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一百四十四卷目录
薄荷部汇考
薄荷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薄荷考〉
本草纲目〈薄荷〉
薄荷部艺文
题画薄荷扇〈二首〉 宋陆游
薄荷部纪事
薄荷部杂录
蘩蒌部汇考
蘩蒌图
尔雅〈释草〉
本草纲目〈蘩蒌〉
茵蔯部汇考
茵蔯图
本草纲目〈茵蔯蒿〉
茵蔯部选句
萹蓄部汇考
萹蓄图
诗经〈卫风淇奥〉
尔雅〈释草〉
毛诗陆疏广要〈菉竹猗猗〉
徐光启农政全书〈萹蓄考〉
本草纲目〈萹蓄〉
萹蓄部杂录
草木典第一百四十四卷
薄荷部汇考
《释名》薄荷 菝

茇葀 茇

冰喉尉 蕃荷菜
吴菝

南薄荷石薄荷 新罗薄荷
金钱薄荷 鸡苏
薄荷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薄荷考》
一名鸡苏,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茎方,叶似荏子叶,小颇细长,又似香菜叶,而大,开细碎黪白花,其根经冬不死,至春发苗,味辛苦,性温无毒,一云性平,东平龙脑冈者尤佳,又有胡薄荷与此相类,但味少甘为别,生江浙閒,彼人多作茶饮,俗呼为新罗薄荷,又有南薄荷,其叶微小。
《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去辣味,油盐调食。与薤作齑食相宜,煎豉汤暖酒和饮,煎茶并宜,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虚汗不止,猫食之即醉,物相感耳。
《本草纲目》《薄荷释名》李时珍曰:薄荷,俗称也。陈士良
《食性本草》作菝

,扬雄
《甘泉赋》作茇葀,吕忱
《字林》作茇苦,则薄荷之为讹称可知矣。孙思邈
《千金方》作蕃荷,又方音之讹也。今人药用多,以苏州者为胜,故陈士良谓之吴菝

,以别胡菝

也。寇宗奭曰:世称此为南薄荷,为有一种龙脑薄荷,所以别之。
汪机曰:小儿方多用金钱薄荷,谓其叶小,颇圆,如钱也。书作金银,误矣。
集解
苏颂曰:薄荷处处有之,茎叶似荏而尖长,经冬根不死,夏秋采茎叶,暴乾,古方稀用,或与薤作齑食,近世治风寒,为要药,故人家多莳之,又有胡薄荷与此相类,但味少甘为别,生江浙閒,彼人多以作茶饮之。俗呼新罗薄荷,近汴洛僧寺或植一二木部,天宝单方所谓连钱草者是也。又有石薄荷,生江南山石閒,叶微小,至冬紫色,不闻有别功用。
苏恭曰:薄荷,人家种之,亦堪生食,一种蔓生者,功用相似。
李时珍曰:薄荷人多栽,莳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后分之,方茎,赤色,其叶对生,初时形长而头圆,及长则尖,吴越川湖人多以代茶,苏州所莳者茎小,而气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入药以苏产为胜,物类相感志云,凡收薄荷,须隔夜,以粪水浇之,雨后乃可刈收,则性凉,不尔则不凉也,野生者茎叶气味都相似。
茎叶气味
辛温无毒。
孙思邈曰:苦辛平。
张元素曰:辛凉。
雷敩曰:茎性燥。甄权曰:同薤作齑食相宜,新病瘥人勿食之,令人虚汗不止,瘦弱人久食之,动消渴病。
茎叶主治
《唐本草》曰: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之,发汗,大解劳乏,亦堪生食。孙思邈曰:作菜久食,却胃气,辟邪毒,除劳气,令人口气香洁,煎汤洗漆疮。
甄权曰:通利关节,发毒汗,去愤气,破血止痢。
陈士良曰:疗阴阳毒,伤寒,头痛,四季宜食。
陈日华曰:治中风,失音,吐痰。
苏颂曰: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及小儿风涎,为要药。孟诜曰:杵汁服,去心脏风热。
李杲曰:清头目,除风热。
李时珍曰: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𤻤疮疥风瘙瘾𤺋,捣汁含漱,去舌胎语涩,挼叶塞鼻,止衄血,涂蜂螫蛇伤。
发明
张元素曰:薄荷辛凉,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故能去高巅及皮肤风热。
陈士良曰:薄荷能引诸药入营卫,故能发散风寒。寇宗奭曰:小儿惊狂壮热,须此引药,又治骨蒸热劳,用其汁与众药熬为膏,猫食薄荷则醉,物相感耳。王好古曰:薄荷手足厥阴气分药也,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馀肩背痛,及风寒汗出。
李时珍曰:薄荷入手太阴足厥阴,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𤻤疮疥,为要药。戴原礼氏治猫咬,取其汁涂之,有效,盖取其相制也。陆农师曰,薄荷,猫之酒也,犬虎之酒也。桑葚鸠之酒也。𦬣草鱼之酒也。昝殷食医心镜云,薄荷煎豉汤,暖酒和饮,煎茶生食,并宜,盖菜之,有益者也。
附方
清上化痰,利咽隔,治风热,以薄荷末炼蜜丸,芡子大,每噙一丸,白沙糖和之亦可。
风气瘙痒,用大薄荷、蝉蜕等分为末,每温酒调服一钱。
舌胎语蹇,薄荷自然汁,和白蜜姜汁擦之。眼弦赤烂,薄荷以生姜汁浸一宿,晒乾为末,每用一钱,沸汤泡洗。
瘰𤻤结核,或破未破,以新薄荷二斤取汁,皂荚一挺,水浸去皮,捣取汁,同于银石器内熬膏,入连翘末半两,连白青皮,陈皮,黑牵牛,半生半炒,各一两,皂荚仁一两半,同捣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连翘汤下。
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或以乾者水煮绵裹塞鼻。
血痢不止,薄荷叶煎汤,常服。
水入耳中,薄荷汁滴入,立效。
蜂虿螫伤,薄荷叶挼贴之。
火毒生疮,火气入内,两股生疮,汁水淋漓者,用薄荷煎汁频涂,立愈。
薄荷部艺文
《题画薄荷扇》宋·陆游
薄荷花开蝶翅翻,风枝露叶弄秋妍。自怜不及狸奴黠,烂醉篱边不用钱。
又
一枝香草出幽丛,双蝶纷飞戏晚风。莫恨村居相识晚,知名元向楚辞中。
薄荷部纪事
《贵耳集》:杨伯洪知黄州,忽一日早饭,觉有薄荷气,食之而疑,素养白鸡黑犬,就其内饲之,鸡与犬俱毙,有孙来前以匙数粒食之,晚亦毙。杨始惊,急服解毒药,呕血数升,遂将庖者鞫之,乃云:童德兴授其药。庖则荆湖制司,人后改为饭局童,谕之药不验,当以薄荷可发。朝廷知之,差中使赍金器宣赐兼抚问伯洪,引庖者对中使,自白本末,中使亦惊,复奏童德,兴赴召,虑事觉,先饮药而卒。
薄荷部杂录
《发蒙记猫》:以薄荷为酒,谓饮之即醉也。
《续博物志》:猫食薄荷则醉。
《物类相感志》:薄荷去鱼腥。
蘩蒌部汇考
《释名》蔜


鸡肠草 蘩

鹅肠草 滋草
辽缕
蘩蒌图

《尔雅》《释草》
蔜


,
今蘩

也,或曰鸡肠草。蔜一名


,一名蘩

,一名鸡肠草。
《本草》云蘩

味辛。
《陶注》此菜人以作羹。
《唐本注》云此即鸡肠草也,多生下湿坑渠之侧,人家园庭亦有,此草是也。
《本草纲目》《蘩
释名》李时珍曰:此草茎蔓甚繁,中有一缕,故名,俗呼鹅儿肠菜,象形也。易于滋长,故曰滋草。
《古乐府》云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滋,滋乃草名,即此也。
集解
《别录》曰:繁缕五月五日日中采,乾用。
苏恭曰:此即是鸡肠也,多生湿地坑渠之侧,流俗通谓鸡肠,雅士总名繁缕。
孟诜曰:繁缕即藤也,又恐白软草似之。
韩保升曰:叶青花白,采苗入药。
苏颂曰:即鸡肠也,南中多有之,生于田野间,近水下湿地,亦或有之,叶似荇菜而小,夏秋间生小白黄花,其茎梗作蔓,断之有丝缕,又细而中空,似鸡肠,因得此名。
《本草》繁缕鸡肠作两条,苏恭以为一物,谨按郭璞注尔雅云,

缕一名鸡肠草,实一物也,今南北所生或肥瘠不同,故人疑为二物,而葛洪
《肘后方》治卒淋云,用鸡肠及繁缕,如此又似是一物,其用大概主血,故人宜食之。
李时珍曰:繁缕即鹅肠,非鸡肠也。下湿地极多,正月生苗,叶大如指头,细茎引蔓断之,中空有一缕如丝,作蔬甘脆,三月以后渐老,开细瓣白花,结小实,大如稗粒,中有细子,如葶苈子。吴瑞
《本草》谓黄花者为繁缕,白花者为鸡肠,亦不然,二物盖相似。但鹅肠味甘,茎空有缕花,白色鸡肠味微苦,咀之涎滑,茎中无缕,色微紫,花亦紫色,以此为别。
气味
酸平无毒。
甄权曰:苦。
李时珍曰:甘微咸。
孟诜曰:温。
孙思邈曰:黄帝云合䱉鲊食,发消渴,令人多忘。
主治
《别录》曰:积年恶疮痔不愈。
陈藏器曰:破血下,乳汁产妇宜食之,产后腹有块痛,以酒炒绞汁,温服,又暴乾为末,醋糊和丸,空腹服五十丸,取下恶血。
发明
陶弘景曰:此菜五月五日采,暴乾,烧作屑,疗杂疮有效,亦杂百草,服之,不止此一种也。
孟诜曰:治恶疮有神效之功,捣汁涂之,作菜食益人,须五月五日者乃验。
李时珍曰:能去恶血,不可久食,恐血尽也。
附方
食治乌髭,繁缕为齑,久久食之,能乌髭发。小便卒淋,繁缕草满两手,水煮,常常饮之。产妇有块作痛,繁缕方见上。丈夫阴疮茎及头溃烂,痛不可忍,久不瘥者,以五月五日繁缕烧焦五分,入新出蚯蚓屎二分,入少水和研,作饼贴之,乾即易,禁酒面五辛及热食等物,甚效。
茵蔯部汇考
释名
因尘 茵蔯蒿
石茵蔯 山茵蔯
龙脑薄荷
茵蔯图
《本草纲目》《茵蔯蒿释名》陈藏器曰: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后加蒿字耳。
李时珍曰:按张揖
《广雅》及吴普
《本草》并作,因尘不知何义。
集解
《别录》曰:茵蔯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乾。
陶弘景曰:今处处有之,似蓬蒿,而叶紧细,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春又生。
韩保升曰:叶似青蒿而背白。
《大明》曰:茵蔯出和州及南山岭上,一名石茵蔯。苏颂曰:近道皆有之,不及太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五月七月采茎叶,阴乾,今谓之山茵蔯,江宁府一种茵蔯,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花实,阶州有一种白蒿,一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以为茵蔯,入药,今南方医人用山茵蔯,乃有数种,或著其说云山茵蔯,汴京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细而背白,其气亦如艾,味甘苦,乾则色黑,江南所用者,茎叶都似家茵蔯而大,高三四尺,气极芬香,味甘辛,俗又名龙脑薄荷,吴中所用,乃石香葇也。叶至细,色黄,味辛甚香烈,性温若误作解脾药服,大令人烦,以
《本草》论之,但有茵蔯蒿,无山茵蔯,注云叶似蓬蒿而紧细,今汴京北地所用山茵蔯是也。大抵世方用山茵蔯疗体痛,解伤寒,发汗,行肢节滞气,化痰利膈,治劳倦最要详。
《本草》正经惟疗黄疸,利小便,与世方都不应,今试取汴京所用山茵蔯为解肌发汗药,灼然少效。江南山茵蔯疗伤寒,脑痛绝胜比见,诸医议论谓家茵蔯亦能解肌下膈,去胸中烦,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饮服之,本草所无自出俗方茵蔯蒿,当别是一物,主疗自异不得为山茵蔯也。此说亦未可据,但以功较之,则江南者为胜,以经言之,则非
《本草》所出,医方所用更当考论尔。
雷敩曰:凡使须用叶有八角者,阴乾,去根,细剉,勿令犯火。
李时珍曰:茵蔯昔人多莳为蔬,故入药用,山茵蔯所以别家茵蔯也。洪舜
《俞老圃赋》云,酣糟紫姜之掌,沐醯青蔯之丝是也,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蔯苗,和粉面作茵蔯饼,食之,后人各据方土所传,遂致淆乱,今山茵蔯二月生苗,其茎如艾,其叶如淡色青蒿而背白,叶岐紧细而扁,整九月开细花,黄色,结实大如艾子,花实并与庵䕡花实相似,亦有无花实者。
茎叶气味
苦平微寒,无毒。
吴普曰:神农、岐伯、雷公,苦无毒,黄帝辛无毒。
甄权曰:辛苦,有小毒。
《大明》曰:石茵蔯苦凉,无毒,伏硇砂。张元素曰:苦甘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
主治
《本经》曰: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目白悦,长年白,兔食之仙。
《别录》曰: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陈藏器曰: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
《大明》曰:石茵蔯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疼,瘴疟,女人症瘕,并闪损乏绝。
发明
陶弘景曰:
《仙经》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蔯乃云,此恐是误耳。
寇宗奭曰:张仲景治伤寒热甚,发黄身,面悉黄者,用之极效,一僧因伤寒,后发汗不彻,有留热,面身皆黄,多热,期年不愈,医作食治不对,而食不减,予与此药服五日,病减三分之一,十日减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蔯,山栀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钱,为散,每用三钱,水四合煎二合,去滓,食后温服,以知为度,此药以山茵蔯为本,故书之。
王好古曰:张仲景茵蔯,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檗皮汤治燥热也。如苗涝则湿黄,苗旱则燥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此二药治阳黄也。韩祇和李思训治阴黄,用茵蔯附子汤,大抵以茵蔯为君主,而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其寒热也。
附方
茵蔯羹除大热黄疸,伤寒头痛,风热瘴疟,利小便,以茵蔯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遍身风痒,生疮疥,用茵蔯煮浓汁洗之,立瘥。𤻤疡风病,茵蔯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
风疾挛急,茵蔯蒿一斤,秫米一石,曲三斤,和匀如常法酿酒服之。
痫黄如金,好眠吐涎,茵蔯蒿,白鲜皮等分,水二钟煎服,日二服。
遍身黄疸,茵蔯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于胸前,四肢日日擦之。
男子酒疸,用茵蔯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秘方也。眼热赤肿,山茵蔯,车前子等分煎汤,调茶调散服,数服。
茵蔯部选句
宋苏轼诗:堆盘红缕细茵蔯,巧与椒花两斗新。明王世贞诗:坐来薜荔时添润,斋罢茵蔯尚送香。
萹蓄部汇考
释名
竹 萹蓄
𦺇 萹竹扁筑 扁辨
扁蔓 粉节草
道生草
萹蓄图

《诗经》《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绿王刍也,竹萹竹也。韩诗竹作𦺇𦺇萹筑也郭云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傍,可食,父杀虫。
《草木疏》云有草似竹,高五六尺,淇水侧人,谓之菉竹也。释草曰竹萹,蓄李巡曰一物二名,郭璞曰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傍,可食,此作竹萹,竹字异音同,故孙炎某氏皆引此诗,明其同也。陆玑云绿竹,一草名,其茎叶似竹,青绿色,高数尺,今淇隩傍生,此人谓此为绿竹,此说亦非也。诗有终朝采绿,则绿与竹别,草故传。依
《尔雅》以为王刍,与萹竹异也。
《尔雅》《释草》
竹萹蓄。
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傍,可食,又杀虫。李巡曰一物二名也。孙炎某氏引诗卫风云,菉竹猗猗。
郭云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傍,可食,又杀虫,案陶隐居本草注云,处处有,布地而生,节间白华,叶细绿,人谓之萹竹,煮汁与小儿饮,疗蛔虫是也。
《毛诗·陆疏广要》
《卫风淇奥》菉竹猗猗。有草似竹,高五六尺,淇水侧人谓之菉竹也。菉竹一草名,其茎叶似竹,青绿色,高数尺,今淇澳傍生,此人谓此为绿竹,淇澳二水名。
菉尔雅云,菉王刍。郭云,菉蓐也。今呼䲭脚。莎某氏云鹿蓐也。郑云荩草,亦名菉蓐,本草唐注云荩草,叶似竹而细薄,茎亦圆小,生平泽溪涧之侧。荆襄人鬻以染黄色,极鲜,好洗疮有效。尔雅所谓王刍,尔雅翼云,
《说文》曰菉,王刍也。引诗曰:菉竹猗猗,则绿与菉同,本草名荩草,俗亦呼淡竹叶,所谓终朝采绿,不盈一匊者,上林赋称香草,云掩以绿蕙,被以江蓠,张揖亦以绿为王刍。卫风引以为首,盖必嘉草也,而
《离骚》云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以三者皆恶草,与卫风相反,诗骚所取,各有义耳。
竹尔雅云竹萹蓄,郭注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傍,可食,又杀虫。李巡曰一物二名也。孙炎某氏引诗,卫风云,菉竹猗猗。案陶隐居本草注云,处处有,布地而生,节间白华,叶细绿,人谓之萹竹,鬻汁与小儿饮,疗蛔虫。郑注即萹竹也。韩诗绿𦺇猗猗,𦺇萹筑也。陆德明曰:𦺇萹竹也。石经同萹竹,亦作扁竹,蜀本草云叶如竹,茎有节,细如钗股,生下湿地。
《图经》云春中布地生道旁,苗似瞿麦,叶细绿如竹,赤茎如钗股,节閒花出甚细微,青黄色,根如蒿根。尔雅翼云,
《九章》曰揽大薄之,芳𦶜兮,搴长洲之宿莽,惜吾不及,古之上兮,吾谁与玩。此芳草解萹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王逸曰言已解折萹蓄,杂以香菜,合而佩之修饰,弥盛也。然萹蓄杂菜皆非芳草,逸义非是,盖言解去萹蓄,与杂菜而佩,芳𦶜宿莽为交佩尔。然则竹又恶物,与卫风相反耶。又云萹蓄既似竹,则宜谓之竹尔,按玑所说,则又合绿与竹为一草,未知其审,然古今说者,皆言淇水旁自生竹箭,故古。人言伐竹,淇卫又曰淇卫之箭,如此多矣。盖淇水宜竹箭,自古已然。然说文引诗作菉竹,韩诗作绿𦺇菉,既非色而𦺇,又非竹,不可合为绿色之竹箭,故析而解之,云菉王刍𦺇萹筑也。然则淇澳自出竹箭,不妨兼有菉竹二草耶。绿竹朱传云,绿色也。淇上多竹,汉世犹然,所谓淇园之竹是也。竹谱云淇园卫地殷纣,竹箭园也。淮南子曰乌号之弓贯淇卫之箭。毛诗云绿竹猗猗是也。又云植物之中有物,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或茂沙水,或挺岩陆,又云竹之别类,六十有一。又云竹六十年一易根,辄结实而枯死,其实落地复生,六年遂成。疃埤雅云竹物之有筋节者也。故苍史制字筋节,皆从竹。尔雅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今竹性亦喜,东南引生,故古之种法云,斸取东南,引根于园西北种之,久之自当满园。语曰西家种竹,东家治地,言其滋引而生来也。易曰方以类聚,竹引东南,则以卦推之巽为竹矣。震东方也。故震为苍筤竹而已,苍筤幼竹也。传曰淇卫箘簬又曰淇卫之箭,又曰下淇园之竹,以为楗伐淇园之竹,以为矢盖淇之产竹土地,所宜故风人以此美武公之德也。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竹之初生,其色绿,长则绿转而青矣。卒章又曰如箦言,盛也。则又明其为竹矣。
《说文》竹冬生草也,圆质虚中,深根劲节,其种大小不一,字从倒草竹草也。而冬不死,故从倒草。按绿,一作菉王刍也竹,一作𦺇萹蓄也,毛韩说皆同,而竹谱未传,皆以为即汉书淇园之竹。郦道元云淇川无竹,惟王刍萹草,不异毛兴刘执中云,淇水之旁,至今多美竹,岂淇园之竹,在后魏无复遗种,而至宋更滋茂乎。然据两汉书,淇奥有竹。据
《水经注》有王刍萹草。毛韩朱三家各自可通,陆玑又以绿竹为一草名,古今并无,从其说者,今木贼草医方通用,木工以治器,但无华叶,寸寸有节,与陆说有叶者稍殊,未知即一物,否也。尔雅释簜莽等在草中,然实非草类,王元美所云,竹于草木,如鱼于鸟兽是也。其类至多。
《山海经》帝俊竹共谷,竹钩端竹寻竹,礼斗威仪

竹。
《吴越春秋》晋竹述异记斑竹,孤竹,孝竹,吕览嶰谷竹。
《南都赋》籦笼䈽篾,筱簳箛箠。
《吴都赋》筼筜林箊桂,箭射筒,柚梧,篻簩。竹谱单名者,

篁棘单苦甘,弓筋筇䈏𥲊𥴡,盖狗芦篃之属,双名者,苏麻般肠,百叶鸡胫彗筱之属,广志有云母䙰𥯨,汉利之属。
《酉阳杂俎》有筨𥳔之属,笋谱至八十五种,竹笋及诸方志有疏节,人面绵猫,丛涩碧玉电斑之属,难以具载,然多出交广荒
外,非诗人所尽见也。竹田曰篁竹,胎曰笋竹,肤曰笢竹,皮曰筠竹,里曰笨竹,枚曰个竹,约曰节剖竹,未去节曰

,竹死曰䈙,竹有雌雄,雄者多笋,五月十三日谓之竹醉,日栽竹,多茂盛,其性恶寒,好温,故曰九河鲜育五岭实繁,然处处有之,不似萹蓄,但盛于淇川也。上文皆冯嗣宗,辨證可谓详明博雅矣。但遍搜陆疏刻本并未载,木贼惟冯本多,其草涩砺,可以洗搅笏及盘枕,利于刀错,俗呼为木贼,数语因多木贼草一辨,然木贼产秦陇间,不闻产于淇卫,未知昔人,何以云然。
《徐光启·农政全书》《萹蓄考》
亦名萹竹,生东莱山谷,今在处有之,布地生道旁,苗似石竹,叶微阔,嫩绿如竹,赤茎,如钗股,节间花出甚细,淡桃红色,结小细子,根如蒿根,苗叶味苦,性平,一云味甘无毒。
救饥
采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本草纲目》《萹蓄释名》李时珍曰:
《许慎说文》作扁筑,与竹同音,节閒有粉,多生道旁,故方士呼为粉节草,道生草。
集解
《别录》曰:萹蓄生东莱山谷,五月采,阴乾。
陶弘景曰:处处有之,布地而生花,节閒白,叶细绿,人呼为扁竹。
苏颂曰:春中布地生道旁,苗似瞿麦,叶细绿如竹,赤茎如钗股,节閒花出甚细微,青黄色,根如蒿根,四五月采苗,阴乾。蜀
《图经》云,二月日乾。郭璞注尔雅云,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旁,可食,杀虫是也。或云尔雅王刍,即此也。
李时珍曰:其叶似落帚叶而不尖,弱茎,引蔓促节,三月开细红花,如蓼蓝花,结细子,炉火家烧灰炼霜,用一种水扁筑,名𦺇,音督出说文。
气味
苦平无毒。
甄权曰:甘涩。
主治
《本经》曰: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
《别录》曰:疗女子阴蚀。
甄权曰:煮汁饮,小儿疗蛔虫有验。
李时珍曰:治霍乱,黄疸,利小便,小儿鬾病。
附方
热淋涩痛,扁竹煎汤,频饮之。
热黄疸疾,扁竹捣汁,顿服一升,多年者,日再服之。
霍乱吐利,扁竹入豉汁中,下五味煮羹食。丹石冲眼,服丹石人,毒发冲眼,肿痛,扁竹根一握,洗捣汁服之。
蛔咬心痛,食疗治小儿蛔咬,心痛面青,口中沫出,临死者,取扁竹十斤,剉以水一石,煎至一斗,去滓,煎如饧,隔宿勿食,空心服一升,虫即下也。仍常煮汁作饭食。
《海上歌》云,心头急痛,不能当我,有仙人海上方,萹蓄醋煎,通口咽,管教时刻便安康。
虫食下部,虫状如蜗牛,食下部作痒,取扁竹一把,水二升,煮熟,五岁儿空腹,服三五合。
痔发肿痛,扁竹捣汁服一升,一二服未瘥,再服,亦取汁和面作馎饦煮食,日三次。恶疮痂痒作痛,扁竹捣封,痂落即瘥。
萹蓄部杂录
资暇录诗
《卫淇澳篇》云,绿竹漪漪。按陆玑
《草木疏》称,郭璞云,绿竹,王刍也。今呼为䲭,脚莎一云即鹿蓐草,又云萹竹似小藜,赤茎。节韩诗作𦺇亦云,𦺇萹竹则明知非笋竹矣。今为辞赋皆引漪漪,入竹事,大误也。当时谢庄
《竹赞》云,瞻彼中唐,绿竹漪漪,便袭其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