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一百三十卷目录
女萎部汇考
女萎图
尔雅〈释草〉
本草纲目〈女萎〉
女萎部艺文
女萎丸帖 晋王羲之
辨漆叶青黏散方 宋苏轼
女萎部纪事
女青部汇考
本草纲目〈女青〉
女菀部汇考
女菀图
本草纲目〈女菀〉
蚤休部汇考
蚤休图
本草纲目〈蚤休〉
蚤休部艺文〈诗〉
紫河车 宋范成大
蚤休部纪事
防己部汇考
防己图
本草纲目〈防己〉
草木典第一百三十卷
女萎部汇考
释名
荧 委
漆叶 女萎
蔓楚
女萎图

《尔雅》释草
荧委萎。
药草也。叶似竹大者,如箭竿,有节叶,狭而长,表白里青,根大如指长,一二尺,可啖。药草也。一名荧,一名委,
《本草》女萎、萎蕤一名荧,是也。叶似竹大者,如箭竿,有节,叶狭而长,表白里青,根大如指长。一二尺,可啖。
《本草纲目》女萎集解
苏恭曰:女萎叶似白敛,蔓生,花白,子细,荆襄之间名为女萎,亦名蔓楚,用苗不用根,与萎蕤全别,今太常谬以为白头翁者,是也。
李时珍曰:诸家误以女萎,解葳蕤正误,见葳蕤下。
修治
雷敩曰:凡采得阴乾,去头并白蕊,于槐砧上剉,拌豆淋酒蒸之,从巳至未出熬乾。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李当之曰:止下痢消食。
《唐本草》曰:风寒洒洒,霍乱,泄痢,肠鸣,游气,上下无常,惊痫,寒热百病,出汗。
附方
久痢脱肛,女萎切一升,烧熏之。
𧏾下不止,女萎、云实各一两,川乌头二两,桂心五钱。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丸,水下,一日三服。身体𤻤疡斑驳,女葳膏,用鲁国女葳、白芷各一分,附子一枚,鸡舌香、木香各二分为末,腊猪脂七合,和煎入麝香一钱,以浮石磨破,日擦之。
女萎部艺文《女萎丸帖》晋·王羲之
知足下哀感,不佳耿耿,吾下势腹痛小差,须用女萎丸,得应甚速也。
《辨漆叶青黏散方》宋·苏轼
按
《嘉祐补注》、
《本草女萎条注》:引陈藏器云:女萎、萎蕤二物同传,陶云同是一物,但名异耳。下痢方多用女萎,而此都无止泄之说。疑必非也。按女萎苏又于中品之中出之,云主霍乱,泄痢,肠鸣,正与陶注上品女萎相会。如此即二萎功用同矣。更非二物,苏乃剩出一条,苏又云女萎与萎蕤不同,其萎蕤一名玉竹,叶似竹。一名地节,为有节,
《魏志樊阿传》青黏一名黄芝,一名地节,此即萎蕤,极似偏精本功,外主聪明,调血气,令人强壮,和漆叶为散,主五脏,益精,去三虫,轻身,不老变,白润肌肤,暖腰脚。惟有热不可服。晋嵇绍有胸中寒疾,每酒后苦唾,服之得愈。草似竹,取根花叶阴乾,昔华佗入山,见仙人服之,以告樊阿,服之百岁。
右予少时读
《后汉书》、
《三国志》华佗传皆云佗弟子樊阿从佗求可服食益于人者,佗授以漆叶青黏散,漆叶屑一升,青黏屑十四两,以是为率,言久服去三虫,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阿从其言,寿百馀岁,漆叶处所皆有,青黏生于丰沛、彭城及朝歌。魏志注引佗别传云,青黏一名地节,一名黄芝,主理五脏,益精气,本出于陕入山者,见仙人服之,以告佗,佗以为佳。辄语阿,大秘之。近者人见阿之寿,而气力强盛,皆怪之。遂责阿所服,因醉乱误道之法,一施人,多服者皆有大验。而后汉注亦引佗别传,同此文,但黏字书䴴字,相传音女廉反然。今人无识此者,甚可恨惜。吾详佗文,恨惜不识之语。乃章怀太子贤所云也。吾性好服食,每以问,好事君子莫有知者。绍圣四年九月十三日,在昌化军借嘉祐补注本草,乃知是女萎,喜跃之甚,登即录之,但恨陶隐居与苏恭二论未决,恭唐人今
《本草》云唐本者,皆恭注也。详其所论,多立异,又殊喜与陶公相反,几至于骂者,然细考之,陶未必非。恭未必是,予以谓隐居精识,博物可信,当更以问能者,若青黏便是萎蕤,岂不一大庆乎,过当录此,以寄子由,同讲求之。
女萎部纪事
《后汉书·华佗传》:彭城樊阿从佗求方。可服食益于人者,佗授以漆叶青䴴散,漆叶屑一斗,青䴴十四两,以是为率,言久服,去三虫,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阿从其言,寿百馀岁,漆叶处所而有,青䴴生于丰沛彭城及朝歌间。
女青部汇考
释名
女青 雀瓢
图缺
《本草纲目》
女青集解
《别录》曰:女青,蛇衔根也。生朱厓,八月采,阴乾。陶弘景曰:若是蛇衔根,不应独生朱厓。俗用者是草叶,别是一物,未详孰是。术云带此一两,则疫疠不犯,弥宜识真者。
又曰:今市人用一种,根形状如续断,茎叶至苦,乃云是女青根,出荆州。
苏恭曰:此草即雀瓢也。生平泽,叶似萝摩,两相对,子似瓢形,大如枣许。故名雀瓢,根似白微,茎叶并臭,其蛇衔,都非其类。又
《别录》云叶嫩时似萝摩,圆端大,茎实黑,茎叶汁黄白,亦与前说相似,若是蛇衔根,何得苗生益州,根在朱厓,相去万里馀也。萝摩叶似女青,故亦名雀瓢。
陈藏器曰:萝摩是白环藤,雀瓢是女青,二物相似,不能分别,终非一物也。
汪机曰:萝摩以子言女青,以根言蛇衔。以叶言三者气味、功用大有不同,诸注因其同名雀瓢,而疑为一物,又因其各出州郡,而复疑为二物,
《本草》明言女青是蛇衔根,岂可以根苗异地而致。疑如蘼芜、芎藭所产不同,亦将分为二物乎。如赤箭、徐长卿同名鬼督邮,亦将合为一物耶。
李时珍曰:女青有二,一是藤生,乃苏恭所说,似萝摩者,一种草生,则蛇衔根也。蛇衔有大小二种,叶细者。蛇衔,用苗茎;叶大者为龙衔,用根。故王焘
《外台秘要》龙衔膏用龙衔根,煎膏,治痈肿、金疮者,即此女青也。陈藏器言,女青、萝摩不能分别,张揖
《广雅》言女青是葛类,皆指藤生,女青非此女青也。
《别录》明说女青是蛇衔根,一言可据,诸家止因其生朱厓致疑,非矣。方土各有相传不同尔,况又不知有两女青乎。又
《罗浮山记》云:山有男青似女青,此则不知是草生、藤生者也。
根气味
辛平有毒。
甄权曰:苦无,毒蛇衔为使。
根主治
《本经》曰:蛊毒,逐邪恶气,杀鬼瘟疟,辟不祥。
附方
人卒暴死,捣女青屑一钱,安咽中,以水或酒送下,立活也。
吐利卒死,及大人小儿卒腹痛,度青黑赤,不能喘息,即急用女青末纳口中,酒送下。
辟禳瘟疫,正月上寅日捣女青末三角,绛囊盛系帐中,大吉。
女菀部汇考
释名
女菀 女复
白菀 织女菀
茆 羊须草
女菀图

《本草纲目》女菀
释名
李时珍曰:其根似女体柔婉,故名。
集解
《别录》曰:女菀生汉中山谷,或山阳,正月、二月采,阴乾。陶弘景曰:比来医方无复用之,复有白菀似紫菀,恐非此也。
苏恭曰:白菀即女菀,有名未用,重出一条,故陶说疑之,功与紫菀相似。
寇宗奭曰:女菀即白菀,非二物也。唐修
《本草》删去白菀,甚合宜。
李时珍曰:白菀即紫菀之色白者也。雷敩言紫菀白如练色者,名羊须草,恐即此物也。
根气味
辛温无毒。
徐之才曰:畏卤咸。
根主治
《本经》曰:风寒洗洗,霍乱,泄痢,肠鸣,上下无常处,惊痫,寒热百病。
《别录》曰:疗肺伤欬逆,出汗,久寒,在膀胱支满,饮酒夜食发病。
发明
李时珍曰:按葛洪肘后方载,治人面黑令白。方用真女菀三分,铅丹一分,为末,醋浆服一刀圭,日三服,十日大便黑,十八日面如漆,二十一日全白,便止。过此太白矣。年三十后,不可服,忌五辛。孙思邈千金方用酒服,男十日,女二十日,黑色皆从大便出也。又名医录云,宋兴国时,有女任氏色美,聘进士王公辅不遂。意郁久,面色渐黑,母家求医,一道人用女真散酒下二钱,一日二服,数日面貌微白,一月如故,恳求其方,则用黄丹、女菀二物等分尔,据此则葛氏之方已试有验者矣。然则紫菀治手太阴血分,白菀手太阴气分药也。肺热则面紫黑,肺清则面白,三十岁以后,则肺气渐减,不可复泄,故云不可服之也。
蚤休部汇考
释名
蚤休 蚩休
螫休 紫河车
重台 重楼金线
三层草 七叶一枝花草甘遂 白甘遂
蚤休图
《本草纲目》蚤休释名
李时珍曰:虫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故有蚤休、螫休诸名,重台三层,因其叶状也。金线、重楼因其花状也。甘遂因其根状也。紫河车,因其功用也。
集解
《别录》曰:蚤休生山阳川谷及冤句。
苏恭曰:今谓重楼、金线者是也。一名重台,南人名为甘遂。一茎六七叶,似王孙鬼臼蓖麻辈,叶有二三层,根如肥大菖蒲,细肌脆白。
韩保升曰:叶似鬼臼、牡蒙,年久者二三重根,如紫参。皮黄肉白,五月采根,日乾。
《大明》曰:根如尺二蜈蚣,大如肥紫菖蒲。
苏颂曰:即紫河车也。今河中、河阳、华凤、文州及江淮间亦有之。叶似王孙、鬼臼等,作二三层,六月开黄紫花,蕊赤黄色,上有金丝垂下,秋结红子,根似肥姜。皮赤肉白,四月、五月采之。
寇宗奭曰:蚤休无旁枝,止一茎挺生,高尺馀,颠有四五叶,叶有岐,似苦杖,中心又起茎,亦如是生叶。惟根入药用。
李时珍曰:重楼金线处处有之,生于深山阴湿之地,一茎独上,茎当叶心,叶绿色,似芍药,凡二三层,每一层七叶,茎头夏月开花,一花七瓣,有金丝蕊。长三四寸。王屋山产者至五七层,根如鬼臼苍朮状,外紫中白,有粘、糯二种,外丹家采制三黄砂汞,入药,洗切焙用,俗谚云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者,一似手拈挐,是也。
根气味
苦微寒有毒。
《大明》曰:冷无毒,伏雄黄、丹砂、蓬砂及盐。
根主治
《本经》曰:惊痫摇头,弄舌。热气在腹中。
《别录》曰:癫疾痈疮除蚀下三虫去蛇毒。
《唐本草》曰:生食一升,利水。
《大明》曰:治胎风手足搐,能吐泄瘰𤻤。李时珍曰:去疟疾寒热。
发明
苏恭曰:摩醋傅痈肿蛇毒,有效。
李时珍曰:紫河车,足厥阴经药也。凡
《本经》惊痫疟疾。瘰𤻤痈肿者宜之。而道家有服食法,不知果有益否也。
附方
服食法紫河车根,以竹刀刮去皮,切作骰子大,块面裹入瓷瓶中,水煮,候浮,漉出,凝冷,入新布袋中,悬风处待乾,每服三丸,五更初,面东念咒,井水下。连进三服,即能休粮,若要饮食,先以黑豆煎汤饮之,次以药丸煮稀粥,渐渐食之,咒曰天朗气清,金鸡鸣吾。今服药欲长生,吾今不饥,复不渴,赖得神仙草有灵。小儿胎风,手足搐搦。用蚤休即紫河车,为末,每服半钱,冷水下。
慢惊发搐,带有阳證者,白甘遂末,即蚤休一钱,栝楼根末一钱,同于慢火上炒焦黄,研匀,每服一字,煎麝香薄荷汤调下。
中鼠莽毒,金线重楼根,磨水服,即愈。
咽喉谷贼肿痛,用重台赤色者,川大黄炒,木鳖子仁,马牙硝半两,半夏泡一分,为末,蜜丸芡子大,含之。
蚤休部艺文《紫河车》宋·范成大
绿英吐弱线,翠叶抱修茎。矗如青旄节,草中立亭亭。根有却老药,鳞皴友松苓。长生不暇学,聊冀病身轻。
蚤休部纪事
《元氏掖庭记》:帝为英英起采芳馆于琼华岛,内设唐人满花之席,重樱金线之衾,浮香细鳞之帐,六角雕羽之屏,唐人高丽岛名产满花草,性柔,折屈不损,光泽可佳,土人编之为席,重楼金线花名也。出长白山,花心抽丝如金,长至四五尺,每尺寸缚结如楼形,山中人取以织之成幅。
防己部汇考
释名
防己 解离
汉防己 木防己
石解
防己图
《本草纲目》防己释名
李时珍曰:按东垣李杲云:防己如险健之人,幸灾乐祸,能首为乱阶,若善用之,亦可禦敌,其名或取此义。
《解离》言:其纹解也。
集解
《别录》曰:防己生汉中川谷,二月、八月采根,阴乾。李当之曰:其茎如葛蔓延,其根外白内黄,如桔梗,内有黑纹如车辐解者良。
陶弘景曰:今出宜都建平,大而青白色,虚软者好黑点,木强者不佳,服食亦须之。
苏颂曰:今黔中亦有之,但汉中出者破之,文作车辐解,黄实而香,茎梗甚嫩,苗叶小类牵牛,折其茎,一头吹之,气从中贯,如木通然。他处者青白虚软,又有腥气,皮皱,上有丁足子,名木防己。苏恭言木防己不任用。而古方张仲景治伤寒,有增减木防己汤,及防己地黄汤,五物防己汤,黄芪六物等汤,孙思邈治遗尿小便涩,亦有三物木防己汤。
陈藏器曰:如陶所说,汉木二防己即是,根苗为名。
修治
雷敩曰:凡使勿用木条色黄,腥皮皱,上有丁足子,不堪用,惟要心有花文黄色者,细剉。以车前草根相对。蒸半日,晒乾取用。
李时珍曰:今人多去皮剉酒,洗晒乾用。
气味
辛平无毒。
《别录》曰:苦温。
《吴普》曰:神农辛,黄帝、岐伯、桐君苦无毒。李当之大寒。甄权曰:苦有小毒。
张元素曰:大苦辛寒,阴也,泄也。
徐之才曰:殷孽为之使,杀雄黄毒,恶细辛,畏蓖薢、女菀、卤咸、伏硝石。
主治
《本经》曰: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
《别录》曰:疗水肿、风肿,去膀胱热,伤寒热,邪气中风。手脚挛急,通腠理,利九窍,止泄散,痈肿恶结,诸瘑疥癣虫疮。
甄权曰:治湿风,口面喎斜,手足拘痛,散留痰,肺气喘嗽。
张元素曰:治中下湿热肿泄,脚气,行十二经。
甄权曰:木防己主治男子肢节中风,毒风,不语,散结气拥肿,温疟,风水肿,去膀胱热。
发明
陶弘景曰:防己是疗风水要药。
陈藏器曰:治风用木防己,治水用汉防己。张元素曰:去下焦湿肿及痛,并泄膀胱火邪,必用汉防己,草龙胆为君,黄檗、知母、甘草佐之,防己乃太阳本经药也。
李杲曰:
《本草十剂》云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属是也。夫防己大苦寒,能泻血中湿热,通其滞塞,亦能泻大便,补阴泻阳,助秋冬,泻春夏之药也。比之于人,则险而健者也。幸灾乐祸,能首为乱阶,然善用之,亦可敌凶突险,此瞑眩之药也。故圣人存而不废,大抵闻其臭则可恶,下咽则令人身心烦乱,饮食减少,至于十二经,有湿热壅塞不通。及下注脚气,除膀胱积热,而庇其基本,非此药不可,真行经之仙药,无可代之者。若夫饮食劳倦,阴虚,生内热,元气谷食已亏,以防己泄大便,则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人大渴引饮,是热在上焦,肺经气分,宜渗泄,而防己乃下焦血分药,此不可用二也。外伤风寒,邪传,肺经气分,湿热而小便黄赤,乃至不通,此上焦气病,禁用血药,此不可用三也。大抵上焦湿热者皆不可用,下焦湿热流入十二经,致二阴不通者,然后审而用之也。
实主治
肘后方曰:脱肛,焙研煎饮代茶。
附方
皮水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防己、黄芪、桂枝各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每服一两,水一升,煎半升,服日二服。
风水恶风,汗出,身重,脉浮,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己一两,黄芪一两二钱五分,白朮七钱五分,炙甘草半两,剉散,每服五钱,生姜四片,枣一枚,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良久,再服,腹痛加芍药。
风湿相搏,关节沈痛,微肿恶风,方同上。
小便淋涩,三物木防己汤,用木防己、防风、葵子各二两,㕮咀,水五升,煮二升半分,三服。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黎黑,其脉沈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与之,不愈,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主之,用木防己三两,人参四两,桂枝三两,石膏鸡子大十二枚,水六升,煮二升,分服。
伤寒喘急,防己、人参等分为末,桑白汤服二钱,不拘老小。
肺痿喘嗽,汉防己末二钱,浆水一钱,煎七分,细呷。
肺痿喀血,多痰者,汉防己、葶苈等分为末,糯米饮,每服一钱。
鼻衄不止,生防己末,新汲水,服二钱,仍以少许嗅之。
霍乱吐利,防己、白芷等分为末,新汲水服二钱。目睛暴痛,防己酒浸三次,为末,每一服二钱,温酒下。
解雄黄毒,防己煎汁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