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一百三十八卷目录
地肤部汇考
地肤图
尔雅〈释草〉
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
本草纲目〈地肤〉
地锦部汇考
地锦图
本草纲目〈地锦 附金疮小草〉
地筋部汇考
地筋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茅芽根考〉
本草纲目〈地著〉
地衣部汇考
地衣图
本草纲目〈地衣草〉
山柰部汇考
山柰图
本草纲目〈山柰〉
常山部汇考
常山图
本草纲目〈常山蜀漆〉
草木典第一百三十八卷
地肤部汇考
释名
葥 王蔧
王帚 荓
马帚 地肤
地葵 地麦
益明 落帚子
鸭舌 地扫
扫帚 独帚
涎衣草 白地草
千心妓女
地肤图

《尔雅》释草
葥王蔧
王帚也,似藜,其树可以为扫彗,江东呼之曰落帚,此即藜之科,大为树可以作扫蔧者,一名葥,一名王蔧,一名王帚,江东呼落帚。
荓马帚
似蓍,可以为扫蔧,荓草似蓍者,今俗呼谓蓍,荓可以为扫蔧,故一名马帚。
《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
地肤曰地葵,曰地麦,曰益明,曰落帚子,曰鸭舌,即独扫也,亦曰地扫,尔雅云荓马帚即此也,今人亦用为帚。
《本草纲目》地肤释名
李时珍曰:地肤,地麦,因其子形似也,地葵因其苗味似也鸭舌,因其形似也。妓女因其枝繁而头多也。益明因其子功能明目也。子落则老,茎可为帚,故有帚蔧诸名。
集解
《别录》曰:地肤子生荆州平泽及田野,八月十月采实,阴乾。
陶弘景曰:今田野閒亦多,皆取茎苗为扫帚,其子微细,入补药丸,散用,仙经不甚用。
苏恭曰:田野人名为地麦草,北人名涎衣草,叶细茎赤,出熟田中,苗极弱,不能胜举,今云堪为扫帚,恐未之识也。
大明曰:地肤即落帚子也,子色青,似一眠起蚕沙之状。
苏颂曰:今蜀川、关中、近地皆有之,初生薄地五六寸,根形如蒿,茎赤叶青,大似荆芥,三月开黄白花,结子青白色,八月九月采实,神仙七精散云,地肤子星之精也。或曰其苗即独帚也,一名鸭舌草,陶弘景所谓茎苗可为扫帚者,苏恭言其苗弱不胜举,二说不同,而今医家皆以为独帚密州,图上者云,根作丛生,每窠有二三十茎,茎有赤有黄,七月开黄花,其实地肤也。至八月而䕸,干成可采,此正与独帚相合,恐西北出者短弱,故苏说云耳。
李时珍曰:地肤嫩苗可作蔬茹,一科数十枝,攒簇团团直上,性最柔弱,故将老时,可为帚,耐用。苏恭云不可帚,止言其嫩苗而已,其子最繁。尔雅云葥、王蔧,郭璞注云王帚也,似藜,可以为扫帚,江东呼为落帚,此说得之。
子气味
苦寒无毒。
李时珍曰:甘寒。
子主治
《本经》曰: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
《别录》曰:去皮肤中热气,使人润泽,散恶疮,疝瘕,强阴。甄权曰:治阴,卵㿗疾,去热风,可作汤沐浴,与阳起石同服,主丈夫,阴痿不起,补气益力。
陈日华曰:治客热丹肿。
发明
陈藏器曰:众病皆起于虚,虚而多热者,加地肤子、甘草。
苗叶气味
苦寒无毒。
李时珍曰:甘苦,烧灰煎霜,制砒石、粉霜、水银、硫黄、雄黄、硇砂。
苗叶主治
《别录》曰:捣汁服,主赤白痢,烧灰亦然,煎水洗目,去热暗雀,盲涩痛。
苏颂曰:主大肠泄泻,和气涩肠胃,解恶疮毒。
李时珍曰:煎水日服,治手足烦疼,利小便诸淋。
发明
李时珍曰:按虞搏
《医学正传》云,搏兄年七十,秋閒患淋,二十馀日,百方不效,后得一方,取地肤草捣自然汁服之,遂通,至贱之物,有回生之功,如此时珍按圣惠方治小便不通,用地麦草一大把,水煎服,古方亦常用之,此物能益阴气,通小肠,无阴则阳,无以化亦东垣治小便不通,用黄檗知母,滋肾之意。
附方
风热赤目,地肤子焙一升,生地黄半斤,取汁和作饼,晒乾碾末,每服三钱,空心酒服。
目痛眯目,凡目痛及眯目,中伤有热瞑者,取地肤子,白汁,频注目中。
雷头风肿,不省人事,落帚子同生姜碾烂,热冲酒服,取汗即愈。
胁下疼痛,地肤子为末,酒服方寸匕。疝气危急,地肤子即落帚子炒香,碾末,每服一钱,酒下。
狐疝,阴㿗,超越举重,卒得阴㿗,及小儿狐疝,伤损生㿗,并用地肤子五钱,白朮二钱,半桂心五分,为末,饮或酒服三钱,忌生葱桃李。
久疹腰痛积年,有时发动,六月七月取地肤子乾末,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
血痢不止,地肤子五两,地榆、黄芩各一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温水调下。
妊娠患淋,热痛酸楚,手足烦疼,地肤子十二两,水四升,煎二升半,分服。
肢体疣目,地肤子、白矾等分,煎汤频洗。物伤睛陷,弩肉突出,地肤洗去土,二两捣绞汁,每点少许,冬月以乾者煮浓汁。
地锦部汇考
释名
地锦 地朕
地噤 夜光
承夜 草血竭
血见愁 血风草
马蚁草 雀儿卧单
猢狲头草 酱瓣草
地锦图

《本草纲目》地锦
释名
《别录》曰:地朕,三月采之。
陈藏器曰:地朕,一名地锦,一名地噤,蔓延著地,叶光净,露下有光。
李时珍曰:赤茎布地,故曰地锦,专治血病,故俗称为血竭,血见愁,马蚁,雀儿喜聚之,故有马蚁雀单之名,酱瓣猢狲头,象花叶形也。
集解
掌禹锡曰:地锦草生近道田野,出滁州者尤良,茎叶细弱,蔓延于地,茎赤叶青紫色,夏中茂盛,六月开红花,结细实,取苗子用之,
《络石注》有地锦是藤蔓之类,与此同名异物。
李时珍曰:田野寺院及阶砌间皆有之,小草也,就地而生,赤茎黄花,黑实,状如蒺藜之朵,断茎有汁,方士秋月采,煮雌雄丹砂、硫黄。
气味
辛平无毒。
《别录》曰:地朕苦平,无毒。
主治
《别录》曰:地朕主心气,女子阴疝,血结。
陈嘉祐曰:地锦通流血脉,亦可治气。
李时珍曰:主痈肿恶疮,金刃扑损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能散血止血,利小便。
陈录金疮小草
陈藏器曰:味甘平无毒,主金疮,止血,长肌,断鼻中衄血,取叶挼傅,亦煮汁服,断血瘀及卒下血,又豫和石灰杵为丸,日乾临时,刮傅之,生江南村落田野间下湿地,高一二寸许,如荠而叶短,春夏閒有浅紫花,长一粳米许。
附方
脏毒赤白,地锦草洗,暴乾为末,米饮服一钱,立止。
血痢不止,地锦草晒碾,每服二钱,空心米饮下。大肠泻血,血见愁少许,姜汁和捣米饮服之。
妇人血崩,草血竭嫩者,蒸熟以油盐姜淹食之,饮酒一二杯送下,或阴乾为末,姜酒调服一二钱,一服即止,生于砖缝井砌间,少在地上也。小便血淋,血风草井水擂服,三度即愈。金疮出血不止,血见愁草研烂,涂之。恶疮见血,方同上。
疮疡刺骨,草血竭捣罨之,自出。
痈痛背疮,血见愁一两,酸浆草半两,焙当归二钱半,焙乳香、没药各一钱,二分半,为末,每服七钱,热酒调下。如有生者,擂酒热服,以渣傅之,亦效。血见愁惟雄疮用之,雌疮不用。
风疮疥癞,血见愁草同满江红草捣末,傅之。趾间鸡眼,割破出血,以血见愁草捣,傅之。脾劳黄疸,如圣丸,用草血竭,羊膻草,桔梗,苍朮各一两,甘草五钱,为末,先以陈醋二碗入锅内,皂矾四两煎熬,良久下药末,再入白面,不拘多少,和成一块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腹醋汤下,一日二服,数日面色复旧也。
地筋部汇考
释名
地筋 菅根
土筋 茅芽根
兰根 茄根
地菅 兼杜
茅菅
地筋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茅芽根考
本草名茅根,一名兰根,一名茄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一名兼杜,又名茅菅,其茅一名针,生楚地山谷,今田野处处有之,春初生苗,布地如针,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洁白,亦甚甘美,根性寒,茅针性平,花性温,俱味甘无毒。
救饥
采嫩芽,剥取嫩穰食,甚益,小儿及取根咂食,甜味,久服利人,服食此可断谷。
元扈先生曰:尝过。
《本草纲目》地筋集解
《别录》曰:地筋生汉中,根有毛,三月生,四月实白,三月三日采根。
陶弘景曰:疑此即是白茅,而小异也。
陈藏器曰:地筋如地黄根,叶并相似而细,多毛,生平泽,功用亦同,地黄李邕方中用之。
李时珍曰:此乃黄菅毛之根也,功与白茅根相同,详见白茅下。陈藏器所说,别是一物,非菅根也。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别录》曰:益气,止渴,除热在腹脐,利筋。
李时珍曰:根苗花功与白茅同。
地衣部汇考
释名
地衣草 仰天皮
掬天皮
地衣图
《本草纲目》地衣草集解
大明曰:此乃阴湿地被,日晒起苔藓也。
陈藏器曰:即湿地上苔衣,如草状者耳。
气味
苦冷微毒。
陈藏器曰:平无毒。
主治
大明曰:卒心痛,中恶,以人垢腻为丸,服七粒,又主马反花疮,生油调傅。
陈藏器曰:明目。
李时珍曰:碾末,新汲水服之,治中暑。
附方
身面丹肿如蛇状者,以雨滴阶上苔痕水花,涂蛇头上,即愈。
雀目夜昏,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取地衣草,阴乾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一月愈。
阴上粟疮,取停水湿处乾卷皮,为末,傅之,神效。
山柰部汇考
释名
山柰 山辣
三柰 三赖
山柰图
《本草纲目》山柰释名
李时珍曰:山柰俗讹为三柰,又讹为三赖,皆土音也。或云本名山辣,南人舌音呼山为三,呼辣为赖,故致谬误,其说甚通。
集解
李时珍曰:山柰生广中,人家栽之,根叶皆如生姜,作樟木香气,土人食其根如食姜,切断暴乾,则皮赤黄色,肉白色,古之所谓廉姜,恐其类也。段成式
《酉阳杂俎》云柰祇出拂林国,长三四尺,根大如鸭卵,叶似蒜,中心抽条甚长,茎端有花六,出红白色,花心黄赤不结子,其草冬生夏死,取花压油,涂身,去风气,按此说颇似山柰,故附之。
根气味
辛温无毒。
根主治
李时珍曰:暖中,辟瘴疠恶气,治心腹冷气,痛寒湿,霍乱,风虫牙痛,入合诸香用。
附方
一切牙痛,山柰子一钱,面包煨熟,入麝香二字,为末,随左右嗅一字,入鼻内口,衔温水漱去,神效。名海上一字散。
风虫牙痛,仁存方用山柰为末,铺纸上,捲作筒烧灯,吹灭,乘热和药吹入鼻内,痛即止。 摄生方用肥皂一个去瓤,入山柰、甘松各三分,花椒食盐不拘多少,填满,面包锻红,取碾,日用擦牙,漱去。面上雀斑,三柰子、鹰粪、蜜陀僧、蓖麻子等分,碾匀,以乳汁调之,夜涂,旦洗去。
醒头去屑,三柰、甘松香、零陵香、各一钱,樟脑二分,滑石五钱,为末,夜拭,旦篦去。
心腹冷痛,三柰、丁香、当归、甘草等分,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
常山部汇考
释名
常山 恒山
互草 鸡尿草
鸭尿草 蜀漆
杜茎山 土红山
常山图
《本草纲目》常山蜀漆释名
李时珍曰:恒亦常也,恒山乃北岳名,在今定州,常山乃郡名,即今真定,岂此药始产于此得名,欤蜀漆乃常山苗,功用相同,今并为一。
集解
《别录》曰:常山生益州川谷及汉中,二月八月采根,阴乾。
又曰蜀漆,生江林山川谷及蜀汉中,常山苗也,五月采叶,阴乾。
陶弘景曰:常山出宜都建平,细实黄者呼为鸡骨,常山用之最胜蜀漆,是常山苗而所出又异者,江林山,即益州江阳山名,故是同处尔,彼人采得,萦结作丸,得时燥者佳。
苏恭曰:常山生山谷閒,茎圆有节,高者不过三四尺,叶似茗而狭长,两两相当,二月生白花青萼,五月结实,青圆,三子为房,其草暴乾,色青白,堪用,若阴乾便黑,烂郁坏矣。
韩保升曰:今出金州、房州、梁州、中江县,树高三四尺,根似荆,根黄色而破,五六月采叶,名蜀漆也。
李含光曰:蜀漆是常山茎,八月九月采之。
苏颂曰:今汴西、淮、浙、湖南州郡亦有之,并如上说,而海州出者,叶似椒叶,八月有花,红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而小,今天台山出一种草,名土常山,苗叶极甘,人用为饮,甘味如蜜,又名蜜香草,性凉益人,非此常山也。
修治
雷敩曰:采时连根苗收,如用茎叶,临时去根,以甘草
细剉,同水拌湿蒸之,临时去甘草,取蜀漆细剉,又拌甘草水,匀再蒸,日乾,用其常山,凡用以酒浸一宿,漉出日乾,熬捣用。
李时珍曰:近时有酒浸、蒸熟、或瓦炒熟者,亦不甚吐。人又有醋制者,吐人。
常山气味
苦寒有毒。
《别录》曰:辛,微寒。
吴普曰:神农、岐伯、苦桐君、辛有毒,李当之大寒。甄权曰:苦有小毒。
萧炳曰:得甘草吐疟。
徐之才曰:畏玉札。
大明曰:忌葱菜及菘菜,伏砒石。
主治
《本经》曰: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
《别录》曰:疗鬼蛊往来,水胀洒洒,恶寒鼠瘘。甄权曰:治诸疟吐,痰涎,治项下瘤瘿。
蜀漆气味
辛,平有毒。
《别录》曰:微温。
甄权曰:苦有小毒。
张元素曰:辛,纯阳。
萧炳曰:桔梗为之使。
徐之才曰:栝楼为之,使恶贯众。
主治
《本经》曰:疟及欬逆,寒热腹中,症坚痞积,聚邪气,蛊毒鬼疰。
《别录》曰:疗胸,中邪,结气,吐去之。
甄权曰:治鬼疟,多时温疟,寒热,下肥气。
张元素曰:破血洗,去腥,与苦酸同用,导胆邪。
发明
雷敩曰:蜀漆,春夏用茎叶,秋冬用根,老人久病,切忌服之。
苏颂曰:常山蜀漆为治疟之最,要不可多进,令人吐逆。
朱震亨曰:常山性暴悍,善驱逐,能伤真气,病人稍近虚怯,不可用也。外台乃用三两,作一服,殊昧雷公老人久病,切忌之戒。
李时珍曰: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疟之功,须在发散表邪及提出阳分之后用之,得宜神妙立见,用失其法真气必伤,夫疟有六经,疟五脏,疟痰湿食,积瘴役,鬼邪诸疟,须分阴阳虚实,不可一概论也。常山蜀漆生用则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则气稍缓,少用亦不致吐也,得甘草则吐,得大黄则利,得乌梅、鲮鲤甲则入肝,得小麦、竹叶则入心,得秫米、麻黄则入肺,得龙骨、附子则入肾,得草果、槟榔则入脾,盖无痰不作疟,二物之功,亦在驱逐痰水而已。杨士瀛直指方云,常山治疟,人皆薄之,疟家多蓄痰涎、黄水、或停潴心下,或结澼胁间,乃生寒热法,当吐痰逐水,常山岂容不用,水在上焦,则常山能吐之,水在胁下,则常山能破其澼,而下其水。但须行血药品佐助之,必收十全之功。其有纯热发疟或蕴热,内实之證,投以常山,大便点滴而下,似泄不泄者,须用北大黄为佐泄利数,行然后获愈也。又待制李焘云,岭南瘴气寒热所感,邪气多在营卫皮肉之间,欲去皮肤毛孔中瘴气根本,非常山不可,但性吐人,惟以七宝散冷服之,即不吐,且验也。
附方
截疟诸汤,外台秘要,用常山三两,浆水三升,浸一宿,煎取一升,欲发前顿服,取吐。 肘后方用常山一两,秫米一百粒,水六升,煮三升,分三服,先夜未发,临发时服尽。 养生主论王隐者,驱疟汤,云予用此四十年,奇效不能尽述,切勿加减,万一无吐者,常山酒煮晒乾,知母、贝母、草果、各一钱半,水一钟半,煎半熟,五更热服,渣以酒浸,发前服。
截疟诸酒,肘后方用常山一两,酒一升,渍二三日,分作三服,平旦一服,少顷再服,临发又服,或加甘酒煮服之。 宋
《侠经心录》醇醨汤,治间日疟,支太医云,乃桂广州方也,甚验,恒山一钱二分,大黄二钱半,炙甘草一钱二分,水一盏半,煎减半曰,醇发日五更温服,再以水一盏煎减半曰,醨未发时温服。
《医学正传》治久疟不止,常山一钱半,槟榔一钱,丁香五分,乌梅一个,酒一盏,浸一宿,五更饮之,一服便止,永不再发,如神。
截疟诸丸,
《千金方》恒山丸,治数年不瘥者,两剂瘥,一月以来者,一剂瘥,恒山三两,碾末,鸡子白和丸,梧子大,瓦器煮熟,杀腥气,则取晒乾收之,每服二十丸,竹叶汤下,五更一服,天明一服,发前一服,或吐或否,即止。 肘后方丹砂丸,恒山捣末。三两,真丹一两,碾白蜜和杵百下丸,梧子大,先发时三丸,少顷再服三丸,临时服三丸,酒下,无不断者。 曾世荣
《活幼心书》黄丹丸,治大小久疟,恒山二两,黄丹半两,乌梅连核瓦焙一两,为末,糯米粉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凉酒下,隔一夜一服,平旦一服,午后方食。 葛洪肘后方,用恒山三两,知母一两,甘草半两,捣末,蜜丸,梧子大,先发时服十丸,次服七丸,后服五六丸,以瘥为度。
和剂局方瞻仰丸,治一切疟,常山四两,炒存性,草
果二两,炒存性,为末,薄糊丸,梧子大,每卧时冷酒服五十丸,五更再服,忌鹅羊热物。 又胜金丸,治一切疟,胸膈停,痰发不愈者,常山八两,酒浸蒸焙,槟榔二两,生碾末,糊丸,梧子大,如上法服。 集简方二圣丸,治诸疟不拘远近大小鸡骨恒山鸡心槟榔各一两生碾鲮鲤甲,煨焦一两半,为末,糯粉糊丸,绿豆大,黄丹为衣,每服三五十丸,如上法服。
厥阴肝疟,寒多热少,喘息如死状,或小腹满,小便如脓,不问久近,不吐不泄,如神,恒山一两,醋浸一夜,瓦器煮乾,每用二钱,水一盏,煎半盏,五更冷服。太阴肺疟,痰聚胸中,病至令人心寒,寒甚乃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恒山三钱,甘草半钱,秫米三十五粒,水二钟,煎一钟,发日早,分三次服。
少阴肾疟,凄凄然寒,手足寒,腰脊痛,大便难,目眴眴然,恒山二钱半,豉半两,乌梅一钱,竹叶一钱半,葱白三根,水一升,半发前分三服。
牝疟独寒不热者,蜀漆散用,蜀漆、云母煅三日,夜龙骨各二钱,为末,每服半钱,临发日,旦一服,酢浆,水调下,温疟又加蜀漆一钱。
牡疟,独热不冷者,蜀漆一钱半,甘草一钱,麻黄二钱,牡砺粉二钱,水二钟,先煎麻黄、蜀漆、去沫入药,再煎至一钟,未发前温服,得吐则止。温疟热多,恒山一钱,小麦三钱,淡竹叶二钱,水煎,五更服,甚良。
三十年疟,肘后方治三十年老疟,及积年久疟,常山、黄连各一两,酒三升,渍一宿,以瓦釜煮,取一升半,发日早服五合,发时再服,热当吐,冷当利,无不瘥者。张文仲备急方,用恒山一两半,龙骨五钱,附子炮二钱半,大黄一两,为末,鸡子黄和丸,梧子大,未发时五丸,将发时五丸,白汤下,支太医云,此方神验,无不断者。
瘴疟寒热,刘长春经验方,常山一寸,草果一枚,热酒一碗,浸一夜,五更望东服之,盖卧酒醒,即愈。 谈野翁试验方,用常山、槟榔、甘草、各二钱,黑豆一百粒,水煎服之,乃彭司寇所传。 葛稚川肘后方,用常山、黄连、香豉、各一两,附子炮七钱,捣末蜜丸,梧子大,空腹饮服四丸,欲发时三丸,至午后乃食。
妊娠疟疾,酒蒸常山、石膏锻各一钱,乌梅炒五分,甘草四分,水一盏,酒一盏,浸一夜,平旦温服。百日儿疟,水鉴仙人歌曰,疟是邪风寒热攻,直须术,治免成空。常山刻作人形状,钉在孩儿生气宫。如金生人金生在巳,即钉巳上木,生人钉亥上火,生人钉寅上水土,生人钉申上也。
小儿惊忤,暴惊卒死,中恶,用蜀漆炒二钱,左顾牡蛎一钱二分,浆水煎服,当吐痰而愈,名千金汤。胸中痰饮,恒山、甘草、各一两,水五升,煎取一升,去滓入蜜,二合温服,七合取吐,不吐更服。
附录杜茎山
苏颂曰:叶味苦寒,主温,瘴寒热作止不定,烦渴、头痛、心躁、杵烂新酒浸,绞汁服,吐出恶涎,甚效。生宜州,苗高四五尺,叶似苦荬叶,秋有花紫色,实如枸杞子,大而白。
附录土红山
苏颂曰:叶甘微寒,无毒,主骨节疼痛,劳热瘴疟,生南恩州山野中,大者高七八尺,叶似枇杷而小,无毛,秋生白花,如粟粒,不实,福州生者,作细藤,似芙蓉叶,其叶上青下白,根如葛,头土人取根,米泔浸一宿,以清水再浸一宿,炒黄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生姜一片,同煎服,亦治劳瘴,甚效。
李时珍曰:杜茎山即土恒山,土红山又杜茎山之类,故并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