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戎马 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中仄平平句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平平韵仄平平中仄句中中仄平平韵仄中仄读平平中仄句中平中仄句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中仄平平韵仄平平读中中平中句平仄平平韵
杜郎俊赏 算而今 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中平中仄句仄平平读中仄平平韵仄中仄平平句中平中仄句中仄平平韵仄仄中平平仄句平平仄读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中仄平平韵仄中平平仄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露叶犹青 岩花初动 幽幽未似秋阴 似梅风 带溽暑 吹度长林 记当日 西廊共月 小屏轻扇
仄仄平平句平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读仄仄仄句平仄平平韵仄平仄读平平仄仄句仄平平仄句
人语凉深 对清觞 醉笑醒颦 何似如今
平仄平平韵仄平平读仄仄平平句平仄平平韵
临风欲赋 甚年来 渐减狂心 为谁倚多才 难凭易感 早付销沈 解事张郎风致 鲈鱼好
平平仄仄句仄平平读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句平平仄仄句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平仄句平平仄读
归听吴音 又夜阑闻笛 故人忽到幽襟
平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句仄平仄仄平平韵
弄玉轻盈 飞琼淡泞 袜尘步下迷楼 试新妆才了 炷沈水香毬 记晓剪 春冰驰送 金屏露湿
仄仄平平句平平仄仄句仄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平仄句仄平仄平平韵仄仄仄读平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句
缇骑新流 甚中天月色 被风吹梦南州
平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句仄平平仄平平韵
尊前相见 似羞人 踪迹萍浮 问弄雪飘枝 无双亭上 何日重游 我欲腰缠骑鹤 烟霄远
平平平仄句仄平平读平仄平平韵仄仄仄平平句平平平仄句平仄平平韵仄仄平平平仄句平平仄读
旧事悠悠 但凭阑无语 烟花三月春愁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平仄句平平平仄平平韵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 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平仄平平句仄平平仄句仄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读平平仄仄句仄平平仄句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平仄平平韵仄平平读平仄平平句平仄平平韵
杜郎俊赏 算而今 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仄平仄仄句仄平平读平仄平平韵仄仄仄平平句平平仄仄句平仄平平韵仄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读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平仄句平平平仄平平韵
共128,分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下一页 近现代(续上) 胡士莹 1901 - 1979 一首丁宁 1902 - 1980 一首 詹安泰 1902 - 1967 一首 陈家庆 1903 - 1970 一首 王彦行 1903 - 1979 一首 卢前 1905 - 1951 一首 黄松鹤 1907 - 1988 一首 袁荣法 1907 - 1976 二首 刘家传 1911 - 1995 一首 傅子馀 1914 - 1998 一首 寇梦碧 1917 - 1990 一首 白敦仁 1918 - 2004 一首 俞律 1928 - ? 一首 梁三苏 一首 王用宾 一首 当代 尹文敬 1902 - ? 一首胡惠溥 1915 - 1993 一首 朱庸斋 1920 - 1983 一首 柏杨 1920 - 2008 一首 蔡淑萍 1946 - ? 二首 熊盛元 1949 - ? 一首 陈仁德 1952 - ? 一首 范诗银 1953 - ? 一首 张海鸥 1954 - ? 一首 崔荣江 1957 - ? 一首 江南雨 1965 - ? 一首 卢青山 1968 - ? 一首 汪洋 一首 谷海鹰 一首 | 古垒旗搴,夕林鸦飐,画笳正沸危城。 看单衣匹马,又落叶长征。 算烽火频年已惯,旧家楼阁,犹倚秦筝。 甚哀丝豪竹,尊前无泪堪倾。 故园怅望,莽斜阳、一片鹃声。 奈岁月栽桃,关河种柳,憔悴兰成。 况忆弟兄南北(时煃弟客厦门,焌弟客济南。),登高处、更不胜情。 叹芦花身世,秋来一样飘零。 哀角吟霜,倦云低垒,峭风渗透离魂。 过烟芜一霎,认拾翠前村。 自湖上笙歌散后,柳疏莲谢,难罄孤尊。 祗凄凉、鸥鹭依稀,残梦犹温。 旧游漫溯,怕重来、凭吊无痕。 待紫塞烽销,青溪渡稳,往事谁论。 北望故园何在,家国恨、暗逐轻轮。 又残阳如血。 归鸦喧趁黄昏。 髡柳歌台,毒腥挝鼻,倚天剑气凝霜。 望边城一角,影旧日斜阳。 自湖上、清欢老去⑴,病里欺酒,羸马逢场。 甚多情、依恋年年,消受悽惶。 俊才漫许,有飞花、飞絮颠狂。 况海国嘘龙,孤亭唳鹤,大野荒荒。 说与故山猿鸟,刚风紧、片月微茫。 剩沧桑、危涕愁听,空外吟商。 ⑴ 枯萍旧曾共事两年,重来又三易寒暑矣。 水调高寒,云谣零乱,叩弦莫问亏成。 向茶坡老去,奈坐命金星。 莽回首觚棱黯黯,笺天有句,梦冷瑶京。 尽低垂、吟望沧江,哀吹愁听。 剪淞小住,记曾寻汐社诗盟。 想晞发尊前,移宫笛里,谁会深情。 语业久应参透,迦陵叟故事休徵。 试携图、长往空山,闲写稀声。 貂帽绵鞋,步枪灰褐,此翁跋涉千山。 尽风尘面皱,有血碧心丹。 向长白、松花道上,十年游击,无改容颜。 且牵驴一个,扬鞭吾又南还。 大河战友,卧空壕、星枕霜餐。 纵九死奚辞,同仇敌忾,驴亦欣然。 背送弹丸来到,投将去、火海飞翻。 踏扶桑明月,振衣重出榆关。 芳草分烟,夕阳匀浪,倚阑数遍离程。 问而今客眼,并柳色谁青。 暗悽怆、江潭梦苦,鬓丝摇落,犹未休兵。 听参差风笛,依然飞堕山城。 浅酲易醒,对飘萍、游絮先惊。 念汉苑尘荒,章台露陨,空办多情。 最怯乱莺啼过,春阴外、髣髴秋声。 认窥帘眉萼,年年销褪还生。 邀雨阑孤,逐凉灯瘦,起眠老渐无程。 又芭蕉绿了,只短发难青。 算辛苦、儒冠误我,壮心非昔,羞更论兵。 向瀛壖栖息,伶俜犹寄仙城。 强怀自遣,镇繁花、开谢堪惊。 惯借梦填词,将愁过酒,偷换春情。 故国暮云凄断,骚兰怨、悄入蝉声。 对天涯相识,樽前重念平生。 平地波澜,失时风雨,世情冷酷无欢。 叹摧梁折栋,又错案沉冤。 任孤鼠穿城穴户,弟胡兄越,箕豆相煎。 更何堪、颠倒人妖,胡帝胡天。 顿消浩劫,看神州重展新颜。 盼树蕙滋兰,餐英饮露,休抚危栏。 且解却心头结,须珍惜画里江山。 正鸢飞鱼跳,钧天高奏云间。 歌叶离鸾,曲传双凤,倩君起弄朱弦。 看空桑独抚,对霁月娟娟。 念终古、无勾手制,雉飞夔舞,曾奏钧天。 甚音回清角,湘娥虚致缠绵。 素怀未减,是何时、春上华颠。 爱故谱常翻,新词自写,重付灯传。 谢了几番尘梦,高楼迥、冷响如禅。 更琤琮鸣玉,天风吹到松边。 醉墨围香,壮心销铁,旧游艳说樊川。 记么鬟绾凤,尚怯扇羞弦。 自别后、莺笼玉锁,断云门馆,歌冷琴闲。 只鬓丝、禅榻馀情,空袅茶烟。 洛城邂逅,奈相逢、偏是离筵。 尽泪烛心枯,河桥酒窄,凄付吟篇。 豆寇嫩春依旧,浑难认、拖袖当年。 剩山房清赏,古芸犹护瑶笺。 躤柳巴陵,竞舟汶水,后方照旧清平。 看朱门紫陌,斗艾绿蒲青。 便真个、朱缯辟恶,赤符厌胜,钻纸谈兵。 奈碉楼寒角,飞鸢还堕山城。 司空见惯,算如今、匕鬯非惊。 但甲仗排空,虫猿尽化,无数牺牲。 水上潜龙无用,何年始起陆飞行。 痛燕嬉危幕,真堪一哭同声。 哀草埋云,乱山明野,故园归路无程。 阅沧波倦眼,问更向谁青。 恁飘泊、年芳易晚,天涯犹有,未老戎兵。 甚奈寒乌鹊,黄昏尚绕严城。 旧期胜赏,料今宵、魂梦应惊。 剩看剑停杯,行歌去国,如许心情。 多少鱼龙吟啸,西风里、都作潮声。 算青衫无恙,年年空自尘生。 炎日彤云,疾风飘雪,素毡白草黄沙。 看长烟落日,听怨管悲笳。 怎堪忆、秦关汉月,蹒跚步履,枯骨饥鸦。 叹驼铃、如诉声声,魂断天涯。 倩谁泼翠? 幸东风、新换年华。 润长夜相思,征途梦幻,边塞蒹葭。 海市蜃楼应在,云霞里、汽笛喧哗。 到荒原深处,催开千树桃花。 应似其人,眼前庭院,果然素朴堪惊。 但秋风阵阵,过竹木青青。 指山路、依稀尚见,少年才俊,从此长征。 忍偏听、哀乐低回,归葬名城。 覆盆遍举,庆重生、多少精英? 更拨正人心,从头认识,真理何凭? 做事做人焉易? 人民记、厚泽深情。 叹无端、身后风波,天上愁萦。 注:故居工作人员应参观者之请,反复播放胡耀邦先生归葬共青城之录像。又,据闻,胡耀邦晚年曾说:我可以不做事,但还要做人。 荒草迷离,暮云缥缈,夕阳照见残碑。 是西风瑟瑟,引万感低回。 对孤墓,垂头不语,断崖枯树,都是伤悲。 忆当时,凄惨千般,肝胆如锥。 广天阔地,算而今,黄土一堆。 想寄迹穷乡,罹难雨夜,魂亦难归。 一十五年过去,乾坤定,欲告凭谁? 叹驱车来此,坟台惟有新垒。 注:四姐陈玉一九六五年响应毛泽东上山下乡号召赴精华山创办林场。一九六七年四月四日夜忽发暴疾,值风雨大作,深山之中,无医可觅,众知青伐竹为架,仓卒抬送山下五十里外之拔山场抢救。时天昏地黑,风急雨狂,沟壑险不可言,但以马灯照路,合力扶持疾行。及至,始知四姐已死于道路矣,而面目如生,似有所待。医师叹曰:倘早两小时到,必不死。众知青不论男女,皆哀恸失声,医师亦潸然。四姐年仅二十,素无病患之染,讵料一夕风雨便溘然长逝也。二十馀年来每忆及辄哀叹不已。又,四姐遗骨已于一九八七年迁回,葬其父墓侧,差可告慰亡灵。仁德追记于四川大学一九八九年三月。 嫩绿山间,暮春雨里,曾看几度杜鹃。 指伸花野草,说新土牛田。 算都似、风英水叶,一归如失,君不重言。 又谁知、好梦疏时,情恐人看。 歧途漫管,且凭他、峻岭渊泉。 把酒里欢愁,青衫狂放,拚却容颜。 想舞袖熏风,为谁个、淡月悠弦? 到离情深处,无言绕遍寒栏。 沽水迎鸥,暑炎消雨,俊盟又续琼筵。 爱杨梅酒色,似紫玉凝烟。 奈长守、斋心素抱,独斟橙露,轻负仙缘。 渐沉酣,杯底残波,还映酡颜。 喝风啸月,甚无端、惊破壶天。 叹白发疏狂,青衿隐恨,犹话当年。 劫海半生浮梦,凭谁悟、一笑悠然。 劝今宵、尘外相携,同尽馀欢。 按:【晦窗评】《扬州慢》上下两结,万树以为当作上五下六,况蕙风亦然,并谓“角”与“药”乃词中暗韵,民国时词家多从况氏之说。杜文澜则以为两处均为三字一句,四字两句。今人折中两说,以上片结句为“三四四”,下片则“五六”句式;此说似已深入人心,牢不可破矣。君词佳甚,有白石清空之气,亦颇多沧桑之感;上下两结按上述三说均通,且“底”与“外”又是暗韵,不知是有意安排,抑或巧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