亹大韶。遙遙閑賞。道以德弘。聲由業廣。義重實歸。情深虛往。濠梁在茲。安事遐想。
  • 梁沈約高士贊曰:余之所謂高士者。悠悠皆是。請試言之。聖人蒞天下。則賢人贊務。卨益皋陶是也。自中智以下。莫有不學以從政佐國安民者也。易曰:聖人之大寶曰位。非學則不得也。學所以行其志。孝悌慈仁信義是也。雖誦先王之典謨。而不行其志。聖人之大寶。亦不可得也。要須學行兼有。然後取之。悠悠之徒。莫不攘袂而議進取。怒目而爭權利。悅愚謟闇。苟得忘廉。若斯人者。豈入國士之塗。動衣冠之眄。藉此而登高位。未或有也。贊曰:亦有哲人。獨執高志。避世避言。不友不事。恥從汙祿。靡惑守餌。心安藜藿。口絕炮胾。取足落毛。寧懷組織。如金在沙。顯然自異。猶玉在泥。涅而不緇。身標遠跡。名重前記。有美高尚。處知若無。劣哉群品。事靜心驅。苟能立志。爭此疋夫。進忘隕穫。退守恬愉。曰仁與義。其徑不迂。為之則至。非物所拘。宦成名立。陟彼高衢。
  • 又銷聲贊曰:寂矣栖魂。非海非樊。若人焉往。斯理空存。天標已曖。絕羽孤騫。堯逢豈讓。札值奚言。
  • 周庾信五月披裘負薪畫贊曰:披裘當夏。俗外為心。雖逢季子。不拾遺金。禽巢欲遠。魚穴惟深。消聲滅跡。何必山林。
  • 又張良遇黃石公畫贊。張良取履。跪授無辭。兵書一卷。長者之期。昔稱韓相。今為漢師。穀城餘石。還歸舊祠。
  • 又榮啟期三樂畫贊曰:榮期三樂。惟人與年。夫子相遇。即以為賢。性靈造化。風雲自然。雅音雖古。獨有鳴絃。
  • 晉庾凱幽人箴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乃剖乃判。二儀既分。高卑以陳。貴賤攸位。榮辱相換。乾道尚謙。人神同符。危由忽安。溢緣釋虛。苟識妙膏。厥美有腴。韓信耽齊。殞首鍾室。子房辭留。高跡卓逸。貴不足榮。利不足希。華繁則零。樂極則悲。歸數明白。勢豈容違。人徒知所以進。而忘所以退。穰侯安寵。襄公失愛。始乘夷道。終嬰其類。羲和升而就翳。望舒滿而就虧。盈挹之分。自然之規。悠悠庶人。如何弗疑。幽人守虛。仰鑽玄遠。敢草斯箴。敬咨黻冕。
  • 晉江逌逸民箴曰:至人應務。是統是營。乃制上下。以牧群生。君位孰在。匪聖伊明。賢愚相奉。臣主以成。如彼百節。各役天形。率分委質。仰應一情。心膂有位。股肱有經。豈以處下。為戚為榮。各安其所。舉體用平。夫設爵列土。懸弓垂旌。卑尊之級。貴賤之名。匪以恣物之欲。寔大猷而是經。處遁之士。奚眷于時。行矣先覺。捐俗長辭。明乎憂患。故超爾不疑。解髮靈崖。被褐絃絲。飄飄臺上。輕舉高之。穆穆二仲。攜策相期。盤幽隱寂。與物無治。凡厥後來。順乃所往。鑒茲俗累。戒于顛蕩。無殉外物。心煩披養。無棄恬曠。憂勤是掌。林人司箴。敢進善黨。
  • 梁陶隱居尋山誌曰:倦世情之易繞。乃杖策而尋山。既沿幽以達峻。窮實阻而備艱。眇來心其未已。方際夕乎雲根。欣夫得志者忘形。遺形者神存。於是散髮解帶。盤旋巖上。心容曠朗。氣宇條暢。玄雖遠其必存。累無大而必忘。害馬之弊既去。解牛之刀乃王。荊門晝掩。蓬戶夜開。室迷夏草。徑惑春苔。庭虛月映。琴響風哀。夕鳥依簷。暮獸爭來。時復歷近壟。尋遠巒。坐盤石。望平原。日負障以共隱。月披雲而出山。風下松而含曲。泉縈石而生文。草靃靃以拂露。塵颯颯而來群。捫虛蘿以入谷。傍洪潭而比清。照石壁以端色。攀桂枝而齊貞。函扈蘭而佩蕙。及春鴃之未鳴。且含懷以屏氣。待惠風而舒情。遂乃陵巖峭。至松門。背通林。面長源。右聯山而無際。左憑海而齊天。草泫泫以垂露。柳依依而近蟬。鳥雙雙以赴水。鷺軒軒而歸田。
  • 梁劉孝標山栖誌曰:夫鳥居山上。曾巢木末。魚潛川下。窟穴沙泥。豈好異哉。蓋性然也。故有忽白璧而樂垂綸。負玉鼎而要卿相。行藏紛糾。顯晦踳駮。無異火炎水流。圓動方息。斯則廟堂之與江海。蓬戶之與金闔。並然其所然。悅其所悅。余每思濯清瀨。息椒丘。寤寐永懷。其來尚矣。所居東陽郡金華山。山川秀麗。皋澤坱鬱。若其群峰疊起。接漢連霞。喬林布濩。春青冬綠。回溪映流。則千仞洞底。膚(○原訛庸。據馮校本改。)寸雲合。必千里雨散。所住三面。山皆周繞。有象郛郭。南則平野蕭條。極目通望。東西帶二澗。則四時飛流泉。瀾清微澍。滴瀝生響。白波跳沫。洶湧成音。楓楮椅櫪之樹。梓柏桂樟之木。分形異色。千族萬種。結朱實。苞綠裏。搖白蔕。抽紫莖。橚矗苯䔿。梢風鳴籟。垂柯簷戶。布葉房櫳。中谷澗濱。華葩攢列。至於青春受謝。萍生泉動。則都梁含馥。懷香送芬。長樂負霜。宜男泫露。芙蕖紅菙。照水皋蘇。縹葉從風。憑軒永眺。蠲憂忘疾。歲始年季。農隙時閑。濁醪初濟。縹清新(○據廣弘明集二十四新字下有熟字。)則有田家野老。提壺共至。班荊林下。陳樽置爵。酒酣耳熱。屢舞嚾呶。盛論箱庾。高談穀稼。不求於世。不迕萬物。莫辨榮辱。匪知毀譽。浩蕩天地之閒。心無怵惕之警。
  • 魏繁欽祿里先生訓曰:處則抗區外之志。出則規非常之功。寔哲士之高趣。雅人之遠圖。故呂尚垂翼北海。以待鷹揚之任。黃綺削跡南山。以集神器之贊。
  • 魏麋元譏許由曰:潛居默靜。隱於箕山。身在布衣。而輕天下。世人歸其高行。學者以為美談。夫際會之閒。矯時所譽。至乃抽簪散髮。背時逆命。隱于山林之中。以此自高。非以勸智能之士。入通遠之教。故譏而責之曰:太上貴德。其次立功。世殊時異。不得而同。故伯禹過門而不入。稷契刻節而奮庸。股肱帝室。作民王公。今子生聖明之世。得觀雍熙之法。則當攄不朽之功。暢不羈之志。龍飛鳳起。修攝君司。佐天理物。幹成王事。若子以堯為闇主。則歷代載其功。以民為貪亂。則比屋可封。若夫世濁時昏。上無賢君。忠臣不出。小人聚群。即當撥煩理亂。跨騰風雲。光顯時主。拔濟生民。何得偃蹇。藏影蔽身。夫道不虛行。士不徒生。生則幹時。為國之楨。故伊尹干湯。周公相成。興治濟世。以致太平。生有顯功。沒有美名。人生於世。貴能立功。何得逃位。矯世絕蹤。丹朱不肖。朝有四凶。堯放求賢。遜位于子。度才處分。不能則已。何所感激。臨河洗耳。山居巢處。執心不傾。辭君之祿。忘君之榮。居君之地。避君之庭。立身若此。非子之貞。欲言子智。則不仕聖君。欲言子高。則鳥獸同群。無功可紀。無事可論。
  • 晉慮(○按當作盧。)播阮籍銘曰:峨峨先生。天挺無欲。玄虛恬澹。混齊榮辱。盪滌穢累。婆娑止足。胎胞造化。韜光縕韣。鼓棹滄浪。彈冠嶠岳。頤神太素。簡曠世局。澄之不清。溷之不濁。翱翔區外。遺物度俗。隱處臣室。友真歸樸。汪汪川原。邁跡圖籙。
  • 後漢胡廣徵士法高卿碑曰:言滿天下。發成篇章。行充宇宙。動為儀表。四海英儒。履義君子。企望來臻者。不可勝紀也。翻然鳳舉。匿燿遠遯。名不可得而聞。身難可得而睹。為堯舜所知。不飲洗耳之水。超越青雲之上。德踰巢許之右。所謂逃名而名我隨。避聲而聲我追者已。揆君分量。輕寵傲俗。乃百世之師也。其辭曰:邈玄德。膺懿資。弘聖典。研道機。彪童蒙。作世師。辭皇命。確不移。亞鴻崖。超由夷。垂英聲。揚景暉。
  • 後漢蔡邕伯夷叔齊碑曰:惟君之質。體清良兮。昔佐殷姬。忠孝彰兮。委國損爵。諫國匡兮。譏武伐紂。欲喻匡兮。時不可救。歷運蒼兮。追念先侯。受命皇兮。憂懷感兮。雖沒不朽。名兮芳兮。
  • 又郭泰碑曰:先生誕膺天衷。聰睿明哲。孝友溫恭。仁慈惠敏。夫其器量弘深。姿度廣大。浩浩焉。汪汪焉。奧乎不可測已。于時纓緌之徒。紳佩之士。望形表而景附。聆嘉聲而響臻者。猶百川之歸巨海。鱗介之宗龜龍也。方將蹈鴻崖之遐跡。紹巢許之絕軌。翔區外以舒翼。超天衢以高峙。銘曰:懿乎其純。確乎其操。洋洋縉紳。言觀其高。棲遲祕丘。善誘能教。恭恭(○本集作赫赫。)三事。幾何其招。委辭名員。(○本集作召貢。)保此清妙。
  • 又玄文先生李休碑曰:休少以好學。遊心典謨。既綜七經。又精群緯。絇深極奧。窮覽聖旨。居則玩其辭。動則玩其變。雲物不顯。必考其占。故能獨見前識。以先神意。若古今常難。疑議錯謬。前人所希論。後學所不覺。休盡剖判。處約不戚。聞寵不欣。榮不能華。威不能震。有惠云載。惟邦之珍。按典考論。號曰玄文。
  • 又處士圈典碑曰:天真淑性。精微周密。包括道要。致思無形。臨歿顧命曰:知我者蔡邕。乃為銘曰:載書休美。俾來昆裔。永有諷誦。以知先生之德。混其若濁。徐然後清。綽其若煥。終其益貞。
  • 又翟先生碑曰:世以仁義為質。學問為業。爰暨先生。固天縱德。應運立言。繼期五百。實行形于州里。明哲與聖合契。該通五經。洗洞墳籍。為萬里之場圃。九隩之林澤。挹之若江湖。仰之若華光。玄玄焉測之則無源。汪汪焉酌之則不竭。可謂生民之英者已。國失元傅。學失表式。凡百搢紳。哀矣泣血。人百其身。匪云來復。於是鄉黨乃相與登山伐石而勒銘曰:邈矣先生。厥德孔真。腹心弘道。深高入神。王錫三命。觀國之賓。其樹富貴。忽若浮雲。既不降志。亦不辱身。
  • 魏劉楨處士國文甫碑曰:先生執乾靈之貞資。稟神祇之正性。咳笑則孝悌之端著。匍匐則清節之兆見。齠齓以及成人。體無懈容。口無愆辭。兢兢業業。小心思忌。勤讓同儔。敬事長老。雖周之樂正子春。漢之江都董相。其飭躬力行。無以尚之。是以長安師其仁。朋友欽其義。閨門推其慈。宗屬懷其惠。既乃潛身窮巖。遊心載籍。薄世名也。初海內之亂。不視膳羞。十有餘年。憂思泣血。不勝其哀。形銷氣竭。以建安十七年四月卒。于時龍德逸民。黃髮實叟。綴文通儒。有方彥士。莫不拊心長號。如喪同生。咸以為誄所以昭行也。銘所以旌德也。古之君子。既沒而令問不亡者。由斯二者也。銘曰:懿矣先生。天授德度。外清內白。如玉之素。逍遙九皋。方回是慕。不計治萃。名與殊路。知我者希。韞櫝未酤。喪過乎哀。遘疾不悟。早世永頹。違此榮祚。咨爾末徒。聿修歎故。
  • 齊孔稚珪褚先生百玉碑曰:夫河洛摛寶。神道之功傳。華(○華下有脫字。)吐秘。仙靈之跡可睹。蓋事詳於玉牒。理煥於金符。雖冥默難源。顯晦異軌。測心觀古。可得而言焉。是以子晉笙歌。馭鳳於天海。王喬雲舉。控鶴於玄都。亦有羽化蛻蟬。觸影遁形。神翥帝宮。跡留劍杖。遊瑤池而不返。宴玄圃以忘歸。永嘉惡道者。窮地之險也。欹竇遏日。折石橫波。飛浪突雲。奔湍急箭。先生攀途躋阻。宿枻涉圻。而衡飆夜鼓。山洪暴激。忽乃崩舟墜壑。一倒千仞。飄地淪篙。翻透無底。徒侶判其冰碎。舟子悲其雹散。危魂中夜。赴阻相尋。方見先生。恬然安席。銘曰:關西升妙。洛右飛英。鳳吹金闕。簫歌玉京。絕封萬古。乃既先生。先生浩浩。唯神其道。泉石依情。煙霞入抱。秘影窮岫。孤栖幽草。心圖上玄。志通大造。
  • 梁元帝隱居先生陶弘景碑曰:昔大和中。有許遠遊者。乃雲霄之勝賓。大虛之選客。先生規同矩合。實踵高步。曩基先構。即駕胥宇。千尋危聳。憑牖以望奔星。百拱高懸。倚櫺而觀朝日。飛流界道。似天漢之橫波。觸石起雲。若奇峰之出岫。銘曰:肇彼冥默。翻成協贊。身託外臣。心同有亂。重道遵德。爰積叡衷。顧懷汾射。璽問遙通。朱楊鬱起。華構方崇。靜臺冠月。經榭迎風。嶕嶢高棟。育靄脩櫳。極望山川。周觀京陸。碧嶂千嶺。清流萬谷。景落重崖。煙生岫複。
  • 梁劭陵王蕭綸貞白先生陶弘景碑曰:夫夜光結綠。非胠篋之恆珍。逸羽翔鱗。豈園池之近玩。寧期心於遠大。蓋不知其所以然也。道風與星漢同高。勝氣與煙霞共遠。深壑危峭。組織煙霞。枕石漱流。山禽無橈。採藥耦耕。野獸不亂。朗猶懸鏡。鬱似貞筠。
  • 梁裴子野劉虯碑曰:受川岳之英靈。有清明之淑性。淡乎若深泉之靜。皜乎若寒霜之絜。千仞不足議其高。萬頃不足疇其量。在其幼也。孝敬淳深。貫乎幽顯。廬乎墓所。而暴獸去之。墟里賴焉。樵蘇無犯。及其長也。捧檄動容。薄遊下邑。甘露零於豐草。蒲密致於時雍。有以見賢人之行。動天地。感鬼神。明疾乎影響。如斯之者美矣。夫聲名籍甚。群公側席。鑿室林皋。面流傍隴。咫尺荊衡。表裏巫夢。樹蕙滋蘭。蕪沒庭戶。平疇翠瀲。千里極目。信物外之神區。幽居之勝境。昔許子將謂太丘道廣。廣則不周。仲舉性峻。峻則少納。峻而納。廣而周。君於二陳。折其中矣。其所修孔氏之學。則儒者師之。所明釋氏之教。則淨行傳之。所著文集。則辭人錄之。銘曰:滔滔江漢。實紀南國。篤生居士。高明柔克。峨峨其道。巍巍其德。曰仁曰義。惟民惟則。築室皋壤。考槃郛郭。坐臥山樊。嘯歌林薄。親致甘旨。躬餐上藥。優哉游哉。且以行樂。九丘八索。百家群史。西河疑聖。華陰成市。悠哉荊夢。逖矣江濆。輜軿結轍。羔鴈成群。監觀令範。式如金玉。君子徽猷。誰其與屬。疇咨故老。遵揚實錄。
  • 墓誌 梁簡文帝徵君何先生墓誌曰:先生履玉燭之禎氣。應大賢之一期。實生而知機。撫塵斯庶。敬非習起。孝乃因心。聚徒教習。學侶成群。與沛國劉瓛汝南周顒為友。陸璉賀瑒之徒。更道北面。永明中。王文憲儉。受詔撰禮。未竟而卒。屬在司徒文宣王。王以讓先生。因廣加刊緝。故以含文燕居。說六典五恩之義。或齊侯所不鎮。孟嘉所未知。皆折茲大物。成此良教。小人道長。每諷考槃之詩。君子道消。便執天山之筮。乃毀車挂冠。拂衣東嶺。始居若耶。來從秦望。今上經綸天地。權輿鼎業。始徵為軍謀祭酒。
    實允文若之舉。且光彥先之選。又徵特進右光祿大夫。高尚其事。確乎不拔。玄纁徒往。束帛虛歸。而給白衣尚書祿。固辭不受。卒窆乎其山。正衾在殯。嗤鏤器與玉衣。堯典入棺。恥密章及書綬。知與不知。並懷惋愴。咸以人亡素楷。禮墜文章。洙泗頹經。扶風罷學。關西疑聖之德。自此長淪。高松引風之氣。於茲永息。余昔在殊方。亟枉翰跡。欽風味道。迄淹歲時。既而位阻桂宮。塗乖咫尺。不獲擁經步至。問春卿之痾。徐輪三反。入杜夷之舍。痛祥雲之滅采。悲列曜之晞暉。追勒高鄉。乃為銘曰:文範高世。玄晏絕倫。復有令德。遠之與均。誰與均此。嗚呼哲人。第五肥遁。餘軌尚遵。司空開學。其風不泯。傳茲孝敬。曰悌且仁。氣高瓊岳。心虛谷神。括羽儒囿。舟輿席珍。既遊慧水。兼引法輪。談扇猶在。鳴琴尚陳。如何不憖。德素長淪。寂寥巖穴。荒涼渭濱。橋曰隻雞。徐稱酹素。余欽夫子。風期夙著。蓄思含毫。傳芳寫譽。沉礎雖貞。玄泉無曙。
  • 又華陽陶先生墓誌曰:若夫真以歸空為美。送以無形為貴。不知悅生。大德所以為生。不知惡死。谷神所以不死。妙矣哉。隱顯變化。則物莫之測。既而岫開折石。天墜玉棺。銀書息簡。流珠罷灶。九節麗於空中。千和焚於地下。仙宮有得朋之喜。受學震臨谷之悲。余昔在粉壤。早逢汜上之術。今簉元良。屢稟浮丘之教。握留符而惻愴。思化杖而酸情。乃為銘曰:無名曰道。不死為仙。以有元則。兼稱稚川。猗歟夫子。受錄歸玄。災傳苑吏。書因賈舡。鬱鬱方崖。悠悠洞天。三山白鶴。何時復旋。
  • 梁元帝庾先生承先墓誌曰:悠哉掌庾。興自陶唐。伯舅居晉。連鑣渭陽。爰斯厥後。世挺珪璋。乃登靈岳。言遵洞府。乃陟石山。將從輕舉。實惟貞吉。實惟退讓。皎皎不群。超超高尚。本同壽夭。寧論得喪。諸方未遊。佳城已望。蓬生蔣徑。釣罷磻谿。檟悲新隴。桃餘故蹊。風翻嶺背。月下松西。揚名不朽。高蹈夷齊。
  • 魯柳下惠妻柳下惠誄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三黜終不弊兮。愷悌君子。永能厲兮。嗟兮惜哉。乃下世兮。晉張華烈文先生鮑玄泰誄曰:於鑠烈文。續蕤皇祚。夏后基命。靈根已固。杞鄫既微。枝離葉布。爰暨叔牙。世贊齊風。翼桓濟管。遂登霸功。越在漢隆。三司並縱。烈考中丞。妙世顯名。峨峨先生。誕資英俊。淑質清醇。蘭芳玉潤。抗行崇邈。遊心大順。允文文明。聰昭秀哲。啟冥演幽。守文命世。抱道沖虛。執義貞厲。栖遲無悶。不營不拔。(○全晉文五十八作忮。)擬志雲霄。致命窮達。行為範軌。言成隱括。宜登遐年。弘此徽猷。濟濟搢紳。永挹清流。取識遺音。目想表儀。孰云玄泰。曾不我知。感傷慷慨。揮涕滲澌。已矣鮑子。寧爾玄陰。振聲竹帛。永播徽音。
  • 晉陸機吳貞獻處士陸君誄曰:我聞有命。天祿有秩。如斯吉人。而有斯疾。兄弟之恩。離形合氣。矧我與君。年相亞逮。綢繆之遊。自矇及朗。孩不貳音。抱或同襁。撫髫並育。攜手相長。行焉比跡。誦必共響。庶君偕老。靈根克固。拊翼雲霄。雙飛天路。人皆年長。君獨短祚。穀則同朝。遊矣先暮。
  • 晉處士劉參妻王氏夫誄曰:猗猗嘉穎。朝陽方翹。烈風嚴霜。殞此秀條。琁璣倏忽。四序競征。清商激宇。蟋蟀吟櫺。
  • 宋顏延之陶徵士誄曰:夫琁玉致美。不為池湟之寶。桂椒信芳。而非園林之實。
  • 後漢胡廣弔夷齊曰:遭亡辛之昏虐。時繽紛以蕪穢。恥降志於汙君。溷雷同於榮勢。抗浮雲之妙志。遂蟬蛻以偕逝。徼六軍於河渚。叩王馬而慮計。雖忠情而指尤。匪天命之所謂。賴尚父之戒慎。鎮左右而不害。
  • 魏王粲弔夷齊文曰:歲旻秋之仲月。從王師以南征。濟河津而長驅。踰芒阜之崢嶸。覽首陽於東隅。見孤竹之遺靈。心於悒而感懷。意惆悵而不平。望壇宇而遙弔。抑悲古之幽情。知養老之可歸。忘除暴之為世。絜己躬以騁志。愆聖哲之大倫。忘舊惡而希古。退採薇以窮居。守聖人之清概。要既死而不渝。厲清風於貪士。立果志於懦夫。到于今而見稱。為作者之表符。雖不同於大道。今尼父之所譽。
  • 魏阮瑀弔伯夷曰:余以王事。適彼洛師。瞻望首陽。敬弔伯夷。東海讓國。西山食薇。重德輕身。隱景潛暉。求仁得仁。報之仲尼。沒而不朽。身沈名飛。
  • 魏靡(○太平御覽五百九十六作糜。)元弔夷齊曰:少承洪烈。從戎于王。側聞先生。處于首陽。敢不敬弔。寄之山岡。夫五德更運。天祚靡常。如見絕代之主。必有受命之王。故堯德終于虞舜。禹祚滅于成湯。且夏后之末禮。亦殷氏之所亡。若周武而為失。則帝乙亦有傷。子不棄殷而餓死。何獨背周而深藏。是識春香之為馥。而不知秋蘭之亦芳也。首陽誰山。而子匿之。彼薇誰菜。而子食之。行周之林。讀周之書。彈周之琴。飲周之水。食周之芩。而謗周之主。謂周之淫。是誦周之文。聽聖之音。居聖之世。而異聖之心。嗟乎二子。何痛之深。
  • 祭文 宋謝惠連為學生祭周居士文曰:維君陶造化之純元。侔先哲之遐蹤。體無事於高尚。蹈虛素乎中庸。不臣天子。不事諸侯。公辟弗盻。王命匪酬。窮歡極樂。帶索被裘。
  • 梁沈約為武帝搜訪隱逸詔曰:高尚其志。義煥通爻。山林不出。訓光惇史。朕聽朝晏罷。尚想幽人。蒲玉之禮。佇聞峻節。可班下州郡。博訊巡遠。若有道映丘園。事孚高尚。可以弭競遷澆。還風拯俗。皆以名聞。靡或遺漏。朕將闢衢室而寘几杖。開東序而授袞職。庶令江海無遺。異人必至。
  • 又資給何點詔曰:遠趣高情。前王所貴。義兼昔款。倍用興懷。徵士何點。居貞物表。縱心塵外。夷任之風。率由自遠。往因素志。頗申宴言。眷彼子陵。情兼惟舊。昔仲虞邁俗。受俸漢朝。安道逸志。不辭晉祿。此蓋前代盛軌。往賢所同。可詳加資給。並出所。(○景宋本梁書何點傳。所上有在字。此脫。)(○景宋本梁書作日。此訛。)契資須。太官別給。人高曜卿。故事同垣下。
  • 梁沈約為武帝與謝朏敕曰:吾以菲德。屬當期運。鑒與吾言。思隆治道。而明不遠燭。所蔽者多。實寄賢能。正其寡闇。常謂山林之志。上所宜弘。激貪厲薄。義等為政。自居元首。臨對百司。雖復執文經武。各修厥職。群才競爽。以致和美。而鎮風靜俗。變教論道。自非箕穎高人。莫膺茲寄。是用虛心側席。屬想清塵。不得不屈茲獨往。同此濡足。便望釋蘿襲袞。出野登朝。必不以濩有慚德。武未盡善。不降其身。不屈其志。使璧帛虛往。蒲輪空歸。傾首東路。望兼立表。羲軒邈矣。古今殊事。不獲總駕崆峒。依風問道。今方復引領雲臺。虛己宣室。紆賢之愧。載結寑興。
  • 又與何胤敕曰:吾猥當期運。膺此樂推。而顧己多蔽。昧於治道。雖復劬勞日昃。思致隆平。而先生遺範。尚蘊方策。息舉之用。存乎其人。兼以世道澆暮。諍詐繁起。改俗遷風。良有未易。自非以儒雅弘朝。高尚軌物。則泊流所至。莫知其限。治人之與治身。獨善之與兼濟。得失去取。為用孰多。吾雖不學。頗好博古。尚想高塵。每懷擊節。今世務紛糾。憂責是當。不得不屈道巖阿。共成世美。必望深達往懷。不愆濡足。
  • 江淹為宋建平王聘逸士教曰:府州國綱紀。雖周德之富。猶有漁潭之士。漢教之隆。亦見西山之夫。跡絕雲氣。意負青天。皆待絳螭驤首。翠虯來儀。是以清風扇百代。餘烈激後生。斯乃王教之助。古人之意焉。
  • 魏桓範薦管寧表曰:臣聞殷湯聘伊尹於畎畝之中。周文進呂尚於渭水之濱。竊見東莞管寧。束脩著行。少有令稱。州閭之名。亞故太尉華歆。遭亂浮海。遠客遼東。於混濁之中。履絜清之節。篤行足以厲俗。清風足以矯世。以簞食瓢飲。過於顏子。漏屋蔽衣。踰於原憲。臣聞唐堯寵許由。虞舜禮支父。夏禹優伯成。文王養夷齊。及漢祖高四皓之名。屈命於商洛之野。史籍歎述。以為美談。陛下紹五帝之鴻烈。並三王之逸軌。膺期受命。光昭百代。仍有優崇之禮。於大夫管寧。寵以上卿之位。榮以安車之稱。斯之為美。當在魏典。流之無窮。明世之高士也。臣以為既加其大。不受其細。可重之以玄纁。聘之殊禮矣。
  • 晉皇甫謐讓徵聘表曰:臣因病抽簪。散髮林阜。人綱否閉。鳥獸為群。伏自惟忖。瓶缻瑣器。實非瑚璉之求。稊稗之賤。不中粢盛之用。小人致災。久嬰篤疾。仰迫天威。不能淹留。所苦加篤。不任進路。委身待罪。伏枕歎息。仰惟陛下。留神恕恩。垂憐微命。索隱於傅巖。收釣於渭濱。無令泥滓。久濁清流。臣聞鄒子一歎。霜為之降。杞妻一感。城為大崩。以臣況之。乃知精誠不可以賤致。古人言為虛也。
  • 梁何胤答皇太子啟曰:胤性愛山泉。情篤魚鳥。而從鷗未狎。入獸相驚。兼年齒衰暮。荒徑榛梗。既無語稼之客。寧有論書之賓。緘嘿畎畝。栖息丘壑。秀木清潭。於茲永已。伏惟明察之德。誕縱自天。忠孝之規。不待因習。猶復留神六經。降意百代。同仁博古。等物簉聞。闢承華而延儒雅。埽黃闥而列文學。嘉美聿宣。無思不勸。胤無解歸之談。屢蒙獎飾之重。匪南皮之舊。每荷存問之恩。銜茲污朽。罔知攸寘。
  • 又梁沈約謝齊竟陵王教撰高士傳啟曰:竊聞高尚其事。義光爻象。賢者避世。聲煥典墳。豈徒激貪勉競。澡身浴德而已。爾乃大弘義訓。百代通風。是以梁鴻蘇伯。記遠跡於前。叔夜士安。書高麈於後。雖去取異情。群略殊軫。而獨行必彰。斥言罔極。貞操與日月俱懸。孤芳隨山壑共遠。明公得一含道。體二居宗。跡屈巖廊之下。神遊江海之上。愛奇商洛。訪美東都。蓋欲隱顯高功。出處同致。巢由與伊旦並流。三辟與四門共軌。肅奉明規。思自罄勗。
  • 後漢張奐與宋季文書曰:攬手跡。知遂遵南山之志。繼四賢之蹤。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其道光明。奐以鄙固。少復道訓。于今五十載矣。
  • 魏桓範與管寧書曰:鑿坏而處。養德顯仁。堯舜在上。許由在下。箕山之志。於是復顯。嚴平鄭真。未足論比。清聲遠播。頑鄙慕仰。思請見於蓬廬之側。承訓誨於道德之門。厥塗無由。託思晨風。
  • 魏管寧答桓範書曰:乾道輔誠。誕膺嘉祚。膺受多福。為國蕃維。雖分陝之任。未足比盛。遠近□望。何慶如之。昔值險阻。越竄海表。於裔歷載。風綱不紀。暨蒙國恩。還踐舊土。簿佐多難。恆嬰篤疾。愧使區區。展之無偕。泛愛遇隆。遠辱綸墨。降尊誘卑。訓喻過泰。見得思義。抱以踧踖。不勝來顧。裁因答辱。
  • 晉辛曠與皇甫謐書曰:夫三光懸象。式揚天德。岳瀆山澤。廣開地道。賢人顯進。實興聖治。故力牧佐黃。而涿鹿之征捷。舜禹翼唐。而滔天之災殄。阿衡在商。而成湯之功著。姜望入周。而文武之業建。聖人光濟四海。欲垂大化者。莫不收才取良。而致股肱。忠賢大才之人。願立名跡。思在利見大人。而主聖時治。此所以應天順民之神龜。利涉大川之元吉。大晉合天地之中和。經日月之重光。四目視其明。四聰達其聽。巖穴出其隱。四門啟其矇。登高陽之八子。御高辛之群龍。俊才在官。時亮天工。鳥獸非君子之儔。九皋無長鳴之鶴。萬國黎獻。咸仰南風之仁。而抱聖化之隆。此其至治也。而先生固執沖虛。塞淵其心。殉文人之耿介。忘宣尼之所沽。步幽山之窮徑。背漢津之明衢。日月遂往。時不我須。此惜寸陰者之所以為懼。而臨川者之所懷慨也。竊謂先生降匪石於高岡。迴羽儀於皇京。順震驚而翔撫。奮六翮于天庭。邈禹稷之遐蹤。騁大往之夷塗。招不世之洪勳。同先哲之丕模。使瞻仰者所以藉之美也。希藉人六義之一。獻斯一篇。惟蒙采覽。
  • 又與皇甫謐書曰:伏惟先生。黃中通理。經綸稽古。既好斯文。述而不作。將邁卜商於洙泗之上。超董生於儒林之首。含光烈於千載之前。吐英聲於萬世之後。亦以盛矣。曠以不敏。感佩厚惠。願附驥尾。撫塵而遊。諮睹未因。而西望延企。
  • 晉皇甫謐答辛曠書曰:聞服有素。委心無量。加昔州壤。通門舊儀。虛想之積。過於陵阜。汎愛不遺。猥降德音。清喻爛煥。情義款篤。執誨欣然。若饗太牢。抱佩至眷。銘乎心膂。且箕山之叟。超跡於堯帝之世。首陽之老。抗操於有周之隆。故能名奮百代。使聞之厲節。皆經聖明之論。所以邈世卓時者也。至於鄙薄。才頑行穢。疾奪其志。神迷其心。因託虛靜。遂竊美選。聖上仁聰。亮其辛苦。每自陳訴。輒見寬放。雖大君有命。實小人勿用也。匪敢盤桓。疾與榮競。巾車順命。非劣憊所堪也。密雲雖興。知枯木難植。昔人有言。欲之必為之辭。豈來惠之謂矣。猥承告示。欲備七十。木非梧桐。豈敢栖鳳。聞命悚灼。如蹈春冰。非苟崇謙。實懼陷墜。幸恕不假。明亮志心。
  • 梁昭明太子與何胤書曰:園公道勝。漢盈屈節。春卿明經。漢莊北面。況乃義兼乎此。而顧揆不肖哉。但經途千里。眇焉莫因。何嘗不夢姑胥而鬱陶。想具區而杼軸。心往形留。於茲有年載矣。方今朱明在謝。清風戒寒。想攝養得宜。與時休適。耽精義。味玄理。息囂塵。玩泉石。激揚碩學。誘接後進。志與秋天競高。理與春泉爭溢。樂可言乎。樂可言乎。豈與口厭芻豢。耳聆絲竹者之娛。同年語哉。方今泰階端平。天下無事。修日養夕。差得從容。每鑽閱六經。汎濫百氏。研尋物理。顧略清言。既以自慰。且以自警。而才性有限。思力匪長。熱疾憒其神。風眩弊其體。多慚過目。釋卷便忘。是以蒙求之懷。於茲彌軫。
  • 梁任昉為昭明太子答何胤書曰:得書。知便遠追疏董。超然高蹈。雖朝旨殷勤。而輕棹已遠。供踐莫申。瞻言增慨。善保嘉猷。比致音息。懷人望古。潸悵久之。又為庾杲之與劉居士虯書曰:自別荊南。迄將二紀。杲之牽滯形有。推遷物保。丈人沒志外身。超然獨善。雖心路咫尺。而事阻山河。悠悠白雲。依然有道。金涼佇運。想恆納宜。沖明在襟。履候無爽。體道為用。蹈理則和。杲之牽綴疲朽。愧心已多。訪德則山林窅然。觀道則風雲自遠。歲暮之期。指塗衡岳。神虛氣懋。無待怡和。江湖相望。安事行李。司徒竟陵王。懋於神者。言象所絕。接乎士者。遐邇所宗。鍾石非禮樂之本。纓褐豈朝野之謂。想闇投之懷。不以形體為阻。一日通籍梁邸。親奉話言。夢想清塵。為歲已積。以大人非羔鴈所榮。故息蒲幣之典。勝寄冥運。諒有風期之遲。君王卜居郊郭。榮(○全梁文四十三作縈。)帶川阜。顯不絢功。晦不摽跡。從容乎人野之間。以窮二者之致。且弘護為心。廣孚真俗。思聞繫表。共剖眾心。妙域筵山河。虛館帶川涘。實望賁然。少詶側遲。昔東平樂善。旌君大於東閤。今王愛素。致吾子於西山。豈不盛歟。百齡飄驟。凝滯自物。千載一朝。為仁由己。且凌雪戒塗。非滅跡之郊。鴻鍾在御。豈銷聲之道。已摽異人之跡。故有同物之勞。夫山水無情。應之以會。愛閑在我。觸目蕭條。衡岳何親。鍾嶺何薄。想弘思有在。不俟繁言。
  • 梁劉孝標與宋玉山元思書曰:驅馬金張之館。飛蓋許史之廬。習匡鼎之說詩。騁谷雲之雕篆。賓徒波涌。輿輪靡息。當是時也。樂可言哉。然靜思夫君。愀焉軫歎。何則。方鑿圓枘。鉏鋙難從。翔鳥游魚。蹉跎不狎。是以賈生懷琬琰而挫翮。馮子握璵璠而鍛羽。夫(○全梁文五十七作天。)誕英逸。獨擅民秀。心貞筠箭。德潤珪璋。信人(○全梁文人下空二字。有脫文。)水鏡。一性之鎔範。而荊南雅曲。高音鮮和。河西名驥。滅沒誰賞。故若先生者。進有三難。退有三樂。竊觀先生。未能鴻翔鸞起。騰霞躋漢。將由囿空桑麻。田無負郭。俛眉翕肩。以斯故爾。今賢弟賓從。抗鱗奮翼。或衣繡江塘。或鳴騶洛渚。連騎方驅。擊鍾乃食。萼跗若是。吾子復何憂哉。唯當纂兩仲之微跡。襲二疏之風流。生與漁父同僖。死葬要離墓側。金石可碎。聲華無寂。斯道坦坦。先生幸其勗與。
  • 又陶弘景答謝中書曰: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暉。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又答虞仲書曰:栖六翮於荊枝。望綺雲於青漢者。有日于茲矣。而春華來被。草石開鮮。辭動情端。志交衿曲。信知鄰德之談。無虛往牘。夫子雖跡躔朱閤。而心期岱嶺。豈但散髮乎高岫。以將飛霜於絕谷。良為欽哉。野人幸得託形崇阜。息影長林。每對月流歎。臨風軫慨。徒事累可豁。而髮容難待。自非齊生死於一致者。孰不心熱者乎。舉世悠悠。孰云同此。儻遇知己。相與共憂。朅來虞公。茲焉可邁。何為栖栖。空勞鼓缶。迨及暇日。有事還童。不亦皎絜當年。而無忸前修也。
  • 又答趙英才書曰:子架學區中。飛才甸外。不肯埽門覓仕。復懶彈鋏求通。故偃蹇園巷。從容郊邑。昔所謂傲賓者。此其是乎。巖下鄙人。守一介之志。非敢蔑榮嗤俗。自致雲霞。蓋任性靈而直往。保無用以得閑。壟薪井汲。樂有餘歡。切松煮朮。此外何務。然亦以天地棟宇。萬物同於一化。死生善惡之能聞。
  • 梁沈約答沈麟士書曰:獨往之業。雖聞前載。高塵逸軌。罕或共時。未嘗不拊袠興懷。望古遐矚。尊賢拔俗。遙然沉冥。自遠幽貞之操。義高篆策。雖蔣詡不窺城市。鄭真名動京師。何遠之有。名山既鄉內所豐。清川又坐臥可對。不出戶庭。而與禽尚齊美哉。約少不自涯。早愛蟲鳥。逐食推遷。未諧夙願。冀幽期可託。克全素履。與尊弋釣泉皋。以慰閑暮。則生平之心。於此遂矣。
  • 梁王僧孺與陳居士書曰:雲波遙敻。燕越數千。行雲鬱術。征禽難使。用隔巾車。未能搦札。引領南望。悵矣心飛。幸因劣薄。懷章貴壤。依然谷口。覺子真之咫尺。靜睇巖灘。信子陵之非遠。林鹿以入虛白之室。用披蓬蒿之徑。稟紛綸之高論。承希微之妙旨。虛往實歸。用袪塵惑。
  • 孔德璘(○按當作璋。)北山移文曰:鍾山之英。草堂之靈。
  • 魏阮籍達莊論曰:天道貴順。地道貴貞。聖人修之。以建其名。吉凶有分。是非有經。務利高勢。惡死重生。故天下安而大功成也。今莊子周。乃齊禍福而一死生。以天地為一物。以萬類為一指。無乃徼惑以失真。而自以為誠者也。於是先生乃撫琴容與。慨然而歎。俛而微笑。仰而流盻。噓噏精神。言其所見。天地名焉。天地者有內。故萬物生焉。當其無外。誰謂異乎。當其有內。誰謂殊乎。地沉其燥。天抗其濕。月東出。日西入。故曰:自其異者視之。則肝膽楚越矣。自其同者視之。則萬物一體也。以生言之。則物無不壽。推之以死。則物無不夭。自小視之。則萬物莫不小。由大觀之。則萬物莫不大。殤子為壽。彭祖為夭。秋毫為大。泰山為小。故以死生為一貫。是非為一條也。夫至人者。恬於生而靜於死。恬生則不惑。死靜則神不離生。故能與陰陽化而不易。從天地變而不移。生究其壽。死終其宜。心氣平治。消息不虧。故求得者喪。爭明者失。無欲者自足。空虛者受實。是以作智造巧者害於物。明是考非者危其身。脩飾以顯絜者惑於生。畏死而崇生者失其貞。
  • 晉石崇許巢論曰:客有問於余曰:昔許由巢父。距堯之讓。逍遙頤神。寶己貴世。司馬遷以假託之言。必無此實。竊以為然。余答之曰:是何言歟。蓋聞聖人在位。則群材必舉。官才任能。輕重允宜。大任已備。則不抑大材使居小位。小材已極其分。則不以積久而合處過材之位。然則稷播嘉穀。契敷五教。皋陶夔龍。各已授職。其聯屬之官。必得其材。則必不重載兼置。斯可知也。巢許則元愷之儔。大位已充。則宜敦廉讓以勵俗。崇無為以化世。然後動靜之教備。隱顯之功著。故能成巍巍之化。民莫能名。將何疑焉。
  • 晉庾闡郭先生神論曰:夫天地者。陰陽之形魄。變化者。萬物之遊魂。神籟與無窮並吹。大冶與造運齊根。生資聚氣之跡。死寄玄牝之門。視榮辱其猶塵埃。邈高尚而不顧。故能外安恬逸。內體平和。鳴鳥可拊翼而遊。猛獸可頓羈而羅。矧乎樵巖之樂。呂梁之波。疾雷破岳。而憂在山河者乎。觀夫郭先生之為體也。可謂含真履信。純朴自然。
  • 晉王叔之遂隱論曰:崇退儒生。問於抱朴丈人曰:請問隱何為者也而生。上古徇之。至今繼踵。何哉。丈人曰:夫全朴之道。萬物一氣。三極湛然。天人無際。豈有朝野之別。隱顯之端哉。則夫隱者。於己失者也。平原既開。風流散漫。故隱者所以全其真素。養其浩然之氣也。
  • 宋范曄逸民傳論曰:堯稱則天。而不屈穎陽之高。
  • 梁沈約七賢論曰:嵇生是上智之人。值無妄之日。神才高傑。故為世道所莫容。風邈挺特。蔭映於天下。言理吐論。一時所莫能參。屬馬氏執國。欲以智計傾皇祚。誅鉏勝己。靡或有遺。玄伯太初之徒。並出嵇生之流。咸已就戮。嵇審於此時。非自免之運。若登朝進仕。映邁當時。則受禍之速。過於旋踵。自非霓裳羽帶。無用自全。故始以餌朮黃精。終於假塗託化。阮公才器宏廣。亦非衰世所容。但容貌風神。不及叔夜。求免世難。如為有塗。若率其恆儀。同物俯仰。邁群獨秀。亦不為二馬所安。故毀行廢禮。以穢其德。崎嶇人世。僅然後全。仲容年齒。不齒不懸。風力粗可。慕李文(○疑當作季父。)風尚。景而行之。彼嵇阮二生。志存保己。既託其跡。宜慢其形。慢形之具。非酒莫可。故引滿終日。陶兀盡年。酒之為用。非可獨酌。宜須用侶。然後成歡。劉伶酒性既深。子期又是飲客。山王二公。悅風而至。相與莫逆。把臂高林。徒得其遊。故於野澤。銜杯舉樽之致。寰中妙趣。固冥然不睹矣。自嵇阮之外。山向五人。止是風流器度。不為世匠所駭。且人本含情。情性宜有所託慰。悅當年隱。(○句有訛。)蕭散懷抱。非五人之與。其誰與哉。

  • 管子曰:禮者。因人之情。緣義之理。而為之節文者也。
  • 物理論曰:禮者。履也。律也。義同而名異。五禮者。吉凶賓軍嘉也。
  • 周禮。大宗伯之職。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祇。事謂祀之祭之享之。以凶禮哀邦國之憂。哀謂救患分災也。以賓禮親邦國。以軍禮同邦國。同謂威其不協偕老(○周禮注作僭差。此訛。)也。以嘉禮親萬民。嘉。善也。所以因人心所善而為制。吉禮之別十有二。一曰禋祀。二曰實柴。三曰槱燎。四曰血祭。五曰埋沉。六曰疈辜。七曰肆獻。八曰饋食。九曰祠。十曰禴。十一(○一下脫曰字。)嘗。十二曰蒸。凶禮之別有五。一曰喪禮。哀死亡。二曰荒禮。哀凶札荒。人物有害之也。三曰弔禮。哀禍災。遭水火也。四曰禬禮。哀圍敗。同盟合會財貨。以更其所喪也。五曰恤禮。哀寇亂。鄰國相憂。賓禮之別有八。一曰朝。二曰宗。三曰覲。四曰遇。五曰會。六曰同。七曰問。八曰視。軍禮之別有五。一曰大師之禮以用眾。二曰大均之禮以恤眾。(均其地政。所以憂民。)三曰大田之禮以簡眾。因田習閱車徒之數也。四曰大役之禮以任眾。築宮邑。所以事民力彊(○周禮注彊下有弱字。)也。五曰大封之禮以合眾。正封疆以合眾人也。嘉禮之別有六。一曰飲食。二曰婚冠。三曰賓射。四曰饗燕。五曰脤膰。六曰慶賀。
  • 又曰:太宰掌三曰禮典。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
  • 大司徒以五禮防民之偽。而教之中。
  • 禮記曰:禮也者。體也。禮不備。謂之不成人。
  • 又曰: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
  • 又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云。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 又曰:故人情者。聖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
  • 又曰:禮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也。貫四時。不改柯易葉。
  • 又曰:夫禮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
  • 大戴禮曰:禮象五行也。其義四時也。故以四時(○大戴禮本命篇無時字。)舉。有思。(○大戴禮作恩。此訛。)有義。有節。有權。
  • 左傳曰:子太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對曰:是儀也。非禮也。簡子曰:敢問何謂禮。對曰:聞諸先大夫子產曰:夫禮。天地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 又曰:邾隱公來朝。子貢觀焉。邾子執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貢曰:以禮觀之。二公皆有亡焉。今朝賀而不度。高仰驕也。卑俯替也。驕近亂。替近疾。君為主。其先亡乎。
  • 論語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又曰:顏回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回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回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莊子曰: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不矜於同。而矜於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其猶楂梨橘柚耶。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故禮義法度。應時而變也。
  • 孫卿子曰:人生有欲。欲則求。求則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養之。慎子曰:禮從俗。政從上。使從君。國有貴賤之禮。無賢不肖之禮也。
  • 白虎通曰:所以作禮樂者。樂以象天。禮以法地。
  • 家語曰:孔子言於魯哀公曰:人之所以生。禮為大。非禮無以辨君臣之位。
  • 董生書曰:理者天所為也。文者人所為也。人所為謂之禮。禮者。因人情而為節文也。以救其亂。夫隄者水之防也。禮者人之防也。刑防其末。禮防其本。
  • 禮稽命徵曰:禮之動搖也。與天地同氣。四時合信。陰陽為符。日月為明。
  • 漢書曰:叔孫通為高祖制漢儀十二篇。
  • 范曄後漢書曰:詔召玄武司馬班固。問定禮制之宜。固曰:京師諸儒。多能說禮。宜廣招集。共議失得。帝曰:作舍道邊。三年不成。會禮之家。名為聚訟。互生疑異。筆不得下。昔者堯作大章。一夔足矣。章和元年。乃召曹褒。詣嘉德門。持班固所上叔孫通漢儀十二篇。敕褒曰:此制散略。多不合經。令宜依制條。使可施行。褒於南宮東觀。考正舊禮。上自天子。至於庶人。冠昏吉凶。終始制度。以為一百五十篇。
  • 典略曰:孔子適宋。與弟子習於樹下。宋司馬桓魋使人拔其樹。去適於野。
  • 楚荀況禮賦曰:爰有大物。非絲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為天下明。生者以壽。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軍以彊。粹而王。駮而霸。無一焉而亡。臣愚弗識。敢請之王。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歟。簡而易知。而致有理者歟。君子所敬。小人所不敬者歟。匹夫隆之。則為聖人。諸侯隆之。則一四海者歟。致明而約。甚順而體。請歸之禮。

  • 尚書大傳曰:祭之為言察也。薦。至也。言人事至於神也。
  • 爾雅曰:春祭曰祠。祠之言食。夏祭曰礿。新菜可汋。秋祭曰嘗。嘗新穀也。冬祭曰蒸。蒸。進也。進品物祭天曰燔柴。既祭。積薪焚之。祭地曰瘞薶。既祭。埋藏之。祭山曰庪懸。或庪或懸。置之於山。(庪音軌。)祭水曰沉浮。或沉或浮。置之於水。祭星曰布。布散於地。祭風曰磔。今俗當大道中磔狗。云以止風。此其遺象也。是類是禡。師祭也。類於上帝。禡於所征之地。(禡。莫架反。出詩雅也。)既伯既禱。馬祭也。伯。馬祖也。將用馬力。必先祭其祖也。
  • 廣雅曰:圓丘大壇。祭天也。方澤大折。祭地也。
  • 周書曰:設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農星。先王皆與食。
  • 說文曰:除惡之祭曰禬。告事示福曰禱。道上之祭曰禓。絜意以享曰禋。以事類祭神曰禷。祭司命曰ꦒ。(俾利反。)祭豕先曰ꦓ。(似勞反。)月祭曰祽。(子內反。)
  • 周官曰:凡庶人不畜者。祭無牲。不耕者。祭無盛。
  • 又曰: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埋沉祭山林川澤。以疈(疈音孚逼(經典釋文。下有反字。)膝(周禮注作胸。)也。)辜祭四方百物。以肆獻祼享先王。以饋食享先王。
  • 又曰:凡陽祀。用騂牲毛之。陰祀。用黝牲毛之。陰是北郊。
  • 又鄭注曰:周禮曰:鬱為蘭也。煮之和鬯酒也。
  • 禮記曰:祭。豐年不奢。凶年不儉。
  • 又曰:祭不欲數。數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寒之謂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將見之。樂以迎來。哀以送往。
  • 又曰:孟春之月。其祀戶。祭先脾。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中央土。其祀中霤。祭先心。孟秋之月。其祀門。祭先肝。孟冬之月。其祀行。祭先腎。天子祭天地四方山川五祀。歲遍。大夫祭五祀。歲遍。士祭其先。祭日於壇。祭月於坎。日於東序。月於西序。以別幽明內外。王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行。曰國門。曰泰厲。曰戶。曰灶。諸侯五祀。曰司命中霤國門國行公厲。大夫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士二祀。曰門。曰行。庶人一祀。曰或亡戶。或立灶。聖人之制祀也。法施於人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日月星辰。人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人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 尚書曰: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王肅注云。六宗者。所宗者皆絜祀之。埋少牢於泰昭。祭時也。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禜祭星也。雲禜祭水旱也。
  • 詩曰: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 穀梁傳曰:宮室不設。不可以祭者。薦其義也。非享味也。
  • 物理論曰:古者尊祭重神。祭宗廟。追養也。祭天地。報往也。
  • 論衡曰:凡祭祀之義有二。一曰報功。二曰修先。報功以勉力。脩先以崇恩也。
  • 幽明錄曰:廟方四丈。不作墉道。廣□(○原缺。明本作五。初學記十三作四。)尺。夾樹蘭香。齋者煮以沐浴後祭。所謂蘭湯。
  • 尸子曰:齊有貧者。命其狗為富。命其子為樂。方將祭。入於室。叱之曰:富出。祝曰:不祥。家果有禍。長子死。哭之曰:樂乎。而不自悲也。
  • 孔叢子曰:元和二年春。帝東巡狩。還過魯。幸闕里。以太牢祀孔子及七十弟子。作六代之樂。大會孔氏男子二十以上者六十人。
  • 越絕書曰:越王既往平吳。春祭三江。秋祭五湖。因以其時為之立祠。垂之末世。傳之萬載。
  • 漢書曰:高祖微時。聞魏公子賢。及即位。每過大梁。常祀公子。高祖十二年。從擊黥布還。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以歲四時奉祠。
  • 又曰:元始四年。詔書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父應。詔書歲時郡二千石率官屬行禮奉祠。信臣家在南陽。亦為立祠。
  • 又曰:初朱邑且死。囑其子曰:我故為桐鄉嗇夫。其民吏愛我。必葬桐鄉。後世子孫奉我。不如桐鄉民。及死。其子葬之桐鄉西郭外。民果共為邑起冢。立祠祭。至今不絕。
  • 東觀漢記曰:桓譚。字君山。沛人。章帝元和中。行巡狩至沛。令使者祠譚家。鄉里甚榮之。
  • 又曰:永平二年十一月。詔京兆右扶風。以中牢祀蕭何霍光。出郡錢穀。給蕭何子孫。在三里內者。悉令侍祠。
  • 又曰:皇帝立黃老祠躍(○太平御覽五百二十六作濯。)龍中。為壇。綵色眩曜。
  • 漢舊儀曰:皇帝祭天。紫壇帷幄。高皇帝配天。后(○初學記十三。太平御覽五百二十六作居。)堂下西嚮。紺席也。
  • 左傳曰:龍見而雩。(旱祭也。祈雨為雩。)雪霜風雨之災則禜之。
  • 魏武帝祠太尉喬玄墓文曰:昔以幼年。逮升堂室。增榮益觀。皆由獎助。士死知己。懷此無忘。又承從容要誓。徂逝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隻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腸(○魏志一注作腹。)痛勿怪。雖臨時戲笑之言。非至親之篤好。夫何肯為此辭哉。
  • 晉潘岳為諸婦祭庾新婦文曰:潛形幽櫬。寧神舊宇。室虛風生。床塵帷舉。自我不見。載離寒暑。雖則乖隔。哀亦時敘。啟殯今夕。祖行明朝。雨絕華庭。埃滅大宵。儷執箕帚。偕奉夕朝。髣彿未行。顧瞻弗獲。伏膺飲淚。感今懷昔。懷昔伊何。祁祁娣姒。感今伊何。冥冥吾子。形未廢目。音猶在耳。
  • 晉殷闡祭王東亭文曰:以少牢之奠。敬薦東亭王侯之靈。蓋聞朗鑑不塵。精金能照。君以珪璋。資以明要。少長風流。舉契理調。事擾皇家。道在君子。亮誠外內。寄心萬里。契同風雲。義貫終始。自昔索居。荏苒于茲。五載不覿。何日不思。嗚呼若人。奄隨化遷。古之遺愛。猶或興言。承凶愴痛。慨然留連。
  • 晉殷允祭徐孺子文曰:惟豫章太守殷君。謹奠漢故聘士豫章徐先生。惟君資純玄粹。含真太和。卓爾高尚。道映南岳。逍遙環堵。萬物不干其志。負褐行吟。軒冕不易其樂。時攜虛榻。佇金蘭之眷。千里命契。寄生芻之詠。非夫超悟身名。遁世無悶者。孰若是乎。夫誠素自中。微物為重。蘋藻是歆。實過牲牢。
  • 晉王珣祭徐聘士文曰:豫章徐先生。陶精太和。誕膺一德。藏器高栖。確爾特立。貞一足以制群動。純本足以息浮末。宣尼有言。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若先生者。抑亦當之矣。限茲遐路。無由造敬。係佇靈宇。乃情依依。故貢薄祠。昭述宿心。神而有靈。儻垂尚饗。
  • 晉周穎文祭梁鴻文曰:晉隆安四年。陳郡周穎文。以薀藻行潦。祠于梁先生之墓。夫子邁志箕穎。塵垢雕俗。骨秀風霜。性淳寡欲。娶待偕隱之儷。文絕陪臣之錄。遂負策周魯之郊。逆旅吳會之阿。可謂高奇絕倫。孤生莫和者也。後學撫牘。得人在文。忽以知命。而展其墳。芒芒積草。有馥餘芬。昔先生過延陵而想季。經海隅而感連。苟踐跡而趣合。亦斷金於當年。
  • 宋王僧遠祭顏延之文曰:氣高叔夜。方嚴仲舉。逸翮獨征。孤風絕侶。
  • 宋陶潛自祭文曰:歲惟丁未。律中無射。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鴻鴈于征。草木黃落。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本宅。故人悽其相悲。同祖行於今夕。自余為人。逢運之貧。簞飄屢罄。絺綌冬陳。已達運命。疇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無恨。壽涉百齡。身慕肥遁。從老得終。奚所復戀。葬之中野。以安其魂。寂寂我行。蕭蕭墓門。奢恥宋臣。儉笑王孫。匪貴前譽。孰重後歌。人生實難。死如之何。
  • 宋謝延之祭屈原文曰:蘭薰而摧。玉貞則折。物忌堅芳。人諱明絜。曰若先生。逢辰之缺。
  • 齊卞伯玉祭孫叔敖文曰:謹以醴羞。祭楚令尹孫君之靈。眇眇千載。悠悠舒荊。理無不通。事隔者形。尚想清塵。承風效誠。超超夫子。淡矣道情。自心伊貴。人爵靡嬰。芳風如簫。清響如塤。景矣行役。言戾豫方。側聞夫子。託憤睢陽。靈封頹墓。丘塋榛荒。幽幽神道。為有為亡。徘徊永念。愴矣其傷。
  • 齊謝朓為諸娣祭阮夫人文曰:婉娩嬪德。幽閑婦性。眄史弘箴。陳詩成詠。嘉言足題。清暉可映。契闊未幾。音塵如昨。中景遽傾。芳荍先落。疇日交觴。享也虛薦。帶上先結。握中遺扇。迸淚失聲。潺湲如霰。
  • 齊孔稚珪祭外兄張長史文曰:惟君之德。高明秀挺。浩汗深度。昂藏風領。學不師古。因心則睿。筌蹄象繇。糠粃莊惠。吾與夫子。分協芳金。憑風共酒。藉月同琴。
  • 梁簡文帝祭戰亡者文曰:降夫既旋。功臣又賞。班荷元勳。蘇逢漏網。校尉霑榮。屬國蒙獎。獨念斷魂。長畢灰壤。膏原染刃。委骨埋泉。徒聞身沒。詎辯名傳。
  • 梁徐悱妻劉氏祭夫文曰:維梁大同五年。新婦謹薦少牢於徐府君之靈曰:惟君德爰禮智。才兼文雅。學比山成。辯同河瀉。明經擢秀。光朝振野。調逸許中。聲高洛下。含潘度陸。超終邁賈。二儀既肇。判合始分。簡賢依德。乃隸夫君。外治徒奉。內佐無聞。幸移蓬性。頗習蘭薰。式傳琴瑟。相酬典墳。輔仁難驗。神情易促。雹碎春紅。霜雕夏綠。躬奉正衾。親觀啟足。一見無期。百身何贖。嗚呼哀哉。生死雖殊。情親猶一。敢遵先好。手調薑橘。素俎空乾。奠觴徒溢。昔奉齊眉。異於今日。從軍暫別。且思樓中。伯遊未反。尚比飛蓬。如當此訣。永痛無窮。百年何幾。泉穴方同。
  • 陳沈炯祭梁吳郡袁府君文曰:夫宮鳴徵應。響韻相趨。桂馥蘭芬。期臭在斯。道合一朝。豈忘千載。日者明德世彥。振纓王室。坐嘯大邦。顯治巨麗。竊以不敏。出宰句吳。上郡下邑。都城接雉。雖王事靡盬。無失豫遊。窺洞庭於五湖。登姑蘇於九曲。身後之事。一至於斯。今者長樂未央。已夾樗里之墓。公宮魯庫。非復少昊之墟。成土一棺。未知何託。解劍絮漿。轉增歔欷。

  • 爾雅曰: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瘞埋。
  • 廣雅曰:圓丘太壇祭天。方澤太折祭地。
  • 周書曰:乃兆乎南郊。以祀上帝。配后稷農皇(○按前祭祀篇引作星。)先王與食。
  • 周官曰:大宗伯掌天神之禮。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
  • 又曰:蒼璧禮天。黃琮禮地。
  • 又曰: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兩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大司樂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謂五帝及天(周禮注天字無。)日月星辰之。(周禮注作也。)王者各以夏正月祀其受命之帝於南郊也。)奏太蔟。歌應鍾。舞咸池。以祭地祇於北郊。謂地神及社稷也。(○按本句亦周禮注文。當作夾注。)
  • 又曰:凡樂圜鍾為宮。黃鍾為角。太蔟為徵。姑洗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冬日至。於地上之圓丘奏之。若樂六變。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凡樂函鍾為宮。太蔟為角。姑洗為徵。南呂為羽。靈鼓靈鼗。孫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若樂八變。則地祇皆出。可得而禮矣。
  • 禮記曰:郊之祭。迎長日之至。大報天而主日也。兆於南郊。就陽位也。掃地而祭。於其質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於郊故謂之郊。
  • 又曰: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也。
  • 又曰:成王封周公於魯。命魯公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是以魯君孟春乘大輅。戴弧韣。旂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禮也。
  • 毛詩曰: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也。
  • 公羊傳曰:祭者。薦其時也。薦其義也。非享味也。
  • 又曰:山川有能潤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漢書曰:成帝初即位。丞相御史大夫桓譚奏言。帝王之事。莫大於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故聖王盡心極慮。以建其制。祭天於南郊。就陽之義。瘞地於北郊。則陰之象也。
  • 又曰:高帝入關。問秦祀何帝。曰白青黃赤四帝。上曰:天有五帝而四何。莫知其說。上曰:五待我。為立黑帝。祀曰黑畤。
  • 漢舊儀曰:漢法。三歲一祭於雲陽宮甘泉壇。以冬至日祭天。天神下。三歲一祭地於河東汾陰后土宮。以夏至日祭地。地神出。祭五帝於雍畤。
  • 又曰:祭天用六綵綺席。六重。上一丈。中一幅四周緣之。玉几玉飾器。
  • 又曰:桓(○太平御覽五百二十七作皇。下同。)帝祭天。居玄雲(○御覽作雲陽。)宮。齋百日。上甘泉通天臺。高三十丈。以候天神之下。見如流火。舞女童三百人。皆年八歲。天神下壇所。舉烽火。桓帝就竹宮中。不至壇所。甘泉臺去長安三百里。望見長安成。(○御覽作城。)(○御覽帝上有黃字。)已來所祭天之圓丘也。
  • 又曰:祭地河東汾陰后土宮。宮曲入河。古之祭地澤中方丘也。禮儀如祭天。
  • 五經通義曰:王者所祭天地何。王者父事天。母事地。故以子道也。祭日以丁與辛何。丁者。反覆自丁寧也。辛者。自克辛也。
  • 後漢書曰:靈帝建寧二年。迎氣黃郊。遂於洛水西橋。逢暴風雨。導從鹵部車或發蓋。百官霑濡。還不至郊。
  • 賀循上郊壇制度曰:漢舊儀。南郊圓壇八陛。於宮南七里。北郊方壇四陛。於城北四里。依漢故事。柴於壇二十步。高二丈。大二丈。
  • 晉郭璞南郊賦曰:於是時惟青陽。日在方旭。我后將受命靈壇。乃改步而鳴玉。升金軒。撫太僕。揚六鸞。齊八騄。列五幡於一元兮。靡日月乎黃屋。矯陵烏以偵候兮。整豹尾於後屬。爾乃造曠場。戾壇庭。百寮山立。萬乘雲縈。延祝史。肆玉牲。登圓丘。揖太清。禮群望。告皇靈。天澄其氣。日朗其精。飛廉鼓舞於八維兮。豐隆擊節於九冥。祝融穆清而肅侍兮。陽侯澹以中停。郊寰之內。區域之外。雕題卉服。被髮左帶。駿奔在壇。不期而會。峨峨群辟。蚩蚩黎庶。翹懷聖猷。思我王度。事崇其簡。服尚其素。化無不融。萬物自鼓。振西北之絕維。隆東南之橈柱。廓清紫衢。電掃神宇。風馬桂林。抗旌林圃。五岳不足以題其勳。九韶不足以贊其舞。
  • 梁簡文帝南郊頌曰:臣聞唯天為大。聖人敬其德。知幾其神。至人契其道。故龍宮弱言之后。合揆於蒼旻。鳥紀垂衣之君。昭格於上帝。皇帝之御天下也。緯天維。理地軸。移澆風於末俗。反淳正於區中。化不言而先顯。教不言而已肅。九垓同軌。四海無波。塵清世晏。蒼兕無所用其武功。運謐時雍。鴛鷺咸並脩其文德。玉門罷候。紫塞沉烽。畫一之政。萬代表於時和。三章之律。百姓沐於仁壽。於是隆光之地。日浴之鄉。紫舌黃支。頭飛鼻飲。自西自南。無思不服。由是嘉祥被。眾瑞發。金人澤馬。丹甑玉雞。三角九尾。四肩六足。參差於郊藪。布濩於宮闈。乃以恭肅神祇。理通孝敬。江左以來。爽塏未闢。爰命將作。揆日載營。三靈協響。百工咸事。宛如神造。儼類仙居。五達四通。廓郊彌澤。南瞻重岳。北眺芒嶺。東臨灞滻。西望舊豐。紆餘委蛇。丘陵起伏。澎湃嶢屼。山川異態。飛梁邃宇。洞燭空懸。紫殿仙宮。霞褰鳥翥。
  • 梁簡文帝上南郊頌表曰:雖周郊南甸。宗伯之官徒設。漢興北畤。夤恪之道未隆。而體元含極。先後弗違。典盛望禋。理通孝敬。絜靜之禮載光。禘郊之風斯洽。昔東平琅邪。著藻炎德。臨淄中山。摛文魏美。
  • 梁元帝慶南郊啟曰:大裘而冕。陶匏以質。黃鍾既奏。雲門斯舞。樂諧六變。歌陳九德。感天動神。式展誠敬。

  • 尚書大傳曰:廟者。貌也。其以貌言之也。
  • 釋名曰:宗。尊也。廟。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
  • 禮記曰: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寑。遠廟為祧。去祧為壇。去壇為墠。去墠為鬼。自祧以下皆廟。
  • 又曰: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剛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雞曰翰音。犬曰羹獻。雉曰疏趾。兔曰明視。脯曰尹祭。稿魚曰商祭。鮮魚曰脡祭。水曰清滌。酒曰清酌。黍曰薌合。稷曰明粢。稻曰嘉疏。韭曰豐本。鹽曰鹹鹺。玉曰嘉玉。幣曰量幣。
  • 又曰:當七廟五廟之無虛主。唯祫祭於祖。為無主爾。
  • 又曰:夏六月。以禘禮祀周公於太廟。尊用玉豆雕篹。爵用玉琖。
  • 周禮注。五歲一禘。三歲一祫。
  • 又曰:凡賓客獻瑤爵。皆贊。
  • 又曰:凡灌玉。濯之陳之。以贊祼事。注云。灌玉。圭瓚也。
  • 儀禮曰:始虞用柔日。哀某敢用玉(○儀禮士虞禮玉字無。)絜桂(○儀禮作牲。)剛鬣香合嘉薦。
  • 說文曰:宗廟之木主。名曰祏。
  • 白虎通曰:言神無所依據。孝子以主繼心。
  • 又曰:位尊盛德。所及彌遠。謂之禘祫何。禘之為言讓(○白虎通宗廟篇作諦。)也。序昭穆。禘父子也。祫合也。
  • 五經要義曰:木主之狀。四方。穿中央。以達四方。天子長尺二寸。諸侯長尺。皆刻謚於其背。
  • 摯虞要訣注曰:凡廟之主。藏於戶外北牖下。有石函。故名宗祏。
  • 五經異義曰:謹按叔孫通宗廟有日祭之禮。古而然也。三歲一祫。周禮也。一禘。疑先王禮也。
  • 論語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栗。敬也。使人謹敬也。
  • 詩曰:閟宮有侐。注云。閟禘。禘陽之盛也。姜嫄神所依。故曰神宮。
  • 又曰:清廟。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率以祀文王焉。清者言有清明之德。
  • 又曰:有壬有林。錫爾純嘏。純。大也。嘏謂尸與主人以福也。
  • 漢書曰:廟所以藏主。則列昭穆。
  • 續漢書曰:祫。合也。毀廟之主。合食於太祖也。禘以四月。祫以十月。四月陽氣在上。陰氣在下。正尊卑之義。十月五穀登。故骨肉合聚飲食。
  • 漢書(○初學記十三作舊。)儀曰:子為昭。孫為穆。昭西面。穆東面。三年大祫。諸帝以昭穆坐於高廟。
  • 又曰:皇帝會諸侯。酎金以上計儀。設九賓陪位也。
  • 國語曰:甸服者祀。日祭月祀。先王之訓者也。
  • 張方楚國先賢傳曰:古者先王日祭月享。時類歲祀。諸侯舍日。卿大夫舍月。士庶人舍時。
  • 鍾離意別傳曰:意為魯相。修孔子廟。孔子堂道有甕。意召守廟孔訢問曰:此何等甕。訢曰:夫子甕背皆有書。故自夫子亡後。無敢發者。意乃發。得素書焉。
  • 吳錄地理志曰:會稽有禹廟。始皇配食。王朗為太守。黜之。
  • 晉諸公贊曰:王浚。字彭祖。為幽州刺史。尋洛陽破。浚承制建行臺。以宗廟焚毀。設墠。望祀七室及功臣配食者。
  • 楚辭天問序曰: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經歷陵陸。仰天歎息。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怪物所行事。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泄憤。寫愁思。
  • 梁簡文帝賽漢高廟詩(○按此及下庾信。張正見三詩皆見後。此重出。馮校本無。)曰:日正山無影。威斜漢屢迴。瞻流如地望。崑崙匹天台。
  • 庾信至老子廟詩曰:三門臨苦縣。九井對靈溪。盛丹須竹節。量藥用刀圭。
  • 張正見經季子廟詩曰:延州高讓遠。傳芳世祀移。地絕貴金路。松悲懸劍枝。野藤侵沸井。山雨濕苔碑。
  • 宋謝瞻經張子房廟詩曰:伊人咸代工。聿來扶興王。婉婉幕中畫。暉暉天業昌。鴻門消薄蝕。垓下隕欃槍。爵仇建蕭宰。定都護儲皇。肇允契幽叟。翻飛指帝鄉。惠心奮千祀。清埃播無疆。
  • 宋鄭鮮之行經張子房廟詩曰:七雄裂周紐。道盡鼎亦淪。長風晦崐溟。潛龍動泗濱。紫煙翼丹虯。靈媼悲素鱗。宋范泰經漢高廟詩曰:嘯吒英豪萃。指撝五岳分。乘彼道消勢。遂廓宇宙氛。重瞳豈不偉。奮臂騰群雄。壯力拔高山。猛氣烈迅風。恃勇終必撓。道勝業自隆。
  • 齊謝朓賽敬亭廟喜雨詩曰:執玉朝群帝。樽桂迎東皇。排雲接孔(○本集作虯。)蓋。蔽日下霓裳。會舞紛瑤席。安歌繞鳳梁。百味芬綺帳。四望霑羽觴。
  • 梁簡文帝和蕭東陽祀七里廟詩曰:萬里實幽宗。三神亦天構。豈謂木石精。斯乃山川守。遠來太白旗。遙徵青鳥候。以茲弗敬怠。方知教應否。
  • 又漢高廟賽神詩曰:玉軑朝行動。閶闔旦應開。白雲蒼梧上。丹霞咸陽來。日正山無影。城斜漢屢迴。瞻流如地脈。望嶺匹天台。欲袪九秋恨。聊舉十千盃。
  • 梁元帝祀伍(○原作五。據馮校本改。)相廟詩曰:石城寧足拒。金陣詎能追。楚關開六塞。吳兵入九圍。山水猶縈帶。城池失是非。空餘壽宮在。日暮舞靈衣。
  • 梁庾肩吾漢高廟詩曰:昔作唐山曲。今承紫貝壇。寧知臨楚岸。非復望長安。塵飛遠騎沒。日徙半峰寒。
  • 又亂後經夏禹廟詩曰:金簡泥初發。龍門鑿始通。配天不失舊。為魚微此功。林堂上偃蹇。山殿下穹隆。侵雲似天闕。照水類河宮。神來導赤豹。仙去擁飛鴻。松龕撤暮俎。棗徑落寒叢。仙舟還入鏡。玉軸更乘空。去國嗟行邁。離居泣轉蓬。月起吳山北。星臨天漢中。申胥猶有志。荀息本懷忠。待見欃槍滅。歸來松柏桐。
  • 周庾信至老子廟詩曰:三門臨苦縣。九井對靈溪。盛丹須竹節。量藥用刀圭。行當別關吏。直向流沙西。
  • 又西門豹廟詩曰:君子為利博。達人樹德深。蘋藻由斯薦。樵蘇幸未侵。恭聞正直祀。良識佩韋心。容範雖年代。徽猷若可尋。菊花隨酒馥。槐影向窗臨。鶴飛疑逐舞。魚驚似聽琴。漳流鳴磴石。銅爵影秋林。
  • 陳陽慎從駕祀麓山廟詩曰:聖德憂民暇。麾旆謁山靈。畫航泛北渚。文馬侍東平。春浦戊誕照。寒林鐃吹鳴。依俙長安驛。蕭條都尉城。井泉能共動。江帆得分行。窗幽細網合。階靜落花明。簷巢始入鷰。軒樹已遷鸚。菲菲蘭俎馥。淡淡桂樽清。銀堂日影盡。玉座舞衣輕。
  • 陳張正見行經季子廟詩曰:延州高讓遠。傳芳世祀移。地絕遺金路。松悲懸劍枝。野藤侵沸井。山雨濕苔碑。別有觀風處。樂奏無人知。
  • 隋江總卞山楚廟詩曰:蘋藻祈明德。倚棹息巖阿。忽聽鳥鳴曙。非復楚宮歌。閑階薙宿薺。古木斷懸蘿。帷堂寂易晚。桴鼓自相和。威祀流百世。英威言幾何。
  • 又攝官梁小廟詩曰:疇昔遊衣所。今日薦櫻時。憲章誠有革。歲月遂難思。故人獨之子。官聯更在茲。虛簷靜暮雀。洞戶映光絲。平生復能幾。語事必傷悲。
  • 魏陳王曹植孔子廟頌曰:修復舊廟。豐其甍宇。莘莘學徒。爰居爰處。王教既備。群小遄沮。魯道以興。永作憲矩。洪聲登遐。神祇來祜。休徵雜沓。瑞我邦家。內光區域。外被荒遐。
  • 宋謝惠連祭禹廟文曰:謹遣左曹掾。奉水土之羞。敬薦夏帝之靈。咨聖繼天。載誕英徽。克明克哲。知章知微。運此宏謨。卹彼民憂。身勞五岳。形疲九州。呱呱弗顧。虔虔是欽。物貴尺璧。我重寸陰。乃錫玄圭。以告成功。虞數既改。夏德乃隆。臨朝總政。巡國觀風。淹留稽嶺。乃徂行宮。恭司皇役。敬屬暉融。神且略薦。乃昭其忠。
  • 梁王僧孺武帝祭禹廟文曰:惟帝稟圖上昊。貽則下民。五聲窮聽。四乘兼往。輕璧惜景。既捨冠履。愛人忘我。不顧胼胝。下車以泣。事深罪己。憑舟靡懼。義存拯物。盛業方來。遺神如在。愛被昆蟲。理有好生之德。事安菲素。固無厚味之求。是用黍稷非馨。蘋蘩以薦。克誠斯饗。憑心可答。

  • 釋名曰:明堂。明(○釋名五。初學記十三。太平御覽五百三十三作堂。)堂高顯貌也。
  • 大戴禮曰:明堂者。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所以明諸侯尊卑也。外水名曰辟雍。總三十六戶。七十二牖。
  • 周禮曰:夏后氏大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度有九尺之筵。
  • 周書曰:明堂方一百一十二尺。室中方六十尺。牖高三尺。門方十六尺。東方曰青陽。南方曰明堂。西方曰總章。北方曰玄堂。中央曰太廟。左為左个。右為右个。(五經要義。以大室經為太室。○初學記十三作以太廟為太室。此有訛衍。)
  • 孝經援神契曰: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宮。上圓下方。八窗四達。在國之陽。
  • 桓譚新論曰:王者造明堂。上圓下方。以象天地。為四方堂。各從其色。以郊四方。天稱明。故命曰明堂。
  • 黃圖曰:明堂者。明天地之堂也。所以順四時。行月令。宗祀先王。祭五帝。故謂之明堂。辟雍圓如璧。雍所以異水名同事。(○初學記十三作雍以水。異名同事。此有衍倒。)其實一也。
  • 禮記曰:昔者周公朝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負斧扆。南向而立。
  • 三禮圖曰:明堂者。周制五室。東為木室。南火。西金。北水。土在其中。秦為九室。十二室(○太平御覽五百三十三室字無。)階。各有所居。
  • 尸子曰:黃帝曰合宮。有虞曰總章。殷人曰陽館。周人曰明堂。
  • 管子曰:黃帝立明堂之議。舜有告善之旌。湯有總街之匡。武王有靈臺之候。
  • 蔡邕月令論曰:明堂者。天子太廟也。所以宗祀而配上帝。明天氣。統萬物也。
  • 徐虔明堂議曰:明堂在國之陽。國門外。一堂五室。四門八階。
  • 許慎五經異義曰:明堂在國之陽。七里之內。八窗四闥。以(○太平御覽五百三十三作已。)地。就陽位也。
  • 五經釋例曰:告朔行正。謂之明堂。蔡邕禮樂志曰:孝武封岱宗。立明堂於太山汶上。
  • 禮論曰:或以明堂者文王廟。周時往合和。(○三字初學記十三。太平御覽五百三十三作德澤和洽。此有訛脫。)蒿茂大。以為宮社。(○初學記。御覽作柱。此訛。)名為蒿宮。
  • 禮含文嘉曰:明堂所以通神靈。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章有道也。
  • 白虎通曰:禮三老於明堂。所以教諸侯孝。禮五更於太學。所以教諸侯悌。
  • 淮南子曰:古者明堂之制。下之潤濕。不能及也。上之霧露。不能入也。所以饗上帝。禮鬼神。示人知節也。
  • 家語曰:孔子觀乎明堂。睹四門之牖。有堯舜桀紂之像。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戒焉。
  • 又曰:周公相成王。抱之而負斧扆。南面以朝諸侯之國焉。
  • 吳越春秋曰:越王召范蠡而問。孤竊自欲以今日一登上明堂。布恩致令。以撫百姓也。
  • 漢書曰:上欲治明堂。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屋。屋通水。水圜宮恆。(○太平御覽五百三十三作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面入。名曰崑崙。天子從之。
  • 又曰:元始五年正月。祫祭明堂。諸侯王列侯宗室子九百餘人助祭。畢。皆益戶賜爵及金帛。
  • 東觀漢記曰:元年營造明堂辟雍靈臺。以即明三事不同也。前黃圖云。同一物也。
  • 梁元帝和劉尚書兼明堂齋宮詩曰:質明攝上宰。詰旦乘軺軒。四圭邸蒼玉。六變舞雲門。香浮鬱金酒。煙繞鳳皇樽。新花臨御陌。春色起天園。河閒獻樂語。斯道媿能論。
  • 後漢李尤明堂銘曰:布政之室。上圓下方。體則天地。在國正陽。窗闥四設流水洋洋。順節行化。各居其房。春恤幼孤。夏進賢良。秋厲武人。冬謹關梁。

  • 說文曰:辟雍。天子饗飲處也。
  • 五經通義曰:天子立辟雍者何。所以行禮樂。宣德化。教導天下之人。使為士君子。養三老。事五更。與諸侯行禮之處也。
  • 又曰:諸侯不得觀四方。故缺東以南。半天子之學。故曰頖宮。
  • 禮記曰:天子辟雍。諸侯曰頖宮。
  • 白虎通曰:天子立辟雍。行禮樂。宣德化。辟者象璧。圓法天。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
  • 桓譚新論曰:王者作圓池。如璧形。實水其中。以圜壅之。名曰辟雍。言其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轉王道。周而復始。
  • 續漢書曰:明帝永平二年。上始率群臣。躬養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禮。
  • 魏志曰:明帝甘露二年。幸辟雍。命群臣令賦詩。
  • 後漢李尤辟雍賦曰:辟雍巖巖。規矩圓方。階序牖闥。雙觀四張。流水湯湯。造舟為梁。神聖班德。由斯以匡。王公群后。卿士具集。攢羅鱗次。差池雜遝。延忠信之純一兮。列左右之貂璫。三后八蕃。師尹群卿。加休慶德。稱壽上觴。戴甫垂畢。其儀蹌蹌。是以乾坤所周。八極所要。夷戎蠻羌。儋耳哀牢。重譯響應。抱珍來朝。南金大路。玉象犀龜。
  • 晉傅玄辟雍鄉飲酒賦曰:時皇帝親枉萬乘之尊號。以幸乎辟雍。鹵簿齊列。官正其容。乃延卿士。乃命王公。定小會之常儀兮。饗殊俗而見遠邦。揖讓而升。有主有賓。禮雖舊制。其教惟新。若其俎豆有數。威儀翼翼。賓主百拜。貴賤修勅。酒清而不飲。肴乾而不食。及至嘒嘒笙磬。喤喤鍾鼓。琴瑟安歌。德音有敘。樂而不淫。好樸尚古。四坐先迷而後悟。然後知禮教之弘普也。
  • 陳徐陵皇太子臨辟雍頌曰:臣聞天大王大。詳於道德之言。天文人文。顯於爻象之說。是以大君革命。黔首所以庇焉。聖人創物。文籍所以生焉。咸由此道。制為民極。莫不對越上靈。裁成庶類。濟世育德。昭被昆蟲。皇帝世膺下武。體資上德。握天鏡而授河圖。執玉衡而運乾象。皇太子耀彼重離。光茲匕鬯。儀天以行三善。儷極以照四方。惟忠惟孝。自家刑國。乃武乃文。化成天下。侍中國子祭酒新安王。宗室羽儀。衣冠準的。惟善為樂。造次必儒。粵以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受詔弘宣。發論語題。攝齊升堂。摳衣即席。對揚天人。開闢大訓。清言既吐。精義入神。副德爰動。音(○本集音下有辭字。)鋒起。問難泉涌。辯論綸之異。定倫理之疑。玉振鏘鏘。雲浮雨布。介王奉繫聖蹤。馳辯秀出。信令張禹慚其師法。何晏忸其訓詁。穆穆焉。洋洋焉。此實虞朝之盛德。生民之壯觀者也。臣抑又聞之。魯頌聿興。史克宣其懿。晉雍大啟。王廙逞其詞。所以述休平之風。揚君上之德。輕以下才。敢為頌曰:皇運勃啟。膺圖受命。紫蓋東臨。黃旌南映。積仁累德。重明疊聖。四海無浪。三階已平。儲駕戾止。和鸞有聲。弘風講肆。崇儒肅成。丹書貴道。黃金賤籯。洙泗興業。闕里增榮。

  • 物理論曰:學者植也。
  • 五經通義曰:三王教化之宮。總名為學。
  • 禮記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 周官曰: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原缺。據馮校本補。)惡逆。
  • 尚書大傳曰:稷(○太平御覽五百三十四作耰。)鉏已藏。歲事欲畢。餘子皆學。十(○御覽十下有五字。)始入小學。見小節。踐小義。十八始入大學。見大節。踐大義。
  • 漢書曰:三代之道。鄉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 三輔舊事曰:漢太子(○太平御覽五百三十四作學。)在長安門東書杜(○御覽作社。)門。五經博士員弟子萬餘人。
  • 黃圖曰:禮。小學在公宮之南。太學在東。就陽位也。去城七里。東為常滿倉。食之北為槐市。列槐樹數百行。為隧。無牆屋。諸生朔望會此市。各持其群(○御覽五百三十四作郡。)所出貨物。及經傳書記。笙磬樂器。相與買賣。雍雍揖讓。論義槐下。
  • 東觀漢記曰:光武五年。初起太學。諸生吏子弟及民。以義助作。上自齊歸。幸太學。賜博士弟子。
  • 續漢書曰:明帝永平二年。上始帥群臣。養三老於辟雍。郡國縣道。行飲酒禮于學校。
  • 魏名臣奏曰:蔣濟奏。學者不恭肅。慢師酗酒好訟。罰飲水三升。
  • 晉諸公贊曰:惠帝時。裴頠為國子祭酒。奏立國子太學。起講堂。築門闕。刻石寫經。
  • 任豫益州記曰:文翁學堂。在大城南。經火災。蜀郡太守高眹。修復繕立。圖畫聖賢古人像。及禮器瑞物。
  • 後漢崔瑗南陽文學頌曰:昔聖人制禮樂也。將以統天理物。經國序民。立均出度。因其利而利之。俾不失其性也。故觀禮則體敬。聽樂則心和。然後知反其性。而正其身焉。取律於天以和聲。採言於聖以成謀。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序賓旅。以悅遠人。其觀威儀。省禍福也。出言視聽。於是乎取之。民生如何。導以禮樂。乃修禮官。奮其羽籥。我國既淳。我俗既敦。神樂民則。嘉生乃繁。無言不酬。其德宜光。先民既沒。賴茲舊章。我禮既經。我樂既馨。三事不敘。莫識其形。
  • 魏陳王曹植學宮頌曰:自五帝典絕。三王禮廢。應期命世。齊賢等聖者。莫高於孔子也。故有若曰: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誠所謂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矣。由也務學。名在前志。宰予晝寑。糞土作誡。過庭之言。子弟明記。歌以詠言。文以騁志。予今不述。後賢曷識。於鑠尼父。生民之傑。性與天成。該聖備藝。德倫三五。配皇作烈。玄鏡獨鑒。神明昭晰。仁塞宇宙。志陵雲霓。學者三千。莫不俊乂。唯仁可憑。唯道足恃。鑽仰彌高。請益不已。
  • 魏王粲荊州文學記官志曰:有漢荊州牧曰劉君。稱曰:於先王為世也。則象天地。軌儀憲極。設教導化。敘經志業。用建雍泮焉。立師保焉。作為禮樂。以節其性。表陳載籍。以特其德。上知所以臨下。下知所以事上。官不失守。民德無悖。然後太階平焉。夫文學也者。人倫之首。大教之本也。乃命五業從事宋哀。(○當作衷。)新作文學。延朋徒焉。宣德音以贊之。降嘉禮以勸之。五載之閒。道化大行。耆德故老綦母闔等。負書荷器。自遠而至者。三百有餘人。於是童幼猛進。武人革面。總角佩觿。委介免冑。比肩繼踵。川逝泉涌。亹亹如也。兢兢如也。遂訓六經。講禮物。諧八音。協律呂。修紀曆。理刑法。六略咸秩。百氏備矣。天降純嘏。有所底授。臻于我君。受命既茂。南牧是建。荊衡作守。時邁淳德。宣其丕繇。厥繇伊何。四國交阻。乃赫斯威。爰整其旅。虔夷不若。屢戡寇侮。誕啟洪軌。敦崇聖緒。典墳既章。禮樂咸舉。濟濟搢紳。盛茲階宇。祁祁髦俊。亦集爰處。和化普暢。休徵時敘。品物宣育。百穀繁蕪。勳格皇穹。聲被四宇。
  • 後漢李尤太學銘曰:漢遵禮典。崇興六藝。修周之理。埽秦之弊。褒建儒宮。廣置異記。開延學者。勸以爵位。
  • 宋傅亮立學詔曰:古之建國。教學為先。弘風訓世。莫尚於此。發蒙啟滯。咸必由之。故爰自盛王。迄于近代。莫不敦崇學藝。修建庠序。自昔多故。戎馬在郊。旌旗卷舒。日不暇給。遂令學校荒蕪。講誦蔑聞。軍旅日陳。俎豆藏器。訓誘之風。將墜于地。今王略遠覃。華域清晏。仰風之士。日月以冀。便宜博延冑子。陶獎童蒙。選被儒宮。弘振國學。
  • 宋鄭鮮之請立學表曰:至於洙泗之教。洋洋盈耳。所以柔漸性情。日用成器。國廢冑子之教。家弛勸學之訓。宜振起頹業。以迴視聽。接光太陽。燭之幽夜。令欣流者濟津。懷寶者剖和。
  • 梁簡文帝求寧國臨城二公入學表曰:臣聞瞻彼緝孤。既次良冶。相諸筍玉。猶符他山。故沮渙之水可居。鄒魯之鄉為貴。下帷投斧。昔人以為精力。棄竿委麥。先哲以為美談。伏惟陛下。弘至德之微言。闡無為之妙說。語郊講道。不勞賈生之議。就陽啟位。無待公玉之圖。願得齒年國冑。隨肩選造。
  • 梁元帝請於州立學校表曰:臣聞公宮之南。四術四教。司樂成均。六詩六律。韶濩既舞。羽籥之道行焉。黨塾茲備。離經之志辯焉。故不升嵩霍。豈識乾行之峻。不臨溟渤。安知地載之厚。洎乎秦焚金篆。周亡玉鏡。群言爭亂。諸子相騰。書則夏侯歐陽。易則神輸道訓。詩乃齊魯毛韓。傳稱鄒左張夾。禮有曲臺王史之異。樂有龍德趙定之殊。伏惟陛下。撫五辰而建五長。播九德而導九州。容成為曆。興景雲之瑞。伶倫吹律。應黃鍾之琯。撥亂反正。經武也。制禮作樂。緯文也。若非六經庖廚。百家異饌。三墳為瑚璉。五典為笙簧。豈能暴以秋陽。紆就望之景。濯以江漢。播垂天之澤。
  • 梁王僧孺為蕭監利求入學啟曰:竊以矯首伺飛。不如修弋。宛足念遠。莫若驅䮽。故樸斲成於丹雘。篠簜資於栝羽。敢因莩末。有志庠均。為山資於一簣。學海漸其微流。
  • 梁任昉求為劉瓛立館啟曰:昔在魏中。爰及晉始。書貴虛玄。人悅陶縱。瑚璉廢泗上之容。樽俎恣林下之適。春干秋羽。委曠而弗陳。西序東膠。寂寥而誰仰。所以金雞忘曉。玉羊失馭。神器毀於獯戎。寶曆遷於干越。豈不悲歟。劉瓛澡身浴德。修行明經。賤珪璧於光陰。竟松筠於歲晚。貧不隕穫其心。窮不二三其操。而困無居止。浮寓親遊。垣棟傾鑽。窐衢墊側。有朋自遠。無用栖憑。皆負笈擔簦。櫛風沐露。瓛之器學。無謝前修。輒欲與之周旋。開館招屈。臣第西遍。官有閑地。北拒晉山。南望通邑。雖曰人境。實少浮喧。廣輪裁盈數畝。布以施立黌塾。薄藝桑麻。粗創茨宇。
  • 晉湛方生修學校教曰:貴郡之境。山秀水清。嶺舉雲霞之摽。澤流清曠之氣。荊藍之璞。豈不在茲。
  • 梁元帝召學生教曰:閤下。昔楚王好詩。沛王傳易。猶且傳之不朽。以為盛事。況吾親承天旨。聞禮聞詩。方欲化行南國。被于西楚。

  • 禮記曰:凡欲立學。必先釋奠于先聖先師。及行事。必以幣。天子親學。大昕鼓徵。所以警眾也。眾至。然後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適東序。釋奠于先老。
  • 又曰:凡學。春官釋奠于先師。秋冬亦如之。釋奠即舍菜。舍菜即祭菜。然則國子入學。以蘋蘩告誠。祀其師。以示敬道也。菜芹之屬。
  • 又曰:天子乃獻羔開冰。先薦寑廟。上丁。命樂正習舞。天子乃率公卿。親往視之。注云。樂官之長也。命舞者。順萬物始出地鼓舞也。將舞。必釋奠於先師。
  • 夏小正月。(○按當作曰:)二月丁亥。方。(○大戴記夏小正作萬。此當作万。)用日。(○夏小正作用入學。此有訛脫。)丁亥者。吉日也。万者。干戚舞也。學者。大學也。
  • 晉博士戴邈議曰:周禮大胥之職。掌國子之版。以待致諸子。春入學。舍采合舞。秋頒學。合聲。
  • 晉范堅書問馮懷曰:漢代以來。釋奠先師。唯饗仲尼。不及公旦。何也。馮答曰:若如來之談。亦當憲章堯舜文武。豈唯周公乎。
  • 宋顏延之侍皇太子釋奠宴詩曰:伊昔周儲。聿光往記。思皇世哲。體元作嗣。資此夙知。降從輕志。正殿張筵。司分簡日。尚度函丈。承疑奉帙。獻終襲吉。即宮廣宴。堂設象筵。庭宿金懸。台保兼徽。皇戚比音。肴乾酒澄。端服整弁。
  • 齊竟陵王蕭子良侍皇太子釋奠宴詩曰:霜輕流日。風送夕雲。雕檐結綵。綺井生文。四璉合旨。八簋舒芬。
  • 齊王儉侍皇太子釋奠宴詩曰:禮惟國幹。義實民端。身由業澡。世以教安。金鎔乃器。水術伊瀾。漸芳則馥。履冰固寒。瞽宗務時。頖宮善誘。咨此含生。躋彼仁壽。淳移雅缺。歷茲永久。遊藝莫師。獨學誰友。三兆戒辰。八鸞警旦。禮邁仁周。樂超英漢。神保爰格。祝史斯贊。
  • 梁任昉侍皇太子釋奠宴詩曰:在昔歸運。阻亂弘多。夷山製宇。盪海為家。風雲改族。日月增華。惟神知化。在物立言。樂正雅頌。咸被後昆。告奠明祀。觀道聖門。日月不息。師表常尊。
  • 梁沈約侍皇太子釋奠宴詩曰:復禮曲臺。反樂宣榭。闕文內舉。輶軒外駕。結朋千里。從師百舍。隊典必從。闕祀咸薦。迴鑾獻爵。摐金委奠。肆士辯儀。胥人掌縣。髣彿神蹤。徘徊靈睠。
  • 又為南郡王侍太子釋奠宴詩曰:陵季相沿。訓隨世殆。政缺雅乖。風離化改。禮亡衽席。樂沉河海。三雍靡構。四教誰採。瞻震並峻。義屬重麗。橫書清道。晦彼生知。
  • 晉傅咸皇太子釋奠頌曰:生而知之。上于皇儲。以能而問。處實若虛。爰雕聖章。玉采是敷。乃備嘉薦。于國之雍。敬享先師。以疇聖功。
  • 晉潘尼釋奠頌曰:三光迭運。五德代微。黃精既冗。素靈乃暉。有皇承天。造我晉畿。祚以大寶。登以龍飛。聖容穆穆。侍講誾誾。抽演微言。啟發道真。採幽窮賾。溫故知新。曰皇儲后。體神含幾。兆吉先見。知來動微。
  • 晉庾亮釋奠祭孔子文曰:維咸康三年。荊豫州刺史都亭侯庾亮。敬告孔聖明靈。詩書煥於唐虞。憲章盛於文武。然後黎民時雍。彝倫攸敘。幽厲頹構。玉繩絕紀。高岸為谷。六合錯否。上凌夷而失教。下苟免而無恥。公以玄聖之靈。應感圓通。萬物我賴。匪我求蒙。夫子既沒。洪範乖流。秦雖慢道。漢聿孔修。洎我皇晉。仰欽大猷。宗聖既建。遐冑俾侯。令月吉辰。祗陳大禮。磬管鏘鏘。威儀濟濟。嘉奠既設。欽若靈規。心存鳳德。尚想來儀。神其歆之。降鑒在斯。
  • 梁元帝釋奠祭孔子文曰:粵若宗師。猗歟乃聖。惟岳降神。惟天所命。上善如水。至人若鏡。
  • 又祭顏子文曰:欽哉體一。惡彼至人。乍分介石。時知落鱗。不先稱寶。席上為珍。致虛守靜。曲巷安貧。欽風味道。其德有鄰。
  • 梁陸倕釋奠祭孔子文曰:於惟上德。是曰聖真。克明克俊。知化窮神。研幾善誘。藏用顯仁。利同道濟。成俗教民。道尊功倍。德博化光。離經辨志。濟濟洋洋。

  • 禮註(○太平御覽五百三十七作禮記逸禮。)曰:王者必制巡守之禮何。尊天重民也。所以五年一巡守何。五歲再閏。天道大備。王者恩亦當竟也。所以至四岳者。盛得之。(○御覽作盛德之山。此有訛脫。)四方之中。能興雲致雨也。
  • 又曰:(○按此禮記王制文。)天子五年一巡守。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之好惡。
  • 易曰: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 尚書曰: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
  • 傳曰:天子非展義不巡守。注云。巡守所以布德展義。
  • 周禮曰:職方氏。掌天下之圖。王巡守。則戒于四方。攷職事。無不敬戒。
  • 風俗通曰:巡者。循也。守者。守也。道德太平。恐遠近不同化。幽隱有不得所者。故自躬親行之。
  • 白虎通曰:巡守所以時出何。當承宗廟。故不踰也。以夏之中月。同律度。得其中也。
  • 越絕書曰:禹巡守大越。見耆老。納詩書。審銓衡。平斗斛。
  • 漢書曰:元封五年冬。行南巡。至于盛唐。望祠虞舜于九疑。登天柱山。自尋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舳艫千里。薄樅陽而出。作盛唐樅陽之歌。
  • 東觀漢記曰:章帝東巡。至岱宗。祀五帝於汶上。
  • 黃帝太一察(○初學記十三。太平御覽五百三十七作密。)推曰:欲先知巡之年。當視太一與白(○初學記。御覽作天目。)在四維之歲。為狩。
  • 蔡邕獨斷曰:巡守校獵還。公卿以下陳雒陽亭前街。上乘輿到。公卿以下拜。天子下車。公卿親識顏色。然後還宮。古語曰:在宮惟下。唯此時施行。
  • 摯虞新禮儀曰:魏元氏巡守故事新禮。守方岳。柴望告至。設㙺。(○明本作壝。下同。)諸侯之覲者乃摯。皆如儀。而不建旗。臣虞謹按。覲禮天子各建其旗。旗章所以殊爵命。視等威也。詩稱君子至止。言觀其旂。宜定新禮。建旗如舊。
  • 三齊略記曰:堯山在廣固城西七里。堯巡守所登。遂以為名。山頂立祠。祠邊有柏樹。枯而復生。不知幾代樹也。
  • 隋虞世基和幸江都尉(○文苑英華作虞世南和幸江都尉詩。)詩曰:南國行周化。稽山祕夏圖。百王豈殊軌。千載協前謀。肆覲遵時豫。順動悅來蘇。安流進玉舳。戒道翼金吾。龍旂煥辰象。鳳吹溢川塗。封唐昔敷錫。分陝被荊吳。沐道咸知讓。慕義久成都。冬律初飛管。陽烏正銜蘆。嚴飆肅林薄。暖景澹江湖。鴻私浹幽遠。厚澤潤凋枯。虞琴起歌詠。漢筑動巴歈。多幸霑行葦。無庸類散樗。
  • 又曰:(○初學記十三作虞茂奉和幸江都應詔詩。)巡遊光帝典。征吉乃文先。澤國翔宸駕。水府汎樓船。七華縈長薄。三翼亙通川。夙興大昕始。求衣昧旦前。澄瀾浮曉色。遙林卷宿煙。晨霞稍含景。落月漸虧弦。迴塘響歌吹。極浦望旌旃。方陪覲東后。登封禪肅然。
  • 漢楊雄甘泉賦曰:孝成帝時。客有薦雄文似相如者。上方祀甘泉泰畤。雄從上甘泉。故述斯賦。惟漢十世。將郊上玄。乃命群僚。星陳而天行。詔招搖與太陰兮。伏鉤陳使當兵。八神奔而警蹕兮。飛蒙茸而走陸梁。猋駭雲迅。奮以方攘。半散照爛。粲以成章。於是帥爾陰閉。霅然陽開。流星旄以電燭兮。咸翠蓋而鸞旗。臨高衍之嵱嵷。超紆譎之清澄。據軨軒而周流。忽軮軋而無垠。翠玉樹之青蔥。璧馬犀之璘㻞。歷倒景而絕飛梁。浮蠛蠓而撇天。曳虹彩之流離。颺翠氣之宛延。排玉戶而颺金鋪。發蘭蕙與芎藭。靡薜荔而為蓆。折瓊枝以為芳。吸青雲之流霞。飲若木之露英。集乎禮神之囿。登乎頌祇之堂。攀琁璣而下視。行遊目乎三危。玉女亡所眺其清矑。宓妃曾不得施其蛾眉。於是欽柴宗祈。燎薰皇天。樵蒸焜上。配藜四施。選巫咸兮叫帝閽。開天庭兮延群神。由是事畢功弘。迴車而歸。登長平兮雷鼓磕。度三蠻兮偈棠災。雲飛揚兮雨雱霈。于胥德兮麗萬世。亂曰:崇崇圜丘。隆隱天兮。增宮參差。駢嵯峨兮。上天之縡。杳旭卉兮。聖皇穆穆。信厥對兮。來祗郊禋。神所依兮。輝光炫燿。降厥福兮。子子孫孫。長無極兮。
  • 又幸河東賦曰:其三月。將祭后土。上乃帥群臣。橫大河。湊汾陰。既祭畢。登歷觀。陟西岳。以望八荒。跡殷周之墟。眇然以思唐虞之風。雄以為臨川羨魚。不如歸而結網。還。上河東賦以勸。其辭曰:伊年暮春。將瘞后土。禮靈祇。謁汾陰於東郊。乃撫翠鳳之駕。馳光影之乘。棹奔星之流旃。攫天狼之威弧。奮電鞭。驂雷輜。鳴洪鍾。建逐旂。羲和司日。顏倫奉輿。樂往昔之遺風。喜虞舜之所耕。瞰帝唐之嵩高兮。盻隆周之大寧。叱風伯於南北。呵雨師於西東。參天地而獨立。廓蕩蕩其無雙。
  • 後漢班固東巡頌曰:竊見巡狩岱宗。上稽帝堯。中述世宗。遵奉世祖。禮儀備具。動自聖心。是以明神屢應。休徵仍降。不勝狂簡之情。謹上岱宗頌一篇曰:若稽古在漢迪哲。聿修厥德。憲章丕烈。翿六龍。較五輅。齊百僚。陶質素。命南重以司歷。厥中月之六辰。備天官之列衛。盛輿服而東巡。
  • 又南巡頌曰:惟漢再命。系葉十一。帝典協景。和則天經。郊高宗。光六幽。通神明。既禘祖於西都。又將祫于南庭。是時聖上運天官之法駕。憑列宿而贊元。
  • 後漢崔駰東巡頌曰:伊漢中興三葉。於皇惟烈。允迪厥倫。矩坤度以範物。規乾則以陶鈞。於是考上帝以質中。總列宿於北辰。開太微。敞禁庭。延儒林以諮詢岱岳之事。于時典司耆耇。載華抱實。逌爾而造曰:盛乎大漢。世增其德。此神人之所庶(○初學記十三作慶。)幸。海內之所想思。頌有喬山之征。典有徂岳之巡。時邁其邦。民斯攸勤。不亦宜哉。乃命太僕。訓六騶。閑路馬。戒師徒。於是乘輿登天靈之威路。駕太一之象車。升九龍之華旗。建掃霓之旌旄。裒胡耇之元老。賞孝行之畯農。
  • 後漢馬融東巡頌曰:允迪在昔。紹烈陶唐。殷天衷。充搖光。若時則。運瓊衡。敷六典。經八成。肆類乎上帝。實柴乎三辰。禋祀乎六宗。祗燎乎群神。遂發號群司。申戒百工。卜筮稱吉。蓍龜襲從。南征□□。馮相告祥。清夷道而後行。曜四國而揚光。展聖義於巡狩。喜圻畤而詠八荒。指宗岳以為期。固岱神之所望。散齋既畢。越翼良辰。棫槱增構。烈火燔燃。暉光四煬。焱爛薄天。蕭香肆升。青煙冒雲。珪璋峨峨。犧牲絜純。鬱鬯宗彝。明水玄樽。空桑孤竹。咸池雲門。六八匝變。神祇並存。
  • 後漢張衡東巡誥曰:惟二月初吉。帝將狩于岱岳。展義省方。觀民設教。率群賓。備法駕。以祖于東門。屆于靈宮。是日也。有鳳雙集于臺。壬辰。祀上帝于明堂。帝曰:咨予不材。為天地主。慄慄翹翹。百僚萬機。心之謂矣。孰朕之勞。上帝有靈。不替朕命。誕敢不祗承。凡庶與祭於壇墠之位者曰:懷爾邦君。寔願先帝。載厥太宗。以左右朕躬。群臣曰:帝道橫被。旁行海表。一人有韙。萬民賴之。從巡助祭者。茲惟嘉瑞。乃歌曰:皇皇者鳳。通玄知時。萃于山趾。與帝邀期。吉事有祥。惟漢之祺。帝曰:朕不敢當。亦不敢蔽天之吉命。

  • 說文曰:帝籍千畝者。使民如借。故謂之籍。
  • 毛詩曰:載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
  • 周官曰:上春。詔王后帥六宮之人。而生穜稑之種。而獻之于王。
  • 又曰:甸師。率其屬而耕耨王籍。以時入之。以供粢盛。
  • 禮記曰: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穀于上帝。天子親載耒耜。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籍。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庶人終畝。反。乃執爵于太寑。命曰勞酒。
  • 又曰:天子耕於南郊。諸侯於東郊。
  • 又曰:天子為籍千畝。冕而朱紘。躬執耒。以事天地山川。以為醴酪粢盛。於是乎取之。敬之至也。諸侯百畝。冕而青紘。
  • 梁五禮籍田儀注曰:其田東去宮八里。遠十六里。為千畝。天子耒耜一具。九卿耒耜九具。立方壇。以祠先農。
  • 應劭漢官儀曰:天子升壇。公卿耕訖。嗇夫下種。籍田千畝。亦曰帝籍。亦曰親耕。亦曰王籍。
  • 又曰:東耕之日。親率公卿。戴青幘。載青車。駕蒼馬。公卿以下。車駕如常法。
  • 五經要義曰:天子籍田千畝。孟冬啟蟄。既郊之後。率公卿大夫而親耕焉。所以先百姓而致孝敬。
  • 國語曰:宣王即位。不籍千畝。虢文公諫曰: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於是乎出。民之蕃庶。於是乎生。先時九日。太史告稷曰:陽氣俱蒸。土膏其動。稷(○原作即。據馮校本改。)以告王。王即御事。王耕一撥。班三之。庶人終乎千畝。王不聽。師敗於姜戎也。
  • 論衡曰:立春東耕。為土象人。男女各二。執耒鉏錢。或立土牛。象人土牛未畢而耕也。從氣應時。示帥下也。
  • 漢書文帝詔曰:夫農天下之本。其籍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
  • 東觀漢記曰:永平十三年二月。耕籍田畢。賜觀者食。有一諸生前言。善哉文王之遇太公也。上書版曰:生非太公。予亦非文王。
  • 宋顏延之侍東耕詩曰:題封經地域。辰角麗天部。浮藹起青壇。沉腴發紺耦。草服薦同穗。黃冠獻嘉壽。
  • 宋謝莊侍東耕詩曰:肅鑣奉晨發。恭帶廁朝聞。仙鄉降朱藹。神郊起青雲。陰臺承寒綵。陽樹迎初薰。觀德欣臨籍。瞻道樂遊汾。
  • 梁武帝籍田詩曰:寅賓始出日。律中方星鳥。仁化洽孩蟲。德令禁胎夭。耕籍乘月映。遺滯指秋杪。年豐廉讓多。歲薄禮節少。
  • 梁簡文帝和詩曰:禮經聞往說。觀寶著遐篇。豈如春路動。祈穀重民天。三春潤榆莢。七月待鳴蟬。鰩魚顯嘉瑞。銅雀應豐年。不勞鄭國雨。無榮鄴令田。
  • 陳張正見從籍田應衡陽王教作詩曰:帝京惟赤縣。神居應紫微。塗山萬國仰。滄海百川歸。東郊事平秩。仲月祀靈威。含光開早扇。閶闔啟朝扉。(其一。)
  • 洛城鍾漏息。靈臺雲霧卷。森森虎戟前。藹藹鑾旂轉。屬車遊絳闕。風烏度丹巘。帳殿幸金輿。旌門擁玉輦。(其二。)
  • 玉輦帶非煙。金輿映綠川。雨師清遠路。風伯靜遙天。分渠通沃野。激水入公田。草發青壇外。花飛蒼玉前。(其三。)
  • 蒼玉臨珪璧。青壇躬帝籍。冒橛乃三推。齊衡均百辟。蘭場儼芝駕。桂圃芳瑤席。山禽韻管絃。野獸和鍾石。(其四。)
  • 鍾石既相和。江海復無波。梁客簪裾盛。陳王文雅多。修塗參弱駘。喬木間輕蘿。幸承溫吹末。擊壤自為歌。(其五。)
  • 晉潘岳籍田賦曰:伊晉之四年正月。皇帝親率群后籍于千畝之甸。禮也。於是乃使甸師清畿。野廬掃路。封人㙺宮。掌舍設枑。青壇蔚其岳立。翠幕點以雲布。沃野墳腴。膏壤平砥。清洛濁渠。引流激水。蔥犗服于縹軛。紺轅綴於黛耜。儼儲駕於廛左。俟萬乘之躬履。襲春服之萋萋。接游車之轔轔。森奉璋以階列。望皇軒而肅震。若湛露之晞朝陽。似眾星之拱北辰。於是前驅魚麗。屬車轔萃。閶闔洞啟。參塗方駟。常伯陪乘。太僕秉轡。后妃獻穜稑之種。司農撰播植之器。天子乃御玉輦。蔭華蓋。衝牙錚鎗。綃紈綷䌨。表朱玄於離坎。飛青鎬於震兌。中黃曄以發暉。方綵紡其繁會。震震填填。以幸乎藉田。蟬冕熲以灼灼。碧色肅其芊芊。似夜光之剖荊璞。若茂松之依山巔。於是我皇。乃降靈壇。撫御耦。三推而舍。庶人終畝。貴賤以班。或五或九。躡踵側肩。椅裳連袂。黃塵為之四合。陽光為之潛翳。動容發音。而觀者莫不抃舞乎康衢。謳吟乎聖世。有邑老田父。進而稱曰:蓋損益隨時。理有常然。高以下為基。民以食為天。九土之宜弗任。四人之務不一。展三時之弘務。致倉廩之盈溢。固堯湯之用心。而存救之要術。若乃廟祧有事。祝宗諏日。黍稷馨香。旨酒嘉栗。古人有言曰: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其或繼之者希矣。逮我皇晉。實光斯道。儀形孚于萬國。愛敬盡於祖考。
  • 宋任豫籍田賦曰:瞻望圭景。咫尺三川。緬彼帝籍。百有餘年。映至德於盛位。儷列晷於微辰。紆汾陽以昧旦。信堯心而禹勤。史奉載耜之禮。民奏舉趾之歌。膏壤千畝。與式既同。區勢平易。畎陌脩通。提攜丘澤。眺嶺面松。
  • 隋江總勞酒賦曰:在陽春之仲序。覽具物之芳菲。帥公卿而播百穀。親耒耜而命三推。開青壇於迴甸。列翠幕於清沂。乃遵執爵之典。爰降食苹之讌。豁朱鳥之高窗。啟黃龍之抗殿。奏帝鴻之萬舞。動鈞天之九變。顧曲私之亭育。遞寒暑而徂遷。謬陳力而策駘。豈酬恩於暮年。
  • 齊謝朓為隨王粲東耕文曰:穀躔星景。穡表踖先。八政奚首。六府茲宣。獘嗟非國。登頌有年。一夫惑怠。望歲誰天。
  • 梁元帝祭東耕文曰:三農九穀。為政所先。萬箱億庾。是曰民天。繫稱斲耜。書美厥田。花開杏樹。凍解新泉。當使黍稷莫莫。民翳胥樂。甘雨祁祁。遂及我私。我私之熟。表裏禔福。禔福中田。歲取十千。是藨是袞。登頌有年。
  • 梁元帝慶東耕啟曰:伏惟陛下。敬授民時。造幄籍圃。漢之元鳳。未足捧羈。晉之太始。非堪扶轂。但承明侍從。即事未由。周南留滯。伏深戀仰。
  • 魏陳王曹植籍田論曰:春耕于籍田。郎中令侍寡人焉。顧而謂之曰:昔者神農氏始嘗萬草。教民種植。今寡人之興此田。將欲以擬乎治國。非徒娛耳目而已也。夫營疇萬畝。厥田上上。經以大陌。帶以橫阡。此亦寡人之封疆也。日殄沒而歸館。晨未昕而即野。此亦寡人之先下也。菽雚特疇。禾黍異田。此亦寡人之政理也。及其息沸涌。庇重陰。懷有虞。撫素琴。此寡人之所習樂也。蘭蕙荃蘅。植之近疇。此亦寡人之所親賢也。藜蓬臭蔚。棄之乎遠疆。此亦寡人之所遠佞也。若年豐歲登。果茂菜滋。則臣僕小大。咸取驗焉。
  • 又曰:封人有能以輕鑿脩鉤。去樹之蝎者。樹得以繁茂。中舍人曰:不識天下者亦有蝎乎。寡人告人曰:昔三苗共工鯀驩兜。非堯之蝎與。問曰:諸侯之國。亦有蝎乎。寡人告之曰:齊之諸田。晉之六卿。魯之三桓。非諸侯之蝎與。然三國無輕鑿脩鉤之任。終於齊篡魯弱。晉國以分。不亦痛乎。曰:不識為君子者亦有蝎乎。寡人告之曰:固有之也。富而慢。貴而驕。殘仁賊義。甘財悅色。亦君子之蝎乎。天子勤耘以收一國。大夫勤耘以收世祿。君子勤耘以顯令德。夫農者始於種。終於穫。澤既時矣。苗既美矣。棄而不耘。則故為荒疇。蓋豐年者期於必收。譬修道亦期於沒身也。

  • 孝經緯曰: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闊不可盡敬。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稷。五穀之長也。穀眾不可遍祭。故立稷神以祭之。
  • 禮記曰:夫聖王之制禮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扞大患則祀之。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
  • 又曰:社祭土而主陰氣也。君南向。於北墉下。答陰之義也。(牆謂之墉。北墉。社內地也。)日用甲。用日之始也。(國中之神。莫貴於社。)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風雨。以達天地之氣也。是故喪國之社屋之。不受天陽也。薄社北墉。使陰明也。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載物。天垂象。取財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
  • 又曰:王為神群姓立社。曰太社。自立社。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自為立曰侯社。大夫以下置社。
  • 左傳曰:魏獻子問於蔡墨曰:社稷五祀。誰氏之五官也。對曰:少皞有四叔。曰重。曰該。曰脩。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句芒。該為蓐收。脩及熙為玄冥。此其三祀也。顓頊氏有四(○左傳昭二十九年四字無。)子。曰黎。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
  • 又曰:宋使邾文公用鄫子於次睢之社。欲以屬東夷。司馬子魚曰:古者六畜不相為用。小事不用大牲。況敢用人乎。祭祀以為人。民。神之主。用人。其誰饗之。
  • 尚書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厥貢惟土五色。王者封五色土以為社。建諸侯。則割方色土立社。燾以黃土。苴以白茅。茅取其絜。黃取王者覆四方也。
  • 又曰: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湯承堯舜禪之後。順天應人。逆取順守。而有慚德。故革命創制。改正易服。委宜(○初學記十三作變置。)社稷。以稷代無及句龍者。故不可而止。
  • 又曰: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羊豕各一。注云。告社稷用太牢也。
  • 周書曰:諸侯受命于周。乃建立太社于國中。其㙺。東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驪土。中央燾以黃土。將建諸侯。鑿取方一面之土。苴以白茅。以土封之。故曰列土于周也。
  • 周官曰:小宗伯。掌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大宗伯。掌以血祭祭社稷。
  • 又曰:封人設王之社壝。為畿。封而樹之。注云。壝。壇也。
  • 公羊傳曰: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求乎陰道也。以朱絲營社。或曰脅之。或曰暗恐犯之。故營也。
  • 尚書逸篇曰:北社惟松惟柏。南社為梓。西社為槐。
  • 白虎通曰: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為天地報功也。社稷所以有樹何。所以表功也。
  • 淮南子曰:禹勞天下。故死而為社。周棄作稼穡。死而為稷。
  • 又曰:夫窮鄉之社。叩甕拊瓴。相和而歌曰:以為樂也。常試為之。擊建鼓。撞巨鍾。乃始知夫甕瓴之足羞也。夫至道之論。亦學者之建鼓也。蕪鄉之社。易為黍肉。蕪國之稷。易為求福。
  • 莊子曰:匠石之齊。至于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牛。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
  • 論語曰: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 論衡曰:亡國之社。屋其上。棧其下。絕於天地。夫春秋藩社。周以為戒。
  • 漢書曰:高祖時。天下已定。詔御史。宜於豐治枌榆社。嘗以春羊彘祀之。
  • 又曰:社者土地。宗廟王者所居。稷者百穀之王。所以奉宗廟。共粢盛。人所食以生活也。王者莫不尊重。親祭者為之主禮。
  • 毛詩曰:乃立冢土。
  • 又曰:以御田祖。以祈甘雨。
  • 漢書曰:漢興。禮儀稍定。已有官社。未立官稷。遂於官社後立官稷。以夏禹配饗官社。后稷配食官稷。徐州牧歲貢五色土各一斗。
  • 又曰:陳平既娶張氏女。資用益饒。游道日廣。里中社。平為之宰。分肉食甚均。里父老曰:善陳孺子之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 又曰:欒布。吳軍時。以功封為俞侯。燕齊之間。皆為立社。號曰欒公社。
  • 又曰:(○本條太平御覽五百三十二作博物志。)周之正月受社牲之首。以出種于帝籍。蠶人受社雍祭。以沐蠶種。上辛。乃射里社(○御覽作黑牲。)于帝郊。以祈來年之豐。
  • 漢舊事曰:天子太社。以五土為壇。封諸侯者。取其土。苴以白茅。授之。各以其所封方色。立社於其國。故曰受茅土。
  • 搜神記曰:中興初。有應嫗者。生四子。而盡(○初學記十三作晝。)見神光照社。初探試之。乃得黃金。自是諸子官學。並有芳名。至瑒七世顯。(云云。)
  • 戴延之西征記曰:洛陽建春門外迎道北。有白社。董威輦所住也。去門二里。白社有牛馬市。即嵇公臨刑處也。
  • 伍輯之從征記曰:臨沂厚丘間。有次雎里社。常以人祭。襄公使邾子用鄫子處。相承雇貧人。命齋絜。祭時縛著社前。如見牲犧。魏初乃止。
  • 荊州圖記曰:鄭(○字有訛。)縣東百步。有縣故城。縣南里名伍伯村。有白榆連理樹。異根合條。高四丈餘。土民奉為社。
  • 湛方生盟文曰:仰推先王建社之義。俯從詩人匍伏之儀。遂藝樹立壇。結誓明神。
  • 晉張華朽社賦曰:高柏橋南大道傍。有古槐樹。蓋數百年木也。余少居近之。後去。行路遇之。則已朽。意有緬然。輒為之賦。因以言衰盛之理云爾。伊茲。槐之挺植。于京路之東隅。得託尊於田主。據爽塏以高居。垂重陰於道周。臨大路之通衢。饗春秋之所報。應豐胙於無射。歷漢京之康樂。踰喪亂之橫逆。朱夏當陽。蓊藹蕭森。征夫雲會。行旅歸心。輶軒停蓋。輕輿託陰。吉人向風而袪袂。王孫清嘯而啟襟。晞甘棠之廣覆。褊喬木之無陰。
  • 魏陳王曹植社頌曰:於惟太社。官名后土。是曰句龍。功著仁古。德配帝皇。實為靈主。克明播植。農正曰柱。尊以作稷。豐年是興。義與社同。方神北宇。建國承家。莫不脩敘。
  • 宋何承天社頌曰:余以永初三年八月大社。聊為此文。實惟陰祇。稷為穀元。率育萬類。協靈昊乾。霸德方將。世號共工。厥有才子。寔曰句龍。稱物平賦。百姓喜雍。唐堯救災。決河流江。棄亦播植。作乂萬邦。克配二祀。以報勤庸。勤庸伊何。厚載生民。倉廩既實。神節斯因。人亦有言。物用思人。矧乃大德。功被陶鈞。豈伊百世。萬代不泯。蒸哉帝王。肇建皇極。體國經野。設官分職。峨峨二社。列幹比殖。歲云其秋。晷漏均程。牲牢既絜。嘉薦惟馨。

  • 禮記曰:天子無事與諸侯相見。曰朝。(事具征伐篇。)
  • 周禮曰: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
  • 又曰:王執鎮圭。(以四鎮山為飾。)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信即身也。謂圭上作人身。)伯執躬圭。(亦身。)子執穀璧。(穀以養人。璧上作穀。)男執蒲璧。(蒲者所以為席。以安人。為璧上作蒲草文。)孤執皮帛。卿執羔。大夫執鴈。士執雉。庶人執鶩。工商執雞。
  • 又曰: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注云。圖。考績也。
  • 傳曰:凡朝以正班爵之義。會以訓上下之則。
  • 又曰:宣十四年。孟獻子言於公曰:臣聞小國之免於大國也。聘而獻物。於是庭實旅百。朝而獻功。注云。獻其國。若征伐之功於牧伯也。
  • 又曰:子產相鄭伯如楚。僑聞大適小。有五美。宥其罪戾。赦其過失。救其災患。賞其德刑。教其不及。
  • 又曰:薳啟彊對楚子曰:朝聘有圭。享頫有璋。小有述職。大有巡功。
  • 又曰:叔向曰:明王之制。使諸侯歲聘以志業。間朝以講禮。再朝而會以示威。再會而盟。以著昭明。志業於好。講禮於等。示威於眾。昭明於神。
  • 又曰:莊公二十三年。夏。公如齊觀社。非禮也。曹劌諫曰:夫禮所以整民也。故會以訓上下之則。制財用之節。朝以正班爵之義。帥長幼之序。
  • 孟子曰:諸侯朝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二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
  • 摯虞決疑要注曰:漢制。會於建始殿。晉制。大會於太極殿。小會於東堂。會則五時服。庭設金石。武賁旄頭。文衣繡(○太平御覽五百三十九作鶡。)尾。
  • 又曰:宴之與會。威儀不同也。會隨五時朝服。庭設金石。旄頭之(○御覽作文。)衣鶡尾以列陛。讌則服常服。設絲竹之樂。宿衛列仗。會(○御覽會上有大字。)於太極殿。小會於東堂。
  • 白虎通曰:凡臣見君。必有贄。贄者。質也。致己質誠也。公侯以玉為贄者。取其燥不輕。濕不重也。大夫以鴈為贄者。取其飛成行。立成列也。士以野雞。使其不可誘之以食。脅之以威。畢死不可畜也。又諸侯相聘。為相尊敬也。朝聘天子。更以所尊。考禮正刑一德。以尊天子也。
  • 又曰:聘者。緣臣子欲知其君父無恙。又當奉土地所生珍物以助祭。是以皆行聘禮。
  • 又曰:朝。備文德而明禮義也。
  • 春秋說題辭曰:諸侯執政各來朝。講文德禮讓。制法四方。
  • 尚書曰:既月。乃日覲四岳群牧。注云。既。盡也。覲。見也。言舜日盡正月。乃見群牧。
  • 穀梁傳曰:滕侯薛侯來朝。天子無事。諸侯朝正也。考禮修德。所以尊天子也。
  • 又曰: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時巡。考制度于四岳。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注云。覲四方諸侯。各於其方岳之下。大明考績。
  • 漢書曰:漢王已并天下。諸侯共尊為皇帝。於是叔孫通就其儀。漢七年。長樂宮成。諸侯群臣朝十月。皇帝輦出房。百官執戟傳警。引諸侯王以次奉賀。觴九行。謁者言罷酒。御史舉不如儀者。引去。竟朝置酒。無敢諠譁失禮。上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拜通為太常。
  • 漢官儀曰:正月旦。天子幸德陽殿。臨軒。公卿大夫百官。各陪位朝賀。蠻貊胡羌朝貢畢。見屬郡計吏。皆陪覲。宗室諸劉雜會。皆冠兩梁冠。皂單衣。既定上壽。計吏中庭北向坐。太官上食。賜群臣酒食。作九賓。撤樂。
  • 又曰:大將軍三公朝會。天子為起。住入。太常住車曰:皇帝為群公起。天子坐。方前進。
  • 又曰:尚書令御史中丞司隸。朝會各獨席。故京師曰三獨坐。
  • 魏志曰:黃初元年。郭淮奉使賀文帝踐阼。而道路疾故。計遠近為稽留。及群臣懽會。帝責之曰:昔禹會諸侯於塗山。防風後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慶。而最留遲。何也。對曰:臣聞五帝先教。導民以德。夏后氏衰。始用刑辟。今臣遭虞舜之世。是以自知免於防風之戮也。帝悅。
  • 晉起居注曰:武帝太康元年詔曰:江表初平。天下同其歡豫。王公卿士。各奉禮稱慶。其於東堂小會。設樂。使加於常。五月庚寅。御臨軒。大會於太極殿前。四方賀使國子太學生司徒吏副將以上。及吳降將吏。皆與會。詔引歸命侯孫皓上殿。稽顙陳恩謝罪。稱萬歲。
  • 又曰:太常張華止。(○太平御覽五百三十九作上書。)按舊事。拜公建始殿。因以小會。今拜公於太極殿。亦宜因以小會。蓋所以崇宰輔也。
  • 又曰:穆帝升平二年正月朔朝會。是日賜眾客醁醽酒。
  • 東宮舊事曰:正會儀。太子著遠遊冠。絳紗襮。登輿。至承華門。設位。拜二傅。二傅交禮畢。不復登車。太傅訓道在前。少傅訓從在後。太子入崇賢門。樂作。太子登殿。西向坐。
  • 魏陳王曹植應詔詩曰:命彼掌徒。肅我征旅。朝發鸞臺。夕宿蘭渚。經彼公田。樂我稷黍。西濟關谷。或降忽升。騑驂倦路。載寑載興。將朝聖皇。匪敢燕寧。前驅舉燧。後乘抗旌。長懷永慕。憂心如酲。
  • 梁簡文帝守東平中華門開詩曰:脂車向馳道。總轡息中華。落關猶待漏。文戟未通車。薄雲初啟雨。曙色始成霞。塹流鋪紫若。城風泛橘花。絃誦終無取。顧己自懷嗟。
  • 梁何遜早朝詩曰:詰旦鍾聲罷。隱隱禁門通。蘧車響北闕。鄭履入南宮。宿霧開馳道。初日照相通。風胥徒紛驛。騶御或西東。
  • 周王褒入朝守門開詩曰:鳳池通複道。嚴駕早凌晨。鐵符行警曙。銀棨未開闉。塹暗城無影。晴新路不塵。屯兵引畫劍。騎吹動班輪。徒知御睿藻。抽辭殊未申。
  • 隋江總答王均早朝守建陽門開詩曰:金兔猶懸魄。銅龍欲啟扉。三條息行火。百雉照初暉。御溝槐影出。仙掌露光晞。
  • 陳王曹植請赴元正表曰:欣豫百官之美。想見朝覲之禮。耳存九成。目想率舞。
  • 又謝得入表曰:不世之命。非所致思。有若披浮雲而曬白日。出幽谷而登喬木。目希庭燎。心存泰極。

  • 周官曰: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言四方之賓客來聘。王為設饗燕之禮。
  • 毛詩曰:鹿鳴。燕群臣嘉賓也。常棣。燕兄弟。湛露。天子燕諸侯也。
  • 又曰:伐木。燕朋友故舊也。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也。親親以睦。友賢不棄。故舊不遺。則民德歸厚矣。
  • 左傳曰:魯文公即位。衛侯使大夫甯武子聘於魯。魯文公與武子燕。為賦湛露及彤弓之詩。
  • 又曰:衛侯燕莒成叔。甯惠子相。莒成叔傲。甯子曰:莒成叔家其亡乎。古之為饗食也。以觀威儀。省禍福。今子傲。取禍之道也。
  • 韓詩曰:不脫履而即度。(○初學記十四作席。)謂之禮。下跣而止。(○初學記十四作上。)謂之燕。能飲者飲。不能飲者。謂之醧。閉門不出客。謂之湎。禮記曰:奠酬而升歌。發德也。注云。以詩之義。明賓主之禮。
  • 又曰:諸侯宴禮。俎豆牲醴薦。皆有等差。所以明貴賤也。
  • 漢書曰:高祖十二年。擊黥布。還。過沛。留置酒。悉召故人父老諸母樂飲。道舊故為笑樂。上留帳飲三日。召沛中兒百二十人。上擊筑。歌大風。
  • 東觀漢記曰:建武三年。幸舂陵。祠園廟。大置酒。與父老故人相樂。十九年。幸汝南頓正令舍。大置酒。賜吏民。復南頓田租一年。
  • 魏書曰:文帝為魏王。南征次譙。大饗六軍及父老。設樂伎百戲。
  • 世說曰:過江諸人。每至暇日。輒相要出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丞相愀然作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耶。
  • 沈約宋書曰:鄭鮮之為人通率。在高祖坐。言無所隱。時人甚憚焉。尤為高祖所狎。上嘗於內殿宴飲。朝貴畢集。唯不召鮮之。坐定。謂群臣曰:鄭鮮之必當自來。俄而外云尚書郎鄭鮮之詣門。求啟事。高祖大笑。引入。
  • 古詩曰: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新詩妙入神。齊心同所願。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如飄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窮賤。轗𨎹長苦辛。
  • 魏陳王曹植公宴詩曰:公子敬愛客。終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園。飛蓋相追隨。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秋蘭被長阪。朱華冒綠池。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神飆接丹轂。輕輦隨風移。
  • 又侍太子坐詩曰:白日曜青春。時雨靜飛塵。寒冰辟炎景。涼風飄我身。清醴盈金觴。肴饌縱橫陳。齊人進奇樂。歌者出西秦。翩翩我公子。機巧忽若神。
  • 又與丁廙詩曰:嘉賓填城闕。豐膳出中廚。吾與二三子。曲宴此城隅。秦箏發西氣。齊瑟揚東嘔。肴來不虛滿。觴至反無餘。
  • 魏應瑒公宴詩曰:開館延群士。置酒于斯堂。辨論釋常結。援筆興文章。穆穆眾君子。好合同歡康。促坐褰重帷。傳滿騰羽觴。
  • 魏劉楨公宴詩曰:永日行游戲。歡樂猶未央。遺思在玄夜。相與復翱翔。輦車飛素蓋。從者盈路傍。月出照園中。珍樹鬱蒼蒼。清川過石渠。流波為魚防。芙蓉散其花。菡萏溢金塘。珍鳥宿水裔。仁獸游飛梁。投翰長歎息。綺麗不可忘。
  • 魏王粲公宴會詩曰:昊天降豐澤。百卉挺葳蕤。涼風徹蒸暑。青雲卻炎暉。高會君子堂。並坐蔭華榱。嘉肴充圓方。旨酒盈金罍。常聞詩人語。不醉且無歸。願我賢主人。與天享巍巍。克符周公業。弈世不可追。
  • 魏陳琳宴會詩曰:凱風飄陰雲。白日揚素暉。良友招我遊。高會宴中闈。玄鶴浮清泉。綺樹煥青蕤。
  • 晉武帝華林園詩曰:習習春陽。帝出乎震。天施地生。以應仲春。思文聖皇。順時秉仁。欽若靈則。飲御嘉賓。洪恩普暢。慶乃眾臣。(其一。)
  • 其慶惟何。錫以帝祉。肆覲群后。有客戾止。外納要荒。內延卿士。簫管詠德。八音咸理。凱樂飲酒。莫不宴喜。(其二。)
  • 晉陸機擬今日良宴會詩曰:閑夜命歡友。置酒迎風館。齊童梁甫吟。秦娥張女彈。哀音繞棟宇。遺響入雲漢。人生無幾何。為樂常苦晏。譬彼司晨鳥。揚聲當及旦。
  • 又皇太子賜宴詩曰:明明隆晉。茂德有赫。思媚上帝。配天光宅。誕育皇儲。儀形在昔。徽言時宣。福祿來格。勞謙降貴。肆敬下臣。肇彼先驅。飜成嘉賓。
  • 又侍皇太子宣猷堂詩曰:篤生我后。克明克秀。體暉重光。承規景數。茂德沖深。天姿玉裕。三正迭紹。洪聖啟運。自昔哲王。先天而順。群辟崇替。降及近古。黃暉既渝。素靈承祜。三后始基。世武丕丞。協風傍駭。天晷仰澄。自彼河汾。奄齊七政。時文惟晉。世篤其聖。明明隆晉。茂德有赫。
  • 晉王讚侍皇太子宴始平王詩曰:亹亹聖胤。繼明重體。樂此常棣。其甘如薺。我有嘉宴。以洽百禮。煌煌同族。藹藹王僚。惟中惟外。如瓊如瑤。湛湛朝雲。德靡不覆。玄黃所綴。文成綵繡。政以神和。樂以安奏。一人有慶。萬邦是祐。
  • 又侍皇太子祖道楚淮南二王詩曰:於明聖晉。仰統天緒。易以明險。簡以知阻。研彼群慮。俾侯授土。郁郁二王。祗承皇命。睹離鑒親。觀禮知盛。皇儲降會。延于公姓。瞻彼行役。並憩同林。分塗殊軌。靡不迴心。
  • 晉陸雲侍大將軍宴詩曰:茫茫宇宙。天地交泰。王在華堂。式宴嘉會。玄暉峻朗。翠雲崇靄。冕卉振纓。藻服垂帶。祁祁臣僚。有來雍雍。薄言載考。承顏下風。俯覿前客。仰瞻玉容。天錫難老。如岳之崇。
  • 宋鮑昭侍宴覆舟山應詔詩曰:繁霜飛玉闥。愛景麗皇州。清蹕式馳路。羽蓋竚宣遊。神居既崇盛。巖險信周流。禮俗陶德聲。昌會溢民謳。
  • 梁王僧孺侍宴景陽樓詩曰:金鋪爍可鏡。桂棟儼臨雲。霑觴均飲德。服道驗朝聞。詎論禹無間。非恥堯為君。小臣亦何者。短翮屢追群。
  • 又侍宴詩曰:麗景屬春餘。清陰澄夏首。交枝隱脩徑。迴流影遙阜。徒為轢輕筠。移鑾拂高柳。去矣勞茂績。勉哉報嘉誘。小臣良不才。涓塵愧所守。何用勝彫斲。譬木良如朽。
  • 又侍宴詩曰:迴輿避暑宮。下輦迎風館。散漫輕煙轉。霏微商雲散。蔓草亙巖垂。高枝起天半。迴風稍驚水。落光漸斜岸。妙舞駐行雲。清歌入曾漢。睟顏暢有懌。德音良已粲。
  • 梁庾肩吾侍宴詩曰:沐道逢將聖。飛觴屬上賢。仁風開美景。瑞氣動非煙。秋樹翻黃葉。寒池墮黑蓮。承恩謝命淺。念報在身前。
  • 又侍宴詩曰:副君時暇豫。曾城聊近游。清池寫飛閣。疏樹出龍樓。北陸冰方壯。西園春欲周。梅心芳屢動。蒲節促難抽。徒然頒並命。無以廁應劉。
  • 又侍宣猷堂宴湘東王詩曰:陳王驂駕反。副后西園遊。並命登飛閣。列坐對芳洲。桂巖逢暮序。菊水值窮秋。竹徑簫聲發。相門琴曲愁。徒奉文成誦。空知思若抽。
  • 梁劉孝綽侍宴詩曰:清宴延多士。鴻漸濫微薄。臨猋出蕙樓。望辰躋菌閣。上征切雲漢。晚眺周京洛。城寺鬱參差。街衢紛漠漠。禁林寒氣晚。方秋未搖落。皇心重發志。賦詩追並作。自昔承天寵。於茲被人爵。選言非綺綃。何以儼金雘。
  • 又侍宴詩曰:茲堂乃峭嶠。伏檻臨曲池。樹中望流水。竹裏見攢枝。欄高景難蔽。岫隱雲易垂。邂逅逢休幸。朱蹕曳青規。丘山不可答。葵藿空自知。
  • 又侍宴集賢堂應令詩曰:北閤時見啟。西園又已闢。官屬引鴻鷺。朝行命金碧。伊臣獨何取。隆恩徒自昔。布武登玉墀。委坐陪瑤席。綢繆參宴笑。淹留奉觴醳。壺人告漏晚。煙霞起將夕。反景入池林。餘光映泉石。
  • 又陪徐僕射晚宴於兒宅詩曰:天君追宴喜。十日遞來過。築室華池上。開軒臨芰荷。方塘交密筍。對霤接繁柯。景移林改色。風去水餘波。洛城雖半日。愛客待驪歌。
  • 梁江淹擬魏帝遊宴詩曰:置酒坐飛閣。逍遙臨華池。神飄自遠至。左右芙蓉披。綠竹夾清水。秋蘭被幽崖。月出照園中。冠佩相追隨。肅肅廣殿陰。雀聲愁北林。眾賓還城邑。何用慰我心。陳徐陵侍宴詩曰:園林才有熱。夏淺更勝春。嫩竹猶含粉。初荷未聚塵。承恩豫下席。應阮獨何人。
  • 隋江總賦得置酒殿上詩曰:三清傳旨酒。柏梁奉歡宴。霜雲動玉葉。凍水疏金箭。羽籥響鍾石。流泉灌金殿。盛時不再得。光景馳如電。

  • 禮記曰:昔先王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中。成也。祭天告以成功也。)
  • 河圖真紀曰:王者封太山。禪梁甫。易姓奉度。繼崇功也。
  • 河圖會昌符云。漢太興之道。在九代之王。封于太山。刻石著紀。禪于梁甫。退考功。
  • 春秋含孳曰:天子所以昭察。以從斗樞。禁令天下。係體守文。宿思以合神。保長久。天子受符。以辛日立號。
  • 史記曰:齊桓公欲封禪。管仲曰:古封太山。禪梁甫。七十二家。夷吾所記。十有二焉。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顓頊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古之封禪。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為盛。江淮之閒。一茅三脊。所以為籍。東海致比目之魚。西海致比翼之鳥。然後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
  • 又曰:秦始皇既并天下。即帝位。徵齊魯儒士。博士七十人。至泰山下。議曰:古者封禪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始皇上泰山立石。頌始皇德。明其得封也。封藏皆祕。代不得而記也。始皇上泰山。中阪遇風雨。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
  • 又曰: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儒者皮弁薦紳。射牛。封太山。如郊太一之禮。
  • 又曰:李少君上言云。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以加祀。皆至太山。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 白虎通曰: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太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父之厚以報地也。
  • 又曰:易姓而王。必升封太山。報告成。
  • 又曰:或封禪。金泥銀繩。或曰石泥金繩。封之金印。或曰:封禪封之以金印。
  • 孝經序金(○太平御覽五百三十六作鉤命。)決曰:封乎太山。考績燔燎。禪乎梁父。刻石紀功。
  • 尚書中候曰:昔古聖王。功成道洽。符瑞出。乃封太山。今比目之魚不至。鳳皇不臻。未可以封。鄭玄注云。比目東方異氣所生。名鰈。
  • 司馬相如封禪書曰:然猶躡梁父。登太山。建昭號。施尊名。俾萬代得激清流。揚微波。飛英聲。騰茂實。
  • 封禪儀注曰:持禮三十人。上發壇上十石函蓋。尚書令北向跪。藏玉牒畢。持禮覆石函。尚書令封上石撿。亦治以金繩。泥雜用四方土。各依其色。
  • 張華議曰:海內符瑞之應。備物之盛。未有若今之盛。宜禮中岳。封泰山。發德號。
  • 漢官儀曰:封禪太山。既(○漢官儀作即。)武帝封處。累其石。登壇。置玉牒書封石此中。復封石撿。
  • 又曰:元封封禪。書(○按當作晝。)有白氣。夜有光。下天關石門。
  • 又曰:有玉龜。
  • 又曰:建武二十二年。東巡狩。二月九日。到魯。十九日。國家居亭。百官布野。此日上山。雲氣成宮闕。百姓皆見。
  • 漢書曰:元封元年四月癸卯。上遷。(○漢書武帝紀作還。)登封太山。應劭云。成功治定。告成於天。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撿之封。
  • 又曰:倪寬對策云。其封太山。禪梁父。昭姓考功。此帝王之盛節。
  • 續漢書曰:上以用石功難。又欲及二月封。故詔梁松。因故封石空撿。更加封而已。松上疏爭之。以為承天之敬。尤宜章明。今因舊封。竄寄玉牒故石下。恐非重命之義。
  • 又曰:建武二十二年。上許梁松等奏。方求元封時故事。議封禪所施用。有司奏當刻玉璽一枚。方寸三分。玉版方五寸。
  • 又曰:上御輦升山。日中後到山上。即位于壇南北。(○太平御覽五百三十六北下有面字。)帝升壇。尚書令奉玉牒撿。皇帝以寸二分璽親封之。
  • 吳志曰:孫皓天璽元年。陽羨山有石室。所石(○吳志三作在所。)表為天瑞。乃遣司空董朝周處等。封禪國山。
  • 宋書曰:江夏王義恭表云。氣於宮樹珍露味於林。(○句有訛脫。)宜修封太山。瘞玉岱趾。
  • 太康地記曰:奉高者。以事東岳。帝王禪代之處也。故明堂在縣南四里。漢武立太壇於東山。以登(○太平御覽五百三十六作祭。)天下。(○御覽下字無。)示增高。

  • 禮記祭義曰: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為之。築宮仞有三尺。棘牆而外●之。
  • 祭統曰:王后蠶於北郊。以供純服。夫人蠶於北郊。以供冕服。(純音緇也。)
  • 五禮先蠶儀注曰:親蠶前二日。太祝令。質明。以太牢祀先蠶。
  • 皇后親蠶儀注曰:皇后躬桑。始將一條。執筐受桑。
  • 周遷古今輿服雜事曰:蠶始生。后食之。三灑而止。
  • 晉元康義曰:皇后採桑壇。蠶宮西南。
  • 董巴輿服志曰:漢皇后桑於東郊苑中者。
  • 又曰:太皇太后入廟服。紺上皁下。蠶。青上縹下。簪以玳瑁。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
  • 禮記曰:季春之月。后妃齋戒躬桑。以勸蠶事。孟夏之月。蠶事既畢。后妃獻蠒。
  • 又曰:蠶事既登。分繭稱絲。以供郊廟之服。
  • 又曰:后妃獻繭。乃收繭稅。以桑為均。貴賤長幼如一。
  • 東觀漢記曰:明德馬皇后。置織室蠶於濯龍中。數往來觀視。
  • 漢書曰:孝元王皇后為太后。幸蠶館。率皇后及列侯夫人桑北郊。

  • 儀禮曰:士冠禮。筮于廟門。主人玄冠朝服。緇帶素韠。即位于門東。門(○儀禮士冠禮作西面。)有司如主人。即位于西方。筮賓。如求日之儀。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從爾成德。壽考唯祺。介爾景福。又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有德。眉壽萬年。永受厥福。又三加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
  • 又醴辭曰:甘醴惟享。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
  • 又醮辭曰:旨酒既清。嘉薦以時。乃加元服。兄弟具來。孝友時格。永乃保之。又再醮曰:旨酒既清。嘉薦伊脯。乃伸爾服。禮儀有序。祭此嘉爵。承天之祜。
  • 又三醮曰:旨酒令芳。籩豆有楚。咸加爾服。肴升嘉(○儀禮作折。)俎。承天之慶。受福無疆。
  • 又字辭曰: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愛(○儀禮作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嘏。永受保之。
  • 禮記曰:始冠。緇布之冠也。太古冠布。齊則緇之。適子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加有成也。三加彌尊。喻其志也。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 又曰:成王冠。祝雍曰:使王近於民。遠於年。嗇於時。惠於財。任賢使能。
  • 大戴禮曰:太子既冠。成人。免於傅保。則有司過之史。有虧膳之宰。太子有過。史必書之。
  • 漢記曰:馬防子鉅。為常從小侯。上欲冠鉅。夜拜為黃門郎。御章臺。下殿陳鼎俎。自臨冠之禮。
  • 漢書曰:安帝桓帝獻帝加元服。並大赦。賜公卿金帛。
  • 蕭子範子冠子箴曰:是月惟令。敬擇良辰。式遵士典。ꦔ筮于賓。嘉字爰錫。醮酒方陳。禮莊爾質。德成爾身。永變童心。長移悼齒。朱錦辭髮。青約在履。丹石為操。冰泉厲己。務簡朋匹。由蘇遊止。在我尚謙。推物盡美。面諂退言。弗納于耳。直弦矢辭。斯為良士。

  • 釋名曰:婚。昏時成禮也。姻。女因媒也。
  • 爾雅曰:女之夫曰婿。婿父母為姻。婦父母為婚。
  • 禮記曰:仲春之月。玄鳥至。至之日。以太牢祀高禖。(玄鳥。鷰也。鷰以來巢。室于嫁娶之家。媒氏以為候也。)
  • 又曰: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繼後世矣。故君重之。
  • 又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娶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三月而廟見。稱來婦也。擇日而祭於禰。成婦之義也。
  • 又曰:夫婚禮萬世之始也。壹與之齊。終身不改。故夫死不嫁。男女別。然後父子親。父子親。然後義生。義生然後禮作。禮作然後萬物安。婿親御授。親之也。出乎大門。男帥女。女從男。夫婦之義由此始。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
  • 又曰:納女於天子。曰備百姓。於國君。曰備酒漿。於大夫。曰備掃洒。
  • 又曰:哀公問孔子曰:冕而親迎。不已重乎。孔子對曰:合二姓之好。以繼先聖之後。以為天地宗廟社稷之主。君何謂已重乎。崔駰婚禮結言曰:乾坤其德。恆久不已。爰定天綱。夫婦作始。乃降英媛。有淑其儀。姬姜是侔。比則姚媯。載納嘉贄。申結鞶褵。
  • 毛詩曰:何彼穠矣。美王姬也。雖則王姬。亦下嫁於諸侯。車服不繫其夫。下王后一等。猶執婦道。以成肅雍之德。
  • 又曰: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娶妻。必齊之姜。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娶妻。必宋之子。
  • 又曰:伐柯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 左傳曰:齊侯與蔡姬乘舟于囿。蕩公。公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之絕也。蔡人嫁之。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伐楚。
  • 又曰:楚昭王敗。鍾建負季芊以從。將嫁季芊。芊辭曰:所以為女子。遠丈夫也。昔者鍾建負我矣。以妻鍾建。
  • 白虎通曰:天子諸侯。一娶(○太平御覽五百四十一娶下有九女二字。此脫。)者何。重國廣繼也。法地有九州。承天之施。無所不生。一聚九女。亦足承君之施。九而無子。百無益也。
  • 鄭氏婚禮謁文曰:納采。始相與言語。采擇可否之時。問名。謂問女名。將歸上(○初學記十四作卜。)之也。納吉。謂歸卜吉。往告之也。納徵。用束帛。徵成也。請期。謂吉日將親迎。謂成禮也。
  • 劉恢與范注(○按當作汪。)論婚事曰:禮無拜時。拜時出於末世耳。將以世族多虛。吉事宜速。故以好歲拜時。新年便可婚也。
  • 列女傳曰:邵南申女者。申人之女也。既許嫁於豐。夫家不備而欲迎之。女也遂不肯往。夫家訟之於理。致之於獄。女終以一物不具。一禮不備。守節持義。必死不往。
  • 漢書曰:陳平。邑富人張負。有女孫。五嫁夫輒死。平欲得之。邑中有大喪。平家貧。侍喪。以先往後罷為助。既見之喪所。隨平至其家。家乃負郭窮巷。然門外多長者車轍。負以女孫妻平。曰:固有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
  • 又曰:張耳。大梁人也。常亡命遊外黃。外黃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亡抵父客。父客謂曰:必欲求賢夫。從耳。女聽為請。決嫁之。女家厚奉給耳。耳以故致千里客。
  • 又曰:張放取(○原脫。據三十三卷寵幸篇引補。)皇后弟平恩侯許嘉女。上為放供帳。賜甲第。充乘輿服飾。時號為天子取婦。皇后嫁女。(事具人部寵幸篇。)
  • 風俗通曰:兩袒。俗說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子醜而富。西家子好而貧。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難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兩袒。怪問其故。云欲東家食。西家宿。此為兩袒者也。
  • 楚國先賢傳曰:孫俊。字文英。與李元禮俱娶太尉桓焉女。時人謂桓叔元兩女俱乘龍。言得婿如龍也。
  • 世說曰:王戎儉愆。其從子婚。與一單衣裁。後更責之。戎女適裴氏。貸錢數萬。女歸。戎色不說。女還錢。乃懌。
  • 又曰:溫嶠從(○太平御覽五百四十一下有姑字。)劉氏家。值亂離。唯有一女。甚有慧。姑以屬嶠索婚。嶠密自有婚意。答云。佳婿難得。但如嶠比云何。姑答曰:喪破之餘。乞得粗相存活。便足慰吾餘年。敢希汝比。卻數日。嶠報姑云。已得婚處。門地粗可。婿身不減嶠。因下玉鏡臺一枚。姑大喜。既婚交禮。女以手披紗扇大笑。固嫌是此老奴。果如所疑。玉鏡臺是嶠為劉越石長史北征劉聰所得也。
  • 晉嵇含伉儷詩曰:余執百兩轡。之子詩採蘩。我被雙絲絹。著以同功綿。夏搖比翼扇。冬臥蛩蛩氈。飢餐并糧粒。渴飲一流泉。臨軒樹萱草。中庭植合歡。
  • 梁何遜看新婚詩曰:霧夕蓮出水。霞朝日照梁。何如花燭夜。輕扇掩紅粧。良人已灼灼。席上自生光。所悲高駕動。環佩出長廊。
  • 梁劉瑗詠左右新婚詩曰:小使如初日。得婦類行雲。琴聲妾曾聽。桃子婿經分。娥眉參意畫。繡被共籠薰。偏增使君度。無趣遣相聞。
  • 陳周弘正看新婚詩曰:莫愁年十五。來聘子都家。婿顏如美玉。婦色勝桃花。帶啼疑暮雨。含笑似朝霞。暫卻輕紈扇。傾城判不賒。
  • 魏陳王曹植感婚賦曰:陽氣動兮淑清。百卉鬱兮含英。春風起兮蕭條。蟄蟲出兮悲鳴。顧有懷兮妖人。用搔首兮屏營。澄清臺以蕩志。狀高軒而遊情。悲良媒之不顧。懼歡媾之不成。慨仰首而歎息。風飄颻以動纓。
  • 晉張華感婚賦曰:婚姻者。競赴良時。雖葩英肯顧。乃作感婚賦曰:窈窕初茂。玉質始盛。容華外豐。心神內正。接軫連騎。隱隱習習。充街塞里。暉曜城邑。相麗姿之綽約兮。遙髣彿以感心。怨佳人之幽翳兮。恨檢防之高深。
  • 晉摯虞新婚箴曰:今在哲文。遭家不造。結髮之麗。不同偕老。既納新配。內芬外藻。厚味腊毒。大命將夭。色不可耽。命不可輕。君子是憚。敢告後生。
  • 晉潘岳答新婚箴曰:女實存色。男實好德。德在正色。色在不惑。故新舊兼弘。義申理得。君子過慮。愛己明箴。防微測顯。文麗旨深。敬納嘉誨。敢酬德音。
  • 晉王廙婦德箴曰:團團明月。魄滿則缺。亭亭陽暉。曜過則逝。天地猶有盈虧。況華豔之浮孽。是以淑女鑒之。戰戰乾乾。相彼七出。順此話言。懼茲屋漏。畏斯新垣。在昧無愧。幽不改虔。
  • 梁劉孝儀為王儀(○全梁文六十一儀下有同字。)謝國姻啟曰:即日。主書王靜民宣敕。安告(○全梁文作吉。)主降嬪臣第三息實。臣素里庸族。蓬衡賤品。事隔伊緍之禮。望絕下嫁之姬。而聖慈猥洽。皇姻曲建。荊布陋飾。已膺凡獎。負薪微胤。復降肅邕。頻煩叨荷。內外榮抃。
  • 梁簡文帝資遣孔燾二女教曰:夫思人生至卿。(○句有訛。)事惟悼往。表閭式墓。義匪字孤。至如游殷之息。見撫張既。橋玄之子。受託魏王。斯故美在令終。受兼身後。故無錫令孔燾。經術弘長。志履貞概。遊處積年。一朝長往。聞其在室二女。並未有行。可廣訪姻家。務求偶對。

  • 說文曰:謚者。說行之跡也。
  • 韋昭辯釋名曰:古者諸侯薨。則天子論行以賜謚。唯王者無上。故於南郊稱天以謚之。當春秋時。周室卑微。臣謚其父。故諸侯之謚。多不以實。
  • 古史考曰:謚禮。待葬而謚。所以尊名也。其行善惡惡為謚。所以勉為善也。
  • 禮記曰:已孤暴貴。不為父作謚。
  • 又曰:公叔文子卒。其子請謚於君曰:日月有時。將葬矣。請所以易其名。君曰:昔者衛國凶飢。夫子為粥與國之餓者。是不亦惠乎。昔衛國有難。夫子以其死衛寡人。不亦貞乎。夫子聽衛國之政。修其班制。社稷不辱。不亦文乎。謚夫子貞惠文子。
  • 大戴禮曰:武王踐阼曰:謚者行之跡也。是以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行出乎己。名出乎人。
  • 左傳曰:無駭卒。羽父請謚與族。公問於眾仲。眾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為展氏。
  • 論語曰:子夏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事具文部文質篇目。)
  • 春秋說題辭曰:號者功之表。謚者行之跡。所以追勸成德。使尚務節。
  • 穆天子傳曰:為盛姬謚曰哀淑人。
  • 列女傳曰:魯黔婁先生死。曾子與門人往弔焉。曰:何以為謚。其妻曰:以康為謚。昔者先生。君嘗賜之粟二十鍾。先生辭而不受。是其有餘富也。君嘗欲授之國相。先生辭而弗為。是有餘貴也。求仁而得仁。求義而得義。其謚為康。不亦宜乎。
  • 漢書曰:霍去病。元狩六年薨。上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象祁連山。謚之景桓侯。(謚法。仁義行剛曰景。辟土行遠曰桓。)
  • 又曰:賈山奏事曰:古者聖王作謚。三四十世爾。雖堯舜禹湯文武。累世廣德。以為子孫基業。無過二三十世也。秦始皇帝曰:死而以謚法。是父子名號。有時相襲也。以一至萬。則世世不相復也。故死而號曰始皇帝。
  • 五經通義曰:謚者死後之稱。累生時之行而謚之。生有善行。死有善謚。所以勸善戒惡也。謚之言列其所行。身雖死。名常存。故謂謚也。
  • 東觀漢記曰:吳漢爵位奉賜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恭儉如此。病薨。奏謚曰:有司議宜以為武昭。特賜謚曰忠侯。
  • 張璠漢記曰:范丹。中平二年卒。三府各遣令史奔弔。累行論謚。僉曰宜為貞節先生。會葬二千餘人。
  • 荀氏家傳曰:荀爽對策曰:臣聞火生於木。故其德孝。漢之謚帝稱孝者。其義取此也。故漢制。使天下皆誦孝經。選吏則舉孝廉。以孝為務也。
  • 中興書曰:中宗即尊號也。時賜謚多由封爵。不考德行。王導曰:近代以來。唯爵得謚。武官牙門。有爵必謚。卿校常伯。無爵悉不賜謚。甚失制謚之本。今中興肇建。勳德兼備。宜深體前訓。使行以謚彰。中宗納焉。自後公卿無爵而謚。自導始也。
  • 梁陸倕為張纘謝兄尚書謚靖子表曰:亡兄夙遘皇慈。早邀靈慶。立言著績。未酬天寵。門衰祚寡。遽辭昌運。拊心摧恨。私懷罔極。日月告時。幽埏浸遠。王人猥集。佳冊光臨。榮溢里庭。恩沉松檟。
  • 晉張華晉文王謚議曰:殊位盛禮。實隆明德。班爵崇寵。亦光茂勳。至於表名贈號。世考洪烈。冠聲無窮者。莫尚於號謚也。論功高於禹稷。比德邁於伊周。
  • 齊虞義(○按當作羲。)與蕭令王僕射書。為袁彖求謚曰:袁侍中體高亮之宏姿。挺孤奇之逸操。孝友結於衡閭。忠正表於邦域。懷抱七經。該綜百氏。清文麗目。幾義窮神。言非義而不發。容導禮而後動。居貧無悶。事等安期。處顯不驚。道均無歎。兄弟親從。同居共財。怡怡雍穆。人所不閒。顧與善無徵。報施徒語。岱山委岫。崑岳摧峰。四海搢紳。誰不掩泣。明公德冠時宗。道高物表。若得橫議聖時。斟酌今古。採茂實於當年。褾芳流於千載。馳徽謚於山道。潤貞氣於泉門。豈非體國之至公。典謨之盛軌者哉。

  • 左傳曰:齊侯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弔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弊廬在。下妾不得與於郊弔。齊侯弔諸其室。
  • 又曰:莊公十一年。宋大水。公使弔焉。曰:天作淫雨。害於粢盛。若之何不弔。對曰:孤實不敬。天降之災。以為君憂。拜命之辱。
  • 禮記曰:知生者弔。知死者傷。知生而不知死。弔而不傷。知死而不知生。傷而不弔。弔喪弗能賻。弗問其所欲。
  • 又曰:五十無車者。不越疆而弔人。弔於人。是日不樂。婦人不越疆而弔人。行弔之日。不飲酒食肉焉。弔於葬者。必執引。若從及壙。皆執紼。
  • 又曰: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弔之曰:吾聞之曰:朋友喪明。則哭之。
  • 家語曰:史魚將卒。命其子曰:吾在朝。不能進蘧伯玉。退彌子瑕。是不能正君。不可以成禮。我死。汝其置屍牖下。靈公弔焉。怪而問之。其子以父言告。公曰:寡人過也。令殯於客位。進蘧伯玉。退彌子瑕。孔子曰:史魚死而屍諫。可謂直乎。(事具人部諷篇。)
  • 莊子曰:孔子圍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太公任弔之曰:幾死乎。曰:然。子惡死乎。曰:然。任曰: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飾智以驚愚。修身以明行。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
  • 又曰:莊子妻死。惠子弔之。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 淮南子曰:北塞上之有喜道者。其馬無故亡入胡中。人皆弔之。其父曰:此何詎不乃為福。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詎不乃為禍。家富馬良。其子騎馬。墮而拆髀。人皆弔之。其父曰:此何詎不乃為福。居一年。胡夷大出。丁壯者皆控弦而戰。塞上之人死者十九。此獨跂足。故子父相保。(事具戰部馬篇。)
  • 說苑曰:孫叔敖為楚令尹。吏民皆賀。有一老父。衣麄衣冠。後弔曰:身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高擅權者。民惡之。祿厚而不知止者。患處之。孫叔敖再拜曰:敬受命。願聞餘教。父曰:位已高而身益卑。意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言(○太平御覽五百六十一言字無。)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
  • 漢書曰:龔勝死。有老父來弔。其哭甚哀。既而曰:嗟乎。薰以香自燒。膏以明自銷。龔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遂趍而出。莫知其誰。
  • 虞翻別傳曰:翻放棄南方。自恨疏斥。當長沒海隅。生無可與語。死以青蠅為弔客。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以典籍自慰。
  • 摯虞決疑要注曰:禮。臣喪其父母。則赴於君。君弔之。漢太傅胡廣喪母。天子使謁者。以中牢弔祭。具送葬。魏司空陳群喪母。使者弔祭如故事。又使黃門侍郎杜恕。奉詔慰問。
  • 又曰:國家同姓王公妃主。發哀於東堂。凡使者監哀弔祭同姓者。素冠幘。白練深衣。器用皆素。弔祭異姓者。服色器用不變也。
  • 又曰:古素冠錫衰為弔服。今以白袷深衣為服。深衣即單衣也。錫細麻疏也。
  • 漢司馬相如弔秦二世賦曰:登陂阤之長阪。入曾宮之嵯峨。臨曲江之溰州。望南山之參差。巖巖深山。涳涳通谷。豁乎𧮰谺。泊乎溝靸以永逝。注平皋之廣衍。觀眾樹之蓊薆。覽竹林之榛榛。東馳土山。北偈石瀨。弭節容與。歷弔二世。持身不謹。亡國失勢。信讒不寤。宗廟滅絕。嗚呼摻行之不得。墳墓蕪穢而不修。魂魄亡歸而不食。
  • 晉傅咸弔秦始皇賦曰:余治獄至長安。觀乎阿房。而弔始皇曰:傷秦政之為暴。棄仁義以自亡。搦紙申辭。以弔始皇。有姬失統。命不于常。六國既平。奄有萬方。政虐刑酷。如火之揚。致周章之百萬。取發掘於項王。疲斯民乎宮墓。甚癸辛於夏商。未旋踵而為墟。屯獐麋乎廟堂。國既顛而莫扶。孰阻兵之為強。
  • 漢賈誼弔屈原文曰:鸞鳥伏竄。鴟梟翱翔。謂隨夷溷兮。跖蹻為廉。莫耶為鈍兮。鉛刀為銛。騰駕罷牛驂蹇驢。驥垂兩耳服鹽車。所貴聖人之神德。遠濁世而自藏。使騏麟可係而羈。豈云異夫犬羊。
  • 後漢蔡邕弔屈原文曰:鸋鴃軒翥。鸞鳳挫翮。啄碎琬琰。寶其瓴甋。皇車奔而失轄。執轡忽而不顧。卒壞覆而不振。顧抱石其何補。
  • 晉潘岳弔孟嘗君文曰:人罔貴賤。士無真偽。延入如歸。望賓若企。出掘秦機。入專齊政。右眄而嬴強。左顧而田競。且以造化為水。天地為舟。樂則齊喜。哀則同憂。豈區區之國。而大邦是謀。瑣瑣之身。而名利是求。畏首畏尾。東奔而囚。志撓於木偶。命懸於狐裘。
  • 晉陸機弔魏武帝文曰:夫以迴天倒日之力。而不能振形骸之內。濟世夷難之智。而受困魏闕之下。格乎上下者。藏於區區之木。光于四表者。翳乎蕞爾之土。雄心權於弱憤。壯圖終於哀志。長筭屈於短日。遠跡頓於促路。持姬女而指季豹以示四子曰:以累汝。因泣下。傷哉。曩以天下自任。今以愛子託人。
  • 又曰:吾婕妤伎人。皆著銅爵臺上。施六尺床。下繐帳。朝脯設脯糒之屬。月朝十五日。輒向帳作伎。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又云。餘香可與諸夫人。諸舍中無為。學作履組賣也。吾歷官所得絹。皆著藏中。吾餘衣裘。可別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威先天而蓋世。力盪海而拔山。厄奚險而弗濟。敵何強而不殘。違率土以靖寐。戢彌天之一棺。惜內顧之纏綿。恨未命之微詳。紆家人於履組。塵清慮於餘香。結遺情之婉孌。何命促而意長。宣備物於虛器。發哀音於舊倡。矯戚容以赴節。掩零淚而薦觴。徵清絲而獨奏。進脯糒而誰嘗。悼繐帳之冥漠。怨西陵之茫茫。登雀臺而群悲。眝美目其何望。覽遺籍以慷愷。獻茲文而悽傷。
  • 又弔蔡邕文曰:彼洪川之方割。豈一等(○本集作簣。)之所堙。故尼父之惠訓。智必愚而後賢。諒知道之已妙。曷信道之未堅。忽甯子之保己。效萇叔之違天。冀澄河之遠日。忘朝露之短年。
  • 晉庾闡弔賈生文曰:飛榮洛汭。濯穎山東。質清浮磬。聲若孤桐。琅琅其璞。巖巖其峰。信道居正。天下為公。方駕逸步。不以曲路期通。是以張高弦悲。聲激柱落。清唱未和。而桑濮代作。昔皋陶謩虞。呂尚歸昌。德協允符。乃應帝王。夷吾相桓。漢登蕭張。草廬三顧。臭若蘭芳。奈何摧景飆風。獨喪厥明。悠悠大素。存亡一指。道來斯通。世往斯否。吾哀其生。未見其死。敢不敬弔。寄之淥水。
  • 宋袁淑弔古文曰:賈誼發憤於湘江。長卿愁悉於園邑。彥真因文以悲出。伯喈衒史而求入。文舉疏誕以殃速。德祖精密而禍及。夫然。不患思之貧。無若識之淺。士以伐能見斥。女以驕色貽遣。以往古為鏡鑒。以未來為鍼艾。書余言於子紳。亦何勞乎蓍蔡。

  • 禮記曰:曾子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 又曰:趙文子與叔譽觀九原。文子曰:死如可作。吾誰與歸。叔譽曰:其陽處父乎。文子曰:其智不足稱也。其臼犯乎。文子曰:其仁不足稱也。我則隨武子乎。利君不忘其身。謀身不遺其友。
  • 越絕書曰:闔廬冢在昌門外。銅槨三重。洪池六尺。玉鳧之流。扁諸之劍三千。干將魚腸之劍在焉。十萬人築治之。(吳越春秋又載。事具山部。)
  • 史記曰:樗里子卒。葬渭南章臺之東。曰:後一百歲。當有天子之宮夾我墓。至漢興。長樂宮在其東。未央在其西。武庫正當其墓。
  • 漢書曰:原涉自以先人墳墓儉約。非孝也。乃大治冢舍。周閣重門。初武帝時。京兆曹氏葬茂陵。民謂其道為京兆阡。涉墓(○漢書九十二原涉傳作慕。)之。乃買地開道。立署曰南陽阡。人不肯從。謂之原氏阡。
  • 楊雄家諜曰:子雲以天鳳五年卒。葬安陵阪上。所厚沛郡桓君山。平陵如子禮。弟子鉅鹿侯芭。共為治喪。諸公遣世子朝臣郎吏行事者會送。桓君山為斂賻。起祠塋。侯芭負土作墳。號曰玄冢。
  • 博物志曰:漢滕公夏侯嬰死。公卿送葬至東都門外。馬不行。殕地悲鳴。得石槨。有銘曰:佳城鬱鬱。三千年見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乃葬之。
  • 范曄後漢書曰:楊震為樊豐等所譖。飲酖卒。先葬十餘日。有大鳥。高丈餘。集震喪前。俯仰悲鳴。淚下霑地。葬畢乃飛去。於是立石鳥象於墓所。
  • 梁州記曰:武侯壘東南。有定軍山。入山十餘里。有諸葛武侯墓。鍾會征蜀。至漢川。祭亮之廟。令軍士不得於墓芻牧樵採。今松柏碑銘儼然。
  • 盛弘之荊州記曰:冠軍縣東。有魏征南軍司張詹墓。刻其碑背曰: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銅鐵不入。瓦器不藏。嗟矣後人。幸勿我傷。至元嘉六年。民飢。始被發。金銀朱漆之器。雕刻爛然。
  • 荊州記曰:酈縣北三十里。有一墓。甚崇偉。前有石樓。高一丈五尺。上作石鳳。將九子。相傳云是姚家墓。不詳其人。
  • 異苑曰:魏武北征喻(○太平御覽五百五十九作蹋。)頓。升嶺眺望。見一崗。不生百草。王粲曰:必是古冢。此人在世服生礜石。死而石生。勢蒸出外。致卉草燋滅。即令鑿看。果得墓。有礜石滿塋。
  • 皇覽曰:蒼頡冢在馮翊縣衙(○太平御覽五百五十九作衙縣。此倒。)利陽亭南。道旁墳高六尺。學書者皆祭之不絕。
  • 蚩尤冢在東郡壽張縣闞(○太平御覽五百五十九作閿。)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一匹絳。民為蚩尤旗。
  • 伍輯之從征記曰:孔叢云。夫子墓方二里。諸弟子各以四方木來植之。今盤根猶存。
  • 魏武令曰: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植幹也。今亟遣丞相掾。除其墳墓。存其子孫。并致薄醊。以彰厥德。
  • 魏志曰:陳思王薨。遣葬。初植登魚山。臨東河。喟然有歎焉之心。遂營為墓。
  • 吳志曰:顧邵起家為豫章太守。下車祀先賢徐孺子墓。優待其後。
  • 又曰:漢末。關中亂。有發前漢時宮人冢者。猶活。既出復如舊。郭后愛念之。常置左右。問當時宮內事。了了有次第。
  • 王隱晉書曰:太康元年。汲縣民盜發魏安釐王冢。得竹書漆字古書。有易卦。似連山歸藏文。有春秋。似左傳。
  • 搜神記曰:宋大夫韓馮。取妻而美。康王奪之。俄而馮自殺。妻乃陰腐其衣。王與登臺。遂自投臺下。左右攬之。衣不中手。遺書於帶曰:王利其生。不(○法苑珠林三十六作妾。)利其死。願以尸骨賜馮而合葬乎。王怒弗聽。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宿昔有交梓木生於二冢之端。旬日而大合抱。屈體相就。根交於下。又有鴛鴦鳥。雌雄各一。恆棲樹上。交頸悲鳴。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
  • 從征記曰:劉表冢在高平郡。表之子琮。擣四方珍香數十斛。著棺中。蘇合消疾之香。莫不畢備。永嘉中。郡人發其墓。表白如生。香聞數十里。
  • 世說曰:戴公見林法師墓曰: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積。冀神理綿綿。不與氣運俱盡耳。
  • 戴延之西征記曰:金鄉焦氏山北數里。有漢司隸校尉曾峻冢。前有石祠。堂中四壁。皆青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臣孝子。孔子七十二人形象。皆刻石記之。
  • 古墟墓詩曰:去者日已疏。生者日已親。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古墓犂為田。松柏摧為薪。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
  • 宋孝武拜衡陽文王義季墓詩曰:昧旦憑行軾。濡露及山庭。投步矜履蹈。舉目增凄清。軺路滅歸軫。淪闥負重扄。深松朝已霧。幽燧晏未明。長楊敷晚素。宿草披初青。哀往起沉泉。追愛慟中情。竹帛憑年遠。世範隨伏傾。
  • 宋謝靈運經廬陵王墓詩曰:晚日發雲陽。落日次朱方。含凄汎廣川。灑淚眺連崗。眷言懷君子。沉痛切衷腸。道消結憤懣。運開申悲涼。神期恆若存。德音初不忘。徂謝易永久。松柏森已行。一隨往化滅。安用空名揚。舉聲泣已歷。長歎不成章。
  • 齊隨郡王蕭子隆經劉瓛墓下詩曰:升堂子不謬。問道余未窮。如何辭白日。千載隔音通。山門已一絕。長夜緬難終。初松切暮鳥。新楊摧晚風。
  • 齊竟陵王蕭子良同隨王經劉先生墓詩曰:漢陵掩館蕪。晉殄洙風缺。五都聲論空。三阿文義絕。興禮邁前英。談玄踰往哲。桓井忽以平。煙雲從容裔。爾歎牛山悲。我悼驚川逝。
  • 梁沈約經劉瓛墓詩曰:表閭欽逸軌。式墓禮貞魂。化塗終眇默。神理曖猶存。塵經未輟愰。高衡已委門。華陰無遺布。楚席有●樽。
  • 梁何遜行經孫氏陵詩曰:水龍忽東鶩。青蓋乃西歸。朅來易永久。年代曖微微。苔石疑文字。荊墳失是非。山鸚空曙響。壟月自秋暉。銀海終無浪。金鳧會不飛。閴寂今如此。望望霑人衣。
  • 陳陰鏗行經古墓詩曰:偃松將古墓。年代理當深。表柱應堪燭。碑書欲有金。迴墳由路毀。荒隧受田侵。霏霏野霧合。昏昏壟日沉。懸劍今何在。風揚空自吟。
  • 後漢張衡冢賦曰:系以循隧。洽以溝瀆。曲折相連。迤靡相屬。弈弈將將。崇棟廣宇。在冬不涼。在夏不暑。祭祝是居。神明是處。
  • 晉陸機感丘賦曰:泛輕舟於西川。背京室而電飛。遵伊洛之抵渚。沿黃河之曲湄。睹墟墓於山梁。託崇丘以自綏。見兆域之藹藹。羅魁封之壘壘。於是徘徊洛涯。弭節河干。佇眄留心。慨爾遺歎。仰終古以遠念。窮萬緒乎其端。伊人生之寄世。猶水草乎山河。應甄陶以歲改。順通川而日過。爾乃申舟人以遂往。橫大川而有惡。傷年命之倏忽。怨天步之不幾。雖履信而思順。曾何足以保茲。普天壤其弗免。寧吾人之所辭。願●根之晚墜。指歲暮而為期。
  • 晉傅咸遂登芒賦曰:左光祿大夫濟北侯荀公。前喪元妃。及失令子。葬于西芒。有以感懷。而作斯賦。何天道之難忱。信厥命之靡常。匪彼生之不辰。亦夫人之多殃。惟濟北之初載。夙遘旻而逢罹。興瓜瓞之綿綿。飛英聲以風馳。庶家道之克昌。永保祚於螽斯。慍無妄之為災。怨上皇之有違。在德門之方隆。乃降厲於元妃。蘭房閴其無主。眾孤煢而莫依。孔臨川以永歎。趙有感於九原。覽登芒之哀賦。諒聖賢之同情。
  • 晉張士然請湯武諸孫置守冢人表(○按文選三十八作為吳令謝詢求為諸孫置守冢人表。此有訛脫。)曰:成湯革夏而封杞。武王入殷而建宋。西戎有即敘之民。京邑開吳蜀之館。興滅加乎萬國。繼絕接于百世。春雨潤木。自葉落根。鴟鴞恤功。愛子及室。家有義勇之暮。(○文選作基。)世傳扶危之業。進為徇漢之臣。退為開吳之主。而蒸嘗絕於三葉。園陵殘於薪採。
  • 宋傅亮修復前漢諸陵教曰:夫信陵之墳。守衛無曠。展季之壟。樵蘇有刑。彼匹夫懷道。列國陪隸。猶見禮異世。取貴鄰邦。漢高撥亂反正。大造區宇。道拯橫流。功高百代。盛德之烈。義在不泯。
  • 又修楚元王墓教曰:夫褒賢崇德。千祀彌光。尊本敬始。義高自遠。楚元王積仁基德。啟蕃斯境。本枝胤祚。隆彼四方。遺芳餘烈。奮乎百世。而丘封翳然。墳塋莫翦。感遠在彼。慨焉永懷。況瓜瓞攸興。開元自本。可謂(○文選三十六謂字無。)蠲復近墓五家。長給灑掃。
  • 宋謝惠連祭古冢文曰:東府掘塹一丈。得古冢。上無封域。明器之屬。材瓦銅漆。有數十種。異形不可盡識。刻木為人。長三尺許。初開見。悉為人形。以物棖撥之。應手灰滅。水中有甘蔗節及李核瓜蔕。皆浮出。不甚爛壞。世代不可知也。既不知其名字。故假號曰冥漠君云爾。芻靈已毀。塗車既摧。蔗傳餘節。瓜表遺犀。十仞斯建。百堵斯齊。墉不可轉。塹不可迴。黃腸既毀。便房已頹。修題興念。撫櫬增哀。
  • 梁任孝恭祭雜墳文曰:惟爾冥然往代。求圓石而無名。邈矣遐年。討方塼而不記。封樹漂殄。誰別羽商之家。墳壟傾迴。終迷庚癸之向。近創此伽藍。寔須泥丸。命彼碩人。置茲屯邑。不謂綸繩所用。遂毀牛亭之基。鍬鍤所侵。爰傷馬鬣之勢。重使翠幕臨風。佳城見日。昔靈沼枯骨。周王改以衣冠。廣武橫尸。漢主加其轊櫝。輒勒彼山虞。覆頹隍於舊趾。命茲匠者。修反壤於故林。還蟻結之文。依似坊之勢。幸得宜陽大道。無變無移。京兆長阡。勿迴勿徙。庶幽魂遊止。踐昔徑而不疑。塗車往還。瞻舊轍而猶在。

  • 說文曰:樂。五聲八音總□(○說文作名。)也。
  • 易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上帝。
  • 禮記曰:夔始作樂。以賞諸侯。
  • 又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
  • 又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
  • 又曰:大樂必易。大禮必簡。鍾鼓管磬。羽籥干戚。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疾舒。樂之文也。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
  • 孝經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 樂緯曰:黃帝樂曰咸池。帝嚳曰六英。顓頊曰五莖。堯曰大章。舜曰簫韶。殷曰濩。周曰酌。是以清和上升。天下樂其風俗。鳳皇來儀。百獸率舞。神龍升降。靈龜晏寧。
  • 尚書曰:帝曰:夔。命汝典樂。教冑子。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 周官曰:凡六樂者。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祇。再變而致臝物及山林之祇。三變而致鱗物及丘陵之祇。四變而致毛物及墳衍之祇。五變而致介物及土示。六變而致象物及天神。九德之歌。九磬之舞。於宗廟之中奏之。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
  • 又曰:鍾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鍾鼓奏九夏。
  • 穆天子傳曰:天子西征。至于玄池之上。乃奏廣樂。三日而終。是曰樂池。
  • 論語曰: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
  • 楚辭曰:陳鍾案鼓造新歌。涉江採菱發陽阿。二八齊容起鄭舞。衽若交竿撫案下。竽瑟狂會填鳴鼓。宮庭震驚發激楚。又。代奏(○楚辭大招作秦。)鄭衛鳴竽張。伏戲駕辨楚勞商。
  • 韓子曰:昔衛靈公之晉。於濮水之上宿。夜聞有新聲者。召師涓撫瑟寫之。公遂之晉。晉平公觴之。靈公乃召師涓。坐師曠之傍。援琴鼓之。未終。師曠曰:不如清徵。平公曰:願試聽之。師曠援琴一奏。有玄鶴二八來集。再奏而列。三奏而延頸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師曠曰:不如清角。師曠一奏之。有雲從西北方來。再奏之。大風至。大雨隨之。裂帷幕。破俎豆。墮廊瓦。
  • 史記曰: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居二日半。簡子寤。語大夫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遊于鈞天。廣樂九奏萬舞。
  • 鹽鐵論曰:貴人之家。中山索女。撫流徵於堂。與鳴鼓巴渝交作堂下。
  • 漢武故事曰:未央庭中。設角抵戲。享外國。三百里內觀。角抵者。使角力相觸也。其雲雨雷電。無異於真。畫地為川。聚石成山。倏忽變化。無所不為。
  • 漢官典職曰:正旦。天子行陽德殿。作九賓樂。舍利從東來。戲於庭。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魚。跳躍漱水作霧。化成黃龍。高八十丈。出水戲於庭。以兩大絲纏繫兩頭。中間相去數丈。兩倡女對舞。行於繩上。道逢功(○續漢書禮儀志引漢儀改切。)肩不傾。又踏跼屈身。藏形於斗中。鍾磬普唱。樂畢。作魚龍曼延。黃門吹三匝。
  • 淮南子曰:奏雅樂者。始於陽阿採菱。
  • 五經通義曰:舞四夷之樂。明德澤廣被四表也。東夷之樂曰抹(○太平御覽五百六十七作侏。)離。南夷之樂曰任。西夷之樂曰禁。北夷之樂曰昧。
  • 又曰:受命而王者六樂焉。以太一樂天。以咸池樂地。以肆夏樂人。以大夏樂四時。以大濩樂五行神明。以大武樂六律。各象其性分。而為之制。以樂其先祖。
  • 又曰:王者之樂有先後者。各尚其德也。以文得之。先文樂。天繡(○北堂書鈔一百零七作衣繡衣。此有訛脫。)持羽而舞。以武得之。先武樂。持朱干玉戚而舞。
  • 五經要義曰:周禮鍾磬皆編懸之。二八十六而在一簴。謂之堵磬。一堵謂之肆。春秋傳曰:歌鍾二肆。此之謂也。
  • 又曰:凡樂音有八。鼓謂之革。鍾謂之金。磬謂之石。琴瑟謂之絲。簫鼓謂之竹。塤謂之土。柷敔謂之木。笙謂之匏。是謂八音。
  • 袁淮招公子曰:燕倡趙舞齊商歌。五色紛華曳纖羅。
  • 摯虞決疑曰:漢末喪亂。絕無金石之樂。魏武帝至漢中。得杜夔。識舊法。始復設軒懸鍾磬。至于今用之。
  • 樂府古詩 飲馬長城窟行曰: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旁。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與言。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飯。下有長相思。
  • 魏文帝飲馬長城窟行曰:浮舟橫大江。討彼犯荊虜。武將齊貫錍。征人伐金鼓。長戟十萬隊。幽冀百石弩。發機若雷電。一發連四五。
  • 晉傅玄飲馬長城窟行曰:青青河邊草。悠悠萬里道。草生在春時。還道還有期。春至草不生。期盡漠無聲。感物懷思心。夢想發中情。夢君如鴛鴦。比翼雲閒翔。既覺寂無見。曠若參與商。
  • 晉陸機飲馬長城窟行曰:驅馬陟陰山。山高馬不前。往問陰山候。勁虜在燕然。末德爭先鳴。凶德無兩全。師克薄賞行。軍沒微軀捐。將軍甘陳跡。收功單于旃。
  • 梁沈約飲馬長城窟行。介馬渡龍堆。塗縈馬屢迴。前訪昌海驛。雜種寇輪臺。旌幕倦煙雨。徒御犯冰埃。
  • 晉陸機董桃行六言曰:和風習習薄林。柔條布繁垂陰。鳴鳩拂羽相尋。倉鶊喈喈弄音。感時悼逝傷心。
  • 又長安有狎斜行曰:伊洛有岐路。岐路交朱輪。輕蓋承華景。騰步躡飛塵。鳴玉豈樸儒。憑軾皆俊民。烈心厲勁秋。麗服鮮芳春。余本倦遊客。豪彥多舊親。傾蓋承芳訊。欲鳴賞及晨。
  • 宋謝惠連長安有狹斜行曰:紀郢有通逵。通逵並軒車。弈弈彫輪馳。軒軒翠蓋舒。撰策之五尹。振轡從三閭。推劍憑前軾。鳴佩專後輿。
  • 梁沈約長安有狹斜行曰:青槐金陵陌。丹轂貴游士。方驂萬乘臣。炫服千金子。咸陽不足稱。臨淄孰能擬。
  • 梁庾肩吾長安有狹斜詩曰:長安有曲陌。曲陌不容幰。路逢雙綺襦。問君居近遠。我居臨御溝。可識不難求。長子登麟閣。次子待龍樓。少子無高位。聊從嚴駕遊。大婦襞雲裘。中婦卷羅幬。少婦多妖豔。當鈿槧石榴。夫君且安坐。歡娛方未周。
  • 宋鮑昭結客少年場行曰:驄馬金絡頭。錦帶佩吳鉤。失意杯酒閒。白刃起相讎。追兵一旦至。負劍遠行遊。去鄉三十載。復得還舊丘。升高臨四野。表裏望皇州。九衢平若水。雙闕似雲浮。扶宮羅將相。夾道列王侯。日中市朝滿。車馬如川流。擊鍾陳鼎食。方駕自相求。今我獨何為。埳壈懷百憂。
  • 梁劉孝威結客少年場行曰:少年本六郡。遨遊遍五都。插腰銅匕首。障日錦塗蘇。鷲羽裝銀鏑。犀膠飾象弧。近發連雙兔。高彎落九烏。邊城多驚急。節使滿郊衢。居延箭服盡。疏勒井泉枯。千金募惡少。一麾擒骨都。勇餘聊蹙鞠。戰罷戲投壺。昔為北邊將。今成南面孤。邦君行負弩。縣令且前驅。
  • 宋鮑昭出自薊北門行曰: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徵騎屯廣武。分兵救朔方。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彊。天子案劍怒。使者遙相望。鴈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梁。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疾風衝塞起。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 周庾信出自薊北門行曰:薊門還北望。徭役盡傷情。笳寒蘆葉脆。弓凍紵絃鳴。梅林能止渴。複姓可防兵。燕山猶有石。須勒幾人名。
  • 陳徐陵出自薊北門行曰:薊北聊長望。黃昏心獨愁。燕山對古剎。代郡倚城樓。屢戰橋恆斷。長冰塹不流。天雲如地陣。漢月帶胡秋。請土泥函谷。桉繩縛涼州。生平鷰頷相。會自得封侯。
  • 宋鮑昭苦熱行曰:赤阪橫西阻。火山赫南威。身熱頭且痛。鳥墮魂來歸。湯泉發雲澤。焦煙起石圻。丹蛇踰百尺。玄蜂盈十圍。含沙射流影。吹蠱病行暉。戈船榮既薄。伏波賞亦微。君輕君尚惜。士重安可希。
  • 又白頭行吟曰: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何慚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人情賤恩舊。世議逐衰興。毫髮一為瑕。丘山不可勝。鳧鶴遠成美。薪芻前見陵。申黜褒女進。班去趙姬升。古來共如此。非君獨撫膺。
  • 魏文帝釣竿行曰:東越河濟水。遙望大海崖。釣竿何珊珊。魚尾何簁簁。行路之好者。芳餌欲何為。
  • 梁沈約釣竿行曰:桂舟既容與。綠浦復迴紆。輕絲動弱芰。微楫起單鳧。扣舷志日暮。卒歲以為娛。
  • 梁戴嵩釣竿篇曰:試持玄渚釣。蹔罷池陽獵。翠羽飾長綸。蕖花裝小緤。鉅利斷蓴絲。汎舉牽菱葉。聊載前魚童。過看後舟妾。
  • 梁劉孝威釣竿篇曰:釣舟畫采鷁。魚子服冰紈。金轄茱萸網。銀鉤翡翠竿。斂橈隨水脈。急槳度沙湍。湍長自不辭。前浦有佳期。蓮交棹影合。浦深魚出遲。
  • 魏陳王曹植太山梁甫行曰: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墅。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 梁沈約梁甫吟行曰:龍駕有馳策。日御無停陰。寒光稍眇眇。秋海日沉沉。哀歌涉梁甫。歎絕有遺吟。
  • 魏陳王曹植豫章行曰:窮達難豫圖。禍福信亦然。虞舜不逢堯。耕耘處中田。太公未遭文。漁釣經渭川。不見魯孔丘。窮困陳蔡閒。周公下白屋。天下稱其賢。
  • 又曰:鴛鴦自用親。不若比翼連。他人雖同盟。骨肉天性然。周公穆康叔。管蔡則流言。子臧讓千乘。季札慕其賢。
  • 晉傅玄豫章行曰:苦相身為女。早(○馮校本作平。按樂府詩集三十四作卑。當作卑。)陋難再陳。男兒當門戶。墮地自生神。雄心志四海。萬里望風塵。女育無欣慶。不為家所珍。玉顏隨年變。丈夫多好新。昔為形與影。今為胡與秦。
  • 晉陸機豫章行曰:汎舟清川渚。遙望南山陰。川陸殊塗軌。懿親將遠尋。三荊歡同株。四鳥悲異林。樂會良自古。悼別豈獨今。
  • 宋謝靈運豫章行曰:短生旅長世。恆覺白日欹。覽鏡睨頹容。華顏豈久期。苟無迴戈術。坐觀落崦嵫。
  • 梁沈約豫章行曰:燕陸平而遠。易河清且駛。一見塵波阻。臨塗引征思。雙劍愛匣同。孤鸞悲影異。往歡墜壯心。來戚滿衰志。
  • 魏陳王曹植薤露行曰:天地無窮極。陰陽轉相因。人居一世閒。忽若風吹塵。願得展功勤。輸力於明君。懷此王佐才。慷愷獨不群。鱗介尊神龍。走獸宗騏麟。蟲獸豈知德。何況於士人。孔氏刪詩書。王業粲已分。騁我徑寸翰。流藻垂華芬。
  • 魏文帝秋胡行曰:堯任舜禹。當復何為。百獸率舞。鳳皇來儀。得人則安。失人則危。唯賢知賢。人不易知。歌以詠言。誠不易移。鳴條之役。萬舉必全。明德通靈。福降自天。
  • 又曰:朝與佳人期。日夕殊不來。嘉肴不嘗。旨酒停盃。寄言飛鳥。告余不能。俯折蘭黃。仰結桂枝。佳人不在。結之何為。從爾何所之。乃至大海隅。靈若道言。貽爾明珠。企予望之。步立躇躕。佳人不來。何得何須。
  • 又曰:汎汎淥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隨風靡傾。芙蓉含芳。菡萏垂榮。朝采其實。夕佩其英。采之誰遺。所思在庭。雙魚比目。鴛鴦交頸。有美一人。婉如青陽。知音識曲。善為樂方。
  • 又丹霞蔽日行曰:丹霞蔽日。采虹垂天。谷水潺潺。木落翩翩。孤禽失群。悲鳴雲閒。月盈則沖。華不再繁。古來有之。嗟我何言。
  • 魏陳王曹植曰:紂為昏亂。殘忠虐正。周室何隆。一門三聖。牧野致功。天亦革命。漢祖之興。階秦之衰。雖有南面。王道陵夷。炎光再幽。忽滅無遺。
  • 晉傅玄秋胡行曰:秋胡子。娶婦三日。會行仕宦。既享顯爵。保茲德音。以祿頤親。韞此黃金。睹一好婦。採桑路傍。遂下黃金。誘以逢卿。玉磨逾絜。蘭動彌馨。源流潔清。水無濁波。奈何秋胡。中道懷邪。美此節婦。高行峨峨。哀哉可愍。自投長河。
  • 晉陸機秋胡行曰:道雖一致。塗有萬端。吉凶紛藹。休咎之源。人鮮知命。命未易觀。生亦何惜。功名所勤。
  • 宋謝惠連秋胡行曰:春日遲遲。桑何萋萋。紅桃含妖。綠柳舒荑。邂逅粲者。遊渚戲蹊。華顏易改。良願難諧。
  • 又曰:係風捕景。誠知不得。念彼奔波。意慮迴惑。漢女倏忽。洛神飄揚。空勤交甫。徒勞陳王。
  • 魏陳王曹植蒲生行曰:浮萍寄綠水。隨風東西流。結髮辭嚴親。來為君子仇。恪勤在朝夕。中年獲愆尤。茱萸自內芳。不若桂與蘭。佳人雖成列。不若故所歡。行雲有返期。君恩儻中還。
  • 又妾薄命行曰:攜玉手。喜同車。比上雲閤飛除。釣臺蹇產清虛。池塘靈沼可娛。仰汎龍舟淥波。俯櫂神草枝柯。想彼宓妃洛河。退詠漢女湘娥。日既逝矣西藏。更會蘭室洞房。華燈先置舒光。皎若日出扶桑。促酒合座行觴。屢舞僊僊體輕。解裳履遺絕纓。齊舉金爵翠槃。腕弱不勝珠環。
  • 梁簡文帝妾薄命行曰:名都多雅質。本自恃容姿。蕩子行不至。秋胡無定期。玉貌歇紅縷。長嚬串翠眉。毛嬙貌本絕。踉蹌入氈帷。盧姬嫁日晚。非復少年時。
  • 梁劉孝威妾薄命行曰:去年從越漳。今歲沒朝(○樂府詩集六十二作胡。)廷。嚴霜封碣石。驚沙暗井陘。玉簪久落鬢。羅衣長挂屏。勿言戎夏隔。但令心契冥。不見酆城劍。千祀復同形。
  • 又古陌上桑羅敷行曰:日出東海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繩。桂枝為籠鉤。頭上緌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裾。紫綺為上襦。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使往。問是誰家姝。二十尚未然。十五頗有餘。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繫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直千萬餘。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皙。鬢鬢頗有鬚。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
  • 晉陸機日出東南隅行曰:扶桑升朝暉。照此高臺端。涉貌曜皎日。蕙心清且閑。美目揚玉澤。娥眉象翠翰。暮春春服成。霞粲綺與紈。金雀垂藻翹。瓊珮結瑤璠。方駕揚清塵。濯足洛水瀾。悲歌吐清響。雅韻播幽蘭。赴曲迅驚鴻。蹈節如集鸞。俯仰紛阿那。顧步咸可歡。
  • 宋謝靈運日出東南隅行曰:柏梁冠南山。桂宮燿北泉。晨風拂幨幌。朝日照閨軒。美人臥屏席。懷蘭秀瑤璠。皎潔秋松氣。淑德春景暄。
  • 梁沈約日出東南隅行曰:朝日出邯鄲。照我叢臺端。中有傾國豔。顧影織羅紈。幸有同匡好。西仕服秦官。寶劍垂玉貝。汗馬飾金鞍。縈場類轉雪。逸控寫騰鸞。羅衣夕解帶。玉釵暮垂冠。
  • 梁蕭子顯日出東南隅行曰:大明上迢迢。陽城射凌霄。光照窗中婦。絕世同阿嬌。逶迤梁家髻。冉弱楚宮腰。蠶籠拾芳翠。桑陌採柔條。路逢車馬客。飛蓋動襜軺。單衣鼠毛織。寶劍羊頭銷。大夫疲應對。御者輟銜鑣。女本西家宿。君自上宮要。漢馬三萬疋。夫婿仕嫖姚。十五張內侍。十八賈登朝。
  • 晉陸機君子有所思行曰:命駕登北山。延佇望城郭。鄽里一何盛。街巷紛漠漠。甲第崇高闥。洞房結阿閣。曲池何湛湛。清川帶花薄。人生誠行邁。容華隨年落。善哉膏梁士。榮生奧且博。無以酒肉資。取笑葵與藿。
  • 宋鮑昭代君子有所思行曰:西山登舊臺。東下望雲闕。屑閣肅天君。馳道直如髮。繡甍結飛霞。琁題納行月。陳鍾陪夕宴。歌笙待明發。年貌不可留。身意會盈歇。
  • 齊王融有所思曰:如何有所思。而無相見期。宿昔夢顏色。階庭尋履綦。高張更何已。引滿終自欹。欲知憂裏老。為視鏡中絲。
  • 齊劉繪有所思行曰:別離安可再。而我更重之。佳人不相見。明月空在帷。共銜滿堂酌。獨斂向隅眉。心中亂如雪。寧知有所思。
  • 梁庾肩吾賦得有所思行曰:佳期竟不歸。春物坐芳菲。拂匣看離扇。開箱見別衣。井桐生未合。宮槐卷復稀。不及銜泥鷰。從來相逐飛。
  • 梁沈約君子有所思行曰:晨策終南首。顧望咸陽川。戚里溯曾闕。甲館負崇軒。複塗希紫閣。重臺擬望仙。巴姬幽蘭奏。鄭女陽春絃。共矜紅顏日。俱忘白髮年。寂寥茂陵宅。照曜未央蟬。無以五鼎盛。顧嗤三經玄。
  • 梁王僧孺有所思行曰:夜風吹熠燿。朝光照昔邪。幾銷蘼蕪葉。空落蒲桃花。不堪長織素。誰嗟獨澣紗。光陰復何極。望促反成賒。知君自蕩子。奈妾亦倡家。
  • 晉陸機東武吟行曰:投跡短世間。高步長生闈。濯髮冒雲冠。洗身被羽衣。飢從寒眾餐。寒就佚女棲。
  • 宋鮑昭東武吟行曰:主人且勿諠。賤子歌一言。僕本寒鄉士。出身蒙漢恩。始隨張校尉。召募到河源。後逐李輊車。追虜窮塞垣。密塗亙萬里。寧歲猶七奔。將軍既即世。部曲亦罕存。時事一朝異。孤績誰復論。少壯辭家去。窮老還入門。昔如韝上鷹。今似檻中猿。徒結千載恨。空負百年怨。棄席思君幄。疲馬戀君軒。願垂晉主惠。不媿田子魂。
  • 梁沈約東武吟行曰:天德深且曠。人世賤而浮。東枝裁拂景。西壑已停輈。遊辭金門寵。去飲玉池流。宵轡絕永矣。俗累從此休。
  • 晉陸機順東西門行曰:日出西門望天庭。陽谷既虛崦嵫盈。逝者若斯安得停。迨未年暮及世平。置酒高堂宴友生。取樂今日盡歡情。
  • 宋謝惠連順東西門行曰:哀朝囷。愍頹力。遷化常然焉肯息。及壯齒。遇世直。酌酩華堂集親識。舒情盡歡遣悽惻。
  • 又都東西門行曰:慷愷發想思。惆悵戀音徽。四節競闌候。六龍引頹機。人生隨時變。遷化焉可祈。百年難必保。千慮盈懷之。
  • 梁沈約都東西門行曰:驅馬西城阿。迴眺想京闕。望極煙原盡。地遠山河沒。歲華委徂邈。年霜移暮髮。
  • 魏文帝上留田行曰:居世一何不同。上留田。富人食稻與粱。上留田。貧子食糟與糠。貧賤亦何傷。上留田。祿命懸在蒼天。上留田。命爾歎息將欲誰怨。上留田。
  • 晉陸機上留田行曰:(平徵調。)嗟行人之藹藹。駿馬陟原風馳。輕舟汎川雷邁。寒往暑來相尋。零雪霏霏集宇。悲風徘徊入襟。歲華冉冉方除。我思纏綿未紓。感時悼逝悽如。
  • 又齊謳行曰:營丘負海曲。沃野爽且平。洪川控河濟。崇山入高冥。東被姑尤側。南界聊攝城。孟諸吞楚夢。百二侔秦京。惟師恢東表。桓后定周傾。天道有迭代。人道無久盈。行行將復去。長存非所營。
  • 梁沈約齊謳行曰:東秦稱右地。川隰固夷昶。層峰駕蒼雲。濁河流素壤。青丘良杳鬱。淄宮信疏敞。王佐改殷命。霸功繆周網。
  • 晉陸機隴西行曰:我靜如鏡。民動如煙。事以形兆。應以象懸。豈曰無才。世鮮興賢。
  • 宋謝惠連隴西行曰:運有榮枯。道有舒屈。潛保黃裳。顯服朱黻。誰能守靜。棄華辭榮。窮谷是處。考槃是營。千金不迴。百代傳名。厥包者柚。忘憂者萱。何為有用。自乖中原。實摘柯摧。葉殞條煩。
  • 梁簡文帝隴西行曰:邊秋胡馬肥。雪中驚寇入。勇氣時無侶。輕兵救邊急。沙平不見虜。嶂嶮還相及。出塞豈成歌。經川未遑汲。烏孫塗更阻。康居路猶澀。月暈抱龍城。星眉照馬邑。長安路遠書不還。寧知征人獨佇立。
  • 晉陸機吳趍行曰:楚妃且勿歎。齊娥且莫謳。四坐並清聽。聽我歌吳趍。吳趍自有紀。請從昌門起。昌門何峨峨。飛閣跨通波。重欒承琁極。迴軒啟曲阿。大伯導仁風。仲雍揚其波。穆穆延陵子。灼灼光其華。大皇自富春。矯手頓世羅。邦彥應運興。粲若春林葩。屬城咸有士。吳邑最為多。
  • 漢班婕妤怨歌行曰:新裂齊紈素。皎絜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 梁江淹擬班婕妤詠扇曰:紈扇如團月。出自機中素。畫作秦王女。乘鸞向煙霧。竊愁秋涼至。吹我玉階樹。君子恩未畢。零落委中路。
  • 魏陳王曹植怨歌行曰: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待罪居東國。泣涕當留連。皇靈天動變。震雷風且寒。拔樹偃秋稼。天威不可干。素服開金縢。感悟求其端。公旦事既顯。成王乃哀歎。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長。今日樂相樂。別後莫相忘。晉傅玄怨詩曰:昔為春蠶緒。今為秋女衣。丹脣形素齒。翠采發娥眉。玉顏虧有時。秀色隨年衰。常恐新閒舊。變故興細微。浮萍本無根。非水將何依。
  • 梁沈約怨歌行曰:時屯寧易犯。俗險信難群。坎壈元淑賦。頓挫敬通文。遽論班姬寵。夙窆賈生墳。短俗同如此。長歎欲何云。
  • 魏文帝苦寒行曰: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壟樹何蕭瑟。北風聲正悲。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檐囊行取薪。斧冰待作麋。哀彼東山詩。悠悠使我悲。
  • 晉陸機苦寒行曰:北遊幽朔城。涼野多險艱。凝冰結重澗。積雪被長巒。陰雲興巖側。悲風鳴樹端。渴飲堅冰漿。飢食零露餐。劇哉人行役。慊慊恆苦寒。
  • 宋謝靈運苦寒行曰:歲歲曾冰合。紛紛霰雪落。浮陽滅清暉。寒禽叫悲壑。飢爨煙不興。渴汲水枯涸。
  • 魏文帝善哉行曰:有美一人。婉如青陽。知音識曲。善為樂方。流鄭激楚。度宮中商。感心動耳。綺麗難忘。
  • 魏陳思王曹植善哉行曰:來日大難。口燥脣乾。今日相樂。皆當喜歡。徑歷名山。芝草翩翩。仙人王喬。奉藥一丸。自惜袖短。內手知寒。慚無靈輒。以救趙宣。月沒參橫。北斗闌干。親友在門。飢不及餐。
  • 宋謝惠連善哉行曰:涼來溫謝。寒往暑卻。陰灌陽藂。彫華墜萼。擊節當歌。對酒親酌。鄙哉愚人。戚戚懷瘼。善哉達士。滔滔處樂。
  • 魏文帝苦哉行曰:上山采薇。薄暮苦飢。溪谷多風。霜露霑衣。高山有林。崖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知之。今我不樂。歲月若馳。湯湯川流。中有行舟。隨波轉泊。有似客遊。
  • 魏陳思王曹植君子行曰: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閒。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髮。後人稱聖賢。
  • 晉陸機君子行曰:天道夷且簡。人道險而艱。休咎相乘躡。翻覆各波瀾。去疾苦不遠。疑似實生患。
  • 梁簡文帝君子行曰:君子懷琬琰。不使涅塵淄。從容子雲閣。寂寞仲舒帷。多謝悠悠子。管窺良可悲。
  • 梁沈約君子行曰:良御或燕楚。妙察亂澠淄。隄傾由漏壞。垣隙自危基。囂途或妄踐。讜義勿輕持。
  • 梁戴暠君子行曰:畫野依德星。開鄽對廉水。接越稱交讓。連樹名君子。數非唯二失。升階無三止。探甑不凝塵。正冠還避李。寄言蘧伯玉。無為嗟獨恥。
  • 魏文帝猛虎行曰:與君媾新歡。託配於二儀。充列于紫微。升降焉可知。何梧攀鳳翼。雲雨散洪池。
  • 晉陸機猛虎行曰: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惡木豈無枝。志士苦用心。整駕肅時命。振策將遠尋。飢食猛虎窟。寒棲野雀林。
  • 宋謝惠連猛虎行曰:貧不攻九疑玉。倦不憩三危峰。九疑有或號。三危無安容。美物摽貴用。志士厲奇蹤。如何抵遠役。王命宜肅恭。伐鼓功未著。振旅何時從。
  • 魏陳王曹植平陸東行曰:閶闔開。天衢通。被我羽衣乘飛龍。飛龍與仙期。東上蓬萊採靈芝。靈芝採之可服食。年若王父無終極。
  • 又苦思行曰:綠蘿緣玉樹。光曜粲相暉。下有兩真人。舉翅翻高飛。我心何踊躍。思欲攀雲追。鬱鬱西岳顛。石室青匆與天連。中有耆年隱士鬚髮皆皓然。策杖從吾遊。教我要忘言。
  • 魏文帝甄皇后塘上行曰:蒲生我池中。蒲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眾口爍黃金。使君生別離。莫以毫髮故。棄捐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
  • 晉陸機塘上行曰:江蘺生幽渚。微芳不足宣。被蒙風雲會。移居華池邊。天道有遷易。人理無常全。男稚智傾愚。女愛衰避妍。不惜微驅(○文選二十八作軀。)退。但懼蒼蠅前。願君廣末光。照妾薄暮年。
  • 宋謝惠連塘上行曰:芳萱秀凌阿。菲質不足營。幸有忘憂用。移根託君庭。垂穎臨清池。擢彩仰華甍。霑渥雲雨潤。葳蕤吐芳馨。願君春傾葉。留景惠餘明。
  • 梁沈約塘上行曰:澤蘭被荒徑。孤芳豈自通。幸逢瑤池曠。得與金芝叢。既美脩嫮女。復怳繁華童。夙昔玉霜滿。旦暮翠條空。財殫交易絕。華落色難終。所願昭陽景。時照長門宮。
  • 梁劉孝威塘上行苦辛篇曰:蒲生伊何陳。曲中多苦辛。黃金坐銷鑠。白玉遂淄磷。裂衣工毀嫡。掩袖切讒新。嫌成跡易已。愛去理難申。秦雲猶變色。魯日尚迴輪。妾歌已唱斷。君心終未親。
  • 古相逢行曰:相逢狹路閒。道隘不容車。不知何年少。夾轂問君家。君家誠易知。易知復難忘。黃金為君門。璧玉為君堂。中庭生桂樹。華燈何煌煌。兄弟兩三人。中子為侍郎。五日因來歸。道上自生光。黃金絡馬頭。觀者盈道傍。入門一左顧。但見雙鴛鴦。大婦織綺羅。中婦織流黃。小婦無所為。挾瑟上高堂。丈人且安坐。調絃未遽央。
  • 宋謝靈運相逢行曰:行行即長道。長道息班草。邂逅賞心人。與我傾懷抱。夷世信難值。浮生不可保。
  • 梁張率相逢行曰:相逢夕陰街。獨趨尚冠里。高門既如一。甲第復相似。憑軾日欲昏。何處訪公子。公子之所在。所在良易知。青樓出上路。漸臺臨曲池。兄弟兩三人。冠佩紛陸離。朝從禁中出。車騎並驅馳。金鞍馬腦勒。聚觀路傍兒。大婦刺方領。中婦抱嬰兒。小婦尚嬌稚。端坐吹參差。丈人幸無遽。神鳳且來儀。
  • 古驅車上東門行曰:驅車上東門。遙望北郭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不覺寤。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 晉陸機駕言出北闕行曰:驅馬上東門。(○馮校本云。意是題下注。今混寫耳。)駕言出北闕。躑躅遵山陵。長松何鬱鬱。丘墓互相承。念昔徂歿子。悠悠不可勝。人生何所促。忽如朝露凝。求仙鮮克仙。太虛不可凌。
  • 宋鮑昭驅馬上東門行曰:傷禽見絃驚。倦客惡離聲。離聲斷客情。賓御皆涕零。涕零心斷絕。將去復還訣。一息不相知。何況異鄉別。遙遙征駕遠。杳杳落日晚。居人掩閨臥。行子野中飯。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絲竹徒滿座。憂人不解顏。長歌欲自慰。彌起長恨端。
  • 晉陸機從軍行曰:苦哉遠征人。飄颻窮西河。南涉五嶺顛。北戍長城阿。胡馬如雲屯。越旂亦星羅。朝食不免冑。夕息常負戈。苦哉遠征人。拊心悲如何。
  • 宋顏延之從軍行曰:苦哉遠征人。畢力輸時艱。秦初略陽越。漢世爭陰山。羽檄旦暮急。旌旗晝夜懸。臥伺金柝響。起候亭燧燃。悲矣遠征人。苦哉私自憐。
  • 梁簡文帝從軍行曰:貳師惜善馬。樓蘭貪漢財。前年出右地。今歲謝輪臺。魚雲望旗聚。龍沙隨陣開。冰城朝浴鐵。地道夜銜枚。將軍號令密。天子璽書催。何時反舊里。遙見下機來。
  • 又曰:雲中亭障羽檄驚。甘泉烽火通夜明。貳師將軍新築營。嫖姚校尉初出征。復有山西將。絕世愛雄名。三門應遯甲。五壘學神兵。白雲隨旆色。蒼山答鼓聲。先平小月陣。卻滅大宛城。善馬還長道。黃金付水衡。小婦趙人能鼓瑟。侍婢初笄解鄭聲。庭前柳絮飛欲合。必應紅粧來起迎。
  • 梁蕭子顯從軍行曰:左角名王侵漢邊。輕薄良家惡少年。縱橫向沮澤。凌厲取山田。黃塵不見景。飛蓬恆滿天。邊功封浞野。竊寵劫祁連。春風春月將進酒。夭姬舞女亂君前。
  • 梁戴暠從軍詩曰:長安夜刺閨。胡騎白銅鞮。詔書發隴右。召募取關西。劍懸三尺鞘。鎧累七重犀。侵星出柳塞。際晚入榆溪。陰山日不著。長城風自凄。弓寒折錦鞬。馬凍滑斜蹄。登山試下趙。憑軾且平齊。當今函谷上。唯見一丸泥。
  • 晉陸機悲哉行曰:遊客芳春林。春芳傷客心。和風飛清響。鮮雲垂薄陰。蕙草饒淑氣。時鳥多好音。傷哉遊客士。憂思一何深。願託歸風響。寄言遺所欽。
  • 宋謝●運悲哉行曰:萋萋春草生。王孫遊有情。差池鷰始飛。夭裊柳初榮。
  • 梁沈約悲哉行曰: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徐光旦垂彩。和露曉凝津。時嚶起稚葉。蕙氣動初蘋。一朝阻舊國。萬里隔良辰。
  • 晉張華門有車馬客行曰:門有車馬客。問君何鄉士。捷步往相訊。果是舊鄰里。語昔有故悲。論今無新喜。清晨相訪慰。日暮不能已。詞端競未究。忽唱分途始。前悲尚未弭。後憂方復起。
  • 晉陸機門有車馬客行曰:門有車馬客。駕言發故鄉。念君久不歸。濡跡涉江湘。投袂起門途。攬衣不及裝。借問邦族閒。惻愴論存亡。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長。
  • 樂府 魏武帝短歌行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 陸機短歌行曰:置酒高堂。悲歌臨觴。人壽幾何。逝如朝霜。時無重至。華不再陽。蘋以春暉。蘭以秋芳。來日苦短。去日苦長。今我不樂。蟋蟀在房。
  • 古長歌行曰: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又曰:昭昭清明月。輝光燭我床。憂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長。微風衝閨闥。羅帷自飄颺。攬衣曳長帶。屣履下高堂。
  • 魏明帝長歌行曰:靜夜不能寐。耳聆眾禽鳴。入城育狐兔。高墉多鳥聲。中心感時物。攬劍下閑庭。翔佯於階際。景星一何明。
  • 晉陸機長歌行曰:逝矣經天日。悲哉帶地川。寸陰無停晷。尺波徒自旋。遠期鮮克及。盈數固希全。
  • 梁沈約長歌行曰:連連舟壑改。微微市朝變。局塗頓遠策。留歡限奔箭。春貌既移紅。秋林豈停蒨。一倍茂陵道。寧思柏梁宴。長戢兔園情。永別金華殿。
  • 魏文帝煌煌京洛行曰:嗟彼樂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謂得臣。峨峨仲連。齊之高士。北辭千金。東蹈滄海。
  • 宋鮑昭代京洛篇曰:鳳臺十二重。四戶八綺窗。繡桷金蓮花。桂柱玉盤龍。珠簾無隔露。羅幌不勝風。春吹迴白日。霜歌落塞鴻。但懼秋塵起。盛愛逐衰蓬。坐視青苔滿。臥對錦筵空。琴筑縱橫散。舞衣不復縫。
  • 梁簡文帝京洛篇曰:南遊偃師縣。斜上灞陵東。迴瞻龍首堞。遙望德陽宮。重門遠照耀。天闕復穹隆。夜輪懸素魄。朝光蕩碧空。秋霜曉驅鴈。春雨暮成虹。曲陽造甲第。高安還禁中。劉蒼歸作相。竇憲出臨戎。惟此兩京盛。歡宴遂無窮。
  • 梁戴暠煌煌京洛篇曰:欲知佳麗地。為君陳帝京。由來稱俠窟。爭利復爭名。鑄銅門外馬。刻石水中鯨。黑龍過飲渭。丹鳳俯臨城。群公惡郭解。天子問黃瓊。詔幸平陽第。騎指伏波營。五侯同拜爵。七貴各垂纓。揮金留客坐。饌玉待鍾聲。獨有文園令。偏嗟武騎輕。
  • 魏陳王曹植名都篇曰:名都多妖麗。京洛出少年。寶劍直千金。被服麗且鮮。鬥雞長安道。走馬長楸間。驅馳未能半。雙兔過我前。左挽因右發。一縱兩禽連。餘功未及展。仰手接飛鳶。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
  • 又白馬篇曰: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遊俠兒。少小去鄉邑。揚名沙漠垂。控絃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邊城多警急。胡虜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高名在壯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若歸。
  • 宋袁淑效曹子建白馬篇曰:劍騎何翩翩。長安五陵間。秦地天下樞。八方湊才賢。荊魏多壯士。宛洛富少年。義分明於霜。信行直如絃。俠烈良有聞。古來共知然。
  • 宋鮑昭代陳王白馬篇曰:白馬騂角弓。鳴鞭垂北風。要途問邊急。雜虜入雲中。薄暮雪雲起。飛沙被遠松。棄別中國愛。要冀胡馬功。但令塞上兒。知我獨為雄。
  • 梁沈約白馬篇曰:白馬紫金鞍。停鑣過上蘭。赤阪塗三折。龍堆路九蟠。水生肌裏凍。風起骨中寒。唯見恩義重。豈覺衣裳單。本持驅命苦。幸遇身得完。
  • 梁徐悱擬白馬篇曰:要功非汗馬。報效有鋒端。日沒塞雲起。風悲起胡地寒。歸報明天子。燕然今復刊。
  • 魏文帝燕歌行曰: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爭歸鴈南翔。念君遠遊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 魏明帝燕歌行曰:白日晼晼忽西傾。霜露慘悽塗階庭。秋草捲葉摧枝莖。翩翩飛蓬常獨征。有似遊子不安寧。
  • 晉陸機燕歌行曰:四時代序逝不追。寒風習習落葉飛。蟋蟀在堂露盈階。念君遠遊苦恆悲。君何緬然久不歸。
  • 宋謝惠連燕歌行曰:四時推遷迅不停。三秋蕭瑟葉辭莖。霏霜被野鴈南征。念君客遊羈思盈。何為淹留無歸聲。愛而不見傷心情。
  • 梁元帝燕歌行曰:燕趙佳人本自多。遼東少婦學春歌。黃龍戍北花如錦。玄兔城前月似蛾。如何此時別夫婿。金羈翠毦往交河。還聞入漢去燕營。怨妾愁心百恨生。漫漫悠悠天未曉。遙遙夜夜聽寒更。自從異縣同心別。偏恨同時成異節。橫波滿臉萬行啼。翠眉暫斂千重結。並海連天合不開。那堪春日上春臺。唯見遠舟如落葉。復看遙舸似行杯。沙汀夜鶴嘯羇雌。妾心無趣坐傷離。翻嗟漢使音塵斷。空傷賤妾燕南垂。
  • 周王褒燕歌行曰:初春麗日鸚欲嬌。桃花流水沒河橋。薔薇花開百重葉。楊柳覆地數千條。自從昔別春鷰分。經年一去不相聞。無復漢地關山月。唯有漠北薊城雲。屬國小婦猶年少。羽林輕騎數征行。遙聞陌頭採桑曲。猶勝胡笳邊地聲。胡笳向暮使人泣。長望閨中空佇立。桃抽覆地春花舒。桐生井底寒葉疏。試為來看上林鴈。應有遙寄隴頭書。
  • 周庾信燕歌行曰:岱北雲氣晝昏昏。千里飛蓬無復根。寒鴈一一度遼水。桑葉紛紛落薊門。晉陽山頭無箭竹。疏勒城中乏水源。屬國征戍久離居。陽關音信絕能疏。願得魯連飛一箭。持寄思歸燕將書。度遼本自有將軍。寒風蕭蕭生水濱。妾驚甘泉旦烽火。君訝漁陽多陣雲。自從將軍出細柳。蕩子空床定難守。盤龍明鏡餉秦嘉。辟惡生香寄韓壽。洛陽遊絲百丈連。黃河春冰千片穿。桃花顏色如好馬。榆莢新開似細錢。蒲桃一杯千日醉。無事九轉學神仙。定取金丹作幾服。能令華表得千年。
  • 魏文帝月重輪行曰:三辰垂光。照臨四海。煥哉何煌煌。悠悠與天地久長。愚見目前。聖睹萬年。明闇相絕。何可勝言。
  • 魏明帝月重輪行曰:天地無窮。人命有終。立功揚名。行之在躬。聖賢度量。得為道中。
  • 梁戴暠月重輪篇曰:皇基屬明朗。副德表重輪。輪重非是暈。桂滿自恆春。海珠全更減。階蓂翳且新。婕妤譬團扇。曹王比洛神。北堂豈盈手。西園偏照人。
  • 魏陳王曹植飛龍篇曰:晨遊太山。雲霧窈窕。忽逢二童。顏色鮮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西登玉堂。金樓複道。投我此藥。神皇可造。壽同金石。永世難老。
  • 又吁嗟篇曰:吁嗟此轉蓬。居世何獨然。長去本根逝。宿昔無休閑。願為中林草。秋隨野火燔。
  • 又鰕䱉篇曰:鰕䱉遊潢潦。不知江海流。鷰雀戲蕃柴。安識鴻鶴遊。世士比誠明。大德故無疇。
  • 又種葛篇曰:種葛南山下。葛蔓自成陰。與君初定婚。結髮恩義深。行年將晚暮。佳人懷異心。恩紀曠不接。我情遂抑沉。
  • 又驅車篇曰:神哉彼太山。五岳顯其名。隆高貫雲霓。嵳峨出太清。周流二六候。間置十二亭。上有涌醴泉。玉石楊華英。車北望吳野。西眺觀日精。王者以歸天。效厥元功成。
  • 又當欲遊南山篇曰:東海廣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雖高大。不逆垢與塵。嘉善而矜愚。大聖亦同然。仁者必壽考。八坐咸萬年。
  • 又仙人篇曰:仙人攬六箸。對博太山隅。湘娥拊琴瑟。素女吹笙竽。玉樽盈桂酒。河伯獻神魚。迴駕過紫微。與帝合靈符。閶闔正嵳峨。雙闕萬丈餘。
  • 又升天行曰:乘蹻追術士。遠之蓬萊山。靈液飛素波。蘭桂上參天。玄豹遊其下。翔鶤戲其巔。乘風忽登舉。彷彿見眾仙。
  • 又。扶桑之所出。乃在朝陽谿。中心陵蒼吳。(○本集作昊。)布葉蓋天崖。日出登東幹。既夕沒西枝。願得紆陽轡。迴日使東馳。
  • 宋鮑昭升天行曰:倦見物興衰。驟睹俗屯平。窮途悔短計。晚志重長生。從師入遠岳。結友事仙靈。風餐委松宿。雲臥恣天行。暫遊越萬里。近別數千齡。
  • 晉傅玄歷九秋篇曰:歷九秋兮三春。遣貴客兮一賓。顧名君心所親。乃命妙妓才人。窮八音兮異倫。微披素齒丹唇。逸響飛薄梁塵。精爽眇眇入神。薺與麥兮夏零。蘭桂踐霜逾馨。妾心結意丹青。何憂君心中傾。
  • 又車遙篇曰:車遙遙兮馬洋洋。追思君兮不可忘。君安遊兮西入秦。願為影兮隨君身。
  • 梁簡文帝渡關山行曰:關山遠可度。遠度復難思。直指遮歸道。都護總前期。力農爭地利。轉戰逐天時。材官蹶張皆命中。弘農越騎盡褰旗。褰旗遠不息。驅虜何窮極。狼居一封難再睹。閼氏永去無容色。銳氣且橫行。朱旗亂日精。先屠光祿寨。卻破夫人城。凱還歸舊里。非是衒功名。
  • 梁戴暠度關山篇曰:昔聽隴頭吟。平居已流涕。今上關山望。長安樹如薺。千里非鄉邑。百姓為兄弟。武帝初承平。東伐復西征。催令四校出。倚望三邊平。丈夫意氣本自然。來時辭第已聞天。但令此心與命在。不持烽火照甘泉。
  • 周王褒關山篇曰:從軍出隴阪。驅馬度關山。關山恆掩藹。高峰白雲外。遙望秦川水。千里長如帶。好勇自秦中。意氣多豪雄。少年便習戰。十四已從戎。遼水深難渡。榆關斷未通。
  • 晉陸機太山吟曰:太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極周已遠。曾雲鬱冥冥。梁甫亦有館。蒿里亦有亭。幽塗延萬鬼。神房集百靈。長吟太山側。慷慨激楚聲。
  • 宋謝靈運吳會行曰:六引緩清唱。三調佇繁音。列筵皆寂寂。咸共聆會吟。會吟自有初。請從文命敷。敷績壺冀始。刊木至江汜。句踐善廢興。越王識行止。范蠡出江湖。梅福入城市。
  • 晉傅玄豔歌行曰:娥眉分翠羽。明月發清陽。丹脣翳皓齒。秀色若珪璋。容華既以豔。志節擬秋霜。
  • 梁簡文帝豔歌行曰:雲楣桂成戶。飛棟杏為梁。斜窗通藥氣。細隙引塵光。裁衣魏后尺。汲水淮南床。青驪暮已及。豫使羅裙香。
  • 晉陸機前緩聲歌行曰:遊仙聚靈族。高宴層城阿。長風萬里急。慶雲鬱嵳峨。北徵瑤臺女。南要湘川娥。肅肅宵駕動。翩翩翠蓋羅。大客揮高絃。洪涯發清歌。獻酬既已終。輕舉乘紫霞。
  • 宋謝靈運緩歌行曰:飛客結靈友。凌空萃丹丘。習習和風起。采采彤雲浮。娥皇發湘浦。宵明出河洲。宛宛連螭轡。裔裔振龍旒。
  • 晉陸機櫂歌行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已。濯穢遊黃河。龍舟浮鷁首。羽旗垂藻葩。乘風宣飛景。逍遙戲中波。名謳激清唱。榜人縱櫂歌。投綸沉洪川。飛繳入紫霞。
  • 梁簡文帝櫂歌行曰:妾家住湘川。菱歌本自便。風生解榜浪。水深能捉船。葉亂由牽荇。絲飄為折蓮。濺粧疑薄汗。霑衣似故ꦕ。浣紗流暫濁。汰錦色還鮮。參同趙飛鷰。借問李延年。從來入絃管。誰在棹歌前。
  • 宋鮑昭放歌行曰:蓼蟲避葵堇。習苦良可哀。小人自齷齪。安知曠士懷。雞鳴洛城裏。禁門平旦開。冠蓋縱橫至。車騎四方來。夷世不可逢。賢君信愛才。一言分珪爵。片善辭蒿萊。豈伊白璧賜。將起黃金臺。今君有何疾。臨路獨遲迴。
  • 梁何遜輕薄篇曰:長安美年少。重身輕萬億。柘彈隨珠丸。白馬黃金飾。相期百戲傍。去來三市側。象床沓繡被。玉盤傳綺食。倡女掩扇歌。小婦開簾織。相看獨隱笑。見人還斂色。
  • 梁張率遠期篇。遠期終不歸。節華坐將變。誰將久離別。他鄉且異縣。浮雲蔽重山。相望不可見。
  • 梁庾成師遠期篇曰:憶別春花飛。已見秋葉稀。淚粉羞明鏡。愁帶減寬衣。得書言未及。夢見道應歸。坐使紅顏歇。獨掩青樓扉。
  • 梁簡文帝蜀道難曲曰:巫山七百里。巴水三迴曲。笛聲下復高。猿啼斷還續。
  • 梁劉孝威蜀道難篇曰:玉壘高無極。銅梁不可攀。雙流迸巇道。九阪澀陽關。鄧侯束馬去。王生斂轡還。嵎山金碧有光輝。遷亭車馬正輕肥。彌思王褒擁節去。復憶相如乘傳歸。君平子雲寂不嗣。江漢英靈已信稀。
  • 又行行遊獵篇曰:之罘講射所。上林娛獵場。傾飛具罾繳。材官命蹶張。高罝掩月兔。勁矢射天狼。蹶地不遑逸。排虛豈及翔。
  • 又思歸篇曰:胡地憑良馬。懷驕負漢恩。甘泉烽火入。回中宮室燔。錦車勞遠駕。繡衣疲屢奔。櫪下嚴雙駿。腰邊垂兩鞬。乘嶂無期限。歸思安可言。
  • 又公莫渡河篇曰:請公莫渡河。河廣風威厲。牆偃落金烏。舟傾沒犀枻。劍飛猶共水。魂沉理俱逝。君為川后臣。妾作江妃娣。
  • 梁簡文帝鴈門太守歌曰:輕霜中夜下。黃葉晚辭枝。寒苦春難覺。邊城秋易知。風急鈴旗斷。塗長鎧馬疲。少解孫吳法。家本幽并兒。非關買鴈肉。徒勞皇甫規。
  • 又曰:三月楊花合。四月麥秋初。幽州寒食罷。鄭國採桑疏。便聞鴈門戍。結束事戎車。寄語金閨妾。勿怨寒床虛。
  • 齊謝朓鼓吹曲十首。元會曲曰:二儀啟昌曆。三朝應慶期。分階赩組練。充庭羅翠旗。觴流白日下。吹謐景雲滋。天儀穆藻殿。萬宇慶皇基。
  • 鈞天曲曰:高宴皓天臺。置酒迎風觀。笙鏞禮百神。鍾石動雲漢。瑤臺寶瑟驚。綺席舞衣散。已慶明庭樂。誰想南風彈。入朝曲曰: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飛甍夾馳道。垂楊蔭御溝。凝笳翼高蓋。疊鼓送行輈。獻納雲臺表。功名良可收。
  • 從戎曲曰:選旅辭轘轅。弭節趨河源。日起霜戈照。風迴連旗翻。寥唳清笳轉。蕭條邊馬煩。自勉輟耕願。征役去何言。
  • 送遠曲曰:北梁辭歡宴。南浦送佳人。方衢控龍馬。平路騁朱輪。瓊筵妙舞絕。桂席羽觴陳。一為清吹激。潺湲傷別神。
  • 登山曲曰:天明開秀草。瀾光媚碧隄。風盪翻鸚亂。雲行芳樹低。暮春春服美。遊駕躡石梯。
  • 汎水曲曰:玉霜霑翠草。金風鳴素枝。罷遊平樂菀。汎鷁昆明池。羽旗散容裔。簫鼓吹參差。百年如流水。寸心寧共知。
  • 梁沈約鼓吹曲十二首。漢第一曲朱輅。今第一曲木紀謝。齊(○隋書音樂志齊下有謝字。此脫。)梁升也。木紀謝。炎運昌。民去癸。鼎歸梁。轥五帝。軼三王。橫四海。被八荒。
  • 漢第二曲思悲翁。今第二曲賢首山。言聖主大破匈奴於刀(○隋志作司。)部。肇王跡也。賢首山。險而峻。乘阻憑。臨胡陣。騁奇謀。奮卒徒。斷白馬。塞飛孤。(○樂府詩集二十作狐。)
  • 漢第三曲艾如張。今第三曲桐柏山。言聖主收(○隋志作牧。)司。王業彌彰也。桐柏山。淮之首。肇基帝跡。遂光區有。震邊關。殪獯醜。農既歡。民惟阜。
  • 漢第四曲上之迴。今第四曲道亡。言東民(○隋志作昏。)喪道。義師起樊鄧也。道亡數極歸永元。悠悠兆庶盡含冤。矯龍翰。自樊漢。率茲八百驅十亂。登我聖明由多難。
  • 漢第五曲翁離。今第五曲抗(○隋志作忱。)威。言破加湖。元勳建也。抗威授律命蒼光。(○疑當作兕。)言薄加湖灌秋水。資此威烈齊文軌。
  • 漢第六曲戰城南。今第六曲漢東流。言義師剋魯山城也。漢東流。江之汭。逆徒蜂聚。旌旗紛仰蔽。震威靈。乘高騁銳。至仁解網。窮鳥入懷。因此龍躍。言登泰階。
  • 漢第七曲巫山高。今第七曲鶴樓峻。言平郢城。兵威無敵也。鶴樓峻。連翠微。薄言震。曜靈威。凶眾稽顙。天不能違。
  • 漢第八曲上陵。今第八曲昏主。言東昏致亂。聖主起義。平九江姑熟。大破朱崖。伐罪弔民也。昏主恣淫慝。皆曰自言盛。上仁矜億兆。誓師為請命。既齊丹浦戰。又符甲子辰。悠悠萬姓民。於此睹陽春。
  • 漢第九曲將進酒。今第九曲石首扃。言義師先平京邑四城。仍廢昏主。定大事也。石首扃。北墉墐。新堞嚴。東壘峻。夫(○樂府詩集作矢。)未飛。鼓方振。競銜璧。並輿櫬。翦廉惡。靡餘胤。
  • 漢第十曲有所思。今第十曲期運集。言聖主膺籙受圖。德盛化遠也。期運集。惟皇膺寶符。龍躍清漢渚。鳳起方城隅。謳歌共適夏。獄訟兩違朱。二儀啟佳祚。千載猶旦暮。無(○樂府詩集作舞。)蹈流帝功。金石昭王度。
  • 漢第十一曲芳樹。今第十一曲於穆。言大梁闡運。君臣和樂。休祚方遠也。於穆君臣。君臣和以肅。關王道。定天保。樂均靈囿。宴同在鎬。前庭懸鼓鍾。左右列笙鏞。纓佩俯仰有則。備禮容。
  • 漢第十二曲上雅。今第十二曲大梁。言梁德廣運。仁化溥洽也。惟大梁開運。受籙膺圖。天冠八極。帶被五都。
  • 齊王融巫山高曰:髣象巫山高。薄暮陽臺曲。煙華乍卷舒。行芳時斷續。無忘坐相望。秋風下庭綠。
  • 梁元帝巫山高曰:巫山高不窮。迴出荊門中。灘聲下濺石。猿鳥上逐風。樹雜山如畫。林暗澗疑空。無因謝神女。一為出房籠。
  • 梁范雲巫山高曰:巫山高不極。白日隱光暉。藹藹朝雲去。冥冥暮雨歸。巖懸獸無跡。林暗鳥疑飛。枕席竟誰薦。相望徒依依。
  • 梁沈約芳樹曰:發萼九華隈。開跗露寒側。氤氳非一香。參差多異色。夙昔寒飆舉。摧殘不可識。霜雪交橫至。對之長歎息。
  • 梁丘遲芳樹曰:芳葉已漠漠。嘉實復離離。發景傍雲屋。凝暉覆華池。輕蜂掇浮穎。弱鳥隱深枝。一朝容色茂。千春長不移。
  • 魏文帝臨高臺行曰:臨臺行高高以軒。下有水清且寒。中有黃鵠往且翻。行為臣當盡忠。願令皇帝陛下三千歲。宜居此宮。鵠欲南遊。雌不能隨。我欲躬銜汝。口噤不能開。我欲負之。毛衣摧頹。五里一顧。六里徘徊。
  • 齊謝朓臨高臺行曰:千里常思歸。登臺臨綺翼。纔見孤鳥還。未辨連山極。四面動清風。朝夜起寒色。誰知倦遊者。嗟此故鄉憶。
  • 梁沈約臨高臺行曰:高臺不望遠。望遠使人愁。連山無斷續。河水復悠悠。所思愛何在。洛陽南陌頭。可望不可至。何用解人憂。
  • 梁王僧孺登高臺曰:試出金華殿。聊登銅雀臺。九路平如砥。千門洞已開。軒車映日過。簫管逐風來。若非邯鄲美。便是洛陽才。
  • 梁范雲當對酒曰:對酒心自足。故人來共持。方悅羅襟解。誰念髮成絲。迨余聽歌日。及我傾樽時。
  • 梁張率當對酒曰:對酒誠可樂。此酒復能醇。如華良可貴。似乳更非珍。誰能共遲暮。對酒惜芳辰。君歌尚未罷。卻坐避梁塵。
  • 梁柳惲獨不見曰:芳草生未積。春花落如霰。出從張公子。還過趙飛鷰。奉帚長信宮。誰知獨不見。
  • 梁元帝關山月曰: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臺。月中含桂樹。流影自徘徊。寒沙逐風起。春花犯雪開。夜長無與晤。衣單誰為裁。
  • 又隴頭水歌曰:銜悲別隴頭。關路漫悠悠。故鄉迷遠近。征人分去留。沙飛曉成幕。海氣旦如樓。欲識秦川處。隴水向東流。
  • 梁劉孝威橫吹曲隴頭流水詩曰:從軍戍隴頭。隴水帶沙流。時觀胡騎飲。常為漢國羞。釁妻成兩劍。殺子祠雙鉤。頓取樓蘭頸。就解郅支裘。勿令如李廣。功遂不封侯。
  • 梁簡文帝洛陽道詩曰:洛陽佳麗所。大道滿春光。遊童時挾彈。蠶妾始提筐。金鞍照龍馬。羅袖拂春桑。王車爭曉入。潘(○原訛滿。據馮校本改。)果溢高箱。
  • 梁元帝洛陽道詩曰:洛陽開大道。城北達城西。青槐隨幔拂。綠柳逐風低。玉珂鳴戰馬。金爪鬥場雞。桑萎日行暮。多逢秦氏妻。
  • 梁元帝長安路曰:前登灞陵岸。還瞻渭水流。城形類南斗。橋勢似牽牛。飛軒與良駟。寶劍雜輕裘。經過狹邪裏。日暮且淹留。
  • 梁庾肩吾長安路詩曰:桂宮延複道。黃山開廣路。遠聽平陵鍾。遙識新豐樹。日落唱歌還。塵飛車馬度。
  • 宋鮑昭代淮南王曰:淮南王。好長生。服藥鍊氣讀仙經。琉璃藥碗牙作盤。金鼎玉匕合神丹。合神丹。賜紫房。紫房綵女弄明璫。朱城九圍外。(○玉台新九作朱城九門門九開。此有脫文。)願逐明月入君懷。入君懷。結君珮。怨君恨君恃君愛。
  • 宋吳邁遠陽春曲詩曰:綠樹搖雲光。春城起風色。佳人愛華景。流靡園塘側。宋玉歌陽春。巴人長歎息。生重愛惠輕。私自憐何極。
  • 又長離別詩曰:生離不可聞。況復長相思。如何與君別。當我盛年時。蕙華每搖蕩。妾心空自持。
  • 又長相思詩曰:晨有遠道客。依依造門端。人馬風塵色。知從關塞還。煩君尺錦書。寸心從此殫。道妾長憔悴。無復歌笑顏。欄隱千霜樹。庭枯十年蘭。經春不舉袖。秋落寧復看。
  • 梁張率長相思詩曰:長相思。久離別。美人之遠如雨絕。獨延佇。心中結。望雲去去遠。望鳥飛飛滅。長相思。久別離。所思所在若天垂。鬱鬱相望不得知。玉階月夕映。羅帷風夜吹。長思不能寢。坐望天河移。
  • 梁簡文帝烏栖曲曰:芙蓉作船絲作ꇅ。北斗橫天月將落。採桑渡頭礙黃河。郎今欲度畏風波。
  • 又曰:浮雲似帳月如鉤。那能夜夜南陌遊。宜城投酒今行熟。停鞍繫馬暫栖宿。
  • 又曰:青牛丹轂七香車。可憐今夜宿娼家。娼家高樹烏欲栖。羅帷翠帳向君低。
  • 又曰:織成屏風銀屈膝。朱脣玉面燈前出。相看氣息望君憐。誰能含羞不自前。
  • 梁元帝烏栖曲曰:沙棠作船桂為楫。夜渡江南採蓮葉。復值西施新浣紗。共汎江干瞻月華。
  • 又曰:月華似璧星如珮。流影澄明玉堂內。邯鄲九投朝始成。金卮銀碗共君傾。
  • 又曰:交龍成錦鬥鳳紋。芙蓉為帶石榴裙。日下城南兩相望。月沒參橫掩羅帳。
  • 又曰:七彩隨珠九華玉。蛺蝶為歌明星曲。蘭房椒閤夜方開。那知步步香風逐。
  • 梁蕭子顯烏栖曲曰:濃黛輕紅點花色。還欲令人不相識。金壺夜永誰能過。莫持奢用比懸河。
  • 又曰:芳樹歸飛聚儔匹。猶有殘光半山日。莫憚褰裳不相求。漢皋遊女習風流。
  • 梁簡文帝龍笛曲曰:江真弄真態。翔鳳陽春臺。同去復同來。
  • 梁柳惲江南曲曰:汀洲採白蘋。日落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故人久不返。春華復應晚。不道新知樂。空言行路遠。
  • 梁吳筠攜手曲曰:豔裔陽之春。攜手清洛濱。雞鳴上林苑。薄暮小平津。長裾掃白日。廣袖帶芳塵。故友一如此。新知詎憶人。
  • 梁沈約夜夜曲曰:河漢縱復橫。北斗橫復直。星漢空如此。寧知心所憶。孤燈曖不明。寒機猶更織。零涕向誰道。雞鳴徒歎息。
  • 梁江洪淥(○原作綠。據馮校本改。)水曲曰:潺湲復皎潔。輕鮮尚可悅。橫使有情禽。照影遂孤絕。
  • 又曰:塵客不忍飾。臨池思客歸。誰知取淥水。無趣浣羅衣。
  • 又秋風曲曰:光拂連雲臺。罷入迎鑾殿。已折池中荷。復馳簷裏鷰。
  • 又胡笳曲曰:藏器欲邀時。年來不相讓。紅顏征戍兒。白首邊城將。
  • 又曰:落日慘無光。臨河獨飲馬。瑟颯夕風高。聯翩鴈飛下。
  • 宋吳邁遠秋風曲曰:寒鄉無異服。衣氈代文練。月月望君歸。年年不解線。荊楊早春和。幽冀猶霜霰。地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見。
  • 又胡笳曲曰:輕命重意氣。古來豈但今。緩頰獻一說。揚眉受千金。邊風落寒草。鳴笳墜飛禽。越情結楚思。漢耳聽胡音。既懷離俗傷。復悲朝光侵。日當故鄉沒。遙見浮雲陰。
  • 梁吳筠秦王卷衣曲曰:咸陽春草芳。秦帝卷衣裳。玉檢茱萸匣。金泥蘇合香。須臾朝宴罷。持此贈華陽。
  • 梁劉孝綽賦得烏夜啼詩曰:鶤絃且輟弄。鶴操暫停揮。別有啼烏曲。東西各自飛。倡人怨獨守。蕩子猶未歸。忽聞生離唱。中夜泣羅衣。周庾信烏夜啼曲曰:促柱繁絃非子夜。歌聲舞態異前溪。御史府中何處宿。洛陽城頭那得棲。彈琴蜀郡卓家女。織錦秦川竇氏妻。詎不自驚長淚落。到道啼烏恆夜啼。
  • 又曰:桂樹懸知遠。風竿詎肯低。獨來明月夜。孤情猶未棲。虎賁誰見惜。御史詎相攜。雖言入絃管。終是曲中啼。
  • 晉石崇明君辭曰:王明君者。本為王昭君。以觸文帝諱改之。匈奴盛。請婚於漢。元帝以明君配焉。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詩曰:我本漢家子。將適單于庭。辭訣未及終。前驅已抗旌。僕御涕流離。轅馬悲且鳴。行行日已遠。遂造匈奴城。延我於穹廬。加我閼氏名。殺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願假飛鴻翼。棄(○文選二十七作乘。)之以遐征。昔為匣中琴。今為糞上英。朝華不足歡。甘與秋草并。傳語後世人。遠嫁難為情。
  • 梁沈約昭君辭曰:朝發披香殿。夕濟汾陰河。於茲懷九折。自此斂雙蛾。霑粧如湛露。繞臉狀流波。日見奔沙起。稍覺轉蓬多。唯有三五夜。明月暫經過。
  • 魏陳王曹植箜篌引曰:置酒高殿上。親友從我遊。中廚辨豐膳。烹羊宰肥牛。秦箏何慷愷。齊瑟和且柔。陽阿奏妙舞。京洛出名謳。樂飲過三爵。緩帶傾庶羞。主稱千金壽。賓奉萬年酬。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盛時不再來。百年忽我憂。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
  • 晉石崇思歸引曰:思歸引。歸河陽。假余翼。鴻鶴高飛翔。經芸阜。濟河梁。望我舊館心悅康。清渠繳。魚彷徨。鴈驚泝波群相將。終日周覽樂無方。登雲閣。列姬姜。拊絲竹。叩宮商。宴華池。酌玉觴。
  • 梁簡文帝江南曲曰:陽春路。時使佳人度。枝中水上春併歸。長楊掃地桃花飛。清風吹人光照衣。光照衣。景將夕。擲黃金。留上客。
  • 梁沈約江南行陽春曲曰:楊柳至地鷰差池。緘情忍思落容儀。絃傷曲怨心自知。心自知。人不見。動羅裙。拂珠殿。
  • 朝雲曲曰:陽臺氛氳多異色。巫山高高上無極。雲來雨去長不息。長不息。夢來游。經萬世。度千秋。
  • 梁簡文帝悲楚妃歎曰:閨閑漏永永。漏長宵寂寂。草螢飛夜戶。絲蟲繞秋壁。薄笑未為欣。微歎還成戚。金簪鬢下垂。玉筯衣前滴。
  • 宋孝武帝夜聽妓詩曰:寒夜起聲管。促席引靈寄。深心屬悲絃。遠情逐流吹。勞衿憑苦辰。誰謂懷忘易。
  • 梁簡文帝聽夜妓詩曰:合歡蠲忿葉。萱草忘憂條。何如明月夜。流風拂舞腰。朱脣隨吹盡。玉釧逐絃搖。留賓惜殘弄。負態動餘嬌。
  • 梁元帝春夜看妓詩曰:蛾眉漸成光。燕姬戲小堂。胡舞開春閤。鈴盤出步廊。起龍調節奏。卻鳳點笙篁。樹交臨舞席。荷生夾妓行。竹密無分影。花疏有異香。舉盃聊轉笑。歎茲樂未央。
  • 梁何遜詠妓詩曰:管隨羅薦合。絲驚雪袖遲。逐唱迴纖手。聽曲動蛾眉。凝情顧眄墮。微睇託含辭。日暮留佳客。相看愛此時。
  • 周庾信看妓詩曰:綠珠歌扇薄。飛鷰舞袖長。琴曲隨流水。簫聲逐鳳皇。細茞纏鍾板。圓花釘鼓床。懸知曲不誤。無事顧周郎。
  • 陳劉刪侯司空第山園詠妓詩曰:石家金谷妓。粧罷出蘭閨。看花爭欲笑。聞瑟似能啼。山邊歌落日。池上舞前溪。持人當桃李。無處不成蹊。
  • 陳陰鏗侯司空第山園詠妓詩曰:佳人遍綺席。妙曲動鶤絃。樓似陽臺上。池如洛水邊。鶯啼歌扇後。花落舞衫前。翠柳將斜日。俱照晚粧鮮。
  • 陳蕭琳隔壁聽妓詩曰:徒聞絃管切。不見舞腰迴。唯有歌梁共。塵飛一半來。
  • 隋盧思道夜聞鄰妓詩曰:娼樓對三道。吹臺臨九重。笙隨山上鶴。笛奏水中龍。誰能暫眉各。(○句有訛。)解珮一相從。
  • 晉阮籍樂論曰:昔者聖人之作樂也。將以順天地之性。體萬物之生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陰陽八風之聲。故律呂協則陰陽和。音聲適而萬物類。奏之圓丘。而天神下降。肆之方岳。而地祇上應。天地合其德。則萬物合其生。刑賞不用而民自安。車服旌旗。宮室飲食。禮之具也。鍾磬鞞鼓琴瑟。樂之器也。禮踰其制則尊卑乖。樂失其序則親疏亂。禮定其眾。樂平其心。禮治其外。樂化其內。故清廟之歌。詠成功之績。賓饗之詩。稱禮讓之則。百姓化其善。異俗服其德也。

  • 爾雅曰:婆娑。舞也。(舞者之容也。)
  • 尚書曰:苗民逆命。帝乃誕敷文德。舞干羽于兩階。七旬有苗格。
  • 樂緯曰:武王承命興師。渡盟津。前歌後舞。
  • 周官曰:樂師掌教國子六舞。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旄舞。有干舞。
  • 禮記曰:治民勞者。舞行綴遠。治民逸者。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德。(民德薄。故舞勞人少。)
  • 又曰:以禘禮祀周公於太廟。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
  • 毛詩曰:舍其坐遷。屢舞僊僊。側弁之俄。屢舞傞傞。
  • 左傳曰:考仲子之宮。將萬焉。公問羽數於眾仲。對曰: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也。
  • 楚辭曰:二八齊容起鄭舞。衽若交竽撫案下。
  • 又曰:翾飛兮翠曾。(曾。舞也。言舞工巧似翠鳥之舉。)展詩兮會舞。
  • 韓子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 淮南子曰:今鼓舞者。身若秋葯被風。(葯。白芷也。被風言其弱也。)
  • 漢書曰:孝武李夫人。本以倡進。兄延年。知音善歌舞。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國與(○原壞作■。據馮校本改。)傾城。佳人難再得。平陽公主因言延年女弟。上召見。實妙麗善舞。由是幸。生昌邑哀王。
  • 又曰:高祖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武德者。象天下樂己行武以除亂也。文始者。本舜韶舞也。高祖更名曰文始。示不相襲。
  • 范曄後漢書曰:蔡邕坐上章事徙。及歸。將就還路。五原太守王智餞之。酒酣。智起舞。屬邕。邕不為報。智者中常侍王甫之弟。智銜之。密告邕。怨於囚放。謗訕朝廷。邕慮卒不免禍。乃亡命江海。遠跡吳會。
  • 呂氏春秋曰: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民氣壅閼。故為作舞。以宣導之。
  • 家語曰:子路戎服見孔子。拔劍而舞曰:古之君子。固以劍自衛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為質。仁以為衛。
  • 蔡邕月令章句曰:樂容曰舞。有俯仰張翕。行綴長短之制。
  • 三巴記曰:閬中有渝水。賨民銳氣喜舞。高祖樂其猛銳。數觀其舞。使樂人習之。故名巴渝舞。
  • 魏名臣奏。王朗表曰:凡音樂以舞為主。自黃帝雲門。至周大武。皆大廟舞樂名也。樂所以樂君之德。舞所以象君之功。
  • 吳書曰:陶謙為舒令。郡守張磐。恥為之下。磐舞。屬謙。謙不為起。強之乃舞。舞不轉。磐曰:不當轉耶。曰:轉則勝人。
  • 又曰:陸遜破曹休。上與群僚大會。酒酣。命遜舞。解所著白鼯子裘賜之。
  • 宋南平王白紵舞曲曰:僊僊徐動何盈盈。玉腕俱凝若雲行。佳人舉袖曜青蛾。摻摻擢手映鮮羅。狀似明月汎雲河。體如輕風動流波。
  • 梁簡文帝詠舞詩曰:嬌情因曲動。弱步逐風吹。懸釵隨舞落。飛袖低鬟垂。
  • 又詠舞詩曰:戚里多妖麗。重娉蔑燕餘。逐節工新舞。嬌態似凌虛。納(內音。)花承襵概。垂翠逐璫舒。扇開衫影亂。巾度履行疏。徒勞交甫憶。自有專城居。
  • 又詠舞詩曰:可憐稱二八。逐節似飛鴻。懸勝河陽伎。闇與淮南同。入行看履進。轉面望鬟空。腕動苕華玉。衫隨如意風。上客何須起。啼烏未肯終。
  • 梁劉遵應令詠舞詩曰:倡女多豔色。入選盡華年。舉腕嫌衫重。迴腰覺態妍。情繞陽春吹。影逐相思絃。履度開裙襵。鬢轉匝花鈿。所愁餘曲罷。為欲在君前。
  • 梁王訓應令詠舞詩曰:新粧本絕世。妙舞亦如仙。傾腰逐韻管。斂色聽張絃。袖輕風易入。釵重步難前。笑態千金動。衣香十里傳。將持比飛鷰。定當誰可憐。
  • 梁楊曒詠舞詩曰:紅顏自燕趙。妙妓邁陽阿。就行齊逐唱。赴節闇相和。折腰送餘曲。斂袖待新歌。嚬容生翠羽。曼睇出橫波。雖稱趙飛鷰。比此詎成多。
  • 梁庾肩吾詠舞詩曰:飛鳥袖始拂。啼烏曲未終。聊因斷續唱。試託往還風。
  • 梁劉孝儀和舞詩曰:迴履裾香散。飄衫釧響傳。低釵依促管。曼睇入繁絃。
  • 又和詩曰:轉袖隨歌發。頓履赴絃餘。度行過接手。迴身乍斂裾。
  • 又舞就行詩曰:依歌移弱步。傍燭豔新粧。徐來翻應節。亂去反成行。
  • 周庾信詠舞詩曰:洞房花燭明。燕餘雙舞輕。頓履疏隨節。低鬟逐上聲。步轉行初進。衫飄曲未成。鸞迴鏡欲滿。鶴顧市應傾。已曾天上學。詎是世中生。
  • 陳徐陵詠舞詩曰:十五屬平陽。因來入建章。主家能教舞。城中巧旦(○原作且。據馮校本改。)粧。低鬟向綺席。舉袖拂花黃。燭送空迴影。衫傳篋裏香。當由好留客。故作舞衣長。
  • 後漢傅毅舞賦曰:楚襄王既遊雲夢。將置酒宴飲。謂宋玉曰:寡人欲觴群臣。何以娛之。玉曰:臣聞激楚結風陽阿之舞。材人之窮觀。天下之至妙。噫可進乎。王曰:試為寡人賦之。玉曰:唯唯。鄭女出進。二八徐侍。姣服極麗。姁媮致態。貌嫽妙以妖冶。紅顏燁其楊華。眉㜕娟以增繞。目流睇而橫波。珠翠的皪而照曜。華褂飛髾而雜纖羅。顧形影。自整裝。順微風。揮若芳。動朱脣。紆清陽。亢音高歌。為樂之方。其始興也。若俯若仰。若來若往。雍容惆悵。不可為象。羅衣從風。長袖交橫。駱驛飛散。颯遝合并。綽約閑靡。機迅體輕。於是合場遞進。安步而俟。埒材角妙。夸容乃理。軼態橫出。瑰姿譎起。迴身還入。迫於急節。紆形赴遠。漼以摧折。纖縠俄飛。繽焱若絕。體如遊龍。袖如素蜺。遷延微笑。退復次列。觀者稱麗。莫不怡悅。
  • 後漢張衡舞賦曰:昔客有觀舞於淮南者。美而賦之曰:音樂陳兮旨酒施。擊靈鼓兮吹參差。叛淫衍兮漫陸離。於是飲者皆醉。日亦既昃。美人興而將舞。乃脩容而改襲。服羅縠之雜錯。申綢繆以自飾。拊者啾其齊列。盤鼓煥以駢羅。抗脩袖以翳面兮。展清聲而長歌。歌曰:驚雄逝兮孤雌翔。臨歸風兮思故鄉。搦纖腰而互折。嬛傾倚兮低昂。增芙蓉之紅花兮。光的皪以發揚。騰ꦖ目以顧眄。盼爛爛以流光。連翩駱驛。乍續乍絕。裾似飛鷰。袖如迴雪。於是粉黛施兮玉質粲。珠簪挺兮緇髮亂。然後整笄攬髮。被纖垂縈。同服駢奏。合體齊聲。進退無差。若影追形。
  • 梁簡文帝舞賦曰:酌蒲桃。坐柘觀。命妙舞。徵清彈。丱髮初笄。參差俱集。信身輕而釵重。亦腰羸而帶急。響玉砌而遲前。度金扉而斜入。似斷霞之照彩。若飛鸞之相及。既相看而綿視。亦含姿而俱立。於是徐鳴嬌節。薄動輕金。奏巴渝之麗曲。唱碣石之清音。扇纔移而動步。鞞輕宣而逐吟。爾乃優遊容豫。顧眄徘徊。強紆顏而失笑。乍雜怨而成猜。或低昂而失侶。乃歸飛而相附。或前異而始同。乍初離而後赴。不遲不疾。若輕若重。盻鼓微吟。迴巾自擁。髮亂難持。簪低易捧。牽恃其思。懷嬌知寵。

  • 說文曰:詠。歌。曰(○曰上疑脫又字。)獨歌謂之謠。謳。齊歌也。
  • 蔡邕月令章句曰:樂聲曰歌。
  • 山海經曰:帝俊八子。是始為歌。(帝俊。帝舜也。)
  • 又曰:夏后氏開。上三嬪于天。得九辯與九(○太平御覽五百七十二。九下有歌字。)以下。
  • 毛詩序曰: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
  • 穆天子傳曰:天子東遊于黃澤。宿于曲洛。(洛水之曲也。)使宮樂謠(宮樂。典樂者。)曰:黃之阤。其馬歕沙。(音普問反。)黃之澤。其馬歕玉。
  • 列子曰:薛談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伎。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交衢拊節悲歌。聲震林木。響遏行雲。薛談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秦青顧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餘響繞梁。三日不絕。
  • 孟子曰:昔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綿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歌。
  • 襄陽耆舊傳曰:宋玉識音而善文。襄王好樂而愛賦。既美其才。而憎其似屈原也。乃謂之曰:子盍從楚之俗。使楚人貴子之德乎。對曰:昔楚有善歌者。王其聞與。始而曰下里巴人。國中唱而和之者數萬人。中而曰陽阿採菱。國中唱而和之者數百人。既而曰陽菱(○初學記十五作阿。)白露。朝日魚麗。含商吐角。絕節赴曲。國中唱而和之者。不過數人。蓋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 呂氏春秋曰: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捉足以歌八闋。
  • 又曰:帝嚳氏命咸黑作為唐歌。堯命質效山谷之音以作歌。湯命伊尹作為大濩。歌晨露。
  • 淮南子曰:易道良馬。使人欲馳。飲酒而樂。使人欲歌。
  • 又曰:瓠梁之歌。可隨也。其所歌者不可為。(瓠梁。古善歌之人也。)
  • 劉向別錄曰:有麗人歌賦。漢興以來。善雅歌者。魯人虞公。發聲清哀。蓋動梁塵。
  • 漢書曰:孝武南巡狩。至于盛唐。自潯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舳艫千里。薄摐陽而出。作盛唐摐陽之歌。
  • 又曰: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設燈燭幃幄。而令帝居他帳。遙見望好女。如夫人之貌。而不得就視。愈益悲感。為作詩。令樂府諸音家絃歌之。曰: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娜娜何冉冉其來遲。
  • 又曰:張釋之為中郎將。從行至灞陵。是時慎夫人從。上指視慎夫人新豐道曰:此是邯鄲道也。使慎夫人鼓瑟。上倚瑟而歌。
  •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命侍女安法嬰。歌玄雲曲。上元夫人自彈雲林之瑟。乃歌步玄之曲曰:淥景清飆起。雲蓋映朱葩。蘭房闢琳闕。碧室啟瓊沙。
  • 鄭緝之東陽記曰:歌山在吳寧縣。故老相傳云。昔有人乘船從下過。見一女子谷汲。乃登此山。負水行歌。姿態甚妍。而莫知所由。故名歌山。
  • 虞舜作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 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
  • 又歌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阜吾民之財兮。
  • 又卿雲歌曰:卿雲爛兮。禮縵縵兮。日月光華。旦或旦兮。八伯咸進。稽首曰:明明上天。爛然星辰。日月(○太平御覽五百七十一月下有光字。)華。弘兮(○御覽作予。)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時從經。萬姓允誠。於予論樂。配天之靈。
  • 周穆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閒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天子答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
  • 齊甯戚扣牛角歌曰:滄浪之水白石粲。中有鯉魚長尺半。轂布單衣裁至骭。清朝飯牛至夜半。黃犢上阪且休息。吾將捨汝相齊國。
  • 又燕荊軻蕭蕭歌曰: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丹祖送於易水之上。高漸離擊筑。荊軻歌。宋意和之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
  • 漢高祖大風歌曰:高祖還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相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擊筑自歌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漢武臨河決。悼功之不成。乃歌曰: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洋洋。慮殫為河。殫為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漢書溝洫志作時。)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鉅鹿(○漢書作野。)溢。魚弗鬱兮迫冬日。
  • 漢司馬相如琴歌曰:相如遊臨邛。富人卓王孫家。有女文君。新寡。竊於壁見之。相如因以琴歌挑之曰:鳳兮鳳兮歸故鄉。遊遨四海求其皇。有豔淑女在此房。何緣交接為鴛鴦。鳳兮鳳兮從我栖。得託字尾永為妃。交情通體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
  • 漢烏孫公主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牆。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思土心內傷。願為黃鶴兮還故鄉。
  • 後漢章帝時童謠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廣袖。四方用疋帛。
  • 後漢桓帝時童謠曰:城上烏。尾畢逋。公為吏。兒為徒。一徒死。百乘車。車班蘭。至河閒。姹女能數錢。銀為室。金為堂。戶上膴膴舂黃梁。下有鼓。我欲擊之丞相怒。
  • 晉劉琨扶風歌曰:繫馬長松下。廢鞍高岳頭。烈烈悲風起。泠泠澗水流。鹿遊我前。猴戲我側。資糧既以乏。薇蕨安足食。惟昔李愆期。寄在匈奴庭。忠信反獲罪。漢武不見明。
  • 晉陸機百年歌曰:一十時。顏如蕣華曄有暉。體如飄風行如飛。終朝出遊薄暮歸。六情逸豫心無違。清酒將炙奈樂何。清酒將炙奈樂何。
  • 二十時。膚彩津澤人理成。美目淑貌灼有榮。光車駿馬遊都城。高談雅步何盈盈。清酒將炙奈樂何。清酒將炙奈樂何。
  • 三十時。行成名立有令聞。力可扛鼎志干雲。食如漏卮氣如熏。辭家觀國綜典文。清酒將炙奈樂何。清酒將炙奈樂何。
  • 四十時。體力克壯志方剛。跨州越郡還帝鄉。出入承明擁大璫。清酒將炙奈樂何。清酒將炙奈樂何。
  • 五十時。荷旄杖節鎮邦家。鼓鍾嘈囋趙女歌。羅衣綷粲金翠華。言笑雅舞相經過。清酒將炙奈樂何。清酒將炙奈樂何。
  • 六十時。年亦耆艾業亦隆。驂駕四牡入紫宮。軒冕納那翠雲中。子孫昌盛家道豐。清酒將炙奈樂何。清酒將炙奈樂何。
  • 七十時。精爽頗損膂力愆。清水明鏡不欲觀。臨樂對酒轉無歡。攬形脩髮獨長歎。
  • 八十時。明已損。聰去耳。前言往行不復紀。辭官致祿歸桑梓。安車駟馬入舊里。樂事告終憂事始。
  • 九十時。日告耽瘁月告衰。形體雖是志意非。言多謬誤心多悲。子孫朝拜或問誰。指景玩日慮安危。感念平生淚交揮。
  • 百歲時。盈數已登肌肉單。四支百節還相患。目若濁鏡口垂涎。呼吸嚬蹙反側難。茵褥滋味不復安。
  • 晉傅玄燕人美兮歌曰:燕人美兮趙女佳。其室則邇兮限增崖。雲為車兮風為馬。玉在泥兮蘭在野。雲無期兮風有止。思多端兮誰能理。
  • 晉王獻之情人桃葉歌曰: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纏綿。
  • 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楫迎汝。
  • 桃葉答王團扇歌曰:七寶畫團扇。粲爛明月光。與郎卻暄暑。相憶莫相忘。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團扇。動搖郎玉手。因風託方便。團扇復向誰。侍許自障面。顦顇無復理。羞與郎相見。
  • 齊陸□(○明本作垂。按玉台新詠九作厥。當作厥。)李夫人及貴人歌曰:別車桂席塵。豹尾香煙滅。彤殿向蘼蕪。青蒲復萎絕。坐萎絕。對蘼蕪。臨玉階。泣長塗。寡鶴羈雌飛且止。彫梁翠壁網蜘蛛。洞房明月夜。對此淚如珠。
  • 晉孫綽情人詩曰:碧玉破瓜時。相為情顛倒。感郎不羞難。迴身就郎抱。
  • 宋鮑昭白紵辭歌曰:朱脣動。素袖舉。洛陽少童邯鄲女。古稱淥水今白紵。催絃急管為君舞。窮秋九月荷葉黃。北風驅鷹天雨霜。夜長酒多樂未央。春風澹蕩使思多。天色淨淥氣妍和。含桃紅萼蘭紫芽。朝日灼爍發園花。卷幌結帷羅玉筵。齊謳秦吹盧女絃。千金雇笑買芳年。桂宮柏寢擬天居。朱爵文窗韜碧疏。彫屏匼匝組帳舒。秦箏趙瑟挾笙竽。垂璫散緌盈玉除。停觴不語欲誰須。
  • 又中興歌曰:中興太平運。化清四海樂。星星照玉臺。紫煙遊鳳閣。碧樓含夜月。紫殿爭朝光。綵墀散蘭麝。風起自生芳。三五容色滿。四五妙容歇。已輸春日觀。分隨秋光沒。
  • 宋謝莊明堂歌辭曰:履艮宅中宇。司繩總四方。裁化偏寒燭。布政周炎涼。景麗條可結。霜明冰可折。凱風扇朱辰。白雲流素節。右歌明堂黃帝辭。(五言。依土數。)
  • 參映夕。駟昭晨。雲乘震。司青春。萌動達。萬品新。
  • 潤無際。澤無垠。右歌青帝辭。(三言。依木數。)
  • 龍精初見大火中。朱光北至圭景同。庶物盛長咸殷阜。恩覃四溟被九有。右歌赤帝辭。(七言。依火數。)
  • 百川如鏡天地爽且明。雲沖氣舉盛德在素精。右歌白帝辭。(九言。依金數。)
  • 歲既暮。日既馳。靈乘坎德司規。玄雲合晦鳥歸。白雪繁亙天涯。右歌黑帝辭。(六言。依水數。)
  • 齊謝朓郊廟歌辭。歌青帝。(木生數三。)營翼日。鳥殷霄。凝冰泮。玄蟄昭。景湯湯。風習習。夷女歌。東皇集。
  • 歌赤帝。(火成數七。)惟此夏德德恢恢。兩龍在御炎精來。族雲蓊鬱溫風煽。興雨祁祁委苗遍。
  • 歌黃帝。(土數五。)稟火自明敏。資金挺剛克。涼燠資成化。群方載厚德。
  • 歌白帝。(金數九。)帝悅于兌執矩固司藏。百川牧(○樂府詩集三作收。)潦精景應徂商。嘉樹離披榆關命賓鳥。夜光如霜秋風方嫋嫋。
  • 歌黑帝。(水數六。)霜鍾鳴冥陵起。星迴天月窮紀。聽嚴風來不息。望玄雲黝無色。
  • 齊王融明王歌辭曰:明王日月照。至樂天地和。幸息雲門吹。復歇咸池歌。桂序金匏轉。瑤軒絲石羅。露凝嘉草秀。煙度醴泉波。
  • 又曰:聖君應昌歷。景祚啟休期。海蕩萬川集。山崖百草滋。大哉君為后。何羨唐虞時。
  • 又曰:湛露改寒司。交鸚變陽旭。瓊袖藻晨紅。瑤塘。汙初淥。日霽沙漵明。風泉暗華燭。遵渚汎蘭觴。乘漪舞清曲。
  • 又曰:炎光銷玉殿。涼風吹鳳樓。金華粧翠羽。鷁首畫龍舟。荊姬採菱曲。越女江南謳。良時時一遇。佳人難再求。
  • 梁武帝春歌曰:階上香入懷。庭中花照眼。春心一如此。情來不自限。
  • 夏歌曰:江南蓮花水。紅光復碧色。同絲有同藕。異心無異意。
  • 秋歌曰:繡帶合歡給。錦衣連理文。懷情入夜月。含笑出朝雲。
  • 團扇歌曰:手中白團扇。淨如秋圓月。清風任動生。嬌香乘意發。
  • 襄陽白銅隄歌曰:龍馬紫金鞍。翠毦白玉羈。照曜雙闕下。知是襄陽兒。
  • 梁沈約郊廟歌黃帝辭曰:鬱彼中壇。含靈闡化。迴環氣象。輪無輟駕。
  • 歌青帝辭曰:帝位在震。龍德司春。開元布澤。含和上人。
  • 歌赤帝辭曰:炎光在离。火為盛德。執禮昭訓。持衡授則。
  • 歌白帝辭曰:神在秋方。帝居西顥。允茲金德。裁成萬寶。
  • 歌黑帝辭曰:德盛浮水。玄冥紀節。陰降陽騰。氣凝象●。
  • 元會歌辭。皇帝出入奏皇雅。歌詩三曲。五言。(二郊太廟明堂同用。)帝德實廣運。車書靡不賓。執瑁朝群后。垂旒御百神。
  • 華蓋拂紫微。鉤陳繞太一。容裔被緹組。參差羅罘罼。
  • 清蹕朝萬寓。端冕臨正陽。春句(○隋書音樂志作青絇。)黃金繶。袞衣文繡裳。
  • 皇太子出入奏胤雅。歌詩一曲。四言。自昔殷代。哲王世有。降及周成。惟器是守。上天乃眷。大梁既受。灼灼重明。仰承元首。上壽酒奏分(○隋書音樂志作介。)雅。詩一曲。五言。百福四象初。萬壽三元始。拜獻惟袞職。同心協卿士。北極永無窮。南山安足擬。
  • 又襄陽白銅鞮歌曰:分手桃林崖。望別峴山頭。若欲寄音信。漢水向東流。
  • 又春白紵歌曰:蘭葉參差桃半紅。飛芳舞縠戲春風。如嬌如怨狀不同。含笑流盻滿堂中。翡翠群飛飛不息。願在雲閒長比翼。佩服堇(○樂府詩集五十六作瑤。)草駐容色。舜日堯年歡無極。
  • 夏白紵歌曰:朱火灼爍照佳人。含情送意遙相親。嫣然一轉亂心神。非子之故欲誰因。
  • 秋白紵歌曰:白露欲凝草已黃。金琯玉柱響洞房。雙心一影俱回翔。吐情寄君君莫忘。
  • 冬白紵歌曰:寒閨晝密羅幌垂。嬌容麗色心相知。雙去雙還誓不移。長袖拂面為君施。
  • 梁劉孝威行幸甘泉歌曰:漢家迎夏畢。避暑甘泉宮。棧車鳴里鼓。駟馬駕相風。校尉烏丸騎。待詔婁煩弓。後旌猶五柞。前笳度九嵏。才人豹尾內。御酒屬車中。輦迴百子閣。扇動七輪風。鳴鍾休衛士。披圖占後宮。材官但校獵。涼風戲射熊。
  • 古東飛伯勞等歌曰:東飛伯勞西飛鷰。黃姑織女時相見。誰家女兒對門居。開華發色照里閭。南窗北牖挂明光。羅帷綺帳脂粉香。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三春已暮花隨風。空留可憐與誰同。
  • 古。(○古下疑有脫文。)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採桑東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鬱金蘇合香。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珊瑚挂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提履箱。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嫁與東家王。
  • 袁山松歌賦曰:朱脣不啟。皓齒不離。清氣獨轉。妍弄潛移。或似停而不留。或如疾而不馳。
  • 魏繁欽與太子牋曰:都尉薛訪車子。年始十四。能囀喉引聲。與葭同音。乃知天壤之所生。誠有自然之妙物。潛氣內轉。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細不幽散。聲悲奮笳。曲美常均。及與黃門鼓吹溫胡。迭唱迭和。喉所發音。無不響應。遺聲抑揚。不可勝窮。暨其清激悲吟。雜以怨慕。詠北狄之遐征。奏胡馬之長思。是時涼風拂衽。背山臨谿。莫不泫泣隕涕。悲懷慷慨。竊惟聖體。兼愛好奇。是以先白。
  • 魏文帝答曰:披書歡笑。不能自勝。奇才妙伎。何其善也。頃守土(○太平御覽五百七十三作守宮王。按當作守宮士。)孫世。有女曰瑣。年始九歲。夢與神通。寤而悲吟。哀聲激切。涉歷六載。于今十五。近者督將具以狀聞。是日博延眾賢。遂奏名倡。曲極數彈。歡情未逞。乃令從官。引內世女。須臾而至。厥狀甚美。素顏玄髮。皓齒丹脣。詳而問之。云善歌舞。於是提袂徐進。揚蛾微眺。芳聲清激。逸足橫集。然後循容飾粧。改曲變度。斯可謂聲協鍾石。氣應風律。今之妙舞。莫巧於絳樹。清歌莫善(○太平御覽三百八十一。初學記十九作激。)於宋臈。豈能亂(○全三國文七亂上有上字。)靈祇。下變庶物。漂悠風雲。橫厲無方。若斯也哉。固非車子喉囀長吟所能逮也。吾練色知聲。雅應此選。謹卜良日。納之閑房。
  • 梁沈約謝齊竟陵王宋永明樂歌曰:鳳綵鸞章。霞鮮錦縟。覿寶河宗。未必比麗。觀樂帝所。遠有慚德。雖日月在天。理絕稱詠。而徘徊光景。不能自息。

  • 周官。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冬日至。於地上圓丘奏之。孤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夏日至。於澤中方丘奏之。陰竹之管。龍門之琴瑟。於宗廟奏之。
  • 毛詩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禮記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
  • 又曰:絲聲哀。哀以廉。廉以立志。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
  • 左傳曰: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問其族。曰:伶人也。與之琴。操南音。公曰:君子也。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
  • 又曰:初衛侯有嬖妾。使師曹誨之琴。師曹鞭之。公怒。鞭師曹三百。
  • 列子曰: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
  • 又曰:孔子遊太山。見榮啟期。鹿裘帶索鼓琴瑟。孔子問曰:先生為樂何也。對曰: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既為人。一樂也。男貴女賤。今既為男。二樂也。今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吾行年九十有五矣。三樂也。貧者士之常。死者生之終。居常以待終。何憂哉。
  • 呂氏春秋曰:宓子賤治單父。彈琴。身不下堂而治。
  • 又曰:伯牙鼓琴。鍾子期善聽之。方鼓琴。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太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擗琴絕絃。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鼓琴以也。
  • 莊子曰:孔子遊乎緇帷之林。坐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漁父者。下舡而來。孔子推琴而起曰:其聖人歟。(事具居處部壇篇。)
  • 孫卿子曰:伯牙鼓琴。六馬仰秣。
  • 史記曰:萬石君奮。年十五。為小吏。侍高祖。高祖與語。愛其恭敬。問曰:若何有。對曰:獨有母。不幸失明。有姊。能鼓琴。高祖乃召其姊為美人。以奮為中涓。徙其家長安中戚里。
  • 又曰:騶忌以鼓琴見齊威王。威王舍之右室。
  • 又曰:司馬相如素與臨邛令王吉相善。臨邛富人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慇懃。文君夜亡奔相如。
  • 桓譚新論曰:神農氏繼而王天下。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焉。廣雅曰: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宮少商。
  • 風俗通曰:琴者樂之統。與八音並行。君臣以相御也。和樂作者。其曲曰暢。言其道暢美也。憂愁作者。其曲曰操。言心失其操也。
  • 說苑曰:雍門周以琴見孟嘗君。孟嘗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周曰:臣獨焉能令足下悲哉。所能令悲者。先貴而後賤。先富而後貧。不若身才高妙。適遭暴亂。不若處勢隱絕。不及四鄰。詘折擯厭。舞(○太平御覽五百七十九舞字無。)無所告愬。臣一為之徵操援琴。則涕零矣。今若足下。千乘之君。廣夏邃房。下羅帷。來清風。鬥象旗。(○說苑善說篇作棋。)舞鄭妾。麗色淫目。流聲娛耳。水遊則連方舟。戴羽旗。野遊則馳弋獵乎平原廣囿。入則撞鍾擊鼓乎深宮之中。雖有善鼓琴者。固未能使足下悲也。然臣所為足下悲者一也。千秋萬世之後。宗廟必不血食。高臺既已壞。曲池既已漸。墳墓既已下。嬰兒豎子樵採者。躑躅其足而歌其上曰:夫以孟嘗君尊貴。乃若是乎。於是孟嘗泫焉承臉。周引琴而鼓之。徐動宮徵。拂羽角。孟嘗涕泣增哀。下而就之曰:先生之鼓琴。令文若破國亡邑之人。
  • 韓詩外傳曰:孔子南遊適楚。至於阿谷之隧。有處女佩瑱而浣。孔子曰:彼婦人可與言矣。抽琴去其軫。以授子貢曰:善為之辭。子貢曰:於此有琴而無軫。借子以調其音。婦人對曰:吾野鄙之人。五音不知。安能調琴。
  • 江表傳曰:顧雍從蔡邕學琴。雍異之。曰:卿必成。故以名與卿。
  • 華嶠漢書曰:初蔡邕在陳留。鄰人有以酒食召雍(○按雍邕通。)者。比往而酒以酣。客有彈琴於屏。邕至門。潛聽之。曰:以樂召我。而有殺心。何也。遂反。將命者告主人。以蔡君至門而去。邕素為邦鄉所宗。主人遂自追問其故。邕且以告。莫不憮然。彈琴者曰:我向見螳蜋方向鳴蟬。蟬將去而未飛。螳蜋為之一前一卻。吾心聳然。唯恐螳蜋之失蟬也。此豈為殺心而形於聲者乎。邕笑曰:此足以當之矣。(事具鳥部蟬篇。)
  • 列仙傳曰:稷丘公。華山道士。漢武封禪。公乃冠章甫。擁琴來迎。
  • 劉向別錄曰:雅琴之意事。皆出龍德諸琴雜事中。趙氏者。渤海人趙定也。宣帝時。元康神爵閒。丞相奏能鼓琴者渤海趙定梁國龍德。皆召。入見溫室。使鼓琴待詔。定為人尚清靜。少言語。善鼓琴。時閒燕為散操。多為之涕泣者。
  • 東觀漢記曰:上嘗問宋弘通儒之士。弘薦桓譚。譚善鼓琴。喜鄭聲。上數聽悅之。聞。坐府上。遣吏召譚。責問之。譚叩頭良久乃遣。後上令譚鼓琴。譚為之失次。上問之。弘言其故。其後不復令譚給事中。
  • 孫登別傳曰:孫登。字公和。汲郡人。清靜無為。好讀易彈琴。頹然自得。觀其風神。若遊六合之外者。當魏末。居北山中。以石窟為宇。編草自覆。阮嗣宗見登。被髮端坐巖下。遙見鼓琴。嗣宗自下趍進。莫得與言。嗣宗乃長嘯。與琴音諧和。登因嘯和之。妙響動林壑。
  • 語林曰:嵇中散夜燈火下彈琴。有一人。面甚小。斯須轉大。遂長丈餘。黑單衣草(○太平御覽五百七十七。八百七十作革。)帶。嵇視之既熟。乃吹火滅。曰:恥與魑魅爭光。
  • 阮籍樂論曰:漢桓帝聞楚琴扆而悲。慷慨長息曰:善哉。為聲如此而足矣。昔季流子向風而鼓琴。聽之者淚下。
  • 蔡琰別傳曰:琰。字文姬。蔡邕之女。年六歲。夜鼓琴。弦斷。琰曰:第二弦。邕故斷一弦。而問之。琰曰:第四弦。邕曰:偶得之矣。琰曰:吳札觀化。知興亡之國。師曠吹律。識南風之不競。由此觀之。何足不知。
  • 馬明生別傳曰:明生隨神女入石室。金床玉几。彈琴有一弦。五音並奏。
  • 搜神記曰:吳人有燒桐以爨者。蔡邕聞其爆聲曰:此良桐也。因請之。削以為琴。而燒不盡。因名燋尾琴。有殊聲焉。
  • 晉中興書曰:戴逵。字安道。少有文藝。善鼓琴。太宰武陵王晞。聞其能琴。使人召焉。逵對使者前。打破琴曰:戴安道不能為王侯伶人。
  • 世說曰:會稽有防風鬼。屢見城邑。常跂雷門上。腳乘至地。晉橫陽令賀韜善鼓琴。防風聞琴聲。在賀中庭舞。
  • 沈約宋書曰:蕭思話領左衛將軍。嘗從太祖登鍾山北嶺。中道有盤石清泉。上使於石上彈琴。因賜以銀鍾酒。謂曰:相賞有松石間之高意也。
  • 梁丘遲題琴朴奉柳吳興詩曰:邊山此嘉樹。搖影出雲垂。清心有素體。直幹無曲枝。凡耳非所別。君子特見知。不辭去根本。造膝仰光儀。
  • 陳沈炯為我彈鳴琴詩曰:為我彈鳴琴。琴鳴傷我衿。半死無人覺。入灶始知音。空為貞女引。誰達楚妃心。雍門何假說。落淚自淫淫。
  • 陳賀澈為我彈鳴琴詩曰:薄暮高堂上。調琴召美人。伯喈聲未盡。相如曲復新。點徽還轉弄。亂爪更留賓。聊持一弦響。雜起豔歌塵。
  • 隋江總賦詠待琴詩曰:可憐嶧陽木。雕為綠綺琴。田文承睫淚。卓女弄弦心。戲鶴來應舞。遊魚聽不沉。楚妃幸勿歎。此異丘中音。
  • 後漢傅毅琴賦曰:歷嵩岑而將降。睹鴻梧於幽阻。高百仞而不枉。對脩條以持處。蹈通涯而將圖。遊茲梧之所宜。蓋雅琴之麗樸。乃升伐其孫枝。命離婁使布繩。施公輸之剞劂。遂彫琢而成器。揆神農之初制。盡聲變之奧妙。抒心志之鬱滯。
  • 後漢馬融琴賦曰:惟梧桐之所生。在衡山之峻陂。於是遨閒公子。中道失志。孤煢特行。懷閔抱思。昔師曠三奏。而神物下降。玄鶴二八。軒舞于庭。何琴德之深哉。
  • 後漢蔡邕琴賦曰:爾乃言求茂木。周流四垂。觀彼椅桐。層山之陂。丹華煒燁。綠葉參差。甘露潤其末。涼風扇其枝。鸞鳳翔其巔。玄鶴巢其岐。考之詩人。琴瑟是宜。爾乃清聲發兮五音舉。發宮商兮動角羽。曲引興兮繁弦撫。然後哀聲既發。祕弄乃開。左手抑揚。右手徘徊。指掌反覆。抑案藏摧。於是繁弦既抑。雅韻乃揚。仲尼思歸。鹿鳴三章。梁甫悲吟。周公越裳。青雀西飛。別鶴東翔。飲馬長城。楚曲明光。楚姬遺歎。雞鳴高桑。走獸率舞。飛鳥下翔。感激茲歌。一低一昂。
  • 晉嵇康琴賦曰:椅桐之所生。託峻岳之崇岡。含天地之醇和。吸日月之休光。鬱紛紜以獨茂。飛英蕤於旻蒼。其山川形勢。則盤紆隱嶙。磪嵬岑嵒。丹崖嶮巇。青壁萬尋。若乃春蘭被其東。沙棠植其西。涓子宅其陽。玉醴涌其前。玄雲蔭其上。翔鸞集其巔。乃斲孫枝。准量所任。至人攄思。制為雅琴。錯以犀象。藉以翠綠。弦以園客之絲。徽以鍾山之玉。爰有龍鳳之象。古人之形。伯牙揮手。鍾期聽聲。華容灼爍。發采揚明。伶倫比律。田連操張。進御君子。新聲嘹亮。及其初調。則角羽俱起。宮徵相證。參發並趣。上下累應。若乃高軒飛觀。廣廈閑房。冬夜肅清。朗月垂光。新衣翠粲。纓徽流芳。於是器洽弦調。心閑手敏。觸摠如志。唯意所擬。初涉淥水。中奏清徵。拊弦安歌。新聲代起。曲引向闌。眾音將歇。改韻易調。奇弄乃發。或徘徊顧慕。擁鬱抑按。盤桓毓養。從容祕玩。牢落凌厲。布濩半散。英聲發越。采采粲粲。穆溫柔以怡懌。婉順敘而委蛇。或乘險投會。邀隙趍危。嚶若離鶤鳴清池。翼若遊鴻翔增崖。或樓㮰櫟捋。漂繚潎洌。遠而聽之。若鸞鳳和鳴戲雲中。迫而察之。若眾葩敷榮曜春風。若次其曲引所宜。則廣陵止息。東武太山。飛龍鹿鳴。鶤雞遊弦。更唱迭奏。聲若自然。下逮謠俗。蔡氏五曲。王昭楚妃。千里別鶴。論其體勢。詳其風聲。器和故響逸。張急故聲清。間遼故音埤。弦長故徽鳴。性絜靜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誠可以感盪心志。而發泄幽情矣。
  • 晉成公綏琴賦曰:伯牙彈而駟馬仰秣。子野揮而玄鶴鳴。清角發而陽氣亢。白雲奏而風雨零。
  • 晉殷仲堪琴贊曰:五聲不彰。孰表太音。至人善寄。暢之雅琴。聲由動發。趣以虛深。
  • 晉王珣琴贊曰:穆穆和琴。至至愔愔。如彼清風。泠焉經林。
  • 宋謝惠連琴贊曰:嶧陽孤桐。裁為鳴琴。體兼九絲。聲備五音。重華載揮。以養民心。孫登是玩。取樂山林。
  • 後漢李尤琴銘曰:琴之在音。盪滌邪心。雖有正性。其感亦深。存雅卻鄭。浮侈是禁。條暢和正。樂而不淫。

  • 釋名曰:箏。施弦高。箏箏然。
  • 史記曰:秦逐客李斯上書曰:夫擊甕(○太平御覽五百七十六。甕下有缶字。)叩瓶。彈琴(○御覽作箏。)搏髀。而歌呼嗚鳴快耳者。真秦之聲。
  • 風俗通曰:謹案禮樂記。箏五弦筑身也。今并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改也。
  • 英雄記曰:呂布詣袁紹。紹患布。欲殺之。遣三十六兵被鎧迎布。使著帳邊臥。布知之。使於帳中鼓箏。諸兵臥。布出帳去。兵不覺也。
  • 傅子曰:郝素善彈箏。雖伯牙妙手。吳姬奇聲。何以加之。
  • 又曰:箏者。上圓象天。下平象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擬十二月。乃仁智之器也。
  • 語林曰:桓野王善解音。晉孝武祖宴西堂。樂闋酒闌。將詔桓野王箏歌。野王辭以須笛。於是詔其常吹奴碩。賜姓曰張。加四品將軍。引使上殿。張碩意氣激揚。吹破三笛。末取暏腳(○按世說輕詆篇。蔡伯喈睹睞笛條。注引伏滔長笛賦序(亦見本卷笛篇)桓子野有故長笛。云蔡邕之所作云云。疑當作睹睞笛。)笛。然後乃理調成曲。
  • 俗說曰:謝仁祖為豫州主簿。在桓溫閤下。桓聞其善彈箏。便呼之。既至。取箏令彈。謝即理絃撫箏。因歌秋風。意氣殊遒。桓大以此知之。
  • 梁王臺卿詠箏曰:依歌時轉韻。按曲動花鈿。促調移輕柱。亂手度繁絃。唯有高秋月。秦聲獨可憐。
  • 梁孝元帝和彈箏人詩曰:瓊柱動金絲。奏聲發趙曲。流徵含陽春。美手過如玉。
  • 梁沈約詠箏詩曰:秦箏吐絕調。玉柱揚清曲。絃依高張斷。聲隨妙指續。徒聞音繞梁。寧知顏如玉。
  • 後漢侯瑾箏賦曰:於是急絃促柱。變調改曲。卑殺纖妙。微聲繁縟。散清商而流轉兮。若將絕而復續。紛曠蕩以繁奏。邈遺世而越俗。若乃察其風采。練其聲音。美武蕩乎。樂而不淫。雖懷思而不怨。似豳風之遺音。於是雅曲既闋。鄭衛仍脩。新聲順變。妙弄優遊。微風漂裔。冷氣輕浮。感悲音而增歎。愴嚬悴而懷愁。若乃上感天地。下動鬼神。享祀祖宗。酬酢嘉賓。移風易俗。混同人倫。莫有尚於箏者矣。魏阮瑀箏賦曰:惟夫箏之奇妙。極五音之幽微。苞群聲以作主。冠眾樂而為師。稟清和於律呂。籠絲木以成資。身長六尺。應律數也。故能清者感天。濁者合地。五聲並用。動靜簡易。大興小附。重發輕隨。折而復扶。循覆逆開。浮沉抑揚。升降綺靡。殊聲妙巧。不識其為。平調足均。不疾不徐。遲速合度。君子之衢也。慷慨磊落。卓礫盤紆。壯士之節也。曲高和寡。妙妓難工。伯牙能琴。於茲為朦。皦懌翕純。庶配其蹤。延年新聲。豈此能同。陳惠李文。曷能是逢。
  • 晉陶融妻陳氏箏賦曰:伊夫箏之為體。惟高亮而殊特。應六律之修和。與七始乎消息。括八音之精要。超眾器之表式。后夔創制。子野考成。列柱成陳。既和且平。牙氏攘袂而奮手。鍾期傾耳以靜聽。奏清角之要妙。詠騶虞以鹿鳴。獸連軒而率舞。鳳踉蹌而集庭。汎濫浮沉。逸響發揮。翕然若絕。皎如復迴。爾乃祕豔曲。卓礫殊異。周旋去留。千變萬態。
  • 晉賈彬箏賦曰:溫顏既授。和志向悅。賓主交歡。聲鐸品列。鍾子授箏。伯牙同節。唱葛天之高韻。讚幽蘭與白雪。其始奏也。蹇澄疏雅。若將暢而未越。其漸成也。抑按鏗鏘。猶沉鬱之舒徹。何以盡美。請徵其喻。剖狀同形。兩象著也。設弦十二。太蔟數也。列柱參差。招搖布也。分位允諧。六龍御也。
  • 晉顧愷之箏賦曰:其器也。則端方修直。天隆地平。華文素質。爛蔚波成。君子嘉其斌麗。知音偉其含清。罄虛中以揚德。正律度而儀形。良工加妙。輕縟璘彬。玄漆緘響。慶雲被身。
  • 梁簡文帝箏賦曰:聽鳴箏之弄響。聞茲弦之一彈。足使客遊戀國。壯士衝冠。若夫楚王怡蕩。楊生娛志。小國寡民。督郵無事。乃有燕餘麗妾。方桃譬李。本住南城。經居東里。度玲瓏之曲閤。出翡翠之香帷。腕凝紗薄。珮重行遲。爾乃促筵命友。銜觴置酒。耳熱眼花之娛。千金萬年之壽。白日蹉跎。時淹樂久。玩飛花之度窗。看春風之入柳。命麗人於玉席。陳寶器於紈羅。撫鳴箏而動曲。譬輕薄之經過。若夫鈞竿復發。蛺蝶初揮。動玉匣之餘怨。鳴陽烏之始飛。逐東趍於鄭女。和西舞於荊妃。使長廊之瓦虛墜。梁上之塵染衣。

  • 釋名曰:箜篌。師延所作。靡靡之樂。後出桑閒濮上之地。師涓為晉平公鼓焉。鄭衛分其地而有之。遂號鄭衛之音為淫樂。
  • 桓譚新論曰:鄙人謂狐為狸。以瑟為箜篌。此非徒不知狐與瑟。乃不知狸與箜篌也。
  • 司馬相如凡將篇曰:鍾磬竽笙筑坎侯。
  • 續漢書曰:靈帝好胡服。作胡箜篌。
  • 甄異傳曰:永和中。吳郡陳緒家。平旦。忽有叩門自通。云陳都尉寄住。緒有妾姓奚。能彈箜篌。神意歡悅。既令妾弦歌。歌聲焦細。歷三年乃別去。
  • 班彪上事曰:漢宣帝賜呼韓耶單于竽瑟箜篌。
  • 琴操曰:箜篌引者。朝鮮津卒霍子高所作也。子高晨刺舡而濯。有一狂夫。被髮提壺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墮河而死。乃號天噓唏。鼓箜篌而歌。曲終投河而死。子高援琴。作其歌聲。故曰箜篌引。
  • 搜神記曰:晉永嘉中。有神見兗州。自號樊道基。有嫗號成夫人。夫人好音樂。能彈箜篌。聞人歌絃。輒起舞。
  • 風俗通曰:箜篌一名坎侯。謹按。武帝祀太山太一后土。令樂人侯調。依琴作坎侯。言其坎坎應節也。侯以姓冠章也。
  • 梁簡文帝賦得箜篌詩曰:捩遲初挑吹。弄急時催舞。釧響逐弦鳴。衫迴半鄣柱。欲知心不平。君看黛眉聚。
  • 晉鈕滔母孫氏箜篌賦曰:考茲器之所起。實侯氏之所營。遠不假於琴瑟。顧無取乎竽笙。爾乃陟九峻之增巖。晞承溫之朝日。剖嶧陽之孤桐。代楚宮之椅漆。徵班輸之造器。命伶倫而調律。浮音穆以遐暢。沉響幽而若絕。樂操則寒條反榮。哀曼則晨華朝滅。邈漸離之清角。超子野之白雪。然思超梁甫。願登華岳。路嶮悲秦。道難怨蜀。遺逸悼行邁之離。秋風哀年時之速。陵危柱以頡頏。憑哀弦以躑躅。於是數轉難測。聲變無方。或冉弱以飄沉。或頓壯以抑揚。或散角以放羽。或攄徵以騁商。
  • 晉曹毗箜篌賦曰:嶧陽之桐。殖穎巖摽。清泉潤根。女蘿被條。爾乃楚班制器。窮妙極巧。龍身鳳形。連翩窈窕。纓以金采。絡以翠藻。其弦則烏號之絲。用應所任。體勁質朗。虛置自吟。於是召倡人。命妙姿。御新肴。酌金罍。發愁吟。引吳妃。湖上颯沓以平雅。前溪藏摧而懷歸。
  • 宋臨川王劉義慶箜篌賦曰:侯牽化而始造。魯幸奇而後珍。名啟端於雅引。器荷重於吳君。等齊歌以無譬。似秦箏而非群。

  • 釋名曰:琵琶本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卻曰琶。因以為名。
  • 風俗通曰:謹按。琵琶近世樂家所作。不知誰作也。長三尺五寸。法天地人與五行也。又四弦象四時也。
  • 三輔決錄曰:游楚表乞宿衛。拜駙馬都尉。楚不學問。性好游遨音樂及畜歌者。琵琶箏笛。每行來。將以自隨。
  • 傅子曰:朱生善彈琵琶。雖伯牙之妙。舞(○太平御覽五百八十三無舞字。)無以加之。
  • 語林曰:謝鎮西著紫羅襦。據胡床。在大市佛圖門樓上。彈琵琶。作大道曲。
  • 竹林七賢論曰:阮咸善彈琵琶。
  • 異苑曰:南平國岳。(○太平御覽五百八十三作兵。)在姑孰。有鬼附之。每占吉凶。輒先索琵琶。隨彈而言事有驗。或云是老鼠所作。名曰靈侯。
  • 幽明錄曰:晉司空桓豁。在荊州。有參軍剪五月五日鴝鵒舌。教令學語。遂無所不名。與人相閿顧。參軍善彈琵琶。鴝鵒每聽移時。
  • 世說曰:桓大司馬曰:謝仁祖。企腳在北牖下彈琵琶。故自有天際意。
  • 齊王融詠琵琶詩曰:抱月(○原作目。據馮校本改。)如可明。懷風殊復清。絲中傳意緒。花裏寄春情。掩抑有奇態。淒鏘多好聲。芳袖幸時拂。龍門空自生。
  • 晉孫諺(○初學記十六作該。此訛。)琵琶賦曰:惟嘉桐之奇生。于丹澤之北垠。下脩條而迥迴。上糾紛而干雲。開鍾黃以挺幹。表素質於倉春。然後託乎公班。妙意橫施。四分六合。廣袤應規。迴風臨樂。刻飾流離。弦則岱谷檿絲。篚貢天府。伯奇執軛。杞妻抽緒。大不過宮。細不過羽。清朗緊勁。絕而不茹。伶人鼓焉。景響豐硠。操暢駱驛。遊乎風揚。抑按捻(○北堂書鈔一百一十作擫。擫下有攝字。此脫。)拰搦摧藏。爾乃叩少宮。騁明光。發下柱。展上按。儀蔡氏之繁弦。放莊公之倍簧。於是酒酣日晚。改為秦聲。壯諒抗愾。土風所生。延年度曲。六彈俱成。絀耶在正。疏密有程。離而不散。滿而不盈。沉而不重。浮而不輕。綿駒遺嘔。岱宗梁父。淮南廣陵。郢都激楚。每至曲終歌闋。亂以眾契。王(○明本及初學記十六王字無。)上下奔鶩。鹿奮猛厲。波騰雨注。飄飛電逝。
  • 晉成公綏琵琶賦曰:八音之用。誦于典藝。簫韶九奏。物有容制。惟此琵琶。興自末世。爾乃託巧班爾。妙意橫施。因形造美。洪殺得宜。柄如翠虯之仰首。盤似靈龜之觜ꦗ。臨樂則齊州之丹木。柱則梁山之象犀。㮰以玳瑁。格以瑤枝。若夫盤圖合靈。太極形也。三材片合。兩儀生也。分柱列位。歲數成也。回窗華表。日月星也。

  • 釋名曰:所以懸鍾者。橫曰筍。筍。峻也。在上高峻也。縱(○原作蹤。據馮校本改。)曰簴。簴。舉也。在傍舉筍也。
  • 毛詩曰:設業設簴。崇牙樹羽。
  • 禮記曰:夏后氏之龍筍簴。殷之崇牙。周之壁翣。
  • 鬻子曰:大禹為銘於筍簴。銘言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教以義者擊鍾。教以事者振鐸。語以憂者擊磬。語以訟獄者揮鞀。
  • 說苑曰:秦博士對始皇。階下撞千石之鍾。萬石之簴。
  • 淮南子曰:闔閭伐楚。破九龍之鍾簴。
  • 東觀漢記曰:東海王彊。殿(○東觀漢記七殿下有設字。)鍾簴之懸。
  • 莊子曰:梓慶削木為鐻。見者驚猶鬼神。魯侯問其術。對曰: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齋七日。忘吾四支。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區別。見成鐻。然後加手。(鐻似夾鍾也。)
  • 離騷曰:簫鍾兮瑤簴。
  • 漢賈誼簴賦曰:牧太平以深志。象巨獸之屈奇。妙彫文以刻鏤。舒循尾之采垂。舉其鋸牙。以左右相指。負大鍾而欲飛。
  • 後漢李尤鍾簴銘曰:周因殷禮。損益可知。漢因於周。猶若重規。人因秦器。事有可施。鴻鍾怒簴。物得其宜。聲揚遠聞。文耀委迤。

  • 釋名曰:簫。肅也。其聲肅肅而清也。
  • 風俗通曰:按舜作。其形參差。象鳳翼。十管。長三尺。
  • 爾雅曰: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筊。
  • 三禮圖曰:雅簫長尺四寸。二十四彄。頌簫尺二寸。十六彄。
  • 尚書曰:簫韶九成。鳳皇來儀。
  • 又曰:既備乃奏。簫管備舉。喤喤厥聲。肅雍和鳴。
  • 禮記曰:仲夏之月。命樂師。均管簫。
  • 莊子曰:南郭子綦謂顏成子游曰: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郭象曰:籟。簫也。)
  • 呂氏春秋曰:客有以吹籟見越王者。上下宮商和。而越王不喜也。或為之野音。而王反悅之。亦有如此者。要在聽之而已。
  • 列仙傳曰:簫史者。秦穆公時人。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穆公女弄玉好之。公妻焉。一旦隨鳳飛去。故秦樓作鳳女祠。雍宮世有簫聲云。(事具神仙部。)
  • 漢書曰:元帝多材藝。吹洞簫。自度曲。被歌聲。
  • 又曰:元帝為太子。體不安。善忘不樂。詔使王褒等之太子宮。讀誦奇文。太子善褒洞簫頌。令後宮讀誦之。
  • 史記曰:周勃常為人吹簫。給喪事。
  • 蔡邕月令章句曰:簫長則濁。短則清。以臈密實其底。而增減之。則和管而成音。定無所復調。當與琴瑟相參。
  • 傅子曰:馬先生能使木人吹簫。比妙般輸墨翟。曰不劣古矣。
  • 段龜龍涼州記曰:呂纂咸寧三年。胡人發張駿冢。得玉簫。
  • 丹陽記曰:江寧縣南四十里。慈母山。積石臨江。生簫管竹。王褒洞簫賦所稱。即此也。其竹圓緻。異於眾處。自伶倫採竹嶰谷。其後唯此簳見珍。故歷代常給樂府。而俗呼曰鼓吹山。
  • 潯陽記曰:廬山西南有康王谷。又北嶺城。天欲雨。輒聞鼓角簫笳之聲。
  • 梁劉孝儀詠簫詩曰:危聲合鼓吹。絕弄混笙箎。管饒知氣促。敘動覺脣移。仙史安為貴。能令秦女隨。
  • 漢王褒洞簫賦曰:原夫簫榦之所生。出于江南之丘墟。洞條暢以罕節。摽敷紛以扶疏。徒觀其傍山仄。則嶇嶔㠊崎。戲阨綺靡。誠可悲乎其不安也。彌望儻莽。連延曠蕩。又足樂乎其敞閑也。託身軀於厚土。經萬世而不遷。翔鳳蕭蕭經其末。迴江流水溉其山。朝露清泠而隕其側。玉液浸潤而承其根。孤雌寡鵠。娛優乎其下。春禽群嬉。翱翔乎其巔。秋蜩不食。抱樸而長吟。玄猿悲嘯。搜索乎其間。於是般匠施巧。夔襄准法。帶以象牙。掍其會合。其妙聲則清靜厭●。(音翳。)順敘卑迖。(他戾。)若孝子之事父也。科條譬類。誠應義理。澎濞沆瀣。一何壯士。優柔溫潤。又似君子。或留而不行。或行而不留。愺恅爛漫。亡耦失儔。故知音者悲而樂之。不知音者怪而偉之。故其為悲聲。則莫不愴然累欷。撇涕抆淚。其奏懽娛。則莫不憚漫衎凱。阿那ꦘ痿者已。以是蟋蟀尺蠖。跂行喘息。魚瞰雞睨。垂喙宛轉。瞪瞢忘食。況乎感陰陽之和。而見風俗之倫哉。

  • 釋名曰: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以匏為之。故曰匏竽。亦是也。其中空以受簧也。
  • 世本曰:隋作笙也。爾雅曰: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
  • 說文曰:舜祠之下。得笙白玉管。笙十三簧。象鳳之身。
  • 尚書曰:笙鏞以閒。鳥獸蹌蹌。
  • 毛詩曰:笙磬同音。
  • 周官曰:笙師掌教吹笙。
  • 禮記曰:女媧之笙簧。
  • 穆天子傳曰:西王母吟曰:吹笙鼓簧。中心翔翔。
  • 尸子曰:商容觀舞。墨子吹笙。墨子非樂。而於樂有是也。
  •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命侍女董雙成。吹雲和之笙。
  • 列仙傳曰: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鳴。遊伊雒閒。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山。(事具神仙部。)
  • 魏志曰:文帝令杜夔。於賓客中吹笙鼓琴。夔有難色。遂黜免。
  • 梁陸罩詠笙詩曰:管清羅袖拂。響合絳脣吹。含情應節轉。逸態逐聲移。所美周王子。弄羽一參差。
  • 晉潘岳笙賦曰:河汾之寶。有曲沃之懸匏焉。鄒魯之珍。有汶陽之孤篠焉。若乃綿蔓紛敷之麗。浸潤靈液之滋。固眾作者之所詳。余可得而略之。徒觀其制器也。則審洪纖。面短長。ꦙ生簳。裁熟簧。設宮分羽。經徵列商。基黃鍾以舉韻。望儀鳳以擢形。寫皇翼以插羽。摹鸞音以厲聲。於是乃有始泰終約。前榮後瘁。激憤於今賤。永懷乎故貴。眾滿堂而飲酒。獨向隅而掩淚。援鳴笙而將吹。先嗢噦以理氣。或案衍夷靡。或竦踊剽急。或既往而不返。或已出而復入。徘徊布護。渙衍葺襲。舞既蹈而中輟。節將撫而弗及。輟張女之哀彈。流廣陵之名散。詠園桃之夭夭。歌棗下之纂纂。歌曰:棗下纂纂。朱實離離。宛其落矣。化為枯枝。人生不能行樂。何以虛謚為。爾乃引飛龍。鳴鶤雞。雙鴻翔。白鵠飛。子喬輕舉。明君懷歸。荊王喟其長吟。楚妃嘆而增悲。新聲變曲。奇韻橫逸。縈纏歌鼓。網羅鍾律。爛熠燿以放豔。鬱蓬勃以氣出。秋風詠於燕路。天光重乎朝日。大不踰宮。細不過羽。唱發章夏。導揚韶武。協和陳宋。混一齊楚。延不逼而遠無攜。聲成文而節有敘。
  • 晉王廙笙賦曰:其制器也。則取不周之竹。曾城之匏。生懸崖之絕嶺。邈隆峰以崇高。延脩頸以亢首。厭瑤口之陸離。舞靈蛟之素鱗。銜明珠於帶垂。弱舌紙薄。鉛錘內藏。合松臈以密際。糅彤丹以發光。
  • 晉夏侯淳(○初學記作湛。)笙賦曰:嗟萬物之殊觀。莫比美乎音聲。總眾異以合體。匪求一以取成。雖琴瑟之既麗。猶靡尚於清笙。爾乃採桐竹。翦朱密。摘長松之流肥。咸崑崙之所出。抑揚噓吸。或●或吹。厭枯(○初學記作拈。)挹按。同覆互移。初進飛龍。重繼鶤雞。振引合和。如潰如離。若夫纏綿約殺。足使放達者循察。通豫平曠。足使廉規者棄節。沖靈冷澹。足使貪榮者退世。開明爽亮。足使慢惰者進竭。豈眾樂之能倫。邈奇特而殊絕。

  • 風俗通曰:笛。武帝時丘仲所作也。笛。滌也。所以滌邪穢。納之雅正也。長尺四寸。七孔。後有羌笛。見馬融賦。
  • 傅子曰:列和善吹笛。吳姬之聲。無以加也。
  • 伏滔蔡邕長笛賦序曰:余同僚桓子野。有故長笛賦。(○世說輕詆篇注。北堂書鈔一百十一賦字無。)傳之耆艾。云蔡邕之所作也。初邕避難江南。宿於柯亭。柯亭之館。以竹為椽。仰而眄之曰:良竹也。取以為笛。奇聲獨絕。歷代傳之。
  • 廣雅曰:籥謂之笛。有七孔。
  • 魏略曰:游楚好音樂。畜笛者。每待(○前琵琶篇引三輔決錄作將。)以自隨。
  • 世說曰:王子猷聞桓子野善笛而不識。遇桓於岸上過。舡中客有識之者。云此是桓野王。使令人與相問。聞君善吹。試為我一奏。桓爾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迴。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去。客主竟不交言。
  • 俗說曰:宋禕是石崇妓綠珠弟子。有國色。善吹笛。後在晉明帝宮。帝疾患危篤。群臣進諫。請出宋禕。時朝賢悉見。帝曰:卿諸人誰欲得者。眾人無言。阮遙集時為吏部尚書。對曰:願以賜臣。即與之。
  • 又曰:謝仁祖妾阿妃。有國色。甚善吹笛。謝死。阿妃誓不嫁。郗曇時為北中郎。設權計。遂得阿妃為妾。阿妃終身不與曇言。
  • 段龜龍涼州記曰:呂纂時。胡人發張駿冢。得玉笛。
  • 續搜神記曰:合肥口有一大白舡。覆在水中。云是曹公白舡。嘗有漁人夜宿。以舡繫之。聞箏笛弦節之音。漁人夢人驅遣。云勿近官妓。此人驚。即移去。相傳云。曹公載妓舡覆於此。猶存焉。
  • 幽明錄曰:永嘉中。太山民巢氏。先為相縣令。居在晉陵。家婢採薪。忽有一人追隨婢還家。不使人見。與婢宴飲。輒吹笛而歌。歌云。閑夜寂已清。長笛亮且鳴。若欲知我者。姓郭字長生。
  • 楚宋玉笛賦曰:余嘗觀於衡山之陽。見奇篠異幹。罕節簡枝之叢生也。其處旁塘千仞。絕谿陵阜。隆崛萬丈。磐石雙起。丹水涌其左。醴泉流其右。師曠將為陽春北鄭白雪之曲。取其雄焉。宋意將送荊卿於易水之上。得其雌焉。於是天旋少陰。白日西靡。命嚴春。使午子。延長鵄。奮玉手。摛朱脣。曜皓齒。赬顏臻。玉貌起。吟清商。起流徵。
  • 後漢馬融長笛賦曰:融既博覽典雅。精該術數。又性好音律。能鼓琴吹笛。為督郵。無留事。獨臥郿縣平陽鄔中。有雒客舍逆旅。吹笛。融去京師踰年。暫聞甚悲樂之。作長笛賦。其辭曰:惟籦籠之奇生兮。于終南之陰崖。託九成之孤岑。臨萬仞之石溪。是以閒介無蹊。人跡罕到。猿蜼晝吟。鼯鼠夜叫。於是放臣逐子。棄妾離友。攢乎下風。收精注耳。夔襄比律。子野協呂。十二畢具。黃鍾為主。詳觀夫曲胤之繁會叢雜。何其富也。紛葩爛熳。誠可喜也。波散廣衍。實可異也。律呂既和。哀聲五降。曲終闋盡。餘弦更興。繁手累發。密擳疊董。(○文選十八作重。)上擬法於韶箾南籥。中取度於白雪淥水。下采制於延露巴人。于時也。綿駒吞聲。伯牙毀弦。瓠巴聑(下挾反。)柱。磬襄弛懸。近世雙笛從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龍鳴水中不見已。截竹吹之聲相似。易京君明識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後出。是謂商聲五音畢。

  • 蔡琰別傳曰:琰。字文姬。先適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寧于家。漢末大亂。為胡騎所獲。在左賢王部伍中。春月登胡殿。感笳之音。作詩言志曰:胡笳動兮邊馬鳴。孤鴈歸兮聲嚶嚶。
  • 曹嘉之晉書曰:劉疇曾避亂塢壁。賈胡百數。欲害之。疇無懼色。援笳而吹之。為出塞之聲。動其遊客之思。於是群胡皆倚泣而去。
  • 世說曰:劉越石為胡騎所圍數重。城中窘迫無計。劉始夕乘月。登樓清嘯。胡賊聞之。皆悽然長歎。中夜次奏胡笳。賊皆流涕。人有懷土之切。向曉又吹。賊并起圍奔走。或云是劉道真。
  • 魏杜摯笳賦曰:唯葭蘆之為物。諒絜勁之自然。託妙體於阿澤。歷百代而不遷。於是秋節既至。百物具成。嚴霜告殺。草木殞零。賓鳥鼓翼。蟋蟀悲鳴。羈旅之士。感時用情。乃命狄人。操笳揚清。吹東角。動南徵。清羽發。濁商起。剛柔待用。五音迭進。倏爾卻轉。忽焉前引。或縕縕以和懌。或悽悽以燋殺。或漂淫以輕浮。或遲重以沉滯。
  • 西晉孫楚笳賦曰:銜長葭以汎吹。噭啾啾之哀聲。奏胡馬之悲思。詠北狄之遐征。順谷風以撫節。飄響乎天庭。徐疾從宜。音引代起。叩角動商。鳴羽發徵。若夫廣陵散吟。三節白紵。太山長曲。哀及梁父。似鴻鴈之將鶵。乃群翔於河渚。
  • 晉夏侯湛夜聽笳賦曰:越鳥戀乎南枝。胡馬懷夫朔風。惟人情之有思。乃否滯而發中。南閭兮拊掌。北閻兮鳴笳。鳴笳兮協節。分唱兮相和。相和兮哀諧。慘激暢兮清哀。奏烽燧之初驚。展從繇之歎乖。伸棄兮更纏。遷調兮故韻。披涼州之妙參。ꦚ飛龍之奇引。垂幽蘭之遊響。來楚妃之絕歎。放鶤雞之弄音。散白雪之清變。

職官總載返回目錄
  • 尚書曰:成王既黜殷命。滅淮夷。歸于宗周。董正治官。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
  • 禮記曰: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
  • 大戴禮曰:古之卿政以治天下者。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馬之官以成禮。司寇之官以成義。司空之官以成智。
  • 尚書大傳曰:古者天子三公。每一公三卿佐之。每一卿三大夫佐之。每一大夫三元士佐之。
  • 賈誼新書曰:王者官人六等。一曰師。二曰友。三曰大臣。四曰左右。五曰侍御。六曰廝役。智足以為源泉。行足以為表儀。謂之師。智足以為礱礪。行足以為輔助。謂之友。智足以謀國事。行足以為民率。謂之三(○太平御覽二百零三無三字。)大臣也。修身正行。不𠎝於鄉曲。左右也。事君不敢有二心。侍御者也。唯言之聽。以事君者。廝役也。
  • 說苑曰:應侯與賈子坐。聞有鼓琴之聲。應侯曰:今之琴一何悲也。賈子曰:夫張急調下。故使之悲爾。張急者。良材也。調下者。官卑也。取夫良材而卑官之。安能無悲乎。應侯曰:善。
  • 漢書曰:永元三年。上微行。始出。北至池陽。西至黃山。南獵長揚。東遊宜春。微行常用飲酎八九月中。與侍中常侍武騎及待詔隴西北地良家子能騎射者。期諸殿門。故有期門之號。自此始也。
  • 東觀漢記曰:更始所置官。多群小。長安謂之語曰:灶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
  • 漢舊儀曰:古法。聖猶試。故令丞相設四科之辟。以博異德。第一科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科曰:學道修行。經中博士。三科曰:明曉法令。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中御史。四科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照姦。勇足以決斷。才任三輔劇令。皆試以其能。然後官之。第一科補西曹南閤祭酒。二科補議曹。三科補四辭八奏。四科補(○漢舊儀補下有賊字。此脫。)決。
  • 李重雜奏議曰:古之聖王。建官垂制。所以體國經治。而功在簡易。自帝王而下。世有增損。舜命九官。周分六職。秦采古制。漢仍秦舊。倚丞相。任九卿。雖置五曹尚書。始於封奏。以宣外內。事任尚輕。而郡守牧民之官重。故漢宣稱所與為治。唯良二千石。其有殊勳者。輒璽書勉勵。或賜爵進秩。禮遇豐厚。得治大體。所以追蹤三代也。乃至東京。雖漸優顯。然令僕射出為郡守。鍾離意黃香胡廣是也。郡守入為三公。虞延第五倫桓虞鮑昱是也。
  • 楊泉物理論曰:吏者理也。所以理萬機。平百揆也。武士宰民。猶使狼牧羊。鷹養鶵也。是以人主務在審官擇人。
  • 魏應璩雜詩。散騎常師友。朋夕進規獻。侍中主喉舌。萬機無不亂。尚書統庶事。官人乘法憲。彤管弭納言。貂璫表武弁。出入承明廬。車服一何煥。三寺齊榮秩。百僚所瞻願。
  • 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曰:茫茫宇宙。上慘(○文選四十七作墋。)下黷。波振四海。塵飛五岳。九服徘徊。三靈改卜。赫矣高祖。肇載天祿。彤雲晝聚。素靈夜哭。萬邦宅心。駿民效足。堂堂蕭公。主跡是因。綢繆睿后。無實惟人。外濟六師。內撫三秦。拔奇夷難。邁德振民。名蓋群后。是謂宗臣。平陽樂道。在變則通。爰深爰默。有此武功。長驅河朔。電擊襄東。協策淮陰。亞跡蕭公。文成作師。通幽洞冥。永言配命。因心則靈。窮神觀化。望景揚清。鬼無隱謨。物無遁形。運籌固陵。定策東襲。三王從風。五侯允集。霸楚云喪。皇漢凱入。曲逆宏達。好謀能深。遊情杳莫。神跡是尋。奇謀六奮。嘉慮百迴。規主于足。離項于懷。韓王窘執。胡馬洞開。灼灼淮陰。靈武冠世。策出無方。思入神契。有險必夷。摧剛則脆。肇謨漢湄。還定渭表。濟河夷魏。登山滅趙。威掠火烈。勢踰風掃。拾代如遺。偃齊猶草。彭越觀世。韜跡隱光。威凌楚城。質委漢王。靖難河濟。即宮舊梁。烈烈黥布。睆睆其眄。名冠強楚。鋒猶駭電。肇彼梟風。翩為我扇。天命方集。王于東夏。矯矯三雄。至于垓下。元凶既夷。寵祿來假。張耳之賢。有聲梁魏。俯思舊恩。仰察五緯。脫跡違禮。披榛來媚。改策西秦。執辱北冀。王信韓孽。拓土開疆。我圖爾戎。越遷晉陽。盧綰自微。婉戀我皇。跨功踰德。祚爾暉章。吳芮之王。祚由梅鋗。功微勢弱。世載忠賢。肅肅荊王。董我三軍。圖掌四方。殷薦其勳。庸親祚勞。舊楚是分。安國違親。悠悠我思。依依哲母。既明且仁。引身伏劍。永言固之。主云興亡。末命是期。絳侯質木。多略寡言。曾是忠勇。惟帝攸歎。雲驚靈丘。景逸上蘭。平代擒狶。奄有燕韓。寧亂以武。斃呂以權。實惟太尉。劉宗以安。舞陽道迎。延帝幽藪。宣力王室。匪惟厥武。總干鴻門。披闥帝宇。聳顏誚項。掩淚寤主。百王之極。舊事靡存。稷嗣制禮。下肅上尊。穆穆帝典。乃其盈門。風希三代。憲流後昆。紀信誑項。軺軒是乘。身與煙銷。名與風興。形可以暴。志不可凌。
  • 晉張子並楊四公頌(○明本在陸機漢高祖功臣頌後。)曰:峨峨西岳。峻極太清。降神挺賢。實有景靈。靈何為四。四楊是丁。佐我大侯。俾作韓貞。明明在上。不顯其身。帝時疇咨。本道求真。僉曰於公。溫故知新。宜保宜傳。克贊典墳。昔在阿衡。左右商王。有周文武。股肱旦望。我漢楊氏。代作棟梁。蹇蹇匪躬。惟國之綱。綱弛復整。政無亂荒。功假皇穹。率土以康。心盡于朝。終然允臧。伊德之輔。是乃毛羽。匪哲匪賢。孰云敢舉。楊氏蹈之。為軌為武。軌武伊何。盡啟基緒。穆穆天子。以為心膂。於萬斯年。克昌厥後。
  • 後漢班固公孫弘贊曰:公孫弘卜式倪寬。皆以鴻漸之翼。困於燕爵。遠跡羊豕之閒。非遇其時。焉能致此位乎。是時漢興六十餘載。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輪迎枚生。見主父而歎息。群士慕向。異人並出。卜式拔於芻牧。弘羊擢於賈豎。衛青奮於奴僕。日磾出於降虜。斯亦曩時版築飯牛之朋也。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倪寬。篤行則石建石慶。質直則汲黯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定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皋。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歷數則唐都洛下閎。協律則李延年。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騫蘇武。將帥則衛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磾。其餘不可勝紀。是以興造功業。制度遺文。後世莫及。孝宣承統。纂修洪業。亦講論六藝。招選茂異。而蕭望之梁丘賀夏侯勝韋玄成嚴彭祖尹更始。以儒術進。劉向王褒。以文章顯。將相則張安世趙充國魏相邴吉于定國杜延年。治民則黃霸王成龔遂鄭弘邵信臣韓延壽尹翁歸趙廣漢嚴延年張敞之屬。皆有功績。見述後世。參其名臣。亦其次也。
  • 晉袁宏三國名臣贊曰:赫赫三雄。並回乾軸。競收杞梓。爭採松竹。鳳不及栖。龍不暇伏。英英文若。靈鑒洞照。應變知微。探賾索要。日月在躬。隱之彌曜。公達潛朗。思同蓍蔡。運用無功。勳攝群會。邈哉崔生。體正心直。天骨疏朗。牆岸高嶷。忠存軌跡。義形風色。思樹芳蘭。翦除荊棘。景山恢誕。韻與道合。形器不存。方寸海納。和而不同。通而不雜。過醉亡辭。在醒貽答。長文通雅。義格終始。思戴元首。擬伊同齒。嘉謨肆庭。讜言盈耳。深哉泰初。宇量高雅。器範自然。標準無假。全由身冥。跡汙必偽。處死匪難。理存則易。六合徒廣。容身靡寄。堂堂孔明。基宇宏邈。器同生人。獨稟先覺。標牓風流。遠朋管樂。士元弘長。雅性自融。崇善愛物。觀始知終。喪亂備矣。勝塗未隆。先生標之。振起清風。公琰植根。不忘忠敬。豈曰模擬。實在雅性。推賢恭己。久而可敬。公瑾英達。朗心獨見。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託霸跡。志掩衡霍。恃戰忘敵。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參分。宇宙暫隔。子布擅名。遭世方擾。撫翼桑梓。息肩江表。王略威夷。吳魏同寶。遂贊宏謨。匡比霸道。昂昂子敬。拔跡草萊。荷檐吐奇。乃構雲臺。子瑜長者。體性純懿。諫而不犯。正而不毀。將命闕庭。退忘私位。伯言謇謇。以道佐世。出能勤功。入亦獻替。謀翊社稷。解紛挫銳。元歎穆遠。神和形撿。如彼白珪。質無塵點。清不增潔。濁不加染。仲翔高亮。性不和物。好是不群。折而不屈。屢摧逆鱗。直道受黜。歎過孫陽。放同賈屈。

  • 漢書百官表曰: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組綬。
  • 蔡邕獨斷。漢制。皇子封為王。其實諸侯也。周末諸侯或稱王。而漢天子自以皇帝為稱。故以王號加之。總名諸侯王。法律家皆曰列侯。天子太社。以五色土為壇。皇子封為王者。受天子太社之土。以所封之方色。東方受青。南方受赤。他如其方色。藉以白茅。歸國以立社。故謂之茅土。
  • 賈誼書曰:高帝瓜分天下。以王有功之臣。反者如蝟毛而起。高皇帝以為不可制。故削去不義諸侯。空其國。擇良日。立諸子洛陽上東門外。諸子畢王。而天下乃安。
  • 漢書曰:楚元王交。高帝弟。自帝即位。交與盧綰。常侍上。出入臥內。傳語言諸內事隱謀。文帝尊寵元王子。爵比皇子。又曰:初楚元王敬禮申公等。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嘗為穆生設醴。
  • 又。齊悼惠王肥。高帝子。食七十餘城。諸民能齊言者。皆與齊。
  • 又。梁孝王。文帝竇皇后少子。愛之。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里。得賜天子旌旗。從千乘萬騎。出稱警。入言蹕。擬於天子。招延四方豪傑。自山東游士。莫敢不至。
  • 又。河閒獻王德。景帝子。修學好古。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如金帛賜以招之。由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與漢等。被服儒術。造次必於儒者。武帝時。獻王來朝。獻雅樂。對三雍宮及詔策所問三十餘事。其對推道術而言。得事之中。
  • 又。魯共王。景帝子。好治宮室苑囿狗馬。王初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聞鍾磬琴瑟之聲。遂不敢壞。於其壁中。得古文經傳。
  • 又。淮南王安。為人好書鼓瑟。不喜弋獵狗馬馳騁。亦欲以行陰德。拊循百姓。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為內書三十一篇。外書甚眾。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
  • 又。淮陽憲王欽。宣帝子。好經書法律。聰達有才。帝甚愛之。數嗟歎憲王曰:真我子也。
  • 東觀漢記曰:東平王蒼。少有孝友之質。寬仁弘雅。帝即位。詔以為驃騎將軍。位在三公上。四年。蒼上疏願朝。上以王觸寒涉道。使中謁者賜乘輿豹裘。蒼到洛陽。使鴻臚持節郊迎。引入。不在讚拜之位。升殿乃拜。上親答拜。諸王歸國。上特留蒼。八月飲酎畢。大鴻臚奏遣蒼發。上親臨送流涕。賞賜以億萬數。
  • 又。明帝詔書示諸國曰:詔問東平王蒼。處家何等最樂。王對曰:為善最樂。帝曰:其言甚大。副其腰腹。蒼美鬢髯。腰帶八赤二寸。
  • 又。北海靖王興。每朝廷有異政。京師雨澤。秋稼好醜。輒驛馬下興。其見親重如此。
  • 又。廣平鉅鹿樂成王在邸。入問起居。車馬鞍勒皆純黑。無金銀采飾。馬不踰六尺。於是以白太后。即賜錢各五百萬。
  • 魏志曰:鄧哀王沖。字蒼舒。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舡之上。而刻其所至。稱物所以載之。則斤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時軍國多事。用刑嚴重。太祖馬鞍在庫。而為鼠所齧。庫吏懼必死。沖謂曰:待三日中。然後自歸。沖於是以刀穿單衣。如鼠齧者。謬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問之。沖對曰:世俗以為鼠齧衣者。其生(○太平御覽九百十一作主。)不吉。今單衣見齧。是以憂戚。太祖曰:此妄言爾。無所苦也。俄而庫吏以齧鞍聞。太祖大笑曰:兒衣在側尚齧。況鞍懸柱乎。一無所問。
  • 又曰:中山恭王袞。少好學。生十餘歲。能屬文。每讀書。文學左右。常恐以精力為患。數諫止之。然性所樂。不能廢也。文學防輔相與言曰:受詔察公。舉錯有過。當奏。及善。亦宜以聞。遂共表稱。陳袞美。袞聞之大驚。責讓文學曰:修身自守。常人之行耳。而諸君乃以上聞。是適所以增其負累也。
  • 又。任成(○太平御覽一百五十一作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數從征伐。志意慷慨。太祖常折之曰:汝不念讀書。慕聖道。而好乘馬擊劍。此一夫之用。何足貴也。彰謂左右曰:大丈夫一為衛霍。將十萬騎。馳沙漠。驅戎狄。立功建號爾。何能作博士耶。
  • 又。陳思王植。字子建。年十餘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能屬文。太祖常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爾。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頗(○太平御覽一百五十一作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爵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
  • 王隱晉書曰:齊王攸。學不倦。借人書。皆為治護時還。有水旱。則出租秩加賦。以賑國人。須豐年。乃收入本直。太康三年。詔攸當出方岳。遂撫其國。加都督青州。增封濟南郡。德(○太平御覽一百五十一晉書作備。)物典策。軒懸之樂。六佾之舞。賜金鉞朝車乘輿之副。
  • 又。安平獻王孚。世祖受禪為太宰。四年正會。上見太宰。身執子孫之禮。輿車上殿。上於阼階下迎拜。王既坐。上又親奉上壽。孚雖見尊寵。而常有戚容。獻王一門三世。同時十人封王。二人世子父。位極人臣。子孫咸居大官。出則旌旗節鉞。入則貂蟬袞冕。自公族之寵。未始有也。
  • 晉百官表曰:王古號也。夏殷周稱王。金璽龜紐。細纁朱綬。五時朝服。遠遊冠。佩山玄玉。
  • 沈約宋書曰:衡陽王義季。為荊州刺史。先是臨川王義慶在任。巴蜀亂擾。師旅應接。府庫空虛。義季躬行節儉。蓄財省用。數年閒。還復充實。隊主續豐。母老家貧。無以充養。遂斷不食肉。義季哀其志。給豐每月白米二斛。錢一千。并制豐噉肉。義季素拙書。上聽使餘人書啟事。唯自署名而已。素嗜酒。自彭城王義康廢。遂為長夜之飲。略無少醒日。太祖累加詰責。義季引諐陳謝。上詔報誡語。終不改。以至於終。二十一年。
  • 又。始平孝敬王子鸞。字季羽。孝武帝第八子也。母殷淑儀。寵傾後宮。子鸞冠愛諸子。凡為上所聘遇者。莫不入子鸞府國。及為南徐州。又割吳郡以屬之。
  • 又。建平宣簡王宏。字休度。文帝第七子也。少而閑素。篤好文籍。太祖寵愛殊常。為立第於雞籠山。盡山水之美。建平國高他國一階。
  • 魏夏侯玄皇胤賦曰:覽二儀之上禮。本人倫之大紀。道莫隆於后辟。統莫泰於宗祀。伊皇衢之光赫。享乾祗之元祉。在太和之五載。肇皇胤之盛始。時惟孟秋。和氣淑清。良辰既啟。皇子誕生。爾乃發愷悌之明詔。振隆恩之豐沛。殊惠洽乎黎民。崇施暢於無外。爵群兆以布德。赦殊死以崇仁。黔首詠而齊樂。願皇祚之日新。
  • 陳王曹植皇太子頌曰:於我皇后。懿章前志。克慕二皇。三靈昭事。祗肅郊廟。明德敬惠。陽和積吉。鍾天之釐。嘉月令辰。篤生聖嗣。慶由一人。萬國作喜。喁喁萬國。岌岌群生。稟命我后。綏之則榮。長為臣妾。終天之經。仁聖弈世。永載明明。同年上帝。休祥淑貞。藩臣作頌。光流德聲。吁嗟卿士。祗承予聽。
  • 梁沈約齊司徒安陸昭王碑曰:稷契身佐唐虞。功大於天地。商武姬文。所以膺圖受籙。蕭曹扶翼漢祖。滅秦項以寧亂。魏氏時乘於前。皇齊握符於後。靈源與積石爭流。神基與極天比峻。公含辰象之秀德。體河岳之靈。(○文選五十九靈上有上字。)氣蘊風雲。身負日月。姑蘇奧。(○文選五十九奧下有壤字。)(○文選服上有全趙之袨四字。)叢臺。方此為劣。臨淄之地。揮汗成雨。曾何足稱。乃鴻騫奮(○文選作舊。)吳。作守東楚。夏首蕩(○文選作藩。)要。任重推轂。襟帶中流。地殷江漢。南接衡巫。風雲之俗千里。西通郾鄧。水陸之塗三千。是惟形勝。閫外莫先。建麾作牧。明德攸存。以戎羯窺窬。伺我邊隙。北風未起。馬首便則南向。塞草未衰。嚴城於焉早閉。惠至以奉上。明謙以接下。撫僚庶盡盛德之容。交士林忘公侯之貴。虛懷博納。幽闡洞開。宴語談笑。情瀾不竭。凡我僚屬。均哀共戚。怨天德之無厚。痛崇陰之不留。所以克卜思播遺塵。(○文選作思所以克播遺塵。此有倒衍。)(○文選作蔽。)之穹壤。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是開金運。祚始玉筐。三仁云(○文選作去。)殷。五曜入房。亦白其馬。服襄周王。惠露霑吳。仁風扇越。涉夏逾漢。政成期月。
  • 北齊邢子才廣平王碑文曰:公分氣氤氳。稟靈昭晉。基構輪奐。源流濬遠。積石莫之方。委水不能喻。山瀆效神。辰昴降德。自天攸縱。鬱為時宗。牆宇淹曠。標格秀遠。道亞生知。德均殆庶。日月在躬。水鏡被物。望青松而比秀。干白雲而上征。侍講金華。參遊銅雀。出陪芝蓋。入奉桂室。充會友之選。當拾遺之舉。發言為論。受詔成文。碧雞自口。靈蛇在握。方見建安之體。復聞正始之音。公年方弱冠。而位居寮右。道被生民。惠漸萬物。鬱為雅俗之表。峨成社稷之鎮。公孫聲動天下。已非其倫。管子光照鄰國。孰云能擬。方謂膺茲多福。降此永年。奪摶風之逸羽。窮送日之遠路。同歧山之嘉會。陪岱宗之盛禮。而群飛在辰。橫流具及。山崩川鬥。星霣日銷。崑岳既毀。玉石俱燼。蘭挺則芬。玉生則潤。泱泱萬源。落落千仞。我有徽猷。金聲玉振。志猶學海。業比登山。踟躕緹袞。絳帳韋編。尋微啟奧。敷理入玄。天地或終。山河匪壽。昔曰先民。誰堪長久。立言立事。貴之身後。式銘景行。是為不朽。
  • 墓誌 齊王融豫章文獻王墓誌銘曰:領袖傾淪。人綱弛沒。半嶽摧峰。中河墜月。眷然曉隧。如何夜臺。鯨驂惋慕。葆吹徘徊。千秋萬祀。顧有餘哀。
  • 又齊謝朓鬱林王墓銘曰:綠車旖旎。翠蕤奄映。癸貳戲良。臨祧弛盛。毀德歸桐。棄尊君鄭。
  • 又齊海陵王墓誌銘曰:景祚云及。多難攸啟。載驅軨轄。高闢代邸。西光已謝。東龜又良。龍纛夕儼。葆挽晨鏘。風搖草色。月照松光。春秋非我。曉夜何長。
  • 梁簡文安成蕃王墓銘曰:許氏猶龍。荀家鳴鶴。豈如宗子。分聯華萼。對策雲臺。觀書麟閣。官美登朝。文高入洛。得意琴書。忘言丘壑。
  • 梁任昉撫軍桂陽王墓誌銘曰:於昭帝緒。擅美前王。綠圖丹紀。金簡玉筐。世載台鼎。地居魯衛。沛易且傳。楚詩將說。桐圭誰戲。甘棠何憩。
  • 梁沈約丞相長沙宣武王墓誌銘曰:山岳鎮地。日月麗天。鄰幾者庶。亞極稱賢。峨峨哲人。寔惟天縱。德基內美。功成日用。亦既東轅。實拯朝難。迅鋒雷駭。霜戈電斷。震主必危。功高不賞。哀動上霄。痛銘玄壤。聖武爰發。後恥申冤。大禮空備。幽駕莫援。
  • 陳徐陵司空河東康簡王墓誌曰:夫聖人至德。天道福謙。大哉堯舜。貽慶長遠。明兩之盛。中陽纂於豢龍。百世之祀。皇家兆於鳴鳳。違有丘於海北。應紫蓋於江南。帝系王基。重光累葉。高祖之建天柱。聖(○本集聖上有列字。)之補地維。蕩蕩乎民無得而名焉者也。王資神昴緯。託曜房靈。體斯孝烈。不由師保。月生之對。曾何用於擬議。日近之言。無階於等級。封河東王。加侍中。淑貌與金燧相宜。清顏與玉壺同照。授使持節南徐州刺史。武羌旅拒。亭障遷移。漠草非長廣之東。湖萊近荊門之北。王常譏庾翼。使白面之非才。深慕曹彰。歎黃鬢之為可。火精不退。奚應善言。冰蛭難消。徒持陰德。薨于沙鎮。時年十有七。追贈司空。加鼓吹班劍。謚曰康簡王。洛北占墳。河南除道。葭悲煙殿之聲。劍動豐城之氣。豈惟晉皇寵悼。重琅邪之贈官。魏后高文。制蒼舒之哀誄。
  • 後漢傅龍(○按當作毅。)北海王誄曰:永平六年。北海靜王薨。於是境內。市不交易。塗無征旅。農不修畝。室無女工。感傷慘怛。若喪厥親。俯哭后土。仰愬皇旻。於是群英列俊。靜思勒銘。惟王勳德。是昭是明。存隆其實。光曜其聲。終始之際。於斯為榮。乃作誄曰:覽視昔初。若論往代。有國有家。篇籍攸載。貴渺不驕。滿罔不溢。莫能履道。聲色以卒。惟王建國。作此蕃弼。撫綏方域。承翼京室。對楊休嘉。光昭其則。溫恭朝夕。敦循伊德。
  • 又魏文帝蒼舒誄曰:建安十二年。五月甲戌。童子曹蒼舒卒。乃作誄曰:於惟淑弟。懿矣純良。誕豐令質。荷天之光。既哲且仁。爰柔克剛。彼德之容。慈我聿行。宜逢分祚。以永無疆。如何昊天。凋斯俊英。嗚呼哀哉。惟人之生。忽若朝露。促促百年。亹亹行暮。矧爾既夭。十三而卒。何辜于天。景命不遂。
  • 魏陳王曹植任城王誄曰:昔二虢佐文。旦奭翼武。於休我王。魏之元輔。將崇懿跡。等號齊魯。如何奄忽。命不是與。仁者悼沒。兼彼殊類。矧我同生。能不憯悴。目想宮墀。心存平素。髣彿魂神。馳情陵墓。凡夫愛命。達者徹名。王雖薨殂。功著丹青。人誰不沒。貴有遺聲。乃作誄曰:幼有令質。光耀珪璋。孝殊閔氏。義達參商。溫溫其恭。爰柔克剛。心存建業。王室是匡。矯矯元戎。雷動雨徂。橫行燕代。威慴北胡。奔虜無竄。還戰高柳。王率壯士。常為軍首。宜究長年。永保皇家。如何奄忽。景命不遐。同盟飲淚。百僚咨嗟。
  • 宋謝靈運廬陵王誄曰:事非淮南。而痛深於中霧。跡非任城。而暴甚於仰毒。託體皇極。銜怨至盡。豈惟有識傷慨。故亦率土悽心。蓋出罔己之悲。以陳酸切之事云爾。哀哀君王。終仁且德。在枉無言。即罪有默。曾是忍虐。古來一酷。身微咎累。痛踰酖毒。何斯禍斯。乃怨乃辱。命如可延。人百其贖。矜急景之難留。悼驚波之易淪。自君王之冥漠。歷彌稔於此春。聆鳴禽之響谷。視喬木之陵雲。咸感節而興悅。獨懷悲而莫申。侯射隼於高墉。赫王典以正刑。服二辜於北犴。致九伐於南荊。發酸痛於仁詔。令寵贈於哀心。布悽楚於帝言。攄綢繆於皇音。
  • 行狀 梁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行狀曰:公道亞生知。照鄰幾庶。孝始人倫。忠為令德。公實體之。非毀譽所至。天材博贍。學綜兼明。至曲臺之禮。九師之易。樂分龍趙。詩析齊韓。有一於此。不(○文選六十不上有罔字。)兼綜。昔沛獻訪對於雲臺。東平齊聲於楊史。淮南取貴於食時。陳思見稱於七步。方斯蔑如也。夫家國之道。互為公私。君親之義。遞為隱犯。公一極一致。愛敬同歸。亮誠盡規。謀猷弘遠矣。他人之善。若己有之。民之不臧。公實貽恥。誘接恂恂。降以顏色。人有不及。內恕諸己。非意相干。每為理屈。任天下之重。體生民之俊。華袞與縕褚同歸。山藻與蓬池俱逸。良田廣宅。符仲長之言。芒山洛水。協應叟之志。丘園東國。緇銖軒冕。乃依林構宇。傍巖拓架。清猿與壺人爭旦。緹幙與素瀨交暉。置之虛室。入野何辨。高人何黠。(○文選作點。)躡屨於鍾阿。徵士劉虯。獻書於衡岳。贈以真人之服。弘以度外之禮。
  • 梁沈約齊臨川王行狀曰:公遵玄源於陵壑。稟黃中之正氣。其性逸。其神凝。端華表於弱齒。弘貴著乎將立。雲虛景曖。岳秀川渟。蘭桂不踰其質。珪璋未究其美。幼而悅學。業茂從師。洽貫書場。該緯文圃。清暉祕譽。燭野光朝。
  • 梁裴子野司空安城康王行狀。公降七緯之禎靈。五行之正性。珪璋博達。清明在躬。學無常師。希風乎孔甫。幾神殆庶。諒亞跡乎顏生。悅禮敦詩。方昔人而有裕。既明且哲。體大雅而弗渝。若乃慈明外朗。淑德內潤。夏侯玉樹之談。衛玠璧人之目。又授使持節郢州刺史。公四居方岳。政刑克舉。仁恕以懷君子。刑憲以肅小人。蒞煩以簡。居難則易。霈如時雨。芬若蘭蓀。所去見思。所居稱治。遘疾薨竟陵之石梵。時年四十四。皇上震天倫之悼。庶僚懷人百之感。詔贈司空常侍。王如故。禮也。自巴濮以東。郾鄧以北。方舟連騎。赴者如雲。昔王薨及葬。仁禽有踐境之識。羊祜云亡。市人有罷歸之慟。若公恩結三楚。亦異世一時之。(○疑當作亦異世之一時。)公幼無擇言。長無擇行。立功以庇物。執德以居宗。重以道性虛閑。居處沖約。終日清靜。如布素焉。

  • 漢書百官表曰:相國。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
  • 漢書曰:蕭何。沛人。陳豨反。上自將。聞呂后用何計誅韓信。拜何相國。益封五千戶。卒五百人為衛。眾人皆賀。召平獨弔。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種瓜長安城東。平謂何曰:禍自此始也。何乃讓封。悉以家財佐軍。上喜。
  • 又曰:曹參聞蕭何薨。告舍人。趣治裝。吾將入相。使者果召參。參為相。日夜飲酒。賓客見參不事。皆欲有言。至者參輒飲以酒。醉而後去。終莫得說。相舍後園近吏舍。吏舍日飲歌呼。從吏患之。請參遊後園。幸相國召案。乃反張坐飲。歌呼與相和。參見人細過。專掩匿之。百官偕歎。
  • 獨斷曰:相國自蕭何以後。殆非復人臣之位。
  • 齊職儀曰:相國。綠綬。袞冕服。湯以伊尹為左相。仲虺為右相。高宗得說。因立為相。魏襄王以公孫衍為相國。趙孝成王以廉頗為相國。
  • 晉成公綏魏相國舞陽宣文侯司馬公誄曰:應期降命。篤生我公。九德聿修。百行兼通。文皇踐位。龍飛天衢。協贊大命。啟迪靈符。光我聖主。齊德有虞。受茲介祉。封國建畿。入總納言。敷化衡機。出登上將。奮武明威。皇輿省方。作鎮于許。旌旗既反。撫戎荊楚。巴蜀作寇。侵我邊疆。乃眷西顧。董統雍涼。丹麾所指。莫之敢抗。仁濟宇內。威懾外荒。流惠陝西。齊美甘棠。加命九錫。尊位相國。比王齊魯。以崇厥德。

  • 應劭風俗通曰:丞者。承也。相者。助也。
  • 史記曰:秦武王置二丞相。甘茂為左丞相。樗里疾為右丞相。又。韋丞相賢者。魯人。以讀書術為吏。至大鴻臚。有相工相之。當至丞相。有男四人。使相之。至第二子。名玄成。相工曰:此子貴。當封侯。丞相曰:我今為丞相。有長子。是安從得之。後竟為丞相。
  • 又。匡衡為御史大夫。歲餘。韋丞相死。代為丞相。封樂安侯。十年之閒。不出長安城門。而至丞相。
  • 漢書。百官表曰:丞相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治萬機。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丞相。
  • 又。陳平。武陽人。周勃。沛人。帝即位。以平為丞相。平曰:臣功不如勃。於是以勃為右丞相。以平為左丞相。帝問勃曰:歲決獄錢穀出入幾何。勃不知。汗出洽背。上問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誰。平曰:決獄責廷尉。錢穀責治粟內史。上曰:君所主何事。平曰:臣主上佐天子。理陰陽。調四時。下遂萬物之宜。鎮撫四夷。上曰:善。
  • 又曰:公孫弘。淄川人。武帝以弘為丞相。丞相常以列侯為之。唯弘無爵。詔封平津鄉侯。六百五十戶。丞相封自弘始也。弘食一肉脫粟飯。故人賓客仰衣食。家無餘財。
  • 又曰:蔡義。河內人。詔求能為韓詩者。徵義。上疏。臣行能無比。容貌不及眾。而不棄人倫者。以聞道於先師。自託於經術。願賜清閒之燕。以詩授昭帝。為丞相。短小無鬚眉。貌似老嫗。行步俛僂。常兩吏扶夾。乃能行。
  • 又曰:王商為丞相。有威重。長八尺餘。單于來朝。引見。商坐未央庭中。單于前拜謁商。商起。離席與言。單于仰視商貌。大畏之。遷延卻退。天子聞之。歎曰:此真漢相也。
  • 漢雜事曰:田蚡為丞相。中二千石拜謁。蚡不為禮。汲黯為主爵都尉。見蚡。未嘗拜。揖之而已。
  • 漢舊儀曰:丞相車兩黑轓。騎者戈絳。掾吏見禮如師弟子。白錄不拜朝。示不臣也。聽事閤曰黃閤。
  • 又曰:有天地大變。天下大過。皇帝使侍中持節。乘四白馬。賜上尊酒十斛。牛一頭。策告殃咎。使者去。半道。丞相病。上追使者還。未白事。尚書以丞相不(○太平御覽二百零四不下有起病聞。若丞相不七字。此脫。)勝任。使者策書。駕駱馬。即時布衣。步出府。免為庶人。丞相有他過。使者奉策書。駕騅騩馬。即時步出府。乘棧車壯(○御覽作牝。)馬。賜歸田里思過。
  • 應劭漢官儀曰:丞相有疾。御史大夫三日一問起居。百僚亦然。朝廷遣中使太醫高手。膳羞駱驛。及瘳視事。尚書令若光祿大夫賜以養牛。上尊酒。
  • 物理論曰:高祖定天下。置丞相。以統文德。立大司馬。以整武事。為二府焉。
  • 晉陸機丞相箴曰:夫導民在簡。為政以仁。仁實生愛。簡亦易遵。罔疏下睦。禁密巧繁。深文碎教。伊何能存。故人不可以不審。任不可以不忠。捨賢昵讒。則喪爾邦。且偏見則昧。專聽悔疑。耳目之用。亦各有期。夫豈不察。而惟牆隔之。矜已任智。是蔽是欺。德無遠而不復。惡何適而不追。存亡日鑒。成敗代陳。人咸知鏡其貌。而莫能照其身。
  • 晉袁宏丞相桓溫碑銘曰:文武開業。尚父定王佐之契。宗周不競。桓公弘九伐之勳。脫履於必濟之功。忘懷於屈伸之會。高氏出乎生民。公亮坦於萬物。遂復改謀迴慮。策馬武關。總轡丹扸之塗。揚鞭終南之嶺。兵交則戰無全敵。勸義則襁負雲集。徒以懸軍輕進。因蓄靡儲。而豺狼懼殪。保固窟穴。乃方軌迴轅。反師凱入。雖奇功大勳。未捷於一朝。而宏謨神略。義高於天下。公惟秀傑英特。奇姿表於弱冠。俊神朗鑒。明統備於成德。巾褐衡門。風流推其高致。忘己應務。天下謝其勳業。輔相兩儀。而通運之功必周。虛中容長。而方圓之才咸得。道濟而不有。處泰而逾約。可謂固天特縱。生民之傑者也。銘曰:美盡黃裳。道暢伊呂。哲人應運。命世作輔。卓卓英風。略略宏宇。亮心高列。俊神間舉。忘己濟物。撫化翼世。河洛澄流。華梁卷翳。俾我仁公。弘道作鏡。如何不弔。雲巒落映。
  • 又晉孫綽丞相王導碑文。公冑興姬文。氏由王喬。玄聖陶化以啟源。靈仙延祉以分流。賢俊相承。世冠海岱。二儀交泰。妙氣發暉。醇曜所鍾。公寔應之。玄性合平。道旨沖一。體之自然。柔暢協乎春風。溫而侔於冬日。信人倫之水鏡。道德之標準也。惠懷之際。運在大過。皇德不建。神轡再絕。獫狁孔熾。凶類猋起。公見機而作。超然玄悟。遂扶翼蕃王。室協東岳。弘大順以一群后之望。仗王道以應天人之會。于時乾維肇振。創制理物。中宗拱己。雅仗賢相。尚父之任。具瞻在公。存烹鮮之義。殉易簡之政。大略宏規。卓然可述。公雅好談詠。恂然善誘。雖管綜時務。一日萬機。夷心以延白屋之士。虛己以招巖穴之俊。逍遙放意。不峻儀軌。公執國之鈞。三十餘載。時難世故。備經之矣。夷險理亂。常保元吉。匪躬而身全。遺功而勳舉。非夫領鑒玄達。百鍊不渝。孰能莫忤於世。而動與理會者哉。
  • 梁簡文帝長沙宣武王北涼州廟碑文曰:黃曲仁(○按黃疑當作神。曲仁二字當作農。神農九井。見荊州記。)之祀。九井尚慚。沫水之堂。七壁猶在。豈非德含體氣。神降空桑。烝民仰其立功。太上懷其貴德。公諱。蘭陵人。皇帝之長兄也。命世降靈。峻極開著。宗百川而成海。倍萬俊而為英。為南梁北秦二州刺史。華陽陵黑水。(○句有訛誤。)改號難堪。加以岳牧遷迴。軍民徙散。同高闕以為塞。象玉門而置關。三尉寑謀。六屯罷業。功同疏勒之守備。甚即墨之堅圍。公臨危制變。殷如敵國。是以六角摧鋒。兩賢釁鼓。指撝則破勍敵。叱吒而靜邊塵。公德應大賢。照惟殆庶。如鍾資叩。似鐸發聲。含朝陽於千仞。散風行於萬頃。神武所向。士卒忘水火之難。單醪所驅。小大一死生之志。微管之風。餘芳無絕。人畏其神。德音不泯。梁秦二州刺史宜封侯條。刺舉漢陽。親睹遺愛。有表請立碑置廟。天子許焉。反宇飛風。伏檻含日。參差丹桂。周流紫房。躨跜刻獸。下臨網戶。菡萏荷華。傍連屈屋。庶使邊韶所立之名。豈稱高於陳郡。袁逢所勒之字。非獨擅於華陽。乃為贊曰:帝圖開道。皇源配天。功書綠字。事燭青編。天漢之陽。黑水惟梁。如仁永播。流詠寧忘。扶風高碣。召伯甘棠。餘芳無泯。望古可方。構斯象室。循茲洞房。琉璃照戶。璧玉開堂。秋條下葉。春卉含芳。九微夜火。百味朝漿。
  • 又丞相長沙宣武王碑曰:金表龍符。綠地龜圖。且稱瑞漢。寔曰開虞。於昭帝緒。蟬聯厥初。有微玄冰。亦作司徒。重檐偃蹇。曲注逶迆。重櫨鳳翥。桂棟蓮披。文檀晚麗。采節晨輝。春藤絡戶。寒菊臨池。惟馨惟德。無絕於斯。
  • 梁沈約齊丞相豫章文憲王碑曰:世載冠冕之暉。家開配天之業。洪源邁於委水。雲峰冠於削成。公自天攸縱。非待河岳。道亞生知。德備藏往。摩赤霄而理翰。望閶闔以上馳。迴風飆於襟袖。宅山川於懷抱。爰初弱冠。藏器俟時。康莊廣闢。飾禮賢之館。杞梓備收。罄滋蘭之畹。既駕朱驂。又敷袞職。升降軒陛。率由孝敬。謙以備物。貴以在身。再握勵己。三吐忘倦。公德惟民望。位冠朝首。儀表瑰雄。風神秀傑。每至三元首旦。華裔在庭。執玉端闈。冠冕百辟。外夷震聳。猶單于之懼王商。群后瞻慕。若眾星之俯日月。雖復以周公之親。居周公之任。道格皇天。光被四海。而小善靡失。輶德必從。譬由畎澮匪讓。所以淼致江河。土壤同歸。故能鬱成嵩岱。保翼三善。弘正九伐。銘彼太常。懸諸日月。銘曰:大德風邁。其美雲從。事貴愈貶。禮峻彌恭。且有厚命。車服以庸。羽儀列辟。冠冕群龍。周實多祐。漢有餘慶。弈弈皇族。於斯為盛。公之綏之。終和且敬。是惟宗國。庶邦作詠。
  • 梁任昉丞相長沙宣武王碑曰:玉映藍田。金鉉之望已集。木秀鄧林。輪轅之用先表。值戎寇貪惏。羈縻失道。憑凌雉堞。逼迫濠湟。都護之威既弛。副尉之策已謝。斧松晨析。易子朝餐。乞師援絕。飛書路阻。公內定不戰之奇。外騁必勝之略。神功倏忽。有同拾遺。南下牧馬。既寑折膠之術。北遯燕然。將空漠南之地。加以廣平簡惠。信賞必罰。增貲就賦。夷歌成章。
  • 晉陸機吳丞相江陵侯陸公誄曰:根條伊何。苗黃裔舜。長發有祥。貽我作胤。劉王負險。寇我西鄰。公侯赫怒。干戈啟陳。金鉞鏡日。雲旗降文。元玉隕難。鯨鯢墜鱗。戎漢時殪。方城清塵。

  • 仲長統昌言曰:冢宰。堯官也。
  • 尚書曰:冢宰掌邦治。統百官。均四海。
  • 周官曰:太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一曰治典。以經邦國。以治官府。以紀萬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國。以教官府。以擾萬民。三曰禮典。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國。以正百官。以均萬民。五曰刑典。以詰邦國。以刑百官。以糾萬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國。以任百官。以生萬民。
  • 王隱晉書曰:武帝時。太傅領司徒何曾。屢上書遜位。詔以司徒所掌煩務。不可以久勞耆艾。其進位太宰。朝會乘輿。劍履上殿。如漢蕭何魏鍾繇故事。
  • 晉公卿禮族(○太平御覽二百零六作秩。)曰:安平王孚朗陵公何曾汝南王亮。皆為太宰。齊職儀曰:太宰品第一。金章紫綬。佩山玄玉。堯命羲和。使主其陰陽之職。羲伯司天官也。后稷伏事虞夏。敬事民時。尊稷為天官。夏衰。稷後不窋失官。由是廢官。殷以其官為冢宰。周公在豐。為太宰。召公又居之。秦漢魏無此職。晉武以從祖安平王孚為太宰。始置其官。安平薨省。咸寧四年又置。或謂本太師之職。避景帝諱。改為太宰。太宰周之卿位。晉武依周置職。以尊安平。非避諱也。後元興中。恭帝為太宰。桓玄都督中外。博士徐豁議。太宰非武官。不應敬都督。從豁議。
  • 晉孫綽太宰郤鑒碑文曰:公蓋黃帝之苗裔。氏族所由。皆紀於祖御史大夫之碑矣。靈和誕授。載育公侯。至德碩量。天實挺之。琅邪王應天啟之運。闡中興之道。思延英賢。以匡王業。乃假兗州刺史金章。仍割玄鉞載飾。于時羯寇凶熾。群逆猋起。公奮其忠勇。精貫白日。信順為甲冑。大節為城池。故能摧卻凶寇。全身濟功。惟公德器純固。體識深弘。敦尚衡門。則服膺曾閔。毗亮皇極。則憲章元凱。篤誠簡于帝心。明允著于蒞政。信鍾山之珪璧。歲寒之靈木者也。摛藻風雲。策名帝錄。肇皆方尺。遂隆台岳。王室未休。吾何以豫。興言再慨。思康天步。將俾皇化。歸之大素。彼蒼者天。曾不遐祚。哲人其萎。民斯攸慕。嗟爾後昆。式瞻宏度。
  • 齊王儉太宰褚彥回碑文曰:夫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此謂之不朽。所以子產云亡。宣尼泣其遺愛。隋武既沒。趙文懷其餘風。乃祖太傅。德合當時。行庇州壤。深識臧否。不以毀譽形言。亮采王室。每懷沖虛之道。可謂婉而成章。志而晦者矣。公稟川岳之靈暉。含珪璋而挺曜。和順內凝。英華外發。神茂初學。業隆弱冠。是以仁經義緯。敦穆於閨庭。金聲玉振。寥亮於區宇。孝敬淳深。率由斯至。盡歡朝夕。人無閒言。逍遙乎文雅之囿。翱翔乎禮樂之圃。風儀與秋月齊明。音徽與春雲等潤。既而齊德龍興。順皇高禪。深達先天之運。匡贊奉時之業。亦猶稷契之臣虞夏。荀裴之奉魏晉。今之尚書。古之冢宰。雖秩輕於袞司。而任隆於百辟。暫遂沖旨。改授朝端。邇無異言。遠無異望。執五禮以正民。簡八刑而罕用。故能聘績康衢。延慈哲后。仰南風之高詠。餐東野之祕實。雅議於聽政之晨。披文於宴私之夕。參以酒德。閒以琴心。曖有餘暉。遙然流想。君垂冬日之溫。臣盡秋霜之戒。肅肅焉。穆穆焉。於是見君親之同致。在三之如一。銘曰:永言必孝。用心則友。仁洽兼濟。愛深善誘。睹海齊星。登岳均厚。五臣茲六。八元斯九。率禮蹈謙。諒實身幹。跡屈朱軒。志隆衡館。眇眇玄宗。萋萋辭翰。義既水流。文亦霧散。
  • 晉潘岳太宰魯武公誄曰:昂昂公侯。實天誕育。八元斯九。五臣茲六。揜討逆節。折衝(○原訛衡。據馮校本改。)江湖。走欽擒儉。梟誕弊吳。公于出征。爰整其旅。壘未越郊。麾不及舉。秦涼獲乂。西戎即敘。他人之賢。譬彼丘陵。邈矣公侯。如日之昇。泰山其頹。寑疾不興。遐邇曷仰。社稷焉憑。生則榮易。終哀實難。靡不春華。鮮克歲寒。於呼公隕。率土含酸。趙喪望諸。列國同傷。秦亡蹇叔。舂者不相。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沒能彌彰。
  • 後魏溫子昇上黨王穆讓太宰表曰:臣聞策蹇長途。終慚一日之致。懸縷層臺。詎任千鈞之重。固知才弱不可自彊。力微難以企及。智小謀大。恐貽折足之憂。才輕任重。懼有絕臏之悔。既慮鑠金。固陳匪石。

  • 春秋合成圖曰:堯坐舟中。與太尉舜臨觀。鳳皇授圖。
  • 史記曰: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
  • 百官表注曰:太尉。古官也。自上安下曰尉。故武官以為號。
  • 月令曰:孟夏。太尉贊俊傑。遂賢良。
  • 漢書百官表曰: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周勃灌嬰周亞夫等為之。
  • 漢書曰:呂后問高祖曰:陛下百歲之後。蕭相國既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
  • 又曰:王龔為太尉。在位。自非公事。不通州郡書記。其所辟命。皆海內長者。
  • 東觀漢記曰:張輔。字益侯。為太尉。父尚在。輔每遷轉。乃一到洛。父來。適會正臈。公卿罷朝。俱賀歲。奉酒上輔父壽。極歡。莫不嘉其榮。
  • 又曰:鄧彪。字智伯。為太尉。在位清白公廉。
  • 謝承後漢書曰:京兆朱寵。字仲威。為太尉。家貧。食脫粟飯。臥布被。朝廷賜錦被粱肉。皆不敢當。
  • 又曰:鄭弘為臨江太守。行春。有兩白鹿。隨車夾轂而行。弘怪問主簿黃國。鹿為吉凶。國拜賀曰:聞三公車圖畫作鹿。明府當為宰相。後弘果為太尉。舉(○太平御覽二百零七舉下有將字。此脫。六十九卷屏風篇引亦脫。)弟五倫為司空。班次在下。每正朔朝見。弘曲躬自卑。上後置雲母屏風分隔。由此為故事。
  • 續漢書曰:太尉公一人。掌四方兵事功勤。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亞獻。
  • 袁崧後漢書曰:太尉劉虞。讓位於羊續。靈帝時。為三公者。皆輸禮錢千萬。續舉褞袍以示之曰:臣之有。唯此而已。遂不代虞。
  • 華嶠後漢書曰:安帝即位。太尉徐防。以災異寇賊。策免就國。凡三公以災免。始自防也。
  • 范曄後漢書曰:曹嵩。靈帝時。貨賂中官。及輸西園錢一億萬。故位至太尉。
  • 應劭漢官儀曰:章帝詔曰:司空牟融。典職六年。勤勞不怠。其以融為太尉。錄尚書事。
  • 又曰:沖帝丁酉策書。太尉趙峻。二世掌典機衡。有匪石不貳之心。大司農李同。公族之苗。忠直不回。有史魚之風。今以峻為太傅。同為太尉。與大將軍冀。參錄尚書事。
  • 幽明錄曰:常山張顥。為梁相。天新雨後。有鳥如鵲。飛翔稍下。墜地。民爭取。即化為一圓石。顥椎破之。得金印。文曰忠孝侯印。顥表上聞。藏之祕府。顥漢靈帝時至太尉。
  • 齊職儀曰:魏文帝黃初二年。日食。奏免太尉賈詡。詔曰:天地之災害。罪在朕躬。勿貶三公。遂為永制。而太尉華歆。以疾。依田千秋故事。乘輿上殿。大會。遣散騎常侍繆龔請歆。百官總己。聽歆至。
  • 後漢蔡邕太尉陳公贊曰:公在百里。有西產之惠。賜命方伯。分陝餘慶。餘慶伊何。兆民其觀。少者是懷。老者是安。綱紀文王。文王用平。東督京輦。京輦用清。乃登三事。三事攸寧。契稷之佐。具于堯庭。今則由古。於穆誕成。
  • 後漢崔駰太尉箴曰:天官冢宰。庶僚之師。師錫有帝。命虞作尉。苟非其人。斁我帝載。昔周人思文公。而召南詠甘棠。昆吾隆夏。伊摯盛商。季世頗僻。禮用不匡。
  • 後漢蔡邕楊太尉碑銘曰:於戲公。惟岳靈。天挺德。翼赤精。神氤氳。仁哲生。應台任。作邦禎。帝欽亮。訪典刑。道不忒。迄有成。光遐邇。穆其清。
  • 又楊太尉碑銘曰:天鑒有漢。挺生元輔。世作三事。勳在王府。乃及伊公。克光前矩。悉心畢力。胤其祖武。化洽群生。澤霑區宇。
  • 又太尉李咸碑銘曰:天垂三台。地應五岳。降生我公。應鼎之足。弈世載德。名昭圖錄。既文且武。桓桓紹續。外則折衝。內則大麓。
  • 又太尉橋玄碑曰:岐嶷而超等。總角而逸群。至矣乎(○本集作至于。)初紳。高明卓異。為眾傑之雄。其性莊。疾尚華(○本集作華尚。)樸。有折而不橈。拔賢如逝流。討惡如霆擊。至德在己。揚之由人。苟不矯跡。夫何舍焉。
  • 後漢桓麟(○按當作驎。)太尉劉寬碑曰:公誕受純和之氣。體有樂道寧儉之性。疾雕飾。尚樸素。輕榮利。重謙讓。劣與同好。鑴墳典於茅廬。是以根經緯。綜精微。誨童冠而不倦。遷南陽太守。推貞諒以示下。顯眾善以厲否。惻隱之誠。通于神人。故去鞭朴。如獲其情。弗用刑。如弭其姦。晉孫綽太尉庾亮碑曰:咨黃中以啟曹。鍾遐武於軒轅。爰及晉代。世號多士。公吸峻極之秀氣。誕命世之深量。微言散於秋毫。玄風暢乎德音。闚門者貴其凝峙。入室者議其通玄。摽形者得之廊廟。悟旨者期諸濠川。提挈南翔。息肩靈越。會大君有命。納妃德門。自求多福。辭不獲已。鳳羽籠于華樊。麟趾縶于椒房。王敦阻兵翫權。志闚神器。乃轉公左衛將軍。要雄戟以扶華轂。勒武旅以翼豹尾。死難之心。義形于色。親受中詔。奔告方伯。於是群后契盟。同稟高謀。巖栖懷德。以嚮赴義。拯神器於獸吻。扶帝座於已傾。王室之不壞。翳伯舅是賴。公以為戰伐之謀。仁所恥聞。況立德弘道。年幾不惑。闔門沈舟。將遠跡山海。詔累遣侍中黃門。逼以嚴制。知不獲免。乃固求外任。江外無烽燧之警。宇內歸穆然之美。銘曰:金德時昏。乾綱絕紀。素靈南映。中宗蔚起。誰其贊之。數鍾伊公。達人忘懷。形隨運通。再潛再躍。婉若游龍。梁沈約齊太尉王儉碑銘曰:瞻旦奭而齊軫。軼夔龍而長騖。百辟翹首。譬列宿之仰望舒。千里結轍。若派流之宗江漢。及宋道盛運。鼎命將改。而瞻烏所集。未知適歸。公高臥閑宇。獨吒虛室。眷龍顏以託夢。詠日角以興言。佇傅巖之下。懷滋水之上。慨深版蕩。念在濡足。霸君亦慮屬一匡。情隆三顧。卜匪熊羆。唯人是與。公深睹興廢。妙識人英。察榮光於河渚。攀龍翼於雲漢。傾方寸以奉國。忘七尺以事君。殊文共會。異軫同歸。堆案盈几。充庭滿室。隨方引應。斷決如流。辭不輟響。紙無停筆。精明外朗。神彩傍映。曬矚接其光景。風飆溢乎帷席。囂喧總至。大薄相填。齊鑣共軫。並而不雜。銘曰:悵公赫矣。世載經綸。四彼三傑。六茲五臣。德參世命。道亞如仁。屣步金門。濯纓蘭疇。激水上征。倍帆鬱起。
  • 陳沈炯太尉始興昭烈王碑銘曰:古者帝王之興。莫不崇建親屏。泰伯讓而退封。武哀終而受號。則有之矣。至若勒功鼎鼐。銘德太常。清廟尊乎國家。揚名顯乎子弟。在昭烈王見之焉。若夫媯水遙源。石砮遐集。五絲作而詠南風。八世興而和鳴鳳。籍帝王之基。居正卿之族。有由來矣。孔融汝穎之論。許其少多。傅暢諸公之書。頗有賢哲。自漢至魏。涉江而東。綿邈蟬聯。言之者舊。皇上革命應運。大啟邦國。麟趾盤石之宗固宜。金楨玉榦之戚畢封。文叔掩被之悲無泯。仲謀援鞍之慟逾切。乃封始興郡王。永定元年下詔曰:天倫所感。義本因心。名器追崇。則惟恆典。己兄梁故南兗州刺史長城縣公。德範沈邃。風度寬厚。性與天道。深乎靡測。昔彈冠入仕。譽重城華。宣力艱難。遂顧洪業。雖時非季漢。勢異桓王。海內挹其風流。生民懷其大德者矣。朕受天明命。爰膺寶曆。言尋永往。興慕增懷。可奉贈太尉。公昔之密戚。近親。宗英令德。若河閒之不群。沛獻之受象。東平之樂善。陳思之藻麗。實聞之也。未有身死忠貞。名存前代。若王之義烈者。銘曰:稽古帝舜。重瞳有裔。曰陳祚土。纂虞之系。騰波汝穎。承流媯汭。四岳有後。六奇獻計。惟寔惟忠。卿長群公。浮舟震澤。佳氣蔥蔥。岐周七十。商亳百里。婉婉中陽。帝出攸止。太常景皇。季孫讓子。天下不賤。聞之惇史。入孝出忠。清輝何已。苞指周藏。風流懿德。言為世範。行成士則。名山可鐫。豐碑易勒。惜哉往矣。殞身凶慝。鼎命既遷。山河是始。光啟代郡。德表永祀。周以別功。魯侯戾止。禮茂廟堂。恩加松杞。
  • 墓誌 梁沈約齊太尉文憲王公墓誌銘曰:德被九官。功苞十亂。帝圖必舉。皇猷諧煥。斯謂國楨。是惟民幹。翱翔禮園。優遊文館。祕義煙涌。瑰辭雨散。揆路揚輝。台庭改觀。方翊隆平。變茲天網。福履每愆。降年多爽。微言永謝。庶僚誰長。鐃吹罷音。松風代響。
  • 梁沈約齊太尉徐公墓誌曰:公美風儀。善言笑。愛重琴棋。流連情賞。拓宇東郊。曖然閑素。榮貴之來。無概懷抱。任居端揆。萬務同歸。簿領盈前。囂塵滿席。直舉枉錯。虛來實及。天道不仁。與善褰應。
  • 北齊邢子才太尉韓公墓誌銘曰:立事立言。是為勿替。且公世德。實兮不朽。雖將相無種。而公卿有門。是以萬種四牡。曷弈於往代。長組高冠。陸離於前祀。及負笈追侶。結友從師。先難後易。身佚功倍。皆神遊隅隩。理合精微。非存甯越。廢寢食以存道。久殊高鳳。忘冠履以成業。皎皎獨照。旁絕囂滓。亭亭孤出。入自雲霞。忘情譽毀。同嗣宗之於善惡。齊心得喪。若叔夜之於慍喜。(○原訛善。據馮校本改。)方將受在三九。追蹤二八。弘大道以事一人。敷至理以安百姓。而天德不厚。神聽多愆。仁勇一亡。辯智同盡。
  • 晉盧諶(○原訛謀。據馮校本改。)太尉劉公誄曰:公侯之生。固天攸擢。高智蕭條。英風卓犖。勵操宏壯。抗意崇邈。雅用深奧。明鑒朗出。摛藻雲浮。飛辯盆溢。驅其豺狼。斬其藜藿。建立市朝。營置亭徼。劉恥南比。猗盧北接。或以恩燮。微我公侯。方事焉捷。委重于外。弛禦于中。制比鄧禹。禮優竇融。
  • 梁王僧孺為臨川王讓太尉表曰:臣聞一□以長。望千里而成累。空輸易騁。觸三尺而不登。苟曰違方。難用適遠。安車駟馬。望高闕而朝至。繡服緹麾。轥康衢而暮返。行瞻盡瘣。居對蒼龍。陛下海涵春育。日鏡雲伸。追大道之無私。惜微臣之宜極。
  • 後魏溫子昇西河王謝太尉表曰:臣聞拂羽決起。力謝摩天。策蹇載馳。功微送日。將短翮難以陵高。駑乘無由致遠。雖復建旟出郡。未追楚趙之風。捧壺入侍。徒踵金張之跡。及天祚明德。運啟興王。六遂始遷。九鼎初定。於焉承之。有用當官。草靡從風。未遑克讓。常恐執轡輕輪。操刀傷錦。

  • 大戴禮曰:傅傅德義。
  • 又曰:天子不惠於庶民。不信於諸侯。不戒於戎事。不誠於賞罰。凡是之屬。太傅之任也。
  • 尚書曰:成王黜殷命。滅淮夷。歸豐。作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
  • 賈誼書曰:昔文王使太公望傅太子發。嗜鮑魚而公不與。文王曰:發嗜鮑魚。何為不與。太公曰:禮。鮑魚不登乎俎。豈有非禮而可以養太子哉。(事具儲君部。)
  • 東觀漢記。章帝詔曰:行太尉事衛尉趙喜。三世在位。為國元老。其以喜為太傅。
  • 續漢書曰:每帝初即位。置太傅。錄尚書事。薨輒省。
  • 應劭漢官曰:太傅。古官也。周成王。康叔為之。高后元年。初用王陵。金印紫綬。八年省。哀帝元壽二年復置。位在三公上。世祖中興。特遣使者備禮。徵故密令南陽卓茂。策曰:夫士誠能為人所不能為。名冠天下。當受天下重賞。故武王誅紂。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今以茂為太傅。封宣德侯。
  • 曹植輔臣論曰:蓋精微聽察。理析毫分。規矩可則。阿保不傾。群言系于口。而研摭是非。典誥總乎心。而唯所用之者。鍾太傅也。
  • 齊職儀曰:太傅。品秩冠服同太宰。成王即位。周公為太傅。遷太師。秦無其職。漢惠帝崩。呂后以右丞相王陵為少帝太傅。位在三公上。
  • 魏黃初七年。詔太尉鍾繇為太傅。華歆為太尉。並以疾。依田千秋乘輿上殿。後三公有疾。多以為準。
  • 沈約宋書曰:晉宣帝為魏太傅。誅曹爽後。置左右長史。掾屬舍人各十人。事既非常。加又領兵。非准例也。
  • 晉齊王攸太傅箴曰:伊昔上皇。建國立君。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創業恢道。以惠于民。承祀祚。延統重。故援立太子。尊以弘道。固以貳己。儲德既立。邦有所恃。固親以道。勿固以恩。修身以敬。勿託以尊。自損者有餘。自益者彌昏。
  • 後漢蔡邕太傅胡廣碑銘曰:用能七登九命。篤受分祉。亮皇聖於六世。嘉庶績於九有。窮生民之光寵。享黃耇之遐紀。蹈明哲以保身。與福祿于終始。五蹈九列。七統三事。和神人於宗伯。治水土于下台。光弼六世。曆載三十。自漢興以來。鼎臣元輔。未有若公者焉。睹皋陶之闈壼。究孔氏之房奧。通水泉於潤下。繁后土於稼穡。訓五品於群黎。理人倫於區域。曜三辰于混元。協太和乎皇極。傅聖德於幼沖。率旦奭之奮職。
  • 晉孫綽太傅褚褒碑曰:公資清剛之正氣。挺純粹之茂質。深量體於自然。沖識足乎弱冠。含章內映。而不運皦察之明。玄識沈通。而不以浮藻曜物。穆然忘容。塵務不干其度。默爾獨得。膚受莫測其奧。加以溫恭孝友。少思寡欲。都督兗州刺史。將以藩屏畿甸。綏授分內。會康皇晏駕。太后臨朝。總己之重。民無異望。乃徵將軍中書令。錄尚書事。公要終之識。定於介石。雖事己未來。而情以本應。顧以主少國危。方難未夷。思清函夏。以一天宇。且帝命所存。以社稷為寄。謀身雖重。方此為輕。深為意疾。俛首撫順。公志在芟夷兇類。拯拔晉民。繕甲鍊卒。日不暇給者久矣。遂見機而作。遺其劍履。將龍馬河洛。電掃司豫。廟筭以逆徒尚繁。困獸難逼。命公逐旆。以俟齊舉。雖元勳未捷。義聲亦足以振暴於華夷矣。銘曰:邈邈遠遊。亹亹令圖。將激淮海。灑滌中區。雅業未究。哲人其徂。敢勒玄石。敬刊高謨。
  • 晉孫楚故太傅羊祜碑曰:稟二儀之純靈。膺造化之沖氣。文為辭宗。行作世表。遷黃門侍郎。受祕書監。公筭滅吳之略。以為孟獻營虎牢而鄭人懼。晏弱城東陽而萊子服。乃進據險處。開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奪敵人之資。於是江浦馳義。襁負而至。雖研精軍政。用思滅敵。然兼立學校。闡揚典訓。是以搢紳之士。鱗集仰化。雲翔衡門。雖泮宮之詠魯侯。菁莪之美育才。無以過也。銘曰:金德發曜。惟公作輔。肇建嘉謨。建我民主。不慚遺公。俾屏聖皇。哲人其徂。孰不增傷。
  • 周王褒太傅燕文公于謹碑銘曰:古者六等官人。師傅崇其匡輔。一命作牧。侯伯總其專征。南仲成薄伐之功。吉甫作來歸之頌。若乃仰協宸曜。上屬台階。錫之以彝器。明之以車服。除名盛業。太傅燕國公其有焉。西曄開其命緒。東海傳其世祿。父曾致平法之科。廷尉稱無冤之頌。駟馬方駕。高門繼軌。公稟山岳之上靈。含風雲之秀氣。雕良玉於廉劌。鍊貞金於鎏鋈。于時王業締搆。國步權輿。太祖地雖二分。功猶再駕。忠誠簡帝。有志興王。公運策帷帳。參謀幕府。封齊定文成之計。間楚資曲逆之奇。仲華訪輿地之圖。林叔參兵車之右。魏恭帝元年。為大司寇。正刑糾慝。國無害馬之倫。翦暴詰姦。民亡飲羊之俗。三刺薦無簡之文。兩造陳禁邪之憲。大周受命。寶歷攸歸。表高惠之功臣。紀山河之著命。封燕公。邑萬戶。姬氏建國。君奭始封。昭王禮賢。郭隗開館。又授太傅。本官如先。保定五年。賜金石樂一部。公世為邊將。少習兵書。當敵制機。臨戎應變。增壘減灶之圖。題樹繫桑之略。軍中罷戰。無廢雅歌。壯士志驕。時觀投石。及乎名高衛霍。爵重韓彭。錫邑增於鄭僑。賜乘同於魏絳。丹節比司隸之貴。緹綺將金吾之寵。座闕倡歌之娛。堂無鍾鼓之奏。辭功坐樹。不伐征西之勳。還第角巾。無競龍驤之賞。銘曰:惟岳降神。膺期命世。量苞川藪。道弘兼濟。昴宿協符。佐旌冥契。匪躬諒直。武節橫厲。函崤重險。鍾鼎淪覆。潛龍勿用。瞻烏在室。道贊上台。功匡下瀆。條教斯理。彝倫載睦。懋官惟德。明試以功。既移上將。實董元戎。傳呼甚寵。徽章載隆。居高能降。處貴思沖。寶命惟新。王猷允塞。爵班異姓。禮均同德。林胡以南。易川之北。帝曰爾諧。俾侯燕國。駸駸過隙。滔滔逝川。明哲詎寶。館舍長捐。立言不沒。遺愛在旃。三河斥土。駟馬開泉。丹旒毀宗。玄堂啟殯。寵贈虛加。鸞和空引。晏子悼齊。隋武懷晉。謂天蓋高。如何不憖。
  • 陳沈炯為陳太傅讓表曰:奏六代之舞。不能祚天。具百神之歌。無以動聖。延首當閽。轉增危慄。百川沸騰。百室如燬。釋位同謀。諸侯總至。盟書會府。餘臣一人。若使幅巾衡巷。口絕平吳。朝遊赤松。暮過濟北。出就侯服。入裭龍章。則四郊有壘。誰守社稷。如其雄戟在前。強弩自衛。負孺子之圖。飾緣鶺(○初學記十一陳大科本作鶴。)之鼎。軍威重於護將。國禮貴於寒門。則臣道尚卑。孰云非逼。臣所以出謝公卿。入訓妻子。拜長陵之園。謁太祖之廟。不以九族違恩義。不以百姓負國家。所期陛下與北極同壽。朝廷與南山同固。

  • 應劭漢官曰:太保。古官。保。養也。
  • 呂氏春秋曰:荊文王得茄(○太平御覽二百零六作如。下同。)黃之狗。宛路之矰。以田於雲夢。三月不返。得丹陽之姬。暮(○御覽作期。下同。)年不聽朝。保申曰:先王以臣為保。今王暮年不聽朝。王之罪當笞。王伏。臣將笞王。王曰:敬諾。保申束細箭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謂王曰: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保申曰:君子恥之。小人痛之。恥之不變。痛之何益。保申趨出。請死罪。文王曰:此不穀之過也。保申何罪。王乃殺茄黃之狗。折宛路之矰。放丹陽之姬。兼國三十九。保申之力也。
  • 賈誼書曰:天子處位不端。受業不敬。教誨諷誦書禮不經不法。言語不序。凡此其屬太保之任也。
  • 王隱晉書曰:王祥。字休徵。琅邪人。泰始元年。拜太保。三年春。御史中丞侯史光上言曰:祥久以疾病闕廢朝會。應免官。詔曰:太保。朕所毗倚以隆道弘治者也。前後遜讓。不從所執。此非有司所得議也。
  • 齊職官儀曰:太保。品秩冠服同太宰。成王即位。召公為太保。召誥云。越三日戊申。太保朝于洛。逸禮曰:太公為太師。周公為太傅。召公為太保。
  • 沈約宋書曰: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訓護天子。導以德義。天子加拜。待以不臣之禮。非人則闕矣。漢制。保傅在三公上。號曰上公。自後常然。
  • 周王褒太保吳武公尉遲綱碑銘曰:昔者王室藩屏。周德謂之宗親。列國諸侯。異姓稱為伯舅。元勳懿德。姬崇齊楚之霸。疏爵疇庸。漢重韓吳之秩。司勳載其洪烈。典冊備其徽章。山甫式列辟之功。絕跡庸器。莊叔匡成獻之難。昭德彝鼎。鴻名盛業。公實兼焉。公命世挺生。應期間出。嵩華峻極。降惟岳之上靈。霜露所均。體中和之秀氣。危松擢本。且觀後彫之質。貞桂挺生。便體冬華之秀。是故以辰昴膺慶。風雲玄感者焉。公柔順內凝。英華外發。斧藻仁義。珪璋令範。危勁之節。貫四序而踰秀。堅貞之操。經百鍊而不銷。加以逵門射法。遠中戟支。養由箭神。遙穿懸葉。巧極將軍之伎。精窮校尉之官。及年踰艾服。任隆台袞。甲第當衢。傳呼啟路。不以寵貴驕人。每以卑恭自牧。易簀之言。無忘寑瘵。城郢之志。終於瞑目。銘曰:珠角應期。山庭表德。出忠入孝。自家形國。人物冠冕。彝章表則。任屬屯警。官聯極侍。行部六條。議班三吏。逝水詎停。光陰不借。遽辭逆旅。俄悲怛化。旌舒夏練。棺陳衛幕。北郭人希。西山景落。三千不見。九原誰作。銘茲鼎鼐。永傳嵩霍。
  • 又太子太保中都公陸逞碑銘曰:公本居三吳郡三吳縣。丞相遜後也。宋武匡定鍾鼎。底平涵洛。公曾祖載。實贊軍謀。及反旆南轅。以司武留守。赫連作亂。見拘夏州。以江右名家。為中山太守。地既鮮虞。途通靈壽。呼沱易水。仗武乘邊。趙北燕南。申威河外。祖營州使君。長於戎馬。稱雄朔漢。南中都督。猶纘弈世之基。西校國門。無墜承家之業。公識度深詳。摽尚閑遠。處眾撝謙。居簡行敬。風鑒外明。潛機內敏。建章門戶。張華成立。(○按當作立成。)原陵松柏。虞延盡記。昔處文房。又居內職。或傳冰華。時遊甲邸。魏祖軍謀。還豫南陂之宴。梁王師傅。猶對宣室之談。出內優隆。通籍榮寵。升降榮步。便煩官禁。銘曰:淮海惟楊。具區之藪。水朝江漢。星纏牛斗。盛德遺風。神明厥後。龍章八命。鸞旂四牡。賓階昔遇。風月相思。卿門今別。宿草何悲。輪環不已。零落無時。永矣元伯。長從此辭。
  • 周庾信太保鴈門公紇干弘碑曰:公本姓田氏。虞賓在位。基於揖讓之風。鳳皇于飛。紹於親賢之國。論其繼世之功。則狄城有廟。序其移家之始。則長陵有碑。況復高廟上書。小車而對漢祖。聊城祭鳥。長兵而驅燕將。公以胎教之月。歲德在宮。誕載之辰。星精出昴。既而受書黃石。意在王者之師。揮劍白猿。心存霸國之用。常願執金鼓而問吳王。橫琱戈而反齊地。有志不就。忠貞死焉。銘曰:移苗返葬。提柩山行。靈墟隴水。哀挽長城。山如北望。樹似東平。松門石起。碑字金生。眇眇山河。煢煢胤子。泣血徒步。奔波千里。孝水先枯。悲雲即起。世數存沒。哀榮終始。

  • 韋昭辯釋名曰:祭酒者。謂祭六神。以酒醊之也。辯云。凡會同饗讌。必尊長先用。先用必以酒祭先。故曰祭酒。漢時。吳王年長。以為劉氏祭酒是也。
  • 漢書曰:張安世薦蘇武明習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為遺言。宣帝即位時。召武侍官(○漢書五十四。蘇武傳作宦。)者署。數進見。復為右曹典屬國。以武苦節老臣。令朝朔望。號稱祭酒。甚優寵之。
  • 風俗通曰:詩禮春秋。至齊襄王時。而孫卿最為老師。齊尚循列大夫之缺。而孫卿三為祭酒也。
  • 蜀志曰:先主既定益州。廣漢太守夏纂。請秦宓(○原訛奏密。據馮校本改。)為師友祭酒。
  • 百官表注曰:博士祭酒一人。掌國子學。早朝服進賢兩梁冠。佩水蒼玉。秦燔書籍。而置博士之官。博者。博通於藝事也。
  • 齊職儀曰:晉令。博士祭酒。掌(○太平御覽二百三十六掌下有國子學三字。)國子生師事祭酒。執經。葛巾單衣。終身致敬。
  • 沈約宋書曰:博士。秦官也。常通古今。員多至數十人。有僕射。光武增為十五人。蓋一經有數家之學故也。皆教弟子。光武改僕射曰祭酒。祭酒者。一位之元長也。
  • 齊王融為王儉讓國子祭酒表曰:竊以庠均義重。振古所崇。資師道尊。有來攸尚。匪曰蘭芷。疇變入室之情。不自朱藍。何遷素絲之質。
  • 又表曰:況臣仁慚富侶。德謝潤身。識漏令經。器非匣重。何以昇墜道於殊身。反斯文於遙日。將使良璣脩竹。無增瑩羽。敬遜務時。遂騫星歲。
  • 又表曰:臣聞脩危(○疑當作卮。)方湛。弱露霑而取覆。懸衡紀正。輕塵委而必移。況臣才非應俗。用乖知治。取其集木飲冰。旌懸輪騖。方臣之念。未足言矣。
  • 後魏溫子昇為安豐王延明讓國子祭酒表曰:臣聞寶劍未砥。猶乏切玉之功。美箭闕羽。尚無衝石之勢。況才非會稽之竹。質謝昆吾之金。至於敷教東序。流訓上庠。置樽候酌。懸鍾待叩。必須蘊朱藍以成彩。立規矩以為式。垂三行於貴遊。揚六藝於冑子。而臣學媿聚沙。問慚攻木。雖歷文史。不治章句。於茲曠官。青衿何仰。

  • 應劭漢官儀曰:博士。秦官也。博者。通博古今。士者。辯於然否。孝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經博士。太常差次有聰明威重者一人為祭酒。總領綱紀。
  • 漢書曰:賈誼。洛陽人。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稱於郡中。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年二十餘。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未能言。誼盡能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出。
  • 又曰:公孫弘對策時百餘人。太常奏弘第居下。天子擢之。弘對為第一。召入見。容貌甚麗。拜為博士。待詔金馬門。
  • 東觀漢記曰:桓榮授皇太子經。每朝。令榮於公卿前說經。上曰:得卿幾晚。因除博士。
  • 范曄後漢書曰:董均。永平初為博士。時草創五郊祭祀。及宗廟禮樂。威儀章服。輒令鈞參議。多見從用。為當世通儒。
  • 李郃別傳曰:郃上書太后。數陳忠言。其辭不能盡施用。輒有策詔褒贊焉。博士著兩梁冠。朝會隨將大夫例。時賤經學。博士乃在市長下。公奏以為非所以敬儒。明國體也。上善公言。正月大朝。引博士公府長史前。
  • 漢舊儀曰:武帝初置博士。取學通行脩。博識多藝。曉古文爾雅。能屬文章。為高第。朝賀位次中都官史。(○太平御覽二百三十六作吏。)稱先生。不得言君。其真弟子稱門人。
  • 又曰:孝文皇帝時。博士七十餘人。朝服玄端。章甫冠。
  • 晉令曰:博士皆取履行清通。淳明典義。若散騎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試。諸生有法度者。及白衣。試在高第。拜郎中。
  • 魯國先賢傳曰:漢文帝時。聞申公為詩最精。以為博士。申公為詩傳。號曰魯詩。
  • 典略曰:公儀休者。魯博士也。為魯相。無所變更。百官自正。使食祿者。不得與下爭利。
  • 殷氏世傳曰:殷亮。建武中。徵拜博士。遷講學大夫。諸儒講論。勝者賜席。亮重席至八九。帝嘉之曰:學不當如是耶。
  • 郭子曰:張憑舉孝廉。請劉真長還舡。須臾。真長至。遣覓張孝廉舡。同旅愕然。既同載。俱詣撫軍。劉前進。謂撫軍曰:為公得一士。太常博士之妙選。既前。撫軍與之言。咨嗟稱善。乃曰:張憑勃窣為理窟。即用為太常博士。
  • 漢楊雄博士箴曰:典禮是脩。盡為辟雍。國有學校。侯有泮宮。名有伋教。德用不陵。昔在文王。經營其軌。勗于德音。而思皇多士。多士作楨。惟周以寧。國人興讓。虞芮質成。公劉挹行潦。洒濁亂斯清。官摻其業。士執其經。昔聖人之綏俗。莫美於施化。故孔子觀夫人之學。而知為王之易大舜南面無為。而衽席平。還師階閒。三苗以懷。秦作無道。斬決天紀。漫彼王跡。而坑術士。
  • 梁丘遲為王博士讓表曰:臣聞撫臆可以言心。量能則知所止。是故矯親魯門。簡業事亡。雜吹齊稚。分聲遽逝。臣才行過污。文質無廉。疏達謝於谷杜。浹洽乖夫劉楊。非除部養之勤。豈通掌固之業。

大司馬返回目錄
  • 韋昭辯釋名曰:大司馬。司馬。武也。大。總武事也。大司馬掌軍。古者兵車一車四馬。故以馬名官。
  • 春秋運斗樞曰:黃帝與大司馬容光。觀鳳銜圖。置黃帝前。
  • 尚書曰:司馬掌邦政。統六師。平邦國。
  • 周官曰:大司馬之職。掌以九伐之法。正邦國。
  • 毛詩曰:祈父。予王之爪牙。
  • 管子曰:涼風至。白露下。天子命左右司馬。全組甲。勵士眾。
  • 漢書。百官表曰:武帝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以冠軍印綬置官屬。成帝綏和元年。賜大司馬金印綬。置官屬。祿比丞相。
  • 東觀漢記曰:今以平狄將軍孫咸。行大司馬事。以名應讖。
  • 王隱晉書曰:石苞。泰始之初。拜大司馬。舊參軍於都督無敬。故孫楚抗衡於苞。苞以楚傲。更相表理。參軍有敬。自楚始也。
  • 晉中興書曰:王猛少貧賤。鬻畚為事。嘗至洛陽貨畚。有人於市貴買其畚。云家近在此。可隨我取直。隨去。忽至深山。此人曰:且住。當先啟道君。須臾猛進。見一公踞胡床。頭白。將從十許人。有一人引猛。云大司馬公可進。猛因拜老公。公曰:王公何緣拜。即十倍售畚直。發人送猛出山。既出顧視。乃嵩高山也。
  • 博物志曰:太公望為灌壇令。文王夢見婦人當道哭。問其故。曰:吾泰山之神也。嫁為西海婦。灌壇今當吾道。不得作風雨。夢覺。召太公。是日果疾風暴雨。文王乃拜太公為大司馬。
  • 晉公卿禮秩曰:司馬。大台兵官也。魏氏大司馬大將軍各自為官。在三司上。晉以石苞為大司馬。次三司下。
  • 齊職官儀曰:大司馬品第一。秩二千石。金章紫綬。武冠。絳佩(○太平御覽二百零九佩字無。)朝服。佩山玄玉。其在少昊。則雎鳩氏之任。顓頊以司馬主火。堯命羲叔為司馬。夏官也。虞夏二代。以司馬夏官。棄居其職。周成王以畢公高為司馬。楚漢之際。曹無咎周殷。始居其職。
  • 後漢杜篤大司馬吳漢誄曰:篤以為堯隆稷契。舜嘉皋陶。伊尹佐殷。呂尚翼周。若此五臣。功無與疇。今漢吳公。追而六之。乃作誄曰:朝失鯁臣。國喪牙爪。天子愍悼。中宮咨嗟。四方殘暴。公不征茲。征茲海內。公其攸平。泯泯群黎。賴公以寧。勳業既崇。持盈守虛。功成即退。挹而損諸。死而不朽。名勒丹書。功著金石。與日月俱。
  • 魏陳王曹植大司馬曹休誄曰:於穆公侯。魏之宗室。明德繼踵。弈世純粹。闡弘汎愛。仁以接物。藝以為華。體茲亮實。年沒弱冠。志在雄英。高揖名師。發言有章。東夏翕然。稱曰龍光。貧而無怨。孔以為難。嗟我公侯。屢空是安。不耽世祿。親悅為懽。好彼蓬樞。甘此瓢簞。味道忘憂。踰憲超顏。矯矯公侯。不橈其厄。呵叱三軍。躬奮雄戟。足蹴白刃。手接飛鏑。終弭淮南。保我疆埸。
  • 晉陸機吳大司馬陸抗誄曰:我公承軌。高風肅邁。明德繼體。徽旨弈世。昭德伊何。克俊克仁。德周能事。體合機神。禮交徒候。敬睦白屋。踧踖曲躬。吐食揮沐。爰及鰥寡。賑此惸獨。孚厥惠心。脫驂分祿。乃命我公。誕作元輔。位表百辟。名茂群后。因是荊人。造我寧宇。備物典策。玉冠及斧。龍旂飛藻。靈鼓樹羽。質文殊塗。百異行徹。人玩其華。鮮識其實。於穆我公。因心則哲。經綸至道。終始自結。德與行滿。英與言溢。
  • 梁簡文帝為南平王拜大司馬章曰:臣度連宸萼。地寔璿跗。王業權輿。夙奉締搆。爰頒盧綰。同贊密謀。豫均鄧禹。俱奉明詔。故摶飛九萬。實假扶搖之力。沖天百尺。無俟剞劂之勞。

  • 尚書曰: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
  • 又曰: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
  • 周官曰: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
  • 禮記曰:司徒修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德。齊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養老以致孝。
  • 毛詩曰:緇衣。美武功(○詩鄭風作公。)也。以明有國善善之功。管子曰:昔者黃帝得祝融。辨南方。故使為司徒。
  • 東觀漢記曰:袁安為司徒。每朝會。憂念王室。未嘗不流涕。
  • 又曰:郭丹為司徒。在朝名清廉公正。
  • 續漢書曰:司徒公一人。掌人民事。凡教民孝悌遜順謹儉。養生送死。事則議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嘗省牲視濯。
  • 謝承後漢書曰:劉寵為司徒。臥麄布被。
  • 蔡邕鍾鼎銘序曰:惟建寧四年三月。進公登于玉堂前庭。乃制詔曰:其以司空喬玄為司徒。公拜稽首。三讓。然後受命。
  • 典略曰:契為司徒。百姓和親。夔主賓客。遠人畢至。
  • 九州春秋曰:靈帝賣官。崔烈入錢五百萬。以買司徒。烈子均。亦有世名。烈問曰:吾作三公。天下論何如。均曰:大人少有高名。不謂不當為公。但海內嫌銅臭爾。
  • 吳錄曰:丁固為司徒。初為尚書。夢松出其腹。謂人曰:松字十八公。後十八年。吾其公乎。遂如夢。
  • 王隱晉書曰:魏舒為司徒。年過致仕。有謙謙意。而無居宅。乃漸以俸秩餘為第一所。九年正月。朝會罷。送還家。奉送章綬。
  • 又曰:武帝以山濤為司徒。頻讓不許。濤出。徑歸家。左丞白褒。奏濤違詔。詔杖褒五十。
  • 又曰:王戎代王渾為司徒。高選長史西曹掾。委任責成。形狀短陋。而目明澈。威儀不足。常乘馬轝。無日不出。以象牙筭晝夜筭計家財。遠及田牧。性又儉。不能善自奉養。飲食通財不外出。天下之人謂之膏肓之病。
  • 晉中興書曰:劉隗從兄疇。字王喬。有重名。司空蔡謨每歎曰:若使劉王喬得南渡。司徒公之美選也。
  • 又曰:蔡謨讓司徒。孝帝臨軒。自平旦至日中。使者十餘反。而謨不至。孝帝時年八歲。甚怒之極。問左右曰:所召何以不至。今來臨軒。何時當竟。皇太后詔曰:必不來者。宜罷朝。中軍殷浩奏曰:免吏部尚書江彪官。於是公卿奏送謨廷尉。以正刑書。謨懼。率子弟。素服詣闕。到廷尉待罪。詔可依舊制。免為庶人。
  • 齊職儀曰:司徒。品秩冠服同丞相。郊廟服冕同太尉。漢哀帝從朱博議。始置三司。改丞相為大司徒。以孔光為之。魏以華歆為司徒。
  • 江氏家傳曰:江統。字應元。時太傅從事中郎庾子嵩。以風韻見重。亦並雅敬君德。庾中郎每云。當今可以居司徒。充民望者。江生其人也。
  • 漢崔駰司徒箴曰:天監在下。仁德是哀。乃立司徒。亂茲蒸黎。茫茫庶域。率土祁祁。民具爾瞻。四方是維。乾乾夕惕。靡怠靡違。恪恭爾職。以勤王機。敬敷五教。九德咸事。嗇民用章。黔萌是富。
  • 宋傅亮司徒劉穆之碑曰:公諱穆之。字道和。彭城人也。公膺陶鈞之秀範。該生民之上操。三變肇於弱容。九德充於初迪。文明在中。柔順暢於事業。敬以直內。義讓洽於州黨。時元兇竄遁。擁據荊沔。乘輿播幸。越蹈九江。公率先群后。電發川湄。獎懷本之眾。勵思奮之士。桓謙籍累葉之資。徐覆忸驟勝之鋒。習亂之徒。若蝟毛而起。內懷根本之虞。外通首尾之勢。公靈武獨運。奇謨內湛。鞠旅陳眾。視險若夷。飛雲西泝。則水截鯨鯢。乘轅東指。則陸殪長蛇。迴累棋之危。成維山之固。豐功茂勳。大造於王室。淳風懿化。永結於荊南。銘曰:二儀發揮。川岳協靈。外恢溫雅。內鏡文明。懷仁履順。蘊義居貞。煌煌袞衣。禮亦隆止。翼翼素心。亮終如始。夷情升降。一色慍喜。訓儉於物。復禮于己。
  • 墓誌 後魏溫子昇司徒元樹墓誌銘曰:昔樞電降祥。姬水成業。握八符以馭世。膺五命以會昌。欽明格於上下。光宅被於宇宙。卜年永久。歷世遐長。有文王之孫子。啟周公之苗裔。積善所及。踵武稱賢。每以辛李為言。恆持韓白自許。殫百慮之一致。盡能事於生民。而蒼蒼在上。義歸無厚。徒有東平避世之意。空懷北海自晦之情。疾非逢霧。終異啟手。銘曰:明允篤誠。發於岐嶷。未鏤已雕。不扶而直。脩禮以耕。強學為殖。孔既歎魯。莊亦吟越。況以度思。有懷明發。翻然高舉。歸于魏闕。長路未窮。朝光已沒。
  • 又司徒祖瑩墓誌曰:自天命生商。王居徙亳。源流毖遠。枝葉繁華。祖德潤於身。聲高邦國。父行成於己。名重京師。公鍾美多福。資神積善。器局閑靈。志識開悟。口含碧雞之辯。手握雕龍之聲。門有善業。家傳慶靈。礪金成器。相遺滿籯。琢玉為寶。待價聯城。匪直也人。實惟有道。言折秋毫。辭連春藻。
  • 梁沈約為司徒謝朏墓誌銘曰:岳神昔降。和氣今鍾。以彼天爵。鬱為人龍。崇墓往峻。世德今重。漢車作傳。靈位攸待。我君應符。非公莫宰。華袞既襲。輕蘿自改。形雖廟堂。心猶江海。經邦已備。皇情迴屬。素騑輟柳。玄雲罷曲。
  • 後漢張衡司徒呂公誄曰:昔呂皇祖。帝交之緒。伯夷秩唐。唐宗允敘。四岳在虞。傅土佐禹。克厭帝心。姓姜氏呂。登是南邦。以家以處。降及于周。穆侯作輔。寡于九族。九族用寧。登受八命。袞職靡傾。黃耳金鉉。公餗以盈。綽兮其冤。曒兮其清。既明且哲。式保令名。斿旍從風。駟牡超驤。去此寧宇。歸于幽堂。玄室冥冥。脩夜彌長。
  • 梁簡文帝司徒始興忠武王誄曰:皇源地闡。帝業天維。於穆忠武。光國之基。爰自弱齡。英明播越。玉潤冰鮮。山靜雲發。帝曰爾諧。僉議彼屬。推轂兩江。建旗三蜀。將旋上國。戀結四民。三鱣表服。二鹿隨輪。方變正袞。永範時規。天弗報善。哲人其萎。響哀挽於北邙。去承明而不入。望參差之旒影。聽潺湲之雨泣。
  • 宋謝莊北中郎新安王拜司徒章曰:不惟震施罔匱。鴻慶方稠。燮調之重。遂臻非據。智小謀大。周家興規。少陽微暄。有鑒前史。辨其動植。布其安擾。以倡九牧。阜成王教。豈臣眇末。所能克荷。
  • 又為北中郎將謝兼司徒章曰:臣聞燮理陰陽。寅亮天地。弗惟其官。無人則闕。司徒掌敷五典。職擾兆民。豈悟乾靈罔匱。光渥方闡。不次之任。殊絕藩岳。豈可權尸三事。假備六符。慚震周迴。顧步交悸。
  • 吳筠楊州建安王讓知司徒表曰:臣聞玄黃之馬。事絕於銜鑣。蟠朽之材。飾乖於丹漆。何則。千里之志已窮。萬乘之器無取。遠物遂身。於焉在譬。
  • 後魏溫子昇為司徒高敖曹謝表曰:委水橫流。群龍交戰。徒悲道喪。空懷主辱。雖復見義援戈。臨危奮劍。顧慚後衂。終謝先鞭。事等泣河。無救三川之竭。有類憂天。豈支四極之壞。
  • 北齊邢子才為潘司徒樂讓表曰:武皇帝運屬繼元。事深微禹。摧蚩尤之陣。破尋邑之師。義開金石。理勗庸駘。遂日奉羈勒。有事風塵。徒備鳥背之毛。曾無馬箠之力。

  • 春秋元命包曰:危東六星。兩兩而比。曰司空。主水。
  • 尚書曰:僉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
  • 又曰: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
  • 禮記曰:司空執度。度地以居民。量地遠近。興事任力。
  • 尚書刑德放曰:禹長於地理。水泉九州。得括象圖。故堯以為司空。
  • 家語曰:孔子初仕為中都宰。二年。定公以為司空。乃別五土之性。而物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
  • 漢書曰:御史大夫。秦官。副丞相。成帝綏和九年。更名大司空。祿比丞相。
  • 東觀漢記曰:杜林代張純為大司空。務於無為。弟五倫為司空。奉公不撓。言事無所依違。
  • 續漢書曰:張奮為司空。時歲災旱。祈雨不應。乃上表。即時引見。復口陳時政之宜。帝召太尉司徒。幸洛陽獄。錄囚徒。大雨三日。
  • 又曰:王梁。字君嚴。赤伏符曰:王梁作玄武。玄武水神。大司空水土之官也。於是拜梁為大司空。
  • 袁宏漢紀曰:弟五倫為司空。有人與倫千里馬者。倫雖不取。每三公有所選舉。倫心不忘也。然亦終不用。
  • 華嶠後漢書曰:伏恭為太僕。帝臨辟雍。於行禮中。拜恭為司空。儒者以為榮。
  • 魏志曰:徐邈拜司空。歎曰:三公論道之官。無其人則闕。豈可以老病忝之哉。固辭不受。
  • 典略曰:禹為司空。披九山。通九澤。決九川。定九州。使各以其職來貢。
  • 華陽國志曰:趙瑤。字元珪。自扶風太守來之郡。司空張溫謂曰:弟五倫(○太平御覽二百零八作伯。此訛。)魚從蜀郡為司空。今掃吾第。以待足下。
  • 荀氏家傳曰:荀爽。字德明。董卓徵公。公到府三日。策拜司空。起巖穴九十五日。而為台司。世人號曰白衣登三公。
  • 晉中興書曰:陸玩。字士瑤。王導郤鑒庾亮相繼殂。朝野憂懼。咸以為三良既沒。國基墜矣。於是遷玩侍中司空。給羽林四十人。玩比陳讓。不聽。既拜。歎息謂賓客曰:以我為三公。是天下無人也。談者以為知言。
  • 齊職儀曰:司空。品秩冠服同太宰。舜以禹為司空。成王以毛公為司空。宋以武公之諱。改司空為司城。楚改司空為莫敖。秦置御史大夫。省司空。
  • 魏楊脩司空荀爽述贊曰:生應正性。體含中和。篤誠宣於初言。明允朗於始察。是以在童齓而顯奇。漸一紀則布名。頃幼(○疑當作項他。)之可師。甘羅之少者。何以踰公之性量乎。砥心六經。探索道奧。瞻乾坤而知陰陽之極。載而集之。獨說十萬餘言。士林景附。群英式慕。由毛羽之宗鵬鸞。眾山之仰五岳也。昔楚思叔敖而作歌。鄭謳子產而興歎。瞻望弗及。作詞告思。詞曰:爰在大漢。挺荀作貞。其德允明。誕發幼齡。行蠲體絜。如玉之瑩。確乎其志。乃勵乃清。遂陟司空。天子是毗。惟君之德。朋僚所咨。清水平土。茂哉是力。將混六合。繩以正直。散以禮樂。夙以道德。
  • 晉孫綽賀司空脩(○初學記十一作循。)像贊曰:公應天縱之德。系命世之期。質與荊玉參貞。鑒與南金等照。若其好學之性。不勸而成。弱不珍玩。雅好博古。慨洙泗之邈遠。悼禮樂之不舉。於是覃思深講。銳精幽贊。雖齊孝之歸孟軻。漢王之宗仲舒。無以加焉。贊曰:思文公侯。誕保休祥。素質玉絜。華藻金章。總角韞德。被褐韜光。自昔喪亂。征鼓日震。禮樂藏器。詩書蒙塵。哲人遐慨。垂幙澄神。仰觀洙泗。揚波絕津。方曜金鉉。協贊衡機。旻天不弔。曾不憖遺。搢紳頹範。皇德莫毗。公之云徂。華裔同悲。
  • 漢楊雄司空箴曰:昔彼坤靈。併天作合。分制五服。盡為萬國。乃立地官。空惟是職。烈烈俊乂。翼翼王臣。臣當其官。官當其人。九一之政。七賦以均。
  • 後漢蔡邕東海銘曰:橋玄為司空公。越在先民。毗佐天子。罔不著其股肱。畢其思心。式率天行。式昭德音。
  • 宋謝莊東海王讓司空表曰:臣側觀前載。與窺洪典。三事之授。惟帝其難。臣乘少籍長久。分踰涯量。出滿入泰。每究榮光。不悟乾燭方遠。義路同遺。下參弘化。上尸燮理。自非德仞具瞻。聲湛民詠。未有妄臻此澤。空集茲靈。齊孔稚珪為王敬則讓司空表曰:故李通豪贍。以親寵登司。王基才勇。與聲華入選。先帝擢臣以榮華。陛下伸臣以富貴。遂得北帶五州。東跨六郡。內亞三鼎。外齊四岳。蟬佩之映。則左右交暉。龜組之華。則縱橫吐耀。輕輪徐動。則劍騎如雲。飛蓋暫停。則歌鍾成列。摐金龍吹鬱其前。鳴笳鳳管疊其後。鄧禹若不遭漢光。則南陽之掾吏。微臣若不逢明聖。則孤城之式客。豈可加以正台之席。登以論道之寄。啟黃扉而燮五緯。躡青帷而調四序。
  • 梁劉孝儀為臨川王解司空表曰:臣以庸薄。謬竊隆重。職班三事。任總六條。衣袞坐槐。既闕論道。馳傳憩棠。尤慚為政。而俯司土地。仰燮陰陽。棟橈之譏已彰。愆伏之咎爰著。今水沴乃作。旱魃為災。山無薈蔚。雲成煙火。陛下曲私。未垂策免。臣職是當。逃責。(○太平御覽二百零八作於何逃責。)乞降茲台步。協此天人。
  • 梁江淹為齊高帝讓司空表曰:臣聞日發星迴。昊天無以爽其節。山盈川沖。厚地不能虧其度。陛下停若鏡之明。流如雲之曖。方求士於版巖。宜思賢於蜀肆。
  • 又北齊邢子才為司空景讓表曰:屬平分廣施。造物多品。長短入用。小大見收。連采台階。堪均鼎足。昨見謫見垂象。災起潛伏。此之為累。非直微躬。
  • 後漢蔡邕司空袁逢碑曰:凡所臨君。明而先覺。故能教不肅而化成。政不嚴而事治。其惠和也晏晏然。其博大也洋洋焉。信可謂兼三才而該剛柔。無射於人斯矣。銘曰:天鑒有漢。賜茲世輔。顯允厥德。昭胤休序。峨峨雍宮。禮樂備舉。穆穆天子。孝敬允敘。降拜屏著。奉饋西序。威儀聿脩。化溢區宇。乃尹京邑。總齊禁旅。
  • 又為司空房楨碑銘曰:公言非法度。不出於口。行非至公。不萌於心。治身則伯夷之潔也。儉嗇則季文之約也。盡忠則史魚之直也。剛平則山甫之勵也。總茲四德。式是百辟。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枉絲髮。樹私恩。不為也。討無禮。當彊禦。弗避也。是以功隆名顯。在世孤特。不獲愷悌寬厚之譽。享年垂老。至于積世。門無立車。堂無宴客。衣不變裁。食不兼味。雖易之貞厲。詩之羔羊。無以加也。明明在公。寔惟房后。誕應正德。式作漢輔。邪慝是仇。直亮是與。剛則不吐。柔則不茹。媚茲天子。以靖(○原訛請。據馮校本改。)土宇。
  • 晉潘岳司空鄭袞碑曰:陳謨台階。翼和鼎實。顯績成于臺省。清風暢于所蒞。故能老安少懷。遠至邇親。凡厥搢紳之士。所以挹酌洪流。含咀英芳者。猶旱苗之仰膏雨。湛露之晞朝陽也。銘曰:於鑠元侯。則天垂象。弘操岳峻。宇量深廣。允恭克讓。宣哲清朗。有始有卒。可大可久。言由忠信。行履孝友。光光金貂。再冠其首。赫赫皇符。仍拆其部。義格皇穹。德冠群后。清風顯烈。沒而不朽。
  • 晉孫綽庾司空冰碑曰:君喻嵩巖之玄精。挹清瀨之潔流。貞質謀於白珪。明操勵於南金。雖名器未極。而任盡臣道。正身提衡。鈐括百揆。知無不為。謀必鮮過。端委待旦。則有心宣孟。以約訓儉。則擬議季文。君平恆無私。己謙寡欲。當世之所難。於君易之矣。於是慨然遠覽。量己而退。高挹帷幙。投跡藩屏。夫良玉以經焚不渝。故其貞可貴。竹柏以蒙霜保榮。故見殊列樹。治而不亂者有矣。未有亂而彌治者也。考終以證始。即事以徵心。少長能一其度。貴賤不二其道。文康之雅量。於是乎弘著矣。銘曰:洋洋俊潁。巖巖神嵩。流滌淳氣。頗扇祥風。篤生公侯。情靈德充。臨川擬潔。仰華思崇。履險思夷。處滿思沖。方恢遠猷。皇極是贊。繁霜夏被。脩梧摧幹。人之云徂。朝野咸歎。儀形永戢。光風長煥。梁劉孝綽司空安成康王碑銘曰:昔者重華文命。並胄高陽之苗。豐邑舂陵。俱纂帝堯之緒。而虞夏革運。姚姒之姓已分。高光再興。大漢之名無改。如我皇家。梁齊代建。異文叔之紹開。起自王族。非伯禹之更姓。公則本枝別幹。誕自河岳。五百之期。實膺命世。卜商有問。是謂色難。承志望顏。在公斯易。至如文琰之對食餘。幼權之言爵里。衛子之朗月映山。杜生之凝脂點漆。惟公具美。歷駕前修。峨峨焉非岳陵之所至。浩浩焉總江漢而為長。故能擊水三千。摶風九萬。排天關而俯眡。掩浮雲而上征。皇帝甄名挺聖。河洛有徵。握衡含樞。奄一時夏。利建藩屏。固葉深根。郕霍酆郇。方周啟祚。封公為安成王。食邑二千戶。允同衛叔。賜寶器於商郊。殊異應侯。戲桐珪於汾水。乃公為平西將軍荊州刺史。楚之對齊。屈完引城池之固。荊之比宋。墨翟陳輦路之殊。品金作貢。不異淮海。珠璣犀象。又無求於晉國。況以雲夢九百之宏侈。章華三休之巨麗。公禦煩以寡。居高而降。執沖虛之道。無矜滿之情。其為政也。莊敬足以範物。慈惠足以庇民。剛毅足以威暴。清貞足以勵俗。天鑒十七年薨。春秋四十有五。凡我庶民。竊親高義。況復祗承帝命。來仕王家。兔園晚春。叨從者之賜。高唐暮天。而奉作賦之私。常懼慶雲之惠不酬。而搖落奄至。豈謂經塵之效莫展。而峻極先頹。思所以立言貞石。貽厥長世。銘曰:昔在文韶。五賢二聖。漢藩魏屏。微風不競。於赫我梁。德符姬姓。康王康叔。異時同盛。爰自妙年。令問不已。一孝一悌。寔光行始。義府文場。詞人髦士。波瀾莫際。牆仞難窺。用茲先覺。導此後知。德大心小。居高志卑。再握不倦。三吐忘疲。飛龍在天。肇基宛瀆。地猶小胏。民同世復。皇情睠正。屬難推轂。允矣宗英。移藩改牧。誰謂路永。江漢已浮。彼蒼不惠。遽反成周。川迴泝舳。塗引歸旒。
  • 墓誌 宋謝莊司空何尚之墓誌曰:遠源長瀾。自晉徂韓。潛川韜玉。霍岫騰鸞。處華民瞻。出光帝難。寂寞壽仁。茫昧報施。調於飪歸。經難褰寄。晻映留芳。煙熅作義。
  • 陳徐陵司空章昭達墓誌銘曰:周原膴膴。佳氣蔥蔥。王業攸興。帝圖斯盛。在昔光武佐命。鄰縣者鄧侯。高祖元臣。同郡者蕭相。公台輔之量。便著綺紈。瑚璉之姿。無待雕琢。起家為東宮直前。所奉之君。則梁簡文皇帝。既而黑山巨盜。憑陵上國。白水彊胡。虔劉中夏。公傾其產業。慕是驍雄。思報皇儲。累殲鯨寇。屬幽(○本集作豳。)風有象。代邸方降。搜荊楚之英才。資班輸之妙略。百樓忽起。登雲霄而俯臨。萬弩俱張。隨雷霆而並震。揚兵於九天之上。決勝於千里之中。殪彼群兇。皆無旋踵。陳寶應至懷反叛。客引周迪。資其食力。更事窺窬。公奉詔崇朝。飲冰將力。前茅後勁。步驟奔馳。仍向甌閩。殄其巢窟。若夫鳴蛇之洞。深谷隱於蒼天。飛猿之嶺。喬樹參於雲日。宜越艇而登嶠。蒙燕犀而涉江。威武紛紜。震山風海。於是咸俘偽帥。悉據高墉。爰洎滄溟。莫不懲乂。既而齊人無信。將謀郢藩。鬥艦戈舡。窺江淹漢。公纔聞羽檄。遽稟師期。馳襲荊鄖。應時燒蕩。方欲宣威隴汧。大討梁華。屬上將之韜光。逢中台之掩曜。大建三年。薨於軍幕。爾乃青烏相墓。白鶺標墳。林有逃車。樹同華蓋。前旍熊軾。後乘龍轜。介士發三河之民。哀鐃同駟馬之曲。長安傳坐。恩禮盛於西京。襄陽墮淚。悲慟喧於南峴。
  • 後漢張衡司空陳公誄曰:敬仲初育。發繇卜筮。鳳飛觀國。流光末裔。天祚明德。德茂于公。入孝出友。爰肅爰邕。兼學多識。窮理知機。德音孔昭。飜爾灰飛。賦政二城。還集皇闈。公寔省之。亹亹庶績。公寔靜之。藹藹百僚。公寔愍之。乃陟司空。纂禹之跡。導楊徽庸。致訓京畿。協和萬邦。萬邦既協。殊服來同。眇論前績。莫與比蹤。
  • 行狀 梁任昉齊司空曲江公行狀曰:公稟靈景宿。擅氣中和。一匱初登。東岳之功可監。埏埴在器。瑚璉之姿先表。豈惟荊南有聖童之目。襄城著孔甫之稱而已哉。故以羽儀宗家。冠蓋後進。路叔之一日千里。北海之稱美共治。方斯蔑如也。志學之年。偏治經記。登隆千載。網羅百氏。藻斯贍逸。蔚為詞宗。延賈誼而升堂。攜相如而入室。加以翰牘精辯。發言有章。持論從容。辭無矜尚。自河洛丘墟。歷載二百。俾我逢掖。遂淪左衽。晉宋所以遺恨。祖宗是用顧懷。公自荷方任。志在剋復。將欲使功遂之日。身退有所。爰乃卜宇金陵。縈帶林壑。用辭聊城之賞。以為疏韓之館。人謝運往。遂輟遠圖。
  • 梁沈約齊司空柳世隆行狀曰:公稟靈華岳。幼挺珪璋。清襟素履。發乎齠丱。及長風質洞遠。儀止祥華。動容合矩。吐言被律。時沈攸之狼據陝西。氣陵物上。而太祖登庸作宰。天歷在躬。攸之播封豕之情。總令荊之力。兕甲十萬。鐵馬千群。水陸長騖。志窺皇邑。公抗威川涘。勇略紛紜。顯晦有方。出沒無緒。攸之乃反旆亙圍。親受矢石。增櫓乘埤。嚴衝駕雉。雲輣俯闞。地穴斜通。半藏晚餐。負戶晨汲。公乃綏眾以武。應敵以奇。靈鋒電曜。威策雲舉。事切三版之危。氣損九天之就。殘寇外老。逆黨內離。焚舟委甲。掬指宵遯。公風標秀徹。器範弘潤。茂乎辭彩。雅善鼓琴。摛純蔡之高芬。纂鍾稽之妙曲。雖嬰拂世務。而素業無改。臨姑蘇而想八桂。登衡山而望九嶷。七紆邦組。三臨蕩甸。五職瑞扇。一司百揆。固可以齊衡八凱。方駕五臣。

  • 東觀漢記曰:鄧騭。字昭明。(○太平御覽二百四十三作伯。)延平元年。拜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儀同三司始自騭也。
  • 王隱晉書曰:太始七年。以鄭襄(○太平御覽二百四十三作袤。下同。)為司空。天子臨軒。遣使就第拜授襄。襄推讓。上送印綬。至于十數。久之見許。以侯就第。儀同三司。置舍人官騎。賜床帳簟縟。
  • 齊職儀曰:開府儀同三司。秦漢無聞。始建初三年。馬防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事。魏以黃權為車騎開府。此後甚眾。將軍開府。依大司馬。朱服。光祿大夫開府。依司徒。皁服。
  • 墓誌 簡文帝儀同徐勉墓誌銘曰:朱弓表瑞。寶劍攸歸。長瀾斯注。瓜瓞含輝。舉直斥偽。校名責實。朝有進賢。野無遺逸。違天即地。歸幽去明。空谷傳古。哀風送旍。
  • 齊王儉拜儀同三司章曰:臣聞日中則昃。盈虛之定分。器滿必傾。往復之恆理。遂乃班同袞章。燮和台曜。外參論道。內總百司。切議惟塵。自識非據。
  • 梁庾肩吾為武陵王拜儀同章曰:臣宅慶紫霄。聯休皇極。地均指日。既無跡而成高。仕若乘風。故不行而自遠。今者四郊無壘。天下同文。都尉春田。猶居塞外。單于冬獵。不入漁陽。臣坐牧三邊。非勞七戰。豈能屯兵大夏。封萬里之侯。飛箭遼城。受千金之壽。論其才望。有懼茂弘。光佩印校。常羞叔度。
  • 梁王筠為王儀同瑩初讓表曰:執玉獻金。卒先五等。親冕迎軺。光導百辟。坐階遠大。遂致隆滿。自位昇朝首。職冠禮闡。辭滿之願將際。致仕之請方奏。而思渥恩眥。昭獎必被。寵章爰降。朝野驚矚。是以安石歸禾固請。元規終以致讓。況臣才質空疏。器量庸淺。而可以妄參鉉席。靦貌槐庭。
  • 梁沈約為始興王讓儀同表曰:徒塵翠渥。方降紫泥。以茲上令。用隔下情。況高擬萬石。爰均八命。室等天黃。服加黼黻。出則高陪千乘。入則仰司百揆。陛下道苞九舜。明出十堯。萬徽必理。一物興念。有紆玄鏡。蹔垂止水。
  • 梁王僧孺為南平王讓儀同表曰:臣聞石瓠難剖。用謝缾罍。瘣木云庇。事乖丹雘。逢聖徼天。一朝賞至。非能聲均河楚。譽埒梁陳。故以神夢紫霄。心飛丹掖。品同儀比。媿鉉莫殊。
  • 陳沈炯為周儀同失律後復官讓表曰:日者驂驚鄭馬。害在晉軍。獄囚悲其夜數。縲人切其曉奏。危光似燭。察命如絲。云誰之尤。自貽其咎。假令誅以妻子。戮及墳墓。漢非負德。陵實孤恩。況伏鑕俛眉。遂受淮陰之問。吞聲飲恨。不與臧洪共死。陛下憐而宥之。伊臣豈不獨愧。喪其子弟。六謝父兄。百萬之師。千夫有長。問臣安在。誰曰董司。魂遊奉高。不知何對。
  • 隋江總太保蕭公謝儀同表曰:陂泉野戰。曾無汗馬之勞。代邸運籌。又闕前歌之勇。薄伐專征。早遊邊外。執玉奉酎。文虧朝則。王人降止。朝冊遠臨。奉述敕書。曲停表奏。滄波阻敻。既杜敬仲之辭。關路攸長。致絕趙襄之讓。心馳紫路。登文石而莫由。目送白雲。拜承明而未日。

  • 漢雜事曰:諸侯功德優盛。朝廷所敬異者。賜位特進。在三公下。
  • 百官表注曰:特進。官品第二。漢制。皇后之父。率為此官。
  • 傅咸集曰:特進。執皮帛。坐侍臣之下。門下屬。漢武特進執璧。已有舊制。今特進宜執璧。
  • 齊職儀曰:特進。以功德特進見也。
  • 沈約宋書曰:特進。魏世驃騎將軍劉放衛將軍孫資等遜位。以侯就第。蓋位特進。其諸官加特進者。從本官供給。特進但為班位而已。不別有吏卒車服也。
  • 墓誌 梁孝元帝特進蕭琛墓誌銘曰:山東流水。關西城市。義府辭鋒。風飛雲起。遊楚宦梁。桂馥蘭芳。蓮花可賦。迷迭成章。學類五行。書倅三篋。已研金匱。兼探玉牒。石詞既擬。欒社茲同。桃李成徑。松柏為藂。天地長久。永扇高風。
  • 隋江總特進光祿大夫徐陵墓誌銘曰:耕耘書囿。弋獵文場。藻思綺合。尺牘繡揚。辭奔太史。筆利干將。心緘武庫。口定雌黃。奉使巡採。絕域遐深。市朝遷貿。陵谷相侵。形寄王績。多宣攀附。高排閶闔。鬱轉雲路。年踰致仕。齒及懸車。夜漏方盡。馳光復斜。平原出宿。庠序為家。隴愁宿霧。松悲閑鳥。地迥雲低。山重樹小。九原孤月。三泉送旐。疇曩行役。共上河梁。余因病免。君事遠將。痛心期之徂謝。憫時代之銷亡。冀鐫石於玄冢。留清風於故鄉。

錄尚書返回目錄
  • 應劭漢官儀曰:章帝詔曰:司空牟融。典職六年。勤勞不怠。其以融為太尉。錄尚書。
  • 又曰:和帝策書曰:故太尉鄧彪。元公之族。三讓彌高。海內歸仁。為群賢首。其以彪為太尉。錄尚書事。百官總己以聽。
  • 又曰:殤帝策書曰:司徒徐防。以臺閣機密。施政牧守。其以防為太尉。錄尚書事。百官總己以聽。
  • 又曰:沖帝策書曰:太尉趙峻。二世常典機衡。有匪石不貳其心。大司農李固。公族之苗。忠貞不回。今以峻為太傅。固太尉。參錄尚書事。
  • 又曰:●帝策書曰:故太尉陳蕃。忠亮謇諤。有不吐茹之節。司徒胡廣。敦德允元。五世從政。今以蕃為太傅。與廣參錄尚書事。
  • 王隱晉書曰:賈充為太尉。錄尚書。五年伐吳。為大都督。吳平。上遣侍中程咸犒勞。增邑八千戶。
  • 晉中興書曰:明帝后庾氏。為皇太后。九月癸卯。皇太后臨朝。制司徒王導。錄尚書事。
  • 沈約宋書曰:高祖永初三年。尚書令揚州刺史徐羨之為司空。錄尚書事。
  • 又曰:孝武帝即位。以大將軍江夏王義恭為太尉。錄尚書事。
  • 又曰:諸公錄尚書事。古制也。王肅解尚書納于大麓曰:堯納舜於尊顯之官。使大錄萬機之政。案漢氏諸吏。平尚書奏事。後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平尚書事。
  • 傅暢故事曰:何劭王戎張華裴楷楊濟和嶠。為愍懷太傅。通省尚書事。張華為光祿大夫。尚書七條事。皆諮而後行。惠帝之世。太保衛瓘。太宰河間王顒。太傅東海王越。皆錄三省尚書祕書事。
  • 齊謝朓為明帝拜錄尚書表曰:升降玉階。對揚休命。六轡在手。千里何偕。司會天官之統。尚書百僚之本。弘之即庶績惟凝。替之則彝倫斯斁。修身踐言。本慚五美。果行育德。未階六正。妄屬負圖之寄。多謝五仁之績。操檜楫於龍津。荷梓梁於雲構。無以輔位明堂。遺象麟閣。
  • 陳徐陵安成王讓錄尚書表後啟曰:臣聞間平就國。乃盛漢之常儀。郕霍無官。實宗周之明典。何則。皇季之重。非待歷階。王爵之隆。自高群辟。況臣戢翼要荒。亟離寒暑。進慚趙勝。能定楚從。退匪齊文。馳免秦厄。固以內切皇心。外貽家恥。甘輸重餌。降禮單于。迾城十五。如諸和璧。市鄉三十。聊同寶劍。武夫力而獲諸原。微臣還而反諸敵。瞻言馬駿。著隴右之功。追念曹彰。克烏丸之虜。前王子弟。若此勳庸。偏其反而。豈可勝愧。

尚書令返回目錄
  • 漢書曰:張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為郎。因善書。令給事尚書。精力於職。休沐未嘗出。行幸河東。亡書三篋。詔問莫能知。唯安世識之。具作其事。後購求得書。以相校。無所遺失。上奇其才。擢尚書令。
  • 漢雜事曰:尚書黃香。為東郡太守。乞留宿衛。拜為尚書令。秩二千石。
  • 漢官儀職曰:尚書令。主贊奏。總典綱紀。無所統。秩二千石。
  • 東觀漢記曰:侯霸為尚書令。深見任用。樊准為尚書令。明習漢家舊事。周密畏慎。申屠剛為尚書令。謇謇多直言。無所屈橈。
  • 又曰:永平七年。宋均徵為尚書令。忠正直言。數納策謀。每駮議。未嘗不合上意。
  • 張璠漢書曰:左雄為尚書令。限年四十。先試經。然後舉孝廉。
  • 續漢書曰:陳蕃出為豫章太守。性方峻。不接賓客。徵為尚書令。送者不出郭門。
  • 百官表曰:尚書令。是謂文章(○初學記十一作昌。)天府。銅印墨綬。五時朝服。納言幘。進賢兩梁冠。佩水蒼玉。總攝諸曹。出納王命。敷奏萬機。書曰:龍。命汝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詩云。惟仲山甫。王之喉舌。蓋此謂也。
  • 魏志曰:明帝即位。進陳嶠為尚書令。車駕常幸。至尚書門。嶠跪問帝曰:陛下何之。帝曰:欲案行文書耳。嶠曰:此自臣職分。非陛下所宜臨也。若臣不稱其職。則請就黜退。陛下宜還。帝慚。迴車而返。
  • 又曰:太祖進荀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
  • 又曰:裴潛為尚書令。奏正分職。簡名實。出事使斷官府者。百五十餘條。
  • 費禕別傳曰:禕代蔣琬為尚書令。以朝脯聽事。其閒接納賓客。加之博弈不廢。後董允代之。旬日之閒。事多諐積。允曰:人之才力。相懸若此。
  • 曹羲九品議曰:尚書。尊官也。親作納言。易曰:樞機之發。榮辱之主。漢和帝。南陽左雄為尚書令。天下皆慎選舉。選舉所知。自其職也。
  • 山濤啟事曰:尚書令李胤。遷處。缺宜得其人。征南將軍羊祜。體義玉立。可以肅整朝廷。
  • 王隱晉書曰:樂廣為尚書令。所在無當時之功譽。然為後人所思。又曰:咸寧二年。李胤為尚書令。雖歷職內外。而在公退食。家室至貧儉。兒病。無以市藥。上賜錢十萬。齊職儀曰:秦漢之世。委政公卿。尚書之職。掌於封奏。令贊文書。僕射主開閉。令不在。則僕射奏下其事。魏氏重內職。八座尚書。任同六卿。舜舉八元八凱。以隆唐朝。令(○太平御覽二百十作今。)號八座為元凱。謂以賢能用事。義如昔也。
  • 晉摯虞尚書令箴曰:舜納大麓。七政以齊。內成外平。風雨不迷。補我袞闕。闡我王繇。王繇允塞。四海咸休。雖聖雖明。必賴良才。無曰我智。官不能任。發言如絲。其出成綸。千里之應。樞機在身。
  • 後漢潘勗尚書令荀彧碑曰:夫其為德也。則主忠履信。孝友溫惠。高亮以固其中。柔嘉以宣其外。廉慎以為己任。仁恕以察人物。踐行則無轍跡。出言則無辭費。納規無敬辱之心。機情有密靜之性。若乃奉身蹈道。勤禮貴德。動咨事閒。匪云予克。然後教以黃中之叡。守以貞固之直。注焉若洪河之源。不可竭也。確焉若華岳之停。不可拔也。故能言之斯立。行之斯成。身匪隆污。直哉惟情。紊綱用亂。廢禮復經。於是百揆時序。王猷允塞。告厥成功。用俟萬歲。
  • 後魏溫子升臨淮王或(○魏書十八作彧。)謝封開府尚書令表曰:臣道愧山東。氣慚隴右。激水弗堪。摶風無力。但以平源帶地。資緒極天。發趾自高。理融以遠。出臨侯服。既乏刺舉之能。入踐帝閽。又無應對之美。空復受戈清廟。推轂朱門。效闕淚河。功慚汗海。大寶遂隆。橫草未樹。顧以有涯。願言知止。
  • 又為魏南陽王允寶炬(○原訛拒。據馮校本改。)讓尚書令表曰:臣聞立而託乘。乃成致遠之功。坐以運舟。遂有利涉之用。若以輕任重課。憑虛責實。雖欲自勤。終焉靡效。
  • 梁范雲為柳司空讓尚書令初表曰:陛下繼明南面。復垂顯錄。增榮益觀。豈側身限。而露不廣海。塵不增山。微物知止。敢忘自退。誠以懷音感遇。久妨彝序。尸祿昧寵。取蹈風歌。中寐軫心。方餐凝慮。寧可冒釐綜之重。負學製之談。將玷朝徽。匪伊身議。
  • 第二表曰:臣聞聖人在上。愚智無以息隱。天下有道。方圓歸其能是。如以駑蹇之才。不致問於千里。瓦礫之質。佇待價於十城。伏願陛下。矜臣負乘之尤。照臣匪飾之情。跡言觀用。允授上才。斂會流恩。曲蠲下第。則雲序斯平。彝章載穆。
  • 梁沈約拜尚書令到都坐表曰:竊位之譏。允當斯責。王命私請。有事相傾。油雲湛露。從降旻昊之德。弱縞輕蟬。不載丘岳之重。登階望席。怳焉失步。
  • 北齊邢子才為文襄皇帝讓尚書令表曰:揚職萬機。總任百揆。想銜庶物。準納群寮。何以助日月之光華。增天地之高厚。反鑒取照。匹此何難。倒裳求領。方之為易。
  • 又表曰:正以晝覽太山。不假秋毫之察。夜仰列宿。豈藉燭龍之明。爵人以世。既非盛德之舉。公門有私。故足陵夷之運。
  • 隋江總讓尚書令表曰:臣弱歲立朝。本無奇志。每謂任登常伯。足承基緒。值梁季不造。牧拙人間。東竄三江。南徂百越。不知秦漢。十有七年。心跡退黜。平生畢矣。但野性疏懶。不屑死增。俯仰乖時。人物多忤。天飛踐阼。任寄隆布。謬以商丘之木。遂比舟栰之材。燕岱之石。混同瑚璉之器。當由崇賢傳舉。早守名節。竊以天府文昌。萬方之藪。天官冢宰。無所不統。禮革三獨。事昭百揆。曠職云久。三十餘載。一旦開置。必資望實。豈期廷典私偏。濫庸菲薄。陛下聽覽餘辰。曲垂昭納。遂斯反汗。高選具瞻。則敝蓋敝帷。使臣暮齒。歲制月制。賒臣皓髮。
  • 隋江總除尚書令謝臺啟曰:竊以昔之冢司。今日端揆。頃同台袞。無人則闕。臣之朽薄。安可叨賁。謹當奏承夜月。冀奉三思之旨。聲寄浮雲。方祈九天之路。
  • 又除尚書令斷表後啟曰:司會治本。冢宰朝端。搢紳所屬。儀形攸在。皇代以來。無人則闕。陛下將備厥職。用穆巨僚。不容始自庸菲。以讙物議。當今藩翰至戚。不無其才。廊廟重臣。亦有其器。伏願檢俞往之則。闡平章之道。臣沿心布款。有理存焉。

  • 漢書曰:僕射。秦官也。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課之。自侍中尚書博士及騶宰永巷官人皆有。取其領事之號。
  • 又曰:鄭崇。哀帝擢為尚書僕射。數求見諫爭。上初納用之。每聞曳革履。上歎曰:我識鄭尚書履聲。
  • 續漢書曰:尚書僕射一人。六百石。令不在。則奏下眾事。
  • 百官表注曰:僕射一人。銅印墨綬。五時朝。(○初學記十一。太平御覽二百十一朝下有服字。此脫。)納言幘。進賢兩梁冠。佩水蒼玉。建安以來。執金吾榮劭。為尚書左僕射。僕射之有左右。自此始也。
  • 鍾離意別傳曰:意為尚書僕射。其年匈奴羌胡歸義。詔賜縑三百匹。尚書侍郎廣陵暨酆。誤以為三千匹。詔大怒。鞭酆欲死。意入諫曰:海內遐邇。謂陛下貴徵(○太平御覽六百四十九引會稽典錄作微。)財而賤人命。愚臣所不安。明帝以意諫。且酆錯合大義。貰酆。敕大官賜酒藥。詔謂意曰:非鍾離尚書。朕幾降威於此郎。
  • 魏志曰:桓範薦徐宣為僕射。車駕幸許昌。總留事。帝還。主者奏呈文書。詔曰:吾省與僕射何異。竟不視。
  • 又曰:陳泰為尚書左僕射。典選舉。
  • 晉諸公讚曰:司馬珪。時多令望。早歷顯職。晉受禪。為尚書左僕射。時年三十七。眾論以為美。
  • 晉公卿禮秩曰:司馬珪。三十七為尚書僕射。魏晉以來。或置左右。或不置。
  • 世說曰:周顗。字伯仁。過江。積年恆大飲酒。嘗經三日醒。時論謂之三日僕射。
  • 王隱晉書曰:太康元年。以山濤清虛恬簡。轉為僕射。
  • 齊職儀曰:魏朝以尚書僕射毛玠領選曹。
  • 晉武以僕射山濤領吏曹。後依擬。至今或領焉。
  • 沈約宋書曰:劉延孫為尚書左僕射。延孫疾病。不任拜起。上使乘船。自青溪至平昌門。入尚書下舍。
  • 墓誌 梁沈約尚書右僕射范雲墓誌銘曰:合契興王。匪勞物色。乘風鬱起。化成龍翼。乃作喉脣。帝猷必舉。乃作銓衡。彝倫有序。北京徂峻。東川迴薄。蘊吾名臣。終天靡作。
  • 宋傅亮讓尚書僕射表曰:自皇基肇創。豫班策勳。纖善微績。未聞朝野。百揆治樞。總貳殷要。誠非庸臣所宜叨擬。臣聞權衡既懸。錙銖靡遁。厲駑習驥。終莫之近。敗駕傷錦。備之前誥。必將上增國垢。下招私黷。
  • 齊王儉讓左僕射表曰:待臣於常均之外。眄臣於代僚之右。親乖其章。乘非其器。霸府方隆。超居元佐。國朝草昧。參贊百揆。
  • 梁沈約讓僕射表曰:臣聞役壯休老。上典所優。晨行暮息。事身恆分。若夫玄黃未已。非狄駕之衛。筋力為用。豈強飯之時。養老杖鄉。抑推前典。服戎告謝。親學匪任。宿肉極其虛憊。歲制防其不辜。寔所以蠲假衰疾。收屏淪暮。梁張纘讓尚書僕射表曰:加以矯心飾貌。酷非所閑。不喜俗人。與之共事。雖復吐言如傷。屈體無骨。動容竊斧。猶成多憾。曾闈如闕。坐客須滿。情態參差。世塗盈虛。薏苡興謗。舍塵見猜。疑似雖分。聖賢致惑。人之包藏。山川非險。況在於臣。焉可證綜。
  • 陳徐陵讓左僕射初表曰:臣聞七十之歲。楊雄擬經。六十之年。平津對策。若斯彊壯。無歎耆老。臣勵(○據陳書十七王勱傳當作勱。後同。)則胄華軒冕。才允卿相。出納流譽。朝野具瞻。臣弘正國老儒宗。情尚虛簡。玄風勝業。獨王當年。臣種氣懷沉密。文史優裕。東南貴秀。朝廷親賢。並見壯猷。皆宜左執。若漢武好少。則微臣已老。若周文愛老。則有此群才。伏願天明。更謀梓匠。求其妙選。稱是能官。
  • 又讓右僕射初表曰:加以言尋盟好。仍屬亂罹。千(○漢書蘇武傳作丁。)零盜其牛馬。烏孫竊其印綬。子卿如雪。叔向為國。雖獲東歸。備離此厄。昔李廣遺恨。不值漢初。甯戚自歸。悲逢堯換。臣隨望聖運。實在權輿。時參決勝之籌。頗奏發兵之讖。當塗錫舍。非無董昭之誠。典午禪文。不降張華之賞。
  • 隋江總讓尚書僕射表曰:藻鏡官方。品裁人物。門驚如市。不慚屋漏。心抱如冰。無欺暗室。但屢淹星烏。每知忝素。世網拘束。事歸僶俛。今此召會。尤增據蒺。竊以端揆副職。官稱師長。革履升降。傳呼寵赫。儀形朝首。冠冕彝倫。兼復戶總衡流。匡佐繁俗。忘膺重責。必踐危機。

吏部尚書返回目錄
  • 魏志曰:盧毓為侍中。在職三年。多所駮易。詔曰:官人秩才。聖帝所難。必須良佐。進可替否。侍中毓。稟性貞固。心平體正。可謂明試有功。不懈于位者也。其以毓為吏部尚書。使毓自選代。曰:得如卿者乃可。毓舉常侍鄭沖。帝曰:文和吾自知之。更舉吾所未知者。乃舉阮武孫邕。帝於是用邕。
  • 袁子曰:魏家置吏部尚書。專選天下百官。夫用人人君之所司。不可以假人者也。使治亂制在一人之手。權重而人才難得。居此職。稱此才者。未有一也。
  • 王隱晉書曰:山濤為太常。遭母喪。手植松柏。詔曰:今風俗凌遲。豈宜鎮以退讓。山太常雖在諒陰。古人亦墨絰從戎。其以濤為吏部尚書。濤用人。皆先密啟。然後公奏。
  • 又曰:鄧攸遷吏部尚書。牧馬於家庭。妻自素食。不受一飯於人。
  • 世說曰:王濬沖裴叔則二人。總角詣鍾士季。須臾去。後客問向二童是誰。曰:裴王。客何如。鍾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後二十年。此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復滯才。
  • 語林曰:袁真為監軍。范去(○太平御覽二百十四作玄。此訛。)平作吏部尚書。大坐語袁。卿此叚還。不失護軍。袁曰:卿何事人中作市井。
  • 百官表注曰:吏部尚書一人。秩六百石。掌選舉齋祠。
  • 晉諸公贊曰:李胤為吏部尚書。正身率職不橈。故能行其所見。遂刊定選例。而著于令。
  • 沈約宋書曰:蔡廓為吏部尚書。廓因傅隆問傅亮。選事若悉以見付不論。不然。不能拜。亮以語錄尚書徐羨之曰:黃門以下。悉以委蔡。自此上。宜共參同異。廓曰:我不能為徐干木署紙尾。遂不拜。干木。羨之小字也。選案錄尚書與吏部尚書連名。故廓云紙尾。
  • 又曰:江湛為吏部尚書。家甚貧約。不營求利。餉饋盈門。一無所受。無兼衣餘食。常為上所召。值澣衣。稱疾經日。衣成後起。
  • 又曰:顏竣為吏部尚書。留心選舉。自強不息。任遇既隆。奏無不可。後謝莊代竣。意多不行。竣容貌嚴毅。莊風姿甚美。賓客喧訴。常懽笑答之。時人語曰:顏竣嗔而與人官。謝莊笑而不與人官。
  • 晉傅玄吏部尚書箴曰:明明王軌。制為九秩。君執常道。臣有定職。各有攸司。非用不慝。昔舜舉皋陶。而俊乂在官。夔龍出入朕命。周仲山甫。亦允內言。
  • 齊丘遲侍中吏部尚書何府君誄曰:遠量夷雅。淹姿英茂。進德方新。循名以舊。分鑣先達。爭驅俊秀。匪直羽儀。實惟領袖。知人斯哲。在帝之難。僉謂往諧。是則能官。園阿望幣。釣嶼投竿。金張之貴。允茲七侍。有美一人。柔貂三珥。服冕乘軒。鳴玉飛翠。不貪為寶。貴而能貧。唯靜是悅。惟寂是珍。履信茲從。積善方慶。如何斯德。曾是知命。彼高者天。與人焉。眇望周行。式瞻林壑。灑汰紛埃。擯揚流俗。言必玄遠。神惟珠玉。色恬喜慍。心豈榮辱。
  • 宋謝莊讓吏部尚書表曰:招才琴釣之上。取士歌牧之中。終能克夷景命。榮懷萬宇。豈容先私首曲。近有經過。且不習冠制。趙客興鑒。未閑統馭。鄭臣有規。匪痗身譏。
  • 後魏溫子升廣楊(○魏書十八作陽。)王讓吏部尚書表曰:假勢風雲。非由羽翮。徒得推遷就列。僶俛當官。曾無辟雍議禮之名。詎有銅爵獻賦之敏。而政本寔繁。司會攸切。抑揚智地。用捨時流。實當年之準的。乃一世之權衡。得其人則分職之任隆。非其才則曠官之失起。
  • 梁任昉為范雲讓散騎常侍吏部尚書霄城侯表曰:夫銓衡務重。闕語(○明本作關治。文選三十八。初學記十二作關諸。)隆替。遠惟則哲。在帝猶輕。(○文選。初學記作難。)漢魏以降。遠識經軌。雅俗所歸。唯稱許郭。齊季凌遲。官方淆亂。草創惟始。議存改作。恭己南面。責成斯在。豈宜妄加寵私。以乏王事。附蟬之飾。空成寵章。求之公私。授受交失。近世侯者。功緒參差。或足食關中。或成軍河內。或盛德如卓茂。或師道如桓榮。四姓傳祠。已無定紀。五侯外戚。且非舊章。而臣之所附。唯在恩澤。且去歲冬初。國學之老博士耳。今茲首夏。將亞冢司。雖千秋之一日九遷。荀奭(○文選作爽。)之十旬遠至。方之微臣。未為速達。
  • 梁沈約為褚炫讓吏部尚書表曰:竊惟玄素未辯。必謬朱紫之察。規矩或昧。理喪方圓之功。東西兩漢。左雄孤絕於前。南北二晉。山濤莫嗣於後。良由性藏於貌。才隱乎心。楚越無以況其迥殊。山川未足方其險阻。雖復拂暗為明。免過生智。亦何以登奇牧異。離渭分涇。
  • 梁張纘讓吏部尚書表曰:漢革民曹。魏仍東掾。毛孝先以清公見美。盧子加以貞固任職。降及晉代。希睹其人。樂彥輔雍容自守。當時恨其寡譽。山巨源意存賞拔。不免與世浮沉。鄧攸牧馬家庭。何益心競之操。卞壼如金丸在右。未聞檢裁之功。
  • 梁王筠為弟六叔讓重除吏部尚書表曰:臣聞剸犀截鴈。必俟昆吾之鋒。逐日追風。信資伯樂之駿。未有驂駑騫足。而方騁遙塗。採蓺鉛刀。而求其斷割。伏惟則哲為體。事艱歷代。明別攸奇。義重前王。必使玉石薰蕕。區別靡雜。涇渭玄黃。條流不爽。自非伯豪之天下稱能。仲子之時人歸德。孝先之拔真抑偽。巨源之黜惡舉善。然後可以銓鏡流品。平均衡石。
  • 隋江總讓吏部尚書表曰:竊以漢置五曹。方今六尚。魏隆八凱。擬古六卿。延喻喉舌。遠膺樞斗。至如東京許郭。西晉裴王。仰首伸眉。可得論列此矣。但臣門基世緒。晉宋已來。內侍帷扆。入尸衡尺。或年甫將立。或歲未強仕。是以退思弱冠。追傷疇昔。早塵華位。見知名輩。常謂忝竊。匪朝伊夕。豈期梁室多故。有志無時。平生意氣。颯爾零落。特由邀奉嘉運。千載一時。惟奮寵靈。遂臻於此。
  • 又為沈尚書君理讓右僕射領吏部表曰:辛香(○疑偽。)以來。安石以後。遵其軌躅。必大廈之棟梁。總其寄任。亦巨川之舟楫。未有綿力薄材。輕膺此舉。

  • 應劭漢官儀曰:尚書。唐虞官也。書曰:龍。命汝作納言。朕命惟允。
  • 又曰:漢明帝詔曰:尚書蓋古之納言。出納朕命。機事不密則害成。可不慎歟。
  • 韋昭辯釋名曰:尚。上也。言最在上。總領之也。辯云。尚猶奉也。百官言事。當省案平處奉之。故曰尚。尚食尚方亦然。
  • 漢書。百官表曰:成帝罷中書官。初置尚書員五人。如淳曰:主天子文書曰尚書。如主婿曰尚主。
  • 桓子新論曰:昔堯言(○太平御覽二百十二作試。)舜於大麓者。錄天下事。如今之尚書官矣。宜得大賢智。乃使處議持平焉。
  • 謝承後漢書曰:朱穆為尚書。讜言正直。
  • 華嶠漢書曰:韋彪上疏曰:欲急民所務。當先除其患。其原在尚書。典樞機。天下事一決之。不可不察。
  • 東觀漢記曰:章帝東巡。過任城。乃幸鄭均舍。敕賜尚書祿。以終其身。故時人號為白衣尚書。續漢書曰:李固上疏曰:陛下之有尚書。猶天之有北斗。北斗為天喉舌。尚書為陛下喉舌。
  • 魏志曰:陳群為尚書。制九品為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 王昶考課事曰:尚書侍中考課。一曰掌建六材。以考官人。二曰綜理萬機。以考庶績。三曰進視惟允。以掌讜言。四曰出納王命。以考賦政。五曰罰法。以考典刑。
  • 會稽典錄曰:鄭弘拜尚書郎。舊典。科滿補縣長。令史為丞尉。弘奏以為臺職位尊而賞薄。人無樂者。諸(○太平御覽二百十二作請。)使郎補縣令。令史為長。上從其議。自此為始。
  • 齊職儀曰:尚書六人。品第三。秩六百石。進賢兩梁冠。納言幘。絳朝服。佩水蒼玉。執笏負荷。
  • 沈約宋書曰:顧琛傳曰:寺門有制。八座以下。門生隨入者有差。不得雜以人士。琛以宗人顧碩顧。(○宋書八十一顧琛傳作頭。)寄尚書張茂度聞(○宋書作門。)名。而去(○宋書作與。)碩頭同席坐遣出。凡尚書官。大罪則免。小罪則遣出。出者百日無代人。聽還本職。
  • 漢楊雄尚書箴曰:允敕百工。命作齋慄。龍惟納言。是機是密。出入王命。王之喉舌。獻善宣美。而讒說是折。我視云明。我聽云聰。載夙載夜。惟允惟恭。故君子在室。出言如風。
  • 晉潘岳庾尚書誄曰:寬而能懷。威而不猛。化行如形。民應如影。曀曀虛坐。翩翩玄幕。几筵生塵。空館寥廓。
  • 晉盧湛尚書武強侯盧府君誄曰:湛罪重五岳。釁深四海。身不灰滅。延于家門。方今斬焉在疚。死已無日。大懼先意遺烈。將墜乎地。罔極之哀。終不宣寫。是以忍在草土之中。撰述平素之跡。篤生我君。天挺賢俊。弘闡大風。光隆洪胤。蔚矣其姿。綽乎其韻。天不予晉。厄運時臻。陽九之會。雖聖莫振。君實振惶。國難是圖。跋履山川。東征西徂。方協遐任。言復皇輿。不見楚申。致命郢都。往古來今。自遠及近。凡在喪親。猶思俱殞。況我荼毒。靡經不盡。日月逾邁。寒暑代遷。恩慈彌遠。窮思日纏。撰述遺跡。臨文煩冤。
  • 隋江總度支尚書陸君誄曰:陸公國士之眷。惠好之深。臨喪能誄。久願搖筆。時事迍邅。不惶削藁。梁季適越。未戢干戈。陳世入仕。累牽物役。杼抽於懷。三十餘載。隋開皇九年。於長安致仕。懸車以洎。就木何幾。但東海成田。南冠承縶。龜山更徙。空想吹笛之哀。馬角徒生。絕望通波之水。嗚呼哀哉。於是攬涕操觚。乃為誄曰:鴈行攸序。龍作間才。讓珠不拜。錫劍恩來。世故天禍。臣悲主辱。露盡朝陽。風驚夜燭。悠悠世路。辛苦艱虞。尋戈滿道。曝骨交衢。家無半菽。地絕飛芻。念群桑梓。零落彫枯。傷君井邑。了盤崎嶇。悽涼故友。擗樹遺孤。臨穴別野。撫櫬窮塗。
  • 梁張纘故左氏尚書忠子沈憎旻墓誌銘曰:漸東振古。龜組三襲。政若解繩。吏如燥濕。十升龍管。四至九卿。居高首映。比德腰明。
  • 梁沈約讓五兵尚書表曰:臣聞百舍之趙。非宿舂所資。千里之越。豈一葦能泝。何者。裝輕適於路遠。舟弱疲於濟深。醜貌悴容。不藉鑒於淄水。駑足蹇步。終取躓於鹽車。
  • 梁丘遲為范尚書拜表曰:昔滕公移晷於泗亭。陳遂留懽於博進。祿止一守。官窮九列。臣獲照秋陽。取沃淮海。發蒙去愆。已若松喬。匪富伊榮。須臾至此。賞參十亂。躬越五水。歷覽前載。孰與為匹。
  • 梁蕭子範為兄宗正讓都官尚書表曰:納言之授。皇命所由。五星懸曜。差池紫宮之曲。百官根本。聯曹建禮之內。孔蔡詣博。垂芳於兩京。陳鍾令才。比肩於魏世。逖望前英。俯修薄義。無尸素禮。而絕祗奉。
  • 隋徐陵讓五兵尚書表曰:臣聞仲尼大聖。猶云書不盡言。士衡高才。當(○本集作常。)稱文不逮意。臣比衰痾日積。思緒茫然。頻託朋遊。為裁章表。雖復陳琳健筆。未盡愚懷。孫惠辭人。頗加煩飾。所以高天緬邈。弗降昭回。瞻拜絲綸。更增憂憊。臣雖不敏。弱冠登朝。伊言承華。豫遊多士。晚逢興運。爰濫寵私。爾時四郊多壘。七雄分爭。國家制度。日不暇給。趙宮論受命之宜。高邑奏升壇之禮。而參聞祕計。弗解單于之兵。飛箭馳書。未動聊城之將。不期枚乘老叟。忽降特恩。馮唐暮年。見申明主。擢宰京邑。朝坐棘林。遂致洛陽無雨。非止長安多盜。其宜屏錮。用寘嚴科。猶處名僚。久為叨竊。但著書天祿。雖如劉向。朔望登朝。轉同王隱。於其朽劣。尚可從容。司會文昌。邈然非據。

吏部郎返回目錄
  • 郭子曰:許允妻。阮德如妹。允為吏部郎。多用其鄉里。帝遣虎賁收允。婦出閤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允至。明帝核之。允答曰:舉爾所知。臣之鄉人。臣所知也。願陛下檢校。為稱職與不。若不稱職。臣宜受其罪。既檢校。皆其人。於是乃釋。允舊服敗壞。詔賜新衣。初被收。舉家號哭。允新婦自云無憂。尋還。作粟粥待之。須臾允至。
  • 魏志曰:諸葛誕為吏部郎。有屬託。則顯其言而承用之。後有當否。則云議其得失。自是群僚莫不慎其所舉。
  • 山濤啟事曰:人才既自難知。中人以下。情偽又難。吏部郎與碎事日夜相接。非但當正己。乃當能正人。
  • 王隱晉書曰:李胤為吏部郎。精慎選舉。號為廉平。山濤為吏部郎。文帝與書曰:足下在事清明。潔操邁時。念多所乏。今致錢二十萬。絲百斤。穀二百斛。
  • 又曰:王戎名位清賞。二十四為吏部郎。
  • 晉中興書曰:畢卓。字茂世。新蔡人。少亦放達。泰興末。為吏部郎。常飲酒廢職。比舍郎釀熟。卓因醉。夜至其甕閒取酒飲。掌酒者不察。執而縛之。郎往視之。乃畢吏部也。遽釋其縛。卓遂引主人宴於甕側。取醉而去。卓常謂人曰:右手持酒卮。左手持蟹螫。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 又曰:阮放與從弟孚齊名。在銓管之任。甚有稱譽。性清儉。終不治產業。為吏部郎。不免飢乏。王導庾亮。以其名士。給衣食。放由是得立。
  • 王蘊別傳曰:蘊字叔仁。為吏部郎。欲使時無屈滯。曾下鼓急出。日迭乃至家。去臺數里。高褰車帷。先後與語。不得進也。一官缺者。求者十輩。蘊連狀呈宰錄曰:某人有地。某人有才。不得者甘心無怨。
  • 世說曰:吏部缺。文帝問其人於鍾會。會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皆其選也。於是用裴。
  • 又曰:山公舉阮咸為吏部郎。曰:情真寡欲。萬物不能移也。
  • 沈約宋書曰:王微。字景玄。吏部尚書江湛。舉微為吏部郎。微與湛書曰:君平生云。(○宋書王微傳作云生。此倒。)我名者殺我身。天爵猶滅名。安用吏部郎哉。其舉可陋。其事不經。非獨搢紳者不道。僕妾皆笑之。
  • 梁陸倕拜吏部郎表曰:銓衡庶品。歷選賓僚。阮盛真素。屢薦未登。陸亮忠心。裁居敗職。自非季重清識。季文恬正。可以區分管庫。式鑒胥吏。
  • 梁王僧孺吏部郎表曰:臣生輕飛籜。品細疏壤。寂寞州閭。取淪窐竇。不自求於善管。寧許人以能官。從班隨牒。自安疏遠。豈望翰飛。終知跡滯。一逢浸漉。幾聞昭晉。假拙為心。變奇成偶。寧為天覆地長。復與雨露相滋。秋成春發。必如暄寒無爽。自變況(○全梁文五十一作泥。)塗。多超嵩鄧。屢考固其比越。在累誠於可聞。方愧朱紫。永懵鈞衡。固惟許李。終非王畢。取其清尚。固所經企。求之碎密。寧可庶幾。
  • 梁任昉數(○疑偽。)吏部郎表曰:郎官之重。千金非譬。爰在前世。實光選造。清通為首。終遂弗居。深識為度。累薦無獲。承乏攝官。顧知其望。方今皇明御宇。昇長咸亨。涇渭搢紳。無謬衡石。抑揚庶品。亦俟能官。顧已循涯。孰用祗荷。唯知死所。未識所報。
  • 梁陸倕遷吏部郎啟曰:臣器均濩落。材同擁腫。效非積山。勤乖附地。自叨榮秩列。裁移氣序。而坐延曲私。遂被洪造。自非割蚌識珠。睹石知玉。寧可以獲名理俗。見操敦教。
  • 梁王僧孺除吏部郎啟曰:自一遇休明。多逢渥澤。出斯溝壤。置之霄漢。清塗華轍。叨廁累仍。顯職名階。俄來倏至。而智效必其無取。尤怠忽焉已彰。不意涵養更滋。雱霈愈此。始職樞華。紛體恆選。知非腆族。必待俊民。何言賤劣。所或叨假。循涯測限。生所不勝。瞻恩奉德。死何能報。

  • 環濟要略曰:侍中。古官也。或曰:風后為黃帝侍中。周時號常伯者。言其道德可常遵也。秦始皇復古。(○太平御覽二百十九作故。)冠貂蟬。漢因而不改。此內官。侍帷幄。受顧問。拾遺於左右。出則負璽以從。秩二千石。
  • 漢舊儀曰:侍中無員。或列侯將軍衛尉光祿大夫為侍郎。(○太平御覽二百十九作為之。)得舉非法。又曰:侍中左右近臣。見皇后。如見帝。見婕妤。行則對壁。坐則伏茵也。
  • 應劭漢官曰:侍中。周官也。金蟬有貂。金取堅剛。百鍊不耗。蟬居高食絜。目在掖下。貂內勁悍而外溫潤。侍中便繁左右。與帝升降。卒思近對。拾遺補闕。百僚之中。莫密於茲。秦始皇破趙。得其冠。以賜侍中。
  • 漢書曰:桑弘羊。雒陽賈人子。以心計。年十二為侍中。
  • 又曰:霍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為侍中。善騎射。
  • 又曰:留侯子張辟強。為侍中。年十五。
  • 又曰:孝惠時。侍中皆冠鵔鸃。貝帶。傅脂粉。
  • 又曰:張安世子孫。自宣元以來為侍中。
  • 又曰:元帝以史丹為侍中。出則陪乘。
  • 又曰:侍中金敞。與劉更生拾遺左右。蕭望之周堪四人。同心輔政。
  • 又曰:衛尉金敞病甚。成帝拜子涉為侍中。使綠車載送衛尉府。(載以皇孫車。寵之。)
  • 三輔故事曰:金日磾忠勤守節。七世為侍中。
  • 魏志曰:蘇則拜侍中。與董昭同寮。昭常枕則膝臥。則推之曰:蘇則之膝。非佞人之枕。
  • 又曰:陳群為侍中。領丞相東西曹掾。
  • 華陽國志曰:譙隆為上林令。武帝欲廣上林苑。隆言堯舜至治廣德。不務林苑。帝後思其言。徵為侍中。
  • 益部耆舊傳曰:蜀郡張寬。漢武帝時為侍中。從祀甘泉。至渭橋。有女子浴於渭水。乳長七尺。上怪其異。遣問之。女曰:帝後第七車知我所來。時寬在第七車。對曰:天星主祭祀者。齋戒不嚴則女人見。
  • 文士傳曰:張衡拜侍中。恆居幃幄。儀容諷議。拾遺左右。
  • 摯虞決疑要注曰:漢末喪亂。絕無玉珮。侍中王粲識舊珮。始復作之。今之玉珮。受法自於王粲也。
  • 王隱晉書。韋誕以能書。留補侍中。魏氏寶器銘題。皆誕書也。
  • 七賢傳曰:山濤。太始七年為侍中。詔書曰:濤清風淳履。思心通遠。宜侍幃幄。盡規左右。
  • 顏含別傳曰:顏髡。字君道。儀狀嚴整。風貌端美。大司馬桓公歎曰:廊廟之望。喉舌機要。
  • 續搜神記曰:程咸。字延休。其母始懷咸。老公授藥與之。服此當生貴子。晉武帝時。歷位至侍中。有名於世。
  • 語林曰:晉孝武好與虞嘯父飲酒。不醉不出。後臨出拜。殆不復起。帝因呼人扶上殿。虞(○太平御覽二百十九虞上有扶字。)侍中。嘯父答曰:臣位未及扶。醉未及亂。非分之賜。所不敢當。帝美之。敕左右疏其語。
  • 相書占氣雜要曰:氣如連珠入闕門。為侍中。
  • 沈約宋書。陸仲元者。晉太尉玩曾孫也。為侍中。吳郡太守。自玩至仲元。四世為侍中。時人方之金張二族。
  • 又曰:殷景仁遷侍中。與王華王曇首劉湛四人。並時為侍中。皆以風力局幹。冠冕一時。同升之美。近代莫及。
  • 又曰:王僧綽遷為侍中。任以機密。時年二十九。始興王濬。嘗問其年。僧綽自嫌早達。逡巡良久乃答。其謙虛自退若此。
  • 晉裴希聲侍中嵇侯碑曰:夫君親之重。非名教之謂也。愛敬出於自然。而忠孝之道畢矣。樸散真離。背生殉利。禮法之興。於斯為薄。悲夫。晉弋陽子嵇紹。字延祖。資乾剛之純粹。體中和之淑虛。少有清劭之風。長懷弘仁之度。加以通朗淹濟。靡才不經。學為儒宗。庶績光被。弱冠登朝。則敷文祕閣。晚節強仕。則納言樞極。太安之初。權臣擅命。皇輿親征。次於蕩陰。六軍奔攻。兵交御輦。紹儼然端冕。正色以扞鋒刃。遂殞命于御側。忠誠感人神。義聲震四海。銘曰:二儀肇建。君臣攸序。峨峨侍中。應期作輔。外播仁風。內舉心膂。執慈弗勇。靡仁不武。見危授命。背生殉主。確乎其操。邈乎其崇。矯矯王臣。憲慈遺風。在親成孝。於敬成忠。
  • 宋傅亮侍中王公碑曰:體亞黃中。道及微管。元勳盛德。光于晉載。于時運距無妄。陵夷有漸。至于兵纏象魏。壘結四郊。公以民望晉朝。居疑閒之際。懷方履順。處艱以貞。顛沛不能迴其操。彊禦無以蕩其守。鑠矣公侯。乘和挺生。識深冬潭。文豔春榮。爰初素履。好是沖默。亦既端委。振風育德。
  • 墓誌 宋孝武故侍中司徒建平王宏墓誌曰:含榮幼耀。膺和早慧。徘徊天人。優遊經藝。鴻沴纔流。皇根中絕。體孝盡性。懷追孝烈。反我宸居。毀網更結。管機凝務。端朝贊契。召輝才融。士穎風折。祕路長陰。昭塗永滅。
  • 梁元帝侍中新渝侯墓誌銘曰:爰始降神。誕茲初載。方琮有燭。圓珠無纇。義若聯瑰。文同藻繪。三分竹使。再徙建旟。朱帷自舉。白鹿隨車。武實威邊。文能懷遠。乍歌去速。時謠來晚。昔我往矣。千駟連輈。今茲旋旆。雙鴈隨舟。山迴素旐。水導丹旒。寂寥原野。搖落徂秋。
  • 又侍中吳平光侯墓誌曰:惟岳降神。表山甫之德。敬如君所。顯成季之徵。絜靜精微。岐嶷天挺。學兼義府。談均理窟。歷太子洗馬。八人掌藉。為崇賢之領袖。五日來朝。冠承華之楷模。遷豫章內史。洪井鸞峰。甘露歲下。蕭崖鶴嶺。連理成陰。徵為太子左衛率。遘疾薨于道。頗類陶基。民號夫比。取譬羊祜。巷哭荊南。副君早垂隆眄。憫其石火。瞻斯翠蓋。忽變丹旒。方使桓侯石槨。載銘盛夏。滕令嘉誠。式鐫韶濩。
  • 隋江總故侍中沈欽墓誌曰:早結南陽之親。致興沛市之役。四埏多難。三江屢梗。君敦淳化。以勵澆風。庶滌清流。以蕩濁俗。早遘紫雲。遂濡碧海。奮里閈之寵。躍車馬之貴。哂竇氏之青山。恥郭家之金穴。
  • 魏陳王曹植侍中王粲誄曰:維建安二十三年。侍中王君薨。皇穹神察。哲人足恃。如何靈祇。殲我吉士。誰謂不痛。早世即冥。誰謂不傷。華孕中零。存已分流。天墜同期。朝聞夕沒。先民所思。何以誄德。表之素旟。何以贈終。哀以送之。強記洽聞。幽贊微言。文若春華。思若涌泉。發言成詠。下筆成篇。予與夫(○原訛失。據馮校本改。)子。義貫丹青。庶幾遐年。攜手同征。如何奄忽。棄我宿零。
  • 梁任孝恭為羊侍中讓表曰:摶風扇翮。不覺高升。擊水揚鬐。遂迷遠大。猶願長城巨防。射魯仲之書。白羽朱旗。振武安之几。深入五千。張空拳以報主。橫行十萬。勒燕嶺而酬君。
  • 梁丘遲為範(○太平御覽二百十九作范。按梁書十三范雲傳雲卒。追贈衛將軍。當作范。)衛軍讓梁臺侍中表曰:是以懷鉛早歲。不以隕穫累心。躡屨晚坐。豈以充詘在念。易農伊泰。仕焉已幸。遂復分竹九嶷。擁旄百越。值天地中開。神武再廓。麻絲是蓄。菅蒯靡遺。今霸運肇基。四海明目。樞捷規獻。寔在得人。況處庸微。何用膺荷。
  • 又為何尚書重讓侍中領驍騎表曰:臣擢自散輩之中。寘彼周行之上。既慚伯豪。使天下慎選。又乖平叔。令內外得人。且玉壺獨掌。見榮昌期。當尺可參。必簡英俊。
  • 梁王筠為從兄讓侍中表曰:至如元勳奮儒之胄。積德累仁之基。九世七葉之華。相韓事漢之貴。不然則子駿之學洞古今。平子之思侔造化。仲宣之言。(○初學記十二言字無。)辯識無滯。次重之解經不窮。然後可以喻旨公卿。問對帷扆。陪六尺之身。通四方之意。求之微臣。此塗頓隔。
  • 梁任昉為王思遠讓侍中表曰:行則六尺之內。陪接天光。語則親璽甲(○初學記十二作申。)命。誠信區宇。獻可替否。出納惟幾。敷表日(○二字初學記作奏。)於聲華之上。進讓於玉堂之下。金遷七貴之茂。玉粲二公之孫。雖復仲蔚孤緒。元卿末名。不階民譽。妄承典私者也。
  • 北齊邢子才為彭城王韶讓侍中表曰:貂鼹(○太平御覽二百十九作鼲。)映首。日月在前。冠蓋庶僚。跨躡多士。雖智慚量力。明闕自知。在梁之譏。無得諠華之議。素餐之責。豈須噂𠴲之口。何悟天之情眷。復延今寵。遂總錄百揆。寅亮萬機。文昌治本。得失所繫。用才長短。隆替(○御覽替下有以之二字。)何容以斯豈得。(○御覽作寡薄。)用膺茲忝。
  • 梁陸倕張侍中啟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實欲強飯據鞍。自窮心力。濡足磨頂。少報洪私。徒課虛無。空延鍾箭。不悟爰降曲慈。復叨清顯。職司近切。任掌總綸。魏選異才。漢求高德。官次恪居。鮮非民譽。仰瞻內省。無一可階。

黃門侍郎返回目錄
  • 漢書百官表曰:中黃門有給事黃門。位從將軍大夫。皆秦制。
  • 漢書曰:張禹為太傅。有疾。成帝臨視。拜於床下。禹有少子在側。目之。帝知其意。於前拜黃門侍郎。
  • 又曰:劉向。字子政。宣帝時。以中郎為給事黃門侍郎。
  • 又曰:董賢。字聖卿。雲陽人。為太子舍人。隨太子官。為郎二歲為。(○漢書董賢傳作餘。)賢傳漏在殿下。為人美麗白皙。哀帝望見。悅其儀貌。識而問之曰:是舍人董賢耶。因引上與語。拜為黃門侍郎。又曰:楊雄。成帝時為郎。至平帝。猶黃門侍郎。
  • 漢舊儀曰:黃門郎。日暮入對青璅門。名曰夕郎。
  • 三輔訣錄曰:杜恕。字務伯。拜黃門侍郎。每宣省閤。威儀矜嚴。
  • 又曰:卓茂。字子康。元帝時。遊學長安。以儒行為給事黃門郎。
  • 又曰:馬后志在克己輔王。不以私家干朝廷。兄為虎賁中郎將。弟為黃門郎。訖永平世不遷。
  • 魏略曰:董遇。字季直。為黃門侍郎。旦夕侍講。為天子所愛信。
  • 魏略曰:王粲。字仲宣。山陽人。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黃門侍郎。以西京擾亂。皆不就。
  • 又曰:夏侯玄。字太初。少知名。弱冠為散騎常侍黃門侍郎。嘗進見。與皇后弟毛曾並坐。玄恥之。不悅。形之於色。明德(○太平御覽二百二十一作帝。)恨之。左遷為羽林監。
  • 又曰:鍾毓。年十四。拜散騎侍郎。遷黃門郎。
  • 英雄記曰:曹純。字子和。年十六。為黃門侍郎。
  • 任嘏別傳曰:嘏字昭先。魏文帝以嘏為黃門郎。每納中言。輒手壞其本。自在禁省。歸不書封。帝嘉其淑慎。
  • 王隱晉書曰:張華為黃門侍郎。博覽圖籍。四海之內。若指諸掌。世祖問華。長安千門萬戶。畫地便成。
  • 齊職儀曰:給事黃門侍郎四人。秩六百碩。武冠。絳朝服。漢有中黃門。位從諸大夫。秦制也。與侍中掌奏文案。贊相威儀。典署其事。
  • 沈約宋書曰:給事黃門侍郎。秦官也。有事郊廟。則一人持蓋。與侍中俱管門下眾事。
  • 墓誌 梁元帝黃門侍郎劉孝綽墓誌銘曰:蔡墨攸陳。有草有茵。梁荊世樻。或魏或秦。積善餘慶。時惟俊民。孝乎惟孝。其德有鄰。曰風曰雅。文章動神。鶴開阮瑀。鵬翥楊循。身茲惟屈。扶搖未申。人罔石火。山有楸椿。佳城無曙。寒野方春。
  • 宋謝莊黃門侍郎劉琨之誄曰:秋風散兮涼葉稀。出吳州兮謝江幾。瞻國門兮聳雲路。睇舊里兮驚客衣。魂終朝而三奪。心一夜而九飛。過建春兮背闕庭。歷承明兮去城輦。旌徘徊而北係。轜逶遲而不轉。挽掩隧而辛嘶。驥含愁而鳴俛。顧物色之共傷。見車徒之相泫。

散騎常侍返回目錄
  • 應劭漢書曰:秦官。及漢。置散騎及中常侍各一人。獻可替否也。
  • 華嶠集曰:散騎。以從容侍從。承答顧問為職。又掌贊詔命。平處文籍。故前世多參用言語文學之士。
  • 王隱晉書曰:鄭默為散騎常侍。世祖祀南郊。侍中已陪乘。詔曰:使鄭常侍默。曰:卿之何以得參乘。昔州內舉卿相輩。常愧有累清談。
  • 七賢傳曰:阮籍。高貴鄉(○按鄉下當脫公字。)以為散騎常侍。非其好也。
  • 晉中興書曰:庾闡有文章才義。議者以為宜綜國史。於是召為散騎常侍。
  • 又曰:謝萬。升平五年詔曰:前西中郎萬。才義簡亮。宜居獻替。其為散騎常侍。
  • 墓誌 梁元帝散騎常侍裴子野墓誌銘曰:幾原博聞。裁為典墳。比良班馬。等麗卿雲。董籍既別。涇渭以分。聖皇御極。欽賢盱顧。儲后特聖。降情文苑。既匹嚴朱。復同徐阮。如何不憖。卜期斯遠。
  • 晉潘岳散騎常侍夏侯湛誄曰:英英夫子。灼灼其俊。飛辯摛藻。華繁玉振。疇昔之遊。二紀于茲。斑白攜手。何歡如之。居吾語爾。眾不勝悲。人惡俊異。世疵文雅。執戟疲揚。長沙役賈。無位爾高。恥居物下。子乃洗然。變化易容。慨然歎曰:道固不同。為仁由己。匪我求蒙。誰毀誰譽。何去何從。莫涅匪緇。莫磨匪磷。子獨正色。居屈志申。我聞積善。神降之吉。宜享遐紀。長保天秩。如何斯人。而有斯疾。曾未知命。中年殞卒。
  • 晉劉琨散騎常侍劉府君誄曰:爰自上葉。帝堯之胤。堂堂漢祖。豁豁高韻。茂載孝景。克紹前訓。穆矣靖王。開國作鎮。惟祖惟父。乃光有晉。積行累仁。世篤忠順。是用感和。誕育奇俊。淑質英挺。金聲玉振。嗟乎君侯。仍寢斯疾。命不可延。中年殞卒。衝飆摧華。閬風彫實。如可贖兮。人百其質。存若燭龍銜曜。沒若庭燎俱滅。搢紳頹範於高模。邦國彌悴於隕哲。
  • 陳徐陵讓散騎常侍表曰:臣聞五十知命。宗師之格言。六百辭滿。通賢之高概。昔墨子諸生。褰裳求楚。魯連隱士。高論卻秦。況乎謬蒙知己。寧無感激。洪私過誤。寘以通班。司憲文昌。遂偕常伯。今者昆吳(○本集作吾。)小器。諦視不見玄黃。均天並奏。靜聽能(○本集能下有聞字。)鍾鼓。雖神農分藥。歧伯提針。冥眾因緣。難可匡救。陛下嗣臨寶歷。光闡大猷。屬意銓衡。留情槱棫。燕臺裝玉。儻不精真。齊客吹竽。諒宜澄簡。南郊奉乘。當求部黜之才。西省文辭。應用羅含之學。

  • 東方朔記曰:東方朔為中郎。賜帛百匹。拜給事中。
  • 漢書曰:蕭望之。元帝詔。望之傅朕八年。可賜爵關內侯。給事中。
  • 漢書百官表曰:給事中。亦加官。或大夫博士議郎。掌顧問應對。位次中常侍。
  • 胡廣曰:給事中。常侍從左右。無員。位次侍中之下。常侍。或名儒。或國親。
  • 漢書曰:劉向。字子政。諫議大夫。給事。
  • 魏略曰:邯鄲淳。字子淑。黃初初。為博士。給事中。
  • 束皙集曰:員外侍郎及給事冗從。皆是帝室茂親。或貴游子弟。
  • 晉武帝詔。燕上臨(○初學記十二。太平御覽二百二十一作王師。)陳劭。清貞廉絜。博通六籍。宜在左右。以敦儒訓。可給事中。
  • 荀綽兗州記曰:袁淮。字孝尼。有俊才。太始中。為給事中。
  • 宋顏延之給事中楊(○文選五十七作陽。下同。)瓚誄曰:瓚少稟志節。資性忠淳。永初之末。佐守滑臺。獯虜閒釁。劑(○文選作劘。)剝司兗。(○原訛袞。據馮校本改。)瓚立乎將帥之閒。以緝華裔之眾。疲困相保。堅守四旬。兵盡器竭。斃于旗下。非夫貞壯之氣。勇烈之志。豈能臨死殉義。以死償節者哉。之子間。(○按間下有脫文。文選作之子之生。下簡兵授才句。衍一生字。疑當作之子間生。誤衍在彼。)立績宋皇。如彼竹柏。負雪懷霜。如彼騑駟。親驂衡驤。邊兵喪律。王略未恢。函陝湮阻。纏路蒿萊。朔馬東驚。胡風吹埃。帝圖斯難。簡生丘(○文選生字無。丘作兵。)授才。實命楊子。佐師危臺。過矣獯虜。乘障犯威。鳴驥厲霜。羽鏑高翬。軼我河縣。俘我洛畿。攢鋒成林。投鞍為圍。師老變形。地孤援闊。卒無菽麥。馬乏芻秣。烈烈楊子。在困彌達。力雖可窮。氣不可奪。義立邊疆。身終鋒楯。

中書令返回目錄
  • 漢書曰:馬遷既被刑之後。為中書令。尊寵在職。
  • 臧榮緒晉書曰:潘尼性澹退。唯以著述為事。永興末。為中書令。
  • 晉諸公贊曰:陳准為中書令。張華為監。准與華俱處機密。而准崇之。每至宣日。有詔書。無大小。輒先示華。了不厝意。華得詔書。不以示准。
  • 又曰:懷帝以繆播為中書令。朝事莫不諮之。人君之所取信於臣下。無以尚也。
  • 晉中興書曰:肅祖以溫嶠為散騎常侍。侍講。大寧初。手詔曰:卿既以令望中允之懷。著於周旋。且文清而旨遠。宜居深密。今欲以卿為中書令。朝論亦咸以為宜。
  • 又曰:顯宗加王洽中書令。帝曰:敬和清裁貴重。昔為中書郎。吾尚小。數呼見。意甚親之。今以為中書令。欲共講文章之事也。
  • 又曰:褚裒授衛將軍中書令。以中書銓管詔命。不宜以親居之。固讓。
  • 檀道鸞(○初學記十一。太平御覽二百二十鸞下有晉字。)陽秋曰:溫嶠為中書令。詔曰:中書之職。酬對多方。斟酌禮宜。非唯文疏而已。非望士良才。何可妄居。
  • 王導表曰:臣乞得除中書監。專壹所司。竭誠保傅。惟力是視。詔曰:昔荀公曾從中書監為尚書令。人賀之。乃發恚云。奪我鳳皇池。卿諸人賀我耶。願足下處之勿疑。
  • 王珉別傳曰:珉字季琰。詔曰:新除侍中王珉。才學廣贍。理識清通。宜處機近。以參時務。其以珉為長兼中書令。
  • 沈約宋書曰:傅亮。永初元年。為太子詹事中書令。專典詔命。以亮任總國權。聽於省中見客。神虎門外。每旦車嘗數兩。
  • 世語曰:司馬景王。令尚書令虞松作表。輒不可意。令更定。松思竭。不能改。鍾會為定五字。松悅服焉。
  • 墓誌 梁簡文帝中書令臨汝靈侯墓誌銘曰:若太祖時。其惟宣武。講道開天。儀嵩作輔。是曰邢弟。籍規承矩。如康嗣衛。以禽居魯。息轡巖隈。塗窮夜臺。●檐永閴。松路方開。草茂故轍。松插新枚。月明泉暗。暑往寒來。
  • 梁元帝中書令庾肩吾墓誌曰:荊山萬重。地產卞和之玉。隨流千仞。水出靈蛇之珠。故能胤茲屈景。育斯唐宋。掌庚(○按當作庾。)命族。世濟琳琅。遂昌開國。蟬聯冠冕。父易高尚其道。遁肥貞吉。關吏早逢。威(○按當作恆。)表真人之氣。少微晚映。還彰隱士之星。肩吾氣識淹通。風神閑逸。鍾鼓辭林。笙簧文苑。入為度支尚書。任同北斗。錫韓稜之劍。朝此南宮。識鄭崇之履。余以其為人也。瑚璉之器。無慚垂棘。杞梓之材。有均廊廟。故贈散騎常侍中書令。蓋旌賢也。
  • 梁張纘中書令蕭子顯墓誌曰:君狀貌丘墟。風神磊落。閑贍動于容止。英弈發於流眄。筆鋒席上。皆如素蓄。切問近思。見稱閑敏。帝嘗顧謂君曰:我撰通史若成。眾史可廢。乃答。詔云。仲尼贊易道。黜八索。述職方。除九丘。聖制符同。復在茲日。儲君毓德少陽。情協陳阮。親□妙思。式表玄右。
  • 宋謝莊讓中書令表曰:伏惟陛下。登取震維。臨齊璿政。澤與風翔。恩從雲動。臣聞壁門天邃。鳳沼神深。絲綸王言。出內帝命。自非望允當時。譽宣庠塾。未有謬垂曲寵。空席茲榮。在於平壯。猶不可勉。況今綿痼。百志俱淪。

中書侍郎返回目錄
  • 魏志曰:明帝舉中書郎。謂吏部尚書盧毓曰:得其人與不得其人。在盧生爾。選舉莫取有名。如畫地䴵。不可噉也。毓舉韓暨。敦篤至行。帝乃用也。
  • 王隱晉書曰:華表子簡。字奉駿。有智器文藻。官至中書郎。
  • 又曰:陳壽舉孝廉。為著作郎。與張華友善。華垂當啟轉中書郎。荀勗黨疾壽。華語吏部。出為長廣太守。
  • 臧榮緒晉書曰:夏侯孝若為野王令。居邑累年。朝野多歎其屈。除中書郎。
  • 曹嘉之晉紀曰:汝南史曜。為山濤所知。曜字季茂。父為征南府小吏。鄉人周浚。一見曜而友之。配之妹。官至中書郎。
  • 沈約晉書曰:裴潛風神高邁。為中書郎。出入禁門。見者皆肅然改容。
  • 晉中興書曰:范甯為臨淮太守。徵拜中書郎。專掌西省。以職在機近。固辭不許。多所獻替。有益治道。
  • 晉起居注。詔曰:今之士大夫。多不樂出宰牧。而好內官。今皆先經外郡。治民著績。然後入為常伯中書郎。
  • 沈約宋書曰:王微與弟綽書曰:闔門皆蒙時私。吾高臥家巷。遂至中書郎。此足以闔棺也。
  • 王濛別傳曰:濛為中書郎。在職四年。首尾如一人。難與比肩故也。
  • 齊卞伯玉赴中書詩曰:大方信苞容。優泥遂不以。躍鱗經鳳池。揮翰紫宸裏。
  • 梁庾肩吾為寧國公讓中書表曰:臣聞陟彼太行。伯后之車屢怠。望慈吳阪。少游之馬體進。是知美非流水。立致摧轅。駿靡浮雲。便其頓轡。起登天漢。寧陪九萬之風。坐濟星橋。非使千年之翼。豈有功稱辨慧。足對元禮。弱摽後穎。能嘲子叔。玉重組長。空見休寵。深宮邃宇。孰知懷憂。

驃騎將軍返回目錄
  • (位次丞相)
  • 漢書曰:武帝以霍去病為嫖姚校尉。征匈奴。累有功。寵冠群臣。始置驃騎將軍。秩與大將軍同。
  • 韋昭辨釋名曰: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秩皆比三公。辨云。此三將軍。秩本二千石。
  • 百官表注曰:驃騎將軍。漢官也。長史司馬各(○太平御覽二百三十八。各下有一字。)人。金章紫綬。五時朝(○御覽朝下有服字。)武冠。佩山玄玉。光武中興。諸將皆稱大。後天子(○御覽作下。)既定。武官悉省。
  • 東觀漢記曰:其將軍不常置。比公者。又有驃騎將軍。建武二十年。復置驃騎將軍。位次公。有長史一人。
  • 又曰:光武以景丹為驃騎將軍。
  • 又曰:明帝詔曰:東平王蒼。寬博有謀。可以託六尺之孤。臨大節而不可奪。其以蒼為驃騎將軍。
  • 又曰:永平二十五年。左中郎將劉隆。為驃騎將軍。即日行大司馬事。
  • 魏志曰:王昶距毌丘儉。進位驃騎將軍。世說曰:何驃騎弟五。以高情避世。而驃騎勸令仕。對曰:然弟五之稱。何必驃騎。
  • 晉張華魏劉驃騎誄曰:昔在殷周。惟伊惟呂。穆穆公侯。紹茲勳緒。如何上天。殲我鼎輔。金剛玉潤。水絜冰清。郁郁文彩。煥若朝榮。功遂身退。致仕懸輿。志邈留侯。心邁二疏。風凜凜以翼衡。雲霏霏以承蓋。旐聯翩以飄銅。旌繽紛以奄薄。
  • 梁簡文帝讓驃騎揚州刺史表曰:常願親侯就列。希同特進之班。角弓還地。不競龍驤之賞。天澤無涯。名器總集。竊以驃騎之官。既為上將。神州之重。實號中士。(○太平御覽二百三十八作土中。)故以彈麾六戎。冠冕九牧。豈止司隸絳節。金吾提騎。況復任總皇畿。位重連率。何則。驃騎之號。歷選為重。元狩之中。始自去病。永平之建。特授劉蒼。齊憲(○御覽作獻。)為公主所申。吳漢因群臣之舉。

  • 尚書曰:伯夷秩宗。典朕三禮。
  • 周官曰:春官宗伯。掌天神地祇。
  • 漢書曰:太常。秦官。掌宗廟禮儀。
  • 漢官典職曰:惠帝政(○太平御覽二百二十八作改。)太常為奉常。景帝復太常。蓋周官宗伯也。
  • 漢官解詁曰:太常社稷郊畤。事重職尊。故在九卿之首。
  • 衛宏古文官書曰:太常主導贊助祭。皆平冕七旒。玄上纁下。畫華蟲七章。漢陵屬三輔。太常月一行。
  • 史記曰:叔孫通為奉常。賜金五百斤。通因進言曰:諸弟子儒生。隨臣久矣。與共為儀。願陛下官之。高帝悉以為郎。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賜諸生。諸生曰:叔孫生聖人也。知當世務。
  • 漢書曰:武帝元鼎二年。廣安侯任越人為太常。坐廟酒醉論。
  • 又曰:武帝元封四年。酇侯蕭壽成為太常。坐犧牲不如令論。
  • 又曰:孝武帝元朔元年。孔臧為太常。坐南陵橋壞。衣冠道絕。免。
  • 續漢書曰:太常卿。每祭祀。先奏其禮儀。及行事賞罰。天子每選試博士。奏其能否。
  • 華嶠後漢書曰:劉愷為太常。論議常引正大義。諸儒為之語曰:難經伉伉劉太常。
  • 東觀漢記曰:桓榮為太常。上幸太常府。榮東面坐。設九賓會。子郁。以明經。復為太常。
  • 應劭漢官曰:周澤為太常。齋有疾。其妻憐其年老被病。闚內問之。澤大怒。以為干齋。掾吏爭之不聽。遂收送詔獄。并自劾謝。論者譏其激發不實。又諺曰:居世不諧。為太常妻。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一日不齋醉如泥。
  • 益部耆舊傳曰:趙典為太常。雖身處上卿。而布被瓦器。
  • 齊職儀曰:太常卿一人。品第三。秩中二千石。銀章青綬。進賢兩梁冠。絳朝服。佩水蒼玉。王朗云。西京太常行陵。赤車千乘。
  • 晉潘岳故太常任府君畫贊曰:堂堂我君。鑒象開慶。逸德宣猷。含真履素。味道無悶。守終純固。弓輿爰集。撫翼清舉。翰飛公庭。龍升天路。初掌方國。流化千里。遂管祕籍。辯章舊史。入登常伯。出作卿士。外內惟允。庶績咸理。中節日新。令問不已。濟濟儒林。翼翼國子。
  • 晉孫綽太常碑贊曰:海岱協靈。育此多士。峨峨君侯。東國之紀。金德發耀。英風劭起。文齊游夏。行儔魯史。有邈其升。令問不已。人亦有言。德崇譽高。束帛既言。旌節仍招。儀形朝堂。流風丹霄。將振華袞。永(○原訛冰。據馮校本改。)渙皇朝。上帝靡監。曾不遐齡。衛霍頹鎮。哲人其傾。邦國殄瘁。搢紳喪情。仰邦高範。永播休聲。
  • 漢楊雄(○初學記十二作崔駰。)太常箴曰:翼翼太常。寔為宗伯。穆穆靈祗。寢廟弈弈。稱秩元祀。班于群臣。我粢孔蠲。(○原訛觸。據馮校本改。)匪愆匪忒。君子攸宜。無曰我(○原訛象。據馮校本改。)材。輕身恃巫。(○原訛博坐。據馮校本改。)東鄰之犧牛。不如西鄰之麥魚。秦殞望夷。隱弊鍾靈。常臣司宗。敢告執書。
  • 墓誌 梁元帝太常卿陸倕墓誌銘曰:如金有鑛。如竹有筠。體二方擬。知十可鄰。兩升鳳詔。三侍龍樓。南皮朝宴。西園夜遊。詞峰飆竪。逸氣雲浮。日往月來。暑流寒襲。東耀方遠。北芒已及。墜露曉團。悲風暮急。
  • 梁沈約太常卿任昉墓誌銘曰:天才俊逸。文雅弘備。心為學府。辭同錦肆。含華振藻。鬱焉高政。(○按據用韻。疑當作致。)川谿望歸。岩阿待闕。幽光忽斷。窮燈黯滅。爾有令問。蘭薰無絕。
  • 梁陸倕為王光祿轉太常讓表曰:昔者楚德方盛。孫淑濯衣。漢道克隆。王陽結綬。故拜命無辭。受爵不讓。況宗卿清重。歷選所難。漢晉已降。莫非素範。辭爵則張奮。讓封則丁鴻。劉愷潘尼之文雅深純。華表之從容退嘿。自此迄茲。風流繼軌。以臣況之。曾無等級。
  • 陳沈炯為周弘(○原脫。據太平御覽二百二十八弘下有正字。此脫。)讓太常表曰:臣聞玉為彫楹。不數材於蟠木。丹成繡黼。豈襲冕於蘿薜。何則。適用各有所宜。朝野不可一指。叔孫之分定禮儀。倍資典實。刁協之躬為唱引。豈易其儀。賓主闕對。封禪失儀。責以司存。云誰之咎。況南史執簡。轉見違才。君舉必書。尤輕妄冒。
  • 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傳曰:恥一物之不知。惜寸陰之徒靡。下帷閉戶。投斧想梁。雖玄晏書淫。文勝經溢。康成之忽忘所往。公叔之顛墜硎岸。無以異也。若夫天才卓爾。動稱絕妙。辭賦極其清深。筆記尤盡典實。若聞金石。似注河海。少孺速(○原訛迷。據馮校本改。)而未工。長卿工而未速。孟堅辭不逮理。平子意不及文。孔璋傷於健。仲宣病於弱。其有集論借書。窮文質之敏。駐馬停信。極亹亹之功。莫尚於斯焉。君職等曹張。聲高左陸。時乃高闢雪宮。廣開雲殿。秋窗春戶。冬燠夏凊。九醞斯浮。百羞並薦。雲銷月朗。聿茲遊客。朋來旅見。辭人才子。辯圃學林。莫不含毫咀思。爭高競敏。乃整袂端襟。翰飛紙落。豪人貴仕。先達後進。莫不心服貌慚。袖氣將盡。顧余不敏。廁夫君子之末。可稱冥契。是為神交。二三君子。唯以從游日暮。亭號昭仁。庶子雲咫尺。康成斯在。借此嘉言。將無絕乎千載。

  • 漢書曰:衛尉。秦官。掌宮門衛屯兵。景帝初。更名中大夫。後元年。復為衛尉。
  • 漢官解詁曰:衛尉。主宮闕之內。衛士於垣下為廬。各有員部。凡居宮中者。皆施藉於門。案其姓名。若有醫巫僦人當入者。本官長吏為封。啟傅。(○初學記十二。太平御覽二百三十作傳。)審其印信。然後內之。人未定。又有藉。皆復有符。符用木。長二寸。以當所屬官兩子(○初學記。御覽作字。)為鐵印。亦太卿炙符。當出入者。案籍畢。復齒符。乃引內之也。其有官位得出入者。令執御者官。傳呼前後以相通。從昏至晨。分部行夜。夜有行者。輒前曰:誰。誰。若此不解。終歲更始。所以重慎宿衛也。
  • 東觀漢記曰:光武二十三年。太尉鮑昱兼衛尉。永元二年。司徒丁鴻兼衛尉。
  • 魏志曰:辛毗為衛尉。清平。與徐邈胡質。皆憂國忘私。不營產業。賜穀二千斛。錢三十萬。布告天下。
  • 又曰:田豫為并(○原訛升。據馮校本改。)州刺史。徵為衛尉。屢乞遜位。司馬宣王以豫克壯。書豫(○太平御覽二百二十九作諭。)未聽。豫書答曰:年過七十。而以居位。譬由鍾鳴漏盡。夜行不休。是罪人也。遂引疾。拜太中大夫。
  • 沈約宋書曰:南郡王義宣子恢。為侍中。領衛尉。晉氏過江。不置衛尉。世祖欲重城禁。故復置衛尉。自恢始也。
  • 漢楊雄衛尉箴曰:茫茫上天。崇高其居。設置山險。盡為防禦。重根里垓。以難不深。(○初學記十二作律。)闕為城衛。以待暴卒。國以有固。人民有內。各保其守。永修不敗。
  • 後漢孔融衛尉張儉碑銘曰:其先張仲。實以孝友。左右周室。晉主夏盟。而張老延君譽於四方。君稟乾綱之正性。蹈高世之殊軌。冰絜淵清。介然特立。雖史魚之勵操。叔向之正色。未足比焉。中常侍同郡侯覽。專權王命。豺虎肆虐。威震天下。君以西都(○全後漢文八十三作部。)督郵。上覽禍亂凶國之罪。鞠沒賦姦。以巨萬計。俄而制書案驗部黨。君為覽所陷。亦章名捕逐。當世英雄。受命殞身。以籍濟君厄者。蓋數十人。故克免斯艱。旋宅舊宇。眾庶懷其德。王公慕其聲。州宰爭命。辟大將軍幕府。公車特就家拜少府。皆不就也。復以衛尉徵。明詔嚴切。敕州郡。乃不得已而就之。銘曰:桓桓我君。應天淑靈。皓素其質。允迪忠貞。肆志直道。進不為榮。赴戟驕臣。發如震霆。凌剛摧堅。視危如寧。

  • 漢書百官表曰:太僕掌輿馬。屬官有大廄未央廄象(○漢書百官公卿表作家。)馬三令。又。車府路輅騎馬四令。又。龍馬橐泉騊駼承華五監長丞。又邊郡六牧師苑令各三丞。
  • 又牧橐昆蹄令丞皆屬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家馬為酮馬。駐乳。(○駐乳二字馮校本作駐音乳。漢書注作主乳馬三字。)取其汁酮治之。味酢可飲。因以名官也。文類(○按疑當作穎。)曰:所主總酮雜合。非上選所別異之馬也。筩晉洞。(○句有訛。晉疑當作音。)主乳馬。韋革為夾兜。受數升。盛馬乳。酮取其上肥。因名酮馬。令(○漢書注作今。)梁州亦名馬駱為酒馬。(○漢書注作馬酒。)
  • 漢舊儀曰:太僕帥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邊。以郎為苑監。官奴婢三萬人。分養馬三十萬頭。擇取給六廄牛羊無數。以給犧牲。
  • 漢書曰:灌嬰自上初起沛。常為太僕。竟高祖世。以太僕事惠帝。惠帝崩。以太僕事高后。高后崩。代王之來。嬰與東牟侯入清宮。以天子駕迎代王。共立文帝。後為太僕。東觀漢記曰:祭肜。字次孫。旅力過人。常貫三百斤弓。入為太僕。從至魯廟。(○原作會明。據馮校本改。)帝指子路室曰:此太僕室也。
  • 續漢書曰:趙岐。字臺卿。獻帝以為太僕。持節安慰天下。
  • 王隱晉書曰:武帝以羊琇為太僕卿。遜位。加特進。
  • 晉諸公贊曰:郭展為太僕。留心於養生。是以廄馬充丁。(○太平御覽二百三十作牣。)其後征吳。得以濟事。
  • 帝王世記曰:穆王即位。命伯嬰為太僕。今尚書君牙伯冏二篇是也。
  • 漢楊雄太僕箴曰:肅肅太僕。車馬是供。鏘鏘和鸞。駕彼時龍。昔在上帝。巡狩西宅。王用三驅。前禽是射。廄多肥馬。野有餓殕。僕臣司駕。數(○初學記十二作敢。)告執帛。(○初學記作皂。)
  • 晉傅玄永寧太僕龐侯誄曰:蒸蒸孝敬。行著閨庭。如蘭之芳。如金之貞。在亂不迴。處暗斯明。仁象春日。威配秋霜。慈恩雨施。惠化風揚。嘉善獻親。疾惡若讎。品定人倫。清濁異流。將繼四祖。世據削足。(○原作定。據馮校本改。)天假其年。主優其祿。等勳伊呂。比壽東嶽。

  • 韋昭辯釋名曰:廷尉。縣尉。皆古官也。以尉尉民心也。
  • 尚書曰: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姦宄。汝作士。
  • 文子曰:皋陶喑而為大理。天下無虐刑。有貴乎言者也。
  • 韓詩外傳曰:晉文公使李離為大理。過聽殺人。自拘廷尉。請死於君。君曰:官有貴賤。罰有輕重。下吏有罪。非子之罪也。李離曰:法失則刑。(○太平御覽二百三十一刑下有失字。)刑失則死。遂伏劍死。
  • 漢書曰: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監。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復廷尉。
  • 又曰:下邳翟公。為廷尉。賓客填門。及罷。門外可設雀羅。後復為廷尉。乃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貴一賤。交情乃見。一貧一富。乃知交態。
  • 又曰:張釋之為廷尉。上行出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走。乘輿馬驚。於是使騎捕之。屬廷尉。釋之奏。此人犯蹕。當罰金。上怒。釋之曰: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天下用法皆為之輕重。民安得錯其手足。上良久曰:廷尉當是也。
  • 又曰:于定國為廷尉。朝廷稱之曰: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于定國為廷尉。民自以不冤。
  • 又曰:朱博遷廷尉。恐為官屬所誣。召見正監典法掾吏。謂曰:廷尉本起於武吏。不通法律。然廷尉治斷獄以來。且二十年。亦獨目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試與正監。共撰前世決事吏議難知者數十事。特以問廷尉。得為諸君意覆之。正監即共條白博。博皆召掾吏。為平處其輕重。十中八九。官屬咸服。
  • 又曰:文帝初立。河間守吳公。治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乃徵吳公為廷尉。
  • 華嶠後漢書曰:河間吳雄。以明法律。桓帝時自廷尉致位司徒。雄子訢。孫恭。三世為廷尉。以法為名家。
  • 又曰:郭躬為廷尉正。遷廷尉。家世掌法。凡郭氏為廷尉者七人。
  • 新序曰: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公正而好義。(○原缺。據馮校本補。)王使為理。於是廷尉。有殺人者。石奢追之。則其父也。及於廷尉曰:以父成政。不孝也。不行君法。不忠也。弛罪法而伏其辜。僕之所守也。君曰:庸有罪乎。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匡不敢失法。下之行也。遂不離斧質。刎頸而死。
  • 東觀漢記曰:永平六年。以廷尉皆曹吏強為廷尉。以明用達法理。超遷非次。
  • 又曰:陳寵為廷尉。有疑獄。輒手筆作議。所活者甚多。
  • 魏志曰:高文惠。明帝時為廷尉。時法甚峻。而宜陽典農劉龜。竊於禁內射兔。收龜付獄。文惠表請告者。曰:廷尉天下平也。安得以至尊喜怒而毀法乎。
  • 會稽典錄曰:盛吉拜廷尉。吉性多仁恩。務在哀矜。每至冬月。罪囚當斷。其妻執燭。吉(○原訛百。據馮校本改。)手丹筆。夫妻相向垂泣。
  • 摯虞新禮議曰:故事。祀皋陶於廷尉寺。新禮移祀於律寺。以同祭先聖於太學也。又故事。祀以社日。新禮改以孟秋之月。以應秋政。臣虞謹案。皋陶作士。惟明克允。國重其功。人思其當。是以獄官祀其神。繫者致其祭。律非正署。廢興無常。宜如舊禮。
  • 晉中興書曰:王彪之遷廷尉。時揚州刺史殷浩。劾永嘉太守謝毅。付廷尉。彪之執法不受。發詔。彪之又上疏執據。時人云。張釋之以來。復見斯事。
  • 漢楊雄廷尉箴曰:天降五刑。惟夏之績。亂茲平民。不困不僻。昔在蚩尤。爰作淫刑。延于苗民。夏氏不寧。穆王耄荒。(○原訛老●。據馮校本改。)甫侯伊謀。周輕其制。秦繁其辜。故有國者。無云可謂。是刖是劓。無云何害。是剝是剖。殷以刑顛。秦以酷敗。獄臣司理。敢告執謁。

  • 韋昭辯釋名曰:腹前肥者曰臚。此主王侯及蕃國。言以京師為心體。王侯外國為腹臚。以養之也。辯云。鴻臚本故典客。掌禮。鴻。大也。臚。陳序也。欲大以禮陳序賓客。
  • 漢書曰:典客。秦官。掌諸侯歸義蠻夷。景帝六年。更名大行。今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
  • 漢雜事曰:蕭由為陳留太守。入為鴻臚卿。不任賓贊。乃還官。
  • 東觀漢記曰:大鴻臚。漢舊官。建武元年復置。屬官有治禮員三十七人。主齊儐贊。又有中都官。升(○東觀漢記作斗。)食以下。功次相補。
  • 續漢書曰:大鴻臚卿一人。中二千石。諸王入朝。當郊迎。典其禮儀。及郡國上計并屬焉。皇子拜王贊授。及拜諸侯諸侯嗣子四方夷狄封者。鴻臚召拜之。
  • 魏略曰:常林性既清白。當入官又嚴。少府寺與鴻臚對門。時崔林為鴻臚。性闊達。不與林同。數數聞林檛人吏聲。不以為可。林當夜檛吏。吏不勝其痛。嚾呼嗷嗷。其明。崔出門。與林語曰:聞卿為廷尉爾耶。林不覺。答曰:不也。崔曰:卿不為廷尉。昨夜何故考囚乎。林慚笑。
  • 又曰:韓宣。明帝時為大鴻臚。如(○太平御覽二百三十二作始。)南陽韓暨。以宿德。在宣前為大鴻臚。鴻臚中為之語曰:大鴻臚。小鴻臚。前後治行相曷如。
  • 襄陽耆舊傳曰:習郁為侍中時。從光武幸黎丘。與帝通夢見蘇山神。光武嘉之。拜大鴻臚。錄其前後功。封襄陽侯。使立蘇嶺祠。刻二石鹿。俠神道。百姓謂之鹿門廟。或呼蘇嶺山為鹿門山。
  • 山濤啟事曰:鴻臚職主胡事。前後給之。率多不善。(○原訛差。據馮校本改。)今當選御史丞。力收舊人。不審於宜爾不。
  • 漢楊雄大鴻臚箴曰:蕩蕩唐虞。經通垓極。畫為上下。該羅百職。文不可武。武不可文。大小上下。不可奪倫。鴻臣司爵。敢告在鄰。
  • 漢邯鄲淳鴻臚鍾紀碑銘曰:內苞九德。外兼百行。川深淪於不測。膽智應於無方。弘裕足以容眾。矜嚴足以正世。然後研機道藝。涉覽文學。凡前言往行。竹帛所載。靡不悉該。於穆上德。時惟我君。固天縱之。允鍾厥純。命世作則。實紹斯文。遭險龍潛。抗志浮雲。所貴在己。樂存事親。雖處畎畝。天子屢聞。

  • 漢書曰:治粟內史。秦官。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農。
  • 應劭漢官曰:大司農。古官也。□(○太平御覽二百三十二作唐。)虞分命羲和四子。敬授民時。高祖受命。徵秦之弊。與民休息。逮到文景。國家無事。家給人足。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腐敗而不食。
  • 史記曰:韓信歸漢。漢以為治粟內史。
  • 漢書曰:武帝天漢元年。以桑弘羊為大司農。置丞數十。部於郡國。
  • 又曰:宣帝地節四年。北海太守朱邑。以治行第一。入為大司農。
  • 東觀漢記曰:辛融。字子優。為大司農。性明達。(○原訛進。據馮校本改。)稱為名卿。
  • 又曰:高詡以儒學徵。拜大司農。在朝以清白方正稱。
  • 魏志曰:梁習為并州。二十餘年。政治為天下最。乃徵拜為大司農。
  • 沈約宋書曰:大司農卿一人。稱(○太平御覽二百三十二稱上有書字。)棄后稷。其職也。
  • 齊職儀曰:司農卿。耕籍則掌其禮儀。
  • 漢楊雄大司農箴曰:厥庶僚后。實均實羸。(○初學記十二作嬴。)有無相易。性(○初學記作惟。)都作程。旁求衣食。厥民攸生。上稽二帝。下開三王。什一而征。為民作常。蓋近貢篚。百姓不忘。帝王之盛。盛在農殖。季周爛熳。而東作不敕。膏腴不獲。庶物並荒。府藏單虛。靡積靡倉。
  • 晉張華大司農箴曰:在周之室。不虔政首。棄稷弗修。不籍千畝。匱神乏祀。用敗於戎醜。嗇臣司農。敢告左右。
  • 墓誌 隋江總司農陳暄墓誌銘曰:其文●●。其筆縱橫。背碑即誦。據馬俄成。誹諧見賞。調笑忘情。兩宮寵官。四主恩榮。萬事休息。一朝追送。疇昔命觴。文可吟諷。今日酹酒。長悲且慟。
  • 後漢張衡大司農鮑德誄曰:昔君烈祖。平顯弈世。敬叔生牙。美管交賴。至于中葉。種德以邁。種德伊何。去虛適參。建旄屯留。其茂如林。降及我君。總角有聲。遺蒙萬穀。寵祿斯丁。守約勤學。克勞其形。濬哲之資。日就月成。業業學徒。童蒙求我。舍厥往著。去風即雅。濟濟京河。寔為西魯。昔我南都。惟帝舊鄉。同于郡國。殊于表章。命親如公。弁冕鳴橫。若惟允之。寔耀其光。導以仁惠。教以義方。習射矍相。饗老虞庠。羌髡作虐。艱我西鄰。君斯整旅。耀武月頻。蠢蠢戎虜。是慴是震。知德者鮮。惟君克舉。既厭帝心。將處台輔。命有不永。時不我與。天寔為之。孰其能禦。股肱或毀。何痛如之。國喪遺愛。如何無思。

  • 漢書曰:將作。秦官。掌治宮室。
  • 應劭漢官曰:世祖中興。以謁者領其官。章帝建初元年。乃置真。位次河南尹。永元七年。大匠應慎上言。百郡付(○太平御覽二百三十六作計。)史。觀國之光。而舍逆旅。崎嶇斯館。貢篚之物。朽濕曝露。昔晉國霸之盟主耳。舍諸侯於隸人。鄭子產以為大譏。況今四海之大。而可無乎。和帝嘉納之。即創業焉。
  • 漢書曰:將作大匠乘馬延年。勤苦。賜秩二千石。
  • 漢舊儀曰:將作大匠。改作少府。景帝中六年更名也。
  • 續漢書曰:將作大匠。掌木功之工。并樹桐梓之類。列于道側。
  • 華嶠漢書曰:劉寵拜會稽太守。除省煩苛。徵為將作大匠。有老叟五六人。人齎一百錢送寵。寵為一人受一文大錢。魏志曰:陽(○太平御覽二百三十六作楊。)阜為大匠卿。治發充後庭。阜上疏。欲省宮人諸人不見幸者。乃召御府史。問後宮人數。吏守舊令。對曰:禁密。不約(○御覽作得。)宣露。阜怒。杖吏一百。數之曰:國家不以九卿為密。反與小吏為密乎。帝聞而愈敬憚。
  • 汝南先賢傳曰:應仲(○原訛仰。據馮校本改。)華為將作大匠。發擿姦伏。除藻飾。割浮費。凡所省息七億餘萬。
  • 漢楊雄將作大匠箴曰:侃侃將作。經構宮室。牆以禦風。宇以蔽日。寒暑攸除。鳥鼠攸去。王有宮殿。民有宅居。昔在帝世。茅茨土階。夏卑宮觀。在彼溝池。桀作瑤臺。紂為琁室。人力不堪。而帝業不卒。詩詠宣王。由儉改奢。春秋譏刺。書彼泉臺。兩觀雉門。而魯以不恢。或作長府。而閔子以仁。

光祿大夫返回目錄
  • 漢書百官表曰:光祿勳屬官有大夫。掌論議。
  • 漢官解詁曰:武帝以中大夫為光祿大夫。與博士俱(○原訛慎。據馮校本改。)以儒雅之選。異官通職。周官所謂聯者也。溫故知新。率由舊章。皆能分明古今。辯舊聞者也。
  • 漢官儀曰: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不言屬光祿。光祿勳門外特施行馬。以旌別之。
  • 百官表注曰:光祿大夫。古官也。銀章青綬。詩云。三事大夫。莫不夙夜。職掌言議。毗亮論道。獻可替不。贊揚德化。漢書曰:杜陵王仲翁。出入蒼頭廬兒。傳呼甚寵。
  • 又曰:元帝以少傅周堪為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領尚書事。
  • 又曰:谷永既為大將軍鳳說。能實最高。由是擢為光祿大夫。
  • 東觀漢記曰:張湛為光祿大夫。數陳政。常乘白馬。光武每有異政。輒曰:白馬生且復諫矣。
  • 魏志曰:黃初四年。光祿大夫楊彪。詔給吏卒。門施行馬。
  • 樊英別傳曰:詔書告南陽太守曰:五官中郎將樊英。委榮辭祿。不降其節。今以英為光祿大夫。賜歸家。所在縣穀千斛。常以八月。致牛一頭。酒三斛。
  • 梁丘遲為柳僕射讓光祿表曰:竊聞敬孫以規獻為職。彝品常貴。飛翠鳴玉。升降禁門。臣以痁疾。豈伊或忝。匪稱其服。終朝三褫。近取諸身。皎日非喻。臣之庸薄。文塵物論。假以克壯。報效無階。而嬰離沉痼。日月滋甚。聖朝留簪履之舊愍。降帷蓋之餘矜。榮不徒行。事存寵渥。
  • 魏陳王曹植光祿大夫荀侯誄曰: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褻。百寮士庶。歔欷霑纓。機女投杼。農夫輟耕。輪給輒而不轉。馬悲鳴而倚衡。

太子詹事返回目錄
  • 漢書百官表曰:太子詹事。掌皇后太子家。丞屬諸官皆屬焉。成帝鴻嘉三年。省詹事。屬大長秋。
  • 應劭漢官曰:詹事。秦官。詹。省也。給也。秩二千石。
  • 漢書曰:竇嬰乃太后兄子。景帝即位。為詹事。帝母弟梁孝王。太后愛之。孝王朝。因燕酒酣。上曰:千秋萬歲後。傳位於王。嬰引卮進上曰:天下高祖之天下。父子相傳。漢之約也。上何得傳王。太后因憎嬰。嬰亦薄其官。因病免也。
  • 又曰:孔光父霸。宣帝時。以經授太子。為詹事。
  • 又曰:孝哀元壽元年。馬宮為詹事。
  • 又曰:漢文以鄭當時為景帝詹事。
  • 又曰:昭帝元鳳中。以韋賢為詹事。
  • 王珉答徐邈書曰:詹事彈肅一宮。如尚書令中丞矣。
  • 晉公卿禮秩曰:太始中。立詹事。掌宮事。
  • 齊職儀曰:詹事。品第三。茂陵書。秩二千石。銀章紫綬。局擬尚書令。位視領護將軍。
  • 沈約宋書曰:詹事一人。初領官屬。成帝時。悉屬少府。魏氏更置詹事。總眾職。晉初又屬二傅。咸寧復置詹事。
  • 俗說曰:江夷(○太平御覽二百四十五夷下有為字。)右僕射。主上欲用其領詹事。語王准。(○御覽作淮。下同。)卿可覓比例。准對曰:臣當出外尋訪。准後見主上。問近所道事。卿已得例未。准曰:謝琰右僕射領詹事。琰即謝(○原訛謂。據馮校本改。)公之子。恐夷非其例。事遂不行。
  • 齊孔稚珪讓詹事表曰:皇(○原脫。據馮校本補。)太子霞騫青殿。日光春官。駕紫谷之英。振洛笙之響。自非器上白雲。韻同明月。何以延芳芝苑。插羽瓊條。竇嬰戚貴於西京。陸曄風素於東國。伊人之美。方曰可舉。臣亦何斯。而敢參冒也。
  • 梁陸倕除詹事免讓表曰:中陽白水。徒庇微軀。送珥抱薪。未聞成績。陳席不棄。故劍無遺。遂宣時髦。升降清顯。尊官厚秩。無因而至。陋巷蓽門。鬱成爽塏。儲端華重。實異恆司。南章馬宮。已擇儒雅。竇嬰許商。爰取姻戚。自茲已降。名器日隆。歷選才賢。若何叨越也。
  • 隋江總謝宮為製讓詹事表曰:如攀珠樹。徒仰照車之輝。若踐玉田。不知照廡之價。芙蓉之水。亟奉北園。迷迭之文。屬陪南館。久降噓枯之旨。許賜凌雲之筆。清夜讌斯。謂言善戲。黃金然諾。並遂殊寵。年齊柏寢。豈報恩榮。紙罄蘭臺。未書悚戴。
  • 隋江總除詹事謝宮啟曰:庇身脩德。濫跡端形。陳蘿故葛。攀附不涯。解角蛻鱗。超踰非次。方辭璽會。覬收渥澤。

太子中庶子返回目錄
  • 漢書百官表曰:太子中庶子。如侍中。
  • 又曰:太子太傅屬官。有庶子。
  • 又曰:王商。涿郡人。少為太子中庶子。以肅敬厚稱。
  • 環濟要略曰:庶子。謂官中諸吏之適子及支庶在版籍者也。行其秩敘。作其徒役。授八次八舍之職。以徼候。
  • 漢書曰:歐陽地餘為中庶子。授皇太子經。元帝即位。遷侍中。
  • 魏志曰:鮑勛為中庶子。
  • 又曰:王昶。字文舒。為中庶子。
  • 文章敘曰:應貞。晉室為中庶子。
  • 晉齊王攸與山濤書曰:中庶子東宮顯職。加侍接右。(○太平御覽二百四十五右上有左字。)誠宜得篤粹有行檢六(○御覽作之。)人。想悉在尊意。必允眾望也。
  • 晉中興書曰:溫嶠拜中庶子。在東宮。甚見嘉寵。僚屬莫與為比。數規諫諷議。又獻侍臣箴。甚有補益。太子時起西池樓觀。頗多勞費。嶠口疏切諫。太子納焉。
  • 沈約宋書曰:中庶子。漢置。古者世祿。卿大夫之子。既為副倅。謂之國子。天子諸侯子。必有庶子官。以掌教之。
  • 墓誌 梁簡文帝庶子王規墓誌銘曰:玉挺藍田。珠潤隋水。價重連城。聲同垂棘。偶應龍之籥影。等威鳳之羽儀。名理超於荀王。博洽(○原作治。據馮校本改。)侔於終賈。稍遷侍中。佩玉璽於文昌。珥金貂於武帳。文雅與綺縠相宣。逸氣並雲霞俱遠。副君取敬杜夷。時迴晉儲之駕。追嗟徐幹。亦降魏兩之書。爰發睿辭。為銘云爾。七略百家。三藏九部。成誦其心。談天其口。勝氣無儔。高塵誰偶。榮珪掩采。靈劍摧鋒。宋郊淪鼎。洛水沉鍾。玄扉不晝。幽夜恆冬。

太子舍人返回目錄
  • 漢書曰:文帝使晁錯詣伏生。受尚書。還拜太子舍人。
  • 漢雜事曰:鄭當時。景帝時為太子舍人。每五日沐洗。常置驛馬長安。請諸賓客。夜以繼日。常恐不遍。
  • 魏略曰:張茂上便宜。擢為太子舍人。
  • 山濤啟事曰:臣近舉汜源為太子舍人。源見稱有德素。久沉滯。舉為大臣。欲以尉後聞之士。
  • 晉諸公贊曰:張華博識多聞。無物不知。盧浮高朗經傳。有美於華。起家為太子舍人。
  • 墓誌 梁簡文帝太子舍人蕭特墓誌銘曰:威鳳五色。朝陽千仞。孫枝發響。將鶵流韻。馥哉若蘭。頌矣懷態。瑾既誕子。恆乃懽胤。銀鉤之巧。重世遹雋。況此臨池。蟬輕露潤。丹旐輕飛。哀歌徐引。壟水春帷。山雲晚陣。

  • 漢書曰:武帝時。田叔以壯勇刺舉三河。奏事稱意。
  • 又云王遵遷益州刺史。先是琅邪王陽為益州刺史。行部至九折阪。歎曰: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後以病去。及遵為刺史。至其阪。問吏曰:此王陽所畏道邪。吏對曰:是。遵叱其馭曰:驅之。王陽為孝子。王遵為忠臣。
  • 又曰:朱博遷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為刺史。行部。吏民數百人。遮道自言。博駐車決遣。五六百人皆罷去。如神。吏驚。不意博臨事乃至於此。
  • 又曰:何武為揚州刺史。行部。必先即學宮。見諸生。試其誦論得失。然後入傳舍。問墾田頃畝。五穀美惡。
  • 司馬彪續漢書曰:郭伋拜并州刺史。行部至西河美稷。百小兒各騎竹馬。迎伋拜。伋問曰:兒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迎。伋曰:苦諸兒。復送到郭外。問使君何日當還。伋謂從事。計日告之。行部還。入美稷先期一日。伋念負諸兒。即止野。須期乃往。
  • 又曰:周舉為并州刺史。太原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小不堪。歲歲多死者。舉既到州。乃作弔書。以置子推之廟。言盛冬去火。殘損人命。非賢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還溫食。
  • 又曰:皇甫嵩領冀州牧。奏請一年租賑饑民。民歌之曰:天下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
  • 又曰:种暠為益州刺史。在職三年。宣恩遠夷。開曉殊俗。岷山雜落。皆懷服漢德。其白狼槃木諸國並貢。前刺史卒後遂絕。暠至。乃復向化。永昌太守鑄黃金為文蛇。以獻梁冀。暠糾發追捕。馳傳上言。冀由是銜怒。
  • 東觀漢記曰:李珣為兗州刺史。所種小麥胡蒜。悉付從事。一(○原脫。據馮校本補。)無所留。清約率下。席羊皮布被。又曰:段穎起於徒中。為并州刺史。有功。後徵還京師。穎乘輕車。介士鼓吹。曲蓋朱旗騎馬。殷天蔽日。連騎相繼數十里。
  • 謝承後漢書曰:王閎遷冀州刺史。閎性刻。不發私書。不交豪族賓客。號曰王獨坐。又曰:李壽為青州刺史。發璽書於本縣傳舍。乘法駕。騑驂朱軒就路。奏免四郡相。百城怖懼。悉豫棄官。
  • 先時交趾屯兵。及有司舉賈琮為刺史。即移書告示。使其安資業。百姓歌之曰:賈父來晚。使我先反。今見清平。吏不敢飯。乃以琮為冀州刺史。舊典。驂駕乘亦帷裳。迎於州界。及琮之部。升車。言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乃命御者褰之。百城聞風。自然悚震。
  • 又曰:百里嵩為徐州刺史。州境遭旱。嵩行部。傳車所經。甘雨輒注。東海金鄉祝其兩縣。僻在山間。嵩傳駟不往。二縣獨不雨。老父干請。嵩曲路到二縣。入界即雨。
  • 又曰:巴祗為揚州刺史。幘毀壞。不復改易。以水滲曝用之。處暝暗之中。不燃官燭。
  • 華陽國志曰:趙琰為青州刺史。有貴要屬託。琰於廳事前置大器水。發書。悉投置水中。無有所報。
  • 又曰:郭賀為荊州刺史。百姓歌之曰:厥德仁明郭喬卿。明帝到南陽巡狩。賜三公服。去襜露冕。使百姓見之。以彰有德。
  • 三輔決錄曰:蘇章為冀州刺史。行部。有故人為清河太守。案得其好貨。乃請太守設酒。接以溫顏。太守喜曰:人各有一天。我獨有二天。章曰:今夕蘇孺文與故人歡飲。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白奏事。公法也。遂舉正其罪。
  • 又曰:韋康代父為涼州刺史。父出上傳。康入官。時人榮之。
  • 魏志云。劉馥為揚州刺史。馥既受命。單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貢獻相繼。數年恩化大行。
  • 晉陽秋曰:胡質為荊州刺史。子威。自洛陽至荊州定省。家貧。自驅驢單行。見父。停十餘日。臨歸。質賜絹一匹為道糧。威跪曰:大人清高。不審安得此。質曰:吾俸祿之餘。故以為卿糧爾。晉武帝問威曰:卿孰與卿父清。威曰:臣不如也。帝曰:何以為不如。威曰:臣父清。畏人知之。臣清。畏人不知之。
  • 魏志曰:徐邈為涼州刺史。進善黜惡。風化大行。百姓歸心焉。西域流通。荒戎入貢。皆邈勳也。
  • 又曰:田豫護匈奴中郎將。領并州刺史。胡聞其威名。相率來獻。州界寧肅。百姓懷之。
  • 又曰:陳泰為并州刺史。懷柔民夷。去有威惠。京邑貴人。多寄寶貨。因泰市奴婢。泰皆挂之於壁。不發其封。及徵為尚書。悉付還之。又曰:張既為雍州刺史。太祖謂既曰:還君本州。可謂衣繡晝行矣。
  • 又曰:賈逵為豫州刺史。其二千石以下。阿縱不如法者。皆舉奏免之。帝曰:逵真刺史矣。布告天下。當以豫州為法。
  • 魏略曰:裴潛為兗州時。嘗作一胡床。及去。留以挂柱。
  • 王隱晉書曰: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吳人悅服。稱為羊公。
  • 又曰:山濤轉為冀州刺史。自濤居州。甄拔隱屈。搜求賢才。旌命所加。三十餘人。皆顯名當世。冀州之士。於是為盛。
  • 又曰:杜預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南土美而謠之曰:後世無叛有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
  • 又曰:陶侃為都督荊雍益梁四州諸軍事。是時荊州大饑。百姓多餓死。侃至。秋熟輒糴。至饑。復價糶之。士庶歡悅。咸蒙濟賴。
  • 又曰:庾冰為中書監揚州刺史。乃心夙夜。情存治道。賓禮朝資。升擢後進。由是朝野注心。咸曰賢相。
  • 又曰:庾翼都督江荊益三州刺史。制度規模。每出於人。數年之中。軍國充實。人情翕然。稱其才明。由是自河以南。皆懷歸附。
  • 又曰:吳隱之為廣州刺史。州界有水。名貪泉。父老云。飲此者。皆使廉士變貪。隱之始踐境。先到水所。酌而飲。因賦詩曰:古人云此水。一歃重千金。若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 曹嘉之晉紀云。羊暨為青州刺史。暨牛產犢。及遷。以官舍所生。遺之而去。
  • 梁元帝後臨荊州詩曰:擁旄去京縣。褰帷辭未央。弱冠從王役。從容遊豈漲。(○句有訛。)不學胡威絹。寧挂裴潛床。所冀方留犢。行當息飲羊。戲蝶時飄粉。風花乍落香。高欄來蕙氣。疏簾度晚光。綺錢臨仄宇。阿閤繞長廊。
  • 又示民吏詩曰:闕里尚撝謙。厲鄉裁知足。咨余再分陝。少思宜寡欲。霞出浦流紅。苔生岸泉綠。方令江漢士。變為鄒魯俗。
  • 又別荊州吏民詩曰:玉節居分陝。金貂總上流。麾軍時舉扇。作賦且登樓。年光遍原隰。春色滿汀洲。日華三翼舸。風轉七星遊。向解青絲纜。將移丹桂舟。
  • 梁劉孝綽和湘東王理訟詩曰:馮翊亂京兆。廣漢欲兼治。豈若兼邦牧。朱輪褰素帷。淮海封畿地。雜俗良在茲。禁姦擿銖兩。馭黠震豺狸。
  • 後漢蔡邕荊州刺史庾侯碑曰:君資天地之正氣。含太極之純精。明絜鮮於白珪。貞操厲乎寒松。視鑒出於自然。英風發乎天骨。事親以孝。則行侔於曾閔。結交以信。則契明於黃石。溫溫然弘裕虛引。落落然高風起世。信荊山之良寶。靈川之明珠也。爰在弱冠。英風固以揚於四海矣。拜為荊州刺史。杖沖靜以臨民。施仁義以接物。恩惠著於萬里。誠信暢於殊俗。由是撫亂以治。緩擾以靜也。帝嘉其功。錫以車服。方將掃除寇逆。清一宇宙。廓天步之艱難。寧陵夷之屯否。
  • 晉潘岳荊州刺史東武戴侯揚使君碑曰:君誕保靈和。繼期載德。宣哲清朗。直道高尚。若乃嘉號推賢。博愛濟眾。邦黨服其義。而縉(○原作緒。據馮校本改。)紳慕其風。于時文后。曆數在躬。相國幕府。實允華夏。九德咸事。俊乂在官。成君名器。納字參軍。宏略被于南國。美化行乎江漢。西陵之役。懸軍深入。親薄寇壘。躬行天誅。既而救兵不進。糧盡道窮。君乃憮然迴慮。殿其眾而返。雖為法受黜。勳庸未崇。而天下伏其勇。世主思其忠。
  • 晉潘尼益州刺史楊恭侯碑曰:君乾靈之醇德。挺高世之殊量。稟天然不渝之操。體蘭石芳堅之質。夫其器膺弘濟。智能周達。窮不怨否。顯不矜泰。履行則為模楷。吐言則成隱括。德實充於內。而光華發乎外也。君發跡州國。委質明主。自景皇帝攝政。文皇帝繼業。值天下多虞。疆埸未靜。以君先帝所拔。懷寶後時。而深達遠識。有經國之量。故為腹心謀臣。而監度政事焉。君出則簡練熊羆。職司是圖。入則從容諷議。盡規帷幄。其所以進可替否。決疑定策者。皆言效於既往。而事簡于帝心。君再臨司官。三撫名郡。方將宣文德以來遠。建武功於所牧。銘曰:天生蒸民。有類有則。誕育恭表。應期秀特。文兼六行。武備七德。忠肅弘毅。柔嘉溫克。機事無瑕。臨疑不惑。我謀既精。我化既清。澤流河朔。勳著王庭。西南未夷。侯其是寧。上天不惠。早世潛靈。
  • 北齊邢子才冀州刺史封隆之碑曰:公世載儒雅之風。家傳鍾鼎之業。出三代而克阜。歷兩都而盛轉。五世(○原作出。據馮校本改。)祖游。游子孚。恥斯鳥獸。狹此且(○全北齊文三作丘。)壑。濡足焚首。念在一匡。委質中山。並充袞闕。故已援墜拯溺。大庇生民。祖定功業。建旆懷藩。揚旌冀部。耳目相接。歌詠獨存。文(○按隆之父回。卒贈司空。謚孝宣。是文當作父。)司空孝宣公。稟潤玉府。承華桂簿。望振鷺而齊舉。軼歸鴻而並運。以茲一德。光事三主。七登九伯之重。再處八元之任。必有餘慶。事屬才子。莫之與京。理歸世祿。非因原隰之氣。詎待河嶽之靈。發純粹而成址。稟中和而樹質。神體秀異。志識閒爽。幼體成人。弱不好弄。同鳳皇之五色。非豫章之七年。太昌初。平洛。除侍中驃騎大將軍。密勿樞功。逶迤袞職。貂蟬承弁。華藻披衣。鳴雙璜於峻陛。驅六轡於廣路。升華輦以弼一人。踐太階而平天下。
  • 周王褒故陝州刺史馮章碑曰:其先陶唐氏之苗裔。堯少子。生而手有馮字。因以為氏。俾侯于魯。義等房心之地。余與之廣。事符河汾之邑。使君稟靈河嶽。此(○全北周文七作比。)德璁珩。閨門和美。譽聖開宗。握文命氏。濁水北流。秦關東徙。巖險襟帶。山河枕倚。陸離組甲。從容青紫。
  • 周庾信少保幽州刺史豆盧府君碑曰:本姓慕容。燕文帝晃之後也。其先保姓受氏。初存柳城之功。開國承家。始靜遼陽之亂。尚書府君。改姓豆盧。筮仕于魏。公資忠履孝。蘊義懷仁。直幹百尋。澄波千頃。留心職仕。愛翫圖籍。官曹案牘。未嘗煩擁。戎馬交馳。不妨殊俗。兄弟公侯。國朝親戚。宜春有湯沐之盛。濯龍無流水之譏。渭南千畝之竹。尚懼盈滿。池陽三頃之田。常思止足。銘曰:朝鮮稱國。孤竹為君。地稱高柳。山名密雲。遼陽趙列。武遂秦分。寶珪世冑。雕戈舊勳。名稱實賓。言謂身文。朝傾地鎮。夜落台星。石壇承祀。豐碑頌靈。渭城高柏。昌陵下亭。須知地布。為讀山銘。
  • 墓誌 梁王僧孺豫州墓誌曰:自姬發系。因魏傳緒。留路在趙。名賢世襲。相秦將漢。英雄係踵。忘寵辱。無慍喜。靡矜夸。慎嗜欲。其行軍用武。勳合奇正。乃治邊御眾。威裕兼行。常懍懍然以中原為己任。或欲十萬而橫行。乍思五千而深入。克反舊京。飲馬函渭。然後高臥閒帷。晤言空谷。思魯連之辭賞。慕田疇之高跪。(○句有訛。)而火傳川逝。長塗已迫。雖景鍾良史。有功必書。刻板鏤石。宜兼不朽。銘曰:高勳藹藹。長旌高旆。入作牙爪。出司襟帶。民謠不息。王言有會。功為上等。正稱九最。日隆寵秩。方登遠大。羲轡難留。濛水易收。祕丘玄戶。杳杳悠悠。
  • 陳徐陵裴使君墓誌銘曰:君五音之候。兼其方牧。八陣之圖。窮其巧變。用能戰必勝。攻必取。督稱無難。兵號解煩。朝飛火箭。夜聳雲梯。燧象從奔。聯狼已合。於是厥(○本集作嚴。)顏不橈。極咍諸戎。龐德高聲。肆言群逆。胡夷總至。猶持子路之纓。鋒刃相交。終荷溫生之節。每以財輕篻籜。義重嵩衡。割宅字貧友之孤。開門延故人之殯。篤好朋遊。居常滿席。每至鮮雲藹藹。披王安之衣。明月團團。似班姬之扇。日帶花以如笑。風鳴條而若歌。傍列絲桐。對揚文酒。一石之後。逾能斷獄。五斗之量。猶未解醒。嗟乎潘岳之詩。致哀周密。莊公之誄。用愍相責。(○本集作遺。)
  • 陳江總廣州刺史歐陽頠墓誌曰:公家習尚書。少府孺高於漢冊。世居渤海。太守文重乎晉原。中原喪亂。避地南徒。公孝敬純深。友悌惇睦。家積遺財。並讓諸季。兼賙同壤。公含率內映。遠識沈通。窒嗜欲。謹言行。資貞幹。事廉隅。梁室不造。凶羯憑凌。公被銳執兇。有志匡復。梁孝元帝授散騎常侍東衡州刺史始興縣侯。而犬戎弒逆。宗社播遷。陳纂揖讓。攸歸高祖。恩加惟舊。橫使持節。都督南衡二十二州諸軍事廣州刺史。進為開府儀同三司山陽郡公。進號征南將軍。加鼓吹一部。巫山遠曲。諠騎吹於日南。芳樹清音。肅軍容於海截。追贈車騎將軍司空。公涉獵六經。優游百氏。寬徭省賦。化伯越之歸心。撫寒投醪。感三軍之死力。在室如賓。寧慚屋漏。不貪為寶。每畏人知。殺青無兼兩之疑。薏苡豈懷珠之謗。如羊如粟。不改夷齊之心。遺慶遺風。方留豹產之德。
  • 魏武帝謝領兗州牧表曰:入司兵校。出總符任。臣以累葉受恩。膺荷洪施。不敢顧命。是以將戈帥甲。順天行誅。雖戮夷覆亡不暇。臣愧以興隆之秩。功無所執。以偽假實。條不勝華。竊感譏請。蓋以惟谷。
  • 梁簡文帝為武陵王讓揚州表曰:臣延首青冥。傾心紫府。言非東里。誠譬北辰。而滔滔雲漢。不被霈然之澤。鬱鬱仙居。方隔下臣之奏。周任量力。請固所陳。明主理奪。伏冀照許。臣聞繫風捕影。涉求之路靡階。玉馬金舟。適遠之資無託。
  • 南康王會理讓湘州表曰:絲言自天而忽委。玉刻披雲而下墜。浮舟千仞。呂梁之暢已深。總轡萬尋。懸車之懼非淺。
  • 梁劉孝儀安成王讓江州表曰:臣聞失晨之雞。雖不忘於改旦。敗駕之馬。終取忸於銜鑣。臣昔牧淮岱。皇風咫尺。一變至道。易以為政。而亂政莫理。美錦徒傷。豈可復宣六條。闡化千里。
  • 又曰:臣聞六轡沃若。不策玄黃之馬。九成輪奐。無求擁腫之材。何則。跳跼之路已窮。梁棟之用斯闕。
  • 南平王讓徐州表曰:竊以淮岱務殷。事乖坐嘯。枌榆望重。非可臥治。臣綿頓枕席。動移旬晦。恆恐尺波易流。寸陰難保。寧可復冒此寵。膺茲恩榮。
  • 臨川王解揚州表曰:臣自馳傳斗牛。作牧淮海。政刑兩空。璿璣六運。既昧弛張之要。尤慚大小之獄。故以結詠濡翼。取愧能官。每一進思。無忘退食。誠復恩私可憑。而彝倫難紊。敢恃慈弘。冒披心款。乞解州任。少弭素餐。
  • 又為鄱陽嗣王初讓雍州表曰:臣大邦維屏。既慚宗子之詩。思樂泮宮。有缺僖公之頌。特以周開元伯。錫壤參墟。漢啟三倕。分珪舊楚。身私家慶。總集微躬。雍部襟帶。跨制數州。西距嶢關。南踰鄧塞。雖復呼韓來朝。槁街納質。二虜尋戈。四郊無警。猶如王戎雅識。羊祜尚義。臣求諸己。無或宴安。進思盡忠。歸乎犯謁。
  • 李揚州舅讓表曰:人心彼此。盡為敵國。金柝夜警。和門晝閉。加以淮水淼漫。危同三阪。懷山之勢已成。為魚之期可見。若使身死可以益國。城沒足用報恩。雖葬魚鱉。其甘如薺。政以朽耄無庸。心負恩寄。恥辱之甚。非止老臣。
  • 梁陸倕敕使行江州事啟曰:封畛遐曠。纏井奧實。陸海神皋。偏屬茲境。兼以茂親明德。淮翰作鎮。宣述條教。匡贊盛猷。自非問望兼弘。寧可擢膺嘉舉。
  • 齊謝朓為錄公拜揚州恩教曰:昔召南分陝。流甘棠之德。平陽好道。深獄市之寄。吾忝屬負荷。任總侯伯。受餞元戎。作牧中甸。此地五都雜會。四方是則。而向隅之矜斯積。納隍之歎猶繁。興念下車。無忘待旦。有齊禮導德。致之仁壽。弘漏網之寬。申在宥之澤。
  • 梁簡文帝罷雍州恩教曰:折以片言。事關往聖。寄之勿擾。傳彼昔賢。故剋木不對。畫獄無入。吾自之雍。矜懷圄犴。幸得天無虛旱。地歇怪蟲。今軸車行塗。舟艎且戒。植柳官度。尚或依然。寄飯曹僖。猶思恩宥。況義化君民。節離寒暑。憫茲歧路。宜留惠澤。
  • 臨雍州原減民間資教曰:誠欲投軀決堤。曝身求雨。九伐方弘。三驅未息。役爨之憂。兵家斯急。師興之費。日用彌廣。今春流既長。艫舳爭前。轉漕相追。饋糧不闕。義存矜急。無俟多費。
  • 臨雍州革貪惰教曰:壯夫疲於擐甲。匹婦勞於轉輸。藜藿難充。轉死溝壑。春蠶不暖寒肌。冬收不周夏飽。胡寧斯忍。復加裒削。傷盜抵罪。遂為十一之資。金作贖刑。翻成潤屋之產。

  • 應劭漢官曰:河南。先所理周地也。秦兼天下。置三川守。洛陽尹也。漢更名河南。孝武皇帝增云太守。世祖中興。徙都雒陽。改號為尹。尹。正也。
  • 王隱晉書曰:樂廣為河南尹。郡中多怪。無敢數在廳事者。唯廣處之。
  • 晉中興書曰:晉太興元年。改丹陽內史為丹陽尹。
  • 又曰:劉隗為長兼侍中。出補丹陽尹。隗雖在外。而萬機祕密。皆豫聞之。
  • 語林曰:許玄度出都。詣劉真長。先不識。至便造之。一面留連摽。(○句有脫文。)(○原字壞。據明活字本補。)貴略無造詣。遂九十日一詣許。(○按世說寵禮篇注作九日十一詣之。此有倒訛。)語曰:卿為不去。家將成輕薄京尹。
  • 梁元帝去丹陽尹尹荊州詩曰:驂駕乘駟馬。謁帝朝承明。分符蒞閩越。終然慚勵精。
  • 又曰:副君垂獎眄。仁慈穆且敦。終朝陪北閣。清夜侍西園。降貴深知己。寧思食椹恩。未嘗辭晝室。誰忍去轘轅。
  • 梁蕭琛和元帝詩曰:妙善有兼姿。群材成大廈。弈弈工辭賦。翩翩富文雅。麗藻若龍雕。洪才類河瀉。案牘時多暇。優游閱典墳。儒墨自玄解。文史更區分。平臺禮申穆。兔苑接卿雲。軒蓋蔭馳道。珠履忽成群。德音高下被。英聲遠近聞。
  • 梁徐勉和元帝詩曰:敬愛良是賢。謙恭寔所務。尊賢遺道德。重學嚴師傅。六藝誠為敏。三雍稱有裕。覆被唯仁義。吐納必珪璋。壯思如泉湧。逸藻似雲翔。夙有匡時調。早懷經世方。留心在庶績。厲精思治綱。
  • 梁劉孝儀晉安王讓丹陽尹表曰:臣聞盈尺徑寸。易取琢磨。南箕北斗。難為簸挹。何則。良工質美。在器成珍。假名責實。涉求必殆。
  • 梁邵陵王讓丹陽尹初表曰:臣進非民譽。退異宗英。尸居戎號。已紊彝典。況京兆五守。西漢難追。河南二尹。東京罕繼。審己循涯。自知莫可。街談巷議。尤見不勝。
  • 梁庾肩吾為南康王讓丹陽尹表曰:臣聞劍鏤七星。非有司天之用。簾圖五嶽。寧識崇朝之雲。是知策彼泥龍。不能令其逐日。乘斯流馬。安可使其奔電。方今振鷺盈庭。白駒空谷。惟帝念功。惟明克允。君子之國。幸聞其讓。石門之水。獲免於貪。
  • 梁元帝丹陽尹傳序曰:傳曰:大夫受郡。漢書曰:尹者正也。及其用人。實難授受。廣漢和顏接下。子高自輔經術。孫寶行嚴霜之誅。袁安留冬日之愛。自二京版蕩。五馬南渡。固乃上燭天文。下應地理。爾其地勢。可得而言。東以赤山為城皋。南以長淮為伊洛。北以鍾山為卓阜。西以大江為黃河。既變淮海為神州。亦即丹陽為京尹。雖得仁之盛。頗愧前賢。而眄遇之深。多用宰輔。皇上受圖負扆。寶歷惟新。制禮以告成功。作樂以彰治定。豈直四三皇。六五帝。孕夏陶周而已哉。若夫位以德敘。德以位成。每念忝蒞京河。茲焉四載。以入安石之門。思勤王之政。坐真長之室。想清談之風。求瘼餘晨。頗多夏景。今綴采英賢。為丹陽尹傳。

  • 漢書曰:郡守。秦官。掌理其郡。秩二千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
  • 又曰:季布為河東太守。孝文時。人有言其賢。召欲以為御史大夫。人又言其勇使酒。至。留邸一月罷。布曰:臣待罪河東。陛下無故召臣。此人必有欺陛下者。夫以一人譽召臣。一人毀去臣。恐天下有識聞之。以窺陛下。上曰:河東吾股肱郡。故時召君爾。
  • 又曰:文翁。廬江人。少好學。景帝末。為蜀郡守。修起學館於成都。招下縣子弟。以為學官僮子。得教令。吏民見而榮之。由是大化蜀地。學于京師者。比齊魯焉。
  • 又曰:黃霸。字次翁。為穎川太守。戶口歲增。治為天下第一。徵守京兆尹。是時鳳皇神雀數集郡國。穎川尤多。天子以霸治行終長者。下詔賜爵關內侯。黃金百觔。
  • 又曰:哀帝時。南郡多盜賊。授蕭育為太守。上以育耆舊名臣。乃以三公使車載育。入殿中受策。加賜黃金二十觔。育至南郡。盜賊斷跡。
  • 韓子曰:李悝為魏文侯上地守。而欲民之善射。乃下令云。民有狐疑之訟者。令之射狗。中之者勝。不中者負。民皆習射。日夜不休。與秦戰。大敗之。以民之善射也。
  • 東觀漢記曰:馮勤曾祖揚。宣帝時為弘農太守。生八男。(○原訛勇。據馮校本改。)皆典郡。趙魏號為馮萬石。
  • 又云。趙喜。字伯陽。為平原太守。後青州大蝗。入平原界輒死。歲屢有年。百姓歌之。
  • 又曰:朱暉。字文季。再遷臨淮太守。吏民畏愛。為之歌曰:強直自遂。南陽朱季。吏畏其威。民懷其惠。
  • 又曰:張堪。字君淑。試守蜀郡太守。遷漁陽太守。開治稻田八千餘頃。教民種田。百姓以殷富。童謠歌云。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為。視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
  • 又曰:廉范。字叔度。為蜀郡太守。成都邑宇逼側。舊制禁民夜作以防火。而更相隱蔽。燒者日日相屬。范乃毀削前令。但嚴使儲水。百姓為便。乃歌之云。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堵。昔無襦。今五蔥。
  • 又曰:王阜為益州太守。神馬四出。鎮河中。甘露降。白烏見。連有瑞應。世謂其用法平正寬慈。惠化所致。
  • 三輔決錄曰:馬援誡兄子書。龐伯高。敦篤周慎。口無擇言。吾愛重之。願汝曹效之。世祖見援書。即擢為零陵太守。在郡四年。甚有治化。
  • 張璠漢書曰:宋登。字叔陽。出為穎川太守。市無豫價。路不拾遺。病免。卒於家。汝陰人配社祀之。
  • 沈約宋書曰:羊玄保為黃門郎。善弈棋。棋品第三。太祖亦好弈。數蒙引見。與太祖賭郡。戲勝。以補宣城太守。
  • 宋謝靈運去永嘉郡詩曰:野曠沙岸靜。天高秋日明。憩石挹飛泉。攀林搴落英。
  • 梁簡文帝罷丹陽郡往與吏民別詩曰:久歸從事麥。非留故吏錢。柳栽今尚在。棠陰君詎憐。
  • 梁沈約去東陽與吏民別詩曰:微薄叨今幸。忝荷非昔期。唐風豈異世。欲明重在茲。飾驂去關輔。分竹入河淇。下車如昨日。曳組忽彌期。霜載凋秋草。風三動春旗。無以招臥轍。寧望後相思。
  • 晉孫楚鴈門太守牽府君碑曰:君體德允直。才量高傑。明鑒達於世變。弘毅足以致遠。聿振鴻翼於袞塵之表。卓爾先覺於擬議之前。遷鴈門太守。教民耕戰。聽斷以情。信賞必罰。下服其命。是以夷狄窘迫。罔知所安。譬秋枯之隕晨風。激雹之不及掩耳目也。伐叛柔服。威震沙漠。遺種遠跡。萬里無煙。烈烈君侯。文武允崇。少兼七德。翰飛撫戎。名揚河朔。威震漢中。臨危運奇。在難匪從。迴旌束麾。撫司徐青。截彼隆賊。海岱以平。剖符千里。為國扞城。
  • 晉孫綽穎州府君碑曰:君天縱傑邁。奇逸卓犖。茂才亮拔。雅度恢廓。通理遠鑒之識。禮樂飾身之具。固以足之於天仞。冠之於搢紳。出匡南位。功深於爵。金龜三曜。沖壤再發。道光古賢。風改彫偽。允可謂明德宏猷。贊世之偉器者矣。矯矯秀姿。卓卓英韻。他人之高。及肩而已。邀命有數。託生皇代。所忝之至。人知其幸。況在懷情。而無自識。但親勤末效。違離已及。低徊房禁。攀戀罔遺。
  • 桓宣城碑曰:君器量高濬。神氣披朗。商略雅俗。隱括真偽。擢奇取異。不軌常流。固以準的當時。擬議郭許矣。處身立朝。不峻功名。俯仰顯默之際。優游可否之閒。跡埤而道不污。身屈而志不屑矣。銘曰:於穆我后。稟茲純爽。虛豁高暢。蕭條邁上。風任外舒。卓鑒內朗。神栖沖慎。形同俯仰。將登槐棘。宏振綱網。令儀早徂。德音永響。
  • 梁范雲除始興郡表曰:臣被沐恩靈。棲息榮幸。貶貌兢視。挺襟軫慮。徒誓蠡管之誠。終沈熒爝之用。不悟懸景麗天。通涇潤下。月緒未交。鎔光再鑠。脩鞠慚疑。驩不及抃。且地鄰舊越。甸分故楚。厥壤惟腴。寔邦斯大。將何以再宣王猷。陶奉惠渥。
  • 梁蕭子範為蔡令樽讓吳郡表曰:全(○原訛今。據馮校本改。)吳奧區。地迫都輦。壁被(○馮校本作彼。則上壁字當作譬。)四京。則扶風馮翊。方之洛下。則穎川河內。自非時雨之政。解繩之才。寧可奉共理之言。承河潤之旨。鄧攸廉白。迺著不留之歌。賀邵沈靜。猶致題門之責。
  • 陳徐陵為始興王讓琅邪二郡太守表曰:甫離懷袖。裁脫綺紈。適賀隆私。使膺珪組。執玉不起。摳衣未勝。自甘泉通大。(○本集作火。)細柳屯兵。旁帶戎塵。頗同疆埸。言瞻漢草。乃曰中州。遙望胡桑。已成邊郡。誠復居藩體國。應思馬駿之功。論地維親。宜慕蕭(○本集作曹。)彰之勇。
  • 隋江總為衡陽王讓吳郡表曰:芝泥馳印。發命開函。穎之誠。(○句有脫文。)夏霜易霣。兢惶之至。春冰可涉。臨輜面軾。即事何取。廣川無聲。頗知自匹。
  • 宋顏延之拜永嘉太守辭東宮表曰:抗志絕操。芼陸謝芻。代食賓士。何獨匪民。
  • 又為齊景靈王世子臨會稽郡表曰:此郡歌風蹈雅。既髣彿於淹中。春誦夏絃。實依俙於河上。頃者以來。稍有訛替。可推擇明經。式寄儒職。使琢玉成器。無爽昔談。鑄金待價。有符舊說。
  • 梁簡文帝復臨丹陽教曰:昔越張脩猛。用弘美績。邊延善政。寔著民謠。吾沖弱寡能。未明理道。猥以庸薄。作守京河。將恐五蔥無謠。兩岐難頌。思立恩惠。微宣風範。
  • 梁丘遲永嘉郡教曰:貴郡控帶山海。利兼水陸。實東南之沃壤。一都之巨會。而曝背拘牛。屢空於畎畝。績麻治絲。無聞於窐巷。其有耕灌不脩。桑榆靡樹。遨遊鄽里。酣酺卒歲。越伍乖鄰。流宕忘返。才異相如。而四壁獨立。高慚仲蔚。而三徑沒人。雖謝文翁之正俗。庶幾龔遂之移風。
  • 梁任昉為齊竟陵王世子臨會稽郡教曰:富室兼并。前史共蠹。大姓侵威。往哲攸嫉。而權豪之族。擅割林池。勢富之家。專利山海。至乃水稱峻巖。嚴我君后。(○按全梁文四十二云。嚴我君后以下十句。當是碑頌之文。誤跳在此。)崇墉增仞。內通神明。出符大順。火炎崐岡。神嶽崩潰。蘭艾同燼。玉石俱碎。哲人遭命。哀有餘慨。
  • 梁陸倕未至潯陽郡教曰:第五倫之臨會稽。躬斬馬草。鄧伯道之蒞吳郡。自運家糧。故能使吏作頌歌。民胥興詠。太守薄德。謬叨龜組。竊願巴祗闇坐接客。思匹吳隱被絮對賓。常藥自隨。式瞻無遠。單車入境。竊所庶幾。舊須發民治道及戍邏揄樵採。(○句有脫文。)諸如此類。一皆省息。
  • 又云。太守家本諸生。伏膺典記。光武靈臺之籍。較涉根基。張華聚土之書。略見庭戶。貴郡圖載。其具存方策。校以山經。參諸括象。原野城寺。宛在心目。龍泉鶴嶺。不易窮登。所撰郡圖。可勿親用。公孫陛戟。既似井蛙。延壽執戈。實同兒戲。
  • 晉傅玄江夏任君銘曰:君諱倏。承洪苗之高冑。稟岐嶷之上姿。質美珪璋。志邈雲霄。景行足以作儀範。柱石足以慮安危。弱冠而英名播乎遐邇。拜江夏太守。內平五教。外運六奇。邦國人安。飄塵不作。銘曰:峨峨任君。應和秀生。如山之峙。如海之淳。才行闡茂。文武是經。群后利德。泊然弗營。宜享景福。光輔上京。如何夙逝。不延百齡。
  • 宋傅亮故安成太守傅府君銘曰:爰自漢季。以及晉朝。高名遠德。係軌于時。貞風亮節。流聲累葉。君承世德之芳流。蕩二象之淑靈。含章蘊粹。佩蘭蕙。(○句有脫文。)韋帶飯蔬。朝不及夕。不以棲遲改其閒。不以隱約迴其操。楊生所為。夕幽而不改隨和之德者。其斯之謂歟。棲心古烈。擬踵前修。淹流孔老。(○原訛若。據馮校本改。)宛然內求。于言中倫。庸行歸周。神之聽之。匪明匪幽。
  • 梁簡文帝為王規拜吳郡太守章曰:臣今願斂衽後恩。循牆所忝。示山河而形勝。顧浮橋而不見。蒼鷹一遊。望仙掌而逮然。方當駕吉祥之車。入句吳之地。驅緹扇之馬。撫奉德之鄉。製錦何階。棼絲方始。
  • 梁陸倕授潯陽太守章曰:鏤水雕脂。不見大龍之象。課虛叩寂。寧聞駕辯之音。徒荷客蓋。空班推擇。不能使府庭生梓。橫閤誦經。俯睨朱輜。仰瞻繒蓋。漏上嚴辨。伏軾多慚。

  • 左傳曰:子皮使尹何(○原訛問。據馮校本改。)為邑。子產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子產曰:不可。人之愛人。求利之也。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子之愛人。傷之而已。
  • 晏子春秋曰:景公使晏子為阿宰。三年而毀聞於國。公不悅。召而免之。嬰謝曰:嬰知過矣。請復阿。三年而譽必聞於國。公召而賞之。辭而不受。公問其故。對曰:昔者嬰之所治當賞。而今所以治當誅。是故不敢受。
  • 說苑曰:宓子賤治單父。彈琴。身不下堂。單父治。巫馬期亦治單父。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處。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巫馬期問其故。宓子曰:我之謂任人。子之謂任力。任力者勞。任人者佚。
  • 又曰:晉平公問趙武曰:中牟三國之股肱。邯鄲之肩髀也。寡人欲其良令也。其令空。誰使而可。趙武曰:邢子可。公曰:邢子非子之讎邪。對曰:私讎不入公門。又問曰:中府之令空。誰使而可。趙武曰:臣子可。故外舉不避讎。內舉不避子。
  • 新序曰:昔子奇年十八。齊君使之治阿。既行矣。悔之。使使追之。未到阿。及之還之。已到。勿還也。使者及之而不還。君問其故。對曰:臣見所以共載者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必能治阿矣。是以不還。
  • 史記曰:西門豹為鄴令。會長老。問民所疾苦。禁巫祝為河伯取民之女為婦。鑿渠十二。灌溉民田。到今皆得水利。
  • 漢書曰:焦延。字子貢。為小黃令。以伺候先知。姦邪盜賊不得發。愛養利民。當遷。三老官屬上書。願留延。有詔許之。
  • 又曰:蕭育為茂陵令。會課。育第六。而陳令郭舜殿。見責問。育為之請。扶風怒曰:君課第六。裁自脫。何暇為之左右。及罷。傳召茂陵令詣後曹。當以職事對。育徑出。曹書佐隨牽育。育按佩刀曰:蕭育杜陵男子。何能詣曹也。遂趨出。欲去官。明旦。詔召入。拜為司隸校尉。育過扶風府門。官屬掾吏數百人。拜謁車下。
  • 又曰:召信臣以明經甲科為郎。出補穀陽令。舉高第。選上蔡長。其治視民如赤子。所居見稱述。
  • 司馬彪續漢書曰:牟融舉茂才。為豐令。視事三年。政化流行。縣無獄訟。吏畏而愛之。治有異跡。為州郡最。
  • 又曰:卓茂遷密令。其治民。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口不出惡言。勞心憂念。吏民知其有緩急。以恩信待吏。吏畏而愛之。不忍欺也。元始中。天下蝗。河南二十縣蝗。獨不入密界。督郵書言。太守大怒。自出案行密界中。實然。乃驚。
  • 又曰:魯恭為中牟令。導民以孝。推誠而治。建初中。郡國螟傷稼。犬牙緣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疑其不實。遣仁恕掾肥親往察驗之。恭隨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止其傍。有童兒。親曰:何不擊之。兒曰:雉方將鶵。親矍然而起。與恭訣曰:所以來者。欲察治之善惡爾。今蟲不犯境。此一異也。化及鳥獸。此二異也。豎子有仁心。此三異也。久留徒擾賢者。可(○太平御覽二百六十七作耳。當屬上為句。)還府。以狀白安。美其治。以勵屬縣。
  • 又曰:孔奮守姑臧長。治有異道。時天下擾亂。河西獨安。而姑臧市日四合。為河西富縣。每前長居官數月。輒致貲產。奮在姑臧積四歲。財產不增。奮素孝。自來為長時。供養至謹。在姑臧。唯母極膳。妻子飲食但蔥韭。
  • 又曰:蔡肜除偃師長。視事五年。縣無盜賊。州課第一。遷襄賁令。時盜賊抄掠。肜到官。誅姦猾。縣界清靜。詔書增秩一等。賜縑百疋。冊書勉勵。
  • 又曰:劉寵除東平陵令。是時民俗奢泰。寵到官躬儉。訓民以禮。上下有序。都鄙有章。視事數年。以母病棄官歸。百姓士女。攀車距輪。充塞道路。車不得前。乃輕服潛遁。
  • 又曰:劉騊(○太平御覽二百六十七作劉駼騊。按當作劉騊駼。)為溳(○御覽作湞。)陽長。政化大行。道不拾遺。以病去官。童謠歌曰:悒然不樂。思我劉君。何時復來。安此下民。
  • 又曰:虞詡為朝歌長。故舊皆弔。詡曰:難者不避。易者不從。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其利器乎。
  • 又曰:公孫述補清水長。太守以其能。使兼治五縣。政事循理。姦盜不發。郡中謂有神明。
  • 又曰:虞延除細陽令。每至歲時伏臘。休遣徒繫。各使還家。並感其恩。應期歸。有一囚。於家被病。自載詣獄。既至城門而死。
  • 又曰:董宣為洛陽令。寧平公主乳母奴。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驂乘。宣於太(○太平御覽二百六十六作大。)夏門亭候之。乃駐車叩馬。以刀畫數主失者三。叱奴下車。格殺之。主即馳車入宮。上大怒。召宣。令欲死乎。宣叩頭曰:臣奉法之吏。不敢縱法。不欲死也。上曰:捶之。宣曰:願一言。死無恨。上曰:何言。宣曰:陛下聖德中興。而縱奴殺良民。以奴殺臣。臣死之後。陛下何以治天下。捶殺臣。不如臣自殺。即以頭撐楹。流血被面。上令小黃門持之。曰:癡令。叩頭謝主。宣不從。上頓癡令頭。宣兩手據地。不肯低頭。上敕強項令出。詣太官賜食。(事具公主部。)
  • 又曰:鄭弘為縣令。政化大行。民王逢。得路遺寶物。縣於衢道。求主還之。
  • 又曰:胡紹為河內懷令。三日一視事。十日一詣倉(○太平御覽二百六十七倉下有受字。)俸米。於閤外炊作乾飯食之。不設釜灶。得一彊盜。問其黨與。得數百人。皆誅之。(○原作姦。據馮校本改。)政教清平。為三河表。
  • 又曰:劉昆除江陵令。時縣連火災。昆輒向火叩頭。多能降雨止風。(具火部。)
  • 益部耆舊傳曰:閻憲為綿竹令。有男子杜成。夜行。於路得遺裝。開視有錦二十疋。明早送詣吏曰:縣有明府君。犯此則慚。
  • 風俗通云。俗說。孝明帝時。尚書郎河東王喬。遷為鄴令。喬有神。每月朔。常詣臺朝。明帝怪其來數而無車騎。密令太子(○風俗通子字無。)史候望。言臨至時。常有雙鳧從東南來。因伏伺。見鳧舉羅。但得一隻。使尚方識視。四年中所賜尚書郎屬履也。(事具神仙部。)
  • 魯國先賢傳曰:孔翊為洛陽令。置水庭前。得囑託書。皆投水中。一無所發。
  • 晉潘岳懷縣詩曰:小國寡人民。終日寂無事。白水過庭激。綠槐夾門植。信美非吾土。秪攪懷歸志。眷然顧鞏洛。山川邈離異。願言還舊鄉。畏此簡書忌。
  • 晉河陽令潘安仁詩曰:密生化單父。子奇蒞東阿。桐鄉建遺勳。武城播弦歌。逸驥騰夷路。潛龍躍海波。弱冠步鼎鉉。既立宰三河。徒美天姿茂。豈謂人爵多。
  • 陳陰鏗罷故章縣詩曰:秩滿三秋暮。舟虛一水濱。漫漫遵歸道。悽悽對別津。晨風下散葉。岐路起飛塵。長岑舊知遠。萊蕪本自貧。被裏恆客吏。正朝不繫民。唯當有一犢。留持贈後人。
  • 後漢蔡邕陳留太守行小黃縣頌曰:大顥為政。建時春陽。我君勸止。戾茲小黃。濟濟群吏。攝齊升堂。乃訓乃厲。示之憲方。原罪以心。察獄以情。欽于刑濫。惟務求輕。有辜小罪。放死從生。玄化洽矣。黔首用寧。惟以作頌。式昭德聲。
  • 又考城縣頌曰:曖曖玄路。北至考城。勸茲穡民。東作是營。農桑之業。為國之經。我君勤心。德音邈成。率爾苗民。慎不敬聽。女執伊筐。男執其耕。申戒群僚。務在寬平。罪人赦宥。囹圄用清。晉江偉襄邑令傅渾頌曰:君稟二儀之醇粹。履元亨之貞和。比德金玉。而堅白不磨。自處戶庭。而名稱家邦。不出門庭。而聲播諸華矣。弱冠而應式敘。起家而君斯民。其為政也。同勵秋霜。等惠春仁。刑不濫疏。賞不僭親。儀天地之簡易。則大道之清純。是以其道易行。其教易遵也。凡我士民。襁老攜幼。惴惴而懷君之恩。顒顒而戀君之德。相與援衡軒而雨涕。若赤子於父母也。明明君侯。臨下有赫。克隆有光。惠我咫尺。于以具瞻。有觀其宅。乃冰其清。乃玉其白。風抗其高。雲垂其澤。宛荊未清。淮夷孔熾。春日萋萋。我車既備。光光我君。爰登其司。微微襄魯。有坰(○原作上。據馮校本改。)斯記。君有遺愛。民有餘思。敢揚斯頌。垂之來志。
  • 晉孫綽孔松楊象贊曰:君德器純固。基宇高邃。荊玉不及喻其溫。南金未能方其勵。夫其溫恭篤誠。善誘勤勸。外身崇物。非躬厚人。指撝必謙。動靜克讓。允有古賢之風流。乃祖之遺人矣。肇階方尺。臨政弊邑。絜齊冬冰。澤侔春露。於穆我后。含和體純。行範乃祖。德冠搢紳。降跡垂化。澤侔三春。超然遐舉。遺愛在民。
  • 晉孫楚梁令孫侯頌曰:於穆君侯。英才宣朗。神鑒將來。思通既往。受佐陝西。臨我邦壤。聲之所振。下應如響。明斷決疑。易於指掌。野有寇盜。惟侯屏之。我有田疇。惟侯闢之。古人慎獄。惟侯平之。凡此三惠。如何勿思。
  • 梁任孝恭辭縣啟曰:但以執笏丹墀。累飛庭葉。垂纓禁裏。屢改欄花。顧慕階墀。不願違奉。不使戀主之心。施於犬馬。傾日之志。偏在葵藿。
  • 梁劉孝儀除建康令謝啟曰:所恐長安少年。易為操彈。渭城游徼。矜其獨勇。清路道奴。固知難摺。輕綏飛駕。且見為榮。

封爵總載返回目錄
  • 周官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衛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服。
  • 呂氏春秋曰:太公望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謂曰:何以治國。太公望曰:尊賢上功。周公曰:親親上恩。太公曰:魯自此削矣。周公曰:魯雖削。有齊者亦必非呂氏也。其後齊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氏有齊國。魯日以削。至於僅。四十四世亡。
  • 史記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於魯衛。地各四百。親親之義。褒有德也。太公兼五侯地。尊勤勞也。武王成康。所封數百。而同姓五十。地土(○太平御覽一百九十八作上。)不過百里。下三十。以輔衛王室。
  • 又曰:騶忌見威王。王說之。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髡見之曰:善說。既有愚志。願陳諸前。髡說畢。趨出。至門而面其僕曰:是人者。吾語之徵(○太平御覽一百九十八作微。)言五。其應我若響之應聲。是必封不久矣。
  • 漢書曰:李廣與望氣王朔語曰:漢擊匈奴。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妄校尉已下。材能不及中人。以軍功取侯者數十人。廣不為後人。然終無尺寸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耶。朔曰:將軍自念。豈嘗有所恨者乎。廣曰:吾為隴西太守。羌嘗反。吾誘降八百餘人。詐而同日殺之。至今恨獨此爾。朔曰:禍莫大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也。
  • 漢雜事曰:天子太社。以五色為壇。封諸侯者。取其土。苴以白茅。授之。各以所封方之色。以立社於其國。故謂之受茅土。漢興。唯皇子封為王者得茅土。其他臣。以戶賦租入為節。不受茅土。不立社。
  • 東觀漢記曰:上封功臣。皆為列侯。大國四縣。(○原訛絲。據馮校本改。)餘各有差。博士丁恭等議。古帝王封諸侯。不過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於雷。上曰:古之亡國。皆以無道。未嘗封功臣地多而滅者也。乃遣謁者。即授印綬。
  • 又曰:馮勤使典諸侯封事。勤差量功次輕重。國土遠近。地勢豐王。不相踰越。莫不猒服焉。自是封爵之制。非勤不定
  • 白虎通曰:受命之王。致太平之美。群臣上下之功。故盡封之。及中興征伐。大功皆封。盛德之士亦封之。以德封者。必試之為附庸。三年有功。因而封之五十里。元士有功者。亦為附庸也。其位大夫有功。成封五十里。卿成封七十里。公成封百里。
  • 又曰:王者即位。先封賢者。憂民之急也。故列土分疆。非為諸侯。張官設府。非為卿大夫。皆為民也。
  • 鹽鐵論曰:昔太公封營丘之墟。辟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於是通利末之道。極女工之功。是以鄰國交於齊。財畜貨殖。世為彊國。管仲相桓公。襲先君業。輕重之變。南服彊楚。而霸諸侯。袁子曰:今有卿相之才。居三公之位。修其治政。以寧國家。未必封侯也。今軍政之法。斬一牙門將者封侯。夫斬一將之功。孰與安寧天下者乎。夫斬一將之功者封侯。失封賞之意也。
  • 相書曰:天中容半印。封侯。
  • 又曰:天中正舀如刀者。封侯。
  • 周易曰: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 左傳曰:齊莊公為勇爵。殖倬郭最欲與焉。州綽曰:東閭之役。臣左驂迫。還於門中。識其枚數。其可以與乎。公曰:子為晉君也。對曰:臣為隸新。
  • 管子曰:爵不尊。祿不重者。不與圖難犯危。以其道為未可以求之也。是故先王制軒冕。足以著貴賤。不求其美。設爵祿。足以守其服。不求其親。使君子食於道。小人食於力。
  • 孟子曰:有天爵。有人爵。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脩其天爵。而人爵從之。脩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
  • 商君書曰:明主之所貴唯爵。爵賞不榮。其民不急。列爵不顯。則民不事。爵易得。則民不貴祿。賞不道。則民不以死爭位也。
  • 又曰:凡人主之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今民求官爵。皆不農戰。而以功言虛道。此謂勞民者。其國必削。
  • 周官禮曰: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
  • 又曰:公執桓圭。
  • 又曰: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
  • 又曰:諸侯諸伯七命。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七為節。
  • 又曰:侯用信圭。
  • 又曰: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 又曰:伯用躬圭。
  • 又曰: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 又曰:子男五命。其國家宮室。車旌衣服禮儀。皆以五為節。
  • 又曰:子執穀璧。
  • 又曰: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 又曰:男執蒲璧。
  • 百官表注曰:五等諸公。周官。金章朱綬。朱質四采玄文。織百四十首。廣尺四寸。長一丈六尺。朝服。進賢三梁冠。官品第二。地方七十五里。位視三公班次。邑三千八百戶。國秩絹千八百匹。妾六人。車前司馬十四人。旅賁五十人。
  • 又曰:縣侯。漢官也。自縣侯而下。通號列侯。金章紫綬。朝服。進賢三梁冠。官品第三。光武中興論功。封大功臣吳漢鄧禹各四縣。賈復朱浮三縣。耿弇等二十九人。(○句有脫文。)
  • 又。縣侯有家丞庶子之官。列侯皆亦如之。
  • 漢官解詁曰:列侯。金印紫綬。以賞其有功。功大者食縣邑。小者食鄉亭。得臣其所食吏民。本為徹侯。避武帝諱曰通侯。舊時文書。或爵通侯是也。後更曰列侯。今俗人或都言諸侯。乃王爾。非此也。列侯歸國。不受茅土。不立宮室。各隨貧富。
  • 環濟要略曰:爵有五等。公者無人(○疑當作ㄙ。)也。故文比么(○疑當作北ㄙ。)為公。
  • 又曰:伯。把也。持政事也。
  • 又曰:子猶孳孳。恤下之稱也。
  • 又曰:男。任也。任治事。受王命為君也。
  • 周書曰:能移於眾。與百姓同。謂之公。
  • 又曰:能樹名生物。與天道俱。謂之侯。
  • 謚法曰:執應八方曰侯。
  • 孝經援神契曰:侯候也。所以守蕃也。
  • 梁任昉初封諸功臣詔曰:草昧權輿。事深締構。康俗成務。義在庇民。自非群才並軌。文武宣翼。將何以啟茲景祚。弘此帝圖。或運籌帷帳。經啟王業。或攻城略野。殉義忘生。或股心爪牙。折衝禦侮。忠勤茂德。夷險一致。並宜建國開宇。蕃屏王室。山河之誓。永永無窮。
  • 後魏王粲爵論曰:依律有奪爵之法。此謂古者爵行之時。民賜爵則喜。奪爵則懼。故可以奪賜而法也。今爵事廢矣。民不知爵者何也。奪之民亦不懼。賜之民亦不喜。是空設文書而無用也。今誠循爵。則上下不失實。而功勞者勸。得古之道。合漢之法。以貨財為賞者。不可供。以復除為賞者。租稅損減。以爵為賞者。民勸而費省者。故古人重爵也。
  • 晉陸機五等論曰:五等之制。始於黃唐。郡縣之治。創自秦漢。得失成敗。備在典謨。是以其詳可得而言。夫先王知帝業至重。天下至廣。廣不可以偏制。重不可以獨任。任重必於借力。制廣終乎因人。於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財其親疏之宜。使萬國相維。以成盤石之固。宗庶雜居。而定維城之業。知其為人不如厚己。利物不如圖身。安上在於悅下。為己在乎利人。是以分天下以厚樂。而己得與之同憂。饗天下以豐利。而我得與之共害。故諸侯享食土之實。萬國受世及之祚。夫然。則南面之君。各務其治。世治足以敦風。道衰足以禦暴。故彊毅之國。不能擅一時之勢。雄俊之民。無所寄霸王之志。降及亡秦。棄道任術。懲周之失。自矜其得。尋斧始於所庇。制國昧於弱下。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共害。雖速亡趣亂。不必一道。顛沛之釁。實由孤立。是蓋思五等之小怨。忘經國之大德。知陵夷之可患。闇土崩之為痛。漢矯秦枉。大啟侯王。境土逾溢。不遵舊典。是以諸侯阻其國家之富。憑其士民之力。勢足者反疾。土狹者逆遲。六臣犯其弱綱。七子衝其漏網。皇祖夷於黥徒。西京疾於東帝。是蓋過正之災。而非建侯之累也。

親戚封返回目錄
  • 左氏傳曰:太上以德撫民。其次親親。以相及也。昔周公弔二叔之不咸。故封親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魯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晉應韓。武之穆也。凡將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 毛詩曰:乃命魯公。俾侯于東。錫之山川。土田附庸。
  • 又曰: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于海邦。淮夷來同。
  • 史記曰: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予虞。曰:以唐封汝。史佚因言。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
  • 漢書曰:漢興之初。尊王子弟。大啟九國。京師內史。凡十五郡。公主列侯。頗邑其中。蕃國大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諸呂之難。賴於諸侯也。
  • 孟子曰:象至不仁。封諸有庳。仁人之於其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怒焉。親愛之而已矣。親之欲其貴。愛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者。富貴之也。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
  • 魏明帝詔曰:古之帝王。封建諸侯。所以蕃屏王室也。詩不云乎。懷德惟寧。宗子維城。秦漢繼周。或強或弱。俱失厥中。大魏創業。諸王開國。隨時之宜。未有定制。非所以永為後法也。其改封諸王。皆以郡為國。梁任昉武帝追封永陽王詔曰:亡兄德履泞粹。識業深通。徽聲善譽。風流籍甚。道長世短。清塵緬邈。感惟既往。永慕慟心。可追封永陽郡王。
  • 又追封丞相長沙王詔曰:夫褒崇名器。率由舊章。光昭德祀。永世作則。亡兄道被如仁。功深微管。懸諸日月。久而彌新。故能拯龜玉於已毀。導涸源於將塞。今理運惟新。賢戚並建。感惟永遠。觸目崩心。可追封長沙郡王。
  • 又追封衡陽王桂陽王詔曰:亡弟暢。風摽秀物。器體淹弘。朱方之役。盡勤王事。策出無方。物惟不賞。亡弟融。業行清簡。風度閑綽。蚤優名輩。夙廣令聞。朕應天紹命。君臨萬寓。祚啟郇滕。感興魯衛。事往運來。永懷傷切。暢可追封衡陽郡王。融可南陽郡王。
  • 又封臨川安興建安等五王詔曰:神州帝城。冠冕列岳。渚宮樊鄧。形勝是歸。居中作衛。翼宣戎重。隆茲寵號。寔允舊章。並非親勿居。惟賢斯授。宏朕之介弟。早富德譽。董一蕃政。緝是嘉庸。國禮家情。瞻寄隆重。季風穎俊邁。誠業摽簡。任居蕃翰。政以化成。偉體韻淹穆。神宇凝正。經綸夷險。參贊王業。
  • 陳徐陵始興王詔曰:漢祖天倫。伯叔追封。晉元世系。琅邪傳國。仰惟二后重光。率由前典。朕昔因蕃次。蒙繼本宗。分在要荒。久離寒燠。天嘉紹祚。別命皇枝。歸自崤函。禮隔登獻。每至霜庭可履。矚垣寢而懷悲。風樹鳴條。望章陵而增感。今嗣王乖德。獲罪慈訓。永言主奠。宜自朕躬。但國步時艱。皇基務切。復奉家業。升纂帝圖。重違情禮。言深哽慟。可以第二皇子升陵為始興王。
  • 漢武帝使御史大夫策諸子立閎為齊王曰:於戲小子閎。受茲青社。朕承祖考。道惟稽古。建爾國家。封于東土。世為漢蕃輔。於戲念哉。共朕之詔。唯命不于常。人之好德。克明顯光。義之丕圖。俾為君子。無怠爾心。允執其中。
  • 又立子旦為燕王曰:小子旦。受茲玄社。建爾國家。封于北土。
  • 又立子胥為廣陵王曰:小子胥。受茲赤社。建爾國家。封于南土。戰戰兢兢。乃惠乃慎。無侗好佚。無邇小人。
  • 魏陳王曹植改封陳王謝恩章曰:臣既弊陋。守國無效。自分削黜。以彰眾誡。不意天恩滂霈。潤澤橫流。猥蒙加封。茅土既優。爵賞必重。非臣虛淺。所宜奉受。非臣灰身。所能報塞。
  • 又封二子為公謝恩章曰:詔書寺臣息男苗為高陽鄉公。志為穆鄉公。臣伏自惟。文無升堂廟勝之助。武無推鋒接刃之效。天時運幸。得生貴門。遇以親戚。少荷光寵。竊位列侯。榮曜當世。顧影慚形。流汗反側。洪恩罔極。雲雨增加。既榮本幹。枝葉并蒙。苗志小竪。既頑且稚。猥荷列爵。並佩金紫。施崇一門。惠及父子。
  • 齊謝朓為宣城公拜章曰:惟天為大。日星度其象。謂地蓋厚。河岳宣其氣。斯冕旒所以貞觀。袞職所以代終。慚下穆而上尊。豈南征而北怨。何以克詠九歌。載宣七德。銘彼旗裳。勒斯鍾鼎。
  • 陳思王曹植謝初封安鄉侯表曰:臣抱罪即道。憂惶恐怖。不知刑罪。當所限齊。陛下哀愍臣身。不聽有司所執。待之過厚。即日於延津受安鄉侯印綬。奉詔之日。且懼且悲。懼於始違憲法。悲於不慎。速此貶退。上增陛下垂念。下遺大后見憂。臣自知罪深責重。受恩無量。精魂飛散。忘軀殞命。云云。
  • 又謝朓(○字衍。)封甄(○魏志曹植傳作鄄。)城王表曰:臣愚駑垢穢。才質疪下。過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而狂悸發露。始干天憲。自分放棄。抱罪終身。苟貪視息。無復睎幸。不悟聖恩。爵以非望。枯木生葉。白骨更肉。非臣罪戾。所當宜蒙。俯仰慚惶。五內戰悸。奉詔之日。悲喜參至。雖因拜章。陳答聖恩。下情未展。
  • 又轉封東阿王謝表曰:奉詔。太皇太后念雍丘下濕少桑。欲轉東阿。當合王意。可遣人按行。知可居否。奉詔之日。伏增悲喜。臣以無功。虛荷國恩。爵尊祿厚。用無益於時。脂車秣馬。志在黜放。(○原訛於。據馮校本改。)不圖陛下。天父之恩。猥宣皇太后慈母之念遷之。陛下幸為久長計。聖旨惻隱。恩過天地。臣在雍丘。劬勞五年。左右罷怠。居業同定。園果萬株。枝條始茂。私情區區。實所重棄。然桑田無業。左右貧窮。食財餬口。形有躶露。臣聞古之仁君。必有棄國。以為百姓。況乃轉居沃土。人從蒙福。江海所流。無地不潤。雲雨所加。無物不茂。若陛下念臣入從五年之勤。少見佐助。此枯木生華。白骨更肉。非臣之敢望也。飢者易食。寒者易衣。臣之謂矣。
  • 吳胡綜請立諸王表曰:受命之主。繫天而王。建化垂統。為一代制。雖禮有損益。事有質文。至於崇建懿親。列土封爵。內蕃國朝。外鎮天下。古今同契。其揆一也。周室之興。寵秩子第。姬姓之國。五十有五。諸王子受國者漸多。光武中興。四海擾攘。眾諸制度未遍。而九子受國。明章即位。男則封王。女為公主。故詩曰:既受帝祉。施于子孫。陛下踐阼以來。十有二載。皇后無號。公主無邑。臣下歎息。遠近失望。是以屢獻愚懷。依據典禮。庶請具陳。足寤聖心。深辭固拒。不蒙進納。恐天下有識之士。將謂吳臣闇於禮制。不知陛下謙以失之也。加今仰夏。盛德在上。大吳之慶。於是乎始。開國建號。吉莫大焉。唯陛下割謙謙之德。副兆民之望。留臣祐許。天下幸甚。
  • 晉孫毓賀封諸侯王表曰:臣聞軒轅二十五宗。黃祚以繁。姬姓建國七十。周過其曆。故禦侮莫如同德。伏惟陛下。聖哲欽明。稽乾作則。超五越三。與靈協契。天祚明德。克昌祚胤。秦王楚王淮南王。光濟碩美。冠于群后。改建大國。分鎮方岳。皇太子皇孫。並啟土宇。培敦潼索。制弘往代。內翰皇畿。外蕃九服。群生仰德。向風懷義。率土臣妾。莫不稱慶。
  • 梁任昉為蕭侍中拜襲封表曰:詔書拜臣襲封竟陵郡王。臣以凡庸。素乏才植。皇朝尚德。詔爵惟賢。遂復出脩職貢。人頒卿士。但有道之守。海外重扃。蕃籬近甸。無勞擊柝。仰閱舊章。俯增私感。報國承家。豈云萬一。
  • 宋傅亮尚書八座封諸皇弟皇子奏曰:臣聞懿親廣樹。聖王所先。明德並建。古之休典。所以維城皇代。盤石帝基。內衛畿服。外綏四海者也。第某皇弟皇子等。神姿穎哲。大成俱茂。地均魯衛。德兼庸賢。顯進徽號。啟建疆宇。弘道作屏。光翰邦家。並可封郡王。
  • 宋謝莊為尚書八座封皇子郡王奏曰:臣聞桐珪睦親。書河汾之策。賜帶懷賢。敬東平之祚。諒以訓經終始。義洽垣墉。第某皇弟等。器彩明敏。令識穎悟。並宜憲章前典。光啟祚宇。作屏王室。式雍帝載。臣等參議。可封郡王。

功臣封返回目錄
  • 周官曰:司勳。掌六鄉賞地之法。以等其功。王功曰勳。國功曰功。事功曰勞。治功曰力。戰功曰多。凡有功者。銘書於王之太常。
  • 史記曰:古之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勳。以言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曰閱。
  • 又曰:武王克紂。太公之謀居多。於是武王封尚父於齊營丘。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叛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由此征伐。大于諸國。
  • 又曰:召公奭。與周同姓。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燕。其在成王時。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而東。周公主之。
  • 又曰:鬻熊事周文王。早卒。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嗣。乃封其後熊繹於楚。
  • 又曰:晉獻公伐霍耿魏。滅之。因以魏封畢萬為大夫。卜偃曰: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啟之也。
  • 又曰:陳完奔齊。懿仲欲妻之。卜之吉。曰:是謂鳳皇于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于姜。五世其昌。並于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卒妻之。完卒。謚為敬仲。六世而至田常。田常弒簡公。立簡公弟為平公。乃割齊安平以東。為己封邑。始大於齊。
  • 漢書曰:漢五年。剋項。天下乃平。始論功。侯者百四十有三人。時人民散亡。大侯不過萬戶。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於是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藏諸宗廟。副在有司。
  • 又曰:陳平凡六出奇計。輒益封。凡六益家。
  • 又曰:高祖封項伯等四人為列侯。賜姓劉氏。
  • 又曰:項羽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公得之。乃自剄。(○原訛釗。據馮校本改。)王翳取其頭。揚喜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一體。故分其地以封五人。皆列侯。
  • 東觀漢記曰:上謂耿丹曰:今關東故王國。雖數。(○太平御覽二百數下有縣字。)不過櫟陽萬戶邑。夫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故以封卿爾。
  • 又封竇融曰:率厲五郡積(○東觀漢記作精。)兵。羌胡畢至。兵不血刃。而虜土崩瓦解。功既大矣。篤意分明。斷之不疑。吾甚嘉之。其以六安(○東觀漢記二字無。)安豐陽泉蓼安風四縣。封融為安豐侯。
  • 又曰:三輔豪傑。入長安。攻未央宮。庚戌。殺莽於漸臺。東海公賓就得其首。傳詣宛。封滑侯。又曰:班超定西域五十餘國。乃封超為定遠侯。
  • 魏志曰:夏侯惇。文帝追思惇功。欲使子孫畢侯。分邑千戶。賜惇七十二孫。皆關內侯。惇弟廉。及子楙。素列侯。
  • 又。曹真。字子丹。以功封邵陵侯。曹真少與宗人曹遵。鄉人朱讚。並事太祖。早亡。真愍之。乞分食邑。封遵等子。曰:大司馬有叔向撫孤之仁。晏平久要之分。聽分賜遵等子爵關內侯。及真薨。明帝悉封真五子皆列侯。
  • 又曰:太祖表封荀彧為萬歲亭侯。太祖又與彧書曰:君之相匡弼。君之相為舉人。君之相與建計。君之相密謀。亦已多矣。大功未必野戰也。十二年。復增邑。合二千戶。
  • 又曰:大祖表封荀攸曰:前後剋敵。皆攸之謀也。於是封攸陵樹亭侯。又曰:太祖自柳城還。過攸舍。稱攸前後謀曰:昔高祖使張子房。自擇齊三萬戶。今孤亦欲君自擇所封。
  • 又曰:郭嘉。字奉孝。冀州平。封洧陽亭侯。及薨。太祖表曰:良策未決。嘉軌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宜增邑。并前千戶。
  • 又曰:任峻。字伯遠。為典農中郎。大興屯田。軍國致饒。大祖以峻功高。表封都亭侯。
  • 又曰:朱靈。字文博。封鄃侯。文帝曰:將軍佐命先帝。威過方邵。平王所志。願勿難言。靈謝曰:高唐宿所願。乃更封高唐侯。
  • 後漢獻帝詔。敕鎮東將軍領兗州牧費亭侯故特進。顯授上將。鈇鉞之任。復食舊土。雙金之寵。董統一州。委成之重。榮曜昭示。亦以優崇。投節效命。自百之秋也。
  • 又詔書拜鎮東將軍襲費亭侯曹操。業履忠貞。輔幹王室。頃遭凶暴。海內離析。操執義討截黃巾。為國出命。夫祿以賞恭。罰以絀否。今以操為鎮東將軍。領兗州牧。襲父費亭侯嵩爵。并印綬符策。
  • 魏文帝冊孫權太子登為東中郎封侯文曰:蓋河洛寫天意。符讖述聖心。昭晰著明。與天談也。故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孫將軍歸心國朝。忠亮之節。同功佐命。而其子當為魏將軍。著在圖讖。猶漢光武受命。李氏為輔。王梁孫咸。並見符緯也。斯乃皇天啟祐大魏。永令孫氏仍世為佐。其以登為東中郎將。封縣侯萬戶。昔周嘉公旦。祚流七胤。漢禮蕭何。一門十侯。今孫將軍亦當如斯。若夫長平之榮。安豐之寵。方斯蔑如。陳徐陵進武帝為長城公詔曰:德懋懋官。功懋懋賞。皇王盛則。所謂元龜。司空公南徐州刺史長城縣開國侯諱。志懷夤亮。風度弘遠。體文經武。明允篤誠。曩者率五嶺之彊兵。誅四海之讎敵。固以勒功彝鼎。書勳太常。克定京師。勤勞自重。自鎮撫枌榆。永寧豐沛。東涼既息。北蔡無歸。代馬燕犀。氣雄天下。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方欲大討於秦崤。敦脩於與睦。協謀上相。爰納朕躬。思所以敬答忠勳。用申朝典。可進爵為長城縣公。
  • 宋謝靈運謝封康樂侯表曰:昔強互(○按當作氐。)暴虐。恃僭曆紀。既噬五都。志吞六合。遂陷沒西河。傾覆南漢。凌籍紀郢。跨越淮泗。于時策盡惟疑。地險已謝。咸懼君臣同泯。有生無餘。亡祖奉國威靈。董符戎重。盡心所事。剋黜禍亂。功參盤鼎。胙土南服。逮至臣身。值遭泰路。日月改暉。榮落代運。輸稅唐化。生幸無已。不悟天道下濟。鴻均曲成。乃眷遐績。式是興徵。分虎鈿(○疑當作紐。)龜。復顯茅土。鳴玉拖紱。班景元勳。澤洽往德。恩覃來胤。永惟先蹤。遠感崩結。豈臣尫弱。所當忝承。臣聞至公無私。甄善則一。皇恩遠被。殊代可侔。是以信陵之賢。簡在高祖之心。望諸之道。復獲隆漢之封。觀史歎古。欽茲盛美。豈謂榮渥。近霑微躬。傾宗殞元。心識其會。酬恩答厚。罔知所由。
  • 宋顏延之謝子竣封建城侯表曰:伏見策書。降錫息竣開國建城縣侯。爵踰三等。戶越兼千。生邀洪禮。身茂盛世。闔宗革聽。盡室改觀。誠慚末品。誤參其泰。臣聞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忠教善信。臣實負其前誥。能仕志政。竣固暗於明試。徒以數遇會昌。消憂啟聖。幸與靈祚福德。共從義勳分賞。執珪登朝。析金受邑。慶重慮愆。恩往懼積。非臣耄蔽。所任圖報。豈竣庸薄。所能奉服。
  • 梁沈約謝封建昌侯表曰:陛下投袂萬里。拯厥塗炭。臣雖心不吠堯。而跡淪桀犬。此則王業始基。臣所不與。徒荷日月之私。竟無蒸燭之用。天命玄鳥。非止今日。受命作周。其來久矣。雖復備數樂推。與同謳頌。而誠微弱草。效闕纖塵。遂班山河之誓。叨佐命之賞。亦何以慰悅帷帳。酬報爪牙。

遜讓封返回目錄
  • 左氏傳曰:會于戚。討曹成公也。諸侯將見子臧於王而立之。子臧曰:前志有之曰: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為君非吾節也。遂逃奔宋。
  • 又曰:吳諸樊既除喪。將立季札。季札辭曰:曹宣公之卒。諸侯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君子曰:能守節也。誰敢姦君。有國非吾節也。棄其室而耕。
  • 韓子曰:楚莊王既勝晉于河雍。歸而賞孫叔敖。叔敖請漢間之地。沙石之處。楚國之法。祿臣再世收。唯叔敖獨存九世。而祀不絕。
  • 漢書曰:韋賢薨。子玄成當為嗣。心知非賢。即乃佯狂。妄語笑。既葬。當襲爵。玄成素有名。疑其欲讓兄。遂奏劾之。玄成不得已。乃受侯爵。
  • 東觀漢記曰:竇融數辭爵位。又上疏曰:臣有一子。質性頑鈍何況乃當傳以連城廣土。享諸侯之國哉。他日會見。迎(○東觀漢記作迎。)詔曰:欲讓職還土。今相見。不宜論也。
  • 又曰:桓榮卒。子郁當襲爵。讓於兄子。顯宗不許。不得已受封。而悉以租入與之。
  • 又曰:丁綝從上渡河。及封功臣。上今各言所樂。謂綝曰:諸將皆欲縣。子獨求鄉。何也。綝曰:昔孫叔敖敕其子受封。必求磽确之地。今綝能薄功微。得鄉厚矣。上從之。封為定陵新安鄉侯。後徙封陵陽侯。
  • 又曰:張純臨終。謂家丞曰:吾無功於時。猥蒙爵土。身死之後。勿議傳國爵。子奮。上詔奮嗣爵。奮稱純遺旨。固不肯受。帝以奮違詔。收下獄。奮乃襲封。
  • 又曰:帝欲封樊(○東觀漢記作陰。)興。置印綬於前。興固讓曰:臣未有先登陷陣之功。而一家數人。並蒙爵土。今(○東觀漢記。太平御覽二百零一作令。)天下觖望。上嘉興之讓。不奪其志。
  • 又曰:上欲封諸舅。馬太后輒斷絕曰:計之熟矣。有疑至孝之行。安親為上。今遭變異。穀價數倍。憂惶晝夜。不安坐臥。而欲封爵。違逆慈母之拳拳。吾素剛急。有胸中氣。不可不慎。穰歲之後。唯子之志。吾但當含飴弄孫。不能復知政。
  • 魏志曰:田疇從太祖入盧龍塞。太祖獨欲侯之。疇素與夏侯惇善。太祖語惇曰:且往以情喻之。答曰:豈可賣盧龍塞以易賞祿哉。縱國私疇。疇獨不愧於心乎。涕泣橫流。惇具答太祖。太祖喟然。知不可屈。乃拜為議郎。
  • 晉起居注曰:故南城侯羊祜。固辭歷年。志不可奪。身沒讓存。遺操益厲。此亦夷齊所稱賢也。今聽復本封。以彰厥美。
  • 齊謝朓為齊明帝讓封宣城公表曰:如其懸旌灞滻。刷馬伊穀。灑酒望屬車之塵。整笏侍升平之禮。陛下訏謨玄覽。欽若宏圖。鑒臣匪躬。共申彝訓。雖量能之請。近遂微躬。則弘長之風。足軌來世。
  • 梁簡文帝為子心(○按心上當有大字。)讓當陽公表曰:月蝕之餘。無黃童之對。荷戟入榛。異子烏之辯。遂復早建茅社。夙開井賦。爵列五等。綬參四色。又帝為子大款讓石城公表曰:詭對鶴書。俯羞鵜翼。臣生處深宮。未覿焦原之險。不出戶庭。豈觀砥柱之峻。臣聞坳塘汎水。豈議大瀆之流。覆匱為峰。終乖小魯之說。
  • 又為長子大器讓宣城王表曰:襄野之辯。尚對軒君。弘羊之計。猶干漢主。徒以結慶璿源。乘蔭霄極。一日千里。困騏驥之馳。高陰百尺。藉雲崖之遠。熙祖流聰慧之稱。方建臨淮之國。元仲表岐嶷之姿。(○原訛妾。據馮校本改。)乃啟平原之封。南郡奧部。春穀名區。民化仲翔之俗。山峻陵陽之嶺。而綠車赤綬。交映相暉。金壐銀券。炤灼光彩。
  • 梁江淹為齊高帝讓進爵為王表曰:昔虞思勤夏。不別殊物之錫。晉叔臣周。豈頒上公之典。魯蕃懿親。裁蒙袞齊之榮。梁國戚屬。方忝旌旗之貴。
  • 梁任昉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表曰:臣本庸才。智力淺短。太祖高皇帝。篤猶子之愛。降家人之慈。世祖武皇帝。情等布衣。寄深同氣。武皇大漸。實奉話言。雖自見之明。庸近所蔽。愚夫至此。已實不忍。自固於綴衣之辰。推違於玉几之側。遂荷願(○疑當作顧。)託。道揚末命。雖嗣君棄常。獲罪宣德。王室不造。職臣之由。何者。親則東牟。任惟博陸。徒懷子孟社稷之對。何救昌邑爭臣之譏。四海之議。於何逃責。且陵土未乾。訓誓在耳。家國之事。一至於斯。非臣之尤。誰任其咎。將何以肅拜高寢。虔奉武園。悼心失圖。泣血待旦。寧容復徼榮於愧恥。晏安於國危。且虛飾寵章。委成禦侮。臣知不愜物。誰謂攸(○馮校本作咸。)宜。命輕鴻毛。責重山岳。存沒同歸。毀譽一貫。辭一官不減身累。增一職已黷朝經。便當自同體國。不為飾讓。至於功均一匡。賞同千里。光宅近甸。奄有全邦。殞越為期。弗敢聞命。亦願曲留降鑒。即垂順許。乃君臣之道。綽有餘裕。苟曰易照。敢守難奪。
  • 梁沈約為柳世隆讓封公表曰:臣聞懸旌玉塞。貳師尚黜其功。伐鼓炎州。伏波猶懼其賞。徒以兼委之施。或難固辭。抽心之情。必無雙奪。是故俛容青閣。願還慈於裂壤。竊步丹墀。希收寵於開賦。昔竄命窮雉。難迫勢孤。沈板未難。負戶非切。及顧溫青(○全梁文二十七作清。)之館。懼結尊慈之懷。累葉喁喁。舉門惴惴。臣事逼君親。理非外獎。實賴朝謨謹肅。宰略遐震。奔鯨外剿。臣何力焉。幸得扶老攜弱。重出幽堵。還軸歸驂。再踐鄉路。豈可資國眚以邀其功。因豕(○全梁文作眾。)功而饗其報。遂使甘霜受電之心。有同於飾請。皎日大河之志。匪殊於貌謁。
  • 魏武帝上書讓增封曰:無非常之功。而受非常之福。是用憂結比章。歸聞天慈無已。未即聽許。臣雖不敏。猶知讓不過三。所以仍布腹心。至于四五。上欲陛下爵不失實。下為臣身免於苟取。
  • 又上書讓封曰:臣誅除暴逆。克定二州。四方來貢。以為臣之功。蕭相國以關中之勞。一門受封。鄧禹以河北之勤。連城食邑。考功效實。非臣之勳。臣祖父中常侍侯。時但從輦。扶翼左右。既非首謀。又不奮戟。並受爵封。暨臣三葉。臣聞易豫卦曰:利建侯。行師有功。乃當進立以為諸侯也。又訟卦六三曰:食舊德。或從王事。謂先祖有大德。若從王事有功者。子孫乃得食其祿也。伏惟陛下。垂乾坤之仁。降雲雨之潤。遠錄先臣扶掖之節。採臣在戎犬馬之用。優策褒崇。光曜顯量。非臣尫頑。所能克堪。
  • 又上書讓費亭侯曰:臣伏讀前後策命。既錄臣庸才微功。乃復追(○原訛退。據馮校本改。)述先臣。幽讚顯揚。見得思義。屏營怖懼。未知首領。所當所授。故古人忠臣或有連城而不辭。或有一邑而違命。所以然者。欲必正其名也。又禮制。諸侯國土以絕。子孫有功者。當更受封。不得增襲。其有所增者。謂國未絕也。或有所襲者。謂先祖功大也。數未極。無故斷絕。故追紹之也。臣自三省。先臣雖有扶輦微勞。不應受爵。豈逮臣三葉。若錄臣關東微功。皆祖宗之靈祐。陛下之聖德。豈臣愚陋。何能克堪。
  • 又上書讓增封武平侯及費亭侯曰:伏自三省。姿質頑素。材志鄙下。進無匡輔之功。退有拾遺之美。雖有犬馬微勞。非獨臣力。皆由部曲將校之助。陛下前追念先臣微功。使臣續襲爵土。祖考蒙光照之榮。臣受不貲之分。未有絲髮。以自報效。昔齊侯欲更晏嬰之宅。嬰曰:臣之先容焉。臣不足以繼之。卒違公命。以成私志。臣自顧省。不克負荷。食舊為幸。雖上德在弘。下有因割。臣三葉累寵。皆統極位。義在殞越。豈敢飾辭。

外戚封返回目錄
  • 史記曰:武帝衛后弟青。封長平侯。四子皆封侯。貴震天下。天下歌曰:生男無喜。生女勿怒。獨不見衛青子夫霸天下。
  • 漢書曰:漢興。外戚與定天下。侯者三人。后父據春秋褒紀之美。帝舅緣大雅申伯之恩。浸廣博矣。
  • 又曰:高祖封呂后父呂公為臨泗侯。兄澤為周呂侯。
  • 又曰:文帝封后弟薄昭為軹侯。又封齊淮南王舅駟鈞等二人為侯。
  • 又曰:景帝封太后弟姪竇廣國為章武侯。竇彭祖為南皮侯。竇嬰以破吳楚功。封魏其侯。后弟王信為益靜侯。
  • 又。河平二年。上悉封舅譚為平阿侯。商成都侯。根曲陽侯。逢時高平侯。立紅陽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
  • 又曰:武帝封太后同母弟田蚡為武安侯。勝周陽侯。皇后姉子(○原訛乎。據馮校本改。)霍去病。伐匈奴。封冠軍侯。
  • 東觀漢記曰:馬防兄弟三人。各六千戶。防為穎陽侯。特以前參醫藥勤勞。綏定西羌。以襄城羹亭一千二百戶增防。防身帶三綬。寵貴至盛。
  • 又。光武封新野王(○後漢書五鄧晨傳作主。)子鄧泛為吳(○後漢書吳下有房字。此脫。)侯。伯父皇皇考姉子周均為富波侯。追封外祖樊重為壽張侯。重子丹為射陽侯。孫茂為平望侯。彝(○東觀漢記作尋。)(○東觀漢記鄉上有元字。此脫。)侯。從子沖更父侯。后父陰隆。(○東觀漢記作睦。)宣陽侯。子識原鹿侯。就為信陽侯。皇考女弟子來歙征羌侯。弟由宜西侯。以寧平公主子李雄為新市侯。后父郭昌為陽安侯。子ꦛ綿曼侯。兄子竟新郪侯。匡發干侯。以姨子馮邯為鍾離侯。
  • 又曰:明帝封太后弟陰興為鮦陽侯。子傅隱強侯。陰盛為無錫侯。楚王舅子許昌龍舒侯。
  • 又曰:鄧訓自中興後。累世寵貴。凡侯者二十九人。東京莫比。魏志曰:文帝欲追封太后母父。尚書傅群議。自古無婦人分王命爵之制。秦違古法。漢氏因之。非先王之令典也。帝曰:此議是也。
  • 晉庾亮讓封公表曰:觀聖賢之於名爵。敬戒之甚重。豈先哲宜重之於古。而聖朝可輕之於今耶。譬猶迴太陽以消湛露。運滄海以灌燎火。其功易成。其事易立。

婦人封返回目錄
  • 左傳曰:晉敗齊師。齊侯遂自徐關入。見保者曰:勉之。齊師敗矣。嬖子女子曰:君免乎。曰:免。銳司徒免乎。曰:免矣。苟君與吾父免矣。可若何。乃奔。齊侯以為有禮。既而問之。辟司徒之妻也。封之石窌。
  • 陳留風俗傳曰:封丘者。高祖與項氏戰。厄於延鄉。有翟母者免其難。故以延鄉為封丘縣。以封翟母焉。
  • 魏陳王曹植謝妻改封表曰:璽書今以東阿王妃為陳王妃。并下印。綬因故。上前所假印。以其拜授書以即日到。臣輒奉詔拜。其才質底下。謬同受私。遇寵素餐。臣為其首。陛下體乾坤育物之德。東海含容之大。乃後隨例。顯封大國。光揚章灼。非臣負薪之才。所宜克當。非臣穢釁。所宜蒙獲。夙夜憂歎。念報罔極。洪施遂隆。既榮枝幹。猥復正臣妃為陳妃。熠燿宣朗。非妾婦惷愚。所當蒙被。葵藿草物。猶感恩養。況臣含氣。銜佩弘惠。沒而後已。誠非翰墨屢辭。所能報答。
  • 梁沈約謝母封建昌國太夫人表曰:伏見詔書。以臣母封為建昌國太夫人。慶溢蓬門。榮流素族。恭荷屏營。罔識攸窴。臣稟訓私閨。志塗靡立。勉以為義。誠有由然。輸力致身。曾無萬一。天慈罔已。至德彌光。探其私志。降此洪澤。榮親之至。始自微臣。率斯道也。方流萬物。草卉輕命。固莫云酬。
  • 又為長城公主謝表曰:奉策書。封妾為長城縣公主。徽命降臨。慚腆妄窴。妾膺靈稟氣。育景璇閨。弱志易淪。柔德難樹。雖復式脩姆保。莫敢或遑。而肅雍不著。穠華蓋闕。不悟宸暉曲漸。彝章夙賁。籍此恩加。遽延典策。湯沐光啟。珩緄昭被。
  • 梁王僧孺為南平王妃拜改封表曰:拜妾為南平王妃。奉命震慚。有灼丹寸。妾瞻絲望帨。且或多慚。鏡史觀圖。是焉知愧。以茲眇薄。有儷蕃儀。紃組不聞。饘𨠑蓋闕。不悟玄造曲被。徽渥愈臻。改服●名。事華品貴。恩深外邸。榮照下庭。豈期輶弱。所能勝荷。
  • 宋謝莊為尚書八座改封郡長公主奏曰:臣聞爵厚懿戚。國之恆典。景祚既新。禮與時渥。永興等七公主。可封郡長公主。

尊賢繼絕封返回目錄
  • 禮記曰:天子存二代之後。猶尊賢。尊賢不過二代。武王克殷。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下車而封夏后氏之後於杞。殷之後於宋。
  • 左傳曰:鄭子產曰:昔虞過(○左傳襄二十五年作閼。)父為陶正。以服事我先王。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也。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
  • 史記曰:高帝過趙。問樂毅有後乎。得樂臣叔。封之囂鄉。號華成君。成君毅之孫也。
  • 漢書曰: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必興滅繼絕。修廢舉逸。然後天下歸仁。四方之政行焉。傳稱武王克殷。追存賢聖。至乎不及下車。世代雖殊。其揆一也。高祖撥亂。日不暇給。然猶脩祀六國。求(○原訛永。據馮校本改。)聘四皓。過魏則寵無忌之墓。適趙則封樂毅之後。孝武疇咨前代。初得周後。復知(○漢書十八作加。)爵邑。元成之間。晚得殷世。以備賓位。
  • 又曰:武帝還過洛陽。二三代邈遠。以其三十里地。封周後為周子南君。
  • 又曰:高祖功臣侯者。子孫驕逸。多陷法禁。訖于孝武。靡有孑遺。於是成帝復紹蕭何。而哀平之世。曹參周勃之後。
  • 又曰:元康四年。立靳翕夏侯嬰陳平張良周勃等一百一十八人後。紹爵復家也。
  • 又。漢武元狩中。復以酇戶二千四百。封蕭何曾孫慶為酇侯。布告天下。令明知朕報以蕭相國德慶厚也。
  • 東觀漢記曰:高祖功臣。蕭曹為首。有傳世不絕之誼。曹相國後容城侯無嗣。朕甚愍焉。望長陵東門。見二臣之墓。生既有節。終不遠身。誼臣受寵。古今所同。遣使者以中牢禱。大鴻臚悉求近親。宜為嗣者。頃(○東觀漢記作須。)景風(○原訛夙。據馮校本改。)紹封。以彰厥功。
  • 晉陽秋曰:夏侯惇。魏之元功。勳書竹帛。昔庭堅不祀。(○原訛死。據馮校本改。)猶或悼之。況朕受終于魏。而可忘其功臣哉。其擇惇近屬封之。
  • 晉中興書曰:泰元二年。興滅繼絕後。故陳騫後浩之為高平公。裴秀後球為鉅鹿公。王沉後朴之為博陵公。荀勗後軌為濟北侯。何曾後闡為朗陵侯。羊祜後法興為鉅平侯。
  • 又曰:元帝紹封魏後曹勵為陳留王。
  • 魏武帝謝襲費亭侯表曰:不悟陛下。乃尋臣祖父廁豫功臣。克定寇逆。援立孝順皇帝。謂操不忘。獲封茅土。聖恩明發。遠念桑梓。日以臣為忠孝之苗。不復量臣材之豐否。既勉襲爵邑。忝厥祖考。復寵上將鈇鉞之任。兼領大州萬里之憲。內比鼎臣。外參二伯。身荷兼紱之榮。本枝賴無窮之祚也。昔大彭輔殷。昆吾翼夏。功成事就。乃備爵錫臣。束脩無稱。統御無績。比荷殊寵。策命褒績。未盈一時。三命交至。雙金重紫。顯以方任。雖不識義。庶知所尤。(○馮校本作死。)
  • 又郭嘉有功早(○原作臣。據馮校本改。)死宜追贈封表曰:臣聞褒忠示寵。未必當身。念功惟績。恩隆後嗣。是以楚宗孫叔敖。顯封厥子。岑彭既沒。爵及枝庶。誠賢君殷勤於清良。聖祖敦篤於明勳也。故軍祭酒洧陽亭侯穎川郭嘉。立身著行。稱成鄉邦。與臣參事。盡節為國。臣今日所以免戾。嘉與其功。方將表顯。使賞足以報效。薄命天隕。不終美志。上為陛下悼借(○疑當作惜。)良臣。下自毒恨。喪失奇佐。昔霍去病蚤死。孝武為之咨嗟。祭遵不究功業。世祖望柩悲慟。仁恩降下。念發五內。今嘉隕命。誠足憐傷。
  • 梁任昉為褚蓁代兄襲封表曰:一日被司徒符印。稱詔二日許臣兄賁所請。以臣紹封南康郡公。臣世屬啟聖。運偶時來。尚德疇庸。先錫土宇。臣賁載世承家。兄居長德。而量己夙退。內事園蔬。以臣行達幽明。早酷荼苦。賁天倫冥至。友愛淳深。非直引塉推溫。故能逃跡讓位。鞠育提養。以及人次。事死讓生。尚均脫屣。取信十室。本若錙銖。乃遠謬推恩。近霑庸薄。能以國讓。弘義有歸。匹夫難奪。守以勿二。昔武始迫家臣之策。陵陽感鮑子之言。張以誠請。丁為理屈。且大宗絕緒。命臣出纘傍統。稟承在昔。理絕終天。永懷情事。觸感崩裂。伏惟陛下。俯權孤門哀榮之重。爰奪臣賁一至之輕。察其丹款。特賜停絕。至公允穆。微臣剋幸。
  • 又表曰:近冒披款。庶蒙哀亮。奉被還詔。未垂矜允。伏讀周遑。罔寘心誠。臣本凡劣。身名不限。摽一善不足以驗風流。存小讓不足以弘進止。若乃富埒千駟。貴有邦家。二者之來。不期而至。中人猶其趑趄。凡近固宜勉勗。直以門緒有歸。長德無二。若使賁高延陵之風。臣忘子臧之節。是廢德舉。豈曰能賢。陛下留心孤門。特深追遠。故臣窮必呼天。憑威咫尺。賁嬰疾沉固。公私廢禮。逢不世之恩。遂良己之志。確然難奪。有理存焉。臣既承先旨。出纘傍統。受命有資。反身何奉。敘心感悼。免義迫躬。誠賁息霽。(○句有脫文。)年將志學。禮及趨拜。且私門世適。二三攸序。若天眷無已。必降殊私。乞以臣霽奉膺珪社。伏願陛下聖慈。曲垂矜慎。如蒙哀允。施重含育。
  • 周庾信功臣不死王事請門襲封表曰:臣聞以法施民。必傳祀典。以勞定國。必有承家。孫叔敖祭酹無聞。有傷良相。汝叔齊胤嗣絕沒。實貶賢臣。謹案大統十六年格。先有封爵。死於王事絕嗣者。聽以支子繼襲。非死王事。不許承封。前牒五等功臣。皆是勤勞王室。身當患難。扞禦災禍。翼贊大猷。一日遇疾。身捐館舍。不幸無胤。享祀便絕。於禮則不足。於義則有傷。未求上林之獵。已削其侯。不服襜褕之衣。先除其國。伏惟皇帝。崇德旌庸。興亡繼絕。聞鼓鼙而思將帥。畫雲臺而念舊臣。豈有功存社稷。而無後可守。事盡忠貞。而無祠可祭。周於蕃屏為約。事在世功。漢以山河為誓。義存長久。臣聞存人之國。大於救人之災。立人之後。重於封人之墓。竊以殷朝繼及。無廢小宗。周室興亡。貴存身後。紹高密者累葉。豈專鄧萬(○本集作禹。)之正胤。嗣平陽者重世。何必曹參之嫡孫。愚謂生有其勞。死非王事。雖在支庶。並聽承襲。幸使伯有之魂。不能為厲。若敖之鬼。其無餒而。幽顯對揚。人神咫尺。

  • 釋名曰:政。正也。下所取正也。
  • 禮記曰:聖人南面而聽天下。所宜先者五。一曰治親。二曰報功。三曰舉賢。四曰使能。五曰存愛。(察有仁愛者也。)五者一得於天下。民無不足不贍者。
  • 大戴禮曰:德法者。御民之銜勒也。吏者轡也。刑者策也。天子御者。內史太史。左右手也。古者以法為銜勒。以官為轡。以刑為策。以人為手。故御天下數百年而不解惰。
  • 管子曰: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危可安。覆可起。滅不可得復也。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 又曰:堯舜之民。非生而治。桀紂之民。非生而亂。故治亂在上。
  • 又曰:聖君設度量。置儀治。如天地之堅。如列星之固。如日月之明。如四時之信。然正令往。而民從之。
  • 晏子曰:景公問治國何患。對曰:患社鼠。社有鼠。不可灌。人君之左右。出則賣重寒熱。入則矯謁收利。
  • 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
  • 書曰: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
  • 商君書曰:凡人主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國之所興者。農戰也。令民求官爵。皆不以農戰。而以巧言虛道也。此為勞民。勞民者。其國必無力。無力者其國必削。
  • 又曰:善治者。使盜跖可信。不能治者。使伯夷可疑。
  • 韓子曰:夫堯生在上位。雖十桀紂不能亂者。勢治也。桀紂亦生在上。雖有十堯舜而不能治者。勢亂也。
  • 史記曰:齊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闢。民人給。官無留事。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譽也。封之萬家。召阿大夫語之曰:自子之守阿。譽日聞矣。然使使視阿。田野不闢。民貧。若是子以幣享吾左右。以求譽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於是齊國震懼。人不敢飾非。
  • 陸賈新語曰:君子為治也。混然無事。寂然無聲。官府若無人。亭落若無吏。郵無夜行之卒。鄉無夜召之正。耆老甘味於堂。丁男耕芸於野。
  • 淮南子曰:治國者。若耨田。去害苗而已。今沐者墮髮。而猶為之不已。以其所去者少。所利者多也。
  • 又曰:盛國之道。工無偽事。農無遺力。士無諂行。官無失法。譬若設網者。引其綱而萬目張。
  • 又曰:張琴瑟者。小絃絚而大絃緩。(絚者急也。)立事者。賤者勞而貴者逸也。禹(○淮南泰族篇作舜。)為天下。彈五絃之琴。歌南風之詩。周公肴膳不撤於前。鐘鼓不解於懸。而四夷服。嬴秦正晝決獄。夜理書。(正。秦始皇名也。)御史冠蓋相接於道。戍五嶺以備越。(五嶺。鐔城之嶺。九疑之塞。番禺之都。南野之界。射(淮南人間篇作餘。)干之水。)(○泰族篇作築。)修城以守胡。然姦邪萌生。而亂愈滋。
  • 又曰:太清之始。天覆以德。地載以樂。四時不失其序。風雨不降其虛。日月淑清而揚光。五星循軌而不失行。鳳麟至。蓍龜兆。甘露下。竹實滿。流黃出。朱草生。(滿。成也。流黃。土精也。朱草生於庭。皆瑞應也。)逮至衰世。松柏箘簵。宛而夏槁。江河三川。絕而不流。夷羊在牧。(夷羊。土神也。殷之將亡。見於商郊也。)飛蛩滿野。(蛩。蟬蔑蒙屬。)
  • 又曰:楚王問詹何曰:治國奈何。詹何曰:何明於治身。不明於治國。楚王曰:寡人得奉宗廟社稷。願學所以守之。詹何對曰:臣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故本身不敢對以末。楚王曰:善。
  • 說苑曰: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強國之政脅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為貴矣。化之不變。而後威之。威之不變。而後刑之。夫(○原訛尖。據馮校本改。)至於刑。則非王者之所貴也。
  • 新序曰:臧孫行猛政。子貢非之曰:夫政猶張琴瑟也。大絃急則小絃絕矣。是以位尊者。德不可以薄。宮大者。治不可以小。地廣者。制不可以狹。民眾者。政不可以苛。獨不聞。子產相鄭乎。其掄材推賢。抑惡而揚善。故有大略者。不問其所短。有德厚者。不非其小疵。其牧民之道。養之以仁。教之以禮。因其所欲而與之。從其所好而勸之。賞之疑者從重。罰之疑者從輕。
  • 晉潘岳九品議曰:天生蒸民。而樹之君。使司牧之。勿失其性。君不獨治。於是乎建牧立監。陳其輔佐。故曰天工人其代之。然則高官厚祿。非明崇賢。所以興治。卑位下役。非為鄙愚。所以供職。雖或開榮辱之門。有爭競之弊。而百王莫之能易者。此道不可以二故也。方今天下隆平。四海攸同。薦賢達善。各以類進。夫觀民宣化。為治之本。雖實小邑。猶須其人。又中正之身。優劣懸殊。苟知人者智。則不知者謬矣。莫如達官。各舉其屬。萬嶽九列。朝所取信。郡守雖輕。有刺史存。舉之當否。實司其事。考績累名。施黜陟焉。進賢受賞。不進賢甘戮。沮勸既明。為人自為謀。庶公道大行。而私謁息矣。
  • 後漢崔寔政論曰:自堯舜之帝。湯武之王。皆賴明哲之佐。博物之臣。故皋陶陳謀。而唐虞以興。伊箕作訓。而殷周以隆。及繼體之君。欲立中興之功者。曷嘗不賴賢哲之謀乎。凡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疾世主承平之日久。俗漸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是以受命之君。每輒創制。中興之主。亦匡時失。俗人拘文牽古。不達推制。奇偉所聞。簡忽所見。焉可與論國家之大事哉。孝宣皇帝。明於君人之道。審於為政之原。故嚴刑峻法。破姦宄之膽。海內清肅。天下謐如。嘉瑞並集。屢獲豐年。薦勳祖廟。享號中宗。筭計見效。優於孝文。元帝即位。果行寬政。卒以墮損。威權始奪。遂為漢室基禍之主。治國之道。得失之理。於斯可以鑒矣。昔孔子作春秋。褒齊桓。懿晉文。歎管仲之功。夫豈不美文武之道哉。誠達權救之理也。故聖人能與世推移。而俗士苦不知變。以為結繩之初。可復治亂秦之緒。干戚之舞。足以解平城之圍。文帝乃重刑。非輕之也。以嚴致平。非以寬致太平也。
  • 後漢王符潛夫論曰:夫為國者。以富民為本。以正學為基。民富乃可以教。學正乃得義。民貧則背善。學淫則詐偽。明君之法。務此二者。以為太平之基。致休徵之隆。夫富民者。以農桑為本。以遊業為末。百工者。以致用為本。以巧飾為末。商賈者。以通乏為本。以鬻貨為末。三者守本。則民興富。國之所以為國者。以民也。治國之日舒以長。故其民閒暇而力有餘。亂國之日促以短。故其民困務而力不足。所謂治國之日舒以長者。非能請羲和而令安行也。乃若明察而百官理。民安靜而力有餘。故視日長也。所謂亂國之日促以短者。非能謁羲和而令疾驅也。乃君暗則百官亂而姦宄興。細民懷賄而趨走。故視日短也。
  • 魏王粲(○原訛桀。據馮校本改。)儒吏論曰:士同風於朝。農同業於野。雖官職務殊。地氣異宜。然其致功成利。未有相害而不通者也。至乎末世。則不然矣。執法之吏。不闚先王之典。搢紳之儒。不通律令之要。彼刀筆之吏。豈生而察刻哉。起於几案之下。長於官曹之間。無溫裕文雅以自潤。雖欲無察刻。弗能得矣。竹帛之儒。豈生而迂緩也。起於講堂之上。遊於鄉校之中。無嚴猛斷割以自裁。雖欲不迂緩。弗能得矣。先王見其如此也。是以博陳其教。輔和民性。達其所壅。袪其所蔽。吏服訓雅。儒通文法。故能寬猛相濟。剛柔自(○原作百。據馮校本改。)克也。
  • 魏武帝陳損益表曰:陛下即祚。復蒙試用。遂受上將之任。統領二州。內參機事。實所不堪。昔韓非閔韓之削弱。不務富國強兵。用賢任能。臣以驅驅之質。而當鐘鼎之任。以闇鈍之才。而奉明明之政。顧恩念責。亦臣竭節投命之秋也。謹條遵奉舊訓。權時之宜十四事。奏如左。庶以蒸螢。增明太陽。言不足採。
  • 魏陳王曹植降江東表曰:臣聞士之羨永生者。非徒以甘食麗服。宰割萬物而已。將有以補益群生。尊主惠民。使功存於竹帛。名光於後嗣。今臣文不昭於俎豆。武不習於干戈。而竊位藩王。尸祿東夏。消損天日。無益聖朝。淮南尚有山竄之賊。吳會猶有潛江之虜。使戰士未獲歸於農畝。五兵未得戢於武庫。蓋善論者不恥謝。善戰者不羞走。夫凌雲者泥蟠者也。後申者先屈者也。是以神龍以為德。尺蠖以昭義。昔湯事葛。文王事犬夷。固仁者能以大事小。若陛下遣明哲之使。繼能陸賈之蹤者。使之江南。發愷悌之詔。張日月之信。開以降路。權必奉聖化。斯不疑也。

  • 禮記曰: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 左氏傳曰:鄭人遊于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毀鄉校如何。子產曰:何為。夫人朝進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
  • 又曰:子產知然明。問為政焉。曰:視民如子。見不仁者誅之。如鷹鸇之逐鳥雀也。子產喜。以語子大叔。且曰:他日吾見篾之面而已。今吾見其心矣。子太叔問政於子產。子產曰: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其過鮮矣。
  • 又曰:鄭子產有疾。謂子太叔。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者。水懦。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疾數月而卒。太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聚於雚蒲之澤。太叔徒兵攻雚蒲之盜。盡殺之。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 論語曰: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 又曰: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 又曰: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又曰: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 家語曰:子路治蒲。三年。孔子過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乎。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乎。忠信以寬矣。至其庭。曰:善哉由乎。明察以斷矣。子貢問曰:夫子未見由之政。而三稱其善。可得聞乎。孔子曰:入其境。田疇治。草萊闢。溝洫深。此恭敬以信。故其民盡力也。入其邑。牆屋完固。樹木甚茂。此其忠信而寬。故其民不偷也。至其庭。甚清閑。諸下用命。此其明察以斷矣。
  • 又曰:哀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壽也。公曰: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敦禮教。遠罪戾。則民壽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國貧。孔子曰: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其子富而父母貧也。
  • 又曰:衛靈公問孔子曰:有語寡人為國家者。謹之於廟堂之上。則政治矣。何如。孔子曰:其可也。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
  • 又曰: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欲國小則能守。大則能攻。其道何如。孔子曰:使君朝庭有禮。上下和親。天下百姓。皆君之民也。將誰攻焉。苟違此道。民叛如歸。皆君之讎也。將誰與守。公曰:善哉。於是廢澤梁之禁。以惠百姓。
  • 管子曰:凡為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貧則難治也。奚以知然。民富則安鄉。安鄉則重家。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貧則危鄉。危鄉則輕家。輕家則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號令不同。然而俱王天下。何也。必國富而粟多也。
  • 又曰:政之所行。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
  • 又曰:凡牧民者。欲民之正。欲民之正也。則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亡傷。固不可得也。
  • 鄧析書曰:夫水濁則無掉尾之魚。政苛則無逸樂之士。
  • 孟子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必因先王之道。
  • 莊子曰:至德之世。山無蹊隧。澤無舟梁。烏□之巢。可攀援而闚也。
  • 孫卿子曰:夫一仞之牆。民不能踰。百仞之山。童子升而遊焉。凌遲故也。今仁義之凌遲久矣。能謂民弗踰焉。
  • 商君書曰:古者民聚生而群處。故求有上也。然則天下之樂有上。將以為治也。今有主而無法。其害與無主同。有法而不勝其亂。與無法同也。
  • 韓子曰:故善毛嬙而西施之美。無益吾(○原作君。據馮校本改。)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言先王仁義。無益於治。必賞罰則國治。賞罰法度者。國之脂澤粉黛。
  • 又曰:勢者。君之馬也。威者。君之輪也。勢固則輿安。威定則策勁。臣從則馬良。民和則輪利。為國有失於此。覆輿奔馬。折策敗輪矣。輿覆馬奔。策折輪敗。載者安得不危。
  • 新序曰:魯君使密子賤為單父宰。子賤辭去。因請善書者。使書憲法。魯君與之。至單父。使書。子賤從旁引其肘。書醜則怒之。欲好書則又引之。書者患之。辭去。歸以告魯君。魯君曰:子賤苦吾擾之。使不得施其善政也。乃命有司。無得擅徵發單父。單父大理。(事具巧藝部書篇。)
  • 梁裴子野丹陽尹湘東王善政碑曰:皇上建顯號。垂鴻名。廣大配乎天地。光華象乎日月。長駕遠撫。橫逸乎都外。策鏡區域。充塞乎無垠。上冠九垓。旁濟八表。制禮以告成功。作樂以彰治定。福應允臻。祥慶符合。六府孔脩。九官咸事。於往歲也。有司奏以湘東王為宣惠將軍丹陽尹。既而下車為政。振民育德。循名責實。舉無遺慮。若夫據饋累起。求賢如不及。卑身折節。用人若由己。玉帛旅於丘園。辟書交乎塗路。求餘論於故府。想遺風於舊哲。延儒生於東閤。命文學於後車。重門洞啟。列筵廣置。四民總至。獄訟殷集。王兼而治之。綽有餘裕。上弘其禮。下悅其風。虛往實歸。人得所至。由是百吏仰成。具僚斂衽。千里之間。有懷必亮。躬親勸課。賦政授時。辨相物宜。務盡地利。由是仍歲有秋。餘糧栖畝。是以縉紳先生。愀然相顧。遂造象魏。拜而陳之。有詔報曰:纖介之善。春秋必書。吏民歸美。難用抑絕。於是二三君子。歡得所奏。乃擇工良匠。追石名山。撰德選辭。興事篆刻。俾萬代之下。知斯文之在斯。銘曰:茫茫禹跡。經啟萬方。平秩肇定。曰若我皇。并苞九域。畫野分疆。猗歟帝子。日就月將。疏爵分品。奄有瀟湘。君王先啟。既表南國。肇允神童。翻飛上德。導達玄微。優遊翰墨。行成師範。文為麗則。帝曰爾詣。出康庶績。勿替敬典。大猷允迪。我王顯允。洵美且麗。夙夜乾乾。有隆無替。光贊大朝。庇民濟世。京邑翼翼。永承嘉惠。
  • 陳徐陵為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曰:巖巖天柱。大矣周山之峰。桓桓地軸。壯哉崑崙之阜。三光懸而不墜。九土鎮以無疆。承乾合德之君。則天體元之后。所以並咨四鎮。咸建五臣。業配蒼祗。功成宇縣。至於流名雅頌。著美風詩。年代悠然。寂寥無紀。其能繼茲歌詠者。司空侯使君乎。自文昭武穆。祚土開家。濮水盛其衣簪。滎波分其緒秩。仁義之道。夷門美於大梁。儒雅之風。司徒重於強漢。自通人許劭。託命於江湖。高士袁忠。寄身於交越。俱違建安之難。獨處衡山之陽。祖天資秀傑。世載雄豪。卓富擬於公侯。班佃必於旌鼓。父光祿大夫。邑里開通德之門。州鄉無抗禮之客。自茫茫禹跡。赫赫宗周。家滅驪戎。國亡夷羿。我高祖武皇帝。迎河圖於浪泊。括地象於炎洲。南興涿鹿之師。北問共工之罪。天生宰輔。堯年致白虎之祥。神賜英賢。殷帝感蒼龍之傑。公亦觀時佇聖。嘯吒風雲。跪開黃石之書。高詠玄池之野。沉吟梁甫。自比管仲之才。惆悵華(○本集作莘。)郊。久負伊生之歎。自羯虜侵華。群蠻縱軼。衡(○原訛後。據馮校本改。)皋桂部之地。四戰五達之郊。郡境賢豪。將謀禦難。長者僉論。推公主盟。義士雄民。星羅霧集。公既膺五聘。方啟六韜。率是驍徒。仍開嶺嶠。自大討瀟湘。同茲樊酈。下軍違命。上策不宣。敗我王師。受拘勍盜。大陳格于文祖。咸秩具神。率土依風。群靈稟朔。公亦忠為令德。天纂之謀。吳帳斯開。衛門無擁。雖復季孫還魯。隨武濟河。國慶民歡。相儔匪若。即授使持節開府儀同三司丹陽尹。昔光武不尤於馮異。穆公深禮於孟明。終報王官之師。遂舉咸陽之地。斯乃聖主之宏略。而名臣之遠圖者焉。皇帝以陶唐啟國。致玉版於河宗。顓頊承家。佐金天於江水。經綸草昧。定鼎之業居多。締構權輿。斷鼇之功相半。固以英聲馳於海外。信義感於寰中。主器攸歸。當璧斯在。公於是抗表長信。清宮未央。從億兆以同心。引公卿而定策。馳輕軒於軨轕。奉待駕於中都。七廟之基。於焉永固。萬邦之本。由此克寧。乃授司空公南徐州刺史。於是鎮之以清靜。安之以惠和。望杏敦耕。瞻蒲勸穡。室歌千耦。家喜萬鍾。陌上成陰。桑中可詠。春鶊始囀。必具籠筐。秋蟀載吟。竟鳴機杼。或肅拜靈祀。躬瞻舞雩。去駕擁於風塵。還旌阻於飄沐。京坻歲積。非勞楚堰之泉。倉廩年豐。無用秦渠之水。雖復東過小縣。夏雨逐其輕輪。南渡滄江。秋濤弭其張蓋。固不得同年而語矣。若夫聽採民訟。昏曉必通。召引軒櫺。躬親辯決。立受符於前案。無留詣於後曹。接務高城之中。非異甘棠之下。欣欣美俗。濟濟都塵。以賈琮郭賀之風。行建武永平之化。於是州民散騎常侍王㻛等。拜表宮闕。請揚茲美化。樹彼高碑。民欲天從。允彰絲誥。銘曰:鬱鬱三象。茫茫九州。綿天慘沴。浹地虔劉。赫矣高祖。爰清國讎。元勳佐命。力牧風侯。亦既旋歸。邦家有暉。宮亭蠡浦。奮翅高飛。雷卷勍寇。風行國威。文身被髮。作貢來綏。我皇纂武。攀號東序。謁渭同周。迎門惟呂。流矢為暴。攙槍斯舉。喋喋蒼黎。危危刀俎。自我徂征。妖氛克平。爰驅大彘。實剪長鯨。北震巢浦。南俘灌城。青羌卷介。赤狄迴兵。蹈舞難踰。歌謠靡宣。曰我黎庶。俱祈上玄。山移兩越。海變三田。公為上相。復倍斯年。
  • 又廣州刺史歐陽顧(○本集作頠。)德政碑曰:弱水導其洪源。軒臺表其增殖。懿哉少府。師儲皇於二京。盛矣司徒。傳儒宗於九世。廣陵邕邕。族擅江右。勃海赫赫。名重洛陽。若夫岳鎮龍璠。星懸鶉火。衡山誕其高德。相(○本集作湘。)水降其清輝。千仞孤摽。萬頃無度。年當小學。志冠成童。因孝為心。欲仁成體。屯騎府君。早棄榮祿。易簀之日。幾將毀終。不杖之言。深非通制。遺貲巨萬。富擬猗頓。裁變槐榆。並貶(○本集作賑。)宗戚。南茨大麓。北眺清湘。得性於橘洲之間。披書於杏壇之上。三冬文史。五經縱橫。頻致嘉招。確乎難拔。既而帝啟黃樞。神亡赤伏。天地崩霣。川冢沸騰。群ꦜ酋豪。更為禍亂。朝披羽檄。夜炤爟烽。浴鐵蔽於山原。摐金駭於樓堞。公疲兵屢出。獨據胡床。勍賊重圍。尚凭書几。揚灰既散。駕棒將揮。咸剋凶梁。以保衡服。常以二主蒙塵。三光掩曜。出入逾於嘗膽。殷憂獨其撫心。不治第宅。深符去病。志梟群醜。彌同越石。自禹珪既錫。堯玉已傳。物變謳謠。風移笙管。商周之際。孤竹尚其哀歌。曹劉之間。蘇子猶其狂哭。況番禺連帥。寔謂宗枝。迷我天機。自窺梁鼎。以公威名本重。逼統前軍。乾數難違。剝象終悔。高祖永言惟舊。彌念奇功。即訓皇家。深弘朝綱。檻車才至。輿襯已焚。祝史祅於夷吾。壇場延於井伯。綢繆安樂。造次訐謀。爰珥豐貂。允光金蟪。但八柱之土。蠻夷不賓。九疑之陽。兵凶歲積。以公昔在衡皋。深留風愛。仁恩可以懷猛(○原訛猶。據馮校本改。)獸。威名可以懼啼兒。乃授持節散騎常侍衡州刺史。我皇帝從唐侯以胤國。屈啟筮而登家。一恭寶祚。開定江沔。三改琁衡。苞羅湘峽。昔中宗屈申於處仲。高祖遺恨於平城。漢武承基。方通沙塞。晉明紹運。裁平姑熟。(○本集作孰。)方其盛業。綽有光前。踐祚之初。進公位征南將軍廣州刺史。又都督東衡州二十州諸軍事宜。公乃務是民天。敦其分地。火耕水耨。彌亙原野。賊盜皆偃。工賈競臻。鬻米商鹽。盈衢滿肆。新垣既築外戶無扃。脂脯豪家。鍾鼎為樂。揚袪洒汗。振雨流風。市有千金之租。田多萬箱之詠。僧釋慧羨等。來朝終闕。備啟丹誠。乞於大路康莊。式刊豐琰。庶樊卿寶鼎。復述台司之功。羊叟高碑。更紀征南之德。於是跪開黃素。爰登紫泥。鑒此誠祈。皆如所奏。乃詔庸臣。為其銘曰:赫赫宗陳。桓桓鼎臣。千乘建學。五典攸因。盛德斯遠。公門日新。嵩高惟岳。貺甫生申。去衡移廣。遷征自鎮。悠悠銅界。藐藐金鄰。莫遠非督。無思不賓。三江靡浪。五嶺奚塵。式歌式舞。仁哉至仁。公其饗福。於萬斯春。
  • 又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曰:若夫睢陵世傳。已詳載德之華。徐州先賢。亦著清風之美。偉哉文獻。光啟中興。郭莖表其深源。何籌慚其遠慶。豈惟桓氏之鳴玉。張家之珥貂。袁姓之朱衣。楊宗之華轂。又有似(○本集作佽。)飛遮列。班弓夾門。濯龍俯望。緹騎盈道。奕世如此。何其盛哉。君以藍田美玉。大海明珠。灼灼美其聲芳。英英照其符彩。風神雅淡。識量寬和。既有崔琰之鬚眉。非無鄭玄之腰帶。爛爛如高巖下電。騷騷若長松裏風。勢利無擾於胸衿。行藏不概於懷抱。家門雍睦。孝友為風。上交不諂。下交不瀆。脫貂救厄。情靡矜愆。釋馬窮途。唯濟危殆。至於網羅圖籍。脂粉藝文。學侶揖其精微。詞宗稱其妙絕。出為仁武將軍晉陵太守。五雞三彘。勤卹有方。問羊知馬。鉤距兼設。濟北移樹。累政之所未治。汝南爭水。連年之所無斷。一朝明決。曾不留滯。四民商販。咸用殷阜。康哉寶運。美矣良臣。冑自澧水。源于洛濱。公侯世及。宰輔相因。曰我民秀。山川降神。風情穆穆。孝友恂恂。學則經笥。文為世珍。高風遠矣。曠代難倫。鼎鉉虛職。台階未臻。安知霜霰。遽夭松椿。碣石斯表。民情既陳。徒然下拜。何報陽春。
  • 周王褒上庸公陸騰勒功碑曰:在昔洞庭彭蠡。三苗有遠竄之君。太室陽城。九州無同姓之國。是知周衛設險。所務非山川。河岳作固。所寶惟休德。至於三峽蹇產。九折崢嶸。高峰尋雲。深谷無景。秦開漢閉。雖阻荷戟之虞。魏塞晉通。終因束馬之利。我大周開闢宇宙。混同文軌。御六氣於天樞。頓八絃於地絡。彭濮未恭。邛笮不討。外憑劍道之難。內負銅梁之阨。大將軍上庸公。仗國威靈。奉辭伐罪。長戟萬隊。巨艦千舳。板楯酋豪。斯榆君長。歷稔逋寇。累代稽誅。廓清江源。蕩滌巴濮。若夫荊門千里。蜀置永安之宮。巴水三迴。吳阻夷陵之縣。巫峽使君之灘。淪波洽沒。建平督郵之道。棧徑威紆。路阻蠻陬。途橫夷落。擅強專險。輕法侮吏。天子爰詔有司。公奉命天討。星言載塗。指日遄邁。冊授公大將軍信州刺史。韓信召拜。軍中致設壇之禮。衛青出征。臨河聞後距之令。夫鍾鼎大禮之器。昭德必書。金石不朽之質。庸勳斯樹。某等乃建碑于某地。敢作頌云。遐觀命氏。眇求世祿。龍圖紀河。鴻漸于陸。霸楚傳姓。命吳啟族。君子篤生。降靈惟岳。朝陽擢彩。荊山曜璞。巴庸自擅。彭濮稱王。南泊僰道。西通夜郎。內憑玉壘。外阻銅梁。介視荒服。斗絕邊疆。赫赫南仲。堂堂方叔。天子命我。遐征越逐。竇氏車騎。去病冠軍。封山刊石。鐫名剋勳。遠隔年代。懸感風雲。盛德必祀。千載斯文。
  • 隋江總吳興郡廬陵王德政碑曰:卓爾吾王。天人可擬。早成夙智。謙懷虛己。偃息流略。翱翔文史。三雍雅對。九師名理。好古如斯。學兼之矣。睢陽肇搆。碣石初開。賜田待士。牓道求材。剖符彭國。述職琅臺。去謠曙鼓。留歌暮來。
  • 梁劉孝儀為雍州柳津請留刺史晉安王表曰:楚備寶臣。秦兵不入。齊多君子。魏ꦝ恥昭。足使文公懼而側席。孟軻歎而廢寢。敢緣借寇之願。切望申耿之恩。陛下昔在潛龍。因茲或躍。固以陋膴膴於周原。包匆匆之佳氣。昔次君出撫。近駕班輪。喬卿在政。遙授袞服焉。馮熊軾而督盜。御龍章而行部。無虧燮理。有光司牧。
  • 梁簡文帝圖雍州賢能刺史教曰:冀州表朱穆之象。太丘有陳寔之畫。或有留愛士氓。或有傳芳史籍。昔越王鎔金。尚思范蠡。漢軍染畫。猶高賈彪。矧彼前賢。寧忘景慕。可並圖象廳事。以旌厥善。

  • 易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 周官曰:國君過市。刑人赦。
  • 尚書曰: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朴作教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
  • 又曰: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
  • 論語曰:赦小過。舉賢才。管子曰:凡赦者。小利而大害也。久而不勝其禍。無赦者。小害而大利也。久而不勝其福。故赦者。奔馬之委轡也。
  • 漢書曰:宣帝元年詔曰:迺者鳳皇集泰山陳留。甘露降未央宮。其赦天下。
  • 史記曰:陶朱公中子殺人。囚於楚。朱公曰:殺人死。職也。使少子往視之。裝黃金千鎰。長男請行。公不許。長男曰:長子家督也。今不遣。是吾不肖。欲自殺。不得已。乃為一封書及金。令遺故所善莊生。莊生乃見王曰:某星犯某宿。宜以德報。王乃使使封三錢之府。長男為王當赦。弟固當出。見莊生曰:弟今自赦。固辭去。乃取金。莊生恥為兒子所賣。乃入見王曰:陶朱公子多賂王左右。今赦。恐失望。王遂殺之。載喪而歸。
  • 東觀漢記曰:吳漢疾篤。車駕親臨。問所欲言。對曰:臣愚無所識知。唯願慎無赦而已。
  • 謝承後漢書曰:學中諸生。與李膺等更相褒重。莫不思其貶議。時河內張成。善說風角。推占當赦。遂教子殺人。李膺為河南尹。督之。促收捕。既而逢宥獲免。膺愈憤。竟案殺之。初成以方伎交通宦官。帝亦頗訊其占。成弟子牢脩。因上書誣告膺等。多養太學遊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於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國。逮捕黨人。
  • 續漢書曰:建武二年。詔曰:其赦天下。惟殘賊用刑戮深刻。獄多冤人。朕甚愍之。自今已後。有犯者。將正厥辜。
  • 袁崧後漢書曰:賈彪。字偉節。遊京師。與郭林宗等為談論之首。一言一行。天下以為準的。黨事起。彪謂同志曰:吾不西行。大難不解。即入關。設方略。天子為之大赦。
  • 華陽國志曰:諸葛亮時。有言公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吳漢。不願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間。每見啟告治亂之道悉矣。曾不語赦也。若劉景叔(○太平御覽六百五十二作升。)父子。歲歲赦宥。何益於治。
  • 蜀志曰:孟光。字孝裕。延熙九年秋。大赦。光眾責大將軍賈(○太平御覽六百五十二作費。)禕曰: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衰弊窮極。必不得已。然後乃可權而行之爾。
  • 裴頠集曰:臣聞感神以政。應變以誠。故桑穀之異。以勉己而消。漢末屢赦。猶凌不反。由此言之。上協宿度。下寧萬國。唯在賢能。慎厥庶政。殆非孤赦所能增損也。
  • 郭子曰:孫秀降晉。武帝厚存寵之。妻以姨妹蒯氏。室家甚穆。妻嘗妒秀。乃罵為貉子。秀大不平之。遂出不復入。蒯氏自悔責。請救於帝。時大赦。群臣咸見。既出。帝獨留秀。從容言曰:天下曠蕩。蒯夫人可得從其例不。秀免冠謝。遂為夫婦如初。(事具人部妒篇。)
  • 風角書曰:春甲寅日。風高去地三四丈。鳴條以上。常從申上來。為大赦。期六十日。
  • 後漢崔寔大赦賦曰:惟漢之十一年四月。大赦。滌惡棄穢。與海內為始。亹亹乎恩(○初學記二十作思。)隆平之進(○初學記作道。)也。寔就而賦焉。以為五帝異制。三王殊事。然其承天據地。興設法制。一也。陛下以苞天之大。承前聖之跡。朝乾乾於萬機。夕處敬以厲惕。然猶痛刑之未錯。厥將大赦。所以創太平之跡。旌頌聲之期。新邦家而更始。垂祉羨乎將來。此誠不可奪也。方將披玄雲。照景星。獲嘉禾於疆畝。數蓂莢於階庭。攔麒麟之肉角。聆鳳皇之和鳴。農夫歡於時雨。工女樂於機聲。雖皇羲之神化。尚何斯之太寧。
  • 後魏溫子昇孝莊帝殺尒朱榮詔曰:蓋天道忌盈。人倫疾惡。疏而不漏。刑之無捨。是以呂霍之門。禍譴所伏。梁董之家。咎徵斯在。尒朱榮爰自晉陽。同憂王室。義旗之建。大會孟津。與其樂推。其成鴻業。論其所由。乃有勳效。但致遠恐泥。終之寔難。習未崇朝。豺聲已露。既位極宰衡。地踰齊魯。容養之至。豈復是過。但心如猛火。山林無以供其暴。意等漏卮。江河無以充其溢。既見金革稍寧。方隅漸泰。不推天功。謂為己力。與奪任情。臧否肆意。無君之跡。日月已甚。乃有裂冠毀冕之心。將為拔本塞源之事。天既厭亂。人亦悔禍。將而有聞。罪無攸縱。是而可懷。孰不可忍。並以伏辜。自貽伊戚。元惡既除。人神慶泰。便可大赦天下。
  • 又遷都拜廟鄴宮赦文曰:建國所先。理屬於宗廟。立事為大。禮歸於禋祀。大丞相渤海王。神武命世。重匡頹曆。導塞源於將竭。扶神器於已傾。立天地之大功。成人臣之重義。朕以沖昧。猥當樂推。關路多虞。衿帶難固。瞻言往事。取則前脩。乃襲去酆。用追遷亳。定鼎鄴都。卜世惟永。民用子來。功成不日。今清廟初興。閟宮始就。靈祗萃止。祖考來格。神光夜照。香氣朝聞。令月吉辰。躬展誠敬。時和氣婉。景麗雲柔。四表來庭。萬國在位。哀樂相交。感慶兼集。固宜觀象雷雨。布寬大之恩。取類澤風。申肆眚之令。可大赦天下。
  • 北齊邢子才為受禪登極赦詔曰:無德而稱。化刑以禮。不言而信。先春後秋。故知惻隱之心。天地一揆。弘宥之道。今古同風。朕以寡薄。功烈無紀。昔先獻武王。值魏世不造。四海幅裂。九鼎行出。祭器無歸。乃驅御侯伯。大號燕趙。拯厥顛墜。俾亡若存。父襄王。外挺武功。內資明德。纂戎先業。闢土服遠。年逾二紀。世歷兩都。獄訟有適。謳歌斯在。魏帝俯遵曆數。念在褰裳。遠取唐虞。終同脫屣。實幽憂未已。志在陽城。而群公卿士。誠守逾切。遂屬代終。居於民上。如涉深冰。有倦終朝。始發晉陽。九尾呈瑞。升壇告天。赤雀效祉。惟爾文武不二之臣。股肱爪牙之將。左右先王。光隆大業。永言誠烈。共茲休慶。然三皇存教。非易可免。七名改呪。庸可庶幾。思共億兆。同始茲日。
  • 梁陸倕豫章王拜後赦教曰:夫議獄緩死。著自令圖。疑罪惟輕。聞諸雅誥。是以虞經惻隱。流涕冬決。鍾意垂仁。哀矜寒送。吾以虛薄。夙頒寵章。光宅襟險。奄有全粵。非有沛獻矜嚴。空紆青組。東平智思。徒舉赤帷。思所以仰述皇猷。導揚弘澤。遵彼下車。譬茲解網。

  • 周官。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一命受職。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賜則。六命賜官。七命賜國。八命作牧。九命作伯。
  • 韓詩外傳曰:諸侯之有德。天子錫之。一錫車馬。再錫衣服。三錫虎賁。四錫樂器。五錫納陛。六錫朱戶。七錫弓矢。八錫鈇鉞。九錫秬鬯。謂曰九錫。
  • 易曰: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 尚書曰:平王錫晉文侯秬鬯圭瓚。作文侯之命。
  • 左傳曰:王命尹氏策晉文公為侯伯。錫之大輅之服。戎輅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鹵。虎賁三百人。
  • 范曄後漢書曰:董昭等欲共進曹操爵國公。九錫備物。密以訪荀彧。彧曰: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振漢朝。雖勳德崇著。猶稟忠貞之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寢。操心不能平。會南征孫權。彧勞軍于譙。表輒留彧。
  • 晉中興書曰:烈宗沖幼。桓溫威震外內。人情噂𠴲。互生同異。謝安與王坦之。盡忠匡翼。諷朝廷為九錫。使驍騎將軍袁宏具草。時溫已疾篤。宏以呈安。安視。輒云不好。更勾改之。使彌歷旬日。至于溫薨。錫命遂寢。
  • 後漢潘勗策魏武帝九錫命文曰:朕以不德。少遭愍凶。越自西土。遷于唐衛。當此之時。危若綴旒然。宗廟乏主。社稷無位。群凶覬覦。連城帶邑。一人尺土。朕無獲焉。即我高祖之命。將墜于地。朕用夙興假寐。震悼于厥心。乃誘天衷。誕育丞相。保乂我皇家。弘濟于艱難。朕實賴之。今將授君典禮。其敬聽朕命。昔者董卓初興國艱。群后釋位。以謀王室。君則攝進。首啟戎行。此君之忠於本朝也。後乃黃巾反易天常。侵我三州。延于平民。君又討之。翦除其跡。以寧東夏。此又君之功也。君有定天下之功。重之以明德。班敘海內。宣美風俗。旁施勸教。恤慎刑獄。敦崇帝族。援繼絕世。舊德前功。罔不咸秩。雖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海。方之蔑如也。朕聞先王並建明德。祚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寵章。備其禮物。所以蕃衛王室。左右厥世也。其在周成。管蔡不靜。懲難念功。乃使邵康公錫齊太公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職。又命晉文。登為侯伯。錫以二輅。虎賁鈇鉞。秬鬯弓矢。大啟南陽。世作盟主。故周室之不壞。繄二國是賴。今君稱丕顯明德。(○魏志一。文選三十五作德明。此倒。)保朕。(○魏志。文選朕下有躬字。此脫。)奉答天命。導揚弘烈。綏爰九域。莫不率俾。功高於伊周。而賞卑乎齊晉。朕甚恧焉。今以十郡。封君為魏公。錫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爾龜。用建冢祖。昔在周室。畢公毛公。入為卿佐。周召師保。出為二伯。外內之任。君實宜之。其以丞相領冀州牧如故。又加君九錫。其敬聽朕命。魏國置丞相以下。群卿百寮。皆如漢初諸侯之制。君往欽哉。敬服朕命。簡恤爾眾。時亮庶功。用終爾顯德。對揚我高祖之休命。
  • 魏文帝策命孫權九錫文曰:蓋聖王之法。以德詔爵。以功制祿。勞大者祿厚。德盛者禮豐。故叔旦有夾輔之勳。太公有鷹揚之功。並啟土宇。并受備物。所以表章元功。殊異賢哲也。朕以不德。承運革命。思齊先代。坐而待旦。惟君天姿忠亮。命世作佐。深睹曆數。達見廢興。遠遣行人。浮于潛漢。望風景附。抗疏稱蕃。忠肅內發。款誠外照。信著金石。義蓋山河。朕甚嘉馬。(○吳志二作焉。此訛。)今封君為吳王。使持節高平侯。其授君璽綬策書。以大將軍使持節都督交州領荊益州牧事。錫君青土。苴以白茅。對揚朕命。以君東夏。今又加君九錫。其敬聽後命。
  • 宋傅亮作宋武帝九錫文曰:朕以寡昧。仰纘洪業。夷羿乘釁。蕩覆王室。越在南鄙。至于九江。宗祀絕饗。人神無位。提挈群凶。寄命江介。則我祖宗之烈。奄墜于地。七百之祚。翦焉莫嗣。天未絕晉。誕育英輔。振厥綱維。再造區夏。興亡繼絕。俾昏作明。元勳至德。朕實賴焉。今將授公典策。其敬聽朕命。乃者桓玄肆僭。滔天泯夏。拔本塞源。顛倒六位。庶僚俛首。四方莫卹。公精貫朝日。氣凌虹霓。奮其靈武。大殲群醜。剋復皇邑。奉帝歆神。此公之大節也(○宋書二無也字。)始於勤王者也。授律群后。沂流長鶩。薄伐崢嶸。獻捷南夏。大憝折首。群逆夷殄。三光旋照。舊物反正。此又公之功也。公有康宇內之勳。重之以明德。爰初發跡。則奇謨冠世。電擊彊妖。則鋒無前對。聿寧東夏。大造黔首。辨方正位。納之軌度。蠲削煩苛。較若畫一。淳風美化。盈塞區宇。雖文命之東漸西被。咎繇之邁于種德。何以尚茲。朕聞先王之宰世也。庸勳尊賢。建侯胙土。褒以寵章。崇其徽物。所以夾輔皇室。外隆蕃屏。故曲阜光啟。遂荒徐宅。營丘表海。四履有聞。其在襄王。亦賴匡霸。又命晉文。備物九錫。惟公道冠前烈。勳高振古。而殊典未加。朕甚瞢焉。今進授相國。
  • 魏武帝讓九錫表曰:臣功小德薄。忝寵已過。進爵益土。非臣所宜。九錫大禮。臣所不稱。惶悸征營。心如炎灼。歸情寫實。冀蒙聽省。不悟陛下。復詔褒誘。喻以伊周。未見哀許。臣聞事君之道。犯而勿欺。量能處位。計功受爵。苟所不堪。有損無從。加臣待罪上相。民所具瞻。而自過謬。其謂臣何。
  • 梁江淹為齊高帝讓相國齊公九錫表曰:臣聞日月權輿。二儀所以克靈。君臣設極。三統所以式固。惟生與位。謂之大寶。是以二周之始。珪河逾廣。兩漢之初。封賞彌盛。然表東海者。實牧野之日。瞻魯邦者。乃負圖之辰。若乃衣裳之會。九合一匡。猶慚於斯禮也。臣實鄙才。靡識大體。徒以忠貞為概。而勞不足銘。雖以丹素為誠。而功無可勒。
  • 又表曰:御龍勤夏。未聞冠俗之爵。大彭翼商。豈見超世之典。況呂梁不鑿。而器重玄圭。越裳未獻。而賦擬千乘。鏡前脩而慚形。覿往德而聳慮也。

  • 禮記曰:趙文子所舉於晉國。管庫之士。七十有餘家。生不交利。死不屬其子焉。
  • 尸子曰:人知用賢之利也。不能得賢。其何故也。夫買馬不論足力。以白黑為儀。必無走馬矣。買玉不論美惡。以大小為儀。必無良寶矣。舉士不論才。而以貴勢為儀。則伊尹管仲不為臣矣。
  • 說苑曰:楚令尹虞丘子。舉孫叔敖。(○說苑至公篇敖下有少焉虞丘子家干法八字。)執而戮之。虞丘子喜。入見於王。言孫叔敖果可使持政。奉國法而不黨。施刑戮而不亂。可不謂公乎。莊王曰:夫子之賜也。
  • 呂氏春秋曰:百里奚之未遇時。飯牛於秦。傅鬻以五羊之皮。公孫枝得之。獻諸繆公。三日。請屬事焉。公曰:買之五羊之皮而屬事。無乃為天下笑乎。枝曰:信賢而任之。君之明也。讓賢而下之。臣之志也。境內將服。夫誰暇笑哉。遂用之。謀無不當。舉必有功。
  • 史記曰:王稽使於魏。問鄭安平。魏有賢人可與俱西乎。安平曰:臣里中有張祿先生。欲見君。言天下事。王稽知其是范睢也。乃載以入秦。
  • 漢書曰:韓安國為人多大略。所推舉皆廉士。賢於己者。
  • 又曰:薛宣知翟方進有宰相器。深結之。方進竟代宣為丞相。免二歲。方進薦宣明習文法。上徵宣。復爵。又曰:何武為人仁厚。好進士。稱人之善。為楚內史。厚兩龔。在沛郡。厚兩唐。為公卿。薦之朝廷。此人顯於世者。何侯力也。
  • 漢雜事曰:辛慶忌為酒泉太守。大將軍王鳳。薦慶忌正直仁勇。通於兵事。柱國石臣。鳳不宜久處其右。上乃復徵為光祿大夫執金吾。
  • 東觀漢記曰:東平王蒼。薦吏吳良。上章以示公卿曰:蕭何(○東觀漢記何下有舉字。此脫。)韓信。設壇即拜。不復考試。以良為議郎。
  • 又曰:杜林。字伯山。為侍御史。先與鄭興同寓隴右。乃薦之。上徵興為大中大夫。
  • 又曰:陳寵。字昭公。為尚書。寵性純淑。周密重慎。時有所表薦。輒自手書削草。
  • 續漢書曰:橋玄為司空。轉司徒。素與南陽太守陳球有隙。及在公位。而薦球為廷尉。
  • 又曰:虞詡以左雄有忠節。上疏。薦之曰:伏見議郎左雄。數上封事。實有王臣謇謇之節。宜擢在喉舌之官。必有匡弼之益。由是拜雄尚書。
  • 吳越春秋曰:孫子者。吳人。名武。善為兵法。僻隱幽居。世人莫知其能。子胥明於識人。乃薦孫子。吳王問以兵法。每陳一篇。王不覺口之稱善。(事具人部嘯篇。)
  • 三輔決錄曰:游子殷為郡功曹。有童子張既為書佐。殷察異之。具設賓饌。以子楚託之。後魏王以既為雍州。時漢興郡闕。王以問既。既稱楚文武兼才。遂以為漢興太守。
  • 魏志曰:潁川盧志才。籌畫士也。早卒。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才。誰可以繼。彧薦郭嘉。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表為司。空軍祭酒。
  • 吳志曰:劉繇字正禮。兄岱。字公山。平原陶丘洪薦。欲令舉茂才。刺史曰:前年舉公山。奈何復舉正禮乎。洪曰:若明使君用公山於前。擢正禮於後。所謂御二龍於長塗。騁騏驥於千里。不亦可乎。
  • 王隱晉書曰:杜夷隱身不仕。鎮東軍司顧榮等。薦夷於相國府。元帝以為儒林祭酒。
  • 徐廣晉紀曰:張華少自牧羊。而篤志好學。初為縣吏。盧欽奇其才。數稱薦之。
  • 魏明帝詔曰:世之質文。隨教而變。兵亂已來。經學廢絕。後生進趨。不由典謨。豈朕訓導未洽。將進用者不以德顯乎。其令郎吏學通一經。才任牧民。博士策試。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華不務道本者。皆罷退之。
  • 梁任昉求薦士詔曰:夫進賢茂賞。蔽善明罰。前王盛則。咸必由之。朕纂統鴻業。夤畏大寶。思用俊異。協贊雍熙。歷聽九工。物色輿皁。而白駒盈谷。長楚未刈。所以臨朝永歎。日昃伊佇。便可博詢卿士。各舉所知。將量才授能。擢以不次。庶同則哲之明。稱朕急賢之旨。
  • 隨江總舉士詔曰:堯施諫鼓。禹拜昌言。求之異等。久著前冊。舉以滯淹。復聞昔典。斯乃治道之深規。帝王之切務。朕以寡昧。丕承洪緒。未明虛己。日旰興懷。萬機多紊。四聰弗達。思聞謇諤。採其默語。王公以下。各薦所知。傍詢管庫。爰及輿皁。一介有能。片言可用。朕親加聽覽。佇茲啟沃。
  • 後漢班固為第五倫薦謝夷吾表曰:夷吾才兼四科。行包九德。奉法智察。有召公之風。居儉履約。紹公儀之操。雖密勿在公。身出心隱。不徇名以求譽。不馳騖以要寵。誠社稷之蓍龜。大漢之甍棟。宜當拔擢。使登鼎司。願乞骸骨。更授夷吾。
  • 後漢蔡邕薦皇甫規表曰:昔孝文慍匈奴之事。思李牧於前代。孝宣忿姦猾之不散。舉張敞於亡命。論其武勞。則漢室之扞城。課其文德。則皇家之腹心。
  • 後漢孔融薦禰衡表曰:衡淑質貞亮。英才卓犖。初涉藝文。升堂睹奧。目所一見。輒誦於口。耳所暫聞。不忘於心。性與道(○原訛通。據馮校本改。)合。思若有神。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疾惡若讐。鷙鳥累百。不如一鶚。飛辯騁辭。溢氣坌涌。解疑釋結。臨敵有餘。昔賈誼求試屬國。詭繫單于。終軍欲以長纓。牽致勁越。弱冠慷愷。前世美之。女(○文選三十七作如。此訛。)得龍躍天衢。振翼雲漢。揚聲紫微。垂光虹霓。鈞天廣樂。必有奇麗之觀。帝室皇居。必畜非常之寶。
  • 魏陳思王曹植自試表曰:士之生世。入則事父。出則事君。事父尚於榮親。事君貴於興國。故慈父不能愛無益之子。仁君不能畜無用之臣。夫論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畢命之臣也。故君無虛授。臣無虛受。虛授謂之謬舉。虛受謂之尸祿。昔二虢不辭兩國之任。其德厚也。旦奭不讓燕魯之封。其功大也。今臣無德可述。無功可紀。上慚玄冕。俯愧朱紱。西有違命之蜀。東有不臣之吳。使邊境未得脫甲。謨士未得高枕。而高鳥未絓於輕繳。潛魚未懸於鉤餌者。恐釣射之術。或未盡也。夫君之寵臣。欲除患興利。臣之事君。必殺身靜亂。以功報主也。如微才弗試。沒世無聞。徒榮其軀而豐其體。生無益於事。死無損於數。虛荷上位。而忝重恩。禽息鳥視。終於白首也。常恐先朝露。填溝壑。墳土未乾。而身名並滅。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螢燭末光。增輝日月。
  • 又表曰:五帝之世非皆智。三季之末非皆愚。用與不用。知與不知也。夫相者文德昭者也。將者武功烈者也。文德昭則可以匡國朝。敘百揆。稷契夔龍是矣。武功烈則可以征不庭。廣邦境。南仲方叔是矣。昔伊尹之為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釣。至陋也。及其見舉於湯文。誠道合志同。豈復假近習之薦。因左右之介哉。昔騏驥之於吳阪。可謂困矣。及其伯樂相之。孫子御之。形體不勞。而坐取千里。伯樂善御馬。明君善御臣。誠任賢使能之明效也。昔段干木修德於閭閻。秦軍為之輟攻。而文侯以安。穰苴授節於邦境。燕晉為之退師。而景公無患。皆簡德尊賢之所致也。願陛下垂高宗傅巖之明。以顯中興之功。
  • 魏殷褒薦朱倫表曰:蓋聞虞書非俊乂無以光帝載。西伯非髦士無以開王業。是故高世之主。必廣登命之禮。有為之君。務通賢者之路。所以成大治也。切見同郡朱倫。字文信。天真清亮。雅性忠篤。純粹足以激清源。美行足以廣風俗。當仁不讓。見德思義。疏達之才。強記博聞。飛辭抗論。駱驛奇逸。誠當世之俊異。一時之秀出也。如得毗佐銓衡。翼亮右曹。濟濟之觀。足用華國。
  • 晉庾亮薦翟陽(○按當作湯。)郭翻表曰:蓋聞舉逸拔幽。帝王之高士。旌德禮賢。治道之所先。是以西伯摽渭濱之伏。而帝基以隆。漢高延商洛之隱。而王道以固。仄陋無明敭之稱。空谷廢白駒之詠。恐千里之足。屈於槽櫪之下。贊世之才。委於壟畝之閒。若解其巾褐。服以纓冕。必能翼贊皇極。敷訓彝倫。
  • 梁元帝薦鮑幾表曰:旌蒲出魯。賁帛歸齊。頌聲既興。盛業斯在。幾忠公抗直。出宰廉平。將齊毛玠古人之服。實同吳隱酌水之廉。臣才非往哲。識愧前修。輕陳聽覽。伏待鈇鉞。
  • 梁沈約薦劉粲表曰:陛下則天開業。冠帶要荒。輶軒韋轂。交軫於遐路。捨築投竽。相望於魏闕。或以開坼未採。管庫遺賢。執戟忘疲。倚輈不息。
  • 梁劉孝儀為江僕射禮薦士表曰:陛下緝禮裁樂。化俗移風。當扆思治。分宵夢相。枯岸之珠既論。潤山之玉已薦。伏見兼太學博士會稽賀瑒。字德璉。幼能斧藻。長則琢磨。結卷就賢。擔簦來學。鄉塾染其丹采。朋友扣其洪鍾。聲無愧於東筠。材有踰乎西杞。如使聯事宗伯。握蘭建禮。庶用得其才。人知自勗。臣鑒非止水。職豫搜揚。前竭諛聞。先自鄉曲。
  • 又為江侍中薦士表曰:臣聞天道不言。資寒暑而成歲。宸居垂拱。寄守宰以宣風。若夜魚不欺。朝琴在奏。則殘殺自去。汾射可追。伏見鎮北府水曹參軍濟陽江興。字休恭。立身貞白。操業清廉。頗涉書記。彌閑刀筆。前攝縣沮漳。無傷錦製。巡行淮海。不忝繡衣。若處以百里之邑。使導一鄉之賦。必能治文無害。迄用有成。臣舉不避族。非欲異姓居後。知人為難。寔緣所悉而薦。
  • 北齊邢子才為李衛軍疾以國子祭酒讓東平王表曰:臣聞運舟歸於積水。致遠在於逸足。未有涓澮之流。可成奔飛之用。駑蹇之乘。而有滅沒之功。既列趙衰先人之敏。請同虞丘退身之義。具官臣某。民望時宗。聲實攸在。斧藻川流。雕篆霞蔚。蕉蒲既茂。枝葉寔繁。故以學窮齊魯。聲高梁魏。詔美司朝。僉諧允在。伏願迴恩徙授。以答具瞻。
  • 魏應璩薦和慮則牋曰:璩聞唐堯因群士以興治。齊桓假眾能以定業。是故八元進則太平之化成。六賢用則九合之功立。切見同郡和模。字慮則。質性純粹。體度貞正。履仁蹈義。動循軌禮。方今海內企踵。欣慕捉髮之德。山林投褐。思望旌弓之招。寔英奇敘用之時。貢達進致之良秋也。令夜光之璧。顯價於和氏之肆。千里之足。定功於伯樂之庭。庶有以宣明大道。光益時化。
  • 又薦費禕牋曰:璩聞景雲浮則應龍翔。治道明則俊乂臻。是故良哉之歌。興於唐堯之世。多士之頌。起於周文之朝。
  • 晉孫楚薦傅長虞牋曰:楚聞騏驥不遺能於伯樂。良寶不藏耀於卞和。是以輝光夜射。價連秦趙。飛駟絕影。終朝千里。物尚有之。士亦宜然。
  • 晉庾闡薦唐●牋曰:蓋桂林生於五嶺。杞梓出於南荊。夫以卉木之盛。猶載在方志。況千里之朝。懷其良彥。而使人滯於常流。莫登於龍津者乎。郡功(○原訛公。據馮校本改。)曹史泉陵唐●。永延。(○句有脫文。)履道敏素。和而有正。立身持操。行著一邦。若得驂軌鸞衡。服襄駿足。則機石之良選。可以對揚萬里者也。
  • 齊王融求試效啟曰:臣聞春鶊秋蟀。集候相悲。露木風螢。臨年共悅。夫惟動植。且或有心。況在生靈。而能無感。夫君道含弘。臣術無隱。翁歸乃居中自是。充國曰莫若老臣。切慕前修。敢蹈輕節。雖冒不媒之鄙。式罄奉公之誠。抑又唐堯在上。不參二八。管夷吾恥之。臣亦恥之。
  • 梁元帝啟東宮薦石門侯啟曰:切以鳳鳴朝陽。必資藍田之寶。龍門點額。亦俟堂溪之珍。是以紫玉見稱。黃金為貴。文傳夢鳥。學重靈蛇。點漆凝脂。事逾衛玠。渾金璞玉。才疋山濤。昔翟湯隱逸。見稱庾亮。陳平器局。被薦無知。以人廢言。誠增竦讋。進賢上賞。伏待慈照。
  • 梁丘遲答舉秀才啟曰:方今八友盈庭。五承在幄。七教畢脩。九攻具舉。猶乃物色關屠。夢想巖釣。故已天不愛寶。野無遺賢。輒仰宣皇猷。俯罄愚蔽。覘察衡閻。詢事茅草。如有片言入善。一介可題。謹聞絳闕。恭奏青蒲。
  • 宋孝武臨徐兗二州搜揚教曰:徐方地兼梁楚。秀士攸出。兗土樂頌所流。風禮自古。豈不異人比肩。鴻才世及。或疏散山林。不聞進達。或栖息閭閻。懷寶待耀。孝性義門。明經善政者。所在搜揚舉進。咸用名聞。
  • 梁王僧孺至南海郡求士教曰:是以文舉下車。寤夢於根雉。長孫入境。明發於龍丘。此境三閩奧壤。百越舊都。漢開吳別。分星畫部。風序泱泱。衣簪斯盛。其川岳所產。豈直明珠大貝。桂蠹翠羽而已哉。孝實人經。則有羅威唐頌。學惟業本。又聞陳元士燮。至於高尚獨往。相望於ꥼ巖。懷仁抱義。繼蹤於前史。
  • 漢張敞與朱邑書曰:明主遊心太古。廣延茂士。此誠忠臣竭思之時也。值敞遠守劇郡。馭於繩墨。胸臆約結。固無奇矣。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官。昔陳平雖賢。須魏倩而後進。韓信雖奇。賴蕭何而後信。故士各達其時之英雋。若必伊尹呂望而後薦之。則此人不因足下而進矣。邑感敞言。薦賢士大夫。多得其助者。
  • 魏阮籍與晉文王薦盧景宣書曰:是以八士歸周。周道以隆。虞舜登庸。元凱咸事。誠以鄧林昆吾。翔鳳所栖。懸黎和肆。垂棘所集。伏見鄙州別駕盧播。字景宣。耽道悅禮。伏義依仁。研精墳典。升堂睹奧。若得佐時理物。則政事之器。銜命聘享。則專對之才。潛心圖籍。文學之宗。敷藻載述。良史之表。

  • 周官曰:使適四方。朝覲宗遇會同。君之禮也。存覲覜省聘問。臣之禮也。
  • 毛詩曰:四牡。勞使臣之來也。有功而見知則說矣。四牡騑騑。周道逶遲。豈不懷歸。王事靡盬。我心傷悲。
  • 又曰:皇皇者華。君遣使臣也。送之以禮樂。言遠而有光華也。皇皇者華。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懷靡及。
  • 左傳曰: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惟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實征之。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 穀梁傳曰:季孫行父禿。晉郤克眇。衛孫良夫跛。同時而聘于齊。齊使禿者迓禿者。眇者迓眇者。跛者迓跛者。蕭同叔子處臺上而笑之。聞於客。客不說而去。相與立胥閭而語。移日不解。齊人有知之者曰:齊之患自此始也。
  • 論語曰: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為使之難。不辱君命。
  • 晏子曰:晏子短。使楚。楚為小門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而臣使楚。不當從狗門入。(事具人部嘲戲篇。)
  • 史記曰:趙平原君使於春申君。趙使欲誇楚。為玳瑁簪。刀劍悉以珠飾之。春申君客三千餘人。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趙使大慚。
  • 又曰:陸賈。楚人。以客從高祖定天下。名有口辯。居左右。常使諸侯。時中國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賈賜他印。為南越王。賈至。尉他魁結箕踞見賈。賈因說他曰:足下中國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今足下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他乃蹶然起坐。謝賈曰:居蠻夷之中久。殊失禮儀。
  • 北齊裴讓之公館讌詶南使徐陵詩曰:嵩山表京邑。鍾嶺對江津。方域殊風壤。分野居星辰。出境君圖事。尋盟我恤鄰。有才稱竹箭。無用忝絲綸。列樂歌鍾響。張旃玉帛陳。皇華徒受命。延譽本無因。韓宣將聘楚。申胥欲去秦。方期飲河朔。飜屬臥漳濱。禮酒盈三獻。賓筵盛八珍。歲稔鳴銅雀。兵戢坐金人。雲來朝起蓋。日落晚催輪。異國猶兄弟。相知無舊新。
  • 北齊裴訥之鄴館公宴詩曰:晉楚敦。盟好。喬禮(○文苑英華作僑札。)同心賞。禮成罇俎陳。樂和金石響。朝雲駕馬進。曉日乘龍上。雙闕表皇居。三臺映仙掌。當階篁篠密。約岸荷蕖長。束帶盡欣娛。誰言騖歸兩。
  • 周庾信將命至鄴詩曰:大國脩聘禮。親鄰自此敦。張旜事原隰。負扆報成言。西過犯風露。北指度轘轅。交歡值公子。展禮覿王孫。何以譽嘉樹。徒欣賦采蘩。四牢盈折俎。三獻滿罍樽。人臣無境外。何由欣此言。風俗既險阻。山河不復論。無因旅南館。空欲祭西門。眷然惟此別。夙期幸共存。
  • 又酬祖正員詩曰:我皇臨九有。聲教洎無隄。興文盛禮樂。偃武息民黎。承乏驅騏馬。旌旃事鼓鞞。古碑文字盡。荒城年代迷。被隴文瓜熟。交塍香穗低。投瓊實有意。報李更無蹊。
  • 隋盧思道贈司馬幼之南聘詩曰:故交忽千里。輶車蒞遠盟。幽人重離別。握手送行行。晚霞浮極浦。落景照長亭。拂霧揚龍節。乘風溯鳥旌。楚山百重映。吳江萬仞清。夏雲樓閣起。秋濤帷蓋生。陸侯持寶劍。終子繫長纓。前脩亦何遠。君其勗令名。
  • 隋虞世基接北使詩曰:會玉二崤至。瑞節三秦歸。林蟬疏欲盡。江鴈斷還飛。牆垣崇客館。旌蓋入王畿。共此敦封植。方欣篤紵衣。
  • 梁元帝鄭眾論曰:漢世銜命匈奴。困而不辱者。二人而已。子卿手持漢節。臥伏冰霜。仲師固無下拜。隔絕水火。況復風生稽落。日隱龍堆。翰海飛沙。皋蘭走雪。豈不酸鼻痛心。憶雒陽之宮陛。屑泣橫悲。想長安之城闕。直以為臣之道。義不為生。事君之節。生為義盡。豈望拔幽泉。出重仞。經長樂。抵未央。及還望塞亭。來依候火。傍觀上郡。側眺雲中。雖在己之願自隆。而於時之報未盡。
  • 後漢孔融與韋林甫書曰:使君足下。懷遠垂勳。西戎即敘。前別意恨。甚多不悉。辛從事至。承獲所訊。喜而起居。不恙而到也。云便結駟。徑至舊治。西土之人。宗服令德。解仇崇好。以順風化。萬里雍穆。如樂之和。雖為國家威靈感應。亦實士縠堪事之效也。昔伯安由幽都而登上司。子琰以豫州而取宰相。近事未遠。當勉功業。以豐此慶耳。聞僻疾動。不得復與足下。岸幘廣坐。舉杯相於。(○馮校本作扢。)以為邑邑。前日元(○原訛光。據馮校本改。)將來。雅度弘毅。偉(○魏志十荀彧傳注。偉下有世字。此脫。)之器也。昨仲將復來。文敏篤誠。保家之主也。不意雙珠。近出老蚌。甚珍貴之。遣書通心。
  • 梁任孝恭為李慶州孟堅使與覃無名書曰:昔陸賈皇華。定交知於南越。長卿披繡。通夷險於夜郎。故傳美於往書。流芳於篆素。足下南中盛族。嶺表豪門。籍譽既深。承芳已舊。但道曠風雲。論平生而是即。江山間阻。銜杯酌以何因。空想神魂。徒勞夢寐。僕世稟威儀。門勒鍾鼎。提戈海岳。推轂數千。逮我不才。無兼文武。鴻私弗替。應茲閫外。麾蓋所臨。寔宣慈造。足下刺舉一隅。同奉家國。進止之宜。寔俟高筭。
  • 梁劉孝儀北使還與永豐侯書曰:足踐寒地。身犯朔風。暮宿客亭。晨灼謁舍。飄颻辛苦。迄屆氊鄉。雜種覃化。頗慕中國。兵傳李緒之法。樓擬衛律所治。而毳幙難淹。酪漿易饜。王程有限。時及玉關。射鹿胡奴。乃共歸國。刻龍漢節。還持入塞。馬銜苜蓿。嘶立故墟。人獲蒲萄。歸種舊里。稚子出迎。善鄰相勞。倦握蟹螯。亟覆蝦碗。未改朱顏。略多自醉。用此終日。亦以自娛。

  • 爾雅曰:律。法也。
  • 又。律法銓也。(易坎卦。主法律。銓衡輕重也。)
  • 管子曰: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布憲于國。五鄉五師五屬大夫。皆受憲于君矣。
  • 又曰:法者所以興功懼暴。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
  • 又曰:凡國無法。則眾不知所為。無度則事無儀。有法不正。有度不直。則治僻。治僻則國亂。故曰:正法直度。罪殺無赦。殺戮必信。民畏而懼。武威既明。令不再行。
  • 又曰:法者。天地之位。象四時之行。以治天下。四時之行。有寒有暑。聖人法之。故有文有武。天地之位。有前有後。有左有右。聖人法之。以建經紀。春生於左。秋殺於右。夏長於前。冬藏於後。生長之事文也。收藏之事武也。是故文事在左。武事在右。聖人法之。以行法令。以治事理也。
  • 申子曰:君必有明法正義。若懸權衡以稱輕重。所以一群臣也。
  • 又曰:堯之治也。善明法察令而已。聖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數而不任說。黃帝之治天下。置法而不變。使民而安不安。(○太平御覽六百三十八二字無。)樂其法也。
  • 又曰:昔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號令不同。然而俱王天下。何也。必當國富而粟多也。
  • 家語曰:孔子初仕。為中都宰。(中都。魯邑。)制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別塗。路不拾遺。器不雕偽。市不二價。行之一年。而四方諸侯皆則焉。定公謂孔子曰:學子之法。以治魯國。何如。孔子對曰:雖天下可。何但魯國而已矣。
  • 韓子曰: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虛靜而重變法。
  • 又曰:聖人立法。賞足以勸善。威足以勝暴。備足以必完。
  • 又曰:釋法術而心治。堯不能正一國。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執規矩尺寸。則萬不失一。
  • 又曰:董安于行石阜山中。見深澗峭如牆。深百仞。因問其鄉左右曰:人嘗有入者乎。對曰:無有。安于喟然歎曰:吾能治矣。使吾法之無赦。猶入澗之必死也。則民莫之犯。何為不治。(事具水部澗篇。)
  • 又曰:越王問於大夫種曰:吾欲伐吳。可乎。對曰:可矣。君賞厚而信。罰嚴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試焚宮室。於是遂焚宮室。民莫救火。乃下令曰:人救火而死者。比敵死之賞。勝火而死者。比勝敵之賞。不救火。若比降北之罪。民之塗其體。被濡衣。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勝之勢也。
  • 文子曰:文子問老子。法安所生。曰:法生於義。義生於眾。適合乎人心。此治之要也。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於人間。及己自正。
  • 申子曰:君子之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無君也。故明君慎令。
  • 慎子曰:堯為匹夫。不能鄰家至。西南面而王。則令行禁止。由此觀之。賢未足以服不肖。而勢位足以屈賢也。
  • 又曰: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君之功。莫大使民不爭。今立法而行私。是與法爭。其亂甚於無法。立君而尊賢。是賢與君爭。其亂甚於無君。故有道之國。法立則私善不行。君立則賢者不尊。民一於君。斷於法。國之大道也。
  • 又曰:故治國無其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衰。有法而行私。謂之不法。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變法者。君長也。
  • 漢書曰:漢興。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曰: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蠲削煩苛。兆民大說。其後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禦姦。於是相國蕭何。捃摭秦法。取宜於時者作律。
  • 又曰:杜周為廷尉。其治獄倣張湯。而善伺候。上所欲擠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釋。久繫待問。而微見其冤狀。客有謂周曰:君為天下決平。不修三尺法。(以三尺簡書法律也。)專以人主意指為獄。獄者固如是也。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以著為律。後主所是疏為今(○太平御覽六三七作令。)當時為是。何古之法。
  • 又曰:時上方向文學。張湯決大獄。欲傅古議。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使。(○漢書五十九張湯傳作史。)平疑法。奏讞疑。事必奏。先為上分別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讞法。廷尉挈令。揚主之明。
  • 東觀漢記曰:陳寵曾祖父咸。成哀間。以明律令。為侍御史。王莽篡位。父子相將歸鄉里。閉門不出入。收家中律令文書。壁藏之。以俟明王。咸常勅戒子孫。為人議法。當依輕。雖有百金之利。無與人重比。故世謂陳氏持法寬。
  • 范曄後漢書曰:鄭弘。建初初。為尚書令。舊制。尚書郎限滿。補縣長。令史報丞尉。弘奏以為臺職雖尊。而酬賞甚薄。至於關選。多無樂者。謂使郎補千戶。(○後漢書六十三鄭弘傳作石。)令史為長。帝從其議。弘前後所陳。有補益王政者。著之南宮。以為故事。
  • 說文曰:科。程也。程。品也。十發為程。十程為寸。
  • 楊雄劇秦美新論曰:金科玉條。(科條謂所施也。律金玉。當珍之。)
  • 鹽鐵論曰:昔秦法繁於秋荼。而密於凝脂。然上下相趨。姦偽萌生。
  • 又曰:夫善言天者。合之於人。善言古者。考之於今。二尺四寸之律。古今一也。
  • 風俗通曰:咎陶謨虞。始造律。蕭何成九章。此關諸百王。不易之道也。時所制曰令。漢書著于甲令。夫吏者治也。當先自正。然後正人。故文書下如律令。言當承憲履繩動。不失律令也。
  • 王隱晉書曰:荀勗與賈充。共定律令。班下施用。各加祿賜。
  • 周庾信正旦上司憲詩曰:詰旦啟門欄。繁辭擁筆端。蒼鷹下獄吏。獬豸飾刑官。司朝引玉節。盟載捧珠盤。孟門久失路。扶搖忽上摶。栖烏還得府。棄馬復歸欄。榮華名義重。慮薄報恩難。枚乘還起疾。貢禹遂彈冠。方乘蓮葉劍。未用竹根丹。一知懸象法。誰思垂釣竿。
  • 晉傅咸明意賦曰:侍御史傅咸。奉詔治獄。作賦用明意云。舍控款以彌載。令棲遲以淹留。吏砥身以存公。古有死而無柔。彼背正以從邪。我沒世而是尤。敷腎腸以為效兮。豈文飾之足脩。感恩輸命。心口自滅。加我數年。竭力效節。春秋既不吾與。日月忽其不屈。周道兮如砥。言人兮是由。材曲兮枉橈。朽木兮難抽。
  • 晉傅玄釋法篇曰:釋法任情。姦佞在下。多疑少決。譬執腐索。以御奔馬。專任刑名。民不聊生。通儒達道。政乃升平。浩浩大海。百川歸之。洋洋聖化。九服仰之。春風暢物。秋霜肅殺。同則相濟。異若胡越。
  • 梁昭明太子爾雅制法則贊曰:惟斯法則。信如四時。嚴此刑政。刑輕罪疑。霜威已振。民不敢欺。
  • 後漢李尤鞠城銘曰:員鞠方牆。倣象陰陽。法月衡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列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由然。況乎執機。
  • 魏陳王曹植黃初五年令曰:夫遠不可知者天也。近不可知者人也。傳曰:知人則哲。堯猶病諸。諺曰:人心不同。若其面焉。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詩云。憂心悄悄。慍于群小。自世閒人。或受寵而背恩。或無故而叛。(○本集叛上有入字。)違顧左右。曠然無信。大嚼者咋斷其舌。右手執斧。左手執鉞(○文館詞林六百九十五二字無。)傷夷。一身之中。尚有不可信。況於人乎。唯無深瑕潛釁。隱過匿𠎝。乃可以為人。諺曰:穀千駑。不如養一●。(○文館詞林作驥。)又曰:穀駑養虎。大無益也。乃知韓昭使藏弊蔥。良有以也。使臣有三品。有可以仁義化者。有可以恩惠驅者。不足以導之。則當以刑罰使之。刑罰復不足以率之。則明所以不畜。故唐堯至仁。不能容無益之子。湯武至聖。不能養無益之臣。九折臂知為良醫。吾知所以待下矣。諸吏各敬爾在位。孤推一概之平。功之宜賞。於疏必與。罪之宜戮。在親不赦。此令之行。有若皎日。於戲群司。其覽之哉。
  • 又黃初六年令曰:身輕於鴻毛。而謗重於泰山。賴蒙帝主天地之仁。違百寮之典議。赦三千之首戾。反我舊居。襲我初服。雲雨之施。焉有量哉。孤以何功。而納斯貺。富而不吝。寵至不驕者。則周公其人也。孤小人爾。深更以榮為戚。何者。將恐簡易之尤。出於細微。脫爾之愆。一朝復露也。故欲修吾往業。守吾初志。欲使皇帝恩在摩天。使孤心常存入地。將以全陛下厚德。究孤犬馬之年。此難能也。然固欲行眾之難。詩曰:德輶如毛。鮮克舉之。此之(○自九六八頁一一行禁止二字起。至此止。宋本缺。據明本補。)謂。
  • 漢張敞議入穀贖罪。蕭望之難曰:國兵在外。軍以夏發。隴西以北。安定以西。吏民並給轉輸。田事頗廢。素無餘積。雖羌虜以破。來春必乏。窮僻之處。買無所得。縣官穀度不足以振之。願令諸有罪非盜受財殺人及犯法不得赦者。得以差入穀。此八郡贖罪。務益致穀。以豫備百姓之急。事下有司。望之與少府李疆議。以為民含陰陽之氣。有仁義欲利之心。在教化之所助。雖堯在上。不能去民欲利之心。而能令其欲利不勝其好義也。雖桀在上。不能去民好義之心。能令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故堯桀之分。在於義利而已。導民不可不慎也。今欲令民量粟以贖罪。如此則富者得生。貧者獨死。是貧富異刑。而法不一也。人情貧窮。父兄囚執。聞出財得以生活。為人子弟者。將不顧死亡之患。敗亂之行。以赴財利。求親戚一人得生。十人以死。如此。伯夷之行壞。公綽之名滅。政教一傾。雖有周召之佐。恐不能復。古者藏於民。不足則取。有餘則予。詩曰:爰及矜人。哀此鰥寡。上惠下也。
  • 後漢孔融肉刑議曰:古者敦庬。善否區別。吏端刑清。治無過失。百姓有罪。皆自取之。末世陵遲。風俗壞亂。政撓俗替。法害其民。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繩之以古刑。投之以殘棄。非所謂與時消息也。紂斮朝涉之脛。天下謂之無道。夫九牧之地。千八百君。若刖一人。是天下常有千八百刖也。求世休和。弗可得已。且被刑之人。慮不念生。志在思死。類多趨惡。莫復歸止。夙沙亂齊。伊戾禍宋。趙高英布。為世大患。不能止其源。遂為非也。雖忠如鬻拳。信如卞和。智如孫臏。冤如巷伯。才如史遷。達如子政。一罹刀鋸。沒世不齒。漢開改惡之路。凡為此也。故明德之君。遠度深惟。棄短就長。不苟革其政者也。魏傅幹肉刑議曰:蓋禮樂所以導民。刑罰所以威之。是故君子忌禮。而小人畏刑。雖湯武之隆。成康之盛。不專用禮樂。亦陳肉刑之法。而康哉之歌興。清廟之頌作。由此推之。肉刑之法。不當除一也。經有墨劓剕割之制。至於鑿顛抽脅。烹煮之刑。衛鞅所述為。非咎陶所造。呂侯所述。據經按傳。肉刑不當除有五驗。請言其理。荀卿論之備矣。太古質簡。制事樸略。故耒耜未用於牛。而弧矢不加筋鐵。智非闇也。不識事宜。以為聖人純一之教。不如賢者支離之術。鄭衛可以易咸池。激楚可以陵韶武耶。斯不足復難矣。
  • 晉曹志議曰:嚴刑以殺。犯之者寡。刑輕易犯。蹈惡者多。臣謂玩常苟免。犯法乃眾。黥刖鄣罪。而民甚恥。且創制墨刖。見者知禁。彰罪表惡。聞者多服。假使惡多。尚不至死。無妨產育。苟能殺以止殺。為惡縱寡。積而不已。將至無人。天無以神。君無以尊矣。故古人寧過不殺。是以為上。寧寬得眾。不寧急積殺。若及于張聽訟。刑以止刑。可不革舊。過此以往。肉刑是宜。假令漢文于張。承大亂之後。創基七十。國寡民稀。止禁刑書。鞭杖為治也。
  • 晉程咸女適人不從坐(○原訛出。據馮校本改。)議曰:夫司寇作典。建三等之制。甫侯修刑。通輕重之法。叔世多變。秦并重辟。漢因循之。大魏承襲。未革其弊。大逆之誅。不差已出之女者。誠欲絕惡類於一族。然法貴得中。刑慎過制。臣以為女人有三從之義。無自專之道。出適他族。還喪父母。降其服紀。所以明外成之節。異在室之恩。父母有罪。追刑已出之女。夫黨見誅。又隨異姓之戮。一人之身。內外受辟。男不衍禍於他族。女獨嬰罰於二門。非所以哀矜蒙弱。立法之本分也。今女既嫁。則為異姓之妻。如或產育。則為他族之母。此為元惡之所輕忽。戮無辜之所重。於恩則傷孝子之心。而興嫌怨之路。臣以為在室之女。宜從父族之誅。既醮之婦。使就夫家之罰。宜定齊科。以為永制。
  • 晉盧諶理劉司空表曰:臣聞經國之體。在於崇明典刑。立政之務。在於固慎開塞。典刑不明。則人情歷措。開塞乏慎。則逆節滋萌。竊見故司空廣武侯琨。在東(○疑當作惠。)皇帝擾攘之際。值群臣鼎沸之難。戮力皇家。義誠彌厲。躬統華夷。親受矢石。王彌授首於河南。呂朗面縛於滎陽。社稷克寧。鑾輿反旆。奉迎之勳。琨效忠之一驗也。琨授并州。屬承其弊。到官之日。遺戶無幾。荊棘茂於街里。豺狼居於府舍。既無句(○原訛白。據馮校本改。)踐甲(○原訛里。據馮校本改。)楯之卒。又無衛文共滕之民。當易危之勢。處難濟之中。鳩集傷夷。撫和戎狄。會遭京都失守。孝懷版蕩。群逆縱逸。充斥王畿。咸以為并州之地。四塞為固。東阻井陘。西限藍谷。前有太行之嶺。後有句注之關。琨抗辭厲聲。忠亮奮發。以為天子沉辱。而不隕身死節。言情則非所能安。言罪則不容於誅。遂乃鞠誓百姓。修繕甲兵。跋履山川。東征西討。以喪氣之眾。當天下嚴敵。蟣虱生於甲冑。鷰雀巢於帷幕。雖不能摧殄聰勒。且得據其心腹。琨破家為國之二驗也。琨乃稽民神之旨。通天下之意。唱上尊號。歸重聖躬。令南北萬里。若合符契。此又琨乃心本朝之三驗也。比未遇害。知匹磾必有禍心。唯恨不能效節於一方。上不得歸誠於陛下。辭旨(○原作上日二字。據馮校本改。)慷慨。動於左右。聽其言者。莫能仰視。昔子囊垂終。道言城郢。古人稱之。以為忠貞。琨匪躬之操。義實茂之。此琨沒不忘國之四驗也。取亂侮亡。仲虺之遺言也。兼弱攻昧。隨季之善經也。匹磾之狹謀。踊躍一隅。無以自展。精卒勁騎。不得致力。以一人之身。妨一國之用。當今二賊未殄。方難尚殷。而使殊俗彊國。懷怨自相疑懼。非國家靜難之遠術也。伏惟陛下。以淑聖之姿。隆中興之緒。方將平章典刑。以序萬邦。而琨受害。悲哀冤痛已甚也。未聞朝廷有以甄論。昔壺關三老。訟衛太子之罪。谷永劉向。辯陳湯之功。下足以明功罪之分。上足以寤主上之懷。
  • 晉殷仲文罪釁解尚書表曰:臣聞洪波振壑。川無活(○文選三十八作恬。)麟。驚飆拂野。林無靜柯。何者。勢弱則受制於人。力微則無以自保。於理雖昧。可得而言。於臣寔非所敢論。桓玄之世。誠復驅迫者眾。於微臣罪實深矣。進不能見危授命。亡身殉國。退不能辭粟首陽。拂衣高謝。遂乃宴安昏寵。叨昧偽封。錫文篡事。曾莫獨固。名義以之俱淪。情節自茲兼橈。宜其極法。以判忠邪。鎮軍臣裕。匡復社稷。大弘善貸。紓一戮於微命。由(○文選作申。)三驅於大信。既惠之以首領。後(○文選作復。)引之以縶維。于時皇輿否隔。天人未泰。用忘進退。唯力是視。是以僶俛從事。自同全人。今宸極反政。惟新告始。憲章既明。品物思舊。臣亦胡顏之厚。何以顯居榮次。乞解斯職。待罪私門。違謝闕庭。乃心愧戀。
  • 宋傅亮為劉毅軍敗自解表曰:遂令犬羊內侮。兵纏紫極。聖朝肝膽。社稷幾殆。稽之典刑。罪不容宥。賴天祚有底。冢宰靈武。長蛇翦毒。醜類宵遯。今畿甸告寧。四封有截。臣元釁大責。既積朝野。桑榆之效。又無與立。而聖恩含宥。弛其徽墨。偏私之譏。既彰民聽。況可重荷岳牧之任。復當推轂之重。宋趙伯符以息舊犯罪乞解侍中讓軍表曰:臣識慚羊媼。慮闕日磾。致咎猖狂。初不自悟。形影相弔。心情喪恧。無宜復管司喉脣。作統連率。
  • 齊孔稚珪上新定法律表曰:臣聞匠萬物者。以繩墨為政。馭大國者。以法理為本。故定國釋之。聲著漢臺。元常文慧。績應魏閣。則皋陶之謨。指掌可致。杜鄭之業。鬱焉何遠。然後姦人無所逃其刑。惡吏無所窮其詐。如身手之相驅。弦括之相接矣。
  • 梁任昉為梁公請刊改律令表曰:臣聞淳源既遠。天討是因。畫衣象服。以致刑厝。草纓艾韠。民不能犯。及淳德下衰。運距澆季。湯刑禹政。不足禁姦。九法三章。無以息訟。所以赭衣塞路。圄犴成市。凝脂已疏。秋荼非苦。姦吏為市。生殺並用。可為慟哭。豈徒一緒。夫肖貌天地。稟靈川岳。受體愛敬。髮膚為重。流矢影風。顧有憂色。而當妄加刳斮。金木為伍。且夫刻木不對。畫地不入。畏避若是。而動貽非命。王道為虧。良在於此。法開二門。為政之蠹。生殺多緒。誰其適政。
  • 書奏 漢杜欽奏記於王鳳曰:切見令曰:吏二千石告。過長安。謁。不分別千(○太平御覽六百三十四作予。)賜。今有司以為予告得歸。告不。(○御覽作賜告不得歸。此有脫文。)賜告詔恩也。今告則得。詔恩不得。失輕重之差。又二千石病。賜告得歸。有故事。不得去郡。已亡者著令。(○漢書七十九馮野王傳作不得去郡無著令。此已者二字疑衍。)傳曰:賞疑從予。所以廣恩勸功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刑。闕難知也。今釋令與故事。而假不敬之法。甚違闕疑從去之意。即以二千石守千里之地。任兵馬之重。不宜去都。將以制刑。為後法者。則馮野王之罪。在未制。賞罰大信。不可不慎。鳳不聽。竟免野王。郡國二千石病。賜告不得歸家。自此始也。
  • 漢貢禹上書曰:孝文皇帝時。貴廉絜。賤貪汙。賈人贅婿及吏坐贓者。禁固不得為吏。無贖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內大化。武帝始臨天下。尊賢用士。自見功大。遂從嗜欲。迺行一時之變。使犯法者贖罪。入穀者補吏。是以官亂民貧。盜賊並起。故俗皆曰:何以孝悌為。財多而官榮。使黥劓髡鉗者。猶復攘臂為政。俗之壞敗。乃至於此。今欲興至治。致太平。宜除贖罪之法。
  • (○按當作後漢。)張俊上書曰:臣辜恩負義。自陷重刑。情斷意訖。無所復望。廷尉鞠遣。歐刀在前。棺絮在後。魂魄飛揚。形容已枯。陛下聖澤。以臣嘗在近密。識其狀貌。傷其眼目。留心曲慮。特加偏覆。喪車復還。白骨更肉。披棺發槨。起見白日。天地父母。能生臣俊。不能使臣俊當死復生。陛下德過天地。恩重父母。誠非臣俊破碎骸骨。舉宗肉爛。所報萬一。
  • 魏鍾繇上書曰:大魏受命。繼蹤虞夏。孝文革法。不合古道。先帝聖德。固天所縱。墳典之業。一以貫之。是以繼世仍發明詔。思復古刑。為一代法。連有軍事。遂未施行。陛下遠追二祖遺意。惜斬趾可以禁惡。恨入死之無辜。使明習律令。與群臣共議。出本當右趾而入大辟者。復行此刑。書云。皇帝清問下民。有辭于苗。此言堯當除蚩尤有苗之刑。先審問於下民之有辭者也。若今弊獄之時。訊問三槐九棘。群吏萬民。如孝景之令。其當棄市欲斬右趾者。許之。其黥劓左趾。宮刑者。自如孝文易以髡笞。能有姦者。率年二十至四五十。雖斬其足。猶任生育。今天下人少於孝文之世。下計所全。歲三千人。張蒼除肉刑。所殺歲以萬計。臣欲復肉刑。歲生三千人。子貢問。能濟民可謂仁乎。孔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又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若試行之。斯民永濟。
  • 晉劉頌上書曰:古者刑以止刑。及今民於此。以刑生刑。以徒生徒。諸犯重亡者髡。過三寸。輒重髡之。此以刑生刑。加(○原訛如。據馮校本改。)作一歲。此以徒生徒也。亡者積多。繫囚猥畜。議者因曰:不可殺。復從而赦之。此為刑不制罪。法不勝姦。民知法之不勝。相聚而謀為不軌。月異而歲不同。故自頃以來。姦惡愛暴。漸以滋蔓。日積不已。弊將所歸。識者不深思此故。曰:肉刑於名忤聽。忤聽孰與賊盜不禁。聖主制肉刑。還有深理。其事所(○太平御覽六百四十八作可。)得而言。非徒懲其畏剝割之痛而不為也。乃去其為惡之具。使夫姦民無用復肆其志。止姦絕本。理之盡也。亡者刖之。無所用復亡。盜者截其手。無所用復盜。淫者割其勢。理亦如之。除惡塞源。莫善於此。又非徒然也。此等已刑之後。便各歸家。父母妻子。共相養卹。不流離於塗路。創愈可役。上准古制。隨宜業作。雖以刑殘。不為虐棄。而所患都塞。又生育繁阜之道自若也。晉杜豫奏事曰:古之刑書。銘之鼎鍾。鑄之金石。斯所以遠塞異端。絕異理也。法出一門。然後人知恆禁。吏無淫巧。政明於上。民安於下。
  • 晉劉頌刑獄奏曰:君臣之分。各有所司。法欲必奉。故令主者守文。理有窮塞。故使大臣釋滯。事有時。故人主權斷。主者守文。若釋之執犯蹕之卒也。大臣釋滯。公孫弘斷郭解之獄也。人主權斷。若漢祖戮丁公之為也。天下萬事。自非斯格。不得以出意妄議。其餘皆以律令從事。然後法信於下。民聽不惑。吏不容姦。可以言理。人主執斯格以責群下。大臣小吏。其局則法一矣。上古議事以制。不為刑辟。夏殷及周。書法象魏。三代之君。咸棄典常之妙鑒。而任微文之直準。非聖有殊。所遇異也。今論時孰弊。不及中古。而執平者。欲適情之所安。自託於議事以制。臣切以為聽言則美。論理則遠。至如非常之斷。出法賞罰。若漢祖戮楚臣之私己。封趙氏之無功。唯人主專之。非奉職之臣。所得擬議。然後情求傍請之跡絕。似是而非之奏塞。此蓋齊法之大准也。
  • 晉郭璞奏曰:臣聞上古象刑而民不犯。中古明刑。以致刑措。故立刑以禁刑。立殺以去殺。重之以死。所以求其生。峻之以刑。所以輕其死。死由於法輕。生存乎法重。此亡防之成摽也。然則刑無輕重。用之唯平。非平法之為難。思在斷之為難。是以子皇行戮。刖者忘痛。釋之典刑。民無怨色。何者。積之於誠也。按癸酉詔書之旨。專為邊成。(○疑當作戍。)實之裔土。濟當時一切之用。非為經遠之法。亦是中夏全平之時。威御足指控制。故可得行之矣。欲役無賴子弟。驅不逞之人。聚之於空荒四維之地。將以扞固牧圉。未見其利也。且濱接鯨猾。密邇姦藪。退未絕其丘窟之顧。進無以塞其逋逃之門。五流三居。誠古之犯刑。論之於今。事實難行。且律令以跨三代。歷載所遵。未易輕改者也。是以刑法不專。則名幸者興。政令驟變。則人志無繫。子產患其如此。故矯先正議事之制。而立刑書之辟。皆所以弼民心而正群惑者也。
  • 梁簡文帝啟囚徒配役事啟曰:伏以明慎三典。寬簡八刑。宸鑒每以垂心。國誥是焉攸切。臣比時奉敕旨。權視京師雜事。切見南北郊等處。並啟請四五歲以下輕囚。助充使役。優令聽獄官詳其可否。侮文之路自此而生。將恐玉科重輕。全關墨綬。金書去取。更由丹筆。愚謂宜詳五條。制以為永準。
  • 又謝邵陵王禁錮啟曰:臣綸習近宵人。不能改過。屢犯明憲。三入刑科。昔繆彤掩扉。曹議著論。布衣兄弟。且相誡勗。以臣居長。終慚勸勵。仰負慈嚴。心顏戰讋。
  • 梁任昉為王金紫謝齊武帝未(○全梁文四十二作示。)皇太子律序啟曰:臣聞化澄上業。草纓垂典。教清中世。艾服懲刑。自禮失宗周。俗反炎漢。張馮導其跡。賈杜浚其流。仲舒之得情。孔子之博約。故以義該往哲。盡美前王。而年世浸遠。篇牘訛誤。朽編落簡。見誣前淑。侮文擅議。取弊後昆。立不倚衡。遂均鴻毛之殞。傷足居憂。忘貽髮膚之痛。豈所以臨河永歎。合育最靈者也。伏惟陛下。施博天地。澤深禹湯。溫舒之策。優游虛授。衛展之議。寧失弗經。削秋荼之法。解凝脂之網。
  • 陳徐陵謝兒報坐事付治中啟曰:夫拾金樵路。高士所羞。整冠李下。君子斯慎。兒報不能謹絜。敢觸嚴綱。右趾鉄繫。事允法科。左校論輸。實由恩宥。老臣過庭之訓。多謝古賢。折笄之杖。有愧前達。
  • 晉叔向與鄭子產書曰: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事心。是故閑之以義。糾之以政。行之以禮。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為祿位。以勸其從。嚴斷刑罰。以威其淫。(○原訛涇。據馮校本改。)懼其未也。故誨之以忠。聳之以行。教之以務。使之以和。臨之以敬。蒞之以彊。斷之以剛。猶求聖哲之主。明察之官。忠信之長。慈惠之師。民於是乎可任(○原訛住。據馮校本改。)使也。而不生禍亂。民知有辟。則不忌於上。並有爭心。以懲於書。而徼倖以成之。不可為矣。三辟之興。皆叔世也。今吾子相鄭國。作封洫。立謗政。制參辟。鑄刑書。將以靜民。不亦難乎。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徵於書。錐刀之末。將盡爭之。亂獄茲豐。賄賂並行。終子之世。鄭其敗乎。
  • 晉杜豫律序曰: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二者相須為用。
  • 晉張斐律序曰:律令者。政事之經。萬機之緯。
  • 又曰:鄭鑄刑書。晉作執秩。趙制國律。楚造僕區。並述法律之名。申韓之徒。各自立制。
  • 魏丁儀刑禮論曰:天垂象。聖人則之。天之為歲也。先春而後秋。君之為治也。先禮而後刑。春以生長為德。秋以殺戮為功。禮以教訓為美。刑以威嚴為用。故先生而後殺。天之為歲。先教而後罰。君之為治也。天不以久遠更其春冬。而人也得以古今改其禮刑哉。太古之世。民故質樸。質樸之民。宜其易化。是以中古之君子。或結繩以治。或象刑惟明。夏后肉辟。民轉姦詐。刑彌滋繁。禮亦如之。由斯言之。古之刑省。禮亦宜略。今所論辨。雖出傳記之前。天(○疑當作夫。)流東源不得西。景正形不得傾。自然之勢也。後世禮刑。俱失於前。先後之宜。故自有常。今夫先刑者。用其末也。曰(○原作由。據馮校本改。)禮禁未然之前。謂難明之禮。古人不能行也。按如所云禮嫂叔不親之屬也。非太古之禮也。所云禮者。豈此也哉。古者民少而獸多。未有所爭。民無患則無所思。故未有君焉。後民禍多。強暴弱。於是有賢人焉。平其多少。均其有無。推逸取勞。以身先之。民獲其利。歸而樂之。樂之得為君焉。夫刑之記君也。(○句有偽文。)精其(○原作具。據馮校本改。)筋力。民畏其強而不敢校。得為君也。恐上古未具刑罪之品。設逋亡之法。懼彼為我。而以勇力侵暴。於已能與則校。不能歸奉之。明矣。且上古之時賊耳。非所謂君也。上古雖質。宜所以為君。會當先別男女。定夫婦。分土地。班食物。此先以禮也。夫婦定而後禁淫焉。貨物正而後止竊。此後刑也。
  • 魏曹羲肉刑論曰:夫言肉刑之濟治者。荀卿所唱。班固所述。隆其趣。則曰像天地。為之惟明。察其用。則曰死刑重而生刑輕。其所馳騁。極於此矣。治則刑重。亂則刑輕。
  • 又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是百王之所同。固未達夫用刑之本矣。夫死刑者。不唯殺人。妖逆是除。天地之道也。傷人者不改。斯亦妖逆之類也。如其可改。此則無取於肉刑也。且傷人殺人。皆非人性之自然也。必有由然者也。夫有由而然者。激之則淫。敦之則一。激之也者。動其利路。敦之也者。篤其質樸。故在上者議茲本要。不營奇思。行之以簡。守之以靜。大則其隆足以侔天地。中則其理可以厚民萌。下則刑罰可以無殘虐。民靜理則其化。為惡之尤者。眾之所棄。眾之所棄。則無改之驗著矣。夫死之可以有生。而欲增淫刑以利暴刑。暴刑所加。雖云懲慢之由興。有使之然。謂之宜生。生之可也。舍死析骸。又何辜耶。猶稱以滿堂而飲。有向隅哀泣。則一堂為之不樂。在上者洗濯其心。靜而民足。各得其性。何懼乎姦之不勝。乃欲斷截防轉而入死乎。
  • 晉楊乂刑禮論曰:覽眾所抵。精思構微。迭為先後。文若榮繁。翩然相反。豈彼繫未存厥中。嘗試稽之天地。考之人事。旁貫品物。綜覈彝倫。而刑禮之旨。可略言也。蓋刑禮之本。經緯陰陽。擬則乾坤。先王所以化民理物。興國濟治也。或者取證於春秋。有意乎尋本以綜末。然猶未離於先後。亦速難之始也。夫陰陽異制。化物則鈞。萬物本一。變而殊形。故王者去彼而適此。于此(○二字據馮校本補。)為生。而於彼為死。夫死者去此而適彼。於此為死。而於彼為生矣。禮生於讓。刑生於爭。讓者割己以與人。是刑加於己。而禮加於人也。爭者奪人以崇己。是刑施於人。而禮施於己也。由此言之。讓非純禮。爭非純刑也。慶賞以勸善。而為惡者懲。如有所懲。刑亦存矣。刑罰以懲惡。而為善者勸。如有所勸。禮亦存矣。故亡刑則禮不獨施。大道廢焉。則刑禮俱錯。大道行焉。則刑禮俱興。不合而成。未之有也。(○自九七三頁一行刖見者三字以下至此止。宋本缺。據明本補。)

經典總載返回目錄
  • 釋名曰:經。徑也。如五路無所不通。可常用也。
  • 又曰:三墳。墳。分也。論三材。分天地人之始分也。其體有三也。五典。典。鎮也。制教法。所以鎮定上下。差等有五也。八索。玉法。(○釋名六作著素王之法。此有脫訛。)若孔子者。聖而不至。(○釋名作王。)制此法者有八也。九丘。丘(○釋名丘下有區也二字。)區別九州土氣教化所宜者也。此皆三玉。(○釋名作王。)以前。上至羲皇時書也。唯堯典存。
  • 禮曰: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 春秋說題(○題字原脫。據馮校本補。)辭曰:六經所以明君父之尊。天地之開闢。皆有教也。
  • 尚書璇璣鈐曰:尚書篇題號。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節度書也。如天行也。
  • 博物志曰:聖人制作曰經。
  • 楊雄法言曰:或問周官。曰立事。左氏傳。曰品藻。
  • 又曰:書不經。非書也。
  • 劉向七略曰:孔子三見哀公。作三朝記七篇。今在大戴禮。
  • 漢書曰:昔宓羲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土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子為之彖象繫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 又曰: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古者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 又曰:帝王質文。世有損益。至周。曲為之防。事為之制。故曰禮經三百。威儀三千。
  • 又曰:六藝之文。樂以和神。詩以正言。禮以明體。
  • 廣雅曰:昔在周公。制禮以導天下。爾雅以釋其意義。
  • 鄭玄別傳曰:任城何休。好公羊學。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育。穀梁廢疾。玄乃發墨守。針膏育。起廢疾。
  • 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
  • 春秋說題辭(○辭字原脫。據馮校本補。)曰:尚書者。二帝之跡。三王之義。明天下情。帝王之功。尚。上也。上帝之書。
  • 又曰:禮。體也。禮得則天下咸得厥宜。
  • 又曰:詩天人之精。皇后之度。故詩為言志。
  • 晉傅咸孝經詩曰:立身行道。始於事親。上下無怨。不敢惡人。孝無終始。不離其身。三者備矣。以臨其民。(其一。)以孝事君。不離令名。進思盡忠。不議則爭。匡救其惡。災害不生。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其二。)
  • 又論語詩曰:守死善道。磨而不磷。直哉史魚。可謂大臣。見危授命。能致其身。(其一。)克己復禮。學優則仕。富貴在天。為仁由己。以道事君。死而後已。(其二。)
  • 又毛詩詩曰:無(○自九八三頁四行釋名曰三字起。至此止。宋本缺。據明本補。)將六(○初學記二十一作大。)車。惟塵冥冥。濟濟多士。文王以寧。顯允君子。大猶是經。(其一。)聿脩厥德。令終有淑。勉爾遯思。我言惟服。盜言孔甘。其何能淑。讒人罔極。有靦面目。(其二。)
  • 又周易詩曰:卑以自牧。謙尊而光。進德脩業。既有典常。輝光日新。照于四方。小人勿用。君子道長。(其一。)
  • 又周官詩曰:惟王建國。設官分職。進賢興功。取諸易直。除其不蠲。無敢反側。以德詔爵。允臻其極。(其一。)辨其可任。以告于正。掌其戒禁。治其政令。各修乃職。以聽王命。(其二。)
  • 梁武帝撰孔子正言竟述懷詩曰:志學恥傳習。弱冠闕師友。愛悅夫子道。正言思善誘。刪次起實沉。殺青在建酉。孤陋乏多聞。獨學少擊叩。仲冬寒氣嚴。霜風折細柳。白水凝澗溪。黃落散堆阜。康哉信股肱。惟聖歸元首。獨歎予一人。端然無四友。
  • 梁昭明太子詠書秩詩曰:擢影兔園池。抽莖淇水側。幸雜絪囊用。聊因班女織。
  • 後漢杜篤書ꦞ賦曰:惟書ꦞ而麗容。象君子之淑德。載方矩而履規。加文藻之脩飾。能屈伸以和禮。體清淨而坐立。承尊者之至意。惟高下而消息。雖轉旋而屈橈。時傾斜而反側。抱六藝而卷舒。敷五經之典式。
  • 晉王凝之妻謝氏論語贊曰:衛靈問陣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庶則大矣。比德中庸。斯言之善。莫不歸宗。麤者乖本。妙極令終。嗟我懷矣。興言攸同。孔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未見蹈仁而死者矣。
  • 後漢李尤經橈銘曰: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進新習故。不舍於口。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及年廣學。無問不知。
  • 宋謝靈運書帙銘曰:懷幽卷賾。戢妙抱密。用捨以道。舒卷不失。亮惟勤玩。無或暇逸。
  • 梁沈約上宋書表曰:若不觀風唐世。無以見帝媯之美。自非睹亂秦餘。何用知漢祖之業。是以掌言未記。爰動天情。曲詔史官。追述大典。若夫英主啟基。名臣建績。極(○初學記二十一作拯。)世夷難之功。配天光宅之運。亦足以勒銘鍾鼎。昭被方策。臣遠愧南董。近謝遷固。以閭閻小才。述一代盛典。
  • 齊謝朓隨王賜左傳啟曰:思勸挾策。慈勗下帷。朓未窺山笥。早懵河籍。業謝專門。說非章句。庶得既因(○初學記二十一作困。)而學。括羽瑩其蒙心。家藏賜書。籝金遺其貽厥。
  • 梁劉孝綽謝為東宮奉經啟曰:皇太子四術夙知。三善非學。猶復旁求儒雅。應物稽疑。業光夏校。德茂周序。諸侯宋魯。於焉觀則。參陪盛禮。莫匪國華。臣雖職典經圖。而同官不一。推擇而舉。尚多髦俊。寵光曲被。獨在選中。他日朝聞。猶甘夕死。況茲恩重。彌見生輕。
  • 後漢孔融答虞仲翔書曰:示所著易傳。自商瞿以來。舛錯多矣。去聖彌遠。眾說騁辭。曩聞延陵之理樂。今睹吾君之治易。知東南之美者。非但會稽之竹箭焉。又觀象雲物。察應寒溫。本(○吳志十二虞翻傳作原其。此有脫文。)禍福。與神會契。可謂探賾窮道者已。方世清。聖上求賢者。梁丘以卦筮寧世。劉向以洪範昭名。想當來翔。追蹤前烈。相見乃盡。不復多陳。

  • 論語曰:德之不脩。學之不講。是吾憂也。
  • 韓子曰:夫耕之用力也勞。而民為之者何。得以富。戰之為事也危。而民為之者何。得以貴。今脩文學。習談論。則無耕之勞。而有富之實。無戰之危。而有貴之尊。則人孰不為也。
  • 戰國策曰:蘇秦說李兌。抵掌而談。兌送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
  • 史記曰:齊宣王時。稷下復盛。
  • 漢書曰:董仲舒下帷。講論讀誦。弟子以文(○漢書五十六。董仲舒傳作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
  • 又夏侯勝每講。常謂弟子曰:士病不明經。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俛拾地芥爾。學不明。不如歸耕。
  • 又曰:諸儒為之語曰:五鹿岳岳。朱雲折其角。
  • 東觀漢記曰:朱祜。字仲先。初上學長安時。過朱祜。祜常留上講。竟乃談語。及車駕幸祜家。上謂祜曰:主人得無去我講乎。
  • 漢書(○按本條見後漢書一百鄭太傳。此脫後字。)曰:鄭太說董卓云。孔公謂(○後漢書作緒。)能清談高論。噓拓(○後漢書作枯。)吹笙。(○後漢書作生。)
  • 典略曰:漢樊准為郎中令。乃上疏曰:方今學者約少。遠方又甚。博士倚席不講。大學多治產業。
  • 謝承後漢書曰:戴馮。字次仲。拜郎中。正旦朝賀。帝令群臣說經義。有不通者。輒奪其席。以益通者。馮重五十席。京師議曰:解經不窮戴侍中。
  • 管輅別傳曰:冀州刺史裴徽。召文學從事。一相見。清談終日。不覺罷倦。再相見。轉為鉅鹿從事。三相見。轉為治中。四相見。轉為別駕。至前十日。舉為秀才。
  • 魏文帝(○按本條本書六十三。太平御覽六百十五作魏書。此脫書名。)集諸儒於肅城(○御覽作成。)門內。講論大義。侃侃無倦。
  • 張載別傳曰:張載文章殊妙。嘗為濛汜池賦。傅玄見之。歎息稱妙。以車迎載。言談終日。
  • 殷氏世傳曰:殷亮。建武中。徵拜博士。諸儒講論。勝者賜席。亮重至八九。
  • 竹林七賢論曰:王濟嘗解禊洛水。明日。或問王濟曰:昨日又有何論議。濟曰:張華善說史漢。裴逸人敘前言往行。袞袞可聽。安豐侯道子房季札之閒。超然玄著。
  • 抱朴子曰:王充所著論衡。北方都未有得之者。蔡伯喈常到江東。得之。歎為高文。恆愛玩而獨祕之。及還中國。諸儒覺其談更遠。搜求其帳中。果得論衡。
  • 郭子曰:范汪。(○原訛注。據馮校本改。)字玄平。在簡文坐談。欲屈。引長史(王仲祖也。)曰:卿助我。王曰:此非拔山之力所能助。
  • 語林曰:劉真長與桓宣武共聽講禮記。桓公云。時有入心處。便咫尺玄門。
  • 又曰:劉真長謂許玄度曰:卿為不去。我將成輕薄京尹。世說曰:宋處宗甚有思理。嘗買得一長鳴雞。籠盛著。遂作人語。與處宗談論。宗因此功大進。
  • 又曰:何晏為吏部尚書。時談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見。晏因條向者勝理語弼曰:此理僕以為極。可得復難不。弼便作難。坐人便以為屈。於是弼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
  • 又曰:孝武時。將講孝經。謝太傅與諸人私逆講習。車武子謂曰:不問則德音有遺。多問則重勞二謝。袁曰:必無此嫌。車曰:何以知爾。袁曰:何當見明鏡於古照。泛清流於惠風。(○按世說言語篇作何嘗見明鏡疲於屢照。清流憚於惠風。此有脫訛。)
  • 晉書曰:郭象如懸河。惟新既新爾史既辯爾疑(○按惟新以下十字。係自下竄入。應刪。)
  • 范曄後漢書曰:楊震。字伯起。賓客於朝。不答州郡禮命。有鸛雀銜三鱣魚。集講堂前。都講曰: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三台。先生自此升矣。位至太尉。
  • 晉潘岳於賈謐坐講漢書詩曰:治道在儒。弘儒由人。顯允魯侯。文質彬彬。筆下摛藻。席上敷珍。前疑惟辨。舊史惟新。惟新爾史。既辨爾疑。延我寮友。講此微辭。
  • 梁任昉厲吏民講學詩曰:暮燭迫西榆。將落誡南畝。曰余本疏惰。頹暮積榆柳。踐境渴師臣。臨政飢益友。旰食願橫經。終朝思擁帚。雖欣辨蘭艾。何用闢蒿莠。
  • 梁元帝皇太子講學碑曰:皇太子洊雷種德。重離作兩。業觀孟侯。道高上嗣。宮壇累仞。高山仰止。承華之闥。更似通德之門。博望之園。反類華陰之市。家丞庶子。並入四科。洗馬後車。俱通六學。轉金路而下壁雍。晬王裕(○初學記二十一作容。)而經槐市。詳其懸鏡高堂。衢樽待酌。瞻後思前。博文約禮。將使東極長男之宮。不獨銘於銀牓。南皮太子之序。豈徒擅於金碑。
  • 隋江總皇太子太學講碑曰:我大陳之御天下。若水渙其長瀾。瑤星踵其永歷。重華誕宥。興於大鹿之野。敬仲繼業。盛矣鳴鳳之占。兼以鴻才海富。逸思泉瀉。含毫落帋。動八闋之歌謠。隻句片言。諧五聲之節奏。雲飛風起。追壓漢帝之辭。高觀華池。遠跨魏皇之什。爰復建藏書之冊。開獻書之路。帷帳叢殘。家壁遺逸。紫臺祕典。綠帙奇文。羽陵蠹跡。嵩山落簡。外史所掌。廣內所司。靡不飾以鉛槧。彫以緗素。此文教之修也。
  • 梁簡文帝請右將軍朱异奉述制旨易義表曰:臣聞仰觀俯察。定八卦之宗。河圖洛書。符三易之教。譬彼影圭。居四方之中極。猶彼黃鍾。總六律之殊氣。疑關永闢。踰弘農之洞啟。辭河既吐。邁龍門之已鑿。臣以庸蔽。竊尚名理。鑽仰幾深。伏惟舞蹈。冒欲請侍中右衛將臣异。於玄圃宣猷堂。奉述制旨易義。弘闡聖作。垂裕蒙求。謹以表聞。伏願垂允。
  • 又請尚書左丞賀琛奉述制旨毛詩義表曰:臣聞樂由陽來。性情之本。詩以言志。政教之基。故能使天地咸亨。人倫敦序。故東魯夢周。窮茲刪採。西河邵魏。著彼纘述。協星辰而建詩。觀斗儀而命禮。以為陳徐雅頌。膏肓匪一。燕韓篇什。痼疾多端。北海鄭君。徒逢箋釋。南郡太守。空為異序。庶令中和永播。碩學知宗。大胥負師。國子咸紹。孝敬之德。化洽天下。多識之風。道行比屋。
  • 陳周弘正請梁武帝釋乾坤二繫義表曰:自非含徽體極。盡化窮神。豈能通志成務。探賾致遠。而宣尼比之桎梏。絕韋編於沴宇。軒轅之所聽瑩。遺玄珠於赤水。至若爻畫之包於六經。文辭之窮於兩繫。名儒劇談以歷載。鴻生指掌以終年。自制旨降談彖繇。裁成易道。析至微於秋毫。渙曾冰於幽谷。
  • 梁簡文帝謝敕齎中庸講疏啟曰:若睹玄圭。如觀金版。洽日九披。流光照灼。慶雲五色。垂采氤氳。天經地義之宗。出忠入孝之道。實立教之關鍵。德行之指歸。自非千年有聖。得奉皇門。無以識九經之倫。稟二門之致。竊以周發上聖。問五行於箕子。宣尼照極。訪六舞於萇弘。未有懸鏡獨曉。仰均神鑒。方知始畫八卦。風羲有慚。正名百物。軒轅為陋。
  • 梁王僧孺謝齊竟陵王使撰眾書啟曰:伏惟殿下。銅爵始成。早摛從后之句。柏梁初構。首屬驂駕之辭。楚史所受。曾不云述。沛獻斯陳。良未足採。徒以願託後車。以望西園之客。攝齊下坐。有糅南皮之遊。謬服同於魯儒。竊吹等乎齊樂。
  • 後漢孔臧與子琳書曰:告琳。須(○連叢子作頃。)來聞汝諸友生講肄(○原訛肆。據馮校本改。)書傳。孜孜晝夜。衎衎不怠。善矣。人之進道。唯問其志。取必以漸。勤則得多。山澗至柔。石為之穿。蝎蟲至弱。木為之弊。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堅剛之體。豈非漸之致乎。

  • 墨子曰:周公朝讀百篇。夕見七十士。
  • 莊子曰:臧與穀。相與牧羊。俱亡其羊。問臧奚事。挾策讀書。問穀奚事。博塞以遊。
  • 尚書大傳曰:子夏讀書畢。見夫子。夫子問之。何為於書。子夏曰:書之論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離離如參辰之錯行。商所受於夫子者。志之於心。不敢忘也。
  • 史記曰:孔子晚喜易。讀之韋編三絕。
  • 漢書曰:劉向精專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又。班游以選受詔。進讀群書。
  • 東觀漢記曰:章帝詔黃香。令詣閤東觀。讀所未嘗見書。謂諸生曰:此日下無雙。江夏黃童也。
  • 又曰:曹褒寑則懷鉛筆。行則誦詩書。
  • 又曰:高鳳讀書。夜不絕聲。妻之田曝麥。以竿授鳳。令護雞。天暴雨而意不在。不覺流麥。
  • 謝承後漢書曰:王充。字仲任。家貧無書。至京師市讀書。一見輒誦憶。
  • 又曰:應世叔讀書。五行俱下。
  • 漢書曰:匡衡鑿壁。引鄰家火光。孔中讀書。
  • 孫卿。有子惡臥。而焠其掌。
  • 西京記曰:魯國陳正。字叔方。為太官令。進御食。髮貫炙。光武欲斬正。正曰:臣當死者三。臣朗月書章奏。側光讀書。不見髮。三也。
  • 物理論曰:里語。白能絲。可讀詩。
  • 魏略曰:侍中董遇好學。避難採薪負販。常挾經書。投閑習誦。人從學者。遇不肯教之。云先讀百遍。而義自見。
  • 又曰:賈逵。字梁道。好春秋。及為牧守。常自課之。月一遍。
  • 吳志曰:闞澤。字德潤。好學居貧。常從人賃書寫。寫既畢。誦亦遍。
  • 上黨記曰:太行山箐有射熊。於巖閒見諸生讀書。往覓不知處。傳以為仙人。
  • 晉書曰:王歡。字君厚。專精讀書。不營產業。家無升斗。妻患。或毀其書。後為通儒。
  • 宋書曰:車胤。字武子。少勤學。家貧無燈。夏月乃聚螢照讀。冬曾聚雪。仕至司徒。
  • 晉書曰:劉寔。字子真。平原人。家貧好學。織牛衣以賣而自給。仕至侍中。遷司徒。
  • 漢書曰:朱買臣。字翁子。會稽人。少家貧。勤學不事產業。位至本郡太守。
  • 後漢書曰:孫敬。字文質。好學。閉戶讀書。不堪其睡。乃以繩懸之屋梁。人曰閉戶先生。
  • 又曰:倪寬與人傭力。帶經書耕鉏。仕至丞相。
  • 宋陶潛讀山海經詩曰:既耕亦已種。且還讀我書。汎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俛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 宋謝惠連讀書詩曰:賁園奚足慕。下帷故宜遵。山成由一簣。崇積始微塵。虞軒雖眇莽。顏隰亦何人。
  • 齊王融抄眾書應司徒教詩曰:說禮固多才。惇詩信為善。巖笥發仙華。金縢開碧篆。
  • 晉束皙讀書賦曰:耽道先生。澹泊閑居。藻練精神。呼吸清虛。抗志雲表。戢形陋廬。垂帷帳以隱几。被紈素而讀書。抑揚嘈囋。或疾或徐。優游蘊藉。亦卷亦舒。頌卷耳則忠臣喜。詠蓼莪則孝子悲。稱碩鼠則貪民去。唱白駒而賢士歸。是故重華詠詩以終已。仲尼讀易於身中。原憲潛吟而忘賤。顏回精勤以輕貧。倪寬口誦而芸耨。買臣行吟而負薪。賢聖其猶孳孳。況中才與小人。
  • 庾信高鳳讀書不知流麥贊曰:高鳳好學。專心不迴。留連經笥。對玩書臺。石門雲度。銅梁雨來。麥流雖遠。書卷猶開。
  • 後漢李尤讀書枕銘曰:聽政理事。怠則覽書。傾倚偃息。隨體興居。寤心起意。由愈宴娛。
  • 後漢馮衍說鄧禹書曰:衍聞昔者先王學大道以觀於政。夫為君而不明於道。上無所承天。下無以化民。為臣而不明於道。進無以事君。退無以修身。聖朝天然之資。將軍純茂之德。誠少游神乎經書之林。馳情乎玄妙之中。明照於日月。而智溢於四海。聖朝享堯舜之榮。將軍荷稷契之烈。自然理也。
  • 後漢孔融與宗從弟書曰:知晚節豫學既美。大弟因而能寤。又合先君加我之義。豈唯仁弟。實專承之。凡我宗族。猶或賴焉。

  • 釋名曰:傳。傳也。以傳示後人。
  • 博物志曰:賢者著行曰傳。
  • 漢書曰: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戒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
  • 魏阮瑀詩曰:誤哉秦穆公。身沒從三良。忠臣不達命。隨驅就死亡。低頭闚壙戶。仰視日月光。誰謂此可處。恩義不可忘。路人為流涕。黃鳥鳴高桑。
  • 又詩曰:燕丹養勇士。荊軻為上賓。圖擢盡匕首。長驅西入秦。素車駕白馬。相送易水津。漸離擊筑歌。悲聲感路人。舉坐同咨嗟。歎氣若青雲。
  • 宋陶潛詠荊軻詩曰: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久已沒。千載有餘情。
  • 陳周弘直賦得荊軻詩曰:荊卿欲報燕。銜恩棄百年。市中傾別酒。水上擊離絃。匕首光陵日。長虹氣燭天。留言與宋意。悲歌非自憐。
  • 陳楊縉賦得荊軻詩曰:函關使不通。燕將重深功。長虹貫白日。易水急寒風。壯髮危冠下。匕首地圖中。琴聲不可識。遺恨沒秦宮。
  • 晉袁宏詩曰:周昌梗概臣。辭達不為訥。汲黯社稷器。棟梁表天骨。陸賈厭解紛。時與酒檮杌。婉轉將相門。一言和平勃。趨舍各有之。俱令道不沒。
  • 又詩曰:無名困螻蟻。有名世所疑。中庸難為體。狂狷不及時。楊惲非忌貴。知及有餘辭。躬耕南山下。蕪穢不遑治。趙瑟奏哀音。秦聲歌新詩。吐音非凡唱。負此欲何之。
  • 陳阮卓賦詠得魯連詩曰:魯連有高趣。意氣本相求。笑罷秦軍卻。書成燕將愁。聊棄南金賞。方從滄海遊。寄言人世客。非君能見留。
  • 晉左思詠史詩曰: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 吾希段干木。偃息蕃魏君。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當世貴不羇。遭難能解紛。功成恥受賞。高節卓不群。又詠史詩曰:鬱鬱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冑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籍舊業。七葉弭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 又詠史詩曰:主父宦不達。骨肉還相薄。買臣困樵採。伉儷不安宅。陳平無產業。歸來翳負郭。長卿還成都。壁立何寥廓。四賢豈不偉。遺烈光篇籍。當其未遇時。憂在填溝壑。英雄有屯邅。由來自古昔。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
  • 晉張協詠史詩曰:昔在西京時。朝野多歡娛。藹藹東都門。群公祖二疏。朱軒曜金城。供帳臨長衢。達人知止足。遺榮忽如無。抽簪解朝衣。散髮歸海隅。
  • 宋孝武詠史詩曰:聶政憑驍氣。荊軻擅美風。孤刃駭韓庭。獨步震秦宮。懷音豈若始。捐驅在命終。雄姿列往志。流聲固無窮。
  • 宋鮑昭詠史詩曰:五都矜財雄。三川養聲利。百金不市死。明經有高位。京城十二衢。飛甍各鱗次。仕子飄華纓。遊客竦輕轡。明星辰未晞。軒蓋已雲至。賓御紛颯沓。鞍馬光照地。寒暑在一時。繁華及春媚。君平獨寂漠。身勢兩相棄。
  • 陳張正見賦得韓信詩曰:淮陰總漢兵。燕齊擅遠聲。沉沙擁急水。拔幟上危城。野有千金報。朝稱三傑名。所悲雲夢澤。空傷狡兔情。
  • 陳劉刪賦得蘇武詩曰:奉使窮沙漠。抆淚上河梁。食雪天山近。思歸海路長。繫書秋待鴈。握節暮看羊。因思李都尉。還漢不相忘。
  • 陳祖孫登賦得司馬相如詩曰:雍容文雅深。王吉共追尋。當壚應酤酒。託意且彈琴。上林能作賦。長門得賜金。唯當有漢主。知懷封禪心。
  • 隋王由禮賦得馬援詩曰:二帝已馳聲。五溪還總兵。受詔金鞍動。論功銅馬成。唯稱聚米勢。無慚薏苡情。雖謝雲臺影。猶傳千載名。
  • 後漢班固述五行志曰:河圖命宓。洛書賜禹。八卦成列。九疇追敘。世代是寶。光演文武。春秋之占。各徵是舉。
  • 又藝文志述曰:伏羲畫卦。書契後作。虞夏商周。孔纂其業。纂書刪詩。綴禮正樂。彖繫大易。因史立法。六學既登。遭世罔弘。群言紛亂。諸子相騰。秦人是滅。漢循其缺。劉向司籍。九流區別。
  • 宋顏延之家傳銘曰:曠彼琅邪。實唯海宇。誰其來遷。時聞遠祖。青州隱秀。爰始貞居。內辭鼎府。外秉邦閭。建節中平。分竹黃初。刑清齊石。(○初學記二十一作右。)政偃營區。葛嶧明懿。平陽聰理。式薦公庭。或登宰士。列美霸朝。雙風千里。華萼之茂。於昭不已。
  • 梁簡文帝上昭明太子集別傳等表曰:臣聞無懷有巢之前。書契未作。尊盧赫胥之氏。墳典不傳。昭明太子。稟仁聖之姿。縱生知之量。孝敬兼極。溫恭在躬。明月西流。幼有文章之敏。羽籥東序。長備元良之德。蘊茲三善。弘此四聰。地尊虢嗣。外陽之術無徽。(○昭明太子集首作徵。)位比周儲。緱山之駕不反。無以歈揚盛軌。宣記德音。請備之延閣。藏諸廣內。丞彰茂實。式表洪徽。
  • 梁江淹自序傳曰:淹字文通。濟陽考成人。為建安吳興令。地在東南嶠外。閩越之舊境也。爰有碧水丹山。珍木靈草。皆淹平生所至愛。不覺行路之遠也。山中無事。專與道書為偶。及悠然獨往。或日夕忘歸。放浪之際。頗著文章自娛。常願卜居築宇。絕棄人事。苑以丹林。池以淥水。左倚郊甸。右帶灑澤。青春受謝。則梜弋平皋。素秋澄景。則獨酌虛室。侍姬三四。趙女數人。不則逍遙經紀。彈琴詠詩。朝露幾閒。忽忘老之將至云爾。淹之學盡此而已矣。
  • 宋范曄宦者論曰:宦人之在王朝者。其來舊矣。將以其體非全氣。意志專良。通關中人。易以役養乎。漢仍襲秦制。置中常侍官。然引用士人。以參其選。皆銀璫左貂。給事殿省。中興之初。宦者悉用閹人。不復雜調他士。和帝即祚幼弱。而竇憲兄弟。專總權威。內外臣僚。莫由親接。所與居者。唯閹官而已。故鄭眾得專謀禁中。終除大憝。遂享分王之封。超登公卿之位。於是中官始盛焉。改以金璫右貂。兼領卿署之位。鄧后以女主臨政。而萬機殷遠。帷幄制令。不出房闈之閒。不得不委刑人。寄之國命。其後孫程定立順之功。曹騰參建桓之策。跡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從。上下屏氣。雖時有忠公。而競見排斥。舉動迴山海。呼吸變霜露。阿旨曲求。則光寵三族。直情忤意。參夷五宗。漢之綱紀大亂矣。
  • 梁沈約王僧達顏峻傳論曰:世祖弱歲臨蕃。遊道未曠。披胸解帶。義止賓僚。及運鍾傾波。身危慮切。擢膽抽肝。猶患言未盡已也。至於憑玉負扆。威行萬物。有欲必從。事無暫反。既而憂歡異日。甘苦變心。主挾今情。臣追昔款。宋昌之報。上賞已行。同舟之慮。下望愈結。嫌怨既萌。誅責自起。竣之取釁於世。蓋由此乎。為人臣者。若能事主而損其私。立功而忘其報。雖求顛陷。不可得也。

  • 孔安國尚書序曰:序者。所以序作者之意。
  • 魏陳王曹植文章序曰:故君子之作也。儼乎若高山。勃乎若浮雲。質素也如秋蓬。摛藻也如春葩。汜乎洋洋。光乎●●。與雅頌爭流可也。余少而好賦。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雖觸類而作。然蕪穢者眾。故刪定別撰。為前錄七十八篇。
  • 梁昭明太子文選序曰:夫椎輪為大路之始。大路寧有椎輪之質。增冰為積水所成。積水微增冰之凜。何哉。蓋有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麗。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隨時變改。難可詳悉。眾制鋒起。源流閒出。譬陶匏異品。並為入耳之娛。黼黻不同。俱為悅目之玩。作者之致。蓋云備矣。
  • 梁簡文帝臨安公主集序曰:四德之美。戚里仰以為風。七行之奇。濯龍規以為則。若夫託句陳之貴。出玉臺之尊。鳳儀閑潤。神姿照朗。愛敬之道夙彰。柔嫺之才必備。鳳桐遐遠。清管遼亮。湘川寂寞。淚篠葳蕤。北渚之句尚傳。仙靈之典不泯。況復文同積玉。韻比風飛。謹求散逸。貽厥于後。
  • 梁元帝職貢圖序曰:竊聞職方氏掌天下之圖。四夷八蠻。七閩九貉。其所由來久矣。漢氏以來。南羌旅距。西域憑陵。創金城。開玉關。絕夜郎。討日逐。睹犀申則建朱崖。聞蒲陶則通大宛。以德懷遠。異乎是哉。皇帝君臨天下之四十載。垂衣裳而賴兆民。坐巖廊而彰萬國。梯山航海。交臂屈膝。占雲望日。重譯至焉。自塞以西。萬八千里。路之峽者。尺有六寸。高山尋雲。深谷絕景。雪無冬夏。與白雲而共色。水無早晚。與素石而俱貞。踰空桑而歷昆吾。度青丘而跨丹穴。災風弱水。不革其心。身熱頭痛。不改其節。故以明珠翠羽之珍。細而弗有。龍文汗血之驥。卻而不乘。尼丘乃聖。猶有圖人之法。晉帝君臨。寔聞樂賢之象。甘泉寫閼氏之形。後宮玩單于之圖。臣以不佞。推轂上游。夷歌成章。胡人遙集。款開蹶角。沿泝荊門。瞻其容貌。訴其風俗。如有來朝京輦。不涉漢南。別加訪採。以廣聞見。名為貢職圖云爾。
  • 梁任昉齊王儉集序曰:公之生也。誕授命世。體三才之茂。踐得二之機。信乃昴宿垂芒。德精降祉。有一於此。蔚為帝師。若乃金版玉匱之書。海上名山之旨。沉鬱澹雅之思。離堅合異之談。莫不總制清衷。遞為心極。斯固通人之所包。非虛明之絕境。不可窮者。其唯神用者乎。時司徒袁粲。有高世之度。脫落風塵。見公弱齡。便望風推服。歎曰:衣冠禮樂。盡在是矣。時粲位亞台司。公始弱冠。年勢不侔。公與之抗禮。因贈粲詩。要以歲暮之期。申以止足之誡。時聖武定業。肇基王命。寤寐風雲。寔資人傑。是以宸居膺列宿之表。圖緯著王佐之符。俄遷長史。齊臺既建。以公為尚書右僕射。領吏部。時年二十八。宋末艱虞。百王澆季。禮紊舊宗。樂傾恆軌。自朝章國紀。典彝備物。奏議符策。文辭表記。素意所不蓄。前古所未行。皆取定俄頃。神無滯用。公在物斯厚。居身以約。玩好絕於耳目。布素形於造次。室無姬姜。門多長者。立言必雅。未嘗顯其所長。持論從容。未嘗言人所短。弘獎風流。許與氣類。造理常若可干。臨事每不可奪。約己不以庶物。弘量不以容非。攻乎異端。歸之義正。昉行無異操。才無異能。得奉名節。迄將一紀。一言之譽。東陵侔於西山。一眄之榮。鄭璞踰於周寶。士感知己。懷此何極。出入禮闈。朝夕舊館。瞻棟宇而興慕。撫身名而悼恩。公自幼及長。述作不倦。固以理窮言行。事該軍國。豈直彫章縟采而已哉。
  • 梁王僧孺臨海伏府君集序曰:袁粲領袖一時。儀形物右。聲逾裴樂。譽出王劉。士有懷道蘊義。望塵而趨者。或三年而未識。乍四旬而一見。與君道合神遇。投分披衿。敷文研理。匪晨伊暮。至於神經怪諜。綠笥丹筒。金版玉箱。錦文緹帙。並藏諸靈府。祕在瑤臺。而君莫不遍探冥賾。具閱局檢。常以前賢往學。亟與聖違。賈馬盧鄭。非無紕越。荀郭何王。彌多踳謬。二義可辨。未值高卿之疑。九事非難。不逢五叔之問。其詩賦銘誄。所作尤多。
  • 又詹事徐府君集序曰:君稟靈川岳。懸精辰象。早照珪璋。夙表岐嶷。孝睦天稟。友愛冥深。故以事顯家庭。聲著同族。年十八。見召為國子生。曳裾持卷。寔華庠璧。有均閉戶。靡因餘灶。每攝齊函丈。左右屬目。蓄以鄰幾之性。加以入神之資。聞一知二。師逸功倍。遊魏闕而不殊江海。入朝廷而靡異山林。未嘗捉刺權門。驅車戚里。遨遊梁董。去來賈郭。時春秋猶少。人爵未崇。而清風嘉譽。震灼朝野。非直俯致貴仕。故可坐享通侯。而緤馬懸車。閉門高枕。聊為詭遇。識此行藏。及皇運聿興。重氛載廓。君藏器待時。合猶符契。陵扶搖而高騖。排閶闔而容與。故位隨德顯。任與事隆。重以姿儀端潤。趨眄淹華。寶佩鳴風。豐貂映日。從容帷扆。綽有餘輝。自綢繆軒陛。十有餘載。溫樹靡答。露事不詶。省中之言無漏。席下之跡不疑。故以主聖臣賢。應同廛璽。以石投水。如鱗縱壑。行稱表綴。言成模楷。猶復忘彼豐愉。安茲素薄。衣同屢補。食等三杯。車服不事鮮明。室宇畏其彫奐。九德無遺。百行備舉。至於專心六典。精賾必深。汎遊群籍。菁華無棄。搦札含毫。必弘靡麗。摛綺縠之思。鬱風霞之情。質不傷文。麗而有體。
  • 陳劉師知侍中沈府君序集曰:陳亢有云。趨庭學詩。又聞君子毛萇亦曰:登高能賦。可為大夫。言其善觀民風。則與圖王政。若沈恭子者。斯乃當世才焉。至如敦厚之詞。足以吟詠情性。身之文也。貞固之節。可以宣被股肱。邦之光也。然此者君之小道。猶曰餘行。何則。德之所本。教之所由。實乃孝篤天倫。義感殊類。有美於斯。鬱為高士。則余與夫子。古所謂世親者歟。亦所謂友益者歟。疇昔一面。朅來二紀。自總角而接清塵。蒙長者之嘉釂。屯險驟更。懽娛中阻。班超既反。盛憲猶存。春秋美景。朝遊夕宴。酒酣得意。賦詩聯章。顧余不肖。齒義懸絕。降德忘年。交情彌至。增榮廣價。知己難忘。南浦之送未淹。北印之辭仍及。于時屬有烽燧。方勤帷扆。遂使褐裘莫計。寶劍無追。痛此生芻。同茲宿草。九原方遠。百身寧購。若乃帳懸秋月。一鴈孤飛。落花春風。數鸚爭弄。伯牙之絃。寂寥長絕。山陽之管。惆悵徒聞。夫盛烈清徽。便傳乎帝載。遺文餘論。被在乎民謠者。斯所以沒而猶彰。死且不朽。今乃撰西還所著文章。名為後集。
  • 陳徐陵玉臺新詠序曰:陵雲概日。由余之所未窺。千門萬戶。張衡之所曾賦。周王璧臺之上。漢帝金屋之中。玉樹以珊瑚作枝。珠簾以玳瑁為押。其中有麗人焉。其人也五陵豪族。充選掖庭。四姓良家。馳名永巷。說詩明禮。豈東鄰之自媒。婉約風流。異西施之被教。兄弟協律。生小學歌。少長河陽。由來能舞。琵琶新曲。無待石崇。箜篌雜句。非關曹植。傳鼓瑟於楊家。得吹簫於秦女。寵聞長樂。陳后知而不平。畫出天仙。閼氏覽而遙妒。陪遊馺娑。騁纖腰於結風。張樂鴛鸞。奏新聲於度曲。裝鳴蟬之薄鬢。照墮馬之垂鬟。反插金蓮。橫抽寶樹。南都石黛。最發雙娥。北地燕脂。偏開兩靨。亦有嶺上仙童。分丸魏帝。腰中寶鳳。授歷軒轅。金星與婺女爭華。麝月與姮娥競爽。驚鸞冶袖。時飄韓掾之香。飛燕長裙。宜結陳王之珮。雖非圖畫。入甘泉而不分。言異神仙。戲陽臺而無別。加以天情開朗。逸思雕華。妙解文章。尤工詩賦。清文滿篋。非唯芍藥之花。新製連篇。寧止蒲桃之樹。九月登高。時有緣情之作。萬年公主。非無累德之詞。既而椒房婉轉。柘館陰岑。木鶴晨嚴。銅梁晝靖。優游少託。寂寞多閑。厭長樂之疏鐘。勞中宮之緩箭。身輕無力。怯南陽之擣衣。生長深宮。笑扶風之織錦。雖復投壺玉女。為歡盡於百嬌。爭博齊姬。心賞窮於六著。無怡神於暇景。唯屬意於新詩。但往世名篇。當今巧製。分封麟閣。散在鴻都。不籍連章。無由披覽。於是燃脂暝寫。弄墨晨書。撰錄豔歌。凡為十卷。曾無參於雅頌。亦靡濫於風人。涇渭之閒。若斯而已也。至如青牛帳裏。餘曲未終。朱鳥窗前。新粧已竟。方當開茲縹帙。散此縚繩。永對玩於書帷。長循環於纖丰。
  • 隋江總陶貞白先生集序曰:昔劉向通古今之學。馬融見天下之書。京房察風雨之占。裴(○按下云公矩纔免極誅。襄楷字公矩。是裴當作襄。)楷曉陰陽之術。子政傷於簡易。季長敝於驕侈。君明遂不旋踵。公矩纔免極誅。鮮有盡美之跡。罕聞克終之譽。若夫德行博敏。孔室四科。經術深長。鄭門六藝。丹陽陶先生備斯矣。至如紫臺青簡。綠帙丹經。玉版祕文。瑤壇怪牒。靡不貫彼精微。殫其旨趣。蓋非常之絕伎。命世之異人焉。文集缺亡。未有編錄。門人補輯。若逢遼東之本。好事研搜。如誦河西之篋。奉敕校之鉛墨。緘以緹緗。藏彼鴻都。副在延閣。
  • 周庾信趙國公集序曰:竊聞平陽擊石。山谷為之調。大禹吹筠。風雲為之動。與夫含吐性靈。抑揚詞氣。曲變陽春。光迴白日。豈得同年而語哉。柱國公發言為論。下筆成章。逸態橫生。新情掞起。風雨爭飛。魚龍各變。方之珪璧。塗山之會萬重。譬似雲霞。赤城之巖千丈。文參曆象。即入天官之書。韻涉絲桐。咸歸總章之觀。論其壯也。則鵬起半天。語其細也。則鷦巢蚊睫。豈直熊熊旦上。增城抱日月之光。燄燄霄飛。南斗觸蛟龍之氣。昔者屈原宋玉。始於哀怨之深。蘇武李陵。生於別離之世。自魏建安之末。晉太康以來。彫蟲篆刻。其體三變。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抱荊山之玉矣。公斟酌雅頌。諧和律呂。若使言乖節目。則曲臺不顧。聲止操縵。則成均無取。遂得棟梁文囿。冠冕詞林。大雅扶輪。小生承蓋。

  • 毛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 春秋說題辭曰:在事為詩。未發為謀。
  • 漢書曰:誦其言謂之詩。
  • 文章流別論曰:書云。詩言志。歌永言。言其志謂之詩。古有採詩之官。王者以知得失。史記曰:古詩三千餘篇。孔子刪取三百五篇。皆弦歌。以合韶武之音。
  • 左傳曰:昔周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必有車轍馬跡。祭公謀父。作祈招以止王心。其詩曰:祈招之愔愔。式招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
  • 論語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 詩緯含神霧曰:詩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萬物之戶也。
  • 穆天子傳曰:至于黃竹。天子乃休。日中大寒。北風雨雪。天子作詩我徂黃竹三章。以哀民。
  • 漢武帝集曰:奉車子集(○太平御覽五百九十二作侯。)暴病。一日死。上甚悼之。乃自為歌詩。
  • 列子曰:堯微服遊於康衢。聞兒童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堯問曰:孰教爾為此言。童兒曰:我聞之大夫。問大夫。大夫曰:古詩。
  • 漢書曰:匡衡。字稚珪。好學。家貧。傭作以供資用。尤精詩。力過絕人。諸儒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應劭曰:鼎。方也。張晏曰:匡衡少時字鼎。)匡說詩。解人頤。
  • 又曰:益州刺史王襄。欲宣風化眾庶。聞王褒有俊才。使褒作中和樂職宣布詩。選好事者習而歌之。時汜鄉侯何武為童子。選在歌中。久之。武等學長安。歌大學下。轉而上聞。宣帝召武等觀之。皆賜帛。謂曰:此盛德之事。吾何足以當之。
  • 又曰: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喻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故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也。
  • 趙書曰:徐光。字季武。頓丘人。年十四五。為將軍王陽秣馬。光但書馬柳(○太平御覽五百八十六作枊。此訛。)屋柱為詩。不親馬事。
  • 世說曰:夏侯湛作周詩成。以示潘岳。曰:此文非徒溫雅。乃別見孝悌之性。潘因此遂作家風詩。
  • 又曰:郭景純詩云。林無靜樹。川無停流。阮遙集云。泓崢簫瑟。實不可言。每讀此。輒覺神超形越。
  • 漢孝武皇帝元封三年作柏梁臺。詔群臣二千石。有能為七言者。乃得上坐。皇帝曰:日月星辰和四時。梁王曰:驂駕駟馬從梁來。大司馬曰:郡國士馬羽林才。丞相曰:總領天下誠難治。大將軍曰:和撫四夷不易哉。御史大夫曰:刀筆之吏臣執之。太常曰:撞鐘擊鼓聲中詩。宗正曰:宗室廣大日益滋。衛尉曰:周衛交戟禁不時。光祿勳曰:總領從官柏梁臺。廷尉曰:平理請讞決嫌疑。太僕曰:循飾輿馬待駕來。大鴻臚曰:郡國吏功差次之。少府曰:乘輿御物主治之。大司農曰:陳粟萬碩楊以箕。執金吾曰:徼道宮下隨討治。左馮翊曰:三輔盜賊天下尤。右扶風曰:盜阻南山為民災。京兆尹曰:外家公主不可治。詹事曰:椒房率更領其財。典屬國曰:蠻夷朝賀常會期。大匠曰:柱枅薄櫨相枝持。太官令曰:枇杷橘栗桃李梅。上林令曰:走狗逐兔張罝罘。郭舍人曰:齧妃女脣甘如飴。東方朔曰:迫窘詰屈幾窮哉。
  • 宋孝武帝華林都亭曲水聯句效柏梁體。九宮盛事予旒纊。(宋孝武帝。)三輔務根誠難亮。(楊州刺史江夏王臣義恭。)策拙枌鄉慚恩望。(南徐州刺史竟陵王臣誕。)折衡莫效興民謗。(領軍將軍臣元景。)侍禁衛儲恩踰量。(太子右率臣暢。)臣謬叨寵九流曠。(吏部尚書臣莊。)喉脣廢職方思讓。(侍中臣偃。)明筆直繩天威諒。(御史中丞臣顏師伯。)
  • 梁武帝清暑殿聯句柏梁體。居中負扆寄纓紱。(梁武帝。)言慚輻湊政無術。(新安太守任昉。)至德無恨愧違弼。(侍中徐勉。)燮贊京河豈微物。(丹陽丞劉汎。)竊侍兩宮慚樞密。(黃門侍郎柳憕。)清通簡要臣豈汨。(吏部郎中謝覽。)出入帷扆濫榮秩。(侍中張卷。)複道龍樓歌楙實。(太子中庶子王峻。)空班獨坐慚羊質。(御史中丞陸果。○按當作杲。)嗣以書記臣敢匹。(右軍主簿陸倕。)謬參和鼎講畫一。(司徒主簿劉洽。)鼎味參和臣多匱。(司徒左西屬江葺。)
  • 梁元帝宴清言殿作柏梁體。玉衡七政轉璇璣。(梁元帝。)升降端揆而才非。(侍中尚書僕射臣裒。)澄鏡朱紫眇難追。(吏部尚書臣穀。)
  • 後漢孔融離合詩。郡姓名詩曰:漁父屈節。水潛匿方。與時進止。出行施張。呂公飢釣。闔口渭旁。九域有聖。無土不王。好是正直。女固予匡。海外有截。隼逝鷹揚。六翮不奮。羽儀未彰。龍蛇之蟄。俾也可忘。玖琁隱曜。美玉韜光。無名(○二字原脫。據馮校本補。)無譽。放言深藏。按轡安行。誰謂路長。(魯國孔融文舉。)
  • 梁元帝離合詩曰:泬寥雲物淨。水木備春光。龕定方無遠。合浦不難航。(○原訛抗。據馮校本改。寵。)
  • 梁蕭巡離合詩。贈尚書令何敬容曰:枝能本無取。支葉復單貧。柯條謬承日。木石豈知晨。狗馬誠難盡。犬羊非賜馴。效嚬既不似。學步孰能真。寔由紊朝典。是曰蠹彝倫。俗化於茲鄙。人塗自此分。
  • 陳沈炯離合詩。贈江藻曰:開門枕芳野。井上發紅桃。林中藤蔦(○原訛ꥬ。據馮本改。)秀。木末風雲高。屋室何寥廓。志士隱蓬蒿。故知人外賞。文酒易陶陶。朋友足諧晤。又此盛詩騷。朗月同攜手。良景共含毫。欒巴有妙術。言是神仙曹。百年肆偃仰。一理詎相勞。(閑居有樂。)
  • 晉潘岳離合詩曰:佃漁始化。人民穴處。意守醇樸。音應律呂。桑梓被源。卉木在野。錫鸞未設。金石拂舉。害咎蠲消。吉德流普。谿谷可安。奚作棟宇。嫣然以喜。焉懼外侮。熙神委命。已求多祜。嘆彼季末。口出擇語。誰能墨誠。言喪厥所。壟畝之諺。龍潛巖阻。渺義崇亂。少長失敘。(思楊容姬難堪。)
  • 宋何長瑜離合詩曰:宜然悅今會。且怨明晨別。肴蔌不能甘。有難不可雪。
  • 宋孝武離合詩曰:霏雲起兮汎濫。雨靄昏而不消。意氣悄以無樂。音塵寂而莫交。守邊境以臨敵。寸心厲於戎昭。閣盈圖記。門滿賓僚。仲秋始戒。中園初凋。池育秋蓮。水滅寒漂。旨歸塗以易感。日月逝而難要。分中心而誰寄。人懷念而必謠。(悲客他方。)
  • 宋謝惠連離合詩曰:放棹遵遙塗。方與情人別。嘯歌亦何言。肅爾凌霜節。(谷。)
  • 又曰:夫人皆薄離。二友獨懷古。思篤子衿詩。山川何足苦。(念。)又夜集作離合詩曰:四坐宴嘉賓。一客自遠臻。九言何所戒。十善故宜遵。(此。)
  • 宋謝靈運作離合詩曰:古人怨信次。十日眇未央。加我懷繾綣。口詠情亦傷。劇哉歸遊客。處子勿相忘。(別。)
  • 宋賀道慶離合詩曰:促席宴閑夜。足歡不覺疲。詠歌無餘願。永言終在斯。(信。)
  • 齊石道慧離合詩曰:好仇華良夜。子歡我亦欣。昊穹出明月。一坐感良晨。(娛。)
  • 齊王融離合詩曰:冰容慚遠鑒。水質謝明暉。是照相思夕。早望行人歸。(火。)
  • 又迴文詩曰:枝大柳塞北。葉暗榆關東。垂條逐絮轉。落橤散花叢。池蓮照曉月。幔錦拂朝風。曉吹綸雜羽。薄粉豔粧紅。離情隔遠道。歎結深閨中。
  • 又後園作迴文詩曰:斜峰繞徑曲。聳石帶山連。花餘拂戲鳥樹密隱鳴蟬。
  • 梁簡文帝和湘東王後園迴文詩曰:枝雲間石峰。脈水侵山岸。池清戲鵠聚。樹秋飛葉散。
  • 梁劭陵王蕭綸迴文詩曰:燭華臨靜夜。香氣入重帷。曲度聞歌遠。繁絃覺舞遲。
  • 周庾信和迴文詩曰:旱蓮生竭鑊。嫩菊養秋鄰。滿池留浴鳥。分橋上戲人。
  • 梁定襄侯和迴文詩曰:危臺出岫迴。曲磵上橋斜。池蓮隱弱芰。徑篠落藤花。
  • 宋鮑昭建除詩曰:建旗出燉煌。西討屬國羌。除去徒輿騎。戰車羅萬箱。滿山又填谷。投鞍合營牆。平原亙千里。旌鼓轉相望。定舍後未休。候騎前勅裝。執戈無暫頓。彎弧不解張。破滅西零國。生虜郅支王。危亂悉平蕩。萬里置關梁。成車入王門。女獻玉壺漿。收功在一時。歷世荷餘光。開壤襲朱紱。左右佩金章。閉帷草太玄。茲事殆愚狂。
  • 梁宣帝建除詩曰:建國惟神業。十世本靈長。除奇逾漢祖。徯后類殷湯。滿盈既虧度。否運理還康。平階今復睹。德星行見祥。定寇資雄略。靜亂屬賢良。執訊窮郢魯。弔伐遍徐楊。破敵勳傭盛。佩紫且懷黃。危苗既已竄。妖沴亦云亡。成功勒云社。治定禮要荒。收戟歸農器。牧馬恣芻場。開山接梯路。架海擬山梁。閉慾同彭老。延壽等東皇。
  • 梁范雲建除詩曰:建國負東海。衣冠成營丘。除道梁淄水。結駟登之罘。滿座咸嘉友。蘋藻絕時羞。平望極聊攝。直視盡姑尤。定交無恆所。同志互相求。執手歡高宴。舉白窮獻酬。破琴豈重賞。臨豪寧再儔。危生一朝露。螻蟻將見謀。成功退不處。為名自此收。收名棄車馬。單步反蝸牛。開渠納秋水。相土播春疇。閉門謝世人。何欲復何求。
  • 陳沈炯建除詩曰:建章連鳳闕。藹藹入雲煙。除庭發槐柳。冠劍似神仙。滿衢飛玉軑。夾道躍金鞭。平明塵霧合。薄暮風雲褰。定交大學裏。射策雲臺邊。執事一朝謬。朝市忽崩遷。破家徒徇國。力弱不扶顛。危機空履虎。擊惡豈如鸇。成師鑿門去。敗績裹尸旋。收魂不入斗。抱景問穹玄。開顏何所說。空憶平生前。閉門窮巷裏。靜掃詠歸田。
  • 又六甲詩曰:甲拆開眾果。萬物具敷榮。乙飛上危幕。雀乳出空城。丁翼陳詩罷。公綏作賦成。戊巢花已秀。滿塘草自生。已乃忘懷客。榮樂尚開情。庚庚聞鳥囀。肅肅望鳧征。辛酸多憫測。寂寞少逢迎。壬蒸懷太古。覆妙佇無名。癸巳空施位。詎以召幽貞。
  • 又十二屬詩曰: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虎嘯坐空谷。兔月向窗開。龍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雞砧引清杯。狗其懷物外。豬蠡窅悠哉。
  • 又六府詩曰:水廣南山暗。杖策出蓬門。火炬村前發。林煙樹下昏。金花散黃橤。蕙草雜芳蓀。木蘭露漸落。山芝風屢翻。土高行已冒。抱甕憶中園。穀城定若近。當終黃石言。
  • 陳孔魚和六府詩曰:金門朱軌躅。吾子盛簪裾。木舌無時用。蓱流復在余。水鄉訪松石。蘭澤侶樵漁。火洲方可至。地肺即為居。土牛自知止。貞心達毀譽。穀稼有時隙。乘植望白榆。
  • 古兩頭纖纖詩曰:兩頭纖纖月初生。半白半黑眼中精。腷腷膊膊雞初鳴。磊磊落落向曙星。
  • 齊王融代兩頭纖纖詩曰:兩頭纖纖綺上文。半白半黑燕翔群。腷腷膊膊鳥迷曛。磊磊落落玉石分。
  • 藁砧詩曰: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 齊王融代藁砧詩曰:花蔕今何在。不是林下生。何當垂兩髻。團扇雲間明。
  • 又曰:鏡臺今何在。寸身正相隨。何當碎聯玉。雲上璧已虧。
  • 古五雜組詩曰:五雜組。岡頭草。往復還。車馬道。不獲已。人將老。
  • 齊王融代五雜組詩曰:五雜組。慶雲發。往復還。經天月。不獲已。生胡越。
  • 梁范雲擬古五雜組詩曰:五雜組。會塗山。往復還。兩崤關。不得已。孀與鰥。
  • 宋王微四氣詩曰:蘅若首春華。梧楸當夏翳。鳴笙起秋風。置酒飛冬雪。齊王融四色詩曰:赤如城霞起。青如松霧澈。黑如幽都雲。白如瑤池雪。
  • 梁范雲四色詩曰:折柳青門外。握蘭翠疏中。綠蘋騁春日。碧渚澹時風。
  • 又曰:差池朱鷰去。繽翻赤鴈歸。瀺灂丹魚聚。聯翩血鳥飛。
  • 又曰:素鱗颺北渚。白水杜南宛。獻環潤玉塞。歸珠照瓊轅。
  • 又曰:烏林葉將霣。墨池水就乾。玄豹藏暮雨。黑豹凌夜寒。
  • 又擬古四色詩曰:丹如桓公廟。青如夕郎門。黑如南巖ꦟ。白如來山猿。
  • 宋鮑昭謎字詩曰:二形一體。四支八頭。四八一八。飛泉仰流。(井。)頭如刀。尾如鉤。中央橫廣。四角六抽。右面負兩刃。左邊雙屬牛。(龜。)乾之一九。從立無偶。之二六。宛然雙宿。(土。)
  • 宋謝莊自尋陽至都集道里名為詩曰:山經函旋覽。水牒倦敷尋。稽榭誠淹流。煙臺信遐臨。翔州凝寒氣。秋浦結清陰。眇眇高湖曠。遙遙南陵深。青溪如委黛。黃沙似舒金。觀道雷池側。訪德茅堂陰。魯顯闕微跡。秦良滅芳音。訊遠博望崖。採賦梁山岑。崇館非陳宇。茂苑豈舊林。
  • 宋鮑昭數名詩曰:一身仕關西。家族滿山東。二年從車駕。齋祭甘泉宮。三朝國慶畢。休沐還舊邦。四牡曜長路。輕蓋若飛鴻。五侯相餞送。高會集新豐。六樂陳廣坐。組帳揚春風。七盤起長袖。庭下列歌鍾。八珍盈彫俎。綺肴紛錯重。九族咸瞻遲。賓友仰徽容。十載學無就。善官一朝通。
  • 齊虞羲數名詩曰:一去濠水陽。連翩遠為客。二毛颯已垂。家貧無所擇。三徑日荒疏。徭人心不懌。四豪不降意。何事黃金百。五日來歸者。朱輪竟長陌。六郡輕薄兒。追隨窮日夕。七發動音容。賓從紛弈弈。八表服英嚴。光光滿墳籍。九流意何以。守玄遂成白。十載職不移。來歸落松柏。
  • 梁范雲數名詩曰:一鼓有餘氣。趫勇正紛紜。二廣無遺略。雄虎自為群。三河尚擾攘。循櫓起橨榲。四巡駐青蹕。瘞玉曠亭云。五十又舒旆。旗幟日繽紛。六郡良家子。慕義輕從軍。七獲美前載。克俊嘉昔聞。八音佇繁律。將以安司勳。九命既斯復。金壁固宜分。十難康有道。延首望卿雲。
  • 齊王融奉和竟陵王郡縣名詩曰:追芳承荔浦。揖道訊虛丘。升裾臨廣牧。從望盡平洲。曾山陵翠阪。方渠緬清流。陽臺翻早茂。陰館懷名秋。歲晏東光弭。景仄西華收。端溪慚昔彥。測水謝前脩。往食曲阜盛。今屬平臺遊。燕棠缺初雅。鄭袞息遺謳。久傾信都美。乃結茂陵儔。河間誠可詠。南海果難游。
  • 梁范雲奉和齊竟陵王郡縣名詩曰:撫戈金城外。解珮玉門中。白馬騰遠雪。蒼松壯寒風。臨涇方辯渭。安夷始和戎。取禾廣田北。驅獸飛狐東。新城多雉堞。故市絕商工。海西舟楫斷。雲南煙霧通。罄節疇盛德。宣力照武功。還飲漁陽水。歸轉杜陵蓬。
  • 梁沈約奉和竟陵王郡縣名詩曰:西都富軒冕。南宮溢才彥。高闕連朱雉。方渠漸游殿。廣川肆河濟。長岑繞崤汧。曲梁濟危渚。平皋騁悠眄。青淵皎澄澈。曾山鬱蔥蒨。陽泉濯春藻。陰丘聚寒霰。西華不可留。東光促奔箭。望都遊子懷。臨戎征馬倦。既豫平臺集。復齒南皮宴。一窺長安城。羞言杜陵掾。
  • 梁元帝縣名詩曰:長陵新市北。鄭衛好容儀。先過上蘭苑。還牽高柳枝。薄粧宜入鏡。舒花堪照池。蒲洲涵水色。椒壁雜風吹。此時方夜飲。平臺傳羽卮。
  • 梁范雲州名詩曰:司春命初鐸。青耦肆中樊。逸豫誠何事。稻粱復宜敦。徐步遵廣隰。冀以寫憂源。楊柳垂場圃。荊棘生庭門。交情久所見。益友能孰存。
  • 梁簡文帝卦名詩曰:櫛比園花滿。徑復水流新。離禽時入袖。旅俗乍依蘋。豐壺要上客。鵠鼎命嘉賓。車由泰夏闥。馬散咸陽塵。蓮舟雖未濟。分密已同人。
  • 梁簡文帝藥名詩曰:朝風動春草。落日照橫塘。重臺蕩子妾。黃昏獨自傷。燭映合歡被。帷飄蘇合香。石墨聊書賦。鉛華試作粧。徒令惜萱草。蔓延滿空房。
  • 梁元帝藥名詩曰:戍客恆山下。常思衣錦歸。況看春草歇。還見鴈南飛。䗶燭凝花影。重臺閉綺扉。風吹竹葉袖。網綴流黃機。詎信金城裏。繁露曉霑衣。
  • 梁庾肩吾奉和藥名詩曰:英王牧荊楚。聽訟出池臺。督郵稱蝗去。亭長說烏來。行塘朱鷺響。當道赤帷開。馬鞭聊寫賦。竹葉暫傾杯。
  • 梁沈約奉和齊竟陵王藥名詩曰:丹草秀朱翹。重臺架危屺。木蘭露易飲。射干枝可結。陽隰採新夷。寒山望積雪。玉泉亟周流。雲華乍明滅。合歡葉暮卷。爵林聲夜切。垂景迫連桑。思仙慕雲埒。荊實部丹瓶。龍芻汗奔血。照握乃夜光。盈車非玉屑。細柳空葳蕤。水萍終萎絕。黃符若可挹。長生永昭晢。
  • 梁元帝姓名詩曰:征人習水戰。辛苦配戈船。夜城隨偃月。朝軍逐避年。龍吟澈水度。虹光入夜圓。濤來如陣起。星上似烽燃。經時事南越。還復討朝鮮。
  • 梁沈約和陸慧曉百姓名詩曰:建都望淮海。樹闕表衡稽。井幹風雲出。柏梁星漢齊。皇王臨萬宇。惠化覃黔黎。吉士服仁義。宿昔秉華圭。庸賢起幽谷。欽言非象犀。端委康國步。偃息召邦攜。舉政方分策。易紀粲金泥。伊余沐嘉幸。由是別園畦。曾微涓露答。光景遂云西。方隨鍊丹子。薄暮矯行迷。
  • 梁元帝相名詩曰:仙人賣玉杖。乘鹿去山林。浮杯度池曲。摩鏡往河陰。井內書銅板。灶裏化黃金。妻搖五明扇。妾弄一絃琴。暫遊忽千里。中天那可尋。
  • 梁元帝鳥名詩曰:方舟去鳷鵲。鵠引欲相要。晨鳧移去舸。飛鷰動歸橈。雞人憐夜刻。鳳女念吹簫。雀釵照輕幌。翠的繞纖腰。復聞朱鷺曲。鉦管雜迴潮
  • 梁元帝獸名詩曰:豹韜求祕術。虎略選良臣。水涉黃牛浦。山過白馬津。推鋒上狐塞。畫像入麒麟。果下新花落。桃枝芳樹春。王孫及公子。熊席復橫陳。
  • 梁元帝歌曲名詩曰:啼烏怨別鶴。曙鳥憶離家。石闕題書字。金鐙飄落花。東方曉星度。西山晚日斜。縠衫迴廣袖。團扇掩輕紗。暫借青驄馬。來送黃牛車。
  • 梁元帝龜兆名詩曰:土膏春氣生。倡女協春情。魚游連北水。鵠作遼東鳴。折梅還插鬢。盪柱更移聲。銀燭含朱火。金鑪對寶笙。百枝凝夕焰。卻月隱高城。
  • 梁元帝斜宂名詩曰:金推五百里。日晚唱歸來。車轉承光殿。步上通天臺。釵臨曲池影。扇拂玉堂梅。先取中庭入。罷逐步廊迴。下關那早閉。人迎已復開。
  • 梁元帝將軍名詩曰:虎旅皆成陣。龍騎盡能ꊨ。鳴鞭俱破虜。決勝往長榆。細柳浮輕暗。大樹繞栖烏。樓船寫退鷁。檣鳥狎飛鳧。度河還自許。偏與功名俱。
  • 梁元帝宮殿名詩曰:杏(○原作盃。據馮校本改。)閒花欲燃。竹徑露初圓。鬥雞東道上。走馬北場邊。合歡依暝巷。蒲萄向日鮮。旗亭覓張放。香車迎董賢。定隔天淵水。相思夜不眠。
  • 梁元帝屋名詩曰:梁園氣色和。斗酒共相過。玉柱調新曲。畫扇掩餘歌。深潭影菱菜。絕壁挂輕蘿。木蓮恨花晚。薔薇嫌刺多。含情戲芳節。徐步待金波。
  • 梁元帝車名詩曰:長墟帶江轉。連甍映日分。佳人坐椒屋。接膝對蘭薰。繞砌縈流水。邊梁圖畫雲。錦色懸殊眾。衣香遙出群。日暮輕帷下。黃金妾贈君。
  • 梁元帝船名詩曰:天暝浮雲飛。三翼自相追。池模白鵠舞。檐知青雀歸。華淵通轉塹。伏檻跨相磯。松澗流星影。桂窗斜月暉。思君此無極。高樓淚染衣。
  • 梁元帝樹名詩曰:趙李競追隨。輕杉露弱枝。杏梁始東照。柘火未西馳。香因玉釧動。佩逐金衣移。柳葉生眉上。珠璫搖鬢垂。逢君桂枝馬。車下覓新知。
  • 梁元帝草名詩曰:胡王迎娉主。塗經薊北遊。金錢買含笑。銀釭影梳頭。初控游龍馬。仍移卷柏舟。中江離思切。蓬鬢不堪秋。況度蒲昌海。落月似懸鉤。
  • 陳沈炯八音詩曰:金屋貯阿嬌。樓閣起迢迢。石頭足年少。大道跨河橋。絲桐無緩節。羅綺自飄飄。竹煙生薄晚。花色亂春朝。匏瓜詎無匹。神女嫁蘇韶。土地多妍冶。鄉里足塵囂。革年未相識。聲論動風飆。木桃堪底用。寄以答瓊瑤。
  • 又和蔡黃門口字詠絕句曰:囂囂宮閣路。靈靈谷口閭。誰知名器品。語哩各崎嶇。

  • 毛詩序曰:詩有六義。其二曰賦。
  • 釋名曰:賦。敷也。敷布其義。謂之賦也。
  • 漢書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言感物造端。材智深美。可以與圖政事。故可以為列大夫也。春秋之後。周道浸壞。聘問歌詠。不行於列國。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諭。成(○太平御覽五百八十七作咸。)有則(○御覽作惻。)隱古訓之義。其後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楊子雲。競為侈麗閎廣之語。設其諷諭之義。是以楊子稱之曰: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如孔氏之門用賦也。則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
  • 又曰:上令王褒與張子僑等並待詔。數從遊獵。所幸宮館。輒為歌頌。第其高下。以差賜帛。議者多以為淫靡不急。上曰: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辭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辨麗可嘉。譬如女工有綺縠。音樂有鄭衛。今世俗猶皆以此娛悅耳目。辭賦比娛耳悅目。有仁義風諭鳥獸草木多聞之觀。賢於倡優博弈遠矣。
  • 又曰:枚皋上書北闕。自陳枚乘之子。上得大喜。召入見。待詔。皋因賦殿中。詔使賦平樂館。善之。拜為郎。皋不通經術。談笑類徘倡。為賦頌好慢戲。以故得渫瀆貴幸。比東方朔郭舍人等。武帝春秋三十九。乃得皇太子。群臣喜。故皋與東方朔作皇太子生賦。皋為文疾。受詔輒成。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故所作少。
  • 漢書曰:成帝趙昭儀。方大幸。每上往甘泉宮。常從在屬車閒豹尾中。故楊雄盛言車騎之眾。參麗之駕。非所以感動天地。逆釐三辰。又言屏玉女。卻宓妃。以懲齊戒之事。賦成奏之。天子異焉。先是時。蜀有司馬相如。作賦甚弘麗溫雅。雄心壯之。每作賦。常擬以為式。
  • 東觀漢記曰:班固。字孟堅。九歲能作賦頌。固數入讀書禁中。每行巡狩。輒獻賦頌。
  • 桓子新論曰:余少時。見楊子雲麗文高論。不量年少。猥欲逮及。常作小賦。用精思大劇。而立感動發病。子雲亦言成帝上甘泉。詔使作賦。為之卒暴。倦臥。夢其五藏出地。及覺大少氣。病一歲。余素好文。見子雲工為賦。欲從之學。子雲曰:能讀千賦。則善為之矣。
  • 禰衡別傳曰:黃射大會賓客。人有獻鸚鵡者。射舉卮酒於衡曰:願先生賦之。以娛嘉賓。衡攬筆而作。文不加點。辭彩甚麗。
  • 魏略曰:十蘭獻賦。贊述太子德美。太子報曰:作者不虛其辭。受者必當其實。蘭此者。豈吾實哉。昔吾丘壽王陳寶何武等。徒以歌頌。猶金帛之賜。蘭事雖不諒。義足嘉也。今賜牛一頭。
  • 又曰:邯鄲淳作投壺賦千餘言。奏之。文帝以為工。賜帛十疋。
  • 魏志曰:陳思王曹植。字子建。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耳。植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願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原訛業。據馮本改。)都銅爵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成。太祖甚異之。
  • 王隱晉書曰:張華。字茂先。阮籍見華鷦鷯賦。以為王佐之才。中書郎成公綏。亦推華文義勝己。
  • 文士傳曰:何楨。字元幹。青龍元年。天子特詔曰:楊州別駕何楨。有文章才識。使作許都賦成。封上。不得令人見。楨遂造賦表上。
  • 又曰:潘尼曾與同僚飲。主人有琉璃碗。客使賦之。尼於坐立成。
  • 世說曰:孫興公作天台賦成。以示范榮期。云。卿試擲置地。要作金石聲。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宮商中聲。然每至佳句。皆輒云。應是我輩語。
  • 晉陸機文賦曰:余每觀才士之作。竊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辭。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言。每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非知之難。能之難也。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論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逮可謂曲盡其妙。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遵四時以歎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心凜凜以懷霜。志眇眇而臨雲。詠世德之俊烈。誦先人之清芬。慨投篇而援筆。聊宣之乎斯文。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旁訊。精騖八極。心遊萬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彌鮮。物昭晢而互進。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載之遺韻。謝朝華於已披。啟夕秀於未振。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然後選義按部。考辭就班。藏景者咸叩。懷響者必彈。或因枝以振葉。或緣波而討源。或妥帖而易施。或齟齬而不安。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伊茲事之可樂。固聖賢之所欽。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綿邈於尺素。吐滂霈乎寸心。言恢之而彌廣。思按之而愈深。播芳蕤之馥馥。發清條之森森。粲風飛而飆竪。鬱雲起乎翰林。故夫誇目者尚奢。愜心者貴當。言窮者無隘。論達者唯曠。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悽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說煒曄而譎誑。雖區分之在茲。亦禁邪而制放。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其為體也屢遷。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或仰偪於先條。或俯侵於後章。或辭害而理比。或言順而義妨。離之則雙美。合之則兩傷。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雖眾辭之有條。必待茲而效績。或藻思綺合。清麗阡眠。爛若縟繡。悽若繁絃。必所擬之不殊。乃闇合乎曩篇。雖杼軸於予懷。怵他人之我先。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榮而集翠。若夫豐約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適變。曲有微情。或言拙而諭巧。或理朴而辭輕。或襲故而彌新。或沿濁而更清。或覽之而必察。或妍之而後精。譬循舞者趁節以投袂。歌者應弦而遣聲。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影滅。行猶響起。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脣齒。紛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擬。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滯。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覽營魂以探賾。頓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軋軋而若抽。是故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伊茲文之為用。固眾理之所因。配霑潤於雲雨。象變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廣。流管弦而日新。
  • 漢楊雄反騷曰:雄每讀屈原離騷。未嘗不流涕也。乃作書往往摭離騷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諸江流。以弔屈原。有周氏之蟬嫣。或鼻祖於汾隅。靈宗初諜伯僑子。(○漢書八十七楊雄傳作兮。)流于未(○漢書作末。)之楊侯。惟夫軌之不辟。何純絜而離分。漢十世之揚翔。(○漢書作陽朔。)招搖紀于周正。正皇天之清則。度后土之方貞。鳳皇翔於蓬渚。豈駕鵝之能捷。騁驊騮於曲歎。(○漢書作囏。)驢連騫而齊足。衿荷芰之繡衣。被芙蓉之朱裳。芳酷烈而莫聞。不如襞而幽之離房。精瓊靡與秋菊。將以延夫天年。臨汨羅而自隕。何怨日薄於西山。累既攀夫傅說。奚不信而遂行。徒恐鷤鴃之將鳴。顧先百草為不榮。
  • 後漢班彪悼離騷曰:夫華植之有零茂。故陰陽之度也。聖哲之有窮達。亦命之故也。惟達人進止得時。行以遂伸。否則詘而坼蠖。體龍蛇以幽潛。
  • 晉摯虞愍騷曰:蓋明哲之處身。固度時以進退。泰則攄志於宇宙。否則澄神於幽昧。摛之莫究其外。函之罔識其內。順陰陽以潛躍。豈凝滯乎一概。
  • 魏陳王曹植九詠曰:芙蓉車兮挂衡。結萍蓋兮翠旌。四蒼虯兮翼轂。駕陵魚兮驂鯨。菌薦兮苉席。蕙幬兮苓床。抗南箕兮簸瓊橤。挹天河兮滌玉觴。靈既降兮泊靜默。登文階兮坐紫房。服春榮兮猗摩。雲裾繞兮容裔。冠北辰兮岌峨。帶冕虹兮陵厲。蘭肴御兮玉俎陳。雅音奏兮文虞羅。感漢(○本集漢下有廣字。此脫。)兮羨遊女。楊激楚兮詠湘娥。臨迴風兮浮漢渚。目牽牛兮眺織女。交有際兮會有期。嗟痛吾兮來不時。來無見兮進無聞。泣下雨兮歎成雲。先后悔其靡及。冀後王之一寤。猶搦轡而繁策。馳覆車之危路。群乘舟而無楫。將何川而能度。何世俗之蒙昧。悼邦國之未靜。任椒蘭其望治。由倒裳而求領。尋湘漢之長流。採芳岸之靈芝。遇游女於水裔。探菱華而結辭。野蕭條以極望。曠千里以無人。民生期於必死。何自苦以終身。寧作清水之汙泥。不為濁路之飛塵。
  • 梁元帝擬秋氣搖落曰:秋風起兮寒鴈歸。寒蟬鳴兮秋草腓。蓱清兮水澈。葉落兮林稀。
  • 梁張纘擬古有人兮曰:若有人兮傍巖石。新莆衣兮杜蘅席。表幽居兮翠微上。臨春風兮聊騁望。日已暮兮夕雲飛。懷君王兮未能歸。
  • 梁武帝賦體曰:草迴風以照春。木承雲以含化。芳競飛於陽和。花爭開於日夜。樂萬類之得所。豈此心之云舍。欣分竹其厲精。慚戎車之屢駕。
  • 梁任昉賦體曰:俶征侶兮艤行舟。奉君命兮不俟駕。屬軒軌之易循。值堯民之可化。慚孺雉之聲朝。惡細魚之在夜。奉玉檢之陸離。待金罍之云舍。
  • 梁王僧孺賦體曰:雜沓兮翠旌。容與兮龍駕。新桐兮始華。乳雀兮初化。思治兮終朝。求人兮仄夜。竟大德之未德(○德字疑衍。)詶。何飛光之徒舍。
  • 陸倕賦體曰:奉欽明之睿后。沐隆平之玄化。參振鷺之充庭。侍長徒之曾舍。冀無恨於終南。豫告成於芝駕。雖就列而陳力。終胡顏於長夜。
  • 梁柳憕賦體曰:飛轡竦兮不停陰。徂川逝兮無暫舍。白日出兮爍晚辰。春雷奮兮動蘭夜。竊匪服於儲闈。叨鴻恩於良駕。何眇身之多幸。濯微纓於唐化。
  • 魏文帝典論曰:夫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閒爾。而固小之。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今之文人。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斯七人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自以騁騄驥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蓋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於斯累。乃作論文。王粲長於詞賦。徐幹時有逸氣。然粲匹也。陳琳阮瑀之章表書記。今之俊也。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于雜以嘲戲。及其時有所善。楊班疇也。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所大痛也。
  • 晉摯虞文章流別論曰: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倫之敘。窮理盡性。以究萬物之宜者也。王澤流而詩作。成功臻而頌興。德勳立而銘著。嘉美終而誄集。祝史陳辭。官箴王闕。周禮太師。掌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言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頌者美盛德之形容。賦者敷陳之稱也。比者喻類之言也。興者有感之辭也。後世之為詩者多矣。其功德者謂之頌。其餘則總謂之詩。頌。詩之美者也。古者聖帝明王。功成治定而頌聲興。於是奏於宗廟。告於鬼神。故頌之所美者。聖王之德也。古之作詩者。發乎情。止乎禮義。情之發。因辭以形之。禮義之指。須事以明之。故有賦焉。所以假象盡辭。敷陳其志。古詩之賦。以情義為主。以事類為佐。今之賦。以事形為本。以義正為助。情義為主。則言省而文有例矣。事形為本。則言富而辭無常。文之煩省。辭之險易。蓋由於此。夫假象過大。則與類相遠。逸辭過壯。則與事相違。辯言過理。則與義相失。麗靡過美。則與情相悖。此四過者。所以背大體而害政教。是以司馬遷割相如之浮說。楊雄疾辭人之賦麗以淫。詩之流也。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古詩率以四言為體。而時有一句兩句雜在四言之間。後世演之遂以為篇。古詩之三言者。振振鷺。鷺于飛之屬是也。五言者。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之屬是也。六言者。我姑酌金罍之屬是也。七言者。交交黃鳥止于桑之屬是也。九言者。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之屬是也。夫詩雖以情志為本。而以成聲為節。然則雅音之韻。四言為言。(○全晉文七十七作正。)其餘雖備曲折之體。而非音之正也。

  • 傅玄七謨序曰:昔枚乘作七發。而屬文之士。若傅毅劉廣世崔駰李尤桓麟崔琦劉梁之徒。承其流而作之者紛焉。七激七興七依七疑七說七蠲七舉之篇。通儒大才。馬季長。張平子。亦引其源而廣之。馬作七厲。張造七辯。非張氏至恩。(○太平御覽五百九十作思。)比之七激。未為劣也。七釋僉曰妙焉。吾無間矣。若七激七依之卓轢一技。七辯之纏綿精巧。七啟之奔逸壯麗。七釋之情密閑理。亦近代之所希也。摯虞文章流別論曰:七發造於枚乘。借吳楚以為客主。先言出輿入輦。蹶痿之損。深宮洞房。寒暑之疾。靡漫美色。宴安之毒。厚味暖服。淫躍之害。宜聽世之君子。要言妙道。以疏神導體。蠲淹滯之累。既設此辭。以顯明去就之路。而後說以聲色逸遊之樂。其說不入。乃陳聖人辯士講論之娛。而霍然疾瘳。此固膏粱之常疾。以為匡勸。雖有甚泰之辭。而不沒其諷諭之義也。其流遂廣。其義遂變。率有辭人淫麗之尤矣。崔駰既作七依。而假非有先生之言曰:嗚呼楊雄有言。童子雕蟲篆刻。俄而曰:壯夫不為也。孔子疾小言破道。斯文之族。豈不謂義不足而辯有餘者乎。賦者將以諷。吾恐其不免於勸也。傅子集古今七而論品之。署曰七林。
  • 漢枚乘七發曰:楚太子有疾。吳客往問之曰:伏聞太子玉體不安。亦少間乎。今夫貴人之子。必宮居而閨處。飲食則溫淳甘膬。衣則雜遝曼煖。雖有金石之堅。將猶銷鑠而挺解也。況其在筋骨之間乎。且夫出輿入輦。命曰蹶痿之幾。洞房清宮。命曰寒熱之媒。皓齒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腸之藥。今太子膚色靡曼。四支委隨。筋骨挺解。越女侍前。齊姬奉後。往來遊宴。縱恣乎曲房隱閒之中。此甘餐毒藥。戲猛獸之爪牙也。雖令扁鵲治內。巫咸治外。尚何及哉。客曰:太子之病。可以要言妙道說而去也。不欲聞之乎。太子曰:僕願聞之。客曰: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中鬱結之輪囷。根扶疏以分離。上有千仞之峰。下臨百丈之谿。湍流溯波。又淡淡之。其根半死半生。冬則烈風漂霰飛雪之所激也。夏則雷霆霹靂之所撼也。朝則鸝黃鳱鴠鳴焉。暮則羈雌迷鳥宿焉。獨鵠晨號乎其上。鶤雞哀鳴。翔乎其下。於是背秋涉冬。使班爾斫斬以為琴。野蠒之絲以為絃。使師堂操張。伯牙為之歌。歌曰:麥秀ꥦ兮雉朝飛。向虛壑兮背喬槐。依絕區兮臨迴池。飛鳥聞之。翕翼而不能去。野獸聞之。垂耳而不能行。蚑蟜螻蛾聞之。柱喙而不能前。此亦天下之至悲也。太子能強起而聽之乎。(云云。)客曰:犓牛之腴。菜以筍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膚。楚苗之食。安胡之飯。摶之不解。一啜而散。於是伊尹煎熬。易牙調和。熊蹯之臑。勺藥之醬。秋黃之蘇。白露之茹。蘭英之酒。酌以滌口。山梁之餐。豢豹之首。小飲大歠。如湯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太子能起嘗之乎。客曰:鍾岱之牡。齒至之車。前似飛鳥。後似駏驢。伯樂相其前後。王良造父為之御。秦缺樓秀(○文選三十四作季。)為之右。於是使射千鎰之重。爭千里之逐。此亦天下之至駿也。太子能強乘乎。客曰:既登景夷之臺。南望荊山。北望汝海。左江右湖。其樂無有。乃下置酒於娛懷之宮。連廊四注。紛紜玄綠。輦道邪交。黃池紆曲。溷章白鷺。鴛鴦鶤鵠。鵷鶵鵁鶄。翠鬣紫纓。女桑河柳。素葉紫莖。松柏豫樟。條上造天。梧桐栟櫚。極望成林。乃發激楚之結風。揚鄭衛之皓齒。雜裾垂髾。目窈心與。榆流波。雜杜若。蒙清塵。被蘭澤。嬿服而御。此亦天下靡麗皓侈廣博之樂也。太子能起強遊乎。客曰:將為太子馴騏驥之馬。駕飛軨之輿。乘牡駿之乘。右夏服之勁箭。左烏號之雕弓。周馳兮蘭澤。弭節乎江潯。掩青蘋。遊清風。陶陽氣。蕩春心。逐狡獸。集輕禽。於是極犬馬之才。困野獸之足。此校獵之至壯也。太子能強遊乎。客曰:榛林深澤。煙雲暗漠。兕獸並行。毅武孔猛。袒裼身博。收獲掌功。賞賜金帛。旨酒嘉肴。羞包膾炙。以御賓客。貞信之色。形以金石。高歌陳唱。萬歲無斁。能起強遊之乎。太子曰:僕甚願從。直恐為諸大夫累耳。客曰:將以八月之望。往觀濤乎廣陵之曲江。足以駭矣。恍兮惚兮。憀兮慄兮。虹洞兮倉天。極慮兮崖涘。汩乘流而下降。或不知其所止。當是之時。雖有淹病滯疾。將傴申起蹶。發瞽披聾而觀望也。況直眇小煩懣。酲醲病酒之徒哉。太子曰:善。然則濤何氣哉。客曰:聞於師曰:其始起也。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其少進也。浩浩溰溰。如素車白馬幃蓋之張。其波涌而雲亂。擾擾焉如三軍之騰裝。其旁作而奔起也。飄飄焉如輕車之勒兵。太子能起觀乎。客曰:將為太子奏方術之士。有資略者。若莊周魏牟楊朱墨翟詹何之倫。使之論天下之精微。理萬物之是非。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筭之。萬不失一。此亦天下要言妙道也。太子豈欲聞之乎。於是太子據几而起曰:渙乎一聽聖人辯士之言。霍然病已。
  • 後漢傅毅七激曰:徒華公子。託病幽處。游心於玄妙。清思乎黃老。於是玄通子聞而往屬曰:僕聞君子當世而光跡。因時以舒志。必將銘勒功勳。懸著隆高。今公子削跡藏體。當年陸沉。變度易趣。違拂雅心。挾六經之指。守偏塞之術。意亦有所蔽與。何圖身之謬也。僕將為公子論天下之至妙。列耳目之通好。原情心之性理。綜道德之彌奧。豈欲聞之乎。公子曰:僕雖不敏。固願聞之。玄通子曰:洪梧幽生。生于遐荒。陽春後榮。涉秋先彫。晨飆飛礫。孫禽相求。積雪涐涐。中夏不流。於是乃使夫遊宦失勢。窮擯之士。泳溺水。越炎火。窮林薄。歷隱深。三秋乃獲。斷之高岑。梓匠摹度。擬以斧斤。然後背洞壑。臨絕谿。聽迅波。望曾崖。大師奏操。榮期清歌。歌曰:陟景山兮採芳苓。哀不慘傷。樂不流聲。彈羽躍水。叩角奮榮。沉微玄穆。感物寤靈。此亦天下之妙音也。子能強起而聽之乎。玄通子曰:單極滋味。嘉旨之膳。芻豢常珍。庶差異饌。涔養之魚。膾其鯉魴。分毫之割。纖如髮芒。散如絕穀。積如委紅。殊芳異味。厥和不同。既食日晏。乃進夫雍州之災。出于麗陰。下生芷隰。上託桂林。甘露潤其葉。醴泉漸其根。脆不抗齒。在口流液。握之摧沮。批之離坼。可以解煩。悁悅心意。子能起而食之乎。玄通子曰:驥騄之乘。龍驤超攄。騰虛鳥踊。莫能執御。於是乃使王良理轡。操以術教。踐路促節。機登飆驅。前不可先。後不可追。踰埃絕影。焂忽若飛。日不轉曜。窮遠旋歸。此蓋天下之駿馬。子能強起而乘之乎。玄通子曰:三時既逝。季冬暮歲。玄冥終統。庶卉零悴。王在靈囿。講戎簡旅。於是駟驥騄。乘輕軒。麾旄旗。鳴八鸞。陳眾車于廣隰。散列騎乎平原。屬罘網以彌野。連罻羅以營山。部曲周匝。風動雲旋。合團促陣。禽獸駭殫。仆不暇起。窮不及旋。擊不待刃。骨解肉離。摧牙碎首。分其文皮。流血丹野。羽毛翳日。於是下蘭皋。臨流泉。觀通谷。望景山。酌旨酒。割芳鮮。此天下之至娛也。子能強起而觀之乎。玄通子曰:當館侈飾。洞房華屋。楹桷雕藻。文以朱綠。曾臺百仞。臨望博見。俯視雲霧。騁目窮觀。園藪平夷。沼池漫衍。禽獸群交。芳草華蔓。於是賓友所歡。近覽從容。詹公沉餌。蒲且飛紅。綸不虛出。矢不徒降。投鉤必獲。控弦加雙。俯盡深潛。仰殫輕翼。日移怠倦。然後讌息。列觴酌醴。妖靡侍側。被華文。曳綾縠。弭隨珠。佩琚玉。紅顏呈素。蛾眉不畫。脣不施朱。髮不加澤。升龍舟。浮華池。紆帷翳而永望。鏡形影於玄流。偏滔滔以南北。似漢女之神遊。笑比目之雙躍。樂偏禽之匹嬉。此亦天下之歡也。子能強起而與之遊乎。玄通子曰:漢之盛世。存乎永平。太和協暢。萬機穆清。於是群俊學士。雲集辟雍。含詠聖術。文質發曚。達犧農之妙旨。照虞夏之典墳。遵孔氏之憲則。投顏閔之高跡。推義窮類。靡不博觀。光潤嘉美。世宗其言。公子瞿然而興曰:至乎。主得聖道。天基允臧。明哲用思。君子所常。自知沉溺。久蔽不悟。請誦斯語。仰子法度。
  • 後漢劉廣世七興曰:子康子有疾。王先生往焉。曰:駿壯之馬。慉不征路。其荷衡也。曜似驚禽。其即行也。翬若遊鷹。飆駭風逝。電發波騰。影不及形。塵不暇興。
  • 後漢崔駰七依曰:客曰:乃導玄山之梁。不周之稻。礱以絺綌。砥以柔韋。洞庭之鮒。灌水之鰩。滋以陽撲之薑。蔌以壽木之華。鹺以大夏之壃。酢以越裳之梅。反宇垂阿。洞門金鋪。丹柱雕楹。飛閣曾樓。於是置酒乎讌遊之堂。張樂乎長娛之臺。酒酣樂中。美人進以承宴。調歡欣以解容。迴顧百萬。一笑千金。振飛縠以長舞袖。裊細腰以務抑揚。當此之時。孔子傾於阿谷。柳下忽而更婚。老聃遺其虛靜。楊雄失其太玄。此天下之逸豫。宴樂之至盤也。公子豈能興乎。客曰:彭蠡之鳥。萬萬而群。荊山之獸。億億而屯。雲合風散。隱隱震震。乃命長狄使驅獸。夷羿作虞人。騰句喙以追飛。騁韓盧以逐奔。弓彈交錯。把弧控弦。彎繁弱。鼓千鈞。死獸藉藉。聚如山。(○句有脫文。)選取上鮮。獻之庖人。
  • 後漢李尤七款曰:奇宮閑館。迴庭洞門。井幹廣望。重閣相因。夏屋渠渠。嵯峨合連。前臨都街。後據流川。梁王青黎。盧橘是生。白華綠葉。扶疏各榮。與時代序。孰不墮零。黃景炫炫。眩林曜封。金衣素裏。班白內充。副以芋柘。豐弘誕節。纖液玉津。旨於飲蜜。
  • 後漢桓麟七說曰:香萁為飯。雜以梗菰。散如細蚯。搏似凝膚。河黿之羹。齊以蘭梅。芳芬甘旨。未咽先滋。椅梧與梓。生乎曾崖。上仰貫天之山。下臨洞地之谿。飛霜厲其末。飆風激其崖。孤琴徑其根。雜鳥集其枝。王良柏(○全後漢文二十七作相。)其左。造父驂其右。揮沫揚鑣。焂忽長驅。輪不暇轉。足不及驟。騰虛踰浮。瞥若飆霧。追慌忽。逐無形。速疾影之超表。捷飛響之應聲。超絕壑。踰懸阜。馳猛禽。射勁鳥。騁不失蹤。滿不空發。彈輕翼於高冥。窮疾足於方外。
  • 後漢崔琦七蠲曰:寒門丘子有疾。玄野子謂之曰:藍沼清池。素波朱瀾。金鉤芳餌。纖繳華竿。緍沉魚浮。薦以香蘭。幽室洞房。絕檻垂軒。紫閣青臺。綺錯相連。結實布葉。與波邪傾。從風離合。澹淡交并。紫蔕黃葩。翳水吐榮。紅顏溢坐。美目盈堂。姿喻春華。橾越秋霜。從容微眄。流曜吐芳。巧笑在側。顧眄傾城。玄野子曰:爰有梧桐。產乎玄谿。傳根朽壤。託陰生危。激水澡其下。孤鳥集其枝。罔雙偶而特立。獨飄颻而單離。匠石摧肩。公輸折首。目眩肌戰。制以為琴。子野調操。鍾期聽音。子能聽之乎。
  • 後漢劉梁七舉曰:丹楹縹壁。紫柱虹梁。桷榱朱綠。藻梲玄黃。鏤以金碧。雜以夜光。鴻臺百層。干雲參差。仰觀八極。遊目無涯。玉樹青蔥。鸞鶴並栖。隨珠明月。照曜其陂。
  • 後漢張衡七辯曰:無為先生。祖述列仙。背世絕俗。唯誦道篇。形虛年衰。志猶不遷。於是七辯謀焉。曰:無為先生。淹在幽隅。藏聲隱景。滅跡窮居。抑其不韙。盍往辯諸。乃階而就之。虛然子曰:樂國之都。設為閑館。工輸制匠。譎詭煥爛。重屋百層。連閣周漫。應門鏘鏘。華闕雙建。彫蟲肜綠。●虹蜿蜒。於是彈比翼。落鸝黃。加雙鶤。經鴛鴦。然後擢雲舫。觀中流。搴芙蓉。集芳洲。縱文身。摶潛鱗。探水玉。拔瓊根。收明月之照曜。玩赤瑕之璘豳。此宮室之麗也。子盍歸而處之乎。雕華子曰:玄清白醴。蒲陶醲ꦠ。嘉肴雜醢。三臡七菹。荔支黃甘。寒梨乾榛。沙餳石蜜。遠國儲珍。於是乃有芻豢腯牲。麋麛豹胎。飛鳧棲鷩。養之以時。審其齊和。適其辛酸。芳以薑椒。拂以桂蘭。會稽之菰。冀野之梁。珍羞雜遝。灼爍芳香。此滋味之麗也。子盍歸而食之。安存子曰:淮南清歌。燕餘材舞。列乎前堂。遞奏代敘。結鄭衛之遺風。揚流哇而脈激。楚鼙鼓吹。竽籟應律。金石合奏。妖冶邀會。觀者交目。衣解忘帶。於是樂中日晚。移即昏庭。美人妖服。變曲為清。改賦新詞。轉歌流聲。此音樂之麗也。子盍歸而聽諸。闕丘子曰:西施之徒。姿容脩嫮。弱顏回植。妍夸閑暇。形似削成。腰如束素。淑性窈窕。秀色美豔。鬢髮玄髻。光可以鑒。靨輔巧笑。清眸流眄。皓齒朱脣。的皪粲練。於是紅華曼理。遺芳酷烈。侍夕先生。同茲宴●。假明蘭燈。指圖觀列。蟬綿宜愧。夭紹紆折。此女色之麗也。子盍歸而從之。空桐子曰:交阯緅絺。筒中之紵。京城阿縞。譬之蟬羽。製為時服。以適寒暑。駟秀騏之駮駿。載軨獵之輶車。建采虹之長旃。系雌霓而為旗。逸駭飆於青丘。超廣漢而永逝。此輿服之麗也。子盍歸而乘之。依衛子曰:若夫赤松王喬。羨門安期。噓吸沆瀣。飲醴茹芝。駕應龍。戴行雲。桴弱水。越炎氛。覽八極。度天垠。上游紫宮。下棲崐崙。此神仙之麗也。子盍行而求之。先生乃興而言曰:吁美哉。吾子之誨。穆如清風。啟乃嘉猷。寔慰我心。矯然仰首。邪睨玄圃。軒臂矯翼。將飛未舉。髣無子曰:在我聖皇。躬勞至思。參天兩地。匪怠厥司。率由舊章。遵彼前謀。正邪理謬。靡有所疑。旁窺八索。仰鏡三墳。講禮習樂。儀則彬彬。是以英人底材。不賞而勸。學而不厭。教而不倦。於是二八之儔。列乎帝庭。揆事施教。地平天成。然後建明堂而班辟雍。和邦國而悅遠人。化明如日。下應如神。漢雖舊邦。其政惟新。而先生乃翻然迴面曰:君子一言。於是觀智。先民有言。談何容易。予雖蒙蔽。不敏指趣。敬授教命。敢不是務。魏陳王曹植七啟曰:玄微子隱於大荒之庭。飛遯離俗。澄神定靈。輕祿傲貴。與物無營。於是鏡機子聞而將往說焉。駕超野之駟。乘追風之輿。入乎泱漭之野。遂屆玄微子之所居。其居也。左激水。右高岑。背洞壑。對芳林。志飄飄焉。嶢嶢焉。似若狹六合。隘九州。若將飛而未逝。舉翼而中留。於是鏡機子順風而稱曰:予聞君子不遁世以遺名。智士不背時而滅勳。今子棄道藝之華。遺仁義之英。譬猶畫形於無象。造響於無聲。鏡機子曰:芳菰精稗。霜蓄露葵。玄熊素膚。肥豢膿肌。蟬翼之割。剖纖析微。累如疊縠。離若散雪。輕隨風飛。刃不轉切。山鵽斥鷃。珠翠之珍。搴芳蓮之巢龜。鱠西海之飛鱗。臛江東之潛鼉。ꦡ漢南之鳴鶉。乃有春清縹酒。康狄所營。應化即變。感氣而成。於是盛以翠鐏。酌以雕觴。浮蟣鼎沸。酷烈馨香。可以和神。可以娛腸。此肴饌之妙也。子能從我而食之乎。鏡機子曰:步光之劍。采藻繁縟。飾以文犀。彫以翠綠。綴以驪龍之珠。錯以荊山之玉。陸斷犀象。未足稱俊。隨波截鴻。水不漸刃。佩則結綠懸黎。寶之妙微。符彩煥爛。流景揚暉。黼黻之服。羅縠之裳。金華之舄。動趾遺光。此容飾之妙也。子能從我而服之乎。鏡機子曰:駕雲龍之飛駟。飾玉露之繁纓。垂宛虹之長綏。抗招搖之華旌。於是曳文狐。掩狡兔。梢鷫鷞。拂振鷺。當軌見藉。值足遇踐。飛軒電逝。獸隨輪轉。騰山赴壑。風厲飆舉。形不抗手。骨不隱拳。野無毛類。林無羽群。積獸如陵。飛翮成雲。於是駭鍾鳴鼓。收旌弛旆。駿騄齊驤。揚鑾飛沬。俯倚金較。仰撫翠蓋。雍容暇預。娛志方外。此羽獵之妙也。子能隨我而觀之乎。鏡機子曰:彤軒紫柱。文榱華梁。綺井含葩。金墀玉箱。溫房則冬服絺綌。清室則中夏含霜。華閣緣雲。飛陛陵虛。俯視流星。仰觀八隅。升龍攀而不逮。眇天際而高居。素水盈沼。叢木成林。飛翮陵高。鱗甲隱深。乃使任子垂釣。魏氏發機。芳餌沉水。輕繳弋飛。落翳雲之翔鳥。援九淵之靈龜。然後採菱華。擢水蘋。弄珠蚌。戲鮫人。諷漢廣之所詠。覿游女於水濱。燿神景於中沚。被輕縠之纖羅。遺芳烈而靖步。抗皓手而清歌。歌曰:望雲際兮有好仇。天路長兮往無由。佩蘭蕙兮為誰脩。此宮觀之妙也。子能從我而居之乎。鏡機子曰:既遊觀中原。逍遙閑宮。情放志蕩。淫樂未終。亦將有才人妙妓。遺世超俗。揚北里之流聲。紹陽阿之妙曲。爾乃御文軒。臨彤庭。琴瑟交彈。左箎右笙。然後姣人。乃被文縠之華褂。振輕綺之飄颻。戴金搖之熠爍。揚翠羽之雙翹。翻爾鴻翥。濈然鳧沒。縱輕軀以迅赴。影追形而不逮。為歡未泄。白日西頹。樂散變飾。微步中閨。玄眉弛兮鉛華落。收亂髮兮拂蘭澤。紅顏既笑。睇盻流光。時與吾子。攜手同行。踐飛除。即閑房。華燭爛。羅幬張。動朱脣。發清商。九秋之夕。為歡未央。此聲色之妙也。子能從我而遊之乎。鏡機子曰:余聞君子樂奮節以顯義。列士甘危軀以成仁。重氣輕命。感分忘身。故田光伏劍於北燕。公叔畢命於西秦。辭未終而玄微子曰:善。鏡機子曰:此乃遊俠之徒耳。若夫田文無忌之疇。乃上古之俊公子也。皆飛仁揚義。騰躍道藝。遊心無方。抗志雲際。凌轢諸侯。驅馳當世。揮袂則九野生風。慷慨則氣成虹蜺。吾子當此之時。豈能從我而友之乎。鏡機子曰:時有聖宰。翼帝霸世。同量乾坤。等明日月。玄化參辰。與靈合契。越隆平於殷周。踵羲皇而齊泰。顯朝惟清。皇道遐均。民望如草。我澤如春。是以俊乂來仕。觀國之光。故甘露紛而晨降。景星宵而舒光。觀遊龍於神淵。聆鳴鳳於高岡。然主上猶以沉恩之未廣。懼聲教之未厲。採英奇於仄陋。宣皇明於巖穴。此甯子商歌之秋。而呂望所以投綸而逝也。於是玄微子攘袂而興曰:偉哉言乎。令予廓然。身輕若飛。願反初服。從子而歸。
  • 魏徐幹七喻曰:有逸俗先生者。耦耕乎巖石之下。栖遲乎穹谷之岫。萬物不干其志。王公不易其好。寂然不動。莫之能懼。賓曰:大宛之犧。三江之魚。雲鶬水鵠。禽蹯豹胎。黼幬施於宴室。華蓐布乎象床。懸明珠於長韜。燭宵夜而為陽。玄鬢擬於雲霧。豔色過乎芙蓉。揚蛾眉而微睇。雖毛施其不當。
  • 魏王粲七釋曰:潛虛丈人。違世遁俗。恬淡清玄。渾沌淳樸。薄禮愚學。無為無欲。均同死生。混齊榮辱。於是大夫聞而歎曰:蓋聞君子不以志易道。不以身後時。進德脩業。與世同理。今子深藏其身。高栖其志。外無所營。內無所事。邯鄲才女。三齊巧士。名唱祕舞。承閑並理。七盤陳於廣庭。疇人儼其齊俟。翩飄微霍。亂精蕩神。巴渝代起。鞞鐸響振。農功既登。玄陰戒寒。及致眾庶。大獵中原。植旌柎表。班授行曲。絚網連罝。彌山跨谷。弦不虛控。矢不徒往。僵禽連積。隕鳥若雨。麗才美色。希世特立。豐膚曼肌。弱骨纖形。鬒髮玄鬢。脩項秀頸。紅顏照曜。曄若苕榮。戴明中之羽雀。雜華鑷之葳蕤。珥照夜之雙璫。煥焴爚以垂暉。聖人在位。時邁其德。先天弗違。稽若古則。叡哲文明。允恭玄塞。登俊乂於壟畝。舉賢才於仄微。置彼周行。列于邦畿。九德咸事。百僚師師。於是四海之內。咸變時雍。普天率土。比屋可封。是以棲林隱谷之夫。逸跡放言之士。鑒乎有道。貧賤是恥。
  • 魏劉邵七華曰:玄休先生。棄世遁名。藏身於虛廓。絕影於無形。榮時子聞而往焉。曰:僕聞至人之生世也。必承天地之時勢。統萬物之紘綱。生有九鼎之秩。沒有祀典之常。僕將為先生陳天下之遠圖。論品物之弘式。規人事之榮華。傳情志之所極。榮時子曰:追風之馬。出自遐裔。狀若逸虯。莫能羈制。踐路躡節。迅驅機發。後不可及。前不可越。尋越逸響。追晷逐□。榮時子曰:三時既畢。玄冬效節。木落草弊。鳥竄獸穴。爾乃駕六虯。乘雕軒。載金鉦。鳴玉鑾。鼓與雷起。野火電延。聲與天屬。熛與霓連。榮時子曰:洞庭之鱄。出于江崏。紅腴青鱸。朱尾碧鱗。金光鏡野。旌旗曜天。雷輜翳路。風馬如雲。於是三辰增曜。大明重光。醴泉波流。芝圃揚芳。毛群率舞。羽族迴翔。聆九韶之聲變。儀矩步之蹌蹌。感神人而懷異物。寧九有而綏八荒。
  • 晉張協七命曰:沖漠公子。含華隱曜。嘉遁龍盤。越世高蹈。絕景乎大荒之遐阻。答響乎幽山之窮奧。於是殉華大夫。聞而造焉。乃整雲輅。參飛黃。越奔沙。輾流霜。天清冷而無霞。野曠朗而無塵。臨重岫而攬轡。顧石室而迴輪。於是登絕巘。溯長風。陳辯惑之辭。命公子於巖中。大夫曰:寒山之桐。出自大冥。含黃鐘以吐幹。據蒼岑而孤生。晞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鳴飆。零雪瀉其根。霏霜封其條。木既繁而後綠。草未素而先凋。營匠斲其樸。伶倫均其聲。若乃龍火西頹。暄風初收。飛霜迎節。高風送秋。羈旅懷土之徒。流宕百罹之儔。撫促柱則酸鼻。揮危絃則涕流。大夫曰:應門八襲。琁臺九重。表以百常之闕。圖以萬雉之墉。嶢樹迎風。秀出中天。翠觀青岑。雕閣霞連。長翼臨雲。飛陛陵山。望玉繩而結極。承倒景而開軒。重殿疊起。交綺對幌。幽堂晝密。明室夜朗。焦螟飛而生風。尺蠖動而成響。大夫曰:若乃白商素節。時既授衣。天凝地閉。風厲霜飛。柔條夕勁。密葉晨稀。將因氣以效殺。臨金郊而講師。內無疏蹊。外無漏跡。叩鉦數校。舉麾贊獲。大夫曰:范公之鱗。出自九溪。赬尾丹腮。紫翼青髯。爾乃命支離。飛霜鍔。紅肌綺散。素膚雪落。婁子之豪。不能廁其細。秋蟬之翼。不足擬其薄。大夫曰:楚之陽劍。區冶所營。耶溪之鋌。赤山之精。銷踰羊頭。鍱越鍛成。流綺星連。浮彩豔發。光如散電。質如濯雪。指鄭則三軍白首。麾晉則千里流血。形震薛燭。光駭風湖。或馳名傾秦。或夜飛去吳。大夫曰:乃有荊南烏程。豫北竹葉。浮蟣星沸。飛華萍接。玄石嘗其味。儀氏進其法。傾罍一朝。可以流湎千日。單醪投川。可使三軍告捷。斯又神人之所歆羨。觀聽之所煒曄。
  • 晉陸機七徵曰:玄虛子耽性沖素。雍容玄泊。棄時俗而弗徇。甘魚釣於一壑。乃有通微大夫。怨皇居之失寶。傷鴻誓之後聞。榮玄黃於榛險。憑穴巖而放言。通微大夫曰:奇膳玉食。窮滋致豐。簡犧羽族。考生毛宗。俯出沉鮪。仰落歸鴻。剖柔胎於孕豹。宰潛肝乎豢龍。拾朝陽之遺卵。納丹穴之飛凰。神宰奇稌。嘉禾之穗。含滋發馨。素穎玉銳。灼若皓雪之頹玄雲。皎若明珠之積緇匱。素蟣踊而瀺灂。滋芬溢而相徽。味雖濃而弗爽。氣既惠而復。(○本集復下有奇字。)介景福於眉壽。裕溫克乎齊聖。子能饗之乎。通微大夫曰:豐屋華殿。奇構磊落。高宇雲覆。千楹林錯。仰綏瑰木。俯積瓀石。敷延袤之廣廡。矯陵霄之高閣。秀清暉乎雲表。騰藻蔭之弈弈。珍觀清榭。岳立連行。雲階飛陛。仰陟穹蒼。聳浮柱而虯立。施飛檐以龍翔。回房旋室。綴琳襲玉。圖畫神仙。延祐承福。懸闥高達。長廊迴屬。於是登漸臺。理俊音。鏡玄沚。望長林。逐狡獸。弋輕禽。覽壯藝以悅觀。聆和樂而怡心。子能居之乎。通微大夫曰:金石諧而齊響。塤篪協而和鳴。於是才人進羽籥。玄弁被藻襲。俯縈領以鴻歸。仰矯首而鶴立。激長歌於丹脣。發鏗鏘乎柔木。合清商以絕節。揮流徵而赴曲。奏南荊之高歎。詠易水之清角。爾乃睹蛾眉之群麗。羌既都而又閑。矯纖腰以逐節。頓皓足於鼓盤。舒妍暉以妖韶。若陵危之未安。通微大夫曰:蓋聞沬北有采唐之思。淇上有送子之勤。關雎以寤寐為慼。溱洧以謔浪為歡。若夫妖嬪豔女。蒐群擢俊。穆藻儀於令表。茂當年之柔嫚。罄妍規之約綽。體每變而增閑。秀紅蕤其愉愉。若餘穎之可餐。若夫靈晷潛。祖顏退。羽觴升。清琴厲。因清明以宣誠。流微睇而授愛。纖手揮而鳴佩鏗。華衿被則芳塵萃。子其納之乎。通微大夫曰:塗有殊而一致。業有殊而名約。各因姿以效績。期寄響於天人也。孰與顯奇蹤於萬邦。撫六轡而高遊。瞰八宇以攄眄。濟清風乎諸侯。言成否泰。氣作溫涼。弭侵略於彊暴。綜墜紀乎危邦。子豈不願斯之雍容乎。通微大夫曰:明主應期。撫民以德。配仁風於黃唐。齊威靈乎宸極。彝倫幸序。庶績咸乂。盪流風於雍俗。給天民乎齊泰。是以玄靈感而表應。嘉神繁而畢覿。舞唐庭之來儀。鳴岐陽之鸑鷟。膺天監之休命。荷神聽之介福。然聖主達持盈之寶術。寤經國之在賢。各畢榮於分局。期贊化於大鈞。吾子豈不欲縻好爵於天宇。顯列業乎帝臣歟。玄虛子作而曰:甚哉。鄙人之惑也。猶窮繩自逸於井幹。憑河盜本於黃川。欽至論。敷蔽衽。謹聞命於王孫。晉湛方生七歡曰:有巖棲先生者。學道養生。離親絕俗。漱清泉。蔭茂木。慕赤松之清塵。乃餐霞而絕穀。朝隱大夫。尋條援葛。往而問之曰:營中都以起館。指土圭以正宮。宅既平而土沃。寔商旅之所通。究精巧之妙思。盡土木之所窮。南軒高館。北連脩堂。左亙東序。右列西廂。飛甍雲構。軒軒鏘鏘。連棟抗榱。若飛若翔。幽籠納響。素壁流光。乃有傾城之色。玉質鳳章。手習清弄。心達宮商。子能從我而翫之乎。大夫曰:歲季月除。大蜡始節。繁霜朝氛。淒風夕發。策龍駟以偕逝。問虞人於中林。審蹊徑之所由。之此澤之多禽。前批猛獸。後拉黃羆。聲不得發。爪不暇施。此遊獵之壯觀。子能從我而觀之乎。大夫曰:青陽開運。和氣流人。天無纖翳。地無飛塵。五湖靜波。四瀆凝津。命向方之嘉友。聊汎舟以遊春。此舟艥之駿遊。子能從我而乘之乎。大夫曰:有嶧山之孤桐。生千仞之峻嶠。乘危巖以託根。閒丹霞而竦標。苦嚴霜之淒切。困寒風之蕭條。若乃清秋遙夜。器朗絃徹。閑心理氣。臨流鏡月。伯牙揮爪以清弄。鍾期中曲而撫節。子能從我而聽之乎。大夫曰:良疇沃壤。傍山之阿。靈澤津其根。春露染其禾。上蔭玄雲輕靄。下流石泉清波。含山澤之清潤。結玉實於秋霜。簡嘉穗以精微。璀冰散而珠光。釀縹醪於九秋。蘊二日於三陽。米望麴而冰消。甕未啟而流芳。此五穀之精液。子能從我而嘗之乎。大夫曰:生乎三季之世。隔乎大國之閒。戎馬生於郊畿。英雄森以比肩。意氣冠宇宙。豪勢扼丘山。強虜元師。懸首大白。勳勒王府。功刊金石。此不世之奇功。子能從我而立之乎。大夫曰:蓋聞至道以無主員應。橐籥以內虛無窮。陰陽以煙熅咸化。五行之守分相攻。是以撫往運而長揖。因歸風而迴軒。挂長纓於朱闕。反素褐於丘園。靡閑風於林下。鏡洋流之清瀾。仰濁酒以箕踞。閒絲竹而晤言。
  • 宋顏延之七繹曰:北岳孤生。滅跡埋聲。名歇事盡。道畜山扃。東國進士。謬與遇焉。其居也。依隱嵁陰。結架清深。巖屋橋構。澄道相臨。寒榮隴首。繑飲江潯。客曰:周以巖廊。匝以綵房。木寫雲氣。土祕群芳。既旋天而倒井。又斲員而鏤方。松上箭渚。藥苑香林。梁澗道以高濟。棧巖墱而上尋。客曰:若夫丹山之奧。金門而祕。地首岷銅。川上汶泗。裁石成音。調金為器。故列真玩其微鳴。辭人賦其清懿。若乃梓漆簡聲。麗容呈才。陳舞態。開吹臺。獵悲風。溯秋埃。既而昵賓獻壽。中人奉膳。有悄者顏。弗怡高殿。視華鼓之繁桴。聽邊笳之嘶囀。飛朱鷺以首引。逮玄雲而終變。然後簪珥搖暉。莊服流湎。抗妍歌以跕躧。揚輕袖而翳面。雜紛披於巾拂。遞閒關乎槃扇。
  • 齊竟陵王賓僚七要曰:松既煙而接漢。竹緣嶺而負筠。哀過鴻於月曉。悲夜猿於霜旻。乃鶴駕之非遠。信羽車之可鄰。鴻池廣象。太液染華。勢含五水。氣疏九河。既百尋而照底。亦千丈而分沙。故乘流以神王。或鼓地而目多。豈能從我。汎此安波。
  • 梁蕭子範七誘曰:幽遁公子。不遊義路。不入禮門。人主焉得為臣。公侯難以為容。有暴勢大夫。驅美澤之車。策千里之馬。乃至公子之所居。大夫曰:收苗山之鋌。採邪溪之銅。既云時吉。亦曰天中。金英內曜。銀精外通。均如屈楊之舒彩。粲若芙蓉之始紅。七星布而成列。五色變而無窮。寶兼千萬。聲重二都。邁茲巨闕。超彼鹿盧。呈形薛燭。表質風湖。大夫曰:玉饌方丈。蕙肴果器。法罄吳章。妙窮伊摯。若乃豹胎之貴。鳳卵之珍。常山之果。醴水之鱗。大夫曰:訪幼女於蔡邕。選佳人於趙都。或拾翠於神渚。或採桑於城隅。見者忘鋤而留矚。行者下檐而踟躕。女乃歌曰:井上李兮隨風摽。垂翠帷兮夜難曉。獨處廓兮心悄悄。懷素縷之雙針。願因之於三鳥。大夫曰:若乃帝思啟土。命將朔方。守邊鄙而擁角節。集兵旅而馳牙璋。或埋輪於絕域。或縶馬於遐疆。功格宇宙。威振蠻荒。大夫曰:逸態之赤兔。駿足之驪駒。龍文重於漢廄。魚目貴於西都。若乃似鹿之體。如龍之姿。繮以紫縷。繫以青絲。大夫曰:冬斬陽木。夏伐陰材。剞劂之功咸至。鉤繩之妙並來。擬天文而特建。象地戶而高開。麗前脩之金屋。陋曩日之璜臺。若乃緹錦遍室。丹青被土。白珠之簾。水精之柱。綺井鏤而重葩。華桶煥而相距。文石之井。珊瑚之樹。紫複峻而連天。青綺高而干霧。大夫曰:自五氣初運。二靈始分。蛇身之帝。牛首之君。焉足道哉。若乃聖皇之馭國。得附枝而居位。陋重華之聰明。蔑放勳之文思。通犀文甲之獻。相繼於天府。金鸚銀鳥之錫。不絕於史書。當此之日。子能佩玉而侍乎。公子竦然曰:前靡靡之數說。皆非鄙性之所娛。如今之善誘。請就列於康衢。

  • 傅玄敘連珠。所謂連珠者。興於漢章帝之世。班固賈逵傅毅三子。受詔作之。而蔡邕張華之徒又廣焉。其文體辭麗而言約。不指說事情。必假喻以達其旨。而賢者微悟。合於古詩勸興之義。欲使歷歷如貫珠。易睹而可悅。故謂之連珠也。班固喻美辭壯。文章弘麗。最得其體。蔡邕似論。言質而辭碎。然旨篤矣。賈逵儒而不豔。傅毅有文而不典。
  • 漢楊雄連珠曰:臣聞明君取士。貴拔眾之所遺。忠臣不薦。善廢格而所排。是以巖穴無隱。而側陋章顯也。
  • 漢班固擬連珠曰:臣聞公輸愛其斧。故能妙其巧。明主貴其士。故能成其治。
  • 臣聞良匠度見材而成大廈。明主器其士而建功業。
  • 臣聞聽決價而資玉者。無楚和之名。因近習而取士者。無伯玉之功。故璵璠之為寶。非駔儈之術也。伊呂之佐。非左右之舊。
  • 臣聞鸞鳳養六翮以凌雲。帝王乘英雄以濟民。易曰:鴻漸于陸。其羽可以為儀。
  • 臣聞馬伏阜而不用。則駑與良而為群。士齊僚而不職。則賢與愚而不分。
  • 後漢潘勗擬連珠曰:臣聞媚上以布利者。臣之常情。主之所患。忘身以憂國者。臣之所難。主之所願。是以忠臣背利而脩所難。明主排患而獲所願。
  • 魏文帝連珠曰:蓋聞琴瑟高張則哀彈發。節士抗行則榮名至。是以申胥流音於南極。蘇武揚聲於朔裔。蓋聞四節異氣以成歲。君子殊道以成名。故微子奔走而顯。比干剖心而榮。
  • 蓋聞駑蹇服御。良樂咨嗟。鉛刀剖截。區冶歎息。故少師幸而季梁懼。宰嚭任而伍員憂。
  • 魏王粲倣連珠曰:臣聞明主之舉也。不待近習。聖君用人。不拘毀譽。故呂尚一見而為師。陳平烏集而為輔。
  • 臣聞記功誌過。君臣之道也。不念舊惡。賢人之業也。是以齊用管仲而霸功立。秦任孟明而晉恥雪。
  • 臣聞振鷺雖材。非六翮無以翔四海。帝王雖賢。非良臣無以濟天下。
  • 臣聞觀於明鏡。則疵瑕不滯於軀。聽於直言。則過行不累乎身。
  • 晉陸機演連珠曰:臣聞日薄星迴。穹天所紀物。山盈川沖。厚地所以播氣。五行錯而致用。四時違而成歲。是以百官恪居。以赴八音之離。明君執契。以要克諧之會。
  • 臣聞髦俊之才。世所希乏。丘園之秀。因時則揚。是以大人基命。不擢才於后土。明主幸與。不降佐於昊蒼。
  • 臣聞祿放於寵。非隆家之舉。官私於親。非興邦之選。是以三卿世及。東國多衰弊之政。五侯並軌。西京有陵夷之運。
  • 臣聞靈暉朝覯。稱物納照。時風夕灑。程形賦音。是以至道之行。萬類取足於世。大化既洽。百姓無匱於心。
  • 臣聞鑒之積也無厚。而照有重泉之深。目之察也有畔。而眡周天壤之際。何則。應事以精不以形。造物以神不以器。是以萬邦凱樂。非悅鍾鼓之娛。天下歸仁。非感玉帛之惠。
  • 臣聞智周通塞。不為時窮。才經夷險。不為勢屈。是以凌霄之羽。不求反風。曜夜之目。不思倒日。
  • 臣聞利眼臨雲。不能垂照。朗璞蒙垢。不能吐輝。是以明哲之君。時有蔽壅之累。俊乂之臣。屢抱後時之悲。
  • 臣聞因雲灑潤。則芳澤易流。垂風載響。則音徽自遠。是以德教俟物而濟。榮名緣時而顯。
  • 臣聞絃有常音。故曲終則改。鏡無畜影。故觸形則照。是以虛己應物。必究千變之容。挾情適事。不觀萬殊之妙。
  • 臣聞目無常音之察。耳無照景之神。故在乎我者。不殊之於己。存乎物者。不求備於人。
  • 臣聞觸非其類。雖疾弗應。感以其方。雖微則順。是以商飆漂山。不興盈尺之雲。谷風垂條。必降彌天之潤。故闇於理者。唱繁而和寡。審乎物者。力約而功峻。
  • 宋謝惠連連珠曰:蓋聞獻技者易忽。養德者難致。是以子張重趼。不獲哀公之祿。干木偃息。不受文侯之位。
  • 蓋聞機心難湛。不接異類。淳德易孚。可狎殊方。是以高羅舉而雲鳥降。海人萃而水禽翔。
  • 蓋聞春蘭早芳。實忌鳴鴃。秋菊晚秀。無憚繁霜。何則。榮乎始者易悴。貞乎末者難傷。是以傅長沙而志沮。登金馬而名揚。
  • 蓋聞脩己知足。慮德其逸。竟榮昧進。志忘其審。是以飲河滿腸。而求安愈泰。緣木務高。而畏下滋甚。
  • 宋顏延之範連珠曰:蓋聞夫履順則天地不違一物。投誠則神明可交。事有微而逾著。理有闇而必昭。是以魯陽傾首。離光為之反舍。有鳥拂波。河伯為之不潮。
  • 齊王儉暢連珠曰:蓋聞王佐之才雖遠。豈必見採於當世。陵雲之氣徒盛。無以自致於雲間。是故魏人指玉於外野。和氏泣血於荊山。
  • 梁武帝連珠曰:蓋聞水鏡不以妍蚩殊照。芝蘭寧為貴賤異芳。是以弘道歸於兼濟。至德由乎兩忘。
  • 蓋聞一眚不足以掩德。五刑非可以妄加。是以徑寸之珍。有時而纇。盈尺之寶。不能無瑕。
  • 蓋聞理漸其萌。豈須拔岳之力。物有易傷。不待凌雲之繳。是以微照積而山飄。虛弦動而隼落。
  • 梁宣帝連珠曰:常聞盈虛之道。雖脩平而必陂。損益之由。在至象而無蠲。是以謂地之厚。而東南缺。唯天為大。而西北懸。
  • 常聞山有藏玉。則卉草常榮。林有猛獸。則叢枝莫採。是以漢儀重見。皇王之跡有真。周禮猶存。龜蒙之田無改。
  • 梁沈約連珠曰:臣聞烈風雖震。不斷蔓草之根。朽壤誠微。遂霣崇山之峭。是以一夫不佳。威於赫怒。千乘必致。亡於巧笑。
  • 臣聞鳴籟受響。非有志於要風。涓流長邁。寧厝心於歸海。是以萬竅怒號。不叩而咸應。百川是納。用卑而為宰。
  • 梁吳筠連珠曰:蓋聞豔麗居身。而以蛾眉入妒。貞華炤物。而以絕等見猜。是以班姬辭寵。非無妖冶之色。陽子寂寞。豈乏炫曜之才。
  • 蓋聞義夫投節。未必識君。烈士赴危。非期要利。是以墨子縈帶。不蒙肉食之謀。申胥泣血。非有執圭之位。
  • 梁劉孝儀探物作豔體連珠曰:妾聞洛妃高髻。不姿於芳澤。玄妻長髮。無籍於金鈿。故雲名由於自美。蟬稱得於天然。是以梁妻獨其妖豔。衛姬專其可憐。
  • 妾聞芳性深情。雖欲忘而不歇。薰芬動慮。事逾久而更思。是以津亭掩馥。秖結秦婦之恨。爵臺餘妒。追生魏妾之悲。
  • 梁沈約注制旨連珠表曰:竊尋連珠之作。始自子雲。放易象論。動模經誥。班固謂之命世。桓譚以為絕倫。連珠者。蓋謂辭句連續。互相發明。若珠之結排也。雖復金鑣互騁。玉軑並馳。妍蚩優劣。參差相間。翔禽伏獸。易以心威。守株膠瑟。難與適變。水鏡芝蘭。隨其所遇。明珠燕石。貴賤相懸。

  • 廣雅曰:書記曰書。
  • 漢書曰:蘇武使匈奴。被留。昭帝即位。求武等。匈奴言武已死。後漢使至匈奴。教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鴈足有係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單于顧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於是遣還。(事具鳥部鴈篇。)
  • 漢書曰:陳遵為河南太守。既至官。遣從吏。乃召善書吏十人於前。治私書。謝京師故人。遵憑几口授書吏。且省官事。數百封親疏各有意。
  • 又曰:谷永。字子雲。便於筆札。故時人云。谷子雲之筆札。樓君卿之脣舌。
  • 吳錄曰:王宏為冀州刺史。不發私書。不交豪族。號曰王獨坐。
  • 典略曰:太祖嘗使阮瑀作書與韓遂。於馬上具草。書成呈之。太祖覽(○太平御覽五百九十五作攬。)筆欲有所定。而竟不能增損。
  • 嵇康與山濤書曰:素不便書。不喜作書。而人閒多事。堆案盈几。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欲自勉強。則不能久堪。
  • 蜀誌曰:王平。字子均。生長戎旅。手不能書。所識不過十字。而占授作書皆有意。使人讀史漢諸書聽之。通知其義。往往論說。不失其旨。
  • 魯國先賢志曰:孔翊為洛陽令。置器水於前庭。得私書。皆投其中。一無所發。彈治貴戚。無所迴避。
  • 張華別傳曰:大駕西征鍾會。至長安。華兼中書侍郎。從行。掌軍事中書疏表檄。文帝善之。
  • 語林曰:殷洪喬作豫章郡。臨去。人寄百餘函書。既至石頭。悉擲水中。因呪之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達書郵。
  • 沈約宋書曰:劉穆之朱齡石。並便尺牘。嘗於高祖坐。與齡石共答書。自旦至日中。穆之得百函。齡石得八十函。而穆之應對無廢。
  • 漢鄒陽上書梁王曰: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夫精變天地。而信不諭兩主。豈不哀哉。昔玉人獻寶。楚王誅之。李斯竭忠。胡亥極刑。是以箕子佯狂。接輿避世。語曰:白頭如新。傾蓋如故。蘇秦相燕。人惡之於燕王。燕王按劍而怒。食以駃騠。白圭顯於中山。人惡之於魏文侯。文侯投以夜光之璧。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故百里奚乞食於道。繆公委之以政。甯戚飯牛車下。桓公任之以國。此二者。豈素官於朝。借譽左右。然後二主用之哉。昔魯聽季孫之說。逐孔子。宋信子舟之計。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辯。不能自免於讒諛。而二國以危。何則。眾口鑠金。積毀消骨也。今人主誠能去驕傲之心。懷可報之意。則桀之狗可使吠堯。跖之客可使刺由。況因萬乘之權。假聖王之資乎。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於道。眾莫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輪囷離奇。而為萬乘器者。以左右先為之容也。
  • 後漢班固上書東平王曰: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將軍膺千年之任。躡先王之蹤。體弘懿之資。據高明之勢。昔卞和獻寶。以罹折趾。屈子納忠。終於沉身。已而和氏之璧。千載垂光。屈子之篇。萬世彌章。
  • 齊陸厥與沈約書問聲韻曰:長門上林。殆非一家之賦。洛神池鴈。便成二體之作。孟堅精整。詠史無虧於東主。平子恢富。羽獵不累於憑虛。王粲初征。他文未能稱是。楊脩敏捷。暑賦彌日不獻。率意寡尤。則從事乎一日。醫醫(○南齊書五十二陸厥傳作翳翳。)愈伏。而理賒於七步。一人之思。遲速天懸。一家之文。工拙壤隔。何獨宮商律呂。必責其一人也。
  • 梁簡文帝答張纘謝示集曰:纘好文章。於今二十五載矣。竊嘗論之。日月參辰。火龍黼黻。尚且著於玄象。章乎人事。而況文辭可止。詠歌可輟乎。不為壯夫。楊雄實小言破道。非謂君子。曹植亦小辯破言。論之科刑。罪在不赦。至如春庭落景。轉蕙承風。秋雨旦晴。檐梧初下。浮雲生野。明月入樓。時命親賓。乍動嚴駕。車渠屢酌。鸚鵡驟傾。伊昔三邊。久留四戰。胡霧連天。征旗拂日。時聞塢笛。遙聽塞笳。或鄉思悽然。或雄心憤薄。是以沉吟短翰。補綴庸音。寓目寫心。因事而作。
  • 又答新渝侯和詩書曰:垂示三首。風雲吐於行間。珠玉生於字裏。跨躡曹左。含超潘陸。雙鬢向光。風流已絕。九梁插花。步搖為古。高樓懷怨。結眉表色。長門下泣。破粉成痕。復有影裏細腰。令與真類。鏡中好面。還將盡(○全梁文十一作畫。)等。此皆性情卓絕。親致英奇。故知吹蕭入秦。方識來鳳之巧。鳴瑟向趙。始睹駐雲之曲。手持口誦。喜荷交并。
  • 梁元帝答劉縮求述制旨義書曰:學山學海。未臻其極。為龍為光。或從王事。所賴昔經陝服。頗足良書。憑几據梧。靜供遊目。枕中之記。即用為枕。帷前之秩。仍可為帷。對此自娛。敬而待命。叩而必應。已謝懸鍾。汲而無竭。復乖井養。
  • 梁沈約與范述曾論竟陵王賦書曰:夫眇汎滄流。則不識涯涘。雜陳鍾石。則莫辯宮商。雖復吟誦環迴。編離字滅。終無所辯。仰酬睿旨。微表寸長。
  • 梁劉孝綽答梁元帝書曰:伏承自辭皇邑。爰至荊臺。未勞刺舉。且摛高麗。近雖預觀寸錦。而不睹金玉。昔臨渦辭賦。悉與楊循。(○全梁文六十作修。)未殫寶笥。顧慚先哲。
  • 梁江淹詣宋建平王上書曰:昔者賤臣叩心。飛霜擊於燕地。庶女告天。振風襲於齊臺。下官蓬戶桑樞之民。布衣麻帶之士。謬得升降承明之闕。出入金華之殿。何嘗不局影凝嚴。側身扃禁者乎。寧當爭分寸之末。競錐刀之利。積毀消金。積讒摩骨。遠則直生取疑於盜金。近則伯魚被名於不義。
  • 梁劉之遴與劉孝標書曰:閒聞足下作類苑。括綜百家。馳騁千載。彌綸天地。纏絡萬品。撮道略之英華。搜群言之隱賾。鉛摘既畢。殺青已就。義以類聚。事以群分。述征之妙。楊班儔也。擅此博物。何快如之。雖復子野調聲。寄知音於後世。文信構覽。懸百金於當時。居然無以相尚。自非沉鬱澹雅之思。安能閉志經年。勤成若此。吾嘗聞為之者勞。觀之者逸。足下已勞於精力。宜令吾見異書。
  • 梁劉孝標答劉之遴借類苑書曰:九冬有隙。三餘暇時。多遊書圃。代樹萱蘇。若夫采亹亹於緗紈。閱微言於殘竹。嗢飫膏液。咀嚼英華。不知地之為輿。天之為蓋。靡測迴塘。莫辯輿馬。烏足以言乎。是用周流墳素。詳觀圖諜。搦管聯冊。纂茲英奇。蛩蛩之謀。止於善草。周周之計。利在銜翼。故鳩集斯文。蓋自綴其漏耳。豈冀藏山之石。播於士大夫哉。

  • 說文曰:檄。二尺書也。從木敫聲。
  • 釋名曰:檄。激也。下官所以激迎其上之書文也。
  • 漢書曰:申屠嘉為丞相。鄧通居上旁。怠慢。嘉為檄召通曰:不來且斬。通恐。入言於上。上曰:速往。吾令召汝。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頓首謝。
  • 東觀漢記曰:光武數召諸將。置酒賞賜。坐席之閒。以要其死力。當此之時。賊檄日以百數。憂不可勝。上猶以餘閒講經藝。
  • 又曰:隗囂。故宰府掾吏。善為文書。每上書移檄。士大夫莫不諷誦。
  • 又曰:廬江毛義。少時家貧。以孝行稱。南陽張奉慕其義。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適至。以義守令。義奉檄而入。喜動顏色。
  • 典略曰:張儀。魏人。常從楚相飲。楚相亡璧。意儀盜之。掠笞數百。既相秦。為檄告楚相曰:吾從汝飲。不盜汝璧。善守汝國。我且盜汝城。
  • 又曰:陳琳作諸書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臥讀琳所製。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數加厚賜。
  • 魏志曰:孫放善為書檄。三祖諮命招喻。多放所為。
  • 李充起居戒曰:軍書羽檄。非儒者之事。且家奉道法。言不及殺。語不虛誕。而檄不切厲則敵心陵。言不誇壯則軍容弱。請姑舍之。以擬能者。
  • 續晉陽秋曰:何忌母。劉牢之姊也。忌與高祖謀。夜於屏風裏製檄文。母潛登屏風上窺。既知其謀。大喜曰:汝能如此。吾讎恥雪矣。
  • 檄文 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文曰: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議不反顧。計不旋踵。彼豈樂死惡生。而巴蜀異主哉。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折珪而爵。終則遺顯號於後世。傳土地於子孫。名聲施於無窮。功烈著於不滅。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澤潤野草。而不辭也。今奉幣役至南夷。即自賊殺。或亡逃抵誅。身死無名。謚為至愚。恥及父母。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豈不遠哉。
  • 魏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曰:操父嵩。乞丐攜養。因贓假位。輿金攢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續遇董卓。侵官暴國。於是收羅英雄。棄瑕取用。故遂與操。同諮合謀。操遂承資跋扈。肆行凶慝。割剝元良。殘賢害善。爵賞由心。刑戮在口。所愛光五宗。所惡滅三族。又特置發丘中郎。摸金校尉。所過墮突。無骸不露。乃欲摧橈棟梁。孤弱漢室。除滅忠正。專為梟雄。某俯奉漢威靈。折衝宇宙。長戟百萬。胡騎千群。奮虎賁育獲之士。騁良弓勁弩之勢。并州越太行而角其前。荊州下宛葉而掎其後。若舉炎火以爇飛蓬。覆滄海以沃熛炭。有何不消滅者。
  • 又檄吳將校曰:孫權小子。未辯菽麥。要領不足以膏蕭斧。名字不足以汙簡墨。謂為舟楫足以拒皇威。江湖可以逃嚴誅。不知天網設張。以在綱目。爨鑊之魚。期於消爛也。若使水而可恃。則洞庭無三苗之墟。子陽無荊門之敗。朝鮮之壘不刊。兩越之旌不拔也。丞相銜奉國威。為民除害。元惡大憝。必當梟夷。蓋鳳鳴高岡。以遠罻羅。聖賢之德也。鸋鴃之鳥。巢於葦苕。苕折子破。下愚之惑也。今江東之地。無異葦苕。諸賢處之。信亦危矣。
  • 魏鍾會檄蜀文曰:今主上聖德欽明。紹隆前緒。宰輔忠肅。明允劬勞。王室布政垂惠。而萬邦協和。施德百蠻。而肅慎致貢。悼彼巴蜀。獨為匪民。是以命授六師。恭行天罰。今邊境乂清。方內無事。蓄力待時。并兵一向。而以蜀一州之眾。分張守備。難以御天下之師。比年以來。曾無寧歲。征人勤瘁。難以當子來之民。此皆諸賢所共親見。誠能鑒茲成敗。邈然高蹈。投跡微子之蹤。橫身陳平之軌。則福同古人。慶流來裔。
  • 晉孫惠為東海王討成都王檄文曰:穎稟性強暗。增崇位號。阿比奄官。專任孟玫。遂使恣睢。殺活由己。疾諫好讒。小人滿側。官以賄成。位以錢獲。囚以貨生。獄以幣解。百官卷舌。朝野隱伏。案穎之罪。書記未有。禍甚叔帶。逆隆魯桓。為子則不孝。為臣則不忠。為弟則不順。為主則不仁。四惡具矣。豺狼之性。有甚無悛。
  • 晉庾闡為郤鑒檄青州文曰:蓋天地有盈虛之期。皇代有盛衰之會。姬文至聖。猶西患昆夷。周室哲王。而北難獫狁。天步禍亂。有自來矣。是以石勒因曩者之弊。遇皇綱暫弛。遂陵跨神州。剪覆上國。二十餘載。毒流四海。人神含憤。天誅自滅。而石虎窮凶。襲其餘業。內肆豺狼之暴。外有無辜之禍。念諸文武百姓。同為和氣之民。而不蒙太陽之施。奔波於海岱之閒。逼迫於寇戎之手。行者窮征役。居者困重賦。死生契闊。良難為心。
  • 又檄李勢曰:告巴蜀士民。夫昏明代運。否終則泰。賢哲睹機以知變。不肖滅亡以取禍。昔者皇運中消。乾綱暫弛。耀(○按當作曜。謂劉曜。)勒窮凶。肆暴神州。李劉啟逆。竊逼岷川。翼以不才。任符分陝。未能仰宣皇恩。招攜以禮。而使三巴之民。制於犬羊之群。元元之命。懸於豺狼之口。所以假寐永歎。疾疢如首者也。凡百黎萌。秋毫不犯。檄到勉思良圖。自求多福。無使蘭艾同焚。永作鑒誡。信誓之明。有如皎日。
  • 又為檄石虎文曰:石勒因釁。剪覆舊京。窮凶極逆。偽號累祀。百姓受灰沒之酷。王室有黍離之哀。不有少康之隆。孰能祀夏。不有宣王之興。誰剋舊物。羯帥石虎。僭襲凶葉。負恃其眾。陸梁河朔。每念忠順之士。懷仁抱義。含膽飲血。離其禍酷。心存倒戈。而力不能奮。今遣使持節荊州刺史都亭侯翼。高旗連雲。組練映日。運孫吳之籌。按尚甫之略。莫不張膽咀鐵。人思自百。以此眾戰。其猶烈火之燔秋蓬。衡飆之掃落葉也。
  • 晉桓溫檄胡文曰:胡賊石勒。暴肆華夏。齊民塗炭。煎困讎孽。至使六合殊風。九鼎乖越。每惟國難。不遑啟處。撫劍北顧。慨歎盈懷。寡人不德。忝荷戎重。師次安陸。經營舊邑。瞻望華夏。暫成楚越。登丘悽覽。征夫憤慨。昔叔孫絕粒。義不同惡。龔生守節。恥存莽朝。歷既逋僭。一朝蕩定。拯撫黎民。即安本大。訓之以德禮。潤之以玄澤。信感荒外。武揚八極。先順者獲賞。後伏者前誅。德刑既明。隨才攸敘。此之風範。想所聞也。
  • 梁元帝伐侯景檄文曰:粵若梁興五十餘載。平一宇內。德惠攸長。仁育群生。義征不服。建翠鳳之旗。則六龍驤首。擊靈鼉之鼓。則百神警肅。風牧方邵之賢。衛霍辛趙之將。叱吒則風雲興起。鼓動則嵩華倒拔。協和萬邦。平章百姓。十堯九舜。曷足云也。賊臣侯景。匈奴叛臣。鳴鏑餘噍。冒于貨賄。不知其極。敢興逆亂。梗我王畿。賊臣正德。阻兵安忍者。結怨江干。遠適單于。虔劉我人民。離散我兄弟。臧獲之人。五宗及賞。搢紳之士。三族見誅。南山之竹。未足言其愆。西山之兔。不足書其罪。雷震風駭。直指建鄴。按劍而叱。江水為之倒流。抽戈而揮。皎日為之還舍。如駟馬之載鴻毛。奔牛之觸魯縞。
  • 梁裴子野喻虜檄文曰:天生蒸民。樹之以君。所以對越三才。司牧黔首。蠲其苛慝。除其患難。肇自遂古。以迄皇王。經世字民。咸由此作。朕撥亂反正。君臨億兆。休牛放馬。載戢干戈。思與一世之民。躋之仁壽之域。昔者晉失其序。天篤降喪。而四夷交侵。小雅盡缺。宋之初載。實有武功。秦晉之墟。頻梟僭偽。末葉陵遲。遂亡淮濟。曠日長久。莫能克復。朕爰初創業。思閑寧靜。保大定功。未遑遠略。而狡虜遊魂。不式王命。朕謂其君是惡。其民何罪。矜此塗炭。用寢兵革。今戎醜數亡。自相吞噬。重以亢旱彌年。穀價騰踊。丁壯死於軍旅。婦女疲於轉輸。虐政慘刑。曾無懲改。四方同集。九服齊契。譬猶翻東海以注螢爝。倒崐崙以壓螻蟻。其身縻爛。豈假多力。爾二周故老。六輔大姓。蒙恥俛首。有自來矣。濯身明目。今也其時。昔由余入秦。禮以卿佐。日磾降漢。華豹七葉。苟有其才。豈無大位。梁任孝恭為汝南王檄魏文曰:夫大盜移國。終繼梟翦之誅。兇狡憑凌。必致殲夷之戮。所以董卓稱亂。徒藉群雄之手。王莽偷安。卒成光武之業。故市耀臍燈。府傳飲器。我有魏今臨一境。卜世相承。保乂黔黎。事踰年祀。尒朱榮胡貊遺種。邊塞是居。姦宄妄才。凶愚醜類。茹血餐腥。本非人品。依隨水草。取類馬牛。而包藏禍圖。竊懷反噬。遂長驅種落。用襲我周南。率彼酋豪。侵凌我河縣。所以流離播越。亟淹星紀。仰慕園陵。俯傷黎庶。遂得式仰唐朝。宣奉舜闕。梁大皇帝。功踰五帝。道邁三皇。負扆當軒。平章百姓。垂拱而治。協和萬邦。今遣同州刺史范遵等。董率前鋒。揚旌致討。先取滑臺。鼓行金谷。關東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淪蕪。室家顛殞。飲氣吞聲。志申讎怨。士各懷歸。民思父母。表裏符契。神靈響集。王者之師。有征無戰。鋒刃所裁。幸勿罹染。
  • 後魏魏收檄梁文(○全北齊文五據文苑英華六百四十五。通鑑一百六十作杜弼文。)曰:夫辰象麗天。山岳鎮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建之以邦國。樹之以君長。日月於是莫貳。帝王所以總一。雖五運相推。百王革命。此道所行。孰云能易。而皇家承統。光配彼天。義洽幽明。化周動植。崇文德以來遠。修禮讓以止訟。舞干戚於兩階。執玉帛於萬國。玄功潛運。至德旁通。百姓日用而不知。兆民受賜而無跡。唯彼吳越。獨阻聲教。侯景豎子。本無土業。以金陵逋逃之藪。江南流離之地。甘辭卑體。進孰(○英華。通鑑作熟。)圖身。而偽朝大小。幸災忘義。主荒於上。臣蔽於下。人而無禮。其能國乎。亦既失信。不亡何待。今帝道休明。皇猷允塞。雖有賊臣去國。亡卒出境。何異一毛之落牛體。雙鳧之飛海濱。彼既連結姦惡。斷絕鄰好。追兵保境。縱盜侵國。蓋物無定方。事無常勢。是以吳侵齊境。遂致句踐之師。趙納韓地。終有上(○英華。通鑑作長。)平之役。矧乃鞭撻疲民。侵軼徐部。築壘擁川。捨信邀利。此而可忍。孰不可懷。貞陽以猶子之親。當戎首之任。非但力屈道窮。亦將路無還蜀。兼復狹子垂翅。俱在籠樊。雖復貪利苟得。背同即異。獲一人而失一國。見黃雀而忘深井。智者所不為。仁者所不向。誠既往之難逮。猶將來之可追。侯景以鄙里之夫。遭風雲之會。位登三事。邑啟萬家。揣身量分。久當止足。彼乃示之以利器。誨之以慢藏。使其勢得容姦。令其時堪乘便。計雖非孫吳猛將。燕趙精兵。猶是久涉行陣。曾習軍旅。拒此則作氣不足。攻彼則為勢有餘。呼之則返速而釁小。不懲則叛遲而禍大。但恐楚國忘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橫使江黃士子。荊楊人物。死亡矢石之下。夭折露霧之中。人人厭苦。家家思亂。將險躁之風俗。任輕薄之子孫。朋黨路開。兵權在外。必將禍生骨肉。難起腹心。強孥(○英華。通鑑作弩。)衝城。長戟指闕。徒探雀鷇。無用府藏之虛。空請熊蹯。詎延漏刻之命。外崩中潰。今實其時。鷸蚌相扼。我乘其弊。方使鍾山渡江。青蓋入洛。荊棘生於建業之宮。麋鹿遊於姑蘇之館。但恐革車之所轥轢。劍騎之所蹂踐。椅梓於焉傾折。竹箭以此摧殘。若吳之王孫。蜀之公子。順時以動。見機而作。歸款軍門。委命下吏。當使焚櫬而出。拂席相俟。必以楚材。終為晉用也。
  • 陳徐陵檄周文曰:主上恭膺寶歷。嗣奉瑤圖。既稟聖人之材。兼富神武之略。乂安兆庶。共靖戎華。同戢干戈。永銷鋒鏑。況復追惟在楚。無忘玉帛之言。軫念過曹。猶感盤餐之惠。年馳玉節之使。歲降銀車之恩。庶彼懷音。微悟知感。而反其藏匿。招我叛臣。翊從瀟湘。空竭關壟。荊梁左右。漢沔東西。籲地呼天。望停哀救。夫一人掩泣。猶愴滿堂。百姓為心。彌切宸扆。大都督吳明徹。台司上將。德茂勳高。威著荊湘。化聞庸蜀。叱吒而平宿豫。吹噓而定壽陽。席卷江淮。無淹弦望。

  • 范曄後漢書曰:韓馥見民情歸袁紹。忌方得眾。恐將圖己。常遣從事守紹門。不聽發兵。喬蝟(○太平御覽五百九十七作瑁。)乃詐三公移書。傳驛州郡。說董卓罪惡。企望義兵。以釋國難。馥於是方聽紹舉兵。
  • 王隱晉書曰:毛寶據邾城陷。寶屍沉江不出。戴詳移告河伯諸神。使出寶屍。十餘日乃出。
  • 典略曰:衛襄。字叔遼。修行至孝。州郡嘉之。時有白波賊眾數萬人。官兵誅討不能平。而使襄要我願解散。於是襄為書移。即平定。
  • 移文 漢劉歆讓太常博士移文曰:歆欲建立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習(○漢書三十六劉歆傳作皆。)列學官。哀帝令歆與五經博士講論其義。諸儒博士或不肯置對。歆因移書責讓之曰:往者綴學之士。不思廢絕之關。(○漢書作闕。)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至於國家將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禪巡狩之儀。則幽冥而莫知其源。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疾妒。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抑此三學。皆以尚書為不備。謂左氏為不傳春秋。豈不哀哉。夫子曰(○按子曰二字衍。)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此乃眾庶之所為耳。非所望於士君子也。
  • 梁簡文帝答穰城求和移文曰:屬彼數及侮亡。運逢瓦解。石言水鬥。實驗地凶。飛絮雨粟。還符天怪。故淪俗駿奔。遺黎南請。所以皇略北征。臨(○臨字疑衍。)事同拯溺。愍百姓之未安。傷一物之失所。故餘民襁負。掃(○原訛揥。據馮校本改。)地來王。而向化之黨。匆覽今移。咸以陶茲禮樂。重睹衣冠。已變伊川之髮。兼削呼韓之衽。寧當生入玉關。死歸建業。民情若此。匪我求蒙。行人遠屆。實亦勞止。想近察時機。遠詳圖緯。早去中原。遽反桑梓。旋地脈(○原訛盟。據馮校本改。)而北移。越天渠而南指。然後三姓二賢。可存十半。如其遂固守株。不達玄象。將恐衛將之師。復有狼居之戰。侯應之討。更睹陰山之哭。
  • 梁任孝恭答魏初和移文曰:蓋軒轅五十二戰。義在拯民。湯武二十七征。本惟靜難。明異時而同致。信殊政而一撥。(○全梁文六十七作揆。)我皇屈茲上聖。承彼百王。卷六合而包容。弘二儀而覆載。照高日月。澤富雲雨。值魏氏紛綸。亟離星晷。競尋干戈。爭以興廢。王無卒歲。相不浹辰。隻馬泣師。月陳庭闕。裹糧請救。日款關扉。故屢動雲旗。再驅蒼兕。同小白之存亡。等任好之繼絕。匹婦是讎。尺土非利。然百戰百勝。猶苦四民。九拒九攻。終勞萬姓。納皇之念。無忘日昃。李陵失律。暫摧羽鱗。同孟明之反秦。似荀罃之歸晉。并賚來移。聞之委曲。知彼當壁得人。兆龜有主。欲偃兵戈。式敦雅好。鶴鳴九皋。戾天已響。出其言善。良以欣然。輒勒緣邊屯戍。各息烽警。旌旗盡卷。刁斗夜停。混雞犬於四鄰。接桑麻(○原訛床。據馮校本改。)於二境。陳徐陵為護軍長史王質移文曰:比金風已勁。玉露方團。宜及窮秋。幸踰高塞。當使孤旌不反。隻騎無還。非止湯羅。豈知堯德。其承比年民墊。仍歲蘊隆。粒粟貴於隨珠。分糜乏於齊鼎。且氐羌旅拒。已跨伊瀍。胡羯憑陵。方踰汾潞。刺虎之勢。時則卞生。拾蚌之機。彌驗蘇子。但國家體茲明信。有同皎日。豈唯風雨之旦。猶救匹夫。宵夢之言。無欺幽壤。賊華皎。近以臨蕃有譴。作牧無章。既懼檻車之徵。便憂齊斧之戮。遂乃治兵楚夢。竊戴干戈。傍引西戎。共謀東夏。偽周遣其衛國公宇文直等。總統獯獫。為其羽翼。醜徒濟岸。來攻郢城。逆豎浮舟。同趣夏浦。王師艤棹。素在中流。群帥爭驅。應時殲蕩。羌胡寶馬。縱橫七澤之中。荊楚樓船。彌滿三江之上。浮禽所獲。水陸無遺。華皎擢自芻微。叨居蕃翰。情慚犬馬。罔顧恩靈。翻執干戈。自圖家國。聞諸間諜。具彼鄰謀。乃授冬官。即為鄉導。雖傷仁義之俗。非敢有私。期和與之情。猶冀無失。
  • 又移齊曰:獲去月二十日移。承羯寇平殄。同懷慶悅。眷言鄰穆。深副情佇。夫天綱之大。固無微而不擒。神武之師。本無征而不克。至如戎王傾其部落。逆豎道其鄉關。非厥英圖。殆難堪戮。況復洞庭遐曠。丘食殷阜。西窮版屋。北罄氊廬。聲冠符姚。勢兼聰勒。庸蜀寶馬。彌山不窮。巴漢樓船。陵波無際。我之元戎上將。協力同心。承稟朝謩。致行明罰。為風為火。殪彼蒙衝。如霆如雷。擊其舟艦。羌兵楚賊。赴水沉沙。棄甲則兩岸同奔。橫屍則千里相枕。江川盡滿。譬睢水之無流。原隰窮胡。等陰山之長哭。於是黑山叛邑。諸城洞開。白虜連群。投戈請命。長沙鵩鳥。靡復為妖。湘川石鷰。自然還舞。克翦無筭。縲禽不貲。欲計軍俘。終難巧曆。所獲其龍駒驥子。百□千蓬。(○本集作百千其群。)更開苜蓿之園。方廣騊駼之廄。於是衛霍甘陳。虯髭瞋目。心馳壟路。志飲河源。乘勝長驅。未知所限。豈如桓溫不武。棄彼關中。殷浩無能。長茲羌賊。方且西踰酒郡。抵我境而置邊亭。東略鹽池。為齊朝而反侵地。此改(○本集作政。)亦翦妖氛。未窮巢窟。便聞慶捷。愧佩良深。

  • 東觀漢記曰:黃門蔡倫。典作上方。作紙。所謂蔡侯紙也。
  • 董巴記云。東京有蔡侯祗(○太平御覽六百零五作紙。)即倫也。故麻名麻紙。木皮名榖紙。故(○御覽故下有魚網作紙。名五字。此脫。)網紙也。
  • 三輔決錄曰:韋誕奏。蔡邕自矜能兼斯善(○書斷作喜。)之法。非流紈素。不妄下筆。夫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罔(○太平御覽七百四十七作用。)張芝筆。古(○御覽作左。)伯紙。及臣黑。(○御覽作墨。)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巨(○御覽作臣。)手。然後可以盡徑丈(○原訛經文。據馮校本改。)之勢。方寸之言。
  • 王隱晉書曰:陳壽卒。詔下河南。遣吏賚紙筆。就壽門下。寫取國志。
  • 渚宮舊事曰:皇太子初拜。給赤紙縹紅紙麻紙勅紙法紙。各一百。
  • 抱朴子曰:洪家貧。伐薪賣之。以給紙筆。晝營園田。夜以柴火寫書。坐此之故。不得早涉藝文。常乏紙。每所寫。皆反覆有字。人少能讀。
  • 文士傳曰:楊脩為魏武主簿。嘗白事。知必有反覆教。豫為答數紙。以次牒之而行。告其守者曰:向白事。每有教出。相反覆。若案此弟連答之。已而有風。吹紙亂。遂錯誤。公怒推問。脩慚懼。以實答。
  • 晉陽秋曰:劉弘為荊州刺史。每有興發。手書郡國。丁寧款密。故莫不感悅。顛倒恭赴。咸曰:公一紙書。賢於十部從事也。
  • 語林曰:王右軍為會稽令。謝公就乞牋紙。撿挍庫中。有九萬牋紙。悉以乞謝公。
  • 沈約宋書曰:張永善隸書。又有巧思。紙及墨。皆自營造。上每得永表啟。輒玩咨嗟。自歎供御者不之及也。
  • 晉傅咸紙賦曰:蓋世有質文。則治有損益。故禮隨時變。而器與事易。既作契以代繩兮。又造紙以當策。夫其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則。體絜性真。含章蘊藻。實好斯文。取彼之弊。以為此新攬之則舒。舍之則卷。可屈可伸。能幽能顯。
  • 梁劉孝威謝賚宮紙啟曰:臣與謝嘏。俱慚其聖。神(○初學記二十一作臣。)之衝梯。實愧魯般之巧。嘏之城壘。特無禽子之守。攻弱侮亡。其勞甚薄。策勳行賞。為渥過隆。雖復業(○初學記作鄴。)殿鳳銜。漢朝魚網。平淮桃花。中宮榖樹。固以慚茲靡滑。謝此鮮光。

  • 博物志曰:蒙恬造筆。
  • 釋名曰:筆。述也。述事而書之也。
  • 韓詩外傳曰:趙簡子有臣曰周舍。立於門下。三日三夜。簡子問其故。對曰:臣為君諤諤之臣。墨筆執牘。從君之後。伺君過而書之。
  • 列仙傳曰:李仲甫。潁川人。漢桓帝時。賣筆遼東市上。一筆三錢。有錢亦與筆。無錢亦與筆。
  • 漢書曰:張安世持橐簪筆。(橐。挈橐也。近臣負橐筆。從備顧問。或有記。)事孝武帝數十年。見謂忠謹。
  • 華嶠後漢書曰:班超投筆歎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筆耕乎。(事具人部。)
  • 謝承後漢書曰:王充於宅內。門戶壚柱。各置筆硯簡牘。見事而作。著論衡八十五篇。
  • 漢官儀曰:尚書令僕丞郎。月給赤管大筆雙。篆題曰:北工作楷。於頭上。象牙寸半著筆下。
  • 廣志曰:漢諸郡獻兔毫。書鴻門題。唯趙國毫中用。
  • 典略曰:王粲才既高。辯論應機。鍾繇王朗等。雖各為魏卿相。至於朝廷奏議。皆閣筆。不敢措手。
  • 魏略曰:王思為大司徒。性急。嘗執筆作書。蠅集筆端。驅去復來。如是再三。思怒。自起逐蠅。不能去。(○去字原缺。據馮校本補。)還取筆擲地。蹋壞之。
  • 魏志曰:甄后九歲。喜書。用諸兄筆。或非之。后曰:古賢女皆覽前世成敗。不知書。何由見之。
  • 魏末傳曰:夏侯太初見召。還洛陽。絕人道。不畜筆硯。
  • (○太平御覽六百零五作傅。)子曰:漢末。一筆之押。雕以黃金。飾以和璧。綴以隨珠。發以翡翠。此筆非文犀之植。必象齒之管。豐狐之柱。秋兔之翰。用之者必被朱繡之衣。踐雕玉之履矣。
  • 東宮舊事曰:皇太子初拜。給漆筆四枝。銅博山筆床副。
  • 梁簡文帝詠筆格詩曰:仰出寫含花。橫插學仙掌。行因提拾用。遂廁旋臺賞。
  • 梁徐擒詠筆詩曰:纖端奉積潤。弱質散芳煙。直寫飛蓬牒。橫承落繡篇。一逢提握重。寧憶仲升捐。
  • 後漢蔡邕筆賦曰:惟其翰之。所生。于季冬之狡兔。性精亟以摽悍。體遄近以騁步。削文竹以為管。加漆系之纏束。形調摶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書乾坤之陰陽。讚三皇之洪勳。敘五帝之休德。揚蕩蕩之典文。紀三王之功代兮。表八百之肆勤。傳六經而輟百氏兮。建皇極而序彝倫。綜人事於晻昧兮。贊幽冥於神明。象類多喻。靡施不協。上剛下柔。乾坤之位也。新故代謝。四時之次也。圓和正直。規矩之極也。玄首黃管。天地之色也。
  • 晉傅玄筆賦曰:簡脩毫之奇兔。選珍皮之上翰。濯之以清水。芬之以幽蘭。嘉竹翠色。彤管含丹。於是班匠竭巧。名工逞術。纏以素枲。納以玄漆。染芳松之淳煙。寫文象於紈素。動應手而從心。煥光流而星布。
  • 晉成公綏故筆賦曰:有倉頡之奇生。列四目而兼明。慕羲氏之畫卦。載萬物於五行。乃發慮於書契。採秋毫之類芒。加膠漆之綢繆。結三束而五重。建犀角之玄管。屬象齒於纖鋒。染青松之微煙。著不泯之永蹤。則象神仙。人皇九頭。式範群生。異體怪軀。注玉度於七經。訓河洛之讖緯。書日月之所躔。別列宿之舍次。乃皆是筆之勳。人日用而不寤。(○自一零四七頁三行第十字(將字)起。至此止。宋本缺。據明本補。)仡盡力於萬機。卒見棄於行路。
  • 梁吳筠筆格賦曰:幽山之桂樹。恆縈風而抱霧。葉委鬱而陸離。根縱橫而盤互。爾其負霜含液。枝翠心赤。翦其片條。為此筆格。趺則巖巖方爽。似華山之孤上。管則員員峻逸。若九疑之爭出。長對坐而銜煙。永臨窗而儲筆。
  • 晉郭璞筆贊曰:上古結繩。易以書契。經緯天地。錯綜群藝。日用不知。功蓋萬世。
  • 後漢李尤筆銘曰:筆之強志。庶事分別。七術雖眾。猶可解說。投足擇言。駟不及舌。筆之過誤。愆尤不滅。
  • 魏傅選筆銘曰:昔在上古。結繩而誓。降及後載。易以書契。書契之興。興自頡皇。肇建一體。浸遂繁昌。彌綸群事。通遠達幽。垂訓紀典。匪筆靡脩。寔為心盡。臧否斯由。厥美弘大。置類鮮疇。德興之著。惟道是揚。苟逞其違。禍亦無方。
  • 晉王隱筆銘曰:豈作其筆。必兔之毫。調利難禿。亦有鹿毛。
  • 梁元帝謝宮(○全梁文十六宮上有東字。)賜白牙鏤管筆啟曰:春坊漆管。曲降深恩。北宮象牙。猥蒙霑逮。雕鐫精巧。似遼東之仙物。圖寫奇麗。笑蜀郡之儒生。故知嵇賦非工。王銘未善。昔伯偕致贈。纔屬友人。葛龔所酬。止聞通識。豈若遠降鴻慈。曲覃庸陋。方覺琉璃無譡。隨珠過侈。但有羨卜商。無因則削。徒懷曹植。恆願執鞭。
  • 梁庾肩吾謝賚銅硯筆格啟曰:煙磨青石。已賤孔氏之壇。管撫銅龍。還笑王生之璧。西域胡人。臥織成之金簟。遊仙童子。隱芙蓉之行鄣。莫不並出梁園。來頒狹室。

  • 太公金匱曰:硯之書曰:石墨相著。邪心讒言。無得汙白。
  • 漢書曰:宣帝時。中郎將張彭祖。少與帝微時同席硯書。及帝即位。彭祖以舊恩。封陽都侯。出常參乘。
  • 又曰:薛宣為左馮翊。性密靜有思。省吏職。求其便安。下至財用筆硯。皆為設方略。利用之。省費。吏民稱之。
  • 崔寔四民月令曰:正月硯凍釋。命童幼入小學篇章。十一月硯凍。幼童讀孝經論語。
  • 東觀漢記曰:蘇竟與劉歆子恭書云。前世以磨研編簡之才。與國右史(○右史二字衍。)公從事出入。
  • 魏武帝上雜物疏曰:御物有純銀參帶臺硯一枚。純銀參帶員硯。大小各一枚。
  • 陳留志曰:范喬年兩歲。祖父馨卒。臨終。撫其手曰:恨不見汝成人。以吾所用硯與之。始五歲。祖母以此言告喬。喬便執硯涕泣。
  • 東宮舊事曰:皇太子初拜。給漆石硯一枚。
  • 陸雲與兄機書曰:君苗能作文。見兄文。輒云欲燒筆硯。
  • 從征記曰:夫子床前有石硯一枚。作甚古朴。蓋孔子生平時物也。
  • 晉傅玄硯賦曰:採陰山之潛樸。簡眾材之攸宜。節方圓以定形。鍛金鐵以為池。設上下之剖判。配法象乎二儀。木貴其能軟。石美其潤堅。加采漆之膠固。含沖德之清玄。
  • 魏繁欽贊曰:班采散色。漚潤毫芒。點黛文字。曜明典章。施而不德。吐惠無疆。漸漬甘液。吸受流芳。
  • 魏王粲硯銘曰:昔在皇頡。爰初書契。以代結繩。民察官理。庶績誕興。在世季末。華藻流淫。文不寫行。書不盡心。淳朴澆散。俗以崩沉。墨運翰藻。榮辱是若。念茲在茲。惟玄是宅。
  • 梁武帝硯銘。
  • 梁丘遲硯銘。

  • 春秋元命苞曰:上天一星為郎將。
  • 六韜曰:將冬不服裘。夏不操扇。天雨不張蓋。出隘塞。犯泥塗。將必下步。士卒皆定。將乃就舍。炊者皆飽。將乃敢食。
  • 左傳曰:晉侯之弟楊干。亂行於曲梁。魏絳戮其僕。周官曰: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 史記曰:魏文侯問。吳起何如人。李克曰:其用兵。司馬穰苴弗能過也。於是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
  • 又曰:齊景公召穰苴。與語兵事。大說之。以為將軍。穰苴曰:願得君之寵臣。國中所尊。以臨軍。乃可。於是景公使莊賈往。穰苴與約會。日中於軍門。穰苴先馳至軍。立表下漏。待賈。暮時。莊賈乃至。召軍正問曰:軍法期而後者云何。曰:當斬。斬莊賈。以徇三軍。三軍之士皆震。
  • 又曰:吳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羸糧與士卒分勞。
  • 又曰:文帝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灞上。祝茲侯徐厲。軍棘門。以河內守周亞夫為將軍。軍細柳。帝自勞軍。至灞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軍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士吏被甲。彀弓持滿。先驅至。不得入。驅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軍中但聞將軍令。不聞天子詔。於是上使詔軍將。亞夫乃傳言開壁。壁開。士吏曰:軍中不得驅馳。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將軍亞夫。將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色改容。使人稱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既出軍門。文帝曰:此真將軍矣。曩者灞上棘門軍。兒戲爾。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亞夫。可得而犯耶。稱善久之。
  •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令於君。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
  • 韓子曰:吳起為魏將。而攻中山。軍人有病疽者。吳起自吮其膿。傷者母立而泣。人曰:將軍於若子如是。何為泣乎。對曰:吳子吮其父之傷。而殺之涇水之上。今安知不殺是子乎。
  • 黃石公三略曰:良將之軍也。恕己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戰如風發。攻如河決。
  • 軍讖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故良餌之下有懸魚。重賞之下有勇夫。
  • 淮南子曰:凡國有難。君自宮召將。詔之曰:社稷之命將(○太平御覽二百七十四將上有在字。此脫。)軍身。今國有難。願子將而應之。主親操鉞授將軍曰:此上至天者。將軍制之。辭而行。乃爪鬋。設明衣。鑿凶門而出。乘將軍。(○御覽軍下有車字。)建鼓旗。載斧鉞。臨敵攻戰而領。(○御覽作不顧二字。)必死無有二心。
  • 列女傳曰:楚子反攻秦軍。絕糧。使人請於王。因問其母。母問使者曰:士卒無恙乎。使者曰:士卒分菽粒而食之。又問將軍無恙乎。對曰:將軍朝夕芻豢黍粱。子反破秦軍而歸。母閉門不內。使數之曰:子不聞越王句踐之伐吳耶。客有獻醇酒一器者。王使人注上流。使士卒飲下流。味不加喙而卒戰自五也。異日又有獻一囊糧者。王又使以賜軍士。分而食之。甘不踰嗌而戰自十也。今士卒分菽粒而食之。子獨朝夕芻豢何也。
  • 漢書曰:韓信亡。蕭何追還。漢王曰:以為大將。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召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宜擇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 又曰:馮唐對文帝曰:天下之將。獨有廉頗李牧耳。上曰:嗟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為將。唐對曰:臣聞上古王者遣將也。跪而推轂曰:闑以內。寡人制之。闑以外。將軍制之。軍功爵賞。皆決於外。
  • 又曰: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為人少言有氣。上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爾。不至學古兵法。上為治第。令視之。對曰:匈奴不滅。無以家為。
  • 又曰:西羌反。時趙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使問誰可將者。充國對曰:無踰於老臣者矣。上遣焉。
  • 東觀漢記曰:吳漢當出師。朝受詔。夕即引道。初無辦嚴之日。故能常任職。以功名終。
  • 又曰:赤眉入長安。鄧禹乘勝獨克。而師行有紀。皆望風相攜以迎降者。以千數。眾號百萬。
  • 又曰:武威將軍劉尚。擊武陵五溪蠻夷。深入軍沒。馬援因復請行。時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許之。援自請曰:臣尚能被甲。帝令試之。援據鞍顧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遂遣援。
  • 又曰:祭遵為將軍。取士皆用儒術。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壺。在軍旅。不忘俎豆。(事具巧藝部投壺篇。)
  • 魏志曰:曹仁。字子孝。少時不脩行檢。及長為將。嚴整奉法。常置科於左右。案以從事。
  • 又曰:賈逵。字梁道。自為兒童戲弄。常設部伍。祖父習異之曰:汝大必為將帥。口授兵法數萬言。
  • 又曰:龐德討關羽。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時德常乘白馬。羽軍謂之白馬將。
  • 蜀志曰:鄧艾為大將。三十餘年。賞罰明。善卹卒伍。身之衣食。資仰於官。不為苟素儉。然終不治私。妻子不免飢寒。
  • 吳書曰:魯肅為人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在軍陣。手不釋書。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 抱朴子曰:大將民之司命。社稷存亡。於是乎在。
  • 晉張華命將出征詩曰:重華隆帝道。戎蠻或來賓。徐夷興有周。鬼方亦違殷。今在盛明世。寇虐動西垠。單醪豈無味。挾纊感至仁。
  • 梁吳筠古意詩曰:匈奴數欲盡。僕在玉門關。蓮花穿劍鍔。秋月掩刀環。春機思窈窕。夏鳥鳴綿蠻。中人坐相望。狂夫終不還。
  • 又邊城將詩曰:塞外何紛紛。胡騎欲成群。爾時始應募。來投霍冠軍。刀含四尺影。劍抱七星文。袖間血灑地。車中旌拂雲。輕軀如未殯。終當厚報君。
  • 又邊城將詩曰:僕本邊城將。馳射靈關下。箭銜鴈門石。氣振武安瓦。勳輕賞發兵。名高拜橫野。留書應鑿楹。傳功須勒社。徒傾七尺命。酬恩終自寡。
  • 又邊城詩曰:聞君報一餐。遠送出平野。玉摽丹霞劍。金絡豔光馬。高旗入漢飛。長鞭匿地寫。曙星海中出。曉月山頭下。歲晏坐論功。自有思臣者。
  • 又邊城詩曰:臨淄重蹴踘。西城好擊刺。不要身後名。專騁眼前智。君看班定遠。立功不負義。掣拽二丈旗。躑躅雙鳧騎。但問相知否。死生無險易。
  • 晉孫楚白起贊曰:烈烈桓桓。時維武安。神機電斷。氣濟師然。南折勁楚。走魏禽韓。北摧馬服。淩川成丹。應侯無良。蘇子入關。噭噭讒口。火燎于原。遂焚杜郵。與蕭俱燔。惟其沒矣。古今所歎。
  • 又韓信贊曰:淮陰屈節。盤於幽賤。秦失其鹿。英雄交戰。踐楚知亡。撫戈從漢。遂寤明主。超然虎奮。威震趙魏。擒項平難。割據山川。稱孤南面。惜哉遘疑。一朝書叛。
  • 又樂毅贊曰:樂生誕節。寔立弘度。丹旄電麾。秦韓景附。威震濟西。齊愍失據。惠之不敏。翻然高翥。栖遲一丘。以保皓素。
  • 後魏溫子昇廣陽王北征請大將表曰:今四郊多壘。三軍申發。率土之濱。莫敢寧晏。況忝末屬。復董元戎。臣不盡心。誰將竭力。豈容飾讓。苟違戎重。但以軍旅之事。實所未學。求得重將。隨方指麾。臣請先驅。被堅督戰。若使旗鼓相望。埃塵相接。決機兩陣之間。不辭萬死之地。脫獨委臣。專總戎旅。兵術靡常。軍機屢變。以臣當之。必所未達。雖奉廣筭。有均膠柱。
  • 魏何晏韓白論曰:此兩將者。殆蚩尤之敵對。開闢所希有也。何者勝。或曰:白起功多。前史以為出奇無窮。欲窺滄海。白起為勝。若夫韓信。斷幡以覆軍。拔旗以流血。其以取勝。非復人力也。亦可謂奇之又奇者哉。白起破趙軍。詐奔而斷其糧道。取勝之術。皆此類也。所謂可奇於不奇之閒矣。安得比其奇之又奇者哉。
  • 宋范曄二十八將論曰:二十八將者。前世所為上應二十八宿。未之詳也。然咸能感會風雲。奮其智勇。議者多非光武。不以功臣任職。至使英姿茂績。委而勿用。然原夫良圖遠筭。固將有以焉爾。若乃王道既衰。降及霸德。猶能受授惟庸。勳賢兼序。如管隰之迭升桓世。先趙之同列文朝。可謂兼通矣。降自秦漢。世資戰力。至於翼夫王運。皆武人屈起。亦有鬻繒盜狗。輕猾之徒。或崇以連城之賞。或任以阿衡之地。故勢疑則隙生。力侔則亂起。蕭樊且猶縲紲。信越終見葅戮。不其然乎。因茲以降。迄于孝武。宰輔五世。莫非公侯。遂使搢紳道塞。賢能蔽擁。故光武監前事之違。存矯枉之志。雖寇鄧之高勳。耿賈之鴻烈。分土不過大縣數四。所加特進朝請而已。觀其治平臨政。課職責咎。將謂導之以法。齊之以刑者乎。永平中。顯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圖畫二十八將於南宮雲臺。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竇融卓茂。合三十二人。敘其本第。係之篇末。

  • 尚書大傳曰:戰者。憚驚之也。
  • 春秋說題辭曰:伐人者。國內行威。有所斬壞。伐之為言敗也。
  • 太公金匱曰: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尚父乃畫丁侯射之。丁侯病。遣使請臣。尚父乃以甲乙日拔其頭箭。丙丁日拔目箭。戊己日拔腹箭。庚辛日拔股箭。壬癸日拔足箭。丁侯病乃愈。四夷聞乃懼。越裳氏獻白雉。
  • 尚書曰: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今日之事。弗諐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夫子勗哉。弗諐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
  • 又曰:帝曰:咨禹。惟茲有苗弗率。汝徂征。禹乃會群后。誓于師曰:濟濟有眾。咸聽朕命。蠢茲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賢。反道敗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爾眾士。奉辭伐罪。
  • 禮記曰:天子將出征。類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禰。禡於所征之地。
  • 大戴禮曰:明主之所征也。誅其君。改其政。率其民而不奪其財也。故曰:明主之征也。猶時雨也。至則民悅矣。
  • 左傳曰:衛大旱。甯莊子曰:周飢。克殷而年豐。天其或者欲使衛討邢乎。從之。師興而雨。(事具天部雨篇。)
  • 又曰: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虞虢之謂也。虞公不聽。後遂為晉所滅。
  • 春秋佐易(○太平御覽三百三十九作助。)期曰:太尉主甲卒神。名辯會。曰庫兵動。鼓自鳴。得諸侯象也。
  • 管子曰:桓公北伐山戎。以升布天下。
  • 又曰: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之谿十里。援弓而射。未敢發也。謂左右曰:見前人乎。對曰:不見。公曰:寡人見人長尺。而人物具焉。冠冠。右袪衣。馬前疾走。寡人其不濟乎。管仲曰:袪衣示前有水也。右示涉也。至卑耳之谿。從左涉。深及冠。從右涉。方深至膝。已涉大濟。公拜曰:仲父之聖若此也。
  • 又曰:代出狐白皮。狐應陽之變。六月而一見。公貴買之。代人臣難得。喜其貴價。必相率而求之。令齊載金錢之代谷。求狐白皮。代王聞之。果去其農。處山林求狐。二十四月。不得一狸皮。齊聞而伐之。代王即將其國士卒服於齊。(事具獸部四狐屬篇。)
  • 韓子曰:秦穆公以女樂三人遺戎王。戎王大悅。聽樂終歲不還。舉兵伐之。開地千里。
  • 史記曰:樂毅并獲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追至于臨淄。齊惛王走保於莒。樂毅獨留徇齊。攻臨淄。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昭王大悅。親至濟上勞軍。行賞饗士。封毅於昌國。號為昌國君。
  • 韓詩外傳曰:武王伐紂。到邢丘。軛折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懼。召太公而問之曰:紂未可伐乎。太公曰:不然。軛折為三者。軍當分介為三也。天雨三日者。欲洒吾兵也。
  • 淮南子曰:人有伐國之志。雄雞夜鳴。庫兵動而戎馬驚。
  • 漢書曰:武帝末年。悔伐之事。乃封丞相為富民侯。
  • 又曰:武王(○按當作帝。)南伐越。以牡荊曰:(○漢書郊祀志作畫。)北升(○漢書作斗。)登龍。以象天(○漢書作太。)一。命曰靈旗。以指所伐。
  • 論衡曰:太公陰謀書。武王伐殷。兵至牧野。晨舉脂燭。推掩不備。
  • 魏志曰:景元四年。鄧艾伐蜀。自陰平。行無人之地七佰餘里。鑿山通道。作橋閣。山高谷深。至有艱險。艾以旗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 摯虞新禮議曰:漢魏故事。遣將出征。符節郎授鉞於朝堂。新禮遣將。御臨軒。尚書授節鉞。古兵書跪而推轂之義也。
  • 摯虞決疑要注曰:古者帝王。征以齊車。載遷廟之主以行。故尚書甘誓曰:用命賞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 王隱晉書曰:咸康元年。督護王隨。領三千人。討寧州賊。吹三角皆裂。軍人惡之。隨曰:裂者破也。當破賊而得土地也。
  • 後漢崔駰安封侯詩曰:戎馬鳴兮金鼓震。壯士激兮忘身命。破光甲兮跨良馬。揮長戟兮廓強弩。
  • 魏文帝於黎陽作詩曰:千騎隨風靡。萬騎正龍驤。金鼓震上下。干戚紛縱橫。白旄若素霓。丹旗發朱光。追思大王德。胥宇識足臧。經歷萬歲林。行行到黎陽。
  • 又詩曰:朝發鄰(○按當作鄴。)城。夕宿韓陵。霖雨讖塗。與人困窮。載馳載驅。沐雨櫛風。舍我高殿。何為泥中。在昔周武。爰暨公旦。載主而征。救民塗炭。彼此一時。唯天所讚。我獨何人。餘不靜亂。
  • 又詩曰:殷殷其雷。濛濛其雨。我徒我車。涉此艱阻。遵彼洹湄。言刈其楚。班之中路。塗潦是御。轔轔大車。載低載昂。嗷嗷僕夫。載仆載僵。蒙塗冒雨。霑衣濡裳。
  • 又詩曰:奉辭罰罪遐征。晨過黎山ꦢ崢。東濟黃河金營。北觀故宅頓傾。中有高樓亭亭。荊棘繞蕃叢生。南望果園青青。霜露慘悽宵零。彼桑梓兮傷情。
  • 又至廣陵於馬上作詩曰:觀兵臨江水。水流何湯湯。霜矛成山林。玄甲曜日光。誰云江水廣。一葦可以航。不戰屈敵虜。兵記稱賢良。
  • 魏王粲從軍詩曰:從軍有苦樂。但問所從誰。所從神且武。焉得久勞師。相公征關右。赫怒震天威。軍中多飫饒。人馬皆溢肥。徒行兼乘還。空出有餘資。拓地三千里。往反速若飛。歌舞入鄴城。所願獲無違。
  • 又從軍詩曰:原風厲秋節。司典告詳刑。我君順時發。桓桓東南征。汎舟蓋長川。陳卒被隰坰。征夫懷親戚。誰能無此情。哀彼東山人。喟然感鸛鳴。
  • 又詩曰:從軍征遐路。討彼東南夷。方舟順廣川。薄暮未安坻。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蟋蟀夾岸鳴。孤鳥翩翩飛。征夫心兩懷。悽愴令吾悲。
  • 又詩曰:率彼東南路。將定一舉勳。籌策運帷幄。一由我聖君。限我無時謀。譬諸具官臣。鞠躬中豎內。微畫無所陳。許歷為完士。一言猶敗秦。我有素餐責。誠愧伐檀人。雖無鉛刀用。庶幾奮薄身。
  • 宋文帝北伐詩曰:季文鑒禍先。辛生識機始。崇眷非無徵。興廢要有以。自昔論中畿。焂焉盈百祀。不睹南雲陰。但見胡塵起。亂極治方形。塗泰由積否。方欲徐遣氣。矧乃穢邊鄙。眷言悼斯民。納隍良在己。逝將振宏羅。一麾同文軌。
  • 宋孝武帝北伐詩曰:表裏跨原隰。左右御川梁。月羽皎素魄。星旗赩赤光。
  • 宋謝莊江都平解嚴詩曰:肅旗蘭廟律。聳鉞暢乾靈。朝晏推物泰。通渥抃身寧。擊轅歌至世。撫壤頌惟馨。
  • 又從駕頓上詩曰:中權臨楚路。前茅望吳雲。冀馬依風蹀。邊簫當夜聞。
  • 宋傅亮從武帝平閩中詩曰:鞠旅揚城。大蒐徐方。旅旌首路。元戎啟行。弭楫洪河。總轡崇芒。
  • 又從征詩曰:息徒西楚。佇挹舊鄉。止猶岳立。動則雲翔。烈烈群師。星言啟行。汎舟掩河。秣馬登芒。
  • 齊虞羲霍將軍北伐詩曰:擁旄為漢將。汗馬出長城。長城地勢險。萬里與雲平。窮秋八九月。虜騎入幽并。飛狐白日晚。瀚海愁雲生。乘墉揮寶劍。蔽日引高旌。雲屯七萃士。魚麗六郡兵。胡笳關下思。羌笛隴頭鳴。天長地自久。人道有虧盈。未窮激楚樂。已見高臺傾。
  • 齊王融從武帝琅邪城講武應詔詩曰:治兵聞魯策。訓旅見周篇。教民良不棄。任智理恆全。白日映丹羽。赬霞文翠旃。凌山炫組甲。帶衣被戎船。凝葭鬱摧愴。清管乍聯綿。早逢文化洽。復屬武功宣。願陪玉鑾右。一舉掃燕然。
  • 梁武帝宴詩曰:止殺心自詳。勝殘道未遍。四主漸懷音。九夷稍革面。世治非去兵。國安豈忘戰。釣臺聞史籍。歧陽書記傳。
  • 梁簡文帝和武帝詩曰:校尉開疏勒。將軍定月支。南通新息柱。北屆武陽碑。豫遊戲馬館。教戰昆明池。銀塘寫清渭。銅鉤引直漪。常從良家子。命中幽并兒。金鞍飾紫珮。玉燕帖青驪。車書今已共。願奏云亭儀。
  • 又詩曰:祭壺今息鼓。董案成開帷。聊舉青龍陣。正取絳宮時。犒兵隨後拒。軷祭逐前師。軍門初露節。步陳始分旗。
  • 梁元帝蕃難未靜述懷詩曰:玉節威雲夢。金鉦韻渚宮。霜戈臨漸白。日羽映流紅。單醪結猛將。芳餌引群雄。箭擁淇園竹。劍聚若溪銅。亟睹周王駿。多逢鮑氏驄。謀出河南賈。威寄隴西馮。溪雲連陣合。卻月半山空。樓前飄密柳。井上落疏桐。差營逢霪雨。立壘挂長虹。
  • 又和王僧辯從軍詩曰:山虛和鐃管。水靜寫樓船。連雞隨火度。燧象帶烽然。洞庭曉風急。瀟湘夜月圓。荀令多文藻。臨戎賦雅篇。
  • 梁吳筠戰城南詩曰:蹀躞青驪馬。往救城南畿。五歷魚麗陣。三尺九重圍。為君意已重。無功終不歸。
  • 又詩曰:前有濁樽酒。憂思亂紛紛。小來重意氣。學劍不學文。忽值明關靜。匈奴遂兩分。天山已半出。龍城無片雲。漢世平如此。何用李將軍。
  • 又詩曰:陌上何諠諠。匈奴圍塞垣。黑雲藏趙樹。黃塵埋隴垠。天子羽書勞。將軍在玉門。
  • 又詩曰:雜虜冠銅鞮。征役去三齊。扶山翦疏勒。傍海掃沉黎。劍光揮夜電。馬汗晝成泥。何當見天子。畫地取關西。
  • 又征客詩曰:公卿來悵別。葭聲在狹斜。玉樽浮雲蓋。朱輪流水車。鞚中懸明月。劍杪照蓮花。
  • 梁沈約正陽堂宴勞旋詩曰:凱入同高宴。飲至均多祜。昔往歌采薇。今來歡杕杜。善戰惟我皇。勝之不窺戶。推轂授神謨。餘壯終能賈。浩蕩金罍溢。周流玉觴傳。
  • 又出重圍和傅昭詩曰:魯連揚一策。陳平出六奇。邯鄲風雨散。白登煙霧維。排雲出九地。陵定振五卮。
  • 梁庾肩吾被使從渡江詩曰:八陣引佳兵。三河總艫舳。絳天揚遠旆。雷野驅長轂。夜劍動星芒。秋潮驚箭服。
  • 梁劉孝義從軍行詩曰:冠軍親俠射。長平自合圍。木落彫弓燥。氣秋征馬肥。賢王皆屈膝。幕府復申威。何謂從軍樂。往反速如飛。
  • 北齊祖孝徵從北征詩曰:翠旗臨塞道。靈鼓出桑乾。祁山斂雰霧。澣海息波瀾。戍亭秋雨急。開門朔氣寒。方繫單于頸。歌舞入長安。
  • 北齊裴讓之從北征詩曰:沙漠胡塵起。關山烽燧驚。皇威奮武略。上將總神兵。高臺朔風馳。絕野寒雲生。匈奴定遠近。壯士欲橫行。
  • 周庾信從駕觀講武詩曰:校戰出長揚。兵欄入鬥場。置陣橫雲起。開營鴈翼張。落星奔驥騄。浮雲上驌驦。急風吹戰鼓。高塵擁具裝。駭猿時落木。驚鴻屢斷行。
  • 又和平鄴應詔絕句詩曰:天策弘神兵。風飛掃鄴城。陣雲千里散。黃河一代清。
  • 陳伏知道從軍五更囀五首。詩曰:一更刁斗鳴。校尉逴連城。遙聞射鵰騎。懸憚將軍名。
  • 二更愁未央。高城寒夜長。試將弓學月。聊持劍比霜。
  • 三更夜驚新。橫吹獨吟春。強聽梅落花。誤憶柳園人。
  • 四更星漢低。落月與雲齊。依俙北風裏。胡笳雜鳥嘶。
  • 五更催送籌。曉色映山頭。城烏初起堞。更人悄下樓。
  • 陳蘇子卿南征詩曰:一朝遊桂水。萬里別長安。故鄉夢中近。邊愁酒上寬。劍鋒但須利。戎衣不畏單。南中地氣煖。少婦早愁寒。
  • 陳沈炯從鳴駕送軍詩曰:惟堯稱乃武。軒后號神兵。弔民資智勇。治亂屬師貞。我君膺寶業。歷駕視前英。蒲海方無浪。夷山有未平。星光下結旆。劍氣上舒精。雲開萬里徹。日麗百川明。撫鼓山靈應。詔蹕水祇驚。
  • 陳張正見從軍詩曰:胡兵屯薊北。漢將起山西。故人輕百戰。聊欲定三齊。風前噴畫角。雲上舞飛梯。鴈塞秋聲遠。龍沙雲路迷。燕然自可勒。函谷詎須泥。
  • 又從軍詩曰:將軍定朔邊。刁斗出祁連。高柳橫長塞。榆關接遠天。井泉含陣竭。烽火映山然。欲知客心斷。旄旌萬里懸。
  • 後漢崔駰大將軍西征賦曰:主簿駰言。愚聞昔在上世。義兵所克。工歌其詩。具陳其頌。書之庸器。列在明堂。所以顯武功也。於是襲孟秋而西征。跨雍梁而遠蹤。陟隴阻之峻城。升天梯以高翔。旗旐翼如遊風。羽毛紛其覆雲。金光皓以奪日。武鼓鏗而雷震。
  • 魏文帝述征賦曰:建安之十三年。荊楚傲而弗臣。命元司以簡旅。予願奮武乎南鄴。伐靈鼓之硼隱兮。建長旗之飄颻。曜甲卒之皓旰。馳萬騎之瀏瀏。揚凱悌之豐惠兮。仰乾威之靈武。伊皇衢之遐通兮。維天納(○全三國文四作綱。)之畢舉。南野之舊都。(○句有脫文。)聊弭節而容與。遵往初之舊跡。順歸風以長邁。鎮江漢之遺民。靜南畿之遐裔。
  • 魏陳王曹植東征賦曰:建安十九年。王師東征吳寇。余典禁兵。衛官省。然神武一舉。東夷必克。想見振旅之盛。故作賦一篇。登城隅之飛觀兮。望六師之所營。幡旗轉而心思兮。舟楫動而傷情。顧身微而任顯兮。愧責重而命輕。嗟我愁其何為兮。心遙思而懸旌。師旅憑皇穹之靈祐兮。亮元勳之必舉。揮朱旗以東指兮。橫大江而莫御。
  • 魏應瑒撰征賦曰:奮皇佐之豐烈。將親戎乎幽鄰。飛龍以雲曜。披廣路而北巡。崇殿鬱其嵯峨。華宇爛而舒光。摛雲藻之雕飾。流輝采之渾黃。辭曰:烈烈征師。尋遐庭兮。悠悠萬里。臨長城兮。周覽郡邑。思既盈兮。嘉想前哲。遺風聲兮。魏徐幹西征賦曰:奉明辟之渥德。與遊軫而西伐。過京邑以釋駕。觀帝居之舊制。伊吾儕之挺劣。獲載筆而從師。無嘉謀以云補。徒荷祿而蒙私。非小人之所幸。雖身安而心危。庶區宇之今定。入告成乎后皇。登明堂而飲至。銘功烈乎帝裳。
  • 又序征賦曰:余因茲以從邁兮。聊暢目乎所經。觀庶士之繆殊。察風流之濁清。沿江浦以左轉。涉雲夢之無陂。從青冥以極望。上連薄乎天維。刊梗林以廣塗。填沮洳以高蹊。攬循環其萬艘。亙千里之長湄。行兼時而易節。迄玄氣之消微。道蒼神之受謝。逼鶉鳥之將栖。慮前事之既終。亦何為乎久稽。乃振旅以復蹤。泝朔風而北歸。及中區以釋勤。超栖遲而無依。
  • 魏王粲初征賦曰:違世難以迥折兮。超遙集于蠻楚。逢屯否而底滯兮。忽長幼以羈旅。賴皇華之茂功。清四海之疆宇。超南荊之北境。踐周豫之末畿。野蕭條而騁望。路周達而平夷。春風穆其和暢兮。庶卉煥以敷蕤。行中國之舊壤。實吾願之所依。當短景之炎陽。犯隆暑之赫曦。薰風溫溫以增熱。體燁燁其若焚。魏阮瑀紀征賦曰:仰天民之高衢兮。慕在昔之遐軌。希篤聖之崇綱兮。惟弘哲而為紀。同天工而人代兮。匪賢智其能使。五材陳而並序。靜亂由乎干戈。惟蠻荊之作讎。將治兵而濟河。遂臨河而就濟。瞻禹績之茫茫。距疆澤以潛流。經崐崙之高岡。目幽蒙以廣衍。遂霑濡而難量。
  • 魏陳琳武軍賦曰:赫赫哉。烈烈矣。于此武軍。當天符之佐運。承斗剛而曜震。漢季世之不辟。青龍紀乎大荒。熊狼競以拏攫。神寶播乎鎬京。於是武臣赫然。颺炎天之隆怒。叫諸夏而號八荒。爾乃擬北落而樹表。晞壘壁以結營。百校羅時。千部列陳。彌方城。掩平原。於是啟明戒旦。長庚告昏。火烈具舉。鼓角並震。千徒從唱。億夫求和。聲訇隱而動山。光赫弈以燭夜。其刃也則楚金越冶。棠谿名工。清堅皓鍔。脩刺銳鋒。陸陷橤犀。水截輕鴻。鎧則東胡闕鞏。百煉精剛。函師振旅。韋人制縫。弩則幽都筋骨。恆山檿幹。通肌暢骨。崇縕曲煙。其弓則烏號越耗。繁弱角端。象弭繡質。哲拊文身。矢則申息肅慎。箘簵空疏。焦銅毒鐵。麗轂撻輈。馬則飛雲絕景。直鬐騧。駁龍紫鹿。文的瞯魚。若乃清道整列。按節徐行。龍姿鳳峙。灼有遺英。
  • 又神武賦曰:建安十有二年。大司空武平侯曹公。東征烏丸。六軍被介。雲輜萬乘。治兵易水。次於北平。可謂神武弈弈。有征無戰者已。佇盤桓以淹次。乃申命而後征。覲狄民之故土。追大晉之遐蹤。惡先縠之懲寇。善魏絳之和戎。受金石而弗伐。蓋禮樂而思終。陵九城而上濟。起齊軌乎玉繩。車軒轔於雷室。騎浮厲乎雲宮。暉曜連乎白日。旂旐繼于電光。旆既軼乎白狼。殿未出乎盧龍。威凌天地。勢括十衝。單鼓未伐。虜已潰崩。克俊折馘首。(○句有衍文。)梟其魁雄。爾乃總輯瑰珍。茵氈幕幄。攘瓔帶佩。不飾彫琢。華璫玉瑤。金麟互琢。文貝紫瑛。縹碧玄綠。黼錦繢組。𦋺毼皮服。
  • 魏繁欽征天山賦曰:素甲玄燄。皓旰流光。左駢雄戟。右攢干將。彤玈朱增。丹羽絳房。望之妒火。燄奪朝陽。華旗翳雲霓。聚刃曜日鋩。於是轒轀雲趨。威弧雨發。鉦鼓雷鳴。猛火風烈。躍刃霧散。虜鋒摧折。呼吸無聞。醜類剝滅。
  • 魏楊脩出征賦曰:嗟夫吳之小夷。負川阻而不廷。肇天子之命公。總九伯而是征。整三軍而飭戒。殄征夫而叛驚。舫翼華以鱗集。蒼鷹雜以星陳。塞川原而上下。敝城隍而無垠。於是州牧覆舟。水衡戒事。飾師就部。乃講乃試。信大海之可橫。焉江河之足忌。公命臨淄。守于鄴都。侯懷大舜。乃號乃謩。茂國事之是勉兮。歎經時而離居。企觀愛之偏處兮。獨搔首於城隅。
  • 晉陸士龍南征賦曰:大安二年八月。姦臣羊玄之皇甫商。敢行稱亂。大將軍敷命群后。同恤社稷。四方之會。眾以百萬。粵十月。軍次於朝歌。講武治戎。以觀兵于殿墟。桓桓先征。在河之涘。順彼長道。懸旌千里。美王師之遵時。茂七德而發止。爾乃稅駕殷墟。我徒既閑。順時講武。薄狩于原。紛同方而類聚。煥制翼而明分。祗明形以誓眾。習運攻於舊聞。若溟海之引回流。岱靈之吐行雲。
  • 宋傅亮征思賦曰:逢休明之餘祐。託菲薄於末暉。既致戎於皇幄。亦彼已於宰闈。傷鵜梁以載揚。詠伐檀而屢思。和風翕以首節。零雨鬱而四漾。津雲曖以合體。墳衍杳其無封。羨歸飛之能矯。樂湍流之自東。想和鑾之北徂。企雲旗之西舉。灑三川之積塵。廓二崤之重阻。覿高掌於華陽。聆鳴鳳於洛浦。
  • 宋謝靈運撰征賦曰:相國宋公。兵于京甸。次師于汴上。曾不踰月。二方獻捷。天子感東山之劬勞。使臣遵于原隰。余攝官承乏。謬充殊役。遂寫集聞見。作賦撰征。惟上相之叡哲。當草昧而經綸。總九流以貞觀。協五材而平分。龜筮允臧。人鬼同情。順天行誅。司典詳刑。迅二翼以魚麗。襄兩服而鴈逝。陣未列於都甸。威以振於秦薊。詔微臣以勞問。奉王命於河湄。夕飲餞以俶裝。旦出宿而言辭。冒沉雲之晻藹。迎素雪之紛霏。眷轉蓬之辭根。悼朔鴈之起越。彼微物之疚情。此思心而可歇。
  • 梁沈約憫國賦曰:余生平之無立。徒跅弛以自閑。處圍城之惵惵。得無用於行閒。對僚友而不怡。咸悄顏而相顧。畏高衝之比擬。壯激矢之南度。駭潛師之夜過。驚躍馬之晨呼。矛森森而密豎。旗落落而疏布。時難紛其未已。歲功迫其將徂。育素蟣於玄冑。垂葆髮於縵胡。
  • 漢楊雄趙充國頌曰:明靈惟宣。戎有先零。先零猖狂。侵漢西疆。既臨其域。喻以威德。有守矜功。謂之弗剋。請奮其旅。于罕之羌。天子命我。從之鮮陽。營平守節。屢奏封章。料敵制勝。威謀靡亢。遂剋西戎。還師于京。鬼方賓服。罔有不庭。
  • 漢史岑出師頌曰:茫茫上天。降祚有漢。兆基開業。人神攸贊。五曜宵映。素靈夜歎。昔在孟津。惟師尚父。素旄一麾。混齊天宇。蒼生更始。朔風變楚。我出我師。于彼四疆。天子餞我。輅車乘黃。言念伯舅。恩深渭陽。
  • 後漢班固竇將軍北征頌曰:於是雷震九里。電曜高闕。金光鏡野。武旗冒日。雲黯長霓。鹿走黃磧。輕選四縱。所從英敵。
  • 後漢傅毅竇將軍北征頌曰:建(○全後漢文四十三作逮。)漢祖之龍興。荷天符而用師。曜神武於幽冀。遇白登之重圍。何獯鬻之桀虐。自上世而不羈。哀昏戾之習性。阻廣漢之荒垂。命竇侯之征討。躡衛霍之遺風。奉聖皇之明策。奮無前之嚴鋒。採伊吾之城壁。蹈天山而遙降。曝名烈於禹跡。奉旗鼓而來旋。聖上嘉而裒寵。典禁旅之戎兵。內雍容以詢謨。外折衝於無形。惟倜儻以弘遠。委精慮於朝廷。
  • 晉張載平吳頌曰:聞之前志。堯有丹水之陣。舜有三苗之誅。此聖帝明王。平暴靜亂。未有不用兵而制之也。夫太上成功。非頌不顯。情動於中。非言不彰。獫狁既攘。出車以興。淮夷既平。江漢用作。斯故先典之明志。不刊之美事。烏可闕歟。遂作頌曰:上哉仁聖。曰惟皇晉。光澤四表。繼天垂胤。帝道煥於唐堯。義聲邈乎虞舜。蠢爾鯨吳。憑山阻水。肆虐播毒。而作豺虺。菁茅闕而不貢。越裳替其白雉。正九伐之明典。申號令之舊章。布亙地之長羅。振天網之脩綱。制征期於一朝。並箕驅而慕張。爾乃拔丹陽之峻壁。屠西陵之高墉。日不移晷。群醜率從。望會稽而振鐸。臨吳地而奮旅。眾軍競趣。烽飆具舉。挫其輕銳。走其守禦。
  • 北齊邢子才百官賀平石頭表曰:大江設隘。實限夷華。前魏觀濤而退。後魏登山而反。聲教不通。多歷年代。今蒼雉奉職。靈鼉自梁。折葦為舟。憑刀可渡。始知德通於物。孟門失險。道清將順。劍閣自開。行舉洞庭之樂。放畜長洲之苑。會玉帛於塗山。樹桐柱於南極。
  • 梁劉孝儀臨川王奉詔班師表曰:臣自受服廟堂。申威塞表。既驅熊羆之眾。兼稟帷幄之謀。登濟河山。夷滅趙魏。將繫軹在之頸。且屈渭橋之膝。而玄陰屆節。祁寒方始。降此慈弘。愍茲介冑。使燕然之石。願勒而不刊。函谷之士。(○疑當作土。)將封而莫遂。雖荷杕杜之恩。終慚采薇之旨。
  • 周庾信慶平鄴表曰:臣聞太山梁甫以來。即有七十二代。龍圖龜書之後。又已三千餘年。雖復制法樹司。禮殊樂異。至於天籬武落。剡木弦弧。席卷天下之心。苞吞八荒之志。其揆一焉。政須東南一尉。立於北景之南。西北一候。置於交河之北。
  • 齊王融答敕撰漢武北伐圖賦啟曰:臣聞情蓄自中。事符則感。象構於始。機動斯彰。但九祀一逢。休明難再。常願待詔朱闕。俯對青蒲。澄瀚海之恆流。掃狼山之積霧。係單于之頸。屈左賢之膝。然后天移雲動。升封岱宗。減五登三。追蹤七十。
  • 又勸高帝北伐啟曰:雖窮鳥必啄。固等命於良鶉。困獸斯驚。終並懸於廚鹿。若籍巫漢之歸師。騁士卒之餘憤。取函河如反掌。凌關塞若摧枯。
  • 梁簡文帝慶洛陽平啟曰:自函洛榛曠。獯獫荐食。久絕正朔之風。不睹輶軒之使。乘此戰心。負斯戎足。每興燔燧之驚。常勞守障之民。自非聖略弘宣。天網遐頓。豈能使漢地盡收。名王爭入。方令九服大同。萬邦齊軌。亭塞寑兵。關候罷柝。臣誠兼家國。倍深歡慶。
  • 梁劉孝綽求豫北伐啟曰:或以臣素無飛將之目。未從嫖姚之伍。言易行難。收功理絕。然桓沖稱謝安無將略。文靖公遂破符堅。山濤謂羊祜不強。建成侯卒平孫皓。微臣之譬兩賢。誠無等級。小虜之方二寇。勢踰枯朽。
  • 晉陸機至洛與成都王牋曰:王室多故。禍難荐有。羊玄之乘寵凶豎。專記朝政。姦臣賊子。是為比周。皇甫商同惡相求。共為亂階。至令天子飄颻。甚於贅瘤。伏惟明公。匡濟之舉。義命方宣。先戎既啟。威風電赫。機以駑暗。文武寡施。猥蒙橫授。委任外梱。輒承嚴教。董率諸軍。唯力是視。
  • 晉桓溫與撫軍牋曰:北胡肆逆。四十餘載。傾覆社稷。毀辱陵廟。遇其可亡之會。實是君子竭誠。小人盡力之日也。江東雖為未豐。方之古人。復為未儉。少康以一旅之眾。興復祖宗。光武奮發。中興漢室。況以大晉之祚。樹德長久。兼百越沃野之資。據江漢山海之利。鹽鐵寶帛之饒。角竿羽毛之用。收英賢之略。盡兵民之力。賦之強也。猶復遵養時晦。及其斃也。不齊力掃滅。則犬賊何由而自平。大恥焉得而自雪。臨紙惆悵。慨歎盈懷。
  • 魏陳思王曹植與司馬仲達書曰:今賊徒欲保江表之城。守區區之吳爾。無有爭雄於宇內。角勝於平原之志也。故其俗蓋以洲渚為營壁。江淮為城塹而已。若可得挑致。則吾一旅之卒。足以敵之矣。蓋弋鳥者矯其矢。釣魚者理其綸。此皆度彼為膚。因象設宜者也。今足下曾無矯矢理綸之謀。徒欲候其離舟。伺其登陸。乃圖并吳會之地。收陳野之民。恐非主上授節將之心也。
  • 梁簡文帝答湘東王慶州牧書曰:雖心慕子文。申威涿郡。意存士雅。慷慨臨江。而不能遂封狼居之山。永空幕南之地。逐北聊城。追奔瀚海。必欲卷綬避賢。辭病收跡。
  • 漢吾丘壽王驃騎論功論曰:驃騎將軍霍去病。征匈奴。立克勝之功。壽王作士大夫之論。稱武帝之德曰:士或問於大夫曰:側聞強秦之用兵也。南不踰五嶺。北不渡大河。海內愁怨。以喪其國。漢興六十餘載矣。命將帥以抗憤。用干戈於四荒。南排朱崖。北建朔方。東越滄海。西極河源。拓地萬里。海內晏然。鄙人不識。敢問其蹤。大夫曰:昔秦之得天下也。以力而不以德。以詐而不以誠。內用商鞅李斯之謀。外用白起王剪之兵。窺閒伺隙。既并海內之後。以威力為至道。以權詐為要術。遂非唐笑虞。絕滅舊章。防禁文學。行是古之戮。嚴誹謗之誅。十餘年。遂滂沱而盈溢。是故皇天疾滅。更命大漢。反秦政。務在敦厚。至今六世。可謂富安。天子文明。四夷向風。徒觀朝廷下僚。門戶之士。謀如涌泉。動如駭機。皆能安中國。吞四夷。君臣若茲。何慮而不成。何征而不剋。雖拔泰山填滄海可也。
  • 魏王粲三輔論曰:湘潛先生。江濱逸老。將集論雲夢。玄公豫焉。先生稱曰:蓋聞戎不可動。兵不可揚。今劉牧建德垂芳。名烈既彰矣。曷乃稱兵舉眾。殘我濊零。逸老曰:是何言與。天生五材。金作明威。長沙不軌。敢作亂違。我牧睹其然。乃赫爾發憤。且上征下戰。去暴舉順。州牧之兵。建拂天之旌。鳴振地之鼓。玄冑曜日。犀甲如堵。以此眾戰。孰能嬰御。劉牧之懿。子又未聞乎。履道懷智。休跡顯光。洒掃群虜。艾撥穢荒。走袁術於西境。馘射貢乎武當。遏孫堅於漢南。追楊定于析商。

  • 兵書曰:牙旗者。將軍之精。凡始豎牙。必以剛日。剛日者。謂上剋下也。立牙之日。吉氣來應。大勝之徵。黃帝出軍決曰:始立牙之日。旗幡指敵。或從風而舉。暉暉絕(○太平御覽三百三十九作終。)日。不絕(○御覽作繞。)竿。勇氣奔逸。
  • 又曰:將軍出兵。有所討伐。引兵出城門。望見白雲及白水者。舉白牙旗。五色牙旗。隨天氣四時。
  • 魏志曰:典韋初為張邈士屬。趙寵牙門長大。莫能勝。韋一手建之。寵異才力。
  • 吳志曰:陸遜為右部督。會丹陽賊帥費棧。扇動山越。權遣遜討棧。棧支黨多。所往兵少。遜乃益施牙幢。分付鼓角。夜潛出谷閒。鼓譟而前。應即破散。
  • 抱朴子曰:軍所始舉牙立旗。風氣和調。幡校飄飄。終日不息者。其軍有功。
  • 吳胡綜大牙賦曰:黃初八年。黃龍見夏口。孫權稱號。因瑞改元。作黃龍大牙。常在軍中。進退視其所向。命綜為賦曰:狼狐(○初學記二十二作弧。)垂蒙。(○初學記作象。太平御覽三百三十九作曜。)實惟兵精。聖人觀法。是效是營。始作器械。爰求厥成。明明大吳。實天生德。仍律天時。制其神軍。取象太一。五將三門。疾則如電。遲則如雲。進止有度。約而不煩。四靈既布。黃龍處中。周制日月。實曰太常。傑然特立。六軍四望。
  • 祭文 後漢滕輔祭牙文曰:恭羌太守。(○初學記二十二作恭脩太牢。太平御覽三百三十九作恭羞太牢。此訛。)絜薦遐靈。推轂之任。實討不庭。天道助順。正直聰明。
  • 晉袁宏祭牙文曰:天生五材。治道所司。廢一不可。靜亂輔時。
  • 晉顧愷之祭牙文曰:維某年某月日。錄尚書事豫章公裕。敢告黃帝蚩尤五兵之靈。兩儀有政。四海有王。奉命在天。世德重光。烈烈高牙。闐闐伐鼓。白氣經天。簡揚神武。
  • 宋王誕伐廣固祭牙文曰:敬建崇牙。顯茲威靈。使鳴金輟釁。無戰有寧。皇風幽被。凱旆歸旌。
  • 宋鄭鮮祭牙文曰:絜牲先事。薦茲敬祭。崇牙既建。義鋒增厲。人鬼一揆。三才同契。惟茲靈鑒。庶必有察。逆順幽辯。忠孝顯節。使凶醜時殲。主寧臣悅。振旅上京。凱歸西蕃。神器增暉。四境永安。

  • 釋名曰: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
  • 韻集曰:鐔。劍口也。
  • 字林曰:瑑。劍鼻也。
  • 龍魚河圖曰:流州在西海中。上多積石。名為昆吾石。治其石成鐵。作劍。光明四照。洞如水精。(事具地部石篇。)
  • 又曰:劍名飛揚。管子曰: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
  • 山海經注曰:汲郡冢中。得銅劍一枚。長三尺五寸。今所名干將劍。明古者通以錫銅為兵器。
  • 又曰:君子之國。其人衣冠帶劍。(事具人部讓篇。)
  • 周官曰: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越之劍。遷乎其地而不能為良。地氣然也。
  • 管子曰:羽劍珠飾者。斬生之斧也。
  • 吳越春秋曰:越王允常。聘區冶子作名劍五枚。一曰純鉤。二曰湛盧。三曰豪曹。或曰盤郢。四曰魚腸。五曰巨闕。秦客薛燭善相劍。王取純鉤示之。薛燭矍然望之曰:沉沉如芙蓉始生於湖。觀其文。如列星之行。觀其光。如水之溢塘。觀其文色。渙渙如冰將釋。見日之光。王曰:客有賣此劍者。有市之鄉三十。駿馬千疋。千戶之都二。其可與乎。薛燭曰:不可。臣聞王之造此劍。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吉日良時。雨師洒道。雷公發鼓。蛟龍捧鑪。天帝壯炭。太一下觀。於是區冶子因天地之精。造為此劍。取湛盧視之。薛燭曰:善哉。銜金鐵之英。奇(○初學記二十二作寄。)氣託靈。服此劍者。可以折衝伐敵。人君有逆謀則去之。允常以魚腸湛盧豪曹獻吳王僚。後闔閭為一女。殺生以送死。湛盧之劍惡其無道。乃去如楚。昭王寐而得之。召風胡子問之。此劍直幾何。對曰:赤堇之山已合。若耶之溪。深而不測。群神一(○太平御覽三百四十三作上。)天。區冶子已死。雖有傾城量金珠玉。猶不可與。況駿馬萬戶之都乎。
  • 越絕書曰:楚王召風湖子而問之曰:寡人聞吳有干將。越有區冶子。寡人願請此二人作鐵劍。乃令風湖子之吳。見區冶子干將。使之作為鐵劍。曰泰阿。晉鄭聞而求之。不得。興師圍楚。於是王引泰阿之劍。登城而麾之。三軍破敗。士卒迷惑。流血千里。江水抑揚。折晉鄭之頭畢日。(○太平御覽三百四十三作白。)
  • 列子曰:衛孔周。其祖得殷帝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其一曰含光。視之不可見。運之不知其所觸。泯然無際。經物而物不覺。二曰承影。將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際。北面察之。淡焉若有物在。莫識其狀。其觸物也。寂無有聲。而物不疾。三曰霄練。方晝。見其影。不見光。驢(○字衍。)騞然而過。隨合。覺疾而不血刃。此三寶傳之十三世矣。
  • 又曰:宋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君。弄七劍。迭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
  • 又曰:周穆王征西戎。西戎獻昆吾之劍。赤刃。切玉如泥。
  • 莊子曰:昔趙文王喜劍。莊子曰:臣聞大王喜劍。臣有三劍。惟王所用。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天子之劍。以燕谿石城為鋒。齊代為鍔。晉衛為脊。周宋為鐔。韓魏為鋏。統以渤海。帶以常山。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諸侯之劍。以智勇士為鋒。以精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聖士為鐔。以豪傑為鋏。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相擊於前。此無異鬥雞。一旦命以絕矣。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
  • 孫卿子曰:桓公之慈。太公之闕。文王之琢。莊君之忽。闔閭子干將莫耶。巨闕辟閭。皆古良劍也。
  • 尸子曰:水試斷鵠鴈。陸試斷牛馬。所以觀良劍也。
  • 呂氏春秋曰: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遂刻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也。舟止。從其所契刻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又曰:荊有佽飛者。得寶劍於江干。遂還反。涉江至於中流。而兩蛟夾繞其舡。佽飛攘臂袪衣。拔寶劍赴江。刺蛟殺之。荊王聞之。仕以執圭。
  • 史記曰:吳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徐君好季札劍。口不敢言。季札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其寶劍。繫徐君塚樹而去。
  • 又曰:秦昭王臨朝歎息。應侯進曰: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憂。臣敢請其罪。王曰: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矣。以遠思慮而御勇士。恐楚之圖秦。
  • 又曰:高祖送徒驪山。到豐而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斬蛇。蛇分為兩。道開。(事具帝王部。)
  • 又曰:高祖擊英布時。為流矢所中。高祖問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慢罵之曰:吾從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 又曰:陳平閒行杖劍。亡渡河。舡人見其美丈夫獨行。疑其亡將。腰中有金寶。因之欲殺平。平恐。解衣佐刺舡。舡人知其無。乃止。
  • 說苑曰:經侯往過魏太子。左帶玉具劍。右帶環佩。左光照右。右光照左。(事具衣冠部觖佩篇。)異苑曰:晉惠帝元康三年。武庫火。燒孔子履高祖斬白蛇之劍。咸見此劍。穿屋飛去。莫知所向。
  • 漢書曰:雋不疑。字曼倩。帝使暴勝之為直指使者。素聞不疑賢。遣吏請與相見。不疑冠進賢冠。帶●具劍。(●磊落壯大之貌。)
  • 又曰:陸賈常乘安車駟馬。從歌鼓琴瑟侍者十人。寶劍直百金。其遊漢庭。名聲藉甚。(言狼藉其盛。)
  •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帶分景之劍。上元夫人帶流黃擇精之劍。
  • 東觀漢記曰:世祖時。有獻名馬寶劍。直百金。馬以駕鼓車。劍以賜騎士。
  • 吳越春秋曰:伍子胥過江。解其劍與漁父曰:此劍中有七星北斗。其直百金。
  • 典論曰: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劍。長四尺二寸。淬以清漳。厲以礛諸。飾以文玉。表以通犀。光似流星。名曰飛景。
  • 雷次宗豫章記曰:吳未亡。恆有紫氣見牛斗之間。張華聞雷孔章妙達緯象。乃要宿。問天文。孔章曰:惟牛斗之間有異氣。是寶物也。精在豫章豐城。張華遂以孔章為豐城令。至縣。掘深二丈。得玉匣。長八尺。開之。得二劍。其夕斗牛氣不復見。孔章乃留其一匣。而進之。劍至。光曜煒曄。煥若電發。後張華遇害。此劍飛入襄城水中。孔章臨亡。戒其子。恆以劍自隨。後其子為建安從事。經淺瀨。劍忽於腰閒躍出。遂視。見二龍相隨焉。
  • 文士傳曰:魏文帝愛楊脩才。脩誅後。追憶脩。脩曾以寶劍與文帝。帝後佩之。告左右曰:此楊脩劍也。
  • 沈約宋書曰:初世祖賜謝莊寶劍。莊以與豫州刺史魯爽。別後。爽反叛。世祖因宴集。問劍所在。答曰:昔以與魯爽別。竊為陛下杜郵之賜。上甚悅。當時以為知言。
  • 宋鮑昭詩曰:雙劍將別離。先在匣中鳴。雌沉吳江裏。雄飛入楚城。吳江深無底。楚闕有崇扃。一為天地別。豈直限幽明。神物終不隔。千祀儻還并。
  • 梁吳筠詠寶劍詩曰:我有一寶劍。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鍔邊霜凜凜。匣上風淒淒。寄語張公子。何當來見攜。
  • 後漢士孫瑞劍銘曰:天生五材。金德惟剛。從革庚辛。含景吐商。辯物利用。勳伐彌彰。暨彼良工。區冶干將。爰造寶劍。巨闕墨陽。精通皓靈。獲茲休祥。剖山竭川。虹蜺消亡。曜威燿武。震動遐荒。楚以定霸。越以取強。
  • 晉裴景聲文身劍銘曰:器以利顯。實以名舉。長劍耿介。體文經武。陸斷玄犀。水截輕羽。九功斯像。七德是輔。
  • 晉張協太阿劍銘曰:太阿之劍。世載其美。淬以清波。礪以越砥。如玉斯曜。若影在水。不運自肅。率土從軌。
  • 梁簡文帝謝敕賚方諸劍等啟曰:纔發紫函。彫奇溢目。始開泥檢。麗飾交陳。已匹丹霞之暉。乍比青雲之制。身文且貴。器用惟宜。寒暑兼華。左右相照。
  • 梁沈約為東宮謝敕賜孟嘗君劍啟曰:田文重氣徇名。四豪莫及。寶劍雄身。故能威陵秦楚。人高事遠。遺物足奇。謹加玩服。以深存古之懷。

  • 字林曰:琫。佩刀下飾也。天子以玉。諸侯以金。琕。佩刀上飾也。
  • 太公兵法曰:刀子之神。名曰脫光。
  • 禮記曰:割刀之用。鸞刀之貴。貴其義也。
  • 論語曰: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事具人部笑篇。)
  • 楚辭曰:鉛刀進御。遙棄太阿。
  • 孔叢子曰:秦王得西戎利刀。以之割玉。如割木焉。漢書曰:龔遂為渤海太守。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何為帶牛而佩犢。
  • 班固與弟超書曰:竇侍中遺仲叔。楚滕陵錯橫刀玉𤨟早削一枚。金錯半垂刀一枚。
  • 東觀漢記曰:馬嚴為陳留太守。建初中。嚴病。遣功曹。史李龔。奉章詣闕。上召見龔。問疾病形狀。以黃金十斤。葛縛佩刀書刀革帶付龔。賜嚴。
  • 又曰:賜鄧遵金對(○東觀漢記作剛。)鮮卑緄帶一具。金錯(○東觀漢記。太平御覽三百四十五下有刀字。此脫。)五十。辟把刀墨再屈環橫刀金鏡(○東觀漢記。御覽作錯。)屈尺八佩刀各一。
  • 魏武帝令曰:往歲作百辟刀五枚。適成。先以一與五官將。其餘四。吾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學。將以次與之。
  • 典論曰:昔者周魯寶赤刀孟勞。
  • 又曰:平造百辟寶刀。名靈寶。其二采似丹霞。名曰含章。其三鏗似崩霜。名曰素質。
  • 費褘別傳曰:孫權以手中常所執寶刀贈之。
  • 蜀志曰:初孫權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剛猛。有諸兄風。侍婢百餘人。皆親執刀侍立。先主每入。心常慄慄。
  • 物理論曰:古有阮師之刀。天下之所寶貴也。初阮之作刀。受法於金精之靈。七月庚辛。見金神於冶監之門。其人光色煒燿。向而再拜。神執其手曰:子可教也。既致之。閑宴設饌而問焉。神教以水火之齊。五精之陶。用陰陽之候。取剛軟之和。
  • 陸機晉書曰:王濬之在郡也。夢懸四刀於其上。甚惡之。濬主簿李穀。拜賀曰:夫三刀為州。而見四。益一也。明府其臨益州乎。
  • 聖證論曰:昔國家有優曰史利。漢氏舊優也。云梁冀有火浣布切玉刀。一朝以為誕而不信也。正始初。得火浣布。乃信。
  • 晉中興書曰:初魏徐州刺史呂虔。有佩刀。工相之。以為必三公可服此刀。虔謂別駕王祥曰:苟非其人。刀或為害。卿有公輔之量。故以相與。
  • 蒲元傳曰:君性多奇思。於斜谷。為諸葛亮鑄刀三千口。刀成。自言漢水鈍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謂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於成都取江水。君以淬刀。言雜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雜。君以刀畫水。言雜八升。取水者叩頭云。於涪津覆水。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以竹筒內鐵珠滿中。舉刀斷之。應手虛落。因曰神刀。金屈耳環者。乃是其遺範。
  • 魏陳王曹植寶刀賦曰:建安中。魏王命有司造寶刀五枚。以龍熊鳥雀為識。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饒陽侯。各得一焉。有皇漢之明后。思潛達而玄通。飛文義而博致。揚武備以禦凶。然後礪以五方之石。鑑以中黃之壤。規圓景以定環。攄神功而造像。陸斬犀象。水斷龍舟。輕擊浮截。刃不瀸流。踰南越之巨闕。超西楚之太阿。寔真精之攸御。永天祿而是荷。
  • 後漢馮敬通刀陽銘曰:脩爾甲兵。用戒不虞。見危致命。臨事而懼。文不可匿。武不可黷。文武孔純。荷天子祿。
  • 又刀陰銘曰:溫溫穆穆。配天之威。苗裔無疆。福報永綏。
  • 後漢李尤錯佩刀銘曰:佩之有錯。抑武揚文。豈為麗好。將戒有身。又金馬書刀銘曰:巧冶煉剛。金託於刑。(○初學記二十二。太平御覽三百四十六作金馬託形。)黃又(○御覽作文。)錯鏤。兼勒工名。
  • 魏文帝露陌刀銘曰:於鑠良刀。胡煉亶時。譬諸麟角。靡所任茲。不逢不若。永世寶持。
  • 魏陳王曹植寶刀銘曰:造茲寶刀。既礱既礪。匪以尚武。予身是衛。麟角匪獨。鸞距匪蹶。
  • 魏王粲刀銘曰:相時陰陽。制茲利兵。和諸色刳。考諸濁清。陸剸犀兕。水截鯢鯨。君子服之。式章威靈。
  • 魏何晏斫猛獸刀銘曰:徒摶不兵。作戒宣丘。用造斯器。螭獸是劉。制禽允良。昏明亶時。永釐厥後。蠲民之災。
  • 晉張協文身刀銘曰:寶刀既成。窮理盡妙。繁文波迴。流光電照。
  • 又把刀銘曰:弈弈名金。昆吾遺璞。裁為把刀。利亞切玉。時文斯偃。含精內燭。威助雖化。武不可黷。
  • 晉裴景聲文身刀銘曰:良金百煉。乙名(○太平御覽三百四十六作名工。)展巧。寶刀既成。理(○御覽作窮。)理盡妙。文繁波流。迴光電照。在我皇世。戢而不耀。
  • 梁簡文帝謝敕賚善勝威勝刀啟曰:冰鍔含采。雕琰表飾。名均素質。神號脫光。五寶初成。曹丕先荷其一。二勝今造。愚臣總被其恩。錫韓非之書。未足為比。給博山之筆。方此更輕。
  • 梁劉孝儀為晉安王謝東宮賜玉環刀啟曰:苗峰珍鋌。利極鉤鋩。謹當擁以雄身。藉而安體。不令北海小雍。孤擅穿滕之寄。廬江佩刀。獨表不欺之驗。

  • 通俗文曰:匕首。劍屬。其頭類匕。故曰匕首。短而便用。
  • 說苑曰:秦王以五十里封鄢陵之君。辭不受。使唐且謝秦。秦王怒曰:嘗見天子之怒乎。一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嘗聞布衣韋帶之士怒乎。一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即按其匕首起曰:今將是矣。王變色曰:先生就坐。寡人喻矣。秦破韓滅魏。鄢陵獨以五十里存者。徒用先生故也。
  • 諸葛故事曰:成都作匕首五百枚。以給騎士。
  • 典論曰:昔周魯寶雍狐之戟。屈盧之矛。孤父之戈。徐氏匕首。凡斯皆上世名器。君子雖有文事。必有武備矣。
  • 又曰:魏太子造百辟匕首二。其一理似堅冰。名曰清剛。其二曜似朝日。名曰揚文。
  • 神仙傳曰:有書生姓張。就李仲文學隱術。久無所得。患之。張懷匕首斫之。仲文笑曰:我寧可殺。
  • 晉張載匕首銘曰:元民造制。戒豫惟謹。匕首之設。應速用近。既不忽備。亦無輕忿。利以形彰。切以道隱。

  • 戰國策曰:馮諼為孟嘗客。彈劍鋏而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 晉張協長鋏銘曰:五才並建。金作明威。長鋏陸離。弭凶防違。素刃霜厲。溢景橫飛。
  • 又短鋏銘曰:器用多品。詭制殊觀。亦有短鋏。清暉載爛。昔在先朝。戢兵靜亂。惟皇寶之。優而弗玩。

  • 釋名曰:弓。穹也。張之穹隆然。其末曰簫。言簫稍。(○原訛邪。據馮校本改。)又謂之弭。以骨為之。滑弭弭也。中央曰弣。弣。撫也。所撫持也。
  • 山海經曰:少皞生股。是始弓矣。(世本云。牟夷作矢。揮作弓。弓矢一器。作者兩人。於義有疑。此言股作之是也。)
  • 世本曰:揮作弓。(揮。黃帝臣。)
  • 龍魚河圖曰:弓之神。名曰曲張。
  • 爾雅曰:弓有緣謂之弓。無緣者謂之弭。以金者謂之銑。以蜃者謂之珧。以玉者謂之圭。
  • 方言曰:弓藏謂之鞬。式謂之韇。
  • 說文曰:角端獸。狀似豕。角善為弓。出胡休夕(○太平御覽三百四十七作胡尸國。注云一曰出休尸國。按說文作胡休多國。)國。
  • 易曰: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 廣雅曰:繁弱鉅黍弓也。
  • 周官曰:司弓。掌六弓四弩八矢之法。辨其名物。而掌其守藏。與其出入。中春獻弓弩。中秋獻矢箙。(箙。盛矢器。)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規。諸侯合七而成規。大夫合五而成規。士合三而成規。
  • 又曰: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幹者以為遠也。角者以為疾也。筋者以為深也。膠者以為和也。絲者以為固也。漆者以為受霜露也。凡取幹之道七。柘為上。檍次之。檿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荊次之。竹為下。
  • 毛詩曰:彤弓。天子賜有功諸侯也。
  • 左傳曰:顏高之弓六鈞。(顏高。魯人也。三十斤為鈞。)
  • 又曰:分魯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
  • 郭璞毛詩拾遺曰:象弭魚服。毛云。弭弓反末。以象骨為之。蓋俗說之誤也。左傳曰:左執鞭弭。弭者弓之別名。謂以象牙為弓。今西方有以犀角及鹿角為弓者。
  • 列子曰:紀昌學射於飛衛。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後能。又使學視小如大。紀昌以氂懸虱於牖。南面而望之。三年之後如輪。睹物皆山丘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幹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
  • 楚辭曰:帶長劍。挾秦弓。
  • 孫卿子曰:天子彫弓。諸侯彤弓。大夫黑弓。禮也。
  • 戰國策曰: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繳加歸鴈之上者。頃襄王聞而召問之。對曰:見鳥六雙。王何不以聖人為弓。以勇士為繳。時張而射之。此六雙者。可得而囊載也。
  • 家語曰:楚共王出遊。亡其烏號之弓。(烏號。良弓名也。)左右請求之。王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 孔叢子曰:楚王張繁弱之弓。載忘歸之矢。以射蛟兕於雲夢。
  • 列女傳曰:晉平公使工為弓。三年乃成。射不穿一札。公怒。將殺工。其妻見公曰:妾之夫造此弓。亦勞矣。幹生太山之阿。一日三睹陰三睹陽。傅以燕牛之角。纏以荊麋之筋。糊以河魚之膠。此四者天下之選也。而不穿一札。是君不能射也。妾聞射之道。左手如拒。右手如附支。右手發。左手不知。公以其儀而穿七札。弓工立得出。賜金三鎰。
  • 闕子曰:宋景公使弓工為弓。九年來見。公曰:為弓亦遲。對曰:臣不得見公矣。曰:臣之精盡於弓矣。獻弓而歸。三日而死。公張弓登臺。東西而射。矢踰孟霜之山。集彭城之東。其餘力逸勁。飲羽於石梁。
  • 淮南子曰:淇衛箘簵。(箘簵。箭竹也。出於淇地。銜箭羽。)飾以金銀錫。雖有薄縞之幨。然獨不能穿也。若假之筋角之力。弓弩之勢。則貫兕甲而經於革楯矣。
  • 新序曰:楚熊渠夜行。見寑石。彎弓射之。沒矢飲羽。下視知石也。卻復射之。矢摧無跡。(事具地部石篇。)
  • 東觀漢記曰:蓋延。字巨卿。身長八尺。彎弓三百斤。
  • 張璠漢記曰:陳球為零陵太守。州兵朱蓋等反。球守城。弦大木為弓。羽矛為矢。機發之。遠射千餘人。(○太平御覽三百四十七作步。)斬朱蓋等。
  • 風俗通曰:烏號弓者。柘桑之枝。枝條暢茂。烏登其上。乘下著地。烏適飛去。從後撥殺。取以為弓。因為烏號耳。

  • 釋名曰:矢。指也。其有所指向迅疾也。又謂之箭。箭。進也。其本曰足。矢形似木。木以下為本。以根為足。其末曰括。括。會也。與弦相會也。
  • 說文曰:矢。弓弩矢也。象鏑括羽之形。
  • 世本曰:夷牟作矢也。
  • 太公兵法曰:箭之神。名續長。
  • 易曰:弦木為弧。剡木為矢也。
  • 周官曰:庭氏。掌射國中之妖鳥。若不見其鳥獸。則以救日之弓。救月之矢。夜射之。
  • 禮記曰: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於其所有事。
  • 六韜曰:陷堅陣。敗強敵。大黃參連弩。飛鳧電影自副。飛鳧赤莖白羽。以鐵為首。電影青莖赤羽。以銅為首。
  • 國語曰:仲尼在陳。有隼集于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弩。其長尺有咫。陳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館問之。仲尼曰:此肅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八蠻。肅慎氏貢楛矢石弩。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諸侯於陳。
  • 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
  • 魯連子曰:齊田單破燕軍。復齊城。唯聊城不下。燕將守數月。魯仲連乃為書。著之於矢。以射城中。遺燕。(○太平御覽三百五十燕下有將字。)燕將得書。泣三日。乃自殺。
  • 韓子曰:智伯將伐趙。趙襄子召張孟談曰:奈無箭何。孟談曰:董安于之治晉陽。公宮之垣。皆以楛楚。其楛高十尺。於是登而試之。其堅則幹之勁不能適也。君曰:奈無金何。孟談曰:董安于之治晉陽。宮舍之堂。皆以銅為柱質。君登而用之。有餘金矣。
  • 淮南子曰:楚王有白猿。王自射之。則摶矢而阜。(○太平御覽三百五十作熙。)使養由基射之。始調弓矯矢。未發。而猿擁柱號矣。
  • 又曰:水激則旱。矢激則遠。夫淇衛箘簵。飾以銀錫。雖有薄縞之襜。然猶不能穿也。若假之弓弩之勢。則貫兕甲革楯也。
  • 漢書曰:李陵擊匈奴。一日五十萬矢皆盡。虜攻急。陵歎曰:復人數十矢。足以脫矣。
  • 東觀漢記曰:耿弇與張步戰。矢中弇眼。(○太平御覽三百四十九作股。)以佩刀摧之。左右無知者。
  • 三齊略記曰:城東南五十里。有蒲臺。高八丈。秦始皇所頓處。時在臺下。縈蒲繫馬。夾道數百步。到今蒲生猶縈。蒲似水楊而勁。堪為箭也。
  • 梁昭明太子弓矢贊曰:弓用筋角。矢製良工。亦以觀德。非止臨戎。傷葉命中。猿隨張空。
  • 後漢李尤弧矢銘曰: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協并。八極同紀。
  • 晉嵇含木弓銘曰:烏號之朴。豐條足理。弦鳴走括。截飛駭止。射隼高牆。出有擬議。既用禦武。亦以招士。
  • 晉李充良弓銘曰:弓矢之作。爰自曩時。鄉射載禮。招命在詩。力稱顏高。功發由基。不爭之美。亦以詳疑。
  • 齊王融謝武陵王賜弓啟曰:殿下摛藻蕙樓。暢藝蘭苑。敷繢玉於風筵。疊連珠於月(○初學記二十二下有的字。此脫。)兔園掩秀。鄴水慚奇。融揖讓未工。濫升飲之賞。操弧反矢。奉招賢之錫。文韜鏤景。逸幹梢雲。玩溢百齡。佩流千載。

  • 尚書帝今(○太平御覽三百四十八作命。)驗曰:玉弩發。驚天下。
  • 釋名曰:弩。怒也。有勢怒之。鉤弦者牙以(○御覽作似。)齒牙也。牙外曰郭。為牙郭也。含括之口曰機。言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戶之樞機。開闔有節。
  • 史記曰:龐涓追孫臏。臏量其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此下。令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夜至斫木。見白書。乃鑽火燭之。齊君萬弩俱發。龐涓自知智窮。乃自刎曰:遂成豎子之名。
  • 史記曰:項羽伏弩。射中漢王。傷胸。乃捫足曰:虜中吾指。
  • 古史考曰:黃帝作弩。
  • 戰國策曰:蘇秦為楚合從。元戎以鐵為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按元戎以下係魏氏春秋文。見太平御覽三百四十八引。此有脫文。)
  • 吳志曰:甘寧招合輕薄少年。為之渠帥。群聚相隨。挾持弓弩。負毦帶鈴。民聞鈴聲。即知是寧也。
  • 晉陽秋曰:初高祖勒兵闕下。經曹爽門。爽帳下督嚴世。引弩將射高祖。孫謙止之曰:事未可知。三注三止。高祖車乃過。
  • 日南傳曰:南越王尉他(○太平御覽三百四十八他下有攻字。)安陽王。有神人皋通。(○御覽通下有為字。)安陽王治神弩一張。一發大(○御覽作萬人二字。)死。三發殺三萬人。
  • 華陽國志曰:鄧芝征涪陵。見玄猿抱子在樹上。引弩射之。中猿母。其子為拔箭。以木葉塞創。芝乃歎曰:吾違物之性。其將死矣。投弩水中。
  • 會稽典錄曰:鍾離牧謂朱育曰:大皇帝以中國多騎。欲得騎而當之。然吳神鋒弩。射三里。貫洞三四馬。騎敢近之乎。
  • 南越志曰:龍川當(○太平御覽三百四十八作嘗。)有銅弩牙流出水。皆所(○御覽作以。)銀黃雕鏤。取之者祀而後得。父老云。越王弩營處也。
  • 太公兵法曰:弩之神。名遠望。
  • 文子曰:狡兔得而獵犬死。高鳥得而強弩藏。
  • 風俗通曰:波(○太平御覽三百四十八作汲。)令應郴。請主簿宣。賜酒。北壁上懸赤弩。照於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因得病。郴後知之。思惟必懸弩所為也。使致宣。於故處設酒。杯中猶有蛇。因謂曰: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解。病即愈。(事具方術部疾篇一。)
  • 蔡邕幽州刺史議曰:幽州突騎冀州弩。天下精兵。國家贍核。四方有事。未嘗不取辨不(○字衍。)於二州也。
  • 後漢李尤弩銘曰:放自近古。發意所睹。前聖制弓。後世建弩。機牙發矢。執破醜虜。充獲雖屢。猶不可常。忘戰者危。極武者傷。

  • 韓詩外傳曰:楚莊王將興師伐晉。敢諫者罪至死。孫叔敖進諫曰:臣之國中有榆。其上有蟬。蟬方奮翼悲鳴。欲飲清露。不知螳蜋在後。螳蜋方欲食蟬。而又不知黃雀在後。黃雀方欲食螳蜋。不知童子挾彈丸在榆下。童子欲彈黃雀。不知前有深坑。後有掘株也。皆貪前之利。不顧後害也。楚國不征。而晉國以寧。孫叔敖之力也。
  • 左傳曰:晉靈公從臺上彈人。觀其避丸也。
  • 吳越春秋曰:陳音對越王云。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生於古之孝子。古者人民質朴。死裹以白茅。投之中野。孝子不忍父母為禽獸所食。則作彈以守之。故古人歌之。斷竹屬木。飛土逐害。
  • 張璠漢記曰:班超使于外。願將三十六人。以為蒿矢彈丸之用。
  • 東方朔記曰:東方朔對驃騎難曰:以珠彈。不如泥丸。各有所用也。
  • 太玄經曰:明珠彈於飛害。其復(○太平御覽三百五十作得。)不復。
  • 世說曰:前輩人忌日。惟不飲酒作樂。王世將以忌日送客。至新亭。主人欲作音樂。王便起去。持彈往衛洗馬墓下彈鳥。
  • 蕭子顯齊書曰:桓崇祖善彈。彈鳥毛盡而鳥不死。海鵠群翔。崇祖登城樓彈之。無不折翅。
  • 晉桓玄南林彈詩曰:散帶躡良駟。揮彈出長林。歸翮赴舊栖。喬木轉翔禽。落羽尋絕響。屢中轉應心。
  • 晉夏侯孝若繳彈賦曰:張弱弓。理繁繳。望大群以送丸。審遣放而必獲。
  • 後漢李尤彈銘曰:昔之造彈。起意弦木。以丸為矢。合竹為樸。漆飾以霑。不用筋角。丸彈之利。以弋鳧鶩。晉靈驕悖。群臣是彈。樂其如躍。趨如避丸。

  • 通俗文曰:矛丈八者謂之槊。
  • 後魏書曰:于栗磾築壘於河上。親自守焉。裕甚憚之。遺栗磾書。假道西上。題書曰黑槊公麾下。栗磾以聞太宗。太宗因授黑槊將軍。
  • 靈鬼志曰:河閒王顒。既敗於關中。有給使陳安者。常乘一赤馬。俊快非常。雙持二刀。皆長七尺。馳馬運刀。所向披靡。關西為之歌曰:壟上健兒字陳安。頭細面狹腸中寬。丈八大槊左右盤。
  • 晉傅玄詩曰:彎我繁弱弓。弄我丈八槊。一舉覆三軍。再舉殄戎貊。
  • 晉庾翼與燕王書曰:今致朱漆銏三十張。絳碧書幡黑眊副也。
  • 梁簡文帝馬槊譜序曰:馬槊為用。雖非遠法。近代相傳。槊已成藝。鄧蔍榮(○太平御覽三百五十四作蔗縈。)魏后之逢。(○御覽作庭。)武而猶質。種(○御覽作桓。)馬入丹陽之寺。雄而未巧。聊以餘暇。復撰斯法。援操抑揚。斟酌煩簡。至春亭落景。秋皋晚靜。嚴霜盡降。密雨初暗。(○御覽作晴。)纖驪沃若。天馬半盼。(○御覽作漢。)(○御覽作盼。)金精而轉態。交流汗血。愛連乾而自息。不畏衣。(○御覽衣下有春字。)鏤衢與白刃暉。(○御覽暉上有爭字。此脫。)翠眊與紅塵俱動。足使武夫憤氣。觀者衝冠。巴童留玩。不待輕舟之楫。越女踟躕。無假如皋之箭。

居處總載返回目錄
  • 易曰: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 楚辭曰:像設居室靜閑安。高堂邃宇檻層軒。層臺累榭臨高山。網戶朱綴刻方連。冬有突夏(○太平御覽一百七十四作奧突。後同。)夏室寒。經堂入奧朱塵筵。(承塵筵席也。)砥室翠翹挂曲瓊。蒻阿拂壁羅幬張。翠帷翠幬飾高堂。紅壁沙板玄玉梁。仰觀刻桷畫龍蛇。坐堂伏檻臨曲池。芙蓉始發雜芰荷。紫莖屏風文綠波。
  • 又曰:築室兮水中。葺之兮以荷蓋。荃壁兮紫壇。播芳椒兮成堂。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兮葯房。
  • 鹽鐵論曰:貴人之家。梓匠斲巨為小。以圓為方。上成雲氣。下成山林。
  • 漢武故事曰:上起神屋。鑄銅為柱。黃金塗之。赤玉為階。椽亦以金。刻玳瑁為禽獸。以薄其上。椽首皆作龍首。銜鈴。流蘇懸之。鑄銅如竹。以赤白石脂為泥。椒汁和之。以火齊薄其上。扇屏悉以白琉璃作之。光照洞徹。以白珠為簾薄。玳瑁壓之。以象牙為床。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雜錯天下珍寶為甲帳。其次為乙帳。甲以居神。乙上自御之。前庭植玉樹。珊瑚為枝。以碧玉為葉。或青或赤。悉以珠玉為之。子皆空其中。如小鈴。鎗鎗有聲。甍摽作鳳皇。軒翥若飛狀。
  • 漢書曰:趙皇后娣為昭儀。居昭陽舍。其中庭彤采。而砌皆銅沓黃金塗。白玉階。壁帶往往為黃金釭函。藍田璧明珠翠羽飾之。
  • 又曰:五侯大治第宅。起土山漸臺。洞門高廓(○漢書九十八元后傳作廊。)閣道。百姓歌之曰:五侯初起。曲陽家(○漢書作最。)怒。壞決高都。(決高都。使水入長安城。高都在城西。)連竟外杜。(杜陵也。)成都侯商嘗病。欲避暑。從上借明光宮。又穿長安城。引內漕水以行舡。立羽蓋。張周帷。楫擢越歌。上幸商第。見赤墀青瑣。又曰:梁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為複道。自宮連屬於平臺。三十餘里。
  • 東觀漢記曰:琅邪孝王京就國都。雅好宮室。窮極技巧。壁帶玉飾以金銀。
  • 張璠漢記曰:山陽督郵張儉。奏中常侍侯覽。起第十六區。皆高樓四周。連閣洞門。文井蓮華。璧柱綵畫。魚池臺苑。擬諸宮闕。
  • 董生書曰:禮。天子之宮在清廟。左涼室。右明堂。後路寑。四室者。足以避寒暑而不高大也。夫高近陽。廣室多陰。故室適形而正。
  • 仲長昌言曰:今為宮室者。崇臺數十層。長階十百仞。延袤臨浮雲。上樹九丈旗。珠玉翡翠以為飾。連帷為城。構帳為宮。起臺樹則高數百丈。壁帶珠玉。土被緹錦。
  • 曹植表曰:詔使周觀。初玩雲盤。北觀疏圃。遂步九華。神明特處。譎詭天然。誠可謂帝室皇居者矣。雖崑崙閬風之麗。文昌之居。不是過也。
  • 羅含別傳曰:桓宣武以含為別駕。以官廨寺諠擾。非靜默所處。乃於城西池小洲上。立茅茨之屋。竹果蔭宇。戕木之床。織葦為席。布衣蔬食。晏若有餘。
  • 陳孔奐名都一何綺詩曰:京洛信名都。佳麗擬蓬壺。九華彫玳瑁。百福上椒塗。黃金絡騕褭。蓮花裝鹿盧。咸言儀服盛。無勝執金吾。陳沈炯名都一何綺詩曰:名都一何綺。春日吐光輝。高樓雲母扇。複殿琉璃扉。昭儀同輦出。高安連騎歸。欲知天子貴。千門應紫微。
  • 陳周弘正詩曰:名都宮觀綺。金壁藻華璫。吹臺望鳷鵲。舞殿接披香。繡轂遊丹水。彫輦出平陽。陸離徒照眼。何解憂人傷。
  • 漢楊雄蜀都賦曰: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渟皋彌望。鬱乎青蔥。丹鳳青龍。石䲛水螭。於近則有瑕英菌芝。玉石江珠。於遠則有銀鉛錫碧。馬犀象僰。西有鹽泉鐵冶。橘林銅陵。其傍則有期牛光旄。金馬碧雞。其竹則宗生族攢。俊茂豐美。夾江緣山。尋卒而起。其深則有猵獺沉鱓。水豹蛟蛇。其都門二九。四百餘閭。兩江飾其市。九橋帶其流。苴竹浮流。龜鱉磧石。風胎雨鷇。眾物駭目。百華投春。隆急芳芬。螭燭若揮。錦布繡望。芒芒兮無幅。其布則筩中黃潤。一端數金。雕鏤鉛器。百技千工。上乃使有伊之徒。調夫五味。甘甜之和。勺藥之羹。江東鮐鮑。隴西牛羊。五肉七菜。朦猒腥臊。若其吉日嘉會。期於倍春之陰。迎夏之陽。置酒于榮川之間宅。設坐于華都之高堂。延帷揚幕。接帳連岡。郤(○文選四蜀都賦劉逵注作郤。)公之徒。相與如平(○文選四南都賦注作乎。)陽ꦣ(○南都賦注作瀕。)臣詔。(○蜀都賦劉注作巨野。)羅車百乘。期會投宿。觀者方防。行舡競逐也。
  • 後漢班固西都賦曰:賦者古詩之流。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容揄揚。亦雅頌之亞也。西土耆老。有陋洛邑之議。故臣作兩都之賦。漢之西都。在乎雍州。左據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右界褒斜隴首之險。帶以洪河涇渭之川。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英俊之域。紱冕所興。冠帶如雲。七相五公。其陽則崇山隱天。幽林空谷。陸海珍藏。藍田美玉。其陰則冠以九嵕。陪以甘泉。下有鄭白之沃。衣食之源。提封五萬。疆埸綺分。溝塍刻鏤。原隰龍鱗。決渠降雨。荷鍤成雲。離宮別館。神池靈沼。其中則有九真之鱗。大宛之馬。黃支之犀。條枝之鳥。其宮室也。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樹中天之華闕。豐冠山之朱堂。因瑰材而究奇。抗應龍之虹梁。列棼橑以布翼。荷棟桴而高驤。彫玉瑱以居楹。裁金璧以飾璫。左墄(倉勒反。階級也。)右平。重軒三階。閨房周通。門闥洞開。列鍾虡於中庭。立金人於端闈。增盤崔嵬。登降炤爛。殊形詭制。每各異觀。乘茵步輦。唯所息宴。後宮則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茞若椒風。披香發越。蘭林蕙草。鴛鸞飛翔之列。昭陽特盛。隆乎孝成。隨侯明月。錯落其閒。金釭銜璧。是為列錢。翡翠火齊。流燿含英。珊瑚碧樹。周阿而生。後宮之號。十有四位。窈窕繁華。更盛迭貴。又有天祿石渠典籍之府。講論乎六藝。稽合乎異同。周以鉤陳之位。衛以嚴更之署。周廬千列。徼道綺錯。輦路經營。脩途飛閣。堎墱道而超西墉。混建章而連外屬。神明(臺名也。)鬱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躋。軼雲雨於太半。虹霓迴帶於棼楣。攀井幹而未半。目眩轉而意迷。靈草冬華。神木叢生。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爾乃盛娛遊之壯觀。曜威靈而講武事。命荊州使起鳥。詔梁野而驅獸。毛群肉填。飛羽上覆。列卒周帀。星羅雲布。矢不單殺。中必疊雙。風毛雨血。灑野蔽天。於是天子乃登屬玉之館。歷長楊(上林也。)之榭。陳輕騎以行炰。騰酒車以斟酌。割鮮野饗。舉烽命爵。大輅鳴鑾。容與徘徊。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茂樹陰蔚。芳草被隄。若摛錦與布繡。燭燿乎其陂。玄鶴白鷺。鳧鷖鴻鴈。沉浮往來。雲集霧散。郁郁相望。邑邑相屬。國籍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業。
  • 又東都賦曰:王莽作逆。漢祚中缺。於是聖皇握乾符。闢坤珍。披皇圖。稽帝文。赫然發憤。應若興雲。遂超大河。跨北岳。立號高邑。建都河洛。系唐統。接漢緒。茂育群生。恢復彊宇。若乃順時節而蒐狩。簡車徒以講武。歷騶虞。覽駟鐵。嘉車攻。采吉日。禮官整儀。乘輿乃出。於是發鯨魚。鏗華鍾。登玉輅。乘時龍。元戎竟野。戈鋋彗雲。羽毛掃蜺。旌旗拂天。然後舉烽伐鼓。申令三驅。輕車霆激。驍騎電騖。指顧倏忽。獲車已實。樂不極般。殺不盡物。於是薦三犧。效五牲。禮神祇。懷百靈。覲明堂。臨辟雍。登靈臺。考休徵。列百僚而贊群后。究皇儀而展帝容。
  • 明堂詩曰:於昭明堂。明堂孔陽。聖皇宗祀。穆穆煌煌。
  • 辟雍詩曰:乃流辟雍。辟雍湯湯。聖皇蒞止。造舟為梁。
  • 靈臺詩曰:三光宣精。五行布序。習習祥風。祁祁甘雨。
  • 寶鼎詩曰:岳脩貢兮川效珍。吐金景兮敲浮雲。寶鼎見兮色紛紜。煥其炳兮被龍文。
  • 白雉詩曰:啟靈篇兮披瑞圖。獲白雉兮效素烏。嘉祥阜兮集皇都。發皓羽兮奮翹英。
  • 後漢張衡西京賦曰:昔班固睹世祖遷都于洛邑。懼將必踰溢制度。不能遵先聖之正法也。故假西都賓盛稱長安舊制。有陋洛邑之議。而為東都主人折禮衷以答之。張平子薄而陋之。故更造焉。有憑虛公子者。(無此公子。但依憑言之。)言於安處先生曰:(亦無此先生也。)秦據雍而強。周即豫而弱。高祖都西而泰。光武處東而約。先生獨不聞西秦之事歟。漢氏初都。在渭之涘。秦里其朔。寔為咸陽。(里。居。朔。北也。高帝六年。改曰長安。)左有崤函重險。桃林之塞。綴以二華。巨靈贔屭。高掌遠蹠。以流河曲。厥跡猶存。右有隴坻之隘。隔閡華戎。岐梁汧雍。(皆山名。)陳寶鳴雞在焉。於前則終南大一。隆崛崔崒。隱轔鬱律。連岡兮嶓冢。爰有藍田珍玉。是之自出。於後則高陵平原。據渭踞涇。其遠則九嵕甘泉。固陰沍寒。日北至而含凍。此焉清暑。寔為地之奧區神皋。昔者太帝悅秦穆公而覲之。饗以鈞天廣樂。帝有醉焉。乃為金策。錫用此土。而剪諸鶉首。自我高祖之始入也。乃覽秦制。跨周法。正紫宮於未央。表嶢闕於閶闔。疏龍首以抗殿。狀嵬峨以岌嶪。蔕倒茄於藻井。披紅葩之狎獵。飾華榱與璧璫。流景曜之暐曄。彫楹玉磶。繡栭雲楣。三階重軒。鏤檻文㮰。右平左墄。青瑣丹墀。仰福帝居。陽曜陰藏。洪鍾萬鈞。猛虡趪趪。負筍業而餘怒。乃奮翅而騰驤。若夫長年神仙。宣室玉堂。麒麟朱鳥。龍興含章。正殿路寑。用朝群辟。嘉木樹庭。芳草如積。高門有閌。列坐金狄。(秦時長狄見於臨洮。鑄銅作其象。)後宮則昭陽飛翔。增成合歡。蘭林披香。鳳皇鴛鴦。(皆後宮殿名。)故其館室次舍。采飾纖縟。裛以藻繡。文以朱綠。翡翠火齊。絡以美玉。流懸黎之夜光。綴隨珠以為燭。於是鉤陳之外。閣道穹隆。屬長樂與明光。徑北通乎桂宮。恣意所幸。下輦成燕。窮年忘歸。猶不能遍。覛(音脈。)往昔之遺館。獲林光於秦餘。處甘泉之爽塏。乃隆崇而弘敷。既新作於迎風。增露寒與儲胥。通天眇以竦峙。徑百常而莖擢。翔鶤仰而不建。(○文選二西京賦建作逮。)況青鳥與黃雀。伏櫺檻而俯聽。聞雷霆之相激。柏梁既災。越巫陳方。建章是經。用厭火祥。圜闕竦以造天。若雙碣之相望。鳳騫翥於甍標。咸溯風而欲翔。干雲霧而上達。狀亭亭以迢迢。神明崛其特起。井幹疊而百層。上飛闥而仰眺。正睹瑤光與玉繩。列瀛洲與方丈。夾蓬萊而駢羅。長風激於別島。起洪濤而颺波。海若游於玄渚。鯨魚失流而蹉跎。立脩莖之仙掌。承雲表之清露。屑瓊橤以朝餐。必性命之可度。爾乃廓開九市。通闤帶闠。旗亭五重。俯察百隧。(隧。列肆道也。)上林禁苑。跨谷彌阜。東至鼎湖。邪界細柳。掩長揚而聯五柞。繞黃山而款牛首。乃有昆明靈沼。黑水玄沚。周以金隄。樹以柳杞。豫章珍館。揭焉中跱。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與濛汜。其魚則鮪鯢鱨魦。脩額短項。大口折鼻。詭類殊種。鳥則鷫鷞鴰鴇。鴐鵝鴻鶤。南翔衡陽。北棲鴈門。於是孟冬作陰。寒風肅殺。雨雪飄颻。冰霜慘烈。天子乃駕雕軫。六駿駮。戴翠帽。倚金較。華蓋承辰。天罼先驅。千乘雷動。萬騎龍趨。縱獵徒。赴長莽。迾卒清候。武士赫怒。河渭為之波盪。吳岳為之阤堵。百禽㥄遽。騤瞿奔觸。喪精亡魂。失歸忘趣。矢不虛捨。鋋不苟躍。當足見蹍。值輪被轢。乃使迅羽輕足。尋景追括。鳥不暇舉。獸不得發。青骹摯於韝下。韓盧噬於緤末。於是鳥獸殫。目觀窮。遷延邪睨。集乎長楊之閒。酒車酌醴。方駕授邕。升觴舉燧。既釂鳴鍾。儴佯乎五柞之館。旋憩乎昆明之池。浮鷁首。翳雲芝。垂翟葆。建羽旗。齊栧女。縱棹歌。奏淮南。度陽阿。大駕幸乎平樂。張甲乙而襲翠被。臨迴注之廣場。程角抵之妙戲。烏獲扛鼎。都盧尋橦。衝狹鷰濯。胸突銛鋒。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度曲未終。雲起雪飛。巨獸百尋。是為曼延。神山崔嵬。欻從背見。白象行孕。垂鼻轔囷。海鱗變而成龍。狀蜿蜿以蝹蝹。(於云反。龍形貌。)含利(獸名。性。○文選二西京賦注性下有吐金二字。)颬颬。化為仙車。驪駕四鹿。芝蓋九葩。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雲霧杳冥。畫地成川。流渭通涇。百馬同轡。騁足並馳。撞末之妓。態不可彌。祕舞更奏。妙材騁妓。始徐進而羸形。似不任乎羅綺。紛縱體而迅赴。若驚鶴之群羆。要紹修態。麗服颺菁。昭邈流盼。一顧傾城。列爵十四。競媚取榮。盛衰無常。唯愛所丁。衛后興於鬒髮。飛鷰寵於輕體。又東京賦曰:是時也。七雄並爭。競相高以奢麗。楚築章華於前。趙建叢臺於後。秦政利觜長距。終得擅場。思專其侈。以莫己若也。乃構阿房。起甘泉。結雲閣。觀南山。百姓不能忍。是用息肩於大漢。高祖應錄受圖。順天行誅。掃項軍於垓下。紲子嬰於軹途。因秦宮業。據其府庫。且夫天子有道。狩在海外。守位以仁。不恃隘害。秦負阻於二關。卒開項而受沛。彼偏據而規小。豈若宅中而圖大。昔先王之經邑也。掩觀九隩。靡地不營。土圭測影。不縮不盈。總風雨之所交。然後以建王城。審曲面勢。泝洛背河。左伊右瀍。西阻九阿。盟津達其後。大谷通其前。迴行道乎伊闕。斜徑捷乎轘轅。太室作鎮。揭以熊耳。厎柱輟流。鐔以大岯。漢初弗之宅也。故宗緒中圮。巨猾閒釁。竊弄神器。歷載三六。偷安天位。我世祖忿之。乃龍飛白水。鳳翔參墟。授鉞四七。共工是除。區宇乂寧。思和求中。睿哲玄覽。都茲洛宮。逮至顯宗。六合殷昌。既新崇德。遂作德陽。昭仁惠於崇賢。抗義聲於金商。建象魏之兩觀。旌六典之舊章。濯龍芳林。九谷八谿。芙蓉覆水。秋蘭被涯。永安離宮。修竹冬青。陰池幽流。玄泉冽清。鵯鶋秋棲。鶻鵰春鳴。鵙鳩鸝黃。關關嚶嚶。於南則前殿雲臺。和懽安福。謻門曲榭。斜阻城洫。奇樹珍果。鉤盾所職。於東則洪池清蘌。淥水澹澹。內阜川禽。外豐葭菼。其西則平樂都場。示遠之觀。龍雀蟠蜿。天馬半漢。乃營三宮。布政頒常。複廟重屋。于斯胥洎。龍輅充庭。雲旗拂蜺。夏正三朝。庭燎晰晰。(章列反。)春日載陽。合射辟雍。設業設虡。宮懸金鏞。鼖(音汾。)鼓路鼗。(音桃。)樹羽幢幢。張大侯。制五正。設三乏。厞(音翡。)司旌。天子乃撫玉輅。時承六龍。發鯨魚。鏗華鍾。攝提運衡。徐至於射宮。禮事展。樂物具。王夏闋。騶虞奏。決拾既次。彫弓斯彀。(古侯反。)達餘萌於暮春。昭誠心以遠喻。三農之隙。耀威中原。歲惟仲冬。大閱西園。乃馭小戎。撫輕軒。戈矛若林。牙旗繽翻。迄乎上林。結徒為營。敘和樹表。司鐸授鉦。坐作進退。節以軍聲。火烈具舉。武士星敷。鵝鸛魚麗。箕張翼舒。馭不詭遇。射不翦毛。升獻六禽。時膳四膏。成禮三驅。解罘放麟。不窮樂以訓儉。不殫物以昭仁。爾乃卒歲大儺。驅除群癘。侲子萬童。丹首玄製。桃弧棘矢。所發無臬。飛礫雨散。剛癉必斃。煌火馳而星流。逐赤疫於四裔。
  • 又南都賦曰:於顯樂都。既麗且康。陪京之南。居漢之陽。剖周楚之豐壤。跨荊豫而為疆。其寶利珍怪。則金采玉璞。隋珠夜光。太一餘糧。中黃瑴玉。松子神陂。赤靈解角。耕父揚光於清泠之泉。游女弄珠於漢皋之曲。其水蟲則有蠳龜鳴蛇。潛龍伏螭。其鳥則有鴛鴦鵠鷖。鴻鴇鴐鵝。嚶嚶和鳴。澹澹隨波。其香草則薜荔蕙若。㩎籥。流風徘徊。於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祓(音弗。)于陽濱。朱帷連網。曜野映雲。脩岫繞繚而滿庭。羅韤躡蹀而容與。翩綿綿其若絕。眩將墜而復舉。於是群士放逐。馳乎沙場。俯貫魴鱮。仰落雙鶬。魚不及竄。鳥不暇翔。車雷震而風厲。馬鹿超而龍驤。夕暮而歸。其樂難忘。
  • 後漢杜篤論都賦曰:天命有聖。託之大漢。大漢開基。高祖有勳。斬白蛇。屯黑雲。蹈滄海。跨崑崙。劉敬建策。初都長安。太宗承流。守之以文。孝武因其餘財。府帑之畜。深入匈奴。割裂三庭。連緩耳。鎖雕題。摧天竺。拏象犀。沃野千里。原隰彌望。保植五穀。桑麻條暢。濱據南山。帶以涇渭。號曰陸海。蠢生萬類。城池百尺。阨塞要害。一人奮戟。三軍沮敗。于時聖帝。赫然申威。南禽公孫。北脅強胡。西平隴冀。東據洛都。今天下新定。矢石之勤始瘳。未遑於論都。而遺思雍州。
  • 後漢崔駰反都賦曰:漢曆中絕。京師為墟。光武受命。始遷洛都。客有陳西土之富。云洛邑褊小。故略陳禍敗之機。不在險也。建武龍興。奮旅西驅。虜赤眉。討高胡。斬銅馬。破骨都。收翡翠之駕。據天下之圖。上聖受命。將昭其烈。潛龍初九。真人乃發。上貫紫宮。徘徊天闕。握狼狐。蹈參伐。陶以乾坤。始分日月。觀三代之餘烈。察殷夏之遺風。背崤函之固。即周洛之中。興四郊。建三雍。禪梁父。封岱宗。
  • 後漢傅毅洛都賦。惟漢元之運會。世祖受命而弭亂。體神武之聖姿。握天人之契贊。尋往代之規兆。仍險塞之自然。被崑崙之洪流。據伊洛之雙川。挾成皋之嚴阻。扶二崤之崇山。分畫經緯。開正塗軌。序立廟祧。面朝後市。歎息起雰霧。奮袂生風雨。覽正殿之體制。承日月之皓精。騁流星於突陋。追歸鴈於軒軨。帶螭龍之疏鏤。垂菡萏之敷榮。顧濯龍之臺觀。望永安之園藪。渟清沼以汎舟。浮翠虯與玄武。桑宮繭館。區制有矩。后帥九嬪。躬敕工女。近則明堂辟雍靈臺之列。宗祀揚化。雲物是察。其後則有長岡芒阜。屬以首山。通谷岌岢。石瀨寒泉。於是乘輿鳴和。按節發軔。列翠蓋。方龍輈。備五路之時副。檻三辰之旗斿。傅說作僕。羲和奉時。千乘雷駭。萬騎星鋪。絡驛相屬。揮沫揚鑣。群仙列於中庭。發魚龍之巨偉。羨門拊鼓。偓佺操麾。講武農隙。校獵因田。搜幽林以集禽。激通川以御獸。跨乘黃。射遊麋。弦不虛控。目不徒睎。解腋分心。應箭殪夷。然後弭節容與。淥水之濱。垂芳餌於清流。出旋瀨之潛鱗。
  • 魏徐幹齊都賦曰:齊國實坤德之膏腴。而神州之奧府。其川瀆則洪河洋洋。發源崑崙。驚波沛厲。浮沫揚奔。南望無垠。北顧無鄂。蒹葭蒼蒼。莞菰沃若。瑰禽異鳥。群萃乎其閒。戴華蹈縹。披紫垂丹。應節往來。翕習翩翻。靈芝生乎丹石。發翠華之煌煌。其寶玩則玄蛤抱璣。駮ꦁ含璫。構廈殿以宏覆。起層榭以高驤。龍楹螭桷。山屺雲牆。其後宮內庭。嬪妾之館。眾偉所施。極巧窮變。然後脩龍榜。遊洪池。折珊瑚。破琉璃。日既仄而西舍。乃反宮而棲遲。歡幸在側。便嬖侍隅。含清歌以詠志。流玄眸而徵眄。竦長袖以合節。紛翩翻其輕迅。王乃乘華玉之輅。駕玄駮之駿。武騎星散。鉦鼓雷動。旌旂虹亂。盈乎靈圃之中。於是羽族咸興。毛群盡起。上蔽穹庭。下被皋藪。
  • 魏劉楨魯都賦曰:昔大廷氏肇建厥居。少昊受命。亦都茲焉。山則連岡屬嶺。曀ꦤ峽北。紫金揚暉於鴻崖。水精潛光乎雲穴。岱宗邈其層秀。干氣霧以高越。其木則赤桋青松。文莖蕙棠。洪幹百圍。高徑穹皇。竹則填彼山垠。陔彌阪域。夏簜攢包。勁條並殖。翠實離離。鳳皇攸食。水產眾夥。各有彝倫。頒首華尾。豐顱重齗。戴兵挾刃。盤甲曲鱗。且觀其時謝節移。和族綏宗。招歡合好。肅戒友朋。蛾眉清眸。顏若雪霜。插曜日之珍笄。珥明月之珠璫。舞人就列。整飾容華。和顏揚眸。眄風長歌。飄乎猋發。身如轉波。尋虛騁跡。顧與節和。縱脩袖以終曲。若奔星之赴河。及其素秋二七。天漢指隅。民胥祓禊。國于水游。緹帷彌津。丹帳覆洲。蓋如飛鶴。馬如遊魚。應門巖巖。朱扉含光。路殿巋其隆崇。文陛巘其高驤。聽迅雷於長除。若有聞而復亡。其園囿苑沼。駢田接連。淥池分浪。以帶石垠。文隅瓊岸。華玉依津。邦乃大狩。振揚炎威。教民即戎。講習興師。落幕包括。連結營圍。毛群隕殪。羽族殲剝。填崎塞畎。不可勝錄。
  • 魏劉邵趙都賦曰:且敝邑者。固靈州之敞宇。而天下之雄國。南則有洪川巨瀆。黃水濁河。發河積石。徑拂太華。灑為九流。入于玄波。其東則有天浪水府。百川是鍾。包絡坤維。連薄太濛。其北則有陶林玄壇。增冰冱寒。其西則有靈丘平圃。邪接崑崙。其近則有天井句注。飛壺太行。璀錯磥硌。屬阜連岡。龍首嵯峨以岪鬱。羊阪崙●以●嵣。清漳發源濁滏汨越。湯泉涫沸。洪波漂厲。爾乃都城萬雉。百里周迴。九衢交錯。三門旁開。層樓疏閣。連棟結階。峙華爵以表甍。若翔鳳之將飛。正殿儼其造天。朱櫺赫以舒光。盤虯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飛梁。結雲閣於南宇。立叢臺於少陽。及至暮秋涉冬。則風烈寒猛。豺騺攫。(○句有脫文。)鷹隼奮翰。國乃講武。狩于清源。駕騖冥之駿駁。抗沖天之旌旃。北連昭餘。南屬呼池。西眄太陵。東結繚河。然後嵠子放機。戈矛亂發。決班鬐。破文頞。當手斃僵。應弦倒越。爾乃進夫中山名倡。襄國妖女。狄鞮妙音。邯鄲才舞。六八駢羅。遞奏迭舉。體凌浮雲。聲哀激楚。其珍玩服物。則昆山美玉。玄珠曲環。輕綃啟繒。纖纊綈紈。其器用良馬。則六弓四弩。綠沉黃間。堂嵠魚腸。丁令角端。飛兔奚斯。常驪紫燕。豐鬒确顱。龍身鵠頸。目如黃金。蘭筋參精。迅躡飛浮。軼響追聲。若乃至季春元巳。辰火熾光。挺新贈往。祓于水陽。朱幕蔽野。綵帷連岡。妖冶呈飾。顏如春英。
  • 晉左思蜀都賦曰:夫蜀都者。蓋兆基於上世。開國於中古。廓靈關而為門。包玉壘而為宇。帶二江之雙流。抗峨眉之重阻。於前則跨躡犍。枕倚交趾。經塗所亙。五千餘里。於是乎邛竹緣嶺。菌桂臨崖。旁挺龍目。側生荔枝。布綠葉之萋萋。結朱實之離離。孔翠群翔。犀象競馳。白雉朝雊。猩猩夜啼。金馬騁先而絕影。碧雞倏忽而曜儀。火井沉熒於幽泉。高爓飛煽於天垂。於後則卻背華容。北指崑崙。緣以劍閣。阻以石門。流漢湯湯。驚浪雷奔。望之天迴。即之雲昏。水物殊品。鱗介異族。或藏蛟螭。或隱碧玉。其樹則有木蘭梫(七林反。)桂。杞櫹椅桐。楩柟幽藹於谷底。松柏蓊蔚於山峰。櫂脩幹。竦長條。扇飛雲。拂輕霄。羲和假道於峻岐。陽烏迴翼乎高摽。於東則左綿巴中。百濮所充。外負銅梁宕渠。內函要害於膏腴。丹砂赩熾出其阪。蜜房都郁被其阜。山圖採而得道。赤斧服而不朽。交壤(○文選四蜀都賦作讓。)所植。蹲鴟所伏。百藥灌叢。寒卉冬馥。其中則有青珠黃環。碧砮芒消。或豐綠荑。或蕃丹椒。紅葩紫飾。柯葉漸苞。敷橤葳蕤。落英飄颻。溝洫脈散。疆里綺錯。黍稷油油。梗稻漠漠。指渠口以為雲門。灑滮池而為陸澤。爾乃邑居隱軫。夾江傍山。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橘柚之園。百果甲坼。異色同榮。朱櫻春就。素柰夏成。若乃大火流。涼風厲。白露凝。微霜結。紫蔾津潤。樼栗罅發。蒲萄亂潰。石留競裂。晨鳧旦至。候鴈銜蘆。木落南翔。冰冸北徂。雲飛水宿。哢吭(胡浪反。)清渠。其深則有鱣鮪鱒魴。鮷鱧魦鱨。差鱗次色。錦質報章。闢二九之通門。畫方軌之廣塗。營新宮於爽塏。擬承明而起廬。結陽城之延閣。飛觀榭乎雲中。開高軒以臨山。列綺窗以瞰江。內則宣化之闥。崇禮之闈。華闕雙邈。重門洞開。金鋪交映。玉題相暉。亞以少城。接乎其西。列隧百重。羅肆巨千。賄貨山積。纖麗星繁。都人士。(○文選士下有女字。)袨服靚(才性反。)莊。布有橦華。麵有桄榔。邛竹傳節於大夏之邑。蒟醬流味於番隅之鄉。闤闠之裏。伎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若夫王孫之屬。郤公之倫。從禽于外。巷無居人。並乘驥子。俱服魚文。西踰金隄。東越玉津。戟食鐵之獸。射噬毒之鹿。拍ꅂ氓於葽草。彈言鳥於森木。拔象齒。戾(歷結反。)犀角。烏鎩翮。獸廢足。殆而朅。來相與。第如滇(丁田反。)池。集于江洲。試水客。漾輕舟。娉江妃。與神遊。將饗獠者。張弈幕。會平原。酌醪酤。割芳鮮。飲御酣。賓旅旋。車馬雷駭。轟轟闐闐。近則江漢炳靈。世載其英。蔚若相如。皭若君平。王褒煒燁而秀發。揚雄含章而挺生。幽思絢道德。摛藻掞天庭。
  • 又吳都賦曰:東吳王孫。辴(敕忍反。大笑也。)然而咍曰:夫上圖景宿。辯於天文者也。下料物土。析於地理者也。鳥策篆素。玉諜石記。烏聞梁岷有陟方之館。行宮之基歟。而吾子獨未聞大吳之壯麗乎。且有吳之開國也。造自泰伯。宣於延陵。固其經略。上當星紀。拓土畫疆。指衡岳以鎮野。同龍川而帶埛。百川泒別。歸海而會。控清引濁。混濤并瀨。濆薄沸騰。寂寥長邁。出乎大荒之中。行乎東極之外。於是乎長鯨吞航。脩鯢吐浪。躍龍騰蛇。蛟鯔琵琶。泝洄順流。噞喁沉浮。鳥則鶤雞鸀𩿱。鷞(音霜。)鵠鷺鴻。鶢鶋避風。候鴈造江。湛淡羽儀。隨波參差。理翮整翰。容與自玩。彫啄蔓藻。刷盪漪瀾。蚌蛤珠胎。與月虧全。巨鼇贔屭。首冠靈山。大鵬繽翻。翼若垂天。洪桃盤屈。丹桂灌叢。瓊枝抗莖而敷橤。珊瑚幽茂而玲瓏。增岡重阻。列真之宇。江妃於是往來。海童於是宴語。草則藿蒳豆蔻。薑彙非一。石帆水松。東風扶留。布濩皋澤。蟬聯陵丘。寅緣山岳之屺。(音節。)(音覓。)(煙貌。)江海之流。木則平仲君遷。松梓古度。楠榴之木。相思之樹。宗生高岡。族茂幽阜。擢本千尋。垂蔭萬畝。與風颻颺。ꌆ瀏颼飀。鳴條暢律。飛音響亮。蓋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其竹則篔簹林箊。(音於。)桂箭射筒。柚梧有篁。篻簩有叢。苞筍抽節。往往縈結。綠葉翠莖。冒霜停雪。梢雲無以踰。嶰谷不能連。鸑鷟食其實。鵷鶵擾其閒。其果則丹橘餘甘。荔枝之林。檳榔無柯。椰葉無陰。其琛賂則琨瑤之阜。銅鍇(白鐵也。)之垠。火齊之寶。駭雞之珍。赬丹明璣。金華銀朴。紫貝流黃。縹碧素玉。其荒陬譎詭。則有龍穴內蒸。雲雨所儲。陵鯉若獸。浮石若桴。雙則比目。片則王餘。窮陸飲木。極沉水居。泉室潛織而卷綃。淵客慷慨而泣珠。象耕鳥耘。此之自改。煮海為鹽。采山鑄錢。國稅再熟之稻。鄉貢八蠶之綿。造姑蘇之高臺。臨四遠而特建。帶朝夕之濬池。佩長洲之茂苑。闚東山之府。則瑰寶溢目。ꦥ海陵之倉。則紅粟流衍。彫欒鏤楶。(音節。)青鎖丹楹。圖以雲氣。畫以仙靈。高闈有閌。洞門方軌。朱闕雙立。馳道如砥。樹以青槐。亙以淥水。桃笙象簟。韜於筒中。蕉葛升越。弱於羅紈。命官師而擁鐸。將校獵兮具區。吳王乃巾玉輅。軺驌驦。羽毛揚蕤。雄戟燿芒。貝冑象弭。織文鳥章。六軍袀服。四騏龍驤。猩猩啼而就擒。●●(扶沸切。)笑而被格。屠巴蛇。出象骼。斬鵬翼。掩廣澤。結輕舟而競逐。迎潮水而振緍。精衛銜石而遇繳。文鰩夜飛而觸綸。指包山以為期。集洞庭而掩留。數軍實乎桂林之苑。饗戎旅乎落星之樓。
  • 又魏都賦曰:魏國先生。有睟其容。乃盱衡而誥曰:异乎交益之士。劍閣雖嶚。(嶚。險也。)憑之者蹶。洞庭雖濬。負之者北。且魏土者。畢昴之所應。虞夏之餘人。先王之桑梓。烈聖之遺塵。爾其彊域。則旁極齊秦。結湊冀道。開胸殷衛。跨躡燕趙。墨井鹽池。玄滋素液。厥田惟中。厥壤惟白。思重爻。摹大壯。覽荀卿。采蕭相。枌橑複結。欒櫨疊施。丹梁虹申以並亙。朱桷林布而支離。綺井列疏以懸蔕。華蓮重葩而倒披。於前宣明顯陽。順德崇禮。重闈洞出。鏘鏘濟濟。於後椒鶴文石。永巷壺術。楸梓木蘭。次舍甲乙。增構峨峨。清塵剽剽。雲雀踶甍而矯首。壯翼摛鏤於青霄。雷雨杳冥於未半。曒日籠光於綺寮。碩果灌叢。圍木竦尋。篁篠懷風。蒲萄結陰。丹藕凌波而的皪。綠芰汎濤而浸潭。羽翮頡頏。鱗介浮沉。磴流十二。同原異口。蓄為屯雲。泄為行雨。內則街衢輻湊。朱闕結嵎。石杠(杠。橋。也。)飛梁。出控漳渠。疏通溝以濱路。蘿青槐以蔭途。
  • 晉庾闡楊都賦曰:子未聞楊都之巨偉也。左滄海。右岷山。龜鳥津其落。江漢演其源。碣金摽乎象浦。注桐柏乎玄川。昔句吳端委。延州儷臧。高讓殆於庶幾。英風亞乎穎陽。土映黃旗之景。巒吐紫蓋之祥。巖栖赤松之館。岫啟縉雲之堂。龍符渙而夏德興。群神萃而玉帛昌也。天包龍軫。地奄衡霍。玄聖所遊。陟方所託。我皇晉之中興。而駿命是廓。靈運啟於中宗。天網振其絕絡。於是乎源澤浩瀁。林阜隱薈。彭蠡吞江。荊牙吐瀨。赴三峽之隘。洞九川之會。泮五嶺而分流。鼓沱潛而碎沛。●渤灪滃。潢漾擁涌。驚波霆激。駭浪川動。東注尾閭。呼噏洞庭。茫若雲漢。窈若青城。其山則重岡峨屼。峻嶺嵦崿。陽侯鱗萃。龍濤綺錯。●岪磊砢。嵬峞鄱薄。旁帶千溪。下同萬壑。木則灌以杞梓。被以沙裳。結根九疑。布葉天柱。林為五岳之苑。材為八都之府。掃飛虹。虧陽景。拂白雪而增翠。凌廣莫而敷穎。竹則ꦦ風箘簵。篠簜林箊。單棘箜ꦧ。蓊蔚蕭疏。貞條梢風。勁節集霧。望之猗猗。即之倩倩。蒼浪之竿。東南之箭。其林可游。其芳可薦。草則陵苔海藻。山英江蘺。綸組菁茅。繁露卷施。獸則騊駼狻猊。鋸牙披蹄。登重巘。蹲嶪嶬。噫氣則風生。噴沫則雨灑。其閒則有騰猿夭嶠。閃儵柯杪。風母杲然。星流電遷。或陵虛赴絕。或繚繞希聞。鳥則鷦鵬孔翠。丹穴之羽。鳴鳳自歌。翔鸞自舞。魚則鮫鱣ꦨ鮪。比目鱨魦。脩鯤橫海。徵鯨偃波。其中則有靈蛟白黿之族。種繁六眸。類豐三足。鸚螺蛻骨。寄居負敖。餘泉如輪。文蚳如琢。果則黃甘朱橙。楊桃琵琶。林蔚八桂之叢。色燿三珠之華。爾其寶怪。則有瑤琨琅玕。青碧素珉。陽珠散火。陰甲潛珍。雲英水玉。錯燿龍鱗。煥若金膏。晃若燭銀。琉璃冰朗而外映。珊瑚觸石而構翹。牙簟裂文於象齒。火布濯穢於炎焱。西岨石城。則丹車之所混并。東盡金塘。則方駕之所連箱。其中則有龍坻華屋。晨鳧之舸。青雀飛艫。餘皇鼓施。鷁首鋪於黃宮。盤蛟纏於赤馬。爰有蘭堂華室。高門重構。羅鼎玉食。絲竹並奏。龍驥汗血於廣塗。朱輪擊轂而輻湊。
  • 晉傅玄正都賦曰:撫琴瑟。陳鍾虡。吹鳴簫。擊靈鼓。奏新聲。理祕舞。乃有材童妙妓。都盧迅足。緣脩竿而上下。形既變而景屬。忽跟挂而倒絕。若將墜而復續。虯縈龍蜿。委隨紆曲。杪竿首而腹旋。承嚴節之繁促。於是神岳雙立。岡巖岑崟。靈草蔽崖。嘉木成林。東父翳青蓋而遐望。西母使三足之靈禽。丹蛟吹笙。文豹鼓琴。素女撫瑟而安歌。聲可意而入心。偓佺企而鶴立。和清響而哀吟。

  • 世本曰:禹作宮。
  • 釋名曰:宮。穹也。屋見垣上穹隆也。
  • 方言曰:吳有館娃之宮。
  • 禮記曰: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
  • 大戴禮曰:周時德澤和洽。蒿茂大。以為宮柱者。名曰蒿宮。
  • 毛詩曰:定之方中。作于楚宮。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 又曰:鼓鍾于宮。聲聞于外。
  • 管子曰:黃帝有合宮。以聽政。
  • 穆天子傳曰:天子升于崑崙之丘。以觀帝之宮。
  • 越絕書曰:美人宮周五百九十步。土城者。句踐所習教美人西施鄭旦宮室。
  • 列子曰:周穆王時。西胡國有化人來。王執化人之袪。騰而上天。暨化人之宮。構以金銀。絡以珠玉。出雲雨之上。實為清都紫微也。
  • 孟子曰: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
  • 呂氏春秋曰:武王勝殷。靖箕子之宮。
  • 楚辭曰: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
  • 史記曰:騶子之燕。昭王擁篲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室。(○太平御覽一百七十三作宮。)親往師之。
  • 神異經曰:東方有宮。青石為牆。高三仞。左右闕高百丈。畫以五色。門有銀牓。以青石碧鏤。題曰天地長男之宮。西方有宮。白石為牆。五色黃門。有金牓而銀鏤。題曰天地少女之宮。西南方有宮。以金為牆。門有金牓。以銀。(○太平御覽一百七十三銀下有鏤字。)題曰天皇之宮。南方有宮。以赤石為牆。赤銅為門。有銀牓。題曰天地中女之宮。北方有宮。以黑石為牆。題曰天地中男之宮。東南有宮。以黃石為牆。以黃碧鏤。題曰天地少男之宮。西南有宮。以黃銅為牆。題曰地皇之宮。
  • 十洲記曰:青丘山上有紫宮。天真仙女。多遊於此。
  • 又曰:方丈山上有琉璃宮。
  • 列仙傳曰:鉤翼夫人。齊人也。右手拳。望色者云。東方有貴人氣。及到。姿色甚偉。帝披其手。得一鉤。手尋下不拳。故名其宮曰鉤翼宮。
  • 說苑曰:楚使使聘齊。齊王享之梧宮。使者曰:大哉梧乎。王曰:江海之魚吞舟。況大國之樹也。
  • 漢武帝故事曰:上起明光宮。發燕趙美女二千人充之。建章未央長樂三宮。皆輦道相屬。懸棟飛閣。不由徑路。
  • 漢書曰:武帝六年。冬。幸雍回中。春作首山宮。
  • 又曰:上祠神人于郊(○太平御覽一百七十三作交。)門宮。若有向坐拜者。作交門之歌。
  • 又曰:幸河東之明年。正月。鳳皇集。設祠於所集處。得玉寶。起步壽宮。
  • 又曰:柏梁災。越巫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災。復起屋。必以火。(○太平御覽一百七十三作大。)用勝服之。於是起建章宮。為千門萬戶。
  • 又曰:秦倚曲臺之宮。懸衡天下。(衡。秤也。言懸法度於其上也。)
  • 三輔故事曰:桂宮周匝十里。內有光明殿。走狗臺。土山縈複道。橫北度。從宮中西上城。至神明臺。
  • 三輔黃圖曰:有夜光宮望遠宮照臺宮蒲萄宮棠災宮資陽宮長平宮五柞宮。
  • 漢宮闕名曰:長安有長樂宮未央宮長門宮鼓簧宮承光宮林光宮宜。春宮池陽宮長平宮黃山宮望仙宮長楊宮集靈宮萬歲宮延壽宮初(○太平御覽一百七十三作祈。)年宮通天宮馺婆(○御覽作娑。)宮。
  • 東觀漢記曰:帝遺單于饗賜作樂百戲。上幸離宮臨觀。
  • 魏略曰:大秦國城中有五宮。相去各五十里。宮室皆以水精為柱。食器亦然。
  • 王隱晉書曰:高堂隆刻鄴宮屋材云。後若干年。當有天子居此宮。惠帝止鄴宮。治屋者土剝更泥。始見刻字。計年正合。
  • 梁簡文帝新成安樂宮詩曰:遙看雲霧中。刻角映丹虹。珠簾通曉日。金花拂夜風。欲知弦管處。來過安樂宮。
  • 周明帝過舊宮詩曰:玉燭調秋氣。金輿歷舊宮。還如過白水。更似入新豐。秋潭漬晚菊。寒井落疏桐。舉杯延故老。今聞歌大風。
  • 陳陰鏗新成安樂宮詩曰:新宮實壯哉。雲裏望樓臺。迢遞翔鶤仰。連翩賀雀來。重簷寒露宿。丹井夏蓮開。砌石披新錦。梁花畫早梅。欲知安樂盛。歌管雜塵埃。
  • 漢劉歆甘泉宮賦曰:軼陵陰之地室。過陽谷之秋城。迴天門而鳳舉。躡黃帝之明庭。冠高山而為居。乘崑崙而為宮。按軒轅之舊處。居北辰之閎中。背共工之幽都。向炎帝之祝融。封巒為之東序。緣石闕之天梯。桂木雜而成行。芳盻嚮之依依。翡翠孔雀。飛而翱翔。鳳皇止而集栖。甘醴涌於中庭兮。激清流之濔濔。黃龍遊而蜿蟺兮。神龜沉於玉泥。離宮特觀。樓比相連。雲起波駭。星布彌山。高巒峻阻。臨眺曠衍。深林蒲葦。涌水清泉。芙蓉菡萏。菱荇蘋蘩。豫章雜木。梗松柞棫。女貞烏勃。桃李棗檍。
  • 魏卞蘭許昌宮賦曰:入南端以北眺。望景福之嵯峨。飛棟列以山峙。長途邈以委他。見欒櫨之交錯。睹陽馬之承阿。轉挾臈以相因。若流風之揚波。木無小而不礲。材靡隱而不華。懿采色而發越。瑋巧飾之繁多。雙轅承枌。丹梁端直。明窗列布。綺井崱嶷。其陰則有望舒涼室。羲和溫房。隆冬御絺。盛夏重裳。同一宇之深邃。致寒暑於陰陽。脩欄蔭於階砌。崇棟拂乎旻蒼。綺組發華。翡翠生光。丹草周隅。靈木成行。非窈窕之至貴。孰能升於斯堂。坐金人於闈闥。列鍾虡於廣庭。天鹿軒翥以揚怒。師子鬱拂而負楨。珍果敷華。蘭芷垂榮。百璧照曜。飛響應聲。扣角則春氣至。彈商則秋風征。歷神芝之峻觀。幸安昌之巍巍。進鼓舞之祕妓。絕世俗而入微。興七盤之遞奏。觀輕捷之翾翾。或遲或速。乍止乍旋。似飛鳧之迅疾。若翔龍之遊天。趙女撫琴。楚媛清謳。秦箏慷慨。齊舞絕殊。眾妓並奏。捔巧騁奇。千變萬化。不可勝知。樂戲闋。遊觀足。登承光。坐華幄。論稽古。反流俗。退虛偽。進敦朴。寶賢良。賤珠玉。豈必世而後仁。在時主之所欲。
  • 魏楊脩許昌宮賦曰:於是儀北極以遘撩。希形制乎太微。結雲閣之崔嵬。植神木與靈草。紛蓊蔚以參差。爾乃置天臺於辰角。列執法於西南。築舊章之兩觀。綴長廊之步欄。重閨禁之窈窕。造華蓋之幽深。儉則不陋。奢則不盈。黎民子來。不督自成。於是天子乃具法服。戒群僚。鍾鼓隱而雷鳴。警蹕嘈而響起。晻藹低佪。天行地止。以入乎新宮。臨南軒而向春方。負黼黻之屏風。憑玉几而按圖書。想往昔之興隆。
  • 北齊邢子才新宮賦曰:擬二儀而構路寑。法三山而起翼室。何大廈之眈眈。而斯干之秩秩。豈西京之足偉。故東都之所匹。爾其狀也。則瑰譎屈奇。瀾漫陸離。嵯峨崔嵬。巉巖參差。若密雲之乍舉。似鵬翼之中垂。布菱華之與蓮蔕。咸反植而倒施。若承露而將轉。似含風而欲披。土成黼黻。木化蛟螭。布紅紫之融泄。閒朱黃之赫曦。獸狂顧而猶動。鳥將騫而中疲。木神水怪。海若山祇。千變萬化。殊形異宜。陰梁北注。陽鳥南施。百楹列倚。千櫨代支。或據險而形固。或居安而勢危。
  • 漢王褒甘泉宮頌曰:甘泉山。天下顯敞之名處也。前接大荊。後臨北極。左撫仁鄉。右望素域。其宮室也。仍嶻嶭而為觀。攘抗岸以為階。壅波瀾而鱗坻。馳道列以曲遠。覽除閣之麗靡。覺堂殿之巍巍。徑落莫以差錯。編玳瑁之文㮰。鏤螭龍以造牖。采雲氣以為楣。神星羅於題鄂。虹蜺往往而繞榱。縵倏忽其無垠。意能了之者誰。竊想聖主之優遊。時娛神而款縱。坐鳳皇之堂。聽和鸞之弄。臨麒麟之域。驗符瑞之貢。詠中和之歌。讀太平之頌。
  • 宋孝武帝巡幸舊宮頌曰:惟皇敬眷。永慕徐京。列裝青野。動斬丹廷。榮和首律。景澤開年。林坰發色。川郊列泉。沿泝遙衍。登陟迴懸。踐域負外。即宮臨山。思甲陵寑。歡結枌都。眇懷沛濟。勤念宛吾。納壽遺老。設飲先居。堂序朝秀。廷(○全宋文六廷上有充字。)集閭。
  • 梁沈約齊朝丹徒故宮頌曰:聖祖神傑。堯蹤漢烈。岳峻雄圖。天張武節。墜命既升。霸略將騁。清渭走烽。濁河獻警。特峭劍關。憑深桂嶺。彝章委闕。禮樂沉河。極壓傾構。引溺危波。盡物稱瑞。窮靈委和。玄精翼日。丹羽巢阿。
  • 後漢李尤永安宮銘曰:合歡黃堂。中和是遵。舊廬懷本。新果暢春。候臺集道。俾司星辰。豐業廣德。以協天人。萬福來眇。嘉娛永欣。
  • 梁沈約為柳兗州世隆上舊宮表曰:舊宮蘊靈千古。合祥百代。萬祇相祉。八神警室。事超齊甸。義邁譙宮。故能屬輦道於天階。命帝闕於霄路。實宜樹闕疏壤。寫極上穹。克播徽塵。永光盛烈。

  • 廣雅曰:象魏。闕也。
  • 釋名曰:闕。闕也。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
  • 周官曰:太宰以正月懸治法於象魏。
  • 禮記曰: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于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鄭言觀闕也。)
  • 左傳曰:哀公三年。司鐸火。踰公宮。季桓子至。命藏象魏。曰舊章不可忘。(象魏。門闕也。法令懸之。故謂其書為象魏也。)
  • 文子曰:老子云。身處江海之上。心在魏闕之下。
  • 史記曰:蓬萊方丈瀛洲。此三山在海中。諸仙人不死藥皆在焉。黃金白銀為闕。
  • 又曰:建章宮東鳳闕。高二十丈。
  • 神異經曰:東南有石井。其方百丈。上有二石闕。俠東南面。上有蹲熊。有榜著闕。題曰地戶。
  • 又曰:東北大荒中。有金闕。高百丈。上有明月珠。徑三丈。光照千里。中有金階。西北入兩闕中。名天門。
  • 十洲記曰:崑崙山有水精闕。
  • 列仙(○太平御覽一百七十九作女。此訛。)傳曰:衛靈公與夫人夜坐。聞車聲轔轔。至闕而止。過闕復有聲。公問夫人曰:知此為誰。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聞禮下公門。式路馬。今蘧伯玉衛之賢大夫也。敬於事上。必不闇昧廢禮。是以知之。公使人視之。果伯玉也。
  • 三輔舊事曰:未央宮東有蒼龍闕。北有玄武闕。
  • 應劭漢官儀曰:高祖既登帝位。鮦陽固始細陽歲遣雞鳴歌士。常謳於闕下。
  • 漢官典職曰:偃師去宮三十五里。望朱雀闕。其上鬱樸與天連。
  • 魏志曰:明帝作凌霄闕。
  • 蜀志曰:譙周嘗聞杜瓊曰:昔周徵君群。以為當塗高者。魏也。其義何也。瓊答曰:魏。闕名也。當塗言高。聖人取類言爾。
  • 關中記曰:未央宮東有青龍闕。北有玄武闕。漢書所謂北闕者也。建章宮圓闕。臨北道。鳳在上。故曰鳳闕也。閶闔門內東出。有折風闕。一名別風闕。
  • 王隱晉書曰:漢末。博士燉煌侯瑾。善內學。語弟子曰:涼州城西有泉水當竭。當有雙闕起其上。魏嘉平中。武威太守起學舍。築闕於此。
  • (○太平御覽一百七十九作瀨。下同。)鄉記曰:老子廟前有兩石闕。大闕高九尺八寸。下三重石墌。闕邊各有子闕。
  • 山謙之丹陽記曰:太興中。議者皆言漢司徒許彧墓闕。可徙施之。王茂弘弗欲。後陪乘出宣陽門。南望牛頭山兩峰。曰:天闕也。豈煩改作。帝然之。
  • 鄧德明南康記曰:南康縣歸義山。去縣七百里。下有石城。高數丈。遠望嵯峨。靈闕騰空。故老謂之神闕。
  • 隋江總詠雙闕詩曰:象闕連馳道。反宇照方疏。刻鳳棲清漢。圖龍入紫虛。屢逢膏露灑。幾遇祥煙初。競言百尺麗。寧方萬丈餘。
  • 魏繁欽建章鳳闕賦曰:築雙鳳之崇闕。表大路以遐通。上規圜以穹隆。下矩折而繩直。長楹森以駢停。修桷揭以舒翼。象玄圃之層樓。肖華蓋之麗天。當蒸暑之煖赫。步北楹而周旋。鷦鵬振而不及。豈歸鴈之能翔。抗神鳳以甄甍。似虞庭之鏘鏘。櫨六翮以撫跱。俟高風之清涼。華鍾金獸。列在南廷。嘉樹蓊薆。奇鳥哀鳴。臺榭臨池。萬種千名。周櫩輦道。屈繞紆縈。
  • 後漢李尤闕銘曰:皇上尊嚴。萬姓載依。國都攸處。建設端闈。表樹兩觀。雙闕巍巍。梁陸倕石闕銘曰:昔舜格文祖。禹至神宗。周變商俗。湯黜夏政。雖革命殊乎因襲。揖讓異於干戈。而晷緯冥合。天人啟基。(○文選五十六作惎。)克明俊德。大庇生民。其揆一也。在齊之季。昏虐君臨。威侮五行。怠棄三正。蹐地無歸。瞻烏靡託。我皇帝拯之。乃操斗極。把鉤陳。翼百神。提萬福。指麾而四海隆平。下車而天下大定。以為象闕之制。其來已遠。春秋設舊章之教。經禮垂布憲之文。戴記顯游觀之言。周史書樹闕之夢。北荒明月。西極流精。海岳黃金。河廷紫貝。蒼龍玄武之制。銅爵鐵鳳之工。或以聽窮省冤。或以布治懸法。或表正王居。或光崇帝里。晉氏浸弱。宋曆威夷。禮經舊典。寂寥無記。鴻規盛烈。堙沒罕稱。乃假雙闕於牛頭。託遠圖於博望。有欺耳目。無補憲章。惟帝建國。正位辨方。周營洛涘。漢啟岐梁。居因業盛。文以化光。爰有象闕。是惟舊章。青蓋南洎。黃旗東指。懸法無聞。藏書不紀。大人造物。龍德休否。建此百常。興茲雙起。偉哉偃蹇。狀矣巍巍。傍映重疊。上連翠微。布教方顯。挾日初暉。懸書有附。委篋如歸。
  • 梁沈約上建闕表曰:恭惟哲后。舊章必修。眇矚前王。後古為貴。伏惟陛下。欽咨故實。率由令典。昔在有晉。經創江左。邦訓莫釐。遠國多缺。萬雉之外。兩觀弗興。空指南峰。懸法無所。世歷三代。年將二百。非所以經世成務。垂業後昆。天德圓應。憲章自遠。詔匠人建茲象闕。俯藉愛禮之心。以申子來之願。式表端闈。儀刑萬國。使觀風而至。復聞正歲之典。遐想之士。少寄懷古之目。

  • 爾雅曰:四方而高曰臺。(積土四方者。)
  • 山海經曰:西王母之山。有軒轅臺。射者不敢西向。畏軒轅之臺。歸藏曰:昔者夏后啟葬。享神於晉之墟。作為璿臺。於水之陽。
  • 左傳曰:夏后啟。有釣臺之饗。(在河南陽翟縣。)
  • 又曰:楚子成章華之臺。以與諸侯落之。
  • 老子曰: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 穆天子傳曰:盛姬。盛伯之子也。(盛國名。)天子賜之上姬之長。乃為之臺。是曰重璧之臺。
  • 賈子曰:翟王使使者之楚。楚王欲誇之。饗客章華之臺。三休。乃至於上。
  • 呂氏春秋曰:有娀氏有二佚女。為九成臺。飲食必以鼓。
  • 王孫子曰:昔衛公坐重華之臺。侍御數百。隨珠照日。羅衣從風。
  • 史記曰:漢武帝起柏梁臺。高數十丈。
  • 又曰: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秦始皇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臺。
  • 陸賈新語曰:楚靈王作乾谿之臺。百仞之高。欲登浮雲。窺天文。
  • 新序曰:魏王將欲為中天之臺。許綰負插而入曰:聞大王將為中天之臺。願加一力。臣聞天與地相去萬九千里。其趾當方一千里。盡王之地。不足為臺趾。王默然。罷築者。
  • 三輔故事曰:龍臺高六丈。去豐水縣五里。
  • 漢書曰:文帝嘗欲作露臺。召工計之。直百金。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
  • 三輔宮殿簿曰:長樂宮有臨華臺。神仙臺。
  • 博物志曰:江陵有臺甚大。而唯有一柱。眾梁皆共此柱。
  • 魏志曰:黃初六年。築東巡臺。七年。築九華臺。
  • 晉宮闕名曰:鄴有銅雀臺織室臺。
  • 陳留風俗傳曰:浚儀有師曠倉頡城。城上有列仙吹臺。
  • 鄴中記曰:鄴城西北立臺。皆因城為基趾。中央名銅雀臺。北則冰井臺。
  • 又曰:西臺高六十七丈。上作銅鳳。窗皆銅籠。疏雲母幌。日之初出。乃流光照曜。
  • 嵩高山記曰:山有玉女臺。云漢武帝見三仙玉女。因以名臺。
  • 益州記曰:鴈橋東。有嚴君平卜處。土臺高數丈也。
  • 荊州圖記曰:江陵縣東有天井臺。飛軒光映。背邑面河。寔郊鄽遊憩之佳處也。
  • 幽明錄曰:海中有金臺。出水百丈。結構巧麗。窮盡神工。橫光巖渚。竦曜星漢。
  • 吳地記曰:吳王闔閭十一年。起臺於姑蘇山。因山為名。西南去國三十五里。春夏遊焉。後夫差復高而飾之。越伐吳。遂見焚。太史公云。余登姑蘇。望五湖。五湖去此臺二十餘里。
  • 戴延之西征記曰:官度臺。去青口澤六十里。魏武所造也。破袁紹於此。
  • 楊龍驤洛陽記曰:陵雲臺高二十三丈。登之見孟津。
  • 鄧德明南康記曰:雩都君山上。有玉臺。方廣數丈。周迴盡是白石柱。柱自然石覆。如屋形也。四面多松杉。遙眺峨峨。嚮像羽人之館。風雨之後。景氣明淨。頗聞山上有鼓吹之聲。山都木客。為舞唱之節。
  • 廣州記曰:尉他立臺。以朝漢室。圓基千步。直峭百丈。螺道登進。頂上三畝。朔望升拜。號為朝臺。
  • 伏琛齊地記曰:秦始皇二十八年。至琅邪。大樂之。留三月。作琅邪臺。臺亦孤山也。然高顯出於眾山之上。
  • 晉陸機擬古詩曰:高臺一何峻。迢迢峻而安。綺窗出塵冥。飛階躡雲端。佳人撫瑤瑟。纖手清且閑。芳音隨風結。哀響馥若蘭。玉容誰能顧。傾城在一彈。
  • 梁簡文帝琴臺詩曰:蕪階踐昔徑。復愁鳴琴遊。音容萬春態。高名千載留。弱枝生古樹。舊石染新流。由來遞相歎。逝川終不收。
  • 梁庾肩吾過建昌故臺詩曰:魯國觀遺殿。韓城想舊臺。仲宣原隰滿。子建悲風來。夏蓮猶反植。秋窗尚左開。圖雲仍溜雨。畫水即生苔。及君歡四望。知余悲七哀。
  • 陳祖孫登宮殿名登高臺詩曰:獨有相思意。聊敞鳳皇臺。蓮披香梢上。日明光正來。離鶴將雲散。飛花似雪迴。遙思竹林友。前窗夜夜開。
  • 魏文帝登臺賦序曰:建安十七年。春遊西園。登銅雀臺。命余兄弟並作。其詞曰:登高臺以騁望。好靈雀之麗嫺。飛閣崛其特起。層樓儼以承天。步逍遙以容與。聊遊目於西山。溪谷紆以交錯。草木鬱其相連。風飄飄而吹衣。鳥飛鳴而過前。申躊躇以周覽。臨城隅之通川。
  • 魏陳王曹植登臺賦曰:從明后而嬉遊。聊登臺以娛情。見太府之廣開。觀聖德之所營。建高殿之嵯峨。浮雙闕乎太清。立沖天之華觀。連飛閣乎西城。臨漳川之長流。望眾果之滋榮。仰春風之和穆。聽百鳥之悲鳴。天工坦其既立。家願得而獲呈。揚仁化於宇內。盡肅恭於上京。唯桓文之為盛。豈足方乎聖明。休矣美矣。惠澤遠揚。翼佐皇家。寧彼四方。同天地之矩量。齊日月之輝光。
  • 晉陸雲登臺賦曰:永寧中。巡幸鄴宮三臺。登高有感。乃作賦云。爾乃佇眄瑤軒。流目綺寮。中原方華。綠葉振翹。歷玉陛而容與。步蘭堂以逍遙。曲房縈而窈眇。長廊邈而蕭條。於是聊樂近遊。薄言儴佯。綺疏列於東序。朱戶立乎西廂。感舊物之咸存。悲昔人之云亡。憑虛檻而遠想。審歷命於斯堂。於是精疲遊倦。白日藏輝。鄙春登之有情。惡荊臺之忘歸。聊弭節而駕言。帳將逝而徘徊。
  • 晉孫楚韓王臺賦曰:酸棗寺門外。夾道左右。有兩故臺。訪諸故老。云韓王聽訟觀也。望韓王之故臺。尋往代之所營。雙闕碣以峻峙。貫雲氣而上征。歷千載而特立。顯妙觀於太清。薄邯鄲之叢臺。陋楚國之章華。邈岧嶢以亢極。豈岑樓之能加。至乃宮觀弘敞。增臺隱天。伐文梓於萬仞。發玉石於三泉。優倡角烏烏之聲。蛾眉戲白雪之舞。紛淫衍以低仰。翳脩袖而容與。晉盧諶登鄴臺賦曰:顯陽隗其顛隧。文昌鞠而為墟。銅爵隕於臺側。洪鍾寑於兩除。奚帝王之靈宇。為狐兔之攸居。
  • 後漢李尤雲臺銘曰:周氏舊居。惟漢襲因。崇臺嶒峻。上擬蒼雲。垂示億載。俾率舊章。人修其行。而國其昌。

  • 秦始皇本紀曰:始皇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 漢書曰:宣帝幸河東之明年。鳳皇集上林。乃作鳳皇殿。以答嘉瑞。
  • 又曰:班伯少受詩於師丹。大將軍王鳳薦伯。召見。宴昵殿中。誦說有法。拜為中常侍。時上方向學。鄭寬中張禹。朝夕入說尚書論語於金華殿中。詔伯受焉。
  • 三輔宮殿名曰:未央宮有麒麟殿椒房殿。
  • 又曰:長樂宮前殿宣德殿通光殿高明殿。
  • 漢宮閣名曰:長安有臨華殿神仙殿高門殿朱鳥殿曾城殿宣室殿永明殿鳳皇殿飛雲殿昭陽殿鴛鴦殿釣臺殿合歡殿。蕭何曹參韓信並有殿。
  • 東觀漢記曰:明帝欲起北宮。尚書僕射鍾離意上書諫。出為魯相。後起德陽殿。殿成。百官大會。上謂公卿曰:鍾離尚書若在。不得成此殿。
  • 范曄後漢書曰:中平三年。復修玉堂殿。
  • 風俗通曰:殿堂象東井形。刻作荷菱。菱水物也。所以厭火。
  • 漢官典職曰:德陽殿。周旋容萬人。激洛水於殿下。
  • 魏志曰:青龍三年秋。洛陽崇華殿災。改名九龍殿。
  • 魏略曰:青龍三年。起太極殿。
  • 洛陽故諸宮名曰:洛陽南宮。有卻非殿銅馬殿敬法殿清涼殿鳳皇殿嘉德殿黃龍殿竹殿。
  • 楊龍驤洛城記曰:顯陽殿北有雲氣殿。
  • 洛陽宮殿簿曰:明光徽音式乾暉章含章建始仁壽宣光嘉福百福芙蓉九華流圃華光崇光。(並殿名。)
  • 戴延之西征記曰:太極殿上有金井欄。金博山。金轆轤。蛟龍負山於井上。又有金師子。在龍下。
  • 摯虞決疑要注曰:凡大殿乃有陛。堂則有階無陛也。左墄右平者。以文塼相亞次。墄者為階級也。九錫之禮。納陛以登。謂受此陛以上。
  • 後漢李尤德陽殿賦曰:開三階而參會。錯金銀於兩楹。入青陽而窺總章。歷戶牖之所經。連璧組之潤漫。雜虯文之蜿蜒。爾乃周閣迴帀。峻樓臨門。朱闕巖巖。嵯峨概雲。青瑣禁門。廊廡翼翼。華蟲詭異。密采珍縟。達蘭林以西通。中方池而特立。果竹鬱茂以蓁蓁。鴻鴈沛裔而來集。德陽之北。斯曰濯龍。蒲萄安石。蔓延蒙籠。橘柚含桃。甘果成叢。文㮰曜水。光映煌煌。
  • 後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序曰:魯靈光殿者。蓋景帝程姬之子恭王餘之所立也。遭漢中微。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盜賊奔突。皆見隳壞。而靈光巋然獨存。意者豈非神明依憑支持。以保漢室也。賦曰:瞻彼靈光之為狀也。則嵯峨嶵ꥺ巋巍。吁可畏乎其駭人也。岧嶢倜儻。豐盈麗博。●●敞洞。膠葛兮其無垠也。於是乃歷夫大階。以造其堂。俯仰顧眄。東西周章。彤彩之飾。澔澔涆涆。飛流爛漫。素璧皓曜以月照。丹柱翕赩而電烻。鴻壙幌以爣閬。瑟蕭條以清泠。動滴瀝而成響。音雷應其若驚。耳嘈嘈以失聽。目矎矎而喪精。駢密石與琅玕。齊玉璫與璧瑛。於是詳察其棟宇。觀其結構。規矩應天。上憲觜陬。崛佹雲起。嶔岑離婁。三閒四表。八維九隅。萬楹叢倚。磊砢相扶。爾乃懸棟結阿。天窗綺疏。發秀吐榮。菡萏披敷。綠圓淵井。反植荷蕖。秀房紫的。窋吒垂珠。雲楶藻梲。龍桷雕鏤。飛禽走獸。因木生姿。朱鳥舒翼以峙衡。騰蛇蟉虯而繞榱。白鹿子蜺於欂櫨。蟠螭宛轉而承楣。狡兔跧伏於拊側。猿猴攀椽而相追。胡人遙集於上楹。儼雅跽而相對。神仙諤諤於棟閒。玉女窺窗而下照。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山神海靈。寫載其狀。託之丹青。千變萬化。事各繆形。隨色象類。曲得其情。上紀開闢邃古之初。五龍比翼。人皇九頭。伏羲麟身。女媧蛇軀。洪荒朴略。厥狀睢盱。漸臺臨池。增曲九城。屹然特立。的爾殊形。高經華蓋。仰看天庭。飛陛揭孽。綠雲上征。中坐垂景。俯視流星。千門相似。萬戶如一。巖突洞出。逶迤詰屈。周行數里。仰不見日。
  • 魏何晏景福殿賦曰:立景福之祕殿。備皇居之制度。爾乃豐層覆之眈眈。建高基之堂堂。羅疏柱之汨越。肅坻鄂之鏘鏘。飛簷翼以軒翥。反宇䡾以高驤。遠而望之。若摛朱霞而燿天文。近而察之。若仰崇山而載垂雲。爾乃開南端之豁達。張筍簴之輪豳。華鍾杌其高懸。悍獸仡其儷陳。爾其結構則修梁彩制。下褰上奇。枅梧複疊。勢合形離。赩如蜿虹。赫如奔螭。皎皎白閒。離離列錢。晨光內照。流景外烻。金楹齊列。玉承跋。青瑣銀鋪。是為閨闥。溫房承其東序。涼室據其西遍。開建陽則朱炎豔。啟金光則清風臻。清露瀼瀼。淥水浩浩樹以嘉木。植以芳草。悠悠玄黃。皚皚白鳥。爾乃文以朱綠。飾以碧丹。點以銀黃。爍以琅玕。清風萃而成響。朝日曜而增鮮。
  • 魏韋誕景福殿賦曰:瞻大廈之穹崇。結增構而高驤。脩棟迪以虹指。飛甍竦而鳳翔。榱桷駢逼以星羅。軒檻曼延而悠長。伏應龍於反宇。乘流蘇以飄揚。於是周覽升降。流目詳觀。叢楹負極。飛檻承欒。桁梧綺錯。楶梲鱗攢。芙蓉側植。藻井懸川。望舒涼室。羲和溫房。玄冬則暖。炎夏則涼。總寒暑於區宇。制天地之陰陽。又有外城金狄。詭貌殊姿。列于應門。肅有容威。若乃離殿別館。粲如列星。安昌延休。清宴永寧。美百號之特居。嘉休祥之令名。步雕輦以逍遙。時容與於蘭庭。又有教坊講肆。才士布列。新詩變聲。曲調殊別。吟清商之激哇。發角徵與白雪。音感靈以動物。超世俗以獨絕。然後御龍舟兮翳翠蓋。吳姬擢歌。越女鼓枻。詠採菱之清謳。奏淥水之繁會。
  • 魏夏侯惠景福殿賦曰:周步堂宇。東西眷眄。綵色光明。粲爛流延。素壁ꦊ瀁。赫弈倩練。爾乃察其奇巧。觀其微形。嶔崟紆曲。盤牙欹傾。或夭矯而雲起。或詰屈而鐶縈。眾木附枝以連注。欒梧倚亞而相經。若乃仰觀綺窗。周覽菱荷。流彩的皪。微秀發華。纖莖葳蕤。順風揚波。含光內燿。婀嫋紛葩。曾櫨外周。榱桷內附。或因勢以連接。或邪詭以盤構。於是乎飛閣連延。馳道四周。高樓承雲。列觀若浮。挹朝露之華精。漱醴泉之清流。
  • 宋孝武華林清暑殿賦曰:若夫瑤榭未清。瓊室流炎。熏風夕烈。熾景晨嚴。高巒廢駕。遊衢輟驂。思延寒於夏室。豈徒聞於遺籍。伊涼燠之可變。粤在今之猶昔。密盻林梁。側眺池籞。起北阜而置懸湖。沿西原而殿清暑。編茅樹基。採椽成宇。轉流環堂。浮清浹室。闢西櫺而鑒斜月。高東軒而望初日。粤乃炎精待戒。青祇將畢。濯禊在辰。風光明密。婉祥鱗於石沼。儀瑞羽於林術。浮觴無屆。展樂有時。惟歡洽矣。含歌受辭。歌曰:山懷風兮谷吐泉。清潭邃兮遠氣宣。符深情兮應遙心。促千里兮測雲天。
  • 宋江夏王劉義恭華林清暑殿賦曰:構禦暑之清宮。傍測景之西岑。列喬梧以蔽日。樹長楊以結陰。醴泉湧於椒室。迅波經于蘭庭。業芳芝以爭馥。合百草以競馨。飾丹壤以和璧。加疏楯以連城。至于朱明在運。鬱夕囂晨。寒堂涼結。清觀風臻。覽茲宇之靈緯。啟聖情以寤神。豈宣曲之妄擬。焉甘泉之足陳。
  • 宋何尚之華林清暑殿賦曰:逞綿亙之虹梁。列雕刻之華榱。網戶翠錢。青軒丹墀。若乃奧室曲房。深沉冥密。始如易修。終然難悉。動微物而風生。踐椒塗而芳質。觴遇成宴。暫遊累日。卻倚危石。前臨濬谷。終始蕭森。激清引濁。涌泉灌於基扈。遠風生於楹曲。暑雖殷而不炎。氣方清而含育。哀鵠唳暮。悲猿啼曉。靈芝被崖。仙華覆沼。
  • 後漢李尤德陽殿銘曰:皇穹垂象。以示帝王。紫微之則。弘誕彌光。大漢體天。承以德陽。崇弘高麗。苞受萬方。內綜朝貢。外俟遐荒。陳徐陵太極殿銘曰:夫紫蓋黃旗。揚都之王氣長久。虎踞龍蟠。金陵之地體貞固。天居爽塏。大寑尊嚴。高應瑞門。仰模營室。歸于有德。譬彼河圖。傳我休明。義同商鼎。太極殿者。法互(○初學記二十四作氐。)象冗。(○初學記作亢。)王者之位以尊。左平右墄。天子之堂為貴。往朝煨燼。多歷年所。世道隆平。宜其休復。監軍鄒子度啟稱。即日忽有一大梓柱。從流來泊。在後渚岸。嵯峨容與。若漢水之仙槎。搖漾波濤。似新亭之龍剎。孤拔靈山。允彰天貺。昔梁氏承聖。將圖繕修。東虜窺江。西胡犯畢。定之方中。亟興師旅。揆之以日。輒有災故。是知秦人所止。實漢祖而為宮。吳都佳氣。乃元皇而斯宅。千櫨赫弈。萬栱崚層。植綠芰而動微風。舒丹蓮而制流火。甘泉遠望。睹正殿之崢嶸。函谷遙看。美皇居之佳麗。信可以齊三光而示宇宙。會萬國而朝諸侯。爰命微臣。乃為銘曰:雍畤相望。參差未央。偃師迴顧。崔嵬德陽。高捫太一。正睹瑤光。峨峨靈柱。赫赫流樟。美矣宮室。嘉哉令日。御扆垂旒。當朝靖蹕。樂備韶夏。禮兼文質。帝旅無諠。王旗斯謐。肅肅卿士。邕邕承弼。漢座雕屏。周人檻櫺。城隅有勒。殿省皆銘。況復皇寑。宜昭國經。方流典訓。永樹天廷。
  • 陳沈炯太極殿銘曰:臣聞在天成象。紫宮所以昭著。在地成形。赤縣居其區宇。太極殿者。資兩儀之意焉。大壯顯其全模。土圭測其正影。周曰路寑。漢稱前殿。雖名號參差。其實一也。主上未明求衣。日旰忘食。隳樂壞禮。造次留神。漢陛秦除。莫不葺復。而此殿興造。累歲未成。外遘戎機。內憂民力。劬勞深慮。荏苒移時。至陳永定。六合既清。五禮稍備。雕楹玉。華榱璧璫。揆之有日。而猶一柱。楩楠豫章。地淪外寇。楚材晉用。非復我求。既而新亭前江。有流查甚壯。盤根錯節。枝葉蔥蒨。津人以聞。正堪時用。於是將作受詔。冬官奉職。百工並作。屢降乘輿。匠石磨礱。必經天旨。儉而不固。泰而不奢。億兆填填而樂成也。曾未數旬。煥然雲構。昔晉朝繕造。文杏有闕。梅梁瑞至。畫以摽花。自是迄今。又獲神物。即樟樹焉。殿之某間即某柱是也。銘曰:軒轅狹堂。夏后卑宮。文來質往。蹇產彌崇。體制八都。開茲萬戶。灼爍雄梁。徘徊大廡。璧月霄懸。卿雲晝聚。豈伊開陽。飛來應柱。嘉辰令月。新寑告成。青槐赤棘。郎將思兵。翠被負扆。百辟公卿。鍾鼓八佾。簫韶九成。庸臣再拜。天子萬齡。
  • 梁王筠上太極殿表曰:四海為家。義存威重。萬國來朝。事惟壯觀。憲北辰之居所。正南面之尊貴。繡栭鏤檻。延曜光暉。虯柱虹梁。杳冥雲霧。非許鄴之敢倫。豈雍豫之能擬。且工徒樂業。庶民自競。不勞永逸。不日而成。信可以宴饗百神。朝覲群后者矣。臣過荷寵榮。祿秩優潤。謹率丹款。上夫一千。不足微申鳧躍。伏深慚竦。

  • 漢宮闕名曰:洛陽故北宮。有九子坊。
  • 晉宮闕名曰:洛陽宮有顯昌坊修成坊綏福坊延祿坊休徵坊承慶坊桂芬坊椒房坊舒蘭坊藝文坊。
  • 王隱晉書曰:東宮坊有醉相殺者。中丞奏郎官從事孫鑠杖一百。鑠奏。東宮是行馬內。而推行馬外官。為違法令。詔中丞令史各一百。
  • 王珉答徐邈書曰:見傅咸彈孫詹事。或云是宮。或云坊。或云寺。此東宮中別有坊。又中庶子稱坊。詹事稱寺。寺同於九卿耳。坊是通名。如天朝之稱臺者也。
  • 梁蕭子範直坊賦曰:余以天監六年。為洗馬。十七年。復直中舍之坊。感恩懷舊。悽然而作。歲惟奄茂。清明送風。承恩從官。自府遊宮。信吾生之多幸。遭六合之大同。何坊禁之寥閴。對長庭之蕪永。門幽幽而重閉。室愔愔而內靜。應曉刻而坐朝。聽鳴鍾而自警。雖生風於蟭螟。終罕曜於陽景。頗留連於九思。恆慇懃於三省。於時也。春果餘英。夏條垂實。殿穹隆而起陰。槐連拳而負日。傍高墉之邐迤。觀層扉之鬱律。寫學宮於洛都。模畫堂於漢室。臺榭千名。仙靈閒出。

  • 釋名曰:門。捫也。在外為捫。幕障衛也。
  • 爾雅曰:閍謂之門。正門謂之應門。
  • 易曰:重門擊柝。以待暴客。
  • 周官曰:掌舍。掌王會同之舍。設梐枑再重。設車宮轅門。為壇壝宮棘門。為帷宮。設旌門。無宮則供人門。
  • 毛詩曰: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 又曰:乃立皋門。皋門有閌。乃立應門。應門鏘鏘。
  • 詩義問曰:橫一木作門。而上無屋。謂之衡門。
  • 左傳曰:楚子囊鄭子耳。圍于桐門。
  • 又曰:王叔之宰曰:蓽門圭竇之人。而皆凌其上。其難為上矣。
  • 又曰:鄭大水。龍鬥于時門之外。
  • 魯連子曰:先生見孟嘗君於杏唐之門。
  • 楚辭曰:望長楸而太息。涕淫淫其若霰。過夏首而西浮。顧龍門而不見。
  • 越絕書曰:楚門。春申君時造。楚人從入。故號楚門。
  • 史記曰:金馬門者。宦者署門也。門傍有銅馬。故謂之曰金馬門。
  • 賈誼書曰:天子宮門曰司馬門。
  • 又曰:高帝瓜分天下。以王有功之臣。擇良日。立諸侯洛陽上東門之外。
  • 說苑曰:于公築治廬舍。謂匠人曰:為我高門。我治獄未嘗有冤。後世必有封侯者。令容高蓋駟馬。及後果封為西平侯。
  • 漢書曰:元帝為太子。謹慎。初居桂宮。上急召太子。出龍樓門。不敢絕馳道。
  • 又曰:太液池南有璧門。
  • 又曰:陳平家貧。以席為門。然門外多長者車轍。
  • 吳越春秋曰:子胥為吳造大城。陵門八。象天八風。水門八。法地八窗。
  • 范曄後漢書曰:孔融云。鄭君里門。四方所由觀禮。其廣令容高車結駟。名為通德門。
  • 漢宮殿名曰:長安有宣平門覆盎門萬秋門橫門東都門宣德門元成門青綺門章義門仁壽門ꦩ(○太平御覽一百八十三作慈。)石門。
  • 魏書曰:文帝初在東宮。集諸儒。於朝肅城(○太平御覽六百十五作成。)門內。講論大義。侃侃無倦。
  • 古今地名曰:河南有鼎門。九鼎所定。
  • 華陽國志曰:蜀城十里。有升遷橋。送客觀。司馬相如初入長安。題其門曰:不乘赤車駟馬。不過汝下。
  • 吳地記曰:閶闔門者。吳王闔閭所作也。名為閶闔門。高樓閣道。後由此出伐楚。改曰破楚門。
  • 世說曰:楊脩為魏武主簿。作相國門。始構榱桷。魏武自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脩見。即令壞之。既竟。曰:門中活闊字。王嫌門大也。
  • 後漢李尤門銘曰:門之設張。為宅表會。納善閉邪。擊柝防害。
  • 又中東門銘曰:中東處仲。月值當昴。倉庚有聲。隼鷹匿爪。除去桎梏。獄訟勿考。
  • 又關陽城門銘曰:關陽在孟。位月惟巳。清明冠節。大陽進起。
  • 又津城門銘曰:津名自定。位月在未。溫風鬱暑。鷹鳥習騺。
  • 又廣陽門銘曰:廣陽位孟。厥月在申。涼風從時。白露已分。
  • 又雍城門銘曰:雍門處中。位月在酉。盲風寒濁。鷰歸山阜。
  • 又夏城門銘曰:夏門值孟。位月在亥。陰陽不通。蝃蝀匿彩。迎冬北壇。從陰所在。
  • 又穀城門銘曰:穀門北中。位當于子。太陰主刑。殺伐為首。
  • 晉摯虞門銘曰:祿無常家。福無定門。人謀鬼謀。道在則尊。
  • 後魏溫子昇閶闔門上梁祝文曰:維王建國。配彼太微。大君有命。高門啟扉。良辰是簡。穆卜無違。雕梁乃架。綺翼斯飛。八龍杳杳。九龍巍巍。居宸納祐。就日垂衣。一人有慶。四海爰歸。

  • 爾雅曰:狹而修曲曰樓。
  • 說文曰:樓。重屋也。樔。澤中守竹樓也。
  • 黃帝占軍氣決曰:諸將軍氣如城樓。
  • 史記曰:方士言武帝曰:黃帝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帝乃立神明臺井幹樓。高五十丈。輦道相屬。
  • 十洲記曰:崐崙山有十二玉樓。
  • 漢書曰:甘延壽。少以良家子。善騎射。嘗超踰羽林亭樓。由是遷為郎。
  • 吳越春秋曰:范蠡為句踐立飛翼樓。以象天門。
  • 東觀漢記曰:上至廣阿。止城門樓上。披輿地圖。指示鄧禹曰:天下郡國如是。我乃始得一處。卿言天下不足定何也。
  • 吳志曰:劉基美容姿。孫權愛敬之。權暑時。嘗於舡中宴樓上。作雷雨。權以蓋自覆。又命覆基。餘人不得也。
  • 虞氏家記曰:吳小城白門。蓋吳王闔閭所作也。至秦始皇。守宮吏燭鷰窟。失火燒宮。而此樓故存。
  • 晉宮閣名曰:總章觀。儀風樓一所。在觀上。廣望觀之南。又別有翔鳳樓。
  • 賴鄉記曰:老子廟有皇天樓九柱樓靜念樓。皆畫仙人雲氣。
  • 袁彥伯羅山疏曰:仰望石樓。眇然在雲中。
  • 世說曰:凌雲臺樓觀極精巧。先稱平眾材。輕重當宜。然後造構。乃無錙銖相負揭。臺雖高崚。恆隨風搖動。魏明帝登臺。懼其勢危。別以大材扶持之。樓即便頹壞。論者謂輕重力偏故也。
  • 幽明錄曰:鄴城鳳陽門五層樓。去地二十丈。長四十丈。廣二十丈。安金鳳皇二頭於其上。一頭飛入漳河。清浪(○太平御覽一百七十六作朗。)見在水底。一頭今猶存。
  • 述異傳曰:荀瑰。字叔偉。寓居江陵。憩江夏黃鵠樓上。望西南。有物飄然。降自雲漢。俄頃已至。乃駕鶴之賓也。鶴止戶側。仙者就席。羽衣虹裳。賓主歡對。辭去。跨鶴騰空。眇然煙滅。
  • 古詩曰: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 宋文帝登景陽樓詩曰:崇堂臨萬雉。曾樓跨九成。瑤軒籠翠幌。組幕翳雲屏。階上曉露絜。林下夕風清。蔓藻嬛綠葉。芳蘭媚紫莖。極望周天險。留察浹神京。交渠紛綺錯。列植發華英。
  • 梁武帝登北顧樓詩曰:歇駕止行警。迴輿暫遊識。清道巡丘壑。緩步肆登陟。鴈行上差池。羊腸轉相逼。歷覽窮天步。曬矚盡地域。南城連地險。北顧臨水側。深潭下無底。高岸長不測。舊嶼石若構。新洲花如織。
  • 梁簡文帝奉和登北顧樓詩曰:舂陵佳氣地。濟水鳳皇宮。況此徐方域。川岳邁同灃。皇情愛歷覽。遊陟擬崆峒。聊驅式道候。無勞襄野童。霧崖開早日。晴天歇晚虹。去帆入雲裏。遙星出海中。
  • 又登烽火樓詩曰:聳樓排樹出。卻堞帶江清。陟峰試遠望。鬱鬱盡郊京。萬邑王畿曠。三條綺陌平。亙原橫地險。孤嶼派流生。悠悠歸棹入。眇眇去帆驚。水煙浮岸起。遙禽逐霧征。
  • 又水中樓影詩曰:水底罘罳出。萍閒反宇浮。風生色不壞。浪去影恆留。
  • 梁沈約登玄暢樓詩曰:危峰帶北阜。圓鼎出南岑。中有凌風樹。迴望川之陰。涯岸每增減。湍平互淺深。水流本三派。臺高乃四臨。上有離群客。客有慕歸心。落暉映長浦。煥景燭中尋。雲生嶺乍黑。日下溪半陰。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
  • 梁劉孝綽登陽雲樓詩曰:吾土陽臺上。非夢高臺客。迴首望長安。千里懷三益。顧惟慚入楚。降私等申白。西沮水潦收。昭丘霜露積。龍門不可見。空慕凌霜柏。
  • 梁王臺卿詠水中樓影詩曰:飄颻似雲度。亭亭如蓋浮。熟看波不動。還是映高樓。
  • 魏王粲登樓賦曰:登茲樓以四望。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實顯敞而寡仇。接清漳之通浦。倚曲阻之長洲。北彌陶牧。西接昭丘。雖信美而非吾土。曾何足以少留。憑軒檻以遙望。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目極。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脩迴。川既漾而濟深。昔尼父之在陳。有歸歟之歎音。鍾儀幽而楚奏。莊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豈窮達之異心。惟日月之逾邁。俟河清其何極。冀王道之一平。假高衢而騁力。步棲遲而徙倚。白日忽其西匿。風蕭瑟而並興。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群。鳥相鳴而鼓翼。原野閴其無人。征夫行而未息。循階除而下降。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悵盤桓以反側。
  • 晉孫楚登樓賦曰:有都城之百雉。加曾樓之五尋。從明王之登遊。聊暇日以娛心。鳴鳩拂羽於桑榆。游鳧濯翅於素波。牧竪吟嘯於行陌。舟人鼓枻而揚歌。百僚雲集。促坐華臺。嘉肴滿俎。旨酒盈杯。談三墳而詠五典。釋聖哲之所裁。
  • 晉棗據登樓賦曰:懷離客之遠思。情慘憫而惆悵。登茲樓而逍遙。聊因高以遐望。感斯州之厥域。寔帝王之舊疆。挹呼沱之濁河。懷通川之清漳。原隰開闢。蕩臻夷藪。桑麻被野。黍稷盈畝。禮儀既度。民繁財阜。懷桑梓之舊愛。信古今之同情。鍾儀慘而南音。莊感而越聲。豈吾人之狹隘。能去心而無營。情戚戚於下國。意乾乾於上京。
  • 晉郭璞登百尺樓賦曰:在青陽之季月。登百尺以高觀。嘉斯遊之可娛。乃老氏之所歎。撫凌檻以遙想。乃極目而肆運。情眇然以思遠。悵自失而潛慍。瞻禹臺之隆崛。奇巫咸之孤峙。美鹽池之滉汙。蒸紫雰而霞起。異傅巖之幽人。神介山之伯子。揖首陽之二老。招鬼谷之隱士。嗟王室之蠢蠢。方構怨而極武。哀神器之遷浪。指綴旒以譬主。雄戟列於廊技。戎馬鳴乎講柱。寤苕華而增怪。歎飛駟之過戶。陟茲樓以曠眺。情慨爾而懷古。
  • 宋鮑昭凌煙樓銘曰:瞰列江楹。望景延除。積清風路。含彩煙途。俯窺淮海。俛眺荊吳。我王結駕。藻思神居。宜此萬春。脩靈所扶。

  • 釋名曰:櫓。露上無覆屋也。
  • 孫子兵法曰:攻城之法。修櫓枌榲。其器械三月而後成。
  • 陸機洛陽記曰:洛陽城。周公所制。東西十里。南北十三里。城上百步有一樓櫓。外有溝渠。
  • 晉歐陽建登櫓賦曰:登茲櫓以遐眺。闢曾軒以高盻。仰天塗之綿邈。俯平原之曠衍。嘉蒼春之令節。悅和風之微扇。傍觀八隅。周覽四垂。面孤丘之峻峙。岨曲岸之脩崖。植榆楸以成列。插垂柳之差差。寓目忽以終日。情亹亹而忘疲。

  • 釋名曰:觀者。於上觀望也。
  • 列子曰:岱輿山上臺觀。皆金玉。仙聖飛相來往。
  • 史記曰:公孫卿謂武帝曰: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作飛廉桂觀。甘泉則作延壽觀。
  • 漢書曰:甘露二年。冬十二月。上幸蒷陽宮屬玉觀。
  • 又曰:孝成皇帝。元帝太子也。生甲觀畫堂。
  • 三輔皇圖曰:武帝起鳷鵲觀。神明觀。集靈觀。陽祿觀。
  • 漢宮殿名曰:長安有臨仙觀。渭橋觀。仙人觀。霸昌觀。蘭池觀。平樂觀。九華觀。豫章觀。三章觀。昆明觀。走馬觀。華光觀。封巒觀。走狗觀。天梯觀。瑤臺觀。流渠觀。相思觀。長平觀。宜春觀。華池觀。射熊觀。迎風觀。露寒觀。
  • 魏志曰:明帝置崇文觀。徵善屬文者以充之。
  • 陸機洛陽地記曰:宮中有臨高。陵雲。宣曲。廣望。閬風。萬世。修齡。總章。聽訟。凡九觀。皆高十六七丈。以雲母著窗裏。日曜之。煒煒有光輝。華延俊洛陽記曰:洛陽城十八觀。皆施玄檻鐵籠。疏雲母幌。
  • 華山記曰:南嶺東巖北面。有二小山。一山有雙石竪生。號曰石門。一山石孤崖特秀。上有客觀。涉之。遠者眺十里。
  • 隋江總侍宴玄武觀詩曰:詰曉三春暮。新雨百花朝。星宮移渡漢。天駟動行鑣。旆轉蒼龍闕。塵飛飲馬橋。翠觀迎斜照。丹樓望落潮。鳥聲雲裏出。樹彩浪中搖。歌吟奉天詠。未必待聞韶。
  • 後漢崔駰大將軍臨洛觀賦曰:濱曲洛而立觀。營高壤而作廬。處崇顯以閒敞。超絕鄰而特居。列阿閣以環匝。表高臺而起樓。步輦道以周流。臨軒檻以觀魚。於是迎夏之首。末春之垂。桃枝夭夭。楊柳猗猗。既乃日垂西陽。中曜內光。弛銜縱策。逸如奔颺。
  • 後漢李尤平樂觀賦曰:乃設平樂之顯觀。章祕瑋之奇珍。習禁武以講捷。厭不羈之遐鄰。徒觀平樂之制。鬱崔嵬以離婁。赫巖巖其崟峉。紛電影以盤盱。彌平原之博敞。處金商之維陬。大廈累而鱗次。承岧嶢之翠樓。過洞房之轉闥。歷金環之華鋪。南切洛濱。北陵倉山。龜池泱漭。果林榛榛。天馬沛艾。鬣尾布分。爾乃大和隆平。萬國肅清。殊方重譯。絕域造庭。四表交會。抱珍遠并。雜遝歸誼。集于春正。翫屈奇之神怪。顯逸才之捷武。百僚于時。各命所主。方曲既設。祕戲連敘。逍遙俯仰。節以鞀鼓。戲車高橦。馳騁百馬。連翩九仞。離合上下。或以馳騁。覆車顛倒。烏獲扛鼎。千鈞若羽。吞刃吐火。燕躍烏跱。陵高履索。踊躍旋舞。飛丸跳劍。沸渭回擾。巴渝隈一。踰肩相受。有仙駕雀。其形蚴虯。騎驢馳射。狐兔驚走。侏儒巨人。戲謔為耦。禽鹿六駮。白象朱首。魚龍曼延。㟪●山阜。龜螭蟾蜍。挈琴鼓缶。
  • 又東觀賦曰:敷華實於雍堂。集幹質于東觀。東觀之藝。孽孽洋洋。上承重閣。下屬周廊。步西蕃以徙倚。好綠樹之成行。歷東厓之敞坐。庇蔽茅之甘棠。前望雲臺。後匝德陽。道無隱而不顯。書無闕而不陳。覽三代而采宜。包郁郁之周文。
  • 魏陳王曹植遊觀賦曰:靜閑宮而無事。將遊目以自娛。登北觀而啟路。涉雲路之飛除。從熊羆之武士。荷長戟而先驅。罷若雲歸。會如霧聚。車不及迴。塵不獲舉。奮袂成風。揮汗如雨。
  • 又臨觀賦曰:登高墉兮望四澤。臨長流兮送遠客。春風暢兮氣通靈。草含幹兮木交莖。丘陵窟兮松柏青。南園薆兮果戴榮。樂時物之逸豫。悲予志之長違。歎東山以愬勤。歌式微以詠歸。進無路以效公。退無隱以營私。俯無鱗以遊遁。仰無翼以翻飛。
  • 後漢李尤東觀銘曰:周氏舊區。皇漢寔循。房闥內布。疏綺外陳。升降三除。貫啟七門。是謂東觀。書籍林泉。列侯弘雅。治掌藝文。

  • 說文曰:堂。殿也。
  • 釋名曰:堂猶堂堂。高顯貌也。
  • 禮記曰:堂上不趨。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 又曰:覲禮。天子不下堂而見諸侯。下堂見諸侯。天子之失禮也。由夷王以下。
  • 莊子曰: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 楚辭曰:魚鱗屋兮龍堂。
  • 十洲記曰:崐崙山有光碧之堂。
  • 說苑曰:聖人於天下。譬猶一堂之上也。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為之不樂。
  • 漢武內傳曰:上元夫人言。西王母有六甲之術。用之可以遊景雲之宮。登流霞之堂。
  • 漢武故事曰:玉堂去地十二丈。基階皆用玉也。
  • 漢書曰:玉堂在太液池南。
  • 續漢書曰:中平二年。造萬金堂於西園。
  • 論衡曰:王者之堂。墨子稱堯舜堂高三尺。儒家以為卑下。假使之然。高三尺之堂。蓂莢生於階下。須臨堂察之。起視堂下之莢。孰與懸。日歷於扆坐。顧輒見之也。
  • 風俗通曰:殿堂象東井形。刻作荷菱。荷菱水物也。所以厭火。
  • 晉宮閣名曰:洛陽宮有則百堂。螽斯堂。休徵堂。延祿堂。承慶堂。仁壽堂。綏福堂。含芳堂。樂昌堂。椒華堂。芳音堂。永光堂。
  • 摯虞決疑要注曰:殿堂之上。唯天子居床。其餘皆幅席。席前設筵。禮。天子之殿。東西九筵。南北七筵。故曰度堂以筵。度室以几。
  • 華陽國志曰:文翁立講堂。作石室一。曰玉堂。在城南。初堂遇火。太守更修立。又增二石室。
  • 虞氏家記曰:虞潭。右衛將軍。太夫人年高。求解職。被詔不聽。特假百日。迎母東歸。起堂養親。親集會。作詩言志。
  • 齊地記曰:臨淄城西門外。有古講堂。基柱猶存。齊宣王修文學處也。
  • 梁庾肩吾詠疏圃堂詩曰:北堂多暇豫。時駕總鸞鑣。疏靜繁葭澈。輪輕羽蓋飄。臨空坐飛觀。迴首望浮橋。風長旦鍾近。地迥洛城遙。疏林不得日。涸浦暫通潮。徒然等賓從。並作愧群僚。
  • 陳江總雲堂賦曰:覽黃圖之棟宇。規紫宸於太清。何面勢之膠葛。信不日之經營。仰一時之壯麗。跨萬古之威靈。吐觸石之奇色。混高堂之舊名。若乃三階八戶。百栱千楹。瑩以玉琇。飾以金英。綠芰懸插。紅蕖倒生。於時木葉聲寒。壺人唱靜。承露擎虛。相風照迥。天子乃下輦開宴。出豫娛神。文懸日月。思革風塵。是負鳳之多幸。愧屠龍之不真。
  • 晉庾闡樂賢堂頌曰:峨峨隆構。岌岌其峻。階延白屋。寑登髦俊。神心所寄。莫往非順。靈圖表像。平敷玉潤。遊虯一壑。栖鸞一叢。川澄華沼。樹拂椅桐。林有晨風。翮有西雍。高觀迴雲。疏猋綺窗。洋洋帝猷。恢恢天造。思樂雲基。克配祖考。仰瞻崑丘。俯懷明聖。玄珠雖朗。離人莫映。清風徘徊。微言絕詠。有邈高構。永廓靈命。
  • 後漢李尤堂銘曰:因邑制宅。爰興殿堂。夏屋渠渠。高敞清涼。家以師禮。修奉蒸嘗。延賓西階。主近東廂。宴樂嘉客。吹笙鼓簧。

  • 淮南子曰:鯀作九仞之城。
  • 說文曰:城。以盛民也。墉。城垣也。
  • 博物志曰:禹作城。彊者攻。弱者守。敵者戰。城郭自禹始也。
  • 周書曰:周公作大邑成周于土中。立城。方千六百二十丈。郛方七十二里。南繫于洛水。北因于陝山。
  • 公羊傳曰:城雉者何。五板而堵。五堵而雉。百雉而城。
  • 史記曰:秦二世欲漆城。優旃曰:善哉。漆城蕩蕩。寇來不得上。固難為蔭屋爾。二世乃止。
  • 淮南子曰:崑崙山有曾城九重。
  • 列女傳曰:齊人杞梁。襲莒戰而死。其妻無所歸。乃枕夫尸於城下而哭之。七日而城崩。妻遂投淄水而死。太康地記曰:梁孝王築睢陽城。方十二里。以鼓唱節杵而後下。和之者稱睢陽。因以為名。
  • 漢書曰: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不能守也。
  • 又曰:膠東前國王。治膠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膠河。(○按本條見漢書九十六西域傳。作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河。此有訛誤。太平御覽一百九十二引不誤。)
  • 風俗通曰:眾心成城。俗說曰:眾人同心者。可共築起一城。同心共飲。雒陽酒可盡也。關中記曰:長安城皆黑壤。城今赤如火。堅如石。父老所傳。盡鑿龍首山土為城。又諸臺闕亦爾。
  • 王隱晉書曰:涼州城有臥龍形。故名臥龍城。南北七十里。東西三十里。本匈奴所築也。
  • 襄陽耆舊記曰:龐德公在沔水上。至老不入襄陽城。
  • 丹陽記曰:石頭城。因山為城。江以為池。地形險固。尤省奇勢。
  • 秦州記曰:金城郡。漢元始六年置。應劭曰:初築城。得金。故曰金城。
  • 盛弘之荊州記曰:樊城西北有鄾城。西百餘里。有鼓城。鼓伯綏之國。城門有石人焉。刊其腹云。摩兜鞬。摩兜鞬。慎莫言。疑此亦周太廟金人緘口銘背之流也。
  • 荊州圖經曰:江夏郡所治夏口城。其西南角。因磯為高墉。枕流。上則迴眺山川。下則激浪崎嶇。是曰黃鵠磯。寔乃舟人之所艱也。
  • 益州記曰:益州城。張儀所築。錦城在州南。蜀時故宮也。處號錦里。
  • 齊地記曰:不夜城。在陽廷東南。蓋古有日夜出此城。以不夜名。異之也。
  • 梁簡文帝從頓還城詩曰:漢渚水初淥。江南草復黃。日照蒲心暖。風吹梅枝香。征艫艤湯塹。歸騎息金隍。舞觀衣恆襞。歌臺絃未張。持此橫行去。誰念守空床。
  • 又登城詩曰:日影半東簷。靖念空杼柚。小堂倦縹書。華池厭脩竹。寂寞既寡悰。登城望原陸。遙山半吐雲。嚴飆時響谷。靡靡見虛煙。森森視寒木。落霞乍續斷。晚浪時迴復。遠矚既濡翰。徒自勞心目。短歌雖可裁。緣情非霧縠。
  • 又登城北望詩曰:登樓傳昔賦。出薊表前聞。霸陵忽迴首。河隄徒望軍。茲焉聊迴眺。極目杳難分。一水斜開岸。雙城遙共雲。
  • 梁江淹登紀南城詩曰:恭承前嘉惠。末官至南荊。斂衽承光彩。端笏奉仁明。再逢綠草合。重見翠雲生。江甸知禮富。漢渚聞教清。君王澹以思。樹羽望楚城。年積衣劍滅。地遠宮館平。
  • 魏文帝登城賦曰:孟春之月。惟歲權輿。和風初暢。有穆其舒。駕言東道。陟彼城樓。逍遙遠望。乃欣以娛。平原博敞。中田闢除。嘉麥被壟。緣路帶衢。流莖散葉。列倚相扶。水幡幡其長流。魚裔裔而東馳。風飄颻而既臻。日掩薆而西移。望舊館而言旋。永優游而無為。
  • 晉孫楚登城賦曰:有都城之百雉。加層樓之五尋。從明王以登極。聊暇日以娛心。涇渭汨以徂邁。卉木鬱而成林。晞朝陽之素暉。羨綠竹之茂陰。望秦墳於驪山。睹八陵於北岑。營巷基峙。列宅萬區。黎民布野。商旅充衢。杞柳綢繆。芙蓉吐芳。俯依青川。仰翳朱楊。體象濛汜。幽若扶桑。白日為之晝昏。鳥禽為之頡頏。
  • 宋鮑昭蕪城賦曰:崒若斷岸。矗似長雲。製磁石以禦衝。糊赬壤以飛文。觀基扃之固護。將萬杞而一君。出入三代。五百餘載。竟瓜割而豆分。至若白楊早落。塞草前衰。稜稜霜氣。蔌蔌風威。孤蓬自振。驚沙坐飛。通池既已夷。峻隅又已頹。直視千里外。唯見起黃埃。若夫藻扃黼帳。歌臺舞閣之基。琁淵碧樹。弋林釣渚之館。吳蔡齊秦之聲。魚龍爵馬之翫。皆薰歇燼滅。光沉響絕。東都妙姬。南國佳人。蕙心紈質。玉貌絳脣。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窮塵。豈憶同輦之愉樂。離宮之苦辛。歌曰:邊風起兮城上寒。井徑滅兮丘壟殘。千齡兮萬代。共盡兮何言。
  • 梁吳筠吳城賦曰:古樹荒煙。幾百千年。云是吳王所築。越王所遷。東有鑄劍殘水。西有舞鶴故㙻。縈具區之廣澤。帶姑蘇之遠山。僕本蓄怨。千悲憶恨。況復荊棘蕭森。叢蘿彌蔓。亭梧百尺。皆歷地而生枝。階筠萬丈。或至杪而無葉。不見春荷夏堇。唯聞秋蟬冬蝶。木魅晨走。山鬼夜驚。不知九州四海。乃復有此吳城。
  • 後漢李尤京師城銘曰:天險匪登。地險丘陵。帝王設險。乾坤是承。

  • 說文曰:館。客舍也。
  • 周禮曰: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候館有積。以待朝聘之官也。
  • 戰國策曰:燕昭王見郭隗曰: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對曰: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古者人君。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得。涓人請求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對曰:死馬尚市。況生馬乎。期年。千里馬至者二。王欲士。先從隗。隗且見事。況賢於隗者乎。昭王乃築館而師之。樂毅鄒衍劇辛。皆爭走燕。遂以破齊。
  • 漢書曰:元帝幸長楊射熊館。布車騎大獵。揚雄作賦以諫。
  • 又曰:公孫弘起徒步。數十年至宰相。封侯。於是起客館。開東閤。以延賢人。與參謀議。弘身食一肉脫粟之飯。故人賓客仰衣食。俸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餘。弘年八十終。後李蔡嚴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繼踵為丞相者。客館丘墟而已。至賀屈氂時。壞已為馬廄車庫奴婢室矣。
  • 魏志曰:管寧。字幼安。與同縣邴原相友。俱遊學於異國。聞公孫度令行於海外。遂與平原王烈等。至于遼東。度虛館以候之。
  • 世說曰:魏明帝為外祖母築館於甄氏。既成。謂左右曰:館當何以為名。侍中繆襲曰:陛下聖思齊於哲王。罔極過於曾閔。此館之興。情鍾舅氏。宜以渭陽之名。
  • 荊州圖副曰:襄陽縣南有桃林館。是則餞行送歸之所萃也。
  • 晉袁宏擬古詩曰:高館百餘仞。迢遞虛中亭。文幌曜瓊扇。碧疏映綺櫺。
  • 晉張協玄武館賦曰:爾乃地勢夷敞。既膏且腴。環以翠林。帶以赤渠。尋厥先之攸基。寔張氏之舊墟。何魏后之周覽。遂築館而起廬。既號玄武。是曰石樓。於是崇墉四匝。豐廈詭譎。爛若丹霞。皎如素雪。璀璨皓旰。華璫四垂。接棟連阿。崥嶱參差。朱戶青鋪。幽闥祕閨。於是高樓特起。竦峙岧嶢。飛甍四注。上概浮霄。直亭亭以孤立。迎千里之清飆。陽扉南啟。陰軒北達。春牖左開。秋窗右豁。仰視雲根。俯臨天末。木則楸梓夾路。蓊蔚如林。洪幹十圍。脩枝百尋。
  • 晉潘尼東武館賦曰:東武館者。蓋東武陽侯之館也。嘉大雅之弘操。美明哲之保身。懲都邑之迫險。饜里巷之囂塵。慕古公之胥宇。羨孟氏之審鄰。將遷居於爽塏。乃投跡於里仁。前則行旅四湊。通衢交會。水泛輕舟。陸方羽蓋。後則崇山崔嵬。茂林幽藹。彌望遠覽。滉瀁夷泰。表裏山河。出入襟帶。若乃潛流旁注。飛渠脈散。芙蓉映渚。靈芝蔽岸。於是逍遙靈沼。遊豫華林。彎弓撫彈。娛志蕩心。括不空縱。綸不苟沉。遊鱗雙躍。落羽相尋。膳夫進俎。虞人獻鮮。春醴九醞。嘉豆百籩。隨波泝流。乍往乍旋。
  • 後漢李尤高安館銘曰:巍巍高安。明聖是修。嶕嶢麗館。窗闥列周。長除臨起。櫺檻相承。聖朝明察。同保休徵。
  • 又平樂館銘曰:乃興平樂。弘敞麗光。層樓通閣。禁闥洞房。棼梁照曜。朱華飾璫。騁武舒祕。以示幽荒。加榮普覆。然後來王。

  • 晏子曰:景公使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居。請更子宅。曰:臣之先臣。居此宅焉。臣不足以代之。
  • 漢書曰:蕭何買田宅。必居窮僻處。不治垣舍。曰:令後世賢。師吾儉。不賢。無為勢家所奪。又曰:魯共王壞孔子舊宅。以廣宮室。聞鍾磬琴瑟之聲。遂不敢壞。復於其壁中得古經傳。
  • 續漢書曰:吳漢嘗出征。妻子在後買田業。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遂盡分以與昆弟外家。
  • 裴楷別傳曰:楷營新宅。基宇甚麗。當移住。與兄共遊行。床帳儼然。櫺軒疏朗。兄心甚願之。而口不言。楷心知其意。便使兄住。
  • 王隱晉書曰:魏舒少孤為外家甯氏所養。甯起宅。相者云。當出貴外生。舒曰:當為外家成此宅相。
  • 漢舊儀曰:高皇帝家在豐中陽里。為沛泗上亭長。及為天子。立沛廟。祠豐故宅。
  • 風俗通曰:宅不西益。俗說西者為上。上益宅者。妨家長也。原其所以西益者。禮記曰:南向北向。西方為上。爾雅曰:西南隅謂之奧。尊長之處也。不西益者。難動搖之爾。審西益有害。增廣三面。豈能獨吉乎。
  • 三輔決錄曰:郭詳為太尉長史。起大宅。在高陵城西。世稱曰長史宅。
  • 吳志曰:周瑜與孫策同年。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
  • 又曰:陳表家財。盡於養士。死之日。妻子露立。太子登為起居宅。
  • 婁承先傳曰:婁玄到廣州。遂徘徊躑躅於仲翔宅故處。哀咽悽愴。不能自勝。
  • 搜神記曰:魏郡張本富。忽衰死財散。賣宅與程應。應舉家疾病。賣與何文。文先獨持大刀。暮入北堂梁上。一更中。有一人長丈餘。高冠赤幘。呼曰:細腰。細腰應諾。何以有人氣。答無。便去。文因呼細腰。問向赤衣冠是誰。答曰金也。在西壁下。問君是誰。答云。我杵也。今在灶下。文掘得金三百斤。燒去杵。由此大富。宅遂清寧。
  • □□(○太平御覽一百八十作抱朴。)子曰:葛廬有大功。受爵。立宅舍於博望里。于今基兆石礎在焉。
  • 又曰:臨汜(○太平御覽九百八十五作沅。)縣有廖氏。世老壽。後移。子孫輒殘折。他人居其故宅。復累世壽。乃知是宅所為。不知其何故。疑井水赤。乃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沙數十斛。丹汁入井。是以飲水而得壽。
  • 襄陽記曰:李衡每欲治家。妻輒不聽。後密遣客十人。於武陵龍陽洲上作宅。種橘千樹。臨死。勅兒曰:汝母每惡吾治家。故窮如是。吾州里有千頭木奴。不用汝衣食。歲上一匹絹。亦當足用爾。亡後二十餘日。兒白母。母曰:此當種柑橘也。汝家失十戶客七八年。必汝父遣為宅。晉咸康中。其宅上枯樹猶存。
  • 范汪荊州記曰:宛有三女樓。作子胥宅。
  • 又曰:義陽六縣安昌里。有光武宅。枕白水陂。所謂龍飛白水也。
  • 庾仲雍荊州記曰:秭歸縣有屈原宅伍胥廟。擣衣石猶存。
  • 賴鄉記曰:老子祠在賴鄉曲仁里。譙城西出五十里。老子平生時。教化學仙故處也。漢桓帝修建屋宇。為老子廟。廟北二里。李夫人祠。是老子舊生宅也。
  • 劉楨京口記曰:糖頹山。山周迴二里餘。山南隅。隔路得郤鑒故宅。五十餘畝。
  • 戴延之西京記曰:東陽門外道北。吳蜀二主第宅。去城二里。墟墓猶存。
  • 又曰:潼關北去蒲阪城六十里。中有舜廟。城外有宅井。及二妃壇。南去城二十里。有山。舜所耕山。上亦有山。
  • 述征記曰:豐圻。豐水西九十里。有漢高祖宅。
  • 又曰:山陽縣城東北二十里。魏中散大夫嵇康園宅。今悉為田墟。而父老猶謂嵇公竹林地。以時有遺竹也。
  • 盛弘之荊州記曰:新野郡西七里。有梅溪。源出紫山。南流注淯。故老傳溪西有百里奚宅。
  • 齊竟陵王蕭子良行宅詩曰:余稟性端疏。屬愛閑外。往歲羈役浙東。備歷江山之羨。名都勝境。極盡登臨。山原石道。步步新情。迴池絕澗。往往舊識。以吟以詠。聊用述心。訪宇北山阿。卜居西野外。幼賞悅禽魚。早性羨蓬艾。
  • 陳江總歲暮還宅詩曰:悒然想泉石。驅駕出城臺。翫竹春前筍。驚花雪後梅。青山殊可對。黃卷復時開。長繩豈繫日。濁酒傾一杯。
  • 又南還尋草市宅詩曰:紅顏辭鞏洛。白首入轘轅。乘春還故里。徐步採芳蓀。徑毀悲嵇仲。林殘憶巨原。見桐猶識井。看柳尚知門。花落空難遍。鸚啼靜易喧。無人訪語默。何處敘寒溫。百年獨如此。傷心豈復論。
  • 魏陳王曹植閑居賦曰:何吾人而介特。去朋匹而無儔。出靡時以娛志。入無樂以銷憂。何歲月之若騖。復民生之無常。感陽春之發節。聊輕駕而遠翔。登高丘以延企。時薄暮而起予。仰歸雲以載奔。過蘭蕙之長圃。冀芬芳之可服。結春蘅以延佇。入虛廓之閑館。步生風之廣廡。踐密邇之脩除。即蔽景之玄宇。翡鳥翔於南枝。玄鶴鳴於北野。青魚躍於東沼。白鳥戲於西渚。遂乃背通谷。對綠波。藉文茵。翳春華。丹轂更馳。羽騎相過。
  • 晉潘岳閑居賦曰:岳讀汲黯傳。至司馬安四至九卿。而良史書之。題以巧宦之目。未曾不慨然廢書而歎曰:嗟乎。巧誠有之。拙亦宜然。於是覽止足之分。庶浮雲之志。池沼足以漁釣。舂稅足以代耕。灌園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臈之費。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乃作閑居之賦。於是退而閑居洛水之涘。身齊逸民。名綴下士。背京泝伊。面郊後市。浮梁黝以徑度。靈臺桀而高峙。窺天文之祕奧。究人事之終始。爰定我居。築室穿池。長楊映沼。芳枳樹籬。遊鱗瀺灂。菡萏敷披。竹木蓊鬱。靈果參差。張公大谷之梨。梁侯烏椑之柿。周文弱枝之棗。房陵朱仲之李。靡不畢植。三桃表櫻胡之別。二柰曜丹白之色。石榴蒲萄之珍。磊落漫衍乎其側。梅杏郁棣之屬。繁榮藻麗之飾。華實照爛。言所。不能極也。菜則蔥韮蒜芋。青笋紫薑。蘘荷依蔭。時藿向陽。綠葵含露。白薤負霜。柳垂陰。車結軌。陸摘紫房。水挂赬鯉。或宴于林。或禊于汜。
  • 晉庾闡閑居賦曰:於是宅鄰京郊。宇接華郭。聿來忘懷。茲焉是託。鳥棲庭林。燕巢子幕。既乃青陽結蔭。木瑾開榮。森條霜重。綠葉雲傾。陰興則暑退。風來則氣清。前臨塘中。眇目長洲。晨渠吐溜。歸潮夕流。顧有崇臺高觀。凌虛遠遊。若夫左瞻天宮。右盻西岳。甍飛彤素。嶺敷翠綠。朝霞時清。滄浪靡濁。黃綺絜其雲棲。漁父欣其濯足。至于體散玄風。神陶妙象。靜因虛來。動率化往。蕭然忘覽。豁爾遺想。榮悴靡期。孰測幽朗。故細無形骸之狹。巨非天地之廣。音興於萬韻。理絕乎一響。
  • 晉束皙近遊賦曰:世有逸民。在乎田疇。宅彌五畝。志狹九州。安窮賦於下里。寞玄淡而無求。乘蓽輅之偃蹇。駕蘭單之疲牛。連搥索以為鞅。結斷梗而作鞦。攀蓽門而高蹈。朅徘徊而近遊。井則兩家共一。園必去舍百步。貫雞●於歲首。收●●於牣互。其男女服飾。衣裳之制。名號詭異隨迭。設繫襦以御冬。脅汗衫以當熱。帽引四角之縫。裙為素條之殺。書兒啼於客堂。設杜門以避吏。婦皆卿夫。子呼父字。及至三農間隙。遘結婚姻。老公戴合歡之帽。少年著蕞角之巾。
  • 梁沈約郊居賦曰:惟至人之非己。固物我而自忘。自中智以下愚。咸得性以為場。伊吾人之褊志。無經世之大方。思依林而羽戢。願託水而鱗藏。值龍顏之鬱起。乃憑風而矯翼。指皇邑而南轅。駕脩衢以騁力。余平生而耿介。實有心於獨往。思幽人而軫念。望東皋而長想。本忘情於徇物。徒羈紲於人壤。應屬歎於牽幽。陸興言於世網。爾乃傍窮野。指荒郊。編霜菼。葺寒茅。構栖噪之所集。築町疃之所交。因犯檐而刊樹。由妨基而翦巢。織宿楚而成門。藉外靡而為戶。既取陰於庭樾。又因籬於芳杜。草則蘋萍芡芰。菁藻蒹菰。石衣海髮。黃荇綠蒲。動紅荷於輕浪。覆碧葉於澄湖。其陸卉則紫ꦪ綠葹。天菁山韭。鴈齒鹿舌。牛脣彘肩。若乃園宅殊制。田圃異區。李衡則橘林千樹。石崇則雜果萬株。並豪情之所侈。非儉志之所娛。欲令紛披蓊鬱。吐綠攢朱。開丹房以四照。舒翠葉而九衢。其林鳥則翻泊頡頏。遺音下上。楚雀多名。流鸚雜響。或班尾而綺翼。或綠衿而絳顙。好葉隱而枝藏。乍閒關而來往。其水禽則大鴻小鴈。天駒澤虞。秋鷖寒鷖。修鷁短鳧。翅碎流而起沫。翼鼓浪而成珠。其魚則赤鯉青魴。纖鯈巨鱯。碧鱗朱尾。脩顱偃頟。小則戲渚成文。大則噴流楊白。惟鍾巖之隱鬱。表皇都而作峻。蓋望秩之所宗。含風雲而起潤。孤隥橫插。洞穴斜經。千丈萬仞。三襲九成。亙繞州邑。款跨郊坰。素煙晚帶。白霧晨縈。近循則一巖異色。遠望則百嶺俱青。時言歸於陋宇。聊暇日以翱翔。獸依庭而莫駭。魚何沼而不綱。晚樹開花。初英落橤。異林而分丹素。因風而雜紅紫。紫蓮夜發。紅荷曉舒。輕風微動。芬芳襲余。冰懸埳而帶坻。雪縈松而被野。鴨屯飛而不散。鴈高翔而欲下。傷余情之頹暮。憂與愁其相溢。悲異軫而同歸。歡殊方而並失。時復託情魚鳥。歸閑蓬蓽。旁闕吳娃。前無趙瑟。唯以天地之恩不報。書事之官不述。徒重於高門之地。不載於良史之筆。長太息以何言。羞愧心之非一。
  • 晉習鑿齒諸葛武侯宅銘曰:達人有作。振此頹風。彫薄蔚采。鴟闌惟豐。義範蒼生。道格時雄。自昔爰止。於焉盤桓。躬耕西畝。永嘯東巒。跡逸中林。神凝巖端。罔窺其奧。誰測斯歡。堂堂偉匠。婉翮揚朝。傾巖搜寶。高羅九霄。慶雲集矣。鸞駕亦招。
  • 梁元帝謝勅賜第啟曰:竊以漢賜五倫。寔云清吏。魏寵衛臻。用旌庸直。未如靈光輪奐。睢陽爽塏。北連城闕。有似甄侯之舍。東望市鄽。榮深豫章之圃。昔狼望未平。冠軍辭宅。馬池猶隔。雍丘讓邸。臣慚霍曹遠志。但識君命無違。再思庸陋。九殞非答。
  • 梁劉孝儀為王儀同謝宅啟曰:昔晏嬰湫隘。齊景營其爽塏。孫歷無家。晉武為之築館。或功高千載。德重一時。故蒙考室之榮。以降葺宇之澤。並辭而處。傳芳前載。臣才愧昔人。恩同往哲。豈宜妄荷。重增疵愆。但匈奴未滅。遽當輪奐之美。環堵為室。遂得歌哭於斯。
  • 又為武陵王謝賜第啟曰:竊以南望朱鳥。北距蒼龍。右帶御溝。左迴青路。畢晏嬰之湫隘。同潘岳之閑居。臣幼自宮掖。長遊城府。雖輪奐之美多門。而館第之私未暇。今輕舟將反。高門遽錫。遂葺宇築室。百堵皆興。雲屋連甍。一朝弘敞。
  • 梁庾肩吾謝東宮賜宅啟曰:肩吾居異道南。才非巷北。流寓建春之外。寄息靈臺之下。豈望地無湫隘。里號乘軒。巷轉幡旗。門容幰蓋。況乃交垂五柳。若元亮之居。夾石雙槐。似安仁之縣。卻瞻鍾阜。前枕洛橋。池通西舍之流。窗映東鄰之棗。來歸高里。翻成侍封之門。夜坐書臺。非復通燈之壁。才下應王。禮加溫阮。官成名立。無事非恩。
  • 晉陸雲聞起西園第宜遵節儉之制表曰:臣聞有國者。不患宮室之不崇。患在令名之不立。是以賢人之在富貴。莫不卑身節欲。損己挹情。用能保其國家。令聞百世。歷觀古今。以約失之者實寡。以奢失之者蓋多。世祖武皇帝。富有四海。貴為天子。居無離宮之館。身御家人之服。先帝豈欲以此道止於治身而已者哉。固將必欲遺訓百世。貽燕子孫。此固殿下所宜祗奉也。
  • 晉潘岳上客舍議曰:謹按客舍逆旅之設。其所由來遠也。行者賴以頓止。居者薄收其直。交易貿遷。各得其所。因民成利。惠加百姓。語曰:許由辭帝堯之命。而舍於逆旅。外傳曰:晉陽處父。遇甯戚於逆旅。魏武帝亦以為宜。其詩曰:逆旅整設。以通商賈。然則自唐到于今。未有不得客舍之法。唯商鞅有之。此固非聖世之所言也。方今四海會同。九服納貢。八方翼翼。公私滿路。近畿入輳。客舍亦稠。芻秣成行。器用取給。又諸劫盜。皆起於迥絕。而止乎人眾。十里蕭條。則姦宄生心。連陌接館。則寇情震懾。且聞聲有救。(○原訛赦。據馮校本改。)已發有追。不救有罪。不追有戮。禁暴捕亡。恆有司存。凡此皆客舍之益。道路之要。姦吏所植也。率歷代之舊俗。獲行留之歡心。使客舍洒掃以待。征旅擇家而息。豈非眾庶顒顒之望。

  • 左傳曰:初楚恭王無冢適。有寵子五人。無適立焉。既乃與巴姬密埋璧於太室之庭。使五人齋而入拜。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厭紐。
  • 羅含別傳曰:含致仕還家。庭中忽自生蘭。此德行幽感之應。
  • 語林曰:謝太傅問諸子姪曰:子弟何豫人事。正欲使其佳。(○原訛往。據馮校本改。)諸人莫有言。車騎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庭階也。
  • 陳沈炯幽庭賦曰:矧幽庭之閑趣。具春物之芳華。轉洞房而引景。偃飛閣而藏霞。築山川於戶牖。帶林苑於東家。草纖纖而垂綠。樹搔搔而落花。於是秦人清歌。趙女鼓筑。嗟光景之遲暮。詠群飛之栖宿。顧留情於君子。豈含姿於嬌淑。於是起而長謠曰:故年花落今復新。新年一故成故人。那得長繩繫落日。年年月月但如春。

  • 管子曰:桓公即壇而立。甯戚鮑叔隰朋賓須無。皆差肩而立。
  • 莊子曰:孔子遊乎淄帷之林。休坐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奏曲未終。有漁父者。下舡而來。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客指孔子曰:彼何為者。子路曰:魯之君子也。
  • 新序曰:秦欲伐楚。使者往觀楚王之寶器。楚王聞之。召昭奚恤問焉。恤對曰:此觀吾國之得失而圖之。寶器(○太平御覽六百二十一器下有在字。)於賢臣。夫珠玉玩好之物。非國之重寶也。遂使恤發精兵三百人。陳於西門之內。為東面之壇一。為西面之壇一。秦使者至。恤曰:貴客也。請就上位。
  • 徐靈期南岳記曰:南岳山上有飛壇。懸水激石。飛湍百仞。即孫溫伯所喪身處也。又有曲水壇。水行石上。成溝瀆。如世人臨河壇也。三月三日。時來逍遙。梁州記曰:沔陽城。先沔陽縣所治也。在漢水南。舊蕭何所築也。劉備為漢王。權住此城。盟於城下。今門外有盟壇猶存。
  • 周庾信堯登壇銘曰:登壇洛汭。沉玉河湄。丹圖馭馬。練甲乘龜。榮光上幕。休氣連帷。雖存堯讓。終見文思。

  • 毛詩曰:斯干。宣王考室也。築室百堵。西南其戶。
  • 老子曰: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 楚辭九歌曰:糜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聞佳人兮召余。將騰駕兮皆逝。築室兮水中。葺之兮以荷蓋。
  • 管子曰:堯有衢室之問者。下聽於民也。
  • 晏子曰:景公謂晏子曰:寡人欲朝夕相見。為夫子築室於閨內。可乎。對曰:臣聞之。隱而顯。近而結。唯至賢耳。如臣者。飾其容止以待命。猶恐罪戾也。今君近之。是遠之也。
  • 又曰:景公問晏子曰:吾欲服聖人之服。居聖人之室。如此則諸侯其至乎。對曰:法其節儉則可。法其服室。無益。
  • 楚辭曰:鑿山楹而為室。下披衣於水渚。霧濛濛其晨降兮。雲依斐而成宇。
  • 又曰:網戶朱綴刻方連。冬有突夏夏室寒。
  • 尚書大傳曰:子夏讀書畢。見夫子。夫子問焉。子何為於書。對曰:書之論事。昭昭若日月之明。離離若參辰之錯行。上有堯舜之道。下有三王之義。商所受於夫子者。志之不敢忘也。雖退而窮思河濟之閒。深山之中。壤室編蓬為戶。於中彈琴。詠先王之道。則可發憤慷慨矣。
  • 神異經曰:西北荒有石室。有二十人同居。齊壽千二百歲。
  • 十洲記曰:崐崙山上有瓊華之室。
  • 淮南子曰:西方有金室。
  • 列仙傳曰:彭祖。殷大夫也。歷夏至商末。號七百歲。歷陽有彭祖仙室。
  • 漢書曰:文帝徵賈誼入見。上方受釐。坐宣室。因感鬼神事。與誼言之。
  • 三輔黃圖曰:明堂有十二室。法十二月。
  • 謝承後漢書曰:陳蕃家貧。不好掃室。客怪之者。或曰:可一掃乎。蕃曰:大丈夫當為國掃除天下。豈徒室中乎。
  • 楊龍驤洛陽記曰:顯陽殿北有避雷室。西有御龍室。
  • 雷次宗豫章記曰:望秦縣有一石室。入室十餘里。有水廣數十步。清淺。遊者伐竹為筏以過水。幽邃無極。莫能究其源。出好鍾乳。
  • 盛弘之荊州記曰:始興機山東。有兩巖相向。如鴟尾。石室數十所。經過時聞有金石絲竹之聲。
  • 嵩高山記曰:山下巖中有石室。中有自然經書。自然飲食。
  • 漢宮殿名曰:神明臺。武帝造。高五丈。上有九室。今人謂之九天臺。武帝求神仙。恆置九天道士百人。
  • 洛陽宮殿名曰:洛陽有望舒涼室含章鞠室靈芝鞠室清暑涼室
  • 宋吳邁遠遊廬山觀道士石室詩曰:蒙葺眾山裏。往來行跡稀。尋嶺達仙居。道士披雲歸。似著周時冠。狀披漢時衣。安知世代積。服古人不衰。得我宿昔情。知我道無為。
  • 齊王融移席琴室應司徒教詩曰:雪崖似留月。蘿徑若披雲。潺湲石溜寫。綿巒山雨聞。梁任豫夏潦省宅詩曰:風棹出天街。星言指沈室。頓楫俄毀垣。惻然悼窮陌。春為發大道。夏為漵潮折。貴者陋懷居。鄙人安朝夕。生長數十載。幸祐見衰白。堂遺孤孩音。庭餘笄齓跡。入似聚族慰。出為里仁惜。
  • 晉潘岳狹室賦曰:歷甲第以遊觀。旋陋巷而言歸。伊余館之褊狹。良窮弊而極微。閣了戾以互掩。門崎嶇而外扉。室側戶以攢楹。檐接秬而交榱。當祝融之御節。熾朱明之隆暑。沸體惄其如鑠。珠汗揮其如雨。若乃重陰晦冥。天威震曜。潢潦沸騰。叢溜奔激。臼灶為之沉溺。器用為之浮漂。彼處貧而不怨。嗟生民之攸難。匪廣廈之足榮。有切(○原訛功。據馮校本改。)身之近患。青陽萌而畏暑。白藏兆而懼寒。獨味道而不悶。喟然向其時歎。
  • 晉庾闡狹室賦曰:居不必阨。食不求簞。豈獨蓬蓼可永。而隆棟招患。奚必膏粱非美。而飲疏以餐。醪俎可以充性。不極欲以析龍肝。清室可以遊暑。不冽泳而興夏寒。于時融火炎炎。鶉精共耀。南羲熾暑。夕陽傍照。爾乃登通扉。闢櫺幌。絺幕褰。閑堂敞。微飆凌閨而直激。清氣乘虛以曲蕩。溫房悄凄以興涼。軒檻寥豁以外朗。

  • 王孚安成記曰:太和中。陳郡殷府君。引水入城穿池。殷仲堪又於池北立小屋讀書。百姓于今呼曰讀書齋。
  • 晉湛方生後齋詩曰:解纓復褐。辭朝歸藪。門不容軒。宅不盈畝。茂草籠庭。滋蘭拂牖。撫我子姪。攜我親友。茹彼園蔬。飲此春酒。開櫺攸瞻。坐對川阜。心焉孰託。託心非有。素構易抱。玄根難朽。即之匪遠。可以長久。
  • 梁簡文帝山齋詩曰:玲瓏繞竹澗。閒關通槿蕃。缺岸新成浦。危石久為門。北榮下飛桂。南柯吟夜猿。暮流澄錦磧。晨冰照采鸞。
  • 梁庾肩吾和竹齋詩曰:百栱橫筇節。千櫨跨篻竿。迴龍仍作柱。置笛且成欒。向嶺分花徑。隨階轉藥欄。蜂歸憐蜜熟。鷰入重巢乾。欲仰天庭掞。終知學步艱。陳徐陵奉和簡文帝山齋詩曰:架嶺承金闕。飛橋對石梁。竹密山齋冷。荷開水殿香。山花臨舞席。水影照歌床。
  • 宋謝靈運山居賦曰:上古巢居穴處曰巖棲。居山曰山居。在林野曰丘園。在郊郭曰城傍。四者不同。可以理推。昔仲長願言。流水高山。應叟作書。邙阜洛川。勢有偏側。地闕周員。至若鳳叢二臺。雲夢青丘。漳渠淇園。橘林長洲。雖千乘之珍苑。孰嘉遁之所遊。覽明達之撫運。乘機感而理默。悼三閭之浮江。矜望諸之去國。仰前哲之遺訓。俯性情之所便。奉微軀以宴息。保息事以乘閑。爰初經略。杖策孤征。入澗涉水。登嶺山行。紆頂不息。窮泉不停。櫛風沐雨。犯露乘星。研其淺思。罄其短規。非龜非筮。擇良選奇。剪榛開徑。尋石覓崖。四山周迴。雙流逶迤。陵名山而屢止。過巖室而披情。雖未偕於至道。且緬絕於世纓。若乃南北兩居。水通陸阻。觀風瞻雲。方知厥所。九泉別澗。五谷異巘。抗北頂以葺館。瞰南峰以啟軒。羅層崖於戶裏。鏡清瀾於窗前。修竹葳蕤以翳薈。灌木森叢以蒙茂。蘿蔦蔓延以攀援。香花芬薰而媚秀。日月投光於柯閒。風露披清於㟪岫。夏涼寒燠。隨時取適。此焉卜寑。玩水弄石。及其二川合流。異源同口。赴隘入險。俱會山首。瀨排沙以積岸。島倚渚以超阜。畦町斸藝。含橤藉芳。綠葵春節以懷露。白薤感時而負霜。伊昔齠齓。寶愛斯文。援紙握管。會性通神。詩以言志。賦以敷陳。爰暨山棲。彌歷年祀。幸多暇日。自求諸己。
  • 宋顏延年新喻侯茅齋贊曰:輦草作壯。采茅昭儉。哲人素節。貴而能貶。羈結茨危。瞰臨涯隒。
  • 隋江總永陽王齋後山亭銘曰:叢臺造日。淄館連雲。錦牆列繢。繡地成文。吾王卓爾。逸趣不群。梅梁蕙閣。桂棟蘭枌。竹深蓋雨。石暗迎曛。激流疑疏。構峰似削。苔滑危磴。藤攀聳崿。樹影搖窗。池光動幕。月澄遙漵。風清近壑。雪岸難銷。花園易落。高桐百尺。垂楊五株。開榮九畹。結秀三珠。山條紫的。水葉紅鬚。抽芳繞霤。接翠分衢。亭讙旅鶴。浦噪驚鳧。前列牧馬。後招郇伯。諷誦楚詩。精微沛易。叢桂留賞。散金匪惜。不羨睢陽。還蚩碣石。馳聲終古。服義無斁。

  • 周官曰: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
  • 漢書曰:武帝詔嚴助。居厭承明之廬。
  • 東觀漢記曰:耿純率宗族歸光武。時郡國多降邯鄲。純兄歸燒宗家廬舍。上以問純。純曰:恐宗人賓客。卒有不同。故焚燒廬舍。絕其反顧之望。上大笑。
  • 又曰:承宮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里徐子明春秋。授諸生數百人。宮過其廬下。見諸生講。好之。因亡其豬而聽經。豬主怪其不還。行求索。見宮。欲笞之。門下生共禁。乃止。魏志曰:管寧聞公孫度令行於海外。遂至遼東。度虛館以俟之。既往見度。乃廬於山下。時避難者多居郡南。而寧居北。示無遷志。
  • 皇甫謐高士傳曰:世莫知焦先所出。或言生漢末。無父母兄弟。見漢衰。乃不言。常結草為廬。冬夏袒露。垢汙如泥。後野火燒其廬。先因露寑。遭大雪。先袒臥不移。人以為死。就視如故。
  • 洛陽故宮名曰:侍中廬。在南宮中。
  • 後漢張超靈帝河閒舊廬碑曰:赫赫在上。陶唐是承。繼德二祖。四宗是憑。上納鑒乎羲農。中結軌乎夏商。元首既明。股肱惟良。乃因舊宇。福德所基。修飾經構。農隙得時。樹中天之雙闕。崇冠山之華堂。通樓閑道。丹階紫房。金窗鬱律。玉璧內璫。青蒲充庖。朱草栖箱。川魚踊躍。雲鳥舞翔。煌煌大漢。含德乾綱。體效日月。驗化陰陽。格于上下。震暢八荒。三光宣曜。四靈效祥。天其嘉享。豐年穰穰。騶虞奏樂。鹿鳴薦觴。二祝致告。福祿來將。永保萬國。南山無量。

  • 楚辭曰:心不怡之長久。憂與憂之相接。惟郢路之遼遠。江與夏之不可涉。
  • 史記曰:文帝行至灞陵。是時慎夫人從。上示慎夫人新豐曰:此走邯鄲道也。
  • 三輔故事曰:桂宮周帀十里。內有複道。橫北(○原訛此。據馮校本改。)渡。西至神明臺。
  • 漢書曰:惠帝為東朝長樂宮。作複道。方築高帝廟南。叔孫通曰:陛下築複道。高帝寑衣冠。月出遊高廟。子孫奈何宗廟道上行哉。惠帝懼。曰:急壞之。通曰:人主無過舉。今已作。百姓皆知矣。願陛下益廣宗廟。大孝本也。帝從之。
  • 又曰:元帝即位。成帝為太子。上嘗召太子。出龍樓門。不敢絕馳道。直至城門得絕。乃度。上遲之。問其故。以狀對。上乃令太子得絕馳道。
  • 東觀漢記曰:逢萌被徵上道。迷不知東西。云朝所徵我者。為聰明叡智。有益於政。方面不知。安能濟政。即駕而歸。博物志曰:文王以太公為灌壇令。期年。風不鳴條。文王夢一婦人甚麗。當道而哭。問其故。曰:我太山之女。嫁為西海婦。欲歸。灌壇令當道有德。吾不敢以乘風雨過。
  • 任豫益州記曰:江曲由(○太平御覽一百九十五作江油。此有衍文。)左擔道。按圖在陰平縣北。於城都為西。(其道至險。自北來者。擔在左肩。不得度擔也。)鄧艾束馬懸車之處。
  • 陳徐陵丹陽上庸路碑曰:臣聞在天成象。咸池屬於五潢。在地成形。滄海環於四瀆。國險者固其金湯。儲蓄者因於轉漕。貨財為禮。專俟會通。厥田為上。皆資滲漉。大矣哉。坎德之為用也。是以握圖之主。財以利民。御斗之君。因之顯教。上哉少昊。初命水官。逖矣高陽。爰重冥職。舜為太尉。於是九澤載疏。禹作司空。然後百川咸導。開華山於高掌。鑿靈沼於周原。莫匪神功。皆由聖德。我大梁之受天明命。勞己濟民。有道稱皇。無為曰帝。若夫雲雷草創。翦商黜夏之勳。鑄寶鼎於昆吾。安能紀勒。陳鳴鍾於豐岳。豈議揄揚。斯固名言之所絕也。及乎膺斯寶運。大拯橫流。屈至道於汾陽。勞凝神於𦵧(○本集作姑。疑此當作藐。)射。聖人作樂。簫韶備以九成。盡禮春官。總於三代。豈止金門桴竹。玉尺調鍾。公帶獻明堂之圖。匡衡建后土之議。若斯而已矣。天降丹鳥。既序孝經。河出應龍。乃弘周易。若夫固天將聖。垂意藝文。五色相宣。八音繁會。不移漏刻。纔命口占。御紙風飛。天章海溢。皆紫庭黃竹之詞。晨露卿雲之藻。漢之兩帝。徒有詠歌。魏之三祖。空云詩賦。以為彭老之教。終沒愛河。儒墨之宗。方難火宅。豈如五時八會之殊文天上人中之妙典。雪山羅漢。爭造論門。鷲嶺名僧。俱傳經藏。香象之力。特所未勝。秋兔之毫。書而莫盡。忠信為寶。禳祈免於白駒。明德惟馨。山川舍於騂犢。至如月離金虎。泥染石午。(○本集作牛。)薈蔚朝興。滂沱晚注。而清蹕纔動。纖羅不搖。高閈將臨。油雲自闢。陽烏馭日。寧懼武賁之弓。飛雨門(○本集作彌。)天。無待期門之蓋。震維舉德。非曰尚年。若發居酆。猶莊在漢。濤如白馬。既礙廣陵之江。山曰金牛。用險梅湖之路。專州典郡。青鳧赤馬之舡。皇子天孫。鳴鳳飛龍之乘。莫不欣斯利涉。玩此脩渠。乍擁楫而長歌。乃摐金而鳴籟。斯實曠世之奇功。無疆之鴻烈者也。銘曰:后王降德。于眾兆民。高文象緯。妙義幾神。業冠遷夏。功踰入秦。時惟大畜。世久同人。慧雨方霤。禪枝獨春。帝德惟厚。皇恩甚深。觀乎禹跡。見我堯心。

  • 管子曰:先王者。為民興利除害。故天下之民歸之。所謂興利者。利農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者也。尸子曰:有虞氏身有南畝。妻有桑田。神農並耕而王。所以勸耕也。
  • 韓子曰:歷山農者侵畔。舜往耕。期年讓畔。
  • 史記曰:棄為兒時。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穀者耕稼穡之。民皆法則之。
  • 漢書曰: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食謂農殖嘉穀。可食之物。
  • 又曰:楊季。官至廬江太守。漢元鼎閒避仇。後溯江上。處岷山之陽。曰郫。有田一㙻。有宅一區。世世以農桑為業。
  • 東觀漢記曰:樊重世善農稼。好貨殖。
  • 晉束皙勸農賦曰:惟百里之置吏。各區別而異曹。考治民之賤職。美莫當乎勸農。專一里之權。擅百家之勢。及至青幡。禁乎游惰。田賦度乎頃畝。與奪在己。良薄決口。受饒在於肥脯。得力在於美酒。若場功畢。租輸至。錄社長。召閭師。條牒所領。注列名諱。則豚雞爭下。壺榼橫至。遂乃定一以為十。拘五以為二。蓋由熱啖紆其腹。而杜康咥其胃。

  • 家語曰:虞芮二國。爭田而訟。連年不決。乃相謂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質焉。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朝。則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虞芮之君曰:嘻。吾儕小人。不可以入君子之朝。遂以其所爭為間田。
  • 漢書曰:陳平少時家貧。好讀書。治黃帝老子之術。有田三十畝。與伯居。伯常耕。縱平使游學。又曰:貢禹上書曰:臣禹年老貧。家資不滿萬錢。妻子糠豆不贍。短褐不完。有田百三十畝。陛下過意徵臣。臣賣田百畝。以供車馬。
  • 又曰:張禹為人謹厚。內殖貨財。及富貴。多買田。至四百頃。皆涇渭溉灌。極膏腴。
  • 又曰:太始二年。趙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涇水。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江(○太平御覽八百二十一作涇。)渭中。溉四千五百餘頃。因名白渠。民歌之曰: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插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
  • 華嶠後漢書曰:周燮專精禮易。不讀非聖之書。不修賀問之好。有先人草廬。結于岡畔。下有陂田。常肆勤以自給。非身所耕漁不食。
  • 晉中興書曰:郭翻少有志操。居貧無業。起往古荒田。先立表題。經年無主。然後乃作。將熟。有認之者。翻悉推與之。
  • 蕭廣濟孝子傳曰:原平墓下有數十畝田。不屬原平。每農月。耕者恆裸。原平不欲使慢其墳墓。乃歸賣家資。買此田。三農之月。輒束帶垂泣。躬自耕墾。
  • 宋陶潛雜詩曰: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 梁劉孝綽報王永興觀田詩曰:重門寂已暮。案牘罷囂塵。輕涼生筍席。微風起扇輪。浮瓜聊可貴。溢酒亦成珍。復有寒泉井。兼以瑩心神。睠彼忘言客。閑居伊洛濱。顧已慚困地。徒知薑桂辛。但願崇明德。無謂德無鄰。
  • 晉陸機大田議曰:臣聞隆名之主。不改法而下治。陵夷之世。不易術而民怠。夫商人逸而利厚。農人勞而報薄。導農以利則耕夫勤。節商以法則游子歸。
  • 魏王粲務本論曰:古者之理國也。以本為務。八政之於民也。以食為首。是以黎民時雍。降福孔皆也。故仰司星辰。以審其時。俯耕籍田。以率其力。封祀農稷。以神其事。祈穀報年。以寵其功。設農師以監之。置田畯以董之。黍稷茂則喜而受賞。田不墾則怒而加罰。都不得有伏民。室不得有懸秬。野積踰冬。奪者無罪。場功過限。竊者不刑。所以競之於閉藏也。先王藉田以力。任力以夫。議其老幼。度其遠近。種有常時。耘有常節。收有常期。此賞罰之本。種不當時。耘不及節。收不應期者。必加其罰。苗實踰等。必加其賞也。農益地辟。則吏受大賞也。農損地狹。則吏受重罰。天火之焚人也。甚於怠農。慎火之力也。輕於秬耘。通邑大都。有嚴令則火稀。無嚴令則燒者數。非賞罰不能齊也。

  • 易曰:賁于丘園。
  • 詩曰:樂彼之園。
  • 又曰:園有桃。
  • 又曰:無踰我園。
  • 又曰:遊于北園。
  • 子建詩曰:清夜遊西園。
  • 古詩曰:鬱鬱園中柳。
  • 說文曰:樹果曰園。樹菜曰圃。
  • 莊子曰:漢陰丈人灌園。鑿隧而入井。
  • 韓子曰:昔彌子瑕有寵於衛。與君遊於果園。食桃而甘。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
  • 史記曰:公儀休相魯。拔園葵。去織婦。
  • 又曰:董仲舒下帷講誦。三年不觀於舍園。
  • 漢書曰:和帝詔有司。自京師果園。悉假與貧人。
  • 國語曰:趙簡子田于螻。螻園名。
  • 三秦記曰:漢武有名園曰樊川。一名御宿。有大災如五升。名含消。
  • 漢書(○案本條。本書九十八。初學記二。太平御覽十二。八七二引作魏明帝與東阿王植詔。疑漢當作魏。)曰:明帝詔。先帝時靈芝生芳林園中。自吾建成承露已來。甘露復降芳林園。
  • 淮南子曰:夫臨江之鄉。其人汲水以溉其園。江水弗減也。
  • 又曰:山有猛獸。林木為之不斬。園有螫蟲。藜藿為之不采。
  • 謝承後漢書曰:法真隱居大澤。講論術藝。歷年不問園圃。
  • 又曰:吳祐遷膠東侯相。時濟北戴宏父為縣丞。宏年十六。從在丞舍。祐每行園。常聞諷讀之音。甚奇之。與為友。宏卒成儒宗。知名東夏。為河閒相。因自免歸家。不復仕。灌園蔬。以經書教授。年九十八卒。
  • 華陽國志曰:何隨家養竹園。人盜其筍。隨行遇見。恐盜者覺怖走。竹傷其足。挈履徐步而歸。
  • 桂陽先賢記曰:蘇ꦫ嘗除門廷。有眾賓來。ꦫ告母曰:人招ꦫ去。已種藥著後園梅樹下。可治百疾。一葉愈一人。賣此藥過。足供養。
  • 魏志曰:明帝起景陽山於芳林園中。
  • 又曰:京城內有園。患無水。傅玄先生(○按本條見魏志二十九杜夔傳注傅玄敘馬鈞事。傅文中稱馬鈞為先生。此衍傅玄二字。)乃作翻車。令童轉之。灌水更入。其功百倍。
  • 向秀別傳曰:秀常與呂安灌園於山陽。收其利以供酒食之費。
  • 晉宮闕名曰:洛陽宮有瓊圃園靈芝園石祠園。鄴有鳴鵠園蒲萄園華林園。世說曰:簡文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閒想。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
  • 又曰:王子敬入會稽。經吳門。顧辟強有名園。先不識主人。遙往其家。值顧方集賓友。酣燕園中。而王遊歷既畢。指麾好惡。傍若無人。顧勃然曰:不足齒之傖爾。使驅其左右出門。王獨坐輿上。展轉顧望。而僕從不至。遂移時。
  • 又曰:管寧華歆。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之。法顯記曰:舍衛精舍東北六百里。毗舍佉母作精舍。請佛及借此處。故在秖洹舍大園落。有二門。一門東向。一北向。此園即須達長者布金錢買地處也。精舍當中央。佛住此處最久。說法度人。經行坐處。亦盡起塔。皆有名字。
  • 又曰:拘夷那竭城東行。到毗舍離城北。有大林。重閣精舍。佛住處。及阿難半身塔。其城裏本菴婆羅女家。為佛起塔。今故在城南三里道西。菴婆羅女以園施佛住處。
  • 宋陶潛雜詩曰: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澤十餘畝。草屋八九閒。榆竹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憂物。遠我達世情。
  • 宋謝靈運還舊園詩曰:浮舟千仞壑。總轡萬尋顛。流沫不足險。石林豈為艱。夫子昭情素。探懷授往篇。
  • 宋謝莊北宅祕園詩曰:夕天霽晚氣。輕霞澄暮陰。微風清幽幌。餘日照青林。收光漸窗歇。窮園自荒深。綠池翻素景。秋槐響寒音。伊人儻同愛。絃酒共棲尋。
  • 齊竟陵王遊後園詩曰:託性本禽魚。栖情閑物外。蘿徑轉連綿。松軒方杳藹。丘壑每淹留。風雲多賞會。
  • 齊王儉春日家園詩曰:徙倚未云暮。陽光忽已收。羲和無停晷。壯士豈淹留。苒苒老將至。功名竟不修。稷契匡虞夏。伊呂翼商周。撫躬謝先哲。解紱歸山丘。
  • 梁簡文帝游韋黃門園詩曰:息車冠蓋里。停轡仲長園。簷疏遠興積。賓至羽觴繁。
  • 又夜遊北園詩曰:星芒侵嶺樹。月暈隱城樓。暗花舒不覺。明波動見流。
  • 又臨後園詩曰:隱淪遊少海。神仙入太華。我有逍遙趣。中園復可嘉。千株同落葉。百尺共尋霞。
  • 梁元帝遊後園詩曰:暮春多淑氣。斜景落高舂。日照池光淺。雲歸山望濃。入林迷曲徑。度渚躍危峰。
  • 又晚景遊後園詩曰:高軒聊騁望。煥景入川梁。波橫山渡影。雨罷葉生光。日移花色異。風散水文長。
  • 梁沈約宿東園詩曰:槿籬疏復密。荊扉新且故。樹頂鳴風飆。草根積霜露。驚麏去不息。征鳥時返顧。茅棟嘯愁鴟。平岡走寒兔。夕陰帶層阜。長煙引輕素。
  • 又行園詩曰:寒瓜方臥壟。秋菰亦滿陂。紫茄紛爛漫。綠芋鬱參差。初菘向堪把。時韭日離離。
  • 漢枚乘梁王兔園賦曰:脩竹檀欒。夾池水旋。兔園並馳。鸇鶚鷂鵰。翡翠鴝鵒。巢枝穴藏。被塘臨谷。聲音相聞。啄尾離屬。於是晚春早夏。邯鄲襄國。相與雜沓而往款焉。高冠扁焉。長劍閑焉。左挾彈焉。右執鞭焉。日移樂衰。遊觀西園。從容安步。鬥雞走兔。俛仰釣射。煎熬炰炙。極樂到暮。若夫采桑之婦。連袖方路。
  • 齊謝朓遊後園賦曰:積芳兮選木。幽蘭兮翠竹。上蕪蕪兮陰景。下田田兮被谷。左蕙畹兮彌望。右芝原兮寫目。山霞起而削成。水積明以經復。於是敞風闥之藹藹。聳雲館之迢迢。周步檐以升降。對玉堂之泬寥。爾乃日栖榆柳。霞照夕陽。孤蟬已散。去鳥成行。惠氣湛兮帷殿肅。清陰起兮池館涼。
  • 梁裴子野遊華林園賦曰:諒無庸於殿省。且棲遲而不事。譬籠鳥與池魚。本山川而有思。伊暇日而容與。時遨遊以蕩志。正殿則華光弘敞。重臺則景陽秀出。赫弈翬煥。陰臨鬱律。絕塵霧而上征。尋雲霞而蔽日。經增城而斜趣。有空巄之石室。在盛夏之方中。曾匪風而自慄。溪谷則沱潛泒別。峭峽則險難壁立。積峻竇溜。闌干草石。苔蘚駮犖。叢攢既而。登望徙倚。臨遠憑空。廣觀逖聽。靡有不通。
  • 梁江淹梁王兔園賦曰:或重古輕今者。僕曰:何為其然哉。無知音則已矣。聊為古賦體。以奮枚叔之製云。於是金塘緬演。綠竹被陂。繚繞青翠。若近復遠。水鳥鴐鵝。鶵鴟鳵鴈。上飛衡陽。下宿沔漢。十十五五。忽合而復散。於是大夫之徒。稱詩而歸。春陽始晚。未華未稀。卒逢邯鄲之女。蕙色玉質。綺裳下見。錦衣上出。
  • 周庾信小園賦曰:若夫一枝之上。巢甫得安巢之所。一壺之中。壺公有容身之地。豈必連闥洞房。南陽樊重之第。綠墀青瑣。西漢王公之宅。余有數畝弊廬。寂寞人外。聊以擬伏臈。聊以避風霜。雖復晏嬰近市。不求朝夕之利。潘岳面城。且見閑居之樂。爾乃窟室徘徊。聊同鑿坏。琴號珠柱。書名玉杯。有棠梨而無館。足酸棗而非臺。猶得欹側八九丈。從斜數十步。榆柳三兩行。梨桃百餘樹。撥蒙密兮見窗。行欹斜兮得路。蟬有蓊兮不鳴。雉無羅兮何懼。草樹混淆。枝格相交。山為匱覆。水有堂坳。崎嶇兮狹室。穿漏兮茅茨。檐直倚而妨帽。戶平行而礙眉。坐帳無鶴。支床有龜。鳥多閑暇。花隨四時。心則歷陵枯木。髮則睢陽亂絲。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離披落格之藤。爛熳無叢之菊。落葉半床。狂花滿屋。名為野人之家。是謂愚公之谷。誠偃息於茂林。乃久羨於抽簪。雖有門而長閉。實無水而恆沉。草無忘憂之意。花無長樂之心。鳥何事而逐酒。魚何情而聽琴。薄晚閑閨。老幼相攜。蓬頭王霸之子。椎髻梁鴻之妻。樹搔搔而風急。天慘慘而雲低。聚空倉而雀噪。驚嬾婦而蟬啼。昔早濫於吹噓。藉文言而慶餘。門有通德。家藏賜書。遂山崩川竭。水碎瓦裂。關山則風月悽愴。隴水則肝腸斷絕。百齡兮焂忽。菁華兮已晚。不雪鴈門之羈。先念房陵之遠。非淮海兮可變。非金丹兮能轉。不曝骨兮龍門。終低頭兮馬阪。
  • 晉潘尼後園頌曰:芒芒在昔。悠悠結繩。大樸未散。玄化霑凝。羲皇繼踵。三代相承。五德更王。文質迭興。天命匪諶。祐謙輔信。乃眷我皇。光有大晉。應期納祚。天人是順。和氣四充。惠澤旁潤。神祇告祥。四靈效質。遊龍升雲。儀鳳翳日。甘露晨流。醴泉涌溢。華夏既寧。八荒靜謐。人亦有言。吾何以休。乃延卿士。從皇以遊。長筵遠布。廣幕四周。嘉肴惟芳。旨酒思柔。巖巖峻岳。湯湯玄流。翔鳥鼓翼。游魚載浮。明明天子。肅肅庶官。文士濟濟。武夫桓桓。講藝華林。肆射後園。威儀既具。弓矢斯閑。恂恂謙德。穆穆聖顏。賜以宴飲。詔以話言。黍稷既登。貨財既豐。仁風潛運。皇化彌隆。征夫釋甲。戰士罷戎。遐夷慕義。絕域望風。無或慢易。在始慮終。無或安逸。在盈思沖。
  • 謝莊懷園引曰:鴻飛從萬里。飛飛河岱起。辛勤越霜霧。聯翩溯江汜。去舊國。違舊鄉。舊海悠且長。迴首瞻東路。延翮向秋方。登楚都。入楚關。楚地蕭瑟楚山寒。歲去冰未已。春來鴈不還。風肅幌兮露濡庭。漢水初綠柳葉青。朱光靄靄雲英英。離禽喈喈又晨鳴。菊有秀兮松有蕤。憂來年去容髮衰。流陰逝景不可追。臨堂危坐悵欲悲。試託意兮向芳蓀。心綿綿兮屬荒樊。想綠蘋兮既冒沼。念幽蘭兮已盈園。夭桃晨暮發。春鸚旦夕喧。青苔蕪石路。宿草塵蓬門。
  • 晉湛方生遊園詠曰:諒茲境之可懷。究川阜之奇勢。水窮清以澈鑒。山鄰天而無際。乘初霽之新景。登北館以悠矚。對荊門之孤阜。傍漁陽之秀岳。乘夕陽而含詠。杖輕策以行遊。襲秋蘭之流芬。幙長猗之森脩。任緩步以升降。歷丘墟而四周。智無涯而難恬。性有方而易適。差一豪而遽乖。徒理存而事隔。故羈馬思其華林。籠雉想其皋澤。矧流客之歸思。豈可忘於疇昔。
  • 梁張纘謝東宮賚園啟曰:性愛山泉。頗樂閑曠。雖復伏膺堯門。情存魏闕。至於一丘一壑。自謂出處無辨。常願卜居幽僻。屏避諠塵。傍山臨流。面郊負郭。依林結宇。憩桃李之夏陰。對徑開軒。採橘柚之秋實。而王畿陸海。畝號一金。涇渭土膏。豪傑所競。徙居好畤。必待使越之裝。別館河陽。亦資牧荊之富。此園左帶平湖。修陂千頃。右臨長薄。清潭百仞。前逼逸陌。朝夕爽塏。後望鍾阜。表裏煙霞。每賸春迎夏。華卉競發。背秋向冬。雲物澄霽。窺瞰戶牖。不異登臨。升降階墀。已窮歷覽。舟楫所屆。累日不能究其源。魚鳥之豐。山澤不能踰其美。

  • 毛詩曰:折柳樊圃。
  • 又曰九月築場圃。
  • 傳曰:晉侯取蒍氏之圃以為囿。
  • 論語曰:樊遲請學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
  • 列子曰:三畝之圃不能耘。
  • 楚辭曰:忽死蘭圃。楚有蕙圃。
  • 山海經曰:槐江之山。實惟帝之平圃。(即懸圃也。)
  • 淮南子曰:崑崙山有曾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懸圃涼風在崑崙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滿足潢水。
  • 穆天子傳曰:舂山之澤。清水出泉。溫和無風。飛鳥百獸之所飲。先王之所謂懸圃。
  • 梁庾肩吾從皇太子出玄圃詩曰:春光起麗譙。屣履步山椒。閣影臨飛蓋。鸚鳴入洞簫。水還登故渚。樹長蔭前橋。綠荷生倚葉。丹藤上細苗。顧循慚振藻。何用擬瓊瑤。
  • 隋江總玄圃石室銘曰:仙山石㩉。仙宇石牆。地云正域。道示修羊。紫煙碧露。絳雪玄霜。廣成不踐。王烈未翔。移華甲觀。徙構震方。遠跨飛梁。俛臨倒景。瓊橤珠樹。金階玉井。映日分暉。搖風共影。岫濃翠合。林虛桂靜。朔去偷桃。董來貨杏。檐非刻削。戶恣登臨。迎春花近。避暑涼深。秋雲卷闇。冬霰停陰。桐棲鳳采。竹化龍吟。輕飛亂色。激溜成音。天縱儲睿。生知作兩。弦誦餘隙。仁智為賞。河曲停遊。洛濱息往。祥梨吐秀。瑞鷰流響。一物或鐫。萬國斯仰。

  • 禮記曰: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為之。卜三宮之夫人世婦之吉者。使入蠶室。奉種浴于川。桑于公桑。
  • 又曰:季春之月。后妃齊戒親桑。以勸蠶事。蠶事既登。分繭稱絲。以供郊廟之服。
  • 東觀漢記曰:明德馬后。置織室。蠶於濯龍中。數往來觀視。內以為娛樂。外以先女功。
  • 續漢書曰:貴人助蠶。玳瑁釵。加簪珥。
  • 又曰:光武建武二年。野蠶成繭。野民收其絮。
  • 玄中記曰:大月氏有牛。名曰日及。割取肉一二斤。明日瘡愈。漢人入國。示之以為珍異。漢人曰:吾國有蟲。大如小指。名曰蠶。食桑葉。為人吐絲。外國復不信有之。
  • 古今注曰:元帝永元四年。東萊郡東牟山。有野蠶為繭。繭生蛾。蛾生卵。卵著石。收得萬餘石。民以為蠶絮。
  • 晉楊泉蠶賦曰:惟陰陽之產物。氣陶化而播流。物受氣而含生皆纏綿而自周。伊夫蠶之為物。功巨大而弘優。成天子之袞冕。著皇后之盛服。昭五色之玄黃。作四時之單複。是以王者貴此功焉。使皇后命三宮之夫人。又世婦之吉者。親桑于北宮。二月初吉。遂布令於天下。百辟兆民。使咸務焉。是以仲春之月。吉日庚午。既差我馬。惟蠶之祖。編使童男。作以童女。溫室既調。蠶母入處。陳布說種。柔和得所。晞用清明。浴用穀雨。爰求柔桑。切若細縷。起止得時。燥濕是候。逍遙偃仰。進止自如。仰似龍騰。伏似虎趺。員身方腹。列足雙俱。昏明相推。日時不居。粵召役夫。築室于房。于房伊何。在庭之東。東受日景。西望餘陽。既酌以酒。又挹以漿。壺餐在側。敷修在旁。我鄰我黨。我助我康。於是乎蠶事畢矣。大務時成。閣紆卷薄。洒掃宮庭。蠶母須飾。從容自寧。至于再宿三日。乃開闔啟房。是瞻是觀。方者四張。員者紆盤。縱者相屬。橫者交連。分薪柴而解著。繭系互而相攀。競以挐攫。再笑再言。惰者悅而忘解。劣者勉以增勤。是月也。天子以太牢之禮。獻繭于寑廟。皇后親繰三盆。然後辨于夫人世婦。至于百辟卿士。下及兆民。咸趨繰事。爾乃絲如凝膏。其白伊雪。以為衣裳。冠冕服飾。禮神納賓。各有分職。以給百禮。罔不斯服。夫功也起於綿。綿成於翼。翼頌之難。周論之罔極。殷斯勤斯。如何勿憶。

  • 毛詩曰: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 魏志曰:中山恭王裒。徙封濮陽。太和二年就國。尚儉約。敕妃妾紡績織紝。習為家人之事。
  • 博物志曰:近世有居海渚者。每年八月。有浮查來。此人乃立於查上。忽忽不覺晝。奄至一處。有城郭屋舍。望室中多見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驚問此何處。答曰:君可詣蜀。問嚴君平。
  • 搜神記曰: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績織。
  • 古詩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濯素手。札札弄機杼。
  • 梁簡文帝詠中婦織流黃詩曰:翻花滿階砌。愁人獨上機。浮雲西北起。孔雀東南飛。調絲時繞腕。易躡乍牽衣。鳴梭逐動釧。紅粧映落暉。
  • 梁劉孝威在郤縣遇見人織寄婦詩曰:妖姬含怨情。織緯起秋聲。度梭環玉動。踏躡珮珠明。經稀疑杼澁。緯斷恨絲輕。蒲萄始欲罷。鴛鴦猶未成。雲棟共徘徊。紗窗相向開。窗疏眉語度。紗輕眼笑來。曨曨隔淺沙。的的見粧華。鏤玉同心藕。雜寶連枝花。紅巾向後結。金篸臨鬢斜。機頂挂流蘇。機傍垂結珠。青絲引伏兔。黃金繞鹿盧。豔采裙邊出。芳脂口上渝。百城交問遺。五馬共踟躕。直為閨中人。守故不要新。夢啼漬花枕。覺淚濕羅巾。獨眠真自難。重衾猶覺寒。玄憶凝脂緩。彌想橫塵歡。行驅金絡騎。歸就城南端。南端稍有期。想子亦勞思。羅襦久應罷。花釵堪更治。新粧不點黛。余還自畫眉。
  • 陳徐陵詠織婦詩曰:纖纖運玉指。脈脈正蛾眉。振躡開交縷。停梭續斷絲。簷前初月照。洞戶未垂帷。弄機行掩淚。彌令織素遲。
  • 陳蕭詮賦婀娜當軒織詩曰:東南初日照秦樓。西北織婦正嬌羞。綺窗猶垂翡翠幌。珠簾半上珊瑚鉤。新粧入機映春牖。弄杼鳴梭挑纖手。何曾織素讓新人。不掩流蘇推中婦。三日五匹未言遲。衫長腕弱繞輕絲。綾中轉躡成離鵠。錦上迴文作別詩。不惜紈素同霜雪。更傷秋扇篋中辭。
  • 後漢王逸機賦曰:帝軒龍躍。庶業是昌。俯覃聖恩。仰覽三光。爰制布帛。始垂衣裳。於是取衡山之孤桐。南岳之洪樟。結靈根於盤石。託九層於巖傍。性條暢以端直。貫雲表而剴倉。儀鳳晨鳴翔其上。怪獸群萃而陸梁。於是乃命匠人。潛江奮驤。踰五嶺。越九岡。斬伐剖析。擬度短長。勝復迴轉。剋像乾形。大匡淡泊。擬短則川平。光為日月。蓋取昭明。三軸列布。上法台星。兩驥齊首。儼若將征。方圓綺錯。微妙窮奇。蟲禽品獸。物有其宜。兔耳跧伏。若安若危。猛犬相守。竄身匿蹄。高樓雙峙。下臨清池。遊魚銜餌。瀺灂其陂。鹿盧並起。纖繳俱垂。一往一來。匪勞匪疲。於是暮春代謝。朱明達時。蠶人告訖。舍罷獻絲。或黃或白。蜜䗶凝脂。纖纖靜女。經之絡之。爾乃窈窕淑媛。美色貞怡。解鳴珮。釋羅衣。披華幕。登神機。乘輕杼。覽床帷。動搖多容。俯仰生姿。
  • 晉楊泉織機賦曰:伊百工之為伎。莫機巧之最長。似人君之列位。象百官之設張。立匡郭之制度。如城隔之員方。應萬機以布錯。實變態之有章。是以孟秋之月。首殺庶物。工民呈材。取彼椅梓。楨幹脩枝。名匠騁工。美乎利器。心暢體通。膚合理同。規矩盡法。因事作容。好無不媚。事無不供。於是乎女工就。素絲輕。貫綜紀。簡姦清。織女揚翬。美乎如芒。麗姿妍雅。動有令光。足閑蹈躡。手習檻匡。節奏相應。五聲激揚。濁者含宮。清者應商。和聲成柔。慷慨成剛。屈申舒縮。沉浮抑揚。開以厭閒。闔以高梁。進以懸魚。退以俠彊。氣變相應。陰感乎陽。僶俛不及。進卻頡頏。事物之宜。法天之常。既合利用。得道之方。

  • 吳書曰:虞翻年十二。有客詣翻兄。不遇之。翻乃與客書曰:磁石不受曲鍼。
  • 楚荀況鍼賦曰:有物於此。生於山阜。處於室堂。無知無功。善治衣裳。不盜不竊。穿窬而行。日夜合離。以成文章。已能合從。又善連橫。下覆百姓。上飾帝王。
  • 漢曹大家鍼縷賦曰:鎔秋金之剛精。形微妙而直端。性通遠而漸進。博庶物而一貫。惟鍼縷之列跡。信廣博而無原。退逶迤以補過。似素絲之羔羊。何斗筲之足筭。咸勒石而升堂。

  • 列子曰: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問之。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
  • 魯連子曰:孟嘗君逐於齊。譚子曰:富貴則就。貧賤則去。此物之必至。而理固然也。願君忽怨。請以市論。市朝則盈。夕則虛。非朝愛而夕則憎之也。勢使然。
  • 漢書曰:楚王戊與吳通。申公白公二人諫。不聽。衣之赭衣。使杵臼椎舂於市。
  • 又曰:刺繡文。不如倚市門。此言末業貧者之資。
  • 又曰:司隸校尉解光。奏王根曰:縱橫恣意。大治室第。中立土山。而立兩市。殿上赤墀。戶下青璅。
  • 東觀漢記曰:樊重治家產業。起廬舍高樓連閣。陂池灌注。竹木成林。閉門成市。
  • 華嶠後漢書曰:宋登為汝陰令。為政明能。號稱神父。出為穎川太守。市無二價。道不拾遺。
  • 漢名臣奏曰:太尉屬應劭等議。以為鮮卑隔在漠北。犬羊為群。無君長帥。廬落之居。又其天性。貪而無信。故自漢興于茲。數犯障塞。且無寧歲。吏民創禁。不與交關。唯至胡市。乃成靡服。非畏威懷德。實玩中國珍異之故耳。
  • 戴延之西征記曰:洛陽舊有二市。一曰金市。在宮西大城內。
  • 梁庾肩吾看放市詩曰:旗亭出御道。游目暫迴車。既非隨舞鵠。聊自入看書。懸龜識季主。牓酒見相如。日中人已合。黃昏故未疏。
  • 陳張正見賦得日中市朝滿詩曰:雲閣綺霞生。旗亭麗日明。塵飛三市路。蓋入九重城。竹葉當鑪滿。桃花帶綬輕。唯見爭名利。安知大隱情。
  • 梁簡文帝移市教曰:臨淮作守。白鹿隨而忘反。蕭令解綬。黃雀從而不歸。況復衛卒遮車。追民擁榜。瞻言前古。眇愧弘多。吾旅泊冬川。阻茲涸水。日中總會。交貿遷移。雖樊無外取。晏得所求。而旗亭舊體。自有常處。不容近違孔奮。遠逐曹參。正恐舊肆盈虛。或成彫廢。
  • 周庾信答移市教曰:昔張楷碩儒。尚移弘農之市。宜官(○原訛宮。據馮校本改。)妙篆。猶致酒壚之客。況復德總郇周。聲高梁楚。希風慕義之士。舉袂成帷。臥轍反車之流。磨肩相接。遂使王充閱市之處。遠出荒郊。石苞販鐵之所。翻臨涯岸。聖德謙虛。未忘諠湫。欲令吹簫舞鶴。還反舊鄽。賣卜屠羊。請辭新闠。而交貿之黨好留。豳岐之眾難遣。

  • 禮記曰: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一曰乾豆。二曰賓客。三曰充君之庖。(三田者。夏不田。)無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禮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天子殺則下大綏。諸侯殺則下小綏。(綏當為緌。有虞氏之旗也。)大夫殺則止佐車。佐車止則百姓田獵。(佐車。驅逆之車。)又曰:獺祭魚。然后虞人入澤梁。豺祭獸。然後田獵。鳩化為鷹。然後設罻羅。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昆蟲未蟄。不以火田。不麛不卵。不覆巢。
  • 毛詩曰:騶虞。鵲巢之應也。鵲巢之化行。人倫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純被文王之化。庶類蕃殖。蒐田以時。仁如騶虞。則王道成也。
  • 六韜曰:文王卜田于渭陽。將大得。非熊非羆。天遺汝師。以之佐昌。施及三王。大吉。王乃齋三日。乘田車。駕田馬。于渭之陽。見呂尚坐以漁。文王勞而問焉。
  • 穆天子傳曰:天子獵于滲澤。得白狐玄貉。以祭河宗。
  • 晏子曰:景公田。十有八日不反。晏子往見。而衣冠不正。公望見晏子下車。急曰:夫子何遽。得無有故乎。對曰:國人皆謂君安野而好獸。無乃不可乎。公曰:寡人有吾子。猶心之有四支也。有四支故心有佚。寡人有吾子。故寡人佚。晏子曰:若心有四支而得佚。則可令四支無心乎。公乃罷田而歸。
  • 莊子曰:梁君出獵。見白鴈群。下彀弩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謂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鴈群駭。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公孫龍止之。梁君怒曰:龍不與其君。而顧他人。對曰:昔宋景公時大旱。卜之。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頓首曰:吾所以求雨。為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雨。將自當之。言未卒而大雨。何也。為有德於天而惠於民也。君以白鴈故而欲射殺人。主君譬人無異於豺狼也。梁君乃與龍上車歸。呼萬歲。曰:樂哉。人獵皆得禽獸。吾獵得善言而歸。
  • 韓子曰:孟孫獵。得麑。使西秦(○太平御覽八百三十二作秦西。下同。)巴持之。其母隨而呼之。西秦巴不忍。而與其母。孟孫適至。求麑。對曰:余不忍而與其母。孟孫大怒。逐之。居三月。復召為其子傅。曰:夫子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
  • 戰國策曰:魏文侯與虞人期獵。具。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雨。君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不一會期哉。乃往自罷之。魏於是始強。
  • 史記曰:田叔為魯相。魯王好獵。相常從苑中。王輒休相就館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數使人請相休。終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獨何為就舍。魯王聞之。不大出遊。
  • 魏志曰:文帝將出獵。鮑勛上疏諫。帝手毀其疏而竟行。中道頓息。問侍臣曰:獵之為樂。何與八音也。侍中劉曄對曰:獵勝於樂。勛抗辭曰:夫樂上通神明。下和人理。隆治致化。萬邦咸乂。故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況獵暴華蓋於原野。因奏曄佞諛不忠。
  • 江表傳曰:曹公與孫權書云。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 王隱晉書曰:魏舒少工射。著韋衣。入山澤。每獵大獲。
  • 世說曰:孫盛為庾公記室參軍。從獵。將其第三兒齊莊俱行。庾公不知。忽於獵場見莊。時年七八歲。庾公謂曰:君兒亦復來乎。應聲答曰:所謂無小無大。從公于邁。
  • 吳地記曰:長洲在姑蘇南。太湖北岸。闔閭所遊獵處也。吳先主使徐詳至魏。魏太祖謂詳曰:孤願越橫江之津。與孫將軍遊姑蘇之上。獵長洲之苑。吾志足矣。
  • 周王褒和張侍中看獵詩曰:上林冬狩反。回中講射歸。還登宣曲觀。更獵黃山圍。嚴冬桑柘慘。寒霜馬騎肥。緤盧隨兔起。高鷹接雉飛。獨嗟來遠客。辛苦倦邊衣。
  • 陳張正見和諸葛覽從軍遊詩曰:治兵耀武節。縱獵駭畿封。迅鷁馳千里。高罝起百重。騰䴥斃馬足。飢鼯落劍鋒。雲根飛燒火。鳥道絕禽蹤。方羅四海俊。聊以習軍容。
  • 漢司馬相如子虛上林賦曰:楚使子虛使於齊。齊王悉發境內之士。備車騎之眾。與使者出田。田罷。子虛過詫烏有先生。而亡是公存焉。先生曰:今日田樂乎。子虛曰:樂。獲多乎。曰:少。然則何樂。曰:僕樂王之欲誇僕以車騎之眾。而僕答以雲夢之事。曰:可得聞乎。子虛曰:可。王駕車千乘。選徒萬騎。田於海濱。列卒滿澤。罘網彌山。掩兔轔鹿。射麋腳驎。騖於鹽浦。割鮮染輪。射中獲多。矜而自功。顧謂僕曰:楚王之獵。孰與寡人。僕對曰:臣聞楚有七澤。嘗睹其一。未見其餘也。臣之所見。蓋特小小者耳。名曰雲夢。雲夢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則盤紆岪鬱。岑崟參差。日月蔽虧。交錯糾紛。上干青雲。其東則有蕙圃蘅蘭。茝若射干。芎藭菖蒲。茳蘺ꀧ蕪。其高燥則生箴菥苞荔。薜莎青薠。其卑濕則生藏莨蒹葭。東蘠彫胡。其西則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外發芙蓉菱華。內隱巨石白沙。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楩柟豫章。桂椒木蘭。檗離朱楊。其上則有鵷雛孔鸞。騰遠射干。楚王乃駕馴駁之駟。乘雕玉之輿。靡魚須之橈旃。曳明月之珠旗。陽子驂乘。纎阿為御。按節未舒。即凌狡獸。蹴蛩蛩。轔駏驉。軼野馬。𨎥騊駼。乘遺風。射遊騏。射不虛發。中必決眥。洞胸達腋絕乎心繫。於是鄭女曼姬。被阿緆。投紵縞。雜纖羅。垂霧縠。飛襳垂髾。扶輿倚靡。錯翡翠之葳蕤。繆繞玉綏。眇眇忽忽。若神仙之髣彿。於是乃相與獠於蕙圃。掩翡翠。射鵔鸃。怠而後發。遊于清池。浮文鷁。揚旌枻。張翠帷。建羽蓋。網玳瑁。鉤紫貝。摐金鼓。吹鳴籟。榜人歌。聲流喝。涌泉起。奔物(○漢書司馬相如傳。文選七作揚。)會。磊石相擊。硠硠磕磕。若雷霆之聲。聞乎數百里之外。於是楚王登陽雲之臺。泊乎無為。澹乎自持。不若大王。終日馳騁。曾不下輿。臣竊觀之。齊殆不如。烏有先生曰:是何言之過也。且齊東渚巨海。南有琅邪。觀乎成山。射乎之罘。浮渤澥。遊孟諸。邪與肅慎為鄰。右以湯谷為界。秋田乎青丘。傍偟乎海外。吞若雲夢者八九。於其胸中。曾不蔕芥。然在諸侯之位。不敢言遊戲之樂。苑囿之大。先生又見客。是以王詞不復。何為亡以應哉。
  • 上林賦。亡是公子(○子字衍。)听然而笑曰:楚則失矣。而齊亦未為得也。且齊楚之事。又焉足道乎。君未睹夫巨麗也。獨不聞乎天子之上林乎。左蒼梧。右西極。丹水更其南。紫淵徑其北。終始灞滻。出入涇渭。灃鎬潦潏。紆徐逶迤。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於是乎蛟龍赤螭。●䲛漸離。鰅鱅鰬魠。禺禺魼鰨。揵鬐掉尾。振鱗奮翼。潛處乎深巖。明月珠子。的皪江靡。蜀石黃●。水玉磊砢。鴻鷫鵠●。鴐鵝𪈺鳿。群浮乎其上。沈淫汎濫。隨風澹澹。與波搖蕩。掩薄水渚。深林巨木。巉巖參差。九嵕嶻嶭。南山峨峨。掩以綠蕙。被以茳蘺。糅以蘪蕪。雜以留夷。布結縷。攢ꦬ莎。揭車蘅蘭。稿本射干。茈薑蘘荷。箴橙若蓀。鮮支黃礫。蔣芋青薠。布護閎澤。延蔓太原。於是離宮別館。彌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閣。華榱璧璫。輦道邐屬。步櫩周流。長途中宿。俛杳眇而亡見。仰攀緣而捫天。奔星更於閨闥。冤虹杝於楯軒。於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榛。枇杷橪柿。樗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鬱棣。揚翠葉。抗紫莖。發紅華。秀朱榮。煌煌扈扈。燭燿巨野。背秋涉冬。天子校獵。乘鏤象。六玉虯。扡蜺旌。靡雲旗。前皮軒。後道遊。孫叔奉轡。衛公驂乘。江河為阹。太山為櫓。車騎雷起。殷天動地。生貔豹。摶豺狼。手熊羆。足野羊。箭不苟害。解脰陷腦。弓不虛發。應聲而倒。然后侵淫促節。倏敻遠去。流離輕禽。蹴履狡獸。擇肉後發。先中命處。拂鷖鳥。捎鳳皇。捷鴛鶵。掩鷦鵬。蹶石關。歷封巒。過鳷鵲。望露寒。下棠梨。息宜春。西馳宣曲。濯鷁牛首。登龍臺。掩細柳。於是遊戲懈怠。置酒乎顥天之臺。張樂乎膠葛之宇。撞千石之鍾。立萬石之虡。建翠華之旗。樹靈鼉之鼓。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巴俞宋蔡。淮南千遮。文成顛歌。族居遞奏。金鼓迭起。鏗鎗闛鞳。洞心駭耳。荊吳鄭衛之聲。韶濩武象之樂。陰淫移衍之音。鄢郢繽紛。激楚結風。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絕殊離俗。妖冶閑都。靚粧刻飾。嫵媚孅弱。皓齒燦爛。宜笑的皪。色授魂與。心愉於側。酒中樂酣。天子曰:嗟乎此太奢侈。於是歷吉日以齋戒。襲朝衣。乘法駕。建華旗。鳴玉鸞。遊於六藝之囿。馳騖仁義之途。脩容乎禮園。翱翔乎書圃。
  • 漢楊雄羽獵賦曰:武帝廣開上林。東南至宜春鼎湖。禦宿昆吾。傍南山。西至長楊五柞。北繞黃山。濱渭而東。周袤數百里。聊因校獵以風。玄冬季月。天地隆冽。乃詔虞人典澤。東延崐鄰。西馳閶闔。儲積共偫。戎卒夾道。斬叢棘。夷野草。禦自汧渭。經營酆鎬。營合圍會。先置乎長楊之南。昆明靈沼之東。荷垂天之罼。張竟壄之罘。靡日月之朱竿。曳彗星之飛旗。渙若天星之羅。浩如濤水之波。淫淫與與。前後要遮。立歷天之旗。曳梢星之旃。霹靂列缺。吐火施鞭。車騎雲會。登降闇藹。泰華為旗。熊耳為綴。木仆山還。漫若天外。於是鳥不及飛。獸不得過。軍驚師駭。刮野掃地。禽殫中衰。相與集於靖冥之館。以臨珍池。灌以岐梁。溢以江河。東瞰目盡。西暢亡涯。隨珠(○文選珠下有和字。此脫。)氏。焯爍其波。方椎夜光之流離。剖明月之珠胎。於茲乎鴻生巨儒。修唐典。匡雅頌。揖讓於前。昭光振耀。響忽如神。仁聲惠於北狄。武誼動於南鄰。
  • 後漢張衡羽獵賦曰:皇上感天威之繆烈。思太昊之觀虞。虞人表林麓而廓菜藪。翦荊梓而夷榛株。於是鳳皇獻歷。太僕駕具。蚩尤先驅。雨師清路。山靈護陣。方神蹕御。羲和奉轡。弭節西征。翠蓋葳蕤。鸞鳴礲砱。山谷為之澹淡。丘陵為之簸傾。於是皇輿綢繆。遷延容與。抗天津於伊洛。敻遙集乎南圃。大詔獵者。竟逐長驅。輕車飆厲。羽騎電騖。霧合雲集。波流雨注。馬蹂麋鹿。輪轔雉兔。弓不妄彎。弩不虛舉。鳥驚絓羅。獸與矢遇。
  • 魏文帝校獵賦曰:長鎩糾霓。飛旗拂天。部曲按列。什伍相連。跱如叢林。動若崩山。超崇岸之曾崖。厲障澨之雙川。列翠星陳。戎車方轂。風迴雲轉。埃連飆屬。雷響震天地。譟聲蕩川岳。遂躙封狶。籍麈鹿。梢飛鳶。接鸑鷟。聚者成丘陵。散者闐溪谷。流血赫其丹野。羽毛紛其翳日。考功效績。班賜有敘。授甘炰。(○句有脫文。)飛酌清酤。割鮮野享。舉爵鳴鼓。鑾輿促節。騁轡迴翔。望爵臺而增舉。涉幽塹之花梁。
  • 魏王粲羽獵賦曰:相公乃乘輕軒。駕四輅。駙流星。屬繁弱。選徒命士。咸與竭作。旌旗雲橈。鋒刃林錯。揚暉吐火。曜野蔽澤。山川於是搖蕩。草木為之摧撥。禽獸振駭。魂亡氣奪。興頭觸系。搖足遇橽。陷心裂胃。潰腦破顙。鷹犬競逐。弈弈霏霏。下韝窮緤。摶肉噬肌。墜者若抵。清野滌原。莫不殲夷。
  • 魏應瑒西狩賦曰:伊炎漢之建安。飛龍耀乎天衢。皇宰弈而陶運。樹匡翼而大摹。盪無妄之氛穢。揚威靈乎八區。開九土之舊跡。暨聲教於海隅。時霜淒而淹野。寒風肅而川逝。草木紛而搖蕩。鷙鳥別而高厲。既乃揀吉日。練嘉辰。清風矢戒。屏翳收塵。於是魏公乃乘彫輅。駟飛黃。擁簫鉦。建九。(○句有脫文。)按轡清途。颯沓風翔。於是圍網周合。雷鼓天震。千乘長羅。萬表星陳。雙翼伉旌。八校祖分。長燧電舉。高煙蔽雲。爾乃徒輿並興。方軌連質。驚飆四駭。衝禽驚溢。騁獸塞野。飛鳥蔽日。爾乃赴玄谷。陵崇巒。俯掣奔猴。仰捷飛猿。雲幕被於廣野。京燎照乎平原。醴炰充給。洪施普宣。
  • 又馳射賦曰:於是陽春嘉日。講肆餘暇。將逍遙於郊野。聊娛遊於騁射。延賓鞠旅。星言夙駕。樹應鞞於路左。建丹旗於表路。群駿籠於衡首。咸皆騕褭與飛葂。爾乃結翻仵。齊倫匹。良樂授馬。孫臏調駟。籌筭克明。班次均壹。左攬繁弱。右接湛衛。控滿流睇。應弦飛碎。旝動鼓震。譟聲雷潰。重破累●。流景焂忽。紛紜絡驛。次授二八。驊騮激騁。神足奔越。終節三驅。矢不虛發。進截飛烏。顧摧月支。須紆六鈞。口彎七規。觀者并氣而傾竦。咸側仚而騰移。爾乃縈回盤厲。按節和旋。翩翩神厲。體若飛仙。弈弈騂牡。既佶且閑。揚驪沛艾。蠖略相連。
  • 晉夏侯湛獵兔賦曰:爾乃乘露箱。御良馬。循又接於廣漠。弓矢連於曠野。端眺蒿萊。摘盱榛穢。落目攢慨。傍窺蓊薈。視毚兔之所隱。乃精望而審發。弦絕箭激。驚伏並斃。搜鱗危險。覓歷岡阜。留罾挂於重林。疏罝結於通藪。密驚視於草間。暫見之於蒙。(○句有脫文。)擬以銳殳。規以良弓。睹毫末而放鏃。乃殪之於窟中。或紛欻ꦭ以驚騖。影跳竦而揚白。擢輕足之煢煢。振遊形之躍躍。弓不暇彎。罝不及幕。爾乃鷹鷂翻以飄揚。勁翼謖而下猘。馬釋椌以長騁。鬱騰虛而陵厲。翕習於迴阻之間。繞繚於山澤之際。盤迂遊田。其樂泄泄。心既倦兮日遷。命輿駕兮將還。息徒蘭圃。秣驥華田。目送歸波。手揮五絃。優哉遊哉。聊以永年。
  • 晉潘岳射雉賦曰:涉青林以遊覽。樂羽族之群飛。偉彩毛之英麗。有五色之名翬。厲耿介之專心。張猛毅之雄姿。於時青陽告謝。朱明肇授。靡木弗滋。無草不茂。天英英以垂雲。泉涓涓而吐霤。麥漸漸以擢芒。雉鷕鷕而朝雊。鬱軒翥以餘怒。思長鳴以效態。爾乃俟扇舉而清叫。野聞聲而應媒。樆朱冠之赩ꦭ。敷藻翰之陪鰓。或蹶或啄。時行時止。班尾揚翹。雙魚特起。應叱愕立。擢身竦●。捧黃閒以密彀。屬剛挂以潛擬。山鷩悍害。猋迅以甚。鯨牙低鏃。心平望審。毛體摧落。霍若碎錦。逸群之俊。擅場挾兩。櫟雌妒異。焂來忽往。於是筭分銖。商遠近。揆懸刀。騁絕伎。當咮值胸。裂素破觜。若乃耽盤遊道。放心不移。樂而無節。端操或虧。此老氏之所戒。而君子所不為。
  • 梁沈約為皇太子謝賜御所射雉啟曰:輕鑾微動。密翳徐張。黃閒所彀。矢無虛發。南皮之獲。未足稱工。臣任惟守器。事隔陪奉。天慈曲降。賜物頒禽。

  • 呂氏春秋曰:太公釣於滋泉。文王得而王。
  • 說苑曰:呂望年七十。釣于渭渚。三日三夜。魚無食者。與農人言。農人者。古之老賢人也。謂望曰:子將復釣。必細其綸。芳其餌。徐徐而投之。無令魚駭。望如其言。初下得鮒。次得鯉。刳腹得書。書文曰:呂望封于齊。望知當貴。
  • 毛詩曰:其釣維何。維絲伊緍。齊侯之子。平王之孫。
  • 論語曰: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 墨子曰:釣者之恭。非為魚也。餌鼠以肉。非愛之也。
  • 楚辭曰:以直針而為鉤。維河魚之能得。
  • 呂氏春秋曰:善釣者。引魚于千仞之下。餌香也。
  • 陳陰鏗觀釣詩曰:澄江息晚浪。釣侶枻輕舟。垂絲遙濺水。滄浪終滯游。
  • 晉潘尼釣賦曰:抗余志於浮雲。樂余身於蓬廬。尋渭濱之遠跡。且游釣以自娛。左援脩竹。右縱飛綸。金鉤厲鉅。甘餌垂芬。眾鯤奔涌。游鱗橫集。觸餌見擒。值鉤被執。長繳繽紛。輕竿翕熠。雲往飆馳。光飛電入。曜靈未及驚策。蓋以獲其數十。且夫燔炙之鮮。煎熬之味。百品千變。殊芳異氣。隨心適好。不可勝記。乃命宰夫。膾此潛鱗。電割星流。芒散縷解。隨風離鍔。連翩雪累。西戎之蒜。南夷之薑。酸鹹調適。齊和有方。和神安體。易思難忘。

  • 漢書曰:凡贄。(○太平御覽八百三十五作貨。)金錢布泉之用。夏殷以前。其詳靡記。太公為周立九府圓法。(圓即錢也。)
  • 六韜曰:武王入殷。散鹿臺之金錢。以與殷民。
  • 史記曰:初蘇秦之燕。貸百錢為資。及貴。以百金償之。遍報諸所嘗見德者。其從者一人。獨未得報。乃前自言。蘇秦曰:我非忘子。子之與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時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後子。子今亦得矣。
  • 又曰: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或三百。或五百。)蕭何獨以五。侯(○太平御覽八百三十五作後。)益封二千戶。以獨贏二錢。
  • 又曰: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焉。沛中豪傑吏。聞令有客。皆往賀。蕭何為主吏。主進。令諸大夫曰:不滿千錢。坐之堂下。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者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座。蕭何曰:劉季故多大言者矣。
  • 又曰:上使善相者相鄧通。曰:當貧餓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何謂貧。於是賜通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號鄧氏錢。布天下。(見寵幸篇。)
  • 又曰: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廩庾皆滿。而庫府餘貨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
  • 又曰:安息國以銀為錢。錢如王面。
  • 漢書曰:武帝時。公卿請令京師鑄官錢。赤仄。(以赤銅為其郛。)一當五。官用非赤仄。不得行。(俗所謂紫紺錢。)
  • 又曰:東方朔云。侏儒長三尺餘。奉一囊粟。錢二百三十。臣朔長九尺餘。亦一囊粟。錢二百四十。
  • 又曰:張安世父子封侯。在位太盛。乃辭不受祿。詔都內別藏張氏無名錢。以百萬數。(都安(太平御覽八百三十五作內。)主藏官。)
  • 東觀漢記曰:光祿勳杜林。與馬援鄉里親厚。援南方還時。林馬適死。援遣子持一匹馬遺林。曰:朋友有車之饋。可以修(○太平御覽八百三十五作備。)之。居數月。林遣子奉書曰:將軍內施九族。外有賓客。望恩者多。林父子食祿。祿出常有盈。今奉錢五萬。援受之。謂兒曰:當以此為法。林所以勝我者也。
  • 又曰:馬援在隴西。上書曰:富民之本。在於食貨。宜如舊鑄五銖錢。天下賴其便。
  • 又曰:鄭均兄為縣游擊。受禮遺。均數諫止。不聽。即脫身出作。歲餘。得數萬錢。歸以與兄。曰:錢盡可復得。為吏坐贓。終身捐棄。兄感其語。遂有廉絜稱。
  • 汝南先賢傳曰:平輿闞敞。為郡五官掾。太守弟五常被徵。以奉錢百三十萬寄敞。敞埋置堂上。後常舉家患死。唯有孤孫九歲。臨死語云。吾有錢三十萬。寄掾闞敞。孫長大來求敞。敞見之悲喜。取錢盡還之。孫曰:祖唯言三十萬爾。今乃百三十萬。誠不敢當。敞曰:府君疾困。謬言爾。郎君無疑。
  • 郭子曰:王夷甫雅尚玄遠。又疾其婦貪。口未嘗言錢。婦欲試之。夜令婢以錢遶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見錢閡之。命婢舉阿堵物。
  • 世說曰:王武子移第近北芒。于時人多地貴。武子好馬射。買地作埒。編錢布地竟埒。時號金溝。
  • 地鏡圖曰:錢銅之氣。望之如青雲。
  • 後漢劉騊駼上書諫鑄錢事曰:夫食者乃有國之大寶。生民之至貴也。見比年以來。良苗盡於蝗螟之口。杼柚空於公私之求。野無青草。室如懸磬。所急朝夕之餐。所患靡盬之事。豈謂錢之鍥薄。銖兩輕重哉。就使當令土礫化為南金。瓦鹵變為和玉。沙石悉成隨珠。犬羊盡作狐白。絳繡盈堂。文綺縵野。使百姓渴無所飲。飢無所食。雖犧皇之純德。大禹之勤勞。周文之不暇。猶不能以保蕭牆之內。
  • 梁簡文帝謝敕賜解講錢啟曰:無勞磁石之火。金貨猥臻。非遊玉壘之川。銅山可見。舒王濟之埒。猶覺有餘。假劉寔之繩。穿而不盡。慧輪究竟。爰降曲私。福田成滿。仰由慈被。榮光獨照。自均若木。負恩知重。竊譬蓬萊。
  • 又謝賜錢啟曰:殊澤隆厚。造次被蒙。重彼八銖。珍斯九法。赤仄成采。出自水衡之藏。紺文委貫。忽積銅扇之裏。謹長充放生。用濟含識。發弘誓願。等供無邊。效彼薄拘。均茲流水。方使怖鴿獲安。窮魚永樂。
  • 梁劉孝威婚謝晉安王賜錢啟曰:孝威問吉已通。請期有日。而賢夫之譽。多愧張耳。非婿之才。偶同王粲。睠言前事。良以自羞。曲降隆慈。俯垂珍錫。便使禽贄獲舉。纁幣有資。佩服寵靈。殞越非報。
  • 梁任孝恭謝賚錢治宅啟曰:繩樞斷續。薄雨已傾。席戶穿闌。微風自卷。不悟恩隆問舍。降自天造。事深更宅。乃被庸微。跪條可授。毀垣再築。遂得窗臨上路。戶望東家。人悅爽塏。里驚輪奐。門學于公。逆容駟馬。巷均王濬。豫擬幡旗。
  • 晉魯褒錢神論曰:有司空公子。富貴不齒。盛服而遊京邑。駐駕乎市里。顧見綦毌先生。班白而徒行。公子曰:嘻。子年已長矣。徒行空手。將何之乎。先生曰:欲之貴人。公子曰:學詩乎。曰:學矣。學禮乎。曰:學矣。學易乎。曰:學矣。公子曰:詩不云乎。幣帛筐篚。以將其厚意。然後忠臣嘉賓。得盡其心。禮不云乎。男贄玉帛禽鳥。女贄榛栗棗脩。易不云乎。隨時之義大矣哉。吾視子所以。觀子所由。豈隨世哉。雖曰已學。吾必謂之未也。先生曰:吾將以清談為筐篚。以機神為幣帛。所謂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者已。公子拊髀大笑曰:固哉子之云也。既不知古。又不知今。當今之急。何用清談。時易世變。古今異俗。富者榮貴。貧者賤辱。而子尚質。而子守實。無異於遺劍刻舡。膠柱調瑟。貧不離於身名。譽不出乎家室。固其宜也。昔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教民農桑。以幣帛為本。上智先學變通之。乃掘銅山。俯視仰觀。鑄而為錢。故使內方象地。外員象天。錢之為體。有乾有坤。其積如山。其流如川。動靜有時。行藏有節。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難朽象壽。不匱象道。故能長久。為世神寶。親愛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強。無翼而飛。無足而走。解嚴毅之顏。開難發之口。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後。詩云。哿矣富人。哀哉煢獨。豈是之謂乎。錢之為言泉也。百姓日用。其源不匱。無遠不往。無深不至。京邑衣冠。疲勞講肆。厭聞清談。對之睡寐。見我家兄。莫不驚視。錢之所祐。吉無不利。何必讀書。然後富貴。由是論之。可謂神物。無位而尊。無勢而熱。排朱門。入紫闥。錢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錢之所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是故忿諍辯訟。非錢不勝。孤弱幽滯。非錢不拔。怨仇嫌恨。非錢不解。令問笑談。非錢不發。諺曰:錢無耳。可闇使。豈虛也哉。又曰:有錢可使鬼。而況於人乎。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吾以死生無命。富貴在錢。何以明之。錢能轉禍為福。因敗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長短。相祿貴賤。皆在乎錢。天何與焉。天有所短。錢有所長。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錢不如天。達窮開塞。振貧濟乏。天不如錢。若臧武仲之智。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成人矣。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唯孔方而已。夫錢窮者使通達。富者能使溫暖。貧者能使勇悍。故曰:君無財則士不來。君無賞則士不往。諺曰:官無中人。不如歸田。雖有中人。而無家兄。何異無足而欲行。無翼而欲翔。使才如顏子。容如子張。空手掉臂。何所希望。不如早歸。廣修農商。舟車上下。役使孔方。凡百君子。同塵和光。上交下接。名譽益彰。

  • 墨子曰:昔齊桓公。高冠博帶。以治其國。楚莊王鮮冠組纓。絳衣博袍。以治其國。
  • 莊子曰:曾子居衛。正冠而纓絕。斂襟而肘見。
  • 楚辭曰: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青雲之崔嵬。
  • 漢書曰:終軍上書。請受大冠長纓。以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乃使越王。越王請舉國內屬。
  • 又曰:秦獄法吏。冠柱後惠文冠。及張敞弟武為梁相。敞遣使送之曰:何以治梁。武曰:馭黠馬。利其衝(○初學記二十六。太平御覽六百八十五作銜。)策。當以柱後惠文蟬(○御覽作彈。)治之爾。(惠。蟬也。冠細如蟬翅。今御史冠。)
  • 劉向別錄曰:鶡冠子常居深山。以鶡為冠。故號鶡冠子。
  • 漢武內傳曰:上元夫人。戴九星靈芝夜光之冠。
  • 胡廣說曰:趙武靈王效胡服。以璫飾首。前搖貂尾。秦滅趙。以其君冠賜近臣。建武時。匈奴內屬。世祖賜南單于常侍惠文冠。
  • 東觀漢記曰:楊賜患罷。居無何。拜太常。詔賜所服冠幘綬帶。
  • 又曰:武冠俗謂之大冠。
  • 晉陸機贈潘正叔詩曰:過蒙時來運。與爾遊承華。執笏崇賢內。振纓曾城阿。
  • 晉郭璞詩曰:杞梓生南荊。奇才應世出。擢穎蓋漢陽。鴻聲駭皇室。遂應四科運。朱衣耀玉質。
  • 魏武帝讓還司空印綬表曰:臣文非師尹之佐。武非折衝之任。遭天之幸。干竊重授。內踵伯禽司空之職。外承呂尚膺揚之事。斗筲處之。民其瞻觀。水土不平。姦宄未靜。臣常媿辱。憂為國累。臣無智勇。以助萬一。夙夜慚懼。若集冰火。未知何地。可以隕越。
  • 梁江淹為齊王謝冕旒諸法服表曰:軒冕雲蹕。既非常之飾。宮懸玉戚。乃配天之禮。昔大啟營丘。未脩樹羽之賞。光宅曲阜。始兼龍旂之貴。況臣道狹慶隆。身薄器尊。粉繡爭暉。藻火競曜。
  • 梁陸倕為息纘謝敕賜朝服啟曰:玄冕素帶。出自禁財。朱紱青緺。降於皇府。輝燭鄰黨。震耀街衢。姻族移聽。朋儕改矚。非臣璅弱。所能陳報。

  • 應劭漢官儀曰:侍中左蟬右貂。金取堅剛。百陶不耗。蟬居高食絜。目在腋下。豹內勁悍而外溫潤。
  • 隋江總華貂賦曰:領軍新安殿下。以副貂乘錫。仰銘恩澤。謹題小賦。貴豐貂於挹婁。飾惠文而見求。標侍臣之密設。曜毛彩之溫柔。拜文㮰而影度。陪武帳而香浮。隨玉珩之近遠。共金璫之去留。仰太山之千仞。開谷中之鄙愆。撤君子之寶飾。榮小人之蓬鬢。蔑置醴之殊私。誇賜田之薄潤。顧朽拙之微躬。早遊藝而不工。逢河閒之好古。自隗始而恩隆。諒維鵜之有媿。庶懷音而克終。
  • 梁元帝謝東宮賚貂蟬啟曰:挹婁之毳。曲降鴻恩。麗水之珍。復蒙殊獎。東平紫貂之賜。非聞暖頟。中山黃金之賜。豈曰附蟬。坐變仲宣之容。增暉允南之貌。

  • 世本曰:舜時。西王母獻白環及玦。
  • 楚辭曰:損(○初學記二十六作捐。)余玦兮江中。遺予珮兮澧浦。
  • 又曰:虛(○太平御覽六百九十二作雲。)衣兮披披。玉珮兮陸離。
  • 孔叢子曰:子產死。鄭人丈夫捨玦珮。婦人捨珠玉。
  • 說苑曰:經侯過魏太子。左帶玉具劍。右帶環珮。左光照右。右光照左。太子不視。又不問。經侯曰:魏國亦有寶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之。此魏之寶也。經侯解劍珮委之。趨而出。上車去。太子使騎操劍珮與侯曰:此寒不可衣。飢不可食。無遺我賊也。
  • 典略曰:孔子返衛。衛夫人南子。使人謂之曰:四方君子之來者。必見寡小君。孔子不得已見之。夫人在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珮之聲璆然。
  • 晉公卿禮秩曰:特進珮水蒼玉。尚書令僕射中書監令。皆佩水蒼玉。
  • 魏文帝玉玦賦曰:有昆山之妙璞。產曾城之峻崖。嗽丹水之炎波。蔭瑤樹之玄枝。包黃中之純氣。抱虛靜而無為。應九德之淑懿。體五材之表儀。
  • 後漢崔瑗遺葛龔珮銘曰:禹湯罪己。仲尼多誨。盤盂有銘。几杖有誡。天為剛德。猶不干時。君子妄怒。厥亦生災。晉厲好虐。欒書作亂。荀瑤峻戾。韓魏致難。慷愷憤激。動腸傷氣。久生百疾。歷年不遂。俯覽斯珮。柔韋是貴。
  • 梁簡文帝謝敕賜玉珮啟曰:昉田麗彩。槐水鏤文。飾以金闕之珠。製以魯班之巧。故以裾端照色。影外生光。恩發內府。猥垂霑賜。臣方溫謝德。比振慚聲。
  • 魏文帝與鍾繇書曰:南陽宋惠叔。稱君侯昔有美玦。聞之驚喜。笑與抃會。當自白書。恐傳言未審。是以令舍弟子建。因荀仲茂。時從容喻鄙旨。乃不忽遺。鄴騎既到。寶玦初至。捧匣跪發。五內震駭。繩窮匣開。爛然滿目。猥以蒙鄙之姿。得觀希世之寶。不煩一介之使。不損連城之價。既有秦昭章臺之觀。而無藺生詭奪之誑。嘉貺益腆。敢不欽承。

  • 魏略曰:夫餘國以金銀飾帽。
  • 又曰:管寧在家。恆著皁帽。
  • 又曰:裴潛為代郡太守。撫之以靜。單于脫帽稽顙。
  • 郭林宗別傳曰:林宗常行陳梁之間。遇雨。故其巾一角霑而折。二國學士著巾。莫不折其角。云作林宗巾。其見儀則如此。
  • 語林曰:諸葛武侯與宣皇。在渭濱。將戰。宣皇戎服蒞事。使人視武侯。乘素輿。葛巾毛扇。指麾三軍。皆隨其進止。宣皇聞而歎曰:可謂名士矣。
  • 沈約宋書曰:陶潛在家。郡將侯潛。值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漉酒畢。復還著之。
  • 陳周弘正謝敕賚烏紗帽等啟曰:雖復魏宣二端。豈能比今茲賜。廣微四縫。未足方其華飾。既受非望之恩。方貽匪服之誚。

  • 毛詩曰:摻摻女手。可以縫裳。
  • 楚辭曰:製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
  • 漢書曰:鄧通以擢舩為黃頭郎。(施其黃髦於舡頭。因以其名其郎曰黃頭也。)文帝夢上天不能。有一黃頭郎推之。顧見其衣後穿。覺而以夢中陰自求推者郎。見鄧通衣。其後穿。是夢中所見。因而甚見幸。
  • 魏書曰:文帝詔與朝臣云。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此言被服飲食難曉也。夫珍玩必中國。總(○全三國文六總上有夏則縑三字。)綃繐。其白如雪。羅紈綺縠。未聞衣布服葛也。
  • 又曰:甄皇后生。每寢。家中人髣彿見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
  • 魏志曰:文帝欲徙冀州一十萬戶實河內。侍中辛毗諫。帝怒。起入內。毗隨而引帝裾。帝奮衣不迴。良久。帝乃出曰:怪卿持我何太急。
  • 吳書曰:顧悌每得父書。洒掃正衣服拜跪。
  • 王隱晉書曰:董威輦。每得殘碎繒。輒結以為衣。號曰百結。
  • 魏曹毗夜聽擣衣詩曰:寒興御紈素。佳人治衣襟。冬夜清且永。皓月照堂陰。纖手疊輕素。朗杵叩鳴碪。清風流繁節。迴飆洒微吟。嗟此嘉運速。悼彼幽滯心。二物感余懷。豈但聲與音。
  • 宋謝惠連擣衣詩曰:衡紀無淹度。晷運焂如催。白露滋園菊。秋風落庭槐。肅肅莎雞羽。冽冽寒蟆啼。夕陰結空幕。宵月皓空閨。美人戒裳服。端飾相招攜。簪玉出北房。鳴金步南階。簷高碪響發。楹長杵聲哀。微芳發兩袖。輕汙染雙題。
  • 梁柳惲擣衣詩曰:孤衾引思緒。獨枕悵憂端。深庭秋草綠。高門白露寒。思君起清夜。促柱奏幽蘭。不怨飛蓬苦。徒傷蕙草殘。行役滯風波。遊人淹不歸。亭皋木葉下。隴首秋蓬飛。鶴鳴勞永歎。採綠傷時暮。念君方遠遊。賤妾理紈素。秋風吹淥潭。明月懸高樹。軒高夕杵散。氣爽夜碪鳴。瑤華隨步響。幽蘭逐袂生。
  • 梁劉孝威賦得香出衣詩曰:香出衣。步近氣逾飛。博山登高用鄴錦。含情動靨比洛妃。香纓麝帶逢金縷。瓊花玉勝綴珠徽。蘇合故年微恨歇。都梁路遠恐非新。猶賢漢君芳十里。尚笑荀令止三旬。
  • 周庾信夜聽擣衣詩曰:秋夜擣衣聲。飛度長門城。今夜長門月。應如晝日明。小鬟宜粟縝。圓要韻織成。秋碪調急節。亂杵變新聲。石𤍜砧逾響。桐虛杵絕鳴。鳴石出華陰。虛桐採鳳林。北堂細腰杵。南市女郎砧。並結連支縷。雙穿長命針。倡樓驚別怨。征客動愁心。
  • 又曰:擣衣明月下。靜夜秋風飄。錦石平砧面。蓮房接杵腰。急節迎秋韻。新聲入手調。寒衣須及早。將寄霍嫖姚。
  • 梁費昶華光省中夜聽城外擣衣詩曰:闔閭下重關。丹墀吐明月。秋氣城中冷。秋砧城外發。浮聲繞雀臺。飄響度龍闕。宛轉何藏摧。當從上路來。藏摧方未已。定自乘軒里。乘軒盡世家。佳麗似朝霞。員璫耳上照。方繡領間斜。衣燻百和屑。鬢插九枝花。昨暮庭槐落。今朝羅綺薄。拂席卷鴛鴦。開縕舒龜鵠。金波正容與。玉步依砧杵。紅袖往還縈。素腕參差舉。徒聞不得見。獨夜空愁佇。
  • 梁王僧孺詠擣衣詩曰:足傷金管遽。多愴緹光促。露團池上紫。風飄庭裏綠。散度廣陵音。參(鹿憾。○明本作測。)寫漁陽曲。別鵠悲不已。離鸞斷還續。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鴈足。
  • 梁庾肩吾謝東宮賚內人春衣啟曰:階邊細草。猶推綟葉之光。戶前桃樹。反訝藍花之色。遂得裾飛合鷰。領鬥分鸞。試顧採薪。皆成留客。

  • 史記曰:秦相范睢。與魏人須賈有隙。及賈使秦。睢自稱張祿先生。往詣賈。賈見其寒。取一綈袍以賜之。及睢數賈罪。曰:爾得不死者。以綈袍戀戀。有故人之意也。
  • 漢武內傳曰:上元夫人降武帝。服赤霜袍。雲采亂色。非錦非繡。不可得名。
  • 袁山松後漢書曰:靈帝欲羊續為太尉。時拜三公者。輸東園禮錢千萬。令中使督之。續乃坐使者於單席。舉縕袍以示之。臣之所資。唯斯而已。故不登公位。
  • 隋江總山水納袍賦曰:皇儲監國餘辰。勞謙終宴。有令以納袍降賜。何以奉揚恩德。因題此賦。濫時來之寵沐。振長纓以祗肅。奉性與之文章。侍相娛之絲竹。解女蘿之山帶。佩流霞之羽服。裁縫則萬壑縈體。針縷則千巖映目。圖島嶼之削成。寫淪漣之徑復。埒符采於雕煥。並芬芳於蘭菊。憫四選之徂遷。軫百慮之迴邅。霜飛空而浸霧。鴈照月而猜弦。聽風鍾之易近。對冰霤之疏懸。若董衣之百結。同衛服之十年。嗟班鬢之已颯。愧冶袖之為妍。謝銜珠之有報。荷墜屨之無捐。
  • 晉劉謐之與天公牋曰:體戰身噤。脫衣凍坐。賴公借袍。南越送火。
  • 陳周弘正謝東宮賜縠袍啟曰:或儔名麗辭。等質輕霧。或色華少海。用寶叢臺。或粲彼三英。縫茲五緎。品頒歲襲。綠奪春耕。蒿席可充。縕袍易足。

  • 漢書曰:班伯容貌甚麗。誦說有法。時上方向文學。鄭寬中張禹等。朝夕入說尚書論語。於金華殿中。詔伯受焉。數年。金華之業絕。班出與王許子弟為群。在於綺紈襦蔥之中。非其好也。
  • 東觀漢記曰:梁鴻鄉皇(○東觀漢記作里。)孟氏女。容貌醜而有節操。多求之。不肯。父母問其所欲。曰:得賢婿如梁鴻者。鴻聞之。乃求之。女布襦裾。鴻曰:此真梁鴻妻也。
  • 漢書曰:廉范為蜀郡太守。百姓歌之曰:廉叔度。來何暮。昔日無襦今五蔥。
  • 梁沈約謝齊竟陵王賚母赫國雲氣黃綾裙襦啟曰:竊以積絲成綵。散繭騰花。巧擅易水之間。價貴叢臺之下。民受祿為養。霑荷彌深。聖恩曲漸。自葉流根。複袖縕裾。豈伊恆飾。榮新之寵。固難輕報。
  • 梁任孝恭謝裙襦啟曰:加以庭闕桑麻。室空機杼。床無暖席。桁靡懸衣。值蓬卷北郊。鴈飛南浦。雪闇河陰。冰生海岸。而繩帶屢盡。苦風霜之切。弊履恆穿。踐泥沙之凍。自憐袖短。雖內手而猶寒。每恨衣輕。徒斂襟而彌愴。

  • 墨子曰:江河之水。非一水之源。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
  • 戰國策曰:蘇秦說秦王書。十二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
  • 又曰:齊襄王立。田單相之。過魯。有老人涉淄而寒。出而不行。坐沙中。單見其寒。解裘而衣之。襄王曰:田單之惠施。欲以取我國乎。有貫珠者。襄王呼而問之。對曰:王不如因賞。下令曰:寡人憂人之寒。單解裘而衣之。稱寡人之意焉。
  • 說苑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也。廊廟之榱。非一木之枝也。王法非一士之知也。
  • 晉咸寧起居注曰:大醫司馬程據。上雉頭裘一領。詔據。此裘非常衣服。消費功用。其於殿前燒之。敕外內有造異服。依禮治罪。
  • 十洲記曰:漢武帝天漢三年。西國王獻吉光毛裘。裘色黃。蓋神馬之類。入水經日不沉。入火不燋。帝厚謝使者。
  • 東觀漢記曰:東平王蒼來朝。章帝以王觸寒涉道。賜王乘輿貂裘。
  • 齊王融謝敕賜御裘等啟曰:雲衣降授。仙裾曲委。榮振素里。澤駭蓬心。昔漢帝解裘。不獨前寵。曹王褫帶。復降今恩。
  • 又謝竟陵王賜納裘啟曰:降飾自尊。垂榮及賤。玄玉不純。曾波奪采。南陸方永。北風日壯。無衣無褐。發念聖衷。而挾纊之問每流。解裘之賜偏委。
  • 梁簡文帝謝東宮賜裘啟曰:物華雉毳。名高鷰羽。才慚齊相。愧白狐之飾。德謝漢蕃。均黑貂之賜。地卷朔風。庭流花雪。故以裾生惠氣。袖起陽春。

  • 穆天子傳曰:天子征至赤烏之人。赤烏氏先。出自宗周。乃賜貝帶五十具。
  • 戰國策曰:魯仲連謂田單曰:將軍東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娛。黃金橫帶。而騁乎淄澠之間。有生之(○二字原脫。據馮校本補。)樂。無死之心。所以不勝狄也。
  • 史記曰:帝遺匈奴黃金飾貝帶一具。
  • 魏略曰:疏勒王獻大秦赤石帶一枚。
  • 吳書曰:陸遜破曹休。帝脫御金帶以賜遜。又親以帶之。
  • 吳錄曰:鉤落者。革帶也。世名為鉤落帶。
  • 梁劉孝儀謝晉安王賜銀裝絲帶啟曰:雕鏤新奇。織製精絜。越中玉女。不得關思。上方名匠。莫能議巧。人情駭觀。如見買臣之綬。望貌移姿。似逢子訓之術。

  • 禮記曰:凡君召以三節。二節以走。一節以趨。
  • 呂氏春秋曰:墨者田鳩。欲見秦惠王。留三年而不得見。客有言之於楚王。乃往見楚王。王悅之。與將軍之節以如秦。至而得見。出而告人曰:吾不識秦之道。乃當由楚也。物固有近之而遠。遠之而近。
  • 漢書曰:蘇武使匈奴。單于欲降之。幽武。置大窖中。絕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羊。武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節毛盡落。積五六年。
  • 又曰:建元三年。閩越舉兵圍東甌。東甌告急。上遣嚴助。以節發兵會稽。會稽太守欲不為發兵。助乃斬一司馬。遂發兵。浮海救東甌。
  • 又曰:張騫使月氏。匈奴得之。留騫十餘歲。與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
  • 又曰:諸葛豐特立剛直。元帝擢為司隸校尉。刺舉無所避。侍中許章。以外屬貴幸奢淫。賓客犯事。與章相連。豐按劾章。欲奏其事。適逢許侍中私出。豐駐車。舉節語章曰:下。欲收之。章馳車去。豐追之。許因得入宮門。自歸於上。豐亦上奏。於是收豐節。司隸去節。自豐始。又曰:漢使王焉等窺匈奴。匈奴法。漢使不去節。不以墨黥其面。不得入穹廬。王焉北地人。習胡俗。去其節。黥面。入穹廬。單于受之。
  • 東觀漢記曰:永平中。遣鄭眾使北匈奴。眾因上書。言臣前奉使。不為匈奴拜。單于悉恨。故兵圍臣。今復銜命。必凌折臣。臣誠不忍將大漢節。對氈裘拜。如令匈奴遂能服臣。將有損大漢之強。上不聽。眾不得已既行。後果為匈奴所殺。
  • 獻帝春秋曰:太傅馬日磾。假節循撫州郡。袁術在壽春。借節觀之。因奪不還。日磾失節。憂恚而死。
  • 梁元帝遷荊州輸江州節表曰:周有掌節之職。漢有符節之令。所以子孫慷慨。忠肅勤王。無絕終古。有高前載。臣自擁旄鶴塞。執茲龍節。幸逢銀山自溢。玉燭調年。雖免茂弘之譏。竟微辛毗之勇。

  • 尚書曰:武王左杖黃鉞。右執白旄。
  • 淮南子曰:至精之感。無所不通。昔武王度孟津。而陽侯之波。逆流而擊。疾風晦冥。武王舉黃鉞。瞋目而麾之曰:予在。天下誰敢害吾。於是風去而波罷。遂得濟。
  • 吳錄曰:假陸遜黃鉞。吳王親執鞭以見之矣。
  • 晉中興書曰:會稽王道子。進位丞相。牧楊州。假黃鉞。
  • 世說曰:諸葛亮之次渭濱也。關中震動。魏明帝深懼晉宣王戰。乃遣辛毗為軍司馬。宣王既與亮對渭而陣。亮設誘。詭譎萬方。宣王果大忿憤。將應以重兵。亮遣聞(○世說方正篇作間。)諜覘之。還曰:有一老夫。毅然杖黃鉞。當軍門立。軍不得出。亮曰:必辛佐治也。
  • 蔡邕黃鉞銘曰:帝命將軍。執茲黃鉞。威靈震耀。如火之烈。公之蒞止。群狄斯柔。齊聲罔設。介士斯休。

  • 漢書曰:韓延壽在東郡。植羽葆鼓車吹車。
  • 又曰:秦始皇末。班懿避地樓煩。致馬牛羊數千群。值漢初定。與民無禁。當孝惠高后時。以財雄邊。出入弋獵。旌旗鼓吹。
  • 東觀漢記曰:段穎起於徒中。為并州刺史。有功。徵還京師。穎乘輕車。介士鼓吹曲蓋。
  • 又曰:建初八年。稱班超為將兵長史。假鼓吹幢麾。
  • 應劭漢官儀曰:鼓吹為國盤娛。禦侮爪牙。
  • 吳志曰:孫權拜諸葛恪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授棨戟。武騎三百。拜畢。令恪備威儀。作鼓吹。導引歸家。
  • 吳質別傳曰:質為北中郎將。朝京師。上歡喜其到。比至家。問訊相續。詔將軍列鹵簿。作鼓吹。望闕而止。
  • 吳曆曰:曹公出濡須口。吳王乃自乘舩。從濡須口入。曹公嚴兵待之。乃作鼓吹迴還。曹公見吳舟舩器仗。法伍整肅。乃歎曰:養兒當如孫會稽。劉表子直是豚犬耳。
  • 江表傳曰:周秦(○吳志十周泰傳注作泰。下同。)為濡須督。統諸將。諸將以秦本出賤微。咸輕傲之。孫權乃入秦營。於都巷中張縵。大請官僚。使秦脫衣幘。見其瘡痍帀體。指瘡而問。何地戰傷。秦具對。權把其臂流涕曰:卿為孤兄弟。戰不惜命。身如刻漆。孤何心而不待卿以骨肉之恩。使秦以兵馬導從出。作鼓吹。
  • 又曰:孫策賜周瑜鼓吹。贈賜莫與為比。策令曰:周公瑾英俊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前在丹陽。發眾及舩糧。以濟大事。論德酬功。此未足以報也。
  • 荊州先賢傳曰:羅獻以太始三年。進位冠軍。假節。給大車。增鼓吹棨戟。
  • 俗說曰:桓玄作詩。思不來。輒作鼓吹。既而思得。云鳴鵠響長阜。歎曰:鼓吹固自來人思。
  • 語林曰:陸士衡為河北督。已被閒構。內懷憂懣。聞眾軍警角鼓吹。謂其司馬曰:我今聞此。不如華亭鶴鳴。
  • 晉陸機鼓吹賦曰:原鼓吹之攸始。蓋稟命於黃軒。播威靈於茲樂。亮聖器而成文。騁逸氣而憤壯。繞煩手乎曲折。舒飄颻以遐洞。卷徘徊其如結。及其悲唱流音。怏惶依違。含歡嚼弄。乍數乍稀。音躑躅於脣吻。若將舒而復迴。鼓砰砰以輕投。簫嘈嘈而微吟。詠悲翁之流思。怨高臺之難臨。顧穹谷以含哀。仰歸雲而落音。節應氣以舒卷。響隨風而浮沉。馬頓跡而增鳴。士嚬顣而霑襟。若乃巡郊澤。戲野坰。奏君馬。詠南城。慘巫山之遐險。歡芳樹之可榮。
  • 魏陳王曹植謝鼓吹表曰:許以簫管之樂。榮以田遊之嬉。陛下仁重有虞。恩過周旦。濟世安宗。寔在聖德。
  • 梁簡文帝讓鼓吹表曰:寬博為善。不飾被於聲明。緣寵成功。未增榮於鐃管。豈宜響芳樹於西河。鳴朝飛於黑水。彼己之譏何懼。尸素之誡知慚。
  • 梁江淹為齊高帝讓前部羽葆鼓吹表曰:臣聞國容軍禮。旌羽昭其華。車騎品第。鑾蕤藹其飾。世教以之垂采。民聽以之流文。故勒岫銘海之功。鞞革寫其詠。戡難夷邦之業。管竹凝其聲。朱露玄雲。既錫上德。巫山芳樹。以被奇勳。
  • 隋江總謝敕給鼓吹表曰:略尋近古。逖聽前事。王文憲匡佐革命。沈隱侯經綸始運。騎吹之榮。猶難忝冒。以臣況此。寔非倫輩。豈可更崇文物。重假名器。高臺迢遰。未朱夏而登臨。芳樹華滋。非青春而奏曲。

  • 晉令曰:車駕出入。相風前引。
  • 晉傅玄相風賦曰:昔之造相風者。知其自然之極乎。其達變通之理乎。觀妙之微。神明可通。夫能立成器以占吉凶之先見者。莫精乎此。乃構相風。因象設形。蜿盤獸以為趾。建修竿之亭亭。體正直之無橈。度經高而不傾。棲神烏於竿首。俟祥風之來征。
  • 晉張華相風賦曰:蓋在先聖。道濟生人。擬議天地。錯綜明神。在璿璣以齊七政。象渾儀於陶鈞。考古旁於六氣。仰貞觀於三辰。爰在保章。世序其職。辯風候方。必立准極。循物致用。器不假飾。眇脩幹之迢迢。凌高墉而莖植。玄鳥偏其增翥。晞雲霄而矯翼。嘉創制之窮理。諒器淺而事深。步元氣於尋木。寄先識於茲禽。既在高而思危。又戒險而自箴。雖迴易之無常。終守正而不淫。永恪立以彌世。志淹滯而愈新。超無返而特存。差偶景而為鄰。
  • 晉潘岳相風賦曰:混元恍其初判。二氣變而無窮。動靡微而不兆。象有始而必終。思先天而不違。立成器以相風。栖靈烏於帝庭。似月離乎紫宮。飛輕羽於竿杪。若鸞翔乎雲中。廣漠興而習坎。景風發而溯離。閶闔揚而西指。明庶起而東移。
  • 晉陶侃相風賦曰:乃有相風之為形也。終日九征。桀然特立。不邪不傾。擬雲閣以秀出。晞峻嶺於層城。直南端以基趾。雙崇魏之嶢崢。象建木於都廣。邈不群而獨榮。朴雖小而不巨。何物鮮而功大。眇翩翩以高翔。象離鶤於雲際。擢孤莖而特挺。若芙蓉於水裔。若乃華蓋警乘。奉引先驅。豹飾在後。葳蕤清路。百僚允則。彰我皇度。
  • 晉孫楚相風賦曰:伊聖皇之高烈。美治道之穆清。兼乾坤之普覆。齊三光之朗明。猶恭己以勞謙。迄日昃而不寧。慮聽政之有闕。誡禍福於無形。建殊才於辰極。樹相風於紫庭。爾乃神獸盤其根。靈烏據其顛。羽族翩飄羅其側。翔風蕭聊出其間。

  • 說文曰:漏以銅盛水。刻節。晝夜百刻。
  • 周官曰:挈壺氏。掌壺。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
  • 東觀漢記曰:樊梵。每當直事。常晨駐車待漏。
  • 吳錄曰:吳範。善占候。知風氣。關羽將降。孫權問範。範曰:期明日中。權立表下漏以待之。及中不至。權問其故。範曰:未正中。頃之。有風動帷。範曰:羽至矣。外稱萬歲。傳言得羽矣。
  • 晉陸機漏刻賦曰:偉聖人之制器。妙萬物而為基。形罔隆而弗包。理何遠而不之。既窮神以盡化。又設漏以考時。爾乃挈金壺以南羅。藏幽水而北戢。擬洪殺於編鍾。順卑高而為級。激懸泉以遠射。跨飛塗而遙集。伏陰蟲以承波。吞恆流其如挹。是故來象神造。去猶鬼幻。因勢相引。乘靈自薦。口納胸吐。水無滯咽。形微獨蠒之緒。逝若垂天之電。籠八極於千分。度晝夜乎一箭。抱百刻以駿浮。仰胡人而利見。夫其體也簡。而效績也誠。其假物也粗。而致用也精。積水不過一鍾。導流不過一筳。而用天者因其敏。分地者賴其平。微聽者假其察。貞觀者借其明。考計歷之潛慮。惻日月之幽情。
  • 宋鮑昭觀漏賦曰:歷玉階而升隩。訪金壺之盈闕。觀騰波之吞瀉。視驚箭之登設。謹戶牖而知命。掩雲霧而測暉。創百齡於纖隱。積千里於空微。彼崢崢而行溢。此冉冉而逾衰。撫寸心而未改。指分光而永違。貫古今而并念。信寡易而多難。時不留乎激矢。生乃急於走丸。神怵迫而忘慮。心坎懍而渺歡。望天涯而佇念。櫂雄劍而長歎。嗟生民之永迷。躬與後而皆恤。死零落而無二。生差池而非一。
  • 後漢李尤漏刻銘曰:昧旦丕顯。敬聽漏音。思我王度。如玉如金。
  • 晉孫綽漏刻銘曰:二儀貞運。聖鑒通玄。數以微器。理以象宣。乃制妙漏。挈壺是銓。近取諸物。遠贊自然。川滿則盈。乘虛赴下。靈虯吐注。陰蟲承寫。昏明無隱其晷度。陰陽是效其屈伸。不下堂而天地理得。設一器而萬事同倫。
  • 梁元帝漏刻銘曰:玉衡稱物。金壺博施。司南司火。未符茲義。帝曰欽哉。納隍斯譬。實惟簡在。窮神體智。宮槐晚合。月桂宵暉。清臺莫爽。解谷胥依。七分六日。五祀三微。事齊幽贊。乃會通幾。碧海有乾。絳川猶竭。飛流五色。涓涓靡絕。龍首傍注。仙衣俯裂。箭不停晷。聲無暫輟。用天之貞。分地之平。如絃斯直。如渭斯清。
  • 梁陸倕新漏刻銘曰:微若抽繭。逝如激電。耳不輟音。眼無留眄。銅史司刻。金徒抱箭。履薄非兢。臨深罔戰。授受靡諐。登降弗爽。惟精惟一。可法可象。月不遁來。日無藏往。分似符契。至猶影響。合昏暮卷。蓂莢晨生。尚辯天意。猶測地情。況我神造。通幽洞靈。
  • 周王褒漏刻銘曰:竊以混元開闢。天迴地旋。曆象運行。暑來寒往。二分同道。烏靈正其昏夕。兩至相遇。表圭測其長短。雖則晦朔先後。失於公羊之說。次舍盈縮。惑於丘明之傳。至乎出卯入酉。黃道青綠。季孟相推。啟閉從序。挈壺掌分數之令。太史陳立成之法。軍將以之懸井。壺郎以之趍奏。百王垂訓。千祀餘烈者焉。銘曰:玄儀西運。逝水東流。甘川浴日。深壑藏舟。測茲祕象。是曰神謀。正震治歷。下武惟周。忽微以測。積空成數。圭表弗差。光陰斯赴。箭水無絕。靈虯長注。經寸日輪。四分天度。器遵昔典。景移新刻。荊山既鐫。昆吾且勒。以福眉壽。百王垂則。
  • 李尤刻漏銘曰:昔在先聖。配天垂則。仰釐七曜。俯順坤德。乃建日官。俾立漏刻。昏明既序。景曜不忒。唐命羲和。敬授人時。懸象著明。帝以崇熙。季末不虔。德衰于茲。挈壺失節。刺流在詩。

  • 史記曰:沛公入秦宮。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沛公出舍。沛公不聽。張良諫。乃止。
  • 又曰:項王軍壁垓下。夜聞漢軍四面楚歌。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夜飲帳中。
  • 又曰:丞相公孫弘燕見。上或時不冠而見。上嘗坐武帳中。汲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帳中。使人可其奏事。其見敬禮如此。
  • 漢武故事曰:西王母感上區區之誠。暮必神降。上乃盛施帷帳。燒兜沬香。香聞數百里。
  • 又曰:上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雜錯天下珍寶為甲帳。其次為乙帳。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 漢書曰:東方朔云。陛下誠能用臣朔之計。推甲乙之帳。(甲乙。帳名也。瓚曰:興造乙(漢書六十五東方朔傳注乙上有甲字。)之帳。落以隨珠和璧。天子襲翠被。為(漢書注作憑。)玉几。而處其中。)燔之於四通之衢。
  • 三輔舊事。秦時奢泰。渭水貫都。以象天河。橫橋南渡。以象牽牛。後宮列女。萬有餘人。婦人之氣。上衝於天。縑帳綺帷。木衣綈繡。土被朱紫。
  • 東觀漢記曰:桓榮常寢病。太子朝夕遣中人問疾。賜以帷帳奴婢。曰:如有不諱。無憂家室也。後病愈。入復侍講。
  • 漢舊儀曰:祭天有紺幄帳。
  • 馬融別傳曰:馬融為儒。教養諸生。常有千數。善鼓琴。好吹笛。達生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居宇器服。多存侈飾。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入其室者。
  • 益部耆舊傳曰:翟酺上事云。漢文帝連上書囊以為帳。惡聞紈素之聲。
  • 傅子曰:太祖武皇帝。恐嫁娶之僭上。公主適人。不過帛帳。從婢十人而已。
  • 梁沈約詠帳詩曰:甲帳垂和壁。螭雲張桂宮。隨珠既吐曜。翠被復含風。

  • 京兆舊事曰:杜陵蕭彪。子伯文。為巴郡太守。以父老。歸供養。父有客。常立屏風後。自應使命。
  • 東觀漢記曰:宋弘嘗燕見。御坐新施屏風。畫烈女。帝數顧視之。弘正容言曰: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上即為撤之。時上姉胡陽公主新寡。上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上曰:方且圖之。後弘見上。令主坐屏風後。因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上顧謂主曰:事不諧矣。
  • 謝承後漢書曰:鄭弘。為太尉時。舉弟五倫為司空。班次在下。每正朔朝見。弘曲躬自卑。上問知其故。遂聽置雲母屏風。分隔其間。由此為故事。(事具職官部。)
  • 三輔決錄曰:何敞為汝南太守。章帝南巡過郡。有雕鏤屏風。為帝設之。命侍中黃香銘之曰:古典務農。彫鏤傷民。忠在竭節。義在脩身。
  • 魏志曰:太祖平柳城。班所獲器物。特以素屏風素几賜毛玠。曰:君有古人之風。故賜君古人之服。
  • 吳錄曰:景帝時。紀亮為尚書令。子騭為中書令。每朝會。詔以御屏風隔其座焉。
  • 又曰:曹不興善畫屏風。誤落筆點素。因就以作蠅。權以為生蠅。舉手彈之。
  • 語林曰:滿城武秋(○太平御覽七百零一作滿奮字武秋。此有訛脫。)體羸惡風。侍坐晉武帝。屢顧看雲母幌。武帝笑之。武云。北窗琉璃屏風。實密似疏。帝有難色。
  • 周庾信詠屏風詩曰:昨夜鳥聲春。驚啼動四鄰。今朝梅樹下。定有詠花人。流星浮酒泛。粟鈿繞盃脣。何勞一片雨。喚作陽臺神。
  • 又曰:逍遙遊桂苑。寂絕想桃源。狹石分花逕。長橋映水門。管聲驚百鳥。人衣香一園。定知懽未足。橫琴坐樹根。
  • 又曰:高閣千尋起。長廊四注連。歌聲上扇月。舞影入聞絃。澗水遶窗外。山花即眼前。但顧(○本集作願。)長歡樂。從今一百年。
  • 又曰:擣衣明月下。靜夜秋風飄。錦石平砧面。蓮房接杵腰。急節迎秋韻。新聲入手調。寒衣須及早。將寄霍嫖姚。
  • 又曰:今朝好風日。園苑足芳菲。竹動蟬爭散。蓮搖魚暫飛。面紅新著酒。風晚細吹衣。跂石多時望。蓮舩始復歸。
  • 漢淮南王屏風賦曰:惟斯屏風。出自幽谷。根深枝茂。號曰喬木。孤性陋弱。畏金彊族。移根易土。委伏溝瀆。飄颻危殆。靡安厝足。天啟我心。遭遇微祿。中郎善治。收拾捐朴。大匠治之。彫刻削斲。等化器類。庇蔭尊屋。賴蒙成濟。其恩弘篤。不逢仁人。永為枯木。
  • 梁簡文帝謝賚棋子屏風啟曰:極班馬之巧。兼曹史之慮。均天台之翠璧。雜水葉之嘉名。電母之窗。慚其麗色。琉璃之扇。愧其含影。
  • 梁劉孝威謝敕賚畫屏風啟曰:昔紀亮所隔。唯珍雲母。武秋所顧。上貴琉璃。豈若寫帝臺之基。拂崑山之碧。畫巧吳筆。素踰魏賜。馮商莫能賦。李尤誰敢銘。
  • 陳周弘正謝梁元帝賚春秋糊屏風啟曰:昔琉璃見重。雲母稱珍。雖盡華麗。有傷真朴。豈若三體五例。對玩前史。一字褒貶。坐臥箴規。無復楚臺之風。得同鄒谷之暖。
  • 後漢李尤屏風銘曰:舍則潛避。用則設張。立必端直。處必廉方。雍閼風雅。霧露是抗。奉上蔽下。不失其常。
  • 梁簡文帝答蕭子雲上飛白書屏風書曰:得所送飛白書縑屏風十牒。冠六書而獨美。超二篆而擅奇。乍寫星區。時圖鳥翅。非觀觸石。已覺雲飛。豈待金璫。便睹蟬翼。閒諸衣帛。前哲未巧。懸彼帳中。昔賢掩色。

  • 六韜曰:將冬不服裘。夏不操扇。天雨不張幔蓋。名曰禮。將不知禮。無以知士卒寒暑也。
  • 東觀漢記曰:岑彭與吳漢圍隗囂。囂壅谷水。以縑幔盛土。為堤灌城。
  • 軍令曰:戰時。皆取舡上布幔布衣漬水中。積聚之。賊有炬火火箭。以掩滅之。
  • 蜀志曰:張松勸劉璋絕曹公。交通先主。璋率步騎三萬餘人。車乘帳幔。精光耀日。往就與會。
  • 秦記曰:符永固以太常韋逞母宋。傳其父業。得周官義旨。乃就來宋家ꦮ(○明本作互。馮校本作ꦮ。)講。書生百人。隔絳紗幔而受書焉。
  • 世說曰:庾太尉亮。風儀偉長。時皆以為美。亮有大兒。年數歲。雅量之質。便自如此。溫太真嘗隱幔視(○太平御覽六百九十九作怛。)之。此兒神色恬然。乃徐跪曰:君侯何以為。論者乃謂不減亮。
  • 齊王融詠幔詩曰:幸得與珠綴。羃歷君之楹。月映不辭卷。風來輒自輕。每聚金鑪氣。時駐玉琴聲。但願致樽酒。蘭釭當夜明。

  • 說文曰:簟。竹席也。
  • 釋名曰:簟(○太平御覽七百零八簟下有簟字。)也。布之覃然正平也。
  • 禮記曰:夫不在。斂枕簟席。韣器而藏之。
  • 又曰:莞簟之安。稿秸之設也。
  • 方言曰:簟。宋魏之間謂之笙。(今江東乃言笙也。)毛詩曰:下莞上簟。乃安斯寢。
  • 孫卿子曰:輕煖平簟。而體不知其安。
  • 淮南子曰:蓆之上。先萑簟。樽之上。先玄酒。先王貴之。先本而後用末也。
  • 漢獻帝傳曰:尚書令王允奏曰:太史令王立。說孝經六隱事。能消卻姦邪。常以良日。允與立入。為帝誦孝經一章。以丈二竹簟。畫九宮其上。隨日時而出入焉。及允被害。乃不復行也。
  • 晉公卿禮秩曰:太宰何曾遜位。賜簟褥一具。
  • 王隱晉書曰:車永為廣州刺史。永子溢。多使工作象牙細簟。工患之。乃共舉出永。
  • 東宮舊事曰:太子納妃。有烏韜赤花雙文簟。
  • 梁劉孝儀謝始興王賜花紈簟啟曰:麗兼桃象。周洽昏明。便覺夏室已寒。冬裘可襲。雖九日煎沙。香粉猶棄。三旬沸海。團扇可捐。
  • 梁簡文帝答定襄侯餉臥簟書曰:筠篁多品。篠簜雜名。校色比奇。獨此為貴。自舍蒼紫。似久暴於柯亭。乍舒黝素。若屢霑於湖水。三伏餘炎。九折成用。便可旅食南館。高臥北窗。
  • 又答南平嗣王餉舞簟書曰:濯龍之木。文罽飾壇。淮南之臺。紫羅為薦。未若五離九折。出桃枝之翠筍。綺爛霞舒。製雲母之修竹。南湘點淚。喻也未奇。東宮赤花。擬之非妙。

  • 釋名曰:薦。所以自薦藉也。蓆。釋也。可卷可舒也。
  • 說文曰:蒻。蒲子也。可為薦。
  • 六韜曰:桀紂之時。婦女坐以文綺之蓆。衣以綾紈之衣。
  • 毛詩曰: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 禮記曰: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夫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坐不中席。
  • 又曰:奉席如橋衡。請席何鄉。請衽何趾。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東鄉西鄉。以南方為上。若非飲食之客。則布席。席間函丈。主人跪正席。客跪撫席而辭。客徹重席。主人固辭。客踐席乃坐。
  • 又曰:哀公命席。孔子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 大戴禮曰:武王踐阼。席前左端之銘曰:安樂必敬。前右端之銘曰:無行可悔。後左端之銘曰:民一反一側。爾不可不志。後右端之銘曰:所鑒不遠。視爾之所代。
  • 左傳曰:大路越席。昭其儉也。
  • 又曰:臧文仲不仁者三。妾織蒲。(家人販席。與民爭利也。)
  • 論語曰:席不正不坐。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
  • 家語曰:明王之守也。則必折衝千里之外。其征也還師衽席之上。故曰內修七教而士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匱。此之謂明王之道。
  • 楚辭曰:瑤席兮玉鎮。
  • 呂氏春秋曰:衛靈公天寒鑿池。宛春諫曰:天寒起土。恐傷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灶。是以不寒。(事具寒部。)
  • 曾子曰:不勞不費之為明。可得而聞乎。
  • 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右皋繇。不下席而天下治。
  • 晏子曰:景公獵休。坐地而食。晏子後至。滅葭而坐。公不悅。子獨席何也。對曰:臣聞介冑坐不席。獄訟不席。獄戶不席。三者皆憂也。臣故不敢以憂侍坐。公曰:善。令人下席。曰:大夫皆席。寡人亦席。
  • 子思曰:舜不降席而天下治。桀紂不降席而天下亂也。
  • 莊子曰:申徒嘉。兀者也。與鄭子產。同師合堂。同席而坐。
  • 魯連子曰:君所察者三。不可以不知。不知時與不時。譬猶春不耕也。不知行與不行。譬以方為輪也。不知宜與不宜。譬以錦緣薦也。
  • 韓子曰:趙簡子謂左右曰:車席泰美。夫冠雖惡。必戴之。履雖善。必履之。今車如此其大美也。吾將何以履之。且夫美而耗上。妨義之道。
  • 又曰:孟懿伯相魯。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 史記曰:陳平以弊席為門。
  • 又曰:蘇秦激張儀。令相秦。以馬韉席坐之。
  • 又曰:任安與田仁。俱為衛將軍舍人。居門下。衛將軍從此兩人過平陽公主家。令兩人與騎奴同席而食。此二子拔刀裂斷席。別坐。主家皆怪而惡之。莫敢問也。
  • 漢武故事曰:帝齋於尋真臺。設紫羅薦。
  • 東觀漢記曰:更始至長安。止前殿。郎吏以次侍。更始愧恧。俯刮席。與小常侍語。
  • 又曰:王常與橫野大將軍位次。與諸將絕席。
  • 又曰:黃香家素貧。躬執勤苦。盡心供養。暑則扇床枕。寒則自溫席。
  • 又曰:張禹為太傅尚書。鄧太后以殤帝初育。欲令重臣居禁內。乃詔禹與三公絕席。
  • 又曰:宣帝。(○太平御覽七百零九。作秉。此訛。)建武元年拜御史中丞。上特詔御史中丞與司隸校尉尚書令。會同並專席而坐。故京師號曰三獨坐。
  • 謝承後漢書曰:戴憑徵博士。詔公卿大會。群臣皆就席。憑獨立。世祖問其意。對曰:博士說經。皆不如臣。而坐居臣上。是以不得就席。帝令與諸儒難說。帝善之。後正旦朝賀。令群臣說經。更相難詰。義有不通。輒奪其席以益通者。憑遂重坐五十餘席。故京師語曰:解經不窮戴侍中。
  • 又曰:許敬。字鴻卿。其吏有誣君者。會於縣令坐。敬拔刀斷其席曰:敬不忍與惡人同席。
  • 盧毓冀州論曰:常山為林。大陸為澤。蒹葭蒲葦。雲母禦席。
  • 汝南先賢傳曰:鄭敬以蒹葭為席。常隨杞柳之陰。
  • 雜記曰:吳議郎張純。詣鎮南將軍朱據。據曰:為賦一物。然後乃坐。純賦曰:席為冬設。簟為夏施。揖讓而坐。君子攸宜。
  • 皇甫謐高士傳曰:老萊子親沒。隱蒙山之陽。枝木為床。艾為席。
  • 世說曰:管寧與華歆同席讀書。有軒冕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說苑曰:孔子困於陳蔡之間。居環堵之內。坐三經之席。
  • 齊謝朓詠席詩曰:本生朝夕池。落景照參差。河洲蔽杜若。幽渚奪江離。遇君時採擷。玉坐奉金卮。但願羅衣拂。無使素塵彌。
  • 梁柳惲詠席詩曰:照日汀洲際。搖風淥潭側。雖無獨蠒輕。幸有青袍色。羅袖少輕塵。象床多麗飾。願君夜闌飲。佳人時安息。
  • 後漢李尤席銘曰:施席接賓。士無過賢。直時所有。何必羊豚。

  • 說文曰:案。几屬也。
  • 燕太子曰:太子常與荊軻等案而食。
  • 史記曰:漢七年。高祖過趙。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禮甚恭。高祖箕踞罵之。
  • 楚漢春秋曰:項王使武涉說淮陰侯。信曰:臣事項王。位不過中郎。官不過執戟。乃去項歸漢。漢王賜臣玉案之食。玉具之劍。臣背叛之。內愧於心。
  • 烈士傳曰:魏公子方食。有鳩飛入其案下。公子怪之。此有何急。來歸無忌耶。使人於殿下視之。左右顧望。一鷂在屋上而飛。鹽鐵論曰:良民文杯畫案。婢妾衣紈履絲。匹庶粺飯肉食。所以亂治也。
  • 漢書曰:萬石君石奮。子孫為小吏。歸謁。萬石君必朝服見之。不名。子孫有過失。不誚讓。為便坐。對案不食。然後諸子相責。因長老肉袒謝罪。改之乃許。
  • 又曰:上欲封傅太后從弟商。鄭崇諫。持詔案起。薄(○漢書七十七鄭崇傳作傅。)太后大怒曰:何有為天子。反為一臣所制耶。
  • 又曰:朱博為御史大夫。為人廉。不好酒色之宴。自微賤至富貴。食不重味。案上不過三杯。
  • 漢武故事曰:武帝時。東郡獻短人。長五寸。上疑其山精。常令案上行。東方朔問曰:巨靈。汝何以叛。阿母健不。
  • 東觀漢記曰:更始韓夫人。尤嗜酒。每侍飲。見常侍奏事。輒怒曰:帝方對我。正用此時持事來乎。起抵破書案。
  • 又曰:尹敏與班彪相厚。每相與語。嘗屏案不食。
  • 又曰:梁鴻適吳。依大家皋伯通廡下。為人賃舂。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伯通異之曰:彼傭賃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 神仙傳曰:茅君當受神靈之職。眾賓皆至。忽然自有青縑帳。於屋下。數重白氈。金案玉杯。人皆飽醉。
  • 江表傳曰:曹公平荊州。仍欲伐吳。張昭等皆勸迎曹公。唯周瑜魯肅諫拒之。孫權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復有言迎北軍者。與此案同。
  • 梁簡文帝書案銘曰:刻香鏤彩。纖銀卷足。照色黃金。迴花青玉。漆華映紫。畫製舒綠。性廣知平。文雕非曲。廁質錦帷。承芳綺縟。敬客禮賢。恭思儼束。披古通今。察姦理俗。仁義可安。忠貞自燭。鑒矣勒銘。知微敬勗。

  • 莊子曰:南郭子綦。隱几而坐。仰天而噓。嗒焉似喪其偶。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几者。非昔之隱几也。(子綦昔隱几不然乎。今何故更然。)
  • 戰國策曰:郭隗謂燕昭王。隱几據杖。眄視相使。則廝役之人至。
  • 左傳曰:諸侯之師。久於偪陽。荀偃士匄。請於荀罃曰:水潦將降。懼不能歸。請班師。智伯怒。(智伯。荀罃也。)投之以几。出於其間。
  • 漢書曰:朱博遷琅邪太守。齊郡舒緩養名。博奮髯抵(抵音帋。)几曰:觀齊兒欲以此為俗耶。乃召見諸曹史書佐及縣太史。(○漢書八十三朱博傳作大吏。)選其可用者。
  • 又曰:平帝詔太師孔光曰:聖人之後。先師之子。德行純淑。道術通明。居四輔。輔導于帝。今年耆有疾。俊乂大臣。惟國之重。書曰:母遺耇老。國之將興。尊師而重傅。其令太師。每朝十日一賜餐。賜太師靈壽杖。令為太師省坐置几。太師省中用杖。
  • 續漢書曰:大將軍何進。辟鄭玄。玄以進辟權戚。不敢違意。不得已而詣之。進為設几杖。待之甚優。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見。一宿逃去。
  • 九州春秋曰:孔融為北海太守。為袁譚所攻。流矢雨集。矛戟內接。然融憑几安坐。讀書論義自若也。
  • 齊謝朓詠烏皮隱几詩曰:蟠木生附枝。刻削豈無施。取則龍文鼎。三趾獻光儀。勿言素韋絜。白沙尚推移。曲躬奉微用。聊承終宴疲。

  • 史記曰:張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
  • 魯連子曰:連卻秦軍。平原君欲封之。終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壽。先生笑曰:所貴天下之士者。為排患釋難。解人之締結。即是有取。商賈之事。連不忍也。遂杖策而去。
  • 呂氏春秋曰:孔子之弟子。從遠方來者。孔子荷杖而問之曰:子之父不有恙乎。摶杖而問之曰:子之母不有恙乎。置杖而問之曰:子之兄弟不有恙乎。杖步而陪之。問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故孔子六尺之杖。論貴賤之禮。辯親疏之義。
  • 韓子曰:周王下令。索曲杖。吏求之不得。使私求。得之。乃曰:吾知吏不事他事也。杖甚易得。而不能得。我令人求。不移日得之。豈謂忠哉。
  • 梁到溉餉任新安班竹杖因贈詩曰:邛竹藉舊聞。靈壽資前識。復有冒霜筠。寄生桂潭側。文彩既班爛。質性甚綢直。所以夭天真。為有乘危力。未嘗以過投。屢經芸苗植。
  • 梁任昉答到建安餉杖詩曰:故人有所贈。稱以冒霜筠。定是湘妃淚。潛灑遂鄰彬。扶危復防咽。事歸薄暮人。勞君尚齒意。矜此杖鄉辰。復資後生彥。候余方欠伸。獻君千里笑。紓我百憂嚬。坐適雖有器。臥遊苦無津。何由乘此竹。直見平生親。
  • 晉張翰杖賦曰:惟萬物之品分。何利人之獨貴。中神性之極妙。豈給口之至味。雖至味之御內。乃靡失乎身外。舍少壯之自然。假扶我之攸賴。良工登乎曾巒。妙匠鑒乎林阿。顧眄乎晞陽之條。投刃乎直理之柯。方圓適意。洪細可手。●䠱旦夕。欲與永久。儀制財於一尋。假飾存乎尾首。瑩牙為其眉頟。朗金為其觜距。
  • 周庾信竹杖賦曰:桓宣武平荊州。外白有人稱楚丘先生。來詣門下。桓公曰:名父之子。流離江漢。孤之責矣。及令引進。乃曰:噫子老矣。鶴髮雞皮。蓬頭櫪齒。乃是江漢英靈。荊衡杞梓。雖有聞於十室。幸無求於千里。寡人有銅環靈壽。銀角桃枝。開木瓜而未落。養蓮花而不萎。迎仙容於錦市。送遊龍於葛陂。先生將以養老。將以扶危。先生笑而言曰:中國明於禮義。暗於知人。心之憂矣。唯我生民。雖復疏條勁柘。促節貞筠。枝端刻鳥。角首圖麟。豈念相余有疾。將余此身。余此衰矣。雖然有以。非鬼非蜮。乃心憂矣。未見從心。先求順耳。伯玉何嗟。丘明唯恥。別有九棘厖眉。三槐暮齒。孔光謝疾。袁逢致仕。明公此贈。或非乖理。
  • 王粲靈壽杖頌曰:茲杖靈木。以介眉壽。奇幹貞正。不待矯輮。據貞斯直。杖之爰茂。
  • 晉郭璞桃杖贊曰:叢薄幽薈。從風蔚猗。簟以寧寢。杖以扶危。
  • 漢劉向杖銘曰:歷危乘險。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彊。有杖不任。顛跌誰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都蔗雖甘。殆不可杖。佞人悅己。亦不可相。杖必取便。不必用味。士必任賢。何必取貴。
  • 後漢李尤靈壽杖銘曰:亭亭奇幹。寔曰靈壽。甘泉潤根。清露流莖。乃制為杖。扶危定傾。既憑其實。亦貴其名。
  • 後漢馮衍杖銘曰:杖莫如信。行莫如仁。惠而無實。怨及爾身。趙武之珍。子罕之寶。二子之跡。蓋近於道。
  • 晉蘇彥邛竹杖銘曰:安不忘危。任在所杖。秀矣雲竹。勁直篠簜。節高質貞。霜雪彌亮。圓以應物。直以居當。妙巧無功。奇不待匠。君子是扶。逍遙神王。
  • 晉殷允杖銘曰:二老晨征。匪杖不遠。四皓降趾。匪杖不反。翼德扶耆。捨杖焉資。輔相天地。匪賢而誰。荃蕙雖秀。才非貞質。異端雖美。道無玄術。杖必不撓。無取苒弱。人貴一德。勿惑穿鑿。
  • 晉傅咸邛竹杖銘曰:嘉茲奇竹。質勁體直。立比高節。示世於式。
  • 晉劉柔妻王氏靈壽杖銘曰:籊籊鮮幹。秀彼崇㟽。下澤蘭液。上瑩芳霄。貞勁內固。鮮粲外昭。耀質靈薈。作珍華朝。杖之身安。越齡松喬。
  • 梁簡文帝錫杖銘曰:妙飾嘉光。遊聖振灼。排空霧轉。騰雲鳳躍。永異玉神。長踰金錯。

  • 春秋繁露曰: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類之相應而起也。如馬鳴則馬應之。故以龍致雨。以扇逐暑。軍之所處。生以棘楚。美惡皆有從來也。
  • 淮南子曰:夫夏日不披裘者。非愛之也。煖有餘於身也。冬日不用翣者。非簡之也。清有餘於適也。
  • 又曰:炎火鑿池。披裘而扇。不能救也。
  • 語林曰:庾廙為荊州都督。以毛扇上成帝。帝疑是故物。侍中劉劭曰:柏梁雲構。工匠先居其下。管絃繁奏。夔牙先聆其音。廙之此扇。以好不以新。
  • 續晉陽秋曰:謝安賞袁宏機對辯速。後宏出為東陽郡。時賢祖道治(○世說新語言語篇注作冶。)亭。安起執宏手。顧就左右。取一扇授云。聊以贈行。宏應聲答曰:輒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合座稱其率而當。
  • 晉許詢竹扇詩曰:良工眇芳林。妙思觸物騁。蔑疑秋翼蟬。團取望舒景。
  • 齊丘巨源詠七寶團扇詩曰:裁狀白玉璧。縫似明月輪。表裏鏤七寶。中銜駭雞珍。畫作景山樹。圖為河洛神。生風長袖際。晞華紅柳津。拂盼迎嬌意。隱映含歌人。
  • 梁簡文帝賦得白羽扇詩曰:可憐白羽扇。卻暑復來氛。終無顧庶子。誰為一揮軍。
  • 梁何遜詠扇詩曰:如珪信非玷。學月且為輪。搖風入素手。召曲掩丹脣。
  • 梁庾肩吾賦得轉歌扇詩曰:團紗映似月。蟬翼望如空。迴持掩曲態。轉作送聲風。
  • 梁高爽詠畫扇詩曰:細絲本自輕。弱綵何足眄。直為發紅顏。謬成幄中扇。乍奉長門泣。時承柏梁宴。思粧開已掩。歌容隱而見。但畫雙黃鵠。莫作孤飛鷰。
  • 陳許倪詠破扇詩曰:蔽日無全影。搖風有半涼。不堪鄣巧笑。猶足動衣香。
  • 漢班婕妤扇詩曰:新裂齊紈素。鮮絜如霜雪。裁成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 漢班固竹扇詩曰: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團方。來風堪避暑。靜夜致清涼。
  • 魏陳王曹植九華扇賦曰:昔吾先君常侍。得幸漢桓帝。帝賜尚方竹扇。不方不圓。其中結成文。名曰九華。其辭曰:有神區之名竹。生不周之高岑。對淥水之素波。背玄澗之重深。體虛暢以立幹。播翠葉以成秋。形五離而九折。蔑氂解而縷分。效虯龍之蜿蜒。法虹蜺之煙熅。因形致好。不常厥儀。方不應矩。圓不中規。隨皓腕以徐轉。發惠風之微寒。時氣清以芳厲。紛飄動乎綺紈。
  • 吳閔鴻羽扇賦曰:惟羽扇之攸興。乃鳴鴻之嘉容。產九華之中澤。邁雍喈之天聰。表高義于太易。著詩人之雅章。賴茲翮以內飛。曜羽儀於外揚。于時祝融持運。朱明發暉。奔陽衝布。飛炎赫曦。同熅隆於雲漢。咸慘毒於中懷。爾乃登爽塏。臨甘泉。漱清流。廕玄雲。運輕翮以容與。激清風於自然。披綃衽而入懷。飛羅纓之繽紛。眾坐侃以怡懌。咸俯節以齊歡。感蕙風之盪懷。詠棘心之所歡。於是暑氣雲消。獻酬乃設。停神靜思。且以永日。妍羽詳迴。清風盈室。動靜揚暉。嘉好越逸。翻翻弈弈。飛景曜日。同曒素於凝霜。豈振露之能匹。
  • 晉張載扇賦曰:有翔雲之素鳥。體自然之至絜。飄縞羽於清霄。擬妙姿於白雪。俯濯素於河漢。仰晞光於日月。雙趾蹶而騰虛。六翮揮而風厲。於是傲世公子。俶儻踔躒。遺物獨出。樂此天爵。飛蒲氏之修蟠。榮子余之纖繳。弋翔冥之鶤雞。連王子之白鶴。裁輕翼以為扇。發清風於勁翮。若乃搜奇選妙。絕色寡雙。皓質曒鮮。玄的點鋒。修短雖異。而光彩齊同。故易稱可以為儀。詩美肅肅之容。是以停之如栖鵠。揮之如驚鴻。飄纓蕤於軒幌。發暉曜於群龍。夫裂素製圓。剖竹為方。五明起於名都。九華興於上京。
  • 晉傅咸羽扇賦曰:吳人截鳥翼而搖風。既勝於方圓二扇。而中國莫有生意。滅吳之後。翕然貴之。其辭曰:鳳皇于飛。翽翽其羽。況靈體以遐翔。匪六翮其焉舉。感扇揚之興風。宜收之以清暑。彼安眾之云妙。差剖篾於毫縷。體荏苒以輕弱。侔縞素於齊魯。此因資以為用。不假裁於規矩。雖靡飾於容好。亦差池而有序。上比列於南箕。下等美於箑甫。
  • 又扇賦曰:天道行而不息。四節代以相尋。背青春之令月。踐朱夏於斯今。熱融融以太甚。孰赫赫之可任。汗珠隕以外流。氣鬱結而內沉。庶凱風之自南。競清嘯而啟衿。怨微飄之不興。恨喬木之無陰。搖輕扇之冉弱。手纔動而𢣺心。心取𢣺於捲握。尚何希乎北林。下濟億兆。上寧侯王。是曰安眾。清暑作涼。蒙貴幸於斯時。無日夜而有忘。謂洪恩之可固。終靡弊於君旁。火星忽以西流。悲風起乎金商。秋日凄凄。白露為霜。體斂然以思暖。御輕裘於溫房。猥棄我其若遺。去玉手而潛藏。君背故而向新。非余身之無良。哀徒勞而靡報。獨懷怨於一方。
  • 晉陸機羽扇賦曰:昔楚襄王會於章臺之上。山西與河右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鶴之羽以為扇。諸侯掩麈尾而笑。襄王不悅。宋玉趨而進曰:敢問諸侯何笑。昔者武王玄覽。造扇於前。而五明安眾。世繁於後。各有託於方圓。蓋受則於箑甫。舍茲器而不用。顧奚取於鳥羽。宋玉曰:夫創始者恆樸。而飾終者必妍。是故烹飪起於熱石。玉輅基於椎輪。安眾方而氣散。五明圓而風煩。未若茲羽之為麗。固體後而用鮮。於是鏤巨獸之齒。裁奇木之幹。憲靈樸於造化。審貞則而妙觀。諸侯曰:善。宋玉遂言曰:伊茲羽之駿敏。似南箕之啟扉。垂皓曜之弈弈。含鮮風之微微。襄王仰而拊節。諸侯伏而引非。皆委扇於楚庭。執鳥羽而言歸。屬唐勒而為之亂曰:伊鮮禽之令羽。夫何翩翩與眇眇。反寒暑於一堂之末。迴八風乎六翮之杪。
  • 晉江逌扇賦曰:惟羽類之攸出。生東南之遐嵎。育庶族於雲夢。散宗儔於具區。色非一采。或素或玄。肌平理暢。瓊澤冰鮮。戢之則藏。奮之則舉。舍之以寒。用之以暑。制舒疾於一掌。引長風乎胸衿。蕩煩垢於體外。流妙氣於中心。
  • 梁昭明太子扇賦曰:匠人之巧製。女工之妙織。九折翠竹之枝。直截飛禽之翼。雖復草木燋枯。金沙銷鑠。火山熾。寒泉涸。能使凄兮似秋。隆暑斯卻。
  • 梁江淹扇上綵畫賦曰:臨淄之稚女。宋鄭之妙工。織素麗於日月。傳畫明於綵虹。洛陽之伎極。江南之巧窮。故飾以赤野之玉。文以紫山之金。粉則南陽之鉛澤。墨則上黨之松心。玉琴兮珠徽。素女兮錦衣。促織兮始鳴。秋蛾兮初飛。識桂莖之就罷。知蘭葉之行衰。
  • 梁周興白鶴羽扇賦曰:銜明珠以報德。訪在陰而陽止。既來集於衛軒。亦傾舞於吳市。駢瑤剪雪。盈華寫潔。通脊似介。點首如翳。縈吹動髮。環涼入衣。悽兮若秋之暮。懍兮如雪之飛。
  • 晉劉臻妻五時畫扇頌曰:炎后飛軌。引曜丹逵。蕤賓應律。融精協曦。五象列位。品物以垂。兌降素獸。震升青螭。日月澄暉。仙童來儀。仰憩翠巖。俯映蘭池。靈柯幽藹。神卉參差。如山之壽。如松之猗。永錫難老。與時推移。
  • 宋謝惠連白羽扇贊曰:唯茲白羽。體此皎絜。涼齊清風。素同白雪。揮之衿袖。以御炎熱。
  • 梁庾肩吾團扇銘曰:武王玄覽。造扇於前。班生贍博。白綺仍傳。裁筠比霧。裂素輕蟬。片月內掩。重規外圓。炎隆火正。石鑠沙煎。清逾蘋末。瑩等寒泉。思深難恃。愛極則遷。秋風颯至。篋笥長捐。勒銘華扇。敢薦夏筵。
  • 梁簡文帝紗扇銘曰:
  • 齊王融謝竟陵王示扇啟曰:竊以六翮風流。五明氣重。若此圓綃。有兼玩實。輕踰雪羽。絜並霜文。子淑賞其如規。班姬儷之明月。豈直魏王九華。漢臣百綺。況復動製聖衷。垂言炯戒。載摹聽眎。式範樞機。

  • 世說曰:康法暢造庾公。捉麈尾甚佳。公曰:麈尾過麗。何以得在。答曰:廉者不取。貪者不與。故得在耳。
  • 梁宣帝詠麈尾詩曰:匣上生光影。豪際起風流。本持談妙理。寧是用摧牛。
  • 晉王導麈尾銘曰:道無常貴。所適惟理。勿謂質卑。御于君子。拂穢清暑。虛心以俟。
  • 宋張悅玳瑁麈尾銘曰:移珍西岳。費藻南濆。凝華淡景。搖綵爭雲。夷心似鏡。色象斯分。
  • 陳徐陵麈尾銘曰:爰有妙物。窮茲巧制。員上天形。平下地勢。靡靡絲垂。綿綿縷細。入貢宜吳。出先陪楚。壁懸石拜。帳中王舉。既落天花。亦通神語。用動捨默。出處隨時。揚斯雅論。釋此繁疑。拂靜塵暑。引飾妙詞。誰云質賤。左右宜之。
  • 梁湘東王謝東宮賜麈尾錦帔團扇等啟曰:楊雄口訥。本貴談端。田蚡貌寢。終於麗飾。始興之扇。方斯非擬。鄴中之錦。匹此為輕。方願弘此仁風。既動承華之氣。服茲懷袖。復比文若之香。

  • 毛詩曰:角枕粲兮。
  • 禮記曰:父母舅姑之枕几不傳。
  • 又曰:凡內外。雞初鳴。咸盥漱。斂枕簟。
  • 越絕書曰:越王問范子曰:寡人已聞陰陽之事。穀之貴賤。可得而聞乎。曰:陽者主貴。陰者主賤。故當寒而溫者。穀為之暴貴。當溫而寒者。穀為之暴賤。王曰:善。書之帛。置之枕中。以為國寶。
  • 史記曰:黥布反。上乃見薛公。薛公對曰:布不足怪也。使布出上計。山東非漢之有。出中計。未可知。出下計。陛下安枕而臥矣。
  • 神仙傳曰:泰山父者。時漢武帝東巡。見父鋤於道。頭上白光高數尺。呼問之。對曰:有道士教臣作神枕。枕有三十二竅。二十四竅應二十四氣。八竅應八風。臣行之轉少。齒生。
  • 後漢張紘瑰材枕賦曰:有卓爾之殊瑰。超詭異之邈絕。且其材色也。如芸之黃。其為香也。如蘭之芳。其文彩也。如霜地而金莖。紫葉而紅榮。有若蒲陶之蔓延。或如兔絲之煩縈。有若嘉禾之垂穎。又似靈芝之吐英。其似木者。有類桂枝之闌干。或象灌木之叢生。其似鳥者。若驚鶴之徑逝。或類鴻鶤之上征。有若孤雌之無咮。或效鴛鴦之交頸。紛雲興而氣蒸。般星羅而流精。何眾文之冏朗。灼儵爚而發明。曲有所方。事有所成。每則異姿。動各殊名。眾夥(○此有脫文。)不可殫形。制為方枕。四角正端。會緻密固。絕際無間。形妍體法。既麗且閑。高卑得適。辟堅每安。不屑珠碧之飾助。不煩錐鋒之鐫鏤。無丹漆之彤朱。罔象之佐副。較程形而靈露真。(○句有衍文。)眾妙該而悉備。珪璋特達。璵璠富也。美梓逡巡。不敢與並。相思庶幾。晞風於末列。神龍之姿。眾鱗相絕。昔詩人稱角枕之粲。季世加以錦繡之飾。皆比集異物。費日勞力。傷財害民。有損於德。豈如茲瑰。既剖既斲。斯須速成。一材而已。莫與混并。纖微無加。而美曄春榮。
  • 蔡邕警枕銘曰:應龍蟠蟄。潛德保靈。制器象物。示有其形。哲人降鑒。居安聞傾。
  • 晉蘇彥楠榴枕銘曰:珍木之奇。文樹理鮮。●槾方正。密滑貞堅。朝景西翳。夕舒映天。書倦接引。酣樂流連。繼以高詠。研精上玄。頤神靖魄。須以寧眠。寢貴無想。氣和體平。禦心以道。閑邪以誠。色空無著。故能忘情。
  • 張紘瑰材枕箴曰:彧彧其文。馥馥其芬。出自幽阻。升于氈茵。允瑰允麗。惟淑惟珍。安安文枕。貳彼弁冠。冠御于晝。枕式于昏。代作充用。榮己寧身。興寢有節。適性和神。
  • 梁元帝謝東宮賚寶枕啟曰:泰山之藥。既使延齡。長生之枕。能令益壽。黃金可化。豈直劉向之書。陽燧含火。方得葛洪之說。況復重安玳瑁。獨勝瑰材。芳松非匹。柟榴未擬。

  • 楚辭曰:翡翠珠被爛齊光。
  • 史記曰:汲黯云。公孫弘位在三公。俸祿甚厚。為布被。此詐也。上問弘。弘謝曰:有之。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廷詰弘。誠忠。夫以三公為布被。飾詐以釣名。且臣聞管仲相齊。有三歸。侈擬於君。桓公以霸。晏嬰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絲。齊國亦治。今臣位為御史大夫。而為布被。自九卿下至小吏無差。誠如黯言。且無汲黯忠。陛下安聞此言。天子以為謙讓。愈厚善之。
  • 東觀漢記曰:上嘗召見諸郡計吏。問其風土。及前後守令能否。蜀郡計掾樊顯進曰:漁陽太守張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討姦。前公孫述破時。珍寶山積。捲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職之日。乘折轅車。布被囊而已。上聞歎息。
  • 又曰:王良為大司徒。在位恭儉。妻子不之官舍。布被瓦器。時司徒史鮑恢。以事到東海。過候其家。而良妻布裙曳柴。從田中歸。恢告曰:我司徒吏。故來受書。欲見夫人。妻曰:妾是也。恢乃下拜。歎息而還。
  • 謝承後漢書曰:朱寵為太尉。家貧。臥布被。朝廷賜錦被。不敢當。
  • 列女傳曰:江夏孟宗。少遊學。與同學共處。母為作十二幅被。其鄰婦怪問之。母曰:小兒無異操。懼朋類之不顧。故大其被。以招貧生之臥。庶聞君子之言耳。
  • 東觀漢記曰:祭遵奉公賞賜與士卒。家無私財。身衣布衣。臥布被。夫人裳不加綵。
  • 郭子曰:殷浩作楊州。尹(○世說新語政事篇。太平御覽七百零七尹上有劉字。此脫。)行。日小暮。便命左右取被。僕人問其故。答曰:刺史嚴。不敢夜行。
  • 梁劉孝威謝賚錦被啟曰:色豔蒲桃。采踰聯璧。鄂君慚繡。楚侍羞珠。雖復帝賜鶴綾。客贈鴛綺。高懸麗藻。遠謝鮮明。漢老悅其怪文。魏馬驚其香氣。

  • 釋名曰:縟。人所坐褻辱也。
  • 張璠漢記曰:荀爽為三公。食不過一肉。脫粟飯。坐皮縟。
  • 魏武帝本紀曰:上儉率。茵縟取質。無有緣飾。
  • 吳志曰:張昭非魯肅。頗毀訾之。孫權不以介意。賜肅母帷帳氈縟。
  • 世說曰:晉孝武年十三四。時冬天。晝日不著複衣。夜則累茵縟。謝公云。體宜令有常。陛下晝過冷。夜過熱。恐非攝養之術。帝曰:夜宜靜。謝公出。歎之。
  • 梁元帝謝敕賜縟啟曰:昔漢后錫貂。魏君送縟。未有玄兔來王。黃龍作貢。便覺肅眘非遙。挹婁無遠。

  • 胡綜別傳曰:時有掘地得銅匣。長二尺七寸。開之。得白玉如意。所執處。皆刻螭蟬等形。時人莫知其由。吳大帝以綜多識。乃問之。綜答云。昔秦始皇東遊。以金陵有王者氣。乃鑿諸山崗。處處埋寶物。以當王者之氣。此抑是乎。
  • 語林曰:石崇與王愷爭豪。窮極綺麗。以飾車服。晉武帝愷甥也。每助愷。以珊瑚高二尺許。枝柯扶疏。世間罕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瓦碎。
  • 石崇本事曰:崇有珊瑚如意。長三尺二寸。
  • 梁簡文帝謝敕賚水犀如意啟曰:白玉照采。方斯非貴。珊瑚挺質。匹此未珍。謹仰承威神。陳謝講座。方使歡喜羅漢。懷棄鉢之嗟。王式名儒。析驪駒之辯。熊飾寶刀。子桓恧其大賚。旄牛輕拂。張敞慚其舊儀。

  • 曹瞞傳曰:操與馬超戰。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掩至。操恚。猶坐胡床不起。張郃等見事急。引操入舡。得渡。
  • 魏略曰:裴潛為兗州刺史時。嘗作一胡床。及其去也。留以挂柱。
  • 晉中興書曰:王猛少貧賤。鬻畚為事。常至洛陽貨畚。有一人於市貴買其畚。云家近在此。可隨我去取直。猛隨去。忽至深山中。語猛且住樹下。當先通府君。須臾猛進。見一公據胡床。頭鬢悉白。侍從十許人。有一人引猛云。大司馬公可進。猛因拜老公。公曰:王公何緣拜。即十陪酬畚直。遣人送猛出。既出顧視。乃嵩高山也。
  • 郭子曰:謝萬嘗詣王恬。既至。坐少時。王便入內。謝殊有喜色。謂必厚供。待良久。沐頭散髮而出。亦復不坐。乃據胡床。在中庭曬頭。神氣慨然。了無相酬對意。
  • 語林曰:謝鎮西著紫羅襦。據胡床。在大市佛圖門樓上彈琵琶。作大道曲。
  • 世說曰:庾大尉在武昌。時秋夜。氣景甚佳。諸佐吏殷浩王胡之之徒。共登城南樓理詠。音調甚遒。俄而庾公率左右步來。諸賢欲起避之。公曰:小住。老子於此處。亦復不淺。因便據胡床。與諸賢士談謔竟坐。
  • 梁庾肩吾賦得詠胡床詩曰:傳名乃外域。入用信中京。足欹形已正。文斜體自平。臨堂對遠客。命旅誓初征。何如淄館下。淹留奉盛明。

  • 東宮舊事曰:太子納妃。有漆畫手巾薰籠二七。大被薰籠三。衣薰籠三。
  • 齊謝朓詠竹火籠詩曰:庭雪亂如花。井冰粲成玉。因炎入貂袖。懷溫奉芳蓐。體密用宜通。文斜性非曲。暫承君王指。請謝陽春旭。
  • 梁范靜妻沈詠五彩竹火籠詩曰:可憐潤霜質。纖剖復毫分。織作迴風衛。製為縈綺文。含芳出珠被。耀綠接緗裙。徒嗟今麗飾。豈念昔凌雲。
  • 梁簡文帝謝敕賚織竹火籠啟曰:池水始浮。庭雪向飛。慈澤無涯。時錫香被。製此蕑枝。彫斯罕節。文華九折。用美十鑪。

  • 魏武上雜物疏曰:御物三十種。有純金香鑪一枚。下盤自副。貴人公主有純銀香鑪四枚。皇太子有純銀香鑪四枚。西園貴人銅香鑪三十枚。
  • 襄陽記曰:劉季和性愛香。嘗上廁還。過香鑪上。主簿張坦曰:人名公作俗人。不虛也。季和曰: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為我如何令君。而惡我愛好也。坦曰:古有好婦人。患而捧心嚬眉。見者皆以為好。其鄰醜婦法之。見者走。公便欲使下官遁走耶。季和大笑。以是知坦。
  • 東宮舊事曰:皇太子初拜。有銅博山香鑪一枚。
  • 集異記曰:吳郡吳泰。能筮。會稽盧氏失博山香鑪。使泰筮之。泰曰:此物質雖為金。其象實山。有樹非林。有孔非泉。闔閭興見發青煙。此香鑪也。語其主處。求即得。
  • 南岳記曰:衡山之崗有石室。有古人住處。有刀鋸銅銚。及瓦香鑪。
  • 古詩曰:四坐且莫諠。願聽歌一言。請說銅鑪器。崔嵬象南山。上枝似松柏。下根據銅盤。雕文各異類。離婁自相連。誰能為此器。公輸與魯班。朱火然其中。青煙颺其閒。順風入君懷。四坐莫不歡。香風難久居。空令蕙草殘。
  • 齊劉繪詠博山香鑪詩曰:蔽野千種樹。出沒萬重山。上鏤秦王子。駕鶴乘紫煙。下刻蟠龍勢。矯首半銜蓮。傍為伊水麗。芝蓋出巖間。復有漢游女。拾羽弄餘妍。榮色何雜ꦯ。縟繡更相鮮。麏麚或騰倚。林薄香千眠。掩華終不發。含薰未肯然。風生玉階樹。露湛曲池蓮。寒蟲飛夜室。秋雲沒曉天。
  • 梁昭明太子銅博山香鑪賦曰:稟至精之純質。產靈岳之幽深。經般倕之妙旨。運公輸之巧心。有蕙帶而巖隱。亦霓裳而升仙。寫嵩山之巃嵷。象鄧林之阡眠。於時青煙司寒。紅光翳景。翠帷已低。蘭膏未屏。炎熒內曜。苾芬外揚。似慶雲之程色。若景星之舒光。信名嘉而用美。永為玩於華堂。
  • 漢劉向薰鑪銘曰:嘉此正器。嶄巖若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盤。中有蘭綺。朱火青煙。
  • 梁孝元帝香鑪銘曰:蘇合氤氳。非煙若雲。時穠更薄。乍聚還分。火微難盡。風長易聞。孰云道力。慈悲所薰。

  • 釋名曰:皇后首飾曰副。副。覆也。亦言副貳。兼用眾物成其飾。上有垂珠步搖。
  • 東觀漢記曰:鄧太后賜馬貴人步搖一具。
  • 續漢書曰:太后入廟。為花勝。上為鳳。以翡翠為毛羽。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桂枝相糾。
  • 梁范靖妻沈詠步搖花詩曰:珠華縈翡翠。寶葉間金瓊。剪荷不似製。為花如自生。低枝拂繡領。微步動瑤瓊。

  • 釋名曰:叉。枝也。因形名之也。
  • 續漢書曰:貴人助蠶。戴玳瑁釵。
  • 華陽國志曰:涪陵山有大龜。其甲可卜。其緣可作釵。世號靈釵。
  • 梁湯僧濟泄井得金釵詩曰:昔日倡家女。摘花露井邊。摘花還自比。插映還自憐。窺窺終不罷。笑笑自成妍。寶釵於此落。從來非一年。翠羽成泥去。金色尚如鮮。此人今何在。此物今空傳。
  • 晉夏侯湛雀釵賦曰:覽嘉藝之機巧。持精思於雀釵。收泉珍於八極。納瑰異以表奇。布太陽而擬法。妙團團而應規。於是妍姿英妙之徒。相與競嬖飛寵。(○句有衍文。)並脩敕。理桂襟。整服飾。黛玄眉之琰琰。收紅顏而發色。流眄閑步。輕袂翼翼。恃炫豔以相邈。常逍遙而侍側。昔先王與道立教。崇沖讓以致賢。不留志於華好。
  • 後漢崔瑗三子釵銘曰:元正上日。百福孔靈。鬢髮如雲。乃象眾星。三珠璜釵。攝媛讚靈。
  • 梁元帝謝東宮賚花釵啟曰:苣亂九衢。花含四照。田文之珥。慚於寶葉。王粲之詠。恧此乘蓮。九宮之璫。豈直黃香之賦。三珠之釵。敢高崔瑗之說。況以麗玉澄暉。遠過玳瑁之飾。精金曜首。高踐翡翠之名。

  • 說文曰:櫛。梳枇總名也。
  • 釋名曰:梳言其齒疏也。枇言其相比也。
  • 禮記曰:男女不同巾櫛。
  • 左傳曰:晉太子為質於秦。將逃歸。謂嬴氏曰:與子歸乎。對曰:子晉太子而辱於秦。子之欲歸。不亦宜乎。寡君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從子而歸。棄君之命。不敢從。亦不敢言。
  • 十洲記(○初學記五。太平御覽五十一作盛弘之荊州記。)曰:臨海(○按晉書地理志興安縣屬臨賀郡。海當作賀。)興安縣東界。去郡八十里。縣邊有平石。其上有石櫛。俗云越王渡溪。墮櫛於此。
  • 續漢書曰:李文德素善延篤。謂公卿曰:延篤有王佐之才。欲令引進之。篤聞。為書止文德曰:吾常昧爽櫛梳。坐於客堂。朝則誦虞夏之書。歷公旦之典禮。覽仲尼春秋。當時之時。不知天之為蓋。地之為輿。慎勿迷其本。棄其生也。
  • 新序曰:楚莊王罷朝而晏。樊姬問其故。莊王曰:今旦與賢相語。不知日晏也。樊姬曰:賢相為誰。王曰:虞丘子。樊姬掩口而笑。王問其故。曰:妾得執巾櫛以侍王。非不欲專寵擅愛也。以為傷王之義。故進與妾同位者數人矣。今虞丘子未聞進一人。未知其賢。
  • 晉傅咸櫛賦曰:我嘉茲櫛。惡亂好理。一髮不順。實以為恥。雖日用而匪懈。不告勞而自已。苟以理而委任。期竭力而沒齒。

  • 史記曰:秦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於楚。與門下二十人偕。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毛遂自進於平原君。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也。
  • 漢書曰:陸賈使尉他。留飲數月。他曰: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賜賈囊中裝。直千金。
  • 後漢趙一客秦詩曰:文籍徒滿腹。不如一囊錢。
  • 魏繁欽定情詩曰:何以致區區。目中雙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繫肘後。
  • 梁簡文帝眼明囊賦序曰:俗之婦人。八月旦。多以錦翠珠寶為眼明囊。因競凌晨取露以拭目。聊為此賦。爾乃裁茲金鏤。製此妖飾。緝濯錦之龍光。剪輕羈之蟬翼。雜花勝而成疏。依步搖而相通。明金亂雜。細寶交陳。義同猒勝。欣此節新。擬椒花於歲首。學夭桃於暮春。

  • 莊子曰:至人之用心也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勝物而無傷。
  • 韓子曰: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面。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己。鏡無見疵之罪。道無明過之惡。目失鏡。無以正鬢眉。身失道。無以知迷惑。
  • 戰國策曰:鄒忌身體逸麗。朝服衣冠。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又問妾及客。皆曰:徐公不如。明日徐公來。忌窺鏡自視。知不如徐公遠矣。忌入朝見王曰:臣美不如徐公。臣妻妾客皆云臣勝。妻私臣。妾畏臣。客求臣也。今齊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莫不私王。朝臣莫不畏王。四境莫不求王。由此觀之。親蔽甚矣。王乃令群臣進諫。諸侯皆朝齊。
  • 列女傳曰:梁寡高行者。榮於色。敏於行。梁王聞而聘之。乃援鏡割鼻。梁王高其行。號曰梁高行。
  • 蜀王本紀曰:武都丈夫化為女。顏色美好。蓋山精也。蜀王娶以為夫人。無幾物故。蜀王於武都檐土。於成都葬之。蓋地三畝。號曰武檐。以石作鏡一枚。表其墓。
  • 海內玉品子(○太平御覽七百十七作海內士品。)曰:徐孺子常事江夏黃公。公卒。孺子往會葬。無資自以致。齎摩鏡具自隨。每所在。賃摩鏡取資。然後得前。既至。祭畢而退。
  • 抱朴子曰:或問知將來吉凶為有道乎。答曰:用明鏡九寸自照。有所思存。七日則見神仙。知千里外事也。明鏡或用一。或用二。謂之四規鏡。
  • 符子曰:心善知人者。看如明鏡。鏡以耀明。故鑒人也。
  • 潯陽記曰:石鏡在山東。有一團石懸崖。明淨照人。
  • 異苑曰: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公子蒼舒。令以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
  • 梁簡文帝詠鏡詩曰:□銖恆在側。誰言覽鏡稀。如冰不見水。似扇長含暉。全開玳瑁匣。併卷織成衣。脫入相如手。疑言趙璧歸。
  • 周庾信詠鏡詩曰:玉匣聊開鏡。輕灰暫拭塵。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月生無有桂。花開不逐春。試挂淮南竹。堪能見四鄰。
  • 梁高爽詠鏡詩曰:初上鳳皇墀。此鏡照蛾眉。言照長相守。不照長相思。虛心會不採。貞明空自欺。無言此故物。更復對新期。梁何遜詠鏡詩曰:珠簾旦初卷。停機晨未織。玉匣開覽形。寶臺臨淨飾。對影獨含笑。看光時轉側。聊為出蠒眉。試染夭桃色。羽釵如可間。金鈿畏相逼。蕩子行未歸。啼粧坐相憶。
  • 梁朱超道詠鏡詩曰:折花須自插。不用暫臨池。當猶可憐面。偏與鏡相宜。安釵釧獨響。刷鬢袖俱移。唯餘心裏恨。影中恆不知。梁王孝禮詠鏡詩曰:可憐不自識。終須因鏡中。分眉一等翠。對面兩邊紅。轉身先見動。含笑逆相同。猶嫌鏡裏促。看人未好通。
  • 梁劉緩鏡賦曰:夜籌已竭。曉鍾將絕。窗外明來。帷前影滅。階邊就水。盤中先映。訝宿粧之猶調。笑殘黃之不正。欲開奩而更飾。乃當窗而取鏡。世間好鏡自無多。唯聞一箇比姮娥。曾經玉女照。屢被仙人磨。光明粉可憐。論時不假著。法用自應須。夏天金薄漠。秋日寶茱萸。銀纏辟鬼呪。翠厄護身符。空處宜應插。非是畏釵梳。
  • 周庾信鏡賦曰:天河漸沒。日輪將起。鷰噪吳王。烏驚御史。玉花簟上。金蓮帳裏。始摺屏風。新開戶扇。朝光晃眼。早風吹面。臨桁下而牽衫。就箱邊而著釧。宿鬟尚卷。殘粧已薄。無復脣珠。纔餘眉萼。靨上星稀。黃中月落。鏡臺銀帶。本出魏宮。能橫卻月。巧挂迴風。龍垂匣外。鳳倚花中。鏡乃照膽照心。難逢難值。鏤五色之盤龍。刻千年之古字。山雞看而獨舞。海鳥見而孤鳴。臨水則池中月出。照日則壁上菱生。暫設粧奩。還抽鏡屜。競學生情。爭憐今世。鬢齊故略。眉平猶剃。飛花塼子。次第須安。朱開錦蹋。黛黈油檀。脂和甲煎。澤漬香蘭。量髻鬢之長短。度安花之相去。懸媚子於搔頭。拭釵梁於粉絮。梳頭新罷照著衣。還從粧處取將歸。暫看弦繫。懸知纈縵。衫正身長。裙斜假襻。真成箇鏡特相宜。不能片時藏匣裏。暫出園中也自隨。
  • 晉傅咸鏡賦曰:清邈明水。景若朝陽。不將不迎。應物無方。不有心於妍醜。而眾形其必詳。猗猗淑媛。峨峨后妃。眷春榮之零華。懼玉顏之有衰。盼清陽以自鏡。競崇姱以相輝。
  • 梁簡文帝鏡銘曰:金精石英。冰輝沼清。高堂懸影。仁壽摛聲。雲開月見。水淨珠明。
  • 江總方鏡銘曰:此鏡以照著衣。鏡背圖刻八卦二十八宿。仁壽殿前。無以加斯彫麗也。玄枵命巧。仲呂呈祥。金鐫石漢。銅鑄丹陽。價珍負局。影麗高堂。圖星擬蓋。寫卦隨方。明齊水止。照與天長。增輝兔苑。永侍龍光。
  • 漢李尤鏡銘曰:鑄銅為鑑。整飾容顏。修爾法服。正爾衣冠。

  • 漢書曰:景帝時。王生嘗召居庭中。公卿盡會。張釋之為廷尉。王生顧曰:吾襪解。為我結襪。釋之跪而結之。既已。人或讓之。王生獨奈何庭辱張廷尉如此。王生曰:吾老且賤。自度終無益於張廷尉。廷尉方天下名臣。吾故使跪結襪。欲以重之。諸公聞之。賢王生而重釋之。
  • 東觀漢記曰:和帝召諸儒。侍中賈逵尚書令黃香等。相難數事。罷朝。特賜履襪。
  • 會稽典錄曰:賀劭為人美容止。瞻視動靜有常。與人交。久益敬之。至在官府。左右莫見其洗沐。坐嘗著襪。希見其足。
  • 後漢崔駰襪銘曰:機衡建子。萬物含滋。黃鍾育化。以養元基。長履景福。至于億年。皇靈既祐。祉祿來臻。本枝百世。子子孫孫。
  • 魏曹植冬至獻襪頌曰:玉趾既御。履和蹈貞。行與祿邁。動以福并。南闚北戶。西巡王城。翱翔萬域。聖體浮輕。

  • 易曰: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
  • 世本曰:共鼓貨狄作舟。(共鼓貨狄。黃帝二臣。)
  • 爾雅曰:舫。舟也。天子造舟。諸侯維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柎。(造。比舡為橋也。維。連四舡也。方。併兩舡也。特。單舡也。柎。編木以為渡也。)
  • 韻集曰:鷁首。天子舡也。舡。船也。艘。海大舡也。
  • 山海經曰:番禺始為舟。
  • 又曰:有大人之國。坐而削舟。
  • 墨子曰:棄作舟。
  • 廣雅曰:艦。大舡也。舫。艕舡也。蒙衝艑䑦●舸舼艇艋。舟也。
  • 釋名曰:船。循也。循水而行也。
  • 又曰:舟言周也。船上屋曰廬。象舍也。其上重室曰飛廬。在上故曰飛也。又在其上曰翟室。於中候望。若鳥雀人(○太平御覽七百六十八作之。)驚視也。
  • 又曰:船三百斛曰刀。刀。貂也。短也。江南所為名。短而廣安。不傾危也。二百斛已下曰艇。其形徑艇。一人二人所乘行也。
  • 又曰:外狹而長曰艨衝。以突敵曰船。自關而東。或謂之舟。方舟或謂之航。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謂之舸。小舸謂之艖。
  • 說文曰:舫。併船也。
  • 毛詩曰:柏舟。共姜自誓也。衛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故作是詩以絕之也。汎彼柏舟。在彼中河。
  • 又曰:二子乘舟。思伋壽也。衛宣公之二子。爭相為死。國人傷而思之。而作是詩也。二子乘舟。汎汎其景。願言思子。中心養養。
  • 又曰:汎汎楊舟。載沉載浮。既見君子。我心則休。
  • 又曰:誰謂河廣。曾不容刀。
  • 左傳曰: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晉人不出。遂自茅津濟。封殽尸而還。
  • 又曰:先軫朝問秦囚。公曰:夫人請之。吾舍之矣。先軫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隳軍實而長寇讎。亡無日矣。不顧而唾。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 又曰:齊侯與蔡姬。乘舟于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之絕也。蔡人嫁之。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
  • 又曰:吳伐楚。陽丐為令尹。卜戰不吉。司馬子魚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楚故司馬令龜。我請改卜。令曰:魴也以其屬死之。楚師繼之。尚大克之。吉。戰于長岸。子魚先。楚師繼之。大敗吳。獲其乘舟餘皇。
  • 又曰:冬。晉荐飢。使乞糴于秦。秦輸粟于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汎舟之役。
  • 又曰:晉楚將戰。趙嬰齊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故敗而先濟也。
  • 太公六韜曰:殷君喜為酒池。迴船牛飲者三千人。
  • 又曰:武王伐殷。先出於河。呂尚為後將。以四十七艘船濟於河。
  • 周書曰:周成王時。於越獻舟。
  • 文字曰:舟浮江海。不為莫乘而沉。君子行道。不為莫知而止。
  • 鄧析書曰:同舟涉海。中流遇風。救患若一。所憂同也。
  • 家語曰:舟非水不行。水入則舟沒。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則君危。(事具人部鑒戒篇。)
  • 莊子曰: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則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 又曰: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其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 楚辭曰:美要妙兮宜脩。沛吾乘兮桂舟。
  • 又曰:桂櫂兮蘭栧。斲冰兮積雪。
  • 呂氏春秋曰:荊有次非者。得寶劍。涉江至中流。有兩蛟夾繞其船。次非拔劍赴江。刺蛟殺之。舟中之人皆活。荊王聞之。仕以執圭。(事具軍器部劍篇。)
  • 又曰:伍員如吳。過於荊。至江上。欲涉。見一丈人刺小船。方將漁。從而請焉。丈人渡之。
  • 淮南子曰:烏號之弓。谿子之弩。不能無弦而射。越舲蜀艇。不能無水而浮。
  • 又曰:湯武聖主也。而不能與越人乘舲舟而浮於江湖。
  • 又曰:楚人有乘船而遇大風者。波至而恐。自投於水。非不貪生而畏死也。惑於死而反忘生也。又曰:龍舟鷁首。浮吹以虞。此遊於水也。
  • 又曰:公孫龍在趙時。謂弟子曰:人而無能者。龍弗能與遊。有客衣褐帶素而見曰:臣能呼。公孫龍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對曰:無。公孫龍曰:與之弟子之籍。後數日。往說燕王。至於河上。而航在水汜。使善呼者呼之而航來。
  • 說苑曰:襄城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帶玉劍。履縞。立乎流水之上。大夫莊辛過而說之曰:願把君之手。其可乎。襄城作色不言。莊辛遷延稱曰:君獨不聞鄂君之遇越人乎。鄂君方汎舟於新波之上。乘青翰之舟。張翠羽之蓋。會鼓鍾之音。越人擁楫而歌曰:今夕何夕兮。褰州水流。今日何日。得與王子同舟。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於是鄂君揄袂而擁之。舉繡被而覆之。襄城乃奉手進之。
  • 列女傳曰:趙簡子南擊荊。至河津。津吏醉臥。不能渡。簡子怒。將殺之。津吏之女。乃持楫而前走曰:妾父聞君王將渡。恐風波之起。水神動駭。故禱祀九江三淮之神。不勝杯杓餘瀝。醉於此。君命誅之。願以微軀易父之死。簡子將渡。用楫少一人。操楫曰:妾居河濟之間。習舟楫之事。願備員持楫。簡子遂與操度。中流奏河激之歌。簡子乃聘為夫人。(事具水部津篇。)
  • 郭林宗別傳曰:林宗遊洛陽。始見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於是名震京師。後歸鄉曲。衣冠諸儒。送至河上。車數千兩。林宗唯與李膺同舟而濟。眾賓望之。以為神仙焉。
  • 枹朴子曰:瓊艘瑤楫。無涉川之用。金弧玉弦。無激矢之能。是以介絜而無政事者。非撥亂之器。儒雅而乏治略者。非翼亮之士。
  • 又曰:欲以弊藥必規升騰者。何異策蹇驢而欲尋追風。櫂藍舟而欲濟大川。
  • 韓子曰:千鈞得舡則浮。錙銖失舡則沉。非千鈞輕而錙銖重也。有勢之與無勢也。
  • 孫卿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 衝波傳曰:孔子使子貢。久而不來。孔子謂弟子占之。遇鼎。皆言無足不來。顏回掩口而笑。子曰:回也哂。謂賜來也。曰:無足者。乘舟而來至矣。清旦朝。子貢朝至。驗如顏回之言。
  • 漢書曰:薛廣德為御史大夫。秋。上祭宗廟。出東便門。欲御樓船。廣德當乘輿車。免冠頓首諫。宜從橋。詔曰:大夫冠。廣德曰:陛下不聽臣。臣自刎。以血污車輪。上不悅。先驅光祿大夫張猛進曰:臣聞主聖臣直。乘船危。就橋安。聖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聽。上曰:曉人不當如是耶。乃從橋。
  • 物理論曰:夫工匠經涉河海。為●(○按集韻。當作䑦)𦪇以浮大川。皆成乎巧手。出乎聖意。
  • 楊子法言曰:舍舟航而濟乎瀆者。末矣。舍五經而濟乎道者。末矣。乘國者其如乘航乎。航安則民斯安矣。
  • 東觀漢記曰:第五倫為會稽守。為事徵。百姓攀轅扣馬呼曰:捨我何之。第五倫密委去。百姓聞之。乘船追之。交錯水中。其得民心如此。
  • 張璠漢記曰:梁冀第池中舡。無故自覆。問掾朱穆。曰:舟所以濟渡萬物。不施遊戲也。而今覆者。天戒將軍當濟渡萬民。不可長念樂遊而已。
  • 華陽國志曰:初楚頃襄王時。遣將莊蹻。從沅水伐夜郎。將軍至且蘭。椓船於岸而步戰。既滅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蘭有椓船牂牁處。乃改其名為牂牁。牂牁地多雨潦。俗好巫鬼禁忌。
  • 魏志曰:鄧哀王沖。字倉舒。少聰察歧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孫權曾致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所至。稱物以載之。則立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
  • 吳書曰:陸遜破曹休。當還西陵。公卿並會。為遜祖道。上賜遜御船一舫。繒綵舟梁。
  • 王隱晉書曰:顧榮徵侍中。見王路塞絕。便乘舡而還。過下邳。遂解舫為單舸。一日一夜。行五六百里。遂得免。
  • 吳志曰:周瑜逆曹公。部將黃蓋。取蒙衝鬥艦十艘。實以薪草。膏灌其中。裹以帷幙。上建牙旗。同時發火。時風猛火盛。延燒岸上營。曹公軍退敗。
  • 又曰:呂蒙襲關羽。至尋陽。盡伏精兵於構樜中。使舡中搖櫓作商賈服。晝夜兼行。故羽不聞知。遂到南郡。
  • 又曰董襲討黃祖。祖橫兩蒙衝。夾守沔口。以栟櫚大紲。繫石為矴。襲與陵統。俱為前部。各將敢死百人。人被兩鎧。乘大舸。突入蒙衝裏。身以刀斷兩紲。蒙衝乃橫流。大兵遂進。
  • 又曰:將軍賀齊。性奢。所乘船。雕刻丹鏤。青蓋絳襜。蒙衝鬥艦之屬。望之若山。
  • 又曰:甘寧廚下兒有過。走投呂蒙。蒙出還寧。寧許蒙不殺。還舡。縛置桑樹。自射殺之。勅舡人更增舸纜。解衣臥舡中。蒙怒。欲攻寧。蒙母諫乃止。
  • 晉宮閣記曰:池中有紫宮舟升進舟曜陽舟飛龍舟射獵舟。靈芝池有鳴鶴舟指南舟。合利池有雲母舟無極舟。都亭池有常安舟。
  • 杜蘭香別傳曰:香降張碩。碩既成婚。香便去。絕不來。年餘。碩船行。忽見香乘車於山際。碩不勝驚喜。遙往造香。見香悲喜。香亦有悅色。言語頃時。碩欲登其車。其婢舉扞之。嶷然山立。碩復欲車前上。車奴攘臂排之。於是遂退。
  • 晉中興書曰:建興九(○按當作元。)年冬。左將軍王敦。遣振威將軍周(○太平御覽七百七十周下有訪字。此脫。)廣武將軍趙誘。受陶侃節度。征蜀賊杜弢。大戰。蜀賊以結橰打沒侃二十餘艘。人皆投水。
  • 義熙起居注曰:盧循新作八槽艦九枚。起四層。高十餘丈。
  • 荊州土地記曰:桓宣穆遣人尋廬山。上有一湖。中有敗艑。
  • 江表傳曰:劉備進駐鄂縣之樊口。諸葛亮詣吳未還。備聞曹公軍下。恐懼。日遣邏吏於水次候權軍。吏望見周瑜船。馳還白備。備曰:何以知非青徐軍耶。吏對曰:以船知之。備遣人慰勞瑜。瑜曰:有軍任。不得委署。儻能屈威。副其所望。備謂張飛關羽曰:彼欲致我。我今自託於東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單舸往見瑜。問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備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
  • 沈約宋書曰:垣護之隨王玄謨入河。玄謨攻滑臺。護之三百舸為前鋒。進據右濟。右濟在滑臺西南百二十里。玄謨敗退。不暇報護之。及護之間知。而虜悉已牽玄謨水軍大艚。連以鐵鎖三重。欲以絕護之還路。護之中流而下。每至鐵鎖。輒以長柯斧斷之。虜不能禁。唯失一舸。
  • 宋元嘉起居注曰:有司奏。初楊州刺史王弘上會稽。從事韋詣解列。先風閒(○太平御覽七百七十一作聞。)餘姚令何玢之。造作平床一。乘船舴艋一艘。精麗過常。用功兼倍。請免玢今官。詔可其奏。
  • 異苑曰:檀道濟。元嘉中。鎮尋陽。入伏誅。道濟未下少時。有人施罟於柴桑江。收之。得大船。孔鑿若新。使匠作舴艋。勿如折斧。(○四字太平御覽七百七十一作勿斲二字。)工人誤截兩頭。以為不祥。殺三巧手。欲以塞諐。匠違約加斲。凶兆先遘矣。
  • 臨海記曰:白鵠山有湖。湖中有一石舴艋。
  • 梁江祿津渚敗船詩曰:可愛木蘭資。可憐丹桂質。逐浪徒言是。乘風還自失。草蔓䒁長埋。沙巨舷難出。陸沉成許去。無復乘流日。
  • 梁王筠詠輕利舡應臨汝侯教詩曰:君侯飾輕利。搖蕩邁飛雲。凌波漾鷁采。映水煥蛟文。電流已冠絕。鳥逝復超群。倏忽方千里。戀茲歧路分。
  • 陳張正見後湖汎舟詩曰:上苑奢行樂。滄池聊薄遊。汎荷分蘭櫂。沉槎觸桂舟。殘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欲知有高趣。長楊送麥秋。
  • 又別韋諒賦得江湖汎別舟詩曰:千里尋陽岸。三翼木蘭船。鷁汎青鳧後。雞鳴白鷺前。涵花沒淺纜。帶葉動深船。不言朝夕水。獨自限神仙。
  • 又與錢玄智汎舟詩曰:高門事休沐。朝野恣逢迎。還乘金谷水。俱望洛陽城。舟移津女渡。楫動渭橋橫。風高鴈已落。雨霽水還清。葉盡桐門淨。花秋菊岸明。欲奏江南曲。聊習棹歌行。
  • 晉棘(○初學記二十五。太平御覽七百七十作棗。)據船賦曰:嘉聖主之神化。理通微而達幽。棹民氓之隔塞。愍王教之不周。立成器以備用。明垂象以造舟。濟渡汲之絕軌。越巨川之玄流。運重固之滯質。雖載沉而必浮。且論器而比象。似君子之淑清。外質朴而無飾。內空虛以受盈。不辭勞而惡動。不偷安以自寧。且其行無轍跡。止無所根。不疾而速。忽若馳奔。
  • 晉王叔之舟贊曰:塗則騁車。水惟用舟。弱楫輕棹。利涉濟求。緬彼漁人。鼓枻清謳。
  • 後漢李尤舟楫銘曰:舟楫之利。譬猶輿馬。載重歷遠。以濟天下。相風視波。窮究川野。安審懼慎。終無不可。

  • 春秋命歷序曰:人皇九頭。駕六提羽。乘雲車。使風雨。
  • 禮斗威儀曰:山車垂句。山車者。自然之車也。句者曲也。不揉治而自員曲。故言垂句。
  •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山陵。則山出根車。(根車。應載養萬物也。)
  • 括地圖曰:奇肱民能為車。從風遠行。湯時西風久。奇肱車至於豫州。去玉門四萬里。(事具天部風篇。)
  • 管子曰:奚仲之為車也。方圜曲直。皆中規矩鉤繩。故機捉相得。成器堅固。主猶奚仲也。言詞動作。皆中術數。故眾理相當。上下相親。巧者奚仲之所以為器也。主之所以為治也。斲削者斤刀也。故曰奚仲之巧非斲削。
  • 古史考曰:黃帝作車。引重致遠。少昊時。略加牛。禹時。奚仲加馬。
  • 釋名曰:車古者曰車。聲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車。車。舍也。行者所以若居舍也。
  • 史記曰:封禪為蒲輪車。惡傷土石草木。
  • 尚書大傳曰:古之帝王者。必有命民。民能敬長憐孤。取舍好讓。舉事力者。君命。然後得乘飾車駢馬文錦。未有命者。不得衣。不乘車。車衣者有罰。
  • 淮南子曰:見飛蓬轉而為車。以類取之也。
  • 賈誼書曰:古之為路輿也。蓋圜以象天。二十八橑。以象列星。軫方以象地。三十輻以象月。故仰則觀天文。俯則察地理。前規睹則鸞和之響。四時之運。此乃輿教之道也。
  • 應劭漢儀曰:天子法駕。所乘曰金根車。駕六龍。以御天下也。有五色安車。有五色立車。各一。皆駕四馬。是為五時副車。
  • 風俗通曰:車一兩。謂兩兩相與體也。原其所以言兩者。箱裝及輪。兩兩而耦。故稱兩爾。
  • 大戴禮曰:王升車則聞鸞和之聲。是以非僻之心。無自入也。在衡為鸞。在軾為和。馬行而鸞鳴。鸞鳴而和應。其聲曰和。和則敬。此御之節也。
  • 周書王會曰:成王時。白州獻比閭者。其葉若羽。伐其木以為車。終日行。
  • 漢雜事曰:古諸侯貳車九乘。秦滅九國。兼其服。故大駕屬車八十一乘。尚書御史乘之。最後一車懸豹尾。以前皆似省中。
  • 白虎通曰:制車以步。故立乘。天子大路。路。大也。道也。正也。君至尊。制度大。所以行道德之正也。諸侯路車。大夫軒車。士飾車。
  • 禮記。有若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車一乘。國君七个。遣車七乘。大夫五个。遣車五乘。晏子焉知禮。
  • 又曰:兵車不式。武車緌旌。德車結旌。
  • 左傳曰:齊鄭盟于石門。尋盧之盟也。鄭伯之車僨于濟。
  • 又曰:公孫閼與穎考叔爭車。穎考叔挾輈而走。
  • 又曰:天王使家父求車。非禮也。諸侯不貢車服。天子不私求財。
  • 又曰:狄人滅衛。齊侯使公子無虧戍曹。(曹。衛下邑。)歸公乘馬。祭服五稱。歸夫人魚軒。又曰:奚仲為夏車正。
  • 又曰:晉侯使張骼輔躒致楚師。求御于鄭。鄭人卜。宛射犬吉。子太叔戒之曰:大國之人。不可與也。對曰:無有眾寡。其上一也。太叔曰:培塿無松柏。二子在幄。坐射犬于外。既食而後食之。使御廣車而行。已皆乘乘車。將及楚師。而後從之乘。皆踞轉而鼓琴。近。不告而馳之。
  • 又曰:慶封來奔。獻車于季武子。美澤可以鑑。展莊叔見之曰:車甚澤。人必瘁。宜其亡也。
  • 又曰:鍼適晉。其車千乘。書曰:秦伯之弟鍼出奔晉。罪秦伯也。
  • 論語曰: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 家語。孔子曰:自南敬叔之乘我車也。而道加行。
  • 又曰:孔子適衛。子矯僕。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出。令官者雍渠驂乘。使孔子為次車。遊過市。孔子恥之。
  • 孔叢子曰:孔子使宰予于楚。楚昭王以安車象飾遺孔子。宰予曰:夫子無以為也。王曰:何。對曰:臣自侍衛夫子已來。竊見其言不離道。動不遺仁。貴義尚德。清素好儉。妻不服綵。妾不衣帛。車器不雕。馬不食粟。若夫觀物之麗靡。窈妙之浮音。夫子過之弗聽也。故臣知夫子之不用車也。
  • 晏子曰:齊人好擊轂相犯以為樂。禁之不止。晏子為新車良馬出。與其人相犯。曰:擊轂者不祥。下車而去之。然後國人不為。
  • 尸子曰:文軒六駃。是(○太平御覽七百七十三作題。)無四寸之鍵。則車不行。小亡則大者不成也。
  • 莊子曰:秦王有疾。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多。
  • 蔡邕獨斷曰:凡乘輿車。皆(○原訛背。據馮校本改。)羽蓋金華。又黃屋左翿金㚇。黃屋者。蓋以黃為裏也。左翿者。以旄牛尾為之。大如斗。在左騑馬頭上。金㚇者。馬冠也。
  • 梁戴嵩車馬詩曰:鞏洛風塵處。冠蓋相噴噎。多稱魏其冷。競隨田蚡熱。輪趣白虎第。珂聚黃金穴。獻酒悉蒲陶。詶言盡飛鐵。東都蛇已鑄。西山綬應結。朝集類蒸煙。晚至如吹雪。子雲爾何事。門巷無車轍。
  • 後漢馮衍車銘曰:乘車必護輪。治國必愛民。車無輪安處。國無民誰與。
  • 後漢崔駰車左銘曰:虞夏作車。取象機衡。君子建左。法天之陽。正位受綏。車不內顧。塵不出軌。鸞以節步。彼言不疾。彼指不躬。玄覽于道。永思厥中。又車右銘曰:擇御卜右。採德用良。詢納耆老。于我是匡。惟賢是師。惟道是式。箴闕旅賁。內顧自勅。匪望其度。匪愆其則。越戒敦儉。禮以華國。
  • 又車後銘曰:敬其在路。體貌思恭。望衡顧轂。允慎茲容。無或好失。匪盤于遊。顧省厥遺。虎尾斯求。昭德塞違。抑盈以無。雖有三晉。咸然若虛。
  • 後漢李尤小車銘曰:員蓋象天。方輿則地。輪法陰陽。動不相離。合之嗛噓。疏達開通。兩輜障邪。尊卑是從。輗軏之用。信義所同。
  • 又天軿車銘曰:奚氏本造。後裔飾雍。輪以代步。屏以從容。輪軿并合。出入周通。追仁赴義。惟禮是恭。

  • 禮記曰: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
  • 禮含文嘉曰:燧人氏始炮生為熟。
  • 易曰:君子以飲食宴樂。
  • 又曰:君子慎言語。節飲食。
  • 尚書。洪範。三八政。一曰食。
  • 又大傳曰:八政何竟先食。食者。萬物之始。人之所本者也。
  • 周禮曰:王齊則玉府供玉食。
  • 又曰: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凡會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鴈宜麥。魚宜眾。凡君子之食。嘗放焉。
  • 莊子曰: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者遨遊。汎若不繫之舟。
  • 史記曰:韓信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患之。乃晨炊蓐食。信食時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怒。竟絕。乃釣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為設食。信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 說苑曰:子思居於衛。縕袍無裏。二旬九食。
  • 漢書曰:萬石君時。賜食於家。必稽首俯伏。而如在上前。子孫有過。對案不食也。
  • 東觀漢記曰:汝郁。年五歲。母疾。不能飲食。郁亦不肯食。母憐之。強為之餐飯。欺言愈。郁視母色未平。輒不食。
  • 又曰:梁鴻少孤。以童幼。詣太學受業。治禮詩春秋。常獨坐止。不與人同食。
  • 王隱晉書曰:何曾食。日近萬錢。猶曰無下箸處也。
  • 又曰:皇甫謐姑子梁抑。為城陽太守。或勸謐送。謐曰:抑為布衣過吾。送迎不出門。食不過鹽菜。貧不以酒肉為禮也。今作郡而送。豈古人之道哉。
  • 梁劉孝威謝東宮賜聖僧餘饌啟曰:齊桓柏寢之器。周穆軒宮之寶。乳糜香飯。素●糗漿。五杏七桃。靈瓜仙棗。莫不氣馥上天。薰流下界。石崇芳果。金谷僅於萬株。陳湯木滋。杜陵幾於千樹。猶自高謝珍奇。多慚品族。
  • 又謝東宮賜淨饌啟曰:糜獻牛牧。飯出龍宮。千品甘露之食。百花珍藥之果。餅兼髓乳。漿苞蔗㮈。雕盤流其滋旨。寶器委其包香。足使五世長者。羞彼識味。一角仙人。恥其咒術。微物多幸。叨奉曲恩。性命可捐。殊私難答。
  • 陳徐陵謝敕賜祀三皇五帝餘饌啟曰:竊以甘泉之殿。舊禮羲軒。長樂之宮。本圖堯舜。自東京晚世。曠代無聞。西漢盛儀。復睹今日。金壺流十旬之氣。玉案備千品之羞。昔絳羅為薦。既延王母。紫蓋為壇。允招太一。同斯美號。理致眾皇。臣以餘年。豫聞清祀。如陪瑤席。遂飲瓊漿。
  • 梁吳筠移曰:月光離畢。風氣入箕。細雨如網。細柳如絲。離隔東西之怨。眺望山川之阻。企龍門而不見。覽桂枝而延佇。此乃方寸之恆情。羌難得而覼縷也。亦有鮑叔分財。華歆讓位。乃相知於平生。實忘懷於寤寐。雞有呼群之德。鹿有食苹之美。在微物其尚然。況仁義之君子哉。今足下。居則廣夏高堂。連闥洞房。綺窗半卷。屏風角張。指天地如一指。安知故人之可傷。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貴一賤。交情乃見。謂古昔之恆談。在今日而方見。嗚呼如何。忘我實多。輒欲彈琴縱酒。於首陽之阿。君有廚中腐肉。而僕不厭糟糠。君有鴈鶩之食。而余不得一嘗。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腸。何如哉。今欲君之餘。江皋綠葹之筍。洞庭紫鬣之魚。昆山龍胎之脯。玄圃鳳足之葅。千里蓴羹。萬丈名膾。氣馨若蘭。色美如艾。扶南甘蔗。一丈三節。白日炙便銷。清風吹即折。安定之梨。皮薄味厚。一歲三花。一枚二升。凡厥上味。惟君能施。君若不施。成君深累。於神為不祥。於人為愆義。

  • 漢書曰:宣帝微時。每買餅。所從買家。輒大售。亦以自怪。
  • 三輔舊事曰:太上不樂關中。高祖徙豐沛屠兒沽酒賣餅商人。立為新豐縣。故一縣多小人。
  • 三輔決錄曰:趙歧避難至北海。於市中販胡餅。孫嵩乘犢車入市。見歧。疑非常人。問曰:自有餅耶。曰:販之。嵩曰:買幾錢。賣幾錢。歧曰:買三十。賣亦三十。嵩曰:視處士之狀。非賣餅者。乃開車後。載還家。
  • 晉束皙餅賦曰: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弱似春綿。白若秋練。氣勃鬱以揚布。香飛散而遠遍。行人失涎於下風。童僕空噍而斜眄。擎器者舐脣。立侍者乾咽。
  • 梁吳均餅說曰:宋公至長安。得姚泓時故太官丞程季者。了了人也。公曰:今日之食。何者最先。季曰:仲秋禦景。離蟬欲靜。燮燮曉風。凄凄夜冷。臣當此景。唯能說餅。公曰:善。季乃稱曰:安定曀鳩之麥。洛陽董德之磨。河東長若之蔥。隴西舐背之犢。抱罕赤髓之羊。張掖北門之豉。然以銀屑。煎以金銚。洞庭負霜之橘。仇池連蔕之椒。調以濟北之鹽。剉以新豐之雞。細如華山之玉屑。白如梁甫之銀泥。既聞香而口悶。亦見色而心迷。公曰:善。

  • 左傳曰:晉侯與齊侯投壺。晉侯曰:有酒如川。有肉如坻。寡人中此。為諸侯師。
  • 戰國策曰:晚食以當肉。安行以當車。
  • 漢書曰:伏日。詔賜從官肉。太官丞日晏不來。東方朔獨拔劍割肉。謂其同官曰:伏日當早歸。請受賜。即懷肉去。太官奏之。朔入。上曰:昨賜肉。不待詔。以劍割肉而去。何也。朔免冠謝。上曰:先生起自責也。朔再拜曰:朔來朔來。受賜不待詔。何無禮也。拔劍割肉。一何壯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歸遺細君。又何仁也。上笑曰:使先生自責。乃反自譽。賜酒一石。肉百斤。歸遺細君。
  • 又曰:鮑宣云。公奈何獨私養外親。與幸臣董賢。多賞賜。賓客漿酒藿肉。(視酒如漿。視肉如藿。)
  • 桓譚新論曰:關東鄙語曰:人聞長安樂。出門向西笑。知肉味美。則對屠門而嚼。
  • 梁劉孝綽謝安成王賚祭孤石廟胙肉啟曰:味過瀹鳳。珍越屠龍。故使屏翳收風。馮夷淨浪。神居鷁首。獨汎安流。民幸同附。得徵遘迕。復等受釐。預頒純嘏。恩靈所降。信次委積。報生以死。竊聞斯義。

  • 呂氏春秋曰:趙宣孟之絳。見骫桑之下。有臥餓人。宣孟與脯二朐。拜受而不敢食。問其故。曰:臣有母。持以遺之。宣孟更賜之脯二束而去。
  • 尚書大傳曰:散宜生閎夭南宮括。三子者。學乎太公。太公見三子之為賢人。遂酌酒切脯。約為朋友。
  • 漢書曰:蜀氏以賣脯而連騎。張里以馬醫而擊鍾。
  • 論衡曰:儒者言泰平時。萐莆生於廚中。廚中自生肉脯。薄如萐形。
  • 神仙傳曰:王遠至蔡經家。與麻姑共設肴膳。擗脯而行。云是麟脯。
  • 又曰:左慈詣劉表。云有薄禮。願以犒軍。表使取之。有酒一器。有脯一盤。千餘人共舉。不能勝。慈自取之。引入。求書刀。削脯投地。百人接酒及脯。賜兵人人酒三杯。酒如故。脯亦不減。
  • 梁劉孝威謝東宮賚鹿脯等啟曰:上林絕胡人之搏。禁地無張京之犯。而猶有班超遊獵。李廣馳射。遠歸於廚吏。入貢於腊人。形圖三事之車。影入九仙之鏡。

  • 論語曰:不得其醬不食。
  • 漢書曰:劉歆謂楊雄曰:今學有祿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後人覆醬瓿。(瓿音部。水甖名也。)
  • 風俗通曰:醬成於鹽。而鹹於鹽。夫物之變。有時而重。
  • 梁劉孝儀謝晉安王賚蝦醬啟曰:龍醬傳甘。退成可陋。蚳醢稱貴。追覺失言。上聖聞雷。未之能覆。嘉賓流歠。羞無辭窶。

  • 列異傳曰:費長房又能縮地脈。坐客在家。至市買鮓。一日之間。人見之千里外者數處。
  • 列女後傳曰:吳光祿勳孟宗。為監魚池司馬。罷職。道作兩器鮓。以歸奉母。母怒之曰:吾老為母。戒言唯聽飲彼水。何吾言之不從也。宗曰:於道作之。非池魚也。母曰:汝為主魚吏。而獲鮓以歸。豈可家至戶告耶。乃還鮓於宗。宗伏謝罪。遂沉鮓於江。
  • 世說曰:有人遺張華鮓者。華見之。謂客曰:此龍肉鮓也。鮓中則有五采光。試之。果如言。後問其主。云於茅積下得白魚所作也。
  • 又曰:陶侃少時。作魚梁吏。嘗以一坩鮓餉母。母封鮓及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也。
  • 齊王融謝司徒賜紫鮓啟曰:東越水羞。寔罄乘時之美。南荊任土。方揖鮓魚之最。
  • 陳周弘正謝敕賚紫鮓啟曰:珍韜江浦。味越茗川。昔聞八駿東征。上收黑水之麥。七華西討。才獲苦山之菜。豈如兩階干舞。四方來格。臨朝拱默。任土爭貢。

  • 釋名曰:酪。澤也。乳汁所作。使人肥澤也。
  •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云。仙次藥。有太玄之酪。
  • 晉大康起居注曰:詔云。尚書令荀勗。既久羸毀。可賜乳酪。太官隨日給之。
  • 西河舊事曰:祁連山。冬夏寒涼。宜牧。牛羊充肥。乳酪好。
  • 郭子曰:陸機詣王武子。武子有數斛羊酪。指以示陸。卿東吳何以敵此。陸云。有千里蓴羹。未下鹽豉。
  • 笑林曰:吳人至京。為設食者。有酪蘇。來(○太平御覽八百五十八作未。)知是何物也。強而食之。歸吐。遂至困頓。謂其子曰:與傖人同死。亦無所恨。然汝故宜慎之。
  • 梁沈約謝司徒賜北蘇啟曰:曠阻陰山之外。眇絕蒲海之東。自非神力所引。莫或輕至。聖慈普洽。遍芻薇。(○句有脫文。)停鑣懼喘。既弘道於世務。方駕四衢。又興言於俗表。

  • 古史考曰:神農時。民食穀。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
  • 家語曰:子路見孔子曰:由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而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沒之後南遊。從車百乘。積粟萬鍾。重茵而坐。列鼎而食。願欲藜藿。為親負米。而不可得復也。
  • 荀卿子曰:仁義禮智之於人也。譬之若貨財米粟之於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貧。至無者窮。
  • 漢書曰:宣曲任氏。其先為督道倉。秦敗。豪傑爭取金玉。任氏獨窖倉粟。楚漢相距滎陽。民不得耕種。米石萬。而豪傑金玉盡歸任氏。任氏以此起富。
  • 又曰:賈捐之云。武帝元狩六年。太倉粟紅腐不可食。
  • 又曰:東方朔云。如以臣言無可用。則宜捐棄。無空索長安之米。
  • 東觀漢記曰:馬援勸光武伐隗囂。聚米為山川地勢。上曰:虜在吾目中矣。
  • 又曰:第五倫性節儉。作會稽郡。雖為二千石。臥布被。自養馬。妻炊爨。受俸祿。常求赤米。與小吏受等。財留一月俸。餘皆賤糶與民飢羸者。
  • 九州春秋曰:臧洪為青州刺史。為袁紹所圍。糧食盡。廚有米三斗。主簿啟進內。稍以為糜粥。洪歎曰:吾獨食此何味。命使為薄粥。與眾共歠之。
  • 吳志曰:魯肅以振窮士為務。甚得邑人歡心。周瑜為居巢長。將數百人故過候肅。并告資糧。肅家有囷米。各三千斛。乃指一囷與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親結。定僑札之分。
  • 又曰:全琮父。使琮賚米數斛到吳。有所市具。琮至。皆散。空船而還。父大怒。琮頓首曰: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懸之患。故便振贍。不及啟報。父便以奇之。
  • 語林曰:陳壽將為國志。謂丁梁州曰:若可覓千斛米見借。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米。遂以無傳。
  • 世說曰:郤嘉賓餉釋道安米千斛。道安答。直云損米愈覺有待之煩。
  • 齊王融謝敕賜米啟曰:臣無王陽之術。計然之智。不能負粟百里。分地一廛。上虧溫養。自取飢切。豈悟外恩橫集。天私妄委。
  • 梁簡文帝謝敕賚長生米啟曰:堯禾五尺。未足稱珍。漢苗九穗。方斯非擬。如隨瑞鹿。若降神烏。暮律向遊。獻春方始。食乃民天之貴。粒有延齡之名。藉此資身。因斯養性。
  • 梁庾肩吾謝東宮賚米啟曰:滍水鳴蟬。香聞七里。瓊山合穎。租歸十縣。肩吾人慚振藻。徒降雲澗之松。職濫便繁。空撤家承之俸。成珠委地。事重逢仙。游玉為糧。珍踰入楚。雖復激水滄流。不待濫河之說。春風掃地。方誚文學之篇。
  • 又謝湘東王賚米啟曰:竊以月滿則虧。恩來無爽。海潮雖大。萬江恆注。遂使連箱委地。不殊陽翟。盈倉接宇。寧異海陵。
  • 周庾信謝趙王賚米啟曰:比陋巷簞瓢。櫛風沐雨。剝榆皮於秋塞。掘蟄鷰於寒山。仰費國租。遂開塵甑。非丹灶而流珠。異荊臺而炊玉。東方朔之俸米。既息長飢。西門豹之墾田。方慚此賚。

  • 古史考曰:古有醴酪。禹時儀狄作酒。
  • 毛詩曰: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 禮記曰:先王為酒醴。一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
  • 左傳曰:鄭伯有嗜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鍾焉。
  • 王孫子新書曰:楚莊王攻宋。廚有臭肉。樽有敗酒。將軍子重諫曰:今君廚肉臭而不可食。樽酒敗而不可飲。而三軍之士皆有飢色。欲以勝敵。不亦難乎。莊王曰:請有酒投之士。有食饋之賢。
  • 楚辭曰:蕙有肴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
  • 呂氏春秋曰: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曰明(○太平御覽八百四十五作爛。)腸之食。
  • 黃石公記曰:昔者良將用兵。人有饋一單醪者。使投之於河。令將士迎流而飲之。夫單醪不能味一河水。三軍思為之死。非滋味及之也。
  • 史記曰:晉擊秦。繆公傷。於是歧下食善馬者三百人。馳冒晉軍圍。遂脫繆公而返。生得晉君。初繆公亡善馬。歧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餘人。逐得。欲法之。公曰:君子不以畜害人。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乃皆賜酒而赦之。
  • 又曰:高帝除秦苛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高帝患之。叔孫通知上益厭也。說上。願以諸弟子共起朝儀。後七年。長樂宮成。群臣皆朝十月。復置法酒。諸侍坐殿上。皆伏。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諸(○太平御覽八百四十三作謁。)者言罷酒。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失禮者。高帝乃曰:吾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 漢書曰:百米旨酒。(○百日之米酒也。味或作米。)布蘭生。(芬布列。若蘭之生也。)
  • 又曰:于定國飲酒。至數石不亂。飲益精明。神異經曰:西北海外有人。長二千里。兩腳中間。相去千里。腹圍一千六百里。但日飲天酒五斗。(天酒。甘露也。)不食五穀魚肉。唯飲天酒。忽有飢時。向天乃飽。好遊山海間。不犯百姓。不干萬物。與天地同生。
  • 又曰:西北荒中有酒泉。人飲此酒。酒美如肉。清如鏡。其上有玉樽。取一樽。復一樽出。與天地同休。無乾時。飲此酒人。不死長生。
  • 東方朔別傳曰:武帝幸甘泉。長平阪道中有蟲。赤如肝。頭目口齒悉具。先驅馳還以報。上使視之。莫知也。時朔在屬車中。令往視焉。朔曰:此謂怪氣。是必秦獄處也。上使按地圖。果秦獄地。上問朔何以知之。朔曰:夫積憂者。得酒而解。乃取蟲置酒中。立消。賜朔帛百匹。後屬車上盛酒。為此也。
  • 十洲記曰:瀛洲有玉膏。如酒味。名曰玉酒。飲數升輒醉。乃令人長生。
  • 孔叢子曰:平原君與子高飲。強子高酒。曰:昔有遺諺。堯舜千鍾。孔子百觚。子路尚飲百榼。古之賢聖。無不能飲。吾子何辭焉。續漢書曰:盧植能飲一石不醉。
  • 崔寔四民月令曰:正月旦。進椒酒。降神畢。各舉椒酒於其家長。(事具椒篇。)
  • 魏略曰:大祖禁酒。而人竊飲之。故難言酒。以白酒為賢者。清酒為聖人。
  • 博物志曰:西域有蒲桃酒。積年不敗。彼俗傳云。可至十年。欲飲之醉。彌日乃解。
  • 干寶晉紀曰:杜豫作河橋成。武帝幸橋讌。舉觴勸豫曰:非卿。此功不能就。豫曰:自非陛下之聖明。則臣無所施其愚巧也。(事具橋篇。)
  • 晉中興書曰:畢卓嘗謂人曰:右手執酒杯。左手執蟹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 語林曰:劉靈。字伯倫。飲酒一石。至酲。復飲五斗。其妻責之。靈曰:卿可致酒五斗。吾當斷之。妻如其言。靈呪曰:天生劉靈。以酒為名。一飲一石。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莫可聽。
  • 宋陶潛飲酒詩曰:既醉之後。輒以數句自娛。紙墨遂多。別辭無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談笑也。有客常同止。趣舍邈異景。一士長獨醉。一夫終年醒。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 周庾信報趙王賜酒詩曰:梁王修竹園。冠蓋風塵喧。行人忽枉道。直進桃花源。稚子還羞出。驚妻到●門。始聞傳上命。定是賜中樽。野鑪然樹葉。山杯捧竹根。風池還更暖。寒谷遂長暄。未知稻粱鴈。何時報君恩。
  • 又正旦蒙趙王賚酒詩曰: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流星向碗落。浮蟻對春開。成都已救火。蜀使何時迴。
  • 又中山公許乞酒一車未送詩曰:細柳望蒲臺。長河始一迴。秋葉幾迴落。春蟻未曾開。瑩角非難馭。椎輪稍可摧。只言千日飲。舊逐中山來。
  • 又就蒲州刺史乞酒詩曰:蕭瑟風聲摻。蒼茫雲貌愁。鳥寒栖不定。池凝聚未流。蒲城桑葉落。灞岸菊花秋。願持河朔飲。分勸東陵侯。
  • 又答王褒餉酒詩曰:今日小園中。桃花數樹紅。開君一壺酒。細酌對春風。未能扶畢卓。猶足舞王戎。仙人一捧露。判不及杯中。
  • 漢楊雄酒賦曰:子猶瓶矣。觀瓶之居。居井之湄。處高臨深。動常近危。酒醪不入口。藏水滿懷。不得左右。牽於纏徽。自用如此。不如鴟夷。鴟夷滑稽。腹大如壺。盡日盛酒。人復藉酤。常為國器。託於屬車。出入兩宮。經營公家。由是言之。酒何過乎。
  • 魏陳王曹植酒賦曰:余覽楊雄酒賦。辭甚瑰瑋。頗戲而不雅。聊作酒賦。粗究其終始。嘉儀氏之造思。亮茲美之獨珍。仰酒旗之景曜。協嘉號於天辰。穆生失禮而辭楚。侯嬴感爵而輕身。其味有宜成醪醴。蒼梧縹清。或秋藏冬發。或春醞夏成。或雲沸川涌。或素蟻如萍。爾乃王孫公子。遊俠翱翔。將承歡以接意。會陵雲之朱堂。獻酬交錯。宴笑無方。於是飲者並醉。從橫讙譁。或揚袂屢舞。或扣劍清歌。或嚬蹴辭觴。或奮爵橫飛。或歎驪駒既駕。或稱朝露未晞。于斯時也。質者或文。剛者或仁。卑者忘賤。窶者忘貧。於是矯俗先生。聞之而歎曰:噫。夫言何容易。此乃淫荒之源。非作者之事。若耽于觴酌。流情縱佚。先王所禁。君子所失。
  • 魏王粲酒賦曰:帝女儀狄。旨酒是獻。苾芬享祀。人神式宴。辯其五齊。節其三事。醍沉盎泛。清濁各異。章文德于廟堂。協武義于三軍。致子弟之孝養。糾骨肉之睦親。成朋友之懽好。贊交往之主賓。既無禮而不入。又何事而不因。賊功業而敗事。毀名行以取誣。遺大恥於載籍。滿簡帛而見書。孰不飲而羅茲。罔非酒而惟事。昔在公旦。極茲話言。濡首屢舞。談易作難。大禹所忌。文王是艱。
  • 晉張載酃酒賦曰:惟聖賢之興作。貴垂功而不泯。嘉康狄之先識。亦應天而順民。擬酒旗於玄象。造甘醴以怡神。雖賢愚而同好。似大化之齊均。物無往而不變。獨居舊而彌新。經盛衰而無廢。歷百代而作珍。若乃中山冬啟。醇酎秋發。長安春御。樂浪夏設。縹蟻蓱布。芬香酷烈。垂嘉稱於百代。信人神之所悅。故為其酒也。殊功絕倫。三事既節。五齊必均。造釀以秋。告成以春。備味滋和。體淳色清。宣御神志。導氣養形。遺憂消患。適性順情。於是糾合同好。以遨以遊。嘉賓雲會。矩坐四周。設罍樽於南楹。酌浮觴以旋流。備鮮肴之綺錯。進時膳之珍羞。禮儀攸序。是獻是酬。咸得志以自足。願棲遲於一丘。於是歡樂既洽。日薄西隅。主稱湛露。賓歌驪駒。僕夫整駕。言旋其居。乃憑軾以迴軌。騁輕駟於通衢。及衡門以隱跡。覽前聖之典謨。感夏禹之防微。悟儀氏之見疏。鑒往事而作誡。罔非酒而惟愆。哀秦穆之見謬。惜三良之殲賢。嘉衛武之能悔。著屢舞於初筵。察成敗於往古。垂將來於茲篇。
  • 魏劉伶酒德頌曰: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為牖戶。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幕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操卮執觚。動則挈榼提壺。唯酒是務。焉知其餘。有貴介公子。搢紳處士。聞吾風聲。議其所以。乃奮袂攘衿。怒目切齒。陳說禮法。是非鋒起。先生於是捧甖承槽。銜杯歠醪。奮鬢箕踞。枕麴藉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
  • 梁朱异田飲引曰:卜田宇兮京之陽。面清洛兮背脩邙。屬風林之蕭瑟。值寒野之蒼茫。鵬紛紛而聚散。鴻冥冥而遠翔。酒沉兮俱發。雲沸兮波揚。豈味薄於東魯。鄙蜜甜於南湘。於是客有不速。朋自遠方。臨清池而滌器。闢山牖而飛觴。促膝兮道故。久要兮不忘。聞談希夷之理。或賦連翩之章。
  • 晉庾闡斷酒戒曰:蓋神明智惠。人之所以靈也。好惡情欲。人之所以生也。明智運於常厓。好惡安於自然。吾固以窮智之害性。任欲之喪真也。於是椎金罍。碎玉碗。破兕觥。捐觚瓚。遺舉白。廢引滿。使巷無行榼。家無停壺。剖樽折杓。沈炭銷鑪。屏神州之竹葉。絕縹醪乎華都。言未及盡。有一醉夫。勃然作色曰:蓋空桑珍味。始於無情。靈和陶醞。奇液特生。聖賢所美。百代同營。故醴泉涌於上世。懸象煥乎列星。斷蛇者以興霸。折獄者以流聲。是以達人暢而不壅。抑其小節。而濟大通。子獨區區。撿情自封。無或口●其味。而心馳其聽者乎。庾生曰:爾不聞先哲之言乎。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物之感人無窮。而情之好惡無節。故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惡跡止步。滅影即陰。形情絕於所託。萬感無累乎心。心靜則樂非外唱。樂足則欲無所淫。唯味作戒。其道彌深。賓曰唯唯。敬承德音。
  • 梁劉孝儀謝東宮賚酒啟曰:異五齊之甘。非九醞之法。屬車未曾載。油囊不得酤。試儔仙樹。葛玄泥首。才比蒲桃。孟他銜璧。固知託之養性。妙解怡神。擬彼聖人。羞得連類。
  • 後漢孔融難魏武帝禁酒書曰:公初當來。邦人咸抃舞踊躍。以望我后。亦既至止。酒禁施行。天垂酒旗之曜。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堯非千鍾。無以建太平。孔非百觚。無以堪上聖。樊噲解厄鴻門。非彘肩卮酒。無以奮其怒。趙之廝養。東迎其王。非引卮酒。無以激其氣。高祖非醉斬白蛇。無以揚其靈。袁盎非醇醪之力。無以服其命。定國非酣飲一斛。無以決法令。故酈生以高陽酒徒。著功於漢。屈原以餔糟歠醨。身困於楚。猶是觀之。酒何負於治者哉。

  • 說文曰: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彝器也。昔禹貢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以入山林川澤。魑魅魍魎。莫能逢之。
  • 又曰:鼎。大上下小。
  • 爾雅曰:鼎絕大謂之鼐。圓弇上謂之鼒。鼒。子鼎。附耳外謂之翼。
  • 周易曰:鼎象也。九四曰:鼎折足。覆公餗。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上九。玉鉉。大吉。
  • 禮記曰:崇鼎貫鼎。大黃封父龜。天子之器。
  • 毛詩曰:絲衣其紑。載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
  • 三禮鼎器圖曰:牛鼎。受一斛。天子飾以黃金。諸侯白金。有鼻目。以銅為之。三足。
  • 左傳曰:宋華督已殺孔父而弒殤公。召莊公于鄭而立之。以郜大鼎賂公。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納于太廟。非禮也。
  • 又曰: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離宮。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桀有昏德。鼎遷于商。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姦回昏亂。雖大輕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事具祥瑞部鼎篇。)
  • 又曰:徐子及郯人莒人。會齊侯。盟于蒲隧。賂以甲父之鼎。
  • 墨子曰:巫馬子問墨子曰:鬼神孰與聖人明智。墨子曰:鬼神明於聖人。猶聰明耳目之與聾盲也。若夏后開使飛廉折金於山。以鑄鼎於昆吾。使翁難乙灼目若之龜。成曰:鼎成四足而方。不灼自成。不舉自藏。不遷自行。乙又言繇曰:逢逢白雲。一南一北。一西一東。九鼎既成。而遷三國。此知必千年。無聖之智。豈能知哉。
  • 史記曰:伊尹欲干湯而無由。乃為有莘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
  • 又曰:秦武王與孟說舉龍文赤鼎。絕臏死。
  • 又曰:漢武時。汾陰巫錦。為民祠魏睢后土。得鼎。鼎大。異於眾鼎。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至中山。山有黃雲蓋焉。有鹿過。上自射之。因以祭。至長安。公卿大夫皆議。請尊寶鼎。有司皆曰: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今鼎至甘泉。承休無疆。中山有黃白雲降蓋。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鼎宜見於祖禰。藏于帝庭。以合明應。制曰:可。
  • 淮南子曰:闔閭伐楚。五戰入郢。燒高府之粟。破九龍之鼎。(高府。大倉也。形九龍於鼎以為名。言大鼎也。)鞭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宮。
  • 說苑曰:湯時大旱七年。煎沙爛石。於是使人三足鼎祝山川。教之祝曰:政不節耶。使民疾耶。苞苴行耶。讒夫昌耶。宮室營耶。女謁成耶。何不雨之極也。言未已。天大雨。東觀漢記曰:永平六年。廬江太守貢寶鼎。
  • 吳越春秋曰:吳王闔閭。葬女於郭西昌門外。鑿地為池。積土為山。文石為槨。金鼎玉杯。銀樽珠襦之寶。皆以送之。
  • 南越書曰:熙安縣山下。有神鼎。天清水澄則見鼎。刺史劉道錫。常使繫其耳而牽之。耳脫而鼎潛。既而執紖者莫不疾耳。蓋尉他之鼎。
  • 又曰:永城縣江前有神鼎。圓數里。耳高五六丈。葛稚川云。赤松子陶金丹鼎。
  • 晉中興書曰:神鼎見。鼎者仁器也。能息能行。不灼而沸。不汲而盈。煙熅之氣。自然所生也。亂則藏於深山。文明應運而至。故禹鑄鼎以擬之。(事具祥瑞部鼎篇。)
  • 後漢崔瑗竇大將軍鼎銘曰:大禹鑄鼎。象物百神。饗帝養賢。命錫宗臣。三距金鉉。公德配焉。雉膏之災。咸在擇人。惟王建國。分之彝器。鼎為元寶。君臣享位。足勝其任。鬻保寶器。持盈若沖。滿而不溢。黃耳不革。玉鉉終吉。禹鏤其鼎。湯刻其盤。紀功申戒。貽則後人。
  • 後漢李尤鼎銘曰:五鼎大和。滋味集具。雖快其口。損之為務。
  • 古鼎銘曰:王命尸臣。官此拘邑。賜爾和鸞。黼黻琱弋。尸臣拜手。曰: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
  • 後漢崔駰仲山父鼎銘曰: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有福。足勝其任。公餗乃珍。於高思危。在滿戒溢。可以永年。天之大律。
  • 梁周捨鼎銘曰:天下寧康。異方同軌。九牧作貢。百司咸理。範金鑄器。戒鎮階所。波圓月鏡。傳之無已。

  • 東宮舊事曰:皇太子初拜。給銅龍頭鎗。
  • 笑林曰:太原人夜失火。出物。欲出銅鎗。誤出熨㪷。便大驚惋。語其兒曰:異事。火未至。鎗已被燒失腳。
  • 梁吳筠以服散鎗贈殷鈞詩曰:玉鉉布交文。金丹煥仙說。九沸翻成緩。七轉良為切。執以代疏麻。長貽故人別。

  • 浮圖澄傳曰:澄以鉢盛水。燒香呪之。須臾。鉢中生青蓮華。
  • 西域傳曰:諸國志曰:佛鉢在乾阤越國。青玉也。受三斗許。彼國寶之。供養願終日花香不滿。則如言也。願一把滿。亦隨言也。
  • 交州雜事曰:太康四年。刺史陶璜。表送臨邑王花然(○太平御覽七百五十九作范熊。此訛。)所獻銀鉢一口。水精鉢一口。
  • 支僧載外國事曰:佛鉢在大月氏國。一名佛律婆越國。是天子之都也。起浮圖。浮圖高四丈七層。四壁裏有金銀佛像。像悉如人高。鉢處中央。在第二層上。作金絡絡鉢。鎖懸鉢。鉢是石也。其色青。
  • 又曰:摩竭提國。在迦維越之南。相去四十由旬。貝多樹去摩竭提三十里。一名毗波梨。佛唯在此一樹下坐。滿六年。長者女以金鉢盛牛乳糜上佛。佛得乳糜。往尼連禪河浴。浴竟。於水邊噉糜。噉糜竟。擲鉢水中。逆流可百步許。然後鉢復流河中。架梨那龍王接取鉢。在宮中供養。
  • 法顯記曰:弗樓沙國。有佛鉢。昔月氏王大興眾。來伐此國。欲取佛鉢。既服此國已。月氏王篤信佛法。欲持鉢去去。乃校飾大象。置鉢其上。象便伏地。不能得進。更作四輪車載鉢。八象共牽。復不能進。王知與鉢無緣。深自愧歎。即於此處起塔。及僧伽藍。
  • 齊王融謝安陸王賜銀鉢啟曰:素人之貴。有訪仙經。鐫刻可奇。見符神鼎。撤膳器於珍羞之席。降寶玩於簞瓢之門。
  • 梁劉孝儀謝鄱陽王賜銀鉢啟曰:珍窮貨貢。製極範金。用貴寶樽。文包龍鼎。雕鏤海籍。圖載山經。閱眾靈於器中。弄神姦於掌裏。足令任后所欲。遠慚漢世。少君有覿。遙羌齊寢。

  • 抱朴子曰:取金液及水銀。以黃土塸盛。置之猛火上。皆化為丹。以此丹金為盤碗。食其中。令人長生。袁彥伯羅山疏曰:善道門(○太平御覽七百五十九作善道開。按當作單道開。)尸。在石室北壁下。形骸朽壞。止有白骨在。昔成都識此道士。聞之使人慨然。其業行殊異。冀當蟬蛻解骨耳。石室中先有塸盛香。得便掃除燒香。
  • 梁皇太子謝敕賚廣門塸等啟曰:淮南承月之杯。豈均符采。西國浮雲之碗。非謂瑰奇。臣南珍靡究。未讀奏曹之表。方物罕逢。不識議郎之畫。

  • 周官曰:玉府。掌王之金玉。若合諸侯。則供珠盤玉敦。
  • 禮記曰:湯之盤銘。德日新。又日新。
  • 康誥曰:作新民。詩云。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盤銘。刻戒於盤。極猶盡也。君子新其德。盡其心力。不有餘也。)
  • 左傳曰:莒人伐我東鄙。圍台。季武子救台。遂入鄆。取其鍾。以為公盤。
  • 史記曰:毛遂謂楚王之左右。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盤血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唼盟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定從於殿上。遂右手持盤。而左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唼此血於堂下。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 孫卿子曰:君者盤也。水者民也。盤圓則水圓。盤方則水方。
  • 神異經曰:西北有金樓。上有銀盤。廣五十丈。
  •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以七月七日降帝宮。命侍女索桃。須臾。以玉盤盛桃七枚。大如鴨卵。形圓色青。以呈王母。王母以四枚與帝。自食三枚矣。
  • 應劭漢官儀曰:封禪壇南有玉盤。盤中有玉龜。
  • 風土記曰:越俗。飲宴即鼓盤以為樂。取大素圜盤。以廣尺六者。抱以著腹。以右手五指更彈之。以為節。舞者應節而舉。
  • 梁沈約詠竹檳榔盤詩曰:梢風有勁質。景用道非一。平織方以文。穿成圓且密。
  • 魏毌丘儉承露盤賦曰:樹根芳林。濯景天池。嘉木靈草。綠葉素枝。飛閣鱗接而從連。層臺偃蹇以橫施。龜龍怪獸。嬉遊乎其中。詭類壯觀。雜遝眾多。若乃肇制模鎔。應變入神。窮數極理。究盡物倫。命班爾。召淳均。撰蘭藉。簡良辰。采名金於崐丘。斬扶桑以為薪。詔燭龍使吐火。運混元以陶甄。毆陰陽而役神物。豈取力於烝民。用能弗營。不日而成。匪雕匪斲。天挺之靈。雄幹碣以高立。干雲霧而上征。蓋取象於蓬萊。實神明之所憑。峻極過於閬風。鳳高翔而弗升。遠而望之。若紫霓下鄰。雙鶤集焉。即而視之。若璆琳之柱。華蓋在端。上際辰極。下通九原。仙掌仙掌。既平且安。越古今而無匹。信奇異之可觀。又能致休徵以輔性。豈徒虛設於芳園。采和氣之精液。承清露於飛雲。
  • 後漢李尤盤銘曰:或以承觴。或以受物。既舉清觴。又成口實。
  • 魏毌丘儉承露盤銘曰:赫赫聖魏。紹天惟則。承露瑰生。爰詔懿德。下有蛟龍。偃蹇虯紛。上有層盤。厲彼青雲。脩莖擢擢。高弗可及。仙掌岧岧。零露是集。有直其體。有固斯基。休徵攸降。神明攸持。少昊惟好。我后斯同。以近眉壽。以保萬邦。
  • 魏陳王曹植承露盤銘曰:岧岧承露。峻極大清。神石礧磈。洪基岳停。下潛醴泉。上受雲英。和氣四充。翔鳳所經。匪我明后。孰能經營。近歷闡度。三光朗明。殊俗歸義。祥瑞混并。鸞鳳晨棲。甘露宵零。神明攸挾。高而不傾。奉戴巍巍。恭統神器。固若露盤。長存永貴。賢聖繼跡。弈世明德。不忝先功。保茲皇極。垂祚億兆。永荷天秩。
  • 晉殷仲堪酒盤銘曰:

  • 爾雅曰:彝卣罍。器也。小罍謂之坎。卣。中樽也。
  • 禮記曰:廟堂之上。罍樽在阼。犧樽在西。
  • 又曰:泰有虞氏之樽也。山罍夏后氏之樽。著殷樽。犧象周樽。
  • 莊子曰:百年之木。破為犧樽。青黃以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犧樽於溝中之斷。則美惡有聞(○太平御覽七百六十一作間。)矣。其於失性。一也。
  • 淮南子曰:聖人之道。猶中衢而設樽耶。過者斟酌。各得其宜。(事具人部聖篇。)
  • 又曰:夫奉一爵酒。不知於邑。(言其輕也。)挈萬石樽。則曰汗交。(言其重也。)又況羸(○淮南子脩務篇作贏。)天下之憂。而任海內之事者乎。二者重於樽亦遠矣。(遠猶多也。)
  • 漢書曰:成都侯商子邑。為大司空。貴重。商故人皆敬之。事邑。唯樓護自安舊節。邑亦事之。不敢有闕。時請召賓客。邑居樽下。稱賤子上壽。坐百數。皆離席伏。護獨東向正坐。
  • 東觀漢記曰:劉文及蘇茂易(○東觀漢記作臣於二字。)永。上遣王霸討之。霸至。遂●門堅守。勞賜吏士。作冒(○太平御覽七百六十一作倡。)樂。賦(○賦字御覽無。疑衍。)賊懽呼。雨射營中。中霸前酒樽。
  • 孔融別傳曰:融常歎曰:坐上客恆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事具人部敘志篇。)
  • 魏文帝詩曰:良辰啟初節。高會構懽娛。明爵浮象樽。珍膳盈豆區。
  • 後漢崔駰樽銘曰:惟歲之元。朝賀奉樽。金罍犧象。嘉禮具存。獻酬交錯。萬國咸歡。
  • 後漢蔡邕酒樽銘曰:酒以成禮。弗繼以淫。德將無荒。過則荒沉。盈而不沖。古人所箴。尚鑒茲器。茂勗厥心。
  • 後漢李尤樽銘曰:樽設在堂。以俟俊乂。三山共承。雕瑑錯帶。
  • 晉孫綽樽銘曰:大匠體物。妙思入神。儀彼靈禽。制器為人。虛以含有。文以飾身。湛此玄醴。延我嘉賓。興懷寄詠。聊以摽設。詳觀茲器。妙巧奇絕。酌焉則注。受滿則側。吐寫適會。未見其竭。與之無若。施而有節。玄應忘知。切存不伐。王公擬之。德齊上哲。
  • 宋何偃常滿樽銘曰:貞明麗象。昃食中望。唯茲奇器。神絕莫尚。斟酌賦受。不踰其量。鳧鷖之詩。豈伊異況。

  • 韓子曰:棠谿空見昭侯曰:今有白玉卮而無當。瓦器有當。君渴。將何以飲。曰:以瓦器。空曰:白玉卮美而君不(○太平御覽七百六十一不下有以飲者三字。)以其無當耶。曰:然。空曰:為人君漏泄群臣語。猶玉卮無當也。空每見出。昭侯必獨臥。唯恐夢言泄妻妾。
  • 戰國策曰:昭陽為楚伐魏。覆軍殺將。得八城。移師而攻齊。陳軫為齊王使。見昭陽。再拜謝。賀戰勝。起而曰:臣竊譬。楚有祠者。賜其舍人酒一卮。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足未成。一人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酒。(具遊說篇。)
  • 鹽鐵論曰:川源不能實漏卮。
  • 漢書曰:高祖奉玉卮。為太上皇壽。
  • 又曰:初何武為郡吏時。事太守何壽。壽知武有宰相器。故厚之。後壽為大司農。其兄子為廬江長史。時武為楊州刺史。奏事在邸。春壽兄子適長安。壽為具。召武弟顯及故人。酒酣。見其兄子曰:此子楊州長史。材能駑下。未曾省見。顯等甚慚。退以謂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上所以委任。一州表率也。職在進善退惡。吏治行有茂異。民有隱逸。乃當召見。不可以所私問。顯強之。不得已召見。賜卮酒。
  • 晉傅咸汙卮賦曰:人有遺余琉璃卮者。小兒竊弄。墮之不絜。意既惜之。又感物之汙辱。乃喪其所以為寶。況君子行身。而可以有玷乎。有金商之瑋寶。稟乾剛之淳精。歎春暉之定色。越冬冰之至清。爰甄陶以成器。逞異域之殊形。猥陷身於醜穢。豈厥美之不惜。與觴杓之長辭。曾瓦匜之不若。
  • 後漢崔駰漢明帝頌曰:帝乃負扆。執冒覆珪。運斗杓以酬酢。酌酒旗之玉卮。

  • 山海經曰:犬戎國有一女子。方跪進玉杯食。
  • 禮記曰:父母沒而杯圈不能飲焉。口澤之氣存焉爾。(孝子見親之器物哀。則不忍用也。圈。屈木所為也。卮。匜之屬也。)
  • 管子曰:桓公管仲鮑叔牙甯戚四人飲。公曰:盍不為寡人壽。叔牙奉杯而起。
  • 文子曰:清之為明。杯水見眸子。濁之言闇。河水不見太山。
  • 韓子曰:紂為象著而箕子怖。以為象著必不加於土(○原訛上。據馮校本改。)形。(○太平御覽七百五十九作鉶。)必將犀玉之杯。象著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薦豹胎。
  • 又曰:樂羊為魏文侯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樂羊坐於幕下而饗之。盡一杯。
  • 淮南子曰:夫江河之腐胔。不可勝數也。然祭者用。大也。一杯酒。甘蠋潰其中。匹夫不嘗。小也。
  • 十洲記曰:周穆王時。西域獻夜光常滿杯。杯容三升。是白玉之精。光明照徹。夜以杯於庭中以向天。比旦而水汁滿中。汁甘而香美。斯實靈器。
  • 漢書曰:有盜高廟座前玉環。得盜。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盜宗廟服御物者為奏。當棄市。上大怒曰:吾屬廷尉者。欲致族之。而君以法奏之。非所以奉宗廟意也。釋之免冠頓首謝曰:法如是足矣。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杯土。(不欲指言。故以取土喻之。)陛下何以加其法乎。文帝與太后言之。乃許之。
  • 又曰:元帝徵貢禹為諫議大夫。禹奏。臣當從之東宮。見賜杯案。盡金銀飾。非當所以食臣下也。
  • 又曰:王嘉為丞相。數上事。言不宜封董賢。上怒。有詔收(○漢書八十六王嘉傳作假。)謁者即。(○漢書作節。)召丞相詣廷尉詔獄。掾吏涕泣。共和藥進嘉曰:將相不對強吏陳冤。君侯宜引決。嘉引藥杯以擊地。謂官屬曰:丞相幸得備位三公。奉職負國。伏刑都市。以示萬眾。豈兒女子耶。何謂咀藥而死。
  • 又曰:朱博為御史大夫。為人廉儉。食不重味。案上不過三杯。夜寢早起。妻子希見其面。
  • 謝承後漢書曰:豫章宋叔平。為定陵令。素杯。食麥飯。
  • 論衡曰:河東須(○太平御覽七百五十九作項。)曼都好道。去家三年而反。曰:去時有數仙人將上天。離月數里而止。月之旁甚寒凄愴。飢欲食。輒飲我流霞一杯。每飲數月不飢。
  • 王逸子曰:顏淵之簞瓢。則勝慶封玉杯。何者。德行高遠。能絕殊也。
  • 陶侃故事曰:侃上成帝螺杯一枚。
  • 南州異物志曰:鸚鵡螺。狀似霞。杯形如鳥。頭向其腹。視似鸚鵡。故以為名。
  • 南越志曰:南海以蝦頭為杯。鬚長數尺。金銀鏤。晉康(○太平御覽七百五十九作廣。)州刺史。常以杯獻。簡文用以盛藥。未及飲。無故酒躍於外。時廬江太守曲安遠。頗解術數。即令筮之。安遠曰:即三旬。後庭將有喜慶者。
  • 後漢馮敬通杯銘曰:樂則思舊。燕則思懽。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 後漢李尤杯銘曰:小之為杯。大之為聞。杯聞之用。無施不可。以飲以享。慎其得正。用公之美。驕愆為病。
  • 梁陸倕蠡杯銘曰:用邁羽杯。珍愈渠碗。實同蠡測。形均樸滿。伊我疲病。獨居無伴。所不此挹。誰誚誰緩。

  • 方言曰:楚魏宋之間。碗謂之盂。
  • 說文曰:碗。小盂也。
  • 吳志曰:曹公出濡須。甘寧為前部督。受敕斫敵前營。孫權特賜米酒眾肴。寧乃以銀碗酌酒。自飲兩碗。乃酌與其都督。督伏。不肯時持。寧引自削置膝上。呵之曰:卿見知於至尊。孰與甘寧。甘寧尚不惜死。卿何以獨惜死乎。都督卻起拜。持酒通次酌。共各一銀碗。至更時。銜枚出斫敵。敵驚動。遂退。寧益貴重。
  • 咸康起居注曰:詔使遼東使叚遼等琉璃碗。
  • 魏陳王曹植車渠碗賦曰:惟斯碗之所生。于涼風之峻湄。采金光以定色。擬朝陽而發煇。豐玄素之暐曄。帶朱榮之葳蕤。縕絲綸以肆采。藻繁布以相追。翩飄颻而浮景。若驚鵠之雙飛。隱神璞於西野。彌百葉而莫希。于時乃有明篤神后。廣彼仁聲。夷慕義而重使。獻茲寶於斯庭。命公輸使制匠。窮而麗之殊形。華色燦爛。文若點成。鬱蓊雲蒸。蜿蜒龍征。光如激電。影若浮星。何神怪之巨偉。信一覽而九敬。雖離朱之聰目。由炫燿而失精。何明麗之可悅。超群寶而特章。俟君子之閑宴。酌甘醴於斯觴。既娛情而可貴。故求御而不忘。
  • 魏應瑒車渠碗賦曰:惟茲碗之珍瑋。誕靈岳而奇生。扇不周之芳烈。浸瓊露以潤形。蔭碧條以納曜。噏朝霞而發榮。紛玄黃以肜裔。曄豹變而龍華。象蜿虹之輔體。中含曜乎雲波。若其眾色鱗聚。卓度詭常。絪縕雜錯。乍圓乍方。蔚術繁興。散列成章。楊丹流縹。碧玉飛黃。華氣承朗。內外齊光。
  • 魏徐幹車渠碗賦曰:圜德應規。巽從易安。大小得宜。客如可觀。盛彼清醴。承以琱盤。因歡接口。媚于君顏。
  • 晉潘尼琉璃碗賦曰:覽方貢之彼珍。瑋茲碗之獨奇。濟流沙之絕險。越蔥嶺之峻危。其由來也阻遠。其所託也幽深。據重巒之億仞。臨洪溪之萬尋。接玉樹與瓊瑤。鄰沙棠與碧林。瞻閬風之崔嵬。顧玄圃之蕭參。光映日曜。圓成月盈。纖瑕罔麗。飛塵靡停。灼爍旁燭。表裏相形。舉茲碗以酬賓。榮密坐之曲宴。流景炯晃以內澈。清醴瑤琰而外見。
  • 隋江總馬腦碗賦曰:翠羽流霞之杯。諒無聞於瑋麗。豈匹此之奇瑰。爰睹殊特。臻自西國。狀驚鶴之點潰。似遊龍之割刻。士衡譬之雲采。中郎羞其馬勒。于時北園清夏。東閣浮涼。山交枝而影雜。水沉葉而流香。蟬無風而吲短。鷺出逈而飛長。副君海渟岳峙。紙落金鏘。獲阿(○疑當作河。)宗之美寶。命河朔之名觴。寶出崐崙之仙阜。觴即玄洲之玉酒。酒既醉而還年。碗稍酌而延壽。仰天縱之體物。銘欹器兮何有。
  • 秦嘉妻與嘉書曰:分奉金錯碗一枚。可以盛書水。琉璃碗一枚。可以服藥酒。
  • 梁諸葛恢表曰:詔云。行當別離。以為悵罔。分致氍㲣一。劍一。琉璃碗一。貴達心領錄之。天恩望極天地。施鈞不異遠近。

  • 世本曰:逢蒙作射。
  • 山海經曰:軒轅國。在窮山際。其不壽者八百歲。人面蛇身。尾交首。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
  • 禮記曰:士使之射。不能則辭以疾。懸弧之義。
  • 又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 又曰: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
  • 左傳曰:晉將戰。潘尪之黨與養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札焉。
  • 列子曰:甘蠅古之善射者。彀弓而獸伏鳥下。
  • 尸子曰:荊莊王命養由基射蜻蛉。王曰:吾欲得之。養由基援弓射之。拂左翼。王大喜。
  • 又曰:鴻鵠在上。鞟弩以待。若發善否。問二五弗知。非二五難計也。欲鴻之心亂也。
  • 莊子曰:以十鈞射者。見天而不見雲。以七鈞射者。見鵠而不見鶬。以五鈞射者。見鶬而不見雀。
  • 老子曰: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 韓詩外傳曰:楚熊渠子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彎弓射之。沒金飲羽。下視知其石也。因復射石。矢摧無跡。渠子見其誠心。金石為之開。而況於人乎。
  • 史記曰: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沒鏃。視之石。因復射之。終不復入。廣所居郡。聞有虎。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廣為人長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雖子他人學者。莫能及。
  • 又曰: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從。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將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鵰者也。
  • 淮南子曰:越人學遠參天。而發鏑在五步內。今學者欲學古而不知變。是越人射也。
  • 漢書曰:匈奴畏郅都之威。刻木象都之狀。交弓射之。莫之能一中。
  • 魏書曰:文帝共上常獵。為虎所逐。顧射。應聲而倒。太祖壯其摯勇。使將武騎。
  • 吳志曰:太史慈。猿臂善射。弦不虛發。嘗從孫策討麻保賊。賊緣上樓上行罵。以手持樓棼。慈引弓射之。矢貫手著棼。圍外萬人。莫不稱善。其妙如此。
  • 典論曰:文帝自序曰:少好弓馬。逐禽輒十里。射出百步。後濊㹮貢良弓。代獻名馬。時歲暮春。和風扇物。弓燥手柔。草淺獸肥。於鄴西獵。終日。獲獐鹿九。雉兔二十。
  • 梁元帝落日射羆詩曰:促宴引枚鄒。中園觀獸侯。日度堋陰廣。風橫旗影浮。移竿標入箭。疊鼓送爭籌。附枝時可息。言從清夜遊。
  • 周庾信北園射堂詩曰:軒堂聊可習。仙的不難登。轉箭初辟竿。橫弓先望堋。驚心一鴈落。連臂兩猿騰。直知王濟巧。誰見魏舒能。空心不死樹。無葉未枯藤。擇賢方至此。傳卮欣得朋。

  • 淮南子曰:昔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事具百穀部。)
  • 家語曰:宓子賤仕魯。為單父宰。恐君聽用讒人。使己不得行其政。故請君近吏二人。與俱至官。令二吏書。輒掣其肘。書不善。則從而怒之。二吏患焉。辭歸魯。宓子曰:書甚不善。勉而歸矣。二吏歸報於君曰:宓子使臣書。而掣搖臣肘。書惡而又怒臣。邑吏皆笑。所以去之而來也。君以問孔子。孔子曰:宓子齊君子也。其才任霸王之佐。屈節治單父。將以自試。意者其以此諫乎。公悟。太息歎曰:寡人亂宓子之政。而責其善者數矣。
  • 漢書曰:元帝多才藝。善史書。(應劭曰:周宣王太史史藉(漢書元帝紀注作籀。)所作大篆也。)鼓琴瑟。吹洞簫。
  • 又曰:宣帝時。中郎將張彭祖。少與帝微時同席硯書。及帝即尊位。彭祖以舊恩。封陽都侯。(事具文部硯篇。)
  • 又曰:陳遵大率常醉。然事亦不廢。長八尺餘。長頭大鼻。容貌甚偉。略涉傳記。贍於文辭。性善書。與人尺牘。主皆藏去。以為之榮。
  • 後漢書曰:張奐長子芝。字伯玉(○玉字衍。)英。最知名。芝及弟昶。善草書。至今稱之。
  • 又曰:顯宗問班固。卿弟子安在。固對與官寫書受直。以養老母。帝乃除超為蘭臺令史。
  • 三輔決錄曰:趙襲燉煌太守。先是杜伯度崔子玉。以工草書稱於前世。襲與羅暉。亦以能草。頗自矜夸。故張伯英書與襲同郡太僕朱賜書曰: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
  • 王隱晉書曰:索靖。燉煌人。靖草法。武帝愛之。時尚書令衛瓘。世號得伯英之筋。一臺二妙。天下為希。
  • 晉陽(○按當作楊。)泉草書賦曰:惟六書之為體。美草法之最奇。杜垂名於古昔。皇著法乎今斯。字要妙而有好。勢奇綺而分馳。解隸體之細微。散委曲而得宜。乍楊柳而奮發。似龍鳳之騰儀。應神靈之變化。象日月之盈虧。書蹤竦而值立。衡平體而均施。或斂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攢翦而齊整。或上下而參差。或陰岑而高舉。或落擇而自披。其布好施媚。如明珠之陸離。發翰攄藻。如春華之楊枝。提墨縱體。如美女之長眉。其滑澤肴易。如長溜之分歧。其骨梗強壯。如柱礎之不基。斷除弓盡。如工匠之盡規。其芒角吟牙。如嚴霜之傅枝。眾巧百態。無盡不奇。宛轉翻覆。如絲相持。
  • 齊王僧虔書賦曰:情憑虛而測有。思沿想而圖空。心經於則。目像其容。手以心麾。毫以手從。風搖挺氣。妍孊深功。爾其隸明敏婉。蠖絢蒨趍。將摛文匪縟。託韻笙簧。儀春等愛。麗景依光。沉若雲鬱。輕若蟬揚。稠必昂萃。約實箕張。垂端整曲。栽邪製方。或具美於片巧。或雙兢於兩傷。形綿靡而多態。氣陵厲其如芒。故其委貌也必妍。獻體也貴壯。跡乘規而騁勢。志循檢而懷放。
  • 後漢蔡邕篆書勢曰:體有六篆。妙巧入神。或象龜文。或比龍鱗。紆體放尾。長翅短身。揚波震激。鷹跱鳥震。延頸脅翼。勢似凌雲。
  • 晉衛恆四體書勢曰:弘農張伯英。轉精其巧。家之衣帛。必先書後染。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下筆必為楷則。號匆匆不暇草。寸紙不遺。仲將謂之草聖。
  • 晉索靖書勢曰:蓋草聖之為狀也。婉若銀鉤。漂若驚鸞。舒翼未發。若舉復安。蟲蛇蚴虯。或往或還。頹阿那以羸形。欻奮亹而桓桓。及其逸遊眄嚮。乍正乍邪。騏驥暴怒逼其轡。海水●隆揚其波。玄熊對路于山岳。飛鷰相追而差池。舉而察之。又似和風吹林。偃草扇樹。枝條從風。轉相比附。窈嬈廉苫。隨體散布。紛擾擾以綺靡。中持疑而猶豫。玄螭狡獸嬉其間。騰猿飛鼬相奔趣。陵魚奮尾。駭龍反據。投空自竄。張設牙距。
  • 晉劉邵飛白書勢曰:鳥魚龍蛇。龜獸仙人。蛟腳偃波。楷隸八分。世施常妙。索草鍾真。爰有飛白之麗。貌豔勢珍。若乃敷坼毫芒。纖手和會。素幹冰解。蘭墨電掣。直准箭馳。屈擬蠖勢。繁節參譚。綺靡循殺。有若煙雲拂蔚。交紛刻繼。韓盧接飛。宋鵲遊逝。
  • 梁庾肩吾謝東宮古跡啟曰:竊以仙巖遺轉。入握成塵。孔壁藏文。隨開已蠹。石書有暗。廚盡猶飛。豈有跡經四代。年踰十紀。芝英雲氣之巧。未損松鉛。鵲反鸞驚之勢。不侵蒲竹。必使酒肆來人。池流色變。將損北海之續。還代西河之簡。
  • 梁元帝上東宮古跡啟曰:師宜八分之巧。元帝三體之妙。史籕李斯之篆。梁鴻曹喜之書。莫不總華桂宮。盈滿甲館。竊以鸞驚之勢。既聞之於索靖。鷹跱之巧。又顯之於蔡邕。是以遊霧重雲。傳敬禮之法。鳥鴶魚頏。表楊泉之賦。頗好六文。多慚三禮。尚方大篆。既其牢落。柱下方書。何曾髣彿。空慕河間之聚書。竟徵東平之獻表。齊攸尺牘。顧已缺然。北海楷隸。終成難擬。
  • 梁簡文帝答湘東王上王羲之書曰:試筆成文。臨池染墨。疏密俱巧。真草皆得。似望城扉。如瞻星石。不營雲飛之散。何待曲辱之丹。方當奉彼廷中。置之帳裏。乍楷銅鉤。時懸欹案。戢意之深。良不能已。

  • 韓子曰:客為齊王畫者。問之。畫孰最難。對曰:狗馬最難。孰最易。曰:鬼魅最易。狗馬人所知也。旦暮於前。不可類之。故難。鬼魅無形。無形者不可睹。故易。
  • 漢書曰:上至平城。為匈奴所圍。七日乏食。陳平使畫工圖美女。間遣人遺閼氏。云漢有美女。姿質若是。將欲獻單于。閼氏以為然。從容言於單于。乃始得出。
  • 又曰:甘露三年。單于始入朝。上忽思股肱之美。圖畫其人於麒麟閣。
  • 又曰:金日磾母。教誨二子。甚有法度。上聞而嘉之。病死。詔圖畫於甘泉宮。曰休屠王閼氏。日磾見畫嘗拜。向之涕泣。
  • 又曰:元帝宮人既多。乃令畫工圖之。欲有呼者。輒披圖召焉。其中常者。悉皆行貨賂。王昭君姿容甚麗。志不可苟求。工遂毀其狀。後匈奴來和。求美女於帝。帝以昭君充行。既召見而惜之。名字已去。不欲中改。於是遂行。
  • 范曄後漢書曰:永平初。馬援女立為皇后。顯宗圖畫建武中名臣列將於雲臺。以椒房故。獨不及援。東平王蒼觀圖。言於帝曰:何故不圖伏波像。帝笑而不言。
  • 風俗通曰:門戶鋪首。謹案百家書云。公輸班之水。見蠡。曰:見汝形。蠡適出頭。般以足畫圖之。蠡引●其戶。終不可得開。般遂施之門戶。云人●藏如是。固周密矣。
  • 陳思王畫贊序曰:蓋畫者。鳥書之流。昔明德馬后。美於色。厚於德。帝用嘉之。嘗從觀畫。過虞舜廟。見娥皇女英。帝指之戲后曰:恨不得如此為妃。又前見陶唐之像。后指堯曰:嗟乎。群臣百僚。恨不得為君如是。帝顧而笑。故夫畫所見多矣。
  • 世說曰:晉陵顧愷。善畫絕世。好寫起人形。欲圖殷荊州堪。曰:我形惡。卿不煩爾。愷曰:明府正當為眼耳。若明點童子。飛白拂上。使如輕雲之蔽月。
  • 又曰: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問何事如此。曰: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 又曰:顧愷畫裴叔則。頰上益三毛。看畫者定覺。益毛有神明。殊勝向未安時。顧(○世說巧藝篇顧下有長康畫三字。此蒙上條。當脫畫字。)謝幼輿在巖裏。人問所以。顧(○世說顧下有曰謝二字。)云。一丘一壑。自謂過人。此子自宜置於丘壑之中。
  • 又曰:顧長康道畫。云手揮五絃易。目送歸鴻難。
  • 晉傅咸畫像賦曰:先畫卞和之像者。雖具其事在素。定見其泣血殘刖之刑。情以悽然。辭曰:惟年命之遒短。速流光之有經。疾沒世而不稱。貴立身而揚名。既銘勒於鍾鼎。又圖像於丹青。覽光烈之攸畫。睹卞子之容形。泣泉流以雨下。洒血面而瀸纓。痛兩趾之雙刖。心惻悽以傷情。雖髮膚之不毀。覺害仁以偷生。向厥趾之不刖。孰夜光之見明。人之不同。爰自在昔。臧知柳而不進。和殘軀以證璧。
  • 梁元帝職貢圖贊曰:北通玄兔。南漸朱鳶。交河悠遠。合浦迴邅。茲海無際。陰山接天。遐哉鳥穴。永矣雞田。
  • 梁元帝謝上畫蒙敕褒賞啟曰:臣簿領餘暇。竊愛丹青。雲臺之像。終微髣彿。宣室之圖。更難議擬。成蠅罕術。畫馬疏工。人非世將。恩深晉帝之賞。跡愧景山。寵踰魏皇之詔。
  • 又謝東宮賚陸探微畫啟曰:工踰畫馬。巧邁圖龍。試映玉池。即看魚動。還傍金屏。復疑蠅集。史遷暫睹。懸識留侯之貌。漢帝一瞻。便見王嬙之像。

  • 左傳曰:太叔文子謂甯喜曰: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
  • 博物志曰:堯造圍棋。丹朱善棋。
  • 說文曰:弈。圍棋也。
  • 尹文子曰:以智力求者。喻如弈。弈進退取與。攻劫放舍。在我者也。
  • 蜀志曰:魏軍次于興平。假費禕節。率眾往御。光祿大夫來敏至禕許別。求圍棋。于時羽檄交馳。嚴駕已訖。禕與敏留意對戲。色無厭倦。敏曰:聊觀試君耳。信可人。必能辨賊者。禕至。敵遂退。
  • 魏志曰:王粲觀人圍棋。局壞。粲復為之。棋者不信。以●蓋局。使更以他局為之。用相比校。不誤一道。
  • 博物志曰:桓譚蔡邕善音樂。馮翊山子道王九真郭酆等。善棋。太祖皆與爭能。
  • 晉中興書曰:陶侃為荊州。見佐史博弈戲具。投之於江。曰:圍棋堯舜以教愚子。博殷紂所造。諸君並國器。何以此為。
  • 語林曰:王中郎以圍棋是坐隱。支公以棋為手談。
  • 俗說曰:殷仲堪在都。嘗往看棋。諸從在瓦官寺前宅上。于時袁羌與人共在窗下圍棋。仲堪在裏。問袁易義。袁應答如流。圍棋不輟。袁意傲然。殊有餘地。殷撰辭致難。每有往復。
  • 後漢馬融圍棋賦曰:略觀圍棋。法於用兵。三尺之局。為戰鬥場。陳聚士卒。兩敵相當。怯者無功。貪者先亡。先據四道。守角依傍。緣邊遮列。往往相望。離離馬目。連連鴈行。踔度間置。徘徊中央。收取死卒。無使相迎。當食不食。反受其殃。離亂交錯。更相度越。守規不固。為所唐突。深入貪地。殺亡士卒。狂攘相救。先後并沒。計功相除。以時早訖。事留變生。拾棋欲疾。營或窘乏。無令詐出。深念遠慮。勝乃可必。
  • 晉曹攄圍棋賦曰:昔班固造弈旨之論。馬融有圍棋之賦。擬軍政以為本。引兵家以為喻。蓋宣尼之所以稱美。而君子之所以遊慮也。既好其事。而壯其辭。聊因翰墨。述而賦焉。其辭曰:局則鄧林之木。魯班所造。雉方砥平。素質玄道。犀角象牙。是錯是礪。內含光潤。形亦應制。於是二敵交行。星羅宿列。雲會中區。網布四裔。合圍促陣。交相侵伐。用兵之象。六軍之際也。張甄設伏。挑敵誘寇。縱敗先鋒。要勝後復。尋道為場。頻戰累鬥。夫保角依邊。處山營也。隔道相望。夾水兵也。二鬥共生。皆目并也。持棋合。(○句有脫文。)連理形也。覽斯戲以廣思。儀群方之妙理。訝奇變之可嘉。思孫吳與白起。世既平而功絕。局告成而巧止。當無為之餘日。差見玩於君子。
  • 晉蔡洪圍棋賦曰:命班爾之妙手。制朝陽之柔木。取坤象於四方。位將軍乎五岳。然後畫路表界。立質朱文。曲直有正。方而不圓。筭塗授卒。三百惟群。任巧於無主。譬採菽乎中原。於是攄妙思。奮玄籌。玩服色。尚騂駒。旅進旅退。二騎迭驅。翻翻馬合。落落星敷。各嘯歌以發憤。運變化以相符。乍似戲鶴之干霓。又類狡兔之繞丘。散象乘虛之飛電。聚類絕貫之積珠。然後枕以大羅。繕以城郭。綴以懸險。經以絕落。眇望翼舒。翱翔容弈。彎掌南指。情實西射。楊塵奄跡。雖動詳悉。或臨局寂然。惟棋是陳。靜昧無聲。潛來若神。抑舒之役。成子之賢也。或聲手俱發。諠譁譟擾。色類不定。次措無已。再衰三竭。銳氣已朽。登軾望軼。其亂可取也。爾乃心鬥奔競。勢使揮謙。攜手詆欺。朱顏相嫌。然局不弘席。子不盈捲。秉二儀之極要。握眾巧之至權。若八卦之初兆。遂消息乎天文。屈則尺蠖。舒則龍翻。崔嵬雲起。巃嵷浪傳。崟岑山結。沓如霧分。靜若清夜之列宿。動若流彗之互奔。殿未結而筭了。隸首不得窺其門。局覆亂而不惑。研桑不足識其源。或設死而稱枉。皋陶不能治其怨。或巧逸以樂胥。后夔不足以之讚。我云勢貌多以。孰能究傳。遠求近取。予一以貫。
  • 梁武帝圍棋賦曰:圍奩象天。方局法地。抨則廣羊文犀。子則白瑤玄玉。方眼無斜。直道不曲。爾乃建將軍。布將士。列兩陣。驅雙軌。徘徊鶴翔。差池鷰起。用忿兵而不顧。亦憑河而必危。癡無成術而好鬥。非智者之所為。運疑心而猶豫。志無成而必虧。今一棋之出手。思九事而為防。敵謀斷而計屈。欲侵地而無方。不失行而致寇。不助彼而為強。不讓他以增地。不失子而云亡。落重圍而計窮。欲佻巧而行促。劇疏勒之屯邅。甚白登之困辱。或龍化而超絕。或神變而獨悟。勿膠柱以調瑟。專守株而待兔。或有少棋。已有活形。失不為悴。得不為榮。若其苦戰。未必能平。用折雄威。致損令名。故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東西馳走。左右周章。善有翻覆。多致敗亡。雖畜銳以將取。必居謙以自牧。譬猛獸之將擊。亦俛耳而固伏。若局勢已勝。不宜過輕。禍起於所忽。功墜於垂成。至如玉壺銀臺。車廂井欄。既見知於曩日。亦在今之可觀。或非劫非時。兩懸兩生。局有眾勢。多不可名。或方四聚五。花六持七。雖涉戲之近事。亦臨局而應悉。或取結角。或營邊鄙。或先點而亡。或先撇而死。故君子以之遊神。先達以之安思。盡有戲之要道。窮情理之奧祕。
  • 梁宣帝圍棋賦曰:引如征鴻赴沼。布若群鵲依枝。類林麓之隱隱。匹星漢之離離。蜂起百塗。從橫萬制。或無厭而反失。或先羸而後濟。
  • 弈旨 後漢班固弈旨曰:北方之人。謂棋為弈。弘之說之舉大略。局必方正。象地則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陰陽分也。駢羅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陳。行之在人。蓋王政也。或虛設豫置。以自衛護。蓋象庖犧網罟之制。隄防周起。障塞漏決。有似夏后治水之勢。一孔有闕。壞頹不振。有似瓠子汎濫之敗。作伏設詐。突圍橫行。田單之奇。要厄相劫。割地取賞。蘇張之姿。參分有勝而不誅。周文之德。逡巡儒行。保角依旁。卻自補續。雖敗不亡。繆公之智。中庸之方。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權。下有戰國之事。覽其得失。古今略備。
  • 弈勢 魏應瑒弈勢曰:蓋棋弈之制所尚矣。有像軍戎戰陣之紀。旌旗既列。權慮蜂起。駱驛雨集。魚鱗鴈峙。奮維闡翼。固衛邊鄙。或飾遁偽旋。卓轢軿列。羸師延敵。一乘虛絕。歸不得合。兩見擒滅。淮陰之謨。拔旗之勢也。或匡設常。尋變應危。寇動北壘。備在南麾。中棋既捷。四表自虧。亞夫之智。耿弇之奇也。或假道四布。周爰繁昌。雲合星羅。侵逼郊場。師弱眾寡。臨據孤亡。披掃彊禦。廣略土疆。昆陽之威。官渡之方也。挑誘既戰。見欺敵對。紛拏相救。不量進退。群聚俱隕。力行唐突。瞋目恚憤。覆局崩潰。項將之咎。楚懷之悖也。時或失謬。收奔攝北。還自保固。完聚補塞。見可而進。先負後剋。燕昭之賢。齊頃之德也。長驅馳逐。見利忘害。輕敵寡備。所喪彌大。臨疑猶豫。筭慮不詳。苟貪少獲。不知所亡。當斷不斷。還為所謀。項羽之失。吳王之尤也。持棋相守。莫敢先動。由楚漢之兵。相拒索鞏也。
  • 後漢李尤圍棋銘曰:詩人幽憶。感物則思。志之空閑。翫弄遊竟。局為憲矩。棋法陰陽。道為經緯。方錯列張。
  • 梁任孝恭謝示圍棋啟曰:隱雷自天。昆蟲已聽。浮陰在漢。柱礎先霑。笑古人不工。知前事之已拙。既妙藉手傳。乃事因辭見。微而能顯。婉以成章。孝恭人實下愚。才歸末品。效嚬醜友。學步蹇歸。文業未彰。武功已墜。內愧齊竽。外羞魯服。濫出簪纓。非增後車之數。謬頒計食。空貴長安之米。
  • 梁沈約棋品序曰:弈之時義大矣哉。體希微之趣。舍奇正之情。靜則合道。動必適變。若夫入神造極之靈。經武緯文之德。故可與和樂等妙。上藝齊工。支公以為手談。王生謂之坐隱。是以漢魏名賢。高品間出。晉宋盛士。逸思爭流。雖復理生於數。研求之所不能涉。義出乎幾。爻彖未之或盡。聖上聽朝之餘。因日之暇。迴景紆情。降臨小道。以為凝神之性難限。入玄之致不窮。今撰錄名氏。隨品詳書。俾粹理深情。永垂芳於來葉。

  • 魏文帝典論曰:余於他戲弈之事。少所嘉。唯彈棋略盡其功。乃為之賦曰:昔(○太平御覽七百五十五昔下有京字。)師先工。有馬合鄉侯東方世安張公子。予嘗恨不得與彼數子者對。
  • 世說曰:彈棋始自魏。宮內裝奩(○原訛器。據馮校本改。)戲也。文帝於此技亦特好。用手巾拂之。無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踰於帝。
  • 周王褒彈棋詩曰:投壺生電影。六博值仙人。何如鏡奩上自有拂輕巾。隔澗疑將別。隴頭如望秦。握筆徒思賦。辭短竟無陳。
  • 後漢蔡邕彈棋賦曰:榮華灼爍。蕚不韡韡。於是列象棋。雕華麗。豐腹斂邊。中隱四企。輕利調博。易使騁馳。然後栰掣。兵棋夸驚。或風飄波動。若飛若浮。不遲不疾。如行如留。放一弊六。功無與儔。
  • 魏文帝彈棋賦曰:惟彈棋之嘉巧。邈超絕其無儔。苞上智之弘略。允貫微而洞幽。局則荊山妙璞。發藻揚暉。豐腹高隆。庳根四頹。平如砥礪。滑若柔荑。棋則玄木北幹。素樹西枝。洪纖若一。脩短無差。象籌列植。一據雙螭。滑石霧散。雲布四垂。然後直叩先縱。二八次舉。緣邊間造。長邪迭取。爾乃詳觀夫變化之理。屈伸之形。聯翩靃繹。展轉盤縈。或暇豫安存。或窮困側傾。或接黨連興。或孤據偏停。于時觀者。莫不虛心竦踊。咸側息而延行。或雷抃以大噱。或戰悸而不能語。
  • 魏丁廙彈棋賦曰:文石為局。金碧齊精。隆中夷外。緻理肌平。卑高得適。既安且貞。棋則象齒選乎南藩。禮身重。(○句有脫文。)腹隱頭騫。驍悍說敏。不輕不軒。列數二六。取象官軍。微章采列。爛焉可觀。於是二物既設。主人延賓。粉石霧散。六師列陳。跡行王首。左右相親。成列告誓。三令五申。事中軍政。言含禮文。號令既通。兵棋啟路。運若迴飆。疾似飛兔。前中卻舞。賈其餘怒。風馳火燎。令牟取五。恍哉忽兮。誠足慕也。若夫氣竭力殘。弱膽怯心。進不及敵。中路為擒。仁而不武。春秋所箴。剛優勁勇。忿速輕急。推敵阻隧。我廢彼立。君子去是。過猶不及。
  • 晉夏侯惇彈棋賦曰:嬿深宇以舒情。遘眾藝以廣娛。觀奇巧之瑰麗。偉彈棋之妙殊。局則崐山之寶。華陽之石。或煩蜿龍藻。或分帶班駮。或發色玄黃。或皦的鱗白。悉魯匠之精能。傾工心於雕錯。形方隆而應矩。焜煜霞以倏鑠。爾乃延良人。洽坐際。隆局施。輕棋列。徐正控往來。必有中而告憩。相形投巧。左撫右拔。揮纖指以長邪。(○原訛耶。據馮校本改。)因偃掌而發八。陵超踰落。歸趣援勢。紛交務而踖合。乘流密以遙曳。若乃釋正彈。循亂揚。(○原訛場。據馮校本改。)滑石周散勢縱橫。●撥捶撇應無方。侈若天星之列。閃若流電之光。或擗柏散爛。揮霍便娟。或奮振唐唐。頹水參連。棋單局匱。等分紀殘。勝者含和。負者喪顏。惜情娛之未遂。恨白日之微遄。實機藝之端首。固君子之所歡也。
  • 梁簡文帝彈棋論序曰:觀夫模穹蒼而挺質。寫博厚而成形。峙五岳而摽奇。停四海而為量。協日月之數。應律呂之期。總玄黃之武略。校孫吳之應變。語其用心。壯哉之戲也。爾乃觀壯士之出師。望兵棋之式道。上昇則摶翼穹天。赴下則建瓴高屋。乘危則棧山航海。歷險則束馬懸車。完五憶霸國之勳。全六想陳平之智。反八均高陽之數。四角思漢后之歌。飛几同晉侯之琴。徘徊異鄴中之輦。牽牛覺乘槎之來。織女擬雲軿之去。故古人或言之禮樂。或比之仁讓。或喻以修身。或齊諸道德。良有旨也。
  • 梁元帝謝東宮賜彈棋局啟曰:繹本慚遊藝。彌愧拂巾。鳳峙鷹揚。信難議擬。鳥跂星懸。曾何髣彿。蓮花未易。玉屑不工。緣邊之法。庶遵細柳之陣。徘徊之勢。方希明月之樓。子桓有錫。聞於遂古。季緒蒙賜。即事可傳。

  • 說文曰:博局戲六著十二棋也。古者烏曹作博。
  • 山海經曰:休與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臺之棋。五色而文。狀如鶉卵。(事具山部。)
  • 穆天子傳曰:天子與井公博。三日而決。
  • 列子曰:虞氏者。梁之富人。置高樓大路。設酒擊博樓上。(事具人部遊俠篇。)
  • 尹文子曰:博盡關塞之宜。得周通之路。而不能制齒之大小。在遇者也。
  • 家語曰:哀公問孔子曰:吾聞君子不博。有之。孔子曰:有之。為其兼行惡道也。
  • 說苑曰:晉靈公驕奢。造九層之臺。謂左右。敢諫者斬。孫息聞之。求見。公曰:子何能。孫息曰:臣能累十二棋。加九雞子其上。公曰:吾少學。未嘗見也。子為寡人作之。孫息即正顏色。定志意。以棋子置上。加雞子其上。左右慴息。靈公俯伏。氣息不續。公曰:危哉。孫息曰:公為九層之臺。三年不成。危甚於此。(事具人部諫篇。)
  • 吳韋昭博弈論曰:蓋聞君子恥當年而功不立。疾沒世而名不稱。故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是以勉精厲操。晨興夜寐。不遑寧處。若甯越之勤。董生之篤。漸清德義之淵。栖遲道藝之域。且以西伯之聖。姬公之才。猶有日昃待旦之勞。況在臣庶。而可以已乎。歷觀古今功名之士。皆積累殊異之跡。勞神苦體。契闊勤思。平居不墮其業。窮困不易其素。是以卜式立志於耕牧。黃霸受道於囹圄。終有榮顯之福。以成不朽之名。今世之人。不務經術。好習博弈。廢事棄業。忘寢與食。窮日盡明。繼以脂燭。當以臨局交爭。雌雄未決。人事曠而不修。賓旅闕而不接。雖有太牢之饌。韶夏之樂。不暇存也。然其所志不出一枰之上。所務不過方罫(古買。)之間。勝敵無封爵之賞。獲地無兼土之實。伎非六藝。用非經國。立身者不階其術。徵進者不由其道。求之於戰。則非孫吳之倫。考之於道藝。則非孔氏之門。以變詐之務。則非忠信之事。以劫殺為名。則非仁者之意。而空妨日廢業。終無補益。何異設木而擊之。置石而投之哉。且君子之居室也。勤身以致養。其在朝也。竭命以納忠。故老(○文選五十二作孝。)友之行立。貞純之名彰。方今聖朝乾乾。務在得人。博選良才。旌簡旄俊。設呈(○文選作程。)試之科。垂金爵之賞。誠千載之嘉會。百世之良遇也。

  • 異苑曰:昔有人乘馬山行。遙岫裏有二老翁。相對摴蒲。遂下馬。以策拄地而觀之。自謂俄頃。視其馬鞭。漼然已爛。顧瞻其馬。鞍骸枯朽。既還至家。無復親屬。一慟而絕。
  • 博物志曰:老子入胡。作摴蒲。
  • 庾翼集。參軍于瓚。陳節戲事曰:夫嬉戲都名動相剝。非為治之本。自今摴蒲●馬。諸不急戲。宜一斷之。翼答曰:今唯許其圍棋。餘悉斷。
  • 後漢馬融摴蒲賦曰:昔有玄通先生。遊于京都。道德既備。好此摴蒲。伯陽入戎。以斯消憂。抨則素旃紫罽。出乎西鄰。緣以繢繡。紩以綺文。杯則搖木之幹。出自崐山。矢則藍田之石。卞和所工。含精玉潤。不細不洪。馬則玄犀象牙。是磋是礱。杯為上將。木為君副。齒為號令。馬為翼距。籌為策動。矢法卒數。於是芬葩貴戚。公侯之儔。坐華榱之高殿。臨激水之清流。排五木。散九齒。勒良馬。取道里。是以戰無常勝。時有逼遂。臨敵攘圍。事在將帥。見利電發。紛綸滂沸。精誠一叫。入盧九雉。磊落踸踔。并來猥至。先名所射。應聲粉潰。勝貴歡悅。負者沉悴。

  • 禮記曰: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主人謂曰: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賓。
  • 神仙傳曰:玉女投壺。天為之笑。
  • 東觀漢記曰:祭遵薨。博士范升上疏曰:遵為將軍。取士皆用儒術。對酒娛樂。必雅歌投壺。又建為孔子立後。奏置五經大夫。雖在軍旅。不忘俎豆。
  • 魏略曰:邯鄲淳。字淑。(○魏志王粲傳注作子叔。太平御覽七百五十三作元淑。)作投壺賦千餘言。奏之。文帝以為工。賜帛十匹。
  • 古歌曰:上金殿者。玉樽延貴客。入門黃金堂。東廚。具肴膳。椎牛烹豬羊。主人前進酒。琴瑟為清商。投壺對彈棋。博弈並復行。
  • 何劭作王弼傳曰:弼性好弘理。樂遊宴。解音律。善投壺。
  • 魏邯鄲淳投壺賦。古者諸侯間於天子之事。則相朝也。以正班爵。講禮獻功。於是乃崇其威儀。恪其容貌。繁登降之節。盛揖拜之數。机設而弗倚。酒澄而弗舉。肅肅濟濟。其惟敬焉。敬不可久。禮成於飫。乃設大射。否則投壺。植茲華壺。鳧氏所鑄。厥高二尺。盤腹脩頸。飾以金銀。文以彫鏤。象物必具。距筵七尺。傑焉植駐。矢維二四。或柘或棘。豐本纖末。調勁且直。執笇奉中。司射是職。曾孫侯氏。與之乎皆得。然後觀夫投者。閑習察妙。巧之所極。駱驛聯翩。爰爰兔發。翻翻隼集。不盈不縮。應壺順入。何其善也。每投不空。四矢退效。既入躍出。荏苒偃仰。僶俛趨下。餘勢振掉。又足樂也。擬議於此。命中於彼。動之如志。靡有違也。譬諸為政。群職罔弛。左右畢投。效奇數鈞。列置功笇。稱善告賢。三載考績。幽明始分也。比投不釋。增是自遂。雖往有功。義所不貴。春秋貶翬。亦猶是類也。若乃撮矢作驕。累掇聯取。一往之納二。巧無與耦。斯乃絕倫之才。尤異之首也。柯列葩布。匪罕匪綢。雖就置猶弗然。矧逈絕之所投。惟茲巧之妙麗。亦希世之寡儔。調心術於混冥。適容體於便安。紛縱奇於施舍。顯必中以微觀。悅與坐之耳目。樂眾心而不倦。瑰瑋百變。惡可窮讚。

  • 說苑曰:塞。行棋相塞。謂之塞也。
  • 管子曰:秋行五政。一曰秋禁。二曰博塞。
  • 穆天子傳曰:天子與井公塞也。
  • 莊子曰:臧與穀相與牧羊。問臧奚事。挾策讀書。問穀奚事。博塞以遊。事業不同。亡羊均也。伯夷死於首陽之下。盜跖死於東陵之上。所死不同。殘生均也。
  • 漢書曰:吾丘壽王。以格五召待詔。(孟康曰:乘五閣不得行。故云格五也。)
  • 後漢邊孝先塞賦曰:可以代博弈者。曰塞其次也。試習其術。以驚睡救寐。免晝寢之譏而已。然而徐核其因通之極。乃亦精妙而足美也。故書其較略。舉其指歸。以明博弈無以尚焉。曰:始作塞者。其明哲乎。故其用物也約。其為樂也大。猶土鼓塊枹。空桑之瑟。質樸之化。上古所耽也。然本其規模。制作有式。四道交正。時之則也。棋有十二。律呂極也。人操厥半。六爻列也。赤白色者。分陰陽也。乍亡乍存。像日月也。行必正直。合道中也。趨隅方折。禮之容也。迭往迭來。剛柔通也。周則復始。乾行健也。局平以正。坤德順也。然則塞之為義。盛矣大矣。廣矣博矣。質象于天。陰陽在焉。取則于地。剛柔分焉。施于人。仁義載焉。考之古今。王霸備焉。覽其成敗。為法式焉。

  • 風土記曰:義陽臈日飲祭之後。叟嫗兒童。為藏鉤之戲。分為二曹。以效勝負。若人偶即敵對。人奇即人為遊附。或屬上曹。或屬下曹。名為飛烏。以齊二曹人數。一鉤藏在數手中。曹人當射知所在。一藏為一籌。三籌為一都。
  • 辛氏三秦記曰:昭帝母鉤弋夫人。手拳而有國色。先帝寵之。世人藏鉤法此也。(事具居處部宮殿篇。)
  • 晉庾闡藏鉤賦曰:歎近夜之藏鉤。復一時之戲望。以道生為元帥。以子仁為佐相。思蒙籠而不啟。目炯泠而不暢。多取決於公長。乃不咨於大匠。鉤運掌而潛流。手乘虛而密放。示微跡於可嫌。露疑似之情狀。輒爭材以先叩。各銳志於所向。意有往而必乖。策靡陳而不喪。退怨歎於獨見。慨相顧於惆悵。夜景煥爛。流光西驛。同明(○疑當作朋。)誨其夙退。對者催其連射。攘袂以發奇。探意外而求跡。奇未發而妙待。意愈求而累僻。疑空拳之可取。手含珍而不摘。督猛炬而增明。從因朗而心隔。壯顏變成衰容。神材比為愚策。

  • 東晉李秀四維賦曰:四維戲者。衛尉摯侯所造也。畫紙為局。截木為棋。取象元。一分而為二。准陰陽之位。擬剛柔之策。而變動云為。成乎其中。世有哲人。黃中通理。探賾索隱。開物建始。造四維之妙戲。邈眾藝之特奇。盡盈尺之局。乃擬象乎兩儀。立太極之正統。班五常之列位。剛柔異而作配。趍舍同而從類。或盤紆詰屈。連延駱驛。或間不容息。舍棋則獲。圍成未合。驕棋先出。九道並列。專都獨畢。

  • 周武帝造象戲。
  • 王褒為象經序曰:一曰天文。以觀其象。天日月星。是也。二曰地理。以法其形。地水木金土。是也。三曰陰陽。以順其本。陽數為先。本於天。陰數為先。本於地。是也。四時。(○句有脫文。)以正其序。東方之色青。其餘三色。例皆如之。是也。五曰筭數。以通其變。俯仰則為天地日月星。變通則為水火金木土。是也。六曰律呂。以宣其氣。在子取未。在午取丑。是也。七曰八卦。以定其位。至震取兌。至離取坎。是也。八曰忠孝。以惇其教。出則盡忠。入則盡孝。是也。九曰君臣。以事其禮。不可以貴凌賤。直而為曲。不可以卑畏尊。隱而無犯。是也。十曰文武。以成其務。武論七德。文表四教。是也。十一曰禮儀。以制其則。居上不驕。為下盡敬。進退有度可法。是也。十二曰觀德。以考其行。定而後求。義而後取。時然後言。樂然後笑。是也。或升進以報德。義以遷善。或黜退以貶過。事在懲惡。或以沉審為貴。正其瞻視。或以徇齊為功。明其糾察。得失表於隆替。在賤必申。怠敬彰於勸沮。處尊思屈。片言崇於拱璧。一德踰於華袞。
  • 周庾信象戲賦曰:觀夫造作權輿。皇王厥初。法凝陰於厚德。仰沖氣於清虛。於(○於下疑脫是字。)綠簡既開。丹局直正。理洞研幾。原窮作聖。若叩洪鍾。如懸明鏡。白鳳遙臨。黃雲高映。可以變俗移風。可以蒞官行政。是以局取諸乾。仍圖上玄。月輪新滿。日暈初圓。模羽林之華蓋。寫明堂之璧泉。坤以為輿。剛柔卷舒。若方鏡而無影。似空城而未居。促成文之畫。亡靈龜之圖。馬麗千金之馬。符明六甲之符。於是搢笏當次。依辰就席。迴地理於方珪。轉天文於圓璧。分荊山之美玉。數藍田之珉石。南行赤水之符。北使玄山之策。居東道而龍青。出西關而馬白。既舒玄象。聊定金抨。昭日月之光景。乘風雲之性靈。取四方之正色。用五德之相生。從月建而左轉。起黃鍾而順行。陰翻則顧兔先出。陽變則靈烏獨明。況乃豫遊仁壽。行樂徽音。水影搖日。花光照林。乍披圖而久玩。或開經而熟尋。雖復成之於手。終須得之於心。乃有龍燭銜花。金鑪浮氣。月落桂垂。星斜柳墜。猶豫樞機。嫌疑涇渭。顧望迴惑。心情怖畏。應對坎而衝離。忽當申而取未。

  •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 文子曰: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胃。●嗜慾。養生之末也。
  • 莊子曰:吹吁呼吸。吐故納新。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也。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 韓子曰:神不注於外則身全。身全之謂得。得者得身也。
  • 華他別傳曰:他嘗語吳普。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自使極爾。體常動搖。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疾則不生。卿見戶樞。雖用易腐之木。朝暮開●動搖。遂最晚朽。是以古之仙者。赤松彭祖之為導引。蓋取於此也。
  • 抱朴子曰:爾乃咀吸寶華。谷神太清。外珍五耀。內守九精。
  • 又曰:城陽郤儉。少時行獵。墮空冢中。飢餓。見冢中先有大龜。數數迴轉。所向無常。張口吞氣。或俛或仰。儉素亦聞龜能導引。乃試隨龜所為。遂不復飢。百餘日。頗苦極。後人有偶窺冢中。見儉而出之。後竟能咽氣斷穀。魏王召置土室中。●試之。一年不食。顏色悅澤。氣力自若。
  • 魏嵇康養生論曰: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壽一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此皆兩失其情。粗試論之。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持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導養得理以盡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年。而世不精。故莫能得之。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知也。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唯蒸之使重而無所輕。害之使闇而無所明。染之使黃而無使延哉。故神農曰:上藥性者。(○文選五十三作上藥養命。中藥養性者。此有脫文。)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

  • 禮記曰:龜為卜。筴為筮。
  • 又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無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褻事上帝。(言動任卜筮也。)是故不犯日月。不違卜筮。
  • 尚書曰:立卜筮人。
  • 古史考曰:庖犧氏作。始有筮。其後殷時巫咸善筮。
  • 穆天子傳曰:天子筮獵萃澤。其卦遇訟。逢公占之曰:藪澤蒼蒼。其宜正公。戎事則從。
  • 左傳曰:邾文公卜遷于繹。史曰:利於民而不利於君。邾子曰:苟利於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與焉。
  • 史記曰:卜者以法天地。象四時。於民仁義。分策定卦。旋式正綦。而後言天地利害。事之成敗。昔先王定國。必先龜筴日月。而乃敢代。正時日。乃後入。家產子。必先占吉凶。後乃育之。伏犧作八卦。為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句踐放文王八卦。以破敵國。霸天下。
  • 晉庾闡蓍龜論曰:夫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數。有數而後吉凶存焉。蓍者尋數之主。非神明之所存。龜者啟兆之質。非靈照之所生。何以明之。夫求物於闇室。夜鑒者得之。無夜鑒之朗。又以火得之。得之功同也。致功之跡異也。不可見目因火鑒。便謂火為目。神憑蓍通。又謂蓍為神也。由此言之。神明之道。則大賢之闇室。蓍龜之用。豈非顏子之龍燭耶。蓍龜之運。亦所以感興卦兆。求通逆數。又非爻象之體。擬議之極者也。安得超登仙而含靈獨備哉。且殊方之卜。或責象草木。或取類瓦石。而吉凶之應。不異蓍龜。此為神通之主。自有妙會。不由形器。尋理之器。或因他方。不繫蓍龜。然經有天生神物。不載圓神之說。言者所由也。直稱神之美。以及其跡。亦猶筌雖得魚。筌非魚也。蹄雖得兔。蹄非兔也。是以象以求妙。妙得則象。忘蓍以求神。神窮則蓍廢。
  • 宋顏延之大筮箴曰:余因讀易。偶意蓍龜。友人有請決遊宦務志。卦有咎占。故作大箴以悟焉。先王設筮。大人盡慮。卦遭同人。變而之豫。先號後笑。初睽末遇。時至運來。當在三五。功畢官成。幾乎衍數。慶在坤宮。災在坎路。不出戶庭。獨立無懼。違此而動。投足失步。無惰爾儀。靈骨有知。無曰余逆。神筴不豫。南人司箴。敢告馳騖。
  • 梁元帝洞林序曰:蓋聞玄枵之野。鬼方難測。朱鳥之舍。神道莫知。而緹幔曉披。即辯黃鍾之氣。靈臺夕望。便知玉井之色。復以談乎天者。雖絕名言之外。存乎我者。還居稱謂之中。余幼學星文。多歷歲稔。海中之書。略皆尋究。巫咸之說。偏得研求。雖紫微迢遞。如觀掌握。青龍顯晦。易乎窺覽。羨門五將。亟經玩習。韓終六壬。常所寶愛。至如周王白雉之筮。殷人飛鷰之卜。蓍名聚雪。非關地極之山。卦有密雲。能擁西郊之氣。爻通七聖。世經三古。山陽王氏。直解談玄。河東郭生。纔能射覆。兼而兩之。竊自許矣。

  • 孫卿子曰:古者姑布子卿。今之世有唐舉。相人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凶。世俗稱之。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形不勝心。心不勝術。術正而心從之。則形相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害為小人也。
  • 又曰:(○按本條前有脫條。文亦有脫訛。)許負唐舉鄧通條侯。此四公皆善相。
  • 史記(○按此褚少孫補見史記九十六張丞相傳。)曰:韋賢至大鴻臚。有相工相之。當至丞相。賢有男四人。又使相之。至第二子玄成。曰:此子貴。亦當為丞相。賢曰:我若為丞相。有長子在。是安得為之。賢後竟為丞相。既死而長子有罪。乃立玄成。(事具職官部丞相篇。)
  • 東觀漢記曰:孝順梁后。永建三年。選入掖庭。相工萊通見。矍然驚駭。卻再拜賀曰:此所謂日角偃月。相之極貴。臣所未嘗見也。
  • 又曰:班超行詣相者。曰:布衣諸生爾。當封侯萬里之外。超問其狀。相者曰:生鷰頷。飛而食肉。此萬里侯相也。
  • 魏陳王曹植相論曰:世人固有身瘠而志立。體小而名高者。於聖則否。是以堯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參漏。文王四乳。然則世亦有四乳者。此則駑馬一毛似驥耳。
  • 又曰:宋臣有公孫呂者。長七尺。面長三尺。廣三寸。名震天下。若此之狀。蓋遠代而求。非一世之異也。使形殊於外。道合其中。名震天下。不亦宜乎。語云。無憂而戚。憂必及之。無慶而歡。樂必還之。此心有先動。而神有先知。則色有先見也。故扁鵲見桓公。知其將亡。申叔見巫臣。知其竊妻而逃也。荀子曰:以為天不知人事耶。則周公有風雷之災。宋景有三次之福。以為知人事乎。則楚昭有弗禜之應。邾文無延期之報。由是言之。則天道之與相占。可知而疑。不可得而無也。
  • 魏王朗相論曰:然仲尼之門。童冠之群。不言相形之事。抑者亦難據故也。古之人。固有懷不副其貌。行不稱其聲者。是故夫子以言信行。失之於宰予。以貌度性。失之於子羽。聖人之於聽察精矣。然猶或有所不得。以此推之。則彼度表捫骨。指色摘理。不常中必矣。若夫周之叔服。漢之許負。各以善相稱於前世。而書專記其效驗之尤著者。不過公孫氏之二子。與夫周氏之條侯而已。
  • 周庾信以蔡澤就唐生相贊曰:蔡澤羈旅。唐生決疑。無勞神策。不問靈龜。富貴自取。年壽須期。雖云異相。會待逢時。
  • 梁陶弘景相經序曰:相者。蓋性命之著乎形骨。吉凶之表乎氣貌。亦猶事先謀而後動。心先動而後應。表裏相感。莫知所以然。且富貴壽夭。各值其數。董賢甫在弱冠。便位過三公。貲半於國。而裁出世。身摧家破。馮唐蔥穿郎署。楊雄壁立高閣。而並至白首。或垂老玉食。而宦不過尉史。或穎惠若神。僅至齠齓。或不辯菽麥。更保黃耇。此又明其偏有得也。
  • 梁劉孝標相經序曰:夫命之與相。猶聲之與響。聲動乎幾。響窮乎應。雖壽夭參差。賢愚不一。其間大較。可得聞矣。若乃生而神睿。弱而能言。八采光眉。四瞳麗目。斯實天姿之特達。聖人之符表。洎乎日角月偃之奇。龍樓虎踞之美。地靜鎮於城纏。天關運於掌策。金搥玉枕。磊落相望。伏犀起蓋。隱轔交映。井宅既兼。食匱已實。抑亦帝王卿相之明效也。及其深目長頸。頹顏慼齃。蛇行鷙立。猳喙鳥咮。筋不束體。血不華色。手無春荑之柔。髮有寒蓬之悴。或先吉而後凶。或少長乎窮乏。不其悲歟。至如姬公凝負圖之容。孔父眇栖遑之跡。豐本知其有後。黃中明其可貴。其間或躍馬膳珍。或飛而食肉。或皂隸晚侯。初形未正。銅巖無以飽生。玉饌終乎餓死。因斯以觀。何事非命。

  • 史記曰:陳軫適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否。軫對曰:王聞越人莊乎。王曰:弗聞。軫曰:莊仕楚執珪。有頃而疾。為越聲。楚王曰:故越之鄙細人也。今仕楚執珪。貴極矣。亦思越不。或對曰:凡人思故。在其疾也。彼思越。即越聲。不思越。即楚聲。使人往聽之。猶尚越聲也。今臣雖棄逐之楚。豈能無秦聲哉。
  • 漢書曰:司馬相如疾甚。上曰:可往悉取其書。使往而相如已死。家無遺書。問其妻。對曰:長卿未嘗有書也。時時著書。人又取去。長卿未死時。為一卷書。曰:有使來求書。奏之。其遺札言封禪事。所司奏焉。天子異之。
  • 桓譚新論曰:余歸沛道疾。蒙絮被絳罽裾。乘騂馬。宿東亭。亭長疑是賊。發卒夜來。余令吏勿鬥。乃相問而去。
  • 又曰:余少時。見楊子雲之麗文高論。不自量年少新進。而猥欲逮及。嘗激一事。而作小賦。用精思太劇。而立發疹。子雲亦言成帝上甘泉。詔召作賦。卒暴。及倦臥。夢其五藏出在地。以手收內。及覺。大少氣。疾一歲而亡。
  • 東觀漢記曰:王良以疾歸。一歲。復徵至滎陽。疾篤。不任進道。乃過其友人。友人不肯見。曰:不有忠言奇謀。而取大位。何其往來屑屑不憚煩也。遂拒之。良慚。自後連徵。輒稱疾。
  • 三輔決錄曰:趙岐初名嘉。年三十餘。有重疾。臥蓐七年。自慮奄忽。乃為遺令。勅兄子。可立一員石於吾墓前。刻之曰:漢有逸民。姓趙名嘉。有志無時。命也奈何。其後疾瘳。
  • 風俗通曰:無恙。俗說疾也。凡人相見及書問者。曰:無疾耶。按上古之時。草居路宿。恙噬蟲也。食人心。凡相勞問者曰:無恙乎。非為疾也。
  • 又曰:予之祖郴。為汲令。以夏至日。請主簿杜宣。賜酒。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於杯中。其形如蛇。宣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疾。云蛇入腹。後郴使宣於故處設酒。杯中復有蛇。因謂宣。此乃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怡懌。
  • 梁簡文帝臥疾詩曰:沉痾類弩影。積弊似河魚。詎逢龍子浴。空歎楚王葅。
  • 又喜疾瘳詩曰:朝窗猶掩扇。宿幔未懸鉤。逍遙臨四注。兼持散九愁。雖同衛子憊。聊喜摯生瘳。災星夜出境。鳴禽晚去樓。蠲邪無賈服。祅氣息梁牛。隔簾蔭翠蓧。映水含珠榴。丹經蘊玉笥。玄水出長洲。結友尋方岳。採藥訪圓丘。神隨七星變。貌逐五雲留。飛鴻若可駕。輕簪必易抽。
  • 梁劉孝威和簡文帝臥疾詩曰:玉躬耗寒暑。群望崇珪璧。仁祀盛黃縑。禮壇優紺席。憊均楚疾愈。俄同宋年益。豈勞誦賦臣。寧用觀濤客。
  • 梁朱超道歲晚沉痾詩曰:風將夜共靜。空與月俱明。燭滴龍猶伏。鑪開鳳欲驚。葉飛林失影。冰合澗無聲。太息興床念。寧敢離衣行。唯畏殘藤盡。不聞桴鼓鳴。
  • 晉摯虞疾愈賦曰:余體氣不和。飲食漸損。旬有餘日。眾疾並除。饋食纖纖而日渺。體貌廉廉而轉損。校朝夕其未殊。驗朔望而減本。形容消而憔悴。體質憊而狼狽。內憂深而慮遠。乃量餐而度帶。講和緩之餘論。尋越人之遺方。考異同以求中。稽眾術而簡良。會異端於妙門。乃歸奇於涉廛。惟茲藥之攸造。寶明中之窅堅。丸以三七為劑。服以四獻為程。勢終朝而始發。景未仄而身輕。食信宿而異量。體涉旬而告平。
  • 梁裴子野臥疾賦曰:旅閨禁以永久。迫衰老而殷憂。無筋力以為禮。聊臥疾以來休。是時凍雨洒塵。涼陰滿室。風索索而傍起。雲霏霏而四密。爾乃高歌莫和。旨酒時傾。洗然尚想。何慮何營。
  • 梁簡文帝在州羸疾自解表曰:昔違紫複。曾不弱冠。今夢青蒲。逝將已立。願歸之謁。不逮宸矜。民請之書。遽降天允。屬上黨之雄。山西宣將。五校失道。八尉驕貪。一箭而解重圍。更成戎阻。九戰而絕甬道。翻就喪師。雖王郭不追。朱買難嗣。實以褰襜明目。日夜厲精。地雜黠羌。民多獷俗。人非公孝。欲使任類汝南。勳異伯宗。必須榮踰戊己。州牧良才。實屬多士。無令菲薄。徒積妨賢。
  • 梁簡文帝答湘東王書曰:暮春美景。風雲韶麗。蘭葉堪把。沂川可浴。弟邵南寡訟。時輟甘棠之陰。冀州為法。暫止褰襜之務。唐景薦大言之賦。安汰述連環之辯。盡遊玩之美。致足樂乎。吾春初臥疾。極成委弊。雖西山白鹿。懼不能愈。子預赤丸。尚憂未振。高臥六安。每思扁鵲之問。靜然四屋。念絕脩都之香。皇上慈被率土。甘露聿宣。鳴銀鼓於寶坊。轉金輪於香地。法雷警夢。惠日暉朝。道俗輻湊。遠近畢集。獨以疾障。致隔聞道。豈止楊僕有關外之傷。周南起留滯之恨。
  • 梁陶景肘後百一方序曰:夫生民之所為大患。莫急乎疾疹。疾疹而弗治。猶救火不以水也。今輦掖左右。師藥易尋。郊郭之外。已自難值。況窮村逈陌。遙山絕浦。其間夭枉。焉可勝言。方術之書。卷秩徒繁。拯濟蓋寡。就欲披覽。回惑多端。抱朴此製。實為深益。然尚有闕漏。未盡其善。輒採集補闕。凡一百一首。葛氏序云。可以施於貧家野居。然亦不止如此。今搢紳君子。若常處閑佚。乃可師藥有方。脫從祿外邑。將命遠途。或祗直禁闈。晨宵●隔。或羈束戎陣。城壘嚴阻。忽驚急蒼卒。唯拱手相看。孰若便探之枕笥。則可庸竪成醫。故備論節度。使曉然無滯。

  • 左傳曰: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為猶治也。)未至。公夢二竪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肓。鬲也。心下為膏。)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針之不及。藥不至焉。公曰:良醫也。厚禮而歸之。
  • 列子曰:龍叔謂文摯曰: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摯即命龍叔背明而立。曰:嘻吾見子之心矣。子心穴孔流通。一孔不達。今聖智為疾者。或由此乎。(事具人部聖篇。)
  • 史記曰:扁鵲。姓秦。名越人。時舍客長桑君。遇而奇之。知非常人。及呼扁鵲與語。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無泄。乃出懷中藥與扁鵲。
  • 又曰: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召扁鵲。扁鵲入視疾。出曰:昔秦穆公嘗如此。七日而寤。居二日半而簡子寤。
  • 魏志曰:華佗遊學徐土。兼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黃琬辟。皆不就。精於方藥。處劑不過數種。心識分銖。不假稱量。針亦不過數處。若疾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先令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
  • 晉嵇含寒食散賦曰:余晚有男兒。既生十朔。得吐下積。日羸困危殆。決意與寒食散。未至三旬。幾於平復。何矜孺子之坎軻。在孩抱而嬰疾。既正方之備陳。亦旁求於眾術。窮萬道以弗損。漸丁寧而積日。爾乃酌醴操散。商量部分。進不訪舊。旁無顧問。偉斯藥之入神。建殊功於今世。起孩孺於重困。還精爽於既繼。

  • 史記曰:蓬萊仙(○初學記二十三。太平御覽六百六十三作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在渤海中。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藥生焉。其物禽盡白。而黃金白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欲到則風引舡而去。終莫能至。
  • 又曰: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之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黃帝弓。百姓仰空望。帝既上。乃抱其弓與胡髯。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胡。其弓曰烏號。
  • 漢書曰:梅福居家。常讀書。性少為事。至元始中。王莽專政。福一朝棄妻子。去九江。至今傳以為仙人。其後人有見福者於會稽。變為吳市門卒。
  • 晉中興書曰:葛洪。字稚川。亡時年八十一。視其貌如平生。體亦軟弱。舉屍入棺。其輕如空衣。時咸以為屍解得仙。
  • 莊子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馭飛龍。遊于四海之外。
  • 又曰: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聞廣成子在於崆峒之上。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廣成子曰: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又奚足以語至道。黃帝退居三月。復往邀之。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從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吾語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心靜神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
  • 淮南子曰:盧遨遊乎北海。經乎太陰。入乎玄闕。至蒙穀之上。見處士者。深目而喉。渠頭(渠。大也。)而鳶肩。豐上殺下。軒軒方迎風而舞。顧見盧遨。翻然下其臂。遯逃乎崥下。遨就觀之。方捲龜遨(○太平御覽九百四十二作殼。)而食合藜。遨與之語。若士囂然笑曰:嘻。子中州之人。不宜而遠至此。猶光乎日月。而載乎列星。
  • 列仙傳曰:蕭史。秦繆公時。善吹簫。能致白鵠孔雀。公女字弄玉。好之。以妻焉。遂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十年。鳳皇來止其屋。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隨鳳皇飛去。故秦氏作鳳女祠。雍宮世有簫聲。
  • 又曰:陶公六安冶師。數行火。火一旦散上。紫色衝天。公伏冶下求哀。須臾朱雀止冶曰:安公安公。冶與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龍。至時。安公騎之東南上。城邑數萬人。豫祖安送之。皆辭訣。
  • 又曰:呂尚。冀州人。生而內智。豫知存亡。避紂亂。隱遼東三十年。西適。隱於南山。釣於卞谿。三年不獲魚。問曰:可以止矣。尚曰:非爾所及也。果得大鯉。有兵鈐在腹中。服澤芝地衣石髓。二百年而告亡。葬之無尸。唯有玉鈐六篇。在棺中。
  • 又曰:江妃二女。不知何許人。出遊江湄。逢鄭交甫。不知其神人也。女遂解珮與之。交甫悅愛珮。去數十步。空懷無珮。女亦不見。
  • 又曰:漢淮南王劉安。言神仙黃白之事。名為鴻寶萬畢三卷。論變化之道。於是八公乃詣王。授丹經及三十六水方。俗傳安之臨仙去。餘藥器在庭中。雞犬舐之。皆得飛升。
  • 又曰:赤松子。神農時雨師。服水玉。教神農。能入火自燒。至崑崙山西王母石室。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高辛時為雨師。
  • 又曰:偓佺。采藥父也。好食松實。體毛數寸。能飛行。逐走馬。以松子遺堯。堯不服。時受服者。皆三百歲。
  • 又曰:安期生。琅耶阜鄉人。賣藥海邊。時人皆言千歲公。秦始皇請見。與語三日三夜。賜金璧數萬。出於阜鄉亭皆置去。留書。以赤玉一量為報。曰:復千歲。來求我於蓬萊山下。始皇遣使者數人入海。未至蓬萊山。輒風波而還。立祠阜鄉亭。海邊十處。
  • 又曰:負局先生。語似燕代間人。因摩鏡。輒問主人得無有疾苦者。若有。輒出紫丸赤藥與之。莫不愈。數十年後。大疫。每到戶與藥。愈者萬計。不取一錢。後止吳山絕崖。世世懸藥與人。曰:吾欲還蓬萊山。為汝曹下神水。崖頭一旦有水白色。從石間來下。服之多所愈。立祠十餘年。
  • 神仙傳曰:董威輦。不知何許人。晉武末。在洛陽白社中寢息。身上藍縷。衣不蔽形。恆吞一石子。經日不食。或市乞傭作。人或往觀之。亦不與言。時或著詩。莫知所終。
  • 又曰:漢期門郎程偉妻者。能通神變化。偉嘗從出。而無時衣。甚愁。妻即為致兩縑。無故至前。偉好黃白。連時不成。妻乃出囊中藥。以少投其已煎水銀。須臾成銀。偉欲從授方。終不可得。云偉骨相不應得之。逼之不已。妻死。尸解去。
  • 又曰:葛玄。字孝先。從左元放受九丹液(○太平廣記七十一液上有金字。)仙經。與客對食。並言及變化之事。客曰:食畢。先生作一事特戲者。玄曰:君得無促促欲有所見乎。乃嗽口飯。盡成大蜂數百。皆集客身。亦不螫人。食久。玄乃張口。蜂皆飛入口都畢。玄嚼食之。是故飯也。玄指床使行。指蝦蟆及諸行蟲飛鷰雀龜之屬使舞。絃節如人也。玄以冬為客設生瓜棗。夏致冰雪。又以數十錢。使人散投井中。玄以一器。於井上呼錢出。於是錢一一飛從井出。皆向所投也。
  • 又曰:為客設酒。無人傳之。杯自至前。如或不盡。杯不去也。帝問曰:百姓思雨。寧可得乎。玄曰:雨易得耳。乃書符著社中。一時之閒。天地晦冥。大雨流潦。
  • 又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賴鄉人也。其母感大星而有娠。雖受氣於天。然生於李家。猶以李為姓。又云。其母懷之八十一歲乃生。生時。剖其母左腋出。出而白首。故謂之老子。云母到李樹下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樹曰:以此為我姓。又有老聃之號。老子黃色美眉。廣顙長耳。大目疏齒。方口厚脣。額有參牛(○太平御覽三百六十三作午。)達理。日角月庭。鼻骨雙柱。耳有三門。足蹈三(○御覽作二。)五。手把十文。以周武王時為柱下史。時俗見其久壽。故號之老子。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玉醴金液。治鬼養性。絕穀變化。役使鬼之法。
  • 又曰:彭祖。諱鏗。帝顓頊玄孫。至殷之末世。年已七百餘歲而不衰。少好恬靜。惟以養神治生為事。王聞之。以為大夫。稱疾不與政事。善於補導之術。并服水桂雲母粉麋角。常有少容。采女乘輜軿。往問道於彭祖。采女具受諸要以教王。王試為之有驗。欲秘之。彭祖知之。乃去。不知所如。其後七十餘年。門人於流沙西見之。
  • 又曰:王烈。字長休。邯鄲人也。烈入河東抱犢山中。得一石室。室中有兩卷素書。烈讀不知其字。不敢取。頗諳十數字形體。歸書作以示嵇叔夜。叔夜盡知其字。烈喜。乃將叔夜往識其經。分明了了。往至失石室所在。烈竊語弟子曰:叔夜不應得道故也。
  • 又曰:欒巴者。蜀郡人也。正朝大會。巴獨後到。又不飲而南噀。有司奏巴大不敬。有詔問巴。巴頓首謝曰:臣鄉里以臣能治鬼護病。為臣生立廟。今旦耆老皆入臣廟。不可委之。是以頗有酒色。臣適來。本縣成都市上失火。臣故噀酒為雨以滅火。非敢不敬。罪當可坐。詔原復坐。即驛書問成都。成都答言。正旦失火。食時有大雨從東北來。火乃息。雨皆作酒臭。
  • 又曰:河上公。莫知姓名也。漢孝景(○太平廣記十作文。)帝時。結草為菴于河湄。嘗讀老子經。景帝好老子之言。有所不知數事。莫能通者。聞人說河上公讀老子。乃遣人諮所不解事以問之。河上公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也。帝即駕而從之。公以素書二卷與帝。曰:熟省此。則皆疑了。不事多言言也。勿以示非人。言畢失其所在。須臾雲霧晦冥。天地斗合。論者為景帝好老子之言。一世不能盡通之。故神人將下教之便去也。
  • 又曰:封君達。隴西人。初服黃連五十餘年。入鳥鼠山。又於中服水銀百餘年。還鄉。年如二十者。
  • 關令內傳曰:關令尹喜。周之大夫也。母氏嘗晝寢。夢天下絳綃。流繞其身。見長人語。令咽之。既覺。口有盈味。及真人生時。有雙光若日。飛遊其側。室內皆明。良久不知所在。其家陸地自生蓮華。光色鮮盛。眼有日精。姿形長雅。垂臂下膝。堂堂有天人之貌。少好學墳素。善於天文秘緯。仰看俯察。莫不洞徹。雖鬼神無以匿其真狀。老子感焉。未至九十日。關令登樓四望。見東極有紫氣西邁。喜曰:夫陽氣盡九。星宿值合。歲月並王。復九十日之外。法應有聖人經過京邑。至期。乃齋戒。其日果見老子。
  • 真人周君傳曰:紫陽真人周義山。字委通。汝陰人也。聞有欒先生。得道在蒙山。能讀龍嶠經。乃追尋之。入蒙山。遇羨門子。乘白鹿。執羽蓋。佩青毛之節。侍從十餘玉女。君乃再拜叩頭。乞長生要訣。羨門子曰:子名在丹臺玉室之中。何憂不仙。遠越江河來。登此何索。
  • 漢武內傳曰:李少君。字雲翼。齊國臨淄人。好道。入泰山採藥。修絕穀全身之術。遇安期生。少君疾困。叩頭乞活。安期以神樓散一匕與服之。即愈。乃以方干上。言臣能凝澒成白銀。飛丹沙成黃金。金成服之。白日升天。身生朱陽之翼。豔備員光之異。竦則凌天。伏入無間。控飛龍而八遐遍。乘白鴻而九陔周。冥海之棗大如瓜。鍾山之李大如瓶。臣以食之。遂生奇光。師安期授臣口訣。是以保萬物之可成也。於是上甚尊敬。為立屋第。
  • 漢武故事曰:上巡狩。過河聞。(○按當作間。)見青紫氣。自地屬天。望氣者以為其下有奇女。必天子之祥。求之。見一女子在空館中。姿貌殊絕。兩手皆拳。上令開其手。數百人擘莫能開。上自披。手即申。由是得幸。為拳夫人。進為婕妤。居鉤弋宮。解黃帝素女之術。大有寵。有身。十四月。產昭帝。上曰:堯十四月而生。鉤弋亦然。乃命其門曰堯母門。
  • 搜神記曰:遼東城門有華表柱。忽有一白鶴集柱頭。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歲今來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遂高上沖天。今遼東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不知名字。
  • 又曰:薊子訓。不知所來。到洛。見公卿數十處。皆持斗酒片脯候之。曰:遠來無所有。示致微意。坐上數百人。飲啖終日不盡。去後。數十處皆白雲起。從旦至暮。時有百歲公。說小兒時。見訓賣藥會稽市。顏色如此。訓不樂住洛。遂遁去。正始中。長安東霸城中。有見之者。與一老公。摩娑銅人曰:適見鑄此。已近五百歲。
  • 神異經曰:崑崙有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圓如削。下有仙人九府治。與天地同休息。
  • 十洲記曰:聚窟洲。在西海中。洲上有大樹。與楓木相似而材芳。華葉香聞數百里。名此為反魂。叩其樹。樹亦能自聲。聲如群牛吼。聞之者皆心震神駭。伐其根心。玉釜中煮取汁。更微火熟煎之。如飴。令可丸。名曰驚精香。或名之振靈丸。或名之為反生香。
  • 又曰:崑崙山三角。一角正干北辰星輝。名曰閬風嶺。其一角正西。曰玄圃臺。其一角正東。曰崑崙宮。其一處有積金。為天墉城。面千里。城安金臺。
  • 又曰:鍾山在北海之子地。仙家數十萬。耕田種芝草。課計頃畝。風俗通曰:孝明帝時。尚書郎河東王喬。遷為葉縣令。喬月朔。常詣臺朝明帝。帝怪其來數而無車騎。密令太史候望。言其臨至時。常有雙鳧從東南飛來。因伏伺見鳧。舉羅但得一隻舄。使尚方識。乃四年所賜尚書官履也。每朝。葉門下鼓。不擊自鳴。聞於京師。後天下一玉棺於廳事前。喬曰:天帝獨欲召我。沐浴寢其中。蓋便上覆。葬於城東。土自成墳。人無知之者。百姓為立祠。號葉君祠。
  • 異苑曰:陶侃。字士衡。微時。遭父艱。有人長九尺。端悅。通刺子。字不可識。心怪非常。出庭拜送。此人告侃曰:吾是王子晉。君有巨相。故來相看。於是脫衣帢。服仙羽。升鵠而騰颺。
  • 魏文帝遊仙詩曰:西山一何高。高高殊無極。上有兩仙童。不飲亦不食。與我一丸藥。光曜有五色。服藥四五日。胸臆生羽翼。輕舉生風雲。焂忽行萬億。流覽觀四海。茫茫非所識。
  • 魏陳王曹植遊仙詩曰:人生不滿百。戚戚少歡娛。意欲奮六翮。排霧陵紫虛。蟬蛻同松喬。翻跡登鼎湖。翱翔九天上。騁轡遠行遊。東觀扶桑曜。西臨弱水流。北極登玄渚。南翔陟丹丘。
  • 又五遊詠曰:九州不足步。願得凌雲翔。逍遙八紘外。遊目歷遐荒。披我丹霞衣。襲我素霓裳。華蓋紛菴藹。六龍仰天驤。曜靈未移景。焂忽造昊倉。閶闔啟丹扉。雙闕曜朱光。徘徊文昌殿。登陟太微堂。上帝伏西櫺。群后集東廂。帶我瓊瑤佩。嗽我沆瀣漿。踟躕玩靈芝。徙倚弄華芳。王子奉仙藥。羨門進奇方。服食享遐紀。延壽保無疆。
  • 又遠遊詩曰:靈鼇戴方丈。神岳儼嵯峨。仙人翔其隅。玉女戲其阿。瓊橤可療飢。仰首嗽朝霞。崑崙本吾宅。中州非我家。
  • 晉何劭遊仙詩曰:羨昔王子喬。友道發伊洛。迢遞陵峻岳。連翩御飛鶴。
  • 晉張協遊仙詩曰:崢嶸玄圃深。嵯峨天嶺峭。亭館籠雲構。脩梁流三曜。蘭葩蓋嶺披。清風緣隙嘯。
  • 晉郭璞遊仙詩曰:京華豪俠窟。山林隱遁栖。
  • 又曰:登岳採五芝。涉澗將六草。散髮蕩玄溜。終年不華浩。
  • 又曰:青谿千餘仞。中有一道士。
  • 又曰:中有冥寂士。靜嘯撫清絃。
  • 又曰:四瀆流如淚。五岳羅若垤。尋我青雲友。永與時人絕。
  • 又曰:靜歎亦何念。悲此妙齡逝。在世無千月。命如秋葉蔕。蘭生蓬芭間。榮曜常幽翳。
  • 又曰:吞舟踊海底。高浪駕蓬萊。
  • 又曰:登仙撫龍駟。迅駕乘奔雷。鱗裳逐電曜。雲蓋隨風迴。手頓羲和轡。足踰閶闔開。東海猶蹄涔。崑崙若蟻堆。
  • 又曰:縱酒濛汜濱。結駕尋木末。翹手攀金梯。飛步登玉闕。左顧擁方目。右眷極朱髮。
  • 又曰:琁臺冠崑嶺。西海濱招搖。瓊林籠藻映。碧樹疏英翹。丹泉漂朱沫。黑水鼓玄濤。尋仙萬餘日。今乃見子喬。振髮見翠霞。解褐被絳綃。總轡臨少廣。盤虯舞雲軺。
  • 晉成公綏仙詩曰:盛年無幾時。奄忽行欲老。那得赤松子。從學渡世道。西入華陰山。求得神芝草。珠玉猶戴土。何惜千金寶。但願壽無窮。與君長相保。
  • 晉庾闡遊仙詩曰:神岳竦丹霄。玉堂臨雪嶺。上採瓊樹華。下挹瑤泉井。
  • 又曰:南海納朱濤。玄波洒北溟。仰盻燭龍曜。俯步朝廣庭。
  • 又曰:功疏鍊石髓。赤松漱水玉。憑煙眇封子。流浪揮玄俗。空峒臨北戶。昆吾眇南陸。曾霄映紫芝。潛澗汎丹菊。崑崙涌五河。八流縈地軸。
  • 又曰:三山羅如粟。巨壑不容刀。白龍騰子明。朱鱗運琴高。輕舉觀滄海。眇邈去瀛洲。玉泉出靈鳧。瓊草被神丘。
  • 又曰:熒熒丹桂紫芝。結根雲山九疑。鮮榮夏馥冬熙。誰與薄採松期。
  • 又曰:赤松霞霧乘煙。封子鍊骨凌仙。滄漱水玉心玄。故能靈化自然。
  • 又曰:乘彼六氣渺茫。輜駕赤水崑陽。遙望至人玄堂。心與罔象俱忘。
  • 又曰:朝嗽雲英玉橤。夕挹玉膏石髓。瑤臺藻構霞綺。鱗裳羽蓋級纚。
  • 又曰:玉樹標雲翠蔚。靈崖獨拔奇卉。芳津蘭瑩珠隧。碧葉灌清鱗萃。
  • 又曰:玉房石㯓磊砢。燭龍銜輝吐火。朝採石英澗左。夕翳瓊葩巖下。
  • 晉張華詠蕭史詩曰:蕭史愛長年。嬴女老童顏。火粒願排棄。霞霧好登攀。龍飛竟天路。鳳起出秦關。身去長不反。簫聲時往還。
  • 又遊仙詩曰:雲霓垂藻旒。羽挂揚輕裾。飄登清雲間。論道神皇廬。簫史登鳳音。王后吹鳴竽。守精味玄妙。逍遙無為墟。
  • 又曰:玉佩連浮星。輕冠結朝霞。列坐王母堂。●餐瓊瑤華。湘妃詠涉江。漢女奏陽阿。
  • 又曰:乘雲去中夏。隨風濟江湘。亹亹陟高陵。遂升玉巒陽。雲娥薦瓊石。神妃侍衣裳。
  • 晉湛方生廬山神仙詩并序曰:尋陽有廬山者。盤基彭蠡之西。其崇標峻極。辰光隔輝。幽澗澄深。積清百仞。若乃絕阻重險。非人跡之所遊。窈窕沖深。常含霞而貯氣。真可謂神明之區域。列真之苑囿矣。太元十一年。有樵採之陽者。于時鮮霞褰林。傾暉映岫。見一沙門。披法服。獨在巖中。俄頃振裳揮錫。凌崖直上。排丹霄而輕舉。起九折而一指。既白雲之可乘。何帝鄉之足遠哉。窮目蒼蒼。翳然滅跡。詩曰:吸風玄圃。飲露丹霄。室宅五岳。賓友松喬。
  • 齊袁彖遊仙詩曰:羽客宴瑤宮。旌蓋乍舒設。王子洛浦來。湘娥洞庭發。長引逐清風。高歌送奔月。並馭排帝闥。連吹入天闕。萬古一方春。千霜豈二髮。
  • 又曰:白玉三重階。黃金九層路。采煙拂紫甍。芳風搖碧樹。
  • 齊陸慧曉遊仙詩曰:旌翻玉華晦。袖轉雲光移。襲黃山下。投佩朱路歧。梁簡文帝仙客詩曰:漆水豈難變。桐刀乍可揮。青書長命籙。紫水芙蓉衣。高翔五岳小。低望九河微。穿池聽龍長。叱石待羊歸。酒闌時節久。桃生歲月稀。
  • 梁元帝和鮑常侍龍川館詩曰:珍臺接閑館。迢遞山之旁。多解三真術。俱善四明方。玉題書仙篆。金牓燭神光。桂影侵檐進。藤枝遶檻長。苔文隨溜轉。梅氣入風香。
  • 梁沈約華山館為國家營功德詩曰:沐芳禱靈岳。稽首恭上玄。帝昔祈萬壽。臣今請億年。丹方緘洞府。河清時一傳。錦書飛雲字。玉簡黃金編。
  • 又和竟陵王遊仙詩曰:天蟜乘絳仙。螭衣方陸離。玉鑾隱雲霧。溶溶紛上馳。瑤臺風不息。赤水正漣漪。崢嶸玄圃上。聊攀瓊樹枝。
  • 又曰:朝止閶闔宮。暮宴清都闕。騰蓋隱奔星。低鑾避行月。九疑紛相從。虹旌乍升沒。青鳥去復還。高唐雲不歇。若華有餘照。淹留且晞髮。
  • 又曰:陶先生登樓不復下詩曰:側聞上士說。尺木乃騰霄。雲軿不展地。仙居多麗譙。臥待三芝秀。坐對百神朝。銜書必青鳥。嘉客信龍鑣。非止靈桃實。方見大椿凋。
  • 又赤松澗詩曰:松子排煙去。英靈眇難測。惟有清澗流。潺湲終不息。神丹在茲化。雲軿於此陟。願受金液方。片言生羽翼。渴就華池飲。飢向朝霞食。何時當來還。延佇清巖側。
  • 又和劉中書仙詩曰:殊庭不可及。風熛多異色。霞衣不待縫。雲錦不須織。
  • 又。清旦發玄洲。日暮宿丹丘。崑山西北映。流泉東南流。霓裳拂流電。雲車委輕霰。崢嶸上不睹。寥廓下無見。
  • 又沈道士館詩曰:秦王御宇宙。漢帝恢武功。歡娛人世盡。情性猶未充。銳意三山上。託慕九霄中。既表祈年觀。復立望仙宮。寧為心好道。直由意無窮。曰余知止足。是願不須豐。遇可淹留處。便欲息微躬。山嶂遠重疊。竹樹近蒙籠。開襟濯寒水。解帶臨清風。所累非物外。為念在玄蹤。朋來挹石髓。賓至駕飛鴻。都令人徑絕。惟使雲路通。一舉陵倒景。無事適華嵩。寄言賞心客。歲暮爾來同。
  • 梁王筠東南射山詩曰:還丹改容質。握髓駐留年。口含千里霧。掌流五色煙。瓊漿汎金鼎。瑤池溉玉田。焂忽整龍駕。相遇鳳臺前。
  • 梁庾肩吾道館詩曰:仙人白鹿上。隱士潛溪邊。試取西山藥。來觀東海田。
  • 陳周弘正和庾肩吾詩曰:石橋有舊路。靈室儼眾仙。菊潭溜餘水。丹灶起殘煙。桃花經作實。海水屢成田。逆愁歸舊里。追問斧柯年。
  • 周王褒過臧矜道館詩曰:松古無年月。鵠去復來歸。石壁藤為路。山窗雲作扉。
  • 周庾信和趙王遊仙詩曰:藏山還採藥。有道得從師。京兆陳安世。成都李意其。玉魚傳相鶴。太一受飛龜。白日香薪寺。青泥美熟芝。山精逢照鏡。樵客值圍棋。石文如碎錦。藤苗似亂絲。蓬萊在何處。漢后欲遙祠。
  • 又道士步虛詞曰:洞靈尊上德。虞石會明真。要妙思玄絕。虛無養谷神。丹丘乘翠鳳。玄圃馭班麟。移災付苑吏。種杏乞山人。自此逢何世。從今復幾春。海無三尺水。山成數寸塵。
  • 又曰:東明九芝蓋。北燭五雲車。飄颻入倒景。出沒上煙霞。春泉下玉霤。青鳥向金華。漢帝看桃核。齊侯問棗花。上元應送酒。來在蔡經家。
  • 又曰:歸心遊太極。回向入無名。五香芬紫府。千燈照赤城。鳳林採桐實。春山種玉榮。夏簧三舌響。春鍾九乳鳴。絳河應遠別。黃鵠來相迎。
  • 又曰:北閣臨玄水。南宮坐絳雲。龍泥印玉策。天火練真文。上元風雨散。中天歌吹分。靈駕千尋上。空香萬里聞。
  • 又曰:地鏡階基遠。天窗影跡深。碧玉成雙樹。空青為迥林。鵲巢堪鍊石。蜂房得煮金。漢武多嬌慢。淮南不小心。蓬瀛入海底。何處可追尋。
  • 又曰:麟州一海闊。玄圃半天高。浮丘迎子晉。若士避盧遨。經餐林慮李。舊食綏山桃。成丹須竹節。刻髓用蘆刀。無妨隱士去。即是賢人逃。
  • 周蕭撝和梁武陵王遙望道館詩曰:神境流精闕。仙居紫翠房。今有尋真地。邐迤麗通莊。九柱含虯重。三臺飾夜光。金輝碧海桃。玉笈紫書方。拂筵青鳥集。吹簫白鳳翔。履歸堪是鷰。石在詎非羊。煙霞四照橤。風月五名香。於茲喜臨眺。願得假霓裳。
  • 陳張正見遊匡山簡寂館詩曰:三梁磵本絕。千仞路猶通。即此神山內。銀牓映仙宮。鏡似臨峰月。流如飲澗虹。幽桂無斜影。深松有勁風。惟當遠人望。知在白雲中。
  • 陳陰鏗遊始興道館詩曰:紫臺高不極。清溪千仞餘。壇邊逢藥銚。洞裏閱仙書。庭舞經(○初學記二十三經下有乘字。此脫。)鶴。池遊被控魚。稍昏蕙葉斂。欲暝槿花疏。徒交斧柯爛。會自不凌虛。
  • 又賦詠得神仙詩曰:羅浮銀是殿。瀛洲玉作堂。朝遊雲暫起。夕餌菊恆香。聊持履成鷰。戲以石為羊。洪崖與松子。乘羽就周王。
  • 漢司馬相如大人賦曰:相如拜為孝文園令。見上好仙。乃遂奏大人賦。其辭曰:世有大人。在乎中州。宅彌萬里。曾不足以少留。悲世俗之迫隘。朅輕舉而遠遊。垂絳幡之素霓。戴雲氣而上浮。建格澤之脩竿。總光曜之采旄。垂旬始以為幓。曳彗星而為髾。絕少陽而登大陰。與真人乎相求。屯余車而萬乘。翠雲蓋而樹華旗。歷唐堯於崇山。遇虞舜於九疑。朅度九江。越五河。時若曖曖將混濁。召屏翳。誅風伯。刑雨師。排閶闔而入帝宮。載玉女而與之歸。登閬風而遙集。飛鳥騰而一止。吾乃今日睹西王母。皓然白首。戴勝而穴處。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遣屯騎玄闕。軼先驅於寒門。下崢嶸而無地。上寥廓而無天。視眩泯而無見。聽敞怳而無聞。乘虛無而上假。超無反而獨存。
  • 後漢桓君山仙賦曰:余少時為中郎。從孝成帝出祠甘泉河東。見郊先置華陰集靈宮。宮在華山下。武帝所造。欲以懷集仙者王喬赤松子。故名殿為存仙。端門南向山。署曰望仙門。竊有樂高妙之志。即書壁為小賦。以頌美曰:夫王喬赤松。呼則出故。翕則納新。夭矯經引。積氣關元。精神周洽。鬲塞流通。乘凌虛無。洞達幽明。諸物皆見。玉女在旁。仙道既成。神靈攸迎。乃驂駕青龍。赤騰為歷。躇玄厲之擢嶵。有似乎鸞鳳之翔飛。集于膠葛之宇。泰山之臺。吸玉液。食華芝。漱玉漿。飲金醪。出宇宙。與雲浮。洒輕霧。濟傾崖。觀倉川而升天門。馳白鹿而從麒麟。周覽八極。還崦華壇。氾氾乎濫濫。隨天轉琁。容容無為。壽極乾坤。
  • 後漢黃香九宮賦曰:伊黃靈之典度。存文昌之會宮。握琁璣而布政。總四七而持綱。和日月之光曜。均節度以運行。經閶闔而出玉房。謁五岳而朝六宗。蹠崑崙而跪碣石。蹈底柱而跨太行。肘熊耳而據桐柏。分嶓冢而持外方。使織女驂乘。王良為之御。三台執兵而奉張。軒轅乘駏驉而先驅。左青龍而右觜攜。前七星而後騰蛇。
  • 晉陸機列仙賦曰:夫何列仙玄妙。超攝生乎世表。因自然以為基。仰造化而聞道。性沖虛以易足。年緬邈其難老。爾乃呼翕九陽。抱一含元。引新吐故。雲飲露餐。違品物以長盻。妙群生而為言。爾其嘉會之仇。息宴遊栖。則昌客(○疑當作容。)弄玉。洛宓江妃。觀百化於神區。覲天皇於紫微。過太華以息駕。越流沙而來歸。
  • 又陵霄賦曰:挾至道之容微。狹流俗之紛泹。颺余節以遠模。風扶搖而相予。削陋跡於分丘。省遊仙而投軌。凱情累以遂濟。豈時俗之云阻。判煙雲之騰躍。半天步而無旅。詠陵霄之飄飄。永終焉而弗悔。昊蒼煥而運流。日月翻其代序。下霄房之靡迄。卜良辰而復舉。陟瑤臺以投轡。步玉除而容與。
  • 梁陶弘景水仙賦曰:淼漫八海。汯汨九河。中天起浪。分地寫波。東卷長桑日窟。西斡龍築月阿。迺者潼關不壅。石門已開。導江出漢。浮濟達淮。漳渠水府。包山洞臺。娀英之所遊往。琴馮是焉去來。於是碧巖無霧。綠水不風。飛軒紖鳳。遊軒駕鴻。上朝紫殿。還覲青宮。進麾八老。顧拂四童。酌丹穴之酎。薦麟洲之肴。錦旌麗日。羽衣拂霄。亦有先覺之秀。獨往之英。窺若士於蒙縠。求呂梁於石城。從霧光於底柱。索龍威於洞庭。迎九玄於金闕。謁三素於玉清。更天地而彌固。終逍遙以長生。
  • 又雲上之仙風賦曰:縹緲遙裔。亙碧海而颺朝霞。凌青煙而溥天際。出龍門而激水。度蔥關以飛雪。於是漢區動御。月軌驚文。浮虛入景。登空汎雲。一舉萬里。曾不浹辰。此列子有待之風也。若乃綿括宇宙。苞絡天維。周流八極。回環四時。氣值節而動律。位涉巽而離箕。徒見去來之緒。莫測終始之期。此太虛無為之風也。
  • 梁江淹丹砂可學賦曰:或曰:黃金可鑄。僕不信。試為此辭。乘河漢之光氣。騎列星之采色。輟陰陽於形有。傳變化於心識。既而曖碧臺之錯落。曜金宮之玲瓏。沼蓮華於繡閣。化蒲陶於錦屏。奏神鼓於玉袂。舞靈衣於金裾。韻躑躅而易變。律參差而難圖。非南風之能擬。詎濮水之敢模。
  • 魏陳王曹植玄俗頌曰:玄俗妙識。飢餌神穎。在陰焂逝。即陽無景。逍遙北岳。凌霄引領。揮霧昊天。舍神自靜。
  • 晉牽秀老子頌曰:深哉伯陽。誕此靈姿。研精玄奧。幽贊神微。抱質懷素。蘊寶藏輝。述而好古。儀聖作師。周衰道廢。厥猷匪宣。龍潛初九。亢志皓然。於邈高風。徽音永傳。
  • 又彭祖頌曰:於休彭公。應運特生。窮神知化。妙物通靈。挹之不沖。滿之不盈。韜光隱曜。混沌玄清。確乎其摻。邈乎其度。含真蕩穢。離俗遺務。託神玄妙。遊心泰素。享年七百。寶降其祚。惠我無疆。倫道作故。
  • 又王喬赤松頌曰:妙哉松喬。稟此殊姿。含精握氣。靈德是綏。藏器華圃。允首騰飛。齊跡風雲。超遠姿微。乃翔靈墳。鳥像人聲。低徊舊土。眷此平生。惠而不諒。凋我素形。神儀既隕。翻飛而征。遨遊八維。跨騰九冥。應慶罔極。與道虛盈。
  • 晉陸機王子喬贊曰:遺形靈岳。顧景忘歸。乘雲焂忽。飄颻紫微。
  • 晉湛方生老子贊曰:教由嚴宗。化必有資。深矣若人。乃作皇師。亦參儒訓。道實希夷。恂恂孔父。是敬是祗。
  • 晉郭璞馮夷贊曰:稟華之精。食惟八石。乘龍隱淪。往來海客。若是水仙。號曰河伯。
  • 又曰:水土冰鱗。潛映洞川。赤松是服。靈蛻乘煙。吐納六氣。升降九天。
  • 宋孝武帝洞井贊曰:絳紀山瑞。紫志川靈。金膏溢曜。玉樹含英。端巖毓泉。挹祥吐禎。彪彬仙牒。揮翕詭經。
  • 梁江淹王子喬贊曰:子喬好輕舉。不待鍊銀丹。控鶴上窈窕。學鳳對巑岏。山無一春草。谷有千年蘭。雲衣不躑躅。龍駕何時還。
  • 又陰長生贊曰:陰君惜靈骨。珪璧詎為寶。日夜名山側。果得金丹道。憂傷永不至。光顏如碧草。若渡西海時。致意三青鳥。
  • 又白雲贊曰:紫煙世不覿。赤鱗庖所捐。白雲亦海外。葐蒀起三山。簫瑟玉池上。容裔帝臺前。欲知清都裏。乘此乃登天。
  • 又秦女贊曰:青琴既曠世。綠珠亦絕群。猶不及秦女。十五乘綵雲。璧質人不見。瓊光俗詎聞。使洛靈脩往。為我道奇芬。
  • 齊孔稚珪玄館碑曰:夫朋白兔而侶青鳥。啟銀函而講金字者。有道存焉。故能大叩玄宗。鬱為物範。則天地。正六合。照日月而導蒼生。神道無門。陰陽不測。是故赤松家石室之下。神農行弟子之敬。廣成在崆峒之上。軒轅稟順風之禮。洛浦笙飛之秀。關山駕鳳之英。凡此之儔。希世間出。皆雍容以沐咸池。或蕭灑而開閶闔。
  • 梁簡文帝招真館碑(○王鏊姑蘇志三十作梁昭明太子虞山招真治記。)曰:夫東瀛淥水。三變成田。西岳靈桃。千載未子。尚以星起牽牛。苛(○姑蘇志作蔀。)首迢遞。律生甲子。氣數杳冥。沈(○姑蘇志作況。)復上遊玉清。損之又損。高排金闕。玄之又玄。豈言象之能筌。非時節之所辯。高巖鬱起。帶青雲而作峰。瀑水懸流。雜天河而俱灑。雖日門採藥之地。楚望懷椒之歌。陽反流沙之魂。錦識汾陰之鼎。無以喻書。銘曰:玉龜二始。金書八會。道浹地心。功浮天外。故帝可小。推真能大。德起同塵。善生塞兌。保物自然。人符交泰。掩映綠羅。穹隆紫蓋。仙冶(○姑蘇志作治。)之美。此焉為最。雄柱千步。陽臺百丈。水均下矚。山踰高掌。野寂雲興。禽繁山響。升虹(音絳。)夕栖。豐雷朝上。書藏玉柙。藥蘊銀筒。燒鉛雜鯉。折桂和蔥。斧柯雖朽。碑石無窮。
  • 梁元帝南岳衡山九真館碑曰:簫鼓騰空。煙霞相接。星辰奪采。燈燭非明。風牖雲梁。千門萬戶。樓施九柱。已同賴鄉之地。山帶五城。復類玄洲之所。玉版之經猶蘊。金丹之處存焉。上月臺而遺愛。登景雲而忘老。欣欣然不知所以而然。日暉石瓦。東眺靈壽之峰。月蔭玉床。西瞻華蓋之嶺。竹類黃金。既葳蕤而防露。木似紅蓮。且芬披而拂日。杯傳九醞。隱淪之車晨至。堂開四扇。西楹之鍾夜響。
  • 又青溪山館碑曰:原夫法象莫過於天地。著明莫過於日月。鼓之以雷電。潤之以風雨。咸秩無文。所以名山致祭。峻極於天。青溪山者。荊南之中岳也。隱隱干霄。亭亭無際。雲蓋三層。如在帝臺之側。桂林八樹。非異景山之傍。輕霞亙起。影落照於陽溪。清風遠至。響猿鳴於巫峽。西臨百丈之穴。南帶千仞之水。洪源湛淡。長波縈復。
  • 梁沈約善館碑曰:至道玄妙。無跡可尋。寄言立稱。已乖宗極。神宇靈房。於義非取。九仙緬邈。等級參差。或藏形洞府。或栖志靈岳。達人獨往之事。志非易立。餐松飲澗之情。理難輕樹。止欲漸去喧囂。稍離塵雜。於是既加整葺。營建堂宇。北負崇岳。南枕脩衢。迴託人表。雞犬相絕。庭流松響。戶接雲根。指瓊樹而朝餐。就瑤臺而一息。霓裳不反。鳧忘歸。朝九星。謁群帝。悠哉邈乎。與天地相畢矣。
  • 又桐柏山金庭館碑曰:若夫上玄奧遠。言象斯絕。金簡玉字之書。玄霜絳雪之寶。俗士所不能窺。學徒不敢輕慕。非天稟上才。未易可擬。自惟凡劣。識鑒鮮方。早尚幽栖。屏棄情累。留愛林壑。託分鳥魚。既遠出天台。定居茲嶺。所朅之山。實惟桐柏。仰出星河。上參倒景。高崖萬仞。邃澗千回。翹心屬念。晚臥晨起。採三芝而延佇。飛九丹而宴息。乘鳧輕舉。留忘歸。銘曰:日為車馬。芝成宮觀。虹旌拂月。龍輈漸漢。萬春方華。千齡始旦。
  • 梁陶弘景許長史舊館壇碑曰:悠哉曠矣。宇宙之靈也。固非言象所傳。文跡可記。嘿然則後之人奚聞乎。銘曰:昔在西漢。三茅來賓。爰暨東晉。二許懷真。裁其浚井。棲道接神。允膺輔聖。錫茲符震。勝殿密響。瀉瓶楊芬。瑤宮碧簡。絢采垂文。瓊函玉檢。綺席繡巾。蘭釭烈耀。金鑪颺薰。
  • 又茅山長沙館碑曰:夫萬象森羅。不離兩儀所育。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搢紱之士。飾禮容於闈閤。耿介之夫。揚旌麾於門裔。銘曰:至哉乾元。萬物資始。皇王受命。三才乃理。惟聖感神。惟神降祉。德被歌鍾。名昭圖史。友于兄弟。敬惟西宣。言追茂實。用表遺先。敢巡舊制。有革雜章。刊字弗朽。弈代留芳。
  • 又太平山日門館碑曰:日門館者。東霞啟暉。開巖引燭。以為名也。先是吳郡杜徵君。聲高兩代。德冠四區。教義宣流。播乎數郡。拓宇太平之東。結架菁山之北。爰以此處幽奇。別就基構。栖集有道。多歷世年。
  • 陳沈炯林屋館記曰:夫玄之又玄。處眾妙之極。可乎不可。成道行之致。斯蓋寂寥窅冥。希微恍惚。故非淮南八仙之圖。賴鄉九井之記。至若崑山平圃。銀牓相暉。蓬閬仙宮。金臺崛起。南瞰胥臺。傍連飛閣。桂柱星羅。瓊軒雲構。銘曰:大道既隱。眾聖無門。悠悠大極。誰見玄根。祈年立秦。望仙表漢。髣彿神靈。依俙宮觀。峨峨林屋。輪奐徘徊。庭羅花鳥。室靜塵埃。
  • 陳徐陵天台山館徐則法師碑曰:夫海水揚塵。幾千年而可見。天衣拂石。幾萬歲而應平。至人者。譬彼晨昏。方乎晷刻。固非俗士之所能言。寰中之所能量者也。至如不死之草。猶稱南裔。長生之樹。尚挺西崑。百紀遊龜。皆登蓮葉。千齡壽鶴。或舞松枝。假矣生民。何其夭脆。譬彼風電。同諸泡沫。琢火之歎。聞諸往賢。逝水之悲。嗟乎前聖。樵人看博。信未始乎淹留。仙客彈琴。固不移於俄頃。然而子孫皆其數世。鄉黨咸為草萊。是以志士名賢。飄然長鶩。臊羶榮利。懕●風塵。服冕乘軒。其猶桎梏。朱庭紫閤。事甚籠樊。隱淪巖洞。餐餌芝髓。忽矣身輕。俄然羽化。金繩玉版。受謁帝之符。龍駕霓裳。處仙宮之籙。法師蕭然道氣。卓矣仙才。千仞孤摽。萬頃無度。所以伊川控鶴。葉縣乘鳧。靈化無方。去還斯在。銘曰:來去三鳥。賓遊二童。然香雨上。擊磬雲中。玉粒雖軟。金膏未鎔。方流道業。濟彼昏蒙。
  • 梁陶弘景茅山曲林館銘曰:層嶺外峙。邃宮內映。仄穴旁通。榮泉遠鏡。尚德依仁。祈生翊命。且天且地。若凡若聖。連甍比棟。各謂知道。參差經術。跌宕辭藻。孰曰曲林。獨為勁好。奄跡韜功。守茲偕老。
  • 周王裒靈壇銘并序曰:悠悠五緯。乃欽若於堯典。茫茫九州。爰致功於禹跡。猶以天步懸遠。隸首筭而弗窮。地載遐荒。章亥馳而未極。浩庭霄度。吐納天和。崑閬滄溟。胞胎元一。九靈之府。神液所以降祥。五英之闕。蓂華以之昭應。推劫運之短長。校河源之廣狹。谷永上書。譬流風之不繫。桓譚作論。明弱水之難航。豈知迴天金簡。惟傳上聖。洞神玉策。尚隔中仙。于時金風戒辰。三光澄曜。香雨乘空。天花入室。帝乃升法座。說玄言。肴覆洞微。闡揚眾妙。洪鍾應叩。衢樽待酌。銘曰:鍾鳴上界。梵響玄宮。紫辰濯水。青樹搖風。八覺修行。七教弘通。神機詣理。秋毫坼空。函席廣開。法輪徐轉。入神精義。談天勝辯。逐境晦明。逗機深淺。或照盛業。方圖雲篆。
  • 又館銘曰:雲橋啟館。景曜開扉。明庭朝禮。仙宮羽衣。鷰履霄去。鳧晨歸。練石三轉。燒丹七飛。昆吾陶鑄。丹楊鋈銑。盡寫龍文。圖開彫篆。聲隨地氣。調均天辯。九宮方應。萬靈稱善。
  • 梁沈約與陶弘景書曰:先生糠秕俗流。超然獨遠。烈霓羽帶。總轡雲霞。方當名書絳簡。身遊玄闕。憑星夕臥。望日朝餐。而至理深微。瞹焉難睹。惟欲下風問道。未知厥路。若夫栖遲閑遠。咀嚥瓊芝。出入清都。師友靈聖。循崖反跡。無缺惟心。
  • 梁陶弘景答朝士訪仙佛兩法體相書曰:某等曰:嘗竊觀仙書。輒嗟欣忘倦。徒羨其文。莫測其理。尋七尺之體。既同稟太始。俱服五常。以何因緣。獨超青雲而弊金石者乎。先生領袖玄門。學窮仙苑。必有以竭其川岸。請略聞雅說。隱居答曰:至哉嘉訊。豈蒙生所辯。雖然。試言之。若直推竹柏之匹桐柳者。此本性有殊。非今日所論。若引庖刀湯稼。從養溉之功者。此又止其所從。終無永固之期。夫得仙者。並有異乎此。但斯族復有數種。今且談其正體。凡質像所結。不過形神。形神合時。則是人是物。形神若離。則是靈是鬼。其非離非合。佛法所攝。亦離亦合。仙道所依。今問以何能而致此。仙是鑄練之事極。感變之理通也。當埏埴以為器之時。是土而異於土。雖燥未燒。遇濕猶壞。燒而未熟。不久尚毀。火力既足。表裏堅固。河山可盡。此形無滅。假令為仙者。以藥石練其形。以精靈瑩其神。以和氣濯其質。以善德解其纏。眾法共通。無礙無滯。欲合則乘雲駕龍。欲離則尸解化質。不離不合。則或存或亡。於是各隨所業。脩道進學。漸階無窮。教功令滿。亦畢竟寂滅矣。
  • 魏陳王曹植辯道論曰: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甘陵有甘始。廬江有左慈。陽城有郤儉。始能行氣導引。慈曉房中之術。(○馮校本術上有玄字。)儉善辟穀。悉號數百歲。所以集之魏國者。誠恐此人之徒。接姦詭以欺眾。行妖惡以惑民。豈復欲觀神山於瀛洲。求安期於邊海。釋金輅而顧雲輿。棄文驥而羨飛龍哉。夫帝者位殊萬國。富有天下。威尊彰明。齊光日月。宮殿闕庭。等耀紫微。何顧乎王母之宮。崑崙之域哉。夫三烏備役。不如百官之美也。素女姮娥。不若椒房之麗也。雲衣羽裳。不若黼黻之飾也。駕螭載霓。不若乘輿之盛也。瓊橤玉華。不若玉圭之絜也。而顧為匹夫所罔。納虛妄之辭。信眩惑之說。隆禮以招弗臣。傾產以供虛求。散王爵以榮之。清閑館以居之。經年累稔。終無一驗。雖復誅其身。滅其族。紛然足為天下笑矣。若夫玄黃所以娛目。鏗鎗所以樂耳。媛妃所以紹先。芻豢所以悅口也。何必甘無味之味。聽無聲之樂。觀無采之色乎。
  • 晉庾闡列仙論曰:夫無怪物之所以。然後可以通于命。以達變化之情者。不怪詭於異端。測自然之根者。不猖狂於一物。故形骸雖細。推之愈廣。天地雖巨。別之彌狹。然則形骸華岱之秋毫。太虛天地之掌握耳。又何足以言其變化哉。又若秦皇漢武。體無靈骨。雖懷奇化。絳(○疑當作終。)於尸沒。傾天下之資。忽萬乘之位。方士輻湊。萬端鱗萃。無救於頹年。終無補於一至。若天(○疑當作夫。)稟分有方。(云云。)

  • 左傳曰:有神降于莘。惠王問諸內史過曰:是何故也。對曰:國之將興。明神降之。監其德也。將亡。神又降之。觀其惡也。故有得神以興。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
  • 山海經曰:西海水赤。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長千尺。其眠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風雨是謁。(能請致風雨。)是謂燭龍。
  • 又曰:蚩尤作兵。犯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於冀州之野。蚩尤謂(○太平御覽八百八十二作請。)風伯。所從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𩲓。止雨。遂殺蚩尤。𩲓不得復上。故所居不雨。
  • 三齊略記曰:始皇作石橋。欲過海觀日出處。于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城陽一山石。盡起立。嶷嶷東傾。狀似相隨而去。云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盡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猶爾。
  • 又曰:始皇於海中作石橋。非人功所建。海神為之豎柱。始皇感其惠。通敬其神。求與相見。海神答曰:我形醜。莫圖我形。當與帝會。乃從石塘上入海三十餘里相見。左右莫動手。巧人潛以腳畫其狀。神怒曰:帝負我約。速去。始皇轉馬還。前腳猶立。後腳隨崩。僅得登岸。畫者溺於海。眾山之石皆住。今猶岌岌。無不東趣。
  • 史記曰:伍子胥死。吳人憐之。為立祠於江上。因名曰胥山。
  • 又曰:始皇西南渡淮。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對曰:聞堯女舜之妻也。而葬於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伐湘山樹。赭其山上。
  • 列女傳曰:舜陟方。死於蒼梧。二妃葬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
  • 搜神記曰:蔣子文者。廣陵人也。嗜酒好色。常自謂己骨清。死當為神。漢末為秣陵尉。逐賊至於鍾山之下。賊擊傷額。因解綬以縛之。有頃遂死。及吳先主之初。其吏見文於道。乘白馬。執白羽扇。侍從如平生。文曰:我當為此土地神也。為吾立祠。不爾。使蟲入耳為災。吳主以為妖言。後果有蟲入人耳。皆死。醫不能治。又云。不祠我。將有大火。是歲數有大火。吳主患之。封為都中侯。加印綬。立廟堂。改鍾山為蔣山。以表其靈也。
  • 又曰:濟北弦超。嘉平中。夜夢神女從之。自稱天上玉女。東郡人。姓成公。字智瓊。早失母。天帝哀其孤苦。令得下嫁從夫。當其夢也。嘉喜非常。覺寤欽想。如此三夕四旦。顯然來遊。駕輜軿車。從八婢。服綾羅綺繡。狀若飛仙。自言年十七。遂為夫婦。贈詩曰:飄颻浮勃述。敖曹雲石滋。神仙豈虛降。應運來相之。
  • 又杜蘭香別傳曰:杜蘭香。自稱南陽人。以建興四年春。數詣張傳。傳年十七。望見其車在門外。婢通言。阿母所生。遣授配君。君可不敬從。傳先改名碩。碩呼女前。視可十八九。說事邈然久遠。有婦子二人。大者萱支。小者松支。鈿車青牛。上飲食皆備。作詩曰:阿母處靈岳。時遊雲霄際。眾女侍羽儀。不出墉宮外。飄輪送我來。豈復恥塵穢。從我與福俱。嫌我與禍會。至其年八月旦來。復作詩曰:逍遙雲霧間。呼嗟發九嶷。流汝不稽路。弱水何不之。出署豫子三枚。大如雞子。云。食此。令君不畏風波。辟寒溫。碩食二。欲留一。不肯。令碩盡食。言本為君作妻。情無曠遠。以年命未合。其小乖。太歲東方卯。當還求君。
  • 王隱晉書曰:鎮南劉弘。以故刺史王毅子衡陽太守矩為廣州。矩至長沙。見一人長大。著布單衣。自持奏在岸上。矩省奏云。京兆杜靈之。仍入舡共語。稱敘希闊。矩問君京兆人。何時發來。答曰:朝發。矩怪京兆去此數千。那得朝發今到。杜答云。僕天上京兆。去此乃數萬。何止數千乎。
  • 異苑曰:衡陽山九嶷。皆有舜廟。漢世零陵文學姓奚。於泠道縣舜祠下。得笙玉管。舜時西王母獻。
  • 又曰:陸機初入洛。次河南之郾師。時夕。望道左若有民居。因往逗宿。見一年少。神姿端達。與機言玄門妙物。機心伏其能。無以詶抗。機提緯古今。總驗名實。此年少不堪欣解。既曉便去。機稅驂逆旅。逆旅嫗曰:此東數十里無村落。止有山陽王家墓耳。機乃怪。悵然。還睇昨路。空野霾雲。栱木蔽日。知所遇者信王弼墓也。
  • 又曰:吳相伍員廟。永嘉中。吳郡人叔父為臺郎。在洛。值京都傾覆。歸塗阻塞。當濟江。南風不得進。既投奏。即日得渡。
  • 又曰:長沙羅縣。有屈原自投之川。山水明淨。異於常處。民為立廟。在汨潭之西。岸側盤石。馬跡尚存。相傳云。原投川之日。乘白驥而來。
  • 幽明錄曰:王輔嗣注易。輒笑鄭玄為儒。云老奴無意。王時夜分。忽然聞外閤有著屐聲。須臾進。自云鄭玄。責之曰:君年少。何以輕穿文鑿句。而妄譏誚老子耶。極有忿色。言竟便退。輔嗣心生畏惡。少年遇厲疾而卒。
  • 梁簡文帝祠伍員廟詩曰:去國資孝本。循忠全令名。舟裏多奇計。蘆中復吐誠。偃月交吳艦。魚麗入楚營。光功摧妙筭。手載籍餘聲。洪濤猶鼓怒。靈廟尚凄清。行潦承椒奠。按歌雜鳳笙。無勞晉后璧。詎用楚臣纓。密樹臨寒水。疏扉望遠城。窗寮野霧入。衣帳積苔生。惟有三青鳥。斂翅時逢迎。
  • 梁劉遵和簡文帝賽漢高帝廟詩曰:分蛇綸霸跡。提劍滅雄威。空餘清祀處。無復瑞雲飛。仙車照丹穴。霓裳影翠微。投玦要漢女。吹管召湘妃。幸逢懷精日。豫奉沐休歸。
  • 梁徐陵和詩曰:山宮類牛首。漢寢若龍川。玉碗無秋酎。金燈滅夜煙。丹帷迫靈岳。紺席下群仙。堂空沛筑響。釵低戚舞妍。何殊后廟裏。子建作華篇。
  • 梁劉孝儀和詩曰:珪幣崇明祀。牲樽禮貴神。風驚如集廟。光至似來陳。徘徊靈駕入。叫咷倡歌新。將言非為己。致敬乃祈民。多才與多事。今古獨為鄰。
  • 梁王臺卿和詩曰:沐芳事椒糈。駕言遵壽宮。瑤臺斜接岫。玉殿上凌空。樹出垂巖影。竹引帶山風。階長霧難歇。窗高雲易通。所悲樽俎撤。按歌曲未終。
  • 梁王僧孺湘夫人詩曰:桂棟承薜帷。眇眇川之湄。白蘋徒可望。綠芷竟空滋。日暮思公子。銜意嘿無辭。
  • 楚宋玉高唐賦曰: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雲氣。崒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雲者也。昔者先王嘗遊高唐。怠而晝寢。夢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始出狀若何。玉對曰:其少進也。晰兮若妖姬揚袂障日而望所思。忽兮改容。偈兮若駕駟馬而建羽旗。湫兮如風。凄兮如雨。風止雨霽。雲無處所。惟高唐之大體。殊無物類之可儀比。巫山赫其無疇。道互折而曾累。遇天雨之新霽。觀百谷之俱集。濞洶洶其無聲。潰淡淡而並入。中阪遙望。玄木冬榮。煌煌曄曄。奪人目精。爛兮若列星。曾不可殫形。綠葉紫裹。朱莖白蔕。纖條悲鳴。聲似竽籟。清濁相和。五變四會。感心動耳。迴腸傷氣。長吏隳官。賢士失志。愁思無已。歎息垂淚。王乃乘玉輿。駟蒼螭。於是乃縱獵者。基趾如星。傳言羽獵。銜枚無聲。蜺為旌。翠為蓋。風起雨止。千里而逝。
  • 又神女賦曰:楚襄王與宋玉進於雲夢之浦。使玉賦曰:高唐之事。其夜王寢。夢與神女遇。其狀甚麗。王異之。明日以白玉曰:其始來也。曜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進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須臾之間。美貌橫生。燁乎如華。溫乎如瑩。五色並施。不可殫形。振繡衣。被褂裳。醲不短。纖不長。步裔裔兮曜殿堂。忽兮改容。婉若遊龍。乘雲翔。何神女之妖麗。合陰陽之渥飾。被華藻之可好。若翡翠之奮翼。毛嬙障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無色。望余帷而延視。若流波之將瀾。奮長袖以正衽。立躑躅以不安。意似近而既遠。若將來而復旋。褰余幬而請御。顧女師。命大傅。歡情未接。將辭而去。遷延引身。不可親附。
  • 魏陳王曹植洛神賦曰: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說神女之事。其辭曰:余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凌景山。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楊林。流盻乎洛川。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于巖之畔。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綠波。濃纖得衷。脩短合度。
  • 魏陳琳神女賦曰:漢三七之建安。荊野蠢而作仇。贊皇師以南假。濟漢川之清流。感詩人之攸歎。想神女之來遊。儀營魄於髣彿。託嘉夢以通精。望陽侯而瀇瀁。睹玄麗之軼靈。文絳虯之弈弈。鳴玉鸞之嚶嚶。答玉質於苕華。擬豔姿於蕣榮。感仲春之和節。歎鳴鴈之噰噰。申握椒以貽予。請同宴乎奧房。苟好樂之嘉合。永絕世而獨昌。既歎爾以艷采。又悅我之長期。順乾坤以成性。夫何若而有辭。
  • 魏王粲神女賦曰:惟天地之普化。何產氣之淑真。陶陰陽之休液。育夭麗之神人。稟自然以絕俗。超希世而無群。體纖約而才足。膚柔曼以豐盈。髮似玄鑒。鬢類刻成。戴金羽之首飾。珥昭夜之珠璫。襲羅綺之黼衣。曳縟繡之華裳。錯繽紛以雜褂。佩熠爚而焜煌。退變容而改服。冀致態以相移。稅衣裳兮免簪笄。施華的兮結羽儀。揚娥微盻。懸藐流離。婉約綺媚。舉動多宜。稱詩表志。安氣和聲。探懷授心。發露幽情。彼佳人之難遇。真一遇而長別。顧大罰之淫愆。亦終身而不滅。心交戰而貞勝。乃回意而自絕。
  • 魏楊脩神女賦曰:惟玄媛之逸女。育明曜乎皇庭。吸朝霞之芬液。澹浮遊乎太清。余執義而潛厲。乃感夢而通靈。盛容飾之本艷。奐龍采而鳳榮。翠黼翬裳。纖縠文褂。順風揄揚。乍合乍離。飄若興動。玉趾未移。詳觀玄妙。與世無雙。華面玉粲。韡若芙蓉。膚凝理而瓊絜。體鮮弱而柔鴻。回肩襟而動合。何俯仰之妍工。嘉今夜之幸遇。獲帷裳乎期同。情沸踊而思進。彼嚴厲而靜恭。微諷說而宣諭。色歡懌而我從。
  • 晉張敏神女賦曰:世之言神仙者多矣。然未之或驗也。至如絃氏之婦。則近信而有證者。夫鬼魅之下人也。無不羸病損瘦。今義起平安無恙。而與神女飲宴寢處。縱情極意。豈不異哉。余覽其歌詩。辭旨清偉。故為之作賦。皇覽余之純德。步朱闕之崢嶸。靡飛除而入秘殿。侍太極之穆清。帝愍余之勤肅。將休余於中州。託玄靜以自處。寔應夫子之好仇。於是主人憮然而問之曰:爾豈是周之褒姒。齊之文姜。孽婦淫鬼。來自藏乎。儻亦漢之遊女。江之娥皇。猒真愆。倦仙侍乎。於是神女乃斂袂正襟而對曰:我實貞淑。子何猜焉。且辯言知禮。恭為令則。美姿天挺。盛飾表德。以此承歡。君有何惑。爾乃敷茵席。垂組帳。嘉旨既設。同牢而饗。微聞芳澤。心盪意放。於是尋房中之至嬿。極長夜之懽情。心眇眇以忽忽。想北里之遺聲。賦斯時之要妙。進偉服之紛敷。俛撫衽而告辭。仰長歎以欷吁。乘雲霧而變化。遙棄我其焉如。
  • 晉楊該三公山下神祠賦曰:南極鬱紆。飛龍在天。太一白石。巨靈據山。二后殊位。惟公在焉。下則歸雲縫勃。綠水流離。爭湍趣戾。衝石會谿。高岸為谷。嶢●阻㩻。梗林柰條。逼塗迮蹊。行者息駕。步趾於斯。陟大𡸮。登岑岡。踰爽塏。歷朝陽。曄華殿之顯敞。睹應門之嶈嶈。神木鬱蓊。百堵周乎洞房。進排閶闔。顧盻靈堂。聚楹列峙。丹飾煌煌。千櫨浮跂。夭蹻騰驤。累層岌嶪。齊載長梁。敷山藻於前梲。綴榱槁以采章。文綺雘其紛鱗。洪葩曄之披楊。爾乃逡巡降趾。遊坐東廂。日不逮昏。炎燎已光。縣宰致祀。嘉旨備詳。陰祚顯應。偏澤圻疆。普此士女。樂彼豐穰。
  • 宋謝靈運江妃賦曰:招魂定情。洛神清思。單曩日之敷陳。盡古來之妍媚。矧今日之逢逆。邁前世之靈異。姿非定容。服無常度。兩宜歡嚬。俱適華素。于時升月隱山。落日映岐。收霞斂色。迴飆拂渚。每馳情於晨暮。矧良遇之莫敘。投明瑱以申贈。顗色授而魂與。況分岫湘岸。延情蒼陰。隔山川之表裏。判天地之浮沉。承嘉約於往昔。寧更貳於在今。儻借訪於交甫。知斯言之可諶。蘭音未吐。紅顏若輝。留盻光溢。動袂芳菲。散雲轡之絡驛。按靈輜而徘徊。建羽旌而逶迤。奏情管之依微。慮一別之長絕。眇天末而永違。
  • 梁江淹水上神女賦曰:江上丈夫。遊宦荊吳。首衛國。望燕路。歷秦關。出宋都。遍覽下蔡之女。且說淇上之姝。乃造南中。度炎州。經玉澗。越金流。路逶迤而無軌。野忽漠而渺儔。既而精飛視亂。意去心移。倚靡䔖蓋。悵望蕙枝。一麗女子。碧渚之崖。冶異絕俗。奇麗不常。青琴羞豔。素女慚光。恨精影之不滯。悼光晷之難借。閱有無於俄頃。驗變化於咫尺。野田田而虛翠。水湛湛而空碧。乃唱桂棹。陵衝波。背橘浦。向椒阿。苟懸天子有命。永離訣其若何。
  • 梁簡文帝吳興楚王神廟碑曰:昔者武王詢於太公。五神之禮正。伊陟贊於巫咸。三篇之義作。抑又玄矩司於坎宮。漢興北畤。黃蛇感於通夢。秦作西郊。幽則鬼神。其來已尚。楚王既弘茲釋教。並止獻車牛。既舍黃駒。安俟騂角。掌擊無左滌之勞。牧人止楅衡之務。周房殷俎。惟有玄澗芳芝。玉斝瑤樽。止陳丹桂清酌。漸符不殺之教。方行大士之心。比夫黃樹赤光。紫衣朱●。蔑矣哉。王制云。山川神祇。有不舉者。為不敬。太守元景仲。稽諸古典。於茲往烈。永傳不朽。式樹高碑。翠石勒文。事偕神掌。靈龜負字。還擬洛書。
  • 祭文 齊謝朓祭文(○文字疑衍。)大雷周何二神文曰:大過在運。小雅盡缺。瓊鏡曰淪。金車未晰。周生電斷。神謨英冠。正因部奇。風斂雲散。晉德如燬。功資協贊。山無猛鷙。時曠忠賢。流王于彘。龜鼎忽焉。忠肅布衣。君親自然。驅狐上國。斬鯢中川。紛綸凱入。氛氳配天。
  • 梁邵陵王祀魯山神文曰:敬奠魯君之靈。竊以首山鬱律。表二叔之清風。趙國隱淪。擅三公之靈跡。北阪祠城。流光夜起。東嶺叢室。甘雨晝零。故能徵應不褰。介福無爽。金壇玉宇。是眾妙之遊遨。丹崖翠幄。信靈人之響像。霓裳孔蓋。轉日車而競前。駕象乘豹。載靈旗而總集。江妃漢女。含睇來趨。湘娥洛嬪。宜言在側。鳴璆撫劍。俠席徘徊。絳節陳竽。滿堂繁會。奠椒懷糈之歡。傳已代舞之樂。桂醑溢於羽樽。蕙肴盈於蘭藉。既醉既飽。景福攸同。不震不騰。神保是格。炰胾之薦已畢。慶報之澤攸先。願化昌而俗阜。俾多祐之在旃。同匪石之無轉。欣滯穗之有年。惟東皇兮戾止。等南山而不騫。
  • 梁沈約賽蔣山廟文曰:我皇體天御宇。望日表尊。備樂變乎笙鏞。鬱禮華於俎豆。邇無不懷。遠無不肅。鳥革玄素之容。草移丹綠之狀。泉露改味。日月重光。仰惟大王。年踰二百。世兼四代。揚玉桴。布瑤席。秦梁楚趙之巫。把瓊茅而延佇。燕衛宋鄭之音。結流風而成曲。九疑之來蔽日。三山之駕若雲。

  • 周書曰:大姒夢見商之庭產棘。太子發取周庭之梓樹於闕。梓化為松柏棫柞。寐覺。以告文王。文王乃召太子發。占之于明堂。王及太子發。並拜吉夢。受商之大命于皇天上帝。
  • 東觀漢記曰:諸將勸光武立。乃召馮異。上曰:我夢乘龍上天。覺悟。心中動悸。異因下席再拜賀曰:此天命發於精神。心中動悸。大王重慎之性也。異遂與諸將定議。上尊號。
  • 又曰:和喜皇后。常夢捫天。體蕩蕩正青。滑有若鍾乳。后仰噏之。以訊占夢。言堯夢攀天而上。湯夢反(○東觀漢記作及。)天舐之。此皆聖王之夢。
  • 莊子曰:宋元君夜夢人披髮。云。予為清江使河伯之所。漁者豫且得予。元君覺。使人占之。曰:此神龜也。君曰:漁者有豫且乎。左右曰:有。明日。豫且朝。君曰:漁何得。對曰:且之網得白龜。圓五尺。君曰:獻若之龜。龜至。君再欲殺。再欲活。心疑。卜之曰:殺龜以卜吉。乃刳龜。七十鑽而無遺筴。仲尼曰:神能夢於元君。而不能避豫且之網。智能七十鑽無遺筴。不能避刳腸之患。如是則智有所困。神有所不及。
  • 呂氏春秋曰: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糝。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來。爨之幾熟。孔子望見回。攫其甑中而飯之。食熟。謁孔子而進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絜欲饋。顏回對曰:不可。嚮食埃煤入甑中。棄食不祥。因攫而飯之。(埃煤。煙塵煤也。)
  • 又曰:尹儒學御。三年。而無得焉。夜夢受秋駕於師。明日往朝其師。而謂之曰:吾非愛道也。恐子之未可予也。今日將教子以秋駕。(秋駕。御法。)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夢受之。先為其師言所夢。固秋駕也。
  • 謝承後漢書曰:范式。字巨卿。與張元伯為友。式仕郡為功曹。後夢元伯。玄冠垂纓屣。呼曰:我死。當以時葬。永歸黃泉。子不我忘。豈能奔喪。式便馳往赴之。
  • 袁宏漢紀曰:溫序為護羌校尉。為隗囂所殺。世祖詔洛陽城傍為塚。長子壽為印(○後漢紀五作鄒。)平侯。(○後漢紀侯下有相字。)夜夢序告之曰:久客思鄉。壽即棄官。上書歸葬。
  • 皇甫謐高士傳曰:桓帝好老子之書。夜夢見老子。乃詔陳相為老子立祠。
  • 范曄後漢書曰:蔡茂。夢見太極殿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輒復失之。以問主簿郭賀。賀因離席慶曰:大殿者。宮府之形像也。極而有禾。人臣之上祿也。取其中穗者。是台之位。於字禾失為秩也。旬月而茂徵焉。乃辟賀為掾。
  • 續漢書曰:鄭玄夢孔子造之曰:起起。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巳。既寤。以讖言合之。知命當終。有頃。寢疾而卒。
  • 辛氏三秦記曰:昆明池。漢武帝之習水戰。中有靈沼神池。云堯時洪水訖。停舡此池。池通白鹿原。人釣魚於原。綸絕而去。魚夢於武帝。求去其鉤。明日。帝戲於池。見大魚銜索。帝曰:豈非昨所夢乎。取魚。去其鉤而放之。
  • 陸機晉書曰:王濬夢懸四刀於其壁上。濬問主簿李毅。毅拜曰:夫三刀為州。而今益一。明府其臨益州乎。(事具軍器部。)
  • 王隱晉書曰:陶侃。字士衡。鄱陽人。少漁於雷澤。夢背上生翅。飛入天門。見門非常。不敢入而下。
  • 後漢王延壽夢賦曰:余夜寢息。乃有非恆之夢。其為夢也。悉睹鬼神之變怪。則蛇頭而四角。魚首而鳥身。三足而六眼。龍形而似人。群行而輩搖。忽來到吾前。申臂而舞手。意欲相引牽。於是夢中驚怒。腷臆紛紜曰:吾含天地之純和。何妖孽之敢臻。乃揮手振拳。雷發電舒。戢遊光。軒猛跣。(○句有訛。全後漢文五十八。據萬曆本作斬猛豬。亦臆補。)狒●。(○明本作毅。句亦有脫訛。)斫鬼魑。捎魍魎。荊諸渠。撞縱目。打三頭。撲●●。扶(○全後漢文作抶。)夔●。博睥睨。蹴睢盱。爾乃三三四四。相隨踉●而歷僻。隆隆磕磕。精氣充布。輷輷●●。鬼驚魅怖。或盤跚而欲走。或拘攣而不能步。或中創而婉轉。或捧痛而號呼。奄霧消而光蔽。寂不知其何故。嗟妖邪之怪物。豈干真人之正度。耳聊嘈而外朗。忽屈申而覺寤。亂曰:齊桓夢物。而亦以霸。武丁夜感。而得賢佐。周夢九齡克百慶。晉文盬腦國以競。老子役鬼為神將。傳禍為福永無恙。

  • 淮南子曰:天氣為魂。地氣為魄。
  • 易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
  • 白虎通曰:魂者何謂也。魂猶伝伝也。行不休也。動於外。主於情。魄者白也。猶著人者也。主於性。
  • 韓詩外傳曰:溱與洧。謂鄭國之俗。三月上巳。於兩水之上。招魂續魄。拂不祥也。
  • 禮記曰:延陵季子適齊。長子死於嬴博之間。既封左袒。右還其封。曰:若魂氣則無不之。
  • 又曰:作其祝號。玄酒以祭。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
  • 又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魂也者。鬼之盛也。
  • 左傳曰:子產云。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彊。又曰:樂祁云。心之精爽。是謂魂魄。
  • 越絕書曰:越王問於范子曰:寡人聞人失其魂魄者死。得其魂魄者生。物皆有之。人亦有之。范子曰:人有之。萬物亦然。天地之間。人為貴。物之生。穀為貴。以生人。與魂魄無異也。
  • 離騷曰:(○按本條及下條非離騷。)百年信荏苒。何為苦心魂。
  • 又曰:隱淪駐精魄。
  • 又曰:望孟夏之短夜。何晦朔之若歲。惟郢路之脩遠兮。魂一夕而九逝。
  • 又招魂篇曰: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玉憐哀屈原。忠而斥棄。憂愁山澤。魂魄放逸。厥命將落。故作招魂。欲以復其精神。延其年壽。外陳四方之惡。內崇楚國之美。以諷諫懷王。冀其覺悟而還之也。朕幼清以廉絜。身服義而不沫。
  • 史記曰:高祖謂沛父兄曰:游子悲故鄉。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樂思鄉也。
  • 淮南子曰:魂問於魄曰:道何以為體。曰:以無有為體。魄曰:無有有形乎。魂曰:無有。魄曰:無有何得而問也。魂曰:吾直遇之耳。視之無形。聽之無聲。謂之幽冥。幽冥者。所以喻道。非吾道也。
  • 抱朴子曰:師言欲求長生。當對服大藥。欲得通神。當水火分形。分形則自見其身三魂七魄。而天靈祇皆可接。山川之神皆可役也。
  • 襄陽耆舊記曰:羊公與騶(○太平御覽八百八十六作鄒。)潤甫。登峴山。垂泣曰:我百年後。魂魄猶當登此山也。
  • 梁沈炯歸魂賦曰:古語稱收魂升極。周易有歸魂卦。屈原著招魂篇。故知魂之可歸。其日已久。余自長安反。乃作魂歸賦。其辭曰:伊吾人之陋宗。資玄聖而云始。肇邵閟之靈源。分昌發之世祀。實聞之乎家記。又孚之於惇史。亢宗貴而博古。四史成乎一身。怪日月之遼遠。而承襲之相因。豈少賤之能察。非末學之知津也。若夫風流退讓。在秦作相。越江以東。惟戎及酆。出忠出孝。且卿且公。世歷十五。爰逮余躬。值天地之幅裂。遭日月之雰虹。去父母之邦國。理形影於胡戎。絕君臣而辭骨𡧐。蹐厚地而跼蒼穹。抱北思之胡馬。望南飛之夕鴻。泣霑襟而雜露。悲微吟而帶風。昔休明之云始。余播棄於天地。自太學而遊承明。出書生而從下吏。身豫封禪之官。名入南宮之記。登玉墀之深眇。出金門之崇邃。受北狄之奉書。禮東夷之獻使。實不嘗至屈膝遜言。(○句有訛衍。)以殊方降意。嗟五十之踰年。忽流離於凶忒。值中軍之失權。而大盜之移國。何赤沴之四起。豈黃霧之云塞。祈瘦弟於赤眉。乞老親於劇賊。免伏質以解衣。遂窘身而就勒。既而天道禍淫。否終斯泰。靈聖奮發。風雲嚮會。掃欃搶之星。斬蚩尤之旆。余拔逆而效從。遂妻誅而子害。雖分珪而祚土。迄長河之如帶。肌膚之痛何泯。潛翳之悲無忕。我國家之沸騰。我天下之匡復。我何辜於上玄。我何負於鄰睦。背盟書而我欺。圖信神而我戮。彼孟冬之云季。總官司而就紲。託馬首之西暮。隨檻車而迴轍。履峨峨之曾水。面飀飀之巖雪。去莫敖之所縊。過臨江之軸折。矧今古之悲涼。並攢心而霑袂。渡狹石之欹危。跨清津之幽咽。鳥虛弓而自隕。猿號子而腹裂。歷沔漢之逶迤。及楚郡之參差。望隆中之大宅。映峴首之沉碑。既縲然而就鞅。非造次之能窺。至若高祖武皇帝之基天下也。岐周景亳之地。龜圖雀書之秘。醒醉之歌咮絕。讓畔之田鱗次。余既長於克民。覺何從而掩泗。洧水兮深且清。宛水兮澄復明。昔南陽之穰縣。今百雉之都城。我太宗之威武。遏宛洧而陳兵。百萬之虜。俄成魚鱉。千仞之阜。倏似滄瀛。雖德刑成於赦服。故蠻狄震乎雄名。乃尋浙而歷商。遂經秦而至洛。覺高蹈之清遠。具風雲之倏爍。其山也則嶔岑嶵嵬。巖㟬婆阤。或孤峰而秀聚。或逸出而橫羅。千歲之木生嶺表。百丈之石枕溪阿。其水則碎訇瀄汩。或寬或疾。擊萬瀨而相奔。聚千流而同出。何武關之狹隘。而漢祖之英雄。山萬里而仰雲雨。水百仞而寫蜿虹。若一夫而守隘。豈萬眾之能攻。去青泥而踰白鹿。越渥水而到青門。長卿之賦可想。邵平之跡不存。咄嗟驪山之阜。惆悵灞陵之園。文恭儉而無隙。嬴發掘其何言。訪軹道之長組。捨藍田之璵璠。無故老之可訊。並膴膴之空原。登未央之北闕。望長樂之基趾。伊太后之所居。築旗亭而成市。槐路鬱以三條。方塗坦而九軌。觀阡陌之遺蹤。實不乖乎前史。傍直城而北轉。臨橫門而左趨。南則董卓之塢。北則符堅所居。即二賊之壚壘。為彼主之庭除。終南巃嵷。太一嵯峨。九嵏堀起。八壘連河。汩涇泥之混濁。盥渭渚之清波。指咸陽而長望。何趙李而經過。息甘泉而避暑。猶爽塏而清和。爾乃背長夏。涉素秋。臥寒野。坐林陬。霜微凝而侵骨。樹栽動而風遒。思我親戚之顏貌。寄夢寐而魂求。察故鄉之安否。但望斗而觀牛。稚子夭於鄭谷。勉勵愧乎延州。聞愛妾之長叫。引寒風而入楸。何精靈以堪此。乃縱酒以陶憂。至誠可以感鬼。秉信可以祈天。何精殞而魄散。忽魂歸而氣旋。解龍驂而見送。走郵驛於亭傳。出向來之大道。反初入之山川。受繞朝之贈策。報李陵之別篇。淚未悲而自墮。語未咽而無宣。于時和風四起。具物初榮。草極野而舒翠。花分叢而落英。魚則潛波渙濯。鳥則應嶺俱鳴。隨六合之開朗。與風雲而自輕。其所涉也。州則二雍三荊。昌歡江并。唐安浙洛。巴郢雲平。其水則淮江漢洧。隋浩汙灃。潦滻潏河。涇渭相亂。或浮深而揭淺。或凌波而沿岸。每日夕而靡依。常一步而三歎。蠻蜒之與荊吳。玄狄之與羌胡。言語之所不通。嗜欲之所不同。莫不疊足斂手。低眉曲躬。豈論生平與意氣。止望首丘於南風。悲城邑之毀撤。喜風水之渺揚。既盡地而謁帝。乃懷橘而升堂。何神仙之足學。此即雲衣而虹裳也。

  • 釋名曰:火。化物也。亦言燬也。物入即皆毀壞也。
  • 山海經曰:厭火國。獸身黑色。火出其口中。(言能吐火。)易曰:離為火。
  • 又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
  • 又曰:火就燥。
  • 尚書曰:藻火粉米。(火為火字也。)
  • 又曰:洪範。五行。二曰火。火曰炎上。炎上作苦。
  • 又曰:火炎崐岡。玉石俱焚。(言火逸而害玉也。)天吏逸德。烈于猛火。又曰: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火炎不可向近。尚可撲滅。浮言不可信用。尚可刑戮也。)
  • 禮記。月令曰:孟夏之月。盛德在火。
  • 左傳曰:火龍黼黻。
  • 又曰:郯子曰:炎帝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
  • 又曰:古之火正。或食於心。或食於咮。以出內火。是故咮為鶉火。心為大火。(謂火正之官。配食於火星也。建辰之月。鶉火星昏見南方。則令民放火。建戌之月。火星伏在日下。夜不得見。則令民內火。禁放火者也。)
  • 又曰: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春秋考異郵曰:火者。陽之精也。
  • 白澤圖曰:火之精宋忌。
  • 禮含文嘉曰:燧人始鑽木取火。
  • 尸子曰: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
  • 家語曰:堯火帝而王。尚赤。
  • 地鏡圖曰:黃金之見為火。
  • 括地圖曰:神丘有火穴。光照千里。
  • 孫子兵法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隧。
  • 莊子曰:指窮於為薪。火傳也。(為薪猶薪(御覽八百六十九薪上有前薪也前四字。此脫。)以指。指盡前薪之理。故火傳而不滅。必得納養之中。故命續而不絕。)
  • 戰國策曰:楚王遊雲夢。野火之起也。若雲蜺。
  • 呂氏春秋曰:伊尹說湯五味。九沸九變。火為之紀。
  • 韓子曰:魯燒積澤。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哀公懼。自將眾趣救火。救火者左右無人。盡逐獸。不救火。乃召問仲尼。仲尼曰:夫逐獸者樂而無罰。救火者苦而無賞。此火所以不救也。事急不及以罰。救火者盡賞之。則舉國不足以賞於民。請從行罰。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令下未遍。火以滅矣。
  • 又曰:越王問於大夫種曰:吾欲伐吳。可乎。對曰:可矣。何不試焚宮室。於是遂焚宮室。民莫能救火。乃下令曰:民之救火而死者。比死敵之賞。民之塗其體。被濡衣走火者。左二千人。右三千人。(事具刑法部。)
  • 韓詩外傳曰:晉平公藏寶之臺燒。救火三日三夜。乃勝之。公子晏束帛而賀曰:臣聞王者藏於天下。諸侯藏於百姓。農夫藏於囷庾。今百姓乏於外。而賦斂無已。昔桀紂殘賊。為天下戮。今皇天降災於藏臺。此是君之福也。
  • 史記曰:龐涓追孫臏。臏量其行。暮當至馬陵。乃伏兵斫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此下。於是令齊軍萬弩夾道。暮火舉而俱發。涓夜至。見白書。乃鑽火燭讀之。未畢。萬弩俱發。龐涓大敗。
  • 又曰:騎劫攻即墨。田單取牛千頭。衣以五采。束刀其角。結火其尾。
  • 漢書曰:項王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焚其宮室。火三月不滅。
  • 三輔黃圖曰:秦始皇帝。葬驪山。六年之間。為項王所發。牧兒墮羊冢中。燃火求羊。燒其槨藏。
  • 淮南子曰:陽遂見日。則𤓉而為火。(陽遂金也。取金𣓶無緣者。執日高三四丈時。以向。持燥艾承之寸餘。有頃焦之。吹之則然。得火)
  • 列女傳曰:梁姑姊。其室失火。兄子與二子在內。欲取兄子。輒得其子。火盛不得復入。婦人曰:梁豈可戶告人曉耶。被不義之名。何面見兄弟國人哉。遂赴火而死。
  • 列仙傳曰:甯封子。黃帝陶正。掌火。能作五色煙。(事具煙部。)
  • 又曰:陶安公。六安冶師也。數行火。火一旦散上。紫色衝天。須臾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安公。冶與天通。(事具仙部。)
  • 東觀漢記曰:郅惲為長沙。有義士古初。遭父喪。未葬。鄰人火起。及初舍。棺不可移。初冒火伏棺上。會火滅。
  • 又曰:廉范為蜀郡。成都地迫屋狹。百姓夜作。以供衣食。又禁火。民復弊之。失火者日屬。范令夜作。但使儲水。百姓皆悅。(事具職官太守篇。)
  • 又曰:梁鴻。牧豕長安上林苑中。失火。延人家。問所燒財物。悉推豕償之。其主言少。鴻願以身作。躬執其勤。
  • 樊英別傳曰:英隱於壺山。常有黑風從西方起。英謂學者曰:成都市火甚盛。因含水西向漱之。乃令記其日。後有從蜀來者。云是日大火。黑雲平旦從東起。須臾大雨。火遂得滅。
  • 汝南先賢傳曰:郭慮。(○太平御覽八百六十八作憲。)從南郊。含酒東北三噀。云齊失火。以猒之。後齊果上火事。又曰:蔡君仲與人有至孝之心。母向終。棺在堂。西舍失火。火將至。君仲伏屍號哭。火越向東家。
  • 玄中記曰:南方有炎山焉。在扶南國之東。加營國之北。諸薄國之西。山從四月而火生。十二月火滅。正月二月火不然。山上但出雲氣。而草木生葉枝條。至四月火然。草木葉落。如中國寒時。草木葉落也。行人以正月二月三月行。過此山下。取柴以為薪。燃之無盡時。取其皮績之。為火浣布。
  • 十洲記曰: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崖九萬里。上有風生獸。似豹青色。大如狸。張取之。積薪數車以燒之。薪盡而此獸在火中。燃其毛不燋。斫刺不入。打之如皮囊。以鐵椎鍛其頭數十下。乃死。以其口向風。須臾便活而起。以石上菖蒲塞其鼻。即死。取其腦。菊花服之。盡十斤。得壽五百歲。
  • 又曰:有火林山。山中有火獸。大如鼠。毛長三四寸。或曰:山可百里許。取其獸毛。績以為布。名曰火澣布。國人衣服之。此布垢洿。以水浣濯之。終日不絜。以火燒布。兩食久許出。其垢即去。白如雪。
  • 廣志曰:火洲在南海中。火燃洲。其木不死更鮮。
  • 抱朴子曰:南海之中。蕭丘之中。有自生之火。常以春起而秋滅。丘方千里。當火起時。此丘上純生一種木。火起正著此木。木雖為火所著。但小燋黑。人或以為薪者。如常薪。但不成炭。炊熟則灌滅之。後復更用。如此無窮。又夷人取木華。績以為火浣布。木皮亦剝。以灰煮為布。但不及華細好耳。
  • 又曰:有白鼠。大者重數斤。毛長三寸。居空木中。其毛亦可績為布。故火浣布有三種焉。
  • 又曰:吳世有姚光。有火術。吳主積荻千束。火焚荻了盡。光恬坐灰中。振衣而起。(事具草部荻篇。)
  • 神仙傳曰:欒巴為尚書。正旦會。得酒。西南漱。云成都市失火。漱酒作雨。驛至。果如其言。(事具仙部。)
  • 吳越春秋曰:越王思報吳。冬則抱冰。夏則握火。
  • 陳留耆舊傳曰:劉昆為江陵令。民有火災。昆向火叩頭。即霈然下雨。詔問反風滅火。虎北渡河。何以致此。昆曰:偶然。帝曰:此長者之言也。
  • 風俗通曰:城門失火。禍及池中魚。按百家書。宋城門失火。自汲池中水以沃之。魚悉露見。但就把之。(事具魚部。)
  • 魏武帝明罰令曰:聞太原上黨西河鴈門。冬至之後。百有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介子推。
  • 英雄記曰:周瑜鎮江夏。曹操欲從赤壁渡江南。無舡。乘簰從漢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輕舡走舸百所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燃則迴舡走去。去復還燒者。須臾燒數千簰。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去。
  • 博物志曰:積紬萬匹。則自然生火。秦(○太平御覽八百六十九作泰。)始中。武庫火。積紬所致也。
  • 異苑曰:臨邛有火井。漢室隆則炎赫彌熾。桓靈之際。火勢漸微。(事具水部井篇。)
  • 又曰:晉惠帝元康三年。武庫火。燒孔子履。漢高斬白蛇劍。王莽頭等。(事具劍部。)
  • 晉中興書曰:殷浩北伐。江逌為長史。取數百雞。以長繩連腳。皆繫火。一時驅放。飛過塹。集羌營。營皆然。
  • 搜神記曰:麋竺常從洛歸。未至家數十里。見路次有好新婦。從竺求寄載。行二十餘里。新婦謝去。謂竺曰:我天使。去當往燒東海麋家。感君見載。故以相語。竺因請之。曰:不可。不得不燒。君快去。我緩來。日中必火發。竺乃急行達家。便出財物。日中而火大發。
  • 笑林曰:某甲夜暴疾。命門人鑽火。其夜陰暝。未得火。催之急。門人忿然曰:君責之亦大無道理。今闇如漆。何以不把火照我。我當得覓鑽火具。
  • 梁庾肩吾遠看放火詩曰:風前細煙起。月裏黑煙生。入燄看橋木。侵光識遠城。
  • 晉潘尼火賦曰:覽天人之至周。嘉火德之為貴。含太陽之靈暉。體淳剛之正氣。先聖仰觀。通神悟靈。窮物盡數研機至精。鑽燧造火。陶冶群形。協和五味。革變羶腥。爾乃狄牙典膳。百品既陳。和羹酋醳。旨酒醲醇。享黿煮鼉。灼龜臛鱗。若乃流金化石。鑠鐵融銅。造制戎器。以戒不恭。砥鍊兵械。整飾軍容。四海康乂。邊境無寇。韜弓戢劍。解甲釋冑。銷鏑為耒。鑄戈為耨。戰士反於耕農。戎馬放乎外廄。及至焚野燎原。陸火赫羲。林木摧拉。沙粒並麋。騰光絕覽。雲散霓披。去若風驅。疾若電逝。芬輪紆轉。倏忽橫厲。震響達乎八冥。流光燭乎四裔。

  • 玄女戰經曰:諸見舉烽火煙火。傳言虜且欲起。欲知審來不。以言者時所加之。得陽者不來。得陰者為來法。
  • 墨子曰:烽火已舉。言寇所從來多少。
  • 甘氏天文占曰:權舉烽表。遠近沉浮。權四星。在軒轅尾西。邊地警備。烽候相望。虜至則舉。烽火十文。(○太平御覽三百三十五作丈。)如今井桔橰。火(○御覽作大。)錘其頭。若警備急。燃火其頭。放之。權重。本低則末仰。見烽火。
  • 史記曰: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為烽燧火鼓。似有寇至。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
  • 漢書曰:軍臣單于立四歲。匈奴復絕和親。大入上都(○太平御覽三百三十五作郡。)雲中。烽火通於甘泉。
  • 東觀漢記曰:廉范為雲中太守。始到。烽火日通。故事。虜出度五千人。乃移書旁郡求助。吏白。今虜兵度出五千。請移警檄。范不聽。遂選精兵。自將出至近縣。令老弱城守而追之。
  • 又曰:馬成善治障塞。自西河至渭橋。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陘。中山至鄴。皆築保壁。起烽燧。十里一候。
  • 又曰:郭伋為并州。伋知盧芳夙(○原訛風。據馮校本改。)賊。難卒以力制。常嚴烽候。明購賞。
  • 蔡邕徙朔方上書曰:既到徙所。乘塞守烽。職在望候。憂怖焦灼。無心復能操筆成草。致章闕庭。
  • 庾闡楊都賦注曰:燧火。以炬置孤山頭。皆緣江相望。
  • 述征記曰:戲水注渭。東有周幽王壘。昔幽王亟舉烽以悅褒姒。遂犬戎伐周。諸侯玩而弗至。戰敗死于斯地。
  • 晉蔡謨與弟書曰:軍中耳目。當用鼓烽。烽可遙見。鼓可遙聞。形聲相傳。須臾百里。非人所及。想得先知耳。近別菽麥者。皆當解之。而王苟諸人。癡頑之甚。乃至於是。常令人怪之。然烽鼓之法。當豫敕諸軍。見烽聞鼓便嚴。而此間恆舉烽之後。須文書上言。乃符遊軍。遊軍須被符。乃當嚴。昔年石頭夜半舉烽。至明日食時。臺中乃知。弟在石頭時。隅中舉烽。至下脯。遊軍故未嚴。此即是苟希(○按當作晞。)等覆車之軌也。

  • 說文曰:錠謂之燈。
  • 韻集曰:無足曰燈。有足曰錠。
  • 離騷(○按本條非離騷。)曰:吳酒不廢沉日夜。蘭膏明燭華銅錯。(言燈錠盡銅。琢禽獸。有華英也。)
  • 說苑曰:楚莊王賜群臣酒。日暮。燈燭滅。乃有人引美人衣者。美人挽絕其冠纓。(事具人部報恩篇。)
  • 劉向別傳曰:待詔馮商作燈賦。
  • 漢書曰:金枝秀華。庶旄翠旌。(金枝。銅燈。百二十枝。秀華。中主有光華也。)
  • 又曰: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設燈燭帷幄。而令帝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而不得就視。
  •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遣使謂帝曰:七月七日。我當暫來。帝至日。掃除宮內。燃九光之燈。
  • 荀采傳曰:荀采。爽女。為陰瑜妻。而夫早亡。爽逼嫁與太原郭弈。采入郭氏室。暮乃去其帷帳。建四燈。斂色正坐。郭氏不敢逼。
  • 風俗通曰:郅伯夷宿亭。止樓上。燃數燈。夜有魅來。伯夷趣之。以燈照。乃老狸也。
  • 東宮舊事曰:宮有銅鴨頭燈二。銅侍燈三。供戶外用。夕供油七合。太子納妃。有金塗四尺長燈一。金塗連盤短燈二。金塗連盤鴨燈一。
  • 鄴中記曰:石虎正旦會於殿前。設百二十枝燈。
  • 晉習鑿齒詩曰:煌煌閑夜燈。脩脩樹間亮。燈隨風煒燁。風與燈升降。
  • 齊謝朓詠燈詩曰:發翠斜溪裏。蓄實宕山峰。抽莖類仙掌。銜光似燭龍。飛蛾再三繞。輕花四五重。孤對相思夕。空照舞衣縫。
  • 梁簡文帝詠籠燈絕句詩曰:動焰翠帷裏。散影羅帳前。花心生復落。明銷君詎憐。
  • 梁紀少瑜詠殘燈絕句曰:殘燈猶未滅。將盡更揚暉。惟餘一兩爓。(○原訛爛。據馮校本改。)裁得解羅衣。
  • 梁王筠詠燈擎詩曰:百華曜九枝。鳴鶴映冰池。末(○原訛未。據馮校本改。)光本內照。丹花復外垂。流暉悅嘉客。翻影泣生離。自銷良不悔。明白願君知。
  • 梁吳筠燈詩曰:昔在鳳皇闕。七采蓮花莖。陸離看寶帳。爛熳照文屏。檐豔煙光轉。氛氳霧裏輕。能方三五夜。桂樹月中生。
  • 梁范靖妻沈氏詠燈詩曰:綺筵日已暮。羅帳月未歸。開花散鶴彩。含光出九微。風軒動丹焰。水宇淡清輝。不愆輕蛾繞。唯恐曉蠅飛。
  • 漢劉子駿燈賦曰:惟茲蒼鶴。修麗以奇。身體剼削。頭頸委蛇。負斯明燭。躬含冰池。明無不見。照察纖微。以夜繼晝。烈者所依。
  • 魏殷臣(○按當作巨。本書八十五布篇同。)鯨魚燈賦曰:橫海之魚。厥號惟鯨。普彼鱗族。莫之與京。大秦美焉。乃觀乃詳。寫載其形。託于金燈。隆脊矜尾。鬐甲舒張。垂首挽視。蟠于華房。狀欣欣以竦峙。若將飛而未翔。懷蘭膏於胸臆。明制節之謹度。伊工巧之奇密。莫尚美於斯器。因綺麗以致用。設機變而罔匱。匪雕文之足瑋。差利事之為貴。永作式於將來。跨千載而弗墜。
  • 晉夏侯湛釭燈賦曰:乃珠珍寶器。奇像妙工。取光藏煙。致巧金銅。融冶甄流。陶形定容。爾乃隱以金翳。疏以華籠。融素膏於回槃。發朱輝於綺窗。宣耀蘭堂。騰明廣宇。焰煜爚於茵筵。煥炤●乎屏組。
  • 晉孫惠百枝燈賦曰:曄若雲停。爛已星布。
  • 范堅䗶燈賦曰:爾乃旋閑房。升玉榻。列華槃。鑠凝䗶。浮炷穎其始燃。秘闈於是乃闔。旁映文楹。仰暉丹桷。赫如燭龍吐輝。爛若翳陽復旭。
  • 梁簡文帝列燈賦。何解凍之嘉月。值蓂莢之盡開。草含春而動色。雲飛采而輕來。九微間吐。百枝交布。聚類炎洲。跡同大榭。競紅橤之晨舒。蔑丹螢之昏騖。蘭膏馥氣。芬炷擎心。寒生色淺。露染光沉。
  • 梁江淹燈賦曰:淮南王。信自葬。命婇女。餌丹砂。餌丹砂。學鳳音。紫霞沒。白日沉。挂明燈。散玄陰。顧謂小山儒士。斯可賦乎。於是泛瑟而言曰:若大王之燈也。銅華金擎。錯質鏤形。碧為雲氣。玉為僊靈。雙碗百枝。豔帳充庭。照錦池之丈席。映繡柱之鳴箏。若庶人之燈者。非銀非珠。無藻無縟。心不貴麗。器窮於樸。
  • 周庾信燈賦曰:九龍將暝。三爵行栖。瓊鉤半上。弱木全低。乃有百枝同樹。四照連槃。香添燃蜜。氣雜燒蘭。燼長霄久。光青夜寒。秀帳掩映。●膏照灼。動鱗甲於鯨魚。●光芒於鳴鶴。蛾飄則碎花亂下。風起則流星細落。況復上蘭深夜。中山醑清。楚妃留客。韓娥合聲。但歌著節。遊絃絕鳴。輝輝朱燼。焰焰紅榮。乍九光而連影。或雙花而並明。寄言蘇季子。應知餘照情。
  • 晉支曇諦燈贊曰:既明遠理。亦弘近教。千燈同輝。百枝並曜。飛煙清夜。流光洞照。見形悅景。悟旨測妙。
  • 後漢李尤金羊燈銘曰:賢哲勉務。惟日不足。金羊載耀。作明以續。

  • 周官。司烜氏。掌以燧取火於日。以供祭祀之明燭。(日火。陽之絜氣也。明燭以炤饌。)凡邦之大事。供蕡燭。(賁燭。麻燭。賁。大也。)
  • 禮記曰:侍坐。燭至起。(異晝夜也。)燭不見跋。(跋。本也。燭盡則去之。嫌若燼多。有厭倦也。)
  • 又曰: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離親也。(事具禮部婚姻篇。)
  • 尚書大傳曰:晉平公問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師曠曰:臣聞老而學者。如執燭之明。執燭之明。孰與昧行。公曰:善。(事具禮部學篇。)
  • 文子曰:鳴鐸以聲自毀。蘭膏以明自銷。
  • 韓子曰:鄭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謂持燭者曰:舉燭。而誤書舉燭。燕相受書曰:舉燭高明。高明者。舉賢而任之。(事具贈答部。)
  • 列女傳曰:齊女徐吾者。東海上貧婦人。其鄰婦李吾之屬。合燭夜績。吾最貧而燭不屬。李吾曰:徐吾燭數不屬。請無與夜。徐吾曰:妾以貧故。起常先。去常後。掃陳席以待來者。坐常處下。為貧故也。今一室之中。益一人。燭不為益明。去一人。燭不為益闇。何愛東壁餘光。莫之能應。遂復與夜。績。
  • 史記曰:始皇塚中。以人魚膏為燭。
  • 謝承後漢書曰:巴祗為楊州刺史。與客坐闇暝之中。不燃官燭。(事具職官部刺史篇。)
  • 玄晏春秋曰:計君又授與司馬相如傳。遂涉漢書。讀匈奴傳。不識棠災孤塗之字。有胡奴執燭。顧而問之。奴曰:棠災天子也。言匈奴之號單于。猶漢人有天子也。予於是乎曠然發寤。
  • 地鏡圖曰:相玉。見美女子。載燭行壇陰。從其所出入處。石中有玉矣。
  • 世說曰:王君夫𥹋糖澳釜。石季倫以䗶燭灼炊。
  • 齊謝朓詠燭詩曰:杏梁賓未散。桂宮明欲沉。曖色輕帷裏。低光照寶琴。徘徊雲髻影。灼爍綺疏金。恨君秋月夜。遺我洞房陰。
  • 梁孝元帝詠池中燭影詩曰:魚燈且滅燼。鶴焰暫停輝。自有銜龍燭。青火入朱扉。映水疑三燭。翻池類九微。入林如燐影。度渚若螢飛。河●扇月落。霧上珠星稀。章華終宴所。飛蓋且相追。
  • 又古意詠燭詩曰:花中燭。焰焰動簾風。不見來人影。迴光持向空。
  • 梁簡文帝和詩曰:花中燭。似將人意同。憶啼流膝上。燭焰落花中。
  • 梁庾肩吾燭影詩曰:垂爓垂花比芳樹。風吹水動俱難住。春枝拂岸影上來。還杯繞客光中度。
  • 梁劉孝威和簾裏燭詩曰:開關簾影出。參差風焰斜。浮光燭綺帶。凝滴汙垂花。
  • 又禊飲嘉樂殿詠曲水中燭影詩曰:火浣花心猶未長。金枝密焰已流芳。芙蓉池畔涵停影。桃花水脈引行光。
  • 晉傅咸燭賦曰:余治獄至長安。在遠多懷。與同行夜飲。以忘愁□。顧帷燭之自焚以致用。亦猶殺身以成仁矣。蓋泰清垂象。匪日不光。向晦入冥。匪火不彰。故六龍銜燭於北極。九日登曜於扶桑。日中則昃。月虧於望。時邁靡停。晝不干常。背三接之昭昭。即厥開之有傷。何遠宇之多懷。患冬夜之悠長。獨耿耿而不寐。待雞鳴之未央。徒伏枕以展轉。起燃燭於閑房。揚丹輝之煒燁。熾朱焰之煌煌。俾幽夜而作晝。繼列景乎朝陽。慨顧景以增歎。孰斯愁之可忘。嘉湛露之愔愔。遂命樽而設觴。爾乃延僚屬。酌醇清。講三墳。論五經。高談既倦。引滿行盈。樂飲今夕。寔慰我情。
  • 梁簡文帝對燭賦曰:雲母窗中含花氊。茱萸幔裏鋪錦筵。照夜明珠且莫取。金羊燈火不須燃。下絃三更未有月。甲夜繁星徒衣天。於是搖同心之明燭。施雕金之麗槃。眠龍傍繞。倒鳳雙安。菖蒲傳酒坐欲闌。碧玉舞罷羅衣單。影度臨長枕。煙生向果盤。迴照金屏裏。脈脈兩相看。
  • 梁元帝對燭賦曰:月似金波初映空。雲如玉葉半從風。恨九重兮夕掩。怨三秋兮不同。爾乃傳芳醁。揚清曲。長袖留賓待華燭。燭燼落。燭華明。花抽珠漸落。珠懸花更生。風來香轉散。風度焰還輕。本知龍燭應無偶。復訝魚燈有舊名。燭火燈光一雙炷。詎照誰人兩處情。
  • 周庾信對燭賦曰:龍沙鴈塞早應寒。天山月阪客衣單。燈前行衣疑不亮。月下穿鍼覺最難。剩取燈花持炷燭。還卻燈擎下燭槃。傍垂細溜。上繞飛蛾。光清寒入。焰暗風過。楚人纓脫盡。燕君書誤多。曉星沒。芳無歇。還持照夜遊。詎減西園月。
  • 陳徐陵謝敕賚燭監賞答齊國移文啟曰:昔班彪草移。阮瑀裁書。馳譽當年。遂無加賞。非常大賚。始自今恩。雖賈逵之頌神雀。竇攸之對鼫鼠。漢臣射覆之言。魏士投壺之賦。方其寵錫。獨有光前。官燭斯燃。更慚良吏。霄光可學。乃會耆年。臣職居南史。身典東觀。謹述私榮。傳之方策。

  • 說文曰:庭燎。大燭也。
  • 禮記曰:庭燎之百。自齊桓公始也。
  • 毛詩曰:庭燎。美宣王。因以箴之。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鏘鏘。
  • 說苑曰:齊桓公設庭燎。為士之欲造見者。期年而士不至。東野鄙人。有以九九之術見者。桓公曰:九九足以見乎。對曰:臣非以九九為足以見也。臣聞主君設庭燎以待士。期年而不至。夫士所以不至者。君天下賢君也。四方之士。皆自論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猶禮之。況賢於九九者。桓公曰:善。禮之。期月而士至。
  • 晉起居注曰:成帝咸和八年十二月。有司奏。庭燎在止車門外。今更集議。舊在端門內施。詔曰:尚書奏。九年庭燎。當在端門內。元明帝時。在公車門內。可依舊。安司徒錄公命。當率由舊章。宜在端門內。
  • 晉中興書曰:哀帝興寧元年。詔庭燎樹端門內。
  • 鄴中記曰:石虎正會。殿庭中。端門外。閶闔前。設庭燎。皆二合。六處皆六丈。
  • 趙書曰:石勒造庭燎於橦末。高十丈。上盤置燎。下盤安人以侍燎。緪繳上下。
  • 晉傅玄庭燎詩曰:元正始朝亨。萬國執珪璋。枝燈若火樹。庭燎繼天光。
  • 魏王朗冬臈不得朝表曰:拘守留職。曠離車駕。況乃踐長於至。迎始於臈。履端於正。連歷天人三朝之元慶。而無緣祗奉玉爵。以獻萬壽。霄夢庭燎之光。晨想百華之耀。

  • 釋名曰:灶。造也。創食物也。
  • 淮南子曰:炎帝作火。死而為灶神。
  • 禮記。月令曰:孟夏之月。其祀灶。
  • 又曰:灶者。老婦之祭。盛於盆。尊於瓶。
  • 墨子曰:灶必為屏。心突高出屋四尺。慎無失火。失火者斬。
  • 魯連子曰:灶五突。分煙者眾也。
  • 莊子曰:仲尼讀書。老聃倚灶觚而聽之。曰:是何書也。曰:春秋也。
  • 呂氏春秋曰:鷰雀處一屋之下。自以為安。灶突決。火上棟宇。鷰雀不知禍將至也。(事具雀部。)
  • 戰國策曰:智伯攻晉陽而水之。城不沒者三版。臼灶生蛙。人馬相食。
  • 史記曰:武帝時。李少君以祀灶辟穀卻老方見上。少君言上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以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則仙者可見。於是天子始親祠灶。
  • 淮南子曰:孔子無黔突。墨子無暖席。
  • 桓譚新論曰:淳于髡至鄰家。見其灶突之直。而積薪在傍。謂曰:此且有火。使為曲突而徙薪。鄰家不聽。後果焚其屋。鄰家救火乃滅。烹羊具酒。謝救火者。不肯呼髡。智士譏之曰:曲突徙薪無恩澤。燋頭爛額為上客。蓋傷其賤本而貴末也。
  • 東觀漢記曰:初陰氏世奉管仲之祀於邑。謂之相君子。至子方。以累積恩德。為神所饗。臈日。晨炊於灶。神見。再拜受慶。時有黃羊。因以祠之。自是富殖百萬。田至七百頃。後世子孫。常以臈日。奉祠灶神以黃羊。又曰:周澤為澠池令。克身儉約。妻子自親釜灶。
  • 謝承後漢書曰:李南。少明風角。女亦曉家術。為卷縣民妻。晨詣爨室。卒有暴風。婦便上堂。從姑求歸。辭其二親。姑不許。乃跪而泣曰:蒙傳術。疾風卒起。先吹灶突及井。此禍為女婦主爨者。妾將亡之應。因著其亡日。
  • 續漢書曰:虞詡為武都太守。羌欲邀遮詡。詡密令吏。人作兩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問曰:孫臏減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過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且二百里。何也。詡曰:虜多。吾兵少。徐行則易為所及。速進則彼所不惻。虜見吾灶日增。必謂郡兵來迎。眾行速。必憚進追我。孫臏見弱。吾今示彊。
  • 茅君內傳曰:在名山深壑。無人跡之處。臨水上。作神灶屋。屋長四丈。廣二丈。起基四尺。又當先掘基下土。令必無故陷井家(○疑當作冢。)瘞之處所也。開南戶西戶東戶。三也。立灶於屋中央。口向西。灶四邊。令去釜九寸也。以塼及細土構立之。亦勿令穿坼。神灶之法畢矣。
  • 抱朴子內篇曰:灶之神。每月晦日。輒上天言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筭。筭者一日也。
  • 異苑曰:卞伯玉作東陽郡。灶正熾火。有雞遙從口入。良久。乃於突而出。毛羽不燋。鳴啄如故。伯玉尋病殞。
  • 雜五行書曰:作灶法。當辰巳間隙地取土。先掘去上五寸。以水美酒一升。合和泥之。以癸亥日脩之。此日安灶自如也。作灶法。廣四尺。長五尺。欲安兩釜。長七尺。子孫富貴。作灶餘泥。不可泥井。井餘土。不可泥灶。大凶。勿以壬癸庚辛。反支九空。血忌破危。●建寅日。皆凶。灶君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髮。從灶中出。知其名呼之。可得除凶惡賈市。不知其名。見之死。豬肝泥灶。令婦孝。灶君以壬子日死。不用此日治灶。常以五月辰日。豬頭祭灶。令人治生萬倍。用人故灶凶敗。雞毛入灶中。致非禍。犬骨入灶。出狂子。正月己丑日。白雞祠灶。宜蠶。五月巳丑卯。祠灶吉。四月丁巳日。祠灶百倍。
  • 夢書曰:夢見灶者。憂求婦嫁女。何以言之。井灶女執使之象。
  • 後漢李尤灶銘曰:燧人造火。灶能以興。五行接備。陰陽相乘。
  • 晉摯虞灶屋銘曰:大孝養志。厥次養形。事親以敬。美過三牲。
  • 魏王朗雜箴曰:家人有嚴君焉。井灶之謂也。俾冬作夏。非灶孰能。俾夏作冬。非井孰言。

薪炭灰返回目錄
  • 易曰:古之死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
  • 左傳曰:厥父㭊薪。其子弗克負荷。
  • 又曰:晉楚戰於城濮。楚左師潰。狐毛設二旆而退之。欒枝使輿曳薪柴而偽遁。楚師馳之。原軫郗湊以中軍公族橫擊之。楚左師潰。
  • 禮記曰:問士之子長幼。長曰能負薪。幼曰未能負薪。
  • 又曰:季秋。乃命伐薪為炭。(事具炭部。)
  • 毛詩曰:折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 管子曰:周容子夏。以侈靡見桓公。桓公曰:侈靡可以為天下乎。子夏曰:可。夫雕橑然後炊之。雕卯(○按當作卵。)然後瀹之。所發積藏。散萬物也。
  • 晏子曰:景公遊壽宮。睹耆年負薪。有飢色。公喟然。令吏養之。
  • 鄧析書曰:譬猶拯溺而硾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
  • 又曰:抱薪爇火。燥者先著。
  • 戰國策曰:蘇秦之楚。三日乃得見王。說卒辭行。楚王曰:先生不遠千里而臨寡人。曾弗肯留。願聞其說。對曰:楚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謁者難見於鬼。王難見於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見帝。其可得乎。
  • 漢書曰:汲黯謂武帝曰:陛下之於群臣。如積薪。後來者居上。
  • 又曰:朱買臣。字翁子。吳人。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刈薪樵出賣。以給食。檐束薪。行且誦書矣。
  • 范曄漢書曰:戴封拜議郎。遷西華令。大旱。封禱無獲。乃積薪坐其上。自焚。火起而大雨至。遠近嗟嘆。
  • 搜神記曰:涼輔。廣漢人也。時旱。以五家(○本書一百卷作官。此訛。)掾出禱。積薪柴自焚。須臾而雨作。(事具旱部。)
  • 玄中記曰:南方有炎山焉。行人以正月二月三月行過此山。取山下木以為薪。燃之無盡。取其皮。績之為火浣布。(神異經云。玄山長四十里。生不盡木。已具布部。)
  • 論衡曰:或伐薪於山。輕小之木。合而束之。至於大木。十圍以上。引之不能動。推之不能移。則委之於山林。收所束之小木而去。由此以論。知能之大者。其猶十圍以上木也。人力不能舉薦。其猶薪者推引大木也。孔子周流。無所留止。非聖材不明。道難行。人不能用也。
  • 神仙傳曰:焦先日入山伐薪以布施。先從村頭一家起。周而復始。
  • 晉中興書曰:范汪。家貧好學。燃薪寫書。寫書既畢。誦讀亦竟。
  • 世說曰:荀公曾在晉武帝坐賜食。荀進飯。即謂坐人曰:此是勞薪炊也。坐者未之信。帝密遣問外。答云。實是故車腳。
  • 吳越春秋曰:季札去徐而歸。行道逢男子。五月被裘。採薪於道。旁有委金。季札見之。謂薪者曰:子來取此金。薪者曰:君舉止何高。視何下也。五月被裘採薪。寧是拾金者乎。(事具隱逸部。)
  • 汝南先賢傳曰:蔡順以至孝稱。順少孤。養母。嘗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噬其指。順即心動。棄薪馳歸。恐問其故。母曰:有急客來。吾噬指以悟汝耳。
  • 又曰:侯瑾甚孤貧。依宋人居。晝為人傭賃。暮輒燃柴薪以讀書。(事具文部讀書篇。)
  • 後漢張奐報崔子玉書曰:今月三日。舉家居來此。本非所規。貪突賊陣。
  • 魏略曰:文欽為廬江太守。為都督王陵所奏。欽訴曹爽。爽謂曰:陵責卿載譚(○疑當作燂。)灰兩舡。何為乎。聞足下起染舍。故作此灰耳。
  • 隋岑德潤詠灰詩曰:圖規暈不缺。氣改律還虛。欲燃愁獄吏。棄道畏刑書。未得逢彊陣。輕舉欲焉如。

  • 說文曰:煙。火氣也。焆焆然也。
  • 列子曰:趙襄子狩於山中。藉芿燔林。煽赫百里。有一人從石壁中出。隨煙燼上下。眾謂之鬼物。察之則人焉。
  • 春秋繁露曰:人之言●去煙。此奇怪也。非人所意也。禍福利害。無有奇怪乎。
  • 淮南子曰:冬至甲子受制。木用事。火煙青。七十二日。戊子受制。土用事。火煙黃。七十二日。庚子受制。金用事。火煙黑。
  • 又曰:哭之發於口。涕之出於目。此憤於中而形於外也。譬水之下流。煙之上尋火。(○按尋火二字。疑當作燖。)徒南反。(○三字疑係燖字音切。當雙行小注。)夫又孰推之。
  • 又曰:以束薪為鬼。以火煙為氣。惑也。
  • 列仙傳曰:寧封子。黃帝時人。為陶正。有神人過之。為其掌火。能令火出五色煙。
  • 又曰:教封子積薪自燒。而隨煙氣上。猶有骨。時人葬之。
  • 謝承後漢書曰:吳郡徐相。為長沙太守。常食乾飯。不發煙爨。
  • 許邁別傳曰:邁有道術。燒香皆五色煙出。後莫知所在。
  • 梁簡文帝詠煙詩曰:浮空覆雜影。含露密花藤。乍如洛霞發。頗似巫雲登。映光飛百仞。從風散九層。欲持翡翠色。時吐鯨魚燈。

  • 本草經曰:太一子曰:凡藥上者養命。中者養性。下者養病。
  • 禮記曰: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嘗之。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 左傳曰:臧孫曰:季孫之愛我。疾疹也。孟孫之惡我。藥石也。美疹不如惡石。
  • 尚書曰: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
  • 論語曰: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 墨子南遊。見楚惠王。穆賀謂墨子曰:子言誠善矣。王無乃曰:賤人所為。不用子。墨子曰:譬若藥焉。夫子食之。以療其疾。豈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
  • 戰國策曰: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謁者操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王乃不殺。
  • 史記曰:長桑公與扁鵲藥。服之。三十日見人五藏。
  • 東方朔記曰:武帝好方士。朔曰:陛下所使取神藥者。皆天地之間藥。不能使人不死。獨使取神藥天上藥。能使人不死耳。上曰:天何可上。朔曰:臣能上天。既辭去。出殿門。復還曰:今臣上天。似謾誕者。願得一人為信驗。上即遣方士與朔俱。期三十日而返。朔等辭而行。日日過諸侯傳飲。方士晝臥。朔遽呼之曰:若極久不應我何耶。今者屬從天上來。方士大驚。乃具以聞。上問朔。朔曰:誦天上之物。不可稱原。上以為面欺。詔朔下獄問之。左右方提去。朔啼泣對曰:使須幾死者再。上曰:何也。朔對曰:天公問臣。下方人何衣。臣對曰:衣蟲。蟲何若。臣對曰:蟲喙●●類馬。色邠邠類虎。天公大怒。以臣為謾。使使下問。還報。名曰蠶。天公乃出臣。今陛下苟以為詐。願使人上天問之。上大驚曰:善。欲以喻我止方士也。
  • 淮南子曰: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
  • 列仙傳曰:負局先生者。負摩鏡局。循吳市中。得一錢便磨。輒問主人。得無有疾苦。若有。輒出紫丸藥以與之。得莫不愈。又曰:崔文子賣黃散。發疫死者萬計。服皆愈。愈者亦萬計。
  •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謂武帝曰:其太上之藥。乃有風實雲子。玉津金漿。冥陵驎膽。炎山夜日。東掇扶桑之丹椹。俯採長河之文藻。大真紅芝。九色鳳腦。有得食之。後天而老。此太上之所服。非眾仙之所寶也。次藥有班龍黑胎。閬風石髓。蒙山白鳳之●。●丘蒼鸞之血。有得服之。後天而逝。此天帝之所服。非下仙之所逮也。其次藥有丸丹金液。紫華紅芝。五雲之漿。玄霜絳雪。若得食之。白日升天。此飛仙之所服。非地仙之所見。其下藥有松柏之膏。山朮(○按本部朮篇引。吳氏本草朮一名山薑。此朮字疑衍。)薑沉精。菊草澤寫。苟杞茯苓。菖蒲麥門冬。巨勝黃精。草類煩多。若有數千。子得服之。可以延年。
  • 漢書曰:灌夫擊吳。身中大鎗十餘。適有萬金良藥。故得不死。
  • 東觀漢記曰:上嘗與朱祐(○東觀漢記作祜。下同。)共買蜜合藥。上追念之。即賜祐白蜜一石。問何如在長安時共買蜜乎。
  • 曹毗杜蘭香傳曰:神女蘭香降張碩。碩問禱祀何如。香曰:消摩自可愈疾。淫祀無益。香以藥為消摩。
  • 邴原別傳曰:魏太子為五官郎將。原為長史。太子宴會。眾賓客數十人。太子建議曰:君父各(○原訛冬。據馮校本改。)有篤疾。有藥一丸。可救一人。當救君耶。父耶。眾人紛葩。或君或父。時原在坐。不與此論。太子諮之於原。原勃然對曰:父也。太子亦不復難。
  • 魏志曰:太祖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何夔常蓄毒藥。誓死無辱。是以終不見及。
  • 皇甫謐高士傳曰:韓康。字伯休。京兆灞陵人。常採藥名山。賣於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餘年。時女子從康買藥。康守價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韓伯休耶。乃不二價。康歎曰:我本避名。今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藥為。乃遁入灞陵山中。
  • 晉陽秋曰:吳陸抗與晉羊祜。推僑札之好。抗嘗遺祜酒。祜飲之不疑。抗有疾。祜饋之藥。抗亦推心而服之。
  • 異苑曰:魏武北征踰(○太平御覽五百五十九作蹋。)頓。升嶺眺矚。見一崗不生百草。王粲曰:是古冢。此人在世服礬石死。而石生熱。蒸出外。故卉木燋滅。即令鑿看。果得大墓。有礬石滿塋。仲宣博識強記。皆此類也。一說。粲在荊州。從劉表登彰山。見此異。按魏武之平烏丸。粲猶在荊南。此言為譎。
  • 沈約宋書曰:張褘。字少微。褘少有操行。歷官為瑯琊王國郎中令。王還京都。高祖封酒一甖付褘。使密加王酖毒。褘受命既還。於道自飲藥酒而卒。
  • 古詩曰:仙人騎白鹿。髮短耳何長。來至主人門。奉藥一玉箱。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髮白復更黑。延年壽命長。
  • 宋鮑昭遇銅山採藥詩曰:土昉閟中經。朮芝韜內策。寶餌緩童年。命藥駐衰歷。銅溪晝森沉。乳竇夜瀝滴。蹀蹀寒葉離。●●秋水積。松色隨野深。月露依草白。
  • 梁沈約憩郊園和約法師採藥詩曰:郭外三十畝。欲以貿朝饘。繁蔬既綺布。密果亦星懸。
  • 梁吳筠採藥大布山詩曰:我本北山北。緣澗採山麻。九莖日反照。三葉長生花。可用蠲憂疾。聊持駐景斜。景斜不可駐。年來果如駈。安得崑崙山。偃蹇三珠樹。三珠始結荄。絳葉。凌朱臺。玉臺白鳳●。金鼎青龍胎。韓眾及王子。何世無仙才。安期儻欲顧。相見在蓬萊。
  • 陳劉刪採藥遊名山詩曰:名山本鬱盤。道士貴黃冠。獨馭千年鶴。來尋五色丸。石床新溜乳。金灶欲成丹。定知無二價。非復在長安。
  • 梁劉孝綽謝給藥啟曰:一物之微。遂留亭育。名醫上藥。爰自城府。雖巫咸視診。岐伯下鍼。松子玉漿。衛卿雲液。比妙競珍。實云多愧。

  • 本草經曰:空青生山谷。久服輕身延年。能化銅鉛作金。生益州。
  • 范子計然曰:空青出巴郡。白青曾青出弘農。豫章白青出新淦。青色者善。
  • 博物志曰:徐公時。令人於西平青山。採取空青。
  • 江乘地記曰:樵採者。常於山上得空青。此山一朝出雲。零雨必降。民人以為常占。
  • 梁江淹空青賦曰:夫赤瓊以照燎為光。碧石以葳蕤為色。咸見珍於東國。並被貴於西極。況空青之麗寶。挺山海之不測。於是寫雲圖氣。學靈狀仙。寶波麗水。華峰豔山。湯谷之樹。崦嵫之泉。西海之草。炎州之煙。有曲帳畫屏。素女綵扇。錦色雰鬱。綺質蔓延。點拂濃薄。如隱如見。山水萬象。丹青四變。咸百溢而可珍。亦千金而不賤。

  • 本草經曰:芍藥一名白犬。生山谷及中岳。
  • 古今注。芍藥一名可離。
  • 毛詩曰:惟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
  • 宋王徽芍藥華賦曰:原夫神區之麗草兮。憑厚德而挺授。翕光液而發藻兮。颺風暉而振秀。
  • 晉傅統妻芍藥花頌曰:曄曄芍藥。植此前庭。晨潤甘露。晝晞陽靈。曾不踰時。荏苒繁茂。綠葉青蔥。應期秀吐。緗橤攢挺。素華菲敷。光譬朝日。色豔芙蕖。媛人是採。以廁金翠。發彼妖容。增此婉媚。惟昔風人。抗茲榮華。聊用興思。染翰作歌。

  • 吳氏本草曰:百合一名重邁。一名中庭。一名重匡。生宛胊及荊山。
  • 梁宣帝詠百合詩曰:接葉有多重。開花無異色。含露或低垂。從風時偃抑。

  • 爾雅曰:唐蒙女蘿。女蘿兔絲。
  • 呂氏春秋曰:或謂兔絲無根也。其根不屬地。茯苓是也。
  • 史記龜策傳曰:下有茯苓。上有兔絲。
  • 淮南子曰:兔絲無根而生。茯苓抽。兔絲死。
  • 抱朴子曰:按仙方中。自有合離草。一名獨搖。一名離母。所以謂之合離。離母者小草。為物下根如芋魁。有遊子十二枚。周環之。去大魁數尺。雖相須而實不連。但以氣相屬耳。如兔絲之草。下有伏兔之根。無此兔在下。則絲不得生於上。然實不屬也。
  • 又內篇云。兔絲初生之根。其形似兔。掘取。剖其血以和丹。服之立變化。任意所作。
  • 齊謝朓兔絲詩曰:輕絲既難理。細縷竟無織。瀾漫已萬條。連綿復一色。安根不可知。縈心終不測。

  • 廣雅曰:女蘿。松蘿也。免絲也。
  • 毛詩曰:蔦與女蘿。施于松上。
  • 齊王融詠女蘿詩曰:冪歷女蘿草。蔓衍旁松枝。含煙黃且綠。因風卷復垂。
  • 陳劉刪賦松上輕蘿詩曰:葉繞千年蓋。條依百尺枝。屬與松風動。時將薜影垂。學帶非難結。為衣或易披。山河若近遠。獨自楚人知。

  • 本草經曰:款冬一名顆冬。一名菟爰。生常山。
  • 爾雅曰:菟爰顆冬。(生水中。莖紫赤。)
  • 范子曰:款冬花出三輔。
  • 吳氏曰:款冬十二月花。花黃白。
  • 述征記曰:洛水至歲凝厲。則款冬茂悅曾冰之中。
  • 晉傅咸款冬賦曰:惟茲奇卉。款冬而生。原厥初之載育。稟淳粹之至精。用能託體固陰。利此堅貞。惡采紫之相奪。患居眾之易傾。在萬物之並作。故韜華而弗逞。遠皆死以枯槁。獨保質而全形。
  • 晉郭璞款冬贊曰:吹萬不同。陽煦陰蒸。款冬之生。擢穎堅冰。物體所安。焉知渙凝。

天門冬返回目錄
  • 本草經曰:天門冬一名顛勒。味苦。殺三蟲。
  • 爾雅曰:薔靡𧄸冬。
  • 山海經曰:條谷山草多𧄸冬。
  • 列仙傳曰:赤項子食天門冬。齒落更生。細髮復出。
  • 抱朴子曰:杜子微服天門冬。御十八妾。有子百四十人。日行三百里。
  • 又內篇曰:天門冬或名地門冬。或名筵門冬。或名顛棘。
  • 神仙傳曰:甘始者。太原人。服天門冬。在人間三百餘年。
  • 建康記曰:建康出天門冬。極精妙。
  • 名山略記曰:鬱州出天門冬。
  • 梁簡文帝謝敕賚益州天門冬啟曰:遠自星橋。見珍玉壘。本草稱其輕身。延壽實為上藥。姬晉之重丹桂。曹丕之愛落英。一家恩錫。竊幸往代。

  • 爾雅曰:芣苡。馬●。馬●。車前。
  • 毛詩曰: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 晉郭璞芣苡贊曰:車前之草。別名芣苡。王會之云。其實如李。名之相亂。在乎疑似。

  • 本草經曰:署預一名山芋。益氣力。長肌肉。除邪氣。久服輕身。耳目聰明。不飢延年。生嵩高山。
  • 吳氏曰:署預一名諸署。
  • 湘中記曰:永和初。有採藥衡山者。道迷糧盡。過息巖下。見一老公。四五年少。對執書。告之以飢。與其食物。如署預。指教所去。六日至家。而不復飢。
  • 異苑曰:署預入藥。又復可食。野人謂之土藷。若欲掘取。嘿然則獲。唱名者便不可得。人有植者。隨所種之物而像之也。
  • 梁江淹署預頌曰:華不可炫。葉不足憐。微根儻餌。棄劍為仙。黃金共壽。青艧爭年。君謂無妄。我驗衡山。

  • 春秋運斗樞曰:玉衡星散為菖蒲。遠雅頌。著倡優。則玉衡不明。菖蒲冠環。
  • 山海經曰:(○按本條疑當移下羅浮山記一寸二十節句下。誤竄此。)菖蒲一十九節。韓終王興所服並然。而此過之。有足珍也。
  • 左傳曰:王使周公閱來聘饗。有昌歜。
  • 孝經援神契曰:菖蒲益聰。
  • 抱朴子曰:韓終服菖蒲十三年。身生毛。
  • 吳氏本草曰:菖蒲一名堯韮。一名昌陽。
  • 神仙傳曰:王興者。陽城人。漢武帝上嵩高。忽見有仙人。長二丈。耳出頭。下垂肩。帝禮而問之。仙人曰:吾九疑人也。聞中嶽有石上菖蒲。一寸九節。食之可以長生。故來採之。忽然不見。帝謂侍臣曰:彼非欲服食者。以此喻朕耳。
  • 羅浮山記曰:羅浮山中菖蒲。一寸二十節。
  • 梁江淹石上菖蒲詩曰:瓊琴久蕪沒。金鏡廢不看。不見空閨裏。從橫愁思端。緩步遵汀渚。楊枻泛春瀾。電至煙流綺。水綠桂涵丹。憑酒意未悅。半景方自歎。每為憂見及。杜若詎能寬。冀採石上草。得以駐餘顏。
  • 梁江淹菖蒲頌曰:藥實靈品。爰迺輔性。除痾衛福。蠲邪養正。縹色外妍。金光內映。草經所珍。山圖是詠。

  • 本草經曰:朮一名山䈥。久服不飢。輕身延年。生鄭山。
  • 山海經曰:首山之陰。多朮。女几之山。其草多朮。
  • 吳氏本草曰:朮一名山連。一名山芥。一名天蘇。一名山薑。
  • 范子曰:朮出三輔。黃白色者善。
  • 列仙傳曰:涓子餌朮。接食其精。三百年乃見於齊。
  • 崔寔四民月令曰:二月採朮。
  • 神仙傳曰:陳子皇得餌朮要方。服之得仙。入霍山去。其妻姜疲病。念其婿採朮之法。服之。病自愈。至三百七歲。登山取朮。檐而歸。不息不極。顏色氣力。如二十時。
  • 抱朴子內篇曰:南陽文氏。其先祖漢中人。值亂。逃華山中。飢困欲死。有二人教之食朮。云。遂不飢。數十年。乃來還鄉里。顏色更少。氣力轉勝。故朮一名山精。
  • 神藥經曰:必欲長生。當服山精。
  • 廣州記曰:彰平縣偏饒朮。
  • 建康記曰:建康出精朮。
  • 異術曰:朮草者。山之精也。結陰陽之精氣。服之令人長生絕穀。致神仙。
  • 梁庾肩吾答陶隱居賚朮煎啟曰:竊以綠葉抽條。生於首峰之側。紫花摽色。出自鄭巖之下。百邪外禦。六府內充。山精見書。華神在籙。朮榮火謝。盡採擷之難。啟旦移申。窮淋漉之劑。故能競爽雲珠。爭奇水玉。自非身疲掌硯。役倦攀桃。豈可立致還年。坐生羽翼。臨洗(○疑當作沅。)丹井。方覺可捐。酈縣菊泉。無勞復汲。庶得遨遊海岸。追涓子之塵。馳騖霍山。共陳生為侶。謠俗輕施。尚曰難酬。出世鴻恩。寧知上報。
  • 又答陶隱居賚朮蒸啟曰:味重金漿。芳踰玉液。足使芝慚明。(○句有脫文。)丹愧芙蓉。坐致延生。伏深銘戴。

  • (香附出。)
  • 爾雅曰:卉。百草。(總名也。)草謂之榮。榮而實謂之英。荄。根也。
  • 方言曰:蘇芬莽草也。江淮南楚之間曰蘇。自關西曰草。或曰莽。南楚江湘之間。謂之莽。
  • 周書曰:霜降之日。草木黃落。
  • 周官曰:薙氏掌殺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繩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含實曰繩。)
  • 毛詩曰:無草不死。無木不萎。
  • 又曰:野有蔓草。零露團兮。
  • 又曰:湛湛露斯。在彼豐草。
  • 大戴禮曰:孟春冰泮。百草權輿。
  • 師曠占曰:黃帝問師曠曰:吾欲知苦樂善惡。可知否。對曰: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薺也。歲欲苦。苦草先生。苦草亭藶也。歲欲惡。惡草先生。惡草水藻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蒺蔾也。歲欲疫病。病草先生。病草艾也。
  • 博物志曰:黃帝問天老曰:天地所生。豈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老曰:太陽之草。名黃精。餌之可以長生。太陰之草。名曰鉤吻。不可食之。入口立死。人信鉤吻之殺人。不信黃精之益壽。不亦惑乎。
  • 嵇含懷香賦序曰:余以太蔟之月。登于歷山之陽。仰眺崇巒。俯察幽阪。及睹懷香。生蒙楚之間。曾見斯草。植於廣廈之庭。或被帝王之圃。怪其遐棄。遂遷而樹于中唐。華麗則珠采婀娜。芳實則可以藏書。又感其棄本高崖。委身階庭。似傅說顯殷。四叟歸漢。故因事義賦之。
  • 古詩曰: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
  • 又詩曰:新樹蘭蕙葩。雜用杜衡草。終朝採其華。日暮不盈抱。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 又曰:穆穆清風至。吹我羅裳裾。青袍似春草。長條從風舒。
  • 又曰:青青陵中草。傾葉晞朝日。陽春被惠澤。枝葉可攬結。
  • 魏劉楨詩曰:青青女蘿草。上依高松枝。幸蒙庇養恩。分惠不可貲。風雨雖急疾。根株不傾移。
  • 梁元帝細草詩曰:依階疑綠癬。傍渚若青苔。漫生雖欲遍。人跡會應開。
  • 梁丘遲玉階春草詩曰:發溜始參差。扶階方沃若。雜葉半藏蜻。叢花未隱雀。葳蕤亂碧紫。蒼黃間濃薄。
  • 陳劉刪詠青草詩曰:雨沐三春葉。風傳十步香。映袍憐色重。臨書喜帶長。
  • 晉傅玄紫華賦曰:紫華一名長樂華。舊生於蜀。其東界特饒。中國奇而種種。余嘉其華純耐久。可歷冬而服。故與友生。各為之賦。有遐方之奇草。稟二氣之純精。仰紫微之景曜。因令色以定名。剛莖勁立。纖條繁列。從回風以搖動。紛蘭暢而蕙絜。蔚青蔥以增茂。並含華而未發。於是散綠葉。秀紫榮。蘊若芝草之始敷。灼若百枝之在庭。獨參差以炤燿。何光麗之雜形。渙渙昱昱。奪人目精。下無物以借喻。上取象於朝霞。妙萬物而比豔。莫茲草之可嘉。梁蕭子暉冬草賦曰:有閑居之蔓草。獨幽隱而羅生。對離披之苦節。反葳蕤而有情。若夫火山滅焰。湯泉沸瀉。日悠揚而少色。天陰霖而四下。於時直木先摧。曲蓬多隕。眾芳漼而萎絕。百卉颯以徂盡。未若茲草。凌霜自保。挺秀色於冰塗。厲貞心於寒道。已矣哉。徒撫心其何益。但使萬物之後凋。夫何獨知於松柏。
  • 梁沈約愍衰草賦曰:愍衰草。衰草無容色。憔悴荒徑中。寒荄不可識。昔時兮春日。昔日兮春風。銜華兮佩實。垂綠兮散紅。巖陬兮海岸。冰多兮霰積。布綿密於寒皋。吐纖疏於危石。彫芳卉之九衢。霣靈茅之三脊。風急崤道難。秋至客衣單。既傷簷下菊。復悲池上蘭。飄落逐風盡。方知歲早寒。流螢暗明燭。鴈聲斷裁續。霜奪莖上紫。風銷葉中綠。秋鴻兮疏引。寒烏兮聚飛。徑荒寒草合。草長荒徑微。園庭漸蕪沒。霜露日霑衣。
  • 卞敬宗懷香贊曰:有卉惟翠。因實制名。濛濛菉葉。荏荏弱莖。寄芬微風。寓秀閑庭。懷而芳之。為翫于情。
  • 宋謝惠連仙人草贊曰:余之中園。有仙人草焉。春穎其苗。夏秀其英。秋有貞實。冬無雕色。可謂貫四時而不改者也。既嘉其名。而美其質。染筆作詠。庶以攄述云。園有嘉草。名曰仙人。曄曄煒煒。莫莫臻臻。穎發炎暑。苗秀和春。奇爾靈質。迺植中鄰。

  • 說文曰:蘭。香草也。
  • 易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蘭。芳也。)
  • 禮記曰:婦人或賜之茞蘭。則受。獻諸舅姑。左傳曰:鄭文公有賤妾。曰燕姞。夢天使與己蘭。曰:余為伯儵。余而祖也。以是為而子。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文公與之蘭而御之。辭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將不信。敢徵蘭乎。公曰:諾。生穆公。名之曰蘭。
  • 家語曰: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
  • 文子曰:日月欲明。浮雲蓋之。叢蘭脩發。秋風敗之。
  • 又曰:蘭芷不為莫服而不芳。君子行道。不為莫知而止。
  • 離騷曰:□(○離騷作余。)既滋蘭之九畹兮。(畹。畦也。)
  • 又曰:紉秋蘭以為佩。
  • 又曰:秋蘭兮糜蕪。羅生兮堂下。綠葉兮素莖。芳菲兮襲予。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
  • 孫卿子曰:民之好我芬若椒蘭。
  • 琴操曰:猗蘭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聘諸侯。莫能任。自衛反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歎曰: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乃止車。援琴鼓之。自傷不逢時。託辭於香蘭云。
  • 蜀志曰:先主殺張裕。諸葛亮救之。先主曰:芳蘭當門。不得不鋤。
  • 語林曰:謝太傅問諸子姪曰:子弟何預人事。而政欲使其佳。(○原訛往。據馮校本改。)諸人莫有言者。車騎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生於階庭。
  • 後漢酈炎蘭詩曰:靈芝生河洲。動搖因洪波。秋蘭榮何晚。嚴霜悴其柯。哀哉二芳草。不植太山阿。
  • 晉傅玄詠秋蘭詩曰:秋蘭蔭玉池。池水清其芳。雙魚自踊躍。兩鳥時迴翔。
  • 陳周弘讓山蘭賦曰:爰有奇特之草。產於空崖之地。仰鳥路而裁通。視行蹤而莫至。挺自然之高介。豈眾情之服媚。寧紉結之可求。兆延佇之能洎。稟造化而均育。與卉木而齊致。入坦道而銷聲。屏山幽而靜異。獨見識於琴臺。竊逢知於綺季。

  • 爾雅曰:菊。治廧。(今之秋華菊也。)
  • 山海經曰:女几之山。其草多菊。
  • 禮記曰:季秋之月。菊有黃花。
  • 楚辭曰: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又曰: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 風俗通曰:南陽酈縣。有甘谷。谷水甘美。云其山上大有菊。水從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餘家。不復穿井。悉飲此水。上壽百二三十。中百餘。下七八十者。名之大夭。菊華輕身益氣故也。司空王暢太尉劉寬太尉袁隗為南陽太守。聞有此事。令酈縣月送水二十斛。用之飲食。諸公多患風眩。皆得瘳。
  • 崔寔月令。九月九日。可採菊花。
  • 盛弘之荊州記曰:酈縣菊水。太尉胡廣。久患風羸。恆汲飲此水。後疾遂瘳。年近百歲。非唯天壽。亦菊延之。此菊甘美。廣後收此菊實。播之京師。處處傳埴。
  • 神仙傳曰:康風子。服甘菊花柏實散得仙。
  • 抱朴子曰:劉生丹法。用白菊花汁蓮汁樗汁。和丹蒸之。服一年。壽五百歲。
  • 又曰:菊花與薏花相似。直以甘苦別之耳。菊甘而薏苦諺所謂苦如薏者也。今所有真菊。但為少耳。
  • 續晉陽秋曰:陶潛無酒。坐宅邊菊叢中。採摘盈把。望見王弘遣送酒。即便就酌。
  • 晉袁山松菊詩曰:●菊植幽崖。擢穎凌寒飆。春露下染色。秋霜不改條。
  • 梁王筠摘園菊贈謝僕射舉詩曰:●茅挺三脊。神芝曜九明。菊花偏可喜。碧葉媚金英。重九惟嘉節。抱一應元貞。泛酌宜長久。聊薦野人誠。
  • 魏鍾會菊花賦。何秋菊之奇兮。獨華茂乎凝霜。挺葳蕤於蒼春兮。表壯觀乎金商。延蔓蓊鬱。緣阪被崗。縹幹綠葉。青柯紅芒。芳實離離。暉藻煌煌。微風扇動。照曜垂光。於是季秋初九。日數將并。置酒華堂。高會娛情。百卉彫瘁。芳菊始榮。紛葩韡曄。或黃或青。乃有毛嬙西施。荊姬秦嬴。妍姿妖豔。一顧傾城。擢纖纖之素手。宣皓腕而露形。仰撫雲髻。俯弄芳榮。
  • 又云。夫菊有五美焉。黃華高懸。准天極也。純黃不雜。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穎。象勁直也。流中輕體。神仙食也。
  • 晉孫楚菊花賦曰:彼芳菊之為草兮。稟自然之醇精。當青春而潛翳兮。迄素秋而敷榮。於是和樂公子。雍容無為。翱翔華林。駿足交馳。薄言採之。手折纖枝。飛金英以浮旨酒。掘翠葉以振羽儀。偉茲物之珍麗兮。超庶類而神奇。
  • 晉潘尼秋菊賦曰:垂採煒於芙蓉。流芳越乎蘭林。遊女望榮而巧笑。鵷鶵遙集而弄音。若乃真人採其實。王母接其葩。或充虛而養氣。或增妖而楊娥。既延期以永壽。又蠲疾而弭痾。
  • 晉盧湛菊花賦曰:浸三泉而結根。晞九陽而擢莖。若乃翠葉雲布。黃橤星羅。
  • 晉傅玄菊賦曰:布濩河洛。縱橫齊秦。掇以纖手。承以輕巾。服之者長壽。食之者通神。
  • 齊卞伯玉菊賦曰:佇寒丘以彌望。覿中霜之軟菊。肇三春而懷芬。陵九秋以愈馥。不履苦而淪操不在同而表淑。傷眾花之飄落。嘉滋卉之能靈。振勁朔以楊淥。含凝露而吐英。
  • 晉王淑之蘭菊銘曰:蘭既春敷。菊又秋榮。芳薰百草。色豔群英。孰是芳質。在幽愈馨。
  • 晉嵇含菊花銘曰:煌煌丹菊。翠葉紫莖。詵詵仙神。徒餐落英。
  • 晉成公綏菊花銘曰:數在二九。時惟斯生。
  • 晉成公綏菊花頌曰:先民有作。詠茲秋菊。綠葉黃花。菲菲彧彧。芳踰蘭蕙。茂過松竹。其莖可玩。其葩可服。味之不已。松喬等福。
  • 晉傅統妻菊花頌曰:英英麗草。稟氣靈和。春茂翠葉。秋曜金華。布濩高原。蔓衍陵阿。陽芳吐馥。載芬載葩。爰採爰拾。投之醇酒。御于王公。以介眉壽。服之延年。佩之黃耇。文園賓客。乃用不朽。
  • 爾雅圖贊曰:菊名日精。布華玄月。仙客薄採。何憂華髮。

  • 爾雅曰:杜若土鹵。(香草也。)
  • 廣雅曰:楚。蘅也。
  • 本草經曰:杜若一名杜蘅。味辛微溫。久服益氣輕身。范子計然曰:杜若出南郡漢中。
  • 山海經曰:天帝之山。有草焉。狀如葵。臭如蘪蕪。名曰杜蘅。可以走馬。(帶香草。令人便馬。或曰:馬得之健走。)
  • 離騷曰: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
  • 又曰:雜杜蘅與芳芷。
  • 又曰: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
  • 梁沈約詠杜若詩曰:生在窮絕地。豈與世相親。不顧逢採擷。本欲芳幽人。
  • 齊謝朓杜若賦曰:馮瑤圃而宣遊。籍幽蘭而夷與。覽茲榮之苑茂。紛為芳於清籞。觀夫結根擢色。發曜垂英。緣春巒以纖布。蔭涼潭而影清。
  • 梁江淹杜若頌曰:山中杜若。嘉爾翠質。不奇不俗。栽華栽實。同銜夕露。共炯朝日。夷陂無二。沉冥如一。

  • 廣志曰:蕙草綠葉紫花。魏武帝以為香燒之。
  • 離騷曰:川谷徑復流潺湲。光風轉蕙汜崇蘭。
  • 又曰:樹蕙之百畝。
  • 又曰:薜荔拍兮蕙綢。(薜荔。香草。拍。榑壁也。綢。縛束也。詩云。綢繆束楚。)
  • 山海經曰:天帝之山。其下多蕙。外山之下。其草蕙。
  • 漢繁欽詠蕙詩曰:蕙草生山北。託身失所依。植根陰崖側。夙夜懼危頹。寒泉浸我根。凄風常徘徊。三光照八極。獨不蒙餘暉。葩葉永彫悴。凝露不暇晞。百卉皆含榮。已獨失時姿。比我英芳發。鶗鴃鳴已哀。

  • 廣志曰:薇蕪香草。魏武帝以藏衣中。
  • 楚辭曰:秋蘭兮蘼蕪。羅生兮堂下。綠葉兮素枝。芳菲兮襲予。管子曰:五沃之土。生蘼蕪。
  • 本草經曰:蘼蕪一名薇蕪。味辛。
  • 古詩曰:上山採蘼蕪。下山逢故夫。
  • 郭璞贊曰:蘼蕪善草。亂之蛇床。不隕其實。自列以芳。佞人似智。巧言如簧。

  • 說文曰:鬱金芳草也。十葉為貫。百二十貫。採以煮之為鬯。一曰:鬱鬯百草之華。遠方所貢芳物。合而釀之以降神。
  • 魏略曰:大秦國出鬱金。
  • 漢朱公叔鬱金賦曰:歲朱明之首月兮。步南園以逈眺。覽草木之紛葩兮。美斯華之英妙。布綠葉而挺心。吐芳榮而發曜。眾華爛以俱發。鬱金邈其無雙。比光榮於秋菊。齊英茂乎春松。遠而望之。粲若羅星出雲垂。近而觀之。曄若丹桂曜湘涯。赫乎扈扈。萋兮猗猗。清風逍遙。芳越景移。上灼朝日。下映蘭池。睹茲榮之瑰異。副歡情之所望。折英華以飾首。耀靜女之儀光。瞻百草之青青。羌朝榮而夕零。美鬱金之純偉。獨彌日而久停。晨露未晞。微風肅清。增妙容之美麗。發朱顏之熒熒。作椒房之珍玩。超眾葩之獨靈。
  • 晉傅玄鬱金賦曰:葉萋萋以翠青。英蘊蘊而金黃。樹菴藹以成蔭。氣芳馥而含芳。凌蘇合之珠珍。豈艾網之足方。榮耀帝寓。香播紫宮。吐芬楊烈。萬里望風。
  • 晉左九嬪鬱金頌曰:伊此奇草。名曰鬱金。越自殊域。厥珍來尋。芬香酷烈。悅目欣心。明德惟馨。淑人是欽。窈窕妃媛。服之褵衿。永垂名實。曠世弗沉。

  • 廣志曰:迷迭出西域。
  • 樂府歌詠詩曰:氍㲪五水(○太平御覽九百八十二作味。)香。迷迭艾網及都良。
  • 魏文帝迷迭賦曰:坐中堂以遊觀兮。覽芳草之樹庭。垂妙葉于纖枝兮。楊脩幹而結莖。承靈露以潤根兮。嘉日日而敷榮。隨迴風以搖動兮。吐芳氣之穆清。薄西夷之穢俗兮。越萬里而來征。豈眾卉之足方兮。信希世而特生。
  • 魏陳王曹植迷迭香賦曰:播西都之麗草兮。應青春而發暉。流翠葉于纖柯兮。結微根於丹墀。信繁華之速實兮。弗見彫於嚴霜。芳暮秋之幽蘭兮。麗崐崙之芝英。既經時而收采兮。遂幽殺以增芳。去枝葉而特御兮。入綃縠之霧裳。附玉體以行止兮。順微風而舒光。
  • 魏王粲迷迭賦曰:惟遐方之珍草兮。產崐崙之極幽。受中和之正氣兮。承陰陽之靈休。揚豐馨於西裔兮。布和種於中州。去原野之側陋兮。植高宇之外庭。布萋萋之茂葉兮。挺苒苒之柔莖。色光潤而采發兮。以孔翠之揚精。
  • 魏應瑒迷迭賦曰:列中堂之嚴宇。跨階序而駢羅。建茂莖以竦立。擢脩幹而承阿。燭白日之炎陽。承翠碧之繁柯。朝敷條以誕節。夕結秀而垂華。振纖枝之翠粲。動綵葉之莓莓。舒芳香之酷烈。乘清風以徘徊。
  • 魏陳琳迷迭賦曰:立碧莖之婀娜。鋪綵條之蜿蟺。下扶疏以布濩。上綺錯而交紛。匪荀方之可樂。實來儀之麗閑。動容飾而微發。穆斐斐以承顏。

  • 禮記月令曰:仲春之月。芸始生。(香草。)
  • 倉頡解詁曰:芸蒿似邪蒿。香可食。
  • 洛陽宮殿簿曰:顯陽殿前芸香一株。徽音殿前芸香二株。含章殿前芸香二株。
  • 晉室閣名曰:太極殿前。芸香四畦。式乾殿前。芸香八畦。
  • 晉傅咸芸香賦曰:攜昵友以逍遙兮。覽偉草之敷英。慕君子之弘覆兮。超託軀於朱庭。俯引澤于丹壤兮。仰吸潤乎泰清。繁茲綠橤。茂此翠莖。葉芟蓯以纖折兮。枝婀娜以迴縈。象春松之含曜兮。鬱蓊蔚以蔥青。
  • 晉成公綏芸香賦曰:美芸香之循絜。稟陰陽之淑精。去原野之蕪穢。植廣夏之前庭。莖類秋竹。葉象春檉。
  • 晉傅玄賦序曰:月令。仲春之月。芸始生。鄭玄云。香草也。世人種之中庭。

  • 南州異物志曰:藿香出海邊國。形如都梁。可著衣服中。
  • 吳時外國傳曰:都昆在扶南南三千餘里。出藿香。
  • 劉欣期交州記曰:藿香似蘇。
  • 梁江淹藿香頌曰:桂以過烈。麝以太芬。摧沮天壽。夭抑人文。誰及藿草。微馥微薰。攝靈百仞。養氣青雲。

  • 風土記曰:宜男。草也。高六七尺。花如蓮。宜懷妊婦人佩之。必生男。
  • 梁元帝詠宜男草詩曰:可愛宜男草。垂采映倡家。何時如此葉。結實復含花。
  • 梁沈約詠鹿蔥詩曰:野馬不任騎。菟絲不任織。既非中野華。無堪麇䴥食。
  • 嵇含賦序曰:宜男多植幽皋曲隰。或寄華林玄圃。荊楚之士。號曰鹿蔥。
  • 晉傅玄宜男花賦曰:猗猗令草。生于中方。花白宜男。號應禎祥。遠而望之。煥若三辰之麗天。近而察之。晃若芙蓉之鑒泉。於是狡童媛女。以時來征。結九秋之永思。含春風以娛情。
  • 晉夏侯湛宜男花賦曰:淑大邦之奇草兮。應則百之休祥。稟至真之靈氣兮。顯嘉名以自彰。冠眾卉而挺生兮。承木德於少陽。體柔性剛。蕙潔蘭芳。結纖根以立本兮。靈渥液於清雲。順陰陽以滋茂兮。笑含章之有文。遠而望之。灼若丹霞照青天。近而觀之。煒若芙蓉鑒淥泉。萋萋翠葉。灼灼朱華。曄若珠玉之樹。煥如景宿之羅。充后妃之盛飾兮。登紫微之內庭。回日月之輝光兮。隨天運以虛盈。
  • 魏陳思王曹植宜男花頌曰:草號宜男。既曄且貞。厥貞伊何。惟●之嘉。其曄伊何。綠葉丹花。光采晃曜。配彼朝日。君子躭樂。好和琴瑟。固作螽斯。微立孔臧。福齊大姒。永世克昌。

  • 爾雅曰:菺。戎葵。(今蜀葵也。如木槿花。)
  • 晉傅玄蜀葵賦序曰:其苗似瓜瓠。既大而潔鮮。紫色曜日。
  • 虞繁蜀葵賦曰:惟茲珍草。懷芬吐榮。挺河渭之膏壤。吸昴井之玄精。繞銅爵而疏植。映昆明而羅生。作妙觀於神州。扇令名於東京。馳驛命而遠致。攢華林而麗庭。申脩翹之冉冉。播員葉之青青。
  • 梁王筠蜀葵花賦曰:惟此奇草。遷花西道。凌金阪之威夷。跨玉津之浩浩。值油雲之廣臨。屬光風之長掃。仰椒屋而敷榮。植蘭房而舒藻。邁眾芳而秀出。冠雜卉而當闈。既扶疏而雲蔓。亦灼爍而星微。布護交加。蓊茸紛葩。疏莖密葉。翠萼丹華。
  • 宋顏延之蜀葵贊曰:井維降精。崏絡升靈。物微氣麗。夫草之英。渝豔眾蘤。冠冕群榮。類麻能直。方葵不傾。

  • 本草經曰:薔薇一名牛棘。
  • 又曰:一名牛勒。一名山棗。一名薔蘼。
  • 葛洪治金創方曰:用薔薇炭末一方寸匕。日三服之。
  • 齊謝朓詠薔薇詩曰:低枝詎勝葉。輕香幸自通。發萼初攢紫。餘采尚霏紅。新花對白日。故橤逐行風。
  • 梁簡文帝詠薔薇詩曰:鷰來枝益軟。風飄花轉光。氛氳不肯去。還來階上香。
  • 又賦得詠薔薇詩曰:石榴珊瑚橤。木槿懸星葩。豈如茲草麗。逢春始發花。迴風舒紫萼。照日吐新芽。
  • 梁元帝看摘薔薇詩曰:倡女卷春裾。迎風戲玉除。近叢看影密。隔樹望釵疏。橫枝斜綰袖。嫩葉下牽裾。牆高攀不及。花新摘未舒。莫疑插鬢少。分人猶有餘。
  • 梁劉緩看美人摘薔薇花詩曰:新花臨曲池。佳麗復相隨。鮮紅同映水。輕香共逐吹。繞架尋多處。窺叢見好枝。今新猶恨少。將故復嫌萎。釵邊爛熳插。無處不相宜。
  • 梁鮑泉詠薔薇詩曰:經植宜春館。靃靡上蘭宮。片舒猶帶紫。半卷未全紅。葉疏難蔽日。花密易傷風。佳麗新粧罷。含笑折芳叢。
  • 梁柳惲詠薔薇詩曰:當戶種薔薇。枝葉太葳蕤。不搖香已亂。無風花自飛。春閨不能靜。開匣理明妃。曲池浮采采。斜岸列依依。或聞好音度。時見銜泥歸。且對清酤湛。其餘任是非。

  • 禮記月令曰:仲夏之月。令民無刈藍以染。(為陽長也。)
  • 毛詩曰:終朝採藍。不盈一襜。
  • 孫卿子曰:青出於藍而青於藍。
  • 續漢書曰:楊震種植藍以供養母。諸生嘗有助種藍者。輒拔更種。以距其後。
  • 秦子曰:常問作人當如園圃之藍。不異眾草。染而後朗。然不如唐棣之華。灼灼自顯。
  • 後漢趙岐藍賦曰:余就醫偃師。道經陳留。此境人皆以種藍染紺為業。藍田彌望。黍稷不植。慨其遺本念末。遂作賦曰:同丘中之有麻。似麥秀之油油。

  • 南越志曰:廣州有樹。可以禦火。山北謂之慎火。或謂戒火。多種屋上。以防火也。但南中無霜雪。故成樹。
  • 梁范筠詠慎火詩曰:茲卉信叢叢。微榮未足奇。何期糅香草。遂得遶花池。忘憂雖無用。止燄或有施。早得建章立。幸●柏梁垂。

  • 爾雅曰:卷施草。拔心不死。(宿莽草也。)
  • 離騷曰:多(○離騷作夕。)攬華洲之宿莽。
  • 南越志曰:寧鄉縣草多卷施。拔心不死。江淮間謂之宿莽。
  • 晉郭璞卷施贊曰:卷施之草。拔心不死。屈平嘉之。諷詠以比。取類雖邇。興有遠旨。

  • 爾雅曰:荷。芙蕖。其莖茄。其葉葭。其本蔤。其花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子也。)的中薏。(子中心也。)的蓮實。
  • 廣雅曰:菡萏。芙蓉也。
  • 周書曰:藪澤已竭。即蓮藕掘。
  • 毛詩曰: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 又曰:隰有荷花。
  • 說文曰:芰。菱也。
  • 管子曰:五沃之土生蓮。
  • 真人關令尹喜傳曰:真人遊時。各各坐蓮花之上。一花輒徑十丈。
  • 楚辭曰:集芙蓉以為裳。
  • 又曰:因芙蓉而為媒。憚褰衣而濡足。
  • 又曰:搴芙蓉兮木末。
  • 又曰:披荷稠之炅炅。
  • 又曰:製芰荷以為衣。
  • 又曰:荷衣兮蕙帶。
  • 又曰:芙蓉始發雜芰荷。紫莖屏風文綠波。
  • 洛神賦。灼若芙蓉出綠波。
  • 文選。芙蓉散其華。
  • 又曰:神飆自遠至。左右芙蓉披。
  • 又曰:菡萏溢金塘。
  • 又曰:魚戲新荷動。
  • 又曰:神蔡止荷心。
  • 毛詩義疏曰:的可磨以為散。輕身益氣。令人強健。
  • 拾遺記曰:漢昭帝遊柳池。有芙蓉。紫色。大如斗。花素葉甘。可食。芬氣聞車之內。蓮實如珠。宋起居注曰:泰始二年。嘉蓮一雙。駢花並實。合樹同莖。
  • 宋書曰:臧質。字文含。(○宋書七十四臧質傳作含文。)兵敗。走入南湖。無食。噉蓮。追至。質絡頸沈。出鼻。兵見。斬首傳京。
  • 搜神記曰:王敦在武昌。鈴下儀仗生蓮花。五六日而落。
  • 又曰:無錫上湖陂。陂吏丁初。雨止。見一少婦人。著青衣。戴傘。呼之不得。自投陂中。是大蒼獺。衣傘皆是荷花。
  • 萬歲曆曰:太和二年。烏程縣閤下生蓮花。
  • 顧啟期婁地記曰:婁門東南有華墩。陂中生千葉蓮花。其荷與眾蓮荷無異。菡萏色白。豈佛經所載者也。
  • 王歆之神境記曰:九疑山過半路。皆行竹松下狹路。有清澗。澗中有黃色蓮花。芳氣竟谷。
  • 浮圖澄傳曰:澄咒鉢中青蓮花生。
  • 古今注曰:一名水且。一名水芝。一名澤芝。一名水花。
  • 華山記曰:山頂有池。池中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因名華山。
  • 江南可採蓮。荷葉何田田。魚戲荷葉東。魚戲荷葉西。魚戲荷葉南。魚戲荷葉北。
  • 古詩曰: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 晉傅玄歌詩曰:度江南。採蓮花。芙蓉增敷。曄若星羅。綠葉映長波。迴風容與動纖柯。
  • 又曰:煌煌芙蕖。從風芬葩。照以皎日。灌以清波。陰結其實。陽發其花。金房綠葉。素株翠柯。
  • 晉陸筠芙蕖詩曰:綠房含青實。金條懸白璆。俯仰隨風傾。煒燁照清流。
  • 晉張華荷詩曰:荷生綠泉中。碧葉齊如規。迴風蕩流霧。珠水逐條垂。照灼此金塘。藻曜君玉池。不愁世賞絕。但畏盛明移。
  • 梁簡文帝詠芙蓉詩曰:圓花一蔕卷。交葉半心開。影前光照曜。香裏蝶徘徊。欣隨玉露點。不逐秋風摧。
  • 又採蓮詩曰:晚日照空磯。採蓮承晚暉。風起湖難度。蓮多摘未稀。棹動芙蓉落。船移白鷺飛。荷絲傍繞腕。菱角遠牽衣。
  • 梁朱超詠同心芙蓉詩曰:青山麗朝景。玄峰朗夜光。未及清池上。紅蕖並出房。日分雙帶影。風合兩花香。魚驚畏蓮折。龜上礙荷長。雲雨留輕潤。草木應嘉祥。徒歌涉江曲。誰見緝為裳。
  • 梁劉緩詠江南可採蓮詩曰:春初北岸涸。夏月南湖通。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紅。楫小宜迴逕。船輕好入叢。釵光逐影亂。衣香隨逆風。江南少許地。年年情不窮。
  • 梁劉孝威和採蓮詩曰:金鏘木蘭船。戲採江南蓮。蓮香隔浦渡。荷葉(○原訛盟。據馮校本改。)滿江鮮。房垂易入手。柄曲自臨盤。露花時濕釧。風莖乍拂鈿。
  • 梁吳筠採蓮詩曰:錦帶雜花鈿。羅衣垂綠川。問子今何去。出採江南蓮。遼西三千里。欲寄無因緣。願君早旋反。及此荷花鮮。
  • 梁沈約詠芙蓉詩曰:微風搖紫□。輕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綠。待我汎紅光。
  • 又詠新荷應詔曰:勿言草卉賤。幸宅天地中。微根纔出浪。短幹未搖風。寧知寸心裏。蓄紫復含紅。
  • 梁江洪詠荷詩曰:澤陂有微草。能花復能實。碧葉喜飜風。紅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託根庶非失。如何霜露交。應與飛蓬匹。
  • 陳祖孫登詠城塹中荷詩曰:白水麗金肩。青荷承日暉。葉似●城蓋。香亂上橋衣。岸高知水落。影合見菱稀。猶疑涉江處。空望採蓮歸。
  • 又賦得涉江採芙蓉詩曰:浮照滿川漲。芙蓉承落光。人來間花影。衣渡得荷香。桂舟輕不定。菱歌引更長。埰採嗟離別。無暇緝為裳。
  • 隨殷英童詠採蓮詩曰:蕩舟無數伴。解纜自相催。汗粉無傭拭。風裙(○原字壞。據馮校本補。)隨意開。棹移浮荇亂。船進倚荷來。藕絲牽作縷。蓮葉捧成杯。
  • 後漢閔鴻芙蓉賦曰:乃有芙蓉●草。載育中川。竦脩幹以陵波。建綠葉之規圓。灼若夜光之在玄岫。赤若太陽之映朝雲。乃有陽文脩嫮。傾城之色。楊桂枻而來遊。玩英華乎水側。納嘉實兮傾筐。珥紅葩以為飾。盛桃夭而歌詩。申關雎以自敕。嗟留夷與蘭芷。聽鶗鴃而不鳴。嘉芙蓉之殊偉。託皇居以發英。
  • 魏陳王曹植芙蓉賦曰:覽百卉之英茂。無斯華之獨●。結脩根於重壤。泛清流以擢莖。其始榮也。皎若夜光尋扶桑。其揚暉也。晃若九陽出暘谷。芙蓉蹇產。菡萏星屬。絲條垂珠。丹榮加綠。焜焜韡韡。爛若龍燭。觀者終朝。情猶未足。於是狡童媛女。相與同遊。擢素手於羅袖。接紅葩於中流。
  • 吳蘇彥芙蕖賦曰:偉芙蓉之菡萏。耀煒燁之丹花。舒紅采於綠沼。映的皪於朱霞。
  • 晉孫楚蓮花賦曰:有自然之麗草。育靈沼之清瀨。結根低於重壤。森蔓延以騰邁。爾乃紅花電發。暉光燁燁。仰曜朝霞。俯照綠水。潛緗房之奧密兮。含珍藕之甘腴。攢聚星列。纖離相扶。
  • 晉潘岳蓮花賦曰:偉玄澤之普衍。嘉植物之並敷。遊莫美於春臺。華莫盛於芙蕖。於是惠風動。沖氣和。眄清池。翫蓮花。舒綠葉。挺纖柯。結綠房。列紅葩。仰含清液。俯濯素波。脩柯婀娜。柔莖苒弱。流風徐轉。迴波微激。其望之也。曄若皦日燭崑山。其節之也。晃若盈尺映藍田。
  • 晉夏侯湛芙蓉賦曰:臨清池以遊覽。觀芙蓉之麗華。潛●藕於玄泉。擢脩莖乎清波。煥然蔭沼。灼爾星羅。若乃回縈外散。菡萏內離。的出豔發。葉恢花披。綠房翠蔕。紫飾紅敷。黃螺圓出。垂蕤散舒。纓以金牙。點以素珠。固陂池之麗觀。尊終世之特殊。爾乃採淳葩。摘圓質。析碧皮。食素實。味甘滋而清美。同嘉異乎橙橘。參嘉果以作珍。長充御乎口實。
  • 晉潘岳芙蓉賦曰:蔭蘭池之豐沼。育沃野之上腴。課眾榮而比觀。煥卓犖而獨殊。狎獦雲布。窋吒星羅。光擬燭龍。色奪朝霞。丹煇拂紅。飛鬢垂的。斐披赩赫。散煥熠爚。流芬賦采。風靡雲旋。布濩磊落。蔓衍夭閑。發清陽而增媚。潤白玉而加鮮。
  • 宋傅亮芙蓉賦曰:考庶卉之珍麗。寔總美於芙蕖。潛幽泉以育藕。披翠蓮而挺敷。汎輕荷以冒沼。列紅葩而曜除。徼旭露以滋采。靡朝風而肆芳。表麗觀於中沚。播郁烈於蘭堂。在龍見而萌秀。于火中而結房。豈呈芬於芷蕙。將越味於沙棠。詠三閭之披服。美蘭佩而荷裳。伊玄匠之有瞻。悅嘉卉於中渠。既暉映於丹墀。亦納芳於綺疏。
  • 宋鮑昭芙蓉賦曰:感衣裳於楚賦。詠夏思於陳詩。訪群英之豔絕。摽高名於澤芝。青房兮規接。紫的兮圖羅。樹妖遙之弱幹。散菡萏之輕柯。上星光而倒景。下龍鱗而隱波。戲錦鱗而夕映。濯繡羽而景過。結遊童之湘吹。起艕妾之□(○本集作吳。)謌。被碧塘之周流。繞金渠之空曲。排積霧而楊芬。鏡洞泉而含綠。葉折水而為珠。條集露而成玉。潤蓬山之瓊膏。暉蔥河之銀燭。冠五華於仙草。超四照於靈木。
  • 梁簡文帝採蓮賦曰:望江南兮清且空。對荷華兮丹復紅。臥蓮葉而覆水。亂高房而出叢。楚王暇日之歡。麗人妖豔之質。且棄垂釣之魚。未論芳䓑之實。唯欲迴渡輕船。共採新蓮。傍斜山而屢轉。乘橫流而不前。於是素腕舉。紅袖長。迴巧笑。墮明璫。荷稠刺密。亟牽衣而綰裳。人喧水濺。惜虧朱而壞粧。物色雖晚。徘徊未反。畏風多而榜危。驚舟移而花遠。謌曰:常聞蕖可愛。採擷欲為裙。葉滑不留綖。心忙無假薰。千春誰與樂。唯有妾隨君。
  • 梁元帝採蓮賦曰:紫莖兮文波。紅蓮兮芰荷。綠房兮翠蓋。素實兮黃螺。於時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鷁首徐迴。兼傳羽杯。棹將移而藻挂。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餘。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故以水濺蘭橈。蘆侵羅●。菊澤未反。梧臺逈見。荇濕霑衫。菱長繞釧。泛柏舟而容與。歌採蓮於枉渚。歌曰:碧玉小家女。來嫁汝南王。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因持薦君子。願襲芙蓉裳。
  • 梁昭明太子芙蓉賦曰:色兼列綵。體繁眾號。初榮夏芬。晚花秋曜。興澤陂之徽章。結江南之流調。
  • 梁江淹蓮花賦曰:橤金光而池色。藕冰折而玉清。戴紅蓮以吐秀。披終華以舒英。故河北櫂歌之姝。江南採菱之女。春水廣兮楫潺湲。秋風駃兮舟容與。看縹芰兮出波。攬緗蓮兮映渚。
  • 顏延之碧芙蓉頌曰:澤芝芳豔。擅奇水屬。練氣紅荷。比符縹玉。櫂麗滄池。飛映雲屋。實紀仙方。名書靈躅。
  • 晉郭璞芙蓉贊曰:芙蓉麗草。一曰澤芝。泛葉雲布。映波赮熙。伯陽是食。饗比靈期。
  • 晉范寧為豫章郡守。新淦縣聽事前陸地。生一蓮花。入冬花。十六年。更生四枚。今年復生二十六枚。鮮明可愛。
  • 劉表(○按當作孝。)威謝東宮賚藕啟曰:色華玉樹。味奪瓊漿。根出楊池。聞之僮約。子為靈散。得自莊篇。楚后江萍。秦公海棗。凡厥水羞。莫敢相輩。

  • 說文曰:菱。䔖也。
  • 廣志曰:鉅野大於常䔖。淮漢以南。凶年以菱為蔬。猶以橡為資也。
  • 周官曰:冬食䔖藕棗栗杼實。
  • 國語曰: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屬之曰:祭我必以芰。(屈到。楚卿也。宗老。家臣也。屬。託也。)楚辭曰:製芰荷以為衣。
  • 呂氏春秋曰:杜厲叔事莒公。自以為不見知。居於海上。夏食菱芡。冬食橡栗。莒公有難。將死之。其友曰:不知故去。今往死之。是知與不知無別也。厲叔曰:吾將以醜後世人主不知其臣者也。
  • 幽明錄曰:東平呂球。豐財美貌。乘船至曲阿湖。值風不得行。泊菰際。見一少女。乘船採菱。舉體皆衣荷葉。因問姑非鬼耶。衣服何至如此。女則有懼色。答云。子不聞荷衣兮蕙帶。倏而來兮忽而逝乎。然有懼容。迴舟理棹。逡巡而去。球遙射之。即獲一獺。向者之船。皆是蘋蘩薀藻之葉。見老母立岸側。如有所候望。見船過。因問云。君向來。不見湖中採菱女子耶。球云近在後。尋射。復獲老獺。居湖次者。咸云。湖中常有採菱女。容色過人。有時至人家。結好者甚眾。
  • 梁簡文帝採菱詩曰:菱花落復含。桑女罷新蠶。桂棹浮星艇。徘徊蓮葉南。
  • 梁費昶採菱詩曰:妾家五湖口。採菱五湖側。玉面不關粧。雙眉本翠色。日斜天欲暮。風生浪未息。
  • 梁江淹採菱詩曰:秋日心容與。涉水望碧蓮。紫菱亦可採。試以緩愁年。參差萬葉下。泛漾百流前。高采溢通壑。香氛麗廣川。歌出櫂女曲。舞入江南絃。
  • 梁陸罩採菱詩曰:參差雜荇枝。田田競荷密。轉葉任香風。舒花影流日。戲鳥波中蕩。游魚菱下出。不與文王嗜。羞持比萍實。
  • 梁江洪採菱詩曰:風生綠葉聚。波動紫莖開。含花復含實。正待佳人來。
  • 又曰:白日和清風。輕雲雜高樹。忽然當此時。採菱復相遇。
  • 梁庾肩吾謝賚菱啟曰:上林紫水。雜薀藻而俱浮。雲夢清池。間芙蓉而外發。珍踰百味。來薦晝盤。恩重千金。遂沾菲席。凌霜朱橘。愧此開顏。含露蒲桃。慚其不●。

  • 山海經曰:孟于之山。其上多蒲。
  • 爾雅曰:莞。符離。其上蒚。(今水中莞蒲。可作席也。)
  • 毛詩曰:彼澤之陂。有蒲與菅。
  • 又曰:魚在在藻。依于其蒲。
  • 左傳曰:齊侯澤之雚蒲。舟鮫守之。不與民共。
  • 又曰:臧文仲妾織蒲。
  • 古歌曰:蒲葉何離離。
  • 離騷曰:抽蒲兮陳坐。援英兮為蓋。
  • 文選。新蒲含紫茸。
  • 又曰:新蒲節轉促。
  • 史記。(○馮校本云。史記不書獻蒲事。今見文選潘安仁西征賦野蒲變而為脯注。)趙高將為亂。先設驗。獻蒲以為脯。惑二世。有言蒲者。誅之。
  • 漢書。路溫舒父為里監門。使溫舒牧羊。乃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又曰:元帝疾。時史丹以親密侍疾。唯上獨寢。直入臥內。頓首伏青蒲上。(青。綠。蒲。席也。又以蒲青為席。鋪地也。)東觀漢記曰:劉寬遷南陽太守。溫仁多恕。吏民有過。但用蒲鞭罰之。示辱而已。
  • 秦記曰:符洪之先。居武都。家生蒲。長五丈。狀如竹。咸異之。謂之蒲家。因以氏焉。洪後以讖文草付應王。遂改姓苻(○原訛符。據馮校本改。)氏。
  • 續述征記曰:烏常沉湖(齊人謂湖為沉。)中。有九十臺。皆生結蒲。云秦始皇遊此臺。結蒲繫馬。自此蒲生則結。
  • 幽明錄曰:河東常醜奴。將一小兒。湖邊拔蒲。暮恆宿空田舍中。時日向暝。見一少女子。姿容極美。乘小船。載蓴。逕前投醜奴舍寄住。因臥。覺有臊氣。女已知人意。便求出戶。變為獺。
  • 古詩曰:青蒲綠蔕。生我池中。
  • 齊謝朓詠蒲詩曰:離離水上蒲。結水散為珠。初萌實鵰俎。暮橤雜椒塗。所嗟堂上曲。遂鑠黃金軀。
  • 梁元帝賦得蒲生我池中詩曰:池中種蒲葉。葉影蔭池濱。未好中宮薦。行堪隱士輪。為書聊可截。匹柳復宜春。瑞葉生符苑。鏤璧獻周人。

  • 爾雅曰:苹。萍也。其大者曰蘋。
  • 周禮曰:穀雨一日。萍始生。萍不生。陰氣增盈。
  • 秋官曰:萍氏。掌禁川游者。萍草無根。取名不沈溺。
  • 異術曰:萬年血為萍。
  • 古詩曰:泛泛江漢萍。漂蕩水無根。
  • 江賦曰:萍實時出而漂泳。
  • 東都賦。發蘋藻潛魚。
  • 風賦。起青蘋之末。
  • 何晏詩曰:願為綠蘋草。託身寄清池。
  • 劉靈曰: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水之載浮萍。
  • 王逸曰:自比如萍。隨水浮游。
  • 本草經曰:水萍一名水華。味辛寒。治暴熱。身癢下水。烏鬢髮。久服輕身。一名水簾。
  • 毛詩曰:于以采蘋。南澗之濱。
  • 禮記月令曰:季春之月。萍始生。
  • 呂氏春秋曰:菜之美者。崑崙之蘋。
  • 家語曰:楚昭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圓而赤。直觸王舟。舟人取之。問群臣。莫能識之。使問孔子。孔子曰:此謂萍實。可剖而食之。吉祥也。唯霸者能獲焉。王遂食。大美。又遣問孔子。何以知之。子曰:吾昔過陳。聞童謠曰: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吾是以知之。
  • 淮南子曰:夫萍樹根於水。木樹根於土。
  • 晉司馬彪萍詩曰:汎汎江漢萍。飄蕩永無根。
  • 梁庾肩吾賦得池萍詩曰:風翻乍青紫。浪起時疏密。本欲歎無根。還驚能有實。
  • 晉夏侯湛浮萍賦曰:步長渠以遊目。覽隨波之微草。既紛●以澄茂。羌孤生於靈沼。罔纖根以自滋。乃逸蕩乎波表。散圓葉以舒形。發翠綵以含縹。蔭脩魚之華鱗。翳蘭池之清潦。既澹淡以順流。又雍容以隨風。有纏薄於崖側。或迴滯乎湍中。紛上下而靡常。漂往來其無窮。停不安處。行無定軌。流息則寧。濤擾則動。浮輕善移。勢危易盪。
  • 晉蘇彥浮萍賦曰:余嘗汎舟遊觀。鼓楫川湖。睹浮萍之飄浪。乃觸水而自居。體任適以應會。亦隨遇而靡拘。伊弱卉之無心。合至理之冥符。
  • 郭璞萍贊曰:萍之在水。猶卉植地。靡見其布。漠爾鱗被。物無常託。孰知所寄。
  • 晉杜恕篤論曰:夫萍與菱之浮。相似也。菱植根。萍隨波。是以堯舜歎巧言亂德。仲尼惡紫之奪朱。

  • 爾雅曰:藫。石衣也。
  • 說文曰:苔。水衣也。
  • 淮南子曰:窮谷之污。生青苔。
  • 風土記曰:石髮。水衣也。青綠色。皆生於石。
  • 遊名山志曰:石篢(○太平御覽一千作簀。按據御覽四十七引賀循會稽記。當作簣。)山。緣崖而上。高百許丈。裏悉青苔。無別草木。
  • 古今注。苔或紫或青。一名員蘚。一名綠錢。一名綠蘚。
  • 拾遺記曰:晉武帝時。租梨園(○太平御覽一千作祖梨國。)獻蔓苔。亦曰金苔。亦曰夜明苔。
  • 江文通詩曰:青苔日夜黃。
  • 江賦。綠苔鬖●乎研上。(研。石也。)
  • 江淹青苔賦。鑿山楹為室。有老苔焉。
  • 天台山賦。踐莓苔之滑石。
  • 古詩。青苔依空牆。
  • 梁沈約詠青苔詩曰:緣階已漠漠。汎水復綿綿。微根知欲斷。輕絲似更聯。
  • 梁庾肩吾新苔詩曰:隨潮染岸石。逐脈聚浮查。徒令阿谷麗。停筐不汰沙。
  • 江淹青苔賦曰:嗟青苔之依依。無色類而可方。必居閑而就寂。似幽意而深傷。故其處石則松栝交陰。泉雨長注。橫磵俯視。崩壁仰顧。若其在水。則鏡帶湖沼。綿匝池林。春塘秀色。陽烏好音。乃生水而搖蕩。遂出波而沉淫。

  • 說文曰:蔣。菰也。
  • 廣雅曰:蔣菰。其米謂之彫胡。
  • 廣志曰:菰可以為席。溫於蒲。生南方。
  • 莊子曰:孔子之楚。舍於蟻丘之蔣。
  • 禮記曰:十月收水澤之賦。
  • 江賦曰:泛泛之遊蔣。
  • 吳都賦。菰穗彫胡。菰子作餅。
  • 宋玉之。(○太平御覽九百九十九作賦曰二字。)主人女為炊彫胡飯。
  • 梁沈約詠菰詩曰:結根布洲渚。垂葉滿皋澤。匹彼露葵羹。可以留上客。

  • 爾雅曰:菼。薍也。(似葦而小。)
  • 毛詩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 詩疏義曰:薍或謂之荻。至秋堅成。謂之雚也。
  • 焦贛易林。剝之坤曰:從風縱火。荻芝俱死。
  • 漢書曰:董偃見寵館陶公主。安陵袁叔謂偃曰:顧成廣遠。無宿宮。又有荻竹藉田。足下何不白主。獻長門園於上。此上所欲也。
  • 抱朴子曰:吳世有姚光者。有火術。吳主身臨試之。積荻數千束。光坐其上。又以數千束荻累之。因猛風燔之。火盡。光端坐灰中。振衣而起。
  • 晉中興書徵祥說曰:童謠云。官家養蘆化成荻。蘆生不止自成積。是時盧循竊據廣州。國未能討。因而用之。是官養之蘆也。荻猶敵也。
  • 毛詩。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
  • 又曰:誰謂河廣。一葦航之。
  • 又曰:有漼者淵。雚葦淠淠。
  • 禮記曰:七月納材葦。
  • 呂氏春秋。季秋之月。命虞人材葦供國。
  • 搜神記。朽葦化蛬也。
  • 毛詩曰:毳衣如菼。(菼。蘆荻也。)
  • 又八月雚葦。
  • 異苑曰:盧龍將攻京師。謠曰:十丈瓦屋。蘆作柱。薤作欄。
  • 郭璞奏曰:不宜禁荻地。禮云。名山大澤不封。蓋欲以民通財共利。不獨專之也。
  • 梁元帝賦得春荻詩曰:翠菼玉池前。遙映江南蓮。非秋無有眊。未燒不生煙。
  • 宋武帝詔曰:少府前歲所封諸洲蘆荻。可開以利民。

  • 逸禮曰:天子之蓍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蓍千歲三百莖者。先知也。
  • 史記曰:天下和平。蓍莖長一丈。其聚生百莖。共根。今世取蓍。八十莖。長八尺。即難得矣。得六十莖。長八尺。即可用。
  • 洪範五行曰:蓍之言為耆也。百年一本生百莖。此草木之壽。亦知吉凶者。聖人以問鬼神。
  • 淮南子曰:上有叢蓍。下有伏龜。
  • 梁范筠詠蓍詩曰:數奇不可偶。性直誰能紆。禎蔡伏靈異。祥雲降溫腴。
  • 晉傅玄蓍賦曰:春邁衡德於青陽。混百卉而萌生。逮朱夏而修茂。暨商秋而堅貞。雖離霜而未彫。與潛龜乎通靈。於是原極以道。極形以度。以類萬物之情。以通天下之故。豈唯終始於事業。乃參天而倚數。棄原野之蕭條。升雲階而內御。運茲莖於掌握。爻象形而星布。信鉤深而致遠。實開物而成務。

  • 爾雅曰:檟。苦茶。(早採者為茶。晚採者為茗。)
  • 吳志曰:孫皓每饗宴坐席。無能否。每率以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韋曜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密賜茶茗以當酒。
  • 吳興記曰:烏程縣西有溫山。出御荈。
  • 續搜神記曰:晉孝武帝世。宣城人秦精。嘗入武昌山中採茗。忽見一人。身長一丈。通體皆毛。精見之大怖。毛人徑牽其臂。將至山曲大叢茗處。放之便去。須臾復來。乃探懷中橘與精。精甚怖。負茗而歸。
  • 異苑曰:剡縣陳務妻。少寡。與二兒為居。宅中先有古冢。每日作茗摶。輒先以著墳上。二子患之。曰:古墓何知。徒以勞意。欲掘除之。母苦禁乃止。夜即夢見一人。自說沒來三百餘年。謬蒙惠澤。賢二子恆欲見毀。相賴保護。雖潛壤與朽骨。敢忘翳桑之報。明日晨興。於外屋得錢十萬。似久埋者。而貫皆新。提還告其兒。並有慚色。自是設饌愈謹。
  • 晉杜育荈賦曰:靈山惟嶽。奇產所鍾。厥生荈草。彌谷被崗。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靈之霄降。月惟初秋。農功少休。結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則●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澤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沬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 爾雅曰:蔌杜。茅也。
  • 說文曰:菅。茅也。
  • 易曰:拔茅連茹。以其彙。征吉。
  • 茅●(○原訛盟。據馮校本改。)一名茹子。
  • 又曰:藉用白茅。無咎。天官甸師。祭祀供蕭茅。
  • 尚書。禹貢曰:荊州包匭菁茅。
  • 毛詩曰:白華菅兮。白茅束兮。
  • 又曰:野有死麇。白茅苞之。
  • 又曰:晝爾于茅。宵爾索綯。
  • 左傳曰:齊侯伐楚。謂楚曰: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 典錄曰:武王伐殷。微子啟肉袒面縛。牽羊把茅。膝行而前。
  • 六韜曰:呂尚坐茅而漁。
  • 尹文子曰:堯為天子。土階三尺。茅茨不翦。
  • 尸子曰:殷湯救旱。素車白馬。身嬰白茅。以身為牲。
  • 莊子曰:小巫見大巫。拔茅而棄。此其所以終身弗如。
  • 離騷曰:索靈茅以蓬蓴。
  • 又曰:蘭芷變而不芬兮。荃蕙化而為茅。
  • 史記。封禪書曰:管仲說桓公云。古之封禪。江淮間。一茅三節。所以為藉也。
  • 吳錄地理志曰:桂陽郴縣。有菁茅。可染布。零陵有香茅。任土貢之。
  • 沈約宋書曰:有三脊茅。生石頭西岸。江夏王義恭。累表勸封禪。上甚悅。
  • 梁簡文帝香茅詩曰:銅律與鳴琴。俱稱類君子。豈若江淮間。發葉超眾美。珍同自牧歸。茅因彙征起。豈獨邁秦蘅。方知蔑沅芷。
  • 梁定襄侯蕭祗詠香茅詩曰:鶗鴃芳不歇。霜繁綠更滋。擢本同三脊。流芳有四時。麤根縮酒易。結解舞蠶遲。終當入楚貢。豈羨詠陳詩。

  • 毛詩曰:彼茁者蓬。
  • 又曰:首如飛蓬。
  • 蕪城賦。蔌蔌風威。孤蓬自振。驚沙坐飛。
  • 列子曰:見百歲髑髏。搴蓬而指之。
  • 曾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之皆黑。
  • 商君書曰:今夫飛蓬。飄風而行千里。乘風之勢也。
  • 禮曰:桑弧蓬矢。
  • 莊子曰:斥鷃翱翔蓬蒿之間。
  • 古詩。轉蓬離本根。飄之畏長風。又曰:孤蓬轉霜根。
  • 離騷。蓬艾親人。御于茅(○太平御覽九百九十七作第。)兮。
  • 魯哀公失國。(○按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九十七作晏子。此脫書名。又按哀晏子春秋作昭。)走齊。公問焉。曰:子之年甚少矣。道至于此乎。吾少之時。多愛我者。吾體(○御覽作禮。)不親。人多諫者。吾忘(○御覽作忌。)不能用。是內無弼。外無輔。輔弼無人。諂諛甚眾。譬之猶秋蓬也。孤其根本。密其枝葉。
  • 尚書大傳曰:子夏作壤室。編蓬戶。彈琴瑟其中。以歌先王之風。淮南子曰:見飛蓬轉而知為車。
  • 三輔決錄曰:張仲蔚。平陵人也。與同郡魏景卿。俱隱身不仕。所居蓬蒿沒人。
  • 魏曹植詩曰: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何意回飆舉。吹我入雲中。高高上無極。天路安可窮。類此流宕子。捐軀遠從戎。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去去莫復道。沉憂令人老。
  • 晉司馬彪詩曰:百草應節生。含氣有深淺。秋蓬獨何辜。飄颻隨風轉。長飆臺飛薄。吹我之四遠。搔首望故株。邈然無由反。

  • 爾雅曰:艾。冰臺也。
  • 毛詩曰: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 莊子曰:越王子搜。逃乎丹穴。越國無君。求王子搜不得。從之丹穴。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
  • 崔寔月令曰:三月可採艾。
  • 博物志。削冰至圓以向日。以艾於後承其影。得火。
  •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 楚辭曰:蕭艾於篋笥。謂蕙芷而不香。
  • 離騷曰:扈服艾以盈腰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 又曰: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艾。
  • 漢武內傳。西王母神仙次藥。有靈叢艾。
  • 孔璠之艾賦曰:良藥弗達。妙針莫宣。奇艾急病。靡身挺煙。治匪君臣。得用神火。振淹固於一爛。氣絕息乎無假。淳建投而招祟。鉗椒檮而貽禍。伊茲艾之淑粹。仍索質於中野。嗟乎貞灰與邪燼迭御。芳煙與苦蘭競薰。是以艾正而賤。蘭妖而珍。故言堯則桀對。舉蘭則艾因。
  • 孔璠之艾贊曰:藹藹靈艾。蔚彼脩阪。混區群卉。理深用遠。

  • 爾雅曰:諸慮。山櫐。(今江東呼櫐為藤。藤似葛而麤大也。)
  • 廣雅曰:藟。藤也。
  • 毛詩曰:南有樛木。葛藟纍之。
  • 山海經曰:卑山其上多櫐。(今狸豆之屬。)
  • 南方草物狀曰:浮沉藤。生子大如韲甌。正月華色。仍連著實。十月臈月熟。色赤。生食之甜酢。生交阯九真。含蘭子藤。生緣樹木。正二月花色。四五月熟。實如䔧。赤如雄雞冠。取生食之。味淡泊。出交阯合浦。野聚藤。緣樹木。二月花色。仍連著實。五六月熟。子大如羹甌。俚民煮食。其味甜酢。出蒼梧。●藤生金封山。俚人往往賣之。其色正赤。出興古。
  • 裴氏廣州記曰:土人伐船為業。隨樹所在。就以成槽。皆去水難遠。動有數里。山生草。名為膏藤。津汁軟滑。無物能比。以此導地。牽之如流。亦五六丈舡。數人便運。
  • 臨海異物志曰:鍾藤。附樹作根。軟弱。須緣樹而作。藤既纏裹。樹便死。且有惡汁。尤令速朽也。藤盛成樹。若木自然。大者或至十圍。
  • 又曰:●藤。圍數寸。重於竹。可以為杖蔑。以縛船。及以為席。勝於竹也。
  • 王歆始興記曰:晉中朝。有質子將歸。忽有人寄其書。告曰:吾家在觀亭。亭廟石閒有懸藤。君至叩藤。家人自出。歸者如其言。果有二人出水取書。并曰:江伯令君前。入水。見屋舍甚麗。今俗咸言觀亭有江伯神也。
  • 顧微廣州記曰:科(○太平御覽九百九十五作科。)藤。如栟閭。葉疏破。皮青。多棘刺。高五六丈者。如五六寸竹。小者如筆管竹。類有十許種。續遊。(○御覽作斷。)草藤也。一曰諾藤。二(○御覽作一。)曰水藤。山行渴。則斷取汁飲之。治人體有損絕。沐則長髮。去地一丈斷之。輒更生根至地。永不死。
  • 異苑曰:永陽縣有山。壁立千仞。巖上有石室。路右名為神農窟。窟前百藥。叢茂。莫不畢備。又別有異藤。花形似菱菜。朝紫。中綠。晡黃。暮青。夜赤。五色迭耀。
  • 梁簡文帝詠藤詩曰:纖條寄喬木。弱影掣風斜。標春抽曉翠。出霧挂懸花。

  • 毛詩曰:其蔌維何。惟筍及蒲。
  • 又曰:我有旨蓄。亦以禦冬。
  • 爾雅曰:菜謂之蔬。不熟曰饉。
  • 周禮。春官曰:春入學。舍采合舞。
  • 禮記曰:仲秋之月。乃命有司。趣民務蓄菜。
  • 論語曰:雖蔬食。菜羹瓜祭。必齋如也。
  • 孔叢子曰:菜謂之蔬。
  • 莊子曰:顏回不茹葷三月。
  • 呂氏春秋曰:菜之美者。壽木之華。赤木之葉。餘瞀之南。有菜名嘉樹。其色若碧。
  • 漢書西域傳曰:𦋺賓地溫和。冬食生菜。
  • 魏志曰:倭國地溫和。冬夏食生菜。
  •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曰:仙之上藥。有碧海之琅菜。
  • 王充論衡曰:董仲舒讀春秋。三年不窺園菜。
  • 孝子傳曰:洛陽公輦水作漿。兼以給過者。公補屩。不取其直。天神化為書生。問公何不種菜。曰:無種。即遺數升。公種之。化為白璧。餘皆為錢。公得以娶婦。
  • 大夫有汙豬之宮。雖有美菜。有義之士不食。
  • 莊子。宣尼窮於陳蔡之間。顏回擇菜。
  • 文選。野有菜蔬之色。
  • 儀禮曰:婚禮。舅姑既沒。則婦三月乃奠菜蔬。蓋用待告。
  • 漢書。張竦曰:古叛逆之國。瀦其宮室。以為汙池。名曰凶墟。雖生菜蔬而民不食。
  • 菜之美者。具區之菁。
  • 范宣挑菜。傷指。大啼曰:身體髮膚。不敢毀傷。故啼.
  • 蜀都賦。五肉七菜。勝掩腥臊。
  • 廣州先賢傳。丁密。蒼梧人。非家織布不衣。非己耕種菜果不食。
  • 杜蘭香別傳曰:香降張碩。賚瓦榼酒。七子樏。樏多菜而無他味。亦有世間常菜。輒有三種色。或丹或紫。一物與海蛤相象。并有非時菜。碩云。食之亦不甘。然一食七八日不飢。
  • 梁皇太子謝敕賚河南菜啟曰:海水無波。來因九譯。周原澤洽。味備百羞。堯韭未儔。姬歜非喻。
  • 又謝敕賚大菘啟曰:吳愧千里之蓴。蜀慚七菜之賦。是知泮宮採茆。空入魯詩。流火烹葵。徒傳豳曲。

  • 說文曰:葵。菜也。
  • 七啟曰:芳孤精擇。(○文選三十四作粺。)霜蓄霜葵。
  • 文選。青青園中葵。凝露待日晞。
  • 又言。譬如後園葵。有葉待秋霜。
  • 又曰:無以肉食資。取笑葵與藿。
  • 豳風曰:七月烹葵及菽。
  • 左傳。仲尼曰:鮑莊子之智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莊子居亂。不能危行言遜。以致刖足。)
  • 師曠占曰:黃帝問師曠。曰:欲知牛馬貴賤。秋葵下小葵生。牛馬貴。大葵不蟲。牛馬賤。
  • 史記曰:公儀休為魯相。食葵而美。拔其園葵棄之。
  • 韓詩外傳曰:魯監門女嬰。相從績。中夜泣曰:衛世子不肖。是以泣。其偶問其故。曰:宋司馬得罪於宋。出奔於魯。馬佚。食吾園葵。是歲亡利一半。由是觀之。禍福相及也。
  • 列女傳曰:魯漆室女倚柱而嘯。鄰婦曰:欲嫁乎。曰:吾憂魯君老而太子少也。婦曰:此魯大夫之憂。女曰:昔晉客舍吾家。繫馬於園。馬佚。踐吾園葵。使吾終歲不厭葵味。
  • 列仙傳曰:丁次都。不知何許人。為遼東丁氏作人。丁氏常使買葵。冬得生葵。問何得此葵。云從日南買來。
  • 異苑曰:符堅將欲南師。夢葵生城內。明以問婦。婦曰:若征軍遠出。難為將也。
  • 博物志曰:陳葵子微炒。令爆吒。散著熟地中。遍踏之。朝種暮生。遠不過宿。
  • 北齊彭城王攸在郡。王氏種葵三畝。被人盜之。王密令書葵葉。明旦市看之。遂得偷者。
  • 古詩。採葵莫傷根。傷根葵不生。結友莫羞貧。羞貧友不成。
  • 晉陸機園葵詩曰:種葵北園中。葵生鬱萋萋。朝榮東北傾。夕穎西南晞。靈露垂鮮澤。朗日耀其暉。時逝和風戢。歲暮傷飆飛。曾露無溫液。嚴霜有凝威。幸蒙高墉德。玄景蔭素蕤。豐條並春盛。落葉後秋衰。慶彼晚彫福。忘此孤生悲。
  • 又詩曰:翩翩晚彫葵。孤生寄北蕃。被蒙覆露惠。微軀後時殘。庇足同一智。生理各萬端。不若聞道易。但傷知命難。

  • 爾雅曰:●蓂。大薺。(似薺。葉細。)
  • 又曰:蒫。薺實。
  • 說文曰:薺草可食也。
  • 毛詩曰: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 禮記曰:孟夏之月。靡草死。(薺。亭歷之屬也。)
  • 淮南子曰:薺夌(○太平御覽九百八十作麥。下條同。)冬生而夏死。
  • 抱朴子曰:薺夌大●。仲夏而枯。
  • 夏侯湛賦曰:寒冬之日。余登乎城。跬步北園。睹眾草之萎悴。覽林果之零殘。悲纖條之槁摧。愍枯葉之飄殫。見芳薺之時生。被畦疇而獨繁。鑽重冰而挺茂。蒙嚴霜以發鮮。舍盛陽而弗萌。在太陰而斯育。永安性於猛寒。羌無寧乎煖燠。齊精氣於●凍。均貞固乎松竹。
  • 齊卞伯玉薺賦曰:終風掃於暮節。霜露交於杪秋。有萋萋之綠薺。方滋繁於中丘。

  • 禮記曰:凡進食之禮。蔥㳿處末。
  • 又曰:膾春用蔥。脂用蔥。為君子擇蔥薤。如(○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七作必。)絕其本末。
  • 爾雅。茖。山蔥。細莖大葉。
  • 劉向別傳(○太平御覽九百八十作錄。)曰:都尉有種蔥書。曹公既與先生言。細人覘之。見其拔蔥。(○按曹公以下。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七引。作華陽國志。當另條。)
  • 莊子曰:徐無鬼見武侯曰:先生居山林。猒蔥韮。今老欲甘酒肉之味耶。
  • 又曰:春月飲酒加蔥。以通五臟。
  • 春秋元命包曰:天門山上有蔥。所種畦瀧悉著。行人拔取者悉絕。若精神而求。即不拔自出。奇異辛香。
  • 漢書。龔遂勸民。令人一口。種五十本蔥。一畦韭。百本薤。
  • 西河舊事曰:蔥嶺在燉煌西八十里。其山高大。上生蔥。故曰蔥嶺。
  • 列仙傳曰:阮丘。蛆山上種蔥百餘年。乃去。
  • 晉令曰:居洛陽內。園菜欲課以當(○三字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七作以當課。此倒。)者。耳(○御覽作聽。此訛。)其引長流。灌紫蔥。丁各三畝。
  • 東觀漢記曰:孔奮。字君魚。為姑臧長。時天下亂。河西獨安。臧長居數月。輒致資產。奮在姑臧四年。財物不增。唯老母妻子但菜食。或謂奮曰:置脂膏中。亦不能自潤。
  •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曰:仙人上藥。有玄都綺蔥。
  • 邵信臣曰:臣太官種冬蔥。生不時之物。有傷於人也。

  • 爾雅曰:薔虞蓼。(虞澤蓼也。)
  • 詩曰:予又集于蓼。(言辛苦也。)
  • 離騷曰:蓼蟲不能從乎葵菜。
  • 吳氏本草曰:蓼實一名天蓼。一名野蓼。一名澤蓼。
  • 禮記曰:鶉雞羹鴽釀之蓼。
  • 劉向別錄曰:尹都尉書。有種蓼篇。吳越春秋曰:越王念吳。欲復怨。非一旦也。苦思勞心。夜以接日。臥則切之以蓼。
  • 魏文子曰:蓼蟲在蓼則生。在芥則死。非蓼仁而芥賊也。本不可失。
  • 古詩曰:蘇蓼出溝渠。
  • 漢孔臧蓼蟲賦曰:季夏既望。暑往涼還。逍遙諷誦。遂居東園。周旋覽觀。憩乎南蕃。睹茲芪蓼。紛葩吐榮。猗那隨風。綠葉厲莖。爰有蠕蟲。厥狀似螟。群聚其間。食之以生。於是寤物託事。推況乎人。幼長斯蓼。莫或知辛。膏粱之子。豈曰不云。苟非德義。不以為家。安逸無心。如禽獸何。逸必致驕。驕必致亡。匪唯辛苦。乃丁大殃。

  • 爾雅曰:琛。寶也。(美寶為琛。)
  • 禮記曰:南宮敬叔反。必載寶而朝。(敬叔。魯卿。失位去魯。得反載其寶以朝君。)
  • 夫子曰:如是其貨也。喪不如速貧之愈也。
  • 左傳曰: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寶也。對曰:若得道於虞。猶外府也。
  • 又曰:宋人得玉。獻諸子罕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 公羊傳曰:虞公貪而好寶。及為晉所滅。抱寶牽馬而去。
  • 又曰:盜竊寶玉大弓。
  • 穆天子傳曰:西征至陽䊸之山。河伯馮夷所都。是惟河宗云。(○太平御覽八百零二作氏。)天子(○御覽作乃至。)崑崙之山丘。舂(○御覽舂上有觀字。)山之寶玉。管子曰:玉起於禺氏。金起於汝漢。珠起於赤野。先王為其從遠。其至之難。故託用於其重。以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
  • 史記曰:梁惠王與齊威王田於郊。威王問曰:王亦有寶乎。惠王曰:若寡人國小。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萬乘之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以為寶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東取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齊之北門西門也。言燕趙之人。畏見侵伐。故祭以求福。)徙而從者七千餘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將以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梁惠王慚。不懌而去。
  • 淮南子曰:夫夏后氏之璜。不能無考。(考。瑕舋也。)明月之珠。不能無纇。(纇。絲結也。)其小惡不足以妨大美也。今志人所短。忘人所長。而求得賢乎天下。則難矣。
  • 謝承漢書曰:鄹人王逢。得路遺寶物。懸衢道。求主還。
  • 晉安帝紀曰:桓玄尤愛珍寶。常玩弄珠玉。不離于手。
  • 地鏡圖曰:凡觀金玉寶劍銅鐵。皆以辛之日。待雨止。明日平旦。亦黃昏夜半觀之。所見光白者玉也。赤者金。黃者銅。黑者鐵。

  • 爾雅曰:黃金謂之盪。(蕩音。)其美者謂之鏐。(留音。)
  • 尚書洪範。五行。四曰金。金曰從革。從革作辛。(孔安國。金可改庚。辛。金氣也。)
  • 穆天子傳曰:披圖視天子之寶。黃金之膏。
  • 晏子曰:景公為履。黃金之綦。
  • 孝經援神契曰:石潤苞玉。丹精生金。翠羽揚也。(三物合和氣。故能變通易色也。)
  • 又曰:四夷賓服。則金勝土。
  • 孫氏瑞應圖曰:王者不藏金玉。則黃金見深山。
  • 禮斗威儀曰:君乘金而王。其政平。則黃金見深山。
  • 列子曰: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
  • 魯連子曰:秦師圍趙而退。平原君以千金欲為魯連先生壽。連笑曰:所貴天下士者。為人釋難。解人締結。若即有取。商賈之事。連不忍為也。
  • 韓子曰:荊南麗水之中生金。
  • 燕丹子曰:太子自喜得荊軻。永無憂秦。後日與軻之東宮。臨池而觀。軻拾瓦投蛙。太子令人奉盤金。軻用祇。(○太平御覽四百七十五作抵。)賜金復進。軻曰:非為太子愛金也。但臂痛耳。
  • 史記曰:秦獻公十八年。雨金櫟陽。公自以得金瑞。故作畦畤於櫟陽。祀白帝。
  • 又曰:秦始皇葬於驪山。以黃金為鳧鴈。
  • 韓詩外傳曰:楚襄王遣使者。持金千片。白璧百雙。聘莊子。欲以為相。莊固辭而不許。使者曰:黃金白璧。寶之至也。卿相尊位也。先生辭不受何也。
  • 吳越春秋曰:延陵季子出遊於齊。見路有遺金。有披裘採薪者。季呼薪者。取彼地金。薪者曰:吾當夏五月。披裘而薪。豈取金者哉。
  • 列仙傳曰:安期先生。始皇請見之。賜金璧數千萬。
  • 列女傳曰:秋胡子既宦於陳。五年乃歸。未至。見路傍有一美婦人。方採桑。秋胡子下車謂之曰:吾有金。願與夫人。婦笑曰:嘻。夫採桑以作。紡績經織。以供衣食。奉二親。養夫子而已矣。吾不願人之金。
  • 漢書曰:武帝行幸回中。詔曰:往者朕郊見上帝。泰山見金。宜更黃金為麟趾褭蹄。以協瑞焉。(獲白麟有瑞。故鑄金如麟馬。以協嘉祉也。古有駿馬。名腰褭。赤喙黑身。日行萬五千里也。)
  • 又曰:梁孝王未死時。金以巨萬計。不可勝數。及死。藏府餘黃金。尚四十餘萬斤。他財物稱是。
  • 又曰:季布為任俠。有名。楚人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 又曰:直不疑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歸者。誤持同舍郎金。主覺亡。意不疑。不疑謝之。買金償之。後告歸者來而歸金。前郎亡金者大慚。
  • 又曰:韋賢傳曰:鄹魯諺云。遺子黃金滿籯。不如教子一經。
  • 又曰:疏廣徙為太傅。頃之。兄子受為少傅。父子並為師傅。俱乞骸骨。上以其年老。皆許之。加賜黃金二十斤。皇太子贈以五十斤。
  • 又曰:秦幣。黃金方寸而重一斤。以鎰為名。漢武故事曰:帝年數歲。長公主遍指侍者曰:與子作婦。好否。皆不用。後指陳后。帝曰:若得阿嬌。當作金屋貯之。
  • 續漢書曰:揚震為東萊太守。道經昌邑。初震為荊州。舉茂才王密。密時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 廬江七賢傳曰:陳翼到藍鄉。見道邊有馬。傍有一病人。呼曰:我長安魏公卿。聞廬江樂來遊。今病不能前。翼迎歸養之。病困。曰:有金十餅。素二十匹。死則賣以殯斂。餘謝主人。既死。翼賣素買棺衣衾。以金置棺下。騎馬出入。後其兄長公見馬。告吏捕翼。翼具言之。棺下得金。長公叩頭謝。以金十餅投其門中。翼送長安還之。翼後為魯陽尉。號魯陽金行。
  • 漢書曰:王陽好車馬衣服。及遷徙。其載不過囊衣。不畜餘財。天下服其廉而恠其奢。故風俗傳云。王陽能作黃金。
  • 邴原別傳曰:原以喪亂方熾。遂到遼東。時同郡劉攀。亦俱在焉。遼東人圖奪太守公孫度。度覺之。捕其家。而攀得免。度曰:有藏劉攀。同誅。攀窘逼。歸原。曰:窮鳥入懷。原曰:焉知斯懷之可入。遂匿之月餘。東萊太守太史子義。素有義節。原欲以攀付之。攀臨去。以其手所杖劍金三餅與原。原受金辭劍。還謂度曰:將軍平日與攀無郤。而欲殺之者。但恐其為蜂蠆耳。今攀以去。而尚拘閉其家。以情推之。其念為毒螫。必滋甚矣。度從之。即出攀家。原以金還之。
  • 曹操別傳曰:操別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天子聞之哀泣。
  • 英雄記曰:董卓塢有金二三萬斤。
  • 益部耆舊傳曰:王忳詣師。於客舍。見諸生病甚困。謂忳云。腰下有金十斤。願以相與。收藏尸骸。未問姓名而絕。忳賣金一斤。以給棺殮。九斤置生腰下。後署太度亭長。到亭日。有大馬一匹入亭中。其日大風。有一繡被隨風而來。後乘馬突入金彥門。彥父見曰:真盜矣。忳說狀。又取被示之。悵然曰:此我子也。以被馬歸彥父。彥父不受。遣迎彥喪。金具存。
  • 錄異傳曰:隗炤者。汝陰鴻壽亭民。善於易。臨終。書板授其妻曰:吾亡後。當大荒窮。雖爾。而慎莫賣宅也。到後五年春。當有詔使來頓此亭。姓龔。此人負吾金。卿以此板往責之。勿違言也。亡後果大困。欲賣宅者數矣。憶夫言輒止。到期日。有龔使者果上亭中。妻遂賚板往責使者。使者執板不知所言。曰:我平生不踐此。何緣爾耶。使者沉吟良久。謂曰:賢夫何能。妻曰:夫善易。而未嘗為人卜。使者曰:可知矣。乃顧命侍者。取蓍而筮之。卦成。扺掌歎曰:妙哉隗炤生。含明隱跡。而莫之聞。可謂鏡窮達而洞吉凶者也。於是告炤妻曰:吾不相負金。賢夫自有金。乃知亡後當蹔窮。故藏金以待泰平。所以不告兒婦者。恐金盡而困無已也。吾善易。故書板以寄意耶。金有五百斤。盛以青甒。覆以銅柈。埋在堂屋東頭。去壁一丈。入地九尺。妻還掘之。皆如卜焉。搜神記曰:郭巨兄弟三人。早喪父。禮畢。二弟求分。以錢二千萬。二弟各取千萬。巨獨與母出居客舍。夫婦傭賃。以給供養。居有頃。妻產男。巨念與兒妨事親(○按親下疑脫一字。)也。老人得食。喜分兒孫。減饌二也。乃於野鑿地。欲埋兒。得石蓋。下有金一釜。中有丹書曰:孝子郭巨。黃金一釜。以用賜汝。於是名振天下。
  • 世說曰:管寧華歆。鋤菜見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提而擲去。
  • 異物志曰:狼●民與漢人交關。常夜為市。以鼻齅金。知其好惡。
  • 扶南傳曰:毗騫國食器。皆以金為之。
  • 幽明錄曰:淮牛渚津水極深。無可筭計。人見一金牛。形甚瑰壯。以金為鎖絆。
  • 又曰:巴丘縣自金崗以上二十里。名黃金潭。莫測其深。上有瀨。亦名黃金瀨。古有釣於此潭。獲一金鎖。引之。遂滿一舡。有金牛出。聲奔壯。釣人波駭。牛因奮勇。躍而還潭。鎖將乃盡。釣人以刀斫得數尺。潭瀨因此取名。
  • 異苑曰:永康王曠。井上有一洗石。時見赤氣。後有二胡人寄宿。忽求買之。未及度錢。子婦孫氏。睹二黃鳥鬥於石上。疾往掩取。變成黃金。

  • 爾雅曰: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遼。)
  • 史記。封禪書曰:殷得金德。銀自山溢。
  • 漢書曰:益州●町山出銀。賁古亦出銀。
  • 又曰:無雷國出銀。
  • 又曰:黃金一斤。直錢萬。朱提銀八兩為流。直一千五百八十。他銀一流。直千。是為銀貨二品。
  • 東方朔神異經曰:西南有銀山焉。長五十餘里。廣四五里。高百餘丈。皆悉白金。不雜土石。不生草木。
  • 列異記曰:故司隸校尉上黨鮑子都。少時上計掾。於道中遇一書生。獨行無伴。卒得心痛。子都下車為按摩。奄忽亡。不知姓名。有素書一卷。銀十餅。即賣一餅以殯斂。餘銀以坑之。素書著腹上。哭之。謂曰:若子魂靈有智。當令子家知子在此。今奉使命。不獲久留。遂辭而去。抱朴子曰:銀但不及金玉。餌可以地仙。
  • 南越志曰:遂成縣任山。有銀大銀山。(○太平御覽八百十二作銀沙自出。)
  • 地鏡圖曰:銀之氣。夜正白。流散在地。撥之隨手散復合。此是也。山有蔥。下有銀。光隱隱正白。山有磁石。下有銅若金。
  • 又曰:白銀見為雄雞。
  • 晉郭璞金銀贊曰:惟金三品。揚越作貢。五材之珍。是謂國用。務經軍農。爰及雕弄。

  • 爾雅曰:西方之美者。霍山之珠玉焉。
  • 又曰:璆。美玉也。治玉謂之琢。亦謂之雕。
  • 廣志曰:白玉美者。可以照面。出交州。青玉出倭國。赤玉出夫餘。瑜玉玄玉水蒼玉皆佩用。
  • 尚書曰:惟辟玉食。
  • 山海經曰:黃帝乃取密之玉榮。而投鍾山之陰陽。瑾瑜之玉。潤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景周。(○太平御覽八百零五作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禦不祥。
  • 周官曰: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珪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 禮記曰:笏天子以球玉。
  • 又曰:執玉爵者不揮。
  • 又曰:受珠玉者以掬。
  • 又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 又曰: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何也。為玉之寡而珉之多耶。子曰:昔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若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珪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 大戴禮曰:玉在山而木潤。川生珠而岸不枯。珠者陰中之陽也。故勝水。玉者陽中之陰也。故勝木。
  • 左傳曰: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獻。既而悔之曰:周諺有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賈害也。乃獻之。
  • 禮斗威儀曰:君乘金而王。則紫玉見於深山。周書曰:武王俘商。得寶玉萬四千。佩有八萬。
  • 尚書中候曰:文王至磻谿。呂尚釣。王趨稱曰:望公七年。今見光景。答曰:望釣得玉璜。刻曰:姬受命。呂佐撿。(撿。相也。)
  • 孝經援神契曰:神靈滋液。則有玉英。(英。華也。)
  • 穆天子傳曰:披圖視典。用觀天子寶器。玉果。(石似美玉。可謂玉果。)璿珠。燭銀黃金之膏。(五玉膏皆有精也。)又曰:天子北征東還。乃循黑水。至于群玉之山。四徹中繩。(皆平直也。)先王之所謂策府。
  • 列子曰:周穆王征西戎。西戎獻昆吾之劍。赤刀。切玉如切泥。
  • 孔叢子曰:秦王得西戎利刀。割玉如割木。
  • 尹文子曰:魏田父有耕於野者。得玉徑尺。不知其玉也。以告鄰人。鄰人詐之曰:此恠石也。畜之弗利其家。田父雖疑。猶豫以歸。置於廡下。其玉明照一室。大怖。遽而棄之於遠野。鄰人取之。以獻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賀曰:大王得天下之寶。臣所未嘗見。王問其價。玉工曰:此無價以當之。五城之都。僅可一觀。魏王賜獻玉者千金。長食上大夫之祿。
  • 又曰:鄭人謂玉未理者為璞。周人謂鼠未腊者為璞。周人懷璞。問鄭賈曰:欲買璞乎。鄭曰:欲之。出其璞視之。乃鼠也。因謝不取。
  • 鬼谷子曰:鄭人之取玉也。必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
  • 紀年曰:桀伐珉山。珉山莊王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桀受二女。無子。斷(○太平御覽八十二作斲。)其名于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也。
  • 呂氏春秋曰:人不愛崑山之玉。江漢之珠。而愛己之蒼璧小璣。蒼璧石多玉少。
  • 珠玉圖曰:璣。碎珠。
  • 戰國策曰:周有砥。宋有結綠。梁有懸犂。楚有和璞。此四寶者。天下名器。獨不足以厚國家乎。
  • 又曰:蘇秦謂楚王曰:楚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尚書大傳曰:堯致舜天下。贈以苕華之玉。
  • 春秋繁露曰:公侯贄用玉。玉潤而不汙。至清潔也。故君子比之於玉。玉有瑕穢。必見於外。故君子不隱所短。
  • 韓詩外傳曰:良玉度尺。雖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良珠度寸。雖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輝。
  • 淮南子曰:水圓折者有珠。方折者有玉。(圓。陽也。珠陰中之陽也。方。陰也。玉陽中之陰。皆以其類生也。)
  • 又曰:崑崙山中有曾城九重。上有珠樹玉樹。
  • 又曰:琬琰之玉。在污泥之中。雖廉者釋。
  • 又曰:譬若鍾山崑崙之玉。炊鑪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得天地之精也。
  • 又曰:白玉不雕。美珠不文。質有餘也。
  • 十洲記曰:周穆王時。西胡獻玉杯。是百玉之精。明夜照夕。以杯於庭中。比明旦而水滿於杯中。汁甘而香美。斯靈器也。
  • 鹽鐵論曰:崑山之傍。以玉璞抵烏鵲。
  • 列仙傳曰:赤松子。神農時雨師。服水玉。
  • 漢書曰:宣帝幸河東。鳳皇集。得玉寶。乃起萬壽宮。
  • 漢武故事曰:上起神屋。前庭植玉樹。以珊瑚為枝。碧玉為葉。華子青赤。以珠玉為之。空其中如小鈴。鎗鎗有聲。
  • 琴操曰:卞和者。楚野民。得玉獻懷王。懷王使樂正子占之。言玉。(○句有脫文。)王以為欺謾。斬其一足。懷王死。子平王立。和復獻之。平王又以為欺。斬其一足。平王死。子立為荊王。和復欲獻之。恐復見害。乃抱其玉而哭。晝夜不止。涕盡續之以血。荊王遣問之。於是和隨使獻王。王使剖之。中果有玉。乃封和為陵陽侯。卞和辭不就而去。作退怨之歌曰:悠悠沂水經荊山。精氣鬱泱谷巖巖。中有神寶灼明明。穴山采玉難為功。於何獻之楚先王。遇王闇昧信讒言。斷截兩足離余身。俛仰嗟歎心摧傷。紫之亂朱粉墨同。空山歔欷涕龍鍾。天鑒孔明竟以彰。沂水滂沛流于汶。進寶得刑足離分。斷者不續豈不怨。
  • 王逸正部論曰:或問玉符。曰:赤如雞冠。黃如蒸栗。白如豬肪。黑如純漆。玉之符也。
  • 續漢書曰:三老五更玉杖。
  • 又曰:袁逢為三老。賜玉杖。
  • 魏略曰:大秦國出五色玉。
  • 魏書曰:文帝甄皇后。光和中生。每寢寐。家中髣彿見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恠之。
  • 文士傳曰:劉楨嘗預魏文帝坐。見甄后。不伏。武帝大怒。收付作部。使摩石。武帝常輦至尚方。觀作者。見楨。楨摩石不仰。帝問曰:石何如。楨因得喻己自理。跪對曰:石出自荊山。外有五色之章。內含和氏之珍。磨之不加瑩。雕之不增文。稟氣堅貞。受茲自然。顧其理枉屈紆繞。猶不得申。武帝顧左右大笑。赦楨。復署吏。
  • 胡琮別傳曰:吳時掘地。得銅匣。以琉璃為蓋。布雲母於其上。開之。得白玉如意。大皇帝以問琮。對曰:秦始皇以金陵有天子氣。處處埋寶物以當王土之氣。此抑是乎。
  • 神仙傳曰:沈羲為仙人所迎。見老君。以金桉玉盤賜之。
  • 搜神記曰:羊公雍伯。雒陽人。性篤孝。父母亡。葬無終山。遂家焉。山高無水。公汲作義漿於阪頭。行者皆飲之。三年。有一人就飲。以一斗石子與之。云玉當生其中。又語云。後當得以婦。言畢不見。乃種其石。數歲。時時往視。見玉子生石。北平徐氏女。甚有行。人多求不許。公乃試求焉。徐氏笑以為狂。乃戲云。得白璧一雙來。當為婚。公至所種石中。得五雙以聘。徐氏遂以女妻之。天子異之。拜為大夫。於種玉處。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頃地。名曰玉田。
  • 涼州記曰:呂慕(○本書八十四馬腦篇。太平御覽五百八十一作纂。)咸寧二年。有盜發張駿陵。得白玉樽玉簫玉笛。
  • 異苑曰:晉東瀛王騰鎮鄴。游常山。天時大雪。融液不積。掘得玉馬。
  • 又曰:弘農楊子陽。聞土中有聲。掘得玉豚。長可尺許。屋棟間仍自漏秫米。如此三年。晝夜不息。米墜既止。忽有一青蛇。長數尺。住在梁上。每落糞。輒成碎銀。子陽獲銀米。遂為富兒。鍛銀作器。貨賣倍售。餘家市者。隨以破滅。
  • 白澤圖曰:玉之精名曰委然。如美女。衣青衣。見之以桃戈刺之。而呼其名。則可得也。夜行見女。戴燭入石。石中有玉也。
  • 晉司馬彪詩曰:玉出閬風側。珠生南海濱。奕奕不周阪。蘇桂揚其芬。
  • 晉傅咸玉賦曰:易稱乾為玉。玉之美與天合德。其在玉藻。仲尼論之備矣。非復鄙文所可稱述。萬物資生。玉稟其精。體●之剛。配天之清。故能珍嘉在昔。實用罔極。夫豈君子之是比。蓋乃王度之所式。其為美也若此。當其潛光荊野。抱璞未理。眾視之以為石。獨見知於卞子。曠千載以遐棄。倏一旦而見齒。為有國之偉寶。禮神祇於明祀。豈連城之足云。嘉遭遇乎知己。知己之不可遇。譬河清之難俟。既已若此誰。亦泣血而刖趾。
  • 晉庾肅之玉贊曰:圓璧月鏡。璆琳星羅。結秀藍田。輝真荊和。玄珪特達。瑜不掩瑕。質鮮器潤。流映滂沱。
  • 郭璞瑾瑜玉贊曰:鍾山之寶。爰有玉華。光采流映。氣如虹霞。君子是佩。象德閑邪。

  • 說文曰:玠。大珪也。珽。大珪也。長三尺。抒上終葵首。
  • 爾雅曰:珪大尺二寸謂之玠。
  • 白虎通曰:珪以為信而見何也。珪者銳上。象物始生見於上也。信莫著於見。故以之。萬物之始。莫不自潔。珪之為言珪也。上銳陽也。下方陰也。
  • 山海經曰:羭山之神。祠之白圭。
  • 易曰:告公用圭。
  • 尚書。禹貢曰:禹錫玄圭。告厥成功。(玄。天色。禹功聞於四海。故堯錫玄圭。以旌顯之。)
  • 周官禮曰: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晉大圭。執鎮圭。繅藉五采五就。以朝日。(繅有五采文。所以薦玉。木為中幹。用韋衣而畫之。就。成也。王朝日者。示有所尊。訓民事君也。大圭長三赤。杼上終葵首。鎮圭長赤有二寸。謂安鎮四方。以四鎮之山為琢飾。)公執桓圭。(二王之後。及王之上公。雙植曰桓。宮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圭長九寸。)侯執信圭。伯執躬圭。繅皆三采三就。(皆象以人形為瑑飾。義取其慎行以保身。圭皆長七寸。)子執穀璧。男執蒲璧。繅皆二采再就。(義取安養於人。二玉或以穀或蒲文為瑑飾。璧皆徑五寸。)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為於中央為璧。圭著四面。一玉俱成。邸。本也。圭本著於璧。圭末四出故也。)圭璧以祀日月星辰。青圭禮東方。穀圭天子以娉女。(穀。善也。其娉女則以納徵。)琬圭以治德結好。琰圭以易行除慝。(有鋒芒。并征伐誅討之象。)土圭以致四時。(以度景致日。長五寸。)瑑圭以覜聘。牙璋以起軍治兵。(若今以銅虎符發兵。)
  • 禮記曰:諸侯以龜為寶。以圭為瑞。家不寶龜。不藏圭。
  • 又曰:禮有以素為貴者。大圭不瑑。(大圭長三尺。抒上終葵首。)
  • 又曰:大夫執圭而使。所以申信也。毛詩。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 左傳曰:鄭駟帶伐伯有。伯有死。游吉如晉還。聞難不入。八月奔晉。駟帶追之。及酸棗。與子上盟。而用珪質于河。已復歸。
  • 又曰:王子朝用成周之寶珪于河。津人得諸河上。陰不佞以溫之人南。(不佞。敬王大夫。晉以溫兵助敬王南侵子朝也。)拘得玉者。取其賣之。則為石。王定而獻之。
  • 論語曰: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
  • 穆天子傳曰:天子賓于西王母。(如人。蓬髮戴勝。善嘯。)乃執白珪玄璧。以見西王母。
  • 墨子曰:申徒狹(○太平御覽八百零六作狄。)曰:周之靈珪。出於土石。楚之明月。出於蚌蜃。
  • 莊子曰:楚昭王延屠羊以三珪之位。(諸侯上卿皆執圭。)
  • 楚詞曰:接徑千里出若雲。(言楚國境界。任路交接。方千餘里。中有隱士。暮已來出。集聚若雲也。)三珪重侯(三圭。公侯伯。)聽類神。察篤夭隱孤寡存。(言三圭之君。不但知賢愚之類。亦察知篤疾早夭孤寡。振贍乏。)
  • 古今注曰:章帝建初七年。玉珪出弘農華陰。
  • 晉郭璞珪贊曰:玉作五瑞。辯章有國。君子鳴佩。亦以表德。永觀厥祭。時惟文則。

  • 白虎通曰:方中圓外曰璧。璧之為言積也。內方象地。外圓象天。
  • 爾雅曰:璧大六寸謂之瑄。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
  • 尚書中候曰:堯沉璧於河。
  • 周官禮曰:子執穀璧。男執蒲璧。以蒼璧禮天。
  • 左傳曰:周諺有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 又曰:晉荀息請以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
  • 又曰:初衛莊公自城上見己氏之妻髮美。使髧之。以為呂姜髢。既出奔而入焉。示之璧。曰:活我。吾與汝璧。己氏曰:殺汝。璧其焉往。遂殺之。而取其璧。
  • 又曰:秋楚子圍許。蔡穆侯將許僖公以見楚子於武城。許男面縛銜璧。大夫縗絰。士輿櫬。楚子問諸逢伯。對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啟如是。武王親釋其縛。受其璧而祓之。(祓。除凶之禮也。)
  • 又曰:初楚恭王無冢適。有寵子五人。無適立焉。乃有大事于群望。而祈請神擇於五人者。使主社稷。乃遍以璧見於群望曰:當璧而拜者。神所立也。乃埋璧於太室之庭。使五人齋而長入拜。康王跨之。靈王肘加焉。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壓紐。
  • 穆天子傳曰:天子賓于西王母。乃執白珪璧以見之。
  • 莊子曰:孔子問子桑雩曰:吾見逐於魯。伐樹於宋。親交益疏何也。對曰:子獨不聞假之亡與。(假。國名也。)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彼以利合者。迫窮相棄也。天屬者。迫窮相收也。孫卿子曰:聘人以珪。問士以璧。
  • 呂氏春秋曰:魯郤成子聘於晉。過衛。右宰穀臣觴之。陳樂而不樂。乃送之以璧。成子曰:觴我以酒。懽我也。陳樂不樂。告我憂也。送我以璧。寄託之也。衛其有亂乎。背衛三十里。聞甯殖之難作。右宰穀臣死之。乃使人迎其妻子。隔宅居之。分祿食之。其子長而反其璧。
  • 戰國策曰:齊欲伐魏。魏使謂淳于髡曰:弊邑有寶璧二雙。文馬二駟。請致之。髡入請說齊王曰:魏。齊之與國也。伐之名醜而實危。齊王乃止。客謂齊王曰:髡受魏璧馬。王問髡曰:先生有諸乎。曰:有之。伐魏之事便魏。雖刺髡。於王何益。若誠不便。魏雖封臣。於王何損。百姓無被兵之患。髡有璧馬之寶。於王何傷。
  • 又曰: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說楚王。楚王遣使車百乘。獻夜光之璧。
  • 史記曰:張儀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儀。掠笞不服。儀謂妻曰:視吾舌存否。妻曰:存。曰:足矣。
  • 又曰:虞卿躡屩檐簦。一見趙王。賜白璧一雙。黃金百鎰。
  • 又曰:趙惠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王書曰: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王召見藺相如。遂遣奉璧西入秦。秦王大喜。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謂秦王曰:趙王齋戒五日。使臣奉璧。今大王見臣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為戲弄。無償趙王城色。故臣復取璧。王必欲急臣。臣頭與璧俱碎於柱矣。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舍相如廣成傳。相如使人從他道。以璧還趙。
  • 韓詩外傳曰: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雙。聘莊子以為相。莊子固辭。
  • 列士傳曰:秦召魏公子無忌。無忌不行。使朱亥奉璧一雙。秦王大怒。將朱亥著猛獸圈中。亥瞋目視之。眥裂血出。濺猛獸。猛獸終不敢動。
  • 漢書曰:沛公見項羽鴻門。步從間道走去軍。使張良留謝羽。羽問沛公安在。良曰:聞將軍有意咎過之。脫身去。間至軍矣。(脫身逃還其軍。)故使臣獻璧。羽受之。
  • 東觀漢記曰:驃騎將軍東平王蒼。辟朱暉為掾。正月旦。將軍當奉璧賀。故事。少府給璧。時陰就為少府。吏甚驕慢。求不可得。暉遙見就主簿持璧。謂曰:我數聞璧。未嘗見。借觀之。主簿授暉。暉授令使。主簿遽白。就曰:朱掾義士。勿求之。蒼罷朝。謂暉曰:掾自視孰與藺相如。
  • 續漢書曰:大秦國有夜光璧。
  • 鍾離意傳曰:意為魯相。省視孔子授堂。男子張伯滅草階下。土中得璧七枚。懷藏其一。以六白意。意曰:甕中素書文曰:後世脩吾書。董仲舒。璧有七。張伯取其一。意召問之。伯叩頭出之。
  • 物理論曰:語曰:士非玉璧。談者為價。
  • 抱朴子曰:安期生賣藥海邊。始皇異之。賜以金璧。直數千萬。安期生去而置之於阜鄉亭。以赤玉為報。留書曰:後千歲。求我於蓬萊山。
  • 又曰:余聞唐堯之為君也。捐金於山。虞舜之承禪也。抵璧於谷。
  • 中興徵祥說曰:王者不隱過則玉璧見。
  • 戴延之西征記曰:宋公諮議參軍王智先。停柏谷。遣騎送道人惠義疏云。有金璧之瑞。公遣迎取。軍進次于崤東。金璧至。脩壇拜受之。
  • 又云。冀州博陵郡王次寺道人法稱。告其弟子普嚴曰:嵩高皇帝語吾。言江東有劉將軍。是漢家苗裔。受天命。吾以三十二璧金一餅與之。璧數是劉氏卜世之數也。惠義以義熙十三年入嵩高山。即得璧金獻焉。
  • 魏陳王曹植獻璧表曰:臣聞玉不隱瑕。臣不隱情。伏知所進非和氏之璞。萬國之幣。璧為元貢。
  • 梁范筠謝示璧表曰:非郊禋有日。禮天之寶胥降。學校且興。圓水之符已集。絳玉玄珪。未足云譬。
  • 梁吳筠檄江神責周穆王璧曰:昔穆王南巡。自郢徂閩。遺我文璧。僉曰此津。貫緯百紀。荐歷千春。念茲文璧。故問水濱。江漢勗之。自求多益。反我名瑞。躍此華璧。則富有漢川。世為江伯。如有負穢心迷。懷釁情戚。藏玉泥中。匿珪魚腹。使公孫躡波而長呼。子羽濟川而怒目。佽飛舞劍而東臨。菑丘躍馬而南逐。打素蛤而為粉。碎紫貝其如粥。又有川人勇俊。處乎閩濮。水居百里。泥行萬宿。右睨而河傾。左吒而海覆。乃把昆吾之銅。純鈞之鐵。被魚鱗之衣。赴螺蚌之穴。引澍東隅。移燋北島。使蓬萊之根。鬱而生塵。瀛洲之足。淨而可掃。按驪龍取其頷下之珠。搦鯨魚拔其眼中之寶。皇恩所被。繁枯潤涸。威之所加。窮河絕漠。願子三思。反此明玉。

  • 爾雅曰: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霍山。今在平陽永安縣東北。)
  • 廣志曰:莫難珠。其色黃。生東夷。有明珠。稱夜光。有大珠徑寸。或圍二寸已上。出黃支。有至圓珠。置之平地。終日不停。
  • 山海經曰:開明北有珠樹文玉樹。
  • 尚書曰:淮夷蠙珠洎魚。(淮夷二水。出蠙珠美魚。)
  • 大戴禮曰:川生珠而岸不枯。
  • 穆天子傳曰:天子北征。舍于珠澤。珠澤之藪。方三十里。
  • 晏子曰:景公為履。黃金之綦。連以珠。良玉之句。其長尺。冰月服之以聽朝。晏子朝。公迎之。履重。僅能舉足。晏子曰:古者聖人製服。冬輕而暖。夏輕而凊。今金玉之履。冰月服之。是重寒也。
  • 莊子曰: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于崑崙之丘。遺其玄珠。使智索之而弗得。使離朱索之而弗得也。使契溝索之而不得。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又河上有人家貧窮。其子沒川。得千金之珠。謂其子取石來鍛之。曰:夫珠必在驪龍頷下。子遭其睡也。使而寤。子尚奚微哉。
  • 又曰:儒以詩禮發冢。大儒臚傳曰:(從上語下曰臚傳。)東方作矣。事久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詩固有之曰:青青之夌。(○本書八十五麥部。太平御覽八百零三作麥。)生陵之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接其鬢。擪(接。)其顪。(啄。)而以金推控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
  • 王孫子曰:昔衛靈公坐重華之臺。侍女數百。隨珠照日。羅衣從風。仲叔御入諫。靈公下席再拜曰:寡人過矣。
  • 呂氏春秋曰: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魚盡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
  • 又曰: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何也。所用重。所要輕也。
  • 韓子曰:楚人賣珠於鄭。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瑰玉。緝以翡翠。鄭人買其櫃。還其珠。可謂善賣櫃。不可謂善鬻珠也。
  • 又曰:子胥出走。邊候得之。子胥曰:上求我也。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且曰子取之。邊候憂而釋之。
  • 戰國策曰:張丑為質於燕。燕王欲殺之。走出境。境吏得丑。丑曰:燕王所欲殺我者。人言我有寶珠也。王欲得之。我今已亡之矣。而王不信。今子且致我。我且言子奪我珠而吞之。燕王必且殺子。刳子之腹。反子之膓矣。吾要且死。子之膓亦且寸絕矣。境吏恐而放之。
  • 淮南子曰:明月之珠。不能無纇。
  • 又。楚王亡其猿。而林木為之殘。宋王亡其珠於池中。而魚為之殫。
  • 東方朔神異經曰:西北荒中。有二金闕。高百丈。上有明月珠。徑三丈。光照千里。
  • 漢書曰:武帝時。使人入海市明月大珠。至圍二寸已下。
  • 又曰:昭帝上官太后。被珠襦。廢少帝為昌邑王。
  • 列仙傳曰:朱仲者。會稽市販珠人。漢高后時。募市三寸珠。乃詣闕上之。賜金五百。魯元公主私以七百金。從仲求之。仲獻四寸珠而去。不知所之。漢武故事曰:帝起神屋堂。以白玉為簾。玳瑁為押。
  • 漢書曰:董偃與母賣珠為業。偃年十三。隨母入館陶公主家。左右言其夭。好。召見曰:吾為母養之。因得幸。
  • 東觀漢記曰:顯宗時。鍾離意為尚書。交趾太守坐贓千金。徵還伏法。詔以資物班賜群臣。意得珠璣。悉以委地。而不拜賜。上恠問其故。對曰:臣聞孔子忍渴於盜泉之水。曾參迴車於勝母之間。惡其名也。此贓穢之寶。誠不敢拜受。帝嗟嘆曰:清乎尚書之言。乃更以庫錢三十萬賜之。
  • 謝承後漢書曰:孟嘗為合浦太守。郡境舊採珠。以易米食。先時二千石貪穢。使民採珠。積以自入。珠忽徙去。合浦無珠。餓死者盈路。孟嘗行化。一年之間。去珠復還。
  • 又曰:汝南李敬。為趙相。奴於鼠穴中得繫珠。璫珥相連。以問主簿。對曰:前相夫人。昔亡三珠。疑子婦竊之。因其去婦。敬乃送珠付前相。相慚。追去婦還。
  • 續漢書曰:扶風人王(○太平御覽八百零二作士。)孫奮。居富而性愆。梁冀自以馬乘具遺之。從貸錢五千萬。奮以五百萬與之。冀大怒。乃告郡縣。劾奮母為其守藏婢。云盜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奮兄弟。死於獄中。悉沒資財。億七千餘萬。
  • 三輔故事曰:秦始皇葬驪山。起陵高五十丈。下以水銀為泉。以明月珠為日月。
  • 魏略曰:大秦國出明珠夜光珠真白珠。夫餘出珠。珠大如酸棗。
  • 魏志曰:文帝問蘇則曰:前破酒泉張掖。西域通使燉煌。獻徑寸大珠。可復求市益得不。則對曰:若陛下化洽中國。德流沙漠。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貴也。帝嘿然。
  • 蜀志曰:宋豫使吳。孫權遺豫大珠一斛。
  • 搜神記曰: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緝績。其人能泣珠。
  • 又曰:隨侯行。見大蛇傷。救而治之。其後蛇銜珠以報之。徑盈寸。純白而夜光。可以燭堂。故歷世稱焉。
  • 又曰:吳王夫差女名玉。死亡。童子韓重。至冢前哭祭之。女乃見形。將重入冢。遺徑寸明珠。
  • 又曰:有玄鶴為弋人所射。窮而歸噲參。參收養。療治瘡。瘡愈而放之。後鶴夜到門外。參執燭視之。鶴雌雄雙至。各銜明珠以報參焉。
  • 三秦記曰:昆明池。昔有人釣魚。綸絕而去。遂通夢於漢武帝。求去釣。帝明日戲於池。見大魚銜索。帝曰:豈夢所見耶。取而放之。間三日。池邊得明珠一雙。帝曰:豈非魚之報耶。
  • 萬震南州異物志曰:合浦民善游。採珠兒年十餘歲。便教入水。官禁民採珠。巧盜者。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裴氏廣州記曰:鯨鯢目。即明月珠。故死不見有目精。
  • 幽明錄曰:漢武帝幸河渚。聞絃歌之音。俄而有老公及年少數人出。皆長八九寸。為帝奏樂飲酒。老公顧命取洞穴之寶。一人受命。下沒川底。得一大珠。徑數寸。明耀絕世。上問東方朔。朔曰:河底有一穴。深數百丈。中有赤蚌。生此珠焉。
  • 又曰:王敦召吳猛。猛至江口。入水中。命船人並進。船至大雷。見猛行水上。從東北還逆船。弟子問其故。猛云。水神數興波浪。賊害行旅。蹔過約敕。以真珠一握為信。
  • 梁吳筠碎珠賦曰:明珠碎矣。于川之隈。視圓流而失轉。見折水之亡迴。謝驪宮之瑞飾。粉靈蚌之神胎。若有人兮聲茫昧。芳徽斷兮明珠碎。明珠碎兮愴何宣。珠兮珠兮不復全。
  • 晉江統真珠銘曰:嗣茲陰景。係晷太陽。嘉彼令生。廉聲以章。

  • 說文曰:貝。海介(○原作上。據馮校本改。)蟲也。古者貨貝而寶龜。至周而有泉。到秦廢貝行泉。
  • 爾雅曰:貝居陸焱。在水蜬。(音含。)大者●。(音沉。)小者鰿。(積音。今之細貝。亦有紫色者。出日南。)玄貝胎貝。(黑色者。)餘蚳黃白文。(音治。黃質白文。)餘泉白黃文。(白質黃文也。詩成是貝錦。則紫貝也。紫貝以紫為質。黑為文點也。)(葩)博而頯。(匡軌反。中廣。兩頭銳。)(囷)大而儉。責小而惰。(惰狹而長。)
  • 本草經曰:貝子一名貝齒。生東海。
  • 山海經曰:陽山濁洛之水。注于蕃之澤。中多文貝。
  • 又曰:陰山漁水。中多文貝。
  • 又曰:邽山濛水。多黃貝。
  • 又曰:赤水之東。蒼梧之野。有文貝。
  • 歸藏曰:有人將來。遺我貨貝。以至則徹。以求則得。有喜將至。
  • 毛詩曰:萋兮斐兮。成是貝錦。
  • 毛詩義疏曰:貝。鼊龜屬。又有紫貝。其白質如玉。紫點為文。皆行列相當。大者有徑一尺六寸。今九真交阯以為杯盤。寶物也。
  • 春秋運斗樞曰:搖光得江吐大貝。
  • 太公六韜曰:商王拘西伯昌於羑里。太公謂散宜生。求珍物以免君罪。之九江。得大貝百馮。(詩作百朋)
  • 楚辭九歌曰: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河伯以魚鱗蓋屋。畫龍文。紫貝作闕。朱丹其宮。)
  • 尚書大傳曰:文王囚於羑里。散宜生之江淮之浦。而得大貝。如車渠。以獻紂。
  • 鹽鐵論曰:教與民改。弊與世易。夏后以玄貝。周人以紫石也。
  • 漢書曰:文帝賜南越王尉他書及衣。他因使者。獻紫貝五百。
  • 又曰:王莽時。大貝四寸八分已上。二枚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牡貝三寸六分已上。一朋直五十。么貝二寸四分已上。一朋直三十。小貝寸二分已上。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不得為朋。每枚直錢三。是為貨貝五品。貝不盈六分。不得為貨。
  • 廣州志曰:凡有八。紫貝最其美者。出交州。大貝出巨延州。與行賈質易。
  • 萬震南州異物志曰:乃有大貝。奇姿難儔。(大貝。文貝也。交阯以南海中皆有之。)素質紫飾。文若羅珠。不磨不瑩。采耀光流。思雕莫加。欲琢靡踰。在昔姬伯。用免其拘。
  • 徐衷南方記曰:班貝羸大者。圍之得六寸。小者圍之得五寸。在於海邊。捕魚時時有得之者。大貝出諸薄巨延州。土地採賣之。以易絳青。
  • 劉欣期交州記曰:大貝出日南。如酒杯。小貝。貝齒也。善治毒。俱有紫色。
  • 南州異物志曰:交阯北。南海中。有大文貝。質白而文紫。天姿自然。不假雕琢。磨瑩而光色煥爛。相貝經曰:相貝經。朱仲受之於琴高。琴高乘魚。浮于海河。水產必究。仲學仙於高。而得其法。又獻珠於漢武。去不知所之。嚴助為會稽太守。仲又出。遺助以徑尺之貝。并致此文於助曰:皇帝唐堯夏禹三代之貞瑞。靈奇之祕寶。其有次此者。貝盈尺。狀如赤電黑雲。謂之紫貝。素質紅黑。謂之朱貝。青地綠文。謂之綬貝。黑文黃晝。謂之霞貝。紫愈疾。朱明目。綬消氣鄣。霞伏蛆蟲。雖不能延齡增壽。其禦害一也。復有下此者。鷹喙蟬脊。以逐溫去水。無奇功。貝大者如輪。文王請大秦貝。徑半尋。穆王得其殼。懸於昭觀。秦穆公以遺燕晁。可以明目遠察。宜玉宜金。南海貝如珠礫。或白駮。其性寒。其味甘。止水毒。浮貝使人寡。無以近婦人。黑白各半是也。濯貝使人善驚。無以親童子。黃脣點齒有赤駮是也。雖貝使病瘧。黑鼻無皮是也。㬭貝使胎消。勿以示孕婦。赤帶通脊是也。慧貝使人善忘。勿以近人。赤熾內殼赤絡是也。醟貝使童子愚。女人淫。有青脣赤鼻是也。碧貝使童子盜。脊上有縷句脣是也。雨則重。霽則輕。委貝使人志強。夜行伏迷鬼狼豹百獸。赤中圓是也。雨則輕。霽則重。
  • 晉郭璞貝贊曰:先民有作。龜貝為貨。貴以文采。賈以小大。簡則易資。犯而不過。

  • 廣雅曰:馬瑙。石次玉。
  • 廣志曰:馬瑙出西南諸國。
  • 玄中記曰:馬瑙出月氏國。
  • 魏略曰:大秦國多馬瑙。
  • 涼州記曰:呂纂咸寧二年。盜發張駿陵。得馬瑙鍾榼。
  • 魏文帝馬瑙勒賦曰:馬瑙玉屬也。出自西域。文理交錯。有似馬瑙。故其方人因以名之。命夫良工。是剖是鐫。追形逐好。從宜索便。乃加砥礪。刻方為圓。沈光內照。浮景外鮮。繁文縟藻。交采接連。嘉鏤錫之盛美。感戎馬之首飾。圖茲物之攸宜。信君子之所服。爾乃藉彼朱𦋺。華勒用成。駢居別趾。煥若羅星。
  • 魏王粲馬瑙勒賦曰:遊大國以廣觀。覽希世之偉寶。總眾材而課美。信莫臧於馬瑙。被文采之華飾。雜朱綠與蒼阜。於是乃命工人。裁以飾勒。因姿象形。匪雕匪刻。厥容應規。厥性順德。御世嗣之駿服。表騄驥之儀則。

  • 廣雅曰:琉璃。珠也。
  • 韻集曰:琉璃。火齊珠也。
  • 廣志曰:琉璃出黃支斯調大秦日南諸國。
  • 十洲記曰:方丈山上有琉璃宮。
  • 漢書曰:武帝時。使人入海市琉璃。
  • 魏略曰:大秦國出赤白黑黃青綠紺縹紅紫十種琉璃。
  • 吳歷曰:黃武四年。扶南諸外國來獻琉璃。
  • 諸葛恢集。詔答恢。今致琉璃碗一。
  • 南州異物志曰:琉璃本質是石。欲作器。以自然灰治之。自然灰狀如黃灰。生南海濱。亦可浣衣。用之不須淋。但投之中。滑如苔石。不得此灰。則不可釋。
  • 世說曰:滿奮畏風。在武帝琉璃窗內坐。實密似疏。奮有疑。帝問之。答曰:臣猶吳牛。見光而喘。
  • 又曰:武帝嘗降王武子。供饌盤悉用琉璃器。
  • 又曰:王敦尚主。至石崇舍。如廁畢。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碗。盛澡豆。王取豆著水中飲之。謂之乾飯。
  • 晉潘尼琉璃碗賦曰:濟流沙之絕險。越蔥嶺之峻危。於是遊西極。望大蒙。歷鍾山。闚燭龍。覲王母。訪仙童。取琉璃之攸華。詔曠世之良工。纂玄儀以取象。准三辰以定容。光映日曜。圓盛月盈。纖瑕罔麗。飛塵靡停。灼爚旁燭。表裏相形。凝霜不足方其潔。澄水不能喻其清。剛過金石。勁勵瓊玉。磨之不磷。涅之不濁。

  • 廣雅曰:車渠。石次玉也。
  • 廣志曰:車渠出大秦國及西域諸國。
  • 玄中記曰:車渠出天竺國。
  • 蘇子曰:車渠馬瑙。出於荒外。今冀州之土。曾未得其奇也。
  • 魏文帝車渠碗賦曰:車渠玉屬也。多纖理縟文。生于西國。其俗寶之。惟二儀之普育。何萬物之殊形。料珍怪之上美。無茲碗之獨靈。苞華文之光麗。發符采而揚榮。理交錯以連屬。似將離而復并。或若朝雲浮高山。忽似飛鳥厲蒼天。夫其方者如矩。圓者如規。稠希不謬。洪纖有宜。
  • 魏王(○太平御覽八百零八王下有粲字。)車渠碗賦曰:侍君子之宴坐。覽車渠之妙珍。挺英才於山岳。含陰陽之淑真。飛輕縹與浮白。若驚風之飄雲。光清朗以內曜。澤溫潤而外津。體貞剛而不撓。理脩達而有文。兼五德之上美。起(○御覽作超。)眾寶而絕倫。

  • 廣志曰:玳瑁形似龜。出南海巨延州。
  • 周書王會曰:伊尹謂湯曰:請以玳瑁為獻。
  • 史記曰:趙使於春申君。欲誇楚。為玳瑁簪。劍器悉飾以玳瑁。
  • 續漢書輿服志曰:貴人助蠶。玳瑁釵。
  • 高文惠與婦書曰:今致玳瑁梳一枚。
  • 南州異物志曰:玳瑁如龜。生南方海中。大者如蘧蒢。背上有鱗。大如扇。發取其鱗。因見其文。欲以作器。則煮之。因以刀截。任意所作。冷乃以梟魚皮錯治之。後以枯條木葉瑩之。乃有光耀。
  • 魏繁欽詩曰:何以表別離。耳後玳瑁釵。
  • 晉潘尼玳瑁碗賦曰:有玳瑁之奇寶。亦同旅於介蟲。下法川以矩夷。上擬乾而規隆。或步趾於清源。或掉尾於泥中。隨陰陽以潛躍。與龜龍乎齊風。包神藏智。備體兼才。高下斯處。水陸皆能。文若綺波。背負逢萊。爾乃遐夷效珍。越裳貢職。橫海萬里。踰嶺千億。挺璞荒蠻。摛藻辰極。光曜炫晃。昭爛煽赩。嘉斯寶之兼美。料眾珍而靡對。文不煩於錯鏤。采不假乎藻繢。豈翡翠之足儷。胡犀象之能逮。
  • 後漢班固與竇憲牋曰:明將軍賜固玳瑁簪。

  • 尚書曰:淮海惟楊州。厥貢惟金三品。(金銀銅。)
  • 左傳曰:鄭伯朝楚。楚子與之金。曰:無以為兵。使鑄三鍾。越絕書曰:鄞山破而出錫。若耶涸而出銅。歐冶因為純鈞之劍。
  • 史記曰:秦始皇鑄天下兵器為十二金人。重各千斤。
  • 漢書曰:凡律度量衡用銅者。所以同天下。齊風俗也。銅為物至精。不為燥濕寒暑變其節。不為風雨曝露改其形。似於士君子之行。是以用銅也。用竹為引者。事之宜也。(竹長十丈。高一丈。唯竹篾軟而堅。宜為之也。)
  • 又曰:吳有章郡銅山。即招致天下人亡命者。盜鑄錢。以故土賦而國用饒。
  • 又曰:上使善相相鄧通。曰:當貧餓死。文帝曰:能富通在我。何謂貧。於是賜通蜀東道銅山鑄錢。
  • 華嶠漢書曰:靈帝時。遂使鉤盾令宋典。繕治南宮。又使掖庭令畢嵐。鑄銅人四。列於蒼龍玄武闕外。又鑄四鍾。皆受二千斛。懸於堂及雲臺殿。殿前又鑄天祿蝦蟆。吐水渴烏。施於橋西。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
  • 魏略曰:明帝徙長安諸鍾簴駱駝銅人。承露盤折。銅人不可致。留住霸城。又列坐於司馬門外。
  • 晉諸公贊曰:司馬摸居關中。鑄瑰銅人鑪簴為金器。以易穀。
  • 世語曰:太康八年。凌雲臺上生銅。
  • 林邑記曰:林邑王范文。鑄銅屋。
  • 晉郭璞赤銅贊曰:昆吾之山。名銅所在。切玉如泥。火炎其采。尸子所歎。驗之汲宰。
  • 梁沈約為柳世隆上銅表曰:夫幣以周務。貨以賑民。阜國康治。莫尚乎此。周氏致平。始於圓法。漢世幾厝。資於貫朽。名鑪化金。良工盡藝。方將盈金中藏。收功上苑。南楚陋其方府。西京鄙其部內。

  • 爾雅曰:中有岱岳。五穀魚鹽生焉。穀不熟為饑。仍饑為荐。(言太山有魚鹽之饒也。不熟。五穀不成。荐。連歲不熟。)
  • 周官曰:楊州荊州宜稻。豫州宜種麥。青州宜稻麥。兗州宜三種。雍州宜黍稷。幽州三種。冀州宜黍稷。并州宜五種。(五種。黍稷菽麥稻。三種。黍稷稻。)
  • 太宰。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穀。(黍稷秫稻麻大小麥。)
  • 禮記曰:孟春。天子乃以元日祈穀于上帝。(謂以上辛郊天也。郊祀后稷。以祈農事。故蟄而郊。郊而後耕。上帝太微之帝。)
  • 傳曰:夫郊祀后稷。以祈農事。故啟蟄而郊。郊而後耕。
  • 又曰:孟秋。農乃登穀。天子嘗新。先薦寢廟。(黍稷之屬。於是始薦。)命百官始收斂。(候秋氣始收斂。)
  • 穀梁傳曰:一穀不升曰嗛。二穀不升曰饑。三穀不升曰饉。四穀不升曰康。五穀不升曰大侵。大侵則君食不兼味。臺榭不塗。百官布而不制。鬼神禱而不祠。
  • 墨子曰:一穀不收謂之饉。二穀不收謂之旱。三穀不收謂之凶。四穀不收謂之餽。五穀不收謂之饑饉。五穀不熟。謂之大侵。則大夫以下損祿五分之一。旱則二。凶則三。餽則四。飢大侵則盡祿。廩食而已。
  • 范子計然曰: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也。是故無道之君。及無道之民。皆不能積其盛有餘之時。以待其衰不足也。師曠占曰:黃帝問師曠。曰:杏多實不蟲者。來年秋善。五木者。五穀之先。欲知五穀。但視五木。擇其木盛者。來年益種之。
  • 京房易逆刺曰:天雨穀。歲大熟。
  • 東觀漢記曰:建武二年。天下野穀旋(○東觀漢記作旅。)生。麻菽尤盛。
  • 又曰:欲征匈奴。與竇固等議。皆以為塞外草美。馬可不須穀。按軍出塞。無穀馬故事。馬防言。當與穀。(事具馬篇。)
  • 論衡曰:建武三十一年。陳留雨穀蔽地。視穀形若粢而黑。此夷狄地生穀也。夷狄不食穀。生於草野。成熟委於地。遭疾風。與之俱飛。風衰。穀集中國。中國見之。謂天雨穀也。
  • 風俗通曰:牛乃耕農之本。百姓所仰。為用最大。國家之為強弱也。建武之初。軍役亟動。牛亦損耗。農業頗廢。米石萬錢。天愛斯民。扶助聖主。事有徵應。於是旅穀彌望。野繭被山。
  • 曹瞞傳曰:太祖嘗賦廩穀不足。私謂主者曰:如何。主者曰:以小斛量之。太祖曰:善。後軍中言太祖欺眾。太祖謂主者。特當借汝死以厭眾。不然事不解。乃取問曰:行小斛。盜官穀。斬之軍門。
  • 王肅喪服要記曰:昔者魯哀公祖載其父。孔子問曰:寧設五穀囊乎。公曰:不也。五穀囊者。起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餓死首陽山。恐魂之飢。故作五穀囊。吾父食味含哺而死。何用此為。
  • 魏志曰:袁渙。字曜卿。為魏國郎中令。及卒。太祖為之流涕。賜穀二千斛。一敖(○太平御覽八百三十七作教。下同。)以太倉穀千斛。賜郎中令家。一敖以垣下穀千斛。與曜卿家。外不解其意。教曰:以太倉穀者。官法也。垣下穀者。親舊也。
  • 江表傳曰:諸葛亮聞恪伐徐詳。書與陸遜曰: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糧穀。糧穀軍之要最。僕雖在遠。竊用不安。足下特為啟至尊轉之。
  • 王隱晉書曰:鄧攸為吳郡。吳人飢荒。攸輒出臺倉賑之。被劾輒出穀。攸歎曰:善不可為也。
  • 幽明錄曰:琅琊諸葛氏兄弟二人。寓居晉陵。家甚貧耗。常假乞自給。穀在圌中。計日用未應盡。而早以空罄。始者故謂是家中相竊盜。故復封撿題識。而耗如初。後有宿客遠來。至巷口。見數人檐穀從門出。客借問諸葛在不。答云。悉在。客進語訖。因問卿何得大糶穀。主人云。告乞充口。云何糶之。客云。吾向來逢見人檐穀出。為是何事。主人兄弟相視。竊自疑怪。人看封題。儼然如故。試開圌量視。無十許斛。知前後所失。非人為之也。
  • 魏陳王曹植魏德論謳曰:於穆聖皇。仁暢惠渥。辭獻減膳。以服鰥獨。和氣致祥。時雨滲漉。野草萌變。化成嘉穀。
  • 梁元帝上穀充軍糧啟曰:臣聞金城十仞。必資守粟。革車千乘。其在饋實。願武車綏旌。列飛鴻之行陳。奉辭受脤。揜摯獸於貙虎。賈逵渠水。雖曰難蹤。梁習勸農。竊知自勉。

  • 說文曰:禾。嘉穀也。以二月而種。八月始熟。得時之中。故謂之禾。
  • 山海經曰:崑崙墟上。有木禾。禾長五尋。(木禾。穀類。)
  • 尚書曰: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王命歸周公于東。作歸禾。(畝。壟也。穎。穗也。禾各生一壟。而共為一穗。天下禾同之象。周公德所以致。故歸之。)
  • 左傳曰:鄭祭足帥師。取成周之禾。
  • 孝經援神契曰:德下至地。則嘉禾生。
  • 呂氏春秋曰:飯之美者。玄山之禾。
  • 史記曰:管仲說桓公曰:古之封禪者。北里之禾。所以為盛。(北里。地名。)
  • 淮南子曰:后稷辟土墾草。而不能使禾冬生。
  • 東觀漢記曰:光武生於濟陽縣。是歲有嘉禾。一莖九穗。(事具帝王部。)
  • 又曰:淳于恭。有盜刈恭禾者。恭見之。念其愧。因自伏草中。盜去乃起。(事具人部讓篇。)
  • 續漢書曰:承宮。琅耶人也。常在蒙山中耕種禾黍。臨熟。人認之。宮便推與而去。由是發名。(事具人部讓篇。)
  • 古今注曰:和帝元年。嘉禾生濟陰城陽。一莖九穗。安帝延光二年。嘉禾生九真。百五十六本。七百六十八穗。
  • 吳志曰:赤烏七年。宛陵言嘉禾生。
  • 又曰:會稽言嘉禾生。改年為嘉禾。
  • 晉起居注曰:武帝世。嘉禾三生。元帝世。嘉禾三生。其莖七穗。
  • 續搜神記曰:廬陵巴丘人□晃者。世以田作為業。年常田數十頃。家漸富。晉太元初。秋收已過。穫刈都畢。明旦至田。禾悉復滿。湛然如先。即便更穫盈倉。於此遂巨富。
  • 夢書曰:禾稼為財。田之所出。夢見禾稼。言財氣生。
  • 魏陳王曹植魏德論謳曰:猗猗嘉禾。惟穀之精。其洪盈箱。協穗殊莖。昔生周朝。今植魏庭。獻之廟堂。以昭祖靈。
  • 宋孝武帝清暑殿甍嘉禾贊曰:維殷粵周。有穗表禎。祥乎合矣。超瑞高甍。非原非澤。乃瑞乃靈。庶藉天貺。廣茲化清。

  • 爾雅曰:稌。稻也。(說文曰:稻。稌也。)
  • 廣雅曰:稻穗謂之禾。
  • 廣志曰:有紫芒稻赤穬稻白米稻。南方有蟬鳴稻。
  • 禮記曰:祭宗廟之禮。稻曰嘉蔬。
  • 吳志曰:鍾離牧。山陰人。少居永興。自墾田種二十餘畝。臨熟而縣民認取之。牧曰:本以田荒。故墾之耳。遂以稻與民。
  • 江表傳曰:孫亮五鳳元年。交阯稗草化為稻。
  • 會稽典錄曰:夏香。有盜刈稻者。香助收之。盜者慚。送以還香。香不受。
  • 晉湛方生庭前植稻苗贊曰:蒨蒨嘉苗。離離階側。弱葉繁蔚。圓朱疏植。清流津根。輕露濯色。

  • 說文曰:秔。稻屬也。
  • 廣雅曰:秈。秔也。
  • 廣志曰:梗有烏秔黑穬。
  • 鄭氏婚禮謁文贊曰:秔米馥芬。婚禮之珍。
  • 魏文帝與朝臣書曰:江表唯長沙名有好米。何時此(○初學記二十七作得比。)新成(○初學記。太平御覽八百三十九作城。)梗稻邪。上風炊之。五里聞香。
  • (○北堂書鈔一百四十二作袁。)准觀殊俗曰:河內青稻。新成(○書鈔作城。)白梗。
  • 梁庾肩吾謝賚粳米啟曰:出梁國租。(○句有脫文。)兼水陸之殊品。伊尹說而不至。石崇豪所未及。遇處嘿之得賓。同朗之舉著。(○句有脫文。)長河可塞。上德無訓。
  • 又謝湘東王賚米啟曰:味重新城。香踰澇水。連舟入浦。似彥伯之南歸。積地為山。疑馬援之西至。不待候沙。同新渝之再熟。無勞拜石。均遼倉之重滿。前恩未遠。次渥仍流。墨翟假以故書。裴楷慚其國賜。
  • 又答湘東王賚梗米啟曰:竊以農夫力耕。時逢儉歲。疏賤時澤。必取豐年。椓斛瀉珠。嘉聞陶量。翻庭委玉。欣見馬圌。

  • 爾雅曰:秬。黑黍。●。一稃二米。(漢和帝時。任城生黑黍。或三四實也。)
  • 說文曰: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
  • 山海經曰:廣都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黍膏稷。
  • 禮記曰:仲夏之月。農乃登黍。
  • 毛詩曰:黍離。閔宗周也。彼黍離離。彼稷之苗。
  • 又曰:今適南畝。或耘或耔。黍稷薿薿。(耔。耘苗。薿薿。盛貌也。)
  • 又曰:●●(○初學記二十七作芃芃。)黍苗。陰雨膏之。
  • 呂氏春秋曰:飯之美者。南海之秬。(秬。黑黍。)
  • 韓子曰:韓昭侯之時。黍種嘗貴。渺有。昭侯令人覆廩。廩吏果竊黍種而糶之。
  • 又曰:孔子侍坐於魯哀公。設桃具黍。哀公曰:請用。仲尼先飯黍而後噉桃。左右皆掩口失笑。公曰:黍者非飯之也。以先桃之也。仲尼對曰:丘知之矣。夫黍者五穀之長也。祭先王以為上盛。果有六。而桃為下。祭先王不得入於廟。丘聞之也。君子以賤雪貴。不聞以貴雪賤。今以五穀之長。雪果蓏之下。是侵上忽下也。
  • 史記。封禪書曰:管仲說桓公曰:古之封禪。鄗王黍所以為盛。(鄗上名山。)
  • 淮南子曰:渭水多力而宜黍。
  • 東觀漢記曰:承宮將妻子入華蓋蒙陰山谷。耕種禾黍。(已具禾篇。)
  • 古今注曰:宣帝元康四年。長安雨黑黍粟。和帝元興元年。黑黍穗。一禾二實。或三四實。生任城。得粟三升(○太平御覽八百四十二作斛。)八升。(○御覽作斗。)以薦宗廟。
  • 晉稽含孤黍賦曰:余慎終屋之南榮。有孤黍生焉。因泥之濕。遭雨之潤。宿昔牙蘗。滋茂甚速。塗燥根淺。忽然萎殞。深感此黍。不韜種以待時。貪榮棄本。寄身非所。自取彫枯。不亦宜乎。

  • 爾雅曰:𧄸。赤苗。虯。白苗。(𧄸。赤粱粟也。虯。白粱粟也)
  • 又曰:粢稷。(今江東呼粟為粢也。孫炎曰:稷。粟也。)
  • 說文曰:粟。嘉穀實也。粟之為言續也。
  • 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破木為秬。(○太平御覽八百四十作耜。)鉏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以助果蓏之實。
  • 左傳曰:鄭飢而未及麥。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餼國人粟。戶八鍾。
  • 又曰:冬。晉荐饑。乞糴于秦。秦伯輸粟于晉。自雍及絳相繼。命之曰汎舟之役。論語曰: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子華。孔子弟子公西赤之字也。六斗四升曰釜也。)請益。曰:與之庾。(六斛四斗曰庾。)
  •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君子周急不繼富。(非冉有與之太多。)
  • 又曰: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讓不受也。)子曰:無。以與爾鄰里鄉黨乎。(無。止其讓之辭。)
  • 雒書說禾曰:倉帝起。天雨粟。青雲扶日。
  • 六韜曰:發巨橋之粟。散鹿臺之金錢。以與殷民。(事具帝王部。)
  • 晏子曰:北郭騷見晏子。託以養母。晏子分倉粟府金以遺之。騷辭金受粟。
  • 春秋說題辭(○初學記二十六。太平御覽八百五十作運斗樞。又初學記二十七。御覽八百四十作說題辭。同此。)曰:粟五變。生為苗。秀為禾。三變而祭(○初學記二十六。御覽八百四十作粲。)謂之粟。四變曰米。(○初學記。御覽作入臼米出甲。)五變而蒸飯可食。(稟受五行氣而成。故五變乃成可食。)
  • 孔叢子。公儀曰:子思居貧。其友有饋之粟者。受二車焉。或獻樽酒束脩。子思曰:為費而無當也。或曰:子取人粟而辭酒。是辭少而受多也。於義無名。於分則不全。行之何也。子思曰:然。仍(○孔叢子作伋。)不幸而貧。至及困乏。將絕先人之祀。夫所以受粟。為周之也。酒脯則所飲讌也。方之於食。而乃飲燕。非義也。吾豈以為分哉。度義而行之。
  • 又曰:季桓子以粟十鍾餼夫子。受而班門人之無者。子貢曰:季孫以夫子貧。故致粟。今而施人。無乃乖彼意乎。子曰:吾受而不辭。為季孫之惠。受不為富。惠於一人。豈若數百人哉。
  • 莊子曰:莊周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貸子三百金。可乎。周忿然曰:若乃言此。不如早索我枯魚之肆。(事具人部貧篇。)
  • 商君書曰:金一兩生境內。粟一十二石死於境外。粟十二石生於境內。金一兩死於境外。國好生金於境內。則金粟兩死。府庫兩虛。國弱。好生粟於境內。金粟兩生。倉府兩實。國強。
  • 呂氏春秋曰:飯美者不周之粟。
  • 史記曰:伯夷叔齊。聞西伯善養老。往歸焉。值武王東伐紂。叩馬諫。左右欲刃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平殷亂。天下宗周。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而餓死。
  • 又曰:宣曲任氏之先。為督道倉吏。秦之敗。豪桀皆爭取金玉。而任氏獨窖倉粟。楚漢相距滎陽。民不得耕種。米至貴。乃而豪桀金玉盡歸任氏。以此起富。
  • 又曰:漢興七十餘年。大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也。
  • 賈誼書曰:鄒穆公有令。食鳧鴈者。必以秕。無敢以粟。於是倉無秕。而求易於民。二石粟得一石秕。吏以請曰:秕食鳧鴈。為無費也。今求秕於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秕。食鴈則費甚矣。請以粟食之。穆公曰:去。非爾知也。夫百姓餉牛而耕。暴背而耘。勤而不敢墮者。豈為鳥獸哉。粟米人上食也。奈何其以養鳥。且汝知小小計。而不知大害。(新序又載。)
  • 漢書曰:東方朔曰:侏儒長三尺餘。俸一囊粟。錢二百四十。臣朔長九尺餘。亦一囊粟。錢二百四十。侏儒飽欲死。臣朔飢欲死。
  • 淮南子曰:黃帝治天下。力牧太山稽輔之。狗彘吐菽粟於道路。而無分爭之心。
  • 又曰: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倉頡。始視鳥跡之文而造書者也。有書契則作偽萌生。生則去本趣末。棄耕作之業。而務錐刀之利。天知其將餓。故為雨粟。)
  • 說苑曰:高平王遣使者從魏文侯貸粟。文侯曰:須吾租收邑粟至。乃得也。使者曰:臣初來時。見瀆中有魚。張口謂臣曰:吾窮水魚。命在呼吸。可得灌乎。臣謂之曰:待吾南見河堤之君。決江淮之水。灌汝口。魚曰:為命在須臾。及須決淮之水。比至還。必求吾於枯魚之肆。今高平貧窮。故遣臣詣君貸粟。乃須租收粟至者。大王必求臣死人之墓。
  • 古今注曰:武帝建元四年。天雨粟。宣帝地節三年。長安雨黑粟。竟寧元年。南陽山都縣雨粟。色青黑。味苦。大者如小豆。小者如麻子。
  • 風俗通曰:燕太子丹仰歎。天為雨粟。
  • 桂陽先賢書贊曰:成丁。郴人。能達鳥鳴。為郡主簿。與眾人俱坐。聞雀鳴而笑曰:東市輦粟車覆。雀相呼往食之。眾人遣視。信然。(益部耆舊又載。)
  • 氾勝之書曰:神農之教。雖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無粟者。弗能守也。夫穀帛實天下之命。衛尉前上蠶法。今上農事。人所忽略。衛尉勤之。可謂忠國憂民之至。
  • 漢晁錯上書曰:利民欲者。莫如用爵致粟矣。能以粟拜爵者。皆民之有餘者也。取有餘以給塞下之食。則富人有爵。而貧民損益於征賦矣。此以有餘補不足。而貧富之民各得其願也。

  • 物理論曰:菽者。眾豆之總名。
  • 龍魚河圖曰:歲暮夕。四更中。取二七豆子。二七麻子。家人頭少許髮。合麻子豆著井中。祝敕井吏。其家竟年不遭傷寒。辟五溫鬼。
  • 管子曰:桓公北伐山戎。以戎菽遍布於天下。(事具武部征討篇。)
  • 鶡冠子曰:兩葉蔽目。不見太山。雙豆塞耳。不聞雷霆。(事具天部雷篇。)
  • 史記曰:棄為兒時。好種樹麻菽麥。
  • 東觀漢記曰:閔仲叔。太原人也。與周黨相友。黨每過仲叔。共唅菽飲水。無菜茹。又曰:劉平嘗為餓賊所劫。叩頭曰:老母飢。少氣力。待平為命。願得還飯食母。馳來就死。涕泣發於肝膽。賊即遣去。乃摭三升豆。以謝賊恩。
  • 古今注曰:宣帝元康四年。南陽雨豆。
  • 吳志曰:趙達善筭。使人取小豆數升。播之席上。立知其數。
  • 王隱晉書曰:時王浚稱制邊垂。潛使人問霍原。原不答。浚既銜之。又有遼東內從三百餘人。依山為賊。意欲劫原為王。亦未能行。時有謠曰:天子在何許。近在豆田中。豆者為霍。浚遂害原。懸其首。諸生悲哭其中。
  • 鄴中記曰:石勒諱胡。胡物皆改名。胡䴵曰麻餅。胡綏曰香綏。胡豆曰國豆。
  • 笑林曰:有人弔喪。并欲賚物助之。問人。可與何等物。人答曰:錢布穀帛。任卿所有耳。困(○太平廣記二百六十二作因。)賚大豆一斛相與。孝子哭喚奈何。已以為問豆。答曰:可作飯。孝子哭復喚窮。已曰:適得便窮。自當更送一斛。
  • 雜五行書曰:常以正月旦。亦用月半。以麻子七枚。赤豆二七枚。著井中。辟溫病。甚神效。(與龍魚河圖語小異。故重取。)
  • 張翰豆羹賦曰:乃有孟秋嘉菽。垂枝挺英。是刈是穫。充簞盈篋。香鑠和調。周疾赴急。時御一杯。下咽三歎。時在下邑。頗多艱難。空匱之厄。固不綴懽。追念昔日。啜菽永安。

  • 爾雅曰:枲麻。黂枲實。(黂。麻子也。)黂字(○爾雅釋草作●。)麻母。(直(爾雅注作苴。)麻。麻之有子也。)
  • 廣雅曰:黂。麻也。
  • 毛詩曰:丘中有麻。
  • 又曰:東門之池。可以漚麻。
  • 又曰:麻麥懞懞。(懞懞。茂也。)
  • 禮記曰:仲秋之月。天子乃以犬嘗麻。先薦寢廟。(麻新黂。)
  • 淮南子曰:汾水濛濁而宜麻。
  • 東觀漢記曰:閔仲叔。太原人也。與周黨友。嘗遺其生麻。仲叔歎曰:我欲省煩耳。受而不食。
  • 風俗通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 晉郭璞麻贊曰:草皮之良。莫貴於麻。用無不給。服無不加。至物在邇。求之好遐。

  • 毛詩曰:爰采麥矣。沬之北矣。
  • 左傳曰:夏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溫。周也。蘇氏邑。)
  • 又曰:晉侯夢大厲。公覺。召桑田巫。巫曰:不食新矣。(言公不得及食新麥也。)六月。晉侯欲麥。(周六月。今四月。麥始熟。)使甸人獻麥。饋人為之。召桑田巫。云(○太平御覽八百三十八作示。)而殺之。將食。張如廁。陷而卒。
  • 家語曰:宓子賤為單父宰。百姓化之。齊人攻魯。道由單父。單父父老請曰:麥已熟矣。今齊寇至。不及人人自收其麥。請放民皆使出穫麥。可以益糧。且不資寇。三請而宓子賤不聽。俄而齊寇逮乎麥。季孫聞之怒。使人讓曰:民寒耕熱芸。曾不得食。可不哀哉。猶可有告。而子不聽。非所以也。宓子蹵然曰:今茲無麥。明年可樹。若使不耕者得穫。是使民樂有寇也。且單父得一歲之麥。於魯不加強。喪之不加弱。使民有自取之心。其創必數世不息。季孫聞之。𧹞然媿曰:地若可入。吾豈忍見宓子哉。(賈誼書同。)
  • 莊子曰:儒以禮詩發冢。小儒曰:中有珠。詩曰:青青之麥。生陵之陂。生不施。死何含珠為。(事具珠部。)
  • 史記曰:箕子朝周。過故殷墟。見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黍禾油油。
  • 漢書曰:武帝外事四夷。而民去本。董仲舒說上曰:春秋他穀不書。至於麥禾不成則書之。以此見聖人五穀最重粟麥。
  • 東觀漢記曰:高鳳。南陽人。誦讀晝夜不絕。妻嘗之田。曝麥於庭。以竿授鳳。令護雞。受竿誦經如故。天大雷。暴雨流淹。鳳留意在經史。忽不視麥。麥隨水漂去。
  • 又曰:張堪為漁陽太守。勸民耕種。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事具職官部刺史篇。)
  • 續漢書曰:桓帝時童謠曰: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穫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
  • 曹瞞傳曰:太祖嘗行經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持麥以相付。時太祖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於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率下。然孤為軍師。(○太平御覽八百三十八作帥。)不可殺。謂自刑。因援劍割髮以置地。
  • 諸葛恪別傳曰:孫權嘗饗蜀使費褘。褘停食䴵。索筆作麥賦。恪亦請筆作磨賦。咸稱善焉。
  • 博物志曰:近世有田夫。至巧而不自覺也。其婦稱之。猶不自信。乃削木為麥。入市糶之。糴者無疑。歸磨。乃覺非麥。
  • 晉中興書曰:符健。洪弟三弟。健陰圖關中。陽使其徒種麥。示無西意。
  • 秦子曰:孔文舉為北海相。有遭父喪。哭泣墓側。色無憔悴。文舉殺之。又有母病瘥。思食新麥。家無。乃盜鄰熟麥而進之。文舉聞之。特賞曰:無有來謝。勿復盜也。盜而不罪者。以為勤於母飢。哭而見殺者。以為形慈而實否。
  • 魏黃觀曰:今年麥苗雖好。臨熟多雨。而悉復偃壞。小麥略盡。惟穬麥大麥。頗得半收耳。

  • 釋名曰:素。楪素也。已織則供用。不復飾也。
  • 毛詩曰:素衣朱繡。
  • 禮記曰:天子素帶朱裏。
  • 范子計然曰:白素出三輔。
  • 楊雄答劉歆書曰:天下上計孝廉。及內郡街卒會者。雄常把三寸弱翰筆。賚油素三尺。以問其異語。歸即以鉛擿次之鉛槧。二十七歲於今矣。(事具雄文部。)
  • 東觀漢記曰:鄭據守正盡節。賜據素六十匹。由是顯名。
  • 班固與弟超書曰:今賚白素三匹。欲以市月氏馬蘇合香闟登。
  • 鹽鐵論曰:縞素不能自分其緇墨。賢聖不能自治其亂也。
  • 古詩曰: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以縑持比素。新人不如故。
  • 漢班婕妤擣素賦曰:若乃廣儲懸月。暉木流清。桂露朝滿。涼衿夕輕。改容飾而相命。卷霜帛而下庭。曳羅裙之綺靡。振瓊珮之精鳴。若乃盼睞生姿。動容多製。弱態含羞。妖風靡麗。於是投香杵。叩玟砧。擇鸞聲。爭鳳音。格沿虛而調遠。挂田貞而響沉。散繁輕而浮捷。節疏亮而清深。調非常律。聲無定本。任落手之參差。從風飆之近遠。或連躍而更投。或蹔舒而長斂。侈長袖於妍袂。綴半月於蘭襟。表纖手於微縫。庶見跡而知心。計脩路之遐敻。恐芬芳之易泄。書既封而重題。笥已緘而更結。

  • 說文曰: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制字帛與金也。
  • 毛詩曰:角枕粲兮。錦衾爛兮。
  • 又曰:巷伯。刺幽王也。寺人傷於讒而作是詩也。萋兮斐兮。成是貝錦。(萋菲。文相助也。)彼譖人者。亦以太甚。
  • 左傳曰:狄滅衛。齊侯使公子無虧戍曹。歸公乘馬。夫人魚軒。(魚軒。夫人車。以魚皮為飾。)重錦三十兩。(重錦。錦之熟細者。以二丈雙行。故曰兩。三十匹。)
  • 又曰:子皮欲使尹何為邑。子產曰:少。未知可居否。(尹何年少。)子皮曰: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矣。子產曰:不可。子有美錦。不使人學製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而使學者製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言官邑之重。重於美錦。)
  • 墨子曰:古之人未知為衣服。衣皮毛。今則厚斂百姓。以為錦繡文采靡曼之衣。
  • 說苑曰:魏文侯與田子方語。有兩童子。衣錦而侍於前。田子曰:此君之寵子乎。文侯曰:非也。此子父死於戰。以其幼孤也。寡人收之。子方曰:臣以君之賊心為足矣。今滋甚也。君之寵此子也。又且以誰之父殺之乎。
  • 漢書曰:韓生說項羽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羽見秦皆已燒殘。則乃懷思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韓生曰:人謂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 又曰:宣帝時。呼韓邪單于來朝。賜錦帛九十匹。
  • 漢武內傳曰:帝見西王母巾器中。有一卷小書。盛以紫錦之囊。
  • 漢官典職曰:尚書郎入直。中官供錦被。
  • 魏文帝詔群臣曰:前後每得蜀錦。殊不相似。
  • 魏志曰:景初中。賜倭女王絳地蛟龍錦五匹。
  • 蜀志曰:先主平益州。賜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錦。各千匹。
  • 環氏吳記曰:蜀遣使吳。齎重錦千端。
  • 異物志曰:錦鳥。文章如丹地錦。而藻繢采文。俗人見其端正似錦。因謂之錦鳥。
  • 神仙傳曰:淮南王為八公。張錦綺之帳。燔百和之香。
  • 世說。石崇錦步鄣四十里。
  • 古詩曰:錦衾遺洛浦。同袍與我違。
  • 梁皇太子謝敕賚魏國所獻錦等啟曰:山羊之毳。東燕之席尚傳。登高之文。北鄴之錦猶見。胡綾織大秦之草。戎布紡玄菟之花。
  • 梁元帝為妾夏王豐謝東宮賚錦啟曰:舒將並石。堪來暮雨。縈持結纜。剩可蕩舟。秦川書字。□能八體。鄴縣登高。真堪九日。宋姬贈馬。未足為榮。馮媛乘車。方茲非寵。
  • 又謝東宮賚辟邪子錦白褊等啟曰:江波可濯。豈藉成都之水。登高為豔。取映鳳皇之文。至如鮮潔齊紈。聲高趙縠。色方藍浦。光譬靈山。試以照花。含燭銀之狀。將持比月。亂含璧之暉。

  • 廣雅曰:繁繐。鮮支縠絹也。
  • 華嶠後漢書曰:陳寔在鄉閭。平心率物。有盜夜入其家。止於梁上。寔陰見之。乃自整拂。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與性成耳。如梁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于地。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然當由貧困。今遺絹二疋。自是一縣無復盜竊。
  • 魏略曰:文帝在東宮。嘗從曹洪貸絹百疋。洪不稱。(○魏志九注稱下有意字。)及洪犯法。自分必死。既得原。上書謝。
  • 孔舒元在窮記曰:賊來入門。時家見在絹布三千餘疋。及衣被器物。皆令婢使輦出。著庭中。恣其所取。由是皆競取財物。不暇復見殺。
  • 晉公卿禮秩曰:品第一者。春賜絹百疋。秋賜二百疋。王隱晉書曰:王尼見太傅越曰:公負尼物。越答初不識此事。尼曰:昔楚人失布。謂令尹盜者。以令尹執政。賊盜公行。是與自盜無異也。今君左右有屋舍。尼獨窮困。是亦明公負尼物也。越意解。大笑。與尼絹五十疋。
  • 晉陽秋曰:胡威少有志尚。厲操清白。父質。為荊州。威自京都省之。家貧。無車馬童僕。威自驅驢單行。拜見父。停廄中十餘日。告歸。臨辭。質賜其絹一疋。為道路糧。威跪曰:大人清高。不審於何得此絹。質曰:是吾俸祿之餘。故以為汝糧耳。(事具官職部刺史能。)
  • 又曰:桓溫入蜀。聞有善星者。夜執其手。於星下問國祚脩短。星人曰:太微紫微文昌三宮氣候。決無虞。五十年外不論耳。溫不悅。送絹一疋。錢五千與之。星人詣主簿習鑿齒曰:今受旨自裁。乞命為摽揭棺木。問其故。曰:賜絹令僕自絞。乞錢以買棺。故知之耳。鑿齒曰:君幾誤死。君聞子知星宿有不覆之義乎。絹以戲君。錢供資糧。是聽君去耳。星人喜。以言詣溫。溫笑曰:君三十年看儒書。不如一詣習主簿也。
  • 趙書曰:石勒參軍周雅。為館陶令。盜官絹數百疋。下獄。後每設大會。使與俳兒。著介幘。絹單衣。優問曰:汝為何官。在我俳中。曰:本館陶令。計二十數單衣。曰:政坐耳。是故入輩中。以為大笑。
  • 梁沈約謝立皇太子賜絹表曰:臣聞重離在天。八紘之所共仰。明兩作貳。萬國所以咸寧。太子體岐弱載。表睿沖茂。典冊既升。休祚方遠。率土含歡。遐邇均抃。天情載洽。慶賜必周。幣帛嘉貺。猥班庸劣。
  • 梁沈約謝賜軫調絹等啟曰:霜紈雪委。霧縠冰鮮。昔劉氏歸國。未聞漢儲之禮。曹植還蕃。非降魏兩之賜。恩愈枉道。賁深束帛。
  • 又謝安出門宮賜絹綺獨啟曰:桓室金縷。本非所議。孟姬作具。獨若未周。慈澤曲臨。珍華兼重。製為美服。隻綺易儔。舉而不息。三夜有待。
  • 又謝敕賜絹葛啟曰:素采冰華。絺文霜潔。變溽暑於閨閤。起涼風於襟袖。
  • 梁庾肩吾答武陵王賚絹啟曰:清河之珍。丘園慚其束帛。關東之妙。潛織陋其卷綃。遂使鶴露霄凝。輕絺立變。鴈風朝急。冶服成溫。
  • 周王褒謝賚絹啟曰:似逐安車之徵。如輕殿中之對。臣善識山川。應圖方丈。脫能臨水。必不棄書。

  • 釋名曰:綾者。其文望之似冰綾之理也。
  • 太公六韜曰:夏殷桀紂之時。婦人錦繡文綺之坐席。衣以綾紈。常三百人。
  • 漢武帝內傳曰:西王母侍女。服紺綾之褂。
  • 漢官典職儀曰:尚書郎直。供青綾白綾被。
  • 魏略曰:大秦國有金縷繡雜色綾。其國利得中國絲素。解以為胡綾。
  • 符丕答謝玄書曰:今往大文綾羅各五十疋。
  • 世說曰:武帝嘗降王武子。供饌槃。悉用琉璃器。婢子百餘人。皆綾羅蔥褶。以手擎飲食。
  • 荀勗為晉文王與孫皓書曰:今餉雜色綾千端。
  • 晉令曰:第六品已。(○句有脫文。已下當脫下字。)不得服今縝綾錦。有私織者。錄付尚方。
  • 咸康起居注曰:詔臨邑王使。主范柳所貢物多。降(○太平御覽八百十六作絳。)綾是其所珍。可籌量增賜。
  • 梁庾肩吾謝武陵王賚白綺綾啟曰:圖雲緝鶴。鄴市稀逢。寫霧傳花。叢臺罕遇。雖復馬均騁思。比巧猶慚。虞卿受金。方恩未重。此□扁舟獨反。燕路有心。載寶言歸。銜珠無日。
  • 梁庾肩吾答餉綾絞書曰:潔同雪霜。華踰紵綺。長裾可曳。無愧王門之賓。廣袖將裁。飜有城中之製。

  • 釋名曰:羅。文羅疏也。
  • 太山黃庭經曰:黃庭為不死之道。受者齊九日。金蘭鳳文之羅四十疋。
  • 范子曰:羅出齊郡。
  • 燕丹子曰:荊軻左手把秦王袖。右手椹其胸。秦王曰:今日之事。從子計耳。乞聽琴聲而死。召姬人鼓琴。琴曰:羅縠單衣。可裂而絕。八尺屏風。可超而越。鹿盧之劍。可負而伏。(○太平御覽三百四十四作拔。)秦王乃奮地而起。遂殺軻。
  • 淮南子曰:齊俗有詭文繁繡。弱錫羅紈。
  • 王孫子曰:隨珠耀日。羅衣從風。
  • 雍門子說孟嘗君曰:今足下。下羅帷。來清風。(事具樂部。)
  • 世說曰:武帝嘗降王武子。婢百餘人。皆綾羅蔥褶。手擎飲食。(事具綾部。)
  • 周庾信謝趙王賚皂羅袍蔥啟曰:懸機巧緤。變躡奇文。鳳不去而恆飛。花雖寒而不落。披千金之暫暖。棄百結之長寒。永無黃葛之嗟。方見青綾之重。對天山之積雪。尚得開衿。冒廣廈之長風。猶當揮汗。白龜報主。終自無期。黃雀謝恩。竟知何日。

  • 禮記曰:仲夏月。毋暴布。(不以蔭切干太陽事。)
  • 又曰:布帛精麤不中數。幅尺廣狹不中量。不鬻於市。
  • 左傳曰:諸侯攻偪陽。主人懸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絕之。(偪陽人懸布以外。試勇者也。)墜則又懸之。蘇而復上者三。主人辭焉。乃退。
  • 晏子曰:景公謂晏子曰:東海中有水而赤。有棗華而不實。何也。晏子曰:昔秦繆公乘龍理天下。以黃帝布裹蒸棗。至海而投其棗布。故水赤。蒸棗。故華而不實。公曰:吾佯問子。對曰:嬰聞佯問者亦佯對之。(事具棗部。)
  • 呂氏春秋曰:戎人見暴布者。問曰:何以為此莽莽也。指麻而示之。怒曰:孰灌灌可為莽莽也。(莽莽。長貌。灌灌。叢貌。)
  • 韓子曰:衛人有夫妻禱而祝曰:使我無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必少也。妻曰:益則子將取妾矣。
  • 史記。張騫傳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賨布。
  • 又曰:公儀休相魯。見布好而疾。出家婦。燔其機。
  • 又曰:貨殖傳曰:通邑大都。布千鈞。比千乘家。
  • 神異經曰:南方有火山。長四十里。生不燼之木。晝夜火然。得暴風不熾。猛雨不滅。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長二尺餘。細如絲。恆在火中。不出外而色白。以水逐沃之。即死。取其毛。織以作布。用之若垢汙。以火燒之。即清潔也。(事具火部。)
  • 列女傳曰:楚江乙母者。楚大夫江乙之母也。當恭王之時。乙為郢大夫。(郢。楚都。今南郡江陵。)有入王宮盜者。令尹以罪乙。請於王而黜之。處家無幾。其母亡布八尋。言令尹盜之。王方在小曲臺。令尹侍焉。王謂母曰:令尹信盜也。寡人不為其富貴不行法焉。若不盜而誣之。楚國有常法。(常法。謂誣罪人。其罪罪之。)母曰:令尹非身盜之也。乃使人盜之。王曰:奈何。對曰:昔孫叔敖之為令尹也。道不拾遺。民不關閉。而盜賊自禁。今令尹之法治也。耳目不明。盜賊從橫。是故盜妾之布。是與使之何異。王曰:令尹在上。寇盜在下。令尹不知。有何罪焉。母曰:昔日妾子為郢大夫。人盜王宮中之物。妾子坐而黜之。妾子亦豈知之乎。終然坐之。令尹獨何以不坐。是為過也。王曰:善。非徒譏令尹。又譏寡人。令吏償母之布。因賜金十鎰。讓金布曰:妾豈貪貨而干王哉。王乃召江乙而用之。
  • 漢書曰:文帝徙淮南王長。道死。時民謠曰:一斗粟。尚可舂。一尺布。尚可縫。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 又曰:成帝許皇后上疏曰:妾誇布服糲食。
  • 又曰:太公以布為貨。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疋。
  • 華嶠漢書曰:王允與呂布及士孫瑞謀誅董卓。有人書呂字於布上。負而於市歌曰:布乎布乎。有告。卓不悟。三年四月。帝疾愈。卓入市。布持矛刺卓。兵士趣斬之。
  • 吳越春秋曰:越王允常。使民男女入山採葛。作黃絲布。獻之吳王。
  • 先賢行狀曰:國中有盜牛者。牛主得盜者。曰:我邂逅迷惑。從今以後將改過。子既已宥。幸無使王烈聞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遺之。曰:是知恥惡。知恥則善心將生。故與勸為善也。
  • 典略曰:蘇秦如趙。逢其鄰子於易水之上。從貸一疋布。約償千金。鄰子不與。
  • 廣志曰:桐木。其華有白毳。取其毳淹織。緝以為布。
  • 聖證論曰:梁冀時。布有垢。則洗之於火。
  • 裴氏廣州記曰:蠻夷不蠶。採木綿為絮。皮圓當竹。剝古綠藤。績以為布。
  • 燕書曰:宋該。字宣弘。為右長史。太祖會群僚。以該性貪。故賜布百餘疋。令負而歸。重不能勝。乃至僵頓。以愧辱之。
  • 俗說曰:桓豹奴善乘騎。亦有極快馬。有一諸葛郎。自云能走。與馬等。桓車騎以百疋布置埒。令豹奴乘馬。諸葛競走。先至者得布。便俱走。諸葛桓(○太平御覽八百二十作恆。)與馬齊。欲至埒頭。去布三尺許。諸葛一透坐布上。遂得之。
  • 笑林曰:沈珩弟峻。字叔山。有名譽。而性儉愆。張溫使蜀。峻入內良久。出語溫曰:向擇一端布。欲以送卿。而無麤者。溫嘉其能顯非。
  • 晉殷巨奇布賦曰:惟泰康二年。安南將軍廣州牧騰(○按當作滕。)侯。作鎮南方。余時承乏。忝備下僚。俄而大秦國奉獻琛。來經于州。眾寶既麗。火布尤奇。乃作賦曰:伊荒服之外國。逮大秦以為名。仰皇風而悅化。超重譯而來庭。貢方物之綺麗。亦受氣於妙靈。美斯布之出類。稟太陽之純精。越常品乎意外。獨詭異而特生。森森豐林。在海之洲。煌煌烈火。禁焉靡休。天性固然。滋殖是由。牙萌炭中。類發燼隅。葉因焰潔。翹與炎敷。猋榮華寶。焚灼萼珠。丹輝電近。彤●星流。飛耀衝霄。光赫天區。惟造化之所陶。理萬端而難察。燎無爍而不燋。在茲林而獨昵。火焚木而弗枯。木吐火而無竭。同五行而並在。與大椿其相率。乃採乃㭊。是紡是績。每以為布。不盈數尺。以為布帊。服之無斁。既垢既汙。以焚為濯。投之朱鑪。載燃載赫。停而泠之。皎潔凝白。
  • 梁劉孝綽謝越布啟曰:比納方綃。既輕且麗。珍邁龍水。妙越鳥夷。

  • 春秋運斗樞曰:玉衡星散為李。
  • 爾雅曰:休無實李。(一名趙李。)
  • 毛詩。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
  • 又曰:何彼穠矣。華如桃李。
  • 韓詩外傳曰:子質仕魏文侯。獲罪而北遊。謂簡主曰:吾所樹堂上之士半。朝廷之大夫半。邊境之人亦半。今堂之人惡我於君。朝廷之士危我於法。邊境之人劫我矣。簡主曰:夫春樹桃李。夏得蔭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梨。夏不得採其葉。秋得其刺焉。今子所樹。非其人也。
  • 東方朔占曰:朔與弟子俱行。朔渴。令弟子叩道邊家門。不知室主姓名。呼不應。朔復往。見博勞飛集其家李樹上。朔謂弟子曰:主人當姓李名博。汝呼當應。室中人果有姓李名博出。與朔相見。即入取飲與之。
  • 魯安生別傳。李少君曰:鍾山之李大如瓶。
  • 神仙傳曰:老子之母。適到李樹之下。生老子。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樹曰:以此為我姓。
  • 抱朴子曰:五原蔡綖。入山而還。其(○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八其上有欺字。)家人云。到崑崙山。有玉李。形如世間者。但光明洞澈而堅。以玉井水洗之。便軟而可食。
  • 廣志曰:車下李。車上李。
  • 又曰:麥李細小。有溝道。有青李馬肝李赤李房陵李。
  • 世說曰:王戎年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睹看道邊李樹。有子折枝。諸小兒競走取之。惟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 又曰:王安豐有好李。常賣之。恐人得種。常鑽其核。
  • 列子曰:師門。嘯父弟子。食桃李葩。
  • 孟子。匡章曰: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目無聞見。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陳仲子匍匐往食之。三咽而後耳有聞。眼有見也。李蟲食之過半。
  • 傅玄李賦。潛實內結。豐彩外盈。翠質朱變。形隨運成。
  • 閑居賦。房陵朱仲之李。
  • 左傳(○按本條非左傳。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八作左思齊都賦曰露桃霜李。又王逸荔支賦曰房陵縹李。此有脫訛。)曰:齊都露霜李。房陵縹李。
  • 詩曰: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北山有李。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 西京雜記。漢武修上林苑。群臣各獻其果樹。有合枝李朱李黃李青房李燕李獲李沉朱李浮素李。
  • 洞冥記。琳國去長安九萬里。生玉葉李。色如碧玉。數十歲一熟。味酸。昔韓眾嘗餌此李。因名韓眾李。
  • 禮。食棗桃李。弗致于核。
  • 魏文帝與吳質書。沉朱李於寒水。
  • 荊州記。房陵有好李。
  • 列異傳。度索君謂南海君曰:昔廬山共食白李。未久。已三千載。
  • 風土記曰:南郡有細李。有青皮李。
  • 文選。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 古歌詞曰:桃生露井上。李生桃樹傍。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骨肉還相忘。
  • 梁沈約詠李詩曰:青玉冠西海。碧石彌外區。化為中園實。其下成路衢。色潤房陵縹。味奪寒水朱。
  • 隋江總詠李詩曰:嘉樹春風早。春風花落新。但見成蹊處。幾得正冠人。當知露井側。復與妖桃鄰。
  • 晉傅玄李賦曰:潛實內結。豐彩外盈。翠質未變。形隨運成。種別類分。或朱或黃。甘酸得適。美踰蜜房。浮采點駮。赤者如丹。入口流濺。逸味難原。

  • 春秋運斗樞曰:玉衡星散為桃。
  • 本草經曰:梟桃在樹不落。殺百鬼。
  • 武王剋商後。放牛馬於桃林之野。
  • 禮記月令曰:仲春之月。桃始華。
  • 毛詩曰:何彼穠矣。華如桃李。
  • 又曰:園有桃。其實之殽。
  • 又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 又曰: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 易通卦驗。驚蟄曰大壯。初九。桃不花。倉庫多火。
  • 東海有山。名度索山。有大桃樹。屈盤三千里。曰蟠桃。(○按本條嚴可均校本。初學記二十八作山海經。)
  • 漢書曰:漢惠帝五年。十月桃花。
  • 孫卿子曰:桃李蒨粲於一。時至乃殺。
  • 離騷。(○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七作楚辭。)斬伐橘柚。列樹苦。(○御覽作苦桃。此有脫訛。)
  • 文選曰: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 桃生露井上。
  • 又。豔陽桃李節。山桃發紅萼。
  • 拾遺記曰:螃螗山去扶桑五萬里。日所不及。地寒則桃樹千圍。其花青黑色。萬歲一實。
  • 漢明帝時。常山獻巨桃核。其桃霜下花。至暑方熟。使植園林。(○本條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七作王子年拾遺記。)
  • 西京雜記。漢武初修上林苑。群臣各獻果。有緗核桃紫文桃金城桃。
  • 歲時記。桃者五行之精。壓伏邪氣。制百鬼。
  • 鹽鐵論。桃李之實多者。來歲之穰。
  • 有桃花塢。
  • 桃花綬。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今之作桃符著門上。壓邪氣。此仙木也。
  • 周書。秦吏趙凱之。私恨告國民吳旦生盜食宗廟御桃。旦生對曰:民不敢食也。王曰:剖其腹。出其桃。史記惡而書之曰:食桃之肉。當有遺核。王不知此。而剖人腹以求桃。非理也。(○本條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七作鍾離意別傳。)
  • 晏子曰:公孫捷田開疆古冶子。事景公。勇而無禮。晏子言於公。餽之二桃。曰:三子計功而食桃。公孫曰:吾再拜隱(○晏子春秋二作搏乳。)虎。功可以食。田曰:吾杖兵而御三軍者再。功可以食。古冶子曰:吾嘗濟河。黿銜左驂。冶潛行水底。逆流百步。從流九里。得黿頭。功可以食。二子曰:吾勇不若子。功不逮子。取桃不讓。是貪也。然而不死。無勇也。刎頸而死。冶曰:二子死之。冶獨不逮。又刎頸而死。
  • 韓子曰: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君。與君遊於果園。食桃而甘。以其半啖君。君曰:忠乎。□忘其口而啖寡人。及彌子瑕色衰愛弛。得罪於君。君曰:是故嘗啖我以餘桃。
  • 又曰:孔子侍坐於魯哀公。哀公賜之桃與黍。仲尼先飯黍而後噉桃。哀公曰:黍以雪桃也。對曰:丘知之矣。夫黍五穀之長。而桃為下。君子以賤雪貴。不聞以貴雪賤也。
  • 莊子。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入不畏。而鬼畏之。是鬼智不如童子也。
  • 戰國策曰:孟嘗君將入秦。蘇秦往見之。孟嘗曰:人事者。吾以知之。所未聞者。獨鬼事耳。秦曰:臣之來。固且以鬼事見君矣。臣來過淄上。有土偶人焉。與桃梗相與語。桃梗謂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埏子以為人。至歲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則子殘矣。曰:不然。吾西岸之土。殘則復西岸耳。子東園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矣。今秦四塞之國。譬如虎口。而君入之。則臣不知君所如矣。孟嘗乃止。
  • 史記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淮南萬畢術曰:孤桃枝之券。令雞夜鳴。(取孤桃南北行。枝長三尺。折以為券。塗以三歲雄雞血。夜居栖下則鳴。)
  • 漢武故事曰:東郡獻短人。呼東方朔。朔至。短人因指朔謂上曰:西王母種桃。三千歲一為子。此兒不良也。已三過偷之矣。後西王母下。出桃七枚。母因噉二。以五枚與帝。帝留核著前。母問曰:用此何。上曰:此桃美。欲種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
  • 風俗通曰:黃帝書。稱上古之時。有兄弟二人。荼與鬱律。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妄禍人。則縛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效前事也。
  • 山海經曰:桃樹屈蟠三千里。(○按本條已見前。)
  • 列仙傳曰:葛由。羌人。好剋木作羊賣之。騎羊入蜀。蜀中王侯貴人追之。上綏山。皆得仙。故里喭曰:得綏山一桃。雖不能仙。亦足以豪。(事具獸部。)
  • 尹喜內傳曰:老子西遊。省太真王母。共食碧桃紫梨。
  • 玄中記曰:木子之大者。有積石山之桃實焉。大如十斛籠。
  • 神仙傳曰:樊夫人與劉剛。俱有道術。各自言勝。中庭有大桃樹。夫妻各呪其一。桃便鬥相擊。良久。所呪桃走出籬外。
  • 又曰:張陵。沛人也。弟子趙升。就陵受學。陵以七事試之。弟七試者。陵與諸弟子登雲臺山。絕巖上有一桃樹。旁生石壁。下臨不測。去三四丈。有桃大實。陵謂諸弟子曰:得此桃者。當告以道要。弟子皆流汗。無敢視者。升曰:神人所護。何險之有。乃從上自擲。正投桃樹上。取桃滿懷。而石壁峻峭。不能得還。乃擲桃樹上二百二枚。陵分桃賜諸弟子。餘二枚。陵自食一。留一以待升。陵乃申手引升。升忽已還。乃以向一桃與升。
  • 又曰:高丘公服餌桃膠得仙。
  • 晉起居注曰:咸和六年。寧州上言。甘露降城北園林桃李等樹。
  • 陶潛桃花源記曰:晉太康(○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七作元。)中。武陵人捕魚。從溪而行。忽逢桃花林。夾兩岸數百步。無雜木。芳華芬曖。落英繽紛。漁人異之。前行窮林。林盡見山。山有小口。髣彿有光。便捨舡步入。初極狹。行四五十步。豁然開朗。邑室連接。雞犬相聞。男女被髮。怡然並足。見漁人大驚。問所從來。要還。為設酒食。云先世避秦難。率妻子來此。遂與外隔絕。不知有漢。不論魏晉也。既出。白太守。太守遣人隨而尋之。迷不復得路。
  • 甄異傳曰:譙郡夏侯文規。亡後見形還家。經庭前桃樹邊過。曰:此桃我昔所種。子乃美好。其婦曰:人言亡者畏桃。君何不畏耶。答曰:桃東南枝長二尺八寸向日者。憎之。或亦不畏也。
  • 世說曰:桓玄素輕桓崖。桓崖在京。京下有好桃。玄連就求。遂不辯得佳者。玄與殷仲文書。比為嗤笑。云德之休明。肅慎貢其楛矢。如其不爾。籬壁閒物。亦不可得。
  • 鄴中記曰:石虎苑中有勾鼻桃。重二斤半。
  •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桃。七百三十八株。白桃三株。侯桃三株。
  • 南康記曰:南康王(○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七作玉。)山有石桃。故老云。古有寒桃。生於嶺巔。隱淪之士。將大取其實。因變成石焉。
  • 妒女記曰:武歷陽女。嫁阮宣武。絕忌。家有一桃樹。華葉灼耀。宣歎美之。即便大怒。使婢取刀斫樹。摧折其華。
  • 梁簡文帝詠初桃詩曰:初桃麗新采。照地吐其芳。枝間留紫鷰。葉裏發輕香。飛花入露井。交榦拂華堂。若映窗前柳。懸疑紅粉粧。
  • 梁任昉詠池邊桃詩曰:已謝西王苑。復揖綏山枝。聊逢賞者愛。栖趾傍蓮池。開紅春灼灼。結實夏離離。
  • 晉傅玄桃賦曰:華落實結。與時剛柔。既甘且脆。入口消流。亦有冬桃。冷侔冰霜。和神適意。咨口所嘗。
  • 宋伍(○原訛盟。據馮校本改。)輯之園桃賦曰:嗟王母之奇果。特華實兮兼副。既陶照之夏成。又凌寒而冬就。嗟異殖兮難拔。亦晚枯兮先葳。農黃品其味。漢帝驚其珍。林休反耕之牛。宅樹同惡之神。景斃勇於不足。彌增罪於甘分。雖無言兮成蹊。叵充肴於魏君。時令載始。周南申章。瞻擇有制。藥齊惟良。魯拂柩以悔荊。楚供弧以事王。
  • 陳張正見衰桃賦曰:巖巖秀峰。吐桂榮松。獨夭桃之灼灼。輕擢采於寒蹤。爾迺萬株成錦。千林似翼。苔畫波文。花然樹色。發秦源而逸氣。飄漢綬而流芳。譬蘭釭之夜炷。似明鏡之朝粧。成蹊迾逕。光崖豔氾。間真定之蒼梨。雜房陵之縹李。芬芳難歇。照曜無儔。舒若霞光欲起。散似電采將收。既而風落新枝。霜飛故葉。歎垂釣之妖童。怨傾城之麗妾。
  • 梁江淹山桃頌曰:惟園有肴。惟山有叢。丹蘤擎露。紫榮繞風。引霧如電。映煙成虹。伊春之秀。迺華之宗。

  • 尚書曰: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 大戴禮曰:夏小正曰:五月煮梅為豆實。
  • 毛詩召南曰:摽有梅。男女及時也。被文王之化。
  • 又。摽有梅。其實七兮。
  • 東方朔傳曰:朔門生三人俱行。乃見一鳩。一生曰:今當得酒。一生曰:其酒必酸。一生曰:雖得酒。不得飲也。三生皆到。須臾。主人出酒。即安樽於地而覆之。訖不得酒。乃問其故。曰:出門見鳩飲水。故知得酒。鳩飛集梅樹。故知酒酸。鳩飛去。所集枝折。故知不得飲之。神異經曰:橫公魚。長七八尺。形狀如鯉而目赤。晝在湖中。夜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七煮之。即熟。食之治邪病。
  • 語林曰:范任(○北堂書鈔一百三十五。太平御覽七百十七。九百七十。事類賦注二十六作汪。)能噉梅。人常致一斛奩。留信食之。須臾而盡。
  • (○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作伍。)端休江陵記曰:洪亭村下有梅迴村。舊云是梅槐合生成樹。是以詔之。今音訛。謂之梅槐。(○御覽作迴。)
  • 述異記。嘉興縣朱休之。有一弟。宋元嘉中。兄弟對坐。家有一犬來。向休之蹲。遍視二人。遂搖頭而笑曰:言我不能歌。聽我歌梅花。今年故復可。柰汝明年何。其家驚懼。斬犬。榜首路側。至來歲梅花時。兄弟相鬥。弟奮戟傷兄。官收治。並被囚繫。經歲得免。至夏。舉家時疾。母及兄弟皆死。
  • 詩曰: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 淮南子曰:梅以為百人酸不足一梅不足為一人之。(○句有脫。淮南說林篇作百梅足以為百人酸。一梅不足以為一人和。)喻眾能濟。
  • 選曰:今朝梅樹下。定有詠花人。
  • 本草。梅核能益氣不飢。
  • 上林有雙梅紫梅同心梅麤枝梅。(○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作西京雜記曰:)
  • 疏。(○本條初學記二十八作詩義疏。)梅曝乾為腊。韮中。又可以含之。口香。
  • 梁簡文帝雪裏覓梅花詩曰:絕訝梅花晚。爭來雪裏窺。下枝低可見。高處遠難知。定須還翦綵。學作兩三枝。
  • 梁元帝詠梅詩曰:梅含今春樹。還臨光日池。人懷前歲憶。花發故年枝。
  • 梁鮑泉詠梅花詩曰:可憐階下梅。飄蕩逐風迴。度簾拂羅幌。縈窗落梳臺。乍隨纖手去。還因插鬢來。客心屢看此。愁眉斂詎開。
  • 梁何遜詠早梅詩曰:兔園摽物序。驚時最是梅。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枝橫卻月觀。花繞凌風臺。知應早飄落。故逐上春來。
  • 陳陰鏗詠雪裏梅詩曰:春近寒雖轉。梅舒雪尚飄。從風還共落。照日不俱銷。葉開隨足影。花多助重條。今來漸異昨。向晚判勝朝。
  • 陳謝燮早梅詩曰: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畏落眾花後。無人別意看。
  • 隋江總梅花落詩。臈月正月早驚春。眾花未發梅花新。梅花芬芳臨玉臺。朝攀晚折還復開。滿酌金卮催玉柱。落梅樹下宜歌舞。金谷萬株連綺甍。梅花隱處隱嬌鸚。桃李佳人欲相照。摘橤牽花來並笑。楊柳條青樓上輕。梅花色白雪中明。橫笛短簫悽復咽。誰知柏梁聲不絕。
  • 梁簡文帝梅花賦曰:梅花特早。偏能識春。或承陽而發金。乍雜雪而被銀。摽半落而飛空。香隨風而遠度。挂靡靡之遊絲。雜霏霏之晨霧。爭樓上之落粉。奪機中之織素。乍開華而傍巘。或含影而臨池。向玉階而結采。拂網戶而低枝。七言表柏梁之詠。三軍傳魏武之奇。於是重閨佳麗。貌婉心閑。憐早花之驚節。訝春光之遣寒。顧影丹墀。弄此嬌姿。春風吹梅畏落盡。賤妾為此斂娥眉。花色持相比。恆愁恐失時。
  • 陳暄食梅賦曰:魏無林而止渴。范留信而前嘗。賜一時之名果。遂懷核而矜莊。昔詠酸棗之臺。今食酸味之梅。眼同曹瞞之見形。異韋誕之聞雷。胸既咽而思鳩杖。悶欲死而相仙杯。非投壺而天笑。等王孫而客咍。

  • 莊子曰:三王五帝之禮義法度不同。譬其猶樝梨橘柚耶。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
  • 神異經曰:東方有樹。高百丈。敷張自轉。(○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九作輔。)葉長一丈。廣六尺。名曰梨。其子徑三尺。剖之白如素。食之地仙。可入水火。
  • 漢武內傳曰:太上之藥。果有玄光梨。
  • 神仙傳。介象為吳主所徵。在武昌。連求去不許。象言病。帝以美梨一奩賜之。象死。殯而埋之。以日中時死。其晡時到建業。以所賜梨付守苑吏種之。
  • 幽明錄曰:成彪兄喪。晝哭夜泣。兄提二升酒。一盤梨。就之。引酌相歡。彪問略答。彪悲咽。問兄今在天上。福多苦多。又弗應。肅然無言。瀉餘酒著甌中。挈甖而去。
  • 曹瞞傳曰:王自漢中至洛陽。起建始殿。使工蘇越。徙美梨。掘之。根盡血出。越白狀。王躬自視之。以為不祥。還遂寢疾。
  • 何晏九州論曰:安平好棗。中山好栗。魏郡好杏。河內好稻。真定好梨。
  • 文士傳。孔融年四歲。與諸兄食梨。輒取其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
  • 尹喜內傳曰:老子西遊。省太真王母。共食紫梨。
  • 段龜龍涼州記曰:呂光時。燉煌太守獻同心梨。
  • 三秦記曰:漢武帝園。一名樊川。一名御宿。有大梨。如五升瓶。落地則破。其主取者。以布囊承之。名含消梨。
  • 魏文詔曰:真定郡梨。甘若蜜。脆若淩。可以解煩飴。
  • 永嘉記曰:青田村人多種梨。有一株名曰官梨。一圍五寸。以供獻。名御梨。
  • (○按前引作漢武內傳。)太上之果。有玄光梨。王瓚梨頌。太康十一年。梨樹四枝。與中枝合生于囿。皇太子令侍中頌。
  • 廣志。郡集(○初學記二十八。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九作廣都。)梨重六斤。常山真定山陽鉅野新豐箭谷。皆多梨也。
  • 燉煌太守獻同心梨。
  • 老子西遊。太真王母共食碧梨紫梨。(○本條桃篇引作尹喜內傳。碧梨作碧桃。)
  • 潘岳閑居賦。張公大谷之梨。
  • 洞冥記云。塗山之背。梨大如升。色紫。千年一花。亦曰紫輕梨。
  • 南康歸山。(○本條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六作異苑。歸下有美字。)石城內有梨熟。人食其實。任意取足。持歸家。人噉輒病。或顛仆失徑亡命。燀(○明本作味。)似秋梨。
  • 梁沈約西地梨詩曰:列茂河陽苑。蓄紫濫觴隈。飜黃秋沃若。落素春徘徊。
  • 梁劉孝綽詠梨花應令詩曰:玉壘稱津潤。金谷訪芳菲。詎疋龍樓下。素橤映朱扉。雜雨疑露落。因風似蝶飛。豈不憐飄墜。願入九重闈。
  • 晉王讚梨樹頌曰:嘉木時生。瑞我皇祚。脩榦外揚。隆枝內附。翌翌皇儲。克光其敬。神啟其和。人隆其盛。降自玄圃。合體連性。時惟令月。躬親北林。樂在同人。如蘭如金。木之期應。乃同其心。同心之生。啟自神明。在心斯動。於言斯形。先民有則。稱詩表情。惟永作歌。以休厥靈。
  • 宋孝武帝梨花贊曰:沃瘠異壤。舒慘殊時。惟氣在春。具物含滋。嘉樹之生。于彼山基。開榮布采。不離塵緇。
  • 齊謝朓謝隋王賜紫梨啟曰:味出靈關之陰。旨玠玉津之澨。豈徒真定歸美。大谷慚滋。將恐帝臺妙棠。安期靈棗。不得孤擅玉盤。獨甘仙席。雖秦君傳器。漢后推餐。望古可儔。於今何答。
  • 梁庾肩吾謝賚梨啟曰:睢陽東苑。子圍三尺。新豐箭谷。枝懸六斤。未有生因粉水。產自桐丘。影連鄧橘。林交苑柿。遠廌中廚。爰頒下室。事同靈棗。有願還年。恐似仙桃。無因留核。

  • 神異經曰:東方裔外有建春山。其上多甘。
  • 謝承後漢書曰:丹陽張盤。字子石。為廬江太守。尋陽令嘗餉一奩甘。其小男年七歲。就取一枚。盤奪不(○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六作取。)付外。卒以兩枚與之。盤奪兒甘。鞭卒曰:何故行賂於吾子。
  • 崔寔正論曰:橘柚之實。堯舜所不常御。山龍華蟲。帝王不以為褻服。今之臣妾。皆餘黃甘而饜文繡。蓋以萬數矣。
  • 風土記曰:甘橘之屬。滋味甜美特異者也。有黃者。有赬者。謂之胡甘。
  • 襄陽記曰:李衡於武陵龍陽洲上。種甘千樹。曰千頭木奴。
  • 梁徐陵詠甘詩曰:朱實挺荊南。苞品擅珍淑。上林雜嘉樹。江浦閒脩竹。萬室擬封家。千株挺荊國。綠葉萋以布。素縈芬且郁。
  • 晉胡濟黃甘賦曰:惟江南之奇果。資天地之正陽。生殊方之妙域。植朱鳥之遐鄉。處漢之南。背江之陰。左協蘭皋。右接桂林。帶激水之清流。向崇山之高岑。三秋迭運。初寒履霜。照曜原隰。蔭映林荒。若菱華之繡綺井。燭龍之銜金璫。
  • 宋謝惠連甘賦曰:嘉寒園之麗木。美獨有此貞芳。質萎蕤而懷風。性耿介而凌霜。擬夕霞以表色。指朝景以齊圓。悴萍實乎江介。超玉英於崑山。
  • 晉王升之甘橘贊曰:節重履險。操貴有恆。二樹保榮。四運齊能。在質惟美。于味斯弘。異分南域。北則枳橙。
  • 梁劉孝儀謝晉安王賜甘啟曰:便得削彼金衣。咽茲玉液。甘踰萍實。冷亞水圭。立消煩●。頓除酩酊。追嗤齊相。進不剖之實。遠笑魏君。逢裂牙之味。
  • 梁庾肩吾謝湘東王賚甘啟曰:傳名地理。遠自武陵之洲。族茂神經。遙聞建春之嶺。王逸為賦。取對荔枝。張衡制辭。用連石蜜。足使萍實非甜。蒲萄猶●。
  • 王羲之諸君子孫遊觀。有一味甘。剖而分之。以娛目前。(○按本條脫書名。與下四條。當移前類事中。)
  • 古今注曰:甘實形如石榴者。亦謂之壺甘。
  • 廣志曰:有甘。一核。有成都平蔕甘。大如升。色蒼黃。
  • 陽由為成都郡文學掾。忽風起。太守問由。由云。有獻甘橘數苞。(○按本條橘部作益部耆舊傳。此脫書名。)
  • 吳有餘甘。金衣包品之。(○按本條脫書名。句亦有訛脫。)
  • 厥苞甘(○本書八十七柚部作橘。)柚。精者曰甘。(○按本條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六作郭璞柚讚。此脫題目。)
  • 削彼金衣。咽茲玉液。甘踰萍實。冷亞冰圭。近嗤齊相。進不剖之實。遠笑魏君。逢裂牙之味。(○按削彼以下。係前劉孝儀啟文。重出應刪。)頌曰宗炳(○按本條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六作宗炳甘頌。此有訛倒。)煌煌嘉實。磊如景星。南金其形隋珠。(○御覽作南金其色。隋珠厥形。)
  • 述異記曰:南陽(○初學記二十八。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六作康。)郡東望山。有甘正熟。三人共食致飽訖。懷二枚去。以示人。聞雲中語云。放雙甘。乃聽汝去。(○按本條亦當入前類事中。)

  • 尚書。禹貢曰:淮海惟揚州。厥苞橘柚。錫貢。(小曰橘。大曰柚。)
  • 周禮曰:橘踰淮而北為枳。此地氣然也。
  • 晏子使楚。楚王曰:齊人善盜乎。子對曰:嬰聞江南之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今民生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使民善盜邪。
  • 離騷(○按本條見九章橘頌。)曰:后(后土也。)(皇也。)嘉樹橘采服。(服。習也。)受命不遷生南國。淮南子曰:夫橘樹之江北。化而為橙。
  • 魏文帝詔群臣曰:飲食之物。南方有橘。酢正裂人牙。時有甜耳。
  • 吳志曰:陸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橘。績懷三枚去。拜辭墮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欲歸遺母。術大奇之。
  • 益部耆舊傳曰:楊由為成都文學掾。少治易。曉占候。忽有風起。太守問由。由曰:南方有薦木實者。色黃赤。頃之。五官掾獻橘數苞。
  • 璇樞星散為橘。(運斗樞。)
  • 蜀漢江陵千樹橘。此人與千戶侯等。(○本條明本作史記。)
  • 吳錄。朱光(○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六光下有祿字。)為建安太守。有橘。冬月樹上覆裹之。至明年春夏。色變青黑。味尤酸。正裂人牙。絕美。盧橘夏熟。蓋近是乎。
  • 搜神記(○本條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六作續搜神記。)曰:秦精入武昌山采茗。見一人。長丈餘。授懷中橘二十枚精。(○御覽精上有與字。)
  • 進橘并食。王曰:當剖之。曰:賜人主前。瓜桃不削。橘柚不剖。(○本條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六作晏子。此有脫文。)
  • 武帝平百越。以為園圃。民獻橘柚。(○本條明本作西京雜記。)
  • 異物志曰:橘白華赤實。皮馨香有味。交趾有橘官長一人。秩二百石。主貢御橘。
  • 韓子。夫樹柤梨橘。食之美。嗅之則香。
  • 梁太清(○原訛實。據馮校本改。)元年。將軍王僧辯家。有橘三十子一蔕。以獻。
  • 建武故事曰:平西將軍庾亮。送橘。十二實共同一蔕。為瑞異。群臣畢賀。
  • 宋躬孝子傳曰:王虛(○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六作靈。)之。十三喪母。三十三喪父。二十年鹽醋不入口。病著床。忽有一人來問疾。謂之曰:君尋差。俄而不見。庭中橘樹。隆冬而實。病果尋愈。咸以至孝所感。
  • 古詩曰:橘柚垂嘉實。乃在深山側。聞君好我甘。竊獨自雕飾。
  • 張華詩曰:橘生湘水側。菲陋人莫傳。逢君金華宴。得在玉机前。
  • 齊虞義(○按當作羲。)橘詩曰:衝飆發隴首。朔雪度炎洲。摧折江南桂。離披漢北楸。獨有凌霜橘。榮麗在中州。從來自有節。歲暮將何憂。
  • 梁簡文帝詠橘詩曰:萎蕤映庭樹。枝葉凌秋芳。故條雜新實。金翠共含霜。攀枝折縹幹。甘旨若瓊漿。無假存雕飾。玉盤余自嘗。
  • 梁徐摛詠橘詩曰:麗樹摽江浦。結翠似芳蘭。焜煌玉衡散。照曜金衣丹。愧以無雕飾。徒然登玉盤。
  • 魏陳王曹植橘賦曰:有朱橘之珍樹。于鶉火之遐鄉。稟太陽之烈氣。嘉杲日之休光。體天然之素分。不遷徙於殊方。播萬里而遙植。列銅爵之園庭。背江川之煖氣。處玄朔之肅清。邦換壤殊。爰用喪生。處彼不雕。在此先零。仰凱風以傾葉。冀炎氣之可懷。颺鳴條以流響。晞越鳥之來栖。
  • 晉潘岳橘賦曰:余齋前橘樹。冬夏再熟。聊為賦云爾。嗟嘉卉之芳華。信氛氳而芬馥。既蓊茸而萎蕤。且參差而橚矗。已鬱鬱而冬茂。亦離離而夏熟。至如廣命賓客。歷覽遊觀。三清既設。百味星爛。炫熀乎玉案。照曜於金盤。故成都美其家園。江陵重其千樹。既見稱於陸言。亦摽名乎馬賦。
  • 宋謝惠連橘賦曰:園有嘉樹。橘柚煌煌。圓丹可翫。□氣芬芳。受以玉盤。升君子堂。味既滋而事美。實厥苞之最良。
  • 梁吳筠橘賦曰:增枝之木。既稱英於綠地。金衣之果。亦委體於玉盤。見雲夢之千樹。笑江陵之十蘭。葉葉之雲。共琉璃而並碧。枝枝之日。與金輪而共丹。若乃秋夜初露。長郊欲素。風賚寒而北來。鴈銜霜而南渡。方散藻於年深。遂凝貞於冬暮。
  • 宋孝武芳春琴堂橘連理頌曰:列訪神秘。詳觀瑞策。通柯竦秀。寔靈所錫。離條別幹。奄一榮戚。道被遐夷。承我正曆。
  • 梁皇太子謝敕賚城邊橘啟曰:結根龍首。垂陰陽塹。甘踰石蜜。味重金衣。暉章縹李。豈止稱於晉世。上林美棗。非獨高於漢日。
  • 梁劉孝儀謝宮賜城傍橘啟曰:多置守民。晉為厚秩。坐入縑素。漢譬封君。固以俛疋穰橙。俯聯楚柚。寧似魏瓜。借清泉而得冷。豈如蜀食。待飴蜜而成甜。重似倒影陽池。垂華金堞。信可珍若榴於式乾。貴蒲萄於別館。
  • 梁庾肩吾謝賚橘啟曰:光分琁宿。影接銅峰。去青馬之迢遞。服朱闉之爽塏。楚原洪筆。頌記不遷。陳王麗藻。賦稱遙植。昔朝歌季重。纔賜海魚。大理元常。止蒙秋菊。

  • 禮記月令曰:仲夏之月。天子羞以含桃。先薦寢廟。
  • 漢書曰:惠帝出離宮。叔孫通曰:古者春嘗果。方今櫻桃熟可獻。願陛下出。因取櫻桃獻宗廟。上許之。
  • 博物志。櫻桃者或如彈丸。
  • 晉宮閣名曰:式乾殿前。櫻桃二株。含章殿前。櫻桃一株。華林園櫻桃二百七十株。
  • 宋江夏王劉義恭啟曰:手敕猥賜華林櫻桃。為樹則多陰。百果則先熟。故種之於廳事之前。有蟬鳴焉。顧命黏取以弄。(○本條櫻桃以下。本書九十七蟬篇。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九作傅咸粘蟬賦。嚴可均校本。初學記二十八。與此同。當從本書九十七及御覽。)
  • 王僧達詩。初櫻動時豔。蟬噪灼輝芳。緗葉未開橤。紅葩已發光。
  • 爾雅。楔。荊桃。今之櫻桃。
  • 廣志曰:櫻桃有大八分者。白色多肥者。凡三(○嚴校本。初學記二十八。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九作二。)種。有白色者。(○四字初學記。御覽無。)
  • 吳氏本草。櫻桃一名朱茱。(○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九作桃。)一名麥英。甘酣。主調中。益脾氣。令人好顏色。美志氣。
  • 後漢明帝於月夜宴群臣於照園。太官進櫻桃。以赤瑛為盤。賜群臣。月下視之。盤與桃同色。群臣皆笑。云是空盤。(○本條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九作拾遺錄。)
  • 梁簡文帝皇太子奉答南平王賚朱櫻詩曰:倒流映碧叢。點露擎朱實。花茂蝶爭來。枝濃鳥相失。已麗金釵瓜。兼美玉盤橘。寧以梅似丸。不羨萍如日。
  • 梁庾肩吾謝蒙賚朱櫻啟曰:成叢殿側。猶連製賦之條。結實西園。非復黏蟬之樹。異合浦之歸來。疑藏朱實。同秦人之逐彈。似得金丸。

  • 廣雅曰:若榴。石榴也。
  • 陸機與弟雲書曰:張騫為漢使外國十八年。得塗林安熟(○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作石。)榴也。
  • 梁元帝賦得詠石榴詩曰:塗林未應發。春暮轉相催。然燈疑夜火。連珠勝早梅。西域移根至。南方釀酒來。葉翠如新翦。花紅似故栽。還憶河陽縣。映水珊瑚開。
  • 梁沈約詠山榴詩曰:靈圓同佳稱。幽山有奇質。停采久彌鮮。含華豈期實。長願微名隱。無使孤株出。
  • 晉潘尼安石榴賦曰:安石榴者。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是以屬文之士。或敘而賦之。蓋感時而騁思。睹物而興辭。余遷舊宇。爰造新居。前臨曠澤。卻背清渠。實有斯樹。植于堂隅。華實並麗。滋味亦殊。可以樂志。可以充虛。朱芳赫弈。紅萼參差。含英吐秀。乍合乍披。遙而望之。煥若隋珠燿重川。詳而察之。灼若列宿出雲間。湘涯二后。漢川遊女。攜類命疇。逍遙避暑。託斯樹以栖遲。溯祥風而容與。爾乃擢纖手兮舒皓腕。羅袖靡兮流芳散。披綠葉於脩條。輟朱華乎弱幹。豈金翠之足珍。寔茲葩之可翫。商秋授氣。收華斂實。滋味浸液。馨香流溢。
  • 晉張載安石榴賦曰:有若榴之奇樹。肇結根於西海。仰青春以啟萌。晞朱夏以發采。揮光垂綠。擢幹曜鮮。煽若群翡俱栖。爛若百枝並然。煥乎郁郁。焜乎煌煌。仰映清霄。俯燭蘭堂。似西極之若木。譬東谷之扶桑。於是天迴節移。龍火西夕。流風晨激。行露朝白。紫房既熟。赬膚自拆。部之則珠散。含之則冰釋。
  • 晉張協安石榴賦曰:考草木於方志。覽華實於園疇。窮陸產於苞貢。差莫奇於若榴。耀靈葩於三春。綴霜滋於九秋。爾乃飛龍啟節。揚飆扇埃。含和澤以滋生。鬱敷萌以挺栽。傾柯遠擢。沉根下盤。繁莖篠密。豐幹林攢。揮長枝以揚綠。披翠葉以吐丹。流暉俯散。迴葩仰照。爛若柏枝並燃。爀如烽燧俱燎。曒如朝日。晃若龍燭。晞絳采於扶桑。接朱光於若木。爾乃赬萼挺蔕。金牙承蕤。蔭佳人之玄髻。發窈窕之素姿。遊女一顧傾城。無鹽化為南威。於是天漢西流。辰角南傾。芳實壘落。月滿虧盈。爰採爰收。乃剖乃折。內憐幽以含紫。外滴瀝以霞赤。柔膚冰潔。凝光玉瑩。漼如冰碎。泫若珠迸。含清冷之溫潤。信和神以理性。
  • 晉應貞安石榴賦曰:余往日職在中書時。直廬前有安石榴樹。枝葉既盛。華實甚茂。為之作賦。挹微露以鮮采。承輕風而動葩。南拂陰檐。北扇陽阿。其傍則有大廈崇房。重廊高廡。皇籍帝典。圖書之府。時移節變。大火西旋。丹葩結秀。朱實星懸。膚拆理阻。爛若珠駢。
  • 晉潘岳河陽庭前安石榴賦曰:雖小縣陋館。聊可以遊賞。有嘉木曰安石榴。脩條外暢。榮幹內樛。扶疏偃蹇。冉弱紛柔。於是暮春告謝。孟夏戒初。新莖擢潤。膏葉垂腴。丹暉綴於朱房。緗的點乎紅鬚。煌煌煒煒。熠爍入橤。似長離之栖鄧林。若珊瑚之映綠水。既乃攢乎狹庭。載阨載褊。土階無等。肩牆惟淺。壁衣蒼苔。瓦被駮蘚。處悴而榮。在幽彌顯。其華可玩。其實可珍。羞于王公。薦於鬼神。豈伊仄陋。用渝厥真。果猶如之。而況於人。
  • 晉夏侯湛若石榴賦曰:接翠萼於綠葉。冒紅芽於丹鬚。赩然含蕤。漼爾散珠。雪酲解●。怡神實氣。冠百品以奇仰。邁眾果而特貴。
  • 晉傅玄安石榴賦曰:鳥宿中而纖條結。龍辰升而丹華繁。其在晨也。灼若旭日拪扶桑。其在昏也。奭若燭龍吐潛光。苞玄黃之烈輝。紛煒曄而焜煌。發朱榮於綠葉。時從風而飄揚。
  • 晉庾儵石榴賦曰:于時仲春垂澤。華葉甚茂。炎夏既戒。忽乎零落。是以君子居安思危。在盛慮衰。可無慎哉。乃作斯賦。綠葉翠條。紛乎蔥青。丹華照爛。曅曅熒熒。遠而望之。粲若摛繢被山阿。迫而察之。赫若龍燭。輝耀綠波。
  • 晉范堅安石榴賦曰:縈紅根以磐峙。擢脩幹而扶疏。荑應春以吐綠。葩涉夏而揚朱。
  • 宋顏測山石榴賦曰:風觸枝而翻蘤。雨淋條而殞芬。環青軒而燧列。繞翠波而星分。視栖翡之失榮。顧彫霞之無文。
  • 梁江淹山石榴頌曰:縹葉翠萼。紅華絳采。炤烈泉石。芬披山海。奇麗不移。霜雪空改。

  • 說文曰:柿。赤實果也。
  •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柿六十七株。暉章殿前。柿一株。
  • 義熙起居注曰:吳令顧脩期言。縣西鄉有柿樹。殊本合條。依舊集駕。(○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一作賀。)詔停。
  • 梁庾仲容詠柿詩曰:發葉臨層檻。翻英糅花藥。風生樹影移。露重新枝弱。苑朱正蔥翠。梁烏未銷鑠。
  • 宋江夏王劉義恭謝柿啟曰:垂賚華林園柿。味滋殊絕。
  • 梁簡文帝謝東宮賜柿啟曰:懸霜照采。凌冬挺潤。甘清玉露。味重金液。雖復安邑秋獻。靈關晚實。無以疋此嘉名。方茲擅美。

  • 禮。(○本條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九作爾雅。)樝梨曰鑽之。
  • 樝梨薑桂。梨之咸者。皆人君羞。以梨也。(○本條御覽九百六十九作禮記。又梨之上有樝字。咸作不藏。以爾雅郭注作似。)
  • 張敷(○本條當是引用俗說。見本書二十九別部及太平御覽六百三十四。此有脫文。)
  • 平丘有甘樝。(○本條御覽作山海經。)
  • 呂箕山之東有甘樝。(○本條御覽作呂氏春秋。)
  • 洞庭之上。其木多樝。(○本條御覽作山海經。)
  • 甘樝列於崑崙。(○本條御覽作傅玄瓜賦。)

  • 廣志曰:㮏有白青赤三種。張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
  • 漢武內傳。仙藥之次者。有圓丘紫柰。
  • 晉咸和起居注曰:六年。寧州上言。甘露降城北園柰桃樹等。
  • 晉太始起居注曰:二年六月。嘉柰一蔕十五實。生於酒泉。
  • 蕭廣濟孝子傳。王祥後母庭中有柰樹。始著子。使祥守視。晝驅鳥雀。夜驚蟲鼠。時雨總至。祥抱樹至曙。母見之惻然。
  • 梁楮湮(○初學記二十八作褚澐。)柰詩曰:成都貴素質。酒泉稱白麗。紅紫奪夏藻。芬芳掩春蕙。誰謂重三珠。終焉競八桂。
  • 魏曹植謝柰表曰:即夕。殿中宣詔。賜臣冬柰。詔使溫啖。夜非食時。而賜見及。奈以夏熟。今則冬至。物以非時為珍。恩以絕口為厚。
  • (○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作杜恕篤論。)曰:□(○御覽作日給。)之華與柰之華相次。(○御覽作似。)柰結實而日洽(○御覽作給。)零落。虛偽之與真實相似。虛偽敗而真實成。
  • 太沖嗟其夏成。子建暢其寒熟。(○按太沖以下見後劉孝儀啟。重出應刪。)
  • 洞冥記。有紫柰大如斗。甘如蜜。核紫花青。
  • 蜀都賦。素柰夏成。
  • 潘尼武館賦。投素柰於青渠。
  • 閑居賦。二柰曜丹白之色。
  • 濟北楊愔。字遵彥。四代同居。昆季就學者三十餘人。學庭前有柰樹。實落于地。群就爭之。愔頹然而坐。季父睇。大嗟異之。(○本條明本作北齊書。又按自杜篤正論條至此。當移前類事中。)
  • 梁劉孝儀謝始興王賜柰啟曰:酒泉之實。稱於王賦。瓜州之味。記自張文。亦有太沖嗟其夏成。子建暢其寒熟。潘園曜白。孫井浮朱。並見重於昔時。而霑恩於茲日。

  • 爾雅曰:棗。壺棗。(今江東呼棗大而銳上者為壺棗。猶瓠也。)邊要棗。(子細要者。)
  • 禮記曰:婦人之贄。椇榛脯脩棗栗。毛詩曰:八月剝棗。十月穫稻。
  • 晏子曰:景公謂晏子曰:東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棗。華而不實。何也。晏子曰:昔者秦繆公乘龍理天下。以黃布裹蒸棗。至海而投其布。故水赤。蒸棗。故華而不實。公曰:吾徉問子耳。對曰:嬰聞之。徉問者。亦徉對。
  • 孟子曰: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之。
  • 韓子曰:秦餓。應侯謂王曰:五苑之棗栗。請發與之。
  • 史記曰:李少君以卻老方見上。少君曰: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瓠。
  • 真人關令尹喜內傳曰:尹喜共老子西遊。省太真王母。共食玉門之棗。其實如瓶。
  • 神異經曰:北方荒中。有棗林焉。其高五丈。敷張枝條一里餘。子長六七寸。圍過其長。熟赤如朱。乾之不縮。氣味甘潤。殊於常棗。食之可以安軀。益氣力。
  • 東方朔傳曰:武帝時。上林獻棗。上以枝擊未央前殿檻。呼朔曰:叱來叱來。先生知此篋中何物。朔曰:上林獻棗四十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枝擊檻。兩木林也。曰朔來朔來者。棗也。叱叱者四十九。上大笑。賜帛十疋。
  • 漢書曰:王吉少時學問。居長安。其東家有棗樹。垂吉庭中。吉婦取棗以啖吉。吉後知之。乃去婦。東家聞而欲伐其樹。鄰里共止之。因固請吉。令還婦。里中為之語曰:東家棗樹。王陽婦去。東家棗完。去婦復還。
  • 漢武內傳曰:七月七日。西王母當下。帝設玉門之棗。
  • 劉根別傳曰:今年春。當有病。可服棗核中仁二七枚。能常服之。百邪不復干也。
  • 風俗通曰:鮑焦耕田而食。穿井而飲。於山中食棗。或曰:此棗子所殖耶。遂強歐吐而死也。
  • 魏文帝詔群臣曰:南方有龍眼荔枝。寧比西國蒲萄石蜜乎。酢且不如中國凡棗味。莫言安邑御棗也。
  • 馬明生別傳曰:安期生仙人見神女。設廚膳。安期曰:昔與女郎游息於西海之際。食棗異美。此間棗小。不及之。憶此棗味久。已二千年矣。神女云。吾昔與君共食一枚。乃不盡。此間小棗。那可相比耶。
  • 王隱晉書。傅虞為鄱陽內史。勸厲學業。寬裕簡素。風化大行。白烏集郡庭棗樹上。
  •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棗六十二株。王母棗十四株。
  • 異苑曰:太元中。南郡州陵縣有棗樹。一年忽生桃李棗三種花子。
  • 世說曰:魏文帝忌弟任城(○原訛成。據馮校本改。)王驍壯。因在卞太后所。共圍棋。並啖棗。文帝以毒著諸棗蔕中。自選可食者。而王不悟。遂雜進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豫敕毀器。太后徒跣趨井。無以汲之。須臾遂卒。
  • 又曰:大將軍王敦。初尚武帝舞陽公主。如廁。見漆箱中盛棗。本以塞鼻。王謂廁上下果。遂食之。群婢莫不笑之。
  • 左傳。禦孫曰:女贄不過榛栗棗脩以告虔。
  • 鄴中記。石季龍園中有羊角棗。三子一尺。
  • 史。楚莊王愛一馬。噉棗脯。
  • 夏取棗杏之火。(○本條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五作鄒子。後同。)
  • 晉傅玄詩曰:飢食野棗實。
  • 後秦趙整詩曰:北園有一樹。布葉垂重陰。外雖多棘刺。內實有赤心。
  • 梁簡文帝賦詠棗曰:風搖羊角樹。日映雞心枝。已聞安邑美。永茂玉門垂。
  • 陳周弘正謝梁元帝賚玉門棗啟曰:安期舊美。安息高名。臣金馬之榮。未獲趨奉。方朔之賜。遽降洪恩。

  • 神仙傳曰:董奉居廬山。為治病。重者種杏五株。輕者一株。於林中所在。簞食一器。是換一穀。少者虎逐之。乃以穀賑貧窮。號董仙杏林。
  • 師曠占曰:梅桃杏實多者。來年謂之穰。
  • 晉宮關(○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八作閣。)記曰:明光殿。杏八株。
  • 九州論。魏郡好杏。
  • 燧人夏取棗杏之火。
  • 西京雜記曰:上林苑有文杏。謂有文彩也。
  • 典術曰:杏者東方歲星之精也。
  • 山海經曰:靈山之下。其木多杏。
  • 盧毓冀州論曰:魏郡好杏。地產不為珍。
  • 師曠占曰:杏多實不蟲者。來年秋善。
  • 南岳夫人傳曰:仙人有三玄紫杏。西京雜記曰:上林苑有蓬萊杏。東海都尉于台。獻杏一株。花雜五色。六出。云是仙人所食者。
  • 氾勝之書曰:杏花如何。可耕白沙。
  • 玄晏春秋曰:衛倫過予。言及於味。稱魏故侍中劉子陽。食餅知鹽生。精味之至也。予曰:師曠識勞薪。易牙別淄澠。子陽今之妙也。定之何難。倫因命僕取糧糗以進。予嘗之曰:麥也。有杏李柰味。三果之熟也不同。子焉得兼之。倫笑而不言。退告人曰:士安之識過劉氏。吾將來家實多。故杏時將發。糅以杏汁。李柰將發。又糅以李柰汁。故兼三味。
  • 述異記曰:杏園洲在南海中。多杏。云仙人種杏處。漢時嘗有人舟行遇風。泊此洲五六月。日食杏。故免死。又云洲中有冬杏。
  • 嵩高山記曰:嵩山東北有牛山。其山多杏。至五月。爛然黃茂。自中國喪亂。百姓飢饉。皆資此為命。人人充飽。而杏不盡。
  • 洛陽宮殿簿曰:含章殿前。杏四株。顯陽殿前。杏六株。
  • 地理志曰:范蠡宅在湖中。有海杏。大如拳也。
  • 朱超石與兄書曰:光武墳邊杏甚美。今奉送其核。
  • 王逸荔枝賦曰:魏土送西山之杏。
  • 述異記曰:賴鄉老子祠有縹杏。
  • 莊子曰:孔子游淄濰之林。休坐杏壇之上。弟子讀書。絃謌鼓琴。
  • 後周書曰:張元性廉潔。南鄰有杏兩樹。杏熟。多落元園中。元悉以還主。
  • 管子曰:五沃之土。其木宜杏。
  • 四民月令曰:三月杏花盛。可播白沙輕土之田。
  • 潘岳閑居賦曰:梅杏郁棣。華實照爛。
  • 又司馬相如長門賦曰:飾文杏以為梁。
  • 周庾信詠杏花詩曰:春色方盈野。枝枝綻翠英。依俙映村塢。爛熳開山成。好折待賓侶。金盤儭紅瓊。

  • 山海經曰:南山其上多栗。葛山銅山。其木多栗。
  • 毛詩曰:樹之榛栗。
  • 又云。版有漆。隰有栗。
  • 韓詩曰:東門之栗。有靜(靜。善也。)家室。(言東門之栗樹之下。有善人。可以為室家也。)
  • 韓子曰:秦餓。應侯謂王曰:五苑之果蔬橡棗栗。足以活民。請發之。王曰:今發五苑以活民。是使有功與無功互爭取也。人生而亂。不如死而治。
  • 廣志曰:栗有侯栗。關中大如雞子。
  • 三秦記曰:漢武帝果園。大栗十五枚一斗。
  • 魏志曰:東夷韓國出大栗。如梨。
  • 何晏九州論曰:中山好栗。
  • 袁准觀殊俗曰:索蘭枝而不得。見巨房之大栗。
  • 袁子正書曰:歲比不登。唯得賣棗栗瓜梨。
  • 盧諶祭法曰:春秋冬祠。皆用栗。
  • 禮曰:栗欀之。
  • (○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四作漢書。)燕秦千樹栗。此人與千戶侯等。
  • 黃侔蒸栗。(○本條御覽作魏略。)
  • 魏氏。(○本條魏志四注作魏氏春秋。此有脫文。)許元(○魏志注作允。)因司馬昭辭。欲殺之。帝方食栗。優人雲午等唱曰:青頭雞。青頭雞者。鴨也。帝懼不敢發。
  • 莊子。古者獸多民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栖樹上。故命曰有巢氏。
  • 梁州獻栗。徑寸半。
  • 西京雜記曰:上林苑有魁栗雙栗楒栗榛栗。
  • 史。蘇秦說燕文侯曰:此有棗栗之科。此謂天府也。民雖不級而足也。
  • 選蜀都。榛栗罅發。
  • 王逸荔枝賦。北燕薦朔濱之巨栗。
  • 侯國出栗。大如雞子。
  • 桂陽有栗。叢生。大如柿子。
  • 越中出如拳之栗。
  •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本條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四作論語。)
  • 後漢蔡邕傷故栗賦曰:人有折蔡氏祠前栗者。故作斯賦。樹遐方之嘉木。于靈宇之前庭。形猗猗以豔懋。似碧玉之精明。何根莖之豐美。將蕃熾以悠長。遇禍賊之災人。嗟夭折以摧傷。
  • 梁庾堅吾謝東宮賚栗啟。查或火成。鑽以為屑。柰稱煎用。曝而成糗。未若北燕巨實。用奪榮枯。南國脯山。翻慚齒決。承恩踊躍。對聞喜之河。念報屏營。問知來之鳥。

  • 廣志曰:陳倉胡桃。薄皮多肌。陰平胡桃。大而皮脆。急捉則碎。
  • 博物志曰:張騫使西域還。得胡桃。
  •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胡桃八十四株。
  • 荀氏春秋祠制曰:常設用胡桃。
  • 吳時外國志曰:大秦國有棗榛胡桃。蓮藕雜果。
  • 梁沈約為柳世隆謝賜樂遊胡桃啟曰:挺自禁園。味逾井絡。動物迴祇。在微必應。此乃胡羯奔逃。吉之先見者也。
  • 後漢孔融與諸卿書曰:多惠胡桃。深知篤意。
  • 晉鈕滔母答吳國書曰:胡桃本生西羌。外剛樸。內柔甘。質似古賢。欲以奉貢。

  • 廣志曰:林檎似赤柰。亦名黑檎。廣黑檎似赤柰。一名林檎似赤柰。(○本條訛脫複重。明本一名林檎以下作一名來禽。言味甘熟則來禽也。)
  • 劉楨京口記曰:南國多林檎。
  • 梁劉孝威謝賚林檎書曰:勇聞齊國。止錫二桃。遠至仙方。裁蒙數棗。豈如恩豐漢篋。賜廣魏奩。●女數而僅通。筭郎計而方得。生於玉井之側。出自金膏之地。上靈所貴。下土希逢。
  • 梁庾肩吾謝賚林檎啟曰:丹徒故苑。歲綿長而不見。岷山雖植。路重阻而來難。未有徙核圓丘。移根閬阪。仙廚始摘。猶青玉之盤。(○句有脫文。)下賤爰頒。遂入抽蒲之座。

  • 似竽。(○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七十四作陳祈暢異物志。)亦有(○亦有下有巨魁二字。)剝去皮。肥(○肥作肌。)肉白。南方以當米穀。賓客亦設之。出交北。

  • 如棠。味如李。無核。
  • 呂氏春秋。果之美者棠實。

  • 神異經曰:東南荒中。高二十丈餘。葉如甘瓜。二子成(○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二作百歲。)落。生幸。(○御覽作華。)椰如甘瓜。如兩眼。謂之萼。(○御覽作華如甘瓜華。華盡落而生萼。此有訛衍。)萼越王頭(○越王頭三字御覽無。)下生子。三成(○御覽作歲。)而熟。形如寒瓜。
  • 廣志曰:高六七尺者。無枝條。葉如(○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二如下有束蒲二字。蒲下有二十九字。此脫。)美如蜜。核中有白膚。厚半寸。味似胡桃。出交北。
  • 選曰吳。(○按本條見文選吳都賦。此有脫文。)椰葉無陰。
  • 七命曰:剖椰子之殼。

  • 仲長統昌言曰:今人主不思甘露零。醴泉涌。而患枇杷荔支之腐。亦鄙矣。
  • 荊州土地記曰:宜都出大枇杷。
  • 廣州記曰:枇杷若榴。參乎京都。
  • 華山記曰:華山講堂西頭。有枇杷園。
  •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枇杷四株。
  • 宋周祗枇杷賦曰:昔魯季孫有嘉樹。韓宣子賦譽之。屈原離騷。亦著橘賦。至枇杷樹。寒暑無變。負雪揚華。余殖庭圃。遂賦之云。名同音器。質貞松竹。四序一采。素華冬馥。霏雪潤其綠蕤。商風埋其勁條。望之冥濛。即之疏寥。
  • 宋謝瞻安成郡庭枇杷樹賦曰:伊南國之佳木。偉邦庭而延樹。稟金秋之清條。抱東陽之和煦。肇寒葩於結霜。成炎果乎纖露。高臨甍首。傍拂階露。

  • 毛詩曰:六月食鬱及薁。
  • 魏都。萸梅及楊李留郁。(○太平御覽九百七十四作曹毗魏都賦曰英梅楊李。若留郁棣。此有訛脫。)俗謂燕郁。

  • 詩曰:隰有樹檖。疏。赤羅或名山梨。今謂楊檖。樹實如梨。但小耳。一名鹿梨。一名鼠梨。
  • 爾雅曰:檖。羅。

  • 樹如桑。取其實為醬。漢音范。(○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三作漢書注。范作矩。此有脫訛。)
  • (○御覽作廣志。)(○御覽作蔓。)生依樹也。

  • 詩曰:南山有枸。疏。枳椇樹似白楊。子著枝端。為之木蜜。從令人酒薄。以為屋柱。酒皆薄。
  • 禮曰:婦人之贄。椇榛脯脩棗栗。
  • 廣志。以(○太平御覽九百七十四作子似)珊瑚樹。乾者益之矣。(○御覽作益美。)

  • 爾雅曰:柚。條也。(似橙。實醋。出江南。)
  • 廣志曰:成都有柚。大如斗。
  • 尚書曰:楊州厥苞橘柚。
  • 離騷(○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三作楚辭。)曰:斥逐鴻鵠。乃近鴟梟。斬伐橘柚。列樹苦桃。
  • 呂氏春秋曰:果之美者。雲夢之柚。
  • 月令曰:食橘柚。
  • 列傳(○御覽九百七十三作列子。)曰:吳越之間。有木焉。其名曰柚。樹碧而冬青。實丹而味酸。度淮北為杞。
  • 晉郭璞柚贊曰:厥苞橘柚。精者曰甘。實染繁霜。葉鮮翠藍。屈生嘉歎。以為美談。

  • 爾雅曰:楙。木瓜也。
  • 廣志曰:木瓜子可藏。枝為杖。號一尺百二十節。
  • 毛詩曰:木瓜。美齊桓公也。衛為翟人敗之。出處于漕。桓公救而封之。遺之車馬器服焉。衛人思之。欲厚報之。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木瓜五株。
  • 宋何承天木瓜賦曰:美中州之佳樹。表閑冶之麗姿。結靈根以誕秀。傾朝日以揚暉。擢叢柯之冉冉。布翠葉而蕤葳。惟茲木之在林。亦超類而獨劭。方朝華而繁實。比沙棠而有耀。當大夏之方隆。愧微幹之纖撓。豈隱撲以幸全。固呈才而不效。離眾用而獲寧。永端己以厲操。願佳人之弔投。思同歸以託好。顧衛風之攸珍。雖瓊琚而匪報。

  • 爾雅曰:杜。甘棠也。杜。赤棠。白者棠。
  • 毛詩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
  • 又曰:有杕之杜。(杕。獨也。)
  • 韓詩外傳曰:邵伯在朝。有司請召民。邵伯曰:不勞一身而勞百姓。大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於是廬於棠樹之下。百姓大悅。詩人見而歌焉。
  • 晉孫楚杕杜賦曰:家弟以虞氏梨賦見示。余謂豈以梨有用之為貴。杜無用之為賤。故用獲全。所以為貴。有用獲殘。所以為賤。故賦云之。惟有杕之為杜。齊萬物而並生。其質菲薄。既不施於器用。華葉疏悴。靡休蔭之茂榮。昔在邵伯。聽訟述職。甘棠作頌。垂之罔極。

  • 援神契曰:仲冬昴星中。收莒芋。亦芋也。
  • 說文曰:齊人為莒。
  • (○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五作漢書。)汝南有鴻隙大陂。翟方(○御覽方下有進字。)為丞相。秦(○御覽作奏。)破之。郡中追焉。(○御覽作怨。)童謠曰:懷我陂。(○御覽作壞陂誰。)翟子威。飯我食。(○御覽食上有豆字。)羹芋魁。
  • 秦破翟。(○本條御覽九百七十五作漢書。翟作趙。)卓氏曰:吾聞岷山之下。沃野。有陰蹲鴟。至死不飢。乃求遠遷。致之於臨邛。
  • 廣志曰:有君子芋。大如斗魁。青邊芋淡善芋。大如瓶。少子。葉如徹蓋。緗色紫莖。
  • 本草。芋土芝。
  • 選蜀都。閒蹲鴟之沃野。則以為世濟陽九。注。濟人饑也。葉似蹲鴟。

  • 郭子曰:楊氏子年九歲。孔君平詣其父。設果有楊梅。孔指示兒曰:此貴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 臨海異物志曰:楊梅。其子大如彈丸。正赤。五月中熟。熟時似梅。其味甜酸。
  • 裴氏廣州記曰:廬山頂有湖。楊梅山桃繞其際。海人時登採拾。正得於上飽。不得持下。
  • 博物志曰:地有章名。則生楊梅。無章名亦有耳。有章名無之也。
  • 吳興記曰:故章縣北有石郭山。上生楊梅。常以貢御。
  • 南越志曰:熙安縣多楊梅。
  • 梁江淹楊梅頌曰:懷橤挺實。涵黃糅丹。鏡曰繡壑。炤霞綺巒。

  • 廣志曰:蒲萄有黃白黑三種。
  • 本草曰:蒲萄益氣強志。令人肥健少飢。延年輕身。
  • 史記曰:大宛以蒲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
  • 漢書曰:且末國無雷國罽賓國。皆有蒲萄。
  •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常下。帝設蒲萄酒。
  • 續漢書曰:燉煌張氏家傳曰:扶風孟他。以蒲萄酒一升遺張讓。即稱涼州刺史。
  • 博物志曰:西域蒲萄酒。傳云可至十年。
  • 又曰:張騫使西域還。得蒲萄。
  •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蒲萄百七十八株。
  • 魏文帝詔群臣曰:且說蒲萄。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酸而不脆。冷而寒。味長汁多。除煩解●。又釀以為酒。甘於麴米。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況親食之耶。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
  • 秦州記曰:秦野多蒲萄。
  • 博物志曰:以為芻蕘。
  • 杜恕篤(○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二作杜篤。)邊論。漢匈(○御覽匈上有征字。)奴。取胡麻蒲萄。□(○御覽作稗。)麥苜蓿。示廣地。
  • 龜茲國胡人奢侈。家有至千斛蒲萄。漢使取實來。離宮別館傍盡種。
  • 北齊李元忠。贈世宗蒲萄一盤。世宗以報白縑。遺書曰:忽惠蒲萄。良深愧仰。聊因絹百疋。以醻清德。
  • 漢李廣(○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二作漢書。廣下有利字。)為二師將軍。破大宛。得蒲萄種歸漢。
  • 魏都。皇篠懷風。蒲萄結陰。
  • 魏鍾會蒲萄賦曰:美乾道之廣覆兮。佳陽澤之至淳。覽遐方之殊偉兮。無斯果之獨珍。託靈根之玄圃。植昆山之高垠。綠葉蓊鬱。曖若重陰。翳羲和。秀房陸離。混若紫英乘素波。仰承甘液之靈露。下歙豐潤於醴泉。總眾和之淑美。體至氣於自然。珍味允備。與物無儔。清濁外暢。甘旨內遒。滋醳膏潤。入口散流。
  • 晉荀勗蒲萄賦曰:靈運宣流。休祥允淑。懿彼秋方。乾元是畜。有蒲萄之珍偉奇。(○句有衍文。)應淳和而延育。

  • 周成雜字曰:檳榔。果也。似螺。可食。
  • 李當之藥錄曰:檳榔一名檳門。
  • 廣志曰:木實曰檳榔。樹無枝。略如柱。其顛生穟而秀。生棘針。重疊其下。彼方珍之。以為口實。亦出交趾。
  • 林邑記曰:檳榔樹高十餘丈。皮似青桐。節如桂竹。下森秀無柯。端頂有葉。葉似甘蕉。條派開破。仰望眇眇。如鍤叢蕉於竹杪。風至獨動。似舉羽扇之掃天。葉下繫數房。房綴數十子。家有數百樹。
  • 異物志曰:檳榔樹若筍竹生竿。近上未(○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一作末。)五六尺間。洪覃洪腫起如瘣木焉。因拆裂出。若黍秀也。無華而為實。大如桃李。天生棘重累其下。所以禦衛其實也。剖其上皮。煮其膚熟而貫之。堅如乾棗。以夫留古賁并食。則滑美下氣。及宿食消穀。
  • 南中八郡志曰:檳榔土人以為貴。婚族客必先進。若邂逅不設。用相嫌恨。
  • 顧徽廣州記曰:山檳榔形小。而大於●子。●子土人亦呼為檳榔。
  • 梁劉孝綽詠有人乞牛舌乳不付因餉檳榔詩曰:陳乳何能貴。爛舌不成珍。空持渝浩齒。非但汙丹脣。別有無枝實。曾要湛上人。羞比朱櫻就。詎易紫梨津。莫言蔕中久。當看心裏新。微芳雖不足。含咀願相親。
  • 周庾信詠檳榔詩曰:綠房千子熟。紫穗百花開。莫言行萬里。曾經相識來。
  • 梁王孺謝賜于阤利所獻檳榔啟曰:竊以文軌一覃。充仞斯及。入侍請朔。航海梯山。獻琛奉。(○句有脫文。)充庖盈府。故其取題左賦。多述瑜書。萍實非甘。荔葩慚美。
  • 梁庾肩吾謝賚檳榔啟曰:形均綠竹。詎掃山壇。色譬青桐。不生空井。事踰紫柰。用兼芳菊。方為口實。永以蠲痾。
  • 又謝東宮賚檳榔啟曰:無勞朱實。兼荔支之五滋。能發紅顏。類芙蓉之十酒。登玉案而上陳。出珠盤而下逮。澤深溫柰。恩均含棗。
  • 喻益期牋曰:檳榔信南越之可觀。子既非常。木亦特異。大者三圍。高者九丈。葉聚樹端。房搆葉下。華秀房中。子結房外。其擢穗似禾。其綴實似穀。其皮似桐而厚。其節似竹而穊。其中空。其外勁。本不大。末不小。上不傾。下不邪。調直亭亭。千百若一。步其林則寥朗。庇其陰則蕭條。信可以長吟。可以遠想矣。性不耐霜。不得北殖。必當遐樹海南。遼然萬里。弗遇長者之目。自令恨深。

  • 廣志曰:荔支樹高五六丈。大如桂樹。綠葉蓬蓬。冬夏榮茂。青華朱實。大如雞子。核黃黑。似熟蓮子。實白如昉。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醋者。至日將中。翕然俱赤。則可食也。一樹下子百斛。
  • 東觀漢記曰:單于來朝。賜橙橘龍眼荔支。
  • 謝承後漢書曰:汝南唐羌。為臨武長。縣接交州。州舊貢荔支及生犀獻之。羌上書諫。乃止。
  • 吳錄曰:蒼梧多荔支。生山中。人家亦種之。
  • 魏文帝詔群臣曰:南方有龍眼荔支。寧比西園(○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一作國。)蒲萄石蜜。
  • 竺法真登羅山疏曰:荔支似冬青。夏至日子赤。可食。
  • 南中八郡志曰:犍為僰道縣出荔支。
  • 梁劉霽詠荔支詩曰:叔師貴其珍。武仲稱斯美。良由自遠致。含滋不留齒。
  • 後漢王逸荔支賦曰:曖若朝雲之興。森如橫天之彗。湛若大廈之容。鬱如峻嶽之勢。脩幹紛錯。綠葉臻臻。灼灼若朝霞之映日。離離如繁星之著天。皮似丹罽。膚若明璫。潤侔和璧。奇喻五黃。仰歎麗表。俯嘗嘉味。口含甘液。心受芳氣。兼五滋而無常主。不知百和之所出。卓絕類而無儔。超眾果而獨貴。
  • 齊孔稚珪謝賜生荔支啟曰:綠葉雲舒。朱實星映。離離昔聞。曄曄今睹。信西●之佳珍。諒東鄙之未識。
  • 王逸賦。(○已見上。)角卯興而靈華敷。大火中而朱實繁。灼灼丹華吐日。離離繁星著天。
  • 七命。坼龍眼之房也。

  • 廣志曰:益智葉似叢(○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二作襄。按當作蘘。)荷。長丈餘。其根有小枝。高者八九寸。無葉萼。其子叢生著之。大如棗。中辨黑皮白。核小者曰益智。含之攝泛(○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二作涎。)濊。出萬壽。亦生交趾。
  • 南方草物狀曰:益智子如筆毫。長七八分。二月華。色似蓮。著實五六月熟。味辛。雜五味。中芬芳。亦可鹽曝。出交趾合浦。
  • 顧徽廣州記曰:益智葉如蘘荷。莖如竹箭。子從心出。一枝有十子。子肉白滑。四破去之。取外皮。蜜煮為粽。味辛。
  • 周景式廬山記曰:山果有益智蒲萄。
  • 三十六國春秋曰:安帝元年。盧循為廣州刺史。循遺裕益智粽。裕乃答以續命湯。
  • 梁劉孝勝詠益智詩曰:挺芳銅嶺上。擢穎石門端。連叢去本葉。雜和委雕盤。寧推不迷草。詎滅聰明丸。儻逢公子宴。方永厭夜歡。
  • 慧遠法師答盧循書曰:損餉六種。深抱情至。益智乃是一方異味。即於僧中行之。

  • 古今注曰:椹。桑實也。
  • 詩曰:食我桑椹。懷我好音。于嗟鳩兮。無食桑椹。
  • (○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三作漢武內傳。此有脫文。)藥有扶桑丹椹。
  • 魏略。楊沛(○楊沛下有脫文。見御覽九百七十三。)
  • 世說。張天錫為晉孝武。(○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三武下有所器二字。)問北方何物可貴。對曰:桑椹香食。人無嫉心。
  • 北方白椹。長數寸。甚美。(○本條御覽九百七十三作異苑。)
  • 東方有八十丈桑。上有椹。長三尺五寸。圓與長等。(○本條御覽九百七十三作東方朔神異記。)
  • 王甲以北方椹比江東黃甘。於是引甲為賓客。初謝公為甲妄言。甲乃買駿馬。投椹熟時。致十枚。(○本條御覽九百七十三作世說。此有脫文。)

  • 廣志曰:芭蕉一曰芭苴。或曰甘蕉莖如荷芋。重皮相裹。大如盂斗。葉廣尺。長一丈。有角子。長六七寸四五寸二三寸。兩兩共對。若相抱形。剝其上皮。色黃白。味似蒲萄。甜而脆。亦飽人。其莖解散如絲。績以為葛。謂之蕉葛。雖脆而好。色黃白。不如葛赤色也。出交趾建安。
  • 南州異物志曰:甘蕉草類。望之如樹株。大者一圍餘。葉長一丈。或七八尺餘。二尺許。華大如酒杯。形色如芙蓉。著莖末。百餘子大。名為房。根似芋塊。大者如車轂。實隨華長。每華一闔。各有六子。先後相次。子不俱生。華不俱落。此蕉有三種。一種子大如手拇指長而銳。有似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一種子大如雞卵。有似羊乳。名牛乳蕉。微滅(○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五作減。)羊角。一種大如藕。長六七寸。形正方。少甘。最不好也。取其闔。以灰練之。績以為綵。
  • 異物志曰:芭蕉莖如芋。取鑊煮之如絲。可紡績為絺綌。
  • 南方草物狀曰:蕉樹子房相連累。甜美。亦可蜜藏。
  • 遊名山志曰:赤巖山。水石之間。唯有甘蕉林。高者十丈。
  •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有芭蕉二株。
  • 顧徽廣州記曰:甘蕉與蕉。花實根葉不異。直是江(○太平御覽九百七十五作南。)土暖。不紅(○御覽作經。)霜凍。四時花葉。展其熟耳。未熟時亦苦澀。
  • 梁沈約詠甘蕉詩曰:抽葉固盈丈。擢本信兼圍。流甘揜椰實。弱縷冠絺衣。
  • 梁徐摛冬蕉卷心賦曰:拔殘心於孤翠。植晚翫於冬餘。枝橫風而碎色。葉漬雪而傍枯。
  • 宋謝靈運芭蕉贊曰:生分本多端。芭蕉知不一。合萼不結核。敷華何由實。至人善取譬。無宰誰能律。莫昵緣合時。當視分散日。
  • 宋卞敬宗甘蕉贊曰:扶疏似樹。質則非木。高舒垂蔭。異秀延矚。厥實惟甘。味之無足。
  • 梁沈約脩竹彈甘蕉文曰:長兼淇園貞幹臣脩竹稽首。臣聞芟荑蘊崇。農夫之善法。無使滋蔓。翦惡之良圖。未有蠹苗害稼。不加窮伐者也。切尋蘇臺前甘蕉一叢。宿漸雲露。荏苒歲月。擢本盈尋。垂蔭含丈。階緣寵渥。鈴衡百卉。而與奪乖爽。高下在心。每叨天功。以為己力。風聞籍聽。非復一塗。猶謂愛憎異說。所以挂乎嚴網。今月某日。有臺西階澤蘭萱草。到園同訴。自稱雖慚杞梓。頗異蒿蓬。陽景所臨。由來無隔。今月某日。巫岫斂雲。臻樓開照。乾光弘普。罔幽不矚。而甘蕉攢莖布影。獨見鄣蔽。雖處臺隅。遂同幽谷。臣謂偏辭難信。敢察以情。登攝甘蕉左近杜若江離。依源辨覆。兩草各處。異列同款。既有證據。羌非風聞。切尋甘蕉出自藥草。本無芬馥之香。柯條之任。非有松柏後彫之心。蓋闕葵藿傾陽之識。馮籍慶會。稽絕倫等。而得人之譽靡即。稱平之聲寂寞。遂使言樹之草。忘憂之用莫施。無絕之芳。當門之弊斯在。妨賢敗政。孰過於此。而不除戮。憲章安用。請以見事。徙根翦葉。斥出臺外。庶懲彼將來。謝此眾屈。

  • 說文曰:諸蔗也。
  • 廣志曰:干蔗其餳為石蜜。
  • 神異經曰:南方荒內。有盰睹林焉。其高百丈。圍三丈八尺。促節多汁。甜如蜜。
  • 魏文帝典論曰:常與平虜將軍劉勳奮威鄧展等共飲。宿聞展有手臂。曉五兵。余與論劍良久。謂余言。將軍法非也。求與余對。酒酣耳熱。方食干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
  • 江表傳曰:孫亮使黃門。以銀碗并蓋。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獻甘蔗餳。黃門先恨藏吏。以鼠矢投餳中。啟言吏不謹亮呼吏持餳器入。問曰:此器既蓋之。有油覆。無緣有此。黃門將有恨汝耶。吏叩頭曰:嘗從某求官莞席。席有數。不敢與。亮曰:必是此也。問之具服。
  • 南中八郡志曰:交阯有甘蔗。圍數寸。長丈餘。頗似竹。斷而食之。甚甘。笮取汁。曝數時成飴。入口消釋。彼人謂之石蜜。
  • 沈約宋書曰:魏主致意安北。遠來疲乏。若有甘蔗及酒。可見分惠。世祖遣人答曰:知行路多乏。今付酒二器。甘蔗百挺也。漢書。百味旨酒布蘭生。太尊柘漿析醒。(○太平御覽九百七十四。醒上有朝字。)
  • 騷。臑鱉炮焦有柘漿。
  • 世說曰:顧凱之為虎頭將軍。每食蔗。自尾至本。人或問。曰:漸入佳境。
  • 又曰:扶南蔗一丈三節。見日即消。風吹即折。
  • 魏陳王曹植詩曰:都蔗雖甘。杖之必折。巧言雖美。用之必滅。
  • 晉張協都蔗賦曰:若乃九秋良朝。玄酎初出。黃華浮觴。酣飲累日。挫斯蔗而療渴。若嗽醴而含蜜。清滋津於紫梨。流液豐於朱橘。擇蘇妙而不逮。何況沙棠與椰實。

  • 爾雅曰:瓞瓝其紹瓞。(郭注。俗呼瓝為瓞紹者。瓜蔓緒亦著子。但小耳。)
  • 廣志曰:瓜之所出。以遼東廬江燉煌之種為美。有魚瓜。狸頭瓜。蜜筩瓜。女臂瓜。羊核瓜。如(○太平御覽九百七十八如上有又有魚瓜犬瓜六字。)斛。出涼州。舊陽城御瓜。有青登瓜。大如三斗魁。有桂枝瓜。長二尺餘。蜀地溫。食瓜至冬熟。
  • 禮記曰: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為國君者華之。(華。中列之巾以綌。)為大夫累之。(裸也。不巾覆也。)士疐之。庶人齕之。
  • 毛詩曰:綿綿瓜瓞。民之初生。
  • 左傳曰: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
  • 龍魚河圖曰:瓜有兩鼻者殺人。
  • 古文瑣語曰:初刑史子臣謂宋景公曰:從今以往五祀日。臣死。自臣死後五年。五月丁亥。吳亡。以後五祀。八月辛巳。君薨。刑史子臣至死日。朝見景公。夕而死。後吳亡。景公懼。思刑史子臣之言。將死日。乃逃於瓜圃。遂死焉。求得。以蟲矣。
  • 家語曰:曾子芸瓜而誤斬其根。曾皙怒。大杖擊其背。曾子仆地。有頃乃蘇。孔子聞之。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也。曾子使人請孔子。子曰:舜之事瞽叟。得小捶則受。大杖則走。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身死陷父於不義。不孝孰大焉。
  • 賈誼書曰:梁大夫宋就為邊縣令。與楚鄰界。梁楚邊亭皆種瓜。梁亭劬力數灌。其瓜美。楚人窊而希灌。其瓜惡。楚令以梁瓜之美怒。因往夜竊搔梁瓜。梁覺之。欲往報搔楚瓜。宋就曰:是搆怨之道也。乃令人夜往。竊為楚灌瓜。楚旦生。(○太平御覽九百七十八作往。)則已灌瓜。伺而察之。則梁亭為也。楚令大悅。因具聞楚王。楚王乃謝以重幣。故梁楚之驩。由宋就也。
  • 古文奇字曰:秦始皇密令人種瓜於驪山硎谷中溫處。瓜實成。使人上書曰:瓜冬有實。有詔下博士諸生說之。人人各異。則皆使往視之。而為伏機。諸儒生皆至。方相難不決。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皆壓死。
  • 續漢書曰:安帝時。有瓜異本共生。時以為嘉瓜。
  •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仙上藥。有空同靈瓜。
  • 又曰:西王母謂上元夫人曰:後造火朱(○內傳作朱火。)山陵。食靈瓜。其味甚好。憶此味久。已七千歲矣。
  • 吳越春秋曰:吳王夫差。為越所敗。遁而去。得自生之瓜食之也。
  • 吳錄曰:姚俊常種瓜菜。灌園以供衣食。時人或餉。一無所受。
  • 吳志曰:步騭避難江南。單身窮困。種瓜自給。
  • 博物志曰:人以冷水自漬至膝。可頓噉數十枚瓜。漬至腰。啖轉多。至頸。可啖百餘枚。所漬水又皆作瓜氣瓜味。
  • 神仙傳曰:葛玄冬為客及(○太平御覽九百七十八作設。)生棗及生瓜
  • 晉錄曰咸寧中嘉瓜同蔕生於成都。抱朴子曰:五原蔡誕。入山而還。欺家人。云至崑崙。崑崙山有玉瓜。光明洞澈而堅。須以玉井水洗之。便軟而可食。
  • 搜神記曰:時有徐光。常行術於市里。從人乞瓜。其主勿與。便從索瓣。扙地而種之。俄而瓜生蔓延。生花成實。乃取食之。因賜觀者。鬻者反視所出賣。皆亡耗矣。
  • 曹娥父溺死。娥見瓜浮。得屍。(出幽明錄。)
  • 孫鍾。富春人。與母居。至孝篤信。種瓜為業。忽有三年少來乞瓜。為鍾定墓地。出門悉化為白鶴。(孫權祖也。)
  • 毛詩曰:文王之興。本由大王也。綿綿瓜瓞。瓜瓞唪唪。民之初生。自土漆沮。王化之本。
  • 神仙傳。有青登瓜。大如三斗魁。玄表丹裏。呈素含紅。攬之者壽。食之者仙。
  • 地官曰:委人。掌畜聚物瓜瓠芋葵。
  • 禮曰:仲冬行秋令。則天雨汁。瓜瓠不成。(雨雪雜下。)
  • 論語曰: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 史記曰:邵平故秦東陵侯。秦滅後。為布衣。種瓜長安城東。種瓜有五色。甚美。故世謂之東陵瓜。又云青門瓜。青門東陵也。
  • (○太平御覽九百七十八作漢武內傳。)仙山(○御覽作之。)上藥。有雲(○御覽作空同二字。)靈瓜。四劫不實。
  • 後魏。(○太平御覽九百七十八作後魏書。)郭祚領太子少師。肅宗幼弱。祚懷一黃㼐。出奉肅宗。時趙桃子深為世宗所信。祚私事之。人號為桃弓僕射。黃瓜少師。
  • 列仙傳曰:漢(○太平御覽九百七十八作溪人。)者。南郡偏人。居山門。仙人從買瓜。教之練瓜。與附子桂實。共藏春花服之。一年飛登山入水。聞往來海邊諸洞中。仙人博賭瓜。黃瓜數千頃。令暝耳。乃上方丈山。
  • 本草經曰:水芝者。是白瓜甘瓜也。
  • (○太平御覽九百七十八作晉書。)桑虞。字子深。家園有瓜熟。有人踰盜之。虞見。以園籬多棘刺。使人為開道。及盜負出。見道通。知虞使除之。乃送瓜。叩頭請罪。虞與之。
  • 齊。(○太平御覽九百七十八作沈約齊記。)韓虞(○御覽作靈。)敏兄靈珍。早孤。並有孝性。家貧。無以營凶。共種半畝瓜。朝採暮又生。遂辦葬事。
  • 劉揮。字茂謙。從明帝射雉於野。渴倦。得早春瓜。與上樹剖而食之。上懷其舊德。意所良厚。至是一歲三遷。轉御史中丞。
  • (○太平御覽九百七十八作梁書。)任昉。字彥升。死。高祖方食四苑纖瓜。聞之投瓜。悲不自勝。
  • 洞冥記曰:有龍肝瓜。長一尺。花紅葉素。生於冰谷。所謂冰谷素葉瓜。霍山下有洞臺。司命君府也。中有神盤瓜靈瓜。食之者至玄也。
  • 莊子曰:朽瓜化為魚。物之變。
  • 文選曰:魏文帝與吳質書。沉甘瓜於清泉。
  • 劉楨瓜賦曰:(○按見後。)三心在隅。溫風節暮。杭翹放藤。流美遠布。黃花炳曄。潛實獨著。豐細異形。圓方殊務。
  • 晉太康八年。王濬園生嘉瓜。二莖一實。
  • 晉阮籍詩。昔聞東陵瓜。近在青門外。連畛距阡陌。子母相拘帶。五色曜朝日。嘉賓四面會。
  • 魏劉楨瓜賦曰:豐細異形。圓方殊務。揚暉發藻。九采雜糅。厥初作苦。終然允甘。應時湫熟。含蘭吐芳。藍皮密理。素肌丹瓤。乃命圃師。貢其最良。投諸清流。一浮一藏。折以金刀。四剖三離。承之以雕盤。羃之以纖絺。甘逾蜜房。冷亞冰圭。
  • 晉陸機瓜賦曰:發金榮於秀翹。結玉實於宗柯。蔽翠景以因育。綴脩莖而星羅。夫其種族類數。則有括樓定桃。黃㼐白傳。金叉蜜筩。小青大班。玄骭素碗。狸首虎蹯。東陵出於秦谷。桂髓起於巫山。五色比象。殊形異端。或攄文以抱綠。或披素而懷丹。氣洪細而俱芬。體脩短而必圓。芳郁烈其充堂。味窮理而不●。德弘濟於飢渴。道殊流於貴賤。若夫擢以寒水。淬以夏凌。越氣外斂。溫液密凝。體猶握虛。離若剖冰。
  • 晉嵇含瓜賦曰:世云三芝。瓜處一焉。故植根玉巖。潤葉飛泉。攬之者壽。食之者仙。是謂雲芝。芙蕖振采濯莖。玄瀨葩映。莫此為最。是謂水芝。甘瓜普植。用薦神祇。其名既贍。其味亦奇。是謂土芝。乃剖甘瓜。既淳且馨。荒者饗之。忘困解酲。流味通其五藏。冷氣反其迷精。
  • 晉張載瓜賦曰:羊骹虎掌。桂枝蜜筩。或玄表丹裏。程素含紅。豐膚外偉。綠●內醲。甘柤夏熟。丹㮏含芳。朱李零於桂圃。蒲萄潰於椒床。雖茲肴之孤起。莫斯瓜之允臧。超椰子於南海。越橘柚於衡陽。若乃檳榔椰實。龍眼荔支。徒以希珍。難致為奇。論實比德。孰大於斯。
  • 晉傅玄瓜賦曰:應運俟時。負甲徐生。次落英之密葉。交萎私之脩莖。重簡其珍。沉之清源。披之吳刀。承以朱盤。中剖四破。雖分若貌。(○初學記二十八作完。)質兼五味。氣美芳蘭。愈得冷而益甘。頤神爽而解煩。細肌密理。多●少瓣。豐指絕異。食之不●。
  • 梁張纘瓜賦曰:惟茲瓜之實茂。體太素之純精。翕玄潤於浮霄。含皇澤於夏庭。於是蒼春發歲。天地交和。乃啟沃壤。是殖是播。納佳種於畦畹。應時運而剖牙。揮萌散孽。栽葉負柯。蓊茸鬱薈。莽䔿婆娑。晞慶雲以吐蕤。仰旭日之敷花。朝希重陽。夕承朗月。清露湛而宵降。翔風穆以晨發。振柯翹之繞若。顧惠氣以滋悅。感靈化而絪縕。睹佳實之並結。始懷徵而苦發。終感宮而甘通。信不和而自馨。與九鼎乎齊功。蔓草是藉。密葉是蔽。潛湫獨熟。墮莖落蔕。芬馥酷烈。氣暢雲際。申狄不能詳其味。隸首不能為之計。昔東陵之甘瓜。美顯名於中古。彼服閭之攸檐。乃眾仙之所睹。美人神之同好。何厥用之弘普。惟令實於無窮。永可殖於靈圃。
  • 梁帝謝東宮賚瓜啟曰:金榮始薦。瓊橤載珍。味奪蔗漿。甘踰石蜜。

  • (花葉附)
  • 春秋元命苞曰:木之為言觸也。氣動躍也。
  • 易曰:巽為木。坎。其於木也為堅多心。艮。其於木也為堅多節。離。其於木也為科上槁。(堅多心謂剛中也。山木堅直。故多節也。陰含氣。故曰科。科。空也。為日所乾。故上槁。)
  • 又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積小成高大。
  • 爾雅曰:木族生為灌。灌木。叢木也。
  • 尚書曰:兗州厥木惟條。(長也。)楊州厥木惟喬。(高也。)
  • 又曰:三曰木。木曰曲直。曲直作酸。
  • 禮記。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孟春之月。無伐大樹。(妨農故也。)
  • 毛詩曰:黃鳥于飛。集于灌木。
  • 又曰:樛木。后妃逮下也。
  • 又曰:南有喬木。不可休息。
  • 又曰:伐木丁丁。鳥鳴嚶嚶。
  • 禮斗威儀曰:君乘木而王者。其政升平。則草木豐盛。
  • 春秋孔演圖曰:麟。木精也。
  • 六韜曰:冬冰可折。夏條可結。
  • 莊子曰:南伯子綦遊于商之丘。見木焉。有異。結駟千乘。隱將庇其類。子綦曰:此何木也。然必異材。從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俯而視其木根。不可以為棺槨。舐其葉則舌爛。嗅之則使人狂醒。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以至其大矣。
  • 慎子曰:廊廟之材。蓋非一木之枝也。
  • 尸子曰:木之精氣為必方。
  • 孫卿子曰:玉在山而木潤。
  • 玄中記曰:百歲之樹。其汁赤如血。千歲之樹。精為青羊。萬歲之樹。精為青牛。
  • 又曰:大樹之山西。則有采華之樹。服之則通萬國之言。博物志曰:員丘土有不死樹。食之乃壽。
  • 十洲記曰:聚窟洲。海中申未地。上有大樹。與楓木相似。而花葉香聞數百里。名為反魂樹。於玉釜中煮取。汁如黑𥹋。名之為反生香。香氣聞數百里。死屍在地。聞氣仍活。
  • 漢書。晁錯上書曰:夫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木皮三寸。(地寒故也。)
  • 淮南子曰:凡幹木生鹿木根枝木者生於鹿木。凡見葉落而知歲暮。故葉落而長年悲。(長年人忌木黃。善時。)
  • 謝承後漢書曰:方儲幼喪父。事母終日。負土成墳。種奇樹千株。
  • 洪範。五行曰:三曰木。
  • 聲子曰:深根固蔕。
  • 書曰:木從繩則正。
  • 詩曰:出自幽谷。遷于喬木。荏苒柔木。君子樹之。
  • 稽命錄(○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二作徵。)曰:出號施令合民心。作樂制禮得天心。則草木有益於人者長。以養民。王者得禮之制。澤谷中生赤木。
  • 又。宗廟生木。
  • 又。夫子墳方一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之。
  • 又。萬木細為杪。
  • 傳曰:慈母之恕其子折木。鳥能擇木。
  • 陰符曰:火生於木。禍發必剋。
  • 國語。伐木不自其本。必有後生。塞水不自其源。必有後流。除禍不自其本。必有後亂。
  • 人之有孝也。猶樹之有枝葉。猶庇廕之。況君子乎。
  • 魏管輅過毋丘儉墓。(○原訛武丘山險暮。據馮校本改。)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誄惟美。無復可守。玄武藏頭。蒼龍無足。白虎銜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備。法當滅族。
  • 子路曰:二親之壽。匆若塵過隙。草木長。霜露不息。使賢者欲養二親。其道不行。
  • 老子曰: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 又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 呂令(○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二作呂氏春秋。)曰:夫●蟬者。精在乎明其火。振其樹而已。火不明。雖振何益。明不獨在乎火。在闇。當今之世。闇則甚矣。人主有明其德者。天下之士其歸也。若蟬之走明火矣。
  • 又曰:木方盛。終日採之而復生。秋風下霜。一夕而零。
  • 欲鳥者先樹木。
  • 人之有民。如木之有根。根深則本固。
  • 文選。樹木者憂其蠹。根杇則葉危。
  • 淮南子曰:直木先伐。甘泉先竭。
  • 撗海有魚。抱大樹能語。精名靈陽。午日稱仙人者。老樹也。(○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二作抱朴子。)
  • 山海經曰:少室山上有木。名帝休。黃花黑葉。服之不怒。
  • 仙序。王(○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二王下有須字。)少年入學。家最遠。往來先。流輩怪之。常見如提一木三尺餘。至則柱屋間。流輩知取者。後不見。
  • 禮曰:入山行木。無有斬伐。
  • 離騷曰:一夫九首。拔木九千。
  •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脫。(○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三作木葉下。)
  • 罾何為兮木上。
  • 搴芙蓉於木末。
  • 論語。朽木不可雕也。
  • 魏劉楨詩曰:昔君錯畦畤。東土有素木。條柯不盈尋。一尺再三曲。隱生寘翳林。控傯自迫速。得託芳蘭苑。列植高山足。
  • 周庾信詠樹詩曰:交柯乍百傾。擢本或千尋。楓子留為式。桐孫待作琴。殘核移桃種。空花植棗林。幽居對蒙密。蹊逕轉深沉。
  • 陳李爽賦得芳樹詩曰:芳樹千株發。搖蕩三陽時。氣軟來風易。枝繁度鳥遲。春至花如錦。夏近葉成帷。欲寄邊城客。路遠詎能持。
  • 陳賀循賦得庭中有奇樹詩曰:三春節物始芳菲。遊絲細草動春暉。香風飄舞花閒度。好鳥和鳴枝上飛。臨池閒竹偏增綠。依階映雪遠如玉。溫室庭前竟不言。鼓吹樓中能作曲。曾聞遠別舊難思。攀折會取贈佳期。長條本自堪為帶。密葉由來好作帷。星稀漢轉月輪明。徘徊夜鵲屢相驚。欲識幽人蘭杜逕。山窗芳桂復叢生。
  • 梁何遜詠雜花詩曰:井上發新花。誰言不經染。已如薄紫拂。復以濃紅點。狀錦無裁縫。依霞有舒斂。
  • 梁蕭子範落花詩曰:綠葉生半長。繁英早自香。因風亂胡蝶。未落隱鸝黃。飛來入斗帳。吹去上牙床。非是迎冬質。寧可值秋霜。
  • 梁劉孝威望隔牆花詩曰:隔牆花半隱。猶見動花枝。當由美人摘。詎止春風吹。
  • 周庾信詠園花詩曰:蹔往春園傍。聊過看果行。枝繁類金谷。花雜映河陽。自紅無暇染。真白不須粧。鷰送歸菱井。蜂銜上蜜房。非是金鑪氣。何關柏殿香。裛衣偏定好。應持奉魏王。
  • 周明帝和王褒詠摘花詩曰:玉碗承花落。花落碗中芳。酒浮花不沒。花含酒更香。
  • 陳張正見賦得岸花臨水發詩曰:奇樹滿春洲。落橤映紅浮。影閒蓮花石。光涵濯錦流。漾色隨桃水。飄香入桂舟。別有仙潭菊。含芳獨向秋。
  • 梁劉孝威詠翦綵花詩曰:葉舒非漸大。花發是家開。無論人訝似。蜂見也爭來。
  • 梁朱超詠翦綵花詩曰:淺深依樹色。舒卷聽人裁。假令春已度。終住手中開。
  • 梁鮑泉詠翦綵花詩曰:花生翦刀裏。從來訝逼真。風動雖難落。蜂飛欲向人。不知今日後。誰能逆作春。
  • 梁豫章王蕭綜悲落葉詩曰:悲落葉。聯翩下重疊。重疊落且飛。從橫去不歸。長枝交蔭昔何密。黃鳥關關動相失。夕橤雜凝露。朝花翻亂日。亂春日。起春風。春風春日此時同。一霜兩霜猶可當。五晨六旦颯已黃。乍逐驚風舉。高下任飄颺。悲落葉。落葉何時還。夙昔共根本。無復一相關。各隨灰土去。高枝難重攀。
  • 晉劉柔妻王氏春花賦曰:千葩粲其昭晰兮。百卉蒨而同榮。蘭圃翹以含芳兮。芝薄振而沉馨。翠穎競臻。眾條頻英。或異色同形。或齊芳殊制。自然神香。不可勝計。爛若羅宿之垂光。灼若隋珠之宵列。爽若翡翠之群翔。練若珊瑚之映月。詩人詠以託諷。良喻美而光德。工女准於妙規。飾王后之首則。
  • 周庾信枯樹賦曰:殷仲文風流儒雅。海內知名。世異時移。為東陽太守。常忽忽不樂。顧庭槐而歎曰:此樹婆娑。生意盡矣。至白鹿貞松。青牛文梓。根祇盤魄。山崖表裏。桂何事而銷亡。桐何為而半死。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開花建始之殿。落實睢陽之園。聲含嶰谷。曲抱雲門。將鶵集鳳。比翼巢鴛。臨風亭而唳鶴。對月峽而吟猿。乃有拳曲擁腫。盤坳反覆。節樹山連。文橫水蹙。匠石驚視。公輸眩目。雕鐫始就。剞劂仍加。重重碎錦。片片真花。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遷。森梢百頃。槎枿千年。秦則大夫受職。漢則將軍坐焉。莫不苔埋菌壓。鳥剝蟲穿。低垂於霜露。撼頓於風煙。東海有白木之廟。西河有枯桑之杜。北陸以楊葉為關。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則叢桂留人。扶風則長松(○原訛杜。據馮校本改。)繫馬。豈獨城臨細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若乃山河阻絕。飄零離別。拔本垂淚。傷根流血。火入空心。膏流斷節。木魅●睒。山精妖孽。橫洞口而欹臥。頓山腰而半折。戴癭衝瘤。藏穿抱穴。況復風雲不感。羇旅無歸。既傷搖落。彌嗟變衰。淮南云。木葉落。長年悲。斯之謂矣。乃為歌曰:建章二月火。黃河千里槎。若非金谷滿園樹。即是河陽一縣花。桓大司馬聞而歎曰:昔年移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 晉庾闡浮查賦曰:有幽巖之巨木。邈結根乎千仞。體洪傭以秀直。枕瑰奇而特俊。冠岑嶺以高栖。獨雍容於喦峻。混全朴於不才。倬凌霄而絕韻。故能䊸餘盤骫。森蕭頹靡。陽飄飆結。華裂水洒。遺美賈於翠璧。蹶懸根於朽壤。曳洪波於海湄。鼓長風而飄蕩。旦馺波而乘飛潦。夕舉浪而赴奔潮。吹雲霧而出洞穴。灌炎石而過沃焦。江河不俄晷。萬里不一朝。
  • 晉郭璞甘水聖木贊曰:醴泉睿木。養齡盡性。增氣之和。祛神之冥。何必生知。然後為聖。
  • 又不死樹贊曰:萬物暫見。人生如寄。不死之樹。壽蔽天地。請藥西姥。焉得如羿。
  • 梁元帝為妾弘夜姝謝東宮賚合心花釵啟曰:未得投壺。先應含笑。不因鸞鳳。自能歌舞。夜姝昔往陽臺。雖逢四照。曾遊澧浦。慣識九衢。未有仍代爵釵。還勝翠羽。飾以南金。裝茲麗玉。脩靡夫人。本分章華之裏。中山孺子。獨荷春宮之恩。有志當熊。無期投閣。

  • 毛詩。徂來(山名。)之松。
  • 又曰:松桶(○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三作桷。)有舄。路寢孔碩。
  • 又曰: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松柏有挺。旅楹有閑。寢成孔安。
  • 禮記曰:其在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貫四時不改柯易葉。
  • 左傳曰:晉侯使張骼附躒致楚師。求御於鄭。鄭人卜。宛射犬吉。子太叔戒之曰:大國之人。不可與也。對曰:世無有眾寡。其上一也。太叔曰:不然。培塿(塿。小阜也。)無松柏。
  • 又曰:楚夾敖即位。王子圍為令尹。(康王弟也。)鄭行人子羽曰:是謂不宜。必代之昌。松柏之下。其草不殖。(言楚君弱。令尹強。物不兩盛也。)
  • 論語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 又曰:夏后氏以松。
  • 禮斗威儀曰:君乘木而王。則松為常生也。
  • 穆天子傳曰:天子升長松之墱。(墱阪有長松也。)
  • 尸子曰:荊有長松文梓。
  • 呂氏春秋曰:故百仞之松。本傷於下。而末槁於上。
  • 列仙傳曰:仇生赤。當湯時。為木正。常食松脂。自作石室。周武王祠之。
  • 又曰:偓佺好食松實。能飛行逮走馬。以松子遺堯。堯不能服。松者。樠松也。
  • 漢書曰:賈山言治亂曰:秦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作壁如甬道。隱。築也。以鐵椎築之。)樹以青松。為馳道之麗。至於此也。
  • 焦贛易林曰:溫山松柏。鸞鳳以庇。
  • 漢官儀曰:秦始皇上封太山。逢疾風暴雨。賴得松樹。因復其道。封為大夫松也。
  • 聖賢冢墓記曰:東平思王歸國。思京師。後薨。葬東平。其冢上松柏皆西靡。
  • 張勃吳錄曰:丁固夢松樹生其腹上。人謂曰:松字十八公也。後十八年。其為公乎。
  • 廣州先賢傳曰:猗頓至孝。母喪。猗獨立墳。歷年乃成。居喪踰制。種松柏成行。
  • 晉書曰:山濤遭母喪。歸鄉里。濤雖年老。居喪過禮。手植松柏。
  • 嵩高山記曰:嵩岳有大樹松。或百歲千歲。其精變為青牛。或為伏龜。採食其實。得長生。
  • 抱朴子曰:天陵偃蓋之松。太谷倒生之松。(○本書柏篇及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三作柏。)王羲之遊四郡記曰:永寧縣界海中。有松門。西岸及嶼上皆生松。故名松門。
  • 周景式廬山記曰:石門北巖。即松林也。南臨石門澗。澗中仰視之。離離如駢麈尾。號麈尾松。
  • 玄中記曰:松脂淪入地中。千歲為伏苓。
  • 神境記曰:滎(○按當作營。)陽郡南有石室。室後有孤松千丈。常有雙鶴。晨必接翮。夕輒偶影。傳曰:昔有夫婦二人。俱隱此室。年既數百。化成雙鶴。
  • 夢書曰:松為人君。夢見松者。見人君也。
  • 毛詩曰:南有喬松。隰有遊龍。
  • 又。蔦與女蘿。施于松柏。
  • 又。檜楫松舟。
  • 離騷曰:山中人兮芳杜若。飲泉石兮蔭松柏。
  • (○明本作古詩。)曰:嘉樹生朝陽。凝霜封其條。(嘉樹。松柏也。)
  • 先聖本紀曰:許由欲觀帝意。曰:帝坐華堂。面雙闕。君之榮。顧亦得矣。余坐華堂。森然有松生於戶。雲生於牖。雖面雙闕。異乎鸞之榮崑崙。余安知其所以取榮哉。帝美由。師之。
  • 玉策云。千載松柏樹。枝葉上杪不長。望如偃蓋。其中有物。如青牛剃佗青人。服皆萬歲。
  • 謝混與從子靈運齊名。時人謂混風韻為高日望葵。蕭如寒風振松。康樂凜凜如霜臺籠日。
  • 孫興公前種一株松。枝高勢遠。鄰居曰:松樹非不楚楚可憐。但恐無棟梁用耳。楓柳雖合抱。亦何所施。(○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三作世說。)
  • 張湛好於齋前種松柏。時人曰:張湛屋下陳屍。(○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三作齊書。)
  • 符堅平鄴。糧竭。馬無草。削松木而食之。
  • 魏志。孫權自將軍至合肥新城。魏使滿寵赴之。募壯士數十。日折松為炬。從上風放火燒。賊退。
  • 國語曰:松柏之地。其土不肥。
  • 泰山記。岱宗小天門。有秦時五大夫松在。
  • 史記。松柏為百木長也。而守宮闕。
  • 本草經曰:松脂一名松肪。渴(○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三作溫。)中。久服輕身延年。
  • 周太似夢周梓化為松。(○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八作周書。似作姒。)
  • 莊子曰: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知松柏之茂。
  • 漢武內傳。藥有松柏之膏。服之可延年。
  • (○按青下當脫青字。)陵上松。亭亭南山柏。光寒冬夏茂。根蔕無凋落。
  • 尚書。岱畎絲枲鉛松怪石。
  • 魏劉公幹詩曰: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風霜正慘悽。終歲恆端正。豈不羅霜雪。松柏有本性。
  • 晉傅玄詩曰:飛蓬隨飄起。芳草摧山澤。世有千年松。人生詎能百。
  • 晉許詢詩曰:青松凝素髓。秋菊落芳英。
  • 晉袁宏詩曰:森森千丈松。磊砢非一節。雖無榱桷麗。較為梁棟桀。
  • 晉張華詩曰:松生壟阪上。百尺下無枝。東南望河尾。西北隱崑崖。網風振山籟。朋鳥夜驚離。悲涼貫年節。蔥翠恆若斯。安得草木心。不怨寒暑移。
  • 晉王凝之妻謝氏擬嵇中散詩曰:遙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彫。願想遊下憩。瞻彼萬仞條。騰躍未能升。頓足俟王喬。時哉不我與。大運所飄颻。
  • 梁范雲詠寒松詩曰:脩條拂層漢。密葉帳天潯。凌風知勁節。負霜見直心。
  • 齊王儉和竟陵王高松賦曰:山有喬松。峻極青蔥。既抽榮於岱嶽。亦擢穎於荊峰。若乃朔窮干紀。歲亦暮止。隆冰峨峨。飛雪千里。嗟萬有之必衰。獨貞華之無已。積皓霰而爭光。延微飆而響起。
  • 齊謝朓高松賦曰:若夫脩幹垂蔭。喬柯飛穎。望肅肅而既閑。即微微而方靜。懷風音而送聲。當月路而留影。乃阡眠於廣隰。亦迢遞於孤嶺。青春爰謝。靈物含明。江皋綠草。曖然已平。凌翠山而如翦。施懸蘿而共輕。至於星迴窮紀。沙鴈相飛。同雲泱其無色。陽光沉而滅暉。豈雕貞於寒暮。不受令於霜威。
  • 梁沈約高松賦曰:鬱彼高松。栖根得地。託北園於上邸。依平臺而養翠。若夫蟠株聳幹之懿。含星漏月之奇。經千霜而得拱。仰百仞而方枝。朝吐輕煙薄霧。夜宿迷鳥羈雌。露雖滋而不潤。風未動而先知。既梢雲於清漢。亦倒景於華池。輕陰蒙密。喬柯布護。葉斷禽蹤。枝通猿路。聽騷騷於既曉。望隱隱於將暮。曖平湖而漾青綠。拂增綺而籠丹素。於時風急壟首。寒浮塞天。流蓬不息。明月孤懸。檀欒之竹可詠。鄹枚之客存焉。清都之念方遠。姑射之想悠然。擢柔情於蕙圃。涌寶思於珠泉。豈徒為善之小樂。離繳之短篇。若此而已乎。
  • 宋謝惠連松贊曰:松惟靈木。擬心雲端。跡絕玉除。刑寄青巒。子欲我知。求之歲寒。
  • 戴逵松竹贊曰:猗嶼松竹。獨蔚山皋。肅肅脩竿。森森長條。

  • 山海經曰:白於之山。其上多柏。土山多柏。
  • 又曰:三株樹生赤水。其為樹如柏。葉皆為珠。
  • 尚書曰:荊州貢杶幹栝柏。
  • 毛詩曰:新甫之柏。(新甫山名。)
  • 漢武故事曰:柏梁臺高二十丈。悉以柏。香聞數十里。列士傳曰:延陵季子。解寶劍帶徐君墓柏樹。
  • 列仙傳曰:赤松子好食柏實。齒落更生。
  • 三輔黃圖曰:漢文帝霸陵。不起山陵。稠種柏。
  • 東觀漢記曰:李恂。遭父母喪六年。躬自負土樹柏。常住冢下。
  • 謝承後漢書。陳留虞延。為郡督郵。光武巡狩。至外黃。問延園陵柏樹株數。延悉曉之。由是見知。
  • 王隱晉書。王褒痛父不以命終。絕世不仕。立屋墓側。旦夕常至墓前朝拜。輒悲號斷絕。墓前一柏樹。褒常所攀。涕泣所著。樹色與凡樹不同。
  •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柏二株。
  • 泰山記曰:山南有太山廟。種柏樹千株。大者十五六圍。長老傳云。漢武所種。
  • 從征記曰:泰山廟中柏。皆二十餘圍。俠兩階。赤眉嘗斫一樹。見血而止。今斧瘡猶在。
  • 陳留耆舊傳曰:李充喪父。父冢側有夜盜斫充柏樹者。充手刃之。
  • 述征記曰:柏谷。谷名也。漢武帝微行所至。長傲賓於柏谷者也。谷中無迴車地。夾以高原。柏林蔭藹。窮日幽暗。殆弗睹陽景。
  • 毛詩。邶柏舟。衛頃公之詩也。
  • 又。鄘柏舟。共姜自誓也。
  • 文選。青青陵上柏。
  • 松柏轉蕭瑟。瞻彼陵上柏。
  • 麝食柏而香。
  • 漢。(○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四作漢書。)朱博為御史大夫。府中列柏。有野烏數千棲其上。
  • 竇武上表曰:今茲大寒。過節城旁。以柏為傷絕。
  • 後漢方儲。字聖明。遭母憂。負土成墳。松柏數十株。鸞烏棲其上。白兔遊其下。
  • 晉書曰:庾蹇。字升褒。或有斬其父墓柏者。莫知其誰。乃召鄰人。于墓自責。叩頭涕泣。謝祖禰。自後人莫之犯。
  • 郭璞以王丞相為卦。云有震厄。公命駕西步數里。得一柏樹。截如公長。置常寑臥處。果震柏粉碎。
  • 宋書。魯郡孔子舊廟。有柏樹二十四株。歷漢晉。其大連抱。土人崇敬之。莫犯也。
  • 孫卿子。柏經冬而不凋。蒙霜不變。可謂得其真也。
  • 抱朴子曰:大國(○前松篇引作谷。此訛。)倒生之柏。皆為天齊其長。地等其久。
  • 三輔舊事曰:漢諸陵皆屬太常。有人盜者棄市。
  • 文選曰:寒露拂陵苕。女蘿辭松柏。
  • 松柏隆冬瘁。然後知歲寒。
  • 廣雅。一名汁柏。
  • 國語。高山峻原。不生草木。松柏之地。其土不肥。
  • 齊書曰:王儉。字仲寶。司徒袁粲歎曰:宰相之門也。栝柏豫章。雖小。已有棟梁之器。
  • 列仙傳。須子食柏實。齒落更生。
  • 柏臺。御史臺也。
  • 禮如松柏之有心。
  • 古歌曰: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
  • 古豔歌曰:南山石嵬嵬。松柏何離離。上枝拂青雲。中心十數圍。洛陽發中梁。松樹竊自悲。斧鋸截是松。松樹東西摧。持作四輪車。載至洛陽宮。觀者莫不歎。問是何山材。誰能刻鏤此。公輸與魯班。被之用丹漆。薰用蘇合香。本自南山松。今為宮殿梁。
  • 又歌曰:行行隨道。經歷山陂。馬啖柏葉。人啖柏脂。不可常飽。聊可遏飢。
  • 晉左九嬪松柏賦曰:何奇樹之英蔚。託峻岳之嵯峨。被玄澗之逶迤。帶綠水之素波。布秀葉之蔥蒨。列疏實之離離。馥幽藹而永馨。紛翕習以披離。赤松遊其下而得道。文賓餐其實而長生。詩人歌其榮蔚。齊南山以永寧。

  • 春秋說曰:槐木者。虛星之精。
  • 爾雅曰:守宮槐葉。晝聶宵炕。
  • 周官。面三槐。三公位焉。(槐之言懷也。)
  • 春秋元命包曰:樹槐。聽訟其下。
  • 左傳曰:趙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寑門闢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而歎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 太公金匱曰:武王問太公曰:天下神來甚眾。恐有試者。何以待之。太公曰:請樹槐於王門內。有益者入。無益者距之。
  • 晏子春秋曰:齊景公有所愛槐。使人守之。令曰:犯槐者刑。傷槐者死。有醉而傷槐者。且加刑焉。
  • 莊子曰:槐之生也。入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
  • 三輔黃圖曰: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為博士舍三十區。為會市。但列槐樹數百行。諸生朔望會此市。各持其郡所出物及經書。相與買賣。雍雍揖讓。論議樹下。侃侃誾誾。
  • 槐大葉而黑。江東有樹。與此相返。名合昏槐。(○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四作郭璞爾雅注。返作反。)
  • 管子。立沃土。(○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四作五沃之土。)其木宜槐。
  • 沈約宋書。孔子夜夢三槐之間。豐沛之祁。(○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四作邦。)有赤煙氣。驅車對楚西北觀之。見芻兒敵鹿。(○御覽作麟。)傷其左足。薪而覆之。
  • 秦符堅時。關隴人歌曰:長安大街。兩邊樹槐。下走朱輪。上有鸞栖。(○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四作晉書。)
  • 淮南子曰:老槐生久。(○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四作火。)血為燐。
  • 槐市學也。以(○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四以上有樹字。)青槐。
  • 燧人秋取槐檀之火。
  • 天所覆。地所載。六合所包。陰陽所煦。雨露所扶。此皆於父母所關(○御覽作闕。)於一利(○御覽作和。)也。父天母地。故槐榆與橘柚合五兒(○二字御覽作而。五字疑衍。)為兄弟。有苗與三危通而一家。
  • 老槐生火人不怪。
  • 隋高穎。字昭玄。一名敏。領新都大監。每坐槐棠樹下以聽事。至不依行列。有司伐之。上特令勿去。以示後人。(○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四作隋書。下祖士雄條同。)
  • 祖士雄廬側。其庭前有槐樹。先榮茂。及雄居喪。亦枯死。服闋還茂。高祖嘉之。名其里為累德里。
  • 晉大司馬府。有老槐樹。殷仲堪對而歎曰:此樹婆娑。生意盡矣。(○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四作晉書。)
  • 魏陳王曹植魏德論曰:武帝執政日。白雀集於庭槐。
  • 魏都賦曰:槐以蔭途。
  • 晉摯虞連理頌曰:東宮正德之內。承華之外。槐樹二枝。連理而生。二幹一心。以蕃本根。
  • 庾信枯槐賦。開花建始之殿。結實睢陽之園。
  • 晉傅選槐賦曰:華葉扶疏。參林蕭蔱。松蘿寄生。綿連摽末。延袤千畝。蓊鬱晻藹。
  • 魏文帝槐賦曰:文昌殿中槐樹。盛暑之時。余數遊其下。美而賦之。王粲直登賢門小閣外。亦有槐樹。乃就使賦焉。有大邦之美樹。惟令質之可佳。託靈根于豐壤。被日月之光華。周長廊而開趾。夾通門而駢羅。承文昌之邃宇。望迎風之曲阿。脩幹紛其漼錯。綠葉萋而重陰。上幽藹而雲覆。下莖立而擢心。伊暮春之既替。即首夏之初期。鴻鴈遊而送節。凱風翔而迎時。天清和而溫潤。氣恬淡以安治。違隆暑而適體。誰謂此之不怡。
  • 魏陳王曹植賦曰:治馮(○初學記二十八作憑。上治字衍。)文昌之華殿。森列峙乎端門。觀朱榱以振條。據文陛而結根。楊沉陰以博覆。似明后之垂恩。在季春以初茂。踐朱夏而乃繁。覆陽精之炎景。散流耀以增鮮。
  • 魏王粲槐樹賦曰:惟中唐之奇樹。稟天然之淑姿。超疇畝而登殖。作階庭之華暉。形禕禕以暢條。色采采而鮮明。豐茂葉之幽藹。履中夏而敷榮。既立本於殿省。植根柢其弘深。鳥取栖而投翼。人望庇而披衿。
  • 晉摯虞槐賦曰:覽坤元之產殖。莫茲槐之為貴。爰表庭而樹門。膺論道而正位。爾乃觀其誕狀。察其攸居。豐融湛䨴。蓊鬱扶疏。上拂華宇。下臨脩渠。湊以夷逕。帶以通衢。鼓柯命風。振葉致涼。開明過於八闥兮。重陰踰乎九房。
  • 晉庾儵大槐賦曰:余去許都。將歸洛京。舍于嵩岳之下。而植斯樹焉。遂作大槐之賦曰:有殊世之奇樹。生中岳之重阿。承蒼昊之純氣。吸后土之柔嘉。若夫赤松王喬馮夷之倫。逍遙茂蔭。濯纓其濱。望輕霞而增舉。垂高暢之清塵。若其含真抱朴。曠世所希。降夏后之卑室。作唐虞之茅茨。潔昭儉以驕奢。成三王之懿資。故能著英聲于來世。超群侶而垂暉。仰瞻重幹。俯察其陰。逸葉橫被。流枝蕭森。下覆靈沼。上蔽高岑。孫鵠徘徊。寡雀悲吟。清風時至。惻愴傷心。將騁軌以輕邁。安久留而涕淫。

  • 爾雅曰:女桑桋桑。(桋音荑。長條者為女桑。檿桑山桑。)
  • 山海經曰:宣山上有桑。大五十尺。其枝四衢。(支交四出。)葉大尺。赤理青華。名之曰帝女之桑。
  • 又曰:陽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
  • 毛詩曰:蠶月條桑。(條桑。被落枝。采其葉。)
  • 又曰:猗彼女桑。(少枝長條不落。束而采之。)
  • 又曰:肅肅鳵行。集于包桑。
  • 禮記儀注曰:后妃齋戒。將夫人世婦出採桑。
  • 左傳曰:晉公子重耳出奔。及齊。齊桓公妻之。將行。舅犯等謀於桑下。蠶妾在上聞之。以告姜氏。姜氏殺之。(姜氏。重耳妻也。)謂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吾殺之矣。
  • 又曰:趙宣子田於首山。舍於翳桑。見靈輒餓。曰:不食三日矣。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櫜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介。田(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五作甲。)士也。)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問何故。曰:翳桑之餓人也。
  • 春秋孔演圖曰:孔子母徵在。遊大冢之陂。睡。夢黑帝使請與已交。語曰:女乳必於空桑之中。覺則若感。生丘於空桑之中。(乳。生也。)穆天子傳曰:甲寅。天子作居范宮。(離宮別名。)以觀桑者。乃飲于桑中。(桑林之中。)天子命桑虞出桑者。用禁暴民。(虞。主桑者也。不得令民暴犯桑。)
  • 列子曰:晉文公會欲伐衛。公子鉏仰而笑。公問何笑。曰:臣之鄰人。有送其妻適私家者。道見桑婦。悅而與言。然顧視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竊笑此。公悟其言。乃止。引師還。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
  • 離騷(○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五作楚辭。)曰:路室女之方桑。(路室。客舍也。)孔子遇之以自待。(以其貞信自待。)
  • 呂氏春秋曰:伊尹之母。居伊水之上。孕。夢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東走。無顧。明日視臼出水。告其鄰。東走。顧其邑盡為水。身因化為桑。有侁氏採桑。得嬰兒空桑之中。獻之於君。君令乳之。命曰伊尹。
  • 史記曰:吳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鍾離。初楚邊邑卑氏之處女。與吳邊邑之女爭桑。二女家相怒。喧兩國邊邑。邊邑長聞之怒。而攻滅吳之邊邑。吳王怒。故遂伐楚兩都。
  • 又。貨殖傳曰:齊魯千畝桑。其人與千戶侯等。
  • 典術曰:桑木者。箕星之精神。木蟲食葉為文章。人食之。老翁為小童。
  • 列女傳。齊宿瘤女者。初閔王遊東郭。百姓盡觀。宿瘤女採桑如故。王怪。召問之。對曰:妾受父母教採桑。不受教觀大王。王曰:此奇女也。娉迎之。
  • 又曰:陳辨女者。陳國採桑之女也。晉大夫解君甫使於宋。道過陳。過採桑之女。止而戲之曰:女為我歌。吾將舍女。女乃歌曰:墓門有棘。斧以斫之。夫也不良。國人知之。
  • 東觀漢記曰:蔡君仲。汝南人。至孝。王莽亂。人相食。君仲取桑椹。赤黑異器。賊問所以。云黑與母。赤自食。賊義之。遺鹽二斗。
  • 謝承後漢書曰:張堪為漁陽太守。勸民耕種。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 蜀志曰:先主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遙望憧憧。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車蓋。
  • 益部耆舊傳曰:何祗。夢桑生井中。趙直占曰:桑非井中之物。桑字四十八。君壽恐不過此。祗年四十八而卒。
  • 搜神記曰:舊說有人遠征。家有一女。馬一疋。女思父。乃戲馬曰:爾能為我迎得父。吾將嫁汝。馬乃頓韁而去。迎得父來。後馬見女輒怒。父問之。女具以告。父乃殺馬。曝皮於庭。女之皮所曰:爾馬也。而欲人為婦。自取屠剝何如。言未竟。蹶然忽起。卷女而行。父失女後。於大桑樹枝閒。得女及皮。盡化為蠶。績樹上。其蠒厚大異常。鄰婦取養之。其收亦倍。今世謂蠶為女兒。古之遺語也。
  • 易曰:繫于苞桑。
  • 尚書禹貢曰:厥貢檿絲。毛詩曰: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 又曰:無折我桑。
  • 禮記。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為之。春秋元命苞曰:姜嫄遊閟宮。其地扶桑。履大人跡。生稷。
  • 陳留申屠蟠。恥郡無義士。遂閉門養志。蓬戶萊室。依大桑樹。以為棟梁。(○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五作謝承後漢書。)
  • 又曰:汝南尹昆。為汝陰縣功曹。令新到官。問曰:園中有桑。以食蠶。何如。昆曰:非初至所務。
  • 崔晃(○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五作鴻。)三十國春秋。後燕錄曰:初晃之遷于龍城。植松為社主。及秦滅燕。大風吹拔。後數年。度社處。忽有桑二根生焉。先是遼川無桑。及廆通于晉。求種江南。平州之桑。息(○御覽作悉。)由晃來。
  • 晉令曰:丞尉以官舍有桑果。皆給之。其無桑及不滿三百株。皆使吏卒隨閒。於官舍種桑。滿三百株。
  • 山海經曰:東北海外。赤水在圓丘南。有三桑。無枝。皆高百仞。
  • 神異經曰:東方有樹焉。高八十丈。敷張自輔。葉長一丈。廣六尺。名曰扶桑。有椹焉。長三尺五寸。
  • 述異記曰:桓仲(○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五作沖。)為江州刺史。遣人周行廬山。冀睹靈異。既陟崇巘。有一湖。生桑樹。有敗艑赤鱗魚。使者渴極。欲往飲水。赤鱗張鰭向之。使者不敢飲。
  • 列女傳。秋胡子納妻五日而婦採桑。(○此有脫文。)自投河死。(事具金部。)
  • 十洲記曰:扶桑在碧海中。上有天帝宮。東王所治。有椹樹。長數千丈。二千圍。同根更相依倚。故曰扶桑。仙人食根。(○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五作椹。)體作紫色。其樹雖大。椹如中夏桑也。九千歲一生實。味甘香。
  • 括地圖曰:化民食桑。二十七年。化而身裏。九年生翼。十年而死。
  • 孟子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 禮曰:鳴鳩拂羽。戴勝降桑。
  • 氾勝之書曰:五種桑。因取椹著水中濯洗。取子陰乾之。治肥田十畝荒久不耕者。先好耕治之。黍椹子各三升。合種之。黍桑俱生。鉏之。桑令疏條適。黍熟穫之。放火燒之。當逆風起火。桑至春生。一畝食三簿蠶。
  • 本草經曰:桑根旁行出土上者。名伏蛇。治心痛。
  • 伊陟相太戊。亳有祥桑穀。共生於朝。(○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五引作書曰:)
  • 詩曰: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春日載陽。爰求柔桑。
  • 交交黃鳥。止于桑。
  • 星言夙駕。稅于桑田。
  • 烝在桑野。禮曰:季春之月。命野虞。無伐桑柘。
  • 桑弧蓬矢。
  • 衡山多桑。
  • 山海經。定山帝女之桑。湯谷有扶桑。十日所沐浴。
  • 穆天子傳曰:居范宮。以觀桑。
  • 賈后廢愍懷太子。時桑生於西廂。長數日枯。十二月。后生太子。(○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五作晉書。后生作后廢。)
  • 枯桑知天風。(○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五作古詩。)
  • 齊太祖宅在武進。宅南有桑樹。擢本三丈。橫出四枝如車蓋。上年數歲。遊於下。從兄敬宗謂曰:此樹為汝生也。(○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五作齊書。)
  • 後漢宋子侯董嬌饒詩曰:洛陽城東路。桃李生路旁。花花自相對。葉葉自相當。春風東北起。花葉正低昂。不知誰家子。提籠行採桑。纖手折其枝。花落何飄颺。請謝彼姝子。何為見損傷。高秋八九月。白露變為霜。終年會飄墮。安得久馨香。秋時自零落。春月復芬芳。何如盛年去。歡如永相忘。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腸。歸來酌美酒。挾琴上高堂。
  • 魏陳王曹植豔歌曰:出自薊北門。遙望湖池桑。枝枝自相植。葉葉自相當。
  • 梁簡文帝採桑詩曰:春色映空來。先發院邊梅。細萍重疊長。新花歷亂開。連珂往淇上。接幰至叢臺。叢臺可憐妾。當窗望飛蝶。忌趺行衫領。熨斗成褫襵。寄語採桑伴。訝今春日短。枝高攀不及。葉細籠難滿。
  • 梁吳筠採桑詩曰:賤妾思不堪。採桑渭城南。帶減連枝繡。髮亂鳳皇篸。花舞依長薄。蛾飛愛綠潭。無由報君信。流涕向春蠶。
  • 又陌上桑詩曰:嫋嫋陌上桑。蔭陌復垂塘。長條映白日。細葉隱鸝黃。蠶飢妾復思。拭淚且提筐。
  • 梁劉邈萬山見採桑人詩曰:倡女不勝愁。結束下青樓。逐伴西蠶路。相攜南陌頭。葉盡時移樹。枝高乍易鉤。絲繩挂且脫。金籠寫復收。蠶飢日已暝。詎為使君留。
  • 梁王臺卿詠陌上桑詩曰:令月開和景。處處動春心。桂筐須葉滿。息惓重枝陰。
  • 陳徐伯陽賦得日出東南隅詩曰:朱城壁日啟朱扉。青樓含照本暉暉。遠映陌上春桑葉。斜入秦家緗綺衣。羅敷粧粉能佳麗。鏡前新梳倭墮髻。圓籠裊裊挂青絲。鐵鉤冉冉勝丹桂。蠶飢日晚蹔生愁。忽逢使君南陌頭。五馬停珂遣借問。雙臉含嬌特好羞。妾婿府中輕小吏。即今來往專城裏。欲識東方千騎歸。藹藹日暮紅塵起。
  • 魏繁欽桑賦曰:上似華蓋。紫極比形。下象鳳●。萬桷一楹。叢枝互出。乃錯乃并。曄曄隆暑。涼風自生。微條纖繞。隨風浮沉。陽蜩鳴其南枝。寒蟬噪其北陰。秋氣忽其將來。咸感節而悲吟。玩庇蔭之厚惠。情眷眷而愛深。
  • 晉陸機桑賦曰:皇太子便坐。蓋本將軍直廬也。初世祖武皇帝為中壘將軍。植桑一株。世更二代。年漸三紀。扶疏豐衍。抑有瑰異焉。夫何佳樹之洪麗。超託居乎紫庭。羅萬根以下洞。矯千條而上征。豈民黎之能植。乃世武之所營。故其形瑰族類。體豔眾木。黃中爽理。滋榮煩縟。綠葉興而盈尺。崇條蔓而曾尋。希太極以延峙。映承明而廣臨。華飛鴞之流響。想鳴鳥之遺音。惟歷數之有紀。恆依物以表德。豈神明之所相。將我皇之先識。跨百世而勿翦。超長年以永植。
  • 晉潘尼桑樹賦曰:從明儲以省膳。憩便房以偃息。觀茲樹之特瑋。感先皇之攸植。蔚蕭森以四射。邈洪傭而端直。爾乃徘徊周覽。俯仰逍遙。俛睨靈根。上眺脩條。洞芳泉於九壤。含溢露於清霄。倚增城之飛觀。拂綺窗之疏寮。下迢遞以極望。上扶疏而參差。匪眾鳥之攸萃。相皇鸞之羽儀。理有微而至顯。道有隱而應期。豈皇晉之貞瑞。兆先見而啟茲。起尋抱於纖毫。崇萬匱於始基。
  • 晉傅咸桑樹賦曰:世祖昔為中壘將軍。於直廬種桑一株。迄今三十餘年。其茂盛不衰。皇太子入朝。以此廬為便坐。伊茲樹之僥倖。蒙生生之渥惠。降皇躬以斯植。遂弘茂於聖世。厥茂伊何。其大連尋。脩柯遠揚。洪條梢槮。布簟枝之沃若。播密葉以垂陰。蔭華宇而作涼。清隆暑之難任。以厥樹之巨偉。登九日於朝陽。且積小以高大。生合抱於毫芒。猶帝道之將升。亦累德以彌光。湯躬禱於斯林。用獲雨而興商。惟皇晉之基命。爰於斯而發祥。從皇儲於斯館。物無改於平生。心惻切以興思。思有感於聖明。步旁遑以周覽。庶髣彿於儀形。
  • 晉郭璞帝女桑贊曰:爰有洪桑。生濱淪潭。厥圍五丈。枝相交參。園客是採。帝女所蠶。

  • 爾雅曰:藲荎。(詩云。山有樞。今之刺榆也。)無姑。其實夷。(姑榆也。生山中。葉圓厚。剝取皮。合漬之。味辛香。所謂無夷是也。)
  • 說文曰:榆。白枌也。榆有刺莢。為蕪荑。
  • 毛詩曰:山有樞。隰有榆。
  • 周官。司烜氏。四時變國火。(春取榆柳(原訛所。據馮校本改。)之火。)
  • 禮記。內則曰:槿荁枌榆兔藁滫髓以滑之。
  • 春秋元命苞曰:三月榆莢落。
  • 管子曰:五沃之土。其榆條長。
  • 史記。天官書曰:凡望雲氣。平望在桑榆上。餘二千里。
  • 莊子曰:鵲上高城之垝。而巢於高榆之顛。城壞巢折。凌風而起。故君子之居世也。得時則義行。失時則鵲起。
  • 韓詩外傳曰:楚莊王將伐晉。敢諫者死。孫叔敖進諫王曰:臣園中有榆。榆上有蟬。蟬方奮翼悲鳴。飲清露。不知螗蜋之在後也。
  • 漢書。郊祀志云。高祖禱豐枌榆社。(在豐東北十五里也。)
  • 又。天文志曰:成帝河平元年。旱。傷麥。民食榆皮。
  • 又。循吏傳曰:龔遂為渤海太守。勸民務農桑。令種榆。一口一樹。
  • 桓譚新論曰:劉子駿信方士虛言。為神仙可學。余見其庭下有大榆樹。久老剝折。指謂曰:彼樹無情。然猶朽蠹。人雖欲愛養。何能使之不衰。
  • 崔寔四民月令曰:榆莢成者。收乾以為旨蓄。色變白。將落。收為醬。隨節早晚。勿失其適。魏志曰:鄭渾為魏郡太守。課百姓乏材木。乃課種榆為籬。
  • 嵇康養生論曰:豆令人重。榆令人眠。愚智所知也。
  • 博物志曰:食枌榆則眠不欲覺。
  • 晉宮闕名曰:華林園榆十九株。
  • 雜五行書曰:舍北種榆九株。蠶大得。
  • 毛詩義疏曰:駮駮馬。梓榆。駮犖。遙視似駮馬。
  • 趙書曰:從幽州大道呼沱河。造浮橋。植行榆五十里。署行宮。
  • 廣志曰:有姑榆。有郎榆。郎榆無莢。村人(○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六作材又。)任車用。至善。蠶(○御覽作青蠡二字。)者。出渤海東光。以供官。
  • 石虎鄴中記曰:襄國鄴路。千里之中。夾道種榆。盛暑之月。人行其下。
  • 幽明錄曰:虎(○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作虞。)晚家有皂莢樹。有神。隔路有大榆樹。古傳曰:是雌雄。晚被斫。此樹枯死。
  • 范子計然曰:蕪荑出地赤心者善。
  • 淮南子萬畢術曰:八月榆檽。令人不飢。
  • 氾勝之書曰:種木無期。因地為時。三月榆莢雨時。高地強土可種木。
  • 風俗通曰:桑車榆轂聞聲之。(○句有訛文。)
  • 夢書曰:榆為人君。德至仁也。夢採榆葉。受賜恩也。夢居樹上。得貴官也。
  • 古詩曰: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
  • 魏應璩與龐惠恭書曰:頻見所上利民之術。植濟南之榆。栽漢中之漆。

  • 爾雅曰:榮。桐木。(梧桐也。)
  • 尚書曰:嶧陽孤桐。
  • 禮曰:季春之月。桐始華。
  • 毛詩曰:梧桐生矣。于彼朝陽。又曰: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 詩義疏曰:有青桐赤桐白桐。白桐宜琴瑟。今雲南●●人。績以為布。
  • 周書曰:清明之日。桐始華。不始華。歲大寒。
  • 禮斗威儀曰:君乘火而王。其政平。梧桐為常生。
  • 莊子曰: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梧而暝。
  • 又曰:鴛鶵發南海。而飛到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竹實不食。
  • 呂氏春秋曰:成王與唐叔虞燕居。援梧葉以翦珪。以告曰:以此封汝。虞喜。以告周公。周公請封虞。王曰:余與虞戲。周公曰:臣聞之。天子無戲言。於是遂封叔虞於晉。
  • 鄒山記曰:鄒山古之嶧陽。魯穆公改為鄒。今鄒山嶧陽。猶多桐樹。
  • 齊地記曰:城北十五里。有桐臺。即梧宮。
  • 異苑曰:晉武帝世。吳郡臨平岸出一石。打之無聲。以問張華。華云。取蜀中桐材。刻作魚形。扣之則鳴矣。於是如言。音聞數里。
  • 又。句章吳平。州門前忽生一株青桐樹。上有謠歌之聲。平惡而斫殺。平隨軍北虜。首尾三載。死桐欻自還立於故根上。聞聲樹巔。空中歌曰:死樹今更青。吳平尋當歸。適聞殺此樹。已復有光輝。平尋歸。如鬼謠。
  • 祖后怪(○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六作祖台之志怪。)曰:騫保坐(○御覽作至。)檀近(○御覽作丘。)塢。上北樓宿。暮鼓二中。有人著黃練單衣。白恰。(○御覽作帢。)(○御覽作將。)人持炬火上樓。保懼。藏壁中。須臾。有二婢上帳。使迎一女子上。與白恰人入帳宿。未明。白恰輒先去。保因入帳中。問侍女子。向去者誰。答曰:桐郎。道東廟樹是。至暮(○御覽暮下有鼓字。)二中。桐郎復來。保乃斫取之。縛著樓柱。明日視之。形如人。長三尺餘。檻送詣丞相。渡江未半。風浪起。桐郎得投入水。風波乃息。
  • 秦記曰:初長安謠云。鳳皇止阿房。符堅遂於阿房城植桐數萬株。以至慕容沖入阿房而居。沖小字鳳皇。
  • 廣志曰:梧桐有白者。異(○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六作剽。)國有白木。其葉有白毳。取其毳淹清湑。績織以為布也。
  • 遜山(○初學記二十八。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六作遊名山記。)曰:吹臺有高桐。皆百圍。嶧陽孤桐。方此為劣。
  • 王孚安成記曰:府君諱保。如今樹梧于苞兩邊。(○句有衍訛。)柯葉菴藹。炎暑為之清涼。百姓列宅其間。
  • 管子曰:五沃之土。其木宜桐。
  • 莊子曰:空門未(○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六作來。)風。桐乳致巢。(司馬彪注曰:門戶空。風葉而生其葉自箕曰投之也。桐子似乳。著鳥之巢。○御覽作門戶空。風喜投之。桐子似乳。著葉而生。鳥喜巢之。此有訛倒。)
  • 淮南子曰:智有所不足。故桐不可與為弓。
  • 淮南萬畢術曰:桐木成雲。(取十石甕滿中三四日氣水置桐蓋之。三日如雲形。○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六作取十石瓦甖。滿中水。置桐蓋之。三四日氣如雲作。此有訛倒。)
  • 董仲舒請雨書曰:秋以桐魚九枚。
  • 遁甲。梧桐不生則九州異。
  • 王逸子曰:木有狀(○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六作扶。)桑梧桐松柏。皆受氣淳矣。異於群類者。
  • 新論曰:神農皇(○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六作黃。)帝。削桐為琴。
  • 崔琦七蠲云。爰有梧桐。玄子(○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六作生于。)玄谿。傳根朽壤。託險生危。
  • 枚乘七發曰:龍門之桐。百尺無枝。其中鬱結●菌。扶疏以分離。其根半死半生。冬則風漂霰雪飛。
  • 張協七命曰:寒山桐。出自大冥。含黃鍾以吐幹。據蒼岑以孤生。
  • 孟子曰:今有場師。舍其梧檟。養其楫(○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六作樲。)棗。則為賤場師矣。(棄大取小。)
  • 蘇子曰:夫人生一世。若曉露之託桐葉耳。其興幾何。
  • 古今注。昭帝丹鳳三年。馮翊人獻桐枝。長六尺。九枚。三葉也。
  • 魏明帝詩曰:雙桐生空井。枝葉自相加。通泉浸其根。玄雨潤其柯。
  • 晉司馬彪與山巨原(○按當作源。)詩曰:苕苕椅桐樹。寄生於南岳。上陵青雲霓。下臨千仞谷。處身孤且危。於何託余足。昔也植朝陽。傾枝俟鸞鷟。今者絕世用。倥傯見迫束。班匠不我顧。牙曠不我錄。焉得成琴瑟。何由揚妙曲。卞和潛幽巖。誰能證奇璞。冀望神龍來。揚光已見燭。
  • 宋伏系之詠椅桐詩曰:亭亭椅桐。鬱茲庭圃。翠條疏風。綠柯蔭宇。
  • 宋鮑昭山行見孤桐詩曰:桐生叢谷裏。根孤地寒陰。未霜葉已肅。不風條自吟。不願見彫斲。為君堂上琴。
  • 齊謝朓遊東堂詠桐詩曰:孤桐北窗外。高枝百丈餘。枝生既婀娜。葉落更扶疏。無華復無實。何以贈離居。裁為珪與璋。足可命參墟。
  • 梁簡文帝賦得雙桐生空井詩曰:季月雙桐井。新枝雜舊株。晚葉藏拪鳳。朝花拂曙烏。
  • 梁王筠奉酬從兄臨川桐樹詩曰:伊昔擅羽儀。待價龍門垂。優游清露點。徽穆惠風吹。月上陰陽幹。雲覆死生枝。公子存高尚。聊用影華池。棲鸞既不重。舞鶴復何施。方同散木𠆡。清響竟誰知。
  • 梁沈約詠梧桐詩曰:秋還遽已落。春曉猶未荑。微葉雖可賤。一翦或成珪。
  • 晉傅咸梧桐賦曰:美詩人之攸貴兮。覽梧桐乎朝陽。蔚菶菶以萋萋兮。鬱株列而成行。夾二門以駢羅。作館宇之表章。
  • 晉夏侯湛愍桐賦曰:有南國之陋寢。植嘉桐乎前庭。闡洪根以誕茂。豐脩幹以繁生。納谷風以疏葉。含春雨以濯莖。濯莖夭夭。布葉藹藹。蔚童童以重茂。蔭蒙接而相蓋。蔽陰澹之南表。覆陽阿之北外。於是詰朝之暇。步趾前廡。春以遊目。夏以清暑。昔詩人之所稱。美厥生之攸奇。植匪崗其不滋。鳳非條其不儀。
  • 宋袁淑桐賦曰:越眾木之薰徇。勝雜樹之藻縟。信爽幹以弱枝。實裏素而表綠。若乃根荑條茂。跡曠心沖。貞觀於曾山之陽。抽景於少澤之東。被籍兮煙霞。懷珮兮星虹。儀丹丘之瑞羽。栖清都之仙宮。
  • 齊王融應竟陵王教桐樹賦曰:梧桐生矣。于邸岫之曾隈。儀龍門而插幹。佇鳳羽以抽枝。蹤楚宮而留稱。籍溜館以翻聲。直不繩而特秀。圓匪規而天成。同歲草以委暮。共辰物而滋榮。豈違心於自外。寧有志於孤貞。
  • 梁沈約桐賦曰:龍門之桐。遠望青蔥。專巖擅嶺。或孤或叢。枝封暮雪。葉映書紅。抗蘭橑以栖龍。拂雕窗而團露。喧密葉於鳳晨。宿高枝於鸞暮。合影陽崖。摽峰東陸。俯結玄陰。仰成翠屋。乍髣彿於行雨。時徘徊於丹轂。遶齊綵於碧林。豈慚光於若木。
  • 又八詠悲落桐曰:悲落桐。悲落桐早霜露。鷰至葉未抽。鴻來枝已素。幽根未蟠結。孤株復危絕。初不照光景。終年負霜雪。勿言草木賤。徒照君末光。末光不徒照。為君含噭咷。陽柯綠水絃。陰枝苦寒蜩。厚德非所任。不敢虛其心。若逢陽春至。吐綠照清潯。
  • 郭璞梧桐贊曰:桐寔嘉木。鳳凰所栖。爰伐琴瑟。八音克諧。歌以永言。噰噰喈喈。
  • 宋孝武孤桐贊曰:珍無隱德。產有必甄。資此孤幹。獻枝楚山。梢星雲界。衍葉炎廛。名列貢寶。器贊虞絃。

  • 爾雅曰:旄。澤柳。(生澤中也。)楊。蒲柳。
  • 詩曰:楊柳依依。
  • 左傳曰:董澤之蒲。
  • 莊子。支離叔觀於冥伯之丘。崑崙之墟。黃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
  • 戰國策曰:楚有養由基。善射。去楊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 漢書曰:昭帝時。上林苑中大柳樹斷。臥地。一朝起生枝葉。有蟲蝕其葉為字。曰公孫病已立。及昭帝崩。亡嗣。大臣迎立昌邑王。王即位。淫亂失道。霍光廢之。更立昭帝兄衛太子之孫。是為宣帝。帝本名病已云。
  • 文士傳曰:嵇康性絕巧。能鍛。家有一柳樹。乃激水以圜之。夏天甚涼。居其下遨戲及鍛。
  • 陶潛曰:五柳先生。不知何許人。亦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因以為號。
  • 許慎淮南子注曰:展禽之家。樹柳行惠德。因號柳下惠。一曰邑名。
  • 琴操曰:其思革子尹文子叔儋子。相與為友。聞楚成王賢。俱往見之。至嶔巖之間。卒逢飄風暴雨。共伏於空柳之下。衣寒糧乏。自度不能俱活。以革子為賢。乃併衣糧與之。二子遂凍餓而死。革子見楚王。楚王知其賢。陳酒設鍾鼓而樂之。革子操琴而作別散之音。楚王賜其百金。以葬二子。
  • 易大過卦曰:枯楊生梯。(注(原訛洼。據馮校本改。)生華。)老夫得其女妻。
  • 焦贛易林。豫之晉曰:鵲巢柳樹。鳩奪其處。任力劣薄。天命不祐。
  • 毛詩。東方未明曰:折柳樊圃。(柳。弱●(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六作脆。)之木。樊。藩也。折柳為藩。無益於禁。)
  • 毛詩義疏曰:蒲柳之木二種。一種皮正白。可為箭竿。傳曰:董澤之蒲。今人以為其雚。可為矢。
  • 詩義疏曰:樹杞。杞柳也。生水旁。樹如柳。葉麤而白。木理微赤。今人以為轂。大戴禮曰:正月柳梯。梯者發葉也。
  • 爾雅曰:檉。河柳。
  • 說文曰:楊。薄柳也。從木昜聲。檉。河柳也。從木聖聲。柳。小楊也。從木卯聲也。
  • 晉中興書曰:陶侃明識過人。武昌道種柳。人有竊之。植于其家。侃見而識之。問何以盜官柳種。于時以為神。
  • 沈約宋書曰:蕭惠開為少府。不得志。寺內齋前香草蕙蘭悉鏟除。列種白柳。
  • 續搜神記曰:上虞魏金。家在縣北。忽有一人。著孝子服。皁笠。手巾掩口。來詣金家。語曰:居有錢一千萬。銅器亦如之。大柳樹錢在其下。取錢當得耳。書居大不吉。僕尋為君作此。便去。自爾出三十年。遂不復來。金亦不取錢。
  • 盛弘之荊州記曰:緣城堤邊。悉植細柳。綠條散風。清陰交陌。
  • 三齊略記曰:臺城東南。有蒲臺。高八丈。始皇所頓處。在臺下縈馬。至今蒲生猶縈。似水楊而堪為箭。
  • 孔氏志怪記曰:會稽盛逸。嘗晨興。路未有行人。見門內柳樹上。有一人。長二尺。衣朱衣冠冕。俯以舌舐樹葉上露。良久。忽見逸。神意如驚。遽即隱不見。
  • 管子曰:五沃之土宜柳。
  • 孟子曰:性猶杞柳。義猶柸棬。
  • 崔寔四民月令曰:三月三日。以及上除。採柳絮。柳絮愈瘡。
  • 夢書曰:楊為使者。
  • 本草經曰:柳花一名絮。
  • 論語曰:鑽燧改火。春取柳榆木。
  • 毛詩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 又曰:東門之楊。其葉牂牂。
  • 又曰:東門之楊。刺時也。婚姻失時。男女多違。
  • 又曰:北山有柳。
  • 又曰:菀彼柳斯。鳴蜩嘒嘒。
  • 又曰:菀柳。(篇名。)刺幽王也。暴虐而刑罰不中。有菀者柳。不尚息焉。
  • 楊之水。不流束蒲。(蒲柳可以為矢。)
  • 文選曰:閑居賦。長楊映碧沼。脩楊夾廣津。
  • 又曰:細柳夾道生。
  • 又。高楊拂地垂。
  • 又。二月楊花滿路飛。
  • 春林本自奇。楊柳最相宜。
  • 又曰:長楊蔭清沼。
  • 鬱鬱園中柳。
  • 潘岳又曰:柳條恆著地。弱柳蔭脩衢。
  • 古樂府有折柳曲。
  • 一齊。(○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七作齊書。)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武帝植於太昌雲和殿前。常翫嗟之。曰:楊柳風流可愛。似張緒常。(○御覽作當時二字。)見賞如此。
  • 晉。(○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六作晉書。下桓溫條同。)王恭。字孝伯。美姿容。人多悅之。或目之濯濯如春月之柳。
  • 桓溫自江陵北行。往少時所。種柳處。皆十圍。慨然歎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涕。
  • 顧愷之。字長康。癡信小術。桓玄嘗以一葉柳詒之。曰:此蟬翳葉也。以自蔽。人不見己。愷之引葉自蔽。玄就溺焉。愷之信不見。以珍重之。俗傳愷之有三絕。此癡之一絕。
  • 山海經曰:沃民之國有白柳。
  • 戰國策曰:夫楊橫樹之則生。倒樹之亦生。折而樹之又生。然十人拊之。一人拔之。則無楊矣。且以十人眾拊易生之初。然而不勝一人者何也。拊之難而去之易故也。
  • 古今注曰:楊員華弱蔕。微風則大搖。(云云。)一名高飛。一名燭搖。
  • 先賢傳曰:鄭敬以弟(○按當作茅。)葭為席。隨杞柳之陰。
  • 又曰:有細柳營。
  • 古詩曰:白楊初生時。乃在豫章山。上葉拂青雲。下根通黃泉。
  • 梁簡文帝詠柳詩曰:垂陰滿上路。結草早知春。花絮時隨鳥。風枝屢拂塵。欲散依依采。時要歌吹人。
  • 又折楊柳詩曰: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城高短簫發。林空畫角悲。曲中無別意。併是為相思。
  • 又和湘東王陽雲樓簷柳詩曰:曖曖陽雲臺。春柳發新梅。柳枝無極軟。春風隨意來。潭拖青帷閉。玲瓏朱扇開。佳人有所望。車聲非是雷。
  • 梁元帝詠陽雲樓簷柳詩曰:楊柳非花樹。依樓自覺春。枝邊通粉色。葉裏映吹綸。帶日交簾影。因吹掃席塵。拂簷應有意。偏宜桃李人。
  • 又折楊柳詩曰:巫山巫峽長。垂柳復垂楊。同心宜同折。故人懷故鄉。山似蓮花豔。流如明月光。寒夜猿鳴澈。遊子淚沾裳。
  • 又淥柳詩曰:長條垂拂地。輕花上逐風。露霑疑染淥。葉小未鄣空。
  • 梁劉邈折楊柳詩曰:高樓十載別。楊柳濯絲枝。摘葉驚開駛。攀枝恨久離。年年阻音息。月月減容儀。春來誰不思。想思君自知。
  • 梁沈約翫庭柳詩曰:輕陰拂建章。夾道連未央。因風結復解。霑露柔且長。楚妃思欲絕。班女淚成行。留人未應去。為此還故鄉。
  • 陳祖孫登詠柳詩曰:馳道藏烏日。鬱鬱正翻風。抽翠爭連影。飛綿亂上空。高葉臨朝塞。長枝拂漢宮。欲驗傷攀折。三春橫笛中。
  • 魏文帝柳賦。昔建安五年。上與袁紹戰於官渡時。余始植斯柳。自彼迄今。十有五載矣。感物傷懷。乃作斯賦。曰:伊中域之偉木。瑰姿妙其可珍。彼庶卉之未動。固肇萌而先辰。應隆時而繁育。揚翠葉之青純。脩幹偃蹇以虹指。柔條阿那而蛇伸。上扶疏而孛散。下交錯而龍鱗。在余年之二七。植斯柳乎中庭。始圍寸而高尺。今連拱而九成。嗟日月之逝邁。忽亹亹以遄征。昔周遊而處此。今倏忽而弗形。感遺物而懷故。俛惆悵以傷情。
  • 魏應瑒楊柳賦曰:赴陽春之和節。植纖柳以承涼。攄豐節而廣布。紛鬱勃以敷陽。三春倏其奄過。景日赫其垂光。振鴻條而遠壽。迴雲蓋於中唐。
  • 魏繁欽柳賦曰:有寄生之孤柳。託余寢之南隅。順肇陽以吐牙。因春風以揚敷。交綠葉而重葩。轉紛錯以扶疏。鬱青青以暢茂。紛冉冉以陸離。浸朝露之清液。曜華采之猗猗。
  • 魏王粲柳賦曰:昔我君之定武。改天屆而徂征。元子從而撫軍。植佳木于茲庭。歷春秋以踰紀。行復出於斯鄉。覽茲樹之豐茂。紛旖旎以脩長。枝扶疏而覃布。莖森梢以奮揚。
  • 晉成公綏柳賦曰:宅京宇之西偏。濱犢鼻之清渠。啟橫門於大路。臨九達之通衢。愍行旅之靡休。樹雙柳於道隅。彌年載而成陰。紛憚援而扶疏。
  • 晉伍輯之柳花賦曰:步江皋兮騁望。感春柳之依依。垂柯葉而雲布。揚零華而雪飛。或風迴而遊薄。或霧亂而飆零。野淨穢而同降。物均色而齊明。
  • 晉傅玄柳賦曰:無邦壤而不植兮。象●道之屢遷。紛猗靡以從風兮。若將往而復旋。
  • 魏陳王曹植柳頌序曰:余以閑暇。駕言出遊。過友人楊德祖之家。視其屋宇廖廓。庭中有一柳樹。聊戲刊其枝葉。故著斯文。表之遺翰。遂因辭勢。以譏當今之士。

  • 爾雅曰:檉。河柳。(河旁赤莖小楊也。)
  • 南越志曰:綏南縣多連山檉松杞梓。
  • 梁簡文帝詠檉詩曰:凌寒競貞節。負雪固難虧。無慚雲母桂。詎減珊瑚枝。
  • 梁江淹檉頌曰:碧葉菴藹。赬柯翕赩。方陋筠檟。遠笑荊棘。

  • 春秋運斗樞曰:玉衡星散為椒。
  • 爾雅。●。大椒也。(今椒實大者名●也。)
  • 山海經曰:琴鼓之山。其木多椒。景山多秦椒。
  • 毛詩曰:椒聊之實。
  • 范子。計然曰: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秦椒出天水隴西。細者善。
  • 離騷曰:雜申椒與菌桂。(申。重也。)
  • 又。播椒芳兮成堂。(布香椒於堂上。)
  • 又。奠桂酒兮椒漿。
  • 孫卿子曰:民之視我。驩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蘭。
  • 應劭漢官儀曰:皇后稱椒房。取其實曼延盈升。以椒塗室。亦取其溫煖。
  • 張璠漢記曰:桓帝竇皇后崩。中常侍曹節王甫。欲以貴人禮葬。太尉李固。自抉(○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八作扶。)輿起。擣椒自隨。謂妻子曰:若太后不得配桓帝。吾不生還矣。
  • 崔寔四民月令曰:正月之旦。進酒降神畢。室家無大小。次坐先祖之前。子孫各上椒酒於其家長。稱舉白。
  • 魏氏春秋同異曰:鍾繇嬖庶子會之母。黜其夫人。文帝命繇復焉。繇恚忿。餐椒致禁。帝乃止。
  • 世說。石崇以椒為泥。泥屋。王君夫以赤石脂泥壁。
  • 援神契。椒薑禦溫。蒲益聰。
  • 博物志曰:外國豉法。以酒浸。令極乾。以麻油蒸之。後曝三日。篩椒屑。以意多少合投之。胡椒酒方。以好酒五升。乾薑一兩。胡椒七十枚。末好石榴五枚。管收計(○句有訛。)著中下氣。
  • 毛詩曰:貽我握椒。男女結情好也。
  • 文選曰:大王之風。徘徊椒桂之間。
  • 晉劉臻妻元日獻椒花頌曰:美哉靈葩。爰采爰獻。聖容映之。永壽於萬。
  • 蜀椒久服之。頭不白。令寒者熱。熱者輕。輕者重。出武都。赤色者。(○按本條見本草經。末句下有脫文。)
  • 離騷。荃壁兮紫壇。芳椒兮成堂。(○按此與上條。當移前藝類中。)
  • 晉成公綏椒華銘曰:嘉哉芳椒。載繁其實。厥味惟珍。蠲除百疾。肇惟歲始。月正元日。永介眉壽。以祈初吉。
  • 晉郭璞椒贊曰:椒之灌植。實繁有榛。薰林烈薄。馞其芬辛。服之不已。洞見通神。

  • 大傳曰:伯禽康叔見周公。三見而三笞。商子曰:二三子觀乎南山之陰。見梓。晉然實而俯。(晉。肅貌。)二子見商子。曰:梓者。子道也。二子入門而趨。登堂而跪。周公拂其首。勞而食之。
  • 毛詩曰:惟桑與梓。必恭敬止。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北山有梓。
  • 秋小葉復。(○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八作爾雅曰楸小葉曰榎。)
  • 左傳曰:季孫為已樹六檟於蒲圃東門之外。定姒薨。匠慶請蒲圃之檟以為櫬。君子曰:多行無禮。必自及也。
  • 禮斗威儀曰:君乘火而王。其政和平。梓為常生。
  • 爾雅曰:楰。鼠梓。
  • 史記曰:子胥告其人曰:必樹梓吾墓上。
  • 漢元帝初光年。皇后曾祖父濟南平陵王伯墓門梓柱。卒生枝葉。上屈。劉向以為王氏代漢之象。是王莽之歲。
  • 衛子夫入宮。歲餘不得見。涕泣請出。曰:吾昨夢子夫中庭生梓樹。出非至告乎。(○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八作漢武故事。出非至告乎作豈非天乎。)
  • 曹子建書曰:斬泗濱之梓。以為箏也。

  • 春秋運斗樞曰:椒桂合剛陽。(椒桂。陽星之精所生也。合猶連體而生也。)
  • 山海經曰:招搖之山。其上多桂。(桂長丈餘。味辛。)皋塗之山。上多桂木。
  • 桂木(○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七作林。)八樹。在賁隅東。(八樹成林。言其大也。賁隅。番禺。)
  • 禮斗威儀曰:君乘金而王。其政訟平。芳桂常生。
  • 春秋潛潭巴曰:宮桂鳴。下土諸侯號有聲。(桂好木。植於宮中。猶天子封有聲譽者為諸侯。令(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七作今。)乃鳴。是乃成聲名於下土之祥也。)
  • 楚辭曰:桂櫂兮蘭枻。又。桂棟兮蘭橑。
  • 又曰:結桂枝兮延佇。
  • 又。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蹇連卷兮枝相繚。
  • 又曰:麗桂樹之冬榮。
  • 又曰:沛吾乘兮桂舟。
  • 呂氏春秋。伊尹說曰:物之美者。招搖之桂。
  • 戰國策曰:蘇秦謂楚王曰:楚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
  • 韓詩外傳曰:宋玉因其友見楚襄王。襄王待之無以異。讓其友。其友曰:夫薑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親。
  • 列仙傳曰:范蠡好食桂。飲水賣藥。人世世見之。
  • 又曰:桂父。象林人。常服桂皮葉。以龜腦和之。
  • 漢書。陸賈傳曰:尉他獻桂蠹二器。(桂樹之蠹蟲也。)
  • 廣志曰:桂出合浦。而生必於高山之巔。冬夏常青。其類自為林。間無雜樹。交阯置桂園。
  • 神仙傳曰:離婁公服竹汁。餌桂得仙。許由父。箕山得丹石桂英。今在中岳。
  • 闞子曰:魯人有好釣者。以桂為餌。黃金為鉤。
  • 羅浮山記曰:羅浮山頂有桂。山海經曰:所謂賁禺之桂。
  • 臨海記曰:石山望之如雪。山有湖。傳云金鵝之所集。八桂之所植。
  • 說文曰:桂江南木。百藥之長。
  • 爾雅曰:梫。木桂。皮厚曰木桂。一樹。(○二字衍。)
  • 漢武帝悼李夫人賦曰:氣潛以悽戾兮。桂枝落而銷亡。神煢煢而遙鬼兮。精浮遊而去疆。淮南王安好道。感八公。共登山。少攀桂樹。安作詩曰:攀桂樹兮聊淹留。
  • 異物志曰:桂之灌生。必粹其族。柯葉不渝。冬夏常綠。匪桂植。(○句有脫文。)在乎嵩岳。
  • 文選曰:秋風生桂枝。
  • 又。蒼蒼山中桂。團團霜露色。桂枝生自直。
  • 又。桂樹冬榮。
  • 吳都賦。丹桂灌叢。
  • 天台賦曰:八桂森挺以凌霜。
  • 桂椒信芳。而非園林之實。
  • 山海經曰:桂生南隅。拔萃岑嶺。廣熙葩陵。霜秀津穎。氣王百藥。森然雲挺。(○按此郭璞桂贊。見下。重出應刪。)
  • 廬山記曰:山有三石梁。廣不盈尺。俯盻者(○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七作杳。)然無底。吳猛將弟子過此梁。見老翁坐桂樹下。以玉盃承甘露與猛。
  • 世說曰:客問陳季方曰: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答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太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泉。上為甘露所霑。下為川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太山之高。川泉之深。不知有功德歟。
  • 莊子。桂可食。故斧伐之。夫人生天地之間。猶騁駟而過隙。然在用之。有盈篋爨之不足。食之則厭。一則令人用其身也。若爨之然。故曰不足。若用之於善。則與天地相弊。
  • 又。春華秋英名曰桂。(○按本條尸子文。見下。重出應刪。)
  • 洞冥記曰:酆過國。獻能言之龜。青玉匣。朔日惟桂露以飲之。置之於通風之器。
  • 甘泉宮南。有崑明。中有靈波殿。皆以桂為柱。風來自香。(○明本本條作漢武故事。按今見三輔黃圖。)
  • 拾遺記曰:岱名(○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七名字無。此衍。)輿一名浮折。北有玉梁千丈。駕玄流之上。峰旁有丹桂。墨紫白。可為舟。
  • 始皇起定明臺。窮四方木。南得熛有碧。是。(○句有脫文。)
  • 闇河之北。有紫桂成林。群仙餌焉。韓終采藥詩曰:闇河之桂。實大如粟。得而食之。後天而老。
  • 離騷曰:桂樹列兮紛敷。吐紫花兮布條。實孤鸞之兩居。今集兮唯鴞。
  • 又曰:乘赤豹兮從文貍。華移車兮結桂旗。
  • 又曰:飲菌若之朝露兮。構桂木以為室。
  • 又曰:桂蠹不知所淹留兮。蓼蟲不知死乎葵葉。葛藟纍之於桂樹。(喻小人在位。)
  • 尸子曰:春華秋英曰桂。
  • 選曰:青霞雜桂旗。
  • 又。桂棟留夏飆。
  • 又。矯菌桂以紉蕙。
  • 梁范雲詠桂詩曰:南中有八樹。繁華無四時。不識風霜苦。安知零落期。
  • 梁庾肩吾詠桂樹詩曰:新叢入望苑。舊幹別層城。倩視今移處。何如月裏生。
  • 周王褒詠定林寺桂樹詩曰:歲餘彫晚葉。年至長新圍。月輪三五映。烏生八九飛。
  • 晉郭璞桂贊曰:桂生南裔。拔萃岑嶺。廣莫熙葩。凌霜津穎。氣王百藥。森然雲挺。

  • 山海經曰:黃帝殺蚩尤。棄其械。化為楓樹。
  • 離騷招魂曰:湛湛江水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
  •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楓香三株。
  • 南方草木狀曰:楓香樹。子大如鴨卵。二月華色。乃連著實。八九月熟。曝乾可燒。惟九真郡有之。
  • 異苑曰:烏傷陳氏。有女未醮。著屐遙上大楓樹顛。了無危閡。顧曰:我應為神。今便長去。惟左蒼右黃。當蹔歸耳。家人悉出見之。舉手辭訣。於是飄聳輕越。極睇乃沒。既不了蒼黃之意。每春輒以蒼狗。秋黃犬。設祀於樹下。
  • 爾雅曰:楓。聶。(之●反。)天風則鳴。故曰聶。聶樹似白楊。葉圓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楓者。(○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七作今之楓香是。)
  • 山名見老(○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七作名山記曰天姥六字。此有脫訛。)山上。長楓千餘丈。肅肅臨澗水。
  • 周書曰:渠州言鳳皇集于楓樹。有烏列侍。
  • 梁簡文帝賦得詠疏楓詩曰:萎綠映青葭。疏紅分浪白。花葉洒行舟。仍持送遠客。

  • 左傳曰:白公作亂。殺子西子期。豫章(○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七作子期。)曰:昔者以力事君。不可以(○御覽作不。)終。扶(○御覽作抉。抉下有豫章二字。此誤竄上。)以殺人而後死。
  • 莊子。騰猿得事事。(○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七作豫章。)攬蔓而生長其間。便也。
  • 陳留尉氏年樹生逕中酸棗名朔(○本條訛倒。不可句。)
  • 淮南子。豫章生七年可知。荊州記曰:山陽縣豫章木。徑可伐作鼓顙。顙成。便取奔去。

  • 纂文曰:無患。木名也。實可以去垢。核黑如●。
  • (○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九作崔豹古今注程雅問。此脫書名。)櫨木曰無患何也。答曰:昔有神巫曰無患。(○御覽作●毦。)此木(○二字御覽無。)能作符劾百鬼。則以此木為棒殺之。世人相傳以此木為眾鬼所惡。競取為器。用以厭鬼。故號無患。
  • 齊卞敬宗無患枕贊曰:爰茲素朴。名為吉始。匠人斯製。以獻君子。

  • 世說曰:朱。松柏屬。故類朱赤公也。(○句有訛。)
  • 山海經曰:崑崙山上有朱樹。

  • 晉宮閣記曰:華林園中。有君子樹三株。

  • 爾雅曰:樅松葉柏身曰樅。
  • 尸子曰: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樅。
  • 魯連子曰:松樅高千仞而無枝。非夏王室無柱。

  • 尚書曰:杶幹栝柏。
  • 爾雅曰:柏葉松身曰檜。
  • 祀應記曰:孔子廟列七碑。無象。檜柏猶茂。西北二里。有顏母廟。廟象猶嚴。有脩。(○句有脫文。)

  • 說文曰:樧似茱萸。出淮南。
  • 風土記曰:茱萸。樧也。九月九日熟。色赤。可採時也。
  • 洞林曰:郭璞避難至新息。有以茱萸令璞射之。璞曰:子如赤鈴含玄珠。案文言之是茱萸。
  • 異苑曰:庾紹為湘東郡。亡。宗協與紹中表。且服茱萸酒。忽見紹來。仍求酒。執酒柸還置。云有茱萸氣。協云。惡之耶。紹云。上官皆畏之。況我乎。
  • 荊楚記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
  • 續齊諧記曰: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南當有災厄。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繫臂。登山飲菊酒。此禍可消。景如其言。舉家上山。夕還。見雞犬一時暴死。長房曰:此可代之。今人九月九日登高是也。
  • 離騷曰:椒專佞以慢諂兮。樧又充其佩幃。
  • 晉孫楚茱萸賦曰: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歷漢女而始育。關百載而長生。森蔓延以盛興。布綠葉於紫莖。鶉火西徂。白藏授節。零露既凝。鷹隼飄厲。攀紫房於纖柯。綴朱實之酷烈。應神農之本草。療生民之疹疾。

  • 莊子曰:騰猿得杉柟。攬蔓枝而生長其間。得便也。
  • 山海經曰:搖碧山。朝歌山。脆山。多柟。
  • 負霜停翠。

  • 詩曰:陟彼高崗。折其柞薪。其葉湒兮。維柞之枝。其葉蓬蓬。疏。栩今柞。殼為斗。可以染皁。今俗及河內云杼斗。或橡斗。
  • 爾雅。栩。杼。
  • 漢書。五柞宮。
  • 風土(○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八作周處風土記。)舜所耕多柞樹。
  •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柞棫佩矣。

  • 瑞楸梓常生。(○按本條有脫訛。御覽九百五十八作禮斗威儀。)
  • 潘岳懷舊賦。望彼楸矣。感于余思。
  • 別賦。望青楸之離霜。
  • 陳思王詩曰:走馬長楸間。
  • (○太平御覽九百五十八作漢書。)淮北滎南河齊之間千樹楸與千戶侯等。
  • 小居千重之(○按本條有脫訛。不可句。)

  • 疏。周秦謂柞為櫟。河南謂蓼為櫟。
  • 爾雅曰:其實梂椒之屬。其子房生為梂。(具菊。)
  • 莊子。匠石之齊。至曲園。見社樹。曰:是不才。故若是之壽。杜見夢曰:若此文木也。楂梨橘柚之屬邪。熟則剝。故不終天年。

  • (音戶。切云木中矢。)
  • 楛。荊楚中貢簵楛。
  • 疏。上黨人篾以為箱器。屋(○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九作屈。)以為釵。調問婦人。欲質赭不。灶中自有黃土。買釵不。山中自有楛矢。(具前。)
  • 詩曰:瞻彼旱麓。榛楛濟濟。
  • 選曰:彼榛楛之勿箭。(○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九作剪。)亦蒙榮於集萃。

  • 漢哀帝賜霍(○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九作漢書。霍作孔。此訛。)光靈壽杖。

  • 山海經曰:太山多貞木。
  • 鄭氏婚禮謁文贊曰:女貞之樹。柯葉冬生。寒涼守節。險不能傾。
  • 典術曰:女貞木者。少陰之精。冬葉不落。
  •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女貞一株。
  • 晉蘇彥女貞頌曰:昔東阿王作楊柳頌。辭義慷愷。旨在其中。余今為女貞頌。雖事異於往作。蓋亦以厲冶容之風也。女貞之樹。一名冬生。負霜蔥翠。振柯凌風。故清士欽其質。而貞女慕其名。或樹之於雲堂。或植之於階庭。

  • 洛陽宮殿簿曰:明光殿前。長生二株。含章殿前。長生一株。
  •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長生六株。萬年殿前。長生二株。
  • 鄴中記曰:金華殿後。有皇后浴室。種雙長生樹。枝條交於棟上。團團車蓋形。冬日不彫。葉大如掌。至八九月乃生華。華色白。子赤。大如橡子。不中啖也。世人謂之西王母長生樹。
  • 晉嵇含長生樹賦曰:余嬰丁閔凶。靡所定居。老母垂聖善之訓。以為生事愛敬。沒則無改。宜居墓次。瞻奉威靈。兼覽藝文。可以不殞先軌。祗奉慈令。遂家于墳左。掃除壇封。種植松柏。松柏之下。不滋非類之草。猥有長生。育于域內。豈老母至行。表徵於嘉木哉。美我親之仁孝。固徵瑞之必招。降祖宗之遺德。振奇木之青條。結根擢幹。載生無漸。弱莖猗猗。綠葉冉冉。處陰冬而愈茂。豈莖葉之有點。感自然以旌賢。諒有道之不掩。

  • 爾雅曰:椵。木槿。櫬。木槿。(別二名也。似李樹。花朝生夕落。可食也。)
  • 說文曰:舜。木槿也。朝華暮落。
  • 廣志曰:日及。木槿也。
  • 毛詩曰:有女同車。顏如舜華。(木槿也。)
  • 禮記曰:仲夏之月。木槿榮。
  • 成相篇曰:莊子貴支離。悲木槿。(成相。淮南王所作也。)
  •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有三株。
  • 外國圖曰:君子之國。多木槿之華。人民食之。去琅耶三萬里。
  • 玄中記曰:君子之國。地方千里。多木槿之華。
  • 羅浮山記曰:木槿一名赤槿。華甚丹。四時敷榮。
  • 晉盧諶朝華賦曰:覽庭隅之嘉永。莫朝華之可玩。俯浸潤之泉壤。仰晞影於雲漢。晉傅咸舜華賦曰:佳其日新之美。故種之前庭而為之賦。覽中唐之奇樹。稟沖氣之至清。應青春而敷孽。逮朱夏而誕英。布夭夭之纖枝。發灼灼之殊榮。紅葩紫蔕。翠葉素莖。含暉吐曜。爛若列星。朝陽照灼以舒暉。逸藻采粲而光明。罄天壤而莫儷。何菱華之足營。
  • 晉羊徽木槿賦曰:有木槿之初榮。藻眾林而間色。在青春而資氣。逮中夏以呈飾。挹宵露以舒采。暉晨景而吸赩。
  • 晉夏侯湛朝華賦曰:咨神樹之脩異。寔積陽之純精。蜿潛根以誕節。據川壤以擢莖。皎日升而朝華。玄景逝而夕零。逮明晨而繁沸。若靜夜之眾星。長莖欑起。柔條列布。濯靈柯於時雨。滋逸采於豐露。灼煌煌以煒煒。獨崇朝而達暮。於是茂樹蒼蒼。纖枝翩翩。潛光玉朗。綠葉翠鮮。
  • 隋江總南越木槿賦曰:日及多名。蕤賓肇生。東方記乎夕死。郭璞贊以朝榮。潘文體其夏盛。嵇賦憫其秋零。此則京華之麗木。非于越之舜英。南中斬草。眾花之寶。雅什未名。騷人失藻。雨來翠潤。露歇紅燥。疊蕚疑檠。低莖若倒。朝霞映日殊未研。珊瑚照水定非鮮。千葉芙蓉詎相似。百枝燈花復羞燃。蹔欲寄根對滄海。大願移華廁綺錢。井上桃蟲難可雜。庭中桂蠹豈見憐。乃為歌曰:啼粧梁冀婦。紅粧蕩子家。若持花並笑。宜笑不勝花。趙女垂金珥。燕姬插寶珈。誰知紅槿艷。無因寄狹邪。徒令萬里道。攀折自咨嗟。
  • 宋顏延之赤槿頌曰:日御北至。夏德南宣。玉蒸榮心。氣動上玄。華繅間物。受色朱天。是謂珍樹。含艷丹間。
  • 晉蘇彥舜華詩序曰:其為花也。色甚鮮麗。迎晨而榮。日中則衰。至夕而零。莊周載朝菌不知晦朔。況此朝不及夕者乎。苟映采於一朝。燿穎於當時。焉識夭壽之所在哉。余既翫其葩。而歎其榮不終日。
  • 晉傅玄朝華賦序曰:朝華。麗木也。晉成公綏日及賦序曰:日及者。華甚鮮茂。榮於仲春。訖於孟秋。
  • 晉潘尼朝菌賦序曰:朝菌者。蓋朝華而暮落。世謂之木槿。或謂之日及。詩人以為舜華。宣尼以為朝菌。其物向晨而結。逮明而布。見陽而盛。終日而殞。不以其異乎。何名之多也。
  • 晉嵇含朝生暮落樹賦序曰:草木春榮秋悴。此樹朝生暮落。
  • 東方朔與丞相公孫弘借車馬書曰:木槿夕死朝榮。士亦不長貧也。

  • 詩曰:蔽芾其樗。
  • 又。山有栳。(栳。山樗。)
  • 又。南山有樗。
  • 惠子曰:(○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九引作莊子。此脫書名。)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本擁腫。不中繩。小枝拳曲。不中規矩。至於逢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子曰:何不樹之於無何之鄉。廣莫之野。逍遙乎寢臥之下。

  • 離騷曰:朝搴阰之木蘭。(搴。取也。阰。山名也。)
  • 古今注曰:孝哀帝元嘉元年。芝生後庭木蘭樹上。
  • 神仙傳曰:北海于君病癩。見市有賣藥。姓公孫帛。因問之。公曰:明日木蘭樹下當教卿。明日往。授素書二卷。以消災救病。無不愈者。
  • 洛陽宮殿簿曰:顯陽殿前。有木蘭二株。
  •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木蘭四株。
  • 戴延之西征記曰:顯陽殿前有木蘭。
  • 晉成公綏木蘭賦曰:許昌西園中木蘭樹。余往觀之。遂為賦曰:覽眾樹之列植。嘉木蘭之殊觀。至於玄冥授節。猛寒嚴烈。峨峨堅冰。霏霏白雪。木應霜而枯零。草隨風而摧折。顧青翠之茂葉。繁旖旎之弱條。諒抗節而矯時。獨滋茂而不雕。

  • 爾雅曰:唐棣。栘。(似白楊。江東呼夫栘。)
  • 詩曰:何彼穠矣。唐棣之華。
  • 又。山有苞棣。
  • 六月食鬱及薁。(薁。夫栘也。音郁。)
  • 夫栘。燕兄弟也。閔管蔡之失道。夫栘之華。蕚不煒煒。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 禮記疏曰:夫栘一名薁李。一名鬱梅。一名車下李。一名鬱。

  • (音肅。木也。)
  • 晏子春秋曰:景公登青堂。見斷橚淮門者。令誅之。晏子諫曰:前冕旒。惡多見也。黈纊塞耳。惡多聞也。人君自生其民。公曰:趨舍之。

  • 山海經曰:灰野之山。有赤樹青葉。名曰若木。(生崑崙西附西極。其光華赤炤下也。)
  • 離騷曰:折若木以拂日。淮南子曰:若木在建木西。上有十日。其華照下地。
  • 晉郭璞若木贊曰:若木之生。崑山是濱。朱華電照。碧葉玉津。食之靈智。為力為仁。

  • 本草經曰:合歡。味甘平。生川谷。安五臟。和心志。令人歡樂無憂。久服輕身明目。生益州。
  • 仲長統昌言曰:漢哀帝時。有異物生於長樂宮東廡柏樹。及永巷南闥合歡樹。議者以為芝草也。群臣皆賀受賜。古今注曰:知蠲人之忿。則贈以青囊。(○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作裳。)(○御覽作一。)名合歡。則忘忿。枝葉若繁互相交結。每一風來。輒自相解。不相牽綴。嵇康種之舍前。
  •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合歡四株。
  • 晉楊方合歡詩曰:南鄰有奇樹。承春挺素華。豐翹被長條。綠葉蔽朱柯。因風吐微音。芳氣入紫霞。我心羨此木。願徙著余家。夕得遊其下。朝得弄其葩。爾根深且固。余宅淺且洿。移植良無期。歎息將如何。

  • 爾雅曰:披。煔。(今之杉木。)
  • 晉咸康起居注曰:侍御史秦武。奏平陵前道東杉樹一株萎死。以備預柏栽補之。請收陵令推劾。
  • 鄧德明南康記曰:南野巘山。有漢太傅陳蕃。(○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七蕃下有墓字)遙望兩杉樹。聳柯出嶺。垂蔭覆谷。
  • 劉欣期交州記曰:合浦東一百里。有一杉樹。葉落。隨風入洛陽城內。漢時善相者。云此休徵。當出王者。故遣二人伐樹。役夫多死。三百人坐株上食。過足相容。
  • 居名山志曰:華子崗上。紫杉千仞。被在崖側。
  • 又云。金州山西面杉疏。偏為白猿所凶。竟夕哀鳴。行人所惡。
  • 梁江淹杉頌曰:桐梓舊麗。松括稱奇。焉如茲品。獨秀青崖。群木斂望。雜卉不闚。長入煙氛。永驂鸞螭。

  • 廣雅曰:并閭。椶也。
  • 山海經曰:脆之山。其木多椶。(椶樹高二丈許。無枝條。葉大而員。岐生枝頭。美實。皮相重被。一行一皮者為一節。可為索也。)
  • 廣志曰:椶一名并閭。葉似車輪。乃在顛下。有皮纏之。附地起。二旬一採。轉復上生。
  • 吳錄地理志曰:武陵臨沅縣。多并閭木。生山中。
  • 晉令曰:其夷民守護椶皮者。一身不輸。
  • 梁江淹并閭頌曰:異木之生。疑竹疑草。攢叢石逕。森蓯山道。煙岫相珍。雲壑共寶。不錦不縟。何避工巧。

  • 春秋運斗樞曰:玉衡星散為荊。
  • 廣志曰:楚。荊也。牡荊。蔓荊也。
  • 廣志曰:赤莖大實者。名曰牡荊。又有山荊。
  • 左傳曰:伍舉入鄭。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布荊坐地。共議歸楚。)
  • 漢書曰:淮南王安謀反。伍被諫曰:昔子胥諫吳王云。臣今見麋鹿遊姑蘇之臺。臣今亦將見宮中生荊棘。露沾衣也。
  • 東觀漢記曰:尹勤治韓詩。事薛漢。身牧豕。事親至孝。無有交遊。門生荊棘。
  • 周景式孝子傳曰:古有兄弟。忽欲分異。出門見三荊同株。接葉連陰。歎曰:木猶欣聚。況我而殊哉。還為雍和。
  • 神仙傳曰:吳有徐隨。居丹徒。左慈過隋。門下有宿客車六七乘。欺慈。云徐公不在。慈去。客皆見牛在楊樹杪。車轂中皆生荊木。長一二丈。客懼。入報隋。隋曰:此左公。遣追之。客逐慈。叩頭謝。客還。見牛故在地。無復荊木也。
  • 顧微廣州記曰:撫納縣出金荊。
  • 禮弓矢圖。楚燩以荊為之。然以灼。正以荊者。凡木心圓。荊心方也。
  • 廣州記曰:白荊堪為履。紫荊堪為床。
  • 萬南(○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九作淮南萬畢術。)(○御覽作牡。)荊指病自愈。節不相當者。月暈時剋之。養病。
  • 毛詩曰:翹翹錯薪。言刈其楚。(楚。荊也。)
  • 又曰:楊之水。不流束楚。又曰:綢繆束楚。
  • 又曰:交交黃鳥。止于楚。
  • 老子曰: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 文選曰:不別荊者。慶雲之惠君也。荒鬱蕭森。參天榛之蒙籠。
  • 史記曰:廉頗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
  • 晉陸機樂府歌詩曰:三荊歡同株。四鳥悲異林。
  • 梁江淹金荊頌曰:江南之山。連鄣連天。既抱紫霞。亦嗽絳煙。金荊佳樹。涵雲宅仙。姱節詎及。幽意誰傳。
  • 宋顏峻几贊序曰:今上在彭城。賜金荊臥几。

  • 周書。程寤曰:文王在翟。夢南(○逸周書作商。)庭生棘。小子發取周庭之梓於闕間。化松柏栻乍。驚以告文王。文王召發於明堂。拜吉夢。受商大命。秋朝士。
  • 周禮曰: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樹棘以為位。取赤心而外刺。
  • 元命苞曰:樹棘聽訟其下者。原心不其赤實也。
  • 吳都賦曰:亦猶棘林之螢耀。與夫尋木之龍燭。
  • 魏都賦曰:榮其文身。驕其險棘。
  • 又曰:尋靡䓑於中逵。造木猴於棘刺。
  • 春秋繁露曰:美惡之類。各以類應。故以龍致雨。以扇逐暑。軍之所處。生以棘楚。
  • 石季龍大饗群臣於大武殿。(○本條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九作晉書。)佛圖澄曰: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將壞人衣。龍發下石。果有棘生。
  • 陳留耆舊傳曰:魏尚(○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九尚下有被繫二字。(本條亦見本書九十二卷。文有詳略。))詔獄。棘(○御覽棘上有有雀集獄四字。)樹上。占曰:夫棘中心赤。外有棘(○御覽作刺。下同。)(○御覽作象。)我言有棘而赤心之至誠也。
  • 離騷曰:甘棠苦於豐草。荊棘生於中庭。
  • 毛詩曰: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 又曰:尸鳩在桑。其子在棘。
  • 又。肅肅鳵羽。集于苞棘。
  • 又。湛湛露斯。在彼杞棘。
  • 又。營營青蠅。止于棘。
  • 又曰:吹彼棘薪。
  • 後漢書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

  • 本草經曰:黃蓮一名王蓮。味苦寒。治熱。
  • 梁江淹黃蓮頌曰:黃蓮上草。丹沙之次。禦孽辟妖。長靈久視。驂龍行天。馴馬匝地。鴻飛以儀。順道則利。

  • 漢書曰:梔。茜園。(梔。支子也。)
  • 本草經曰:支子一名木丹。
  • 地鏡圖曰:望氣占人家黃氣者。梔子樹也。
  • 晉令曰:諸宮(○太平御覽九百五十九作官)有秩梔子守護者。置吏一人。
  • 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梔子五株。
  • 遊名山志曰:樓石山多梔子。
  • 齊謝朓牆北梔子樹詩曰:有美當階樹。霜露未能移。金蕡發朱采。映日以離離。幸賴夕陽下。餘景及四枝。還思照綠水。君階無曲池。餘榮未能已。晚實猶見奇。復留傾筐德。君恩信未貲。
  • 梁簡文帝詠梔子花詩曰:素華偏可喜。的的半臨池。疑為霜裹葉。復類雪封枝。日斜光隱見。風還影合離。
  • 宋顏測梔子贊曰:濯雨時摛素。當飆獨含芬。豐榮殊未紀。銷落竟誰聞。

  • 尚書曰:篠簜既敷。(篠。竹箭也。)
  • 山海經曰:雲山有桂竹。甚毒。傷人必死。(始興小桂縣。出桂竹也。)
  • 說文曰:箭矢竹也。
  • 爾雅曰: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
  • 又曰:桃枝四寸有節。
  • 禮記曰:如竹箭之有筠。
  • 竹譜曰:桃枝竹。皮滑而黃。可以為席。
  • 山海經曰:嶓冢之山。嚚水之上。多桃枝竹。
  • 魏志曰:倭國有桃枝竹。
  • 裴氏廣州記曰:廣州有桃枝竹。
  • 永嘉記曰:陽嶼有仙石山。頂上有平石。方十餘丈。名仙壇。壇陬輒有一䈥竹。凡有四竹。葳蕤青翠。風來動音。自成宮商。石上淨潔。初無麤籜。相傳云。曾有卻粒者。於此羽化。故謂之仙石。
  • 竺法真羅山疏曰:嶺南道無䈥竹。惟此山有之。其大尺圍。細者色如黃金。堅貞疏節。
  • 異苑曰:東陽留道德家中䈥竹林。忽生連理。
  • 呂氏春秋曰:昔黃帝命伶倫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阮隃山之陰。取竹之嶰谷。斷兩節間。長六寸九分而吹之。為黃鍾之宮。律之本也。
  • 竹譜曰:邛竹。高節實中。狀如人剡。俗謂之扶老竹。
  • 漢書。張騫至大夏。見邛竹枝。問之。云賈人市之身毒國。
  • 丹陽記曰:江寧縣南三十里。有慈母山。積石臨江。生簫管竹。自伶倫採竹嶰谷。其後惟此簳見珍。故歷代常給樂府。而俗呼鼓吹山。今慈湖戍常禁採之。
  • 禮斗威儀曰:君乘木而王。政太平。蔓竹紫脫。為之常生。吳越春秋曰:越王問范蠡用兵。對曰:越有處女。願君王問之。處女北行見王。道逢老人。自稱袁公。跪拔林於(○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二作杪。)竹。末折墮地。處女即捷其末。公操其本而刺處女。處女舉扙擊之。公飛上樹。變為白猿。
  • 博物志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啼。以涕揮竹。竹盡班。今下雋有班皮竹。
  • 山海經曰:長石山之西。有共谷。其中多竹。衛丘之竹山林在焉。大可為舟。(郭璞曰:竹一節間。可為舡也。)
  • 易曰:震為蒼琅竹。
  • 穆天子傳曰:天子西征。休于玄池之上。乃奏廣樂。三日而終。是曰樂池。乃樹之竹。是曰竹林。
  • 離騷。七諫曰:便娟之脩竹。寄生於江潭。上葳蕤而防露。下泠泠而來風。
  • 史記曰:汧渭川千畝竹。其人與千戶侯等。
  • 韓詩外傳曰:黃帝時。鳳皇栖帝梧桐。食帝竹實。
  • 漢書曰:高祖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以竹始生皮作冠。今鵲尾冠是也。)及貴。常冠之。
  • 又曰:上發卒塞瓠子河。令群臣將軍以下。皆負薪而下淇園之竹。(衛之苑也。多竹篠也。)
  • 三輔舊事曰:竇將軍有青竹田。
  • 楚國先賢傳曰:孟宗母嗜筍。及母亡。冬節將至。筍尚未生。宗入竹哀歎。而筍為之出。得以供祭。至孝之感也。
  • 文士傳曰:蔡邕經會稽高遷亭。見椽竹可以為籥。取用。果有異聲。
  • 湘州記曰:邵陵高平縣有文竹山。上有石床。四面綠竹扶疏。常隨風委拂此床。
  • 盛弘之荊州記曰:臨賀冬山中。有大竹。數十圍。高亦數十丈。有小竹生其旁。皆四五圍。下有盤石。徑四五丈。極方正。青如彈棋局。兩竹屈垂。拂掃石上。初無塵穢。未(○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二未下有至字。)數十里間。風吹此竹。如簫管之音。
  • 述征記曰:山陽縣城東北二十里。魏中散大夫嵇康園宅竹林。時有遺竹也。在白鹿喦東南。
  • 荊州厥貢惟箘簵楛。(○本條太平御覽九百六十二作尚書。)楊州厥貢篠簜既敷。(篠竹箭。簜大竹水去已布生。)
  • 毛詩曰:如竹笣矣。
  • 籊籊竹竿。以釣于淇。竹竿。(篇名。)衛女思歸也。適異國而不見答。思而能以禮也。
  • 禮曰:日短至。則伐木。取竹箭。
  • 莊子曰:鵷鶵非練實而不食。(練食。竹實也。取其絜白也。)
  • 家語曰:山南之竹。不搏自直。斬而為箭。射達革。
  • 齊虞羲見江邊竹詩曰:挺此貞堅性。來樹朝夕池。秋波漱下趾。冬雪封上枝。葳蕤防曉露。蔥蒨集羈雌。含風自颯颯。負雪亦猗猗。金明無異狀。玉洞良在斯。但恨非嶰谷。伶倫未見知。
  • 齊謝朓詠竹詩曰:窗前一叢竹。青翠獨言奇。南條交北葉。新筍雜故枝。月光疏已密。風聲起復垂。青扈飛不礙。黃口得相窺。但恨從風籜。根株長別離。
  • 梁元帝賦得竹詩。嶰谷管新抽。淇園竹復脩。作龍還葛水。為馬向并州。柯亭臨絕澗。桃枝夾細流。冠學芙蓉樣。花堪威鳳遊。邛王若有獻。張騫應拜侯。
  • 梁沈約詠簷前竹曰:萌開籜已垂。結葉始成枝。繁陰上蓊茸。促節下離離。風動露滴瀝。月照影參差。得生君戶牖。不願夾華池。
  • 梁江洪和新浦侯齋前竹詩曰:本生出高嶺。移賞入庭蹊。檀欒拂桂撩。蓊蔥傍朱閨。夜條風析析。曉葉露凄凄。籜紫春鸚思。筠綠寒蛩啼。不惜凌雲茂。遂聽群雀棲。願抽一莖實。試看翔鳳來。
  • 梁劉孝先竹詩曰:竹生空野外。梢雲聳百尋。無人賞高節。徒自抱貞心。恥染湘妃淚。羞入上宮琴。誰能製長笛。當為吐龍吟。
  • 梁劉孝威詠枯葉竹詩曰:枯楊猶更綠。臥柳尚還生。勿嫌鳳不至。終當待聖明。
  • 陳賀循賦得夾池脩竹詩曰:綠竹影參差。葳蕤帶曲池。逢秋葉不落。經寒色詎移。來風韻晚逕。集鳳動春枝。所欣高蹈客。未待伶倫吹。
  • 陳陰鏗賦得夾池竹詩曰:夾池一叢竹。垂翠不驚寒。葉醞宜成酒。皮治薛縣冠。湘川染別淚。衡嶺拂仙壇。欲見凌冬質。當為雪中看。
  • 陳張正見賦得階前嫩竹詩曰:翠竹梢雲自結叢。輕花嫩筍欲凌空。砌曲橫枝屢解籜。階前疏葉強來風。欲知抱節成龍處。當於山路葛陂中。
  • 晉江逌竹賦曰:有嘉生之美竹。挺純姿於自然。含虛中以象道。體圓質以儀天。託宗爽塏。列族圃田。緣崇嶺。帶迴川。薄循隰。衍平原。故能凌驚風。茂寒鄉。籍堅冰。負雪霜。振葳蕤。扇芬芳。翕幽液以潤本。承清露以擢莖。拂景雲以容與。拊惠風而迴縈。
  • 齊王儉靈丘竹賦應詔曰:靈丘深沉。蔓竹凝陰。神根合拱。楨幹百尋。振芳條乎崑岳。敷綠采於高岑。沿淮海而蔚映。帶沮漳而蕭森。志東南而擅美。在淇衛而流音。方靈壽而均茂。儀菌桂而成林。若乃青春受謝。九野舒榮。綠蘋齊葉。白芷抽萌。●●而特秀。篠擢穎而垂英。霜曒鏡於原隰。木衰疏於郊阡。翠葉與飛雪爭采。貞柯與曾冰競鮮。
  • 梁簡文帝脩竹賦曰:玉潤桃枝之麗。魚腸雲母之名。日映花美。風動花輕。
  • 梁任昉靜思堂秋竹應詔曰:靜思堂。連洞房。臨曲沼。夾脩篁。竹宮豐麗於甘泉之右。竹殿弘敞於神嘉之傍。綠條發丹檻。翠葉映雕梁。入戶掃文石。傍簷拂象床。常生偶蘭桂。結實值鴛皇。逢性與之至道。偶斯文之在茲。歡柏梁之有賦。恨相如之異時。
  • 晉謝莊竹贊曰:瞻彼中唐。綠竹猗猗。貞而不介。弱而不虧。杳裊人圃。蕭瑟雲崖。推名楚潭。美質梁池。
  • 晉伏滔長笛賦序曰:余同僚桓子野。有故長笛。耆老云。蔡邕之所作也。初邕避難江南。宿於柯亭。柯亭之觀。以竹為椽。邕仰而眄之曰:良竹也。取以為笛。音聲獨絕。

  • 爾雅曰:二足而羽謂之禽。生哺鷇。生噣鶵。
  • 又曰:亢鳥嚨。(嚨。喉也。)其粻嗉。(嗉。受食之處也。)
  • 尚書曰:日中星鳥。以殷仲春。鳥獸孳尾。日永星火。以正仲夏。鳥獸希革。宵中星虛。以殷仲秋。鳥獸毛毨。日短星卯。以正仲冬。鳥獸氄毛。
  • 周官曰:鳥隼為旟。
  • 毛詩曰: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后稷初生。棄之於冰上。鳥舒翼覆之。)
  • 又曰: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 左氏曰:晉侯伐齊。齊師夜遁。師曠曰:鳥烏之聲樂。齊師其遁。
  • 禮記曰:凡生天地之間者。莫不知愛其類。今是大鳥獸。則失喪其匹。越月踰時焉。過其故鄉。迴翔焉。鳴號焉。蹢躅焉。踟躕焉。然後乃能去之。小者至於鷰雀。猶有啁啾之頃焉。凡有血氣之屬者。莫智於人。故人於其親也。至死不窮。
  • 論語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 又曰:鳥獸不可與同群。
  • 春秋孔演圖曰:鳥化為書。孔子奉以告天。赤雀集書上。化為黃玉。刻曰:孔提命。作應法為赤制。雀集。
  • 家語曰:孔子在衛。顏回侍側。聞哭聲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哭。對曰:此哭非但為死。又為生離。回聞桓山之鳥。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將分四海。悲鳴而送之。哀聲似此。孔子使問之。果父死家貧。賣子以葬。
  • 晏子曰:齊景公使顏涿聚主鳥而亡。公召欲殺之。晏子曰:涿聚有三罪。請數之。爾為吾君主鳥而亡之。一罪也。使吾君以鳥殺人。二罪也。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輕士。三罪也。公曰:勿殺之。
  • 莊子曰:上好智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何以知其然耶。弓弩罼弋。機變之智多。則鳥亂於上也。
  • 孫卿子曰: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
  • 史記曰:秦仲知百鳥之音。與之語。皆應焉。
  • 東方朔傳曰:武帝問朔。何知鳥之雌雄。對曰:雄左翼加右。聲高。雌右翼加左。聲小。
  • 謝承後漢書曰:楊震。卒。未葬。有大鳥五色。高丈餘。從天飛下。到震棺前。舉頭悲鳴。淚出霑地。至葬日。沖升天上。
  • 華嶠漢書曰:當時人。立石鳥象於震前。
  • 十洲記曰:東海中有祖洲。地方五百里。去海岸七萬里。上有不死之草。似瓜苗。秦始皇時。大宛(○十洲記作苑。)中多死人橫道。忽有鳥如烏狀。銜此草以覆死人面。皆登時起坐。遂活。
  • 抱朴子軍術曰:眾鳥群飛。徘徊軍上。不過三日。有暴兵至。鳥聚軍中。將軍當賞功增秩。鳥集將軍之旗。將軍增官。鳥集軍中。莫知其名。軍敗。
  • 羅含傳曰:含少時晝臥。忽夢一鳥。文色異常。飛來入口。含因驚起。心胸間如吞物。意甚怪之。叔母謂曰:鳥有文章。汝後必有文章。此吉祥也。含於是才藻日新。
  • 搜神記曰:常山張顥。為梁相。天新雨後。有鳥如山鵲。稍下墮地。民爭取。即化為一圓石。顥椎破之。得一金印。文曰忠孝侯印。顥以聞。上藏之秘府。顥後官至太尉。
  • 博物志曰:子路與子貢過鄭神社。社樹有鳥。子路捕鳥。神社牽攣子路。子路子貢悅之。乃止。
  • 會稽典錄曰:夏方。字文正。家遭疫癘。父母伯叔一時死。凡十三喪。方年十四。晝則負土。哀號墓側。扶棺哭泣。比葬。年十七。烏鳥集聚。猛獸乳其側。
  • 古詩曰: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 梁朱超詠獨栖鳥詩曰:河水聞寒已成凍。塞草愁霜懸自衰。可念無端失林鳥。此夜逆風何處歸。列網遮山不聽度。懸冰繞樹滑難依。細石似鷰能隨雨。片木作鳶猶解機。但令積風多少便。何患有翼不能飛。寄語故林無數鳥。會入群裏比毛衣。
  • 漢趙壹窮鳥賦曰:有一窮鳥。戢翼原野。罼網加上。機阱在下。繳彈張右。翼弓彀左。飛丸繳矢。交集于我。思飛不得。欲鳴不可。舉頭畏觸。搖足恐墮。內懷怖急。乍冰乍火。幸賴大賢。我矜我憐。昔濟我南。今振我西。鳥也雖頑。猶識密恩。內以書心。外用告天。
  • 晉夏侯湛觀飛鳥賦曰:見逸遊之高鳥。邈飄颺而殊逝。擢華毛以迅鶩。迴勁翼以揚勢。披六翮之聯翩。振輕體之迢遞。遂乃矜形遼廓。馮虛安翔。翩翻徘徊。上下頡頏。動素羽之習習。亂白質於日光。玩流氣以差池。弄長風以抑揚。攝雙翅以高舉。舒脩頸以儴徉。目悅妙勢。心嘉羽儀。愛惠音之嚶嚶。美弱翰之參差。蹔高凌於景外。又抑身乎雲崖。乍來乍往。若懸若垂。象流星之離天。似圓物之墜危。何斯遊之自得。諒逸豫之可希。苟臨川而羨魚。亦觀翔而樂飛。
  • 梁沈約天淵水鳥應詔賦曰:天淵池。鳥集水漣漪。單汎姿容與。群飛時合離。將騫復斂翮。迴首望驚雌。飄薄出孤嶼。未曾宿蘭渚。飛飛忽云倦。相鳴集池籞。可憐九層樓。光影水上浮。本來蹔止息。遇此遂淹留。若夫侶浴清深。朋翻逈曠。翠鬣紫纓之飾。丹冕綠襟之狀。過波兮湛澹。隨風兮迴漾。竦臆兮開萍。蹙水兮興浪。
  • 晉王叔之傷孤鳥詩序曰:偶得二鳥。將欲放之。俄頃而一者死。一者既放。屢顧悲鳴。感微禽之有心。遂為詩以傷之。

  • 說文曰:鳳。神鳥也。
  • 山海經曰:軒轅之丘。鸞自歌。鳳自舞。
  • 又曰:南禺之山。有鳳皇鵷鶵。
  • 周書。王會曰:鳳鳥戴仁抱義。
  • 大戴禮曰:羽蟲三百六十。而鳳皇為之長。
  • 毛詩曰:鳳皇于飛。翽翽其羽。亦傅于天。
  • 又曰:鳳皇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 禮記曰: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 左傳曰:陳大夫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鳳皇于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于姜。
  • 鶡冠子曰:鳳鶉火禽。陽之精也。德能致之。其精畢至。
  • 論語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 宋玉對問曰:鳳皇上擊九千里。絕雲霓。負蒼天乎窈冥之中。蕃籬之鷃。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
  • 莊子曰:老子見孔子。從弟子五人。問曰:為誰。對曰:子路為勇。其次子貢為智。曾子為孝。顏回為仁。子張為式。(○太平御覽九百十五作武。)老子歎曰:吾聞南方有鳥。其名為鳳。所居積石千里。天為生食。其樹名瓊枝。高百仞。以璆琳琅玕為實。天又為生離珠。一人三頭。遞臥遞起。以伺琅玕。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
  • 離騷(○太平御覽九百十五作楚辭。)曰:為鳳皇作鶉籠。雖翕其不容。(言以鶉鷃之籠。不能容藏鳳之形體也。)
  •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曰:仙之上藥。有九色鳳頸。次藥有蒙山白鳳之肉。
  • 十洲記曰:鳳麟洲在西海之中。四面有弱水繞之。鴻毛不可越也。其上多鳳麟。數萬各為群。上仙之家。以鳳喙麟角。合煎作膠。名為集弦膠。亦名連金泥。能屬連刀劍弓弩弦。
  • 焦貢易林曰:鳳生五鶵。長於南郭。君子康寧。身悅榮樂。
  • 列仙傳曰:簫史教弄玉吹簫。作鳳聲。鳳皇來止其屋。秦穆公為作鳳臺。一旦皆隨鳳飛去。
  • 抱朴子曰:夫麟鳳以形狀為別。聖人以心神為異。古者太平之世。鳳皇常居其國而生乳。至夏后始食卵而鳳去之。此則鳳有種矣。
  • 楊龍驤洛陽記曰:鳳陽門五層樓。去地三十丈。安金鳳皇二頭。石虎將衰。一頭飛入漳河。今日清朗。見於水中。(事具樓篇。)
  • 漢李陵詩曰:鳳皇鳴高崗。有翼不好飛。安知鳳皇德。貴其來見稀。
  • 魏劉楨詩曰:鳳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於心有不厭。奮翅凌紫氛。豈不常勤苦。羞與黃雀群。
  • 晉棗據詩曰:有鳳適南中。終日無歡娛。自怨梧桐遠。行飛棲桑榆。奮迅振長翼。俛仰向天衢。簫韶逝無聞。朝陽不可須。
  • 晉王叔之擬古詩曰:客從北方來。言欲到交趾。遠行無他貨。唯有鳳皇子。百金我不欲。千金難為市。
  • 陳張正見賦得威鳳栖梧詩曰:丹山下威鳳。來集帝梧中。欲舞春花落。將飛秋葉空。影照龍門水。聲入洞庭風。別有將鶵曲。翻更合絲桐。
  • 晉桓玄賦曰:伊品之自品。亦在類而有別。惟羽族之殊誕。獨鸞皇而搆桀。邈區宇以超棲。撫朝陽於丹穴。備六德以成暉。奮藻翰之郁烈。集崑峰而斂翼。翔青雲以遐越。
  • 晉傅咸儀鳳賦序曰:鷦鷯賦者。廣武張侯之所造也。以其形微處卑。物莫之害也。而余以為物生則有害。有害而能免。所以貴乎才智也。夫鷦鷯既無智足貴。亦禍害未免。免乎禍害者。不唯儀鳳也。

  • 春秋元命苞曰:火離為鸞。
  • 海外經曰:軒轅之國。清沃之野。鸞鳥自歌。
  • 又曰:廣都之野。鸞鳥歌。
  •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曰:神仙次藥。有靈丘蒼鸞。
  • 焦贛易林曰:溫山松柏。常茂不落。鸞鳳以庇。得其歡樂。
  • 東觀漢記曰:王阜為重泉令。鸞鳥集止學宮。阜使掾汝(○太平御覽九百十六作沙。)疊。為張雅樂。擊聲。鳥舉足垂翼。應聲而舞。止縣庭。留十餘日乃去。
  • 謝承後漢書曰:方儲。家(○太平御覽九百十六作字。)聖羽。(○御覽作明。)幼喪名(○御覽作父。)事母。母終。自負土成墳。種奇樹千株。鸞鳥止其上。白兔遊其下。
  • 決錄注曰:辛繕。字公文。治春秋讖緯。隱居華陰。光武徵不至。有大鳥高五尺。雞頭鷰頷。蛇頸魚尾。五色備舉而多青。棲繕槐樹。旬時不去。弘農太守以聞。詔問百寮。咸以為鳳。太史令蔡衡對曰:凡象鳳者有五。多赤色者鳳。多青色者鸞。多黃色者鵷鶵。多紫色者鸑鷟。多白色者鵠。今此鳥多青。乃鸞。非鳳也。上善其言。三公聞之。咸遜位避。繕不起。
  • 典略曰:鸞鳥者。神靈之精。其象五彩。雞形。鳴中五音。肅肅雍雍。喜則舞以樂。常處幽閑。頌聲作則至。
  • 魏嵇叔夜贈秀才詩曰:雙鸞匿景耀。戢翼太山崖。抗首嗽朝露。晞陽振羽儀。長鳴戲雲裏。時下息蘭池。
  • 魏王粲詩曰:聯翩飛鸞鳥。獨遊無所因。毛羽照野草。哀鳴入青雲。我尚假羽翼。飛睹爾形身。願乃春陽會。交頸遘殷勤。
  • 宋范泰鸞鳥詩序曰:昔罽賓王結罝峻●(○太平御覽九百十六作祁。)之山。獲一鸞鳥。王甚愛之。欲其鳴而不致也。乃飾以金樊。饗以珍羞。對之愈戚。三年不鳴。其夫人曰:嘗聞鳥見其類而後鳴。何不懸鏡以映之。王從其意。鸞睹形悲鳴。哀響中霄。一奮而絕。嗟乎茲禽。何情之深。昔鍾子破琴於百(○按當作伯。)牙。匠石韜斤於郢人。蓋悲妙賞之不存。慨神質於當年耳。矧乃一舉而殞其身者哉。悲夫。乃為詩曰:神鸞栖高梧。爰翔霄漢際。軒翼颺輕風。清響中天厲。外患難預謀。高羅掩逸勢。明鏡懸高堂。顧影悲同契。一激九霄音。響流形已斃。

  • 毛詩曰:鴻鴈。美宣王也。
  • 周易。初六。鴻漸于干。上九。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鴻。水鳥也。適進之義。始於下而升。故以鴻喻儀可貴也。)
  • 禮記曰:前有車騎。則載飛鴻。(取其飛有行列。舉於旗首。以警眾也。)
  • 又。孟春之月。鴻鴈來。(鴈自南方來。將北反其居。)季秋之月。鴻鴈來賓。(賓言客止來去。)
  • 左傳。衛獻公誡孫文子寧惠子食。皆服而朝。日旰不召。(敕戒二子。欲共宴食。皆服朝衣待命也。)而射鴻於囿。二子從之。公不釋皮弁而與之言。二子怒。如戚。(戚。孫子邑也。)
  • 尸子曰:虎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氣。鴻鵠之鷇。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賢者之生亦然。管子曰: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見。立有間。有二鴻飛過。桓公嘆曰:仲父。今彼鴻有時而南。有時而北。四方無遠。所欲至而至焉。惟有羽翼之故。是能通其意於天下乎。寡人之有仲父。猶飛鴻之有我(○太平御覽九百十六作羽。)翼也。
  • 莊子曰:孔子見老子歸。三日不談。謂弟子曰:人如飛鴻者。吾必矰繳而射之。吾今見龍矣。
  • 韓詩外傳曰:齊使獻鴻於楚。鴻渴。使者於道飲鴻而失之。使者至楚曰:臣欲亡去。為兩使不通。欲絞頸而死。將以吾君賤士貴鴻也。楚王賢之。以為上客。
  • 史記。陳勝歎曰:鷰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楊子法言曰:鴻飛冥冥。弋人何慕焉。
  • 博物志曰:鴻鵠千歲者皆胎產。
  • 宋顏延之歸鴻詩曰:昧旦濡和風。霑露踐朝暉。萬有皆同奉。鴻鴈獨辭歸。相鳴去澗汜。長引發江畿。曒潔登雲侶。連綿千里飛。長懷河朔路。緬與湘漢違。
  • 晉成公綏鴻鴈賦曰:余嘗遊乎河澤之間。是時鴻鴈應節而群至。望川以奔集。夫鴻漸著羽儀之歎。小雅作于飛之歌。斯乃古人所以假象興物。有取其美也。余又奇其應氣而知時。故作斯賦。辰火西流。秋風厲起。軒翥鼓翼。抗志萬里。過雲夢以娛遊。投淮湘而中憩。晝顧眺以候遠。夜警循而相衛。
  • 梁沈約八詠。聽曉鴻篇曰:聽曉鴻。曉鴻度將旦。跨弱水之微瀾。發成山之遠岸。無東西之可辨。孰遐邇之能筭。秋蓬飛兮未極。塞草寒兮無容色。吳山高兮高難度。越水深兮深不測。羨明月之馳光。顧征禽之駛翼。夜綿綿而難曉。愁參差而盈臆。孤鴈夜南飛。客淚夜霑衣。春鴻旦暮反。客子方未歸。
  • 晉曹毗雙鴻詩序曰:近東野見有養雙鴻者。其儀甚美。又善鳴舞。雖志希青翠之遊。身非己有。物之可感。良謂此也。

  • 韻集曰:鶴。善鳴鳥也。
  • 周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 毛詩曰:鶴鳴。誨宣王也。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言身隱而名著也。)
  • 左傳曰: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
  • 易通卦驗曰:立夏清風至而鶴鳴。
  • 春秋說題辭曰:鶴知夜半。
  • 韓詩外傳曰:晉平公遊於河而樂。曰:安得賢士與之樂此也。舡人蓋胥跪而對曰:夫珠出於江海。玉出於崑山。無足而至者。猶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蓋主君無好士之意耳。何患無士乎。公曰:吾食客門左千人。門右千人。朝食不足。夕收市賦。暮食不足。朝收市賦。吾可謂不好士乎。對曰:夫鴻鵠一舉千里。所恃者六翮耳。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飛不為加高。損一把。飛不加下。今君之食客。門左門右各千人。亦有六翮在其中矣。將皆背上之毛。腹下之毳耶。(新序云。晉文公遊西河。舟人固桑對也。說苑。趙簡子遊於河。舟人古桑對。凡三書皆同也。)
  • 列子。詹何曰:聞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弓弱纖繳。垂(○太平御覽九百十六作乘。)風振之。連雙鶴於青雲之際。用心專。動手均也。
  • 墨子曰:禽子問曰:多言有益乎。對曰:蝦蟆日夜鳴。口乾而人不聽之。鶴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乎。
  • 莊子曰: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 又曰:老子謂孔子曰:夫鶴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
  • 離騷曰:緣鵠飾玉。后帝具饗。(后帝謂殷湯也。言伊尹始仕。緣烹鵠鳥之羹。脩飾玉鼎。以事殷湯。湯賢之。遂以為相也。)
  • 史記曰:齊王使淳于髡獻鶴於楚。出邑門。道飛其鶴。徒揭空籠以見楚王。曰:齊王使臣獻鶴。過於水上。不忍鶴渴。出而飲之。飛去。吾欲絞頸而絕。恐人議吾君以鳥故。令士自殺。吾欲買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欲赴他國。痛吾兩主使不通。故來受罪。楚王曰:善。(說苑。魏文侯使舍人蔡無澤獻鶴於齊。其事同之也。)
  • 神異經曰:西海之外有鶴國。男女皆長寸。為人自然有禮。好經論跪拜。壽三百歲。人行如飛。日千里。百物不敢犯之。惟畏海鵠。鵠過吞之。亦壽三百歲。人在鵠腹中不死。而鵠一舉千里。(張茂先曰:此陳章對桓公也。)
  • 淮南八公相鶴經曰:鶴。陽鳥也。而遊於陰。蓋羽族之宗長。仙人之騏驥也。
  • 東觀漢記曰:章帝至岱宗。柴望畢。鵠三十從東南來。經祀壇上。
  • 竹林七賢論曰:嵇紹入洛。或謂王戎曰:昨於稠人中始見嵇紹。昂昂然若野鶴之在雞群。
  • 琴操曰:商陵牧子。取妻五年無子。父兄將欲為改娶。妻聞。中夜驚起。倚戶悲嘯。牧子聞。援琴鼓之。痛恩愛之永離。因彈別鶴以舒憤。故曰別鶴操。
  • 晉八王故事曰:陸機為成都王所誅。顧左右而歎曰:今日欲聞華亭鶴唳。不可復得。華亭吳國拳縣郊外之野。機素遊之所。
  • 陶侃傳曰:侃丁母艱。在墓下。忽有二客來弔。不哭而退。儀服鮮潔。知非常人。隨而看之。但見雙鵠飛而沖天。
  • 抱朴子曰: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
  • 述異傳曰:荀瑰事母孝。好屬文及道術。潛栖卻粒。嘗東遊。憩江夏黃鵠樓上。望西南有物飄然。降自霄漢。俄頃已至。乃駕鶴之賓也。鶴止戶側。仙者就席。羽衣虹裳。賓已歡對。辭去。跨鶴騰雲。眇然煙滅。
  • 異苑曰:魏安釐王觀翔鵠而樂之。曰:寡人得如鵠之飛。視天下如芥也。客有隱遊者聞之。作木雕而獻王。王曰:此有形無用者也。夫作無用之器。世之奸民也。召遊欲加刑焉。遊曰:大王知有用之用。未寤無用之用也。今臣請為大王翔之。乃取而騎焉。遂翻然飛去。莫知所之。
  • 世說曰:僧支道林好鶴。時有遺其雙鶴者。翅長欲飛。林意惜之。乃鍛其翮。鶴軒翥不能復起。乃舒翼反頭視之。如似懊惋。道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為人耳目翫乎。養令翮成。遂放飛去。
  • 風土記曰:鳴鶴戒露。此鳥性警。至八月白露降。流於草上。滴滴有聲。因即高鳴相警。移徙所宿處。慮有變害也。

  • 漢書。宣帝即位。尊孝武廟為代宗。所巡狩至郡國皆立廟。告祠代宗廟日。有白鶴集後庭。
  • 崔顥(○按當作焦贛。)易林曰:白鶴銜珠。
  • 吳越春秋曰:吳王闔廬有女。王伐楚。與夫人及女會食蒸魚。王嘗半。女怨曰:王食我殘魚。辱我。不忍久生。乃自殺。闔廬痛之。葬於郡西昌門外。鑿地為女墳。積土為山。文石為槨。金鼎玉盃。銀樽珠襦之寶。皆以送女。乃舞白鶴於吳市。令萬民隨觀之。遂使與鵠俱入墓門。因塞之以送死。
  • 列仙傳曰:王子喬見桓良曰:待我緱氏山頭。至期。果乘白鶴住山巔。望之不得到。
  • 神仙傳曰:介象死。吳先帝思之。以象所住屋為廟。時時往祭之。有白鶴來。集坐上也。
  • 臨海記曰:郡西北有白鶴山。周迴六十里。高三百丈。有泄水懸注。遙望如倒挂白鶴。因以為名。古老相傳云。此山昔有晨飛鵠。入會稽雷門鼓中。於是雷門鼓鳴。洛陽聞之。孫恩時。斫此鼓。見白鶴飛出。翱翔入雲。此後鼓無復遠聲。永嘉郡記曰:有洙沐溪。野青田九里中。有雙白鵠。年年生子。長大便去。只恆餘父母一雙在耳。精白可愛。多云神仙所養。
  • 華嶠漢書曰:崔琦作白鶴賦以諷梁冀。冀幽殺之。
  • 列仙傳曰:蘇耽去後。忽有白鶴十數隻。夜集郡東門樓上。一隻口畫作書字。言曰:是城郭。人民非。三百甲子當復歸。咸謂是躭。
  • 續搜神記曰:遼東城門有華表柱。忽有一白鶴集。徘徊空中。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歲今來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去。空伴冢纍纍。遂上沖天。

  • 離騷曰:黃鵠之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知天地之圜方。
  • 戰國策曰:莊辛謂楚襄王曰:黃鵠遊於江海。俯喙鰋鯉。仰斷菱藕。奮其六翮。自以為無患。與人無事。不知夫射者大脩弧矢。治矰繳。將加己百仞之上。故晝遊江湖。夕調鼎俎。
  • 韓詩外傳曰:田饒事魯哀公而不見察。謂哀公曰:夫雞有五德。猶曰瀹而食之者。以其所從來近也。夫黃鵠一舉千里。止君園池。喙君稻粱。君猶貴之。以其所從來遠也。故臣將去君。黃鵠舉矣。
  • 漢書曰:黃鵠下建章宮大液池中。公卿上壽。賜諸侯王列侯宗室金錢也。
  • 列女傳曰:魯陶門女者。少寡養姑。紡績為產。魯人欲求之。女乃歌曰:黃鵠早寡。七年不雙。宛脛(○太平御覽九百十六作頸。)獨宿。不與眾同。飛鳥尚然。況於貞良。魯人聞之。遂不復求。
  • 古今注曰:漢惠帝五年七月。黃鵠二。集蕭池。

  • 瑞應圖曰:玄鵠者。王者知音樂之節則至。
  • 又曰:黃帝習樂崑崙。以舞眾神。玄鵠六翔其右。
  • 韓子曰:師涓鼓新聲。平公問師曠。此何聲也。曰:清商。公曰:最悲乎。師曠曰:不如清徵。公曰:可得聞乎。曠曰:古之得聽清徵者。皆有德義之君。公曰:得試之乎。曠不得已。援琴一奏。有玄鶴二八。道南方來。集於郭門之扈。再奏而列。三奏延脛(○太平御覽九百十六作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公大悅。提觴起焉。為師曠壽。其後大旱。
  • 離騷曰:煎鴻鶬(鶬。鶴也。)
  • 淮南子曰:鳳皇曾逝萬仞之上。鴻鵠蒼鶴。莫不憚焉。
  • 南越志曰:開寧縣多晨鵠。(晨居也。)
  • 古詩曰:飛來白鶴。從西北來。十五十五。邏迾成行。妻卒被病。不能相隨。五里一反顧。六里一徘徊。吾欲銜汝去。口噤不能開。吾欲負汝去。毛羽日摧頹。
  • 魏陳王曹植詩曰:雙鵠俱遨遊。相失東海傍。雄飛竄北朔。雌驚赴南湘。棄我交頸歡。離別各異方。不惜萬里道。但恐天網張。
  • 魏何晏詩曰:雙鶴比翼遊。群飛戲太清。常恐天網羅。憂禍一旦并。豈若集五湖。順流椄浮萍。逍遙放志意。何為怵惕驚。
  • 晉阮籍詩曰:鴻鵠相隨去。飛飛適荒裔。雙翮凌長風。須臾萬里逝。朝餐琅玕實。夕宿西山際。抗身青雲中。網羅孰能制。
  • 梁簡文帝詠洲聞獨鶴詩曰:遠霧且氛氳。單飛才可分。孤驚宿嶼浦。羇淚下江濆。意惑東西水。心迷四面雲。誰知獨辛苦。江上念離群。
  • 梁江洪和新浦侯詠鶴詩曰:閑園有孤鶴。摧藏信可憐。寧望春皋下。刷羽翫花鈿。何時秋海上。照影弄長川。曉鳴動遙怨。夕唳感
    孀眠。哀咽芳林君。憫默華池邊。猶冀凌雲志。萬里共翩翩。
  • 梁吳均詠鶴詩曰:本自乘軒者。為君階下禽。●藏多好兒。清唳有奇音。稻粱惠以重。華池遇亦深。懷恩未忍去。非無江海心。
  • 陳劉那賦得獨鶴凌雲去詩曰:孤鳴思滄海。矯翮避虞機。怨別淒琴曲。凌風散舞衣。五里雖迴顧。千年會欲歸。寄語雷門鼓。無復一雙飛。
  • 陳阮卓賦得黃鵠一遠別詩。霜風秋月映樓明。寡鶴偏栖中夜驚。月下徘徊顧別影。風前悽斷送離聲。離聲一去斷還續。別響時來疏復促。聊看遠客贈綾紋。彌怨閑宵雅琴曲。恆思昔日稻粱恩。理翮整翰上君軒。獨舞輕飛向吳市。孤鳴清唳出雷門。王子吹笙忽相值。自覺飄飄雲裏駛。一舉千里未能歸。唯有田饒解深意。
  • 魏王粲白鶴賦曰:白翎稟靈龜之脩壽。資儀鳳之純精。接王喬於湯谷。駕赤松於扶桑。餐靈岳之瓊橤。吸雲表之露漿。
  • 魏陳王曹植白鶴賦曰:嗟皓麗之素鳥。含奇氣之淑祥。薄幽林以屏處。蔭重景之餘光。狹單巢於弱條。懼衝風之難當。承邂逅之僥倖。得接翼於鸞皇。同毛衣之氣類。信休息而同行。傷本規之違忤。悵離群而獨處。恆竄伏以窮栖。獨哀鳴而戢羽。冀大綱之解結。得奮翅而遠遊。聆雅琴之清均。記六翮之末流。
  • 晉桓玄鶴賦曰:惟茲禽之受命。諒誕生於悠邈。擢高距以自抗。延脩頸以軒矚。分赬玄以發藻。通太素其如玉。縱眇颺於雲裔。豈四海之難局。練妙氣以遒化。孰百年之易促。稅雲駕於三山。抃鸞皇於崑嶽。
  • 宋臨川康王鶴賦曰:其狀也。紺絡頸而成飾。赬點首以表儀。羽凝素而雪映。尾舒玄而參差。趾象虯以振步。形亞鳳以擅奇。
  • 宋鮑昭舞鶴賦曰:散幽經以驗物。偉胎化之仙禽。指蓬壺而翻翰。望崑閬而揚音。匝日域以迴鶩。窮天步而高尋。踐神區其既遠。積靈祀而方多。精含丹而星曜。頂凝紫而煙華。疊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臨霞。朝戲於芝田。夕飲乎瑤池。厭江海而遊澤。掩雲羅而見羈。唳清響於丹墀。舞飛容於金閣。始連軒以鳳蹌。終宛轉而龍躍。蹢躅徘徊。振迅騰摧。驚身蓬集。矯翅雪飛。將興中止。若往而歸。雖邯鄲其敢倫。豈陽阿之能擬。入衛國而乘軒。出吳都而傾市。守馴養於千齡。結長悲於萬里。
  • 梁沈約八詠。聞夜鶴篇曰:聞夜鶴。夜鶴叫南池。對此孤明月。臨風振羽儀。伊吾人之菲薄。無賦命之天爵。愍海上之驚鳧。傷雲間之離鶴。離鶴昔未離。近發天北垂。忽值疾風起。蹔下昆明池。欲棲不可住。欲去飛已疲。勢逐疾風舉。求溫向衡楚。復值南飛鴻。參差共成侶。海上多雲霧。蒼茫失洲嶼。自此別故群。獨向瀟湘渚。故群不離散。相依江海畔。夜止羽相切。晝飛影相亂。刷羽共浮沉。湛澹汎清陰。既不經離別。安知慕侶心。九冬負霜雪。六翮非所任。且養凌雲翅。俛仰弄清音。
  • 周庾信鶴贊曰:九皋遙集。三山逈歸。華亭別唳。洛浦仙飛。不防離繳。先遭合圍。籠摧月羽。弋碎霜衣。塞傳餘號。關承舊名。南遊湘水。東入遼城。雲飛欲舞。露落先鳴。六翮摧折。九關嚴閉。相顧哀鳴。肝心斷絕。松上長悲。琴中永別。
  • 晉湛方生弔鶴文曰:余以玄冬脩夜。忽聞階前有孤鶴鳴。溯寒風而清叫。感凄氣而增悲。屬聽未終。余有感焉。乃為文以弔之。惟海嵎之奇鳥。資秀氣以誕生。擬鸞皇而比翼。超羽族而獨靈。濯冰霜之素質。颺九皋之奇聲。喙荒庭之遺粒。漱絕澗之餘清。望雲舒而息翮。仰朝霞而晨征。輟王子之靈轡。縶虞人之長纓。辭丹穴之神友。與雞鶩而同庭。軒天衢而奔想。顧樊籠而心驚。獨中宵而增思。負清霜而夜鳴。資沖天之俊翮。曾不殊於鳥雀。稟櫺壽之脩期。忽同彫於秋薄。匪一物之足悲。傷有理而橫落。
  • 晉鈕滔母與從弟孝徵書曰:省爾譏我以養鵠。乃戒以衛懿滅斃之禍。斯言惑矣。吾未之取。彼衛懿之好。民無役車之載。鵠有乘軒之飾。禍敗之由。由乎失所。若乃開圃即於靈囿。沃池矩乎神沼。文魚躍於白水。素鳥翔乎神州。豈非周文之德。大雅所脩哉。夫嘉肴旨酒。非不美也。夏禹盛以陶豆。殷紂貯以玉杯。而此聖以興。彼愚以滅。蓋置之失所。如其無失。來難可施乎。
  • 晉湛方生羈鶴吟序曰:鄰人王氏。有養鵠者。摧翮虞人之手。心悲志喪。後三年。羽翮既生。翻然高逝。有感余懷。乃為之吟。
  • 宋范曄詩序曰:客有寄余雙鵠者。其一揚翰皎潔。響逸九皋。其一翅折志衰。自視缺然。余因歎玩之。遂為之詩。

  • 爾雅曰:鸕。諸雉。(今雉也。)●雉。(長尾。走且鳴。)鷂雉。(青質五采。)(○爾雅釋鳥作鳪。)雉。(黃色。鳴自呼。)鷩雉。(似山雞而小。)
  • 春秋運斗樞曰:璣星散為雉。
  • 山海經曰:小華之山。其鳥多赤鷩。可以禦火。(鷩雉中。)孟山鳥多白雉。
  • 易曰:离為雉。(取其有文章。)
  • 尚書曰: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華蟲。鷩雉也。五色故謂之華蟲。)
  • 尚書大傳曰:武丁祭成湯。有雉飛鼎耳而雊。問諸祖己。曰:雉者野鳥也。不當升鼎。升鼎者。欲為用也。遠方將有來朝者乎。武丁思先王之道。辮髮重譯至者六國。
  • 禮記。月令曰:孟冬。雉入大水為蜃。
  • 周官曰:巾車。掌王后之五輅。重翟錫面。(重翟。翟雉之扇。)
  • 儀禮曰:士相見之禮。贄用雉。(取其耿介。)
  • 毛詩曰:有鷕雉鳴。
  • 左傳曰:賈大夫(賈國大夫。)娶妻而美。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忽言而笑。
  • 又曰:叔孫豹奔齊。庚宗婦人獻以雉。問其姓。曰:予子長矣。能奉雉而從我矣。
  • 又曰:郯子云。五雉為五工正。(五雉見爾雅。)
  • 論語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拱之。三嗅而作。
  • 尹文子曰:楚人握山雉者。路人問何鳥也。欺之曰:鳳皇也。路人曰:我聞鳳皇。今始見矣。汝販之乎。請買。千金弗與。請加倍。乃與之。方欲獻楚王。經宿死。路人不遑惜其金。惟恨不得獻王。王聞之。感其欲獻己。召厚賜之。過買鳥之金十倍。
  • 莊子曰: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期畜乎樊中。
  • 列異傳曰:秦穆公時。陳倉人掘地得物。若羊非羊。若豬非豬。牽以獻穆公。道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為媼。常在地食死人腦。若欲殺之。以柏插其首。媼復曰:彼二童。名為陳寶。得雄者王。得雌者霸。陳倉人捨媼。逐二童子。童子化為雉。飛入乎林。陳倉人告穆公。穆公發徒大獵。果得雌。又化為石。置之汧渭之間。至文公。為立祠。名陳寶。雄飛南集。今南陽雉縣。其地也。秦欲表其符。故以名縣。每陳倉祠時。有赤光長十餘丈。從雉縣來。入陳倉祠中。有聲如雄雌。(○太平御覽九百十七作雉。)
  • 洪範五行傳曰:正月雷微而雉雊。雷通氣也。
  • 楊雄琴清英曰:雉朝飛操者。衛女傅母之所作也。衛侯女嫁於齊太子。中道聞太子死。問傅母曰:何如。傅母曰:且往當喪。喪畢不肯歸。終之以死。傅母悔之。取女所自操琴。於冢上鼓之。忽二雉俱出墓中。傅母撫雉曰:女果為雉耶。言未畢。俱飛而起。忽然不見。傅母悲痛。援琴作操。故曰雉朝飛。
  • 琴操曰:齊獨沐子。年七十無妻。朝出。見飛雉雌雄相隨。感之。撫琴而歌曰:雉朝飛。鳴相和。雄雌群遊於山河。
  • 漢武帝故事曰:上幸梁父。祠地主。上親拜庶羞。以遠方奇禽異獸。及白雉白烏之屬。其日山上有白雲。又呼萬歲者。
  • 東觀漢記曰:魯恭為中牟令。蝗蟲不入縣界。河南尹遣郡掾肥親驗之。坐樹下。雉過止恭側。旁有小兒。親曰:何不擊之。兒言雉將雛。可憐。親歎其三異。
  • 魏書曰:太祖才力絕人。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
  • 魏志曰:侍中辛毗。從文帝射雉。帝曰:樂哉。毗曰:於陛下甚樂。於群下甚苦。帝默然。為之希出。
  • 吳志曰:孫休銳意於典籍。欲畢覽百家之言。大好射雉。春秋之間。常晨出夜還。惟此時捨書。
  • 江表傳曰:孫權數射雉。潘濬諫權。權曰:時時蹔出耳。不復如往日也。濬曰:天下未定。萬機務多。射雉非急。弦絕括破。皆能為害。濬乃手自撤壞雉翳。權由是遂絕不復射雉。枹朴子曰:白雉有種。南越尤多。按地域圖。今之九德。則古之越裳也。蓋白雉之所出。周成王所以為瑞者。貴其所自來之遠。明其德化所被之廣。非謂此為奇也。
  • 晉成康(○太平御覽六百九十四作咸寧。)起居注曰:大毉司馬程據。上雉頭裘。詔於殿前燒之。
  • 博物志曰:翟雉長尾。雨雪惜其尾。栖高樹杪。不敢下食。往往餓死。
  • 蕭廣濟孝子傳曰:蕭芝至孝。除尚書郎。有雉數十頭。飲啄宿止。當上直。送至歧路。下直入門。飛鳴車側。
  • 宋略。孝武帝嘗出射雉。值雨。侍中沈懷文諫曰:非止千乘失容。亦乃聖躬櫛沐。
  • 宋鮑昭詩曰:雉朝飛。振羽翼。專場俠兩雌。恃強力。媒已驚。翳已逼。黃間潛彀盧矢直。刎繡頸。碎錦臆。絕命君前無怨色。
  • 梁簡文帝雉朝飛詩曰:晨光照夌畿。平野度春暉。避鷹時聳角。妒壟或斜飛。少年從遠役。有恨意多違。不如隨遊蕩。羅袂拂臣衣。
  • 陳蕭有射雉詩曰:二月春翬動。曹王俠妒媒。插翳依花合。芟場向野開。隔田聞雉近。橫溪見影來。弦明青壓碎。箭落錦衣摧。今日如皋路。能將巧笑迴。
  • 晉王叔之翟雉賦曰:余在荊楚。見人有養雉翟二鳥者。慨然感之。而為賦之。含野氣於人塗。信多懼而少嘉。雉見質而不陋。翟表文而弗華。映寒條之始綠。發冬秀之餘葩。
  • 晉傅純雉賦曰:覽飛禽之可貴。偉翔雉之嘉形。應炎離之誕育。包造化之淳精。鮮光皎粲。麗采繁盈。首同暉於昊天。垂玄景之綠青。體等耀於方彩。敷五色之華英。
  • 晉傅玄雉賦曰:稟炎離之正氣。應朱火之禎祥。播五彩之繁縟。被華文而成章。冠列角之盛儀。翹從風而飄揚。履嚴距之武節。超鸞跱而鳳翔。感天和而貽瑞。進據鼎而祚商。樂周道之方隆。敷皓質於越裳。
  • 晉孫楚翟賦曰:體沖和之淑質。飾羽儀於茂林。斑五色之文章。揚曒曒之清音。設密網於巖阿。飛輕激之雲浮。上無逃而弗獲。下無隱而不搜。遂戢翼以就養。隨籠栖而言歸。恆逍遙於階庭。廕朝陽之盛暉。
  • 宋孝武帝在藩上白雉表曰:白體表素彩儀。稟識自擾。陶氣仁風。練色淳露。不蘄一飲之逸。不資三逸之勤。
  • 周庾信謝趙王賚雉啟曰:夏翟秋飛。江翬春澗。中牟縣之客。遂得坐觀。賈大夫之妻。已應含笑。仰費中廚。來供下客。山川道遠。口腹知恩。

  • 說文曰:鶡似雉。出上黨。
  • 月令曰:大雪之日。鶡鳥不鳴。
  • 列子曰:黃帝與炎帝戰。以雕鶡為旗幟。
  • 漢書曰:京兆尹張敞舍。鶡雀飛集。丞相霸以為神雀。欲以上聞。敞劾奏之。霸大慚。
  • 續漢書。輿服志曰:虎賁武騎。皆鶡冠。以其鬥死乃止。故趙武靈王以表武士焉。
  • 魏陳王曹植鶡賦曰:鶡之為禽猛氣。其鬥。終無勝負。期於必死。遂賦之焉。美遐圻之偉鳥。生太行之巖阻。體貞剛之烈性。亮金德之所輔。戴毛角之雙立。揚玄黃之勁羽。甘沈殞而重辱。有節俠之儀矩。降居檀澤。高處保岑。遊不同嶺。栖必異林。若有翻雄駭逝。孤雌驚翔。則長鳴挑敵。鼓翼專場。踰高越壑。雙戰隻僵。階侍斯珥。俯曜文墀。成武官之首飾。增庭燎之高暉。
  • 魏王粲鶡賦曰:惟茲鶡之為鳥。信才勇而勁武。服乾剛之正氣。被淳駹之質羽。愬晨風以群鳴。震聲發乎外宇。厲廉風與猛節。超群類而莫與。惟膏薰之焚銷。固自古之所咨。逢虞人而見獲。遂囚執乎緤纍。賴有司之圖功。不開小而漏微。令薄軀以免害。從孔鶴於園湄。
  • 晉郭璞鶡贊曰:鶡之為鳥。同群相為。疇類被侵。雖死不避。毛飾武士。兼厲以義。

  • 春秋元命苞曰:火离為孔雀。
  • 周書曰:成王時。西方人獻孔雀。
  • 楚辭曰:孔蓋兮翠旌。(孔雀之羽為車蓋。)鹽鐵論曰:南越以孔雀珥門戶。今貴其所饒。非所以厚中國也。
  • 神仙傳曰:蕭史吹簫。常致孔雀。
  • 漢書曰:尉佗獻文帝孔雀二雙。
  • 西域傳曰:罽賓國出孔雀。
  • 續漢書曰:西南夷曰滇池。出孔雀。
  • 又云。西域條支國。出孔雀。
  • 魏文帝詔朝臣曰:前于闐王山習。所上孔雀尾萬枚。文彩五色。以為金根車蓋。遙望曜人眼。
  • 郭子曰:梁國楊氏子。年九歲。甚聰慧。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此貴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 晉公卿贊曰:世祖時。西域獻孔雀。解人語。馴指。應節起舞。
  • 楊孝元交州異物志曰:孔雀。人拍其尾則舞。
  • 魏楊脩孔雀賦曰:魏王園中有孔雀。久在池沼。與眾鳥同列。其初至也。甚見奇偉。而今行者莫眡。臨淄侯感世人之待士。亦咸如此。故興志而作賦。并見命及。遂作賦曰:有南夏之孔雀。同號稱於火精。寓鶉虛以挺體。含正陽之淑靈。首戴冠以飾貌。爰龜背而鸞頸。徐軒翥以俛仰。動止步而有程。
  • 魏鍾會孔雀賦曰:有炎方之偉鳥。感靈和而來儀。稟麗精以挺質。生丹穴之南垂。戴翠旄以表弁。垂綠蕤之森纚。戴脩尾之翹翹。若順風而揚麾。五色點注。華羽參差。鱗交綺錯。文藻陸離。丹口金輔。玄目素規。或舒翼軒峙。奮迅洪姿。或蹀足踟躕。鳴嘯郁咿。
  • 晉左九嬪孔雀賦曰:戴綠碧之秀毛。櫂翠尾之脩莖。飲芳桂之凝露。食秋菊之落英。耀丹紫之倏爍。應晨風以悲鳴。

  • 禮記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
  • 淮南子曰:鸚鵡能言。而不可使長言。是得其所言。不得所以言。
  • 萬畢術曰:乾睪一名鸚鵡。斷舌可使言語。
  • 吳時外國傳曰:扶南東有漲海。海中有洲。出五色鸚鵡。其白者如母雞。
  • 異苑曰:張華有白鸚鵡。華每出行還。輒說僮僕善惡。後寂無言。華問其故。鳥云。見藏甕中。何由得知。公復在外。令喚鸚鵡。鸚鵡曰:昨夜夢惡。不宜出戶。公猶強之。至庭。為鸇所搏。教其啄鸇腳。僅而獲免。
  • 宣驗記曰: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輒相愛重。鸚鵡自念。雖樂不可久也。便去。後數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便入水霑羽飛而灑之。天神言。汝雖有志意。何足云也。對曰:雖知不能救。然嘗僑居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弟。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
  • 沈約宋書曰:謝莊為太子庶子。時南平王鑠。上赤鸚鵡。普詔群臣為賦。太子左衛率府袁淑。文冠當時。作賦畢。賚以示莊。莊賦亦竟。淑見而歎曰:江東無我。卿當獨秀。我若無卿。亦一時之傑也。遂隱其賦。
  • 後漢禰衡鸚鵡賦曰:時黃祖太子射。賓客大會。有獻鸚鵡者。舉酒於衡前曰:今日無以娛賓。竊以此鳥。自遠而至。明慧聰善。願先生為之賦。衡筆不停綴。文不加點。
  • 魏陳王曹植鸚鵡賦曰:美洲中之令鳥。超眾類之殊名。感陽和而振翼。遁太陰以存形。遇旅人之嚴網。殊六翮而無遺。身挂滯於重緤。孤雌鳴而獨歸。豈余身之足惜。憐眾鶵之未飛。分麋軀以潤鑊。何全濟之敢希。蒙含育之厚德。奉君子之光輝。怨身輕而施重。恐往惠之中虧。常戢心以懷懼。雖處安其若危。永哀鳴以報德。庶終來而不疲。
  • 魏應瑒鸚鵡賦曰:何翩翩之麗鳥。表眾豔之殊色。被光耀之鮮羽。流玄黃之華飾。苞明哲之弘慮。從陰陽之消息。秋風厲而潛形。蒼神發而動翼。
  • 魏陳琳鸚鵡賦曰:咨●坤之兆物。萬品錯而殊形。有逸姿之令鳥。含嘉淑之哀聲。抱振鷺之素質。被翠羽之縹精。
  • 魏王粲鸚鵡賦曰:步籠阿以躑躅。叩眾目之希稠。登衡幹以上千。噭哀鳴而舒憂。聲嚶嚶以高厲。又憀憀而不休。聽喬木之悲風。羨鳴友之相求。日奄藹以西邁。忽逍遙而既冥。就隅角而斂翼。倦獨宿而宛頸。
  • 魏阮瑀鸚鵡賦曰:惟翩翩之豔鳥。誕嘉類於京都。穢夷風而弗處。慕聖惠而來徂。被坤文之黃色。服離光之朱形。配秋英以離綠。苞天地以耀榮。
  • 晉傅玄鸚鵡賦曰:奇毛曜體。綠采含英。鳳翔鸞跱。孔質翠榮。發言輒應。若響追聲。
  • 晉左九嬪賦曰:色則丹喙翠尾。綠翼紫頸。秋敷其色。春耀其榮。
  • 晉盧諶賦曰:有遐方之奇鳥。產瓜州之舊壤。揮綠翰以運影。啟丹觜以振響。
  • 晉傅咸賦曰:有金商之奇鳥。處隴坻之高松。謂崇峻之可固。然以慧而入籠。披丹脣以授音。亦尋響而應聲。眄明眸以承顏。側聰耳而有聽。口纔發而輕和。密晷景而隨形。言無往而不復。似探幽而測冥。自嘉智於君子。足取愛而揚名。
  • 晉曹毗賦曰:余在直。見交州獻鸚鵡鳥。嘉其有智。歎其籠樊。乃賦之曰:其形則雉顧鵠眄。鷹跱鴈息。丹喙含映。緗葩煥翼。森森脩尾。蔚蔚紅臆。金采員嬰於雙眸。朱藻爛暉於首側。
  • 晉桓玄鸚鵡賦曰:有遐方之令鳥。超羽族之拔萃。翔清曠之遼朗。栖高松之幽蔚。羅萬里以作貢。嬰樊紲以勤瘁。紅腹赬足。玄頷翠頂。革好音以遷善。效言語以自騁。翦羽翮以應用。充戲玩於軒屏。
  • 宋顏延之白鸚鵡賦曰:雖言禽之末品。妙六氣而剋生。往祕奇於鬼服。來充美於華京。恨儀鳳之無辨。惜晨鷖之徒暄。思受命於黃髮。獨含辭而採言。起交河之榮薄。出天山之無垠。既達美於天居。亦儷景於雲阿。漸惠和之方渥。綴風土而未訛。服瑣翮於短衿。仰梢雲之曾柯。覬天網之一布。漏微翰於山阿。
  • 宋謝莊赤鸚鵡賦曰:徒觀其柔儀所踐。赬藻所挺。華景夕映。容光晦鮮。惠性生昭。和機自曉。審國音於寰中。達方聲於裔表。及其雲移霞峙。霰委雪翻。陸離翬漸。容裔鴻軒。躍林飛岫。煥若輕電。溢煙門。集場圃。曄若夭桃被玉園。至於氣淳體淨。霧下崖沉。月圖光於綠水。雲寫影於青林。溯還風而聳翮。霑清露而調音。
  • 梁昭明太子鸚鵡賦曰:有能言之奇鳥。每知來而發聲。乍青質而翠映。或體白而雪明。喙前鉤而趨步。翼高舞而翩翾。足若丹而三布。目如金而雙圓。
  • 晉郭璞山海圖贊曰:鸚鵡慧鳥。棲林啄橤。四指中分。行則以觜。自貽伊籠。見幽坐伎。

  • 山海經曰:三危之山。有青鳥居之。(青鳥主為西王母取食者。引自栖息於此山也。)
  • 紀年曰:穆王十三年。西征至于青鳥之所憩。
  • 漢武故事曰:七月七日。上於承華殿齋。正中。忽有一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來也。有頃。王母至。有二青鳥如烏。俠侍王母旁。
  • 又曰:鉤弋夫人卒。上為起通靈臺。常有一青鳥集臺上。
  • 晉中興書曰:顏含嫂病困。須髯蛇膽。不能得。含憂歎累日。忽有一童子。持青裹授含。乃蛇膽也。童子化為青鳥。飛去。
  • 神仙傳曰:東陵聖母。廣陵海陵人杜氏妻也。學劉綱道。坐在立亡。杜公不信。誣言聖母作姦。收付獄。聖母從窗中飛去。於是遠近為立廟。甚有神驗。常有一青鳥在祭所。人有失物者。青鳥便飛集物上。路無拾遺。
  • 晉郭璞青鳥贊曰:山名三危。青鳥所憩。往來崑崙。王母是隸。穆王西征。旋軫斯地。

  • 爾雅曰:鳧鴈醜。其足蹼。(腳指間有幕蹼屬相著。)
  • 方言曰:自關而東謂之鴈。
  • 海內經曰:鴈門山。鴈出其間。在高柳北。
  • 禮記曰:季冬之月。鴈北向。
  • 周書曰:白露之日。鴻鴈來。寒露之日。又來。
  • 儀禮曰:婚禮下達。納采用鴈。
  • 毛詩曰:雍雍鳴鴈。旭日始旦。
  • 莊子曰:山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出於山。及邑。舍故人之家。令豎子殺鴈烹之。豎子請曰:其一鴈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弟子問曰:山中之木。以不材得其天年。主人之鴈。以不材而死。先生何處焉。莊子笑曰: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乎。
  • 史記曰:蘇武在匈奴中。昭帝遣使通和。武思歸。乃夜見漢使。教使謂單于曰:天子射上林中。得鴈。足有係帛書。言武等在其澤中。使者如其言。單于大驚。乃使武還。
  • 淮南子曰:夫鴈從風而飛。以愛氣力。銜蘆而翔。似備弋繳。
  • 說苑曰:秦穆公得百里奚。公孫支歸取鴈以賀曰:君得社稷之臣。敢賀社稷之福。公不辭。再拜而受。
  • 續漢書曰:陳群父子。並著高名。世號三君。每宰府辟召。常同時旌命。羔鴈成群。當世者靡不榮之。
  • 鄭氏婚禮謁文贊曰:鴈候陰陽。待時乃舉。冬南夏北。貴其有所。
  • 會稽典錄曰:虞國少有孝行。為日南太守。常有雙鴈。宿止廳上。每出行縣。輒飛逐車。既卒於官。鴈逐喪還至餘姚。住墓前。歷三年乃去。
  • 盛弘之荊州記曰:鴈塞北接梁州汶陽郡。其間東西嶺。屬天無際。雲飛風翥。望崖迴翼。唯一處為下。朔鴈達塞。矯翮裁度。故名鴈塞。同於鴈門也。
  • 鄧德明南康記曰:平固縣有覆笥山。上有湖。周迴數十里。有石鴈浮在湖中。每至秋天。石鴈飛鳴。如候時也。
  • 魏應瑒詩曰:朝鴈鳴雲中。音響一何哀。問子遊何鄉。戢翼正徘徊。言我塞門來。將就衡陽栖。往春翔朔土。今冬客南淮。遠行蒙霜露。毛羽日摧頹。常恐傷肌骨。身隕沈黃泥。
  • 梁簡文帝賦得隴坻鴈初飛詩曰:高翔憚闊海。下去怯虞機。霧闇早相失。沙明還共飛。隴狹朝聲聚。風急暮行稀。雖殄輪臺援。未解龍城圍。相思不得反。且寄別書歸。
  • 夜望單飛鴈詩曰:天霜河白夜星稀。一鴈聲嘶何處歸。早知半路應相失。不如從來本獨飛。
  • 梁沈約詠湖中鴈詩曰:白水滿春塘。旅鴈每迴翔。唼蓱牽弱藻。斂翮帶餘霜。懸飛竟不下。亂起未成行。刷羽同搖漾。一舉還故鄉。
  • 梁劉孝綽賦得始歸鴈詩曰:洞庭春水綠。衡陽旅鴈歸。差池高復下。欲向龍門飛。
  • 梁蕭子範夜聽鴈詩曰:天月廣夜輝。遊鴈犯霜飛。連翩辭朔氣。嘹唳獨南歸。夜長寒復靜。燈光曖欲微。悽悽不可聽。何況觸愁機。
  • 周王褒詠鴈詩曰:伺朝間曙響。妒壟有春翬。豈若雲中鴈。秋時塞外歸。河長猶可涉。海闊故難飛。霜多聲轉急。風疏行屢稀。園池若可至。不復怯虞機。
  • 周庾信賦得集池鴈詩曰:逢風時逈度。逐侶乍爭飛。猶憶方塘水。今秋已復歸。
  • 又詠鴈詩曰:南思洞庭水。北想鴈門關。稻粱俱可戀。飛去復飛還。
  • 魏陳王曹植離繳鴈賦曰:余遊於玄武陂中。有鴈離繳。不能復飛。顧命舟人。追而得之。故憐而賦焉。憐孤鴈之偏特。情惆焉而內傷。合中和之純氣。赴四節而征行。遠玄冬於南裔。避炎夏乎朔方。挂微軀之輕翼。忽頹落而離群。旅朋驚而鳴逝。徒矯首而莫聞。甘充君之下廚。膏函牛之鼎鑊。蒙生全之顧覆。何恩施之隆博。於是縱軀歸命。無慮無求。飢食粱稻。渴飲清流。
  • 晉羊祜鴈賦曰:鳴則相和。行則接武。前不絕貫。後不越序。齊力不期而並至。同趣不要而自聚。當其赴節。則萬里不能足其路。苟泛一壑。則眾物不能易其所。臨空不能頓其翼。揚波不能瀸其羽。
  • 晉孫楚鴈賦曰:有逸豫之俊禽。稟和氣之清沖。候天時以動靜。隨寒暑而污隆。颯同集于曠野。紛群翔於雲中。翳朝陽之景曜。角聲勢於晨風。族類阜繁。數則千億。迎素秋而南遊。背青春而北息。泝長川以鳴號。凌洪波以鼓翼。任自然而相佯。窮天壤於八極。

  • 廣志曰:鴐鵝。野鵝也。
  • 列子曰:黃帝與炎帝戰。以鵰鶡鷹鴈鵝為旗幟。
  • 魯連子曰:君鵝鴨有餘食。士不足半菽。
  • 秦記曰:符朗食鵝炙。知黑白之處。人不信。既而試之。果然。
  • 臨海記曰:郡東南有白石山。高三百餘丈。望之如雪。山上有湖。古老相傳云。金鵝所集。八桂所植。下有溪谷。金光煥然。(事具桂部。)
  • 幽明錄曰:晉義熙中。羌主姚略。壞洛陽陰溝取塼。得一雙雄鵝。並金色。交頸長鳴。聲聞于九皋。養之此溝。
  • 宋鮑昭野鵝賦曰:入長羅之逼脅。負高繳之樊縈。邈辭群而別偶。超煙霧而風行。踐菲跡於瑤塗。升弱羽於丹庭。望征雲而延悼。顧委翼而自傷。無青雀之銜命。乏赤鴈之嘉祥。空穢君之園池。徒慚君之稻粱。
  • 晉蘇彥鵝詩序曰:時暫出郡。忽聞鵝鳴聲甚哀急。乃云野人所致。外吏規為方便。以俟送客。聞之悵然。又感莊生善鳴之鴈。若其無音。將充庖廚。豈得放任。矯翮籠樊。
  • 晉沈充鵝賦序曰:于時有綠眼黃喙。家家有焉。太康中。得大蒼鵝。從喙至足。四尺有九寸。體色豐麗。鳴聲驚人。三年而為暴犬所害。惜其不終。故為之賦云。

  • 廣雅曰:鳧鶩。鴨也。
  • 說文曰:鶩。野鳧也。
  • 毛詩曰:將翱將翔。弋鳧與鴈。
  • 左傳。公膳日雙雞。饔人竊更之以鶩。子尾怒。
  • 楚辭曰:寧與騏驥抗軛乎。將與雞鶩爭食乎。寧昂昂若數千里之駒。泛泛若水中之鳧。
  • 魯連子曰:陳無宇謂門客曰:昔荊來伐。無一人死。何國之寡士也。門客對曰:君車衣文繡。士不得以為緣。鵝鴨有餘食。士不足菽稗。堂上有酒池。士不得一嘗。財者君所輕。死者士所重。君不以所輕與人。而欲得人所重。不亦難乎。
  • 說苑曰:鶩無他心。故庶人以為贄。
  • 廣志曰:野鴨。雄者赤頭有距。鶩生百卵。一日再生。有露華鶩。以秋冬生卵。並出蜀。晨鳧肥而尀寒。宜為。
  • 焦贛易林曰:鳧舞鼓翼。嘉樂充德。
  • 風俗通曰:王喬為鄴令。每月朔望。常自縣詣臺朝。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臨至。輒有雙鳧從東南飛來。於是舉羅張之。但得一隻舄。是先所賜尚書官屬履也。
  • 廣州先賢傳。頓琦至孝。母喪感慕。哀聲不絕。有飛鳧白鳩●廬側。見人即去。見琦而留。
  • 又。丁密遭父艱。有飛鳧一雙。游密廬旁小池。見人則馴附。如家所畜。後遭母喪。密歸至所居一宿。故雙鳧復游戲池中。
  • 吳錄曰:婁縣有石首魚。至秋化為寇鳧。鳧頭中猶有石也。
  • 南越志曰:化蒙縣祠山上。有池。池中有松鳧。如今野鳧。栖息松間。故俗謂之松鳧。
  • 梁簡文帝詠單鳧詩曰:銜苔入淺水。刷羽向沙洲。孤飛本欲去。得影更淹留。
  • 又詠寒鳧詩曰:迴水浮輕浪。沙場弄羽衣。眇眇隨山沒。離離傍海飛。
  • 隋江總賦得汎汎水中鳧詩曰:歸鳧沸卉同。亂下方塘中。出沒時銜藻。飛鳴忽颺風。浮深或不息。戲廣若乘空。春鸚徒有賦。還笑在金籠。
  • 晉蔡洪鬥鳧賦曰:嘉乾黃之散授。何氣化之有靈。產羽蟲之麗鳥。惟鬥鴨之最精。稟離午之淑氣。體鸞鳳之妙形。服文藻之華羽。備豔采之翠英。冠葩綠以曜首。綴素色以點纓。性浮捷以輕躁。聲清響而好鳴。感秋商之肅烈。從金氣以出征。招爽敵於戲門。交武勢於川庭。爾乃振勁羽。竦六翮。抗嚴趾。望雄敵。忽雷起而電發。赴洪波以奮擊。
  • 宋王徽野鶩賦曰:翾翾雙鶩。體蕞羽微。和鳴媿鴈。麗采慚翬。仰鵠推高。瞻隼憚威。遵時弄音。假日于飛。爾乃湛淡揚瀾。俛仰威疇。心矜遠野。意惕近洲。
  • 齊謝朓野鶩賦曰:夫何羅人之伎巧。薦江海之逸禽。落摩天之迅羽。絕飛驚之好音。碎文錦之丹臆。納綺綠之翠衿。孤雛喧而靡翼。羇雌叫而莫尋。
  • 梁劉孝儀為晉安王謝賜鵝鴨啟曰:形類沈文。經符陶記。晉臣羞筮。吳覡未占。復有背如車蓋。胸垂卻月。口疑犀●。腳似魚懸。出九芝之池。去千金之沼。

  • 爾雅曰:雞大者蜀。蜀子●。(○爾雅釋畜作䳜)絕有力奮。雞三尺為鶤。
  • 春秋運斗樞曰:玉衡星精散為雞。又說題辭曰:雞為積陽。南方之象。(離為日。積陽之象也。)火陽精物。炎上。故陽出雞鳴。以類感也。(日將出。預喜於類。見而鳴也。)
  • 易曰:巽為雞。(雞知時號令之謂。)
  • 周官曰:工商執雞。(取其守時而動。)
  • 毛詩曰: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栖于塒。(鑿牆而栖曰塒。)
  • 又曰:雞栖于桀。(栖於弋為桀。)
  • 又曰:風雨。思君子也。亂世不改其度焉。風雨淒淒。雞鳴喈喈。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 禮記曰:子事父母。雞初鳴。咸盥漱。
  • 又曰:季冬之月。雉雊雞乳。
  • 左傳曰:季郈之雞鬥。(季平子。郈昭伯二家相近。故雞鬥。)季氏芥其雞。(擣芥子播其羽。)郈氏為之金距。平子怒。(怒其不下己。)
  • 又曰:賓孟適郊。見雄雞自斷其尾。問之侍者。曰:憚為犧也。
  • 越絕書曰:雞山者。句踐以畜雞。將伐吳。以食死士。
  • 列子曰:紀渻子為周宣王養鬥雞。十日而問之。雞可鬥乎。曰:未也。方虛驕而恃氣。十日又問之。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之。曰:幾矣。望之如木雞。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也。
  • 莊子曰:莊子謂惠子曰:羊溝之雞。(司馬彪曰:羊溝鬥雞之處。)三歲為株。(株魁師。)相者視之。則非良雞也。然而數以勝人者。以狸膏塗其頭。(雞畏狸也。)
  • 又曰:嫗雞搏狸。
  • 又曰:越雞不能伏鵠卵。
  • 燕丹子曰:燕太子丹質於秦。逃歸。到關。丹為雞鳴。遂得逃歸。
  • 呂氏春秋曰:善學者。若齊王之食雞也。食其蹠。數千而後足。
  • 戰國策曰:秦惠王謂寒泉子曰:蘇秦欺弊邑。欲以一人之智。反覆山東之君。夫諸侯之不可一。猶連雞之不能俱止於栖也。
  • 史記曰:子路性鄙。好勇力。冠雄雞。佩猳豚。殘暴孔子。孔子乃設禮義。稍誘之。子路乃委質。請為弟子。
  • 又曰:武帝得越巫。立越祀。而以雞卜。上信之。
  • 玄中記曰: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
  • 韓詩外傳曰:田饒事魯哀公而不見察。哀公曰:臣將去君。黃鵠舉矣。哀公曰:何謂也。饒曰:君不見夫雞乎。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雞雖有五德。君猶曰瀹而食之者何也。以其所從來近。夫鵠一舉千里。止君園池。食君魚鼈。啄君黍粱。無此五德者。君猶貴之。以其所從來者遠也。
  • 漢書曰:王奉光好鬥雞。宣帝微時。數與奉光會。後即位。封邛成侯。又。宣帝微時。鬥雞於杜鄠之間。
  • 又曰:龔遂為渤海太守。使民家養五雞。
  • 又曰:宣帝時。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可醮而致之。於是遣王褒持節求焉。(金形似馬。碧形似雞。)
  • 淮南子曰:雞將知旦。鵠知夜半。
  • 范曄後漢書曰:河南樂羊子妻。不知何氏女。常有他舍雞謬入垣內。姑盜殺食之。妻對雞不食而泣。姑怪問之。妻曰:自傷居貧。使食有他肉。姑竟棄之。
  • 論衡曰:傳言淮南王得道。畜產皆仙。犬吠天上。雞鳴雲中。
  • 又曰:孟嘗君叛出秦關。雞未鳴。關不開。下座賤客。鼓臂為雞鳴。而群雞和之。乃得出關。夫牛馬以同類相應。而雞人亦以殊音相和。應和之驗。未足以效同類也。
  • 列仙傳曰:祝雞公者。雒陽人。居尸鄉北山下。養雞百餘年。雞皆有名字。千餘頭。暮栖于樹。晝日放散。呼名即種別而至。
  • 廣志曰:雞有胡髯五指金骹。白雞金骹者善奮。并州所獻。吳中送長鳴雞。
  • 魏志曰:馬韓國出細尾雞。其尾長五尺餘。九州春秋曰:魏王入漢中。討劉備。不得進。意欲棄之。乃發令曰:雞肋。疏(○太平御覽九百十八作官。)屬不知何謂。主簿楊脩曰:夫雞肋。棄之則可惜。噉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王欲去也。乃白魏王。遂還。
  • 吳錄曰:魏文帝遣使求長鳴短鳴雞。群臣以非禮。欲不與。孫權敕付之。
  • 南越志曰:雞冠四關。(○太平御覽九百十八作開。)如蓮花。鳴聲清澈。
  • 江表傳曰:南郡獻長鳴承露雞。
  • 吳時外國傳曰:扶南王范尋。以鐵為鬥雞假距。與諸將賭戲。
  • 博物志曰:祝雞公養雞法。今世人呼雞云祝祝。起此也。
  • 幽明錄曰:晉兗州刺史沛國宋處宗。嘗買得一長鳴雞。愛養甚至。恆籠著窗間。雞遂作人語。與處宗談論。極有言智。終日不輟。處宗因此言巧大進。
  • 述異記曰:雩都縣江邊有石室。常有神雞。色如金。出穴。奮翼長鳴。見人輒飛入穴。因號為金雞穴。
  • 魏劉楨鬥雞詩曰:丹雞被華采。雙距如鋒芒。願一揚炎威。會戰此中唐。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長翹驚風起。勁翮正敷張。輕舉奮勾喙。電擊復還翔。
  • 魏陳王曹植鬥雞詩曰:遊目極妙伎。清聽厭宮商。主人寂無為。眾賓進樂方。長筵坐戲客。鬥雞間觀房。群雄正翕赫。雙翹自飛揚。揮羽激流風。悍目發朱光。觜落輕毛散。嚴距往往傷。長鳴入青雲。扇翼獨翱翔。願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場。
  • 魏應瑒鬥雞詩曰:戚戚懷不樂。無以釋勞勤。兄弟遊戲場。命駕迎眾賓。二部分曹伍。群雞煥以陳。雙距解長緤。飛踊超敵倫。芥羽張金距。連戰何繽紛。從朝至日夕。勝負尚未分。專場驅眾敵。剛捷逸等群。四坐同休贊。賓主懷悅欣。博弈非不樂。此戲世所珍。
  • 梁簡文帝鬥雞詩曰:玉冠初警敵。芥羽忽猜儔。十日驕既滿。九勝勢恆遒。脫使田饒見。堪能說魯侯。
  • 又雞鳴詩曰:塒雞識將曙。長鳴高樹巔。啄葉疑彰羽。排花強欲前。意氣多驚舉。飄颺獨無侶。陳思助鬥協狸膏。郈昭妒敵安金距。丹山可愛有鳳皇。金門飛舞有鴛鴦。何如五德美。豈勝千里翔。
  • 梁劉孝威雞鳴篇曰:丹雞翠翼張。妒敵得專場。翅中含芥粉。距外曜金芒。願賜淮南藥。一使雲間翔。
  • 周庾信鬥雞詩曰:開軒望平子。驟馬看陳王。狸膏燻鬥敵。芥粉壒春場。解翅蓮花動。猜群錦臆張。
  • 周王褒看鬥雞詩曰:躞蹀始橫行。意氣欲相傾。妒敵金芒起。猜群芥粉生。入場疑挑戰。逐退似追兵。誰知函谷下。人去獨開城。
  • 陳徐陵鬥雞詩曰:季子聊為戲。陳王欲騁才。花冠已衝力。金爪復驚媒。鬥鳳羞衣錦。雙鸞恥鏡臺。陳倉若有信。為覓寶雞來。
  • 陳周弘正詠老敗鬥雞詩曰:少壯摧雄敵。眄視生猜忌。一隨年月衰。摧頹落毛駛。閑觀春光滿。東郊草色異。無復先鳴力。空餘擅場意。
  • 晉傅玄鬥雞賦曰:或躑躅踟躕。囁喋容與。或杷地俯仰。或撫翼未舉。或狼顧鴟視。或鸞翔鵠舞。或佯背而引敵。或畢命於強禦。於是紛紜翕赫。雷合電擊。爭奮身而相戟兮。競隼鷙而雕睨。得勢者凌九天。失據者淪九地。
  • 晉陸善長鳴雞賦曰:美南雞之殊偉。察五色之異形。何伺晨之早發。抗長音之逸聲。
  • 晉習嘏長鳴雞賦曰:嘉鳴雞之令美。智窮神而入靈。審琁璣之迴遽。定昏明之至精。應青陽於將旦。忽鵠立而鳳停。乃拊翼以讚時。遂延頸而長鳴。若乃本其形像。詳其羽儀。朱冠玉璫。彤素並施。紛葩赫弈。五色流離。殊姿豔溢。彩耀華披。扇六翮以增暉。舒毳毛而下垂。
  • 晉湛方生長鳴雞贊曰:精心妙覺。獨曉冥冥。風雨如晦。不愆其鳴。
  • 梁劉孝威正旦春雞贊曰:寶雞陳蒼。祠光表神。雄飛帝漢。雌鳴霸秦。排膺激怒。礡翅張瞋。電鞭失焰。雷車折輪。助摽魏教。擅場齊珍。名流晉戟。歌傳漢臣。竊脂善盜。搏穀難馴。綠鸚智淺。蒼鷹害深。兼姿五德。歸于翰音。
  • 宋袁淑徘諧記。雞九錫文曰:維神雀元年。歲在辛酉。八月己酉朔。十三日丁酉。帝顓頊遣征西大將軍下雉公王鳳。西中郎將白門侯扁鵲。咨爾俊雞山子。維君天姿英茂。乘機晨鳴。雖風雨之如晦。抗不已之奇聲。今以君為使持節金西蠻校尉西河太守。以楊州之會稽。封君為會稽公。以前浚雞山子為湯沐邑。君其祗承予命。使西海之水如帶。浚雞之山如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浚山侍郎丁鴻。舍人鳧亭男梁鴻。郎中蘇鵠死罪。伏惟君德著朝野。勳加鵷鷟。故天王鳳皇。特錫位封。今鳳鵲等在栖外。願時拜受。不勝欣豫之情。謹詣栖下以聞。

  • 魏志曰:平原太守劉邠。取山雞毛著器中。使管輅筮之。輅曰:高岳巖巖。有鳥朱身。羽翼玄黃。鳴不失晨。此山雞毛也。
  • 異苑曰:山雞愛其毛。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而無由。公子蒼舒。令以大鏡著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韋仲將為之賦。甚美。
  • 竺法真登羅山疏曰:山海經云。鷩雉一名山雞。養之禳(○原訛攘。據馮校本改。)火災。
  • 辛氏三秦記曰:陳蒼山在太白之西。上有石雞與山雞。趙時(○太平御覽九百十八作高。)差使燒山。山雞飛去。石雞不去。晨鳴山頭。聲聞三十里。或云是玉雞。
  • 南越志曰:曾城縣多鵔鸃。鵔鸃。山雞也。利距善鬥。世以家雞鬥之。則可擒也。光色鮮明。五采炫燿。
  • 晉傅玄山雞賦曰:惟南州之令鳥。兼坤離而體珍。被黃中之正色。敷文象以飾身。翳景山之竹林。超遊集乎水濱。鑒中流以顧影。晞雲表之清塵。
  • 宋臨川康王山雞賦曰:形鳳婉而鵠跱。羽袞蔚而緗暉。臨淥湍而映藻。傍青崖而妍飛。不隱燿而貽累。倏見屈於虞機。

  • 爾雅曰:鷹鶆鷞鳩。
  • 又曰:鷹隼醜。其飛也翬。(鼓翅翬翬。)
  • 廣志曰:有雉鷹。有菟鷹。一歲為黃鷹。二歲撫鷹。三歲青鷹。胡鷹獲獐。
  • 春秋緯曰:瑤光星散為鷹。
  • 毛詩曰:維師尚父。時惟鷹揚。
  • 周書曰:驚蟄之日。鷹變為鳩。處暑之日。鷹乃祭鳥。
  • 左傳。郯子云。少皞氏。爽鳩氏司寇也。(杜謂鷹也。)
  • 又。子產始知然明。問為政。對曰:視民如子。見不仁者誅之。如鷹鸇之逐鳥雀也。
  • 戰國策曰:唐睢謂秦王曰:要離刺慶忌。蒼鷹擊於殿上。
  • 京房占曰:七月鳩化為鷹。
  • 漢書曰:孫寶為京兆尹。請故吏侯文為掾。立秋日。文謂寶曰:今鷹隼始擊。當順天氣。成嚴霜之誅。
  • 東觀漢記曰:鄧太后臨朝。上林鷹犬。悉斥放之。
  • 馬融與謝伯世書曰:憤憤愁思。猶不解懷。思在竹間。放狗逐麋。晚秋涉冬。大蒼出籠。黃棘下兔。芼以乾葵。以送餘日。茲樂而已。
  • 後幽明錄曰:楚文王時。有人獻一鷹。俄而雲際有一物。凝翔鮮白。鷹便竦翮而升。須臾羽墮如雪。血下如雨。有大鳥墮地。兩翅廣數十里。眾莫能知。時博物君子曰:此鵬鶵也。
  • 魏志。呂布因陳登求徐州牧。不得。布怒。登喻之曰:登見曹公。言待將軍。譬如養虎。當飽其肉。不則噬人。公曰:不如卿言。譬如養鷹。飢則為用。飽則揚去。布乃解。
  • 晉張華遊獵篇曰:如黃●狡勇。青骹撮飛雉。鵠鷺不盡收。小鳥安足視。
  • 晉傅玄鷹賦曰:左看若側。右視如傾。勁翮二六。機連體輕。勾爪懸芒。足如枯荊。觜利吳戟。目穎星明。雄姿邈世。逸氣橫生。
  • 晉孫楚鷹賦曰:有金剛之俊鳥。生井陘之巖阻。超萬仞之崇巔。蔭青松以靜處。體勁悍之自然。振肅肅之輕羽。擒狡兔於平原。截鶴鴈於河渚。且其為相也。疏尾闊臆。高鬐禿顱。深目蛾眉。狀似愁胡。曲觜短頸。足若雙枯。麾則應機。招則易呼。背碣石以西遊。經馬嶺而南徂。于時商秋既邁。歲在玄冥。風霜激厲。羽毛振驚。爾乃策良驥。服羔裘。韝青骹。戲田疇。縈深谷。繞山丘。定心意。審精眸。獸馳厥足。鳥矯其翼。下赴幽谿。上翔辰極。隨指授以騰踊。因升降以畢力。紛連薄以攫竄。遂陷首以摧臆。

  • 爾雅曰:鸇負雀鷂也。
  • 廣雅曰:籠脫鷂也。
  • 周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
  • 毛詩曰:鴪彼飛隼。載飛載揚。
  • 詩義問曰:晨風今之鷂。(餘說並以鸇為晨風。)
  • 詩義疏曰:隼。鷂也。齊人謂之題肩。或曰雀鷹。春化為布穀。此屬數種皆為隼。
  • 周官。考工曰:鳥旟七斿。(鳥隼為旟。)
  • 國語曰:仲尼在陳。有隼集于庭而死。楛矢貫之。以問仲尼。仲尼曰:昔武王剋商所得也。
  • 莊子曰:鷂為鸇。鸇為布穀。布穀復為鷂。此物變也。
  • 列士傳曰:魏公子無忌方食。有鳩飛入案下。公子使人顧望。見一鷂在屋上飛去。公子乃縱鳩。鷂逐而殺之。公子暮為不食。曰:鳩避患歸無忌。競(○太平御覽九百二十六作竟。)為鷂所得。吾負之。為吾捕得此鷂者。無忌無所愛。於是左右宣公子慈聲旁國。左右捕得鷂二百餘頭。以奉公子。公子欲盡殺之。恐有辜。乃自按劍至其籠上曰:誰獲罪無忌者耶。一鷂獨低頭。不敢仰視。乃取殺之。盡放其餘。名聲流布。天下歸焉。
  • 焦贛易林曰:無妄之明夷曰:千雀萬鳩。與鷂為仇。威勢不敵。為鷹所擊。
  • 魏陳王曹植鷂雀賦曰:鷂欲取雀。雀言自雀微賤。身體些小。肌肉痟瘦。所得蓋少。君欲相噉。實不足飽。鷂得雀言。初不取語。頃來轗軻。資糧之(○本集作乏。)旅。三日不食。略思死鼠。今日相得。寧復宜汝。雀得鷂言。意甚征營。性命至重。雀鼠貪生。君得一食。我命是傾。皇天是鑒。賢者是聽。鷂得雀言。意甚沮惋。當死弊雀。頭如果蒜。不早首服。列頸大喚。行人聞之。莫不往觀。雀得鷂言。意甚不移。目如擘椒。跳蕭二翅。我雖當死。略無可避。鷂乃置雀。良久方去。二雀相逢。似是公嫗。相將入草。共上一樹。仍共本末。辛苦相語。向者近出。為鷂所捕。賴我翻捷。體素便附。說我辯語。千條萬句。欺恐舍長。令兒大怖。我之得免。復勝於兔。自今從意。莫復相妒。

  • 爾雅。鳶烏醜。其飛也翔。
  • 又曰:鸀。(濁。)山烏。
  • 又曰:燕白脰烏。
  • 春秋運斗樞曰:搖星散為烏。
  • 廣志曰:烏有白頸烏。
  • 毛詩曰: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時若臣賢愚。適同如烏也。)
  • 又曰:瞻烏爰止。于誰之屋。(集富人之屋也。)
  • 又曰:弁彼鸒斯。歸飛提提。(雅烏。一曰鵯居。)
  • 左傳曰:楚子元以車六百乘伐鄭。諸侯救鄭。楚師夜遁。鄭人將奔桐丘。諜告曰:楚幕有烏。乃止。
  • 又曰:晉侯伐齊。齊師夜遁。師曠告晉侯曰:烏鳥之聲樂。齊師其遁。(鳥烏得空營。故樂。)
  • 叔向告晉侯曰:城上有烏。齊師其遁。
  • 春秋元命苞曰:火流為烏。烏孝鳥。何知孝鳥。陽(○陽上疑有脫文。)精。陽天之意。烏在日中。從天。以昭孝也。
  • 太公六韜曰:武王登夏臺。以臨殷民。周公旦曰:臣聞之。愛其人者。愛其屋上烏。憎其人者。憎其餘胥。
  • 燕丹子曰:燕太子丹質於秦。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欲歸。秦王不聽。謬言曰:令烏白頭。馬生角。乃可。丹仰天歎。烏即白頭。馬為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 淮南子曰:堯時十日並出。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烏。
  • 謝承漢書曰:廣漢儒叔林。為東郡太守。烏巢於廳事屋梁。兔產於床下。
  • 王隱晉書曰:虞溥為鄱陽內史。勸勵學業。雖威不猛。寬裕簡素。白烏集郡庭。止棗樹。就執不動。
  • 抱朴子曰:熒惑火精。生朱烏。
  • 古今注。所謂赤烏者。朱鳥也。其所居高遠。日中三足烏之精。降而生三足烏。何以三足。陽數奇也。是以有虞至孝。三足集其庭。曾參鋤瓜。三足萃其冠。
  • 徐整三五曆曰:天地之初。有三白烏。主生眾鳥。
  • 述征記曰:長安靈臺。有相風銅烏。
  • 豫章舊志曰:太守李儀。臨郡二年。白烏見南昌。
  • 蜀李雄書曰:武皇帝雄。泰成三年。白烏赤足來翔。帝以問范賢。賢曰:烏有反哺之義。必有遠人懷惠而來。果關中流民請降。
  • 師覺授孝子傳曰:吳叔和。犍為人。母沒。負土成墳。有赤烏巢門。甘露降戶。
  • 王韶孝子傳曰:李陶。交阯人。母終。陶居于墓側。躬自治墓。不受鄰人助。群烏銜塊。助成墳。
  • 異苑曰:東陽顏烏。以純孝著聞。後有群烏銜鼓。集顏所居之村。烏口皆傷。一境以為顏至孝。故慈烏來萃。銜鼓之興。欲令聾者遠聞。即於鼓處立縣。而名為烏傷。王莽改為烏孝。以彰其行跡云。
  • 南越記曰:烏賊魚。常自浮水上。烏見以為死。便往啄之。乃卷取烏。故謂烏賊。今雅烏化為之。
  • 梁元帝晚栖烏詩曰:日暮連翩翼。俱向上林栖。風多前鳥駛。雲暗後群迷。路遠聲難徹。飛斜行未齊。應從故鄉返。幾過入蘭閨。借問倡樓妾。何如蕩子啼。
  • 梁劉孝威烏生八九子篇曰:城上烏。一年生九鶵。氄毛不自暖。張翼強相呼。羽成翮備各西東。丁年賦命有窮通。不見高飛帝輦側。遠託日輪中。尚逢王吉箭。猶嬰唐羿弓。豈如變采救燕質。入夢祚昭公。流聲表師退。集幕示營空。靈臺已鑄像。流蘇時候風。
  • 梁朱超城上烏詩曰:朝飛集帝城。猶帶夜啼聲。近日毛雖暖。聞弦心尚驚。
  • 隋虞世基晚飛烏詩曰:向日晚飛低。飛飛未得栖。當為歸林遠。恆長侵夜啼。
  • 梁何遜窮烏賦曰:嗟窮烏之小鳥。意局促而馴擾。聲遇物而知哀。翮排空而不矯。望絕侶於霞夕。聽翔群於月曉。既滅志於雲霄。遂甘心於園沼。
  • 晉成公綏烏賦序曰:有孝鳥集余之廬。乃喟爾而歎曰:余無仁惠之德。祥禽曷為而至哉。夫烏之為瑞久矣。以其反哺識養。故為吉烏。是以周書神其流變。詩人尋其所集。望富者瞻其爰止。愛屋者及其增歎。茲蓋古人所以為稱。若乃三足德靈。國有道則見。國無道則隱。斯乃鳳鳥之德。何以加焉。服惡鳥而賈生懼之。烏善禽而吾嘉焉。懼惡而作歌。嘉善而賦之。不亦可乎。

  • 爾雅曰:鵲鵙醜。其飛也●。(竦翅上下。)
  • 說文曰:鵲知太歲之所在。
  • 廣雅曰:鳱鵲鵲。
  • 禮記曰:季冬之月。鵲始巢。
  • 毛詩曰:鵲巢。夫人之德也。
  • 莊子曰:鵲上高城。危而巢於高枝之巔。城壞巢折。凌風而起。故君子之居世也。得時則義行。失時則鵲起。
  • 又曰:莊周遊于雕陵之樊。(樊。蕃也。遊於栗園。)睹一異鵲。自南方來。翼七尺。目大運寸。(可迴一寸。)感周之顙。而集於栗林。
  • 孫卿子曰: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惡殺。烏鵲之巢。可俯而窺。
  • 淮南子曰:鵲巢知風之所起。
  • 又曰:●鵲知來而不知往。此脩短之分也。
  • 鹽鐵論曰:中國所鮮。外國賤之。崑山之旁。以玉璞扺烏鵲。
  • 魏太祖武帝歌詩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猒高。海不猒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 魏曹植魏德論謳曰:鵲之彊彊。詩人取喻。今存聖世。呈質見素。飢食苕華。渴飲清露。異于疇匹。眾鳥是慕。

  • 春秋運斗樞曰:瑤光星散為雀。
  • 禮記曰:季秋。雀入大水。化為蛤。
  • 晏子曰:齊景公探雀鷇。鷇弱。故反之。晏子再拜賀曰:吾君有聖人之道矣。道長幼也。曾禽獸之加焉。而況人乎。
  • 莊子曰:一雀過羿。羿必得之。或曰: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是故殷湯以庖人籠伊尹。秦穆以五羊之皮籠百里奚。
  • 呂氏春秋曰:鷰雀處一屋之下。子母相哺。呴呴然其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灶突決。火上。棟宇將焚。鷰雀顏色不變。不知禍將及也。為人臣免鷰雀之智者寡矣。
  • 戰國策曰:莊辛謂楚王曰:夫雀俯啄白糧。仰棲茂樹。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王孫公子。左挾彈。右持攝丸。以加其頸。晝拪乎茂樹。夕調酸鹹矣。
  • 史記曰:趙武靈王號主父。廢長子章。而傳國於公子何。主父遊沙丘。公子章作亂。與何戰敗。章走趨主父。主父開受之。何遂圍主父。主父飢。探雀鷇而食之。三月餘。遂餓死沙丘。
  • 韓詩外傳曰:夫鳳皇之初起也。遙遙千里。蕃籬之雀。喔咿而笑之。及其升少陽。一屈一信。輾轉雲間。蕃籬之雀。超然自知不及遠矣。
  • 太玄經曰:明珠彈雀。費不當也。
  • 孔叢子曰:邯鄲民。以正月旦獻雀於趙王。而綴以五采。王大悅。申叔告子從。子從曰:非先王之法。且又不令。申叔曰:何謂不令。曰:夫爵者宜受之於上。不宜取之於下。民非所得制爵也。昔虢公祈神。神賜之土田。是失國而受田之祥也。今以一國之王。受民之爵。何悅乎。
  •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曰:仙次藥。有昆丘神雀。
  • 陳留耆舊傳曰:圉人魏尚。高帝時為太史。有罪繫詔獄。有萬頭雀。集獄棘樹上。拊翼而鳴。尚占曰:雀者爵命之祥。其鳴即復也。我其復官也。有頃。詔還故官。
  • 益部耆舊傳曰:揚宣為河內太守。行縣。有群雀鳴桑樹上。宣謂吏曰:前有覆車粟。此雀相隨。欲往食之。行數里。果如其言。
  • 張顯折言曰:萬雀不及一鳳皇。眾星不如一月明。
  • 沙洲記曰:寒嶺去大陽川三十里。有雀鼠同穴。雀亦如家雀。色小白。鼠亦如家鼠。色如黃虺。無尾。
  • 異苑曰:任城魏肇之。初生。有雀飛入其手。占者以為封爵之祥。
  • 南越志曰:曾城縣多白雀。大如鳩。素質疑映。
  • 羅含傳曰:含在家時。有百雀集堂宇。此德行幽感所致。
  • 說苑曰:吳王欲伐荊。有諫者死。舍人少孺子。懷丸操彈於後園。露霑衣。如是三旦。王曰:子來何霑衣如此。對曰:園有榆。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蜋在其後。螳蜋之知捕蟬鳴。不知黃雀在其後。臣執彈丸。欲取黃雀。不覺露霑衣。
  • 袁山松後漢書曰:陳弇學尚書。躬自耕種。常有黃雀飛來。隨弇翱翔。
  • 續齊諧記曰:弘農揚寶。嘗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墜於樹下。又為螻蟻所困。寶愍之。取置巾箱中養之。唯食黃花。百餘日。毛羽成。放之。朝去暮還。後忽與群雀俱來。哀鳴遶室。數日乃去。爾夕三更。寶讀書未臥。有黃衣童子。向寶再拜曰:我王母使臣。為鴟梟所搏。蒙君拯濟。今當使南海。不得復往。極以悲傷以白環四枚與寶曰:令君子孫絜白。位登三事。於此遂絕。寶生震。震生秉。秉生賜。賜生彪。四世為三公。
  • 蕭廣濟孝子傳曰:王祥後母病。欲得黃雀炙。祥自念卒難致。須臾。忽有數千黃雀。飛入其幕。
  • 風土記曰:六月東南長風。海魚化為黃雀。
  • 廣志曰:安息大雀。舉頭高八九尺。張翅丈餘。食大麥。卵如甕。
  • 東觀漢記曰:永元十三年。安息王獻條支大雀。
  • 晉傅玄詩曰:鵲巢丘城側。雀乳空井中。居不附龍鳳。常畏蛇與蟲。依賢義不恐。近暴自當窮。宋鮑昭空城雀操曰:雀乳四鷇。空城之阿。朝拾野粟。夕飲清河。高飛畏鴟鳶。下飛畏網羅。誠不及青雀。遠食玉山禾。猶勝吳宮鷰。無罪得焚窠。賦命有厚薄。長歎欲如何。
  • 梁沈趨詠雀詩曰:肌溥少滋腴。色淺非丹翠。不懼越王羞。寧懷秦后珥。傍簷葺寒草。循場啄餘穗。且欣大廈成。焉須鴻鵠志。
  • 後漢曹大家大雀賦曰:大家同產兄西域都護定遠侯班超。獻大雀。詔令大家作賦曰:嘉大雀之所集。生崑崙之靈丘。同小名而大異。乃鳳皇之匹疇。懷有德而歸義。故翔萬里而來遊。集帝庭而止息。樂和氣而優遊。上下協而相親。聽雅頌之雍雍。自東西與南北。咸思服而來同。

  • 爾雅曰:鷰鷰乙也。
  • 春秋運斗樞曰:瑤光星散為鷰。
  • 說文曰:鷰布翅枝尾。作巢。避戊己。
  • 廣雅曰:玄鳥鷰也。
  • 禮曰:仲春之月。玄鳥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
  • 毛詩曰:鷰鷰。衛莊姜送歸妾也。鷰鷰于飛。差池其羽。下上其音。
  • 又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大雅。)
  • 左傳曰:郯子云。少皞時。玄鳥氏司分者也。
  • 又曰:吳公子札。自衛如晉。將宿於戚。(戚孫文子邑。)聞鍾聲曰:異哉。夫子獲罪於君以在此。(文子時以戚叛。)懼有不足。而又何樂。夫子之在此也。猶鷰之巢於幕上也。(言至危。)
  • 史記曰:秦之先。顓頊之苗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大業。
  • 又曰:臨江閔王榮。坐侵廟壖為宮。上徵榮。榮詣中尉府。中尉郅都責訊王。王恐。自殺。葬藍田。鷰數萬。銜土置冢上。百姓憐之。
  • 漢書曰:王莽開哀帝母丁姬冢。有鷰數千。銜土投其窟中。
  • 淮南子曰:大廈成而鷰雀相賀。
  • 列仙傳曰:簡狄。帝嚳次妃。有娀之女也。姊妹浴於玄丘之水。有玄鳥銜卵而墜。五色甚好。相與競取。簡狄得而吞之。而生卨。(事具符命部。)玄中記曰:千歲之鷰。戶北向。
  • 九章筭術曰:五雀六鷰。飛集衡。衡適平。(○原訛卒。據馮校本改。)一雀一鷰。飛而易處。則雀重而鷰輕。
  • 茅君傳曰:句曲山上有神芝五種。第三名鷰胎芝。其色紫。形如葵葉。上有鷰象。如欲飛狀。光明洞徹。食一株。拜為太清仙君。正一郎中。
  • 晉中興書曰:中原喪亂。鄉人遂共推郤鑒為主。與千餘家俱避難於魯國嶧山。山有重險。百姓飢饉。野無生草。時或掘野鼠蟄鷰而食之。
  • 湘中記曰:零陵有石鷰。形似鷰。得雷風則飛。頡頏如真鷰。
  • 宣城記曰:侍中紀昌睦初生。有白鷰一雙出屋。既表素質。宦途亦通。
  • 段龜龍涼州記曰:呂光大安三年。白鷰遊酒泉郡。黑鷰列從。
  • 古詩曰:思為雙飛鷰。銜泥巢君屋。
  • 又曰:翩翩堂前鷰。冬藏夏來見。兄弟兩三人。流宕在他縣。
  • 魏明帝短歌行曰:翩翩春鷰。端集余堂。陰匿陽顯。節運自常。厥貌淑美。玄衣素裳。歸仁服德。雌雄頡頏。執志精專。絜行馴良。銜土繕巢。有式宮房。不規自圓。無矩而方。
  • 宋鮑昭詠雙鷰詩曰:雙鷰戲雲崖。羽翮始差池。出入南閨裏。經過北堂陲。意欲巢君幕。層楹不可窺。沉吟芳歲晚。徘徊韶景移。悲歌辭舊愛。銜淚覓所知。梁簡文帝雙鷰詩曰:雙鷰有雌雄。照日羽差池。銜花落北戶。逐蝶上南枝。桂棟本曾宿。虹梁早自窺。願得長如此。無令雙鷰離。
  • 又詠新鷰詩曰:新禽應節歸。俱向吹樓飛。入簾驚釧響。來窗礙舞衣。
  • 梁吳筠詠鷰曰:一鷰海上來。一鷰高堂息。一朝相逢遇。依然舊相識。問余來何遲。山川幾紆直。答言海路長。風駛飛無力。
  • 梁庾肩吾詠簷鷰曰:雙鷰集蘭閨。雙飛高復低。向戶疑新箔。登巢識故泥。依櫩本相賀。近幕願同栖。
  • 又和晉安王詠鷰曰:可憐幕上鷰。差池弄羽衣。夜夜同巢宿。朝朝相背飛。銜泥贍樂善。相賀奉英徽。秋蟬行寂寞。戀此未辭歸。
  • 陳蕭詮詠銜泥雙鷰詩曰:銜泥金屋外。表瑞玉筐中。學飛疑漢妾。巢幕憚吳宮。爪截還猶短。窠成新尚空。詎並零陵石。飛舞逐春風。
  • 隋江總詠鷰鷰于飛應詔詩曰:二月春暉暉。雙鷰理毛衣。銜花弄靃靡。拂葉隱芳菲。或在堂間戲。多從幕上飛。若作仙人履。應往日南歸。
  • 隋虞世基賦得戲鷰俱宿詩。大廈初搆與雲齊。歸鷰雙入正銜泥。欲繞歌梁自舞閣。偶為仙履往蘭閨。千里爭飛會難並。聊向吳宮比翼栖。
  • 晉傅咸鷰賦曰:有言鷰今年巢在此。明歲故復來者。其將逝。翦爪識之。其後果至焉。鷰鷰于飛。差池其羽。何詩人之是興。信進止之有序。秋背陰以龍潛。春晞陽而鳳舉。隨時宜以行藏。似君子之出處。惡焚巢之凶醜。患林野之多阻。諒鳥獸之難群。非斯人而誰與。惟里仁(○原作人。據馮校本改。)之為美。託君子之堂寓。逮來春而復旋。意眷眷而懷舊。一委身乃無口。豈改適而更赴。
  • 晉盧諶鷰賦曰:爰集崇宇。依于其榮。布窠巢之列列。孕子鷇之嚶嚶。銓先後而均哺。邁尸鳩之能平。於是族類偕長。雄雌俱逝。頡頏水湄。下上雲際。嘲哳閒關。倏忽𣿖潎。來如隼擊。去若鳧跇。斗建午而子指。日在戍而後憩。
  • 晉夏侯湛玄鳥賦曰:觀羽族之群類。美玄鳥之翔集。順陰陽以出處。隨寒暑而遊蟄。擢翾翾之麗容。揮連翩之玄翼。挺參差之羞尾。發緇素之鮮色。及至大火西景。商風授衣。遂匿形於深穴。斂六翮而不飛。含靜泊以充肌。噏至和之精粹。澹恬心以去欲。故保生而不匱。虞眾物之為害。獨棄林而憑人。不驚畏以自疏。永歸馴而附親。有受祥而皇祇。故遺卵而生殷。惟帝皇之嘉美。置高禖以表神。類鸞皇之知德。象君子之安仁。爾乃銜泥構巢。營居傅桷。積一喙而不已。終累泥而成屋。拾柔草以自藉。採懦毛以為蓐。吐清惠之冷音。永吟鳴而自足。
  • 晉郭璞鷰贊曰:鷰鷰于飛。瑞娥以卵。玄玉爰發。聖敬日遠。商人是頌。詠之弦管。
  • 晉傅統妻辛女鷰頌曰:翩翩玄鳥。載飛載揚。頡頏庭宇。遂集我堂。銜泥啄草。造作室房。避彼湫隘。處此高涼。孕育五子。靡夭靡傷。羽翼既就。縱心翱翔。顧影逸豫。其樂難忘。

  • 禮記曰:仲春之月。鷹化為鳩。
  • 方言曰:鳩自關而東。周鄭之郊。韓魏之都。謂之郎睪。其大者謂之鳻鳩。
  • 列子曰:邯鄲之人。以正月之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愧。(○列子說符作悅。)厚賞之。
  • 說苑曰: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子改鳴則可。不能改鳴。東徙猶惡子之聲也。
  • 續漢禮儀志曰: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玉杖長九尺。端以鳩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所以愛民也。
  • 風俗通曰:俗說高祖與項羽戰。敗於京索。遁叢薄中。羽追求之。時鳩正鳴其上。追者以鳥在無人。遂得脫。及即位。異此鳥。故作鳩杖。以賜老者。
  • 按。少皞五鳩。鳩者聚。聚民也。周禮羅氏。獻鳩養老。漢無羅氏。故作鳩杖以扶老。
  • 琴操曰:舜耕於歷山。思慕父母。見鳩與母俱飛鳴相哺食。益以感思。乃作歌。
  • 會稽典錄曰:皮延。字叔然。會稽山陰人。養母至孝。居喪。有白鳩巢廬側。遂以喪終。
  • 又曰:鄭弘遷臨淮太守。郡人徐憲。在喪致哀。白鳩巢戶側。弘舉為孝廉。朝庭稱為白鳩郎。
  • 廣州先賢傳曰:頓琦。蒼梧人。至孝。母喪。琦獨身立墳。歷年乃成。居喪踰制。感物通靈。白鳩栖息廬側。見人輒去。見琦而留。
  • 搜神記曰:京兆長安有張氏。獨處室。有鳩自外入。止于床。張氏祝曰:鳩來。為我禍也。飛上承塵。為我福耶。來入我懷。鳩飛入懷。以手探之。則不知鳩之所在。而得一金帶鉤。是後子孫過盛。有為必偶。貲財萬倍。蜀客賈至長安中。聞之。乃厚賂婢。婢竊鉤以與蜀客。張氏既失鉤。漸漸衰耗。而蜀客亦數罹窮厄。不為己利。或告之曰:天命也。不可以力求。於是賚鉤以反張氏。張氏復昌。故關西稱張氏傳鉤云。
  • 又曰:沛國戴文諶。居陽城山。有神降焉。其妻疑是妖魅。神已知之。便去。遂視作一五色鳥。白鳩數十隻後。有雲覆之。遂不見。
  • 魏王粲詩曰:騺鳥化為鳩。遠竄江漢邊。遭遇風雲會。託身鸞鳳間。天姿既否戾。受性又不閑。邂逅見逼迫。俛仰不得言。
  • 晉傅咸班鳩賦曰:集茂樹之蔭蔚。登弱枝以容與。體郁郁以敷文。音邕邕而有序。情欽樂而是悅。遂籠之於前宇。爾乃飲以神泉。食之稻粱。朝憩椒塗。夕宿蘭房。時連翩於庭阿。見飛鷰之頡頏。慨感物而哀鳴。聲楚切以懷傷。仰華林而矯翼。紛憎逝而高翔。
  • 魏陳王曹植魏德論謳曰:班班者鳩。爰素其質。昔翔殷邦。今為魏出。朱目丹趾。靈姿詭類。載飛載鳴。彰我皇懿。
  • 魏陳王曹植令禽惡鳥論曰:昔荊之梟。將徙巢於吳。鳩遇之曰:子將安之。梟曰:將巢於吳。鳩曰:何去荊而巢吳乎。梟曰:荊人惡予之聲。鳩曰:子能革子之聲。則無為去荊而巢吳也。如不能革子之聲。則吳楚之民。不異情也。為子計者。莫若宛頸戢翼。終身勿復鳴也。
  • 晉阮籍鳩賦序曰:嘉平中。得兩鳩子。常食以黍稷。後卒為狗所殺。故作賦。

  • 春秋運斗樞曰:玉衡星散為鴟。
  • 爾雅曰:鳶烏醜。其飛也翔。
  • 禮記曰:前有塵埃。則載鳴鳶。(鳶鳴則將風。)
  • 莊子內篇。鴟鴉嗜鼠。●蛆甘螮。
  • 鹽鐵論曰:泰山之鴟。啄腐鼠於窮澤。非有害人也。今有司盜主財而食之。焉得若泰山之鴟乎。
  • 列仙傳曰:季仲甫夜臥床上。或為鴟鳥。後至沓縣巨山上。候北風。當飛度南海。山上有羅鷹者。羅得鴟。視之仲甫也。後留更三年。自云往崑崙山。
  • 東觀漢記曰:馬援擊交趾。下潦上霧。毒氣上蒸。仰視烏鳶。跕跕墮水中。
  • 博物志曰:漢舊事。綦國送鳶卵。給太官。
  • 魏劉楨射鳶詩曰:鳴鳶弄雙翼。飄飄薄青雲。我后橫怒起。意氣陵神仙。發機如驚焱。三發兩鳶連。流血灑牆屋。飛毛從風旋。庶士同聲贊。君射一何妍。

  • 禮記曰:仲夏之月。反舌無聲。
  • 左傳曰:郯子云。少皞祝鳩氏。司徒也。
  • 易緯通卦(○太平御覽九百二十三卦下有驗字。)曰:百舌者。反舌鳥也。能反覆其口。隨百鳥之音。
  • 風土記曰:祝鳩反舌也。
  • 春秋保乾(○太平御覽九百二十三乾下有圖字。)曰:江充之害。其萌反舌鳥入殿。
  • 梁沈約侍宴詠反舌詩曰:假客不足觀。遺音猶可薦。幸蒙喬樹恩。得以聞高殿。
  • 梁劉孝綽詠百舌詩曰:山人惜春暮。旭旦坐花林。復值懷春鳥。枝間弄好音。遷喬聲逈出。赴谷響幽深。下聽長而短。時聞絕復尋。孤鳴若無對。百囀似群吟。昔聞屢懽昔。今聽忽悲今。聽聞非殊異。遲暮獨傷心。
  • 梁徐悱妻劉氏聽百舌詩曰:庭樹旦新晴。臨鏡出雕楹。風吹桃李氣。過傳春鳥聲。淨寫山陽笛。全作洛濱笙。注意歡留聽。誤令粧不成。
  • 陳●使韋鼎在長安聽百舌詩曰:萬里風煙異。一鳥忽相驚。那能對遠客。還作故鄉聲。
  • 梁沈約反舌賦曰:咨玄造之大德。播含靈於無小。有反舌之微禽。亦班名於庶鳥。乏嘉容之可翫。因繁聲以自表。其聲也。驚詭遒囋。縈紆離亂。駢浮迴合。嵒危瑣散。或發曲無漸。或收音云半。既含意於將曉。亦流妍於始旦。雜沓逶迤。噭跳參差。攢嬌動葉。促囀縈枝。分宮析徵。萬矩千規。因風起哢。曳響生奇。對芳辰於此月。屬今余之遒暮。倦城守之諠疲。愛田郊之閑素。眷春物而懷之。聞好音於庭樹。
  • 梁蕭子暉反舌賦曰:彼陶嘉之盛月。氣依遲於池沼。眷霏霏之花落。愛翹翹之令鳥。無榮辱之可固。弄樞機而自表。爾其聲也。嘹唳罥結。鬱抑縈咽。繁音瑣碎。眾響攢𡽱。或急囀赴機。或緩引趨節。或洪纖共起。或長短俱折。意疑續而更斷。謂當舉而忽垂。聲馮林而逾厲。響因風而益危。

  • 說文曰:離黃。倉庚也。鳴即蠶生。
  • 禮記曰:仲春之月。倉庚鳴。
  • 毛詩曰:春日載陽。有鳴倉庚。
  • 又曰:倉庚于飛。熠燿其羽。
  • 又曰:黃鳥于飛。集于灌木。
  • 又。綿蠻黃鳥。止于丘阿。
  • 又曰:睍睆黃鳥。載好其音。
  • 又曰:黃鳥。哀三良也。交交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
  • 詩義疏曰:黃鳥。鸝鶹也。或謂黃栗留。幽州謂之黃鴦。或謂之黃鳥。一名倉庚。一名商庚。一名鵹黃。一名楚雀。齊人謂之摶黍。關西謂之黃鳥。常椹熟時。來在桑樹閒。皆應節趣時之鳥。或謂之黃袍。
  • 魏文帝鶯賦曰:堂前有籠鶯。晨夜哀鳴。悽若有懷。憐而賦之曰:怨羅人之我困。痛密網而在身。顧窮悲而無告。知時命之將泯。升華堂而進御。奉明后之威神。唯今日之僥倖。得去死而就生。託幽籠以栖息。厲清風而哀鳴。
  • 魏王粲鶯賦曰:覽堂隅之籠鳥。獨高懸而背時。雖物微而命輕。心悽愴而愍之。日掩藹以西邁。忽逍遙而既冥。就隅角而斂翼。眷獨宿而宛頸。歷長夜以向晨。聞倉庚之群鳴。春●翔於南甍。戴紝集乎東榮。既同時而異憂。實感類而傷情。
  • 晉王惲妻鍾夫人鶯賦曰:嘉京都之鶯鳥。冠群類之殊形。擢末軀於紫闥。超顯御乎天庭。惟節運之不停。懼龍角之西頹。慕同時之逸豫。怨商風之我催。

  • 爾雅曰:桃蟲鷦。其雌鴱。俗名巧婦。
  • 又曰:●鷯剖葦。(好剖葦皮。食其蟲。因名云。江東呼為蘆虎。似雀。青班長尾●。)又曰:鴟鴞鸋鴃。
  • 毛詩曰:鴟鴞。周公救亂也。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
  • 詩義疏曰:鴟鴞似黃雀而小。啄刺如錐。取茅為窠。以麻紩之。刺紩靴懸著樹枝。幽州為之鸋鴃。或曰巧婦。或曰女匠。關西謂之蔑雀。
  • 毛詩曰:肇允彼桃蟲。(今鷦鷯是也。見詩義疏。)故爾雅曰:桃蟲鷦也。微小黃雀。其鶵化為蜩。故俗語曰:鷦鷯生蜩。焦貢易林。亦謂桃蟲生蜩。或云布穀生子。鷦鷯養之。
  • 莊子曰:鷦鷯巢林。不過一枝。
  • 說苑曰:孟嘗君寄客於齊王。三年不見用。客反見孟嘗君曰:不知臣罪耶。君之過也。孟嘗君曰:縷因針而入。不因針而急。夫子之才必薄矣。客曰:不然。臣見鷦鷯巢於葦之苕。鴻毛著之。已建之安。工女不能為。可謂完堅矣。大風至則苕折卵破者。其所託者使然也。
  • 晉張華鷦鷯賦曰:何造化之多端。播群形於萬類。惟鷦鷯之微禽。亦攝生而受氣。飛不飄颺。翔不翕習。巢林不過一枝。每食不過數粒。

  • 臨海異物志曰:啄木大如雀。啄足皆青。毛色正青。翠鳥類也。凡與啄木異種。舌長五寸。杪有刺針。
  • 排諧集。左氏詩曰:南山有鳥。自名啄木。飢則啄樹。暮則巢宿。無干於人。唯志所欲。性清者榮。性濁者辱。
  • 晉傅玄詩曰:啄木高翔鳴喈喈。飄搖林薄著桑槐。●猭樹間喙如錐。嚶喔嚶喔聲正悲。專為萬物作倡俳。當此之時。樂不可迴。

  • 歸藏曰:有鳧鴛鴦。有鴈鷫鷞。
  • 毛詩曰:鴛鴦。刺幽王也。思古明王。交於萬物有道。自奉養有節。鴛鴦于飛。畢之羅之。君子萬年。福祿宜之。
  • 魏志。文帝問周宣曰:吾夢殿屋兩瓦墜地。化為鴛鴦。何也。宣對曰:後宮當有暴死者。帝曰:吾詐卿耳。宣曰:夫夢者意耳。苟以形言。便占吉凶。言未卒。黃門令奏宮人相殺。
  • 鄭氏婚禮謁文贊曰:鴛鴦鳥。雄雌相類。飛止相匹。
  • 列異傳曰:宋康王埋韓馮夫妻。宿夕文梓生。有鴛鴦雌雄各一。恆栖樹上。晨夕交頸。音聲感人。
  • 古歌辭曰:入門時左顧。但見雙鴛鴦。鴛鴦七十二。羅列自成行。音聲何噰噰。鶴鳴東西廂。
  • 晉嵇叔夜詩曰:鴛鴦于飛。肅肅其羽。嗈嗈和鳴。顧眄儔侶。
  • 又曰:婉彼鴛鴦。戢翼而遊。俯吮綠藻。託身洪流。朝翔素瀨。夕栖靈洲。
  • 梁簡文帝鴛鴦賦曰:朝飛綠岸。夕歸丹嶼。顧落日而俱吟。追清風而雙舉。時排荇蔕。乍拂菱華。始臨●而作影。遂蹙水而生花。亦有佳麗自如神。宜羞宜笑復宜嚬。既是金閨新入寵。復是蘭房得意人。見茲禽之栖宿。想君意之相親。
  • 梁元帝鴛鴦賦曰:青田之鶴。晝夜俱飛。日南之鴈。從來共歸。雙飛兮不息。自憐兮何極。一別兮經年。相去兮幾千。雄飛入玄兔。雌去往朱鳶。豈如鴛鴦相逐。俱栖俱宿。勝林鳥之同心。邁池魚之比目。朝浮兮浪華。夜集兮江沙。萍隨流而博岸。網因風而綴花。見虹梁之春色。復相鳴而戢翼。蘭渚兮相依。同盛兮同衰。魂上相思之樹。文生新市之機。金雞玉鵲不成群。紫鶴紅雉一生分。願學鴛鴦鳥。連翩恆逐君。
  • 周庾信鴛鴦賦曰:盧姬小來事魏王。自有歌聲足繞梁。何曾織錦。未肯挑桑。終歸薄命。著罷空床。見鴛鴦之相學。還欹眠而淚落。南陽漬粉不復看。京兆新眉遂嬾約。況復雙心並翼。馴狎池籠。浮波弄影。刷羽看風。共飛詹几。全開魏宮。俱栖梓樹。堪是韓馮。若乃韓壽欲婚。溫嶠願婦。玉臺不送。胡香未有。必見此之雙飛。覺空床之難守。
  • 陳徐陵鴛鴦賦曰:飛飛兮海濱。去去兮迎春。炎皇之季女。織素之佳人。未若宋王之小史。含情而死。憶少婦之生離。恨新婚之無子。既交頸於千年。亦相隨於萬里。山雞映水那相得。孤鸞照鏡不成雙。天下真成長合會。無勝比翼兩鴛鴦。觀其哢吭浮沉。輕軀瀺灂。拂荇戲而波散。排荷翻而水落。特訝鴛鴦鳥。長情真可念。許處勝人多。何時肯相厭。聞道鴛鴦一鳥名。教人如有逐春情。不見臨邛卓家女。祗為琴中作許聲。

  • 爾雅曰:鳽。鵁鶄。
  • 說文曰:鵁鶄。鳽也。一曰鵁鸕。(似鳧。腳高毛冠。江東人家養之。以厭火災。)
  • 異物志曰:鵁鶄巢於高樹。生子在窟中。未能飛。皆銜其翼飛也。
  • 晉摯虞鵁鶄賦曰:有南州之奇鳥。諒殊美而可嘉。生九皋之曠澤。遊江淮之洪波。既翦翼以就養。遂婉孌乎邦家。鵁鶄呈儀。若刻若畫。鸞頸龜背。戴玄珥白。班毛赬膺。駮羽朱掖。青不專紺。纁不擅赤。因宛點注。希稠有適。其在水也。則巧態多姿。調節柔骨。一低一仰。乍浮乍沒。或遊或舞。繽翻倏忽。若乃陽故多陰。殊方相求。見水則喜。睹火而憂。
  • 梁簡文帝鵁鶄賦曰:飲三芝之淳露。食六草之英芳。似金沙之符采。同錦質之報章。紅毛覆臆。翠鬣垂心。浴波泳渚。浮廣戲深。臨高舞翮。映淺弄音。逐餘暉而顧景。乘清吹而微吟。

  • 臨海異物志曰:鸂鶒水鳥。毛有五色。食短狐。其在溪中。無毒氣。
  • 齊謝朓詠鸂鶒詩曰:蕙草含初芳。瑤池曖晚色。得廁鴻鸞影。晞光弄羽翼。
  • 梁簡文帝詠飛來鸂鶒詩曰:飛從何處來。似出上林隈。口銜長生葉。翅染昆明苔。
  • 宋謝惠連鸂鶒賦曰:覽水禽之萬類。信莫麗乎鸂鶒。服昭晰之鮮姿。糅玄黃之美色。命儔旅以翱遊。憩川湄而偃息。超神王以自得。不意虞人之在側。網羅幕而雲布。摧羽翮於翩翻。乖沉浮之諧豫。宛羈畜於籠樊。

  • 爾雅曰:鷺舂鋤。
  • 毛詩。周頌曰:振鷺于飛。于彼西雝。
  • 詩義疏曰:鷺。水鳥也。好而絜白。謂之白鳥。齊魯謂之舂鋤。遼東樂浪吳楊謂之白鷺。楚成王時。有朱鷺。合沓飛翔。復有赤色者。舊鼓吹音樂朱鷺曲是也。
  • 宋謝惠連白鷺賦曰:有提樊而見獻。寔振鷺之鮮禽。表弗緇之素質。挺樂水之奇心。
  • 陳蘇子卿鼓吹曲朱鷺詩曰:玉山一朱鷺。容與入王畿。欲向天池飲。過繞上林飛。金隄麗羽翮。丹水浴毛衣。非貪葭下食。懷恩自遠歸。

  • 方言曰:野鳧甚小。好沒水中。南楚之人。謂之鷿鵜。大者謂之鶻蹄。
  • 爾雅曰:鵜鴮鸅。
  • 晉張望鷿鵜賦曰:余睹鷿鵜之為鳥也。形貌叢蔑。尾翮燋陋。樂水以遊。隨波淪躍。汎然任性。而無患也。惟鷿鵜之小鳥。託川湖以繁育。翩舒翮以和鳴。匪窘惕於籠畜。瀺灂池沼。容與河洲。翔而不淹。集而不留。值汙則止。遇澤則遊。淪潭裏以銜魚。躍浪表而相求。萃不擇渠。娛不擇川。隨風騰起。與濤回旋。沉竄則足撥圓波。浮泳則臆排微漣。率性命以閑放。獨遨逸而獲全。

  • 說文曰:鷗。水鴞也。
  • 倉頡解詁曰:鷖。鷗也。
  • 山海經曰:玄股國。其人食鷗。
  • 列子曰:海上之人好鷗者。每旦之海上。從鷗鳥遊。鷗鳥之至者。百數而不止。其父曰:吾聞鷗鳥皆從汝好。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鷗鳥舞而不下。
  • 南越志曰:江鷗。一名海鷗。在漲海中。隨潮上下。常以三月風至。乃還洲嶼。頗知風雲。若群飛至岸。渡海者以此為候。
  • 梁何遜詠白鷗詩曰:可憐雙白鷗。朝夕水上遊。何言異栖鳥。雌住雄不留。孤飛出浦溆。獨宿下滄洲。東西從此去。影響絕無由。

  • 莊子曰:北溟有魚。其名曰鯤。化而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將徙於南溟。南溟者。天池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 幽明錄曰:楚文王好獵。有人獻一鷹。王見爪距殊常。故為獵於雲夢。毛群羽族爭噬搏。此鷹瞪目遠瞻雲際。俄有一物。凝翔鮮白。不辨其形。鷹便竦翮而升。矗若飛電。須臾。羽墮如雪。血下如雨。有大鳥墮地。度其兩翅。廣數十里。時有博物君子曰:此大鵬鶵也。文王乃厚賞之。
  • 異類傳曰:漢武帝時。西域獻黑鷹。得鵬鶵。東方朔識之。
  • 晉賈彪鵬賦曰:余覽張茂先鷦鷯賦。以其質微處●。而偏於受害。愚以為未若大鵬。栖形遐遠。自育之全也。此固禍福之機。聊賦之云。歎大鈞之播物。啟塊化於天壤。嘉有鵬之巨鳥。攝元氣之夸象。揭宇內之逼隘。遵四荒以汎蕩。
  • 晉阮修大鵬贊曰:蹌蹌大鵬。誕自北溟。假精靈鱗。神化以生。如雲之翼。如山之形。海運水擊。扶搖上征。

  • 山海經曰:炎帝之女。名曰女娃。遊于東海。溺而不反。是為精衛。常取西山之木石。以填東海。
  • 晉郭璞精衛贊曰:炎帝之女。化為精衛。沉形東海。靈爽西邁。乃銜木石。以填攸害。

  • 爾雅曰:翠。鷸也。
  • 倉頡解詁曰:鷸。翠別名也。
  • 說文曰:翡。赤雀。翠。青雀也。
  • 周書曰:成王時。蒼梧獻翡翠。
  • 孝經援神契曰:神靈滋液。則翠羽曜。
  • 離騷曰:翾飛兮翠曾。(曾舉。)
  • 又曰:翡帷翠幬。
  • 漢書曰:尉佗獻文帝翠鳥千。
  • 又曰:燕刺王旦。郎中侍從。貂羽黃金附蟬。(翠羽飾冠。)
  • 廣志曰:翡色赤。翠色紺。皆出交州興古縣。
  • 吳錄。薛綜上疏曰:日南遠致翡翠。充備寶玩。
  • 徐廣車服注曰:天子輅金根車翠羽蓋。皇后首飾步搖。八雀九華。加翡翠。
  • 楊孝元(○原訛先。據本書九十一卷孔雀篇改。)交趾異物志曰:翠鳥先高作巢。及生子。愛之。恐墮。稍下作巢。子生毛羽。復益愛之。又更下巢也。
  • 後漢蔡邕翠鳥詩曰:庭陬有若留。綠葉含丹榮。翠鳥時來集。振翼脩容形。迴顧生碧色。動搖揚縹青。
  • 梁江淹翡翠賦曰:彼一鳥之奇麗。生金洲與炎山。映銅陵之素氣。灌碧磴之紅泉。斂慧性及馴心。騫赬翼與青羽。終絕命於虞人。充南賝於內府。備寶帳之光儀。登美女之麗飾。雜白玉而成文。糅紫金而為色。專妙采於五都。擅精華於八極。
  • 晉郭璞翠贊曰:翠雀麇鳥。越在南海。羽不供用。肉不足宰。懷璧其罪。賈害以采。

  • 盛弘之荊州記曰:巫縣有鳥。如雌雞。其名為鴞。楚人謂之服。
  • 漢賈誼服鳥賦曰:誼為長沙王傅三年。有服飛入誼舍。止於坐隅。服似鴞。不祥鳥也。誼既以適居長沙。長沙卑濕。誼自傷悼。以為壽不得長。而為賦以自廣。其辭曰:單閼之歲。孟夏庚子。鵩集于舍。止于坐隅。貌甚閑暇。異物來萃。私怪其故。發書占之。讖言其度。曰:野鳥入室。主人將去。請問於鵩。余去何之。鵩乃歎息。口不能言。請對以臆。曰:萬物變化。固無休息。斡流而遷。或推而還。沕穆無窮。胡可勝言。斯遊遂成。卒被五(○原訛正。據馮校本改。)刑。傅說胥靡。乃相武丁。夫禍之與福。何以糾纏。命不可說。孰知其極。雲蒸雨降。糾錯相紛。大鈞播物。坱圠無垠。且夫天地為鑪。造化為工。陰陽為炭。萬物為銅。合散消息。安有常則。
  • 漢孔臧鴞賦曰:季夏庚子。思遁靜居。爰有飛鴞。集我屋隅。異物之來。吉凶之符。觀之歡然。覽考經書。在德為祥。棄常為妖。尋氣而應。天道不踰。昔在賈生。有識之士。忌茲服鳥。卒用喪己。咨我令考。信道執真。變怪生家。謂之天神。禍福無門。唯人所求。聽天任命。慎厥所脩。栖遲養志。老氏之疇。時去不索。時來不逆。庶幾中庸。仁義之宅。何思何慮。自令勒劇。

  • 爾雅曰:馬膝上皆白。惟馵。(馵後左膝白者。)四骹皆白驓。(繒音。)四蹢皆白首。(俗呼為踏雪馬。)前足皆白騱。(音奚。)後足白翑。(音劬。)前左足白啟。(啟。服也。)左白騎。後右足白驤。左馵。(易震為馵足。)馬白腹騵。(●青色。黑毛也。)驪馬白跨●。(述音。)白州驠。(燕音。)尾本白騴。(晏音。)尾白狼。(從尾勺毛白也。)白達素縣。(素白莖。)面顙皆白惟駹。迴毛在膺宜乘。(伯樂相馬法。旋毛在腹下如乳者。千里。)在肘後減陽。(或作腹。)在幹茀方。(幹。脇也。)在背闋廣。(音決光。皆旋毛所在。)逆毛居馻。(音兗。馬毛逆刺者。)牡曰騭。牝曰騇。(黃●馬。)馬黃脊騝。(乾音。)驪馬黃脊騽。(習音。)青驪●驒。(陀音。今連錢驄。)蒼白雜色錐。黃白雜毛駓。(詩有騅有駓。今桃花馬。)彤白雜毛騢。(騢赬白馬。)白馬黑脣駩。(駩一泉。○句有訛。)黑喙騧。(淺黃色者。)一目白●。兩目白魚。
  • 又曰:馬八尺曰駥。
  • 又曰:絕有力曰戎。
  • 說文曰:●。(張扇。)馬臥土中也。
  • 山海經曰:犬戎之國。有文馬。縞身朱●。目若黃金。名曰吉彊。乘之壽千歲。
  • 又曰:夸父山北有林。名曰桃林。廣圓三百里。其中多馬。(桃林。弘農湖城縣也。)
  • 又曰:大樂之野。夏后啟於此舞九代馬。白民之國。白身被髮。有乘黃。其狀如狐。背上有角。乘之壽二千歲。(九代。馬名。舞盤作之。乘黃即飛黃也。淮南子曰:黃帝時。飛黃服皂。)
  • 又曰:天帝之山。有草焉。狀如葵。臭如蘼蕪。名曰杜蘅。可以走馬。(帶香。令便馬。或曰:馬得之健。能走。)
  • 禮記曰:孟春之月。天子乘蒼龍。(龍者色青。)
  • 周官曰:凡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為馬。天子十二閑。六種。邦國六閑。四種。家四閑。二種。
  • 禮斗威儀曰:君乘火而王。南海輸駮馬。
  • 易說卦曰:乾為馬。為老馬駮馬。
  • 毛詩曰:駉。頌僖公也。僖公能遵伯禽之法。務農重穀。牧于坰野。而史克作是頌。駉駉牧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驪有黃。以車彭彭。
  • 左傳曰:宋人以文馬百駟。贖華元于鄭。
  • 又曰:魯莊公新作延廄。凡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中。分也。春分出之。秋分內之。)
  • 又曰:晉侯伐齊。齊師夜遁。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馬之聲。齊師其遁。
  • 又。唐成公如楚。有兩匹騄驦。
  • 又曰:冀之北土。馬之所生。
  • 春秋穀梁傳曰:晉獻公將伐虢。荀息請以屈產之乘。假道於虞。以伐虢。後滅虞。荀息牽馬曰:齒加長矣。
  • 論語曰: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
  • 又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 韓詩外傳曰:昔者田子方出。見老馬於野。喟然有志。問於御者曰:此何馬也。御者曰:故公家畜也。罷而不為用。故出放之。田子方曰:少盡其力。而老棄其身。仁者之不為用也。束帛贖之。窮士聞之。知所歸心焉。
  • 又曰:顏回望吳門馬。見一疋練。孔子曰:馬也。然則馬之光景。一疋長耳。故後人號馬為一疋。
  •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山陵。則澤出神馬。地鏡圖曰:銅器之精。見為馬。
  • 太公六韜曰:商王拘周伯昌於羑里。太公與散宜生。以金十鎰。求天下珍物。以免君之罪。於是得犬戎氏文馬。毫毛朱●。目如黃金。名雞斯之乘。以獻商王。
  • 管子曰:桓公乘馬。虎望見而伏。公問管仲。管仲曰:意者君乘駮馬。公曰:然。仲曰:駮馬食虎豹。故伏焉。
  • 列子曰: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乎。伯樂對曰:良馬可以形容(䈥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臣之子皆下才也。臣有所與九方皋。其於馬。非臣之比也。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在沙丘。穆公曰:何馬。對曰:牝而黃。使人往取之。牡而驪。公不悅。召伯樂曰:敗矣。子之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曰: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麤。在其內而忘其外焉。至。果天下之良馬也。
  • 晏子曰:景公使人養所愛馬。馬病死。公怒。令人殺養馬者。晏子請數之曰:爾有三罪。使汝養馬。殺之。一當死也。又殺公所最善馬。二當死也。使公以一馬之故而殺人。百姓必怨叛。諸侯輕伐吾國。三當死也。公喟然赦之。
  • 老子曰: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 莊子曰: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齕草飲水。翹尾而隆。(○太平御覽八百九十六作陸。)此馬之真性也。雖有儀臺路寢。無用之。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駱之。連之以羈絆。編之以皁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
  • 孫卿子曰:騏驥一日千里。駑馬十駕。則亦不及之矣。
  • 韓子曰:管仲隰朋。從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焉。
  • 又曰:兒說。宋人。善辯者也。持白馬之非馬也。服齊稷下之辯者。乘白馬而過關。則顧白馬之賦。故藉空辭則能勝於一國。實按形。不能謗於一人。
  • 又曰:如耳說衛嗣君。君悅之。左右曰:公何為不相也。公曰:夫馬似鹿者。而有千金。有百金之馬。而無一金之鹿者。何也。馬為人用。而鹿不為人用。今如子雖辯智。亦不為寡人用。吾是以不相也。
  • 又曰:伯樂教其憎者。相千里馬。教其愛者。相駑馬。以千里馬世一有。其利少。駑馬多。其利多也。
  • 呂氏春秋曰:秦穆公車敗。失左驂。自往求焉。見野人殺。將食之。穆公笑曰:食駿馬肉而不飲酒。余恐其傷性也。遍飲之而去。
  • 戰國策曰:汗明見春申君曰: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瀌汗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綍衣之募之。驥於是俛而噴。仰而鳴。聲造於天。仰(○太平御覽八百九十六作欣。)見伯樂之知己也。
  • 穆天子傳曰:天子之八駿。赤驥盜驪白義渠黃華●綠耳。
  • 孔叢子曰:公孫龍以白馬為非馬。或曰:此辯而毀大道。子高適趙。謂龍曰:願受業久矣。所不取先生者。以白馬為非馬耳。誠能去之。則高請為弟子。龍曰:若使去之。無教矣。
  • 史記曰:楚莊王有愛馬。衣以文繡。置華屋下。席以露床。啗以棗脯。馬死。欲以大夫禮葬之。樂人優孟入殿門。大哭曰:請以君禮葬之。以雕玉為棺。文梓為槨。豫章為題湊。發甲卒為壙。老弱負土。諸侯聞之。皆知大王賤人而貴馬也。王曰:為之奈何。曰:請為王言六畜之葬。以籠灶為之槨。銅䥶為之棺。齊以薑桂。薦以木蘭。衣之以火光。葬人腹中。王乃以馬屬太官無令天下知聞也。
  • 又曰:項王駿馬名騅。常騎之。及被圍於垓下。乃悲歌慷愾。為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及至烏江。謂亭長曰: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常一日千里。不忍殺。以賜公。
  • 又曰:冒頓圍高祖於平城。所騎。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龍。北方盡烏驪。南方盡騂馬。
  • 又曰:大宛有善馬。在二師城。匿不肯與漢使。天子既好宛馬。使壯士持千金及馬。以請宛王善馬。宛國饒漢物。相與謀不肯與。漢使怒。妄言。推金馬而去。宛貴人怒。遮攻漢使。取財物。天子大怒。拜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發屬國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伐宛。期至貳師城。取善馬。
  • 又曰:初天子發書。(易書以卜也。)曰:神馬當從西北來。得烏孫馬好。名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馬。宛馬曰天馬。
  • 又曰:鄭當時以任俠自喜。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驛馬長安諸郊。請。賓客。夜以繼日。
  • 又曰:王遵遷東郡太守。河水盛溢。從浸瓠子金隄。老弱奔走。遵躬率吏民。沉白馬。親執珪璧。使巫策祝請。以身填金隄。因止宿隄上。
  • 又曰:賈捐之上書曰:孝文皇帝時。有獻千里馬者。詔曰:鸞旗在前。屬車在後。日行五十里。朕乘千里馬。獨先安之。於是還馬。而下詔曰:朕不受獻也。其令四方無來獻也。
  • 又曰:石建為太僕。奏事下。讀之驚恐。曰:書馬者。與尾而五。今乃四。譴死矣。石慶為太僕。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舉策數馬畢。對曰:六馬。
  • 又曰:萬石君謹慎。見路馬必軾。
  • 又曰:馬高五尺九寸以上。不得出關。
  • 又。西域傳曰:大宛國多善馬。馬汗血。言其先天馬子也。(大宛國嶠山上有馬。不可得。因取五色牝馬置其下。與集生駒。號天馬子。)
  • 東方朔傳曰:驃騎難諸博士。東方朔對曰:干將莫耶。天下之利劍也。水斷鵠鴈。陸斷馬牛。將以補屩。曾不如一錢之錐。騏驥騄耳。天下之良馬也。將以捕鼠於深堂。曾不如跛貓。
  • 神異經曰:西南大宛宛丘。有良馬。其大二丈。●至膝。尾委於地。蹄如汗。(○太平御覽八百九十七作升。)腕可握。日行千里。至日中而汗血。乘者當以綿絮纏頭腰小腹。以避風病。其國人不纏也。
  • 說苑曰:晉平公出田。見乳虎伏而不動。平公顧謂師曠曰:聞之霸王君出。猛獸伏而不敢起。今者寡人出。乳虎伏而不動。此猛獸乎。師曠對曰:鵲食●。(○太平御覽八百九十六作●。下同。)猖食鵔鸃。鵔鸃食駮。駮食虎。夫駮之狀。似駮馬。今者吾君當驂駮馬以出乎。平公曰:然。
  • 淮南子曰:免人於難者。其死也。葬之以帷為衾。馬有功猶不可忘。又況人乎。
  • 又曰:北塞上之人。其馬亡入胡中。人皆弔之。其父曰:此何詎知不為福。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詎知不為禍。家富馬良。其子好騎。墮而折髀。人皆弔之。其父曰:此又詎知不為福。居一年。胡夷大出。丁壯者皆控弦而戰。(控。張也。)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十人戰。九人死。)此子獨以跛故。子父相保。(幽通賦曰:北叟頗識其倚伏。)
  • 萬畢術曰:馬毛大尾。親友自絕。(取馬毛大尾。置朋友衣中。若夫婦衣中。夫婦自相憎矣。)
  • 東觀漢記曰:光武帝時。名都王國。有獻名馬者。帝以馬駕鼓車。
  • 又曰:光武初起。無馬騎牛。殺新野尉。乃得馬。
  • 又曰:聞武帝歌天馬。治(○太平御覽八百九十四作霑。)赤汗。今親見其然。血從前髆上小孔中出。
  • 又曰:明帝欲征匈奴。竇固議曰:塞外草美。馬不須穀。
  • 又。馬防曰:宣帝時。五將出征。其奏言匈奴候騎。得漢馬矢。見其中有粟。即知漢兵出。乃去。以是言之。馬當與穀。
  • 又曰:明德后曰:吾前過濯龍門。見外家問起居。車如流水馬如龍。亦不譴怒。但絕其歲用。冀以嘿止讙耳。
  • 又曰:吳漢伐蜀。戰敗墮水。緣馬尾得出。
  • 又曰:桓典為御史。是時宦者執政。典無所迴避。常乘驄馬。京師畏憚。為之語曰: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
  • 又曰:上會諸將。問破賊所得物。唯李忠獨無所掠。上即以所乘大驪馬。及繡被衣物賜之。
  • 又曰:張湛為光祿勳。帝臨朝。或有惰容。湛輒諫其失。常乘白馬。上每見湛。輒言白馬生且復諫矣。
  • 又曰:馬援擊交阯。謂官屬曰:從弟少遊。常哀吾多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足。乘下澤車。御款段馬。為郡吏。守墳墓。鄉里稱善人。斯可矣。求益盈餘。但自苦耳。
  • 又曰:馬援於交阯鑄銅馬。奏曰:臣聞行天者莫如龍。行地者莫如馬。臣援師事楊子阿。孝武帝時。善相馬者東門京。鑄作銅馬法。獻之。立馬於魯班門外。更名曰金馬門。臣既備數家骨法。以所得駱越銅。鑄以為馬。高二尺五寸。圍四尺五寸。謹獻。詔置馬德陽殿下。
  • 又曰:張奐。字然明。為安定屬國都尉。羌離湳上奐馬二十疋。奐召主簿張祁入。於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馬如羊。不以入廄。使金如粟。不得入懷。盡還不受。
  • 又曰:卓茂為丞相史。嘗出。道中有人認茂馬者。茂問失馬幾日。對曰:月餘矣。茂曰:然此馬畜已數年。遂解馬與之。曰:即非所失。幸至丞相府還我。乃步輓車去。後馬主自得馬。慚媿詣茂。
  • 又曰:廉范奔赴敬陵。時廬江郡掾嚴麟。俱會於路。麟乘小車。塗深馬死。不能自進。范愍之。命從騎下車與之。不告而去。麟事畢。即牽馬造謝而歸之。
  • 謝承後漢書曰:朱震。字伯厚。性剛烈。初為從事。奏濟陰太守單匡贓罪。并連匡兄中常侍車騎將軍超。三府喭曰:車如雞栖馬如狗。疾惡如風朱伯厚。袁宏漢記曰:第五倫為司空。有人與倫千里馬者。倫雖不取。每三公有所選舉。倫心不忘也。然亦終不用。
  • 鹽鐵論曰:騏驥負鹽車。垂頭於太行之阪。屠者持刀睨之。
  • 桓譚新論曰:薛翁者。長安善相馬者也。於邊郡求得駿馬。騎以入市。去來人不見也。後勞問之。因請觀馬。翁曰:諸卿無目。不足示也。
  • 蔡邕月令論曰:問者曰:七騶咸駕。今曰六騶。何也。曰:本官職者。莫正於周官。天子六馬。種種一騶。故六騶也。
  • 三輔決錄曰:安陵有項仲山。每飲馬渭水。常投三錢。
  • 鄹子曰:董仲舒勤學。三年不窺園。乘馬不知牝牡。
  • 論衡曰:廣漢陽翁偉。能聽鳥獸之音。乘蹇馬之野。而田間有放馬者。相去數里。鳴聲相聞。翁偉謂其御曰:彼放馬目眇。其御曰:何以知之。曰:罵此轅中馬曰蹇馬。蹇馬亦罵之曰眇馬。御者不信。使往視之。馬目竟眇。
  • 又曰:儒書稱孔子與顏回。俱登魯太山。望吳昌門。謂曰:爾何見。對曰:見一匹練。前有生藍。孔子曰:噫。此白馬蘆芻。使人視之。果然。
  • 又曰:(○本條太平御覽四百四十八。八百二十作謝承後漢書。此前有脫條。)楊璇為零陵太守。時桂陽賊起。璇乃制馬車數十乘。以囊盛石灰於車上。及會戰。從風揚灰向賊陣。因鳴鼓擊賊。大破之。
  • 風俗通曰:疲馬不能度繩。俗云。馬羸不能度繩索。或云。不能度種菜畦塍也。謹按。齊有澠水。裁廣三四步。言馬之疲。乃不能度此水耳。
  • 又曰:蝦蟆一跳八尺。再丈六。從春至夏。裸袒相逐。無他所作。掉尾肅肅。按蝦蟆無尾。當言夏馬。夏馬患蠅蚋。掉尾擊之。故肅肅也。
  • 又曰:殺君馬者路旁兒也。言長吏養馬肥而希出。路邊小兒觀之。卻驚致死。按長吏馬肥。觀者快之。乘者喜其言。驅馳不已。至於死。
  • 又曰:馬一疋。俗說相馬及君子。與人相疋。或曰:馬夜行目明。照前四丈。故曰一疋。或曰度馬縱橫。適得一疋。或說馬死。賣得一疋帛。或云春秋左氏說。諸侯相贈。乘馬束帛。帛為疋。與馬之相疋耳。
  • 符子曰:齊景公好馬。命使善畫者圖之。訪似者。期年不得。今人君考古籍以求賢。亦不可得也。
  • 魏志曰:朱建平善相馬。文帝出。左右將馬過。平曰:此馬相今日死。及帝乘馬。馬惡帝衣香。齧帝膝。帝怒殺之。
  • 又曰:穢國出果下馬。漢時恆獻之。(高三尺。乘於果樹下行。)
  • 英雄記曰:公孫瓚每聞邊警。輒厲色作氣。如赴讎。常乘白馬。又揀白馬數十疋。選騎射之士。號為白馬義從。以為左右翼。胡甚畏之。曹瞞傳曰:呂布乘馬名赤菟。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菟。
  • 吳錄曰:孫堅討董卓。失利。被創墮馬。臥草中。軍眾分散。馬還營鳴呼。軍人隨馬向草中。乃得堅。扶還營。
  • 江表傳曰:孫權征合肥。馬上津橋。橋見撤丈餘無板。權躍馬超之。得免。
  • 世說曰:劉備之初奔劉表。屯於樊城。表左右欲因會取備。備覺。如廁便出。所乘馬的顱。走墮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備急。謂的顱曰:今日厄。可不努力。的顱達備意。踊三丈得過。
  • 諸葛亮教曰:昔孫叔敖乘馬三年。不知牝牡。稱其賢也。
  • 抱朴子曰:李南乘赤馬行。逢人乘白馬。白馬先鳴。赤馬應之。南謂從者曰:白馬言汝當見一黃馬。左目盲。是吾子。可令駛行相及也。須臾。果逢盲黃馬。南馬果先鳴。盲馬應之。
  • 又曰:騰黃之馬。吉光之獸。皆壽三千歲也。
  • 干寶晉紀曰:桓範出赴曹爽。宣王謂蔣濟曰:智囊往矣。濟曰:範則智矣。駑馬戀短豆。爽必不能用也。
  • 搜神記曰:趙固所乘馬忽死。固甚悲惜之。問郭璞。璞曰:可遣數十人持竹竿。東行三十里。當有丘陵林樹。便攪打之。當有一物出。急抱將歸。於是如璞言。果得一物。似猴。入門見死馬。跳梁。走往死馬頭。噓吸其鼻。馬即起。亦不復見猴。
  • 怪志曰:有人與奴俱得心腹病。奴死。剖視之。得一白鼈。取諸藥內口中。不死。後有人乘白馬來。溺濺之。乃縮頭縮腳。試取馬溺灌之。便消為水。病者乃飲一升馬溺。乃差。
  • 又曰:謝尚所乘馬忽死。尚甚愛惜之。時有夏侯弘。自言見鬼神。與言語。尚初不信。弘曰:我能令馬活。信通神不。乃下床去。良久還曰:廟神愛君馬。今已請得還。須臾。眾人皆見馬從外來。至死馬邊便滅。死馬即活。
  • 襄陽記曰:中廬山有一地穴。漢時嘗有數百疋馬出。遂因名馬穴。吳時陸遜亦知此穴。馬出得數十疋。
  • 長沙耆舊傳曰:南陽太守張忠曰:吾年往志盡。譬如八百錢馬。死生同價。
  • 相馬經曰:馬眼欲紫豔光。口中欲赤色也。
  • 廬江七賢傳曰:陳眾辟州從事。楊州部有賊。擊之多死。眾請以威信取之。因單車白馬往。賊束身歸降。遂生為立祠。號曰白馬從事。
  • 漢天馬歌曰:太一貺。天馬下。沾赤汗。沫流赭。志俶儻。精摧奇。籋(躡)浮雲。晻上馳。體容與。迣萬里。(迣音逝。超踰也。)今安匹。龍為友。
  • 又曰:天馬來。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天馬來。歷無草。徑千里。循東道。天馬來。開遠門。竦予身。逝崑崙。天馬來。龍之媒。遊閶闔。觀玉臺。
  • 古歌詩曰: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義公在一高堂下。交錢百萬兩走馬。
  • 晉劉恢詩曰:東皋有一駿。名曰千里駒。絡首纏騣尾。養以甘露芻。
  • 梁簡文帝西齊行馬詩曰:晨風白金絡。桃花紫玉珂。影斜鞭照曜。塵起足蹉跎。任俠稱六輔。輕薄出三河。風吹鳳皇袖。日映織成靴。遠江艫舳少。遙山煙霧多。雲開馬瑙葉。水淨琉璃波。路廣拂青柳。迴塘繞碧莎。不效孫吳術。寧須趙李過。
  • 又紫馬詩曰:賤妾朝下機。正值良人歸。青絲懸玉蹬。朱汗染香衣。驟急珂彌響。跳多塵亂飛。雕胡幸可薦。故心君莫違。
  • 又繫馬詩曰:青驪沉赭汗。綠地懸花蹄。未垂青鞙尾。猶掛紫鄣泥。蹀足絆中憤。搖頭櫪上嘶。紫關如未息。直去取榆溪。
  • 又登山馬詩曰:登山馬。閒樹識金裝。草合宜●短。影轉見鞭長。何殊八公岫。蹔上淮南王。
  • 又和人愛妾換馬詩曰:功名幸多種。何事苦生離。誰言似白玉。定是媿青驪。必取匣中釧。迴作飾金羇。真成恨不已。願得路傍兒。
  • 梁元帝賦登山馬詩曰:登山馬逕小。逕小(○原倒訛作遙遙小小。據馮校本改。)馬纔通。汗赭疑霑勒。衣香不逐風。何殊隴頭望。遙識祁連東。
  • 又後園看騎馬詩曰:良馬出蘭池。連翩驅桂枝。鳴珂隨跼駃。輕塵逐影移。香來知驟近。汗斂覺風吹。遙望黃金絡。懸識幽并兒。又紫馬詩曰:長安美少年。金絡飾連錢。宛轉青絲鞚。照曜珊瑚鞭。依槐復依柳。躞蹀復隨前。方逐幽并去。西北共連翩。
  • 梁劉孝威和王竟陵愛妾換馬詩曰:驄馬出樓蘭。一步九盤桓。小史贖金絡。良工送玉鞍。龍驂來甚易。烏孫去實難。驎膠妾猶有。請為急絃彈。
  • 梁庾肩吾以妾換馬詩曰:渥水出騰駒。湘川實應圖。來從西北道。去逐東南隅。琴聲悲玉匣。山路泣蘼蕪。似鹿將含笑。千金會不俱。
  • 陳劉刪賦得馬詩曰:獨飲臨寒窟。離群思北風。陳王欲觀舞。御史自隨驄。邊聲隕客淚。果下益桃紅。恆持沛艾影。解向平陵東。
  • 陳沈炯賦得邊馬有歸心詩曰:窮秋邊馬肥。向塞甚思歸。連鑣渡蒲海。束舌下金微。已卻魚麗陣。將摧鶴翼圍。彌憶長楸道。金鞭背落暉。
  • 陳祖孫登賦得紫●馬詩曰:候騎柏(○馮校本作柏。疑當作迫。)樓蘭。長城逈路難。嘶從風處斷。骨住水中寒。飛塵暗金勒。落淚灑銀鞍。抽鞭上關路。誰念客衣單。
  • 陳王由禮賦得驄馬詩曰:善馬金羈飾。躡影復凌空。影入長城水。聲隨胡地風。倥斂青門外。珂喧紫陌中。行行若不倦。唯當御史驄。
  • 魏應德璉愍驥賦曰:愍良驥之不遇兮。何屯否之弘多。抱天飛之神號兮。悲當世之莫知。赴玄谷之漸塗兮。陟高崗之峻崖。懼僕夫之嚴策兮。載悚慄而奔馳。懷殊姿而困逼兮。願遠跡而自舒。思奮行而驤首兮。叩繮緤之紛拏。牽繁轡而增制兮。心慉結而槃紆。涉通逵而方舉兮。迫輿僕之我拘。抱精誠而不暢兮。鬱神足而不攄。思薛翁於西土兮。望伯氏於東隅。願浮軒於千里兮。曜華軛乎天衢。瞻前軌而促節兮。顧後乘而踟躕。展心力於知己兮。甘邁遠而忘劬。哀二哲之殊世兮。時不遘乎良造。制銜轡於常御兮。安獲騁于遐道。
  • 晉曹毗馬射賦曰:奔電無以追其蹤。逸羽不能企其足。狀若騰虯而登紫霄。目似晨景之駭扶木。體與機會。動躡驚風。於是抗孫陽之轡。彎繁弱之弓。輕足鬱其雲合。妙手於焉爭雄。
  • 晉傅玄乘輿馬賦曰:目若曜星。符采橫發。高顛懸日。雙璧象月。頭似削成。髦如鬢髮。延首高驤。擢足軒跱。氣蓋青雲。勢凌萬里。九方不能測其天機。秦公不能究其妙理。
  • 又馳馬射賦曰:何逸群之奇駿。生濛汜之遐濱。附南方以定位。表天駟於三辰。儀●行之剛健。憑坤厚以託身。豈驥德之足慕。晞萬里之清塵。
  • 宋顏延之赭白馬賦曰:昔帝軒陟位。飛黃服皂。后唐膺籙。赤文侯日。漢道亨而天驥呈才。魏德懋而澤馬效質。伊逸倫之妙足。目前代而閒出。並榮光於瑞典。登郊歌乎司律。所以崇衛威神。扶護警蹕。雙瞳夾鏡。兩權協月。異體峰生。殊相逸發。鑒穆武。憲文光。振民隱。修國章。
  • 宋謝莊乘輿舞馬賦應詔曰:月晷呈祥。●維效氣。賦景阿房。承靈天駟。既秣虯以均性。又佩蘅以崇躅。卷雄神於綺文。蓄奔容於帷燭。觀其雙璧應範。三封中圖。玄骨滿。燕室虛。陽理競。潛策紆。汗飛赭。沫流朱。至於肆夏已升。采齊既薦。始徘徊而龍俛。終沃若而鸞盻。迎調露於飛鍾。赴承雲於驚箭。寫秦坰之弭塵。狀吳門之曳練。夫蹠實之態未卷。凌遠之氣方攄。歷岱野而過碣石。跨滄流而軼姑餘。朝送日於西阪。夕歸風於北都。尋瓊宮於倏瞬。望銀臺於須臾。
  • 魯國黃伯仁為龍馬頌曰:夫龍馬之所出。丁太蒙之荒域。稟神祇之純化。乃大宛而再育。資玄螭之表像。似靈虯之注則。踰騕褭之體勢。逸飛菟之高蹤。兼驥騄之美質。豈驊●之足雙。耳如剡筩。目象明星。雙璧似月。蘭䈥參情。
  • 晉郭璞馬贊曰:馬出明精。祖自天駟。十閑六種。各有名類。三才五御。駑駿異轡。
  • 周庾信秦穆公馬贊曰:駿馬遇盜。秦君不瞋。先傾美酒。翻畏傷人。鄰兵向國。窮寇侵秦。于時大盜。還作功臣。
  • 宋顏延之天馬狀曰:降靈驥子。九方是選。白●朱文。綠蛇紫燕。水軼驚鳧。陸越飛箭。遇山為風。值雲成電。
  • 魏陳王曹植獻文帝馬表曰:臣於先武皇帝世。得大宛紫騂馬一疋。形法應圖。善持頭尾。教令習拜。今輒已能。又能行與鼓節相應。謹以奉獻。
  • 梁元帝謝晉安王賜馬啟曰:繹武媿仲都。遂蒙大驪之錫。儒謝春卿。空頒名馬之賚。故以取方驎友。自疋龍媒。不待景公。婉如齊畫。無勞馬援。翻等漢銅。豈有滅沒黑龍。連翩白馬。錢文見重。津名取貴。相彼騏驥。猶深戀主。矧伊伏櫪。彌結懷恩。
  • 梁邵陵王謝令賚馬啟曰:連翩絕景。沃若追風。超渥水之形。踰大宛之狀。荷傳西蕃。將達宮閫。無任城之氣勇。降東平之嘉錫。何以揚名沙漠。仰稱隆慈。戀德銘心。矚恩雨淚。
  • 梁劉孝威為皇太子謝敕賚功德馬啟曰:伏惟忘我徇物。屈己濟民。該天地而大捨。總日月而為施。既脫屣於金輪。又解驂於紺馬。出余吾之水。服騊駼之廄。名高夏后之龍。價倍田方之贖。謹當秣以柏葉。飴以丹棗。加之玉鞍。飾之金絡。
  • 梁劉孝儀謝豫章王賜馬啟曰:出自北冀。來從東道。舞越兩驂。驅同八駿。循阪且厲。無復良樂之鳴。長楸可走。不假幽并之策。
  • 周庾信謝滕王賚馬啟曰:柳谷未開。翻逢紫鷰。臨源猶遠。忽見桃花。流電爭光。浮雲連影。張敞畫眉之暇。直走章臺。王濟飲酒之懽。長驅金埒。
  • 周王褎謝賚馬啟曰:邊城無草。來自東南。塞外饒沙。經從西北。漢時樂府。偏愛權奇。晉世桑門。特憐神駿。黃金作勒。足度西河。白玉為鐙。方傳南國。儻逢漢帝。仍駕鼓車。若值魏王。應驚香氣。
  • 魏文帝與孫權書曰:前使于禁郭及土。(○太平御覽八百九十四作去。)所遺吾纖驪馬。本欲使禁自致之。念將軍儻欲速得。今故以付徐奉往。此二馬。朕之常所自乘。甚調良善走。數萬疋之極選者。乘之真可樂也。中國雖饒馬。其知名絕足。亦時有之耳。
  • 梁元帝答齊國饟馬書曰:名重桂條。形圖柳谷。襄陽地穴。近求未易。滇池水裏。遠訪猶難。價疋龍媒。聲齊驥子。河精曜采。似伏波之鑄銅。震象飛文。笑東●之刻玉。加以控斯銀勒。利此金銜。鞍揭鏤衢。光含兩月。繮縈紫縷。色麗雙絲。方嗤晉后。恆乘鄭國之駟。更鄙曹君。經餉蜀王之馬。
  • 又書曰:於戲。馬之為用。遠矣大矣。斯所以●為脊馬。震為馵足。有是哉。有是哉。何則。半漢而馳。可以及日。躊躇而蹀。可以追風。赤菜之騰聲。的顱之濟主。陳王有炤羈之說。班生有繮絆之談。抑聞斯美。遠勞此費。懷哉懷哉。老生不云乎。雖有拱璧。以先駟馬。良用此道。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 爾雅曰:騊駼。北野之良馬。
  • 山海經曰:北海內有獸焉。狀如馬。名曰騊駼。
  • 史記曰:匈奴奇畜則騊駼。
  • 晉郭璞騊駼贊曰:騊駼野駿。產自北域。交頸相摩。分背翹陸。雖有孫陽。終不在服。

  • 爾雅曰:犘牛。(千斤。出巴中。音麻。)犦。(封牛。蒲角反。)犤。(音卑。痺小者。)犩牛。(牛大者。出蜀中。)犝牛。(無角牛。)墨眥牰。(袖音。)黑耳犚。(尉音。)子犢。體長●。(霈音。)絕有力欣犌。(加音。)
  • 毛詩曰:爾牛來思。其耳濕濕。(齝而動其耳。)
  • 左傳曰:介葛盧來朝。禮之。加宴好。葛盧聞牛鳴。曰:是生三犧。皆用之矣。其音云。問之而信。
  • 又曰:秦師伐鄭。商人絃高將市於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師涉於弊邑。敢犒從者。
  • 又曰: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
  • 又曰:楚子為陳夏氏亂故。伐陳。殺夏徵舒。因縣陳。申叔時使於齊。復命。不賀而退。王使讓之。對曰:抑人亦有言曰: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諸侯之從。討有罪。今縣陳。貪其富也。無乃不可乎。王曰:善。
  • 玄中記曰:萬歲樹精為青牛。
  • 漢書。(○太平御覽九百作玄中記。)桓帝出遊河上。忽有一青牛從河中出。走踢帝。人皆驚走。太尉公(○御覽公上有何字。)時為殿中將軍。有勇力。走逆牛。牛見公。走還河。公以手挽牛左足。右手持斧。斫牛頭而殺之。此青牛者。萬年之木精也。
  • 莊子曰: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曰:臣之刀十九年。所解千牛。而刀刃若新。彼節者有間。而刀刃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是以十九年。刀刃如新。
  • 又曰:或聘莊子。莊子應其使曰:子見夫犧牛乎。衣以文繡。食以芻菽。及其牽而入於太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乎。
  • 孟子曰: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曰:仲尼之徒無道者。未之聞也。臣聞王坐堂上。有牽牛過者。王問之。對曰:將以亹鍾。王曰:吾不忍其觳觫而就死。以羊易之。是見牛。未見羊也。此乃仁術。足以王矣。
  • 呂氏春秋曰:百里奚未遇時。販牛於秦。鬻以五羊之皮。公孫枝得而獻諸繆公。繆公用之。謀無不當。舉必有功。
  • 又曰: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
  • 史記曰:騎劫攻即墨。田單取牛千頭。衣以五彩。束矛其角。縛火其尾。穿城而出牛。壯士五千。銜枚隨其後。牛出火明。所觸皆死。壯士因擊之。城上士大譟。燕師大敗。騎劫死。乘勝追北。三戰三剋。遂收齊城。
  • 蜀王本紀曰: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後。蜀人見之。以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養卒。以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為然。即發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於成都。秦得道通。石牛力也。後遣丞相張儀等。隨石牛道伐蜀。
  • 漢武內傳曰:封君達。少好道。入鳥鼠山。百餘年還鄉里。常乘青牛。故謂為青牛道士。
  • 桓譚新論曰:夫畜生賤也。然有尤善者。皆見記識。故馬稱驊●驥騄。牛譽郭椒丁櫟。
  • 謝承後漢書曰:劉寬嘗行。有人失牛者。乃於路就寬車中認之。寬無所言。下駕步歸。有頃。認者得牛而送還。叩頭謝曰:慚負長者。寬曰:物有相類。事容脫誤。幸勞見歸。何為謝也。
  • 風俗通曰:秦昭王使李冰為蜀守。開成都兩江。溉田萬頃。江神歲取童女二人為婦。冰自以其女與神為婚。往至神祠。勸神酒。杯但淡水。(○原作澹淡。據馮校本改。)冰厲聲責之。因忽不見。良久。有兩蒼牛鬥於岸旁。有間。冰還。流汗。謂官屬曰:吾鬥大極。不當相助。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綬也。主簿乃刺殺北面者。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氣決。凡壯健者。因名冰兒。
  • 列異傳曰:秦文公伐梓樹。梓樹化為牛。文公遣騎擊之。騎墮地被髮。牛畏之。入水不出。沒豐水中。秦乃立怒特祠。
  • 魏略曰:鉅鹿時苗。為壽春令。始之官。乘牸牛。歲餘。牛生一犢。及去。留其犢。謂主簿曰:令來時。本無此犢。是淮南所生也。吏曰:六畜不識父。自當隨其母。苗不聽。
  • 蜀志曰:蔣琬夜夢。有一牛頭在門前。流血滂沱。意甚惡之。問占夢趙直。直曰:夫見血者。事分明也。牛角及鼻。公字之象。君位當至公。大吉之徵也。
  • 諸葛亮集曰: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群行二十里也。
  • 張溫自理(○太平御覽八百九十九作表。)曰:昔百里奚賢秦繆公。欲干之。繆公好牛。奚因賃養牛。公出遊。登車以問百里。百里曰:臣之所長。非養牛者也。乃養民也。視牛察士。乃則賢人也。遂與同車而出。
  • 博物志曰:近世有居於海渚。年年八月。有浮槎來。甚大。往反不失於期。此人乃賚糧乘槎而去。忽忽不覺晝夜。奄至一處。有城郭。屋舍宛然。望室中。多見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此人還。以問蜀人嚴君平。君平曰:某月有客星犯牛斗。即此人到天河也。
  • 曹嘉之晉紀曰:羊祜子暨。為青州刺史。牛於州產犢。及暨去職。以官室所生。遺之而去。
  • 符子曰:堯以天下讓巢父。巢父曰:君之牧天下。亦猶余之牧孤犢。君牧天下。是各有其所牧矣。君焉用惴惴然。以所牧而與余。余無用天下為也。於是牽犢而去。
  • 袁山松宜都山川記曰:自峽口泝江百許里。至黃牛灘。南岸有重山。山頂有石壁。上有人負刀牽黃牛。人跡所絕。莫得究焉。
  • 竺法真登羅山疏曰:增城縣南有列渚洲。洲南又有牛潭。北岸有石。周員三丈。漁人見金鎖牛。常出水。盤鎖此石上。縣民張安。釣於石上。躡得金鎖數十尋。俄有物從水中引之。力不能禁。以刃斷之。唯得數尺。遂致大富。
  • 琴操曰:甯戚飯牛車下。叩角而商歌曰:南山研。白石䃹。生不逢堯與舜禪。短布單衣裁至骭。長夜冥冥何時旦。齊桓公聞之。舉以為相。
  • 臧道顏駃牛賦曰:若乃豪宗戚胤。公侯王后。乘輕御肥。貂蟬耀首。翟翟華貂。鑠鑠雲母。良牸擢足於雙島。名駮疊跡於左右。如貴遊踊躍於絕倫。觀者嗤妍其好醜。遂慕駿駃以相高。精彼奇選之希有。儀體既美。特資高足。名參飛兔。價齊驥騄。
  • 梁劉孝威辟厭青牛畫贊曰:泰山怒特。吳渚神牛。氣噓風噴。精迴電流。詎牽和鞅。不入裴鞦。狡力難京。肆怒橫行。朗陵瑩角。介葛瞻聲。遁仙託稱。妖寇馮名。名震八區。威陵五都。蓄勇槽側。息憤場堣。仇覽獻豆。滕嬰進芻。雄兒揩式。悍士規模。曹興拂采。徐邈成圖。
  • 魏陳王曹植上牛表曰:臣聞物以洪珍。細亦或貴。故不見僬僥之微。不知泱漭之泰。不見果下之乘。不別龍馬之大。高下相懸。所以致觀也。謹奉牛一頭。不足追遵大小之制。形少有殊。敢不獻上。
  • 梁元帝謝東宮賚蒸栗牛啟曰:色似秘府之書。毛類陳王之玉。騂角未奇。瑩蹄非貴。
  • 梁劉孝儀謝始興王賜車牛啟曰:下官安於躡屩。習以成性。乘堅驅駿。未所厝心。慈渥無涯。每垂獎飾。無復難載之朋。將申共弊之美。濯龍望水。未足儔光。長門聽雷。不能均響。
  • 又謝豫章王賜牛啟曰:觀其毛角相合。骨像應圖。曳流水而生光。騖高限其如接。遂使上阜輟駕。下澤是驅。馮軾脩途。既獲坐馳之致。馴豢廣庭。方念載憂之勗。
  • 梁劉孝威謝南康王饟牛書曰:雖復蜀守神牛。秦公怒特。穆王白角。何氏瑩蹄。無以逾其勁力。邁其致遠。直宿九重。獲免疏步。路休三逕。且息徒行。從杞甘泉。方無假於丞相。騎至清廟。又永笑於博陽。

  • 楚辭。九懷曰:驥垂兩耳。中阪蹉跎。蹇驢服駕。無用日多。
  • 吳志曰:諸葛恪父瑾。長面似驢。孫權大會群臣。使人牽一驢入。長撿其面。題曰:諸葛子瑜。恪跪請筆。益兩字。恪續其下曰之驢。舉坐歡笑。乃以驢賜恪。
  • 文士傳曰:晉文帝大親阮籍。恆與談戲。任其所欲。不迫以職事。籍從容常言。平生曾遊東平。樂其土風。願得為東平太守。文帝大悅。即從其意。籍便騎驢。徑到郡。至皆壞府舍諸壁鄣。使內外相望。然教令清當。十餘日。便乘驢去。
  • 晉陽秋曰:胡威少有志尚。厲操清白。父質。為荊州守。威自京都省之。家貧。無車馬僮僕。自驅驢單行。拜見父。停廄中十餘日。辭歸。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爨食。
  • 世說曰:王仲宣好驢鳴。既葬。魏文帝臨其喪。顧語同遊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作驢鳴。
  • 陳武別傳曰:武本休屠胡人。常騎驢牧羊。諸家牧豎十數人。或有和歌者。武遂學太山梁甫吟之屬。
  • 袁淑排諧。驢山公九錫曰:若乃三軍陸邁。糧艱難。謀臣停筭。武夫吟歎。爾乃長鳴上黨。(○原訛儻。據馮校本改。)慷慨應邗。崎嶇千里。荷囊致餐。用捷大勳。歷世不刊。斯實爾之功者也。音隨時興。晨夜不默。仰契玄象。俯協漏刻。應更長鳴。豪分不忒。雖挈壺著稱。未足比德。斯又爾之智也。若乃六合昏晦。三辰幽冥。猶憶天時。用不廢聲。斯又爾之明也。青脊隆身。長頭廣額。脩尾後垂。巨耳雙磔。斯又爾之相也。嘉麥既熟。寔須精麫。負磨迴衡。迅若轉電。惠我眾庶。神祇獲薦。斯又爾之能也。爾有濟師旅之勳。而加之以眾能。是用遣眾能中大夫閭丘騾。加爾使銜勒大鴻臚班腳大將軍宮亭侯。以楊州之廬江。江州之廬陵。吳國之桐廬。合浦之朱廬。封爾為廬山公。

  • (○原訛馱。據馮校本書目錄改)
  • 華嶠漢書曰:南單于遣使詣闕。奉蕃稱臣。入居於雲中。遣使上書。獻駱駝二頭。文馬十疋。
  • 博物志曰:燉煌西渡流沙。往外國。濟沙千餘里中。無水。時有伏流處。人不能知。駱駝知水脈。過其處。輒停不行。以足踏地。人於所踏處掘之。輒得水。
  • 洛中記曰:有銅駝二枚。在宮之南四會道。頭高九尺。頭似羊。頸身似馬。有肉鞍兩箇相對。
  • 異苑曰:西域苟夷國。山上有石駱駝。腹下出水。以金鐵及手承取。即便對過。唯葫蘆盛者。則得飲之。令人身體香淨而昇仙。其國神祕。不可數過。
  • 晉郭璞橐駝贊曰:駝惟奇畜。肉鞍是被。迅騖流沙。顯功絕地。潛識泉源。微乎其智。

  • 爾雅曰:麢。大羊。(音靈。似羊而大。角員銳。好在山崖間。)羱。如羊。(似羊而大角。出西方。)羊牡羒。(墳音。)牝䍧。(䍧羊墳首)夏羊。(|黑𦍩䍽)牡羭。(羭黑班。)羳羊黃腹。未成羊羜。(音佇。詩云肥羜。俗云五月羊。)絕有力奮。羊六尺為羬。(羬羊馬尾。今大月支國有大羊。馬尾。五咸反。尸子。羊為羬六尺。)
  • 說文曰:羊。祥也。象四足角尾之形。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舉。咩。(弭音。)羊鳴也。羔。羊子也。羜。五月生羔也。●。(犍。)六月生羊也。羍。(恥達反。)七月生羊也。●。(兆音。)羊未卒歲也。
  • 易曰: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 又曰:兌為羊。
  • 毛詩曰:羔羊。鵲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國。化文王之政。在位皆節儉正直。德如羔羊也。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 又曰:無羊。宣王考牧也。(厲王時。牧人廢。宣王復之。)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爾羊來思。其角戢戢。(聚其角而息。戢戢然。)
  • 周禮曰:賓客則羊人供法羊。羊泠毛則毳羶。(法羊。食饔積膳之羊也。泠泠。長結總也。)
  • 又曰: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飾羔。祭祀割羊。登其首。(登首。報陽也。升首於室。)凡祈珥供其羊牲。若牧人無牲。則受布于司馬。使其買牲而供之。(布。泉也。)
  • 鄭氏婚禮謁文贊曰:群而不黨。跪乳有家。
  • 左傳曰: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及戰。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與入鄭師。故敗。
  • 又曰:楚子圍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懷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
  • 論語曰: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又曰: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其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 龍魚河圖曰:羊有一角。食之殺人。
  • 周書曰:子夏曰:桀德衰。夷羊在牧。飛蛤滿野。
  • 家語曰:季桓子穿井。獲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問仲尼。曰:吾穿井得羊。(○家語辨物作●。)何也。對曰:以丘聞羊也。木石之怪。夔魍魎。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墳羊也。
  • 列子曰:楊朱見梁惠王。言治天下如運諸掌。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畝之園而不能耘。言治天下何也。曰:君見夫牧羊者乎。百羊為群。使五尺童子。荷箠而隨之。欲東而東。欲西而西。使堯牽一羊。舜荷箠而隨之。則不能前也。
  • 莊子曰:臧與穀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穀奚事。則博塞以遊。二人事業不同。其亡羊均也。
  • 孫卿子曰:仲尼將為魯司寇。沈猶氏不敢朝飲其羊。
  • 史記曰:宋義下令軍中曰:很如羊。貪如狼。不可使者皆斬之。
  • 又曰:卜式者。河西人。式有少弟。式脫身出分。獨取畜羊百餘。田宅財物盡與弟。式入山牧十餘歲。羊致千餘。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乃拜為郎。布衣草蹻而牧。歲餘。羊肥息。上過其羊。問之。式曰:非獨羊也。治民亦猶是也。惡者輒去。無令敗群。上以式為奇。拜為緱氏令。
  • 又曰:盧綰與高祖俱學書。相愛。里中賀兩家以羊酒。
  • 地鏡圖曰:金百斤已上。至三百斤。精如羊者。
  • 玄中記曰:千歲之樹。精為青羊。
  • 春秋繁露曰:凡贄。卿用羔。羔有角而不用。如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謗。類死義者。羔飲其母。必跪。類知禮者。故羊之為言猶祥。故以為贄。
  • 列仙傳曰:葛由者。羌人。周成王時。好刻木作羊賣之。一旦騎羊而入蜀。蜀中王侯遣人追之。上綏山。山在峨眉山西南。無(○太平御覽九百零二無上有高字。)極。隨之者不得還。皆得仙道。山上有桃。故里諺曰:得綏山一桃。雖不得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
  • 昔有攘羊者。以羊頭遺晉叔向。向母埋之不食。後三年。攘羊事發。追捕向家。檢羊。骨肉都盡。唯有舌在。國人異之。遂以羊舌為族。
  • 漢書曰:蘇武往使匈奴。匈奴知武不可降。使北海上無人處牧羝羊。下乳乃得歸。武作海上。廩食不至。乃掘野鼠草荄而食之。武杖漢節牧羊。臥起持節。旄盡落。
  • 又曰:路溫舒。鉅鹿人。父為里監門。使溫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
  • 東觀漢記曰:甄宇。北海人。建武中。為州從事。徵拜博士。每臘。詔書賜博士羊。羊有大小肥瘦。時博士祭酒議。欲殺羊。稱分其肉。宇曰:不可。又欲投鉤。復恥之。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猶是不復有爭訟。後召會。詔問瘦羊甄博士。京師因以號之。
  • 魏志曰:楊俊同郡王象。孩少孤特。為人僕隸。年十七八。見使牧羊。而私讀書。因獲捶楚。俊美其才質。即贖象著家。娉娶立屋。然後與別。象官至散騎常侍。
  • 衛玠少時。乘白羊。於洛陽市。市人觀之。咸曰:誰家璧人。於是家聞州黨。遂號曰璧人。(○本條太平御覽九百零二作衛玠別傳。羊下有車字。)
  • 博物志曰:胡蕙蜀中本無。洛中人有驅羊入蜀者。胡蕙子著羊毛。蜀人取種。因名曰羊負來。又。外國得胡麻豆。或曰戎菽。
  • 王隱晉書曰:王尼嘗為兵。洛中名士王澄胡母輔之等。賚羊酒詣護軍。門吏請見將軍。澄等先過尼。炙羊飲酒訖。逕去。將軍聞之。與尼長假。
  • 神仙傳曰:皇初平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見其良謹。便將至金華山石室中。四十餘年。忽然不復念家。其兄初起。行索初平。歷年不得。後見市中有道士。乃問之。道士曰:金華山中有牧羊兒。姓皇字初平。兄乃隨道士與初平相見。語畢。問羊何在。在山東。兄往視。但見白石。不見羊。平曰:羊在耳。兄自不見。平乃往。言叱叱羊起。於是白石皆起成羊數萬頭。
  • 又曰:曹公收左慈。慈走入群羊中。失慈之所在。追者疑化為羊。乃令人數羊。羊本千口。揀之。長一口。知果化為羊。乃謂曰:若是左公者。但出無苦也。有一羊跪云。詎如許。追者欲執之。於是群羊皆跪曰:詎如許。追者乃去。
  • 搜神記曰: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二息。嘗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祠之。自是暴至巨富。子方常言。我子孫必將強大。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至臘日祠灶。而薦黃羊焉。
  • 又曰:南陽宗定伯夜行。忽逢一鬼。鬼問伯為誰。伯欺之曰:我亦鬼也。遂為侶。向宛行倦。因相擔。問鬼曰:鬼何畏。曰:鬼唯不喜唾耳。欲至宛。便擔鬼著頭上。詣宛市。鬼化為羊。伯恐其變。遂唾之。因賣得錢千五百。買者將還繫之。明旦見繩在。時人語曰:宗定伯賣鬼。得錢千五百。
  • 續搜神記曰:顧霈者。吳之豪士。送客置酒。有一沙門在坐。主人殺羊。羊繩斷。便走來。入道人膝中。穿頭入袈裟下。道人不能救。即將去殺之。既行炙。主人便先割以啖道人。道人食炙。下喉。便自行道人皮中。痛毒不可忍。呼醫來針之。以數針貫三炙。猶動搖。乃破出之。是故一臠肉耳。道人於此得病。作羊鳴。少時便死。
  • 崔豹古今注曰:羊一名髯鬚主簿。
  • 幽明錄曰:洛下有洞穴。不測。有一婦欲殺夫。推夫下。經多時至底。乃得一穴。匍匐行數十里。漸見明曠。郛郭宮館。金寶為飾。明踰三光。人皆長三丈。被羽衣。如此九處。至最後所。飢。長人指中庭大柏樹。近百圍。下有一羊。令跪持羊鬚。捋之得一珠。長人取之。次亦取。後將令噉。即療飢。乃問詣九處名。及求住。答云。君不得停。還問張華。當知。乃復行。出交州。還洛問華。華曰:九處地仙。名九館大。羊為螭(○法苑珠林四十一大下有夫字。螭作癡。)龍。初一珠。食之與天地等壽。次者延年。後者充飢而已。
  • 雜五行書曰:懸羊頭門上。除盜賊。
  • 晉郭璞羊贊曰:月氏之羊。其類在野。厥高六尺。尾亦如馬。何以審之。事見爾雅。
  • 杜預奏事曰:臣前在南。聞魏興北山有野羊。大者千數百斤。試令求之者。各得一枚。并頭角蹄。按其形不與中土羊相似。然是野獸中所希有。

  • 爾雅曰:犬生三猣。(宗。)二師。一●。(旂。)未成毫狗。(狗子未生翰毛。)長喙獫。(力豔。)短喙猲(歇。)獢。(囂。詩載獫猲獢。)絕有力狣。狣多力。●(尨。)狗也。狗四尺為獒。
  • 山海經曰:蜪犬如犬。青色。食人從首始。
  • 易曰:兌為狗。
  • 左傳曰:晉侯飲趙盾(○原作遁。據馮校本改。下同。)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焉。明搏而殺之。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鬥且出。
  • 又曰:國人逐●狗。●狗入於華臣氏。國人從之。華臣懼。遂奔陳。(華臣心不自安。見逐狗而驚去。)
  • 又曰:取邾師。邾人愬于晉。晉人來討。叔孫婼如晉。乃館諸箕。吏人之與叔孫居於箕者。取其吠狗。弗與。及將歸。殺而與之食。
  • 穆天子傳曰:天子之狗走百里。執虎豹。(言䈥力猛)
  • 晏子曰:晏子短。使楚。楚人為門於犬門側。延晏子。晏子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使楚王。不當從此門入。
  • 列子曰: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黑衣而返。其狗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朴狗。楊朱曰:子無朴矣。子亦猶是也。嚮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尹文子曰:康衢長者。字僮曰善搏。字犬曰善噬。賓客不過其門三年。長者怪而問之。以實對。於是改之。賓客復往。
  • 楚辭曰:何少康逐犬。而顛隕厥首。(言少康因獵放犬逐獸。於是舍所宿也。)
  • 又曰:兄有噬犬弟何欲。(兄謂秦伯也。秦伯有犬。弟鍼欲請。)易之以百兩卒無祿。
  • 又曰:豈不鬱陶而思君兮。君之門兮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關梁閉而不通。
  • 呂氏春秋曰:齊有好獵者。終日不得獸。入則媿其友。推其所以不得獸。狗惡故也。欲得良狗則家貧。家富則求良狗。得狗則數得獸矣。非獨獵也。百事皆然。
  • 又曰:昔文王得如黃之狗。宛路之矰。遊於雲夢。三月不反。
  • 韓子曰:宋有酤酒者。斗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然而酒不售。酒酸。怪其故。問所閭長者楊青。青曰:汝狗猛耶。曰:狗猛。狗猛何故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懷錢挈壺往酤。而狗迎齕之。酒所以酸而不售。夫國亦有猛狗。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大臣為猛狗。迎而齕之。此人主所以蔽脅。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 史記曰:范睢說秦昭王曰:夫以秦而治諸侯。譬若縱韓盧而搏蹇兔也。今閉關十五年。不敢闚兵於山東者。是穰侯為秦謀不忠。而大王之計有所失也。
  • 又曰:高祖詔齊捕蒯通。通至。上曰:若何教淮陰侯反。對曰:然。臣固教之。跖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當是時。臣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
  • 戰國策曰:齊欲伐魏。淳于髡謂齊王曰:韓盧者。天下之壯犬也。東郭兔者。海內之狡兔也。韓盧逐東郭兔。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疲於後。犬兔俱罷死其處。田父獲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齊魏久相持。以頓其兵。弊其眾。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後。而有田父之功獲。齊王懼。休將士。
  • 說苑曰:梁相死。惠子欲之梁。渡河。遽。墮船。船人救之。曰:子欲何之而遽。曰:梁無相。吾欲往相之。船人曰:子居船楫之間而溺。無我則死矣。何能相梁。惠子曰:居廣艘長楫之間。則我不如子。至於安國家。全社稷。子不比我。子蒙蒙如未視之狗子耳。
  • 又曰:孟嘗君寄客於齊王。三年不見用。故客反見曰:不知臣之罪耶。君之過也。孟嘗君曰:寡人聞之。縷因針而入。不因針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畜。夫子之才必薄矣。當何怨寡人哉。客曰:臣聞韓氏之盧。天下疾狗也。見兔而指屬。則不失兔。望見而放狗。則累世不能得兔。狗非不疾。不能屬者罪也。
  • 漢書曰:樊噲。沛人也。以屠狗為事。
  • 漢武故事曰:公孫卿至東萊。云見一人。長五丈。牽一黃犬。把一黃雀。欲謁天子。因忽不見。
  • 東觀漢記曰:鮑永少有志操。治歐陽尚書。事後母至孝。妻嘗於母前叱犬。而永即去之。
  • 風俗通曰:桂陽太守汝南韋叔堅。少時為從事。在家。狗人立行于家中。皆言當殺之。叔堅云。犬馬諭君子。狗見人行。效之何傷。叔堅為縣令還。解冠榻上。狗戴持走。家人驚愕。復云。誤觸冠。冠纓挂著耳。狗又上灶。家益怪。復云。兒婦皆在田中。狗何能作怪。遂不肯殺。後數日。狗自暴死。卒無纖芥之異。叔堅至太尉。終於位。
  • 魏略曰:丁謐外似疏濫。而內明慧。雖與何晏鄧颺等同列。而皆少之。唯以聲勢屈於曹爽。爽亦敬之。言無不從。故于時謗書。謂臺中三狗啀喍不可當。一狗馮默作蛆囊。三狗謂何鄧丁也。默者爽小字也。其意言三狗皆欲齧人而畜蛆也。
  • 華陽國志曰:雍闓欲降魏。說夷曰:官欲得烏狗三百頭膺前盡黑腦三升。汝能得不。夷皆從闓。
  • 玄中記曰:狗封氏者。高辛氏有美女。未嫁。犬戎為亂。帝曰:有討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戶。帝之狗名槃護。三月而殺犬戎之首來。帝以為不可訓民。乃妻以女。流之會稽東南二萬一千里。得海中土。方三千里而封之。生男為狗。生女為美女。
  • 雜五行書曰:犬生四子。取黃子養之。犬生五子。取青子養之。六子。取赤子養之。七子。取黑養之。八子。取白養之。白犬烏頭。令人得財。白犬黑尾。令人世世乘車。黑犬白耳。犬主畜之。令人富貴。黑犬白前兩足。宜子孫。黃犬白尾。令人世世衣冠。
  • 孫盛晉陽秋曰:王敦敗京都之後。夢白犬自天而下噬之。
  • 搜神記曰:東越閩中。有庸嶺。高數十里。下北隰中。有大蛇。長七八丈。大十餘圍。常病都尉及長史。下夢巫覡。欲得啖女童。常八月祭送蛇穴。蛇輒吞之。已用九女。時將樂縣李誕。有小女名奇。應募而行。乃請好劍咋蛇犬。作數斛餈。蜜灌之。置穴口。蛇出頭。大如囷。目如二尺鏡。先啖餈灌。奇便放犬咋蛇。以劍斫殺之。得九女髑髏。越王乃娉奇為后。
  • 又曰:高辛氏有老婦人。居王宮。得耳疾。醫為挑治。得一物。大如蠒。婦人盛之以瓠。覆之以盤。俄頃而化為犬。其文五色。名盤瓠。
  • 又曰:漢成帝河清元年。長安男子石良劉晉。相與同居。有如人狀在其室。擊之為狗。去復至。數人被甲持兵弩來。格之或傷。盡狗也。自二月至六月乃止。其於洪範。皆犬禍。言不從之咎也。
  • 又曰:成(○按成字衍。)山陽王瑚。字孟璉。為東海蘭陵令。夜半時。輒有黑幘白單衣吏。詣縣扣閤。迎之則忽然不見。如此數年。於外伺之。見一老狗。黑頭白軀。至閤便為人。殺之乃絕。
  • 續搜神記曰:會稽句章民張然。滯役在都。經年不得歸。家有少婦。遂與奴私通。然在都。養一狗甚快。名烏龍。後假歸。奴與婦欲謀殺然。作飯食。共坐下食。未得噉。奴當戶倚。張弓栝箭拔刀。然以盤中肉飯與狗。狗不噉。唯注精舐脣視奴。然亦覺之。奴催食轉急。然決計。拍髀大喚曰:烏龍。狗應聲傷奴。奴失刀仗倒地。狗遂咋奴頭。然因取刀斬奴。以婦付官殺之。
  • 又曰:晉太和中。廣陵人楊生。養狗。甚憐愛之。行止與俱。後生飲酒醉。行大澤草中。眠不能動。時冬月野火起。風又猛。狗周章號喚。生醉不覺。前有一坑水。狗便走往水中還。以身洒生左右。草沽(○太平御覽九百零五作沾。)水得著地。火尋過去。生醒。方見之。他日又闇行。墮空井中。狗伸(○御覽作呻。)吟徹曉。須臾。有人過。怪此狗向井號。往視見生。生曰:君可出我。當厚報君。人曰:以此狗見與。便當相出。生曰:此狗曾活我於已死。不得相與。餘即無惜。人曰:若爾。便不相出。狗因下頭目井。生知其意。乃語路人。以狗相與。人乃出之。繫狗而去。後五日。狗夜走歸。
  • 又曰:休(○御覽九百零五作林。)慮山下有亭。每過宿者。或病死。常云有十許人男女。合(○御覽作各。)雜衣。或黑或白。輒來為害。有郅伯夷者。過宿。明燭而坐誦經。至中夜。忽有十餘人來。與伯夷並坐蒲博。伯夷密以鏡照之。乃是群犬。因執燭起。陽誤以燭燒其衣。作燃毛氣。伯夷懷刀。捉一人刺之。初作人喚。遂死成犬。餘悉走去。
  • 又。晉穆哀之世。領軍司馬濟陽蔡詠家狗。夜輒群眾相吠。往視便伏。後日使人夜伺。有一狗。著黃衣白帢。長五六尺。眾狗共吠之。尋跡定是詠家老黃狗。即打殺之。吠乃止。
  • 秦氏三秦記曰:有白鹿原。周平王時。白鹿出此原。原上有狗枷堡。秦襄公時。有天狗來下其上。有賊。天狗吠而護之。故一堡無懼心。
  • 述征記曰:彭城東岸有一丘。俗謂之狗葬。或云斯則徐偃王葬后倉者也。未詳。古徐國宮人。娠而生開。(○按當作卵。)棄之水濱。有狗名后倉。銜而歸。●而成人。遂為徐之嗣君。純䈥無骨。曰偃王。偃王躬行仁義。眾附之。得朱弓朱矢之瑞。周穆王命楚滅之。后倉將死。生角尾。實黃龍也。
  • 述異記曰:陸機少時。頗好獵。在吳。豪客獻快犬。名曰黃耳。機後仕洛。常將自隨。此犬黠慧。能解人語。又嘗借人三百里外。犬識路自還。一日至家。機羇旅京師。久無家問。因戲語犬曰:我家絕無書信。汝能賚書馳取消息不。犬喜。搖尾作聲應之。機試為書。盛以竹筒。繫之犬頸。犬出驛路。走向吳。飢則入草。噬肉取飽。每經大水。輒依渡者。弭毛掉尾向之。其人憐愛。因呼上船。裁近岸。犬即騰上速去。先到機家口。銜筒作聲示之。機家開筒取書。看畢。犬又伺人作聲。如有所求。其家作答書。內筒。復繫犬頸。犬既得答。仍馳還洛。計人行程五旬。犬往還裁半月。後犬死。殯之。遣送還葬機村。去機家二百步。聚土為墳。村人呼為黃耳冢。
  • 又曰:宋元嘉中。石玄度家有黃狗。生白雄子。母孕其子。異於常狗。銜食食之。子大。其狗出獵未反。輒門外望之。後玄度病。輒危困。醫為處方湯。須白狗肺。市索卒不能得。乃殺所養白狗。以湯供其用。母向子死處。跳踊嗥呼。倒復起。竟日不息。其家煮狗子肉共食之。投骨於地。母輒銜著窟中。
  • 晉張華詩曰:如黃批狡兔。青骹撮飛雉。鵠鷺皆盡收。鳧鷖安足視。
  • 晉傅玄狗賦曰:何世來貢。作珍皇家。骨相多奇。儀表可嘉。足縣鉤爪。口含素牙。首類驤螭。尾如螣蛇。細頸闊胸。廣前稍後。豐顱促耳。長叉緩口。
  • 魏賈代宗狗賦曰:余處大魏之祚。迸在朔陽。越彼西旅。大犬是獲。形體如翦削。像貌如刻畫。毛翰紫豔光。雙眉如白璧。爪類刀戈。牙如交戟。盼●而奮怒。揮霍而振擲。譬若天梁折。地柱劈。倒曳白象挫其腰。齧掣六駮折其脊。爪處如鉤牙。●創似矛刺。

  • 爾雅曰:豕子豬。●豶。么幼。(最後生者。)奏者豱。(溫。)豕生三豵。(子公。)二師。一特。(豕生子常多。故取少者名之。)四●皆白豥。(該。)其跡刻絕有力●。(枙。)牝豝。(巴。)
  • 方言曰:豬。燕朝鮮之間謂之豭。關東西謂之彘。或謂之豕。南楚謂之狶。其子或謂之豚。或謂●。(奚。)吳陽(○太平御覽九百零三作楊。)之間。謂之豬子。
  • 易曰:見豕負塗。
  • 又曰:坎為豕。
  • 毛詩曰:有豕白蹢。蒸涉波矣。
  • 論語曰: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饋孔子豚。
  • 墨子曰:孔子窮陳蔡之間。藜蒸不●。子路烹豚。孔子不問肉所由來。即食之。
  • 史記曰:子路性鄙。好勇力。冠雄雞。佩猳豚。凌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 又曰:竇太后好老子書。召袁固。問老子。固曰:此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使固下圈擊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應手而倒。太后默然。乃罷之。
  • 韓詩外傳曰:孟子少時。東家嘗殺豬。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豬。何以為。其母曰:欲啖汝。其母悔失言。曰: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置東家豬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 漢書曰:公孫弘。菑川人。少時為獄吏。有罪免。家貧。牧豕海上。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年六十。以賢良徵。為博士丞相。封平津侯。
  • 又曰:郅都。東海人。景帝時為郎。嘗從游上林。賈姬在廁。野彘入廁。上目都。都不行。上乃欲自持兵救賈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一姬進。天下所少。寧賈姬耶。陛下縱自輕。奈宗廟太后何。上還。彘亦不傷賈姬。
  • 東觀漢記曰:閩(○東觀漢記作閔。)仲叔。居安邑。家貧。不能得錢買肉。安邑令候之。問諸子。何飯食。對曰:但食豬肝。屠者或不肯與之。令出敕市。後嘗買輒得。仲叔怪問。其子道狀如此。乃歎曰:叔豈以口腹累安邑耶。遂去之。
  • 又曰:吳祐。年二十。喪父獨居。家無擔石。而不受贍遺。常牧豕於長垣澤中。行吟經書。遇父故人。謂之曰:卿二千石子。而杖鞭牧豕。縱子無恥。奈君父何。祐辭謝而已。守志如初。
  • 又曰:梁鴻家貧而尚節。博覽無不通。畢乃牧豕於上林苑中。曾誤遺火。延及他舍。乃尋訪燒者。問所失。悉以豕償之。其主猶以為少。鴻曰:無他財。願以身居作。主人許。因為執勤不懈。耆老見鴻非恆人。乃共責讓主人。而稱鴻長者。於是始敬異。悉還其豕。鴻不受。乃去。
  • 續漢書曰:曹騰父萌。(○魏志一注作節。下同。)以仁厚稱。鄰人有豕者。與萌豕相類。詣門認之。萌不與爭。後所亡豕自還其家。主人大慚。送所認豕。并辭謝萌。萌笑而受之。
  • 張璠漢紀曰:莎車王殺于闐王。于闐大(○太平御覽九百零三大下有人字。)都末出城。見野豕。欲搏之。乃人語曰:無殺我。我為汝殺莎車將軍。都末異之。即與兄弟共殺莎車王。
  • 皇甫謐高士傳曰:孫期。濟陰人。少為諸生。治京氏易古文尚書。家貧。事母至孝。牧豕於大澤中。以奉養焉。遠人往從其學者。皆執經壟畔以追之。里落化其仁讓。黃巾賊起。過其里陌。相約不犯孫先生舍。辟舉方正。遣吏賚羊酒請期。期驅豕入草不顧。司徒黃琬特辟。不就。終於家。
  • 董正別傳曰:司馬徽。字德操。時人呼為水鏡。嘗有人妄認徽豬。徽便推豬以與之。後數日。亡豬者得其豬。既以豬還徽。乃叩頭自責。徽又厚謝之。
  • 魏志曰:●婁在扶餘東北。處山林之間。常穴居。大家深九梯。以多為好。土氣寒於扶餘。其俗好養豬。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豬膏塗身。厚數分。以御風寒。夏則裸袒。以大布隱其前後也。
  • 郭子曰:劉道真少時。嘗魚釣草澤。善歌嘯。聞者莫不留連。有一老嫗。識其非常人。甚樂其嘯。乃殺豚以進之。道真食豚盡。了不謝。嫗見其不飽。又進一豚。又食半。餘半還之。後道真為吏部郎。嫗兒為小令史。道真乃超用之。兒不知所由。問母而後知之。於是賚牛酒以詣道真。真笑曰:去。無復相報。
  • 晉郭璞封豕贊曰:有物貪婪。號曰封豕。荐食無饜。肆其殘毀。羿乃飲羽。獻帝效技。
  • 又豪彘贊曰:剛鬣之族。號曰豪狶。毛如攢錐。中有激矢。厥體兼資。自為牝牡。

  • 爾雅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
  • 山海經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
  • 左傳曰:象有齒。以焚其身。
  • 孟子曰:周公驅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 萬歲曆曰:成帝咸康六年。臨邑王獻象一。知跪拜。御者使從之。
  • 吳志曰:賀齊為新都郡守。孫權出祖道。作樂舞象。權謂齊曰:今定天下。都中國。使殊俗貢珍。百獸率舞。非君而誰。
  • 江表傳曰:孫權遣使詣獻馴象二頭。魏太祖欲知其斤重。咸莫能出其理。鄧王沖尚幼。乃曰:置象大舡上。刻其所至。秤物以載之。校可知也。太祖大悅。
  • 又曰:魏文帝遣使於吳。求象牙。群臣以非禮。欲不與。孫權敕付之。
  • 蜀將諸葛亮。討賊還成都。孫權遣勞問之。送馴象二頭與劉禪。
  • 吳時外國傳曰:扶南王盤況。少而雄桀。聞山林有大象。輒生捕取之。教習乘騎。諸國聞而伏之。博物志曰:昔日南有四象。各有雄雌。其一雌死百有餘日。其雄泥土著身。獨不飲酒食肉。長吏問其所以。輒流涕焉。
  • 法顯記曰:迦維羅衛國。從佛生處東行五由旬。有國名藍莫。此國王得佛一分舍利。還歸起塔。塔邊有池。池中有龍。常守護此塔。晝夜供養。乃有群象。以鼻取水灑地。取雜花香而供養。諸國道人來。欲禮拜塔。遇象大怖。依樹自翳。見象如法供養。道人太息悲感。即捨大戒。還作沙彌。自挽水平治處所。使得淨絜。
  • 異苑曰:會稽張茂。嘗夢大象。以問萬推。曰:君當為大郡。而不能善。夫象者大獸。取其音。獸者守也。象以齒焚其身。後必為人所殺。茂永昌中為吳興太守。值王敦問鼎。執正不移。敦遣沈充殺之。
  • 晉郭璞贊曰:象實魁梧。體巨貌詭。肉兼十牛。目不踰豕。望頭如尾。動若丘徙。

  • 爾雅曰:犀似豕。(形似牛。豬頭大腹卑腳。腳有三節。黑色。二角。一在頂。一在鼻。)
  • 戰國策曰:張儀為秦破縱連橫。說楚王。楚王遣車百乘。獻駭雞之犀。夜光之璧於秦王。
  • 韓詩外傳曰:太公使南宮适至義渠。得駭雞犀。以獻紂。
  • 漢書曰:元始二年。黃支國獻犀牛。
  • 又曰:尉他獻文帝犀角十。
  • 又曰:烏弋國出犀牛。
  • 蜀王本紀曰:江水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橋下。二在水中。以厭水精。因曰石犀里。
  • 抱朴子曰:通天犀有一白(○原訛百。據馮校本改。)理如線者。以盛米。置群雞中。雞欲往啄米。至輒驚卻。故南人名為駭雞也。得其角一尺以上。刻為魚而銜以入水。水常為開。方三尺。可得氣息水中。以其角為叉導者。得煮毒藥為湯。以此叉導攪之。皆生白沫。無復毒勢。
  • 劉欣期交州記曰:犀出九德縣。其毛如豕。蹄有三甲。頭如馬。有二角。鼻上角長。額上角短。
  • 南州異物志曰:玄犀處自林麓。食惟棘刺。體兼五肉。或有神異。表靈以角。含精吐烈。望若華燭。置之荒野。禽獸莫觸。
  • 晉郭璞犀贊曰:犀之為狀。形兼牛豕。力無不傾。吻無不靡。以賄嬰災。因乎角椅。
  • 晉傅咸犀鉤序曰:世稱雞駭之犀。聞之父常侍曰:犀之美者有光。雞見影而驚。故曰駭雞。有以此鉤見遺者。乃為之銘。

  • 爾雅曰:兕似牛。(一角。肉重千斤。)
  • 說文曰:兕。如野牛。青皮堅厚。可以為鎧。嶓冢之山。其獸多兕。
  • 毛詩曰:酌彼兕觥。
  • 戰國策曰:楚王遊於雲夢。有狂兕忽至。王彎弓而射之。應發而殪。仰天而歎曰:樂矣今日之遊。萬歲千秋之後。誰與樂此。
  • 論衡曰:太師尚父。為周司馬。將師伐紂。到孟津之上。杖鉞把旄。號其眾曰倉兕。夫倉兕水中之獸也。善覆人舡。因神以化。令汝急渡。
  • 晉郭璞山海圖贊曰:兕惟壯獸。似牛青黑。力無不傾。自焚以革。皮充武備。角助文德。

  • 爾雅曰:駮如馬。倨牙。食虎豹。
  • 山海經曰:中曲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其名曰駮。是食豹。可以禦兵。
  • 晉郭璞贊曰:駮惟馬類。實畜之英。驤首騰旄。噓天雷鳴。氣無不凌。吞虎辟兵。

  • 爾雅曰:貔白狐。其子豰。(呼鹿反。一名執夷。)
  • 說文曰:貔。豹屬。出貉國。
  • 尚書曰:如虎如貔。
  • 禮記曰:前有摯獸。則載貔貅。
  • 毛詩曰:獻其貔皮。赤豹黃羆。
  • 晉郭璞貔贊曰:書稱猛士。如虎如貔。貔蓋豹屬。亦曰執夷。白狐之云。自是而非。

  • 說文曰:熊獸似豕。山居冬蟄。
  • 本草經曰:熊脂一名熊白。味甘。微溫無毒。止風痺。
  • 六韜曰:文王囚羑里。散宜生得黃熊而獻之於紂。
  • 周書曰:成王時。不屠國獻青熊。
  • 毛詩曰:維熊維羆。男子之祥。
  • 詩義疏曰:熊能攀緣上高樹。見人則顛倒投地而下。冬入穴而蟄。始春而出。
  • 左傳曰:晉靈公使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載以過朝。
  • 又曰:鄭子產聘于晉。晉侯有疾。韓宣子曰:寡君寑疾。於今三月。並走群望。有加而無瘳。今夢黃熊入於寑門。其何厲鬼也。對曰:以君之明。子為大政。其何厲之有。昔堯殛鯀于羽山。其神化為黃熊。實為夏郊。三代祀之。晉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乎。韓子祀夏。晉侯有閒。
  • 孟子曰:生(○按生字衍。)魚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我所欲二者不兼。舍魚取熊掌。義者我欲。生亦我欲。二者不得兼。舍生取義。
  • 史記曰:趙簡子病。不知人。五日寤。而曰:我之帝所。見一熊。欲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後有當道者。曰:帝令主君滅二卿。熊其祖也。
  • 漢書曰:孝元帝馮昭儀。上幸虎圈鬥獸。後宮皆坐。熊出圈。攀檻欲上殿。昭儀乃當熊而立。及左右格殺熊。上問人情驚懼。汝何故前當。昭儀對曰:夫猛獸得人而止。妾恐熊至御座。故身當之耳。帝嗟嘆。以此倍敬重之。
  • 東觀漢記曰:安帝永初九年。永昌獻象牙熊子。
  • 建武故事曰:咸和七年。左右啟以米飴熊。上曰:此無益而費於穀。且是惡獸。所不宜畜。使遣打殺。以肉賜左右直人。
  • 抱朴子曰:玉策記稱。熊壽五百。五百歲則能化。
  • 續搜神記曰:晉升平中。有人入山射鹿。忽墮一坎。窅然深絕。內有數頭熊子。須臾。有一大熊來入。瞪視此人。人謂必害己。良久。出藏得果栗。分與諸子。末後作一分。以著此人前。人飢久。於是冒死取噉之。既轉相狎習。熊每旦覓食果還。輒分此人。此人賴以支命。後熊子大。其母一一負將出。子既盡。人分死坎中。窮無出路。熊母尋復還入。坐人邊。人解其意。便抱熊之足。於是跳出。遂得無他。
  • 異苑曰:邵陵高平黃秀。以元嘉三年入山。經月不還。其兒根生尋覓。不(○不字疑衍。)見秀蹲空樹中。從頭至腰。毛色如熊。問其何故。答曰:天譴如此。汝但自去。生哀慟而歸。逾年。伐山人見形盡為熊矣。
  • 又曰:熊獸藏於山穴。穴裏不得見穢及復(○太平御覽九百零八作傷。)殘。則合(○御覽作舍。)穴自死。人欲捕者。便令一人臥其藏內。餘伴執杖。隱在崖側。熊輒共輿出人。不使傷撻。傍人仍將騁其矛。又有居大樹孔中。東土呼熊為子路。以物擊樹。云子路可起。於是便下。不呼則不動也。
  • 梁劉孝威謝熊白啟。竊以館有射熊之名。臺無走狗之號。上林絕胡人之搏。禁地無張京之犯。而突出羽川。來攀御檻。光踰厚璧。殆惑朱公之價。色麗燭銀。將堪穆王之寶。

  • 爾雅曰:鹿牡麀。其子麛。其跡速。絕有力●。(肩)
  • 毛詩曰:野有死鹿。
  • 又曰:鹿鳴。宴嘉賓也。呦呦鹿鳴。食野之萍。
  • 國語曰:周穆王征犬戎。得四白鹿。
  • 穆天子傳曰:天子賜曹奴之人。黃金之鹿。
  • 又曰:天子射鹿于林中。
  • 韓子曰:夫馬似鹿者千金。
  • 史記曰: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耶。謂鹿為馬。問左右。或言馬以阿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言鹿者以法。又曰:高祖詔捕蒯通至。問曰:若教淮陰侯反乎。對曰:然。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狗固吠非其主。
  • 東方朔傳曰:武帝時。有殺上林鹿者。下有司收殺之。朔時在旁曰:是故當死者三。陛下以鹿殺人。一當死。天下聞陛下重鹿賤人。二當死。匈奴有急。須鹿觸之。三當死。
  • 列仙傳曰:蘇躭與眾兒俱戲獵。常騎鹿。鹿形如常鹿。遇嶮絕之處。皆能超越。眾兒問曰:何得此鹿騎而異常鹿耶。答曰:龍也。
  • 謝承後漢書曰:鄭弘為臨淮太守。行春。有兩白鹿隨車。俠轂而行。弘怪問主簿黃國。鹿為吉凶。國拜賀曰:聞三公車輜畫作鹿。明府當為宰相。弘果為太尉。
  • 范曄後漢書曰:雲南縣有神鹿。兩頭。能食毒草。(華陽國志云。此鹿出雲南雄倉山。)
  • 古今注曰:明帝永平中。三角鹿出江陵。孝和帝永元中。豫章徐汗。得白鹿。高丈九寸。
  • 三輔決錄曰:辛繕。字公文。少治春秋詩易。隱居弘農華陰。弟子受業者六百餘人。所居旁有白鹿。甚馴。不畏人。
  • 魏略曰:成公英先隨韓約。後降太祖。從行出獵。有三鹿走過公前。命英射之。三發三中。皆應弦而倒。
  • 魏志曰:文帝獵。失鹿。帝大怒。據胡床。拔刀收吏。將欲斬之。蘇則諫。乃止。
  • 魏末傳曰:初明帝為平原王。王母甄后妒。文帝殺之。故不立為太子。嘗從帝獵。見鹿子母。帝射殺鹿母。語明帝射其子。對曰:陛下既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因涕泣。帝放弓矢歎曰:此語一何痛哉。由是帝立太子意定矣。
  • 抱朴子曰:鹿壽千歲。滿五百歲則色白。
  • 神仙傳曰:魯女生者。餌朮絕穀。入華山。後故人逢女生。乘白鹿。從玉女數十人。
  • 又曰:沈羲嘗於道路逢白鹿車一乘。龍車一乘。從數十人騎。迎羲。
  • 廣州先賢傳曰:丁茂。字仲慮。交阯人也。至孝。母終。負土治冢。列植松柏。白鹿遊乎左右。
  • 瀨鄉記曰:老子乘白鹿。下託於李母也。
  • 袁山松白鹿詩序曰:荊門山臨江。皆絕壁峭峙。壁立百餘丈。亙帶激流。禽獸所不能履。北岸有一白鹿。鹿泅過江。行人見之。乘刀競逐。謂至山下必得鹿。忽然若飛。超岡而去。于今此壁謂之白鹿。
  • (○疑當作古。按本詩係節古樂府烏生八九子四句。全詩見宋書二十一樂志。)詩曰:白鹿乃在上林西苑中。射工尚復得白鹿哺唶之。黃鵠摩天極高飛。後宮尚得烹煮之。
  • 魏陳王曹植獵表曰:於七月伏鹿鳴䴥。四月五月射雉之際。此正樂獵之時。
  • 晉殷仲堪上白鹿表曰:巴陵縣清水山。得白鹿一頭。白者正色。鹿者景福嘉義。
  • 宋孝武帝在彭城參佐慶獲白鹿牋曰:伏承獲白鹿於彭城之東山。皓質玉映。育性馴和。

  • 春秋運斗樞曰:樞星散為獐。
  • 說文曰:麇。獐也。
  • 爾雅曰:麇牝麜。(栗音。)其子麆。(助音。)其跡解。絕有力豜。(育音。○太平御覽九百零七作肩。)
  • 毛詩曰:野有死麇。惡無禮也。
  • 穆天子傳曰:天子賜曹奴之鹿。白銀之麇。(今地中得玉勝金大。即古路夷狄質。○穆天子傳二金大作金●。疑此當作犬。又。穆天子傳路作賂。質作貨。)
  • 呂氏春秋曰:使麇疾走。馬弗及也。而得之者。時顧也。
  • 建武故事曰:咸和六年。計貢合集於樂堂。有野麇走至堂前。左右逐之。於池中而獲之焉。
  • 論衡曰:都尉王子鳳時。麇入府中。其後遷為丹陽太守。
  • 晉起居注曰:咸寧中。白獐見魏郡。後諸州各送白獐。
  • 晉中興書曰:中興所在獻白麇。
  • 蕭廣濟孝子傳曰:蕭國遭喪。有鵠遊其庭。至暮而去。獐暮入其門。與犬馬旅。至旦而去。
  • 魏文帝詩曰:巾車出鄴宮。校獵東橋津。重罝施密網。罕罼飄如雲。彎弓忽高馳。一發連雙麇。
  • 晉王述上白獐表曰:所領阮藻之江寧縣界。得白獐一頭。毛色絜素於其類。信斯誠之嘉祥也。
  • 陳徐陵謝賚麇啟曰:臣昨既陪羽獵。仍宴上林。固謝長卿之文。彌慚子雲之賦。預割鮮禽。已同監浦。頻蒙大臠。更異梁王。詰旦歸來。猶為飽飫。虞衡所獻。復降命恩。賜細君以為歡。非屠門而大嚼。

  • 爾雅曰:兔子嬔。其跡迒。絕有力欣。
  • 春秋運斗樞曰:玉衡星散而為兔。
  • 又曰:行失瑤光則兔出月。毛詩曰:有兔斯首。炰之燔之。
  • 又曰:肅肅兔罝。施于中逵。
  • 周易參同契曰:燕雀不生鳳。狐兔不乳馬。
  • 莊子曰: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 韓子曰: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折頸而死。因釋耕守株。冀復得兔。為宋國所笑。
  • 史記曰:李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子曰:吾欲與汝。復牽黃犬。俱出蔡東門。逐狡兔。其可得乎。
  • 又。范雎謂秦昭王曰:夫以秦而治諸侯。譬若縱韓盧而摶蹇兔也。
  • 謝承後漢書曰:方儲幼喪父。負土成墳。種奇樹千株。白兔遊其下。
  • 張璠漢記曰:梁冀起兔苑於河南。移檄在所。調發生兔。刻其毛以為識。
  • 抱朴子曰:兔壽千歲。滿五百歲則色白。
  • 論衡曰:儒者言月中有兔。夫月水也。兔在水中則死。夫兔月氣也。
  • 張衡靈憲曰: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蛤。
  • 晉王廙白兔賦序曰:丞相琅邪王。始受旄節。作鎮北方。仁風所被。迴面革心。昔周旦翼成。越裳重譯而獻白雉。著在前典。歷代以為美談。今在我王。匡濟皇維。而有白兔之應。可謂重規累矩。不忝先聖也。
  • 古歌詩曰:採取神藥山端。白兔擣(○太平御覽九百零七擣下有成字。)蝦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
  • 張浚白兔頌曰:其毛春素。織毫秋黑。點綴五采。漸染粉墨。蓋久隱時見。應世德也。徐疾備體。達消息也。姿質皓朗。民之則也。被白含文。好無極也。秦失鹿於近郊。晉得兔於遠境。
  • 晉桓溫賀白兔表曰:臣聞至德通玄。則禎祥降。靈和所感。則異物生。今白兔見于春穀縣。皓質純素。皦然殊觀。
  • 梁簡文帝上白兔表曰:瑞表丹陵。祥因舊沛。四靈可邁。既驗玉衡之精。千歲變采。有符明月之狀。豈殊丹岫之羽。不止帝梧。庶比素質之禽。得遊君囿。
  • 周庾信上白兔表曰:光鮮越雉。色麗秦狐。月德符徵。金精表瑞。

  • 山海經曰: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 說文曰:狐妖獸。鬼所乘也。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則丘首。易曰:田獲三狐。
  • 毛詩曰:狐裘逍遙。
  • 又曰:狐裘豹裒。
  • 禮記曰:天子狐白之裘。諸侯青。卿大夫狐掖。
  • 穆天子傳曰:天子獵於滲澤。得白狐。
  • 管子曰:代出狐白衣之皮裘。狐應陰陽之變。六月而一見。公卿買之。代人忘其難得。喜其貴價。必相率而求之。取此物者。因令齊載金錢買之。代各求狐白皮。代王聞之。果去其農。處山林求狐。二十四月。不得一狐。離支聞而伐之。代王即將其士卒服於齊。
  • 慎子曰:廊廟之材。非一木之枝。狐白之裘。非一狐之皮。
  • 韓子曰:翟人獻狐玄豹之皮於晉文公。文公受皮而歎曰:以皮之美。自為罪也。
  • 漢書曰:陳勝吳廣。次所旁叢祠中。(次人所止處也。叢鬼所馮。)夜構火狐鳴曰:大楚興。陳勝王。
  • 名山記曰:狐者。先古之淫婦也。其名曰紫。化而為狐。故其怪多自稱阿紫。
  • 白虎通曰:狐死首丘。不忘本也。九德至。則九尾能得其所。子孫繁息。於尾。明後當盛也。
  • 晉郭璞九尾狐贊曰:青丘奇獸。九尾之狐。有道祥見。出則銜書。作瑞於周。以摽靈符。

  • 山海經曰:堂庭之山。發爽之山。其上多自猿。
  • 呂氏春秋曰:荊王有神白猿。王自射之。則搏樹而熙。使養由基射之。始調弓矯矢。未發。猿擁樹而號。
  • 淮南子曰:楚王亡其猿。而林木為之殘。
  • 漢書曰:李廣猿臂善射。
  • 吳越春秋曰:越王問范蠡手戰之術。范蠡曰:臣聞越有處女。國人稱之。願王請問手戰之道。於是王乃請女。女將北見王。道逢老人。自稱袁公。袁公問女。聞子善為劍。願得一觀之。處女曰:妾不敢有所隱也。唯公所試。公即挽林內之竹。似枯槁。未折墮地。女接取其末。袁公操其本而刺處女。處女應即入之。三入。因舉杖擊袁公。袁公則飛上樹。化為白猿。
  • 抱朴子曰:猿壽五百歲。則變為玃。千歲則變為老人。
  • 又曰:周穆王南征。一軍皆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
  • 張載論曰:白猿玄豹。藏於櫺檻。何以知其接垂條於千仞。
  • 宜都山川記曰:峽中猿鳴至清。諸山谷傳其響。泠泠不絕。行者歌之曰:巴東三峽猿鳴悲。猿鳴三聲淚霑衣。
  • 梁沈約石塘瀨聽猿詩曰:噭噭夜猿鳴。溶溶晨霧合。不知聲遠近。唯見山重沓。既歡東嶺唱。復佇西巖答。
  • 陳蕭詮賦得夜猿啼詩曰:桂月影纔通。猿鳴迴入風。隔巖還嘯侶。臨潭自響空。挂藤疑欲飲。吟枝似避弓。別有三聲淚。霑裳竟不窮。
  • 晉傅玄猿猴賦曰:余酒酣耳熱。懽顏未伸。遂戲猴而縱猿。何●畋之驚人。戴以赤幩。襪以朱巾。先裝其面。又丹其脣。揚眉蹙額。若愁若瞋。或長眠而抱把(○把字明本無。)勒。或嚄咋而●齗。或顒仰而踟躕。或悲嘯而吟呻。既似老公。又類胡兒。或低眩而擇颯。或抵掌而胡舞。
  • 晉郭璞白猿贊曰:白猿肆巧。由基撫弓。應眄而號。神有先中。數如循環。其妙無窮。

  • 楚辭曰:獼(○招隱士獼下有猴字。)兮熊羆。慕類兮以悲。
  • 韓子曰:燕王徵巧術人。請以棘刺之端為母猴。母猴成。巧人曰:人主欲觀之。必半歲不入宮。不飲酒食肉。雨霽日出。視之晏陰之間。而刺之之母猴乃可見也。燕王曰:養之。不能觀也。
  • 漢書曰:韓生勸項羽都關中。羽曰:吾聞富貴不還故鄉。如衣錦夜行。乃燒宮室。都彭城。韓生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 又曰:長信少府檀長卿。為沐猴與狗鬥。蓋寬饒奏免之。
  • 後漢王延壽王孫賦曰:原天地之造化。實神偉之屈奇。道玄微以密妙。信無物而弗為。有王孫之狡獸。形陋觀而醜儀。顏狀類乎老公。軀體似乎小兒。眼睚●以●卹。視●睫以●●。鼻●齁以●●。耳聿役以適知。口嗛呥以●●。脣●●以形●。齒崖崖以齴齴。嚼●●而囁唲。儲糧食於兩頰。稍委輸於胃脾。踡菟蹲而狗踞。聲歷●而喔咿。或嗝嗝而●●。又●嗅其若啼。緣百仞之高木。攀窈褭之長枝。背牢落之峻壑。臨不測之幽谿。尋柯條以宛轉。或捉腐而登危。或犀跳而電透。乍瓜懸而瓠垂。歸瑣繫於庭廄。觀者吸呷而忘疲。
  • 晉阮籍獼猴賦曰:夫獼猴直其微者也。猶累於下陳。體多似而匪類。貌乖殊而不純。外察慧而無度。故人面而獸身。性偏凌而干進。似韓非之囚秦。楊眉頞而驟眒。似巧言而偽真。整衣冠而偉服。懷項王之思歸。躭嗜慾而眄視。有長卿之研姿。沐蘭湯而滋穢。匪宋朝之媚人。終嗤弄而處泄。雖近習而不親。

  • 吳錄。地理志曰:九真胥浦縣。有獸名果然。猿狖類也。色青赤有文。居樹上。此郡及日南皆有之。
  • 南方草物狀曰:果然獸。生在山林上。民人以弓毒射之。剝取皮。皮文青赤白色。縫相連作席。出九真日南郡。
  • 南州異物志曰:交州以南。有果然獸。其鳴自呼。身如猿。犬面。通有白色。其體不過三尺。而尾長四尺餘。反尾度身。過其頭。視其鼻。仍見兩孔。作(○太平御覽九百一十作仰。)向天。其毛長。柔細滑澤。色以白為質。黑為文。視如蒼頭鴨。脅邊班文。集十餘皮。可得一蓐。繁文麗好。細厚溫煖。
  • 魏鍾毓果然賦曰:果然似猴象猿。黑頰青身。肉非嘉餚。唯皮為珍。
  • 梁張纘謝皇太子賚果然褥啟曰:伏以狐裘熊席。徒負舊名。玄豹青𤟤。未能適體。嚴冰在節。朔飆結宇。吹綸愧暖。挾纊慚溫。但勤非伏寑。恩重夜覆。道媿經明。坐叨重席。仰榮俯媿。進退在顏。

  • 山海經曰:有獸人面。名曰狌狌。
  • 又曰:狌狌知人名。其為獸。如豕而人面。
  • 爾雅曰:狌狌小而好啼。(今交阯封溪出。狀如獾豚。聲似小兒啼。)
  • 禮記曰:狌狌能言。不離禽獸。
  • 廣志曰:狌狌似狟。聲如小兒啼。不聞其言。出交阯封溪縣。
  • 孫卿子曰:狌狌能言笑。亦二足無尾。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故人非以二足無毛。以知禮也。
  • 呂氏春秋。伊(○太平御覽九百零八伊下有尹字。)說曰:肉之美者。狌狌之脣。
  • 淮南子萬畢術曰:歸終知來。狌狌知往。(歸終。神獸。)
  • 括地圖曰:狌狌人面豕身。知人名。
  • 蜀志曰:封溪縣有獸。曰狌狌。體似豬。面似人。音作小兒啼聲。既能人語。又知人名。人以酒取之。狌狌覺。初蹔嘗之。得其味甘而飲之。終見羈纓也。
  • 華陽國志曰:永昌郡有狌狌。能言。其血可以染朱𦋺。
  • 南方草物狀曰:狌狌之獸。生在野。狀如豚子。民人捕取。交阯武平興古有之。
  • 晉郭璞狌狌贊曰:能言之獸。是謂猩猩。厥狀似猴。號音若嚶。自然知往。頗識物情。

  • 說文曰:貂。鼠屬也。而大。黃黑。出丁零國。
  • 廣志曰:貂出扶餘挹婁。
  • 東觀漢記曰:建武二十五年。烏桓獻貂豹皮。詣闕朝賀。
  • 魏略曰:扶餘國出貂豽。(奴骨反。)
  • 魏書曰:鮮卑有貂鼲子。皮毛柔軟。故天下為名裘。
  • 魏志曰:烏丸傳。挹婁國出好貂。今所謂挹婁貂是也。
  • 江表傳曰:遼東太守。遣使詣孫權。送貂皮千枚。欲舉國歸吳。
  • 梁簡文謝敕賚貂坐褥席啟曰:東瀛美毳。不著馬彪之儀。北朔文茵。豈問張敞所記。陰炭既重。寒井猶冰。特降殊私。溫華曲被。雖狐白千金。織成千種。李頒漢被。楊降曹氈。不足以髣彿洪慈。連類聖澤。

  • 爾雅曰:鼢鼠。(墳。地中行者。)鼸鼠。鼷鼠。(有毒。螫毒。)鼶鼠。(斯。)鼬鼠。(似鼦。赤黃色。大尾。啖鼠。江東呼鼪鼠。)鼩鼠。(劬。)鼭鼠。(時。)鼥鼠。吠。鼫鼠。(石。頭似兔。尾有黃色。好在田中。食穀豆。)(問。)鼠。鼨(終。)鼠。豹文鼮鼠。(漢武時得此鼠。終軍知之。賜帛百疋。文綵如豹。)鼯鼠夷●。(似蝙蝠。肉翅。飛且乳。亦名飛生。音如人食火煙。)
  • 方言曰:蝙(邊音。)蝠。(福。)自關而東。謂之服翼。或謂之飛鼠。或謂老鼠。或謂之仙鼠。自關而西。秦隴之閒。謂蝙蝠。北燕謂之蟔蟙。
  • 說文曰:鼠。穴蟲之總名也。象形。凡鼠之屬皆從鼠。鼨鼠出胡地。可作裘。鼫。五伎鼠也。能飛不能上屋。能緣不能窮木。能浮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
  • 易曰:艮為鼠。
  • 毛詩曰:相鼠。刺無禮也。衛文公正其群臣。而刺在位不承先君之禮儀也。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 又曰: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 詩義疏曰:樊光謂即爾雅鼫鼠也。許慎云。鼫鼠。五伎鼠也。今之河東有碩鼠。大能人立。前(○太平御覽九百十一前上有交字。)兩腳於頭上跳舞。善鳴。食人禾稼。逐則走入樹空中。亦有五伎。或謂雀鼠。其形大。故敘云石鼠也。魏今河東河北縣也。詩言其方物。宜謂此鼠。非今大鼠。又不食禾苗。本草又謂螻蛄為石鼠。亦五伎。古今方土名蟲鳥。物異名同。故記也。
  • 左傳曰:齊侯將為臧紇田。紇聞之。見齊侯。與之言伐晉。對曰:多則多矣。抑君似鼠。夫鼠晝伏夜動。不穴於寑廟。畏人故也。今君聞晉之亂而伐焉。寧將事之。非鼠而何。乃弗與田。
  • 晏子春秋曰:景公問晏子治國何患。對曰:社鼠者。不可燻。不可灌。君之左右。出賣寒熱。入則比周。此之謂社鼠也。
  • 尹文子曰:鄭人謂玉未理者為璞。周人謂鼠未腊者為璞。
  • 莊子曰:且鳥高飛以避矰弋之患。鼷鼠深穴於神丘之下。以避薰鑿之患。
  • 又曰: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南海。飛至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梁國嚇我耶。
  • 賈誼書云。鄙諺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近器尚憚。況貴大臣之近於帝王乎。
  • 列子曰:虞氏者。梁富人也。登高樓。臨大路。設樂陳酒。擊博其上。而遊俠相隨行樓下。博者射中而笑。鳶墮腐鼠而中遊俠。遊俠相與語曰:虞氏富久矣。常有輕人之志。乃辱我以腐鼠。請滅其家。夜乃攻於虞氏。大滅之。此謂類而非我。(○太平御覽九百十一作也。)
  • 淮南子萬畢術曰:狐目狸腦。鼠去。於其穴。被髮向北。呪殺巫鼠。
  • 史記曰:李斯少時為鄉中吏。見吏舍中鼠食不絜。人犬數驚之。入倉。見鼠食積粟。居大廡下。無人犬之憂。乃歎曰:人賢不肖如鼠。在所自處耳。
  • 又曰:張湯。杜陵人也。其父為長安丞。出外。湯為兒守舍。而鼠盜肉。其父還怒。乃笞湯。湯掘。遂得盜鼠及餘肉。劾鼠掠治。傳爰書。(謂傳囚也。爰。易也。以此書易驗者。)訊鞫論報。并取鼠與肉。具獄磔堂下。其父見之。視其文辭。如老獄吏。
  • 東方朔神異記曰:北方有曾冰萬里。厚百丈。有磎鼠。在冰下出焉。其形如鼠。食草木。肉重萬斤。可以作脯。食之已熱。其毛長可八尺。可以為蓐。臥之可以卻寒。其皮可以蒙鼓。其聲千里。有美尾。可來鼠。(此尾所在。鼠輒入此聚。)
  • 京房易飛候曰:鼠舞國門。厥咎亡。鼠舞於庭。厥咎誅死。
  • 漢書。左馮翊韓延壽。有罪下獄。楊惲上書。訟延壽。郎中丘常謂惲曰:聞君侯訟韓馮翊。當得活。惲曰:事何容易。硜硜者未必全也。我不能自保。真人所謂鼠不容穴。坐銜窶數也。
  • 又曰:蘇武使匈奴。匈奴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羊。羝羊生乳乃歸。武至海上。廩食不至。乃掘野鼠草實而食之。
  • 廣志曰:白猿長尾白腹。(○句疑有訛。)善緣登。若家鼠小異者。鼠。(○太平御覽九百十一鼠上有鼢字。)深目而短尾。苗鼠者。野鼠也。小而短尾。天鼠以皮為裘。今當名其裘為天鹿裘。黃鼠在田野間為群。害穀麥。凡善走。把不得。唯鼠狼能得之。
  • 竇氏家傳曰:竇攸治爾雅。舉孝廉為郎。世祖與百寮大會靈臺。得鼠。身如豹文。焚之光澤。世祖異之。問群臣莫知。唯攸對曰:名鼮鼠。詔問何以知之。攸曰:見爾雅。詔案視書。如攸言。賜帛百疋。詔諸侯子弟。從攸受爾雅。
  • 魏略曰:大秦國出辟毒鼠。魏志曰:公子倉舒早惠。時軍國多事。用刑嚴重。太祖馬鞍在庫。為鼠所齧。庫吏懼罪必死。議欲面縛首罪。猶慮不免。沖謂曰:待三日中。然後自歸。沖於是以刀穿單衣。如鼠齧者。謬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問之。沖對曰:世俗以為鼠齧衣者。其主不吉。今衣見齧。是以憂戚。太祖曰:此妄言耳。無所苦也。俄而庫吏以齧鞍聞太祖。太祖笑曰:兒衣在側尚齧。況馬鞍懸柱乎。一無所問。
  • 又曰:臧洪傳曰:洪為袁紹所圍。糧乏。乃掘鼠而食。
  • 博物志曰:鼠食巴豆三年。重三十斤。
  • 列異傳曰:中山王周南。正始中。為襄邑長。有鼠衣冠出廳事。語曰:爾某日當死。周南不應。至期復出。冠幘絳衣。語曰:爾日中當死。復不應。入。復更出。日(○原訛曰:據馮校本改。)適中。鼠曰:周南汝不應。死我。(○太平御覽九百十一作我死。此倒。)復何道。遂顛蹶而死。即失衣冠。視如常鼠也。
  • 晉陽秋曰:太興中。衡陽區純作鼠市。四方丈餘。開四門。門有一木人。縱四五鼠於中。欲出門。木人輒以推推之。
  • 抱朴子內篇曰:玉策記稱。鼠壽三百歲。滿一百歲者則色白。善憑人而卜。名曰仲。能知一年中吉凶。及千里外事也。
  • 晉太康地記曰:鳥鼠山在隴西首陽縣西南。鼠尾短。形如家鼠。入三四尺。鼠在內。鳥在外。為牝牡。
  • 梁州記曰:●水北●鄉山。有仙人唐公房祠。有一碑。廟北有大坑。碑云。是其舊宅處。公房舉宅登仙。故為坑焉。山有易腸鼠一月三吐易其腸。束廣微所謂唐鼠者也。(博物志曰:唐房升仙。雞狗並去。唯以鼠惡。不將去。鼠悔。一月三出腸也。)
  • 劉欣期交州記曰:竹鼠如小狗子。食竹根。出封溪縣。
  • 秦州記曰:乞佛虜乾歸。未移抱罕金城。見鼠有數萬頭。將諸小鼠。各銜馬屎。群移而度洮麗二水。悉止抱罕。自是二年而乾歸徙焉。
  • 異苑曰:西域有鼠王國。鼠大如狗。中者如兔。小者如常鼠。頭悉白。然帶以金枷。商估有經過其國。不先祈祀者。則齧人衣裳。世得沙門呪願。便獲無他。眾僧釋道安昔至西方。親見如此。俗諺云。鼠得死人目精則為王。
  • 幽明錄曰:吳北寺終祚道人。臥齋中。鼠從坎出。言終祚後數日必當死。終祚呼奴。令買犬。鼠云。亦不畏此也。但令犬入此戶。必死。須臾犬至。果然。終祚乃下聲語其奴曰:明市雇十檐水來。鼠已逆知之。云止欲水澆取我。我穴周流。無所不至。競日澆灌。了無所獲。密令奴更借三十餘人。鼠云。吾上屋居。奈我何。至時處在屋上。奴名周。鼠云。阿周盜二十萬錢叛。後試開庫。實如所言也。奴亦叛去。終祚當為商賈。閉其戶而謂鼠曰:汝欲使我富耳。今遠行。勤守吾房中。勿令有所零失也。時桓玄在南州。禁殺牛甚急。終祚載數萬錢。竊買牛皮。還東貨之。得二十萬。還室猶閉。一無所失。怪亦絕。遂大富。
  • 述異記曰:宋南譙王劉義宣。鎮荊州。府吏蔡鐵善卜。宣射得一白鼠。置函中。乃召鐵。使卜函中何物。謂中者當厚賞。僻即加重罰。鐵兆成。笑曰:具已知矣。公曰:狀之。鐵曰:兌色之鼠背明戶。彎弧射之絕左股。鼠孕三雄而兩雌。若不見信。剖腹而立知。公乃使剖鼠腹。皆如鐵言。即賜錢一萬。
  • 地鏡圖曰:黃金之見。為火及白鼠。
  • 風角要占曰:長吏居官厭盜賊法。七月。以生鼠九枚。置籠中。埋子地。秤九百斤土覆坎。深各二尺五寸。築之合堅固。
  • 雜五行書曰:停部。取停部地土塗灶。水火盜賊不經。塗屋四角。鼠不食蠶。塗倉●。鼠不食稻。以塞埳。百日鼠種絕。
  • 晉郭璞鼮鼠贊曰:有鼠豹采。厥號為鼮。漢朝莫知。郎中能名。賞以束帛。雅業遂盛。
  • 又鼯鼠贊曰:鼯之為鼠。食煙栖林。載飛載乳。乍獸乍禽。皮籍孕婦。人為大任。
  • 又鼷鼠贊曰:小鼠曰鼷。實有螫毒。乃食郊牛。不恭是告。厥譴惟明。徵乎其覺。
  • 又鼫鼠贊曰:五能之鼠。伎無所執。應氣而化。翻飛鴽集。詩人歌之。無食我粒。
  • 又鼠贊曰:或以尾翔。或以髯凌。飛鼠鼓翰。儵然皆騰。用無常所。唯神斯憑。

  • 說文曰:龍。鱗蟲之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川。
  • 廣雅曰: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
  • 山海經曰:大樂之野。夏后啟於此乘兩龍。
  • 又曰:鍾山之神。名曰燭龍。視為晝。暝為夜。身長三千里。
  • 易曰: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時乘六龍以御天。初九。潛龍勿用。象曰:陽在下也。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象曰:德施普也。九五。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 又曰: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 左傳曰:秋。龍見于絳郊。魏獻子問於蔡墨曰:吾聞之。蟲莫智於龍。以其不生得也。對曰:人實不知。非龍實智。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御龍氏。昔有飂叔安。(飂。古國名。叔安其君名。)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飲食之。帝舜賜姓曰董。氏曰豢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有劉累者。能飲食龍。夏后賜氏曰御龍。今水官棄矣。故龍不生得。
  • 又曰:鄭大水。龍鬥于時門之外洧淵。國人請禜焉。子產弗許。曰:我鬥。龍不我覿也。龍鬥。我獨何覿焉。攘之則彼其室也。吾無求於龍。龍亦無求於我。乃止。
  • 河圖曰:黃金千歲生黃龍。青金千歲生青龍。赤白龍。(○句有脫文。)玄金千歲生玄龍。
  • 莊子曰:朱伻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 又曰:子張見魯哀公。不禮焉。去曰:君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高之好龍。雕文畫之。於是天龍聞而示之。窺頭於牖。拖尾於堂。葉公見之。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非龍也。今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者。
  • 又曰: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何規哉。子曰:人用意如飛鴻者。為弓弩射之。如遊鹿者。走狗而逐之。若游魚者。釣繳以投之。吾今見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余口張不能噏。舌出不能言。
  • 又曰:河上有家貧窮。持緯蕭而食者。子沒川。得千金珠。謂其子。取石來鍛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泉。驪龍頷下。若能得珠者。遭其睡也。如使驪龍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 楚辭曰:神龍失水而陸居。為螻蟻之所裁。
  • 孫卿子曰:積水成川。蛟龍生焉。
  • 呂氏春秋曰:晉文公反國。介子推不肯受賞。自為賦詩曰: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承輔。龍反其鄉。既得其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槁死中野。
  • 括地圖曰:禹誅防風氏。夏后德盛。二龍降之。禹使范氏御之以行。經南方。防風神見禹怒。射之。有迅雷。二龍升去。神懼。以刃自貫其心而死。禹哀之。瘞以不死草。皆生。是名穿胸國。
  • 又曰:龍池之山。四方高。中央有池。方七百里。群龍居之。多五花樹。群龍食之。
  • 又曰:崑崙山之弱水。非乘龍不得至。
  • 淮南子曰:龍舉而景雲屬。
  • 公孫弘答東方朔書曰:譬猶龍之未升。與魚鼈為伍。及其升天。鱗不可睹。
  • 列仙傳曰:陵陽子明好釣。於溪得白龍子。解鉤放之。後得白魚。腹中有書。教子明服食。遂採五石脂服之。三年。白龍來迎。止龍陽山上百餘年。
  • 說苑曰:吳王欲從民飲酒。子胥諫曰:不可。昔日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龍上訴天帝。天帝曰:當是之時。若安置而形。對曰:我化為魚。固人之所射也。豫且何罪。今君棄萬乘之位。而從布衣之士飲酒。臣恐有豫且之患。王乃止。
  • 博物志曰:龍肉以醯漬之。則文章生。
  • 抱朴子曰:案使者甘宗所奏西域事云。外國方士能神呪者。臨川禹步吹氣。龍即浮出。初出乃長十數丈。方士吹之。一吹則龍輒一縮。至長數寸。乃取著壺中。以少水養之。外國常患旱災。於是方士聞有旱處。便賚龍往賣之。一龍直金數十斤。舉國會斂以雇之。直畢。乃發壺出龍。著淵中。因復禹步吹之。長數十丈。須臾而雨四集矣。
  • 齊地記曰:平昌城有井。與荊水通。有神龍出入焉。故名龍城。
  • 外國事曰:毗呵羅寺有神龍。住米倉中。奴取米。龍輒卻後。奴若長取米。龍不與。倉中米若盡。奴向龍拜。倉即盈溢。
  • 辛氏三秦記曰:河津一名龍門。大魚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者為龍。不上者。(○句有脫文。)故云曝鰓龍門。
  • 又曰:龍首山長六十里。頭入渭水。尾達樊川。頭高二十丈。尾漸下。高五六丈。云昔有黑龍。從山南出。飲渭水。其行道成土山。故因以為名。
  • 晉劉琬神龍賦曰:大哉龍之為德。變化屈伸。隱則黃泉。出則升雲。賢聖其似之乎。惟天神上帝之馬。含胎春夏。房心所作。軒照形。(○句有脫字。)角尾規矩。
  • 晉郭璞燭龍贊曰:天缺西土。龍銜火精。氣為寒暑。眼作昏明。身長千里。可謂至靈。
  • 又。龍魚一角。似鯉居陵。俟時而出。神靈攸乘。飛驚九域。乘雲上升。
  • 晉傅玄龍銘曰:麗哉神龍。誕應陽精。潛景九淵。飛曜天庭。屈伸從時。變化無形。偃伏汙泥。上凌太清。
  • 魏繆襲青龍賦序曰:蓋青龍者。火辰之精。木官之瑞。

  • 說文曰:蛟。龍屬也。魚滿三千六百年。蛟為之長。率魚而飛去。
  • 山海經曰蛟似龍蛇。而小頭細頸。頸有白嬰。大者十數圍。卵生。子如一二斛瓮。能吞人。
  • 易緯通卦驗曰:震東方也。至春分日。出青氣也。出直震。此正氣也。氣出右。萬物半死。氣出左。龍蛟出。
  • 楚辭曰:與汝游兮九河。衝風起兮橫波。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
  • 呂氏春秋曰:荊有佽飛者。得寶劍。還涉江。有兩蛟夾繞其船。佽飛拔劍赴江。刺蛟殺之。荊王聞之。仕以執珪。
  • 韓詩外傳曰:東海有勇士菑丘訢。過神泉。飲馬。其僕曰:飲馬此者。馬必致死。飲馬果沉。訢拔劍而入。三日三夜。殺二蛟而出。雷神隨而擊之。眇其左目。
  • 漢書曰:武帝元封五年。帝自尋陽江親射蛟江中。獲之。
  • 尋陽記曰:城東門通大橋。常有蛟為百姓害。董奉疏一符與水中。少日。見一蛟死。浮出。
  • 王韶之始興記曰:雲水源有湯泉。下流多蛟害。癘濟者遇之。必笑而沒。
  • 世說曰:周處年少時。凶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虎。並皆犯暴。百姓謂為三橫。而處既刺殺虎。又入水殺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三日三夜。鄉中皆謂處死。更相慶賀。處竟殺蛟而出。遂自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 郭璞蛟贊曰:匪蛟匪龍。鱗采暉煥。騰濯濤波。蜿蜒江漢。漢武飲羽。佽飛疊斷。

  • 爾雅曰:螣。騰蛇。(能興雲霧。)蟒。王蛇。(蛇之最大者。)
  • 山海經曰:巴蛇吞象。三歲而出骨。君子服之。心(○太平御覽九百三十三心上有已字。)腹之疾。(今南方●(御覽作蚺字。)蛇。吞鹿已爛。自絞於樹。腹中骨皆穿鱗甲間出。)
  • 又曰:大同之山。有蛇。名曰長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 又曰:泰華山有蛇肥遺。六足四翼。
  • 毛詩曰:惟虺惟蛇。女子之祥。
  • 孫子兵法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身。則首尾俱至。(張茂先云。會稽多此蛇。)
  • 楚辭曰:蝮蛇蓁蓁。
  • 韓子曰:鴟夷子皮事田成子。成子去齊。亡之燕。鴟夷子皮負傳而從。至望邑。曰:子獨不聞涸澤之蛇乎。澤涸將徙。小蛇謂大蛇曰:大蛇行。小蛇隨之。人以蛇之行者耳。必殺其子。子不如負我以行。必以我為神也。乃相負。越公道而行。人皆避之。今子美而我惡。以為上客。一乘之君也。以子為使者。萬乘之卿也。不如為我舍人。田成子負傳而隨之。至逆旅。逆旅之君待之甚敬。因獻酒肉。
  • 戰國策曰:昭陽為楚伐魏。移師攻齊。陳軫為齊王使。見昭陽曰:有祠者。賜其舍人酒一卮。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乃左手持酒。右手畫地。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奪其卮曰:蛇故無足。子安能為。遂飲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今公攻魏。破軍殺將。又移師攻齊。戰勝不知止。猶為蛇足也。昭陽乃解軍而歸。
  • 賈誼書曰:孫叔敖之為兒。出遊還。憂而不食。其母問其故。泣而對曰:今旦見兩頭蛇。恐死。母曰:今蛇安在。曰:聞見兩頭蛇者死。恐他人復見之也。已殺而埋之。母曰:無憂。汝不死矣。吾聞之。有陰德者。天報以福。
  • 淮南子曰:夫騰蛇。雄鳴上風。雌鳴下風。而化成形。精之至也。
  • 又曰:豹獸不可使緣木。蝮蛇不可使安足。
  • 蜀王本紀曰:秦惠王欲伐蜀。蜀王好色。乃獻美女五人。蜀王遣五丁迎女。還至梓潼。見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丁引其尾。不能出。五丁共引蛇。山崩。壓五丁。五丁踏蛇而大呼。
  • 廣志曰:蝮蛇與土色相亂。長三四尺。其中人。以牙櫟之。裁斷皮出血。則身盡痛。九竅血出而死。
  • 玄中記曰:東海有蛇丘之地。險多漸茹。眾蛇居之。無人民。蛇或人頭而蛇身。
  • 又曰:崑崙西北有山。周迴三萬里。巨蛇繞之。得三周。蛇為長九萬里。蛇居此山。飲食滄海。
  • 風俗通曰:車騎將軍巴郡馮緄。為議郎。發綬笥。有二赤蛇。可三尺。分南北走。大用憂怖。卜云。此吉祥也。君後當為邊將。以東為名。後五年。果為大將軍。拜遼東太守。
  • 陳留風俗傳曰:小黃縣者。宋地黃鄉也。沛公起兵野戰。喪皇妣于黃鄉。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梓宮招魂幽野。於是丹蛇在水自洒濯。入于梓宮。其浴處有遺髮。故謚曰昭靈夫人。
  • 地鏡圖曰:金寶化為青蛇。
  • 抱朴子曰:或問隱居山澤。治蛇蝮之道。
  • 又曰:昔負(○御覽九百三十三作員。)丘多大蛇。又生好藥。黃帝將登焉。廣成子教之佩雄黃。而蛇皆去也。今帶武都黃。色如雞冠者五兩。以入山林。則不畏蛇。蛇若中人。以少許末抹之。雄黃入瘡中立愈。
  • 又曰:蛇類多。唯有蝮蛇。中人至急。一日不治則殺人。若不曉方術。而為此蛇所中。但以刀割瘡肉投地。其肉沸如火炙。須臾燋盡。而人得活也。
  • 搜神記曰:竇武母產武。而并產一蛇。送之林中。後母卒。及葬未窆。有大蛇自榛草而出。徑至喪所。以頭擊柩。涕血皆流。俯仰詰屈。若哀泣之容。有頃而去。時人知為竇氏之祥。
  • 又曰:隨侯行。見大蛇傷。救而治之。其後蛇銜珠以報之。
  • 周景式廬山記曰:安侯世高者。安息國太子。與友人共出家學道。友人恚怒死。受蟒報。為此宮亭湖神。世高於廣州為人所殺。還生安息國。復為王子。年二十。又棄國入吳。未之宮亭。泊船呼友人與語。友人身長數十丈。見世高。向之胡語竟。各分去。暮有一少年。上世高船。跪受呪願因忽不見。世高語同船人曰:向少年即此廟神也。得離惡形矣。蟒既見世高。從山南過。死山北。今柴桑民所居蛇里是也。
  • 世說曰:杜預為荊州刺史。時有讌集。大醉。輒閉齋獨眠。外聞齋中嘔吐。其聲甚苦。有小吏開戶看之。止見床上有一蛇。垂頭床邊吐。都不見人。既出。密覺如此。
  • 異苑曰:魯國牟縣蒙山上。有寺廟。今民欲架室者。輒大蛇數十丈出來驚人。故莫得安焉。
  • 晉傅玄靈蛇銘曰:嘉茲靈蛇。斷而能續。飛不須翼。行不假足。上騰霄霧。下遊山嶽。進此明珠。預身龍族。
  • 晉郭璞長蛇贊曰:長蛇百尋。厥鬣如彘。飛群走類。靡不吞噬。極物之惡。盡毒之厲。
  • 又騰蛇贊曰:騰蛇配龍。因霧而躍。雖欲昇天。雲龍陸莫。材非所任。難以久託。
  • 又巴蛇贊曰:象實巨獸。有蛇吞之。越出其骨。三年為期。厥大何如。屈生是疑。
  • 又蟒蛇贊曰:蠢蠢萬生。咸以類長。惟蛇之君。是謂巨蟒。小則數尋。大或百丈。
  • 又枳首蛇贊曰:夔稱一足。蛇則二首。少不知無。多不覺有。雖資天然。無異駢拇。
  • 周庾信孫叔敖逢蛇贊曰:叔敖朝出。容悴還家。母氏顧訪。知埋怪蛇。爾有陰德。陽報將加。終為楚相。卒有榮華。

  • 爾雅曰:龜三足曰賁。一曰神龜。二曰靈龜。三曰攝龜。四曰寶龜。五曰文龜。六曰筮龜。七曰山龜。八曰澤龜。九曰水龜。十曰火龜。
  • 易曰:離為龜。
  • 尚書曰:九江納錫大龜。
  • 大戴禮曰: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
  • 左傳曰: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賈。具致大蔡焉。曰:紇之不祀。子以大蔡納請。其可。賈再拜受龜。
  • 列子曰:渤海之東。有壑焉。其中有山。無所連著。常隨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仙聖毒之。訴於上帝。帝恐流於西極。失群聖之居。使巨龜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龍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十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龜。合負而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
  • 莊子曰: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先往焉。曰:願以境內累子。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吾將曳尾於泥中矣。
  • 又曰:宋元君夜夢有人被髮言曰:予自宰路之。(○太平御覽九百三十一之下有淵字。此脫。)為清江使河伯。漁者豫且得予。元君覺。召占夢者占之。曰:此神龜也。明日。豫且網得白龜。圓五尺。獻。乃殺以卜。七十鑽而無遺策。仲尼聞之曰:神能見夢於元君。而不能避豫且之網。智能七十鑽而無遺策。不能避刳剔之患。
  • 史記曰:余至江南。聞長老云。龜千歲。乃游蓮葉之上。
  • 又。褚先生曰:能得名龜。財物歸之。家必大富。至千萬。一曰北斗龜。二曰南辰龜。三曰五星龜。四曰八風龜。五曰二十八宿龜。六曰月龜。七曰王龜。八曰九州龜。神龜在江南嘉林中。常巢於芳蓮之上。南方老人。以龜搘床足。經二十餘歲。老人死。移床。龜尚生。龜能行氣道引。至神若此。
  • 說苑曰:靈龜五色。色似玉。背陰而(○太平御覽九百三十一作向。)陽。上隆象天。下平法地。轉運應四時。蛇頭龍脛。左睛象日。右睛象月。知存亡吉凶之憂。
  • 又。龜千歲。能與人言。
  • 續搜神記曰:晉咸康中。豫州刺史毛寶。戍邾城。有一軍人。於武昌市買得一白龜。長五寸。置瓮中養之。漸大。放江中。後邾城遭石氏敗。赴江者莫不沉溺。所養龜人。被甲投水中。覺如墮一石上。須臾視之。乃是先放白龜。既約岸。迴顧而去。
  • 會稽後賢傳曰:孔愉嘗至吳興縣餘干(○太平御覽九百三十一作不。)亭。見人籠龜於路。愉求買放之。至水。反顧愉。及封此亭侯而鑄印。龜首迴屈。三鑄不正。有似昔龜之顧。靈德應感如此。愉悟。乃取而佩焉。
  • 符子曰:邦人獻燕昭王以大豕者。曰:於今百二十歲。邦人謂之豕仙。其群臣言於昭王曰:是豕無用。王命宰夫膳之。豕既死。乃見夢燕相曰:今仗君之靈而化五(○太平御覽九百三十一作吾。)生也。始得為魯津之伯。而浮舟者食我以粳糧之珍。而欣君之惠。將報子焉。後燕相遊于魯津。有赤龜銜夜光而獻之。
  • 抱朴子。巢(○按巢上當有玉字。)記曰:千歲之龜。五色具焉。其額上兩骨起。似角。解人言。浮出蓮葉之上。或在叢蓍之下。
  • 異苑曰:孫權時。永康有人入山。遇一大龜。即束之歸。龜便言曰:遊不良時。為君所得。人甚怪之。載出。欲上吳王。夜泊越里。纜船於大桑樹。霄中。樹呼龜曰:勞乎元緒。奚事爾耶。龜曰:我被拘縶。方見烹。雖盡南山之樵。不能潰我。樹曰:諸葛元遜博識。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計從安薄。龜曰:子明無多辭。禍將及爾。樹寂而止。既至。權命煮之。焚柴萬車。語猶如故。諸葛恪曰:燃以老桑乃熟。獻者仍說龜樹共言。權登使伐樹。煮龜立爛。今烹龜猶多用桑薪。野人故呼龜為元緒。
  • 魏曹植神龜賦曰:龜號千歲。時有遺金龜者。數日而死。肌肉消盡。唯甲存焉。余感而賦之曰:嘉四靈之建德。各潛位乎一方。蒼龍虯於東岳。白虎嘯於西崗。玄武集於寒門。朱雀栖於南鄉。順仁風以消息。應聖時而後翔。餐飛塵以實氣。飲不竭於朝露。步容趾以俯仰。時鸞迴而鶴顧。懼沉泥之逢殆。赴芳蓮以巢居。
  • 北齊趙宗儒詠龜詩曰:有靈堪託夢。無心自解謀。不能蓍下伏。強從蓮上游。負圖非所冀。支床空見留。儻蒙一曳尾。當為屢迴頭。
  • 晉郭璞爾雅龜贊曰:天生神物。十朋之龜。或游于火。或游于蓍。雖云類殊。象二一歸。亹亹致用。極數盡幾。

  • 爾雅曰:鼈三足曰能。
  • 易曰:离為鼈。
  • 說文曰:鼈介蟲也。
  • 周禮曰:春獻鼈蜃。
  • 春秋外傳曰:公父文伯飲南宮敬叔酒。羞鼈焉。
  • 晏子春秋曰:齊大旱。景公召群臣問曰:寡人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為國。以魚鼈為民。彼獨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 文子曰:鼈無耳而不可蔽。精於明也。
  • 莊子曰:埳井之蛙。謂東海鼈曰:吾跳梁。奚不時來觀。東海鼈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
  • 楚辭曰:駟跛鼈而上山。吾固知其不能升。
  • 孫卿子曰:蛙步而不休。跛鼈千里。
  • 淮南子萬畢術曰:青埿殺鼈。得莧復生。
  • 又曰:燒黿致鼈。(取黿夜燒之。則鼈至也。)
  • 列仙傳曰:費長房能使社公。汝南有妖。常作太守服。詣府門椎鼓。合郡患之。及長房來。知是魅。乃呵之。即解衣冠。叩頭乞自改。即老鼈也。大如車輪。長房令復太守服。作一札敕葛陂君。叩頭流涕。持札去。遂視以札立陂邊。以頸繞之而死。
  • 魏略曰:高離國王侍婢有身。生子。王欲殺之。婢云。有氣如雞子來下我。故有身。後生子。捐之於溷中。豬以氣噓之。從馬間。馬以氣噓之。王乃令其母收畜。名曰東明。常令牧馬。東明善射。王恐奪其國。欲殺之。東明走。以弓擊水。魚鼈浮為橋。東明得渡。因都王扶餘之地。
  • 搜神記曰:清河宋士宗母。黃初中。夏在室中浴。良久。家人於壁穿中窺之。正見木盆中有一大鼈。先著銀釵。猶在頭上。遂入水去。
  • 晉陸機鼈賦曰:皇太子幸于釣臺。漁人獻鼈。命侍臣作賦。其狀也。穹脊連脅。玄甲四周。遁方圓於規矩。徒廣(○本集廣下有狹字。)以妨。(○句有脫文。)循盈尺而腳寸。又取具於指掌。鼻嘗氣而忌脂。耳無聽而受響。是以栖居多逼。出處寡便。尾不副首。足不運身。於是從容澤畔。肆志汪洋。朝戲蘭渚。夕息中塘。越高波以魚逸。竄洪流而潛藏。咀蕙蘭之芳荄。翳華藕之垂房。
  • 晉潘尼鼈賦曰:皇太子遊於玄圃。遂命釣魚。有得鼈而戲之者。令侍臣賦之。翩銜鉤以振掉。吁駭人而可惡。既顛墜於巖岸。方盤跚而雅步。或延首以鶴顧。或頓足而鷹距。或曳尾於埿中。或縮頭於殼裏。若乃秋水暴駭。百川沸流。有東海之巨鼈。乃負山而吞舟。

  • 詩曰:南有嘉魚。
  • 又曰:魚潛在淵。
  • 又曰:魚在在藻。
  • 月令。立春。魚上冰。
  • 莊子與惠子觀魚於濠梁。
  • 史記曰:魏王與龍陽君共舡而釣。龍陽君得千餘魚。而涕下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益大。臣欲棄前所得矣。今以臣之凶惡也。而得為王拂枕席。夫四海之內。其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畢褰裳而趨王矣。亦曩臣之所棄前魚也。
  • 新序曰:楚人有獻魚於楚王曰:今獲魚。食之不盡。賣之不售。棄之又惜。故獻之。左右曰:鄙哉辭也。楚王曰:子不知漁者仁人也。蓋聞國粟有餘者。國有餓民。後宮多幽女也。下民多曠夫。皆失君人之道。故廚庖有肥馬。寡人聞之久矣。未能行也。漁者知之。且今行之矣。故漁者獻餘魚。而楚國賴之。
  • 說苑曰:楚王謂淳于髡曰:吾有仇在吳。子寧能為吾報之乎。對曰:臣見來道旁野民。持一頭魚。上田祝曰:高得萬束。下得千斛。臣竊笑之。以為禮薄而望多也。
  • 三輔故事曰:武帝作昆明池。學水戰法。帝崩。昭帝小。不能征討。於池中養魚。以給諸陵祠。餘給長安市。市魚乃賤。
  • 吳越春秋曰:越王既棲會稽。范蠡等曰:臣竊見會稽之山。有魚池。上下二處。水中有三江四瀆之流。九溪六谷之廣。上池宜於君王。下池宜於臣。畜魚三年。其利可以致于萬。越國當富盈。
  • 風俗通曰:城門失火。禍及池中魚。舊說池中魚。人姓李。(○太平御覽九百三十五作字。)居近城。城門失火。延及其家。仲災燒死。謹百家書曰:宋城門失火。因汲池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魚悉露死。喻惡之滋。并中傷量謹也。
  • 謝承漢書曰:會稽陳嚚。少時。於郭外水邊捕魚。人有盜者。嚚見。避於草中。追以魚遺之。盜慚不受。自後無復取焉。
  • 曹植說疲(○疲疑當作疫。太平御覽七百四十二曾引曹植說疫氣。)氣曰:鹹水之魚。不游于江。淡水之魚。不入于海。
  • 汝南先賢傳曰:(○太平御覽九百三十五作神仙傳。)葛玄見遭大魚者。玄謂暫煩此魚到河伯處。魚主曰:魚已死。玄曰:無苦。以丹書紙內魚口中。擲水中。有頃。魚還躍上岸。吐墨書。青黑色。如木葉而飛。又玄與吳主坐樓上。見作請雨土人。玄曰:雨易得耳。即書符著社中。一時之閒。大雨流淹。帝曰:水中有魚乎。玄復書符擲中。須臾有大魚數百頭。使人治之。
  • 又曰:介象與吳王共論。輜魚為上。乃於殿庭作坎。汲水滿之。并求釣。象起餌之。須臾得輜魚。帝驚喜。乃使廚人切之。象又往蜀市薑。有頃而反。
  • 符子曰:觀於龍門。有一魚。奮鱗鼓鬐而登乎龍門而為龍。又一術士。凌波蹈流而不陷。搖鈴行歌。飄浪於龍門。而終日棲遲而不化。符子曰:彼同功而事異。跡一而理二。夫何哉。無乃魚以實應。而人以偽求乎。
  • 蕭廣濟孝子傳曰:陳玄。太子也。後母謗之。陳侯令玄自殺。玄投遼水。魚負之以出。玄曰:我罪人也。故求死耳。魚乃去。
  • 又曰:巴郡杜孝。役在城都。母喜食生魚。於官得生鱗。截竹盛魚二頭。沉水中。曰:我母如得此。婦出渚得之。笑曰:是我婿寄。乃以進母。
  • 辛氏三秦記曰:昆明池人釣魚。綸絕而去。夢於漢武帝。求去其鉤。明日。帝遊於池。見大魚銜索。帝曰:昨所夢也。取而去之。帝後得明珠。
  • 晉王慶釣魚賦曰:然後抽纖繳。振脩竿。垂銀鉤。運金丸。懸鮪鯢。挂鴻鸞。連翩雲際。瀺灂漪瀾。
  • 晉摯虞觀魚賦曰:觀鱗族於彪池兮。睨羽群於瀨涯。乃有洧泉之鯉。濯陂之鰋。瀺灂涌躍。投浪赴遠。集于曲崖之隈。逐乎澹淡之深。攢聚輻蹙。或躍或沉。倏爍攸驛。眩目驚心。汎溢爵於通溝。因素波以獻酬。騁微巧於浮觴。競機捷於迅流。
  • 梁張騫詠躍魚應詔詩曰:戢鱗隱繁藻。頒首承綠漪。何用游溟澥。且躍天淵池。
  • 陳張正見賦得魚躍水花生詩曰:漾色桃花水。相望濯錦流。躍浦疑珠出。依池似鏡浮。淩波銜落橤。觸餌避沉鉤。方游蓮葉外。詎入武王舟。
  • 陳阮卓蓮下游魚詩曰:春色映澄陂。涵泳且相隨。未上龍門路。聊戲芙蓉池。觸浪蓮看動。乘流葉影披。相忘自有樂。莊惠豈能知。
  • 隋岑德潤魚詩曰:劍影侵波合。珠光帶水新。蓮東自可戲。安用上龍津。

  • 爾雅曰:蠃小者蜬。
  • 易曰:离為蠃。(剛在外也。)
  • 魏書曰:自遭荒亂。率乏糧穀。袁紹河北軍。人仰棗椹。袁術在江淮。取蛤蒲蠃。民人相食。州部蕭條。
  • 搜神記曰:晉安謝端。侯官人。少孤。年十八。恭謹自守。後於邑下得一大螺。如斗許。取貯瓮中。每早至野還。見有飲飯湯火。端疑之。於籬外窺。見一少女從瓮中出。至灶下燃火。便入問之。女答曰:妾天漢中白素女。天帝哀卿少孤。使我權相為守舍炊煮。待卿取婦。當還去。今無故相伺。不宜復留。今留此殼貯米穀。可得不乏。忽有風雨而去。
  • 南州異物志曰:扶南海有大螺。如甌。從邊直旁截破。因成杯形。或合而用之。螺體蜿蛇委曲。酒在內自注。傾覆終不盡。以伺誤相罰為樂。
  • 又曰:鸚鵡螺。狀如覆杯。頭如鳥頭。向其腹。視似鸚鵡。故以為名。肉離殼出食。飽則還殼中。若為魚所食。殼乃浮出。人所得。質白而紫。文如鳥形。與觴無異。故因其象鳥。為作兩目兩翼也。
  • 又曰:寄居之蟲。如螺而有腳。形如蜘蛛。本無殼。入空螺殼中。戴以行。觸之縮足如螺閉戶也。火炙之乃出走。始知其寄居也。
  • 王韶始興記曰:桂陽貞女峽。傳云。秦世有數女。取螺於此。遇風雨。一女忽化為石人。今形高七尺。狀如女子。
  • 異苑曰:鸚鵡螺形似鳥。故以為名。常脫殼而遊。朝出。則有蟲類如蜘蛛。入其殼中。螺夕還。則此蟲出。庾闡所謂鸚鵡內遊。寄居負殼者也。
  • 宋謝惠連詠螺蚌詩曰:輕羽不高翔。自用絃網羅。纖鱗惑芳餌。故為釣所加。螺蚌非有心。沉跡在泥沙。文無雕飾用。味非鼎俎和。

  • 易曰:离為蚌。
  • 大戴禮曰:十一月。雉入淮為蜃。蜃。蒲盧(○二字原倒。據馮校本改。)也。
  • 呂氏春秋曰:月者。(○者下有脫文。)群陰盈。晦則蚌蛤虛。群陰缺。
  • 戰國策曰: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趙惠王曰:川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相(○太平御覽九百四十一作挾。)其啄。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蚌脯。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見死鷸。
  • 淮南子曰:明月之珠。螺蚌之病。而我之利也。虎爪象牙。禽獸之利。而我之害也。
  • 徐哀(○太平御覽九百四十一作衷。)南方記曰:珠蚌殼長三寸。在漲海中。
  • 盛弘之荊州記曰:馬牧城東三里。有蚌城。相傳云。飢年。民結侶採蚌。止憩其中。故因為名。
  • 又云。城隨洲勢。上大尖。其形似蚌。故有蚌號。
  • 汝南先賢傳曰:周燮好潛養靖志。唯典籍是樂。有先人草廬。廬于東坑。其下有陂。魚蚌生焉。非身所耕漁。則不食也。
  • 晉郭璞蚌贊曰:萬物變蛻。其理無方。雀雉之化。含珠懷璫。與月盈虧。協氣晦望。

  • 說文曰:蛤有三。皆生於海。蛤蠣。千歲鳥所化也。海蛤。百歲鷰所化也。●蛤。一名復老。服翼所化。
  • 本草經曰:文蛤。表有文。
  • 又曰:馬刀一曰名蛤。
  • 禮記曰:季冬。雀入水為蛤。
  •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曰:仙藥次有白水靈蛤。
  • 南越志曰:凡蛤之屬。開口聞雷鳴。不復閉口。
  • 晉裴頠崇有論曰:鳥無胃。(○太平御覽八百二十五胃下有肺字。)藏。(○御覽藏上有蛤無五三字。此脫。)(○御覽經作蛭。)以空中而生。螢。(○御覽螢作蠶。)無胃而育。
  • 陳徐陵謝賚蛤啟曰:比鴻。(○句有脫訛。)雀入猶新。纔變秋程。已聞冬獻。

  • 淮南子曰:若士乃捲龜殼而食蛤蜊。
  • 論衡曰:若士食蛤蜊之肉。乃與民同食。安能升天。
  • 抱朴子曰:蛤蜊各煮炙。凡人所能啖。況君子與士乎。
  • 臨海土物記曰:蛤蜊殼薄且小。
  • 梁元帝謝賚車螯蛤蜊啟曰:車螯。味高食部。名陳物志。蛤蜊。聲重前論。見珍若士。並東海波臣。西王母藥。雀文始化。鷰羽猶在。體潤珠胎。形隨月減。
  • 陳徐陵謝東宮賚蛤蜊啟曰:舡俗嚴戈。漁人資設。于彼海童。冒茲水豹。望樓闕之氣。得波潮之下。

  • 本草經曰:烏賊魚骨。治寒熱驚氣。
  • 南越記曰:烏賊魚有矴。遇風浪。便虯前一鬚。不(○太平御覽九百三十八作下。)矴而住。腹中血及膳。(○御覽作膽。)正黑。中以書也。世謂烏賊懷黑(○御覽作墨。)而知禮。故俗云是海君白事小史。或曰古之諸生。常自浮水上。烏見以為死。便往啄之。乃卷取烏。故謂烏化為之。
  • 臨海異物志曰:烏賊之骨。其大如楯居者。(○句有訛。)一枚作鮓滿器。受五升。
  • 陳徐陵謝敕賚烏賊啟曰:變逯庸臣。伏增銘悚。

  • 梁江淹石劫賦曰:石劫一名紫虈。蚌蛤類也。春而發華。有足翼者。夫海君(○本集作若。)之小臣。具品色於滄溟。既鑪天而論形。先(○本集作光。)避伏而不曜。知理冥而難發。何弱命之不禁。永至於天代。(○本集作夭閼。)請去人(○本集人上有海字。)之仄陋。充公子之嘉客。儻委身於土(○本集作玉。)盤。從風雨其何惜。

  • (蟲豸部)
  • 爾雅曰:蜩。蜋蜩。(五采具者。)螗蜩。(俗呼為胡蟬。)●茅蜩。(似蟬而小青。)蝒馬蜩。(蟬中最大者。)蜺寒蜩。(寒螿也。小。青赤。)
  • 方言曰:蟬楚謂之蜩。宋衛之閒。謂之螗蜩。(今胡蟬也。鳴聲清亮。江南呼螗蜋也。)陳鄭之閒謂之蜋蜩。秦晉之閒謂之蟬。海岱之閒謂之●。或謂之蝒馬。其小者謂之麥禮。(小而青。)
  • 又曰:●蚗。(上音祈。下音決。)齊謂之螇螰。(奚音。鹿音。)楚謂之蟪蛄。自關以東。謂之虭(貂。)蟧。(聊。)
  • 禮記曰:仲夏之月。蟬始鳴。季夏之月。寒蟬鳴。
  • 毛詩曰:螓首蛾眉。(螓。青蟬也。)
  • 莊子曰: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曰:子有道耶。曰:我有道。五六月累二丸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二丸於竿頭。是用手停審也。故其承蜩所。不過錙銖之閒。)
  • 又曰:鵬之飛。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蜩與鷽鳩笑之曰:我決起而槍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奚以九萬里而為。
  • 楚辭曰:歲暮兮不自聊。蟪蛄鳴兮啾啾。
  • 華嶠漢書曰:蔡邕在陳留。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彈琴者。邕至門潛聽之。曰:嘻。以樂召我而有殺心。何也。遂反。將命者告主人。主人遽自追而問其故。邕具以告。彈琴者曰:我向鼓絃。見螳蜋方向鳴蟬。蟬將去。螳蜋為之一前一卻。吾心唯恐螳蜋之失蟬也。此豈為殺心而形於聲者乎。邕笑曰:此足以當之。
  • 風土記曰:七月而蟪蛄鳴於朝。寒螿鳴於夕。
  • 搜神記曰:淮南內史朱誕。給使妻有鬼病。夫疑為奸。密闚。見婦在機中織。望桑樹上所笑。見樹上有十四五小兒。衣青布褶。青縿頭。乃射之。化為鳴蟬。其大如箕。飛去。
  • 古詩曰:庭前有奇樹。上有悲鳴蟬。
  • 陳張正見寒樹晚蟬疏詩曰:寒蟬噪楊柳。朔吹犯梧桐。葉迥飛難住。枝殘影共空。聲疏飲露後。唱絕斷絃中。還因搖落處。寂寞盡秋風。
  • 梁簡文帝聽早蟬詩曰:草歇題鳴初。蟬思花落後。乍飲三危露。時蔭五官柳。莊書哂鵬翼。衛賦宜螓首。桂樹可淹留。勿謂山中久。
  • 梁沈約聽蟬鳴應詔詩曰:輕生宅園蘌。復得棲嘉樹。豈敢擅洪枝。輕條遭所寓。葉密形易揚。風迴響難住。
  • 梁褚澐賦得蟬詩曰:避雀芳枝裏。飛空華殿曲。天寒響屢嘶。日暮聲逾促。繁吟欲如盡。長韻還相續。飲露非表清。輕身易知足。
  • 梁范雲詠早蟬詩曰:生隨春冰薄。質與秋塵輕。端綏挹宵液。飛音承露清。
  • 隋王由禮賦得高柳鳴蟬詩曰:園柳吟涼久。嘶蟬應序驚。露下綏恆濕。風高翅轉輕。葉疏飛更迥。秋深響自清。何言枝裏翳。遂入蔡琴聲。
  • 陳劉刪詠蟬詩曰:聲流上林苑。影入侍臣冠。得飲玄天露。何辭高柳寒。
  • 隋江總詠蟬詩曰:白露涼風吹。朱明落照移。鳴條譟林柳。流響遍臺池。忖聲如易得。尋忽卻難知。
  • 後漢蔡邕蟬賦曰:白露凄其夜降。秋風肅以晨興。聲嘶嗌以沮敗。體枯燥以水凝。雖期運之固然。獨潛類乎太陰。要明年之中夏。復長鳴而揚音。
  • 後漢曹大家蟬賦曰:伊玄蟲之微陋。亦攝生於天壤。當三秋之盛暑。陵高木之流響。融風被而來遊。商焱厲而化往。
  • 魏陳王曹植蟬賦曰:唯夫蟬之清素。潛厥類于太陰。在炎陽之中夏。始遊豫於芳林。內含和而弗食。與眾物而無求。栖高枝而仰首。漱朝露之清流。隱柔桑之稠葉。快閑居以遁暑。苦黃雀之作害。患螳蜋之勁斧。有翩翩之狡童。運徽黏而我纏。委厥體於膳夫。歸炎炭而就燔。狄(○本集作秋。)霜紛以霄下。晨風冽其過庭。氣憯怛而薄軀。足攀木而失莖。吟嘶啞以沮敗。狀枯槁以喪形。
  • 晉明帝蟬賦曰:尋長枝以凌高。靜無為以自寧。邈焉獨處。弗累于情。在運任時。不慮不營。
  • 晉溫嶠蟬賦曰:飢噏晨風。渴飲朝露。
  • 晉陸士龍寒蟬賦曰:昔人稱雞有五德。而作者賦焉。至於寒蟬。才齊其美。獨未思之。而莫斯述。夫頭上有蕤。則其文也。含氣飲露。則其清也。黍稷不享。則其廉也。處不巢居。則其儉也。應候守常。則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則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豈非至德之蟲哉。伊寒蟬之感運。迓嘉時以遊征。含二儀之和氣。稟乾元之清靈。體貞粹之淑質。吐𠲜●之哀聲。容麗蜩螗。聲美宮商。飄如飛焱之運驚風。眇如輕雲之麗泰陽。爾乃振脩橤以表首。舒輕翅以迅翰。挹朝華之墜露。含煙熅以夕飧。望北林以鸞飛。集樛木而龍蟠。若夫歲律云暮。上天其涼。感運非聲。貧士含傷。或歌我行永久。或哀之乎無裳。原思歎於蓬室。孤竹吟於首陽。不銜草以穢身。不勤身以營巢。志高於鳴鳩。節妙乎鴟鴞。附枯枝以永處。倚峻林之迥條。乃綴以玄冕。增成首飾。映華蟲於朱裳。表馨香乎明德。
  • 晉傅咸黏蟬賦曰:櫻桃為樹則多陰。為果則先熟。有蟬鳴焉。聊命黏取。退惟當蟬之得意於斯樹。不知黏之將至。亦猶人之得於富貴。而不虞禍之將來也。有嘉果之珍樹。蔚弘覆於我庭。在赫赫之隆暑。獨肅肅而自清。遂寓目以周覽。見鳴蜩於纖枝。翳翠葉以長吟。信厥樂之在斯。苟得意於所歡。曾黏往之莫知。匪爾命之遵薄。坐偷安而忘危。嗟悠悠之躭寵。請茲覽以自規。
  • 又鳴蜩賦曰:有嘒嘒之鳴蜩。于台府之高槐。物處陰而自慘。奚厥聲之可哀。秋日悽悽兮。感時逝之若頹。曷時逝之是感兮。感年歲之我催。孰知命之不憂。詠梁木之有摧。生世忽兮如寓。求福貴於不回。且明明以在公。唯忠讜之是與。佚履道之坦坦。登高衢以自棲。
  • 晉孫楚蟬賦曰:惟大化之廣御。何品數之多名。當仲夏而始出。據長條而悲鳴。翼如羅纏。形如枯槁。終日不銜一粒。激哀響之煩擾。
  • 宋顏延之寒蟬賦曰:始蕭瑟以攢吟。終嬋媛而孤引。越客發度障之歌。代馬懷首燕之信。不假蕤於范冠。豈鏤體於人爵。折清飆而下淪。團高木以飄落。
  • 隋盧思道聽鳴蟬曰:此聽悲無極。群嘶玉樹裏。迴噪金門側。長風送晚聲。清露供朝食。晚風朝露實多宜。秋日高鳴蟬獨見知。(○句有衍文。)輕身蔽數葉。哀鳴抱一枝。流亂罷還續。酸傷更合離。蹔聽別人心即斷。才聞客子淚先垂。故鄉已迢忽。空庭正蕪沒。一夕復一朝。坐見涼秋月。河流帶地從來嶮。峭路干天不可越。紅塵早弊陸生衣。明鏡空悲潘掾髮。長安城裏帝王州。鳴鍾列鼎自相求。西望漸臺臨太液。東瞻甲觀拒龍樓。說客恆持小冠出。越使常懷寶劍遊。學仙未成便尚主。尋源不見已封侯。富貴功名本多豫。繁華輕薄盡無憂。詎念漂姚嗟木梗。誰憶闌單倦土牛。歸去來。青山下。秋菊離離日堪把。獨焚枯宴林野。終成獨校子雲書。何如還驅少遊馬。
  • 晉郭璞蟬贊曰:蟲之精絜。可貴惟蟬。潛蛻棄歲。飲露恆鮮。萬物皆化。人胡不然。
  • 梁昭明太子蟬贊曰:茲蟲清絜。惟露是餐。寂寞秋序。咽哳夏闌。定伊不美。曜彼華冠。

  • 爾雅曰:蠅醜扇。(好搖翅也。)
  • 毛詩曰:營營青蠅。止于樊。愷悌君子。無信讒言。
  • 韓子曰:以骨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
  • 呂氏春秋曰:以狸致鼠。以冰致蠅。
  • 焦贛易林曰:腐肉所在。青蠅集聚。辨別白黑。敗亂邦國。
  • 漢書曰:成帝建始中。有青蠅垂萬數。集未央宮殿中朝者坐。公卿已下朝會坐。
  • 又曰:昌邑王賀。夢青蠅之矢積西階東。可五六石。以問龔遂。曰:陛下左側。讒人眾多。願皆放逐之。賀不用其言。卒至於廢。
  • 揚子法言曰:或問蒼蠅紅紫。(蒼蠅間乎白黑。紅紫似朱而非朱。)
  • 謝承後漢書曰:郭諒師事杜喬。李固之誅。詣闕上書。乞收斂。不聽。因往守視其喪。扇護蠅蟲。
  • 又。揚章為杜喬所辟。為平原令。棄官還。聞固喬曝尸。星行赴雒。著弊衣赤幘。守其屍。驅護蠅蟲。天子嘉其忠義。聽殯斂之。
  • 魏略曰:王思性急。執筆作書。蠅集筆端。驅去復來。思恚怒。自起逐蠅。不能得。還。取筆擲地。踏壞之。
  • 虞翻別傳曰:翻放逐南方。自恨犯上獲罪。當長沒海隅。生無可與語。死以青蠅為弔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
  • 益部耆舊傳曰:嚴遵為揚州刺史。行部。聞道旁女子哭聲不哀。問之。云夫遭燒死。遵敕吏輿屍到。令人守屍。曰:當有物自往。吏白有蠅聚頭所。遵令披視。得鐵錐貫。考問。以淫殺夫。
  • 異苑曰:晉明帝嘗欲肆眚。乃屏曲室。去左右。下帷作詔。有大蒼蠅觸帳而入。萃于筆端。有頃皆出。帝竊異焉。令人尋之。即蠅所集處。輒傳有赦。喧然必遍。
  • 晉傅咸青蠅賦曰:幸從容以閑居。日遊心於典經。覽詩人之有造。刺青蠅之營營。無纖介之微用。信作害之不輕。既反白而為黑。恆懷蛆以自盈。穢美厚之鮮絜。蟲嘉肴之芬馨。滿堂室之薨薨。孰閨寓之得情。
  • 漢張敞書曰:夫蒼龍非不神。不能白日升天。飄風雖疾。不以霖雨。不能揚塵。故蒼蠅之飛。不過十步。自託騏驥之髮。乃騰千里之路。
  • 後漢班固難莊論曰:眾人之逐世利。如青蠅之赴肉汁也。青蠅嗜肉汁而忘溺死。眾人貪世利而陷罪禍。

  • 爾雅曰:鷏蚊母。(俗說此鳥常吐蚊。故名蚊母。)
  • 大戴禮曰:聖人有國。蟁虻不食夭駒。
  • 晏子曰:景公謂晏子曰:天下有極小乎。對曰:有蟲巢於蚊睫。再乳而飛蟁不為驚。名曰焦螟。
  • 列子曰:江浦之間。生麼蟲。名曰焦螟。群飛而集於蚊睫。弗相觸也。栖宿去來。蚊弗覺也。見(○見字衍。)離朱子羽方晝。拭眥揚眉而望之。弗見其形。師曠方夜。擿耳挽首聽之。弗聞其聲。唯黃帝與容成子居崆峒之上。同齋三月。心死形廢。倏以神視。然見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氣聽。砰然聞之。若雷霆之聲。以有形涉神明之境。嵩山未足喻其巨。以有聲涉空寂之域。雷霆之音未足喻其大。
  • 東方朔傳曰:郭舍人曰:願問朔一事。朔得。臣願榜百。朔窮。臣當賜帛。曰:客從東方來。歌謳且行。不從門入。踰我垣牆。游戲中庭。上入殿堂。擊之柏柏。死者欀欀。格鬥而死。主人被創。是何物也。朔曰:長喙細身。晝亡夜存。嗜肉惡煙。為掌指所捫。臣朔愚戇。名之曰蟁。舍人辭窮。當復脫褌。
  • 莊子曰:肩吾見狂接輿。接輿曰:中□(○太平御覽九百四十五作始。)何以語汝。肩吾曰:以己出仁義。民孰敢不聽而化。接輿曰:是欺德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蚊負山也。
  • 又曰:由天之道。觀惠施之能。其一蚊之勞者耶。
  • 又曰: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膚。則通宵不寐矣。
  • 鶡冠子曰:夫蚊虻墜乎千仞之谿。乃始翱翔而成其容。
  • 孫卿子曰:空中有人名曰鮫。蚊虻之聲聞。則挫其精。
  • 淮南子曰:雲臺之高。墮者折脊碎腦。而蚊虻適足以翾。
  • 神異經曰:方(○太平御覽九百四十五方上有南字。)蚊翼下有小飛蟲焉。生九卵。復成九子。飛而俱去。蚊遂不知。
  • 續搜神記曰:吳舍人名猛。小兒時。在父母膝下。夏日多蚊虻。而終不搖扇。有同宿人覺。問其故。答云。懼蚊虻去。噆我父母耳。
  • 蕭廣濟孝子傳曰:展勤少失父。與母居。傭作供養。天多蚊。臥母床下。以身當之。漢書曰:中山靖王朝。天子置酒。聞樂而泣。問其故。靖王對曰:臣聞眾煦漂山。聚蚊成雷。是以文王拘於羑里。孔子厄於陳蔡。
  • 論衡曰:世稱南陽卓公為緱氏令。蝗蟲不入界。蓋以賢明至誠。災蟲不入其縣也。此又虛也。夫同類能相知心。然后慕服。蝗蟲。蚊虻之類也。何能知卓公之化乎。使賢者處於深野之中。蚊虻不入其舍乎。
  • 晉傅選蚊賦曰:水與草其漸茹。育茲孽而蚊□。(○明本蚊下空一格。按下無胎卵而化孕生句衍一生字。疑當在此。)●咮銳於秋毫。刺鋸利於芒錐。無胎卵而化孕生。搏物翼而能飛。肇孟夏以明起。迄季秋而不衰。眾繁熾而無數。動群聲而成雷。肆慘毒於有生。迺餐膚體以療飢。妨農功於南畝。廢女工於杼機。

  • 爾雅曰:蜉蝣。渠略。(似天牛而小。有角。)
  • 說文曰:秦晉之間。謂之渠略。
  • 又曰:●蟲也。一名蜉蝣。蓋朝生暮死。
  • 廣志曰:蜉蝣可燒啖。美於●。蜉蝣在水中。翕然生。覆水上。尋死隨流。
  • 大戴禮。夏小正曰:五月蜉蝣有殷。殷。眾也。
  • 毛詩曰:蜉蝣堀閱。麻衣如雪。
  • 詩疏義曰:樊光云。是糞中蟲。陰雨而為之。朝生夕死。
  • 淮南子曰:龜三千歲。蜉蝣不過三日。人以數離之壽。憂天下之亂。猶憂河水之少。而泣以益之也。
  • 晉傅咸蜉蝣賦曰:有生之薄。是曰蜉蝣。育微微之陋質。羌采采而自脩。不識晦朔。無意春秋。取足一日。尚又何求。戲停淹而委餘。何必江湖而是遊。

  • 列子曰:鳥足之葉為胡蝶。
  • 莊子曰:昔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胡蝶之為周與。胡(○太平御覽九百四十五胡上有周與二字。此脫。)蝶。必有分矣。此謂物化。
  • 古詩曰:胡蝶胡高飛。暮宿桑樹間。
  • 梁簡文帝詠蛺蝶詩曰:空園暮煙起。逍遙獨未歸。翠鬣藏高柳。紅蓮拂水衣。復此從風蝶。雙雙花上飛。寄語相知者。同心終莫違。
  • 梁徐防賦得蝶依草詩曰:秋園花落盡。芳菊數來歸。那知不夢作。眠覺也恆飛。

  • 爾雅曰:螢火。即炤。
  • 廣雅曰:景天。螢火。●也。
  • 呂氏本草曰:螢火一名夜照。一名熠燿。一名救火。一名景天。一名據火。一名挾火。
  • 禮記曰:季夏之月。腐草為螢。飛蟲螢火也。
  • 毛詩曰:町畽鹿場。熠燿宵行。
  • 續晉陽秋曰:車胤字武子。學而不倦。家貧。不常得油。夏日用練囊。盛數十螢火。以夜繼日焉。
  • 梁簡文帝詠螢詩曰:本將秋草并。今與夕風輕。騰空類星隕。拂樹若花生。井疑神火照。簾似夜珠明。
  • 梁元帝詠螢火詩曰:著人疑不熱。集草訝無煙。到來燈下暗。翻住雨中然。
  • 陳楊縉賦得照映秋螢詩曰:秋窗餘照盡。入暗早螢來。忽聚還同色。恆燃詎落灰。飛影黃金散。依帷縹帙開。含明自不息。夜月空徘徊。
  • 晉傅咸螢火賦曰:余曾獨處。顧見螢火。熱(○太平御覽九百四十五作執。)以自照。而為之賦。潛空館之寂寂。意遙遙而靡寧。夜耿耿而不寐。憂悄悄以傷情。感詩人之攸懷。覽熠燿於前庭。不以姿質之鄙薄。欲增暉乎太清。雖無補於日月。期自竭於陋形。不進競於天光。退在晦而能明。諒有似於賢臣。於疏外而盡誠。假乃光而爾賦。庶有表乎忠貞。
  • 晉潘安仁螢火賦曰:嘉熠燿之精將。與眾類乎超殊。東山感而增歎。行士慨而懷憂。翔太陰之玄昧。抱夜光以清遊。熲若飛焱之宵逝。彗如星移之雲流。動集𣿖揚。灼如隋珠。熠熠熒熒。若丹英之照葩。飄飄熲熲。若金流之在沙。歃湛露於曠野。庇一葉之垂柯。無干欲於萬物。豈顧卹於網羅。
  • 晉郭璞螢火贊曰:熠燿宵行。蟲之微么。出自腐草。煙若散熛。物之相●。(○按當作煦。)孰知其陶。

  • 爾雅曰:蝙蝠服翼。
  • 方言曰:蝙蝠。自關東謂之伏翼。或謂之飛翼。或謂之老鼠。
  • 吳氏本草曰:伏翼或生人家屋閒。立夏後陰乾。治目冥。令人夜視有光。
  • 春秋運斗樞曰:行失瑤光。則伏翼兩頭並翔。廣江淮山瀆之祠。則瑤光明。伏翼九足。
  • 孝經援神契曰:道德遺遠。蝙蝠伏匿。故夜食。
  • 玄中記曰:百歲伏翼。色赤。止則倒懸。千歲伏翼。色白。得食之。壽萬歲。
  • 吳婁縣記曰:太湖東邊別小山。名山洞庭。有三穴。中有大蝙蝠。如烏。拂救人火。
  • 臨海記曰:黃石山泄水東南。五峴路口。有鍾乳穴。中伏翼大如鵝鴨。
  • 魏陳王曹植蝙蝠賦曰:吁何姦氣。生茲蝙蝠。形殊性詭。每變常式。行不由足。飛不假翼。明伏暗動。晝似鼠形。謂鳥不似。二足為毛。飛而含齒。巢不哺鷇。空不乳子。不容毛群。斥逐羽族。下不蹈陸。上不馮木。

叩頭蟲返回目錄
  • 異苑曰:有小蟲。形色如大豆。呪令叩頭。又呪吐血。皆從所教。如似稽顙。故俗呼為叩頭蟲。
  • 晉傅咸叩頭蟲賦曰:蓋齒以剛克而盡。舌存以其能柔。強梁者不得其死。執雌者物莫之讎。無咎生於惕厲。悔恡來亦有由。仲尼唯諾於陽虎。所以解紛而免尤。韓信非為懦兒。出胯下而不羞。何茲蟲之多畏。人纔觸而叩頭。犯而不校。誰與為仇。人不我害。我亦無憂。彼螳蜋之舉斧。豈患禍之能禦。此謙卑以自牧。乃無害之可賈。將斯文之焉貴。貴不遠而取譬。雖不能觸類是長。且書紳以自示。旨一日而三省。恆跼蹐以祗畏。然後可以蒙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 爾雅曰:蛾羅。(蠶蛾也。)
  • 說文曰:蛾。蠶化飛蟲也。
  • 廣志曰:有蠶蛾。有天蛾。凡草木蟲。以蛹化為蛾甚眾。淮南子曰:食桑有絲曰蛾。(蠶屬。)
  • 漢書曰:有白蛾。群飛蔽日。從東都門至軹道。
  • 古今注曰:蛾飛廣五六丈。
  • 洞林曰:東中郎參軍周稚琰。封蠶蛾。令吾射之。
  • 符子曰:不安其昧而樂其明。是猶夕蛾去暗。赴燈而死也。
  • 晉支曇諦赴火蛾賦曰:悉達有言曰:愚人貧身。如蛾投火。誠哉斯言。信而有徵也。翔無常宅。集無定栖。類聚群分。塵合電分。因溫風以舒散。乘遊氣以徘徊。於是朱明御節。時在盛陽。天地鬱蒸。日月昏茫。燭曜庭宇。燈朗幽房。紛紛群飛。翩翩來翔。赴飛焰而體燋。投煎膏而身亡。

  • 爾雅曰:蜂醜●。(□(爾雅釋蟲作垂。)其腴也。)土蜂。(在地中作房者。)木蜂。(在樹上作房。)
  • 廣雅曰:范。蜂也。
  • 禮記曰:郕人有其兄死而不為縗者。聞子皋將為郕宰。遂為縗。郕人曰:蠶則績而蟹有匡。范則冠而蟬有緌。兄則死子皋為之縗。
  • 春秋潭潛巴曰:朝有大蜂武士。中蜂赤強。黑不梁。(蜂有刺毒以扞難。武士象也。梁或為良。)韓詩外傳曰:以稷蜂不螫。而社鼠不燻。非以稷蜂社鼠之神也。其所託者然也。故聖人求賢者以自輔。
  • 楚辭曰:玄蜂若壺。
  • 博物志曰:人家養蜂。以木為器。開小孔。以蜜塗器。捕取三兩蜂。內器中。宿昔。蜂飛出。將伴來。作蜜多少。隨歲豐儉。
  • 葛仙翁別傳曰:仙公與客對食。客曰:食畢。當請先作一奇戲。食未竟。仙公曰:諸君得無邑邑。欲見乎。即吐口中飯。盡成飛蜂。滿屋。或集客身。莫不震肅。但自不螫人耳。良久。仙公乃張口。見蜂皆飛還入口中。成飯食之。
  • 抱朴子曰:雞有摶拪之雄。雉有擅澤之驕。蟻有兼弱之智。蜂有攻寡之計。人相投御亦是耳。
  • 梁簡文帝詠蜂詩曰:逐風從汎漾。照日乍依微。知君不留眄。銜花空自飛。
  • 晉郭璞蜜蜂賦曰:嗟品物之蠢蠢。惟貞蟲之明族。有叢瑣之細蜂。亦策名於羽屬。近浮遊於園薈。遠翱翔乎林谷。爰翔爰集蓬轉飆迴。紛紜雪亂。混沌雲頹。景翳燿靈。響迅風雷。若乃眩猿之雀。下林天井。青松冠谷。赤蘿繡嶺。無花不纏。無隙不省。吮瓊液於懸岋。峰赮津乎晨景。於是迴鶩林篁。經營堂密。(○原訛蜜。據馮校本改。)繁布金房。疊構玉室。咀嚼華滋。釀以為蜜。自然靈化。莫識其術。散似甘露。凝如割肪。冰鮮玉潤。髓滑蘭香。百藥須之以諎和。扁鵲得之而術良。爾乃察其所安。視其所託。恆據中而虞難。營翠微而結落。徽號明於羽族。閽衛國乎管籥。誅戮峻於鈇鉞。招徵速乎羽檄。集不謀而固期。動不安而齊約。

  • 爾雅曰:蟋蟀。蛬也。
  • 方言曰:楚謂蜻蛚為蟋蟀。或謂之蛬。南楚謂之王孫。即趣織也。
  • 禮記曰:季夏之月。蟋蟀居壁。
  • 蔡邕月令章句曰:蟋蟀蟲名。斯螽莎雞之類。世謂之蜻蛚。
  • 毛詩曰:蟋蟀在堂。歲聿云暮。
  • 詩義疏曰:蟋蟀似蝗而小。正黑。目有光澤。如漆。有角翅。幽州人謂之趣織。督促之言也。里語趣織鳴。嬾婦驚。
  • 京房占曰:七月建申。律為夷則。蟋蟀鳴。
  • 晉盧諶蟋蟀賦曰:何茲蟲之資生。亦靈和之攸授。享神氣之么芔。體含容之微陋。喓喓咧咧。翾翾。(○句有脫文。)候日月之代謝。知時運之斡遷。

  • 爾雅曰:蠖。尺蠖。
  • 易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 晏子曰:弦章謂景公曰:尺蠖食黃即身黃。食蒼即身蒼。
  • 宋鮑昭尺蠖賦曰:智哉尺蠖。觀機而作。伸非向厚。詘非令薄。當靜泉停。遇躁風驚。起軒驅以曠跨。伏累氣而併形。故身。不豫託。地無前期。動靜就觀。於物消息。各隨乎時。從方而應。何慮何思。
  • 晉郭璞尺蠖贊曰:貴有可賤。賤有可珍。嗟茲尺蠖。體此屈申。論配龍蛇。見歎聖人。

  • 爾雅曰:蠪朾螘。(赤駁蚍蜉。)●飛蟻。(有翅者。)其子蚳。(蟻卵。)
  • 山海經曰:朱蟻。其狀如蟻。(蟻蚍蜉也。)在崑崙墟。
  • 禮記曰:暇脩蚳醢。
  • 大戴禮曰:十二月玄駒賁。玄駒者蟻也。賁者走於地中也。
  • 抱朴子曰:蟻有兼弱之智。
  • 又。周髀家云。天圓如張蓋。地方如碁局。天旁轉。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隨天右轉。故日月實東行。而天牽之以西沒。譬之於蟻行磨之上。磨左旋而蟻右去。磨疾而蟻遲。故不得隨磨左迴焉。
  • 齊諧記曰:富陽董昭之。嘗乘船過錢塘江。中央見有一蟻。著一短蘆。蘆長二三尺。(○原訛尸。據馮校本改。)走一頭迴。復向一頭。甚遑遽。昭之曰:此畏死也。欲取著舡。舡中人罵。此是毒螫物。不可長。我當蹋殺之。昭意甚憐此蟻。中夜夢一人。烏衣。從百許人來謝云。僕不慎墮江。慚君濟活。僕是蟲王。君若有急難之日。當見告語。後昭之遇事繫獄。蟻領群蟻穴獄。昭遂得免。
  • 桓公北征孤竹。(○本條太平御覽九百四十七作韓子。)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守而有水。乃掘。遂得水。
  • 焦貢(○按當作贛。後同。)易林曰:震之蹇。蟻封穴戶。大雨相集。
  • 又曰:蚍蜉戴留。不能上山。卻推蹶頓。乃傷其顏。
  • 吳錄曰:九真移風縣。有土赤如膠。人視土知蟻。因墾。以木枝其中。則蟻緣而生漆。堅凝如螳蜋子蜱蛸。折漆以染堅凝(○二字太平御覽九百四十七無。)絮。其色正赤。所謂赤絮。則此膠也。
  • 廣志曰:有飛蟻。有木蟻。古曰玄駒者也。又有黑黃大小數種。
  • 博物志。蟻知將雨。
  • 符子曰:東海有鼇焉。冠蓬萊而游於滄海。騰躍而上則干雲。沒而下潛於重泉。有紅蟻者聞而悅。與群蟻相要乎海畔。欲觀鼇之行。月餘未出群作也。數日風止。海中隱淪如屺。其高概天。或游而西。群蟻曰:彼之冠山。何異乎我之載粒也。逍遙壤封之巔。歸服乎窟穴之下。此乃物我之適。自已而然。我何用數百里勞形而觀之乎。
  • 異苑曰:桓謙。字敬祖。太元中。忽有人。皆長寸餘。悉被鎧持槊。乘具裝馬。從屺中出。精光耀日。遊走宅上。數百為群。部障指麾。更相撞刺。馬既快。人亦便。能緣机登灶。尋飲食之所。或有切●。(○太平御覽九百四十七作肉。)輒來聚力。所遽還入穴。(○句有脫文。)蔣山道士朱應子。令作沸湯。澆所入處。寂不復出。因掘之。有斛許大蟻。死在窟中。謙後誅滅。
  • 晉郭璞蚍蜉賦曰:惟洪陶之萬殊。賦群形而遍灑。物莫微於昆蟲。屬莫賤乎螻蟻。淫淫奕奕。交錯往來。行無遺跡。鶩不動埃。迅雷震而不駭。激風發而不動。虎賁比而不懾。龍劍揮而不恐。乃吞舟而是制。無小大與輕重。因無心以致果。有象乎大勇。出奇膠於九真。流赬液其如血。飾人士之喪具。在四隅而交結。濟濟國(○北堂書鈔一百五十八。太平御覽九百四十七作濟齊桓。)之窮師。由山東之高垤。感萌陽以潛出。將知水而封穴。伊斯蟲之愚昧。乃先識而似悊。

蜘蛛 蛸返回目錄
  • 爾雅曰:蜘蛛。蛛蝥。(北燕謂之毒蝥。齊人呼杜公。江東呼蝃蝥。)
  • 又曰:蠨蛸。長●。
  • 又曰土蜘蛛。(在土中布網者。)草蜘蛛。(絡冪草上。)
  • 毛詩曰:蠨蛸在戶。(長●。)
  • 廣志曰:草蜘蛛在草上。色青。土蜘蛛在地上。春行草閒。秋系在草。有在器下。有以絲於籬壁間。緣壁捕蠅者。長腳。在壁屋為絡者。則爾雅曰長●。毛詩之蠨蛸也。
  • 異苑曰:陳都(○太平御覽九百四十八作郡。)殷家養子。名琅。與一婢結好。經年。婢死。後猶來往不絕。心患惛錯。其母深察焉。後夕見大蜘蛛緣床就琅。便宴爾怡悅。母取而殺之。琅性理遂解。
  • 焦貢易林曰:未濟之蠱。蜘蛛作網。以伺行旅。青蠅求膏腴。觸我羅城。為網所得。死於網國。
  • 又曰:井之遯。蜘蛛南北。巡行網罟。
  • 符子曰:公子重耳奔齊。與五臣游乎大澤之中。見蜘蛛而網。曳繩執豸而食之。公子重耳乃撫僕之手。駐駟而觀之。顧其臣咎犯曰:此蟲也。知之德薄矣。而猶役其智布其網。曳其繩執豸以食之。況乎人之智。而不能廓垂天之網。布絡地之繩。以供方丈之御。是曾不如蜘蛛之智。孰不可謂之人乎。咎犯曰:公子慎勿言也。君終行之。則有邦有嗣也。
  • 晉成公綏蜘蛛賦曰:獨星懸於浮處。遂設網於四隅。南連大廡。北接華堂。左馮廣廈。右依高廊。吐絲屬絡。布網引綱。鐵羅絡莫。綺錯交張。於是蒼蚊夕起。青蠅昏歸。營營群眾。薨薨亂飛。挂翼繞足。鞙絲置圍。衝突必獲。犯者無遺。

  • 爾雅曰:莫●。螳蜋。蛑。(有斧蟲也。)不過螳蠰也。其子蜱蛸。(一名搏耀。螳蜋卵。)
  • 方言曰:螳蜋謂之髦。或謂之丁。或謂之羊羊。
  • 廣雅曰:羊羊●●。螳蜋也。
  • 禮記曰:仲夏之月。螳蜋生。
  • 莊子曰:螳蜋怒臂以拒車轍。不知不勝任也。是才之美者也。
  • 又曰:莊周游雕陵之樊。(樊。蕃也。)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可回一寸。)(○原訛威。據馮校本改。下同。)周之(○原訛又。據馮校本改。)顙。而集於栗林。(感。觸也。)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遊。(殷。曲大也。)目大不睹。(不見人者。)褰裳●步。(疾行也。)執彈而留之。睹一蟬而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且將捕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莊周悚然曰: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焉而反走。虞人逐之。
  • 韓詩外傳曰:齊莊公出獦。有螳蜋舉足。將且轉。(○太平御覽九百四十六作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對曰:此螳蜋也。為蟲知進而不量力。其輕執敵。公曰:此為天下勇蟲矣。迴車避之。勇士歸之焉。
  • 禮記曰:鄭注云。螳蜋。螵蛸母也。王瓚問。曰:爾雅云。莫貉(○太平御覽九百四十六作●。)螳蜋。同類物也。今沛魯以南。謂之螳蜋。三河之域。謂之螳蠰。燕趙之際。謂之食眈。(○御覽作肬。)齊濟以東。謂之馬敫。然多名其子則同云螵蛸。是以注云螳蜋螵蛸母也。
  • 晉成公綏螳蜋賦曰:仰乃茂陰。俯緣條枝。冠角峨峨。足翅岐岐。尋喬木而上綴。從蔓草而下垂。戢翼鷹峙。延頸鵠望。推翳徐翹。舉斧高抗。鳥伏蛇騰。鶴擊隼放。俯飛蟬而奮猛。臨蟪蛄而逞壯。距車輪而軒翥。固齊侯之所尚。乃(○原訛刀。據馮校本改。)有翩翩黃雀。舉翮高揮。連翔枝幹。或鳴或飛。睹茲螳蜋。將以療飢。厲觜脅翼。其往如歸。
  • 晉郭璞螳蜋贊曰:螳蜋飛蟲。揮斧奮臂。當轍不迴。可踐不避。勇士致斃。厲之以義。

  • 風角占曰:福先見曰祥。
  • 字林曰:禎。祥也。福也。
  • 禮記曰: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四靈以為畜。則獸不狘。
  • 又曰:聖王用民必順。使無水旱昆蟲之災。民無凶飢妖孽之疾。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是以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山出銀甕丹甑之器。及人象車也。)河出馬圖。鳳皇麒麟。皆在郊藪。龜龍在宮沼。其餘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窺也。則是無故。先王能修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此順之實也。
  • 白虎通曰:天下太平。符瑞所以來至者。以為王者承天順理。調和陰陽。陰陽和。萬物序。休氣充塞。故符瑞並臻。皆應德而至。德及天。即斗極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地。即嘉禾生。蓂莢起。德至鳥獸。即鳳皇翔。鸞鳥舞。麒麟臻。狐九尾。雉白首。白鹿見。德至山陵。即景雲出。芝實茂。陵出黑丹。山出器車。澤出神馬。德至淵泉。即黃龍見。醴泉涌。河出龍圖。雒出龜書。江出大貝。海出名珠。德至八方。即祥風至。鍾律調。四夷化。越裳來。孝道至。即萐蒲出庖廚。不搖自扇。於飲食清涼。助供養也。繼嗣平。即賓連生於房戶。賓連者。木名也。連累相承。故生於房戶。象繼嗣也。日曆得其分。即蓂莢生於階間。蓂莢者。樹名也。月一日一莢生。十五日畢。至十六日。一莢去。故俠階而生。以明日月也。賢不肖位不踰。即平露生於庭。平露者。樹名也。官位得其人。即生。不得其人。即死矣。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九配得其所。子孫繁息也。於尾者。明後當盛也。景星者。大星也。月或不見。景星常見。可以夜作者。益於民人也。甘露者。美露也。降則物無不盛。朱草者。赤草也。可以染絳。別尊卑也。醴泉者。美泉也。狀如醴酒。可以養老。嘉禾者。大禾也。成王之時。有三苗貫桑而生。同為一穗。大幾盈車。長幾充箱。民有得而上之者。成王召周公而問之。曰:三苗為一穗。意天下其和為一乎。後果有越裳氏重譯而來矣。
  • 春秋演孔圖曰:趣作法。聖沒。周姬亡。彗東出。秦政起。胡破術。書記散。孔不絕。(此魯端門血書。十三年冬。有星勃東方。說題曰:麟得之月。天當有血書端門。子夏至期往視。逢一郎。言門有血書。往寫之。)血蜚。鳥化為帛。鳥消書出。署曰演孔圖。
  • 東觀漢記曰:光武中元元年。上幸長安。祠長陵。還洛陽宮。是時醴泉出於京師。郡國飲醴泉者。痼疾皆愈。獨眇蹇者不差。
  • 又曰:有赤草生于水涯。郡國上甘露降。群臣上言。地祇靈應而朱草萌。宜命太史撰具郡國所上。上遂不聽。是以史官鮮記焉。
  • 又曰:章帝元和二年。鳳皇三十九。麒麟五十一。白虎二十九。黃龍四。青龍。黃鵠。鸞鳥。神馬。神雀。九尾狐。三足烏。赤烏。白兔。白鹿。白鷰。白鵲。甘露。嘉瓜。秬秠。明珠。芝英。華平。朱草。木連理實。日月不絕。載於史官。不可勝紀。
  • 論衡曰:儒者論太平瑞應。皆言氣物卓異。朱草醴泉。祥風甘露。景星嘉禾。萐蒲蓂莢屈軼之屬。又言山出車。澤出馬。男女異路。市無二價。耕者讓畔。班白不題挈。關梁不閉。道不虜掠。風不鳴條。雨不破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其盛茂者。致黃龍麒麟鳳皇。夫儒者之言。溢於過實。瑞應之物。或無失言。鳳皇麒麟之屬。大瑞較然。不得增飾。其小瑞徵應。恐多不是。夫風氣雨露。本當和適。言其風祥露甘。風不鳴條。雨不破塊可也。言其五日一風。十日一雨。褒之者也。
  • 墨子曰:赤烏銜珪。降周之岐社。曰:命周文王。伐殷有國。河出錄圖。地出乘黃。天錫武王黃鳥之旗。
  • 呂氏春秋曰:凡帝王將興。天先見祥下民。黃帝天先見大螻螾。黃帝曰:土氣勝。故其色上黃。其事則土。及禹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上青。其事則木。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八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上白。其事則金。文王時。天先見火。赤鳥銜丹書。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上赤。其事則火。
  • 淮南子曰:天覆以德。地載以樂。樂也其時。不失其序。日月淑清而揚光。
  • 晉中興書曰:昔秦始皇東遊。望氣者云。五百年後。東南金陵之地。有天子氣。於是始皇改為秣陵。塹北山。絕其勢。今建康即秣陵西北界。所塹即建康南淮中也。按始皇東遊之歲。至孫權僭號。四百三十七年。考之年數既不合。挍之基宇又非倫。豈應帝王之符。而見兆於上代乎。有晉金行。奄君四海。金陵之祥。其在斯矣。且秦政東遊。至今五百二十六年。所謂五百年後當有王者也。
  • 魏劉劭嘉瑞賦曰:乾坤交泰。嘉瑞降靈。皓雉呈其潔質。素威效其仁形。白兔楊其翰耀。黃龍燿其神精。章光列之焞燿。顯休徵之有成。昔聖王之降瑞。或卓爾而弗經。猶著美於篇籍。貽來業而垂名。實明德之所隆。宜允納而是丁。信無思而不服。又何遠之不寧。方將收麒麟於玄圃。栖鳳皇於軒櫺。舞鸞鳥於中唐。聆鸑鷟之和鳴。弄萐蒲之華芳。翫朱草之丹榮。承靈祚而建基。垂遐福於億齡。超三五而無儔。與泰初乎齊聲。
  • 魏何晏瑞頌曰:若稽古帝魏武。哲欽明文思。罄民生之俊德。懿前烈之極休。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聿迪明命。肇啟皇基。夫居高聽卑。乾之紀也。靡德不酬。坤之理也。故靈符頻繁。眾瑞仍章。通政辰脩。玉燭告祥。和風播烈。景星揚光。應龍遊於華澤。鳳鳥鳴于高岡。麒麟依于圃籍。甝虎類于坰疆。鹿之麌麌。載素其色。雉之朝雊。亦白其服。交交黃鳥。信我中霤。儵儵嘉苗。吐穎田疇。
  • 周王褒上祥瑞表曰:明王孝治。岳瀆所以效靈。至人澤及。風雲以之懸感。是以若霧非霧。天道協至德之符。似煙非煙。觸石表嘉祥之氣。玄黃蕭索之輝。丹紫輪囷之狀。豈止唐帝沉璧。氣合金方。姬后望河。形如車蓋。

  • 孫氏瑞應圖曰:景雲者。太平之應也。一曰慶雲。非氣非煙。五色氛氳。謂之慶雲。
  •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山陵。則景雲出。
  • 洛書曰:蒼帝起。青雲扶日。赤帝起。黃雲扶日。有白雲出自蒼梧。入于大梁。
  • 尚書中候曰:堯沉璧於河。白雲起。成王觀於河。東雲至。
  • 禮斗威儀曰:其君乘水而王。為人黑色大耳。其政和平。時則景雲至。
  • 春秋合成圖曰:堯母慶都。蓋大帝之女。生於斗維之野。常在三河東南。天大雷電。有血流潤大石之中。生慶都。長丈。形象大帝。常為黃雲覆蓋之。蔑食不飢。年二十。寄伊長家。無夫。出觀三河。奄然陰雨風。赤龍與慶都合。有娠而生堯也。
  • 尚書大傳曰:於時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雲。卿雲(○二字衍。)帝乃倡之。
  • 史記曰: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郁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慶雲。慶雲見。嘉氣也。
  • 漢書。高祖遊芒碭山。上常有雲氣。
  • 又曰:武帝封泰山。夜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 又曰:宣帝祠甘泉。紫雲從西北來。散於殿前。
  • 漢武故事曰:上幸梁父。祠地。上親拜。用樂焉。其日上有白雲。又有呼萬歲者。禪肅然。白雲為蓋。
  • 魏志曰:文帝生時。有雲氣青色。圓如車蓋。當其上終日。望氣者以為至貴之證。春秋演孔圖曰:黃帝之將興。黃雲升於堂。文命之候。玄龍銜雲。於陽(○按當作湯。見本書卷一雲篇。)白雲入房。
  • 春秋運斗樞曰:天樞得則景雲出。
  • 又曰:天子孝則景雲出游。
  • 車頻秦書曰:符堅立。有黃雲五色。迴遶臺觀。時以為景雲。
  • 宋孝武帝景陽樓慶雲贊曰:非煙非雲。曳紫流光。懸華曜藻。奄鬱臺堂。粵予不明。震乎珍祥。積慶有文。靈貺無疆。

  • 廣雅曰:湒湒瀼瀼。湛湛泥泥。露貌也。
  • 山海經曰:軒丘鳳卵。民食之。甘露。民飲之。
  • 禮記曰:聖王所以順而弗悖也。天降甘露。地出醴泉。
  • 鶡冠子曰:聖人之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萬靈。則膏露下。呂氏春秋曰:甘露時雨。不私一物。
  • 又曰:伊尹說湯曰:水之美者。三危之露。其色若紫。
  • 論衡曰:儒者論甘露。言其味甘。必然也。若甘雨。霽而陰翳者。謂之甘雨。謂水味之甘也。
  • 三輔故事曰:漢武以銅作承露盤。高二十丈。七圍。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欲以求仙也。
  • 漢武故事曰:承甘露盤。仙人掌擎玉杯。為取雲表之露。
  • 東觀漢記曰:明帝夜夢見先帝太后。覺。悲不能寐。明旦上陵。樹葉有甘露。上令百官採之。
  • 謝承後漢書曰:吳郡陸閎。為潁川太守。致鳳皇甘露之瑞。
  • 又曰:吳郡沈豐。為零陵太守。到官一年。甘露降泉陵佻陽五縣。流被山林。膏潤草木。
  • 又曰:山陽百里嵩。為濟南相。甘露降於郡。安帝嘉之。徵祥拜大鴻臚。
  • 又曰:百里嵩為徐州刺史。甘露再降廳事前樹。
  • 神異經曰:西北海外。有人長二千里。但日飲天酒。天酒。甘露也。
  • 漢書曰:元康元年。甘露降未央宮。大赦。以甘露連降。改年為甘露。
  • 白虎通曰:甘露。美露也。降則物無不盛。
  • 五經通義曰:和氣津凝為露。露從地生。
  • 古今注曰:光武建武二十年。甘露下日南朱梧。積四十五日。
  • 魏略曰:文帝欲受禪。郡國奏甘露三十七降。
  • 晉中興徵祥說曰:王者德至。天氣感而甘露降。郡縣甘露七十。降譙。降盱眙。方七十五畝。
  • 抱朴子曰:何以知天上不有甘露之淵。須太平而灑之。地中不有醴泉之源。待有道而涌之耶。
  • 孫氏瑞應圖曰:甘露者。神露之精也。其味甘。王者和氣茂。則甘露降於草木。一本曰:食之令人壽。一本曰:耆老得敬。則松柏受甘露。尊賢愛老。不失細微。則竹𥯤受甘露。
  • 北齊邢子才應詔甘露詩曰:膏露且漸洽。凝液汭旍旗。草木盡霑被。玉散復珠霏。誰謂穹昊遠。道合若應機。
  • 北齊邢子才甘露頌曰:歷選列辟。逖聽前聞。三才易統。五運相君。皇極攸序。庶類以分。乃忠乃敬。或質或文。(其一。)赫矣景命。蒸哉上聖。大德大名。至道無競。川停岳路。雲臨水鏡。望日齊明。瞻天比映。(其二。)功深微禹。業隆作周。英華內積。文教外修。廣輸四海。堤封十洲。紫川北注。赤水南流。(其三。)宸居兩楹。恭己萬國。聖敬日漸。王猷允塞。禮有大成。樂無慚德。用天之道。順帝之則。(其四。)政平民豫。歲稔時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風輪蹍漢。毛舟沉河。玉龜出沼。鳴鳳在阿。(其五。)休徵屢動。感極迴天。流甘委素。玉潤冰鮮。蜜房下結。珠琲上懸。布濩林野。灑散旌旃。(其六。)日月已明。宇宙已廓。鼓缶成詠。挹水為樂。以為玄黃。猶參沃若。取慰天壤。用忘溝壑。(其七。)
  • 魏陳王曹植露盤頌曰:明帝鑄承露盤。莖長十二丈。大十圍。上盤徑四尺。下盤徑五尺。銅龍繞其根。龍身長一丈。背負兩子。自立於芳林園。甘露仍降。使王為頌銘。
  • 魏明帝與東阿王詔曰:昔先帝時。甘露盤以來。甘露復降芳林園仁壽殿前。
  • 晉范汪在東陽郡表曰:瑞日所統長山諸縣。林中木葉上。朝有凝露。其味如蜜。夕乃溜地。耆老咸謂甘露。
  • 蔡謨答蘭臺議曰:被符宣令賀甘露。至不朝者。天雨不朝。禮也。今不朝。則不應賀。
  • 晉翟鏗啟庾翼述甘露曰:甘露降學堂柳樹。與幹吏共嘗。味極甜。宜表賀。翼答曰:甘露自古佳祥。而頃天下多故。何以致此。且其味尚薄。未知瑞應不。而近得一白兔。尚羸小。且養之。并上。

木連理返回目錄
  • 瑞應圖曰:木連理。王者德化洽。八方合為一家。則木連理。一本曰:不失小民心則生。
  •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於草木。則木連理。
  • 禮斗威儀曰:君乘木而王。其政升平。時則松柏為常生。
  • 京房易傳曰:木同本異枝。其君有慶。鄰邑來附者。吉木生於君屋。上及朝廷。其君聖。子木王而有實。其國有慶。木生於城脅。一圍以上。長數丈。此謂城強。其君大昌。
  • 東觀漢記曰:安帝延和(○按當依東觀漢記三作光。)三年。衛縣木連理。又其年。定陵縣木連理。
  • 袁山松漢書曰:建和二年。河東木連理。
  • 魏略曰:文帝嗣立為魏王。是歲天下奏醴泉涌。木連理。
  • 干寶晉紀曰:武帝自咸寧三年。至太康元年。木連理八生。
  • 晉中興徵祥說曰:王者德澤純洽。八方同一。則木連理。連理者。仁木也。或異枝還合。或兩樹共合。建元(○湯球輯晉中興書云當作武。)元年。木連理四。一生膏(○湯輯本云當作嵩。)山。一生武昌。一生汝陰。一生汝陽。泰興元年。又生武昌。
  • 湛方生木連理頌曰:相彼神奇。遠見禎祥。同根連柯。本枝俱昌。皇基增構。靈祚惟長。運隆周室。道均三王。丕顯弈世。休風載揚。
  • 晉范甯為豫章郡表曰:永脩公國相萬主解列。到縣巡行邑治。縣西北出二里。有林。中兩桐樹。下根相去一丈。上枝相去丈八。連合成一。

  • 爾雅曰:菌。芝也。
  • 說文曰:芝。神草也。
  • 本草經曰:赤芝一名丹芝。黃芝一名金芝。白芝一名玉芝。黑芝一名玄芝。紫芝一名木芝。
  • 瑞應圖曰:芝英者。王者親延耆養老。有道則生。
  • 離騷(○太平御覽九百八十六作九歌。)曰:采三秀兮於山澗。(三秀芝也。)
  •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於草木。則芝草生。
  • 又曰:善養老則芝茂。
  • 春秋運斗樞曰:瑤光得陵山黑芝。
  • 漢書。武帝元封六年詔曰:甘泉宮中產芝九莖。連葉。上帝博臨。不異下房。其赦天下。賜雲陽都百戶牛酒。作芝房之歌。
  • 又曰:宣帝神雀元年。金芝九莖。產於涵德殿銅池中。
  • 淮南子。巫山之上。從風縱火。紫芝與蕭艾俱死。
  •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之仙上藥。有大真紅芝草。
  • 東觀漢記曰:光和四年。郡國上芝英。
  • 續漢書曰:章帝建初五年。零陵獻芝草。
  • 論衡曰:建初三年。零陵泉陵縣女子傳(○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三作愽寧二字。按愽當作傅。)宅內。生芝五本。長者尺四寸。短者七八寸。莖葉紫色。蓋紫芝也。太守沈酆。遣門下掾奉獻。皇帝悅懌。賜錢衣。詔會公卿國上計吏。皆以芝草告示天下。
  • 古今注。章帝元和二年。芝生沛。如人冠。建初五年。芝出潁川。常以六月中生一葉。五歲五重。春青夏紫。秋白冬黑色。十月後。黃氣出上。尺五寸。
  • 仲長子曰:哀帝時。有異物。生於長樂宮延年廄後東廡樹。及永巷南園合歡樹。議者以為芝草。
  • 抱朴子曰:芝有石芝木芝草芝肉菌芝。各有百許種。如水精。得而末之。以無心草汁和之。須臾成水。服一升。得千歲。
  • 又曰:石桂英芝。生名山石穴中。似桂樹而實石也。木芝者。松脂淪地千歲。化為茯苓。茯苓萬歲。其上有小木。狀似蓮葉。名曰木威嘉之。(○太平御覽九百八十五作喜芝。)夜視有光。持之甚滑。燒之不燋。帶之辟兵。
  • 又曰:七明九光芝。皆石也。生臨水之高山石崖之閒。狀如盤梡。不過徑尺以還。
  • 又曰:肉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以五月五日中時取之。陰乾百日。以其足畫地。即為流水。帶其左手於身。辟兵。若敵人射己者。弓弩矢皆反還自向也。
  • 又曰:青雲芝生於名山之陰。大青石閒。青蓋三重。上有雲氣覆之。味辛甘。以陰乾食之。令人壽千歲不老。能乘雲通天。見鬼神。
  • 又曰:黃龍芝。生於神山之中。狀如黃龍。味辛甘。以四時採。陰乾治。日食一合。壽萬年。令人光澤。
  • 又。曰金菌芝。生於名山之陰。金石之閒。上有水蓋。莖赤。入秋旬求之。飲其中水。壽千歲。耳目聰明。
  • 又曰:龍仙芝。狀似升龍之類。葉為鱗。其根則如蟠龍。服一株。則壽千歲。
  • 又曰:紫朱芝。其莖黃。其葉赤。其實如李而紫色。二十四枚。輒相連而垂。如貫珠也。
  • 又曰:朱草芝。九曲。曲有三葉三實。
  • 又曰:行山中。見小人乘馬車。長七八寸者肉芝。生取服即仙。
  • 又曰:蒼山岑石之中赤雲芝。下狀如人。竪竪如連鼓。其色如澤。以夏採之。陰乾食之。令人乘雲能上天。觀見八極。通見神明。延壽萬年。
  • 又曰:月芝。生於名山之陰。崑崙之山。大谷源泉。金石之中。
  • 又曰:山芝者。韓終所食也。與天地相極。延年壽。通神明矣。
  • 又曰:火芝。常以夏採之。葉上赤。下莖青。赤松子服之。常在西王母前。隨風上下。往來東西。
  • 又曰:人芝。生名山之陰。青蓋白莖。陰乾治。食日半合。則使人壽。入水可久也。
  • 又曰:月精芝。秋生山陽石上。莖青上赤。味辛苦。盛以銅物。十月食之。壽萬歲。
  • 又曰:黑芝。生於山之陰。大谷中。白蓋赤莖。味甘。秋採之。陰乾。日食。令人身輕齒堅。與天地無極。
  • 又曰:火芝。生於名山之陽。其色黃澤。大如車蓋。
  • 又曰:金芝生於金石之中。青蓋莖。味甘辛。以秋取。陰乾治食。令人身有光。壽萬歲。
  • 又曰:萬年芝。令人不老。延年九千。
  • 又曰:夜光芝。出於名山之陰。大谷源泉中金石閒。上有浮雲翔其上。有五色。有目。如兩日。
  • 又曰:白雲芝。生於名山之陰。白石上。有白雲覆之。白蓋二重。味辛甘。小苦。以秋採之。陰乾治食。令人身輕齒堅。
  • 又曰:金芝。生於山。無蓋。青莖。陰乾治。食日一合。不中風雷。令人色光澤也。
  • 又曰:雲母芝。生於名山之陰。青蓋赤莖。味甘。以季秋竹刀採之。陰乾治食。使人身光。壽千萬歲。醮以牛脯。
  • 又曰:華芝。生於名山之陽。及出央山大谷源泉水中。赤蓋白莖。上有兩葉三實。
  • 又曰:鬼芝。青蓋長莖。陰乾屑之。日食五合。所見神明。令人長生。
  • 梁庾肩吾芝草詩曰:踟躕玩芝草。淹留攀桂叢。桂叢方偃蹇。芝葉正玲瓏。如龍復如馬。成闕復成宮。黃金九華發。紫蓋六英通。隱士蒼山北。神仙海六東。隨丹聊變水。獨搖不須風。
  • 魏繆襲神芝贊曰:青龍元年。神芝產于長平之習陽。其色丹紫。其質光耀。其長尺有八寸五分。其本圍三寸有三分。上別為三幹。分為九枝。散為三十六莖。圍率一寸九分。葉徑二寸七分。其幹洪纖連屬。有似珊瑚之形。其吐柯載葉。祥明蠲絜。考圖案諜。蓋美乎所同於前代者矣。古瑞命記曰:王者慈仁則芝生。而食之則延年不終。與真人同。又神農氏論芝云。山川雲雨。五行四時。陰陽晝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皆為聖王休祥焉。自漢孝武顯宗。世號隆盛。而元封永平所紀神芝。方斯蔑如也。且其枝幹條莖。本末相承。乃協于天官之數。非神明其孰為此哉。推其類象。則蓂莢之植階庭。萐莆之生庖。屢視四靈矣。(○句有訛。)乃詔御府。匱而藏之。且盡其形。遂以名園為之贊曰:帝德允臻。廚不難致。(○句有訛。)煌煌神芝。吐葩揚榮。曩披其圖。今握其形。永章遐紀。載之頌聲。

  • 瑞應圖曰:黃龍者。四龍之長。四方之正色。神靈之精也。能巨細。能幽明。能短能長。乍存乍亡。王者不漉池而漁。則應和氣而遊於池沼。
  • 又曰:舜東巡狩。黃龍負圖。置舜前。
  • 又曰:不眾行。不群處。必待風雨而遊乎青氣之中。遊乎天外之野。出入應命。以時上下。有聖則見。無聖則處。
  • 龍魚河圖曰:天授元始。建帝號。黃龍負圖。從河中出。付黃帝。帝令侍臣寫以示天下。
  • 又曰:黃龍從洛水出。詣虞舜。鱗甲成字。令左右寫文竟。龍去。
  • 河圖曰:舜以太尉即位。與三公臨觀。黃龍五采。負圖出舜前。以黃玉為柙。玉檢金繩。芝為泥。章曰:天黃帝符璽。
  • 尚書中候曰:舜沉璧於河。榮光休至。黃龍負卷舒圖。出入壇畔。
  • 又曰:河龍圖出。雒龜書威。(龜負書而出也。威。則。)赤文像字。以授軒轅。
  • 詩含神霧曰:含始吞赤珠。刻曰:玉英生漢皇。後赤龍感女媧。(○史記八注作媼。)劉季興也。
  •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水泉。則黃龍見者。君之象也。又曰:左契曰:天子孝。天龍負圖。地龜出書。
  • 呂氏春秋曰:禹南省方。過江。黃龍負舟。舟中之人。五色無主。禹曰:吾受命於天。竭力養人。生性也。死命也。何憂龍哉。龍俛而去。
  • 史記曰:高祖常從王媼武(○史記武字下有負字。)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
  • 又曰:黃帝土德。黃龍見。夏木。青龍生於郊。
  • 漢書曰:文帝十五年。春。黃龍見成紀。上乃詔議郊祀。
  • 又曰:宣帝甘露九年。黃龍見新豐。因改年應之。周公沉璧。青龍銜出玄甲圓。(○文選三十九。江淹上建平王書注作圖。)
  • 東觀漢記曰:黃龍見於河。馮異勸上即位。上曰:我昨夜夢騎赤龍上天。覺寤。心中動悸。異等賀曰:此天命發於神明。
  • 又曰:章帝元和二年。黃龍四見。
  • 又曰:安帝延光三年。黃龍見歷城。又見諸縣。
  • 古今注曰:高祖五年。黃龍見華陽池十餘日。九年。又見長安。五鳳四年。黃龍出廣漢。甘露元年。黃龍見新豐。二年。龍見上郡。騰躍五色升天。丞相以下上壽。章帝建初三年。黃龍見汝南項氏田廬中。長五丈餘。高二丈。光耀廬舍。及樹皆黃。哀帝永元十年。黃龍見潁川定陵民家井中。色黃。目如鏡。又見巴郡宕渠。草木色皆黃。
  • 魏略曰:文帝欲受禪。郡國奏黃龍十三見。明帝鑄銅黃龍。高四尺。置殿前。
  • 魏志曰:漢嘉平五年。黃龍見譙。光祿大夫喬玄曰:太史令單颺曰:其國當有王者興。不及五十年。當伏(○魏志二作復。)見。內黃殷登嘿記之。四十五年。登尚在。黃龍此時見譙。登曰:單颺之言。其驗茲乎。
  • 又曰:青龍元年。春正月甲申。青龍見摩陂井中。二月丁酉。幸摩陂觀龍。於是改摩陂為龍陂。
  • 吳志曰:黃龍元年。樊口武昌並言黃龍見。孫權即位。改年為黃龍。孫休夢乘龍上天。顧不見尾。果立為帝而無後。
  • 又曰:孫權潘夫人父為吏。坐法死。夫人輸織室。權見而異之。召充後宮。得幸有娠。夢有以龍頭授己。以蔽膝受之。遂生孫亮。
  • 漢晉春秋曰:青龍三年。七月。曹叡崇華殿災。時郡國有龍九見。故改曰九龍殿。
  • 晉中興書曰:孝武太后李氏。以微賤。入為會稽王宮人。夢兩龍抗膝入懷。太祖(○按湯球輯晉中興書作宗。)異而召之。生烈宗。
  • 沈約宋書曰:太史奏西方有天子氣。時太祖為宜都王。鎮荊州。後入纂大位。在道。有黑龍躍出。負上所乘舟。左右皆失色。上謂王曇首曰:此乃夏禹所以受天命。我何德以堪之。
  • 魏劉劭龍瑞賦曰:太和七年春。龍見摩陂。行自許昌。親往臨觀。形狀瑰麗。光色燭燿。侍衛左右。咸與睹焉。自載籍所紀。瑞應之致。或翔集于邦國。卓犖于要荒。未有若斯之著明也。惟殷眺之舊式。乃展義而省方。皇輿發於洛邑。遂巡幸于許昌。憲宸極之天居。建正殿以當陽。有蜿之龍。來游郊甸。應節合義。象德效仁。煥若羅星。蔚若翠雲。光舄弈以外照。水清景而內分。聖上觀之無射。左右察之既精。聊假物以擬身。忽神化而無形。昔太昊之初化。首帝德以表名。暨明后之隆盛。又降見以揚聲。惟玲獸之玄真。實殊異於四靈。信應龍之道揚。將天飛於泰清。
  • 魏陳王曹植表曰:臣聞鳳皇復見鄴南。黃龍雙出於清泉。聖德至理。以致嘉瑞。將栖鳳於林。龍囿於池。為百姓旦夕之觀也。

  • 孫氏瑞應圖曰:一角獸者。六合同歸則至。一本曰:天下太平則至。
  • 春秋運斗樞曰:機星得其所。則麒麟生。和平合萬民。
  • 春秋感精符曰:麟一角。明海內共一主也。王者不刳胎。不剖卵。則出於郊。一本云。德及幽隱。不肖斥退。賢者在位則至。明於興衰。武而仁。仁而有慮。禽獸有埳阱。非時張獵則去。一本曰:明王動則有義。靜則有容。乃見。
  •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鳥獸。則麒麟臻。
  • 尚書中候曰:帝軒提像。配永修機。(永長。修從也。黃帝觀懾提。配而行之。以長從升(尚書中候作斗。)機故也。)麒麟在囿。鸞鳳來儀。
  • 禮斗威儀曰:君乘金而王。其政平。麒麟在郊。
  • 鶡冠子曰:麟者玄枵之獸。陰之精也。德能致之。其精畢至。
  • 孫卿子曰: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惡殺。麟在郊野。
  • 春秋繁露曰:恩及羽蟲。則麒麟至。張網焚林。則麒麟去。
  • 說苑曰:帝王之著。莫不致四靈焉。德盛則以為畜。治平則至矣。麒麟糜身牛尾。圜頭一角。含信懷義。音中律呂。步中規矩。擇土而踐。彬彬然。動則有容儀。
  • 漢書曰:終軍從上幸擁。(○太平御覽八百八十九作雍。)獲白麟。一角五蹄。又得奇木。支旁出。輒復合。上異之。
  • 毛詩義疏曰:麟麏身馬足牛尾。黃色。圓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鍾呂。王者至仁則出。
  • 東觀漢記曰:章帝時。麟五十一見。
  • 又。安帝三年。潁川上言麟見。
  • 蔡邕月令章句曰:凡麟生於火。遊於土。故修其母。致其子。五行之情性也。視明禮修。則麒麟見。
  • 王隱晉書曰:咸寧五年。白麒麟見平原。
  • 又曰:泰始元年。白麟見。群獸皆從。改年曰麟嘉。
  • 涼州記曰:呂光時。張掖金澤有麟見。群獸皆從。改年麟嘉。
  • 吳薛綜麟頌曰:懿哉麒麟。惟獸之伯。世平覿景。否則戢足。德以衛身。不布牙角。委體大吳。以昭遐福。天祚聖帝。永享萬國。
  • 晉郭璞麟贊曰:麟惟靈獸。與麏同體。智在隱蹤。仁表不抵。孰為來哉。宣尼揮涕。

  • 瑞應圖曰:鳳皇者。仁鳥也。雄曰鳳。雌曰皇。王者不刳胎剖卵則至。
  • 山海經曰:丹穴之山。有鳥。狀如鶴。五色而文。名曰鳳。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鳥獸。鳳皇翔。
  • 禮斗威儀曰:君乘土而王。其政太平。鳳皇集於苑林。
  • 尚書中候曰:堯即政七十載。鳳皇止庭。巢阿閣讙樹。
  • 又曰:帝舜云。朕惟不乂。百獸鳳晨。(百獸率舞。鳳皇司晨鳴也。)
  • 尚書考靈耀曰:通天文者明。審地理者昌。明者天之時也。昌者地之財也。明王之治。鳳皇下之。春秋感精符曰:王者上感皇天。則鸞鳳至。
  • 春秋合誠圖曰:黃帝遊玄扈雒水上。與大司馬容光等臨觀。鳳皇銜圖置帝前。帝再拜受圖。(玄扈。石室。)
  • 春秋元命包曰:火离為鳳皇。銜書遊文王之都。故武王受鳳書之紀。
  • 春秋運斗樞曰:天樞得則鳳皇翔。
  • 樂動聲儀曰:鎮聲(○太平御覽九百十五作星。)不逆行。則鳳皇至。
  • 樂協圖曰:五音克諧。各得其倫。則鳳皇至。冠類雞頭。鷰喙。蛇頸龍形。麟翼魚尾。五采。不啄生蟲。
  • 楚辭曰:獨不見鸞鳳之高翔。大皇之野。循四極而周迴。見盛德而後下。
  • 孫卿子曰:詩曰:鳳鳥啾啾。其翼若竽。其聲若簫。有皇有鳳。樂帝之心。此聖不蔽福也。
  • 又曰: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惡殺。鳳在列樹。
  • 韓子曰:昔者黃帝合鬼於西大山。鳳皇覆上。作為瀆(○太平御覽九百十五作清。)角。
  • 淮南子曰:昔者二皇。鳳至於庭。(二皇。伏犧神農。)三代。鳳至於門。(三代。堯舜禹也。)周室。鳳至於澤。德彌澆。所至彌遠。德彌精。所至彌近。
  • 韓詩外傳曰:黃帝即位。施聖恩。承大明。一道修德。唯仁是行。宇內和平。未見鳳皇。乃召天老而問之曰:鳳象何如。天老對曰:夫鳳象鴻前而麟後。蛇頸而魚尾。龍文而龜身。鷰𪁟而雞喙。首戴德。頸揭義。背負仁。心入信。翼挾義。足履正。尾繫武。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色備舉。黃帝曰:於戲允哉。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帶黃紳。戴黃冠。齊于殿中。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于東階。西面。再拜稽首。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梧樹。食竹實。沒身不去。
  • 漢書曰:昭帝元始三年。鳳皇集東海。遣使祠其處。
  • 又曰:宣帝幸河東之明年春。鳳皇集投栩。(○漢書郊祀志作祋祤。)於所集處得玉寶。乃下詔赦天下。
  • 又曰:鳳皇集上林。乃立鳳皇殿。以答嘉瑞。
  • 又曰:幸甘泉。郊泰畤。改元曰五鳳。
  • 又曰:本始元年。鳳皇集膠東。十四年。鳳皇集北海。地節二年。鳳集魯。群鳥從之。詔曰:威鳳為寶。神爵四年。鳳皇十一集杜陵。
  • 又曰:祠帝后土。鸞鳳翱翔。又集長樂宮東園樹上。飛下至地。文章五色。吏民並觀之。
  • 東觀漢記曰:光武生於濟陽。先是鳳皇集濟陽。故宮皆盡曰(○二字太平御覽九百十五作畫。)鳳皇。聖瑞始於此。又曰:建武十七年。鳳皇出。高八尺九寸。毛羽五采。集潁川。群鳥從之。蓋地數傾。章帝時。鳳皇百三十九見。安帝延光三年。鳳皇集濟南臺丞霍穆舍樹上。賜帛各有差。
  • 琴操曰:周成王時。天下大治。鳳皇來舞於庭。成王乃援琴而歌曰:鳳皇翔兮於紫庭。余何德兮以感靈。
  • 吳曆曰:太元元年。有鳥集苑中。似鴈。高足長尾。毛羽五色。咸以為鳳皇。改元為鳳皇元年。
  • 異苑曰:東莞劉穆之。字道民。素居京口。晉隆安中。鳳皇集其庭。相人韋藪謂之曰:子必協贊大猷。
  • 晉顧凱之鳳賦曰:望太清以抗思。誕儀鳳之逸群。稟鶉火之靈曜。資和氣之煙熅。允雞喙而鷰𪁟。頸蛇蜿而龍文。厲歸昌於漢陽。發明乎聖君。荷義躡正。雞峙鴻前。比翼交揮。五光備宣。與八風而降時雨。音中鍾律。步則規矩。朱冠赫以雙翹。靈質翽其高舉。歷黃冠於招搖。陵帝居之懸圃。
  • 吳薛綜鳳頌曰:猗歟石磬。金聲玉振。先王搏拊。以正五音。百獸翔感。儀鳳舞麟。在昔堯舜。斯磬乃臻。宗廟致敬。乃胥來顧。贊揚聖德。上下受祚。
  • 晉郭璞鳳鳥贊曰:鳳皇靈鳥。實冠羽群。八象其體。五德其文。附翼來儀。應我聖君。

  • 說文曰:鸞。赤神靈之精也。赤色五采。雞形。鳴中五音。頌聲作則至。周成王時。氐羌獻焉。
  • 山海經曰:女床之山有鳥。其狀如翟。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
  • 孫氏瑞應圖曰:鸞鳥鳳皇之佐。鳴中五音。肅肅雍雍。嘉則鳴舞。人君行步有容。進退有度。祭祠有禮。親疏有序。則至。一本曰:心識鍾律。鍾律調則至。至則鳴舞以和之。
  • 春秋運斗樞曰:天樞得。鸞鳥集。
  • 春秋孔演圖曰:天子官守以賢舉。則鸞在野。
  •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鳥獸。則鸞鳥舞。
  • 詩含神霧曰:德化充塞。照潤八冥。則鸞臻也。
  • 尚書中候曰:黃帝鸞鳥來儀。
  • 又曰:周公歸政於成王。太平制禮。鸞鳥見。
  • 海外經曰:軒轅之國。清沃之野。鸞鳥自歌。
  • 漢書曰:宣帝祀后土。鸞鳳翱翔。又集長樂宮東園園樹。
  • 抱朴子曰:崑崙圖曰:鸞鳥似鳳而白纓。聞樂則蹈節而舞。至則國安寧。
  • 東觀漢記曰:王阜為重泉令。鸞鳥集止學廳。阜使掾汝(○太平御覽九百十六作沙。)疊為張雅樂。擊磬。鳥舉足垂翼。應聲而舞。翱翔縣庭。留十餘日乃去。
  • 晉郭璞鸞鳥贊曰:鸞翔女床。鳳出丹穴。拊翼相和。以應聖哲。擊石靡詠。韶音其絕。

  • 山海經曰:有鳥。其狀如鳧。一翼一目。得(○太平御覽九百二十七得上有相字。)乃飛。名曰蠻。(色青赤。)見則大水。爾雅曰: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曰鶼鶼。
  • 瑞應圖曰:比翼鳥者。王者德及高遠則至。一本曰:王者有孝德則至。
  • 晉郭璞比翼鳥贊。鳥有鶼鶼。似鳧青赤。雖云一質。氣同體隔。延頸離鳴。翻能合翮。

  •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鳥獸。則白烏下。
  • 禮斗威儀曰:江海不揚波。東海輸之蒼烏。
  • 又曰:君乘木而王。其政升平。南海輸以蒼烏。
  • 尚書緯曰:火者陽也。烏者有孝名。武王卒成大業。故烏瑞臻。
  • 尚書中候曰:周太子發渡孟津。有火自天。止於王屋。為赤烏。
  • 又曰:有火自上。復於王屋。流為鵰。其色赤。其聲魄。
  • 春秋運斗樞曰:維星得則日月光。烏三足。禮儀修。物類合。
  • 孫氏瑞應圖曰:三足烏。王者慈孝。被於萬姓。不好殺生則來。
  • 又曰:文王時見。蒼烏者。王者孝悌則至。一本曰:賢君帝主。修行孝慈。被於萬姓。不好殺生則來。
  • 又曰:白烏者。宗廟肅敬則至。
  • 又曰:赤烏。武王時銜穀米至屋上。兵不血刃而殷服。一本曰:王者不貪天下而重民命。則至。
  • 墨子曰:赤烏銜珪。降周之岐社。曰:命周文王代殷。河出籙圖。地出乘黃。天錫武王黃烏之旗。
  • 古今注曰:成帝河平四年。白烏集孝文廟殿下。黑烏從之。章帝元和二年。三足烏集沛國。三年。代郡高柳。烏子生三足。大如雞。色赤。頭上有角。長寸餘。和帝元興元年。白烏一。見廬江。足皆赤。
  • 帝王世紀曰:豐公家于沛之豐邑中陽里。其妻夢赤烏若龍。戲己而生執嘉。是為太公太上皇。
  • 吳曆曰:吳王為神王表。五(○太平御覽九百二十作立。)廟蒼龍門外。時有烏巢朱雀門上。又曰:有兩足烏。銜一鵲。置神座前。或得神書。說改號之意。乃改赤烏為太元。
  • 吳志曰:赤烏元年八月。武昌麒麟見。集於殿前。朕所親見。若神靈以為嘉祥者。改年宜以赤烏。
  • 又曰:孫休永安三年。春三月。西陵言赤烏見。
  • 晉諸公贊曰:世祖時。西域獻三足烏。遂累有赤烏來集此昌陵縣。按昌字重日。烏者日中之烏。有記(○太平御覽九百二十作託。)體陽精。應期曜質。以顯至德者也。

  • 孝經援神契曰:王者奉己約儉。臺榭不侈。尊事耆老。則白雀見。
  • 尚書中候曰:赤雀銜丹書入豐。止於昌前。(事具帝王部。)
  • 又曰:維天降紀。泰伯(○太平御覽九百二十二作秦。)出狩。至于咸陽。天震大雷。有火下。化為白雀。銜籙。集于公車。
  • 禮稽命徵曰:祭五岳四瀆。得其宜。則黃雀見。(黃雀。土精。)
  • 春秋孔演圖曰:鳥化為書。孔子奉以告天。赤雀集書上。化為黃玉。剋曰:孔提命。作應法。為制雀集。(將受命制。)
  • 春秋考異郵曰:黃帝將起。有黃雀。赤頭。立日旁。帝占曰:黃者土精。赤者火熒。雀者賞萌。余當立。
  • 漢書曰:宣帝元康三年詔曰:前年夏。神雀集雍。(大如鸚雀。黃喉白領黑背。腹斑文。)今春。五色烏以萬數。飛屬縣。翱翔而舞。欲集未下。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樀巢探卵。彈射飛鳥。為令。
  • 東觀漢記曰:永安十七年。公卿以神雀五色。翔集京師。奉觴上壽。上令賈逵作神雀頌。
  • 謝承後漢書曰:琅邪董种。為不其令。赤雀乳廳前桑上。民為作歌頌。
  • 瑞應圖曰:赤雀者。王者動作應天時。則銜書來。一本曰:孔子坐玄扈洛水之上。銜丹書隨至。
  • 遁甲曰:赤雀不見。則國無賢。白雀不降。則無後嗣。(赤雀主銜書。陽精也。白雀主銜錢豢。(太平御覽九百二十二作鐵券。)陰精也。不來則國王無後嗣也。)
  • 古今注曰:孝哀帝初元三年。泰畤殿中。有雀五色。頭有冠。長寸餘。大似雀。始到時。鳥環其旁。
  • 零陵先賢傳曰:周不疑。曹公欲以為議郎。不就。時有白雀瑞。儒林並已作頌。授紙筆。立令復作。操奇異之。
  • 魏略曰:文帝欲受禪。白雀十九見。
  • 吳志曰:華覈上孫皓表曰:明珠既覿。白雀繼見。
  • 吳錄曰:景帝永安六年。赤雀見於豫章。
  • 豫章舊志曰:太守孔竺。臨郡三月。白雀出。南昌太守夏侯嵩。臨郡六年。白雀見女蘿。
  • 叚龜龍涼州記曰:呂光太安三年。白雀巢陽川令蓋敏室。
  • 郭璞洞林曰:丞相府有鶵雞。雀集其背。驅之去復來。如此再三。令璞占之。曰:此晉王即祚之漸也。
  • 燕書曰:愍帝時。有異雀。素質綠首。集于端門東樹。栖翔二旬而去。夏四月。以異雀故。大赦。名東園白雀。

  • 呂氏春秋曰:有娥(○太平御覽九百二十二作娀。)氏有二佚女。為九成之臺。帝令鷰往夜鳴。二女愛而爭博之。覆以玉筐。少選而視之。鷰遺二卵。北飛不返。二女作歌。始遺北音。
  • 田俅子曰:少昊之時。赤鷰一羽而飛。集少昊氏之戶。遺其丹書。
  • 漢書名臣奏曰:丞相薛宣對曰:茂陵寑上食日。玄鳥來集。吐所含大豆。紫黑色。翱翔殿上。此陛下永與天無極。天下幸甚。
  • 王威別傳曰:時有白鷰來翔。被令為賦。
  • 宋元嘉起居注曰:元年七月。有白鷰集於齊郡。遊翔庭宇。經九月乃去。眾鷰翼隨。僅有數千。

  • 瑞應圖曰:鳩成湯時來。王者養耆老。尊道德。不以新失舊。則至。一本曰:成王時來。
  • 古今注曰:平帝元始三年。濟南鳩生白子。
  • 吳錄曰:赤烏十二年八月。白鳩見章安。

  • 孝經援神契曰:周成王時。越裳獻白雉。去京師三萬里。王者祭祀不相踰。宴食衣服有節。則至。
  • 又曰:德至鳥獸。故雉白首。(妃房不偏。故白雉應。)
  • 尚書曰: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言至道之王。遭變異。正其事而異自消也。)乃訓于王曰:惟天監下民。典厥義。(祖己既言。遂以道訓諫王也。言天下視民。以義為常也。)春秋感精符曰:王者旁流四表。則白雉見。
  • 又曰:魯昭公時。雉銜環入。(雉之為言弟也。喻昭公弟為季氏入之為君也。)
  • 漢書。平帝元始元年春。越裳重譯。獻白雉一。黑雉二。詔使三公以薦宗廟。
  • 魏略曰:文帝欲受禪。郡國奏白雉十九見。
  • 魏志。文紀曰:延康元年四月。饒安縣言白雉見。

  • 瑞應圖曰:玉馬者。王者清明尊賢則至。一本曰:玉澤馬者。師曠時來。
  • 又曰:王者順時而制事。因時而治道。則來。
  • 騰黃者。神馬也。其色黃。王者德御四方則至。一名吉光。乘之壽三千歲。此馬無死時。
  • 又曰:乘黃。王者輿服有度則出。騕褭者。神馬也。與飛兔同。以明君有德則至也。
  • 又曰:飛兔者。行三萬里。禹治水土。勤勞歷年。救民之害。天應其德則至。駃蹄者。后土之獸也。自能言語。王者仁孝於民則出。禹治水有功而來。
  • 又曰:龍馬者。仁馬。河水之精也。高八尺五寸。長頸。骼上有翼。旁垂毛。鳴聲九音。有明王則見。一本曰:王者不儲馬。則龍馬乘黃澤馬朱髦並集。
  • 禮斗威儀曰:君乘火而王者。其政訟平。則南海輸以駿(○太平御覽八百九十三作駮。)馬。
  • 尚書中候曰:堯時。龍馬銜甲。赤文綠色。臨壇上。甲似龜。廣袤九尺。圓理平上。五色。文有列星之分。斗政之度。帝王錄紀之數。(事具帝王部。)
  • 周書曰:犬戎文馬。赤鬣白身。目若黃金。名曰古(○按當作吉。)黃之乘。成王時來獻也。
  • 淮南子曰:天下有道。飛黃服皁。
  • 又曰:黃帝時。飛黃服皁也。
  • 漢書曰:武帝元鼎四年。馬出渥洼水中。作天馬之歌。

  •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鳥獸。則白鹿見。
  • 瑞應圖曰:天鹿者。純善之獸也。道備則白鹿見。王者明惠及下則見。
  • 命歷序曰:皇神駕六飛鹿。值三百歲。
  • 禮斗威儀曰:君乘水而王。其政平。則北海輸白鹿。
  • 東觀漢書(○按當作記。)曰:章帝元和二年。白鹿見。
  • 又。安帝延光三年。潁川上言。白鹿見。
  • 魏略曰:文帝欲受禪。郡國奏白鹿十九見。
  • 晉起居注曰:太元十六年。豫章太守范甯。獻白鹿一頭。二十年。荊州送白鹿。晉朝白鹿數見諸郡。

  • 瑞應圖曰:九尾狐者。六合一同則見。文王時。東夷歸之。一本曰:王者不傾於色則至。
  • 河圖曰:白帝生。先致白狐。
  • 周書曰:成王時。青丘獻狐九尾。
  • 禮斗威儀曰:君乘火而王。其政訟平。南海輸以文狐。尚書大傳曰:文王拘羑里。散宜生之西海之濱。取白狐青翰獻紂。紂大悅。(翰。長毛也。六韜得青狐。班固幽通賦注曰:散宜生至吳。得九尾狐。以獻紂也。)
  • 春秋運斗樞曰:機星得則狐九尾。
  • 潛潭巴曰:白狐至。國民利。不至。下驕恣。
  • 山海經曰:武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狐。蓬尾。(蓬。大。)
  •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鳥獸。則狐九尾。
  • 呂氏春秋曰:禹年三十未娶。行塗山。恐時暮失嗣。辭曰:吾之娶。必有應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於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證也。於是塗山人歌曰: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成于家室。我都攸昌。於是娶塗山女。
  • 東觀漢記曰:章帝元和二年。九尾狐見。
  • 古今注曰:章帝元和二年。白狐九尾見信都。魏略曰:文帝欲受禪。郡國奏九尾狐見於譙陳。

  • 瑞應圖曰:王者恩加耆老。則白兔見。一本曰:王者應事疾則見。赤兔者。王者德茂則見。
  • 古今注曰:成帝建平元年。山陽得白兔。目赤如朱。
  • 東觀漢記曰:章帝元和二年。白兔見。
  • 又曰:永康元年。西河言白兔見。
  • 石勒傳曰:莊(○太平御覽九百零七引晉書作茬。)平民師懽。上黑兔。令曰:按記應白兔為瑞。此黑兔曰祥。外撿典舊。議者以為黑兔見。水德之祥。往公孫臣以為漢家土行。當有黃龍為瑞。後黃龍見於成紀。遂從土德。今大趙革命。以水受金。夫兔陰獸。玄水色。黑色見。以表應行。以推之。黑兔上應。

  • 瑞應圖曰:白虎者。仁而不害。王者不暴虐。恩及行葦則見。
  • 毛詩曰:吁嗟乎騶虞。(義獸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則應之而來。)
  • 河圖括地象曰:令訾野中有玉虎。晨鳴雷聲。聖人感期之興。
  • 孝經援神契曰:德至鳥獸。白虎見。
  • 春秋演義(○按當作孔。)圖曰:湯地七十。內懷聖明。白虎戲朝。
  • 春秋元命包曰:堯為天子。季秋下旬。夢白虎遺吾馬啄(○太平御覽三百九十七作喙。)子。其母曰扶始。升高丘。睹白虎。上有雲感己。生皋陶。索扶始問之。如堯言。明於刑法。罪次終始。故立皋陶為大理。
  • 魏略曰:文帝欲受禪。郡國上言。白虎二十七見。
  • 王隱晉書曰:太康六年。荊州送兩足虎。時尚書郎索靖。議稱半虎。博令(○湯球輯本作士。)王鈐(○湯球輯本作銓。)為文曰:般般白虎。觀舋荊楚。孫吳不逞。金皇赫怒。
  • 中興徵祥說曰:天下太平。則騶虞見。騶虞者。仁獸也。狀如白虎而黑文。其尾參倍。昔召公化行陝西之國。而騶虞應。
  • 又曰:王者仁而不害。則白虎見。白虎狀如虎而白色。嘯則風興。皜身如雲。而無雜者是也。近代所謂白虎者。背斑而虎文。爾雅所謂彪虎者也。
  • 後漢蔡邕五靈頌曰:大梁乘精。白虎用生。思叡信立。繞於垣坰。
  • 吳薛綜頌曰:婉婉白虎。優仁是崇。飢不侵暴。困不改容。斂威揚德。愷悌之風。聖德極盛。騶虞乃彰。
  • 晉郭璞騶虞贊曰:怪獸五采。尾參於身。矯足千里。儵忽若神。是謂騶虞。詩歎其仁。

  • 瑞應圖曰:白狼。王者仁德明哲則見。一本曰:王者進退。動准法度則見。周宣王時。白狼見。犬戎滅。
  • 山海經曰:蓋山。獸多白狼。
  • 尚書中候曰:湯牽白狼。握禹籙。
  • 田俅子曰:商湯為天子。都于亳。有神手牽白狼。口銜金鉤。而入湯庭。
  • 晉郭璞白狼贊曰:矯矯白狼。有道則遊。應符變質。乃銜靈鉤。惟德是適。出殷見周。

  • 瑞應圖曰:比肩獸者。王者德及幽隱。鰥寡得所則至。
  • 爾雅曰:西方有比肩獸焉。與邛邛岠虛比。為邛邛岠虛齧甘草。即有難。邛邛岠虛負而走。其名曰蟨。
  • 呂氏春秋曰:北方有獸。名蟨。鼠前而兔後。
  • 晉郭璞比肩獸贊曰:蟨與岠虛。乍兔乍鼠。長短相濟。彼我俱舉。有若自然。同心共膂。

  • 龍魚河圖曰:堯時。與群臣賢智到翠媯之川。大龜負圖來投堯。堯敕臣下寫取。告瑞應。寫畢。龜還水中。
  • 黃帝出軍決曰:帝伐蚩尤。乃睡。夢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裘。以符授之曰:太一在前。天一備後。河出符信。戰即剋矣。黃帝寤。思其符。不能悉憶。以告風后力牧。風后力牧曰:此兵應也。戰必自勝。力牧與黃帝俱到盛水之側。立壇。祭以大牢。有玄龜銜符。從水中出。置壇中而去。黃帝再拜稽首。受符視之。乃所夢得符也。廣三寸。表一尺。於是黃帝備之以征。即日禽蚩尤。
  • 尚書中候曰:堯沉璧於雒。玄龜負書出。背甲赤文成字。止壇。又沉璧于河。黑龜出文題。
  • 又曰:周公沉璧。玄龜青純倉光。刻背甲。止于壇。
  • 禮斗威儀曰:君乘土而王。則龜被文而見。
  • 春秋運斗樞曰:玉衡星得。百獸率舞。靈龜躍。
  • 管子曰:龜生於水。發之於火。故為南方物。為禍福也。
  • 魏略曰:文帝欲受禪。神龜出於靈池。
  • 晉起居注曰:永嘉六年。玉龜出灞水。
  • 孫氏瑞圖曰:龜者神異之介蟲也。玄采五色。上隆象天。下平象地。生三百歲。遊於蕖葉之上。三千歲尚在蓍叢之下。明吉凶。不偏不黨。唯義是從。王者無偏無黨。尊用耆老。不失故舊。則出。一本曰:德澤湛潰。漁獵從。則出。
  • 又曰:禹卑宮室則出。文王時亦出。
  • 吳謝承表曰:伏睹●龜出于會稽章安。臣聞靈龜告符。五色粲彰。則金則玉。背陰向陽。
  • 梁劉孝儀為始興王上毛龜表曰:臣聞嘉瑞五靈。既著方策。故休名千載。可得而傳。是以玄蔡赤文。來表軒黃之政。神龜青純。用顯姬公之德。出自江安。寔荷謙夷之慶。甲生□毳。寧非銷□之徵。實皇家之巨瑞。庶民之休幸。
  • 梁丘遲為范雲謝示毛龜啟曰:玄甲應於姬渚。青髯符於夏室。翱翔卷耳之陰。浮遊蓮葉之上。藏采千載。獻狀一朝。斯誠陛下至德動天。窮神為化。故能寶瑞開圖。珍祥映諜。閒出蕃畿。繼踵郊甸。
  • 隋江總上毛龜啟曰:臣聞聖王受命。以代紹興。日月精明之狀。煙雲爛漫之采。神鼎出於汾陰。寶玉開於張掖。靈山奧澤。卉木呈祉。靜海澄波。鱗介提福。靡不顯符瑞以固鴻基。肇徵祥以光永世者也。影合四靈。光分五色。懷星抱月。負字銜圖。

  • 爾雅曰:東方有比目魚。不比不行。其名曰鰈。
  • 帝王世紀曰:黃帝出遊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能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于海。始得圖書。今河圖帝視萌之篇是也。
  • 尚書中候曰:桓公欲封泰山。管仲曰:昔者聖王功成道格。符瑞出。乃封泰山。今比目之魚不至。鳳麟不臻。未可封也。
  • 瑞應圖曰:比目魚者。王者明德則見。
  • 史記曰: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舟中。(魚者介鱗之物。兵象。白者殷家之政。言以殷之兵眾與周之象也。)武王俯取以祭。
  • 漢書曰:宣帝元康四年。神魚舞河。
  • 魏志曰:文帝欲受禪。赤魚游於露。
  • 晉郭璞比目魚贊曰:比目之鱗。別號王餘。雖有二片。其實一魚。協不能密。離不為疏。
  • 晉王肅賀瑞應表曰:伏承祖廟文昭廟。魚生于鼎。臣聞易中孚彖曰:信及豚魚。言中和誠信之德。下及豚魚。則無所不及。

  • 易曰:鼎元吉。亨。其彖曰:鼎象也。聖人以享上帝。
  • 孫氏瑞應圖曰:神鼎者。質文精也。知吉凶存亡。能輕能重。能息能行。不灼而沸。不汲自盈。中生五味。昔黃帝作鼎。象太一。禹治水。收天下美銅。以為九鼎。象九州。王者興則出。衰則去。
  • 歸藏占曰:鼎有黃耳。利得鱣鯉。
  • 左傳曰: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人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協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于周。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 史記曰: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
  • 又曰:漢武帝時。汾陰巫錦。(錦。巫名。)為民祠魏睢后土。營旁。見地如鉤狀。棓視得鼎。以禮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至中山。晏溫有黃雲蓋焉。有鹿過。上自射之。因以祭之。至長安。公卿大夫皆議。謂之寶鼎。
  • 晉陽春秋曰:咸康八年。穀成(○太平御覽七百五十六作城。)縣民留珪。夜見門內有光。取得玉鼎。一圍四寸。廬江太守以獻。
  • 晉起居注曰:咸和元年。宣成(○按當作城。)春穀縣山甿。獲古鼎。可受三斛餘。群臣畢賀。
  • 晉郭璞贊曰:九牧貢金。鼎出夏后。和味養賢。以無化有。赫赫三事。鑒于覆蔌。
  • 梁劉孝綽送瑞鼎詣相國梁公啟曰:生木遊火之禽。夾階紀朔之華。白環銀甕之跡。素雉金船之瑞。自天宥祚。不為定於郟鄏。虛其所止。非獨在於汾陰。

  • 春秋考異郵曰:旱之言悍也。陽驕蹇所致也。
  • 山海經曰:泰華之上。削成而四方。有蛇名曰肥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旱。
  • 又曰:東荒北隅有山。名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作龍應之。乃得大雨。
  • 周官曰: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國大旱。則率巫而舞雩。
  • 禮記曰:歲旱。穆公召縣子而問焉。曰:天久不雨。吾欲暴尪而奚若。曰:天則不雨。曝人之疾。子毋乃不可乎。然則吾欲曝巫而奚若。曰:天則不雨。而望愚婦人。於己求之。毋乃已疏乎。徙市則奚若。曰:天子崩。巷市七日。諸侯薨。市三日。為之徙市。不亦可乎。
  • 毛詩曰:倬彼雲漢。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喪亂。飢饉荐臻。靡神不舉。靡愛斯牲。圭璧既卒。寧莫我聽。旱既太甚。蘊隆蟲蟲。不殄禋祀。自郊俎宮。上下奠瘞。靡神不宗。旱既太甚。滌滌山川。旱魃為虐。如炎如焚。我心憚暑。憂心如燻。
  • 韋曜毛詩問曰:雲漢之詩。旱魃為虐。傳曰:魃。天旱鬼也。箋云。旱氣生魃。天有常神。人死為鬼。不審旱氣生魃奈何。答曰:魃鬼人形。眼在頂上。天生此物。則將旱也。天欲為災。何所不生。而云有常神者耶。
  • 左傳曰:鄭大旱。使屠擊有事於桑山。斬其木。不雨。子產曰:有事於山。藝山林也。而斬其木。其罪大矣。
  • 又曰:衛大旱。卜有事於山川。不吉。甯莊子曰:昔周飢。克殷而年豐。天其或者欲使衛討邢乎。從之。師興而雨。
  • 又曰:夏大旱。公欲焚巫尪。臧文仲曰:非旱備也。修城郭。貶食省用。務穡勸分。此其務也。巫尪何為。天欲殺之。則如勿生。若能為旱。焚之滋甚。公從之。是歲飢而不害。
  • 春秋繁露曰:水干土則大旱。
  • 家語曰:孔子在齊。齊大旱。春飢。哀公問於孔子曰:旱如之何。孔子曰:凶年則乘駑馬。力役不興。馳道不修。祈以敝涇。(○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九作幣玉。)祭事不懸。祀以下牲。此則賢君自貶以救民之禮也。
  • 管子曰:春不收枯骨於(○太平御覽三十五作朽。)胔。伐枯木而去之。則夏旱至矣。
  • 晏子曰:齊大旱。公召群臣問曰:天不雨久矣。民且飢色。吾使人卜之。崇在高山廣澤。寡人少賦斂以祠靈山。可乎。群臣皆莫有對者。晏子進曰:不可。祠此無益也。夫靈山固以石為身。以草木為毛髮。天久不雨。髮將燋。身將熱。彼獨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 莊子曰:梁君出獵。見白鴈群。君欲射之。道有行者駭之。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公孫龍。下車撫矢曰:昔先公時。大旱三年。卜之。以人祠乃雨。公下堂頓首曰:吾欲所以求雨。以為民也。當(○太平御覽四百五十七當上有寡人將自四字。此脫。)之。言未卒而天大雨。方千里者何。為於天而惠於民。今君主以白鴈而欲殺人乎。
  • 韓子曰:晉公使師曠奏清徵。師曠曰:清徵不如清角。平公曰:清角可得聞乎。師曠曰:君德薄。不足以聽之。聽之將恐有敗。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願遂聽之。師曠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雲從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風至。大雨隨之。裂帷幕。破俎豆。墮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懼。伏于廊室。晉國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癃病。洪範五行傳曰:魯桓公五年。大雩。旱也。先是公弒君而立。有自危之心。而下有悲懟之氣。外結大國。娶於齊以為夫人。後比二年。天子使大夫來聘。桓上得天子意。憑大國之心。則有亢陽之意。以御臣下。興州丘之役。以勞百姓。則臣下離心而不從。故應是而秋大旱。
  • 又曰:旱所謂常陽。不謂常陽而謂旱者。以為災也。旱之為言乾。萬物傷而乾。不得水也。君持亢陽之節。暴虐於下。興師旅。動眾勞民。以起城邑。臣下悲怨而心不從。故陽氣盛而失度。故旱災應也。
  • 物理論曰:陽盈而過。故致旱。
  • 神農求雨書曰:春夏雨日而不雨。甲乙命為青龍。又為火龍東方。小童舞之。丙丁不雨。命為赤龍南方。壯者舞之。戊己不雨。命為黃龍。壯者舞之。庚辛不雨。命為白龍。又為火龍西方。老人舞之。壬癸不雨。命為黑龍北方。老人舞之。如此不雨。潛處。闔南門。置水其外。開北門。取人骨埋之。如此不雨。命巫祝而曝之。曝之不雨。神山積薪。擊鼓而焚之。
  • 黃帝占書曰:日中三足烏見者。大旱赤地。
  • 師曠占曰: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者。蒺䔧。
  • 神異經曰: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一名貉。遇者得之。投溷中乃死。旱災消也。
  • 京氏別對災異曰:久旱何。曰:人君無施澤惠利於下。則致旱也。不救即蝗蟲害穀。其救也。省讁罰。行寬大。惠兆民。勞功吏。賜鰥寡。廩不足。
  • 孔叢子曰:子豐拜高第御史。建初元年。歲大旱。乃上疏曰:臣聞為不善而災報。得其應也。為善而災至。遭時運也。陛下即位日新。視民如傷。而不幸耗旱。時運之會耳。非政教之所致也。昔成湯遭旱。因自責。減御損膳。而大有年。天意者陛下未為成湯之事焉。天子納其言而從之。三日雨即降。轉拜黃門侍郎。典東觀事。
  • 漢書曰:東海有孝婦。少寡無子。養姑甚謹。姑告鄰人曰:孝婦養我勤苦。哀其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壯奈何。後姑自經死。姑女告吏。婦殺我母。吏捕孝婦。婦誣服。郡掾于公。以為此婦女不殺也。太守不聽。于公爭之弗得。乃抱具獄。哭於府上。因辭疾去。郡中枯旱三年。後太守至。殺牛自祭孝婦冢。因表墓。天立大雨。歲熟。郡中以此大敬重于公。
  • 東觀漢記曰:和喜鄧后稱制。京師旱。至五月朔。太后幸雒陽寺。省庶獄。舉冤囚。杜泠不殺人。自誣。被掠羸困。使興見。畏吏。不敢自理。吏將去。微疾舉頸。若欲有言。太后察視。覺之。即呼還問狀。遂信。即時收令下獄。抵罪。尹左遷。行未還宮。澍雨大降。
  • 會稽典錄曰:夏香。字曼卿。永興人也。為農夫。香挺然特立。明果獨斷。年十五。縣長葛君。出臨●星。會客飲宴。時郡遭大旱。香進諫曰:昔殷湯遭旱。以六事自責。而雨澤應澍。成王悔過。偃禾復起。自古先聖。畏懼天異。必思變復。以濟民命。今始罹天災。縣界獨甚。未聞明達崇殷周之德。臨祭獨歡。百姓枯瘁。神祇有●。必不享也。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宜當還寺。長即罷會。身損俸祿。以贍飢民。
  • 汝南先賢傳曰:袁安為楚相。會楚王英事。互相牽引。拘繫者千餘人。三年而獄不決。坐掠幽而死者百餘人。天用炎旱。赤地千里。安受拜。即控轡而行。既到。決獄事。人人具錄其辭狀。本非首謀。為王所引。應時理遣。一旬之中。延千人之命。其時甘雨滂霈。歲大豐稔。
  • 晉李顒經渦路作詩曰:言歸越東足。逝將反上都。後洫慎中路。改轍修茲衢。旦發石亭境。夕宿桑首墟。勁焱不興潤。零雨莫能濡。亢陽彌十旬。涓適未蹔舒。泉流成平陸。結駟可迴車。肇允相忘鱗。翻為涸池魚。咫步不能移。白日奄桑榆。
  • 梁庾肩吾奉和武帝苦旱詩曰:陽山蛇不蟄。如澤鳥猶攢。蹔息流膏雨。將似怨祁寒。文衣夜不臥。疏食晝忘餐。絜誠同望祀。惟馨等浴蘭。江蘋享上帝。荊璧奠高巒。繁雲興岳立。蒸穴動龍蟠。渭渠還積水。滮池更起瀾。
  • 漢東方朔旱頌曰:維昊天之大旱。失精和之正理。遙望白雲之酆淳。滃曈曈而妄止。陽風吸習而熇熇。群生閔懣而愁憒。隴畝枯槁而允布。壤石相聚而為害。農夫垂拱而無為。釋其耰鉏而下涕。悲壇畔之遭禍。痛皇天之靡濟。
  • 梁簡文帝謝敕示苦旱詩啟曰:伏以九年之水。不傷堯政。七載之旱。無類湯朝。歲弘則公田已修。農勤則我庾惟億。今者亢陽以來。為日未久。將恐督郵不黜。失在汝南之守。曝胔未收。無傷河南之尹。而載勞興居。仰發歌詠。無愛珪璧。有事山川。菲飲食矣。加之以撤膳焉。中夜不寐。加之以申旦焉。此唐虞之所闕如。軒頊之所不逮。
  • 魏應璩與廣川長岑瑜書曰:頃者炎旱。日更增甚。砂礫銷鑠。草木燋卷。處涼臺而有鬱蒸之煩。浴寒水而有爍爛之燥。宇宙雖廣。無陰以憩。雲漢之詩。何以過此。土龍矯首於玄寺。泥人鶴立於闕里。修之歷旬。靜無徵效。明勸教之術。非致雨之備也。知恤下民。躬自曝露。拜起靈壇。勤亦至矣。昔夏禹之解陽旱。殷湯之禱桑林。言未發而水旋流。辭未卒而澤滂霈。今者雲重散而復積。雨垂落而復收。無賢聖殊品。優劣異姿乎。
  • 魏陳王曹植誥咎文曰:五行致災。先史咸以為應政而作。天地之氣。自有變動。未必政治之所興致也。于時大風。發屋拔木。意有感焉。聊假天帝之命。以誥咎祈福。其辭曰:上帝有命。風伯雨師。夫風以動氣。雨以潤時。陰陽協和。庶物以滋。亢陽害苗。暴風傷條。伊周是過。在湯斯遭。桑林既禱。慶雲克舉。偃禾之復。姬公走楚。況我皇德。承天統民。禮敬川岳。祇肅百神。享茲元吉。釐福日新。至若炎旱赫羲。飆風扇發。嘉卉以萎。良木以拔。何谷宜填。何山應伐。何靈宜論。何神宜誥。於是五靈振竦。皇祇赫怒。招搖警法。攙搶奮斧。河伯典澤。屏翳司風。右呵飛廉。顧叱豐隆。息飆遏暴。元敕華嵩。慶雲是興。效厥年豐。遂乃沈陰坱圠。甘澤微微。雨我公田。爰暨予私。黍稷盈疇。芳草依依。靈禾重穗。生彼邦畿。年登歲豐。民無餒飢。

  • 呂氏春秋曰:昔者殷湯。克夏而王天下。五年不雨。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於是翦其髮。割其爪。以為犧。用祈福於上帝。
  • 荀卿大略曰:湯旱而禱曰:政不節與。使民疾與。宮室榮與。女謁盛與。苞苴行與。讒夫興與。何不雨至斯極也。
  • 說苑云。湯之時。大旱七年。雒坼川竭。煎沙爛石。於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教之祝曰:政不節耶。使民疾耶。蓋辭未已。而天下大雨。
  • 董仲舒曰:廣陵女子諸巫。毋小大。皆相聚。其郭門外。為小壇。以脯酒祭。便移市。市使門者。無內丈夫。丈夫無得相從飲食。又令吏各往視其夫。皆言到即赴。雨澍而已。
  • 又曰:江都相仲舒。下內史承書從事。其都間吏家在百里內。皆令人故行書告縣。遣妻視夫。賜巫一月租。使巫求雨。復使巫相推擇絜淨易教者祭。跪祝曰:天生五穀以養人。今五穀病旱。恐不成。敬進清酒甘羞。再拜請雨。
  • 又曰:春旱求雨。令縣邑以水曰:(○春秋繁露求雨篇作日。後同。)(○春秋繁露作令。)民禱社。家人祠戶。無斬山林。曝巫聚尪。以玄酒脯。再拜請雨。奉牲禱。以甲乙日為大蒼龍一。長八丈。居中。為小龍七。長各四丈。於東方嚮。其閒相去八尺。小童八人。皆齊三日。服青衣而舞之。諸里社取五蝦蟆。錯里社之中。池方八尺。深一尺。置水蝦蟆焉。其酒脯祝。齊三日。拜跪陳祝如初。取三歲雄雞。與三歲猳豬。皆燔之於四通神雩。
  • 又曰:夏求雨。令縣邑以水曰家人祀灶。無舉土功。更水浚井。曝釜甑杵臼于衢。七日。為四通之壇於邑南門之外。方七尺。植赤繒七。其神蚩尤。祭之以赤雄雞七。玄酒清酒祝。齋三日。服赤衣。跪陳祝。如春辭。以丙丁日為赤龍一。長各七尺。齋三日。服赤衣而舞之。司空嗇夫。亦齋三日。服赤衣而立之。鑿社而通之閭外之溝。取五蝦蟆置社之中池。方七尺。深一尺。酒脯祝。齊衣拜跪陳祝。如初。取三歲雄雞豭豬。燔之四通神雩。開陰陽如春。
  • 又曰:季春(○春秋繁露作夏。)禱山陵以助之。令縣邑一(○春秋繁露一上有十日二字。)徙市。於邑南門之外。五日。禁男女毋得行入市。家人祠中霤。毋舉土功。聚巫。市旁為四通之壇。於中央植黃幡五。其神后稷。祭之母肫五。玄脯祝。齋三日。衣黃衣。皆如春辭。以戊己日為大黃龍一。長五丈。居中央。又為小龍。長各三丈五尺。土姓五人。皆齋三日。服黃衣而舞之。老者五人。齋三日。衣黃衣而立之。亦通社中於閭外之溝。蝦蟆池方五尺。深一尺。皆如前。
  • 搜神記曰:諒輔。字漢儒。廣漢新都人。少給佐史。漿水不交。為從事。大小畢舉。郡縣斂手。夏枯旱。時以五官掾出禱山川。曰:輔為郡股肱。不能進諫納忠。薦賢退惡。和調陰陽。至令天下否灄。萬物燋枯。百姓喁喁。無所告訴。咎盡在輔。太守內省責己。自曝中庭。使輔謝罪。為民祈福。曰無效。令(○疑當作今。)敢自誓。至日中雨不降。請以身塞無狀。乃積薪柴。將自焚焉。至禺中時。山氣轉起。雷雨大作。一邵霑潤也。以稱其至誠。
  • 晉傅咸喜雨賦序曰:泰始九年。自春不雨。以涉夏節。草木共然。百姓以堯有九載之水。湯有七年之旱。恐遭斯運。並有懼心。聖皇勞慮。分使祈禱。遍于群臣。余以太子洗馬兼司徒請雨。百辟蒞事。三朝而大雨降。退作斯賦。
  • 晉曹毗請雨文曰:下邳(○原訛卹。據馮校本改。)內史曹毗。敬告山川諸靈。頃節運錯戾。旱亢陰消。川竭谷虛。石流山燋。天無纖雲。野有橫飆。盛夏應暑而或涼。草木無霜而自凋。遑遑農夫。輟耕田畔。悠悠舟人。頓楫川岸。雲根山積而中披。雨足垂零而復散。聖主當膳而減味。牧伯忘餐而過晏。民庶拊心而嚬蹙。搢紳不期而同歎。斯亦憂勤之極情。而明靈之達觀矣。
  • 梁陸倕請雨賽蔣王文曰:陸周祚胤。鍾嶽降精。聰明正直。得一居貞。無方無體。不疾不行。化馳九縣。位冠百靈。東掩屢愆。西郊已戢。偶龍矯首。泥人鶴立。神聽孔殷。靈應揮霍。儵睹翻伊。俄聞倒洛。樂周神畢。恩洽酒闌。靈談抗袖。鬼笑投拌。惟茲具引。於萬斯懽。
  • 梁任孝恭賽鍾山蔣帝文曰:嘗聞河南少雨。漢主避其正殿。許下輟潤。魏后討彼塵書。和氣乖違。陰陽舛互。風至若湯。雲生猶火。遂能制茲東井。告彼南箕。水滿畢星。氣衝卯地。使君子有舋舋之心。耕夫無慼慼之念。
  • 梁簡文帝祭灰人文曰:積注奄旬。祭在灰人。消茲獸炭。焚此桂薪。積如玉屑。聚若遊塵。庶人之風不拂。獄吏之慢寧陳。當令金光小史。侍使玉童。奏雲師於執法。力水伯於天宮。鑕星誅於電女。貫索囚於雷公。廓重氛於八極。靜連絲於四空。既曈曈於車蓋。又赫赫於飛盤。且疑威於趙盾。實望近於□□。(○明本作長安。)

  • 爾雅曰:食苗心曰螟。食葉曰螣。食根曰蟊。食節曰賊。四蝗蟲名也。
  • 說文曰:蝗。螽也。
  • 廣雅曰:螽。蝗也。
  • 毛詩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
  • 詩義疏曰:赤螣。蝗也。許慎曰:使乞貸則生螣。舊說螟螣蛑賊。一種蟲也。如言寇賊姦宄。內外言之耳。故犍為文學曰:此四種蟲皆蝗也。實不同。故分別釋之。
  • 又曰:蝗也。今謂蝗子為螽。一名蠶螽。兗州人謂之螣。蔡伯喈曰:蝗。螣也。當為災則生。故水處澤中。數百或數十里。一朝蔽地。而食禾粟。苗盡復移。雖自有種。其為災。云是魚子在水中化為之。
  • 穀梁傳曰:雨螽于宋。外災不書。此何書。災甚也。奈何。茅茨盡也。
  • 洪範五行傳曰:春秋之螽者。蟲災也。以刑罰暴虐。貪叨無厭。興師動眾。蟲為害矣。雨螽于宋。是時宋公暴虐刑重。賦斂無已。故應是而雨螽。
  • 又曰:介蟲有甲。能蜚揚之類。陽氣所生。於春秋為螽。今謂之蝗。皆其類也。旱氣動象至矣。故曰有介蟲之孽也。
  • 春秋佐助期曰:螽之為蟲。赤頭甲身。而翼飛行。陰中陽也。螽之為言眾。暴眾也。
  • 春秋□(○按當作漢。後同。)含孳曰:蝗起於貪。螽者飛而甲為害。故天雨螽則刑法醜。
  • 呂氏春秋曰:匡章。孟子弟子。謂惠子於魏王之前曰:蝗螟。農夫得而殺之奚故。為其害稼也蔽天。狀如嚴雪。是歲天下失瓜瓠。
  • 漢書曰:武帝元光五年秋。蝗。四將征南越。元封六年秋。蝗。兩將征朝鮮。太初元年夏。蝗。從東方飛至燉煌。三年秋。復蝗。貳師征大宛。征和三年。蝗。四年夏。蝗。三將征匈奴。貳師七萬人沒不還。
  • 又。五行志曰:劉歆以為蜚。負螽也。性不食穀。食穀為災。介蟲之孽。
  • 又曰:嚴延年為河南太守。多殺害。時黃霸在潁川。鳳皇下。而河南界中又有蝗蟲。延年曰:此蝗豈鳳皇食耶。
  • 又曰:王莽地節三年夏。蝗。從東方來。飛蔽天。至長安。入未央宮。緣殿。
  • 京房易傳曰:德無節。蟲食菜。
  • 東觀漢記曰:馬稜為廣陵太守。郡連有蝗蟲。穀價貴。稜奏罷
    鹽官。振貧羸。薄賦稅。蝗蟲飛入海。化為魚蝦。
  • 又曰:永初七年。郡國蝗飛過。
  • 又曰:宋均為九江太守。建武中。山陽楚郡多蝗蜚。南到九江。輒東西別去。由是名稱。
  • 又曰:司部災蝗。臺召三府驅之。司空掾梁福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審使臣驅蝗何之。災蝗當以德消。不聞驅逐。時號福為直掾。
  • 謝承後漢書曰:吳郡徐栩。為小黃令。時陳留遭蝗。過小黃。飛逝不集。刺史行部。責栩不治。栩棄官。蝗應聲而至。刺史謝。令還寺舍。蝗即皆去。
  • 又曰:謝夷吾為壽張令。是時蝗食五穀。野無生草。過壽張界。飛逝不集。
  • 又曰:許季長為湖令。州郡皆被蝗災。過湖縣。飛去不入。
  • 續漢書曰:和帝永元四年。蝗。八年五月。河內陳留蝗。九月。京師蝗。九年。蝗。從夏至秋。先是西羌數反。遣將軍將北軍五挍征之。安帝永初四年夏。蝗。是時西羌寇亂。軍眾征距。連十餘年。五年夏。九州蝗。六年三月。去年蝗處。復蝗子生。七年二月。郡國蝗。順帝永建五年。郡國十二蝗。是時鮮卑寇朔方。用眾征之。永和七年。偃師蝗。去年冬。烏桓寇沙南。用眾征之。桓帝永興元年七月。郡國三十二蝗。是時梁冀執政。無謀慮。苟貪作虐。二年六月。京都蝗。永壽三年六月。京都蝗。延喜元年五月。京都蝗。靈帝嘉平六年夏。七州蝗。鮮卑前後三十餘犯塞。是歲。獲烏桓校尉夏育。破鮮卑。中郎將田晏使匈奴中郎將威旻。討鮮卑。大司農給用不足。畝斂郡國。以給軍糧。三將無功。還者少半。光和元年。詔策問曰:連年蝗蟲至。貪苟之所致也。是時百官遷徙。皆私上種(○續漢書五行志作禮。)西園。少帝興平元年。夏大蝗。是時天下大亂。
  • 論衡曰:世稱南陽卓公為緱氏令。蝗蟲不入界。蓋以賢明至誠。災蟲不入其縣。
  • 典論曰:議郎馬融。以永興中。帝獵廣城。融從。是時北州遭水潦蝗蟲。融撰上林頌以諷。
  • 魏志曰:黃(○原訛廣。據馮校本改。)初三年七月。冀州大蝗。民飢。使尚書杜畿。持節。開倉廩以振之。
  • 吳書曰:袁術在壽春。穀石百餘萬。載金錢之市求糴。市無米而棄錢去。百姓飢窮。以桑椹蝗蟲為乾飯。
  • 廣州先賢傳曰:黃豪。交趾人。除外黃令。豪均己節儉。麤衣蔬食。所得俸秩。悉賜貧民。一縣稱平。當時鄰縣蝗蟲為災。而獨外黃無有。歲皆豐熟。民先流移者。悉歸附之。
  • 會稽典錄曰:鄭弘為鄹令。永平十五年。蝗發太山。郡國被害。過鄹不集。郡以狀上。詔書以為不然。自朕治京師。尚不能攘蝗。鄹令何人。而令消弭。遣案驗之。
  • 陳留耆舊傳曰:高慎。敦厚少華。子式。至孝。常盡力供養。永初中。蝝蝗為災。獨不食式麥。圉令周強。以表州郡。
  • 益部耆舊傳曰:任防。蜀郡成都人。父修。字伯慶。為固始侯相。天下大蝗。獨不入界。
  • 又傳曰:楊琳為茂陵令。比縣連歲蝗災。曲折不入茂陵。
  • 先賢行狀曰:公沙穆為魯相。時有蝗災。穆躬露坐界上。蝗積疆畔。不為害。
  • 晉令曰:常以蝗向生時。各部吏案行境界。行其所由。勒生苗之內。皆令周遍。
  • 晉陽秋曰:司冀青雍蝗。茅草皆盡。石勒與蝗競取民禾。百姓謂之胡蝗。
  • 搜神記曰:何敞。吳郡人。少好道藝。隱居。重以大旱。民物憔悴。太守慶洪。遣戶曹掾致謁。奉印綬。煩守無錫。敞不受。退歎而言曰:郡界有災。安能得懷道。因跋涉之縣。駐明星屋中。蝗蝝消死。敞即遁去。後舉方正博士。皆不就。卒於家。
  • 趙書曰:石勒十四年五月。飛蝗穿地而生。二十日。化如蠶。七八日作蟲。四日則飛。周遍河朔。百草無遺。唯不食三豆及麻。
  • 涼記曰:涼王呂光麟嘉二年。以且渠羅仇為西寧太守。往年蝗蟲所到之處。產子地中。是月盡生。或一頃二頃。覆地跳躍。宿昔變異。王乃躬臨撲蟲。幸揚川潒水北。大駕所到。蟲尋除盡。是以麥苗損耗無幾。
  • 師覺授孝子傳曰:魏連。事父至孝。和帝時。拜昌邑令。百姓不忍欺。大蝗連熟。
  • 何禎牋曰:凡言蝗生。此謂見其始生。知其處所。可得言。初上蝗事云。縣及下部。各不旱見。至今生翅能飛。臣輒躬親撲滅。又云布在及下部各不旱見。至頃田中。往往十步五步一頭。按其言事。蝗之數枚數。可得而知也。

  • 爾雅曰:食苗心曰螟。
  • 說文曰:螟蟲食穀心。吏冥冥犯法。即生螟。
  • 禮記曰:仲春行夏令。則蟲螟為害。
  • 左傳曰:哀十二年螟。十三年螟。
  • 春秋□含孳曰:螟應苛剋。
  • 呂氏春秋曰:亂國之妖。有螟集其地。其音凶凶。
  • 漢書曰:劉歆以為。蝝蜫●之有實。食穀為災。黑眚也。董仲舒劉向以為。蝝螟始生也。是時初稅畝。亂先王之制。故應是而蝝生。屬蠃蟲之孽。
  • 京房易傳曰:嬖惡生孽。蟲食苗心。
  • 東觀漢記曰:魯恭為中牟令。時郡國螟傷稼。犬牙緣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聞之。疑其不實。使仁恕掾肥親往察之。恭隨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過止其傍。傍有童兒。親曰:何不捕之。兒言雉方將鶵。親曰:所以來者。欲察君之治跡耳。今蟲不犯境。此一異也。化及鳥獸。此二異也。竪子有仁心。三異也。具以狀白安。

  • 爾雅曰:食苗根曰蟊。
  • 說文曰:蟊。食苗根者也。吏抵冒取民財。則生蟊。
  • 京房易妖占曰:害忠孝。蟲食苗根。
  • 毛詩義疏。蟊長而細。或說云。蟊。螻蛄也。食苗根而為人患。

  • 爾雅曰:食苗節曰賊。
  • 京房易傳曰:王者與諸侯爭。蟲食苗節莖。

  • 洪範五行傳曰:蜮。射人者也。生於南越地。南方謂之短狐者也。毛詩曰:為鬼為蜮。則不可得。其物不可見。蓋氣精也。南越夷狄淫佚處也。其蜮生水澤。地多婦人。其淫色為主。故南越多蜮者。淫女惑亂之所生也。故聖人名之曰蜮。蜮者猶惑也。
  • 魏應璩與西陽令孔德琰書曰:嘉麥禎祥。惟日未久。不圖飛蝗。一旦至止。知恤蒸庶。念存良苗。親發赫斯。爰整其旅。鮐背之叟。皓首之釐。莫不負戈奔走于道路。旌表曜於白日。黿鼉震於雷動。以此掃敵。必將席卷。況於微蟲。能無驚駭。卓茂治密。恭在中牟。時雖有災。未若斯勤。亦猶子賤鳴琴。巫馬出入。勞逸有殊。立功惟一。重雲比興。不降靈雨。麗此二災。憂心忡惙。逐蝗之道。謹聞教矣。不審致禳。將以何物。文王修德。以厭地震。湯禱桑林。致克豐雨。宜脩善政。以慰民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