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一百六十一卷目录
苦参部汇考
苦参图
本草纲目〈苦参〉
苦参部纪事
苦芺部汇考
苦芺图
尔雅〈释草〉
许慎说文〈芺〉
本草纲目〈苦芺〉
苦蘵部汇考
苦蘵图
本草纲目〈败酱〉
苦草部汇考
本草纲目〈苦草〉
细辛部汇考
细辛图
山海经〈中山经〉
梦溪笔谈〈药议〉
本草纲目〈细辛〉
细辛部选句
细辛部杂录
草木典第一百六十一卷
苦参部汇考
释名
苦参 苦

水槐 地槐
菟槐 骄槐
白茎 岑茎
绿白 陵郎
虎麻 苦骨
苦参图
《本草纲目》苦参释名
李时珍曰:苦以味名参,以功名槐,以叶形名也。苦蘵与菜部苦蘵同名异物。
集解
《别录》曰:苦参生汝南山谷及田野。三月八月十月采根暴乾。
陶弘景曰:近道处处有之。叶极似槐叶,花黄色,子作荚,根味至苦恶。
苏颂曰:其根黄色,长五七寸许,两指粗细。三五茎并生,苗高三四尺,以来叶碎青色,极似槐叶。春生冬凋,其花黄白色。七月结实如小豆子,河北生者无花子。五月六月十月采根暴乾。
李时珍曰:七八月结角如萝卜子。角内有子二三粒,如小豆而坚。
根修治
雷敩曰:采根用糯米浓泔汁,浸一宿,其腥秽气并浮在水面上,须重重淘过即蒸之,从巳至申,取晒切用。
气味
苦寒无毒。
徐之才曰:元参为之使恶贝母、菟丝、漏芦,反藜芦。李时珍曰:伏汞制雌黄、焰硝。
主治
《本经》曰: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馀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别录》曰:养肝胆气,安五脏,平胃气,令人嗜食,轻身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𧏾。陶弘景曰:渍酒饮,治疥杀虫。
苏恭曰:治恶虫胫酸。
甄权曰:治热毒风,皮肌烦躁,生疮赤癞,眉脱,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
李时珍曰:杀疳虫,炒存性。米饮服,治肠风,泻血并热痢。
发明
张元素曰:苦参味苦,气沈纯,阴足少阴肾经,君药也。治本经须用能逐湿。
苏颂曰:古今方用治风热疮疹最多。
寇宗奭曰:沈存中
《笔谈》载其苦腰重,久坐不能行,有一将佐曰:此乃病齿。数年用苦参揩齿,其气味入齿伤肾所致也。后有太常少卿舒昭亮亦用苦参揩齿。岁久亦病腰。自后悉不用之,腰疾皆愈。此皆方书不载者。
朱震亨曰:苦参能峻补阴气,或得之而至腰重者,因其气降而不升也。非伤肾之谓也。其治大风有功况,风热细疹乎。
李时珍曰:子午乃少阴,君火对化,故苦参、黄檗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温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弱而相火胜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素问云: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攻,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王冰注》云:入肝为温,入心为热,入肺为清,入肾为寒,入脾为至阴而兼四气,皆为增其味而益其气。各从本脏之气,故久服黄连、苦参而反热者,此其类也。气增不已则脏气有偏胜,偏胜则脏有偏绝,故有暴夭。是以药不具五味,不备四气而久服之,虽且获胜,久必暴夭。但人疏忽,不能精候耳。张从正亦云:凡药皆毒也。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则五味各归其脏,必有偏胜,气增之患。诸药皆然。学者当触类而长之,可也。至于饮食,亦然。又按
《史记》云:太仓公淳于意医齐大夫病,龋齿灸左手,阳明脉,以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其风。五六日愈。此亦取其去风气湿热,杀虫之义。
实
十月收采。
实气味
同根。
实主治
苏恭曰:久服轻身不老明目。饵如槐子,法有验。
附方
热病狂邪,不避水火,欲杀人:苦参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下,亦可为末二钱,水煎服。伤寒结胸天行,病四五日,结胸满痛壮热:苦参一两,以醋三升煮,取一升二合饮之,取吐即愈。天行毒病非苦参醋药不解,及温覆取汗良。
谷疸食劳,头旋心怫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太食胃气冲薰所致:苦参三两,龙胆一合为末,牛胆丸梧子大,生大麦苗汁服五丸,日三服。
小儿身热:苦参煎汤,浴之良。
毒热足肿,作痛欲脱者:苦参煮酒渍之。梦遗食减白色:苦参三两,白朮五两,牡蛎粉四两为末,用雄猪肚一具洗净,砂罐煮烂,石臼捣和。药乾则入汁,丸小豆大,每服四十丸,米汤下。日三服,久服身肥食进而梦遗立止。
小腹热痛,青黑或赤色不能喘者:苦参一两,醋一升半煎八合,分二服。
中恶心痛:苦参三两,苦酒一升半,煮取八合,分二服。
饮食中鱼肉菜等毒:上方煎服,取吐即愈。血痢不止:苦参炒焦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
大肠脱肛:苦参、五倍子、陈壁土等分,煎汤洗之,以木贼末傅之。
妊娠尿难,方见贝母下。
产后露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头不痛者:用苦参二两,黄芩一两,生地黄四两,水八升煎二升,分数服。
齿缝出血:苦参一两,枯矾一钱为末,日三揩之,立验。
龋齿风痛,方见发明下。
鼻疮脓臭,有虫也。苦参、枯矾一两,生地黄汁三合,水二盏,煎三合,少少滴之。
肺热生疮,逼身皆是。用苦参末,粟米饮。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遍身风疹痹痛不可忍,胸项脐腹及近隐皆然者,亦多涎痰,夜不得睡:用苦参末一两,皂角二两,水一升,揉滤取汁,石器熬成膏和末,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温水服,次日便愈。
大风癞疾:苏颂曰:用苦参五两,切以好酒三斗,渍三十日。每饮一合,日三服。常服不绝,若觉痹即瘥。张子和
《儒门事亲》:用苦参末二两,以猪肚盛之缝合。煮熟取出去药。先饿一日,次早先饮新水一盏,将猪肚食之。如吐再食。待一二时,以肉汤调无忧散五七钱服,取出大小虫一二万为效,后以不蛀。皂角一斤,去皮子煮汁,入苦参末调糊下。何首乌末二两,防风末一两半,当归末一两,芍药末五钱,人参末三钱。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酒或荼下。日三服,仍用麻黄、苦参、荆芥煎水洗之。
《圣济总录》:苦参丸治大风癞及热毒、风疮、疥癣。苦参九月末掘取,去皮暴乾,取粉一斤,枳壳麸炒六两为末,蜜丸每温酒下三十丸,日二夜一服,一方去枳壳。
肾脏风毒及心肺积热、皮肤生疥癞。疼痒时出黄水及大风手足坏烂,一切风疾:苦参三十一两,荆芥穗一十六两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茶下。
上下诸瘘或在顶或在下部:用苦参五升,苦酒一斗,渍三四日服之,以知为度。
鼠瘘恶疮:苦参二斤,露蜂房二两,曲二斤,水二斗,渍二宿去渣,入黍米二升,酿熟稍饮,日三次。下部漏疮:苦参煎汤日日洗之。
瘰𤻤结核:苦参四两,牛膝汁丸绿豆大,每煖水下二十丸。
汤火伤灼:苦参末油调傅之。
赤白带下:苦参二两,牡蛎粉一两五钱为末,以雄猪肚一个,水三碗煮烂捣泥。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温酒下。
苦参部纪事
《史记·太仓公传》:太仓公者,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齐中大夫病龋齿,意灸其左阳明脉,即为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嗽。
《福州府志》:高盖山在鸡笼山之东,徐水仙之女。采苦参服食于此,故名。
苦芺部汇考
释名
钩 芺
苦芺 苦板
苦藉 地胆草
苦芺图

《尔雅》释草
钩芺
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台,似蓟。初生可食。蓟类也。一名钩,一名芺。郭云: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台,似蓟。初生可食。
《说文》云:味苦。江南食,以下气是也。
芺蓟,其实荂。
芺与蓟茎头皆有蓊台,名荂。荂即其实也。钩芺枹蓟之类,其实名荂。郭云:芺与蓟茎头皆有蓊台,名荂。荂即其实也。
《许慎·说文》芺
芺味苦,江南食以下气。
《本草纲目》苦芺释名
李时珍曰:
《凡物稚》曰:芺,此物嫩时可食,故以名之。
集解
陶弘景曰:苦芺处处有之,伧人取茎,生食之。
韩保升曰:所在下湿地有之,茎圆无刺,可生啖。子若猫蓟。五月五日采苗暴乾。
苏恭曰:今人以为漏芦,非也。
李时珍曰:
《尔雅》钩芺,即此苦芺也。芺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薹,似蓟。初生可食。许慎
《说文》言:江南人食之下气。今浙东人清明节采其嫩苗食之。云:一年不生疮疥。亦捣汁和米为食,其色青,久留不败。
《造化指南》云:苦板大者,名苦藉。叶如地黄,味苦。初生有白毛,入夏抽茎有毛,开白花甚繁,结细实。其无花实者,名地胆草。汁苦如胆也。处处湿地有之,入炉火家用。
苗气味
苦微寒,无毒。
主治
《别录》曰:面目通身漆疮,烧灰傅之,亦可生食。
陶弘景曰:烧灰疗金疮甚验。
《大明》曰:治丹毒。
汪颖曰:煎汤洗痔,甚验。
李时珍曰:下气解热。
苦蘵部汇考
释名
败酱 鹿肠
鹿首 马草
泽败 苦菜
苦蘵
苦蘵图

《本草纲目》败酱
释名
陶弘景曰:根作陈,败豆酱气,故以为名。
李时珍曰:南人采嫩者暴蒸作菜食,味微苦而有陈酱气,故又名苦菜。与苦荬、龙葵同名。亦名苦蘵,与酸酱同名。苗形则不同也。
集解
《别录》曰:败酱生江夏川谷。八月采根暴乾。
陶弘景曰:出近道。叶似豨莶,根形如柴胡。
苏恭曰:此药不出近道,多生冈岭间。叶似水莨,及薇

丛生。花黄根紫,作陈酱色,其叶殊不似豨莶也。苏颂曰:江东亦有之,状如苏恭所说。
李时珍曰:处处原野有之,俗名苦菜。野人食之,江东人每采收储焉。春初生苗,深冬始凋。初时叶布地生,似菘菜。叶而狭长,有锯齿,绿色。面深背浅。夏秋茎高二三尺而柔弱,数寸一节,节间生叶,四散如伞颠。顶开白花,成簇如芹花、蛇床子花。状结小实成簇。其根白紫,颇似柴胡。吴普言其根似桔梗,陈自明言其根似蛇莓,根者皆不然。
根修治
雷敩曰:凡收得便粗杵入甘草叶相拌对蒸,从巳至未,去甘草叶,焙乾用。
根气味
苦平无毒。
《别录》曰:咸,微寒。
甄权曰:辛苦微寒。
《大明》曰:酸。
李时珍曰:微苦带甘。
主治
《本经》曰: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马鞍热气。
《别录》曰: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痛。
甄权曰:治毒风𤸷痹,破多年凝血,能化脓为水,产后诸病,止腹痛,馀疹烦渴。
《大明》曰:治血气心腹痛,破症结,催生落胞,血运鼻衄吐血,赤白带下,亦眼障膜弩肉聤,耳疮,疖疥癣,丹毒排脓补瘘。
发明
李时珍曰:败酱乃手足阳明厥阴药也。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乃易得之物。而后人不知用,盖未遇识者耳。
附方
腹痈有脓,薏苡仁,附子。败酱汤用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捣为末。每以方寸匕水二升,煎一升。顿服,小便当下,即愈。
产后恶露:七八日不止。败酱、当归各六分,续断、芍药各八分,芎藭、竹茹各四分,生地黄炒十二分,水二升煮取八合,空心服。
产后腰痛:乃血气流入腰腿,痛不可转者。败酱、当归各八分,芎藭、芍药、桂心各六分,水二升煮八合,分二服,忌葱。
产后腹痛如锥刺者:败酱草五两,水四升,煮二升,每服二合,日三服。
蠼螋尿疮绕腰者:败酱煎汁涂之良。
苦草部汇考
图缺
《本草纲目》
苦草集解
李时珍曰:生湖泽中,长二三尺,状如茅蒲之类。
气味
苦。
主治
李时珍曰:妇人白带,煎汤服。又主好嗜,乾茶不已。面黄无力。为末,和炒脂麻,不时乾嚼之。
细辛部汇考
释名
少辛 细辛
小辛 绿须姜
岢岚军细辛缺华州细辛缺信州细辛缺缺
《山海经》《中山经》浮戏之山,其东有谷,曰蛇谷,上多少辛。
细辛也。
蛇山其草多少辛。
《梦溪笔谈》药议
东方南方所用细辛皆杜衡也。又谓之马蹄香也。黄白拳局,而脆乾则作团,非细辛也。细辛出华山,极细而直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其辛更甚于椒,故
《本草》云:细辛。水渍令直,是以杜衡伪为之也。襄汉间又有一种细辛,极细而直,色黄白,乃是鬼督邮,亦非细辛也。
《本草纲目》细辛释名
苏颂曰:华州真细辛,根细而味极辛,故名之曰细辛。李时珍曰:小辛、少辛皆此义也。按
《山海经》云:浮戏之山多少辛。管子云:五沃之土群药生,少辛是矣。
集解
《别录》曰:细辛生华阴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乾。陶弘景曰: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华阴高丽者。用之去其头节。
李当之曰:细辛如葵,赤黑。一根一叶相连。
苏颂曰:今处处有之,皆不及华阴者为真。其根细而极辛,今人多以杜衡为之。杜衡根似饭帚、密闹,细长四五寸,微黄白色,江淮呼为马蹄香,不可误用。寇宗奭曰:细辛叶如葵,赤黑色,非此则杜衡也。杜衡叶如马蹄之下,故俗名马蹄香。芦根似白前,又似细辛。按沈括
《梦溪笔谈》云:细辛出华山,极细而直,柔韧。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而更甚于椒。
《本草》云:细辛,水渍令直,是以杜衡伪为之也。东南所用细辛皆杜衡也。杜衡,黄白色,拳曲而脆,乾则作团,又谓之马蹄。襄汉间又有一种细辛,极细而直,色黄白,乃是鬼督邮,亦非细辛也。
李时珍曰:
《博物志》言杜衡乱细辛,自古已然矣。沈氏所说甚详,大抵能乱细辛者不止杜衡,皆当以根苗色味细辩之。叶似小葵,柔茎细根,直而色紫,味极辛者,细辛也。叶似马蹄,茎微粗,根曲而黄白色,味亦辛者杜衡也。一茎直上,茎端生叶,如伞。根似细辛,微粗直而黄白色,味辛微苦者,鬼督邮也。似鬼督邮而色黑者及己也。叶似小桑,根似细辛,微粗长而黄色,味辛而有臊气者,徐长卿也。叶似柳而根似细辛,粗长黄白色,而味苦者,白微也。似白微而白直,味甘者,白前也。
根修治
雷敩曰:凡使细辛,切去头子,以瓜水浸一宿,暴乾用。须拣去双叶者,服之害人。
气味
辛温无毒。
吴普曰:神农、黄帝、雷公、桐君、小温、岐伯无毒。李当之小寒。
甄权曰:苦辛。
徐之才曰:曾青枣根为之,使得当归、芍药、白芷、芎藭、牡丹、槁本、甘草共疗。妇人得决明、鲤鱼胆、青羊肝,共疗目痛。恶黄耆、狼毒、山茱萸,忌生菜、狸肉,畏消石、滑石,反藜芦。
主治
《本经》曰:欬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延年。
《别录》曰: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滞结,除喉痹,齆鼻不闻香臭,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甄权曰:添胆气,治嗽,去皮,风湿痒,风眼泪下,除齿痛血闭,妇人血沥,腰痛。
陶弘景曰:含之去口臭。
王好古曰:润肝燥,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李时珍曰: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
发明
寇宗奭曰: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
张元素曰:细辛气温味大辛,气厚于味,阳也,升也。入足厥阴、少阴,血分为手少阴,引经之药香味,俱细。故入少阴与独活相类,以独活为使治少阴、头痛,如神。亦止诸阳头痛,诸风通用之。味辛而热温,少阴之经散,水气以去内寒。
成无己曰:水停心下,不行则肾气燥。宜辛以润之,细辛之辛以行水气而润燥。
李杲曰:胆气不足,细辛补之。又治邪气自表之里,故仲景
《少阴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李时珍曰:气之厚者能发热阳中之阳也。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口疮喉痹,𧏾齿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则发之之义也。辛能泻肺,故风寒欬嗽上气者宜用之。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之。辛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
陈承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近年开平狱中尝治,此不可不记。非本有毒,但不识多寡耳。
附方
暗风卒倒、不省人事。细辛末吹入鼻中。虚寒呕哕,饮食不下: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为末,每服一钱,柿蒂汤下。
小儿客忤,口不能言:细辛、桂心末等分,以少许内口中。
小儿口疮:细辛末醋调,贴脐上。
口舌生疮: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掺之漱涎,甚效,名兼金散。又方用细辛、黄檗。
口疮𧏾齿肿痛:细辛煎浓汁,热含冷吐,取瘥。鼻中息肉:细辛末时时吹之。
诸般耳聋:细辛末溶黄蜡丸,鼠屎、大绵裹一丸塞之。一二次即愈。须戒怒气,名聪耳丸。
细辛部选句
宋谢灵运撰
《征赋》:摭曾岭之细辛。
细辛部杂录
《管子》:五沃之土,群药生少辛。
《博物志》:杜衡乱细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