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25,分62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云章
灵蛇
道妙
英奇
正文
名笔
转折
文言
游记
文卷
青规
急就章
文曲
笔者
时评
《漢語大詞典》:云章(雲章)
(1).语出诗·大雅·棫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 郑玄 笺:“云汉之在天,其为文章,譬犹天子为法度于天下。”后用“云章”指帝王的文章。 宋 欧阳修 《仁宗御飞白记》:“而云章烂然,辉映日月。” 宋 苏轼 《谢赐燕并御书进诗》:“人间一日传万口,喜见云章第一篇。”
(2).指文彩蜚然的文章。 金 赵秉文 《就刘云卿第与同院诸公分韵得发字》:“今年视草直金鑾,云章妙手看挥发。”
(3).彩云。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二引 宋 李质 曹组 《艮岳百咏诗·松径》:“夹路成行一样清,吟风筛月自亭亭。云章正写人间瑞,坐待云根长茯苓。” 元 虞集 《触石坠马卧病寄溉之学士敬仲参书》诗之一:“雨餘草气千原合,日下云章五色交。”
(4).道教的典籍。云笈七籤卷一二二:“琼简瑶函,爰敷宝训;云章凤篆,咸演秘文。”
《漢語大詞典》:灵蛇(靈蛇)
(1).神异的蛇,有灵应的蛇。楚辞·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汉 王逸 注:“山海经云:南方有灵蛇,吞象,三年然后出其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三:“法由斩祀杀灵蛇,非己之咎先人瑕。” 刘师培 文说·宗骚篇:“赤豹文貍备其用,灵蛇玉虺记其奇。”
(2).指传说中衔珠报答 隋侯 的蛇。 南朝 梁 沈约 《梁鞞舞歌·明之君四》:“灵蛇及瑞羽,分素復衔丹。” 唐 薛能 《怀汾上旧居》诗:“投暗作珠何所用,被人专拟害灵蛇。” 唐 皎然 《答裴集阳伯明》诗:“珠生驪龙頷,或生灵蛇口。”参见“ 灵蛇珠 ”。
(3).指灵蛇之珠。珍奇的宝物。比喻胸中藏有锦绣文才的人。 唐 王勃 《上武侍极启》:“龙文已远,轻图剸兕之功;鱼目滥持,自拟灵虵之色。”
(4).比喻美好的文才或文章。晋书·文苑传序:“ 西都 贾 马 耀灵蛇於掌握; 东汉 班 张 ,发雕龙於綈槧。” 唐 虞世南 《门有车马客》诗:“高谈辩飞兔,摛藻握灵蛇。” 明徐复祚《投梭记·应聘》:“他只为胸藏啸虎,手握灵蛇,岂肯老死田间牖。”
(5).敬称妇女所怀之胎。 宋 晁补之 《鹧鸪天·杜四侍郎郡君十二姑生日》词:“吉梦灵蛇朱夏宜,佳辰阿母会 瑶池 。”参见“ 珠胎 ”。
(6).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清 陈维嵩 《海棠春·闺词再和阮亭韵》词:“粧成谁见灵蛇样,分咐与百花閒赏。” 清 叶舒崇 《浣溪沙·孤山别墅有感》词:“生小画眉分细茧,近来綰髻学灵蛇。”参见“ 灵蛇髻 ”。
《漢語大詞典》:灵蛇珠(靈蛇珠)
相传 春秋 时 隋侯 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使人以药傅之,蛇乃能走。岁馀,蛇衔明珠以报之,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事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后以“灵蛇珠”喻绵绣文才。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祖德书》:“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 荆山 之玉。” 清 黄宗羲 《寿李杲堂五十序》:“而当日所为之文章,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抱 荆山 之玉者,竟不异虫讙鸟聒,过耳已泯。”
《漢語大詞典》:珠胎
(1).蚌体中正在成长的珠子。汉书·扬雄传上:“﹝ 雄 ﹞因《校猎赋》以风,其辞曰……‘椎夜光之流离,剖明月之珠胎。’” 颜师古 注:“珠在蛤中若怀妊然,故谓之胎也。” 唐 张说 《卢巴驿闻张御史张判官欲到不得待留赠之》诗:“旧庭知玉树, 合浦 识珠胎。” 清 金农 《十五夜对月有怀》诗:“已验珠胎随影满,可怜玉镜借光揩。”
(2).喻幼子。 唐 王勃 《伤裴录事丧子》诗:“魄散珠胎没,芳销玉树沉。”
(3).喻胎儿。《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二·淫妇诬翁》:“积半年,事渐寝矣,而 汪 腹中暗结珠胎,百计求堕之不得。”
《漢語大詞典》:灵蛇髻(靈蛇髻)
一种样式新颖、不断变化的发髻。 宋 无名氏 《採兰杂志》:“ 甄后 入 魏 宫,宫庭有緑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於后前,后异之,因效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花月痕》第二一回:“ 甄后 的灵蛇髻, 魏宫人 的惊鹤髻,愈出愈奇,讲不尽了。”
《漢語大詞典》:道妙
(1).佛教或道教学说的精义、经典。 唐 韦应物 《春月观省属城始憩东西林精舍》诗:“道妙苟为得,出处理无偏。” 宋 真德秀 《送汤伯纪归安仁》诗:“正须澄心愿,乃许窥道妙。” 清 陈确 《黄山道士韩养元师弟传》:“ 尊觉 虽少年,而勤思道妙,甘淡泊。”
(2).指文章。 唐 韩愈 《记梦》诗:“夜梦神官与我言,罗缕道妙角与根。” 钱仲联 集释引 汪琬 曰:“意当时有权贵不学,自詡能诗,欲得公之称誉者,故作此以託讽歟?” 清 王筠 《菉友肊说》:“化神奇为腐臭,则典籍亦糟粕也;化臭腐为神奇,则瓦甓皆道妙也。”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 梁 之 刘勰 ,至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文心雕龙·原道),三才所显,并由道妙,‘形立即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綺,林籟泉韵,俱为文章。”
《漢語大詞典》:英奇
(1).才智特岀。三国志·魏志·吕布传评:“ 吕布 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 宋 许顗 彦周诗话:“ 唐高宗 《御群臣宴赏双头牡丹》诗, 上官昭容 一联云:‘势如连璧友,情若臭兰人。’计之必一英奇女子也。”《再生缘》第二回:“一到青春十五岁,天生的英奇瀟洒令人敬。”
(2).才智特出的人。 汉 边让 《章华台赋》:“举英奇於仄陋,拔髦秀於 蓬莱 。” 南朝 梁 范云 《古意赠王中书》诗:“ 岱山 饶灵异, 沂水 富英奇。”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诛逐偷惰,拔用英奇。” 陶曾佑 《中国文学之概观》:“英奇济济,更僕难终。”
(3).指优美杰出的文章。 南朝 梁 刘孝标 《答刘之遴借类苑书》:“搦管联册,纂兹英奇。”
《漢語大詞典》:正文
(1).著作的本文,区别于“序言”、“注解”、“附录”等。左传·隐公九年“十一月甲寅, 郑 人大败 戎 师” 晋 杜预 注:“此皆 春秋 时事,虽经无正文,所谓必广记而备言之。”朱子语类卷十一:“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字义同而衍例:“盖古书未有笺注,学者守其师説,口相传受,遂以训詁之字误入正文。” 茅盾 《你往哪里跑》:“读者诸君:这一章是本书正文的一个‘楔子’。”
(2).本字。 章炳麟 《文学说例》:“父子、君臣、夫妇,各有正文,而昆弟独假于‘韦’、‘朿’之次第,其后乃因缘以製‘弟’字。”
(3).指合乎正常写法的文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故文反正为乏,辞反正为奇。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正文明白,而常务反言者,适俗故也。”
《漢語大詞典》:名笔(名筆)
指有名的文章或书画。晋书·乐广传:“ 广 善清言而不长於笔,将让尹,请 潘岳 为表…… 岳 因取次比,便成名笔。”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临 秦淮 建亭,名曰 赏心 ,中设屏及 唐 人所画《袁安卧雪图》,时称名笔。”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五·十八学士卷:“其子 沧洲 酷好书画,购藏名笔甚多。”
《漢語大詞典》:转折(轉折,轉摺)
(1).回旋曲折。 明 张养重 《七里滩》诗:“直下已復难,况乃路转折。”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四》:“考 尧 时九州贡道,已有沿海逾陆之文,不惮推挽转折以达之。”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二:“蜿蜒转折的长车沿着湖边经四十多个山洞。”
(2).指文章或语意由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方向。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然 子美 七言,近体最多,凡上三句转折抑扬之妙,无可议者。”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四:“我明白了,这个‘但是’是用错的,这里用不到转折。”
(3).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势等。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四章:“这样,战士们便知道 刘 邓 大军带头反攻就是 中国 革命战争的伟大的转折。”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一章:“这次战役虽然残酷激烈,但却孕育着 朝鲜 战争的一个转折。”
轉摺:回转波折;转折。 宋 米芾 海岳名言:“ 石曼卿 作佛号,都无回互转摺之势,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是 张颠 教 颜真卿 谬论。” 元 杨载 诗法家数:“大抵诗之作法有八:曰起句要高远……曰转摺要不著力,曰占地步。” 郑文焯 《鹤道人论词书》:“此词律之难工,但勿为转摺怪异不祥之音,斯得之己,姑舍是。”
《漢語大詞典》:文言
(1).华美之言。韩非子·说疑:“文言多,实行寡。” 唐 马总 意林卷一:“文言华世,不中利民。” 唐 刘知几 史通·补注:“文言美辞,列於章句。”
(2).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对“质言”而言。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八节:“散文分质言、文言两体。质言如周书《大诰》《康诰》《酒诰》等篇,直录 周公 口语,辞句质朴,不加文饰……文言如周书·洪范《顾命》以及仪礼十七篇,都是史官精心制作,条理细密,文字明白。”
(3).文章。北史·元伟传:“及 尉迟迥 伐 蜀 ,以 伟 为司録,书檄文言,皆 伟 所为。” 唐 梁肃 《修禅道场碑》:“汝,吾徒也,盍纪於文言,刻诸金石。” 章炳麟 《文学总略》:“凡感于文言者,在其得我心。”
(4).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 蔡元培 《在国语传习所的演说》:“文言上还有例句,如‘尔无我诈,我无尔虞’等。” 巴金 《家》五:“白话信虽然据她的母亲说是‘比文言拖长了许多,而且俗不可耐’,但是她近来却喜欢写白话信,而且写得很工整。”
《漢語大詞典》:游记(遊記)
文学体裁名。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巴金 《光明·好人》:“我动身回国的时候, 穆东先生 还把他自己珍爱的一本绝版的游记送给我。” 杨朔 《〈海市〉小序》:“这本集子所收起来的主要是我近年来写的一些散文特写,有游记,有人物特写,也有文学杂记一类东西。”
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清 杨名时 《〈徐霞客游记〉序》:“大抵 霞客 之记,皆据景直书,不惮委悉烦密,非有意於描摹点缀,託兴抒怀,与古人游记争文章之工也。” 林纾 《〈慎宜轩文集〉序》:“得 桐城 之嫡传者,惟 上元 梅曾亮 ,顾其山水游记,则微肖 柳州 。”
《漢語大詞典》:文卷
(1).为应科举考试所作的文章。 宋 王谠 唐语林·自新:“后 太真 为礼部侍郎, 谊 应举, 太真 览其文卷於 包侍郎 佶 之家。”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元戎 ﹞命召之入,见其人质清秀,復览其文卷,深器重之。”
(2).泛指文章。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八:“ 杨 以答 孟简 书为答 大颠 书,又改‘死款’二字为‘死案’二字,不知前人文卷,亦曾否审详耶?”
(3).公文案卷。《全元散曲·小令·红锦袍》:“那老子 彭泽县 懒坐衙,倦将文卷押。” 明 张居正 《陈六事疏》:“有查勘一事而十数年不完者,文卷委积,多致沉埋。” 清 蒋士铨 《桂林霜·投辕》:“休衙,恰纔得退食僉文卷,又听説有客来投见。”
《漢語大詞典》:青规(青規)
(1).指宫庭禁地或御前所铺蒲草之席,是进谏奏事的场所。 南朝 梁 刘孝绰 《侍宴》诗:“邂逅逢休幸,朱蹕曳青规。” 唐 刘禹锡 《高陵县令刘君遗爱碑》:“御史属 元谷 实司察视,持詔书诣 白渠 上,尽得利病,还奏青规中。”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臣职下:“日伏青规,罕能切直。” 宋 曾巩 《送赵资政》诗:“白简威方厉,青规遇更隆。”
(2).指典范的文章。青,通“ 清 ”。 唐 杨炯 《〈王勃集〉序》:“ 卢照邻 人间才杰,览青规而輟九攻。”青,一本作“ 清 ”。
《漢語大詞典》:急就章
(1).见“ 急就篇 ”。
(2).比喻匆促完成的文章或工作。 清 李渔 《奈何天·筹饷》:“不能够从容细绘流民状,只好在马上封题急就章。” 清 龚自珍 《咏史》:“羽书颠倒司农印,幕府纵横急就章。” 袁鹰 《悲欢·不灭的诗魂》:“特别使我至今念念不忘的,是他那许多由于报纸宣传需要的急就章。”
《漢語大詞典》:急就篇
古代字书名。为学童识字之书。 汉 史游 作。今本三十四章,二千一百四十四字(末一百二十八字为 汉 以后人所加),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首句有“急就”二字,因以名篇。一说如遇难字,缓急可就而求,故名。汉书·艺文志:“ 元帝 时,黄门令 史游 作急就篇。” 鲁迅 《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唐 末 宋 初用过《太公家教》,久已失传,后来才从 敦煌 石窟中发现。而在 汉 朝,是读急就篇之类的。”亦作“ 急就章 ”。魏书·崔浩传:“ 浩 既工书,人多託写《急就章》。从少至老,初不惮劳,所书盖以百数。” 清 赵翼 《独夜》诗:“时趋竞尚新翻曲,旧学几忘《急就章》。”亦省作“ 急就 ”。齐民要术·杂说引 汉 崔寔 《四民月令》:“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篇章谓《六甲》《九九》《急就》《三仓》之属。”
《漢語大詞典》:文曲
(1).文章。荀子·正论:“今 子宋子 严然而好説,聚人徒,立师学,成文曲。” 杨倞 注:“文曲,文章也。”一说‘曲’当为‘典’之讹。见 王念孙 读书杂志·荀子六。 章炳麟 《文学总略》:“不得以感人者为文辞,不感者为学説。且文曲变化,其度无穷……此寧可以一概齐哉?”
(2).星名。云笈七籤卷二五:“禄存、文曲,护臣生魂。” 明 沈受先《三元记·格天》:“九天须臾经歷,文曲降紫极。”参见“ 文曲星 ”。
(3).指乐曲。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楚庄王:“缘天下之所乐而为之文曲,且以和政,且以兴德。”
《漢語大詞典》:文曲星
星名。即文昌星,又名文星。旧时传说主文运。亦以指重要的文职官员及文才盖世的人。《水浒传》引首:“文曲星乃是南衙 开封 府主龙图阁大学士 包拯 ,武曲星乃是征 西夏国 大元帅 狄青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只道嫁个老人星,谁知却嫁个文曲星。” 茅盾 《残冬》四:“谁说!当作是慢的,反而快!有文曲星、武曲星帮忙呢!福气大的人,十一二岁也就坐上龙庭了!”参见“ 文昌 ”。
《漢語大詞典》:笔者(筆者)
文章或书的作者(多用于自称)。 杨匡满 等《命运》:“就在一月十五日这一天,笔者之一正住在 怀柔县 水上俱乐部中国登山队的驻地采访。”《人民日报》1982.3.17:“以笔者迄今已掌握的资料判断,这恐怕就是 中国 人写的最早的一篇研究《浮士德》乃至 歌德 作品的论文了。”
《漢語大詞典》:时评(時評)
指报刊上评论时事的文章。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十一章:“大家都抢着要 邓鲁 的时评。” 徐特立 《〈徐特立文集〉前言》:“有为了深刻阐明党的抗 日 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工作方针而写的许多政论和时评。” 袁鹰 《悲欢·飞》:“作为总编辑,他既写社论,时评,也写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