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2,分33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鼎辅
鼎门
五鼎食
迁鼎
升鼎
篆鼎
鼎力
鼎列
鼎炉
鼎吕
鼎台
鼎折
龙鼎
鼎业
郜鼎
《國語辭典》:鼎辅(鼎輔)  拼音:dǐng fǔ
三公大臣。《后汉书。卷三三。朱冯虞郑周列传。朱浮》:「即位以来,不用旧典;信刺举之官,黜鼎辅之任。」
《漢語大詞典》:鼎门(鼎門)
(1).城门名。旧 洛阳 城东南有 鼎门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郟 ,山名, 鄏 ,地邑也。十年定鼎为王之东都,谓之新邑,是为王城。其城东南,名曰 鼎门 ,盖九鼎所从入也。” 唐 刘禹锡 《奉和裴令公新成绿野堂即书》:“蔼蔼 鼎门 外,澄澄 洛水 湾。” 唐 李贺 《许公子郑姬歌》:“桂开客花名 郑袖 ,入 洛 闻香 鼎门 口。”
(2).城门名。旧 丹阳 郡门。《文选·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驱车 鼎门 外,思见 昭丘 阳。” 张铣 注:“ 鼎门 , 丹阳 郡门也。”
(3).名门贵族。 唐 王勃 《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公鼎门疏照,穴岫翔辉。”
《漢語大詞典》:五鼎食
列五鼎而食。形容高官贵族的豪奢生活。亦喻高官厚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晋书·束晳传:“夕宿七娥之房,朝享五鼎之食。”亦省作“ 五鼎 ”。 南朝 梁 沈约 《君子有所思行》:“无以五鼎盛,顾嗤三经玄。” 唐 白居易 《把酒》诗:“朝飡不过饱,五鼎徒为尔。”
《國語辭典》:迁鼎(遷鼎)  拼音:qiān dǐng
鼎,古以为王者传国的神器。迁鼎指迁都,比喻改朝换代。《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度静邑鹿丘之叹,迁鼎息大坰之惭。」
分類:迁都亡国
《分类字锦》:升鼎
尚书大传武丁祭成汤有雉飞鼎耳而雊问诸祖已曰雉者野鸟也不当升鼎升鼎者欲为用也远方将有来朝者乎武丁思先王之道辫发重译至者六国
分类:
《漢語大詞典》:篆鼎
有篆书铭文的鼎。 唐 杜牧 《〈李贺集〉序》:“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
分類:篆书铭文
《國語辭典》:鼎力  拼音:dǐng lì
大力。《老残游记》第一七回:「弟拟拔出风尘,纳为簉室,请兄鼎力维持,身价若干,如数照缴云云。」
《漢語大詞典》:鼎列
鼎足而列。 唐 柳宗元 《咏三良》:“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
分類:鼎足
《漢語大詞典》:鼎炉(鼎爐)
亦作“ 鼎鑪 ”。
(1).道士炼丹的鼎和炉。《参同契》卷上:“偃月法鼎炉,白虎为熬枢,汞日为流珠。” 董德宁 发挥:“偃者,卧也,即仰也。言鼎炉之可容纳水火者,乃偃月之法象也。盖鼎象望月之圆,可容药物;而炉象弦月之缺,可纳火符,故曰偃月法鼎炉。” 唐 吕岩 《苏幕遮》词:“虚无中,尘色内。尽是还丹,歷歷堪收采。这箇鼎鑪解不解。”
(2).指鼎形香炉。 清 李调元 《龙洞》诗:“鼎炉烧降香,乍讶双童出。”
《漢語大詞典》:鼎吕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先生 一至 楚 ,而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 毛先生 以三寸之舌,彊於百万之师。” 司马贞 索隐:“九鼎大吕,国之宝器。言 毛遂 至 楚 ,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九鼎,相传为 夏禹 所铸;大吕,为 周 宗庙的大钟。后遂以“鼎吕”指事物及言论的份量重。 宋 范成大 《寄赠泉石使李元直入觐》诗:“兹行公勿逊,安国如鼎吕。” 明 高攀龙 《文学景耀唐公墓志铭》:“重 于震 之言者若鼎吕。”
《漢語大詞典》:鼎台
指三公之位。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夏公命将》:“凤阁龙楼位鼎台,朝朝辐輳满庭阶。”
《漢語大詞典》:鼎折
见“ 鼎折覆餗 ”。
《漢語大詞典》:鼎折覆餗
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孔颖达 疏:“施之於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后之人儻经纶理学不逮 文贞 万万者,復以諛言日至,讜论无闻,或纯任权术,或曲谨小廉,依恃宽大,自命贤相,恐鼎折覆餗之讥,不待终日矣,可不危与!”亦作“ 鼎折餗覆 ”。 梁启超 《中国立国大方针》:“如吾子言,几欲举全国命脉託诸此辈,一旦鼎折餗覆,后事云胡可问。”亦省作“ 鼎覆 ”、“ 鼎折 ”。 汉 荀悦 申鉴·时事:“小能其职,以极登於大,故下位竞大,橈其任以坠於下,故上位慎其鼎覆刑焉,何惮於降。” 宋 李纲 《辞免尚书右仆射第一表》:“伏望皇帝陛下收还成命,改授其人,持危扶颠,允廸栋隆之吉,力小任重,免貽鼎折之凶。”
《漢語大詞典》:龙鼎(龍鼎)
(1).以龙为饰之鼎。 南朝 梁 刘潜 《谢鄱阳王赐钵启》:“珍穷货贡,製极范金,用贵宝樽,文包龙鼎。” 唐 王维 《为画人谢赐表》:“髮衝鶡冠,力举龙鼎。” 赵殿成 笺注:“ 张载 《榷论》:‘孱夫与 乌获 讼力,非龙文赤鼎无以明之。’” 清 方文 《偕周兼三潘江如游焦山》诗:“龙鼎自 周 年更远,隺铭疑 晋 字何工。”
(2).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 黄帝 。”后因以“龙鼎”为帝王崩殂之典。旧唐书·穆宗纪论:“ 元和 之政,几致昇平。鴟梟方革於好音,龙鼎俄伤於短祚。” 清 丘逢甲 《将之南洋留别亲友》诗之五:“虚无龙鼎讹 黄帝 ,郑重麟书拜素王。”
分類:帝王
《漢語大詞典》:鼎业(鼎業)
帝王之大业。梁书·武帝纪上:“丙辰, 齐帝 禪位于 梁王 。詔曰:‘……三光再沉,七庙如缀。鼎业几移,含识知泯。’”周书·文闵明武宣诸子传论:“是以 齐 晋 帅礼,鼎业倾而復振; 温 陶 释位,王纲弛而更张。” 唐 姚崇 《奉和圣制龙池篇》:“恭闻帝里生灵沼,应报明君鼎业新。”
分類:帝王大业
《國語辭典》:郜鼎  拼音:gào dǐng
郜国所铸大鼎。后泛指国家重器。唐。韩愈〈石鼓歌〉:「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