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8 【介绍】: 明河南陈州人,字文质,号素轩。洪武间以太学生清理郡县田赋图籍,授工部主事,累迁郎中,建文三年擢兵部侍郎,永乐八年为户部尚书。在朝三十年,确然有守,不通干请。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二三五
古文集,河源人。明世宗嘉靖元年(一五二二)贡生。官沙河司训。事见清康熙《河源县志》卷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61—1802 【介绍】: 清江苏武进人,字皋文,一作皋闻。嘉庆四年进士。官编修。初工骈文,词藻极美。又工词,为常州词派创始人。后治古文,学韩愈、欧阳修,号为阳湖派古文。再进而治经学,深于《》、《》,卓然为经师。工篆书。有《周易虞氏义》、《虞氏消息》、《易候》、《茗柯文编》、《茗柯词》。又选有《词选》、《七十家赋钞》。
词学图录
张惠言(176l-1802) 字皋文,一作皋闻,号茗柯,初名一鸣。武进人。清嘉庆四年(1799)进士。授编修。乾嘉名儒。精通经义,尤善治虞氏《》,称今文经学大师。亦长于礼学,主郑玄。与恽敬同开阳湖派,渊雅澄澈。于词学贡献甚大,推尊词体,明深美闳约之质,倡意内言外之说,重比兴寄托,以纠浙西末流之失。有《茗柯文编》、《茗柯词》。编有《词选》、《七十家赋钞》。
《漢語大詞典》:古文
(1).上古的文字。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 战国 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如说文和 曹魏 时代《三体石经》中所收的古文及历代出土的六国铜器、兵器、货币、玺印、陶器及近年 长沙 仰天湖 楚 墓中所发现的竹简上的文字。至 唐 代则指隶书。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 仓頡 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箸於龙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及 宣王 大史籀 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 秦始皇 初兼天下,丞相 李斯 乃奏同之,罢其不与 秦 文合者……皆取 史籀 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 秦 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緐,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絶矣。”文献通考·经籍四:“《汉·儒林传》言 孔 氏有《古文尚书》, 孔安国 以今文读之。《唐·艺文志》《今文尚书》十三卷,注言 玄宗 詔集贤学士 衞包 改古文从今文。然则 汉 之所谓古文者科斗书,今文者隶书也。”
(2).指 秦 以前的文献典籍。史记·太史公自序:“年十岁,则诵古文。” 司马贞 索隐:“ 迁 及事 伏生 ,是学诵《古文尚书》。 刘 氏以为左传国语《系本》等书。是亦名古文也。” 王国维 《观堂集林·〈史记〉所谓古文说》:“故 太史公 修史记时所据古书若《五帝德》,若《帝繫姓》……凡先 秦 六国遗书非当时写本者皆谓之古文。”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其偁《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皆古文也。” 段玉裁 注:“古书之言古文者有二:一谓‘壁中经籍’,一谓 仓頡 所製文字。”
(3).“古文经学”的简称, 汉 经学的一派。汉书·地理志上:“ 太壹山 ,古文以为 终南 。 垂山 ,古文以为 敦物 。” 王国维 《观堂集林·〈汉书〉所谓古文说》:“汉书·艺文志所録经籍冠以古文二字,若古字者……而《志》於诸《经》外书,皆不著古今字。盖诸《经》之冠以古字者,所以别其家数,非徒以其文字也。六艺於书籍中为最尊,而古文於六艺中又自为一派,於是古文二字遂由书体之名而变为学派之名。故《地理志》《古文尚书》家説亦单谓之古文。”参见“ 古文经学 ”。
(4).文体名。原指先 秦 两 汉 以来用文言写的散体文,相对六朝骈体而言。后则相对科举应用文体而言。 唐 韩愈 、 宋 欧阳修 等皆曾大力提倡古文,反对骈骊的文体与文风。 唐 韩愈 《题〈欧阳生哀辞〉后》:“ 愈 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余以古文为三等: 周 为上,七国次之, 汉 为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只要记得那‘八股’的范围格局,那文章的魄力之厚薄,气机之畅塞,词藻之枯腴,笔杖之灵钝,古文、时文,总是一样的。”
(5).泛指文言文。 鲁迅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单是文学革新是不够的,因为腐败思想,能用古文做,也能用白话做。”
《漢語大詞典》:古文经学(古文經學)
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的一个流派。 西汉 朝廷重视今文经籍,设立学官传授,而在 孔 壁和民间发现的古文经籍长期仅由民间传授。 王莽 为改制需要,重视《周官》,才列入学官, 东汉 初又被取消。 章帝 时,治古文经的 贾逵 受重视,古文经籍也随之风行,古文经学地位始提高。其后 马融 、 服虔 、 郑玄 等在讲解经义、训诂文字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古文经学兴盛,成为 魏 、 晋 、六朝、 隋 、 唐 研究经学的主流。现存《十三经》多采用古文经学的说法。它的主要特点是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诂简明,不凭空臆说,反对谶纬,迷信成分少。 清 代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很有成就。
《漢語大詞典》:古文字
古代的文字。在我国指古代传下的篆文体系的文字,特指秦以前的文字,如甲骨文和金文。
《漢語大詞典》:古文观止
总集名。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十二卷。收录先秦至明代散文、骈文作品二百二十二篇,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漢語大詞典》:古文字学
又称“古学”。后世称为小学
研究古代文字的产生、发展、演变等规律及其释义诠注的一门科学
对于古代书写方式(包括碑铭文)的研究;对古代作品的辨认和鉴定(如根据其词源或时期)
《漢語大詞典》:古文经(古文經)
指原用篆文书写的儒家经籍。相对 汉 时用隶书书写的“今文经”而言。参见“ 古文经学 ”。
《漢語大詞典》:古文经学(古文經學)
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的一个流派。 西汉 朝廷重视今文经籍,设立学官传授,而在 孔 壁和民间发现的古文经籍长期仅由民间传授。 王莽 为改制需要,重视《周官》,才列入学官, 东汉 初又被取消。 章帝 时,治古文经的 贾逵 受重视,古文经籍也随之风行,古文经学地位始提高。其后 马融 、 服虔 、 郑玄 等在讲解经义、训诂文字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古文经学兴盛,成为 魏 、 晋 、六朝、 隋 、 唐 研究经学的主流。现存《十三经》多采用古文经学的说法。它的主要特点是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诂简明,不凭空臆说,反对谶纬,迷信成分少。 清 代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很有成就。
《漢語大詞典》:古文家
(1).研究古文经的学者。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因以起其家”:“ 汉 世尚书多用今文,自 孔氏 治古文经,读之、説之,传以教人,其后遂有古文家。”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经》:“ 汉 初古文家如 张苍 ,犹不能脱,况濡於口説者。”
(2).创作与提倡文言散文的人。 朱自清 《论“以文为诗”》:“到了 清 代,骈散的争辩热闹起来了,古文家论骈体的短处,也从这里着眼。”
《漢語大詞典》:中古文
指 汉 代藏于皇宫中的古文经籍。汉书·艺文志:“ 刘向 以中古文《易经》校 施 、 孟 、 梁丘 经。以中古文尚书校 欧阳 、大小 夏侯 三家经文。” 颜师古 注:“中者,天子之书也。言中,以别于外耳。” 清 龚自珍 《说中古文》:“ 成帝 命 刘向 领校中五经秘书,但中古文之説,余所不信。 秦 烧天下儒书, 汉 因 秦 宫室,不应宫中独藏尚书,一也; 萧何 收 秦 图籍,乃地图之属,不闻收,二也。”
《漢語大詞典》:汲冢古文
即 汲 冢书。参见“ 汲冢书 ”。
《漢語大詞典》:汲冢书(汲冢書)
晋 太康 二年, 汲郡 人 不準 盗发 魏襄王 墓(或言 安釐王 冢)所得的数十车竹书。内有《纪年》《易经》《易繇阴阳卦》《卦下易经》《公孙段》国语《名》《师春》《琐语》《梁丘藏》《缴书》《生封》《大历》穆天子传《图诗》、及杂书《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等,共计七十五篇。竹书皆 先秦 科斗字。 晋武帝 命 荀勗 撰次,以为《中经》。原简早已不传。参阅晋书·束晳传《荀勗传》
分類:太康二年
《漢語大詞典》:古文经学(古文經學)
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的一个流派。 西汉 朝廷重视今文经籍,设立学官传授,而在 孔 壁和民间发现的古文经籍长期仅由民间传授。 王莽 为改制需要,重视《周官》,才列入学官, 东汉 初又被取消。 章帝 时,治古文经的 贾逵 受重视,古文经籍也随之风行,古文经学地位始提高。其后 马融 、 服虔 、 郑玄 等在讲解经义、训诂文字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古文经学兴盛,成为 魏 、 晋 、六朝、 隋 、 唐 研究经学的主流。现存《十三经》多采用古文经学的说法。它的主要特点是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诂简明,不凭空臆说,反对谶纬,迷信成分少。 清 代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很有成就。
《漢語大詞典》:古文辞类纂
总集名。清代姚鼐编。七十五卷,按文体分十三类,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七百七十四篇。所选作品以“唐宋八大家”为主,亦选录战国、秦汉及明清的作品。卷首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源流。是代表“桐城派”散文观点的选本。
《漢語大詞典》:汲郡古文
即 汲 冢书。参见“ 汲冢书 ”。
《漢語大詞典》:汲冢书(汲冢書)
晋 太康 二年, 汲郡 人 不準 盗发 魏襄王 墓(或言 安釐王 冢)所得的数十车竹书。内有《纪年》《易经》《易繇阴阳卦》《卦下易经》《公孙段》国语《名》《师春》《琐语》《梁丘藏》《缴书》《生封》《大历》穆天子传《图诗》、及杂书《周食田法》周书《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等,共计七十五篇。竹书皆 先秦 科斗字。 晋武帝 命 荀勗 撰次,以为《中经》。原简早已不传。参阅晋书·束晳传《荀勗传》
分類:太康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