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跃马(躍馬)
(1).策马驰骋腾跃。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蔡泽 ﹞谓其御者曰:‘吾持梁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綬於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后以“跃马”指贵显得志。艺文类聚卷七五引 南朝 梁 刘孝标 《〈相经〉序》:“丰本知其有后,黄中明其可贵,其间或跃马膳珍,或飞而食肉。” 宋 惠洪 《李德修以乌兰河石见示诗》序:“予为大笑曰:君同时辈流,皆践清华为显仕,跃马食肉久矣。” 元 马致远 《四块玉·叹世》曲:“烦恼如何到心头,谁能跃马常食肉。”
(2).指获取功名富贵。多指科举应试。 唐 陈子昂 《赠严仓曹乞推命录》诗:“愿奉 唐生 诀,将知跃马年。” 唐 王维 《赠从弟司库员外絿》诗:“徒闻跃马年,苦无出人智。” 明 唐顺之 《与翁见海中丞书》:“平生真自笑,一付贱骨头,初到 扬州 ,尚奄奄欲死,及百劳备尝,乃渐将復旧,可笑可笑,但两足之肿如故,来岁恐妨于跃马先登耳。” 宋 陈人杰 《沁园春·送郑通父之吴门谒宋使君》词:“话到辛酸,居然慷慨,跃马岁年心自知。”
(3).借指从军。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八:“ 马援 才气志略,足为风云之器;跃马委质,编名功臣之録,遇其时矣。”
(4).纵横称雄。北史·裴延儁传:“臣方跃马 吴 会 ,冀功铭帝籍,岂一郡而已。”
(5).指 东汉 公孙述 。语出 晋 左思 《蜀都赋》:“ 公孙 跃马而称帝, 刘 宗下輦而自王。” 唐 杜甫 《阁夜》诗:“ 卧龙 跃马 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明 黄褧 《客夜》诗:“三更不眠欲起舞, 跃马 卧龙 谁是非?”
《漢語大詞典》:临戎(臨戎)
亲临战阵;从军。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今宜皇太后与朕暂共临戎,速定丑虏,时寧东夏。” 南朝 梁 萧统 《弓矢赞》:“弓用筋角,矢製良工,亦以观德,非止临戎。” 唐 李商隐 《漫成》诗之四:“不妨常日饶轻薄,且喜临戎用草莱。”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奎壮烈:“其兄 忠烈公 明瑞 尝殉节 滇 南 ,故 纯皇帝 不欲使其临戎。”
《漢語大詞典》:披甲
(1).穿上铠甲。汉书·陈汤传:“望见单于立五采幡织,数百人披甲乘城。”北史·张定和传:“ 定和 不披甲,挺身登山,中流矢而毙。”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致满清政府电》:“然所以如此披甲厉兵,枕戈饮血者……实以祖仇所在,人心所趋,事势有不得不然耳。”
(2).借指从军。 清 袁枚 新齐谐·雷诛营卒:“二十年前,披甲时曾有一事,我因同为班卒,稔知之。”
(3). 清 代八旗兵的别称。 清 王逋 《蚓庵琐语》:“贝勒在 杭 发披甲三千,廿五晚抵 嘉兴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畏公〈论女子劳动问题〉》:“ 满洲 入 关 ……劫掠男女,数达巨万,皆分给旗民,而良家妇女,其有从男子坐罪者,亦发给披甲为奴。”
《漢語大詞典》:木兰(木蘭)
(1).香木名。又名杜兰、林兰。皮似桂而香,状如楠树。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枏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 晋 潘岳 《西征赋》:“门礠石而梁木兰兮,构 阿房 之屈奇。”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木兰:“木兰枝叶俱疎,其花内白外紫,亦有四季开者,深山生者尤大,可以为舟。”
(2).指此种植物的花。《楚辞·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3).民间传说人物。曾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故事最早见于 北朝 民歌《木兰诗》。其姓氏或作 花 ,或作 朱 ,也作 木 ,均无确证。 明 无名氏《赠书记·花烛猜谜》:“不是我将伊抛闪,还是你红鸞星黯,致今朝相逢 木兰 。” 清 松琴 《女学生入学歌》:“ 緹縈 木兰 真可儿, 班昭 我所师。”
(4).围场名。约当今 河北 围场县 地。木兰系满语吹哨引鹿之意。 清 康熙 、 雍正 诸朝,皇帝常于每年秋率王公等至此围猎习武,称木兰秋獮,称其地为 木兰围场 。 雍正 时,四周立栅,关防甚严, 咸丰 以后,獮礼废弛,始逐渐放垦,其后垦民渐集,乃置围场厅,公元1913年改为 围场县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三:“本朝抚绥 蒙古 之典,以木兰秋獮为最盛。木兰者,围场之通称也。”原注:“仲秋之后,虞人效鹿鸣以致鹿曰哨鹿,国语谓之木兰,因以名围场云。”《清通典·礼军一》:“每岁巡幸木兰,大举秋獮之典。”
《漢語大詞典》:从军(從軍)
(1).参加军队;投身军旅。史记·东越列传:“旧从军无功,以宗室故侯。”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一:“从军有苦乐,但闻所从谁。” 唐 王贞白 《从军行》:“从军 朔方 久,未省用干戈。” 宋 苏轼 《赠李兕彦威秀才》诗:“先生少负不覊才,从军数到 单于臺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忆秦娥词:“ 无锡 秦 简讨 留仙 ,从军 荆州 。” 许地山 《女国士》:“我怎能让 驴哥 离乡别井,远道从军呢?”
(2).谓集合军队。墨子·号令:“寇至,楼鼓五,有周鼓,杂小鼓乃应之,小鼓五后从军,断。” 岑仲勉 注:“从军,谓动员之集合。”
(3).指随从的军士。《英烈传》第十八回:“﹝ 孙炎 ﹞便将马拴在柳荫之下,叫从军跟了走来。”
《漢語大詞典》:子弟
(1).子与弟。对父兄而言。亦泛指子侄辈。左传·襄公八年:“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孟子·梁惠王下:“今 燕 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係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其后更用 主父偃 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 汉 为定制封号,輒别属 汉 郡。”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谢太傅 问诸子姪:‘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谁知他却生就一副聪明,人家请了先生教子弟读书,他在旁边听了,便都记得。”
(2).泛指年轻后辈。荀子·非十二子:“遇长则修子弟之义。”史记·货殖列传:“夫 吴 自 闔庐 、 春申 、 王濞 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 章山 之铜, 三江 、 五湖 之利,亦 江 东一都会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今闻其乃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 唐 韩愈 《送何坚序》:“ 坚 道州 人, 道 之守 阳公 贤也…… 坚 为民, 坚 又贤也。 湖南 得 道 为属, 道 得 坚 为民。 坚 归唱其州之父老子弟服 阳公 之令。” 巴金 《秋》三:“全是这样的子弟,所谓诗礼人家、书香人家还有什么希望?”
(3).指从军者,兵丁。史记·淮阴侯列传:“且 三秦 王为 秦 将,将 秦 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汉书·韩安国传:“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为一,天下同任,又遣子弟乘边守塞,转粟輓输,以为之备,然 匈奴 侵盗不已者,无它,以不恐之故耳。” 唐 元稹 《授王播中书侍郎平章事兼盐铁使制》:“昔 萧何 用新造之 汉 ,而能调发子弟,完补败亡,使 关 东粮馈不絶者,以其尽得 秦 之图籍,而周知其众寡也。”《三国志平话》卷上:“ 长沙 子弟最为先, 长沙 太守 孙坚 先到关前。”
(4).谓风流子弟,多指嫖客。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一折:“我这门户人家,巴不得接着子弟,就是钱龙入门。” 元 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相公,你不思进取功名,只要上花臺做子弟有什么好处?”《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常言道:‘妓爱俏,妈爱钞。’所以子弟行中,有了 潘安 般貌, 邓通 般钱,自然上和下睦。”
(5).旧指戏曲艺人。 元 白朴 《梧桐雨》楔子:“ 高力士 ,你快传旨排宴,梨园子弟奏乐,寡人消遣咱。”《金瓶梅词话》第三六回:“ 安进士 问:‘你们是那里子弟?’ 苟子孝 道:‘小的都是 苏州 人。’ 安进士 道:‘你等先粧扮了,来唱个我们听。’四个戏子下边粧扮去了。” 清 李渔 《比目鱼·荣发》:“此番去祭 晏公 ,也该做一本神戏。只怕乡村地面,叫不出子弟来,却怎么处?”
《漢語大詞典》:横槊
(1).横持长矛。指从军或习武。南齐书·垣荣祖传:“若 曹操 、 曹丕 上马横槊,下马谈论,此於天下可不负饮食矣。” 宋 辛弃疾 《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词:“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餘事。” 明孙仁孺《东郭记·为将军》:“横槊翩翩,年来竹枝长不按,蛇已变龙看,男儿真不凡。” 柳亚子 《南社会于虎丘》诗:“莫笑过江典午鯽,岂无横槊 建安 才。”
(2).形容气概豪迈。 明 文徵明 《夜坐闻雨有怀子畏次韵奉简》:“用世已销横槊气,谋身未办买山钱。”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上:“﹝ 彭而述 ﹞诗多军中之作。如‘战垒荒城 蒙 段 外,华风边月 汉 唐 年’……此例数十句,皆有磨盾横槊之风。”参见“ 横槊赋诗 ”。
《漢語大詞典》:横槊赋诗(横槊賦詩)
军旅征途中,在马上横着长矛吟诗。多形容能文能武的豪迈潇洒风度。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建安 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战, 曹氏 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抑扬怨哀悲离之作,尤极於古。” 宋 苏轼 《后赤壁赋》:“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临 江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吕志伊 《读史感赋》:“横槊赋诗一世雄,二 乔 未虏恨东风。”
《漢語大詞典》:提剑(提劍)
史记·高祖本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后以“提剑”谓起兵或从军。 唐 杜牧 《感怀诗》:“ 高文 会 隋 季,提剑徇天意。” 明 何景明 《挽谢晚耕》诗:“ 日南 提剑志,海上却金名。”
分類:起兵从军
《漢語大詞典》:征行
(1).远行,旅行。国语·晋语四:“夙夜征行,不遑启处,犹惧无及。” 宋 苏轼 《张寺丞益斋》诗:“譬如远游客,日夜事征行。” 宋 杨万里 《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诗:“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2).从军出征。三国志·魏志·曹真传:“ 真 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晋书·刘弘传:“﹝ 刘弘 ﹞乃以 侃 为前锋督护,委以讨 敏 之任。 侃 遣子及兄子为质, 弘 遣之曰:‘贤叔征行,君祖母年高,便可归也。’” 唐 杜甫 《清明》诗:“ 马援 征行在眼前, 葛强 亲近同心事。”
(3).谓从正道前行。 汉 蔡邕 《伤故栗赋》:“树遐方之佳木兮,于灵宇之前庭。通二门以征行兮,夹阶除而列生。”
《漢語大詞典》:军功(軍功)
从军所立的功劳。尉缭子·兵令下:“三军大战,若大将死而从吏五百人已上不能死敌者斩;大将左右近卒在陈中者皆斩;餘士卒有军功者夺一级,无军功者戍三岁。” 宋 叶适 《故吏部侍郎刘公墓志铭》:“奏罢军功杂流之为县者,悉注文臣,賑业其部之贫民钱米各有差。”《清会典·兵部六·职方清吏司》:“凡军功,文武官皆下於部而议焉。”
《漢語大詞典》:负羽(負羽)
背负羽箭。谓从军、出征。 汉 扬雄 《羽猎赋》:“ 賁 育 之伦,蒙盾负羽,杖鏌邪而罗者以万计。” 唐 李德裕 《赐彦佐诏意》:“至於负羽先登,搴旗深入,本非将帅之事,当假拳勇之材。” 清 姚鼐 《黄河曲》:“负羽千营臂角端,平明卷幕北风寒。”
《漢語大詞典》:义从(義從)
(1). 汉 魏 时称 胡 羌 等少数民族归附朝廷为“义从”。取归义从命之意。后汉书·西羌传·湟中月氏胡:“ 湟中 月氏胡 ……又数百户在 张掖 ,号曰 义从胡 。”后汉书·段熲传:“ 熲 将兵及 湟中 义从 羌 万二千骑出 湟谷 。”
(2).称由 胡 羌 丁壮组成的军队。后汉书·邓训传:“ 湟中 诸 胡 皆言:‘ 汉 家常欲鬭我曹,今 邓使君 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训 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一年:“﹝ 梁习 ﹞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
(3).自愿从军者。后汉书·公孙瓒传:“ 瓚 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资治通鉴·汉章帝建初五年:“帝以 干 为假司马,将弛刑及义从千人就 超 。” 胡三省 注:“义从,自奋愿从行者。”
(4).依附。宋书·袁豹传:“居位无义从之徒,在野靡并兼之党。”
《漢語大詞典》:东山人(東山人)
指从军远征之人。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二:“拊衿倚舟檣,眷眷思 鄴城 。哀彼 东山 人,喟然感鸛鸣。”参见“ 东山 ”。
分類:从军远征
《漢語大詞典》:东山(東山)
(1).《诗·豳风·东山》:“我徂 东山 ,慆慆不归。” 朱熹 集传:“ 东山 ,所征之地也。”后因以代指远征或远行之地。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 玉汝 有爱妾 刘氏 ,将行,剧饮通夕…… 刘贡父 , 玉汝 姻党,即作小诗寄之以戏云:‘ 嫖姚 不復顾家为,谁谓 东山 久不归。’”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四:“此去 东山 又 北山 ,镜中强半尚红颜。”
(2).孟子·尽心上:“ 孔子 登 东山 而小 鲁 。” 赵岐 注:“ 东山 ,盖 鲁 城东之高山。”后因以代指 鲁 地。 宋 李清照 《上枢密韩肖胄诗》:“嫠家父祖生 齐 鲁 ,位下名高人比数……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 东山 一抔土。”
(3).据《晋书·谢安传》载, 谢安 早年曾辞官隐居 会稽 之 东山 ,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 东山 复出,官至司徒要职,成为 东晋 重臣。又, 临安 、 金陵 亦有 东山 ,也曾是 谢安 的游憩之地。后因以“东山”为典。指隐居或游憩之地。 唐 王维 《戏赠张五弟諲》诗之一:“吾弟 东山 时,心尚一何远!” 宋 沈遘 《吴正肃公挽歌辞》之一:“暂作 东山 去,还期 宣室 来。” 清 赵翼 《秋帆制府挽诗》:“南国烽烟悲远道, 东山 丝竹渺前尘。”
(4).代指 谢安 。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想象 东山 姿,缅怀 右军 言。” 清 顾炎武 《上吴侍郎旸》诗:“ 征虏 投壶暇, 东山 赌墅优。”
(5).泛指名高望重的人。 清 赵翼 《唐荆川先生读书处》诗之一:“并世文章无北地,当年声望此 东山 。” 赵朴初 《何满子·东山》词:“悄悄非关多病,三年不见 东山 。花事绸繆风又雨,更兼蜂妒鶯谗。”按,《人民文学》1977年第一期发表时附注云:“时见 江青 爪牙讲话,矛头指向 周总理 ,赋此书愤。”
(6).泛指东面的山。 宋 苏轼 《赤壁赋》:“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 清 郑燮 《道情》之一:“一霎时波摇金影,驀抬头月上东山。” 杨朔 《雪浪花》:“那外国人想雇我的驴去逛东山。”
(7). 春秋 时少数民族 赤狄 别种 东山 皋落氏 的省称。国语·晋语一:“﹝ 晋献公 ﹞是故使 申生 伐 东山 ,衣之偏裻之衣,佩之以金玦。” 韦昭 注:“ 东山 , 皋落氏 。”
(8). 南朝 梁 何胤 的别称。南史·何胤传:“初, 胤 二兄 求 点 并栖遁, 求 先卒,至是 胤 又隐。世号 点 为‘大山’, 胤 为‘小山’,亦曰‘东山’。”
《漢語大詞典》:楯墨
北史·文苑传·荀济:“ 济 初与 梁武帝 布衣交,知 梁武 当王,然负气不服,谓人曰:‘会楯上磨墨作檄文。’”后因以“楯墨”为文人从军研墨草檄的典故。 宋 苏轼 《送曹辅赴闽漕》诗:“诗成横槊里,楯墨何曾乾。” 清 周亮工 《丙申寒食同张玄洲暨诸同社重登诗话楼凄然有感》诗之二:“莫向层城听剑戟,空从楯墨感人琴。”
《漢語大詞典》:花木兰(花木蘭)
文学故事人物。即古乐府《木兰诗》中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 木兰 。其姓氏无可考,或作 花 ,或作 朱 ,或作 魏 ,亦或作 木 ,均无确证。后世多称 木兰 或 花木兰 。 清 秋瑾 《题芝龛记》诗:“壮哉奇女谈军事,鼎足当年 花木兰 。” 梁信 《红色娘子军》十二:“昔有 花木兰 ,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