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文集 二集卷十五 第 1a 页 WYG1301-037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制文二集卷十五
记
五福五代堂记
五福堂者
皇祖御笔赐
皇考之匾额也我
皇考敬谨摹泐
御制文集 二集卷十五 第 1b 页 WYG1301-0376d.png

奎章于雍和宫圆明园胥用此颜堂以垂永世丙申年
予葺宁寿宫内之景福宫以待归政后宴息娱老景福
者
皇祖所定名以侍养
孝惠皇太后之所也予曾为五福颂以书屏而未以五
福名堂者盖引而未发抑亦有待也兹蒙
天贶予得元孙五代同堂为今古希有之吉瑞古之获
此瑞者或名其堂以芗其事则予之所以名堂正宜用
御制文集 二集卷十五 第 2a 页 WYG1301-0377a.png

此五福之名且即景福宫之地不必别有搆作而重熙
累庆仍即
皇祖
皇考垂裕后昆贻万世无疆之庥也若夫获福必归于
好德而好德尤在好其善以敛锡厥庶民五章之中三
致意焉兹不复赘予子孙曾元读是记及堂中五福颂
者应敬思
皇祖
御制文集 二集卷十五 第 2b 页 WYG1301-0377b.png

皇考所以承
天之福必在于敬
天爱民勤政亲贤毋忘旧章予之所以心
皇祖
皇考之心朝乾夕愓不敢暇逸以幸获五代同堂之庆
于万斯年恒保此福奕叶云仍可不勉乎可不慎乎
三老记
予既为三老五更之说以辟诸家之谬然以三老之称
御制文集 二集卷十五 第 3a 页 WYG1301-0377c.png

数典于左氏其何以称三老则求其解而终不得其辞
兹以三馀之暇书辟雍诗册有三老之语临池下愰然
悟曰三老之言实出孟子所谓老而无妻老而无夫老
而无子此非三老而何孟子虽出左氏后而此语自由
古以传故即继之曰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可知
文王时即有三老之称左氏提其纲孟子晰其目耳且
晏子对叔向叹齐之将为陈氏所云弃其民三老冻馁
乃指一国鳏寡独穷之民之无恤者设以上寿中寿下
御制文集 二集卷十五 第 3b 页 WYG1301-0377d.png

寿论之岂八十以下之老即可以弗恤乎其馀传会之
论愈说愈远然总于辟雍养老兴贤有何涉乎自是而
三老之称遍于乡闾所谓三老董公壶关三老之类不
一而足盖耆艾而长于乡者即可称三老而非定三人
也夫予三老五更之说成于戊戌逮今又六年求其说
而不得而笔下偶得之是不可以不记且此六年中何
尝不读孟子而未有会兹偶会之益见理不可不日穷
书不可不日读宁渠呈已之是显人之非以为博闻广
御制文集 二集卷十五 第 4a 页 WYG1301-0378a.png

识而已哉
祭
历代帝王庙礼成恭记
予小子既敬遵
皇祖圣训增祀
历代帝王以今年二月春祭之吉奉
神主入庙礼以克成祭不欲数于是退而恭记曰
皇祖之圣允符我
御制文集 二集卷十五 第 4b 页 WYG1301-0378b.png

皇考所尊称大成有类
先师孔子而无以复加也即此增入之
旨实出大公至明乃称历代之名议而非有意于其间
也夫历代者自开辟以来君王者之通称非如配享
先师孔子有所旌别彰瘅于其问也夫有所旌别彰瘅
于其间则必有所进退而是非好恶纷然起矣入者主
之出者奴之将无所底止且以旌别彰瘅言之汤武即
有惭德则历代开创之君汤武且不若审如是
御制文集 二集卷十五 第 5a 页 WYG1301-0378c.png

三皇五帝之外其宜入庙者有几是非祭
历代帝王之义也故我
皇祖谓非无道亡国被弑之君皆宜入庙者义在此但
引而未发子小子敢不敬申其义乎盖自洪武建庙南
京以来北京祖之所祀者寥寥
及我
御制文集 二集卷十五 第 5b 页 WYG1301-0378d.png

世祖定鼎燕京
幼龄即位百度毕举尔时议礼之臣于议
历代帝王庙位次亦颇有所出入
而我
皇祖之谕亦因近
大事之际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诸臣未能仰遵
圣意其出入亦颇不伦
御制文集 二集卷十五 第 6a 页 WYG1301-0379a.png

予小子于昨岁阅
大清通礼始悉其事因命大学士九卿更议增祀而以
仲春躬祀入所增
神主于庙
予尝论之洪武之去辽
金而祀元世祖犹有一统帝系之公至嘉靖之去元世
祖则是狃于中外之见而置一统帝系于不问矣若
御制文集 二集卷十五 第 6b 页 WYG1301-0379b.png

顺治初之入辽金而去前五代则尔时议礼诸臣亦未
免有左袒之意孰若我
皇祖之大公至正昭示千古为一定不易之善举哉夫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东夷
文王西夷岂可以东西别之乎正统必有所系故予于
通鉴辑览之书大书特书一遵春秋不敢有所轩轾于
其间
御制文集 二集卷十五 第 7a 页 WYG1301-0379c.png

以为一时之议虽权万
古之论不可欺也然则
历代帝王之祀果即非如配享
先师孔子漠无旌别彰瘅于其间乎曰不然也
历代帝王胥祀于景德之殿其有德无德若南若北曰
御制文集 二集卷十五 第 7b 页 WYG1301-0379d.png

中曰外是一家非一家章章如昭昭如孰可以为法孰
可以为戒万世之后入庙而祀者孰不憬然而思愓然
而惧耶是即不明示旌别彰瘅而已寓旌别彰瘅于无
穷矣其有不憬然思愓然惧者则是无道之伦必不能
入此
庙矣呜呼可不惧哉可不惧哉虽然予更有后言焉盖
宜入
庙与不宜入诚昭然应知惧而我大清国子子孙孙祈
御制文集 二集卷十五 第 8a 页 WYG1301-0380a.png

天永命所以绵万祀无疆之庥者更当以不入斯
庙为棘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用慎苞桑之固思及此有
不忍言而又有不忍不言者世世子孙其尚凛难谌之
戒乎
淮源记
今岁豫旱于春夏荆歙旱于夏秋因循淮水弱而清口
淤既而豫得雨于夏末则更黄水盛而清口有倒灌之
患其间昼夜卜度往来畴咨盖不可屈指数矣
御制文集 二集卷十五 第 8b 页 WYG1301-0380b.png

因思淮之弱必其源之微或有沙石壅塞
以致遏其流乎其时抚臣毕沅以办理赈恤事宜不能
分身往则命布政使江兰往致祷淮渎祠且相其源之
形势既而江兰奏淮渎故有祠更有禹庙并得三大井
于禹庙东引归正河遂成具川因具图贴说呈览
御制文集 二集卷十五 第 9a 页 WYG1301-0380c.png

朕观其
图溪涧萦缪山林深秀所谓三泉者未必即真源也其
时赈恤章程已定乃命抚臣毕沅亲往以穷其实兹毕
沅亲至胎簪山山顶遂得真淮源具图以来
御制文集 二集卷十五 第 9b 页 WYG1301-0380d.png

于是导淮自桐柏之言始
信盖胎簪即桐柏之中峰桑钦水经非诬也郦道元注
以为淮澧同源西流为澧东流为淮则今之分水岭实
在胎簪峰下按图可求淮澧分流此又一證也夫天下
之理岂易穷哉若据江兰之奏定三井为淮源则胎簪
之真源湮矣然弗湮也桑钦郦道元之语固在也今偶
湮之而后世必有执水经注以笑我君臣之不读书矣
兹不惟喜渎源之得真更以佳古人之用心勤而千载
御制文集 二集卷十五 第 10a 页 WYG1301-0381a.png

之下必有相知之人也江兰向在部中为能驰马耐辛
苦之能员是以屡升用之今职而于登峰造极跋涉以
求得其源乃让身躯孱弱佔毕之儒臣斯则在立心之
坚定与不坚定及读书与不读书之分耳既记其颠末
并以嘉毕沅也沅其勉之
御制文集 二集卷十五 第 10b 页 WYG1301-0381b.png
御制文二集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