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唤醒了沉睡的蛰虫?
释雷

(甲骨文)  (小篆)

象形。甲骨文,中间象闪电,圆圈和小点表示雷声。整个字形象雷声和闪电相伴而作。小篆变成了会意字,从雨,下象雷声相连之形,表示打雷下雨。《释名》曰:“雷者,如转物有所硠(音郎)雷之馀声也”。《说文》:“雷霆余声钤钤,所以挺出万物也”。《易》曰:“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又曰:“震为雷,动万物者,莫疾于雷”。


谁负责打雷
雷神、雷公、雷兽
《山海经·海内东经》:“ 雷泽 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 汉 王充 《论衡·雷虚》:“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 雷公 ,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
《山海经·大荒东经》:“ 东海 中有 流波山 ,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黄帝 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 雷兽 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郭璞 注:“ 雷兽 即雷神也,人面龙身,鼓其腹者。”
阿香
神话传说中的推雷车的女神。 宋 苏轼 《无锡道中赋水车》诗:“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 阿香 推雷车。”
丰隆
亦作“靊霳”。古代神话中的雷神。后多用作雷的代称。《楚辞·离骚》:“吾令 丰隆 乘云兮,求 宓妃 之所在。”
皓翁、九天将军、雷门使者
雷神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神鬼·雷神》:“《法苑珠林》称雷神为 阿香 ,道藏《雷经》称 雷师 皓翁 ,有 九天将军 , 雷门使者 诸名。”
屏翳
指雷师。《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时若薆薆将混浊兮,召 屏翳 诛风伯而刑雨师。” 张守节 正义引 韦昭 曰:“雷师也。” 一说指 云神 或 雨师。
雷部
神话中主管打雷的部门。有时即指雷神。 宋 梅尧臣 《观杨之美画》诗:“雷部处上相与期,人身兽爪负鼓驰。”
五雷
因雷公有兄弟五人,故以五雷称之。

打雷的设备
阿香车、雷车、雷轴
雷神的车子。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五:永和中,义兴人姓周,出都,乘马,从两人行。未至村,日暮。道边有一新草小屋,一女子出门,年可十六七,姿容端正,衣服鲜洁。望见周过,谓曰:“日已向暮,前村尚远。临贺讵得至?”周便求寄宿。此女为燃火作食。向一更中,闻外有小儿唤阿香声,女应诺。寻云:“官唤汝推雷车。”女乃辞行,云:“今有事当去。”夜遂大雷雨。向晓,女还。周既上马,看昨所宿处,只见一新冢,冢口有马尿及馀草。周甚惊惋。后五年,果作临贺太守。
电鞭时砉划,雷轴助喧轰。 宋·欧阳修 栾城遇风效韩孟联句体
为怯暗藏秦女扇,怕惊愁度阿香车。 唐·王涣 悼亡
雷斧、霹雳斧、霹雳砧、雷楔、雷椎、雷杼
传说中雷神用以打雷、发霹雳的工具。其形如斧,如楔,故称。宋 苏轼 《次韵滕大夫·雪浪石》:“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宋 沉括 《梦溪笔谈·神奇》:“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云:‘雷神所坠,多于震雷之下得之。’而未尝得见。 元丰 中,予居 随州 ,夏月大雷,震一木折,其下乃得一楔,信如所传。凡雷斧多以铜铁为之,楔乃石耳,似斧而无孔。”
《文选》 张景阳 《七命》:“丰隆 奋椎。”注:“丰隆 ,雷公也。” 宋 宋祁 《张亚子庙》诗:“鹿庖偿故约,雷杼验幽符。”
雷鼓、天鼓
天神所击之鼓。传说云天鼓震则有雷声。《云仙杂记》卷九引 晋 葛洪 《抱朴子》:“雷曰天鼓,雷神曰雷公。” 唐 李白 《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连鼓
相连之鼓,传说 雷公 击此化作雷响。汉 王充 《论衡·雷虚》:“ 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意也。”
雷声
砰鍧、砰訇(hōng)、砰韸(péng)
迅雷声。 晋 顾恺之 《雷电赋》:“夫其声无定响,光不恒照,砰訇轮转,倏闪罗曜。” 唐 李白 《梁甫吟》:“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玉女多。”
砰磕(kē)、砊(kāng )磕、硠(láng)
亦作“砰磕”、“硼磕”、“軯磕”、“磅磕”。 疾雷声。明·欧大任《大司徒钟阳马公哀词》:“划砰磕兮雷电,俄云谲而波诡。”
砰駖(líng)、訇輘(líng)
疾雷声。 唐 沉佺期 《霹雳引》:“始戛羽以騞砉,终扣宫而砰駖。”
訇哮(xiāo)、訇轰
形容疾风迅雷轰鸣怒号。明 黄淳耀 《释褐后寄伟恭》诗:“ 淮水 方暴涨,訇哮雷声长。”  清 钱谦益 《万尊师传》:“青天无云,雷声訇轰绕其宅。”
雷殷、殷殷、磤磤(yǐn)
《诗·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唐 杜甫 《江阁对雨怀裴端公》诗:“层阁凭雷殷,长空水面文。” 仇兆鳌 注:“言雷声隐隐也。”
北周 卫元嵩 《元包经·仲阳》:“雷磤磤,电炟炟。” 苏源明 传:“雷磤磤,其声震也;电炟炟,其光睒也。”
隐隐、辚辚
晋 傅玄 《杂言》诗:“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
汉 崔骃 《东巡颂》:“天动雷霆,隐隐辚辚。” 宋 沉辽 《零陵先贤赞·烟塘老人》:“有顷大风,震电辚辚。”
耾耾(hóng)、填填
《文选·宋玉〈风赋〉》:“耾耾雷声,回穴错迕。”
《楚辞·九歌·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又夜鸣。” 明 夏完淳 《观涛》诗:“江中小艇不敢渡,浮云漠漠隔江树。海女霓旌乍有无,雷鼓填填 屏翳 怒。”
孛辘(bó lù)
雷声。 宋 范成大 《秋雷叹》:“立秋之雷损万斛, 吴 侬记此占年谷。汰哉 丰隆 无藉在,政用此时鸣孛辘。”自注:“ 吴 谚云:‘秋孛辘,损万斛。’谓立秋日雷也。”
虺虺(huī )
雷声。《诗·邶风·终风》:“曀曀其阴,虺虺其雷。” 毛 传:“暴若震雷之声,虺虺然。” 朱熹 集传:“雷将发而未震之声。” 宋 黄庭坚 《次韵定国闻苏子由卧病绩溪》:“炎洲冬无冰,十月雷虺虺。”
典故
打穷碑
相传 范仲淹 镇 鄱阳 时,有一书生来献诗,自称是世上最贫寒的人。当时风行 欧阳询 的字,他的《荐福碑》很值钱。 范 想给书生拓一千本,纸墨都已备好。不料前一天夜里,碑被雷击碎。事见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卷二。时人为之语曰:“有客打碑来荐福,无人骑鹤上扬州”。后因以“打穷碑”比喻文士时运不佳。亦作“ 打碑 ”。
打穷碑雷声息轰,送 滕王 风帆自通。 清·李渔 怜香伴·议迁
打碑过《荐福》,携酒看 芝山 。 元·萨都剌 送莫秀才归番阳

雷化龙梭
《晋书》卷六十六〈陶侃列传〉: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雨,自化为龙而去。
落笔思成虎,县梭待化龙。 唐·李咸用 夜吟
陶家壁上精灵物,风雨未来终是梭。 唐·李咸用 宿渔家
惊雷破柱
《世说新语》中卷上《雅量》: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
鬼疟朝朝避,春寒夜夜添。未惊雷破柱,不报水齐檐。 唐·李商隐 异俗二首之一
疾雷破柱识忠臣,急雨冲泥见故人。 宋·王遂 赠陈师宓客陈兄
石燕
似燕之石。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湘水》:“ 湘水 东南流径 石燕山 东,其山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
已欢无石燕,弥欲弃泥龙。 北周·庾信 喜晴
唐·卢照邻 《失群雁》诗:“欲随石燕沉 湘水 ,试逐铜乌绕帝台。”

闻雷失箸
《三国志》: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云:“于时正当雷震,备因谓操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 后称受惊失措为“失箸”、“失匕”。
四夷闻风失匕箸,天子受贺登高楼。 唐·刘禹锡 平蔡州三首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 唐·白居易 哭刘尚书梦得二首

霹雳引(南北朝·萧纲)

来从东海上,发自南山阳。

时闻连鼓响,乍散投壶光。

飞车走四瑞,绕电发时祥。

令去于斯表,杀来永传芳。

 

雷公 (唐·韩偓)

闲人倚柱笑雷公,又向深山霹怪松。

必若有苏天下意,何如惊起武侯龙。

 

(唐·杜甫)

巫峡中宵动,沧江十月雷。

龙蛇不成蛰,天地划争回。

却碾空山过,深蟠绝壁来。

何须妒云雨,霹雳楚王台。

 

闻雷 (唐·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馀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每大雷电,但闻云中如婴儿声,殊不闻雷震也 (宋·苏轼)

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山头只作婴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立春日雷 (宋·朱松)

陌上冬乾泣老农,天留甘雨付春工。

阿香急试雷霆手,莫放人间有卧龙。

 

(宋·陆游)

君不见冬月雷,深藏九地底,寂默如寒灰。

纷纷槁叶木尽脱,蠢蠢蛰户虫争坯。

坚冰积雪一朝尽,风摇天边斗柄回。

雷声却擘九地出,殷殷似挟春俱来。

鱼龙振鳍熟睡醒,桃李一笑韶颜开。

候耕老农喜欲舞,掀泥百草知谁催。

惟嗟妇女不解事,深屋掩耳藏婴孩。

吾闻阴阳有常数,非时动静皆为菑。

无人为报阿香道,时来何至劳卿推。

 

(明·何景明)

不见苍山破,虚闻巨壑驰。

烈声回地底,馀响落天涯。

魍魉何由避,蛟龙得自随。

中宵沛云雨,威泽正当时。

 

八月十一夜雷雨 (近现代·郑孝胥)

高楼洞开秋始凉,沈沈夜定风穿廊。

幽人独卧意殊适,江声入梦含苍茫。

惊回云气忽逼帐,雷奔电激还绕床。

喧阗久之亦已寂,意气空盛终销亡。

残灯未灭虫蝠沸,竞此短夜争微光。

 

戊子小暑燠热难胜薄暮闻雷而无雨 (当代·熊盛元)

赫炎销骨火云蒸,御气排空病未能。

竹外狂呼遭鬼詈,湖边小立待波澄。

中孚更乞谁占卜,内热端宜自饮冰。

漫道焦原雷隐隐,苍龙作雨总无凭。

 

雷雨 (当代·陈忠平)

长鱼白浪翻,龙啸吓苍狗。

雨欲逼天倾,风真挟人走。

孰怜孤客心,但问一湖柳。

莽漠冷烟中,还开青眼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