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字:   或选择韵部:
总目 提要 序、跋 正语作词起例 影印版:中原音韻

萧豪韵 平声

阴平
                                                         

䫿

其它僻字:
𩙚 𢑁

𢆽 𢆷 𨚔 𨋫 𧯌 𤐫 𢿏 𩾗 𦨣 𪛕 𡥈 𪚰 𡡏

阳平
                                     

褿 褿

其它僻字:
𩪋 𣽎

𩎘 𤖻 𥲀 𡏮 𡻝 𢧴 𥰜 𧓿 𤻁 𩋃 𧪬

入声作阳平声
               

其它僻字:

𩌏 𪙍

上声

                                                         

丿

其它僻字:

𪊏 𣓌 𧎮 𡜊 𨙹 𤕷 𥤹 𧘈 𨝰 𨎮 𦭼 𩢿

入声作上声
                                  

其它僻字:
𢱢

𤓊 𥭖 𥽿 𤡯 𧞐 𥢔 𧘑

组词:词首
用韵:句末
对仗:对语
漢語字典
多音字辨析:
犛 齐微韵 阳平声 lí 音釐。《玉篇》牛黑色。《司马相如·上林赋》貘犛。
犛 萧豪韵 阳平声 máo 音茅。《说文》本作犛。长髦牛也。从牛,𠩺声。

拼音:lí  韵部:
  • 〔~靬(qián)〕中国汉代西域国名。又汉代张掖郡县名,在今甘肃省永昌县。

拼音:máo  韵部:
  • 古同“”,牦牛。
康熙字典

  • 唐韻》《集韻》莫交切《韻會》《正韻》謨交切,𠀤音茅。 (肴韻)
  • 說文》本作犛。長髦牛也。从牛,𠩺聲。《玉篇》獸如牛而尾長,名曰犛牛。《楚語》巴浦之犀犛兕象。《註》犛,莫交切。《司馬相如·上林賦》𤛑旄獏犛。《註》犛,一音茅,或以爲貓牛,毛可爲翿是也。《集韻》或作氂斄髦,通作貓。《廣韻》書作犛。
  • 又《集韻》謨袍切,音毛。 (豪韻)
  • 本作氂。犛牛尾也。或作斄。《楚語·犀犛註》犛,亦作旄。
  • 又《廣韻》里之切《集韻》《韻會》陵之切,𠀤音釐。 (支韻)
  • 義同。
  • 又《玉篇》牛黑色。《司馬相如·上林賦》獏犛。《註》張揖曰:犛牛,黑色,出西南徼外。《班固·西都賦》曳犀犛。
  • 又《集韻》鳴龍切,音氂。
  • 羌中牛名。李登說。
  • 又《廣韻》落哀切《集韻》郎才切,𠀤音來。 (灰韻)
  • 廣韻》關西有長尾牛。《集韻》或作氂。
  • 考證:〔《班固·西都賦》頓犀犛。〕
  • 謹照原文頓改曳。
説文解字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西南夷長髦牛也。今四川雅州府淸谿縣大相嶺之外有地名旄牛。產旄牛。而淸谿縣南抵寧遠府、西抵打箭鑪。古西南夷之地。皆產旄牛。如郭樸注山海經所云。背、厀及胡、尾皆有長毛者。小角。其體純黑。土俗用爲菜。其尾腊之可爲拂子。云長髦者、謂背䣛胡尾皆有長毛。下文氂字乃專謂尾也。此牛名犛牛。音如貍。楚語。巴浦之犀犛。上林賦。㺎旄貘犛。以其長髦也。故史記西南夷傳謂之髦牛。以其尾名氂也。故周禮樂師注謂之氂牛。以氂可飾旄也。故禮注、爾雅注、北山經、上林賦注、漢書西南夷傳皆謂之旄牛。氂髦旄三字音同。因之讀犛如毛。非也。據上林賦則旄犛異物。中山經。荆山多犛牛。郭曰。旄牛屬。从牛。𠩺聲。里之切。一部。按犛切里之。氂切莫交。徐用唐韵不誤。而俗本誤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